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心理師
共找到
591
筆 文章
-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
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5 養生.人生智慧
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將有新的旅途
每個人都會遇到與至親生離死別的時刻,該怎麼「與逝者好好道別」是門很艱難的課題。蘇絢慧諮商心理師教你如何「好好說再見」,除了祝福對方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願你無論歷經多少歲月時光,終能有感內心的平靜安然,了然於心地對著自己的生命、對著已離去的人們說出:「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並再度擁抱生命、擁抱關係、擁抱愛,因為這是悲傷真正要教會我們的事。父親罹末期肝癌過世 在國外女兒最後一刻被告知玉鈴在國外求學時,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肝癌,但為了不影響玉鈴的學業,父親要全家人不准告訴玉鈴,因為父親擔心玉鈴若知道了將不顧一切的回國,耽誤了正在進行的課業。 玉鈴的父親相信自己還有治療的可能,並且也認為等到兩個月後,玉鈴放假回國,全家就能團聚了。但是,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雖然做了治療,但反應都不好,人突然變得好虛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父親就在家人充滿無奈與震驚的情緒中離開人世。也在這個時候,玉鈴才接到母親痛哭失聲的電話:「妳爸爸已經不在了……」 玉鈴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明白怎麼會在最後一刻才被告知,更不能接受自己竟然沒有在父親最痛苦與最脆弱時陪在他身邊。 從上了飛機開始,玉鈴的感受複雜:她想像不了父親不在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也疑惑若父親不在了,他會去哪裡。同時,玉鈴也有好深的愧疚感,在家中這麼困難的時刻,她什麼也幫不了,什麼也沒承擔。她甚至想著:還來不及讓父親看見自己學有所成,還來不及讓父親以她這個女兒為榮,還來不及讓父親過著安穩快樂的生活。一直以來,都是父親支撐著整個家庭,是父親努力做水電工,挨家挨戶,不管風吹雨淋的奔波承包工作,才讓家裡的孩子可以朝自己的理想前進,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可是,父親怎麼可以說走就走,不等她回到他身邊? 玉鈴不想接受父親已離去的事實,即使後來玉鈴參與火化儀式,但她說什麼也不能接受,一直以來照顧家庭、愛著孩子的父親怎麼會火化成一堆骨灰?她告訴自己,就當父親只是出遠門去了,暫時不在家,她相信沒有什麼會被改變,一切都沒有改變…… 「好好說再見」的勇氣我在無數個驚駭、悲傷的故事裡體會到,要對驟然消逝的摯親「說再見」其實是很需要勇氣,也需要心理準備的過程;平心靜氣、懷抱祝福、充滿愛意的道聲再見,必須是沒有傷害性的情緒(諸如:遺憾、自責、愧疚、怨恨、懊惱、憤怒),並且願意接受分離的事實,承認一切都已改變,願意讓自己承受這樣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與痛苦。 若失去了這些條件,「說再見」將成為無法完成的缺憾。兩人的關係被迫停在某一刻,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像是還在進行,卻又似已經結束。你們不再有新的生命交集,不再有新的故事。 一個好的道別,常需要沉澱與醞釀,有時還需要營造一些溫暖的氣氛與好的感覺,才能成為完整的道別。 摯親若是驟然死亡,實在沒有任何好的條件讓人能順利道別。不僅負面能量壓得人喘不過氣,具有傷害性的情緒更是排山倒海而來;而分離的發生又非出於自願,完全是被迫,許多狀況下,甚至無法得知究竟讓生活風雲變色的罪魁禍首是誰,於是道別的意願更是降低,無論理智情感都難以接受生活居然遭遇不測,從此改變。 說再見的困難與心態 不說再見,是有好處的。不說再見就能編織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生活並未改變、親人只是暫時離開,如此可以勉強的繼續以過去的習慣、型態過生活,不用改變就不會為人帶來威脅,也不會帶來無力與挫折。 只要有改變、需要改變,人就得經驗重新學習、調整、認識許多過去不會或不知道的事。當一切充滿不確定,人必然會經驗到自己某部分的確是不懂、不知道的,甚至還得面對自己有某部分是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這種種困境與挑戰必然會衍生出挫折與無力的感覺,這是生命極具壓力和威脅感的時期。死亡所帶來的挫折與無力的感覺正是這樣來的,我們會發現,原來就算我有許多的知識、專業身分、資源、財力、計畫,也無法抵擋死亡的侵害,無法阻止死亡帶走親人的生命或自己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我們一點力也使不出來,想做點什麼,卻又做不出來,同時還會發現,我們對生命根本一無所知,過去所建立的信心與掌控力一點也用不上。我們不明白人為何這麼渺小、脆弱與虛無。 這就是「說再見」的困難;不願也不想經驗到自我的無能為力,一點力也使不上的感覺,那樣的自己太無能、無助與脆弱,太多不堪。何況,無能與無助是相當危險的情緒動能,能夠擊垮一個人堅毅的生存意志與活下去的力量。 但是,不說再見是不是就能因此順利、像不曾經歷改變般的照常活下去呢?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驟然失去親屬的人,即使因為難以面對分離與驟變而不願說再見,但真實的生活環境卻無法成功的掩飾事實的發生;不再有人開車接送、不再有人煮一頓熱騰騰的晚餐、不再有人在夜半等你回家、不再有人和你相擁入睡、不再有人知道你的習慣與喜好、不再有人和你鬥嘴……一切都將告訴你:「這個人消失了」、「他真的再也不會在身邊了」。 於是,虛構與現實的衝突無時無刻存在。這是最大的痛苦——希望人生不要驟變,卻又不得不重複體驗生命已被無情猛然的改變。好似自己是被丟棄的孤兒,被任意的傷害、任意的捉弄,沒有人可以依靠,也沒有人能給予安全的保護。 「好好道別」是疏通悲傷的重要過程 許多驟然失去摯親的人,對我提出他們的疑問:為何他們沒有辦法杜絕悲傷與憤怒的侵襲?為何他們不斷反覆困在悲傷裡?他們懷疑悲傷似乎將會永無止盡的糾纏他們,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好,才會讓悲傷得逞,使他們徹底經驗到脆弱與無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並非一個人不堅強、不勇敢、不夠好,才會被悲傷占據。事實是,一旦你失去親人,悲傷就會在往後的人生如浪潮一樣的不規律湧來,又消退,再湧來,又消退,沒有靜止的那一天,除非生命不在。我們必須學習與悲傷的浪潮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以免被席捲而走,同時又能允許它的存在,因為它既真實又合情合理,是來自生命真實的經歷與曾有的記憶。 雖然悲傷是合情合理,但要與它培養信任關係與默契,能與它共存,絕對是需要長期學習的課題。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與面對悲傷,到某一個時刻,甚至能欣賞悲傷,欣賞這人生的特別景致。要能這樣無畏無懼悲傷,在悲傷會恆久存在的生命裡再次找到適切步調與姿態,並願意相信自己生命在經歷過撞擊與破壞後還能實現某些意義,就必須完成最困難與最害怕的事——與摯親好好說再見。學習如何完成道別的這段過程,絕對有許多的挑戰,以及難以跨越的限制,也有許多的懷疑、孤單、害怕會產生。路況並不好走,卻是走向療癒必經的中途站。 「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對方有新的旅程好好道別,好好向摯親說再見是一份承諾,也是一份祝福,同時是真實悲傷的表現。道別,往往帶來不捨,但我們之所以願意道別,是因為內心知道無法留下對方,即使再有千萬個不願意,也無法緊抓著對方不放。因為對方有他的旅程、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的地;我們會道別,因為在此時此刻確知,分離時刻已然到來,從下一刻開始,彼此都將面對新的旅途,無法再相互陪同而行。在珍重再見聲中,我們除了祝福對方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幫助自己面對未知的未來。 不能否認,也不能避免的,道別的過程,是包含難忍的悲傷與心碎的痛苦。但也因為經歷過這樣的痛楚與心酸,道別才得以完成,而不是只能空白與麻木以對。好好道聲再見並非是準備從此將記憶塵封,宣告著此人從此和你無關,反而是為了確認兩人的關係雖遭遇了別離,仍是段重要的關係,並且以不同以往的形式,繼續的存有。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希望妳在天上盡量快樂悠遊!」父母思念過世孩子直到生命結束那一刻.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12 養生.家庭婚姻
買冷氣被婆婆酸「為何不省下來買房」 網笑:哪來3萬塊的房?5招解決婆媳問題
現在買房大不易,許多人會選擇先租屋來存錢,等日後再來決定。不過日前一名媳婦抱怨,她趁著政府補助與優惠期間,購入了一台冷暖空調,沒想到卻被婆婆酸「有錢可以買日本的冷氣,是不會把錢省下來買房子喔?」讓她氣炸表示「有暖氣可以吹本來很開心,卻被討厭的婆婆壞了好心情」。買冷氣被婆婆酸「為何不省下來買房」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表示,她前陣子趁著政府補助跟優惠,換了一台日系品牌的冷暖空調,結果她的婆婆來家裡看到,就開始酸言酸語,當著孩子們的面,對他們夫妻倆說:「有錢可以買這種日本冷氣,是不會把錢省下來買房子喔,到現在還跟人家租房子,不會覺得很丟臉嗎?」原PO表示,當下真的覺得好生氣,明明以後搬家還是可以把冷氣拆走啊!她坦言「本來想要跟婆婆翻臉的,但看到老公只是頭低低沒有說任何話,而且孩子們也都看著,最後還是忍下來」。文末,她大嘆「有暖氣可以吹本是件開心的事,但我那討人厭的婆婆,完全壞了這樣的好心情,每次跟老公說也沒有用,他都沒有作為,真的覺得心好累」。網友表示:冷氣省20台也買不起房子對此,有網友安慰她「婆婆都很愛講這種話,很正常拉」、「冷氣省20台也買不起房子啊,連頭期都不夠欸」、「關她屁事,又不是她花錢的!」、「買冷氣的錢可以買得起房子的話,我還不買爆!冷氣一台只要3萬多,哪能夠買房子呢!」、「老實說妳婆婆可能是在罵自己兒子,罵兒子到現在還沒有能力買房給妻兒住」。5招解決婆媳問題1.將對話轉移話題:如果遇到類似婆婆的貶低或不尊重的言論,可以嘗試轉移話題,例如問她有沒有最近做什麼有趣的事情,或者分享一些與冷暖空調無關的話題。這樣可以避免讓氣氛變得更加尷尬或是引發不必要的爭吵。2.嘗試溝通:如果你的婆婆經常對你這樣講話,可以試著跟她溝通,讓她知道這樣的話語讓你感到不舒服。婆婆可能是有好意,但是表達方式可能不太得體。透過溝通可以讓雙方更了解對方的想法,建立更好的關係。3.設立邊界:如果你已經跟婆婆溝通過了,但她還是經常說這樣的話,那麼你可以考慮設立一些邊界。例如,如果婆婆來到你家裡就開始挑剔你的家居裝潢或是你的消費方式,你可以試著給她明確的信號,讓她知道這樣的言論是不被允許的。4.不要理會貶低語言:婆婆的言論可能讓你很不舒服,但是如果你知道這不是她的本意,那麼你可以嘗試不要理會這樣的貶低語言。畢竟,你不能控制別人的言論,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不要讓別人的話語影響你的情緒。5.找到支持:當你遇到困難時,找到支持的人可以幫助你渡過難關。你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天,或者尋求專業的諮詢服務。透過分享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減輕壓力,並且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總之,婆媳之間的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夠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以建立穩固的家庭關係。延伸閱讀:.被罵到撕破臉!多年後婆婆主動聯絡,媳得知原因怒封鎖 5方法改善婆媳問題.期待婆媳關係像母女?恐怕會大失所望!心理師教5方法化解新世代婆媳問題.女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一個住在恆春,小細胞肺癌以Lambert-Eaton syndrome來表現(這是一個小細胞肺癌造成的近端肌肉無力的疾病)的中年未婚男性,原本是煙酒檳榔都來的水電工,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在後壁湖潛水抓魚,但現在肌肉乏力從神經內科轉過來,連走路都很困難。檢視過報告和影像,我坐在床旁的陪客椅和他聊天,他有點緊張和焦慮,除了解釋現在的病情和未來的治療策略之外,復健和陪伴應該是很重要的事。「我請少年醫學生陪你走走(台語)」,於是請實習醫學生陪他用助行架(walker)在護理站慢慢走,陪他一步一步復健,就像小時候我們蹣跚學步,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的樣子一樣,也叮嚀學生在病人快要跌倒的時候要保護他,在這緩緩走路的過程,也希望醫學生能夠跟他聊聊天,瞭解在常規的病歷紀錄下病人還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病人得到這樣子的惡疾會不會心情鬱悶?會不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短期他應該沒有辦法工作了,會不會因為沒有做水電工所以沒有錢過生活?家裡還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他?還是他需要照顧家裡年邁的父母?定期要從恆春來高雄看診接受化療有人可以定期帶他嗎?學生覺得有點疑惑,我們照顧的重點不是應該擺在最新論文上提到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合併昂貴的免疫治療對於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可以改善他的存活率嗎?不應該只是這樣子的。如同我常常跟學生說的,我們必須不斷讓自己在醫學知識上變強,才不會帶病人走錯路,但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以你們的才智,讀書很容易,報告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很多的面試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你們每天在醫院都走得很快,如同你們在學校總是努力爭第一拿冠軍,深怕走慢就落後了。你們是臺灣升學制度下的人生勝利組,未來一片光明,但你們真的知道醫師這個職業要照顧的人是誰嗎?可能是那些又老又窮無理咆哮甚至毒癮煙酒檳榔樣樣都來,平常你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族群;也或許只是疾病造成生活困頓的普通人。但請記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這些病人因為生病了才與你相逢,人一旦生病就變得很脆弱,如同他在跟我們講話有點畏懼的樣子。因為關心他,所以每天要仔細觀察病人,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每天要為病人念點書看看要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好一點,在適當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藥物調整、積極復健外,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夠幫他做的事情?例如考量到他的行動不變,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幫他寫巴氏量表找移工照顧他或長照系統的協助,而經濟負擔的部分可以請社工師尋求或社會資源協助,至於憂鬱的部分可以請精神科或者是腫瘤心理師協助,這些都是在癌症治療之外很實質的幫忙。我也知道有些醫療上的努力和支持只是徒勞無功,病人也不見得能活得比較久,但是相信有我們的陪伴,病人在抗癌的這個路上是不孤單的,有時候只是默默聽著他的故事抱抱他就是很棒的事情了,在肺癌還沒有走到無可挽救之前,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好好治療的勇氣。「以後病如果好一點的話,你來恆春,我下海抓魚給你吃。」「好啊,我們一言為定。」兩個男人相視而笑,希望會有那麼一天,我期待。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4-04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擺脫罪惡感?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教你2方法,擺脫情緒勒索重拾健康心靈!
