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搜尋
心理師
共找到
591
筆 文章
-
-
2023-07-29 焦點.生死議題
阿伯年輕騎野狼125,晚年在安寧病房!心理師辦「懷舊趴」讓安寧病患從回憶找回生命意義
提到回憶,會讓你想到什麼?很多時候,回憶就像一部時光機,總能在剎那間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喚起許多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安寧心理師也常常運用病人的生命回憶,當作心理工作的素材,成為伴行者,陪伴人們在生命終點前回望,尋找屬於自己的亮點。同時,安寧心理師也成為見證者,見證平凡生命裡是如何成為自己生命的勇者,在命運的跌宕裡勇於迎戰。飄撇阿伯的安寧病房生活在我的安寧記憶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具有電影明星般風采的「飄撇阿伯」(英俊瀟灑的)。他在安寧病房的日子從來不以病人之姿現身。每次見他,他都是穿著自己帥氣的修身喇叭西裝褲,搭配紅黑色條紋襯衫,再加上招牌迷人笑容,坐在床邊,跟每個到訪的人道早問好。要不是阿伯因為呼吸喘,需要戴氧氣鼻導管,我可能真的會在恍惚之間忘記我身處在安寧病房。陪在他旁邊的太太,跟阿伯那真是天生一對,一樣熱情、好客又健談。每次進到阿伯的病房,就像到他們家作客一樣,打開話匣子,自然就聊了起來。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自責呢?飄撇阿伯住進病房的第二個禮拜,他的病情卻悄悄起了變化。這天,我與病房關懷師碰巧一同來到了飄撇阿伯的病房探視,只見阿伯半坐臥床上。招牌笑容敵不過病魔的折騰,他不忘點頭招呼,但失了神的表情說明了事有蹊蹺。原來,隨著病情下滑,昨天大半夜的譫妄發作,意識混亂之下的脫序行徑忙翻了夜班的護理人員。在得知這個狀況後,我和關懷師蓮芬便在他們夫妻倆的身邊坐了下來,想要安慰眼前因為失序而失了光彩的阿伯。話還沒說上幾句,阿伯就連忙向我們道歉:「拍謝、拍謝……」然後用極度懊惱的表情,再接著喃喃自語道:「拍謝……我實在有夠見笑(台語)……」這抱歉裡有道歉,還有自責……生病受苦的是他,為什麼還要道歉、為什麼還要自責呢?飄撇阿伯從不是一個為了病情自怨自艾的人,然而從他的抱歉和自責裡,我聽到的其實更多的是自我的失落。除了因為昨晚的「失序脫軌」麻煩到了夜班護理人員,那個譫妄發作時,「不是自己的自己」跟平時「堅忍自持」、「風流倜儻」的自己迥然不同。自己把自己的臉都給丟光了、見笑了而不知如何自處啊!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形塑著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我和關懷師試著和阿伯從當前疾病的困難,談到當年生命的艱苦。我們才知道,現在看似瀟灑的阿伯,年輕時是苦過來的。意志力和自尊心極高的阿伯,不願接受家人的救濟,靠著夫妻胼手胝足,打拚經營一家成衣工廠,一點一滴累積,才有現在的成果。在後來的會談,透過了澄清與外化技巧,他漸漸懂得了譫妄的脫序,是因為疾病中不可控,但絲毫未動搖的,是他心靈巨人的內在本質,於是能漸漸接納當前的自己。我們在那次的會談裡,好像乘坐著時光機,回到當年飄撇阿伯閃亮的日子。他生動地憶起當年在成衣廠工作中的小確幸。台灣經濟起飛的那幾年,成衣廠的生意挺好。打版製衣後,飄撇阿伯會騎著他的「野狼125」趕著到處去送貨。帥氣的摩托車是辛勤工作的獎賞,能騎著野狼送貨,是自食其力打拚的足跡,再累也是甘之如飴啊!說到這裡,阿伯的眼睛透露著我們從來沒見過的光彩。那是透過回憶,穿越到年輕時意氣風發的臉龐。然而,除了談話中的心理療效,我們還能為這樣的生命做點什麼嗎?懷舊音樂美食趴所有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專業人員都是生命工作者,這樣的熱誠,推動著我們常常思考如何為病人開創生命更多新的可能。在這個工作氛圍下的臨終陪伴方式是豐富多元,而且充滿生命力的。飄撇阿伯在會談回憶中感受到生命價值與意義,使我們有了一個新的發想。我們希望把個人的心理工作效益擴大,以懷舊治療的模式,擴展到病房其他的長輩病人和家屬。於是,我們決定辦一個「懷舊音樂美食趴」。在懷舊Party裡,我們以台灣三十到四十年代的大稻埕市集作為時空布景,用懷舊老歌帶領在場的大家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還有工作人員迅速成軍的「黑貓歌舞團」上演一段大稻埕時裝歌舞劇,更增加了懷舊活動的臨場感。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台灣地道傳統小吃,有燒肉粽、草仔粿、芋頭粿、檸檬愛玉,讓長輩們用味覺體驗回味舊時光的好味道。搓圓仔活動則是這次把大家串連在一塊的高潮。現場的工作夥伴、病人及家屬一同樂在其中。有個好久沒有由口進食的病人這麼告訴我們,他說:「好久~沒吃到湯圓,雖然我不能吃多,但是香甜軟Q的湯圓在嘴裡咀嚼的滋味,好幸福啊!」其實,飄撇阿伯沒有來得及參與這個「懷舊音樂美食趴」,但是我們彼此都沒有為此而感到遺憾。阿伯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懷舊Party前的那個周末,阿伯已經提前在自己的病房裡,舉辦一個小小的「三代同堂冰淇淋同樂會」了呢!那天周末,一大家子的人都來了,所有阿伯口中最孝順的兒子女兒、在總統府當憲兵那個最讓他感到驕傲的長孫,還有那最愛撒嬌貼心的小孫女通通都來到了病房。貼心的蓮芬姊,想到了之前阿伯說過他想要吃冰淇淋的心願,於是準備了一大桶的冰淇淋,而且還不馬虎地附上了專門挖冰淇淋的勺子。聽說,那個周末在飄撇阿伯的病房裡傳出來的笑聲不絕於耳,而且啊,一大桶的冰淇淋,在他們全家一同分享下,三兩下就見底了呢!阿伯說,他的前半輩子雖然苦,書也念得不多,但是他重視身教和言教,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他更是努力地在展現一個父親在家庭中父慈子孝的生命態度。他曾經說過,他最幸福滿足的就是擁有一個賢慧孝順的賢內助,還有祖孫滿堂、和樂融融的家庭。那天,三代同堂的冰淇淋家庭同樂會,肯定讓阿伯和他的家人在安寧病房裡再一次重溫,享受了這個最平凡,也最幸福的快樂時光,也是他克服了生命寒冬之後,換來了這個家的春暖花開。星期一一早,我知道他如願回宜蘭老家,安詳地走了。後來,我跟照顧過阿伯的護理師和蓮芬姊在病房走廊上,談起這段見證飄撇阿伯的善終過程,我們的心裡都有超乎語言能表達的滿足。如果說,敘事治療能讓人從過去經驗中重新找到意義,懷舊治療能讓人在當前經驗裡體驗曾經的幸福。在安寧病房,集結大家的力量完成終點前的生命工作,便是為了讓所有來到我們當中的生命,活得既有意義,還能感覺幸福,這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最大的滿足與快樂了。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病,往往帶走人們最習以為常的平凡珍貴的小日子。在馬偕安寧的那幾年,跟著團隊一起為病家打造專屬的小日子,是我職業生涯引以為傲的經驗之一。因為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能過上一些平凡舒心的日子,是因為團隊跟病人有著靠近的關係、善解的聆聽,以及深刻相互接觸之下帶來的行動。這是安寧全人照護的專業,也是整個團隊平凡日常中展現的不凡。註:外化技巧是將「人」與「問題」分開,藉此避免為當事人貼上負面的標籤後,會削弱其面對問題的意願與能力。透過「問題外化」的釐清過程,當事人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或問題,也因此帶來改變的契機。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4 醫療.精神.身心
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 心理師給實用3建議
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在會談室內,經常聽起案主這樣描述家中的長輩。 「我爸退休半年,這幾個月他出門的次數變少好多!很奇怪,明明沒受傷,卻說這裡痛那裡痛,帶他去檢查,也檢查不出病因來。」「我媽媽最近好健忘,連要採購些甚麼都記不住,她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變得愈來愈不想出門,我覺得她好像愈來愈不開朗了。」「我婆婆最近的事情記不住,但過去的事情記得可清楚了。老愛翻舊帳,看什麼都不順眼,搞得我每次回家都壓力好大。」他們提及的活動強度下降、頻率減低、容易疲倦、主訴疼痛、健忘、翻舊帳等狀況,其實,經常容易被解讀為長輩們老化的正常現象,卻輕忽了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要的訊息──老年憂鬱症。 ▍ 長輩們不為人知的困擾,容易導致憂鬱 長輩們已屆一般認為可以享福的年紀,許多人總認為退休後的他們一定是無事一身輕吧!沒注意到長輩的生活中,其實也有一些隨著年齡漸長而出現的煩惱……在長輩相近年齡的朋友圈裡,因老化導致的失能與死亡名單,將隨著年紀漸長而越來越長。雖然他們不把生老病死這類事情掛嘴邊,或是有時講得很豁達;實際上,看著身邊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世,他們也知道,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 如果這時候長輩的身體還有病痛在身,更容易產生憂鬱症狀。 長輩這樣的煩惱,通常難以跟青壯年期的兒孫輩提及。一來因為面臨的人生階段不相同,兒孫可能難以理解;二來也不希望讓兒孫輩擔心。老人家要不就是將這些苦往心裡吞、悶在心裡,成天疲倦、無活力,也不快樂。要不就是將擔心轉化為憤怒暴躁的情緒,形成兒孫輩對老人家產生凡事看不順眼、愛翻舊帳、脾氣不好的印象。若兒孫輩、伴侶對於這些轉變不夠敏銳,可能使老人家的憂鬱更加嚴重。 ▍ 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求助者通常並非長輩本人 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104年度自殺高風險通報資料,經分析後發現65歲以上老人有10.8%至26%曾出現憂鬱傾向,25.5%的長者係因憂鬱情緒無法及時紓解,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在我的經驗裡,主要照顧者要感覺長輩在生活上、心理上對自己的依賴日益增加,才求助心理諮商的協助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老年憂鬱症在作祟。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因不明的身體抱怨。長輩的主要照顧者經常需要陪同長輩至醫院進行檢查,卻一再經驗到檢驗報告上顯示沒有問題,長輩卻仍舊不適的現象。其次,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來,也記不住。過去,長輩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今卻常對主要照顧者訴說自己感覺疲倦、無力,無法如過去一般自行滿足生活基本需求。此時,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許多人有共同的疑問,「如果長輩真的診斷有憂鬱症,除了配合身心科的藥物治療外,身為晚輩的我們,還能替長輩做些甚麼?」 建議一、如果困擾的是家屬,建議家屬先求援許多時候家屬會因長輩經常需要就醫,而在生活上感覺到老人家依賴漸增;心理上則須承受長輩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望感、抱怨等,而備感壓力。這時,如果長輩也願意配合就診、進行治療,會是皆大歡喜的情景。若因為長輩不願就醫、情況也未轉好而衍生衝突,且無法立刻改善時,建議照顧者自己先尋求心理諮商,找到方法與長輩相處、自我調適後,才能有效協助憂鬱症的長輩。 建議二、協助長輩建立社會人際支持 長輩的困擾通常不會與兒孫提起,如果有同年齡的生活圈、專業支持團體,可以協助紓解長輩們內心的擔憂,學習如何面對老化、生病、失能與死亡這類議題,將對老年憂鬱很有幫助。可留意老人家是否有可以固定聚會的場所或群體,這個聚會能否對老人家自己的因應有正面幫助。若老人家平日就有類似的社會支持團體,建議你可以撥空陪他們參加。如果老人家沒有類似的團體能支持,也可以從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宗教團體開始,建立社會人際支持。建議三、轉換長輩看待人生的眼光 當長輩們陷入憂鬱情緒時,除了聆聽長輩們的訴說以外,建議可以帶長輩回到當下,去細數目前擁有的有形、無形資產。對許多長輩而言最大的資產,是兒孫輩付出的時間、陪伴。讓長輩發現自己在兒孫身上造成的正面影響,能夠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人生意義。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常留意老人家的飲食、睡眠、心情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轉變,提供即時協助。身為家屬的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才能陪伴長輩們一起面對憂鬱症帶來的人生課題。延伸閱讀1. 【照顧者資訊】紓解壓力,家庭照顧者不孤單-全臺支持服務據點 2. 不需太堅強!照顧者喘息專線-我們願意聽你說話
-
2023-07-22 焦點.生死議題
老年喪偶如何調適?70歲爺爺在太太住院後性情大變 心理師勸:趁她還在即時對她說愛!
