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10
共找到
10963
筆 文章
-
-
2022-08-24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後要防秋燥症!皮膚乾癢、呼吸道疾病易出現 醫授「秋季保養之道」
今年8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意味着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呈下降趨勢。中醫師吳宛容表示,「處暑」後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養生重點為預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現是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 處暑後易有呼吸疾病 飲食上可注意「潤肺滋陰」處暑後,陽氣日消,陰氣日盛。但此時盛夏的餘熱還沒有消除,是俗稱的「秋老虎」的時節,因此不少民眾仍然會覺得天氣炎熱。吳宛容指出,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與其擔心肺炎疫情,不如從自己做起,做好個人衛生之餘,多多養肺增強免疫力,內外兼施,未病先防!吳宛容認為,此時氣候漸偏乾燥,耗損人體津液,而燥氣最容易影響的就是「肺臟」。飲食可多吃潤肺效果食物以「顧肺」,例如,水梨有潤肺清熱、止咳消痰功效,蓮藕清肺熱、解渴除煩,蜂蜜可補脾胃、潤腸、潤肺,白木耳則能養陰清熱潤燥,最合適肺氣不足者保養使用。緩解乾咳患者症狀! 中醫推養氣潤肺茶吳宛容透露,「陰虛燥熱」以及「體質虛弱」的民眾,容易因為本身呼吸系統內濕度不足,在吸入乾燥空氣時,刺激氣管誘發乾咳,症狀為「痰少膠粘難咯」,咽喉乾癢少津,鼻乾唇燥。接著說,燥咳時,治療會採用具「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功效的麥門冬、玉竹、天花粉、川貝母、沙參、西洋參、款冬花、百合等藥材。【養氣潤肺茶】▸材料:西洋參5克、麥門冬5克、沙參5克▸作法:將中藥材用600c.c.的水煮沸後,小火煮10分鐘,放溫飲用。▸功效:西洋參補氣養陰,增強免疫力。麥門冬潤肺生津、沙參養陰清肺。有乾咳症狀者,每日白天可服用1杯。這類長者易皮膚乾、癢 除退化與生活作息有關針對血虛、陰虛型體質,容易皮膚乾燥、搔癢,吳宛容坦言,這類人多數為年長者,由於年紀大,身體機能走下坡,尤其是肝腎虧虛,體內的血不足而無法濡養皮膚表面,特別在天氣轉涼、人體皮脂腺分泌減少之時,皮膚容易乾燥發癢。除了老化因素,平常作息及飲食失調,如經常熬夜,嗜吃炸烤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都會耗損陰血,加重血虛問題,吳宛容說明,治療上,中藥調理常以補肝血的四物湯或六味地黃丸當作基底,再加減其他藥材,譬如可以滋潤、補血的當歸,或者有助保濕的麥門冬。【補血潤燥止癢湯】▸材料:麥冬15克、黃精15克、黃耆10克、玉竹15片、枸杞10克、紅棗5顆排骨適量。▸作法:先將藥材清水洗淨後,排骨先川燙1次,藥材再與排骨放入1000c.c.水的鍋中,用小火熬煮約30分鐘,待滾後加入少許鹽巴,再熬煮約5分鐘即可關火。▸作用:麥冬、玉竹養陰潤燥,可滋潤肌膚;枸杞補肝腎,明目; 黃精可補血潤肺;黃耆可以補氣,提升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潤膚效果。有皮膚乾癢問題者,1周可服用2至3次。處暑易有不適者 中醫師提注意事項吳宛容提醒,處暑易有乾咳及皮膚乾癢問題的人,平時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少吃辛辣及油炸燒烤食物,同時要多到戶外運動,調暢情緒,避免生氣傷陰。而容易乾咳、皮膚癢、便秘的人,建議多補充溫水或蜂蜜水改善乾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秋天大便又乾又硬? 「4大體質」潤腸通便要這樣做 ·咳嗽是感冒還是秋燥? 觀察1地方就能判斷 
-
2022-08-23 醫療.心臟血管
80歲老伯半年2次中風! 醫籲4風險因子遠離心房顫動,5大危險族群須當心
心律不整恐引發猝死危機,且有7成的心律不整患者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症狀,常見的心房顫動,有3分之1的人屬於無症狀,醫師提醒,若有呼吸困難、頻繁心悸、不明原因胸悶胸痛及容易疲倦等4大異常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心因性猝死包含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遺傳性心律不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溫明賢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宛如「心臟發抖」,心跳不正常時,血液滯留在心房中積成血栓,當心跳恢復時,血栓隨血液流到腦部,容易出現腦中風或猝死。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伯丞表示,約7成心律不整患者,會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雖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但有3成的心律不整患者無症狀,因此很容易疏忽,若未及時檢查診斷及治療,疾病可能持續惡化。心律不整中常見的心房顫動,張伯丞表示,成年人心房顫動盛行率約2到4%,全台約30至40萬人罹病,盛行率隨年紀增加而成長,70歲以上民眾心房顫動比率約1成。心房顫動患者平時需規律服用抗凝血劑,同時使用心房顫動藥物,若無法用藥物控制,可透過手術治療。80歲以上長者 每10人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一名80歲老伯發生腦中風,雖做了多項檢測及心電圖,但沒抓到陣發性心律不整證據,因此未針對心房顫動提供藥物,過了半年,老伯再次腦中風,醫療團隊與家屬決定把偵測時間拉長,確定為心房顫動,改用抗凝血劑、控制心房顫動症狀藥物,對症下藥後老伯再也沒出現中風。收治上述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80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心房顫動危險性更高。他提醒,心房顫動無症狀者,也可能發生腦中風,若民眾有危險因子,或心跳時常不規則,應盡快就醫檢查。7成的猝死是心血管問題導致,但民眾卻不自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表示,2016年《Mayo Clinic Proceedings》醫學期刊中,一篇研究分析當時台中市270萬人,針對心因性猝死數據發現,約19%與心律不整有關,日本、韓國也接近20%左右。張坤正說,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等5間醫學中心於2021年發表研究,研究自2013年統計至2019年,分析461名心因性猝死患者,包括81人為心律不整、380人非心律不整,前者平均年齡為64歲,男女比為8:2,後者平均年齡74歲,男女比6:4。研究發現,若滿足猝死4大風險因子「SACAF」,包括Sex(性別)男性、Age(年齡)小於65歲、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若患有心房顫動,相較一般人有高達2.6倍猝死機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發起「搭上心動列車543 遠離猝死好心安」,呼籲5大危險族群注意4大異常徵兆,盡早就醫檢查治療,並謹記3招預防猝死。●猝死四大風險因子「SACAF」S:Sex(性別),男性A:Age(年齡),小於65歲C:Cardiovascular diseases(心血管疾病),曾有心血管病史AF:代表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五大危險族群1.年齡較大的長者2.心血管疾病患者3.有家族病史者4.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5.心衰竭病患●四大異常徵兆1.呼吸困難2.頻繁心悸3.不明原因胸悶胸痛4.容易疲倦●三招預防猝死1.適量運動2.健康飲食3.壓力管理
-
2022-08-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6095例反轉上升 死亡、中重症雙創新低
本土+2萬6095例反轉上升 死亡、中重症雙創新低【2020-08-23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6095例本土個案、28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中重症個案、16例死亡,都雙創新低;其中死亡平8月16日的死亡新低人數,中重症則是自5月3日以來相隔112天新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二增加3000多例,上升13.9%,看起來這周會開始有明顯的疫情上升。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1959例男性、1萬4121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58例),台北市(3,189例),台中市(3,038例),桃園市(2,673例),高雄市(2,179例),台南市(1,650例),彰化縣(1,132例),苗栗縣(762例),新竹縣(711例),屏東縣(692例),雲林縣(666例),新竹市(659例),宜蘭縣(647例),花蓮縣(503例),南投縣(464例),嘉義縣(439例),基隆市(424例),台東縣(319例),嘉義市(307例),金門縣(199例),澎湖縣(161例),連江縣(23例)。今日新增1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9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23日至8月20日。另無特殊中重症個案。今日新增2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7例),日本(6例),印尼(3例),泰國、新加坡、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香港、柬埔寨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25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日至8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8萬6521例確診,分別為2萬5593例境外移入,506萬87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監院「3+11」報告輕放? 莊人祥重申政策始末去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機組人員檢疫制度從「5+9」改為「3+11」引發討論。監察院調查報告昨出爐,認為指揮中心當時未善盡對外詳細說明責任,應檢討改進。國民黨立委砲轟監察院連糾正都沒有,「監察院可以關門了」。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從頭說明相關規定的放寬始末。莊人祥表示,2020年底前機組員的檢疫規定原本就是「3+11」,因應年底秋冬專案才改為是「7+7」。當時也在觀察是否可以落實外站接觸,也確保航空公司可以落實責任。待秋冬專案告一段落,發現外站防疫措施進步很大,包括有一次性房卡、監視錄影器等輔助,違規情形大幅降低,因此改為「5+9」。4月13日再次檢視管理成效,違規件數為0,且採檢9000多人都是陰性,才決定進一步放寬「3+11」,也就是三天居家檢疫採檢,及後續11天自主健康管理。另針對監院報稿指出現行法令未明確規範指揮中心指揮官作成決策前須經何種會議的法定程序和製作、公開會議紀錄。但對人民知的權利非常重要,因此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五條規定,「其他重要事項」應以法律定之。莊人祥昨天也表示,確實現行法令未明確規範指揮官作成決策前須經何種會議的法定程序及應製作、公開會議紀錄,但已允諾未來會針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修法,現也在進行中,不過沒有上路時間表。至於未來相關決策是否會製作會議紀錄,莊人祥強調,過去正式會議也都會議紀錄,當時只是因為指揮官臨時召集幹部討論,而未有記錄人員,但每次會議也都會盡量記錄。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 醫師籲定期篩檢早期治療
藝人余苑綺抗癌8年不敵病魔逝世,令人惋惜。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近年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罹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除了提醒民眾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定期篩檢」及觀察排便習慣的改變,都有助於早期治療。大腸癌居十大癌症之首,50歲以上成人,終生有7%罹患大腸癌風險,每15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因此醫師建議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醫師說,糞便潛血檢查雖有一定的準確度,但也有誤差值,建議有大腸息肉病史、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肥胖、平常多菸酒、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缺乏運動且愛吃紅肉、加工食品等危險因子民眾,可定期大腸鏡檢查,若害怕檢查過程不舒服,民眾可選擇自費麻醉鏡檢查。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醫師表示,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民眾不願到醫院做檢查,直到身體有異狀時才就醫,卻延誤就醫時機,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醫師指出,罹患大腸癌第一期、第二期患者,五年存活率超過七成,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五年存活率仍有五成以上,且治療後,患者仍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另外,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染病超過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醫師建議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10年以上患者,應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注意淋巴癌等其他癌症的發生。
