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可以坐著 但嘗試做4個動作
【元氣周報/記者陳俐君/報導】 4個動作 馬上做若真沒空站起來運動,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設計一套讓上班族「坐著也能動」的健康操。1.高手肩頸鬆雙手高舉、來回聳肩伸展。2.猛男筋骨壯吸氣握拳,手臂往前弓住、縮胸,伸展、放鬆肩頸與上臂肌肉。3.提臀瘦腰腹緊縮下腹,屁股稍離開座位。4.劈腿練馬步可依個人筋骨柔軟度,坐著向外伸展大腿,訓練下肢肌力。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元氣周報/記者陳俐君/報導】 4個動作 馬上做若真沒空站起來運動,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設計一套讓上班族「坐著也能動」的健康操。1.高手肩頸鬆雙手高舉、來回聳肩伸展。2.猛男筋骨壯吸氣握拳,手臂往前弓住、縮胸,伸展、放鬆肩頸與上臂肌肉。3.提臀瘦腰腹緊縮下腹,屁股稍離開座位。4.劈腿練馬步可依個人筋骨柔軟度,坐著向外伸展大腿,訓練下肢肌力。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要讓身體健康不代表就要激烈運動,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激烈運動風險大,要健康只要掌握溫和、漸進式、量力而為等運動原則即可。競技型的比賽,如踢足球、打籃球等或是三項鐵人、跑3000公尺等,都可算是激烈運動。然而,激烈運動其氧化壓力太大,易使肌肉、骨骼、心臟等負擔大。要如何降低激烈運動造成的風險,簡文仁表示,從事激烈運動者,熱身要夠,愈激烈的運動,熱身的程度要愈多。要讓身體健康應掌握運動原則,溫和、漸進式的、量力而為等大原則,依體能、狀況,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不常運動者,建議先運動10分鐘即可,若一下子就運動2小時,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平衡感不好者,建議可從事協調性運動;肌力不好者,則可做些重量訓練;關節不好者,建議可做些讓關節靈活的運動。未曾運動者,建議一開始以10分鐘,並從走路、健走等運動開始。之後,再愈走愈快,甚至到小跑步等。另,很多人認為吃飽後就別運動,簡文仁也表示,是吃飽後別從事激烈運動,可從事如散步等溫和的運動,則是很好的。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文/陳文郁(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我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他們不知道我無法呼吸的痛苦,還叫我做運動!」常常聽到呼吸疾病患者如此抱怨。呼吸疾病患者常因為呼吸困難不敢活動,結果運動耐力與體力反而下降。對於呼吸疾病患者來說,運動其實很簡單。不用繁複的動作,簡易居家運動搭配呼吸運動,就可以讓患者擺脫不動的惡性循環。所有的運動次數與時間,皆視個人體力與耐力進行,至微喘或是身體覺得微熱即可。運動前要先注意環境與穿著是否安全,以增加運動的舒適度及安全性,才能再給自己一個有品質的生活。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陳祐榕/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記得那段人人打籃球的日子,男同學蒐集NBA球卡、球衣和周邊產品,走在校園,運球聲與互邀鬥牛的邀請,討論聲絡繹不絕,那是籃球狂熱的年代,「打打球、紓紓壓」幾乎是學子最佳活動。或許籃球已不再讓年輕人熱血澎湃,近來治療室的年輕小病患,大多是念書或使用電腦姿勢不良來治療,與過往的熱血籃球差之千里!最近拜林書豪之賜,在冷板凳苦等時機的他,把握機會展現自己,再次引燃籃球狂熱。這股「林來瘋」熱潮也帶進治療室,前來治療的年輕人不再是姿勢不良導致的腰痠背痛,也有人因為打籃球而「受傷了」。平常不運動的同學們,開始打籃球,是件好事,運動使壓力抒發,且流汗增加新陳代謝率,促進血液循環,非常正向且健康。然而,如何讓籃球熱潮安全地進入校園,相當重要。平常運動不多的同學們,投入籃球熱潮前,不妨先練習預防籃球運動傷害的基本功夫,讓籃球熱火持續延燒之際,不因受傷而停止。以下針對籃球運動,設計預防傷害的保養技巧,每個動作每天可做15至20次。然而,一旦不小心受傷了,還是要看醫師並接受物理治療。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臨床上,骨科醫師常因患者復健次數、動作確實與否影響醫療效果,有鑑於此,壢新醫院骨科與中央大學資訊工程所合作研發「動感復健輔助系統」,讓病患復健像玩Wii,「要讓復健變得好好玩」。壢新醫院骨科醫師張舜閔說,在門診遇過小男生因怕痛,拖延復健時間造成癒後不良;也遇過老阿婆年紀雖大,卻因認真復健很快就復原。為加強病患復健動機,參考時下遊戲機,設計闖關遊戲,讓病患可視復健為有趣的事,加速復原。中大資工所教授葉士青說,「動感復健輔助系統」提供9個自由度的測量,如病患復健姿勢不佳,儀器會引導做出正確動作,還會給評分,過關才能闖下一關,用遊戲概念吸引病患重複做同一動作。