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熬夜
共找到
901
筆 文章
-
-
2023-06-25 名人.林靜芸
晚上沒睡好想以午睡補眠?名醫揭怎麼睡才不會睡醒時頭暈腦脹
有位法官跟我說,他自認沒有「睡不著」的問題。他每晚熬夜研讀法律書狀,凌晨12點才能就寢。奇怪的是,愈晚精神愈振奮,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之後,他養成每晚服安眠藥的習慣。原來法官白天審案很費神,所以午休時不得不午睡一會兒,才有體力應付下午的開庭。法官說他中午吃飽就有睡意襲來,有時能自然入睡二個鐘頭,而且多次醒來瞬間會不知道當時是何時,自己身在何地,睡得很是香甜,可見沒有入睡的問題。法官好奇的是,為什麼晚上他無法自然入睡。60歲的美蓮是位家庭主婦,有失眠的問題,長期吃安眠藥。美蓮過著規律的生活,她每天除了煮三餐,整理家務,還負責下午接送孫子,睡午覺對她來說是很重要的享受。問題是最近醫師替她換了新的安眠藥,她晚上睡得比較沉;白天不會累,午睡無法入眠,讓美蓮很困擾。她希望醫師能給她不妨礙午睡的安眠藥。睡眠對於人類的健康很重要。失眠造成的健康風險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中風及精神病等等。根據美國的統計,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每日睡眠少於理想的七小時。台灣2022年的統計,每5個人就有一個人自認睡眠時間及品質不理想。晚上沒睡好,有人會想以午睡來補眠,讓自己有精力過日子。美國麻州阿姆赫斯特大學睡眠醫學專家史賓塞博士認為,午睡確實可以讓失眠的人改善體力,但是無法彌補睡眠不佳帶來的健康毀損。睡眠的時間與品質同樣重要,而品質由各個睡眠階段決定。每天晚上的睡眠看似一覺到天亮,其實分為幾個90分鐘的循環。每個循環包括四個階段,前面二個階段算是淺眠,其間肌肉放鬆,體溫下降,心跳及呼吸速率下降,人也有打盹的感覺。第三階段,又稱為沉睡期,眼皮及肌肉完全放鬆,身體專注在修復骨骼、器官及其他組織,強化免疫,處理並鞏固記憶。睡眠最後階段稱為快速動眼期,它沒有第三階段那麼深眠,這個階段是我們最容易作夢而且被認為與學習、記憶貯存、情緒調適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睡眠醫學專家亞特渥教授認為,偶爾睡不好很正常,但是如果每次睡覺都沒有正常的睡眠循環,才是問題,會導致各方面的健康損傷,無法以午睡彌補。史賓塞博士說,如果晚上只睡5小時,午睡1小時,加起來6小時,對身體的好處無法與晚上共睡了6小時相比。因為少於90分鐘的午睡,典型只包括睡眠循環的淺眠階段,沒有夜間深層恢復體力的睡眠。如果午睡超過90分鐘,可能包括深層睡眠,但是難以進入快速動眼期,因而醒來容易頭暈腦脹,思考不敏銳,與完成快速動眼期之後醒來的人相比,容易在數學方面出錯。成人午睡有什麼好處?醫師、機師、貨運司機、保全以及其他需要夜間值班的行業,午睡能幫忙保持清醒敏銳。白天時如果很累,應該如何午睡或補眠呢?晚上沒睡好或是體力不好的人,午睡20至30分鐘可以讓身體消除疲勞,改善反應及認知能力,以應對接下來的工作。所以重點就是,午睡是可以的,但要控制在半個鐘頭以內醒來,才不會昏沉,也不致於影響夜間睡眠。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醫療.中醫
狐臭中醫也能改善?飲食搭穴道療法 +多喝冬瓜薏仁湯,扭轉濕熱體質
天氣逐漸變熱,在外面活動一下很容易就汗流浹背,流汗雖是身體重要的散熱機制,但有汗臭味的民眾在此時就會感到十分難為情,甚至影響到參與社交活動的意願,若遇到高溫的情況下皮膚表面也容易孳生細菌,而汗水和皮膚上的細菌作用過後就會產生特定的味道,特別是發生在腋下的氣味,也就是俗稱的狐臭。大汗腺流出來的汗比較臭? 醫揭大汗腺與小汗腺差異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人體的汗腺分為小汗腺與大汗腺,一般所講的汗水是是由小汗腺所分泌,主要受到溫度影響。小汗腺幾乎分泌全身,其分泌出來的汗水成份99%為水分,其餘則是少量的鈉、鉀和尿素,因此正常的汗水是沒有什麼味道的。而大汗腺(也就是所謂的頂漿腺)則與小汗腺不相同,受荷爾蒙的影響較大,尤其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分泌較為旺盛,分布又以腋下最多,其餘則是在外耳道、乳房、陰部與肛門等位置,其分泌出比較濃稠的汗水,成分帶有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大汗腺分泌較為旺盛的民眾,除了異味以外,可以觀察到衣服上會出現黃色的汗漬,耳道也會呈現較為濕黏的狀態。狐臭如何治療? 中醫針灸穴位有助代謝濕熱一般最為常見的體味,多為腋下所散發出來的「狐臭」,而民眾在處理狐臭時,大多會使用含有鋁鹽的止汗劑,去塞住汗腺減少流汗,或是藉由微波熱能去破壞大小汗腺,但要小心如果能量太高可能會破壞到其他組織,造成水腫或是硬塊,其他還有侵入性的汗腺切除手術,則可能會有傷口,也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中醫治療狐臭會以體質著手,大多認為多屬濕熱鬱積體內所造成。人體代謝體內廢物的排除方式是透過大小便以及出汗,若是濕熱過多,排出的二便與汗液都會氣味較重。明朝的徐春甫在《古今醫統》中提及:「腋屬足厥陰肝經之分,肝氣鬱熱於內而出於腋,其臭如狐,又曰狐臭」,若是屬於肝經濕熱患者,通常習慣熬夜,工作壓力也大,在處理上則可以使用清熱利濕以及疏肝理氣的中藥方藥,例如龍膽瀉肝湯或是當歸龍薈丸。此外,如果屬於飲食方面不忌口,常接觸到燒烤辣炸等重口味食物、奶製品、甜食以及菸酒,則可能進一步導致脾胃濕熱,處理上則需清熱利濕以外再加上消積導滯的中藥方,例如甘露消毒丹加上保和丸。唯有保持排除濕熱的管道通暢,並且避免濕熱再度累積,才能真正根除狐臭。除了臟腑的考量,經絡循行也須同步考慮。循行腋下的經絡包含了心經、心包經與膽經,如果出現問題,也可能導致腋下多汗、腫脹或是散發異味。因此,在針灸或是按摩的穴位選擇上,可選用心經的少海穴、心包經的勞宮穴以及膽經的陽陵泉穴,有助於代謝濕熱,安神止汗。1.少海穴:位於手肘內側,屈肘時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2.勞宮穴:位於掌心,第2第3掌骨之間,大約在握拳後中指指腹對應之處。3.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肌肉凹陷處即是穴。素有狐臭困擾飲食要忌口 最好避免重調味素有狐臭困擾的病人,平時飲食需避免咖哩、蒜頭洋蔥、麻辣或沙茶等重調味,也要注意油炸類和紅肉等油脂豐厚的食物以及牛奶起司類等奶製品代謝後會容易身體產生異味,因此最好減少攝取。相反地,可多吃新鮮蔬菜或是赤小豆、薏苡仁、浮小麥等甘淡利濕的食材,並且可隨身攜帶不含酒精與香料的溼紙巾,將流汗的區域擦拭乾淨,避免味道持續發散。冬瓜薏仁湯康涵菁推薦,有狐臭困擾的民眾可以試著熬煮冬瓜薏仁湯,冬瓜可清消暑氣,利水清熱,搭配薏仁不僅可健脾胃,還能加強利濕氣的功效。以下為冬瓜薏仁湯的材料與做法:▸材料:冬瓜300至500g,薏仁30至50g,薑片2至3片。▸做法:將冬瓜削皮切塊放入電鍋內鍋,再加入事先泡水2小時的薏仁,注入清水大約蓋過食材5cm,並於外鍋加入1杯半的水,待開關跳起後,先不打開鍋蓋繼續燜煮20分鐘即可開蓋放溫食用。延伸閱讀:.耳屎是濕的人! 研究:98%以上「有狐臭」.體香劑治標不治本!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夏天流汗狐臭怎麼辦?除少吃洋蔥、大蒜、咖哩、酒精,醫曝治療新選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肥胖、熬夜...5種罹癌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營養師開「防癌菜單」幫你遠離癌症
一提到癌症,人們總是聞「癌」色變!為什麼癌症這麼可怕呢?根據統計,癌症自民國71年開始直至現在,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發生的原因,除了病毒、基因遺傳、人種和環境因素之外,最主要還受到飲食習慣不良所影響。所以【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今天要來告訴大家如何從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來增進健康、遠離癌症! 癌症是什麼?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是由突變的細胞經過度且快速的增生後形成腫塊,壓迫到周遭的組織而產生症狀,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及轉移性,隨時間惡化最後導致各組織器官喪失功能而危害生命。罹患癌症的5種危險因子大家都想遠離癌症,但除了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以外,在生活習慣上仍然有很多NG行為是會提升罹癌風險的!為了能讓罹癌的風險降至最低,我們就必須了解到底有哪些行為或習慣可能會讓我們的健康陷入危機之中。‧肥胖肥胖是百病之源!肥胖不只會提高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可能外,肥胖族群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的風險。‧生活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環氧乙烷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這些有害物質經過吸入、食入或其他途徑進入體內,就很可能使體內的細胞受到傷害或增生成癌細胞。‧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的生活作息,長期下來容易使生理時鐘紊亂及體內的荷爾蒙如褪黑激素、皮質醇分泌失調,導致增加罹癌的風險。‧不良習慣抽菸、酗酒、嚼檳榔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分析,菸草、酒精、檳榔中的許多物質或代謝物都被歸類在一級致癌物。‧高風險飲食型態喜歡重甜、重口味的人要小心了!研究指出,飲食中若吃下過多的糖會容易引發胰臟細胞的DNA損傷及增加細胞癌化的機會;而經過油炸、煙燻、燒烤的食物則很容易產生致突變性與致癌性的化合物。因此,避免不良的飲食在癌症預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5種營養素,幫你懸「癌」勒馬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環節,依據美國癌症學會公布的最新防癌指南及國內衛福部、癌症基金會等許多衛教資料,Sean以營養的角度,幫大家找出了對抗癌症超有效的5個營養素,一起來看看吧!‧Omega-3脂肪酸魚油、奇亞籽和核桃都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若能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則可以幫助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原因在於其擁有抗發炎、促進健康細胞增生和加快癌細胞凋亡的能力。‧維他命B9(葉酸)維他命B群中有八個成員,其中的維他命B9,又稱為「葉酸」,常見於黑豆、豬肝與菠菜葉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DNA的合成與修復,使細胞得以正常分裂生長。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足量的葉酸攝取有助於降低胰臟癌與結腸癌的發生風險。若你有在補充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記得注意一下營養標示中是否含有維他命B9的成分喔!‧維他命C紅心芭樂、青椒、櫻桃中的維他命C含量都很高!維他命C除了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降低氧化的傷害外,也能抑制致癌物質生成與代謝。研究發現,充足的維他命C可以降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與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硒鮪魚、雞胸肉、糙米中都含有充足的硒,硒除了能幫助人體對抗氧化以外,在抗癌方面有著延緩細胞癌化進程並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效果。研究發現充足的硒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著負相關的結果。‧蘿蔔硫素十字花科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青江菜等都含有許多蘿蔔硫素,它具有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並加快其凋亡、對抗癌細胞轉移等功能,因此在近年的防癌飲食中也越來越被受到關注。癌症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平常就要建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觀念,保持充足的運動及睡眠、維持健康體重、均衡適量的營養、戒掉菸酒等不良習慣才能常保健康!若有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也無需過度恐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加入,皆能使罹癌後的存活率大幅增加,因此只要趁早發現並治療,康復的機率還是非常高的。最後Sean再提醒大家,不論是癌症的預防或治療,除了要有正確與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外,也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台灣肥胖率比日本高10倍,醫揭真正5原因!