常見的「罪惡感陷阱」有些話聽起來裡面似乎沒有責備的字眼,卻會令人覺得渾身不舒服,甚至自我懷疑「對方也沒有罵自己,何以會覺得難受?」其實不是自己「感覺有問題」,而是這些話中暗藏了會引發「罪惡感」的陷阱,不妨自我覺察一下。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很容易產生罪惡感,更容易被「罪惡感陷阱」纏住。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出版《從說話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書中提到一個故事,擔任業務經理的玟瑛,說話語氣總是那麼的堅定溫柔,不容打一點折扣。玟瑛最令同事津津樂道的本領便是,本尊坐在辦公室,就能用電話指揮千軍萬馬在外面衝鋒陷陣。她最常掛在嘴上的名言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懂得善用員工的每一分鐘。」這句名言也適用於愛情。生活中的情緒勒索玟瑛非常善於利用男朋友正宇的時間,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每當她要離開辦公室的前半個小時,就會打電話給男朋友正宇:「親愛的,我知道你最體貼了,待會可不可以來接我,然後一起去吃晚餐,好不好?」在玟瑛的溫柔請託之下,正宇不管手邊事情再多,都會努力排開,準時來接玟瑛下班。通常,在正宇接玟瑛回家的途中,玟瑛亦會習慣性地想想:有沒有什麼事情要請正宇幫忙的?「對了,正宇,我忘了去照相館拿洗好的半身照,可不可以麻煩你抽空幫我拿一下?」正宇邊開車邊皺眉說:「好吧!給我地址,等下我幫你去拿。」玟瑛立刻用感激又崇拜的口吻對正宇說:「我就知道,你最好了,只有交代你,我才能放心。」此外,在安排活動和行程的時候,玟瑛除了為自己安排,也會順便為正宇安排。「這個星期六我要回家陪我媽,你要不要一起來,我媽說,她會做你最喜歡吃的菜。」玟瑛興奮地邀請正宇,語氣中充滿了期待。「可是,我已經和同事約好去看資訊展了。」正宇因為心虛的關係,聲音突然低了下來。「好久沒看到你,我媽一定會很失望你不能來。」說這句話的時候,玟瑛的臉上籠罩著一朵烏雲。正宇似乎感受到這股低氣壓,立刻安慰玟瑛:「玟玟,下次我一定陪你回去,這次就自己回家,好嗎?」聽到正宇不能陪自己回家,玟瑛臉上的烏雲瞬間結成冰霜,聲音冷冷的說:「下次誰曉得什麼時候有空,而且我已經跟媽說你會去,我媽連菜都買好了。」「你怎麼不事先問我一下?」看到玟瑛的反應,正宇開始焦急起來,不知該如何處理?「你又沒跟我說星期六有事,算了,你跟同事去看資訊展好了,我會和我媽說,你是大忙人,我請不動你。」外人聽起來會以為玟瑛已經妥協,但正宇很清楚玟瑛話裡的含意,尤其是最後那句話,簡直比命令他還要難受。長輩的盛情如何能辜負?正宇只好打電話跟同事商量:「可不可以改天再去看展覽?」接著又用抱歉的口吻跟對方說:「若是不行,就請你自己去看,因為我家裡有急事。」察覺罪惡感陷阱,不被其掌控上面故事中的玟瑛很善於使用「罪惡感陷阱」,來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表面上他們會用商量的口吻徵詢對方的意見,但實際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當對方的作法與安排跟自己不同的時候,他們就會使用「罪惡感陷阱」讓對方難過,再讓對方自動改變心意,配合自己的安排與需求。另外,會使用「罪惡感陷阱」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其他人都必須全力配合,萬一對方無法優先處理,他就會認為對方「不重視」自己。所以,碰到善於使用「罪惡感陷阱」的人,若不適時反應內心的感受,那麼自主性便會像流沙般,一點一滴被掏空殆盡。懂得辨識「罪惡感陷阱」,遠離情緒勒索有些人的說話方式,聽起來好像在責備自己,卻會讓聽者覺得很不舒服,例如:「我是個失敗沒用的媽媽」、「都怪我不好,沒把你教好」、「你是在怪我嗎?」、「都是我的錯,我就是該死」,父母說得滿腹委屈,卻會讓孩子聽得怒火中燒,越聽越不是滋味。會利用「罪惡感」來操控對方的人,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卻會藉著一句又一句的「罪惡感陷阱」,試圖讓對方「良心發現」,進而了解他們的心意,滿足他們的需要。諮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當事人都身陷「罪惡感陷阱」中痛苦爭扎,無論他們提供對方多少資源、付出多少金錢、多麼努力滿足對方,對方都依然覺得不夠多。這些會設下「罪惡感陷阱」來獲取關心、金錢和資源的人,往往會忽略自己的能力,也會忽略對方的付出,更會忽略自己的語言帶給別人的壓力有多大。如何發現自己常常陷入罪惡感陷阱想知道誰會讓自己產生罪惡感嗎?方法很簡單,回想一下:在什麼時候,跟誰在一起,為了哪件事情,你會不斷想要伸出援手,幫助對方?萬一無能為力,就會感到內疚自責。如果內心常常出現自責的聲音:「都是我不好。」、「沒有幫他,沒有關係嗎?」、「都是我害的。」、「這樣他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不是我真的沒有做好?」、「很抱歉、對不起。」、「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不要去麻煩別人。」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很容易產生罪惡感,更容易被「罪惡感陷阱」纏住。通常「罪惡感」很強的人「道德感」也很強,很容易自我責備,總覺得自己違背了道德規範,沒有符合做人的原則,自動會對別人的遭遇產生懊悔遺憾的感受,進而引發沮喪、焦慮、難過的複雜情緒。另外,容易有罪惡感的人,多半會避免自己去麻煩別人,一旦接受了別人的幫忙協助,又會產生源源不絕的罪惡感。放下自責,掌握快樂人生,專家教你打破「罪惡感陷阱」長期被「罪惡感」包圍,對心理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一方面會無意識地背負周遭人的大小責任,心理負擔自然沉重;另一方面內心又不斷自我責備,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害怕會發生不好的後果。林萃芬心理師解釋,想要降低「罪惡感」,.第一步是區分「自我省思」與「自我責備」的不同。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有沒有哪裡需要調整,而不需要責備自己「都是我害的」、「都是我沒有做好」。.第二步是區分自己的責任與別人的責任。過度承擔別人的責任,不只會讓自己身心過勞,更會讓對方忽略自己擁有的能力,把心思都放在如何設下「罪惡感陷阱」,間接指使別人為自己負責,長久下來,反而失去良好功能。解除「罪惡感陷阱」,既能讓自己身心健康,又能讓對方發揮功能,形成正向的心理循環。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照料自己不是自私!心理師籲癌症照顧者重視身心健康
過去癌症照護主要關注治療層面,近年因癌症患者存活期延長,癌友心理健康漸受重視,然而癌症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卻鮮少被提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史莊敬指出,癌症照顧者長時間「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生活,生理上的作息、睡眠,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疲倦和失落都十分常見。他呼籲社會不要忽略照顧者的健康狀態,「顧己是顧人的基礎,照料自己不是自私,是癌症照顧者的責任與權利。」「想出去走走的念頭是不是很糟糕?」、「我垮了家人怎麼辦?」史莊敬表示,癌症照顧者往往基於社會及旁人的期待,對自己生理、心理需求視而不見,壓抑心中感受。他指出,照顧者在時間安排上都以病友為主,加上必須面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體異狀、失能帶來的威脅感,以及心裡擔心被照顧者終將死去的「預期性失落」,長久以往導致焦慮、疲倦、失落的情緒累加,睡眠、體力、專注力與食慾等也會受到影響。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傾向壓抑情緒,並認為被照顧的家人不會察覺,實則從說話的口氣、耐心降低以及動作粗魯等生活細節,仍會反映出照顧者身心承受度有限。他也指出,照顧者在家人罹癌後,被迫暫緩原有的人生規劃,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憧憬,甚至性生活減少、經濟負擔加重等,都會造成照顧者的悲傷情緒,「悲傷起於失落,而失落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承認並允許自己難過,是照顧者走出失落、壓抑情境的第一步。」史莊敬表示,放下過高道德標準帶來的束縛,聆聽自己內在的需求,為自己找到喘息空間,照顧者才能累積能量,在癌症照護的「馬拉松」中繼續前進。他指出,透過政府的長照資源,或家庭成員輪流照顧,可讓照顧者有時間補足睡眠,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史莊敬也建議,比起預想罹癌家人康復後可以一起做的事,照顧者不如思考有什麼是「當下可以的好」,也許是一起散步或上網看一場電影,練習回到當下,把握和罹癌家人共處的時光。●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撫慰你辛勞的身心靈,需要來自你的允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25 養生.家庭婚姻
曾被罵到撕破臉!多年後婆婆主動聯絡,媳得知原因怒封鎖電話 5方法改善婆媳問題
【本文重點】一名女網友分享了她朋友和婆婆撕破臉後的故事。婆婆最近聯繫朋友,但原來只是想要兒媳婦為她處理日常生活雜事,讓她享受清福。朋友得知後不滿,封鎖了婆婆的電話。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大多數人都支持朋友的做法。婆媳之間若遇到問題,可以透過5方法來化解。--by ChatGPT婆媳之間不愉快 被婆婆罵到撕破臉婆媳間不愉快的關係,一直是許多家庭棘手的問題,一名女網友透露朋友曾和婆婆撕破臉,但最近對方卻主動聯繫,朋友從親友口中得知原因後,不滿地將婆婆電話封鎖。貼文一出,眾人一面倒地力挺。女網友在臉書「毒菇九賤婆媳討論區」表示,朋友曾被婆婆罵到兩人撕破臉,因此乾脆斷絕聯絡,但最近婆婆卻主動聯繫,朋友以為對方有醒悟悔改,沒想到事後從親友口中得知婆婆的用意,讓她相當火大。原來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女兒也都出嫁了,所以認為每天的生活雜事,例如煮飯、打掃、雜事使喚等這些瑣事,應該要讓兒媳婦來處理,並且服侍自己,讓婆婆享享清福。原PO朋友得知意圖後,立即封鎖婆婆的電話,但也擔心地說「會不會讓周遭親友罵說無情?」多年後婆婆主動聯絡 媳得知原因怒封鎖電話留言區一面倒地全都力挺媳婦,「封鎖,有事請找親生兒」、「早就該封鎖了,還等什麼~到底是憑什麼叫別人家女兒伺候照顧啊」、「連親友都封鎖不來往就好了啊,愛嘴給他們嘴到爛,反正聽不到」、「這不封會對不起自己」、「當年撕破臉時,就應該被說無情了!多拒絕幾次,也不過是維持現狀而已」、「寧可被罵翻也不要委屈自己」、「不會啊!兒女都不管,憑什麼讓媳婦來...媳婦是有拿她財產嗎?」、「婆婆自找的,對媳婦不好老了才要找媳婦服侍。未經他人苦,莫勸為善」。5方法化解婆媳問題如何解決婆媳之間不愉快的關係,一直是許多家庭傷腦筋的問題。婆媳之間的問題,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改善:1.善意溝通:在解決婆媳之間的問題時,最重要的是善意溝通,彼此都要願意聆聽對方的意見,了解對方的感受。對話時應該要避免攻擊性的語言和態度,以及刻意忽略對方的需求和感受。2.尊重彼此:婆媳之間的關係需要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包容。婆媳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平等的伙伴關係。應該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3.分清楚界限:婆媳之間的關係應該要有明確的界限,彼此都應該要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責任。對於家務事的分配,可以協商和商量,讓大家都能夠參與和貢獻。4.保持緊密聯繫:婆媳之間的關係需要保持緊密的聯繫,可以通過電話、簡訊、視頻聊天等方式進行溝通。在平時可以多花時間和婆婆交流,增進彼此的感情。5.尋求第三方協助:如果婆媳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矛盾和衝突,可以考慮尋求第三方協助,例如家庭輔導、心理諮詢等。通過專業人士的協助,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重建婆媳之間的關係。延伸閱讀:.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 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女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婆媳問題就是夫妻問題!心理師:先生別置身事外,最忌把太太當成擋箭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5 退休力.自在獨立