「動感復健輔助系統」目前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這套系統適用於輕度復健病患,未來若在復健門診使用,將可省去物理治療師部分人力,對醫病都是福音。葉士青說,未來將可開發成WEB版,結合雲端,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可線上掌握復健狀況。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元氣周報/記者張嘉芳、詹建富/報導】「痠痛的時候,噴一下…」「擦吧,擦吧,按X樂…」坊間各種治療痠痛的產品廣告,成天在電視上強力放送。這些產品是否真能發揮止痛作用,緩解運動或勞動傷害?更重要的是,你的使用方式對嗎?運動選手又是如何降低傷害?英國倫敦奧運才剛落幕,眼尖的觀眾可能會在電視轉播中,看到贏得十項全能銀牌的美國選手哈迪,以及贏得女子足球賽銅牌的加拿大球員,他(她)們的大腿內側、膝蓋都貼上五顏六色的彈性貼布,其實這些貼布並非作為裝飾美觀之用,而是選手們預防運動傷害及發揮運動潛能的祕密武器。醫師說,肌肉或筋骨痠痛不是運動員專利,民眾多會用噴霧劑或塗抹藥膏、痠痛貼布緩解不適。至於上述運動員常使用的「貼紮」,本身並不含藥性,但可固定關節肌肉,限制活動角度,避免運動傷害。消炎止痛 中西成分大不同台北市開業藥師柯明道說,不少人擔心口服消炎止痛藥會傷胃,常選擇貼或擦的外用藥,治療腰痠背痛、筋骨疼痛問題。一般而言,市售痠痛藥物多含消炎止痛及清涼薄荷或樟腦油等成分,主要可分中藥與西藥兩大類,常見中藥成分包括房風、川七、牛膝、當歸、川芎、辣椒等;西藥以待克菲那(Diclofenac)、甲基水楊酸類成分居多。書田診所物理治療技術組組長蔡佩玲說,通常噴劑、藥膏、貼布等外用藥,大多含藥效,透過薄荷類似冰敷的清涼成分,達到消炎鎮痛效果。▇ 亂貼沒用啦/使用肌內效貼布 請找復健師台灣應用復健協會理事陳志明表示,肌效貼布目前廣受體育界、醫學界甚至美容保健界採用。臨床上包括骨科、復健科、神經科等科別都會使用。國泰醫院資深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說,他曾以這種肌內效貼布為不少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網球肘、背痛或頸部扭傷的病人進行治療,可增進淋巴與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或減輕局部的不適感,還可幫助肌肉及關節復位,在物理治療界已逐漸受到肯定。不過,彰濱秀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怡如表示,雖然肌內效貼布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但未受專業訓練的一般民眾畢竟不能自己買來亂貼,更不是「痛那裡就貼那裡」,而是需由獲得認證的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及運動傷害防護員來執行貼紮的過程。陳怡如說,由於使用彈性貼布是依不同的目的,包括局部消腫止痛、調整關節位置、放鬆肌肉或增強肌力,各有不同的貼紮方式,有需要的民眾可向各醫院的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詢問。※延伸閱讀》‧運用貼布 貼法有撇步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韓國藝人Psy的「騎馬舞」紅遍全世界,在台灣也掀起一股模仿風潮。醫師和物理治療師都提醒,騎馬舞的動作雙腳要用力蹬踩地面,反作用力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民眾跳騎馬舞最好不要打赤腳,也不要一次跳太久,免得對腳踝、腳底也造成衝擊。誇張搞笑的騎馬舞推出後,在網路、國內外都有人群起模仿。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騎馬舞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整首歌下半身要不斷的彈跳,對膝蓋滿吃力的,而且從地面蹬起的反作用力,很可能傷到膝蓋。潘筱萍建議,一般人中年過後膝蓋會逐漸退化,最好不要勉強跳。即使是年輕人,可以先試跳看看,如果發現膝蓋感覺怪怪的,「要尊重痛覺」,同時最好不要跳太久。喜歡跳舞的年輕人,平時應該多未雨綢繆,多做膝蓋、大腿肌肉的訓練。台北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說,除了騎馬舞,非常流行的「韓國美魔女」鄭多燕減肥健身操,不少人都是跟著MV、DVD依樣畫葫蘆,卻忽略了運動傷害,不熟悉的動作很容易造成不協調而受傷。簡文仁說,趕流行還是要把握「漸進量力」的原則,先評估自己的體能合不合適,而且不要一下子就很激烈。跟隨畫面動作練習時,應先放慢速度,不要求一次到位,並且從一次10分鐘開始,再慢慢拉長時間。由於騎馬舞有很多跳躍動作,簡文仁說,雖然跳躍是不錯的心肺有氧運動,但相對的,平衡感要好。他提醒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不好者應避免。平常練習時最好不要打赤腳,或在腳下鋪能吸震的地毯或瑜伽墊,避免腳踝、腳底受到太大的衝擊力。