忽視「這問題」,不但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在其臉書指出,台灣的肥胖率是日本的十倍,不是因為運動不夠,她指出5個問題,包括外食比例高、攤販文化、西化飲食、沒有天天吃早餐及從小開始的肥胖問題,才是真正造成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比日本人愛運動,卻比日本人胖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肥胖率超過日本10倍,不愛運動是主因。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則在其臉書駁斥。她援引醫學期刊《The Lancet》之前做過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調查,發現日本有超過60%的人不愛運動,排名全球第11名。美國則是40%不愛運動,排名第46名,那麼愛運動的美國肥胖率42%也是遠高於日本,因此「不愛運動非肥胖原因」。教育部體育署公布111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在疫情後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1.8%,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4%」。而疫後日本的調查,不運動的比例則又增加了3.9個百分點。因此台灣有達到規律運動比例的人口其實遠高於日本,要將台灣人的肥胖歸咎於不運動是完全錯誤的。王姿允認為,所以他們之所以瘦,「還是跟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她歸納出幾個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肥胖的5原因1.外食比例高,不似日本自煮早餐和自備便當的多,而且日本餐廳都是以「定食」為主,份量易控制。2.臺灣的攤販文化:臺灣的路邊攤美味又便宜,可以快速輕鬆的吃飯,更容易有過量還有肥胖風險,而路邊攤的食物大部分高油高糖高鹽份,而且食品添加物居多(成本便宜)。3.日本人就算融合了歐美飲食,都是以在大量蔬菜、大豆類食品、海藻類跟高脂肪魚類偏多,肉類跟鹽分攝取還是比歐美少,但是有更多的優格、乳製品跟咖啡。但台灣人的西化飲食,卻是以高油脂肉類跟高鹽份輾壓。(資料from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5年8萬日本人飲食研究)4.台灣人不良的早餐習慣:根據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健康早餐的最新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台灣受訪者沒有天天吃早餐習慣,即便有吃早餐,其中也高達7成早餐沒攝取含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例如:燒餅油條水煎包。5.從兒童開始的肥胖問題,造就成年人居高不下甚至竄升的高肥胖率。台灣5-19歲男女童肥胖率比日本多了3倍以上,是亞洲四小龍之最!美國退休將領認為兒童肥胖是國安問題。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從小胖長大還是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王姿允所提到的5個問題,有4項都是飲食因素,個人如果願意改變習慣,肥胖問題還有機會扭轉。其中第5項的從小肥胖的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經達50.3%;在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分別為29.9%及31.2%。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曾受訪表示,研究發現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小兒科醫師陳錦江曾受訪指出,兒童肥胖容易引發的併發症,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易有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在生長發育方面,女生容易有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的症狀,男生則容易有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的症狀。另外還容易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肺臟系統疾病、神經相關疾病等,且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也曾引《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童年時期肥胖即可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左心室增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和收縮功能損傷。兒童肥胖容易產生7大類疾病1.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2.生長發育疾病:.女生: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症狀。.男生: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症狀。3.心臟血管相關疾病4.甲狀腺功能異常5.肺臟系統疾病6.神經相關疾病7.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從小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參考資料】.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師說:假的.「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5-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揭「喝水6大益處」:消脹氣、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對維持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當體內水分充足時,就可以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能夠潤滑關節、修護肌膚、平衡體內電解質等,讓身體各處器官組織流暢運作。除此之外,喝水還有很多其他的益處,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吧!  減肥靠喝水加速新陳代謝 身體變輕了 觀察近3個月內針對「喝水好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多喝水能夠「加快新陳代謝」,促進體內循環的同時,也幫助排汗與利尿,讓體內多餘的毒素和廢物被排出,進而預防泌尿疾病。就有網友實驗「每天喝水2500毫升1個月」,發現身體變得輕盈,精神也比以前更好,笑稱「沒有喝水習慣的話,身體真的太多毒素和廢物」。 ▲網友熱議6大喝水好處。(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對於減肥族群來說,好的代謝可以讓瘦身計畫事半功倍,營養師黃乙心就指出「想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並提出「53535」的喝水口訣,表示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可以增加飽足感,而每餐中間再喝300毫升的水,這樣一天的喝水量就會超過2000毫升,再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效果也可以更加顯著。 脹氣時喝水有幫助 可保持腸道濕度 多喝水對「腸胃」也有不小的幫助,像是「脹氣」時補充水分,保持腸道的濕度,就能使得腸道裡的食物快速通過,不再堵塞消化系統造成脹氣。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請益「有沒有緩解脹氣的方法」,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固定時間進食,細嚼慢嚥吃8分飽,最重要的就是喝足夠的水」、「蔬果要均衡攝取,水也要多喝」等。此外,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不妨試試看增加飲水量來改善,因為水分可以幫助腸胃蠕動,讓糞便軟化順利排出,就有營養師提出「早起喝一杯溫水,喚醒消化與代謝系統」的概念,說明喝水可以促進消化、緩解便秘問題,引起網友認同回覆「每天喝2000毫升的水後,便秘改善很多」、「上班族三餐外食,只能靠多多喝水來幫助消化」。有不少網友認為「多喝水可以讓皮膚變好」,表示肌膚彈性需要靠水分支撐,所以充足飲水有助於修護皮膚,讓人顯得更加年輕;也有網友驚奇發現「自從督促自己喝水後,痘痘都消失了」,並曬出對比照片,讓其他網友紛紛表示「直接買了2公升大水壺,準備效法多喝水」、「多喝水就是痘痘肌的救星,會讓肌膚出油變少」。另外,多喝水也可以保持「血管健康」,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就有網友發文表示「明明才22歲血壓就很高」,詢問應該如何應對,留言區便徵集到不少網友的回答,如「不要熬夜,平常吃清淡、多喝水」、「可以做有氧運動搭配足量的飲水,不要太常發脾氣」等,建議從日常作息開始改善。看完以上網友熱議的喝水好處,是不是想趕快去補充水分呢?提醒大家在充足飲水的同時,也應該注意「適量」還有「分次」補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超商5隱藏地雷「不鹹卻高鈉」飲料!醫:睡前狂喝早上必水腫.「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3 醫療.皮膚
粉瘤無所謂?他屁股長出「紫青膿包」如坐針氈,動手術才解決!粉瘤什麼情況需治療?
一名19歲男大生,在屁股長了數顆「紫青膿包」的大粉瘤,不僅嚴重化膿,甚至發燒,只得就醫「除瘤」,歷經2次手術清理才完成治療。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幫助抵抗外界的病菌,但也會因「內分泌失調」長出「粉瘤」,初期並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嚴重時可能出現化膿疼痛症狀,必須開刀處置。粉瘤是什麼?需要治療嗎?該如何處理比較好?人體許多部位都會長出粉瘤,可能粉瘤長好幾年也不會有疼痛感。趙昭明指出,除了手、腳掌外,全身上下都有可能長出粉瘤,大小不一,一般人難以分辨此病灶是青春痘、疔子或粉瘤。通常粉瘤不會有出口,有時會在皮膚內與之共存數年,若不會疼痛、不影響生活,「沒有發炎就不用處理」。粉瘤屬於上皮層中較深層的囊腫組織,趙昭明醫師表示,通常在油性肌膚上較有機會出現,擠出後會白白臭臭的,民眾千萬不要自行擠出,若擠不乾淨,上皮囊腫的囊袋還在,沒有清除乾淨的話,仍會「不斷復發」;需透過醫師門診手術將囊腫完整切除,避免囊腫殘留在皮膚內而一再復發。粉瘤有時會合併成大囊腫,甚至造成嚴重感染,需進一步就醫趙昭明說,當時該名19歲男大生,在右臀部反覆長出大粉瘤,皆為大囊腫,數個連在一起,造成他「如坐針氈」根本無法坐在書桌前念書,觀察其病灶更出現紫青色、化膿等情形,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出現發燒的問題。趙昭明指出,一般的粉瘤在門診就可以一次清除,但該名男大生粉瘤十分嚴重,要先進行清創,把膿包引流、切除,由於不會進行麻醉而非常疼痛,無法一次性完成,因此手術分成兩次進行,才完全將囊腫清除乾淨,後續也需服用抗生素治療,通常預後狀況都良好。粉瘤何時需要治療?預防重點報你知粉瘤已在發炎狀態,千萬不可置之不理。趙昭明表示,如果粉瘤已處於紅腫狀態務必就醫治療,如過放任持續發炎,就會造成囊腫破裂,引起傷口感染,處理不當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粉瘤4預防重點:.粉瘤通常會隨著身體抵抗力降低而產生,平常盡量不要熬夜。.粉瘤會受到內分泌影響,女性可能會由於月經讓粉瘤出現在會陰部、肛門處,建議平時需要注意個人私密處的清潔。.粉瘤與個人體質相關,控制甜、辣食物的攝取,少吃刺激性過大的食物。.糖尿病病人需要進行飲食控制。資料提供/趙昭明醫師 記者/鄒尚謙整理疾病百科/粉瘤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成。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看完整疾病介紹》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屁股痛…痛感延伸到大腿要注意!坐骨神經痛多與2原因有關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少,最常見的就是椎間盤突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個惱人的疼痛不只是年長者專利,許多姿勢不良或時常負重的年輕人,也容易發生。許多人出現下背、屁股痛,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下背和屁股有非常多關節和肌肉,並非下背痛或屁股痛就是坐骨神經痛,必須透過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疼痛原因,進而給予適切的治療。不良姿勢造成的疼痛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多與受傷、退化有關。