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9 失智.失智100問
搜尋
記憶力
共找到
734
筆 文章
-
-
2023-07-18 醫療.腦部.神經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竟是「水腦症」引起的失智症狀!典型3症狀別輕忽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叫不出親友名字…這些看似「失智」的症狀,背後成因卻可能是其他疾病!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收治一位64歲周女士,她半年來出現與失智丈夫相似病況,甚至要丈夫反過來照顧,家人以為她罹患失智症,但直到因跌倒送醫,才被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手術引流後,失智情況大為改善,幾乎恢復原樣,讓家屬驚呼「太神奇」! 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指出,水腦症是少數可經手術治療的可逆腦疾病,經過手術引流,將過多的脊髓液代謝掉,7至8成患者是可以回復到原本的狀況,家人不要以為年長者記憶力變差就認為是失智症,可能會錯失回復的機會。 周女士的女兒表示,爸爸在多年前受傷後失智,媽媽總會帶著爸爸去社區據點唱歌、畫畫、寫書法,兩老退休生活還不錯。但近半年來,媽媽卻變得跟爸爸類似,忘東忘西,剛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去買菜沒有帶菜回來,反倒迷路了,叫不出親友名字,還會忘了關瓦斯爐及鎖門。 以往都是媽媽照顧爸爸,反而顛倒過來,變成爸爸要照顧媽媽,他們直覺媽媽是失智,退化速度比爸爸還快,都感到很憂心。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尿失禁,走路也不太穩,1個月前爬樓梯時跌倒撞傷,送到彰化醫院,急診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竟是水腦症作祟,這一跌倒反而因禍得福,找出病因。手術後,媽媽失智、尿失禁及步履不穩的情況好了很多,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真的感到很神奇。 「家屬帶過來的時候說,(周女士)最近出現意識不清楚、變得笨拙,有些尿失禁、頻尿的狀況,步態也不穩、走路搖搖晃晃…臨床上就讓我們懷疑是腦部出了問題。」賴肇康說,電腦斷層顯示周女士腦部的腦脊髓液過多,可能是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吸收太少,或流動受阻,因其腦壓增加不明顯,被稱為常壓性水腦症。 他為周女士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在腦室植入細小柔軟導管後經由皮下,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入腹腔,再由人體自然吸收,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設置,隨時解決腦脊髓液過多的情況。 賴肇康解釋,腦脊髓液具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過多就不平衡,造成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引發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現象,這3項也是水腦症典型的病兆表現。 「失智、走路不穩、尿失禁,這些情況可能跟阿茲海默症、攝護腺或脊椎、神經問題有關。」賴肇康提醒,水腦症好發在60歲以上長者,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或失智而忽略,因此若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去鑑別診斷 賴肇康說,大多數常壓性水腦症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為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少數可追溯病因的有腦部受傷、腦出血、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腫瘤或感染等。 建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則可避免腦部過早退化,如控制三高、少菸酒、適度運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延誤,恐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幸好周女士沒有延誤過久,失智情況得以慢慢回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7-18 名人.優照護
老化等同退化?5種常被誤認為老化的症狀其實是生病早期表現
「一般老化」與「老年症候群」還傻傻分不清嗎?其實它們有所不同,經常會被誤解和混淆。健康的長輩雖然身體功能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一般狀態下自然的老化通常不至於影響個人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然而,老年症候群便有所不同,台灣老年學暨醫學會對此病症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而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它包括了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其症狀不僅僅是單一器官系統的問題,還是老年病患各器官、各系統功能不等程度下降,與各種危險因子、急慢性疾病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因此,這種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經常是生病的早期表現。以下是老年症候群常見的症狀:1.肌肉無力易跌倒:由於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組織功能逐漸下降所導致,這會讓老年人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2.尿失禁:老年人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等泌尿系統問題,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女性盛行率遠大於男性,通常落在10%-30%,而男性只有1.5%-5%3.認知障礙: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如記憶力下降、思考能力變差等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4.憂鬱和心理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面臨到的生活壓力和挑戰,包括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財務問題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憂鬱等心理問題。5.多重用藥:老年人常常需要吃很多藥物來治療和控制多種疾病,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而根據台大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因此,對於老年人而言,積極預防老年症候群與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平時,長輩可以透過適當的體育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來維持身體機能。此外,也可以多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新知識、保持興趣愛好來平衡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應該尊重老年人的生活和權利,定期讓他們接受醫學檢查,遇到問題及時的發現和治療,以確保高品質的晚年生活,為長者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環境。(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名琪和家人每周出門運動3次,靠「跑步」領悟人生意義
從醫逾20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認為精神科是思考與情感的科學,每每看診照顧的是病患情感及其生命故事,也相信酒癮者、藥癮者不是壞人,只要配合治療就有機會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是全國最大精神科教學醫院,肩負服務、研究、教學三大任務。黃名琪今年3月出任院長,期許打造松德院區成為一家「多元包容、平等共榮」的醫院。時間管理紓壓自律1996年黃名琪自醫學院畢業即進入松德院區服務,歷經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至今已27年,她驚呼「人生大半輩子與松德同行。」「找到機會就立刻休息」,黃名琪分享紓壓撇步,舉凡搭捷運、公車的空檔,哪怕只有一、兩分鐘,都能隨時隨地充電休息、沉澱自己。紓壓最好方式就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背後是自律」,只要掌握得宜,無論家庭或工作壓力,都能迎刃而解。平時下班或假日,黃名琪會和家人出門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不等,她會去健身房上重訓課、舞蹈課,她更愛跑步,大安森林公園是她的跑步首選之地,每回跑個5公里就很心滿意足,有時還會跑到10公里。她直呼「跑步真的超好玩」,不只可以沉澱自己,規律呼吸跟步頻,使身心更容易放空,甚至領悟人生意義。相信癮者不是壞人「我是家族第一位女性從醫的成員。」黃名琪分享半世紀前的時空背景,女性擁有一份備受尊重的職業是值得追求的,尤其醫學系是一個崇高理想的專業。她從小受到在醫界服務的親友影響,盼求學與工作表現獲肯定之餘,能突破男尊女卑的社會枷鎖。大三時,就已選擇精神科作為研究領域,「愈是難走的路,愈是想去挑戰」。「精神科是研究思考與情感的科學,而非玄學。」她看診每位病患如同面對其人生,讓她視之有趣且著迷,這是與生命故事息息相關、以人生為基底的疾病,照顧的是他人的情感與生活。酒藥癮是精神科處理上較有難度的疾病,「酒癮者、藥癮者並不是壞人」,黃名琪認為,成癮是腦部中樞神經迴路失調所致的疾病。人的中腦有一個成癮中樞,當迴路失調就會影響前額葉的控制中樞,易使人暴躁、認知下降、記憶力變差等不穩反應。「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不只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方式如心理治療也能降低失調狀況,使情緒、睡眠、理智中樞漸趨穩定。用科技開發酒測器黃名琪投入酒藥癮治療多年,在2015年與台大資工所教授朱浩華、博士後研究員游創文,共同開發Sober Diary系統,以藍牙酒測器連接手機APP,協助酒癮個案透過自我監測戒酒;2017年進階建置預防酒駕再犯的行動科技支援系統,與地檢署觀護人合作,讓個案自我監控並管理酒後危險行為。「走舊路不會到新地方」,她的工作哲學深受此話影響,總想著創新和突破自我,由於對聯醫的使命感,2018年承接衛福部計畫建立北區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從起初2位醫師到治療師加入藥癮治療服務行列,10人團隊成形,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大突破。黃名琪小檔案.年齡:52歲.專長:一般精神醫學、酒精與藥物濫用、精神藥理學、團體心理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教授台灣成癮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理事.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所訪問學者.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發揮自己的潛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獲美FDA核准!新藥真能延緩退化?有哪些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昨完全批准美國第一款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藥物「侖卡奈單抗」(Leqembi),對於症狀較輕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可在18個月內延緩病情惡化5個月,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也宣布將負擔此處方藥大部分費用,但此藥對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效果不佳。專家表示,通常新藥於美國核准上市後,台灣最快可於1年半後引進,估計台灣最快後年上市。「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早期阿茲海默症根據「世界日報」報導,「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是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在一年半的臨床試驗中延緩衰退27%,一年治療費用約為2萬6500元。「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前期(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過該藥曾致腦出血、致死案例,因此被要求加註「黑盒警告」。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此款新藥「Leqembi」主要適用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症狀較輕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藥物後,可能會在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這樣的療效看起來滿不錯,尤其是非常早期就開始延緩疾病病程,因為我們都不希望等到失智症才治療」。關於「Leqembi」「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現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23/07/06批准通過,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適用:輕度失智症、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治療方式: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治療費用:一年約2萬6500元成效: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副作用:腦出血、腦水腫等【延伸閱讀】QA/對哪些人最有效?關於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該知道的事輕度失智愈早開始治療 可延緩退化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生活能力會逐步退化,若等到確診失智症才治療,這時患者很多事不能做、也不記得,通常治療效果並不佳,若能早期發現,包括記憶力雖有衰退,但仍可透過一些方法喚醒記憶,以及能獨自完成穿衣、洗澡、簡單烹飪料理,或雖無法出遠門但可以在住家附近買生活用品等,早期接受治療、延緩退化,比起退化到生活無法自理,對於家屬和病人來說都能減少照顧負擔及提升生活品質。「Leqembi」有腦出血、腦水腫風險 須定期追蹤 不過王培寧說,「Leqembi」藥物仍有可能產生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後必須定期追蹤,除了抽血指數以外,也要定期做磁振造影(MRI)檢查。目前台灣尚未有「Leqembi」藥物,未來應有機會引進,雖該藥已獲得美國FDA核可,但藥廠仍須在各國一一送審,若未來要在台灣上市於臨床使用,也要經過台灣食藥署審核通過,目前藥廠都在爭取中。「Leqembi」藥物需要每2周施打一次,且採取靜脈注射方式,王培寧表示,相較於其他失智症口服藥來說,這款藥物使用上對患者及家屬來說並不方便,且新藥還沒發展出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建議民眾帶回家靜脈注射,也考量藥物上市不久,通常建議民眾於醫院首次注射後,須在醫院留觀一小時,確認無虞再離開。該藥物僅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意味著必須「早期」接受相關檢查。王培寧說,若要早期診斷自己有無認知功能衰退,都需要經過詳盡檢查,包括腦內類澱粉沉積相關檢查、每3個月做一次磁振造影、每2周接受一次點滴施打等,一方面要看醫院有無足夠量能協助患者安排檢查時程,病人及家屬也要能配合頻繁的檢查,仍有許多關卡需克服。【延伸閱讀】為何阿茲海默新藥被專家否絕 FDA卻仍批准上市?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 醫院門診需提前規畫「Leqembi」新藥出現後,王培寧表示,世界各國醫院都開始為它做準備,因為它並非向一般口服藥可以及時使用,比較類似癌症藥物,需要病患到門診的注射室、化療室接受施打,未來若引進該款藥物,在醫院門診中如何安排民眾施打,也必須提前籌劃。她表示,通常新藥在美國核准後,依照台灣新藥審查進度,約2、3年後有機會於台灣上市,快的話則於1年半後,估計「Leqembi」最快後年可以引進台灣。王培寧觀察,近年民眾對於失智症認知已有大幅提升,許多民眾發現自己「記憶力退化」時,或許還沒有到失智,但會主動來醫院做檢查確認,也會想了解有無方法能延緩退化速度。她提醒,有些民眾自覺記憶力退化,結果檢查後發現不是阿茲海默症,只是因為那陣子壓力大、沒睡好,或三高沒控制好、或藥物使用影響等,不見得每個退化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建議民眾及早就醫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很高興有這樣的新藥上市。」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回應,該藥廠已於6月中向食藥署申請銜接性試驗評估,後續才會申請藥品查驗登記,按規定,一般藥品審查天數為360天,若為國人生命及健康維護有迫切需求,或特定少數族群及特殊嚴重疾病的藥品,可採用加速審查機制,縮短為240天;由於國內尚無阿茲海默症藥物,藥廠可提出加速審查申請,如經審查符合條件且相關資料齊全,將有望在2025年在台核准。認識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血管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混合型失智症: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看詳細疾病百科/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補腦保健食品怎麼挑?醫籲補充完整營養素 美研究:綜合維他命減緩認知衰退
