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B群
共找到
2178
筆 文章
-
-
2023-11-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
「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從北醫退休的韓柏檉教授,是國內無菸餐廳重要推手,在十多年前,胸腔內發現十七公分的巨大肝腫瘤,歷經復發等周折,成為癌存者,從此如同抗癌傳教士般,努力推廣身心靈抗癌。退休了,自稱天生有反骨基因的韓柏檉建議,退休後要擺脫框架,人要作夢、追夢,要勇敢一點。他問,「你敢再談一場戀愛嗎?」推薦閱讀: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韓柏檉從零到有 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 民國九十二年,當時為北醫公衛研究所所長的韓柏檉,承接衛生署(現為衛福部)的研究案,從零到有的推廣國內落實餐廳無菸。當時民意調查有八成民眾支持無菸餐廳。不過,餐廳老闆擔心影響客人上門意願,不願意禁菸。韓柏檉勸說,無菸餐廳可以接到更多孕婦、小孩的客人,無菸只會讓餐廳形象更好,吸引更多民眾前往用餐。韓柏檉與公衛老師、學生們跑遍台、澎、金、馬。韓柏檉印象深刻的說,連藏在南投深山的天龍山莊,躲在台東山邊海濱的餐廳,一行人就這樣驅著車,逐間的拜訪,今天看不完就明天看,確認後才發給認證。結案時,超過一萬家餐廳加入無菸行列。三年後,立法院通過餐廳禁菸,當時還刊登在各大報頭條呢!10多年前 胸腔內發現17公分巨大肝腫瘤但是,二OO八年四月,韓柏檉的世界被翻轉了。從小就B肝帶原,也曾發生急性肝炎,卻疏於連續追蹤。直到因胃口不好,而被家人逼著前往醫院檢查。不得了了,竟是超過十七公分的肝腫瘤,幸運的是可以開刀,他被推往手術室時,大聲喊著「快速充電」為自己打氣。半年後,癌症沒有放過他,肺部滿佈的腫瘤如同滿天星,化療、標靶上場,滿天星慢慢消失。縱然內心恐懼,過了三年,肝臟又發現二公分腫瘤復發。韓柏檉在癌後,除了正統醫療之外,他努力嘗試自然療法、輔助療法、氣功、靈療、抗氧化食物、疏通經絡、靜坐冥想、溫水泡腳,他一概來者不拒。努力抗癌的韓柏檉卻突然面臨,太太因發現膽管癌而過世。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抗癌超過15年 韓柏檉傳授退休準備經驗抗癌歷程超過十五年,韓柏檉不吝就經驗分享給民眾,推廣防癌料理、心靈工程。去年二月,韓柏檉正式從北醫屆齡退休,他說,多數人擔心退休金不足,整天汲汲營營「理財」,但是理財不是守財奴,理財是賺錢不是不花錢,偶而請兒女吃飯、旅遊,偶而搭乘計程車,跟朋友唱歌、爬山,開銷並不大。若整天在家發牢騷,子女見了都害怕。他鼓勵,要努力走出去,「如果整天在家看電視,什麼都不做,是要等死嗎?」韓柏檉說,退休後不要停止工作,最好是將原本熟悉的事物延伸為工作,例如他是公衛背景,除了課程演講之外,加入建同基金會擔任營運長,不僅幫助民眾、幫助基金會、他也可以有些許收入。並成立自我品牌,分享防癌好物。他靈機一動,「不如以後就叫韓蝦皮吧。」「勇敢一點!問自己敢不敢、要不要、想不想,退休後,若那早已褪色無味的婚姻,只為財產困守,就該擺脫了,問自己,敢不敢再談一次戀愛?要不要去環遊世界?要不要去玉山攻頂?」韓柏檉說,公衛的終極使命是「百齡壯年」,人活到一百歲,要像壯年一樣。別被六十五歲框住,人生無關年齡,在心。「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退潮了,才知誰沒穿褲子」這句話真義如何?
股神巴菲特名言:「退潮了,才知誰沒有穿褲子?」這句話有很多解讀。中國古語說:「疾風知勁草!」「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大概是同樣的意義。事實上,在醫學上,它有更深刻的意義。例如,平常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人,跑起步來會氣喘如牛,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心臟出了問題,體型魁梧,像運動選手,怎麼有一天腹痛了去檢查,才知肝臟長了一顆大腫瘤,破裂出血了。有些人平常看似很健康,怎麼突然劇烈頭痛倒地不省人事,一檢查才知道腦袋長了血管瘤,破掉了。有些人平時都好好的,出國旅遊,吃了大魚大肉,腹痛厲害去醫院檢查才知膽結石發作了。這些都是你我親友之間信手拈來的故事,換句話說,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不代表五臟六腑都沒有問題,除非有做詳細的檢查。好比在海上游泳的人,除非「退潮」,否則你不知道他有沒有穿褲子一樣。這就是平時定期檢查身體的重要性。但是,醫學知識在學校裡未教,醫學又進步神速,出了社會每人忙於工作,忙於家庭、事業,常忘了人體是肉身打造的,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中年以上,慢性疾病慢慢浮現,例如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是健康的隱形殺手,不注意,可能會埋下將來心臟病、腦中風的因子。中年以上,癌症的機率慢慢增加,尤其肺癌是新國病,有抽菸者、有家族史者,中獎機率更高。如果沒有家族史也沒抽菸,最好還是自費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確定它沒找上你,就可安心隔5年再檢查一次。大腸癌是近一、二十年來,國人發生率增加最多的癌症,如果等到大便不順、腹脹、血便出來,再去檢查,通常都不是早期了,治療上會很辛苦,因此平常就做大便潛血檢查,可初步篩檢,最好是直接做大腸鏡檢查最精確。至於40歲以上的國人,大多數人皆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雖然不一定成為帶原者,但肝臟或多或少有變化,可能有了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有了肝癌,因此最好每年超一下——腹部超音波檢查一下,全民超起來,你今年超了沒?總之,千萬要記得,人體不是金剛不壞之身,千萬不要等海水退潮了,才想到自己還沒穿褲子,阿門。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1-10 養生.營養食譜
入秋熬夜晚睡免疫力降,靠5種黑色食材補腎氣!陳月卿「黑五寶」影音、食譜現學現做
時序進入秋冬季,天氣轉涼,日照時間縮短,不少人習慣熬夜、晚睡,壓力又大,這些傷腎的行為,容易傷了腎氣、元氣。養生達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建議,在這個季節裡,可以在早餐喝一杯「黑五寶奶漿」,能夠提升免疫力,幫助修補組織,補養腎氣、減少腎虛,對身體很有好處。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這一杯「黑五寶奶漿」包含黑豆、黑米、黑木耳、黑芝麻與黑棗,黑棗也可以紅棗代替。陳月卿說,這些黑色食材包含蛋白質、全榖雜糧類食物,也含蔬菜、水果、優質健康油脂等,營養豐富又均衡。黑豆、黑米一起吃 蛋白質利用率增40%黑五寶奶漿中,黑豆是重要主角之一,古人說「豆為腎之榖」,其中的豆是指黑豆,富含植物性蛋白質、鈣、磷、鐵等礦物質與鋅、硒等微量元素,也含有花青素,可提升免疫力,幫助調整體質。黑米也稱為黑糙米,富含維生素B群、鐵、鈣、鎂、鉀等礦物質,也含膳食纖維及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質,具增益氣血及明目功效。陳月卿建議,黑米也可以紫米替代,先泡水3小時,或蒸煮時在內鍋多加一格或半格的水。當黑豆與黑米一起食用,蛋白質利用率可提升40%。黑木耳、黑芝麻、黑棗 營養更加分黑五寶奶漿中的黑木耳屬於蔬菜角色,含許多膠質、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潤腸,排除體內廢棄物。黑芝麻又稱為「神仙的食物」,含有許多維生素E與鈣、鐵等營養素,使用上可採低溫烘焙,可增添香氣,也比較好吸收。黑五寶奶漿當中,若添加黑棗或紅棗,可幫助補氣、安神,也可增加氣血,等於幫助調養體質,補氣、補血都面面俱到。早餐、晚餐、下午茶 都是飲用好時機陳月卿建議,這杯黑五寶奶漿的水量可自由加減,可在早餐時飲用,也可當成晚餐或下午茶,除了有助顧腎氣、補元氣,也可安神、明目,在秋冬季節,來杯充滿芝麻香氣的黑五寶奶漿,身心都會非常舒暢。黑五寶奶漿食譜 (1人份)食材:蒸熟黑豆50公克、煮熟黑米30公克、煮熟黑木耳40公克、黑芝麻1大匙、去籽黑棗或紅棗3-5顆、熱開水250cc作法:1. 先將黑豆、黑米與黑木耳蒸熟、煮熟。2. 將煮熟的食材放入食物調理機,再放入黑棗或紅棗及黑芝麻。3. 倒入250cc熱開水後,用食物調理機打一分半到兩分鐘時間。4. 完成後總份量約400cc,即可食用。1.蒸熟黑豆 50g 2.煮熟紫米飯 30g3.煮熟黑木耳 40g4.黑芝麻 1 大匙 5.紅棗 ( 去籽 ) 3~5 顆6.熱開水 250cc(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8 養生.聰明飲食
大白柚耐放可達1個月 農業專家曝「最好吃」時機!果皮別丟可製精油、蚊香、除臭
中秋節文旦吃的差不多了,現在換白柚上場了!大白柚跟文旦一樣,不但耐放,而且愈放愈好吃,農業專家指出,大白柚放到果皮完全轉黃時,果肉更軟嫩、風味更突出。柚子品種多 從8月到年底都有得吃根據《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介紹大白柚,文旦在中秋期間盛產,白柚則接力在霜降時節採收。大白柚正式名稱為「麻豆白柚」,台灣柚樹主要生長5種柚子:麻豆紅柚、西施柚、麻豆白柚、麻豆文旦和蜜柚,產季一直從8月持續到年底。白柚與文旦口感類似,都是屬於芸香科柑橘類植物,但與文旦相比,大白柚重了2、3倍,果肉豐厚、香味更濃、汁液更飽滿,風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白柚還適合入菜,其酸甜和香氛很適合用來平衡海鮮類食材,比文旦更多汁飽滿的果肉更能帶出豐富的口感變化。大白柚維生素C含量豐 是蘋果18倍根據《食農教育士:食農知味》臉書粉絲專頁,彰化二林食農教育士洪世文撰文指出,大白柚甘甜中帶點微酸,富含維生素C、B群及鉀、鈣、鎂、磷等礦物質、膳食纖維,也含有多種植化素,如柚皮苷及橙皮苷。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大白柚果肉,所含維生素C是蘋果18倍、櫻桃5倍;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消化!白柚果皮用途多 可製精油、蚊香、除臭洪世文指出,愈大顆的白柚,外皮愈厚,滿佈油胞的外皮可以製作精油;挖空果肉後填入中藥再蒸煮乾燥,便是很多人喜歡的「柚子蔘」,可以生津止渴、潤喉美聲。平時在家品嚐大白柚,其果皮放在冰箱裡可以除臭、曬乾還可作為天然蚊香,發揮巧思,種子還能變身美麗的盆栽,用途非常多元。柚子熱量不低 3種人酌量食用柚子的熱量並不像想像中那樣低,像三片文旦(約110公克),熱量就有61大卡;體型較大的白柚,兩片(約165公克)的熱量就也有65大卡。不過只要適量食用,一般人吃柚子不必設限。要留意的是柚子屬於高鉀水果,洗腎患者雖不必忌口,但須評估一整天的鉀攝取量後,酌量食用,糖尿病患則須斟酌熱量,吃太多恐怕會讓血糖值竄升。而柚子的膳食纖維豐富,腸胃較不好的人吃太多柚子也可能會脹氣、不斷排氣,甚至是拉肚子,但不吃過量就不會。好吃白柚這樣挑1.果皮光滑、油胞分佈均勻,色澤呈黃綠至黃色。2.整顆呈圓球或扁球形,外觀勻稱,避免歪斜或尖頭。3.果實有沉重感,代表果肉豐厚、水分多,1-2公斤左右最佳。白柚保存看這裡1.大白柚買回後,置於室內陰涼、通風處保存,熟成的過程中,釋放天然的柚香使滿室芬芳。2.大白柚頗耐存放,甚至可達月餘,果皮完全轉黃,果肉更軟嫩、風味更突出。【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食農教育士:食農知味》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7 養生.聰明飲食
《甄嬛傳》吃苦杏仁會要人命,是真的!原來杏仁分3種,杏仁粉與好市多賣的杏仁不一樣
