2023-05-21 醫療.中醫
搜尋
葡萄糖
共找到
569
筆 文章
-
-
2023-05-18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久坐對身體有危害?久坐容易引發哪些健康問題?
【本文重點】各項研究發現,久坐與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聯繫,每日總久坐時間越長,全因死亡率風險越高。久坐的問題可分為姿勢問題和心臟代謝問題,其中姿勢問題可以透過有針對性地伸展和訓練,或是坐在對關節更友好的位置緩解。改善坐姿和每15、30或60分鐘站起來一次是化解久坐帶來的危害的最佳方法。--by ChatGPT你的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是坐著度過?很多研究顯示久坐不動與健康狀況不佳有關,然而久坐的危險有多大?可以藉由運動或坐在健身球上來解決問題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久坐對身體到底有多不好?最早表明疾病與久坐之間存在聯繫的研究之一是在50年代進行,當時研究人員發現雙層巴士司機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他們的售票員同事的兩倍。從那時起,數十項研究發現久坐與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聯繫,而在2013年的一項薈萃分析指出,每日久坐時間越長,全因死亡率風險越高。久坐容易引發哪些問題?久坐引起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姿勢問題和心臟代謝問題。前者可以透過有針對性地伸展和訓練,或是坐在對關節更友好的位置緩解。至於後者,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體能活動、健康與運動研究所教授Kelly Mackintosh告訴《衛報》,你可能可以非常活躍,但這並不能完全防止你久坐不動。換言之,你可以每天早上跑步一小時並達到官方機構建議的運動時數,但然後在一天的剩餘時間裡坐下來或做久坐不動的活動,而就風險而言你可能會被歸類為久坐不動的人。在姿勢和疼痛問題方面,久坐會造成肌肉和肌腱僵硬,從而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和腰痛。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久坐與髖關節伸展問題之間存在關聯,這可能會導致其他形式的肌肉骨骼疼痛。除此之外,長期在工作場所久坐也與頸部疼痛有關。為什麼久坐會影響健康狀況?目前還不完全理解為什麼久坐與一系列健康狀況有關,但最合理的解釋是它讓你的身體處於待命狀態。當你這樣做的時間足夠長時,你的新陳代謝會減慢,血液循環會受到限制,你處理葡萄糖的能力也會受損。久坐還會讓你關閉一些身體最大的肌群,其結果可能從腰圍增加到患糖尿病的風險不等。坐在健身球上有幫助嗎?事實上,它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2006年的一篇研究將健身球球與辦公椅進行比較,其結論是長時間坐在健身球上不會顯著改變一個人的坐姿,但它似乎會增加不適感,而2009年的另一篇研究則發現坐在健身球上和脊柱萎縮存在關聯。如何化解久坐帶來的危害?首先是改善坐姿的問題。在工作中,將瑩幕保持在視線水平處,並將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是好的開始,可以你的脊柱和臀部保持在不那麼痛苦的位置。然而,產生顯著差異的最簡單方法是每15、30或60分鐘站起來一次。Mackintosh表示,坐多久該站起來的最佳時間仍有待確定,不過從本質上講,即便你坐著時間的總量相同,但通過站立來中斷它,這對你健康各方面都有好處。【資料來源】.Should I worry about how long I spend sitting down?
-
2023-05-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燕麥可以降膽固醇,但會升高三酸甘油酯?教授這麼說
讀者Hyman在2021-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問我「貧血的人是不是真的不能吃五穀米」,而我已在2021-11-22發表貧血不適合吃五穀米?,回答了他的問題。Hyman寄給我的那篇文章是2010-2-1發表在《康健雜誌》的五穀雜糧夯!5種人吃錯更傷身。這篇文章含有很多錯誤資訊,所以我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之一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首先,我需要把這篇文章的相關部分拷貝如下(「他」指的是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他尤其對現在風行的燕麥相當憂心。燕麥雖然是很好的穀類食物,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但一些人體實驗的研究報告卻傳出,燕麥雖然可降低總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LDL),但不能降低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反而可能升高三酸甘油酯。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不盡然全對,「有誤導之嫌!」他不客氣地說。例如,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經過6週時間,每天吃6克β聚葡萄糖(燕麥所含的可溶性纖維)的實驗組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相比,壞的膽固醇降低較多,但和一開始做實驗相比,有些實驗組中的受試者,三酸甘油酯反而增加很多,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受試者的三酸甘油酯都下降。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三酸甘油酯變化,有顯著的統計意義,意謂,真的「差很大」。「再吃下去會爆!」江文章拉高聲量提醒,至少三酸甘油酯高的人應考慮不吃燕麥,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為已經遇到好幾個人吃燕麥想降血脂,結果三酸甘油酯反而升高的例子,他在國際研討會上一有機會就力言,也曾主動跟業者溝通,希望業者不過度渲染燕麥的效果,並希望產官學界正視這個問題,好好研究。】首先,這段話裡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實在是很荒唐。三酸甘油酯也叫做三酸甘油脂,而它們是由三條「脂肪酸」與「甘油」結合而形成的化學物質(也就是俗稱的「脂肪」)(請看下圖)。由於脂肪酸的骨幹是一條「碳鏈」,而「碳鏈」是可長可短(下面圖片裡的虛線是代表不同長度),所以三酸甘油脂(即「脂肪」)的種類是非常繁多。請看MCT油真的這麼好嗎?。但是,膽固醇則就只是一個單一的化學物質(分子式是C27H46O),而且是完全不同於「三酸甘油脂」(請看下圖)。我們俗稱的「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並非是因為有不同的膽固醇,而是因為有不同的蛋白質(負責運送膽固醇)。請看胡扯膽固醇的專家及白麓論壇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主題影片。由此可見,《康健雜誌》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就沒資格來討論「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不管如何,《康健雜誌》這篇文章所說的研究是Concentrated oat beta-glucan, a fermentable fiber, lowers serum cholesterol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adult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濃縮燕麥 β聚葡萄糖是一種可發酵纖維,可降低高膽固醇血症成人的血清膽固醇)。請注意,這項研究的實驗組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吃燕麥」,而是「吃β聚葡萄糖」。所以,把「吃β聚葡萄糖」說成「吃燕麥」,已經是很不恰當。還有,這項研究的對照組也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沒有吃燕麥」,而是「吃葡萄糖」。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裡的三酸甘油酯實驗數據是疑點重重。為了讓讀者看到全貌,我把這部分的原文拷貝如下:Triglycerides increased 0.09 ± 0.1 mmol/L (mean ± SEM) in the treatment group(from baseline of 1.9 ± 0.1 mmol/L), but this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 Triglycerides fell 0.2 ± 0.1 mmol/ L (mean ± SEM) in the placebo group. The triglyceride chang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30).從這段原文就可看出,三酸甘油酯也只不過是從1.9 mmol/L上升至1.99 mmol/L,也就是不到5%。可是,江文章教授卻說「增加很多」。還有,「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是什麼意思?唯一的解釋是寫錯了。再來,對照組的三酸甘油酯是下降了0.2 ± 0.1 mmol/ L,也就是超過10%。可是,吃葡萄糖怎麼可能會讓三酸甘油酯下降如此之多?難道說,葡萄糖竟然可以是控制血脂的良藥?唯一的解釋是實驗數據錯了。如果我是這篇論文的評審,我一定會將它退回,要作者重做這部分的實驗。事實上,論文的作者很顯然是有自知之明。在整篇論文裡,Triglycerides這個字也就只出現在拷貝的那段文章以及相關圖表裡。它既沒有出現在Discussion(討論),也沒有出現在Abstract(文摘)裡。這就表示,論文作者認為Triglycerides的相關數據是有問題或不重要,所以不需要討論,也不需要放在文摘裡。他們甚至就只在標題裡說「降低膽固醇」,而不說「升高三酸甘油酯」。今年(2021年)5月有一篇關於燕麥的臨床研究論文才剛發表。它的標題是Serum Metabolomics Reveal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Oat Consum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a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Population(血清代謝組學揭示食用燕麥降低膽固醇作用的潛在機制:一項在輕度高膽固醇血症人群中的隨機對照試驗)。這篇論文在文摘裡就指出「燕麥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而三酸甘油酯水平則沒有變化」。在我看過的幾十篇關於燕麥的論文文摘裡,沒有任何一篇說「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原文: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
-
2023-05-13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隔日斷食、十日斷食...方法怎麼做?好處、壞處有哪些?「4種間歇性斷食」大公開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168斷食、52斷食⋯⋯隨著健康飲食、減肥飲食風潮的盛行,也越來越多人嘗試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就希望能「健康瘦」。然而長時間不吃東西也讓人擔心出現低血糖、腸胃炎的問題,今天就要介紹7種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一次搞懂正確的斷食法怎麼做才能瘦!斷食法是什麼?斷食法到底有哪些?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維持身體功能運作所使用的熱量,主要是葡萄糖,但長時間不進食的情況下,身體會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作為熱量,便能達到燃脂的效果;除此之外,身體也會更有效率的利用能量,使得代謝變快、延緩老化,更容易維持正常運作。‧168斷食法(一日或二日內斷食法):這是最常見的斷食法,將一天24小時分為16:8小時,只在8小時內進食,而16小時保持空腹,熱量攝取則維持在每天的基礎代謝所需。至於要從什麼時間開始計算,取決於自己,可以選擇晚一點吃早餐,或早一點吃晚餐。除了168之外,當身體習慣之後,也可以將時間調整成18:6、20:4斷食,或是將時間拉長到以48小時為單位,挑戰36:12斷食、42:6斷食等,都屬於168斷食法的延伸變形。‧隔日斷食法:以兩天為一個循環,一天正常吃,隔天則斷食,如此循環2~21天。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約莫一碗半的白飯。‧52斷食法:以一週為一個循環,5天正常吃,2天斷食,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52斷食法也算是隔日斷食法的變形,只是循環期間比較長,因此對入門者來說比較不會那麼痛苦。52斷食法也很適合上班族,5天上班時保持正常進食,週末在家則做一些輕運動並斷食,也可以幫助身體從疲勞、過度應酬的暴飲暴食中恢復。‧十日超低熱量斷食法:這是以德國Buchinger指南為基礎的斷食法,也是德國醫療界的標準斷食指南。此指南修正於2010年,以10天為一個循環,包含1個清潔日(排出體內糞便),5個斷食日、4個復食日。1個清潔日主要是幫助腸胃先排出積存的糞便,避免突然長時間的斷食造成腸胃蠕動不良;5天的斷食日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復食日則可以緩慢增加攝取的熱量,避免一下恢復正常進食後的身體不適。斷食法真的有效嗎?事實上,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間歇性斷食可以有效改善代謝問題,例如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而12小時是一個基準點(S.D. Anton et al., 2018)。在2019年,一項針對1422人的觀察性研究中,使用Buchinger指南斷食的人,有93.2% 的受試者身體和情緒幸福感增加,404名原本有身體疾病的受試者中,341名(84.4%)改善。因此斷食不只能改善身體不適,也能讓情緒變得穩定愉悅(Toledo et al., 2019)。入門者:168斷食的4週SOP‧第一週:拉長斷食時間:|本週先習慣一天斷食12小時。|在斷食期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進食的12小時不限制熱量,但睡前2小時必須不攝取任何熱量。|澱粉/蛋白質/脂肪=20/50/30,或是10/30/60(生酮飲食)。‧第二週:學會吃乾淨的食物: |習慣一天斷食16小時。|在斷食期一樣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澱粉:全穀物。|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豆類,不吃紅肉。|脂肪:不飽和脂肪或堅果。|增加有氧運動量,例如一天騎腳踏車或跑步20分鐘。‧第三週:維持第二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遵照第二週的飲食原則。如果運動量增加,可以調整攝取的澱粉量,稍微多一點,但一樣以全穀物為主。‧第四週:維持前兩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維持前兩週的飲食原則,但可以在有氧運動外增加重量訓練,以一週至少一次,最多三次為原則,適度調整蛋白質攝取量。進階者:十天超低熱量斷食法SOP由於此斷食法可能會導致不適,因此在開始之前最好能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例如血糖、血脂值等。‧第一天:清潔日(準備斷食)|將一天熱量攝取壓低到1000大卡。|避免會讓自己興奮的成分,例如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減少活動,讓身體有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到第六天斷食日:|水分:每天要喝到2500cc的液體,幫助腸胃蠕動,可以是無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是不含咖啡因的草茶。|澱粉:不需要特別吃澱粉,如果需要,可以吃纖維比較少的穀物,避免增加腸胃負擔。|蛋白質:在斷食中不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按照每天攝取熱量的20~30%份量攝取即可。|脂肪:請盡可能以不飽和脂肪酸補充,例如亞麻籽油。油脂除了維持熱量也可以保護腸胃黏膜。|維生素:如果維生素不足,可以透過營養劑補充,或是增加蔬果的攝取量。|活動量:維持身體活動,因為熱量減少會讓身體寒冷,適度的活動可以增加代謝跟維持體溫。|警告:如果感到不舒服,請停止斷食並就醫。‧第七天到第十天:復食日|可以先吃一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例如蘋果。|當感覺自己腸胃有蠕動、順利消化這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後,可以再補充一些穀物,以及不飽和脂肪。|復食日第一天可以進食800大卡,第二天1000大卡,第三天1200大卡,第四天1600大卡。|在復食日時,每天還是要喝足2500cc的水量,幫助腸胃恢復蠕動。參考資料:Grant M Tinsley, Paul M La Bounty,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markers in humans, Nutr Rev. 2015 Oct;73(10):661-74.Toledo et al., Safety, health improvement and well-being during a 4 to 21-day fasting period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cluding 1422 subjects, PLoS One. 2019 Jan 2;14(1):e0209353.de Toledo, Francoise Wilhelmi, M.D./ Hohler, Hubert, Therapeutic Fasting: The Buchinger Amplius Method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 2010).延伸閱讀:.吃得越少,活得越老?研究稱減少卡路里可減緩衰老以延長壽命.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是陷阱,越吃越多病?燕麥對健康有好處還是有壞處?
