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老化
共找到
2493
筆 文章
-
-
2023-08-06 醫療.皮膚
為什麼夏季臉部容易一直出油?4招改善出油體質、毛孔粗大
環境溫度一升高,臉上肌膚出油就會變得明顯。油性肌膚的人,甚至覺得簡直油到可以「煎荷包蛋」。夏季為什麼容易出油?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康美美容中心組長林怡菁說,皮脂腺是附屬皮膚器官的重要腺體,除了手掌與腳掌,分布在全身,以臉部、頭部、前胸、後背最多,會受到自身體溫及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而刺激腺體的分泌。臉易出油的人,臉部汗腺通常少,更易油光滿面。皮脂腺隨著外在環境溫度的上升,皮脂分泌量也會增加,夏季容易流汗,皮脂腺分泌隨著汗水排出,但臉部不容易流汗的人,反而只出油,常常會有油光滿面的困擾。「臉部容易出油與體質有絕對的關係。」林怡菁指出,因為皮脂腺分泌受到雄性荷爾蒙影響,一般男性出油量多於女性,而青春期階段是雄性素分泌最旺盛的階段,所以也是一生中皮脂腺分泌量最大的階段,通常臉部容易出油的人,臉部汗腺分泌反而少,所以會看起來油光滿面。體質影響最大,環境濕熱、保養品太滋潤也是幫凶。至於出油原因可以分成兩種,第一是內部體質,因受到基因遺傳及荷爾蒙分泌的影響,膚質分油性、中、乾性、混合性肌膚四種,其中油性肌膚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全臉出油;混和性肌膚則是T字部位出油,臉頰乾燥。出油也與外部環境因素有關,所處的環境溫度、濕度,及保養品使用,也會影響皮膚出油量。例如長期在高溫環境工作,廚房或室外悶熱環境,會讓皮脂腺分泌較旺盛。而使用過於滋養的保養品或化妝品,也會讓皮膚處於油膩不透氣的狀態,更容易阻塞毛孔。林怡菁建議,如果是油性肌膚的體質,應避免使用過於滋潤的保養品,不要過度化妝,並且盡量讓自己在涼爽的環境,避免高溫環境下引起的皮膚出油。過度去角質、洗臉工具狂刷臉,會造成角質層受損。有些人的觀念認為,出油嚴重會讓毛細孔變大,林怡菁表示,臉部出油時,在視覺上毛孔確實看起來較大,事實上等到出油量降低後,毛孔看起來就會變小。另外,老化的肌膚毛孔看起來也會比較大,這和出油量無關,主要是和皮膚的鬆緊度有關。林怡菁常遇到民眾諮詢,要怎麼洗臉才不會洗過頭、傷害角質。她指出,選溫和不刺激的產品,洗完臉部無緊繃感即可,不要為了想要洗得很乾淨,而過度使用各種洗臉工具來刷洗臉部,過度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角質層受損,而不當的使用去角質產品,可能造成皮膚敏感刺激。此外,使用與皮膚差不多溫度的水溫洗臉,不要過熱或過冷,避免溫差對皮膚的刺激。有些民眾會認為用冰冷的水洗臉可以收縮毛孔,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會因為溫差過大,讓敏感肌更加敏感。夏天4招調理油性肌適量使用控油產品林怡菁說,臉部控油產品的原理分兩種,第一種是控制表面的油,添加粉類的收斂化妝水或蜜粉,如氧化鋅、二氧化鈦、滑石粉;第二種抑制皮脂腺分泌,含果酸類的產品,可以讓角質代謝遞解速度正常,而角質更新正常,毛孔比較不會有阻塞的痤瘡產生。油性肌也要防曬夏天因為出油量大,民眾常常會因為擔心皮膚油膩,而不使用防曬霜,她提醒夏季保養肌膚,防曬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選用清爽型防曬,購買時先試擦。正確用吸油面紙吸油面紙適合有上妝、不想破壞底妝時使用,用法是單面按壓,壓過後不重複使用;若無上妝時不需特別使用吸油面紙,用一般面紙來按壓臉部出油部位,也有清除皮膚表面多餘油脂的效果。林怡菁提醒,吸油面紙只是外出時方便使用,夏季出油量大,還是要確實清洗臉部,才能使皮膚清爽舒適,不長痘痘粉刺。害你油光滿面的食物夏天應避免攝取太多的高油脂食物,促成皮脂分泌旺盛:●洋芋片●漢堡薯條●冰淇淋●花生堅果●各種炸物●滷肉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6 醫療.皮膚
防曬乳標示SPF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 撐傘防曬注意一事才有效
今年五月台灣就突破新高溫紀錄,夏天越來越難熬。置身有如烤爐的環境,過量紫外線是最直接的傷害,對皮膚、眼睛而言,都是加速老化的殺手。一出門就汗流浹背,油光滿面,更是讓人尷尬不已。今天元氣周報教你如何在爆熱夏季做好防曬金鐘罩。台灣夏天陽光強烈,曝曬在陽光下,就有被曬黑、曬傷的機會,民眾最常使用的防曬方法,包括擦防曬乳、撐陽傘、穿抗UV衣物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選購防曬乳,看懂英文標示十分重要,但須先了解何謂UVA、UVB。紫外線UVA讓人變黑變老,UVB導致曬紅、曬傷。潘企岳指出,紫外線Ultraviolet縮寫為UV,共分成UVA、UVB、UVC,分別代表不同波段長度的紫外線,波長從長到短分別為UVA、UVB、UVC,波長愈長,穿透力愈強。●UVA波長介於320至400奈米,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或車內,並能穿透至皮膚真皮層,使皮膚曬黑和老化。●UVB波長介於280至320奈米,約九成會被臭氧層或雲層吸收,UVB會抵達皮膚表皮層,是導致曬紅、曬傷的主因。●UVC波長最短,穿透力較差,幾乎全部被大氣層阻擋。擦防曬看標示,SPF預防曬傷,PA延緩曬黑時間。了解紫外線特性之後,就能進一步看懂防曬標示。潘企岳說,台灣常見的SPF、PA分別指的是能延長被曬傷及曬黑的時間。其中SPF(Sun Protection Factor)屬於國際公認標準,指的是能阻隔UVB的時間,延緩皮膚曬傷、曬紅,通常以SPF加「數值」標示,當數值愈高,表示在太陽下越久才會被曬傷。舉例,SPF10代表該產品可以將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延長10倍,SPF50的產品則可以延長50倍。至於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是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於1996年提出的防曬標示法,以+號表示,+號是計算阻隔UVA,延緩肌膚被曬黑、老化的時間,+號愈多,代表愈能延緩被曬黑的時間。如PA+延緩曬黑時間達2到4倍、PA++為4到8倍、PA+++為8至16倍、PA++++達16倍以上。以「指尖單位」計算份量,曝曬前20-30分鐘擦最好。「防曬乳正確使用方式也十分重要,塗抹時一定要均勻,不足或過多都不恰當。」潘企岳說,用量可參考一般藥膏使用量標準的FTU估算方式。一個FTU(fingertip unit 指尖單位),也就是一個指節的體積,通常是以有指甲的指節作為估算,約0.5克劑量可塗抹成人一隻手掌、手背及手指面積。潘企岳說,以此方式估算,一隻手臂從手腕到肩膀約需使用1.75克防曬乳,約3.5個指節的體積;而一隻腿則為從腳趾到腹股溝位置,約需使用4.5克防曬乳。若要戲水應選擇防水功能防曬乳。潘企岳表示,防曬乳正確使用時間,為接觸陽光前20至30分鐘,均勻塗抹在皮膚上,經由皮膚角質層吸收後,可以在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防曬效果更好,並建議每隔兩個小時補擦一次,但最好的做法是,只要流汗後就應補擦。搭配物理防曬,陽傘選深色,外套選織法密者。除防曬乳之外,民眾也常使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但這類物件的功效、顏色、材質如何挑選,才能達到最大效果?潘企岳說,選用陽傘、抗UV外套防曬,顏色最好選用黑色,據相關研究指出,黑色最能防曬、抗紫外線。陽傘傘面可以為淺色,但傘面內層的顏色應該為黑色,以防紫外線穿過傘面,照射到皮膚,增加曬黑的機會。至於防曬外套材質怎麼選?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最好選擇織法較密材質的衣物,如丹寧布等,好處是可以遮蔽陽光,達到防曬的效果,缺點是此類衣物較不透氣、通風,建議有需要防曬再使用即可。或是直接購買具有防曬功能材質的衣服,顏色還是以深色為主。黑色素細胞多膚色偏黑者曬黑 不易白回來有些人天生不容易曬黑,或即使曬黑很快就白回來;有些人認真防曬,卻很容易變黑,是什麼原因?潘企岳說,皮膚照射到陽光後,黑色素細胞會立即反應出現黑色素增生的情形,而黑色素顆粒經氧化後,還會聚集起來形成較大顆粒,膚色就會變得更深,這是一種皮膚保護機制,避免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本身膚色較黑的人,黑色素細胞經陽光刺激後,容易持續製造黑色素,此時就會變得更黑,要恢復變白的時間就會比較久。但膚色相對比較白的人,因為體內黑色素少,又對陽光反應不佳,黑色素製造也不多,不容易聚集,即使曬黑後也很快白回來,這與個人體質有關。至於皮膚曬黑為何還會白回來?潘企岳說,皮膚黑色素多分布在表皮細胞,隨著表皮細胞代謝,黑色素也會一起代謝,並隨皮膚一起剝落,新皮膚如果沒有接受太多的陽光照射,黑色素不再製造,膚色就會顯得比較白。常見防曬迷思一次看Q:防曬乳擦得愈厚,效果愈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說,民眾常有一個迷思,就是防曬乳擦得愈厚,防曬效果愈好,其實擦得愈厚,防曬效果不一定更好,且擦了過多的防曬乳,也只是浪費,甚至可能造成皮膚負擔。潘企岳說,擦防曬乳,只需要擦薄薄的一層,以皮膚不感覺厚重為主,重要的是一定要均勻塗抹,避免有些地方沒塗到,或是塗得太薄的地方,容易曬傷。但若是使用SPF小於50的產品,建議可以多塗一點,或塗抹兩次。Q: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車窗有抗UV玻璃、貼隔熱紙就不會曬黑,這是肯定的。」潘企岳說,汽車常用的抗UV玻璃、貼隔熱紙,具有隔絕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建議車主應使用,避免在車內曬傷。況且陽光紫外線容易傷害汽車內部的塑膠、皮椅等,一旦貼上後,也可以避免汽車內裝老化,同時達到防曬的效果。 Q: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更容易曬黑?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目前針對愛吃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的人,是否更容易曬黑的臨床研究很少,但仍建議愛吃感光食物的人,需多注意做好防曬,以免容易色素沉澱。黃毓惠說,所幸九層塔、芹菜等高感光食物,通常不會一次攝取很大量,民眾不須過度擔心。但要提醒的是,檸檬、柚子、柑橘類等水果,也富含感光物質,如擠完檸檬後沒有洗手,又曬到陽光,手指常有曬黑的情形。有些女性會用檸檬敷臉美白,如果敷完後沒有把臉洗乾淨,也會增加曬黑的機會。Q:待在室內只要離窗邊遠一點,就不會有紫外線曬黑的問題?黃毓惠說,陽光紫外線UVA的波長較長,穿透力強,可以透過玻璃曬進室內,這時民眾如果坐在窗邊,皮膚就容易曬黑。因此,即便戶外是大太陽,人待在室內,最好還是選擇遠離窗邊的座位,避免照到陽光,不要以為在室內就沒事。如果僅剩窗邊座位,最好把窗簾拉起來,或塗抹防曬乳防曬。Q:出門前半小時提早擦防曬乳,才能達到防曬效果?潘企岳表示,塗抹防曬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塗抹均勻,因此,建議出門前,也就是曬太陽前20至30分鐘,這時時間較為寬裕,可以慢慢的把防曬乳平均塗抹到臉部、頸部、手、手臂、雙腿等處,塗抹後經20、30分鐘,防曬乳可以深入皮膚角質層,並於角質層分布得較為平均,外出後的防曬效果更好。「外出後再塗抹防曬乳,不是不行,但一方面可能時間倉促,塗抹得不夠均勻,且防曬乳可能尚未進入角質層,就被汗水沖走,防曬效果大打折扣。」潘企岳建議,出門前先行塗抹曬乳,還是最好的選擇。Q:太陽眼鏡顏色越愈深,防曬效果愈好?太陽眼鏡有無防曬功能與顏色深淺沒有絕對關係,黃毓惠說,必須檢視太陽眼鏡有無抗紫外線的功效,如果沒有抗紫外線的功能,顏色再深對於防曬可說是沒有效果。因此,買太陽眼鏡前應找可信賴的品牌商家、多詢問店員,選購可以抗紫外線的產品。Q:戴口罩也可以防曬?最好挑深色口罩?潘企岳說,深色的口罩相較於淺色口罩,能隔絕較多的紫外線。但臨床發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天氣炎熱或口罩太小,部分患者戴口罩時沒有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當然,全臉塗抹防曬乳仍是較好的選擇。口罩太小等因素,部分患者戴口罩時無法完全服貼臉部,包括臉頰靠近鬢角、耳朵的地方,或是眼睛下方的顴骨等處,甚至是額頭等沒有口罩的地方,如果沒有防曬,都會曬黑,一張臉出現兩種不同的膚色,甚至是眼睛下方顴骨等處,恐出現肝斑、黑斑。潘企岳說,建議民眾戴口罩時可以照著鏡子,了解哪些部位是沒有口罩遮蔽的地方,就要加以防曬,不要以為戴了口罩,臉部防曬就萬無一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5 養生.聰明飲食
60歲楊紫瓊凍齡秘訣大公開!一圖看「影后三餐食譜」,只吃1型態食物+每日3運動