老年喪偶的悲傷,非常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死亡,容易被定位成「死得其時」。在人總有一死的前提之下,也多半會對長者有「這樣(高壽往生)已經很好了」、「年紀都那麼大了,面對生死應該早已坦然」的期待,但失去相伴一世的枕邊人,這個失落在內心的複雜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伴侶離去後留下的空缺,就是失落的所在人們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少了年少時的激情,日子就在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瑣事中流轉,就像〈家後〉歌詞裡說:「從少年跟你甲老……才知道幸福是吵吵鬧鬧。」人們好像都要在某個足以讓人停頓、回看的瞬間,才懂得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都是兩人互相依賴共生的證明。一次,我印象很深刻,病房裡出現了一號令人頭痛的人物,一位七十幾歲的男性長輩。他每天準時出現在病房探望他的太太,但令人害怕的是他總可以生出一推抱怨。一會兒抱怨我們給他太太的氧氣是不是不夠,讓他太太好喘;一會兒抱怨護理師粗手粗腳地把他太太弄痛了,她才會時不時發出呻吟聲;一會兒抱怨病房的空調太冷,讓他太太的手腳摸起來好冰冷。病房上上下下所有經手照顧的醫生、護理師,甚至是佐理員,通通都被罵了一輪,最後還出動了護理長出面。其實不難發現,他所抱怨的這些呼吸喘、呻吟、手腳冰冷……都是一些常見的臨終病人會出現的生理症狀,但是不論大家怎麼調整,都不可能讓他太太沒有那些症狀,更不可能令他滿意。大家不論怎麼解釋,都無法說服眼前這位「固執的老先生」。於是,身為心理師的我被召喚去理解理解這位先生了。還好,平時我跟照顧搭不上關係,他的氣還不至於生到我這邊來,只是在我跟他會談的前面半個多小時,他卻又在抱怨一些家裡瑣事的日常,埋怨他的兒子、媳婦。明明聽起來已經很努力想要照顧老爸爸的兒子,早上都會到家來載他出門到醫院,但卻被他說成:「怎麼這麼沒禮貌,好像我不會走路、不會自己叫車似的,我需要的是尊重!尊重!他知道尊重兩個字怎麼寫嗎?!」晚餐媳婦也會煮好放餐桌,他卻抱怨:「飯菜都冷了,擺在那裡,誰會想要吃?!……還有家裡那台洗衣機,怎麼那麼難用。按鍵那麼多,洗個衣服那麼麻煩……」兒子媳婦照顧爸爸起碼的起居,但老爸爸的失落心事,卻可能很少有機會被聆聽。我試圖從他的敘述當中尋找蛛絲馬跡──「到底在這些抱怨的背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於是,我還是禮貌性地打斷他。我問:「聽起來,您最近的生活一團混亂?」「正是!看來妳比其他人都聰明!」我好像說中他的某個重要的感覺。他也站在他長輩的高度,給了我稱讚,但卻同時暗酸了其他人。「好像家裡本來有的秩序都亂掉了,是因為奶奶生病住院的關係嗎?」在這問題之後,他又說了好多沒有了太太的生活,自己過得有多混亂辛苦。我想,他在這些敘說裡,開始意識到太太對他來說多重要了:「怎麼會這樣,我原本以為,我是公司的老闆,能力那麼好,管理那麼多人,管理自己生活會有什麼問題?!……但經過剛剛這樣一說,我在家裡……根本都是我太太在照顧我的生活,現在發現少了她,什麼都不對勁,吃飯怎麼都吃不香了……」雖然太太還在,但少了女主人的家,已經不像家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我想慢慢地指認,那些抱怨其實是悲傷。「所以可能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惹你生氣,而是你正為了想要平時照顧你入微的奶奶,得到好的照顧而心急,而且你已經開始不適應沒有她的日子?」在悲傷裡頭,是這對夫妻很平凡,卻交織得很深刻的愛,但平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不想要面對正在發生的失去,只好先聲奪人,這樣人人都忙著解釋他的指控,就沒有機會跟他談到他真正該面對的死亡了。「妳都說對了……我也不想再騙自己,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沒有太太的日子,要怎麼過……我也很愧疚,直到現在才知道珍惜,但,人都已經要走了,我沒有半點彌補的機會了。」此時此刻,所有指向外的矛頭,開始轉向內。他也終於可以認可他的無的放矢,只是在掩飾他不知道該怎麼對人說的悲傷。我想,能夠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悲傷,說出對奶奶的需要與愧疚,對你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但在我看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而且,不是沒有機會彌補,甚或奶奶要的也不是彌補,她需要知道你知道(她為家庭的付出)。「所以趕緊把握機會,趁她還在的時候對她說吧!」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9 焦點.生死議題
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他轉念: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
生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身體功能逐一停擺帶來的限制。死亡,在多數人的心裡,是指向無望枯槁的。但有個病人卻告訴我,死亡在即,他才更珍惜地活著!癌症改變了50歲陳爸的餘生陳爸五十出頭歲,生命如日正當中,是一個男性生涯的巔峰。事業已拚出一番風景,孩子大了,手邊也有些閒錢,生活可以開始有品質了。他剛把舊房車換了部休旅車,說是要帶太太到台灣各地走走,履行年輕時他對太太的承諾。然而,在這個巔峰,一切美好的前景,都因為癌症換上了不同的布幕。景色不再多彩,只剩下跳針的黑白。抗癌的過程,他也曾拿出鬥志跟它拚,卻屢戰屢敗。來到安寧,是和太太徹夜長談兩個人抱頭痛哭後的決定;但這也只是陳爸口頭這麼告訴我,因為他總是笑臉迎人。我不明白,疾病正在一點一滴奪取他的身體功能,他飽受癌瘤侵蝕之苦。他的笑,怎麼來?切除病灶後一直需要隨身的造廔口,因為腫瘤又長大,塞住了腸道,不停冒出的糞水常常滲濕他的造口,常弄髒了床鋪被褥,異味飄散。每餐進食後的噁心、嘔吐,在醫生的建議下,裝上鼻胃管,不要再由口進食,因為那只會帶來貪口後的反效果。有一次我進房,剛好是傍晚時分,陳媽帶了一個巷口買的焢肉便當,每吃一口,就要把便當盒蓋再蓋起來,就怕味道太香,讓陳爸有了食慾,卻不能吃……陳爸說:「我說沒關係,頂多跟她要兩口來吃,吃完再吐掉就好。」帶有點玩笑般的語氣,更讓人感受到他透露出來的溫和、穩定,是因為他的心有好大的力量。轉念即破涕──「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陳爸從旁邊的桌上拿了顆茶葉蛋給我,說:「這個時間,餓了吧?陪我們一起吃晚餐!」他像個爸爸,溫柔地招呼著我。說到這裡,我到現在都還能感受到陳爸待人的無比溫暖,就像當時的太陽前斜照進病房,一片金黃。接過茶葉蛋,我說:「陳爸,你讓我想起我爸爸。爸爸總是把苦往肚子裡吞,然後堅毅地扛起所有,當孩子的,嘴巴不說,但心裡真是很捨不得你們!而且,這條路明明走得這麼辛苦,你怎麼還能如此開朗以對呢?」他說:「我哭過啊!就在來安寧前的那個晚上。但那個哭,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苦,而是捨不得。我捨不得,我走了之後,太太和小孩沒有先生,也沒了爸爸。以前說真的,男人拚事業,總會多少忽略家裡,所以我最對不起,也最不捨的是我太太……她為我照顧家庭、照顧孩子,我總想到時候再好好陪她,想不到,一等,就錯過了……」男人的眼淚,不為自己流,而是對妻小的不捨及緬懷那些不經意的錯過。嘆了口氣,陳爸又拾回微笑地說:「但一轉念,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是最重要的!」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活多久,我不知道,可能很短……但我不是應該更珍惜嗎?所以那天晚上我就決定,接下來的日子,我更要好好活著!」陳媽在一旁補充:「我說我不帶東西進病房吃,免得他難受。他卻硬要我一定要跟他一起晚餐,因為這是我們……」說不下去的她,哽咽了。「這是我們僅剩下不多的日子,每一餐都應該要一起吃。即便我不能吃,我也要陪她啊……浪漫吧!?」眨了個眼,陳爸接著把最傷感和浪漫的話都一口氣說完了。陳媽聽陳爸這樣說,也破涕為笑,沒有接話。眼裡的千絲萬縷,最終化成了一抹溫柔的彎月。陳爸的轉念和陳媽的破涕,讓我學到了一個人如何在臨終前好好活。生命有限、身體有陷,而心靈是無限,如同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在臨終前,要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在心靈的層面,仍是自己說的算!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轉念」陳爸面臨生命末期的「轉念」,讓我再一次感動於心靈妙化的無限可能。一個轉念,讓一個人的處境從等死的山窮水盡,走到了樂活的柳暗花明。臨終前的每一天,正是你我身處當下的每一刻;轉念可以不只在臨終前,而可以在每一個心念之間。當自己心靈的畫師,彩繪自己生命的每一天。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養生.家庭婚姻
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
從小到大,我們身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孝道是美德,「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會孝順的小孩都是好孩子,所以要聽從父母的話。這也意味著不管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必須要孝順,如果不孝就是道德低下。對此,李安提出對孝順的不同見解,認為孩子不要被孝順道德綁架,「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而許多父母也喜歡常常把「孝順」掛嘴邊,動不動就對子女情緒勒索「我花了多少錢養你」、「你不順從就是不孝」、「我養你長大,這是你欠我的」、「長大了就翅膀硬了」。彷彿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要不順自已的意且沒有予以回報,就是大逆不道、應受眾人唾棄,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你敢不孝順嗎?隨著時代改變,許多父母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小孩才懷孕生子,有些是為了應付長輩而生小孩、有些是在毫無防備下就懷孕生下來,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小孩施暴,讓小孩在恐懼中長大;或是只想吸小孩的血(像是張韶涵被親媽榨乾1億);面對這樣的父母,小孩該盡孝嗎?相反地,如果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環境長大,那他在長大成年後,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多年前拍完《喜宴》後,曾說過這段話:「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網友持不同看法對於李安的認為「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迴響,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有部分網友認同李安的看法:「認同,我也不會對子女說要孝順2個字,家人之間需要的是關心」、「孩子長大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孝順雖然是好事,同時也可能是壓力!」、「我覺得如果父母好好教育小孩讓小孩有成就,妳要求她們奉養妳有道理,如果只是亂養一通,以後小孩領28k,還要小孩奉獻,就實在沒道理了啦」、「重要是如何對待,看緣深緣淺」、「要孝敬而不是孝順」、「不要搞一大堆事情就謝天謝地了,還期盼什麼孝順」、「孩子會想到父母,這是自己教出來的成果。他們忙到忘了老家,也沒關係。老人自己要有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信仰、參加志工團、老人會、社區大學.......,不要老想著兒女孝順。」、「你要小孩孝順沒問題,前提是你有沒有給小孩足夠的愛和尊重?人是互相的好嗎?」。.部分網友對孝順有不同的見解:「孝順是什麼?長大後成家立業一切勿讓父母操心,耽心,這種就是孝順,不是你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給他們金錢就是孝順,別搞錯了,父母為了兒女是不求回報的」、「孝=尊敬跟善待,順=服從,不可違逆的方向,先有孝後而順次序不得顛倒。現代人前者容易實踐後者皆不難,孝順者與被孝順人當然這必須兩者相對應 所以不能用單一面向解釋。」、「孩子不用多孝順,但還是要尊重長輩,要認真讀書,往後認真工作,對自己的態度行為負責」、「能懂得把自己照顧好,認真予工作上與人同事間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孝順」、「我會教育我小孩要孝順啦,但要不要聽就隨他們嘍,不免強,自己把錢存夠哪需要人孝順,不要來跟我拿錢我就啊彌陀佛啦」、「孝順不是天性,是需要教育的,是個身教比言教更好的教育」。.部分的網友不認同李安的看法:「不認同,而是須隨時代重新定義孝順」、「孝順沒有錯,也不是啥老觀念,有錯的是『愚孝』心態」、「過時?雖然沒有掛在嘴邊,但內心總有期待,孩子要不要孝順一部分是本質,部分是觀念的傳承,只能說表面不指望,但內心一定是有盼望!」、「不知什麼時候、年輕人變得讓老人家無法適從了!孩子只考量自己的感受,責任心變弱了」、「不認同,既然不孝順,那就不要繼承遺產。18歲,成年,自己搬出去!」、「不教孝順,難不成,教他不要孝順」、「然後呢?眼睛沒閉上前不要隨便講這件事 你如果變成植物人或是重病纏身你就知道」。更有網友打趣表示,現在已經是「父母親要孝順兒女媳孫女」。遇到情緒勒索的6種解套方法情緒勒索是什麼?為什麼有網友認為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父母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6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與父母關係中的問題:1.尋求平衡和理解:試著理解父母的角度和期望,同時也要保持對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尊重。尋找一個平衡點,可以透過溝通和對話來達到相互理解。2.積極與父母溝通:與父母進行開放和誠實的溝通,表達你的感受、需求和立場。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對話,並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3.設定健康的邊界: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並表達出你的界限。明確告訴父母哪些行為是你無法接受的,並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4.尋求專業支援:如果情況變得困難,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家庭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指導和支援,幫助你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情緒勒索問題。5.尋求外界協助:與朋友、親戚或支持團體交流,分享你的困境和感受。這些人可以給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幫助你處理情緒勒索的挑戰。6.培養自我價值感:學會價值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不讓父母的情緒勒索影響你對自己價值的認知。尋找自我肯定和愛的來源,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這些方法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也取決於個人情況和關係動態。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愛,同時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情況嚴重或持續困擾你,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延伸閱讀:.三餐費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女兒嘆:沒錢別生小孩.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與悲傷同行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從《實習醫師手記》開始認識王溢嘉。這本發行於作者離開醫業初期(1978),回顧、反思醫療現場所見生命、疾病、死亡等議題的作品,40多年來持續帶給後輩許多影響。我不曾親見這位傳奇的學長,卻拜社群媒體之賜成為「臉友」,追蹤他近年所思與生活點滴,當然包括一年多前驟失愛子的消息。透過臉書發文,我也看到學長開始抒發、反思喪子的衝擊,並重新檢驗一向所信持的人生信念、價值觀,在被殘酷的命運之箭射中劇烈搖撼後,是否已經崩壞……學長林衡哲醫師一封信,讓王溢嘉決定接受考驗,扛起自己的苦難,因為「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年後,他交出新書《悲.慧.生死書》。如同副標題,這本書是為愛子谷神和自己而寫,作者用「餘生裡多一點善」,以善制惡來對抗、回報惡運。於是,作者夫婦開始心裡帶著愛子谷神,繼續品嘗人生的諸般況味,並為英年早逝的動畫家設立網站、編纂文集。至於公領域的王溢嘉則提起筆,分享自己思想與心情的變化、來不及對兒子說出的話,以及如何自我療癒與重建人生的過程,特別是給有類似遭遇的讀者借鏡。身為學妹、臉友、讀者與精神科醫師,我因多重身分驅使,一口氣讀完這部理性感性兼具,生死學與人生哲學知識「含金量」極高的作品。令我印象極深的一章是女兒新作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全家人在會場感到「悲欣交集」。「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師臨終前手書,王溢嘉先從字面的體會談起,認為人面臨死亡,一方面為自己即將灰飛煙滅感到悲傷,又為免除各種痛苦感到解脫。接著是個人悟出看似對立的兩種情緒,同樣出自內心,如果以差別心對待,執著某種情緒,卻貶抑或輕忽另一種,豈不是自己最忌諱的「偏見」?應該要「當悲則悲,當欣則欣」才是。最後,王溢嘉才說到自己對弘一大師手書的理解,應是大師臨終前悲憫眾生依然受苦,同時欣慰自己修成正果,明心見性,了卻生死。依此理路,作者應該為自己、還有所有活著的人依然「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悲憫,並對兒子已經脫離這些苦難、免除各種煩惱感到欣慰。也因這般建設性的理解,整部作品一路讀來,能帶來情感淨化、心靈療癒的功用。雖然作者無法將兒子的驟然離世,當作一個醫學問題看待,覺得神話比科學能提供更圓滿的解釋。我仍認為這是一部「悲傷療癒心靈地圖」,因為對照蘇絢慧心理師暢銷20年的作品《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其中列出的喪親者15個課題,王溢嘉已在《悲.慧.生死書》完成作答。您或許會問,那是否也代表他走出失去愛子的悲傷?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不只是王溢嘉,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須學習,與悲傷同行。【推薦閱讀】王溢嘉《悲.慧.生死書》有鹿文化╱2023蘇絢慧《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二版╱寶瓶文化╱2023
-
