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0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阿嬤
共找到
618
筆 文章
-
-
2023-05-16 養生.抗老養生
爭鮮90歲「阿嬤級員工」身手超矯健!沒三高、早上還賣菜…讓年輕人驚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年紀大,不表示活力就輸給年輕人!一位網友日前到迴轉壽司連鎖店用餐,遇到一位「阿嬤服務生」,對方待客熱情,體力也不輸年輕人,甚至可以一次搬7盤壽司飯。網友忍不住好奇問她幾歲?想不到一問才知「阿嬤90歲了」,讓原PO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網友近日在「爆廢公社」發文表示,他到爭鮮壽司店吃飯時,遇到一位自稱已90歲的阿嬤服務生,不僅腳步輕快、身手矯健,待客更是熱情親切,雖然不知阿嬤是否開玩笑,但就算實際上是70多歲,能有這種活力熱情來工作,也教網友覺得真不簡單。 原PO更表示,阿嬤自稱除了到爭鮮上班,早上還在菜市場幫忙賣菜,體力驚人,而且聽到客人誇獎,還自己比讚說她沒有三高,讓人深刻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 文章曝光後,吸引上萬網友按讚,直呼「根本魔法阿嬤」、「90還工作也太猛了吧」、「人要動,才會健康」、「給爭鮮一個讚,還願意給90歲阿嬤機會」。但也有人推測,阿嬤這把年紀了,工作應該只是做個身體健康,「搞不好老闆還店長就是她的小孩也不一定」、「想太多了…人家是『老闆的娘』」、「強者!其實她說不定是房東」。 雖然許多人都希望老後能過清閒生活,但也有不少銀髮族屆齡退休後閒不下來,重回職場尋找發光發熱的機會,特別是在速食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麥當勞有多位年紀超過80歲的「阿嬤級」員工,負責在門市擔任款待大使,其中一位「桂圓奶奶」服務於台北民權一餐廳,從53歲那年二度就業,至今已滿80歲,而門市也借重她過去曾擔任保母的經驗,讓她成為幫小朋友慶生的接待員。 另外,台中中清南餐廳則有位82歲的彭楊永平阿姨,主要負責社區經營,常在社區趴趴走做拜訪或到公司行號介紹新品;宜蘭店更有高齡近90歲的服務員,協助廚房做早午餐轉換的工作。 而長期進用二度就業婦女的摩斯漢堡,近年來50歲以上「媽媽級員工」比例,也從10%成長到14%。不少百貨公司櫃姐退休後至摩斯漢堡二度就業,還有65歲退休員工再回聘,從服務員晉升至小組長。 有網友指出,其實許多高檔日本料理店、茶餐廳,服務員都是阿嬤級,除了提供銀髮族二度就業機會,其實也看重他們的待客經驗與人生智慧。 名醫林靜芸也曾撰文分享自己對「老人力」的觀察,表示在日本有高爾夫球場長期缺桿弟,於是乾脆聘雇老人家來當桿弟,一場18洞的球,分前9洞及後9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 「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有些長輩年紀大了,出現失智或憂鬱症傾向,也能透過工作或擔任志工,有同伴、有成就感、不孤單,進而減緩退化與失能,重新找到生活目標與人生意義。「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5-11 養生.家庭婚姻
挨轟靠小孩賺錢!歐陽靖:「生產完2天被離婚,人生跌倒時是小暖男救了我」
二年多前,在日本懷孕的歐陽靖,原本打算在懷孕初期回台灣待產,直至生下寶寶坐完月子後,再飛到東京與丈夫團聚。卻沒想到突然爆發的疫情,變成壓垮與老公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生產完後的兩天,她收到孩子的爸爸傳給她的分手信,這讓她的人生方向發生了巨大轉變。儘管遭遇失婚的逆境,歐陽靖並未選擇自暴自棄,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打起精神,與阿嬤譚艾珍一同扛起育兒的責任。被淨身出戶欲「窮養」小孩 卻意外接許多業配歐陽靖坦承過去懷孕時曾打算靠小孩賺錢,她回憶起剛懷孕時,前夫告誡自己不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佈小孩的臉部,擔憂此舉會引來酸民黑粉的批評,而且po太多小孩照片會讓自己的帳號看起來很不時尚,當下她反問:「如果曝光小孩可以賺錢呢?你知道美國兒童Youtuber Ryan年收入有30億日幣嗎?」沒想到前夫得之曝光小孩有機會賺錢立即改口:「嗯,那可以考慮⋯」,而她也不諱言表示:「在新醬(孩子)還是個胚胎的時候,我就已經打算靠他賺錢了」。在生產完的兩天後,歐陽靖收到孩子的爸傳給她的分手信,被淨身出戶回到台灣,疫情下失業身無分文的她,生產費還是跟阿嬤借的。當時的她,根本沒有任何餘力去思考「靠孩子賺錢」這件事情,只想著勉強拼湊起殘破的自己,努力活下去。從失婚中振作之後,歐陽靖考慮過重拾勞力活,為了「窮養」做好準備,只要有家、有愛、有飯吃,孩子一定也能長得大。沒想到,就接到了月子中心、嬰兒推車、尿布、奶粉等等的業配工作。讓阿嬤感動地說:「這孩子不但帶自己的便當來投胎,他連媽媽的也帶了。」在人生中跌了一大跤 是孩子接住了我歐陽靖感慨說道,「我在人生中跌了一大跤,是新醬(孩子)接住了我。」會在臉書粉絲專頁「GinOy 歐陽靖」po孩子的照片,再也不是因為想藉此賺錢,而是想給大家看看小暖男的長相。就是這個傢伙,他救了我。並打趣表示,「遇不到好男人就自己生一個」。延伸閱讀:.產後兩天收老公「分手信」,歐陽靖:人生沒有劇本,被迫孤身,那就更堅強!.譚艾珍帶孫不插手教育!當女兒歐陽靖的後盾:我們是彼此的後援.媽媽薪水該給多少?上班族認為月薪至少應給「這個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7 醫聲.醫聲要聞
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譚艾珍:用溫暖故事談生死議題
長期擔任器捐宣導志工的譚艾珍,對於「老」、「死」這件事情從不避諱。她翻閱了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全台第一套生命教育繪本,以可愛動物角色插圖談論器官捐贈、安寧療護、病人自主等議題,她說,繪本能作為家人談論生死的鑰匙,「如果明天是來生,你要如何度過今天的此生?」🎧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宗教信仰支持,前衛媽媽不避諱談死。年近70歲的譚艾珍,近年與女兒歐陽靖及小孫子「新醬」搬到台南定居,除了含飴弄孫之外,仍四處奔走宣導器官捐贈、大體老師追思紀念會等公益活動,她和女兒歐陽靖也簽署了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器官捐贈。譚艾珍說,這樣的緣分,要從有著前衛思想的媽媽和外婆說起。譚艾珍聊起母親,臉上滿是笑意,這位民國九年出生的媽媽受外婆影響,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死亡對她們來說是榮耀地回上帝身邊,不是恐懼,而是歡喜。「入塔會悶死,要把我灑到太平洋的大海,能去的國家比較多。」譚艾珍憶起媽媽不避諱談死的這段對話,當時她笑著回應說,「妳已經死了,還會悶死嗎?」將器捐觀念帶給家人,可惜來不及完成。談及為何會開始接觸器官捐贈推廣,譚艾珍提及大約30年前,她在已離世的資深藝人孫越帶領下,開始接觸器官捐贈,她也將器捐的觀念帶給老媽媽,這對多數長輩來說是禁忌的話題及觀念,媽媽不但接受,還要參與。不過,母親的這份心意最後並未圓滿達成。譚艾珍說,母親晚年選擇到中國大陸養老,過世後因為當地醫院沒有大體捐贈的需求,於是火化後,家人們將骨灰帶回台灣,再一同搭船航行到太平洋,讓母親乘著風去暢遊大海。譚艾珍心中還有一個來不及完成的遺憾,20幾年前和丈夫談器官捐贈時,他的觀念還來不及調整,沒想到意外先到,事隔不到一個月,他因為呼吸中止在睡夢中離世,無法執行器官捐贈,但這份遺憾卻成了她不懈宣講器捐的動力。童趣繪本打開話題,大人小孩一起接受生命教育。「呸呸呸!長命百歲……」譚艾珍表演了一段家中長輩聽到死字時,流露出的神情。身為推廣大使的她以自身經驗分享,器捐和生命教育要循序漸進,有個孩子看到器捐訊息後,立刻和媽媽討論,就在兩人說好了其中一方離世,要替對方完成器捐或大體捐贈後,沒想到半夜媽媽突然敲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我做不到,我捨不得。」譚艾珍說,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樹懶爺爺的心願》、《豬二哥的歡樂派對》、《小紅機器人》繪本,以童趣插畫角色作為親近生死議題的素材,家長們在共讀之前可以做點功課,配合不同年齡孩子們的思考模式、提問來引導內容,無形中大人也學習到生命教育。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生命的厚度。她很喜歡《小紅機器人》故事鋪陳,一台小紅機器人的機芯壞掉了、不能動要怎麼辦?這時,說故事的大人可以分段休息,再慢慢講完,藉此吸引小朋友們注意,如果是和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共讀,可以帶到一些醫療知識背景,說不定小朋友們能將觀念帶給阿公、阿嬤。譚艾珍將身體比喻成一輛汽車,「保養得再好,零件可能需要更新,也會有報銷的一天,而在下車時,我們又能保持優雅自在嗎?」她說,這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既然人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
-
2023-05-07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台中人的思鄉之味麻芛湯
天氣漸熱,宣告台中人一年一度的「憶苦思甜」時節即將登場,那碗碧波萬頃的麻芛(薏)湯,微苦,卻苦得悠遠,微甜,是香Q的金黃地瓜塊和魩仔魚的托襯,讓我掉進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情境,「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是的,麻芛是台中人專屬的夏之戀歌,也是許多旅外台中人心中「阿嬤的味道」,除了消暑,還專治思鄉之情。今年的第一碗麻芛湯是4月14日在台中第二市場吃到,剛好第一天上市,搶喝一碗,深覺有吃福。第二市場約有5家賣麻芛湯,分別是山河魯肉飯、魯肉邱、林記古早味、阿娥古早味和素食麵。我曾在其中一攤詢問麻芛熱賣情形,老闆笑指身後的大深桶,說最高一天煮了13桶,平日也有7、8桶,看來,台中人對麻芛湯真是情有獨鍾,光是一小攤就能日進萬元。麻芛湯是我20多年前搬到台中才初嘗的味道,一開始需要適應,習慣後念念不忘。前市長張溫鷹曾說,她只要路經台中北屯和豐原某家麻芛湯攤位,都會忍不住下車喝上一碗,才心甘情願繼續跑行程。另一位前市長林佳龍還由幕僚畫了麻芛地圖貼到臉書,強調「台中的端午就是要吃肉粽配麻芛」。黃麻原產非洲,後傳到中國,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游念四移居嘉義縣溪口鄉游厝庄時,把黃麻與其他農作物種子同時引進台灣種植,是除了棉花以外的重要植物纖維,可製成麻布袋、繩子,甚至造紙。日治時期在「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策略下,為了運銷稻米和糖等作物,需要大量麻布袋包裝,殖民政府開始在台灣計畫性種植黃麻,1907年在豐原設立「台灣製麻會社」,主要生產黃麻布袋,原料除了中部,也遠及台北、宜蘭等地。據台灣省農林廳資料,黃麻全台種植面積從1900年的1000公頃逐年增加,到1939年已達2萬3121公頃,後因糧食增產影響又縮減。國府遷台後,黃麻列入第一期經濟建設4年計畫,1959年黃麻種植面積又回到1萬7863公頃,後因塑膠製品逐漸取代麻布袋等,台灣只剩少數地區零散種植。麻芛湯其實是先人刻苦的智慧展現,看到那麼多黃麻,忍不住想物盡其用,把嫩葉摘下煮食,卻發現太苦,幾經嘗試,把嫩葉經撿、搓、揉、洗4步驟去除苦味,和甘藷、魩仔魚煮出特有的麻芛湯,熱食讓人逼出滿頭大汗卻鎮定消暑,也可放入冰箱當冷湯,方便「貓舌者」享用。至於為何不叫黃麻湯,而叫麻芛湯,原來「說文解字」記載,草木華初生者為芛,「麻芛」就是指黃麻的嫩葉。1957年,台中區農改場以黃麻種子改良出「台中特一號」新品種,霧峰農試所也研發出不苦的「甜麻」。台中盆地的黃麻栽種面積逐漸增加,在豐原以南、彰化以北地區形成獨特的麻芛飲食文化,南屯是主要產區,更被稱為「麻芛新故鄉」。台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近年致力推動麻芛文化,創會理事長江鳳英和農民契作黃麻,她說傳統紅骨麻芛苦,消費者怕苦味,農民配合市場需求,逐漸大量改種甜麻,導致紅骨麻芛種植面積減少,但是苦中回甘,道地台中人反而死忠愛這味,協會還協助開發麻芛粉、麻芛果凍、蛋糕、冰棒、牛軋糖等產品,並在5到9月「麻芛月」舉辦體驗活動。國定三級古蹟南屯萬和宮也設有麻芛文化館,有興趣者可前往參觀。「往昔民間卻暑方、眾云麻穎(芛)最清涼、今朝買得兒時愛、不及阿娘滋味長。」南屯犁頭店詩人劉清河的漢詩「兒時愛」,寫出台中人對麻芛的獨特情懷。麻芛不只是一碗湯,更是人們的智慧和勞動完美結合,簡單食材卻包山容海,好像我們的人生再怎麼翻江倒海,這一碗清苦卻如阿嬤的手輕輕撫過,還我們波瀾不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5 焦點.生死議題
拔管的決定:輪到自己時「放手」談何容易!一位神經科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