【本文重點】60歲楊紫瓊因電影《媽的多重宇宙》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成為首位亞裔女性得主。她保持健康陽光的形象,沒有老化的跡象。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她的三餐飲食食譜,60歲凍齡秘訣大公開。--by ChatGPT楊紫瓊靠著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如願摘下了奧斯卡女主角獎,成為首位亞裔影后!在台上說:「女士們,別讓任何人告訴妳,妳已過了巔峰。永遠不要放棄!」60歲的她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健康陽光的形象,只有光彩動人可以形容,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分享影后的三餐飲食大公開。楊紫瓊三餐飲食食譜早餐:燕麥片搭配牛奶/咖啡通常會選擇燕麥片搭配牛奶/咖啡,也會改吃燕麥片+蜂蜜+葡萄乾+咖啡;這樣的組合有澱粉但高纖、低熱量。.麥片:大家如果不想吃麥片,也可以其他未精製澱粉做替換,像是地瓜、芋頭、南瓜、糙米、玉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蜂蜜:而蜂蜜比起其它的精緻糖來說,多了一些微量的礦物質跟營養元素。因為天然的蜂蜜是工蜂們把辛苦採集到的花蜜在蜂巢中濃縮熟成的產物裡面的葡萄糖及果糖可以補充能量。.葡萄乾:另外新鮮的葡萄曬乾後會產生更多營養物質:類黃酮、酚酸、槲皮素等優秀抗氧化物,可以增加身體保護力,少量攝取是很不錯的。.黑咖啡:最後搭配黑咖啡是因為黑咖啡比較不會胖,因為額外的添加物少、熱量也最低。適量喝、正確喝還能幫助增加新陳代謝、保持清醒、提升工作效率、燃燒脂肪、抗氧化。午餐:大蒜羅勒義大利麵+新鮮沙拉午餐會選擇大蒜羅勒義大利麵+新鮮沙拉,或選擇雞肉沙拉+水果,用高纖和低脂蛋白質取代紅肉(魚肉、海鮮皆屬低脂蛋白質),補充適量澱粉及蛋白質之外還有膳食纖維及植化素,這樣搭配下來就是很營養均衡的一餐!晚餐:龍蝦(低脂海鮮)+蒸蔬菜+紅酒(少量) 通常會選擇低脂海鮮+蒸蔬菜+少量紅酒,也會選擇吃魚肉+雞肉+白飯+蔬菜。比較要注意的是酒精適量即可,畢竟喝酒=喝油!高敏敏提醒,酒的酒精濃度越高,熱量也越高。平時多喝水:4種年齡從體重看一天該喝幾cc平常以水為主,多喝水可以避免飢餓感。健康的人可以依照飲水建議量來喝:.一歲以前的嬰兒:不須特別額外喝水.學齡兒童(7~12歲,2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50~60,每日上限2400ml.青少年(13~18歲,50kg以上皆適用):「體重kg X 30~35」,每日上限3500ml.健康成人:體重kg X(30~35)多吃原型食物 每天瘦身3運動有沒有發現,楊紫瓊的擇食上會選擇原型食物,畢竟加工食物不只熱量高、含鈉量高、油脂也偏高,都是造成肥胖老化及不健康的兇手。如果餓了或嘴饞,建議可以吃各式水果優格,或無調味堅果、穀物棒等低卡零食,補充好油脂及維生素。擇食之外,楊紫瓊秉持著「少量多餐、不節食、不餓肚子」的健康飲食習慣,不讓自己餓肚子很重要。除了健康飲食,楊紫瓊更是遵守「每日瘦身3運動」,每天都會進行鍛鍊,像是游泳、瑜珈、快走等運動,來維持自己的靈活性,雖說是簡單的3運動,現代人來說是有點小挑戰。高敏敏表示,其實想要有效瘦身,最好的方式就是「飲食搭配運動」,你會發現更加有感。除了以上鍛鍊,其他運動也很推薦大家執行,建議一週運動2-3次。更可以融合有氧和重訓,維持體能的彈性與平衡,用運動訓練身體不同部位維持完美體態,並幫助身體延展、拉伸肌肉。最後,高敏敏提醒,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法並養成健康好習慣很重要,堆積在身上的也肥肉要想辦法趕緊剷除,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長久保持優雅健康,找到自己的修身之道。延伸閱讀:.減肥總失敗又復胖?高敏敏授「6不復胖飲食法」,照著做體重不會忽高忽低.咖啡因可助減肥?研究:血液中咖啡因含量高者BMI較低,患糖尿病風險也低.極端節食三風險「恐造成飲食障礙」 日常減肥撇步這樣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5 養生.聰明飲食
爸爸的健康不能等!營養師告訴你最能照顧爸爸健康的「3種營養素」
父親節即將來臨,許多人會選擇在父親節當天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也有人會選擇帶爸爸去高檔的餐廳,吃頓好吃的料理來感謝爸爸對家庭的辛勞與付出。不過相信還有一些人仍然在煩惱著父親節該準備些什麼來送給爸爸,【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也來幫大家出個小小的建議,向大家推薦3個對爸爸最有益處的營養素來照顧爸爸的健康,一家人的幸福就是最好的禮物! 最適合爸爸的3個營養素相信有許多家庭裡的爸爸都是辛勤的上班族,究竟該補充哪些營養才能讓爸爸活力滿分且思緒清晰不當機呢?以下就讓Sean來一一為大家介紹3個超有效的營養素吧!一、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數種水溶性維他命的總稱,它們在人體內負責多種重要的代謝反應。例如:維他命B1、B2、B3能幫助人體產生能量,是每天充滿活力、消除疲勞感的關鍵;維他命B6、B9、B12具有幫助紅血球的生成、構建腦中神經傳導物、保護神經系統等功能,它們可以為人體帶來紅潤的氣色以及思緒清晰的頭腦。由此可知,維他命B群就像一顆有著超高能量的電池,提供爸爸們一整天的奮鬥能量!另外,有許多業務性質的工作性質常需要交際應酬,Sean要在這裡提醒這類族群,酒精會加快維他命B群的消耗速度,所以更要記得多補充喔!飲食中如糙米、牛奶、納豆、酪梨…等食物,都含有維他命B群。二、維他命C維他命C的功能,除了媽媽們最熟知的幫助合成膠原蛋白、打造緊緻肌膚外,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抗氧化。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氧化,例如:呼吸、運動…等很多行為,都會產生氧化。尤其當有作息不正常、熬夜、吸菸、喝酒等行為,更會使氧化加劇,當體內的氧化壓力增大時,就會破壞身體中的細胞,產生皮膚老化出現皺紋、發炎、免疫力低下等現象。所以要讓爸爸們能夠常保青春、健康活力永駐,就需要維他命C來幫忙對付身體中大大小小的氧化反應。而維他命C較常出現在蔬果當中,例如甜椒、花椰菜、紅心芭樂…等。 三、Omega-3脂肪酸Omega-3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下簡稱Omega-3),其中又以EPA、DHA兩種脂肪酸最為知名。EPA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抗血栓的功能,因此被譽為血管清道夫,針對心血管健康方面有許多助益;EPA也能維護免疫系統、減少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避免過激反應而達到抗發炎、減少身體不適感的效果,所以對於常常需要陪客戶吃飯喝酒應酬的爸爸們來說,Omega-3是保養身體絕佳的營養素。至於DHA的功能可以幫助維護視網膜健康、減少細胞受損。同時DHA也是大腦皮質、神經突觸的重要組成,具有幫助腦部發育、提升認知能力、專注力與記憶力等功效,所以對於需要長時間盯著電腦銀幕寫程式,需大量用腦的工程師爸爸們特別有幫助。而鯖魚、奇亞籽、核桃都含有Omega-3。 【健康知識Plus劃重點】- 保健食品聰明吃,一家健康營養全除了靠飲食方面獲取營養外,也可以透過選擇信賴的保健食品來為爸爸補充喔!但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眾多,要如何找到優質的產品就成了關鍵,接下來讓Sean來告訴大家上述的三種營養素該怎麼去挑選相對應的保健食品吧!一、維他命B群選購原則:建議可以選擇優質天然來源所製成的維他命B群,除了對身體有良好的吸收利用率外,成分也較為溫和、不刺激,且不會有人工合成維他命的刺鼻氣味。二、維他命C選購原則:與維他命B群類似,選購上一樣建議選擇天然來源萃取製成的維他命C,而常被用來萃取維他命C的天然食物來源有西印度櫻桃、余甘子…等。選擇這些天然來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攝取許多對身體有益的植化素。三、Omega-3選購原則:目前市面上以補充Omega-3為訴求的保健食品非魚油莫屬了!但市面上魚油產品眾多,選購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Sean會建議大家用以下這四點原則來挑選:1. 選擇Omega-3濃度>80%的魚油 2. 選擇好吸收的rTG形式魚油 3. 選擇先進的專利超臨界萃取及淨化技術的魚油 4. 選擇具國際標章驗證的魚油。 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如果還沒想好要準備什麼父親節禮物來送給爸爸,選擇一款安全、放心、有效的保健食品送給父親也是非常有誠意的喔!【PrimePlus健康設計家】祝福全天下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5 焦點.健康知識+
嗅覺下降會提高罹患憂鬱症風險?研究揭曉對人體影響
最近1項研究發現,嗅覺下降會增加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嗅覺減退是指1個人的嗅覺減弱或完全喪失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過敏、感染、吸菸、荷爾蒙失調、使用消遣性毒品或頭部受傷等原因所致,而嗅覺減弱也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徵兆。老年人嗅覺喪失竟與憂鬱症有關? 最新研究揭曉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老年人嗅覺喪失與晚年憂鬱症發展之間的關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維迪亞·卡馬斯教授指出,嗅覺變差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死亡風險的早期預警信號。此外,這項研究也探討了可能影響嗅覺和憂鬱症狀間關係的因素,包括認知不良和發炎等狀況。該團隊參考另1項研究——健康、老齡化和身體成分研究(Health ABC)的數據,對超過2,100名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進行了長達8年的評估。此研究從1997年開始,找來的參與者年齡皆介在70至73歲之間,且可進行正常的身體活動,如步行和爬樓梯。研究人員每年都會對他們進行追蹤,並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進行篩檢。追蹤2年後,研究結果顯示,28%的參與者表現出嗅覺下降,24%的參與者明顯喪失嗅覺,而在這2年追蹤過程中,約有25%的參與者出現了明顯的憂鬱症狀。此外,研究人員觀察到,嗅覺減少或明顯喪失的人出現明顯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失去嗅覺對人體影響多大? 專家曝其影響範圍研究人員表示,嗅覺和憂鬱症可能可透過生物學和行為途徑聯繫起來,大腦中負責處理嗅覺的嗅球與負責調節記憶、決策和情緒反應的大腦結構會產生密切地相互作用。維迪亞·卡馬斯說明,失去嗅覺會影響身體健康和行為等方面,例如感知變質的食物或有毒氣體,以及享受飲食等。另外,目前還發現,失去嗅覺也可能是健康出現問題的重要性指標,由於氣味是我們與周圍世界互動的重要方式,且此項研究表明它可能是晚年憂鬱症的警告信號。不僅如此,現有研究人員計劃進一步研究,氣味是否可以用來幫助治療晚年的憂鬱症。延伸閱讀:.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小心吃甜點變憂鬱!4種多吃也沒好處的食物,可能還會讓你不快樂.給憂鬱症患者:當憂鬱來襲,別逼自己要趕快好起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4 醫聲.高齡社會
因應阿茲海默症2新藥問世 診斷將納「生物標記」更精準用藥
阿茲海默症2款新藥Donanemab、Lecanemab問世,由於皆針對「早期」患者投藥才具效果,國際臨床診斷方式也將同步調整,過去僅有輕度、中度、重度三類診斷,最新診斷指引,研議加入如癌症診斷的「生物標記」,未來將採以第一期、第二期方式精準診斷,助精準投藥。阿茲海默症協會研討會(AAIC)今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阿茲海默症協會、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等專家公布一份新版指引,除現行診斷方式以外,未來將納入「生物標記」檢驗,確認患者認知及生物學變化,並替患者評定1至7分,再加上a、b、c、d等4種生物階段分級,更為準確反映疾病狀況。新藥促阿茲海默診症斷方式改變 將比照癌症生物標記阿茲海默症為一種大腦內的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使腦神經功能受損、認知功能異常的腦部疾病,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過去診斷阿茲海默症除了問券評估,也會搭配正子攝影、抽血檢驗等,依醫師臨床判斷得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結果。外媒報導,近年檢驗血液中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關鍵蛋白質的方法越來越多,且也越來越多新療法,必須在治療前先確認相關疾病病理學,專家為此擬定新指引,取代2018年發布的前一版本。新版指引採用類似癌症診斷中,用於評估疾病進展的「數字分期系統」,並且不再使用「輕度」、「中度」及「重度」等用語。根據新版診斷方法,醫師將依是否辨識出異常疾病生物標記以及認知變化程度,替患者評定1至7分,再加上a、b、c、d等4種生物階段分級。例如,第1期的1a代表一個人完全沒有症狀,但生物標記異常。1a期是最早被診斷疾病的證據,第2期患者可能出現異常生物標記,並在認知或行為上出現非常細微的變化;第3期處於症狀前的階段,也被稱為輕度認知障礙,而第4到6期則分別等於輕度、中度及重度失智症。新版量表也針對帶有罹患阿茲海默症基因者設有第0期,其中包括唐氏症患者,這類患者有75%將於成年後罹患阿茲海默症。台北榮總神經科特約醫師王培寧表示,近年阿茲海默症2款新藥問世,並通過美國食藥署FDA核准,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病人」,可以延緩病程進展,不過事先需以生物標記檢驗,了解病人類澱粉沈積狀態,確認是否吻合適應症,以及用藥後治療反應如何等。可以解讀為,新藥出現使得診斷標準同步調整。王培寧表示,新藥帶動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檢驗需求,國際上已有許多文章討論,各國醫學會如何準備教導臨床醫師,如何選擇合適的病人使用新藥等,對醫療環境將有很大轉變,阿茲海默症新藥治療,將朝向類似癌症標靶治療作法,找出標記並給予適合藥物。新藥僅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有效 中、重度患者仍重照護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標準,過去30年皆使用美國(NINCDS)與歐洲(ADRDA)2研究機構的工作小組所研擬,近年診斷標準已於2011、2012、2018更新了三次,包括診斷名稱也更改,今年即將再因應生物標記而更新。