2023-07-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生的身心耗竭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身心耗竭」(burnout),這是目前醫療人力以及醫學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位關心這議題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寫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並對醫療院所發出誠懇的呼籲:重視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團隊互助與信任,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想看本文同時他邀請另外兩位作者: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發表她專業的看法,提出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並對醫療人員發出溫馨的呼籲,「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The Why and the How在五年的醫學生涯中,常聽聞周遭同儕,乃至學長姐經歷身心耗竭的狀況:常常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疲憊不堪,被與日俱增的壓力與需要完成的事務壓得喘不過氣,但休息的日子卻不足以排解這些情緒,使得自己效率逐漸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在各行業都可能聽聞到有身心耗竭的情況,畢竟現在時代資訊流通快速、工作要求已不是過去簡單反覆的工作,常要求創意、創新,同業彼此之間競爭也越發激烈。 醫學生的角色其實在各方面都是身心耗竭的高危險群。除了本身被要求的學習內容廣到從基礎醫學到臨床應用,還要懂得將所有知識融會貫通:和病人解釋時要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和師長、同儕討論時又要切換成專業術語。不僅如此,醫學領域也不斷在發展,最新的指引、診斷標準、治療方式也都常常需要去更新了解。醫師這份職業本身就肩負很大的責任,承擔著病人的身體健康與信任。也因此,對於未來的醫師要求也等比例地提高,老師們在指導時也不忘提醒我們不足之處。 醫學生階段的學習有很多模稜兩可的尷尬地段,對於各個領域都不甚熟悉,卻要對每個領域略知一二。而摸索這些的過程中也會不知道要了解到什麼程度,最後只能以「不能比旁邊同學知道得少」為模糊的目標。當我們追逐的目標是這樣隨時改變的主觀定義時,只會在拼命想達到的過程中永遠感覺它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無形中的較勁也是醫學生的壓力來源,使得我們心力交瘁、可能也讓我們不再喜愛社交、不再互相幫助。比起其他行業,至少以我的角度看,醫學生之間的競爭相當強勁。畢竟醫學生過去都曾是在考試成績上的佼佼者,大部分在互相較勁、排名的環境下長大,難免在潛意識中想成為最優秀、成績最好、兼顧課外活動的「贏家」。而醫學生階段的不確定性,更間接加重彼此之間的競爭。大多數人在初入臨床實習時,仍未選定未來的夢想科別,也因此在各個科別都想成為最閃亮的實習學生,給師長和學長姐留下最好的印象。「xx科都是書卷獎」、「如果能寫個論文好像對xx科申請很加分的」、「你成績那麼好就不用做研究了吧!」這些言論雖然作為彼此調侃的話語,不過也在無形中展現出,互相比較、互相競爭已經成為我們不明說的枷鎖。最後,在醫學生中完美主義的個性也很普遍。由於自我要求高,也因此往往不想草草了事,時常想著要做到最好、付出所有的努力。然而,面對所要消化的龐大知識量,還有因為互相競爭導致的超高標準,自我要求過高最終的結果,就是立定能力之外的目標,拼死拼活地努力也達不到,最後精神耗盡,想法漸漸變得負面消極,終至身心耗竭。說了這麼多,這些前因後果都是所謂「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就如同地心引力般,即使逃避或嘗試解決,都難以完全根除。不過也不代表我們就只能咬牙繼續磨練,消極地期盼有一天一切會好轉,或是我們終有一天會適應。以下是一些我認為對我有幫助的想法與作為,也希望對看到的人能有所幫助或體悟:1.找回初衷:Work with a purpose--to be a competent doctor「看到家人因病痛苦」「對於人體生理、病理變化感到好奇」「喜愛幫助他人,從中獲得成就感」在經過大學前四年的課業、考試,和後來進入臨床後所面對排山倒海的知識量,難免會有超出負荷的感覺,迷失自己最初的方向。然而我們進入醫業不是為了成為行走的「醫學教科書」,而是成為一名「稱職的醫師」。在感到目標遙不可及時,不妨回頭看看,想想自己的「根源」是什麼。2.看大方向:Put everything in perspective 大多數醫學生、醫師都是經過層層考試、也有些完美主義,習慣對於每個細節瞭若指掌、每個環節都處理妥當。然而在課業越發繁複、要攝取的知識和技能逐漸增加時,要適時地放遠目光,先求「有」再求「好」。另外,也要退一步檢視自己所訂定的目標是否真的能在有限時間內達成。高自我要求固然是好的,但日復一日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削弱自己的信心和努力的動力。3.和自己比較:You are unique and more than enough, acknowledge what you’ve accomplished 行醫本身就很重視團隊合作,但彼此競爭在學生階段仍是環境下不可避免的後果。要短時間改變這個生態並不容易,也因此我得出最好的結論是和自己比較、付出不愧對自己的努力。除了要求自我之外,也記得時常反過來想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適時給予自己鼓勵。4.活在當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Work with enthusiasm 在很長的代辦清單與飄忽不定的目標面前,我們總有讀不完的書、學不完的經驗。在這種待辦事項堆積如山的情況之下,難免會有想草草了事的負面情緒,也是burnout常見的狀況。在感到難以負荷時,可以先從第一件事情著手,並且不要為了完成而完成,如果能懷抱熱情完成每件事情,就算沒有全部完成,自己還是會比較滿意。5.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Doctors are humans too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7 養生.聰明飲食
李玟飽受憂鬱之苦輕生,生前40秒遺言曝光!營養師推薦憂鬱症必吃15種快樂食物
國際天后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享年48歲。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憂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7/2輕生送醫後一直昏迷,經醫療團隊努力搶救,最後無力回天,與世長辭。生前40秒語音 成送給歌迷最後的禮物李玟2日送醫前,發了長達40秒的語音給粉絲,成為她最後送給歌迷的禮物。「親愛的,我是Coco,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愛跟支持,你們做我的後盾,我會加油。那這段時間呢,希望你們自己也身體健康快樂,我非常想念大家,我再努力努力,想念你們,我也非常想念你們喔,愛你愛你,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gifts(非常謝謝所有的禮物), very thoughtful(非常貼心), love you guys(愛你們)。」疾病癌症+婚姻觸礁 李玟飽受憂鬱症之苦李玟多年來飽受腿部疾病、乳癌之苦,再加富商老公3度偷吃導致婚姻觸礁,令她患上了憂鬱症,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備受討論。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想改善憂鬱先從飲食下手,推薦15種好心情食物,若你心情差、壓力大,不妨這樣吃吧。憂鬱症6大高危險群 需提高警覺以下容易導致憂鬱症的6大致病因素,若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出現致病點,一定要提高警覺,並向旁人求助,讓情緒不往更負面、更悲觀的方向去思考。1.直系血親曾有憂鬱症2.經歷生活重大變化:如破產、生活計劃被打亂等3.經歷壓力事件/創傷:例如親人去世4.服用特定藥物:應跟專科醫師確認此藥物適不適合憂鬱症食用5.罹病原因: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等 都有可能衍生憂鬱症機率6.使用成癮物質或酒精:如酒精、香菸等改善憂鬱 多攝取富含3營養素食物其實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敏敏建議,想改善憂鬱從飲食下手,3大營養素可以穩定情緒。‧陽光維生素D人在缺乏維生素D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就用吃的補充維生素D吧。‧色氨酸 色氨酸是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氨酸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能減緩憂鬱、延緩腦部退化,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或是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憂鬱症患者 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很多人可能覺得心情不好,吃洋芋片、手搖飲、甜食、炸物、酒精,大吃大喝垃圾食物可能比吃健康食物更讓人開心。但這都是短暫的當下,雖然吃完會刺激腦部多巴胺受體,讓心情覺得很療癒,但長期仰賴這些食物,憂鬱症的機率會繼續增加,再加上咖啡因、糖、加工食品都會讓人越吃越神經質。高敏敏舉例,西班牙也做了一項長達6年的研究,針對快9000人的追蹤調查發現,常吃甜點、炸物速食、披薩的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49%。因此建議有憂鬱症的朋友,甜點、炸物、加工品要少吃。15種吃了會好心情食物雖然吃垃圾食物會獲得短暫的好心情,久了卻要付出成癮、肥胖、不健康等代價。高敏敏推薦15種好心情的健康食材,吃完也能有快樂的效果。1. 香蕉: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可輔助色胺酸轉換、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幫助放鬆心情。2. 魚類: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憂鬱,延緩腦部退化,而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3. 牛奶:牛奶中的礦物質鈣能幫助放鬆肌肉、舒緩壓力。而牛奶、乳酪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能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4. 優格、優酪乳:腸道菌相可影響腦腸軸線,優格、優酪乳讓腸道有有好的腸道環境,讓你能維持好心情。5. 燕麥:燕麥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穩定神經,提升睡眠品質,還能穩定血糖幫助調節心情,另外燕麥也有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能量。6. 核桃:核桃富含礦物質鎂、維生素E,能穩定調節情緒。另外鎂可以說是天然的神經安定劑,可以穩定神經跟提升睡眠品質,平常多吃綠葉蔬菜、紫菜、堅果、燕麥、香蕉,能補充足夠的礦物質鎂。7. 茶:茶中還有還有微量的適量的咖啡因有助平復心情,茶胺酸也能放鬆情緒。可以在早上來一杯無糖茶,維持好心情之外也能幫助提神。8. 蛋:蛋白質幫助轉換血清素 可以穩定情緒、放鬆心情🥚9. 85%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85%以上黑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而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所以適量享用是沒問題的。10. 熱可可:熱可可跟巧克力一樣,適度享用可以帶來好情緒,但建議不要加入過多的糖,建議加一點牛奶同時補充每日鈣質所需。11. 雞胸肉: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6,能改善憂鬱情緒,另外蛋白質也能幫助轉換成血清素,幫助維持好心情。12.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可以養腸、健腦。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13. 莓果類:莓果類水果富含花青素,有強大抗氧化能力,能使大腦正常運作,建議可以多補充是藍莓、蔓越莓 都能緩解壓力。14. 毛豆:維生素B1穩定情緒 減少憂鬱、焦躁15. 水:水會影響血流,血流影響腦部運作,所以日常水分一定要足夠,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500-2000cc的水分。一代巨星李玟的殞落令眾人悲慟,也讓大眾更加注意「憂鬱症」。看完以上關於憂鬱症的6大症病因素及15種吃了會好心情的優質食物,請評估看看自己或身邊親友是否有憂鬱症,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負面情緒,一定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幫助。若你周遭有心情不好的人,快對他表達關心、伸出援手,我們都要一起好好的度過在地球的每一天。★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延伸閱讀:.天后李玟驚傳輕生,享年48歲!憂鬱症9大症狀 醫籲一跡象出現就該緊急送醫.不只憂鬱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醫建議做1事讓抗癌效果加乘.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6 焦點.生死議題
自己的醫療自主權自己掌握!「病人自主權利法」跟放棄急救有什麼不一樣?
人生中最難的課題之一就是「死亡」,當摯愛的人命懸一線時,是否要堅持急救來拼生存?還是選擇讓他好好走?或是病人可以先預立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的決定呢?人生走到盡頭時一定要堅持急救嗎?插管?電擊?壓胸?裝上呼吸器或葉克膜?救回來之後給予後續的維生醫療:洗腎、輸血、打抗生素、插鼻胃管和營養針等等。然而,這樣會不會讓病人更受苦呢?對家屬而言,這真是痛苦的抉擇。其實「病主法」上路之後,意願人(可能是病人,也可以是健康的人)已經能夠為自己事先預立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了!因此,「病主法」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你一定要知道。民國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上路,被認為是善終三法的最後完結篇(前兩項是器官捐贈、安寧條例)。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常佑康表示,「病主法」顧名思義就是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令,希望將醫療的自主權:知情權、選擇權、決定權還給病人。病主法的意義在台灣社會,很多時候病人並不知道診斷和治療選項,而是由家屬代替病人做醫療決策,可是家屬的決定是否和病人一致?或家屬間的決定不一致時怎麼辦?所以家屬的決策壓力很大。常佑康在臨床上常碰到有些家屬仍在為10年前,甚至20年前替家人所做的醫療決定而糾結,「當初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病主法上路之後,有兩層意義,第一就是將醫療自主權還給病人,別讓親愛的家屬來承擔代為決策的痛苦與壓力;第二就是,共有5種適用病主法的臨床條件,除了生命來到盡頭的末期病人外,還包含非末期的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性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重症(包括現在沒有藥醫的疾病、非常痛苦且無法忍受的疾病、罕見疾病等),被診斷後是不是要停止無意義的治療?讓他們回歸自然善終?如果答案是yes,那麼就要先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下簡稱ACP),由意願人、至少一位二親等家屬和醫療團隊進行完整的諮商,大家充分溝通、理解彼此的心願後,讓醫療自主權回歸意願人,這時意願人才能簽署「預立醫療決定」(以下簡稱AD)。不讓病家陷入痛苦深淵的安全防線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研究企劃組組長游雅茜指出,醫病關係的主體是病人,但在病主法上路之前,卻沒有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病主法所適用的5種臨床狀況,大多是無法治癒的,有些病人甚至長期臥床,病人和照顧者都經歷著長期的折磨,不知道盡頭在哪?即使本人曾口頭表示不要被插管或變成植物人,但在沒有病主法的時代,無法拒絕不想要的治療。所以許多病人及家屬都動過「自殺」的念頭,或是上演「家屬親手結束病人生命(照顧殺人)」的悲歌。難道沒有一個可以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嗎?只能無奈地任由這些人倫悲劇不斷地上演嗎?身為「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罕病患者,深知這種磨難與煎熬的前立委楊玉欣,她與團隊極力奔走,於立委任內通過「病主法」立法,為病人和家庭設立一道「安全防線」,不讓他們陷入痛苦的深淵。楊玉欣和團隊經過4年馬不停蹄的努力,終於在她擔任立委的最後一天(104年12月18日),在最後20秒的壓線時刻三讀通過法案,105年1月6日由總統公布(但3年後才正式上路),為病人與家庭迎來「善生」與「善終」的春天。容易與病主法混淆的法令◎安寧條例簽署「病主法」和人們常聽說的「不急救同意書」,以及在健保卡會註記的「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病危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俗稱「不急救同意書」,簡稱「預立安寧抉擇書」)並不相同。「不急救同意書」是當事人與家屬皆可決定,病主法中的「預立醫療決定」則是只有當事人自身可以決定。 常佑康指出,「不急救同意書」、「預立安寧抉擇書」就是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隨著生命末期到來、呼吸及心跳快要停止的時候,不做插管、壓胸與電擊(即心肺復甦術)這類無效的醫療,只適用於癌症末期和器官衰竭末期的「末期病人」。然而「病主法」不只適用於生命末期的病人,前述還有4種病人也適用病主法,如果好好照顧,活超過10年的大有人在,但又無法好轉或只能繼續退化,在過去都沒有辦法適用「自然善終」的做法。 現在這5種適用病主法的病人,只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斷符合標準,就可以選擇接受、拒絕或撤除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包含:插管、壓胸、電擊、呼吸器、葉克膜、洗腎、輸血、抗生素、鼻胃管、營養針等等的作為。而且病主法當中的AD,只有本人可以撤回或更改,家屬不可以代替撤回或更改AD,用意是尊重本人的決定。 那麼「病主法」和「安樂死」又有何差別呢?游雅茜說,病主法不是安樂死,目前安樂死尚未在台灣立法。國外的安樂死/協助自殺是「提早畢業」的概念,在符合該國的適用條件之下,藉由醫師注射藥物或由病人自行服藥,讓病人提早在人生的旅程中畢業。 然而病主法是病人的生命期已經自然走到疾病不可逆的時候,生命就是準備要來到終點,病人透過拒絕這些治療,讓身體自然的關機,讓生命回歸到自然善終的狀態。安樂死則是加速結束生命,所以,可以把安樂死比喻為強迫電腦關機,病主法則是照著步驟自然的關機。保障醫療自主權SOP其實善生與善終是一體兩面,唯有好的溝通與告別,充實活著每一天,才能同時創造生者與逝者的圓滿。其中關鍵就是:預先思考生命末期的醫療決定、家人的溝通,逐漸敞開社會願意去談論「善終」的風氣。如果民眾想簽署AD,須具備哪些條件?要如何申請?有哪些執行步驟呢?可參見圖三。常佑康說明,各大醫院甚至部分診所都有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門診」。目前法律規定要經過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組成專業團隊的諮商才能簽署AD。專業醫療團隊會在諮商過程中,向民眾清楚解釋何謂五款臨床條件、可以接受或拒絕何種治療及簽署流程等相關疑惑。(註:若是診所或偏鄉醫院,經衛生局報備,具諮商資格的醫師和護理師各一位,就可以進行ACP諮商。)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請家屬一起來參與和溝通,目前規定至少要有一位二等親之內的家屬,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意願人和家屬都在理性狀態、可以思考的時候,來認真討論,而且AD只有自己可以簽署,家屬或其他親友不可代簽。但其實更鼓勵家庭一起做諮商,因為「無常」什麼時候會來?並不知道!所以鼓勵年輕人到老人,全家人都一起參與諮商,彼此互相見證人生大事。因此,鼓勵大家及早溝通,才能及早做好準備。自費卡住了民眾的意願?雖然病主法上路已4年多,但很多民眾仍不知道有這個善終的法律,有可能民眾直覺是在談安寧療護,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也可能是民眾一聽到ACP需要自費,「錢」關就卡住了!自費卡住了民眾的意願?目前預約ACP門診,按各醫院規定通常每人收費台幣2000元至3000元不等。雖然多數醫院祭出第二位以上家屬同行有半價(或是第二位800元)的優惠,但一談到收費,其實有可能會打消民眾的意願。游雅茜申明「病人自主研究中心」(簡稱「病主中心」)的呼籲,希望政府能補助每個人一生一次的善終保障,尤其是罕病病友、重症病人、失智症族群、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朋友,繁重的日常照顧使他們較難獲得這些資訊,且行動不便和交通因素等交通性、制度性的障礙,往往使他們無法獲得權利保障。為此,病主中心於民間募款籌措費用,在2020年開始推展「弱勢創新服務方案」,目前串聯全台北中南東15家醫院、6家社福單位,提供罕病病友、身障者、聾人/聽障者及失智者等弱勢族群朋友「1+2」(一位病人加兩位家屬)的補助方案,提供他們更友善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管道,獲得善終權利的保障。病主中心期盼能將病人自主權帶給每位民眾,也歡迎大家多多支持本案,給予病主中心更多能量。常佑康補充,台北慈濟醫院因為加入「弱勢創新服務方案」,曾數次執行過「到宅諮商」,就是針對不方便出門的民眾,例如已經臥床二、三十年的病人,或是漸凍人等族群,諮商團隊到宅為病人與家屬諮商,維護了這些病人的人權。病主法讓人更勇敢地接受治療常佑康與游雅茜共同強調,病主法能讓病人和家屬的心裡有個保障,可以更勇敢地去嘗試治療。因為已經事先做好了決定,也簽署了法律文件,醫療人員和家屬都會依照意願人的決定去做,這會是一個圓滿的「生死兩相安」的狀態,而不是一般人誤解的放棄治療。常佑康強調,病主法的推動,其實可以節省健保無意義的醫療支出,若將省下的經費轉而補助民眾的ACP費用,不只能降低無效醫療的花費,更可以保護病人的尊嚴與醫療自主權。游雅茜補充,病主法對健保整個財政而言,是一個很合理化的減輕,對於資源的合理化分配是有幫助的。