「能不能拔管,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親人有插管的家屬而言,是很兩難的課題。重症名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分享與一位病患家屬的經歷。這位病患的兒子是位神經科醫師,面對母親瀕臨死亡的困境,與主治醫師陳志金討論治療方案時,兒子果斷決定停止母親的升壓劑並同意拔管。雖然陳志金理性上同意這樣做是對的,但在情感上仍無法克服內心的不捨。而該位病患的兒子(神經科醫師)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跟責任感也值得佩服,即使是面對至親生命垂危,仍堅持完成所有的工作,才去見病危的母親。家屬也是醫師 同意主治醫師替媽媽拔管陳志金表示,該位病患家屬是位神經科醫師,而他的母親正在生死邊緣徘徊。「媽媽目前的腦幹反射都測不到,升壓劑停掉以後,血壓就會掉,可能很快就會心跳停止,但是,也有可能會再維持一段時間。」面對眼前的神經科醫師,即使他是專家,我還是一貫的說明,因為此刻的他,身份是家屬、是阿嬤的兒子。「升壓劑停掉,管子也一起拔掉。」家屬忍住淚水,說出這句話。陳志金停頓了一會,點點頭:「好的,我們來安排。」陳志金表示,很少看到這麼果斷決定的家屬,但是,因為他是專家,他很清楚,這樣的決定對媽媽是最好的決定,再維持下去,其實只是延長死亡,增加痛苦而已。「陳醫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家屬的淚水已經止不住了。「如果是我媽媽的話,我也會做跟你一樣的決定。」陳志金拍拍家屬的肩膀。陳志金表示,家屬作為專家,會知道這是最好的決定,但是情感上的不捨讓家屬猶豫不決。自己深刻理解家屬所肩負的責任,因為當所有家人都給予信任時,必須要做出最好的決定,這責任遠遠超過一位專家的責任。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 仍對病人有責任感在這樣的時刻,陳志金想給家屬最好的陪伴!特別安排專科護理師在家屬抵達時通知自己,讓自己能夠給予他適當的支持。雖然所有家人早上已經做了決定,家屬卻忙到中午才能趕過來,因為他要先完成早上的門診病人的付託。陳志金表示,非常佩服他對病人的責任感,即使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忍住悲傷,先完成病人的付託。他清楚知道,母親能夠體諒,也會希望他這麼做。最終,家屬做出了最好的決定,停止升壓劑,讓母親能夠安詳離世。在母親節前夕,陳志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醫護人員所肩負的責任,以及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希望能夠給所有的母親和家人,送上最深刻的祝福,並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放手,是最好的祝福與決定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好希望能給家屬一個擁抱。「真是心疼!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守工作崗位,把工作完成後才跟媽媽做最後的告別,媽媽一定也很以他為榮的」、「繼續看診,停升壓劑,拔管!這些都是好不容易的決定~真心佩服」、「在攸關生命的課題上,任何一項決定都是艱難與不捨」、「很感動!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醫生也是人,面對生離死別,也會徬惶無助」、「放手真的很難,如果還有時間,跟親人道謝、道愛、道別,至少心裡不要太多的遺憾」、「簽下DNR也是讓她可以不再痛苦的離開。」>>>延伸閱讀:生命自己做主 用DNR拒絕無效醫療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的經歷:網友1:「我是牙醫師,去年,我也面臨類似的抉擇。站在加護病房的床邊,看著陷入深度昏迷,醒轉無望的母親,在把媽媽送醫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次她永遠不會再回家了。我知道母校的醫師學弟已經盡全力救治,但人力畢竟有其極限,而我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用武之地,那種完全地茫然與無助,在那當下我與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根本沒多大差別。我恨,我痛恨自己沒用,讀書學習那麼多,在關鍵時刻挽救不了最親的人。基於所學,我自己心裡也有數,拔管送她離開,是讓媽媽體面登出人生最好的方式。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果決而不拖泥帶水,媽媽昏迷的隔天,與主治醫師討論過後,就決定三天後拔管,所有親戚、長輩、朋友都認同我的決定,也讚許我的勇敢,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我所承受比泰山還沈重的悲痛。」網友2:「身為護理人員,雖然我沒簽到DNR,但當自己母親已經從外院的ICU轉到躺在自己平時工作的急區時,腦袋真的是空白的,感謝當時正在工作的學姐特意出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我好好哭了一場!」網友3:「我前陣子也第一次簽放棄急救這件事,雖然我是哭著簽,但是當急診醫生問我要不要幫爸爸插管,或是鼻胃管之類的,我都很果斷的說不要,電擊急救插管都不要,如果萬一怎麼了,就讓他自然乾淨的走,身上不要插任何管子,我也常常跟我爸聊這樣,最後我爸康復出院囉」網友4:「我也面臨過一樣的事,只是我們不知道可以拔管。在主動要求簽完放棄急救後,爸爸多躺了4.5天,因為管子也多被抽痰了4.5天。拍背真的沒什麼,抽痰對我跟媽媽來說是最直接的衝擊,每次抽痰爸爸的身體都在抽蓄,可能是神經反射的抽蓄,但在家屬看來就是很痛很痛的反抗。好在,我們沒有同意氣切,不然這個折磨不知道是折磨爸爸還是折磨家屬。我好謝謝當初的急診科醫生,謝謝他們願意跟我解釋爸爸的狀況。也希望跟陳醫生一樣好的醫生可以更多更多,幫助病人善終。從這之後,我跟家人都有共識,無論是誰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不要幫對方急救!」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當親人的生命走到盡頭,家屬面臨決定是否拔管而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有插管家屬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是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4 養生.抗老養生
銀髮族必備三大營養素!「一原則」加「六口訣」維持肌力保健康
超高齡社會來襲,為了不讓自己被「老」所困,無論是50歲以上熟齡族,或逾65歲的銀髮族,每日三餐應正確攝取營養,為自己打造出黃金營養力。營養師建議,熟齡族應超前準備,包括顧好牙齒、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維持肌力預防肌少症;銀髮族基礎代謝率下降,每日著重攝取高營養密度食物,牙口不好也可調整烹調方式,更好入口也吃得健康。銀髮族不可輕忽「營養失衡」帶來的各問題一位90多歲阿嬤因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不佳,偏偏又挑食,認為魚類腥味過重、不喜歡豆腐口感,因此大多吃豬肉且偏愛肥嫩、三層部位,也覺得青菜不好咬容易塞牙縫,導致體重過重,引發高血糖等慢性疾病,而長輩自知罹患高血糖,完全不敢攝取澱粉,導致營養嚴重失衡,因而到營養門診進行飲食調整。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表示,長輩常見因為牙口不好、裝假牙等,導致咀嚼困難,間接使得長輩不敢吃肉,又或是挑軟嫩的肥肉吃,以為可以獲得蛋白質來源,但其實大多是動物性脂肪。且隨著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降低,活動量減少,熱量需求也相對降低,食慾也不佳,導致體力變差。銀髮族飲食需掌握「三好一巧」的原則,才會吃得好與健康為建立高齡族群正確營養觀念,廖淑芬建議以「三好一巧」原則:「吃得下」:調整烹調方式及食物質地,協助高齡者吞咬,像是滷牛肉時加入木瓜、鳳梨,利用水果酵素協助肉質軟化,更好入口,而台灣人較愛吃豬肉,也可多搭配豆腐、豆乾、雞蛋、雞肉,補充豐富蛋白質。「吃得夠」:若長者無慢性病或特殊情況,建議少量多餐、能吃盡量吃,達到一日所需熱量與營養。「吃得對」:每天吃足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豆蛋肉魚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也建議每天應攝取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瘦肉、魚類、黃豆製品、低脂牛奶或乳製品等,且要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每日應喝1500cc的水,攝取充足水分。「吃得巧」:可選擇較軟食材、運用小量擺盤、添加天然調味料等增添料理風味,家人、親友陪伴用餐,也能提升長者飲食動機。三大營養素銀髮族飲食攝取分配要得宜廖淑芬提醒,三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分配要適宜。蛋白質可維持肌肉組織、免疫功能、促進傷口癒合等,除了選擇高優質蛋白質食物,也要留意健康脂肪含量.醣類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食物來源像是米飯、麵製品、南瓜、地瓜等全穀根莖類,建議可攝取糙米飯等未精緻過的高纖食物,可攝取更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過有肥胖、高血糖、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長者,應控制份量。.蛋白質建議選擇優先順序為豆類、魚類與海鮮、禽肉、畜肉、蛋類。長者代謝膽固醇功能下降,不建議常吃內臟、蝦蟹卵等食物高膽固醇食物,蛋黃1週建議攝取2至3份。.脂質可產生飽足感、協助部分脂溶性衛生素吸收,不過攝取過多恐引發高血脂症、肥胖,建議家禽肉去皮再吃,烹調以植物油取代豬油。6口訣搭配國健署「我的餐盤」配三餐:1.每天早晚一杯奶: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或是用起司、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攝取。2.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0.8至1碗,每天至少攝取2份水果,並選擇在地、當季、多樣化。3.菜比水果多一點:青菜攝取量應足夠,體積需比水果多,並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3以上(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4.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5.豆魚蛋肉一掌心: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5至2份,但應避免加工肉品。6.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或三茶匙(約杏仁果5粒、花生10粒、腰果5粒)。資料來源/國健署、新光醫院營養課課長廖淑芬(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3 養生.營養食譜
傳味、傳承、傳家爺爺的私房菜 串起世代交流
俗話說:「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廚房是阿嬤、媽媽為家人付出愛心的基地,也是家族味道傳承的場域。不過,舌尖上的記憶也有許多出自家中男性之手,以扎實手藝加上愛料理的心,烹煮出私房好味道,遊子即使離鄉逐夢,雋永家鄉菜令人魂牽夢縈。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也乘載著屬於每個家的故事與記憶,透過三餐飲食、節慶文化進行情感的交流,食物除了填飽肚子的功能,也讓人得到修復與滿足。你心中是否有念念不忘的家常菜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為了再現長者的價值,推出「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特別以家族男性長輩為主角,鼓勵代間互動一起記錄難忘的佳餚。食物搭築跨代橋梁,跨越性別、凝聚家庭關係。老盟副理事長陳宏材表示,大家常把廚房跟女性畫上等號,爸爸跟阿公好像總是坐在客廳等吃飯,男性會做的菜餚也只有泡麵。「爺爺的傳家味」活動想顛覆這些刻板印象,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中男性長輩的私房佳餚與動人故事,同時推動代間教育,將祖孫參與過程轉化為世代價值。記錄成冊的食譜書不僅蒐羅了各家美味傳承的料理筆記,也描述每道料理背後的趣事和難忘的生命經驗,這本書蘊含了對「食育」的思考,在做菜與吃飯的過程中傳達健康飲食觀念。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分享,看到《爺爺的傳家味》食譜書,想起家人一起備料做菜的情景,逢年過節全家族圍坐在三合院前,阿公帶著大家做紅龜粿、搓湯圓,叔伯阿姨忙碌穿梭廚房和廣場,菜刀鍋鏟聲此起彼落,宅院內外瀰漫著香氣。李麗芬認同活動主軸:翻轉性別歧視與偏見。為迎接高齡化時代,政府擬訂「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自2023至2026年期間投入逾1200億元,揭示自主、自立、共融、永續四大發展願景,鼓勵年長者走出家門,並提升不同的世代共融。下廚是凝聚家庭成員的時刻!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爺爺的傳家味》徵件的精神為發揚高齡人才再運用,即使退休也能繼續維持社會參與;其次是跨越性別主流,去除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青銀共創」是因應高齡社會的解方之一,這次透過記錄傳家味,橋接青年與長輩,合力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光更顯珍貴。《爺爺的傳家味》是貼近一般家庭需求的食譜書,活動增進爺孫、叔姪輩的互動機會,促成了世代傳承與分享。全國72道好滋味,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奪冠。來自全國共72件的投稿作品中,有乘載著親情的溫馨故事,也有帶著遺憾復刻菜餚的苦澀心情,幾位高齡長輩患有失智,家人用味道幫忙找回記憶。《爺爺的傳家味》共收錄10道勝出經典菜餚,包括蔥明煎包&高分煎餃、如意醉雞捲、東坡肉拌長壽麵線、阿公的梅干扣肉、祖傳香Q滷豬腳、石榴炒蝦鬆、記憶中的味道客家小炒、年年有魚、好彩頭好滋味、紅燒魚。每一道傳家味背後都意涵著對家的嚮往,或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傳達滿滿的感恩、懷念與傳承。獲得徵件首獎的蔥明煎包&高分煎餃,飽滿內餡是陳天水對家人的愛!孫女陳以沛形容:「冷颼颼的天氣裡,煎包、煎餃都變成我的暖暖包。」多年來,陳天水定期從高雄寄來台北的美食,心靈與胃都滿足了,每次聽到媽媽熱鍋子的滋滋聲,就會想起遠方的阿公。陳以沛笑說要把這個味道學起來,當成傳家味食譜,以食傳愛,未來也要親手做給親朋好友品嘗。高分煎餃(以下材料約可做150顆)食材:1.5斤高麗菜、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水餃皮調味料: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作法:1.先將1.5斤的高麗菜切細,加少許鹽巴,用力擠壓以瀝出水分。2.把1.5斤瘦豬肉、0.5斤肥豬肉、16公克鹽、30公克糖、7公克白胡椒粉、50公克香油、30公克蠔油、40公克薑泥加入事先準備好的高麗菜,全部攪拌均勻。3.用水餃皮包入餡料,捏出一顆顆飽滿的餃子。4.在鍋裡放油、放入煎餃,另事先準備少許的麵粉加水攪拌均勻,倒入麵粉水並蓋上鍋蓋,大約等5分鐘,麵粉水收乾即可起鍋。● 阿公小撇步:1.攪拌好的餡料要先放在冰箱1.5小時,會比較好包。2.蓋上鍋蓋,注意聽水滾的聲音;水滾後,可掀蓋淋入少許油再蓋起來,把火轉小一些,避免煎過頭。
