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保護力
共找到
1483
筆 文章
-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未打疫苗染Omicron可能發生哪些重症?詳解兒童疫苗常見疑問
5至11歲輝瑞兒童疫苗將於周三(5/25)正式開打,但許多家長仍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兒童感染專家表示,國內兒童染疫比率約占二成,雖然感染症狀大多是輕症,且比成人輕微,但仍有部分可能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等重症。兒童接種疫苗可降低九成新冠肺炎嚴重度表現,專家強調「先打先好」,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Q:兒童未打疫苗染疫,可能發生哪些重症?● 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致呼吸困難、腦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分析,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有兩種較嚴重症狀,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腫脹,導致呼吸困難;第二種是腦炎,目前港台都出現染疫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而染疫經過二至六周,也可能產生MIS-C,引發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及組織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此疾病。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說,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各年齡層確診者人數與占比,12歲以下兒童疫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愈來愈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MIS-C,依國外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三,且三至六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至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Q: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 三大好處: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MIS-C。依兒童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疫苗後有三大好處。黃立民說,首先是降低兒童住院率、重症率及預防MIS-C,尤其北北基桃的兒童病床幾乎全部滿床,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建立完整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觀察各項研究和統計,支持兒童要接種疫苗,他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打疫苗會猶豫,但美國統計指出,5至11歲沒打疫苗的孩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兩倍。接種疫苗不僅能預防多種併發症、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兒童隔離、學校停課、父母缺勤等狀況,避免因停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或教育差距。Q:目前有兒童有哪些疫苗可選擇?● 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歐盟已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黃立民表示,目前共有兩款兒童疫苗可以使用,其中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不僅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果達九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核准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開放兒童接種。另一款是莫德納半劑量疫苗,目前歐盟已通過核准用於6歲至11歲兒童,開放施打的國家有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說,輝瑞兒童疫苗主要用於5至11歲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打滿兩劑保護力約90.7%;莫德納疫苗則是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Q:兒童施打兩款疫苗,可能出現什麼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較青少年低,且症狀輕微、可逆轉。關於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黃立民說,兒童接種後,約10%至20%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或腫痛、發紅,以及疲勞、頭痛等,僅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短期、可逆轉,發生率比青少年低。為有效降低孩子染疫重症風險,他呼籲「先打先好」,讓孩子及早獲得保護力,如果對莫德納兒童疫苗有疑慮,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輝瑞兒童疫苗。黃立民說,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等危險因子的兒童,確診後重症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此類族群兒童施打疫苗後,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Q:mRNA疫苗會對基因造成影響嗎?● 目前無足夠證據,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很多家長擔心屬於mRNA疫苗的輝瑞、莫德納兒童疫苗,可能對孩子基因造成影響。黃立民表示,由於mRNA疫苗僅使用2年,但對於這些顧慮,至今沒有新證據證實有這樣的風險,且先進國家也維持讓兒童接種疫苗。他認為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未來以蛋白疫苗作為每年例行接種的疫苗,安全性更高。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自5月16日起,中央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可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對象約有400多萬人。而第四劑疫苗該怎麼選,符合資格者到底該不該打第四劑,元氣周報讓你一次看懂。Q:每個人都得打第四劑嗎?為什麼只開放三類對象?