我在2021-11-25發表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讀者Pat在2023-4-10留言:「教授您好:最近有youtuber引用不少研究說食燕麥有害,降膽固醇係陷阱,仲會越食越多病!請問這種說法正確嗎?」讀者陳生在2023-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在香港經常說燕麥不是健康食品,如下:1.吃燕麥片前請三思,柏格醫生 Dr Berg2.燕麥迷思|燕麥95%含致癌物!降血糖膽固醇成效存疑醫生親解3原因|教煮|早餐|健康飲食3.[不是陰謀論]由馬的飼料,變成營養食品?|燕麥有害? 降膽固醇係陷阱?仲越食越多病!?|蛋原來食幾隻都得!|粵語中字可否提供你見解呢?謝謝!」讀者Pat提供的影片和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三個影片,都是一個叫做「Stormtrooper白兵」的youtuber發表的。他有很多粉絲,但他的YouTube賬號和臉書賬號都沒有說他有受過什麼科學或醫學訓練。不過,也許這並不重要。請看我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一個影片是一個叫做「Dr Berg」的youtuber發表的。第二個影片則只是引用第一個影片。「Dr Berg」的影片有被製作成叫做「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的系列,但其實他並不是醫生。我在2020-11-1發表的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有這樣說:「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揭穿)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有關燕麥與健康關聯性的研究是多不勝數,所以我就只把2020年之後的論文列舉如下:2020年Substitutions of Oatmeal and Breakfast Food Alternatives and the Rate of Stroke(燕麥片和早餐食品替代品的替代和中風的發生率)。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有燕麥片而不是白麵包或雞蛋的飲食可能與較低的中風發生率有關。Short-Term Dietary Oatmeal Intervention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Forgotten Tool(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短期飲食燕麥干預:一種被遺忘的工具)。結論:幾乎被遺忘的是,短期飲食燕麥片是一種經濟但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Bile Acids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he Effect of Two Days of Oatmeal Treatment(未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膽汁酸 – 兩天燕麥片治療的效果)。背景:β-葡聚醣可有效結合膽汁酸 (BA),從而降低膽固醇濃度。這可能有助於食用富含 β-葡聚醣的食物(如燕麥片)對葡萄糖穩態產生有益影響。結論:與適應糖尿病的對照飲食相比,兩天的燕麥飲食導致總 BA 顯著降低。BA 減少的幅度與胰島素原的減少直接相關。Response of serum LDL cholesterol to oatmeal consumption depends on CYP7A1_rs3808607 genotype in Chinese(中國人 CYP7A1_rs3808607 基因型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燕麥攝入的反應)。結論:細胞色素 P450 家族 7 亞家族 A 成員 1 基因 rs3808607 中的 SNP 與食用燕麥片後 LDL 膽固醇降低的程度相關。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試驗來證實這些發現。Oatmeal induced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roved lipid profil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燕麥引起的腸道菌群改變及其與血脂改善的關係: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結論:厚壁菌門的陽性反應可能是燕麥片誘導微生物群改變的一個關鍵特徵,而食用燕麥片的潛在降膽固醇機制之一可能是其微生物群操縱能力,其中 Blautia 屬的富集發揮了 潛在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結果應該謹慎對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Acute Effects of Oatmeal on Exercise-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燕麥片對女性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運動誘導的活性氧產生的急性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論:在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前食用燕麥片可能會減輕運動引起的活性氧產生。2022年Improvement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markers following an oatmeal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in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individuals(燕麥飲食後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的改善與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有關)。結論:燕麥片可以引起血脂、氧化應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短鏈脂肪酸的一些有益變化。相關性分析進一步擴展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群和短鏈脂肪酸在改善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中的作用的理解。註:有關所謂的燕麥含致癌物,請看我發表的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後記: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原文: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強健靈活的行動力 運動+飲食+保養 多管齊下
隨著年齡增長,體能也會跟著降低,高中齡長者常感嘆:中年後體力愈來愈差,最明顯的就是爬坡、爬樓梯困難,影響外出活動意願,如果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體力會不足。想要保有靈活的行動力,應趁年輕時做好保養。●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尤其是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錯誤的動作和姿勢會造成負擔,例如久坐不動、翹腳等,不正確的運動姿勢也會致使代謝循環不良。運動時,以跪、蹲、跑這三個動作負擔較大;愈來愈多人迷上健身,但是不當使用器材或錯誤深蹲負重,容易增加壓力,一定要適度且正確的重訓,並掌握安全運動原則,做好事前暖身、事後拉筋放鬆收操,讓全身活動更加平穩。行動力更靈活 從規律運動做起現代人深受行動力困擾,且年紀有下降趨勢,4、50歲族群主要是因為體力不足,年輕族群則是使用過度。當日常行走時,會發出「喀」的聲響,步態也不順暢,就表示活動受到限制,建議規律運動才是健康不二法門!1.多元訓練體能的方式首先避免站著做的運動,先減緩承擔體重,可選擇游泳、單車、瑜伽,水的浮力可以支撐全身,能緩慢且輕鬆地擺動雙腿;單車的座墊可以分擔體重,緩解受力;有許多平衡伸展的瑜伽,可讓步伐更輕盈,記得避開盤腿的動作!2.依自己的身體狀況持續運動運動前,先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了解自身體能,指導正確姿勢免於受傷,在能做得到的範圍持續運動,有不適感可以放慢速度或請教醫師。如果長期不動,支撐身體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造成行動的負擔。掌握飲食保養原則 養護行動力 除了運動,飲食保養也能讓行動更有力,可多攝取富含膠原蛋白、軟骨素、葡萄糖胺、硫的食物,例如豬腳、豬皮、雞腳、魚皮、牛筋,都對健康有益。如果擔心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可改為木耳、海帶、蓮藕等。要特別注意,維生素C是重要的輔酶,協同膠原蛋白合成與結構強化;高麗菜、花椰菜、蘿蔔、芥藍菜等十字花科的有機硫化物,有益營養均衡。保養行動關鍵應及早,從食物攝取的營養素有限,傳統海鹽起家的臺鹽善用海洋生技研發優勢不斷創新,推出「關鍵錠PLUS」,以臺鹽專利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薑黃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C、胡椒鹼,通過多項認證,榮獲國際Monde selection品質獎肯定。其中,臺鹽自製活性II型膠原蛋白以低溫專利技術保留蛋白活性,55公斤的雞軟骨僅能萃取出1公斤活性II型膠原蛋白,活性純度較他牌高出20倍,幫助調節生理機能,行動有感更加倍。長期補充複方成分 健康新主義想要打造優秀靈活行動力,補對是關鍵!複方成分具有互相加乘的作用,持之以恆做長期保養!哪些族群可注意多補充營養品?銀髮族、上班族、運動員、久站者都適用,另外積極配合運動,都有助於健康維持。日常生活應注意讓身體適度休息、規律的低衝擊性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再加上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的營養素,寶貝體能健康,走路不卡關。母親節檔期優惠組合配合母親節,台塩生技從即日起至6/8推出母親節感恩慶活動,讓子女送「健康」給辛苦照顧全家的母親,相關資訊可上台塩線上購:https://www.taiyen.tw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30990
-
2023-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不吃澱粉?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
現代許多人為減肥不吃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卻還是常喝含糖飲料或甜點,雖攝取了碳水化合物,但卻是空有熱量而沒有任何營養。碳水化合物仍有維持健康的必要性,也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殊不知過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可能讓你短命。為什麼我們需要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水果和糖,主要來源是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和穀物。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研究發現大腦細胞只能藉由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成人大腦每日平均需要 110 至 140 公克的葡萄糖,因此,每日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是有其必要的。根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1至70歲以上碳水化合物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30公克,占總熱量50%-65%;懷孕婦女建議175公克,哺乳婦女210公克。12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推薦元氣網以下整理國內外專家建議的12種營養豐富且富含纖維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大家一起擺脫飲料與甜點的控制,更健康的攝取熱量。藜麥、燕麥、蕎麥這三者都含有7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富含蛋白質、纖維及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藜麥、燕麥、蕎麥都極具飽腹感,是減重族群的好選擇。藜麥和蕎麥可改善血糖和心臟健康,燕麥也可降血糖和膽固醇。香蕉一根大香蕉(136克)約含31克碳水化合物,以澱粉或糖的形式存在。香蕉鉀含量高,有助降血壓和改善心臟健康。香蕉不只水溶性纖維多,還含豐富果膠,是很好的「天然通便劑」。不太成熟的綠色香蕉澱粉含量較高、糖份較少。綠香蕉富含抗性澱粉,能提供飽足感,對減重族群也是不錯的飽腹來源。地瓜每100公克,熱量121大卡/碳水化合物27.8克/膳食纖維2.5克地瓜由澱粉、糖和纖維組成,富含維生素A、C、鉀及抗氧化劑,有助對抗細胞中有害自由基。地瓜煮熟後放冷會產生抗性澱粉,可降低GI值,帶皮吃則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馬鈴薯每100公克,熱量77大卡/碳水化合物15.8克/膳食纖維1.3克馬鈴薯每100克中含鉀502毫克,屬於高鉀食物,有利控制血壓。它還提供一種獨特的碳水化合物-抗性澱粉,已被證實能提高身體脂肪燃燒。煮熟、冷卻的馬鈴薯會形成更多抗性澱粉,因此建議煮熟冷卻後再吃,以獲得更多抗性澱粉。研究也顯示,馬鈴薯比其他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義大利麵和米飯)更容易有飽腹感,有利體重控制。南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1.1克/膳食纖維1.4克南瓜是極好的維生素A來源,可改善視力。它還含有植物固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β-胡蘿蔔素則可以對抗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屬於全穀根莖類的南瓜含鉀量高,高血壓患者若吃糙米飯攝取澱粉,不如改吃南瓜,營養素不輸糙米。玉米每100公克,熱量107大卡/碳水化合物17.8克/膳食纖維4.7克玉米在營養分類上屬全穀根莖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豐富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黃素等。1根水煮玉米熱量約210大卡,就等於1碗8分滿的白飯,一餐1根玉米就能取代主食白飯。甜菜根每34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7.8克/膳食纖維2.3克甜菜根屬根莖類植物,含有稱為「甜菜鹼」的營養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甜菜也是葉酸、錳和鉀的良好來源,有助鈣的吸收和血液凝固。藍莓藍莓主要由水組成,以及每100克約14.5克碳水化合物。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維生素C、K和錳等。根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院近期一項指出,每天吃一把野生藍莓,有助降低血壓、改善記憶力和大腦認知能力。蘋果每100公克,熱量49大卡/碳水化合物13克/膳食纖維1.5克蘋果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蘋果的果皮營養價值高,建議連皮一起吃最好。蘋果屬於低GI水果,適合糖尿病人、減肥的人、有三高問題的人食用,但如果是腸胃炎發作的人,則去皮後再吃即可。柳丁每100公克,熱量44大卡/碳水化合物11克/膳食纖維2.1克柳丁是纖維的良好來源,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其他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吃柳丁有益心臟健康並增加鐵的吸收,有助預防缺鐵性貧血。除了以上所列,其實還有許多好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要知道,碳水化合物不是惡魔,完全不吃或狂吃某類食物,都是不利健康的。唯有了解,才能健康又愉快的享受吃這件事。【參考資料】.《healthline》12 High Carb Foods That Are Incredibly Healthy.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縮短4年壽命?專家建議這樣吃.馬鈴薯=高熱量?怎麼煮是關鍵!教你保留維生素、抗氧化劑含量.圖表/地瓜、馬鈴薯比一比!營養差在哪?怎麼吃效果更好.助減肥、降三高的最佳水果之一 營養師揭蘋果要不要削皮.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
2023-04-27 醫療.新陳代謝
「這行為」易讓血糖失控!醫醒提把握3時機打胰島素控血糖