-
2023-04-15 醫療.皮膚
48歲林小姐臉上長滿蟲!原來是「玫瑰斑」 吃太辣、洗澡過熱皆易誘發
玫瑰斑(Rosacea)又俗稱「酒糟」,屬於一種慢性皮膚炎,臉部會出現反覆或持續泛紅、發熱、丘疹、膿皰、搔癢、乾粗與血管擴張等症狀。醫師觀察,約8至9成玫瑰斑患者都有臉上蠕形蟎蟲超標的狀況,造成臉部發癢、毛孔粗大並且誘發丘疹膿皰, 使皮膚敏感,進而產生泛紅、血絲與膚色不均,嚴重時臉部皮膚摸起來甚至像砂紙般粗糙感。48歲林小姐臉上長滿蟲 原來是「玫瑰斑」48歲的玫瑰斑病友林小姐,從14歲開始臉就時常紅腫脹,阿嬤要她吃蘆薈、黃連、擦珍珠膏,也曾用類固醇藥膏、含酒精保養品,甚至有美容師稱紅腫是「瘀血」,用針刺幫她放血,卅年來找不出病因,上述方法也無效,且花了大把金錢,且遺憾自己不能曬太陽,從沒和兒子在太陽下拍照,只能帶兒子逛百貨、書局,近年得知自己臉部病灶為蠕形蟎蟲後,積極配合皮膚科醫師治療才好轉。玫瑰斑是種慢性皮膚炎 常見有4類型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指出,玫瑰斑是一種慢性皮膚炎,於臉部會出現反覆或持續泛紅、發熱、丘疹、膿皰、搔癢、乾粗與血管擴張等症狀,好發於女性,女性與男性比例約3:1,全世界玫瑰斑盛行率約為5.46%,會根據地區、人種不同有所差異,約在1至22%間。玫瑰斑一般有四種臨床分型:1.紅斑血管擴張型:在中臉突出部位(呈現干字型)產生短暫泛紅以及持續泛紅的狀況,可以同時伴隨或不須伴隨血管擴張。2.丘疹膿皰型:在中臉突出部位產生持續泛紅並合併發生丘疹或膿皰。3.鼻瘤型:主要在鼻部產生不規則結節、皮膚增厚與變大,也可以發生在下巴與額頭等其他部位。4.眼部型:眼睛產生異物感、灼熱或刺痛感、癢感、對光線敏感、視力模糊、鞏膜產生血管擴張、眼瞼緣產生血管擴張與眼周水腫等。吃太辣、飲酒、洗澡過熱 皆易誘發玫瑰斑曾德朋表示,玫瑰斑好發原因包含先天體質、基因,或後天外在因素刺激,像是日曬、過度清潔、保養品與彩妝品使用。其他誘發因子,像是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酒、喝熱飲,處於悶熱的環境或泡湯、三溫暖,都可能讓皮膚狀況惡化。玫瑰斑誘發/惡化因子-飲食、藥物相關:‧食物:起司、巧克力、辛辣食物、香草、豬肝。‧飲料:酒精飲品、熱飲。‧藥物:菸鹼酸、硝化甘油、尼古丁。‧外用產品:外用類固醇、一代A酸Retinoids、某些化粧品、丙酮、酒精。玫瑰斑誘發/惡化因子-環境相關:‧熱:三溫暖、過熱、太陽燈Sun Lamp、悶濕、洗澡過熱。‧氣候:大太陽/熱、冷/強風。‧情緒:生氣/壓力、害羞。‧生理狀況/行為:運動、更年期、咖啡因戒斷症、慢性咳嗽。玫瑰斑的居家保養照護曾德朋指出,治療玫瑰斑應盡量減少各種內外在誘因,且要選擇溫和單純的保養品、減少角質層受損、避免過度醫美處理或護膚程序,此外也要學會調整心態、放鬆心情、正念面對、好好吃、好好睡、好好過生活、好好享受人生,也是很重要的治療方向。開業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表示,門診經驗顯示,約8至9成的玫瑰斑患者,都有臉上蠕形蟎蟲超標狀況,容易讓患者臉部發癢、毛孔粗大並且誘發丘疹膿皰,而且還會造成皮膚敏感,進而產生泛紅、血絲與膚色不均的狀況,嚴重時臉部皮膚摸起來甚至會有砂紙般的粗糙感。周宛儀表示,肉眼難以看出蠕形蟎蟲是否超標,必須透過蠕形蟎蟲檢測「驗蟲」,透過顯微鏡才能準確判別臉上蠕形蟎蟲是否超標,並進一步確診。而蠕形蟎蟲其實是臉上常見的共生寄生蟲,不一定要趕盡殺絕,若蟲量超標才要使用抗蠕形蟎蟲藥膏,也能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周宛儀說,治療玫瑰斑需要長期抗戰,目前第一線治療以口服與外用藥物為主,如果蠕形蟎蟲超標,現在也有新型的藥膏可以使用,正確治療可以大幅改善丘疹膿皰、臉頰泛紅以及搔癢感,進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每年四月為國際玫瑰斑月,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表示,將會於台北、台中與高雄舉辦玫瑰斑衛教巡迴講座,並邀請皮膚科醫師提供民眾正確的衛教訊息,包含玫瑰斑的常見症狀、基本治療與日常保養,以及邀請病友分享自身經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9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春光乍現吃潤餅
正值節氣「清明」,許多人在這段時間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形塑出我從小對清明的印象:淒風苦雨、鬼影幢幢。唯一讓我期待的是吃「潤餅」,藉此安撫對先人與死後世界的未知而恐懼的幼小心靈。吃潤餅,堪稱是我人生第一次吃「自助餐」,阿嬤會在餐桌擺滿各式食材,包括水煮或炒過的豆芽菜、胡蘿蔔絲、高麗菜碎、豆乾絲、蛋皮絲、芹菜、香菜等,多是素菜、冷菜,食用時,先在薄可透光卻又極富彈性的潤餅皮撒下加糖花生粉,再依喜好夾取各式菜色後包捲,大口大口咬下去,那種甜鹹脆軟的豐滿口感,讓人充分感覺到什麼叫「存在感」。捲潤餅也是一門學問,第一次通常很貪心,什麼都想包進去,更想多包一些,結果捲好的潤餅要吃時竟然炸開,有時也會忘了瀝掉菜水,餅皮過濕破損,配料東漏西漏,只能手忙腳亂拿盤子去接,狼狽不堪,才體會到什麼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潤餅的「潤」有不同說法,飲食作家陳淑華認為潤字是由「年」轉化而來,一年好似一輪,於是「年」餅轉成「輪」餅,最後「輪」音又轉成「潤」,潤餅便誕生了, 吃潤餅就是吃年餅。但也有人認為潤餅的餅皮很薄、很軟,從台語「軟」而轉成「潤」餅。我則想,潤餅皮Q彈,台語形容「韌」,是否因諧音而成「潤」?至於潤餅油炸後,則稱「春捲」。吃潤餅應是沿襲自漢朝吃「春盤」習俗而來,立春後各式蔬菜逐漸萌發,「春盤」就是把各種時蔬匯於一盤,舉家共食,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年復一年,為方便取食,春盤也演變成有餅皮包覆的年餅、潤餅。美食作家陳靜宜曾考證潤餅的配料,發現潤餅堪稱「沒有文字的族譜」,如果你們家的潤餅會放燉爛的高麗菜,可能與廈門有關聯,金門人則吃貢糖潤餅等。隨著社會富足,潤餅包的食材愈來愈多元,葷食也擠進潤餅家族,五花肉、香腸甚至烏魚子都可入列,夜市甚至還有甜潤餅,捲入花生碎和冰淇淋,「只要你喜歡,沒什麼不可以」,一捲潤餅如同百匯,任君選擇,不再有族群、地域之限。不過潤餅一直有個特色,就是可以冷食,各色食材事先處理好,吃時捲入餅皮即可食用,這應該與如今許多人遺忘的「寒食節」有關。冬至後105天為寒食節,約在清明前後,唐朝起把兩節合而為一,但更古早時,寒食節更受重視。寒食節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感性說,是紀念春秋晉國的介之推,他在晉文公重耳流亡時不離不棄,斷糧時還割下大腿肉煮給重耳充饑,晉文公上位後他卻帶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請他出山不可得,誤聽親信的話,放火燒山,希望逼出他來,想不到介之推抱樹護母遭焚而亡,晉文公後悔莫及,下令在介之推去世這天禁火,百姓也只能吃冷食。另一個說法是理性派,指寒食節是源於夏商周三代的禁火制度,仲春時天氣溫暖多風,容易起火,為了降低失火機率,定下了仲春禁火數日的制度,防杜火災。「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詩人韓翃的「寒食」詩流傳千古,寫出暮春時節長安城的一片繁華。宋朝蘇軾的「寒食帖」則是另一番景象,他當時被貶黃州,春雨綿綿,人在病中,「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真是人在冏途,廚房破灶、蘆葦濕透,連火都燒不起來,根本是天天寒食,不過這也讓他對人生體悟更深,隨遇而安的瀟灑成就千古才名。其實,清明在節氣上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問),古人會在此時節到郊外踏青、放風箏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咬下一口潤餅如春光乍現,但春光再美終要逝去,且趁清明之際,出門走走吧,「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烟柳滿皇都」,惜取春光,莫負即將到來、已經到來、終將離去的青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3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骨鬆及更年期症狀 專家教你從天然食物補充鈣質及雌激素
【本文重點】熟齡女性進入更年期,容易出現身心折磨的症狀,如失眠、盜汗和憂鬱,醫護團隊建議改變飲食,多吃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黃豆、全穀雜糧、牛蒡和山藥,補充鈣質,搭配阻力運動強壯肌肉,以改善骨質疏鬆和減少跌倒風險。此外,家人也應多關心和照顧更年期女性,一起調整生活步調。--by ChatGPT一名七旬婦人自50歲開始,不時發生上臂、手腕骨折而經常就醫治療。看診醫師每次看到她都說:「阿嬤,你怎麼又來了!」原來阿嬤不喜歡乳製品,不愛吃蔬菜,停經後也知道有骨質疏鬆問題,但沒有積極處理,有時一個用手撐住身體的動作就造成骨折。在醫護團隊建議下,她的飲食要補鈣,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搭配運動增肌,改善平衡能力,以降低跌倒風險。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女性大約在45至55歲之間進入更年期,隨著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出現緊張、易怒、憂鬱等情緒,生理方面則會有失眠、盜汗、心悸、熱潮紅等症狀,統稱「更年期症候群」症狀。很多熟齡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默默承受沉重壓力,卻忽略了自身感受與健康;面對更年期的各種身心折磨,家人應多點關心,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想要緩解更年期的困擾,徐佳靖建議,首先從飲食下手,多補充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保護心血管 黃豆、牛蒡補充雌激素徐佳靖表示,被喻為「大豆三兄弟」的黃豆、黑豆、毛豆富含大豆異黃酮,具平衡、調節雌激素的作用,能舒緩更年期不適、預防骨質疏鬆。大豆營養價值相當高,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多喝豆漿、多吃豆類製品,也可以保護停經後婦女的心血管健康。全穀雜糧、牛蒡、山藥也含有植物雌激素,尤其鈣、鎂、鋅等微量元素能幫助穩定情緒。徐佳靖指出,吃牛蒡對女性非常有益,日本人喜歡在味噌湯裡加牛蒡,味噌是黃豆製品,蛋白質發酵後轉成各種胺基酸,能促進分泌血清素,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味噌湯加上牛蒡的食物加乘效應,可補充雌激素,促進整體代謝功能。進入更年期,女性最害怕骨質疏鬆。徐佳靖說,停經後雌激素急遽減少,加速骨質流失,建議多補充牛奶、優格、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綠色蔬菜還含維生素K能轉化鈣離子,增加骨骼和鈣的結合,作用就像「水泥」,穩固房子的鋼筋結構;維生素D則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不妨多曬太陽、多吃菇類及豆類。拯救骨密度 每周至少3次阻力運動研究指出,運動能強化肌肉、改善平衡能力、減少骨質流失,徐佳靖強調,每周至少做3次阻力運動,例如負重深蹲、啞鈴、槓鈴、彈力帶等,能改善骨質密度,同時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如果有中度以上的骨質疏鬆問題,慢跑、游泳、太極拳、韻律舞等,也都對增加骨質密度或減緩骨質流失有幫助。骨質疏鬆NG飲食1.咖啡因:適量飲用咖啡,1天不超過300毫克,否則易流失鈣質2.高鹽食物:加工培根、貢丸、火鍋料等,不利鈣質吸收3.高脂肪食物:紅肉、甜食,增加心血管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9 活動.精彩回顧
爺爺的傳家味 重溫舌尖上的記憶
每次放學回家,桌上總是會出現熱騰騰的煎餅點心;年節回外婆家,少不了被餵食澎湃大餐,這些童年的滋味不一定出自阿嬤,多才的阿公也是家中的總鋪大廚師!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舉辦「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邀請年輕世代分享家族男性長輩的拿手食譜,藉由青銀共創傳家味,紀錄料理的幸福氛圍。老盟長期以來關注老人議題,倡導關懷老人的身心健康,並增進社會大眾與長輩互動交流。透過「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找到能讓長者發揮的價值,充滿溫度的廚房和餐桌是串起世代交流最適合的場域,因此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各家拿手料理,以家族中男性長輩為主角,寫下型男主廚們的精彩回憶。投稿收件至111年12月30日,投稿內容包含一道菜的菜名、食譜內容以及傳家味故事,許多民眾分享家中爺孫、叔公、伯公、舅公的私房菜,一道道傳承古早滋味的料理讓人念念難忘。活動特別邀請三位青銀專家及專業廚師評選出10位得獎作品,將於4月8日公布得獎名單,看高達7萬3千元的獎金獎落誰家。活動以家傳菜料理為焦點,民眾不藏私分享家中的私房佳餚,除了公布頒獎得獎作品,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將評選出的私房料理彙整成冊,當天獻上美食秀,10道傳家菜依序出場,現場邀請青銀世代自然交流。現場布置美食展示區,融入長者生命故事產生感動與連結,除了緊密相連人生的重要「食」刻,也是無法被AI取代的感官饗宴。《爺爺的傳家味》新書發表暨私廚聚會活動時間112年4月8日(六)13:30-16:00活動議程活動地點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中庭(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
-
2023-03-27 焦點.元氣新聞
【人物】「宜蘭人生病都找他」 羅東聖母醫院修士馬仁光逝世13周年