如果為了幫助「非常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及早用藥來延緩病程,王培寧認為,使用生物標記檢驗的方式,便值得去推廣、執行;但若已經是明顯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已經無法使用新藥,較多著重在照護層面,做生物標記檢驗的迫切性則不高,中、重度失智症患者仍可透過臨床檢查做分類。另外,王培寧說,因為失智症診斷會影響後續治療,如果起初不確定是哪類失智症,亦可以加入生物標記去確認。新藥、診斷方式尚無納保 全自費第一年恐花70萬徐文俊表示,會中專家也公布Donanemab藥物最新研究結果,並同步於「JAMA Neurology」期刊上架,Donanemab明顯減緩36%,比Lecanemab的27%還要高,雖兩者設計理念不同,不能確保可直接比較,但未來通過美國、歐盟FDA審核是早晚問題。他說,5年內已有2款阿茲海默症藥物可使用,且還有皮下注射等藥物即將完成。不過,王培寧說,台灣要做生物標記相關檢驗,包括類澱粉正子掃描、血液檢測等,大多須在醫學中心如研究計畫,或是委託檢驗所檢測,並非多數醫院可以直接開出相關檢查,且也沒有健保給付。Lecanemab需要做類澱粉正子攝影,若完全自費,連同正子攝影檢查,第一年需要台幣至少70萬元。Donanemab則需要同時做類澱粉與Tau 正子攝影,藥物定價還不清楚。若未來阿茲海默症診斷要增加生物標記,的確可能增加診斷時間。兩款藥物最快兩年後於台灣上市,食藥署主任秘書李明鑫表示,目前未有藥廠向食藥署提出兩款藥物的藥證申請,若有提出將加速審查。(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03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受到新冠肺炎不能出國的影響,全台興起登山熱潮,這股風氣方興未艾,民眾相約挑戰郊山、中級山、百岳、縱走路線等各種行程,縱情山林之間。對於沒有經驗的新手來說,最擔心體能不足的問題,當體力與肌力跟不上隊伍,就容易發生意外。專家強調,從事登山運動前,應該先鍛鍊好身體,才能步步輕盈、有餘力欣賞沿途風景。學習登階 膝蓋不再卡卡爬山首重大腿的肌肉力量,練大腿可以強化肌力與骨骼外,還有助於延緩膝蓋老化。運動專家田玉笛說,人體的肌肉結構變化,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尤其過了30歲後,肌肉量每年以0.5%至1%的速度減少;年過40歲以後,則是每10年減少8%的肌肉量,若不加以改善,最後會演變成「肌少症」。腿部肌力訓練,田玉笛建議,可從入門的「登階運動」開始,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不少民眾詢問:「登階、爬樓梯不是很傷膝蓋嗎?」田玉笛表示,其實姿勢錯誤才是增加膝蓋負擔的主因。當腿部肌力不足時,身體會用其他部位代償,久而久之,膝關節因過度使用而會產生痠痛感,甚至造成慢性傷害。田玉笛說,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有氧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花式動作亦能增加記憶功能,是不錯的活化大腦方法,不僅可遠離肌少症的失能威脅,日常走路、跑步、爬山也不再那麼費力。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強肌運動系列─登山訓練營平時少運動、少登山,該如何有系統地訓練肌力,培養出適合登山的體能?聯合報規畫了涵蓋初階到進階的8堂課,給想要嘗試登山、挑戰百岳的你,循序漸進打造出理想的登山體能。課程時間:1. 初階登山訓練營:8/30、9/6、9/13、9/202. 階登山訓練營:9/27、10/4、10/11、10/183. 戶外登山訓練營:10/25新北-桃源谷步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報名:點擊連結立即報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1 焦點.長期照護
優照護/支援長者自立生活的《新孝道》
《新孝道》是一個應對現代高齡者照顧問題的新觀念,強調亞健康或衰弱狀態的長輩,不需要七天24小時專人照顧,可利用短期照護服務或科技、協助高齡者恢復健康和運用外部專業照顧知識等方式,減少家庭成員照顧壓力,讓高齡者保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讓家庭成員保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時提升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兩代的生活品質。台灣社會的高齡環境台灣社會面臨嚴峻的高齡環境挑戰,其老化速度全球排名第一。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從臥床到逝世的平均時間長達7.6年,這表明高齡者需要長期的照顧和支援。同時,台灣的出生率已經不如死亡率,導致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這些數據凸顯了高齡環境的現實狀況,迫使我們必須正視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建立適應高齡環境的策略,提供適切的照顧和支援,是台灣社會所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透過對高齡環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能夠確保長者在晚年擁有尊嚴、安心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支援長者自立生活支援長者「自立生活」是現代高齡照顧的重要觀念。在這過程中,強調照顧是「協助」長者,而非「服侍」長者,鼓勵長者參與日常生活的決策,並提供適當的支持。長者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增加腦中風及骨折的風險,因此支援長者繼續在原本居住的環境,依靠自身能力過生活,能更有助於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支援長者自立生活也可協助發現長者的優勢、能力和潛力,並激勵他們尋找改變的動機和創造堅持的動力。這種積極的支援能讓長者保持積極心態,增加對生活的熱情,有助於長者自我肯定與自尊。另外,努力維持、改善長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條件,並預防持續惡化亦是此作為重要的目標。這些重點在實踐中,可以幫助長者維持在原有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透過強調長者的能力和潛力,我們能建立一個關愛與支持的環境,讓長者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過著充實且有意義的晚年生活。支援長者自立生活不僅是為了減輕家庭成員的照顧負擔,更是為了讓長者保有尊嚴和自主性,並以最佳的狀態度過晚年。第二代的照顧壓力大,但有外部資源可運用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有高達68%的照顧者認為照顧長者是具有壓力的。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情緒問題、需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金錢與經濟方面,約有2/3的受訪者都表示有這些困擾。面對這樣的壓力,多數照顧者期待能夠得到協助以減輕負擔。但另一方面,尋求專業照服員的協助的確能夠緩解照顧負擔,並更有效地處理照顧長者的情緒問題。然而,照顧長輩所需的照顧相關費用,仍然是家庭難以避免的負擔。不過,現在有許多外部的專業人員和科技可以協助照顧上一代長者。這樣的支援讓第二代照顧者不必獨自承擔照顧責任,也不用因照顧而辭去工作。透過專業照護,家庭內部也能減少因照顧而引起的爭吵和公平問題,讓照顧工作更有組織性和高效率。藉由運用外部的專業資源和科技協助,第二代照顧者能夠更輕鬆地應對日益增長的照顧壓力。這種支援不僅確保長輩得到適切的照顧,同時也幫助照顧者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透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支持和關愛的環境,讓照顧者能夠應對挑戰,為長輩提供最好的照顧,同時也保持家庭和諧與團結。藉由合理運用外部資源,我們能共同承擔照顧的責任,使得長者能夠在晚年享有尊嚴和安心。自立支援照顧,以增加長者的生命品質時間照顧的使命是生活品質(QOL)的提升,而醫療的使命則主要集中在急重難症的緩解。如下圖所示,紅線代表長者可能需要臥床數年的情況,這將導致生活品質的明顯下降。然而,透過自立支援照顧的實踐,我們可以將這條紅線提升成綠色,以增加長者的生命品質時間並且縮短長者需要臥床的時間。在現代高齡社會,《新孝道》的概念帶來了重要的轉變。強調長者自立生活的支援,可以減輕家庭成員的照顧壓力,同時提升長者生活品質。透過外部專業資源和科技的應用,能夠更有效地協助長者自主生活。這種觀念的實踐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享受更豐富、有意義的生活。藉由共同努力,我們能營造一個關愛和支持的社會環境,讓長者在晚年保有尊嚴,同時讓家庭成員有更好的生活平衡。(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 61至70歲影像檢查做最多
影像醫學在電腦斷層掃描儀(CT)和磁振造影儀(MRI)的發明後,對於癌症等相關疾病篩檢及診斷提供極大助益。哪些疾病的診斷需要用到這些檢查?哪一科的使用量最多?檢查上有哪些禁忌?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在兩種影像檢查的使用頻率及時機,讓您在上檢查檯前,有更深入的了解。科技帶動醫療進步,為讓疾病更加明確被診斷,許多醫師替病人執行手術、治療前,多會安排民眾做相關檢查,而除了理學、血液生化檢查以外,影像檢查也被廣泛運用。健保署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電腦斷層(CT)申報量從107年221萬多人次,到111年有259萬人次使用;而磁振造影(MRI)申報量也從107年84萬人次,增加至111年98萬人次,使用量雙雙增長。要求準確、避免糾紛,臨床上更依賴影像檢查。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數據僅是一種表現,背後涵蓋許多原因。過去醫師靠臨床表現即可診斷,準確率大約八至九成,隨著醫病關係改變,病患要求「百分百準確」,加上不時出現的醫病糾紛,都讓臨床更加依賴影像檢查。此外,愈來愈多的癌症病人,治療後持續存活,甚至成為慢性病型態,需要定期追蹤,避免癌細胞復發,也讓臨床檢查人次提升。石崇良表示,兩種影像檢查皆無侵入性,使用上各有優點。像急診要判別急性腦中風,多優先選擇電腦斷層,不僅速度快且普及;而磁振造影的好處則是看得更為清楚,沒有孰優孰劣問題。不過兩種檢查仍各有風險,電腦斷層有輻射線風險,也有部分患者會對顯影劑過敏,不應頻繁檢查;磁振造影則不適合體內放有金屬支架者,會影響磁場走位,另因檢查時間約半小時,幽閉恐懼症者也不適合做磁振造影。急診病人為突發性,多仰賴影像檢查佐證。經分析,急診醫學科使用影像檢查較多,胸腔科、腫瘤相關科別緊追在後。石崇良表示,定期在門診追蹤的病人,屬於連續性、有過往病歷病史可以參考,且病患跟醫師長期醫病關係穩定,但急診病人大多屬於突發性,可參考的資料不足,要短時間診斷疾病有其困難度、複雜度,也擔心誤診、沒被診斷出,醫病關係相較薄弱,因此大多仰賴影像檢查來佐證。無論是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使用年齡層皆以61至70歲居冠。石崇良表示,65歲以上長者使用醫療費用占全年健保總額40%,等於16%高齡人口就用掉四成的健保資源。因為隨著年紀增加,共病也會變多,包括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隨著高齡浪潮來襲,社會面臨極大挑戰,因此健康政策中,維持健康老化、良好生活型態、預防疾病,像是從飲食、運動、睡眠層面著手,才能避免共病發生增加醫療負擔。預測型檢測有爭議,可能過度治療或讓民眾憂心。今年七月健保署調增部分負擔,石崇良表示,此次僅增加藥物部分負擔,並未增收檢查、檢驗項目部分負擔,因為希望讓新制上路,觀察半年時間了解其成效,後續也會重新評估,是否需增加檢驗部分負擔。目前也正在分析影像檢驗使用量,到底是源自醫療端還是病人端,未來單價較高如每次約四至六千元的電腦斷層,都會考量是否納入部分負擔,部分負擔制度就是希望以不增加保費為前提,為全民看緊荷包。國健署為揪出早期肺癌,去年起針對特定族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石崇良表示,雖篩檢可以揪出早期肺癌,但若篩出偽陽性或不正常結節,反讓民眾掛心,認為體內有「不定時炸彈」,會希望醫師早點開刀,若開刀後發現是偽陽性,反成為過度治療,甚至是醫療浪費;若不開刀,後續則加入「長期追蹤」行列,甚至頻繁檢查,一樣用到健保資源。「預測型檢測是有爭議的。」石崇良認為,近年健檢風氣盛行,有些民眾原本快樂正常過日子,卻因健檢測出「疑似」有病,反而提心吊膽,造成負面影響。以基因檢測來說,即使測出帶有疾病基因,但不一定會發病,且世界上目前無藥可醫,「那是否需要讓病人知道?」他認為,或許未來醫療數據搭配人工智慧(AI),可以更精確讓民眾知道疾病「追蹤頻率」,無需頻繁跑醫院,也不會被科技侵蝕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30 醫療.百病漫談
電腦斷層快速、急診用量最大 磁振造影清晰、骨科使用居冠