塗雅雯表示,下背包括脊椎和非常多核心肌群,屁股則有薦髂關節、梨狀肌等肌肉,以及屁股下面有坐骨突(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粗隆),連著很多大腿肌肉,因此任何一個結構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附近的疼痛症狀。例如摔倒跌坐到地上,導致坐骨突腫脹,或是練瑜伽或跑步後大腿後側肌肉拉傷,也都會以屁股痛表現。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表示,不良姿勢造成的下背痛、屁股痛比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受年紀大退化或受傷造成的機會較高,例如受傷造成壓迫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年紀漸長,腰椎滑脫、腰部脊椎變形或出現骨刺壓迫神經,且背痛延伸到屁股、大腿上,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梨狀肌腫大,都可能誘發。塗雅雯說,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診斷三大重點包括症狀表現、理學檢查和釐清誘發原因。症狀表現包括持續時間,確認是急性、慢性,或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誘發原因包括病人是因為跑步、瑜伽或是搬東西後突然發生等;理學檢查則是透過各種動作,例如腰部旋轉、直抬腿試驗(SLRT)判斷病人在哪個位置造成疼痛加劇或是排除髖關節問題等,以協助診斷。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塗雅雯表示,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等壓迫到坐骨神經。另外,由於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通過,因此如果梨狀肌腫大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而坐骨神經離薦髂關節和小面關節(facet joint)很近,若這些關節發炎,也會以坐骨神經痛表現。當結構壓力達臨界點,一個噴嚏、起床瞬間就可能引發。塗雅雯說,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為脊椎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變形而突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較常出現在年輕人,發生原因常是忽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椎間盤本身鬆掉,加上久坐久站、連續幾天熬夜而突出。「每個人表現不同,關鍵還是外環結構是否已在臨界點。」塗雅雯說,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椎間盤早就退化,外環組織退化鬆掉,前幾天還只是腰有點痠,但某一天就突然痛起來,或是起床瞬間、打個噴嚏就不能動了。脊椎狹窄、長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較常出現在年紀較大的患者身上,通常是因為脊椎退化而滑脫,不在原本的位置,可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過於狹窄,就容易造成壓迫。坐骨神經痛看哪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雖然坐骨神經痛造成癱瘓的機會不大,但賴達昌表示,因容易影響站立、行動,患者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既無法出力又影響行動。且疼痛持續,肌肉會跟著緊縮,進而再度讓脊椎位置改變,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只要疼痛難以忍受,就要盡速就醫。賴達昌表示,由於坐骨神經痛牽扯到肌肉、骨頭和神經問題,因此就醫以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為主。第一線可先以止痛藥、鬆弛劑和熱敷方式,先讓肌肉放鬆,搭配復健科處理。若兩個月後仍無法改善,再看是否有滑脫或是骨折造成壓迫,以打骨釘、骨泥方式治療。要提醒的是,治療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每天做伸展運動,避免提重物也是重要的保養、預防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醫療.泌尿腎臟
別再吃「腰子」補腎!腎虧與腎功能無關 正確5招保腎
「祖傳秘方包治腎虧」地下電台常以治療腎虧之名,兜售不明藥品。常會強調腎虧會出現的症狀有:腰不適、膝蓋痠軟、頻尿,再帶到不舉,最終讓人誤以為腎不好就會導致下半身「整組壞了了」。不僅強化民眾購買來歷不明藥物的動力,也加深民眾關注「補腎」知道。中醫師提醒,腎虧並非是指腎臟虧損,而是指陽痿、不孕。中醫上所指的「腎虧」與腎臟無關,「淋病」也不是「性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腎虧在中醫領域的解釋是指「性功能障礙」,中醫所提及的「腎」與西醫所說的人體臟器「腎臟」完全不同,中醫所說的「腎」是指生殖、內分泌、泌尿等系統,西醫所提的腎臟則是負責泌尿系統。蘇柏璇表示,患者被診斷陽痿、不孕,病歷上並不會下「腎虧」的診斷,因為腎虧並不是中醫診斷的正式名稱。如果男性陽痿早洩,通常以症狀判定,診斷會寫「腎陰虛」、「腎陽虛」或「腎氣不足」等。造成「腎陰虛」可能是過度縱慾、用腦過度、壓力過大所致,同時還可能會有頭暈、耳鳴、口乾舌燥、全身發熱、盜汗等症狀;「腎陽虛」的起因也可能是性行為過盛,導致腎臟陰液耗損,也有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腎陽虛還會有畏寒、四肢冰冷、四肢水腫等症狀。蘇柏璇表示,中醫領域談論臟器腎臟的疾病,通常不會出現「腎」字,主因仍是中醫都是以症狀論病,腎臟病變引起的疾病,會稱為:蛋白尿、尿液混濁、尿結石等。蛋白尿的中醫診斷就是「尿濁」,尿路結石則會稱「淋病」。中醫的「淋病」也不是西醫所稱的性病,「淋」在中醫的說法就是結石,「石淋」就是指腎結石、「膏淋」則是攝護腺或輸精管阻塞發炎、「血淋」是尿結石引發血尿。西醫不會使用「腎虧」一詞,腎臟損傷就會導致「腎功能異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表示,西醫並沒有「腎虧」的說法,單就字意找尋相似的診斷詞彙,僅有腎臟損傷,腎臟損傷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腎臟損傷可能是外力導致腎臟結構受到傷害,或是中毒導致腎功能急性受損;慢性腎臟損傷通常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引起,其餘原因還可能是免疫系統讓腎功能異常,或是遺傳導致的多囊腎,都會讓腎功能下降。高治圻表示,腎臟負責排除人體內多餘的水分、代謝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穩定血液酸鹼值,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促進造血,調解人體內的鈣磷平衡。過去比較多長輩會被「腎虧」二字誤導,誤以為是腎臟疾病。近年民眾醫學知識增加,臨床上鮮少會有因為自覺是「腎虧」患者,赴腎臟內科求診的案例,避免腎臟受損,生活作息與飲食型態格外重要,減少熬夜和多喝水,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腎虧「以形補形」大可不必,過量進補反傷腎國人常有「以形補形」的觀念,蘇柏璇表示,誤以為「腎虧」是腎臟疾病,而常常吃腰子(動物腎臟)的民眾,需要格外注意,不僅沒辦法改善腎虧,解決陽痿不孕的問題,過量食用動物臟器還可能會傷害到真正的腎臟。蘇柏璇表示,動物腎臟或睪丸,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富含賀爾蒙,動物的賀爾蒙沒辦法達到壯陽的效果,反而會影響人體,加上過量蛋白質,可能會增加體內血脂。並且動物臟器常會累積重金屬,加上搭配高湯一起食用,普林也會增加尿酸累積,最終都是造成人體腎臟的負擔。改善陽痿不孕,應多吃「黑色食物」較安全如果單純要改善陽痿不孕,則建議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長期食用可以補腎氣,若是要透過中藥材來補腎氣,必須由醫師處方後使用較為安全,常見的補氣藥材有黃耆、丹參。壯陽、不孕的健康食物,像是黑芝麻,黑豆或黑木耳這些黑色食物,長期食用對於補腎氣是有幫助的,畢竟是食物,主要以調養的作用為主。以中醫的角度要改善腎虧,有時也會使用壯陽的藥物,如淫羊藿,菟絲子,但必須要適量使用。蘇柏璇表示,地下電台販售的產品也許會有類似成分的中藥,但藥品來路不明,農藥、重金屬恐超標,負責代謝毒物的腎臟,長期下來恐負擔不了,最終造成腎臟細胞壞死,就可能真的導致腎臟病,得不償失。腎臟5招保養方式1.每天飲水量足夠,約2000毫升以上2.避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3.遠離三高、肥胖4.飲食採少鹽、少糖、多蔬果策略5.規律運動、生活作息正常(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高治圻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2 醫療.消化系統
皮膚偏黃、尿尿變黃就是黃疸嗎,如何區別?醫師分析黃疸背後可能的疾病及合併症狀
陳先生最近感覺食慾較差,平常可以吃完一客牛排,卻變得只能吃幾口,而且還會噁心想吐,愈來愈疲倦。他擔心再這樣下去影響工作,於是去診所就醫,醫師一看他臉色黃黃的,懷疑有黃疸,果然抽血結果顯示膽紅素和肝發炎指數都很高,趕緊幫他轉到醫院急診,醫師告知差一點就是猛爆性肝炎了!黃疸是一種症狀,代表身體可能出了某些問題而引發。之所以會有黃疸,是因為血液裡面積存的膽紅素過多,導致眼睛鞏膜(眼白)或皮膚會呈現黃色,尿液也可能會呈現茶褐色。皮膚變黃就是黃疸?不過,光是皮膚看起來黃黃的,不一定就是黃疸,例如有些人喜歡吃胡蘿蔔,如果某段時間攝取的量較多,胡蘿蔔色素沈積在皮膚上,可能出現暫時性的皮膚變黃,尤其是手掌或腳底的皮膚更明顯。如果是食物引起的皮膚變黃,眼白不會跟著變黃,可作為區別黃疸的重要指標。皮膚偏黃除了可能與食物有關,因為東方人皮膚原本就偏黃,再加上日曬或熬夜,更容易呈現深褐色,因此,皮膚偏黃並非黃疸的較佳辨別方法。黃疸通常一開始會先出現尿液呈現茶褐色,接著是眼白(鞏膜)呈現黃色、黃褐色,而當皮膚明顯變黃時,代表黃疸指數已相當高。所以當發現尿液或眼白變黃時,千萬不能忽略此警訊,應趕緊就醫檢查。 各項檢查揪出黃疸病因提到黃疸,一般人會先想到是不是罹患了肝病,確實有可能,不過,引發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臨床上除了抽血檢測總膽紅素外,也會輔以其他指標、各項影像學檢查、身體理學檢查以及詳細詢問症狀及病史,一一排除病因。膽紅素是血液中紅血球代謝後的產物,在還沒有進入肝臟前為「間接型膽紅素」,或稱為「未結合型膽紅素」,這些膽紅素會隨血流進入肝臟,經過肝臟代謝作用後,變成了「直接型膽紅素」或稱「結合型膽紅素」,接著排入膽道,最後經由總膽管排入腸道,隨糞便排泄出去。如果這段過程中出問題,膽紅素無法順利排出體外,便會在體內引發黃疸。因此,如果要探究引起黃疸的原因,就必須了解是直接型膽紅素高或間接型膽紅素過高所引起。先驗總膽紅素數值臨床上,醫師通常會先安排抽血,檢驗病人血液中的總膽紅素是否偏高,再進一步分析黃疸是屬於直接型或間接型膽紅素偏高。一般來說,總膽紅素的正常值應小於1.2mg/dl,如果加驗直接型膽紅素,正常值應小於0.4mg/dl,間接型膽紅素則應介於0.2mg/dl到0.8mg/dl。如果數值異常,可能原因如下:一、間接型膽紅素較高:主因是膽紅素製造太多了,為何會製造太多?大多因為感染或某些藥物引起溶血,或溶血性疾病等,最常見的是溶血性貧血,因患者的紅血球遭破壞,間接型膽紅素大量排入血液中,雖然患者的肝功能正常,但因為量太大,無法迅速將膽紅素排除,因而引發黃疸。此外,間接型膽紅素在形成直接型膽紅素的過程中,需要靠一些酵素的幫忙,若身體缺乏某些酵素,也有可能導致間接型膽紅素過高,而酵素的缺乏多半與先天性疾病有關,這些情況通常在病人年輕時就已發生。二、直接型膽紅素較高: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因為嚴重肝炎使得肝細胞受損,當肝細胞受損時,膽紅素無法順利排出,會逆流進入血液中,膽紅素便會升高。此外,若膽道因結石或腫瘤引起膽道阻塞,膽紅素排泄也會受影響,均會造成黃疸。可能引起黃疸症狀的疾病在病史詢問方面,則是先了解病人是否有服用哪些藥物,是否有B、C型肝炎或飲酒過量、發燒、體重減輕、食慾不佳等問題。尤其黃疸與肝臟疾病息息相關,如果本身為B、C型肝炎患者,要確認是否為肝炎引發的黃疸,可抽血檢驗肝發炎指數AST(GOT)、ALT(GPT)是否偏高,必要時也檢驗血小板等數值,以釐清是否為嚴重肝炎或肝硬化所引起的黃疸。此外,總膽管結石卡住膽汁流往腸胃道的路徑時,也會合併有黃疸、發燒或腹痛等症狀。若合併有體重減輕或發燒,也有可能是胰臟癌、膽管癌及肝癌等腫瘤引起的阻塞性黃疸,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了解膽道系統是否擴張,若已有擴張現象,便需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此外,抽血檢驗鹼性磷酸?(ALP)及丙麩氨轉??(γ-GT)等膽道指數,也可做為診斷評估工具。此外,因為黃疸發生的原因不同,也會合併不同的症狀出現,例如病毒性肝炎會合併全身倦怠、噁心、食慾不振,然後才出現黃疸;膽道結石則可能合併感染、發燒、右上腹疼痛;膽管癌或胰臟癌等癌症,則會出現黃疸且合併明顯的體重減輕,不過,通常病人不會有急性劇烈的腹痛。不論引發黃疸的原因為何,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都不能輕忽,應立即就醫。多數的黃疸均能找出原因,若常見引發黃疸的原因均已一一排除,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罕見的代謝性疾病所引發。此外,若還是找不到原因,必要時需以肝臟切片釐清,例如有病患可能是長期使用某些中草藥或使用抗生素引發黃疸,若是藥物引起,在肝細胞病理型態上有其特殊表現,可根據肝切片的病理報告來釐清。針對疾病治療才能消除黃疸由於黃疸的背後是某些疾病所引發的症狀,因此,要治療黃疸,最重要的是找出疾病,並加以治療。以病毒性肝炎引發的黃疸來說,需由醫師評估使用抗病毒藥物來加以控制,針對疾病問題,對症下藥,黃疸現象才能跟著改善。以膽道阻塞為例,若有總膽管結石,可透過膽胰內視鏡取出結石。而針對癌症所引起的膽道阻塞,若臨床上合併膽道感染,手術前要先讓病人的黃疸數值降至正常值,可經由內視鏡或經皮穿肝以細管引流,之後再評估是否能接受化學治療或腫瘤切除手術。 疑惑解除補給站Q:黃疸時小便的顏色比較黃,與吃維他命B群引起的尿液顏色變黃,如何區別?A:如果是黃疸,只要上廁所時都能觀察到尿液持續性偏黃,且呈茶褐色,不會一下正常,一下又變得很黃。而服用維他命B群所產生的尿液變黃,通常是在服用B群後的幾小時發生,且尿液黃而透亮,並非茶褐色。【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0期(2022-10-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中風會好嗎?有哪些前兆?「法令紋」是關鍵!把握黃金復健期3關鍵