-
2023-07-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猶親下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身心耗竭」(burnout),這是目前醫療人力以及醫學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位關心這議題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寫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並對醫療院所發出誠懇的呼籲:重視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團隊互助與信任,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想看全文同時他邀請另外兩位作者: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發表她專業的看法,提出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並對醫療人員發出溫馨的呼籲,「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醫療場域中「照顧」與「利他精神」的特殊使命,是醫療從業人員的信仰,也常是大眾對醫療從業人員的期待。然而在醫療現場長時間且反覆披荊斬棘的醫療工作者,卻或多或少都面臨著持續性承擔所帶來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些是清楚可見的身體傷害,有些則是觸不可及卻時有所感的「心勞」。常說「醫療是跟時間賽跑的工作」,可現實中無論是衝刺賽還是耐力賽,我們都不可能做到時刻不休息的奔跑。過度使用的機台都可能因過熱導致當機或釀成意外,那麼過度使用的個體又會引發怎樣的結果呢?這些隱藏在視病猶親誓言下的挑戰,可能是耗竭(Burnout)、次級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與慈心疲憊(Compassion Fatigue)。耗竭(Burnout)是源自目標完成的概念,指個體在認真投入後卻無法實現目標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挫敗感、失控感與士氣低落,進而產生身心的疲憊感。次級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是源自照顧歷程的反應,指當個體投身照顧經驗後,感受到自己無法拯救他人免於身體或情緒的痛苦與傷害,並對此感罪疚與痛苦。而慈心疲憊(Compassion Fatigue),則是耗竭與次級性創傷壓力結合下的一種可能性發生,是指個體在長期暴露同理的壓力情境下,對日常環境因應能力耗盡而導致身心疲憊的一種狀態,可能的表現包含:精疲力盡、不滿與易怒、消極因應行為的增加(如酗酒、藥物使用)、同情心或同理心能力下降、無法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對工作滿意度遞減、缺勤率增加以及決策與照顧他人的能力受影響等。醫療場域中,個體所面對的情境壓力是恆定性的存在,如此身處耗竭與次級性創傷的時刻似乎也就成了工作中不可避開的風險。那麼醫療人員在職涯中該又如何面對上述的挑戰呢?慈心滿足(Compassion Satisfaction)是個人後續是否走向慈心疲憊的重要關鍵。因此,如何提升慈心滿足?在日常中給自己進行配速與補給,就成了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若是您尚未找到適合的自我照顧方式,建議你可透過以下幾個方向著手進行練習。1.自我疼惜練習:正視自己的需要,將「自己」也視為需要被關心的一方。無論是呼吸練習、結構式冥想導引、慈心書寫或是自我對話練習,請看見自己的需要,並願意照顧他,這些將有助慈心能力的提升。2.聯繫與支持:在工作與生活場域中,嘗試開放自我,允許親近。透過實際的人際分享與交流,增進連結與支持。良好的關係連結像土壤,可提供養分,需要時亦可作為一種保護。3.行動意向調整:設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嘗試發展工作以外的興趣或活動。拓展不同於工作模式的行動經驗,特別是感受行動中因各種抉擇與控制所帶來的體驗,藉此增加行為的彈性。4.身心壓力調節:適度的休息與睡眠是必要的。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暫停。當身體持續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時,透過放鬆技巧與壓力管理平衡身心,提升因應。5.慣性認知調整:面對根植於心的職場金箍咒,或僵化的想法與信念,重新思考話語的合理性與適切性。想一想這樣的想法放在此刻是有幫助的嗎?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學習辨識「再多撐一下」想法中「自我犧牲」的陷阱。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照護,就像是在生活中對生理與心理肌肉進行訓練。透過初期有意識地調整,讓上述自我照顧的練習成為日常。當身心肌肉的強度增加,個體身處困難時刻的易損性自然就可獲改善。然需謹記的是,自我照顧的目的不在增加負重,而是希望持續前行。「視病猶親」是態度也是承諾,如果可以,接下來的日子,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身心耗竭」(burnout),這是目前醫療人力以及醫學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位關心這議題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寫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並對醫療院所發出誠懇的呼籲:重視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團隊互助與信任,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同時他邀請另外兩位作者: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發表她專業的看法,提出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並對醫療人員發出溫馨的呼籲,「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最近搬家到醫院附近,房子裝潢整理花了不少精神心力,上週門診的時候,有一位病人跟我說:「醫師我看你黑眼圈很重,好像沒睡好,看起來你可能比我還需要好好調養。」令人不覺莞爾,診間裡面其實常常有這樣的角色互換,病人比醫師更主動積極地成為健康倡導者,病人會關心我的身體狀況,也代表醫病關係還不錯,不過我也不是沒有注重自己的健康,我搬家的緣由,正是想減少每天來回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長痛不如短痛,希望一次解決舟車勞頓的問題,讓每天的疲勞減少一些。回想從醫近三十年來,現在並不是我身心負荷最大的時刻,經驗的累積以及工作與生活的取得平衡,讓我已經可以駕輕就熟勝任各種臨床任務,負荷最大其實是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當時每天有住院病人需要時時關切,醫學中心的門診往往超時,加上急診與照會病人耗時甚久,值班時還要應付各病房突發狀況與不熟悉的病人,帶領實習醫師進行教學,又是片刻不能鬆懈,更不用說自己處於學習與考取專科執照的階段,臨床技能尚待成熟需要加倍的努力,年近而立也面臨著包括走入婚姻、生兒育女等家庭生活各項任務與挑戰。我記得有一次值夜班早上起來,病房的護理人員請我去補上書面紀錄,說我前一晚在電話聯繫中有幫病人開立了安眠藥,可是我幾乎想不起來這件事情。好在反射動作下所開立的藥物,其實是符合病人需求與醫療常規的,但是當時嚇了我一身冷汗,深怕自己半清醒狀態下犯了什麼錯誤。現在的住院醫師值夜班時數,都已經有所規範,值班隔天也不再需要連續工作,而是可以有半天的休假,也是要預防醫師的過勞,為病人的安全提供保障。過去幾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醫療人員過勞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許多研究顯示有過半的醫療人員都有過勞耗竭的問題,特別是年輕的族群、女性、工作時數較長者、以及特定的科別,例如急診科,均有較高的身心負荷。過勞者出現較高的焦慮憂鬱,也有生活品質下降,以及各面向健康亮紅燈的狀況。更重要的是以一個醫療機構來看,過勞的族群對於工作滿意度低,有較高的離職率,更有可能產生較多的醫療錯誤,使病人的安全出現疑慮,因此醫療人員的工作生活平衡、壓力感受、工作滿意度、以及復原力,現在已經成為病人安全文化定期調查的一環,與醫療成效與支出等病人照顧的指標相掛勾。那要如何改善醫療人員的身心耗竭呢?美國醫學會指出有三個重要的策略,首先是建立一個重視醫療人員健康的組織文化,包括醫療院所能夠正視醫療人員過勞的議題、在醫院決策過程中,把醫療人員身心健康作為重要的決策考量。很多的國內外研究,指出第一線的護理人員,面臨的過勞甚至比醫師嚴重,所以像是護病比的監控,以及護理人員宿舍的興建,都可以讓某些醫院醫療人員的過勞,比其他醫院來得更少。其次,要增加機構的效率,減少臨床業務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例如一個友善的電子病歷系統能夠大幅增加醫療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工時與身心負荷,從一個醫院資訊系統的投資,以及資訊人員配置的充沛與否,也可以看出醫療院所對於促進醫療業務效率,以及減少醫療人員過勞所投入的心血。同時,在一個教學醫院當中,醫療人員多半同時需要負擔醫療外的其他責任,醫療機構如果能夠在行政、教學、與研究等業務上,提供足夠的資源與支援,對於醫療人員的身心耗竭將有相當大的抑制效果。最後,則是增加個人的復原力(resilience),復原力又稱做心理彈性、心理韌性、或抗逆力,指的是在壓力下並非毫無影響,而是要能夠在逆境中有所調適,進而回復原本生活功能。醫療人員要能夠因應壓力,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平常照顧病人,是否感受到價值與意義,因此醫院有必要在徵才時,就清楚地溝通醫院的組織文化,以找到適當的人選。此外,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適量的休閒運動、同儕支持互助、以及身心健康監控與促進活動,都是維持醫護人員身心健康,以及病人福祉的重要策略。我們應當在各個醫療院所提倡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增進團隊互助與信任,重視每個成員的付出,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讓每個人能夠自在地提出想法,讓個人目標與團隊的願景相吻合,如此來,不但能減少醫療人員的身心耗竭,更能促進其成就感與自我價值、增進病人安全與醫療效能、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1 醫療.精神.身心
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的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
你是否曾在昏暗的PUB中,酒精微醺之際,發現自己的朋友其實是一個你從未認識的陌生人?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揭露了這種現象。驚訝的是,我們所認知的人,其實可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位平日斯斯文文的朋友可能有暴力傾向,外表正經八百的同事竟會偷吃女同事的豆腐,而那個常使人哈哈大笑的人,其實內心可能充滿痛苦。透過觀察行為舉止的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找到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隱藏性格。酗酒者的心理狀態有5種情況1.有些酗酒者是屬於個性衝動、頭腦固執、脾氣暴躁,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不太會顧慮別人的想法。2.也有些酗酒者很容易焦慮,內心時常處於混亂痛苦、自我懷疑的狀態,需要依靠酒的力量來放鬆緊繃的情緒,同時建立自信心。3.許多酗酒者內心都有強烈的被壓抑感,或是累積大量的憤怒,常常陷入空虛、寂寞、沮喪、害怕的情緒中,為了消除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便會依賴酒精來紓解內心的苦悶情緒。4.看到別人工作順利、感情幸福,會讓酗酒者覺得很不安,似乎別人的成功會提醒自己的失敗,也因此,酗酒者喜歡聽悲慘的故事,不愛聽到別人的喜訊,包括喬遷之喜、升官發財,都會令其產生不快的感覺。5.酒醒之後,酗酒者往往會擔心自己喝醉時有沒有說錯話?會不會醜態百出,做出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由於清醒後深陷懊惱的情緒中,會讓酗酒者更想藉酒澆愁。酗酒者的行為模式深具揭示性1.酗酒者常常孤獨地躲在幽暗的角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酒杯裡,一杯接著一杯的酒下肚後,他們就會無力地跟別人和自己承諾:「再喝一杯就不喝了,這是最後一杯。」2.酗酒者往往有一群固定的,同樣迷失在酒海中的酒友,一有機會就會聚在一起,並互相敬酒:「來,喝酒。」3.眼淚汪汪的邊喝邊哭,喝醉之後,他們往往無法抑制自己打電話向別人訴說痛苦,尤其是寂靜的深夜時分,孤獨寂寞如影隨形,無論是否打擾到別人的夢鄉,都會冷靜地撥打電話給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苦悶情緒。4.為了避免讓人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多少酒,酗酒者會開始巧妙地藏酒,或是隱瞞喝酒的量,甚至會編織各種疏於情理的謊言和藉口,只是為了能夠喝酒。5.酗酒者有著指責他人的習慣,常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責任推給別人,因此喝酒後經常會和人口角,甚至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6.喝酒後的行為反應包括:性衝動失控、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情緒過分地洶湧激蕩、判斷能力劇烈下降、工作效率明顯降低、口齒變得模糊不清。喝酒一段時間後如果突然中斷喝酒,會出現下面這些戒斷症候群:焦慮、憂鬱、易怒、坐立不安、出現幻覺或錯覺,容易早醒影響睡眠品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手指看出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者超自戀,伸出手看出你是哪種人.暢飲後為何不舒服?營養師教5招防醉解酒,一圖看常見酒類之1份酒精換算表.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養生.人生智慧
從吃飯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