「奇怪!我的鑰匙呢?剛剛不是拿在手上嗎…」「他不是那個誰嗎?好眼熟…可是忘記名字…」「我剛剛明明要跟你說什麼…忘記了…」上述情境很似曾相識嗎?上年紀後,總是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記不得生活上發生的小事,說話也不比以前流暢,情緒變得更加暴躁,沒辦法控制爆走失控的行為。驚覺這些是大腦退化的警告,因此想追求補腦保健食品的協助。然而,有許多民眾卻不知該從何挑起。本文整理出5大補腦保健食品&補腦保健食物清單,和想防止腦部急速退化的民眾分享,該如何搭配正確補腦飲食遠離腦部退化風險。大腦退化有跡可循!選補腦保健食品前,要先了解這4大腦退化原因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告,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對應台灣2022年底統計,65歲以上長輩中每4位就有1位有大腦認知障礙。事實上,「正常老化」和「大腦退化」的表現只有一線之隔。「老化」的確可能也容易忘記某些事,但會在事後某個時間點想起來;大腦退化卻會「完全遺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常見的大腦健康退化原因有以下4種:●大腦退化原因1:長期壓力當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環境,會分泌壓力賀爾蒙來應付壓力,一旦時間久了,會影響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就容易引發認知功能退化。●大腦退化原因2:年紀增加年紀增長,負責複雜心智活動的區塊交流會變緩,再加上身體負擔累積,容易增加大腦退化風險。●大腦退化原因3:睡眠不足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腦退化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會影響腦部海馬迴運作,且讓大腦沒休息時間代謝β-澱粉樣蛋白,當體內代謝廢物累積,可能削弱大腦形成長久記憶力,間接提高罹患失智疾病風險。●大腦退化原因4:心血管危險因子長期心血管風險因子存在,或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恐會影響腦部血管供血,當大腦血管系統出狀況,血液循環不佳,便可能損傷神經細胞運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由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腦部時時刻刻處於高壓力、疲勞狀態,長時間處在不利思緒健康的生活環境,甚至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神經相關疾病,腦齡容易「超齡」衰老,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一旦發生「認知改變」,恐怕就要擔心,是腦齡衰老、思緒退化的前兆。有哪些補腦保健食品?5大綜合補給 研究證實照顧大腦需完整營養為強健大腦健康,遠離腦部疾病風險,現代人四處探詢「補腦保健食品」,想盡方法活化腦細胞,改善記憶力。常見的補腦保健食品有以下5種:●補腦保健食品1:綜合維他命綜合維他命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而在研究中被證實這些維生素與礦物質會透過特殊管道機制穿越屏障、進入大腦,能各別參與腦部神經元運作代謝、化學合成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大腦功能運作。※補腦保健食品中的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照護大腦健康★B1:維持細胞基本代謝營養能量,維持大腦神經健康活躍。★B2:幫助細胞產生能量,分解代謝老廢物質。★B3:菸鹼酸的衍生物參與大腦細胞各種運作細節,包括抗氧化、代謝修復、以及訊息傳遞。★泛酸: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蛋白質成分,參與大腦脂肪代謝。★B6:有助於體內化學反應,促進大腦發育健康。★生物素:可轉換身體即大腦所需的能量,強化神經細胞傳遞。★葉酸:可以支持大腦神經健康,活絡神經傳遞。★B12:幫助健全發展神經系統,並可分解容易造成大腦負擔的蛋白質半胱胺酸。●補腦保健食品2:卵磷脂此外,有研究也支持卵磷脂經由消化過程,轉換成乙醯膽鹼後,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重要原料;適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神經傳導、預防老年失智。●補腦保健食品3:薑黃薑黃當中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一份研究裡已經證實,成分可以抗發炎,並減少大腦運作區塊的澱粉樣蛋白堆積,長期補充可以改善記憶專注力。●補腦保健食品4:咖啡因存在咖啡、可可裡頭的咖啡因,其實就是一種生物鹼,可以刺激大腦皮質醒腦。●補腦保健食品5:魚油研究普遍認為,魚油富含的DHA可活化大腦細胞、改善記憶,特別在2021年一份西班牙醫學研究指出,DHA 與大腦皮質厚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而有阿茲海默症遺傳風險的中年人攝取充足DHA,可以保護腦血管並有益大腦認知運作。保健菜單大公開!研究顯示這6種食物顧腦、減緩認知能力退化由於大腦認知結構複雜,思緒運作是靠著腦神經元互相傳遞訊息,才能進行一連串的思考、記憶與推理,其中龐大的神經系統需要B1、B2、B6、生物素、葉酸、B12維持機能健康運作,而麩胺酸、酪胺酸等營養則被用來當作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物,尤其麩胺酸常常被稱為「腦細胞食物」,身體補充富含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改善情緒與記憶力。台灣失智症協會蒐集臨床個案經驗,發現應該透過改善飲食習慣,像是補充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才能避免大腦營養失調。美國研究發現,可以補充含有20種以上關鍵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來幫助減緩認知衰退。補腦食物清單統整!這6種食物富含營養,照顧大腦健康!●補腦食物1:深綠色蔬菜》巨量維生素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芥藍、花椰菜等,富含茄紅素、花青素、黃酮類、多酚類,可以滿足腦部所需營養,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機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補腦食物2:綜合莓果》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綜合莓果當中,豐富的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可以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大腦神經元的傷害。●補腦食物3:堅果》B群核桃、腰果、胡桃杏仁等堅果,是優質B群維生素及油脂來源,有利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補腦食物4:深海魚類》Omega-3至於鮪魚、鮭魚、鯖魚、秋刀魚含有豐富Omega-3,當中的DHA和EPA可以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補腦食物5:雞蛋》卵磷脂雞蛋中的蛋黃含有豐富卵磷脂,可以活絡腦部,幫助思緒清晰。●補腦食物6:燕麥穀物》麩胺酸尤其是燕麥,富含了麩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磷、鎂、亞麻油酸等微量礦物質營養,堪稱「大腦糧食擔當」,可以提升腦部神經活力。上述補腦食物清單顯示,想要補腦必須靠多元完整的複方營養守護。而食物中的關鍵補腦營養—B群微量營養元素,各司其職,更是維持大腦機能運作的關鍵。有益大腦健康 解密「2大飲食術」的精準營養●飲食術1》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是最常被提到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這補腦邏輯其來有自。最主要的保健核心就是,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且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此外,也建議多攝取海鮮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哈佛醫學院更深入證明「地中海飲食」有益大腦的原因,表示在這種日常飲食習慣裡,可以幫助身體多元攝取重要胺基酸成分,以及維生素C、E及 B群,已經被證實對大腦有益。●飲食術2》APDQS飲食法現在衍生更新潮、從生活習慣改善起的「補腦」保健飲食法,大力推崇「APDQS飲食建議」(A Priori Diet Quality Score)。透過飲食營養質與量評分,建議增加水果、蔬菜、豆類,與低脂肪乳製品,以及堅果、魚類、適量酒精,同時減少油炸食品、甜點零食、高脂肪乳製品和含糖飲料。補腦時代來臨!透過補腦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全方位照顧大腦健康而至於哪一種食物對大腦認知健康最有幫助?醫學臨床研究並沒辦法單一佐證,只強調是「完整飲食習慣共同發揮作用」。因此,比起瘋狂攝取、補充特定營養,醫學專家更建議「攝取完整營養」。綜合維他命因含有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證實對腦部健康有益。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執行的COSMOS-Mind Study1臨床研究蒐集2,262名受試者回饋,證實每日固定補充「綜合維他命」,可以延緩老年人腦部認知退化。且這習慣持續3年後,估計可減緩認知衰退6成,該研究結果也被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雜誌》(Alzheimer's & Dementia)。而《Neurology》2期刊一篇研究長期追蹤營養對於大腦健康的影響,發現從25歲開始「吃得正確」,其大腦認知功能表現更穩定,連帶地記憶、專注、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更好。這些健康補腦觀念,在腦年齡提早衰老的現代更顯重要。世界衞生組織(WHO)認為「降低失智症風險」將是未來重要課題,因此在2019年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極力建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尤其,指南強調均衡營養,多攝取堅果和未加工的全穀物,像是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每天至少400克的蔬菜水果,並從深海魚類、堅果、酪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研究證實可促進腦部分泌營養因子,加強腦部神經的鏈結,有助於減少大腦退化。●補腦不腦補!尋求補腦保健食品時,需打破「以形補形」的大腦迷思由於思緒退化的原因很複雜,坊間總是開玩笑地說,「大腦老囉!要多補充銀杏、豬腦、核桃補腦!以形補形!」。當然,沒有研究實證這些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可見得「以形補形」的補腦保健觀念早已經落伍。特別是市面盛傳的「吃銀杏補腦力」一說,一般人常誤認「銀杏果」是補腦保健食品的極選,可以補腦、刺激活躍腦部神經。但其實銀杏果只是一般食品,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研究能證實銀杏果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頂多銀杏葉萃取有些槲皮素(quercetin)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註1:COSMOS-Mind Study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767註2:《Neurology》期刊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48450/PM-TW-CNT-23-00276
-
2023-07-02 醫療.消化系統
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因猛爆性肝炎過世!爆肝會引起猛爆性肝炎?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
編按:合庫金董事長林謙浩於7月2日過世,外傳林謙浩因身體健康因素凌晨病故,疑似猛爆性肝炎發作,上周前往榮總住院治療,今天凌晨不治,享年64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堯俐說,猛爆性肝炎好發原因為病毒性或酒精性肝炎,其中又以病毒性肝炎中的B型肝炎最為常見,再加上感染、壓力等外在因素,造成肝炎急性發作,這時往往只能「聽天由命」,或依病情需要立即啟動換肝程序。陳堯俐指出,猛爆性肝炎患者常已有慢性肝病,此時肝功能不佳,再加上感染、壓力、勞累或未定期服藥等外在因素,造成急性發作,症狀有黃疸、肝指數飆高。若猛爆性肝炎患者年齡較輕,肝功能還能支撐,病情是來得快、去的快,但年逾60歲患者,肝功能長期不佳,一旦出現大風暴,可能就無法承受,一次就倒了。● B肝患者為猛爆性肝炎的高危險族群● 應注意倦怠、疲累等症狀 延誤治療死亡率高達3至5成●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應定期檢查肝功能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常有人說累到「爆肝」,但肝臟真的會爆裂嗎?醫師表示,所謂爆肝應該是不容易,而是B肝、C肝等患者受到工作過勞、壓力大等誘發因素,造成肝臟細胞大量壞死,出現肝功能異常、急性肝衰竭症狀,而引發的猛爆性肝炎,平時應著重規律運動,適時紓解壓力和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預防猛爆性肝炎。猛爆性肝炎是什麼?引起猛爆性的原因有哪些國泰醫院消化內科超音波檢查室主任胡瑞庭說,正規猛爆性肝炎的定義,應該是沒有肝炎病史,但受到某些因素突然罹患肝炎,而出現黃疸等症狀,並於8周內出現肝昏迷,即是肝性腦病變情形,這在國內並不常見,主因是國內B肝、C肝患者多,因此多是亞急性的猛爆性肝炎,其中又以B肝造成的猛爆性肝炎為大宗。「俗話說病從口入,如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等成分的藥物,或中藥偏方,或有酒癮等,都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建維也說,國內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仍是受到A、B、C型等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確實以B型肝炎最為常見。蘇建維說,B肝引起猛爆性肝炎分為兩類:1.一是民眾帶有B肝卻常不自知,當身體疲累造成體內病毒活化,病情急性發作,此類患者年齡為20至50多歲。2.另一族群是肝炎患者經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但停藥後卻忘記追蹤,病情再次發作。胡瑞庭則在臨床上曾收治服用抗黴菌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的案例,為一名女性服用抗黴菌藥物治療黴菌,第一次治療沒有出現異常,隨後再次服藥,就出現猛爆性肝炎,還差一點死亡,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抗黴菌藥物,毒性愈來愈低,此類案例已不常見。此外,來路不明的草藥也一定要多注意,尤其是已有肝炎、肝硬化患者,務必不要服用,避免引發猛爆性肝炎。至於一般人常說「工作過勞、壓力過大容易引發猛爆性肝炎」,蘇建維說,這些都是誘發因素,還是要患者帶有肝炎、未定期追蹤、服用來路不明藥物等情況,才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肝功能失調導致全身出現問題 最嚴重肝昏迷蘇建維說,肝臟功能分為合成營養、代謝及排毒,如吃東西後,食物營養經腸胃道吸收,再由肝臟轉化成對身體有用的物質,而肝臟也負責代謝,將身體不需要的毒素排出體外,一旦肝臟幹細胞大量壞死後,肝臟即失去功能,猛爆性肝炎常見症狀有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皮膚出血、肝昏迷等,甚至使免疫力變差,增加感染機會,進而引發敗血症。蘇建維說,如肝功能失調時,體內膽汁排謝、代謝困難,而出現皮膚、眼睛等變黃的黃疸症狀,另肝功能失調無法製造白蛋白等蛋白質,當血液中蛋白質不足滲透壓改變,就會引起下肢水腫、腹水,而肝功能失調也會讓肝臟無法製造凝血因子,容易引發體內出血,甚至無法排除體內阿摩尼亞毒素。此時將陷入肝昏迷,肝昏迷又稱肝性腦病變,症狀為記憶力變差,並對人、事、時、地、物的判別能力減弱,隨著病程進展而出現意識型態改變,陷入昏迷。猛爆性肝炎治療方面,蘇建維說,可使用抗病毒藥物,同時針對症狀治療,如補充白蛋白等,若病情嚴重還需進行肝臟移植評估,因延誤治療死亡率高達3至5成。預防猛爆性肝炎 從這些事做起如何預防猛爆性肝炎?胡瑞庭表示,應先進行檢查了解自己有無罹患B肝或C肝,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目前政府針對45至79歲民眾,終生提供一次免費檢查B、C肝服務,可以多加利用。蘇建維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同時戒菸、戒酒,平時則要規律運動,適時紓解壓力及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雖然「熬夜傷肝」說法,目前於醫學尚無實證,但生活作息正常應可保持免疫系統完整性,對於避免肝功能失調應有幫忙。一旦出現倦怠、疲累、胃口不佳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針對有B、C肝炎病史或酒癮等,應定期抽血、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功能指數是否有異常,便免日後出現肝癌或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病史患者應每6個月檢查一次,已有肝硬化者應每3至4個月檢查一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1 醫療.精神.身心
