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澱粉類
共找到
311
筆 文章
-
-
2023-08-24 養生.聰明飲食
澱粉類食物長時間高溫烹煮恐致癌 「這樣煮」最能保留營養價值
澱粉類食物是每人每日必需攝取的六大類食物之一,但用的烹調方式是否健康呢?食物高溫烹調 增有害致癌物台南市立醫院張麗娟營養師表示,澱粉食物在高溫烹調時會產生丙烯醯胺,這類產品包括薯條、馬鈴薯片。而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如牛、豬、魚、雞肉,在高於150°C的溫度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丙烯醯胺及異環胺都是屬於毒性物質。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有害的致癌物質會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份毒素最多,因此建議民眾,少吃食物焦黑的部分。低溫烹煮最好 保留食物營養價值張麗娟營養師建議,以低溫烹煮方式最好,蒸煮是一種能夠保持食物營養價值並減少致癌風險的健康烹調方法,可保持食物的水分,也不會過度高溫。而以涼拌、清蒸、燉煮、清炒等方式料理,肉類如要煎、烤,可先以微波爐或蒸煮方式料理,以減少高溫烹調的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產生。維持均衡飲食 保持飲食多樣張麗娟提醒,油炸食物本身熱量及脂肪都偏高,本來就不利健康,加上高溫易致癌,所以盡量減少攝取頻率。烹調食物多用蒸、煮、滷等少油的方法,多吃天然食物,保持飲食多樣化,不要過度依賴單一種類的食物,均衡飲食與適當運動,就能降低特定食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爆紅影片山道猴子凸顯男性壓力焦慮 營養師盤點7招舒壓飲食法巧克力、蛋糕緩解生理不適恐不利情緒 營養師建議這樣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958】(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0 醫療.新陳代謝
同樣是澱粉,白飯和稀飯升糖指數差異大!糖尿病患留意3指標
案例故事1已是糖友10年的蔡先生說,確診糖尿病時,自己還不太相信,因為平時甜食、飲料吃不多,但對於澱粉類很重視,尤其是白飯每天一定會吃,且一吃就是兩碗,還會吃麵條、麵包等食物。因為工作需要體力活,他認為這樣吃才能補充更多能量。他說,患病後每天早上量血糖,白米飯再也不敢多吃,飯量減半,換成冬粉、燕麥消化餅等,飲食順序會先從蔬菜、肉開始,最後才吃澱粉。為降血糖要強迫自己吃不愛吃的食物,還好近幾年血糖穩定,飲食習慣也改變許多。案例故事2陳小姐的糖化血色素為13.7%,遠高於標準值6.5%,檢查出糖尿病後,開始吃藥、飲食控制。因怕食物太油都過水洗、幾乎不吃精緻碳水化合物,選擇低GI值的澱粉代替,如藜麥、糙米等,現已瘦8公斤,加上持續運動,3個月前糖化血色素降到7%,現在則降到5.5%,過去因糖尿病引起的視力退化也漸漸好轉。她計算每日澱粉攝取量,以「211餐盤」為標準,意即一餐吃2份蔬菜、1份魚肉蛋豆腐、1份飯、十穀米、糙米、地瓜等澱粉,且晚餐不吃澱粉,僅以蔬菜跟肉類為主。進食順序則是肉配菜、菜配飯慢慢吃,含醣量高的水果盡量不吃。澱粉並非吃越少越好,控制血糖要依個人情況調整。這幾年的飲食趨勢,常聽到「澱粉吃越少越好」,輔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郭常勝說,不管是一般人還是糖尿病患者,都不是「越少越好」。若想控制血糖,最重要的是質與量,品質意味多吃低升糖指數(GI值)、天然以及原型食物;份量則依照每個人的身高、體重、性別及運動量,由營養師客製不同的菜單,才能好好控制血糖。一樣是白飯,稀飯糊化程度高,升糖指數就更高。郭常勝說, 一般人平日的醣類攝取量占整體50至60%,但糖尿病患者需減量到45至50%。而澱粉升糖指數的高低也跟食物精緻程度、纖維含量、糊化程度有關,如白麵包、麵條、白飯等屬於精緻澱粉、高GI食物;調理方式也會影響GI值,若切得越細、烹煮越久糊化程度越高,就算同為一種食物,GI值也不同,如稀飯GI值比白飯高。郭常勝指出,GI值70以上為高GI飲食,包含白飯、馬鈴薯、西瓜、洋芋片等;55至70之間為中低GI飲食,義大利麵、糙米、南瓜、香蕉等落於此;55以下則為低GI飲食,如聖女番茄、芭樂、綠色蔬菜、蘋果、全穀食物、豆類、海鮮、肉類等。減肥者吃澱粉,可參照糖尿病友飲食規範。至於糖尿病患者如何計算澱粉份量,郭常勝指出,醫院營養師會客製化病人每日攝取量,並提供工具、衛教資訊,或是能夠用哪些食物代換,讓民眾了解「一份究竟是多少」,及怎麼吃才能降血糖。此外,雖然糖尿病患者吃的種類及份量需挑選、節制,但他認為「吃的順序差異性不大」,畢竟都吃進肚子裡,血糖都會升高。至於減肥者的飲食建議,郭常勝說,幾乎可以參照糖尿病飲食方法,畢竟該法強調控制份量、挑選食物品質,可說是多數人也適用的健康餐。而現今盛行的168輕斷食,他認為僅適合執行一、兩周,且若在8小時進食時間暴飲暴食,恐有反效果。糖尿病患食物代換範例熟悉飲食代換,糖尿病友也可享用美食,只是得先對六大類食物有基本認識。舉例,如果今天吃了比較多番薯,或喝了幾碗綠豆湯,那白飯就應減量,以此類推,即為食物代換。.全穀雜糧類:每份含醣量為15公克,每天應攝取2至4碗。1份=1/4碗飯=半碗稀飯=一片蘿蔔糕=1/2碗南瓜=1/3個饅頭=1/4個蕃薯或芋頭.水果類:每份含醣量為15公克,一份為一顆棒球大小,每天攝取量為2份。1份=半根香蕉=1個奇異果=2個蓮霧=9顆櫻桃=1個柑橘=1個柳丁3方式判斷GI值.精緻程度加工程度愈高的食品,GI值就愈高,如精製白米、白麵條。.纖維含量纖維含量越高的食物,GI值相對較低,如糙米、燕麥。.糊化程度調理方式會影響GI值,切得越細、烹煮越久、糊化程度越高,GI值就越高,如白稀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全穀米怎麼煮才能讓家人願意吃?營養師提醒別以為健康就多吃
「一天不吃澱粉,就會減少熱量來源,它是人體主要熱量來源,不能完全不吃。」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陳穎比喻,澱粉之於人體,就好比汽油之於車輛,為人體必須,更是燃燒熱量的來源,可直接分解產生葡萄糖,讓人體吸收利用。蛋白質與油脂雖也可作為熱量來源,但須經轉換成葡萄糖,人體才能作為主要熱量來源。一天三餐主食中,至少有一餐吃非精緻澱粉。陳穎說,要避免攝取的是白米、白麵粉等「精緻澱粉」,推薦吃的則是外層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的胚芽米、糙米,以及玉米、燕麥、紅豆、紅藜等「全穀及未精緻雜糧」。「很多人誤將玉米、馬鈴薯當青菜。」陳穎提醒兩者都屬於主食類,蓮藕、地瓜也都是主食類,但是磨成粉精緻後,營養就大大減低,所以建議吃其原型較佳。陳穎建議,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澱粉主食來源為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也就是三餐有一餐吃這類食物。她經常在外演講,統計在場參與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女性對於全穀雜糧的接受度較高,男性則相反。白米混雜糧,烹煮前先浸泡,漸進式調整飲食習慣。「媽媽們煮飯常見的困擾是,先生、兒子不愛吃全穀雜糧。」陳穎傳授自家煮一鍋飯就能皆大歡喜的小撇步,將白米放在下層,浸泡後的糙米、什穀米、蕎麥、燕麥等則在上層,接著放進電鍋煮熟,同一鍋分層,各取所需,想吃什麼飯自己挖。她說,若家中成員牙口不好,為避免全穀類食物吃起來太硬,建議煮飯前可先泡熱水,例如中午要煮、早上就先泡,比例可從白米2、雜糧1混合,進而調整成1比1。要是還覺得太硬,可加入口感較軟的南瓜、地瓜或紅豆、綠豆煮成飯,增加飲食多元變化。但要提醒的是,黑豆、黃豆非全穀雜糧,而是蛋白質來源。白米、全穀雜糧熱量差不多,別以為健康就「多吃一點」。「每日飲食指南裡,一天最好要吃到1.5碗份量的全穀雜糧。」陳穎分析食物代換,同樣都是飯類,2碗稀飯是1碗飯的熱量,若改成八分滿的地瓜、芋頭,差不多是半碗白飯的熱量。陳穎點出許多人的飲食迷思,認為改吃全穀雜糧,份量就能多一點?答案是白飯或全穀雜糧的「熱量都一樣」,全穀雜糧不是低卡食物,不代表可以多吃,只是全穀雜糧多了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其澱粉量並沒有少太多,同體積的熱量還是一樣。口感較硬、需多次咀嚼,較有飽足感也不會吃太多。「全穀雜糧的好處是吃不多,減重者可以多利用作為主食來源。」陳穎建議吃硬一點、咀嚼多次、較有飽足感的纖維食物,因為進食速度慢,份量相對就吃不多,要是容易咀嚼吞嚥,很容易就會吃過多。此外,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於神經發育和身體代謝等。陳穎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全穀雜糧,有些人腸胃不好易脹氣、需限制磷攝取量的腎臟病後期患者等,須經營養諮詢門診評估,營養師會給予建議。營養師推薦優質澱粉.紅地瓜含有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可增加血管彈性;大量膳食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通便,對便祕有不錯效果。《本草綱目》記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小米《本草綱目》記載,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小米比白米的色胺酸多出7倍,色胺酸有放鬆情緒、穩定神經等作用。.台灣紅藜被譽為料理界的紅寶石,其膳食纖維是地瓜7倍,富含鉀、鈣、鎂、鐵、磷等礦物質,還有植化素能抗氧化,具有保健功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抗性澱粉能讓血糖緩慢上升 詳解抗性澱粉食物來源及該如何吃
不少減重的民眾、糖尿病患者對「澱粉」避之唯恐不及,擔心容易造成肥胖,或導致血糖快速上升,生活中只敢吃蛋白質、蔬菜類。但專家表示,若挑選「抗性澱粉」就不必擔心,它不易吸收、具飽足感,且能延緩血糖上升。除了選擇富含抗性澱粉的食物,把一般澱粉「放涼」,也是增加抗性澱粉的好方法。抗性澱粉有助減肥嗎?體積大、不易吸收、加速腸道蠕動,間接達到減肥效果。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抗性澱粉定義是「不會被人體吸收的澱粉」,其優勢為不會被人體消化系統分解為葡萄糖、由小腸吸收,故減肥民眾能放心攝食,建議選擇馬鈴薯、香蕉、糙米等食物。抗性澱粉升糖指數(GI)低,能讓血糖緩慢上升,胰島素慢慢作用,也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劉伯恩說,抗性澱粉具有「體積大」、「不易吸收」的特質,能夠拉長胃的排空時間,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同時減少葡萄糖吸收量,達到減重效果。抗性澱粉也能在人體形成一層「物理薄膜」,阻擋油脂、糖分吸收,也能促進體內環保,加速腸道蠕動,故便祕病人也可多吃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攝入後,人體吸收的比率約為30%至40%;如為非抗性澱粉,則80%都會被人體吸收。抗性澱粉為什麼能幫助瘦身?原理類似「膳食纖維」,但吃起來更有甜味。他表示,抗性澱粉瘦身原理與「膳食纖維」類似。依照衛福部國健署建議,一般成年民眾每日應攝取25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在於葉菜類食物中,但該類食物60%以上由水分組成,膳食纖維含量僅約40%;抗性澱粉在食物中的組成比率雖依種類而有不同,但由於水分較少,至多僅占二成,且多為固體食物,攝入體積不必像膳食纖維那麼多,且「抗性澱粉比較人性化,比起較乏味的膳食纖維,能讓人嚐到甜味。」劉伯恩指出,抗性澱粉可分為四大類型:.第一型接觸消化酶也無法分解,惟經完整咀嚼或研磨後,仍可被少量分解,如全穀雜糧類。.第二型完全無法分解的澱粉,如綠色、未成熟的香蕉。.第三型可還原型的澱粉,食物經冷卻後澱粉結構改變,成為抗性澱粉,如冷卻後的白飯。.第四型以化學方法製造的修飾澱粉。如何增加抗性澱粉?別再趁熱吃,放涼至15-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比例。「台灣人習慣『吃飯趁熱』,實則很不健康、容易肥胖。」劉伯恩表示,他二十多年前在美國就看到當地麵包常以冷凍處理,藉此增加抗性澱粉含量,台灣則強調「剛出爐更好吃」,民眾常為此大排長龍購買,「所以外國人吃麵包比較不會胖。」他建議,剛煮好的白飯溫度落在攝氏40度左右,若稍微放涼到15至20度,就能提高抗性澱粉的比率,也能減少胃酸分泌,但也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稀飯則容易造成血糖上升,糖尿病民眾應避免。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但不要過度加熱。挑選麵包時也可選擇蕎麥製成的麵包等含麩質較少的種類。烹煮方式會影響抗性澱粉嗎?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才能保留抗性澱粉。至於食物烹調方式,如何保留抗性澱粉?劉伯恩說,民眾烹調時可避免高溫油炸的調理方式,油炸時油溫通常超過攝氏180度以上,容易破壞、改變抗性澱粉化學結構。烹調含有抗性澱粉的蔬果時,也切忌「煮太熟」,以熱水短暫汆燙即可。抗性澱粉建議在白天食用,因會促進腸胃蠕動,若太晚攝入容易影響睡眠。劉伯恩表示,不少減重民眾除了改變食物選擇,也風行「168斷食法」,即16小時空腹、8小時進食,屬「限時減重」;但學術派的醫師、營養師,則較推崇「限量減重」,藉由控制食物量達到減重效果。劉伯恩指出,限時減重的方法一開始雖能看見效果,但因空腹時間膽汁無法分泌,累積在膽囊中,容易造成膽結石、膽囊發炎,且空腹時間太長,人體細胞分裂無法進行,長時間下來會產生問題。加上因進食時間減少,民眾會在短時間內食用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兩種減重方法應該並行,12小時進食、12小時空腹較為合適。抗性澱粉攝取須知.米飯稍微放涼再吃,但不要放到太冷,以免傷胃。.麵包可在冷凍後稍微回溫後食用,不要過度加熱。.抗性澱粉會促進腸胃蠕動,建議白天食用,太晚攝入易影響睡眠。.避免高溫油炸、煮太熟,破壞抗性澱粉化學結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要預防糖尿病上身,甚至「逆轉」糖尿病前期,醫師表示,臨床上確實有病患相當努力,即使在診斷出糖尿病後,努力監測、運動、控制血糖,回歸到一般人的正常值範圍。營養師提醒,台灣人飲食習慣中的手搖杯、水果都是血糖控制的風險因子,尤其「果汁」更是血糖殺手。》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糖尿病前期會有什麼症狀?醫:未透過定期檢驗難以察覺。根據統計,111年度健保支出疾病排名中,糖尿病以402億點位居第3名。同時,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預防糖尿病上身,成為台灣的健康課題。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怡瑄表示,一般人空腹血糖約在70至100之間,若高到100至160就屬於「血糖偏高」;飯後血糖要在140以下為佳,糖尿病患者則會高到200以上,不過標準值仍得視患者年齡而定。林怡瑄說,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察覺,除非血糖飆到300以上,導致嚴重意識不清、昏迷,否則都得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得知。一般健檢多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無法掌握,也無法及早因應,若家中有血糖機定期追蹤,才有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採取積極作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曾受訪指出,許多人提到糖尿病會聯想到吃多、喝多、尿多,但出現這些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雖未達糖尿病標準,已屬糖尿病前期,須即早控制血糖以免惡化。糖尿病前期定義症狀不明顯,但有「三多」:喝多、吃多、尿多。空腹血糖介於100-125 mg/dl、飯後兩小時140-199mg/dl,屬前期糖尿病。換言之,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糖高於正常數值但不足以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健康狀況。》看更多糖尿病疾病發展糖尿病前期會增加心臟衰竭、中風和其他疾病等併發症風險!根據2023年刊登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歐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期刊的研究顯示,血糖升高的人,即使患有糖尿病前期未達糖尿病標準,其罹患中風或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30%至50%。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近43萬名英國生物銀行的參與者數據,這些人的血糖頻譜範圍包括血糖值在「正常」範圍內的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發現,血糖數值在正常範圍內時,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越低越好」。與血糖數值正常的人相比,血糖數值最低的人患任何形式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要低10%。另一方面,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而血糖升高低於糖尿病標準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0-50%。除此之外,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其風險則增加了一倍。研究主要作者Christopher Rentsch博士表示,結果發現心臟病風險不僅限於確診為糖尿病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的男性和女性也受到顯著影響。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在正常血糖範圍內,較低的血糖數值似乎更能預防心臟病。英國糖尿病協會Lucy Chambers博士表示,該項研究提醒我們,長期高於正常的血糖數值會損害血管,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這種影響不僅可以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看到,也可以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身上看到。 