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名人.許金川
搜尋
阿嬤
共找到
623
筆 文章
-
-
2022-10-06 養生.家庭婚姻
媽別鬧了!4道剩菜混煮成1碗麵 女含淚:我該為孝道吃噴嗎?
煮菜這件事,看似簡單,若想兼顧色香味,也有一定規則。一位女網友說,媽媽生日她訂了餐廳四道菜,當天沒有吃完冰起來。隔天母親卻把這四道菜混煮,還加了白麵條,說是「王家特製大滷麵」,媽媽的創意料理看似廚餘,讓她傻眼。女網友在爆怨公社發文,指出前一天剩下菜色包括:XO醬蝦仁蛋、沙茶牛肉、栗子雞柳、豆豉豬肉等四道菜。第二天,媽媽並沒有一道菜、一道菜各自加熱,而是把四道菜倒在一鍋烹煮,還加了麵條,說是大滷麵,「你能接受嗎?」原po解釋,這四道菜都是重口味菜色,風味各自獨立,「我的定義裡,剩菜跟廚餘是不一樣。剩菜可以再吃,混在一起就變廚餘,我就不要了。」她眼見媽媽吃得津津有味,還自豪自己料理手藝,原po無奈,「我需要為了孝道吃下廚餘嗎?」po文釣出不少過來人,「我媽能把第一天煮的咖哩,邊吃邊加料到第五天變成梅干扣肉」、「你媽跟我媽同一國的吧!我媽通常是把一周的剩菜剩飯,在周五煮成湯麵」、「好像我爸喔!煮泡麵就順便把剩菜剩飯丟進去,吃泡麵都會有驚喜,記得出現過炒飯、水餃、炸雞」、「沒事的!我今天才吃到燙青菜+豬耳朵+醃黃瓜混成一份拿去蒸的菜色,很特別的味道」。也有網友寄予同情,「XO醬、沙茶、豆豉,三種本身味道就差很遠,如果原本調味都下很重,又混一起煮那很恐怖!可能想蹦出新滋味吧」、「恭喜你!黑暗料理不是一般人能吃的」、「廚餘加熱又加麵條,是一個有創意又注意營養均衡的畜牧先驅」、「另類佛跳牆了」。也有人指出這是長輩常見行為,「老一輩的很多都會這樣,不然怎會有菜尾湯這道菜」、「在以前這種行為是 珍惜食物,減省資源(省瓦斯,清洗水費)」、「個人覺得合起來其實還好,沒過期或變質的話沒啥問題」、「這是媽媽的智慧啊」。也有人提解決之道,「我媽也喜歡把剩菜摻一摻煮麵,我就跟我媽說以後我來煮,我最愛煮了(其實並沒有)」、「就當辦桌菜尾湯吃,一般吃不慣家裡煮的就花自己錢外食呀」、「我家阿嬤也是,所以我直接出門吃,不然就是等明天再出去吃早餐」。
-
2022-10-02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90歲還能有性福嗎?
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場景是老人安養機構請辣妹在一群坐著輪椅的阿公面前大跳艷舞。活動引來立場不同的兩方極大的爭議。反對的人認為不尊重女性、會使女性照服員面對更多性騷擾;贊成者則認為能讓長者產生興趣就是好活動、老人也有性需求。不過在輿論壓力下,主辦單位出來道歉,承諾未來會改善。是是非非各有道理,不過,我比較關心的議題是老人是否還有性需求?老人可以有性需求嗎?老人若仍有性需求,如何被滿足?記得樂齡網剛開業不久,就有子女在我們網站留言,說其父親已90歲,還是每天有性需求,問我有沒有好的建議,留言下面還有很多人回應也有同樣的困擾。我雖沒有好的建議,但能理解這樣的需求是確實存在的。一般人總以為年紀大了就沒有欲望,事實上性需求是一種本能,不因年紀增長而消退。也許生理上無法達到年輕時的標準,但內心的渴望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可能伴侶不在了、社會道德觀約束或對於自己逐漸老去的身體沒有自信,而壓抑此需求。幾年前有一部電影「愛你在心眼難看開Something's Gotta Give」,由傑克尼克遜及黛安基頓主演。傑克尼克遜扮演一個玩世不恭的花花「老」子,黛安基頓的女兒是他的新歡,有一天他們一起回到女方的家,在幾天的相處中,傑克尼克遜與黛安基頓逐漸產生情愫,有一晚二人天雷勾動地火,一翻雲雨後竟讓女方重新感受到許久不曾有過的高潮。熟年男女的性愛也許不如年輕時猛烈,但只要適度引導,放開矜持,仍可以享受魚水之歡。由於國情及宗教的影響,許多年長者對於此方面的需求不好意思啟齒,尤其女性更是有很高程度的自我壓抑。男性若對此有需求或過多關注,往往會被貼上「老不修」的標籤;女性若打扮得稍微花枝招展,則常要面對不正經的評語。若在年輕男女的生日會邀請辣妹猛男跳舞,大家只會認為好玩,無傷大雅;若換成在阿公阿嬤前面跳艷舞,則被認為敗壞風俗,好像老人家只能坐輪椅,玩一些益智遊戲。事實上,根據醫學與健康期刊在2022年所刊登的「中老年人性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論文,就顯示性需求有沒有被滿足與老人憂鬱呈正相關。另一英國研究也顯示「老年人保持性活躍、更能促進心理健康。性欲愈高的女性,身體愈活躍、很少或根本沒有服藥。」一個對性愛仍有渴望及需求的長者,會努力讓自己生氣勃勃,保持身心在健康的狀況以吸引異性的注意。只是台灣對高齡者的性需求一直是漠視的,壓抑的結果,不僅老人不快樂,外籍女看護被性騷擾也時有所聞。有些阿公還有行為能力跑到阿公店或尋找地下性工作者,那行動不方便的怎麼辧?以前有一部電影「性福療程」由海倫杭特主演,她就是扮演協助身障者或高齡者的性輔導師,協助無法享受魚水之歡的人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職業,透過肌膚的接觸及引導,讓這些行動不便者仍能享有愛與被愛的感覺。只是,在台灣可能很少人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承載過那麼多的高齡者,其所衍生的問題,不是只有長照一項,我們必須更全面的關照老齡議題,才能迎接即將襲來的高齡海嘯。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控制三高、揪出心房顫動 才能預防二次中風
依健保署統計,國內每年住院腦中風患者約7萬人,其中不少為二次中風。去年缺血性與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患者總計為5萬4,923人,屬於腦中風再次住院人數為4,217人,占比為8%。其中缺血性腦中風為4萬526人,再次中風住院人數3,186人,占比為7%;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有1萬4,792人,再次中風住院人數為1,055人,占比為8%。二次中風一定更嚴重?因個案身體狀況不同。「二次中風發生原因,往往是因為第一次中風的病因無法立即排除所致。」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說,以水管來比喻,家中水管破裂或阻塞,可能是水管老舊、水質不佳、水塔被異物塞住等系統性問題,這些水管問題無法立刻解決,即使暫時修好,有可能再度破裂或阻塞。就如同第一次中風,可能是三高問題所致,即便是用藥治療腦中風,也無法完全扭轉三高,二次中風的風險仍然存在。至於二次中風嚴重程度是否會超過第一次中風?連立明說「不一定」,會因個人的生活型態、三高病情、血管阻塞程度等而不同。因此首次中風後,飲食須少油、少糖,且多運動、戒菸,改善生活型態,才有可能避免二次中風。24小時心電圖使用率低,主動檢查外,也靠病人自覺。依據健保大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病患相關檢查,24小時心電圖使用率5%、2萬2,226人,為各項檢查(包含核磁共振、電腦斷層、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使用率最低的項目。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說,一般而言,急性腦中風患者送至急診時,會進行心電圖檢查,但此時不見得能發現心房顫動,因心房顫動分陣發型和持續型等,當患者住院後,若懷疑中風原因和陣發型心房顫動有關,將進一步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測,以增加心房顫動之檢出率,給予合適治療藥物,並擬定預防二次中風的治療策略。「有些病患即使做24小時心電圖,也不一定能發現心房顫動。」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說,平時可以透過自行量測脈搏,或利用具量測心律功能的智慧型手表或手環,當發現心律疑似不規則時,應速就醫檢查,若有必要應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發生的風險。心房顫動與老化有關,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患者一定會愈來愈多。超級危險因子!共病前五名都與三高相關。依據健保署統計,去年腦中風病人共病前五名依序為: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第二型糖尿病、混合型高血脂、高血壓型心臟病。鄭建興說,此五項共病多為三高問題,從整體血管疾病觀察,若不加以控制、治療,容易引起血管硬化等併發症,不只是發生腦中風,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出現致死的可能性。三高患者平時一定要隨時量血壓,並控制病情及相關危險因子。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說,遠離腦中風應避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若有三高問題應按時服藥,並利用心電圖檢查等方式,早期發現心房顫動,而男女腰圍應不超過80及90公分,平時多運動、不吸菸,若有腦中風家族史應提高警覺,而曾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持續追蹤,以防二次中風。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及早防治重於治療。趙子凡說,針對腦中風及二次中風防治,還需及早發現及治療心房顫動,如已知心房顫動患者應經醫師評估,給予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部分患者對於抗凝血劑有疑慮,擔心服藥後增加體內出血風險,應提高民眾認知,增加醫囑順從度。李俊泰說,國內男性首次中風年齡約64、65歲,女性為68、69歲,且有年輕化趨勢。曾有一名40歲男子長期吸菸,腦中風後檢查發現,血管老化情形已與60、70歲的阿公差不多。未來中風病人愈來愈多,因此不能只重視疾病治療,而是要走向防治。他建議,政府應落實國中小、高中的腦中風衛教,讓學生了解中風的危險性,如果父母、阿公、阿嬤出現中風症狀時,可以及時警覺並搶救。
-
2022-09-20 養生.抗老養生
連續參加比賽10多年 Hebe田馥甄外公宋增土曝101歲長壽秘訣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民健康署每年舉辦「長者活躍老化競賽」,廣邀社區長輩組隊表演、參賽,去年碰上新冠疫情暫停舉辦,今年恢復舉行,藝人田馥甄(Hebe)外公、高齡101歲的宋增土已參與比賽10多年,超期待今年比賽,更分享人瑞養生秘訣「有動就不老」。宋增土居住在新竹新豐鄉,近期甫獲得總統蔡英文、縣長楊文科致贈百歲人瑞祝福。他原先要前往高雄參與孫女的演唱會,但在受國健署邀請出席記者會後,他今特地北上,活力十足以客語在媒體面前分享,並由兒子宋鴻康代為解說,談到長壽的秘訣,他說是參加天天開心協會學跳舞,能動就不要坐著,也秉持每天吃飯8分飽就好,每天會適量小酌一杯金門58高粱酒,且101歲的他,仍到協會當志工,幫忙量血壓,更是隊友的精神支柱。宋增土已連續10多年參加比賽,他說,90歲時第一次參加跳舞「會有點不好意思」,不過參賽有獎品、獎狀拿,且常常換地方跳舞,也很開心跟年輕朋友共舞,像是退休校長、中科院博士都是好夥伴,每次參賽時,田馥甄只要在台灣,幾乎都會到現場幫他加油。國健署統計,截至111年7月,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近400萬人,占總人口17.2%。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衛福部107年死因統計,發現每6個老人就有1人在一年內有跌倒經驗。國健署以衰弱、亞健康及健康長者為服務對象,補助各縣市辦理社區長者健康促進課程、銀髮健康俱樂部,有助於維持長者人際互動、情緒功能及改善跌倒次數,並藉由「2022銀髮活力show」競賽活動,間接展現具體的成果。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雖然去年因疫情停辦,但今年比賽邁入第12個年頭,許多阿公阿嬤引頸期盼的活力show重磅回歸,也希望每位長輩到最後能向英國女王一樣,離開時只有2天臥床。長者活躍老化競賽舉辦10年超過50萬人參與,希望年年持續舉辦這專屬長者的舞台。今(111)年活動主題為「2022銀髮活力show」,在兼顧防疫與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國民健康署自9月至10月間,辦理4場北、中、南、東的分區比賽,時間分別為9月29日(北區)、10月14日(中區)、10月22日(南區)及10月29日(東區),活動競賽期間將提供臉書粉絲團直播服務,並於12月24日全國總決賽前兩週(自12月01日凌晨0點至12月14日23點59分止),於活動官網舉行「2022不老銀髮活力show網路投票活動」,讓無法到場的民眾和親友們,一同為長輩們加油集氣及參加投票活動給予參賽長者肯定與鼓勵,相關詳細的活動訊息,可至官方網站https://www.happysenior.com.tw/2022/,或「長者活躍老化競賽」粉絲專頁查詢。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9-15 癌症.皮膚癌