● 突破性感染已難免,施打重點應放在「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即使施打疫苗也會發生突破性感染,等同讓疫苗降低感染率的作用破滅。如今疫苗的關鍵用途在於「降低重症、死亡率」,因此國內外都建議第四劑接種的對象為「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不建議一般族群打第四劑。國內建議第四劑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是對的方向。」陳秀熙表示,台灣約有二成的長者未接種疫苗,他們期待80、20法則,希望透過80%的民眾接種疫苗,保護20%沒打疫苗的人,但這樣的群體免疫概念,在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後就被打破了,無論接種任何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如果家中高風險長輩都沒打疫苗,也許政府可以開放同住家人接種第四劑,雖然打第四劑的民眾沒辦法避免感染,但仍可以幫助體內對抗病毒的時間,降低傳播的機率。Q:打三劑就夠了嗎?打完三劑剩下多少保護力?● 打滿三劑,即使沒有足夠抗體,但體內T細胞已記得如何抵禦病毒。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接種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約二到四周後,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回升至六到七成,接種滿15周後降至三到四成,但是對於重症保護力可以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施打莫德納作為追加劑可維持在九成左右。陳秀熙表示,第三劑不管是打mRNA疫苗或是AZ疫苗等其他疫苗,有症狀感染保護力最久二個月後就會消失,因此,國際上已經建議新冠疫苗不需要一直打下去。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打滿三劑的民眾,體內即使沒有足夠的抗體,但體內的T細胞足以記得接觸到新冠病毒後,如何激發體內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因此,在Omicron流行的期間,不建議疫苗一直打下去,沒有太大的意義。Q:第四劑疫苗的廠牌該怎麼選擇?● 重點不在「保護力」,應選對自己副作用較少的疫苗。第四劑疫苗的選擇不再是以「保護力」為主要建議,陳秀熙表示,第四劑疫苗施打目的是幫助高風險群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而不再是降低感染率,因此施打的選擇就應該考慮個人「副作用」的承受度。AZ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較少出現發燒;屬於mRNA疫苗的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注射後出現發燒的機率都高於AZ疫苗或是其他次單位蛋白疫苗,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也在八成以上,其餘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次單位疫苗如高端或是Novavax,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其餘副作用較少。陳秀熙表示,第四劑主要是提供給脆弱族群施打,如果先前施打mRNA疫苗出現的副作用可以承受,第四劑也可以再打mRNA疫苗,如果從來沒打過mRNA疫苗,不理解mRNA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建議接種先前施打的疫苗,如AZ或是次單位疫苗。Q:確診過的脆弱族群還要打第四劑嗎?● 曾染疫者,體內抗體大於疫苗接種後的抗體。陳秀熙表示,無論是不是脆弱族群,或是有沒有打滿三劑疫苗,曾經染疫過,體內抗體將會大於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此時不建議再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未來可能還會遇到新的變種病毒,即使染疫過,還是可能二次感染,但康復者體內細胞具有記憶力,足以抵禦新冠病毒,但前提是本身的免疫功能正常,如果屬於脆弱族群,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等,一定要妥適控制,才有辦法讓體內抗體對抗病毒。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敵星星」保護力引討論 羅一鈞曝細節:效果見仁見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有專家說,目前死亡人數有遞延效應,現在的數字是反映約前一到二周的數字,往後死亡數字還會再上升。此外,最近「無敵星星」引起討論,有專家認為,打2劑疫苗後確診,保護力頂多維持3個月,不會比接種第3劑疫苗時間久,媒體問指揮中心如何評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Omicron死亡遞延,比起以前Alpha、Delta的相對時間短,因Omicron特性潛伏期短、發病快,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少,遞延的天數也少。陳時中說,近期看Omicron死亡率是萬分之7,平均為萬分之4,近期大約是萬分之3到7,希望是這到達頂點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無敵星星」為打3劑疫苗與打2劑疫苗又確診的患者比較,但這是見仁見智,因每個人免疫力不同,有人感染過後產生保護力強,時間比較持久,有些人感染後症狀輕微,可能抗體濃度很低或驗不到,因此每個人效果不同,就打疫苗效果,打第3劑效果都不錯。羅一鈞說,專家討論,接種2劑後確診等於打3劑疫苗,於政策制定,像是到一些場所要打3劑,也有但書,如有打2劑確診康復,就有一樣資格條件,當出示2劑證明及解隔證明,可以比照打3劑疫苗証明,專業面來講,就是2劑疫苗加上確診,保護力效果跟打3劑一樣,學術上有打疫苗比確診好的相關研究,但有些研究又不是這樣,往後可以再來比較研究。
-
2022-05-21 新聞.元氣新聞
猴痘疫情擴散!WHO:全球已發現80例病例 遍布11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20日召開緊急會議後表示,已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確認約80例猴痘病例,正在調查另外50例疑似病例,並警告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病例。猴痘(monkeypox)最初在猴子身上發現,透過密切接觸進而傳播,很少傳播到非洲以外的地方,近來卻出現一連串病例,引發全球關注,包括義大利、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都有出現病例。BBC報導,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說法,這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感染,症狀通常屬於輕微,大多數人會在幾周內康復。且不易於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據說對大眾風險很低。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疫苗,但天花疫苗可以提供85%的保護力,因為這兩種病毒非常相似。WHO說,正在與受影響國家和其他國家合作,擴大疾病監測範圍,以尋找和支持可能受到波及的人,並警告污名化是不可取的行為,將會成為疫情結束的障礙。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康復者=拿無敵星星?