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藝術
共找到
596
筆 文章
-
-
2022-12-18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高雄竹籬笆外的春天
很多酒店餐廳紛紛推出年菜外帶的同時,有些歷史悠久的餐廳,承載三代高雄人團圓的記憶,即使在餐廳用餐,卻有一種回家過年的感覺。海光俱樂部中餐廳,入選必比登,滿滿眷村味。走進海光俱樂部中餐廳,從磁磚牆面就可感受到懷舊感,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有十足老派的大型春聯。宴客澎湃又體面的高雄江浙菜老店,經過三代外省舌尖上的考驗,好味道始終不會被埋沒,入選2022米其林指南必比登餐廳。早年這裡是美軍俱樂部舊址,美軍退出後由國防部接管,成為海軍軍官的休閒聚樂場所。後來隨時代演變,開放民間進駐,以道地浙江上海菜、老左營眷村菜為主打,不僅道地美味、口味豐富又平價。沒有奢華裝潢,但用餐環境寬敞明亮,桌距剛剛好,那種嗨起來可以拉開嗓門的熱鬧氣氛,完全符合「人多好吃飯」的氛圍,也是我印象中的眷村味。領我來到海光俱樂部中餐廳的,是弘偉地政士事務所負責人蔡方和,他喜歡帶朋友到海光,還有一段背後的故事,跟他是海軍軍校退役有關,在這裡,可以跟很多老同學不期而遇,一起回憶青春時光。烤鴨吮指回味,更別錯過鴨架子酸白菜湯。海光的烤鴨不輸給我在北京吃過的果木烤鴨,不能錯過的除了烤鴨,還有鴨架子湯。用酸白菜一起熬煮的鴨架子湯,裡面還加了冬粉,美在骨不在皮,來自靈魂的香氣才能展現優雅的力量。湯的酸菜味道天然提鮮回甘,加上天然酵素幫助消化,務必請工作人員幫忙續湯打包帶回家,越熬越好喝。海光的蔥油餅也令人驚豔,蔥香、油香、麵香交織的完美組合,簡直活色天香,不輸給羅東夜市的三星蔥油餅。主廚只用簡單滿溢出來的蔥花跟豬油、胡椒,用多幾個折子的燙麵包起來,吃了忍不住再追加。冰釀鴨傳承眷村美味,鴨肉熟成入味。蔡方和為了栽培小兒子蔡厚毅,從小培養他對廚藝的興趣,傳承老奶奶手藝,因此有了「蔡氏冰釀鴨」,一個傳承眷村美味的永續食品品牌,榮獲高雄百大美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停留一段時間,上海本幫菜的特色就是濃油赤醬,蔡氏冰釀鴨說穿了就是冰鎮過的醬鴨,讓鴨肉經過熟成入味、連骨頭都想吞下去的醬鴨,口味很符合老上海人。尤其是冰鎮過再吃,風味獨特,味道濃縮凝煉不張狂,適合搭配高粱酒細細品味。值得推薦的還有「冰釀捲」,就是喜來登飯店請客樓最受歡迎的「悄悄話」。把豬耳朵煮軟,再把紅燒的豬舌頭用棉布綑綁定型,繼續浸泡在滷汁裡使入味,這道功夫小菜味道好又不用加熱,可以放入冰箱冷藏一下,切薄片貼在舌頭上,變成可以吃的藝術品。其實蔡奶奶一家是山東人,這醬鴨並不是山東味,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奶奶多年前向鄰居媽媽習得。從那個年代開始,就有了充分利用在地食材、把各路家鄉味道南北融合在一起,互通有無,充分體現出社區媽媽的精神。古早味排骨酥,冬日暖湯良伴。老奶奶也把粉蒸肉跟佛跳牆裡的關鍵食材,改良成台味十足的蔡氏古早味排骨酥。採用台灣豬大排排骨醃製24小時以上,經二道油炸程序、讓排骨酥不油膩、無油耗味。並強調無味精、無香料、無色素、無防腐劑、無食品添加物。在家裡只要備上蘿蔔,用最簡單的電鍋,就能喝上一盅清心的古早味蘿蔔排骨酥湯。想吃佛跳牆也很簡單:1. 芋頭用滾刀切塊,大白菜一葉葉掰開。2. 放少許油,讓白菜跟芋頭在鍋裡把鍋氣跟水氣炒出來。3. 等白菜出水變軟,再把排骨酥跟阿根廷魷魚絲(或用開陽代替),放電鍋燉約40分鐘。4. 起鍋前放少許鹽調味,再加一把香菜飛紅點翠,會更加完美。大家不妨在家裡,用簡單易行的方式,把台灣古早味操辦起來。
-
2022-12-14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引爆爭議!執業心理師:諮商沒有那麼神秘!10個QA看分明
理科太太近期在網路上預售「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短時間內吸引2700多人報名,未上市先轟動,反映出多數民眾對於「心理諮商」的不了解。諮商心理師認為,就因為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才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身為執業多年的心理師有責任解答民眾的問題。執業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在其臉書發文指出,即便心理師這個行業已經出現超過20年,也有許多名人出來倡議跟宣導,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這也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但諮商真的沒有那麼神秘,「這就跟你感冒到診所看醫師,牙痛找牙醫看牙,調身體找中醫一樣。」而因為擔心理科太太這套課程會導致個案錯過接受諮商和治療的黃金期,不止蘇琮祺,這幾天許許多多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各個公會等,都跳出來發聲,整理關於心理諮商的就醫管道、費用、過程…,希望讓民眾實際了解「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Q1:心理諮商是什麼?與一般聊天有何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抉擇與挑戰。心理諮商能夠協助你了解內在的期待和想法,探索問題發生的原因和歷程,發掘潛藏的內在力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諮商關係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也與一般聊天有所差異。諮商是一種有計畫、有目標、有重點、有保密的談話或治療方法。諮商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與需要,討論對自己重要的議題:諮商心理師會以專業方法從旁協助諮商者看清自己問題的癥結,陪伴調整、改善、統整、成長。諮商者不必擔心自己隱私曝光、擔心自己形象受損,擔心自己被另眼相看。Q2:心理諮商哪裡找【一般民眾】1.醫院精神科,身心科2.私人精神科、身心科診所3.衛福部心理健康資源:》網址4.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網址5.社福機構:如勵馨基金會、家扶中心、兒童福利聯盟等,都有提供諮商資源。6.緊急運用資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02)2381-7995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特定族群】1.各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網址2.教師:教師輔導支持中心:》網址3.學生:各級學校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任輔導老師Q3:心理諮商費用及限制分為自費、健保給付、免費等3種方式,後2者諮商費用由健保跟政府預算支出。【免費】學校、縣市衛生局等公家機構。需事前預約,按照流程安排,可能會等上數周的時間,諮商時間及頻率皆有限制。【健保】各縣市地方政府健康中心、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醫療院所等地。費用低。免費~數百元。諮商時間約30〜50分鐘,費用約$250〜500元左右,有次數限制,較適合輕微或短期的身心問題。【自費】1500~3500元,或可能更高。視機構、心理師名氣、治療方式、諮商時數而定。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4: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若身心狀況已嚴重不穩定,建議先找身心科就診,再與心理醫師討論詢問轉介資源。如果是自己找自費院所,建議可由院所網頁介紹、特定心理師介紹去挑選適合專長的。另就現實面來講,當然也要依經濟狀況選擇。免費及健保支付相對費用低,且各縣市都有。但等候時間會較長,較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而自費門診當然費用較高,但相對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5:怎樣才是合格諮商心理師?根據心理師法,須有諮商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一年的全職實習訓練,通過國家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後才能稱為諮商心理師。唯有心理師能執行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凡是從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和心理衡鑑的專業人員,不論是在學校或社區,或者私人開業,都需要通過考選部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並且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諮商心理師證書,才可以自稱為諮商心理師,並從事諮商心理業務。Q6:心理諮商進行頻率與心理師討論,固定頻率,不任意自行中斷。Q7:心理諮商是否有分類別?依族群:兒童、青少年、成人、伴侶依議題:焦慮/憂慮、性別、婚姻、人際關係、生涯或職涯…依形式: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團體治療、正念減壓…Q8:諮商流程預約諮商找到自己想要的諮商單位後,進行預約。↓初次訪談(電話)這個階段是為了先讓心理師初步了解諮商者的背景、動機、需求等。↓安排諮商談定諮商方式、費用、地點等細節,確認指定或安排的心理師。↓正式心理諮商簽署諮商同意書後,正式開始諮商。Q9:什麼是諮商同意書?開始諮商前,就服務提供者、諮商方式、場地、費用、諮商時間、諮商次數、預約與取消、保密原則與例外、錄影(音)同意徵求、諮商的中止與轉介…等詳細說明,簽署同意。看範例》臺東縣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諮商同意書Q10:心理諮商相關網站及資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商心理師公會.臨床心理師公會【資料來源】.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蘇琮祺諮商心理師》臉書.《諮商心理師節在台灣》臉書.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想像老年怎麼過?日本經驗傳授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正在迎接人生一百年時代。