糖尿病病友要留意,胰島細胞一旦工時過長、過度耗竭,小心影響胰島素分泌,造成血糖更失控!「胰島素是鑰匙,可以打開門讓血糖被身體吸收。」行一昌勲診所院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副教授謝昌勲表示,體內胰島素分泌與血糖控制有關,胰島素由胰島細胞所分泌,當食物葡萄糖進入血液成血糖,胰島素可讓血糖進入細胞,器官就不會泡在糖水而引起傷害。一旦胰島素出現阻抗性或分泌不足,胰島細胞損耗更嚴重,胰島素分泌也會更吃力,長期下來,血糖控制更困難,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糖尿病併發症風險也會上升。謝昌勲觀察到,當高血糖引發糖尿病的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3多1少」症狀時,有些人會喝含糖飲料解渴,導致胰島細胞工作加重,血糖控制不理想,並且愈喝愈渴,形成惡性循環。當胰島細胞的功能逐漸衰退,胰島素分泌、功能不盡理想,此時最迅速、有效的改善方式就是注射胰島素。謝昌勲指出,由於人體本身就會分泌胰島素,這種成分相對安全,外國科學家大約一百年前便發明注射型胰島素藥物,安全性已受認可。打胰島素會讓糖尿病病情加重?部分糖友有迷思,以為注射胰島素會讓糖尿病病情加重。謝昌勲表示,注射胰島素並不會導致病情加重,反讓胰島細胞獲得喘息機會,帶來「穩定血糖」、「減少胰島細胞過度耗竭」與「保護胰島細胞功能」三大好處,胰島細胞也得以活存,繼續發揮作用。謝昌勲提醒,當糖友出現以下三種情況,就要考慮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能盡快減少高血糖傷害,搭配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血糖控制就會更順利。3情況應考慮注射胰島素控血糖1.即便使用三種以上的降血糖藥物,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7%。2.病友初診斷時,糖化血色素(HbA1C)高於9%。3.糖友已出現「3多1少」高血糖症狀。
-
2023-04-25 醫療.新陳代謝
吃出來的疾病!研究顯示3大飲食習慣導致2型糖尿病風險激增
【本文重點】《自然醫學》期刊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估計,2018年全球超過1400萬例新2型糖尿病病例中,70%是由於飲食選擇不良造成,其中最大的影響來自於不吃足夠的全穀物,以及攝入過多的精緻澱粉、加工肉類和含糖飲料。該研究發現,男性、年輕和城市人口更容易受到飲食不良引起的糖尿病風險。--by ChatGPT據研究人員估計,2018年全球新增超過1400萬名2型糖尿病例中,有7成都跟飲食選擇有關。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上,其近三十年的研究數據涉及184個國家的11種不同飲食因素如何影響2型糖尿病的風險。該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例的激增主要是由三大因素所推動,包括沒有吃足夠的全穀物,食用過多的精製澱粉和小麥,以及過度食用加工肉類。其他因素像是喝太多果汁和沒有吃足夠的非澱粉類蔬菜、堅果或種子等因素,則對新病例的影響較小。該研究共同作者、心臟病專家Dariush Mozaffarian博士在一份聲明表示,研究結果表明質量差的碳水化合物是飲食所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驅動因素。換言之,比起攝取過少健康的食物,攝取過多不健康的食物更容易導致2型糖尿病。研究還發現,比起女性、老年人及農村居民,男性、年輕人與城市居民更易受此影響。另外,若從地區來看,世界各地病例都有增加。其中,中歐、東歐和中亞地區的飲食往往富含紅肉、加工肉類和馬鈴薯,與飲食相關的2型糖尿病例數量最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發病率也很高,這被歸因於攝取較多的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和吃較少的全穀物。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則是飲食對2型糖尿病例影響較小的地區。不過研究人員提醒,該研究方法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而應被視為對風險的估計。什麼原因導致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特徵是病人的身體雖能夠製造胰島素,但其量不足以降低血糖。當體內長期處於血糖偏高的環境,細胞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增加,時間久了就會加速這些細胞的衰竭,產生「胰島素阻抗」,使細胞對胰島素的作用降低,細胞無法利用體內所製造的胰島素,亦即體內細胞無法正常運作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看更多2型糖尿病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資料,預防2型糖尿病的一些最佳方法包括保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以下為建議調整的飲食方式:1.選擇全穀物和全穀物產品,而不是精製穀物和其他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2.避免含糖飲料,選擇水,咖啡或茶。3.選擇健康的脂肪類型。4.限制紅肉,避免加工肉類;選擇堅果、豆類、全穀物、家禽或魚。【資料來源】.Study Links Poor Diet to 14 Million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Globally.White Rice, Bacon, and Other Processed Foods Driving Up Type 2 Diabetes Rates.Refined carbs and red meat driving global rise in type 2 diabetes, study says
-
2023-04-22 醫聲.罕見疾病
香港線上取經!龐貝氏症二代藥納保,病友齊聚罕病家園
換上全新的淡紫色會服,4月15日有些陰雨,34個龐貝氏症家庭不畏風雨齊聚新竹罕見家園,這天是罕見疾病「龐貝氏症日」,更是龐貝氏症第二代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的元年。不僅有香港龐貝病友線上取經,18歲病友的馬小弟勇敢地緩步走向舞台,與大家述說換藥一年的心得,而他所踏出的每一步象徵著第二代治療帶來的成果,激勵著台下的病友們。 二代龐貝氏症新藥分享,香港線上取經馬小弟是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他在11、12歲時發現體能越發下降,身邊同儕1600公尺賽跑只要8分鐘,自己得花上20多分鐘,輾轉各門診到了台北榮總才確診。在第一代治療的幫助下,體力、精神狀況等逐漸好轉,但治療逐漸到了平原期,透過計畫在一年前改為第二代治療後,明顯感受到上課不易嗜睡,進入發育期的他,身高和體重也有顯著抽高變重,笑說「疫情期間在家,用廢紙投垃圾桶,也跳得更高了!」去年10月剛開幕的罕見家園,台灣龐貝氏症病友協會首次在此舉辦年度聚會,協會邀請龐貝家庭、醫師等蓋下手印,象徵大手牽小手團結一心,並準備各項闖關與導覽活動,向病童們介紹認識這座屬於他們的城堡。活動除了有醫師們針對第二代治療的介紹外,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HKMPS)也線上與會,盼將台灣經驗帶回家鄉。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分享,升上高一的兒子在計畫之下接觸新藥五年的歷程,肌肉耐力程度提升,檢驗數值也有進步,學業、體能都沒有問題,「這對照顧者來說,他們能獨立完成各項任務,其實就減少了各方面的協助。」使用新藥生理數值穩定,肌肉適當維持訓練第二代治療自今年4月起納入健保後,龐貝氏症患者終於盼見治療有更好療效。擔任第二代治療臨床實驗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藥物要被體內細胞吸收,非常仰賴M6P受體蛋白(甘露糖-6-磷酸),才能作用分解肝醣,新藥與第一代藥物原理相同,只是加入較多M6P,「原本一顆藥只有一個M6P,像是一隻手去抓,但新藥增加15個M6P,抓得能力更好,被細胞吸收能力更好。」龐貝氏症患者會以尿液中的葡萄糖四醣數值為監測指標,數值低代表有效分解肝醣,她指出,針對晚發型患者進行二代治療臨床試驗的結果,該項數值確實降近54%,而一代治療只能降10%;另一項指標為肌肉損傷狀況的CK數值(肌酸激酶),平均數值下降近40%,一代治療則是14%,連心肺功能也有十足進步。至於嬰兒型的龐貝氏症患者,最為擔心心臟肥大問題,簡穎秀指出,觀察二代治療二年後,患者的心臟沒有惡化;同樣,在葡萄糖四醣及CK數值有下降,心肺運動功能也有上升。不過簡穎秀提醒,用藥治療每個人有差,也關乎平時的肌肉復健和訓練。由於龐貝氏症患者的肌肉沒有良好再生力,更需要透過復健維持,以全人照護作為目標。目前生醫界持續推展新的治療方式,「病友要維持身體健康才會有使用新藥的機會,未來治療上還有許多值得努力及期待的地方。」留意病童身心靈,面對疾病醫護一起學習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點出了龐貝氏症治療上仍待進展的問題,舉凡上呼吸道塌陷、臉部肌肉無力而被拉長,特別是口咽顎問題影響發音含糊外,當躺著熟睡時,舌頭肌肉缺乏張力向下墜,因此合併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目前治療無法有效穿透中樞神經,造成認知功能問題,都是期盼能突破改善。陪著許多嬰兒型患者一路走來的楊佳鳳,注意到孩子們出現心理層面問題,她說,受到病情影響,外觀難免會和同學們外觀有些差異,可能遭同儕霸凌、異樣眼光或自我心理的厭惡感,這都是藥物治療之外,需要細心留意的面向。第二代治療的問世,對第一代治療效果有限的患者來說,是場及時雨。楊佳鳳說,有三位患者在恩慈療法下使用二代治療,感受到換藥後帶來的差異,其中一位正是馬小弟。馬小弟轉換二代治療後觀察追蹤1年來,他的上下床動作變得更為流暢。「維持最好的肌肉功能到最好的治療出現。」她鼓勵著病友,平時訓練各項肌肉時,要切記適當就好不要過度使用,累了就休息,同時,提醒家長們,幼兒在成長時的身高體重變化,若沒有按照寶寶手冊中的數值成長,甚至是倒退,更需要當心。「過去嬰兒型龐貝氏症的幼兒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身為第一線醫師的她形容,二代治療如同多了一樣武器,不必像以前治療完只能束手無策看著患者。她鼓勵病友們對新藥要抱持著正向思考,「心情輕鬆、態度積極」去面對這項疾病。新舊用藥疑難雜症,醫師來解答新舊治療轉換之際,病友及家屬難免會有各項疑問,與會中也向醫師們逐一拋出,HKMPS一位成員詢問,曾有病友使用第一代治療時產生抗藥抗體,擔心轉換成新藥是否會延續?簡穎秀表示,一旦出現抗藥抗體,必須要先行以免疫調節處理;楊佳鳳說,抗藥抗體需小心處理並控制在一定範圍之下,否則患者用藥後不見成效也浪費了藥物。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出席活動,她道出了新藥納保的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上正軌,在充滿希望的座談中,她也透露,研發龐貝氏症一代治療的中研院士陳垣崇因病休養,現場的病友們錄了影片、寫下卡片,期盼早日康復再陪著龐貝氏症孩子們一起成長。MAT-TW-2300467-1.0-04/2023
-
2023-04-19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菜單大公開:Ella吃白飯剷3公斤、劉品言「這樣吃」大瘦11公斤!7大減重法一次掌握
減肥、如何瘦得健康,是許多人的人生課題之一。不吃白飯、吃雞胸肉、沙拉,是一般人最常想到減肥的方式之一。但是減重時的三餐到底要麼安排才能有效減重?這邊一次給你海外7位名人的「減肥菜單」,讓劉品言瘦11kg的「減肥菜單」原來要這樣吃?宋慧喬:豆腐減肥法宋慧喬曾分享,自己除了運動外,在飲食上,他還靠獨門菜單「豆腐飯」減肥!吃法:以豆腐取代晚餐主食的澱粉類,三餐固定8點、12點、18點進食,只吃八分飽。營養師Stella解釋,每100公克的傳統豆腐熱量為88.4大卡,含8.5公克的蛋白質、約140毫克的鈣,並含植化素和適量的鉀、鐵、鋅等礦物質。嫩豆腐因壓制較不扎實(水分保留較多),且以不含鈣的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所以營養密度較差,但也因水分較多所以熱量相對較傳統豆腐低。朴信惠:小黃瓜減肥法嬰兒肥可能是許多女星的惡夢,朴信惠在剛出道時也曾有嬰兒肥、下半身肥胖的困擾,他也說自己是易復胖的體質。但他靠著飲食控制以及運動,成功減去體重,甚至曾經在一個月快速瘦下10公斤。而這套減肥菜單較為激進,因此不建議長期食用。早餐:小黃瓜1根+低脂牛奶午餐:半碗白飯+燙白菜晚餐:小黃瓜+燙白菜此外,喝足量的水也很重要!她曾分享,自己會在開水中加入2、3片薄荷葉,幫助紓壓、加速代謝、去脹氣;若有水腫狀況,就會喝紅豆水、南瓜水加強排水。劉品言:黃金減肥法天生體質易胖的劉品言,體重一直成為注目焦點,甚至在google中甚至有「劉品言 體重」等關鍵字,在14歲剛出道時,其實這讓她一度失去自信。他過去嘗試許多減肥方式,最終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肥法,再加上運動的幫忙,成功減去11公斤。早餐:無糖紅豆薏仁、水煮蛋、拳頭大小的水果(奇異果、蘋果、櫻桃)午餐:一條魚/一塊牛排/半隻雞、拳頭大小的白飯或馬鈴薯晚餐:地瓜、蛋白質高且脂肪低的白肉、海鮮Ella陳嘉樺:白飯減肥法說到減肥,我們可能都會先從吃雞胸肉開始,原本Ella也是以吃沙拉、雞胸肉等方式減肥,但卻發現造成手腳容易冰冷,水腫狀況嚴重。看了中醫後才知道,因為身體太寒,造成體內濕氣重,反而代謝不好,因此中醫建議她吃白飯去濕氣。而他也靠這套飲食法瘦下3公斤!吃法:早、午和晚餐都以白飯為主食+蔬菜和肉類,但晚餐飯量要減少、並在5點半前吃完。其他要戒掉手搖飲和甜食;水果屬涼也在下午4點前吃完。陳妍希:碳水循環法一般民眾對陳妍希外表的印象不外乎是招牌的嬰兒肥,也因此被戲稱為「小籠包」!不過他近年來積極瘦身,並和粉絲分享自己正在執行的「碳水循環」減肥法。陳妍希表示自己過去不敢吃澱粉,但試了「碳水循環」,發現原來吃澱粉也可以好好地瘦身!1.第一天-低碳:早午餐12:30吃酪梨三明治加一點菠菜;下午一杯生椰拿鐵;晚餐6:30吃烤鴨去皮加生菜。運動搭配一堂瑜珈課。2.第二天-低碳:早午餐吃香草雞肉三明治;晚餐川燙豬肉、魚肉,加海帶芽、豌豆苗、荸薺。3.第三天-無碳:早午餐豆干2片;加餐覆盆子藍莓漿果飲;晚餐水煮魚肉、雞肉去皮,搭配豌豆苗和菇類。4.第四天-低碳:早午餐一杯生椰拿鐵,配豌豆苗和雞肉;晚餐吃貝果三明治。5.第五天-高碳:早午餐吃鮭魚沙拉和2/3貝果;加餐一杯生椰拿鐵;晚餐吃燙雞肉、白菜、莓果飲。運動搭配健身一小時、跑步機45分鐘。6.第六天-無碳:早午餐吃去皮烤鴨、酪梨沙拉;晚餐吃燙羊肉和菠菜。運動搭配跑步40分鐘。7.第七天-低碳:早餐吃貝果、鮪魚、酪梨;加餐一顆李子;晚餐和朋友吃湖南菜。運動搭配皮拉提斯20分鐘。胖艾美:邁爾飲食澳洲女星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因飾演《歌喉讚》中的「胖艾美」角色爆紅,成為大尺碼女星代表。但他在2020年決定努力減重,她透過持續的運動訓練、健康飲食(邁爾飲食)以及改變自己一些思維,兩年半就減掉約36公斤。邁爾飲食(Mayr Method):避免零食,強調吃高蛋白及富含纖維的食物,並減去麩質與乳製品、糖、咖啡因及加工食品的攝取,且每一口都咬30~50下。星野源:高麗菜減肥和被譽為「國民老婆」的新垣結衣結婚的星野源,其實也有成功靠飲食減重過!星野源表示,自己在吃飯在吃飯前,會先吃大量的「高麗菜」,避免血糖急遽上升,增加飽足感,預防過食,同時也改變吃飯順序(纖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他靠兩大原則,再加上運動,竟在兩週內瘦5公斤!吃法:準備雙手大小的高麗菜絲,將水煮蛋(或半熟蛋)、肉放入其中,最近淋上醬汁即可。小提醒:上述提及的減肥方法較為激進,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減肥還是建議正常飲食,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才不會傷了身體。減重良醫的建議減重良醫徐光漢曾提及,有患者詢問「已經少吃精緻澱粉又有規律的運動,為何體重仍然無法下降?」或是「實行了一陣子的168,但還是失敗?」想要成功減重,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除了熱量平衡外,建立起可以健康輕鬆且可長久維持的良好飲食習慣,才不會陷入反覆減重的情形。一般人最想知道的飲食習慣,也建議以「低糖、低澱粉飲食」為主,少糖、少澱粉,足量蛋白質、纖維,再加上固定的運動這3大習慣,應就可以維持良好的體態。如無法節制食欲,可以尋求醫師幫忙,或者可以考慮透過藥物減重,目前有一些FDA核可的抑制食慾藥物,可有效幫助飲食控制及減重的達成,但還是得回到最原始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的養成,才會是可長久維持體重的方式。延伸閱讀: 「醫師也是人,我也會恐懼...」連台大醫生都束手無策,醫師林肇堂抗癌8年秘訣:早餐必備的4樣食物 生理期來就頭痛!女中醫解惑:經前、經後原因大不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7 名人.好食課
哪種豆腐蛋白質最高?解析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與百頁豆腐營養素
豆類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夏天的皮蛋豆腐、冬天吃火鍋的凍豆腐,以及酸辣湯裡的板豆腐,豆製品是台灣很重要的飲食文化,但不同的豆製品,其實營養上也有不同,豆製品的製程與營養差在哪呢?讓營養師帶你來看看!整理一⟫四種豆腐的加工方式嫩豆腐、板豆腐與凍豆腐的加工方式較為類似,都是從豆漿進一步凝固而成,百頁豆腐則是混合相關原料再進行凝固,與前述三種豆腐有些許不同。嫩豆腐⟫將豆漿加入葡萄糖酸內酯後注入豆腐盒中,此種凝固劑會讓豆漿的蛋白質沈澱且產生凝膠狀,不經過壓製過程,因此保水度較高,讓豆腐的口感更嫩。板豆腐⟫將豆漿加入硫酸鈣或鹽滷後,待開始凝固就倒入模具後壓製,將水份壓出,因此板豆腐口感較硬。凍豆腐⟫將板豆腐放入冷凍庫中,透過豆腐中水份產生冰晶,由冰晶撐破豆腐組織產生空豆,也讓凍豆腐在放入火鍋後可以吸附湯汁百頁豆腐⟫將大豆蛋白、沙拉油、品質改良劑、粘稠劑等原料混合後,待凝固成型。整理二⟫四種豆腐的營養差異以民眾最在乎的三個數據進行比較:熱量⟫ 百頁豆腐居冠,嫩豆腐最少嫩豆腐(市售每盒300克)熱量是165大卡,平均每百克約為55大卡板豆腐(市售每盒400克)熱量是340大卡,平均每百克為85大卡百頁豆腐(市售一條180克)熱量是304大卡,平均每百克約170大卡凍豆腐的熱量,理論上與同份量的板豆腐無差異,但因為去除水分後更輕,使得同重量下有更多份量的凍豆腐,造成凍豆腐熱量較高的假象。蛋白質⟫ 板豆腐居冠,嫩豆腐最少嫩豆腐(市售每盒300克):14克,平均每百克為4.8克板豆腐(市售每盒400克):36克,平均每百克為9克百頁豆腐(市售一條180克):17克,平均每百克為9克鈣質⟫ 板豆腐居冠,嫩豆腐最少黃豆富含著鈣質,但在榨成豆漿後鈣質大量減少,因此豆腐的鈣質取決於其所使用的凝固劑,而只有使用「硫酸鈣」的板豆腐,其鈣質含量才會高!嫩豆腐(市售每盒300克):39毫克,平均每百克為13毫克板豆腐(市售每盒400克):560毫克,平均每百克為140毫克百頁豆腐(市售一條180克):60毫克,平均每百克為33毫克結語⟫豆腐的蛋白質屬於植物性蛋白,也是國健署建議大家要優先攝取的來源,因此無論是板豆腐、嫩豆腐還是凍豆腐,都是很好的豆製品選擇。然而,百頁豆腐因為熱量與含油量高,因此建議偶爾吃吃即可,避免攝取太多熱量與油脂!【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營養師最新分析⟫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加工方式與營養素大解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糖就是罪惡?研究指「這種糖」吃愈多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一來源!