阿嬤醫藥費欠到不好意思再去看醫師。但好心老醫師卻託人帶話:「再不來換藥就要上門罵人了…」後來,醫師乾脆自己上門,帶著藥來,乍見阿嬤家種的木槿花,喜出望外:「這是高級藥材,一兩要2元咧,摘了賣給我吧?」阿嬤驚喜萬分,剪下一秤足足一斤重。老醫師說,那醫藥費就兩不相欠囉,以後往診(醫師出門看診)就拿這折抵!往後,醫師留下的藥袋裡,都還會夾著一塊、五塊的紙鈔,要拿還他,卻總被推說:「花開了再剪給我……」。阿嬤也捨不得賣,希望把開得最好的花留給老醫師。幾年後,老醫師過世了,阿嬤剪了所有的木槿花要變賣做為奠儀,沒想到所有的人都說:木槿花不值錢,根本不是藥材啦…。這時,阿嬤恍然大悟:原來最高貴的藥材,不是木槿,是老醫師那顆溫潤體貼的心……。以上文字為考選部司長董鴻宗編著的《觀想集》裡的一篇小故事,聽說已經過世的羅東聖母醫院修士馬仁光就是這樣的醫師,而今日是馬仁光逝世13周年,讓我們簡要回顧他無私奉獻的一生:【記者羅建旺、廖雅欣╱報導,出處/2002-04-30/、2010-03-28、2010-04-01/聯合報/18版、A10版、B2版/宜蘭縣新聞、人物、宜花綜合新聞】(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曾獲第九屆醫療奉獻獎的義大利籍天主教靈醫會修士馬仁光於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七日辭世,享年八十八歲。他大半生都奉獻給宜蘭,八十多歲還堅守醫師崗位,直到中風後才停止看診。馬仁光一九四八年被教會派到大陸雲南服務,再輾轉到馬公、宜蘭,從此就在羅東聖母醫院服務,他和醫師范鳳龍一人掌內科,一人掌外科,不少宜蘭人都是他的病號。「不看修士,病不會好」,不少老病人都指定要馬仁光看診。他對病人和藹可親,小朋友都叫他「耶誕老人」。老病人龔培初感念地說,「我的胃出血就是他治好的」。楊錦惠也說,「我們全家都是馬修士的病人,他對我們就像對待親人一樣」。「沒有馬修士,就沒有今天的我!」羅東鎮成功里長林聰文說,宜蘭早期醫療缺乏,50年前,他才5歲,患了重病,奄奄一息,是馬修士從他的藥物櫃,拿出歐洲進口的藥物,用湯匙撬開他的嘴,將藥灌進去,救了他的命,50年來,他將馬修士視為再生父母。「馬修士最照顧原住民,以前看病都不收錢」,住大同鄉松羅村的長老王樹說,以前沒有健保,馬修士知道原住民生活貧困,不但看病未收費,還常常拿出歐洲的進口藥幫助原住民,來不及掛號,只要告訴馬修士一聲,馬修士也不會急著休息,一定先幫原住民看病。馬仁光行醫半個多世紀,多次有團體推薦他受獎,他都婉拒,並說「我只做天主要我做的最平凡的事」,「不是病人需要我,是我需要病人」。民國八十八年羅東聖母醫院推薦,馬仁光得到第九屆醫療奉獻獎。他領獎時說,「雖然我老了,但我還要繼續服務,直到不能做為止」,宜蘭縣前縣長劉守成曾頒發「永久居留證」給他,他領證時還高喊「中華民國萬歲!」》看更多馬仁光修士故事事實上,創辦羅東聖母醫院的天主教靈醫會,也得到醫療奉獻獎的肯定。羅馬天主教靈醫會的一批會士於一九五二年踏上台灣土地服務,選擇當時落後待援的宜蘭、澎湖奉獻,先後創辦羅東聖母醫院、聖嘉民啟智中心、惠民殘障服務中心、聖母安養院、聖母護校、蘭陽青年會、澎湖惠民醫院等,幫助無數的貧病,這些義大利籍的靈醫會會士們奉獻了一生,從年輕到白頭,甚至長眠台灣。也因此,會士及羅東聖母醫院醫護人士多次獲醫療奉獻獎肯定,如何義士修士、呂道南神父、范鳳龍醫師、馬仁光修士、柏德琳修士、李智神父等人,都曾獲得肯定,二零零二年第十二屆醫療奉獻獎最高榮譽的團體獎更頒給天主教靈醫會。當時代表受獎的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傅立吉指出,天主教靈醫會能獲政府肯定,除醫護人士努力,也應歸功多名已故的會士多年來的努力成果,如安惠民神父、巴瑞士修士、高安修士、范鳳龍醫師、達神家神父、梅崇德神父、羅德信神父、華德露神父、張明智修士、魏真智神父、何義士修士。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3大關鍵 91歲嬤挺過多發性骨髓瘤
「我在醫學研討會分享這位阿嬤病例時,大家聽到她91歲接受治療,都非常訝異!」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的臨床經驗中,高齡91歲的多發性骨髓瘤阿嬤病患,讓他印象深刻。這位阿嬤在87歲時因骨頭痠痛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接受第一線治療後,穩定控制3年多再度復發,原本家人擔心她的身體無法承受後續療程,當他們了解目前多發性骨髓瘤二線用藥上,像抗CD-38標靶藥物的療效、安全性皆受認可,便放心支持阿嬤接受治療,現在阿嬤病情控制良好,行動能力也不受影響。王銘崇解釋,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平均年齡為68到70歲,常出現骨頭疼痛、貧血、腎功能不好、容易感染等症狀。在偏鄉有不少獨居長輩,年輕人長年不在家或需工作,由於擔心麻煩年輕的晚輩,即使有症狀,這些長輩還是咬牙忍耐,等到骨頭痛到走不動、連躺著都痛才就醫,確診可能已晚期。若病患要好好抗癌,「家人的支持」、「遵循醫師指示」與「選適合藥物組合、完整用藥」是重要關鍵,像這位91歲阿嬤就是很好的示範。治療像馬拉松 用藥一棒接一棒「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就像跑馬拉松,用藥要一棒接一棒。」王銘崇分析,面對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醫師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再選擇適合藥物組合,治療過程分「緩解治療」、「加強治療」與「維持性治療」,目的在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後復發時間,一旦復發就要考慮使用二線藥物。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上,國際新研究、新治療指引陸續出爐,以抗CD-38標靶藥物為例,目前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已將這類藥物列為第一線治療用藥選項,在台灣抗CD-38標靶藥物可使用於第一、二線療程,但只有第二線有健保給付,與國際標準治療指引有些差距。健保給付限縮 治療得省吃儉用此外,當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第二線治療,健保給付治療次數有限,即使治療效果很理想亦是如此,但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可用到疾病惡化為止。對此,王銘崇指出,根據研究文獻,用藥若按國際標準治療指引,病患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年,但因健保給付限縮,用藥再怎麼「省吃儉用」,頂多只能撐一年半,至於藥物效果可維持多久則是未知,若後續用藥只能自費,很少人負擔得起,接受完整療程便成不可能任務,因此健保給付條件的放寬,對病患接受完整治療這件事,就顯得非常重要。王銘崇提醒,年長病患的骨骼很脆弱,因此要避免碰撞、受傷、跌倒,肌肉力量的訓練更是必須,希望家中晚輩多關心長輩身體健康,發現長輩有骨骼酸痛、貧血、腎功能欠佳、容易感染等情況,務必鼓勵就醫,接受詳細血液科檢查,才能盡早找出原因,爭取多一點生機。
-
2023-03-10 養生.抗老養生
98歲染新冠卻超健康!超狂阿嬤曝長壽秘訣: 每天這樣吃,10多年沒生過病
高齡者是新冠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但在彰化卻有一位98歲徐姓阿嬤,染疫後不但症狀輕微、順利康復,更稱自己在確診前已10多年沒生過病了。阿嬤透露自己的長壽秘訣,僅僅是遵循老一輩的話:「著愛減呷肉,多呷菜」,少肉多菜就能活得超健康。 衛福部彰化醫院營養師吳佩芬表示,相較於現今國人每日蔬果攝取不足,阿嬤的飲食智慧更顯得珍貴,至於蔬果要怎麼吃,可以簡單用顏色為原則,「蔬果5色,越多色越健康」。 吳佩芬說,蔬果攝取不足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膳食纖維、礦物質等,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最不可忽視的是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調整免疫力,還能抗老、防癌。 植化素是植物在演化、生長過程中,為保護自己而合成,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各部位中,也賦予其不同的色彩及特殊氣味,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化素,必須透過飲食中攝取。大家常聽到的花青素、兒茶素、 葉黃素、玉米黃素等都歸類為植化素,可以簡單以紅、黃、綠、白、黑5種顏色去分類。 5色蔬果保健康 一、紅色 ●代表蔬果:紅鳳菜、紅椒、大番茄、紅蘿蔔、西瓜、草莓、紅石榴、蔓越莓、小番茄等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檞皮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橙黃 ●代表蔬果:胡蘿蔔、金針花、金針菇、黃椒、木瓜、檸檬、芒果、鳳梨、柳橙等 ●常見植化素:B-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綠色 ●代表蔬果:所有綠色葉菜、青椒、蘆筍、綠花椰菜、奇異果、青葡萄、芭樂、棗子等 ●常見植化素:葉綠素、兒茶素、葉黃素、吲哚(indole alkaloid) 、類胡蘿蔔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白色:富含硫化物、蒜素 ●代表蔬果:苦瓜、大白菜、冬瓜、白蘿蔔、洋蔥、竹筍、香蕉、桃子、梨子等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多酚、植物性雌激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五、藍/紫/黑色 ●代表蔬果:海藻類、黑木耳、香菇、茄子、紫甘藍、黑棗、葡萄、桑葚、藍莓等 ●常見植化素:花青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吳佩芬強調,每天的飲食最好是5色都吃齊,或至少要吃到3色,把握「越多色越健康」的簡單原則。 而據國健署與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提供的資料,每天最好能吃到至少3份蔬菜與2份水果,由於各種蔬菜水果營養成分和種類特性不同,所以各種蔬菜水果「1份」的量也不盡相同。 簡單來說,「1份」蔬菜大約是煮熟的蔬菜半飯碗至8分滿的量,水果則大約是1個拳頭的大小,或是切好的水果1個飯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8 養生.人生智慧
「戇膽」為我帶來無所畏懼的勇氣!不戇,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
我媽很會生、很愛生、很容易生。家裡每一年半就會多一個新生兒,幾乎是小小孩就要練習照顧小小小孩。大妹從小貪生怕死,阿嬤到處跟人說我妹怕死,還好阿嬤不是里長,不然她大概會藉由廣播讓全村都知道我妹很怕死。到現在我只要想起那一段往事,耳邊都還會響起阿嬤正在罵坐在高腳椅上不敢自己下來兩歲的大妹:「哩謀號(妳沒用)。」當時被我媽染了整頭金髮的妹妹寧可在椅子上狂哭一下午,也不敢自己跳下來,阿嬤沒有因為我妹的金髮把她暫時當成是外國孫或是客人,對大妹的嚴格到現在我還記得一清二楚。童年時我跟大妹、二妹一起住在阿嬤家,某天下午天氣正好,阿嬤午覺醒來後提議到姑婆家玩。我們最喜歡姑婆家了,因為有冰涼的冬瓜茶可以喝,只有我跟阿嬤會騎腳踏車,一腳輕鬆的跨上腳踏車,我的後座載著當時六歲的二妹,按照常理,大妹應該跨上阿嬤的後座,但阿嬤異於常人,從停車間牽了一輛腳踏車放在她前面說:「妳自己騎。」「阿嬤,可是我不會騎腳踏車。」「那妳就想辦法會,不然不要去。」阿嬤丟下這句話。「然後呢?」某次聊到童年回憶時我緊接著問妹妹,在我的腦海裡完全沒有這段記憶。「然後我就牽著腳踏車,看著妳跟阿嬤還有妹妹騎走了,我一個人在院子裡哭,哭了很久妳們終於回來了,妳還跟我說姑婆家的冬瓜茶很好喝,姑婆有多給一包讓妳帶回來給我,但妳半路太渴就喝光了。」難怪我完全失憶,原來我也是妹妹童年悲慘回憶的幫凶之一。「所以我們回來妳就學會騎腳踏車了嗎?」「怎麼可能。」我妹給了白眼並且大吼。大妹很怕下雨,只要一下雨就會怕得不敢出門。「哩謀號。」後面偶爾會加上:「頭這麼大還怕淋死。」我們有一輛三輪車,我常載著妹妹在院子裡以腳踏車最高時速狂飆,過彎偶爾會翹孤輪,聽著妹妹在後座的哀嚎尖叫聲讓我樂在其中。有天我又在院子狂飆三輪車時,突然下起西北雨,夏天的西北雨非常恐怖,根本是老天以倒水桶的方式潑灑下來,我一看苗頭不對,當機立斷決定棄車逃進屋,坐在三輪車後座的妹妹因為被車子卡得剛好,想逃也逃不了,連人帶車在院子裡被大雨淋到哭,邊哭邊喊:「我會被淋死,我會被淋死。」阿嬤見傾盆大雨她一個孩子不懂得躲,還坐在車上淋雨說會死,去救她的同時嘴裡也罵著:「哩戇慢(笨拙),伍夠戇慢,雨來了也不躲,這麼怕死。」現在看來,阿嬤罵人的花招真的非常有趣,如果生在這年代應該是個名嘴,罵人不需要髒字還能罵到祖宗十八代的超級名嘴。大妹從小謹慎的個性在阿嬤看來,就是一個「怕死膽小」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她小名叫慢慢,因為做什麼事都很慢。如果我妹是「慢慢」,那「快快」就非我莫屬。從小我就「膽大包天」,我媽雖然生了五個,但似乎把膽子都給我了。我上幼兒園第一天就用石頭把同學打到頭破血流,老師要媽媽把我帶我回家,才小班就被退學。換了另一家標榜愛的幼兒園,上學第一週就跑出學校大門,一個人走在都是砂石車經過的馬路上,被隔壁的水果攤阿姨帶回家,媽媽氣到去幼兒園跟老師理論,老師說妳家這個孩子太難管、太皮、講不聽,妳帶回家吧!才小班就被退學兩次,媽媽只好把我送回雲林跟阿公阿嬤住,希望鐵面無私的阿嬤可以管得動我。不管我再怎麼皮,阿公都很包容我,包括去田裡把人家的牛繩子解開放走、拿竹竿打牛屁股讓牠狂奔、打開阿嬤的雞鴨籠、把雞蛋拿去餵狗,還有那件我被笑了四十年,拿羊大便吃的事。阿公對我的無限包容並沒有一樣出現在阿嬤身上,在她眼中我膽大包天,如果不嚴加管教以後一定會作奸犯科、無法無天。如果阿嬤是女版包青天,我就是女版的淘氣阿丹!當包青天對上淘氣阿丹,天雷勾動地火,一個沒事就賞你大板、一個怎麼打都不怕,繼續調皮搗蛋。阿嬤最常對我說:「哩謀號。」「歹路不可走,謀就撿角(沒出息)。」阿嬤就是一個講話這麼不好聽的人,只要有人不順她的心,就會把畢生所知道的髒話和難聽話一起罵出來,不管那個人是誰,即使是當時才四歲的我。我四歲的時候,家裡已經有兩個妹妹,媽媽在臺北努力問仙姑、拚生兒子,我和兩個妹妹小時候都住在阿嬤家。當時的搖籃是麵粉袋縫製而成,兩邊架著三角形竹竿,孩子躺進去後麵粉袋就會往下沉,搖籃牽了一條長長的棉繩,方便大人看電視或是在床上時可以拉扯棉繩讓搖籃持續晃動。那天,不滿一歲的二妹躺在麵粉袋做成的搖籃裡昏昏欲睡。吃完午飯後,阿嬤讓我繼續把妹妹搖睡,她要去煮綠豆湯,就把棉繩交到我手上,教我怎麼拉才能讓搖籃持續晃動,聰明如我一教就會,搖得順手後阿嬤就離開房間去煮綠豆湯。我手上的棉繩一拉、一放、一拉、一放,不到五分鐘就覺得無聊。我把棉繩放下,用腳踢搖籃棉袋,每一腳都正中妹妹的身體,藉由這樣使力讓搖籃繼續搖晃,四歲的腳一踢、再踢、又踢,實在太開心了,就像是盪鞦韆一樣,我越踢越開心、搖籃越盪越高、越盪越高,最後高到不可收拾停不下來,我眼睜睜看著搖籃三百六十五度翻了一整圈,然後妹妹就在搖籃晃到最頂的時候,摔到地上。