醫曝:效果短暫「不如先做這事」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再燒,今年本土累積個案已經破百萬例,當中也有許多確診者陸續解隔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確診過康復並且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是獲得「無敵星星」,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羅一鈞表示,曾確診個案若康復且解隔離,三個月內若再接觸確診個案不用被匡列接觸者,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新冠症狀,但若是有出現相關症狀,經判斷非其他病因所致,還是建議進行快篩或PCR,如果檢驗為陰性,也無需匡列為接觸者。因三個月內有一定免疫力,也被形容是獲得「無敵星星」。不過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後只能勉強等於「一劑疫苗」,尤其是保護力來看,疫苗保護力能維持6個月以上,不過染疫康復只有3-6個月。黃立民也說,康復後的民眾最好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羅一鈞昨天(20日)提到無敵星星也說,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獲「綜合免疫力」? 專家:自然感染可能付生命代價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自然感染加打疫苗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引起各界討論,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何美鄉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好、抗體高,也比較持久;現在先打疫苗、再受感染,也有同樣的效果。她昨於臉書表示,並未鼓勵大家感染,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不怕。但金傳春表示,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更何況,「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天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她認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規畫與準備,如今醫護人力吃緊,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相信各界對防疫政策看法一致,避免染疫仍是基本要求,若擔心染疫就要把疫苗打好打滿,打滿三劑疫苗可降低八成以上重症死亡風險,染疫也不用太過擔心,但並非鼓勵自然染疫。羅一鈞則表示,周圍有一些在醫療場域工作或防疫人員確診,他鼓勵他們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只是即使打疫苗降低風險,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但多數人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適度休息,視訊用藥等,可控制病情。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羅一鈞自曝糖尿病史勸世 別為吃「無敵星星」故意染疫
新冠肺炎患者多數是輕症,許多民眾認為,接種疫苗後,可以主動染疫增加免疫力,等於吃下無敵星星,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提到無敵星星指出,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羅一鈞說,確實周圍會有一些確診朋友,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或防疫人員,他都這樣給予鼓勵,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的人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現在規定確診3個月內不會有重新匡列或確診的情形,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特別是有慢性病的人。羅一鈞表示,像他有糖尿病,不適合刻意染疫,因還是有中重症風險,即使打疫苗會降低風險,但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雖然如此,還是會知道輕症是大部分的情形,可以適度休息,透過視訊用藥等,以控制病情。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恐再掀起疫情 陳時中:重複感染成常態可能性高
新冠病毒被指出將會持續突變,未來重複感染恐成為長期的模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性很高,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針對每年不同的病毒株設計疫苗,並持續施打疫苗對抗,不過這都是推測,只是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因此持續突變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表示,重複感染成為長期模式的可能性很高,主要因應不同病毒的強弱不同,未來就會像是流感一樣,每年會有不同流行的病毒株,也會有相對應的疫苗。但病毒不斷突變,當差異性夠大就會走向流感化,所以每年就可能會有不同病毒株需要打不同的疫苗。但這些都屬於推測的情況,主要是RNA病毒變異的可能性大,所以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強調,對抗病毒,疫苗仍是有效果,呼籲民眾只要符合資格一定要盡速施打疫苗。近期有數據指出,七十五歲以上打過一到二劑疫苗和沒打疫苗的人,每百萬人口感染機率是相同,他說明,這是因為新冠疫苗的設計,隨時間消失抗體會下降,而七十五歲以上屬於國內第一批施打疫苗的對象,保護力會遞減,因此呼籲現在符合資格可以施打第三劑或是第四劑疫苗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
2022-05-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保護力遞減差不多了」 陳時中鼓勵長者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為預防重症及死亡接種疫苗十分重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外界有看到一些數字,指出75歲以下民眾,接種第一、二劑與未接種疫苗,每百萬人的感染率好像一樣,懷疑打疫苗沒用?這是因為施打疫苗後,保護力也會遞減,因此才需要打追加劑,現在高齡長者的疫苗保護效力都遞減差不多,希望大家打第三劑。陳時中說,以前是從75歲開始打,更早是80幾歲慢慢往下打,第一劑是打65歲到75歲開始,第二劑也是這一批最早打,現在打了愈來愈久,所以第三跟第四劑也希望高齡快來打,看那些打一劑或是兩劑。他說,就人的生理反應,因高齡免疫反應弱一點,所以看到說打一、二劑效果可能不彰。陳時中說,所以第四劑要求65歲以上民眾盡快打,總之結論就是一樣,可以打盡快打,對自己一定是好事情。陳時中說,5月31日前,指揮中心仍針對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若沒有接種第一、二劑疫苗等,地方政府有500元以下衛教品獎勵,民眾應踴躍接種,打疫苗還是有效果的。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重症童3合併腦炎「不太尋常」!家長牢記就醫5大警訊、送急診6大表徵