8旬老翁60年沒閉眼睡覺!精神醫曝致命原因:「這疾病」導致,會活不下去
外媒「timesnownews」報導,越南一名80多歲男子泰玉(Thái Ngọc)自1952年以來,60年來沒有閉眼睡覺過,疑似罹患永久性失眠症。但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不可能一個人60年沒睡覺!」只要3至5天沒有睡覺,腦部廢物無法排除,認知功能將會出嚴重差錯,且身體狀況很糟,根本無法正常運作,「甚至活不下去」。60年來沒有閉眼睡覺 原因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根據「timesnownews」報導,泰玉(Thái Ngọc)自1952年以來,60年來沒有閉眼睡覺,但經醫療人員檢查,他沒有因為缺乏適當休息,而產生任何生理或健康上的影響,而他稱不記得上次闔眼睡覺是何時,醒著時都在工作,白天務農、晚上釀酒。有旅遊Youtuber赴越南探訪他,認為他無法入睡原因,可能是1955年至1975年在越戰中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邱南英表示,睡眠是擔負人體復原疲勞、重整認知的重要功能,因為身體會產生廢物,體內廢物是由腎臟排掉、透過血液運作,而腦部也會產生廢物,則從腦脊髓液系統進行排除。若剝奪人的睡眠 根本無法生邱南英表示,有研究顯示,若剝奪一個人的睡眠,將影響其身心狀況,甚至把一個人關在暗室中、無光線幾天,一樣會崩潰。人的睡、醒是晝夜節律問題,生物體必須配合大自然運作,如果沒有配合,根本無法生存。他說,「沒閉眼不代表沒睡覺」,或許越南這名個案有打盹、或是片斷性睡眠,已經足夠支持他的生理需求,只是家人不知道。邱南英指出,民眾想要了解自身的睡眠狀況,可以透過腦波檢查(EEG)判讀,包括清醒、想睡覺以及淺睡、中睡、深睡、快速動眼期的睡眠狀況,人的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REM)與非快速動眼期(NREM),非快速動眼期約佔睡眠時間75至80%,主要恢復疲勞,而快速動眼期則恢復統整認知功能、促進記憶力。有別過往稱睡眠障礙,現行大多改稱「睡醒障礙症」。邱南英表示,睡眠問題原因有100多種,光是失眠症就有不同分類,相當複雜,因此無論睡覺、醒著都得綜合判斷,民眾至睡眠中心接受檢測,約需要一周時間搭配儀器監測,才會準確找出原因。他提醒,年長者因老化關係,要少進入深睡,大多只有淺睡或中度睡眠,容易有片斷性睡眠問題,與記憶力不好也有關係。7至8成的精神科疾病 都有睡醒障礙症「PTSD的確有可能造成失眠。」邱南英表示,7至8成的精神科疾病都有睡醒障礙症,包括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焦慮性疾患等,除了藥物治療外有時也需要行為治療介入,如果是PTSD患者,則需確認他現在有哪些症狀,因為PTSD患者常做惡夢、會閃躲很多事、也會對部分事物過度敏感,且精神狀況不佳,另外人際互動、職業功能、社交應酬、興趣嗜好等都會影響。延伸閱讀:.改善失眠睡前不能吃什麼?吃什麼食物可助眠?一次看懂如何能睡得好.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吃安眠藥會失智嗎?每日睡少於7小時反加速大腦老化!5招減少睡眠障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30 失智.大腦健康
想讓大腦維持健康?營養重點大公開!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最周全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65歲以上長者每4位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許多研究發現,補充銀杏、魚油、B群、DHA,有助腦部健康,日前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補充綜合維他命有助認知、記憶力、行為執行能力等,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彥安指出,腦部結構複雜,需要多種不同營養素,若要預防失智,應以綜合維他命為優先,才能緩解認知衰退。林彥安表示,失智症並非一瞬間形成,而是慢慢轉變過程,大腦內佈滿腦神經、細胞,不同區塊所需營養不同,並非單一營養素就能提供整個大腦需求。大腦認知包括記憶力、執行力、辨識力、語言力與自控力等功能,宛若房子有鋼筋、水泥、管線組成,隨時間而老舊,若未修繕,功能將每況愈下。研究顯示,隨年紀增加,大腦認知功能在40至50歲開始有退化現象,且能改善認知障礙的藥物治療有限,加上民眾容易忽視病徵,導致難以減緩惡化速度,醫師也提醒,民眾常有三大迷思錯失延緩,包括覺得自身離失智還很久、以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只補充單方營養素。不少人誤認失智是正常老化,林彥安表示,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同齡的人進程更快。且因認知功能退化中的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若誤將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下降等徵兆解釋為單純的正常老化,恐錯失到相關門診進行諮詢與治療的黃金期。根據最新研究,營養是保護認知退化的因素之一,因失智症初期症狀可能影響情緒,甚至降低社交意願,若營養充足、有好體力,將有良好精神從事社交。林彥安說,從40歲開始就可能浮現失智徵兆,若未及早發現,等到發現認知功能受損時,嚴重、惡化速度恐加劇。要減緩認知衰退,民眾要好好保養大腦認知,包括完整營養攝取、多社交、多運動。
-
2023-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痛經驗看見療癒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課程助教申請表單中,我看到了一門醫學系的選修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進一步搜尋授課大綱,我看到了吸引我目光的一段話:「使學生瞭解『存在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與『醫療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edicine)的理論特色、主題與方法,並藉此理解與考量不同受苦者的存在處境、生命經驗、主體性以及社會文化脈絡,進而為照顧與療癒的樣貌開創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發展更為貼近病痛與苦難的人性化照顧。」因此,我決定詢問雅萍老師能否接受旁聽,看看這門課究竟可以帶給醫學生什麼,又可以帶給我什麼呢?感動開啟了療癒的大門我是一個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大學畢業前兩個月確診,有別於相同疾病的病人,我有著不一般且崎嶇的病程,在短短兩年內除了化療,我更經歷了放射線治療、二線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雖然治療過程中,我是一個讓醫護人員印象深刻的樂觀病患,但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生病這件事。因為罹病與治療讓我原本的人生計劃亂了套,我在短時間內胖了20公斤,記憶力與體力明顯下降。除了接受自己被打亂的生活,更要在鏡子面前熟悉這個變醜變胖的我,此外最讓我感到心累的是:我身體的不適與心中的疲憊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即使在樂觀的外表下,醫護人員總說我很正向、積極,但心中總有一股說不上的疲憊。一直以來,真正能給我安慰的是我的主治醫師,她總是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要我不要放棄原先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規劃。面臨病情的各種發展,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總是跟著我一起哭、一起笑,過程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醫師是真的在「理解」及「參與」我的人生。他們不只是醫事人員,而是跟我一起面對人生難題的夥伴。在踏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這門課後,無論是我原先無法解釋的無力感或是醫師在我心中的意義,彷彿一切都有了解答。我內心那一直無法敘說的無力感,其實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理論或解釋,而是立基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脆弱的」。一直以來倔強的我,即便生病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脆弱的或感性的,但從雅萍老師嘴裡說出,我似乎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為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而不是因為我太過不堪一擊或是內心不夠堅強。對我而言,我似乎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開始對疾病中的自己有多一些了解;而醫師在我心中的分量,奠基於醫師願意聆聽我的分享,以及願意「肯定」疾病帶給我的人生衝擊是存在且是重要的,亦即醫生知道生病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個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對於未來的不安及不確定性。課堂中雅萍老師說明現象學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第一視角及其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而醫療現象學即是從病人的主觀視角探討其病痛經驗。那節課我內心澎湃,全身起雞皮疙瘩,眼眶時不時泛紅,原來有一門醫學系的課程,是在認真探究「我」身為病人的感受,讓這群未來可能成為醫生的孩子們更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以及意識到疾病對於病人而言不僅僅是個「疾病」這麼簡單的問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群醫學生用滿滿的熱情跟專注參與這一門醫學人文課程,並透過課程互動,嘗試將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用在某些人生經驗或是故事當中,我彷彿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醫生,他們正在學習一門除了醫學科學以外的內容,而這一門人文課程對於醫病之間的意義,並不亞於自然科學所要探究的致病因子及病理。我身為一個病人,在這門課可以貢獻什麼呢?我是不是能把上課的內容跟我個人的醫療經驗相對應,呈現給學弟妹們知道呢?這似乎是我同時身為病人及旁聽生,可以回饋給大家的。因此,我用約莫10分鐘的時間,把疾病帶給我的衝擊,以及當初我的醫生是如何鼓勵我的情境與對話,分享給這群眼神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孩子們。我想告訴大家,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或是故事而已,而是醫療現場真的需要應用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這如何影響病患對於醫師的信任與感動。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以各種理論支撐並說明過去我難以闡述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有了解答,充斥在我心頭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而這些感動讓我感受到了某種層面的「療癒」(healing),原來當自己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suffering)可以被解釋及敘說時,通往療癒的大門才被開啟,我甚至開始期望透過這些療癒的過程,能進一步學習與疾病和解,讓自己的就醫經驗「真正的」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林雅萍(2020),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7 養生.聰明飲食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這樣吃,腦袋更清晰
民眾注重護腦,希望腦袋清晰,多會吃許多有利於腦的食材,不過難免也會吃進許多「傷腦筋」的食物。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有害於腦的食物、以及有利於腦的飲食模式,更有助養腦! 防腦霧、失智症等腦風險,常見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 嫚嫚營養師指出,日常常見有害於腦的食物可包括人工反式脂肪、添加糖、精緻碳水化合物、超加工食物、酒精、高飽和脂肪等,這些都容易對身體造成長期發炎狀態、傷害全身,包括腦部。若長期攝取可能漸漸出現腦霧、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起伏大、甚至增加失智症風險。 人工反式脂肪:常見於各類人工食物當中,有別於牛、羊等動物的屬於短鍊的天然反式脂肪,人工反式脂肪屬於長鍊、易堆積在人體內、難以代謝,除了發炎反應也會造成心血管健康問題。 添加糖:如含糖飲料、各種甜食等,易引起較高的發炎反應、氧化、破壞身體組織等,且也容易形成糖上癮、依賴性,使得身體長期發炎,這也是為什麼手搖飲常讓人一周不只一杯。 精緻碳水化合物:除了添加糖,主要容易影響健康的也包含各類零食、餅乾、蛋糕等,過量攝取易使血糖大幅波動影響腦部,除此之外也容易形成肥胖、三高、代謝症候群等問題,這也更進一步傷害血管、心腦血管。 超加工食物:如一般的洋芋片、汽水等看不出原本天然樣貌的食物,可說是全天然的垃圾食物,大多僅有糖、鈉、熱量等使身體發炎、氧化的人工成分,沒有其他助腦、助身體的營養。 高飽和脂肪:包括紅肉,以及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紅肉雖然也有其營養,但非必須,且過量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高加工肉品常見營養被破壞、高鈉、高糖等有害人體的人工添加物。 酒精:對腦部是直接的傷害,因此可見酗酒者精神、情緒、思考狀態都普遍不佳。就連過量紅酒也是傷害高於健康,地中海飲食中也有不少專家認為適量紅酒是為了身、心健康平衡。 護腦飲食需培養長期習慣,麥得飲食這樣吃腦袋更清晰! 嫚嫚營養師表示,日常想透過飲食護腦,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吃什麼可以有利腦部,而是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有助於腦,差異在是否長期攝取,像是麥得飲食就是對於腦部、身體健康非常有利的飲食習慣。 麥得飲食的主要重點、關鍵食材在於綠葉蔬菜,如青江菜、地瓜葉、羽衣甘藍等。莓果類,如草莓、藍莓、覆盆莓等。堅果類,如核桃、胡桃、杏仁等。特擊初榨橄欖油則做為主要食用油。全穀類可選糙米、蕎麥、燕麥等。豆類及禽肉類則如黃豆製品、黑豆、雞肉等。魚肉類可選鯖魚、鮭魚、鰹魚等。據研究,這樣的飲食方式可減緩腦部衰老約7.5年,長期執行更可降低53%阿茲海默症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白飯雖然也有其營養,但相較之下全榖雜糧更富含膳食纖維等營養,可幫助腸道菌叢健康,而腸道健康也會影響腦部,醫學稱「腦腸軸」,因此澱粉多鼓勵以非精緻澱粉的顴骨雜糧類為佳。 《延伸閱讀》 .防失智、防腦霧怎麼吃?營養師推麥得飲食,紅肉真的別吃太多! .15種養腦、補腦食材!營養師:充分咀嚼更助增強記憶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6-23 養生.人生智慧
從吃飯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專家揭秘「12型吃飯人格」,你是哪一型?