腦中風(Stroke)長年盤據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不像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徵兆明顯,腦中風總是來得讓人的措手不及,甚至被當成「只是太累」直到倒下的那一刻。為什麼會腦中風?「腦中風」是腦部的血管出現「缺血」或「出血」的狀況,當腦部血流不穩定,就會出現急性局部功能喪失的狀況,簡單來說就是「腦部沒辦法正常運作」,因此會造成肢體僵硬、說話不清楚等功能上的障礙。 缺血性中風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出現狹窄、堵塞,通常是因為頸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而造成,血管會隨著硬化程度提升逐漸越變越窄,當整個堵塞就會造成腦中風。除了通往腦部的血管狹窄造成堵塞之外,還有一個會造成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是心臟或頸動脈管壁上掉落血栓、或是硬化的碎片,順著血流流到腦部,直接堵塞腦血管。 出血性中風腦部血管因為高血壓、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問題破裂,造成出血性中風。造成中風的高危險因子1.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2. 攝取太多紅肉、高油食物。3. 缺乏運動習慣。4. 有抽菸喝酒的習慣。5. 習慣性熬夜。4大中風前兆怎麼看?加上「法令紋」變化更清晰腦中風最可怕的就是讓人無聲無息的倒下,不過在腦部完全缺氧之前,還是可以透過一些腦中風的徵兆來把握黃金救援時機。腦中風學會提出「臨微不亂」及FAST的四字口訣,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覺得「只是太累」,一定要趕快就醫。 臨(Arm):臨時手腳軟,主要會是單側手腳無力或是舉不起來。 微(Face):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 不(Speech):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 亂(Time):別亂快送醫,記下發作時間打119。在臨床上常用的腦中風症狀判斷還有「看法令紋」,由於腦中風通常會影響臉部的下半部神經,因此法令紋可能會顯得一邊高、一邊低,或是一邊比較不明顯、一邊比較深,這時候就要懷疑自己可能是中風前兆。除了法令紋之外,額頭上的抬頭紋、眼角的魚尾紋因為都是臉的上半部,跟顏面神經比較相關,所以不能作為中風的判斷標準。除了法令紋之外,也可以看看自己的舌頭、嘴唇是不是變得比較難施力。懷疑自己腦中風的緊急措施 冷靜、別慌張,先找一個不會讓自己跌倒的姿勢坐下或躺下。 撥打119,跟救護車說明自己疑似腦中風,發作的時間為何。腦中風最重要的是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從腦血管塞住後起算3小時,通常出現輕微症狀時,就代表腦血管已經塞住,硬撐到昏倒時,早就已經黃金治療時間,也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只要出現疑似症狀,就千萬別掉以輕心,趕快撥打119送醫。而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撥打119送醫的原因是,並非每所醫院都有治療腦中風的藥物、藥物存量也不一定足夠,因此透過119來調配醫院,才能馬上獲得所需的治療。延伸閱讀:腦中風三大前兆,出現一種要馬上就醫!蟬聯台灣第四大死因,腦中風搶救要跟時間賽跑除此之外,在等待救護車前來時,可以先找一個讓自己不會跌倒受傷的位置坐下或躺下,避免因為跌倒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同時也記得不要自行服用藥物,由於缺血性中風跟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吃錯藥可能會加重病情。延伸閱讀:難道是中風?經常手麻、腳麻的人一定要看!這是4種疾病的前兆中風會好嗎?復健黃金期是多久?腦中風代表腦部因為缺氧造成腦細胞受損,必須透過復健讓腦神經重新連結、活化。不過復健之路漫長,在過程中也會感覺無力、疼痛,常常讓人萌生想放棄的念頭。不過中風的黃金復健期是中風後6個月~1年之內,如果前期越認真復健,之後恢復的機率就越大。有幾點可以成為復健的努力方向: 要多多使用患側:雖然患側可能完全不聽使喚,或是緩慢、容易跌倒,但還是要多多使用。因為這等於是讓大腦對患側下指令,神經也會慢慢活化起來。 按摩患側增加血液循環:增加血液循環可以讓患側的肌肉、皮膚保持健康,有助於活動。 相信自己一定好得起來:腦神經必須透過不斷刺激而再生,因此保持信心持續復健是最關鍵的因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好起來,根據統計,只要在1年內積極復健,還是能恢復到能自理生活的程度。除了復健之外,中風後也可以跟醫師討論使用顱外磁刺激術等新興手術方式,幫助刺激神經再生,可以縮短再生時間、增加恢復的程度。在復健之餘,也要注意避免二次中風的可能,除了改變上述的中風危險因子,也可以多吃一些幫助清理血管的食物,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延伸閱讀: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參考資料】健保署:中風奇美醫院:認識腦中風【延伸閱讀】 貼藥布也沒用...「肩痛」原來要按腋下!睡前按30秒,促淋巴流動助排毒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5-07 養生.抗老養生
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
【本文重點】母親節前夕,營養師分享了幾個凍齡的方法:抗氧化飲食可延緩衰老,高鈣飲食可以留住骨質,維持腦力可以增加思維敏捷度。她建議在日常飲食中減少油炸、加工食品、糖和澱粉的攝取量,飲食中多攝取蔬菜,並維持「八二法則」,即健康食物占八成。她還建議多攝取維生素A、C、E等抗氧化成分和Omega-3等好油,避免高溫烹煮的食物,多選涼拌或蒸煮食材。--by ChatGPT「妳們看起來像姊妹一樣!」現代媽媽懂得保養,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除了外貌,內在年輕也要兼顧,看不見的骨質和營養流失,正悄悄偷走健康。抗氧化飲食可減緩衰老,有效率的高鈣飲食留住骨質,多學習維持腦力。母親節前夕,陪媽媽一起學習凍齡。全天下女性都想永保青春,透過日常飲食也能做到抗氧化,讓身體機能維持最佳狀態。「自由基」是老化、疾病元凶,營養師建議減少油炸、加工品及糖、澱粉份量,並提高蔬菜量,最重要是維持「八二法則」,健康食材占飲食的八成。新光醫院營養課股長許為捷表示,自然界中的物質由原子、分子、化合物組成,物質周遭皆有電子圍繞,一旦失去電子後,將會變成自由基,處於活性極強、不穩定狀態,會急著想掠奪其他物質的電子。以人體來說,呼吸、新陳代謝、免疫反應等皆會產生自由基,會破壞細胞、產生疾病及老化。維生素A、C、E、微量營養素如硒,抗氧化能力強。許為捷表示,在一般狀態下,人體的自由基處於平衡狀態,當人體受到病毒攻擊,自由基會協助抵抗,但當體內有過多自由基時,會造成身體發炎,也會引發連鎖反應,使得細胞、DNA、脂質遭破壞,進而使身體細胞老化、功能受損,甚至引發疾病。以運動員為例,因長期運動導致體內自由基過多,外表較同齡來得成熟;而不良習慣如愛吃油炸、加工品,或壓力、熬夜、焦慮也會產生自由基。攝取維生素A、C、E等,或補充微量營養素都有助抗氧化。許為捷指出,「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的輔因子,可避免細胞受到氧化破壞,可透過堅果、海產、瘦肉或保健食品補充;硫化物亦可抗氧化,可攝取十字花科、洋蔥、蒜、韭菜;茄紅素也擁有高抗氧化能力,有助心血管健康。低溫烹煮減少自由基產生,Omega-3不能少。許為捷表示,20至40歲女性若有懷孕規畫,可補充葉酸、鐵質;40至60歲女性則需著重保護心血管,補充魚油Omega-3、維生素D3及鈣質,B群有助維持造血功能,讓免疫系統運作正常;50至60歲女性為避免肌少症,除了鈣質,亦可多補充鎂,可安定神經、幫助睡眠。許為捷提醒,無論任何年齡層,應降低糖類攝取,也應避開高溫烹煮的食物,包括炸物、滷味等,近年日本流行低溫烹煮(sous vide),維持美味又能降低體內產生自由基機會。而民眾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包括大量蔬菜及魚肉,尤其魚肉脂肪中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人體抗氧化。更年期女性穩定荷爾蒙,需攝取足量蛋白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表示,更年期導致女性荷爾蒙減少,穩定荷爾蒙可延緩老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問題。蛋白質、好油是構成荷爾蒙的重要原料,許多女性怕膽固醇過高,不敢補充蛋白質,反而會引發肌少症,建議每天應攝取足量蛋白質,每10公斤需要一份,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需要6至8份蛋白質,例如每餐至少要吃一個手掌心大、1公分厚度的魚、肉或豆製品。莊譓馨指出,黃豆、山藥及亞麻仁籽富含雌激素,亦可提升荷爾蒙分泌;而晚睡影響荷爾蒙分泌,使負責修復功能的生長激素及褪黑激素不足,加速老化,建議在晚間11點至凌晨4點間進入熟睡狀態。若採168斷食,建議早餐要吃、晚餐跳過。近年許多民眾瘋168間歇性斷食,莊譓馨表示,間歇性斷食原理是當人體留有12至16小時空腹時間,身體會啟動荷爾蒙進行細胞修復,包括改善胰島素阻抗及心血管等問題。有些民眾選擇不吃早餐做168斷食,但減肥效果不顯著,她建議可以改為晚餐斷食,早餐是一天能量的重要來源,建議自製養生飲品,例如豆漿搭配亞麻仁籽、黑芝麻或卵磷脂,補充維生素E、鈣質、鐵質,營養又顧腦。而現代人壓力大,會想吃甜食紓壓、照顧大腦情緒,她建議民眾採取「八二法則」,健康食物占八成、兩成留著「放縱」,維持健康也能讓心情愉快。外食族蔬果量攝取不足,也常面臨高油、高糖及精緻澱粉問題,長期下來增加身體發炎機率,不僅是老化元凶,還會造成心血管、慢性疾病、癌症發生。莊譓馨建議,民眾多攝取五色蔬果,增加抗氧化來源,並減少高溫烹煮、油炸食物,可多選涼拌、蒸煮食材。莊譓馨建議多攝取含Omega-3、Omega-9的好油,例如橄欖油、苦茶油、亞麻仁油等,以及葵瓜子、杏仁、松子、芝麻等堅果類,皆有助於抗發炎及保護心血管。肝臟代謝排毒蔬食沙拉材料:甜椒、酪梨、番茄、蘆筍、奇異果、水煮蛋(2顆)、巴西堅果(2顆)、紅洋蔥、香菜。作法:將材料加入後,用檸檬汁、橄欖油、鹽、黑胡椒調味。營養價值:1. 酪梨、蘆筍:富含穀胱甘肽,能幫助肝臟代謝排毒。2. 巴西堅果:硒是榖胱甘肽抗氧化機轉的重要營養素。3. 番茄、紅洋蔥和香菜能增強抗氧化、修復細胞。富含抗氧化維生素食物:1. 維生素A:豬肝、奶油、起司、蛋、牛奶。2. 維生素C:芭樂、彩椒、奇異果、檸檬。3. 維生素E:葵瓜子、玄米油、杏仁、松子、黑芝麻。資料來源╱營養師莊譓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3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熱潮紅「陰虛有火」怎麼辦?中醫教你按穴位舒緩,多吃2類食物+1茶飲