過去日本人倡議的「終活」,是六、七十歲開始生前斷捨離、交代後事遺願、醫療抉擇等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知,可能得一個人走完人生下半場,於是許多人從五十歲就開始投入終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緊跟在日本之後,日本提前準備終活的經驗,可提供觀察與預習。 踏出第一步 想像老年怎過日本政府調查,一九八○年全國有八十八萬一千人老後一個人住,推估二○四○年將達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人,且女性人數多、增加比男性快。台灣也類似,一九六○年總生育率百分之五點七五,如今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不及百分之一。未有伴侶、沒有子女,現代人有很大的機會,獨居離世。一位日本男性上班族說,五十多歲的同輩朋友突然生病,他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專家說,首先,想像老年怎麼度過,「老後以後如何生活」、「找到老後興趣」等有具體目標,便容易踏出下一步。列財產清單 檢視居住空間五十幾歲的人多半仍活躍於職場,退休那天突然到來,做任何事,起頭都難。所以退休之前,確認養老金是否充裕。列出財產清單,除了現金,有多少股票、黃金、藝術收藏等,以及退休金、老年給付能領多少,幾歲開始領。估出每月消費與非消費性支出,建立得安養天年的財務計畫。其次是整理。日本整理專家提醒,斷捨離的同時務必尊重家人:對你沒有任何價值的公仔,可能是子女在兒時的寶貝。在特定市場有價值的物品,不妨上網賣掉或是在自家辦跳蚤市場。專家還說,你捨不得丟的東西,千萬不要硬送給小孩或孫子,這種「遺物」,通常造成後輩極大困擾。再來是檢視居住空間。隨年齡增長,體能、肌力流失,若是自己房子,建議改裝無障礙空間。租屋族趁還有收入時,重新找適合高齡者的房子。沒有電梯的公寓,盡量選低樓層。住家安全性要高,日本老人成為犯罪被害者,有六成四是闖空門。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表示,也可以考慮群居,住養生村或高齡宅,有助重新連結人際關係,交到新朋友。生前與後事 找可信賴的人一個人住的話,留意地點是否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有沒有親戚或朋友等熟人住在附近,不會孤獨、孤立而死;二,距離醫院、藥局會不會太遠,沿路交通對行人是否友善;三,距離超市或超商近不近,購買食材的地方太遠,對老人負擔大,有人因此放棄出門,在家衰弱至死。專家也建議,單身者回頭檢視人際關係,有沒有可以信賴拜託的人替你處理生前與後事,包括將來住安養中心成為聯絡人、失智無行為能力時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可考慮簽約委託專業第三方。只留醫療險 改訂數位報紙長者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小谷綠的先生過世十幾年,她說,喪偶後獨居要過的心寬,重點在「別做什麼」,而非去做什麼。現在她只煮中餐,晚餐用剩菜簡單加工,整理廚房也省事。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就好,不必用沉重的吸塵器。家務與三餐都是為他人而做,單身女性要從為他人做事解放。小谷提議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放棄的包括:壽險,留最低的醫療險,節省保費支出;銀行戶頭,只留一個,以免有帳戶成靜止戶被收費;市內電話,不會有電話找別人,自己用手機聯絡即可;電費改簽低用量合約;改訂數位版報紙,因為整理回收紙本報紙太累。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關於「一個人的老後」,朱全斌並非天生如此,他從八年前妻子韓良露去世那一刻開始學習。朱全斌覺得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我的生命喜悅是值得努力的,悟道永遠不嫌遲。對現階段來說,幸福不是找到人生伴侶,是達到心靈的自由,一個人也能活得好。有次聚會朱全斌不經意說了句:「我晚年不知道會怎麼樣?」在場有許多已經成年成家的學生說:「斌斌怎麼會擔心這個?我們會排班來你家啊。」的確沒什麼好擔心的,朱全斌想。無子、喪偶、退休、獨居、男性,朱全斌擁有許多成為「悲苦獨居老人」的條件,但他的現況卻是把「生日」過成「生月」,生日那個月每天都有朋友來聚會,朋友年齡跨距從廿五歲到八十歲。他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朱全斌並非天生如此,關於「一個人的老後」,他從八年前妻子韓良露去世那一刻開始學習。他和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他們並不避諱死亡,會談論怎麼老如何死;卻沒想過人生的劇本竟是自己獨自生活。夫妻倆總是一起分擔家務,所以韓良露離世後,朱全斌的生活自理沒問題,反而是情感上的依賴太深,許多親朋好友擔心他會因此想不開。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看過很多年長女性豐富、精彩、自主的生活,但他這一輩男性,從小被教導君子遠庖廚、一輩子被媽媽太太照顧,他身旁平輩同學中,許多人聚會時盡說喪氣話,覺得人生到盡頭已無其他可能;臉書貼文只能貼年輕時照片,因為現在生活乏善可陳;聽到太太想去旅行會緊張的問:「那我怎麼辦?」這幾年,他的確活出一個男性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的典範。有些是因為天性使然,他天生好奇,使得生活裡隨時有事可學,例如他好奇最新科技,各種線上支付推出就嘗試,載具、街口支付、linepay,用得比某些學生還自如。有些是刻意安排,例如每周兩次的教練課練肌力,一開始咬著牙練習,後來身體狀況佳、體態變好到旁人都讚美,運動變成很有動機的事。也有更多是生命焠鍊後的智慧,他愈來愈懂順應天命隨遇而安,對人遇事都保持正向心念,更重要的是,他願意花時了解自己,至今仍常常因為對自己有更深的理解而感到喜悅,「我們的社會都專注於年輕人要自我探索,但我們一生到老還不認識自己。」朱全斌覺得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我的生命喜悅是值得努力的,悟道永遠不嫌遲。對現階段的朱全斌來說,幸福不是找到人生伴侶,是達到心靈的自由,一個人也能活得好。 ●朱全斌小檔案年齡:68歲職稱:2020年自臺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一職退休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微光祝福——追憶我的妹妹容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師、護理師、家屬與病人的互動」。一位資深內科醫師因為一位病人家屬對不同醫師解釋病情產生困惑,使他深感醫師說話的藝術影響病人與家屬對病情的理解,而醫術真的是藝術(Healing art),而不是單純的科學。一位資深護理師從自己到團隊、從病人到家庭的關心,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過程,豐富了護理師們的生命,而發現她和護理夥伴們只有一個信念,不管病人在哪裡我們都在他們的身邊,告訴他們:「我陪你,我在。」一位病人的姊姊追憶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感受到生命其實是非常有韌性。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病溝通的藝術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我陪你,我在以往對生命的認知總覺得它是脆弱的。但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其實它是非常有韌性的!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回顧自發病這兩年半一路治療,人生也經歷重大轉折。妹妹一開始找不到原因的後腹疼痛,當時來來回回檢查最後意外發現腫瘤,也因無法直接確認病因,且腫瘤過大需要進行切除,最後得知是少見兒童癌症——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且期數也不太樂觀整體來看屬末期。得知當下不論家屬或病患本身是不太可能消化接受的。但我告訴自己期數不表示生命長度,僅供醫學上作為病程發展參考而已。當時我的妹妹才19歲,她還年輕不應該放棄那一點點希望,最好方式就是接受、面對、及配合專業醫療。依稀記得在南部要首次開刀的前一晚,我倆第一次姊妹一起洗澡坦誠相見,我的內心知道接下來有好長的路要奮戰,甚至需要再進行化療,深怕一直愛漂亮的妹妹打擊太大,當天晚上還先跟妹妹打預防針,胡亂聊著可能會因為治療而掉髮,也許可以考慮暫先剃掉全部的頭髮,當時妹妹懵懂的點點頭。後續跟家人評估討論,最後決定北上到癌症醫院治療,初到醫院時,陳醫師立即安排相關檢查,但報告結果是一個月前開掉的腫瘤,再次由原部位長出,甚至更大,這結果深深打擊著我,雖然查詢相關資料知道妹妹的癌症是高度惡性且復發機率高的類型,但再次被告知當下腦中不斷迴旋著:腫瘤真的有切除過嗎?家庭會議中主治陳醫師說明妹妹的治療需要跟時間賽跑,討論決定後當天就開始需要進行首次化療,計畫需進行6次高劑量化學治療,以及最後1次後自體幹細胞移植。化療當天妹妹的體重只剩下35公斤,化療過程中容兒完全沒胃口,與容兒討論後接受醫師與營養師建議,採鼻胃管灌食以加強營養,畢竟需要血球生長起來到足夠數量,才可再進行下次化療療程。此時還好當時病房護理師姊姊們,除了醫療上照護之餘,還不厭其煩的鼓勵和陪伴,常常在容兒不喜歡的化療藥袋上,罩上餐巾紙手繪的晴天娃娃,希望帶來更多陽光到容兒床旁。在這來來回回醫院和生活過程之中,更加感受到家屬陪伴、醫療團隊照護以及社會資源重要性。不論是病患、照顧者都需要有出口,也許是與其他病友或家屬間互動連結、或是家人親友支持陪伴,看似平常的對談卻能給予我和妹妹於治療期間內心安定的力量;醫院的醫療團隊除了給予容兒治療與照護,過程更會關心妹妹和我的心理情緒變化,身為照顧者的我不僅感受到團隊的關懷,社工師定期提供的社會資源如保險、健保給付、相關補助等,更我和妹妹感受到醫療團隊全方位的照顧。罹患癌症的勇士們大多會全力以赴積極面對奮戰,但有些人即使努力也未能如願控制疾病,2015年8月底如往常的入院治療,但9月中突然發生腹腔腫瘤破裂出血,容兒雖一向怕痛,但先前貼心的她,即使再不舒服也未真的出聲喊過痛,但那晚妹妹卻止不住呻吟,我心疼她因疼痛讓她無法自己,慶幸團隊立即判斷處置給予加強止痛劑並快速控制症狀。此時,我們也必須接受病程走向無法再積極治療的關卡。這一次我們都知道已不可逆轉疾病,心想那一天它終究是來了,最終我們必須面對。最後照護陪伴期間,我們也不避諱聊死亡,勇敢懂事的妳能理解我說的,為了不讓愛妳的人措手不及,妳即便沒有太多對死亡的想法,仍盡可能回答我提問相關問題。一次與護理師互動過程裡,妹妹表示她希望即使生病了還是要美美的,也希望不要痛就好。透過張醫師及陳醫師合作,先積極控制妹妹的症狀,以及當時病房護理長接洽過往病友家屬的攝影團隊,幫妹妹圓夢拍攝個人婚紗寫真集全家福(拍攝剪輯)。回想當時我的想法是病程無法再積極治療,我期望維護病患舒適和尊嚴,讓病患及家屬安心在舒適的環境和專業醫療照護中獲得寧靜和慰藉,這過程並非放棄生命,而是即使到生命盡頭我們仍擁抱希望。其實要對摯愛做到當病程已不可逆選擇最後真正放手很難,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雖理智上知道選擇症狀控制才能避免妹妹身體各方面的負擔,但過程中情感面的自己會在每個時刻,猶豫自己是不是真的為妹妹做最正確的決定。後來我慢慢知道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把握珍惜當下,去做那些想很久的事,學著表達那些不敢說出口的愛。我告訴容兒:我相信生命都會有出口,只是它用不同形式呈現,逝去也會有新的開始,不管未來如何,即便那天到來,不要擔心害怕自己會被忘掉,不論如何用什麼形式存在,妳永遠都會停留在愛妳的每個人心中,我們不會忘、也不可能遺忘!而且我相信我們會一直一直愛妳直到永遠♡