你是否曾經想過,觀察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竟然能揭示他們性格的秘密?一頓飯局中的「12種飲食習慣」讓你大開眼界!生活觀察家會驚訝地發現,吃相是如此豐富多變。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揭示,從一個人吃東西的樣子,竟然可以看出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好不好?包括環境衛生觀念、服務他人態度、生活作息紀律、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雖然觀察別人吃東西極具趣味,但別忘了尊重他人,避免過度打擾他們的用餐氛圍。1.小口小口慢慢嚥,注重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人生觀吃東西習慣細嚼慢嚥的人,喜歡小口小口地品嚐食物的滋味。不管是基於養生的考量,或是牙齒不夠健康,還是想表現紳士淑女的風範,都給人小心謹慎、動作緩慢的印象。喜歡慢慢吃東西的人大多非常注重過程。談戀愛時,他們主張交往過程比結果重要;闖事業時,他們強調做事過程比結果重要;養小孩時,他們認為成長過程比成績重要。注重過程的人最怕遇到急驚風型的人,會讓他們的人生節奏整個亂掉,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2.急人急事急吃飯,狼吞虎嚥型的人和細嚼慢嚥型相反的便是狼吞虎嚥的人。他們有些是從小吃東西的速度就被訓練得很快,有些則是後天環境造成的,例如不少男生在當兵的時候,若是吃得太慢,就會因搶不到食物而餓肚子,不知不覺養成狼吞虎嚥的習慣。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多半做事情的速度也很快。就像看到食物他們只想趕快吃完,而不會慢慢品嚐食物的滋味一樣;碰到事情他們也只想立刻完成,而不會細細體會其中的甘苦。久而久之,他們的人生就會變得只有目標,而沒有過程。不少吃東西速度很快的人都屬於A型性格,不妨自我覺察看看。3.邊吃飯邊充電追夢路,A型人奮鬥不浪費時光習慣邊吃飯邊看書或滑手機的人,很多都擁有強烈的企圖心,也有A型性格傾向,常常會一心二用。他們無論看的是休閒娛樂的書或是正經八百的書,都會給人「吃飯不忘充電」的印象,但當頭腦塞太多東西的時候,會連帶的「專注力」跟「記憶力」也會跟著下降。倘若進一步探索何以他們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資訊,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許多等待實現的夢想,為了能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夢想,他們要善用每一分每一秒。4.禮儀至上的人控餐桌,同桌嚇破膽吃飯如針刺適度的餐桌禮儀,會讓人覺得優雅而有教養,但若太過注重,則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不自在。禮儀至上的人最看不慣同桌吃飯的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沒有人欣賞他們得體的氣質,內心更會陷入「要不要糾正對方錯誤動作」的矛盾中。其實,不只他們吃得難過,跟他們同桌吃飯的人更是如坐針氈,甚至有些人緊張到怎麼拿筷子和刀叉都忘了。非常重視禮儀的人,多半也很重視外表、講究形式,和這種人相處,最好從吃相、裝扮到禮物都不要太過隨便,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尊重主人和場合」的印象。5.杯盤狼藉現場善後救火忙,口腔期盛宴同桌苦不堪和禮儀至上的人用餐可能會讓人感到壓迫,但和動作粗魯的人用餐則可能會變得忙碌不堪,尤其是他們經常不小心把食物掉在桌子上或者打翻飲料。這樣的用餐習慣不僅會讓用餐環境變得一片狼藉,也會讓用餐的人感到不舒服。和這樣的人用餐,常常需要一邊整理善後,一邊和他們交流,讓人感到非常疲憊。這樣的用餐習慣反映了對方的用餐習慣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還沒有學習好如何自己拿餐具吃飯,需要別人在旁整理善後。6.美食滿足幸福綻,食慾不振苦悶鳴有些人能夠從食物中得到快樂,吃什麼都好吃,享受品嚐美食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也會延伸至生活中,讓他們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幸福感。相反地,對長期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的人來說,則是吃什麼都不好吃。經常性食慾不好的人,多半較容易緊張,他們無論是體質或個性均屬於敏感型,對未來的發展傾向過度擔心,任何狀況都會搞得他們緊繃焦慮、食不下嚥。7.腸胃鬧鐘響準時吃飯王,生活按表操突發亂套慌準時吃飯的人腸胃就像定時鬧鐘一樣,一到吃飯時間就會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一旦超過時間還未填飽肚子,他們就會顯得心神不寧、坐立難安,甚至有些人會因此變得暴躁易怒。除了解決民生問題要準時外,做其他事情也都有一張時刻表:幾點上廁所、幾點洗澡、幾點上床睡覺,凡事皆按生理時鐘的指示進行,最怕碰到突發狀況,把既定的作息全部打亂,這樣他們便會手忙腳亂。8.無底胃狂食者,零食撫慰心靈戰士有些人總是忍不住想吃東西,即使已經很飽了。這種習慣往往源自於他們想要透過吃東西來舒緩情緒。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自制力通常比較差,嘴巴上說要減重,卻又忍不住猛吃零食。要戒掉貪吃的習慣,必須先找出引起嘴饞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缺乏目標、缺乏安全感、工作壓力或人際關係失和等等。如果僅是一味克制食慾,一旦欲望反彈,作用力可是相當強大的。9.暴飲暴食達人,胃藥隨身帶除了嘴饞想吃東西的狀況外,還有些人則是屬於大食客型,大吃大喝毫無節制,無論食物好不好吃,或喜不喜歡吃,都能一掃而空。通常暴飲暴食的人都有縱慾的傾向,對食物過於依賴,非要吃到「撐破肚子」才會停下來,甚至於有的大食客會隨身攜帶胃藥,以防消化不良。10.節食達人秀食譜滿腦袋,卡路里計算無敵手身邊不少朋友都是節食專家,不僅對每一樣食物的營養成份瞭如指掌,連卡路里多少都如數家珍,常常一邊吃飯一邊分析,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既然擁有這麼豐富專業的知識,何以還需要不斷節食?深入了解之後才曉得,雖然努力充實與食物相關的學問,也積極進行節食計畫,不過達到目標後,他們就會鬆懈下來,很快就再度復胖,又得重新開始控制飲食。11.飲食順序背後的性格特質朋友和太太在約會時出現了有趣的插曲。太太總是將好吃的食物挑出來放在盤子的一角,而朋友就會幫忙吃掉,以免食物浪費。直到有一天,太太告訴他,其實她喜歡先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再享用,這才讓他們發現自己的吃東西順序完全相反。而他們不只是吃東西的順序相反,就連做事的順序也相反,朋友喜歡先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屬於先甘後苦型;而太太則先處理自己最討厭的事情,屬於先苦後甘型。12.飲食強迫症患者的日常,一餐飯十次咀嚼秩序至上每個人對於飲食和進食順序的要求都不同。有些人必須按照順時鐘的方向進食,有些人則是依照食物的顏色排放,還有一些人則有特定的咀嚼次數要求。這些人對於秩序和細節有極高的要求,這種特質可能屬於強迫型人格傾向,必須嚴格控制每一個步驟,完美規劃好每一個細節,人格特質偏僵化、固執、沒有彈性,並且會對人際關係和生活功能造成困擾,因此可能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團隊的協助。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從手指可看出性格?國外研究:「食指和無名指的比例不同」看出你是哪3種人.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別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焦點.用藥停看聽
降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會致認知下降、記憶混亂嗎?研究這麼說
讀者Mr. R在2023-5-25 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我有關他汀類藥物是否會造成認知下降的問題。由於他的來函很長(相當於我這個網站一篇文章),所以我就只拷貝重點如下:林教授您好,來信是想請問有關於膽固醇藥物副作用的事情。我拜讀過您的膽固醇相關文章,深感受益。而我的心臟科醫師也希望我降低膽固醇,因為我的LDL 一直在140~150左右 (我目前30初頭)。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可能發生了罕見的認知下降、記憶混亂的副作用,然而這樣的副作用發生機率應該是很低的,據我醫師所稱,理論上是接近1%,臨床上接近2%。最後寫這麼一篇真是打擾到您,但我想我會先聽取其它科醫師的建議。飲食控制(部分澱粉改為燕麥)、多做有氧運動(將單車改為慢跑)、好好調整作息為主。其他科醫師告知LDL如果在160以內,應該先改善飲食、運動、作息為主。藥物應該現階段只是輔助用。我想我還是會尊重心臟內科醫師的建議,等待下次回診與他討論。只是不知道林教授您覺得真的有這樣的副作用嗎?抑或是我想太多?我到公共圖書館PubMed用statin和cognitive做搜索,搜到1106篇論文。最早的一篇是1994年發表的Do cholesterol-lowering agents affect brain activity? A comparison of simvastatin, pravastatin, and placebo in healthy volunteers(降膽固醇藥物會影響大腦活動嗎? 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安慰劑在健康志願者中的比較)。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雖然這兩種藥物都能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但與安慰劑相比,在健康志願者長期服用 4 週後,它們對腦電圖誘發電位、情緒、睡眠或認知能力均未產生顯著影響。」最新的一篇是今年發表的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tatin pleiotropic effects(了解他汀類藥物多效性的分子機制)。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數十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能發揮其他跟減低膽固醇無關的作用,稱為多效性,這已成為科學界爭論的話題。雖然一些文獻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斑塊穩定性、減少炎症和血栓形成、減少氧化應激並改善內皮功能和血管張力,但其他研究則表明潛在的有害多效性作用,例如肌肉相關副作用、糖尿病、出血性中風,和認知能力下降。」最新專門討論「他汀類藥物和認知功能」的論文是去年發表的Statins and cognition: Modifying factors and possible underlying mechanisms(他汀類藥物和認知:修改因素和可能的潛在機制)。我把要點整理成下面4段:他汀類藥物對認知功能是有利還是不利影響仍在爭論中。然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 2012 年的他汀類藥物處方信息中宣布了可逆的記憶力減退和混亂的輕微副作用。矛盾的是,最近的調查顯示,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語言、工作和邏輯記憶等認知功能,並減少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解釋之一是,許多關於他汀類藥物認知益處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是因為研究設計的異質性,即認知測試的可變性和小樣本量。另一個解釋是,患者的潛在狀況不一致,例如,創傷性腦損傷、腦震盪、憂鬱症、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體重指數、糖尿病、心絞痛、體力活動、睡眠時間、吸煙和飲酒習慣。最重要的是,每種他汀類藥物對認知功能都有不同的影響。因此,應單獨檢查每種他汀類藥物,而不是作為一個組(即親脂性藥物與親水性藥物)或一起檢查。哈佛大學在2021-10-1發表Do statins increase the risk of dementia?(他汀類藥物會增加患癡呆症的風險嗎?)。它的副標題是: 研究正負雙方皆有,但顯而易見的是,他汀類藥物對需要它們的人的益處通常大於風險。這個副標題裡有個關鍵詞,那就是「對需要它們的人」,也就是「有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從這位讀者的長文來看,他並不是高風險的人。事實上,不只是「他汀類藥物是否會影響認知功能」是不確定,縱然是「LDL是否會影響心血管功能」也還是有爭議。我在去年四月和十月分別發表高膽固醇的健康人和靠吃藥打針來降低LDL是值得炫耀嗎。四月的那一篇指出台灣有一位名醫製作影片頌揚高膽固醇,而十月的那一篇則指出另一位名醫靠吃藥和打針來無底線地降低膽固醇。由此可見,縱然是在名醫之間,光是對於是否應該降低膽固醇,就已經有非常不同的意見了。十月的那篇文章在結尾說:『更重要的是,用吃藥打針把LDL降到25,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什麼其他風險?反過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不用花一毛錢,但卻已被證實,除了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外,還能減少糖尿病、失智症、和骨質疏鬆的風險。』所以,我同意這位讀者所說的「應該先改善飲食、運動、作息為主。藥物應該現階段只是輔助用」。原文:他汀類藥物會造成認知下降、記憶混亂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什麼時候吃?飯前還是飯後吃?「魚油」副作用及服用注意事項一次看
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魚油富含Omega-3,由以DHA和EPA組成,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不少民眾會選擇日常服用魚油當保健食品,對於魚油,大家常見QA有:魚油什麼時候吃?建議早上吃、晚上吃還是睡前吃?魚油有副作用嗎?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本篇將解答您所有疑惑。魚油成分組成魚油主要保健成分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Omega-3由DHA與EPA組成,具有極佳抗氧化、抗發炎之效果,但身體分布組成及保健功能各不相同。●DHA:具有保護腦神經及視神經、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孕期及產後營養、活絡思緒等作用。●EPA:具有促進新陳代謝、輔助改善憂鬱症、改善乾眼狀況、、改善血脂肪等作用。魚油功效和好處有哪些?根據《微笑藥師網》發文指出,Omega-3雖然可以減少血小板凝集、避免血栓產生,但是如果攝取過量Omeaga-3,易導致Omega-3和Omega-6比例失衡,反而降低血液凝結及細胞發炎的防禦能力,藥師建議Omega-3與Omega-6維持1:1平衡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瞭解上述魚油成分組成後,魚油功效如下:1. 保護腦神經或視神經DHA可以通過血腦障壁並抵達腦神經及視神經,為神經細胞膜重要的主成分之一。如果想要保護腦神經/視神經及孕期/產後補充營養,挑選DHA為主的魚油較合適。2. 提升記憶力、反應速度,提供腦血氧含量根據文獻指出,健康成人每天補充DHA、EPA,有助提升認知與記憶力、反應速度,並提高腦血氧含量。3. 改善乾眼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700-3,000毫克DHA+EPA助改善眼乾狀況,並且補充劑量愈高,改善效果愈明顯。但是《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Ophthalmology》發表的研究顯示,每天補充1,000毫克 Omega-3脂肪酸無法降低乾眼症的發生率。4. 改善血脂肪補充足量的DHA或EPA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但針對心血管保健,EPA保健效果優於DHA。5. 輔助改善憂鬱症Omega 3含有DHA和EPA,可以強化大腦細胞膜及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改善情緒控制。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者,可挑選EPA含量較高之產品,有助情緒穩定。目前《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建議:抗鬱藥物與Omega-3脂肪酸合併使用、選用單方EPA或EPA>DHA的複方組合魚油配方、及每日建議劑量為含有1-2g EPA之配方。6. 抗發炎魚油成份,除了omega-3還有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魚油濃度愈高,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占比就愈低,對身體負擔就愈少,抗發炎效果愈好。Q1、魚油什麼時候吃?可以空腹吃嗎?魚油Omega-3為脂溶性營養素,可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提高吸收度,建議在飯後吃魚油較有效。如果想要空腹服用,微笑藥師建議搭配含有肪脂酶的產品,可有效增加魚油的吸收度。Q2、魚油有副作用嗎?魚油副作用包含胃部灼熱感、脹氣、腹瀉、噁心與嘔吐等,然而飯後食用魚油可減低副作用發生。服用魚油可能有增加出血風險,也有降血壓的效果,因此建議以下族群應諮詢醫師後再進行服用:1. 凝血功能問題2. 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抗凝血藥物等3. 懷孕30週以上也建議避免4. 術前2週暫停使用5. 有魚、蝦過敏者Q3、可以跟維他命C一起吃嗎?維他命C為水溶性,空腹或飯後都可以補充,若想和搭配魚油一起服用,可選擇飯後補充。魚油主要功能為降低發炎反應,可與藥品及保健食品搭配使用,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0-500毫克Omega-3,心血管疾病患者則建議每日補充1000毫克。Q4、魚油可以咬破嗎?若魚油為腸溶劑型的膠囊,建議不要咬破;若是一般膠囊,則可以咬破服用,膠囊咬破與否,不影響omega-3吸收率,但咬破膠囊時,若魚油未經除臭/脫臭處理,可能會滿口腥味。若膠囊顆粒太大不易吞服,可將魚油擠入牛奶或其他液體食物中食用。Q5、可以從食物攝取Omega-3嗎?一定要吃魚油嗎?一定要吃魚油嗎?「多吃魚」可不可以?根據《微笑藥師網》解釋,吃魚能攝取到Omega-3不飽和脂肪、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但高溫料理,Omega-3 油脂易變質,建議魚類理想料理方法為清蒸。此外也要考慮購買魚類是否新鮮、安全,以及是否符合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污染等檢驗標準。【參考資料】微笑藥師-2023魚油挑選攻略與市售產品評比微笑藥師-魚油怎麼吃才對?每日穩定補充是要點【延伸閱讀】 蹲下再站起來會頭暈,其實不是貧血!一次搞懂貧血的6大錯誤認知
-
2023-06-21 養生.聰明飲食