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對身對不好。但其實要看你吃的是什麼糖,及從什麼管道攝取。根據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即指出,蔗糖吃多竟然愈不會得第2型糖尿病,但前提是所吃下的蔗糖來源是來自天然食物當中,而非來自含糖飲料。研究: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從天然食物攝取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分享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回顧研究報告,探討糖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根據研究結論指出,蔗糖竟然與較低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以及果糖與胰臟癌之間的相關性很顯著,果糖與高尿酸之間沒有關連。其中令人最訝異的部份就是,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王介立分析,因蔗糖比較多的存在型式為天然食物,如各種天然高纖的蔬果類,還有穀物和乳製品。所以,「糖未必有害,重點是要吃天然食物的糖,而非添加糖。」含糖飲料仍最邪惡,不管加的是什麼糖!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又對好喝的含糖飲料燃起一絲希望,坊間就有許多手搖飲標榜使用天然蔗糖、黑糖或蜂蜜等。不過上述研究所強調的就是,要吃就吃存在於天然食物裡的蔗糖,不是添加糖。含糖飲料是指所有包含「游離糖」(包括單醣與雙醣)的飲料類型,包括汽水、蔬果汁、手搖飲料、運動飲料等都是。所以,含糖飲料還是最邪惡的,不管加的是什麼糖!它與多種癌症、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有關。另根據之前另一項刊登在《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也有一結論,飲用含果糖或蔗糖的飲料都會增加脂肪肝生成。關於「游離糖」(Free Sugar)依據WHO的定義,游離糖就是由食品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人工添加到飲料或食物中的單醣(如葡萄糖、果糖)、雙醣(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都包含在內。但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游離糖不包括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吃水果不是擔心「吃太甜」,「吃多少」才是重點雖然上述研究說明了天然食物裡的蔗糖是好的,但其實仍有許多人擔心現在的水果都很甜,吃多真的沒事嗎?事實上,水果的糖分三大種類,分別是果糖、蔗糖、葡萄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周千欽曾受訪指出,糖量高確實代表熱量高,但影響水果在味覺上甜不甜的,則是三種糖類的比例。果糖在口感上會讓人覺得最甜,葡萄糖甜度則最弱;愈甜不代表熱量愈高,微酸的水果糖分也可能比很甜的水果高。周千欽說明,吃水果重點不是擔心「吃太甜」,「吃適量」才是最重要的,成年人每天約可吃2到4份水果,每份約拳頭大,或等於一般飯碗裝水果一平碗的量,每份熱量約60大卡。最後仍要強調,什麼東西再好,都不能拼命吃,以免得到了這個好處,又產生了其他的問題。因此,還是得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才能得到各種營養素。【參考資料】.《the BMJ》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Journal of Hepatology》Fructose- and sucrose- but not glucose-sweetened beverages promote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王介立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擔心水果吃太甜不健康?營養師教你最適合的水果吃法
-
2023-04-1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學工程師/首位生醫光電女所長郭文娟:跨域也要跨入產業
桌面上擺滿像樂高積木般的儀器,上頭還裝載監控電腦,密密麻麻地數據和文獻映在螢幕,眾多器材裡,一台印有藍色Logo的白色機盒格外醒目,這是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長郭文娟實驗室中蓄勢待發的產品,也是生醫光電走向眼科之外的臨床結晶,專業的跨域和斜槓還不夠,郭文娟認為腳步要跨入產業界,這是為了讓學生看到能夠投入的夢想和目標。跨領域從實驗室開始,不同視角觀察問題「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術」(OCT)是郭文娟實驗室裡研究的題目,白色機盒搭配著光學探頭,正是OCT技術所延伸的「智能影導式針頭穿刺術」。學生介紹,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之前,必須要用氣腹針插入腹腔,在腹膜灌入氣體,撐起手術的空間,重要的一步卻只能憑醫師手感和經驗「盲刺」,但刺得太深、太淺都有損傷器官風險。這項「智能影導式針頭穿刺術」能視覺化,透過光學探頭進行掃描,投影出身體組織的影像,還能如同倒車雷達般發出警示,目前技術已經和台北榮總完成10例的腹腔鏡手術人體實驗。學生拿起探頭稍微模擬,一問之下,學科背景不乏光電、醫工、生技或物理等領域。郭文娟刻意安排不同專業的合作,她說,生醫光電不僅只有儀器操作、分析影像能力之外,也得執行動物實驗,尤其研究成果要能運用於臨床醫學,就得加入臨床醫師視角,才能看見實際面的問題,「在校內就要先搭起不同領域的交流平台。」沈浸動手組裝的成就,單一專業特色是什麼?說起跨領域,對郭文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大學志願的選填就透露出端倪,想念第三類組(醫學、生命科學系)又結合物理的科系,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學系成了所選。「結果讀了好像又沒有太大興趣…」她笑說,如同大一新鮮人還在摸索興趣,一直到進入恩師、生醫光電教授周晟的實驗室擔任專題生,人生的頻譜有了變化。喜歡動手操作的郭文娟,在專題生的日子裡,沈浸於自己組裝系統,取得影像資訊的成就感,她還開發了透過雷射光就能從兔子眼睛內的葡萄糖濃度監測血糖的技術,論文更刊登在國際期刊,即便大學畢業前到醫院實習,反而加深了解學術研究遠比醫事放射師臨床常規工作來得快樂。郭文娟的自問,「只有生醫光電學的訓練,出來後會不會只是眾多光電人才之一,你的特色是什麼?」攻讀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成了問題的解答。如此的遠見放到現在,正是熱門的跨域斜槓,確實畢業後的工作出路更廣,但她仍投身喜愛的生醫光電研究,第一份工作是大學的教職,逐步朝向創新的生醫光電領域引領學生們共同邁進。非輻射、低功率,OCT技術用在癌症早篩生醫光電看似難以貼近生活,OCT技術更對民眾來說模糊難懂,郭文娟舉例,光學斷層影像能夠放大到10的負七次方、約頭髮的十分之一細微影像,加上非輻射、非接觸、低功率等特性,對人體相對安全,「有點類似超音波,只是以雷射光方式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影像。」常見的眼底視網膜掃描便是利用此技術,由於視網膜有十幾層結構,且每層細胞結構非常靠近又薄透,OCT技術能精確診斷各種眼底疾病包含黃斑部病變或角膜水腫等病兆。郭文娟說,眼科已成熟地運用OCT技術,所以實驗室的研究才會嘗試投入不同科別,像是早期皮膚癌、口腔癌檢測,並設計出兩種探針:「概念都一樣,用在不同地方,解決的問題就不同。」現行檢測皮膚癌的皮膚鏡是類似放大鏡一種,仍缺乏深入皮膚表層的能力,她進一步說明,OCT技術則利用光學斷層影像搭配探針,能夠輸出成三維、立體的影像,精準定位以判斷疾病分級。另外,口腔癌通常由醫師觸診或觀察口腔表層是否有白斑,在這項技術之下,透過分層結構以判別是否為發炎、惡性腫瘤等「不再只依靠醫師經驗,而是提供客觀診斷標準。」她說,說不定未來在洗牙時,牙醫順便拿出光學掃描探頭,就能輕鬆檢查出口腔有無異狀。跨入產業多了商業成本腦袋,新創公司學生任CEO技術不能只在乎成像,還有檢測準確率、照射範圍,她說,畢竟門診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就要知道答案,若要做到商品化、用於人體臨床端,無法像是學術論文只偏重安全可行性,要考量器材的重量、體積等工藝技術層面。郭文娟堅持「跨領域不是醫學和物理工程,還要跨出去產業。」尤其OCT技術比其他研究更貼近臨床運用,如果要做成醫療產品,走出實驗室才是剛起步。她以「智能影導式針頭穿刺術」為例,原先預計年中會到試製階段,但牽涉到成本、量產、器材探頭等設計「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整」,可能得延期到今年底或明年初。現階段,團隊持續與廠商溝通討論生產線、設計成本及銷售等商業面問題,她說,「會不會原來的設計在一定成本內根本做不出來,要全部改掉,這都是風險。」雖然曾想過技術轉移方式,但是幾經思考,一路以來的測試、累積下的影像數據,墊高了技術的價格。專業人才、技術紛紛到位,學生們也有創業當CEO的想法,郭文娟陪著他們組成團隊、成立新創公司,她說,讓學生看到投入的夢想和努力的目標,清楚知道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其實許多實驗室主持人就像是新創公司老闆。」她笑說,老師必須替學生添購器材、儀器,還要向政府或業界申請計畫及前端資源探詢,「雷射就像開水龍頭,一開也很燒錢。」「試試看再煩惱」,負面表列找到跨領域人生採訪的這幾天剛好是日本暌違14年再度奪下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關鍵一球的大谷翔平掀起浪潮,眾人訝異他完成多年前親筆寫下的人生目標,郭文娟淡淡說,「哇…真的很厲害,但我倒沒有想過要寫人生目標,這樣做的話有點無聊,有些事情可能是水到渠成,如果列在上頭沒有得到,感覺就會變成失去,但其實你根本沒有失去什麼。」近年郭文娟研究團隊的成果投入衍伸新創,她也是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所成立20多年來首位女性所長,人生清單裡不斷突破,事事都逐漸水到渠成,不過,她自謙「可能因為我是系上唯一的女老師吧!光學領域也有許多傑出女性,現在有不少女學生參與研究行列」。「試試看,考上再來煩惱、念了再來煩惱。」郭文娟想起迷惘在唸博士班還是先工作的十字路,媽媽給了這一句,當時其實心中有了決定,缺乏那臨門一腳的助力。這句話適合用來鼓勵學生嗎?她回到教育者的角度仔細回答,或許還是要看學生個性、因材施教,「但沒有失去什麼,只是去試試看,試著說不定會不小心成功。」
-
2023-04-08 養生.聰明飲食
愛愛前吃菠菜、西瓜更易性高潮!高敏敏推薦必吃「10大催情食物」
【本文重點】有很多天然食物都可幫助提升「性趣」,營養師高敏敏與沈怡岒醫師推薦了10種天然的催情食物,讓你吃了幫助身體放鬆、減少疲勞和緊張情緒,增加性趣和情感愉悅感。--by ChatGPT你知道在我們吃的食物當中,其實有很多天然食物都可以幫助提升「性趣」嗎?營養師高敏敏與沈怡岒醫師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推薦10種催情食物,點燃你和伴侶的慾望,讓愛火燃燒深夜不「掃性」。1.西瓜西瓜中的氨基酸能讓血管放鬆,而黃肉西瓜的瓜胺酸在體內能夠轉換成男士們最愛的精胺酸,可以幫助血管放鬆、舒緩疲勞跟緊張情緒,熱量也比紅肉稍低一些。但高敏敏貼心提醒,記得西瓜攝取的份量很重要,「切一切放碗裡8分滿就是一份水果」了(約=60大卡),一天最多3份,千萬不要抱一整顆挖著吃。以免助性不成,反而導致血糖超標、脂肪囤積...等不健康的副作用。2.菠菜菠菜含有豐富的鎂,鎂可以使血液流動、減少血管發炎,幫助身心放鬆,讓女性更容易達到性高潮,男性以較自然的方式勃起。3.黑巧克力雖說巧克力屬於甜食類,但其實85%以上的黑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黑巧克力中含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能幫助心情愉悅。另外類黃酮還能增加大腦血流量,所以適量享用黑巧克力是沒問題的,可以說是天然催情劑。4.辣椒辣椒能刺激內啡肽以及加快心率,幫助新陳代謝。而且適當的辣味刺激能改善情緒、使人愉悅。至於營養師總是在說「吃辣 適量即可」到底吃多少才叫「適量」?高敏敏表示,其實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若發現吃辣時,胃有點悶悶、食道灼熱的感覺,就該適可而止。5.綠茶綠茶中富含兒茶素、茶多酚,幫助腹部脂肪代謝。另外微量的適量的咖啡因也可助平復心情,茶胺酸也能放鬆情緒,維持好心情之外也能幫助提神。6.蜂蜜蜂蜜中的糖分讓人有幸福感,以及礦物質硼幫助女性雌激素分泌。天然的蜂蜜是工蜂們把辛苦採集到的花蜜在蜂巢中濃縮熟成的產物,裡面的葡萄糖及果糖可以補充能量。但高敏敏提醒,雖說蜂蜜比起其它的精緻糖來說多了一些微量的礦物質跟營養元素;比起糖,蜂蜜「感覺」比較健康,但蜂蜜也是糖,吃多了一樣會胖會蛀牙。7.枸杞紅紅的枸杞維生素A含量尤其豐富,維生素A能幫助黏膜健康,減少細菌感染機率。高敏敏建議,將枸杞和油脂一起烹調,可以讓營養更好釋放、提升身體對胡蘿蔔素的吸收率!畢竟均衡營養除了選擇健康的食材,烹煮方式也很重要,合適的料理方式更能發揮本身營養價值。8.酪梨好的酪梨油,能幫助肌膚滋潤,提高好感。但提醒大家「酪梨是油脂,不是水果」。建議一天控制在半顆以內即可,要跟平常攝取的油脂做替換。9.生薑大家都知道天冷就來碗薑湯,可以幫助驅寒。這是因為薑含有薑辣素,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當身體暖活後,渴望也會增加。10.咖啡咖啡能幫助提神、使大腦內多巴胺變得活躍,避免關鍵時刻一蹶不振。不過高敏敏建議,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若一天喝兩杯大冰美式或拿鐵,咖啡因攝取就超標了)另外若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腸胃病、長期失眠的患者、孕婦、孩童、骨質疏鬆者,最好避免或減少含咖啡因飲品的飲用。以上高敏敏介紹的10種催情食物,知道跟伴侶愛愛前該怎麼吃了嗎?祝你跟伴侶都能有不錯的性生活的體驗,享受性愛的美好。延伸閱讀:.你的內褲有滿滿細菌!這樣洗會越洗越髒,醫師曝「5大步驟正確清洗內褲」.顏射、口爆、內射「射精最愛7部位排行」 許藍方曝女性接受度最低是這部位.月經愛愛更易高潮是真的!性學博士許藍方授「性高潮秘訣」3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1 名人.好食課
植物奶不是奶?一張圖看懂鮮乳、豆漿、燕麥奶、杏仁奶差異
早餐大家都配什麼來喝呢?天天聽營養師說早晚一杯奶,但你喝的奶跟我們說的奶一樣嗎?就讓好食課Angela 施沐恩 營養師 解析給你聽!鮮乳 vs. 植物奶:以同樣一杯(240毫升)份量做比較.低脂鮮乳:屬於乳品類,富含鈣質、維生素B2及蛋白質等營養,一杯熱量103大卡,蛋白質7.4克,可滿足成人一天24%的鈣質需求!目前每日飲食指南已經沒有強調乳品要喝全脂或是低脂,只要每日喝足都是好奶!.無糖豆漿(豆奶):屬於豆魚蛋肉類,同樣一杯蛋白質含量比鮮乳略高,且含有膳食纖維,比起鮮乳,少了動物性食物會有的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但鈣質含量也比較低,一杯熱量84大卡,蛋白質8.6克,脂質4.6克,對於運動想增肌減脂者,可喝豆漿來補補蛋白及能量.燕麥奶:雖然近期許多咖啡店以燕麥奶取代鮮乳,但燕麥奶其實就是燕麥萃取+水的產物,屬於全穀雜糧類,本身無乳糖,也比較不會有豆製品脹氣的問題,相對於其他三者,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含有特殊的營養素「𝝱-聚葡萄糖」可以調節膽固醇,也能幫助改善腸道菌相,適量補充有益身體健康!一杯熱量106大卡,碳水化合物19克,蛋白質僅含2.4克.杏仁奶:屬於油脂及堅果種子類,但通常市售產品用大量水份稀釋,比起其他三者,熱量相對較低,一杯僅有56大卡,但蛋白質含量也是最低的,脂質則含有4.1克迷思破解.植物奶可取代鮮乳?NO,與植物奶相比,鮮乳含有較豐富的鈣質、蛋白質及其他營養,所以植物奶是無法取代鮮乳的,需要額外搭配其他食物或是額外添加其他營養來補足.喝植物奶減肥?雖然植物奶普遍熱量比鮮乳低,但是市售產品多有額外添加糖或其他添加物來增添植物奶的風味口感,所以購買時除了要注意成分外,也要注意食物的代換,如果早餐喝燕麥奶,就不建議選麵包等同樣是全穀雜糧類的食材,建議搭配茶葉蛋等高蛋白食品,營養上較均衡!【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植物奶不是奶?鮮乳植物奶營養大PK】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養生.健康瘦身
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