驚天動地「哇!」的一聲,摔到地板上的妹妹大哭,我嚇得趕緊撥開麵粉袋「撿」起她。阿嬤衝進房間,看著我慌亂的收拾殘局,那倒下來的搖籃架還有躺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妹妹。阿嬤順手拿起旁邊的不求人搔癢棒,往我身上一陣狂打,嘴裡還喊著:「妳不情願就說,為什麼把妹妹推到地上?」「哩謀號,連搖個搖籃都可以弄倒妹妹。」「哩撿角,還不如現在就離開這個家。」四歲的我聽了,馬上收拾了幾件衣物,走出阿嬤家大門,那是一條兩邊都是水溝跟田的道路,兩公里的盡頭處便通往大馬路。我一邊哭、一邊走、一邊期待遇到阿公剛好從田裡回來救我,我走得很慢、很傷心,眼看都快走到馬路上,阿公怎麼還沒出現?反倒是馬路盡頭的鄰居阿婆看見我一個人腳上到處都是被打的傷,邊哭邊走說不要回家,擔心我一個人是可以走到哪?好說歹說硬把我拉回家。回家後阿嬤見到我被鄰居帶回來,也不知道是丟臉轉生氣還是真的太火大,劈頭就罵我不情願搖妹妹、把妹妹推到地上,年紀小小不知好歹還想離家出走、劣根性太強無法管教 所有難聽的話都說盡了。......好不容易哭到阿公回來,不管我做了什麼離譜的事情他總能寬容看待,他知道我不是故意把妹妹推倒在地上,也知道四歲的我要離家出走該有多大的勇氣,他黝黑的臉露出白牙對我笑了,幫我把臉擦乾,舀了阿嬤生氣中滾好的綠豆湯,讓我吃完後就不要跟阿嬤生氣了。一直到我成年,阿公每次說起這段往事都還是笑容滿面,說我「戇膽」,年紀這麼小還敢離家出走,走整天可能連村子都走不出去,是能走去哪?但講到最後也總是不忘鼓勵我,「戇膽」不是每個人都有,尤其在面對困難挑戰的時候,戇膽可以帶來勇氣和幸運。阿公慧眼識英雄,阿嬤一眼識破我是狗熊。我離開學校後的人生真的很順遂,從來沒有寫過求職履歷表,學校一畢業,老師就幫我介紹了一份工作,我的「戇膽」讓我不擔心自己缺乏職場技能,勇敢去了。第二份工作是前老闆介紹,工作性質從美術變成企畫,一個我完全陌生沒接觸過的領域,我的「戇膽」又再次幫我度過轉職,先接了再說,總是會有辦法,結果第二份工作一做九年。後來創業做「小小PETIT」時,周圍朋友都跟我說不會成功,就連老公都不看好,這門生意能創造多少業績?但我再次憑著「戇膽」,讓品牌一年比一年好,到現在也已經邁入第七年了。我文筆不好,作文很爛、成語亂用,但「戇膽」讓我寫了四本書。我想,是我的戇膽為我帶來無所畏懼的勇氣。我想,是阿公肯定我的戇膽,為我的人生帶出精采。不戇,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本文摘錄自圓神出版《心中住著野孩子》)關於作者作者/凱莉哥.部落格:www.kelly25.com.Facebook:村子裡的凱莉哥.Instagram:村子裡的凱莉哥
-
2023-02-28 焦點.生死議題
愛是「換位思考」!安寧醫師朱為民:父親離世不插一根管子走,乾乾淨淨
安寧醫師朱為民的演講中,往往以父親的故事開頭:「2013年,我的父親81歲。一天清晨,他在家裡運動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然後就倒地不起,不省人事了…。」從父親倒下、失智、無法行走,到2017年離世,他寫下父親的生命故事,也分享他在安寧病房的觀察,影響和啟發許多人重新思考「我為何而活」,又要如何跟父母好好告別?而最終獲益的仍是他自己,「父親離世時身上不插一根管子安祥地走,是每個人最終的心願。」 從病房走進校園巡迴演講,朱為民最初也曾質疑:「死亡離大學生很遙遠吧?!」想不到學生們卻很感興趣,「因為他們聯想到自己的親人、阿公阿嬤…,我覺得社會沒有空間讓他們去釋放複雜的感受,也缺少跟家人溝通的方式。」 回到親人病前時光「換位思考」 朱為民說,如果平常我們不去了解「這些嚴肅的議題」,仍舊把它當作隱形禁忌,當它發生時,反而更會讓人感到痛苦,以致於在做判斷和決定時,情緒上無法接受,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糾紛。 尤其面對至親進入安寧或瀕臨死亡,許多家屬在心情上無法接受,甚至感到失敗、挫折。因此他建議,可以用「他的視角」來討論,回到親人生病前的時光,「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想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離開?」 有一回,有位奶奶的狀況很不好,兩位女兒裡,有一位希望我們趕快協助,另一位則是生氣:為何要找安寧醫師?「兩位女兒都沒有錯,都是站在愛她媽媽的角度;而我則是用專業的角度,協助多一個視角幫助她們看到奶奶的狀況,也讓她們思考:如果是媽媽可以決定,她會怎麼做呢?讓她們體會到,媽媽的意見也很重要。」 死亡不是長者禁忌,子女不需拼命迴避 在朱為民擔任安寧醫師的多年經驗中,他發現長輩比我們想像的還願意談生論死。但要如何在親人間有默契地討論下去?他分享一個技巧,就是「球來就打」,訓練自己對話題有接球、回應的能力。 好比老人家最愛說,「我沒用了、我身體不好啊…」,這些都是訊號。我們可以回應,「你怎麼了,會突然講這個?」、「你發生什麼事?我可以幫你什麼忙?」 「順著他的話題往下聊,了解他最深的害怕,讓他知道生命末期,也能盡量舒服地離開。」 或是從其他親友的告別式、寵物的離世,甚至是新聞時事、戲劇情節裡,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自己—「可以這樣離開真是太好了」、「生前就把身後事想好,避免親人的糾紛」…,提供對方一個思考的空間,慢慢再把話題帶到自己身上。 「其實許多老人家對於生命的離開,自我調適得很好;仍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很大的溫暖與希望,也會反思自己,不用再去在乎太小的事,即使生病了,依舊保持著信心與平靜。」 朱為民說,許多長輩生命到了末期,靈性有很高的成長,也藉此讓自己祥和安穩地離開。他看到不少案例,是家人間願意談生死,得以讓父母離世時「乾乾淨淨」(不插管),不留遺憾。 借鏡日本經驗,活得老還要活得好 目前正在日本研修老年醫學的朱為民,也在超高齡先修班的日本,看到不同於台灣的照護方式。他說,日本推廣「自立支援」多年,近百歲的人瑞稀鬆平常,治療的角色淡化了,更多是生活上的協力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也有團隊來協助你」。 在日本,照顧是件「日常」的事,他們非常落實跨團隊合作,例如「營養支持」,就會有社工師知道長輩的家庭狀況;物理治療師評估長輩在家是否可以自己拿東西;牙醫師檢查是否該做假牙;藥師看藥物對腸胃吸收不良的影響、同時調整;齒科衛生師來做口腔的評估,口乾狀況、吞嚥能力等等。 「讓年長者能被整合照顧,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而不是要長輩在各種不同專科之間疲於奔命。」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活得更老,也能活得更好。 在安寧病房服務10年,朱為民陪伴近千位病患走過生命最後一哩路,看到的不是冷冽、悲傷與失落,反倒更有「活在當下」的急切感。「我們每天都在追求更好的人生、更好的未來,但如果我們可以對最終的死亡多瞭解一點,也許就可以把我們的生命活得更好一點,或是更圓滿、更沒有遺憾一點。」●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
-
2023-02-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新曆年第一天去看一位老阿嬤:90多歲臥床在家,意識不清,家屬很焦慮。病人原先就臥床、意識沒有很好,心臟跟肺臟也不好,上週腳紅腫體溫上升,蜂窩性組織炎才剛治療好出院。不幸身體繼續衰退,現在意識不清、吃不下,要不要再次送醫呢?這是台灣醫療常見的現象。病人反覆送醫,最後停止在某一次的住院。醫學很多莫可奈何醫學的進步,產生很多奇蹟,很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疾病都被我們治癒了。但是對90多歲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醫學至今莫可奈何,舉幾個常見的例子說明。抗生素造成消化不良病人感染使用抗生素,感染好了卻產生腹瀉,某種腹瀉又要使用另一種抗生素來治療腹瀉。病人因腹瀉消化不良導致身體更虛弱。鼻胃管導致雙手約束不得下床病人身體虛弱、吃不下,只好放入鼻胃管強迫灌食,病人放了鼻胃管很不舒服掙扎要拔除鼻胃管,不得已只好將其雙手綁起來。綁起來卻又導致病人心情更差,鬧脾氣,醫師不得已只好使用鎮定劑。用了鎮定劑之後不會掙扎了,卻又昏昏沉沉。綁在床上用鎮定劑沒有下床的結果是病人開始出現解尿困難。長期置放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病人尿不出來,只好放導尿管,尿順利解出來了,但是尿管放久了膀胱功能退化,無法自行解尿,只好長期放置導尿管。長期放置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感染只好再次使用抗生素。救了心臟壞了腎臟、救了肺臟又壞了心臟另外病人心臟衰竭、腳水腫,使用利尿劑治療後心臟衰竭改善了,但是使用利尿劑後腎功能卻不幸變差。病人肺部不好,呼吸很喘,使用氣管擴張劑讓呼吸改善,但是卻造成心跳加快,讓原先心臟衰竭再次惡化。治療好A產生了B,治療好B產生C在醫院,治療這些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常常治療好了「問題A」,又產生了「問題B」,治療好了「問題B」又產生了「問題C」,當終於治療好了「問題C」後,「問題A跟B」再次出現外,又產生「問題D」與「問題E」。除了無限循環,還有愈來愈多新的問題要處理。同樣的蜂窩性組織炎,70歲的時候可以治好,80歲的時候也可以治好,但是到了90多歲時,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全身各個器官已經很勉強在維持運作,一個感染就再也撐不住了。30年老車沒辦法修:可以接受;90多年的身體:含淚也得修一台開了30多年的老車拿去車廠維修,車廠師傅看了看老實說:「這台車很難修,維修成本很高,修了不久還是會壞……」顧客聽聽通常可以接受,不修就算了。一個用了90多年的身體,大腦、心臟、肺臟、腎臟,各個器官都衰退了,醫師看了看心裡想:「要勉強修,老實說很困難」卻不敢說不能修。家屬心裡也明白有困難,但是含著眼淚也不得不修。含淚也得修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很多,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推廣之後,家屬慢慢能接受安寧的觀念。也就是末期疾病不可逆轉時選擇緩和醫療,大家慢慢已經可以接受。但是末期疾病的定義,除了癌症末期以外,非癌的末期,不同的醫師在判斷上都可能不盡相同,家屬更不用說了,選擇不積極治療的很少。「我媽媽之前身體都好好的,現在年紀大器官退化了,這樣是末期嗎?上次治療好了,這次希望也可以先治療好……」不送醫治療,先不論家人親戚的眼光,自己都覺得很不孝。也沒辦法接受親人可能短時間內即將離去的事實。我的阿嬤如果重新選擇,要不要治療?去年過年,我不經意的跟父親提起我那位逝世多年的阿嬤、他的母親。90多歲嚴重失智長期臥床但沒有任何癌症,逝世前反覆感染住院,放鼻胃管、尿管,雙手約束,打抗生素。跟常見臥床感染的病人一樣,經歷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對於是否繼續治療,該如何是好,長輩們當時不知所措...,我那年是台大內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家人只有我是內科醫師,雖然我還很菜但是醫院已經看很多了。長輩們想聽聽我的想法。我當時主張:「不要再積極治療了,那不會好的。身上各種點滴管子拔一拔回家休息,至少先舒舒服服洗個澡吧!」現場有人贊同、有人沉默,氣氛很沉重,父親沒有說我錯,但是最後仍然繼續住院,直到她斷氣的那一刻。「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你還會繼續治療嗎?」我看著我父親。「唉,不要再治療了!」多年後父親緩緩對我說。人生彷彿環島列車人生彷彿搭上台鐵的環島列車,從台北出發慢慢開,不論是走山線、走海線、走花東,不論看見多少美麗的風景,走了一圈之後終究要下車,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幾年在醫院或是在家裡,經歷了許多家人至親的生離死別,對家屬的感受,我才開始有一些些同理,我的心也變得柔軟許多。遺憾的可以圓滿,離散的可以團圓我相信人世間多少的苦難,其實都是短暫的。其中長存著有信、有望、有愛,只要願意相信、保持盼望,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
-
2023-02-27 養生.人生智慧
長生不老的食物,都藏在阿嬤跟媽媽的冰箱!而最後,我也複製了這件事
阿嬤冷凍庫裡的食物都是長生不老、永生不壞的。冷凍裡有多年的年糕、芋頭糕、過年拜拜的全雞、水煮五花肉、煎魚,還有鹹魚 冷凍庫裡翻出什麼都不意外,只要冰到冷凍就永遠都能吃,沒有過期問題。......每次打開冷凍庫都有一種奇特的味道,是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再加上冰凍很久的冰味,那個味道到現在成年很久都還忘不了。打開冷凍庫必須要很小心,因為裡面一袋袋的塑膠袋塞得很結實、很滿,阿嬤每次拿一樣東西都要把一袋袋食物統統翻出來,找到要的再一袋袋堆放回去。我們不能隨意開冰箱,阿嬤說那是浪費電的行為,所以都是阿嬤打開後,我們幫忙頂著掉出來的東西。冷凍庫有空的時候嗎?有,我上了國中回臺北之後,終於知道阿嬤的冷凍庫也有清空的時候,每當我們回阿嬤家要回臺北時,阿嬤會把冷凍庫所有的袋狀食物統統翻出來打包,讓我們帶回臺北。不帶走阿嬤會說浪費,有得吃為什麼不節儉一點吃掉?帶走我們也覺得很恐怖,那些拜過的雞鴨魚肉都已經凍了半年以上,再加熱也不好吃。我媽後來也學聰明了,阿嬤翻出什麼她全都接受,放在後車廂四小時後回到臺北,正好可以過濾一下把真的冰太久有味道的食物丟掉,至少不是在阿嬤眼前處理掉,接受了阿嬤的心意,也順道幫忙清空她的冰箱。媽媽的冰箱也很精采,小時候我常看她神祕的從冷凍庫拿出一瓶乳黃色的廣口瓶,每次都用湯匙舀一勺放到嘴裡,然後她講話嘴裡就會發出超級臭的腥味,我問她怎麼可以吞得下去那麼臭的東西?她說那是蜂王漿,吃了可以永保青春皮膚會好。我媽的確到了六十五歲皮膚都還很緊繃,但我實在不確定功勞是否真來自於那一瓶凍了好多年的蜂王漿,反正保存期限對我媽來說只是參考,過期也沒關係的。上了年紀後,她的冰箱更精采得和阿嬤的冰箱不相上下,過期很久的辣椒醬、飲料,冰了幾個月的麵包、蛋糕,冷凍庫一袋袋堆得結實的塑膠袋包著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每次打開冷凍門總是會掉出來幾袋。說也奇怪,每一個塑膠袋冷凍起來都一樣,媽媽跟阿嬤都有同樣的特長,不用開袋子就可以知道裡面冰了什麼、誰送的,這種神乎奇技的特異功能實在令我佩服。阿嬤家的冰箱不能隨意開,要請示過阿嬤才能打開。我家的冰箱也不能隨便開,必須跟我媽拿了鑰匙才能打開。我家有五個孩子,我媽非常討厭我們輪流開冰箱,但是小孩就是愛把開冰箱當樂趣,時不時就把冰箱打開當冷氣吹,後來她氣到去買了一條很粗的鐵鍊和大鎖,直接把冰箱鏈起來上鎖。