高齡長輩可以吃粽子嗎?營養師授「6原則」健康安心過端午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端午節即將到來,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應景。然而家有高齡長者常面臨兩難的情況,既期望可以盡情享受節慶飲食,又希望兼顧疾病的控制,如何健康又安心的共度佳節?不妨參考以下的作法。一日一顆淺嚐即止傳統鹹粽有糯米、五花肉、蛋黃等食材,因各地粽子種類不同則食材可能有魷魚、香菇、蝦米等,再加入調味料,通常油脂、鹽分及熱量皆不低;甜味粽子內餡包裹豆沙或棗泥,同樣含有大量的糖分、油脂,此外粽子普遍缺乏纖維質,不容易消化。粽子中鹹蛋黃、蝦米等海鮮類膽固醇含量高,1顆鹹蛋黃的膽固醇大概200毫克,已達到每日攝取上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須留意整日吃進的分量,例如自己包粽子可用半顆鹹蛋黃即可。有慢性病、消化機能不佳的長者,一日一顆約拳頭大的粽子,取代其中一餐正餐的主食,不僅份量剛好,也不易產生影響健康的問題。小口進食好安心長者隨著年齡及疾病或身體功能退化因素,常有牙口不佳、吞嚥障礙等情況,有中風、失智、頭頸癌手術、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家人或準備者,須注意粽子的食材中若有下列特性,容易造成哽噎的危險,例如圓顆粒狀、黏性高,以及乾而易鬆散的食物。圓顆粒狀食物:栗子、堅果如花生等;黏度太高食物:糯米;乾而易鬆散的食物:蛋黃。長者吃粽子時,照顧者注意各類食材的質地是否適合,並分切成小口進食,以減少嗆咳的危險。細嚼慢嚥助消化粽子所使用的米為糯米,糯米含有支鏈澱粉,支鏈澱粉不易消化,使胃排空較慢,加上粽子大多含油量高,因此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對有潰瘍、膽結石,或是消化機能較差的人更需注意。進食後需要至少15至20分鐘後,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接收到由胃部傳遞的飽食訊息,這時候大腦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若狼吞虎嚥容易造成過量進食。 因此用餐時每口飯菜咀嚼至少20下,用餐時間至少20分鐘,可避免消化不良增加身體負擔。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粽子要充分加熱變軟之後再吃,因為糯米的澱粉未加熱時口感硬不易消化。同時須避免睡前或晚間吃粽子,以免脹氣不適、刺激胃酸分泌或排空緩慢而影響睡眠。搭配蔬果控熱量糯米與白米比較,相同體積時糯米比白米重量更重,表示糯米可攝取的份量比白米略少,因此糖尿病或控制體重者,可找與平日所吃飯量大小相似的粽子,可控制熱量,避免血糖升高。若肉粽比較大顆,可以與親友分食。食用鹼粽可沾代糖取代砂糖或蜂蜜,口感不減,可以減少攝取多餘的糖分。吃粽子時取代正餐主食,因此務必搭配蔬菜與水果,例如可準備蔬菜份量與粽子相同份量,炎炎夏日例如:燙青菜、涼拌小黃瓜、竹筍湯等,餐後搭配拳頭大的水果,小番茄、奇異果、葡萄、木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自製粽子想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可利用胚芽米、薏仁、紅豆、芋頭或地瓜取代糯米,甚至是時下最夯的紅藜麥都是不錯的選擇。品嚐原味穩血壓許多長者因隨著年紀,味覺、嗅覺感覺降低,用餐時習慣拌湯汁,吃粽子淋上醬料例如甜辣醬才夠味。粽子其實大多調味充足,不太需要另外沾醬,除了能品嚐到粽葉清香和米飯原味,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鹽分的攝取量。尤其患有高血壓、有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或肝臟腹水者,更須注意。除了減少沾醬,自製粽子時,滷製豬肉增添八角與白胡椒等風味,加上利用香菇、蝦米、蒜頭等材料有提味的效果,不用沾醬也美味。健康動滋動享受美味的粽子後,不要忘記增加活動把熱量消耗掉。活動量少的長者,初期以縮短靜態活動時間,例如坐著看電視,可以改成看電視時起身做體操。擬定運動計畫,例如做出一週的功課表,週一操場走四圈,週二公園打太極拳…,多樣化的活動讓運動變得有趣、容易執行而且能持續。日行萬步有益健康,長者一天要走幾步?少活動者可從4,000步為目標,漸進式的增加,也可以一日分多次完成,體力好的一日6,000至7,000步對於健康就有效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例如:散步、跳舞、園藝、游泳、瑜珈、太極、走路、腳踏車、家務勞動、各種球類運動等,甚麼是「中等費力」的運動?舉例來說,運動時感覺有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若健康狀況不佳之長者,身體活動前可先諮詢醫師,選擇較適合的活動程度。「久坐會生病,要活就要動!」,維持運動習慣,除了延年益壽,預防及延緩疾病發生,更能強化骨骼、肌肉及記憶力,減少失智症、肌少症…各種好處,鼓勵長者現在開始動起來。營養師的叮嚀面對節慶及聚會時仍能保持平常心控制飲食並淺嚐即止,搭配適量蔬菜、水果,將健康均衡的飲食融入佳節當中。您也可以盡興享受年節的氣氛,過個健康無負擔的端午節。 延伸閱讀:.吃粽子難消化又容易脹氣?一張圖看懂粽子搭配那些食物助改善.端午包粽子的餡料要注意哪些問題?一圖看懂如何避免食安危害.北部粽、中部粽、南部粽哪裡不一樣?一張圖看懂各式粽子熱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退休力.自在獨立
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他花10年協助老母退休!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最好50歲開始準備」
投入長照領域近30年,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看過不少職場強人,退休後鬱鬱寡歡,人生變得不幸。為了不讓經營自助餐的母親步上後塵,他花10年溝通協助,終於讓母親在79歲時甘願收店,迎接種菜新生活。 「成功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林金立說,在少子化的無緣時代,老後首當其衝的是當職場價值不再,一個人該如何面對孤單?「怡然自得的黃昏人生,不是老了就會自然發生,必須在50歲時提前準備,但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觀念。」 林金立專攻社福和長照領域,他讀大學時父親去世,一家生計全靠賣自助餐的母親扛起,他畢業後草創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送餐到宅的便當就是出自母親的好手藝,所以他明白,便當店對母親來說,不只是一盤小生意,更是人生價值所在。 不勉強勸退,讓老母自然轉換 因此當母親70歲後體能漸衰,遇到員工離職還要開店硬撐時,他和哥哥也沒有勉強她退休,而是輪流幫忙,尊重母親「做到不能做為止」的想法。 「鄉下人沒有退休這件事。我們勸了快10年,直到去年她79歲動手術元氣大傷,感嘆身體『不比從前』,我們趕緊把握機會再次勸退,同時告訴她退休不是結束,而是人生職涯的轉換,她才願意。」 捨不得自助餐店,是母親當初不願退休的一大原因。「店要收時,家人們陪她花了一些時間整理器具、清算貨款、通知老顧客,這個過程對她來說很重要,像徵人生舊階段的告別,讓她沒有牽掛。」 店收後,媽媽展開新生活,上午去長照站和街坊鄰居聊天,下午回來睡午覺,午後去「開心農場」忙碌。家人特別設計架高植床,讓她不用彎腰種菜,並且交代想吃的青菜,讓她去傷腦筋要怎麼種。 找到生活節奏,才能成功老化 退休後兩個月,有一天媽媽主動跟林金立說:「你不用擔心,我已經習慣了。」他聽了很感動,他知道媽媽能夠這麼快就適應老後生活,除了這些安排是親子共同討論出來的,也是母親想要的,不是單方決定。更重要的是,新生活節奏和退休之前差不多,而且她能夠自主、有成就感。 林金立說,退休後三不五時環遊世界、找朋友打爾夫球的生活,不是社會常態,絕大多數的人離開職場,可以追求的是和過去差不多的生活節奏,日子過得簡單、優質,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成功的老化。 「不管有錢沒錢,生活沒重心、無法面對孤單,是邁入黃昏最可怕的事,職場成就愈高的人愈容易陷入困境。相對的,有些宅男退休後反倒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年輕時就擅長獨處,在家不會無聊。」 迎接樂活老後,50歲開始準備3件事 林金立提醒,衰老是必然,悠然自得的晚年不是理所當然,50歲就要開始準備3件事。 首先,是培養新嗜好。50歲以前喜歡的活動不一定能延續到老,比如打籃球,因此要趁學習力還是很強時,培養新的休閒嗜好。 其次,結交新的社群朋友。老同學會凋零,退休後同事見面機會少,因此為了迎接老後,要提前結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最後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50歲以前拼工作,生活飲食不正常,要慢慢調整成老後需要的模式。因為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所以要有自覺,趕早準備提早適應。 林金立說,很多人發現,家裡的長輩退休後不沒活力,就是成天發脾氣。「扣除疾病因素,無法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因為感覺不再被社會需要,人生價值感消失,內心充滿焦慮或疏離感,變成暴走老人或憂鬱老人,那就是沒有成功老化。」 他以日本為例,一群創造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的嬰兒潮世代,10年前大舉退休後,因為一輩子只有工作,回歸家庭不懂生活,不只和家人處不好,還到處惹麻煩,「像去參加社區管委會指指點點,或打免付費專線飆罵客服,被稱為年金怪獸!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後,也開始出現類似現象。」 「我的母親退休後可以成功地轉換生活,是因為有家人協助。但我們這一代,小孩生得少,不可能有能力協助我們退休。在少子化的無緣社會,老後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有準備的變老是幸福的,沒有準備的變老是噩夢。」●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太太背著他外遇,他瘦8公斤、查她的手機、動粗:我不想要她離開我該怎麼辦?(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6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後的金錢焦慮:「我這麼老了,身上還沒錢,不是很悲哀嗎?」
防疫期間,必須花更多時間陪孩子,於是我除了鼓勵他們多讀書外,自己也以身作則利用宅在家的時間多讀書,自日本翻譯而來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正是其中一本讀物。初看書名,我以為內容以驚嚇恐怖為導向,仔細閱讀後,發現書中談論的是日本發生的青少年殺人事件,內容意外地平實。從當媽的眼光來看,我深刻感受到書中談到的青少年犯案關鍵因素,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們長期被父母、兄弟姊妹、同學和同事視而不見,甚至轉向網路虛擬空間尋找虛擬友情時也被忽視了,於是在經年累月不被看見、也找不到自己生命意義的狀況下,以殺人來做最後的爆發。我特別注意到這些青少年殺人犯的普遍現象之一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未能自主,大到選擇求學專業、小到每天吃什麼買什麼,主導權都抓在父母親手中,可說是父母親以愛為名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但就孩子的一方來看,他們如同被圈養般地長大,循此模式長大的他們,若表現不如父母或社會預期,面臨人際交流上的冷漠,馬上會造成他們極度的不適應。其實這些看來無可救藥的孩子們也不是一開始就麻木不仁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曾好幾度想用不同的方法來吸引身旁眾人的關心和注意。書中的描述讓我頗有感觸,因為這也正是我以醫師身分照顧高齡患者時,不時與家屬談起的重要議題。我常告訴家屬:「你家長輩是老了、生病了沒錯,但沒有人會毫無理由地就對照顧他的人生氣,他的每一次怒氣,反映的是他的想法、感受被忽視,受到委屈了。」在候診區情緒失控的伯伯那天我在診間就遭遇到這樣的狀況。護理師緊張地跑進診間,請我務必讓張伯伯先進來看診,因為在外等候的他不知為何突然對陪同前來的家屬大吼大叫。幾乎情緒失控的他,引起等候區內的眾人騷動不安。於是我趕忙安排讓張伯伯下一個看診,但踏入診間的他卻是意料之外的溫和樣子,沒有一絲火爆脾氣,還在門口特意先朝我揮手打招呼後才走進來。我問候他:「張伯伯,你好嗎?」張伯伯馬上說:「不好意思,我今天沒有帶錢,但我會付錢的,你可以先幫我處理嗎?」我點頭:「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伯伯,聽說你今天心情不好?」他露出羞赧的神情對我說:「不好意思啊,我其實是故意的啦。剛剛聲音太大,讓大家都嚇一跳。」我說:「可不可以跟我說,發生什麼事啦?」「我這麼老了,身上卻沒錢,不是很悲哀嗎?」他說:「今天我女兒跟我一起來醫院,偷偷跟你說喔,我是故意要在這麼多人面前給她一個下馬威的,所以我就對她大吼了。」我問:「伯伯啊,你那麼生氣,是受了什麼委屈嗎?」張伯伯說:「我這輩子只會賺錢、沒什麼花錢,現在我這麼老了,身上卻一點錢都沒有,連看門診都要拜託你幫我先處理繳費的事情,這不是很悲哀嗎?」他嘆口氣繼續說:「我覺得自己沒有對不起家人,我甚至給每個孩子一間房子,也出資幫他們結婚。現在我老了,每個月的錢只剩下一點勞保的錢進來,但我連影子都沒看到,錢就讓孩子們都拿走了。我一直忍耐著身上沒有錢這件事,但今天看診,覺得自己好悲哀,就忍不住大吼大叫,嚇壞大家了,真是很抱歉。」我問:「您現在感覺好些了嗎?」張伯伯沒回答,只顧著說:「請務必借我錢,我一定會拿來還的。」我安慰他:「您放心吧,我們會處理好的。」我請張伯伯先到診間外面等候,換他的女兒張小姐進來。張小姐頻頻為父親造成的騷動道歉,我請她不要介意,但希望她能說說家人與父親互動的狀況。張小姐愁眉苦臉地說:「我爸爸有失智跡象,所以我們都想保護他。」我問:「他有零用錢能買點自己想要的東西嗎?」張小姐說:「他需要什麼,只要跟我們說,我們都會給他買。陳醫師,我爸有失智跡象,錢放他身上不安全啦!」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其實啊,你爸頭腦算清楚,現在的他被你們控制得很痛苦啊。」我請張小姐坐下來聽我說長輩們的故事。即使病了,也仍有掌控金錢的欲望首先是黃伯伯的故事,他是由失智據點轉來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希望我可以幫忙開立診斷書,好讓家屬去申請財產監護宣告。病歷上顯示黃伯伯長期在我們醫院就醫,但對我來說,他是初次見面的患者。根據據點夥伴描述,他認知功能退化嚴重,已出現妄想和幻覺,平日總是情緒暴躁易怒。我做好要面對棘手狀況的心理準備,但當黃伯伯與陪他前來的太太進入診間,我見到的是一位情緒平和且應答自如的老先生,於是我問黃太太為什麼想辦理監護宣告。黃太太說:「方便我和兒子處理他的財產。」我問黃伯伯:「您怎麼想?」黃伯伯馬上回答:「我要自己管自己的錢。」黃太太轉頭對他說:「你已經確診巴金森氏症十年了,生活都需要我協助和幫忙。」接著,又轉回面對我,說:「他失能了,需要我協助。」我看看黃伯伯的認知功能檢測結果,在滿分一百的測驗裡,他有九十分的表現,表示目前認知功能算是挺好的。於是我對黃太太說:「巴金森氏症導致你先生肉體生病,但這不代表腦袋就無法判斷了。我相信一生賺來的金錢卻無法自己處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事情,請您體諒先生吧,畢竟是一家人啊。等未來真的走到那一步了,再去跟法院申請評估,好嗎?」自己拿錢去買東西,就是不一樣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我長年熟悉的患者李爺爺,他總是客氣有禮,笑容滿面。那天李爺爺是在感情融洽的鄰居陪同下來就醫的。鄰居描述李爺爺的日常狀況,特別叮嚀我:「陳醫師啊,拜託你想辦法讓他記憶力好一點,不然他花了錢都不承認。他記憶力很差,但又堅持自己管錢。他會領十萬現金,花到剩六萬,轉頭就罵他太太說怎麼亂花錢。幸好,他每次花多少錢,大家都有請他簽名記錄,否則他太太就太委屈了。」一旁聽著的李爺爺笑著插嘴:「哪有這回事。」我問他:「您忘了自己花錢了啊?」他說:「我也不是故意的啦,我是有看到自己的簽名紀錄,可是還是會有點懷疑呢。」我半開玩笑地建議:「那麼您把錢給太太管好嗎?您需要什麼就叫她幫你買,如此一來就不會因為錢吵架啦。」李爺爺搖搖頭:「我知道我記憶力不好。可是,自己拿錢去買東西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我故作輕鬆:「不都是買東西嗎?把錢交給太太,您要什麼就像皇帝一樣,開口吩咐、東西就到手邊了。」李爺爺堅持說:「我就是覺得不一樣。我喜歡自己買,就算買一包餅乾,也喜歡自己買。」-----講完這兩個故事,我停下來看看張伯伯的女兒,她若有所思,安靜了一陣子後對我點點頭,說她理解我想要傳達的意思了。那天我看著這對父女轉身離開的背影,心中當然希望未來張伯伯不會再於候診區出現暴怒的場面,但更期盼的是我們社會上的照顧者們都能理解:照顧不是以愛為名的牢籠。只要是人,不論年紀與健康狀況,都有對自由生活的盼望,即便是家中櫥櫃已有滿滿的零食,但大家三不五時還是會想到街角商店或小攤子上晃晃、隨手買點小東西。愛不是圈養,長期照顧也需要自由,所以讓我們記得相互尊重吧,莫讓愛變質,反倒阻塞了彼此心意的傳達。乃菁醫師與你一起探索小自由帶來的快樂無論是失智症長輩或是年幼的孩子,大家都需要一點小自由,而不是完全被照顧到衣食無虞、無法做任何決定。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甚至連洗澡後要穿什麼衣服都有人替你決定、準備好的生活,應該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都能適應的。失智症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剛得到失智症的時候,也許有一點健忘,但是整體來說都還算正常,況且也不是每件事都忘記。更何況在這持續的過程中,在沒被家人限制之前,長輩們一直以來身上總是有點錢,可以去菜市場逛逛,去超商買點小酒,甚至去神祕的地方買喜歡的東西(比如仙丹妙藥)。在他還沒有完全失智到喪失自主意識及自我想法的時候,我們應該試著跟他討論,他有哪些事情是希望自主的、哪些事情是希望被幫忙的,又有哪些事情是不希望被管理的等等。也許這樣,我們跟長輩的互動可以更美好。當然,有時候可能會重複購買,但我們也可以默默守候在身後,不干涉他們的選擇與自由購買的快樂。我們還可以跟他愛買、愛出沒的店家有個默契,固定去付錢或退換貨,來換取父母不被管轄的自由。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延伸閱讀:.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4 失智.大腦健康
阿茲海默症患者福音!新藥Leqembi有助早期、輕度者延緩衰退,1年藥費2萬6500
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獨立諮詢專家針對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歷經一天討論後,同意核准該藥,預計下個月上市。FDA諮詢專家以6票對0票認可Leqembi為期18個月的臨床實驗結果,根據去年秋季公布的實驗數據,Leqembi不僅和其他藥物一樣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而且具有延緩病程惡化的藥效。據了解,Leqembi是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針對阿茲海默症潛在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amyloid)沉積,適度減緩記憶力和思考衰退的藥物,FDA神經科學辦公室代理主任布拉契歐(Teresa Buracchio)強調Leqembi具有「臨床意義」,尤其針對輕度或早期罹病階段的患者,可以將疾病進程延緩約5至6個月,不過臨床數據也顯示,Leqembi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對患者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藥品資訊監督組織Pha r medOut協調員本西維嘉(Pa t r icia Bencivenga)以「效果無法發揮」為由,反對Leqembi取得FDA完全核准,強調新藥有包括腦腫脹和出血等嚴重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的Leqembi,一年藥費高達2萬6500元,但可以明顯著改善患者生活;現年70歲、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朵琳·蒙克斯(Doreen Monks)對於新藥寄予厚望:「我們只求一個擁有更多時間的機會,好讓我們繼續活在今天和明天。」據統計,全國約有65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也是65歲以上長者第五大死因。延伸閱讀:.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輕度認知障礙也能回復到正常 名醫授簡單易行且不花費的方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3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抗發炎、助減肥!怎麼吃最有效?薑黃食用建議一次看 5禁忌族群避免