80歲阿嬤長「青春痘」 診所醫師警覺發現竟是皮膚癌
南投縣80歲林姓阿嬤上唇右側長痘子,且轉成糜爛性腫塊,衛福部南投醫院切片手術,確診為「上唇惡性腫瘤」,安排腫瘤切除及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減少阿嬤長時間麻醉的風險。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改為追蹤治療。南投醫院表示,長青春痘是相當平常的事情,如果長久未消失,甚至出現越長越快、變大或不規則形狀時,可能是癌變的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80歲林姓阿嬤平時至名間鄉的文和佑生聯合診所追蹤慢性疾病,醫師阮千文觀察到她的上唇右側與人中有個糜爛性腫塊,將她轉至南投醫院就診,經切片手術後確診為惡性腫瘤。阿嬤與家屬得知罹癌嚇一跳,原以為只是顆消不掉的痘痘,而且疫情期間都戴口罩,鄰居也沒有發現阿嬤臉上病變,還好阮千文醫師請她脫下口罩後注意到異狀,很感謝阮千文醫師的警覺與轉診,而接手的南投醫院也很快地掌握病情,順利完成治療。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患者的切片病理報告為「鱗狀細胞癌」,是亞洲人第二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好發在臉部、嘴唇、耳朵,會依患者的狀況與腫瘤的型態給於治療建議,廣泛切除手術治療為目前標準治療方式。早期皮膚癌在手術後,大多可達到治癒的效果,不過由於病灶在臉部,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手術重建,減少患者在外觀上的缺陷,進而影響身心狀態。賴文森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呂明暐組成跨科別醫療團隊,擬定最適合病人的重建手術,一次到位進行腫瘤切除及立即性的鼻唇溝皮瓣重建手術。林阿嬤術後恢復良好,後續將回原診所繼續追蹤。
-
2022-09-14 焦點.長期照護
桃園榮家找辣妹熱舞蹭阿公,該不該?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
近日桃園榮民之家榮家辦理中秋聯歡豔舞助興影片引起熱烈討論(>>看詳細新聞),舞者於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影片傳出引發各方爭議,但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讓阿伯開心,總比坐在那兒打瞌睡好」、「我可以預約卅年後住進來嗎?」,連醫師和長照專家也說,從需求面來看,成年及老年人很重要的基本需求應該被尊重。《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事件經過及各方意見,提供長照更多想像與可能。 桃園榮家: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孤獨感桃園榮民之家為緩解長輩過節「孤獨感」,今年中秋節前夕相隔兩年舉辦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但因舞者動作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尺度相當大,影片傳出後引發爭議。桃園榮家解釋,節慶活動因應長輩需求舉辦,因舞者熱情引發輿論討論,將會檢討。但桃園榮家表示,「孤寂是行動不便或是年邁長者普遍的心理特徵。」今年中秋晚會是相隔兩年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長輩相當期待及興奮,因應長輩需求,過去常舉辦唱跳活動,藉歡樂氣氛讓舞者與長者親切握手互動,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疏離感,期間還有長者太過感動而落淚,甚至從輪椅上站起來。贊成網友: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網友留言:「其中有阿公感動,從輪椅站起來….不就證明這是成功的活動嗎⋯⋯」、「老人家開心就好。酸民是在靠背什麼啊」、還有人很氣憤「是應該要檢討(怒)!應該也要辦老奶奶的!」、「難道辦古箏表演,會對阿公比較好嗎?」、「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你看他們多開心啊!」反對網友: 太刺激對長輩不好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這種活動是在製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還有人擔心太刺激對長輩不好,「老人家若興奮過度,容易有高血壓和心臟問題,該正視並維護年長者安全。」主張應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救護車也要待命。榮家的安排獲得不少醫師支持。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認為,舞者和榮家都值得讚許,但下次該注意,改請猛男舞者,讓長輩換換口味。沈政男:脫衣舞搬進安養院,國外早有先例沈政男說,把脫衣舞搬進安養院表演,國外早有先例。2014年,美國就有安養院上演猛男秀,看得老人家心花怒放,不過家屬卻告到法院,稱這對老人家不妥。但他認為,「任何可以引發老人家興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而以其從醫以來觀察及經驗,帶失智老人家做活動,最困難就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很多時候準備了半天,以為長輩反應會很熱烈,未料卻是睡成一片,表演者就像對著一堵牆在自言自語,而感到挫折。反觀,清涼熱舞有很大的功效,因為感官刺激相當強烈,保證阿公阿嬤不會睡著;此外,這類表演也是一種滿足性慾的管道,而老人家跟年輕人一樣,也會有情慾需求。因此這樣的活動,沒什麼不好,安養院的用心,其實值得讚許。沈政男甚至認為,脫衣舞與其他色情表演,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當存在,是退步的象徵。還好民間的活力仍然存在,還有人願意抵抗異樣眼光,繼續從事這樣的表演。而他也給榮家建議,下次該注意的是,改成請一團猛男舞者,讓阿公阿嬤換換口味。姜冠宇:長照不應該被限制想像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筆挺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演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專家:滿足長輩需求 社會應正面檢視也有專家表示,機構對長者來說就是「家」,但礙於失能等因素,無法自由行動,近年機構舉辦活動多希望滿足住民需求,評鑑也特別強調「住民滿意度」,不少活動因應長輩建議而舉辦,如一個月一次的「快樂餐」,讓長輩吃他們想吃的食物,如炸雞等,勁歌熱舞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滿足長輩需求,社會應正面檢視。另外,性仍人之大欲,但大家普遍對老後性需求避而不談。醫師指出,相較年輕時,老後需求轉往身心層面,像是觸摸皮膚、牽手、親吻等,或尋找第二春,也能滿足心靈需求。新竹榮家設立「榮莒室」 有需提出申請新竹榮民之家今年七月設立「榮莒室」,提供衛浴、冷氣、電視等設備媲美旅館,藉以解決榮民生理性需求,只要是榮家住民或夫妻檔有性需求都可申請使用。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雖然隨年紀增長、荷爾蒙變化,老年人仍希望有親吻、擁抱等肢體接觸,滿足身體與心靈;喪偶或單身長者會透過社團活動認識其他單身男性或女性,近一步交往或第二春,家中後輩應以開放心態對待。手天使服務 滿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一名不具名照顧服務專家表示,曾有照服員協助長者代購飛機杯等情趣用品,或鼓勵長者尋求第二春,多認識其他新朋友。國內外為滿足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則有「手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安撫情緒。但謝嘉娟提醒,若長者突然性情大變或出現嚴重情緒變化等精神症狀,也要警覺是否有內科疾病。先前一名伯伯本來彬彬有禮,有天開始亂脫衣服、裸奔,原因是內科疾病導致瞻望所引起;也有長者突然會摸護理師屁股、牽別人手;還有一位病人突然脾氣暴躁,經過電腦斷層發現長腦瘤,都必須要注意。謝嘉娟說,老年男性若因性功能障礙而服藥,需注意藥物來源,避免買到偽藥,若老人家同時有心血管疾病,正使用含有硝化甘油成分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2022-09-12 焦點.長期照護
中秋晚會跳艷舞乳貼阿公 醫曝「能增加免疫力」
桃園榮民之家為紓解長輩過節孤獨感,相隔2年舉辦中秋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舞者在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乳貼阿公跳艷舞,影片傳出引發各界爭議,桃園榮家事後解釋是因應長輩需求舉辦,舞者引發輿論將檢討;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長照本身不該被限制想像,若是能刺激長者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也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姜冠宇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是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比體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今天只是功能差一點、經濟背景差的,就要被認為他們沒這權利嗎?姜冠宇表示,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平時去機構訪視或遠距視訊,這些長者不理就是不理,反應一天天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懶得動,甚至懶得吞嚥,還有憂鬱交加、身心惡行循環等狀況,護理師講什麼溫暖化都跟屁話一樣。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驗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姜冠宇表示,就當作是一個創意,曲終人散,如此而已,機構是阿公阿嬤的,要走夜店風也是他們的喜好,最後推薦「老人Z」這部老到不行的先知動畫,看那個年代對於長者科技的恐懼,然而現在新創早就滿天飛,就會知道其實都是大家給予自己的限制罷了。