冰箱一天只開兩次,中午、晚上各一次,只有媽媽有開冰箱的權力,如果她外出也會把冰箱鑰匙帶出去,一直到我十歲左右她才開放冰箱權力,但我們也回阿嬤家進入另一個冰箱監控的環境了。對於冰箱擁有讓食物長生不老功能的觀念,我也完全複製了。我的觀念裡也是覺得所有東西冰到冷凍庫和冰箱裡都不會壞掉,冰箱常常塞滿各式各樣的保鮮盒。最多的是一週的剩飯、用剩的薑、辣椒、外食打包的食物 因為保鮮盒不透明,所以我就越堆越多,通常都是冰箱......冰不下才會甘願把每一盒打開檢查。開盒的瞬間也是驚喜不斷,有發霉長毛的薑,也有變成綠色的黴菌飯,我的冰箱根本是大型細菌培養皿,冰箱深處可以翻出新鮮檸檬變成的檸檬乾,還有很多切塊的紅蘿蔔、薑、蒜頭、辣椒等等,散落在冰箱各處都已經縮成很小塊,也不知道冰了多久。小梨曾經在整理冰箱時找出過期四年的辣椒,放了六年的饅頭,從她幼兒園放到小學高年級,她也很疑惑我怎麼可以把這些過期的東西一直放在冰箱。「我捨不得丟,要是阿嬤在,一定說這還可以吃。」阿嬤剛結婚的時候常常吃不飽,三個孩子輪流喝米湯,她老是說自己吃飽,但根本連剛生完孩子都沒有奶水可以給孩子喝,跟電視劇裡演的刻苦媽媽一樣,所以阿嬤非常節儉,發霉的菜可以挑掉黴菌炒熟就可以吃,在樹上爛一半的楊桃、芭樂,切掉爛掉的地方就能吃,被小鳥啃過的更是不能丟,阿嬤說小鳥是天生的美食家,專門挑甜的果子吃,被鳥啃過的水果都會特別甜。我從小就是先吃爛掉的果子,反正好的能放。阿嬤這樣、媽媽這樣,我看著她們的行為模式長大,我也這樣。結婚後老公對我這樣的行徑感到困惑。「妳為什麼要先吃爛掉的水果?」「因為它快壞掉了,要趕緊吃掉。」「妳先吃掉爛的,好的水果就又放到爛,那不就永遠都在吃爛水果。」真是當頭棒喝,我怎麼從來沒有想過從好的水果先吃,永遠都是在吃快爛掉的水果呢?原生家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框架,我們就是在這框架裡遵守著長大,又沿襲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老公家裡經濟比較好,從小家裡就沒什麼爛果子,但我們是務農子弟,菜爛了要自己消化、水果爛了自己吃,完整的要賣人或是送人,能吃得上一顆完整的楊桃、芭樂,都是件多麼奢侈的事。女兒都是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兒子又何嘗不是,很多我們不想要的框架卻在無形中也幫自己的下一代畫了一個無形的框框。有個朋友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拒絕溝通而傷心,他不要求孩子成績好但是起碼要對學業負責。「你小時候爸媽最常跟你說什麼?」「好好讀書。」「你喜歡爸媽這樣跟你說嗎?」「很討厭,每次他們說我就想要反抗。」「但你卻對孩子也有這樣的要求是嗎?」他想了想,「我好像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拒絕溝通了。」我們常把自己小時候被爸媽期望卻抗拒或是做不到的事,默默的也投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有時候對我們說的話都不是嘴裡和行為上的事,而是更深層的問題,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問題就急著想要解決問題,老是在提供解決方案,孩子久了自然懶得溝通,因為我們沒有「同理」他。我也還在學習當媽媽,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煩惱,我也還在練習不要解決問題,試著多聆聽,彼此關係會更加融洽。至少我從未教孩子們從爛果子先吃,我想我進步了,從阿嬤和媽媽的框架中跳脫了。(本文摘錄自圓神出版《心中住著野孩子》)關於作者作者/凱莉哥.部落格:www.kelly25.com.Facebook:村子裡的凱莉哥.Instagram:村子裡的凱莉哥
-
2023-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丸磨成粉,輕鬆又方便?小心易釀3大傷害
小孩餵藥,有時很麻煩。許多大人為求方便,要求診所醫師或護理師把藥丸磨粉,專業藥師王明媛提醒,這種做法易導致3大傷害,還是少做為妙。如果家有小朋友,特別是還不會說話、還聽不懂人話的嬰幼兒,多數就會了解餵藥是一件多困難的任務,因此不少大人會請診所醫師或護理師把藥磨粉。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王明媛提醒,這樣的做法很容易造成「藥物劑量拿捏不準」、「不同藥物交叉污染」與「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3大傷害,原應用來治病的藥物反而對小孩健康造成傷害。藥物磨成粉,問題一大堆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曾有一篇研究顯示,兒科病患出現用藥疏失、錯誤的比率比成年病患多3倍之多。王明媛指出,在藥物磨成粉的過程中,藥物劑量有時很難拿捏精準,當藥物劑量出現誤差,藥效就可能受影響。「一般診所、診所門前藥局,在藥物磨成粉後,通常沒時間清理機器…」王明媛直言,多數診所醫師、護理師沒時間一直清理磨粉機器,其他藥物粉末就容易殘留在機器上,日積月累下,小孩可能無意間吃到多種、其他藥物,一旦出現藥物過敏,很難找到真正過敏原,若誤吃抗生素,也會增加抗藥性風險。此外,當藥丸磨成粉末,小孩吃藥時容易嗆到,並產生吸入性肺炎,反增加病痛之苦。藥丸磨粉易釀3大傷害1.藥物劑量拿捏不準2.不同藥物交叉污染3.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藥粉偷加入配方奶,小孩可能提早厭奶如果餵小孩吃藥,不適合將藥丸磨成藥粉,那該怎麼做?如果小孩可聽從指令,可將藥丸放在舌下,喝水後,透過水的浮力,加上舌頭輕捲,藥丸就會順著水流進入食道。若小孩還聽不懂指令,也無法說話溝通,建議以藥水、糖漿為主,採「原瓶、原漿、原液」原則,藥物各自獨立,較不會產生劑量不精準、藥物交互汙染等問題。對於還在喝奶的小小孩,有些大人會將藥粉偷偷摻在配方奶,希望小孩喝奶時順便吃藥。王明媛特別提醒家長、照顧小孩的阿公、阿嬤,「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藥粉加進配方奶後,藥效可能受干擾,而且當藥物進入配方奶,配方奶的味道就會很奇怪,小孩一吃,馬上察覺不對勁,或感覺被騙,下次再喝配方奶,就會有警戒心,對大人也會不信任,有時喝奶意願會大幅減少,提早進入厭奶期。觀念要正確,才不會弄巧成拙在藥物保存方面,王明媛叮嚀,不是所有藥物都適合放冰箱冷藏,除了有些抗生素、退燒塞劑適合放冰箱,多數藥物不需放冰箱保存,特別是藥粉,如果放冰箱,在冷熱、水氣影響下,容易受潮、變質,只要放陰涼、乾燥之處即可,不需放冰箱保存。王明媛也提醒,當醫師開抗生素藥物,一般抗生素療程為3到5天,必須用藥一個療程才能停藥,才不會引起抗生素抗藥性,並不是症狀一改善就可自行停藥。不要亂吃別人的藥,以免吃錯藥就不妙當小孩生病、需要吃藥,大人也千萬不要因為親朋好友、鄰居「吃好道相報」或熱情推薦、贈藥,便隨意使用別人家藥物,每個小孩的成長、病情、免疫情況都不一樣,這樣做,對小孩的傷害可能更劇烈。值得注意的是,大人一發現小孩用藥後48小時內皮膚出現紅疹,或眼睛、嘴唇發紅、發腫,代表可能產生藥物過敏,此時務必馬上停藥,家長事後也要記得哪些藥物易引發小孩過敏。期待家長、大人多留意小孩用藥安全,避免一連串錯誤、疏忽,造成不可預期的傷害。正確用藥4觀念1.盡量不要要求將藥丸磨成粉末。2.除了有些抗生素、退燒塞劑之外,多數藥物不需放冰箱保存。3.不要亂吃別人的藥。4.用藥後48小時內皮膚、眼睛、嘴唇發紅、發腫,可能就是藥物過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3 醫療.骨科.復健
90歲婦膝蓋痛到不能走!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7習慣一次看
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平時也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90歲婦膝蓋痛10分鐘都不能走 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北部一名90歲的陳姓婦人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表示,透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三天就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他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陳姓婦人就醫後,洪碩穗發現婦人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O型腿,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原考量婦人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先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仍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原因之一北慈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人工膝關節可維持10至15年洪碩穗說明,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至15年就可能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患太年輕就接受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對高齡病患來說,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洪碩穗提到,在裝置人工膝關節時,除了要特別注意人工關節置入的位置及角度之外,也會針對膝蓋附近過緊的軟組織調整,讓前、後、左、右的軟組織鬆緊度達到平衡,幫助術後的行動及復原狀況。像這次陳姓婦人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張阿嬤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三天就能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無需助行器,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 日常生活這樣做洪碩穗建議,為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年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延伸閱讀:‧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膝蓋好痛走不出家門,跟著物理治療師做5運動,天天能走超過1萬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1 醫療.心臟血管
平常沒在吃藥,為何血壓會突然升高?這項飲食習慣是大忌
食物的鹹度不但會影響身體水分的滯留,還會影響血壓,對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人,都是飲食的大忌。有位患者最近血壓突然升高。「有什麼原因讓你血壓升高呢?」「唉,股票大跌,又不甘心認賠殺出。」「是哪一支股票?」「× 海!」「是喔,× 海也會大跌喔?」我邊問邊打病歷。「還有……失戀。」我停止打電腦,轉過頭滿臉佩服的看著這位八十幾歲的患者。「失戀?」我再次確認。患者若有所思的回說:「是啊,失戀出國念書的孫子。」我愣在那裡,過了一下子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思念出國念書的孫子」,是「思念」不是「失戀」。哈哈!嚇我一大跳。「我每天半夜十一、十二點,血壓就會升高到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白天都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某天診間來了位印度裔患者這麼跟我說,我聽得滿頭霧水,從沒遇過這種狀況,心中還嘀咕著: 「你半夜不睡覺,量血壓做什麼?」「有吃什麼特別的藥物嗎?」我問,止痛藥或某些血管收縮劑會讓血壓升高。「都沒吃什麼藥物。」「幾點開始變高的呢?」我再問。「大概晚上七、八點開始愈來愈高。」我抓抓頭,不太明白原因,突然想起印度料理,便問他:「晚餐會很鹹嗎?」「我們印度菜就是鹹才好吃啊!」「血壓高和飲食的鹽分有關,可是這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午吃飯後血壓沒升高。」我有些了解,可是又有點不明白。患者聽了之後,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哈,這就可以解釋了,我們印度人,晚餐最重要,中午沒吃那麼好。」「哈哈,那麼就試著不要吃鹹食,看看血壓會不會降低就知道了。」「其實我也懷疑是這樣,昨天晚上沒吃那麼鹹,血壓好像就好一點了。」「好啊,那麼別吃重鹹、少喝湯應該就會改善了。」我建議。「少喝湯?」患者一臉疑惑。「湯是一碗鹽水,也會讓血壓上升。」我看著患者,突然又想到印度料理,「還有醬汁,印度菜不是常常會用手抓著餅或飯沾咖哩或湯汁。」心中卻想著印度人都取笑自己右手抓食物,左手……「是啊,我們都是這樣吃的。」「那個汁也鹹,吃了血壓會升高。」「那我該怎麼煮晚餐?」患者太太在旁邊聽我們說著,開始焦慮起來。患者胸有成竹的轉身用英文對太太說:「就用#%@$,燒成︽$@,就好了。」我是聽不太懂,但說起印度料理,我的興致就來了,忍不住插話。「就吃那個烤餅啊,不沾醬,血壓就不會高了。」患者太太不高興的抬頭瞪了我一眼,好像對我雞婆干涉她的菜色有些不滿。食物的鹹度會影響血壓食物的鹹度不但會影響身體水分的滯留,還會影響血壓,對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人,都是飲食的大忌,有的人血壓升高時,只要減了鹽、戒了湯,就能改善。曾經有原本血壓控制良好的患者突然因為血壓失控掛了急診,問了半天,才找到罪魁禍首。原來是最近有人送了患者一大鍋很鹹的羊肉爐,但家人不愛吃,身為家庭主婦,浪費食物是不可原諒的罪惡,因此她盡責的用力吃,靠一己之力解決掉那鍋羊肉爐,沒想到吃進去的鹽分失控,血壓飆高,人就進了急診,幸運的是,在我們使用利尿劑把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內後,血壓就恢復正常,症狀也消失了。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內後,血壓就恢復正常,症狀也消失了。也有夫妻會為了食物鹹淡和是否量血壓而吵架。有次門診病人的老婆大人一離開現場,病人就迫不及待對我訴苦,「我吃東西攏足注意,一點點仔鹹馬不敢吃,青菜還用水燙過,湯攏不敢喝。」他有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的問題,太太則是高血壓患者,夫妻在我這邊就醫已經很多年了。