-
2022-12-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陪你,我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師、護理師、家屬與病人的互動」。一位資深內科醫師因為一位病人家屬對不同醫師解釋病情產生困惑,使他深感醫師說話的藝術影響病人與家屬對病情的理解,而醫術真的是藝術(Healing art),而不是單純的科學。一位資深護理師從自己到團隊、從病人到家庭的關心,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過程,豐富了護理師們的生命,而發現她和護理夥伴們只有一個信念,不管病人在哪裡我們都在他們的身邊,告訴他們:「我陪你,我在。」一位病人的姊姊追憶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感受到生命其實是非常有韌性。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病溝通的藝術從大二護理系加冠典禮後,我真正愛上照顧病人與病人互動的感覺。畢業後的第一站是安寧病房,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會選擇生命末期的護理照顧,但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很著迷於與醫療團隊合作,為病人的不適症狀盡一份心力。好幾次在安寧晨會為病人發聲尋求醫師及團隊協助,透過病人一次又一次肯定的眼神與笑容,我知道即使病人的身體很虛弱,但卻散發著強烈的生命力,反而給予我無比的力量,讓我在每一個病人需要我的時刻,可以跟病人說:「我陪你,我在。」腦海中許多畫面浮現,一位離婚的末期子宮頸癌女病人,因會陰部廔管造成下體的異味,她的床邊很少有家屬。靠近母親節的某個小夜班,阿姨一個人默默側躺著背對窗戶流淚,當時的我感覺阿姨的背影好孤單,腦子沒想太多,先給了晚上九點的嗎啡止痛藥,接著下意識地繞向床的另一側,蹲下身跟阿姨四目相對,我只說了:「我陪你。」我一手握著阿姨的手,一手輕撫阿姨的背,慢慢地阿姨開口說:「我想跟我的前夫見一面。」我順著阿姨的話表示會和她的孩子聯繫,阿姨點點頭慢慢睡著,我才離開病房。母親節當天下午前夫依約來到病房,我和她的孩子把時間和空間留給他們,半小時後前夫簡單跟醫療團隊說聲謝謝從病房離開。進到病房見到阿姨輕聲地告訴我:「剛剛跟前夫說我原諒他了,說出來我好多了!謝謝你陪我。」我握著病人的手跟病人說:「阿姨,我在。」另一個令我難忘的50歲末期口腔癌病人,病人脖子上的腫瘤潰瘍傷口是我們交談連結的開始,但其實每一次換藥我都很害怕,我總害怕傷口旁不斷搏動的動脈會突然破裂大出血,於是我總是胡亂聊生活的點點滴滴,來掩蓋我的緊張。慢慢地我和大哥形成默契,除了換藥越來越順手外,我也得到大哥「換藥高手」的肯定。記得大哥過世的那天,我依約到大哥病房換藥,我們約好下一次要去空中花園散步,當時我好開心大哥終於表示要跟我分享他的願望!下午突然病房的護士鈴響起,病人太太大聲喊著:「快來……」我急忙跑到病床旁,只見到病人紗布不斷滲出大量鮮血,我一邊按病房急救鈴,一邊趕緊戴上手套拿著棉墊壓住不斷出血的部位,但鮮血不斷從我的指縫滲出,病人驚恐瞪大眼睛看著我,我俯身Hold著病人,告訴大哥:「醫師和我都在,我們都在!」我看著大哥鮮血不斷湧出,生命似乎也像沙漏一般不斷流逝,大哥慢慢慘白的臉,讓我好無助,心裡不斷向神祈禱把血止下來,所幸醫師緊急處置與輸血後病人暫時停止出血。醫師與太太談及下一次大出血的可能,也討論大出血緊急處置的策略,太太告訴醫師大哥其實想安心慢慢離開,不要再給他任何緊急處置了,但拜託醫師讓病人睡著不要害怕。2小時後,病房護士鈴又響起,太太著急喊著「又出血了」,我快跑先拿鎮定藥物及綠色布單,我和醫師一邊推車一邊戴手套,醫師先加壓止血, 我一邊注射鎮定藥物一邊鋪綠色布單,我當時好難過也很害怕,雖然心中已沙盤推演多次,但我沒想到過程中,大哥一樣望著我和太太,我請太太握著病人的手,一手加壓出血部位,一手輕撫病人的背,說著:「大哥,醫師和我都在,我們和太太一起陪你。」大哥驚恐的眼神慢慢閉上,我和太太一邊流著眼淚一邊陪著大哥到生命的盡頭。當我從菜鳥護理師轉變為兒癌病房護理長後不久,單位來了一位很愛畫彩虹的7歲女孩,她喜歡在病房中畫畫排解住院的時光,也喜歡把她的畫作送給護理師們,除了簽上她大大的姓名,也會在名字旁邊加上一道美麗的彩虹。隨著疾病復發,腫瘤不聽使喚的不斷冒出,疼痛就像核彈一般毀滅性的炸開,主治醫師為孩子加上病人自控式止痛機器(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進行疼痛控制,雖然緩解了部分疼痛,但孩子實在痛怕了,每次巡房總看著孩子緊緊握住疼痛控制按鈕不敢鬆開。隨著疾病進展孩子也越來越喘,氧氣和PCA已無法控制病人的症狀,醫師們跟媽媽說明使用鎮定藥物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病人的不適,但也可能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會談後媽媽表示他理解了,會和爸爸討論並決定藥物的使用時機。孩子過世前一天傍晚,媽媽按了護士鈴,打開病房看見媽媽抱著孩子,媽媽紅著眼眶說:「孩子很喘按了PCA都沒有效果,想打鎮定劑讓孩子可以好好休息。」我點點頭拍拍媽媽的肩膀說著:「好。」藥物從點滴逐漸進入孩子的身體,我跟孩子說:「媽媽抱著你喔,睡一下下!」戴著氧氣面罩的孩子虛弱地點點頭。我告訴媽媽:「我陪你到孩子睡著好嗎?」媽媽抬起頭跟我說聲:「好,謝謝你。」孩子隨著藥物作用後逐漸入睡,我也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媽媽,但關上病房門後。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我發現成為母親的自己,除了心疼病童承受疾病的痛苦,也更能感受父母即將失去孩子的傷痛。因應陪伴高風險病童的照護經驗,隔了兩年終於促成原主治醫師與安寧團隊合作治療高風險病童的團隊「守護寶貝」計畫,我們開始跟著主治醫師一起學習跟病人說「我們覺得這個治療風險很高,我們一起討論你們的想法」、「很抱歉,治療已經到極限了,我們來想辦法控制孩子的症狀好嗎?」孩子積極治療過程中,安寧主治醫師協助使用藥物控制病人的症狀,在建立信任關係後,於孩子進入安寧照顧期間無縫接軌為孩子的離開做萬全的準備,這一路的旅程有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全程全家的陪伴,讓孩子與家人知道不管甚麼狀況我們都在身旁陪伴。護理師們可以在積極治療時跟病人加油打氣,他們會在病人不喜歡看到的化療藥袋上罩上餐巾紙手繪的晴天娃娃;也可以在病人疾病無法治癒時刻,細心傾聽病人的心聲,確保病人和家人的舒適與安全,讓病人和家人知道「我們都在」。從自己到團隊、從病人到家庭的關心,我們總是為病人成功治療而歡呼,同時也陪伴受苦的病人和家庭,度過生命的幽谷。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過程,也豐富護理師們的生命,最後我發現我和護理夥伴們只有一個信念,不管病人在哪裡我們都在他們的身邊,告訴他們:「我在。」
-
2022-12-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溝通的藝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師、護理師、家屬與病人的互動」。一位資深內科醫師因為一位病人家屬對不同醫師解釋病情產生困惑,使他深感醫師說話的藝術影響病人與家屬對病情的理解,而醫術真的是藝術(Healing art),而不是單純的科學。一位資深護理師從自己到團隊、從病人到家庭的關心,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過程,豐富了護理師們的生命,而發現她和護理夥伴們只有一個信念,不管病人在哪裡我們都在他們的身邊,告訴他們:「我陪你,我在。」一位病人的姊姊追憶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感受到生命其實是非常有韌性。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最近有一位有癌症病人的家屬來約診,主要是來釐清她的長輩就醫時由另一位「專家」説明病情的「意義」。這位病人是由本院轉診到其他醫學中心開刀再追蹤化療的癌症病人。因為病情比較嚴重,目前還在接受支持性治療。家人的支持及照顧也很用心又有耐心。這位長輩知道這個病情嚴重、預後不好,所以這位權威醫師專家很直率的建議病人及家屬:「讓病人想吃什麼就隨便,也隨性去玩。」這種說法對病情嚴重的病人來說,是間接的告訴病人「反正病情不會改善就放心去享受吧」的意思。病人本人的感受如何是另當別論。一般的病人,尤其是患了癌症的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體能及康復的可能性,多少都有「自知之明」。病人的家屬也會同情與不捨,更會特別的關懷病人。如果病情嚴重,病人的體力及心理會萎縮,有些人更不想麻煩子女及家人。當這位病人及子女聽到「有權威的」醫生建議這位得癌症的年老婦女可以隨性的吃喝玩樂、旅遊,這樣子的説法或許是一種鼓勵及安慰,但或許不切實際。這位病人的子女都在傳統家庭成長,也受過很好的教育,一聽到這位權威的醫生給予的建議,他們都感到不解。因為他們很清楚家人有胰臟癌,因而有消化液的分泌器官阻塞的問題,影響食物的消化,也因此營養、體力不足。他們對這位很被尊敬的醫界大師的建議感到非常疑惑,因而來找我「確認」,他們有沒有在照顧親人時「做錯了什麼」。醫病溝通上,病人及家屬們對於他人的話,尤其對醫師的説明及建議都會比較敏感。所以醫護人員在醫病溝通上的用辭造句是一種藝術,也需要磨練。過去的醫生訓練傳授臨床醫學是「Healing Art」(醫療藝術),而不是單純的「Science」(科學)。醫護人員對病人或家屬溝通解釋病情時、因為雙方之間的了解不同而有時會產生誤會。所以醫術是「Healing Art」,而不一定是「Science」。在這個案中,因為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可以延長有「品質」的生命,所以這位「名醫」建議是盡可能鼓勵病人去享受「餘生」。但是從病人子女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處理對這位病人有沒有正面的幫助,或許會讓病人更不舒服,也可能讓病人更痛苦而希望更早離開人世,這增加了病人家屬的心理負擔及罪惡感。說話的藝術在醫病關係上該如何拿捏,不是在課堂上可以教授或訂定出來的。在目前就醫很方便的社會,例如台灣,一般病人有時候可以同時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尤其是一般民眾很嚮往專科門診就醫,如果沒有一位專責的醫師協調、整合不同醫師的意見、治療方式、用藥安全,會讓一般民眾對醫療服務的建議覺得困惑、引發誤解。醫術真的是藝術(Healing art),而不是單純的科學。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
