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暴力
共找到
275
筆 文章
-
-
2023-06-1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單靠增加醫療支出 能改善全民健康?
最近醫界呼籲台灣應增加醫藥投資,加速引進新醫療科技與藥品。這些論點有些確是實情,例如台灣的總體醫療支出,包括健保及自費,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萬3千元(1750美元),是中高所得及OECD國家的後段班。新藥、新科技的引進,從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到健保署最終納入給付,都確實滯後。從全球總體觀察,醫療支出與國民健康確實高度相關,若由此推論,要改善全民健康,就要增加醫藥衛生投資,是耶?非耶?聯合國及世衛組織的答案,居然是在增加基層衛生投資的同時,同樣或更重要的是,提升婦女的受教育年限。只要婦女多受教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可獲得改善。因為後段班國家,不只醫療支出,從基本的安全飲水、食物營養、基層社會組織,樣樣都缺乏。而婦女是家庭內最重要的健康照護提供者,婦女教育水準提高(empowerment,賦能),就同時提高家庭生產力、改善經濟。政治安定度 也是重要因素但改善全民健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聯合國及世衛都沒有、不敢,也無能提出的,那就是政治安定、政府賦能。台灣近年發展遲滯,就是因為如此。除開後段班貧窮、動亂中國家,可以發現人均醫藥衛生投入(或稱支出),與人民的健康水準幾乎無關。例如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萬1172美元,是台灣人均的6.38倍,並擁有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但全部健康指標,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台灣。更有趣的是,被美國長期禁運的古巴,國民的各項健康指標均與美國相當,平均餘命甚至高於美國。台灣每百萬人擁有的高端醫療設備,如CT、MRI、高能粒子治療機、放射性同位素診斷,均多於英國,然而國人享有的健康水準卻遠不如英國。台灣的醫療科技被評為亞洲第一,但健康水準卻差日本一大截。社會不健康 影響全民健康國際上有多個組織從事國家健康排名,台灣雖以全民健保著稱,但不論何種排名,均不在前卅名。以彭博社的182國排名而言,西班牙第一,其餘除了日本第三、新加坡第九、澳洲第十之外,均是歐洲國家。社會的健康,是造成台灣跟美國全民健康落後的重要原因。2022年台灣因為車禍死亡2990人,受傷高達47萬6376人次;該年美國因為槍枝事件死亡高達4萬4290人,高度影響兩地健康水準。醫療衛生體系是社會體系的一環,近年來藍綠惡鬥,和中或抗中路線分歧,台灣南北、貧富、階級、世代等對立,民生問題有三缺,產業發展有五缺,詐騙、擄人勒索、槍擊案件頻仍。社會價值崩壞,年輕人普遍不婚、不生、不養、不活(自殺),沒有前景,家暴、虐兒、虐老、詐騙、暴力犯罪大增,貧富差距加大,有社會解組的現象。社會的不健康,必然影響人們心理及生理健康,宏觀而言,必須減緩臨床醫學的投入,增加預防保健的占比,從目前不及1%,逐步增加至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醫療暴力,我們能做更多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想看本文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醫療暴力事件,近年來受到醫、病、法及社會共同的關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醫療暴力事件,不僅成為醫事人員心中的痛,間接也造成醫學生的行醫陰影。筆者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教授困難醫病溝通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對於醫療暴力事件的處置,認為跟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是相通的。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基本而重要的。發生醫療暴力事件,一定要報案,保留現場並蒐集證據(人證、物證及書證等),是目前社會普遍的共識以及醫療體系的常規。就法律面而言,醫療法(第24、106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8、87條)、以及刑法(第277、284條傷害罪、第304條強制罪),對於醫療暴力均有相關或適用規定。以醫療法第24條規定,警察機關有協助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及刑事責任時,檢察官亦會主動偵辦。若施暴者本身即為病人,在醫療上仍秉持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將疾病與醫療暴力分開處理,故一般仍會予以後續的醫療照顧,除非雙方信賴的基礎已消失殆盡。過去曾發生醫療暴力案,病人(嬰兒)的母親因在急診室等無小兒科病房住院,眼見其他晚到的病人陸續住院,與護理師理論未得到滿意答覆,憤而對護理師施暴。發生醫療暴力事件後,醫院跟病人的母親說明,係因有成年人床位,但無嬰兒床位,故無法立即入住,母親釋懷後也致歉,最後嬰兒順利入住並康復出院。醫院在完成醫療照護後仍對病人的母親提告,主要就是基於醫療有其核心價值,對病人視病猶親的同時,也必保障職場安全與職業尊嚴,不能助長暴力,故回歸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基本社會規範。醫療暴力的善後,無疑地造成醫病關係緊張,也動搖醫病之間最根本的信賴關係,成為醫病雙輸的局面。如果能在醫療暴力的事發當下或有潛在風險時,即提前處置,或能達到損害控管或減災的效果。換言之,即將或發生暴力衝突的當下,盡量避免正面衝突,也不必做無謂的說明,此時的說明甚或有反效果。因此,其他現場的醫療同仁或人員,應隔開雙方當事人,協助當事人盡快離開現場,避免衝突擴大。若已有潛在攻擊行為,醫方當事人應盡量避免背對病人,保護好身體重要部位,其他同事啟動院內緊急通報按鈕(流程)或立即撥打110等措施。此外,應培養辨識醫療暴力高風險對象或前驅症狀的能力,這應是現代醫療人員的專業素養。依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提供給會員服務的資料,如有「語言武力恐嚇傾向或已發生、不理智且有非分要求、酒醉脫序、言行舉止異常、與他人有糾紛或其他可能導致人身安全顧慮、或是攜帶危險物品」等,即應提高警覺,必要時提前啟動院內機制或通報警察機關。以法律處理醫療暴力事件,是終極不得已的手段,通常只有當下或短暫的嚇阻力,故面對醫療暴力的不定時出現,故最終還是應回歸最基本的教育宣導(積極)與防身演練(消極)。教育雖然可能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仍值得吾輩努力和長期紮根。相較於醫療體系已常常教育醫學生或臨床醫事人員,如何「做一個好醫師(醫事人員)」,在病人端也應該多著力於推廣「如何做一個好病人」,特別在健保大幅提升醫療便利性的同時,教育病人不但是衛生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事,也必須靠醫、病與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來達成。教育的重要性,固然不容懷疑,然而面對醫病衝突時,醫病雙方有時都會因一時的情緒失控,而讓醫療暴力就此發生。面對此部分,以人性的角度說,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也無法苛責,但仍應是嘗試在醫學人文教育上看看是否有些努力的空間。這部分醫方會比病方更有能力去避免與減少衝突的發生,以筆者觀點,如果醫病雙方都能了解衝突的本質,並提升心理素質,或更能從預防的角度,減少醫病衝突或醫療暴力的發生。依據「衝突理論」,衝突源自於雙方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或是情感需要無法被滿足時的出口。衝突發生時,當事人會變得脆弱敏感,啟動心理防衛機制,把對方負面化和妖魔化,進而使雙方關係更加疏離、惡化;如果醫病雙方都沒有能力去因應衝突情境,這種負面情緒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使衝突擴大,一發不可收拾,是現代醫病關係的危機。但其實醫病雙方都不想要衝突,都想擺脫這種傷害狀態,如果有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這方面的機會,醫方自是大於病方。若醫方能夠試著換位思考,同理感受、尊重想法,就有機會讓對方從防備的狀態,進入被了解、有安全感的狀態,進而有信心能解決問題,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防禦心降低之後,也會較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有建設性且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綜上,面對醫療暴力事件,筆者提出的「醫療暴力三段五級」模式如下:初段一級:教育宣導、支持環境初段二級:情緒管理、防身演練次段三級:風險辨識、及時介入末段四級:員工關懷、處理需求末段五級:責任歸屬、法律介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6 焦點.元氣新聞
大學生拒讓座,老翁心臟病發亡,家屬索賠!心臟病突發,救護車來前能做什麼?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河南鄭州一名老翁在公車上要求一大學生讓座,大學生認為車上還有其他位子而拒絕。老翁氣憤的打大學生4巴掌,大學生未繼續爭論隨即下車。但大學生下車過了幾站之後,還在車上的老翁卻突然倒地不起,經送院不治,死因為心臟病發。事後老翁家屬指老翁患有心臟疾病,須避免情緒過度激動,因而向大學生索賠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14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老翁家屬敗訴,因無直接證據證明大學生曾用肢體暴力或刺激性言語刺激老翁,其行為並未造成老翁任何侵害,因此毋須對老人的死負責。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現任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曾受訪指出,盡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突然心臟病發怎麼辦?而突然心臟病發,或遇到身邊的人心臟病發,這時我們該怎麼做?有人說用力咳嗽,也有人說用領帶綁手腳?用力捶心臟?還有說法是趕快吃舌下含片救急?到底正確做法是什麼?針對舌下含片的說法,食藥署曾在「食藥闢謠專區」中解答,耐絞寧錠(英文為Nitroglycerin,簡稱NTG)是商品名,學名為硝化甘油,此藥有「擴張血管」(包括冠狀動脈和周邊血管)的作用。使用耐絞寧的時機,往往都是需要藥物『快速』發揮藥效的緊急情況,例如: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因此才將耐絞寧做成舌下含錠的劑型讓藥品可以快速作用。但如果非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耐絞寧,自行使用耐絞寧可能產生血壓急速下降、心跳過快或過慢等副作用,嚴重更會休克。食藥署更提醒,當醫師開立硝化甘油舌下錠,請務必隨身攜帶並遵照指示使用,心絞痛發作時放置一粒耐絞寧舌下錠於舌下(並非含於舌上)或口腔頰中,若用藥5分鐘後症狀仍未緩解,應立即就醫。就醫途中,每隔5分鐘重複用一粒,連同第1顆,最多含3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也曾受訪表示,舌下含片只能針對穩定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塞無效,還是要盡快就醫。且舌下含片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些什麼?而其他的做法也沒有根據。唯一救命的方法就是立刻叫119,做心臟按摩。不過,有許多患者在救護車來之前,可能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根據《愛長照》之前訪問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心臟病專科醫師李聰明指出,由於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讓人感覺人要昏厥前,通常是因為血壓突然下降。所以他都常跟心臟病老患者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喘等不適,除了要叫救護車,更要趕快用力地「原地踏步」,可以讓血液從下往上迴流,讓血壓上升,能多撐一段時間。【延伸閱讀】心臟突然不適 ,救護車還沒到怎麼辦?名醫教您撐到救護車抵達的自救法如何預防心臟病(發).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的監控。.控制飲食: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戒煙、戒酒。.維持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盡量保持愉快心情、避免情緒激動。.減輕壓力,避免熬夜或過度疲勞。.定期健康檢查,尤其針對心血管的詳細檢查。.懷孕婦女避免濫用藥物、使用放射線照射等。.運動時若有身體不適的狀況,10~15分鐘內若無改善,盡速就醫治療。.秋冬溫差大,須注意保暖,視情況增添衣物。.牙周病患者罹心臟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須特別注意口腔清潔。看完整疾病百科/心臟病【參考資料】.學生拒讓座被呼「4巴掌」老翁動粗後猝死 家屬還索賠200萬.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發作的6大危險時刻要注意.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
-