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陳祐榕/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中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之前傳出因游泳拉傷背部,雖然游泳被視為最不容易出現運動傷害的運動,但姿勢不當或熱身不夠,還是可能受傷。游泳選手費爾普斯在三屆奧運拿了22面獎牌,游泳選手們如魚兒般超越人類極限,在水裡優美有力的滑水,順著水流擺動身體,堪稱藝術,讓許多人想跳下水,感受如魚兒的自由自在。我們長年在空氣與重力下生存,身體受到重力影響,退化性膝關節炎等疾病皆與之有關,許多醫師建議游泳,利用水的浮力減輕身體重量,減輕負荷。但多數人不像費爾普斯從小學習水中動作,在長期重力影響下,不習慣水的浮力、壓力和包圍全身的水阻力,若忽然間跳進水裡游泳,反而容易造成傷害。若久未從事游泳運動,請記得以慢速度游泳,感受水所給予身體各部位的阻力與助力,且在平時或游泳之前,進行簡易的運動操,有助於預防游泳運動傷害。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內容摘自《Dr. Joyce【纖體枕】全效美型瘦身法》,作者黃如玉,方舟文化出版】鍛鍊目標:伸展大腿後側肌群難度:★☆☆☆時間:5分纖體枕位置:小腿肚下方 步驟 1.放鬆坐在瑜珈墊上,雙臂往後伸展,將纖體枕橫放扣在後背部,感覺胸口逐漸被拉開,後背部往上提起,停留約1分鐘,盡量做深而長的呼吸2.慢慢把手放下,稍做休息後再重複同樣的動作。來回共做10次。 小叮嚀 這個動作很適合習慣性駝背、肩胛骨外翻、手臂粗、容易聳肩的人練習,使用纖體枕輔助,可以讓肌肉完成更深層的擴展。什麼是纖體枕?「纖體枕」是一種在國外盛行已久,主要用來幫助運動員、健身教練和物理治療師減緩肌肉痠痛的工具,效果十分顯著。它的英文是「foam roller」(泡棉滾筒),除了能夠舒緩肌筋膜緊繃之外,還可以藉由滾筒形狀有彈性的材質,用以伸展、強化和平衡肌肉。後來為了便於攜帶和收納,又衍生出充氣型的款式,在日本稱為「骨盤枕」,作為強化骨盆健康的輔具,而中文翻譯則有各種名稱,包括「瑜珈棒」、「瑜珈滾輪」、「泡棉滾筒」等。在本書中,我們稱它為「纖體枕」,因為使用這樣的鍛鍊方法,將可以有效、容易地緊實你的手臂、腰部、臀部和腿部,徹底改善體態問題,達到纖體效果。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內容摘自《Dr. Joyce【纖體枕】全效美型瘦身法》,作者黃如玉,方舟文化出版】體雕部位:上臂內外側難度:★☆☆☆時間:5分纖體枕位置:用手掌夾住 步驟 1.放鬆坐在瑜珈墊上,在肩膀的高度用雙手手掌夾住直立的纖體枕,彎曲手肘約90度,讓下臂盡量與地面平行,手掌用力往內擠壓,停留約10秒。2.慢慢把手放鬆,上臂內側應有收縮用力的感覺,接著再重複同樣的動作,共做20次。 進階動作 變化動作1 難度:★★☆☆熟練後可以提高難度:繼續將纖體枕握於肩膀高度,手肘伸直,同樣往內擠壓,上臂的內外側都會有用力的感覺。停留的時間仍然從10秒開始,若是想加強效果,也可逐漸增加為20秒。 變化動作2 難度:★★☆☆另一個變化是:繼續握住纖體枕,但是將雙手提舉到超過頭頂,手肘伸直,同樣往內擠壓,上臂的內外側都會有用力的感覺。停留的時間仍然從10秒開始,若是想加強效果,也可逐漸增加為20秒。 小叮嚀 這是一個初階鍛鍊動作,很適合作為開始前的暖身、或是結束前的緩和運動。記得在往內擠壓的時候,只需要感覺有用力即可,將注意力集中於上臂的收縮,效果會更明顯。什麼是纖體枕?「纖體枕」是一種在國外盛行已久,主要用來幫助運動員、健身教練和物理治療師減緩肌肉痠痛的工具,效果十分顯著。它的英文是「foam roller」(泡棉滾筒),除了能夠舒緩肌筋膜緊繃之外,還可以藉由滾筒形狀有彈性的材質,用以伸展、強化和平衡肌肉。後來為了便於攜帶和收納,又衍生出充氣型的款式,在日本稱為「骨盤枕」,作為強化骨盆健康的輔具,而中文翻譯則有各種名稱,包括「瑜珈棒」、「瑜珈滾輪」、「泡棉滾筒」等。在本書中,我們稱它為「纖體枕」,因為使用這樣的鍛鍊方法,將可以有效、容易地緊實你的手臂、腰部、臀部和腿部,徹底改善體態問題,達到纖體效果。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許嘉玲/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走路一直往前衝、雙手發抖、姿勢奇怪,身體僵硬,以上皆都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常見的表徵。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常出現以下症狀:強直:患者常抱怨四肢沉重且僵硬,進而降低移動能力。動作徐緩及動作不能:動作緩慢,動作速度、範圍減小及起始動作困難。震顫:約半數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初始症狀為震顫,休息時身體某部位出現每秒5至8次非自主震動。姿勢保持反射障礙:呈現前傾、細碎步行、加速步行等狀態,同時也合併面無表情(面具臉)、認知干擾、溝通及吞嚥功能不全等。 巴金森氏症平均發病年齡為50到79歲,但40歲之前就出現徵兆的患者,有逐年增加趨勢,男性略多於女性。目前醫療處置,除了藥物、外科治療,還有復健,目的是恢復並增強肌力、關節活動度、功能技巧及耐力。下列是病患居家可做的運動,主要是進行放鬆、柔軟度、活動度還有平衡及步態的訓練。