薑黃有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為近年熱門的保健食材。中醫認為薑黃能幫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功效有哪些?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料理有哪些?本篇帶您一次了解。薑黃功效有哪些?6大功效一次看薑黃又稱寶鼎香,以根莖磨成的深黃色粉末為咖哩的成份之一,味苦而辛,帶點土味。薑黃含有「薑黃素」具抗發炎、助減肥、防癌、防失智等功效。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因富含薑黃素而具有強抗發炎抗氧化的效用,具體實證研究效果有以下6種:1. 抑制慢性發炎: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NCBI)》的研究證實,薑黃素有助抑制發炎,也能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心血管、神經系統、腸胃道疾病和肺部疾病。2. 預防心血管疾病:薑黃素有助血管內皮抗發炎,預防血管硬化、有益血液循環並降低壞膽固醇LDL的功效,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3. 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薑黃素可以穿過血腦屏障,改善類澱粉蛋白在腦內堆積、減緩失智症病程及減少腦部損傷。《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的臨床研究提到,每天兩次服用薑黃素90毫克,持續18個月,有助改善尚未失智成年人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實證顯示薑黃素的抗氧化特性助改善大腦炎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4. 預防消化道癌症與抗癌:薑黃可阻斷癌細胞的營養來源,透過抑制癌細胞的酵素、新生血管,以達到預防及抑制癌細胞擴散、惡化。5. 肝臟保健與增強體力:薑黃的抗氧化作用不僅能保護肝臟,還能促進酒精分解,以利肝臟分泌更多膽汁,助肝臟解毒及排毒。6. 免疫調節緩解過敏:薑黃素能夠抗氧化、抗發炎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也能抑制組氨酸釋放,進而緩解過敏的症狀。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素屬脂溶性營養素,建議飯後吃、隨餐配飯吃,吸收效果更好。營養師也提到,薑黃有助眠、消炎功用,若想舒緩情緒,則可在傍晚或睡前服用;若白天想保健,可加入豆漿、咖啡、牛奶一起飲用。此外,哈佛醫師莎拉‧加特弗萊德於《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提到,薑黃經證實能對抗癌細胞上的雌激素增生效果,建議撒1茶匙有機薑黃在午餐或晚餐搭配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薑黃素一日攝取量應以「每公斤體重 x 0~3mg」計算,一日不得超過200mg。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以下特殊族群需特別注意,食用薑黃前應先諮詢醫師:1. 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薑黃具有抗凝血效果,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甚至導致內出血,所以手術前中後應盡量避免服用。勿和抗凝血藥、抑制血小板藥物,及阿斯匹林共同服用,以免造成瘀血和嚴重出血之風險。2. 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恐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3. 腎結石及膽囊疾病者薑黃含有2%草酸鹽,高劑量之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之情形。有研究表示,薑黃易增加尿液濃度,易造成腎結石,若有膽囊疾病之患者也要避免服用,以避免形成膽結石和膽管阻塞。4.月經來潮薑黃除了能活血化瘀,同時也有抗凝血效果。為了避免大量出血,女性朋友應避免於生理期間服用。5.孕婦、備孕者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有活血化瘀、通經走竄之效的薑黃,有抵抗受精卵著床之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常見品種有3種:春薑黃、秋薑黃、紫薑黃。 黃薑黃與紅薑黃功效大致相同,其差別在於紅薑黃的薑黃素含量較高,但黃薑黃產量較大,也比較經濟實惠。薑黃料理有哪些?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薑黃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薑黃有利免疫系統,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為熱門的健康飲食選擇之一。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以下教你怎麼做薑黃料理,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1. 薑黃飯所需材料:白米2.5杯、薑黃粉1茶匙、水2.5杯。料理步驟:■先將水跟薑黃粉攪拌均勻,再倒入洗淨的白米中。■放入電鍋中,蒸煮即可。■待蒸煮完成,燜10分鐘以增加口感。2. 薑黃南瓜湯所需材料:南瓜500克、牛奶250克、水300 克、薑黃粉1茶匙、當季時蔬。料理步驟:■先將南瓜洗淨後,切成片狀,放置電鍋中蒸至軟爛,可以保留南瓜皮增加營養。■把蒸熟的南瓜、薑黃粉、牛奶,使用果汁機攪拌均勻。■將蔬菜洗淨後切成小丁,放入鍋中炒出香味。■倒入打勻的南瓜泥,加入適量的水,以調整濃度。■煮滾後,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12 養生.運動健身
燃脂第一名! 高壓族必學紓壓運動 每天10分鐘拳擊有氧
● 壓力大影響記憶力,傷大腦及身體● 拳擊運動協調全身肌肉,鍛鍊核心● 揮拳、踢腿動作加速流汗,促進新陳代謝現代人壓力大,容易累積一身疾病,包括胃痛、消化不良、肌肉痠痛、免疫機能系統失衡、記憶力下降等;近年熱門的「腸腦連結(又稱腸腦軸線)」議題也證實,腸道健康影響大腦運作。想要排解壓力,運動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藉由規律而重複的動作,可轉移注意力;有變化的動作組合,則可增加身體協調性,有效增肌減脂。運動教練張家華說,屬於高強度、高爆發力的拳擊有氧,結合拳擊動作與有氧運動,非常適合高壓族,可鍛鍊平常較少用到的肌群。主要動作包含揮拳、踢腿,利用腹部力量穩定上半身,再加上快節奏的移動步伐,力量上下連貫強化身體協調性。拳擊有氧能夠在短時間內爆汗,刺激分泌腦內啡與多巴胺等物質,讓人消除疲勞感、使心情變好。拳擊有氧熱潮興起,在家也可以自主訓練嗎?張家華推薦適合的拳擊組合動作,不受空間限制,徒手或配戴露指手套即可開練,新手也可先以出空拳的方式練習。過程中,採一前一後的側身站姿,腳跟微微提起,穩定身體維持不搖晃,有助於保留發力空間。每天只要10分鐘,一周下來就有效果。不妨前方站一位對手互相揮拳、閃避,升級版的「拳擊格鬥」更加有趣。拳擊運動組合一:直拳+切閃1. 右腳向後踩一步,雙手舉拳放在身體前方。2. 左手直拳出去、收回,右手直拳出去、收回;左右腳要搭配手一起旋轉。3. 切閃的動作為腳旋轉、不出拳,注意腳旋轉時要帶動髖部出力。4. 兩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左直拳、右直拳、左閃切、右閃切,循環進行10組。5. 動作跟得上可加快速度,並增加訓練的組數。拳擊運動組合二:勾拳+U閃1. 右腳向後踩一步,雙手舉拳放在身體前方。2. 勾拳是以直拳的方式往側邊方向打,左手勾拳出去、收回,右手勾拳出去、收回;左右腳搭配出拳一起旋轉。3. 身體左右邊U型蹲下來閃躲,重心放在雙腳,上半身保持平穩姿勢。4. 兩個動作結合在一起,左勾拳、右勾拳、左U閃、右U閃,循環進行10組。5. U閃要注意,眼睛看前方,看向對手的姿態。拳擊有氧注意事項1. 注意基本站姿,左腳前、右腳後或右前左後,膝蓋微彎,上半身要保持平穩,不要聳肩及駝背,目光隨時直視前方。2. 訓練時,要先做足暖身,避免爆發力強的動作造成傷害;出拳勿過度用力猛烈,依自身狀況量力而為。【元氣網 元氣動起來】邀請運動教練張家華示範拳擊有氧,可鍛鍊核心、揮拳爆汗,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元氣動起來】為高壓族設計的紓壓處方https://pse.is/4yeddf
-
2023-06-08 焦點.元氣新聞
幼童被餵食安眠藥!顏宗海:「巴比妥」屬處方藥也是3級毒品 恐成癮、危及生命
新北市板橋區某私立幼兒園遭爆餵食幼童安眠藥,家長帶受害幼童自行檢驗,卻驗出有「巴比妥(Barbiturates)」及「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等藥物殘留。目前該幼兒園已被新北市教育局以違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裁定6月12日起廢止私立幼兒園的設立許可,裁處最高罰鍰15萬元。而由於該幼兒園屬於吉的堡教育集團加盟體系,吉的堡也已聲明表示與該園停止合作。板橋私托餵藥案 醫:「巴比妥」恐成癮、危及生命【中央社】新北市板橋區某私立幼兒園疑發生教保員餵幼童藥案,已有17名家長報案,幼兒檢驗報告含「巴比妥」藥物,醫師表示,這是醫院處方藥,同時是3級毒品,恐成癮,過量使用會危及生命。3名家長5月14日前往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報案,指就讀板橋某幼兒園子女自今年2月至4月間,有情緒易怒及自殘等行為,並稱遭老師餵食不明藥物及遭到不當體罰等,5月15日接獲教保人員疑有餵食管制藥品事件,就立即啟動「重大兒虐案件司法早期介入機制」。民進黨籍立委張宏陸日前表示,這次受害幼兒檢驗報告含有「巴比妥」藥物。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今天中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巴比妥」有雙重身分,是醫院處方藥,也是法務部歸類3級毒品,屬中樞神經抑制劑,醫院早期作為抗癲癇藥物,但因副作用,再加上已有更新、更好藥物,如今臨床很少使用。※有巴比妥的藥品》藥品資料庫※有苯二氮平類的藥品》藥品資料庫顏宗海說,現階段僅剩下治療嚴重癲癇或開刀房麻醉會使用,「巴比妥」是管制藥物,一般民眾理論上是拿不到,若將成人藥物給孩童食用,就會過量,可能出現嗜睡,甚至抑制呼吸,釀生命危險。長期服用會成癮,甚至因耐受性越用越多,突然不再服用,將出現戒斷症、坐立不安。顏宗海表示,「巴比妥」在成人身上代謝,一般來說,血液偵測3天內都有用,驗髮最長3個月內可在偵測到。以現有資料看,受害孩子不需要藥物治療,不要再讓孩子接觸藥物後,未來幾個月都需要在兒科門診追蹤,以利觀察孩子是否有後遺症。巴比妥、苯二氮平類,會成癮嗎巴比妥(Barbiturates)此類藥物因會抑制中樞神經,造成意識障礙,偶爾有欣快感。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依賴性及出現嗜睡、步履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判斷力減退等症狀。服用過量會造成嗜睡、意識不清、昏迷、眼球顫動、運動失調、低血壓、呼吸抑制等嚴重症狀,甚至致死。(資料來源/衛福部食藥署)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施用後之副作用包括嗜睡、噁心、嘔吐、記憶力障礙、反彈性失眠(rebound Insomnia)、精神恍惚、運動失調、呼吸抑制等。使用過量患者,大都呈現肌肉過度鬆弛及深度睡眠狀態,較少造成死亡,惟若與酒精或其它中樞神經抑制劑併用,則危險性大為提高,亦有許多濫用者因精神恍惚造成意外或因吸入嘔吐物而致死。(資料來源/法務部)新北幼兒園餵藥巴比妥 部立台北醫院單一窗口免費處理【聯合報/李青縈、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新北市板橋私立吉的堡加盟店某幼兒園傳出餵藥事件,已在幼童身上驗出「巴比妥」的藥物反應。衛福部次長王必勝8日在指出,已經規劃單一窗口並且責成部立台北醫院負責兒童檢驗、追蹤醫療等費用,由部立醫院負擔費用,家長不用負擔。王必勝表示,該事件爆發後,家長們一定非常擔心孩子後續的狀況,包含孩子是否會出現行為的異常等,衛福部今天決定成立專線處理 (02)22765566轉2536,並委由部立台北醫院協助治療,其餘還有替孩子做檢驗檢查,了解孩子是否還有其他異狀等,如果家長有其他需求,該專線也會協助引薦,如心理諮商師、相關的兒童醫學等。癲癇用藥「巴比妥」屬於管制藥品,該幼兒園如何取得該藥物,王必勝表示,檢調正在調查中,衛福部將會配合檢調調查。他說,家長們一定非常擔心,他自己也非常心疼孩子們。王必勝說,檢驗、治療等費用會由部立醫院負擔;而衛福部若是有幼兒名冊會主動聯繫家長,若無法聯繫則希望家長透過專線主動聯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狂牛症」和庫賈氏症一樣嗎?會不會人傳人?避免吃牛「這些部位」能降風險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1986年首度爆發於英國,起因是當時部份受感染的羊骨被磨成粉製成牛飼料,爆發了流行的狂牛症;1996年,英國首次發現新類型的庫賈氏症可能與狂牛症有關後,陸續引發各國對歐洲牛肉安全的重視。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以歐洲地區為主要,如英國、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等。台灣則是在2003年禁止疫區國家輸入牛肉,業者若要進口疫區牛肉需申請,進行系統性查核、書面資料審查、風險評估、專家會議。什麼是「狂牛症」?會有什麼症狀?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的學名為「牛之海綿樣腦病變」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因牛隻發病時興奮且具攻擊性而命名。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會有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磨牙、動作失調、後肢無力、躺臥死亡等症狀,因而有「狂牛」之稱,死亡後病理解剖會發現,其腦部組織出現空洞,呈現海綿狀病變。狂牛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Prion取意於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ie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此病原體會導致腦部組織迅速被大量破壞形成空洞,引發腦海綿狀病變,主要為侵犯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狂牛症潛伏期可長達2~10年,故不易被發現與診斷,其傳染原分佈於腎、肝、腦、眼、脊髓液等,侵犯年齡在英國平均只有27.5歲。此病在病發初期,以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及步態不穩等類似痴呆症狀為主。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之抽動(肌躍症),此外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也可能發生;末期則以嚴重痴呆為主,最後甚至死於呼吸道或全身感染,病人通常於發病後約1年內死亡。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正確診斷出狂牛症,只能於病理切片的診斷確知,當腦波顯示兩側大腦半球的PLEDs(Periodic Lateralizing Epileptiform Disease),約有90%的病人會出現。治療方法並沒有特效藥,但以病患需求提供症狀處理為主。狂牛症原因?目前科學界認為變性細胞蛋白質-普立昂蛋白(Prion protein)可能是導致牛隻產生海綿狀腦病變的原因,由於普立昂蛋白不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因此以防治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之方法無法預防此一病原體的感染,且此類病源蛋白粒子具有耐熱性、抗化學性,及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的特性。雖然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人類感染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相關連,不過仍未發現直接的致病基機轉。但由於罹病者均吃過牛肉或牛內臟,科學家才推測吃病牛牛肉或病牛內臟,可能會引起狂牛症。此外,狂牛症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造成自發性的普立昂蛋白變性,進而引發牛海綿狀腦病,但這種案例極少,屬「非典型牛海綿狀腦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狂牛症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因牛與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鼻、交配)而平行感染。當世界各地開始禁止餵食「肉骨粉飼料」後,狂牛症病例便急速下降,現在全球病例數已降至零星個案。「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2023年5月,有「質子治療之父」之稱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因「庫賈氏症」病逝,讓庫賈氏症引起不少關注,而也有人會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庫賈氏症可分為「散發型」、「遺傳型」、「醫源型」和「新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JD,vCJD)四種模式,前三種模式通稱為「傳統型庫賈氏病」(CJD),主要是散發個案或因基因突變和醫療感染所引起,和狂牛症無關。而新型庫賈氏症(狂牛症)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傳統型(散發型)庫賈氏症的一項不同之處在於,新型庫賈氏症好發於較年輕的族群(平均死亡年齡為 29 歲,分布在 15~73 歲),且在臨床上的病程較長(新型庫賈氏病平均 14 個月;傳統型庫賈氏病則為平均 7個月)。但散發型庫賈氏症的進程相當迅速,患者通常於發病後3~12個月內死亡(統計值:中位數為 4 個月、平均值為 7 個月)。台灣過去曾有狂牛症案例嗎?