2023-06-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院暴力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的幾道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延伸閱讀:「醫療天堂」的隨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2023年的五月間,一件醫院內暴力事件在網路上掀起不小波瀾,讓許多院裡的或是網路上的同事議論紛紛。「拿不到巴氏量表,醫師因此挨打」讓同事們忿忿不平。感謝台中童醫院吳肇鑫副院長近日曾經在事件發生不久來院演講,就講到這個議題,除了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也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因此我們醫療人員還是值得想一想:我們從中學到什麼?就像是自古以來每一場「臨床病理討論會CPC」那樣。第一題:醫療暴力,法律怎麼說?聽過事件影片的人,會注意到影片中那位醫師大聲喊說:「你已經違反醫療法!」我去查了一下,看看醫療法裡面,那是一條怎麼寫的法條。醫療法第二十四條 (醫療暴力防治) 醫療機構應保持環境整潔、秩序安寧,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及安全。 為保障就醫安全,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 醫療機構應採必要措施,以確保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時之安全。 違反第二項規定者,警察機關應排除或制止之;如涉及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機構受有第二項情事之內容及最終結果。第一百零六條違反第二十四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鍰。如觸犯刑事責任者,應移送司法機關辦理。毀損醫療機構或其他相類場所內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對於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其執行醫療或救護業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犯前項之罪,因而致醫事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從立法院的「立法院法律系統」可以查閱到「立法沿革」與「立法理由」,能夠同時看看每一次修法的歷程,更能從生硬的文字中讀到一些立法者的用意。感謝吳肇鑫副院長的導讀,我寫下這樣的筆記:一.立法原意:1.醫療機構應提供整潔、安寧之場所,以利於使病人早日痊癒;2.醫療機構也應避免在醫療照顧時產生危及公共衛生或人體安全問題的次生危害。我想,這是這一條立法是在民國75年制定醫療法時最原始的用意。3.但是醫療機構這樣的努力可能受其他人破壞;因此民國93年醫療法大翻修全文修正時,加進了對醫療暴力防治的條文。二.要保護的對象:1.要保護的對象,不僅是病人的安全,也包括醫護人員或陪病者等之安全;2.甚至在民國106年的修正,在罰則的第106條中也包含將「緊急醫療救護人員」一體適用。3.也保護了包括在那當下,正在接受醫療救護的病患傷患、以及所有有待醫護人員或緊急醫療救護人員去進行醫療救護的不特定對象。所以,任何人妨礙醫療機構提供這樣的安全環境,都是對公共的危害。4.順便也保護機構場所中「關於保護生命之設備」,因為損毀這些設備會「致生危險於他人之生命、身體或健康。」(第106條的罰則中宣示)三.不允許的行為:1.「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公然侮辱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礙醫療業務之執行。」因為被這樣暴力對待,受影響的不是只有這一名醫療人員,還同時影響正在受到照顧、或是等著要照顧的其他病人,所以這種行為是危害到不特定第三人的公共安全。2.即使是「公然侮辱」也會影響醫療救護人員的情緒,影響對處置的判斷。因此公然侮辱(刑法第309條)原本在刑法是告訴乃論(刑法第27章第314條),但在此就不是了。(謝謝吳肇鑫副院長的說明)3.不採取「結果犯」。在106年的修正,刪除「致生危害醫療安全或其設施」之必要條件規範。四.第三方的義務:1.醫療機構:有義務維護醫療環境與醫護人員執業安全,而且要積極改善醫病關係不對等,不然恐怕會導致醫病關係更加緊張。2.警察機關:對於這些「非法方法」有排除或制止的義務;涉刑責者移送司法機關偵辦3.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立通報機制,定期公告。醫療法第24條 文字沿革五.「Read Between the Lines. 」 法條的字裡行間沒寫出來的還有:1.申訴管道:既然在醫院裡不能採用「非法之行為」來表達醫病間的爭執事件。意思也是在說:醫療機構應要建立「合法的方法」,讓醫療中出現的不滿、甚至紛爭事件有合適的管道可以申訴表達。2.醫療人員的專業表現:既然「任何人」都不得妨礙安全與安寧,這裡的「任何人」自然也包括「醫療人員」;現場的醫療人員自己不要對已經是激動情緒下的民眾去火上澆油!即使認為自己是對的、合法的、受法律保障的。這個事件影片中,醫師得理不饒人地回嗆,這名醫療人員也同樣造成「安全與安寧」的妨害。3.適當的訓練:醫療機構應採取的必要措施,除了錄影監視設備、保全警衛人員這些事發之後用得上的措施作為嚇阻之外,應該也包括給予醫療人員有足夠的適當訓練,讓醫療人員在「困難情境下的醫病對話」有足夠的對話能力,協助情緒中的對方平復情緒。這也符合是事前預防的思維。第二題:為什麼醫療人員要被要求罵不還口?關於這個「巴氏量表挨打事件」,有位同事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醫療場所被打,只因為沒有按照家屬的要求去開立不合規定的巴氏量表,醫療人員有需要那麼卑微地、或說高標準地審視自己在這種情境下表現是否『完美』、『無懈可擊』,否則被打就是活該嗎?這樣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可以感受到問句中的委屈與憤怒。作為一名20年來試圖教同事們「醫病溝通」的白髮醫師,我還是寫一寫從這個案例可以學到的溝通技能。不過首先,先討論這是不是對於醫師的「高標準審視」。內科醫學會的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中,第20項「能與病人與其照顧者進行有效溝通」下,「經常……在醫療上陷入對立或對抗的關係」是屬於Level 1的表現。(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所以,從內科醫學會看來,在溝通過程中不致與病人對立對抗,是「建立治療關係」的目標之前最低的標準;並不是高標準的審視。同事又問道:「請問『經常』的定義? 有一位與那個被打的醫師的同事說,他平常都不會這樣講話。所以,不論定義為何,大家心裡的標準只有『有衝突』或是「沒有』。」的確,一位平常謙謙有禮、對病人很好的醫師,也可能被惹怒而出現這樣的表現。如何簡單定義多麼經常發生,是這里程碑的「經常」?可能需要這個「里程碑計畫」的設計者來告訴這計畫中負責評分的臨床教師們。但這也點出一個重點:平常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稍微有練習,臨時被挑戰到的時候,才有可能讓自己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不要一下被點燃發怒!可以想見,已經是專科醫師的各位,可能會不服氣!沒關係,我們努力拿到專科醫師後,才是了解自己不足之處的開始,我們渴望學習用得上的知識技能,終生追求進步卓越,這是常態。第三題: 如何面對不合理的要求。這案例中的場景的開頭,猜想得到是這名家屬提出要求「寫巴氏量表」,而且是寫低於某個標準的分數;但是從這位醫師的標準來看,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合醫院規定(例如說診治時間不夠長)或是法律的要求(例如被要求寫自己不相信的分數)。因此衝突才會產生。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對於一個醫療相關的問題,醫師有醫師的答案,而且是我們堅信正確的理由;因此,與我們相反的作法,自然就是「不合理的」。這一點不難判斷。但是問題是,這麼不合理的要求,這名家屬就這麼提出來。於是,醫師當然就要給予說明:「你所要求的是ooxx這些不合理之處」。希望經過這些「理性的說明」之後,能讓提出不合乎理性要求的人,得到理性的決定,知難而退。但是,家屬就堅持了,不願退讓、甚至接著開始生氣。我常常建議醫師同事們:當說明完「理性的知識」,「不理性的要求」還在,可以說明第二次,但是要降低使用語言的難度;如果問題還在,此時醫師就要停止「不會有效的」說明。因為對方的真正問題,很可能不是在「理性說明」能夠搆得著的範圍。我們回顧高中數學所學過的邏輯學/理則學的第一課: 醫師在許多做決策的場合,需要充分說明,得到同意才能進行侵入性檢查或手術。這「告知同意」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給予足夠的理性知識」則「對方會做出理性的決定/行為」。這個因果關係的成立,應該沒有問題。同理可證:當「對方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行為」則有「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正在干擾他的決定。所以,在說明二次之後,如果問題還在,就不要再說明第三次。要去找到對方「不在理性層面的原因」是什麼?通常就是在生理層面之外的:社會性的、心理情緒的、甚至靈性層面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我們如果知道的,就替他說出來;如果不知道,就問他:「你一定有你的道理,只是我不了解,你可以跟我說、讓我知道嗎?」家屬經常把真正的需求,包裝成醫療相關的內容,以便可以跟醫師討論。但因為不是真正的問題,聽起來就顯得不合理。例如:事件中不合理地「要求開巴氏量表」的這個表面問題背後,真正的需求可能是「照顧人力的需求」、「家中支持系統的薄弱」等等議題。問題是在「社心靈」層面的需求,就無法期待用「醫療資源」來填補。而一直糾結在一個不正確的「問題」上,當然不會得到正確的「答案」。第四題:如何面對病人或家屬的怒氣?這一題同上。如果醫師知道這名家屬為什麼要生氣,就幫他說出來:「你因為……所以很不爽呴;你原本想說如果能……就好了;對啦,很多家屬也會這麼覺得;有天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覺得。」這種同理性回應(Empathic response)的套公式「覆述—描述情緒(二到四字的詞+說明的短句)—說出落空的期待—接納」,我常常講。如果不知道,就問:「你這麼生氣,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面對病人的情緒,能幫他說出來而且給予接納,對對方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即使當我們注意到病人有「應該要改」的部分,也要避免使用批判性語言反應(Judgemental Response)。例如「你應該要xxx這麼做!」或是「你不應該xxx這麼想!」。不管是「應該要」或是「不應該要」都是批判性的語言,只會引起衝突升溫(Escalationary Response)(Buckman 2010, 2019)為什麼需要讓病人早早離開情緒?因為情緒起來的時候,尤其出現「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表示杏仁核正在興奮;而杏仁和興奮的情形下,首先會抑制大腦前額葉的血流,因此人就無法理性思考,這時行為直接受杏仁和調控,心理學稱之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不讓杏仁核安靜下來,前額葉就無法處理所給的訊息。第五題:醫師被人家沒道理的發火,為什麼我們卻不能生氣?我先問一下:醫師面對病人發燒,醫師會不會生氣?「當然不會!」我想醫師們會這麼回答吧。為什麼不會?因為發燒就是身體對引起發燒的發熱源(pyrogen)所產生的反應。那麼,如果我們可以了解:怒氣,也是人體對於引起情緒震動的壓力源(stressor)的反應。更清楚地說,是杏仁核應付威脅,產生「戰鬥或逃跑」避免危難的反應。如果病人身體發燒,醫師不會生氣,那麼病人情緒發燒(aka生氣)……醫師有什麼好生氣的。這不是要求「要有醫德」、要有「無懈可擊」的聖人反應;而是期待醫師如同「對身體症狀有正確鑑別診斷、再治療」的專業精神,同時也用在「對社會心理反應,有正確的辨識,再給予回應」的一貫作法。因為,疾病對人的衝擊,不會停留在「生理」層次,一定同時衝擊到「社會、心理、靈性」層面。對心理層次的反應去生氣,不是專業人員的表現。任由杏仁核去「戰鬥或逃跑」地滿場飛揚,不是一個成年人可以自滿的狀態。第六題:難道無端被罵、被打,連說聲「委屈」都不行?答案:可以。直接說:「你這樣講,我也很委屈。」第一題說到的,不要說是被打,只要是被罵、被威脅、被公然侮辱,法律上都給醫療人員支持。(醫療法24條)所以不用怕。有同事在錄影就好。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無端被打、被罵,反擊是正常。只是在醫療場域,法律保障醫療人員免受恐懼的同時,醫療人員可以想一想:面對這種怒氣,有沒有能化解衝突的方法。畢竟,在地雷區工作的人,光是咒罵地雷的存在,於事無補,不是嗎?在衝突一開始的時候,當醫師感到無端被罵、被酸,心裡不爽,醫師可以說的,是自己心裡真正的感受。書上在HARD就是寫如何這樣做的協定。(Buckman 2010, 2019) 前面的第一步,就是辨識,第二步就是說出情緒。提出冰山理論的薩提爾(Satir)也建議最好的回應,就是「一致性」的回應。心裡覺得委屈,就說委屈,而不是去指責或討好。當自己被罵被唸,心裡不爽,可以先掃描自己的心情,問問自己怎麼了?然後「平鋪直述in a calm tone」地說出來:「哎!你這樣講,我也覺得不舒服。」而不是反嗆:「你講這什麼話啊!」至於,醫師怎麼可能這麼平靜?因為平靜的心,比較舒服。一個人在發怒火的時候,因為是杏仁核在調控,當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很高),其實是很舒服的,無所不能的暢快!但是狀況過去,ACTH卻久久不會下來,其實是不舒服的。看懂問題,平靜面對,理性處理,這是成年人一直要做的練習。掃描自己的情緒有人稱為「正念」練習:正眼看著自己的念頭=當下的心。醫師的回應方式,自己要精進。第七題: 醫師怎麼有辦法記住這些步驟?想想各位是如何記住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的?不就是第一次記不住,但是要經常練習,定期回訓,以確保在緊急時刻能夠流暢的施行。每一項技能都是這樣學來的。要在困難的情境下回應,本來就不能憑藉直覺反應。因為「戰鬥或逃跑」會在每一次杏仁核感到威脅時,立馬反應出來。你可以學個正確的技能,但是一開始很笨拙,但是重複練習之後,就會熟練。你無法用錯誤的方法,期待重複做了很多年以後就變成正確的方法;經過很多年,錯誤的方法只是會變得很熟練用錯誤的方法。成大醫院的何宗憲醫師團隊已經翻譯了Dr. Robert Buckman關於醫療困境下的溝通的書。建議大家去按圖索驥,在臨床困境中練習。有一天,我們也會當家屬、當病人。希望那時我們的醫師,知道如何看我們說話,同時能從言談上給我們支持。參考資料:•立法院(2023)。立法院法律系統。醫療法。下載日期:2023.05.12。•法務部(2023)。全國法規資料庫-刑法。下載日期:2023.06.02。•台灣內科醫學會(2019)。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里程碑。下載日期:2023.04.05 。•Buckman R.(2019)。突破醫療溝通困境-醫護人員必修的一堂課。(何宗憲等譯)。合記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1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天堂」的隨想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近日閱完「醫病平台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感觸良多。原文連結台灣今日的醫病關係,己非早期農業社會那麽的純樸。如今,社會的醫療纠紛四起,誠如賴 醫師文中所述:有醫學院畢業,即將加入醫療志業的醫學生,後悔走上行醫之路,這是社會要面對極其嚴粛的問題。賴醫師和幾位有識之士,於2016年6月1日成立「醫病平台」,期能在醫界及社會大眾有彼此溝通的園地,藉以改善醫師及病人之間的和諧。如今我己進入坐七望八的耄耋之年,面對醫師的次數不少,基於對醫師的信任程度,個人偏愛到大型醫院就診,幸運的是家族及工作關係,認識不少醫師。