-
2022-08-3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能退休嗎?專家推五大指標,檢測你的退休力
百歲世代,大家平均壽命延長,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久的人生,退休或不退休都是未來生活的選項。為了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元氣網成立「退休力頻道」,推出一站式服務,從許多專家及過來人經驗中,幫你畫重點,列出必做事項清單,提供預約未來美好生活的解方。聯合報於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去年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大核心能力,獲得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首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於問卷設計,透過AI協助,在三萬筆填答資料中得到六群退休力的準備樣貌,再經多次動腦會議找出代表動物擬人化。六種動物依分數高低,依序為「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懶」,各自有值得讚許的優點,卻也有不足之處,期待透過代表動物,請大家思考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那些面向需要加油。 元氣網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首先可在元氣網快捷鍵找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登入會員即可直接填寫,得知自己的退休準備代表動物,同時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退休力」頻道,根據退休的五個核心能力,提供專家與過來人的準備心得及建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理財準備各種退休調查都顯示,勞保與勞退是勞工主要倚靠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人卻搞不清楚勞保與勞退差別,甚至因此錯過放大勞保與勞退最佳方式,極為可惜。事實上,勞保才是活到老領到老,領多少與勞保投保薪資、勞保投保年資有關;勞退則有新制與舊制,能領多少錢,就看累積退休金總額是多少,而且與每月實際薪資有關。勞保與勞退同樣都是勞工的退休金,但勞保是「確定給付制」,勞退則是「確定提撥制」,因為制度設計不同,請領條件與方式也各異,不完全都是高年資最有利。勞工想要加大自己的退休金,有幾大關鍵要掌握。一、想要月領,工作就要投勞保:勞保部分,因為有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上限,如果想要月領年金,就要謹守有工作就要投勞保原則,有助累積較多勞保投保年資,對墊高退休後月領勞保老年年金金額極有幫助。但如果是要一次請領,由於60歲以前投保年資只有30年可計入給付,年資愈多,未必有助退休金。二、勞退新制,則有三大撇步:1.勞退新制是靠著工作時,雇主每個月提繳到勞工個人退休帳戶,雇主是提撥至少勞工薪資的6%,如果勞工薪資高,雇主提繳標準就高;至於薪資6%是最低標準,如果遇到佛心的老闆願意提繳高於6%,對勞工累積更多退休金,很有幫助。2.勞退新制另有自提規定,勞工若從年輕就開始相對提繳薪資一定比率到帳戶,也是非常有效,等於是為自己準備兩倍退休金。3.政府每年會將勞退基金投資收益全數分給勞工個人退休帳戶,如果雇主提撥再加上自提,帳戶金額愈大,就可分到更多投資收益。【延伸閱讀】>>如何放大退休金?勞保活愈久領愈多 勞退新制3大撇步健康準備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聯合報退休指標與坊間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狀況。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是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的執行難度最高,若健康準備完善,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到高分。因此,可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陳亮恭打比方,就像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於生活,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等支持,例如關渡醫院打造宜居社區,提供居民健康促進等。社會連結疫情造成當代世界前所未有的社會孤立,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連結與可能。專家指出,疫情讓原本需要數年才會發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發生,而且也回不去了,如數位轉型。數位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疫情下對數位科技的掌握學習、人際連結,更可視為退休準備的及早檢測與預習。社會觀察者李明璁在疫情時有個瘋狂的點子,他從歐美去年經驗發現,疫情讓每一個自我在身體和心靈及「人我關係」都有些變化,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應該為台灣在此時「留下些什麼」,著手製作、主持帶狀節目「保持聯絡」,以切片的方式記錄常民百姓在疫情下生活的氣味。「疫情有點像是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機會,重新衡測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李明璁說,因為疫情,人們重新不斷練習:「既獨處,但試著保持聯繫」。這次疫情對人際關係及相處仍讓他看到希望,雖然被隔離,幸好網路科技讓大家連結起來。「如果在廿、卅年前,大家就被鎖在家裡,頂多只能打電話,可能就更疏離了」。學習和使用社群工具,其實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新嘗試。【延伸閱讀】>>社會連結…退休數位力 串起新學習活躍好學74歲的導演兼演員梁修身,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4個孫子,螢幕上是硬漢的他,升格爺爺後卻化為繞指柔,對孫子有求必應。他念政大EMBA時跟學長學摺氣球,受惠的當然是孫子,他說體會到打氣球跟教育孩子一樣,必須預留一點空間,太嚴格會有反效果,因為空間不夠沒有緩衝,容易爆掉。但也不能太大空間自由發展會變調。梁修身說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其實他從沒說過「退休」二個字,對他而言現在只是轉換心情生活,因為人一旦說出退休會連走路都變慢,現在的生活就是夠吃夠用,不會為了名利往前衝,但是也不能不做事。他打趣說,自己以前都不覺得老,是第一次有孫子叫他「爺爺」才覺得真的升級了,從壯年變成老年。50多歲時,有感於入行以來受到許多貴人、恩師的幫助提攜,因此梁修身用三個兒子的名字成立三群公司,開始攝製一系列關懷少數族群、弱勢朋友及值得關注的故事。包括「再見忠貞二村」、導盲犬、盲胞的故事「米可GO!」、講述外配的「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東部少棒萌芽史「比賽開始」等,公司沒拍戲之後他規畫自己的生活,去政大念EMBA,連續兩年參加柬埔寨義診團,也接手學校的傻瓜劇團,到各地偏鄉小學演出,之後更學習薩克斯風到各地表演和做公益活動,還學會摺氣球,他半年前甚至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今年他的願望則是學英文,他說以前拍電影時,卻爾敦希斯頓來台灣,中影派出他和胡因夢接待,胡因夢英文很好,他只能看著胡因夢笑就跟著笑,英文一直是他的遺憾,直到洋女婿來台灣,他說剛好女婿想學中文、他想學英文,但可能礙於他是岳父,女婿根本不敢糾正他的發音,笑說:「最後是他的中文進步比我快,我還沒學好。」【延伸閱讀】>>74歲梁修身不輕言退休!念EMBA、當街頭藝人、還想學英文 生活態度轉變,有空就陪家人自在獨立電影「一家之主」說的是台灣傳統女性的縮影,電影中的女主角葉蘭心與退休的老公羅大偉,夫妻倆獨自住在台北市的老公寓,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卻藏著女性的深刻壓抑。導演王希捷訪時表示,這部片拍給中年女性、退休族的禮物,因為這個族群在台灣是很常被忽略,許多女性辛苦一輩子,都在為全家人付出,卻往往忘記疼愛自己,甚至忘記屬於自己的名字。透過電影,希望每個女性都能找回屬於自己人生的掌控權。電影中,演員陸弈靜扮演女主角的閨密,一樣是中年女性的代表,卻演繹出當代女性不同的風景。同為中年女性,從陸弈靜視角看「一家之主」電影,她認為,在這個年紀對於「閨密」橋段特別有感。「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是陸弈靜對一家之主下的註解,她坦言,走入人生下半場,學習接受一切自然的改變,是最大的學習。她笑著承認,剛開始有白頭髮的那幾年,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總把頭髮染成紫色掩蓋,但當頭皮有白髮竄出時,就像喉嚨卡了魚刺,怎麼都看不順眼。這些年,她終於接受滿頭白髮的自己,結果「大家都來找我演阿嬤」,但現在也覺得無妨,因為當人學會接受自己,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輕鬆。相較於電影中女主角,以及許多傳統女性對於扮演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的執著,陸弈靜淡淡地說「現在豁達就是我的執著,有經歷過的人就會懂」。【延伸閱讀】>>電影「一家之主」演員陸弈靜中年覺醒! 豁達自在看人生, 勇敢為自己活一次準備退休是持續的過程,不論40+、50+,還是60+,準備退休或面對退休的過程勢必面臨許多來自大環境和自身處境的變化,提早準備,就從追蹤元氣網開始。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染疫血氧剩94%仍要上班 護理師嘆太血汗