以兩人的病情,鹽分都是大忌,絕對不能多吃。「伊攏足青菜(隨便),血壓不愛量,黑白煮,黑白吃,害哇攏……」患者持續的抱怨,我的心神卻飛走了,因為腦中響起歌聲,卻不敢唱出來。「阿公仔欲煮鹹,阿嬤欲煮淡,倆個相扑來弄破鼎,咿呀嘿嘟隆咚叱咚嗆,哇哈哈。」(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兩人互打弄破鼎,咿呀嘿嘟隆咚叱咚嗆,哇哈哈。)(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06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搖元宵‧鬧元宵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要吃湯圓快來買,吃了湯圓好團圓。湯圓湯圓賣湯圓…….」這首兒歌不少人耳熟能詳,「上元吃元宵、冬至吃湯圓」是概略分法,時至今日,元宵、湯圓之名混用,但都是取團圓、圓滿的好兆頭。元宵、湯圓本是同根生,都以糯米粉包裹餡料製成,但作法有些不同。湯圓是把糯米粉加水揉成圓糰,稱之「搓湯圓」,如果包入餡料,稱之「包湯圓」,餡料可甜可鹹。小時候,阿嬤在元宵節前會吆喝我們包湯圓,手巧的人還能雙手同時各自搓出圓滾滾的湯圓,讓人生羨。元宵都是甜餡。往年,元宵節一早,市場店家師傅會在門口把餡核放入仔裡翻滾搖動,餡核沾粉一層又一層,是場饒有節奏的即興圓舞曲,如今「搖元宵」情景難覓,兒時「鬧元宵」的情緒也淡了,「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湯圓的歷史眾說紛云,元宵節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夜,「浪漫派」的傳說與此有關。元代伊士珍《瑯嬛記》記載,嫦娥奔月後,后羿思念成疾,某年正月14夜, 「應悔偷靈藥」的嫦娥派出童子,跟后羿說「宜用米粉做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后羿照做,嫦娥果然回到身邊,「復為夫婦如初」,讓湯圓更有團圓之意。「祥瑞派」的說法來自《江陵縣志》,據說春秋時代某年正月15日,楚昭王行經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撈起剖開,發現是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他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以後每到這天,楚昭王便命宮中用糯米粉裹山楂泥制此果,煮熟食用,以示祥瑞,正月15吃元宵成了傳統。另有「政治派」說法是與唐太宗有關,相傳李靖率兵出征,回朝時春節已過,太宗便在上元節(現今元宵節)叫廚師用糯米做成團子犒賞將士,這種食品被後人稱為「唐元」,也有闔家團圓之意。無論起源為何,元宵節吃元宵到宋朝時已頗流行,宋朝陳元靚編撰的《歲時廣記》提到上元節「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當時的湯圓應該沒有餡,才要用糖水煮食。吃元宵雖流傳上千年,但在民國初年差點「被消失」。袁世凱在收割辛亥革命成果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一心想復辟當皇帝,並在1915年12月宣布隔年為「洪憲元年」,招來諸多勢力反對,他也為此終日提心吊膽。隔年正月,袁世凱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嗓子喊著「元~宵!」愈聽愈心虛,覺得似乎在喊著「袁~消!」,於是下令禁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時人還作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熟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幸好沒多久,袁世凱就在各方壓力下取消帝制,他也在1916年6月過世,否則元宵節恐怕就此改名「湯圓節」。《西遊記》第34回寫到孫悟空與金角、銀角大王鬥法,魔王祭出紫金紅葫蘆要孫行者應答,化名「者行孫」的悟空心想,「我真名字叫做孫行者,起的鬼名字叫做者行孫。真名字可以裝得,鬼名字好道裝不得」,應了一聲,颼的就被吸進葫蘆困住,「原來那寶貝哪管什麼名字真假,但綽個應的氣兒,就裝了去也」,歷史上諸多帝王姓名避諱,其實如「者行孫」般不堪一試,只是騙自己罷了。「徒誇好燈節,焰不吐紅蓮。豈獨無清景,民風大變遷。防空將訓練,大陸遍烽煙。一刻千金夜,今年不值錢。」日本時代嘉義詩人賴雨若的《己卯(1939)元宵即景》反映出戰雲密布之際「良辰美景奈何天」。吃元宵圖的就是個好意頭,至於能否真的「賞心樂事自家院」,還要看實際作為,若只會如「孫行者、者行孫」般徒弄口舌,恐只能「付與斷井頹垣」。
-
2023-02-04 退休力.自在獨立
孤老危機/獨居?同住? 75歲是轉折點! 深感變老時會想和子女一起住
徐先生年輕時就未婚無子;梅春阿嬤的孩子因工作離鄉,先生也過世了;吳小姐在四十歲時和有家暴傾向的伴侶離婚;朱先生在太太過世後決定一個人住;林小姐說,她獨居純粹就是喜歡一個人,很自在。 高齡獨居「女性」愈來愈多「高齡獨居一定愈來愈多,尤其是女性。」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表示,嬰兒潮世代未婚女性比上一輩及下一輩都多,即便結婚,女性壽命又比男性長,導致高齡獨居以女性居多。他補充,當獨居是自主選擇,當事人較會積極調整自己,對人生有較多滿足感;反之,若被迫獨居,心態鬱悶、資源也不足,就可能成為悲苦老人。感覺自己變老 希望有子女同住根據衛福部一○六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不想和子女住比率較四年前高,可見愈來愈多高齡者是主動選擇獨居。但調查也發現,七十五歲左右是轉折點,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真正關鍵不是年紀而是身體變化,可能在某次生病後發現身體恢復很慢,深刻感覺自己變老,就會希望有子女同住。「獨居」需要足夠社經資源楊文山說,北歐獨居盛行率高,因為政府提供足夠的社會住宅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在台灣,如果個人社經資源足夠,獨居會是好選擇,但若無資源,獨居較難有好生活,許多房東甚至不願意租房給獨居老人。要使高齡獨居成為老後居住的好選項,而非是需要幫助、社會救助的特定福利人口群,不僅社會要用新眼光看待高齡獨居,更需政府投入資源,重新思考城市與區域的軟硬體規畫。
-
2023-02-03 醫療.新陳代謝
52歲男吃飯常掉筷子慘被妻碎念!醫:糖尿病作祟令右手周邊神經病變
有一部藥品廣告「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顯示大多數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發生在腳部末端,彰化縣52歲陳姓男子發生在右手腕,最近3個多月吃飯常掉筷子,被妻子罵「又不是囝仔,筷子攏拿嘸穩。」經檢查才知是糖尿病作祟,經過藥物和復健治療,逐漸改善症狀。糖尿病令右手周邊神經病變陳男5年多前健檢驗出血糖偏高,因沒不適症狀也就不以為意和追蹤,最近3個月手腕麻木,吃飯時常掉落筷子常會掉落,每次掉落都換用乾淨筷子,遭老婆責罵跟小孩一樣,他以為真的老了,可能短暫性血液循環不好,不過手腕麻木時間越來越長,不得不就醫。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今天表示,陳男接受理學檢查出右手腕及手指輕微無力,右手喪失皮膚痛覺和肌腱彈跳反射消失,是典型周邊神經病變現象,抽血檢查其空腹血糖270mg/dl(正常值70~100),糖化血色素10.1%(正常值小於5.7)都代表罹患糖尿病,進一步神經傳導檢查已有多條周邊神經受損。周邊神經病變患者以糖尿病患最多,發病初期大多是麻木或刺痛感,對冷熱痛覺變得遲鈍,彰化醫院常收治腳趾瘀青、腫脹、發炎甚至已經潰瘍但不自知的拖鞋伯,還驚訝何時受傷,林嶸洲建議病人應穿襪子、鞋子和戴手套保護手腳。出現這些神經症狀 就趕快就醫治療林嶸洲強調,出現手、腳麻木或刺痛等神經症狀就要趕快就醫治療,先釐清是糖尿病或是其它疾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糖尿病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十分多樣性,有的從手腳末梢緩慢地產生麻木感或刺痛感,有的急性或快速發病可能造成終身殘疾,無論哪一種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可惜不少病患一再忍耐,有的拖延一年以上,神經病變往往無法回復。
-
2023-01-25 養生.人生智慧
當家屬說「假如出事就不要救了」醫掙扎這種病人該不該救到底
拒絕心肺復甦術或許,有的時候該思考的不是是否救得活,而是救活後,是否還能有尊嚴、有一定生活品質的活著。DNR,全名為Do-Not-Resuscitate,亦即「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思是說:當病人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時,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經無法避免,依照病人或家屬的意願,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等等;這些選項也不一定要全部放棄,有時候可以根據病人或家屬的特別需求考量—比如說部分病人不插管、不壓胸、不電擊,但是可以給予急救藥物注射,主要的目的在於避免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有尊嚴、減少痛苦,而生者同時也可以感到安心。下午來了一台緊急手術,病人因為大腸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要來做一個造口,病人二十多歲,體重才三十公斤,看起來有唐氏症,同時合併智能障礙、發育不全,不會講話,生活無法自理,小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動過幾次手術。現在病人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心電圖一下子從正常的心律跳到左束支傳導阻斷(Left bundle branch block),接著偶爾還會跳陣發性上心室心律不整(PSVT),如此不斷地轉換……不知道什麼原因,主要的照顧者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沒有看到病人的父母……我當時心中閃過好幾個念頭,這樣的小孩是被父母拋棄丟給阿嬤,還是父母為了工作賺取金錢養育這樣的孩子,所以不得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北部工作?像這樣小孩被遺棄或是託付的故事,在我們這個鄉下地方不勝枚舉。假如手術中出事就不要救了因為這個病人發育不良,腸阻塞有可能會引起低血容性休克、離子不平衡、吸入性肺炎……而且他的心律不整正在發作,這樣的手術看起來就有點危險,都還沒開始麻醉,病人就已經快要往生的模樣。我想起我的學弟常常抱怨我說,我看麻醉前訪視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對高風險的病人,我同意書上什麼都沒有寫;我只會跟病人說:「當你睡著的時候,我會照顧你。」因為常常被抱怨,於是這一次我就想說,那我要來好好解釋麻醉風險,免得造成大家的困擾……於是我開始跟阿嬤講說,腸阻塞的病人最怕麻醉的時候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像他這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律不整、發育不全,萬一發生吸入性肺炎,免不了插管去加護病房,最嚴重的狀態有可能會死亡;而且麻醉藥物會讓血壓降低,現在腸阻塞本身就有可能讓病人脫水,脫水之後離子不平衡,會讓他的心律不整惡化,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電擊跟壓胸,本來就有點智能不足,經過這次萬一發生腦部缺氧,中風變植物人都有可能……我一直講一直講,阿嬤一直聽一直聽,聽到後來,阿嬤突然打斷我說:「假如手術中出事了,那就不要救了……」我突然間一愣。手術室是一個開刀搶救生命的地方,在這裡圖的就是一個生命重新開始的機會,病人家屬說「不要救了」,這句話突然間讓我意會不過來,違反我平常的認知;接著我突然間明白了,阿嬤累了……儘管這個病人是二十多歲的年紀,不應該跟死亡扯上關係,但是在這個偏鄉、沒有多少資源的地方,阿嬤一個人跟他相處了二十多年,也該夠了……於是我進去開刀房之後,看到學弟正準備開始麻醉誘導,我就跟學弟說:「家屬說假如出事了就不要救了。」學弟聽到我這樣說也是一愣,接著開始反抗我說:不行耶!理論上拒絕心肺復甦要有兩個條件,疾病末期跟不可逆,手術過程中,無法排除麻醉藥的諸多因素的干擾,加上血壓低、離子不平衡、心律不整等諸多因素,都是可控的範圍,不屬於不可逆的疾病,而且手術過程中變化劇烈速度之快,有時候並不容許我們思考到底是不是疾病末期,是可逆不可逆,所以一定要救到底……主動脈:我當然知道法律上一定要救到底,但是這種病人你捨得把他救活?※ 本文摘自《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作者:主動脈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1
-