我就醫時,總秉持做個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因此,在台灣就醫方面,很少有困擾發生。我看完賴醫師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乙文,深深感覺作者的用心良苦,尤其在看過許多醫學生、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等年輕醫師在「醫病平台」上發表的許多文章中,感受到這些未來將承擔醫療重任的生力軍,均具備同情心、傾聽、溝通、醫學倫理、判斷性思維……等做為醫師所應具備的特質。台灣的醫療環境,在環球比較之下,應該是座醫療的天堂。今天在YouTube的影片中,看到一位美國醫師來台灣因肩膀抬不起來,在高雄某醫院就診的經驗。影片中,這位美國醫師當場掛骨科門診,很快的應診,醫師診查後,要他去照X光,接著做超音波檢查,爾後注射一劑,整個醫療過程才一小時左右,依此位美國醫師預估如此療程,在美國至少要花費美金15,000至20,000元左右。令這位美國醫師不可置信的是:他這次看診的費用是新台幣2,500元,折合美金才82元;而在美國要預約一位專科醫師的看診,至少也要二個月以上,在台灣的病人,有耐性等專科醫師診治要等二個月以上嗎?恐怕衛福部長甚或總統都得下台。我個人曾有美國的就醫經驗,簡述於下:我於2003年3月赴美探親之前,在台灣的馬偕醫院,診斷出聽神經長了一個3.5公分的腫瘤,帶著醫師的診斷資料赴美,以為三個月返台後,再在台灣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到美國後,在美接待的親友,是大學附設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當即將我的診斷資料交她審閱,希她提供第二意見。没想到她當即回說:上週,她的工作團隊(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及她三人小組) 才順利幫一個病人完成相同的聽神經腫瘤切除手術。當時,我除了左耳聽力不佳外,並無重大症狀,但聽神經腫瘤己經長到3.5公分大,怕很快的壓迫到中樞神經,醫師建議及早切除。當年在美,我沒有醫療保險,知道美國的手術治療費用昂貴。因此,當時,唯一的考慮是返台後,再進行手術。萬萬沒想到,當時台灣發生了SARS,情况愈來愈嚴重,各醫院的開刀房均關閉。焦急之餘,經電話徵詢一位在台灣的神經內科教授好友,好友建議因腦部手術,精密度較高,如經濟情况許可,不妨在美就醫。加上家人既知己有順利成功手術的前例,決定不惜花費,堅持在美就醫。4月第一次見到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的二位主刀的外籍醫科後,開刀日期排在二個月後的六月。今年6月是我施行手術後的20週年,想到20年前經過十個小時的手術過程,我是在病床上被麻醉,昏迷不知,但依家人事後的描述,我在早上8點自己輕步走入手術房,至夜深手術室外,只剩陪同我的家人,我應是最後完成手術的人,家人的焦慮可想而知。這20年來的每一天,都是上天重新賦給我的新生命。因此,每天一早醒來,我就會以感恩之心,迎接平凡的每一天。儘管如此,新生命的代價,是當年以美金七萬多元換來的,當然是非常值得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感激當年診治的醫師們及我的家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之我。此次來美探親,聽聞幾位最近才施行過手術的此地友人,敘述她們痛苦的就醫過程,感覺台灣真是醫療的天堂,台灣人應該知福、惜福才是。可惜的是,午餐後,看到台灣電視的二則新聞:其一、為了過號,婦人咆哮台大驗血處。其二、三總醫師拒應病人要求開立巴氏量表,竟然在醫院中遭病人家屬毆打。真是無法無天,匪夷所思!政府除了譴責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外,真是無法可管嗎?醫病之間的互動及和諧,是雙方能散發來自內心的大愛,診治的醫師成為良醫的條件在己辭世的肝病權威陳定信教授出版的「堅定信念」一書內有專門的章節,對有志從醫的青少年、在學的醫學生、住院醫師們,都是值得當做邁向醫學志業的良好指引。至於病人方面,要先體認台灣的醫療體制,連美國醫師在台灣的親自體驗而覺得是不可思議的醫療天堂,在健保制度庇護之下,國人是要懂得珍惜。有病時,做一位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得到醫療的照護而康復者,對醫療人員的辛苦及敬業的付出,要心懷感恩,醫病關係的和諧才是醫療天堂的真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5 醫聲.醫聲要聞
3個月內逾5百人申訴性影像受害 多為視訊裸聊案件
政壇Me Too暴風圈持續擴大,臉書也出現反擊性暴力的自發行動。數十個標榜「自拍外流、前任自拍外流」的臉書社團被網友揭發,利用短網址、限時發布等躲避臉書審查的方式,持續散播來路不明的私密性影像。網友號召更多人檢舉這些社團並搜尋社團成員,若發現有臉友,應嚴正告知對方這是刑事犯罪。趨於支持被害人、制裁加害人的社會風氣成形,被害人也勇於申訴和報警。今年3到5月向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申訴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成年人就超過500人,是去年同期的5倍;兒少則超過80人,是去年同期的兩倍,許多案件受害者先行報警。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指出,去年3到5月,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共收到103名成年性影像被害人的申訴,平均每個月幾十人。今年3到5月,申訴人大幅提升,共有527名被害人申訴,是去年同期的5.1倍,每個月申訴人數都達到1、2百人以上,其中視訊裸聊案件很多,Telegram外流案件也增加很多。111年成人性影像申訴3月:32名被害人4月:29名被害人5月:42名被害人112年成人性影像申訴3月:127 被害人4月:157 被害人5月:243被害人張秀鴛分析,人數大增的可能原因有三。首先是手機、網路等科技普及;再者今年相關法規修正生效、處理中心成立,民眾知道有求助管道;第三是因幾起重大新聞發生,名人呼籲下,被害人較以往更勇於求助。至於兒少性影像被害人,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去年3到5月共收到36名被害人申訴,今年3到5月則增為83人,是去年同期的2.3倍。張秀鴛分析,兒少案人數成長,是因為有愈來愈多案件是由警政單位請處理中心協助移除下架,這也顯示愈來愈多兒少性影像案件開始勇於報警。111年兒少性影像申訴3月:13 被害人4月:11被害人5月:12被害人112年 兒少性影像申訴3月:18 被害人4月:28 被害人5月:37 被害人張秀鴛強調,在刑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四法聯防」下,不只偷拍有刑責,包括分享、下載、換臉、無故持有兒少性影像,這些行為都有刑責,最高可以關5年。張秀鴛提醒,被害人若發現自身影像,建議不動聲色快速截圖保留證據,包括群組名稱、散播者的帳號名稱、影像被張貼的網址、網站名稱,並向「性影像集中處理中心」提出申訴。處理中心可立即要求網站經營者限制瀏覽或下架內容,會協助當事人依自身意願提出刑事告訴。有害兒少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也可向「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
-
2023-06-04 醫聲.醫聲要聞
FB社團流出私密照遭抵制 衛福部籲檢舉:5件事可抓去關
政壇Me Too暴風圈持續擴大的同時,臉書和Dcard昨天出現另一個反擊性暴力的戰場。有網友針對使用RISU短網址限時發布性私密影像並強調「自拍外流、前任自拍流出」的諸多粉絲專頁,邀請更多人去檢舉這些粉專,同時搜尋這些粉專的成員,檢查是否有自己的臉友在內,若有,應勸導對方這是刑事犯罪。「檢舉是我們鼓勵的!」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今上午受訪表示,網路真的水很深,變化非常快速,但網路世界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呼籲被害人可向「性影像集中處理中心」就會與檢警聯手進行調查。性影像集中處理中心: https://tw-ncii.win.org.tw/張秀鴛說,另外要提醒的是,根據今年初通過的修法,在刑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四法聯防」下,不是只有偷拍有刑責,分享、下載、換臉、無故持有兒少性影像,這些行為都有刑責,最高可以關5年。張秀鴛表示,更重要的是被害人的發聲。若發現自身影像,建議不動聲色快速截圖、保留證據,向性影像集中裡中心提出申訴並要求刪除。中心可立即要求網站經營者限制瀏覽或下架,也會協助當事人依自身意願提出刑事告訴。除了申訴,更要報警。衛福部保護司今年3月與法務部和警政署聯合召開記者會,當時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副組長斯儀仙提醒,「不知道對方真實身份,也可以報警」,被害人要冷靜保留證據,包括群組名稱、散播者的帳號名稱、影像被張貼的網址和網站名稱,千萬不要一看到就封鎖、刪除。斯儀仙指出,全國派出所24小時受理報案,第一時間就會協助下架。如果擔心自身安全,警政單位可採取緊急措施,也會轉介免費法律諮詢、心理諮商、社工陪同等資源,提供最好的服務和保護。張秀鴛呼籲,社會大眾務必要了解,以下5件事都是犯罪行為,每一件有刑責:1. 偷拍他人性影像:成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2. 無正當理由持有兒少性影像:1年以下有期徒刑。3. 分享性影像給別人:5年以下有期徒刑。4. 下載性私密影像:5年以下以求徒刑。5. 製造換臉(deepfake)性影像:5年以下有期徒刑。3月開記者會時,法務部主任檢察官朱華君表示,根據刑法第28章之一「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幾乎都是「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至少要判2個月有期徒刑。此外,根據「一罪一罰」原則,根據事證的不同,刑期可累計,例如可證明在不同時間點分享影像,就是多次。張秀鴛補充說,如果持有多人性私密影像,幾個人願意站出來就算幾個罪。今年1月10日立院三讀通過修正「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2月15日總統公布施行。修法後由「性影像集中處理中心」網站受理申訴,今年成人申訴案件增為去年同期的3倍,受害人數是去年近4倍,6成是25歲以下,最年長是74歲;兒少案件數則為去年同期的一半、受害人數略減,多與國高中生使用手機有關,最年幼為小二。
-
2023-05-25 焦點.元氣新聞
近年深受癌症、中風和腎衰竭所苦…「搖滾女王」蒂娜特納83歲病逝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搖滾界女王級別的歌手蒂娜特納(Tina Turner)於24日在瑞士的家中去世。據報導,蒂娜近年深受癌症、中風和腎衰竭等健康問題受苦,蒂娜的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蒂娜特納在歷經長年病痛後,今天在瑞士蘇黎世附近屈斯納赫特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壽83歲。」蒂娜特納以她獨特的嗓音、性感的魅力和爆炸性的能量,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最讓人難忘的流行歌手之一。她的名曲包括《River Deep, Mountain High》、《Pround Mary》、《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The Best》。蒂娜特納是史上銷量最高的唱片歌手之一,在全球賣出超過1億張唱片;她歷來演唱會所售出的門票,也是史上獨唱藝人當中最多的。蒂娜特納演唱生涯中共獲得12座格萊美,也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同時也是第一位登上滾石雜誌封面的非裔藝術家和女性。蒂娜特納的演藝生涯傑出亮眼,但在婚姻卻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忍受搖滾歌星丈夫艾克特納的虐待長達20年,1978年兩人終於離婚。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蒂娜雖出生於一個浸信會家庭,但後來皈依為佛教徒。宗教帶給她平靜的思緒以及度過曾經艱苦歲月的勇氣和力量。據報導,蒂娜近年深受癌症、中風和腎衰竭等健康問題受苦,蒂娜的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蒂娜透娜在歷經長年病痛後,今天在瑞士蘇黎世附近屈斯納赫特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壽83歲。」她的官方社群也寫道;「今天我們告別了一位親愛的朋友,她把自己的最偉大作品留給我們:她的音樂,我們將所有衷心的關懷都傳遞給她的家人,蒂娜,我們將深深懷念妳。」【參考資料】.史上最賣座獨唱藝人 搖滾女王蒂娜特納83歲逝世.「搖滾女王」蒂娜透納83歲病逝 歐普拉、影帝悲痛悼念.維基百科-蒂娜·透娜.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3-05-14 名人.吳佳璇
是耶魯法學博士也是思覺失調患者 她出書揭患精神疾病的人所面對的挑戰
精神科病人寫下自己生活如何與疾病交纏的第一手經驗,總是特別動人,尤其作者患的是專家眼中影響思考流程與認知功能,一百多年前直接稱作早發性癡呆的思覺失調症,更是鳳毛麟角。艾倫‧薩克斯的《核心崩解》就是這樣的奇書。艾倫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南加大教授,絕對是主流社會定義下的傑出女性。然而,直到本書出版前,除了少數親友及她的精神分析師與精神科醫師,無人知曉她從青春期起,持續受到怪異的幻覺與妄想干擾。換言之,艾倫是一位發病數十年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既然是一位世俗定義的成功人士,為何要冒著被輿論懷疑甚至鄙夷的風險,揭露自己生命史中隱藏多年不堪的一面?原來,媒體獵奇、妖魔化精神病人的傾向,東西皆然,作者想破除眾人以為思覺失調患者都很暴力、具威脅性的刻板印象,因為在真實世界裡,絕大多數病人不僅從未傷害過任何人,且只能默默承受疾病遭嚴重汙名化帶來的苦楚。作者另一個理由,是想帶給人們希望,縱使得到精神疾病,並不等同必然失能,今後人生只有幽暗與痛苦,全然與生命的喜樂與成就絕緣。艾倫的揭露,不僅對社會大眾,更對像我這樣的精神衛生工作者,起了重大效用。若從我現有的專業知識分析,她身上確實有許多不利的預後因素,像是早發病,病前高成就、以及明顯憂鬱傾向。換言之,我們若不經常自我提醒,會不知不覺以柔性或家父長式態度向病人傳達,不宜結婚(以免陷入複雜的人際關係)、不要追求太有挑戰性的工作等消極的訊息。但是,作者也不希望讀者拿她的經驗督促身邊罹病的朋友,「她都辦到了你一定也可以」。薩克斯教授直言,任何人若說出類似的話,她將難過無比,因為她根本不是要說,每個罹患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疾病的人,都能成為成功的學者或專業人士;且她自知,能走到這一步,必須集合許多運氣,包括資源豐沛的雙親,一路走來遇到許多伸出援手的貴人,以及自己「固執無比,幫我和害我一樣多的人格特質」。艾倫認為,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所面對的挑戰,是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這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挑戰。她從青少年起跌跌撞撞,終於體認自己必須在適當的抗精神病藥物與談話治療中,與自己的疾病共存。儘管是一個無法復原的精神病人,人生一樣有順境與逆境,也會罹患其他疾病(像是腦出血與乳癌),但自己所接受的治療,已足以追求一個美好、值得活下去的人生。闔上書本,多年執業生涯遭遇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在我眼前一一浮現,其中確有類似艾倫那樣幸運的人,在社會不同角落,過著值得自己活下去的人生。當今的治療,雖然無法藥到病除,已足以預防一再發病,讓生活陷入狂亂不安。但如何讓眾人口中「沒有病識感」的病人感受到治療的益處,不單單是被社會壓迫、被藥控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延伸閱讀】《核心崩解》艾倫‧薩克斯╱大家出版╱2023《美麗境界》西爾維雅‧娜薩╱時報出版╱2014《迷網-蘿莉的美麗境界》蘿利‧席勒,雅瑪達‧博納╱足智文化╱2018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廢量表得有配套 不廢也得思考改進措施