更年期症狀調理,在中醫門診時常遇見,常見不適症狀:熱潮紅、盜汗、失眠、胸悶、心悸、陰部乾澀、產後尿失禁症狀加重…等症狀。中醫可透過藥物調理來舒緩身體「陰虛有火」的不平衡狀態,讓妳度過更年期這段時間。醫學上婦女更年期(Climacteric)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至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更年期間產生的不適症狀稱為更年期綜合症,通常在停經前數年開始,持續到停經後數年(約2-5年),停經一般發生於45-55歲前後。中醫在兩千多年前對更年期就有基本認識,黃帝內經這本書裡《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講的就是二七是指14歲前後初經來潮,七七是指49歲前後因腎精逐漸虧虛而致停經。更年期綜合症發病原因主要與腎精虧虛有關,另外與中醫的心、肝、脾密切相關。腎精分腎陰及腎陽,婦女一生因「經、孕、産、乳」數傷其血,故女子「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至更年期,腎氣漸衰,天癸將竭,精虧血少,則腎陰更顯不足,如《內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加之相火、肝火、心火之暗耗,指的是熬夜、情志鬱火及不當飲食都會加重傷陰,故臨床上更年期綜合症以腎陰虛居多,陰虧火旺,就產生俗稱的「虛火」的症狀。腎陰虛:常見症狀有月經延遲、量少、甚至閉經、平時帶下少、陰道乾澀、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皮膚搔癢、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常用方藥有左歸飲或知柏地黃丸及針灸或按摩穴道可以選擇「太谿」穴。‧太谿穴:位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另外,婦女停經前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與精神、情緒、社會、家庭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肝爲藏血之臟,主疏泄,調暢情志,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生理上聯繫沖任二脈、前陰、乳房、月經、胎孕,對於婦女月經胎孕的調節有重要作用,簡單說,中醫的肝與情緒、壓力、睡眠、月經生理等關係重大,所以「調肝」也佔中醫治療很大的一部分。「調肝」在中醫的治療肝氣鬱結證:常見症狀有精神抑鬱,悶悶不樂,胸悶,脅腹脹痛,多愁易怒、血壓偏高、頭痛、潮熱汗出、失眠多夢、月經紊亂、大便時乾時溏、舌紅、苔薄白或薄黃或黃膩、脈沉弦或弦數。常用方藥有加味逍遙散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及針灸或按摩穴道可以選擇「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其它輔助穴道‧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可以調理肝、脾、腎三條經絡,是婦科要穴。‧內關穴: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心血管疾病可以輔助按壓。更年期之膳食建議‧多攝取補腎食物:如鱔魚、牡蠣肉、海蜇、海參、海帶、桑椹、黑芝麻、栗子、蓮子、芡實、核桃、黑大豆等。‧多攝取滋陰食物:牡蠣肉、海參、 秋葵、黑木耳、白木耳、各種含膠質之食物(如:豬腳凍、阿膠)等 。‧忌食辛辣、燥熱及刺激性食物。‧舒壓茶飲:甘草2錢、大棗5枚、浮小麥3錢、玫瑰1錢、酸棗仁2錢、麥門冬2錢、百合1錢、枸杞子2錢、陳皮1錢。將藥材加入1,500ml水煮沸後,小火繼續滾20分鐘,待適溫服用。醫師叮嚀更年期的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完全沒症狀,有些盜汗嚴重,晚上睡覺甚至衣服都會濕透,除了可以用中藥治療,平時在家也可以輔助穴道按摩或舒壓茶飲服用,最重要的是調適自我身心狀態,維持良好作息及飲食、適度運動、多接觸大自然,以正向的心態迎接更年期,不要有過度的擔心,因為情緒也會影響生理功能。傳統醫學科衛教文章 QR Code
-
2023-04-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提神,還有超厲害10大功效!正確補充時間及吃錯的副作用一次看
關於「幫助提神」的保健食品,許多人都會提到維生素B群(Vitamin B),這也是特別受台灣人歡迎的保健食品之一。其實B群主要包括維生素B1、B2、B3(菸鹼酸)、B5(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B12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對身體的重要性也各司其職,人體亦無法自行產生。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攝取足夠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而B6、B12和B9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常見B群的功效、如何補充,以及服用B群的正確觀念,避免每天吃B群卻只是「吃安慰」。盤點B群的10大功效1. 產生能量: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產製能量,幫助細胞正常運作,適當補充B群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的代謝營養素。2. 促進血液循環及代謝:酒精需要維生素B1、B2、B3幫助促進代謝,加上酒精利尿,容易排掉水溶性營養素,所以常喝酒的人適量補充B群是有必要的。3. 幫助入睡: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4. 維持好氣色:B群提供造血功能,女性尤其適合補充含鐵的天然B群。5. 穩定神經系統6. 維持皮膚黏膜、毛髮、指甲健康,抑制黑色素生成7. 幫助合成抗體、膽固醇與製造賀爾蒙8. 幫助循環順暢9. 有助胎兒正常發育與生長10. 避免憂鬱、焦慮因此,如果人體長期缺乏B群,可能會導致的症狀有:1. 免疫力下降2. 容易落髮、皮膚瘙癢3. 新陳代謝異常4. 腸胃不適、便秘、腹瀉5. 精神不濟、淺眠多夢、頭暈6. 走路不穩、手腳麻7. 認知混亂這些食物就有豐富的B群!許多人喜歡直接吞顆B群,卻忽略平時的飲食狀況,其實透過天然食物幾乎就能補足每日所需的B群,例如以下食物就富含多數的B群元素:1. 瘦肉、內臟2. 魚肉:沙丁魚、鯖魚、鮭魚等 牡蠣、蛤蜊3. 全穀類:糙米、燕麥、胚芽、葵花籽、芝麻、堅果等4. 深綠色蔬菜:菠菜、花椰菜、紅蘿蔔、南瓜等5. 菇類(香菇、蘑菇)、藻類(麒麟菜、海帶、裙帶菜、紫菜等):建議素食飲食中蔬菜類攝取應包含至少一份深色蔬菜,一份菇類與一份藻類6. 地瓜、洋蔥、蒜頭 7. 牛奶、豆類別急著起床就吃B群!B群的正確吃法一次看雖然B群可以在天然食物中吃到,但若是孕婦、哺乳媽媽、全素食者、胃口較差的銀髮族、容易感到疲累或壓力大的上班族和學生,或是飲食不均衡的外食族,可以考慮額外補充B群。關於常見的B群迷思和攝取的疑難雜症,不妨參考營養師和藥師的專業建議:1.一般B群在體內4小時就會被代謝,因此建議分次補充(例如一天補充兩次)效果更好。2.可於飯後1小時以內或隨餐吃,若下午較容易疲勞者可於午餐後補充。不建議起床空腹吃,腸胃功能較虛弱敏感者則建議在飯後吃。另外,服用時除了搭配大量開水,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B群,提神效果較佳。3.若前一天熬夜,隔天又想活力充沛,可補充以B1為主的B群;如果是晚上睡不好、情緒不穩,可於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安定神經,幫助睡眠。4.「緩釋」型B群有助於整天維持精神;但若想改善腰痠背痛或眼睛痠澀,「長效」型較能有輔助效果。5.挑選複方成份時,請注意營養標示鈣與鐵是否涵蓋在內,因為鐵與鈣會互相競爭,干擾彼此吸收。6.B群補充過量反而會造成原本就有痘痘問題的肌膚狀況惡化,促進毛囊內油脂分泌旺盛。皮膚科醫師提醒,平日均衡飲食者維生素B6、B12就已經攝取足夠,不太需要再補充。最後也要提醒,如果平時作息正常、飲食營養均衡,滿足身體維生素B群充足的前提下,過量補充B群並無法再「補充體力」,只會被身體排出,嚴重更可能出現皮膚癢痛、神經系統障礙等症狀,還是要依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健康情形決定。【資料來源】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營養師高敏敏的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吃B群到底是好睡還是不好睡?李婉萍營養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天然維生素B群,跟著『我的餐盤』吃全穀,補充每日活力!身體狀況百出? 因為你缺 B群 !【延伸閱讀】「醫師也是人,我也會恐懼...」連台大醫生都束手無策,醫師林肇堂抗癌8年秘訣:早餐必備的4樣食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別再相信愛吃肉容易被蚊子叮 讓你變人體捕蚊燈6大原因一次看
近期天氣回暖,蚊子大軍襲來!坊間流傳「愛吃肉容易被蚊子叮」的說法。對此,食藥署闢謠指出,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包括深色衣物、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與體味。 食藥署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指出,「吃肉會讓身體變酸性體質,因此容易被蚊子叮?」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事實上,蚊子主要是靠化學以及物理方式來尋找宿主。比如視覺、嗅覺、溫度、濕度等等。 容易被蚊子叮咬的6大原因:深色衣服、噴香水、血型、體溫、二氧化碳、體味 研究指出,人體皮膚表面有豐富的游離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在與細菌代謝之下,會產生許多不同氣味的羧酸。而個體的皮膚羧酸豐富度與蚊子吸引力之間有關聯,對於不容易被蚊子叮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會散發出某些化合物來降低蚊子的飛行活動或是吸引力,簡單來說,這些人的體表散發著天然的防蚊液。 研究也發現,瘧疾會藉由感染人類來改變人類身上的氣味分子,從而增加人類對於蚊子的吸引力,以增加瘧疾的傳播。食藥署呼籲,民眾不要再相信蚊子的叮咬與酸性體質有關係,事實上,人體的酸鹼度會維持在一定的定值,不會因為飲食而有過大的改變。 預防蚊子叮咬2大招:定時的噴防蚊液、穿著長褲長袖至於被蚊蟲叮咬後,擦小護士有效嗎?食藥署說明,一般民眾愛用的綠X精、萬X油、白X油等等,大多都是以清涼劑為主成分,可以快速緩解癢感,但是如果對於較嚴重的紅腫情形,還是需要使用有抗發炎消腫的成分,才能夠有效緩解。 止癢藥3大主要成份 抗組織胺:最常見的成分,可以直接消腫消癢。 局部麻醉:透過麻醉效果,達到止癢效果,但是沒有消炎作用。 類固醇:通常使用較弱效的類固醇,利用抗發炎作用,減少皮膚發癢情形,但不建議用在有傷口的地方。 止癢藥7種次要成分則如下: .保濕劑:例如尿素、泛醇(panthenol),它們能維持皮膚屏障,減少過敏原刺激,減少搔癢刺激感。 .Isopropylmethylphenol:一種殺菌劑,適用在較強烈的叮咬反應,例如小黑蚊。 .清涼劑: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利用清涼的感覺,轉移搔癢的注意力。 .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具有類似類固醇的抗發炎作用。 .水楊酸:常見的消炎止痛藥成分。 .金盞花:含有豐富的類黃酮以及三萜類成分,是天然的抗發炎成分。 .紫雲膏:傳統的中藥良方,具有消炎消腫、滋潤肌膚的作用。 食藥署最後提醒,2歲以下的小孩禁止使用添加薄荷或是樟腦成分的藥品,家中小小孩如果要使用其他成分,也都建議先向藥師諮詢。 【延伸閱讀】夏季防曬又蚊蟲 留意「間隔使用」避免肌膚不適被蚊子叮會染B肝、熬夜會爆肝? 醫:全錯!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54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4 醫療.新陳代謝
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醫盤點糖尿病可能造成的影響
【本文重點】糖尿病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可能因高血糖危機導致眼部血管受損並增加血管壁脆弱,具有發生出血風險。此外,胃腸道症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問題,如避免過度用力排便避免讓小血管破裂引發玻璃體出血。糖尿病與失智症的關聯密切,主要是血管性失智症的高風險因素,高血糖會導致大腦功能受損與認知衰退,需要積極控制三高並定期檢測糖尿病病況。--by ChatGPT一名中年男性因眼睛微血管破裂就醫,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的他,未做好血糖控制而造成視網膜病變,原本沒有不舒服症狀,近期卻出現腹脹、便祕,在猛用體力後,視力被血塊遮住,模糊看不清楚。高血糖危機 讓視網膜產生病變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康祐銓說,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血管、神經、組織、器官都有關係,最常見併發症是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三分之一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血糖過高,有些人是因視力變差、看東西有黑點,眼底檢查異常才發現罹病。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甚鉅,康祐銓指出,血糖不穩會加速血管發炎、受損;隨著病情嚴重,眼睛長出不正常的新血管,且血管壁十分脆弱,咳嗽、揉眼睛、腹部過度用力,都可能造成破裂。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道不適比率很高,因為神經末梢病變影響胃腸道功能,常見蠕動變差、排便不順暢。因此糖尿病人連「大便」也要小心,用力過度會讓小血管爆掉,導致玻璃體出血。康祐銓分享,有位患者平日作息混亂,主訴看東西中間好像有一點扭曲歪斜,以為是熬夜睡不飽讓視力變模糊,經常大魚大肉少吃蔬果,也有便祕問題,在一次排便比較用力的過程當中,一隻眼睛突然完全看不見,結果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正常血管增生所致。失智風險高 起因大腦功能受損康祐銓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有便祕問題,要多吃高纖蔬果補充膳食纖維,排便時切記拿捏力道,避免小血管擴張、破裂,傷害視力。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失智12大危險因子」中,糖尿病是其一,高血糖會損傷大腦功能與認知衰退,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一般長輩1.5至2.5倍。糖尿病與失智症關聯密切,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變,易引發血管性失智症,包括腦中風、腦部血液循環不良,腦細胞壞死而使智力減退。罹患糖尿病一定會產生併發症嗎?主要關鍵是患病時間與控制程度,只要罹病時間長,身體就像一直泡在高濃度糖水中,後續併發症的風險相對增加。已經知道自己是高危險群或確診者,建議至少每年做一次視網膜檢查,按照疾病程度不同,每三個月至半年檢查一次,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有腦中風、腦外傷也要小心併發血管性失智症,積極控制三高、定期健檢追蹤糖尿病病況,或透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自我檢測。想知道更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線上影音課程:http://bit.ly/3y65WxN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0 養生.抗老養生