26歲的小儀是長照機構護理師,5月間院內有長輩發燒,結果群聚感染一發不可收拾,她在確診後血氧一度掉到94%,向雇主請假休養卻被刁難,申請職災給付也不理,直呼太血汗。長照機構內的住民因為高齡、免疫力差、慢性病宿疾纏身,更是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族群,機構內的護理師們扛著責任與壓力,小心再小心。26歲的小儀(化名)在南部一家住宿式長照機構擔任護理師,她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她所照顧的長輩從60多歲到100多歲都有,幾乎個個都有慢性病,也有不少長輩長期臥床、行動不便,必須由護理師幫忙抽痰、翻身,時刻注意身體狀況。到了5月本土疫情白熱化,小儀回憶院內越來越多長輩同時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長輩因免疫力差,本來就會時不時生點小病,但數十名長輩同時出現同樣症狀,卻是頭一次見到,讓她察覺到狀況不對勁,立刻通報主管希望替長輩們快篩。不料,考慮到染疫的長輩無處可以轉送、家屬可能無法照顧甚至會責難長照機構防疫不力,以致院內長照主管反問「萬一驗出確診怎麼辦?」令護理師們傻眼,尤其護理師中還有幾人懷孕,擔心染疫後會傳染給寶寶。小儀家中也有高齡90多歲的阿公,她為了避免傳染風險,每天一回到家就關在房間裡,盡可能不和家人接觸,甚至被家人指責「為何疫情來了還要去上班?」內心承受巨大壓力。就這麼拖了1週,剛好有醫師到院內駐診,發現長輩狀況不對勁,直言若不全面快篩就要通報衛生局,長照機構主管這才點頭進行全面快篩,一路從下午篩到晚間,100多名長輩的篩檢工作總算告一段落,果真驗出一大串確診者,當天就有阿嬤病情惡化在送醫過程中病逝,後來陸續有10多名長輩病逝。小儀說,儘管院方緊急進行分艙分流,卻已錯過防堵群聚感染的最佳時機,院內護理師相繼染疫,她自己也不例外。某天一早小儀開始喉嚨痛、流鼻水,整個人精神狀態都不好,一快篩果然「兩條線」,她先是透過診所通報確診,緊接著告知主管,主管卻以人力不足為由要求繼續上班,沒有檢驗PCR陽性前不准假。小儀忍著身體不適繼續工作,漸漸出現胸悶、呼吸喘等症狀,一驗血氧發現只剩94%,主管得知後卻說「還好吧!」要她先用氧氣鼻管休息一下,再繼續工作。她撐到下班後立刻去檢驗PCR,結果不但是陽性,Ct值只有11,代表體內病毒量相當高,這才順利請到假,這時日班護理師已全員確診。小儀說,院方自稱曾向社會局尋求人力支援未果,便天天在群組裡要求染疫護理師回機構上班,對健康狀況卻不聞不問。據她所知,想申請職災給付,院方甩手不理,儘管院內護理師幾乎全部確診,卻無一人申請到職災補助。最令小儀氣憤的是,染疫康復後她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向院方提出辭呈,院方卻以津貼作為要脅,揚言若她離職就領不到照顧確診者的防疫津貼,非但不照顧染疫的護理師,還打壓勞工權益,直呼真的「太血汗」。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住宿長照機構截至今年5月22日,國內共有817家住宿式長照機構出現群聚感染,其中有2949名工作人員染疫、5770名住民確診。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常務理事王曉暹表示,小儀的情形並非特例,近來接獲許多染疫醫護向工會申訴,指醫療院所或長照機構主管面對醫護詢問職災給付時,都會想方設法刁難、阻撓,甚至以「誰知道你下班會跑去哪」、「你應該不差那幾千塊吧」等風涼話攻擊醫護。王曉暹說,近期也曾聽說有主管要求醫護證明自己感染的病毒株序列與確診者相同,才可以申請職災給付,阻撓手法無奇不有。
-
2022-08-28 退休力.自在獨立
電影「一家之主」演員陸弈靜中年覺醒! 豁達自在看人生, 勇敢為自己活一次
談到「一家之主」,大家想到的常是男性肩負的角色,但從另個角度觀察,在廚房打理三餐、在客廳浴室清潔整理、幫子女和長輩跑腿處理庶務的角色,往往是女性,是妻子、是母親、是媳婦或女兒的身分,到底真正掌握「家的秩序」的主人又是誰呢?女性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兼多職為家人付出,卻不知不覺忘記了「屬於自己的名字」。一心照顧老小 壓抑失去自我新銳導演王希捷透過電影「一家之主」的故事,靜靜地訴說著台灣傳統女性的縮影,帶大家透過影像,找到每個女性屬於自己的家。電影中的女主角葉蘭心與退休的老公羅大偉,夫妻倆獨自住在台北市的老公寓,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卻藏著女性的深刻壓抑。電影中葉蘭心的高齡母親已經失智,住在安養院,卻不時上演「走失記」,葉蘭心想接媽媽回家一起住,卻還得看先生的臉色;成年的女兒突然辭職想創業,卻因資金匱乏搬回家;退休的先生霸占遙控器、收藏品四散家中、在廁所養賽鴿,不中斷的碎念;年屆退休的葉蘭心,更因急著籌錢買大房接全家人一起住,最後竟陷入意想不到的處境。一個人的劇本,卻彷彿是許多女性的縮影。許多傳統女性說不出口的壓抑,電影中則有另一個角色葉蘭心的好閨密,像是小惡魔般,站在對立面,為女主角打抱不平。「妳先生本來就是個大型骨董」、「妳買房子到底是為了先生,還是為了女兒?根本頭腦業障重」,句句毒舌卻也反映了難以言說的現實。真正的家在哪 人人觀念不同從導演的角度來看,王希捷透露,這部片的確是拍給中年女性、退休族的禮物,因為這個族群在台灣是很常被忽略的,從女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辛苦了一輩子,都在為全家人付出,卻往往忘記疼愛自己,甚至忘記屬於自己的名字。透過電影,希望每個女性都能找回屬於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在拍攝前,王希捷特別進行田野調查,問了多位母親「妳覺得什麼是家?」最多東方人的回答是「家人在哪,那裡就是我的家」;西方的母親則說「哪裡可以獨處,那就是家」;電影中的女主角則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書櫃,就是我的家」。每個人對家的定義,來自於不同的渴望與自我認同,這是一個開放的填充題,沒有標準答案。實現自我價值 懂得為自己發聲觀察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反饋,王希捷透露,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套入的角色自然不同。不少觀眾看完電影,會想起已經過世的父母,憶起自己也曾是「被愛的女兒、兒子」身分;也有人看完電影,彷彿看到自己的人生,眼淚是為「自己」的身分而流。更有人電影看到一半,衝到廁所痛哭流涕,或是走出戲院,坐在路邊久久不能自已。這部電影是送給中年族群的禮物,王希捷想喚醒女性對自我價值的重思,像是對子女的庇護應該付出到哪種程度;面對先生的指手畫腳,如何為自己發聲;對母親的照顧,該如何堅持立場,最後又該如何找回對自己的認同,而不再被外界所貼的身分標籤所困。女性進入婚姻 好友的陪伴成為出口電影「一家之主」,演員陸弈靜扮演女主角的閨密,一樣是中年女性的代表,卻演繹出當代女性不同的風景。若要說女主角葉蘭心個性是恬靜、壓抑,那扮演她閨密的陸弈靜則是敢言、仗義的俠女性格,總為女主角打抱不平,特別是數落老公的橋段,讓她直言「大快人心」。身為劇中演員的她認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己所能做的就是陪伴的角色。尤其,女性結婚後,變成太太、媽媽的身分,所有的時間往往奉獻給家庭,陪伴的對象是家人,此時,閨密的身分更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可謂是在壓抑的生活中,女性的出口之一。接受一切改變 成為自己的主人陸弈靜同為中年女性,從她的視角看「一家之主」電影,她認為,在這個年紀對於「閨密」橋段特別有感;而2、30歲的族群,則可以反思媽媽在家庭角色中,無止盡付出的辛勞;男性則可以發現平時對太太的依賴有多深,各年齡層都可以獲得不同的收穫。「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是陸弈靜對一家之主下的註解,她坦言,走入人生下半場,學習接受一切自然的改變,是最大的學習。她笑著承認,剛開始有白頭髮的那幾年,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總把頭髮染成紫色掩蓋,但當頭皮有白髮竄出時,就像喉嚨卡了魚刺,怎麼都看不順眼。這些年,她終於接受滿頭白髮的自己,結果「大家都來找我演阿嬤」,但現在也覺得無妨,因為當人學會接受自己,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輕鬆。相較於電影中女主角,以及許多傳統女性對於扮演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的執著,陸弈靜淡淡地說「現在豁達就是我的執著,有經歷過的人就會懂」。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新聞眼/走進失智照顧現場 才能給最實際幫助
「照顧失智者就像面對一場永無止盡的喪禮。」看著摯愛之人因失智逐漸失去記憶、能力和自己,是漫長的告別過程。患者因腦部病變,可能情緒不穩定、疑神疑鬼,走失迷路等,總讓照顧者心中懸著大石。目前長照資源大多針對失能者,因應失智時鐘快速轉動,政策制定者應走進照顧現場、聆聽照顧者心聲,才能給予最實際的幫助。大部分的失智者在社區,若沒有安排到日照中心、失智據點上課,幾乎需要主要照顧者廿四小時在旁,像是年邁阿嬤照顧失智阿公、或媳婦照顧失智婆婆、兒女辭職在家照顧失智爸,聘請移工更是常見的選項。照顧者面臨極大照顧壓力,對照現有長照資源,似乎幫不上太多的忙。長照2.0提供照顧服務、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及輔具補助等,看似面向多元,但並不是失智者第一需要。失智者不一定需要輔具,但預防走失、記載姓名及電話等資訊的「愛的手鍊」,對他們相當重要,卻不在長照服務中;提供失智者參與活動、照顧家屬可以互相交流的「瑞智互助家庭」,及失智據點等,都不在常規長照給付中,僅屬於專案類型,資源並不穩定。對「老老照顧」家庭來說,更難了解政府有哪些服務,也很難更新資訊。失智年輕化更是警訊,不少五十多歲民眾患有早發型失智症,年輕力壯、情緒波動大,照顧起來更加棘手,且五十多歲多半是家庭經濟支柱,兒女可能還在求學,若沒有日照中心可去,伴侶極可能必須辭職在家照顧或請看護幫忙,造成照顧及經濟雙重負擔。期待政府擬定長照政策時,能從家屬立場思考,建置真正符合需求的軟硬體資源。
-
2022-08-18 失智.新手照顧
鼓鼓媽患失智「每天換人格」 揭照顧者3助力長期抗戰
藝人鼓鼓(呂思緯)母親5年前確診阿茲海默症,身為失智症家屬,他觀察母親因失智、腦部生病,宛如每天都在「換人格」,雖然行為不合理,但無法責怪母親。他建議照顧者家屬可以「轉換時空心態」,把時序錯亂的發言當成樂趣,盡量自己調適,並讓失智家人身體舒服,包括吃好、睡好、維持運動,照顧者除細心觀察外失智者症狀,也要尋求外界資源、連結其他照顧者,彼此加油打氣,成為長期抗戰夥伴。鼓鼓今出席國民健康署「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活動,分享媽媽5年前開始,突然會有些行為怪異,像是開錯別人車門,媽媽為資深髮型設計師,卻不小心讓客人燙髮時間過久。他本懷疑是媽媽過去飲酒習慣所致,但經過大腦檢查,發現媽媽腦部有白色塊狀,也經歷半年時間頻繁跑醫院進行測驗,最後才確診失智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一定會被發現,因為這人的行為太奇怪。」鼓鼓說,失智症表現多元,每個家屬遇到狀況不同,也曾看過其他失智者家屬分享,有人拿著刀子天天鬧鄰居。他坦言,除了家人以外,其他人很難理解照顧失智症感覺,自己只能盡量調適,並且接納這件事,也感謝周遭鄰居協助,在母親掉錢包、按錯門鈴時,總願意給予幫助。鼓鼓媽媽確診失智時還不到65歲,鼓鼓說,現在多數的失智症場域都是80歲的阿公、阿嬤,媽媽不太願意去,因此希望可以多增加年輕失智者適合的場所。他也說,除了主治醫師介紹失智資源,公家、民間、社區也有許多單位協助,且失智照顧者都很熱心,願意全力協助另一位照顧者,他認為應該組「社區照顧者互助隊」,照顧者彼此分享心情,資訊交流,成為彼此長期抗戰好夥伴。73歲許太太2年前確診失智症,丈夫許先生一路照顧,更透露老婆是「社區人氣王」,許多鄰居得知她失智後,會主動給予關心,他平常則會帶太太參加音樂會、唱卡拉ok,他相信「理解」才能照顧失智者。鼓鼓今也贈送許太太一支藍芽麥克風做紀念。根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6%。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因腦部病變讓失智者在現實生活容易感到迷失,更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讓失智者與照顧者常感到無助與恐慌,彷彿迷失在人生洪流中。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孤獨、憂鬱、肥胖、抽菸、生活環境風險等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失智症,希望從預防做起,並認識失智症,進而容納關懷照顧,營造友善失智環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除了照顧失智者,家屬也要被照顧,希望從源頭預防做起,「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失智症」,現在仍有許多失智者與家屬快樂地生活在社區中,因此希望持續倡議,呼籲中央及地方與民間合力推廣失智友善預防,讓失智症患者活在愛的世界中。