影像檢查常用來協助臨床診斷,包括各類腫瘤癌症及器官功能,每年新增10萬人罹癌,需求量節節高升。除癌症以外,台灣2025年也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紀老化,共病也同時增加。醫療普及,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臨床上已廣泛運用,成為醫師診斷的好幫手。每年申報件數遞增約1%至2%,因疫情延遲就醫,111年成長8%到10%。電腦斷層檢查申報量,從107年221萬355人、108年225萬9,204人次、109年230萬1,933人次、110年239萬4,473人次,至111年增為259萬797人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過去電腦斷層每年申報量成長約1%至2%,不過110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因此影響民眾就醫,延遲的量集中到111年,因此111年成長幅度為8%。磁振造影檢查申報量,107年為84萬6,228人次、108年85萬4,618人次、109年87萬3,668人次、110年89萬2,538人次,111年則大幅成長至98萬8,111人次。劉林義表示,磁振造影過去每年成長1%至2%,一樣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10年延遲就醫的數量累積至111年,該年度成長幅度為10%。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電腦斷層檢查以男性居多。無論是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皆以61至70歲使用量最多。以電腦斷層來看,該年齡層111年有62萬2,506人次,占整體24%,其中以男性居多;磁振造影方面,61至70歲一樣居冠,111年有25萬373人次,占25.3%,男女比差異不大。劉林義說明,電腦斷層主要用於確認器官內是否有腫瘤,例如肺癌等,優點是速度快,但有輻射線疑慮;磁振造影較多用來確認關節、軟組織,例如關節炎等,優點是更清晰,缺點是時間較久,照一次約需半小時。影像檢查單價高,重複檢查對病人也非好事。分析111年健保醫令點數,電腦斷層近114.6億元,而磁振造影近79.4億元。依照就醫科別分析,電腦斷層就醫科別以急診醫學科最多,接續為胸腔內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神經科、泌尿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磁振造影就醫科別以骨科居冠,接續為神經外科、神經科、消化內科、血液腫瘤科、外科、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放射腫瘤科、耳鼻喉科。劉林義表示,影像檢查單價高,電腦斷層單次約3,800至5,035點,而磁振造影單部位每次6,500至1萬1,500點,通常是為了確認病情才接受檢查,重複檢查對病人並非好事。以健保署立場,希望減少臨床重複檢查數量,因此希望醫師開立處方前,若有需要做影像檢查,先至健保署雲端系統查詢,可看一年內病人是否曾做過相關檢查,可先行使用既有資料。多照無益、該照就要照,應給予病人妥善衛教。劉林義說,當醫院介接健保署系統後,雲端將有供跨院重複開立醫囑主動提示(API), 針對30項高額檢查,當醫師要開立處方前,系統會即時回饋,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皆包含在其中。若醫院重複開立處方比例過高,該系統也會定期回饋給醫療院所,讓醫院自行檢視,健保署也基於良善管理人角色,將會啟動抽查。劉林義表示,若患者提出想要做影像檢查需求,醫師應給予病人衛教,讓患者知道「多照無益」,且還可能承受輻射線風險,希望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兼顧病人安全。不過若經過醫師評估,病情有明顯變化,或需要確認腫瘤大小等,就應該接受醫師建議,別因擔心輻射量問題而拒絕檢查,「該照就要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9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高血壓怎麼吃?哪些人是高危險群?「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
「沉默殺手」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愈高產生併發症的機率愈大,對民眾健康將造成威脅。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高血壓並非老人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引發的成因包括,情緒壓力、體重過重、遺傳、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環境因素等,都可能使體內血壓增高,引起原發性高血壓。而三十歲以前發病者,半數與家族遺傳有關。1.父母其中一方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受遺傳而發病的機率極高。2.體質對鈉較敏感,或交感神經較敏感的人。3.體重嚴重超重者,尤指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三十的人。4.個性過於急躁、完美主義、不服輸等內心壓力大的人。5.習慣吃外食或速食,攝取過多鹽分、味精的人。6.本身患有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7.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的人。8.經常抽菸或過度飲酒的人。9.老年族群或血管嚴重老化的人。10.五十歲以前,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50歲以後,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女性更年期有關。高血壓的6種飲食原則高血壓的飲食原則為低鈉搭配得舒飲食,減少鈉的攝取,可以減少水份的蓄積,降低心臟的工作負擔,得舒飲食則是透過增加鉀、鎂、鈣及膳食纖維,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有助於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1.飲食攝取要均衡。2.避免吃入過多的調味料。例如:減少食用湯汁;外食者可準備開水沖淡食物裡的調味料。可要求餐廳不加鹽、味精或含鹽的調味料;避免選擇醃、燻、醬、滷、漬等烹調方式的食物。3.限制含鹽調味料的使用,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必須按飲食計畫使用,如:鹽、醬油、味精等。4.減少加工產品及烘培食品的攝取,如:各類罐頭、麵線、油麵、麵包、糕餅、餅乾、魚肉加工製品、醃製蔬菜、蜜餞等。5.多利用營養標示了解食物的含鈉量。6.食用市售的低鈉調味品如低鈉鹽及低鈉醬油時,需按營養師指示使用。且因其鉀含量甚高,不適於腎臟病患者。 預防高血壓多吃5大類食物想預防高血壓,平日可多吃富含5大類營養素的天然食物:1.富含鉀的食物現代人飲食習慣重口味,很容易吃下過量的鈉,會使血管張力增加而血壓升高,而鉀是細胞內含量最高的礦物質,有排鈉離子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把多餘的鈉與水分排出及使血管平滑肌放鬆,有利於降低血壓,多吃高鉀蔬菜跟高鉀水果皆能幫助攝取足夠鉀。根據國健署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指示,每日應攝取鉀達2500~2800豪克。→建議食物:蕃茄、山藥、菠菜、地瓜葉、香蕉、奇異果、桃子、香瓜等。2.富含鎂的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多吃深色綠葉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果仁和瘦肉等皆能幫助攝取足夠的鎂。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天應攝取320~380毫克的鎂。→建議食物:深綠色蔬菜、米與麥類、南瓜、豆類、堅果、種子、魚類、肉類等。3.富含鈣質的食物鈣能使血管周圍的平滑肌鬆弛,當缺乏鈣質,會引起全身阻力血管的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加大血管阻力。另外,血液鈣離子的變化還可能對動脈硬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乳酪、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及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是平常最易取得的高鈣食物。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日應攝取的鈣質應達1000毫克。→建議食物:脫脂奶或低脂奶類、豆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海菜類、帶骨的小魚、高麗菜等。4.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能幫助膽固醇、鈉的排除,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調節血液中胰島素的濃度在正常範圍,避免高血糖與高血膽固醇造成血管提前硬化,降低血管發生粥狀硬化的風險。蔬果當中的大量纖維素與多醣體是最常見的膳食纖維來源,國健署建議每天應攝取膳食纖維量達25-35公克。→建議食物: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像是燕麥、黑木耳、白蘿蔔、地瓜等。5.富含不飽和脂肪優質油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壓、幫助身體對抗發炎,能降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保持血管暢通。建議多攝取堅果類食物(每日10g)、各種植物油,日常烹煮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脂。→建議食物:種子堅果跟植物油,像是芝麻、杏仁、松子、葵花油、橄欖油等。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及建議食物,知道該怎麼吃才可以預防高血壓及護心了嗎。若你符合上列舉的高血壓高危險群,平日的飲食務必多加注意,才不會被「沉默殺手」悄悄找上門!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參考資料:.元氣網-高血壓疾病百科.國泰綜合醫院-高血壓飲食.國民健康署-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得舒飲食教你輕鬆對抗三高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社區長不出支持服務 精神病患者困在醫院20年/精神照護困境2
自立生活、社會融合是精神障礙者復元之路的關鍵,明年底即將上路的「精神衛生法」修正案,也賦予精神支持服務重任。但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指出,社區支持服務面臨量能不夠,加上少子化、人口老化讓不少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困境,處境雪上加霜。復健機構常額滿 會所連台北也不夠 上萬精障者無處去依據「精神衛生法」,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分為全日型的康復之家、日間型的復健中心等模式,由衛福部心健司主管,機構可向健保申請點數給付;心健司統計,全國合計有87家精神復健機構。陳冠斌說,目前社區照護機構以帶有醫療性質的康復之家為主,因可獲得給付,機構常不願讓精障者離開,導致名額永遠處在額滿狀態。陳冠斌表示,社區精神支持服務如會所、小作所、就業服務站等,能夠幫助病人回歸社區,這也是近年衛福部社家署積極推動、身障權利公約(CRPD)要求的自立生活、社會融合精神,實務上卻面臨量能不夠的困境,就連資源最豐富的北市,只有16處,即使是六都中的台中也只有兩處,出了六都資源更匱乏。精障者社區支持服務中,「會所」是國際認同的精神病人自立生活、重建社會連結的重要模式。為增加會所模式在台灣的密度,社家署兩年前在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下推動「協作模式服務據點計畫」,但至今全台只有29處會所,服務1,500位精神障礙病人,對照於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13萬精神病人僧多粥少。社區資源不足 他囚禁白色牢籠20年 陳冠斌表示,社區支持服務不足的現況下,不少精障者及家屬,只能要求醫院再讓患者留院,他曾遇過有位精障者入院20多年,仍在醫院中「出不來」。平均每位精神病人住院天數達到200天以上,住院費用占健保總額之冠。他也說,精神衛生法修正案明年底就要上路,但自己並不認為在上路前,台灣的社區能「長出」足夠的精神支持單位,若沒有足夠配套措施,精神病人無處可去的狀況將會持續;目前社家署正進行社區支持服務的子法修改,但條文多直接比照「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法」,內容仍太籠統。「隨少子化、人口老化日漸嚴重,精障者面臨老老照顧的問題,社區資源挹注仍太少。」陳冠斌說,社區支持服務是維繫病人生活重要1環,但資源匱乏的情況10多年前就已出現,近年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家人支持力漸弱更加明顯。興隆會所主任張美琦說,多數資院期待病人留在醫療體系,若將病人外轉也以社區復健中心為主,多數精障者要到無處可待、結案後才會來到會所;為了讓醫師認識、認同會所,會所的精障者最近發起在回診時主動向醫師介紹會所。民間社工為精障社區支持主力 待遇差恐補不了社安網 資深社工師李宏文則表示,社區支持服務多由民間NGO提供,但社工薪資結構失衡,公職社工待遇很好、民間社工待遇差,自然導致精神支持服務被掏空的現況。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依照CRPD精神,精障者照護的終極目標是社會融合,但社區支持服務需要投入資源,也要考量非營利組織(NPO)量能是否足夠,社家署「精障者協作服務計畫」中,很大一塊就是進行精障協作模式的教育訓練,對願意投入的NPO人員進行訓練,並安排到相對成形、較有經驗的單位學習會所模式的執行細節。張美美說,除了鼓勵NPO投入,也要在民眾意識提升方面努力,「所有人都應該接受精障者、身障者是社會的一員,職場也要開出符合障礙者條件的職缺。」協作模式據點是否會增加,則須視社安網第3期計畫而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7 焦點.元氣新聞
夜尿心好累?挺過夜尿型中年危機,拒當「一夜七次郎」!