大陸宮鬥劇《後宮甄嬛傳》至今仍重播不斷,堪稱宮廷劇的經典。不過劇中常有食物中毒的戲碼上演,成為討論焦點。比如安陵容吃完一盤杏仁後,就毒性發作身亡。(圖片/翻攝自GTV八大電視 YouTube頻道。)大陸宮鬥劇《後宮甄嬛傳》至今仍重播不斷,堪稱宮廷劇的經典。不過劇中常有食物中毒的戲碼上演,成為討論焦點。比如安陵容吃完一盤杏仁後,就毒性發作身亡。苦杏仁吃過多真的會致死嗎?一到秋冬,杏仁茶攤販開始出來擺攤了,少不了要喝一杯溫暖的杏仁茶。以下要帶您瞭解杏仁(粉)功效營養有哪些?平常賣場賣的綜合堅果中的「杏仁果」其實不算是杏仁?以及食用禁忌、杏仁茶食譜。抗癌之果「杏仁」營養成分陳潮宗中醫師指出,杏仁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等,其中胡蘿蔔素的含量在常見果品中僅次於芒果,維生素E更是其他堅果類的10倍以上。維生素E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抗氧化、抗癌、抗老化等。杏仁功效超多元!能止咳去痰,也是婦科良藥杏仁粉分為兩種:由南杏(甜杏仁)、北杏(苦杏仁)製成的,而「苦杏仁」,為中醫所指的杏仁。陳潮宗中醫師曾指出,在中醫上認為,杏仁具有去痰、止咳、平喘、潤腸的作用,亦可研磨為細末,將其外用可清洗外陰搔癢,為婦科良藥。杏仁尤其可改善兒童體質,小兒容易感染上呼吸道的疾病,可以粉光參、朱貝、天南星、前胡、桑白皮、淮山等藥材共同磨為細粉,用作平日強化身體機能的保健藥物。 杏仁分3種,杏仁果其實不是杏仁?陳潮宗中醫師說明,杏仁其實就是杏子的核仁,屬於核果類。有南杏、北杏之分,南杏仁味甘,又稱甜杏仁,可供一般食用;北杏仁味苦,俗稱苦杏仁,為中醫所指的杏仁,具有醫學上的療效,但因有小毒,每服不宜超過9公克。不過,你知道嗎?平常好市多賣場賣的堅果零嘴—杏仁堅果,其實不算是真正的「杏仁」喔!以下整理南杏、北杏、杏仁堅果的比較:南杏仁(甜杏仁).南杏仁的香氣偏甜,沒有苦味,也正因如此南杏仁較常作為食材,比如:杏仁茶、杏仁豆腐、杏仁粉。.外表較長、顆粒較大。北杏仁(苦杏仁).味道較苦澀,較常作為中藥使用。但其中含有「苦杏仁苷」,生食具有毒性,因此要選擇加工過後的北杏仁,並適量食用即可。.外表較圓、小。杏仁堅果.常見用於甜點中的堅果杏仁,其實叫做扁桃仁,與上述種屬不同,不是真正的杏仁,但市面上大多仍翻譯成「杏仁」。.外型狹長,呈長橢圓狀 杏仁禁忌有哪些?孕婦吃杏仁要特別小心!中醫師周宗翰指出,杏仁分為中藥材使用的苦杏仁和食用級的甜杏仁,苦杏仁確實具有毒性,嚴重的話可能導致心臟麻痺,通常不會給孕婦使用。至於一般民眾在市面上購買的甜杏仁,毒性相當低,適量食用對孕媽咪不會造成威脅,可以當作平日的小點心。建議孕媽咪將一天的甜杏仁食用量,控制在5公克以下,就不需擔心。此外,陳潮宗中醫師也說明,苦杏仁(北杏仁)因有小毒,每服不宜超過9公克。吃多少苦杏仁才會致命?呂孟凡營養師曾於粉專分享,根據研究指出,每100公克苦杏仁中含有5.5公克扁桃苷(amygdalin,又稱為苦杏仁苷),是一種有毒的氰苷,因此,苦杏仁在被食用前一定要先去除毒素;而甜杏仁中則不含有扁桃苷,因此甜杏仁不具有毒素。目前認為,成人若在短時間內吃50顆苦杏仁就有可能致死;而5-10顆苦杏仁對兒童來說就是有毒的。苦杏仁苷的成人致死劑量估計為 0.5-3.5 毫克/公斤體重。苦杏仁經過加熱煮沸後便可以降低其毒性。杏仁果一天能吃幾顆?吃堅果有益健康,國民健康署表示,杏仁果每天適合的攝取量為5顆,或者5顆腰果或10顆花生。此外,也建議吃「原味」,保留完整的營養,並減少多餘熱量與添加物的攝取;較硬的堅果可敲碎、打成粉,或選擇質地較軟的芝麻、花生仁等,搭配蔬菜、牛奶或優格等一起入菜料理,不僅增添菜餚風味,更能順便補充「纖維」與「鈣」。古早味杏仁茶怎麼麼泡?杏仁茶是台灣經典傳統飲品,天氣一變冷,杏仁茶的攤車開始出現。以下就要來教大家做古早味杏仁茶!準備材料如下:.南杏:40公克.北杏:20公克(這個比例不會有苦味).冰糖:4-5大匙(視喜歡的甜度,自行微調).生米:40公克(加煮熟的白米也可以,約1碗).過濾水:1200ml製作步驟如下:1.白米洗淨泡水30分鐘。2.將南、北杏仁加入濾除水分的白米、冰糖及過濾水,用高馬力的食物調理機打碎成漿,記得要盡量細口感才會好。3.邊攪拌邊加熱【步驟2.】的杏仁漿直至滾沸。小提醒:米飯容易沈澱黏鍋底,所以全程記得要三不五時攪拌。資料來源:台灣癌症防治網、台灣癌症基金會、真食物報報、夢幻廚房在我家、真食物報報、農業知識入口網、國民健康署、呂孟凡營養師延伸閱讀:.研究推薦杏仁是減肥的絕佳補充食物,但不是每個人吃都能瘦!.降膽固醇的最佳食物!堅果不是吃愈多愈好,保存不當也可能致癌.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7 焦點.健康知識+
蒜頭發芽還能吃嗎?剩菜放涼才能放進冷藏?營養師破解食物貯存常見誤解
診間故事子瑄回娘家,想走進廚房找點吃的,看到媽媽放在菜籃車裡一堆的還沒煮的大蒜、薑,子瑄大喊:「媽!大蒜、薑不放冰箱,會不會發芽就不能吃了?」媽媽走進廚房:「只有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其他發芽還可以吃啦。」子瑄打開冰箱,幾天前的火鍋還在裡面,還有待會要做菜的生肉、青菜堆滿滿,心想:「好像不應該這樣放吧?」這些都是對的# 馬鈴薯發芽要整顆丟掉# 冷藏食物時,要熟食在上、生食在下# 罐頭沒有防腐劑營養師劉怡里帶觀念食材、食物究竟能不能放?怎樣才叫放太久?我的建議大家一定想得到:「食物最好都是新鮮的時候吃。」不過,有許多的食材,如:大蒜、薑⋯⋯等辛香料,民眾生活中會碰到,但用量少,或多或少都會把它放置、儲存一段時間,但是它的營養價值一定會隨時間下降。真的不小心放太久時,究竟能不能吃?在此時,我們首先就是考慮有沒有毒,營養是其次。食材放到發芽發芽食物的迷思,大部分只有討論馬鈴薯,因為馬鈴薯發芽時會產生毒素「茄鹼」,對生物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類來說,只要一點點的含量就可能致命風險,所以不能吃。有人比較節儉,會將發芽的芽眼切除,其他部位還是繼續吃;只是,即便馬鈴薯只長出一點點的綠芽,加熱煮熟後,還是有微量的茄鹼,所以我不建議再食用。而且發芽時整顆都會產生毒素,並非切除芽眼就可去除。此外,特別強調:就算高溫煮熟也不能去除毒性。其他會發芽的食材,包括:紅蘿蔔、地瓜、大蒜、薑、糙米、豆類⋯⋯等,如果不想浪費食物,當然這些東西發芽都可以吃。但是發芽後營養成分有沒有改變呢?營養價值相對會流失?當然是有的。吃發芽的大蒜,會發現發芽跟沒發芽的蒜頭味道不同,發芽的蒜頭吃起來比較沒有那麼辛辣,不太辣就是表示它的營養成分已經流失,其中裡面會辣的成分叫「硫化素」,愈多的硫化素吃起來口感會愈辣。另外,蔬菜中營養成分最容易流失的是維生素B 群,因為它是水溶性的;在洗菜的過程就可能會隨著水流而減少。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冷藏方式保存蔬菜,蔬菜保存有個祕訣,就是整顆保存最適當,不要切開;也有些蔬菜比較不容易壞掉可以放在室溫下,例如:高麗菜、根莖類的紅、白蘿蔔。剩菜的營養價值容易因為儲存時間、光照而流失的營養素是維生素C。雖然不會到完全沒有,但是營養價值已經降低,所以我建議蔬菜要當餐吃完,不要放到下一餐。像是綠色蔬菜,如:菠菜、地瓜葉煮好久,其中水溶性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 群、維生素C 易流失。當菜餚久放以後會改變顏色,通常都是代表營養成分部分流失、氧化,維生素B 群、C 和酚類,都是比較容易流失的抗氧化物質。至於,營養價值比較不會變化的有紅蘿蔔,可以隔餐再吃較沒有關係,因為裡面的主要營養素維生素A、β 胡蘿蔔素,是脂溶性的營養素,比較不會因為儲存過久而流失太多。我建議可以冷藏保存、隔餐食用的食物,大部分都是肉類,例如:雞肉、牛肉、豬肉⋯⋯等,也較少營養成分的流失。至於海鮮、豆製品,因為容易腐敗,煮完以後建議還是盡快食用完畢,最安全就是只準備一餐的份量。便當又該怎麼存放?便當怎麼儲存? 是許多媽媽、上班族的大哉問, 其實食物的營養成分,並不會因為在冰箱放一個晚上,馬上就流失了非常一大半。例如,前一天晚上把食物準備好,或者水果準備好,放在冰箱裡隔天帶去辦公室或學校食用,食物並不會因為這樣,就失去大部分的營養價值。我會這麼建議,是因為必須要把生活便利性與營養,做一個通盤的考量,像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一大早起來處理太多的食物。若是一早起床煮飯或切水果,可能會來不及上班或上課,所以前一天晚上將便當準備好,就成了不得不的選項。至於便當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就不要太在意,例如蘋果切好發黃、氧化,就學術的角度來看,營養成分會降低,抗氧化的酚類會下降多一點,再放久一點,維生素B 群、C 會流失一點。但是其他的營養素都還在,例如膳食纖維、醣類等,大部分都還保存著。重要的是,冰箱並不是個讓食物萬年不腐敗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採買食物前,還是要考慮能不能在新鮮的時候,把它全部吃完。剩菜冷藏方式有撇步按照衛生單位的建議,食物不建議隔餐食用,最好避免剩菜剩飯的問題。可是當家裡有剩菜吃不完?還是要進冰箱,所以怎麼保存很重要。以前的做法是等到放涼才能冷藏,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建議只要用手摸你覺得熱熱的但是不燙,不用放到涼就可以直接放進冰箱。原因是當食物停留在「危險溫度帶(temperature danger zone)」,約為7~60℃,這是最容易孳生微生物的溫度,所以直接避開危險溫度,放入7℃冷藏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冰箱冷藏庫的溫度標準是設定在7℃以下,因為7℃以下才不容易有微生物滋長。如果要讓冰箱有完整的冷藏能力,維持保鮮的溫度,也要注意貯存的容量。建議不要把冰箱塞滿,最好只放70% 的食物,保留30% 的空間讓冷氣循環。冰箱冷藏要特別在意的事食物不要整鍋放冰箱,可能話最好分裝。像是滷肉常會一次滷一大鍋,我會建議把它分裝成數袋、數盒,分開冷凍、冷藏保存,要吃的時候再選擇一份出來解凍,以免同一鍋不停的反覆加熱,甚至發生交叉汙染,讓整鍋滷肉都不能吃了。所謂的交叉汙染,特別容易發生在保存剩菜時。傳統的媽媽收剩菜時,分類沒那麼精細,為了節省餐具使用,還可能將數種不同的菜餚放在同一個盤子裡面冷藏,這是交叉汙染的來源之一。此外,我建議剩菜再次加熱的溫度,也就是食物中心的溫度,必須到達75℃以上,才不容易有微生物滋生,最好是煮沸,也比較不會有食物中毒的問題。在冰箱中存放的時候,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冷藏的原則是「熟食在上、生食在下」,最上面一層應該是煮熟的熟食、剩食,中間一層放蔬果,生食就放在最下層。生的魚、肉或是從冷凍庫拿下來退冰,應該放在冰溫保鮮室或解凍室內。因為生食容易有血水、髒汙,不要讓血水或汙染物接觸到熟食或水果。(本文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全民營養必勝攻略》)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5 養生.聰明飲食
可降低10%壞膽固醇!最新研究揭一個簡單的飲食動作就有幫助