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出現錯誤行為是因為生病緣故,但過去有失智機構負責人因不了解,因而懲罰失智長輩,讓我們很心疼。過去蔡英文總統宣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時,曾提到失智症是全民教育,不只是醫療、長照人員知道就好,而是所有人都要認識,並給予包容及引導,期許「希望有一天我失智,我們有個失智友善社會可以包容我」。為推廣失智友善環境,國健署攜手全國22縣市以「希望行動+1」呼籲全民預防及延緩失智,也發展「如果你迷路」繪本( https://picturebook.mohw22-hpaevent.com/ ),以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在時空中感到混淆的情境為主題,邀請全民一起透過互動式網頁錄製專屬朗讀版本,感同身受及喚起共鳴來支持推動失智友善,活動自今年8月19日至11月30日,鼓鼓獻聲錄製失智友善有聲繪本;另外,也同步舉辦「健腦友憶健康」線上遊戲,有機會抽中健腦好禮,活動時間至8月31日。※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2-08-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媽媽說過:「我希望,這輩子做到死,不要病死。」然而事與願違,可憐的媽媽在2015年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失去平衡,常常跌倒,喜歡到處趴趴走的媽媽漸漸的無法自主生活。衣食住行需要仰賴別人的幫忙。到了末期,無法清楚的表達,肢體功能退化至完全的失能,清楚的意識,靈魂被禁錮在肉身當中。潔癖的媽媽,穿尿布不舒服,抱到馬桶上坐,卻尿不出來。餵食食物無法吞嚥,刷完牙說肚子餓。流質的食物用滴管小心的餵食,還是常常嗆到。堅持尊嚴的活著,堅決不插鼻胃管。照顧媽媽的過程,聽聞爸爸摯友的太太因為癌症化療太痛苦,自行絕食七日而亡。2020年8月看到畢柳鶯醫師的網路文章,畢媽媽斷食結束生命。我在日記寫下:對於準備下車的媽媽,我準備好了嗎?媽媽天天告訴我:有個印度王子要他做功課。不斷看見往生的親人,叫我開門讓爸爸進門吃東西。媽媽多次脫肛,鬼門關前徘徊。2021年1月用感恩餐會的名義為媽媽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所有親友齊聚,回顧母親的一生。媽媽有很強的生命力,我和妹妹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媽媽,免疫系統都出了狀況。為了不拖累我們,媽媽堅決去住安養院。住安養院期間,跟媽媽聊起斷食善終的概念,媽媽很猶豫。疫情大爆發,很長時間無法看到媽媽,我假藉送營養品偷偷溜進去看媽媽,站在門口的我聽到媽媽不停地哭泣,心如刀割。安養院的看護說:阿嬤常常哭。我知道,那是媽媽的靈魂在求救。身為一個頌缽師,透過頌缽分享幸福傳遞愛,我自問:女兒這個一輩子無法辭職的職務,我是否稱職?再讀一次「斷食善終」,我跟媽媽立了生死之約。5月1日留職停薪,接媽媽回家,孩子回來看阿嬤。幫媽媽洗澡的過程,媽媽大哭要回天家。天未亮常常是讓媽媽的哭聲叫醒,幫媽媽頌缽,減輕疼痛穩定情緒。讓媽媽吃少一點,媽媽無法言語,基於本能,會摸摸肚子表示餓,媽媽聰明了,知道我有計畫的減食,會找妹妹要東西吃。五兄妹開家庭會議,大哥說希望安樂死,但是法律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弟弟知道媽媽受苦很久,希望媽媽早日離苦得樂,尊重姊姊照顧的方式。二哥說:為人子女,餓死媽媽,天理不容。弟弟說:那二哥你來照顧媽媽幾天看看。天邊孝子,一個月只回來看媽媽一次。就這樣,媽媽的斷食善終,走三步退一步。我的心裡很糾結,我是愛媽媽還是愛自己?媽媽同意斷食善終,是真的嗎?還是只是想回家的權宜之計?長輩若知道我為媽媽斷食善終,會不會認為我大逆不道?妹妹是最關鍵的人,她照顧媽媽最久,媽媽是她的精神支柱,明知道斷食善終是讓媽媽離苦得樂最好的方式,但是,她捨不得。進入身心靈世界多年,我總是跟阿彌陀佛說,請幫助我,讓很多善知識及貴人在身邊。宜蘭通靈老師說:媽媽不想拖累我們,她無法自己斷食,若繼續住在安養中心,會拖更久,謝謝我為她做的一切。在我內心交戰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想到畢醫師。6月28日透過臉書聯絡到畢醫師,她在電話裡肯定我是孝順不是殘忍。答應第二天要來看媽媽。當天下午外出參加活動時,妹妹來了電話,來訪居服員說媽媽痰很多、發高燒,很可能是肺炎,最好馬上送醫院。我擔心送醫院就前功盡棄,求救畢醫師。畢醫師立刻趕來家中探視媽媽,判定完全無肺炎跡象。畢醫師帶來真正的斷食善終知識,安撫了妹妹跟我的不安,也讓媽媽的靈魂昇華到真正放下。7月1日畢醫師再一次來看媽媽,強調需完全斷食,只用棉棒給少許的水。妹妹再問媽媽:真的願意斷食善終嗎?彷彿迴光返照般,媽媽清楚的點頭示意。這一刻,我心中沈甸甸的石頭真正的放下了。7月5日上午,媽媽走完了人生路。遵從媽媽的囑咐,八小時不動身體。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聯絡親人,舅舅們及兄弟姊妹一起為媽媽誦經,做最後的陪伴。無悔無憾!用這首我和朋友詩人姵綾合作的歌曲送給媽媽:有些話,像春風微映 你羞澀的水波蓮池有些話,彷彿雲端回應的深情一吻以及溫暖的擁抱或許 我們談論四季輪迴的生與死我們學習循著眾神的方向祝禱以及告解有些話與你說,有些事陪你做而迢迢的道路又深又遠每一站的歇息都是重新出發的開始微笑的淺灣,停泊的舟子已幫你預約,下一個身心安頓的行程祝福媽媽,自由自在的翱翔天地,沒有肉身的束縛。感恩推動斷食善終的畢柳鶯醫師!感謝先生陪媽媽在我們家終老!給努力而勇敢的妹妹以及自己掌聲!
-
2022-08-14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被遺忘的海角一樂園
我從小在一個森林小學般的環境學習長大,跟宮崎駿電影《龍貓》一樣,有一棵像慈祥老爺爺一樣、包圍整個操場的楓香老樹。記得小時候跟著祖父上山時,曾在樹下燒香祭拜這棵需要約十個人才能環抱的樹頭公,特別感謝它的靈性,為我們守護家園。文山國小遺世幽靜,楓香老樹守護師生。這裡是我的母校新竹縣新埔文山國小,位於新竹到關西之新關公路(竹118線)旁,交通便利,但因位在半山腰上,即使山下車水馬龍,卻絲毫不影響校園遺世孤立的寧靜。學校本為一處茶園,全被綠色包覆,空氣清甜有茶氣與芬多精,是最珍貴的香氛。文山國小校齡超過五十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三棵縣政府列冊保護的楓香老樹,樹齡超過兩百歲,是新埔鎮上重要的景觀地標,也是我童年的記憶。重新改造優化文山國小的校長王恭志先生,發揮百年樹人的精神,結合專業的綠建築團隊,將水溝改造成具生物多樣性的砌石渠道,恢復大自然生態共生環境,不久就可以再看到螢火蟲了。後疫情時代,接近大自然是最好的防疫態度,這裡值得跟親友帶著新埔老街上的客家手作或沙糖橘一起野宴。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民熱衷於野遊,甚至在俗語中還有「一日的遊玩,可延長百年壽命。」(《江戶繁昌記》)的說法。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邊吃喝玩樂是非常令人愉悅的。新埔找尋古早味,傳統市場風景最迷人。新埔鎮雖以柿子和柿餅聞名,但並非柿餅盛產季節才能造訪新埔,這裡也有很多臥虎藏龍的小吃店家和當地物產。樸實古意的農村小鎮,巷弄盡是紅磚古厝,仍保有客家的文化精神,田野風情濃厚。如果想找尋古早味和新奇事物,一定要逛逛第一零售市場,這裡保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傳統農業。除了小吃店家、各式各樣的青菜、醃製醬菜,還有客家泵腸、客家仙草乾、油封的油蔥酥、桔醬桔餅、苦茶油等,這些在地人的祕密武器,都是廚房的好幫手。第一零售市場內並不髒亂,走道中坐著熱情的阿婆,用LV阿嬤牌布袋裝著茄子,自家種植的青菜賣相或許不佳,卻是最美味的。傳統市場很迷人,有著在地的人文氣息和濃濃的人情味,更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每年6、7月所產出的水梨,也是很推薦的農產品,目前每年可維持32,000公斤的出貨量。這個時節,如果運氣好見到醃製的鳥梨,別猶豫趕緊打包回家,口感賽過山楂和漬紅肉李。是否還記得兒時曾吃過又脆又酸、纖維質含量豐富的「橫山梨」,削皮後切片去核,再用鹽水浸泡一下以防氧化變色,多食能暢通腸道。可惜的是,後來很多老梨樹都改架接種植肉質細膩的新21世紀梨,台灣的老味道,有必要推動食藝復興。阿婆粄條、日勝飲食店,滿滿舊時回憶。新埔粄條是名氣美食之旅的門檻,中正路上小吃店家賣的都大同小異,只要食材新鮮都好吃。我通常都吃新竹客運總站對面的阿婆粄條,從還沒改建成樓房前的土角厝,阿婆就開始賣油湯營生,傳承至第二代,看到店內牆壁掛滿鑰匙,自然可以理解客家人晴耕雨讀、珍惜光陰,跨界斜槓學習技藝防範未然的努力精神。另外,讓先總統蔣經國先生不辭三訪的民間友人「日勝飲食店」,是一家傳統的合菜餐廳,牆上泛黃的老舊照片,陳述輝煌的過去,也成為饕客口中永流傳的佳話。店裡有一道別家沒有的功夫菜「仙草柿餅燉雞湯」,工序十分複雜,雞湯的稠度是用仙草的植物性膠原蛋白熬煮出來,喝起來口感更細。如果能夠起早出發,建議趕在中午以前嘗嘗三角圓(也稱水晶餃)的滋味,這家位於第一市場的小店,上次早上九點造訪,三角圓就賣完了。牆壁貼滿月曆紙的小麵店,難掩過往的老舊回憶。百年豆腐店,帶回手信增添餐桌風景。錦興豆腐店是在地百年老店,販售不少豆製品,有豆腐、白豆干、紅豆干、豆漿、豆花、豆腐乳,甚至是豆渣(豬雞鴨飼料)、豆水(天然洗碗劑)等都有賣,用料實在且價格實惠。我建議帶著老店的豆腐乳回去當手信。製作過程先把豆腐改刀陰乾,再利用海鹽麴菌讓它自然發酵熟成,再加入黃豆瓣醬增加一倍以上的風味。買回家可以分裝成兩個罐子,加入用紅糖煮軟的土鳳梨中和鹹度,可以早上配稀飯,也可以跟雞胸肉醃一下做成炸腐乳雞,或代替味噌做成油魚一夜干,也是中秋佳節自製的烤肉萬用醬。更創意的吃法,拿它塗在烤過的厚片土司,不輸給法國的藍起司。每一趟小旅行對我來說,從來不僅僅是簡單的放空看世界,而是在途中用心體會不同的靈魂、文化、價值。
-
2022-08-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信義區的背面:居家醫療訪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一位醫學生由於病人家屬無法陪同病人前來看病,引起醫療團隊的困擾,並對家屬深感不滿。進而突然想起自己住在僑居地的父母,萬一他們健康發生問題時,自己又將如何?這種「同理心」促成她更了解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在家醫科實習時,參加居家訪視的心得,看到病人住家的環境,更能了解醫療工作人員很難在醫院,以自己的想法能夠正確了解病人與家屬真正的需要。一位醫學生分享他閱讀兒童精神科領頭羊宋維村醫師最近在「醫病平台」回顧當年如何投入這方面的臨床服務與研究,深受感動,也才更能了解不只病人,病人的照顧者更需要支持,並領悟到醫師的使命不只治療病人,更要做社會的倡導者。【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為什麼沒有家屬陪病人來醫院?】這個月在家醫科實習,其中有一部分的業務與居家醫療相關。所謂的居家醫療依照病人情況,又分為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醫療這三大階段,不同階段中可以提供電話諮詢、醫護人員訪視、呼吸治療師訪視等。對於長期臥床、使用管路(鼻胃管、氣管、尿管)、乃至於失智失能的病人、照護者,原先可能需要使用救護車才能就醫的,居家醫療成為了解套。想要尋求居家醫療時,若有固定看診的醫師,可以向醫師詢問,或者詢問戶籍所在地的長期照護中心、居家醫療特約機構等。以我待過的兩家醫院而言,模式主要是護理師兩到三個禮拜訪視一次、醫師兩到三個月訪視一次。醫師的工作是幫病人開藥單、抽血單等,讓家屬可以幫忙領藥;護理師協助換置管路(定期換新以免感染)、抽血、檢查身體傷口等。