-
2022-08-23 醫療.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腫如棒球」 微創手術降風險 性功能依舊
中老年男性「攝護腺肥大」成最大困擾,包括頻尿、尿不乾淨、尿流細且慢、被夜尿打斷睡眠等,讓患者痛苦不已。泌尿科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若藥物治療不佳,應該接受手術治療,近年攝護腺內視鏡手術或微創治療,比傳統手術更能降低風險。82歲的梁先生,一年內曾發生2次尿不出來,攝護腺增生肥大「宛如一顆棒球」,且3年前中風使用抗凝血劑,憂心攝護腺手術造成身體負擔,不敢進一步治療;71歲李先生,中年後因頻尿常打斷睡眠,時常不小心溢出尿,最後決定前往泌尿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到,攝護腺肥大成為泌尿科常見的男性疾病。而攝護腺位於膀胱的出口下方,隨年紀增長、慢性發炎、男性賀爾蒙的刺激逐漸增生肥大,50歲時高達50%男性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狀。張雲筑表示,攝護腺肥大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症狀、臨床症狀及攝護腺大小選擇治療方式;若藥物治療不佳,因攝護腺阻塞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或結石、攝護腺肥大血管破裂引起血尿、尿液滯留需要放置導尿管、腎臟功能損傷的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但許多高齡攝護腺患者,擔心年齡、心肺及凝血功能不佳的問題,懼怕接受手術治療。張雲筑說,近10年來攝護腺內視鏡手術、微創治療,因雷射手術治療時間短、出血量少,並可讓患者短暫停用或繼續服用抗凝血劑等優點,不僅降低手術風險,也適合高齡且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攝護腺雷射手術中,分為汽化術、切除術與剜除術。其中攝護腺剜除術,過程宛如「分離橘子果肉跟果皮」,找出攝護腺肥大區與周邊區交界,將所有增生組織玻璃後,絞碎並吸出膀胱,文獻統計,其併發症與再手術率低於汽化術及切除術。張雲筑表示,銩雷射攝護腺手術以雷射剜除術搭配內外尿道括約肌完整保留,術後發生排尿功能障礙、漏尿、急尿及併發症的機率極低,且不影響患者性功能;她提醒,攝護腺肥大年紀愈大者愈明顯,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若出現異常頻尿、明顯逾尿感、尿流慢等,應及早就醫。今年7月張雲筑醫師參加歐洲泌尿科醫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發表由泌尿科張雲筑醫師、黃榮堯院長之手術影片「括約肌妥善保留之攝護腺頂部暨膀胱頸雙圓切開法,銩雷射攝護腺剜除術」(Dual circular incision at prostate apex and bladder neck to optimize sphincter preservation during Thul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榮登2022年歐洲泌尿科醫學會大會議程展示影片,分享台灣醫師的手術技術,受到各國泌尿科醫師的關注與肯定,極獲好評,充分展現出台灣醫療技術的優秀實力。
-
2022-08-23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健康不分地域 呂家愷籲雙北疫苗福利應對齊
「健康應該沒有地域性差別」,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參選人呂家愷因升格人父,最近與太太開始關注育兒經,日前他喊出新北市應該全額補助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等,獲得不少新手爸媽認同,呂家愷說,針對較脆弱的婦幼族群,新北市除了配合中央常規疫苗政策施打,經濟效益佳的創新疫苗應列入地方福利,讓城市保護力與時俱進。呂家愷說,新北市從2019年10月起補助中低收入嬰幼兒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相較台北市全面補助,兩縣市福利有所差異,但健康不該有地域性差別,主張攸關健康事,中央宜制訂定統一補助標準,讓地方有所依循。呂家愷希望為年輕世代發聲。他觀察到,新北市近年增加不少年輕住民以及退休族群等新移民,從蛋黃區逐漸搬遷到蛋白區,尤其年輕家庭收入有限,上要照顧父母,下有育兒壓力,經濟上幾乎要從中產階級掉入新貧,更值得地方政府關心。延伸閱讀:新北中低收嬰幼兒 免費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
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年僅39歲直腸癌病逝,令人不勝唏噓。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得到大腸癌的名人也不少,最知名的莫過於2017過世的豬哥亮,其他還有賀一航、李國修、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心海羅盤葉教授、前立委朱高正等人,都因大腸直腸癌病逝。大腸直腸癌病逝名人余苑綺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抗癌長達8年後,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朱高正前立委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因大腸癌病逝。知情人士表示,朱高正晚年因為大腸癌,膀胱、腎都割了,前後治療已約兩年,前後送萬芳醫院急救三次,在萬芳加護病房急救三次,之後多重器官衰竭。【延伸閱讀】前後治療2年 前立委朱高正大腸癌辭世《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2020年8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延伸閱讀】漫威「黑豹」抗癌4年病逝!4個月前暴瘦畫面曝光 惹粉絲心疼賀一航資深藝人賀一航2019年6月3日晚上因大腸癌病逝榮總,享壽64歲。他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來決定不接受化療,他曾接受訪問透露,開完刀後3個月回診一次,醫生問我要不要化療?我說我考慮一下,那天起就沒再進過醫院,連健康檢查也沒做過。」如何逃過死神找上門?「我用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對抗。」【延伸閱讀】賀一航罹癌不化療 腸癌權威:大腸癌三期病患應化療豬哥亮本土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併發肝衰竭,於2017年5月14日病逝。其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及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公開談論豬哥亮生前狀況。他表示,豬哥亮當時來就診時已經拖太久,癌細胞轉移嚴重腹水,直腸也阻塞,「吃也吃不下,拉也拉不出來」。【延伸閱讀】主治醫談豬哥亮:就診拖太久 吃不下也拉不出李國修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生前他特別錄了錄音檔,親口向大家告別,感謝社會大眾對他的無限關愛。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而大腸癌的症狀及嚴重度,也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指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以位置區分,一左一右,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但無論哪一種,都應早期治療,以提高存活率。【延伸閱讀】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原因…左比右凶險《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sole/177295
-
2022-08-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
今新增本土1萬6669、境外242例個案 較上周一增7%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1萬6669例本土個案、24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23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一約7%,但死亡和境外移入個案則和之前差不多。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7728例男性、8937例女性、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470例)、桃園市(2,087例)、臺北市(1,984例)、臺中市(1,832例)、高雄市(1,300例)、臺南市(1,082例)、彰化縣(687例)、新竹縣(529例)、苗栗縣(505例)、新竹市(467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55例)、宜蘭縣(318例)、基隆市(292例)、南投縣(276例)、花蓮縣(273例)、嘉義縣(272例)、嘉義市(177例)、臺東縣(168例)、澎湖縣(86例)、金門縣(83例)、連江縣(2例)。今日新增2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8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19日。今日新增24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7例男性、1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8例),泰國(8例),美國(4例),韓國(3例),德國及菲律賓(各2例),西班牙、關島、奧地利、新加坡、印度及印尼 (各1例)移入,另19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6萬178例確診,分別為2萬5311例境外移入、503萬48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57例死亡病例,其中9,6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69例、臺北市1,089例、臺中市969例、高雄市891例、臺南市746例、桃園市731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3例、雲林縣302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6例、嘉義縣220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2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2例、臺東縣138例、新竹市93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增一歲女嬰死 發病後四天昏迷猝死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57例、死亡23例。其中新增一例一歲女嬰死亡個案,出現感冒症狀後四天送醫,當天確診即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死亡個案增至2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019例,死亡8803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0人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一歲女嬰,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12日開始出現感冒症狀,14日呼吸急促、15日高燒至39度,並於當天在家中昏迷,被家人緊急送醫。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檢驗PCR陽性確診,當日死亡。法醫相驗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三例兒童MIS-C個案。一例為一歲男嬰,6月9日曾確診,8月6日起出現高燒、紅眼、皮疹、腹瀉等症狀,8月10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為疑似MIS-C住院。經治療後病況好轉,於8月15日出院。八歲女童,有先天心臟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7月22日曾確診。