整體而言,該項發現與2021年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相符,該分析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其他薈萃分析研究也表明,與糖尿病患者相比,服用降壓藥物的非糖尿病患者其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類似的下降趨勢。【延伸閱讀:胰島素阻抗有哪些症狀?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糖尿病前期一定會得糖尿病嗎?可以恢復正常嗎?糖尿病的成因相當多元,林怡瑄提醒兩大高危險族群,第一是有家族病史,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中有糖尿病史者,得特別注意自身的血糖控制,並觀察是否為飲食生活習慣相近,導致的高血糖。第二個高危險群則是生活上少運動、飲食高油高糖者。「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林怡瑄說,患者在只要能好好控制飲食、規律運動,調整生活習慣,絕對有機會讓血糖回到正常數值。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撰文提醒,糖尿病前期雖然大多沒有症狀,不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沒有調整生活型態,或遵守飲食控制以及規則運動,仍然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千萬不可忽視。如何控制糖尿病前期?醫: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游能俊曾受訪表示,若是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仍可透過部分的藥物以及飲食控制、運動改善體重後,有機會讓葡萄糖耐受不良症不進入到糖尿病階段。糖尿病前期的藥物主是要使用「二甲雙胍」,游能俊表示,二甲雙胍已經在臨床使用60多年,可以減少發生血管病變的機率,該藥物也有治療心血管疾病、肝癌、乳癌等效果。部分患者對於自己是糖尿病前期,還得要服藥會感到困惑,但這是能降低血糖值的第一線用藥。除了要搭配藥物使用,游能俊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若體重過重,最好減重7%,一個星期至少要累積150分鐘運動時間,且不得連續兩天都不運動。運動不建議只仰賴有氧運動,可多接受些重量訓練。整體而言,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運動頻率要比一般人高,建議從事中強度運動,最好是每天30分鐘。年紀較大的民眾,若無法做中強度運動,在公園走路要加快速度、走到流汗。【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如何執行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進食順序:青菜→蛋白質→澱粉類,水果飯後吃。糖尿病前期的飲食控制非常重要,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建議,血糖忽高忽低會導致所謂的「血糖震盪」,過程中容易生成脂肪,血糖控制要以「穩定」為目標。建議三餐避免吃白米飯、蛋糕麵包等「精緻澱粉」,進食順序上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類;水果安排在餐後進食,空腹吃容易使血糖飆升。「雖然建議少吃精緻澱粉,但並非不吃飯。」王筱婷提醒,不吃澱粉不代表血糖不會上升,油脂類食物也會使血糖升高,但通常是在飯後2至6小時內;澱粉類則是飯後2小時內會造成血糖上升,要從「總量」進行控制。同時,澱粉也是身體利用效率最高的能量來源,可以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較不會造成血糖飆升。【延伸閱讀:控制血糖並非難事!研究揭在這個時間點以前吃完飯可能有幫助】糖尿病前期有哪些食物應該避免?醫:「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林怡瑄提醒,有糖尿病風險的民眾,三餐烹調應少油少鹽,減少喝手搖杯的次數,「果汁」對血糖的影響常常被忽略,成人建議一天兩份水果,但打一杯果汁的水果份量遠高於兩分,除了糖分過高,纖維也不足。有人覺得點「無糖珍奶」比較安全,但當中的珍珠是澱粉類,且會用糖熬煮,最好避免。王筱婷說,人體吸收液體食物的速度遠快於固體,新鮮水果打成果汁不但變成液體,同時纖維也被截短;市售果汁不僅糖分可能超標,其中人工添加物更可能危害身體;牛奶中的「乳糖」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即使無糖拿鐵也會讓血糖產生波動。林怡瑄說,逢年過節難免有月餅、綠豆椪等中式或西式糕點,都是「熱量炸彈」,又甜又油。家人團聚不妨「控制份量」,以分享、減量的方式進食,或選擇減糖月餅、代糖糕餅等,最重要的還是要「減量攝食」。林怡瑄表示,糖尿病前期會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這時胰臟仍可分泌胰島素,但身體的肌肉、脂肪等組織卻沒辦法妥善利用,讓血糖進入細胞內,體內胰島素濃度又過高,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徵。長期下來,胰臟恐衰退更加嚴重,因此會開立口服降血糖藥,幫助患者減少胰島素阻抗的發生。【資料來源】.Raised blood sugar levels link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Prediabetes Increases Risk of Heart Failure, Stroke and Other Conditions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內容:如果不幸從糖尿病前期進入糖尿病,可以來到聯合報慢病好日子,有推出專為糖友設計的【享學糖】系列影音,邀請糖友現身說法、分享經歷之外,亦邀請專家針對飲食、運動和用藥,提供養成生活好習慣的方法,有糖尿病也要好好過日子。●EP.1 我有在飲食控制了,糖尿病可以不治療嗎?●EP.2 聽說運動可以治百病?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EP.3 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
-
2023-08-10 醫療.新陳代謝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胰島素阻抗有哪些症狀?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
早在一個人被診斷患有2型糖尿病之前,身體就開始發生看不見的變化。這既是壞消息(沒有症狀意味著你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同時又是好消息(如果你面臨風險,你可以預防或延遲它)。最重要的看不見的變化之一,即發生在胰島素阻抗上。胰島素阻抗可以逆轉嗎?出現胰島素阻抗會有哪些症狀?胰島素阻抗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的胰腺分泌的荷爾蒙,可以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肌肉、脂肪和肝臟的細胞,並在這些細胞中用作能量。葡萄糖來自你吃的食物。不過肝臟也會在需要時產生葡萄糖,例如當你禁食時。當進食後血糖升高時,胰腺會向血液中釋放胰島素,然後胰島素會降低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正常情況下胰島素作用如下:.你吃的食物會分解成血糖。.血糖進入你的血液,向胰腺發出信號以釋放胰島素。.胰島素幫助血糖進入人體細胞,從而將其用作能量。.胰島素還向肝臟發出信號,儲存血糖以供以後使用。.血糖進入細胞,血液中的血糖下降,從而發出胰島素也下降的信號。.較低的胰島素濃度會提醒肝臟釋放儲存的血糖,因此即使你有一段時間沒有進食,也始終有能量可用。什麼是胰島素阻抗?由於多種原因,當你的肌肉、脂肪和肝細胞可能會對胰島素做出不適當的反應,這意味著它們無法有效地從你的血液中吸收或儲存葡萄糖,這就是胰島素抵抗。因此,你的胰腺會產生更多胰島素,以試圖克服不斷升高的血糖濃度,這稱為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只要你的胰腺能夠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細胞對胰島素的微弱反應,你的血糖濃度就會保持在健康範圍內。如果你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產生抗性,就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高血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作用如下:.大量血糖進入血液。.胰腺分泌更多胰島素,將血糖輸送到細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不再對所有胰島素做出反應——它們已經產生了胰島素阻抗。.胰腺不斷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試圖讓細胞做出反應。.最終胰腺跟不上,血糖不斷升高。除了2型糖尿病之外,胰島素阻抗還與其他幾種疾病相關,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有什麼區別?任何人都可能出現胰島素阻抗,無論發生的時間是暫時或長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糖尿病前期,如果不治療或無法治療,則可能導致2型糖尿病。當你的血糖濃度高於正常但不足以診斷為糖尿病時,就會發生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通常發生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胰島素阻抗的人身上。糖尿病前期可導致2型糖尿病,這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當你的胰腺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你的身體不能很好地使用胰島素(即胰島素阻抗)時,就會發生2型糖尿病,從而導致高血糖。胰島素阻抗如何影響身體?胰島素阻抗的發展通常會增加胰島素的產生(高胰島素血症),因此你的身體可以維持健康的血糖濃度。胰島素濃度升高會導致體重增加,進而使胰島素阻抗惡化。高胰島素血症還與以下情況有關:.三酸甘油酯濃度較高。.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胰島素抵抗也是代謝綜合徵的主要特徵,代謝症候群是一系列將腰部多餘脂肪和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疾病、中風和 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的特徵。出現胰島素阻抗會有哪些症狀?如果你有胰島素阻抗,但你的胰腺可以增加胰島素分泌以將血糖濃度保持在一定範圍內,那麼你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胰島素阻抗的情況會變得更糟,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也會受損。最終,當你的胰腺不再能夠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時,將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這確實會引起症狀。高血糖的症狀包括:.口渴感增加。.頻繁排尿。.飢餓感增加。.視力模糊。.頭痛。.陰道和皮膚感染。.傷口和潰瘍癒合緩慢。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原因有哪些?關於胰島素阻抗到底是如何發展仍有待發現。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幾種使人或多或少發生胰島素阻抗的基因。此外,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有多種因素和條件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胰島素阻抗。科學家認為,體內脂肪過多和缺乏運動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兩個主要因素。後天(即並非與生俱來)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原因,包括:.體內脂肪過多:科學家認為肥胖,尤其是腹部和器官周圍的過多脂肪(內臟脂肪),是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依據專家建議,男性腰圍為40吋或以上、女性腰圍為35吋或以上與胰島素阻抗發生有關。.缺乏身體活動:運動使你的身體對胰島素更加敏感,並增強可以吸收血糖的肌肉。缺乏運動會產生相反的影響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飲食:高度加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和飽和脂肪的飲食與胰島素阻抗有關。.某些藥物: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包括類固醇、某些降血壓藥物、某些愛滋病毒治療藥物和某些精神藥物。【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如何判斷胰島素阻抗及測試方式有哪些?胰島素阻抗很難診斷,因為沒有常規測試,只要你的胰腺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克服阻抗,你就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由於沒有單一測試可以直接診斷胰島素抵抗,因此醫師在評估胰島素阻抗時會考慮幾個因素,包括:.病史。.家族史。.體檢。.體徵和症狀。.檢測結果。你的醫師可能會要求進行以下血液檢查來診斷胰島素阻抗和/或糖尿病前期或者是糖尿病:.血糖:空腹血糖(FPG)可用於篩查、診斷和/或監測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糖化血色素A1c(A1c):測試你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血脂檢查:測量血液中特定血脂,例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你的醫師也可能會安排一些測試來幫助診斷與胰島素阻抗相關的其他疾病,例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何治療胰島素阻抗?由於並非所有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都可以治療,例如遺傳因素和年齡,因此改變生活方式是胰島素阻抗的主要治療方法。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健康飲食:避免攝入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這會刺激過量的胰島素產生)並減少不健康的脂肪、糖、紅肉和加工澱粉。相反地,建議吃全食飲食,包括更多的蔬菜、水果、全穀物、魚和瘦肉家禽。.運動:定期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有助於增加葡萄糖能量的使用並提高肌肉胰島素敏感性。.減輕多餘的體重:嘗試減輕多餘的體重以嘗試治療胰島素阻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濃度。.降低血壓。.降低三酸甘油脂和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需要吃藥嗎?目前沒有專門治療胰島素阻抗的藥物,但你的醫師可能會開出藥物來治療共存疾病。包括:.降血壓藥物。.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他汀類藥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胰島素阻抗可以恢復嗎?形成胰島素阻抗有多種原因和影響因素。雖然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健康飲食、定期鍛煉和減肥,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並降低胰島素阻抗,但並非所有原因都是可逆的。胰島素阻抗可以吃什麼及不能吃什麼?一般來說,吃低血糖指數到中等血糖指數的食物,並限制高血糖指數的食物可以幫助你逆轉和/或控制胰島素阻抗。吃含纖維的食物還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纖維,這意味著你的血糖不會飆升太多。血糖指數(GI)是一種測量方法,根據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濃度的影響程度對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進行排名。血糖指數基金會(GIF)將食物的GI分為低、中或高,一般以純葡萄糖為100作為參考基準:.低GI:55或更低。.中等 GI:56–69。.高GI:70或更高。高GI食物通常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或糖,纖維含量低甚至不含。低GI食物通常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纖維含量較高。高GI食物的例子包括:.白麵包。.馬鈴薯。.早餐麥片。.蛋糕和餅乾。.水果如西瓜、棗子等。低GI食物的例子包括:.豆類和豆類。.蘋果和漿果類水果。.非澱粉類蔬菜,如蘆筍、花椰菜和綠葉蔬菜。.堅果。.奶製品、魚和肉。【資料來源】.NIH:Insulin Resistance & Prediabetes.CDC: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Cleveland Clinic:Insulin Resistance
-
2023-08-01 養生.聰明飲食
「醫生,我的膽固醇總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北聯醫:要降膽固醇你反而更該「吃油」!