國內昨新增一九一例中重症案例,其中,重症案例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四歲女童,本身無慢性病史、未施打疫苗,發病當日發燒、咳嗽,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全國兒童確診重症增加至七例,該名女童為第三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併發腦炎個案,對此,專家直指「不太尋常」。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四歲女童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經家長帶往急診,即出現全身抽搐,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呼吸、心跳及意識,且檢查過程中,發現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數據異常,目前還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表示,香港疫情嚴重僅出現兩名兒童腦炎個案,台灣短時間已累積三名個案「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黃立民以流感為例,雖台灣及日本兒童感染流感易引發腦炎,但新冠肺炎期間,日本並沒有聽說兒童腦炎患者,指揮中心應盡快針對兒童腦炎案例進行研究分析。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兒童染疫重症是很大的問題,因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表示,兒童確診若引發病毒性腦炎,預後通常不佳,且嚴重腦炎死亡率達五成。五月廿五日起,五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新冠疫苗,黃立民建議,因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建議符合資格兒童施打,且愈早打愈好。邱政洵表示,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接種七天後即具保護力。指揮中心呼籲,兒童確診需就醫的五大警訊表徵,包含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或高燒大於卅九度合併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或喘或胸悶胸痛、持續嘔吐或頭痛或腹痛、超過十二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須送急診的六大表徵,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民進黨中常會於五月十八日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報告, 她提出超級免疫力的說法,表示既然無法讓Omicron不感染,施打疫苗後加上感染的「綜合免疫力」,被稱為「超級免疫」,這就是最好的免疫。多位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誤導。何美鄉特別向金傳春解釋,她並不是鼓勵任何人都去感染,只是告訴大家染疫不要害怕。金傳春表示,她和何美鄉是多年好友,不確定媒體轉述何美鄉的意見有無錯誤,但她必須強調,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雖然目前指揮中心宣布輕症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但這些是從OmicronBA.1流行開始累積的數據,而目前的主流病毒株是OmicronBA.2,指揮中心應提供更即時的數據,作為制定政策參考。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她教過的一位學生在第一線負責防疫工作,最近染疫,她急著送隔離需要的物資給學生,這才發現卅多歲的學生已住院治療,X光竟證實肺部浸潤,需要使用瑞德西韋。金傳春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更何況,今天本土病例已破九萬例,「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在公衛倫理上不宜強調。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另外,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即使是輕症,民眾染疫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何美鄉指出,腦霧較常出現在感染Alpha變異株,與Omicron較為無關;但金傳春認為,後遺症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與科學證據。另外,已知Omicron很容易感染全身多種細胞,在我們對病毒有更多認識之前,不宜主張自然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後,何美鄉受訪表示,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混和免疫或雜交免疫,表示「這個他們能不能借用,因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金傳春認為,若政治大於專業,無形中將製造很多冤魂,防疫決策應基於專業共識,學者有不同想法很好,但必須更謹慎提出客觀的科學數據,提高信服力。Omicron傳播力強,「最大的問題是打了三劑疫苗還是中鏢」,金傳春認為,敵人頑強,要這場戰爭需要是臨床學、病毒學、免疫及流行學、公衛政策等學界跨領域合作,才有機會打贏,大家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所顯現的警示。金傳春提出與自然感染相反的建議,認為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另外,華人社會對疫苗的接受度不同於歐美,年長者接種意願不高,政府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提升老年族群的疫苗接種率。Novavax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安全性較高,建議政府應促成此疫苗與國產的兩支蛋白疫苗一起在台進行台第三期臨床試驗科學比對,了解在副作用、安全性、重症保護力、減少致死率、 突破性感染等數據。金傳春認為,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如特定族群疫苗接種率差,應該透過到府接種等措施,盡量提高接種率;也應強化病毒基因監測(genomic surveillance),例如發現某些地區病例數增加或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變多,就應有所警覺,採取措施,馬上檢視病毒何處變異而成為「優勢病毒株(dominant virus strain);絕不能坐視「自然感染」。金傳春指出,我們對於Omicron所知太少,至今連Omicron怎麼產生與起源仍不清楚,避免染疫仍是目前對個人與臺灣群體健康最安全的法寶。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量能達極限、投藥太慢 專家:2大因素致重症死亡升高