8月14日起出現發燒、頸部腫痛、喉嚨痛、腹痛、嘔吐等症狀,17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後持續發燒、血壓偏低,懷疑MIS-C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況改善,8月21日轉至一般病房。九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2日確診。8月16日起出現發燒、嘔吐、疲倦等症狀,17日至急診檢查有喉嚨紅腫、結膜炎、皮疹,診斷為MIS-C,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新冠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占比增 全國升至18%國內今天新增34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起家庭群聚為接機感染,其餘皆為散發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BA.5的佔比約18%,北部約23%、中南部約10%。新增3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為22名男性、12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26例、中部2例、南部6例,確診日介於8月3日至8月14日。其中兩位為一對北部50多歲夫妻,因前往機場接自新加坡返國的家人,因同車而確診。羅一鈞表示,目前BA.5在國內佔比不高,顯示為先前的疫情仍有一定的防火牆。另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2株BA.4、57株BA.5、3株BA.2.75,個案分別為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3日至8月16日。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0例)、菲律賓(5例)、德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泰國(3例)、日本、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韓國及土耳其(各2例)、俄羅斯、印尼、義大利、丹麥、塞席爾、紐西蘭、南非、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及烏茲別克(各1例);BA.4個案分別自韓國及法國(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泰國、美國(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BA.4、BA.5在境外移入個案中已佔85%;BA.2.75占比也來到4.5%,需要關注。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78例、BA.5為 605例、BA.2.75為8例、另累計92例BA.5、3例BA.4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8月17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佔比約為74%,BA.4變異株佔比約為8%,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日、韓、紐、澳等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鄰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印尼及越南等亦均報告BA.5變異株本土疫情;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8-22 醫療.心臟血管
AI助攻心電圖!冠狀動脈阻塞偵測率74%可媲美核醫檢查
王先生胸悶去急診,做了12導程心電圖顯示結果正常,於是王先生回家休息,沒想到卻一睡不醒,死因是心肌梗塞。這類憾事時有所聞,難道心電圖這麼不準嗎?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醫療體系、宏碁集團今舉行記者會,公布三方合作開發之「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可將心電圖對冠狀動脈阻塞的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預計明年進行臨床試驗,可望幫助醫師及早安排病人做支架或繞道手術,避免猝不及防的遺憾再發生。林口長庚外科部副主任葉集孝表示,心電圖可偵測心肌梗塞,但對於心肌梗塞發生前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12導程心電圖偵測率只有49%,大約10%冠狀動脈阻塞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因此,病人可能前一年心電圖都正常,後一年忽然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血液都快流不過去了,需要開刀。如果能在血管完全塞住之前就發現並且妥善介入,就有機會預防心肌梗塞這類緊急情況發生。宏碁集團經理蔡宗憲表示,以12導程心電圖訊號和心導管結果作為黃金標準,經過前處理、標記重要心電圖特徵標記,宏碁智醫建立的機器學習平台經過深度學習,可以幫助醫師預測患者是否有阻塞風險。葉集孝表示,經過測試發現,AI能協助醫師看出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及早發現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甚至精準預測阻塞的部位,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可媲美核子醫學檢查。葉集孝表示,林口長庚醫院每年有23到30萬人做12導程心電圖,將利用5年資料進行回溯性研究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系統準確性、驗證系統有效性。期待未來可發展出軟體,直接安裝在心電圖的機器,瞬間協助判讀原始數據;AI除了判讀原始數據,也能辨識圖檔,未來若能將資源釋出,也可幫助各層級醫療院所都能夠更加精準判讀心電圖。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學研)、長庚體系(臨床)、宏碁與旗下宏碁智醫(產業)三強聯手,2020年1月1日正式啟動「智慧預測系統之建置」,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ECG心電圖及體學領域申請6項發明專利(共計19件),其中3件台灣專利已獲證,為陸續開發完成的商品提供充分的保護。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其中「醫療器材軟體(SaMD)」商品的開發,已實際應用3項ECG專利,包括上述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計畫執行至今,也已發表3篇論文至國際期刊,主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糖尿病腎病變, 其中糖尿病腎病變論文,因找到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的生物標記,並解密多器官溝通之分子致病機制,格外引起高度關注。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健康醫療是文明的重中之重,但智慧醫療仍需要靠人,AI不可能取代人,只是用來服務人類智慧的工具。宏碁希望以資通訊角度共襄盛舉,透過新的工具,幫助人類智慧發揮地更好,讓台灣的醫療國際化、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
2022-08-22 養生.營養食譜
注意精製糖含量!營養師:月餅吃多血糖易上升、身體發炎指數變高
中秋節即將到來,月餅要怎麼挑才吃得健康?建議選購月餅首要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精製糖含量,如果吃過多的精製糖,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問題產生。精製糖吃太多,雖然不會直接致癌,但會導致身體發炎指數變高,對於正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來說,可能產生疲倦、食欲不振、體重流失等治療副作用變多,若是完成治療的癌症病人的復發率則會提高。特別為癌症病友設計多種色彩「冰心月餅」,一顆50克、熱量130大卡,並加入抗發炎的亞麻仁油,精製糖僅4公克,是市售蛋黃酥用量的少了4分之1到5分之1。外皮使用天然食材的顏色,富含植化素,能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增加抵抗力。內餡使用全穀根莖類的芋頭,屬健康醣類,含膳食纖維、B群及鉀,有增加腸道蠕動及降血壓的功能。●「冰心月餅」食譜(11人份)材料 ︰1.冰皮︰糯米粉50克、在來米粉50克、澄粉(無筋麵粉)20克、糖30克、牛奶190㏄、植物油20㏄、抹茶粉10克2.內餡︰芋頭泥220克、煉乳30克3.手粉︰糯米粉30克(食用前先以中小火炒乾炒約8分鐘即可)作法:1.冰皮製作︰將糯米粉、在來米粉、澄粉、糖、牛奶一起倒入容器中攪拌均勻,再加入植物油拌勻過篩,放入電鍋內蒸(外鍋1米杯水)。蒸熟後將冰皮取出,稍放涼再搓揉,讓冰皮有彈性,並加入抹茶粉染色,分成小等分搓成圓形備用。2.內餡製作︰將芋頭洗淨去皮,切片放入瓷盤中,放入電鍋蒸熟,用搗泥器壓成泥狀,拌入煉乳,再放進冰箱冷藏2至4小時。3.冰皮月餅製作︰圓形冰皮放在手中捏扁成大圓片,包入適量內餡,利用手掌虎口慢慢將餅皮包覆住整個內餡,收口捏至完全密合滾圓。在模具內撒入少許熟糯米粉,將月餅放入模具中往下壓實,冰皮月餅就完成。
-
2022-08-2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酪梨是脂肪而非水果?營養師告訴你吃酪梨有哪些好處
酪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屬於價高且健康的水果。網路上有很多文章介紹酪梨對健康的好處,許多人也因為它的健康形象,而將它列入減肥或健康計畫當中,並喝酪梨牛奶來減肥或維持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酪梨在食物分類上是歸類於「脂肪」,而非水果;一杯500cc酪梨牛奶熱量高達三、四百大卡,並非你想像中是類似果汁般的「輕食」,且網路上許多對酪梨的描述也不甚客觀。當然,不可否認,酪梨的營養相當獨特的確非常值得把它列入我們的飲食中,但想獲得健康的前提必須對它有正確的認知喔! 不屬於水果類的「水果」:酪梨! 隨便找一個人問,大概99.99%的人都會認為酪梨是一種水果。但在食物分類上,酪梨並不屬於水果類,而是被歸為脂肪類食物。這是因為食物分類的設計是用來協助人們,懂得如何正確選擇食物達到飲食均衡營養的目的,所以它是從營養角度來將食物進行分類。舉例來說,若某食物碳水化合物(醣類)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較少就會被分為主食類(即一般俗稱的澱粉類食物);若蛋白質含量較高,則稱為肉類;而若脂肪含量較高則會歸為脂肪類。由於酪梨的脂肪含量很高,你每吃一口酪梨,其熱量中就有74%是來自脂肪,所以在食物分類上,酪梨被歸為脂肪類,而非水果。因此,若你是使用食物代換表來管理健康或體重的話,吃酪梨要扣掉的是脂肪的份量,而非水果的份量喔。 酪梨營養知多少? 1.最獨特的營養素-好脂肪。 一般水果主要提供的營養素是醣類,所以大部分水果吃起來是甜的。但酪梨含醣量很低,反而脂肪含量很高,所以若有吃過酪梨的話,你會發現它吃起來沒什麼甜味,完全不像水果。一般水果每100公克僅含0.1~0.2公克脂肪,酪梨的脂肪卻高達5.9~7.8公克,約一般水果的30~78倍。所以「脂肪」才是酪梨所能提供的最獨特營養素,且因酪梨所含的脂肪大部分都是有益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與多元不飽和脂肪(註1),所以酪梨是非常好的好脂肪來源食物。 註1:根據台灣的食品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酪梨中的脂肪中飽和脂肪約占29%,單元不飽和脂肪約占53%,多元不飽和脂肪約占18%。 2.高纖高鉀的食物。 我們平日所攝取的脂肪,主要是來自肉類中的油,如肉品中的肥肉、皮等部位,或是烹調中的油(如各式植物油)、調味料中的油。動物中的脂肪主要是較不利心血管健康的飽和脂肪,而一般烹調所使用的沙拉油多半是更過度加工的精製油品,除了油的熱量中,沒有什麼營養價值,所以同屬脂肪類食物的酪梨就相當特別。 因為雖然酪梨屬於脂肪類食物,但大部分的吃法是把它當水果一樣、不經烹調新鮮食用,所以除好脂肪外,還可充分保留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植物性營養素。且因為它本身富含脂肪,所以還能幫助脂溶性營養素ADEK等的吸收。 酪梨所含的營養素中表現最優秀的是鉀和纖維。每100公克的酪梨含384毫克的鉀,這個含量在水果中可排入前10名,所以酪梨算是相當好的鉀來源食物;每100公克酪梨可提供5.7公克纖維,這個量是我們常吃的富士蘋果的4.4倍、香吉士的2.6倍。另外,酪梨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放得越久、礦物質含量會變得越高。所以下次吃酪梨時記得要把酪梨放久、軟了在吃,酪梨紅了會更美味、更營養喔。 酪梨保健知多少! 下面是坊間講到酪梨時常提到的健康益處,到底哪些是正確,那些是錯誤,那些效果只是普通呢? 1.抑制食慾?正確! 酪梨本身為高纖食物且富含脂肪,故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想吃零嘴的欲望。另外,由於高脂高纖可延緩食物的消化、延緩血糖的上升速度,故還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2.減肥?錯誤! 儘管酪梨有助抑制食慾,但由於酪梨本身沒什麼甜味,所以台灣流行的吃法多半是加上牛奶、糖、蜂蜜或布丁等打成酪梨牛奶,或直接沾醬做成開胃菜,或夾到三明治或壽司中吃,因此若不小心,結果就是不瘦反胖!因此,除非是像吃水果般只吃酪梨,而非一般沾沙拉、夾土司或打成酪梨牛奶來喝,否則吃酪梨可能會讓你增胖而不是減重喔。 3.降低壞膽固醇&維持身體健康?正確! 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是油酸,也就是橄欖油中有益健康、可降低膽固醇的成份,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文章會提到吃酪梨可降低膽固醇,主要就是來自它所含的這個好脂肪。另外,由於酪梨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中主要是亞麻油酸,及少量的次亞麻油酸,這兩種脂肪酸是人體維持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所以吃酪梨的確有助身體健康的維持。 4.抗發炎?效果還好! 有些文章會提到酪梨可以抗發炎,講到抗發炎主要要看的是Omega-3脂肪酸的含量。酪梨雖然含有Omega-3脂肪酸,但每100毫克酪梨含量約165毫克(註2),這個量只能算還好,夠一般保健需要。但對於需要抗發炎保健的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來說,這個量並不夠,故若有特殊抗發炎需求或想要補充Omega-3脂肪酸來降血脂者,最好的食物來源還是魚油、或亞麻仁籽油或鼠尾草籽喔。 註2:酪梨的脂肪酸比例資料參考Read More http://nutritiondata.self.com/…/fruits-and-fruit-jui…/1843/2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害你高血壓的8個壞習慣!內科醫師:拖到出現這個症狀,就得一輩子面對高血壓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離世 醫師:防年輕型大腸癌要注意這7件事