熟齡離婚─現象篇/3個常見原因讓夫妻關係回不去!家事律師:分手前想想離婚成本
年齡邁入六字頭,人生進入後半場,卻面臨婚姻關係出現變化。兩人對老後生活期待不同,或長期疏離的關係終於到了直球對決時刻,讓「熟齡離婚」悄悄發生。聯合報關心大家的退休力,準備老後生活,關係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心靈上的準備,你/妳做足了嗎?從數據上不僅已經可以看出熟齡離婚有增加趨勢,社會也因應熟齡離婚出現商業需求,幫助人們在人生下半場,各方面做足準備,減少驚慌。 四、五年級生走過戰後嬰兒潮的經濟起飛,現階段正面臨退休或準退休生活,不過,多項數據發現,該族群的婚姻關係正悄悄出現變化。離婚總對數中,逾五十歲者占兩成以上,婚齡超過廿年的離婚率近十年皆往上成長,特別是婚齡卅年以上的離婚率,成長速度最快。專家分析與女性經濟獨立、退休後婚姻關係變化、對第二人生想像不同等因素有關。台灣目前並沒有明確定義「熟齡離婚」,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她所認為的熟齡離婚應該是婚齡超過十年以上,婚姻關係已經進入到老夫老妻並準備離婚,才稱為熟齡離婚;台灣現在掀起的退休後熟齡離婚,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歷過。第一種:經濟獨立 擺脫妻與媳角色二○○七年日本為保障女性修改年金制度,夫妻離婚後,妻子可主張領取先生一半的厚生年金(類似台灣老人年金),之後日本社會就出現大規模的「定年離婚」。賴芳玉表示,台灣與日本雖有相似,如經濟議題,但她觀察,台灣熟齡離婚更多是難以適應退休後的夫妻關係變化。戰後嬰兒潮的女性,相對於已到八、九字頭年齡的女性,經濟相對獨立,進入婚姻時「男主外、女主內」是主流價值觀,女性一直照顧著男性、公婆、子女,當先生從職場退休,期待能在家中當大爺,她仍禁錮在「太太、媳婦」這個角色時,她也希望從太太、媳婦的角色退休,加上經濟相對獨立,更有機會可以尋找自我。第二種:無話可說 為了孩子在忍耐第二種熟齡離婚的典型,就是退休後,夫妻二人已無話可說,過去的關係靠解決子女問題、共同對抗婆婆等維繫,當孩子離巢、公婆離世,二人的關係也跟著「回不去了」。第三種:退休男性外尋填補空虛第三種常是男性離開職場後,頓失長期追求的競爭關係,失去自我重心,加上不敢面對自我,在家中如果找不回競爭感就會外尋填補空虛,常影響自己後半生。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則說,婚齡超過廿年以上的夫妻,二人在關係中都具有「陪伴」的功能,要捨棄婚姻帶來的陪伴功能,有部分是關係長期不好,只是為了孩子在忍耐,等孩子長大也宣告關係告終,另一種則是男性退休後,成了「有錢又有閒」的男性,不願服老想追求青春,開始期待追求年輕女性,增加自我認同感。林萃芬說,年紀超過八十歲選擇離婚的大多是女性,認為服侍這個家一輩子,不希望死後還要與不喜歡的夫家葬在一起,離婚不只是對另外一半的不滿,也是對於夫家的不認同。熟齡離婚─現象篇/分手前 想想3大離婚成本盤點離婚成本.經濟成本:開銷從兩個單位變成一個單位,經濟上是否足以負擔。.情意成本:情感的連結如何維持與斷離,在不影響雙方生活下,討論出解方。.寂寞成本:思考真的需要一個人嗎?是否有足夠的技能可以獨立生活?熟齡離婚背後藏有中年危機、人生新篇章的關係轉換,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熟齡離婚比婚齡較短的夫妻離婚,需要思考的議題更深更廣,不僅要思索婚姻對於二人的意義,還得思考三大離婚成本,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否則面對已進入退休的年紀,決定恢復「單身」也得具有實力才能穩健過活。據內政部統計,一一○年離婚對數中,以年齡區分,五十歲以上男性占百分之廿五、女性占百分之十五。五十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一點六倍,而五十歲以下女性則是多於男性一點五倍。賴芳玉說,男性在五十歲以上比女性更易遇到離婚議題,而男性長期在關係中,大多扮演不會經營、表達感受,有些則是相對自我或自戀,從數據難以得知提出離婚是男性還是女性,不過數據顯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去年,而是近五年都有相同趨勢,不少這階段的男性會透過外遇,擺脫原本關係,最後被發現而走向離婚。熟齡離婚 外遇常是「假議題」熟齡女性選擇離婚大多經過深思熟慮,男性多是不得不離婚,如外遇被抓、不想經營關係等。賴芳玉說,外遇、離婚對她而言都是「假議題」,兩者都是關係卡關導致最後的結果,面對關係經營的失敗,如果不面對而假裝蓋掉創傷,沒有趁此「轉大人」,重整自身需求,類似的問題將不斷重演,而年紀愈來愈年長,相較於年輕人,更沒有重新站起來的本錢。她建議要離婚前,先問兩個問題,現階段造成你/妳的痛苦來源是什麼?離婚有辦法解決問題嗎?賴芳玉說,有些人會認為離婚之後,問題就能解決,痛苦就能消失,但問題常不在另一半,可能是在自己或岳父母、公婆家。她強調,問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離婚前,也不建議賭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單身」的本錢。賴芳玉說,離婚前,無論男女都該盤點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也就是從錢到兩家關係,再到心靈準備都要思量。離開這段關係後,房貸、車貸等有辦法負擔嗎?與另一半分開後,多年累積的情,如何幫助自己割捨?是否需要親朋好友或專業諮商師協助?再者是,生活中的安全感、歸屬感,如何從原本二個人,回歸到一個人,也能面對孤獨。賴芳玉說,社會一直對於「孤獨」帶有負面印象,當選擇回歸到一個人,或投向另外一段關係時,都得深思自己需求到底是什麼?否則空虛感的降臨,很容易對人產生負向循環,陷入更深的深淵。熟齡離婚─現象篇/怕你衝動 陸推「30天冷靜期」【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結婚或許不一定得靠一時衝動,但離婚,有時可能真是氣頭上的一時衝動。有鑒於近幾年結婚率愈來愈低,離婚率卻節節攀升,中國大陸自二○二一年起大幅提高離婚門檻,包括設定了卅天的「離婚冷靜期」。大陸現行「民法典」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卅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卅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亦即,今天大陸的夫妻若想登記離婚,必須過五關:「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長王金華稱,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那些草率離婚、衝動離婚的人增加一個門檻。「是不是考慮清楚感情確已破裂?是不是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任何一方只要說不同意離婚,等於雙方沒有達成共識,說明還要再冷靜反思。「冷靜期」的設置是否真能有效降低離婚率?至少大陸媒體的報導似乎如此。廣西南寧晚報就指出,根據南寧市民政局的數據,二○二一年一月到二○二二年十二月底,南寧共有兩萬多對夫妻申請辦理離婚手續,最終實際辦理離婚的為一萬三千多對。報導因此認為,「離婚冷靜期讓約七千對夫妻保住家庭完整」。不過,對於官方這項「美意」,不少大陸民眾卻不領情。許多網友質疑,結婚和離婚是個人意願和自由,自己行為自己負責,強行用法律干預反而會適得其反。更有女權運動者擔心,這樣的法律設計可能會侵犯女性權益,因為在家暴事件中女性受害者較多。數位版看這裡從今昔婚姻關係 看童養媳的故事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中山大學社會系榮譽講座教授莊英章,分析日治時代,台灣戶口調查簿與田調訪談。童養媳面對婚姻關係的不健全,婚姻關係看似約定關係,但在婚後廿四到廿五年後,離婚率相對於招贅婚、婚嫁娶中卻是最高的。更多童養媳婚姻故事,請見聯合報數位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5 退休力.自在獨立
熟齡離婚─諮商篇/20年眷侶變好朋友!一堂沒人教的課…賴芳玉的離婚諮商課為何爆滿
熟齡離婚到底是不愛了?還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卡關」,離婚發生時刻,大多也是人生的關鍵轉捩點。人生下半場,當決定離婚時,你/妳真的想清楚了嗎?多數人面對分離,不但沒有深思熟慮,更難好聚好散,但撕裂關係,同時也撕裂心靈。聯合報關心大家的退休力,準備老後生活,熟齡離婚更需要準備,坊間陸續開出離婚相關課程,讓人看清楚關係,好好分手,做好人生的功課。「離婚」也需要上課?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近期推出線上離婚課,在此之前,兒福聯盟也在線上平台推出離婚規畫課程。兒福聯盟資深主任李惠娟說,「分手」需要學習,亞洲社會沒有人教這門功課,離婚是更難的課題,斷開親密關係時,多數人害怕,也擔心一個人,學習面對關係的變化,是成人的學習課。兒福聯盟調查,夫妻離婚後「從此不聯繫」、「敵對水火不容」比率達五成六,僅二成二可以當朋友。好聚好散為何這麼難?一位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的志工表示,國人對於如何好好建立關係,渴望學習,協會開設的各類課程,包含自我成長等幾乎都爆滿。離婚創傷 外遇常是假議題「離婚」在國外的心理學家研究中,將其列為人生重大創傷的第二位。賴芳玉說,離婚最大宗的原因仍是「外遇」,但看過這麼多的案例,外遇其實是離婚的假議題,外遇常發生在夫妻人生階段走進「轉折」的時刻,如丈夫在職場上,職位長期無法突破、妻子面對空巢期等。賴芳玉說,面對人生的課題時,人們總會有個想像,外面的世界總是比較好,卻忽略往內探詢,導致下次再面對問題時又會再次選擇「逃」,無解的課題,情緒常會勝過一切,也容易把關係弄得更糟。踏進律師事務所的夫妻,多數是走投無路,開課是希望能選擇離婚前,夫妻能先思索,痛苦的來源真的是婚姻嗎?順利離婚 卻迎來更深空虛早在二○○三年就開始做家事商談的李惠娟說,許多求助商談的夫妻都是「快速離婚」,後續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彼此鬧得不愉快。曾有個案告訴她,原本非常期待離婚,可以與外面的人建立新的關係,但順利離婚後,迎來的是更深的空虛感,仔細思索才發現,當初造成關係不順利的是他對於經濟的恐懼,卻投射給另一半,兩人不斷爭吵,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沒辦法面對自身課題,反而傷害了最親密的人。李惠娟說,親密關係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離開親密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如果兩人經過自我探尋,最終仍要從兩個人走向一個人,一定要不吝嗇對外求援,台灣的教育從沒有教分手,都靠人們自己探索,所有人在關係成績單多數不及格,導致離婚後,怨偶多於好聚好散,更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讓整個家庭更加破碎。賴芳玉表示,離婚雖然是人生中的重大創傷,卻也是「轉大人」的時刻,但男性很容易就直接進入到另外一段關係,滿足離婚的失落感,通常難以蛻變,反而是女性好好療傷面對自我,通常離婚後蛻變得很快,例如藝人賈靜雯、徐曉晰等,大家可以看見她們的蛻變,不但成為成熟的大人,也更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熟齡離婚─諮商篇/接受諮商探索內在 20年眷侶變好朋友婚姻走過廿個年頭,被視為神仙眷侶的楊錦聰與郭懷慈,決定離婚。