國內本土個案昨暴衝至八萬五千多人,中重症死亡人數也隨之攀升,截至昨天為止,共累計四○九例重症病例,其中三二三人死亡,粗估重症死亡率達七成九,往前回推,五月一日粗估重症死亡率五成三,到六日變成六成,十二日來到六成八,可謂節節上升。專家認為,重症死亡升高,與醫療負荷量達到極限、投藥太慢等兩大因素有關。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重症死亡個案大都以長者為主,集中於六十五歲以上,原因在於癌症、慢性疾病等共病。此外,新加坡疫情走得比台灣還快,但迄今仍無兒童重症死亡的個案,但台灣已有兩名幼兒死亡,可視為重大警訊。邱政洵說,第一線臨床觀察發現,染疫兒童無法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使用「瑞德西韋」,一旦重症,常併發腦炎、哮吼、呼吸衰竭等症狀,非常棘手。建議政府應該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研究證實,若兒童接種疫苗,保護力可達八成八,且接種七天後就有保護效果。邱政洵表示,除訂定幾歲兒童可住院、幾歲可住集中檢疫所外,指揮中心應該讓基層診所間負起第一線諮詢、看診等醫療工作,並以「防疫大作戰」等方式向家長宣導,真正達到輕重症分流的效果。前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這樣數字雖少了時間等細節,但仍可從中推估,這波重症死亡率上升,原因在於醫療負荷量達到極限,以及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時間太晚。最近指揮中心已經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更改用藥指引,只要快篩陽性,即判定確診,迅速給藥,應可降低相關死亡率,再等一兩周後,就可從數字看到成績。此外,指揮中心應整理出輕症患者轉為中症、中症轉為重症甚至死亡等數字,就能清楚知道在哪個防疫環節上需要補強,才能減少悲劇發生。
-
2022-05-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已逾2成兒童確診 台大醫籲:打疫苗利大於弊
國內5月起開放兒童接種莫德納、BNT疫苗,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兒童施打疫苗有3個好處,包括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尤其國內正在疫情流行,建議5月下旬盡快施打,完整疫苗保護力。黃立民指出,目前疫情發展廣泛,兒童是這波Omicron疫情主要感染者,全國近2成兒童感染,北北基桃四區域的大醫院兒童病床幾乎滿床,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不可輕忽,兒童施打疫苗也格外重要。以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今年5月13日數據顯示,720萬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年齡在0至11歲,共佔全美確診個案總數約一成。而因染疫死亡的個案,有486例為0至4歲兒童,5至11歲兒童的亦有359例。兒童確診雖大多輕症,黃立民指出,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後,經過2至4周甚至6周,可能產生多系統炎症綜合症,兒童的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和組織會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這疾病。兒童感染也可能引發嚴重上呼吸道感染及腦炎。國外臨床統計,5至11歲兒童沒打疫苗,確診後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2倍以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也指出,5至11歲兒童及青少年,施打2劑BNT可預防嚴重感染而住院,目前完整接種2劑BNT疫苗的兒童,無論過去有無確診,無發生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或死亡。美國去年已為5至11歲兒童接種870萬劑BNT疫苗。國內目前有莫德納、BNT2種兒童疫苗。黃立民指出,BNT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較多,依照美國FDA資訊,5至11歲兒童施打2劑BNT,保護效果達90%,有頭痛、疲勞、施打部位紅腫等輕微副作用,極少數發生心肌炎,症狀輕微、短時間可恢復,發生心肌炎比率比青少年更低。莫德納、BNT兒童疫苗該如何選擇?黃立民表示,2種疫苗最大差別是劑量,BNT兒童疫苗適用5至11歲,施打10毫克,是成人劑量三分之一;莫德納兒童疫苗適用6至11歲,施打50毫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黃立民表示,曾有專家討論,是否依照兒童體重來選擇疫苗,但此論點缺乏實際證據,目前2款疫苗分別取得歐盟、美國FDA許可,BNT兒童疫苗現階段安全性資料較多,莫德納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雖較少,但能獲許可、代表其副作用仍在可接受範圍,若家長憂心,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BNT。黃立民表示,我國ACIP專家建議,兒童2劑疫苗需間隔3個月施打,但現在疫情仍持續流行,若接種時間較晚,恐怕施打第一劑後就確診,疫苗實際保護力不完整,建議兒童應在5月下旬盡快接種疫苗。各國也建議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免疫不全的兒童接種疫苗。至於香港有13%的染疫兒童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表現,若接種疫苗是否可預防兒童神經系統症狀?黃立民指出,此類狀況少見,理論上施打疫苗的確有幫助。黃立民也建議青少年施打第3劑,第3劑發生心肌炎機率大幅下降,相較第2劑減少十分之一,目前疫情仍在傳播,施打疫苗可提高保護力。部分家長憂心,施打mRNA疫苗對於孩子基因有未知影響,黃立民說,這是理論上的疑慮,只能說mRNA疫苗應急,若後續需每年追加施打,希望引進蛋白疫苗。基金會特別製作兒童施打疫苗電子衛教傳單,協助家長釋疑。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病毒共存把握四原則 醫:有無染疫都需補充營養素
中央政策明確指向要往「與病毒共存」前進,取而代之的是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北部醫療量能緊繃,輕症雖能居家照護,不過居家視訊診療仍在磨合中,讓不少沒有染疫的民眾擔憂未來確診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建議家中可以常備感冒藥物,包含退燒、止痛藥等,平時建議多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維生素A、C、E與鋅等,幫助提升保護力,避免染疫。陳宥達表示,英國三月開放後,確診人數較一月高峰攀升四成,其中許多醫護染疫。因此,輕重症分流、共同預備對抗疫情十分重要,對於兼顧輕症照顧與防範家人染疫,陳宥達表示,因應與病毒共存,必須把握四大重點「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其中營養素的補充需要每一個人注意,陳宥達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且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常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表示,維生素C本身就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維生素C的補充在各地輔助染疫治療,都有一定成效,可以減輕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症並降低死亡率,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陳宥達表示,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注意營養均衡。