你是否曾經想過,觀察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竟然能揭示他們性格的秘密?一頓飯局中的「12種飲食習慣」讓你大開眼界!生活觀察家會驚訝地發現,吃相是如此豐富多變。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揭示,從一個人吃東西的樣子,竟然可以看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好不好?包括環境衛生觀念、服務他人態度、生活作息紀律、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雖然觀察別人吃東西極具趣味,但別忘了尊重他人,避免過度打擾他們的用餐氛圍。1.小口小口慢慢嚥,注重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人生觀吃東西習慣細嚼慢嚥的人,喜歡小口小口地品嚐食物的滋味。不管是基於養生的考量,或是牙齒不夠健康,還是想表現紳士淑女的風範,都給人小心謹慎、動作緩慢的印象。喜歡慢慢吃東西的人大多非常注重過程。談戀愛時,他們主張交往過程比結果重要;闖事業時,他們強調做事過程比結果重要;養小孩時,他們認為成長過程比成績重要。注重過程的人最怕遇到急驚風型的人,會讓他們的人生節奏整個亂掉,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2.急人急事急吃飯,狼吞虎嚥型的人和細嚼慢嚥型相反的便是狼吞虎嚥的人。他們有些是從小吃東西的速度就被訓練得很快,有些則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例如不少男生在當兵的時候,若是吃得太慢,就會因搶不到食物而餓肚子,不知不覺養成狼吞虎嚥的習慣。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多半做事情的速度也很快。就像看到食物他們只想趕快吃完,而不會慢慢品嚐食物的滋味一樣;碰到事情他們也只想立刻完成,而不會細細體會其中的甘苦。久而久之,他們的人生就會變得只有目標,而沒有過程。不少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都屬於A型性格,不妨自我覺察看看。3.邊吃飯邊充電追夢路,A型人奮鬥不浪費時光習慣邊吃飯邊看書或滑手機的人,很多都擁有強烈的企圖心,也有A型性格傾向,常常會一心二用。他們無論看的是休閒娛樂的書或是正經八百的書,都會給人「吃飯不忘充電」的印象,但當頭腦塞太多東西的時候,會連帶的「專注力」跟「記憶力」也會跟著下降。倘若進一步探索何以他們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資訊,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等待實現的夢想,為了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夢想,他們要善用每一分每一秒。4.禮儀至上的人控餐桌,同桌嚇破膽吃飯如針刺適度的餐桌禮儀,會讓人覺得優雅而有教養,但若太過注重,則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不自在。禮儀至上的人最看不慣同桌吃飯的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沒有人欣賞他們得體的氣質,內心更會陷入「要不要糾正對方錯誤動作」的矛盾中。其實,不只他們吃得難過,跟他們同桌吃飯的人更是如坐針氈,甚至有些人緊張到怎麼拿筷子和刀叉都忘了。非常重視禮儀的人,多半也很重視外表、講究形式,和這種人相處,最好從吃相、裝扮到禮物都不要太過隨便,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尊重主人和場合」的印象。5.杯盤狼藉現場善後救火忙,口腔期盛宴同桌苦不堪和禮儀至上的人用餐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但和動作粗魯的人用餐則可能會變得忙碌不堪,尤其是他們經常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桌子上或者打翻飲料。這樣的用餐習慣不僅會讓用餐環境變得一片狼藉,也會讓用餐的人感到不舒服。和這樣的人用餐,常常需要一邊整理善後,一邊和他們交流,讓人感到非常疲憊。這樣的用餐習慣反映了對方的用餐習慣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還沒有學習好如何自己拿餐具吃飯,需要別人在旁整理善後。6.美食滿足幸福綻,食慾不振苦悶鳴有些人能夠從食物中得到快樂,吃什麼都好吃,享受品嚐美食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也會延伸至生活中,讓他們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幸福感。相反地,對長期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的人來說,則是吃什麼都不好吃。經常性食慾不好的人,多半較容易緊張,他們無論是體質或個性均屬於敏感型,對未來的發展傾向過度擔心,任何狀況都會搞得他們緊繃焦慮、食不下嚥。7.腸胃鬧鐘響準時吃飯王,生活按表操突發亂套慌準時吃飯的人腸胃就像定時鬧鐘一樣,一到吃飯時間就會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一旦超過時間還未填飽肚子,他們就會顯得心神不寧、坐立難安,甚至有些人會因此變得暴躁易怒。除了解決民生問題要準時外,做其他事情也都有一張時刻表:幾點上廁所、幾點洗澡、幾點上床睡覺,凡事皆按生理時鐘的指示進行,最怕碰到突發狀況,把既定的作息全部打亂,這樣他們便會手忙腳亂。8.無底胃狂食者,零食撫慰心靈戰士有些人總是忍不住想吃東西,即使已經很飽了。這種習慣往往源自於他們想要透過吃東西來舒緩情緒。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自制力通常比較差,嘴巴上說要減重,卻又忍不住猛吃零食。要戒掉貪吃的習慣,必須先找出引起嘴饞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缺乏目標、缺乏安全感、工作壓力或人際關係失和等等。如果僅是一味克制食慾,一旦欲望反彈,作用力可是相當強大的。9.暴飲暴食達人,胃藥隨身帶除了嘴饞想吃東西的狀況外,還有些人則是屬於大食客型,大吃大喝毫無節制,無論食物好不好吃,或喜不喜歡吃,都能一掃而空。通常暴飲暴食的人都有縱慾的傾向,對食物過於依賴,非要吃到「撐破肚子」才會停下來,甚至於有的大食客會隨身攜帶胃藥,以防消化不良。10.節食達人秀食譜滿腦袋,卡路里計算無敵手身邊不少朋友都是節食專家,不僅對每一樣食物的營養成份瞭如指掌,連卡路里多少都如數家珍,常常一邊吃飯一邊分析,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既然擁有這麼豐富專業的知識,何以還需要不斷節食?深入了解之後才曉得,雖然努力充實與食物相關的學問,也積極進行節食計畫,不過達到目標後,他們就會鬆懈下來,很快就再度復胖,又得重新開始控制飲食。11.飲食順序背後的性格特質朋友和太太在約會時出現了有趣的插曲。太太總是將好吃的食物挑出來放在盤子的一角,而朋友就會幫忙吃掉,以免食物浪費。直到有一天,太太告訴他,其實她喜歡先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再享用,這才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吃東西順序完全相反。而他們不只是吃東西的順序相反,就連做事的順序也相反,朋友喜歡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屬於先甘後苦型;而太太則先處理自己最討厭的事情,屬於先苦後甘型。12.飲食強迫症患者的日常,一餐飯十次咀嚼秩序至上每個人對於飲食和進食順序的要求都不同。有些人必須按照順時鐘的方向進食,有些人則是依照食物的顏色排放,還有一些人則有特定的咀嚼次數要求。這些人對於秩序和細節有極高的要求,這種特質可能屬於強迫型人格傾向,必須嚴格控制每一個步驟,完美規劃好每一個細節,人格特質偏僵化、固執、沒有彈性,並且會對人際關係和生活功能造成困擾,因此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團隊的協助。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從手指可看出性格?國外研究:「食指和無名指的比例不同」看出你是哪3種人.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別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療.精神.身心
黃子佼遭指性騷認錯道歉卻「玉石俱焚」 精神科醫揭他背後心態
黃子佼直播道歉爆走 精神科醫師:人性的表現,但反應過度了黃子佼遭網紅爆料性騷擾,他今中午開直播道歉認錯,但也爆料演藝圈多名藝人,可能不為人知的事情。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臨床上常常發生這樣的情形,多半是喝酒後情緒不穩,有一種豁出去的感覺,完全就是「玉石俱焚」、「要死大家一起死」,這是一種人性的表現,但卻是反應過度了。楊聰財說,當事人可能常常感到不公平,認為大家「為何要針對我、批評我」,但其他人都沒事,為何不被批評,因此有如火山爆發,一次宣洩,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情緒性發言後,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包括司法調查、法律訴訟等,仍必須一一面對。楊聰財指出,建議面對人生不如意或突發事件時,應先冷靜下來,尋找合適的人討論後續的狀況及處理措施,避免引發更複雜的情形。留意3徵兆可能有輕生念頭諮商心理師邱永林曾受訪提醒,當身邊親友出現下述症狀,可能即有輕生念頭。第一,將心愛物品、寵物一一轉交給別人收藏、照顧卻交代不出具體交還時間;第二,情緒起伏過大,例如前一天還極度低落陰沉,不過隔一日卻突然恢復正常,情緒的大起大落也是關鍵警訊;第三「四不」症狀出現,如笑不出、哭不出、吃不下、睡不著,也是需多加留意的現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6 焦點.生死議題
讓家屬好好道別!醫:病患好走才是真正的「不打擾」
近期網路上爆紅一句金句「我們醫生不打擾了」引起網友熱議,一名男網友在交友軟體上與女性聊天,若不如自己的意,便意圖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結束對話,由於聊天過程太荒謬,而在網路上爆紅。對此,安寧醫師吳承羲表示,「我們醫生不打擾了」明明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卻被有心人士濫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被男網友在交友軟體上濫用「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是自於「直男行為研究社」粉專的一系列連載貼文的投稿。一名自稱是「某大醫院比爾蓋茲」的男網友,使用交友軟體與女性聊天,聊天時會先刻意透露自己的職業是「醫生」,然後會有意無意秀出自己的帳目金額(總收入)、任意散佈病患隱私的x光片或小孩照片,只要聊天過程中突然覺得聊天對象,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要求,便會以一句「我們醫生不打擾了」意圖結束對話,並用語言歧視與羞辱女性。種種行為讓與他聊天的女性感到相當不舒服,紛紛向「直男行為研究社」粉專投稿自身經驗。10個家屬圍在爺爺病床旁 此時醫生不打擾對此,安寧醫師吳承羲在臉書粉絲團「東村誠醫師的診療室」表示,其實「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句話,身為大安寧緩和科醫師還真的說過這句話。吳承羲回憶起之前跟病人的互動,在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帶著安寧團隊到一位90幾歲的老爺爺病房前查房。他看了一下病歷,老爺爺這次住院是癌症轉移復發,疼痛還有呼吸喘的部分,在適當的止痛還有舒適照護之下改善了很多,一兩天意識也漸漸恢復,雖然選擇不放鼻胃管,但是仍然可以用湯匙吃幾口稀飯或果凍 。 吳承羲推開房門想走進病房,卻看到單人房裡來了大概十幾個家屬(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可能好幾代的兒孫、甚至曾孫輩的人全都來了,甚至還有人剛從國外趕回來,連行李箱上的托運條都還沒拆。而除了家人,還有有一位牧師正站在床邊牽起爺爺的手,帶領眾人為他禱告,祈求上帝保佑爺爺平安。陽光從窗外灑進來照著病床上的爺爺,此時的爺爺呼吸雖然淺而微弱,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樣子非常的安詳。對此,吳承羲靜靜地把門關上,退出病房外,對同行的護理師還有住院醫師說:「讓他們好好的和爺爺道別吧,我們醫生就先不打擾了。」真正的不打擾是「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吳承羲表示,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能夠及時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是我大安寧緩和科,也是希望每個醫師、每個人都能夠有的觀念與素養。或許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我想這會是繼續努力與推廣的目標。他表示「我們醫生不打擾了」這明明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不知道為什麼會被一個自稱「某大醫院比爾蓋茲」的傢伙拿來用?此貼文一出,許多網友表示認同,「真的,這才是不打擾」、「好溫暖的故事,看您的文字舒服多了」、「好好做完四道,才能做到生死兩無憾」。吳承羲也表示,醫生不打擾,為病患做好四道人生,是很重要的人生課題,病人和家屬有的時候會很需要自己的空間。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無繳交期限!病危師板書「最後回家作業」: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有新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發展遲緩及早評估 國健署擴大補助聯評中心增至75家
兒童0至6歲是重要發展階段,尤其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當面對孩童疑似發展遲緩,家長可能感到茫然失措,衛福部國健署為減少家長擔憂,補助全國各縣市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多項小兒專科醫師及評估人員,為孩子安排個別化評估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將擴大量能,從111年的52家擴大為75家,預計今年能服務超過3萬名孩子。小寶(化名)在7個月大時才會翻身,爸媽覺得進度有點落後,經健兒門診醫師評估,小寶當時體重有點過重,可能受到體型影響,建議再觀察看看。但1歲時還不會爬行,經診斷為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所幸經過1年積極療育,小寶終於追上正常發展,讓爸媽放下心中大石,如今看著2歲4個月的小寶快樂奔跑,心中感到無比欣慰。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統計疑似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數,從民國100年1萬5848名,111年增至3萬907名,成長近2倍,代表民眾健康識能提升,需求量也增加。吳昭軍表示,家長從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從掛號、等評估報告,因時間較久總感到焦慮,考量供給與需求已經失衡,難以快速給予評估,國健署決定擴大服務量能,讓更多醫療機構加入聯評中心,將從111年52家,擴大為112年75家,服務量能希望再擴充到4萬人。另為加強偏鄉資源及服務,今年於64個偏遠地區之聯合評估外展服務,同時也補助山地鄉及離島地區民眾到聯合評估中心就醫往返的交通費,以降低民眾帶孩子接受各項評估的就醫障礙。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結合小兒神經科(或小兒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或精神科)、復健科,至少2科以上之專業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及聽力師等至少4個職系以上專業評估人員,安排個別化評估服務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以利家長掌握兒童發展情形。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陳慧如表示,孩童發展面向多,不只看動作、語言、智能,還要看人際互動、社會情緒等全人發展,需由跨團隊專科協助,找出孩子發展遲緩原因,「且孩子時間寶貴,差3至6個月時間就差很多」,提醒家長要把握黃金時間,應先進行完整評估後,再接續對應早療計畫,方向對才能走正確的路。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文君表示,兒童發展遲緩原因,除了生理疾病影響以外,也有部分孩子是來自先天性腦部疾病,包括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等,或因社會心理問題造成,像是親子功能不佳、成長環境不利、受虐疏忽等,需透過專業會談問診,同步觀察兒童行為與家庭互動,釐清問題並介入治療,希望過程有家長共同參與,規劃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策略,推動適合孩子的治療策略。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理事曾頌惠表示,根據美國統計,約7至17%的家長對於孩子發展有所擔憂,也因此家長都希望孩子經過完整評估,了解孩子問題在哪,如何促進發展,也因為發展遲緩孩子在團體中屬於弱勢,不了解自己為什麼不能說話、或是坐不住,因此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引導孩子發展。除了擴大服務面向外,未來孩子發展會有更多問題,建議可朝「精準早期療育」討論推廣。
-
2023-06-03 養生.人生智慧
爸爸從小疏於關心,言承旭骨子裡自卑感作祟!單親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
從《流星花園》傲嬌貴公子到亞洲頂流F4,言承旭看起來是如此的帥氣、自信,但實際上,他竟比大多數人都自卑!許久沒看過如此真誠的採訪,言承旭接受內地《人物》雜誌採訪,平淡描述了自己從兒時貧窮到成名、在一片虛華讚美聲中迷失,而後沉寂頹廢、重新再出發的心境,而這些,全都源於自身的「自卑」。言承旭:我就是一個窮小孩22年前,《流星花園》採偶像劇形式播出,並成功在亞洲掀起一股旋風。採訪中,雜誌編輯問言承旭,知道自己當年到底有多火紅?言承旭表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紅了,大概是我們四個開始去不同的國家見總統。有次忘了去哪個國家,他們說上禮拜來見總統的是小布希,我才第一次覺得,哎喲,真的紅了。」但在演出道明寺前,他只是名普通模特兒,甚至一開始本來要演的根本是西門,但原本要演道明寺、比較紅的演員不想和他們一起出演,才有了這個機會。「從普通人到F4和《流星花園》時期,我們真的經歷了很多,一般人沒有辦法想像。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很怕忘記自己是誰,因為從頭到尾我都不是道明寺,我就是一個窮小孩阿!」言承旭如此說。「喜歡生病」博得爸爸關愛眼神至於為何會如此自卑?言承旭提到,這和他的童年有很大關係:「在出生之前,爸爸就不喜歡我。姐姐發脾氣,我爸從來不會碰她,我放碗稍微大力一點,下秒就死定了,我爸直接拳打腳踢。」他也真的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撿來的?如此經歷讓他很自卑,一直不斷想,到底做錯了什麼.....。因此他小時候很喜歡生病:「因為只有生病的時候,我爸才會用很溫暖的眼神看我。有一次,我跑到樹上弄馬蜂窩,弄得滿頭包、整個人都昏迷了,還上了當地報紙新聞。」「迷迷糊糊中,我還記得,爸爸那種關心的眼神。」非常珍惜爸爸買的玩具「以前我有個超愛的卡通,就跟我爸說想要那個玩具,我爸邊打我邊說,家裡沒什麼錢怎麼會給你買玩具。」言承旭心想,自己都在外面打零工了,要這麼點東西不可以嗎?「我大哭,乞求我爸,最後他還是買了。但等我長大後,我媽丟掉了那個玩具。到成為道明寺後,我開始賺一點錢,找到一家中古店,把它買了回來,我覺得它好珍貴。」單親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久而久之,言承旭覺得自己沒有人要,不配被愛,這個聲音一直放大。「到12歲那年,我爸走了,家境不好、加上單親家庭,我更自卑了,會一直想為什麼我會讓人家討厭?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我?」可能因為這樣,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服輸。有一次,他去公園跟人家打球,打到人家要把女兒嫁給他,說他打籃球還蠻厲害,真的很拼命。言承旭說道:「很奇怪,我同時期發展比較不錯的藝人,很多都是單親家庭。我們F4裡面,有3個人是單親,通常單親的小孩有一種不想輸的心情,總是想證明給別看。」沒有與爸爸和解的機會「後來我成為了道明寺,演了《流星花園》,去世界各地開演唱會,爸爸都沒有看到。我根本沒有與他和解的機會,這像是一個很深的結,我不確定,可能到現在我也沒有走出來。」長大後,他某次去看心理方面的老師,老師跟他說:「你要跟你爸爸和解,雖然爸爸在天上,但還是希望你好。」聽到這些,言承旭說自己是面無表情的,完全沒有任何情緒,但是眼淚一直流一直流......因此他才意識到,爸爸和童年對他影響這麼深。「我之前演過一個角色,也是爸爸對小孩很不好,有一場戲他在跟爸爸和解,我演的時候,一直哭,好像有把多年來,我心裡面的一些東西排出來了。」很難表達愛、接受別人的愛言承旭坦言自己很難擺脫爸媽的影子。尤其近一兩年,他發現自己和媽媽太像了,「我們都是很難表達愛的人,我媽明明是為我好,想關心我,但總是責備,嘴巴說出來一定先唸一頓。」「我發現,這件事情在我身上循環了,我對待身邊工作人員,也在用媽媽的方式。我明明想要關心她好不好,可是我就會一直唸,你怎麼不早點吃東西?為什麼剛剛不去休息?」「我也很難接受別人的愛,有人稱讚我、表揚我,我都覺得他在客氣,下意識會想,廢話!難道要說我很醜嗎?」自卑好像永遠在自己身上...言承旭覺得,他的童年和原生家庭,讓他的人格在某方面發展得不那麼完整。「《流星花園》之後,看起來,我有了表面的自信,但骨子裡的自信真的沒有。」現在,他遇到很多人會說:「拜託,哥,你長這樣還在自卑,你要自卑什麼?說實在話,我回答不出來,好像自卑永遠在我身上了。」自卑也讓他沒那麼油膩「成也自卑,敗也自卑」這句話對言承旭來說太貼切了。「我現在還會自己跟自己講話,一直罵自己,言承旭你現在這樣不夠好。」「自卑有時候害了我,也成全了我。」他表示導演常跟他說一句話:「Jerry,我覺得你是對的,你沒有那麼注意自己帥不帥,所以你不會油膩。」讓他忽然覺得,他的自卑派上用場了。「如果我從小到大在一個富裕的環境,或者很習慣於被人寵愛和讚美,我會很有自信,我也真的很懂得怎麼去帥,可能就會跑到油膩那一區,可能你現在看到我,都不一定想採訪我。」心理師:父母的角色很重要諮商心理師梁仲怡解釋,自信來自「自我肯定」,認同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就是自我肯定,而這份認同感並不是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仰賴父母從小開始幫孩子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感。然而,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感之前,必須先建立「安全感」;父母給孩子安全型的依附關係,自然讓他有安全感,當他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孩子,才能逐步建構自我肯定的價值。梁仲怡也指出,有自信的父母教出有自信的孩子,因此,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孩子看著父母的樣子成長,父母平日所展現的人生智慧,就是最好的身教!」延伸閱讀:.昔墜馬意外與死神擦身!林志玲的優雅之道:遇到問題時「這樣面對」.修杰楷把老婆寵成女兒!賈靜雯放閃大讚老公讓她如此幸運,放心追夢.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3步找出背後原因