前天(2023-3-18)在一個僑社的聯誼會裡,一位朋友跟我說他的友人有脂肪肝及肝硬化,所以想知道有沒有辦法逆轉。我跟他說,有,用運動增加熱量消耗,用飲食減少熱量攝取。事實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一天正好發表了一篇有關脂肪肝逆轉的臨床研究論文,所以我就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論文標題: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限時飲食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響)。研究動機: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挑戰。 它影響了普通人群中大約 20% 至 30% 的成年人,超過 70% 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患有 NAFLD。在中國,一般人群中約有 29.2% 的成年人患有 NAFLD。它與肥胖、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壓密切相關,並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減輕體重已被證明可以改善肝臟脂肪和代謝紊亂。限制飲食熱量已被證明可有效降低 NAFLD 患者的體重和肝內脂質水平。然而,長期堅持改變生活方式是困難的。限時進食 (Time-Restricted Eating,TRE) 是最流行的間歇性禁食方案之一,涉及 24 小時周期內的特定進食時間。TRE 方案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可以減輕體重並提高依從性。對囓齒動物的研究表明,進食時間,而非卡路里攝入,是 TRE 方案有益效果的基礎。有證據表明,脂肪儲存是在白天增加,並且在晚餐後增加最多。觀察性研究表明,在一天中晚些時候進餐可能與人類減肥療法的成功有關。幾項試點臨床試驗報告說,TRE 可以減少卡路里攝入量,並且與肥胖患者體重和脂肪量的減少有關。然而,大多數報告的 TRE 益處在人體中未經測試或測試不足,並且不能區分 TRE 本身的影響。一項小型臨床試驗報告說,在 54 名2 型糖尿病 12 週的干預期間。與對照方案(吃 6 頓小餐)相比,吃 2 餐(從早上 6:00 到下午 4:00 進食)的方案降低了肝內脂質。迄今為止,TRE 對 NAFLD 的療效尚不確定。此外,據我們所知,沒有研究比較 TRE 和每日卡路里限制 (Daily Calorie Restriction,DCR) 對 NAFLD 患者肝內脂質水平的影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限時餵養 (TREATY-FLD) 隨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 TRE 與 DCR 對肥胖和 NAFLD 患者肝內三酸甘油酯 (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IHTG) 含量和代謝危險因素的影響。 我們假設 8 小時 TRE 在改善 NAFLD 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會比 DCR 更有效。研究對象:共有88名年齡在 18 至 75 歲之間(平均32歲,49名男性),體重指數在 28.0 和 45.0 之間(平均32.2),經核磁共振確診患有NAFLD(IHTG含量≥5%)的患者被納入本研究。 其中的45人被隨機分配到 TRE組,其餘的43人被分配到DCR組。研究方法:所有參與者都被指示遵循男性 1500 至 1800 kcal/d 和女性 1200 至 1500 kcal/d 的飲食。 飲食由 40% 至 55% 的碳水化合物、15% 至 20% 的蛋白質和 20% 至 30% 的脂肪組成。 在前 6 個月內,所有參與者每天都獲得 1 份蛋白質手搖飲,並在研究期間接受飲食諮詢。 分配到 TRE 組的參與者被指示每天從上午 8:00 到下午 4:00 消耗規定的卡路里,並且只允許在日常飲食窗口之外飲用無熱量飲料。 DCR 組的參與者在 12 個月的研究期間沒有進食時間限制。所有參與者在 12 個月內每月參加健康教育課程,並被告知在整個試驗期間不要改變他們的身體活動習慣。主要結果是測量 IHTG 含量從基線到 6 個月和 12 個月的變化。在基線、6 個月和 12 個月時使用核磁共振測量 IHTG 含量。次要結果是測量體重、BMI、腰圍、體脂肪量、瘦體重、肝硬度、肝酶水平和其他代謝危險因素(包括血漿葡萄糖水平、血脂水平和血壓)的變化。研究結果:在 6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8.3%,而DCR 組則降低了 8.1%。在 12 個月時,TRE 組的 IHTG 含量降低了 6.9%,而DCR 組則降低了 7.9%。此外,兩組的肝硬度、體重和代謝危險因素均顯著降低。結論:在患有肥胖症和 NAFLD 的成年人中,與 DCR 相比,TRE 沒有在降低 IHTG 含量、體脂和代謝危險因素方面產生額外的益處。這些發現正好與我們的假設相反,也就是說,減少熱量攝入,而非限制進食時間,才是對改善脂肪肝有益的措施。延伸閱讀:台灣第一肥,減肥新法間歇性禁食間歇性禁食,反彈效應斷食的吹捧與現實間歇性斷食能抑制HPV病毒?諾貝爾得主發現餓肚子比較健康?健康一點靈的胡扯限時飲食減肥法的最新研究,有效嗎?原文:脂肪肝逆轉:限時飲食有用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1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老化的雙重麻煩!研究揭同時患2病可能加劇認知功能下降
【本文重點】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和牙齒脫落的老年人比沒有這些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2006年至2018年健康退休研究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65-84歲的老年人中,同時患有糖尿病和完全牙齒脫落的認知能力下降最快。這與炎症反應、營養不良等原因有關,提醒老年人要定期牙科檢查、嚴格控制糖尿病治療和血糖,並加強認知篩查。--by ChatGPT糖尿病和牙齒疾病是已知失智的危險因素,不過有新研究表明,如果有糖尿病問題同時有口腔健康不佳的狀況,對大腦的潛在危害更嚴重。根據發表在《牙科研究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特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糖尿病和牙齒脫落會導致老年人的認知功能下降更快。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紐約大學羅里邁耶斯護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Rory Meyers College of Nursing)副院長Bei Wu表示,研究結果強調經由對老年人牙科護理和糖尿病管理在減少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所產生個人和社會的支出上,顯得極為重要。為何糖尿病和牙齒缺失跟大腦有關?糖尿病和牙齦疾病乍看之下並未直接相關,然而發炎反應在糖尿病和牙齦疾病中都扮演關鍵作用,這些發炎過程可能導致推理和思維能力下降。此外,營養不良是另一影響認知功能的途徑。牙齦疼痛和牙齒缺失會使咀嚼食物變得困難,這可能導致營養缺乏,而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受和胰島素敏感性受損也會加劇營養不良。雖然糖尿病和牙齒缺失都是失智的危險因素,但少有研究關注在認知功能下降過程中同時患有這兩種疾病的影響。Wu表示,「口腔健康情況不佳、糖尿病和認知能力下降都是相互關聯的,我們開始了解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和加劇。」患有糖尿病和無牙的人認知功能差為了綜合研究這一點,該研究人員使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2006年至2018年健康與退休研究的數據,此研究每兩年測量一次記憶和認知,以及有關牙齒脫落,糖尿病以及其他健康和人口因素的問題。接著,研究人員將資料中的9948名老年人按年齡分為65至74歲、75至84歲和85歲及以上三組相互參照。該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和完全牙齒脫落的65至84歲的老年人,其認知功能比沒有這兩種疾病的老年人更差。65至74歲的老年人僅患有糖尿病就經歷了認知功能加速地下降,而65至84歲沒有任何牙齒的人也有認知功能加速下降的情形,但65至74歲的老年人同時患有糖尿病和完全牙齒脫落的老年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最快。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人員沒有發現證據將8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認知下降與無牙和糖尿病聯繫起來。他們推測,也許這個群體中不太健康的人在80多歲之前可能就已經過世,或者這個年齡組可能已經有更大的認知障礙或更多的糖尿病管理經驗。另外,該研究是觀察性的,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對於口腔健康情況不佳和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該研究人員強調了定期牙科檢查、堅持糖尿病治療和血糖控制以及認知篩查的重要性。【資料來源】.Diabetes and Toothlessness Together Worsen Cognitive Decline.Diabetes, Tooth Loss Can Be Double Trouble for Aging Brains
-
2023-03-11 醫療.骨科.復健
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 醫闢謠:保養膝蓋靠3大類營養素、2生活習慣
【本文重點】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陳炯瑜醫師表示,維生素B群不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但可以作為營養補充助於身體運作與代謝。若要保養關節,建議攝取維生素C、葡萄糖胺和類胡蘿蔔素,並注意正確的姿勢和運動。如有關節疼痛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也可以考慮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by ChatGPT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Q:網路上謠傳,吃B群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真的嗎?陳炯瑜醫師表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B群是8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菸鹼酸、泛酸、葉酸...等等,維生素之間彼此會分工合作,幫助身體的運作與正常代謝,此外也能幫助把碳水化合物,直接轉換成葡萄糖,成為人體可以使用的能量。但目前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仍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因此大家可以把B群當作營養補充,但絕對不是治療方法,如果有關節疼痛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補充這些營養素 可維持關節健康度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分享,如果想要保養關節,也可以透過補充這些營養素來維持關節的健康度。1.維生素C: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關鍵,能幫助穩定結構,維持軟骨組織的健康。➡建議攝取食物:奇異果、芭樂、柳橙、青椒、菠菜2. 葡萄糖胺:有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是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建議攝取食物:蝦子、螃蟹、雞翅、山藥3.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才有的有機色素,可以幫助修復黏膜與滑液,保護關節軟骨。➡建議攝取食物:南瓜、綠花椰菜、紅蘿蔔日常生活2方法保養關節此外,日常中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保養關節。1.運動:定期運動可以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周圍的組織,減少壓力和疼痛,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像是重訓、游泳、皮拉提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2.留意姿勢:保持正確的姿勢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和不適感。例如:避免站三七步、在使用電腦時,椅子的高度應該要讓膝蓋自然呈現90度,也要避免長期久坐或久站。如果已經出現關節疼痛、活動時覺得卡卡不順,建議要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另外也可以透過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幫助你擺脫疼痛,重新找回靈活的自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類天疱瘡」會讓你痛到哭!搔癢、紅疹治不好要警覺
「類天疱瘡」俗稱「水疱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以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洗腎等長期發炎疾病者罹病風險較高、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大片破皮令患者苦不堪言,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不過,「類天疱瘡」並非長者專利,台北榮總皮膚部分析12年萬人健保資料發現,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發生類天疱瘡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4倍,平均罹癌後4.5年發病;失智病人因常兼具高齡和腦神經疾患兩特徵,罹病風險高達7.5倍。高危險群.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大面積破皮劇痛 需跨科治療北榮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表示,「類天疱瘡」在多重慢性病的臥床長者,或是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都很常見。發生人數隨人口老化增加,近10年已經增加兩倍,每年大約有1000人苦於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北榮每個月平均要治療5名病人,每人次的住院天數約15天。吳貞宜指出,大面積破皮傷口實在太痛,病人換藥時常痛到哭,嚴重者需安排至燒傷中心住院接受跨科團隊治療,天天換藥、服用口服類固醇,若能搭配多種免疫抑制劑,也能有效控制水疱。出院後還要定期回診,長期服用低劑量類固醇,以避免再發,同時也要逐步調降類固醇的用量,以免發生靜脈栓塞、感染等併發症。吳貞宜表示,如果病人同時罹患糖尿病,也要檢視用藥,評估換藥可能性。因研究證實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在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會增加兩倍多的類天疱瘡罹病風險,建議要換藥,改用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 inhibitor)會比較安全。北榮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8313名神經性腫瘤病人,配對3萬3252名沒有腫瘤的個案,追蹤2000年至2012年兩組人罹患類天疱瘡的風險,經校正其他競爭死因之後發現,相較於無神經疾患的個案,有神經性腫瘤者罹患類天疱瘡的風險是2.4倍,平均在診斷出腫瘤的4.5年後發病,有失智症的風險則是7.5倍。紅疹治不好 及早皮膚檢查吳貞宜提醒,類天疱瘡的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如果長者皮膚紅疹一直治療不好,可以到醫院做皮膚切片免疫螢光學檢查,及早接受治療。皮膚切片檢查的侵入性低,只要在門診半小時即可完成打麻藥、切一小塊皮膚,傷口一周就會癒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卡卡、爬梯無力?簡文仁:關節保養要走在退化之前