新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可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多吃植物是預防和減緩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主因。以植物為主的飲食,通常與較低的膽固醇相關。那麼該完全戒掉動物性飲食嗎?專家認為,只要少量肉類、多樣蔬菜,就可以獲得好處。採用植物性飲食,可降低對降膽固醇藥物需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因為斑塊堆積,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為了了解植物飲食如何影響心臟健康,丹麥的研究小組對1980年到2022年間發表的30項研究進行分析,這些研究是關於純素、植物性飲食與雜食對成年人血脂的影響。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高密度膽固醇(HDL)和三酸甘油脂。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主要結構蛋白)是心血管疾病的標誌物。動物飲食含有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更是增加壞膽固醇的主要因素,而高膽固醇的食物,往往飽和脂肪含量也高。這些食物包括肥肉、全脂乳製品、奶油、糕點、香腸、乳酪和培根等。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的這項研究,作者發現純素和植物性飲食可將LDL降低10%,總膽固醇降低7%,Apo-B降低14%。研究還指出,採用植物性飲食,可延遲或減少對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藥物)的需求。地中海和低脂飲食都有好處,前者更有利心血管。雖然植物性飲食對改善血脂有很大助益,但要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維持蔬食或純素飲食,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在一項研究中,超過1000名有冠心病的人,被分成兩組,分別進行地中海飲食與低脂飲食。這兩種飲食都包含複合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而飽和脂肪、紅肉和加工肉類的含量則較低。結果顯示,進行兩種飲食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顯著減少,地中海飲食更優於低脂飲食。地中海飲食並非不含肉類與奶製品,而是加入大量植物性食物,以及來自魚、橄欖油、堅果的不飽和脂肪。這項研究結果證實,只要減少攝入動物性產品,加入更多蔬食,就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從長遠來看,以植物為主、包含少部分肉類的飲食,更容易執行,也較能長久維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太太肝腫瘤要手術 竟要求老公要結紮
診間,年輕女士看起來滿緊張的,她懷了孕、抽了血,發現胎兒蛋白高,產後特回來檢查。超音波一做,發現肝臟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我告訴她要及早手術治療。她聽了大叫一聲:「完了,弟弟肝癌手術不到3個月就走了,這次輪到自己要開刀,會不會故事重演?」她當著我的面要求老公要做輸精管結紮,我很好奇。她說:「我有兩個小孩,我可以容許你有新老婆,為孩子找一個新媽媽,但不許新媽媽自己有自己的小孩,因為通常自己有小孩後,就不會疼前妻的孩子了。」老公答應了她的要求,去做了輸精管結紮手術,並把切下的輸精管放在福馬林的玻璃瓶內,放在客廳內。想不到手術成功,到現在十多年了,她活得好好的。「每當夫妻吵架,看到客廳玻璃瓶內那兩小段輸精管,我心就軟了。」這是真實故事,在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一家裏面常常好幾個人都感染到B型肝炎,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這些人就是所謂的「肝苦人」。目前台灣有兩種人,一種是舊台灣人,一種是新台灣人,前者是民國75年以前出生的台灣人,後者是民國75年以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有接受B肝疫苗注射。因此他們成為B肝帶原的機率不到百分之一,反之,舊台灣人每5至6人就有一個B肝帶原者,這些舊台灣人要定期追蹤,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才能保有好心肝。而且即使得了肝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通常應該都很好,也不用叫老公去「閹掉」,以免新媽媽不照顧前妻之小孩,而擔憂在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被日本人譽為山中的鰻魚!「山藥」護血管、助消化... 8食譜一次看,教你山藥排骨湯怎麼煮?
山藥給人最普遍的印象就是吃起來「黏答答」的,因此在日本也被稱為「山中的鰻魚」。而在中醫觀點上,山藥被認為是秋季的潤補聖品,自古以來,山藥就有「神仙之食」、「食物藥」的美稱。山藥的功效營養有哪些?進補湯品「山藥排骨湯」怎麼煮?山藥禁忌有哪些?以下帶您一次瞭解。山藥的功效與營養山藥又名淮山,有「神仙之食」的美名。自古以來,它就被譽為補虛佳品,備受稱讚。《神農本草經》曾指出:主傷中、補虛除寒熱熱邪氣、補中益氣。而《本草綱目》也指出:宜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的模樣貌不驚人,土褐色的外皮,外形呈較細的圓柱狀,肉白而堅,咀嚼時口感微酸發粘。金門縣衛生局醫療刊物《養生醫療健康島》指出,山藥中含有大量澱粉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膽汁鹼(choline)、尿囊素(allantoin)等。其中重要的營養成分薯蕷皂,是合成女性荷爾蒙的先驅物質,有滋陰補陽、增強新陳代謝的功效;而新鮮塊莖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質、消化酵素等,可預防心血管脂肪沉積,有助於胃腸的消化吸收。許多古典醫籍都對山藥作了很高的評價。《養生醫療健康島》對於山藥功效的介紹整理如下:1.能防止心血管系統脂肪沉澱,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減少皮下脂肪沉積。2.中醫認為山藥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多種功效。3.對肺虛咳嗽、脾虛洩瀉、腎虛遺精、帶下及小便頻繁等症都有一定的療補作用。4.山藥含有可溶性纖維,能推遲胃內食物的排空,控制飯後血糖升高,還能助消化、降血糖。5.山藥屬於高鉀低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山藥排骨湯怎麼煮?加紅棗、枸杞更養生美食頻道「天天好味 Home Cooking」Amber老師分享家常山藥排骨湯食譜,搭配紅棗枸杞,養生又簡單,以下介紹食材準備與做法。食材準備:.台灣山藥 400g.排骨 400g.米酒 50ml.紅棗 8顆.薑片 20g.水 900ml.枸杞 適量做法: 步驟1.備料:切薑片,枸杞、紅棗洗淨泡溫水。 步驟2.準備一盆水倒入白醋1/2小匙,放入去皮切塊的山藥浸泡備用。(防山藥氧化) 步驟3.排骨汆燙後撈出洗淨瀝乾備用 步驟4.排骨、山藥、米酒、紅棗、薑片、水900ml入電鍋蒸,外鍋加2杯水。 步驟5.開關跳起後燜5分鐘,加入枸杞續蒸5分鐘。 步驟6.開關再次跳起後,加鹽2/3小匙調味即完成山藥排骨湯。Tips:步驟2也可於水中將山藥去皮,撈出切塊再放回。泡醋水是為了不讓山藥氧化變色,要蒸煮前再撈出。步驟5可用筷子插入山藥,若筷子可輕易刺穿過,代表山藥已煮好。台灣產陽明山山藥質地細緻,生、熟食或熬湯都適合;日本山藥水分多帶甜味、適合涼拌及生食。山藥還有8種吃法,食譜一次看吃膩山藥排骨湯?其實山藥還可以做成甜品、炒食、炸物,台灣癌症基金會分享以下8個山藥食譜,不妨在家嘗試做看看多樣化的山藥料理:1.糕點:棗泥山藥糕做法如同麻薯,山藥蒸熟和糯米粉,再蒸熟後以棗泥作餡,便成一可口糕點。2.湯圓:300公克山藥去皮蒸熟加500公克糯米粉(或樹薯粉)混合揉成粒狀小湯圓,如同芋丸,紅薯丸,煮紅豆湯,酒釀,湯圓均可。3.生食:a.生山藥片:去皮後過鹽水或檸檬水,冷藏防止氧化,吃時像切生魚片方式,加入喜愛的沾料沾食即可。b.將山藥切碎或磨泥,加生雞蛋混入滾燙的乾飯或稀飯內食用。4.山藥香菇雞湯:雞半隻,香菇數枚,待湯熬好後,將山藥切片放入。5.炒食:a.山藥炒蛋:將去皮山藥切絲,加入打散的雞蛋,待油熱後倒入鍋內,煎炒成塊形,加鹽、蔥後取鍋。亦可摻入紅蘿蔔炒食,添補維生素A。b.紅燒黃熬:紅燒雞中加山藥一起熬煮,亦可用豬肉或牛肉代替,是動植物蛋白的混合菜,補神強身。c.山藥肉圓子:將肉丸及山藥燴煮上桌,為一道下飯菜。6.煎糕:紫色山藥磨漿混合糯米漿或樹薯漿,攤平煎出。7.炸食:切塊沾粉如炸蔬菜般製作。8.包子饅頭:如山藥饅頭,山藥麵條,山藥包子等。山藥禁忌是什麼?這類女性不宜吃多山藥有補肝、補腎的作用,由於山藥屬於薯芋科,以澱粉居多,有補充元氣之作用。不過,周宗翰中醫師曾表示,山藥裡有荷爾蒙雌激素,以及類雌激素,會讓子宮內膜增生,若是女性荷爾蒙不穩定,同時有服用添加類雌激素的食物,將會破壞體內雌激素、黃體素平衡而造成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或是乳房纖維腫脹,因此這類女性不宜大量吃山藥。此外,山藥屬於高鉀食物,有腎臟疾病的民眾要稍加注意。山藥如何保存?台灣癌症基金會分享,山藥皮薄肉厚,皮易剝落,收藏時應用軟紙或泡棉保護冷藏。山藥屬地下塊莖,並為深耕植物;平滑者可沖洗後去皮,不平滑者則先刷洗後再去皮,可避免過多黏液糖及蛋白流失。去皮後可過鹽水減少褐變,保持色澤。不過農糧署提醒,山藥去皮時,黏液中含草酸鈣針狀結晶體,會刺激人類的皮膚毛細孔,因此造成雙手發癢。想吃山藥,可是怕手癢該怎麼辦?試試看圖卡中的2個方法吧!資料來源:金門縣衛生局醫療刊物《養生醫療健康島》、天天好味 Home Cooking、台灣癌症基金會、農糧署延伸閱讀:.削山藥手癢怎麼辦?防接觸過敏、切口變黑,料理方法大公開.物價貴到吃不起!醫推薦5組「協同飲食」聰明吃,讓營養1+1>2.山藥怎麼煮?煮熟還是生吃?保留營養才能顧腸胃
-
2023-11-04 養生.聰明飲食
心臟衰竭怎麼吃?水喝太多竟是禁忌!11種飲食原則一次看,7類地雷食物不要碰
心衰竭幾乎是所有不同心臟病之最後共同表徵與死亡前之共病。末期心衰竭患者之預後甚至較癌病患者更差;心衰竭也是心臟疾病患者猝死之危險因素之一。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常見症狀:咳嗽及喘、疲倦及軟弱無力、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噁心、四肢冰冷、下肢水腫、體重上升、嚴重者會有腹水及黃疸。心臟衰竭的生活+飲食原則心衰竭是一種慢性變化,除了藥物控制之外,也需藉由飲食跟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1.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熱量,平日管理好體重,避免體重過重或肥胖。2.勿喝過多/過少的水分體內過多的水份易增加心臟負荷,導致水腫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因此必須遵循醫囑控制每日水分攝取。建議每天的水份攝取應控制在 1000~1500 cc,水份攝取量的計算要包括食物本身含水量、湯、飲料和開水等。3.鹽分管控,採用低鈉飲食每日均衡飲食,且不加調味料的含鈉量約為451~501毫克(約1公克鹽),因此,應儘量避免額外調味料的使用,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等,並避免醃漬類食物,例如:醬瓜、臘肉等,少喝湯汁。4.飲食均衡、選購新鮮食材飲食要均衡營養,每日飲食中包含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肉豆類、油脂類、奶類等六大類食物。若選擇包裝食品,請詳讀標籤內的成分說明,特別要注意總熱量、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鈉含量。5.少量多餐,吃易消化食物選擇易消化食物,足夠纖維以幫助排便,儘可能少量多餐、減少油炸。6.選擇含鉀、鈣、鎂豐富及高纖的食物,有益降低血壓。7.選擇富含維生素B群食物,尤其是葉酸、維生素B6、B12等有保護心臟的功能。8.多攝取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海鮮類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可降低血脂。9.適當的休息、保持舒適安寧的環境、限制訪客、減輕焦慮、保持愉快的心情。10.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11.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心臟衰竭的7類地雷食物1.超商超飽便當:除了主菜本身含鈉量就高外,所搭配香腸、酸菜也屬於高鈉食物。 2.熱狗: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大量的鹽,若再塗蕃茄醬等調味料,易使含鈉量爆表。 3.泡麵:一碗碗裝泡麵的鈉含量近2400毫克,衛福部建議成人一天的鈉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吃光一碗泡麵,鈉攝取量就超標。4.洋芋片、韓式海苔等零食:留意有些餅乾及韓式海苔,上面會額外灑鹽,會不自覺的攝取過多鈉。 5.湯品、加工食物:丸子、餃子類,食物種含有過量的鈉,不建議食用。6.調味料及醃漬類食物:例如:味精、醬油、沙茶醬、豆瓣醬、醬瓜、臘肉等。7.限制酒精攝取(純酒精10公克以內/天)看完以上介紹的11個生活與飲食原則好習慣,及7個地雷食物要避免,知道要怎麼做避免發作、改善心臟衰竭所引發的不適症狀了吧。除了上述的日常生活習慣,平時也要維持愉快的心情,遠離興奮緊張的情況,以免增加心臟負擔。也請記錄每早空腹時的體重及血壓與心跳,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不會病情突然變嚴重而不自知,發作時恐為時已晚。延伸閱讀:.一次了解心臟衰竭的症狀、原因、危險族群和預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心做美食心衰竭飲食手冊.三軍總醫院-什麼是心臟衰竭?.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心臟衰竭病人之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心衰竭疾病飲食原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幫助病人不當心苦人 談心衰竭飲食原則