-
2022-11-24 失智.像極了失智
退休後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醫師提醒注意失智症早期症狀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彭詩惟今天說,失智症早期常見症狀是短期記憶力衰退,但與「健忘」不同。健忘者經提示可能會想起來,但失智症者存取記憶的地方已壞掉,難再想起。民眾從生活習慣和社交活動著手,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打造幸福的老年生活。退休後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彭詩惟為70多歲王姓婦人看診,主訴退休後漸漸感到力不從心,連最喜愛的書法、繪畫也興致缺缺。家人近一兩年也發現她記憶力似乎大不如前,所以才來看診。經過安排心智功能檢查及一系列評估後,確定王姓婦人罹患阿茲海默症。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彭詩惟說,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65歲以上人口,每13人有1名失智者,80歲以上提高到5人有1人失智,因為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未來台灣失智症人口將持續攀升。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為大宗,另外還有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及頭部外傷、腦腫瘤等因素導致。阿茲海默失智症雖然不可逆,但可依醫師評估及需求使用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延緩阿茲海默症退化的速度,也可嘗試懷舊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或認知訓練。失智症早期最常見症狀為短期記憶力衰退彭詩惟表示,失智症早期最常見症狀為短期記憶力衰退,比如說常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重複詢問相同的內容,與別人約好的聚會,或才剛講過的事情也會不記得。其他可能症狀包括對原本勝任的事漸漸感到力不從心,言語表達困難,判斷力減弱,出門會害怕迷路或個性改變等等。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0年研究顯示,改善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可望延緩或降低40%以上的失智症發生率。彭詩惟說,改善作法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加上生活型態調整,如戒菸、控制飲酒、多運動、避免肥胖,同時保持心情愉快,學習新事物等等。從生活習慣和社交活動著手,大大降低罹患失智症機會彭詩惟提醒民眾從生活習慣和社交活動著手,就能大大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例如參加社團、當志工、保持愉快心情與健康飲食。民眾也可參加政府或民間團體辦理的相關講座和活動,或是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線上課程,提前了解失智症。發現身邊親友出現失智症早期症狀,請儘速就醫讓醫師評估及診治。
-
2022-11-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師生的四手聯彈----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病人的母語」。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寄來師生「四手聯彈」的文章,一位醫學生與老師分享自己童年時會以客語與阿嬤交談,最近在照顧一位客家老太太時,因為能用幾句客語與病人交談,獲得溫馨的回饋,黃老師也分享他從語言、傾聽與陪伴拉近醫病之間的距離。另一位醫師也分享幾十年來如何體驗到「病人的母語」在照顧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邀請一位剛從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的醫師,以他不尋常的背景(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東排灣族人,他成長於日本,能說日文、英文、中文,以及排灣族語,可以與台東母親的家人溝通無礙),介紹原住民看病的語言與文化。我們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醫療團隊體恤不諳華語的病人和家屬看病的辛苦,願意以尊重病人的母語為念,鼓勵醫學生多學習台灣人的話語與文化。我的爸爸說台語,媽媽說客語,「阿公阿嬤,我轉來了!(我回來了!)」是我回到家時走進客廳常說的話;當我探望媽媽的阿婆,「阿太,今晡日出日頭,較熱喔!(外曾祖母,今天外面出太陽,蠻熱的喔!)」是我切換的語句。時間拉回2014年,當時外曾祖母臥病在床,因為我不熟稔客家話,所以每每跟著媽媽探望外曾祖母時,只能努力擠出重複的幾句問候語,望著外曾祖母深邃卻逐漸迷茫的眼波,心裡千百種思緒交雜。外曾祖母過世後,看著頭髮逐漸斑白的外公外婆,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只會講台語還不夠,要把握時間把客語也學起來,未來外公外婆年邁,我希望能用他們最熟悉的語言陪伴他們。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發展,再加上醫療科技的演進,在醫院常常看到年過八九十的長者們,這些長者有些因為慢性病纏身而身體羸弱,有些則因為免疫力不好而反覆感染入院。對我們這群實習醫學生而言,雖然臨床知識薄弱,臨床技能也還在起步,但並沒有像住院醫師學長姐需要照顧這麼多床病人,及處理各式醫囑、診斷書、會診單等繁瑣的事項。因此,當情況允許,我習慣到病床邊拉張椅子坐著,好好地聽病人與家屬分享這次的入院經過與過去的罹病過程,有時候甚至能夠聽到病患說著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真實感受到他們的失落、徬徨、憤怒與悲傷。聽完病人與家屬的分享,總是會讓我對病人本身,及其生病經驗有更真切的了解與認識。有一次在感染科實習,病人清單上面有位八十六歲冠了夫姓的阿婆,名字跟外曾祖母一樣有個「妹」字。我細細詢問阿婆這次入院的經過,阿婆十分難過地說著這幾天的不適,眉頭深鎖,言語當中透露著更多的是對於自身老化後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的失落,與拖累家人的自責。在這樣龐大的失落壟罩之下,阿婆一直處於鬱鬱寡歡的狀態。「面對寡言的病人,可以透過工作、興趣、愛,這三個面向來開啟對話。」突然想起從馨葆老師書架上借來的《精神醫學的第一堂課——面談技巧》裡有著這麼一段話,於是我握著阿婆的手,開始問阿婆平常喜歡做些什麼?跟家人相處的狀況如何?說到這裡,阿婆突然變得神采奕奕,侃侃而談她的兒子們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事情,還有她自己雖然只受過國小教育,卻還是能夠努力把孩子帶大的故事。在那個當下,阿婆雖然還躺在病床上,手上吊著點滴打著抗生素,我卻感受到一股很熱情的生命力,拉著我跟阿婆一起回顧過去的光采。後來,阿婆抗生素療程打完了,感染的狀況也控制了下來。在她出院的前一天,我來到病床邊向阿婆詢問當天還有沒有身體不適,也跟她聊聊天。「阿婆,你是客家人嗎?」 「是啊!你也是嗎?能不能多跟我說一些客家話?你會講的都說來給我聽聽!」於是,我絞盡腦汁把前年考客語檢定時學習到的例句與單詞組成一句又一句的日常用語講給阿婆聽,雖然彼此之間的客語腔調有些許不同,但阿婆聽得很開心,問我:「你的客家話講得很好聽,是誰教你的呢?」,「係𠊎的姐公姐婆還有吾姆啊!(是我的外公外婆還有媽媽啊!)」,回答這個問題的當下,心裡其實還想告訴阿婆,啟蒙我努力學習客語的動力,還有我那位已經在天上的外曾祖母。許多老年人面對自身健康狀況不理想時,會感到自責與失落。大五在緩和病房時,看到馨葆老師帶著我們醫學生一同聆聽高齡九十歲的癌症病患回顧辛勤工作、為家庭奉獻的過往,再進而引導病患肯定自己的付出與接納現今身體的退化。當時我坐在一旁望著老師與病患的對談,心中充滿了感動與震撼,原來這就是醫人醫病醫心的寫照。賴其萬教授曾說過:「如果醫者能具有不只一種語言的能力,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就與病人找到彼此可以流利溝通的語言,則探問病史、執行身體診察,以及正確記載病歷的基本條件才有可能達到,而醫病關係也才有可能趨於完美。」進入臨床實習之後,我也深深體認到語言能力的重要,期許自我在學習專業知識之餘,也能持續精進自身的閩南語與客家語能力,未來在面對高齡病患,能夠用最貼切他們的方式與他們對話,建立起彼此互信的醫病溝通橋樑!阿葆老師的回應語言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細膩的工具。一樣用華語與病人對話,面對不同的教育及工作背景,我們會選用不同的語彙,對病況的說明,也會調整不同的深淺。例如來者講話總夾雜點英文單字,我們總是要用晶晶體禮尚往來,時不時引用一下NEJM。萬一病人已經多處轉移但還問我病到底會不會好,我會心裡深吸一口氣,笑笑問說之前的醫師都怎麼跟你說呢?然後把溝通調成國中生也可懂的話語並自動刪除所有關於技術面的細節,只講最重要的訊息。聽到操著中國北方口音的老兵伯伯(後來會發現,聽到北方口音就認為是老兵伯伯,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我的華語也會字正腔圓偶爾還要帶點捲舌音。聽到長輩講話帶著海口腔,除了潛藏的鹿港腔被激活之外,猜猜來自伸港福興鹿港、台西麥寮口湖,還是沙鹿清水大甲,也是醫院裡小小的樂趣與成就感。就像還沒有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年代在巴黎問路,先來一兩句法文,總是能讓對方的表情柔和起來。用對方的語言,是一種體貼,也讓雙方的頻率有機會越調越近。在這個時代的醫院,依然在不斷流失的美德,是傾聽的藝術,以及陪伴的藝術。我們醫師總是在不知不覺內化了師長的一舉一動。師長們若總在走廊跟家屬說明病情,醫學生會誤以為這才是一種體貼,不論《病人自主權利法》是怎麼規範的。師長們若總是站著跟病人說話,醫學生會以為坐下來有點僭越。師長們若讓電腦斷層及X光完全取代了聽診,醫學生會以為口袋裡的聽診器只是裝飾(或乾脆拿掉這個飾品)。我們這一類的老師存在大學醫院的意義,在於提供另一種聲音。我打的實習分數,除了醫學生的科學知識之外,基本上與在病床邊所花的時間、對病人的溫柔與聆聽、身體檢查的確實程度,及對病人的責任感成正比。巧瑜無疑的就是在這些項目都非常傑出的實習醫學生之一。聽到她要借我住院醫師時期的書繼續鑽研,我很高興。常常從messenger捎來她見實習的一些感受與成長,也是我的精神食糧。最高興的其實是在文章中,看到她也會握著病人的手,這就是一種潛移默化,我也是從最敬愛的師長們身上不知不覺習得。我都不知道巧瑜會講客語,下次碰面時記得教我幾句。