「穀雨」溫暖雨量多,易致身體濕邪!5穴道2食補養肝又養脾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即陽曆4月19—21日,斗指辰,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此節氣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民間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只求老天讓人民五穀豐登,故天雨穀粒,給人間下了一場穀子雨。這一天就叫作穀雨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唯一將物候、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已結束,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 穀雨節氣 著重肝與脾的調養時序進入「穀雨」,氣溫更暖和,雨量漸漸增多,是非常適合穀類植物生長的時節,台灣的稻田約在此時結出幼穗,人們常說這個時節是「雨生百穀,夏將至」。但由於穀雨時節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變大,在潮濕的環境下,濕邪更易侵入人體,那麽中醫認爲穀雨時節應該怎樣預防疾病?有哪些膳食可以幫助我們調養身體呢?一、肝:春季肝氣本來就相對其他季節來得旺盛,若在這時期感到口乾、口苦、眼出血,易怒或是睡眠不穩,很可能就是肝氣不舒所導致的症狀。此時應當保持平穩的心情,把握好天氣出外踏青健行,或是在室內從事適當的有氧運動,透過活動肢體不僅能夠紓壓也可疏肝理氣。同時,減少熬夜以提升肝的修復能力,有了充沛的睡眠,才能提升正氣去對抗外界邪氣。飲食方面則是要避開吃辛辣及過酸的食物,以免會使肝木更旺。二、脾:春季肝木過旺容易剋脾土,在此節氣中過食生冷食物,脾胃功能就會更加下降,出現消化方面的症狀,像是脹氣、打嗝、食慾低下及排便不成形等症狀。同時,穀雨後降雨量開始增多,外界濕氣加重,過多的溼氣堆積在身體,人體就會容易覺得疲累、頭暈頭重、噁心想吐、全身痠痛或水腫。在這節氣中的飲食要避開生冷寒涼的食物與甜食,並且記得打開除濕機減少外濕對身體造成影響。 穀雨調養食療:紅豆薏仁湯與四神湯1.紅豆薏仁湯•紅豆:味甘酸、性平保健功效:1.含有皂鹼,有健胃、生津、益氣、消腫及解毒等功能。2.纖維質含量豐富,有效刺激腸胃蠕動、利尿、增進排便順暢的效果。3.可幫助排除體內水分作用,改善浮腫,適合濕性體質的人。•薏仁:味甘、性平保健功效:1.含有一種薏苡素,可清熱排毒,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2.代謝水分濕氣、美白、潤澤肌膚、健脾補肺、清熱、利濕、。3.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廢物,。 2.四神湯四神湯顧名思義是由四味藥材所組成---山藥、茯苓、芡實、蓮子。此四種藥材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山藥:古名薯蕷,味甘,性平;有補脾養胃的功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小便、消水腫的功效•芡實:味甘、澀,性平;治療遺尿頻尿、夢遺滑精、泄瀉帶下•蓮子:味甘、澀,性平;有補脾澀腸之功 5穴位保健助節氣調養1.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按摩內關穴有助消除脹氣、和胃止嘔,也有調節自律神經的作用,幫助入眠、舒緩壓力。•位置:手心向上,從手腕橫紋條的中心點,往手肘的方向約3橫指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按壓的方式來進行按摩,每次5秒鐘,左右手各5分鐘,可早晚進行一次。2.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有消除脾濕、健脾理氣的功用,也可以緩解腹脹、水腫、腹瀉等症狀。•位置:小腿肚近大腿交界處側邊,往前約一指寬凹陷處。•按摩方式:用拇指指端按壓,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力度適中有感覺到酸脹即可,每天按揉10分鐘。3.地機穴屬足太陰脾經,按摩此穴位可暢通脾經的氣血,改善腹脹、腹痛等脾胃疾病。•位置:在陰陵泉穴位置與內踝尖連線上。以側坐或仰臥姿勢,從陰陵泉穴往下4橫指,在脛骨內側緣處。•按摩方式:用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周圍,力度適中有感覺到酸脹感即可,每次1 –3分鐘,可早晚進行一次。4.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穴,按摩可調理肝血、補氣,還有助減壓、安神的功效。•位置:在腳背的最高點,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2橫指(食指跟中指)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適中即可,每次按摩4–5分鐘。5.行間穴屬足厥陰肝經穴,也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按摩這個穴位能幫助打通肝經,有疏肝理氣、清肝瀉火的功效。•位置:在腳背大腳趾和第二趾之間邊緣的凹陷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適中即可,每次按摩4–5分鐘。穀雨,延續清明的狀態,天氣容易陰晴不定,更加潮濕的空氣也讓人體健康容易受影響。因為環境濕氣變重的關係,身體也容易受到濕邪入侵,讓脾胃的抵抗力降低,脹氣、食慾不佳等消化道問題也容易出現。此時應以「袪濕健脾」為原則飲食,透過排濕氣食物,將身體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避免水腫、濕疹、大便濕軟、精神易倦沈重等問題,脾胃強健後,免疫力自然提升!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2.行政院農委會官方網站3.《百家講壇》 中醫話節氣 6 穀雨4.醫砭 經穴庫5.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官方網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9 醫療.皮膚
臉部3大問題讓人不想脫口罩 皮膚科醫師提解方
口罩令解封,民眾生活幾乎回到過往常態,大家開始用真面目示人,美麗商機發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志宏表示,許多人因長期配戴口罩出現痘痘、膚色不均、雙下巴等問題,甚至容貌焦慮症上身,紛紛就醫改善。針對長時間配戴口罩常見3大臉部問題,黃志宏提出改善方法。1.痘痘肌因為長時間配戴口罩,長期摩擦下容易刺激肌膚,引發肌膚不適,加上口罩會悶住臉部肌膚,呼吸時會讓口罩內環境變濕熱,使皮膚油脂阻塞毛孔,「口罩痘」因此生成。改善方法:●許多民眾為了改善痘痘與毛孔問題,會在日常保養品加入酸類來幫助肌膚代謝,建議使用酸類產品務必注意劑量濃度與酸鹼值肌膚是否能夠承受。●痘痘生成代謝後的肌膚會留下傷口黑色素沉澱疤痕,可利用皮秒雷射保養改善,同時縮小毛孔並抑制油性肌的分泌,改善痘痘問題。2.肌膚局部色差大長期配戴口罩雖然有減少紫外線的接觸,但由於口罩遮蔽為臉部局部範圍,可能會造成膚色不均。改善方法:不妨考慮採用皮秒雷射保養,輔助快速處理膚色不均問題。3.臉部輪廓曲線問題過去為了防疫,有不少人認真防疫卻造成另類災害「雙下巴」。疫情期間因居家時間拉長,使用手機時間也拉長,低頭次數變多頻繁擠壓下巴,於是雙下巴生成。改善方法:●若屬肥胖型的雙下巴,可透過皮下減脂針(消脂針),改善嘴邊肉、雙下巴這些局部脂肪與淺層脂肪的部位。●若是因老化或熬夜等肌膚鬆弛,造成雙下巴或下顎線輪廓不明顯,可利用電波或音波幫助肌膚組織收縮拉提、促進膠原蛋白的增生,同時改善兩頰鬆弛下垂的老化型大臉問題。●若無雙下巴問題,但脫了口罩後不滿意下顎輪廓者,不妨利用微整注射玻尿酸改善短下巴、 打造V字下顎線條,可使整體臉型看起來較精緻、纖瘦;也可利用微創埋線拉提,幫助臉型線條更加俐落、立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4 醫療.牙科
「假牙」竟可能造成口腔癌!出現口腔流血、破皮要注意...2類人可免費篩檢
除了嚼檳榔、抽菸及喝酒外,人類乳突病毒(HPV)、不適合的假牙摩擦口腔組織、食用過度刺激的飲食造成慢性潰瘍,也都是致癌高風險因子。口腔癌(Oral cancer)是台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3名,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去年超過2千國人死於口腔癌、6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口腔癌的發生比率9成為男性,可能與三大致癌因子為「嚼檳榔、抽菸及喝酒」人口多數為男性有關。而且根據研究顯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抽菸又喝酒,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123倍。不菸不酒也會罹患口腔癌除了嚼檳榔、抽菸及喝酒外,人類乳突病毒(HPV)、食用過度刺激的飲食造成慢性潰瘍,也都是致癌高風險因子。另外,曾有報導指出,有位60多歲的民眾,不僅不菸不酒、也沒有吃檳榔的習慣,確診口腔癌,原因竟是他過往牙口不佳,多年前裝置假牙後,配戴不當導致咬合不正,在長期的摩擦刺激、反覆潰瘍下,將頰黏膜磨出了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資料指出,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台灣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口腔癌的癌前徵兆由上可知,口腔癌可能是從黏膜癌前病變進展而來,若口腔流血,或黏膜出現不尋常的白色或紅色斑塊,就要注意可能是口腔癌的癌前徵兆:一、流血二、腫塊、不規則突起三、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四、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五、舌頭無法靈活活動、口腔黏膜變硬、緊六、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表示,口內潰瘍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的反覆情形,每次差不多3~7天就會痊癒者,不需要太擔心。但若口腔內潰瘍都在同一個位置、超過兩個禮拜,經過治療也無改善,就建議去耳鼻喉科做進一步的檢查。5招遠離口腔癌若想避免口腔癌,陳穆寬教你:1.不嚼食檳榔、不過量飲酒、不抽菸。2.若有佩戴假牙,須選擇合適的假牙,避免摩擦口腔組織。3.避免食用過度刺激、會造成口腔慢性潰瘍的食物。4.別誤信來路不明的藥品或是偏方。5.不熬夜,常保好心情。政府補助「這2類人」免費篩檢口腔癌若在第一、二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達百分之70、80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百分之50甚至低於30以下。因此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為了讓民眾可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治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若只要符合以下2條件,便可免費檢查:1、年滿30歲有吃檳榔、抽菸的民眾2、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即便已戒除)以上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延伸閱讀】 一場葬禮要花30萬!火化後,不取回骨灰的終極「零葬」,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解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4 醫療.皮膚
戴安全帽會導致禿頭?你更要小心這2種病才是!