台灣過去雖曾因國外牛肉進口事件引起爭議,但至今國內尚無發現有人罹患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截至目前為止,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有英國、愛爾蘭、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斯基、丹麥、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捷克、希臘、日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芬蘭、奧地利、波蘭、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其中,以英國地區的罹病牛隻數為最多,佔全球狂牛症例數的96.85%。近年來,已調查出狂牛症的發生原因,各國嚴格執行飼養與防疫規定,並透過疾病監測計畫找出疑似罹病的牛隻,因此現在狂牛症病例已大幅下降。如何降低狂牛症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確認,狂牛症病原「變異性普力昂蛋白」不會存在於肌肉組織,只存在於特定部位,主要為神經組織。這些部位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OIE規定「特定風險物質」不可以貿易。依OIE的定義,「特定風險物質」是指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與風險未明國家所有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的30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以及狂牛症風險未明國家的12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只要去除這些部位,就可以確保牛肉是安全可食用的。至於牛乳,由於當中不存有造成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因此,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並不會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參考資料台中榮總網站衛教資訊狂牛症及牛肉進口Q&A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衛福部疾管署庫賈氏病vs狂牛症衛教資料行政院農委會-認識狂牛病與變性庫賈氏病 衛教資料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0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近日上蔡康永主持的節目《眾聲》,訪談間當問及「人生中最想回到的一天」,林志玲哽咽說到:「我會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她還健康的,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外傳母親吳慈美罹患失智症,到底失智症有哪些類別、症狀多嚴重?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退化性、血管性,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當有民眾出現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應盡早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林志玲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面對很多事情都會學習接受、沉澱、吸收再面對,唯獨面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情還是做不到,偶爾坐在母親身邊時會默默落淚:「我覺得這麼近,可是怎麼距離這麼遙遠,若問我如果有能力想改變什麼,可能就是回到那段時間,看我有沒有一點能力去延緩和改變。」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直接到不認得我們了,不認得我,婚禮後很快速的惡化,所以我覺得她撐到我嫁掉,很神奇。」當時她選在台南舉辦婚禮,也是因為母親在陌生的地方容易焦躁,可能忍個15分鐘就不行了,但母親當時從頭參與到尾,令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呼籲:「大家要珍惜你應該要在乎的人。」 失智症有哪些類別?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型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80歲以上長者 每5人就有1位失智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i]。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失智症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老化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三期別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初期 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 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 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如何預防失智症(趨吉避凶): 趨吉: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社會參與 5均衡飲食 6維持適當體重 7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避凶: 1遠離憂鬱 2不抽菸 3避免頭部外傷 4預防三高 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5遠離失智危險因子 當有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請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延伸閱讀】高年級延長就業 具延緩失智、解決產業問題等3優點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怎麼辦?失智權威醫師傳授4大應對技巧【資料來源】.[i] https://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07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7 醫療.泌尿腎臟
中年性生活滿意度不佳別輕忽 研究曝可能增認知功能下降風險
【本文重點】勃起功能問題不僅與性生活有關,還可能與認知問題有關。一項以800多名男性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中老年男性的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下降與記憶力下降有關。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理論,包括身體不活躍、飲食不良與心臟健康不佳等因素可能增加記憶問題的風險。另外,性生活不佳可能與睪固酮水平下降、長期壓力等因素有關。研究結果呼籲對老年人的性健康進行更多關注。--by ChatGPT勃起功能不只與性生活相關,還會影響個人健康狀況,例如勃起功能障礙就與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風險增加有關。根據發表在《老年學》(The Gerontologist)期刊的新研究表明,中老年的勃起問題也可能與男性日後出現認知問題有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追踪800多名男性的勃起功能、性滿意度以及認知表現之間的關聯,研究開始時參與者平均年齡約為56歲。這些男性分別在56歲、61歲和68歲時接受認知變化的測試,並完成了關於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的問卷調查。他們發現,勃起功能和性滿意度的下降都與記憶力下降有關。該研究作者之一Riki Slayday博士表示,雖然研究人員發現這三個健康因素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他們只能推測原因。研究人員提出三個主要理論。他們認為性生活不佳的人可能運動較少,飲食較差,心臟健康狀況較差。這已經被認為會增加記憶問題的風險,因為這些人更有可能遭受大腦血管的損害,這會損害與記憶有關的細胞。其他理論包括,性生活較差的男性可能具有較低的睪固酮,即男性性激素。他們認為,這可能會導致參與記憶的海馬迴變小。他們還表示,由於性生活不佳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慢性壓力可能是結果背後的原因。他們指出,皮質醇(一種壓力荷爾蒙)的持續釋放可能會導致海馬迴在老年時萎縮,而海馬迴有許多荷爾蒙受體。Slayday建議,如果你的滿意度普遍較低,那麼你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壓力相關問題的風險更高。性滿意度的提高實際上可能會激發記憶功能的改善。該研究揭示人們應該多運動,吃更好的食物。除此之外,性滿足對我們的健康和總體生活質量也很重要。研究人員呼籲應該對中老年人的勃起功能進行更多監測,作為70歲之前認知能力下降的潛在跡象。什麼是勃起功能障礙?根據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勃起功能障礙是指無法勃起並保持足以進行性交的勃起。在大多數情況下,勃起功能障礙是另一個潛在問題的症狀。勃起功能障礙在任何年齡都不被認為是正常的,並且可能與其他問題有關,例如缺乏性慾以及性高潮和射精問題。》看更多勃起功能障礙預防方式克利夫蘭診所的泌尿科醫師Raevti Bole告訴《HealthDay》,我們知道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健康問題的標誌,也可能是整體心臟健康的預測指標,現在它已經與認知功能相關聯,防止血管疾病惡化更為重要。他並未參與該項研究。Bole表示,如果有任何健康問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例如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重要的是要對它們進行診斷和治療。這種主動的方法可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害。如果潛在的情況繼續得不到治療並且變得更糟,這可能導致血管疾病惡化和全身問題惡化,而不僅僅是勃起而已。【資料來源】.Low sexual satisfaction linked to memory decline later in life, study finds.Erectile Troubles in Middle Age a Bad Sign for Men's Brains.A bad sex life in middle-age raises men's risk of DEMENTIA, study suggests
-
2023-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錯把孫媳婦當情人、將影子看成蛇釀火災!「譫妄症」大腦需重新開機,與1疾病關係密切
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韓劇《財閥家的小兒子》的爺爺在劇中突發譫妄症,不僅認不得最喜愛的小孫子,還指著說:「就是他要害我」,爺爺記憶時空錯亂,錯把孫媳婦當成情人洩漏心中祕密。66歲台中阿公由於精神狀況不穩,疑似出現幻覺,指稱看見屋內蛇影竄出,拿出高粱酒淋蛇、點火燒蛇,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不幸導致家中5人葬身火海。什麼是譫妄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分不清楚現實,跟環境互動不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很差,產生錯覺和幻覺、無法辨別白天夜晚,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甚至不認得身邊親友,病程起伏時好時壞。鄭勝允曾收治一名患者張先生,沒來由一直激動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岔氣,太太偕同家人將他緊急送醫。張太太表示,先生星期四早上出門人還好好的,晚上倒垃圾後就變了一個人;星期五中午安排張先生住院,到了星期六早上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了。事後,鄭醫師問:「你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患者回答:「倒完垃圾就不記得了」。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譫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種急性的異常狀態,患者在手術、慢性病治療、服藥、住院後都可能發生;由於生理上的異常影響著心理運作,當生理上的異常排除或是改善後,譫妄的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在原發疾病治療後3~7天之內就會漸漸好轉,但也有少數患者要拖到一個月後,譫妄的問題才會消失。譫妄症和失智症有關聯出現譫妄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初期多為暫時性且可治癒的,只要找出致病因素,大腦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可能會變成失智或死亡;有研究顯示,譫妄症和失智症有一定的關聯,譫妄症可能加速失智的惡化。譫妄的好發族群鄭勝允說明,近因(precipitating factor)是大腦無法維持正常運作而當機(譫妄),常見的原因有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太多太雜、肝腎功能異常、吃錯藥、酒精戒斷、肝腦病變。較罕見的原因則有腦瘤、中風等大腦結構受損。而遠因(predisposing factor)好發於大腦原本就不健康的人,例如腦部受過傷開過刀、中風過、失智患者、老年人、酒癮、少動腦、少運動的人。譫妄大略分成兩種型態❶激動型譫妄:比一般人表現要急躁,大笑激動、坐立不安、無法休息、過度警覺,情緒起伏大,患者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情緒變得激動並感到害怕。此類型譫妄比較容易辨識。❷安靜型譫妄:比一般人更加安靜或遲鈍。看起來傻裡傻氣、整天躺床,遲緩呆滯、注意力較渙散、日夜顛倒、回答問題緩慢、變得不愛講話、減少自發性活動,此類型譫妄很容易被忽略,有時候會被誤認成得了憂鬱症或失智症。一名70多歲的婆婆撞到頭,此後變得安靜、不愛說話,家人以為長輩老了、失智退化了,所以不以為意。1、2年後婆婆因走路不穩、尿失禁就醫,醫師做電腦斷層才赫然發現腦水腫。醫師回推時間,應是當時撞到頭即出現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形成安靜型譫妄;後來婆婆接受引流手術,走路不穩、尿失禁隨之改善,但腦萎縮已救不回來。鄭勝允遺憾地表示,如果當年有發現安靜型譫妄,馬上做引流手術,婆婆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譫妄的治療和預防矯正上述可能的近因,同時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定向感、減少鎮靜劑、安眠藥的使用、增進睡眠品質、調整電解質平衡及攝取充足的營養等,對患者恢復正常狀態會大有幫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譫妄現象,醫師會安排做一系列的檢查,以判斷可能原因。長輩通常都是感染或電解質不平衡,也有部分患者是藥吃得太多太雜,藥物使用種類繁多,並在體內產生交互作用。鄭勝允強調,調查患者的用藥紀錄是很重要的,但常是會被遺漏的關鍵,找出最近服用過哪些藥物,其中常導致譫妄的藥物種類包括安眠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嗎啡類藥物,及抗巴金森氏症藥物,尤其是針劑類型的止痛藥物,常常讓患者因為疼痛去診所打止痛針後就出現譫妄現象。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所有藥物都有可能會產生譫妄,只是容易與否以及劑量多寡罷了。治療以矯正生理上的異常為最重要。若是感染發燒,就要儘快找出感染源,給予適當的處置或是抗生素治療;若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就要調整電解質;其他如代謝性酸中毒、血糖值異常、酒精戒斷、肝腦病變等,也需要相對應的專業治療。此外,治療初期由於患者可能因為譫妄而躁動無法配合,大大提高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有可能讓患者先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劑,減輕患者的症狀,家屬也能比較容易接近並幫助患者。只要矯正「生理性上的異常」,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理智,但少數原本生理病況不斷惡化的老年病患中,或原本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譫妄可能沒辦法完全好,而且會反覆發作。患者未來一年內,死亡率明顯提升譫妄患者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差,跟環境的互動不良。舉例來說,問一般人「現在幾點鐘?」對方如果有戴手錶就會看手錶回答,或是看手機上的時間,如果身旁什麼都沒有,會看天色是暗是亮,推敲出大約時間。反觀譫妄患者,即使戴了手錶,但不懂得用手錶看時間,也不知道可以用手機來判斷,甚至給他一根湯匙,卻不知道拿來做什麼。譫妄患者症狀會一直起起伏伏、好好壞壞,根據研究顯示,在未來一年內的死亡率會明顯提升。根據患者家屬的描述,「患者時而清楚,時而不清楚,2、3個小時清醒,2、3個小時陷入混亂」,來來回回的。譫妄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卻很容易被忽略,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及照顧,可矯治急性狀況,因此,當家中長輩若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應該要及時就醫,給予適當治療。延伸閱讀:.易被忽略的老人精神疾病!譫妄與失智、老年憂鬱如何分別?.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是失智?10真實「失智症狀」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改善疲勞只吃維他命B群仍不夠?專家建議多加「一物」可事半功倍!