藝人余苑綺抗癌8年仍不幸在昨天過世,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患者往往不煙、不酒,同時75%的患者都沒有家族史,因此不是超過50歲的人才要注意大腸癌,提醒注意「持續兩周以上血便」等7件事,才能遠離疾病。許秉毅表示,余苑綺發現大腸癌時僅31歲,歷經70次化療仍不敵病魔,讓人見識到大腸癌的可怕,很多人以為年輕、不煙、不酒,大腸癌就不會找上門,但事實上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他表示,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成人,所謂「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目前大腸癌正逐漸年輕化,有1/10大腸癌是發生在50歲以以下的病人,而這些年輕型大腸癌患者往往不煙、不酒,可怕的是只有1/4的年輕型大腸癌患者有大腸癌的家族史。所以,即使年輕、無不良生活習慣、無大腸癌家族史,也無法排除大腸癌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年輕型大腸癌比較容易被病人和醫師所忽略,因為不論病人和醫師常有一個觀念,認為年輕又無家族史,應該不至於得到大腸癌,所以即使病人有胃腸不適症狀,也不會馬上作詳細檢查。許秉毅表示,目前對於年輕型的大腸癌發生的機轉仍不清楚,但是有研究顯示,約有20%的年輕型大腸癌與遺傳基因有關,特別是一種叫做「林奇症候群 (Lynch syndrome)」的基因突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80%的「年輕型大腸癌」找不到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性。目前醫界對如何篩檢出年輕型大腸癌,仍沒有很好的方法,不過,如能注意以下幾件事,將有助於年輕型大腸癌的防治,包括: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煙。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醫:家族符合3條件風險高
藝人余天、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第3期,抗癌8年,今天病逝。醫師提醒,大腸直腸癌年輕化多與家族遺傳史有關,若家族中符合3條件風險高,建議提早安排大腸鏡檢查。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在臨床上遇到30多歲確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站在醫學的角度,並不會往「生活習慣」或「未及時察覺症狀」等面向分析,應是討論台灣對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認知不足,甚至可能連臨床醫師對家族史警覺性都偏低。邱瀚模說,據統計,約7成大腸直腸癌屬於散發性,是可以靠中央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預防的大腸癌;其餘3成則是會遺傳的大腸癌,若家族中有好幾名大腸直腸癌患者,尤其有小於50歲年輕病例,個案父母及手足就應提高警覺。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陳彥年解釋,家族中有多名大腸癌患者可分為2種狀況分析,第一種為家族性大腸癌,研究顯示,當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直腸癌,其他家人罹患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一般人風險若為7%,這類高風險者罹癌可能性攀升至15%。第二種狀況是遺傳性大腸癌,這類患者很多都是Lynch syndrome,也就是中文翻譯的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癌、林奇症候群。這樣的家族需符合3條件,首先是家族三代中有3名以上大腸癌患者,再者是上述病例有連續兩代,最後需至少1人確診年齡小於50歲。陳彥年建議,一等親家族史者,篩檢年齡建議比一般人往前10年,也就是從50歲提前至40歲;若一等親患者屬於年輕型個案,建議家族篩檢年齡為「這名個案確診年齡」往前10年,比如35歲確診,家族成員可25歲起篩檢。若篩檢沒事,未來每5年篩檢一次即可。陳彥年說,據文獻顯示,遺傳性大腸癌約占3%,相信台灣可能沒有那麼高比例,若家族符合Lynchsyndrome的3條件,雖然預防方法及建議大腸鏡檢查年齡較為複雜,但這類民眾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盡快跟醫師諮詢,相信專業醫療團隊都可以提供妥善採檢模式。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
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罹患直腸癌,抗癌路程長達8年,今日下午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病逝於北榮醫院,享年39歲。專家表示,大腸直腸癌三期治癒後復發率3成至5成,若是以4期復發的狀況來看,最高存活時間為30個月,因此除了預後,定期追蹤也相當重要。余苑綺2014年時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媽媽李亞萍不捨透露醫院已對女兒的病情束手無策,更傷心表示余苑綺的大腿和手臂一樣細,連站都站不起來,但為了一對年幼子女,她仍堅強抗癌至今,令人不捨。余天和弟弟余祥銓今天下午哀痛向記者表示,余苑綺已離世,「她剛剛走了,早上還好好的,一下情況就很糟,我們本來想要急救,但是她已經寫了放棄急救,這樣也好,這樣也不必這麼難過,這麼痛苦,她眼睛都不閉耶,我跟亞萍跟她說,我們放下了,她才稍微閉一些,這樣也好,脫離痛苦,她跟癌症已經10年的時間,可憐的孩子,就放心的走吧。」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聖捷表示,大腸直腸癌病患有3至5成會在五年內復發,但存活率可以到7成,關鍵在於有沒有「定期追蹤」,最好的狀況是一復發就積極介入切除;若是錯過最佳時機,就可能會讓腫瘤擴散。若因沒有定期追蹤,復發時可能就已經來到第四期。黃聖捷說明,第四期復發平均存活時間為30個月,此時只能透過藥物來控制癌症擴散的狀況,等於不斷在追趕病情,但若是擴散到淋巴、肝臟、肺臟多處,可能怎麼也追不上,只能盡力拉長病患存活時間。「余苑綺已經很努力了。」黃聖捷表示,從復發到如今過世,中間經歷多次開刀治療,其實她已經超過30個月的時間,大家都相當努力;能夠超出平均的存活時間,也是因為化學藥物的進步,有辦法克制癌細胞生長,開刀治療也才能夠有功效。黃聖捷指出,台灣大腸直腸癌病患分布,與全球數據相仿,以二、三期發現最多,一、四期發現最少,通常是運氣很好才有辦法在罹患早期就發現。平均三期病患僅3至5成有症狀,四期病患則5至6成有症狀,因此仍有許多四期病患癌症已到處轉移了,但還是沒有出現症狀。黃聖捷建議,民眾若是感到排便不正常吃東西不正常、體重減輕、肚子摸到硬塊、食慾下降、貧血、容易頭暈、煩躁、覺得累,都可能是前兆;但由於症狀十分多元,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追蹤,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為50歲以下民眾,則要自我評估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有家族病史、工作壓力過大,或是平常喜食紅肉、高溫烹調食物、運動習慣不佳、缺乏膳食纖維等等,就要自行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避免太晚發現罹病,耽誤治療最佳時機。
-
2022-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拚二寶錯失黃金追蹤期!余苑綺3度擴散受盡化療折磨
余苑綺2015年完成12次化療療程,當時全家開心為她切蛋糕慶祝「重生」。她2017年懷孕生下女兒樂樂,被醫生形容是百萬分之一的機率。但正當她2019年拚完第二胎兒子後,隨即被檢查出癌細胞擴散,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曾表示,通常直腸癌術後前3年復發機率為96%,但到了第5年復發機率幾乎是0,「患者術後務必定期回診追蹤」。但術後追蹤必須做大腸鏡、X光和電腦斷層,余苑綺可能因為懷孕,擔心胎兒受到影響,而未持續追蹤,錯過了第一時間殺死癌細胞的黃金時間。為了一雙兒女,余苑綺再度踏上化療之路,然而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甚至淋巴的癌細胞根本殺不完,堅強的余苑綺無法承受化療痛楚,開始抗拒化療,甚至聽到化療就想吐。她今年年初告訴爸爸余天,痛哭說:「爸爸我不要做(化療)了。」余天詢問原因,但余苑綺怎麼都不肯說,家人相當不忍,只能同意她先暫停化療一個月。余天形容當時余苑綺在電話中「哭到不行」,家人心痛如絞,但只能安慰鼓勵。余天堅持女兒應該要再接受化療,就算有副作用,也必須配合醫囑。先前醫師評估,余苑綺壽命應有約5至10年,但今年急轉直下,僅剩2個月至半年。余苑綺的老公Gary曾被問到是否後悔讓余苑綺生第二胎,眼眶泛紅表示「有」,但無奈「就遇到了」。而余苑綺在懷二寶的過程中其實就有不停咳嗽等警訊,只是當時一心想等生完再說,沒有想到會是3度擴散。【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醫:已超出平均30個月存活時間.余苑綺病逝/罹直腸癌後歷經70次化療 醫曝為何癌症藥物用到三、四線後難見效
-
2022-08-22 焦點.元氣新聞
余天悲痛證實余苑綺病逝 享年39歲
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剛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剛剛病逝,享年39歲。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媽媽李亞萍不捨透露醫院已對女兒的病情束手無策,更傷心表示余苑綺的大腿和手臂一樣細,連站都站不起來,但為了一對年幼子女,她仍堅強抗癌至今,令人不捨。余天和余祥銓剛剛痛哭表示,余苑綺已經離開,「她剛剛走了,早上還好好的,一下情況就很糟,我們本來想要急救,但是她已經寫了放棄急救,這樣也好,這樣也不必這麼難過,這麼痛苦,她眼睛都不閉耶,我跟亞萍跟她說,我們放下了,她才稍微閉一些,這樣也好,脫離痛苦,她跟癌症已經10年的時間,可憐的孩子,就放心的走吧!」余天說,這兩天余苑綺已經沒辦法說話,「我其實有幫她爭取到美國的藥,她前兩天就有錄影了,講了一些遺言。」至於遺言內容,余天悲痛表示改天會再發布,接著便謝謝媒體轉身離開。
-
2022-08-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2137、境外260例 本土疫情正式突破500萬