在某些周遭不一定有藥局、取藥不便的地區,居家醫療也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常用藥。或者在疫情的時候,可以想像居家醫療對於這些本來就是染疫高風險族群的守護。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居家醫療最擔心的就是把醫院或其他戶人家中的病菌帶到病人的家中。因此每次到新的地區,我們就是全副武裝的換上防護衣、髮帽、鞋套、手套。醫師也特別囑咐,盡量不要觸碰病人家中的物品、務必勤勞用酒精消毒等等。外在隔離的同時,難免醫病之間也會感受到隔閡,「並不是因為覺得你家髒才會如此打扮」,這般懇切的心只能透過更多的言語關心傳遞給病人與家屬。總之這次居家訪視,我們總共去了三戶人家。有趣的是,儘管這是我住在信義區的第五年,訪視的家庭都位在我平時很少進去的巷子。不像我只是暫居的北漂青年,他們看上去都像是已經居住三、四十年以上的「原」住民。其實,從四四南村到六張犁的這一代以前是軍營,也因此有很多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榮民與軍眷。當年紀漸長,許多榮民相繼過世、或者早已衰老,他們的朋友一個一個回「老鄉」,而他們只能一步步的退卻到一方床上。這裡的另外一個特色是許多老舊的步登公寓,少說都是四、五層樓高。我無法想像心肺功能衰竭的、拄著拐杖的,他們要如何爬上這窄窄的樓梯。就連萬一的一天,救護車的單架怕是也無法上樓。「叮咚! 」大哥招呼我們上樓。一進到屋內,家中堆滿了許多物品,昏黃的燈、大紅的佛桌、相片、數不清的公仔。我瞥了一眼就避免細看,誰想要自己的家這樣赤裸的敞開?便速速進入病人阿嬤的房間。在大大的草蓆床上,阿嬤側躺在那。家中只有阿嬤的房間是開著冷氣的,阿嬤也安穩的躺在床上。稍微幫阿嬤做一些身體檢查之後,我就走回客廳看醫師打病歷。「我住在信義區的貧民窟啦!」大哥突然這麼說,也詢問我們是不是都是家醫科醫師。我想大哥應該也很想跟我們聊天,就跟著隨口聊幾句。此時護理師也把該測的血壓、血糖完成,我們準備離開。在回程的路上,護理師們一邊聊天。我才知道原來大哥以前是國營企業的職員,他堅持自己照顧母親因此辭職,但其實他也因為糖尿病與共病症行動不太方便。這時大哥自嘲的「貧民窟」、「自己已經殘疾」的說法,聽來格外揪心。我想護理師們想說的是,為什麼辛苦的大哥不接受他們幫忙申請的長照或者輔具?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照顧?但是同時,有時候我們也真的很難以自己的想法猜測病人與家屬。就像我們希望做到最好,他們也已經努力把最好的帶給家人。有時我想,也許這裡的住民也不願意住在高房價、高物價的信義區,他們先搬來這裡,看著這個信義計畫區一躍成為天龍國中的蛋黃區。就算想要搬離,他們也不一定有餘力搬到別的地區。我們只看著這裡的車水馬龍,卻看不見左拐巷子的深;仰頭盯著今天又是紅橙黃綠藍的101,卻鮮少低下看見路邊的無家者。想要看見信義區的背面,你知道方法,唯有走出白色的巨塔。
-
2022-08-07 焦點.長期照護
老虐暴增1/疫情助長老虐近3年增44% 三大危機藏風險
持續對抗疫情兩年多,隔離使家人相處機會增加,家暴案件創下新高,其中以「虐老」案件成長驚人。統計發現,「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案件近3年通報數大增4成4。老人被虐通常並非單一因素,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分析,世代造成管教衝突、啃老及長照壓力可能引發老人被虐。家暴通報事件分為親密關係暴力、兒童虐待、老人虐待及其他家族成員暴力,其中「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最令人痛心,此類型為子女對父母或孫子女對阿公、阿嬤虐待。根據統計,2019年至2021年,通報案件數自1萬4584件增至2萬768件,65歲以上長者受虐占比為4成7到4成8。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增多,家庭倫理、家庭結構與社會環境都產生急劇變化,壓力一來,很容易造成衝突。 在管教衝突方面,張秀鴛指出,部分青少年沉溺手遊、網路,父母或阿公、阿嬤加以管教,便引發衝突,觀察發現,其中1至2成青少年施虐者,從小是兒虐被害者,長大後就對長輩暴力相向,這類虐待於疫情期間,因青少年多在家線上上課,網路使用時間拉長,變得更為嚴重。長期關注老虐的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鄭瑞隆舉行,多年前中部一名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導致父母遭受重傷害,少年判刑後進入矯正學校,但心情仍憤憤不平,揚言出來後殺死父母。父母擔心遇害,在孩子結束矯正前只好連夜搬家、斷絕聯絡。「啃老」也是常見老虐事件的導火線,當晚輩向長輩討錢或爭家產,無法如願就使用暴力。如新竹日前發生輪胎行縱火案,造成8人死亡,根據媒體報導,背後原因也可能是家產分配問題。長照帶來的照顧壓力更正得正視,張秀鴛說,2019年通報老人保護案件約1萬2千件,經分析有3400多件曾有長照評估紀錄,占2成7,有2200多件曾接受長照服務,占1成8,可見老人保護案件與長照需求服務案件重疊性高,但業務分屬不同單位,應彼此分享資訊,提供保護機制,避免長照悲歌。「實際老人虐待案件數,應存在更多黑數。」鄭瑞隆說,親屬間的糾紛、衝突,常牽涉到金錢、財產等,有時僅是不當對待而未通報,建議衛福部應積極呼籲及宣導,同時制定完善通報機制,加把勁進行專案式及更深度處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尹莘玲說,臨床觀察兩年多來,疫情期間家人相處時間增加,若家庭成員中有人失業、收入不穩定等,因為壓力過大,皆可能增加老人受虐機會。避免老虐事件增加,社會應如同關注兒虐,也必須關注老虐事件。
-
2022-08-06 養生.人生智慧
譚艾珍帶孫不插手教育,用童心看世界!當女兒歐陽靖的後盾:我們是彼此的後援,一起學著當母親、當阿嬤
人生有種愛叫做「阿公阿嬤的愛」,永遠笑著答應你所有請求、無論表現如何都覺得你最棒,但我們往往長大回首才知道,人生最初是阿公阿嬤教會我們什麼是「無條件的愛」。每年8月第4個周日是祖父母節,在這屬於祖父母的節日裡,《橘世代》將與您分享幾個阿公阿嬤與孫子的故事。曾在多部偶像劇飾演慈愛奶奶的資深藝人譚艾珍,2020年,除了跟隨女兒歐陽靖移居台南,也在同年盛夏升格為新手阿嬤。二年來,經常在臉書分享寶貝孫子「新醬」的成長點滴,一起用童心探索世界,即使每天體力被逼到極限也樂此不疲,保持活力迎接全新挑戰。33歲就飾演奶奶的譚艾珍,回憶起朱延平導演的選角,仍滿心懷念當年拍攝電影「好小子」的日子。「本來很擔心超齡的演出,結果角色討喜,而且在片場備受禮遇,每當中場休息總是優先坐下、吃飯,所有工作人員盡心呵護,原來這是『被當作長輩』的好處啊!」她笑說,雖然從這部戲後被定型,俏皮又可愛的形象成了偶像劇「御用阿嬤」,那時自己也希望未來真的成為奶奶時,也能像戲裡一樣高貴、優雅又溫暖。生活大不同 感受金孫精力這個心願在66歲時成真,過去戲中的孫子都已是螢幕上的戲劇A咖,自己的金孫則像是永遠用不完能量的電池,直呼快要吃不消。「自從家裡多了一個小人兒,生活方式重新洗牌,而且還搬到了台南。」譚艾珍分享,自己壓根沒想過會當阿嬤,因為女兒歐陽靖很早就主張不婚不生,曾帶著抱歉的口吻說:「這輩子可能沒辦法讓妳升格當外婆」,沒想到人生大轉彎,多了一個小生命的加入,打亂步調卻也飽嘗甜蜜。6年前,譚艾珍已經在台南安平區買了房子,但還沒有舉家搬遷的計畫,直到歐陽靖懷孕,考慮到台北居住的老公寓濕氣重、沒有電梯上下樓,將來搬嬰兒車不方便,為了帶孫子出門,還有迷戀南台灣宜人的氣候,決定島內移民。當女兒後盾 兼顧生活質量個性靜不下來的譚艾珍,一輩子都樂在學習、演戲、運動、當志工,包括投身動物保護,生活精彩豐富,完全不懂「無聊」為何物,即使當了阿嬤,仍努力保持自我生活重心。她認為,歐陽靖比較晚生小孩,雖然經常跑馬拉松,但是體力和精神不足以應付小孩子的活潑好動,於是力當堅強的後盾,擔起協助照顧的責任。「以前帶歐陽靖時,她簡直是小天使,不吵不鬧,乖巧到讓我非常放心去拍戲。但是孫子好像野生動物,精力超級旺盛,一睡醒就不停爬行、跑動,好奇心十足,連換尿布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心疼女兒帶孩子的辛苦,建議送去給保母帶,先穩定睡眠品質和精神狀況再說。譚艾珍自認不是傳統的母親、阿嬤,如果帶小孩真的很累,那就找保母分憂解勞,在育兒路上少點辛苦,畢竟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小孩。歐陽靖坐月子時,容易疲累、睡不好,先把小孩送24小時的全日托;還沒一歲時,譚艾珍超前部署找幼稚園排隊登記。她看得很開,鼓勵女兒不要因為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以後要陪伴成長的時間還很多,不必執著當個完美的母親,育兒不可能盡善盡美。」不插手教育 拉近母女感情母女倆相互扶持,在台南過著笑中帶大量汗水的日子,幾乎每天陪伴著「新醬」出遊踩點。譚艾珍直呼小人兒的精力太恐怖了,要經常帶去公園、海邊放電,只要一抵達目的地,就直奔樹林、草地、沙灘冒險,接觸大自然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而這些公共場所常有「路邊專家」下指導棋,詢問是不是給孩子穿得太少、糾正教養方式、關切情緒哭鬧等,無止境的長輩經反而造成無形壓力。看到歐陽靖剛開始手足無措的窘境,譚艾珍安慰提醒,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教,放寬心接受好的善意、放下不適合的建議,就連自己也不插手女兒的教育方式。豁達的態度更拉近了母女感情,她說道,「我們是彼此的後援,一起學著當母親、當阿嬤,犯錯也沒關係,所有單純的愛意都能感染孩子。」譚艾珍尊重女兒的教養觀,盡情享受祖孫相處的快樂時光,她感謝這位新玩伴,讓家人關係更緊密,也讓台南生活更加有趣。帶孫收穫大 跟上數位時代因為家中多了小兒人,學習態度和看世界的角度也變不同了,尤其他們完全屬於「3C世代」,彷彿與生俱來就會使用手機、平板,不需教學即自動滑來滑去。譚艾珍喜歡在臉書上分享孫子的成長點滴,進階學習了手機拍攝、影音剪接,還加上後製特效,笑稱自己跟上數位時代。另一個收穫是體力變強,每天跟在孫子屁股後面跑,增加了運動量。她為了跟上移動速度,每周5天沿著億載金城練跑,不僅增強肺活量,肌肉力、免疫力也提升。譚艾珍5招心法●尊重女兒的教養權,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要插手執行。●單純陪伴陪玩,讓孫子感受到滿滿的愛意。●放手讓孫子自主學習,一起用童心探索世界。●保持幽默感化解問題,有助於創造良好祖孫關係。●量力而為協助育孫,不要犧牲自己一切的活動。
-
2022-08-06 寵物.寵物故事
最愛的奶奶走了 忠心汪每天回一起散步的街道「哭著找熟悉身影」:好想你
毛小孩的貼心與懂事總是讓人心疼。一隻狗狗從小就跟照顧牠的阿嬤相依為命,平常都會一起散步,但阿嬤最終仍不敵病魔往生,狗狗似乎已經知道不可能在見到心愛的阿嬤,總是不斷在街道上徘徊尋找阿嬤的身影,在阿嬤出殯那天狗狗哭得很傷心,讓不少網友為之動容。南韓一隻名叫金鐸(Jindol)的米克斯狗狗從小就跟照顧牠的阿嬤相依為命,平常最喜歡做的事情就跟阿嬤一起慢慢在街道上散步,享受悠閒的親密時光,但阿嬤最終不敵病魔去世,金鐸相當難過,無法接受阿嬤已經離開的事實,每天都還是會沿著平時跟阿嬤一起散步的路線,東張西望的尋找阿嬤的身影。阿嬤的家人們曾經試圖阻止金鐸每天這樣失魂落魄的在路上找阿嬤,但金鐸仍然不分晴天雨天,堅持每天都要出去散步,而牠在阿嬤過世後也總是一臉哀愁,這讓阿嬤的家人們看了十分心疼。在阿嬤告別式當天,金鐸似乎是釋懷了,知道再也不會見到心愛的阿嬤,就默默坐在角落流淚,完全不叫也不動。金鐸想念去世阿嬤的行為被南韓電視台爭相採訪報導,百萬網友都被金鐸如此忠心的行為感動,留言表示「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表情如此悲傷的狗狗,好感動」、「雖然狗狗連搖尾巴的力氣都沒了,但牠依然每天堅持走老奶奶跟牠一起散步的路,希望未來可以跟奶奶在彩虹橋另一端重逢」。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裴洛西年輕美如奧黛麗赫本!用「5個孩子教會她的4件事」稱霸政壇 隱藏的時尚實力助攻82歲仍顯年輕