他們走過分開後會出現的否認、憤怒、沮喪、接受等階段,面對關係的挫折,兩人選擇面對,並對心靈進行一番療癒,離婚這堂課,帶給他們更新一段關係,雖不再有親密關係,卻是更好的朋友或工作夥伴。去年兩人在楊錦聰的Podcast「剝吧!洋蔥大叔」中,侃侃而談當初離婚的決定,以及走過分離後,各自安好的經歷。六十三歲的楊錦聰,廿八歲時創立風潮音樂,現為風潮音樂的創辦人與董事長。楊錦聰說,原本他喜歡的對象是坐在郭懷慈旁的女同事,但跟這位女同事聊兩句就沒話了,反而是跟懷慈的興趣相符,可以從工作聊到政治,很快就陷入熱戀,並進入婚姻。楊錦聰的前妻郭懷慈,現為心理諮詢師。兩人進入婚姻後,一同在職場上打拚。事業剛起步的楊錦聰,面對工作或生活壓力,常會轉嫁到另一半身上,大吼、爭吵,凡事都認為是對方的錯。郭懷慈漸漸發現,自己在關係中愈來愈不快樂,為尋答案,開始去諮商、上課,發現她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兩人討論後,決定攜手度過婚姻的危機,但上課、諮商仍無法改善問題,當時彼此都知道婚姻走不下去,懷慈突然一聲不響就飛到印度,楊對她突如其來的行為感到憤怒,曾威脅懷慈「妳如果不回來我就切斷妳的經濟」,後續他嘗試把懷慈追回來,卻在過程中,意識到自己過去的不安、憤怒都源自怕寂寞、怕孤單。楊錦聰說,後來兩人開始嘗試不同的生活,最後決定離婚是對彼此最好的選擇,走進戶政事務所,簽下彼此的姓名,抱頭痛哭,現在兩人可以好好相處,不撕破臉,都是因為兩人都選擇內在探索,找到自己獨特的美麗、愛自己,當可以享受跟自己在一起的時光,才能進一步與另一個人有很好的相處。楊錦聰與郭懷慈花了廿年都在實踐找尋自己的這件事。兩人說,因為走過離婚,才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現在兩人都已經有了各自的歸屬,對於這一位人生曾經一起打拚過的伴侶,有的是滿滿的感謝。熟齡離婚─諮商篇/解人生課題 中年男性諮商漸增若說離婚是痛苦的創傷成長過程,男性通常是受創較為嚴重的一方。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指出,多數男性難以因此成功「轉大人」,男性從小被教育不准訴說脆弱,常用逃避、當作沒事來解決問題,但後續迎來的往往是更深的挫折感。若需要了解離婚或兩性關係而主動接受諮商,賴芳玉說,她曾做過一場簡單的調查,四十歲以上男性竟是「諮商」最大宗的對象。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男性不說,不代表沒有需求,臨床上,主動尋求諮商的男性愈來愈多,特別五十歲以上,需求愈來愈明顯。羅惠群表示,面對人生挫折,長期以來,男性比女性更難面對,男性一直被教育「你是男生不准哭」,特別是現在五十歲到六十歲的男性,深受傳統教育影響,卅歲到四十歲族群也是。在諮商現場中,男性都是帶有「目的性」,一踏進來希望諮商可以改善夫妻關係,女性則是為了抒發情緒,或找到能接住自己的人。近期,有非常多五十多歲的男性,主動帶妻子諮商,或是做家族諮商,他們意識到家庭關係鬆動,漸漸在諮商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反而會開始拉其他的男性進入諮商室。羅惠群說,廿多歲男性主要希望認識自我,五十歲以上男性大多希望解決問題,但諮商需有一定經濟能力及時間,相對於卅歲到四十歲,更有機會踏進諮商室。數位版看這裡牽手30年鬧分手 兒女搶救爸媽婚姻Encore安可日子的創辦人、抖音前台灣運營負責人林宜靜(Jingle)在疫情期間辭去中國大陸的工作,但並非工作受疫情影響,而是55歲的媽媽正式向爸爸提出離婚。兩人結褵30年,一路吵吵鬧鬧,卻在媽媽準備退休前,拿出簽好的離婚協議書,爸爸才驚覺「這次來真的」,為了處理「家務事」,她返台與兄弟姊妹聯手,能夠挽救爸媽的婚姻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灣癌友自殺率高居不下 醫籲罹癌前3年投放心理資源
癌患易因治療帶來的身體疼痛、經濟壓力而產生輕生念頭,導致確診前3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且相較世界各國,台灣情況特別嚴重。對此,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減少癌症患者痛苦、重建信心是關鍵,政府應重視癌症帶來的心理困擾,並給予醫療團隊足夠的支持。根據多個研究,美國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僅約一般人的2倍(標準化死亡比),台灣約為2.47倍以上,但是在1985到2007年間,台灣癌症病人,每年每十萬人平均約110名死於自殺,這個數據是相當高的。方俊凱分析,高自殺風險起因於華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癌症即絕症,害怕痛苦也怕連累他人。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可發現確診前3年、尤其是半年至1年間是患者自殺高峰期,患者會因治療不順、沒資源支持,而選擇趁尚有體力之際自我了結,打破「久病厭世」的既定印象。尤其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是自殺高風險者。為扭轉罹癌必死無疑的成見,方俊凱建議,提供患者類似地圖的治療指引,告訴患者可以做哪些治療、治療的內容及預後,藉此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增加患者的求生意志及治療意願。另外,台灣心理支持系統多著重後端的安寧療護,忽略罹癌前期的身心壓力,無法及時接住陷入情緒風暴的患者;即使患者轉而想尋求專業幫助,又會因單次動輒數千元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方俊凱建議,政府應將心理腫瘤獨立成一個診斷碼,可促進心理師進修心理腫瘤相關教育訓練,也鼓勵健保、保險業者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若是擔心出現濫用情形,可像復健那樣限制次數,或先由精神科確定是否進一步諮商。」心理腫瘤也應納入健保給付,醫院才有誘因增聘專業心理師,方俊凱指出,年度新診斷癌症人數大於5百人以上需聘一位專職心理師,逾2千人以上,每2千人增加1名心理師,其中一半須為專職,每年健保僅需多付1億多元,便能滿足有需求的癌症患者。●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醫療團隊合作,就像金鋼合體,一起全心打倒病魔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全職顧父至過世,50歲小姑沒工作被嫂轟「要我老公養一輩子?」辭職照顧前思考4個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一旦家中長輩生病需要照料,許多孝順的晚輩都會考慮辭職回家照顧。但選擇離開職場,還回得去嗎?中間沒有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又能撐多久?如果兄弟姐妹願意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的另一半又能否體諒呢?近來網路論壇Dcard出現一篇的發文,引發兩方不同意見,起因正是原PO小姑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多年沒有工作,但公公過世後,小姑仍未到外謀職,年近50歲仍由哥哥支付生活開銷,讓原PO怒喊:「老公要養他妹妹一輩子?」 這位人妻在Dcard上表示,自己跟老公相差13歲,對方是二婚,兩人交往6年終於步入婚姻殿堂,但婚後卻無法理解為何小姑不出去工作。她說,當初是公公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小姑便自願負責照料、操持家務,並希望哥哥能提供經濟支援。 只是公公過世多年後,小姑還是不願出去工作,花著原PO老公賺的辛苦錢去網購、買包、買衣服…「整天只想怎麼拗我老公額外付錢吃大餐什麼的,然後常常挑我毛病找架吵。」 原PO說,老公只是小小公務員,家裡也不是有錢到可以不用擔心開銷,而他一份收入卻要負擔家裡全部開銷,還要額外拿錢給妹妹花用。雖然老公告訴原PO,她自己的薪水留下自用,家裡開銷不用她負擔,但原PO仍看不下去:「一個已經要50歲的小姑,好手好腳卻不出去工作!」 貼文一出,有網友表示原PO「婚前沒發現這個大坑,只能說妳失算大了」。也有人推測原PO應該是覺得公公過世後,小姑就會出去找工作,「明擺著的問題,是原PO自己避重就輕」,不肯面對。 不過原PO上網討拍,卻有更多網友選擇力挺小姑,「之前妹妹確實有照顧老父親,耗掉自己的青春年華,說起來也是犧牲很大。另外台灣職場的年齡歧視很嚴重,50歲以上非常難找工作。原PO老公如果利用妹妹照顧老父,然後再把妹妹一腳踢開,那才真的無情無義」、「人家兄妹這樣好好的幾十年了,妳一個外人之前交往的時候可以接受,一結婚就要指手畫腳,是覺得共同財產變少了在不爽?」 根據勞動部推估統計,台灣每年有逾13萬人因為照顧雙親而離職,但不少專家都認為這是「下下策」。諮商心理師陳乃綾說,姑且不論辭職照顧是不是最好的決定,選擇辭職至少可能有4個風險: 1、失去固定薪水 一旦失去每月固定的收入,只能靠積蓄度日,即使手足願意在經濟上支援,當伸手牌的心情也不好受,生活品質一定會受影響。何況這筆照顧費用也可能因種種因素中斷或減少,讓生活因此陷入窘境。 2、難以重回職場 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約為8年,長照時間或短或長,卻都可能造成照顧者與就業市場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因為與職場脫節許久而打退堂鼓,或因年紀面臨生涯職業的轉換,更難重新開始。 3、失去人際社交 除了薪資之外,工作也提供自信心與穩定的人際社交互動,若保有工作,照顧上遭遇的難題與煩惱,仍可藉由朋友同事間的關心、打氣及資源連結,找到走下去的力量,不至於坐困愁城。 4、照顧技能不足 照顧是一門專業技能,不管是中風如何復健、如何從床上移位到輪椅上、如何拍痰或護理褥瘡等,若處理不當,反而可能讓長輩病情更嚴重,也可能導致自己受傷。 同樣有過照顧經驗的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曾形容,「就像搭飛機,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安全帶扣好,再去扣孩子的;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身邊的老人。」 她說,世上沒有最好的照顧,「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是你深思熟慮做的最好決定,千萬不要後悔,或覺得早知道就怎樣…。」現在已有不同的長照資源與居服員可以分攤照護負擔,「先把自己穩定好,有穩定的情緒、穩定的經濟,才能好好照顧家人。」●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姐妹多達5個人都沒互動!母70多歲我也沒小孩,想把遺產只給對方、留做公益.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1 養生.家庭婚姻
擅自開房門、半夜坐床尾... 婆婆詭異行徑讓媳婦快崩潰!4方法緩解婆媳問題