-
2023-10-31 癌症.其他癌症
是痣?還是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教你揪出「假的痣」,常見Q&A一次解惑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有點擔心是否為皮膚癌,還是什麼?尤其是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痣,例如凸起、長毛、流血、藍色、紅色等。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以及常見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 真的痣可分成3大類型,黑色素細胞組成形成痣。 羅陽醫師表示,「真正的痣」視深淺程度可分成3大類型,包括交接痣、複合痣、真皮痣。 交接痣:長在表皮層和真皮層交接處,外觀平而黑,是最為常見的痣。 複合痣: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但再更往真皮更多一些,外觀微凸,可能有點長毛。 真皮痣:更多長在真皮層,凸起幅度明顯,外觀會有如顆小肉芽,顏色常見為肉色、淺褐色,在台灣也俗稱「肉痣」,也多半隨毛髮。 為什麼會長痣?長出痣的原因是因為黑色素細胞組成,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可包括日曬、紫外線,這是最常見的。藥物也可能會有所影響,例如免疫抑制劑、或荷爾蒙相關藥物。而像是懷孕、青春期等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有所影響。 痣和皮膚癌常見Q&A解惑!這些常見的「痣」到底是? 了解痣的3大類型、形成原因,羅陽醫師也說明各種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雖都被稱做痣,但未必就是上述所說到的三大類型。 藍色灰色的痣:稱藍痣,大多是真的痣,只是長得較深層,光折射下看起來看似灰藍色。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是突然出現也須鑑別診斷,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先天型黑色素痣:是真的痣,但可能發展成「黑色素細胞瘤」。範圍可能較大,天生就存在,需要觀察。直徑小於1.5公分通常無傷大雅;介於1.5-20公分則需持續觀察;若超過20公分則建議切除,以免發展成惡性的黑色素細胞瘤。 旁邊白色一圈的痣:大多是光暈母斑痣/白暈痣,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白斑症」。皮膚會白一圈,通常是因為黑色素細胞被免疫細胞吞噬所造成,並無大礙。但也要留意自體免疫疾病白斑症的前兆也與此相似。 消失不見的痣:真的痣消失,原理如白暈痣,痣是由黑色素細胞組成,這會吸引免疫細胞對其攻擊、吞噬,當免疫細胞強過黑色素細胞,痣就會漸漸消失。 很一般的紅痣:若僅是單單紅色一點,無其他特徵,通常是名為「櫻桃血管瘤」的良性腫瘤,並非真的痣,是因為皮膚老化所引起。但若有其他異常,則未必是櫻桃血管瘤,也有可能是皮膚癌。 會破皮、流血的痣:可能是真的痣,也可能是皮膚癌。一般而言痣並不會流血或容易抓破皮、自行脫皮、搔癢、傷口久久不癒等症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為「脂漏性角化」,又或是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正轉變成惡性腫瘤,因此產生異常症狀。 長毛、異色、凸起=皮膚癌?不是皮膚癌?從上述可見,單看痣是否長毛、是否凸起、是否為其他顏色等,都並不足以做為評估標準。像是民眾常見用「看毛」的方式評估,其實越中下層的痣、越接近真皮層的痣,越會長毛,因為痣細胞上若有毛囊就會長毛,而毛囊就多在真皮層。 痣會變成皮膚癌?另一方面,許多人也會擔心痣會不會變成皮膚癌,羅陽醫師則表示,除了前述提到的「先天型黑色素痣」,絕大多數的痣並不會變成皮膚癌;絕大多數的皮膚癌,通常不是由痣變成的。日常會聽到「痣變成皮膚癌」一般僅是一種口語話的說法,大多數的皮膚癌從一開始就是皮膚癌,只是外觀有如一顆痣,後續發現異樣被診斷出是皮膚癌。 醫教「ABCDE識別法」,抓出「假的痣」揪出皮膚癌! 羅陽醫師指出,真正有助觀察皮膚癌的方法,可由「ABCDE識別法」進行,這是皮膚科相關醫學界普遍共識,且建議只要出現其中一種情況就要留心,符合越多更越是建議早點檢查。 A:Asymmetrical指得是形狀不對稱,形狀上下左右不對稱。 B:Border指得是邊緣不規則,也就是呈現如鋸齒狀、缺角等形狀。 C:Colours顏色不均勻,包括顏色不均勻或是深淺不一等異常。 D:Diameter指得是直徑比較大,超過6mm或是持續變大就得留意。 E:Enlargement變化比較快,明顯感覺得到變化,或是出現流血、搔癢等症狀。 上述主要為「黑色素細胞癌」觀察方式,此皮膚癌通常又以肢端較容易出現,也就是手腳,尤其是手指、腳指,不過也可以用來觀察各部位是否有其他皮膚癌的病灶,若有發現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脖子、腋下的小肉芽是什麼?是腫瘤嗎?要如何消除? .手指、腳趾黑點是病毒疣作祟?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慎防皮膚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31 醫療.皮膚
白頭髮可以拔嗎?怎樣才能變回黑髮?中西醫教你正確的白頭髮預防之道
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可以預防白髮。早上梳頭髮的時候發現多了幾根白頭髮,不免感嘆自己又變老,也覺得不太好看,糾結著該不該拔掉⋯⋯白頭髮該怎麼辦?為什麼突然開始出現白頭髮了?可以吃什麼改善呢?以下就從中西醫的觀點來了解,到底該如何處理惱人的白頭髮吧!白頭髮可以拔嗎?聽說白頭髮會越拔越多?錯!白髮根本不會越拔越多。會有所謂「拔一根長三根」的印象,捷靚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提到,主要是因為頭髮老化、黑色素減少,導致其它毛囊長出來的頭髮呈現白色,所以才會有「越拔長越多」的錯覺。但徐常捷補充,「拔」這個動作會損傷毛囊,加上拔太多也會漸漸變稀疏,而且白髮拔了也不可能再長出黑髮,所以還是放著自然生長、掉落就好。為什麼我會長白頭髮?我是「少年白」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在《好健康》第28期中提到,頭髮變灰、變白是因為黑色素細胞減少或黑色素幹細胞消失,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徐常捷補充,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在35歲會開始長白髮,50歲後白髮量就會特別多,而有研究發現60歲時,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會長白髮。毛爵生髮診所劉怡坊醫師進一步補充,東方人較常見以鬢角到顳部、後枕部的順序出現白頭髮。不過有些人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除了遺傳,壓力、睡眠品質差、飲食不均等也是原因。這有救嗎?徐常捷表示,基本上遺傳性白髮很難改善,但可以透過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飲食均衡、少用眼和少用腦過度延緩白髮生成。中醫古書《諸病源候論》曾提及「足少陰腎之經也,腎主骨髓,其華在髮。若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則骨髓充滿,故髮潤而黑;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髮變白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趙品諭便指出,中醫的角度認為老化的過程和腎有關,但此「腎」是種臟象。至於網路傳言曾說肝血不足、熬夜會導致長白頭髮,當中肝血屬於「陰」的運作範疇,又跟「腎」有關,因此從中醫理論可以解釋:肝腎會影響頭髮變白,而熬夜會「損陰」、損傷「腎」的狀況,和長白頭髮也有關。臻品中醫院長陳勇利提到, 臨床上早生白髮常見有四種體質:腎精虛損型:除了髮早白、髮質焦枯、容易脫落之外,還有腰痠、容易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的情形,常見於體力過支、年老的患者。心火上炎型:容易口乾、嘴破,經常熬夜、失眠,甚至有小便赤熱、便秘的情形,這類型則不建議使用補藥,以免越補火氣越大、頭髮越白。肝氣鬱結型:需要應酬、喝酒,壓力大且不易排解。血瘀型: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偏高,容易疲倦、睡不飽。中西醫的白頭髮預防之道一、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糙米、小麥胚芽、青菜、雞肉、牛肉、肝臟等等。由於頭髮是由胺基酸組成,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在《保養,從肌本做起:跟著皮膚科醫師打造動人美肌》強調,蛋白質一定要補充足夠,例如瘦肉和魚肉,以及富含鋅、銅、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他也推薦能讓頭髮烏黑亮麗的海帶,不過別食用過多以免甲狀腺機能亢進。另外,徐常捷特別提醒要吃「瘦肉」別吃肥肉,否則肥肉油脂過高,細胞就會老化凋零。其他可預防白髮或掉髮的食材還有黑豆、胡蘿蔔、菠菜、韭菜、香菇、黑木耳和烏骨雞,以及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昆布、髮菜…等。當然,黑髮聖品不能不提黑芝麻,它富含頭髮發育的必需元素,也含有很多的亞麻仁油酸,可以增加頭髮和肌膚的光澤。水果類則有黑棗、柿子、桑椹、桂圓、荔枝等。二、食療陳勇利點出平時頭髮的保健方法之一,就是飲食的補充,他也介紹三種粥品:黑芝麻粥:黑芝麻2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何首烏粥:何首烏3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有通便去淤的效果。山藥粥:山藥20公克、黑芝麻30公克、枸杞子10公克、核桃少許、一般米50公克,煮熟,當晚餐或宵夜使用,有滋腎養陰的功效。香港中醫師呂兆陞則分享「桑椹杞子粥」,將桑椹子、枸杞子各15克,米50克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成粥,也有補腎明目、補血烏髮的功效。