三總神經科醫師日前未幫病家開立巴氏量表竟被毆打,引起譁然。臨床醫師面對病家要求開立量表,有時需承擔壓力及造成醫病關係緊張,有醫師呼籲廢除,即使不廢除也應有改進措施,或比照長照評估機制,降低醫師壓力及醫病緊張;也有醫師認為,廢除量表有難度,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醫界自嘲,「巴氏量表」一向就是甩「巴」掌給醫「師」的「巴師量表」,動輒得咎。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骨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醫師多開立巴氏量表,卻常遇到一會兒與誰串通被偵查,一會兒不符合病家期待被客訴、暴力都有,造成醫療人員許多困擾。台北榮總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吳元宏指出,癌末病人常需開巴氏量表,但前幾年他幫癌症病人開立後,沒想到政府來一張公文要求院方徹查是否屬實,明明依法處理,卻被「當成賊一樣對待」。看到三總醫師被打的影片,「看起來滿痛的」。對部分醫師來說,開立量表確實有壓力,病人病情未達標準真的無法開,但對病家來說就是有照顧人力的需求,容易增加醫病衝突。巴氏量表是否應廢除?吳元宏說,贊成廢除,讓聘請外籍看護回歸市場機制,由民眾自行聘用,並取消只能聘請一人規定,因有時一人真的無法全心照顧,若不廢除,政府也要說清楚,那些病人、病情可以開,不要由醫師承擔所有壓力。另外籍幫傭也有家中需有三名6歲以下幼童的限制,這是不合理的。有人指出,此規定是保護本國籍勞工,但這兩者薪資是完全不同的市場,不應相提並論。李俊宏表示,巴氏量表若廢除,可由病患持醫師診斷書跟相關單位申請,再由相關單位派員到府評估實質需要,同樣的疾病或身體限制,在不同環境下,如住家有無電梯等,所需服務不同,這需要到病人家中現場評估,不要再叫醫師隔空診斷。若不廢除也應討論,目前長照時數都可經評估是否需要看護全日照護,以前沒有預算,共體時艱,現在預算都有了,應該銜接,如果嫌麻煩,那就乾脆全部開放,少子化的未來還需要仰仗外籍朋友。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開立巴氏量表前都會和病人家屬說明清楚,醫師無法偽造文書,這是有刑責的,請家屬體諒;國內以巴氏量表作為聘請外籍看護的評估標準,目前其他國家並無相關規定,贊成取消,讓民眾可以自行聘請,對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聘請看護者,加強社會福利照顧。一不具名神經科醫師表示,巴氏量表是唯一評估可否申請外籍看護的方法,不論是否符合規定都會要求,因此要和病家據實以告,「這有一定的規定」;若要廢除茲事體大且有困難度,它是唯一的指標,廢除前須有其他客觀評估方法,否則對申請外籍看護會形成阻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臨床發現,高齡化社會許多病患病情不符合開立巴氏量表,但嚴重程度多在標準邊緣,可是家庭支持減少卻有照顧需求,需討論研擬更好或較為寬鬆的評估方式,讓更多的人取得照顧服務。另專家反應,應可用衛福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取代巴氏量表進行評估。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PAC為針對住院病人急性症狀緩解後,卻無法立即出院的情形,而給予增加復健頻率、強度等照護,讓病人回家或到照顧機構可獨立生活,這與巴氏量表對象及用意可能不同,需要再審視合適的評估工具。對於三總醫師被病人家屬毆打,劉玉菁說,相信這是因人而異,許多病人家屬還是尊重醫師判斷,針對此事件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醫事司會提供必要的關心及服務。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照顧評估不應只由醫師做 家總:照專有能力評估
醫師拒開巴氏量表遭民眾毆打,醫療暴力事件引發各界撻伐,譴責醫療暴力同時,不少民眾反應巴氏量表申請確實有難度。專家指出,我國長照政策邁入第7年,今年長照經費更高達600多億元,使用長照服務者,皆經過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後續制定相關照顧服務計畫,以現在照專的能力,已經有能力替個案進行照護評估,如果衛福部認為照專評估能力不及醫師,「那就是自打臉」。高齡90多歲的陳媽媽,近期因骨折住院開刀,原先家屬打算自行照顧,沒想到又檢查出胸椎旁有惡性腫瘤,延伸更多照護問題,也代表未來將頻繁進出醫院,為了找到照顧替手,家屬急需聘請看護,但台籍看護一個月要花9萬元,外籍看護只要2萬多元,經費支出落差大,正好陳媽媽的病況符合巴氏量表開立標準,經由醫師開立後,目前家屬正在申請外籍看護,暫時聘每天3000元的台籍看護撐過。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認為,現行醫院護理人力不足下,住院病患幾乎都得自備看護,不是自己顧就是找看護,但台籍看護1天要花2800至3000元,對家屬是龐大負擔;如果病況不符合開立條件,無法取得巴氏量表,家屬多半自行照顧,許多照顧者承受龐大照護壓力,最後罹患憂鬱症,甚至釀照顧殺人悲劇。中華民國家庭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現行長照2.0服務中,多是提供居家服務、日照服務等適合輕中度患者,若屬於中重度者,出院後若仍有照顧需求,長照2.0服務中難以滿足,家屬往往改找看護或住宿機構,不過礙於機構床位數不足,家屬只能尋求外籍看護管道,不過醫師要開立巴氏量表,大多需要一度時間追蹤,幾乎不會第一次看診就開立,醫療現場因而常見糾紛。除了檢討長照資源缺乏,陳景寧認為,我國長照2.0已經推行第7年,所有使用長照服務者,都得先經過照管專員以等級管理評估量表(CMS)做整合性評估,包括長輩失能等級、居家環境是否有無障礙、照顧人手等,例如帳面上有4個家屬,但都在上班等於無法照顧,CMS量表結果貼近真實狀況。陳景寧表示,評估是否需要照顧,並非疾病導向,更多是能否自行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性功能,照管專員經過7年時間訓練,且幾乎一半以上都有醫護背景,三分之一為社工,照專團隊有多項職類專業,有能力評估個案狀況,並分派相對應長照服務,因此評估工作不應只有醫師來做,若衛福部不相信照專評估能力,「是否代表每年600多億經費亂花,自己打臉嗎?我相信照專有能力可以評估。」而余志松認為,評估巴氏量表並非難事,不過也可能因個人判斷觀感不同,使其評量分數不同,且疾病可能進步或退步,每次評量的分數也不一定相同,但評量人員的專業性、認定標準,恐怕是最大爭議點。依照現行制度規定,或許是擔心過多人申請外勞,因此仍希望由醫師來開立巴氏量表。
-
2023-05-14 醫聲.高齡社會
量表廢不廢/不該與民作對 張鴻仁:巴氏量表應廢除
三軍總醫院日前傳出病患家屬要求開立巴氏量表未果,出拳攻擊醫師事件。由醫師評估患者自理能力開立的巴氏量表,是長照家庭申請外籍看護的第一關,卻常因醫師、病患家屬認知不同,淪為衝突導火線。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直言,事件根本原因是政策謬誤,巴氏量表本就不該存在,隨著人口老化照護需求增加,政府不該限制民眾申請外籍看護,「設下天羅地網與民做對。」「要不是今天有人打人,巴氏量表議題不會受到這麼多討論,其實爭議與衝突一直存在。」張鴻仁表示,動用暴力固然不對,但若能將心比心,就知道該民眾一定是家裡有需求,一定是被逼急了,「這當然是政府的錯。」同在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則表示,當事醫師只是依法開立巴氏量表,且依規定本就不能濫開,不支持病患家屬施暴,「強烈譴責醫療暴力!」張鴻仁直言,巴氏量表的存在不合常理,應讓長照家庭依照需求自由申請外籍看護,「民主社會應該回歸市場機制。」他表示,在現行體制下,有些醫師應家屬要求,冒著極大的道德風險與病人一起作假,萬一醫師不願配合,家屬情急之下什麼事都會發生。張鴻仁說,若醫師評量標準太鬆,讓太多病人通過標準,也會依法開罰。他直言,既然民眾需求存在,政府不該拿著法令逼迫逼著家屬與醫師吵架、打架。「所有老人家都需要被照顧,過了一定的年紀身體漸衰,容易有突發意外。」張鴻仁直言,申請外籍看護理應不需要那麼多醫療評量,依照巴氏量表的標準,老人家已經無法行動、不能自理的時候,才讓民眾申請照顧資源,極不合理。有醫師在臉書留言指出,若過度開放外籍看護申請,變相鼓勵大家都把長輩交給外人顧、交給政府顧。對此,張鴻仁回應,民眾願不願意照顧父母,應是民眾自由抉擇的家務事,「何況聘請外籍看護一定就是不孝順嗎?」他表示,很多照顧者因請不到外籍看護辭職無法工作,又與長輩居住在不同行政區,須來回奔波,應全面開放外籍看護申請,不該設計重重阻礙。此外,有論者擔心外籍看護過多會造成管理問題,張鴻仁則表示,政府不能沒能力照顧國內長輩,也不準人民請外籍看護,「難道要老人家都移民到印尼?」他坦言,現在有外籍看護協助國內的照顧工作已是運氣好,若未來外籍看護退出台灣,照顧者將陷入走投無路的窘境。每周往返高雄市區、台南山區照顧雙親的林先生曾替父親申請巴氏量表。他表示,根據詢價經驗,申請外籍看護費用每月約為3萬,台籍看護則需每月支付7至8萬薪資,遠超出普通受薪階級負擔能力。林先生指出,不少台籍看護無法擔負全日照顧任務,且越來越少民眾願意投入長照相關產業,即使擁有經濟能力,也未必能聘到台籍看護。林先生建議,若是否廢除巴氏量表仍有爭議,也應該放寬相關標準,讓更多長照家庭得到喘息空間。
-
2023-05-13 焦點.長期照護
巴氏量表怎麼拿!? 分數「夠低」才符合申請外籍看護
近日三軍總醫院發生醫療暴力,因神經科醫師評估後拒絕開立「巴氏量表」,遭到病患家屬出拳毆打,引發各界議論。元氣網透過臉書發文調查,許多民眾表示,自評家人需要申請外籍看護,但是就醫評估卻未符合開立標準,長期照顧真的好累!快喘不過氣來了;沒有「巴氏量表」就沒辦法申請外籍看護,沒有看護幫忙照護,自己恐怕要先倒了。也有人提出「巴氏量表」評比太過嚴格,中壯族群要上班、失能長輩又需要有人照顧,希望廢除這項規定。何謂巴氏量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又稱ADLs,原名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是一種日常生活功能的評估量表,主要用來測量病患的治療效果及退化的情形。巴氏量表有其疾病項目,各標準、年齡限制也有所差異。申請健保的【居家護理】時,除了醫師開立居家照護醫囑單外,醫療人員會以巴氏量表的分數來進行評估,以確認是否符合收案標準,此外,申請外籍看護、【十年長期照護計畫】服務時,都需要有巴氏量表。量表評估的分數愈低,則代表患者自主能力愈不足,分數要夠低才符合申請資格。根據規定,申請巴氏量表要患者本人親自到醫院進行評估,對於失能、失智的長輩,甚至臥床、行動不便的病患而言,舟車勞頓真是一大難題。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民眾家裡有需要被照護的患者或長輩時,多數希望能請外籍看護分攤照顧工作,常會以自身考量請求醫師開立巴氏量表,但按規定,醫師一定要依照個案實際狀況進行評估,才能決定是否開立,曾有醫師因通融、體諒家屬而開立巴氏量表,卻面臨「偽造文書」官司爭議。延伸閱讀/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拿到量表文件 申請外籍看護等待時間冗長此外,另一個衍生的問題是,政府基於保障台灣籍看護工作的權利,對於申請外籍看護設下多項監管措施,這或許是一項美意,但也造成有照護需求,但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屬冗長等待。民眾抱怨申請流程太過複雜,光是文件來往就要數個月,就算拿到量表文件,也要花3至6個月以上才能找到外籍看護,對於正值中壯年、需要上班的家屬,等待期間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謝嘉娟表示,有些患者在就診評估時,因還在急性期住院期間,病情尚未穩定,需要追蹤時間,並非刁難拒絕開立巴氏量表。2010年也已開辦「聘雇外勞到宅評估評鑑定」服務,重癱、身體失能無法至醫院進行巴氏量表評估的民眾,都可請醫師與醫事人員進行在宅鑑定。謝嘉娟強調,若個案身體狀況嚴重,不一定要等6個月才開立巴氏量表,民眾與醫護人員應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讓家屬理解當下無法開立量表的原因。若巴氏量表分數無法申請外籍看護,可利用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定,接受長照2.0服務資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1 焦點.長期照護
為何我的家人無法申請巴氏量表?一文搞懂巴氏量表評估項目和詳細申請流程