今本土新增2萬2137、境外260例 本土疫情正式突破500萬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2137例本土個案及260例境外移入,今年以來累計確診的本土個案已破500萬例,達500萬3549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昨天多約210例,增加1%;較上周日增加約1300例,上升6.4%。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93例男性、1萬2041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852例),台北市(2,618例),台中市(2,556例),桃園市(2,438例),高雄市(1,805例),台南市(1,345例),彰化縣(828例),新竹市(658例),苗栗縣(649例),新竹縣(643例),屏東縣(574例),宜蘭縣(536例),雲林縣(466例),基隆市(432例,南投縣(383例),花蓮縣(361例),嘉義縣(330例),台東縣(204例),嘉義市(192例),澎湖縣(135例),金門縣(124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2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4日至8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18日。今日新增2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4例男性、1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4例)、美國、菲律賓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3例)、土耳其、法國及柬埔寨(各2例)、日本、紐西蘭、英國、印度、印尼、新加坡、泰國、荷蘭、香港、德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23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3日至8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4萬3275例確診,分別為25,069例境外移入,5018,15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34例死亡病例,其中9,6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64例、台北市1,088例、台中市968例、高雄市889例、台南市744例、桃園市729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2例、雲林縣300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4例、嘉義縣220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0例、台東縣138例、新竹市92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增1歲童MIS-C 幼兒第2劑首日接種1600人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97例、死亡26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病房觀察中。另六個月到四歲第二劑疫苗昨開打,累計1697人接種,占該年齡層0.2%。今新增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2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4日至8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8月18日。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963例,死亡8780例。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6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發燒、嘔吐食欲下降等症狀,8月18日赴急診檢查有草莓舌、嘴唇紅腫、結膜炎,初步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0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09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7人死亡。根據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情形,目前第一劑共接種14萬7588人,該年齡層接種率達18.9%;第二劑共接種1679人,接種率為0.2%。至於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4%、第二劑86.4%、追加劑第一劑71.9%、追加劑第二劑8.7%;其中65歲以上追加劑第二劑接種率為32.2%。疫情微升 莊人祥:BA.5疫情到年底估增300萬人染疫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自4月爆發,當時指揮中心預估這波疫情的總染疫人數約落在人口數的15%至20%;而截至今天已破500萬例,達500萬3549例,約占總人口數21.7%。針對接下來將面臨新一波的BA.5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預估疫情高峰只會有一個月,到年底約會再增加300多萬人染疫。日前指揮中心表示,應看當周總人數與上周比較,才能較為確定疫情走向。莊人祥今天表示,8月14日至20日的總確診人數較上一周增加約1900人、上升1.3%,疫情微升。而這幾周疫情的上升幅度都比預期稍緩,但不排除這周會有明顯的上升。另因應變異株的流行,各國都針對次世代疫苗進行審查中。日前指揮中心表示,須針對使用的變異株和疫情趨勢進行討論由於國內審查考量的前提非常多,因此確切審查通過時間未知。莊人祥今天表示,目前ACIP暫定9月初開會,但也必須等待食藥署是否通過次世代疫苗的EUA,才能確定開會時間。
-
2022-08-21 養生.健康瘦身
微胖才能健康長壽?專家教你如何「養肉」避免肌少症
年輕時為了愛美,試盡各種減肥法;中年發福、三高上身,為了健康開始減重;來到銀髮階段,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逐漸下降,未必是好事。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胖一點的老人比瘦老人健康長壽,偏胖不一定是壞事,過瘦的長者可能承受衰弱提早降臨。尤其在生病、手術過後,體重節節下探,要吃回一公斤才發現原來那麼難。究竟老人如何「養肉」,如何「胖得健康」?因為愛美或是為了健康,「瘦」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到了銀髮階段,有人說「老人胖一點才好」?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表示,「老人確實胖一點比較好」,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統計數據看到老人稍微過重一些、BMI略高一些,死亡率較低;而從臨床角度來看,當發生疾病如中風、臥床時,才有本錢消耗。BMI在18到24是標準範圍,但對老人來說,胖一點比較好。根據國衛院一項針對1512位老人的九年追蹤研究,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老人死亡風險呈現反J型關係,BMI小於22(正常偏瘦)、介於22至24(正常)、介於24至27(過重)與大於27組別的死亡率,分別為5.73%、4.02%、3.27%與3.69%,顯示體重最輕的老人有最高的死亡風險,過重的老人有最低的死亡風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對一般民眾而言,BMI在18到24是標準的範圍,但隨著老年人研究愈來愈多,發現這樣的標準不適合放在老年人身上。像BMI在24左右,雖然對年輕人來說是微胖,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較好,甚至可以胖一點點;但如果高於27,則要注意心血管風險會逐漸增加。老人刻意減重,減掉的多是肌肉而非脂肪,造成肌少症。她表示,許多人都說體重愈輕,愈能降低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等風險,但老人家如果刻意減肥,常常減掉的不是脂肪,反而是重要的肌肉。而肌肉對老人家的預後影響大,肌肉過少容易造成失能問題,如無法自如行動或是容易跌倒。因此老人家不應刻意減肥,如果真的在意代謝疾病想要「減重」,飲食上應維持正常,以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來達到體重下降的目的;如此一來,不但能瘦掉不想要的脂肪,也能改善心血管的風險。黃國晉說,相較於BMI和體重,老人家應要更在意肌肉量的多寡。臨床上就看到病患年輕時到現在都是70公斤,年輕時肌肉量可能達24公斤,老了只剩13公斤。透過儀器可知肌肉量多寡,在家也有工具可測量。現在測量儀器愈來愈精密,可透過儀器得知肌肉多寡。最精準的是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是骨密度測量儀,但需到醫院測量;現在家中或是運動中心也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的機器,意即常聽到的Inbody機器測量,非常方便。若以BIA測量,男生的肌肉量應該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生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而除了「量」之外,黃國晉說,肌肉的「質」也很重要。上肢可以測量握力,以慣用手量測,男性應大於28公斤、女性應大於18公斤;下肢則可測量「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以及「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另外,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從椅子上起身吃力、雙手無法擰乾毛巾、轉不開瓶蓋,也都要特別注意。一個月內體重下降5%、半年內掉10%,應就醫診斷。而要維持肌肉量,老年人除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外,也需增加阻力訓練。阻力訓練以大肌肉為主,可使用啞鈴、阻力腳踏車和彈力帶做居家訓練。另外,老年人也應增加平衡訓練以防跌倒,太極拳、單腳站都是不錯的方式。黃國晉和彭莉甯也提醒,有些老人家沒有刻意減肥,但不由自主地變瘦,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一個月內體重下降原本體重的5%、半年內掉10%,則應到家醫科或老年科別就診,判斷是否因癌症、腸胃疾病或是免疫疾病所造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下肢肌力測量法1. 坐站五次可否在12秒內完成?2. 走路速度是否每秒大於一公尺?● 若無法做到,代表肌力減退。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測量肌肉量男:應大於7(公斤/米平方)女:應大於5.7(公斤/米平方)● 若低於此數值就有肌少症的風險
-
2022-08-21 養生.聰明飲食
老了吃清淡養生?營養師破解錯誤觀念:早、午餐尤其不能隨便
許多老人家常認為「老了要養生」,往往吃得很清淡。但是專家提醒,老人家「太認真吃清淡」,小心營養素攝取不足,甚至整體熱量都沒有達標。問題1:吃得過度清淡,造成鈉離子攝取不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老人家對於飲食的觀念多停留在早期,認為吃得清淡一些,三高控制才會比較好。但是臨床上看到許多長者吃得過於清淡,完全不加鹽,反而導致鈉離子攝取不足。鈉是人體體液中重要的離子,不但對維持血壓和水分恆定非常重要,也有控制肌肉收縮、神經傳遞等功能。當鈉離子含量不足,可能會造成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肌肉痙攣等症狀,甚至可能死亡。問題2:減少熱量攝取,造成肌肉流失。此外,有些長者認為年老後基礎代謝率下降,應該要吃少一些。彭莉甯表示,雖說基礎代謝率下降應該少吃一些,但老人家吃太少,一方面可能流失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另一方面常吃不到一天所需的熱量。因此老人家應該反過來增加基礎代謝率,透過運動和多攝取一些蛋白質,增加肌肉量。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老人家飲食的重點應放在增加肌肉。根據研究,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衰弱症的盛行率為4.9%、衰弱前期則為40%。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5克的蛋白質,學習食物代換。劉怡里說,要增加肌肉應該多攝取蛋白質。若以60公斤的長者來換算,因為活動量較低,因此每天需攝取的熱量約為1800大卡。[一天總熱量=30大卡×目前體重(公斤)]以此熱量依三大營養素比例分配到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等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一整天的攝取量為2.5至3碗飯;乳品類全天應攝取1.5至2杯牛奶。蔬菜類整天應攝取3到4份,每份約煮熟菜盛裝半碗到八分滿(約100克重量);水果則為2至3.5份,一份約一個拳頭大小(約100公克重量),如一顆橘子、一碗綜合水果;烹調用油的食用份量一天約3到5茶匙及堅果種子類1份。豆魚蛋肉類則是重要蛋白質攝取來源,通常建議銀髮族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5克的蛋白質;若以60公斤的人來看,一天需攝取約72克的總蛋白質量。不過劉怡里表示,由於全榖雜糧類、乳製品中已有蛋白質,扣掉之後,以60公斤的長者來看,一天所需的「豆魚蛋肉類」約為六份。至於分量計算,一顆蛋等於一份、蝦子四至五隻、半碗毛豆、無糖豆漿260毫升、嫩豆腐半盒都等於一份;一個手掌大(包含手指)的肉類為三份。多數人蛋白質攝取集中早晚餐,分散三餐攝取較理想。劉怡里表示,由於老人家常常早上起床喝杯牛奶、吃顆蛋,晚上因為家人回來而認真備餐,因此臨床上常看到的問題是將蛋白質攝取集中在早餐和晚餐,午餐則隨便煮或是吃前一晚的剩菜,而忽略補充蛋白質。事實上,蛋白質的吸收率以白天較好,因此千萬不能忽略午餐時蛋白質的攝取,將六份豆魚蛋肉類平均分散在三餐為宜。長者的飲食設計上,劉怡里表示,因老人家多數缺乏維生素D、E、鈣、鋅、鎂,尤其鈣缺乏嚴重,因此可用組合方式分布在三餐攝取,如每天1.5至2杯乳製品、小魚乾10克、傳統豆腐三小格,再選擇兩份高鈣蔬菜,例如芥蘭菜、小白菜、莧菜和地瓜葉等來補足。若牙口不佳,部分蔬菜可打成蔬果汁,以免過度烹調營養流失。但老人家常因為牙口不好或是食欲不佳而吃得少。劉怡里表示,由於堅果較硬,可壓碎放在飯上食用。而蔬菜類纖維較硬,則可一部分打成蔬果汁、泥,且不要濾渣;另一部分使用勾芡或滷的方式烹調,讓食物更為滑口、好吞食。除此之外,蒸蛋、使用辛香料、檸檬等,則能提升香味,增加長者食欲。不過,備餐時千萬不能為了將蔬菜類煮得較軟爛而過度烹調,如此一來當中的營養素,如葉酸等,容易流失。另外,家人往往用自己的食量來評估長者所應攝取的熱量,建議以餐盤的方式,放上相對應足夠營養素的食物,只要讓長輩完食即可。而針對需限醣、限蛋白質的糖尿病、腎臟病長者,劉怡里表示,隨慢性病分期不同,病人需要個人化的諮詢和調整,因此在飲食上最好諮詢醫師和營養師,才不會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病情加重又發生肌少症。長者備餐技巧● 堅果可壓碎放在飯上食用。● 蔬菜類可一部分打成蔬果汁、泥,且不要濾渣;一部分使用勾芡或滷的方式烹調,讓食物滑口、好吞食。● 使用辛香料、檸檬等,提升香味,增加食欲。
-
2022-08-21 醫療.皮膚
頭皮臭、有味道正常嗎?醫教6保養助改善,別貿然加強洗頭!