男性步入中年,除了感覺體力變差、腰圍容易變粗,同學會的話題也逐漸從聊3C、聊車子,變成聊健康,感情好一點的,甚至還會比較半夜起來上廁所的次數!大多男性隨著年紀增加,都會有夜尿的困擾,雖說人生「四十不惑」,小心夜尿打亂生活節奏、讓你不知所措!究竟男性朋友該如何面對夜尿困擾,就讓專業試車手Andy老爹為男性朋友發聲,與泌尿科名醫相談來解惑!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困擾很多民眾對夜尿的認識仍一知半解,搞不清楚「夜尿是一種疾病嗎?」泌尿科醫學會監事、尿失禁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恩主公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王炯珵指出,許多人都認為夜尿是一個正常老化的現象,但其實,夜尿本身和許多疾病有關;長期夜尿會引起睡眠嚴重不足,對於健康、工作、婚姻都有負面影響,因此夜尿算是一種疾病。至於怎樣算是不正常?什麼是「夜尿症」?王炯珵醫師說明,醫學上對於「夜尿症」的定義,是「尿意強烈造成睡眠中斷,1晚至少2次以上,屬夜間多尿症。」隨著老化,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ADH),腎臟會在夜間過度工作,產生許多尿液,有9成「夜尿症」患者夜間尿量大於整天尿量的三分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40歲以上民眾,超過4成都有夜尿的困擾,且比例隨著年紀增加而升高,其盛行率不亞於常見的代謝症候群(三高),是國人不可輕忽的健康危機。說不出口?3大夜尿型中年危機很多男性都以為夜尿只不過是小事一樁,而無心改善,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衍生許多問題。究竟夜尿可能會導致哪些「中年危機」?王炯珵醫師為民眾整理如下:【夜尿型中年危機1】健康危機晚上起來尿尿,有可能是疾病的前兆,根據統計,超過75%夜尿頻繁的人士,都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初期,也會出現夜尿明顯增加的徵兆。此外,睡眠品質長期被剝奪,容易引發心血管、代謝、免疫問題,夜尿可說是「隱形健康殺手」。【夜尿型中年危機2】婚姻危機夜尿也和男性面子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男性因睪固酮激素明顯下降,可能影響性慾和勃起功能。幾年前韓國曾做過研究,發現若男性改善夜尿狀況,他們的男性賀爾蒙便會往上回升。【夜尿型中年危機3】工作危機人體大腦中的「膠淋巴系統」執掌排毒,並且在我們睡覺時工作,宛如「大腦的夜間清潔隊」,若夜間睡眠頻頻中斷,會導致排毒功能變差、免疫力下降、記憶力不足或失眠,影響白天的工作表現,長期下來還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風險。正確治療、穩定服藥,找回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幽默地表示,過去人們常用「一夜七次郎」形容男性雄風,但在泌尿科臨床上,「一夜七次郎」指的是半夜起來上廁所七次。很多患者都拖到症狀嚴重、困擾不已時,才選擇就醫。事實上,只要一個晚上需要起床上廁所2次以上,就應該要盡速至泌尿科就醫,早期發現,方可早期治療,透過專業的診斷、穩定服藥,還給患者一夜好眠。王炯珵醫師說明,目前夜尿已有藥物可以治療,透過口服抗利尿激素,可減少夜尿狀況。搭配生活習慣改變,如:睡覺前不要喝太多水、白天適度運動、有助於在晚上減少尿尿的情形。呼籲大眾建立並推廣「夜尿症是一種疾病」的正確觀念,幫助中年熟男積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找回幸福人生下半場。
-
2023-07-26 醫聲.慢病防治
抽菸每年致140萬國人生病 菸稅比卻低於世衛建議
台灣菸價、菸捐多年沒有調漲,無法有效降低吸菸率,每年耗費於吸菸及二手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資源達800億元,整體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今舉辦「健康捐政策與永續健保財源」座談會,高發會理事長楊志良表示,台灣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面臨財務架構失衡、醫療人力短缺及醫療階級化等三大挑戰,這些問題卻因選舉因素被擱置討論。楊志良說,面對台灣健康永續政策與菸品健康捐調漲策略,各黨總統候選人或是想要參選總統的人應回應菸捐調整、改革健保政策,以促進整體社會健康老化。楊志良指出,國際上屬於健康的國家,如澳洲、紐西蘭一包菸品價格,約新台幣500元,最不健康的甘比亞,一包菸品為新台幣25元,顯見健康與菸品的價格呈現非常漂亮的反比,當菸品價格愈低,民眾愈不健康。楊志良不吸菸,今天於座談會前,他特別到便利超商詢問,現在一包菸最便宜及最貴的價格,分別為70元及140元,為了國人健康,他認為菸價確實有調整的必要。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健保收支不平衡,預防投資少,臨床醫療療多,就公共衛生的立場,呼籲政府重視菸價與菸害的控管,降低治療成本,增加健康投資。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所長黃勢璋說,台灣高齡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健保也可能面臨破產,如何提升國人健康實屬重要,以國人十大死因觀察,其中癌症、心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等7項死因和吸菸相關,若能提高菸價、菸稅,即可降低菸品使用量,促進國人健康。黃勢璋表示,世界銀行曾研究發現,煙草價格每提高10%,菸草需求量隨之下降,其中高收入國家降低4%,低收入國家為8%,而為防止菸稅效力隨著通貨膨漲、國民所得成長而削弱,如澳洲、英國、法國等已設定菸稅自動調整機制,台灣也應設有相關機制,以價制量。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菸品稅負比率不應低於75%,但目前台灣僅為50.78%。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說,吸菸一年造成140萬名國人生病,2.5萬人死亡,政府為降低菸害,應每兩年調高5元菸價,讓菸品稅負比率逐年接近75%,以降低國人吸菸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25 失智.大腦健康
排便不只跟痔瘡有關 研究發現便秘還可能影響大腦老化風險
排便是人體一項重要功能,排便的次數則因人而異,不過根據發表在2023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的一項研究顯示,便秘的人(即排便間隔三天或更長時間)在認知測試中得分低於傾向於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的可能性高出73%。事實上,2018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約16%的成年人患有便秘,其中由於缺乏運動和膳食纖維等與年齡相關的因素,以及使用可能導致便秘的藥物副作用,便秘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據研究新聞稿稱,慢性便秘與發炎、荷爾蒙失衡和焦慮或憂鬱等長期健康問題有關。為了探究這些問題,該項研究團隊檢視過去三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共計超過十一萬名成年人的隨訪資料,發現排便頻率較低與認知功能較差有關。與那些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便秘的人其認知能力明顯較差,兩組之間的差異大約相當於衰老三年。另外,每天排便兩次以上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也略高。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約五百名研究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組數據。他們發現,腸道中幫助消化膳食纖維的細菌較少的人,排便次數較少,認知功能也較差。該研究作者、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助理教授Dong Wang在新聞稿中表示,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師與患者討論腸道健康和便秘問題非常重要,尤其是當患者年齡較大時。他建議,預防便秘和改善腸道健康的干預措施包括採用富含高纖維和高多酚食物的健康飲食,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服用纖維補充劑;每天喝大量的水;並進行定期的體育活動。 需留意的是,該研究結果尚未經專家審查並在醫學期刊上發表。阿茲海默症協會醫學和科學關係副主席Heather Snyder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的身體系統都是相互關聯的。當一個系統出現故障時,它會影響其他系統。儘管如此,關於消化系統的健康與長期認知功能之間的聯繫,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會發現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的新治療方式和降低風險的方法。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哪些?當大腸肌肉無法有規律地正常運作,以致糞便未能正常排出體外,造成便秘。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方式因素、藥物和本身有其他疾病等。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所有年齡層的人都可能偶爾出現便秘,但某些風險因素會使人們更有可能持續便秘或稱慢性便秘。以下為可能導致便秘的危險因素:.年齡。與年輕時相比,65歲以上的人通常活動量較少,新陳代謝較慢,消化道肌肉收縮強度較小。.女性,尤其是懷孕期間和產後便秘。荷爾蒙的變化可能會使你更容易出現便秘。.沒有吃足夠高纖食物。纖維有助於食物通過消化系統。.服用某些藥物。.患有某些神經系統(大腦和脊髓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看更多便秘預防方式【資料來源】.Constipation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Aging and Decline.Constipation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Study Finds.Pooping only every 3 or more days link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research finds
-
2023-07-24 醫療.精神.身心
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 心理師給實用3建議
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在會談室內,經常聽起案主這樣描述家中的長輩。 「我爸退休半年,這幾個月他出門的次數變少好多!很奇怪,明明沒受傷,卻說這裡痛那裡痛,帶他去檢查,也檢查不出病因來。」「我媽媽最近好健忘,連要採購些甚麼都記不住,她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變得愈來愈不想出門,我覺得她好像愈來愈不開朗了。」「我婆婆最近的事情記不住,但過去的事情記得可清楚了。老愛翻舊帳,看什麼都不順眼,搞得我每次回家都壓力好大。」他們提及的活動強度下降、頻率減低、容易疲倦、主訴疼痛、健忘、翻舊帳等狀況,其實,經常容易被解讀為長輩們老化的正常現象,卻輕忽了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要的訊息──老年憂鬱症。 ▍ 長輩們不為人知的困擾,容易導致憂鬱 長輩們已屆一般認為可以享福的年紀,許多人總認為退休後的他們一定是無事一身輕吧!沒注意到長輩的生活中,其實也有一些隨著年齡漸長而出現的煩惱……在長輩相近年齡的朋友圈裡,因老化導致的失能與死亡名單,將隨著年紀漸長而越來越長。雖然他們不把生老病死這類事情掛嘴邊,或是有時講得很豁達;實際上,看著身邊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世,他們也知道,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 如果這時候長輩的身體還有病痛在身,更容易產生憂鬱症狀。 長輩這樣的煩惱,通常難以跟青壯年期的兒孫輩提及。一來因為面臨的人生階段不相同,兒孫可能難以理解;二來也不希望讓兒孫輩擔心。老人家要不就是將這些苦往心裡吞、悶在心裡,成天疲倦、無活力,也不快樂。要不就是將擔心轉化為憤怒暴躁的情緒,形成兒孫輩對老人家產生凡事看不順眼、愛翻舊帳、脾氣不好的印象。若兒孫輩、伴侶對於這些轉變不夠敏銳,可能使老人家的憂鬱更加嚴重。 ▍ 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求助者通常並非長輩本人 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104年度自殺高風險通報資料,經分析後發現65歲以上老人有10.8%至26%曾出現憂鬱傾向,25.5%的長者係因憂鬱情緒無法及時紓解,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在我的經驗裡,主要照顧者要感覺長輩在生活上、心理上對自己的依賴日益增加,才求助心理諮商的協助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老年憂鬱症在作祟。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因不明的身體抱怨。長輩的主要照顧者經常需要陪同長輩至醫院進行檢查,卻一再經驗到檢驗報告上顯示沒有問題,長輩卻仍舊不適的現象。其次,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來,也記不住。過去,長輩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今卻常對主要照顧者訴說自己感覺疲倦、無力,無法如過去一般自行滿足生活基本需求。此時,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許多人有共同的疑問,「如果長輩真的診斷有憂鬱症,除了配合身心科的藥物治療外,身為晚輩的我們,還能替長輩做些甚麼?」 建議一、如果困擾的是家屬,建議家屬先求援許多時候家屬會因長輩經常需要就醫,而在生活上感覺到老人家依賴漸增;心理上則須承受長輩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望感、抱怨等,而備感壓力。這時,如果長輩也願意配合就診、進行治療,會是皆大歡喜的情景。若因為長輩不願就醫、情況也未轉好而衍生衝突,且無法立刻改善時,建議照顧者自己先尋求心理諮商,找到方法與長輩相處、自我調適後,才能有效協助憂鬱症的長輩。 建議二、協助長輩建立社會人際支持 長輩的困擾通常不會與兒孫提起,如果有同年齡的生活圈、專業支持團體,可以協助紓解長輩們內心的擔憂,學習如何面對老化、生病、失能與死亡這類議題,將對老年憂鬱很有幫助。可留意老人家是否有可以固定聚會的場所或群體,這個聚會能否對老人家自己的因應有正面幫助。若老人家平日就有類似的社會支持團體,建議你可以撥空陪他們參加。如果老人家沒有類似的團體能支持,也可以從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宗教團體開始,建立社會人際支持。建議三、轉換長輩看待人生的眼光 當長輩們陷入憂鬱情緒時,除了聆聽長輩們的訴說以外,建議可以帶長輩回到當下,去細數目前擁有的有形、無形資產。對許多長輩而言最大的資產,是兒孫輩付出的時間、陪伴。讓長輩發現自己在兒孫身上造成的正面影響,能夠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人生意義。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常留意老人家的飲食、睡眠、心情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轉變,提供即時協助。身為家屬的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才能陪伴長輩們一起面對憂鬱症帶來的人生課題。延伸閱讀1. 【照顧者資訊】紓解壓力,家庭照顧者不孤單-全臺支持服務據點 2. 不需太堅強!照顧者喘息專線-我們願意聽你說話
-
2023-07-2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守住鼻子呼吸 找回自然療癒力
COVID-19大流行還沒真正走入歷史,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已經等不及要邁開腳步,將健康方面的挑戰留給個人面對。這些挑戰包括重複感染以及長期的後遺症。有些朋友自覺體力大不如前,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腦部認知和反應都有明顯障礙。這不光影響個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對社會醫療資源也是沉重的負擔。從免疫的角度來談,無論是短期症狀或長期後遺症,離不開過度發炎,也就是免疫系統不成比例地隨時在反應,甚至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攻擊目標。長期自體免疫異常,更易造成身體失調。我一再強調要從「抗發炎」和「抗老化」著手,透過呼吸、運動、飲食、心理管理、靜坐,從最根本的體質切入,為身心不斷擴大的過度發炎和退化踩剎車。在各種方法中,呼吸,可以說是起帶頭的作用。我在《真原醫》已帶出許多呼吸練習和相關的靜坐方法,更在《呼吸,為了療癒》談到,要得到呼吸帶來的療癒,首先從守住鼻子呼吸開始。其實,光是守住正常鼻呼吸,人體就有足夠防禦能力來抵抗大部分呼吸道感染疾病。鼻子是我們面對外界挑戰的第一道防線。每天進出鼻腔的大量氣體,會經過鼻子內部的結構而讓流速慢下來,並進行濕度和溫度調整,減輕對體內氣管和肺部的衝擊。此外,透過鼻子呼吸,我們已經隨時在抵抗進入呼吸道的病原。很有意思的是,一個人只要採用鼻子呼吸,就更容易維持鼻子呼吸。即使因為過敏或感冒而鼻塞,還是盡量守住鼻子呼吸。這原理很簡單,透過鼻子呼吸,鼻竇累積的一氧化氮才有機會進入呼吸道更深處,幫助放鬆呼吸道的血管和肌肉,減輕鼻塞困擾。我會提醒鼻塞的朋友,不要因為覺得吸不到氣而更用力吸氣。先將呼吸速度降下來,甚至稍微閉氣幾秒,然後試著鼻子輕輕吸氣,鼻子輕輕呼氣。這麼做,就會發現儘管鼻子沒那麼通,空氣還是會找到它自己出入的途徑。對大多數有鼻塞困擾的朋友來說,問題其實不在於鼻子吸不了氣,而是在於勉強自己吸太多氣,甚至乾脆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只要觀察就會發現,感冒時的不舒服往往是一早起床時最明顯,很可能是睡眠中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所導致。連續幾小時張口呼吸,呼吸道周圍的血管、支氣管變得緊縮,黏膜脫水,讓呼吸道進入緊迫狀態,運作更困難。還好,改變可以從很簡單的方法開始。要恢復正常的呼吸,我們可以把呼吸的責任交還給鼻子,盡量減少嘴巴代償的情況,也就啟動了身心的自我療癒。回到鼻子呼吸,把呼吸的速度降下來,很快就能體會到肩頸背部開始放鬆。透過呼吸帶動的諧振,還可以影響自律神經的平衡、心臟的跳動、血管的收縮、血液氣體和廢物的交換,進一步影響到全身每一個部位。這對於身心長期緊繃、有慢性病體質、或希望從COVID長期後遺症走出來的朋友,特別有幫助。呼吸的科學,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藏,但這一套理論需要親身執行,才能發揮作用。除了寫書,我也透過「清醒的呼吸」全球線上活動,用兩個月的時間,透過呼吸,找回我們生命最不費力的步調,把生命最完美的諧振或同步運作找回來。呼吸,是輕鬆找回身心療癒力、恢復健康和快樂的鑰匙。這把珍貴的鑰匙,只等著你我親自拿起,親自去啟動生命的療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鐵腿怎麼辦?專家教你鐵腿發生時比按摩更快恢復的自救方法