不管在各個階段,家屬主動介入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多運動並提供更適當的心理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一、放鬆運動及柔軟度運動:輕緩地擺動及旋轉運動,可讓過度緊張的肌肉放鬆。每個動作維持10至20秒,每回10至20次,一天3回。1.仰臥,緩慢將頭部左右旋轉(圖1)。 2.屈膝仰臥,雙手打開,下半身往左右旋轉(圖2)。3.身體旋轉,雙手交叉環抱,慢慢向左向右旋轉腰部(圖3)。二、活動度運動:仰躺,翻身至坐姿時,腳先放至床下,再側躺用手肘暫時支撐,再慢慢坐起,避免整個彈起坐起來的姿勢。(圖4)三、平衡活動及步態訓練:利用蹲下身體由地上取物(圖5),或穿鞋等上肢活動,進行坐姿及站姿時重量轉移,增加活動複雜度。步態訓練則可透過視覺指引來改善,可讓患者跨過5到7公分左右的小木塊以解決拖曳步,也可在地上黏貼兩條與肩同寬的線,練習沿著線走(圖6)。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雞鳴破曉‧開新局」、「飛龍在天不可信」、「蛇形刁手‧龍尾往返」…,這不是武俠小說中的武學招式,而是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獨創的「生肖如意操」。以生肖幻化出健身操,一做十二年,十二生肖都齊了。簡文仁昨天在國泰醫院發表「蛇年如意操」,他在醫院大廳展示蛇形刁手的動作,解釋這套動作如何強化上肢關節,醫院志工、病患都在旁圍觀。這是簡文仁獨創的第十二種生肖操,屬於簡文仁的十二生肖健身法,今年終於齊全。二○○二年開始,簡文仁每逢農曆過年就發表當年生肖操。從馬年的「馬到成功」,到今年蛇年的「蛇形刁手」,每年的生肖操至少包含三、四套動作,以此計算,簡文仁至少創造出近五十種生肖動作。除了應景的生肖動作外,簡文仁還幫各種動作取了富有國學底蘊的名稱,例如「雞群鶴立‧瞻前景」、「蛇影杯弓‧驚心破膽」;他說,有時取名反而比設計動作困難,平均設計一套動作得花上兩、三天。對簡文仁來說,生肖不只是生肖,不同的動物更代表不同的運動方式。他說,十二年前突發奇想,將生肖結合運動,純粹是為了推廣運動,增加趣味。每到過年必露臉,他也成為台灣民眾最熟悉的物理治療師。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的簡文仁,始終深信運動不僅是物理治療,更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習慣;他說,大家都知道運動的好處,但台灣從事運動的人口始終比不上歐美,「不是台灣民眾懶,而是從小到大都沒養成運動習慣。」簡文仁表示,沒有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是台灣民眾沒辦法養成運動習慣的原因;他說,民眾被太多運動教條束縛,其實運動可以很簡單,「不見得一定要喘、要滿頭大汗,甚至連呼吸吐氣都可以是一種運動。」今年的蛇年如意操,是簡文仁十二生肖的最後一塊拼圖,未來是否有進階版,他說仍在考慮中;豬年是簡文仁認為生肖操最大的挑戰,「因為豬給人就是好吃懶做的形象。」「運動是主動掌握,勞動是被動要求。」簡文仁說,希望十二生肖操,能再度喚起民眾運動的趣味。 ※延伸閱讀》‧蛇年如意操 強化肌力遠離痠痛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第1式-1 蛇形刁手‧龍尾往返 動作:五指併攏,手腕彎曲90度,作蛇形刁手狀。第1式-2 動作:雙腳一前一後微蹲,以腳尖著地畫圓,身體跟隨轉動。 功效:活動上肢關節,強化股四頭肌,訓練平衡感。記者陳瑞源/攝影蛇年即將來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發表四式「蛇年如意操」,呼籲民眾過年在家多運動,神采奕奕迎接靈動的一年。蛇年如意操共有4套招式,包含「蛇形刁手‧龍尾往返」、「蛇行遊走‧身體Q軟」、「蛇腰美女‧翩翩旋轉」、「蛇影杯弓‧驚心破膽」。這4招使起來就像靈蛇出洞,從上到下舒筋展骨,讓新的一年遠離痠痛,金蛇喜迎春。簡文仁表示,身心健康就是對抗經濟不景氣的最佳資本,尤其今年年假長達九天,更要好好過節;他說,過年在家多做運動,可以強化肌力又可訓練心肺功能,以健康體魄迎接來年挑戰。尤其現在3C產品當道,9天年假長期久坐低頭,與3C產品為伍,更可能筋骨痠痛。簡單的4套靈蛇招式有伸展、有強化、有平衡、有有氧,從活動上肢關節,到強化大腿肌力,無須出門就可在家舒展筋骨,遠離痠痛。估計每天花15分鐘勤練4套招式,以60公斤成人為例,約可消耗180大卡熱量。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應考量自己健康狀況,量力而為,施展如意操也應該循序漸進。這是簡文仁發表的第12套年節如意操,從12年前的馬年到今年蛇年,簡文仁的如意招式恰巧12生肖都輪過一遍;他說,如意操要想動作,還要取個吉祥名字,並兼顧實用性,平均一套動作至少要發想兩、三天。未來是否有2.0版本的如意操,簡文仁表示還在考慮,但他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大家,每天運動,身心健康絕對升級。 ※延伸閱讀》‧大掃除防痠痛 做20分鐘休息一下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每天吃飽飽、睡晚晚,親友聚會、外出旅遊,心情一整個放鬆,想到年後收假,突然情緒低落。