-
2022-11-13 焦點.健康知識+
醫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你不知道的醫療史「六分鐘護一生」來自他的發明
2019年5月13日,Google Doodle(塗鴉創作),把搜尋欄改變成一位醫師在看顯微鏡玻片的漫畫(右圖),這是為了紀念一位希臘裔的醫師喬治.帕帕尼古拉烏(George Papanikolaou)136歲冥誕,因為他的努力,讓曾經肆虐女性的子宮頸癌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它的致死率,可以說是居功厥偉。或許大家對帕帕尼古拉烏醫師沒有那麼熟悉,但是如果我說出國民健康署資助的廣告「六分鐘護一生」,你應該很快可以說出那是女星蕭薔和林志玲所代言的子宮頸抹片活動--是的,帕帕尼古拉烏就是發明並提倡「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病理專家,而這種抹片檢查也使用他的名字,不過因為他的希臘名字太長,所以被簡稱為Pap smear(巴氏抹片)。當醫師遇見藝術家,兩人一拍即合。1928年,帕帕尼古拉烏醫師首次在醫學會報告,可以透過子宮頸抹片,早期診斷子宮頸癌,可惜並未受到重視。直到與一位日本插畫家村山橋目(Hashime Murayama)合作之後,透過他精美傳神的作品,讓巴氏抹片更容易讓一般的病理醫師接受及容易判讀。村山和帕帕尼古拉烏一樣是移民,在京都學習藝術工作之後,1906年移居紐約,在康乃爾大學找到繪製圖像以及準備解剖標本的工作。在康乃爾大學工作的期間,他的辦公室和帕帕尼古拉烏醫師相鄰,他們兩人成為好朋友,他的作品尤其是對細胞組織細膩的描繪,得到帕帕尼古拉烏的高度評價。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透過介紹,在1921年邀請村山到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室工作,為各種生物繪製圖像,村山專精於鳥類、魚及昆蟲的細節描寫,讓雜誌社的編輯群欽佩他製圖的準確性,尤其對他與浪漫主義的結合方式讚不絕口。可惜1941年發生了珍珠港事件,徹底顛覆了村山的生活,反日情緒在美國達到了頂點,《國家地理雜誌》也別無選擇將他解雇,不過在康乃爾大學的帕帕尼古拉烏並沒有忘記這位好朋友,邀請他回紐約工作。幾乎放棄研究時,幸運找到子宮頸癌病變早期細微變化。在與村山分開的時間,帕帕尼古拉烏在康乃爾的研究,已經把重點從豚鼠的月經周期,轉移到人類的月經周期,而且專注在女性生殖道的疾病。最後他發展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方法,透過簡單的棉棒擦拭女性子宮頸,將其細胞檢體用染料變色之後,研究其細胞核的變化,可以早期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子宮頸癌。如同之前所言,帕帕尼古拉烏在1928年的醫學會議上報告,可惜與會的醫師不僅興趣缺缺,而且還酸言酸語,大家都認為子宮頸細胞的獲取,用針頭穿刺比抹片檢查好太多了,帕帕尼古拉烏發展的技術根本毫無意義可言,失望的他甚至在日後幾乎放棄了這個研究。事情在1939年有了新的轉機,新到的系主任鼓勵帕帕尼古拉烏投入癌症的檢驗,於是他專心在顯微鏡下研究細胞核,慢慢找出子宮頸癌病變的早期細微變化,也對這種過程慢慢有了系統的觀察。可惜它的方法有個缺點,觀察這些變化必須要培訓有經驗的病理專家才行,如果能透過視覺的效果,會讓專家們更容易上手,於是他想到了村山。細胞繪圖,讓病理學家更容易觀察。村山利用透明相機(Lucida Camera ,一種投影描繪器,利用光學儀器在繪製表面執行被觀察對象的光學疊加,渲染及強調透視的效果)的幫助,達到描繪出細胞立體關係的影像,另外為了符合帕帕尼古拉烏的要求,村山還畫出藝術效果,在一群雜亂無章的正常細胞之中,安插了幾個有癌變的細胞核的不正常細胞——這點和病理學家觀察巴氏抹片時的臨場狀況接近。上述工作最難的還是當時美國境內的反日情緒,村山在不斷受到騷擾的情況下努力完成工作,1943年他被特工逮捕,部分原因是他的兒子在日本擔任記者,他在華盛頓的家也被找尋證據的調查員洗劫一空。還好當時的美國司法部長法蘭西斯.比德爾(Francis Biddle)介入調查並在最後釋放村山,因為帕帕尼古拉烏透過朋友,向康乃爾大學董事會懇求,認為村山對癌症診斷的工作非常重要,據說比德爾在他的裁決書中表示,村山是當時在美國唯一可以做這項工作的人,而此時他已經被關了五個月。歷史證明巴氏抹片檢查是相當成功的癌症篩檢工具,將子宮頸癌的死亡率降低了70%左右,也因為獲得如此的成果,帕帕尼古拉烏在1950年接受雷克基金會(Laker Foundation)頒發的醫療貢獻獎。至於村山呢?他之後繼續在康乃爾大學工作直到1954年去世,並沒有分到帕帕尼古拉烏的光環,有關巴氏抹片的相關紀錄,甚少提到他的貢獻,文章前談到的Google塗鴉中的圖畫,就是他的作品。
-
2022-11-0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用感恩包容一切 穩重面對新的正常
這幾年,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不光是COVID-19疫情突發的混亂,以及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挑戰,人心、經濟和社會環境早已累積龐大的變化壓力,各種不確定與劇烈摩擦,幾乎沒人能夠躲開。在這樣的時刻,面對千變萬化的挑戰,除了像我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談到的健康體質需要培養代謝靈活性,我們的心態也需要重新設定,穩重面對新的正常,迎接世界全新的面貌。正因如此,我連續三年透過網路鼓勵全球幾萬名朋友,透過觀念徹底的轉變,一路從身體健康進入心靈的平衡,再將這平衡帶回健康與生活。每天從呼吸、運動、心的提醒,點點滴滴轉化生命每一個角落。從他們的心得與分享,我知道許多朋友已經能從瞬間帶來的外在變化轉回到自己,並透過一種友善、關懷、寬厚而清醒的態度,隨時活出內心的力量與光明。用這種清醒的友善、關懷和寬厚面對自己、面對人生,也自然活出感恩心。16年來,我請長庚生技的同仁再忙都要推廣感恩的活動,今年更新增了「感恩日記」的項目,除了獎勵藝術創作,也支持大家隨時留下感恩的印記。每年都有上萬名朋友參與這項活動,今年也一樣,從幼兒園、中小學生、各年齡層的社會人士、有身心障礙的大小朋友都透過寫作、繪畫、影片以豐富的色彩和感情記下對身邊人事物的愛與感謝、向防疫工作人員致敬及對大自然滋養生命的感念。這麼做,也只是希望幫助更多朋友透過行動、記錄和反思,從身到心再由心到身,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一種天性。感恩的心能讓人生處境徹底轉變,這正是在現今動盪的時代,你我最需要做的功課。我們隨時懂得從責備轉向感恩,既為自己的感受、念頭和情緒爭取到一個舒展和釋放的空間,也對身邊的人事物表達最高的肯定和尊重,讓所有的善意和用心得到安放。一個人培養感恩的習慣,即使外在世界千變萬化,仍然可以優雅包容每個經驗,讓一切自己存在,欣賞每個瞬間的美好。看待一切都順眼,而自然用最平和、最圓滿的方式和周遭互動,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活得平安。
-
2022-11-04 焦點.焦點
不想被負能量擊敗-信仰教會我們的事
近兩三年,疫情肆虐、天災四起,人心隨之浮動、不安寧。很多人不知道,潛藏在內在深處的壞情緒,就是一股負能量,它會在體內一直流竄,但我們卻很少去關照和覺察到。直到有一天,負能量就要滿溢,才會爆發、崩潰。憾事往往也是在這時發生的。所以,大環境愈亂,心愈是要安定。只是,我們要去哪裡找尋那股讓自己安定的力量?美國研究證實 信仰有助安定情緒美國《生活科學》(Live Science)曾報導,一項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家卡許丹主導的科學研究,證實宗教信仰是安定情緒的良藥,能給予心境正向能量。台北元太道堂資深弟子高慧珊則建議,台灣最接地氣的宮廟也許是「解憂」的良藥。位在台北市木柵的元太道堂,10年來不間斷舉辦「瘋神紀」活動,致力推動正統道教文化與傳統藝術,並帶動文山區的文化休閒觀光產業。更重要的是,希望傳達元太道堂主祀神祇太乙救苦天尊「人間行道」的願力,什麼是道?是道理、道路,從字面拆解,它代表的是用頭腦帶著雙腳走出的一條人生道路。也期許每個人在遇到人生難題時,要選擇一條道路勇敢走下去。元太慈愛人文推廣協進會理事長廖耀鴻表示,自己也曾遭遇過人生的關卡,但自從與宗教結緣,命運大轉彎,也漸漸學會「心不隨境轉」。元太道堂瘋神紀 與神同行好機會今年,「瘋神紀」主題是「道合趣--萬神護佑,萬物共融」,太乙救苦天尊鼓勵世人放開胸懷,秉持正向心念,與有緣眾生和諧共融,自然會受到萬神庇佑、否極泰來。「瘋神紀」由「神獸盃動物園公益夜跑」揭開序幕。當天,最吸睛莫過於趣味變裝的神將組,只見參賽者耐著36度高溫、頂著超重行頭,有如神明加持、健步如飛跑完3公里路程。連外國跑者看了也嘖嘖稱奇。接下來,高人氣「瘋神列車」將登場。「瘋神列車」由九頭獅前導車領著20人座中巴;共有11月6日、13日、19日、27日四個梯隊、四種路線,帶領您探訪指南宮、景美集應廟、木柵忠順廟等宮廟,還有文山區特色景點,隨車並配置專業導覽人員,解說宮廟文化、景點內涵。參加過的民眾都說,「瘋神列車」是一個很特別的小旅行,像是添加了文化創意的「進香團」,一天行程走下來,感覺身心靈都淨化了。台灣最美風景 宮廟文化值得探索兩年前遭逢疫情時,元太道堂瘋神紀打出防疫主題,還特別為主祀神尊太乙救苦天尊戴上口罩,一度創造話題。元太道堂主委朱陳火指出,經過這一波疫情,元太道堂擴大舉辦瘋神紀活動,鼓勵大家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勇於走向戶外,用正向態度迎接未來。很多人都說,宮廟文化是台灣最風景之一,它深入台灣城鄉大街小巷,默默守護著台灣,更是普羅大眾的心靈寄託。透過元太道堂瘋神紀活動,也希望芸芸眾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靈依託,變得更有力量、智慧去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想進一步了解,請上瘋神紀更多活動資訊「瘋.神.紀」10道合趣--111「瘋神列車」活動「瘋.神.紀」10道合趣--元太道堂道教文化系列講座
-
2022-10-27 失智.大腦健康