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機率,尤其是肺炎的風險。陳宥達表示,鋅補充劑或含片也常運用於治療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他強調,營養素補充足量即可,不要盲目躁進,每天適量均衡補充,才能達到效益。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9例 死亡19例、8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8732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9例,其中重症24例,包含1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在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151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29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都介於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也有一些出現缺血性腸炎或心肌梗塞等其他病症,每一位個案都有慢性病。疫苗接種情況則為13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其中8人未接種疫苗,呼籲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要接種兩劑以上最好打滿三劑加強保護力。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30例 最年輕僅20多歲、呼吸衰竭亡
國內今天新增6萬3964例本土個案,40例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30例,其中重症3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在20至90多歲,有許多有慢性病,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這名20多歲男性有施打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系統,染疫後因呼吸衰竭、加重本身神經肌肉疾病而死亡;另外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跟慢性系統疾病,染疫後合併敗血性休克死亡,他沒有接種疫苗。羅一鈞說,一名40多歲也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開始到急診求診,發現有代謝性酸中毒疾病,後來因為呼吸窘迫跟酸中毒過世,有接種二劑疫苗。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講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大多數是60歲以上,中症有20人沒接種疫苗、重症有14人沒接種疫苗。依照我國人口比,未接種疫苗比例少,但是中重症死亡個案中多數沒接種疫苗,呼籲大家接種疫苗,打疫苗會有較好保護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死亡40人有38人有重大疾病,18人有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大家都盡力治療,但最後不幸往生;有2人沒有重大疾病,以接種紀錄來看有15人沒打疫苗,且年齡偏大,超過80歲以上有超過22人,年齡都偏高。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992 學生確診數居高不下占了五分之一
宜蘭今天新增992名確診個案,其中校園部分的學生確診數155人、教職員工29人,占了總確診人數的五分之一。為了提升學童保護力,宜蘭今天起由醫療團隊到國小施打6歲到11歲的莫德納疫苗,縣長林姿妙前往頭城國小關心施打情況,這波規劃36場次校園接種服務,預計2周內完成。林姿妙表示,縣府請醫師公會協調縣內各醫療團隊合作規劃校園接種服務,對於國小附幼滿6歲及小學六年級滿12歲的學生也將一併施打,為了提供家長更方便的選擇,學童也可以到縣內61家合約醫療院所或快打站施打。林姿妙呼籲家長,學童在接種疫苗後要適度喝水、並觀察子女的健康狀況,若出現不適症狀,請立即通報相關單位並就醫;打完疫苗後也請學童充分休息,2個星期內避免劇烈運動,若有不適可以請假在家休息,疫苗假最多可以請3天,不列入缺席紀錄。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目前縣內滿6歲至11歲的國小生共有2萬1699人,同意在學校接種莫德納疫苗的比率為32.97%。由於目前有部分學校停課中,之後縣府也將配合學校的上課狀態及需求,持續安排校園接種場次。今天校園疫情方面,私立慧燈中學增加13名學生及2名教職員工確診、宜蘭高商7名學生及1名教職員工確診、羅東國中6名學生及1名教職員工確診、,北成國小新增10名學生確診,五結鄉立幼兒園6名學童確診,都是今天新增確診數比較多的學校。新增蘇澳國小附設幼兒園全校停課;部分班級停課,新增中山國小附設幼兒園、五結鄉立幼兒園、古亭國小附設幼兒園、私立快樂格林幼兒園、私立芝蔴村國際幼兒園、五結國小、南安國小、清溝國小、壯圍國中等9校。目前宜蘭縣疫苗第一劑涵蓋率已達82.9%,第二劑涵蓋率78.6%,第三劑涵蓋率61.5%。縣府已積極向中央爭取更多的疫苗,服務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民眾,第14波快打站正陸續提供服務,持續到5月15日,請民眾儘快施打疫苗。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打不打 家長兩難 感染名醫:有打有保庇
中央開放6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到底要不打疫苗,家長陷入兩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黃高彬今天獲邀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為家長解惑。黃高彬說,「有打有保庇!」國外經驗顯示,6至11歲兒童不論施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相較成人輕微,安全性沒有問題,呼籲家長不用太擔心,盡早施打有助提前獲得保護力。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說,昨天邀請兒科醫師曾崇芳到場說明兒童施打疫苗相關議題,頗獲家長好評,為進一步讓家長了解注意事項,今天邀請黃指揮官來到記者會。黃高彬表示,美國去年12月開始流行Omicron變種病毒株,兒童與青少年感染比例倍數成長,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輕微,常出現喉嚨癢、疼痛、流鼻水等,臨床上類似普通感冒,透過篩檢才發現確診,但家有一歲以下嬰幼兒仍應特別注意。「有打有保庇!」黃高彬說,打疫苗是對的,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已在很多國家進行,像歐盟、澳洲、加拿大、英國等,BNT疫苗主要在美國、日本、韓國及以色列等國施打,目前皆無嚴重不良反應,請家長盡快讓小朋友施打建立保護力。黃高彬指出,有關副作用方面,每個人體質與感受不同,但以發燒反應來說,小孩感受不像大人強烈。根據世界文獻報告顯示,6至11歲施打莫德納疫苗相較12至18歲來講,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還要低,疫苗注射後會產生基礎蛋白,3到6天會被身體酵素代謝,孩童新陳代謝更快速,也不會影響基因結構,安全性可接受。即使以12至18歲青少年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發生比例來說,每10萬人口也僅有個位數,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