不少人都是聞「膽固醇」色變,希望不要和這個字扯上關係最好,但有醫師說,「膽固醇其實是我們的好朋友」,甚至是「沒有它不行」,為什麼?「膽固醇」其實是修復身體組織的幫手!如果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失火」,那送來及時雨的「消防員」就是過往聞之色變的「膽固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說,膽固醇能夠在傷口上堆積,幫助組織修復,就像平常外傷後皮膚結痂,其中「痂」便有膽固醇的參與。用一個更通俗的比喻來形容,通常會將身體組織、細胞發炎或損傷比喻為地震後「牆壁龜裂」,一般工程會用「補土」來修補牆壁裂痕,而體內用來修補損傷的「補土」便是「膽固醇」。因此可以發現,膽固醇非但不是造成組織損傷的敵人;相反地,膽固醇其實是面對組織修復時的重要幫手。造成牆壁龜裂是因為地震破壞,而不是因為補土;造成組織損傷的是發炎,而不是膽固醇。所以理性細想,該減少的並不是膽固醇,而是體內的損傷、發炎反應,組織細胞不損傷,膽固醇自然下降。中醫向來強調「標本兼顧」,若短期間膽固醇超標,站在治標的角度,降膽固醇的動作不可或缺,但於此同時,也不能忘記治本的重要,找出身體受損的部位(臨床上以消化道和心血管的損傷為居多),適度加以治療,減少細胞的損傷,膽固醇自然就會降低。膽固醇超標更要吃「油」!「醫生,我的膽固醇總是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了?」、「醫生,我的膽固醇過高,是不是不能吃蛋?」,陳煒達說,以上都是自己在門診常聽到的問題。他解釋,人體有3/4的膽固醇都是身體自行合成,飲食所佔的膽固醇僅1/4,因此,血中膽固醇的上升,並非因飲食油膩或只是大量吃蛋就可以造成,根本問題還是在於體內的慢性發炎。那或許有人會問:「所以我的膽固醇超標,就不用清淡飲食了?」答案是「對一半」。膽固醇超標的患者,飲食確實可以攝取大量的油脂,但重點是要攝取「好的油脂」,如富含O-mega3的油,能幫助身體修復、抗發炎,而不是已出現油耗味的不良油品,也不是高溫烹煮、產生許多具攻擊性自由基的油品。膽固醇升高和「慢性發炎」有關,斷食、減醣能改善陳煒達表示,比起飲食,膽固醇的升高其實和身體「慢性發炎」更為相關,可以想像發炎如同身體受了傷,此時膽固醇便會生成來幫助組織修復。慢性發炎最常引起的表現在消化道和心血管,消化道症狀例如常打嗝脹氣、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等;血管症狀更危險,通常發現時已經是問題比較嚴重了,如中風、心肌梗塞等。除了前面提到的吃好油,醫師也建議可以透過「斷食」和「減醣」兩個方法來降低膽固醇。間歇性斷食能讓身體有較長時間消化、修復身體,可減少慢性發炎機率,降低膽固醇的生成,但醫師提醒,斷食需要培養長期習慣,如果只是偶爾執行一兩天是沒有用的。至於「減醣」,是由於澱粉類食物代謝完後會形成碳酸,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管酸化,使膽固醇升高,因此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也是降低膽固醇的方法之一。高膽固醇會遺傳嗎?醫:很罕見「醫師,我爸媽都有高膽固醇的問題,請問我是不是也有可能被遺傳?」答案是會,但相當罕見。陳煒達指出,的確有一種「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指處理血脂的接受器基因出現了缺陷,需靠藥物控制,而此病的確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但非常少見。陳煒達說,常見家族裡有多位家人都患有高血脂問題,這還是和相似的飲食習慣有較大關係,所以與其擔心遺傳,還不如紮實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調整,來改善高膽固醇的問題。最後醫師提醒,不論是西藥的statin類藥物或是中藥的降脂膠囊,都只是治標的功能,若飲食不改,損傷不斷,身體的組織、細胞不斷受損,體內的膽固醇絕對會忠心耿耿地再次升高,以修復損傷,也讓患者感覺自己的膽固醇為什麼忽高忽低。反覆、長年就醫只是在用自己的健康換取醫師的財富,若能改變對待身體的方式,減少傷害,該睡就睡,不該吃就不吃,組織受損減少,膽固醇自然下降!延伸閱讀: 調節「自律神經」,睡前花10分鐘就夠!專家示範「2大動作」還能緩解肩頸痠痛
-
2023-07-29 養生.聰明飲食
鹽水雞助減脂減重!營養師教你吃鹽水雞6原則,不易致癌、熱量低、營養均衡
鹽水雞雖然常見卻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幫助。孫語霙營養師指出鹽水雞的優點,並建議吃的時候注意6件事,更有助養生、減重!鹽水雞4大好處不只好吃,營養均衡有助養生和減重! 孫語霙營養師表示,鹽水雞食材準備過程通常是經水煮後涼拌,營養較少被破壞,也不會因高溫使油脂劣變增致癌風險,熱量也較低,所選食材肉類大多是雞胸肉、雞腿肉、雞翅等,蔬菜類也非常多元,也有澱粉類,有的攤位甚至還有水果類,營養相當均衡。整體而言不論是對減重、健康都可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料理。民眾挑選食材也可以留意種類。 肉類、蛋白質類:蛋白質類除了雞肉、內臟、其他肉類以外,也包括了加工程度較小的豆干、豆皮、蛋類等。 蔬果類:如花椰菜、木耳、水蓮、苦瓜、金針菇、筍片、洋蔥、海帶、小黃瓜、胡蘿蔔、白蘿蔔、秋葵、杏包菇、西洋芹、龍鬚菜、玉米筍、四季豆等。水果類也有許多會放進蘋果。 澱粉類:澱粉類可分成原型食物及加工食物,原型食物可如馬鈴薯、地瓜、蓮藕。加工食物類則包括了米血糕、糯米腸、甜不辣、芋頭糕等。 加工食物:除了上述提到的米血糕、糯米腸、甜不辣、芋頭糕,也包括素腰花、鑫鑫腸、百頁豆腐、貢丸等,都可視為加工食物。 吃鹽水雞注意6件事助養生!營養師:比例抓好還有利減重。 孫語霙營養師表示,鹽水雞雖大致而言是個相當健康且營養均衡的料理,但也不是怎麼吃都健康,也有需要留意的地方。 鹹度減半、辛香料佳:涮嘴可說是鹽水雞最大的賣點之一,讓人一口接一口,這也會放相當多的調味料或辛香料。不過若是鹽、胡椒粉、辣椒粉等調味料過多,除了容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引起三高等慢性病,也容易水腫,不利控制體重。因此建議吃的時候可和店家要求鹹度減半或更少,調味盡量以及蔥、蒜、洋蔥、辣椒等天然食材的辛香料為主。 原型食物為主、避免地雷食物:食材挑選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加工類食物在製作過程當中除了營養被破壞,也通常會加入不少調味料,對於健康較不利。而雞肉雖為原型食物,但油脂或熱量較高、肉又較少,建議以雞胸、雞肉為主,避免雞皮、內臟、雞翅。不過為達身心平衡,若真想吃,建議可點一份就好。 留意種類搭配比例:以健康養生來看,建議蔬菜、水果、蛋白質、澱粉等量,更理想的狀態是蔬菜比其他種類更多,對減重也有幫助。以常見點5份為一個套餐來看,可雞肉1份或其他蛋白質、蔬菜3份、澱粉1份,水果類1份可自行斟酌。 特別留意澱粉類:特別提醒澱粉類,許多人隨個人喜好糯米腸、甜不辣、米血糕、芋頭糕一起點,當餐的澱粉量恐攝取過量,不利血糖也不利減重。 牙口不佳者可挑軟的吃:像是掉牙、缺牙、戴牙套、顳顎關節受傷等咬合不易的族群,可以點胡蘿蔔、白蘿蔔、豆干、筍片、小黃瓜等,質地較軟、較脆、較容易咀嚼的食材。 部分族群斟酌:鹽水雞畢竟大多為餐車攤位、許多食材又以生食為主,水煮冰鎮也不會再經過加熱,或多或少會有細菌,對免疫力正常的一般人而言影響不大,但對癌友等免疫力不佳族群風險就較高。而洗腎、透析的腎友,則除了考量免疫力,鉀、鈉也需嚴格控制。兩族群建議斟酌或避免。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超加工」比加工食品更傷?!光2週影響就差很大,營養師:真的少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8 養生.健康瘦身
高蛋白飲食不是狂吃雞胸肉,碳水化合物吃少於20%恐短命!營養師推適合3族群的「綠拿鐵」
減肥堪稱國民課題,不少健身族熱衷「高蛋白飲食」,攝取大量雞胸肉、蛋白粉以提升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率,卻將碳水化合物視為體態大敵。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提醒,飲食中攝取碳水化合物比例少於20%恐「短命」!正確的高蛋白飲食是攝取為自身體重1.5~2倍的蛋白質克數,才能健康增肌。 一般民眾乍聽「高蛋白飲食」,以為就是拼命吃肉或狂喝乳清蛋白!?正確的高蛋白飲食根據個人活動量及運動量,攝取的蛋白質克數攝取為自身體重1.5~2倍。舉例來說,50公斤的人每日可吃到75-100克。肌肉比例增加,基礎代謝率會變高;脂肪比例多,基礎代謝率就低。例如2個人體重同樣多,一整天坐著沒做事,基礎代謝率高的人消耗的熱量就是比較多。 黃翠華提醒,進行高蛋白飲食的民眾仍然要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以免營養失衡影響腎臟功能。最佳的碳水化合物比例大概50-55%,最低也須維持40%以上,若碳水化合物比例低於20%,短期雖然可以減重,但長期下來會肝指數增高、情緒不穩、容易疲勞、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人體所需三大營養素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是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麵包、米飯、麵食、穀物、蔬菜、水果和糖,其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根據醫學期刊《刺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18年發表資料指出,一項研究追蹤超過1萬5千位成人的飲食長達25年,估算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與死亡率呈U型關係,即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吃太少死亡率皆上升。 生酮飲食風險更高 別輕易挑戰 另一種「生酮飲食」更嚴格,原本應用於治療癲癇,通常為70%脂肪、25%蛋白質、5%醣類。黃翠華分析,生酮飲食每天總共只能吃40-50克的醣,但每餐吃1碗青菜就已攝取10克的醣分,因此一整天吃3碗青菜就差不多耗光額度,頂多再吃一點水果補充維生素,其餘都只能攝取脂肪與蛋白質。 雖然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少,每日只吃1,200卡,可在短期內瘦下來,但這樣的飲食方式難以維持、伙食費暴漲,也容易復胖。尤其當碳水化合物比例占攝取總熱量的10%以下,長期下來對健康造成危害,營養不均,死亡率恐更高。 黃翠華提醒,民眾若真的想要嘗試生酮飲食,例如半年後要結婚,像這樣短期有需求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一般人別輕易嘗試。 高纖綠拿鐵 喝出你想要的樣子 想要瘦得健康,除了高蛋白飲食,黃翠華也推薦「綠拿鐵」,準備約一平碗的水果,利用鳳梨、蘋果、香蕉增加香味和甜度。蔬菜也準備一碗,無論是地瓜葉、白花椰菜、小白菜、青江菜都可以,不喜愛草味的人可以先汆燙。特別是亞麻仁籽具有抗發炎效果,而且富含Omega-3。整壺打起來逾1,000C.C.,足夠喝一整天。 綠拿鐵變化版 健身族: 想要增加蛋白質的人可加入半碗毛豆,或是將水換成豆漿或牛奶,即可喝下滿滿的蛋白質。 手腳冰冷: 怕寒的人可以在綠拿鐵中加入薑或是7-8顆胡椒。 減肥族: 主食搭配一片全麥吐司,再加上一個手掌大的雞胸肉或魚肉。也可以變換成1/3碗的糙米飯,並加入雞肉碎與大量青菜煮成粥。搭配綠拿鐵就是清爽又健康的減重餐。 熱量別欠債 如何避免復胖? 不少民眾苦惱,雖然平日認真忌口,但一參加慶生或聚餐就忍不住大啖美食,一頓大餐下來熱量爆表!黃翠華呼籲,假設中午多吃進1500-2000卡,晚餐就要平衡一下,「欠債不要欠太久,每天都吃大餐,晚上很快就會變成脂肪,堆積起來就麻煩了!」 減肥的原則就是「熱量赤字」,控制熱量的攝取。她推薦大餐後可以攝取低熱量飲食來「還債」,例如豆漿蔬食鍋,水煮大量蔬菜再倒入一罐市售無糖豆漿(約270ml)作為湯底,這樣熱量僅僅100大卡而已。想來點口味變化還可加入薑黃、咖哩、辣粉,都很美味。 而減肥的時候容易飢餓,「小番茄」就是嘴饞救星!一整碗僅60卡,吃幾顆就有飽足感,無論哪一種減肥法都可以吃番茄,酸甜多汁又低卡。 【延伸閱讀】「瘦瘦筆」疑引發自殺念頭! 歐盟展開調查8成肥胖學童吃飯配3C 親子無共餐過胖風險恐增加3.7倍【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51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8 養生.聰明飲食
這些飲食方式對你和地球健康很不利!5種食物助長壽
根據新的研究表明,5種食物有助於人類和地球的長期健康,讓你更長壽。此外,在飲食中添加更多的橄欖油可對大腦起保護作用,死於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8%。對地球友好的食物也有益人類健康根據一項在美國營養學會《營養2023》會議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多吃以下幾項對地球友好的食物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正面影響,不但可降低個人死於癌症和心臟疾病、中風、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機會,也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如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與動物性食品相比,植物性食品生產所需的資源較少,如水和土地;且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較低,使其成為更環保的選擇。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正面影響5食物1.全穀物2.水果3.非澱粉類蔬菜4.堅果5.不飽和油脂,如橄欖油每天吃橄欖油 保護心血管也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其中橄欖油,《營養2023》的研究也發現對大腦的益處。研究顯示,與從未或很少食用橄欖油的參與者相比,每天食用超過半湯匙橄欖油的參與者死於失智的風險降低了28%。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每天用一湯匙的橄欖油換掉人造奶油或美乃滋(蛋黃醬),不但能改善心臟健康,也改善認知功能。根據《healthline》訪問研究作者兼哈佛大學營養研究員Anne-Julie Tessier表示,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尤其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抗氧化劑和脂溶性維生素,有助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罹患結腸癌風險,也對大腦起保護作用。而另一位專家耶魯大學醫學院普通內科醫學講師和醫學教育研究員Nate Wood博士則說,「橄欖油有可能保護大腦中的血管,就像保護心臟中的血管一樣。」將橄欖油加入日常飲食建議5方法.食用油:用橄欖油炒蔬菜或烤蔬菜。.沙拉:將橄欖油淋在沙拉上。.蘸醬:使用優質特級初榨橄欖油和調味料自製成油醋醬,當作麵包的蘸醬。.蛋白質:使用橄欖作為肉類的腌料或將其摻入其他蛋白質中,如炒雞蛋..烘焙:以橄欖油取代植物油或黃油,用在鬆餅、蛋糕和餅乾等烘焙食品中。對人類健康和環境不良影響的食物及飲食方式1.紅肉、加工肉類:紅肉尤其牛肉造成的環境影響,遠比豬肉或雞肉等其他肉類要多,應減少食用。2.進口食物:多吃當地食物、減少進口,可減少運輸資源及碳足跡。3.浪費食物:食物製造需要能源和水,隨意浪費食物,就是浪費能源和水,而食物腐爛時也會產生更多溫室氣體4.使用化肥和殺蟲劑種植的農產品:盡可能選擇有機農產品,可幫助恢復土壤健康並減少水污染。當然,人不可能在一天內徹底改變你的飲食習慣。專家建議,逐日、逐周的增加友善飲食,讓你的身體慢慢適應,最後達到對自己及對環境都健康的目標。【資料來源】.《healthline》Daily Spoonful of Olive Oil Daily Can Drop the Risk of Dying by Dementia by 28%.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鐵腿怎麼辦?專家教你鐵腿發生時比按摩更快恢復的自救方法