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8題中2題建議檢查
台灣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何謂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集合,不只是記憶力的減退,還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社會認知、定向感、計算能力、抽象思考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舉例來說,若是家中長輩出現像是判斷力變差、興趣降低或不愛出門、重複相同問題、處理個人財物或使用日常生活工具出現問題也有可能是失智的表現。另外失智同時也可能伴隨個性改變、憂鬱焦慮、行為障礙、重複現象、漫遊、幻覺、妄想、睡眠障礙等情形。老了一定會失智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在正常老化的過程中,能力減弱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並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停在某一種狀態。一般而言,在65歲後,長輩的記憶力才會有較明顯的減退,然而在掌握概念和技巧方面的事物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或是透過重複練習來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力則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差,即使經過提醒也還是想不起來、無法勝任過去熟悉的事物或技能,導致影響到日常生活。不是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失智儘管年齡增加,失智的機率升高,但也有65歲前就罹患失智的「年輕型失智症」,遺傳的因子較為強烈。患者通常症狀較嚴重、退化速度快、對藥物反應較差、容易有較多精神情緒行為症狀。由於病人較年輕,往往對家庭造成較大的影響。失智的發生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退化性:包括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在患者腦部而引發病變。而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大宗,約佔六成以上。2.血管性:可能是大血管破裂或梗塞引發中風;也可能是細小血管長期慢性梗塞。3.可逆性:有部分失智症是可逆性的,例如中毒、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水腦、腦部外傷或腫瘤等。失智症診斷主要有三個步驟,問診、認知功能檢查、抽血檢查及腦部影像。近年來亦有生物標記的發展,增加診斷正確率如磁振造影、腦脊髓液檢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葡萄糖正子攝影、基因檢測等。治療失智症‧非藥物治療在使用藥物治療之前可以先嘗試非藥物治療。例如調整為熟悉的環境、結構的活動安排、認知訓練、懷舊治療、園藝光照治療、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動物輔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可以用來治療失智症延緩退化的藥物包含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及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前者主要經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來改善認知症狀,包含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後者則是減少麩氨酸所造成之神經毒性而降低腦細胞的受損的memantine。除了針對認知功能治療的藥物之外,醫師也會依患者狀況給予其他類藥物治療相關的情緒與精神行為症狀。此外全世界仍積極研究失智症的相關治療,例如以β-澱粉樣蛋白為清除目標的單株抗體Aducanumab或是非侵入性的腦刺激術等。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失智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雖然失智會使人的功能逐漸喪失,但透過及時診斷並給予治療,仍有許多患者能保持現有的能力,延緩退化。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可由個案或家屬檢測幾年來在以下這些事情上有否改變?並將結果記錄下來(有改變得1分,無改變或不知道得0分)。□得分≧2分,需安排進一步確診□得分<2分,建議每年至少進行1次失智症篩檢※此量表僅提供失智症初步篩檢用,請儘早至本院精神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
2022-10-19 醫聲.癌症防治
可以認命不能認輸!30歲癌友藝術家 攜手企業開啟對「畫」
「你可以認命,但不能認輸,生病後還是可以選擇未來的人生…」走過死亡幽谷的抗癌畫家阿布,在20歲時就罹患惡性的骨肉瘤,第一人生就此死去了。10年後,她精彩的站在自己想要的舞台上,最近她跟行動基因舉辦「希望與約定」畫展,還結合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的第九屆彩繪希望之得獎畫作一同展覽,透過聯合畫展讓更多人看見癌友的畫與話。阿布是一位10年前罹患骨肉瘤的癌患,曾在大學時間休學治療,在這段長達一年的治療期間,低潮、憂鬱襲擊而來,但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我是被朋友們推著往前進,他們給了我期盼,給了我目標,我才能藉由畫作療癒身心,讓心情平靜。」原本對繪畫有興趣的阿布,在生病期間才開始藝術創作這段期間的畫作,她將朋友們化身為動物主角,有高中好友像頭獅子強大又溫柔的陪伴,也有像牛一般勤奮認真的守護自己,阿布利用畫訴說著自己在生病中,朋友拉她一把有多重要。這次的畫展中除了有生病期間的畫作,也有與行動基因合作過程中,從衛教師團隊那兒得知很多家屬及病友的心聲,這也是她創作的來源,有個生病的小病友就像條尼莫,把治療當做是在珊瑚礁中闖關,仍是在花花世界中充滿生機。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指出,我們基因檢測的公司,衛教團隊在接觸病友及家屬的過程中有太多故事了,而阿布經過十年的抗癌歷程,對癌友們來說是個鼓舞,因此我們與阿布合作,希望將這些故事用畫作呈現出來,撫慰癌友及家屬的心。之前阿布與行動基因已先進行卡片義賣及額外募款,總共籌得43萬元,分別捐給麥當勞叔叔之家及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而此次聯合畫展除了阿布的藝術創作外,也結合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的第九屆彩繪希望之得獎畫作一同展覽,透過聯合畫展讓更多人看見癌友的畫與話。陳華鍵指出,任何事都要化行動來執行,我們加強研發,也進行醫療教育,在癌患及家屬部份希望能在心靈上給他們更多的支持。而「希望與約定」在台北捷運中山站藝廊展出,展期從2022年10月3日至10月27日。台北捷運中山站藝廊展出結束後,11月將回阿布的母校花蓮東華大學進行展出,並計畫至北中南的學術單位藝廊持續巡迴。
-
2022-10-18 焦點.元氣新聞
已逝前立委黃義交傳有憂鬱症,開朗的人也會得憂鬱症?陪伴者最忌說出這四個字
前立委黃義交今晚(17日)晚間自北市內湖住處墜落,被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送往三軍總醫院急診,搶救後仍不治,終年69歲。外傳黃義交患有憂鬱症,與換有與黃義交相熟的朋友聽聞此意外後,相當震驚,難以置信。友人指他近年受憂鬱症所苦。監察院副院長、親民黨前立委李鴻鈞聽到訊息嚇一跳,直問:「是真的嗎?」對於黃義交有憂鬱症,他說,也還好耶,去年(一年多前)才見到黃義交,「我見到他,他還是很開朗」。關於微笑憂鬱症:微笑,但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看起來很開朗,講的話語也相當正向積極,但實際上卻已經罹患憂鬱症。大部分人會認為,憂鬱症通常會表現得消極、失落、哀傷,所以不會把這些積極正向、開朗的人當成是憂鬱症病患。目前在憂鬱症的官方指引中,並沒有把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列入正式疾病名稱,但是在臨床上,許多身心科醫師會發現,有些病人不具備典型的憂鬱症狀,也缺乏病識感,也不容易就醫治療。完美主義者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哪些人容易罹患微笑憂鬱症?完美主義或是對於未來有著雄心壯志的人,因為憂鬱症常被汙名化,因此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樣的疾病,所以擅於偽裝的他們,會盡可能掩飾相關的症狀,以免被人發現自己其實罹患憂鬱症。微笑憂鬱症的人會有哪些症狀呢?通常他們在獨處的時候,容易感覺到失落、疲憊,會有經常性背痛,缺乏朋友或知己,也容易進入成癮狀態,包括酗酒、服用成癮藥物等,而且有學者認為,微笑憂鬱症的病患會比一般憂鬱症病患更容易走上自殺這條路,因為他們會把動機隱藏得很深,所以周遭的人更加無法覺察,提早預防。如何面對微笑憂鬱症?面對微笑憂鬱症,最重要的是病識感,也就是願意正視自己已經生病。所以,當你覺察到自己有微笑憂鬱症時,不要把正向樂觀當成防護罩,而是尋求醫師協助,並且敞開自己的心,接受醫師的治療。除此之外,可以多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像是運動、跟知心好友(不會批判你的人)進行溝通、親近大自然,也可以進行一些藝術活動,像是聽音樂、畫畫等,當然也可以透過冥想,緩和自己的身心狀態,讓自己不要這麼緊繃。什麼是憂鬱症?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憂鬱症與單純的憂鬱不一樣。憂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人碰到挫折、失落難免會憂鬱,但多半是短暫的、輕微的。憂鬱症則是持續的、嚴重的憂鬱表現,可能與外在的壓力有關,也有可能莫名的就憂鬱、煩悶、快樂不起來。憂鬱症主要症狀低落、憂鬱的情緒激躁不安,焦慮增高性欲減低對日常生活興趣減低食欲降低、體重下降食欲增加、體重上升失眠或嗜眠思緒減慢,動作減緩疲累或失去元氣自責、無價值感難以做決定自殺意念或行為憂鬱症自我檢測給陪伴者的建議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千萬別叫他「想開一點」當家人、朋友得了憂鬱症,那些事是陪伴者可以做的?建議千萬不要過度理性的要他「想開一點」,這只會造成他覺得您不了解他、只會唱高調,他也知道要往好處想,但是當已經到達憂鬱症的程度,是很難想開的。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鼓勵作的,隨著他感覺被了解支持,可進一步建議他尋求醫療協助。陪伴者應該要盡可能的學習:了解憂鬱症及抗憂鬱藥物及相關正確知識。合理的期待:不給他過高的要求,給予合理的期待與鼓勵。無條件的支持:無條件的支持,不要立即想到回報。維持日常生活作息:自己的生活也要過下去,照顧他不是生活的全部。分享你的感覺:適當時仍可分享自己的感覺,或找他人宣洩自己的情緒。不要認為事情是針對你個人而來:有些無力與受挫,不要太個人化與自責。尋求協助:鼓勵就醫,找尋適當的專業醫師,給予完整的處理。一起合作:與患者一起合作,共同度過。參考資料:《Healthline》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WebMD》 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68.html★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9-1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曾擁有 但也不會錯過