三、按摩或許你曾聽說過,常梳頭髮促進血液循環,可以增加髮量和減緩白髮生成,對此徐常捷破除迷思,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不過他介紹一種養好頭皮的按摩術,還能順便放鬆心情:「先將左、右手放在頭頂中線上會合,由中往外像剝橘子那樣,用10隻手指頭的指腹下壓按摩頭皮,每壓一次後再左右各移1公分。」上鼎中醫診所也針對頭皮按摩術補充,將雙手指腹放在頭皮上,以不痛的力道按壓,尤其浮腫處更需要,接著像要把頭皮抓起來一樣輕輕捏起,指腹不動,以不會感到疼痛的力道前後左右移動頭皮。(移動困難的地方代表血液循環不良,可重點加強。)四、其他專家也提醒,保持心情舒暢,消除壓力,飲食睡眠充足、作息正常都很重要。特別是把握黃金睡眠時間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因為睡覺會釋放生長激素,熬夜的話頭髮自然會不健康。除了飲食、按摩等方法,也有瑜伽老師分享預防白髮的「美髮瑜珈」: 同場加映:我有可能一夜變白髮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解釋,一夜白髮通常是指短時間內頭髮變白的情形,不見得是在一夜之間,但現實生活中一夜頭髮全變白的病例很少,長出白頭髮通常是漸進式的。現代醫學認為,雖然有人會覺得「頭髮白了又黑回來」,其實那是逐漸變灰的錯覺,再過一段時間或幾年之後仍會變白。景升診所醫美中心院長邱正宏就直言,染髮是找回黑髮最快也最不得已的方法,長效型或短效型的染髮則要依照需求來取捨。因此我們不妨把白髮當做是歲月的禮物,盡量保持平常心看待吧!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第28期〈牽一髮而動全身— 皮毛學問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部分錯誤】網傳「每天睡前吃一點它(桑葚、核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白髮才不會越拔越多!皮膚科醫師:但是亂拔的後果很可怕...白髮與黑髮的戰爭「早生華髮」── 中醫看白髮問題【邱正宏醫師Q&A】白頭髮真惱人!該怎麼辦?延伸閱讀: 失智、健忘、腦霧怎麼分?如何判斷家中長輩可能失智?失智症名醫分享失智症的「10大警訊」 只是腸胃炎掛急診…為什麼孩子卻「站著走進來,躺著推出去」?一個兒科醫師的夢魘
-
2023-10-30 失智.失智專題
97歲失智阿嬤升格電影咖 家屬這樣做讓患者保持長年輕症
97歲失智奶奶,竟然是全台最「長青」網紅?個性開朗的「中壢一朵花」,在鏡頭下化身為爆笑諧星,以一支模仿饒舌歌手的趣味短片,意外爆紅並獲邀至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進行演出。在孫女導演徐紫柔的異想天開下,召集了鄰居與奶奶拍攝一部阿公阿嬤金剛戰士大戰殭屍的B級片 《記憶戰隊》。在這笑料不斷的拍攝現場中,他們能度過重重難關完成電影嗎?高齡97歲的蔡鍾景妹在10年前罹患失智症,當時家人及早發現且積極治療,多年來維持在輕症的狀態,除了短期記憶有缺損外,多數時間仍可自理。她的外孫女、紀錄片導演徐紫柔,以自家經驗為出發點,將外婆的失智過程拍成正向、溫馨的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顛覆失智症給人沉重的刻板印象,「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蔡鍾景妹剛出現失智症徵兆,是由兒子、也是主要照顧者蔡瑞洲察覺的。他說,媽媽手上經常抓著錢包找錢包、拿著眼鏡找眼鏡等一般人認為的「老化現象」,經朋友提醒,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才確診是輕度失智。所幸早期發現,靠著藥物及家人的陪伴,讓媽媽能盡量維持穩定狀況。不苛責,保持失智者身心愉快家人會常跟景妹奶奶開玩笑,替她取各種可愛的綽號,如「中壢一朵花」、「美女」、「小妹」、「阿龜」等,把奶奶逗得笑呵呵,讓失智者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對於延緩病程有正向幫助。有時候景妹奶奶會忘記事情,但家人不會予以苛責,反之,當她憶起往事時,家人會給予讚美、鼓勵。不像失智症家屬給人灰暗的感覺,蔡家人以正向、開放的態度面對失智症,家族也會討論奶奶的病況該如何處理,不怕去談論。徐紫柔形容,因為大家知道感冒會有哪些症狀,所以有症狀會去看醫生,但因為大家不知道失智症有哪些症狀,所以常常會忽略看醫生。 讓失智者發揮所能獲得成就感徐紫柔從日本攝影師淺田政志的家族照片集獲得拍片靈感,決定以幽默且自然的方式呈現外婆失智的過程,並透過影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現在聽到失智症,年輕人覺得「不關我的事」,中高齡覺得緊張害怕,「最可怕的其實是我們沒有好好認識它」。在拍攝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過程中,劇組配合景妹奶奶量身設計台詞,每句只有5到7個字,一次只給一個行為指令,導演也會在鏡頭外擺出表情讓外婆模仿,瞬間捕捉到景妹奶奶的俏皮神情。蔡瑞洲說,拍戲能激起媽媽對於生活的欲望,不會感覺自己不中用了,讓失智者發揮現有的能力,獲得自信感。小編側記採訪過程中,受過日式教育的景妹奶奶始終面帶笑容,對採訪人員說鞠躬說謝謝,給人溫暖的長者形象,失去短期記憶的她,在家人陪伴下依舊把日子優雅又快樂。失智症或許無法治癒,但我們能以不恐懼的態度面對,減緩患者的症狀,讓他們跟景妹奶奶一樣享有快樂的晚年,正如徐紫柔導演所言,「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更多電影資訊詳見「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臉書粉絲團🧠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資訊,請鎖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
-
2023-10-30 養生.聰明飲食
A型多吃菜、O型適合吃肉?你的血型與你該吃的東西有關嗎?
我在2023-9-10發表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之後讀者HSU來問我酪梨是不是真的像很多醫師和營養師說的那麼神奇。我就引用我發表的吃肉易失智,不吃肉也易失智,海鮮是素食?,告訴他「沒有任何單一的食物是會讓人健康。只有全面性的,均衡的飲食,加上有恆的運動,才有保障」。讀者Deerhsu 就回應:「吃肉不吃肉?血型分類法是否有一定可信程度?參考“血型食療法”~中醫師吳建勳著。依生存需求人類血型變化進程~。」根據博客來書局,《血型食療法》的出版日期是2001-4-15,而內容簡介是「血型為基因的表現型態之一,最新的研究發現,各種血型均帶有基因的優劣點,也各有飲食宜忌,如果吃到不符自己基因、血型的食物,免疫力就會降低,甚至可能百病叢生。書中的觀點可能與您現在的習慣完全不同,但請耐心施行,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本書的作者雖然是中醫師吳建勳,但我相信它是一本英文書的中文版或模仿版。這本英文書是1996-1-1出版,而標題是Eat Right 4 Your Type。這個標題裡的「4」是雙關語,同時代表「four」和「for」,而「Type」指的是「Blood Type」。所以,這個標題的完整翻譯是「為了你們的(4種)血型正確吃」。這本書的作者是名叫Peter J. D’Adamo的自然療師。根據亞馬遜網站,他從1996到2018共出版了33本書,而它們的標題裡都有Eat Right 4 Your Type。這位自然療師也在亞馬遜網站販賣針對個別血型的「血型營養素」和「血型保健品」。但是,此一飲食法是早已被判定為偽科學,例如:Emmy De Buck博士是比利時Leuven大學的助理教授,也是比利時紅十字會實證實踐中心的經理。她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3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diets lack supporting ev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血型飲食缺乏支持證據:系統性評價)。結論是: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實血型飲食所聲稱的健康益處。Ahmed El-Sohemy博士是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系的教授,並擔任加拿大營養基因組學研究主席。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在2014年發表論文ABO Genotype, ‘Blood-Type’ Die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ABO 基因型、「血型」飲食和心臟代謝危險因子)。結論是:研究結果並不支持「血型」飲食假說。Neal Barnard醫生是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負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的主席。他和另外五位同事在2021年發表論文Blood Typ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in Response to a Plant-Based Dietary Intervention(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幹預引起的心臟代謝結果的變化無關)。結論是:血型與植物性飲食對體重、體脂、血脂濃度或血糖控制的影響無關。克里夫蘭診所在2023-1-21發表The Blood Type Diet: Does It Really Work?(血型飲食:真的有效嗎?)。它的副標題是:研究顯示你的血型與你吃的東西無關。哈佛大學在2022-2-10發表Diet not working? Maybe its not your type(飲食不起作用? 也許這不是你的類型)。它在結尾說:「等著瞧—您可能很快就會聽到另一種最佳飲食方法。 我的猜測是這與你的血型不會有任何關係。」(註:這是在嘲諷此起彼落五花八門的時尚飲食法)紐西蘭營養基金會在2022-2-2發表Blood Type Diet(血型飲食)。它的結尾是:「沒有證據表明根據血型排除某些食物或食物組是有效的。 應該專注於建立一個包含所有食物類別的飲食。」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BDA)在2018-12-7發表BDA Releases Top 5 Celeb Diets to Avoid in 2019(BDA 發布了 2019 年最應該避免的 5 種名人飲食)。我把有關「血型飲食」的部分翻譯如下:英國飲食協會(BDA)的發言人每年要處理來自媒體的數百起與營養相關的請求,並與更多向他們詢問最新名人或社交媒體飲食趨勢的患者和客戶合作。 其中一些是可笑的,而另一些則是具有潛在危險。我們請我們的飲食專家找出了他們今年遇到的五種最瘋狂的飲食時尚,以幫助您在 2019 年避免它們。血型飲食是完全基於偽科學。 它聲稱,根據人的血型,食物在體內的耐受性和分解程度不同。 這個飲食法有不同的版本,但一種流行的版本是這樣的:A 型血 – 不允許使用乳製品,以素食為主。B 型血-比較多樣化的食物攝取。AB 型血 – 飲食 A 和 B 的組合(感到困惑嗎?允許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O 型血 – 高蛋白質攝取,不允許使用乳製品、小麥、酒精或咖啡因。建議所有血型的人在運動的同時服用各種補充劑和草藥 – 補充劑和草藥的類型也取決於您的血型。BDA 的判決:血型飲食搞得我們血液沸騰!(blood boil!)。(註:Blood boil是雙關語,一方面是諷刺「血型飲食」,另一方面是表示非常氣憤)原文:血型飲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大姨媽沒來,是姨「丈」不好?