難得出國旅遊,第一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兩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四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鐵腿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台灣運動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簡若恩表示,鐵腿不是乳酸堆積,乳酸很快就會代謝掉,但鐵腿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又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或肌肉筋膜之間的沾黏被破壞,所引起的輕微發炎反應,會有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至於疼痛,是因為發炎物質產生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的速度,逐漸累積,刺激到肌肉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感外。也會因為疼痛閾值降低,造成疼痛敏感的情形。當鐵腿發生時,反而要繼續輕度活動,才會好得快。簡若恩表示,有時運動選手訓練強度拉高,也會鐵腿,這時不會建議他休息不動,反而會請他去做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作為動態的恢復。因為輕度活動可以帶動身體溫暖、循環變好,發炎物質可以更快被代謝掉,提早舒緩痠痛;假使休息不動,反而要花更久時間才能緩解鐵腿的不適。活動量力而為,或穿彈性褲提升肌肉收縮效率。「要預防鐵腿,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能耐。」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骨科名醫葉文凌說,如果知道活動量很可能會超過自己的負荷,就要量力而為或是採取輔助手段,例如穿著彈性襪或彈性褲,可以幫助提升肌肉收縮效率,減少肌肉的勞累和傷害,不過這類機能服飾的缺點就是比較悶熱,穿一整天會有點不舒服。除了不要超過自己的能耐,提升肌肉量也是預防鐵腿的好方法,特別是肌肉快速流失的中老年人。葉文凌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大約從25歲開始逐漸老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大約35歲就要從第一線退下來,就是因為速度節奏逐漸跟不上了。增加肌肉量可防鐵腿,出國前3月前就要開始訓練。葉文凌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女性荷爾蒙、雄性素都會減少,結果就是肌肉流失速度加劇,肌肉量減少也會提升骨鬆的機率,變成肌肉、骨質雙雙流失的局面。如果中年以後沒有繼續積極訓練、維持肌力,以前年輕時一口氣走5公里沒問題,漸漸可能會力不從心,甚至造成急性運動傷害,例如抽筋、鐵腿,甚至是壓力性骨折。「想為了出國旅遊增肌,至少3月前就要開始做。」葉文凌建議,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期間也要注重營養及蛋白質攝取。建議每1公斤體重可以吃1.5公克的蛋白質,選擇魚肉或雞胸肉,比較沒有油脂過高的問題。出國期間也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澱粉,反而應該要吃,因為旅遊期間走很多路,澱粉類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不應在身體正需要的時候減少攝取。走路護腿4重點走路前,先做下肢伸展運動。簡若恩建議,出國旅遊每天出門走路前可先做下肢伸展運動,例如站姿將單腳往後拉,可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關節;站姿體前彎可伸展腿部後側;再者是可以靠牆翹角尖,伸展小腿後側。每個動作停留2、3秒即可,如果是去天氣比較冷的國家,伸展更要確實,能避免肌肉拉傷,建議每個動作多做幾回合。帶小球,放鬆足底筋膜炎。簡若恩建議,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一顆小按摩球,坐在椅子上,用腳掌輕輕踩著按摩球畫圈,就能放鬆緊繃的足底筋膜。行前也可以找物理治療師評估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並學習用肌內效貼布輔助足弓支撐的貼法,出國時自己貼,分擔足部的壓力,可減少足底筋膜發炎疼痛的機會。鐵腿了,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簡若恩提醒,已經鐵腿的時候,最好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用力滾腿,有些人以為這樣就能消除鐵腿,而且要愈痛愈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鐵腿就是肌肉已經有一些微小傷害,如果還用按摩器大力去滾,可能會更痛。出水泡,擦凡士林貼OK繃。如果腳上磨出水泡,建議只要用凡士林擦,然後以OK繃覆蓋就好。建議不要把水泡弄破或把皮掀開,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2 醫療.牙科
牙醫點名「6種食物」吃了沒馬上漱口、刷牙超容易蛀牙!番茄、咖啡都中
蛀牙一痛起來就要人命!然而,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吃了容易蛀牙,但這些食物不是一點都不能碰,只是吃完建議馬上漱口或刷牙,以免增加蛀牙風險! 怕蛀牙上身 這6類食物少吃為妙中山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劉馥萱牙醫師在《長輩好朋友 劉馥萱牙醫師 台中南區假牙推薦 根管治療專業》分享,怕蛀牙最好少碰哪些食物:1、水果乾:水果乾通常會黏牙,又因製作過程中加入大量糖分,因而成為蛀牙幫兇! 2、汽水:汽水或運動飲料等酸性食物,如果常吃等於牙齒一直浸泡在酸性物質中,建議一次喝完且馬上漱口。 3、酒精:酒精會影響唾液分泌,因此容易造成蛀牙。 4、酸性食物:如番茄、柑橘類酸性水果,除了有酸性,也有不少糖分,大量食用容易造成蛀牙。 5、澱粉類食品:如洋芋片等高澱粉零食,容易卡在牙縫,進而成為細菌溫床。 6、咖啡:咖啡是酸性飲料,長期飲用容易傷害琺瑯質,也容易讓牙齒表面附著更多食物殘渣。 【延伸閱讀】·多數人都在做的「2潔牙動作」錯了! 把泡沫漱光光秒中 ·食物常卡牙縫恐是蛀牙了!醫揭「蛀牙3大徵兆」 只刷牙根本不乾淨
-
2023-07-11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常見原因?咖啡會造成血糖上升還下降?
讀者Mr. Chang在2023-7-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林教授,很多資料顯示喝黑咖啡可以穩定血糖(但又有人說已經糖尿病者除外),今天看到亞東醫院某位醫生說,咖啡豆有澱粉,喝多了血糖會上升。對血糖偏高者真不知道是否能喝咖啡?敬請林教授若有空能撥冗指教,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8年6月發表在《亞東院訊第223期》,作者是一位新陳代謝科醫師,標題是血糖控制不好常見的原因。它的第一和第三段是:「誤以為自己的飲食認知正確(不知甜不是重點,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才是)不少人會以為糖尿病是吃過甜而引起的,故以為糖尿病患者的建議飲食就是要『吃清淡/不吃甜的』,忽略了『不甜的澱粉造成的血糖上升,不輸甜食』。黑咖啡既使不加糖,但由於豆類(咖啡豆)亦是澱粉類,故仍能造成血糖上升(不信?那您可在喝咖啡前和喝咖啡後1小時測血糖,比較看看會不會上升)。」這篇文章的立意是良好的,但可惜卻出了一個小問題,犯了兩個大錯誤。小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或澱粉」會讓人誤以為澱粉不是碳水化合物。兩個大錯誤是(1)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2)把喝咖啡當成是吃咖啡豆(把咖啡豆的成分當成是黑咖啡的成分)。咖啡樹是茜草科(Rubiaceae)植物,請看台灣農委會發表的咖啡栽培。它的果實有一層薄薄的果肉(可食)。把果皮和果肉去除後,剩下的種子就是生咖啡豆。再把生咖啡豆乾燥/烘培之後就成為俗稱的咖啡豆。咖啡果的英文俗稱是coffee berry(咖啡漿果)或coffee cherry(咖啡櫻桃),意味著咖啡果是類似漿果。但可惜它的種子卻被說成coffee beans(咖啡豆)。(註:建議參考好文你知道咖啡豆是什麼嗎?長怎樣?果實可以吃嗎?)豆類是豆科(Fabaceae)植物,在分類學上是和咖啡樹相去甚遠。所以,把咖啡豆說成是豆類,就好比是錯把王菲當張飛。不管是王菲還是張飛,咖啡豆的確是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請看2021年發表的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offee(咖啡化學成分與生物功能的關係)。它說:「咖啡豆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其中碳水化合物佔大部分成分。咖啡豆含有多種碳水化合物,占生咖啡豆總重量的60%。」所以,如果你把咖啡豆咀嚼吃進肚子的話,肯定是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問題是,有什麽人會把咖啡豆吃進肚子呢?一般來說,黑咖啡是用咖啡機沖泡出來的,而過程不外乎是先把烘培過的咖啡豆磨成粉,再把咖啡粉用熱水浸泡(滴漏式),然後通過濾紙所得到的液體就是黑咖啡。那,這樣的液體會含有碳水化合物嗎?美國農業部有發表Beverages, coffee, brewed, prepared with tap water(用自來水沖泡的咖啡飲料),而它說黑咖啡含有0碳水化合物。星巴克也說他們的黑咖啡(Dark Roast Sumatra)含有0碳水化合物。那,既然是0碳水化合物,黑咖啡怎麼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註:有些黑咖啡是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黑咖啡的確是有可能會造成血糖上升,但原因是咖啡因,而非碳水化合物(更不是澱粉)。事實上,的確有不少研究探討過咖啡或咖啡因對血糖的影響。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請大家看梅約診所發表的文章以及兩篇論文。咖啡因:它會影響血糖嗎?:美國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咖啡,其中含有約 280 毫克咖啡因。 對於大多數年輕、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咖啡因似乎不會明顯影響血糖水平,每天攝入 400 毫克咖啡因似乎是安全的。一些研究表明,喝咖啡——無論是含咖啡因還是不含咖啡因——實際上可能會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如果您已經患有糖尿病,咖啡因對胰島素作用的影響可能與血糖水平升高或降低有關。對於一些糖尿病患者來說,大約 200 毫克咖啡因,或相當於一到兩杯 8 盎司(240 毫升)的黑咖啡,可能會導致這種效果。咖啡因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如果您患有糖尿病或正在努力控制血糖水平,限制飲食中咖啡因的含量可能會有所幫助。2004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healthy volunteers(飲用咖啡對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的影響:健康志願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結論:與不喝咖啡相比,連續 4 周大量攝入咖啡會增加空腹胰島素濃度。飲用較淡的咖啡和攝入咖啡因與較高的空腹胰島素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沒有觀察到咖啡或咖啡因對空腹血糖濃度的實質性影響。2019年: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咖啡攝入對葡萄糖代謝的影響: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結論: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會導致不利的急性影響;然而,長期隨訪發現葡萄糖代謝有所改善。總之,黑咖啡的確是會對少數人造成急性的血糖上升,但這是由於咖啡因的作用,而不是由於碳水化合物,更不是由於澱粉。更重要的是,請一定要牢牢記住,此豆非彼豆 – 咖啡豆絕非豆類。原文:咖啡豆是豆類★黑咖啡含澱粉/會升血糖★醫生說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這類食物全上榜
想要改善腸胃道問題,建議可從「調整飲食」開始。生活作息不正常,加上外食習慣,不少人都有便秘、胃食道逆流、胃痙攣及腸躁症等腸胃道問題。想要改善腸胃道問題,「調整飲食」便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之一,本篇帶您了解各種腸胃道問題應避免的NG食物。脹氣、腹瀉NG食物「脹氣」可能造成胃腸吸收困難,影響身體攝取能量。因此,脹氣除了不適感之外,還總讓人覺得特別疲倦、睡不好。若有脹氣困擾,可減少食用以下易產氣食物:1.豆類、根莖類:含有不易消化的寡醣、多醣。2.十字花科蔬菜:含有不易消化的多醣。3.精緻澱粉:高醣類食物,尤其用泡打粉或酵母發酵的麵包、糕點,更容易產氣。4.碳酸飲料:容易喝入過多氣體。5.高脂肪食物:腸道細菌在分解脂肪時,也會產氣。6.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容易產氣。若是腸胃炎、腹瀉拉肚子時,Donna營養師建議,應先禁食避免增加腸胃道負擔,並採用低纖維 (低渣飲食),注意水份和電解質補充。便秘NG食物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運動量不足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常有便祕問題,要解決便秘問題,掌握兩大要點:攝取足夠纖維、多喝水。營養講師洪泰雄建議,有便秘問題者,應避免以下破壞腸道健康的食物:1.油炸、燒烤食物2.加工、醃製食物3.甜點、零食、泡麵4.刺激性食物:碳酸飲料、濃茶、咖啡、辛辣食物等。此外,低纖食物如高麗菜、洋蔥、嫩豆腐、白飯、油麵、白土司等應酌量攝取。劉怡里營養師解釋,攝取較多低纖飲食,也會造成排便不易。胃食道逆流NG食物據統計,在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一位胃食道逆流患者且有年輕化趨勢。胃食道逆流易發生在進食後、平躺時,當胃酸逆流,造成胃、食道、咽喉及呼吸道不適症狀或食道黏膜受損的疾病。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的胃食道逆流飲食原則,想要改善胃食道逆流,以下食物類型要避免:1.避免刺激性食物‧酒精飲料、碳酸飲料,如可樂等汽水‧酸味強的果汁或水果,如鳳梨、檸檬等‧避免辛香料,如辣椒、胡椒粉等‧減少攝取茶、咖啡、甜食、果醋等2.避免易產氣食物‧蔬菜:高麗菜、白花菜、青花菜、韭菜、青椒、洋蔥、蘆筍。‧黃豆、毛豆、黑豆、豆腐、大量的豆漿。‧全脂奶類及乳製品、蛋黃。‧全穀根莖類:地瓜、芋頭、玉米、紅豆、綠豆等。3.減少脂肪含量,避免油炸食品、難消化的糯米類食物胃痙攣NG食物胃痙攣俗稱「胃抽筋」,為胃部不適的症狀表現而非一種疾病。胃痙攣痛起來是一陣陣地疼痛,可能發生局部疼痛(如下腹部、或上腹部胃的位置)或整個腹部疼痛,時常伴隨噁心、嘔吐等症狀。想要改善胃痙攣,以下食物類型要避免:1.刺激性食物:過酸、辛辣、油膩、冰冷等類型。2.精緻甜點:糕餅、蛋糕。3.糯米類:湯圓、粽子、飯糰等。此外,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菸酒及情緒壓力都有可能引起胃痙攣。放鬆情緒,規律飲食有助降低胃痙攣發生率。腸躁症NG食物「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依症狀可將「腸躁症」分為3類:腹瀉型(腹瀉為主)、便秘型(便秘為主)、以及混合型(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想治療腸躁症,飲食習慣為關鍵,首先需了解每日飲食,把每日飲食細項詳細記錄,有助於找出誘發腸道過敏的食物或是因子。改善腸躁症,除了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7、8分飽,下列飲食也應減少攝取:1.避免咖啡因:咖啡、茶、巧克力、可樂飲料2.刺激性食物如,酒、酸辣食物3. 不利消化之食物,如油炸物、糯米製品、奶製品4. 易產氣食物,如地瓜、豆類、奶製品等等需特別留意的是是,腹瀉型腸躁症,應避免吃容易產氣與高纖食物;便祕型腸躁症,可多吃高纖食物,避免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大腸癌NG食物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大腸癌(Colorectal Cancer)發生率逐年增加。大腸癌罹癌人數更在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預防大腸癌,以下食物應酌量攝取:1.