前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可是,在有光的時候,為什麼不在塵中一一看見:熱著的就是火,亮著的就是光,念著的,就是愛。」是的,雖然世間一切終必成空,如塵埃般微不足道,但是在每一剎那的看見,念著的,都是愛,也讓生命值得。若不是隨著「台灣好基金會」的潮州辦公室伙伴拜訪潮州與南州,過去數十年雖無數次南來北往,屏東大部分鄉鎮都被我們一再路過,很少停留,也就一再錯過它的精彩。這些天拜訪了擁有校田,將農耕化為課程的南州國中、潮南國小及四林國小,對這些學校的老師及校長的努力留下深刻印象。不管南州或潮州,也不管是種蓮霧、芭樂或可可,這些新一代農民的自信與善用科技,甚至流利的口才,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參訪深耕潮州的小直設計團隊,原本預定時間是傍晚五點到六點,結果與陳冠華教授及一群年輕研究生聊到晚上十一點。到網紅名店「三平咖啡」用完午餐,到店主人楊文正的陶藝工作室聊天,從來沒看過那麼會搞笑的藝術家,我與蘊慧笑得嘴巴痠,肚子痛。與第三代油行女老闆黃董及玫來晏趣製麵小農農莊的女主人喝下午茶,也聽到令人感動又佩服的故事,真是高手在民間啊!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可以寫成一篇又一篇精彩的報導。想著這些紮根在地方的職人,也想起張曉風老師寫的「樹在。山在。大地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她還說:「我在,意思是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裡,甚至,讀書,也是一種『在』。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裡。」是的,出席很重要,「什麼也不曾擁有,但什麼也不會錯過。」這句話是作家黃明堅說的,隨著年歲漸長,愈發覺得這是很高的境界。擁有,是指資源的佔據;不會錯過,追求的是經驗的豐富,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與心靈的。年輕時以為物質可以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後來才知道,更多時候物質反而限制了心靈的體會,誠如美國自然作家梭羅所說的:「擁有了穀倉、穀倉就變成我們的監獄。」每個值得紀念的時刻,我們都沒錯過,我們都在。喜歡「在」這個字,穩穩的,守候著,或者,就像棵樹,像門前的老榕樹,就是在那裡。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都要取個自然名,然後彼此以自然名互稱。我的自然名是「野榕」,荒野榕樹。榕樹在台灣四處可見,公園、校園、路邊、寺廟前廣場,幾乎所有街頭巷尾都有榕樹,在大大的樹蔭下常有許多人在乘涼、下棋、泡茶、聊天。榕樹有許多氣根,很容易攀爬,不管是爬到樹枝上或坐或臥,是台灣所有孩子爬的第一棵樹。隨手摘片葉子就可以當笛子吹,許多人因為榕樹而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我希望像榕樹,看著樹蔭下的朋友來來去去,而榕樹總是「在」那兒,守候著大家。
-
2022-09-01 癌症.癌友故事
乳癌病友蕎安病中學畫! 如今成藝術治療師,開啟第二人生
抗癌之路艱辛難行,但繪畫可療癒身心,乳癌病友蕎安抗癌期間決心學作畫,從慣用憂鬱的藍色到用色繽紛明亮,如今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為別人帶來正向能量與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創辦「彩繪希望」活動,今年第9屆收件數突破以往,215幅參賽作品挑出29件獲獎,今天起在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南杏藝廊展至9月30日,乳癌病友蕎安因為繪畫開啟第二人生,從病人的身分變成助人的藝術治療講師。蕎安過去是馬拉松跑者,長年參與比賽,2016年參加日本明古屋女子馬拉松前,意外發覺罹患乳癌,之後對生命有不同的體悟,從小就愛畫畫的她,因工作忙碌一直沒能正統學習,這次決定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繪畫,弭補缺憾。她報名了油畫班,作品獲得定,工作的Pizza店借她的畫作展示,有顧客甚至想出價買,有次高醫員工在Pizza店看到她的畫作,進而得知她是名乳癌患者,於是邀請擔任醫院築夢中心老師,指導思覺失調病患透過繪畫進行藝術治療。蕎安透露,剛罹癌時她的畫多數是深藍色調,這一年顏色轉變明亮,也透過繪畫幫助別人。高醫院長鍾飲文說,醫院坐落在十全跟自由路口,象徵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也希望病人和家屬免於病痛,得到身心靈上的自由富足,期許這次繪畫展覽能給予病人持續抗癌的勇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則表示,基金會舉辦繪畫比賽多年,透過繪畫,有病友獲得心理調適,也記錄下抗癌歷程。中秋節將至,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也準備健康點心禮盒贈送給癌症病友,收到的禮盒的病友們都開心不已,紛表示院方讓人很窩心。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艾成生前憂鬱症纏身!憂鬱症有3大核心症狀,心理師建議5撇步防鬱
藝人艾成驚傳墜樓身亡,昨(17日)下午在板橋殯儀館由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確認死因,確認為意外逝世。《聯合報》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因與妻子王瞳感情分分合合,演藝事業和餐飲副業也一直起起落落,今年4月底還忍痛收掉艾叻沙西門町創始店慘賠500萬,他一度在直播鏡頭前哽咽,也因壓力太大一度血壓飆到180、心跳也到120。>>相關新聞其實不只名人藝人壓力大,現代人生活緊張,有憂鬱症狀的人也不少。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曾受訪指出,每個人都會憂鬱,但不見得是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當情緒低落並伴隨相關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才被界定為符合憂鬱症的標準。憂鬱症有幾大核心症狀群,一是情緒症狀,會感到憂鬱,快樂不起來。二是生理症狀,包括睡眠減少、食欲和體重降低或增加、性欲減退、常感頭痛、胃痛或肌肉緊張。三是認知症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挫折忍受度降低、記憶力減退、思考負面扭曲、甚至產生自殺意念。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衛教資料指出,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憂鬱症找上門!憂鬱症9症狀●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增加● 失眠/嗜睡● 思考動作變緩慢●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延伸閱讀】>>一肩扛四方壓力的中年男人!若有憂鬱、對生命的擔憂、對成就的反思等警訊,務必尋找醫師或心理師求助如何與憂鬱症家人相處?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延伸閱讀】>>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 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季節性情感疾病好發 防『鬱』5招此外,時序入秋,情緒障礙中的「季節性情感疾病」也較易好發,如果察覺自己情緒上有重大變化,草屯療養院長臨床心理師張一賓建議,透過「防『鬱』5撇步」來防治憂鬱症和維持身心健康。防『鬱』5撇步第一步:「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第二步:「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第三步:「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第四步: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第五步:「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艾成所屬鳳凰藝能公司總經理趙善意聲明:「感謝所有關心艾成的粉絲及朋友們。」事發後已緊急通知艾成在馬來西亞的父母,相關手續也正與政府相關單位洽辦中,很快就會抵達台灣。「王瞳目前身心狀況相當虛弱。」趙善意表示,任何人遇到這種事情的悲痛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希望各界給王瞳一點空間,讓她可以療傷止痛,盡快走出傷痛。趙善意說,由於艾成是基督教徒,未來的治喪將採宗教儀式,舉行追思禮拜。確切的日期將在確定之後向外界告知,至於是否開放粉絲追思會再遵循艾成家人和教會的意見,會想辦法盡量安排讓粉絲悼念。★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8-17 焦點.生死議題
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如何讓他走得安詳又有尊嚴?4點教打造有愛的人生終點站!