為補充體力和維持精神吃B群,是否真的有效?專家指出,確有其效益,且若將B群與鐵結合,更可事半功倍。此外,另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改善認知功能,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更顯著。B群+鐵 改善疲勞事半功倍 許多上班族每天都會吃B群來補充體力、維持精神,但真的有效嗎?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臉書粉絲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發文指出,維生素B群在能量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B群來改善疲勞確實有其根據。認識B群由8種維生素B組成,包含:B1(硫胺)、B2(核黃素)、B3(菸鹼素)、B5 (泛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葉酸)、B12(鈷胺素)但人會感到疲勞其實有很多不同原因,包括身體疲勞、心理壓力、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等。招名威指出,在處理疲勞問題時,很多人都是治標不治本,反倒是吃了一堆產品,結果還是把自己身體搞得更累。而如果把B群加上其他的元素,會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招名威肯定的表示「會,加鐵就可以!」至於為何鐵+B群為何會幫助B群提升效果?招名威解釋,因為鐵有助於促進紅血球的生成,增加血液中氧氣供應,從而增加活力和耐力,剛好給了B群在免疫功能、細胞修復和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適量補充鐵和B群維生素,能夠提供細胞能量、促進紅血球再生、支持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以及促進細胞修復和成長,進而讓人改善疲勞、增加活力。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 有助減緩認知功能下降此外,根據5月24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對認知功能有幫助,意即可以改善記憶力。尤其對潛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更強,心血管疾病是失智症的高危險因素。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年長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可改善記憶力,並有助於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參與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1年後,其記憶力略有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成員的認知衰老時鐘倒退約3.1年。不過也有一些臨床試驗表明,飲食干預可以改善記憶力,如麥得飲食,這種飲食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飲食的混合體。根據《healthline》訪問芝加哥RUSH大學醫師科學家Thomas Holland博士指出,他認為麥得飲食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綜合維生素更大。【延伸閱讀】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參考資料】.《healthline》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Protect Your Memory Later in Life.《MedicalNewsToday》Daily multivitamin may improve memory, help slow cognitive decline.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
2023-05-25 焦點.生死議題
當年自私留住病母,求醫插管延命「酷刑3年」!利菁常在夢中自責哭醒:願用來生補償
當親愛的家人走到生命終點,許多人總面臨該盡全力搶救或讓對方沒有痛苦離世的兩難。知名主持人利菁在日前發文,自責為了留住病母,讓醫師為媽媽插上鼻胃管延命,更為了不讓媽媽拔掉管子而綁住她的手,人生最後3年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猶如「酷刑」。有醫師便呼籲,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應尊重病人主張,維持生命最後的尊嚴。 主持人利菁風格一向嗆辣,但日前卻在臉書發文,表示當年母親因病住進加護病房,卻因她捨不得放手,讓醫生幫母親插管延命,導致老人家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躺了整整3年才離世。每逢五月,她都忍不住自責:「媽媽,我錯了!」 利菁說,母親節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當年因為自己的無知,也為了自私的想留住母親,讓醫生幫您延命3年。但結果卻是讓媽媽身上「插滿鼻管、胃管,怕您動手拔管,醫生把您的手一直綁著,就這樣您不能吃、不能說、不能動、不能起身,在加護病房躺了3年。」 當時,她看著母親無助的眼神,卻只會哄著「您要乖,配合醫生」,直到自己多年前因病住進加護病房,才懂真的錯了。利菁沉痛寫下:「我的自私,自以為愛您,讓您每天耳朵只能聽著呼吸器,睜眼只有天花板。不能說話、不能喊痛、雙手綁住,硬生生躺了3年多…天啊!到現在我才知道,那是何等的酷刑!」 利菁說,多年來自己常會在夢中自責地哭醒,想起媽媽的眼神,「那是無聲的求助?是愛?是怨?是痛苦?」事隔多年後,她只能祈求媽媽原諒:「母親節媽媽我好想您,但求您在天上快樂,原諒我的自私與愚蠢,來生讓我賠罪好嗎?再做一回我的媽媽,讓我用一輩子補償,好嗎?」 當親愛的家人生命走到終點,總會面臨這樣的兩難:究竟該盡全力延長壽命?還是勇敢的放手?對此,長期推廣「善生善終」理念的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直言:「生老病死,無人能免!」 陳秀丹曾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老了或病到不能吃就順應自然,能由口吃多少,算多少,不要勉強,以避免腸胃不適,「如果進展到不能自然吞食,之後就是自然死亡,不是被斷食而死!」 她強調,無法自然由口進食和「被斷食」是不同理念,因為一旦無法自然吞食時,即便美食當前也無法吃,這不是「斷食」,而是「不能進食」,「一路走下坡的身體狀況,絕對不是插鼻胃管就能扭轉惡況!」 現今先進國家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而非在病床上說再見,陳秀丹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死前2天還能站著出現在鎂光燈前為例,「這是多麼優雅的下臺身影!」 反觀台灣,卻有許多人死前受盡折磨,被插鼻胃管、用呼吸器,甚至還洗腎。陳秀丹感嘆,若英國女王活在台灣,假使她沒有事先聲明其主張、家人也沒概念,恐怕也不得善終。 陳秀丹期盼,一旦遇到病人不可逆的老化、吃不下,醫師千萬別輕易建議家屬插鼻胃管,因為接下來病人很可能就要被綁手,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也隨之而來,還有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對病人都是很大的折磨。 「畢竟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活著,要能享受生命的美好,才是真正的活著!」陳秀丹說,若病人自己說吃不下,或者順勢隨意吃或不吃,那是病人的決定,旁人必須尊重他的主張。 而她更希望,病人家屬能勇敢地的說出不讓家人受苦的主張,更強調,一旦有人用「不插鼻胃管,是要餓死他」這類言詞質疑時,請心平氣和,態度埾定的說:「我要他人生最後一哩路,活得像英國女王!任何延長痛苦的處置就免了吧!」●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22 焦點.元氣新聞
「質子治療之父」洪志宏63歲庫賈氏症病逝!庫賈氏症是什麼病?
畢生致力推動台灣第一座質子治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之父」、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3年前被診斷罹患罕病,5月8日於家中逝世,享壽63歲。遺孀李心馨表示,洪志宏的病情發展迅速,並且在3年後辭世,醫界對此表示不捨,感念洪志宏在質子治療上的勇敢先行,永遠感謝他的貢獻。洪志宏推動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成立籌備了20年、耗資逾50億,2015年11日全台第一間質子中心在洪志宏的努力下於林口長庚醫院啟用。當時洪志宏說,台灣是繼日、韓、大陸後的第四個亞洲質子治療國家。2014年9月起進行臨床試驗6位患者,分別是腦瘤、攝護腺癌、舌癌及口腔癌各1人,肝癌2人,治療狀況不錯,均未引發嚴重副作用。洪志宏2020年診斷罹患罕病庫賈氏症,今年5月8日於家中離世,今舉行告別式,醫界對於洪志宏離世,表示不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洪志宏對於長庚醫院質子中心成立的貢獻不可磨滅,是質子治療的先行者,「我們永遠懷念、感謝他的貢獻。」;也因為長庚質子中心推動得早,許多臨床案例對世界的醫療都有所貢獻。回想洪志宏推動質子中心的種種,程文俊說,「洪副的團隊相當有企圖心。」很短的時間內就把質子治療的標準化、指引建立完善,對後來國家設立質子中心也有所助益;4年前高雄長庚醫院也成立台灣第二間質子中心。前長庚決策委員主委張昭雄表示,洪志宏是台灣放射領域「開創性泰斗」,讓台灣放射治療領域站上國際最前端的地位;對於放射治療的基礎研究、深入探討都相當嚴謹,對於團隊內的醫師、護理師、治療師都無私地傳授訓練。張昭雄說,台灣從引進質子治療機、硬體建置、人員培訓,到大量治療病患,不可忽視洪志宏統御領導管理長才,更以是病如親的風範感染整個團隊。長庚決策委員會名譽主委陳昱瑞說,洪志宏領導的放射腫瘤科,不僅提升癌症治療的研究及服務,也能夠支援鄰近醫院,率團至美國、日本的質子中心參訪,進而促成台灣首座的質子中心;創辦人王永慶也時常讚賞洪志宏的報告。子女感傷:爸爸生病後才有時間與我們相處洪志宏女兒洪于婷表示,在製作爸爸告別式的文集時相當匆促,但收到的照片、文字遠比想像中多,很驚訝爸爸的生命影響那麼多人;小時候爸爸都忙於工作,相處時間不多,直到生病前一兩年,爸爸開始把重心放到家庭上,也才有機會不是因為工作與爸爸出國旅遊,但幸福的日子好快就結束了,如今,這三年眾人與爸爸已經打完這一仗了,相當感謝大家。洪志宏兒子洪偉哲則說,成長過程中,爸爸因為工作煩忙,往往很晚才回到家,跟爸爸最多相處的時間,是在電視機前面吃著媽媽做的麵,一起看政論節目;偶爾爸爸會與他單獨去吃生魚片丼飯,或挖掘新的無菜單料理餐廳,那是爸爸愛的語言,也是與爸爸獨享的回憶,至今依然清晰。妻:丈夫生病三年是在默默陪伴我李心馨緬懷當時,一開始只以為洪志宏是普通感冒後的體虛,但後續診斷出庫賈氏症,病情又發展迅速,快到沒有時間思考,短短兩周時間內,連每天通勤上班經過的圓山飯店也認不得;本來最長一年的存活時間,後來卻能夠相伴1000多個日子,照護過程中也相當痛心疾首,一度想要跟著一起走。後來突然明白,這三年是洪志宏再度默默陪伴她成長,等她準備好了才離去。認識庫賈氏症庫賈氏症為疾管署公告之第四類傳染病。這是由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質(普利昂蛋白,prion)快速增加,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使大腦皮質產生空洞狀退化,大腦組織呈現海綿樣。最初在1920年代被發現,是一種罕見的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全球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1。依發生病因分為四種:1、散發型2、遺傳型3、醫源型4、新型庫賈氏病 (new variant CJD,v-CJD) ,其中新型庫賈氏病與牛海綿樣腦症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即俗稱狂牛症)有高度相關。庫賈氏病發病初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等類似失智症狀及步態不穩。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抽動、發生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等。末期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痴呆;且此病在病發後,病程發展快速,大部分患者在一年內死亡,而不像老年失智症可以存活數年。(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跌倒成熟齡第2大死因,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
據衛福部日前統計,2021年有1813名國人因跌倒死亡,在65歲以上長者死因中排名第2。名導演吳念真日前出席一場活動時就表示,自己之前住在山區透天,光是樓梯就50幾階,自己與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現在年紀漸大,最近也買下台北市88坪的大樓住宅,讓他自嘲:「我今年72歲了,還在為房事煩惱!」,也驚訝北市房價非常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吳念真上月受邀出席活動時,分享購屋經驗。他表示,過去20多年都是住在新店「青山鎮」獨棟別墅,「光是樓梯就有52階」,跟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過。 吳念真也因此認真考慮,是否該換無障礙的平面大樓,因此他將內科的商辦賣掉,買下位於北市88坪大樓當退休宅,據悉這間新房總價超過8000萬元。 吳念真表示,在換屋的過程中,被台北市的高房價嚇到,感嘆自己人生第1間房,當時在台北每坪單價8~9萬元,雖然利率有11%之多,但仍可在期限內繳清房。對照如今的高房價,年輕人若沒有親人幫忙,真的很辛苦。 彭淮南也從老公寓搬到新大樓 不僅是吳念真,過去《今周刊》也曾報導,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也自麗水街老公寓搬到電梯大樓,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年紀大了才換有電梯的房子,換屋不是為了投資,是老公寓無法改建加裝電梯。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也曾表示,長者購屋除了把電梯列為必備,也會希望有24小時管理、不脫離原有生活圈,因此高齡長者成為蛋黃區購屋的中堅族群。 根據衛福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最新十大死因統計,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事故傷害排名第6位,每10萬人口就有56.4人因事故傷害死亡,有1813人因跌倒死亡。 高齡長者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過去也不乏名人因跌倒離世的案例,知名詩人管管2006年就是在家中不慎跌倒不治,而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則是2021年過馬路時摔倒,昏迷1年仍在2022年10月辭世。此外,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日前也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 中年後肌力下滑、易跌倒 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因為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容易跌倒,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是不能輕忽的。 肌少症症狀7個自評標準回答是的選項越多,越有可能有肌少症(台中榮總提供)□ 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 手沒力、打不開瓶罐。□ 走路變慢、不休息能走的距離變短。□ 走路不穩、容易腿軟常跌倒。□ 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 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需要柺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 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說,第一招是重視營養。每天建議要攝取1.2-1.5g/kg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可以多吃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 第二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做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最後是利用藥物。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倒是有一種常用的降血壓藥(ACEIs),具有增加肌肉組織、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且仍有一些新藥還在試驗中。楊育菱提醒,中年過後就要適度對於營養及運動更多所著力,才能預防老後發生肌少症,避免跌倒骨折等風險。●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