【本文重點】根據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的說法,受骨關節炎影響的關節很難恢復活力,治療只能減緩惡化的過程。隨著體力在40歲後迅速下降,肌肉流失加速,缺乏運動會導致關節炎的發展。簡文仁建議從小進行均衡飲食和力量訓練,以保護關節,並攝取葡萄糖胺、軟骨素、鈣和維生素D,以保持關節液和增強骨密度。運動對於保持關節健康也很重要。--by ChatGPT退化性關節炎讓不少長輩「行動受阻」,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非一日造成,許多人常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尋求保養方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出現後,要透過保養或飲食讓關節回春幾乎不可能,僅能讓惡化速度變慢。人到了40歲後,體力會快速下降,行動力變差,將加速肌力的流失,如果沒有趁早保養,退化性關節炎很快就可能上門。關節保養要從年輕開始,維持肌力才能保護膝蓋。25歲到30歲是人類體能的最高峰,30歲到40歲則是體能高原期,40歲後體能大幅下降,會增加肌力流失的速度。簡文仁表示,關節保養應該從年輕就開始,年輕時飲食均衡加上肌力訓練,即可達到「護膝」、「護關節」的效果。如果年輕時沒有好好保養,等到關節不適才開始動起來,沒有肌力保護的膝蓋,不適當的運動可能就會傷害到關節,讓關節受損得更厲害。但40歲以上的人也不用灰心,只要還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該馬上開始提早保養與運動。「最怕體力下降後,肌力流失出現惡性循環。」簡文仁說,年紀大懶得動,肌力愈來愈差,長者只補充單方面的營養其實效果有限。他說,除了保持關節的健康,重要的是提升肌肉的力量,並與運動相輔相成才是最重要的護膝方式。補充足夠營養後,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避免關節炎惡化。關節是由關節液、骨質、肌力組成,簡文仁表示,想要維持關節的基本功能,可以先從這三部分下手。關節潤滑液可以補充葡萄糖胺、軟骨素:加強骨質則可多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強健肌力則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咪唑胜肽化合物。一般來說,只要飲食均衡,都能攝取到需要的營養素,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口不好、腸胃吸收不佳,就可以透過營養品補充。簡文仁表示,對牙口較差的長輩來說,從吃肉攝取足夠蛋白質相對困難,咪唑胜肽化合物是由兩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而蛋白質也是一種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的胺基酸對人體較好吸收,幫助牙口不好的長輩攝取所需的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兩相輔相成,能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效?」別等疾病發生才保養。「別等到膝蓋痛再來思考怎麼保養。」簡文仁表示,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吃葡萄糖胺都沒有效?」他說,任何營養補充都是「走在治療的前面」,也就是站在「預防」的角度,及早在疾病發生前就好好保養。如果關節已經受傷發炎,只靠保健品效果會大打折扣,應該要立即就醫治療。不過,簡文仁表示,已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也能透過簡單運動一步步慢慢改善,延緩惡化速度。他建議,在家中可以先做簡易的復健運動,其中五招包括:1. 起立蹲下先坐在椅子上再起身,一次做10個,每次做三組。2. 打地鼠坐在椅子上,想像前方有個九宮格,腳踩九宮格,訓練平衡。3. 屁股搬家坐在椅子上,屁股在椅子上左右移動。4. 高低跑趴雙手扶在椅子上,腳抬起在空中跑步。5. 內八外八坐在椅子上,雙腳踏地做內八與外八的動作。爬梯不傷膝技巧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到底適不適合爬山?有些人完全不敢走階梯,有些人則認為走登山步道可以強化膝蓋。簡文仁說,走樓梯要有技巧才能避免傷膝蓋,「下樓梯要用腳尖,上樓梯要用腳掌」,上樓需要安全的力量支撐上去才安全,下樓用腳尖力量緩衝,才不會增加腳踝、膝蓋或腰的衝擊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可調整身體酸鹼值? 專家籲有「這症狀」空腹千萬別喝
【本文重點】本文講述了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製作方法、原料以及用途。醋可用於醃漬、調味、稀釋成醋飲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之一。--by Notion AI柴、米、油、鹽、醬、醋、茶,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七種重要物品,而「醋」正是其一!醋,可用於醃漬、用於菜餚調味,也能稀釋作為醋飲,讓飲食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食藥署邀請專家讓每日下廚的主婦們更了解醋,一起享受「吃醋」的美好。醋依製法不同,分釀造醋、調理醋與合成醋三類王上達助理教授表示,以醋的製作方法分類,可分為釀造醋、調理醋及合成醋三類,釀造醋是由穀物、水果等天然原料發酵製成;調理醋則是將釀造醋額外添加風味成分製作,在包裝上須清楚標示「調理醋」以與釀造醋做出區分;合成醋則是使用食品添加物冰醋酸或醋酸為主成份,調整風味與酸度後製成。醋的釀造原料,最常見可分為穀物、水果兩大類,穀物醋在臺灣較多是以米、糯米釀造製成,例如白醋、糯米醋;中國地區則有使用高粱、大麥釀造的產品,例如山西陳醋;使用水果作為原料的醋,常見有葡萄製作的紅酒醋、巴薩米克醋,蘋果製作的蘋果醋等。釀造醋經過兩階段微生物發酵以釀造方式製作醋時,醋中主要提供酸味的物質「醋酸」,需要經過兩段不同的微生物發酵程序來生成。首先,酵母菌將糖份發酵為酒精後,接著醋酸菌再將酒精代謝為醋酸。以臺灣最常使用的白醋為例,是以米為原料,先以酵素處理,使米中的澱粉轉變為葡萄糖,再加入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待酒精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將酒精濃度調整至適合醋酸菌生長與作用的濃度,加入醋酸菌使其產生醋酸,最終得到的產物即是醋。食藥署也補充,部分食醋會經過陳化步驟,讓原先殘留在醋中的醇類與醋酸或其他有機酸產生酯化反應,生成乙酸乙酯等酯類物質,這些新生成的產物能使醋的風味變得更為豐富。另外,有些產品會將醋中的水分再加以揮發,就能使醋的風味變得更加濃郁。吃醋有訣竅!添加時機這樣最對味中式菜餚中,經常需要加點醋來畫龍點睛!但是,什麼時候添加最適合呢?王上達助理教授説,食醋的主要成分為醋酸,以及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風味物質如:短鏈胺基酸、酯類及有機酸等。這些成分都很容易遇熱揮發,因此使用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烹煮接近完成或即將上桌前再加入,即可將醋的鮮明味道完整保留。醋的儲存方式十分簡單,一般食醋酸性很強,微生物不容易生長,開瓶後勿直接受強光照射,密封放在陰涼處。坊間流傳喝醋可調整酸鹼體質完全是一種迷思?事實上,酸鹼體質理論並無科學根據,人體本身是一個很大的緩衝系統,能夠保持體內酸鹼恆定,即使喝下許多醋飲,也不會因此讓身體變成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另外,部分商品會強調醋中含有有益健康的成分,以及飲用對身體的益處,王上達表示,即使醋釀造過程中可產生對健康有益的成分,但經過稀釋調製後,濃度並不高,建議當成一般嗜好性的飲品即可,不用過分期待保健效果。王上達也提醒,腸胃較弱者不建議空腹飲用,以免過度刺激腸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7 醫療.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患者洗腎該如何選擇?詳解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優缺及腎臟移植時機
一、誰需要「洗腎」腎臟主要功能為排除多餘水分及廢物、平衡電解質、調控血壓、回收營養素以及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因此腎臟是個沈默但是重要的器官。當腎臟生病時失去功能時,無法排除多餘的水分及代謝廢物,此時累積下來的毒素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就需要進一步接受透析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洗腎,甚至是換腎來維持生命。洗腎的使用時機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急性與慢性的腎臟疾病。「急性」腎臟疾病可能是因為系統血液的灌流不足造成器官相對性的缺血,或是因細菌感染產生的激素、或是腎毒性藥物等等造成腎臟損傷,使得腎臟功能急遽下降。上述狀況可能就需要緊急讓病人進行透析治療,幫助病人順利度過腎臟功能缺損的時間,並且同時矯正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原因。而「慢性」腎臟疾病在早期時症狀可能尚不明顯,此時可以藉由藥物控制,還不需要洗腎。但當病程進展至末期腎臟病(ESR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 or ESKD, end stage kidney disease)時,腎臟功能接近完全喪失,此時就必須接受透析治療。因此對於腎臟衰竭、需要洗腎的病人來說,洗腎不僅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更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必要手段。關於疾病:慢性腎臟病接下來,我們將會稍微討論一下慢性腎臟病(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關於慢性腎臟病,除了有檢驗上「數值」的變化之外,也會有疾病上「症狀」的表現。在醫學上為了溝通方便,會將血液中測量到的肌酸酐數值轉換為腎絲球過濾率(eGFR)表示,當出現腎臟損傷(kidney damage)的證據(如:蛋白尿),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小於60ml/min/1.73m2,時間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稱之為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而依據腎絲球過濾率(eGFR),又可以將慢性腎臟疾病分為五期。[1]第一、二期的慢性腎病雖然症狀尚未明顯,需要積極尋找病因、預防及避免進入更嚴重的階段。一旦病人進入第三期以後,便會開始表現症狀;至第四期時便會開始審慎評估洗腎的可能性;第五期則是eGFR小於15 ml/min/1.73m2,腎臟已經接近衰竭,此時必須以腎臟替代療法(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亦即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腎臟衰竭所致的症狀可以統稱為「尿毒症狀」(uremia or uremic syndrome)。表現形態分述如下:1.心肺系統:因為腎臟無法排除水分,身體的體液量過載,會增加高血壓、慢性心衰竭的機會。長久下來,易造成心包膜或肋膜積水,甚至衍生出心包膜炎、肺水腫甚或全身性水腫等併發症。2.營養不良:腎臟就像精密的過濾系統,留下養分、排除廢物,因此腎臟一旦功能衰退即可能造成養分流失,造成營養不良。3.意識障礙、搔癢症狀:累積過多的含氮廢物,會影響中樞神經的運作,造成意識障礙。同時,病人可能也會因為皮膚累積尿毒素及鈣磷沉積物造成嚴重搔癢的症狀。4.噁心、嘔吐:血液中累積的廢物同時會刺激腸胃粘膜,引起嘔心、嘔吐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很難用藥物去控制。甚至有些人會以持續性打嗝來顯現。5.電解質不平衡:腎臟對於血液中的酸鹼值調控非常重要,它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排除體內的氫離子(酸性物質),以及回收碳酸氫根(鹼性物質),達到酸鹼平衡。腎臟出問題後會造成代謝性酸血症而影響全身器官功能。同時腎臟是人體主要排除鉀離子的器官,用以維持穩定的血鉀濃度,腎衰竭後病人可能就會產生高血鉀的症狀,造成嚴重的心律不整、進而致死。6.內分泌失調:主要以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所致之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所致之骨病變為表現。隨著時間的進展,鈣磷不平衡所誘發的次發性副甲狀腺高能症也會漸漸顯露。關於洗腎的健保適應症由於上節討論到洗腎的重要性,因此以下列出目前台灣健保對於洗腎的給付標準:可以分為絕對適應症以及相對適應症,供民眾參考。1.絕對適應症:腎絲球過濾率8 mg/dl,且伴有任何一種併發症發生者為洗腎的適應症。二、「洗腎」怎麼做藥物治療接受透析療法的病人,除了需要定時接受透析外,還要補充因「透析流失」或是腎衰竭後無法合成的營養素,因此以下介紹病人常見的藥物治療:1.葉酸、B群:維生素可以分為脂溶性、水溶性。洗腎病人容易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即使平時在飲食上可以補充,然而在洗腎後會流失部分。因此在「洗腎後」需要在根據醫師開立的劑量補充葉酸、B群這類水溶性維生素。另葉酸及B群為造血所需之輔酶,對腎性貧血亦有幫助。2.磷結合劑:當血中的磷濃度過高時,可以服用磷結合劑。其可以在腸道與磷結合,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3.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人體可以經由飲食或是皮膚陽光照射後合成。但是需要經過腎臟的活化才能發揮其調控血鈣的機能。洗腎病患須視情況使用活性維生素D (Calcitriol),常用於治療副甲狀腺亢進。4.紅血球生成素(EPO):腎臟的皮質細胞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可以促進紅血球前驅細胞持續分化為成熟的紅血球細胞。因此腎衰竭病人必須適時注射EPO,以預防貧血病增加體力與活動力。5.鐵劑與軟便劑:鐵為造血的原料,腎衰竭患者因飲食限制常會缺乏。適度補充可改善貧血情形。體內的鉀離子約10%從腸胃道排出,對於腎衰竭病患保持腸胃道暢通以維持排鉀功能甚為重要。因為腎臟失去過濾、排除廢物的功能,因此必須借用外力排除腎臟無力排除累積的毒素與水分。常見可以分為「腹膜透析」或是「血液透析」兩種。血液透析→「洗血」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必須至專門的醫療院所進行透析治療,每週需進行2-3次,一次耗時大約4-5小時。需要注意的是,血液透析治療前需要先建立「血管通路」。血液透析經由血管通路將血液引流出體外進入人工腎臟,透析機由幫浦(pump)提供動力帶動血液流動並導入內含透析膜的人工腎臟(dialyzer)進行透析同時與透析液進行擴散作用交換物質。過程中會注入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固,最後治療完成的乾淨血液再經由血管通路回到體內。長期洗腎的病人需要有一個透析血管通路連結到透析機的透析管路,依功能可以分為暫時性以及永久性兩種。1.暫時性:一般來說血管通路是建立在靜脈上。但是正常人體四肢的靜脈並不適合承受反覆插針的動作,且無法提供透析機所需的血液流量,因此必須要利用外科的方式施行動靜脈吻合手術,讓靜脈逐漸「動脈化」以符合治療所需。術後至血管成熟可供治療使用需要花上二到三個月的時間。然而有時候臨時需要緊急透析治療的病人,沒有時間去「養血管」,必須建立臨時性的管路。雙腔靜脈導管就屬於此類。通常取用頸部或腹股溝的靜脈,因為其接近中央靜脈所以血流量較大足夠供透析機進行治療。因為是暫時性的透析管路,因此留置時間大約為3-4週。雙腔靜脈導管因為設計的關係,血液進出口很接近,偶有再循環的問題因此血液透析效率稍差。2.永久性:有別於暫時性的血管通路,外科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動脈直接接到靜脈形成透析用的人工廔管,成熟快的話需要花4-6週左右。常見的永久性動靜脈人工廔管 (AVF, arterio-venous fistula) ,外科醫師通常會使用前臂的橈動脈以及頭靜脈來建立,或使用病人肘部適合的血管。當血管太細太小時,亦可以利用人工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將動靜脈橋接連接起來。使用這類型的血管通路優點在於併發症較少、可供長期使用。不過建立血管通路後,還是需要注意是否有阻塞現象。因此每次洗腎前醫師都會藉由聽診、觸診等檢查,甚至是另外安排廔管超音波來檢視廔管健康狀況。若能提早發現阻塞狀況並加以處理,可以減少再重建的機會並延長使用期限。血液透析優點血液透析需要在專業醫療院所,由醫護執行,家中雖不用準備洗腎設備,但一般照護知識也是要具備。因此血液透析較適合自我照顧能力差的長者或是獨居老人,可送至醫療院所執行較為安全。另外,血液透析還適合一些腎功能突然變差的病患,幫助病患暫時性度過腎功能衰竭的時期,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血液透析缺點因為病患家中沒有設備,因此進行血液透析的病患對院所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在將血液引出運送至體外進行透析的過程中也會增加血液感染的風險,在現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時期到院更可能會增加染疫風險。