昨(10日)天三軍總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顏尚易被要求開立巴氏量表未果,結果遭一名男性病患家屬5度揮拳。醫師對動粗家屬表示「你已經違反醫療法了,對我動手動腳」,男子竟回嗆「違反醫療法又怎樣」,氣得醫師大喊「我要提告」!對此,衛福部及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都出面譴責醫療暴力行為。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原名為「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受訪指出,巴氏量表有其疾病項目,各標準、年齡限制也不同,這幾年因為人口結構高齡化,神經科失能病患不是藥物或一般醫療可以支持,連帶使得照護需求提升。巴氏量表申請有不同版本,近年也有做更新,像是失智症現在不用巴氏量表,而是改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當複雜度愈高,醫師需要花更多時間與病人解釋。巴氏量表評量十項評量項目1.進食2.移位(包含由床上平躺到坐起,並可由床移位至輪椅)3.個人衛生(包含刷牙、洗臉、洗手、刮鬍子、梳頭髮)4.如廁(包含穿脫衣物、擦拭、沖水)5.洗澡6.平地走動7.上下樓梯8.穿脫衣褲鞋襪9.大便控制10.小便控制依巴氏量表的總分評量表依賴程度之等級分:0~21分:完全依賴21~60分:嚴重依賴61~90分:中度依賴91~99分:輕度依賴100分:完全獨立符合以下標準者,就能申請外籍看護:1.年滿85歲以上,屬於輕度依賴者(91-99分,量表中任何一項失能)2.年滿80歲以上,屬於嚴重依賴者(60分以下)3.未滿80歲,需要全日照護者(35分以下)4.具特定身心障礙重度等級項目之一者巴氏量表申請流程1. 備齊相關資料至勞動部網站下載,事前了解有哪些評估項目。.巴氏量表(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工基本資料傳遞單2-1. 到醫院進行評估如果患者有固定回診的診所或醫院,可以先和該單位確認,是否有提供開立巴氏量表的服務。或前往衛福部認可的醫院進行評估。》巴氏量表開立評估醫院2-2. 申請到宅評估若患者無法親至醫院取得相關證明,可向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或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到宅評估鑑定」。【註】如果不確定患者符合到宅服務的申請資格,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詢問。3.寄送申請資料醫師成功開立巴氏量表後,醫院通常會協助處理後續寄送,將資料送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進行審核。但請注意,巴氏量表是有期限的,醫療團隊評估日起60天內有效,要申請外籍看護的話記得在60天內跟勞動部提出。外籍看護申請流程依衛福部資料指出,外籍看護工之申請,由醫療團隊進行評估,除評估生活功能自理能力的巴氏量表外,並應考量是否有24小時協助之需要後才做最後判定;另持有特定項目之身心障礙證明或失智症者經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診斷證明,均可作為申請依據;巴氏量表並非評估之唯一判斷依據。若個案狀況無法親至醫院取得相關證明,則可申請「到宅評估鑑定」。【參考資料】.獨/不開巴氏量表竟揍醫師!三總醫師遭譙髒話狂毆 嗆違反醫療法怎樣.衛福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
2023-05-09 養生.家庭婚姻
產後因「這件事」被婆婆賞巴掌!老公沒挺還勸別反駁長輩 給新手媽媽5點建議
婆媳關係是許多家庭難解的問題,假如多了孩子出生,恐怕之間的爭吵會更嚴重。一名女網友就發文透露剛生產完三個星期,因為母乳量比較少,竟然被婆婆責罵害孩子吃不飽,甚至還因為去打退奶針、給寶寶喝配方奶遭打巴掌,貼文一出引起眾人憤怒,紛紛勸原PO趕緊離婚。因母乳量少拒絕親餵 被婆婆甩巴掌原PO在Dcard以「剛生完就被婆婆甩巴掌」為題發文,她說因為產後母乳量很少,也常常塞奶,孩子每次要喝90 cc,但她只能擠出40到50 cc,而且每四個小時就要忍著疼痛擠一次,半夜也要起床擠,讓她常常邊擠邊哭。沒想到婆婆沒有心疼原PO,反而還責怪她因為吃太少,導致母乳量太少,也因此害孩子餓到才會大哭。不僅如此,婆婆還一直灌輸餵母乳的好處,還說自己當年剛生完餵嬰兒還要去工作,哪有像原PO現在這麼好命,種種壓力讓她每天睡眠不足也很憂鬱,也因此吃不下飯,常躲在房間裡哭。她問過醫生後,醫生建議可以打退奶針,而且嬰兒直接喝配方奶也不影響發展,但婆婆卻非常反對。有次原PO回診要去打退奶針,婆婆知道後暴怒甩了她一巴掌,罵她忤逆長輩不聽話,老公聽到跑出來看,竟只是安撫婆婆的情緒,卻沒有安慰她,甚至還要她聽婆婆的話繼續親餵,不要反駁長輩的想法,讓原PO聽了心裡更痛。網友建議去驗傷 就帶著孩子提離婚多數網友一面倒都力挺原PO,「要是我一定挺太太,打人就是不對」、「如果妳一個人養得起小孩就可以離了~配方奶跟母奶長大了其實根本差不多」、「先不管餵奶的事,不管怎樣都沒有人有資格打妳」、「沒辦法想像之後婆婆會拿什麼偏方顧妳小孩,他們母子問題很大欸」、「要是我就帶著孩子回娘家提離婚」、「好可怕,以後孩子的教育惡婆婆一定也會插手」、「去驗傷,該提告就提告,沒人可以打妳巴掌!家暴零容忍,寧願帶著孩子離婚也不要讓自己受委屈」。事後原PO再發文,表示自己經過這件事後絕食抗議,家人已經妥協讓寶寶喝配方奶,老公也有安撫她,婆婆也向她道歉,但原PO不想理會他們。她說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所以自己沒有娘家,本身沒有工作,存款也很少,但絕對會努力把孩子養大。新手媽媽親奶/配方奶的5點建議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讓新手媽媽自由選擇餵奶或配方奶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五個建議:1.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協助:如果新媽媽因為母乳不足或其他健康問題而無法餵奶,可以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這些專業人員可以提供有關營養和餵養方面的知識,並協助新媽媽做出最佳決定。2.與伴侶溝通:伴侶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並協助新媽媽和婆婆進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新媽媽應該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且不要因為他人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權利。3.考慮各種餵養方法的優缺點:餵奶和配方奶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新媽媽可以嘗試了解這些優缺點,並選擇適合自己和寶寶的餵養方法。4.求助專業機構:如果新媽媽感到無助或需要進一步的支持,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例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兒童保護機構或心理諮詢機構。5.保持冷靜和理智: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新媽媽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的決策。同時,也要記得自己有權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和福祉負責。延伸閱讀:.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欣聞國民健康署為39年前立法的《優生保健法》提出修正草案,將更名為「生育保健法」,擬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筆者感到非常贊同,畢竟未婚的成年女性,只要符合法律的要件,可以自主的決定是否施行人工流產。但根據現行《優生保健法》,已婚的成年女性,卻一定要經過配偶的同意。在和諧的、雙方相互尊重的家庭,原本夫妻就會好好去討論生育子女的議題。但是當夫妻關係不佳,甚至有各種冷熱暴力時,婦女沒辦法在家庭之中得到良好的支持,更易因懷孕及生產過程影響身心健康時,如果還需要經過配偶的簽字「允許」方能進行人工流產,這確實構成了對婚姻中女性的歧視。在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的第21號建議指出: 關於懷孕、人工流產、結紮、生養子女等決定,女性最好是與配偶或伴侶協商後作決定,但不應受到配偶/伴侶、父母親或政府的限制。目前的修法方向的確對台灣尊重人權,並重視性別平權的國際名聲,再度跨出了一大步。雖然修法符合國際潮流,但倫理上最常見的顧慮是——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固然重要,但是胎兒的生命權也值得重視。以法規作嚴謹的把關,確實是符合人們素樸的道德信仰。在2022年6月30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篇精彩的文章,其標題是「在全球,禁令並無法減少人工流產,但會讓懷孕的照顧更糟」。這篇文章以嚴謹的數據為基礎,將不同的國家依據人工流產的法規分為五類:人工流產完全合法、有限制但大多情況下可合法執行(該文裡台灣歸屬於此類)、基於健康因素才合法、為拯救婦女性命才合法、完全禁止。不論法律規定的寬嚴與否,每年大概都有千分之40左右的育齡女性(15到49歲)作人工流產。最讓人驚訝的是,即使在完全禁止人工流產的國家,每年大概有千分之80的育齡女性在預期外懷孕,其中有一半依舊想辦法做了人工流產。這些法律外的管道包括:黑市購買藥物、網路購買、透過女性生育自主倡議機構代為取得藥物、找密醫協助、到其他合法的國家/州執行人工流產。例如波蘭的法律規定只有在性犯罪、亂倫以及拯救女性生命的情況下得以合法施行人工流產,所以在2020年波蘭全國只有23個合法的人工流產,但非政府組織估計波蘭一年大概有15萬例非法的人工流產。以愛爾蘭為例,在2018年的公投讓人工流產合法化之後,該年有6600人工流產案例。但在公投合法化之前,光是在英格蘭合法執行的人工流產裡,有3000位女性登記了愛爾蘭的地址。在美國,很多州是不允許人工流產的,所以在州邊境就出現了行動診所,讓人工流產不合法之州居民可以來合法州進行人工流產。由於許多國家的人工流產不合法,婦女只能想辦法從不合法管道取得人工流產的藥物,或尋求密醫,但就無從察覺子宮外孕等嚴重問題,而可能遇到大出血、嚴重感染等威脅生命的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大概有23000名女性死於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是否放寬人工流產的議題,一般描繪出的倫理兩難是「女性自主權」與「胎兒生命權」的二元對立。但筆者認為,每一個案例,涉及的是女性本身的身心健康與風險承擔。懷孕及生產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從來沒有絕對的安全。即使胎兒順利生出,但生產過程的壓力、照顧孩子的壓力,讓多少女性得到產後憂鬱症?又有多少女性因懷孕及育養子女而犧牲自己的職涯?如果配偶或伴侶沒辦法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體諒,職場沒辦法給予包容的環境,為什麼要把所謂的胎兒生命權的壓力都放在女性身上?另一個科學性的脈絡是,在比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非預期懷孕的比例比較少,原因是有比較現代化的避孕方式。但即使如此,不論是保險套、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每年都有相當的失敗率,連結紮都有意外懷孕的可能性。對於青少年及未婚男女,務實的、有效的兩性教育,良好的避孕教育(認真避孕保護對方才是真愛),充足且容易取得的武器(保險套、避孕藥),確實能夠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比率,這部分是很值得去努力的。但對於已經身心成熟的婦女,面對非預期的驚喜或驚嚇,光是決定要人工流產,就懷抱著許多糾結了。我們這些不負責懷孕的男性們,就還是多關懷、多支持女性朋友的決定吧!(本文作者為三寶爸,謹以此文致敬辛苦的太太,及全天下的偉大媽媽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2/20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2/22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2/24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4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6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平台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自從2016年6月1日我們開始成立「醫病平台」這電子報,希望能在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以及所有醫療志業的同仁)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家屬)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彼此說出在醫療場域的感觸與心得。利用這機會,我們彼此可以翻越醫病之間的鴻溝高牆,透過對話,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求,進而彼此有機會自省,改善醫師看病人以及病人就醫的態度。當時是因為一位台大醫學院剛畢業的醫師在即將服役之前與我分享他對選擇習醫的後悔,使我感到非常震驚。他沉痛地告訴我,七年前他考上台大醫學系時,他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他,但現在當他畢業時,這些中學同學們大多早已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有穩定的工作,而他卻因為台灣醫病關係的日見惡化,而後悔學醫。他說他剛進入台大醫學院之初,每年都主動回去他的母校建國中學,鼓勵學弟走向習醫之路,將來能夠享受服務人群的成就感。但自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走進醫院臨床實習,他親眼見證到一些認真工作的學長姐(住院醫師)遭受到病人或家屬的語言暴力,有時甚至肢體暴力。辛苦工作的老師,又要看門診、照顧住院病人、開刀、教學、研究,蠟燭多頭燒,有時還要應付醫療糾紛。上法庭後萬念俱灰,深感受辱憤怒,讓醫學生看在眼裡十分不忍。他不覺自問,畢業服役歸來後,難道還要走這行醫之路嗎?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希望老師不要再誤導我們了,行醫這條路在台灣已經不像您所說的那麼理想了。在醫學院的最後兩年,我已不再回母校勸學弟們學醫了。事實上,我現在會對學弟們說,做醫生這條路已經不像我過去所想的那麼理想。台灣的病人與家屬的不合理,已讓我警覺到,學醫這職業已經變成需要處處提防被告或遭受暴力的危險工作。」最後他說「過去羨慕我的中學同學現在都同情我」,而流下淚來。就因為這位年輕醫師給我上了這堂「震撼教育」,我們老、中、青三代的七位醫師以及關心台灣社會的三位有心人(音樂家、小說家與一位在醫院專門處理醫療糾紛的牧師)共同商量之下開始了「醫病平台」。這幾年來我們有幸得到許多醫療團隊不同領域的醫護人員分享他們在各自的醫療崗位的心得,同時我們也得到許多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就醫經驗。這些資料也幫忙了我們這些關心台灣醫學教育的老師們,藉此了解我們過去在「培養良醫」的路上,疏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識」、「態度」、「行為」方面的指導與討論。我們也注意到,有些醫學生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臨床實習心得,最讓我們備感珍惜的是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感恩,這些赤子之心所表達的醫病之間的感恩、珍重、尊重、信任正是我們台灣目前醫病之間越來越看不到的溫馨關係。最近「醫病平台」刊載了三個醫學大學師生分享的教與學的分享:台大醫學院的老師與兩位醫學生(視病猶師、床邊教學讓漸凍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看見病人的「疾病」,更要傾聽病「人」的故事)、中山醫學大學醫師老師與兩位醫學生(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醫學系新生的醫學人文體驗、從醫學生與病人的交會中一點一滴成為醫師),以及本星期高雄醫學大學的老師與一位醫學生(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打破醫病對立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共同努力,希望能藉著醫學人文的課程與臨床的實習,使醫學系學生真正學到如何做個好醫生。也希望我們能陸續收到其他醫學院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的努力,同時我們更期待能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分享他們在生病時接受醫學生的照護的心得與建議。如果我們的醫病關係能夠達到彼此尊重信任,而醫學生也能在社會大眾(病人與家屬)願意讓醫學生參與照護而學到寶貴經驗,使更多有志學醫的有愛心有抱負的年輕人能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奮力用功以紓解病人的病痛為其目標而在他們的志業找到成就感,那將是我們「醫病平台」夢寐以求的目標。