原生家庭的探討近年來備受討論,不過要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下一步該怎麼走也都是個學問。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原生家庭的影響,並教大家可以如何探索、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原生家庭為何影響這麼大?心理師:可說是「基本設定」。 原生家庭如同人的基本設定: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往往比其他因素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是人在第一次接觸到世界所處的環境,且時間往往最長,而此時大腦的適應性會接收外界而來的認知。隨著年齡增長、時間的培養、適應性逐漸降低,從此處吸收到的各種道德觀、價值觀等也會日漸成形、定型,因此可說是人的基本設定,後續也會依此理解整個世界,進一步做出思考和行為,以及衍生出事件及結果。 也和安全感、歸屬感有關?除此之外,原生家庭也和安全感、歸屬感有關,不論是否真的是客觀的安全,都可能因為受到影響而向外尋找相同的安全感或是缺乏的安全感。而家庭成員因一生只會有一個,代表的意義也會有別於其他人。 範例:不相信感情背後的可能原因?像是許多人不相信愛情,不談感情,但卻也難免希望能有相知相惜的另一伴。這情況往往就常見是出自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等,進而影響到對感情的認知。長大後雖然嚮往著婚姻的安全感,但卻因經驗不足等各種因素使得感情也不順利,即便是不同的事件、就算明明看過老夫老妻和諧的美好生活,也認為美好的家庭關係是不存在的、或認為不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 範例:各種常見觀念。其他情況也包括了各種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例如認為男生就是應該完全擔起養家責任的觀念,或是洗碗顧家是女性的責任等。而家暴事件也有人會一代傳一代,也有可能更進一步出現堅持保護家人的反向案例。不論對錯,都影響著接下來的生活。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3步找出背後原因! 要找到未必是件容易的事:蔡岳融心理師表示,探索原生家庭的影響,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可以很快就找到,例如前述的價值觀在與人交流時可能就會發現並非只有一種運作模式。不過像是創傷或較大的影響則可能得抽絲剝繭。 3步找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大方向而言建議可以先觀察目前困擾著什麼樣的事情,下一步分析這件事情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感受關鍵是什麼,接下來可以回想有可能是出自於原生家庭的何處,並思考確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及關連性。 不願面對?背後的原因是?另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有時也會讓人無法面對,特別是在有新的觀點能夠參考時,是否會直接出現排斥、無法接受的情況,此情況有可能是出自於原生家庭當中所帶來的影響,讓自己不願接受或面對某件事。例如無法和人有效溝通、無法和人相處、無法面對權威、無法接受過去等。 範例:不相信感情原因可能出自期待?以前述無法相信感情的例子來看,若會感到困擾可能代表著其實是期待的,再往下更進一步探討就有可能發現是缺乏愛而期待,往原生家庭方向探索可能發現是家庭不和而缺乏。而說到這有些人可能會無法接受,就可以留意是否有著什麼樣的原因讓自己迴避,例如無法放下難以原諒父母離異的原因。 找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然後呢? 常見的處理方式:沒辦法啊、都它害的。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了,然後呢?許多人在找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試圖在心裡與它們同處,常見的想法是「都是原生家庭害的。」、「沒辦法,我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等,這的確也是一種試著共存的思考方式。 可以選擇的面對方式:蔡岳融心理師表示,在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後,也可以先釐清是否會對自己帶來負面影響,若不會,保持也沒關係;若會,或甚至正在影響、阻礙自己,便可以考慮是否前進、做出改變,朝著後續自己親眼所見的、自己所嚮往的方向發展。 可進行各項評估,選擇適合的路:接下來可評估是否真的需要前進、現在是否能夠前進、是否該先停留在原地等待時機、又或者一點一點的緩慢前進,不必太逼自己。並也可以思考確切前進的方式,避免發現問題關鍵後思考的太過理想美好,想要一次到位,反而更加挫敗。 改變原生家庭影響未必容易,因為如同改變基本設定。同時也要注意的是,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改變自己的基本設定,也就是常聽到的「踏出舒適圈」,畢竟一路都是用先前的方式走來,後續用不同的方式自然未必容易,因此也常會出現「不願改變現況」的情況。此階段會需要有心理準備,接下來的路可能不好走。 做出改變了,但失敗了?不,也可能是「還在路上」。在過程當中也可以留意,過程或許感到挫折,但也或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失敗,也有可能是自己還沒有體驗過、或者還正在建立,只是還沒嘗到甜頭,但其實已經正在前進當中,可多給自己所建立的事物更多些機會,別急著下定論。 範例:破碎的心,可以如何重新建立關係?若以前述不相信感情的例子來看,就可以是先了解感情對自己的重要性,一個人很自在,那麼不談感情也沒關係;若還是希望有個人可以共度一生,就可以嘗試做出改變,例如開始認識新朋友。而從不相信人到相信人,自然會有所掙扎,過程方式不佳了也可能被騙,太過防備也沒辦法相信人,當中多少會有許多挫敗,會需要不斷的調整、也給自己失敗的空間,並了解每個事件都是獨立事件,避免以偏概全。而當中若真的感覺到挫敗,也可以思考是否正在建立當中,或只是需要再稍加調整。 在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困擾後,可以試著往前推算可能的關鍵原因出自於原生家庭的何處,並適度評估是否需要改變,以及彈性調整因應作為,如此更有助讓生活朝著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前進。 《延伸閱讀》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真正走出陰霾! .學會課題分離生活更自在!心理師教3原則,別什麼事都背在身上。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31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睡覺時突然抖一下,是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情況,不過這情況有時干擾睡眠,有時在公司或學校出現這情況也讓人有些尷尬,更要注意的是,若有不尋常的抽動恐怕是疾病所致。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入睡抽動常見原因,並提醒出現異常症狀盡早檢查。 為什麼睡覺會突然抖一下?有哪些族群會更容易出現? 當身體出現下墜感: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相當常見,原因主要和「下墜感受」有關,是一種人體在睡眠狀態中出現下墜感時會出現的防衛機制,許多研究認為是出自於人類演化所遺留下來。 大腦曲解下墜:出現下墜感的原因,除了夢境以外,也包括了身體肌肉在睡眠狀態處於極度放鬆時,大腦為避免身體過度放鬆,發送信號至身體各處肌肉,此時就會像突然發車而出現「短暫拋錨」的情況,而此情況所帶來的影響也讓身體曲解為下墜感,因此抽動而醒。 容易誘發下墜感的原因:也有不少睡眠相關研究認為,容易出現下墜感的原因,大多和姿勢、位置、睡眠品質等有關。睡眠姿勢若趨向於捲曲狀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抽動,例如趴睡。而睡覺位置若不平穩,例如趴在書上,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出現不平衡,引起下墜感。至於睡眠品質則如受到環境、咖啡因、劇烈活動、心理壓力,使得睡眠品質不佳或處於淺眠、易醒的狀態。 睡覺抖一下也可能是生病?醫指4情況提醒留意健康! 即便入睡抽動人人都可能發生、相當常見,不過洪暐傑醫師也提醒,除了有可能是疾病所引起之外,也需檢視睡眠狀態是否不佳。 入睡抽動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背後原因,也有可能和營養流失或缺乏等影響有關,例如鉀、鎂、鐵、鈣缺乏就會較容易抽動。而睡覺時常會覺得不舒服、覺得癢的不寧腿也有可能。而連續抽動很有可能是癲癇正在發生。 若睡眠時常被中斷也難讓睡眠狀態進入深層睡眠,深層睡眠是大腦修復的重要時刻,若時常被中斷也意味著大腦容易欠缺修復,久了也容易使得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容易生病。 睡覺突然抖一下,正常嗎?醫提醒4種情況盡早檢查。 洪暐傑醫師表示,入睡抽動通常都是一次性的,不會一直發生。因此若是已覺得入睡抽動干擾倒睡眠,或是抽動在短時間內、一次睡覺中出現不只一次,或是在短期內、一周出現好幾次,又或者出現時是連續抽動數次,這些都需要特別留意盡早檢查。 出現入睡抽動雖不必緊張,不過也得留意「正常的入睡抽動」為何,出現不尋常的抽動時還是得有所警覺,盡早檢查為佳,以免正出現不尋常抽動卻誤認是正常的,反倒忽略了身體正發出的警訊。 《延伸閱讀》 .夢到掉牙、墜落、被追,10大常見夢境代表什麼?心理師1招解夢! .趴睡也會對身體帶來影響?物理治療師教4撇步,睡得更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5-26 養生.家庭婚姻
媽情勒逼女兒「上繳全薪」幫哥還房貸!網怒:快逃,不然你會被吸血一輩子
在古代,普遍的家庭都重男輕女,認為男性各方面皆較女性重要,導致女性經常因為要遷就男性而犧牲。到了2023年,雖然大部分的民眾已接受男女平等的觀念,卻還是有些家庭非常重男輕女。一位女網友在網路上抱怨媽媽的重男輕女行為,因哥哥買房繳不出不出貸款,竟要求她和妹妹每月上繳全薪幫忙,還說「吃虧就是佔便宜」,引起大批網友熱烈討論。媽情逼女兒「上繳全薪」幫哥還房貸一位女網友在《Dcard》上委屈地抱怨媽媽的偏心行為,原po表示自己跟雙胞胎妹妹都未婚,媽媽要求她和妹妹每個月都要上繳辛苦賺來的「全部薪水」給家裡,以幫助哥哥償還房屋貸款。哥哥大學一畢業就結婚,舉辦了一場耗費一百萬的婚禮,是用爸媽的積蓄幫忙支付。婚後一年嫂嫂的肚子一直沒有動靜,媽媽主動花了二十萬讓他們去做試管嬰兒。當時原po已經工作了,媽媽要求她上繳半薪,並表示「還沒出嫁都算自己人,薪水就是全家人一起使用 ,不要那麼計較」。之後嫂嫂順利懷孕,孩子出生後要求搬出去,媽媽不僅答應,還幫忙贊助湊出頭期款。過了2年,嫂嫂為了要顧小孩,決定不工作當全職媽媽。而哥哥因錢不夠用跑回家哭窮,說自己一個人薪水只夠應付他們小家庭生活跟車貸,房貸繳不出來,媽媽當時回應「沒關係,媽咪幫你想辦法」,這些對話在一旁的原PO都有聽見。不久後,原PO就收到媽媽傳的訊息,要求原PO和妹妹每個月將「全薪」上繳家裡,用來幫哥哥還房貸。「妹妹,媽咪有事要跟妳說,因為哥哥已經不住家裡,妳在家裡使用的部分變多了。妳長大了,學著多擔一點責任,以後每個月薪水要全額給我,不要太計較,吃虧就是占便宜」。而妹妹也收到同樣訊息,兩人傻眼不知道該怎麼辦。眼見女兒遲遲不回應,繼續傳訊息情勒,「妹妹,媽咪買妳愛吃的勁辣雞腿堡,等妳和小妹回來,媽咪希望妳們跟哥哥多學習...哥哥畢業就結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現在有車房,媽咪都不用擔心,你們兩個要長大了,媽咪說的妳們要聽」。對此原PO感到非常委屈,說自己跟妹妹的薪水平均才40k,卻被媽媽將哥哥財務壓力轉嫁,有考慮跟妹妹一同搬出去租房子,不想讓媽媽一直無理的情緒勒索。網勸:快逃!不然會被情勒一輩子貼文一曝光引起大量網友討論,覺得媽媽太超過,「你媽拿女兒們當血包給哥哥一家吸血呢」、「這什麼恐怖的鬼故事,原PO辛苦了」、「你哥沒那麼多錢,敢買到2000萬的房子+養小孩+讓老婆當家庭主婦?」、「你媽真好,拿你的薪水買勁辣雞腿堡給你吃」、「媽媽其實是說:你吃虧,我占便宜」、「叫你嫂嫂滾去工作,媽媽幫忙顧小孩啦」、「哥哥拿了這麼多好處,吃相難看」。有人教原PO這樣回覆重男輕女的媽媽,「妳反問妳媽佔了什麼便宜?」、「媽咪、妹妹有事要跟你說、因為我已經長大了。。要學著自己多獨立一點了。。。所以我要搬出去了🥺。。。之後家裡的東西用不到了」、「搬出去住,我用的都變少了,所以不用繳。阿如果我錢不夠,記得也要給我零用錢,不然我就回家哭,不要覺得我不孝嘿,吃虧就是占便宜」、「媽媽、這個虧妳自己吃、記得吃飽一點,我要搬出去了、再見」。許多網友都一面倒要原PO快逃,「一定要逃,不然你們會被情勒一輩子」、「帶著妹妹一起離開吧,不要委屈自己」、「上繳半薪已經很莫名奇妙了!還全薪?這些錢以後妳們也是拿不回來!強硬拒絕,不然就是搬走~ 不要被情勒」、「跟妹妹問一下要不要兩個一起拒絕媽媽,或是乾脆一起合租搬出去以後只繳固定的孝親費,不然你們之後只會被榨乾,要寵小孩是媽媽自己要想辦法,不是壓榨其他孩子」。遇到情緒勒索的5方法解套到底情緒勒索是什麼,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媽媽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5種解決方法:1.做好心理準備:媽媽的情緒勒索可能是由於她的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所導致,而不是因為她想要傷害你。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不要被情緒勒索所影響:媽媽可能會用她的情緒來影響你的決策。不要讓她的情緒勒索所影響你,保持冷靜,思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3.溝通和解釋:向媽媽解釋你的財務狀況和需要,讓她了解你的處境,並讓她知道你有努力承擔孝親費。與她進行溝通和解釋可能會有所幫助。4.尋求協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媽媽的情緒勒索,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協助,專業人員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5.設定健康的邊界:如果你覺得媽媽的情緒勒索已經過了界限,那麼你需要設定健康的邊界。這可能包括將距離與她的接觸,或者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限,讓她了解你的底線。延伸閱讀:.家中有符合「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的家屬?把握報稅時間這樣做.長輩情緒勒索每月3萬孝親費!5方法與長輩商討.媽情緒勒索讓我不敢結婚!心理師:設定情緒界線換溝通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焦點.元氣新聞
3歲女童過馬路遭撞死!重傷母得知噩耗反應「勇敢」到令人心痛
台南市北區忠義路、成功路口,8日中午發生死亡車禍,一對母女走在斑馬線時,遭杜姓孕婦開車撞上,造成3歲女童亡、母重傷住院。當時女童父親尚未告訴仍重傷的妻子,女兒已經離世的消息,怕她承受不住打擊,事隔多日,女童父親告知妻子女兒的死訊,她的反應也讓不少網友心疼不已!臉書粉專「女人大律師李怡貞」在得知此事件後,希望能給予這家人幫助,原先都沒有取得聯繫,直到昨(12)日女童的父親余爸爸在李律師的臉書粉專留言,他表示妻子已得知「女兒不在」的消息,妻子難過、哭泣都不在話下,但很慶幸地是沒有太歇斯底里的反應,「我太太真的很勇敢,比我這個爸爸還勇敢,女兒是她痛了3個晚上才生下來了,她比誰都愛女兒」。余爸爸也希望藉由李律師的臉書版面對社會大眾說些話,他對於妻女發生車禍意外受到社會關注深感抱歉,盼女兒的犧牲、太太承受的痛,能喚醒國人更有禮讓行人的同理心,也呼籲大眾別再到事發地點擺放鮮花糖果,避免造成當地的困擾,把愛心、資源送給更需要的人,或者是送到台南市立殯儀館地下一樓豎靈區42號愛女的靈堂比較安全,日後他會把物資轉贈給更需要的孩子或民眾。網友看到後紛紛留言「莫名很心痛,謝謝李律仗義」、「好難過,這麼善良的一家人,遇到這樣的難關」、「媽媽一定是最痛的,但希望小妹妹的爸媽,能好好照顧自己」、「堅強的父母」、「要為這一家人,包括已經去當天使的小妹妹獻上最深的祝福」、「每天帶我兩歲的女兒出門也是各種謹慎小心,真心希望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醫療.精神.身心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讓你真正走出陰霾!