2022-05-05 該看哪科.兒科
台大攜手高端研發疫苗成功 2月嬰免受腸病毒重症威脅
腸病毒1998年起在台灣周期性流行,以腸病毒71型最兇猛,重症幼兒即便倖免於死也會留下嚴重後遺症,又因無疫苗可打,動輒停課,家長苦不堪言。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宣布與越南巴斯德研究所、高端疫苗的合作,已走完18年研發歷程的最後一哩路。研究證實首支根據台灣病毒株、由台灣設計並做完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EV71vac」,給兩個月至6歲以下幼兒接種後,連輕症都可預防,保護力高達96.8%。此研究獲得頂尖期刊《刺胳針》刊登和高度肯定,認為對世界防疫做出極大貢獻。計畫主持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支疫苗是針對重症率最高且周期性流行的腸病毒71型,根據台灣本土病毒株設計的蛋白質疫苗。預計最快今年底可拿到台灣的許可證,剛開始會先在自費市場,未來目標是融入現行兒童疫苗接種計畫,甚至做出多合一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保護力極高,疫苗組無人感染,連輕症都沒有,因此可預期全面接種後,就算無法完全根除腸病毒傳播,也有幾位讓幼兒免於重症威脅。「1998年那一年,就有幾十萬名孩子感染,400多人重症,78人死亡。」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說,當時她是菜鳥主治醫師也是新手媽媽,看到許多幼兒忽然心肺衰竭、肺水腫、急救無效死亡。她也看到許多孩子被救起來,卻傷到腦幹和運動神經,需要氣切、用呼吸器、鼻胃管,還有類似小兒麻痺症候群的手腳無力。張鑾英後來致力於腸病毒的研究,發現腸病毒傳染力超強,只要病毒進入家庭,孩子被傳染的機率高達8、9成,大人雖然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率也有3、4成。要對付這麼會傳的病毒,光是靠勤洗手,效果很有限,「手都快洗爛了,還是會感染」,唯有疫苗能夠將戰線拉到預防面,達成預防勝於治療的理想。黃立民表示,腸病毒主要於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寮國、菲律賓等亞洲流行,中國有三支腸病毒疫苗已經上市,是月齡6月以上的孩子才能打,保護效果有90%以上,三篇研究在2013年左右受到《刺胳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載。這次《刺胳針》高度肯定台灣的研發成果,因為臨床試驗年齡降低到月齡2個月,符合絕大多數兒童疫苗的接種時程,而且實驗組寶寶一個都沒生病。至於安全性分析,黃立民指出,因為是蛋白質疫苗,只用簡單鋁鹽當佐劑,多數不良反應為輕度或中度,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23.2%、躁動不安19.3%和發燒19.1%,安慰劑組則分別為23.8%、16.4%、18.8%。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中國核准的三種疫苗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台灣研究成果將適用年齡再下修,有重大的貢獻。這是產學合作的重要範例,證明台灣有能力從最早期做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做出重要的疫苗,希望早日獲得核准,應用在所有嬰幼兒身上。
-
2022-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買不到快篩劑不必急 南市3區設快篩站低收戶可免費篩
疫情升溫,為照顧經濟弱勢族群,台南市政府特別提供快篩服務,讓低收入戶可免費篩檢,市長黃偉哲表示,在一片搶快篩劑中,台南開出一條綠色通道,為弱勢者提供服務,能夠讓弱勢的朋友沒有後顧之憂,避免遺憾。社會局指出,若有症狀等疑慮的經濟弱勢族群,只要持公所發送之通知單及身分證、健保卡,即可前往快篩篩檢站,疫情傳播迅速,南市府團隊在南區、新化區、新營區設立篩檢站,提供篩檢服務,由專業醫護人員替列冊低收民眾免費進行快篩服務,保障南市1萬7000名低收入戶民眾健康安全。社會局統計一早營新醫院就有30多位低收戶前往快篩,感謝市府的服務讓他們可以安心。市長黃偉哲表示,現在病毒蔓延很快,很多弱勢的民眾可能一時之間找不到快篩劑,在一片搶快篩劑的風潮中,台南開出一條綠色通道,可以提供給弱勢者,還有跟確診者密切接觸的人,對於弱勢族群優先讓他們快篩,由專業的人員幫忙,比他們自己用家用更來得準確,有跟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也可以來這邊做快篩。快篩服務地點及時間分別為:新化體育公園(新化區公園路110號)、或松柏育樂中心(南區南門路263號),5月5日(四)至5月8日(日),上午9時至11時;溪北地區民眾,可至新營營新醫院(新營區隋唐街228號),自5月5日(四)至5月8日(日),上午8時至10時。黃偉哲也特別感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及營新醫院提供場地來做為快篩檢站,現在每天來快篩站都有好幾百人,希望能夠服務到弱勢的朋友,讓弱勢的朋友沒有後顧之憂,更能避免產生確診的遺憾。黃偉哲表示,若市民為確診者的接觸者、或家用快篩陽性,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持身分證及健保卡,於期間內自行前往新化體育公園、南區松柏育樂中心或新營營新醫院進行鼻咽快篩、或PCR檢測。黃偉哲市長提醒列冊之低收民眾,如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食慾不振等輕症表徵者,盡快於指定時間前往快篩篩檢站進行快篩,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另外,也呼籲市民應儘速安排施打第3劑疫苗,增加自身保護力,提升城市防疫力。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五死個案有共通點 一表看長者疫苗接種後段班縣市有哪些
篩陽及輕症吃掉醫護人力 醫療量能拉警報國內昨日新增二萬三一○二例本土個案,其中廿五例為中重症個案,另新增五例死亡,均未接種過疫苗。單日新增染疫及死亡人數創下新高,確診數比前天多三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速度不算特別快,疫情仍在緩步上升階段,並未看到高峰期提前抵達跡象。五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新增廿五例中重症個案包含十八例中症、七例重症,本波疫情累計十二點四萬人確診,其中中重症個案已達三百例。另增五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疫苗,且各自合併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死因分別為合併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癲癇等,累計廿三例死亡個案中十二人未曾接種疫苗,四人打過一劑、五人打過二劑,打過三劑者僅兩人。入境檢疫將縮短為七加七昨新增卅七例境外移入個案,由於本土個案已遠多於境外移入,陳時中宣布自五月九日零時起,放寬入境檢疫措施,檢疫規定從「十加七」縮短為「七加七」,屆時入境旅客只需七天居家檢疫、七天自主健康管理即可,檢疫地點維持以自宅或親友住所,以「一人一戶」為原則。如不符合檢疫條件,須入住防疫旅館完成七天檢疫。打三劑及快篩擬取代居隔外傳指揮中心將於六月起以「打滿三劑及快篩」取代居家隔離。