醫師說,逐步調整作息、規律生活,飲食清淡,配合多運動,每天跟著幾個簡單的收心操示範動作,隨時隨地練習,就能告別收假症候群,迎接活力、朝氣及幹勁的新的一年。為了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快速收心,輕鬆返回工作崗位,或回歸正常生活,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特地為元氣周報讀者設計四套收心操,每套共三個動作,主要針對肩膀、手臂、大小腿、手掌等部位進行肌肉力量訓練;同時並搭配平衡、敏捷、伸展、調節呼吸及加強心肺功能等運動,一方面幫助緩和、放鬆情緒,另方面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強化身體四肢反應,減少彎腰駝背帶來的筋骨痠痛不適,避免自律神經失調。除了站立運動外,簡文仁還針對行動不便的民眾,設計一套「坐著」就能運動的收心操,透過擁抱、上舉等伸展動作,運動腹部、胸部、背部及手臂等部位,進一步改善春節期間因坐姿不良,導致關節壓迫、骨刺生成等情形。腳跟石頭腳尖布作用:訓練平衡、大小腿、肩膀上下及手與握掌力量。動作:打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平伸呈大字型,腳跟上提、雙手握拳;接著腳尖翹起、打開雙手成布狀,手心往下墊腳尖,重複動作。單腳紮根如大樹(圖左)作用:訓練平衡、強化軀幹、下肢肌力。動作:單腿抬起,腳尖往下,做金雞獨立動作;接著雙手往頭頂做圓圈狀,左右手中指互相輕碰,保持身體平衡。左右腳輪流、動作重複數次。雙腳跳躍如矯兔(圖右)作用:有氧運動,訓練身體反應敏捷,增強心肺功能。動作:兩腳快速朝前後左右跳躍、移動。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大字伸展左右轉作用:臀、腰、肩、頸、頭部的水平扭轉運動,讓脊椎、頸椎、胸腰椎更靈活動作:雙腳打開約兩倍肩寬,雙手平伸,身體呈大字型,左右轉動,脖子往手擺動的方向轉動。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坐姿示範部分民眾不適合站立,提供數個簡單坐姿運動,幫助讀者年後輕鬆收心。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記者陳俊吉/攝影;示範/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坐姿示範部分民眾不適合站立,提供數個簡單坐姿運動,幫助讀者年後輕鬆收心。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林傑凱/物理治療師】若天氣好,騎著鐵馬非常愜意。請注意,正確的自行車騎車姿勢,手把、座椅、腳踏板,這三個點是最重要的「金三角」。金三角三點調整到適當位置,確立標準的騎行姿勢後,才能達到人車合一,讓騎車更加安全與舒適。車座應調整到什麼高度,新手車友可能對這個問題不是很在意,常見許多人把車座調高,愈高愈好,認為如此姿勢優美,騎起來好看;有人則認為為了安全,遇到臨時狀況時便於處理,將車座調得很低。其實,適當的車座高度對騎車非常重要,影響騎行品質。調整車座高度,讓自己屁股坐在坐墊時,腳跟踩在踏板上,膝蓋微彎接近伸直,是正確又簡易測量的騎車姿勢。車座調太高,腳踏板在6點鐘方位(底部)時,腿便伸得太直,膝關節處於緊繃狀態,這樣會使膝關節張力太大,長久下來導致膝關節後方疼痛。車座調太矮,當腳踏板在12點鐘方位(頂部)時,使膝關節彎曲得很緊,這樣也會使膝關節壓力增大,導致關節前側疼痛。如何避免這兩種狀態,就要細心調整車座高度,以免長期騎車導致膝關節嚴重損傷。另外,屁股坐在坐墊上測量車座高度時,背部應該挺直放鬆,如果駝背騎車,重心及骨盆易向後傾斜,不利於長時間騎行,且無法做出強而有力的踩踏;正確的騎車姿勢應該是屁股靠著坐墊,而不是把重心都壓在坐墊上。長期騎車的車友們,如果發現騎車一段時間後膝關節疼痛,可以做以下調整,若痛點在膝蓋前方,提高車座2至3mm,若痛點在膝蓋後方,則降低車座2至3mm,原理與上述相同。大家可以嘗試一下,不止改善騎車後膝蓋疼痛,更能透過騎車鍛鍊大腿肌肉來保護膝關節,自行車是健康又環保的戶外運動,期許全民騎車風氣不斷。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想和韓國美魔女鄭多燕一樣身形窈窕,不少民眾在家看網路或DVD猛跳,還有上班族揪團,利用下班時間在會議室裡大跳鄭多燕塑身操。但醫師提醒,民眾看DVD或電腦揣摩動作,動作可能不到位,且有些動作不見得適合每個人,運動量太大對膝蓋、骨盆、肌腱都是負擔,太劇烈、時間太久或動作不對,也容易造成身體傷害。一家醫療器材公司員工就利用下班後揪團跳鄭多燕,每周跳3至4天、每次30分鐘。團長李佩芳表示,半年來有人體重減輕,有人穿起衣服更有線條,且固定運動流汗,身體變好了,上班更有效率。但一名40多歲的輕熟女就因此閃到腰求診,還有更多是興沖沖跟著影帶做動作,卻傷到膝蓋。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運動是好事,但每個人的體力、柔軟度不同,開始運動時一定要把動作放慢、力量放小,動作沒做到位也沒關係,先把動作弄懂做熟以後,再跟上節拍。他建議剛開始一次先做10分鐘,再慢慢調整為20分鐘、30分鐘,逐漸拉長運動時間。