2023-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阿公阿嬤吃飯不煩惱!3招教你輕鬆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假期,是一家團聚吃飯的大日子,大多數人帶著自己的小孩回去探望爸媽,許多人會選擇「洗手作羹湯」親自下廚做飯給老人家品嚐,不過,要讓牙口已經退化的長輩吃得下、吃得好是需要用一些巧思的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教大家3招,讓你做出來的美味佳餚能夠讓爺爺奶奶吃的開心又健康!長輩吃飯會遇到什麼問題?‧進食方面:年紀大了之後牙齒的功能也會漸漸下降,可能會有缺牙、牙縫變大、牙痛等問題,導致咀嚼能力不如年輕的時候,造成長輩進食意願減少。而唾液本身分泌也會逐漸減少,導致長輩常常覺得口腔內有異味、食慾下降,而神經系統的退化也連帶影響吞嚥功能,容易有嗆咳的問題。‧腸胃方面:由於年紀漸長,我們體內的消化酵素分泌減少、腸胃蠕動減緩,因此消化吸收的能力會變差,造成腸胃不適,常常容易有消化不良、脹氣、便秘的問題。‧其他:長輩可能會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這些藥物有可能影響味覺及食慾,進而降低長輩們對用餐的興致。3招輕鬆備餐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許多長輩因為有上述這些問題,所以餐餐幾乎只吃白稀飯或其他流質食物,除了長輩對於這樣的餐食容易感到膩以外,長期下來會導致牙口情況更加退化、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老化疾病更快發生。其實,晚輩在備餐時如果發揮一些巧思,就可以讓牙口不好的長輩也能吃得營養又開心喔!第1招:調整食物質地並非所有食物都必須打成糊狀才能讓長輩食用,其實許多長輩還是有一定的咀嚼及吞嚥功能,在牙口狀況許可的情況下盡量讓長輩能看見食物原本的樣子會比較好喔!除了將食物切成小碎塊,在製備時也可以善用一些小技巧來軟化食材:•肉類:先使用肉槌或刀尖敲打,去除筋膜後再進行烹調。也可以使用富含蛋白酶的新鮮水果(例如鳳梨、奇異果等)來醃肉,能夠幫助軟化肉質喔!•蔬菜:許多老人家會直接避開纖維較多的蔬菜,但其實長久下來會導致纖維攝取不足,影響消化及排便。可以將蔬菜洗淨切好後冷凍1-3天,要料理時直接拿出烹煮,質地會變得較軟,又不會影響色澤喔!當然,也可以直接選擇本身質地就比較鬆軟的食物來進行烹調,例如較軟的魚肉、蒸蛋、豆腐。另外,適合長輩的食物質地有很多種:軟質、剁碎、細碎、細泥、半流質、濃流質等等,在備餐時可以先詢問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確認長輩的牙口及吞嚥狀態適合哪一種食物質地喔!第2招: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尤其是蛋白質長輩們由於牙口及吞嚥功能的退化,常導致進食意願不高,進食量也少,久而久之會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功能更加衰退,並持續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例如:地瓜、馬鈴薯、牛奶等等,以及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蛋、黃豆製品等等。讓身體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也能讓退化相關的症狀不要這麼早發生。第3招:注重色香味由於年紀漸長後味覺、嗅覺功能會下降,唾液量減少也會讓口腔長時間在乾燥狀態,導致長者常會出現口腔異味、食慾不振、吃東西可能會食之無味等問題。因此在幫長輩們備餐的時候也要注意餐點的美觀,除了配色要盡量豐富之外,若有改變食物的質地也盡可能地將每種食物分開擺放而不是全部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才會增加長輩們的進食意願。另外,在調味的時候也可以多運用天然的蔥、薑、蒜、九層塔等來增添風味及層次,避免過度使用鹽巴、醬油等調味料反而會有慢性疾病的風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點能讓長輩提升食慾,也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非常有品質的喔!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學起來了嗎?過年除了展現孝心之外,今後要為牙口不好的長輩們備餐也不用再煩惱囉!其實製作長輩的餐點,更需要花費心思去設計,因為唯有他們願意吃、吃得好,才能繼續擁有健康的身體。這邊當然也要提醒如果是面對生病的長輩,記得要遵從醫師及營養師的飲食建議去做調整,才能讓長輩們吃得營養健康又安心!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1-19 焦點.元氣新聞
過年帶阿公阿嬤去走走!盤點全台最適合銀髮族10個走春景點,5樣必帶隨身物品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假期,是一家團聚或四處走走迎新春的大日子。難得的10天連續假期,當然要好好把握跟家人出門走春。《元氣網》整理全台10個走春推薦景點,適合帶家人一起去!北部走春景點1.新店 碧潭風景區 碧潭為臺灣昔日八大景之一,風景秀麗,位於捷運新店總站附近,交通甚為便利,為臺北都會區民眾假日旅遊休憩的好去處。除了河面水色澄碧的碧潭,周圍的和美山,除了可以欣賞虎嘴石與豬母石等奇岩景觀,也很適合一起走上「碧潭吊橋」俯瞰河岸景觀、踩天鵝船遊湖、租單車沿河岸自行車道遊逛河岸周邊等。‧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新店路‧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碧潭風景區2.北投 陽明山公園一年四季擁有不同美景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春季賞櫻、夏季賞蝶、秋季賞楓、冬天則有朦朧的霧色。位於火山群上的陽明山,還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溫泉,是許多人出遊的選擇,很適合帶全家人來此泡湯、賞花、觀景。‧ 地址:臺北市陽明山竹子湖路1-20號‧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陽明山國家公園3.士林 士林官邸 愛花人期待的士林官邸春節花卉展於1月21日至2月28日熱鬧展出,為呼應兔年,展場內展示帶有兔字的植物,搭配各式年節應景花卉,共計500餘株,賞花的同時也能獲得祝福,新的一年奮發兔強、揚眉兔氣、錢兔似錦大發財。‧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福林路6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周日,上午9:30~17:00,周一為休館日‧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士林官邸中部走春景點1.南投 日月潭日月潭除了湖景如夢似幻必來朝聖之外,周邊也有許多景點很適合來走春!很適合跟家人一起搭遊艇遊湖、騎自行車環湖、走走賞景湖岸步道健行。‧ 地址:南投縣魚池鄉中山路599號‧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免門票‧ 參考網站:日月潭國家風景區2.台中 外埔忘憂谷忘憂谷一年四季有不同特殊景色,春耕夏耘的綠、秋收的金,冬藏以前各處種起油菜花、波斯菊、小雛菊,如天然畫布一般,展現令人忘憂之美。‧地址:台中市外埔區溪底路26號‧開放時間:全日開放‧參考網站:外埔忘憂谷南部走春景點1.嘉義 阿里山日出、雲海、鐵路、森林、晚霞,提到阿里山,腦海裡浮現的總是脫離不了五奇,阿里山雲海名列台灣八景之一,通常出現在天氣晴朗、浮雲遍布的日出或薄暮之時,秋天是觀賞雲海的最佳季節。世界僅存的三條登山鐵路之一就在阿里山,不想搭火車也能踏上步道親近自然、吸取豐富芬多精,體會高山森林的迷人之處,很適合過年期間全家人一起來踏青。‧ 地址:嘉義縣阿里山鄉59號‧ 開放時間:全年24小時開放‧ 門票資訊:遊樂區門票:全票:300元、一般優待票:150元、半票:150元、優待票:10元、優待票:10元、免票:0元‧ 參考網站: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2.台南 四草隧道位於台江國家公園內的四草隧道,最特別的就是兩旁的紅樹林如隧道一般的延伸,綠色的樹林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被封為「台灣版亞馬遜河」!搭竹筏前,工作人員會發放斗笠,戴上斗笠後更增添純樸的感覺。聽著導覽員的講解紅樹林的生態,看著沿途的樹林、生物,彷彿走進大自然的生態教室。四草綠隧平靜的水面反映另一片紅樹林世界,因為大自然的不經意,真實與鏡中交映出像是唇形的景色,有人稱他天使之吻,亦有人稱綠色之眼,那也都是仙境給訪客的珍貴禮物。‧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大眾路360號‧ 開放時間:08:00 – 16:00 ‧門票資訊:台江航線:全票200 優惠票100 黑琵票30 愛心票100 /綠色隧道:全票200 優惠票100 黑琵票30 愛心票100‧ 參考網站:台南四草隧道3.高雄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高雄佛光山,全台最大佛教道場,佔地超級廣大,最經典的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佛、紀念品店、自助餐廳等)。每年佛光山燈會、佛光山煙火都在這裡舉辦。「佛光山2023年春節平安燈法會」1月22日至2月19日展開。迎接平安燈法會,佛光山的佛光大道、佛陀紀念館的成佛大道等都已布設完成,曼陀羅園有11米高的主燈「鳳凰展翅呈吉祥」,成佛大道上有2個高7米的充氣富樂兔、吉祥兔,象徵幸福溫暖,將帶給遊客光明幸福能量。‧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開放時間:每周一,每周三至周五 09:00 – 18 :00/每周六至周日 09:00 – 19 :00/每周二館休‧ 門票資訊:免門票‧ 參考網站: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東部走春景點1.宜蘭 林美石磐步道林美石磐步道 是一條親子級的輕鬆步道,沒有難度很高的上下陡坡,最難走的也不過是一小段的階梯,沿路上擁有豐富的美景,有清澈的瀑布跟高低起伏的峽谷。非常適合過年帶全家人一起健行。‧ 地址:宜蘭縣礁溪鄉林尾路‧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資訊:免門票‧ 參考網站:林美石磐步道2.台東 三仙台三仙台據說是因為八仙過海時,李鐵拐、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歇息,烙印了仙跡,於是有了三仙台這個夢幻的名字。而三仙台這座橋稱為「八拱橋」,它可是可以跨海抵達三仙台嶼的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造就了四周豐富的海蝕景觀,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這裡除了是台東必來景點之外,也是每年元旦大家搶見第一道曙光的最佳地點,很適合過年全家人一起來欣賞天然美景。‧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基翬路87號961‧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門票資訊:免門票,需酌收停車清潔費‧ 參考網站:三仙台(以上資訊以官網公布為主)走春幫長輩準備 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帶長輩出遊前,需檢查以下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以備不時之需,讓長輩能快樂出遊,平安回家。1.水帶長輩出門,適時讓長輩補充水分很重要,有些長輩不愛喝水,等到他反應身體不舒服時才發現他有脫水問題。2.長備藥、長輩隨身藥品除了暈車藥、腸胃藥,長輩照三餐要吃的藥也必須隨身攜帶,以免外出走春,錯過了該吃藥時間,而影響身體健康。3.防蚊液去戶外走春踏青,容易有蚊蟲叮咬問題,長輩的反應可能會不及年輕人那麼快,不會閃躲蚊蟲,若沒事先塗抹防蚊液,可能會讓長輩淪為被蚊蟲飽餐一頓的對象。4.拐杖長輩多少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走路用拐杖輔助,腿腳比較好施力。若長輩有輪椅,也建議帶上輪椅,讓長輩走到不能走的時候,馬上有輪椅可以坐著休息。5.禦寒衣物過年假期剛好是冬天,氣溫驟降容易讓長輩感冒,室內室外的溫差易讓長輩的有心血管疾病,因此出門前務必確認好長輩是否有穿戴保暖(外套、圍巾、襪子、手套)。看完以上全台最適合銀髮族的10個走春景點,是不是很心動阿,快來規劃過年假期帶阿公、阿嬤跟其他長輩們一起去親近大自然,來場走春之旅,也別忘了事先準備好5樣必帶的隨身物品,才能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
2023-01-17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最雷年菜竟是客家小炒 專家曝挑嘴原因及哪些菜受歡迎
最愛年菜前三名: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農曆春節將至,專家分析,長者到餐廳用餐,最愛年菜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許多民眾準備、挑選年菜時,最怕家中長輩「挑嘴」,尤其牙口不好的長輩難以下嚥,但長者不是挑食而是「吃不下」,建議民眾準備年菜時,可以保持原型食物、些微調味、挑選當季食材,就能做出適合長輩牙口「軟硬度」的餐點。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根據調查,65歲以上長者70.6%部分缺牙、21%覺得自己牙齒功能狀況差、63.2%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障礙限制吃東西,全台65歲長者約408萬人,等於每5人有1人碰到餐飲限制問題,長久下來影響食慾、營養攝取,甚至有肌少、衰弱、慢性病問題。「許多人認為長輩挑食,但他不是挑,而是要選他吃得下的東西!」賈淑麗指出,很多家屬把肉弄成絞肉給長輩吃,但其實只要處理得當,長輩還是想吃原型食物,「過去一個阿嬤,吃到經過軟化的肉排,感動地流淚,因為她好久沒吃到肉排。」國健署近年與餐飲業者合作,推動「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食材軟硬度的簡易檢測等,做出適合長者牙口的餐點。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駱進漢舉例技巧,民眾處理青菜時可以把梗切細,處理肉類時可以讓肉入味、軟爛。最怕「客家小炒」及季節不對的蔬菜駱進漢指出,長者最愛點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老皮嫩肉,以及茄子經過調味簡單燒製,保留原型食物樣貌,都能讓長輩吃得開心。而長輩最怕「客家小炒」,以及季節不對的蔬菜,纖維較粗難咬爛,近期可選購絲瓜、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煮軟爛後可悶一會兒比較好入口。駱進漢也示範「高纖百財翠玉捲」,將高麗菜及大白菜去除粗梗,並將不易軟化的食材切成丁,結合細豬絞肉、蝦漿製作成美味餐點,不但可以攝取到食物的優質蛋白質,並且與多種蔬菜搭配,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讓長者在吃得開心的同時,也可以攝取不同食材的營養成分。國健署今年邀請7家業者設計符合長者牙口年菜,其中福容大飯店台北二館深坑分公司推出「諸(豬)事大吉好運來」,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品,切適口大小,不僅縮短烹飪時間,更讓長者好咬好入口。詳細食譜資訊可上國健署官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