清明節過後,逐漸轉為濕熱天氣,夏天即將到來,長期配戴頭帽的工作者很擔心,頭上的毛髮因為長時間悶住,是否會造成禿頭狀況。專家提醒,導致禿頭的因素百百種,雄性禿與遺傳、荷爾蒙有關,配戴頭帽並不會造成禿頭,但要小心脂漏型皮膚炎、毛囊炎上身。引起男性禿頭的兩大主因不少男性對於頭上的髮線愈來愈後退的情況緊張,尋遍各醫師、偏方,希望能夠挽回頂上風光。更有一說,現代人長期配戴安全帽,導致掉髮情形加重,但這說法其實是一個迷思。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兼任副教授蔡仁雨表示,禿頭成因相當多元,最常見的是雄性禿以及休止期落髮。雄性禿大多是基因遺傳導致,跟體內荷爾蒙分泌有關;休止期落髮則大部分與壓力有關。常見外送員工作時間長,戴安全帽是其標準配備,他們很擔心戴久了會禿頭。蔡仁雨說,不少求診的病患都以為是因為戴安全帽導致其落髮,事實上,外送員年齡分布廣,大多在20至50多歲之間,正是「雄性禿」的好發年齡,該年齡層有三分之一男性會出現禿頭,加上壓力掉髮因素,約有一半的男性會開始落髮。避免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 安全帽這樣挑蔡仁雨指出,長期戴安全帽、頭帽等雖不會造成禿頭,但卻會增加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發生的可能性,由於長時間悶住頭皮,毛囊沒辦法透氣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尤其配戴「全罩式」安全帽的民眾更要注意。如何避免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上身?蔡仁雨說,安全帽雖然不是導致皮膚炎的直接因素,但卻是「加重因素」,建議民眾減少熬夜的機會;安全帽的內襯可墊透氣的墊子,避免頭皮直接貼在帽子內又悶住,或選擇具有網狀透氣設計的安全帽;每天洗頭好好清潔,避免長期間配戴頭帽又未妥善清潔,頭皮自然容易發炎;定期清潔安全帽內襯,保持乾爽、潔淨。新冠肺炎疫情下,落髮問題更嚴重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民眾在確診康復後,發現自己落髮問題變得更嚴重。蔡仁雨指出,掉髮因素很多,產後、化療、減肥都會造成掉髮。目前台灣約有三分之二的民眾都確診過新冠肺炎,如果將落髮與確診連結在一起看待,也能找到一些治療的方式,由於新冠改變的體內的免疫反應系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機轉。蔡仁雨表示,新冠確診後的休止期落髮,大約兩三個月至半年會停止,臨床上最長是掉髮症狀持續一年才好,雖目前尚無法證明有相關性,但新冠確實會導致許多皮膚疾病的「病程延長」。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預防方法• 飲食清淡,避免多脂多糖或刺激性的飲食,多吃蔬果。• 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和良好衛生習慣,睡眠充足,排便通暢。• 減少工作壓力及焦慮或興奮等不穩定的情緒。• 適度的清潔皮膚和毛髮。• 宜使用不含酒精性的保養品、化妝水,避免對皮膚造成刺激。• 留意頭皮護理,洗頭多用溫水,以指腹輕輕按摩頭皮,避免大力抓扯造成頭皮受傷或發炎,也要避免用過熱的風吹頭髮。• 當皮膚出現傷口時要謹慎處理,減少細菌入侵的機會。• 不過度倚賴類固醇治療疾病,以免造成皮膚抵抗力的降低。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4 失智.大腦健康
現代人常見4件習以為常的事 可能讓你一步步走向失智
淡江大學前國際事務副校長王高成教授在昨日(12)傳出不幸事件,王高成留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專家指出,腦部病變原因眾多,但只要醫療及時介入,都有機會延緩惡化,甚至維持現狀。大家都怕得到「失智症」,因為它通常會是一個漫長的病程,自己生病更拖累身邊照顧的人。但怕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試著從幾個面向來檢視,是不是日常生活就犯了很多容易致病的錯!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 維持健康生活減少罹病可能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身心科醫師陳韋伶曾受訪指出,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除了基因、遺傳等高風險遺傳因子,平常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降低罹病可能性。檢視飲食習慣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也常是致病原因,生活步調讓人們習慣吃太快、吃太多、吃太飽,都不利大腦功能。長期投入失智症研究的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就曾指出,吃太多導致肥胖,這是一種慢性發炎,對腦子比較不利,血壓和血糖也容易失控,誘發失智機會也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曾受訪指出,要維持腦力健康的「心智飲食」,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鮭魚、蔬菜、水果、堅果,其中富含Omega3、植化素,以及維他命A、C、E,以對抗自由基,避免腦力衰退。心智飲食的食物須多樣化,建議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包括較多蔬果、未精製全榖、豆類及其製品等。此外還要避免傷害腦力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加工紅肉,以及炸雞排、鹽酥雞等油炸食物,與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檢視運動習慣《國衛院電子報》960期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一文寫道,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但現實情況就是,確實很多人沒有運動習慣。因此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應把走路融入生活中。不過走路可不是你所想的隨興的走,根據杜克大學2019年曾在《JAMA網絡》雜誌發表過的一項研究指出,步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涉及人的骨骼、肌肉、視力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人們的步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是速度下降也與心臟病、失智症到早期死亡的所有因素有關。因此走路時步伐要大、速度要快,至少要走到呼吸微喘的程度,比較能稱得上有運動到。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則建議,每天應走7千步,搭配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則更佳。檢視其他生活習慣現代人喜歡長時配戴耳機,且音量都開到很大,長期下來對於聽力可能造成損害。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副教授羅盛典曾受訪指出,聽力退化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尤其長者。他更提醒,聽力損害是老化現象,且「聽力退化是不可逆的」。習慣晚睡、熬夜也是常見惡習。神經科專科醫師鄭淳予曾指出,臨床發現長期有睡眠障礙或不良的人,未來有1.68倍發生記憶力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的現象,而這發現也於《Science》期刊的研究獲得佐證。現代人常見生活惡習1.愛吃傷腦食物:加工紅肉、油炸食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等。2.不愛運動。3.總是戴著耳機,甚至開很大聲。4.常熬夜晚睡。【參考資料】.淡大前副校長王高成逝,留遺書「腦部病變智能已失」!醫:高知識份子對失智更敏感.有助預防失智症、延緩記憶力衰退 研究建議中年人每周吃一份這類魚.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45歲族群走路速度是關鍵 這樣走的人大腦比較「老」
-
2023-04-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
近日作詞人李坤城與小40歲林靖恩「爺孫戀」,因66歲的李坤城大腸癌病逝而結束,讓這個「癌中之王」再度引起注意。近年來也不時聽聞名人因大腸癌症離世的消息,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名人也都因大腸癌逝世。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關鍵是「飲食習慣」,告訴你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在哪些城市、哪些食物是容易罹癌的食物、8種防癌食物要多吃,讓你能從飲食開始把關,預防大腸癌。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你知道嗎?其實大腸癌一直位於10大癌症發生人數榜首!還在吃著重鹹口味、香嫩多滋的大魚大肉?小心你已默默列入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高敏敏分享「台灣大腸癌盛行率地圖」,來看看台灣哪個地方罹大腸癌的患者最多。‧第1名 雲嘉南區 497人‧第2名:台北區 467人‧第3名:高屏區 420人‧第4名:中區 369人‧第5名:北區 365人‧第6名:花東區 354人有沒有發現「雲嘉南區」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罹患大腸癌,換算下來每200人就1人罹癌!再加上近年來患大腸癌平均年齡也在逐漸下降,比以往年輕了5-10歲,可見太多人的飲食習慣都重油膩、重鹹口味,這些飲食習慣都容易導致大腸癌。6招生活好習慣 預防大腸癌想預防大腸癌,重點還是在於「飲食習慣」。高敏敏傳授6招「這樣吃+做就對了」,從好的生活習慣跟飲食做起,不讓大腸癌找上門。當然除了大腸癌之外,所有癌症都必須注意。1.避免加工肉類:加工肉類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2.吃食物原型態:少攝取加工食品3.避免易致癌食物:像是油炸、燒烤、酒精、紅肉、高糖份飲料等都是屬於易致癌食物,建議少吃為妙。4.多吃蔬菜水果:每天2碗蔬菜+2碗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養好腸道好菌。5.維持排便習慣:好習慣能幫助腸道整潔乾淨6.保持運動習慣:並定期檢查8種罹癌食物要少吃預防大腸癌從「飲食習慣」做起,高敏敏列出8種「罹癌食物」,來看看你常吃幾種?當心吃多了會提高罹大腸癌風險。8種罹癌食物1.燒烤物:肉類經高溫燒烤就會產生癌物質,如異環胺,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2.油炸物:易有環狀芳香烴化合物,可能導致大腸直腸癌。3.高脂肪食物:易滋養癌細胞,除了癌症之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風險。4.發霉、受污染食材:黃麴毒素是強烈致癌物,容易傷腎、傷肝。5.醃漬、煙燻食物:鹽漬食物易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煙燻易產生「苯並芘」都是屬於致癌物。6.加工肉類:加工肉屬於一級致癌物,大多會添加「亞硝酸鹽」,可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7.檳榔: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常食用會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造成口腔癌。8.酒精:飲酒所產生的乙醛屬於一級致癌物,易引起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8種防癌食物 多吃有益腸道健康除了燒烤物、油炸物、高脂肪食物、酒精...等罹癌食物不要常吃,高敏敏也推薦「8種防癌食物」,多吃有益腸道健康。8種防癌食物1.十字花科蔬菜:富含吲哚indole2.