北醫骨科教授陳志華表示,每個人關節鬆緊度不一,心肺功能也不同,暖身、拉筋都要時間,以跳鄭多燕為例,至少要有兩周的「運動適應期」。盲目跟做減重體操、瑜伽,不僅可能肌肉拉傷、肌腱發炎,甚至會引起膝蓋、肩膀疼痛,體重沒減輕,反而換來更多運動傷害。陳志華說,其實民眾若想要揮別蝴蝶袖,可拿兩個裝水寶特瓶,手伸直由前往上舉到頂,或由身體側面舉到頂,不僅可訓練手臂二頭肌,還能訓練手臂其他肌肉修飾線條。若要修飾大腿,可坐著或躺著,將雙腳用力伸直,每次運動做10 次、一次維持10秒鐘;也可單腳半蹲一次10秒後換腳,每次做10回,一天做5、6回,不僅可訓練大腿肌肉,還能增加平衡感。運動前要花20分鐘應做暖身運動,後15 分鐘做和緩收操運動。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元氣周報/記者楊德宜/報導】發生運動傷害怎麼辦?要先了解什麼是運動傷害。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外傷骨科主任、運動醫學科醫師葉文凌說,運動傷害分成急性和慢性運動傷害,多半指骨骼、肌肉系統、韌帶軟組織運動傷害。發炎期24小時 最關鍵時刻葉文凌說,運動傷害會經過發炎期、修補期、重組期三階段,發炎期發生於剛受傷的前24小時,要施以「PRICE」,即「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署立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許應勃說,要有運動習慣及觀念,穿適合運動項目的衣物,心態要調整,「例如想把鮪魚線練成人魚線,速成會受傷」。● 保護:受傷後可能微血管破裂、組織腫脹,用彈性繃帶協助末端肢體壓迫,避免受傷部位更容易腫脹。● 休息:一旦發生運動傷害,一定要休息評估傷勢。尤其年輕人打籃球拉傷,翌日覺得不太痛了,就立刻打球,更容易造成二次運動傷害。● 冰敷:葉文凌說,冰敷可以讓發炎盡速消失,很快進入修補期,「每次不要少於10分鐘、不要超過20分鐘,然後休息半小時以上,再冰敷,多數情況一天就夠了」。● 抬高:受傷部位的水平位置要比心臟高,避免炎症反應更加劇烈,讓血液循環比較好。慢性運動傷害 多是懶造成多數運動傷害會變成慢性運動傷害,葉文凌說,常見有下背痛、肩頸痠痛,到後來甚至會造成身心症狀,「會影響心理,再反過來影響生理,惡性循環。」當同一部位重複受傷,「就是因為PRICE做得不好」,葉文凌說,變成慢性運動傷害,組織沒辦法癒合,變成很多疤痕組織,「疤痕組織強度只有正常組織40%左右,還會把其他組織牽扯進來,例如肌腱、神經,會造成牽扯疼痛。」慢性運動傷害後的復健要靠自我訓練,葉文凌說,慢性運動傷害盛行率高主因是「自己懶」,其實醫院有儀器可輔助病人,例如熱療、干擾波、電療,還有很多物理治療可以改善。運動前要熱身 運動後要冷卻葉文凌建議,運動傷害後前三周做PRICE,後三周做柔軟度訓練,六周以後做比較強烈的運動,「例如快走、跳繩,讓本體感受恢復,就不容易重複受傷」,三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強度的運動。葉文凌說,運動前熱身,先小跑步提高身體溫度,再做伸展提高身體核心溫度及柔軟度;運動完做放鬆運動,就是冷卻運動,先跑步把身體放鬆,再做伸展操原本二分之一的量。許應勃說,運動完就立刻休息,更容易造成身體傷害,「身體一下子從高張力狀態,一下子完全休息變很低張」,身體很難調適過來,容易累積傷害因素。休養期完全不動 肌肉會萎縮關於運動傷害後的復健,許應勃說,在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下,做適度活動,例如關節活動、肌耐力。「休息期間完全不運動,反而會肌肉萎縮」,應做適度力量訓練,包括肌肉的等長、等張運動訓練。許應勃說,韌帶是維持關節的穩定性,當韌帶拉傷,關節穩定性會相對不夠,就要做穩定性訓練,強化關節附近肌肉,以保護關節。還要加強平衡能力、穩定性、本體感覺訓練,「一旦受傷,本體感覺會遲鈍」。許應勃說,專業醫療人員指導下,復健不會痛,如果會劇痛、痠麻,就要停止,回診檢查是否執行方式不對或累積性傷害、疲勞性傷害。運動遇抽筋…維持姿勢 別做伸展抽筋是肌肉不正常放電,葉文凌說,當負荷超過肌耐力所能承受,就會不自主放電,發生抽筋。有過慢性運動傷害的人,肌肉受過傷,肌耐力變差了,很容易抽筋。葉文凌說,抽筋時維持固定姿勢,抽筋完自動就會好,「不要做伸展,反而給它刺激,會更容易受傷」。很多人是周末運動員,平常根本不運動,一周只運動一次,還是劇烈運動,對身體傷害很大,「最容易發生抽筋,因平常訓練不夠」,一周至少運動三次,避免抽筋最好方式是持之以恆運動,而不是偶爾一次強又有力運動。冰熱敷時機/傷後三天再熱敷 別用暖暖包葉文凌說,冰敷使用時機是運動傷害後的24小時,熱敷是慢性運動傷害才派得上用場,「讓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讓組織可以癒合」。許應勃說,熱敷會讓受傷部位的炎症反應更加劇烈,造成更加腫脹,「通常二、三天後再熱敷,溫度不宜太高」。許應勃說,熱敷不適宜用暖暖包,尤其不能睡覺時用,以免燙傷,如果冰、熱敷感到不適,就要停止。 ※延伸閱讀》‧避免運動傷害3祕訣 你一定要知道 ‧柔軟肌肉伸展操 運動不易受傷 ‧銀髮族運動… 別做要憋氣的運動 ‧上班族想運動 別一開始就「激烈」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身為物理治療師,常常得提醒病患運動。