難得出國旅遊,第一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兩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四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鐵腿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台灣運動物理治療學會秘書長簡若恩表示,鐵腿不是乳酸堆積,乳酸很快就會代謝掉,但鐵腿通常發生在運動後24到72小時內,又稱為遲發性肌肉痠痛,是肌肉纖維微小拉傷或肌肉筋膜之間的沾黏被破壞,所引起的輕微發炎反應,會有局部紅腫熱痛的現象。至於疼痛,是因為發炎物質產生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的速度,逐漸累積,刺激到肌肉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神經,引起疼痛不適感外。也會因為疼痛閾值降低,造成疼痛敏感的情形。當鐵腿發生時,反而要繼續輕度活動,才會好得快。簡若恩表示,有時運動選手訓練強度拉高,也會鐵腿,這時不會建議他休息不動,反而會請他去做輕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作為動態的恢復。因為輕度活動可以帶動身體溫暖、循環變好,發炎物質可以更快被代謝掉,提早舒緩痠痛;假使休息不動,反而要花更久時間才能緩解鐵腿的不適。活動量力而為,或穿彈性褲提升肌肉收縮效率。「要預防鐵腿,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能耐。」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骨科名醫葉文凌說,如果知道活動量很可能會超過自己的負荷,就要量力而為或是採取輔助手段,例如穿著彈性襪或彈性褲,可以幫助提升肌肉收縮效率,減少肌肉的勞累和傷害,不過這類機能服飾的缺點就是比較悶熱,穿一整天會有點不舒服。除了不要超過自己的能耐,提升肌肉量也是預防鐵腿的好方法,特別是肌肉快速流失的中老年人。葉文凌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大約從25歲開始逐漸老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運動員大約35歲就要從第一線退下來,就是因為速度節奏逐漸跟不上了。增加肌肉量可防鐵腿,出國前3月前就要開始訓練。葉文凌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女性荷爾蒙、雄性素都會減少,結果就是肌肉流失速度加劇,肌肉量減少也會提升骨鬆的機率,變成肌肉、骨質雙雙流失的局面。如果中年以後沒有繼續積極訓練、維持肌力,以前年輕時一口氣走5公里沒問題,漸漸可能會力不從心,甚至造成急性運動傷害,例如抽筋、鐵腿,甚至是壓力性骨折。「想為了出國旅遊增肌,至少3月前就要開始做。」葉文凌建議,除了養成運動習慣,增肌期間也要注重營養及蛋白質攝取。建議每1公斤體重可以吃1.5公克的蛋白質,選擇魚肉或雞胸肉,比較沒有油脂過高的問題。出國期間也不要因為怕胖就不吃澱粉,反而應該要吃,因為旅遊期間走很多路,澱粉類是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不應在身體正需要的時候減少攝取。走路護腿4重點走路前,先做下肢伸展運動。簡若恩建議,出國旅遊每天出門走路前可先做下肢伸展運動,例如站姿將單腳往後拉,可伸展大腿前側和髖關節;站姿體前彎可伸展腿部後側;再者是可以靠牆翹角尖,伸展小腿後側。每個動作停留2、3秒即可,如果是去天氣比較冷的國家,伸展更要確實,能避免肌肉拉傷,建議每個動作多做幾回合。帶小球,放鬆足底筋膜炎。簡若恩建議,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一顆小按摩球,坐在椅子上,用腳掌輕輕踩著按摩球畫圈,就能放鬆緊繃的足底筋膜。行前也可以找物理治療師評估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並學習用肌內效貼布輔助足弓支撐的貼法,出國時自己貼,分擔足部的壓力,可減少足底筋膜發炎疼痛的機會。鐵腿了,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簡若恩提醒,已經鐵腿的時候,最好不要再用按摩滾輪用力滾腿,有些人以為這樣就能消除鐵腿,而且要愈痛愈好,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鐵腿就是肌肉已經有一些微小傷害,如果還用按摩器大力去滾,可能會更痛。出水泡,擦凡士林貼OK繃。如果腳上磨出水泡,建議只要用凡士林擦,然後以OK繃覆蓋就好。建議不要把水泡弄破或把皮掀開,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傷口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療.骨科.復健
肌少症前期「力弱症」!「3大指標自我檢測+3招運動」教你預防肌少症、改善力弱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肌肉力量下降,便有可能罹患「力弱症」。力弱症為肌少症前兆,若能在早期發現「力弱症」,便能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長者常見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骨質疏鬆症、腦中風及慢性疾病等。其中肌少症會增加長者罹患慢性疾病與增加死亡風險,在近年備受討論。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邱弘毅所長提出,透過早期發現「力弱症」能更有效評估並預防肌少症。究竟力弱症是什麼?有力弱症者,該如何預防肌少症呢?先來了解何謂「力弱症」。早期發現「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力弱症(Dynapenia)」為肌少症前期,指的是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由於骨骼肌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力弱症者會感到虛弱或疲倦,並增加跌倒風險。隨著骨骼肌力量退化,將導致功能障礙甚至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林立峯副教授林立峯副教授表示,肌少症成因包括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其特徵為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失能、死亡風險,常見共病包含骨質疏鬆症。而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並不是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有62%的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發展為力弱症,以及有10%力弱症會進展成肌少症患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然而有90%的髖部骨折是因為跌倒所致,且年長者發生髖部骨折後,約有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並有20%會在6個月內死亡。肌少三部曲「力弱–肌少–失能」,早期檢測力弱、降低失能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力弱檢測3大指標2010年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Sarcopenia)」,並在2019年AWGS會議上修訂肌少症診斷數據,並增列「疑似肌少症」的篩檢標準,即為「力弱症」。力弱篩檢標準包括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功能:STEP 1 肌肉量正常◆肌肉量計算: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四肢骨骼肌量/身高平方。 STEP 2 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差◆肌肉力量檢測=男性手握力小於<28kg;女性手握力小於<18kg。◆身體功能評量=6公尺步行速度<1.0 m/s。若肌肉力量或肌肉功能任一項不足,即為力弱症。力弱症與肌少症的差異則為肌肉量。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4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20%。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有高度相關,55歲以上即為高風險族群,老化造成身體機能下降、肌肉力量不足,未來力弱症人數將會提升,加上肌少症不易逆轉,因此,預防肌少症不能不慎。力弱症對健康3危害如下:1.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林立峯副教授說明,相較於肌少症患者,力弱症患者通常具有較高體脂肪率、粗腰圍,可能導致身體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2.影響行動能力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是年長者日常活動功能惡化的主因,與沒有力弱症、沒有腹部肥胖的人相比,患有力弱症且腹部肥胖者的步態速度下降更為顯著,建議透過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改善。3.增加骨折風險雖然力弱症患者常見高體脂、粗腰圍,但由於肌肉力量不足抵消了肥胖對手腕、手臂、髖部、脊椎和其它骨骼骨折的保護作用,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林立峯副教授也解釋,力弱症並非體態肥胖者的專利,年紀、身體機能老化才是主因。此外,有研究發現,近年新冠肺炎患者局部肺纖維化發生率為2-6%,若惡化成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增加罹患力弱症風險。活力樂肌3招改善力弱症 預防肌少症肌少症不容易逆轉,且目前肌少症僅能以運動及飲食來改善,因此在力弱時期就應該開始預防肌少症。經亞健康銀髮族體適能測試發現,有60%的登山族仍有力弱風險,即使有進行登山運動,但年長者運動次數可能間隔較長,仍有肌肉力量不足的力弱風險,林立峯副教授建議應保持肌力訓練且加強重量訓練,才能幫助預防力弱。學會「活力樂肌3招」坐姿屈膝抬腿、站立抬腿和深蹲,進行下肢阻力訓練,改善力弱狀況:「活力樂肌3招」每日運動,有助於降低力弱症患者發展至肌少症之風險。(圖片提供/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延伸閱讀:.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退休三年至今身材未走鐘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健康9字箴言大公開.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養生.聰明飲食
葉黃素能助眠、預防白內障!多吃深綠色蔬菜、蛋黃可補充,但膳食纖維恐影響吸收
隨著現代人使用3C產品的普遍,補充葉黃素幾乎是國民運動。很多人使用葉黃素會認為高劑量偶爾吃1次即可,但其實眼睛需要持續攝取葉黃素一段時間,才有辦法讓血液中的葉黃素聚集在黃斑部,達到一定濃度,對保護眼睛才會比較有幫助。葉黃素預防黃斑部退化 還能降低白內障發生事實上,葉黃素屬於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是眼睛黃斑部中重要的植物色素,可以幫助吸收藍光或紫外線,減少光線帶來的自由基傷害。攝取葉黃素,能為身體帶來的好處包括有:▸1.預防黃斑部退化:它和玉米黃素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可抑制自由基在體內所造成的破壞;也可過濾藍光,以減少藍光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2.降低白內障發生率:葉黃素可以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能降低眼睛老化的風險,但白內障的發生還是與年齡、糖尿病、抽菸、高度近視、太陽照射相關。▸3.改善睡眠:已有研究指出,葉黃素能改善睡眠品質。有研究顯示,葉黃素可以對睡眠時間的長短起潛在的作用,讓人體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深綠色蔬菜葉黃素含量較高 建議攝取量曝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葉黃素每日服用上限為每公斤2毫克;美國FDA則建議,葉黃素每日攝取量為6毫克,可預防黃斑部病變。葉黃素主要是以深綠色蔬菜含量較高,例如芥菜、甘藍、綠花椰、南瓜等,其他像是蛋黃也葉黃素很好的天然來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飲食中若含有過量膳食纖維,將會影響葉黃素的吸收。延伸閱讀:.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多吃14種蔬果補充.魚油和葉黃素對延緩眼睛老化、改善乾眼症有效嗎?教授這麼說.深綠色蔬菜護眼又養骨!還有利抗癌、抗發炎,好處不只這樣★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高齡社會
身障、長照都能用 長照司7月將推「共融據點」試辦計畫
人口老化,長照需求增加,一個家庭中可能同時有身障需求、長照需求的個案,不過現行制度,身障據點及長照據點分屬不同體系,衛福部今年下半年將推出「長照與身障家照共融據點試辦計畫」,預計7月底公告,鼓勵各縣市新設共融據點,讓身障及長照個案皆可在同一據點接受服務。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照顧是一項專業工作,若有人一起協助,讓家中主要照顧者身心壓力獲得緩解,也能提升生活品質。考量現行身障據點服務身障對象,家照據點則服務長照對象,但一個家庭中,可能同時有身障、長照對象,因此希望試辦共融據點,提升、強化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讓民眾未來不必再分身障或長照據點。祝健芳表示,全台家照據點有121處,但身障據點僅45處,身障據點可近性較低,因此希望透過試辦計畫,磨合出不錯的推動模式,讓共融據點成果可以複製、持續擴增。祝健芳表示,因新設置共融據點,需要找願意承辦的民間單位、場地及人員,先前與22縣市開會說明,後續盤點出有10縣市較有意願,因為剛好這10縣市的行政部門是統合同一局處負責2邊業務,試辦計畫將會提供人員及業務費。但有許多民間單位擔心,自己原有的主體性會消失,因為身障、長照2族群照顧者仍有需求上差異。祝健芳說,要看不同民間組織自己的專業性及熟悉領域,因此試辦計畫未來可以新設多少共融據點,仍要看地方提案狀況。
-
2023-07-21 失智.大腦健康
多吃藍莓、堅果能預防失智?預防失智最好的「麥得飲食」有哪4個重點?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可能罹患失智症,造成家庭負擔,不妨可從飲食著手,預防失智症上身?營養師劉怡里建議,可以多食用藍莓、堅果、雞蛋等三大預防失智的「護腦食物」,飲食方式則採行「麥得飲食」,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雞肉、魚肉、豆製品、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防失智三大護腦食物●藍莓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賴思吟表示,藍莓為紫色含有大量花青素,於植化素中屬於類黃酮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以維護神經、血管,有助遠離或延緩失智發生的風險。藍莓屬於水果,一般人每天可以攝取2至4份水果,每份攝取量約為一個飯碗8分滿,吃藍莓仍須搭配吃其他水果,讓食物攝取更豐富、多元。●堅果堅果含有維生素B群、亞麻油酸及鉀、鎂、鋅等礦物質,其油脂為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以促進腦部細胞的抗氧化作用,同時保護心血管,建議攝取量一天約為10顆,或一匙免洗湯匙的份量。賴思吟說,如果年長者牙口不好,無法咬碎堅果,也可以磨成粉,加入牛奶、豆漿一起飲用,其實國人堅果攝取普遍不足,鼓勵養成固定攝取的習慣。●雞蛋雞蛋蛋黃富含卵磷脂,為腦部所需的營養成分,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可以代謝血管內不好的油脂,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血液流速,可以降低失智風險。賴思吟指出,許多人擔心吃太多蛋,攝取過多膽固醇不利健康,其實經研究證實,吃雞蛋與體內膽固醇增加並無直接關係,以健康民眾來說,一天可吃1至2顆雞蛋,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等患者,還是需要注意攝取量,一天1顆即可。「麥得飲食」預防失智症失智症致病原因很多,其中一種為血管性失智症,此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有關。劉怡里說,若要預防失智症,必須從飲食著手,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因此,除了吃藍莓、堅果、雞蛋等護腦食物外,也須多攝取結合地中海飲食與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1.全穀雜糧類取代白米飯:因全穀雜糧類為膳食纖維,含植化素,有助抗氧化、降血壓及體內發炎情形。2.雞肉、魚肉等白肉取代牛、豬、羊等紅肉:紅肉多含飽和脂肪酸,長期攝取恐使自由基等氧化物質增加,身體易發炎,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雞肉、魚肉多含不飽和脂肪酸,多攝取可以降低血脂,避免心血管疾病及中風。3.油脂部分:多攝取橄欖油、苦茶油,少用豬油、牛油,堅果的油脂也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多攝取可對抗體內氧化情形。4.多吃豆製品及蔬菜、水果:豆製品包括豆腐、豆乾等;多吃深綠色蔬菜,含維生素B群;水果可吃藍莓、草莓、桑椹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多酚類,可以抗老化,避免細胞病變。國人要遠離失智症,賴思吟說,除注意飲食外,應養成正常生活作息,多運動、戒菸、戒酒、避免肥胖等都要一併考量,平時一定要多吃蔬菜、多喝水,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0 醫聲.醫聲要聞