另外血液透析的病患洗腎結束後,可能會經歷急遽的血壓變化,血壓可能降低,因此會有身體不適的表現;而營養素也有部份隨著洗腎而流失,病人也會感到疲憊。因為不是天天洗腎,在沒有去洗腎的日子,病人需要嚴格控制飲食:包含鹽份、鉀離子、水分、等食物中磷的攝取都必須設定限制量。而因為洗腎中有大量體液被暫時移除至體外,長期下來對心血管系統有不良影響[3],也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至無尿階段。腹膜透析→「洗肚子」與血液透析一樣需要用外科方式建立透析管路,不過這個透析管路是永久性,且是直接植入在腹腔內。腹膜透析需要定時灌入透析液,利用人體的腹膜當作天然的透析膜,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毒素洗出,一段時間後再將腹膜液排出。腹膜透析的模式彈性且多變,常見的可以兩種方式代表,一是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APD),另一種則是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前者一天需要更換腹膜透析液3至4次,每次的滯留時間及容量依醫師處方決定。引出腹膜透析液後需要再灌入新的透析液,操作過程熟練的話一次平均約需要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全自動腹膜透析,則適合無法頻繁更換腹膜液的病人。接上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後,機器會自動進行換液的動作,通常病人會在夜間就寢前接機使用,一覺醒來後只需將自身腹膜管路與機器管路分離即可。此項較適合白天有上班需求的病患使用。相較於血液透析需要專業人員操作,腹膜透析病人以及家屬可以自行學習無菌操作技術和換液方式。另外,不需配合醫療院所時間,可以自行安排洗腎時間以及作息,時間安排較有彈性。不過,一個月還是需要安排1-2次的回診定期追蹤。腹膜透析優點腹膜透析因爲不需要將體液大量抽離身體,因此較為溫和,病人的血壓變化並不會太大。另外腹膜透析較能保有殘存的腎臟功能。同時不必依賴醫療院所,且花費相對較血液透析為低。[4]腹膜透析缺點腹膜透析會利用腹膜,因此病人若是曾經有過腹部手術就較不適合,因爲腹腔手術可能會使有效的腹膜減少或是腹膜沾黏,降低腹膜透析的可行性。因為透析液需要有較高的滲透壓形成梯度才能把多餘的水份吸出來,因此透析液內會添加葡萄糖形成高張溶液。不過葡萄糖雖然對人體無害,卻會被腹膜吸收,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運用腹膜透析需要更嚴謹監控血糖變化。另外,如果無菌技術操作不當,有一定的機率造成危險的細菌性腹膜炎,若是病患有嚴重腹痛合併管路出現混濁狀分泌物,就要盡快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三、除了透析治療腎臟移植末期腎臟病患欲完全擺脫透析療法,幾乎只有腎臟移植一途能達到。腎臟移植後,病人的腎功能指數可以恢復正常,但因為是異體移植,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目前移植後臨床上常使用的療法主要是以免疫抑制劑搭配類固醇使用,再依病患耐受性及移植體反應來調整。腎臟移植雖然可以說是最接近根治的治療方法,然而病人得忍受長時間服藥,還有常見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白血球低下所造成的免疫系統缺口,以及免疫抑制劑各自惱人的副作用(肝毒性、腎毒性等等)。又國內捐贈腎臟的數目不多,腎源缺乏下,每年末期腎病的病患能接受腎臟移植的個案數也不多。另外國外雖有植入型機械人工腎臟這項技術發展中,惜尚未普及與成熟,相關研究亦在進行中,因此臨床上目前暫無使用機會。做法怎麼選擇當民眾有機會也決定要接受腎臟移植時,可以善用醫病共享決策(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同分享治療經驗與需求(Share),一同面對問題提出各種方案(Decision),在病人全盤了解病況以及目前可用方案後由病人做出最終選擇(Making)。因此面對慢性腎病,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進行治療,切勿自行道聽途說,使用違法方式、器具做治療反而延誤病情。四、結語不管是慢性腎病初期或是準備接受透析療法的末期腎病民眾,平時都應該注意腎臟的保養,調整生活方式:多喝水並且不憋尿、盡量清淡飲食並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培養適度運動習慣、注意用藥安全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且固定回診追蹤、治療,延緩病程進展。而腎病變高危險族群,如:三高與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則可以透過定期檢查腎功能,在早期病變時即時調整,逆轉腎病病程。就算真的不幸進入末期腎病變而需要洗腎,也能提早了解各式治療方法後,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1.Andrassy, K. M. (2013). Comments on ‘KDIGO 201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ernational, 84(3), 622-623.2.Chen, P. Y., Liu, Y. L., Lai, S. H., & Lo, C. H. (2014). Drug Induced Breast Abnormality. 藥學雜誌 , 30(4).3.FHN Trial Group. (2010). In-center hemodialysis six times per week versus three times per wee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4), 2287-2300.4.Jaar, B. G., & Gimenez, L. F. (2018). Dialysis modality survival comparison: time to end the debate, it’sa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 71(3), 309-31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上)、【楊洵醫師】腹膜透析就比較高大上?血液透析感染風險高?腎臟內科醫師親解釋透析模式差異(下)】
-
2023-02-2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只吃水煮蛋,8天減8公斤?減重醫揭密「2好3壞」,這些慢性疾病恐上身
減肥的方法很多種,幾乎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推陳出新,像是168斷食、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等都是熱門減肥方法,但你聽過「水煮蛋水肥法」嗎?水煮蛋減肥法是以雞蛋當作三餐,因為雞蛋富含蛋白質、脂肪,且僅有少量碳水,能幫助短期快速減重。建議民眾,若要實施飲食減肥法,平常還是依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提及,過年與朋友聚餐時,有人詢問「水煮蛋減肥法」有沒有效?顧名思義,水煮蛋減肥法就是用雞蛋當作三餐,不吃其他的東西。據說以前有一位日本職棒選手門田博光,透過這種方法在8天內減重8公斤。減肥的方法百百種,水煮蛋減肥法真的有那麼神奇嗎?蔡明劼表示,不論哪種減肥方式各有好壞,而水煮蛋減肥法也有2好處、3壞處。要注意的是,本身膽固醇過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1顆蛋:水煮蛋減肥法2好處好處1:雞蛋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平均來說1顆蛋大約有7克蛋白質、5克脂肪、1克碳水,總計約77大卡。雞蛋吃下去很有飽足感,民眾平常吃一頓飯要超過770大卡很容易,但一次要吃下10顆水煮蛋就相對比較困難。 此外,減重期間的確要增加蛋白質攝取,足量的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克)可以幫助減脂,或者保護肌肉不流失。好處2:雞蛋的碳水含量極低,如果三餐只吃雞蛋,而身體需要葡萄糖的時候,勢必會優先消耗肝臟和肌肉儲存的肝糖。平時肝糖會夾帶水分一起儲存,在消耗肝糖時,水分也會跟著流失。 所以當進行水煮蛋減肥法的時候,很快就會消耗0.5公斤的肝糖、同時流失1.5公斤的水分,等於幾天之內馬上看到2公斤左右的體重下降,讓人成就感十足。但是要注意的是,初期減去的大多是水分,而不是脂肪。水煮蛋減肥法3壞處 壞處1:三餐只吃雞蛋,等於只攝取蛋白質和脂肪,恐怕會有缺乏碳水、纖維素、以及維生素C等問題,可能會影響到運動表現以及健康狀況。假如長期熱量攝取嚴重不足,還可能出現肌力減退、掉髮,女性還會碰到停經等狀況,並且面臨恢復正常飲食之後的加倍復胖。 壞處2:雖然多吃蛋白質有助於增肌減脂,但如果長期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2倍以上,對於腎臟是否有不利影響,這點目前沒有人可以保證。假如是原本就有腎臟病的患者,更應該依照醫師、營養師指示,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 壞處3:本身有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主流醫學還是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1顆蛋。雖然有些人吃很多顆都沒事,但有可能還沒瘦下來,就先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蔡明劼表示,若民眾問到「水煮蛋減肥法」有沒有效?減重醫師要考量的並不只是「有沒有效」而已,而是考慮這個減肥法是否有害?能不能長久執行?這些都是醫師更關切的地方;建議民眾,平常還是依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免得減肥不正確又丟失身體健康,得不償失。【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946.html】
-
2023-02-21 醫療.心臟血管
別只關心該睡多久 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可能對心臟有害
前一晚如果睡不好,後果是顯而易見,但如果睡眠不規律,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一項新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的不規律恐對心臟有害。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睡眠習慣更一致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一致並在不同時間入睡,可能會增加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為何睡眠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Kelsie Full博士表示,其研究的重點是睡眠習慣與動脈粥狀硬化之間的聯繫。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壁內脂肪斑塊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血管變得更僵硬、更狹窄,減少全身血流量和氧氣分佈。這些脂肪沉積物也會形成血栓阻塞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該項研究是首批提供不規律的睡眠持續時間及睡眠時間與動脈粥狀硬化存在關聯的調查之一。為了確定睡眠規律與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要求2千多名平均年齡超過69歲的中老年人佩戴手腕設備,以檢測他們何時睡著和醒來,並填寫一周的睡眠日記。參與者還完成了一項家庭睡眠研究,以獲取有關睡眠期間身體功能的詳細資訊,包括評估他們的心率和呼吸模式。該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持續時間不規律、且一周內變化超過兩個小時的參與者,其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s)較高的可能性是一周內睡眠持續時間更一致的參與者的1.4倍。該指數為衡量動脈中鈣化斑塊的數量,這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潛在原因。研究人員推測,不規則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時間的變化,會擾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幾乎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功能都與生理時鐘基因密不可分。一旦晝夜節律被干擾會中斷這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導致慢性發炎、影響葡萄糖代謝、增強交感神經系統啟動和升高動脈壓,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不是一項對照實驗,且研究人員只在一個時間點同時測量睡眠品質和動脈粥狀硬化,無法用以證明特定的睡眠習慣是否可能直接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也未能進一步評估動脈硬化是否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事件的發生。睡眠和心血管風險的關聯性即便如此,該研究結果仍說明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Full表示,保持規律的睡眠時程表和減少睡眠的變化是一種易於調整的生活方式行為,不僅可改善睡眠,還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風險。事實上,睡眠品質差,包括睡眠品質低下、睡眠時間異常和片段碎片化,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關。睡眠最近被添加到美國心臟協會的生命基本8項關鍵建議中,以改善和維持最佳的心血管健康。該協會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睡7至9個小時,以降低患心臟病和各種其他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資料來源】.Irregular sleeping habits may increas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in older adults.Inconsistent Sleep Habits Tied to Higher Risk of Dangerous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Irregular sleep may be harmful to your heart, study finds
-
2023-02-17 養生.聰明飲食
白飯、糙米熱量一樣?高敏敏揭真相 建議吃4種米取代白米,降低代謝疾病與癌症機率
「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許多人主食一定要吃到熱騰騰的「飯」。而現代人健康意識提高,大多會注意食物的營養價值及熱量。究竟市面上常見的米:白米、糙米、胚芽米,哪個營養價值比較高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白飯與糙米飯熱量差不多,僅差在營養價值,推薦大家多吃糙米跟五穀米,並傳授3招吃飯祕訣,讓喜歡吃飯的你能吃的更營養健康。糙米、胚芽米、白米 營養價值比一比一碗白飯跟一碗糙米飯,誰的熱量高?為什麼營養師推薦要多吃糙米、五穀米?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上分享稻穀去殼變成白米的過程,並分析各種階段稻米的營養價值。(以下為每100g之數值)稻穀採收稻穀,最外層還有堅硬的穀殼,將稻穀去殼後,就會變成我們常見的糙米。糙米糙米是指稻榖去除外殼後,留下了胚芽與米糠,與五穀米皆是屬於未精緻米,營養保留更完整。‧熱量:354kcal‧膳食纖維:4g‧維生素B1:0.35mg‧維生素E:2.54mg‧鐵:1.3mg‧鎂:107mg‧鋅:2mg‧鉀:222mg胚芽米胚芽米是將糙米去糠層而成的,而營養價低於糙米。‧熱量:358kcal‧膳食纖維:1.5g‧維生素B1:0.28mg‧維生素E:2.24mg‧鐵:0.6mg‧鎂:53mg‧鋅:1.6mg‧鉀:128mg白米白米是將胚芽、米糠都去除,只剩下白色胚乳的部分。白米雖然口感佳,但這樣經過「精緻後」的米營養會大流失。‧熱量:352kcal‧膳食纖維:0.7g‧維生素B1:0.08mg‧維生素E:0.36mg‧鐵:0.4mg‧鎂:20mg‧鋅:1.5mg‧鉀:79mg糙米、白米熱量差不多 但營養價值差很多高敏敏提醒,糙米、胚芽米、白米一樣都是澱粉,但有沒有發現除了白米之外,其他的未精製全穀米「膳食纖維跟B群含量高很多」,甚至蛋白質表現也比精緻白米優秀一些。另外很多人都有「白飯熱量高」的既定印象,但是比較下來發現,不同米的熱量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那為什麼總是認為白米是最不好的選擇呢?高敏敏分析,主要是因為白米處理的程序繁複,導致營養都流失了,白米最大的功用就是拿來提供我們轉化爲葡萄糖的身體能量。所以衛福部也建議「每日主食至少應有1/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所以建議大家以糙米、五穀米、紫米、紅藜米等取代精緻白米,除了能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B群、E、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同時也能降低代謝疾病與癌症的機率。3招健康吃飯祕訣如果你是喜歡吃飯的人,高敏敏傳授3招秘訣,讓主食吃得更營養健康。1.可以以糙米、五穀米等為主,增加營養素攝取。2.如果真的不喜歡全穀米的口感,也可以將白米及未精製米混煮,減少粗糙口感又能攝取到其中營養。3.如果米飯吃膩了,也可以用芋頭、地瓜、南瓜等雜糧類做代換。不過要特別注意它們都是澱粉類,要共同計算攝取量。現代人追求健康,為了家人的營養,越來越多人會使用未精製米代替部分精緻白米,你都吃什麼米呢?🍚