-
2023-04-07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照顧需要建立安全網
聯合報在二月份的「陽光行動」中,如何預防長照殺人是該系列的一個重要議題,這也是目前及未來高齡化社會中,需要好好面對的社會挑戰。筆者以從事失智症照護和關注國內外長照趨勢多年的經驗,提出相關的分享。2022年12月在台北舉辦的亞太區國際失智症大會中,韓國失智症協會Okjin Rhee博士說:以她的國家為例,社會迅速的高齡化,讓失智症人口盛行率已經達到10.5%。而韓國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研究中,有下列幾項發現:1.在2018年的調查中,照顧者中有14%必須要辭職,33%減少工作時間。2.自2011年以來就有18個失智症照顧者因為照顧壓力而殺死了罹病的配偶。3.2019年的報告指出: 失智症的照顧者有49%面臨經濟壓力,16.5%的人有情緒挫折,14.5%的人健康不佳。4.2019年發生1381件失智長者受虐,占全部長者受虐案件的26.3%。其中50%的施暴者是照護機構,43%是家人。以上是很有系統的國家調查彙整,可以清楚了解失智症照顧者在歷程中,不論生理、心理和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而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國內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0萬。在失智的家庭悲劇中,最近發生的案例就是2023年2月3日,新北市中和一位高齡母親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獨留84歲失智父親的人倫遺憾;而近幾年發生過的案例則包括女兒和女婿將80多歲大小便失禁的失智長者,關在陽台,逝世時還光著身子;還有92歲的失智爺爺誤認外傭在他的藥中故意下毒,所以刺殺了她;以及兒子照顧失智的父母,由於父親一向對媽媽有暴力行為,兒子在照顧壓力和無法再忍受父親的長期施暴下,失手殺了爸爸。在家庭暴力中,相關的家人普遍存在著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常常會壓抑而不去通報。或者已經是暴力的高風險家庭,即使專業人員勸說通報,還是會被拒絕,因為背後可能有糾結的家庭關係和問題。還有一些是弱勢或老老照顧的家庭,不知道如何向外求援。因此,當事件再次發生時,有時很不幸就會釀成無法挽救的傷亡。所以,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和研究中心的黃婕寧在上述的國際會議中,分享了他們針對失智症的個案管理,會進行失智症的確認、家庭訪問、風險評估、介入模式、處置流程和結果分析。尤其在面對面或是線上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先判讀當下的求助者,是不是正處於高風險的狀態。因此,有些案例更需要和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醫院的急診處、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社會福利主管單位,一起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包括:家庭的危機處理教育及自我保護、施暴者的管理、受虐者後續的治療、是否需要住院或強制就醫、社區端的資源連結、申請長照服務,或者是安排入住養護機構等,這些都會以失智者和照顧者的需求和現況作為接下來協助的相關事項。不論是韓國和台灣的研究,都包括了照顧的虐待、壓力堆疊後的反撲、失智長者認知錯誤下的暴力等。以及沒有列入但是容易被忽略的,長期照顧所導致的過勞死。這些所需探究的原因其實是廣泛而複雜的,但也都是社會安全網中的破口。我們發現:施暴者可能是失智者,也有可能是一個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或是家人,甚至於機構的照顧者。如果能透過正式通報,得到專業的介入和社會資源的提供,反而可能是家庭危機的轉折點。社區的民眾或家人,一旦發現鄰里中的家庭有安全上的威脅時,可以向警政系統、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求援,或是上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網站,連絡居住地或鄰近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協助。由於失智症的照顧歷程,從8年到15年以上不等。所以,整體的防治環節更需要仰賴醫療和非藥物的治療、社區鄰里的連結、社會體系的機制,以及媒體的探討等,來正視失智者和照顧者在漫長病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才可以進一步督促安全網的環節和合作平台的建立,也可以強化家人關係和社會支持,同時減少暴力和悲劇的發生。
-
2023-02-09 養生.家庭婚姻
在憤怒時還記得愛!丁寧曾大吵到「以為下一秒老公要出手」,親眼見老公從盛怒到緩和
談戀愛時兩人愛到正濃、講究相互包容;當走入婚姻,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更多的是磨合與眉角!夫妻嘛,哪有人不吵架?儘管吵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溝通,但妳有沒有曾吵到在心中怒喊「我要離婚!」的時候呢?超越憤怒才是愛!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詮釋過許多角色的演員丁寧,對於女性自覺、兩性相處有獨到見解,常於臉書粉專分享心得。丁寧日前新PO文寫下,因為你言語的挑釁,我才會動手打你!?她認為:「超越憤怒才是愛。」老公:我絕對不會打女人丁寧分享,記得才剛結婚不到一年的時候,某次她和老公吵得很兇:「我剎那覺得他下一步應該要打我了吧?!我心裡也想好啊,我們現在結婚才一年,如果你出手打了,我趁早結束這段婚姻,不要再浪費彼此的時間了。」她往前靠了一步,張著眼睛跟老公說:「你現在是想要打我嗎?」「那幾秒,彷彿成了慢動作,我清楚看著我的先生從非常憤怒到緩和下來說:『我絕對不會打女人。』」「那一霎那我覺得,他是愛我的!」「暴力零容忍」會動手就是會動手丁寧表示:「如果你在盛怒之下,還記得你是愛我的,表示你對我的愛,超越你的憤怒。」這也讓她覺得和老公值得走下去,「就這樣,一路13年。」她強調暴力零容忍:「不要再說誰說了什麼讓你動手,你會動手就是會動手。」雙手、言語是用來保護家人的網友們紛紛智慧留言:「男人的手應該出去打天下,而不是在內打老婆......」、「在盛怒時不打女人是很基本的,但可以不口出惡言才是愛與修養的表現」、「夫妻多少都會有爭吵,但動手就是不對,懂得控制自己的手和嘴巴都是智慧」、「雙手及言語是用來保護家人的,而不是傷害」、「誰先動手腳誰就不對,男女都一樣!」也有網友深度探討:「暴力零容忍,但,事情發生了後,下一步是什麼呢? 擦乾眼淚後,自己心的傷口要怎麼為自己痊癒呢?」、「夫妻間的紛擾只有雙方最清楚,動手肯定不對,但有時候言語攻擊、精神迫害也是需要被重視的隱性暴力!」衝突前,三方式冷靜一下!專家表示,「爭吵的目的不是爭吵本身,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吵到最後就是為了吵架而吵架,忽略了吵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越吵感情越糟糕的狀況。當衝突就要發生,試試用這三種方式冷靜下來:1.閉上雙眼左右轉動20下。2.倒數30秒鐘 ,深呼吸20次。3.離開衝突的場面,冷靜下來再回來。專家提醒,記得「把關注點回到問題本身上,會比較能解決問題!」通常吵架一定就會帶著情緒,而情緒是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每個情緒都有它的意義,這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學習的課題。
-
2023-02-07 醫療.精神.身心
又傳恐怖情人情殺命案!身心科醫師提醒危險情人6大特徵
嘉義市昨天深夜發生疑似情殺案,李姓女大生送醫不治,檢警相驗,李女脖子有勒痕、左胸12處刀傷,涉案27歲汪姓男網友駕車逃到桃園,在租屋處墜樓身亡;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提供認識「危險情人」六大特徵,他說,了解危險情人可避免掉入可怕網羅,對網路認識,碰面機會不多者,更要特別謹慎。危險情人6大特徵李連冀擁有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具犯罪防治與身心醫學專業,他分析「危險情人」六大特徵:1.「緊迫盯人」:不論任何行蹤都要報備,經常無合理性限制與其他朋友聚會,沒有個人自由空間,一定要掌握你所有行動。2.「斥責別人」:認為你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習慣反駁糾正、責罵你的言論,認為自己才是對的。3.「態度輕蔑」:看不起你家庭、出身、學經歷、工作、同學、朋友,認為你與他/她身邊的人全都一無是處,甚至認為我會和你在一起是你修來福分,應該珍惜。4.「過分干預」:要求你要以他/她的意見為主。5.「漠視感受」:例如你生日想要浪漫一下,對方便說浪漫太花錢不好,情人想要兩人一起出去走走,就以功課或工作太忙為由推托。6.「言語暴力」:交談時言語習慣夾雜髒話或羞辱字眼,習慣施加言語暴力迫使你屈服,特別是兩人意見不同時。網路交友 更要特別謹慎李連冀說,深入交往前宜先做一般朋友,多觀察了解個性,對網路認識,碰面機會不多者,更要特別謹慎,這不是老掉牙論調,是避免更大傷害,如果身陷危險關係,請趕緊求助。與危險情人分手要有特殊技巧,不要直接與對方硬碰硬,以免火上加油,需要花點時間慢慢疏遠,避免激怒對方蒙受攻擊;若因為過度受驚影響日常生活,可藉心理治療平復情緒,改善自責及內疚感覺。近年恐怖情人案例:2021年23歲梁姓義務役軍人將改造槍彈藏放包包,從北市搭客運南下,換搭計程車到水上鄉前女友阿姨住家談判,雙方在戶外爆發爭吵,梁男取槍擊發,打中王女胸口一槍斃命,員警獲報逮捕梁男。立委高嘉瑜遭男友家暴案件,國人震驚。★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2-04 焦點.科普好健康
為何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醫分析5原因,嚴重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酒醉就是急性酒精(乙醇)中毒,先是影響腦幹中的上升網狀活化系統,使人警覺力下降,意識變差;接下來,會壓制大腦皮質功能,讓人無法抑制心中原有的情緒、欲望和衝動,開始胡言亂語、膽大妄為或暴力發作。尤其,為什麼酒醉幾乎都會使人感到暈頭轉向,平衡感變差呢?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一、眼球反射動作變慢只要血液中有酒精,不管濃度高低,都足以影響大腦及腦幹,使眼球反射動作變慢,無法準確地追蹤物體,視力變差,影像在視網膜上出現擾動,因而產生震動視幻覺及暈眩。二、半規管壺腹內頂帽彎折血液中,酒精濃度每增加100mg/dL,就會增加22mOsm/L的滲透壓,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同時被脫水,比重增加;又因為酒精比水輕,順著血液循環進入半規管根部壺腹內之頂帽時,會使頂帽變輕。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浮力向上彎折,出現向上的眼震,因而感到暈眩。數小時後,血液中酒精逐漸減少,滲透壓降低,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內水分增加,比重降低,頂帽也會逐漸變重。這時,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重力向下彎折,出現向下的眼震,還是感到暈眩。三、外傷性耳石脫落酒醉者因平衡不良,若不慎跌倒撞擊頭部,耳石脫離橢圓囊耳石斑,會進入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或轉動頭部時,因慣性、重力或浮力因素,繼續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或使頂帽扭曲,引發眼震,因而感到暈眩。四、前庭性偏頭痛發作酒醉者已有偏頭痛體質,酒精使血液滲透壓增加,加上酒內大量的組織胺或亞硝酸鹽,特別是在宿醉時,會誘發偏頭痛。由於神經元電位波動起自於腦幹,通過兩側前庭神經核時,無法調節兩側內耳前庭覺的輸入,因而感到暈眩。五、前庭性癲癇發作酒醉者已有癲癇病史,特別是在醒酒時,酒精促使癲癇發作,電位波動經過大腦顳葉皮質時,出現前庭幻覺,因而感到暈眩。酗酒引起神經細胞凋亡對於酒醉所引起的暈眩,送醫後,也只能接受葡萄糖水及維生素B點滴注射,還要預防翻身落床、嘔吐嗆食。唯有等到酒醒後,若暈眩持續不止,才會去安排檢查,以確認病因,並加以治療。若持續天天酒醉或酗酒,酒精直接作用在腦部神經細胞膜上,跟神經傳導物質受體蛋白質交互作用,經年累月,神經細胞間的聯繫與交通逐一損毀,加上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B,神經細胞會逐一凋零死亡,此後即便沒有酒醉,也會出現平衡不良、運動失調或動作障礙,代表已有大量神經細胞死亡,發生小腦變性退化,目前並無方法可以逆轉如此病情,更無藥物可以止暈,貪杯者宜慎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該怎麼辦?復健科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下背痛及其相關的問題,是復健科門診病人最常見的病痛,這種下背痛是一種背部骨骼肌肉系統之疾病,常見初次發作的年齡層為20~40歲,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而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全球約有9~12%的人口患有下背痛,但約65%的人會在六週內改善,在復健科門診中,此類病人約占三成,其主要症狀都是在下背突發性疼痛,甚至會有輻射性麻痛延伸至下肢。下背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下背痛並非單一的疾病,有時會伴隨其他潛在的病因,故下背痛族群是包含許多疾病之共通症狀。一般下背疼痛常因姿勢不當、彎腰搬提重物後引起,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可能是因下背部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拉傷或扭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合併下背痛,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椎間盤退化、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人)、腰椎滑脫併脊椎管腔狹窄等。