留下資深護理師 衛福部擬推多元彈性排班制/護師品質2
日前一名護理師於臉書貼文「你知道嗎!以後可能不會有護理師了」,揭露護理師低薪、過勞等嚴重問題,去年至今全台逾1700名護理師離職,近日醫院評鑑為符合標準護病比,護理師短缺下只能關病床,暫緩不急迫手術。護理師留不住,衛福部除了替護理師爭取加薪,近期也將祭出多元排班計畫,盼提供多元選擇,留著資深護理師。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調查,全台護理人員持有證照約31.5萬人,但僅有18.6萬人執業,留任率不到6成。國衛院2014年調查,推估2024年台灣可能缺2.4萬名護理人員,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認為,當時未預測到新冠疫情,對預測數持保留態度。過去調查,全台每年約增加5000名護理人力,醫院護理人員空缺率約5%,新冠疫情後,110年僅增2500名,空缺率增至6.5%,在每年1至4月皆是人力缺乏期,5月起將回補,人力高峰則落在新進畢業生補足後的8至10月,不過過去2年因應考試科目調整,錄取率下降10%,的確影響人力來源。「留住資深人員才是我們的根本。」蔡淑鳳表示,雖然新進人員是主要人力來源,但醫院仍要留住資深人員,而不是靠新人來補,尤其當人口老化,照護、就醫需求增加,留住資深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蔡淑鳳表示,分析護理師離職原因,重要因素包括薪資待遇,以及臨床工作負荷過重,衛福部祭出多項政策,包括調整適當護病比、住院整合照護計畫,以照護輔助人力減輕護理師負擔,但仍未守住人才流失。衛福部監測,護理人員有96%都是女性,7成超過30歲,最多離職年齡落在35至45歲之間,他們至少有8至10年經驗,可能因為需要照顧家庭、或其他因素而離開,「他不是不喜歡護理,但離開是很大的損失」。「現在除了薪資提升,我們更希望讓職場排班更多元彈性。」蔡淑鳳指出,過往醫院為符合法規、排班過於結構化,對護理人員來說彈性不足,今年下半年起,衛福部先與公、私立醫院護理部主管以工作坊形式討論出多元排班可能性,將推出「醫院排班多元彈性模組發展」試辦計畫,研發模組後,讓未來醫院排班不再只有三班制,而有更多彈性自主空間。蔡淑鳳舉例,比較喜歡都上白班、小夜班或大夜班固定班別,或無法配合三班制者,可以選擇兼職方式,例如一到五僅上白天4小時,下午回家顧小孩等,無需完全離開職場,可以彈性調整成醫院人力庫,因應不同年齡層護理師需求,或許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工作。她不諱言,此試辦計畫想法參考美國、瑞士醫院作法,隨著工作型態有不同福利,讓護理師有多元選擇,可大幅增加留任率。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認為,護理人力不足,勢必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一再發生,若醫院持續徵不到人,恐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損害的就是護理人員職場安全以及病人安全雙重危害。針對衛福部考慮祭出排班多元制度,她說,以工會立場,樂見有更多能留住護理人員的方法,但是否能落實且合法,都希望政府拋出具體明確的政策,且若要採用兼職,也須符合專業薪資待遇。延伸閱讀:護師人力荒 疫情欠實習債 照護專業受挑戰/護師品質1
-
2023-07-20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肌力訓練和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專家曝能預防常見3種疾病
目前已知肌肉量從40 幾歲開始就會急遽減少。在腿部肌力的部分,80 幾歲時,肌力會剩下20 幾歲的一半。肌肉量的減少是臥床不起的原因之一,預防與改善的絕招就是肌力訓練。在肌力訓練的基本理論中,一般成人提高效果的標準肌力訓練方法,是採用8 至10RM(進行8 至10 次後,即達極限的負荷)來進行。藉此即可一邊挑戰各種項目的高重量肌力訓練,一邊提升肌肉量與肌力。不過對於肌肉量少、肌力低的高齡者或兒童,甚至是體力差的人來說,有可能很難採行這樣的運動。近年來,被推薦用來代替這個的運動之一,就是每週2 至3 次,每次10 至15 分鐘,用自己的體重或1 至4 公斤的輕量啞鈴來做的慢速訓練。不過這種慢速訓練,若要安全地將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認識身體的構造,配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是很重要的。這對於(a)預防代謝症候群、(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c)預防失智症也非常有效。以下就一項一項來看吧!(a)預防代謝症候群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指的就是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同時在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中,合併有兩種以上的狀態。如果堆積太多內臟脂肪,有可能導致動脈硬化,最後恐怕會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危及性命的疾病。人是靠肌肉活動身體、產生熱能並消耗醣類或脂肪。如果肌肉變小,能量消耗會減少,脂肪會增加,有可能演變為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肌力訓練之間,也是透過前述的「動保熱血」連結在一起。肌肉中有一種叫「肌脂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肌脂蛋白基因被破壞的老鼠,比一般的老鼠更容易因高脂肪飲食而肥胖,也會罹患糖尿病。肌脂蛋白具有讓肌肉更容易產生熱能,以燃燒脂肪的功用。如果肌肉量少,肌脂蛋白也會比較少。此外,目前也逐漸發現一件事,就是肌肉也會發揮內分泌器官的角色,分泌出似激素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肌肉激素」。最先被發表出來的肌肉激素,是一種叫介白素-6(IL-6)的細胞激素,據信具有以下這些作用:① 腦部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② 對脂肪細胞產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③ 對肝臟產生作用,促進肝醣分解。④ 動脈壁的抗炎作用(預防動脈硬化)。最近新發現的「肌肉激素」中,則有「鳶尾素」。鳶尾素是透過運動由肌肉分泌出來的物質,能將「白色脂肪褐色化」,變成「米色脂肪」。這種米色脂肪細胞,是利用脂肪能量來產生熱能的脂肪,因此應該也可說是一種「容易消除的脂肪」。此外,做肌力訓練能得到一些短期效果,經由感覺神經傳遞刺激到大腦,進而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等,以促進脂肪分解。(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所謂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等運動器官的衰退或障礙,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風險狀態。造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包括① 半身肌力衰弱、② 平衡能力衰弱、③ 骨骼或關節的疾病等等。① 與② 雖然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事,但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加以預防與改善。③ 的骨骼或關節疾病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症等等,必須接受醫院的處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衰退,稱作「肌少症」。通常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減少,最終演變成肌少症。平均來說,過了20 歲以後,體脂肪就會開始增加,肌肉則是過了30 歲以後開始減少,大約從45 歲開始會很明顯地減少。在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中提到的「下半身」,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部位。下半身的肌肉在到了80 幾歲的階段,會減少到20 幾歲時的一半。隨著肌肉日漸減少,不僅活動量會減少,更會陷入肌肉進一步減少的「負向循環」,提高跌倒、臥床不起的風險。高齡者肌肉量減少所造成的肌力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有的人則顯得年輕有活力。長期持續做肌力訓練的人,大部分都非常朝氣蓬勃。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c)預防失智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就屬Buchman 等人的研究(2012)。他們針對716 名平均年齡為82 歲的健康高齡者,進行為期3 年的調查,調查運動追蹤器所記錄的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並在報告中指出低活動量組的發病率,比高活動量組高出2.8 倍之多。此外,Larson 等人(2006)亦針對1740 名65 歲以上的高齡者,進行為期6 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報告顯示,每週至少3 天走路15 分鐘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會變成約0.6 倍。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釐清為什麼運動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很多用小鼠或大鼠做的動物實驗都顯示,運動(跑步)會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讓迷宮學習更有效率。由於大腦海馬迴是短期記憶的中樞,因此據信對於失智症與兒童的學習都有深刻關聯。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發現。實驗顯示,運動會使肝臟或肌肉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僅讓肌肉變粗、讓骨骼變強壯,同時也與腦中BDNF 的增加有關。此外,藉由運動從肌肉分泌出來的肌肉激素之一「鳶尾素」,有可能會促進海馬迴中的BDNF 生成。因此,透過運動也有可能從肌肉分泌出預防失智症的物質,不過其中的相關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據聞亞里斯多德曾說:「走路可以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或許其中的祕密就藏在肌肉中。(d)健康壽命與肌肉我們能以健康狀態存活下去的指標之一,包含「健康壽命」。所謂的健康壽命,就是能夠自立且健康生活的期間,而不會因為臥病在床、失智症等原因需要長期照護。「健康壽命」=「平均壽命」-「需要照護等支援的期間」在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早已分別超過80 歲與86 歲,但健康壽命卻是男性71 歲、女性74 歲。也就是說,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必須依賴別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如何能在避免臥床不起的前提下享受人生」與「盡量縮短需要照護的期間」等課題,也是今後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議題。至於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利用慢速訓練等方法來鍛鍊肌肉。筆者本身今年已邁入65 歲,不但感覺體力逐漸衰退,跟當年的健美運動員時期相比,肌肉量也減少相當多。不過藉由科學式的學習與實踐正確的運動知識,對於老化的不安逐漸轉變為安心與期待。我想用適合自己身體的最佳姿勢,持續地做肌力訓練。對於筆者來說,鍛鍊肌肉是豐富人生色彩、打造快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就是在打造身體;打造身體就是打造人格;打造人格就是在打造幸福;打造幸福就要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開始。繼「動保熱血」之後,我又自創了一個新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的「樂」(TA)、打造身體的「體」(KA)、打造人格的「人」(NI)、打造幸福的「幸」(SHI)。(譯注:括弧中為日文的首字母發音)把這些發音拼在一起,就成了「TAKANISHI」,也就是筆者的姓氏「高西」。雖然有點不知分寸,但如果各位能從腦海中想起「TAKANISHI」一詞,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
-
2023-07-20 醫療.皮膚
酷暑防曬,3部位最易忽略!挑防曬產品先搞懂UVA、UVB
大暑節氣將至,烈日當頭防曬務必要注意。食藥署今提醒夏日防曬3要點,「要避、要擦、要遮」。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防曬最重要是「遮蔽」,但有3部位最容易被忽略,皮膚過度曝曬容易出現光敏感性皮膚炎,嚴重甚至會有皮膚癌的病變產生。夏日防曬3要食藥署醫妝組科長張家榮表示,夏日防曬要避免曬傷,第一是「要避」,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曝露在陽光下。第二「要擦」,塗抹適當防曬化粧品,以防止肌膚曬黑或曬傷;最重要的是,「要遮」:出門可搭配物理性防護,適時撐陽傘、戴寬邊帽、戴太陽眼鏡,穿長袖衣服。趙昭明說,防曬沒有做好會導致皮膚相關疾病,最容易產生光敏感性皮膚炎,再來則是曬傷、脫皮等,最嚴重則會導致皮膚病變,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若流汗後又悶著容易產生濕疹、皮癬等,未擦乾也容易留下汗斑。防曬3部位最易被忽略「近來天氣熱,曬傷就醫民眾特別多。」趙昭明指出,民眾雖然都知道要防曬,但很容易忽略「手背」、「膝蓋以下」、「後頸部」等部位,即使穿防曬衣也包不到,因此要特別注意,遮蔽比塗抹防曬更為重要。.手背.膝蓋以下.後頸部想曬太陽該挑何時?除此之外,夏日許多人到海灘玩耍,不少人追求古銅色的膚色。不過,趙昭明提醒,紫外線對皮膚都是傷害,對表皮的老化影響甚鉅,病變風險會增加,不管是曬黑、曬黃都不建議;若為健康考量,建議每天下午4、5點曬15分鐘的太陽即可幫助身體生成足夠的維生素D。戶外活動挑高防曬係數 2到3小時補擦張家榮說,防曬化粧品主要目的是補足物理性防護的不足,一般日常生活選擇塗抹足量 SPF 15~30的防曬化粧品,防曬能力就已足夠,並不是防曬係數加倍效果即加倍。張家榮表示,如果要在陽光下活動,建議使用防曬係數較高且具紫外線UVA防護功能的產品,並建議應每隔2到3小時或用毛巾擦拭過肌膚後,再次補擦足量的防曬劑;游泳玩水時,則建議使用標示具防水功能的產品,強化自身陽光防護,減少曬黑或曬傷的可能性。皮膚發紅時間×防曬係數=安全日曬時間例如:A女的皮膚在沒有任何產品防護狀況下,在太陽下曬5分鐘就會發紅,這時她購買50防曬係數(SPF)的防曬產品,能發揮的作用,即是5×50 = 250(分鐘)。防曬小常識UVA、UVB、UVC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依據波長的不同可分成3種:.UVA(波長320到400nm):穿透力比強,往往會造成皮膚深層的傷害與持續性破壞,破壞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引發黑色素形成,使皮膚漸次曬黑,造成黑色素沉澱、皮膚老化等現象與皮膚癌的風險增加。.UVB(波長290到320nm):會造成皮膚表層的發炎,使皮膚發紅或曬傷。.UVC(波長200到290nm):因穿透大氣層的能力較弱,幾乎都可以被大氣層阻隔,因此對人體有影響的主要是UVA、UVB。防曬係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意義:指可以防護紫外線B(UVB)的能量。說明:係數愈高,防曬功能愈高,通常SPF在15-50之間即有良好防曬效果,超過50,其增強防曬強度有限。台灣規定最多僅能標示SPF50的防曬產品,若超過 50 者,則以「SPF 50 +」或「SPF 50Plus」標示之。防曬係數:★(SR)意義:指可以防護紫外線A(UVA)的能量。說明:防曬產品對於 UVA 的防禦效果,依試驗方法的不同,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為日本化粧品工業聯合會制定。台灣的防曬產品不使用日規的PA值,採與美國星級(SR)的制度一樣,為全黑的星號,分為1到4顆★,總計4個等級。★號越多,可使皮膚在陽光下愈不易曬黑。★ 低等防護★★ 中等防護(類似PA+)★★★ 高等防護(類似PA++)★★★★ 最高級防護(類似PA+++)【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陰莖長度多長才正常?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有影響嗎?想變長又變粗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知道抽菸傷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長期抽菸的男性可能還會有生殖器縮小風險。