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等紅肉,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建議每週紅肉攝取量少於18盎司(約800公克以下)。2.加工肉品:香腸、熱狗、培根、火腿、午餐肉等(包括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3.燒烤油炸類食物:高溫油炸物如燒烤、炸雞、炸排骨等,會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異環胺等致癌物,提升罹癌風險。4.高溫澱粉類食物:烘焙、油炸製作的澱粉類食物,如洋芋片、薯條、薯餅、焦黃吐司、油條、酥皮或烘焙甜食。5.玉米果糖: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含糖飲料,都含有大量玉米果糖。6.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例如肥肉、五花肉、奶油、沙拉醬等。7.酒精性飲料延伸閱讀:.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胃悶悶痛、吃東西胃度度!現代人常見4種消化道疾病,你中哪一個?.「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的慢性代謝異常的慢性疾病。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除了糖尿病本身,它的併發症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腦中風等,都是隱形殺手,忽視不治療恐會慢性自殺。若能穩定控制血糖,糖尿病雖無法治癒,但有機會停藥緩解。對此,「控制血糖」成了病友很重要的生活課題,元氣網整理《糖尿病飲食禁忌》,告訴你哪些「地雷食物」糖尿病患者絕對不能碰,及怎麼吃能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的7種地雷食物糖尿病患有許多不能吃的食物,若不注意攝取過量,恐使血糖快速升高加重病情。‧地雷食物1:含糖食物任何含糖(麥芽糖、紅糖、白砂糖、冰糖)食品,像是、巧克力、各式糖果、果脯、水果罐頭、碳酸飲料、果汁、煉乳、果醬、霜淇淋、各式含糖糕點等,糖尿病患者皆不宜食用,攝取後會使血糖快速升高。‧地雷食物2:高膽固醇食物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富含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原因是當患者體內的糖分代謝紊亂時,必然會引起脂質代謝異常;所以,許多糖尿病患者都合併有高血脂症,肥豬肉、豬油、牛油、奶油、動物內臟、豬腦等富含脂肪和膽固醇食物必須避免食用。‧地雷食物3:過鹹的食物除了高糖、高油食物,吃太鹹也會導致糖尿病,甚至增加40%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攝取過量的鹽不僅造會成高血壓,還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間接導致胰島素不起作用,促使血糖升高。‧地雷食物4:過於軟爛食物是不是很意外「過於軟爛食物」也是糖尿病患的禁忌食物。原因是有研究發現,如果將白米熬成粥,其中的澱粉大部分轉化為糊精(人造膠,為澱粉分解的中間產物);糊精更易被消化吸收,並很快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且粥熬的時間越長,食用後血糖升高的速度越快。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吃硬不吃軟」,米粥、米糊、糊羹、軟飯、爛麵條等食物也應慎食。‧地雷食物5:紅肉肉類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不過,紅肉是糖尿病「地雷」食物之一。研究顯示,攝取大量紅肉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建議糖尿病患者,若要攝取紅肉,建議一周吃一次,避免天天吃,每次份量不要超過500克。或是以雞胸肉、魚肉等白肉取代。‧地雷食物6:高糖水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鳳梨等都算是高糖水果,糖尿病患者建議避免,吃完後當心血糖快速升高。建議優先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包括芭樂、大番茄、蘋果、梨子、草莓等食用,避免血糖在短時間內產生波動。‧地雷食物7:酒酒精會損害肝臟的功能,使其無法正常調節血糖水平,使得血糖難以維持穩定。此外,飲酒會讓糖尿病患疏於控制並檢查血糖數值,而導致血糖失控的風險。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飲食?可以正常吃嗎?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飲食是很重要的一環,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只要避開澱粉類主食就能有效控制血糖,甚至擔心一輩子只能吃得苦哈哈。對此,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吳映蓉提醒,糖尿病患者只要認真作功課,分辨食物種類,也能正常飲食。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飲食指南,將食物分為六大類,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與堅果種子,而在六大類食物當中,全榖雜糧與水果跟會影響血糖變化。吳映蓉表示,全穀雜糧類是身體重要能量來源,除了民眾熟悉的米飯、麵包等穀類,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食物屬根莖類,但富含澱粉,全榖雜糧與水果類,糖尿病患者應適量攝取。而民眾與糖友最常分不清的食物種類就是紅豆、綠豆,有人認為有個「豆」字,就是豆類,其實並不正確。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跟豌豆仁全屬全榖雜糧類;也有人以為玉米、南瓜是蔬菜,但它們其實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如果吃太多就有可能血糖飆高並發胖。糖尿病飲食5指南1.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2.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3.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4.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5.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糖尿病患進食順序3口訣糖尿病患者必須透過飲食跟藥物來控制血糖,但除了慎選吃下肚的食物,進食的順序也對血糖動有不同影響。建議糖友吃飯時照著「進食順序3口訣」的步驟吃東西,能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速度。1.先吃蔬菜類高纖跟低升糖指數的蔬菜,除了能增加飽足感,還能增加腸胃蠕動,可以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速度。2.再吃蛋豆魚肉類接著吃富含蛋白質的蛋豆魚肉類食物,蛋白質食物消化較慢,也容易有飽足感。像是魚、豆腐、雞肉、雞蛋。3.最後吃優質澱粉食物最後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像是糙米麥、麥、全麥麵包、帶皮地瓜等。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較低,除了較易有飽足感外,也能延緩血糖的上升。看完以上的糖尿病食物7大地雷、如何控制的方法、進食順序3口訣,是否更了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該怎麼吃了呢!如果你本身是糖尿病病患,或者是家人有糖尿病,請謹記以上的飲食指南,跟著吃幫你有效控制血糖,讓你的血糖不因亂吃食物而失控。延伸閱讀:.從吃飯看出人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外食族注意!營養師曝「懶人搭配術」,教你健康挑選碳水、蛋白質、蔬菜.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醫教你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參考資料:.新北市藥師公會-不可不知慢性病患,宜控制紅肉攝取量.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三高防治專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元氣網-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才正確?詳解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元氣網-糖尿病患者的七大飲食禁忌.元氣網-控制血糖不困難!營養師:這2大類食物直接影響血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8 醫療.新陳代謝
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
糖尿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多又複雜,如果沒有控制好,後期可能併發心血管、腦中風、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諸多問題,是相當棘手的疾病。糖尿病無法被治癒,但有機會可以緩解。緩解是指糖尿病有機會回復到不需吃藥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病人只需要靠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控制,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將血糖控制在正常人的範圍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患的飲食相當重要,了解哪些食物容易影響血糖,吃東西時才能避開及減量。雖然你可能覺得糖尿病患飲食限制很多,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但其實如果細心選擇,也可以說沒有什麼食物是完全禁止的。根據外媒《WebMD》整理對糖尿病最好和最差的食物,一般人或糖尿病患,都可做為飲食血糖控制參考。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澱粉類最佳選擇:.全穀物,例如糙米、燕麥片、藜麥、小米或莧菜.烤地瓜.用全穀物製成的物品,沒有或只添加很少的糖最糟選擇:.加工穀物,如白米、白麵包、白麵粉.含少量全麥和大量糖分的穀物.炸薯條蔬菜類最佳選擇:.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菠菜和芝麻菜等都是很好的蔬菜。.多色蔬菜:深綠色、紅色或橙色(彩椒)、白色(洋蔥)、紫色(茄子)等。.新鮮蔬菜:生吃或輕蒸、烤或烤.原味冷凍蔬菜:輕蒸最糟選擇:.加入大量奶油、起司或醬汁烹調的蔬菜。.泡菜:含高鈉,要少吃。.酸菜:含高鈉,要少吃。如有高血壓更需限制。水果類最佳選擇:.新鮮的水果.原味冷凍水果或不加糖的水果罐頭.無糖或低糖果醬或蜜餞最糟選擇:.高糖漿水果罐頭.普通果醬、果凍和蜜餞:若份量很少則無妨.水果酒、果汁飲料蛋白質包括牛肉、雞肉、魚肉、豬肉、火雞、海鮮、豆類、奶酪、雞蛋、堅果和豆腐,都是蛋白質來源。最佳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堅果、種子或豆腐,富含營養素和纖維。.魚和海鮮.雞肉和其他家禽(胸肉尤佳),去皮吃.雞蛋和低脂奶製品最糟選擇:.炒肉.高脂肪的肉塊,例如排骨.豬肉培根.帶皮家禽.炸製品,如炸魚、炸排骨、炸豆腐奶製品最佳選擇:.低脂或脫脂奶製品最糟選擇:.全脂奶製品.冰淇淋油脂類最佳選擇:.植物脂肪的天然來源,如堅果、種子或酪梨(熱量高,要少吃)。.含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金槍魚或鯖魚。.植物油,如菜籽油、葡萄籽油或橄欖油。最糟選擇:.任何含有反式脂肪的東西。.大部分飽和脂肪主要來自動物產品,但也存在於椰子油和棕櫚油中,應限制攝入量。飲料類最佳選擇:.無味水或調味蘇打水.無糖茶.淡啤酒、少量葡萄酒或非水果味混合飲料.咖啡,黑咖啡或添加低脂牛奶和糖替代品最糟選擇:.汽水.啤酒、水果味混合飲料、甜酒.甜茶.加糖和奶油的咖啡.風味咖啡和巧克力飲品.能量飲品「我的餐盤」六大類飲食調整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全榖雜糧類二至四碗,豆魚蛋肉類三至八份,蔬菜類三至五份,水果類二至四份,乳品類約三至七茶匙,堅果種子類一份等。然而對於糖尿病患而言,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吳映蓉提醒,全榖雜糧與水果這二類糖分相對高,會直接影響血糖變化,應適量攝取。你可能想問,「全榖」不是很好嗎?但國健署的「全榖雜糧類」包含了一般認為較健康的全榖類,及一般人常吃的米飯、麵包等精緻穀類,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根莖類,都富含澱粉。糖尿病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糖尿病飲食順序:肉→菜→飯→水果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特約主任醫師洪建德則建議,每餐富含蛋白質類食物先吃,如:肉、魚、蛋類,素食者則是豆仁、大豆製品。再吃菜類,如菇菌類、葉菜類、豆莢類、海苔類,不含根莖類。最後再吃米飯或混有根莖類或核果的米飯,例如番薯飯,栗飯、蒟蒻飯等。水果放餐後且量少,每餐限一種。吳映蓉也指出,這樣的進食順序可減緩腸胃吸收,更有國外文獻顯示,可有效降低血糖。早餐、午餐、晚餐吃什麼?糖尿病菜單建議如果你還是苦惱三餐不知道吃什麼好,其實可參考一些醫院的糖尿病飲食計畫,不但可省去想適合食材的時間,照著醫院公開的糖尿病菜單建議,照表操課,吃的飽足之餘,也比較不用擔心血糖失控。【延伸閱讀】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糖尿病菜單範例(1600卡)衛福部新營醫院糖尿病示範菜單(1500卡)【資料來源】.《WebMD》Best and Worst Foods for Diabetes.控制血糖不困難!營養師:這2大類食物直接影響血糖.「糖尿病前期」快幫血糖踩剎車 醫師公認降血糖最佳飲食方式.先吃飯還是先吃菜?控血糖,吃對順序很重要.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衛福部新營醫院
-
2023-06-26 養生.聰明飲食
她三餐超清淡卻脂肪肝!營養師曝4情況需留意:真的別這樣吃
許多民眾日常上班、上課繁忙,習慣吃得清淡、簡單吃吃就好,不過長期太過清淡、簡單、匆促的飲食恐怕也會引病上身。李婉萍營養師分享,日前就曾遇過一名女性工程師,三餐都吃得「超清淡、超簡單」,卻罹患了脂肪肝。經過了解,原來她早餐就只吃個可頌配黑咖啡,中午就買個吐司吃,晚上則簡單吃個陽春麵,清一色都是精緻澱粉。 她三餐超清淡卻罹脂肪肝?!營養師指關鍵:都精緻澱粉。李婉萍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隨意吃,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精緻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各種麵包、飯糰、麵食等,這些醣類食物在經過消化吸收後便會儲存在肝臟當中,而肝臟代謝醣類會須經過蛋白質轉換,並透過維生素B群代謝。若民眾日常都是隨意吃,只吃個麵包、吃個麵、吃個飯糰等等的,體內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等營養自然會不足,也就難以代謝醣,醣和熱量就會不斷的累積在肝臟、難以代謝,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和糖尿病兩者有高度相關,兩者互為影響因子,糖尿病會影響全身血管健康,包括最受人注目的中風、心肌梗塞。另外,脂肪肝也是「肝癌三部曲」的第一階段:慢性肝炎中的其中一種,若飲食習慣再不改變,也會形成肝硬化,接下來就是肝癌。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雖然因為多吃澱粉類食物形成肝癌的案例並不多,但糖尿病就非常常見,不可大意。只吃精緻澱粉小心脂肪肝!營養師指4情況都要留意。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上述只吃麵包、吃麵、吃飯糰等顯而易見的精緻澱粉類飲食之外,許多年長者牙口不佳也長期會有吃粥配醬瓜的飲食習慣,肉和蔬菜一樣較少攝取,這同樣也是澱粉飲食,也容易形成脂肪肝。另外,台灣人也常見米飯愛好者,白飯的份量明顯超過將近一倍或更多,這即便是有吃肉和蔬菜、有攝取到蛋白質和B群,但和澱粉、尤其是精緻澱粉相比之下一樣相對不足,需更多蛋白質和B群幫助轉換和代謝,因此澱粉過量者一樣有形成脂肪肝的風險,僅是進度較慢。提醒民眾上述這些情況都需多加留意。日常繁忙飲食健康也要顧!營養師:肉、菜、澱粉是基本。李婉萍營養師建議,工作、課業繁忙飲食也要顧,早餐若胃口還沒開、不想吃太多、想簡單吃就好,吃個麵包配黑咖啡是無妨,不過中午和晚餐就得好好的吃,澱粉類建議可以非精緻澱粉的食物攝取,例如地瓜、南瓜、紫米飯等,並配上蔬菜類及肉類,以攝取蛋白質和維生素B群幫助肝臟代謝,份量各以一拳頭1:1:1進行,特別是喜好吃麵的族群更要注意,因為不論是義大利麵或牛肉麵等,各類麵食通常較少有足夠的肉類和蔬菜。當然,全榖雜糧類的澱粉、蔬菜、以及豆魚蛋肉類的蛋白質僅是6大類營養的其中一部份,水果類、乳製品、油脂和堅果種子類、水分日常也都應充分攝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助避免各種疾病纏身,更有利確保健康。《延伸閱讀》 .早餐店也能吃得健康!滿足3條件營養不復餓,咖啡配三明治也能很營養!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8食材別混淆,聰明吃避免變胖血糖飆!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6 養生.健康瘦身