頭皮有味道是許多民眾日常的小困擾,為減少、消除味道,不少人會加強洗頭、使用去油洗髮乳、或是用味道較香的洗髮乳,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日常又可以如何保養以減少頭皮味道?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分享有助減少味道的方法及洗髮乳挑選原則! 頭皮臭、有味道?醫指可能原因:很常見 曾奕騰醫師表示,頭皮會有味道是非常常見的,可說是人人都有可能,但如果有正確洗頭仍有明顯味道,就應留意並就醫。頭皮的味道視個人身體狀況、保養和清潔、外在環境而有所不同,原因包含流汗、皮脂腺的油脂分泌、皮屑及角質代謝等,頭皮上的細菌、皮屑芽孢菌等共生菌也扮演一定角色,共生菌將汗液、油脂、角質代謝時也可能產生味道。另外,若頭皮有受傷、發炎、或其他皮膚疾病,例如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細菌感染如毛囊炎、疔瘡、或是頭癬等黴菌感染,頭皮出現分泌物時也容易有味道。抽菸、二手菸、油煙、吃燒烤、吃火鍋等,自然環境中的味道也容易沾上頭髮。 頭皮有味道多洗洗就好? 醫:別貿然加強洗頭 許多民眾為了頭皮健康、沒有異味、不會發癢,會特別加強頭皮清潔,不過對此曾奕騰醫師則勸不要不明就裡貿然加強清洗,頭皮清潔過多過少都不宜。醫師解釋,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普遍民眾適合約1-3天洗一次頭,1天最多洗一次,除非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打球、運動有大量出汗出油,才適合超過一次,否則保護皮膚的油脂容易被過度沖洗而失去屏障,或洗太多刺激頭皮。而超過3天沒洗就有可能因過多油脂、汗液等使得頭皮產生味道,醫師也遇過10天洗一次頭的民眾,自然除了有味道外也容易有發癢的情況,洗頭太多太少都不好。 頭皮有味道洗髮乳怎麼挑? 醫指2原則,留意頭皮狀況! 曾奕騰醫師也說明,洗髮乳的選擇有兩大原則,一是可以洗淨頭髮及頭皮,二是洗頭前後不會有乾、癢、刺痛等不適症狀。一般而言,頭皮健康的民眾市售的洗髮乳皆可選擇,在正常管道中販賣的洗髮乳通常都是經過檢驗的合格產品,使用後就看頭皮狀況,若無不適就可繼續使用,若出現發癢、刺痛等不適或加重原先症狀則建議更換。 洗髮乳自然也是鼓勵成分越簡單越好,標榜「比較香的」等特殊需求的洗髮乳,當中加強味道的成分是有可能對皮膚帶來刺激或過敏的機會,頭皮有受傷或有發炎狀況的民眾就需特別留意。而若是頭皮比較容易出油的民眾,可以挑選去油力較強的洗髮乳,但若非如此也不必特別選用。針對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族群,若不清楚是否適合自己,也可以看診時攜帶詢問醫師。 洗髮乳不能有「矽靈」? 皮膚科醫師破解迷思! 曾奕騰醫師表示,「洗髮乳不能有矽靈」這迷思在許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矽靈汙名化的標籤存在已久,事實上矽靈(矽靈油)這種人工合成油類,可以讓頭髮較滑順減少毛躁,且很容易就可用不含潤絲的洗髮精洗掉,目前沒有研究能確切指出矽靈會造成頭皮刺激、落髮或癌症。許多民眾頭皮症狀沒有改善,會特別去選用無矽靈產品,但多半沒有幫助,因為從普遍醫學研究來看,頭皮症狀本來就和矽靈無關,大多是其他疾病造成,如脂漏性皮膚炎、乾癬、發炎、感染等,沒有獲得正確診斷和治療,症狀自然不會好。 頭皮有味道日常如何保養? 醫教6招助降發炎、減異味! 頭皮味道和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雖說有味道是正常的,不過若要避免,曾奕騰醫師建議以「避免身體發炎」著手。包括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以免內分泌失調。抽菸、酗酒等對身體不利的習慣也盡量減少。日常可多運動、培養日常興趣等,適度紓壓避免影響荷爾蒙。均衡飲食並盡量以低油、低鹽、低糖、多蔬果及原型食物為主,減少吃加工食物的頻率,以降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機會。將生活方式盡可能調整成健康型態,身體減少發炎,頭皮健康自然也會較佳。 醫師也再三提醒,若是頭皮真的有味道、味道明顯較重,或是出現頭皮癢、頭皮屑、甚至刺痛等情況,切勿為了止癢、止味道等而貿然加強清潔,以避免加重頭皮正出現的問題,讓症狀更加明顯、問題更加嚴重。應先就醫檢查了解是什麼樣的疾病或狀況所引起,對症治療後才更有助於改善症狀。 《延伸閱讀》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掉髮、白髮、無光澤怎麼吃?營養師指常見養髮食材,用吃的保養!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破五百萬人確診!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中重症+117增3童重症,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
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新北逾4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1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925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630例,減少2.8%,不過相較上周六增加870例,增加4.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925例本土病例,為9,989例男性、11,928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488例),台中市(2,689例),台北市(2,634例),桃園市(2,465例),高雄市(1,751例),台南市(1,336例),彰化縣(949例),新竹縣(628例),新竹市(609例),屏東縣(579例),苗栗縣(565例),宜蘭縣(545例),雲林縣(510例),花蓮縣(429例),南投縣(413例),基隆市(377例),嘉義縣(304例),嘉義市(215例),台東縣(204例),金門縣(130例),澎湖縣(90例),連江縣(1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8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5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泰國(8例),馬來西亞及越南(各6例),美國及日本(各4例),新加坡(3例),柬埔寨及奧地利(各2例),土耳其、加拿大、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香港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669,61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640,953例排除),其中5,020,895例確診,分別為24,810例境外移入,4,996,03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60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59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59例、台北市1,087例、台中市965例、高雄市886例、台南市744例、桃園市727例、彰化縣555例、屏東縣401例、雲林縣298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2例、嘉義縣219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3例、新竹縣147例、台東縣138例、新竹市92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7 增3童重症 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新增117例中重症個案,中症81例、重症36例,死亡新增36例。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MIS-C,其中1歲男童曾在7月底快篩陽,當時並未就醫,8月中旬出現發燒等症狀,赴急診PCR陽性確診,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增加3例兒童MIS-C個案,年齡介於1到11歲,都沒有接種疫苗。其中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7月24日快篩陽無就醫,也無通報,8月1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症狀,8月18日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全身皮疹、結膜炎,新冠PCR陽性確診,經醫師診斷為MIS-C,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改善,住一般病房。另外,1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5月15日確診,6月27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7月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血壓偏低,診斷疑似MIS-C,並收治住院,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7月13日出院。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救溺千萬不要跟著跳下水,救人不成反遇難! 消防救難專家:「出外戲水必知7件事,掌握5字訣保命兼救人」
根據政府主計處統計,溪邊溺水的意外遠高於海邊。大家都以為溪水深度較淺,只要自己踩得到地就沒事,殊不知溪水的變化大,短短10秒就可能把人沖走。而其他人看到有人被沖走,也跟著跳下水想救人.....天氣炎熱,大家難免都會到溪邊、海邊玩水。接近大自然的同時又能消暑,感覺真不錯!但每到夏天,通報溺水的案件數量始終高升不下。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張程翔股長解釋:「大家都高估自己的游泳實力了!」別高估自己的游泳技巧,別低估溺水者的力氣過去溺水案例中,有許多遺憾都是救人者因未確保自己安全無虞而導致溺斃的發生。張股長表示:「溺者為求生而掙扎的力道驚人,會不顧一切抓住東西就往水下拽、讓自己能借力浮出水面。倘此時救者未確保自身安全即行救援,很可能反遭溺者拉住而遇難。」因此,不管是政府、還是救生員救人守則,都有個非常重要的5字訣:「叫叫伸拋划」叫:大聲呼救叫:呼叫119、118、110、112等緊急聯絡電話伸:善用身邊的延伸物(樹枝、自拍棒、棍子...),讓溺水者抓住拋:拋送漂浮物(泳圈、球、繩子...等等)划:如果會划船,就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救人開放式水域戲水注意事項張股長也提醒,天氣熱去溪邊玩、海邊玩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去開放式水域,有7點一定要特別注意:1.不要去沒有救生員的水域有些開放式水域有救生員駐守。雖然可能看守範圍很大、也沒辦法盯著每個戲水的旅客,但如果真的有發生什麼事情,至少還可以即時找到專業求助對象。2.太偏僻的戲水景點不要去張股長解釋:「秘境大多是地處偏遠、鮮有人知的處所;雖風景優美、戲水人潮稀少,但也代表救難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方能抵達目的地。」3.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的水域不要去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就代表該水文環境具備變化大、具備一定風險,應避免到該處戲水。4.要做好暖身運動夏季氣溫高但水溫仍偏低,未做暖身運動就貿然進入相對低溫的水中,很容易有抽筋的現象,倘在深水區抽筋則後果不堪設想,故在從事任何水上運動時,均須暖身,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5.戲水要攜帶浮具,救生衣穿著要完整不管會不會游泳,既然到開放式水域就要提高警覺,隨身攜帶浮具,倘有救生衣就要穿好。張股長表示:「救生衣有胯帶的設計,務必要穿過胯下扣好,避免人從救生衣中滑脫。錯誤的穿戴方式,將使救生衣無法發揮效用。」6.溪邊戲水務必先規劃撤退路線近日強降雨頻繁,溪邊戲水易遇溪水暴漲,戲水區域需審慎選擇,戲水區域須避免因溪水暴漲而無法撤退,張股長表示:「倘遇溪水暴漲須往相對高處的地方撤退,戲水區域需避免於懸崖、峭壁旁邊,避免撤退受阻。倘於河床中央遭受溪水暴漲,請保持冷靜,視現場狀況於原地或相對高的石頭上待救。」7.提高警覺、不輕忽、不大意溪水暴漲常起因於局部地區的強降雨,常有上游暴雨,下游仍是好天氣地狀況發生,此時下游遊客則非常可能遭遇溪水暴漲的情形,張股長嚴肅提醒:「民眾務必記得溪水暴漲的徵兆,齊頭水、上游烏雲密佈、水流加速及混濁,倘看見齊頭水,就代表遊客僅剩不到10秒可以逃離現場!」※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20 醫療.腦部.神經
咀嚼能力愈差愈易失智!會因認知功能退化、失認症、阿茲海默症等造成「吞嚥失用症」
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與高雄小港醫院、敏惠醫專、及中彰榮家結合產官學簽定「合作意向書」以協助促進長者吞嚥與咀嚼功能,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說,很多人不知道咀嚼能力愈差愈容易失智,咀嚼與吞嚥功能關係到生活品質,才能讓長輩攝取均衡營養,並避免失智。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高雄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敏惠醫專校長葉致誠、中彰榮家主任李維安等人昨天在退輔會中彰榮家簽訂「合作意向書」,張克士說,此次將針對中彰榮家長輩為照護對象,結合員榮體系復健科、牙醫部等與高雄小港醫院專業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敏惠相關科系師生,以重建長者「吞嚥退化」機能,除了治療長輩吞嚥及咀嚼問題,解決長輩吃的困擾外,也希望達到預防、及早治療的效果。研究發現,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位高齡者可能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員榮醫療體系復健科主任陳冠霖說,許多高齡者吃東西嗆咳、用餐時間過久、或用餐後口腔仍有食物殘留,經常是典型的「吞嚥退化」,有時嗆咳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陳冠霖說,高齡者也可能因牙齒動搖,漸漸不喜歡咀嚼,甚至以流質食物代替,但愈不咀嚼,愈會讓口腔肌群功能退化,甚至造成吞嚥障礙,咀嚼也能刺激大腦皮質,降低失智症,咀嚼功能差與失智症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必須透過復健、牙科、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等跨科方式達到治療效果。員榮醫療體系語言治療師許哲維說,患有失智症長者的吞嚥問題更棘手,會因為認知功能退化、失認症、阿茲海默症等造成「吞嚥失用症」,會讓長輩們開始不願意接受由口進食,甚至不讓任何東西碰觸到嘴巴,也會造成口腔清潔問題。
-
2022-08-20 醫療.耳鼻喉
女大生鼻塞睡不好成熊貓眼 原來是下鼻甲太肥大!