下背痛的症狀為何?一般下背痛的症狀是局限在下背部(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之區域)的刺痛或悶痛,其疼痛範圍可能是在單側或雙側,有時會有輻射性的疼痛傳至臀部及下肢(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尤其在身體往前彎曲動作時,會誘發上述症狀發生,甚至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亦會使下背痛加劇。雖然疼痛感會慢慢改善,但若不加以注意防範,下背痛復發的比例高且疼痛的程度會較之前更嚴重,有些慢性下背痛患者還會有焦慮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下背痛常見之成因及症狀分類一、單純背部扭傷造成之下背痛:通常為局限在下背部疼痛,65%患者可在六週內改善。二、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到神經根,或脊椎腔狹窄造成單側或雙側之下背部痛及輻射性延伸到下肢之疼痛。三、壓迫性骨折造成之下背痛:常見骨質疏鬆之患者,其部位多在胸腰椎連絡處,多見於長者意外跌坐地面造成。四、腫瘤引起之下背痛:通常會半夜3~4點左右痛醒,且下背腫瘤或感染處遇外力敲擊會疼痛,甚至會有下肢肌肉萎縮情形。五、內臟器官的轉移痛,例如:膽囊、腎結石或感染、胰臟炎或腹主動脈瘤剝離。六、外傷造成之下背痛:常見於暴力撞擊後,引起之下背部椎骨骨折,脊椎前後滑脫症或椎間韌帶扭挫傷等。七、退化性關節症:如腰椎退化骨刺。八、脊椎骨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九、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膿性椎間盤炎或慢性骨髓炎等。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例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下背痛治療方式一、藥物治療:一般常用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單純的止痛藥物,亦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若是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之憂鬱及焦慮,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後,配合抗憂鬱之藥物治療或進行心理治療。二、復健治療:熱療及電療可改善下背組織之僵硬,達到疼痛之緩解,對於椎間盤突出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可使用間歇性的骨盆牽引方式,使腰椎間盤產生之負壓,減輕椎間盤對腰神經根之壓力,從而減緩症狀。三、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程度,請向中醫師諮詢評估。另外,病人可以多吸收正確的衛教知識,例如:參加醫院背痛教室,透過上課方式,由醫師或復健治療師講授背痛原因及預防與治療方式,建立日常生活正確之姿勢及運動習慣,以增強肌力與延展性。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若是病人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或持續嚴重的下背疼痛時,代表椎間盤突出更加惡化,可能壓迫到脊髓馬尾部控制大小便之神經根,或是突出之椎間盤破裂至脊髓腔,請立即到醫院就醫治療。(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06 養生.家庭婚姻
小甜甜遭家暴「我沒再打你第二次,就是對妳最大的道歉!」家暴者施暴前5徵兆 醫授一方法面對
藝人小甜甜今發5千字長文痛訴遭丈夫家暴,卻被宋逸民夫妻及白家綺夫妻勸退不得報警。而小甜甜希望丈夫為家暴道歉,卻換來他一句「我沒再打你第二次,就是我對妳最大的道歉」!精神科醫師提醒家暴者施暴前通常有5大徵兆,而面對暴力,「離開是唯一的選擇」。藝人宋逸民及妻子陳維齡所主導的「藝起發光」教會爭議,今(5日)又有新的發展。小甜甜今在臉書發長文寫出被丈夫宋先生家暴的始末,當時為了請正在滑手機玩電動的老公去洗衣服,連續催促後,老公突然暴怒動手打他。而家暴一發生,小甜甜馬上想到報警,然而卻被「藝起發光」的宋逸民夫妻及白家綺夫妻極力勸阻,他們叫她別去驗傷、別報警,並憤怒的質問「怎麼會有人要告自己的先生啊?」、「他才打妳一次,不是3、4次,妳難道不能體諒嗎?」小甜甜不懂,白家綺跟陳維齡同為女性、也都有女兒,為何無法將心比心,怎麼可以放縱家暴?她認為,家暴是不分次數的,家暴就是0容忍!事件後,小甜甜不但承受教會的冷漠,更持續認受丈夫對她的眼神言語冷暴力!而最後,小甜甜只希望得到丈夫的一個道歉,沒想到只換回一句:「我沒再打你第二次,就是我對妳最大的道歉!」家暴者施暴前5徵兆精神科醫師王家駿曾受訪指出,家暴者施暴前通常有5大徵兆,一旦看到對方有這些行為出現,如果可以最好趕快離開現場自保。1.酒喝得多2.講話愈來愈大聲3.表情憤怒4.手握拳頭5.呼吸變得急促面對家暴你可以尋求這些協助當遇到家暴或婚姻出現問題時,許多人都會求助宗教信仰,但要記得,當一個地方無法解決你的困難時,你就該找別人,例如張老師、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等專業輔導機構,或親朋好友及律師協助。而在事件還無法得到完全的解決前,先報警、申請保護令,確實是對自己及家人最大的保障。受暴者也可上網尋求一些求助資源自保,像是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在家庭暴力防治宣導專區就有關於家暴的許多實用資訊,例如保護令該如何申請?申請的程序為何。而精神及語言暴力聲請保護令舉證確實較困難,建議可以利用精神科門診之診斷書、錄音、親友作證、留存加害人使用的相關物件等方法,都有助蒐證。此外,許多受暴者也擔心若無明顯外傷驗不到傷怎麼辦,保護服務司也教你,可以到中醫醫院或坊間的推拿中心,取得治療內傷的治療單作為證據之一。不過若要打官司,西醫醫院的驗傷單可以作為提起刑事及民事訴訟的主要証據,但中醫醫院及推拿中心的治療單只能作為輔佐證據。【重要資訊】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在家庭暴力防治宣導專區面對家暴,除了旁人幫助,自己本身的行動也正是關鍵,許多受暴者不敢吭聲選擇隱忍,只會讓施暴者一再重犯。幾年前,前議員童仲彥毆妻鬧得沸沸揚揚,當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醫師林子忻就曾沉痛呼籲,容忍以愛之名的暴力只會陷入循環,「面對暴力離開是唯一的選擇」。小甜甜的作法沒錯,家暴零容忍,大聲說出來才能遠離痛苦。【資料來源】.市議員童仲彥遭控家暴 家暴男5大徵兆.議員童仲彥毆妻燒不停 台大醫師沉痛表示:唯一的選擇是....白家綺女神人設一夕翻車 網轟:蛇蠍婦人
-
2022-12-24 養生.家庭婚姻
老公只對我放肆,卻是別人口中的好好先生 專家:言語暴力有5特徵,你須先「揭露自己」
妳的他常說一些貶損妳的話嗎?只要妳一不滿,妳想溝通,他就會覺得妳沒事找事,來一句「妳很無聊」、「妳很龜毛」?但真正愛妳的人會重視妳的感受,試著跟妳好好溝通。一般發生了家暴,顯而易見的外傷,依循《家庭暴力防治法》申請家暴是現在許多人保護自己的辦法。但言語暴力呢?它不像肢體暴力那樣是看得到的,不會造成肉體上的外傷,只有妳知道那真的很不好受,但卻又難以言說,有時候甚至連妳也很難認清事實。承認他變了,不愛妳了,也是需要勇氣的,但請不要委屈求全,妳的退讓只會讓他軟土深掘。言語暴力有5種特徵1.他覺得妳的反應只是小事當妳難過時,他不會尋求和解,甚至看起來完全不以為意。當妳想溝通,但是他會說沒什麼好談的,他不覺得有問題,也不覺得哪裡不對。他會讓你覺得你的情緒是妳「太龜毛」、是妳「太脆弱」,甚至會說「妳白痴喔」,怎樣都不會是他的問題。他越常這麼說,妳越可能以為是真的,妳開始懷疑:「好像真的是我的問題!」2.他想控制妳言語暴力跟控制是息息相關的,是一種以權力壓制他人的手段。冷戰也是一種暴力,這裡說的冷戰不是說當下兩人都冷靜下來,或過一陣子再談,而是對方根本完全不跟你討論這件事,他忽略妳渴望改變、渴望溝通的想法。3.他在別人面前不會這樣他說的狠話讓你覺得受傷,但他根本不敢在外人面前展現這樣的自己。這些傷人的話,都是你們兩個人單獨相處時發生的。他那張冷漠的臉,也只會出現在你們相處時。也因為如此,他的家人、朋友都不知道他的真面目,妳的家人也不知道,可能還以為他是好好先生。妳的不快樂,被縮得很小很小,一次一次累積,沒有人理解妳為什麼越來越憔悴。4.不知道什麼是健康的關係受害者往往缺乏非虐待關係的經驗,無法與現有的這段關係做比較。妳的家庭可能也是充滿言語暴力的家庭,所以從不知道健康的關係與良好的溝通模式為何。由這一點就可以讓人理解,為什麼活在暴力下的孩子,長大了很容易又進入一段暴力的關係中。因為他從不知道什麼是被尊重、什麼是被愛,不知道一段夫妻相互尊重的關係是多麼幸福。5.當他暫停,妳會安慰自己他不是真的很壞偶爾,施暴者會暫停言語暴力的行為,所以受害者會忘掉難過的時候。要妳一直去想他對妳的殘酷或冷漠行為,肯定讓妳很痛苦。妳也會偶爾怪自己,是自己不肯放過自己。妳始終無法確定這段關係是否能繼續維持,好像真的只要自己不要「想太多」,妳就依然在一段愛裡。但其實不是,一個不尊重妳的人,就根本不愛妳。一個具有虐待人格特質的人,就是渴望支配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根本不會以同理心去理解妳。而發揮同理心的能力,恰恰是愛情與親密關係的要素。當妳覺得受傷,妳就必須承認自己受傷想自言語暴力解脫,看嚴重程度,是需要專家或心理師協助的。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揭露自己」。所謂揭露自己,就是你要承認他這樣的行為讓妳不舒服、讓妳受傷,這絕對不是他所說的「妳龜毛」、「妳肚量小」、「妳脾氣不好」。你的坦誠展現了妳的意志,代表妳踏出不受到他控制的第一步。妳可以平靜但堅定的告訴他:「我不管你怎麼想,你說的話讓我很不舒服。」嘿!請相信妳值得好好被對待!要時時這樣告訴自己,並展現這樣的決心與自信。※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2-20 焦點.生死議題
急救成功卻感「造孽」!重症外科醫嘆: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第一下壓胸,感覺到手掌底下的肋骨一根根迸裂。一早剛進醫院,巧遇加護病房的護理師華華。她一見到我就說:「唐唐醫師,你記得阿鳳姨嗎?前幾天她在病房走了,你知道這件事嗎?」我當然記得阿鳳姨,她是我曾經在加護病房顧了三個月的病人。那段期間,阿鳳姨的狀況極不穩定,好幾度病情轉惡化時,家屬都堅持要救到底,所以她身上總是插著許多生命之管。但最後我們總算讓她穩定下來,轉到普通病房了呀!怎麼會走了?我驚訝得瞪大眼睛,問:「怎麼可能?好不容易都好了,為什麼會死掉?她不是很穩定了嗎?」//阿鳳姨是因為嚴重肺炎住進加護病房的。在我接手前,她已經歷過一輪治療,還因呼吸衰竭而做了氣切(「氣管切開術」)。身上插滿管路的她,每個管路的入孔都滲出組織液。給她的抗生素全都只能用最後線的(註)。全盛時期是兩種抗生素加抗黴菌藥,再加上瀰漫性帶狀疱疹所需的抗病毒藥物針劑,粗估一天光抗生素的藥錢至少就要上萬元。在我照顧的那三個月裡,她的病情反反覆覆,最嚴重的時候是意識昏迷、升壓劑反覆地上上下下調整,幾度危急到需要CPR急救。有一次又幫阿鳳姨進行CPR。第一下壓胸,感覺到手掌底下的肋骨一根根迸裂,而接著的每一下壓胸都感受到整排肋骨在掌下浮動。急救結束,阿鳳姨恢復了生命徵象,她瘦骨嶙峋的前胸卻在我們的努力搶救下,出現大面積的破皮損傷。我也知道這是必要之惡,因為心肺復甦術的要求就是每分鐘壓胸一百到一百二十下,每次壓胸的深度要五到六公分。但想像一下,光要把家裡的沙發或彈簧床墊一次壓下五公分,得花多大的力氣?何況我們壓的是含有肌肉和骨骼的胸口!所以我們急救時,都是雙手打直,用盡全身的力量去壓。也因此在急救時,肋骨真的可能會斷掉,因為唯有如此,才有那一點點機會把病人從死神面前救回來。但不像往常會為了急救成功而高興振奮,這次我很難過,腦海中浮現出的是「造孽」這個詞。受病魔摧殘,臥床好幾個月,骨瘦如柴,雙頰深陷,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及飲食能力都沒有,一切都必須依賴別人,常常連意識也不清楚。現在胸口又多了新傷……把病人救回來,她卻連一點生活品質都沒有。「這樣真的是好的嗎?」我自問,但我又不得不這麼做。阿鳳姨的丈夫和孩子很關心她,一天兩次的加護病房會客從不缺席,醫師建議的自費項目,他們也是二話不說就簽下同意書。即使在她狀況最差的時候,他們也從不放棄。甚至也有過在急救之後,不只意識還未恢復,還併發急性肝、腎衰竭,黃疸指數飆升,水分也排不出體外,全身浮腫發黃,連皮膚都滲水,已經認不出她原本的樣子,但家屬們仍然堅持要積極搶救。為此,他們還在醫院開了家庭會議。家庭會議那天,來了許多我在加護病房照顧阿鳳姨三個月期間,從來不曾看過的家屬。經過那天的會談才發現,儘管每天在會客時間,我都詳盡地向阿鳳姨的丈夫和孩子解釋病情,但他們似乎永遠只接收到一半的訊息──只有好的那一半。甚至講的明明是壞消息,但因為身為醫師的我無法百分百地說滿,他們便將那點保留當成一絲希望,自動轉化、放大成好消息。對其他家屬告知病況時,也是報喜不報憂,因而所有人對於阿鳳姨的病情都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雖然傻眼,但我也明白這是人之常情,只能對著所有到場的家屬,認真地把病況從頭再細說一遍。並且告訴他們,就算這一回阿鳳姨能活下來,後續仍然必須面對種種辛苦的復健過程,甚至可能變成植物人,需要長期臥床。家庭會議最後的共識仍是維持「積極搶救」。不知道是否感受到家人的深切企盼,阿鳳姨真的再度從嚴重敗血症中脫離險境,並順利地恢復意識,完全清醒了!身為她的主治醫師,我當然高興,卻也不禁感慨。最早照顧阿鳳姨的護理師說她入院時皮膚白皙、體態豐滿,很討喜的模樣;如今卻是雙頰枯瘦、膚色黑黃。也聽阿鳳姨聊過在生病前,喜歡到公園散步、和朋友去郊遊,還很愛做菜和吃美食。如今她卻下肢萎縮、無力,連要左右挪動都有困難,就連如何喝水、吞嚥也忘記了。我曾經問阿鳳姨:「阿姨,如果之後狀況又變差,你還會想要接受急救,拚拚看能不能活下來嗎?」她奮力點頭表示「要」。我想起過去的許多病人,一時心情複雜,不知道該說什麼。某天,阿鳳姨向我們借鏡子。這是她清醒以來,第一次看到鏡中的自己,之後卻突然陷入一種無緣無故哭泣、拒絕再經口進食的厭世狀態。那時我曾經想問她:「看到自己現在的樣子,如果再有下一次,你還要我們使盡全力讓你活下來嗎?現在的樣子和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可是如此殘忍的問題,我不敢問。//「聽說阿鳳姨又病危,可是家屬沒有再要求搶救,而是選擇讓她平靜地離開。」護理師華華的聲音把我從回憶中拉回。是因為轉到普通病房後,有更多相處時間,所以家屬和阿鳳姨好好溝通過了嗎?還是因為需要親手照顧的時間變多了,所以他們知道阿鳳姨這樣活著有多辛苦?……來到這一關,要做出任何的決定都好難。有位高中同學在面臨摯親無解的生死關頭時,問我:「面對患者明顯病重,生存機會渺茫,但家屬卻要求積極搶救、不願放手時,醫師到底在想什麼?」聽到這問題的當下,我想到的是在偏鄉醫院服務時遇到的老人家們。他們是由安養院送醫的,安靜地躺在病床上,起伏不定地喘著,就像魚攤上的魚嘴般無力地掙扎開闔。這些老人家們的兒女幾乎都在外地工作,所以選擇將他們託置於安養院。即使爸媽住院了,他們也往往難以頻繁出現,只能盡量抽空回來探望。一旦遇到緊急狀況,也只能透過電話聯絡。當然,偶爾會遇到在急救前來不及聯絡到的家屬,或家屬無法決定要不要急救的情況。這種時候,就算明知對病人是無謂的折磨,我們也只能照著醫療常規進行急救。甚至遇過家屬連看都不願意來看,接起電話就在那頭說:「醫生,不管怎樣都麻煩你們盡力搶救,只要我爸能活著就好!」但每次傳來一整排肋骨在手下斷裂的觸感、那依稀可聞的斷裂聲,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愧疚和折磨。因為這本該是一位可以安詳離世的老人家,他本該平平靜靜、舒舒服服地離去,卻還要因為我,而在臨走前遭受如此痛苦、非人的折磨,只為了延長半小時、一小時、半天、一天……毫無意識的生命。醫學倫理教的「Do no harm」(不要對[病]人造成傷害),此時並不存在,因為死人不會告人,活人才會。但聽著同學無助地啜泣,我選擇回答她:「每位病人對他家人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我們覺得機會渺茫,但如果家屬在經過我們溝通後,仍然決定積極搶救,我們還是會尊重家屬。」浮現眼前的卻是阿鳳姨。我曾經懷疑自己那樣積極地救她,究竟是對還是錯。在我心裡,其實是想送高中同學充滿深情的這句話:「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畢竟在我們的世界裡,要好聚好散,真的好難。(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出版《昏迷指數三分:社會破洞、善終思索、醫療暴力……外傷重症椎心的救命現場》)【註】抗生素有分第一線(前線)或後線。通常前線的抗生素是用來治療常見的細菌感染;後線的抗生素是治療對於前線抗生素已有抗藥性的細菌感染,相對來說價格也貴很多。