限時減重比限量減重有效嗎?減肥名醫曝減肥成功要素
近年在國內外一些名人現身說法下,限制一天只能在8小時內進食的限時減肥法(即168減肥法),短時間內成為減肥新寵兒,甚至有網友宣稱對糖尿病控制也有效果。但據這兩年多的臨床病患反應,限時減肥法減重效果並沒有比控制熱量減肥法來得好。從2020年起的一些研究論文報告、統計學結論來看,似乎在體重減少方面,限時減重比限量減重的對照組多,但在2020年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中,提出了一些論文盲點,包括大多數只做小老鼠試驗、受試者基數過少、臨床時間太短,受試者熱量限制不夠完善等。2022年4月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作者群Deyng Liu等指出,長達一年的臨床研究發現,限時減肥法在體重下降、體脂下降等並沒有比限量減重法有統計上的差異,反而因減重過程造成肌肉流失量,限「時」減重法比限「量」減重法來得顯著。在2020年9月JAMA期刊中,不少針對三酸甘油脂、血糖、糖化血色素、胰島素反應、血脂質等變化的臨床實驗發現,限時減重法和三餐定時減重法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限時減重法的實驗組中,發現肢體的瘦肉組織減少程度比對照組(按時進食三餐)來得明顯。限時減重為何無法成功?近兩年許多求診病患都會問同樣的問題,剛開始一、兩個月執行限時減重法,效果還不錯,但到了第四、第五個月後,體重就慢慢回升,甚至還比實施前更重。為何無法成功減重?從這些病患飲食流量紀錄表可發現,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其熱量成分以澱粉類居多,甚至一天超過總熱量的70%,且食物種類又以高熱量密度食物居多。另一個無法成功因素,則是實施限時減重的人,大部分是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降低了飢餓感閾值,常趕在進食時間的最後,快速攝取高熱量食物。極短時間內攝取大量食物,胃排空時間無法瞬間分解,使胃體積容量加大,久而久之易形成「偽陽性大胃口」,反而使飢餓閾值下降導致過量進食。因此不論是採用哪種減重模式,整體熱量的控制,加上適量的體適能運動,才是減重成功的王道。
-
2023-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天氣熱容易沒胃口?跟3大因素有關!營養師教6技巧改善助養生
天氣熱時往往讓人沒食慾,即便是回到冷氣房也還是沒什麼胃口,這雖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天熱時飲食還是得留意,否則一個不小心熱天過了之後,除了營養不良,各種疾病也一個個找上門。 天氣熱為什麼容易沒胃口?營養師指3大關鍵。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天氣熱容易降低活動量,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來刺激食慾,大腦覺得需要消耗的熱量也會降低,造成食慾降低,胃口也就相對減少。 另外跟食物產熱的效應有關,也就是「攝食產熱效應」。試想一下冬天天冷,身體為了保暖,會自動攝取較多的熱量,因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三種營養素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熱能達到保暖。相對的,夏天天氣熱,身體自動就會減少熱量攝取。 除此之外,天氣熱不論是在戶外,或是在冷氣房內,水份都會漸漸流失,腸道黏膜輕微缺水的時候,也會影響到食慾。不過水份補充的太多也是會降低食慾,正如普遍常會建議減重者在餐前可以先喝湯、喝水幫助減少進食、以利減重一般,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食慾。 天氣熱常常沒食慾?別亂吃!小心疾病找上門! 水份相對不足,小心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提醒,天熱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水份攝取,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尿路結石,此情況在運動員、健身教練、業務等流汗較多者也較容易出現,即便每日喝水已經超過2500c.c,但對身體而言也是相對較少,需特別留意補水。 他一天喝2500c.c.也尿路結石:劉怡里營養師就分享,日前在醫院服務時就曾遇過結石患者,經詢問了解每天都有喝水喝到2500c.c,但案例身為健身教練,又常在戶外奔走,夏天容易流失大量水份,因此2500c.c.對該案例而言顯然不足。所以提醒他夏天流汗多,水分攝取要比平常還要多喔。 天熱這樣吃,小心代謝疾病找上門:另外,也有不少人在夏天會多以含糖飲料為主要水分補給來源,在白開水相對減少、糖分攝取增加的情況下,也容易出現肥胖、便秘、代謝症候群等問題。也有人天熱飲食以水果為主,水果雖然健康,但僅以水果為主食也容易形成代謝問題,劉怡里營養師就曾遇過案例夏天中午僅吃西瓜,夏天過後三酸甘油脂飆高超標。也有人會額外多吃綠豆冰、紅豆冰等冰品,這些其實都是澱粉類,容易增加「澱粉肥胖」問題。 天熱沒胃口別亂吃,礙健康!營養師教6技巧更有助養生。 可以加這些促進食慾: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夏天、天熱除了更要多喝水以外,也要維持飲食正常,可多攝取蔥、薑、蒜、辣椒等辛香料,加重味道可以讓胃口較好,辛香料中的硫化素也有助於血管健康。而運用檸檬、鳳梨、百香果、芒果等帶有酸味的水果放進菜餚中,酸味增加唾液分泌,提升食慾。另外也可以用鈉含量比黑醋還低的白醋。 可以多吃些當季瓜果類蔬果:在飲食維持正常的情況下,也多鼓勵可適量多吃些香瓜、西瓜、苦瓜、小黃瓜等當季瓜果類的蔬果,除了水份較多也有利補充水份之外,大多也都是高鉀類食材,有助鈉鉀平衡、平穩血壓,對血管健康也很有幫助。 多攝取「元氣食材」!另外也建議可多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因為天熱時水份攝取多,也容易流失掉這兩種維生素,除了食慾不佳以外也容易疲勞、昏昏慾睡、無精打采,而維生素B1可將醣類分解成葡萄糖作為腦部的所需營養,又被稱為「元氣營養素」,民眾可多從糙米、黃豆製品、豬肉等食材適度補充維生素B1,也可以從牛奶等乳製品,或是地瓜葉、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攝取維生素B2。 天熱食慾不佳,可別就因此隨意亂吃,聰明運用飲食技巧幫助促進飲食,避免代謝疾病、慢性疾病等找上門,對養生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指3警訊,這些情境都要小心。 .夏季易頭暈、濕疹、腸不適,中醫教按摩、飲食、茶飲3招實用又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12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營養師教這樣吃有助養生:避免變胖、血糖飆
多吃蔬菜有利身體健康,不過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常見的植物性食材其實不是蔬菜而是澱粉,也就是說和白飯是屬於同一類的,若沒分辨吃多不見得養生,甚至可能影響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指出常見易被混淆的食材,並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你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營養師指常見8食材別混淆。常見被誤認蔬菜的澱粉食材: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民眾日常混淆為蔬菜的澱粉類食物,常見可如地瓜、馬鈴薯、玉米、南瓜、芋頭、紅豆和綠豆、山藥、蓮藕等,這些不僅是民眾容易混淆,就連許多健康餐盒也常見會有主餐為紫米飯,蔬菜又是同時提供地瓜和南瓜的情況。民眾可多留意。被誤會的澱粉,他們有這些營養:上述這些食材雖為澱粉,不過營養價值也還是和白飯有所不同,都是常見鼓勵民眾替代的選項。例如普遍皆有維持肌肉量的蛋白質、幫助排便和防範腸癌的膳食纖維、有助去水腫和降血壓的鉀、穩定血糖和神經的鎂、能修復黏膜及幫助護眼和顧肺的維生素A及維生素B2、有助提振精神的維生素B1、幫助保護腦神經和DNA的葉酸等。當中僅有馬鈴薯、紅豆、山藥沒有維生素A。白飯其實也是很有營養的!白飯雖然因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常見有慢性疾病,醫師、營養師普遍建議以上述食材替換,但白飯其實也是相當優越的熱量來源,上述營養除了維生素A以外也都有,只是膳食纖維較低、升糖指數較高,較不利減重或控制血糖。因此若非這類族群,日常在控制量的情況下吃白飯也是很好的選擇。「假蔬菜、真澱粉」的食材,營養師教這樣吃更有助養生!誤以為南瓜汁是蔬菜汁:劉怡里營養師指出,五穀根莖類的澱粉雖然健康,但也不宜隨意亂吃或過量,特別是正在控制血糖的糖尿病、高血糖族群,會需要更加配合醫師、營養師所提供的飲食建議。而減重、控制體態者也得留意。日前就有不少減重班的學生以為南瓜是蔬菜類,便早上都固定打一大杯的南瓜汁喝,一個月下來血糖飆高、三酸甘油脂也飆高。澱粉類可以這樣代換!若以一般情況白飯80克為半碗計算,一顆110克的小地瓜就約為80克的半碗白飯,就相當不建議吃完整的一碗飯又配一顆完整的小地瓜,會如同吃下一碗半的白飯,熱量、升糖指數都會非常高。當然,若是一碗地瓜白飯就會視為一碗澱粉,這又另當別論,關鍵在總量。同樣的道理,其他的澱粉食材也注意避免總量過高,若要吃,建議可各以半碗計算視情況酌量攝取或替換。一顆馬鈴薯180克約為半碗飯,山藥則為兩塊共160克,芋頭為8塊共110克,蓮藕200克,玉米170克約1 1/3根,南瓜為170克。而煮熟的紅豆和綠豆則建議可用一般陶瓷湯匙計算,紅豆約6湯匙約為半碗飯,綠豆則為8湯匙。了解生活中常見「假蔬菜、真澱粉」的食材有哪些,並且控制好份量,更有助在攝取營養時也確實的控制血糖和體重,也更有利養生、維持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易胖又傷身!營養師教看種類健康吃。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糖尿病患60至69歲最多 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
【本文重點】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每年增加2.5萬人,但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察覺,建議家中備有血糖機定期測量。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每周建議運動150分鐘以上,飲食控制則要注意澱粉含量、進食順序,建議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盡量減少喝手搖杯、果汁等高糖飲料,並避免飲用含糖的無糖珍奶、拿鐵等飲料。--by ChatGPT隨著國人飲食高糖、缺乏運動、肥胖等因素,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糖尿病患若未及早控制血糖,恐引發各種併發症,造成截肢、永久失明或終身洗腎。本期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糖尿病患健保就醫數據,說明糖友治療現況,提醒民眾注意糖尿病危機。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糖尿病常會發生微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血糖太高還會引發末梢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延遲皮膚傷口癒合,尤其是腳部。為照顧病患,糖尿病醫療費用支出多年來排名健保第三名,111年花費約402億點,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末期腎病變的主因,未來將朝慢性病整合管理,妥善治療及追蹤病人。提高共病管理照護費,一次就診,完成糖、腎追蹤管理。石崇良說,健保自民國90年推動糖尿病給付改善方案,100年再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原有論量計酬外,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透過連續性定期檢查、檢驗、衛教及追蹤的管理模式,妥善治療病人,提高醫療效率及整體照護品質,以減緩病程及減少併發症,該方案均已納入健保支付標準。而為考量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健保署目前已整併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提高共病者的管理照護費,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共病病人於同一次就診中,完成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追蹤管理照護。衛福部推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三方協力做好慢性病防治。「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與代謝症候群密切有關。」石崇良表示,衛福部於111年起開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相關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透過健保署、國健署及醫界三方協力合作,達到慢性病防治目標。石崇良說,健保署95年全面進行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參加的基層診所需進行初級健康照護及慢性病管理、設置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健康照護建議,進一步減少民眾不必要就醫需求,並加強基層與醫院合作。未來將擴大應照護族群,以家醫計畫為最基礎,增加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個案納入,未來逐步將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等照護與家醫計畫整併。參考世界治療指引,持續引進新藥、減少心腎病變。於糖尿病用藥政策方面,石崇良指出,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時,若合併腎功能不佳,一旦藥物使用過多常造成腎臟負擔,即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健保署會持續參考世界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及相關研究,引進更為有效、具器官保護效果的糖尿病新藥,除了血糖控制外,也可減少後續心腎病變,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但石崇良說,糖尿病為長期需要治療的慢性病,患者人數眾多,健保給付會一併考量相關用藥成本效益、財務衝擊、預算可支應性、治療指引及病人特性等,且持續請相關醫學會提供意見、臨床文獻及財務影響等資料後,依程序研議納入給付優於傳統糖尿病藥物的新藥。糖尿病患60-69歲最多,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增加31萬4,830人。