莊姓女大三生自幼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候轉換時噴嚏打不停,鼻塞、流鼻水情況加劇,長年下來症狀越來越嚴重,睡覺要靠嘴巴呼吸,因睡不好,黑眼圈始終消不去。之後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下鼻甲蒼白腫大,鼻腔狹窄,分泌物多,醫師後來替她做「下鼻甲冷觸氣化術」擴大鼻腔通道,終於可以大口正常呼吸了。收治女大生的高雄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宏儒也說,另名就讀研究所二年級的曾先生高度近視還有慢性鼻塞,長期影響睡眠,被朋友笑有張睡不飽的臉!他自行去藥局買血管收縮劑控制鼻塞,初期效果不錯,後來愈噴藥愈塞!經內視鏡檢查,下鼻甲也是很腫脹、且呈現生牛肉般的紅色,是典型的藥物性鼻炎。林宏儒使用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形術」為莊、曾兩名病患治療,過程是以冷觸氣化棒直接置入鼻甲組織內釋放能量,再運用無線電波產生離子震盪,使下鼻甲的蛋白質凝固,下鼻甲組織體積因此縮小。這種手術時間約20分鐘,疼痛感較輕微,恢復期短,約7到10天,術後不需填塞物,也不需住院,患者因鼻腔擴大通透,改善鼻塞情形,可以自在呼吸。林表示,造成鼻塞的原因,通常是下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彎曲。要矯治下鼻甲肥大,目前有電燒凝固法、雷射手術、傳統黏膜下鼻甲骨切除手術、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成形術、動力旋轉刀(又稱作微型吸絞器)輔助下鼻甲成形手術等,需依照病人症狀及需求由醫師評估決定。他說,治療鼻塞若採藥物,只要症狀控制得愈好、用藥就愈少,症狀完全緩解,就只要做好保健、不必吃藥。會動到手術,主要是解除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但病患會有不等程度的改善,不會因為開刀而根治。他建議,沒有鼻中膈彎曲的病患,若只治療下鼻甲腫大造成的鼻塞,「冷觸氣化棒」療法或可做為選擇。
-
2022-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
編按: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抗癌長達8年,余天和余祥銓出面證實,余苑綺已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根據最新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連續14年居10大癌症之首,發生人數多達1.7萬。而近年衛教資訊普及,民眾或許都略為了解大腸癌的前兆和定期篩檢,本文則整理較容易被忽略的症狀警訊和生活習慣的執行細節,對於預防大腸癌就能更有掌握。胸悶、脹氣、頭暈也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除了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不明原因變瘦、持續有便意感卻排不出來、排便完仍覺得解不乾淨、腹脹、便秘等較常聽到的症狀,還有這些警訊也值得注意:1. 腹部出現不明腫塊2. 不明原因腹痛超過一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3. 不明原因貧血、頭暈:右側大腸內有腫瘤通常不易出現症狀,所以容易逐漸長大而導致腫瘤慢性出血,進而引起貧血,但是從排便看不出來。4. 胸悶:若大腸因腫瘤過大導致消化道阻塞,消化道內的廢氣排不出去,橫膈膜擴張空間受限,就會引起胸悶。所以當肚子脹氣又胸悶,請留意排便情況是否伴隨出現前述異常症狀。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醫師和營養師教你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大腸癌的發生率快速攀升和台灣人的飲食模式有密切關聯,例如攝取過多紅肉和愛吃熱食,烹調方式包含大量熱炒、油煎、油炸與燒烤。因此李宜霖胃腸肝膽科指出,除了年齡、遺傳,「青壯年的大腸癌絕大部分是吃出來的。」那怎麼吃能夠最有效的預防大腸癌上身呢?1. 補充鈣質:因鈣質會與膽酸、脂肪酸結合形成不可吸收的鈣鹽,降低膽酸及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減少致癌機會。早晚可各喝240毫升牛奶,並多吃帶骨的小魚乾、海藻類、蝦皮、深綠色蔬菜、黑芝麻等。2. 攝取富含益生菌食物:如泡菜、味噌、納豆、優酪乳、優格等,可以維持良好腸內菌相。3. 多吃魚:魚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維生素D、維生素B12 、硒和特殊氨基酸,有助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細胞,幫助防癌。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提到,每週吃二到三份魚和貝類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少12%;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組長劉怡里則說,美國一項發表於JAMA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如果吃素再配合吃魚,大腸癌發生率可降低43%。4. 避免過量飲酒適度飲酒:研究發現啤酒飲用量越多,罹患直腸癌的機率越高。避免高脂肪飲食以及增加纖維質已經是老生常談,台北榮總營養師舒宜芳進一步建議,除了多吃蔬菜和水果,還可以:1. 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或五穀雜糧飯。像是北醫大研究團隊曾發表研究,經動物實驗發現台灣紅藜能有效抑制大腸癌前期病變的生成達到預防效果,而台灣紅藜的蛋白質與牛肉、雞蛋相當,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鈣質是牛奶的七倍,甜菜色素則能消炎、抗氧化。2. 吃蔬菜同時食用菜葉及菜梗。3. 水果洗凈後連皮一起吃,不要用果汁代替新鮮水果。4. 以毛豆、黃豆及一些豆製品取代部分肉類。預防大腸癌,這兩個生活習慣也很關鍵1. 起床喝一杯溫水: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提到,早上五到七點起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起床後一杯500cc溫水給大腸一些助力,並補充身體在夜晚流失的水分,幫助腸道蠕動、加速新陳代謝。2. 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業務等需經常走動的人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長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低40%~50%。除了避免久坐不動,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在《健康2.0》推薦三種在家也能防腸癌的運動,包括跳繩、階梯運動和波比跳。因為可以活動到大肌群的有氧運動對於防腸癌最有效,而這三種都是能運用到骨盆底肌和大腿肌群的運動,效果特別好。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大腸癌防治概況大腸癌預防飲食腸保健康,遠離大腸癌大腸癌發生,油品與食物烹飪方法更為關鍵「超前部署」防腸癌 名醫教3個運動在家運動也能防腸癌延伸閱讀: 35歲中風,跡象竟然藏在「嘴角」!年輕型腦中風越來越多,3大警訊快檢查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天天走一萬步,真的能預防肌少症嗎? 醫:想避免肌力退化,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3種壞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但天天走路,但真的能夠預防肌少症嗎?陳炯瑜醫師說明,儘管全台現再餐與運動的人口比例高達80%,但有運動的10人中,就有1人是肌少狀態,而這其中原因,就是因為「運動偏食」。我們對於肌肉的需求有4種,分別為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而運動偏食就是指雖然有運動,但這4種需求卻沒有被滿足。而且肌肉量通常會在 40 歲左右開始下降,因此在這年紀前後,適量的肌力訓練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想避免陷進【肌力退化>不想運動>肌力退化的更快】的惡性循環,就必須先改掉運動偏食的三種習慣:一、想到才運動標準運動原則是333,而其中第一條就是要「規律運動」,若是想到才運動,就是造成運動偏食的元兇。◎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每次超過30分鐘 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二、運動項目單一連續健走2小時,或許可以鍛鍊心肺,但比較難做到肌力訓練,且如果有運動不當像是暖身不夠等狀況,反而可能會造成意料之外的痠痛。因此我們可以採取多元的運動模式,例如健走換成騎腳踏車,或是運動之後藉由瑜珈伸展身體,提升身體柔軟度之外,也能緩解運動時肌肉、關節的緊繃與疲勞。三、運動強度過低儘管都有規律運動,但運動強度太低也只是白做工而已,想要確實訓練到肌力、肌耐力、平衡力和柔軟度,除了多元運動之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增加運動強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呼吸稍微急促,這樣運動效果也會更好。避免運動偏食,除了留意以上三點,也能選擇智能運動,讓物理治療師為你分析全身肌肉分布之後,再針對個人身體狀態,循序漸進的鍛鍊肌力。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 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559例本土個案及2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2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為2萬2559例,與前一天相比是少一點,但相比上周五是小幅增加,境外移入260例,比前一天是少一點,今天新增32例死亡,與前一天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559例本土病例,為10,264例男性、12,28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39例)、台北市(2,757例)、台中市(2,710例)、桃園市(2,632例)、高雄市(1,762例)、台南市(1,392例)、彰化縣(938例)、新竹縣(700例)、新竹市(610例)、苗栗縣(601例)、宜蘭縣(567例)、屏東縣(565例)、雲林縣(517例)、花蓮縣(390例)、基隆市(357例)、南投縣(317例)、嘉義縣(315例)、台東縣(217例)、嘉義市(193例)、金門縣(140例)、澎湖縣(128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0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5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8月1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泰國(3例),中國、美國、南韓、新加坡、南非、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2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0日至8月18日。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 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2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83例、重症43例,以及死亡32例。最年輕死亡為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疾病史,8月9日出現發燒、抽搐而送醫,到院時已無心跳,PCR新冠陽性確診,當天死亡。經過司法相驗,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4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3例MIS-C以及1例哮吼。哮吼為10個月大男嬰,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8月12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有雜音,8月13日到急診就醫,有呼吸窘迫及胸凹,血氧濃度偏低,PCR陽性確診,醫師診斷哮吼,收住加護病房並插管使用呼吸器,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8月14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病況持續改善中,仍住加護病房觀察。