【本文重點】一名女網友在臉書「毒菇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抱怨婆婆經常上樓查看他們,還會擅自開門進入房間,甚至半夜坐在床尾,讓原PO非常崩潰。原PO和丈夫與孩子與婆婆同住,但他們住三樓,婆婆睡二樓。婆婆的行為讓眾人紛紛直呼太扯,建議搬出去或鎖門,批評婆婆有病、會被嚇死。--by ChatGPT在華人世界裡,婆媳相處一直都是難解的課題,若能遇到疼自己如親生女兒的婆婆,那真是上輩子燒好香,反之就有如身處地獄中。一名女網友發文抱怨婆婆三不五時就會上樓查看,還會擅自開她的房門,甚至半夜坐在床尾,讓她非常崩潰。婆婆詭異行徑讓媳婦快崩潰原PO在臉書「毒菇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表示,他們夫妻倆和孩子與婆婆同住,他們住三樓,婆婆睡二樓,但是婆婆每天都上到三樓好幾次,並且從頭看到尾,而且他們連房門都不能鎖,「以前剛嫁過去有鎖門,她都會一直轉或一直敲門,所以我們也没辦法鎖門」。原PO還透露更誇張的情況,她說好幾次睡到一半,起床上廁所時會看到婆婆竟然坐在他們的床尾,常常因此而被嚇到,甚至還會到小孩的房間看孩子睡覺,有時候還會把小孩叫起來,或者動手去拉一下,老公抱怨很多次,但婆婆依然我行我素,讓原PO大嘆「都講不聽」。眾人看了紛紛直呼太扯,「有病嗎?這種我一定反彈的」、「這樣會被嚇死」、「搬出去+不給鑰匙應該是唯一解決方法」、「繼續鎖門啊!不然勒,妳不知道人嚇人、嚇死人嗎?睡到一半不知是人是鬼坐在妳床邊」、「這有病啊!坐床尾是要嚇死誰啊?」、「有病,如果是我媽,我會轟她出去」、「好變態好噁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該換妳每晚坐她床尾,關心關心囉」、「聽到門轉的聲音會躁鬱」。婆媳問題該如何解決?婆媳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難解的課題,需要彼此的包容和理解,才能夠和諧相處。對於原PO所提到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法:1.尋找婆婆的需求:婆婆可能是出於關心和照顧的角度,才會經常上樓查看。如果能夠找出婆婆的需求,並且加以滿足,或者給予適當的回應,可能能夠減少她的困擾,同時也可以提高原PO的生活品質。2.溝通:溝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原PO可以和婆婆坐下來好好談一談,讓婆婆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對原PO造成了什麼樣的困擾和不便。同時,原PO也可以了解到婆婆的想法和需求,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3.尊重:在婆媳相處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原PO可以尊重婆婆的生活習慣和需求,同時也要求對方尊重自己的私人空間和隱私權。如果可以保持相互尊重,婆媳關係就會更加和諧。4.緩解矛盾:如果婆婆的行為對原PO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和不便,可以尋求第三方的幫助,比如家庭醫生或諮詢師等。他們可以給予建議和支持,幫助緩解矛盾,讓婆媳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總之,婆媳之間的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尊重彼此、溝通和包容的基礎上,相信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延伸閱讀:.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 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被婆婆摧毀婚姻?要媳婦初二陪婆婆回她娘家、堅持自然產要下面剪大一點.婆媳問題就是夫妻問題!心理師:先生別置身事外,最忌把太太當成擋箭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1 養生.家庭婚姻
「兒子的家我有資格住」婆婆硬搬來住,厚臉皮討1萬孝親費!媳婦崩潰:別再賴在我家了
【本文重點】一位女網友在網路上抱怨婆婆住在她家並且要求給孝親費,讓她感到很不舒服。婆婆的一些生活習慣也讓她難以接受,例如進入房間不敲門,清潔不夠乾淨等等。雖然女兒已經六個月大,保母已經聘用了,但婆婆還是不想回家。網友紛紛留言給予建議,希望她的丈夫能夠跟婆婆好好溝通,解決這個問題。--by ChatGPT許多新人結婚後偏好自組小家庭過兩人世界,避免與公婆同住產生嫌隙。一位女網友婚後與先生買房自住,婆婆在她懷孕時以可幫忙照顧小孩為由要求搬來同住,但婆婆的一些生活習慣讓她很難接受,還要求必須給1萬元孝親費,請老公去溝通也無效,讓她忍不住發文抱怨「到底要怎麼請她回家,不要再賴在我家了」。妻與先生共同買房,婆婆卻硬搬來住一位人妻網友在《Dcard心情板》以「婆婆賴在我家不走」為題發文抱怨,婚後所住房子是和老公一起買的,娘家爸媽有提供贊助。婆婆在她懷孕期間就以可以幫照顧小孩為由,要求搬來同住,但她真的不願跟婆婆住在一起,覺得保持一點距離比較好,請老公去溝通過無效,因為老公是那種很難拒絕人的個性,所以在她坐完月子返家後,婆婆就自行搬進來了。婆婆生活習慣差 稱幫顧嬰討1萬元孝親費原PO表示,婆婆的一些生活習慣真的讓她很難接受,例如,女兒一哭,婆婆不敲門就直接進她的房間,很沒有禮貌;婆婆還要求老公必須給1萬元當孝親費,理由是有幫忙帶小孩,即便後來請了保母顧小孩,仍堅持要收1萬元,感覺是被強迫取財;再就是清潔習慣,流理台常有沒洗的碗筷,煮東西時湯汁滴在爐台也不清理,還會指揮保母洗碗、洗衣服,令有潔癖的原PO難以忍受。想請婆婆回家 卻溝通無效原PO說目前女兒已6個多月大了,作息已較穩定,還是有繼續聘用保母,但婆婆仍住在家裡就是不想搬回苗栗的家,請老公再去溝通仍是無效,婆婆說這裡生活機能較好,住習慣了,而且「兒子的家我有資格住」,問「是不歡迎我來住嗎?」,原PO也不客氣直接表明不想同住,婆婆就開始哭鬧說兩個兒都不要她,令原PO受不了怒發文「到底要怎麼請她回家,不要再賴在我家了」。故事曝光,網友紛紛留言「先處理老公」、「你老公很廢欸,請他硬起來!要不然你也把你媽找來」、「直接硬起來,你媽不回去我們就離,以示你的決心」、「跟老公說不好好處理婆婆問題考慮離婚」、「請你老公跟婆婆搬回婆家,等之後看安全了再叫老公搬回來」、「再不行,那就叫你老公付租金或在附近買房,讓婆婆自己去外面住」。也有人提出建言表示,「這問題每個家庭都會發生,老人家有『被遺棄感』,不是金錢/物質能填補的,不建議用『魚死網破』的方式處理…,如果什麼都用一刀兩斷的方式處理,很難保證被斷的是哪一方!」、「尚未組織家庭的年輕人也留意這問題、婚後不要離家太遠,最好可以每天有人回家陪老人吃飯聽他們靠北,兄弟姊妹輪流嘛…,這事可以雙贏 別搞成雙輸!」延伸閱讀:.婆媳問題就是夫妻問題!心理師:先生別置身事外,最忌把太太當成擋箭牌.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 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被婆婆摧毀婚姻?要媳婦初二陪婆婆回她娘家、堅持自然產要下面剪大一點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公託費最低 媽媽市長打造台中幸福城市
重視孕產婦的身心健康,降低憂鬱情緒。設立數位智慧育兒小幫手,幫新手爸媽解決育嬰問題,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表示,台中市長盧秀燕為「媽媽市長」,長期致力於母嬰親善照護,積極打造幸福城市。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天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討論各縣市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為了全方位守護母嬰,台中市提出六大政策,分別是產後媽媽心理諮詢加值服務、首創數位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嚴謹食安查核把關母嬰健康、平價托育、公托公幼倍增、打造友善親子環境。王育敏表示,台中市於111年7月起結合產後護理之家,辦理「產後媽媽心理諮詢服務」,產後媽媽接受「愛丁堡量表」篩檢,瞭解自身心理狀況,另關懷憂鬱高風險孕產婦,委請心理師電訪、面對面等心理諮詢,預計112年篩檢2500人次。至於數位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由科技聊天機器人提供不打烊服務,提供育兒即時通及健康資訊,例如,半徑10公里內哺集乳室。孕婦也可尋求協助,例如,「母奶不夠怎麼辦?」、「寶寶一直哭,讓我心情差,該如何是好?」,希望讓孕媽咪及兒童身心健康。在平價托育上,王育敏表示,台中市公托月費7000元,家長只需負擔1500元,為全國最低;準公共托嬰中心 訂定起始價,同樣也是全國最低。在幼兒疫苗接種上,王育敏強調,如果專家認為某些疫苗是必要的,政府就應設法解決財務問題,籌措經費,分階段、逐步納入常規疫苗,「健康議題應是全國一致,不應因縣市不同,而所有差異。」
-
2023-03-07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優質健保 勿忘醫護人員血汗
給付打折 醫藥界憤怒無奈今年健保總額超過8千億元,主要分配給藥費支出與醫療服務給付,若藥費過高,超出目標值,就做藥價調整(調降);醫療服務量點數若太多,分區業務組就要醫院「斷頭」、「攤扣」管控預估點值。這樣的管理方式讓醫界與藥界已經付出必要成本,卻不得不咬牙接受打折的給付,我們必須有同理心感受其中的憤怒與無奈。最近、藥價調降、缺藥、指示用藥健保給付等問題浮現,都成為健保風暴。藥商在商言商、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只要能有合理利潤,就不該缺藥,若靠保障價格來運作,必然造成藥費大幅度成長,醫界一定又會因點值下降而抗爭反撲。健保支付每一項醫療服務,皆制定給付規範、適用條件與支付點數,目前規畫就既有3895項,新增243項列入討論,先由各專科舉行評量會議,再由各醫院分析成本,挑選代表項(分為手術及非手術)的醫令項目,且每科都需有項目被挑選。健保給付 CPR比腳底按摩便宜醫界以前常批評「急救時的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便宜、氣管插管比水電工通水管更廉價」,2018年時,健保調高CPR支付點數。因應新冠疫情並回應醫療人員強烈建議,「濕化高流量氣治療」、「俯臥通氣治療」也續納入給付。國人心理疾病的相關治療亦是有健保的,除推動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專款給付,也舉行「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的座談會暨協作會議,討論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的分工與合作,這是健保提升國人心理健康值得努力的方向。美國看病 費用高達數十萬元妹妹赴美念書後,在美定居40年。去年底、她腹部突然大痛,救護車7分鐘載送路程計價898美元,在醫院急診觀察室待了5小時,腹痛就莫名其妙好了,但做了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腹主動脈瘤,與腹痛沒有明確直接相關,帳單是6600元美金。隨後、她因病毒感染住院一周,帳單是美金1萬6千元。另外、因腹主動脈瘤被轉診至專科醫院做精密超音波檢查,計價美金1350元、電腦斷層美金3850元,因為她有保險,自付的部分負擔581元。美國的醫療費用真的很貴,一般民眾生病時真的會有經濟壓力。妹妹一直覺得美國的醫療品質沒有台灣好,台灣全民健保如此包山包海照顧民眾健康,不是外國人可以想像。國內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等,都因理想與熱情投入職場,日子久了、感受到的卻是健保壓榨這些無奈進入血汗醫療體系的小螺絲。台灣健保的優質醫療是醫療人員用生命精力付出換來的,當看到與我們一樣有全民健保的韓國與英國都出現醫護人員罷工,我們必須盡快徹底改善健保體質,呼籲盡快落實分級醫療與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這是健保改革的核心政策,互勉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醫療.精神.身心
頻照鏡子檢查外表…口罩令鬆綁,「容貌焦慮」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室內口罩於2月20日鬆綁,校園也在3月6日全面解除配戴規定。除了大眾公共運輸工具外,學生可自行決定在教室是否佩戴,不過,口罩令強制實施八百多天,民眾進出都還是習慣性戴著,一方面是自我防疫,一方面則是「容貌焦慮」。「容貌焦慮」 最常見於青少年不少人擔憂脫下口罩後,露出全臉真面貌沒有自信,害怕被品頭論足,極度沒有安全感。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說,「容貌焦慮」的現象最常見於青少年,因為在校內外都是戴著口罩初接觸其他同學、認識新朋友,現在要以真面目示人反而覺得彆扭。這樣的焦慮心態也會出現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若發現身邊親友、同事過度整理儀容或是頻繁照鏡子檢查外表,要小心是否因為抑鬱心理而影響到社交、人際關係。口罩令鬆綁後,民眾應做好心理準備與調適,一起面對口罩解禁的過渡期,若覺得戴口罩比較自在,應予以尊重。不少人長期戴口罩,表情和情緒隱藏在背後,出現了社交退縮的狀況,張自強提醒,一個習慣的調整需要循序漸進及尊重自主的方式,降低不戴口罩的壓力。若有情緒低落或反抗心理,可適時諮商心理師尋求協助,學習自我肯定、用更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在工作能力和專長表現上建立自信。口罩戴與不戴 尊重失智長者意願另外,失智症患者也是因防疫政策而大幅改變生活的族群,防疫期間,許多家屬備受「失智者不願戴口罩」所苦,因為失智長者不太容易管控自己的衛生,也可能很難配合和理解戴口罩的意義。只能不斷用失智者聽得懂、簡單的方式重複說明,多多提醒正確配戴口罩,再加上家中環境清潔消毒,減少感染的機會。防疫時期,努力維持親友互動,藉此減少失智長輩的焦慮,也避免因無法外出或到據點所導致的退化。隨著疫情解封、口罩令鬆綁,又要再一次跟失智長輩解說新的政策,建議溝通問題可交由請患者信賴的醫師、護理師,或是最疼愛的兒孫輩來提醒。口罩戴與不戴,一樣尊重失智長者的意願,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好洗手、環境清潔等防疫工作,同時增加提升自我免疫力,陪伴失智者一起走下去。(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6 醫聲.醫聲要聞