蘋果:槲皮素、纖維等,幫助降低腫瘤風險3.櫻桃:花青素、維生素C,降低癌症機率4.蔓越莓:含有莓果多酚等抗氧化物5.葡萄:白藜蘆醇減緩癌細胞生長、抑制腫瘤6.紅蘿蔔:類胡蘿蔔素能幫助抗癌7.番茄:茄紅素能預防腫瘤、阻止癌細胞增殖8.堅果核桃:不飽和脂肪酸 可以減緩癌症延展速度最後高敏敏提醒,簡單來說,大腸癌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大家可以透過每日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搭配少油、少鹽、少精緻糖作為烹調手法,就能有效防癌、抑制癌細胞生長。她也建議漸少糖、避免高鈉:‧每日精緻糖不超過一天總熱量攝取量的10%、最好能降至5%‧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mg(=6g的鹽)大腸是身體非常重要的器官,畢竟吃下肚的營養會在小腸先被吸收再到大腸,換句話說大腸是負責水分及維生素的回收、處理排泄,當大腸有狀況時就會影響消化器官和排便。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長輩們,真的要時時注意每日飲食習慣有所警覺,畢竟健康是一輩子的!癌症總是讓人聞之色變,所以更要一起藉由正確的飲食習慣來預防,除了飲食之外,也要改變平時生活作息,像是多喝水、多運動、少熬夜、保持愉悅心情等,都很重要。除此之外,高敏敏也建議50-75歲民眾可以去做免費大腸癌的篩檢,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帶著健保卡到當地醫療機構定期篩檢。如果你的飲食生活習慣不理想,或是有家族病史的朋友,也可以提早自費檢查,保持追蹤大腸的健康狀況,多一份預防、多一點安心!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臉麻嘴歪不是腦中風!疱疹病毒惹禍,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招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66歲陳先生罹患三高,某天晚餐突然左側舌頭麻木,起初不以為意,但幾個小時後竟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嘴角歪斜現象,立即急診就醫,醫師懷疑腦中風,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皆無明顯異常,因此開立口服藥物後回家觀察。不料,隔日早晨他的症狀沒有改善,左耳後出現許多異常水泡,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疱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神經傳導檢查也證實,左側顏面神經傳導電位明顯下降,給予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數周後症狀幾乎完全恢復。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春秋季 多因病毒感染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痹」,是一種急性顏面神經發炎,好發於春秋季,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其原因多與病毒感染有關,以帶狀疱疹病毒引起者最為複雜,除顏面神經麻痺外,常在外耳道與耳後出現紅疹與水泡。貝爾氏麻痺是顏面周邊神經炎引起的單純臉部運動功能障礙,黃啟訓指出,主要會出現單側臉部肌肉無力、嘴角歪斜、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等現象,一般不會有感覺神經異常的麻木現象,可與腦中風做簡單區分。黃啟訓說,極少數狀況下貝爾氏麻痺也會有感覺神經異常造成的臉部及舌頭麻現象,推測是病毒由顏面神經跨過神經節,進一步破壞三叉神經所造成,此時極容易與腦中風混淆,需要留意鑑別診斷。藥物+復健治療 顏面神經麻痺近9成完全復原貝爾氏麻痺的治療,黃啟訓指出,主要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治療,配合復健治療,促進肌肉的功能恢復。若有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症狀時,要注意眼部保濕,適度使用人工淚液,以免角膜乾燥造成損傷。黃啟訓提到,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只要在急性期給予適當藥物,加上後續復健治療,近9成幾乎完全復原,屬於預後良好的疾病。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法避免長時間工作及熬夜,保持正常作息。減輕壓力,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蔬果,營養要均衡,少吃刺激性食物及加工食品。冷氣、電扇出風口,不要直接對著臉部。天氣寒冷時,注意臉部保暖。平時可多做臉部按摩,避免臉部肌肉僵硬。可補充維他命B群。臉部若有不適,請儘早就醫。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0 養生.家庭婚姻
李坤城小40歲爺孫戀引關注 老少配是各取所需還是有真感情?
2013年音樂人李坤城與小他40歲且當時還是17歲高中生的林靖恩交往,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爺孫戀」,如今10年過去,9日林靖恩在臉書發文透露李坤城的死訊,讓外界感到震驚和惋惜。據報導,林靖恩透漏原本沒有結婚的計畫,直到李坤城因大腸癌住院期間,因為一些醫院文件需要家屬簽名,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才決定辦理結婚登記,在醫護人員的見證下於病房完簡單的結婚儀式。為什麼老少配容易引關注?受到傳統禮教影響,老夫娶嫩妻常被以「老牛吃嫩草」、「老男人愛呷幼齒」、「老不修」等不堪入耳的形容詞嘲笑,並且往往惹人側目,像是諾貝爾得主楊振寧以82之齡,娶了28歲的翁帆,兩人相差達54歲。而演藝圈也有不少案例,例如已故的「青蛙王子」高凌風和第三任妻子金友莊就相差19歲。樹德科大性學研究所教授林燕卿曾受訪表示,「老少配」之間因年歲的落差,不論在言語溝通或生命經歷,都有代溝存在。例如楊振寧就曾坦承,由於年齡的差距,和翁帆兩人的確存在代溝。通常在男方年長女方年幼的組合中,男性較常擁有高社會地位和成功事業,為情場或婚姻中的老手;女性則擁有年輕的身體和稚嫩的心智,更容易被操控。年長一方可獲得掌控感的快樂,而年輕的一方只需順從,就能獲得周全的呵護。婦科權威鄭丞傑曾受訪指出,男女結婚的情況多半是男性年紀稍長一些。這是因為年長男性通常擁有較穩定的經濟基礎,心智上也較成熟,有更多的魅力吸引對方。此外,他們也能容忍太太一些小錯誤。然而,若年齡差距超過15歲,兩人可能會面臨社會壓力。不過,只要兩人情投意合,心靈契合,並做好心理準備和相互調適,就算受到外界的看法,他們仍能擁有美滿的婚姻。至於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的情況,同樣需要承受社會壓力和下一代的接受度。因此,關鍵是要冷靜思考並問自己選擇對方為終身伴侶的原因是什麼,而且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和彼此調適,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婚姻。老少配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性生活?統計資料顯示,「老少配」婚姻普遍存在性生活不協調的問題,主要原因是40至60歲之間的中老年男性勃起障礙,如無法勃起或勃起硬度不足,進而導致夫妻感情和男性自信心受到影響。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在受訪時曾推測,很可能與現代人晚婚、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以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性慾會隨年齡增長而降低,這是自然的生理退化現象。除了年齡因素,代謝症候群、肥胖、熬夜、抽菸、酗酒等也都會導致睪固酮濃度降低,進一步影響勃起功能。因此,男性超過40歲後應注意身體的變化和健康管理。無論是「老少配」還是「姐弟戀」,年齡差距過大會對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建議雙方互相溝通體諒,嚴重情況則需尋求醫師協助。最好夫妻一起到門診,以便了解實際情況,避免誤解。老化是正常的過程,男性進入中年後也應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並預防和治療相關問題。必要時可以尋找適當的醫療和身心治療方式。另外,一般人認為,年紀大了就不應有性行為,甚至以為老年縱欲過度有害身體。但泌尿科醫師吳季如曾受訪指出,對於銀髮族性生活應保有開放態度,並擁有規律性生活,即使因高血壓、糖尿病會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礙,但經適當的治療和控制,擁有「性」福美滿的性生活,反而有助於身體健康。
-
2023-04-09 醫療.婦產科
生不出來別再怪女生的肚皮!男性也有不孕機率 求子不順恐是這些因素造成
根據一般衛教定義,若是夫妻有正常性行為,且沒有採取避孕措施,超過1年以上仍無懷孕跡象,則有可能被稱為「不孕」。除了工作壓力、生活作息、晚婚晚育等因素外,男女雙方的生理機能異常也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究竟哪些因素會造成不孕症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網友討論的不孕原因,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9大不孕原因。揭女性不孕因素 和這些婦科器官有關觀察網路上對於「不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對於女性不孕因素討論度最高的就是「卵巢問題」,許多女性網友都深受「多囊性卵巢」所困擾,這是1種全身性的內分泌失調,會導致經期紊亂,無法正常排卵,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 女性「子宮問題」也會影響到懷孕機率,其中包括子宮內膜沾黏、子宮腔形狀異常等,就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表示「照陰道超音波,發現自己是雙角子宮」,這種子宮畸形不會影響經期,但容易造成不孕、流產和早產。而「骨盆腔問題」同樣也是不孕主因,當陰道發生感染,細菌侵入內生殖器官與周圍腹腔,便會有骨盆腔發炎的問題,這種症狀雖然不難治癒,但容易復發,反覆感染就有可能對生育力造成影響。上述問題雖然都會使得受孕困難,但也不乏有就診後成功懷孕的案例,重點在於要定期追蹤檢查、及早治療。生不出來別再怪女生的肚皮! 男性也有不孕機率在傳統觀念中,經常認為夫妻生不出小孩是女方「肚皮不爭氣」,但其實男性也有可能不孕,像是「精液」的數量與活動力異常,或是有陽痿、早洩、延遲射精等「性功能障礙」,都會使得受孕機率降低。討論區上就有網友發問請益「精子活動力差怎麼辦」,引起許多網友回覆「我老公以前也是,後來靠正常睡眠加運動改善,目前懷孕25週」、「我自從補充含鋅的保健食品,少喝含糖飲料,精子活動力從14%變成40%」;另外,如果「睪丸」曾經受傷,或是患有「精索靜脈曲張」,都會讓精子品質變低,就有民眾小時候玩「阿魯巴」撞傷睪丸,導致結婚7年仍然不孕,提醒大家在玩樂時還是要注意安全,以免造成終身的遺憾。除了男女雙方的個別生理問題外,也有許多共同因素會導致不孕,像是長期處於高壓生活,喜歡熬夜、抽煙、喝酒,沒有運動習慣等,都會使得身體機能和內分泌處在不夠健康的指標,從而讓懷孕機率降低,就有網友分享「年輕時愛夜唱喝酒,原本正常的月經週期開始失調,甚至痛到要吃藥」,後悔表示「大學生活很精彩,但也不要玩壞了身體」。此外,現代人晚婚晚育,到了想生小孩的時候卻受孕困難,這是因為生育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錯過黃金生育期,就有可能面臨不孕的問題。「不孕症」不代表無法懷孕,只是受孕機率較低,多數不孕的夫婦還是有機會自然懷孕。如果你也在為不孕煩惱,不妨看看網友的討論與建議,也記得進一步到醫院做檢查,找到原因才能根治問題,提到成功懷孕的可能!延伸閱讀:.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柯佳嬿遭爆「堅持不孕」,露面高EQ提回應!5方法教你拒絕別人關心.我為何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