醫師提醒,人生解悶的方式很多,抽菸絕對不是好方法。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分享抽菸危害,除了會導致肺癌外,也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腎臟癌、膀胱癌、胰臟癌、血癌、胃癌及子宮癌等癌症的罹患率。也會影響心臟、循環系統、氣管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抽菸男性的陰莖可能會比還沒開始抽的時候短2公分,也可能造成陰莖勃起時硬度不足,他希望藉此提醒讓有抽菸的男性可以考慮戒菸。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陰莖長度?【延伸閱讀:有這10個壞習慣 難怪小弟弟疲軟】陰莖尺寸多長才算正常?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他的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中指出,一項由英國研究蒐集全球86國男性陰莖長度的調查中,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為10.78公分,而在他自己2000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則是13.5公分左右。事實上,大約有一成男性對於自己陰莖尺寸非常不滿意,然而這些人之中有85%的人是在正常範圍內,大多數人擔心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居多。如果對自己陰莖長度有疑慮的話,可以請專業醫師評估。很多人好奇陰莖長度到底該怎麼量才準確?莊豐賓表示要從陰莖的龜頭量到根部。他指出,很多人在量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根部處有一些脂肪,進而影響陰莖測量的實際長度。害陰莖短小的元凶有哪些?‧先天因素:遺傳、荷爾蒙濃度‧後天因素:抽菸、肥胖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表示,陰莖大小與天生遺傳、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就生殖角度來看陰莖的長度,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值,而且關鍵要看「勃起」的長度,而非「原始」的長度。莊豐賓則指出,如果在未勃起前小於4公分,或是勃起後也未達7公分,就代表他陰莖的長度是有問題的,可能受荷爾蒙或基因的影響,有這類的狀況需要在早期予以治療。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曾指出,有調查發現正常男性的陰莖的長度其實差不多,但只要增肥5公斤,陰莖外露的長度就會縮短0.78公分,這是由於肥胖者陰莖被包埋在下腹脂肪層相對較多,導致陰莖相對較短。讓陰莖變大或變粗有可能嗎?‧不動手術方式:修剪陰毛、減肥‧動手術方式:裝人工陰莖、切掉陰莖根部懸韌帶、打玻尿酸、自體脂肪填充高雄小港醫院泌尿科主任王起杰曾建議,首先是修剪陰毛,只要陰毛剪得短短的,陰莖看起來,就會比較大、比較顯目,這是最簡單的障眼法。再者,就是好好減肥,只要恥骨部位的脂肪變少了,感覺起來,陰莖也會變長。想要讓小弟弟變長,除非動手術,裝人工陰莖或是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但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能拉長一至二兩公分。如果想變粗,還比較可行,可以嘗試打玻尿酸,一次約五萬元,可維持二年,也有人嘗試用自體脂肪填充,但會被吸收,大概只能好看三個月。莊豐賓提醒,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為陰莖增長,在勃起的時候陰莖長度是不會變的,因為陰莖海綿體長度是固定的,再怎麼增長都只是外觀上的一個感覺,為的是增強男性的自信心而已。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很多男性都有陰莖越長,可以讓女性更滿意的迷思。但莊豐賓指出,根據統計女性陰道長度大概在7至11公分左右,且攸關女性高潮的G點也在陰道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約莫4公分左右,只要男性的陰莖長度有超過7至11公分,其實就足以讓女性產生性刺激感。莊豐賓補充,事實上陰莖長度越長,需要更費力才能讓陰莖達到足夠的硬度,因此比較容易有無法持久的問題。總言之,陰莖長度越長,不代表你在性功能上的表現一定會越好,反而是陰莖的粗度可能對女性在性生活上的刺激感更有助益。【延伸閱讀: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陰莖短小之外的兩大「鳥事」耕莘醫院泌尿外科部主任廖俊厚曾指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是隨著身體機能退化或慢性病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男性共病,兩者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且常伴隨同時發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50歲以上患者,高達7成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廖俊厚說,除自然老化外,抽菸、喝酒及運動量過少引起肥胖等壞習慣,也會導致兩大「鳥事」提前報到,提醒40歲以上男性發現硬度變差,或晨勃次數明顯減少都是勃起功能障礙警示;若出現排尿次數變多、時間變長,則要當心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預防膀胱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發作,且勃起功能障礙有時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19 失智.失智100問
「餘生行天宮會照顧」…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3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2023/07/18編註】失智症患者被動或主動失去財產的案例時有所聞。之前政壇女強人李鍾桂失智疑被親信搬空千萬,近日又傳出一名罹患輕微失智的老翁瞞著女兒將9戶上億房產全捐給行天宮,事後父親還對女兒說,自己餘生行天宮會負責照顧。竟究失智患者的捐贈行為是否有法律效力?家人要如何避免失智親屬財產被掏空?【相關新聞】失智翁捐行天宮上億房產爆爭議 律師:要看有無申請監護宣告只要參加過救國團舉辦的活動,一定都知道李鍾桂!當年救國團的文宣,紀念品都會印有她的名字,致力將救國團轉型為社會企業組織。現年高齡84歲的女強人,除了曾任救國團主任、召集人,亦曾在政大、台大教書,以及擔任國民黨副祕書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更創辦真善美基金會,已故丈夫為前司法院長施啟揚,夫婦權傾一時,兩人膝下無子女。2019年,施啟揚逝世後,李鍾桂的健康每況愈下,且罹患失智症,近日爆發親信搬空數千萬老本,包括轉移房產、變賣股票。昔日口才一流的教育家、政壇女強人,晚年遭貼身祕書及夫婿的前隨扈聯手掏空資產,李鍾桂家人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已獲准,並提起刑事告訴。這類事件時有所聞,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判斷、思考退化,失去基本金錢概念,容易成為有心人士覬覦的對象。隨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台灣迎來「超高齡社會風暴」,失智、失能風險成為一大隱憂,患者不只失去記憶,還可能失去財產!如何幫失智家人守住錢?專業律師吳挺絹教你認識三道防火牆,做好財務安全防護。三道防火牆幫失智家人守住錢● 第一點:首先發出律師存證信函,讓對方知道失智所簽的契約都是無效的。● 第二點:接著提出「準詐欺罪」,將財產過戶的手續先停下來,避免轉移成功。● 第三點:同時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暫時處分」,防止財產被移轉的危險。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失智症患者除了遭到外人詐騙,也常發生親友藉機將財產轉移的糾紛。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病人自主行為能力,建議提早做好法律上的預防措施,在醫師、律師與證人見證下,預立醫囑與遺囑,避免日後親人為爭遺產對簿公堂。民眾若擔心年老後會失智,可主動到銀行辦理安養自益信託,分配未來每個月的資產運用。家人發現長輩有失智徵兆,也可以先規劃安養信託,確保財產安全。另外,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可親自到銀行申請辦理,安排日後生活受到照顧。另特別提醒,當發現家人有疑似病徵時,應立即就醫累積病歷或診斷證明,一旦遇到有心人士,才有機會證明是因心智缺陷而遭詐騙。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被貼上「失智症」的標籤,在司法體制中難獲正義,失智診斷證明是財產被不當轉移、詐騙的保障。認識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延伸閱讀】.失智者財務危機 1/3遭家屬剝削!輕、中、重度失智如何保住財產 律師提建議.財務問題/失智者如何保護財產?專家教「這3招」避免被騙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8 醫療.腦部.神經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竟是「水腦症」引起的失智症狀!典型3症狀別輕忽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叫不出親友名字…這些看似「失智」的症狀,背後成因卻可能是其他疾病!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收治一位64歲周女士,她半年來出現與失智丈夫相似病況,甚至要丈夫反過來照顧,家人以為她罹患失智症,但直到因跌倒送醫,才被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手術引流後,失智情況大為改善,幾乎恢復原樣,讓家屬驚呼「太神奇」! 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指出,水腦症是少數可經手術治療的可逆腦疾病,經過手術引流,將過多的脊髓液代謝掉,7至8成患者是可以回復到原本的狀況,家人不要以為年長者記憶力變差就認為是失智症,可能會錯失回復的機會。 周女士的女兒表示,爸爸在多年前受傷後失智,媽媽總會帶著爸爸去社區據點唱歌、畫畫、寫書法,兩老退休生活還不錯。但近半年來,媽媽卻變得跟爸爸類似,忘東忘西,剛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去買菜沒有帶菜回來,反倒迷路了,叫不出親友名字,還會忘了關瓦斯爐及鎖門。 以往都是媽媽照顧爸爸,反而顛倒過來,變成爸爸要照顧媽媽,他們直覺媽媽是失智,退化速度比爸爸還快,都感到很憂心。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尿失禁,走路也不太穩,1個月前爬樓梯時跌倒撞傷,送到彰化醫院,急診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竟是水腦症作祟,這一跌倒反而因禍得福,找出病因。手術後,媽媽失智、尿失禁及步履不穩的情況好了很多,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真的感到很神奇。 「家屬帶過來的時候說,(周女士)最近出現意識不清楚、變得笨拙,有些尿失禁、頻尿的狀況,步態也不穩、走路搖搖晃晃…臨床上就讓我們懷疑是腦部出了問題。」賴肇康說,電腦斷層顯示周女士腦部的腦脊髓液過多,可能是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吸收太少,或流動受阻,因其腦壓增加不明顯,被稱為常壓性水腦症。 他為周女士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在腦室植入細小柔軟導管後經由皮下,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入腹腔,再由人體自然吸收,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設置,隨時解決腦脊髓液過多的情況。 賴肇康解釋,腦脊髓液具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過多就不平衡,造成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引發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現象,這3項也是水腦症典型的病兆表現。 「失智、走路不穩、尿失禁,這些情況可能跟阿茲海默症、攝護腺或脊椎、神經問題有關。」賴肇康提醒,水腦症好發在60歲以上長者,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或失智而忽略,因此若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去鑑別診斷 賴肇康說,大多數常壓性水腦症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為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少數可追溯病因的有腦部受傷、腦出血、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腫瘤或感染等。 建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則可避免腦部過早退化,如控制三高、少菸酒、適度運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延誤,恐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幸好周女士沒有延誤過久,失智情況得以慢慢回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7-18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增加肌力能減緩老化?專家揭肌肉的4種功能及帶來的好處
(1)認識肌肉的四種功能我們做肌力(阻力)訓練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是為了消除多餘的脂肪,打造出結實的身體而訓練,同時也可以預防或改善代謝症候群。此外,也有很多人是為了「預防老化及退化」而訓練。對於運動障礙症候群的預防與改善,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最近愈來愈常聽到的肌少症,也能藉由肌力訓練有效預防與改善。在競技運動中,會為了「預防受傷或異常,以在競技中取勝」而訓練,其他還有「促進兒童的成長發育」、「健康管理」、「病後的體力恢復」等各式各樣的目的。究竟為什麼「肌力訓練」會是達成這些目的的有效手段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把焦點放在肌肉上吧!如此一來就會知道,肌肉具有以下「四種功能」(見下頁圖2.1):① 活動身體(產生活動)② 保護身體(吸收衝擊)③ 製造熱能(產生熱能)④ 幫助血液循環(輔助循環)能夠同時發揮且強力提升上述四種功能的方式,就是肌力訓練。做肌力訓練有助於提升與這些作用相關的功能,最後即可如前文所述,達成各式各樣的目的。(2)是什麼決定了「肌肉的四種功能」?肌力訓練能強力提升與肌肉相關的四種功能,但究竟肌力訓練改變了肌肉的哪個部分?只要做肌力訓練,肌力就會變強,隨之而來的是肌肉變粗、變大。此外,如果調整重量並增加次數,就會增強肌耐力。其中,又是什麼與肌肉的四種功能有關呢?那就是肌肉「量」。藉由肌力訓練「增加肌肉量」,能夠強化肌肉的四種功能。肌力與肌肉橫斷面積成比例,是生理學上已知的事實。一旦肌肉量增加,肌力也會等比例提升。一般都用「肌肥大或肌力增強」來表現,或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把肌肉變粗、變大、變強」。為了能更迅速地活動身體、跌倒時承受衝擊以保護關節或內臟、避免受傷或異常,肌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促進疲勞的修復,也需要肌肉製造熱能,來加速新陳代謝。若要打造出更強健的身體,也必須讓攝取均衡飲食後充滿營養的血液,能夠順暢地循環。如果沒有肌肉,就無法活動身體。很多人應該也隨著老化,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吧? 若平常沒有做運動,據說從30 幾歲開始,下半身的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不過即使過了這個年齡,只要做適度的肌力訓練,還是可以在3 個月內增加5%的肌肉。此外,肌力訓練的附加效果還包括「保持姿勢」與「保護血管及內臟」。不僅如此,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肌肉具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同時也和失智症的預防有關。(3)肌力增加,能減緩老化若深入探究肌肉的四種功能,最終將會得到這樣的答案:「肌肉是唯一能對抗老化的器官」。換句話說,「肌肉」能控制肌力的流逝或老化的速度。我們的身體是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各種器官系統所構成。在這些器官中,能夠透過運動直接產生作用,並按照個人意志與努力來改變的,就是運動器官中的肌肉。不僅如此,我們也知道與「四種功能」有關的機能若提升,也會對肌肉以外的器官帶來正面影響。醫學博士久野譜也在著書中形容:「肌肉是裝設在人體中的時光機器。」(久野,2015)若能強力提升肌肉的四種功能,應該能減緩身體衰老的速度,甚至使其逆轉。(4)「動保熱血」是什麼?有一位活躍於1970、80 年代奧運賽場上的世界知名女子體操選手,名叫納迪婭.柯曼妮奇(Nadia Comaneci)。我援用了她的名字,把肌肉的四種功能簡稱為「動保熱血」(譯注:作者以日文各取一個發音組合成諧音umaneci)。① 活動身體的「動」;② 保護身體的「保」;③ 製造熱能的「熱」;④ 幫助血液循環的「血」。把這些拼湊在一起,就得到「肌肉的四種功能」=「動保熱血」。在做訓練指導時,我都會在說明完一遍理論之後,詢問參加者:「肌肉的四種功能有哪些?」很多人都需要一些時間回想,無法回答出全部四種功能。於是我才想出「動保熱血」一詞。這樣簡化以後,很多人就能夠瞬間想起肌肉的四種功能,比較不容易忘記,並刻印在腦海裡。※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