每個月大姨媽都應該準時來,如果大姨媽來得不規則,是許多女士的困擾。如果大姨媽慢了好幾天都不來,更是許多戀愛中男女最擔憂緊張的事情。事實上,大姨媽不來,固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姨媽的老公姨「丈」好不好,更是攸關生命交關。胰臟,左邊「月」是肉字旁,代表是人肉組織的一環,右邊與「姨」太太的姨字右邊是同樣的字體,代表是舶來品,是西方傳過來的,因為姨太太本身不是正宮,也是舶來品,非正統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解剖學不發達,不曉得在人體胃的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像蜈蚣那樣的器官,橫亙在人體正後方、胃的後面。一般人都知道胰臟不好會發生糖尿病,人體吃東西後,血糖升高,要吸收進入細胞內需要靠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先天性糖尿病就是因為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因此一輩子要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血糖。一般常見的中年以後的糖尿病,是胰臟會分泌胰島素但要進入細胞有問題,醫學上稱為第二型糖尿病。這也是台灣至全球最好發的成人病。事實上,胰臟也是我們消化食物的器官,食物中的脂肪及蛋白質從胃進入腸子,要靠胰臟分泌的蛋白酶與脂肪酶把他們分解成小分子,腸子才能吸收,因此胰臟功能不好,吃的食物不能好好消化吸收,輕則容易拉肚子,重則人消瘦,為伊人獨憔悴。胰臟最可怕的疾病之一是胰臟發炎,胰臟發炎了,它裡面的消化酵素跑出來,會腐蝕周圍的組織,引起劇烈疼痛,發炎壞死,甚至造成膿瘍或休克。事實上,胰臟最可怕的疾病是胰臟癌,這幾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它號稱為癌王,因為有症狀出來,通常很難醫治。如果長在胰頭部,很快引起黃疸,及早就醫,做個複雜的手術,或可痊癒。如果長在體部或尾部,通常都是等到體重減輕,或腹或背後脹,看了很多醫師都不好,做了很多檢查才發現,但到了這個時期,治療都很困難。還好近年來,影像檢查發達,透過定期的體檢、抽血、驗癌症指數,或定期做腹超,尤其核磁共振,就有機會及早發現,或許能夠痊癒。總之,大姨媽不來,固然令人討厭,但大姨「丈」不好或發飆,更是影響生命。由此觀之,姨媽或姨丈都是我們家庭的寶貝,一定要好好呵護,家庭才能幸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0-2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重大元凶「動脈粥狀硬化」! 5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一圖揭猝死風險
「XXX因心肌梗塞猝逝!」、「知名上市公司董事長腦中風驟逝!」每每看到這類新聞,總讓人感嘆世事無常。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長年位居第二,是僅次於癌症的疾病。而這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帶大家一起認識和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守護自己與所愛之人的心血,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為什麼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現代人的飲食多高油高鹽,生活習慣也傾向晨昏顛倒、久坐不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為疾病埋下了爆發的種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指的是動脈管壁上生成了由細胞殘渣、蛋白質、脂肪所混合的腫塊,造成血管直徑變得狹窄、身體其他器官獲得氧氣與養分的量也會隨之變少,還可能因為腫塊破裂使血小板凝集於受傷部位而形成血栓,最終產生不可逆的結果。這一段要來帶大家了解動脈粥狀硬化的成因,如此才能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Step 1 血管受傷使低密度脂蛋白進入:不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導致血管氧化受損,使得低密度脂蛋白(以下稱LDL),俗稱壞的膽固醇,得以進入血管內壁並開始堆積氧化,稱為氧化型LDL。‧Step 2 巨噬細胞吞噬氧化型LDL:此時的血管會呼叫巨噬細胞前來處理這些堆積的氧化型LDL,當巨噬細胞吃下過多的LDL後,會形成一個全都是脂肪的細胞,稱為泡沫細胞。‧Step 3 泡沫細胞增長:隨著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中的體積越來越大,此時的血管直徑就會因為這些泡沫細胞的聚集而逐漸變小。‧Step 4 血小板聚集於動脈管壁:泡沫細胞本身會分泌多種發炎物質來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導致血小板開始往受傷部位聚集,稱作凝血斑塊或血栓。‧Step 5 血栓阻塞血流:當血栓或血塊過大時就會阻塞血流,若栓塞部位發生在腦血管時則稱作腦中風;發生在心臟血管時則稱作心肌梗塞。5大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俗話說:「見微知著,睹始知終」。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為了能夠全方位的圍堵動脈粥狀硬化,我們在這一段會分析探討一些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高風險族群。‧年齡與性別:根據統計,45歲以上的男性與55歲以上的女性因為血管老化受損與雌激素停止分泌後,會使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提高,因此Sean建議該族群的人應定期做健康檢查來追蹤自己的健康狀況。‧吸菸:根據統計,六十歲以下的吸菸者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五倍。許多研究都指出吸菸會加速血栓生成、造成血脂異常、血管發炎等負面影響。‧肥胖與不運動:肥胖與缺乏運動的生活會導致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又會加快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高血壓:高壓的血流在血管內易使血管受傷發炎,還會使壞膽固醇容易侵入血管內壁,所以高血壓也被視為一項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糖尿病: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他們的血管也很容易出現發炎、受損的情形,持續惡化便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結果。5點健康守則保護心血管健康如前所述,動脈粥狀硬化的產生,是由諸多因素經長時間累積演變而成的,為了有個讓人「安心」的未來,『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將從飲食營養及生活習慣中總結了五點健康守則來全方位保護你我的心血管健康!1.攝取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維他命C、維他命E及各種植化素都被認為具有抗氧化功能,它們能抑制LDL被氧化,免於被巨噬細胞吞噬的風險,也能保護血管免受氧化傷害。常見的抗氧化食物如芭樂、藍莓、葵瓜子、胡蘿蔔…等食物,及一些以抗氧化為訴求的保健成分,如余甘子萃取物、西印度櫻桃萃取物、葡萄籽萃取物…等,都含有不同的抗氧化物質,可以保護血管不易受氧化傷害。 2.足量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原因是它們能一起調節血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食物中的香蕉、菠菜、牛肉內分別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B9、B12,維他命B群中的這三種能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別提醒,因為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來源,且需要充足的胃酸才能吸收,因此對於不吃肉類的素食者及胃酸分泌較不足的長輩來說,維他命B12是較不易攝取到足量的。建議這類族群可以選擇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來補充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3.補充Omega-3脂肪酸:美國醫學研究所提出:「一周吃兩次魚肉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及幫助腦部發展」,能帶來這些好處主要是因為魚油中的Omega-3。Omega-3多存在於秋刀魚、鯖魚、鮭魚等深海魚類的油脂中。它有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對抗血栓等功能,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若是想以保健食品的形式來補充魚油時,Sean會建議大家選用含高濃度Omega-3且無添加的魚油以確保自己吃下產品的是安全無虞的。4.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主要可分為水溶性膳食纖維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其中又以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於改善血脂組成有較大的助益。含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有燕麥、秋葵、蘋果…等,它們除了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外,也能減少腸道吸收飲食中膽固醇的量,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效果。5.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理想體重、規律作息、時常運動、不吸菸酗酒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大幅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還可以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完美體態及氣色。動脈粥狀硬化因早期幾乎沒有徵兆而難以發現,素來有「沉默殺手」之稱,根據民國11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中,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奪去了超過兩萬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反思的警訊。為了自己及親朋好友的幸福,平時更應注意勤加保養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將所學的保健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讓大家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不要等到一切都難以挽回時才後悔莫及喔! 延伸閱讀:.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你是否有深刻感受,到了某個年紀後會忽發現自己「老很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衰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超過了一個臨界點,你的大腦就會像掉下懸崖一樣急劇衰老「崩塌式的退化」,甚至影響你的壽命。對此,黃軒教你6招延緩老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大腦衰老的臨界點大腦衰老的臨界點,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會出現急劇下降的年齡節點。黃軒指出,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臨界點:.70歲202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的研究,探索人為什麼會在70歲這個時間點會斷崖式衰老,斷崖式衰老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可追溯到造血幹細胞。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分子損傷的積累是漸進的和終生的,包括「端粒磨損」、「體細胞突變」、「表觀遺傳變化」和「氧化反應」激化。這種分子損傷的逐漸積累到70歲後,大量毒素垃圾增加到臨閥關卡,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身體細胞大量跟著死亡!.54歲、72歳一項發表在《自然》子刊的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和老年時會出現兩個老化轉變臨界點,分別是54歲和72歲。該研究發現,大腦在某個基因(Vimar/RAP1GDS1)的過度表達下,會產生一種「SASP蛋白物質」並約在54歲年齡左右,開始表現就是粒線體碎裂、細胞內的鈣超載、能量代謝下降,這些情況持累積到72歳左右,導致大腦老化加速、認知功能減退和壽命縮短。.34歲、60歲、78歲這是一項2019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研究分析了4263名年齡在18-95歲的受試者的2925種血漿蛋白質,發現他們與年齡增長呈現非線性變化 :(a)34歲開始衰老波峰34歲的突然衰老在「顏值」上體現得最明顯:科學研究認為那是因為參與結構途徑的蛋白質大幅下調,如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質大量減少。這意味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你會臉部肌肉開始塌陷、皮膚開始鬆弛,失去了年輕時的飽滿、彈性和光澤。(b)60歲和78歲明顯衰老的波峰60歲和78歲的崩塌式衰老,不只是呈現在皮膚表面上,而是在「健康」衰老上表現得最明顯:.60歲時,激素活性、結合功能和血液通路相關蛋白變化大量流先,最為劇烈。.78歲時,血液通路、骨形態發生蛋白信號傳導出現大量障礙變化,最為劇烈。 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和78歲的蛋白波峰,主要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波動,與阿滋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CVD)等衰老疾病相關的垃圾蛋白,明顯增加太多了,阻止了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了嚴重的內臓器官快速衰老。這些蛋白波峰與疾病出現和衰老基因表達相關,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三波斷崖式衰老。6方法延緩老化要如何延緩衰老?黃軒分享6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1.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大部分致命疾病都與血管有關,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等。血管是人體的輸送系統,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代謝廢物。要保護血管不老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減少有害物質攝入是關鍵。.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導致大腦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神經元和血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為了控制血糖,建議你定期檢測血糖,尤其是如果你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風險。也應注意飲食,少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腦部缺氧和出血的風險。為了控制血脂,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空腹血脂,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也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魚類等。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導致大腦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大腦的微循環和神經元功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中風。 為了控制血壓,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也應該減少鈉鹽的攝入,多吃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菇、海帶、芹菜、香蕉等。 .戒菸:吸菸是導致腦部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增加腦部缺血和出血的風險。 戒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提高認知功能。 2.堅持運動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同時也是鍛鍊大腦。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血液運送到大腦中,為腦細胞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 運動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我們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力。所以,每周五到七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日常活動無法替代運動的效果。運動能夠改善器官功能、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記憶力。3.終身學習學習是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的最佳方式。任何新的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這可能有助於我們避免與失智相關的大腦損傷。建議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不管是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一盤新棋局、一本新書籍、還是一場新舞蹈,都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改善和刺激新的神經元形成。所以,持續學習活動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減緩智力退化。而經常參與麻將、閱讀報紙、數字遊戲等能夠訓練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的好方法了。4.參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年之後不要孤立自己,與他人建立社交和情感聯繫,能夠降低老化引起的疾病風險。社交網路較大的人,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連結性較好。認識新朋友可以讓頭腦清晰,改變思考方式,獲得新靈感和想法,這些都是大腦的潤滑劑。所以與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必要的。5.飲食健康研究人員發,限制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壽命。經常攝取高熱量的人,相比攝取較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倍,患癌風險增加4倍。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多吃堅果、豆類,少量攝取魚類對健康有益。6.定期進行體檢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必要的。體檢能夠發現潛在疾病,並了解疾病對器官的損害程度。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體檢要有針對性,例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腎臟和血管超音波、生化抽血檢查和腦部MRI/CT等相關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斷崖式衰老對器官的影響。以上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進程,保持健康和活力。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0-26 癌症.淋巴癌
腸道出血、血便竟是淋巴癌造成!不只頸部腫塊 醫曝更應熟記症狀「七字訣」
嚴重腸道出血、血便,不可掉以輕心。一名男子因大量血便而休克,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就醫,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胃潰瘍,但切片報告證實,竟是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癌症造成腸道大量出血,但輸血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立即組成醫療團隊,經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合併類固醇、標靶藥物及多重化療。目前患者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半,無任何復發跡象。腸道出血、血便 竟是淋巴癌造成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王浩元說,男子到院後,血壓極低,使用升壓劑讓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造成找出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因情況緊急,由放射科、麻醉科、腸胃科、一般外科及血液科共20位醫師組成醫療團隊,決定先暫停升壓劑,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北榮醫療團隊屏氣凝神緊盯血管攝影螢幕,在升壓劑停用的瞬間,病人腸道破損的動脈噴射出血流,放射科醫師成功進行血管栓塞止住出血,外科團隊接手緊急切除破損的腸道段落,並建立腸造口。但醫療團隊發現,除該段腸道,至少還有六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為防止剩下的腸道因淋巴瘤持續惡化,再次大出血,病情相對穩定後,血液科醫師開始進行淋巴瘤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標靶藥物,以及調整過劑量的多重化學藥物。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患者終於挺過了首輪淋巴瘤的治療,順利轉出加護病房。王浩元表示,新冠肺炎期間,患者順利完成所有治療,並成功關閉腸造口,恢復正常飲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並無任何復發跡象。在北榮堅強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以堅強的決心和勇氣,終於成功戰勝淋巴瘤。王治元說,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最常發生在人體的淋巴結,但也能可能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因身體在頸部、腋下、腹股溝這三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摸不到的地方,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王治元指出,民眾可以用「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醫學將「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稱為淋巴瘤患者的「大B症狀」,只要有出現其中一項症狀,就能稱具有「大B症狀」。但並不是每位淋巴瘤患者都會發生「大B症狀」,依淋巴癌細胞的臨床特性作區分,侵略型淋巴瘤約8成有「大B症狀」,但和緩型的淋巴瘤則只有2成會表現。.淋巴瘤症狀: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淋巴瘤「大B症狀」: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瘤非常複雜 但第四期仍可能治癒王治元說,淋巴瘤與其他固態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有所不同,淋巴瘤即使第四期,仍存在治癒的可能性。以國內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淋巴瘤為例,即使為第四期,北榮仍然有近4成治癒機會。淋巴瘤是非常複雜的癌症,北榮淋巴瘤團隊依國際指引,依不同病理型態分成近百種的各式淋巴瘤診斷,且有各自對應治療策略。王治元說,患者被診斷出淋巴瘤,應尋求血液科淋巴瘤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依個體情況共同討論與制定治療策略,在家屬身心支持下,一同面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4 養生.營養食譜
入秋陳月卿推薦喝「抗感冒五行湯」,五食材聯合作用有效抵禦各類病毒!懶人做法影片教學
入秋了,各類病毒活躍,面對即將到來的秋冬疫情,常南北奔波、很少生病、體力很好的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建議,民眾感覺快感冒時,可以喝一碗「抗感冒五行湯」」保養,不只可讓身體舒服,病氣一掃而空,這碗湯也是讓自己維持體力,少生病的原因之一。五食材聯合作用,抗感冒效益大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陳月卿就靠著「抗感冒五行湯」養生,平安度過新冠病毒肆虐。「抗感冒五行湯」也可稱為「懶人五行湯」,食材包括南瓜、洋蔥、高麗菜、番茄和馬鈴薯,色澤繽紛,可增加食欲,採用用蒸的烹煮方式,營養比較不會流失,味道十分鮮甜,很適合秋冬食用。此道湯品中,除了有金黃色的南瓜、紅色的番茄、白色的洋蔥、高麗菜及馬鈴薯外,也可視個人喜好加入菇類、毛豆等蛋白質食物,一碗湯有全穀雜糧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茄紅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可當成一餐主食,不僅烹煮好上手,好喝又營養。多重營養助攻,有效抵禦外來威脅南瓜「只要加入當季南瓜,就非常好喝。」陳月卿指出,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高鉀,熱量較低,保眼、護膚,可幫助身體修補,連皮一起食用,纖維質更多,是很好的主食來源。洋蔥洋蔥含有豐富維生素C與礦物質鉀、鈣、磷等營養成分,也含硫化合物、硒,陳月卿說,可幫助殺菌、免疫力運作,是抗感冒重要戰力。番茄對抗感冒時,番茄也是很狠角色,陳月卿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β胡蘿蔔素具有很強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力,特別是煮熟的罐頭番茄,濃縮許多茄紅素精華,能充分發揮茄紅素功用。高麗菜高麗菜含有維生素C,有助抵抗感冒,且讓人更有體力、活力,也含有鈣、鐵、磷等身體微量營素素,以及維生素K、U等成分,有助修補黏膜。馬鈴薯湯品中加入馬鈴薯,可增加湯的甜味,陳月卿說,馬鈴薯富含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A、B群、鉀等營養素,具有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降血壓、提升免疫力等功效。透過多種原形食材,帶來抗感冒、維持體力好能量陳月卿指出,這道湯品把各種蔬菜、原形食材一起燉煮,喝一碗湯,等於喝下許多天然營養素,並且色、香、味兼顧,可對抗感冒、維持體力,有效提升全身健康。抗感冒五行湯食材:洋蔥1/2顆、南瓜1/2顆、番茄2顆、馬鈴薯1顆、高麗菜葉數片、番茄罐頭1罐(含整顆番茄)作法:1.洋蔥、番茄、馬鈴薯切塊,2.南瓜連肉帶皮切塊,可保留南瓜籽打精力湯,或磨成豆漿亦可。3.將所有食材放在一個大一點的燉盅,以蒸燉鍋或電鍋蒸40分鐘,即可享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3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症其實也可以很可愛 《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扭轉刻板印象
「記得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萬分珍貴」,失智症在高齡社會的台灣儼然成為是一件持續發酵的重要議題。現今政府倡導「2025 失智友善台灣777,失智家庭照顧者有7 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7 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全國民眾有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絕對是最佳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傳遞媒體。失智症也可能是一份禮物您相信嗎?一位失智症家屬的愛可以號召全人、全家、全社區參與94歲失智症奶奶憶起的旅程,帶給社會莫大的正向能量。透過本片,讓更多照顧者及失智者見證守護記憶的驚喜!當您看到徐紫柔導演在沒有任何資金、資源的贊助,為了守護失智症奶奶和家人的夢想,不斷和社區博感情,「參加接力比賽」、「躲避球賽」、「挨家挨戶的拜訪」等,您就深感佩服「失智」這個禮物,讓我們激昂的看見「愛的力量」。小小的夢想逐步踏實,成就了不凡的傳奇。全力支持失智症家屬快樂的照護失智者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共照中心、社服組連袂失智共照中心輔導之四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怡仁愛心基金會-愛琳社區服務據點、桃園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龜山智樂學堂、歡喜學堂推廣協會、旭登護理之家)與徐紫柔導演共同邀請所有關心失智症近兩百位的民眾一同進電影院欣賞《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許多民眾現場分享發現「失智症其實也可以很可愛」、「光是記得就很忙了」、「知道原來自己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照顧」,貼切又真實的紀錄影像,帶給大家翻轉「害怕失智症」的觀念。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陳怡君主任表示,失智者透過家人、社會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與了解,就能讓失智者安心的在家、在社區裡活動,讓照顧這漫長的旅程充滿更多愛的能量。當你我發現身邊有人疑似失智時,切勿對他說「你就是失智症」,而是應該透過關懷及適切的引導,鼓勵其到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做相關檢查。當大家對失智症更了解時,就能適時調整「溝通的方式」,透過準確的評估、及時診斷及治療,才能達到延緩的目的。更多相關資訊:記憶戰隊ep 1https://youtu.be/51m0ijlQiqU?si=ucmlfjUWTQZITgvf記憶戰隊ep 2https://youtu.be/uyP1Ckki5fw?si=4pgd-Ta1dfujT5vZ記憶戰隊ep 3https://youtu.be/3F8OjjaV-Bc?si=2spDTNqpIzkUBZmE《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粉絲專業桃園長庚失智共照中心
-
2023-10-22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過剩拿去做精油?他提問:是不是對農產品加工有什麼誤會