美國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另譯波洛西)在2日深夜飛抵台灣,這位82歲、權勢排行僅次於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賀錦麗的女強人,此次訪台的行程備受各國關注,一舉一動牽扯著亞太地區的敏感神經。被台灣網友戲稱為「魔法阿嬤」的裴洛西從小與政治關聯密切,父親從政之外,她大學就讀三一華盛頓大學政治系,並在20歲時參加當時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就職酒會。不過她並沒有一畢業就踏上從政道路,23歲結婚後隔年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漫長的24年歲月裡,她以家庭、孩子為重,僅利用空閒時間協助民主黨募款的活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Nancy Pelosi(@speakerpelosi)分享的貼文 陪伴5個孩子長大,裴洛西曾說這是最困難的事情之一,相比之下其他的事情顯得相對簡單,而這段育兒生涯也給了她很多鍛鍊與啟發,例如自我管理、時間運用、妥善分工與責任感等,這些都成為其往後政治路中重要且影響深刻的養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裴洛西年輕時頗有幾分奧黛麗赫本的味道,對時尚有自己主見的她,從政後也扭轉了政壇女性的穿搭風格,她在裝飾造型的運用上頗有巧思,除了高頻率使用珍珠搭配,也常運用西裝領針來傳達自己的理念與對世界的關懷,像是烏克蘭國旗的領針便是一個例子。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Nancy Pelosi(@speakerpelosi)分享的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Nancy Pelosi(@speakerpelosi)分享的貼文 一般政壇女性在服裝配色上最常見的黑、白、灰三個色調,能帶給人穩重、謹慎、俐落的感受,但裴洛西的色彩運用很活潑,打開她的Instagram繽紛得有如調色盤,各式深淺的粉色、藍色、綠色之外,還有鵝黃色、蜜柑橘色、紫羅蘭色等,活用各種配色,完全跳脫政治人物的單調框架,簡直色彩的魔術師,也讓人見識到她82歲高齡下,仍然熱情、豐沛以及靈動的魅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Nancy Pelosi(@speakerpelosi)分享的貼文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爆發還推DNR? 醫護壓力大
「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推安寧緩和時間點。」台北市聯合醫院卻被爆料,疫情期間院內積極推廣安寧緩和,院內護理人員抱怨,高層此舉「令人匪夷所思」,確診者被推進醫院,等於被推向鬼門關。時任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強調,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考績,若訂考績就能把安寧做起來,就太簡單了。九十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一個代號數字。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一名資深護理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簡直是被半強迫簽署DNR,不只無理也沒有同理心。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該名護理人員表示,疫情之下醫療量能已經緊繃,搶救人命都來不及,還得依規定抓時間詢問確診者「病危時同意不插管、不電擊」,令醫護人員相當難為。黃勝堅表示,他將安寧善終的觀念帶到北市聯醫,至今仍受批評,在各項安寧緩和評比中,聯醫體系幾乎都拿第一名,但實際上「聯醫根本做得很爛」。從他滿分標準看來,聯醫只拿廿分,「為什麼廿分可拿第一,因其他醫院可能只有十五分。」很多醫護在「評比」訓練下,將安寧推廣「量化」,只追求立竿見影的數字。對於疫情期間強力推動簽署DNR,他強調絕無此事。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7/疫情大爆發推廣安寧緩和 醫護:匪夷所思
90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1個代號數字。「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力推安寧緩和的時間點。」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1名資深護理師接受聯合報記者專訪時說,北市聯醫向來鼓勵住院患者考慮簽署DNR,但去年5、6月萬華疫情大爆發之際,院方高層卻仍積極推廣安寧緩和,令人匪夷所思,宛如將確診者硬推向鬼門關。護理師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這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卻要病人在十分鐘內做決定,是否簽署DNR,這未免強人所難。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被半強迫簽署DNR,實屬無理,且缺乏同理心,依現行規定,中重症確診者才能夠住院,但此時病人發燒、頭痛、喉嚨痛,全身極度不舒服,那有辦法靜下心來,聽醫護人員逐字唸著艱澀難懂的DNR條文,就算聽完了,也難以理解真正意思。此外,疫情期間,家屬往往無法進入醫院,陪同確診者聆聽醫師、護理師講解DNR條文,以及日後可能的影響。此時,只能夠過醫院電話,但室內電話常有通話時間限制,幾分鐘後,自動切斷。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依照規定,每名住院患者都需接受30分鐘「醫療溝通會議」,重點就是「推銷」安寧緩和理念,醫師至少需講解15分鐘,而病人或家屬需講述十分鐘,會議一開始,開啟電腦作業時間,開始跑秒數。這在承平時期並無多大問題,但去年5月中旬雙北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眾多感染者湧進市立聯合醫院中興、和平院區,院方仍要求所有醫護仍需比照辦理。該護理師說,「這相當不妥。」,搶救患者的時間都不夠用,怎還有力氣召開「醫療溝通會議」,因此,相關文件幾乎都是造假,確診者常得在5至10分鐘內決定是否簽下「生死狀」。該護理師說,由中央分配至和平分院專責病房的確診者,均是一個人孤單地住院,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家人陪伴,因為家屬大都是接觸者,需居家隔離。此時,醫護人員如又鼓吹安寧緩和,一旦簽署DNR,「那命可能已經少了半條。」至於自行至急診就醫的感染者,待在急診室的12個小時內,同樣也被詢問是否簽署DNR,該護理師說,「真的很糟糕」,不少病人從急診轉至樓上專責病房時,就已簽署DNR,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這根本不可能,因為在急診時怎可能舉行「醫療溝通會議」,但許多患者就在十分鐘內在同意書簽名,勾選「不急救、不插管」選項。為求符合作業程序,部分護理師只能作假,確診者人還在急診時,且醫師還沒到現場,電腦螢幕上的「醫療溝通會議」就已經跑流程,計算著秒數,假裝會議已正進行中。事實上,在收治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新冠肺炎患者時,幾乎很難做到「醫療溝通會議」相關規定,但院方仍嚴格要求醫護人員需「提醒」住院者有安寧緩和的權力,為此,醫護師只能在程序上作假。該護理師指出,院內絕大多數醫師、護理師均抱持「能救就該救」治療原則,以她為例,即使病人在急診簽署DNR,但住院後,仍會私下分析利弊得失,告知「如積極治療,仍有活下去的機會」,希望改變確診者想法,撤銷之前放棄插管急救的聲明。但不可諱言的是,對於少部分醫師、護理師來說,確診者一旦簽DNR,拒絕急救、拒絕插管,確實省了很多麻煩,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了,患者病情危急,無須積極治療,只求「好走、走得舒適。」該護理師認為,去年北市聯醫重症死亡率偏高,應與院方積極推廣DNR有關,患者簽署DNR,等同簽下了放棄活下去的契約,醫療團隊當然可以消極作為,如又遇到「安寧好走」這派別的醫師,那存活機率更低。護理師說,院內許多同事均以「那艘船」來形容某1樓專責病房,因為該主責醫師崇尚「安寧緩和」、「無為而治」,只要是患者年齡超過65歲,合併糖尿病、肺氣腫,被分至「那艘船」,只能自求多福。「最近那艘船又接走了幾個人?」、「那艘船倒底還要停多久?」護理師說,院內不少護理師常開這種玩笑,但想想就覺心酸,怎能因為簽署DNR,以及主治醫師的保守作為,讓原本還有3到4成存活機率的確診者「就這麼沒了!」同樣簽署了DNR,但住進不同樓層不同的專責病房,也可能生死殊途;甚至影響醫病的抉擇。該名護理師表示,以她負責的樓層病房為例,如有確診者病情惡化,同事們寧願花時間聯繫台大、國泰,安排轉院,也不願直接將病人送至「那艘船」,就是擔心病人踏入DNR這條不歸路。在一般狀況下,即使簽署DNR,仍有反悔的機會,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還可要求插管急救,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處於血氧濃度偏低、呼吸窘迫之際,幾乎沒了意識,連喊「救命」,讓自己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事實上,確診者只要撐過前7天,即使前面幾天病況危急,但仍有很高機會被救回來,該護理師強調,安寧緩和是相當好的理念,但前提是醫師必須提供完整的解釋,讓患者瞭解「簽與不簽,會有完全不同的醫療處置」。她強烈建議,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時,可以勾選「停止心跳時,不要電擊、不要壓胸」此選項,千萬不要勾選「放棄插管」,這1勾,可能連住進加護病房(ICU)的機會都沒了。對於聯合報採訪DNR內幕,該名護理師說,「終於有人願意揭發這個殘酷的真相。」,她厭惡了偽造文書,希望不要再有人只因簽了名,莫名決定了生死,「這關乎生死,怎能在30分鐘,甚至是十分鐘內,就做下決定。」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獨/抗癌數十年、助弱勢半世紀 埔里阿嬤陳綢走了
南投縣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兒少家園創辦人陳綢,今天傳出病逝,享年92歲。陳綢中年罹癌,克服上百次癌症化療,還關懷弱勢、幫助迷途青少年超過半世紀,被稱為「埔里阿嬤」。許多人聽到「阿嬤」過世難掩悲傷,良顯堂表示,會持續照顧弱勢、兒少,發揚阿嬤的精神。陳綢幼年時母親過世,被自魚池家中送到埔里陳家當養女。婚後,陳綢生育7個子女。她在38歲時,被診斷罹患大腸癌,她沒被疾病打倒,勇敢接受化療,甚至得仰賴流質食物維生。她向神明祈求,將病痛經歷轉化為關懷他人,幫助弱勢家庭兒童接受教育,並在丈夫林有海支持下,將家中土地、房屋出售,興建良顯堂等13座廟宇,72年推動成立玉清宮良顯堂慈善會,89年轉型為良顯堂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後來又成立「陳綢少年家園」關懷並安置弱勢兒童及青少年。這段期間,陳綢陸續罹患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等病症,陳綢展現勇氣和毅力,接受超過200次化療、電療,但她牽掛偏差少年,經常可看著滿頭銀髮的陳綢推著點滴架出現在關懷場合,她無私大愛因此被尊稱為 埔里阿嬤。
-
2022-07-30 養生.家庭婚姻
公公答應孫「生個姑姑陪妳玩」1年後竟成真 眾人驚:將來誰養?