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多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仍持續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危害整體健康,特別是糖尿病好發於中壯年及年長者,值得大家關注。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男略多於女。依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107年225萬3,579人、108年234萬4,720人、109年241萬8,430人、110年249萬2,851人、111年256萬8,409人,分析這四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14%。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疫情期間,病患就醫人數持續增加,除有少數新增患者外,因糖尿病為慢性疾病,病人仍需回診追蹤,較不受疫情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者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0至79歲,111年統計發現,50至59歲為49萬7,229人,60至69歲78萬8,573,70至79歲為60萬3,780,其中60至69歲為患病高峰,另就性別分析,男性略多於女性。90歲以上超過5萬名患者就醫,穩定控制仍可高壽。糖尿病的高齡患者就醫人數仍維持高檔,陳依婕說,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好發原因可能受飲食、運動等多重因素影響,而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都是中壯年、高齡長者居多,目前健保在照顧、追蹤糖尿病人的措施相當完整,同時也延長了病人的壽命,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只要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都可以維持得不錯,111年數據顯示,90歲以上還有5萬4,073名患者就醫。陳依婕表示,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56萬多名糖尿病就醫患者統計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萬3,911人,也就是說,高達近五成糖尿病患同時有高血壓;共病第二名為「高血脂症」,有73萬8,447人,第三名為「混合型高血脂症」68萬1,902人,其餘共病還有純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泌尿道感染症、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者不少,顯示心腎共病常發生。從107至111年糖尿病患1至12月就醫人數分布,陳依婕說,每年除2月受農曆新年影響,就醫人數較少外,其他月份就醫人數相當平均,原因是糖尿病患多規律回診治療及追蹤。其中最常就醫科別前五名,分別為內分泌科、家醫科、內科、心臟血管內科及腎臟科,病人在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的人數多,由此可見,糖尿病常合併心臟或腎臟疾病。至於糖尿病患的就醫習慣,健保署111年統計,基層診所為978萬1,654人次最高,其次為區域醫院的850萬2,935人次、醫學中心606萬1,361人次及地區醫院561萬3,477人次,顯見糖尿病人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醫。非胰島素藥品使用,遠高於胰島素注射。糖尿病治療藥物方面,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杜安琇表示,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的糖尿病治療用藥申報情形,藥費達191.7億元,使用人數為224萬3,665人,包括胰島素藥品共收載29項,使用人數為49萬2,982人,申報藥費為43.3億元;非胰島素藥品包括二甲雙胍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腸泌素等,共約400項,使用人數達214萬5,474人,申報藥費為148.4億元。杜安琇說,非胰島素藥品使用人數高於胰島素藥品,可能原因是胰島素是以注射為主,民眾多不喜歡打針,而非胰島素藥品以口服藥居多,如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metformin」為第一線用藥,使用時間最久,該款藥物使用人數高達120萬5,309人,為所有非胰島素藥品中,使用人數最多。近年來,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包括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也備受關注,相關用量也開始上升。杜安琇指出,DPP-4抑制劑使用人數為51萬8,494人、SGLT2抑制劑為32萬5,861人,申報藥費為22.3億元及20.7億元。口服藥物多元 部分糖友需合併多款使用糖尿病患者用藥方面,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二甲雙胍類藥物為糖尿病第一線用藥,使用病人多,藥品用量大。但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嚴重時可能已無法採用單一種藥物控制,而必須合併多款藥物,目前可以選擇的藥物非常多,醫師會依病人實際需求開立。杜思德指出,近年來,若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大於7.5,可以多重用藥時,常合併使用排糖藥(SGLT2抑制劑),該藥物具有心、腎保護功能,且一天服用一顆,服藥後也不會低血糖,使用非常方便。另經常使用的降糖藥(DPP-4抑制劑)服藥後也無低血糖副作用。「雖然胰島素為針劑,但相比20多年前,現在要病人打針已簡單許多。」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口服藥物多元,讓胰島素用藥比例確實降低,但若糖尿病患對口服藥物反應不佳,還是須施打胰島素。隨著醫療院所積極衛教,病人對糖尿病的認知愈來愈清楚,「知道為何而戰」,只要和病人好好說明,病人為了控制病情多願意配合。111年糖尿病患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細胞最喜歡醣類?補充熱量選「低GI」是關鍵!稀飯、米飯、炒飯…營養師3原則教你選哪個吃
坊間有太多訊息告訴大家癌細胞最喜歡醣類/糖類食物,因此許多癌友拒絕「糖」與「醣」,根深蒂固覺得是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這樣的錯誤消息,對於正是需要營養補充的癌症病友而言,無疑是扼殺了一項食物營養來源,也讓大多癌症病友迷網了,不知如何選擇食物?醣類是一餐當中主要熱量來源,慎選澱粉增加熱量才是正確觀念。 GI是什麼?GI(Glycemic index,簡稱GI),中文為「升糖指數」,指的是食物經腸胃道消化吸收後,對體內血糖的影響力,為血糖上升快慢的數值指標。同樣都是醣類,其中的GI值卻大不相同。GI越高的食物,通常消化越快速,越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人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將血糖轉化成肝醣及脂肪儲存,同時因為血醣快速下降,會很快又感到飢餓而吃下更多的食物;相反地,GI較低的食物,會緩慢分解,血糖也會緩和上升、降低大幅度的波動,也比較容易有飽足感。 癌患應選低GI值的醣類低GI值飲食較容易讓用餐者產生飽足感,加上癌友在治療期間胃口普遍不好但又需要攝取高量、高蛋白質的飲食,因此要選擇熱量密度高又低GI的,1碗糙米飯與2碗粥是熱量是一樣的,差別在於GI值,糙米飯的GI值是68,白粥則是78。所以建議癌症患者主食選擇糙米飯等低GI的澱粉類食物,搭配豐富的蛋白質食物,這樣不僅可以有足夠的熱量,同時讓足夠的蛋白質有很好的轉換率,也不會讓血糖馬上飆高哦。 3原則分辨出低GI醣類食物把握以下三個原則,可以幫助大家快速的分辨出低GI的醣類食物。 1.食物型態比起塊狀的食物,切碎、糊爛的食物較容易被吸收,所以GI值較高。以水果為例,柳丁果汁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會比直接吃柳丁來的快速。 2.烹調方式由於澱粉糊化後的GI值愈高,所以稀飯和米飯相比,稀飯為高GI食物。另外,像炒飯炒過以後澱粉老化,腸胃道消化吸收速度較慢,和米飯相較是低GI食物。 3.纖維含量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以纖維量較高的全麥麵包為例,其GI值為69,屬中升糖指數食物;而白麵包則為88,屬高升糖指數食物。進食順序:蔬菜→蛋白質→醣類選了低GI的澱粉後,最後要注意的是吃飯的順序,首先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飯。想要喝蔬果汁的話,建議飯後飲用,才不會讓血糖一下子就飆高哦。養成這樣的吃飯順序,可以幫助延緩血糖的上升,穩定癌友們的血糖控制。蔬菜 (炒青菜、燙青菜)蛋白質 (豆腐、蒸蛋、水煮蛋、鮭魚、鯖魚、雞肉、豬肉、牛肉等等)醣類 (糙米飯、紫米飯、燕麥粥、烏龍麵、義大利麵等等)用橄欖油、芥花油或葵花籽油來烹調,增加熱量密度之外也可以提升好油的攝取,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點心類可以選擇薏仁紅豆湯、白木耳紅棗蓮子湯、蓮藕茶當點心補充熱量,盡量利用天然食物中的糖分減低額外添加的糖,如此這些低GI的點心造成誘發癌細胞生長的機會相對就降低。常見食物之升糖指數(參考美國營養學期刊) 勇敢的吃下含醣的主食類食物吧! 當體力逐漸耗損時,記得要多選擇對身體有益的全穀類食物,搭配六大類食物,記得充足的熱量與蛋白質,才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因為化療所造成的損傷,以及重振體內免疫細胞軍隊,在正規治療下才可以更有效率的打擊癌細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7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傷口難癒? 5種食物幫你補鋅
肌肉的生成與修復、免疫系統好壞、性功能、骨骼健康、長高、皮膚癒合,乃至肝臟的排毒等生化反應,都需要鋅來推動。不過,研究指出,全世界高達三分之一的人都缺鋅,因此常見容易疲倦、免疫力差、肌力流失、傷口難癒合、掉髮等症狀。平時應適量補充5類高鋅食物,有助整體健康。1.甲殼類海鮮甲殼類鋅含量相當豐富,100克去殼牡蠣(約半碗)約含有7毫克的鋅;體積較大的生蠔,每100克約10毫克鋅。牡蠣跟生蠔的熱量低,又是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材,還富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系統及新陳代謝相當重要,特別適合怕胖、牙口不好的族群。不過,生蠔和牡蠣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務必留意。2.紅肉紅肉是鋅重要來源之一,每100克牛肉約含5.7毫克鋅,100克豬肉有5毫克鋅,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高鋅食物;紅肉也含豐富的鐵質及蛋白質,可預防缺鐵性貧血。不過,研究證實,過量的紅肉攝取,與腸道癌症、心血管疾病呈正相關,建議每日攝取不超過70克,大約一個掌心(不含手指)的份量。3.南瓜籽對於吃素族群,南瓜籽是很好的高鋅食物來源,每100公克南瓜籽約含有8毫克鋅,還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健康的脂肪(特別是omega-3脂肪酸)、鎂等礦物質,有助降低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挑選原則是無調味、低溫烘焙的南瓜籽尤佳。4.燕麥片燕麥是高鋅食物,每100公克約含3.8毫克鋅。燕麥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吸附腸道中的膽酸、糖分及有毒物質,有助降低血膽固醇、血脂及血糖等好處。但要注意燕麥片屬於主食澱粉類,過量食用有變胖及血糖升高問題。5.小麥胚芽小麥胚芽是小麥的營養精華,體積僅占小麥的3%,每100公克小麥胚芽含14.9毫克鋅,能提供小麥高達97%營養。小麥胚芽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組合趨於完美,幾乎含有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可說是一款全方位的食物,因此被譽為十大超級健康食物之一。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7 醫療.新陳代謝
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
常喝手搖飲可能會罹患糖尿病,根據國外的統計研究資料顯示,2010年的超過三十萬人的統計,每天喝超過一杯含糖飲料得糖尿病的風險,比普通沒有喝飲料的人高26%。但除了手搖飲,「吃太多澱粉」也可能罹患糖尿病,一名台商近期從大陸出差返台後,驚覺「尿尿怎麼那麼多泡泡」,就醫檢查後發現,糖化血色素及蛋白尿都「失控了」,原因竟是飲食習慣「吃太多澱粉」。習慣「麵食類吃到飽」尿尿有泡泡家醫科醫師彗倫近日在《醫師好辣》在訪談節目中分享一名患者求醫經歷,該名台商最近回來台灣後發現尿尿有泡泡,等了約十分鐘都沒有散去,就醫檢查之後,發現糖化血紅素已經到9%,而正常值應在4.0~5.6%之間,黃彗倫表示:「糖化血紅素目標控制在7%以下就達標,9%表示血糖失控。」靠藥物控制+整飲食菜單 避免洗腎 經醫師詢問才知,該名患者高血糖原因是習慣「麵食類吃到飽」,搭配餃子、燒賣、港點類點心,且很少吃到青菜、蛋、豆腐,而導致營養素不均衡,雖然還不到洗腎程度,但是血糖已經失控,腎臟守不住蛋白,而開始出現蛋白尿現象。所幸最終靠藥物控制、搭配養師調整飲食菜單,加強非澱粉類蔬菜攝取,才讓蛋白尿獲得改善,避免洗腎之路。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民眾可好好注意飲食習慣,避免疾病找上門。延伸閱讀:.有「泡泡尿」是腎臟出問題?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6大陷阱午餐組合!營養師:這套餐看起來清淡,卻吃掉半天熱量.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才正確?詳解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5 焦點.元氣新聞
糖尿病是否建議吃素?醫師推薦多元營養這樣吃