病人自主也有城鄉差距!7成預立醫療決定書在六都 專家籲諮商應免費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已實施4年,但截至今年2月,僅4萬5621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前理事長、民進黨立委邱泰源指出,這僅佔台灣1900萬成年人口的千分之2,顯示實務面臨許多阻礙。邱泰源今邀集各界召開公聽會,專家指出多項障礙,其中最大問題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費用太高,建議不要收費,或是補助每人一生一次免費,衛福部允諾會研議。費用太高外 過程繁雜、人力門檻也是阻力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程邵儀表示,根據她的國科會研究發現,預立醫療決定(AD)的至少有4個障礙。第一個障礙是一定要去醫院,民眾不容易熟悉簽署過程。第二是要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需自費2000到3500元,大多是知識經濟階級較高者才會來諮商。第三是專業人力門檻高,規定ACP一定要有醫師、護理師、心理師或社工師,只有大醫院才有辦法這樣大陣仗。第四是ACP要求二等親到場,很多人要上班,覺得太麻煩。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謝景祥也說,台灣現有400萬名65歲以上老人,每年死亡約20萬人,大部分都沒有完成過ACP,最大障礙就是諮商費太高了。如果能編列5年50億的預算,力拼5年內讓半數65歲以上長者都完成ACP,可望省下更多健保費,有助支應急重症所需的新藥新科技。專家:預立醫療諮商應比照美國不要收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楊君宜表示,如果是一家人要來諮商,很可觀的費用會令人裹足不前,建議比照美國以健保給付長照機構住民的諮商費。程邵儀建議學習美國,可在發給每個病人的住院須知中介紹ACP或AD,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收費」,就像四癌篩檢,很多民眾都會願意。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和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則都建議,政府可補助每個人一生一次免費ACP機會,這可以提醒每個人都有必要思考生死問題,令外,從小學、國中、高中校園推廣善終教育,也有利於建立社會風氣。洪心平指出,很多在居家照顧、還有自主表達能力的病人,都迫切需要到宅的服務,但成本很高,視訊的成案量很有限,導致最迫切需要的ACP和AD的病人很難使用到這個服務,這是現在很可惜的。病人自主的城鄉差距 簽署比例7成都在六都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指出,AD的簽署者有超過70%都在六都,以台北市占36%居冠,比新北市高3倍、比高雄高6倍。非六都簽署的AD不到30%,因為對於大眾運輸不發達區域的居民來說,最方便的是地區醫院和診所,但目前可提供ACP醫療機構,絕大多數都是醫院。疫情已促使更多民眾使用視訊診療,視訊諮商的配套要盡快建置起來,才能縮小病人自主的城鄉差距。醫療從業人員的再教育也刻不容緩。洪心平說,她的爸爸罹患大腸癌末期,兩年前去世,家人對安寧有概念、對善終有共識,但急診醫師還是一直來問說「確定嗎?這樣會死喔!」顯示醫學院可能沒有做好善終教育,「為什麼要一直挑戰我們對於安寧的決心?」希望醫學教育進步,不要讓做了決定的病人家屬背負沈重罪過。在台大癌醫腫瘤病房工作的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表示,希望未來各專科都要有「種子醫師」來接受相關訓練,才有助於執行,目前有些醫療團隊不具備成熟的末期照護專業,無法很好的接住這些簽署過的病人,或是無法立刻依照病人意願啟動照護。羅運生也建議,應該要同意二等親以外的人參與ACP的諮商過程,因為現在看到很多病人的意願明顯與其原生家庭不同,唯一與他比較相同或比較能信任的,是小三、伴侶、司機等非二等親,但目前因為法律建議二等親加入,常導致這些人無法參與諮商,醫療人員也很難讓家屬同意讓他們加入。
-
2023-03-04 醫療.懷孕育兒
當個「夠好的父母」比「完美」更重要! 一起成長,讓孩子練習處理困難、排解情緒
【本文重點】成為「好夠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成為一個「好夠的父母」意味著接受有時你無法給予孩子100%的關注或在互動中完美無缺。這也意味著讓孩子們看到你是一個有情感的人類,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放的體驗。總體來說,本文鼓勵父母們關注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允許他們獨立地成長和學習。--by Notion AI人都會有情緒,即使做了父母也一樣。當寶貝還小時,一顰一笑都是那麼天真無邪,即使犯錯也覺得好可愛、捨不得罵;但當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在在挑戰著父母的底線。父母都希望成為無微不至的照顧者身而為人,哪有不失控的時候?儘管我們希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但伴隨著生活、工作,各式壓力隨之而來,到底該怎麼做?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分享了《更快樂的選擇》一書的內容,提供父母參考。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體認到,許多父母都希望成為無微不至的完美照顧者。當孩子哭泣時,家長立即給予安慰、當孩子遇到挑戰時,父母就在那裡提供協助。溫尼考特指出,這不是孩子們需要的;孩子需要的是「夠好的父母」。「夠好的父母」更貼近孩子需要不管是因為忙碌、心煩、疲憊,抑或是需要獨處的時間,而無法百分之百呵護他們的孩子,那都不是什麼壞事!藉由這種缺乏關注的機會,孩子們將學會自我調節;相較之下,當父母總是隨傳隨到時,孩子們將無法學會自己處理困難。而父母最終目標是培養獨立的孩子,畢竟,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從出生起,就必須有機會應對問題;夠好的父母比所謂的完美父母更接近孩子的需要。孩子向父母學習當個「普通人」當個「夠好的爸媽」,同時意味著如果你的孩子偶爾看見你處於低潮,那也無妨。你甚至可以和他們談談你的狀況,你可以抱著他們,讓他們感到安心,然後告訴他們「我現在很沮喪」或「我只是覺得累斃了」。你可以在向他們傳達事情並不是一切都安好的同時,也傳達你的愛與關懷。事實上,孩子們從你那裡聽到這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放,因為他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藉由允許自己當個普通人,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也可以這樣!和孩子一起成長,就是最好的榜樣即使他們看到你失控,這也不是世界末日。因為他們也會看到你恢復正常之後的樣子,這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如果你在充滿情緒的狀態下,說了一些你不應該說的話,或者說了讓你後悔的話,你可以向他們道歉。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榜樣;他們需要的是夠好的人讓他們有所倚靠。育兒之所以美好,原因之一在於你不僅在教導他人,你也是在自我成長。「不斷學習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塔爾.班夏哈《更快樂的選擇》※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2-25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
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即日起家庭照顧者經過家照專員評估後,無論低收、中低收、一般戶,使用「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皆可免除自負額。元氣網帶您一同了解如何申請、使用。過去民眾申請長照,會依身份別收取部分負擔,除了低收入戶免收自負額,中低收入戶收取5%,一般戶收取16%。但「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這兩項服務主要針對照顧者,許多照顧者不習慣「花錢放鬆壓力」,長期累積,卻對身心造成極大負荷。為鼓勵照顧者使用服務,長照司今年「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長照司補助「照顧技巧」每人每年12小時、每小時500元,而「心理輔導諮商」則補助9堂、每堂2000元,過去一般戶申請照顧技巧,每小時需自付80元,心理諮商每次自付320元,新制上路全由政府負擔。但照顧技巧申請到第十三小時,或心理諮商第十堂,民眾須自負額。Q:家照專員在那裡?如何聯絡?●家照據點在這裡: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目前全國有119處家照據點,提供家照服務社工或個管員到宅訪視評估。家照據點服務內容涵蓋個案服務、照顧技巧指導、個別心理輔導、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及諮商服務、長照知識或照顧相關訓練課程、情緒支持等支持性服務項目,如果有任何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問題,無論是否已使用長照服務或聘有外籍看護工,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專線人員將提供協助。Q:何謂「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要使用這2項服務,都需要先由家照專員評估,例如家人照顧之間發生衝突、照顧者本身是被迫變成照顧者、因照顧導致夫妻關係生變、照顧導致情緒壓力調節有困難等,確認並非長照資源不足,而是心理層面問題,確認的確需要心理輔導。針對不同案家的問題,家照專員會安排心理師到案家,與家庭照顧者協談。例如70多歲的太太照顧100歲的先生長達5年,難以決定要不要讓先生住機構,當中有捨不得、罪惡感、夫妻分離焦慮等,心理師會透過總共6次訪談,一次約1小時時間,與案家對話逐步解開心結。Q:何謂「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陳景寧說,如果經過家照專員評估,案家照顧問題出在「技巧不足」,像是被照顧者原先只有中風,後續增加失智症等狀況,又或是新聘移工剛到職,尚未受過照顧訓練,不擅長照顧失能長輩,也適合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主要由照顧實務指導員提供協助,有別於一般長照專業,實務指導員背景大多為資深居服員轉任,資歷至少3年以上,到案家後教導家屬、照顧者、看護包括移位、上下床等非侵入性護理照護技巧,一年長照司補助12小時時數,每次可安排1至2小時不等。陳景寧表示,實務指導員除了給予技巧指導,在訓練課程中,也加入了4小時「認識家庭照顧者」課程,讓指導員除了是老師,也能陪伴家庭照顧者,不會一昧指責照顧者做得不好,而要進一步理解他做不好的原因,以及照顧者本身是否有疾病、衰弱等情況,更真實地貼近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孤立最危險」。陳景寧說,許多照顧者不會向外求援,若能有越多人給予關心、增加人際互動,像是長照人員、指導員或社工等進入案家,與照顧者互動、讓他有紓壓出口,或引導他走出家門參加活動,能有喘息空間,才能避免更多照顧悲劇發生。Q:如何取得服務? 1.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台語諧音:有你有你,真好)2.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評估符合高負荷資格3.「心理協談」約在有隱私的諮商室,少數情況到宅(例如偏郷)。Q:還有更多補助嗎?為了鼓勵家庭照顧者能勇於踏出使用長照服務第一步,對於參與相關支持活動的家庭照顧者,如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者,自112年起每趟亦有150元交通費之補助。希望家庭照顧者能多多參與相關支持活動,學習如何善用資源成為「聰明照顧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3 醫療.精神.身心