然而自己在生了小孩、帶了研究生後,往往行程滿檔,對自己的運動計畫執行常是知易行難。 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是良藥,但是忙碌的現代人要在排滿的行程中擠出一些時間運動,卻是十分困難。想到自己身體力行才能說服病患,於是開始上網找論文,試圖提升自己與病患的運動處方配合度。許多運動學者建議每周必須從事3至5次有氧運動,3至5次肌力與彈性訓練。但是聽起來很容易,卻相當不容易做到。最近美國物理治療期刊提到如何增進運動處方配合度,有幾個重點:一、運動種類不會影響配合度:因此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種類,例如運動處方是走路,喜歡逛街的人可以選擇去賣場或百貨公司走路、喜歡呼吸新鮮空氣的則可以選擇到附近公園走路。在肌力訓練部分,有人喜歡上健身房舉啞鈴,揮汗如雨,有人則選擇在家中拉彈力帶健身。但是,針對有疾病的患者,物理治療師可提供安全運動的建議,而非任由病患選擇喜歡但可能造成傷害的運動。二、運動執行會影響配合度:例如,有人帶領的運動治療計畫比沒有人帶領的運動治療計畫,有較高的配合度;一對一的運動治療會比居家治療好;團體運動加上居家運動計畫,又比單獨居家運動計畫有效。團體運動可增加社交生活圈,加上有同儕壓力,對於運動計畫的配合度與維持有正面效益。 三、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若運動者本身有病痛,對於自身疾病的形成、病理、營養、體重控制與運動的重要性若能有所了解,也可以增進配合度。不過,這方面研究多著重在關節炎病患,對其他疾病的運動處方配合度,需要更多研究探討。運動的服從性和用藥服從性類似,但有些人往往願意花大錢去買營養品或藥品,卻不願意花時間做運動。若到病痛嚴重時才開始運動,雖不至於來不及,但效果卻可能事倍功半。若發現從事運動的配合度不佳,不妨遵循以上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適合的運動來參與,也可以邀幾個好朋友一起來。若有問題,不妨請教物理治療師,相信可以得到適當的建議。 ※延伸閱讀》‧Healthy Living 5:固定做運動‧Weight Watchers飲食 減肥不怕孤軍奮戰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蘇格蘭人冬天時會在結冰的濕地上玩推石球的遊戲,現在這種遊戲已成為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這種名為「冰壺」(curling)的運動,由四名選手拿著刷子不斷擦拭地面,讓冰壺滑行到指定定點。只是拿著刷子不斷擦拭地面,冰壺運動員的動作簡直跟拖地沒什麼兩樣,很難想像這種類似拖地的行為,竟然是奧運項目之一,甚至還有現場實況轉播。 或許,這項運動傳達給民眾的訊息是,身體活動其實也是運動的一種;運動,不一定得像籃球員一樣,為爭搶一顆球拚得你死我活,也不需要像短跑選手一樣,計較0.01秒的差距。「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量,就是一種運動。」書田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組長蔡佩玲表示,身體活動是指任何形式的身體移動,活動量愈高,能量消耗愈多。在這種概念下,掃地、拖地等家事勞務,也可以達到運動效果。 就連「抱小孩」,從物理學角度,也是一種「作功」,是一種給與位能的行為。衛生署國健局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表示,拖地、掃地、抱小孩這些日常活動,都是生活化運動的一部分,符合「快樂動」的精神。但要讓日常活動與運動具有相同效果,每周至少要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以上費力身體活動;陳延芳說,所謂中度身體活動,是指持續10分鐘以上還能對話,但無法唱歌,從事這類活動會讓人有點累,也會流一些汗。其實這是「分期付款」的概念,不是單次持續活動150分鐘,而是培養身體活動的習慣,每次持續10分鐘以上,分次達成運動效果。蔡佩玲說,拖地、買菜提重物,只要做到微喘仍可說話,其實都算「有運動到」。下次拖地時,或許可以想像自己是一位冰壺選手,暫時忘記做家事的煩悶,達到生活化運動的樂趣。 ※延伸閱讀》‧拖地、抱小孩… 勞動也是運動‧哪些時候 不適合運動?‧「3A」運動 5分鐘讓你瘦更多‧這樣動下半身 可改善消化不良‧大腹翁 每周要運動150分鐘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元氣周報/採訪整理記者林思宇】任何一種運動對體能的負擔不一樣,如蘇永欽所述,年輕時體能好,可以做激烈的體能負擔運動,如籃球;但若未做好休息、熱身等保護,或是施力方法不對,就容易拉傷、扭傷,減短運動壽命。無法打球時,退而求其次選擇爬山,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爬山對膝蓋和人體負擔也很大,若未多加保護,就容易加速關節退化。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心肺需求漸減,此時不需要跑跳,拉筋是不錯的保健養生方法,雖對心肺功能效果不大,但可以讓關節靈活,有利軟組織。慢慢拉,全身會覺得靈巧、舒服。要提醒的是,不要拉過度,猛拉也會造成傷害。