柚子過剩事件最近引來大眾的討論,正好許多朋友陸續來詢問,所以有點時間來談談。身為農產品加工學出身的韋恩,對於從雞蛋事件中央畜產會招標處理即期蛋的加工,以及柚子過剩大家就想拿去做精油,甚至某些媒體就以日本柚子產業來做想當然爾的對照。我就在想,台灣人對食品加工、農產品加工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好的加工品不是處理即期品、不良品的下水道。.加工不力是台灣只會歌頌小農思維,進行長期扭曲抹黑造成的苦果。.一般人可以沒有產業思維,主管機關不能沒有。蛋的問題我不想談,已經淪為政治口水。柚子精油可以舉例:1.好的加工品不是處理即期品、不良品的下水道。講到國外的加工品,日本長野縣輕井澤果醬、青森果汁等等在台灣身價不凡,賣得嚇嚇叫,請問哪個會標榜自己是用次級品、即期品做的?如果這樣宣傳,還有這樣的身價嗎?這些加工品無不自豪用第一流的原料做第一流的加工品。會搶著喊用次級品、即期品來做加工品的,就是把台灣這個母品牌送進B級品區的短視思維。2.加工不力是台灣只會歌頌小農思維,進行長期扭曲抹黑造成的苦果。台灣產業思維多次號稱要學習日本6次化生產,卻長期重視1級鮮食、3級觀光休閒,卻忽視2級的加工業。長期任由小部分文青抹黑加工品,以不合理的理由貶視食品添加物、食品加工技術,前一陣子討論罐頭,許多同業還在為罐頭長期被抹黑感到氣憤。試問直到需要加工時,才發現無加工業可用。而且加工品已經長期被汙名化,就算生出來,市場價值已經偏低。社會一味討好小農,讓整條供應鏈呈現頭重腳輕的形狀,市場淺碟化而失去處理市場變化的彈性。3.一般人可以沒有產業思維,主管機關不能沒有。柚子拿來作精油是許多人的膝反射,網路上教大家柚子用酒精泡一泡加上點椰子油清潔劑就可以拿來用,但是這種自家巷口最好的思維與產業化相去甚遠。大家不妨問問,如果這麼簡單的話,為何台灣市面上沒有這種柚子清潔劑可以買?因為從手工做做到成為合格工廠可以用的原料是一條長路,在事事要求食安的今天,外用品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相同的。一項原料要開發出來成為ISO工廠可以接受的原料,必須要做到標準化(每次做出來的東西都要一致,要有ISO要求的規格書、COA、MSDS等等文件)、安全評估(有沒有刺激人體性、致癌性、生物可分解性)、安定評估(保存期限多長),如果是化妝品原料還要前往INCI登記等等。(其實看到台灣人跟著喊反對動物實驗時,我是一頭霧水的,台灣產業多是買歐美的原料進來用的,根本無需做安全實驗,大多也無能力做)。所以台灣最多有小作坊的思維,無法進入廣大市場與其他精油競爭,最多就只有台灣的自有小市場,而且法規面呈現灰色地帶。看看農業部之前在北中南東各地大力推動農產品打樣中心,而今有多少得以成為正式商品上市就可見一斑。就算真心要推動,適合加工用的品種與鮮食品種往往是不同的,這需要計劃性策略,不是事到臨頭才想起。就像之前常有柳丁過剩,政府就會補助收購柳丁進行榨汁同時進行冷凍保存,然而柳丁汁有因此成為台灣市場的主流嗎?似乎是沒有的。那些冷凍的柳丁汁有用完嗎?與現在的冷凍蛋結果會很不一樣嗎?柳丁榨汁過甜,缺乏香氣,柳丁本是鮮食用的品種,不適合榨汁,就算有人愛喝柳丁汁,也只能算是台灣人少數人在特殊時機獨特的口味,無法進入大眾市場,這樣的市場以產業來說是少人能跨足的。同樣以日本的柚子為例,(日本的柚子品種與我們文旦柚相差非常多),本來就是加工用的,所以就會以加工業為策略的思考點。日本柚子可不是因為鮮食沒人吃才思考做加工,會拿日本柚子做參考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結語加工業是長期策略思維,加工的存在不是幫1級農業處理問題,而是共存共榮,放大1級農業的價值。台灣長期1級農業敵視2級加工業,視加工業為競爭者,而文青協助推波助瀾,其實是為台灣自毀長城。台灣產季分明、本地市場小,本來就要以出口為重,加工正好可以扮演調節的重要腳色。但食品的主管機關又分經濟部與食藥署,食藥署只管安全、規範,要求度絕對是世界第一級,但能符合這樣的高標,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柚子皮泡一泡酒精就可以滿足的。而看過農委會推廣一些機能農產品,卻連法規是否允許食用都沒搞清,實在令人捏一把冷汗。而應該最具產業思維的經濟部,似乎都沒聲音,可能是忙IC產業都忙不過來了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
第1站 高危險群Q:為什麼糖尿病患要預防心衰竭?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危險群的原因?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想像一下,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國內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致心衰竭的情況,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過去十年來,台灣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竭盛行率約4%左右,事實上,根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實際盛行率高達10%~28%,推估台灣約有60萬名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也就是平均每4-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罹患心衰竭。糖尿病患都該積極控糖,避免併發症,但控糖僅能改善小血管病變,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幫助不顯著,要達到心衰竭預防效果,需要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給予藥物治療,防止惡化。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衰竭發展階段A階段: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B階段:心臟出現結構或功能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但還沒有像是胸悶氣喘等心臟症狀。C階段: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症狀,確診心衰竭,但經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D階段:病情影響日常生活,需使用強心劑,或接受換心手術或安寧緩和等治療。第2站 認識疾病Q: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心臟就像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一旦心臟無力,身體水分與血液會累積在心臟、肺臟裡,增加心臟負擔,患者往往感覺到很喘;又因全身的血流不足,人會出現疲累、水腫等症狀,其他器官也因缺血無法維持身體所需,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中風;肝、腎、肺功能都變差,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其他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但根據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45%至50%,一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超過一半,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雖然心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嚴加控制,仍能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因此一旦確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第三站 自我檢視Q:我擔心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糖尿病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就要警覺心衰竭的可能,應和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但糖尿病患常因不夠警覺延遲診斷,導致確診時已錯過心衰竭治療黃金時期,醫界逐漸有「糖尿病族群屬於早期篩檢無症狀心衰竭病患」的共識,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心臟醫學會更於2022年6月1日共同發布,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腦利鈉(BNP)或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驗,以便篩檢出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心衰竭患者,提早治療以改善預後。從生理學上,左心室功能不良會導致過多血液累積在左心室,造成壓力負荷增加,此時左心室會分泌BNP與NT-proBNP,增加腎臟的排鈉量,減少心室負荷,只要抽血檢查這兩者濃度值,就可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衰竭及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BNP數值高於35pg/mL,或NT-proBNP數值高於125pg/mL,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第4站 如何就醫Q:我有固定回診新陳代謝科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還是要一次掛兩科?有整合門診嗎?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慢性病患若擔憂心衰竭,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給付條件包含:1.有心衰竭理學症狀,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第5站 積極治療Q:我有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有哪些治療方式?這些治療都有給付嗎?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目前糖尿病心衰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糖尿病心衰竭患者常因鹽分與水滯留在體內無法有效排出,造成肺部及周遭組織水腫,使用利尿劑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與水,並搭配其他治療藥物一起使用,臨床上常用藥物包含傳統治療藥物與新一代降血糖藥。(臨床藥物治療見下表)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等。第6站 生活須知Q:糖尿病併發心衰竭了,我可以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避免惡化?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糖尿病患併發心衰竭,在生活方式上,應保持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減少鹽分攝取,以豆製品取代肉類,高纖維澱粉替代白飯。此外,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心衰竭病患的腎功能變差,不能隨便使用成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從以下5點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惡化: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分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分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周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請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1 醫聲.肝病清除
新發現!肌少症肝病患易有併發症 與腸道細菌變化相關
肝硬化為全球十四大死因,每年約造成一億多人死亡;而台灣更是B肝及C肝好發國家,對於肝硬化的威脅更不可輕忽。北榮副院長侯明志領導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研究發現,肝硬化病人腸道細菌的變化與肌少症的發生相關,且會影響整體預後。期待經過該研究成果可以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增進病人的預後。北榮團隊自2018年開始進行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與營養、肌肉狀態,對於肝硬化併發症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擁有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和罹患肌少症的病人,兩者的腸道細菌組成有顯著的差異。此研究結果日前已在國際知名肝病期刊歐洲肝病研究學會旗下的國際官方期刊JHEP Reports發表。肝硬化者腸道細菌變化與肌少症有關係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表示,肝硬化常常合併「肌少症」,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病人有比較高機率發生併發症以及需要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高。北榮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解釋,由於人體有以兆計的細菌在內腸道系統共生,一旦腸道細菌生態失衡會讓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容易跑到血液中,進而到肝臟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北榮研究結果顯示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明顯較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少。因此這些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此外,研究發現,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一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二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一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0-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健保只負責你的生老病死,不負責你快樂?
泌尿科門診,病人不舉。病人:「可開藥讓我老婆滿意,我也快樂嗎?」醫師:「可以,但要自費喔!」病人:「健保包山包海,管那麼多人生老病死,花那麼多錢,難道一點讓人快樂的小錢卻不給付嗎?」台灣健保舉世聞名,窮人不會因為沒錢生了重病沒法醫治,但有錢人傷風感冒也不用自費,尤其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有些抗癌藥物或基因療法藥物動輒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健保都有給付,但也因如此,醫療支出愈來愈多,但保費無法增加,壓縮的是醫療院所給付及醫護人員的薪水。事實上,目前健保制度之下,醫院最多的利潤來自業外收入,例如停車場或地下美食街,幾家正派經營的醫學中心皆是如此。又如有人說:心臟按摩健保給付不如腳底按摩的錢,一瓶點滴的給付不如手搖飲的錢!這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目前有使命感的良醫可能會愈來愈少,要不然就發展自費項目,真正救人一命、辛苦的科別就愈來愈少人去了,長久以往絕非病人之福。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當局者也知道,只是選舉考量、政治考量,長期以來就你知我知,但沒有人願意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除非有像李明亮前署長那麼有擔當的人再出現—調了健保費後就辭職的人再出世!當然在醫療制度之下,「孤臣無力可回天!」凡我國人又如何能保持健康又快樂?要健康,除了生病時靠健保體制醫治你的疾病之外,平常吸收正確的醫療知識,做好防衛系統,以免重病來時,雖然健保有給付,但可能為時已晚。這當中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的觀念是很重要的,例如早期發現就幾乎可痊癒的大腸癌,因為疏於檢查而往生的知名人物如豬哥亮及朱高正,都是極可惜的,令人扼腕的。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是肝癌去世的,肝癌只要透過定期做腹超及抽血檢查是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至於讓老婆滿意、自己也快樂的壯陽藥,一顆也不過區區上百元而已,自己花錢買,讓自己及家人快樂,就不用要求健保給付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10-21 養生.聰明飲食
蘑菇營養價值高,但配茄子會中毒?專家破解謠言:這類蘑菇才須注意
「蘑菇可以和小白菜一起炒,但不能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蘑菇和小米、大黃米千萬不要同時吃,會產生1種毒素,醫院治不好,後果很嚴重。」,網路流傳許多似假非真的訊息,對此,食藥署表示,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民眾無須相信。「蔬菜牛排」蘑菇營養價值高! 吃蘑菇好處報你知嚴格來說,蘑菇是1種真菌,屬於蕈菇類的1種,但被歸在蔬菜類別,看似其貌不揚,卻是超級食物,根據《食品化學》期刊2018年所發表1篇文獻綜述指出,蘑菇富含維生素B、銅、鉀、硒和鋅等礦物質,還有豐富抗氧化劑。此外,2017年《食品化學》期刊發表1項研究,結果發現,金針菇和秀珍菇含有較高的纖維素,白蘑菇則含有豐富的鉀,而舞菇和牛肝菌等品種含有比其他品種更多的抗氧化劑。蘑菇是菌絲類,生長在腐樹上,不進行光合作用,但仍含有多醣體、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麥角醇、核酸、礦物質等多項營養成分。在料理時,蘑菇很少為主角,常與其他食物混合烹飪,帶來極家的風味,因蛋白質含量高,被喻為「蔬菜牛排」美譽。吃蘑菇配茄子會中毒? 食藥署為你破解迷思近期網傳蘑菇和茄子一起吃會中毒,這類傳聞未經證實,也沒有科學依據,對大多數民眾來說,可以每天食用。唯一必須警覺的是,許多野外生長的蘑菇是有毒的,但絕大部分民眾無法辨識哪些有毒,哪些則可以食用,因此建議別在野外摘取蘑菇,以免食物中毒。民眾應保持均衡飲食,建立正確營養攝取觀念,維持良好運動習慣,保持身體健康。延伸閱讀:.牛肝菌、杏鮑菇、香菇含量高 麥角硫因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嗎?.對抗身體發炎該吃什麼維生素?一次看懂6種維生素功效及食物來源.多吃蘑菇可以降低大腦退化!營養師特別推薦1種香菇也有一樣功效★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