3例MIS-C中,2例已出院,1例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包括3歲男童,6月7日確診,8月5日出現發燒、皮疹,8月7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肝炎,診斷為MIS-C及急性肝炎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13日出院。6歲女童,7月16日快篩陽但未就醫通報,8月12日起出現發燒、皮疹、紅眼,8月16日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結膜炎,PCR陽姓確診,Ct值為32,近期才確診,因診斷MIS-C收住加護病房,給類固醇治療,8月18日病況好轉,轉出加護病房,目前在一般病房照顧中,他有接種過一劑疫苗。10歲男童,7月30日確診,8月4日出現發燒、紅眼、皮疹,8月10日出現腹瀉至急診,診斷疑似MIS-C住院,已於8月17日出院。目前國內兒童重症累計176例,包括MIS-C共105例,哮吼10例。死亡為27例。嬰幼兒輝瑞BNT疫苗來了 127.68萬劑上午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第一批採購Pfizer-BioNTech幼兒劑型疫苗127.68萬劑,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檢驗封緘預估8月26日完成,預計8月27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再提供給6個月至4歲幼兒基礎劑接種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4月30日。指揮中心指出,已於今年7月21日與香港復星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並與美國Pfizer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兒童疫苗補充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預定供應190萬劑幼兒劑型及110萬劑兒童劑型疫苗做為幼兒基礎劑(3劑)及兒童基礎劑(2劑)或追加劑使用。國內今年至8月18日累計新冠本土個案共493萬6993例,包括中重症2萬2749例,死亡8718例。指揮中心分析,兒童重症176例中,MIS-C的0到5歲發生最多,共有65例,占比67%,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的臨床與倫理思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2020年底,初次在50+(Fifty Plus)網路媒體裡看到畢柳鶯醫師「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內容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畢醫師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母親,逐漸退化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進食容易嗆咳、睡覺不能翻身的狀態,在家人陪伴照料下,自主決定漸進式停止飲食,還舉辦了生前告別式四道人生;斷食三週後,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的過程。「斷食善終」為何受到台灣社會關注?畢醫師的一篇文章,在短時間內引起廣大的迴響,被許多媒體轉載,乃至在今年三月底「斷食善終」出書。值得探討的是,這背後的驅力到底是什麼?筆者從一個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開始,因緣際會接觸了醫學倫理,後來又成為「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病主法)核心講師,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因而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初步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有以下原因:首先,台灣社會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生命是值得活著,而不是只有會呼吸,有心跳就好。眾所周知,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雖然醫學進步使平均壽命延長,卻有不少人是處於臥床、失智或失能、生活品質低落的狀態。另一方面,婦女生育數目降低,自2020年起總人口轉為負成長,工作人口的扶養負擔加重。這些反應在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民眾的主要動機上:預作生命末期安排,避免身心痛苦(「我不要成為昏迷不醒、植物人、被綁在床上的失智者…),並減少晚輩的決策壓力與經濟負擔。其次,雖然我國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下簡稱安寧條例)及「病主法」的立法,所謂的「善終」仍然是鳳毛麟角,受到許多主客觀條件的干擾。比如除了個人的意願及簽署相關文件外,「末期病人」必須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依據安寧條例及病主法簽署的文件才算生效。目前仍有許多醫師堅持「我的字典裡沒有末期兩個字」,或「我是醫『生』,不醫死」,堅持繼續治療到病人生命只剩最後幾天,才願意讓病人轉安寧病房。也有加護病房醫師說:「病人雖然簽過DNR,只有不要插管、壓胸和電擊,其他治療都要!」可見,各醫療專業的學校教育以及在職醫療人員的再教育,真是刻不容緩。就算遇到願意診斷「末期病人」的主治醫師,目前安寧病房及居家安寧照顧的量能,普遍不足且有城鄉差距。尤其,今年6月1日起,中央健康保險署終於通過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至五款條件病人、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然而其他內外科醫師並不具備安寧療護的知識與能力,常常連最基本的疼痛控制都做不好。最後,目前稀少的在宅醫療團隊,多是被預約滿滿或疲於奔命,那自然不會有家屬願意選擇將生命末期病人帶回家,在熟悉的家裡在宅善終。此外,臨床上偶有身心痛苦不堪的病人想要安樂死,在現在的台灣是不合法的。安寧條例無法處理眾多昏迷不醒、植物人、被綁在床上的失智者等「非末期」病人,且如果沒有事先本人簽署病主法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即使家屬要求拔管,所有醫療人員皆是愛莫能助。更何況目前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民眾,因為政府宣導不足、諮商費全額自費、疫情以及諮商門診不普及等因素,病主法實施第四年來,僅有36839人簽署(統計至111年7月31日下午15:30止,衛福部網頁)。綜合以上各種因素,能夠操之在我的「斷食善終」,成為國人善終之路的候選自力救濟方法,被台灣社會各階層關注,也就可以理解。「自主停止飲食」的醫學倫理思考所謂斷食善終,正式醫學說法是「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定義是因持續而無法接受的痛苦,有決策能力的人採取主動停止進食及水分的行動,以達到加速死亡的目的。以下將使用「自主停止飲食」繼續討論。由於不需要病人自己服用致死藥物(如傅達仁先生在瑞士的方式),或醫師採取加工手段,因此「自主停止飲食」沒有協助死亡(medical aid in dying)或安樂死(euthanasia)的法律與倫理爭議。自主停止飲食通常時間需要數週,期間需要專業的緩和醫療照顧處理症狀,及支持壓力如山大的照顧者。回顧醫學文獻就會發現,「自主停止飲食」早已普遍出現在歐美、日本的臨床實務中,並不是新概念。我國在病人多半死於醫院之前,也是有一些生命末期者,採取這個方式;包括一些宗教修行者。推薦專業讀者閱讀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owers等人2021年在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發表的回顧文章,出處為Ann Palliat Med 2021;10(3):3611-3616,可以綜覽全貌。以下文章即是摘錄翻譯於這篇回顧文章。根據上述文獻,目前少有公認的「自主停止飲食」臨床指引可供參考,整理各學者建議如下:(Royal Dutch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 Wax et al., 2018)一、務必及時與本人及家屬討論,尤其是失智症等認知功能缺損,將隨時間惡化者。二、需要排除被強迫的可能性,及可以治療的憂鬱症、厭食症等身心科疾病。三、事先或在剛開始停止飲食時,簽署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d directive, 如我國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及DNR(如我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及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同意書),並進入安寧照顧體系。四、不建議於小於60歲非重症患者,因乾渴感強烈,腎臟功能仍可保留水分而延長過程。五、建議給予本人及家屬充足的社會支持,以應對過程中的狀況。六、建議本人及家屬事先討論在最後幾天,本人因發生譫妄(delirium)而要求飲食的應對方法。畢柳鶯醫師另建議採取漸進式停止飲食,以適應過程中的症狀,缺點是會延長過程的時間;若是採取直接停止所有飲食,需要病人有極大的決心與意志力,否則容易失敗,本院已有類似失敗案例。「自主停止飲食」與「自殺」的關係根據上述Lowers等人2021年在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發表的文獻,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拒絕飲食是病人自我決定的權利(Pope et al., 2014)。美國憲法及判例保障個人經過知情同意後,有拒絕治療的權利;若將飲食視為治療(medical treatment),自然也保障拒絕飲食。爭議在於長照機構可能視提供飲食為基本照顧(basic care),若配合住民停止飲食,可能被視為虐待(abuse)或忽略(neglect) (Pope et al., 2011)。澳洲法院認為拒絕飲食不是自殺,而是加速死亡,應尊重有決策能力者的決定(Pope et al., 2014)。加拿大有兩個判例亦是尊重有決策能力者拒絕飲食的決定(Pope et al., 2014)。在荷蘭,自殺不是犯罪;荷蘭法律認為拒絕飲食不等同於自殺,因自殺是一個主動採取暴力、孤寂而衝動的行為(Royal Dutch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關於自主停止飲食的新興議題目前美國紐約州倡議允許在預立醫療指示中,書面表示在失智症患者無法自行進食及做決策時,拒絕被照顧者協助經口餵食(End of Life Choices New York)。內華達州則首開先例,於2019年5月立法,允許住民在嚴重失智症的預立醫療指示中載明,照顧者應停止自口的餵食與餵水。(筆者認為,內華達州的法律保障住民可以拒絕在嚴重失智症時被餵食,其目的與自主停止飲食一致:加速死亡並減少痛苦。)結論「自主停止飲食」為本人於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與家人討論與決定的一種加速死亡,與減少痛苦的方式;這種方式考驗本人的決心與意志力,需要專業的在宅醫療團隊處理症狀,及支持照顧者。雖然「自主停止飲食」沒有協助死亡或安樂死的法律與倫理爭議,筆者強烈建議本人及家屬事前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行充分的溝通,並簽署生命末期時,可拒絕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在目前醫療環境下,「自主停止飲食」受限於在宅醫療的資源,以及醫療人員的觀念,預期短期內難有突破性的成長。此外,在與我國醫療人員及民眾討論「自主停止飲食」時,一部分人有是否等同於自殺的疑慮,推測可能影響醫療人員協助處理過程中症狀的意願。筆者建議進行「自主停止飲食」的本土學術研究與社會對話,以回應社會大眾對「善終的渴望。
-
2022-08-19 醫療.眼部
確診者眼睛模糊以為「新冠後遺症」? 醫師查出是這事造成
新冠疫情期間,確診者居家隔離,追劇打發時間也要當心。南投縣38歲陳小姐解隔離後上班,卻發現視力惡化、看東西模糊不清,她擔心是新冠後遺症,趕緊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她在隔離期間關,整天追劇缺乏適當休息,導致乾眼症惡化,造成角膜損傷而影響視力。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說,陳小姐8月初時確診新冠肺炎,居家隔離七天,隔離期間她並未出現相關症狀,因此趁這個機會窩在房間內熬夜追劇,相當過癮。沒想到在解隔回到工作崗位第一天,就發現看東西模糊不清,眼睛還有刺痛感。何建賢說,陳小姐用手機追劇,3C產品使用過度所致,加上連續多日專注觀看螢幕,使得眨眼次數減少,降低眼睛淚液分泌,而引起乾眼症。還有許多民眾晚間關燈滑手機、打遊戲或看劇,因瞳孔會在黑暗中放大,因此會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恐造成黃斑部病變之危害。若持續用眼習慣錯誤,乾眼症惡化恐造成角膜受傷,影響視力。陳小姐經過藥物治療後,已經緩解角膜損傷及乾眼之狀況。何建賢說,使用3C產品一小時就該休息10至20分鐘,避免在關燈情況下看電視和玩手機,隔離期間可至陽台或向窗外「望遠凝視」,降低視力惡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