王建民「衰」捲偷吃事件? 專家指建仔「這肌力」恐匱乏
前旅美大聯盟球星王建民(建仔),近期轉任台灣隊的投手教練,世界棒球經典賽即將於3月開打,台南地院今宣布,王建民被指控偷吃蕭姓人妻醫師的訴訟,礙於證據不足,判王建民免賠。不少網友認為,王建民雖有婚外情事蹟,但從此被扣上偷吃男帽子「實在很衰」。無端被捲入婚外情,有人認為王建民「很衰」,但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提醒,所有行為背後都是有意義的,無論是單獨與人妻醫師外出,或在通訊軟體上嘗試曖昧、試探對方,背後都有個人要去面對的心理議題。林萃芬強調,回到個人,所有外遇、偷吃都是「假議題」,常常是不願意長大、面對現實、或是不夠認識自己,當「心理肌力」不足,又渴望尋求認同時,部分民眾就會嘗試尋求與他人建立關係而獲得,陷入不斷地輪迴。婚後與異性間的份際 該怎麼拿捏?林萃芬表示,人的一生會建立非常多種關係,職場中的同事關係、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情人間的親密關係、朋友間的友誼關係。每一種關係都會有屬於「個人」的界線,以親密關係來說,已經步入婚姻的王建民,在與同樣步入婚姻的人妻醫師相處時,就會碰到自己伴侶的感受議題,每一段親密關係都具有一定的占有性。她強調,並不是婚後,就不能與異性建立關係,而是建立關係時,自己內心是否有期待會超過友誼,但卻沒有思量會造成伴侶的傷害?諮商室內有非常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因為對方與異性間過從甚密造成傷害,這過從甚密的行為,也還沒進入到肉體關係。被指控那一方常會說「我只是打嘴砲」根本沒什麼,有時還會責怪對方大驚小怪、沒有包容心。讓心理已經感到不舒服的伴侶陷入自責,縱容自己可以繼續打嘴砲,與異性持續有著他們想要維持過從甚密的關係。會出現這樣的行為,有太多的原因,必須「個別化」看待。只是,當行為的出現,背後往往都有著人們想追求的事物,最常見的就是希望被肯定。中年危機、職場轉型 常是人們「逃避」面對挫折時機2010年王建民捲入「大樹愛無尾熊」婚外情事件,他為此舉行記者會道歉,形象一夕崩毀。2010年恰好也是王建民,經歷肩關節受傷復出,卻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刻。此次與人妻女醫傳出疑似曖昧的時間點於2014年到2015年間,也是他自美返台面臨職涯轉型時刻。林萃芬表示,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心理狀態最低潮的時刻,有些民眾會以情感出軌,獲得在職場上得不到的認同,或是人生轉型期間的痛苦,不想直接面對,就選擇「逃」,逃到一段刺激的關係中,象徵自己還有能力可以活下去。林萃芬表示,無論是王建民或是人妻醫師的人生課題,很難用片面的新聞報導看見全貌,但就一般人的狀況來說,就她的觀察,許多人選擇用逃避的方式面對自己應該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她提醒,最好的方法可能還是「直球對決」,如果不好好面對,同樣的問題就會用各種型態反覆發生,漸漸距離真正的幸福愈來愈遠。現代人對於心理的認識愈來愈多,對於關係的期待也愈來愈高。林萃芬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年代,無論是職場之間的人際關係,或是期待長期維持的親密關係,透過認識自我與覺察自我,都有機會走向每個人內心期待的道路,現代人極缺乏「心理肌力」,這項肌力就像是身體要長肌肉,需要鍛鍊也需要時間,正確的鍛鍊,是有辦法可以避免走上網友口中聲稱的「衰」捲偷吃事件。延伸閱讀:‧容易外遇的三種男人!癌末妻悲痛控訴:15年婚姻,老公外遇豆漿千金拋家棄子‧另一半的劈腿、外遇,你能夠容忍嗎?該留下還是該離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6 醫療.精神.身心
網路成癮背後可能是焦慮及憂鬱?醫提醒: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
北部一名12歲的孩童「雯雯」長期網路沉迷,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並協助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文建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以開立藥物及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他建議,家長可透過獎勵方式改善網癮。長期網路沉迷是焦慮及憂鬱傾向?網路世代下不少孩童網路沉迷,雯雯長時間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因此帶著她前往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陳文建透過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開立處方藥物以改善雯雯的狀況,並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輔導,希望能夠協助雯雯找到調整現實與網路上人際互動的平衡。陳文建指出,網路的使用不像酒精或K他命等藥物會直接對腦部造成生理上的依賴或戒斷,但當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以至於生活功能無法維持時,就可能要考慮所謂的行為成癮。醫師主要視其是否出現失去自制、生活多以遊戲優先、即使有危害仍無法停止等生活功能缺損的情形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特別的是,使用時間未必與上癮與否有完全相關性,重點在於是否已經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缺損。網路成癮 治療需先找到潛藏的身心共病陳文建提到,網路成癮除衝動、強迫使用外,背後多有焦慮、憂鬱等情緒,沉迷其中久而久之人際與生活功能退化,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精神疾患,因此網癮往往是環境與心理困擾的加乘;治療需先找到可能潛藏的身心共病,以藥物或心理治療方式改善,再藉由培養替代的興趣、適當的行為約定。陳文建提醒,寒假期間孩子接觸網路的時間較長,家長可以透過鼓勵、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自主紀錄詳細網路使用狀況,並多多安排家庭旅遊等紓解身心壓力的活動,調和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協助孩子在網路時代善用網路,健康成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6 養生.心理學解密
年後想改名轉運之前 自己先做5件事來翻轉運勢
碰到生活上的問題,很多人會想要藉由改名來翻轉運勢者,花錢請算命師改名前,不妨先停一下,建議可以自己檢視和做的部分如下: 1.先尋求心理專業人士例如企業主想挽救事業頹勢,可以找專業企管顧問;學生有課業或情感困擾,可找輔導老師;上班族有職場適應上的難題、為何老是當情感上的第三者?都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或是心理師的幫助。 2.自我覺察和做記錄在生活中,可能常在人際或情感上犯下同樣的錯誤,或是行為模式不斷的重蹈覆轍,透過自我覺察及做記錄的方式,進一步的來幫助自己,例如可以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法和行為來幫助自己,了解自己怎麼了,想一下和感受一下,為何開心或不開心、是什麼事情影響了我,然後記錄下來,這樣的方式可以進一步看到問題的所在。 3.閱讀心理相關書籍若不想尋求心理專業人士,可閱讀相關心理專業書籍,例如心理勵志、心靈成長、人際溝通關係與溝通、兩性和家庭婚姻等相關書籍,透過閱讀心理相關書籍來改善、幫助和提升自己。 4.找親友聊,但幫助會有限尋求親友意見,親友的說法大多帶有主觀的成見,大多數的親友會以個人的經驗告訴當事人:「你就這樣做或應該那樣做。」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心理專業人士,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協助。 5.改名沒有用,建議尋求心理專業對於改名與否,心理師大部分都會站在尊重、客觀、中立的立場,不會告訴當事人要不要去改名,但心理專業人士會和當事人一起去討論有關為何想改名。【延伸閱讀】.降落!!九天玄女下凡,廖麗芳阿姨幫你算命!!你會改名字扭轉運勢嗎? 別急!先做這4件事再決定 .新年除痣改運? 別衝動!先搞懂身上的是痣還是癌
-
2023-01-17 性愛.性福教戰
身體愉悅是另種自愛方式 性學教母至80歲仍在傳授的自慰方法
若不知如何開始,從讓自己愉悅下手—自慰我們在上學以前就學會閱讀和寫字;10 歲時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但是我們從未學過了解自己的身體,試著回答以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的運作方式嗎?◇你知道愉悅表達性愛的方法嗎?◇你曾摸過自己的身體享受身體的愉悅嗎?身體的愉悅不過是另一種自愛的表達方式。但長期以來,身體上的滿足被貼上了負面標籤。東方教育方針是施比受更有福,但若不曾擁有,無法給予。自我滿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愉悅之下才有辦法也給予對方愉悅的感覺。以下就來學習各種讓自己開心的方法吧!讓自己開心的方法首先,學習的第一種態度是不需要因為不懂而覺得丟人,在更遲之前,為了自己好好學習。但,要怎麼學呢?關於性的資訊通常都以非公開通道散布,所以性慾不強烈或對性的關心較少的人可能會覺得茫然或恐懼。這時,如果直接找刺激的色情片來看,有可能累積錯誤的知識或造成更大的反感。性愛入門第一階段:推薦自慰。如果自己可以讓身體感受到愉悅,自然產生興奮,下一個階段會更好。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曾說:「想要真實對待自己,夜晚要不同於白天,忠實跟隨自己。那麼,你對任何人也不會說謊。」男性普通在14-17歲開始出現自慰行為,10幾歲時高達1週兩次以上的頻率,故滿20歲的時候至少有過一千次的自慰,當然就知道如何摸自己的身體可以產生愉悅。然而,女性開始自慰的年紀非常分布不均,10 至30 歲都有可能,次數也是有1週兩次至3個月一次。我在諮商或講座上遇到的女性大部分都不曾自慰或不知道該怎麼自慰。實際上有一位女性因為沒有感受過身體的愉悅,而擔心自己是否有身體上的缺乏。當我問:「除了性愛,透過自慰也沒辦法感受到嗎?」她卻回答不曾撫摸過自己的身體。很多人努力在臉上擦化妝水、乳液、精華液等保養品,但卻未摸過自己的陰唇,連看都沒看過。所以,我們一起了解如何一個人感受身體知覺的方法吧!方法很簡單。首先,指尖輕輕滑過外陰部,專注在皮膚的觸感。接著,利用指尖畫圓輕撫整個外陰部,一樣要專注在皮膚的觸感。畫圓大小慢慢縮,最後撫弄陰唇的周圍。假設皮膚的觸感沒有問題,手稍微進入到陰道內部,確認陰道的觸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天一次,如果可以的話,用手指撫摸與感受自己陰道內部的各處。這過程最少要進行半個月至一個月以上,不要著急,每天都要重複做一遍。上述女性在實踐兩週後,很開心地說:「天阿!有感覺了。原來不是我的身體有問題。」但即使告訴大家方法,仍有許多女性在獨自實踐時,容易3分鐘熱度。因此,我召集各種內診者共同建立「20 天實踐房」群組,彼此互相鼓勵打氣。在群組裡,除了性話題之外,也會有一般話題。某天有一位女性提到:「可以看到孫子,太感謝了。」