陳時中說,確實有這類相關規畫,未來將視疫苗接種率、自然感染率及第二劑有效保護力,加上NPI(非藥物介入措施)防護,適當開放,不過,放寬口罩措施將比其他生活限制來得慢一些。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導致醫療量能緊繃,排隊人潮不斷,引發民怨。台北市一名OHCA病患送抵醫院時,因為醫師淹沒在快篩病人中,只有一名護理師可急救,不幸往生。幼童等到看診已轉為重症新北市一名一歲幼童到院,但因前面還有五十多名快篩陽性病人,等了一小時才輪到看診,已轉為重症。醫護呼籲政府正視醫護人力,並調整防疫政策。陳時中表示,將讓基層診所加入PCR採檢行業,目前至少三百家耳鼻喉科診所響應此措施。指揮中心近日也兩度要求五百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加開專責床位,收治中度及重症感染者。未到高峰專責病床幾全滿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情還沒到高峰,但專責病床幾乎全滿,除了加開專責病床,雙北各大醫院均要降載醫療量能,暫停非緊急醫療。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預防住院及死亡 最新報告顯示AZ不輸mRNA疫苗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疫苗接種是重要的防疫手段。最新一份召集亞洲專家小組針對全球79個真實世界數據的審查分析出爐,比較全球最廣泛使用的AZ疫苗與mRNA疫苗,在施打兩劑後,預防住院及死亡具有相同的保護力。這份亞洲各地傳染病專家審查的數據來自互動平台「VIEW-hub」,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和國際疫苗獲取中心(International Vaccine Access Center)共同開發,可查看全球疫苗使用與影響的相關數據圖表,每週更新一次,並納入可用以研究疫苗有效性的全球真實世界數據。最新審查數據顯示,AZ疫苗與mRNA疫苗在預防住院(AZ 92.5%; mRNA 91.3%)及死亡(AZ 91.4%; mRNA 93.3%)上皆提供等效的保護力,不分年齡皆沒有統計差異。不只對於Delta和更早變異株相關,從較新的統計也發現,對於Omicron嚴重感染者也有相同保護力。越南牛津臨床研究部主任Guy Thwaites表示,專家審查發現,AZ疫苗以及mRNA疫苗提供同等高標準保護力以預防危及生命。對於國家的政策制定者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參考資訊,有助於為未來12個月內制定最佳的疫苗部署策略。同樣參與審查的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常被誤解為施打之初的抗體反應,從這份審查分析來看,雖然疫苗的初始抗體反應水準可能有所不同,但在預防人們住院或死亡的保護力卻是相當的。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雲林染疫者連3天破百人 這個鄉鎮現在是熱區
雲林縣今天新增132例本土確診個案,年齡分布在1至96歲,其中38人無症狀、94人分別有喉嚨痛、咳嗽或發燒等輕症症狀,縣府表示,縣內染疫者,目前以20至29歲人數最多,其次是30至39歲及10至19歲族群,提醒民眾防疫不可鬆懈,盡快完成各劑疫苗接種,擁有保護力。縣府表示,確診個案分布在19鄉鎮市,西螺鎮確診人數已連續4天居冠成疫情熱區。今天確診個案有6條傳播關聯,包括有4人因職場同事確診,另有17人因校園與補習班同學確診,分別遭匡列居家隔離時,篩檢陽性確診,相關受影響學校包括二崙國小、斗南國小、西螺鎮立幼兒園、虎尾國小、北辰國小、康橋幼兒園、四湖鄉立幼兒園、斗六國小等。親友群聚則有23人,都因親友確診被匡列居家隔離,篩檢陽性確診;另有17人因症就醫採檢,還有2人是在機構內染疫、其中1人匡列居家隔離時,篩檢陽性確診;其餘案例關聯持續調查釐清。縣府指出,統計至今天止,縣內本土確診個案累計916例,均為無症狀或輕症個案;目前尚有785名接觸者正在居家隔離中,現管確診者居家照護有581人;提醒民眾,在居家照護期間若身體不適,可先聯絡照護團隊,評估是否可先進行視訊或通訊診療處理。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3718!柯文哲:北市確診變少是假象 假日效果
本土今新增1萬7801例確診,其中台北市新增3718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主持防疫記者會表示,台北市昨天有4131例,今天3718例確診減少,柯說,那是假象,是假日效果,因為通常假日上醫院自動減少,會等到上班日才去做,千萬不要以為今天新增案例減少,這是假日的效果。柯文哲說,開醫院的人都知道,假日不會去看病,上班日才會來,他預期,台北市明天確診人數還會持續上升。柯文哲今天也拿出全國疫情現況的趨緩圖表示,去年風聲鶴唳好像疫情很嚴重,不過圖表上看來小小的,幾乎看不到,今年儘管疫情燒成這樣,但大家好像沒有這麼恐慌,是因為打疫苗還是有效。柯文哲也再度提醒,到現在,台灣連一劑疫苗都還沒有打的,還是有20%,大約有460萬人,這還是公衛上面的隱憂,連一劑疫苗都沒有打,但對其他8成民眾來說,也許保護力還不錯,打滿三劑即便確診,重症也不多。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彰化+222例創新高 7成是青壯族、2成18歲以下
彰化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今天首度突破200例,222例創新高,中央配發6至11歲學童的莫德納疫苗,已經送達彰化縣衛生局,經衛生局意願調查,全縣約有兩成學童1萬多人願意接種,衛生局明天起,將陸續安排人員進駐校園,預定5月底前完成接種。彰化縣今天確診個案雖然新增222例個案,居家隔離人數219人,平均每位確診者居家隔離人數只有4人,與去年疫情相比,1人確診平均要匡列12人隔離,人數少了近7成,縣府表示,滅災共存是趨勢,期能減輕醫療資源及防疫人力的負荷。縣府表示,今年這波疫情被隔離人數大幅減少,主要是疫苗接種高,打疫苗保護力提高,全縣接受過PCR核酸檢測近36萬人,陽性率僅0.4%,中央防疫政策由清零朝減災努力政策明確,因此,彰化縣與確診者密切接觸的匡列對象,在有疫苗保護下採取重點匡列,與上波疫情居離的作法不同。縣府並統計分析全縣950名確診個案,其中,7成為青壯年族 、逾2成是18歲以下青少年和兒童、近1成為65歲以上長者,絕大多數輕症,申請居家照護確診者明顯增加。縣府指出,最近施打疫苗的人較為踴躍,主要是確診病例增加,加上許多場域要求接種完整三劑疫苗才能進入有關,建議民眾盡快施打第三劑疫苗,以免很多場合無法進入。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澎湖+13例 輕症8旬嬤沒打過疫苗、年紀大住院照護
澎湖縣今天新增13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2例70及80歲女性,皆已接種3劑疫苗,但出現症狀,目前收治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負壓隔離病房,另有一例80歲婦人,未接種過疫苗,但屬於輕症,因年紀較大,縣府安排入住醫院負壓病房接受治療,澎湖全縣累積確診64例,其中第10例於1日康復出院,累計已有11人出院。縣府今公布的確診個案年紀從20餘歲至80餘歲,除了其中兩例入住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外,其餘確診者都屬輕症或無症狀,分別採居家照護或入住警光會館照護。澎湖縣政府表示,全縣收治確診者有54人,今居家隔離解除15人,但也新增42名居隔患者;縣府21日啟動居家照護,讓輕症或無症狀病患在家中得到專業醫療照護,安心恢復健康,確保醫療資源與量能充足。國內下周將全面開打6至11歲兒童新冠肺炎疫苗,為強化兒童新冠疫情保護力,縣府今宣布澎湖9日開打兒童疫苗,學校已發送接種同意書給家長,家長有7天的時間考慮,預計5月5日由學校向家長收回同意書,鼓勵家長攜帶兒童踴躍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