面對悲傷,常會聽到「時間會帶走一切」,不過有時未必看到時間在悲傷中帶來任何變化。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心理師建議可將有效的方法放進時間當中,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更有助走出傷痛。 走出傷痛先了解自我感受,悲傷5階段正在哪個階段? 陳鈺弦心理師表示,悲傷若以心理學家Kubler Ross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來看,可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悲傷五階段可幫助了解心理狀態,但並非都會以此步驟進展,有人可能順序不同,也有人可能在某幾個階段反覆徘徊,或是只出現某幾個階段。 否認:通常事件發生時,為了保護自己,心裡的防衛機制會否認事情已經發生,將自己隔離,避免自己面對殘酷的現實。 憤怒:因事件衝擊太大,為了宣洩壓力,開始會將情緒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例如都是對方害的、怨天尤人等等。 討價還價:心裡仍然會希望事情可以有所改變,讓結果不至於太糟,可能出現例如「我還可以做些什麼。」等情況。 沮喪:這階段開始認清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用,因此心中的沮喪可能更加沉重、更加脆弱,也容易消極、甚至輕生。 接受:認清事實後了解現實無常或自身脆弱,可能完全放下,也有可能還是會難過但已經釋懷,開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時間真的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指真正重要3關鍵! 為何時間久了卻依然悲傷?陳鈺弦心理師表示,對於「時間會帶走一切」但常會發現時間久了悲傷依舊存在,或者過了很久才知道悲傷只是被掩蓋起來,這可能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悲傷的根源,內心受創的原因依舊存在,因此時間再長也不見得恢復。 時間+思考+行動=創傷後成長!陳鈺弦心理師指出關鍵並建議,可將時間視為單位、並適度的加進思考和行動,為生活帶來新的轉變。有別於民眾較常聽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也有新的名詞為「創傷後成長」。 創傷就像卡了刺的傷口:就像皮肉刺傷後,有人會放著讓傷口隨著時間自行癒合,但刺依舊存在、容易形成更嚴重的感染。而透過檢查可將刺拔出、治療傷口,隨時間結痂癒合、形成傷疤,讓傷口好好痊癒。 思考可以做哪些思考?思考方面可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適度的反思、檢討,也就是自己能調整、能做的事情,但不包含責怪自己,如此更能做出適合自己的行動或改善方式。 行動可以做哪些行動?行動則對應感受、為自己所期許的方向付諸行動,可包括與人建立關係、與社會建立關係、人生規劃等,並每日至少做一件能夠使自己快樂的事情,可包括追劇、喝一杯珍奶、運動、發呆等任何開心的事,但建議避免酗酒。 提醒自己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在悲傷或恢復過程當中,也盡可能提醒為自己安排維持日常的生活運作,包括好好吃飯、規律作息、正常工作等,以利讓基本的生理機能維持正常。並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矯枉過正。 創傷後常見狀況:封鎖自我。心理師教用3關鍵扭轉情勢! 舉例來說,悲傷的事件當中,人們常見過度恐懼或責怪自己,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即便渴望新的生活,也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接觸,或認為自己的所期望的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情況下,若能了解自己心裡的真正渴望,以及認知到每個事情其實都是獨立事件、明白問題核心所在、自己又能做出什麼樣的防範,也留給自己些許失敗的空間,在維持生活運作下,適度的開始建立新的生活,並提醒自己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有機會出現不同的改變。 創傷重新振作後,我好了嗎?心理師:重點不在「是否好了」。 創傷後如何知道好了沒?在修復自己一段時間之下,人們也會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好了,又該如何了解。有人會認為可以輕鬆面對時就是走出傷痛。不過也有人會跑得太快、或甚至誤以為自己已經好起來。有人則用忙碌麻痺自我。到頭來發現,原來悲傷依舊存在。 真正的重點:衷於自己的感受。陳鈺弦心理師表示,重新振作的重點不在「是否已經好起來」,更重要的是「衷於自我感受」。當中也包含了讓自己為事件悲傷,而非掩蓋悲傷,認知自己處於無動力的狀態、需要好好休息。在稍有動力之下再試著往前跨出幾步,為生活帶進些許的改變。即便是倒退一步、前進兩步,跨出的步伐累積之下也能夠前進。 觸景傷情代表還沒好?心理師:未必。例如觸景傷情在所難免,但也未必就代表著還沒走出傷痛。更重要的是在觸景傷情之下,允許自己也可以為這件事情難過、掉下眼淚,隨後再回到自己原本預計的軌道上、做自己的事,這才會是個有意義的「走出傷痛」。 正如傷口癒合未必會回到原本的狀態,可能結痂形成傷疤,這些傷疤也可能永遠存在,但可以接受傷疤存在的事實,並帶著傷疤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持續為自己所嚮往的生活努力。 專業協助更有助走出傷痛!陳鈺弦心理師也呼籲,悲傷的時間人人有所不同,不需要和其他人比較。如有需要,建議可尋求身心科等專業協助,透過專業的幫助,讓自己有更有效的方法能夠走出傷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養生.人生智慧
癌逝妻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
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怎麼做呢?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翻譯了一篇日本Twitter的貼文,闡述一位丈夫的妻子因乳癌過世,留下年幼孩子,丈夫感到絕望地打電話向朋友求救。朋友到達現場後,發現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包含了許多細節和孩子需要的照顧,而其中令人悲痛的一句話,更是讓人感到心碎。網友紛紛回應有好大顆洋蔥,看完馬上鼻酸眼眶泛淚。癌逝妻子留下紙條 叮囑丈夫生活細節一位摯友的妻子不幸罹患乳癌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孩子。摯友感到束手無策,絕望地打電話向我求救。當我趕到他家時,看到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令我鼻酸淚如雨下。便條上記著許多細節和關心孩子的話語,像是「牛奶要調成能靠在臉上的溫度唷,讓孩子感到舒適」、「如果哭了就讓他抱著娃娃」等。而最令人悲痛的是最後一句話,「累了的話記得說出『救救我』,向其他人求助唷,對不起呀。」我才知道他正是因為發現了這些紙條,才打電話給我求助的,他就這樣抱著寶寶,放聲大哭著。我見狀後安慰他,並讓他知道「謝謝你願意向我求助,你不會是一個人,沒事的。」而被抱的寶寶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彷彿在告訴我們今天也活下去吧。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看了眼淚突然滿出來。「這洋蔥好大」、「我為什麼早上五點躺在床上流眼淚」、「摯友的妻子很愛很愛自己的家人呢,只是她沒有選擇了🥲」、「好溫柔的人,這樣溫柔的人離世也讓人好難受,一切都感覺好難過。希望留下來的人也能好好活著!」、「家有幼兒的家長根本對此文沒有抵抗力」。也有網友表示,遇到困難真的要提出求救。「辛苦了,願你的『救救我』也有人攬住。」、「希望每個求救都能被承接」、「我大概找不到人打救救我的電話。」生前預錄「遺書影片」不讓死後留遺憾為了不讓死後留下遺憾,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小編也分享自己的做法:突然想到自己大概四年多前,就一直在揪家人陪一起錄「一年一次的『遺書影片』」。簡單來說就是以防自己會在當年死掉,先錄一個笑著跟家人說「就算我在今年死了也不要太難過喔!我最愛你了!ㄟ嘿!」的影片。一直很羨慕西方某些國家會在葬禮上播放已故者生前錄製的錄音等物品。希望在自己死的時候,還活在世界上的愛我的人能盡早離開悲傷,想到的都是可愛快樂的回憶,包含我的葬禮。如果事先錄下這種影片,不僅可以從影片數量看出自己從幾歲開始就願意抱著輕鬆的態度面對勢必會到來的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清楚記得「是啊,雖然他死了,但他說了別忘了他愛我。」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做很不吉利,彷彿在詛咒自己今年會死掉一樣,但我更相信這是一種能讓讓自己不留遺憾、減輕他所愛的人傷痛的預防治療法。網友也紛紛回應,認同每年預錄『遺書影片』的做法,「像是回憶保險那樣,在家人的回憶和心靈上提供幫助,如同生命保險幫助家人之後的經濟問題。」、「借版面呼籲一下,大家還是務必把遺書隨時寫好喔!那並不是寫了就要去死,而是為了幫助每個活下來的人們!」、「我之前會在每年生日ㄉ時候寫遺書!」、「這個方法超棒的,不過我可能會邊錄邊哭」。也有網友分享自己跟已逝家人間的遺憾,呼籲預錄遺書影片才能不留遺憾。「我爸爸走大概半年而已,我已經想不太起來他的聲音。雖然還算是幸運的,家人之中最後有聽到爸爸聲音的是我,但是那句話是:我不想插管,而且聲音還很虛弱。長輩們可能比較難接受遺書影片這種想法,但是就算只有自己這樣作感覺也可以,因為看到爸爸最後那種樣子後,我希望自己在別人心裡最後還是笑著的」、「去實行吧!上個月中我媽身體不適,走進醫院被轉急診幾小時後昏迷,一直到半個月後離世中間都沒醒來,什麼都沒交代。她離開後至今半個月了,明明親眼看她斷氣,親自撿了骨灰,但是現在能讓我正常生活依靠的是好像媽媽只是外出晚點就會回來的錯覺。」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2 焦點.元氣新聞
一直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節稅,卻被媽1句話親情勒索 遇情勒5方法解套
5月報稅季開始,每個人要繳納的金額都不同。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自己原本想靠申報扶養媽媽來節稅,結果媽媽的回應卻讓她傻眼。如果遇情親人緒勒索,5方法解決面對。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來節稅 卻被媽媽情勒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上以「媽媽的神理論」為題發文,她提到5月是一年一度的報稅季,因為自己一直以來都不間斷地給孝親費,所以打算申報扶養媽媽,這樣就可以達到節稅,「結果媽媽的理論永遠可以超乎我的想像」。媽媽說道,「妳賺這麼多喔,那妳要報扶養我的話,妳看不用繳多少妳要給我,我現在沒有在工作了,妳少繳的稅妳要補給我」。原PO簡直傻眼了,「我每個月給的孝親費不算扶養?這難道是另類的國稅局嗎?」有網友在留言處提到,「妳小時候,妳媽媽報所得稅也有報扶養妳,那些她少繳的稅金也要給妳」、「媽媽大怒,我生妳、養妳,妳還要這樣計較」。遇到情緒勒索的5方法解套到底情緒勒索是什麼,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媽媽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5種解決方法:1.做好心理準備:媽媽的情緒勒索可能是由於她的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所導致,而不是因為她想要傷害你。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不要被情緒勒索所影響:媽媽可能會用她的情緒來影響你的決策。不要讓她的情緒勒索所影響你,保持冷靜,思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3.溝通和解釋:向媽媽解釋你的財務狀況和需要,讓她了解你的處境,並讓她知道你有努力承擔孝親費。與她進行溝通和解釋可能會有所幫助。4.尋求協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媽媽的情緒勒索,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協助,專業人員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5.設定健康的邊界:如果你覺得媽媽的情緒勒索已經過了界限,那麼你需要設定健康的邊界。這可能包括將距離與她的接觸,或者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限,讓她了解你的底線。延伸閱讀:.家中有符合「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的家屬?把握報稅時間這樣做.長輩親情勒索每月3萬孝親費!5方法與長輩商討.媽情緒勒索讓我不敢結婚!心理師:設定情緒界線換溝通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1 養生.家庭婚姻
母親節「禁休」媽媽卻逼她排休陪過節!櫃姐崩潰:親情勒索煩不煩?
母親節將至,大家都能休假好好陪伴媽媽嗎?昨(9日)一名網友在「匿名公社」發文指出,自己是百貨公司的櫃姐,母親節檔期正是他們忙碌的時候,公司也祭出母親節「禁休令」,不過,原po的媽媽卻堅持要女兒當天中午一定要陪她吃飯,甚至開始情緒勒索,令她相當困擾。 網友抱怨,自己是賣鞋專櫃的櫃姐,每年到了母親節檔期幾乎都忙到連水也不敢喝,昨天原po發現媽媽就在她工作水深火熱之際,連打了7通電話給她,原以為有什麼急事,結果是要她14日母親節當天中午,一定要出現在餐廳裡。 網友解釋,因為公司規定「禁休」所以不可能到場聚餐,但這讓母親十分不諒解,「她就罵我不孝、不知好歹,餐廳的錢是姐姐和姐夫出的我也不去,罵我都多久沒幫她過母親節什麼的。」 她無奈表示,一定要這樣「情勒」嗎?4月底時她明明已經買蛋糕也包紅包了,而且平時自己在外租屋,媽媽也沒在關心,「每次打電話就是親情情緒勒索,煩不煩啊?」 網友看了也同情原po的遭遇:「為了工作又不是不想去,只會情勒自己小孩」、「現在有的家庭為了避免人太多訂不到喜歡的餐廳而提前慶祝的,真的非得在母親節當天才算慶祝嗎」、「跟老媽說去餐廳吃了公司會開除我,你要養我嗎」、「百貨週年慶真的不是人幹的,生病還要打完針衝去上班,人手調度不足又不能亂請工讀生,不是當事人都不會體會的累 !」、「工作性質是這種的,還遇到不會體諒的母親,真是辛苦了」。 延伸閱讀:.情緒勒索無所不在!家人、伴侶、老闆、朋友,你遇過幾種?.童年被否定、長大羞辱人...有「羞辱創傷」卻不自覺?.如何擺脫罪惡感?諮商心理師教2方法,擺脫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5 焦點.生死議題
拔管的決定:輪到自己時「放手」談何容易!一位神經科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
「能不能拔管,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親人有插管的家屬而言,是很兩難的課題。重症名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分享與一位病患家屬的經歷。這位病患的兒子是位神經科醫師,面對母親瀕臨死亡的困境,與主治醫師陳志金討論治療方案時,兒子果斷決定停止母親的升壓劑並同意拔管。雖然陳志金理性上同意這樣做是對的,但在情感上仍無法克服內心的不捨。而該位病患的兒子(神經科醫師)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跟責任感也值得佩服,即使是面對至親生命垂危,仍堅持完成所有的工作,才去見病危的母親。家屬也是醫師 同意主治醫師替媽媽拔管陳志金表示,該位病患家屬是位神經科醫師,而他的母親正在生死邊緣徘徊。「媽媽目前的腦幹反射都測不到,升壓劑停掉以後,血壓就會掉,可能很快就會心跳停止,但是,也有可能會再維持一段時間。」面對眼前的神經科醫師,即使他是專家,我還是一貫的說明,因為此刻的他,身份是家屬、是阿嬤的兒子。「升壓劑停掉,管子也一起拔掉。」家屬忍住淚水,說出這句話。陳志金停頓了一會,點點頭:「好的,我們來安排。」陳志金表示,很少看到這麼果斷決定的家屬,但是,因為他是專家,他很清楚,這樣的決定對媽媽是最好的決定,再維持下去,其實只是延長死亡,增加痛苦而已。「陳醫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家屬的淚水已經止不住了。「如果是我媽媽的話,我也會做跟你一樣的決定。」陳志金拍拍家屬的肩膀。陳志金表示,家屬作為專家,會知道這是最好的決定,但是情感上的不捨讓家屬猶豫不決。自己深刻理解家屬所肩負的責任,因為當所有家人都給予信任時,必須要做出最好的決定,這責任遠遠超過一位專家的責任。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 仍對病人有責任感在這樣的時刻,陳志金想給家屬最好的陪伴!特別安排專科護理師在家屬抵達時通知自己,讓自己能夠給予他適當的支持。雖然所有家人早上已經做了決定,家屬卻忙到中午才能趕過來,因為他要先完成早上的門診病人的付託。陳志金表示,非常佩服他對病人的責任感,即使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忍住悲傷,先完成病人的付託。他清楚知道,母親能夠體諒,也會希望他這麼做。最終,家屬做出了最好的決定,停止升壓劑,讓母親能夠安詳離世。在母親節前夕,陳志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醫護人員所肩負的責任,以及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希望能夠給所有的母親和家人,送上最深刻的祝福,並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放手,是最好的祝福與決定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好希望能給家屬一個擁抱。「真是心疼!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守工作崗位,把工作完成後才跟媽媽做最後的告別,媽媽一定也很以他為榮的」、「繼續看診,停升壓劑,拔管!這些都是好不容易的決定~真心佩服」、「在攸關生命的課題上,任何一項決定都是艱難與不捨」、「很感動!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醫生也是人,面對生離死別,也會徬惶無助」、「放手真的很難,如果還有時間,跟親人道謝、道愛、道別,至少心裡不要太多的遺憾」、「簽下DNR也是讓她可以不再痛苦的離開。」>>>延伸閱讀:生命自己做主 用DNR拒絕無效醫療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的經歷:網友1:「我是牙醫師,去年,我也面臨類似的抉擇。站在加護病房的床邊,看著陷入深度昏迷,醒轉無望的母親,在把媽媽送醫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次她永遠不會再回家了。我知道母校的醫師學弟已經盡全力救治,但人力畢竟有其極限,而我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用武之地,那種完全地茫然與無助,在那當下我與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根本沒多大差別。我恨,我痛恨自己沒用,讀書學習那麼多,在關鍵時刻挽救不了最親的人。基於所學,我自己心裡也有數,拔管送她離開,是讓媽媽體面登出人生最好的方式。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果決而不拖泥帶水,媽媽昏迷的隔天,與主治醫師討論過後,就決定三天後拔管,所有親戚、長輩、朋友都認同我的決定,也讚許我的勇敢,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我所承受比泰山還沈重的悲痛。」網友2:「身為護理人員,雖然我沒簽到DNR,但當自己母親已經從外院的ICU轉到躺在自己平時工作的急區時,腦袋真的是空白的,感謝當時正在工作的學姐特意出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我好好哭了一場!」網友3:「我前陣子也第一次簽放棄急救這件事,雖然我是哭著簽,但是當急診醫生問我要不要幫爸爸插管,或是鼻胃管之類的,我都很果斷的說不要,電擊急救插管都不要,如果萬一怎麼了,就讓他自然乾淨的走,身上不要插任何管子,我也常常跟我爸聊這樣,最後我爸康復出院囉」網友4:「我也面臨過一樣的事,只是我們不知道可以拔管。在主動要求簽完放棄急救後,爸爸多躺了4.5天,因為管子也多被抽痰了4.5天。拍背真的沒什麼,抽痰對我跟媽媽來說是最直接的衝擊,每次抽痰爸爸的身體都在抽蓄,可能是神經反射的抽蓄,但在家屬看來就是很痛很痛的反抗。好在,我們沒有同意氣切,不然這個折磨不知道是折磨爸爸還是折磨家屬。我好謝謝當初的急診科醫生,謝謝他們願意跟我解釋爸爸的狀況。也希望跟陳醫生一樣好的醫生可以更多更多,幫助病人善終。從這之後,我跟家人都有共識,無論是誰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不要幫對方急救!」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當親人的生命走到盡頭,家屬面臨決定是否拔管而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有插管家屬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是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暑假後即將升上高三的筱琳,在校成績優異,父母期待她能好好準備學測,讓學校推薦進入建築系;而筱琳也胸有成竹,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像姑姑一樣,在建築界做出一番成就。然而,就在暑假快近尾聲時,筱琳發現她竟然懷孕了,婦產科醫師告訴她,懷孕週數6週!筱琳的男友勤安已是土木工程系大二的學生,兩人有相似的志向與抱負,雙雙認定對方是自己未來可以相互扶持的伴侶。然而無論是筱琳或勤安的家人,均希望戀愛中的他們要以學業為重,得知筱琳懷孕後更是極力要求他們把孩子拿掉,以免耽誤兩人前途。筱琳和勤安卻認為他們可以先組織家庭,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但是該如何說服父母呢?他們來到婦產科門診,醫護人員將如何協助他們釐清眼前的困境,陪他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青少年參與的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模式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醫療人員依據病人現有的狀況告知其各種選項之利弊,但以實證醫學來講,選擇哪一種方式完全取決於病人之偏好,以及他能夠執行的能力而定,無法認定哪一種比較好,故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討論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以達成青少年及其相關關係人的共識,協助他們做出符合其偏好的決策。