-
2023-02-16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別太開心!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與糖尿病
● 體重半年內不明原因少5%到10% 恐與疾病有關● 甲狀腺亢進症狀不明顯 至少三個月才會被察覺● 糖尿病前期體重不會減輕 進入糖尿病後體重掉體重減輕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嗎?飲食如果沒有特別控制,或是生活習慣出現大幅改變,體重半年內若掉了原本體重的5到10%,就得注意可能疾病找上身。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以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代謝異常為大宗,而最嚴重可能是惡性腫瘤所致。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表示,正常在有控制飲食並搭配運動的情況下,體重下降的速度應維持在每個月1到2公斤左右,過於偏激的減重,如不吃不喝等,短時間內體重雖會快速減輕,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快速減重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及代謝系統,如出現不明原因掉髮、經期紊亂等。沒減重卻出現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年輕女性小心「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常見以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為主。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其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不過,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甲狀腺亢進患者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甲狀腺亢進的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尤以女性為大宗,從職業觀察,學生、金融業、科技業、教職人員有較多甲狀腺亢進患者。甲狀腺亢進疾病進程是如何?治療與照護的重點有哪些?甲狀腺分泌不正常,會影響女性排卵,生理周期變亂,進而影響受孕,嚴重甲狀腺亢進患者可能會造成甲狀腺風暴,不時發高燒、精神混亂,也會增加發生心律不整的機率,嚴重則會因心律不整導致死亡。甲狀腺亢進患者定期服用降甲狀腺素藥物,平均二年可以停藥,患者除了服藥仍需要調整作息,降低生活壓力,飲食也得降低攝取含碘食物。甲狀腺亢進患者在甲狀腺指數不穩定前,則不建議劇烈運動,應等指數穩定後,再透過規律運動,達到排除生活壓力的目的。引起體重異常減輕有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量測」早期篩出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確認自己是否是糖尿病的潛在病人,可以從量測血糖確認,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正常人血糖不能超過140mg/dl,超過200mg/dl就是糖尿病,介於140到200mg/dl間,可以先查看自己的飲食狀況,是否是吃太多精緻澱粉,讓血糖瞬間上升,如果飲食一切正常,就得注意可能已進入「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飯前血糖常被國人忽略,飯前血糖正常值應落在70到99mg/dl間,超過126mg/dl間就屬於糖尿病。如果血糖監測出現異常,必須盡速至新陳代謝科就醫,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正常人糖化血色素應在5.6mg/dl以下,5.7到6.4mg/dl就應該要追蹤,6.5mg/dl就屬於糖尿病。「血糖量測」篩出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70到99mg/dl間:正常超過126mg/dl:糖尿病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不超過140mg/dl:正常介於140到200mg/dl間:糖尿病前期超過200mg/dl:糖尿病糖化血色素5.6mg/dl以下:正常5.7到6.4mg/dl:追蹤6.5mg/dl:糖尿病避免疾病上身,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定期量測體重外,也建議民眾,無論年齡,定期量測血糖與血壓,至少每個月在家量測一次,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6 醫療.骨科.復健
講手機、搬重物…小指無名指麻又痛!「手機肘」嚴重恐致肌肉萎縮,日常預防4招
小美是一位房屋仲介,這天她來到我的診間:「李醫師,我右手小指跟無名指三不五時都會麻,很不舒服,特別是晚上還會麻醒!請你幫我看看吧!」「有沒有注意到做什麼動作會麻起來呢?例如轉脖子?或是做家事的時候呢?」小美:「我想想…有哦!最近接某一位客戶的電話,比較龜毛的那種,都講很久的手機,講完後都會麻起來耶!」我幫小美詳細做了神經及理學檢查,頸椎神經並沒有明顯的壓迫症狀,倒是發現手肘內側凹陷處敲擊會引發手麻,我也操作軟組織超音波,讓她看到了自己手肘處腫脹的尺神經。「妳的問題是手肘處尺神經受到壓迫,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另外有個一般民眾熟悉的名稱叫做『手機肘』, 還好妳並沒有手無力和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積極復健就可以改善。我們來討論一下治療的方案吧!」除了講手機,「手機肘」也常見於職場中長時間彎曲手肘講手機的朋友,偶爾會有小指、無名指麻痛的情形,往往是因為尺神經受到壓迫所導致,因為手肘長時間彎曲,會把手臂的尺神經過度拉伸,時間一長,容易造成尺神經壓迫與循環變差,進而導致小指、無名指、手掌前臂麻痛,也叫做肘隧道症候群,這種病好發於長時間手持講手機者,所以又叫做手機肘。尺神經壓迫久了還會導致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呢!雖然藍芽耳機風行,直接用手持講手機的人變少了,但工作中需要搬抬重物(物流業、零售業)、常使用手腕(如水電、裝潢業),甚至趴著睡午覺壓久了,也都可能增加尺神經壓迫的風險,甚至晚上睡覺時壓迫久了還會麻醒呢!什麼是手機肘?導致原因為何?手機肘(尺神經症候群)是指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處被壓迫,這會引起疼痛,刺痛,麻木或痠痛。臨床上常可見無名指一半與小指、前臂的範圍感覺麻木及刺痛,手指的笨拙感(如圖一粉紅色區域),以及人們常常發現半夜睡覺時、手肘過度彎曲、重複彎曲或工作後有更糟的刺痛感。然而,如果上述症狀合併手指無力變形(爪狀手)、小鱼際肌肉萎縮(如圖二),將是更大的警訊!雖然尺神經症候群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是由於生活、運動或是工作上過度使用、彎曲或壓迫手肘,使尺神經受到過大的壓力與拉伸,進而導致神經腫脹和發炎,甚至阻礙血液流動。一般來說,尺神經壓迫的位置最多是在手肘內側的肘隧道,此外在三頭肌、肱骨内上髁或尺側屈腕肌也有可能是壓迫點。小指跟無名指麻一定是手機肘嗎?有其他可能性嗎?另一個常造成小指跟無名指麻的原因是「頸椎神經壓迫」,如果常有肩頸、脖子痠痛,甚至轉動脖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時會有觸電感麻痛到手部就會懷疑是頸椎的問題,有時候頸椎問題跟手機肘還會一起出現,造成雙重壓迫,讓手麻更加嚴重!一般如果要進一步鑑別診斷可以安排頸部X光與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預防手機肘4招1.減少長時間的手肘彎曲,講手機每五分鐘可以換手一次,常講手機的朋友可以改用藍芽耳機。2.減少手肘的壓迫,趴睡時使用午睡枕,文書工作減少把手肘靠在桌上。3.多休息或使用護肘,將手肘活動度稍加管控,減少因反覆彎曲造成的尺神經壓迫。4.尺神經滑動運動(圖三)五步驟,改善尺神經的壓迫:首先將手向側面平伸(1),接著屈曲手肘(2)後,把手腕旋前,手指尖比向耳朵位置(3),接下來手腕背曲下,將手腕旋後,再將手腕背屈(4),手肘伸直(5),如圖所示每個動作停5秒,重複5次。肘隧道症候群麻痛難耐 得靠多元治療+復健初期保守治療包含上述肘部活動習慣的改善、伸展、適當休息,會痛醒的病人在睡覺時使用手肘副木固定(圖四),以減少疼痛發生,另外在藥物使用上,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與維生素B群,若無效則可再考慮使用超音波導引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新式治療如高濃度葡萄糖水、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做神經解套術,或體外震波也都有不錯的療效。如果以上保守治療皆無效,尤其肌肉持續無力萎縮,經肌電圖檢查確認有明顯的進行性神經損傷,則可進一步考慮開刀接受肘隧道放鬆術(cubital tunnel release),術後搭配復健才能有良好的恢復。(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出處)
-
2023-02-12 名人.林頌凱
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你的膝蓋可能拉警報的8個徵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創下歷年新高。「不臥床、健康老」是最近許多人倡導的健康議題,但你想過自己的高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還能擁有自在行動的能力嗎?人體共有146個關節,關節構造還包含關節囊、關節軟骨、滑囊、關節液、關節腔等,日常的不當使用、受傷,甚至長時間姿勢不良滑手機,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加上30歲起,不論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著時間在年長者身上一一浮現。不僅是樂齡族,每個人都要注意關節保健,行動力就像儲蓄,越早開始存款,晚年越能享成果。【行動力健康檢測】想知道自己的行動力是否健康,可以用以下判斷標準檢視。●轉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從椅子起身比以前吃力。●久坐或久站後,膝蓋感到不適。●腦子想著要做到的動作,身體卻跟不上。●爬樓梯膝蓋無力,甚至需要靠扶手使力。●買菜、逛街走不遠。●上公車時無法一步走上階梯。●害怕走樓梯。有以上症狀,表示行動力已經開始拉警報。想要從根本改善行動力,就必須先給身體主要的燃料,就是澱粉類食物。而補充營養,提升關節的肌力與潤滑力,才能夠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有三種重要營養素可以多多攝取:1.優質蛋白質:增長肌肉和合成膠原蛋白肌肉是關節最天然的護具,不過在35歲後就開始流失。平時多補充植物性的優質蛋白質,相對於動物性蛋白質,身體比較沒有膽固醇、高油脂等負擔。也可多注重大豆、豌豆胜肽,此兩項營養素可以幫助活化肌細胞與促進肌纖維變大,是肌肉生長的關鍵營養。2.玻尿酸、葡萄糖胺:潤滑關節或幫助軟骨增生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飲食可多吃富含膠質的木耳、海帶、蹄筋等食物,或是使用含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來潤滑關節。另外,如果要採用葡萄糖胺類的保健食品來促進軟骨增生、緩解關節炎疼痛,就需要慎選品質,不要道聽塗說亂服用。3.鈣、維生素D:強化骨骼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奶蛋豆製品、肉品,如果原型食物不足,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其他營養品部分,還可以多補充B群來幫助神經穩定。如果因關節不適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也可以補充抗發炎的Omega-3、維他命E、C來舒緩疼痛,增加行動力。別以為關節退化、活動力降低是長期勞力耗損、運動過度的人才需要注意,整天久坐不動的人反而更要注意。站著一定比坐著好,走路一定比站著好。只有保持規律和有效的運動,才可以維持肌肉強壯,幫助維持關節健康。運動要特別強調下半身的肌肉群。腳離心臟最遠,但卻能幫忙靜脈把血液擠壓回心臟,因此被稱作身體的「第二顆心臟」。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重訓都會再三強調下肢的訓練。快步走、跳繩、登山都可以訓練下半身肌力,還可以搭配弓箭步、深蹲等做伸展運動。運動跟飲食雙管齊下,人人都能擁有逆齡的行動力。|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4 焦點.科普好健康
為何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醫分析5原因,嚴重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酒醉就是急性酒精(乙醇)中毒,先是影響腦幹中的上升網狀活化系統,使人警覺力下降,意識變差;接下來,會壓制大腦皮質功能,讓人無法抑制心中原有的情緒、欲望和衝動,開始胡言亂語、膽大妄為或暴力發作。尤其,為什麼酒醉幾乎都會使人感到暈頭轉向,平衡感變差呢?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一、眼球反射動作變慢只要血液中有酒精,不管濃度高低,都足以影響大腦及腦幹,使眼球反射動作變慢,無法準確地追蹤物體,視力變差,影像在視網膜上出現擾動,因而產生震動視幻覺及暈眩。二、半規管壺腹內頂帽彎折血液中,酒精濃度每增加100mg/dL,就會增加22mOsm/L的滲透壓,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同時被脫水,比重增加;又因為酒精比水輕,順著血液循環進入半規管根部壺腹內之頂帽時,會使頂帽變輕。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浮力向上彎折,出現向上的眼震,因而感到暈眩。數小時後,血液中酒精逐漸減少,滲透壓降低,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內水分增加,比重降低,頂帽也會逐漸變重。這時,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重力向下彎折,出現向下的眼震,還是感到暈眩。三、外傷性耳石脫落酒醉者因平衡不良,若不慎跌倒撞擊頭部,耳石脫離橢圓囊耳石斑,會進入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或轉動頭部時,因慣性、重力或浮力因素,繼續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或使頂帽扭曲,引發眼震,因而感到暈眩。四、前庭性偏頭痛發作酒醉者已有偏頭痛體質,酒精使血液滲透壓增加,加上酒內大量的組織胺或亞硝酸鹽,特別是在宿醉時,會誘發偏頭痛。由於神經元電位波動起自於腦幹,通過兩側前庭神經核時,無法調節兩側內耳前庭覺的輸入,因而感到暈眩。五、前庭性癲癇發作酒醉者已有癲癇病史,特別是在醒酒時,酒精促使癲癇發作,電位波動經過大腦顳葉皮質時,出現前庭幻覺,因而感到暈眩。酗酒引起神經細胞凋亡對於酒醉所引起的暈眩,送醫後,也只能接受葡萄糖水及維生素B點滴注射,還要預防翻身落床、嘔吐嗆食。唯有等到酒醒後,若暈眩持續不止,才會去安排檢查,以確認病因,並加以治療。若持續天天酒醉或酗酒,酒精直接作用在腦部神經細胞膜上,跟神經傳導物質受體蛋白質交互作用,經年累月,神經細胞間的聯繫與交通逐一損毀,加上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B,神經細胞會逐一凋零死亡,此後即便沒有酒醉,也會出現平衡不良、運動失調或動作障礙,代表已有大量神經細胞死亡,發生小腦變性退化,目前並無方法可以逆轉如此病情,更無藥物可以止暈,貪杯者宜慎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