50歲的林先生被診斷患有糖尿病,他聽其他病友說,糖尿病適合吃素,便開始了素食生活,三餐吃素不吃肉,沒想到糖尿病情況卻不如預期。其實,素食中有一些過度加工的仿肉食品,會讓糖友攝取過多糖、鹽、油脂和熱量,素食者大多沒有補充蛋類和奶類,容易造成營養不充足。糖友想要做好健康管理,建議還是掌握多元飲食原則,才能事半功倍、健康加分。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國民健康署考量現代人生活趨於靜態,熱量消耗減低,造成各式代謝相關慢性病盛行,因此參考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成果,提出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糖友和大多數人攝取6大類食物,才能得到多元的營養。每個人所需的營養,會依年齡、體型、活動量有所不同。(註*)以每日需要1500大卡為例,建議每日攝取全榖雜糧類2.5碗(其中1/3為未精緻)、豆魚蛋肉類4份 (1份以7公克蛋白質計算)、乳品類1.5杯(1杯=240毫升)、蔬菜類3份(1份=100公克生重)、水果類2份 (1份=100公克可食部位)、油脂與堅果種子類4份,其中油脂3份,堅果種子1份 (1份以5公克脂肪計算)。(註*)每人每日熱量大卡攝取計算,可透過中研營養資訊網查詢。糖友聰明吃,「飲食陷阱」小心閃吃飯學問大!常見許多糖友以為自己吃得很健康,殊不知自己正狂踩看似安全的「飲食陷阱」,讓我們一一來破解這些飲食迷思:【飲食陷阱1】以為「吃素」就代表「健康」吃素仍要注重多元攝取六大類食物營養,若只吃特定幾種食物,長期下來缺乏多元營養,素食中的加工食品也可能會添加過多油跟鹽,造成身體的負擔。【飲食陷阱2】三餐只吃燙青菜、水煮食物油脂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油脂攝取不足會影響到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攝取,長期之下可能造成這些維生素的缺乏,並隱藏其他健康風險。【飲食陷阱3】外食族吃蕃茄炒蛋、宮保雞丁,以為吃鹹食就很安全?若非吃素的人,外食便當常會吃到蕃茄炒蛋、宮保雞丁等醬料濃稠食物,大多添加過多糖份與鹽份;麵線羹、蚵仔煎等勾芡食物採用精緻澱粉,高GI且熱量高,丸子等加工製品也是有較多油脂的食品,糖友少吃為妙。【飲食陷阱4】補充營養多喝湯飯前一小碗湯,能夠增加飽足感,減少主食的攝取量,但不能覺得湯很美味就多喝幾碗,尤其是味道濃郁的湯,糖份、鹽份、脂肪含量通常也很可觀,糖友宜淺嚐即止。【飲食陷阱5】吃南瓜很健康,所以把南瓜當主食吃?很多民眾以為南瓜是蔬菜類,其實南瓜屬於澱粉類,吃多了一樣會攝取過多糖分,建議糖尿病患者少量攝取,或是以南瓜取代部分米飯,若該餐有吃南瓜,就減少飯量,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糖友每餐營養怎麼吃?5招教你輕鬆遠離飲食陷阱糖尿病飲食禁忌多、好麻煩?其實,只要透過事先計畫、正確觀念,糖友也可以輕鬆吃美食,建議糖友日常飲食把握以下5大原則:1.湯品選用清湯:用餐時可先喝清湯,增加飽足感,再多吃一些蔬菜類及優質蛋白,最後再吃澱粉類和水果。2.注意烹調方法:減少使用沾醬、調味料等,少吃醬菜和醃漬物,可搭配天然調味料提味,減少鹽份的攝取。3.多吃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食物盡量以少加工的原型食材為主,丸餃等火鍋料、臘肉等都要淺嚐即止。4.不要讓自己餓過頭:下午茶和消夜可選擇超商的茶葉蛋、小型的地瓜帶皮吃,或是用營養補充品代替零食點心,以免自己因為太餓、隨便亂吃一通,或是吃下比平時還多的食物。5.留意蛋白質的攝取:糖友飲食需攝取多元充足的營養,特別留意蛋白質攝取,才有助於健康維持。年紀大的長輩更需要取充足蛋白質,增加肌肉量,建議搭配市售的糖尿病配方營養品,更方便有效率的補充營養。專業醫師唯一推薦,糖尿病專用營養補充品有些糖尿病患者胃口不佳、牙口不好,或經常外食,該如何攝取充足的營養?台灣研發製造、專為國人需求所設計的「力增飲」,是超過100家醫院使用、10000位醫護選用的專業營養補充品。「力增飲」糖尿病配方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無糖、低GI,有16%蛋白質黃金比例,提供糖尿病患優質的蛋白質,補充營養、少負擔;並添加優質脂肪酸組合和關鍵營養素:鉻、鎂、鋅……等,幫助調節生理機能;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蠕動和排便順暢,有益健康維持。「力增飲」品牌旗下的力增糖尿病配方通過衛福部認證之檢驗單位檢驗合格,同時也是專業醫師唯一推薦的糖尿病專用營養補充品,順口好喝,是糖友隨時充電、攜帶方便的多元營養神隊友。
-
2023-05-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才正確?詳解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成立於1940年,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致力於提供糖尿病相關的資源、教育、研究和宣傳工作。根據國際糖尿病組織(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21年發布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約有4.63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對公眾健康影響甚鉅。ADA在幫助糖尿病患的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首先,他們積極參與糖尿病相關的科學研究,包含資金資助、舉辦學術研討會等,而每個月出版的Diabetes、Diabetes Care兩本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IF)極高的學術期刊,更是扮演著促進臨床護理、教育、營養、心理社會、流行病學、保健服務研究、新興治療和技術,乃至病理生理學、併發症等研究的重要角色。除了學術期刊之外,ADA也會整理這些研究成非醫療專業者也能看懂的形式,例如每年出版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等附錄。最後,ADA在社區宣傳、教育活動、推廣衛教觀念的部分也不遺餘力,他們曾舉辦如糖尿病步行、慈善籌款等活動,除了支持糖尿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更希望能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警覺,藉此推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3年出版的書中所包含的內容吧!從書的目錄可以發現,儘管只是附錄,但內容十分嚴謹,每一句話的後面都附有證據等級,而且探討的主題也非常全面。書的開頭先介紹了糖尿病的定義、分類和診斷,在討論複雜的問題之前,必須確保討論的問題是相同的。中間的章節則涵蓋了與一般大眾最相關的內容,詳細探討如何調整生活習慣、控制血糖、控制體重,以及透過現有的科技產品如何幫助糖尿病患者實現這些目標。接著,如果非藥物的治療方法都沒有顯著效果,書中也介紹了目前現有的降血糖藥物種類、效果以及控制不佳時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和周邊神經病變等。最後,書中還逐一介紹了老年人、青少年、懷孕婦女、住院者等特殊族群,並提供了這些族群需具備的整體觀念。這篇文章著重介紹第五章「飲食建議」的部分。開頭就明確指出,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前期和妊娠糖尿病,都建議實施個人化的營養治療計畫,以降低未來的醫療費用並減少併發症如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風險。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是「個人化」的計畫,因此隨著個人狀況的不同,會有調整的空間。世界上並不存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按照相同的菜單飲食,就能百分百康復的「完美的飲食菜單」。書中也提到,更重要的是「能長期維持的飲食模式」,而不是「每餐營養素的分配」,因此閱讀以下建議時,也可以思考看看跟自己目前的飲食方式有什麼不同,以及可以改善的部分,而非全盤推翻固有的飲食習慣。營養素大致分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油脂三大類,以下將依照這個順序逐一說明。首先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俗稱的醣類。攝取碳水化合物時,建議選擇營養價值高、富含纖維的食物。如果要以數字來衡量,建議食物當中每提供1000大卡的熱量至少有14克的纖維。例如,我手邊的品客披薩口味每份含1克纖維(每139大卡),換算下來是7.19克纖維(每1000大卡)。這表示洋芋片不是一個好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一般來說,原型食物比加入添加劑的精緻食品更好,非澱粉類蔬菜也比澱粉類蔬菜,如蕃薯、馬鈴薯、玉米、豆子(紅豆/綠豆/豌豆等)更好。至於許多人關注的代糖,也就是不含碳水化合物、卻能帶來甜味的物質,目前沒有研究顯示其對糖尿病患者有好處或壞處。但由於代糖本身不含碳水化合物,不會提供能量,身體容易誤以為沒有吃飽,注意這可能引發過度飲食的情況。另外,GI值和GL值(血糖指數和血糖負荷)是另外一組常聽到的名詞,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其高低對血糖控制有好處或壞處,並不需要過度在意。接下來講到蛋白質,書中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攝取蛋白質時,會在不增加血糖的前提下提高胰島素的反應,因為胰島素的功用是降低血糖。因此,對於有低血糖風險的病人,可試著避免攝取高蛋白質含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免血糖不小心降得太低。最後是脂質,目前對於脂質在整體熱量攝取中所佔比例仍沒有定論,但對於脂質的來源已有明確建議,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含量越低越好,以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較佳。至於魚油,許多人關心是否該吃,以及吃多少比較好,但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ASCEND trial(A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Diabetes)指出,每天攝取1克的n-3脂肪酸(EPA和DHA),對於目前還沒有心臟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只是安慰劑。而REDUCE-IT(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Icosapent Ethyl–Intervention Trial)則指出,對於已經有粥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並且正在使用降血脂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取4克的EPA確實可以減少嚴重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在此提供了三種營養素的攝取原則做為參考,再次提醒所有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能夠長期遵循的飲食模式」比「每餐中各營養素的分配比例」更加重要。若飲食原則過於嚴格,導致菜單不易接受,糖尿病的控制和改善效果可能不如「以大方向為導向、更注重飲食樂趣」的菜單。作為病人的家屬,請避免「這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的想法,在飲食方面過度限制和批評病人。這樣做除了可能對病人沒有幫助外,還有可能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可說是得不償失。參考資料: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 2023, Chapter 5: Facilitating Positive Behaviors and Well-being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友必讀!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鄭貴麟愛滑雪、騎馬養生 飆速釋放工作壓力
去年8月剛接下桃園天晟醫院院長一職的鄭貴麟,採「森林學」理論管理醫院,身為森林之王的他,在用人評估上著重5大要點,期許大家在團隊中將能力發揮到最大化。養生祕訣/愛滑雪、騎馬 飆速釋放壓力「工作要有目標,玩也要有目標!」桃園天晟醫院長鄭貴麟熱愛極限運動,尤其喜愛滑雪、騎馬及曲棍球,讓他在追求速度的同時能夠徹底釋放工作壓力。工作忙碌的鄭貴麟,最初的運動是與朋友相約打高爾夫球,但有次下雨且朋友沒空,無法下場打球,剛好隔壁有一間馬場,練一練發現還不錯玩,一個人也能參與,從此愛上騎馬。聽到朋友分享曾在國外騎馬進樹林的旅遊經驗,深受吸引,因此和一群志同道合朋友到新疆、蒙古等地騎馬奔馳,看到許多獨特的風景。令他難忘且最過癮的是在非洲肯亞騎馬、露營,早上刷牙洗臉的水就是河水,跟著羚羊或大象一起奔跑,獅子、鱷魚也近在咫尺,瞬間覺得大自然真美,愛護環境真的重要。至於滑雪,鄭貴麟學了10多年,因熱愛滑雪還考取教練證照,每年冬季都會至日本、歐洲等地滑雪,為追求快感,更搭乘直升機到山頂一路往下滑,還能一手拿起相機錄下自己滑雪的英姿。鄭貴麟每天早上5時就和狗狗一起到公園打曲棍球,也曾參與曲棍球比賽,但因為激烈碰撞而發生骨折,被家人下令不許再玩。因愛玩極限運動,曾左肋骨骨折2次、左小腿骨折1次,鄭貴麟笑說,年紀到了就不要玩那麼刺激,平安簡單的玩就好。目前他的玩樂藍圖幾乎達成,有些目標將待退休後繼續努力,會秉持「一路玩到掛」宗旨。鄭貴麟平時吃得簡單清淡,不愛吃任何澱粉類食物,最愛吃魚補充蛋白質,搭配吃些蔬果,就能完成他的一餐,偶爾配點紅白酒,則是他的一大享受。建構良好環境 讓醫師發揮「醫院就像座森林,我是院長也就是森林之王,必須看到所有人的長才。」鄭貴麟表示,應該讓大家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運作,同時要將每個人的弱點隱藏,避免被其他同儕欺負失去綻放的機會,因此,必須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每個人優點可以發揮,缺點不被放大。如何建構一個良好環境?鄭貴麟會根據5大要點評估這個人的能力,分別為基本能力、危機處理能力、忠誠信任度、人品、影響與領導力。鄭貴麟是一名放射科醫師,過去擔任天晟醫院副院長26年,專精判讀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透過看這些片子也衍生出另一套管理學,經由判讀這些內容可了解一個醫師的執行力及成功率,間接進行評估。天晟有38個專科及行政醫療等部門,平時根據這幾套管理模式經營,他堅信沒有任何棘手的事情,只要你想去做,就面對、擁抱並解決它。憾錯過黃金期 無法救回父親當醫師40年的鄭貴麟,最遺憾的是無法救回父親,由於工作忙碌,疏忽了對父親的健康照護,當發現父親身體虛弱時已是胃癌第3期,未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鄭貴麟說,父親很愛出國玩,當他說吃不下時,以為只是水土不服,未想到是病況造成,因父親未告知有血便,才未能及時治療,令他相當難過。他提醒大家,只要及早發現接受治療,病情都能獲得控制。鄭貴麟建議,女性年滿50歲、男性45歲後,可以去照3D心臟超音波,了解是否有血管阻塞情形,若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抽菸及喝酒等習慣民眾,更需提早接受檢查,做好心臟保養,預防心肌梗塞發生。鄭貴麟小檔案●年齡:60歲●專長:1.一般X光判讀2.特殊X光造影及診斷3.乳房X光判讀4.一般超音波診斷5.杜卜勒彩色超音波診斷6.全身電腦斷層造影及診斷7.全身磁振造影及診斷8.血管攝影9.血管腫瘤栓塞術●現職:桃園中壢天晟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EMBA給病人的一句話● 提早檢查,提早治療。了解自己,掌握自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3 養生.聰明飲食
飯、湯、肉、菜先吃誰?「正確用餐順序」吃飽又易瘦 高敏敏:8分飽就要停下筷子
剛放完連假,過了一個假期,是否覺得自己已經吃到營養過剩?臉上的嘴邊肉看起來肉嘟嘟,臉整個圓一圈。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提醒,如果不想囤積過多熱量,「擇食」很重要,建議現代人從飯量+用餐順序調整。擔心吃太多營養過?飯量/用餐順序這樣吃高敏敏表示,若不想平時用餐攝取過多的熱量,可以從改變用餐飯量,及調整用餐的順序,來簡少熱量的攝取及囤積。飯量的調整‧一般族群:每餐飯量8分滿即可比原本少2成飯量,並依照活動量調整,若活動量低則勿吃太多。‧減重族群、減脂族群、控醣族群:飯量5分滿比原本少5成飯量,糙米、五穀米等未精緻澱粉類也是,但把精緻澱粉換成原型澱粉是不錯的方式。用餐順序這樣吃控制好每餐飯量,「進食順序」也很重要,建議順序:湯→菜→肉+澱粉:‧STEP1 餐前喝湯餐前喝湯的湯品以清淡湯為主,避免濃勾芡湯。因為勾芡中含有大量澱粉,熱量密度高、易囤積,多吃無益。‧STEP2 再來吃菜建議每餐至少吃一碗菜(菜量比飯量多),因為蔬果豐富的膳食纖維跟植化素、營養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也墊個胃。也提醒大家要各色都吃,並至少選擇2種顏色,另外像是藻類、菇類、大番茄、黃瓜、冬瓜⋯等也都屬於蔬菜類。‧STEP3 最後吃「肉+澱粉」豆魚肉蛋類中的肉類,建議優先選低脂白肉,或以原型為主、少加工品,份量為一掌心大小,像是海鮮類的油脂跟飽和脂肪都較低。如果真的想吃牛,可選菲力牛排,脂含量較低;想吃雞肉類則可選雞胸肉;想吃豬肉可選擇里肌肉 熱量與油脂比較低。‧水果:在餐與餐之間吃除了主食,水果則可以在餐與餐之間吃。建議吃一份1拳頭,切一切放到碗裡8分滿碗的量,一天吃兩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C。2飲食習慣更健康除了控制飯量跟進食順序,高敏敏提醒,烹調料理方式也是影響熱量關鍵之一。烹調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為主,油煎乾煎也比油炸相對健康。進食時要放慢吃飯速度、不要狼吞虎嚥,這樣才能增加大腦飽足訊息的傳遞,建議8分飽時即可停下筷子。而用餐完畢後要多起身多活動,這樣才能幫助代謝消化、不虛胖。以上高敏敏教你的吃不胖飲食法,用餐時跟著做,讓你健康吃飽不易胖。延伸閱讀:.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吃飽不代表吃好!掌握這幾個關鍵,才算是「好好吃飯」.怎麼吃才長壽?美研究「4種健康飲食」早逝風險少20%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