上述故事正是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之一,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是筆者目前所倡議的作法,這也是讓青少年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在進行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時,院方應有專人全程陪同青少年一起面對懷孕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後續需做決定的過程。陪伴青少年的醫療人員應以中立友善、不論斷的態度安撫其情緒,並保護他們的隱私,為其安排獨立會談空間,以利討論後續事宜。尤其當面對未成年的青少年,在展開醫病共享決策會談前,需要先向青少年說明法律上應遵守的事項。根據法律規定,青少年未滿18歲懷孕(自民國112年開始,民法訂定18歲以下為未成年),需要告知父母或監護人。若想要終止懷孕,需父母或監護人簽署同意書,醫院才能進行。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也需要得到父母、監護人或伴侶的支持,一起生養孩子;除了學習成為好父母,還要考量如何繼續學業或具備工作能力,才能有安穩的生活。臨床上的經驗發現,青少年懷孕所面對最大的難題就是告知父母。此時醫療人員可向青少年解釋,法律如此規定的目的是要讓青少年能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父母雖會驚訝和情緒激動,但他們仍會十分願意協助自己的子女。醫療人員會陪他們或和父母一起,共同思考可能面對的問題並商量對策,做出最適合他們的決定。同時,醫療人員面對震驚的父母時,也需提醒他們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應該更加疼惜他們的青少年兒女,給予孩子支持和協助。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階段 1.選擇性會談 (Choice Talk)。提供未成年懷孕可以考量的幾種選擇,以及做了決定後可以更進一步採取各種對策的指引(如圖1)。並提醒懷孕及醫療之法律相關事項,例如需要在懷孕24週以下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可要求婦產科醫護人員提供醫療相關的充分諮詢、若當事人已婚需配偶同意始能行人工流產等訊息。階段 2.可能性會談 (Option Talk)。(1)協助青少年針對不同選擇進行比較。無論是終止懷孕或計畫生下小孩,均應向青少年提供充分的醫療資訊,例如若決定終止懷孕,應告知其適用的人工流產方式,並加以說明手術前後應注意事項,但要提醒當事人,週數越大人工流產危險性越高;如果決定生下小孩,需討論未來自己扶養、出養或寄養的選擇,且懷孕過程中是否有需要協助安置於中途之家。建議可針對不同選擇製表進行比較,包括各選項其後續需要去做的事、優缺點及風險、想這麼做的理由和不想這麼做的理由、需要的花費等。(2)引導青少年思考所在意的事,以及在意的程度。事先規劃未成年懷孕之青少年可能在意的各種考量,編輯成條例式的問題,再與當事人一一討論其對這些議題在意的程度。例如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未婚懷孕、不忍心把胎兒拿掉、不想這麼早做媽媽、無法繼續學業、沒能力扶養小孩、無法負擔人工流產的花費、重要他人與當事人的關係因不同決定而受到影響等。階段 3.決定性會談 (Decision Talk)。(1)確認青少年有聽也有懂。對於前面所討論的各種選擇與說明,應確認青少年是否都真正了解,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檢視他的回答。例如:如果計畫生下小孩,需考量未來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費、學業、養育孩子等很多細節──是否覺得這些事情應該都沒有問題?若選擇終止懷孕,需考量目前的懷孕週數和人工流產方式──是否可以接受終止懷孕以及需要採取的流產方式?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但又不希望被別人發現未婚懷孕,是否有想好如何安排?若是終止懷孕,現在所採用的流產方式之費用是否可以負擔或確定有人會幫忙支付?若打算把孩子生下,是否有計畫先寄養?或可接受出養?(2)詢問青少年是否自己或與家人已可做決定了。此時青少年可能有了較為全面的訊息,且已洞悉自己的偏好及價值觀,較容易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但也有可能仍無法做決定,這也是正常的反應,醫療人員需耐心陪伴他們探索後續可能需要的協助,也許他們想要再和家人、男友或其他人討論;或許還要自己再想想;也可能需要有其他專業團隊介入協助他們進行家庭會議。階段 4.決定後之後續事宜。當青少年做出選擇後,醫療人員還需與其討論後續步驟,依最後的決定做規劃,並監測其執行狀況,例如決定做人工流產,是否有依期實施,人工流產後是否有回診;計畫生下小孩的話,是否有定時產檢;執行期間是否遇到障礙等。若當事人面臨或提及其他問題,也可能還要再安排其他有關做決定的會談,或提供經濟、心理支持、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協助。除了處理青少年的意外懷孕事件本身,建議仍應提供青少年周全的健康照護,例如是否有菸酒、檳榔、物質濫用等高風險行為;其身、心、社會等狀態是否屬高關懷群;性與生殖健康、兩性議題、親子關係等方面是否需要提供協助。且於出院或臨床介入告一段落時,重新評估其健康促進需求,訂出個別化的健康照護方法,其中包括提供事後諮商、悲傷輔導、避孕衛教與措施,或轉介社福機構加入青少年父母方案等,且應進行後續追蹤。其他應注意事項由於青少年為未成年,與懷孕事件相關的討論通常需要有家屬參與,但建議仍需安排適當時機讓青少年有獨自表達的機會。若青少年及其家屬不能達成共識,難以做出決定,可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其他的資訊、是否需要更多時間考慮或與其他人討論,必要時可邀請心理師或專業人員來進行家庭協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9 養生.人生智慧
老公突心肌梗塞過世、愛妻車禍當場死亡!心痛能治療嗎?心理師:「一方法」助你走出傷痛
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教你如何說出自己的悲傷故事,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令人悲傷的生離死別故事‧如英35歲老公 突然摀著胸口倒地死亡年輕的女性如英提起那段驚恐的過程,臉上難以掩藏緊繃與悲傷,她無法抑制的流著淚,她的身體仍有如當初經歷先生驟然而逝時的恐慌而不停顫抖。一邊哭泣一邊說:「我和先生已結婚四年,孩子剛滿三歲,原本我們的生活還算過得不錯,先生有穩定的收入,薪資讓一家人過著滿舒服的日子,唯一的代價就是先生很忙碌,總有開不完的會議、執行不完的企畫案,幾乎天天夜夜加班,我雖然不忍心,但我們說好要先讓先生拚事業的,先生正被重用,工作上可以更有表現的。這幾乎是每個正值青壯年男性都會努力的事,我們都想讓家更舒服,希望給孩子更有保障的生活。 但沒想到有一天清早,先生突然摀著胸口,表情十分的痛苦,發出一聲呼吸哽住的聲音後,隨即倒地不起,失去意識,怎麼叫都叫不醒。我嚇壞了,急亂中撥打『一一九』後,我忘了自己是如何度過那些等待的時間,我又急又慌張,不斷探望陽台外看看救護車是否來了,等到救護人員來時,卻告訴我,先生已斷氣了,必須交由警方與檢察官處理。頓時,我們的家變成了死亡現場,而我先生的遺體必須由檢方帶回解剖確定死因。 我的先生還這麼年輕,三十五歲不到,怎麼可能會突然的死亡呢?我完全無法置信。當時的我無法理解什麼叫悲傷,也無法知道什麼是軟弱,我照著警方的指示,回答他們的問題,製作筆錄,我完全不知該怎麼反應,有什麼訊息進來腦子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我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覺得這一切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我像是在辦理別人的事,無法像是訴說自己的遭遇一般的悲慟與感傷,我甚至覺得這可能是夢,我好希望趕快從夢中醒來,趕快讓自己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靜芸的先生心肌梗塞而過世另一位年輕女性靜芸的先生也是突然心肌梗塞而過世的,她臉上滿是哀傷的說:「雖然我的先生有機會送進醫院急診室搶救,但在所有的急救措施施行後,仍然無法挽回性命,醫生告訴我,他到院前其實已死亡,就算救活,也很有可能是腦死病人。我的孩子還沒上小學,我的先生竟然就這樣放下我們?我自己是個醫療從業人員,我在先生急救的過程中,試著為先生找最好的醫療處理,我有許多的醫療資源可使用,但最後,這些醫療資源並未改變任何的情況,我在我最熟悉的環境中面對了先生的不告而別。」‧常毅的妻子車禍當場死亡常毅的妻子則是在馬路上被兩台對撞的轎車波及而被撞倒,當場死亡。因為妻子身上未帶任何證件可以表明身分,一直到深夜,常毅都沒有接到任何的電話告知他妻子已遭遇不幸了。直到常毅覺得不對勁,才和兒子一同到警局報案妻子失蹤,也在那時候,他才得知原來妻子在上午已經身亡了。 沒有經歷過程,沒有訊息知道妻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突然間被告知妻子死亡,感覺起來就像是場玩笑,若不是看見身體因重擊而破裂瘀黑的遺體,任誰也難以相信一個人怎麼可能說消失就消失。但,即便看了遺體、辦了葬禮,常毅在情感上仍然無法相信妻子在生活中不復存在了,他一點也不想提起這件事,一點也不想有任何悲傷的感覺,他努力讓生活的一切維持本來的樣子。當他愈抵抗生活已變了樣的事實,他就愈難調整生活的型態來因應新的人生挑戰,於是,無力與挫折就愈多愈重,終於讓他承受不起而精神崩潰。延伸閱讀: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將有新的旅途經歷生離死別 心碎與心痛能得到治癒嗎?當你讀著這些故事時,你可能很快的就能感覺到這些是令人悲傷的經驗,是關於生離死別的故事。這些故事相似於你熟悉、承受過的情節,或你曾經出現過的感受。或許正因為你失去了一個很親密的親人或朋友,遭逢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破碎與斷裂;你可能已走過一大段煎熬的路,或是你正要開始走這段未知旅程。你可能會懷疑,一本書可以讓心碎與心痛得到治癒嗎?能讓悲傷與思念終止嗎?被毀壞的人生夢想可以重建嗎?我明白,在夜半想起失去的摯愛和摯親,痛不欲生的滋味,因為我受過;在反覆掙扎中,懷疑自己的人生就此要毀滅的滋味,因為我受過;懷恨老天為何破壞我的幸福,覺得自己是被故意挑出來獨自受苦的滋味,我也受過。因此我知道,徹底心碎與心痛的感覺是無法完全消除的,破碎斷裂的人生是無法完全恢復的,但這都無礙為你療傷止痛,因為那傷痛的確很疼,也苦。即使只是一時片刻的稍微減輕,我們都要一起試著努力看看。悲傷與思念或許也無法終止,但你需要知道,可以如何表達悲傷與思念,讓你不是肝腸寸斷的獨自悲傷,一個人飲泣,因為那太悲辛、太折磨了。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有太多的時間,你感覺到的是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悲傷,你不太確定是否有人能明白與理解你的感受。有太長的時間,你不知道如何向別人說起自己的遭遇,你不確定別人在聽到你的遭遇後是什麼反應。你可能會恐懼面對別人同情的眼神,也害怕別人看穿你的脆弱與無助,所以你可能選擇不在外人面前表現出自己對生命無法依照自己掌控進行的無力感。或是,你開始對這世界感受到許多的未知,似乎這世界變成了陌生的國度,你不確定還有什麼是自己確知或確信的。死亡,會讓原本的生活扭曲變形;死亡,也讓我們期待的人生就此破碎。說不出口的失落-貓咪的驟然離世先說一些我的經驗,我是一個愛貓的人,最高紀錄同時養五隻貓。每天我和這些愛貓生活在一起,大部分的時間,牠們都做著自己的事,睡覺、捕捉昆蟲、吃飯,或好奇又多愁的遙望窗外。我也習慣於這樣的相處方式,似乎不需太在意牠們,牠們仍是過得很好。每天早晨出門,關上大門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當我返家時,可能已失去了某一隻;每天晚上睡覺前,關上燈的剎那間,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不會在我隔天醒來時,我再也看不見某一隻、再也無法擁抱某一隻。牠們就是在那兒,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偶爾會走過來討我的關愛和撫摸。世界像是不會改變一般,每天每天,日復一日,牠們有牠們的日子,我有我的生活。有時候生活太累了、過忙了,我回家倒頭就睡,連和牠們照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雖然有時會有愧疚,但我想等到我有空時,再來好好摸摸牠們、彌補牠們吧!可是,有天的早晨,我再也沒有機會撫摸到其中一隻了。在夜半時,牠奇異的從六樓高的陽台跌落到地面,清晨我驚慌的發現牠時,牠的肢體完好無傷,眼睛沒有閉上,卻早已沒有了呼吸。即使,事情已過好幾年,再想起當時觸摸牠已硬化的遺體的悲痛與愧疚,心仍是隱隱作痛,揪在一起。撫摸遺體的時候,我仍不斷的跟牠說話,問牠是否承受了痛苦?問牠是否痛著了?問牠怎麼忍心突然離開我?問牠,是不是願意原諒我那一陣子只是習慣於牠的存在,好久都沒有陪伴牠、關愛牠的自私?一想到牠痛著了,我的心便疼痛得無法自已,一想到牠無助的墜樓,我的心就自責不已。我從來就不認為牠們(任何一隻貓)會突然死亡、突然從我生活中消失。不是應該要相依偎、相陪伴直到地老天荒那天嗎?不是應該要給我一些時間預備分離的焦慮與悲傷嗎?不是應該要道別、說聲珍重再見後才生離死別嗎?為什麼一切都變了調呢?就這麼一夜,熟悉、親密的一段關係終結了;就這麼一夜,原本想要說出的愛與關心,再也沒機會表達;就這麼一夜,道別和說再見成了這麼難的事。死亡的殘忍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這不是我第一次面對生活的驟變,也不是第一次體驗到死亡的殘忍並如何帶走我所摯愛的生命。我在幼小的年齡時,祖母與父親皆是突然的從我生命中消失,只有一天的時間,我必須面對他們突然驟逝的消息,沒有任何機會面對面的和他們告別,也沒有機會將心底深處來不及說的愛、在乎、尊敬告訴他們。突然的分離,讓我的生命像是被鉗子扭轉破壞過的變形,既扭曲又難看,找不出任何的美感(這部分的故事,我在著作《請容許我悲傷》、《喪慟夢》和《因愛誕生》中曾提過)。好長的一段時間,我活在自責、痛苦、悲傷與無力感中,我用很長的時間,用力的壓抑驟然喪親的痛苦感受,我無法言談、無法觸碰、無法回顧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曾經一度認為在我身上會發生這樣的遭遇,一定是我的錯:我命不好、我受詛咒、我罪孽深重。我沒有其他的切入觀點可以理解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我不知道該安慰自己、心疼自己、幫助自己。我似乎求助無門,只能硬撐在這堅硬沉重的龐大困境裡。我很慶幸,這些曾經讓我痛不欲生的苦痛遭逢,不是為了將我擊垮,而是帶我走向失落悲傷的療癒工作生涯裡,試圖在這一塊對人失落悲傷遭遇不理解也不關心的土地上,成為一位過來人,也成為一位深深同理的陪伴者。說出悲傷的故事而我能從中走了過來,走向一個連我都意外的人生方向,是從「我可以真實說出我的故事」開始的。因為不能說、不知如何說,使我的苦痛經驗長達十幾年處於凝結狀態,像是冷卻掉的麥芽糖膏,動彈不得。我知道我的心裡蓄儲著巨大祕密,我知道我用了很大的力氣掩蓋已發生的事實。這些我都知道,但我能如何?除了不要意識它、不要感覺它,我別無方法。直到我能說出我的故事,寫出我的故事,畫出我的故事,我一步一步的靠近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我從完全無法開口,一次次的嘗試後,開始吞吞吐吐的說著我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講起的遭遇,再到,可以仔細看待每一個小細節、小部分,然後,重新再選擇我要如何說出我的故事?以什麼樣的口吻、什麼樣的語調、什麼樣的情節開始說我的悲傷故事。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便讓那些過往有重新被看見的機會,因為生命的打開,關愛與支持才有流通的入口。也因為說出自己的故事,那些悲傷及喪慟回憶便獲得完整的表達,也有了空間安放它們,不再是無邊無際的影響著生活、干擾著心思意念。如同丹尼蓀(Isak Dinesen)所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悲傷轉變成一個個的故事,那麼所有悲傷就可以承受了。」一個遭遇可以被說出口,並且說成故事的時候,正代表這個人可以承認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也能面對這些遭遇所帶來的悲傷、痛苦、憤怒與傷害。但我們無法一開始就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也無法總是一開始就知道該從何說起,我們需要在嘗試中拿捏分寸,也得摸索面對不同關係的人能說到哪裡。有些人的確會給一些不具同理心的回應,或是透露出一種同情可憐的眼神,但這並不是代表喪親、喪偶的人有多不幸、可憐,而是表示這些人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或是不具備適切安慰別人能力。我們得不放棄的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理解、可以聆聽、可以承接的人,好讓我們說出自己的遭逢與經驗,讓本來無邊無際、難以說明的悲傷,因著故事的出現,而形成了一個對象,並面對它、與它對話、與它交流、與它和好、與它擁抱。 小藜的胎兒在腹中五個月大時突然停止了呼吸,她必須接受手術將胎兒取出。在接受手術前,小藜感受到自己強烈的心痛,胎兒是她期盼了好久、努力了好久,才成功受孕的,但最後還是保不住孩子。她哭泣著,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脆弱,她氣自己無法成功的保護孩子,她也不明白何以自己就是不能像許多女人一樣,為家人生出健康的孩子? 孩子確定不存在後,小藜的生活像是回到原來的步調,似乎一切都沒有改變。沒有人再提起孩子的事,沒有人問過她關於懷孕的事。這件事像個永恆的祕密,只會壓在她的心上,只有她自己清楚知道這一切。 她差一點就相信旁邊親人朋友說的話:「所有的痛苦都是妳自己想出來的,妳不要想,忘記這件事,妳就會過新的日子。」 沒有人經歷過小藜在手術過程中的掙扎與痛楚,沒有人知道她多麼捨不得她的孩子,沒有人理解對她而言,孩子曾經真實的活在她的生命裡面,與她一同呼吸,與她一同存在。也許對別人來說,他們根本看不見這個孩子的存在,但對她而言,孩子的存在卻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在悲傷的關懷與陪伴中,從聽悲傷的故事開始那些故事看似嚇人、驚駭、殘忍,卻也隱藏著動人又深刻的情感。但因為伴隨悲傷與苦痛,在真實生活中,許多人無法聆聽,無法停留關注,於是,遭遇只好被迫消音,只能深深的鎖在心頭,深深的埋葬。久而久之,那曾經一同活過的生命記憶,隨著時間的風化,漸漸的銷聲匿跡。而某一部分的自己,似乎也隨著親人的安葬,一同陪葬了。當一切都消逝了,生命還留下些什麼呢?那曾經熟悉的摯愛,和曾經熟悉的自己都不復存在了,生命,還能說些什麼呢?當生命沉默許久,無以言說時,並不表示一切已不具意義或不重要,有時候,是因為太痛與太傷,讓人不忍直視;有時候,是因為太重與太難,讓人不知從何說起。但唯有我們願意去說,願意將悲傷化為故事時,一切才開始能夠承受。如果,你也從未知道如何說出你的悲傷,如果,那些悲傷的經驗像是重重的石頭壓在你的心頭上,你一定可以深刻的瞭解自己的悲傷是多麼的真實,那不是虛幻,那不是杜撰,那是你生命中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作業】請練習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試著為自己開啟悲傷,試著寫下屬於你的悲傷故事。若是動筆讓你覺得吃力,可以選擇錄音的方式,像是有一個對象坐在前頭,很專注的希望聆聽你的悲傷歷程與經驗。這個對象不會打斷你的敘說,也不會認為你應該怎麼說才行,你僅需要真實的回顧究竟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經歷。也許,這個人會這樣邀請你:我很想聆聽在你身上所發生的事?那是怎樣的過程?你在當中經歷了什麼?請你慢慢說,以你想說的部分開始。也許,你可以嘗試以這樣的句子做開頭:事情發生的那一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後,可以邀請一位你身邊願意聆聽與陪伴的人,完整說出你的悲傷故事。讓你的悲傷經驗透過好好敘說的過程,被你看見、聽見,也被你承認。本文節錄: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希望妳在天上盡量快樂悠遊!」父母思念過世孩子直到生命結束那一刻.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