-
2022-12-1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建立健康城市 真正救健保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有次魏文王問他:「聽說你們兄弟三人行醫,誰的醫術最好,誰的最差?」扁鵲想也沒有想就回答:「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醫術次之,我的醫術最差。」魏文王覺得很奇怪,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卻是扁鵲的名聲最大呢?扁鵲兄弟救人的啟示扁鵲說:「大哥在病人發病前,就將病根鏟除。病人甚至不知道大哥治好了他,當然不會對別人讚揚大哥。二哥能在病人發病初期就看出病癥來,所以患者就認為二哥醫術一般般,只能治療一些小病症。我治療的那些病人,病症危重,我必須用各種方法才能將他們治好。人們看到我這麼努力,就認為我的醫術高超。」魏文王聽後深有感觸。健保面臨困境,全世界醫療管理科技以美國最為先進,DRG(論病計酬)、RBRVS(依資源耗用相對價格表)、大數據精準醫療等,都是美國領先,人均醫療支出11千多美金。國人多指責健保浪費,但包括自費跟健保在內,人均醫療支出不過2千美金,幾乎所有健康指標,台灣都優於美國。美國醫院管理跟醫療科技世界第一,費用也是第一,但民眾享受的健康水準是歐美國家倒數第一,甚至不如古巴。提升醫院管理水準可提升效率、減少浪費,但無法救健保,也不能提升國人健康水準,如扁鵲之言,只是耗用大量醫療資源補救而已。2011年元月5日晚間,「二代健保法」通過,國民黨立委立即舉行記者會慶功,邀請本人居中而坐,本人板著臉孔不發一語,回到衛生署立即宣布辭去署長一職。因為當時通過的是「他們的」健保法,不是近百位專家學者花費近十年共同研議,也是本人一再努力主張的二代健保。台灣只有全民「醫」保兩者有兩點不同,一是前者未採「家戶總所得」,而是論口計收保費,違反全民健保精神而不利家庭。另一項令人沮喪的是,未將預防保健納入健保給付中。也就是台灣只有全民醫保,而沒有全民健保,此乃本人生平一大憾事。政務官未能落實重大法案,雖然兩位長官一再慰留,當然應該掛冠而去。醫療對國民健康只是「補破網」,要如何救健保?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所說,建立健康城市。由縣市長主持,將所有局處納入,訂定指標,每年考核。例如每年有多少家庭暴力?有多少兒童受虐?有多少青少年自殺?有多少違章建築、違章工廠發生火災導致死亡?有多少食物中毒?多少癌症病人?結婚對數、生育人數、人口遷出與遷入、各種犯罪人數、地方財政等。很快就可以得到各別縣市與全國比較數據,也可以跟前一年度比較,每年公告。應速規畫健康城市方案多數項目進步,就是施政優良;連續衰退,縣市長局處長就該下台,甚至縣市長重新改選;如果年年進步,就是幸福健康城市。民眾生活安康樂利,不必發獎金,必然勇於結婚成家立業,人口遷入者眾,移出者少,工商產業必然發達。依照上述這些指標,蔡英文及民進黨政府幾乎樣樣不及格,近日地方縣市長就要新就任或續任,為縣市民福祉,請立即召開如何建立健康城市的方案,具體落實,則國人是幸。
-
2022-12-17 焦點.元氣新聞
可以預防!六歲以下兒童死因,台南市調查:多為搭車沒坐安全座椅
台灣六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為此,國健署展開全國性計畫,依全台22縣市進行調查分析死亡原因,盼將破掉的安全網補上。啟動調查一年多的台南市,從數據發現,可以從中預防的是汽車未加裝兒童安全座椅,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說,因此市府不斷倡議、提醒民眾其重要性。特別的是,催生出這項調查是來自於新手爸媽帶著小朋友們到衛生所打疫苗,工作人員透過訪查而來。台南市衛生局統計,110年度有58位6歲以下的幼兒死亡,其中有44位為較難預防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或後天性創傷疾病,而在剩下的14位中,有4位是車禍或車輛撞擊導致的死亡,當中一位為5個月大的女嬰,當時是由爸爸開車,哥哥坐在後座右方有乘坐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女嬰則由媽媽抱著坐在後座左方,車禍發生後,女嬰缺乏保護遭拋飛,不幸離世。本身有緊急醫療照護背景的許以霖,得知國健署發起的兒童死因分析計畫,便邀集相關科別的醫師參與、提供相關數據,同時也先從基層衛生所做起,趁著父母帶著小朋友前來打針,調查疫苗施打狀況、追蹤,甚至找出高風險的家庭。不過,他說,彙整了許多資料,顯示出六歲童的死因多半與醫療相關問題無關,而是不安全環境造成,又以搭乘汽車時沒有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能最直接地有因果關係,這與一般大眾以為的機車有所出入。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劉清泉推測,目前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頭部外傷案例因此減少,六歲以下兒童死亡有蠻高的比率與家庭暴力有關。除了填補六歲以下幼童死亡的網子之外,台南市也朝向照顧母嬰親善政策,許以霖補充,市府建置哺乳及幼兒親善空間,也會利用舒適、文青的場域舉辦多場複合式的講座,盼能邀請新手爸媽來聽幼兒的照護、疫苗接種等照顧,工作人員也能從各項互動過程中,體察出各個家庭的狀況。
-
2022-12-16 養生.家庭婚姻
無法忍受夫不願吃虧,妻訴請離婚!專家點出「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
男:「買東西的時候,我喜歡買便宜的,而她都是挑好的,沒有存錢積蓄的觀念。對於薪水的分配甚至都希望我出錢,我沒有及時解決,因為想著她懷孕了,等孩子生下來再討論,兩個人有關錢這件事解決不好,婚姻很難走下去。」金錢觀不同成婚姻導火線男生是公司組長,月薪5萬多,自己有一間新房在新竹郊區。女生是國小老師,月薪3萬多,在新竹有一間舊房。2019年兩人在一起,半年後同居,因女生懷孕就結婚了,生孩子前兩人住在女方的舊房內,主因女生嫌男生的新房太遠,交通耗時且不便。 沒有人不喜歡好的居住、交通環境,因而女方不想以後和孩子一直住在舊房子,希望男方能在舊房附近買新房。面對新竹高漲的房價,為了孩子的未來打算,女方也十分擔憂,男方卻只考慮到金錢壓力和婚內財產的問題,一直沒有表態,埋下婚姻導火線。有孩子後生活處處需要錢,夫妻金錢消費觀因而產生很大差異在〈靠北老婆〉上發文的網友,除了房子問題跟老婆沒有共識外,薪資分配、平日消費習慣,也相差甚大,讓兩人婚姻產生裂痕,以至最後走向起訴離婚的地步。女生懷孕期間,孕期產檢費9萬,他雖答應報銷相關費用,因聽同事說沒有那麼多,就未及時結清。女生買兩件睡衣1600元,他覺得貴表達不滿,為了不要脹奶時那麼不舒服,女生堅持要買6000多的進口貨,他最後猶豫拖了很久,買了一個800多普通擠奶器。有孩子的那刻起,就是需要花費的開始,如果對金錢斤斤計較,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像是擠奶器、媽媽包等母嬰產品,一般媽媽都希望有品質保障,老公沒用過,很多東西覺得便宜省錢就好,沒辦法體會品質差異帶來的感受。更無法站在媽媽角度,體諒生產育兒過程的辛苦,生完孩子,夫妻間的金錢消費觀通常會因此產生落差。媽媽離婚態度堅定,無法忍受婚姻內不願吃虧的男生雖然後來男方表示孩子出生後,每個月支付9000元買日常用品,父母出了3萬請月嫂,因為每個月都要3萬,父母嫌太貴,提出自己照顧寶寶,女生拒絕,一怒之下,自己出錢請了一個月的保姆,之後孩子讓自己父母帶。從此女生離婚態度堅決,即便男生寫信、送花、承諾給薪資帳戶,都無法挽回女生失望的心。更是堅持要讓男生還完舊帳,涉及生孩子她所支付的費用,對於男生在家庭婚姻內,不願意吃虧的心態表示難以接受。讓婚姻走到絕路的10大地雷其實很多忍不下去的原因,都講過,但對方聽進去多少?婚姻這條路走不到白首,一定有原因!從相愛到相殺,一開始的甜蜜承諾變了調,究竟是哪些關鍵?第10名:個性不合這是最普通也是最籠統的原因,如果找不出原因,大概常常會被歸咎於這個!這常發生在閃婚、遠距離戀愛後結婚,或是沒有經過深入了解就走進婚姻的夫妻,當彼此溝通出狀況,又找不到共識的方法,感情最後也變淡了。第9名:金錢觀念差太多夫妻兩人用錢的方式差異太大,有些人喜歡買路邊攤,但有些人卻一定要全身是名牌,金錢觀差很多得兩個人,長久下來可能是一人要配合或兩人都要退讓,如果收入差距大問題更多,吵架次數增加感情也吵容易吵散。第8名:性生活不協調性生活不是感情的全部,卻是愛情的潤滑劑。倘若夫妻一方認為做愛是兩人關係的靈魂,另一方卻總是性冷淡,可能會成為前者出軌的藉口。尤其產後媽媽常因重心在育兒,對性事興趣缺缺,就容易變成夫妻失和的導火線。第7名:遠距離相處許多夫婦因工作、住所分隔兩地,加上最近國際間疫情嚴重,分開的時間可能更長,像藝人楊丞琳與老公李榮浩、歐陽靖與日本老公等。生活裡沒有另一半,久而久之會覺得好像沒有對方,一個人生活也並無不可,或是招致第三者的出現。第6名:育兒、教養觀念不同每個人成長過程、人生經驗不同,夫妻育兒、教養觀念不可能完全一樣,若兩人都要堅持,就可能常常爭吵,甚至讓孩子成為夾心餅乾,加上若與長輩同住,問題可能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讓家裡成為戰場。第5名:婆媳不睦婆婆和媳婦是兩個世代,婆媳同住問題多,常讓媳婦覺得沒有自由、被使喚等,婆婆也常抱怨媳婦的不是,若是遇上媽寶老公,這婚恐怕是離定了。即使不同住,婆媳也常因催生、隔代教養等問題造成心結,解套的關鍵在老公是否能做一個良好協調者。第4名:賭博、欠債這個就不必說了,鐵定是婚姻的大地雷,家裡的經濟被拖垮不說,這筆債務還了,另一半若又去賭或繼續欠債,感覺這就是個看不見底的大坑。面對收不完的爛攤子,以及可能把債務留給小孩的恐懼,多數人都會選擇離婚。第3名:不孕或生男壓力許多夫妻結婚是為了懷孕,甚至台灣很多男性迎娶外籍新娘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就算女性已經生了孩子,有些長輩或男性仍有傳宗接代的想法,讓妻子長期承受生育壓力,生活得連呼吸都難受。第2名:家庭暴力有些人一喝酒就會失控,對另一半拳打腳踢,酒醒又後悔不已求原諒,這時戒酒不能是個選項,必須要戒掉。家暴,除了打,還有罵,言語暴力更像是一把無形的劍,讓婚姻的脆弱無所遁形,最終岌岌可危。第1名:外遇外遇的原因有很多,尋歡、找心理慰藉、好奇、對性需求等無所不包,但一旦出軌,被另一半發現了,就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會在彼此感情劃下裂痕,再如何彌補都不可能不留下縫補痕跡。這道理很簡單,但許多人卻喜歡以身試法,被火焚身了已追悔莫及,婚姻裡經不起一次背叛,出軌偷情,絕對是所有人忍無可忍絕對要離婚的第一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2-15 失智.新手照顧
「你記得晚餐吃什麼嗎?」面對失智者別說這些話!資深護理師教你有效溝通5訣竅
編按:六親不認、口出惡言、顛倒是非……失智症狀總令照顧者束手無策又心如刀割。本書作者二花小姐身為資深護理師、澳洲醫院臨床教育訓練經理,擁有豐富失智症照護經驗,同時也經歷至親罹患失智症,切身體會照護者的手足無措、身心俱疲。二花小姐告訴我們面對失智症患者的這些「失控」行為,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也有方法可以應對。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或雙方講來講去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有溝沒有通;或是照顧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失智症患者的出招。有效溝通的技巧不只對「溝通」本身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以下提供5個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招數不用多,巧妙地運用加上反覆練習,降龍不見得需要十八掌。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2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試想,當你覺得跟你對話的人不懂你、不在乎你的想法,只一味要你依照他的要求做時,你的心情如何?肯定很不安也很沮喪。這時候,對方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安撫你呢?當然是「道歉、閉嘴、聽我說」囉!試著這樣緩解一觸即發的局面:「媽媽,我很抱歉讓你覺得我堅持你一定得穿這件衣服。」「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叫你一定要去洗澡。」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技巧四:換湯不換藥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技巧五:善用肢體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書籍介紹書名:留住相愛,停止傷害:臨床實踐的失智症照顧方案,陪伴患者也照顧自己,走出情感疲勞,找回生活平衡作者: 二花小姐(劉波汶)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03/30作者簡介/二花小姐(劉波汶)土生土長臺北人,2003年移居澳洲,現任澳洲長照機構教育與品管負責人、澳洲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經理、臨床教育訓練經理及約聘大學及學院講師。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商業周刊.com、天下文化未來Family專欄作者,著有《澳洲認真使用須知》。身為資深護理師、澳洲長照機構教育與品管負責人、醫院臨床教育訓練經理,以及大學和學院講師,也曾是失智症患者家屬,深深體會照顧者肩上的重擔與心頭的傷痛,誠摯與失智照護路上的每一個你分享親身經歷淬煉而成的實用心法,願為照顧者帶來一絲溫暖與希望!延伸閱讀: 醫生背書:每天拉筋操3分鐘 3個月瘦1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