一名媳婦去年曾在臉書社團分享,某天公公和她女兒說,「阿公、阿嬤生一個姑姑陪妳玩好不好?」,當時她還以為是在開玩笑,怎料一年後公婆竟還真的生了一個女兒。該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指出,2021年6月7日時公公很認真地問孫女,「要不要生一個姑姑陪妳玩?」,她聽完整個人嚇傻,心理狂罵三字經,「什麼畫面啦,我無法想像我要煮月子餐給婆婆!爸,你知道你在說啥嗎?」。然而,事隔一年多後,公婆竟還真的生了個女兒,讓她再度發文,「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我2021年的這個po文...阿公真的生了一個要來陪我女兒玩了」。文章一出,立刻引起網友們暴動,紛紛留言「難得小姑不是毒菇,是可愛的小金針菇」、「阿公老當益壯阿嬤老蚌生珠!」、「慘了,看看這位小姑將來誰養」。不過,更多人好奇原po公婆的實際年齡是幾歲,而根據該社團管理員透露,原po去年曾說過婆婆才40歲出頭,因此懷孕屬合理範圍。
-
2022-07-29 醫聲.肝病清除
嬤定期追蹤 C肝家族首位治癒者
70多歲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她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為避免觸及傷痛,也罹患肝炎的她對疾病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人員登門拜訪,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篩檢和藥物治療,阿嬤深受感動,耐心吃藥、定期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翻轉命運,成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苑裡鎮、台中后里區、雲林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五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長張蕊仙表示,靠山的十個里有六里C肝盛行率逾20%,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C肝。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過去三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苑裡衛生所主任劉星照指出,2019年到今年三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包括這名阿嬤。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有生之年,要把C肝對鄉親的損害降到最低。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苑裡鎮十個里篩檢涵蓋率約五到六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台灣目標2025年40萬名C肝人口80%完成治療,目前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六月,已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肝病家族七旬阿嬤翻轉命運 苗栗苑裡目標「C肝微根除」
70多歲的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前後數百公尺內都沒有其他人家。阿嬤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她自知有肝炎,為避免觸及傷痛,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登門拜訪,傾聽她的經歷、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的篩檢和藥物治療。面對難得的關心,感動終於勝過抗拒,阿嬤耐心吃完藥、定期搭專車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確認自己已翻轉命運,成為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縣苑裡鎮、台中市后里區、雲林縣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5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局長張蕊仙表示,尤其是靠山的內區,10個里就有6個里C肝盛行率超過20%,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C型肝炎。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肝基會)過去3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加班無數小時打電話、走遍家家戶戶苦口婆心宣導,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苗栗苑裡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在此服務43年,得知苑裡是全台灣五個C肝重災區的第一名,他就下定決心,有生之年要全力以赴,把C肝對於鄉親的損害降低到最低。苑裡衛生所主任、醫事檢驗師劉星照表示,每問10個人,大約只有6、7個人會願意篩檢,剩下4成多數是早已適應醫療資源缺乏,全然不在意健康相關問題。2019年到今年3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就包括這名阿嬤。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經過這些年努力,苑裡鎮10個里的篩檢涵蓋率大約在5到6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國家訂下的目標,是2025年全國40萬名C肝人口要有80%已接受治療,扣除健保給付C肝新藥前就完成治療的8萬人,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6月,已經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表示,面對醫療機構難以配合、民眾不願主動出來治療等重重關卡,肝基會不會放棄,將繼續設法了解民眾不願出門的原因、持續募款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治療病人、提供偏鄉民眾醫療補助、交通費補助,盼能提升C肝民眾的就醫率與治療率。楊培銘也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4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地方媽媽養生廚房 信手拈來都是寶
每每回到新竹母校上課前,因一時興奮容易引起失眠,到「快樂小吃店」打卡已經成為我到明新科技大學上課的例行公事。老闆娘陳惠妙用愛心照顧無數同學的腸胃,可說是另類作育英才的校外篇,而為我燉煮的「花生黑豆豬手湯」和「胡麻醬紅油炒手」,讓我可以有足夠的體力,迎接一整天實打實的課程。有愛點亮的精神食糧,勝過一杯接著一杯的金獎咖啡。猶如女巫的魔法廚房,順應自然變換料理。妙妙阿姨不單開箱分享她的拿手絕活,還打開後門帶我去參觀她的祕密花園。她是個綠手指,照顧植物親力親為,從小跟土地氣息相通,店裡的招牌滷味,用的就是每天從自己店門口,種了十多年、長到兩層樓高的南洋肉桂樹,以葉子及老結節的樹皮,搭配在地香草,跟老滷汁勾對出聞香下馬的口碑。悲傷的谷底是藝術的源頭,遷徙註定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想像她三十多年前從嘉義阿里山下的番口村,舉家遷徙到野柳開小吃店,後來又因隧道開通,國道往返的來客數量變少。人生經歷不斷的遷徒,最後十多年前,選擇在新豐明新科大後面落戶紮根。這裡像女巫的魔法廚房,隨著四季節氣,變化出順應自然的菜色。初春時節,食補無需過當,用枸杞杏鮑菇佐虱目魚皮,以麻油薑母點出台味特色;拿台灣的土鳳梨酵素紅燒豬手,軟爛適中入口即化,鬆軟不失其形,膠原蛋白差一點讓嘴巴打不開。食養代替藥物治療,帶有實驗精神的媽媽味道。現在社區文化缺少的,就是這種有實驗精神的媽媽味道。不同的節氣,用食養代替藥物治療,如尖石鄉原住民同學帶來、外觀類似小型蒜頭的蕗蕎;還有清明時節才會有的青梅做成的漬物;野生川七的球莖「零餘子」,除了可繁殖,也有去淤血的作用,可拿來煮成雞湯;另外,幫助發育成長的青木瓜酵素,拿來燉排骨,也是「廚房取代藥房」的概念。當九降風吹起,新竹風城這個季節最有代表性的手作柿餅,就在新埔的客家村莊。村民同心協力完成工序複雜、像藝術品一樣的柿餅。做為客家文化秋收冬藏的百年工藝,世襲傳承的技藝匠人,必須憑藉經驗,控制果幹水分以及熟成度,否則很難做出糖心及適當的保存期限。柿餅也是一種古老的養生藥用食材,尤其經過適當存放半年以上,自然形成於表面的粉狀物——柿霜,在中藥行以克計算,是潤肺、保養呼吸道系統的珍貴藥材。在妙妙阿姨巧手下,我第一次吃到用阿里山下番路鄉、用柴燒帶點果木香氣的筆柿做成的「柿餅養生雞湯」,口感令人驚喜,是年輕人也能接受、不帶藥味的鮮美食療。社區媽媽的身體被付予大自然界的密碼,信手拈來都是寶,隆冬時節,妙妙阿姨端出應景的「油甘子排骨湯」,油甘被喻為阿嬤級的超級水果,在台文獻記載已超過三百多年,含有豐富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第一次吃到這樣特別的排骨湯,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酸甜滋味。傳承老一輩知識,找回被遺忘的生活智慧。「要知來時路,需問過來人。」很多食物因為平常使用或食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家漸漸遺忘這些先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妙妙阿姨自小跟著老一輩學習有成,是我在學習台灣原生食材的「指導教授」。當東北季風把每個人的頭髮都吹亂,變成了十足的「新竹瘋造型」,就是新竹人開始要打牙祭、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共度感恩季節的時候。快樂小吃的「耶誕節大餐」,有來自北港的黑麻油雞湯、紅麴米糕,以及精挑細選的「紅嘴綠鶯哥」清燙菠菜嬰,增強免疫力,迎接冬季接踵而來的更多挑戰。誰說新竹是美食沙漠?是運氣不好還是品味不夠?我的命格一直都帶著食祿,在沙漠中也可以逢山開路。人生很短不用跑到腿軟,幸福的青鳥其實就在身邊,不必捨近求遠,慢下來「好好吃飯」才是現代人的一生功課,我也不斷讓孩子在課堂上了解對美食的重新定義。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