對於長者,我認為,走路是最好的運動,路程和快慢可以自己控制;或是做「床上運動」也較方便安全,例如躺在床上讓全身伸展,雙手舉起停留數秒,或是雙腳舉起停留數秒,若能配合呼吸,慢慢吸氣、吐氣,效果更佳。人生的各種階段,適合不同種類的運動,用運動來養生很好,但要找到適合自己現在體能狀況的運動,才不會有傷害。此外,要記得人不可能一整年都在運動,一定要適當休息,運動多少都會有傷害,需要時間來修復。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推出「迎春立馬如意操」,馬年象徵以剽悍的身心馳騁在叢林職場,他希望這四套動作能讓大家「立馬(音同台語,你也)如意」,馬年成功。這套迎春立馬如意操是簡文仁設計的第二套馬年如意操。從2002年開始,簡文仁連續12年在國泰醫院大廳發表他的生肖如意操,終於在蛇年完成十二生肖最後一塊拼圖。對於今年是否規畫「生肖操2.0」,簡文仁一度不敢肯定;但他最後仍在過年前一星期,站在熟悉的醫院大廳,在病患面前再展生肖如意操。這套擁有四種動作的迎春立馬如意操,包含「馬步迎賓,請上座」、「馬仰人翻,忙補錯」、「馬不停蹄,有節奏」、「馬到成功,四方賀(喝)」讓民眾迎來馬年之餘,也能隨時隨地鍛鍊身心。簡文仁也強調,這四套動作包含運動最基本的肌力、協調、有氧與關節活動,一次完成四套動作,每次約耗時5分鐘,早晚各做一次,60公斤成人大約可消耗熱量360大卡,相當於健走一萬步。簡文仁的「生肖操1.0」,平均設計約需花2、3天,今年進入第二輪升級版後,速度明顯加快。他說,今年的如意操是自己爬四獸山時想出來的,費時半天就完成動作設計。對於2002年那套「七馬躍出操」的馬年如意操1.0版,簡文仁自嘲,當時很多動作都不太成熟;然而,動作是否成熟並非重點,重要的是保持快樂的心情做運動,這也是當初設計生肖操的初衷。2.0版本生肖操是否會再持續下一個12年?簡文仁笑著表示,「那要看觀眾捧不捧場了。」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郭逸君/桃園報導】不少民眾在連續假期開車出門旅遊,但小客車內空間狹小,駕駛開長途,又容易碰到塞車,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坐姿不當,就有可能導致肌肉痠痛,情況嚴重的話還會壓迫到神經,讓手腳產生痠麻刺痛感,醫師建議一段時間就下車活動筋骨。 衛福部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徐其昭表示,經常開長途的運將最容易因為長時間開車、肌肉施力不當而出現痠痛,「許多民眾都會忽略手部、腿部痠麻症狀,等到症狀惡化,導致肌腱發炎,才到門診求助。」建議駕駛開車2小時就下車休息,活動筋骨,等舒緩後再上路,避免痠痛上身,以免症狀惡化,最後要花更多時間進行物理治療。 駕駛手握方向盤,如果過度使用手指,容易罹患扳機指,手指頭無法靈活活動,還會伴隨疼痛感。頸部姿勢不良,也會造成頸椎退化,嚴重者會壓迫到神經,讓整隻手產生酸麻感,連簡單的抓握動作都沒辦法做。徐其昭說,身體痠痛治療,除了根據醫師處方吃消炎藥、做復健外,最重要的是要適當休息,冰敷、熱敷也可以緩解肌肉痠痛。 228連續假期國道將湧進大批車潮,部分路段經常發生壅塞狀況,徐其昭建議,不妨利用塞車空檔,在車內做簡單的伸展操,將手臂向後彎、轉動肩膀、頭部,每個動作都維持15秒,有助於防止長時間維持單一姿勢,造成肌肉痠痛。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下肢肌力的強化動作(1~4均有基本動作,都是站姿,先由左手扶持椅背或牆面,雙腳與肩同寬,然後依序做動作。每一動作重複3次,再換腳。)1.直膝前抬腿運動:左腳踩住彈力帶,將右膝伸直,右腳前抬,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緊實,維持10秒。2.直膝側抬腿運動:左腳踩住彈力帶,右膝伸直,右腳側抬,感覺大腿外側肌肉緊實,維持10秒。 3.直膝後抬腿運動:左腳踩住彈力帶,將右膝伸直,右腳後抬,感覺臀部肌肉緊實,維持10秒。4.大腿後肌強化運動:左腳踩住彈力帶,右腳踝勾住彈力帶,將右膝彎曲,小腿抬起,感覺右大腿後側肌肉緊實後,維持10秒。重複3次後,換腳動作。5.小腿強化運動坐姿:雙手拉住彈力帶,用右腳掌固定。右腿伸直,將右腳板往下壓,感覺小腿肌肉緊實,維持10秒。 ▇有關彈力帶「彈力帶」是目前市面常見的運動與物理治療器材,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阻力,一般而言,顏色越淡,阻力越小,淡藍色的阻力最小。針對65歲以上長者所用的彈力帶運動,建議選擇黃色較適當。彈力帶在各醫療器材店或運動中心有售。協力拍攝/安德復復健科診所示範/物理治療師方俐婷
2014-09-23 運動養生.運動天地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動態平衡訓練 1.站姿,雙腳與肩同寬,背直,肩膀自然垂下。左腳在前,右腳離半步在後,膝蓋微彎但不可超過腳趾。2.重心維持3分在左腳(前),7分在右腳(後)。3.重心開始慢慢轉移至左腳,重心轉移完成後,右腳往右前跨一步。4.重心開始慢慢轉移至右腳,重心維持3分在右腳(前),7分在左腳(後),維持10秒鐘。如此左、右腳交替,約3~5分鐘。協力拍攝/安德復復健科診所示範/物理治療師方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