另一位20 幾歲的女性才驚訝的發現群組裡也有5、60歲的人。是的,性是一生的愉悅,也是一生的煩惱。就像不是只有20歲的人需要保養皮膚,陰唇和陰道也是要終生撫摸的。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女性自慰中,有一位號稱教母的人物存在,即是美國的性教育家貝蒂.道森(Betty Dodson)。道森為了幫助女性的性解放,宣揚自慰的重要性,是改變社會風氣的大人物之一。她到了80 歲還是持續傳授自慰方法,成為白髮先驅者。女性自慰約可分成八個階段,如下:第一階段,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愛妳。雖然會尷尬害羞,但請以開朗的面容直視自己,也可以用甜美的聲音呼喊名字,舉起雙手環抱住自己:「我愛我自己」。接下來,第二階段,泡熱水解開身體的緊張。可利用香氣、泡沫與音樂享受浪漫性感的氛圍。輕輕搓揉沾滿水和肥皂泡沫的身體,若性高潮湧現,可利用手指或手掌撫摸生殖器,配合呼吸,專注感受陰唇的感覺。洗完身體擦乾後,站在鏡子面前進行第三階段。打開昏暗的燈光,看著自己的身體,喜愛自己的身體,遺忘身體上的缺點,稱讚自己,想像自己是名畫中的裸體,優雅美麗。也可以想像自己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像,無論胖瘦大小,妳就是一項藝術品。第四階段是自我按摩。在鏡子面前全身塗抹滋潤油。大拇指按壓頭與頸部的連接點。手掌畫圓輕撫肚子、大腿和小腿等地方,不要放過身體各處,好好感受。第五階段來到生殖器的部分。透過鏡子反射觀看平時看不見的生殖器,張開大陰唇看看陰道內部如何構造,包括:樣貌、顏色、大小與觸感,找到陰唇的位置。一邊呼吸,一邊放鬆陰道和肛門,用指尖稍微撫摸陰道口和陰道內部,也可以摩擦陰唇。如果陰道流出濕潤的愛液,可以聞或嚐看看味道。在第六階段可以試圖更大膽一點的動作。小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關起房門,自我想像成為歌手,開演一人演唱會。今天,改以裸體的樣貌跳舞吧!擺出誘惑的姿勢進行自慰也是不錯的方法,陷入自我魅力。玩夠了之後,在第七階段要改變氛圍。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定義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是的,我現在正和最愛的自己做愛。想一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感覺,抓住氣氛。最後第八階段是感受性高潮。現在所有準備都結束了。身體已放鬆,心情也已消除緊張。兩手愛撫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自認為的敏感帶。性高潮可能不會一次就成功,所以反而更不能焦躁,享受當下。※ 本文摘自《性愛心理師的大人親密必修課:教你從身體到心靈都越做越愛》。作者:朴昭鈴譯者:陳彥樺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12/28
-
2023-01-15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效應1/就醫需求攀升 醫院諮商心理師爭取納健保
YouTuber理科太太(陳映彤)日前推出「諮商筆記」線上課引發爭議,卻也反應出國人對諮商的好奇與需求。近六年因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一路攀升,健保署近期盤點支付點數,多項精神醫療點數低到不如一個便當,於醫院工作的諮商心理師也無任何給付,因應諮商需求量攀升,將調高點數,並研議將納入於醫院諮商心理師的健保給付。據衛福部統計,因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一一◯年每十萬人約一萬一六二七人,若以全國人口換算,約逾二百六十七萬人因精神疾病就醫。精神疾病除投藥,仍須搭配心理治療。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表示,國內需要心理治療的人太多了,醫院內協助進行心理治療人員,以精神科醫師以及臨床心理師為主,但人數不夠,因應需求醫院會與諮商心理師合作,但這群諮商心理師卻無法獲健保給付,患者得改採自費,也讓許多有需求者吃不消。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訓練目的、專長不同,臨床心理師是針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治療,而諮商心理師則是人際關係等一般諮商。健保署諮詢精神醫學會及臨床心理師學會,二團體皆不建議將諮商心理師納入健保,諮商心理師公會也同意不把所有諮商心理師服務都納入健保,傾向針對在醫院工作的三百多名諮商心理師,協助治療時納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人數不足,無法完全滿足患者需求,若協議後可讓諮商心理師填補,可研議配套措施,如部分負擔,讓患者較快獲得服務。
-
2023-01-15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效應2/長者諮商情緒問題 3大因素影響巨大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年長者心理狀況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於臨床發現,隨著觀念開放,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為常見。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說,長者心理健康常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平時若要保持心理健康,應從這三面開始著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說,男性年長者男性荷爾蒙降低,或女性進入更年期,常有身體不舒服,又面對老化、衰退,甚至是罹患失智症,進而引發憂鬱、焦慮等。此外,年長者面臨伴侶、親友經歷生病、死亡,直接聯想「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不斷經歷失落的感覺,也是憂鬱的來源,這必須持續關注,而隨著觀念開放,年長者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紓緩心情。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過往年長者多為身體疾病就醫,現在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為常見。健保署資料庫統計曾發現,一年內每四名年長者就有一人服用鎮定安眠藥,主因可能人老了身體有許多病痛,睡眠又較為片斷,且內心有許多失落,如孩子不在身邊、親人過世等,而充滿不安全感、孤立感都會造成憂鬱等心理問題。張家銘說,年長者平時要好好控制慢性病,促進身體健康,若心情憂鬱、焦慮或失眠長達2周或症狀持續惡化,應速就醫檢查、治療,緩解老化速度。長者心理健康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諶立中說,政府多年前開始推動長照制度,如老人共餐等增加人際互動,讓長者遠離孤立感、剝奪感,同時做好防老準備,降低長者憂鬱、焦慮,但疫情以來,年長者可能因身體疾病,擔心感染死亡,且資訊收集較年輕人慢,內心常有憂鬱、焦慮等,若原先就有焦慮、不安,疫情下可能又再度復發。諶立中建議,長者維持規律生活、運動,適時紓解壓力,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要互相支持,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目前心理諮商也從年輕族群慢慢擴及到年長者。諶立中說,約4年多前,當時於各縣市衛生所合作規劃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全國約有300多個據點,每年服務達1.2萬人次,但諮商民眾仍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目前著手擴大在社區佈建心理衛生中心,預計2025年底於全國佈建71處,配置2名臨床心理師、2名諮商心理師及6名心理衛生社工師,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目前已完成28處,政府已看到民眾需求,將擴大、家務提供民眾心理諮商需求。
-
2023-01-08 性愛.性福教戰
不插入一樣能享受性愛 專家傳授口交性愛技巧及體位變化
今天插入有負擔的話—口交大家過去無意識地認為只有插入陰道才是做愛,但如果學會用手或口的性愛,或利用胸部、陰蒂、大陰唇的性愛,又或使用情趣用品的性愛,不插入陰道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滿足。方法其實很簡單,以陰道外的身體部位刺激對方的性敏感帶就可以了。刺激敏感帶的動作有很多:摸、滑、抓、敲打、摩擦、推進、搓揉、刺入、輕撫、纏繞。安撫、抱住、撫弄、吹氣、拉扯、夾住、刨刮、用手彈、捶打。抖動、拍打、搖晃、搔癢、摳、咬、舔、壓、吸、按、攪動、輕輕的抽。運用以上動作,我們首先來聊聊口交做愛。口交性愛技巧◇親吻嘴巴「啄」親一下陰莖。然後如同法式親吻,從龜頭到睪丸,親吻每一處,慢慢感受嘴唇與嘴巴碰觸到陰莖的瞬間,它在顫抖。這時候鼓起勇氣四目交接,將對方的愉悅昇華至最高頂。◇長舔使用舌頭長舔。觀察陰莖下面,中間會有一條稜線,這部位稱作尿道海綿體(Corpus spongiosum penis),以此為中心,從睪丸到龜頭長舔。◇捶打龜頭龜頭是男性性器最敏感和興奮的部位。用舌頭上下左右刺激龜頭,一下輕柔,一下強烈,或用舌頭敲打都能增加愉悅感。◇漩渦用舌頭從龜頭開始畫圓,建議以固定方向畫圓,舌頭持續移動刺激。偶爾換方向也可以,也能利用舌尖輕輕地刺激尿道口。用舌頭搓揉龜頭正中間也是不錯的方法。◇口做活塞運動利用口部代替陰道進行基本的活塞運動。但陰莖過度深入可能會引起反胃,只要做到口腔能塞進去的部分即可。◇吸吮想像吃糖吸吮的動作。以口吸吮男性的性器,不用過深,找到男性喜歡的那個點更重要。找到點之後,維持吸吮的動作(這時候可以邊吸邊用舌頭舔)。◇吹氣對著龜頭輕輕吹氣,口中吹出來的風溫暖龜頭,能帶給男性新的刺激。◇口手一同口手同時做基本動作。口交陰莖的時候,手也一起動。比如,一邊吸吮陰莖,一邊用手摸睪丸;口入陰莖的時候,睪丸進入虎口,再同時一起出來,刺激陰莖柱。◇四目交接與男性四目交接時,親密感會大幅增加,身體更加火熱。如果女性是以跪膝姿勢刺激陰莖,男性將非常能感受到女性服從,在這種姿勢下,滿足其強烈的支配慾。這個時候四目交接,是增加親密感的好方法。唯獨一邊口交,一邊抬頭可能會有困難,如果四目交接太久會不舒服,大概對眼2-3 秒就可以了。要是太勉強反而會讓氣氛變尷尬,降低性興奮。◇愛撫睪丸愛撫睪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親它。嘟嘴輕輕地濕吻。如果男性喜歡睪丸親吻,可以往下一階段用舌頭舔它和按摩。舌頭最好維持平攤蓋住睪丸。以口愛撫睪丸的最強烈方法是輕輕含住,用舌頭按摩它。這時候需要使用大量唾液,帶給男性柔軟的感覺,也可以使用潤滑劑。但不是每個男性都喜歡愛撫睪丸,因個人愛好不同,要觀察男性的反應做選擇。◇吸舔陰囊刺激陰囊的方法與陰莖相似。陰囊表皮褶皺,看起來粗糙,其實非常柔弱。剛開始請先輕舔,再慢慢吸,然後經由與對方的溝通調整強弱。建議男性主動講「再大力一點」或「小力一點」,可以讓女性安心地愛撫它,有些男子會不好意思開口說「輕一點」,希望可以拋開女性喜歡強悍男子的偏見。◇多重遊戲一手愛撫陰囊,另一手輕壓會陰部,此外同時以口攪動男性的陰莖,同時刺激三處,男性可以獲得新的性高潮。口交的時候,有什麼體位嗎?以下幾種姿勢,可以讓人感覺與插入陰道不一樣的樂趣:◇臉放在陰莖下面的姿勢男性於支配位置征服女性,可以帶給男子他的伴侶非常服從的感覺。女性在床上躺在枕頭上;男性騎到女性胸上,將陰莖遞到女性的口中。女性可利用枕頭調整嘴巴的角度,每個男性的陰莖位置與擺動角度些微不同,要配合移動。一開始先刺激陰囊部位,再慢慢往上到陰莖和龜頭(請注意,男性用手抓女性的頭推深,女性可能會空嘔或咳嗽)。◇沙發姿勢男性躺在沙發上,女性跪膝坐在地板,眼睛對著陰莖愛撫。由女性主導的話,男性看到女性在幫他刺激的模樣更興奮。◇站立69姿勢女性躺在床上,但頭伸出床外,脖子掛在床邊,頭往後仰,男性站在女性頭旁,將陰莖塞入口中。雖然仰頭會阻礙女性愛撫的專注度,但男性可以往下看到女性的全身,是非常有誘惑力的姿勢。這時,男性也可以愛撫女性的乳頭。※ 本文摘自《性愛心理師的大人親密必修課:教你從身體到心靈都越做越愛》。作者:朴昭鈴譯者:陳彥樺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