人生走到了最後一段路時,怎麼樣的照顧才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又如何讓病患走得安詳又有尊嚴?現代人很忙,E世代的人更忙,忙著看方盒子、看資訊、找尋賺錢的機會,週末則忙著玩、上網,或到PUB去瘋狂、參加派對去搖整夜的頭。現在的社會是為生活而活,活得很充實、很忙,什麼資訊都有,但是對老、對死卻置之不理。面對人生的終站,大多數人不太重視,隨便應付,更不用談如何處置。相較於現代年輕人對結婚的精心設計,實在是天壤之別──光拍結婚照或是辦喜宴,就要花費年輕人大部分的積蓄,為人生最美、最年輕的容貌做一個刻意妝扮的寫真,每個人看起來既像電影明星,又像王子與公主,一切都沉醉於童話故事中。現代人老後被送入安養院、護理之家已算不錯了,有誰關心臨終環境?老年人已沒有組織能力、行動力,只好任憑家屬安排。有的被通知接回,將死而未死的無意識老人回家後仍未斷氣,安放在大廳中央,不吃不喝等待死亡;有的住家公寓太小了無法安置,於是從急性病房轉慢性病房,三人一間或六人一間的普通病房,在嘈雜的環境中度過餘生,沒有隱私也沒有尊嚴,像赤裸裸被扔在菜市場。老人啦,沒有用了,幹麼還浪費銀子?年輕人總有他的盤算,甚至有的家人不到醫院照顧,也不接回家中,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以某種角度來衡量,以高的道德標準來看,也算是一種精神上的棄養。中國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至少父母病了、老了,子女應隨侍在側,方能回報養育之恩。至少我們應該提供臨終者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讓他們平靜安詳地辭世。【延伸閱讀: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家是最好的人生終點站有一位爺爺八十四歲,得到第三期的惡性淋巴瘤,起初病得嚴重,腹水、肋膜積水、裝著氧氣管,在醫院接受化學治療。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美國外,其餘都在臺北。所以子女們成立照顧群,除了僱請看護工外,他們兒女與媳婦分成四組,白天夜晚輪流換班照顧。而且還有一本病房日誌,每隔二十分鐘登記爺爺的狀況,例如:何時打化療、何時輸血、三餐內容與健康食品為何,化療藥水、排便狀況等詳細記載,完全不亞於護理紀錄。因為二媳婦本身就是護理師,每次輪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爺爺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上的進度,包含何時檢查,又該注意什麼。我覺得這位爺爺福報真的很大,有這麼多孝順的子孫,真是令人羨慕,這輩子也值得了。銀耳燕窩也比不上孝順的子女圍在身邊。他們家人說話也很幽默,所以老先生的病情愈來愈好,腫瘤的消褪緩解也比一般人來得快。後來老先生說起自己的故事,道出他年輕時在農會、水利會的一些陳年舊事。每當老人說起他自己的往事,那種心頭的甜蜜全寫在臉上,蒙上一層健康的紅臉頰,想想他小時候一定也是這副可愛的模樣。《安寧會訊》曾有一篇報導:一位老阿公是做墓碑的,罹患胃癌,多次進出安寧病房,個性平和安分,對事無怨無悔,後來他變得面帶愁容,常夜裡驚恐地說夢話。在病情惡化進入彌留狀態時,他變得煩躁不安,口中喃喃自語,大吵大鬧著要回家,子女們未曾看過阿公有過這樣的反應而遲遲不敢做決定,而阿公變得更躁動,似乎符合精神科醫師譫妄的診斷。後來家屬決定將阿公帶回家,安寧居家護理師卻發現阿公精神奕奕地坐在舊式四合院大廳的椅子上,眼神亮亮地直視著大廳前方,家人在著手後事、聯絡其他的親友,忙成一團,有的家屬則在一旁哭泣,阿公卻獨自一人坐在大廳,看似落寞又與世隔絕般靜坐,沒有與任何人互動。安寧護理師前去探視阿公,阿公也沒有回應,直到她發現阿公在注視院子裡大小形狀不同的墓碑。原來老阿公是做墓碑的,那些是他的傑作,阿公開始奇蹟般地侃侃而談,述說每一個墓碑的故事,他變得多話起來,直到他耗盡體力睡著為止。當天晚上阿公起來,要交代子孫後事,並要求家人將他的床推到門口院子裡,看墓碑,看星星、月亮。安寧護理師竟也被通知趕到他們家見證一切,一大家族的人或坐或站或蹲地圍繞在阿公身旁,恬靜又溫暖地陪伴阿公,他們之間沒有言語互動,有的只是濃濃的親情,阿公就這樣安詳地走了。有時我們竭盡所能地呵護及照顧病人,但往往會忽略那些是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還是只是滿足身為家屬那種不捨、不願接受的逃避與虧欠的感覺。當臨終者表示想回家安度最後的日子,我們是否應認真考慮,不要為了種種理由把他們綁在加護病房的床欄杆裡,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尊嚴。【延伸閱讀:「安樂死」真有那麼可怕?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安樂死立法該注意哪些原則?】臨終者自己的選擇最重要親屬往生是家族重大聚會與團結的時刻,每個家族成員應樂觀其成,以和為貴。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正信的宗教都是很好的,我們應尊重而不該有分別心才好。這個時刻最重要的是臨終者自己的選擇,自己若有決斷,請族長耆老出面協調幫忙,那麼事情就好辦多了。其他持不同意見的子女或親屬最好少批評,以免破壞家庭和諧。傾聽應包含立遺囑,由臨終者決定分遺產、遺物的方式,或有族長(如叔伯、長子)、法定代理人之陪同,或律師之出面來解決合理的分配方式。遺產愈多愈複雜,例如:土地、房子、公司動產、股票、存款、成立基金,或管理人代表等,上班族或農家子弟的問題就相對單純多了。中國人若西方人有預立遺囑的習慣,若父親先過世,則母親(未亡人)負責分遺產之大權,將來母親過世,則由子女共同協調。這些事情即所謂最重要的後事,攸關子女繼承的權利與義務,應事先說清楚、講明白才是上策。不明不白的做法,是家族的另一種黑箱作業,只會加深猜忌,造成家族之分裂,這點絕不是長輩樂意見到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事,每個子女都退讓一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父母養育我們很辛苦,若稍有不公平之處也是一種緣分,做子女的應該歡喜接受。分得少的並非父母親比較疼惜,而是長輩有他們的考量;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骨肉,哪有不疼愛的道理?多半父母親會照顧相對弱勢者,希望最後再幫他們一把,這是天下父母心。每個子女都應在此時感恩,分多分少都一樣,而不是懷疑、猜忌,有不勞而獲的自私妄念。西方許多大企業家覺得孩子應接受考驗與奮鬥,生活富裕反而心志愈沉淪,所以他們大部分會將遺產捐獻給社會,蓋醫院、資助研究機構、慈善團體,這才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典範。錢,沒有人不愛的。錢雖非萬能,但沒有錢就無法生存於社會,所以萬萬不能。美國有不少頂尖癌症醫院是由企業家捐獻所蓋的。這些企業家有這麼高的遠見與氣度是很令人敬佩的,沒有他們的捐獻,這個世界的文明可能會落後好幾年。當我們傾聽長輩的時候,難道不是一個很祥和、充滿溫馨的畫面嗎?中國人所講的隨侍在側才是盡孝道,又怎麼可以忤逆父母呢?一旦家族有了共識,大家都應遵守,所謂家和萬事興。安排臨終環境一:學習傾聽安排臨終環境時,基本上應注意:放鬆、祥和與愛,以營造病人清明的觀見,如此方可體會本覺的見性,將可重生信心、滿足、空靈力量、幽默與篤定,也就是希望利用最清明的環境,以理性來面對並整理最後的人生。家屬可以靜靜地陪伴,讓臨終者順利轉化心境。我們應相信每個人都有智慧走過這一關,不需要強迫病人聽太多意見。病人需要的是我們的關心,所以我們應學習傾聽。一般來說,若病人能接受自己大限已到的事實,他們知道日子所剩無幾,心裡總有一些後事需要交代。包括:他們理想中的告別式方式是教會的、道教的,或是佛教的誦經;安葬的方式是火葬或土葬,或是希望進入家族的墓園與長輩或配偶葬在一起,或不希望合葬於同一個墓穴中。有的母親比較長壽,而希望葬在兒子旁邊。現代人多選擇安放在靈骨塔內,中國人也很相信風水,認為好的風水可以接近樂土又可以保佑子孫,所以好風水的靈骨塔或墓園很重要。然而不同宗教的墓園也有區隔,所以病人告訴子孫應選擇何種告別儀式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庭成員的宗教信仰各有不同,這一點常常造成許多歧見與困擾,最重要的是家族中有沒有達成共識。例如:長子篤信佛教,女兒信奉基督教,次子沒有宗教信仰,而母親為民間信仰,但有一些基督徒的朋友。此時女兒的教會姊妹可能會勸女兒傳福音給母親,因為擔心母親沒有信基督、沒有受洗太可惜,將來會失去上天堂得永生的機會,所以女兒回家見到母親就積極說服母親受洗,並接受教會姊妹關心、代禱。當然,她會認為基督教的告別式比較好,然而父執輩都是純樸的農家子弟,以佛教或道教方式居多,家族的墓園也是宗族的,每年清明節整個家族一起掃墓,所以長輩們不贊成病人受洗信基督教。女兒很鬱卒,也很懊悔在母親健在的晚年,沒有辦法說服她受洗,以至於天人永隔之後無法召回天國,將來更無法在天國同主一起見到母親。女兒又慌又急,情急之下不免拉二弟勸大哥讓步。這種不同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家庭問題時有所聞,其中又以兄弟姊妹眾多的家庭最嚴重。加上遺產的分配不容易公平,或雖公平但仍有自認為分得少的心理,埋下將來家庭分裂的潛在原因。安排臨終環境二:熟悉的環境病人需保持放鬆自在,最好能安置於他熟悉的環境裡。若病人處於一個陌生、冰冷、機械性的環境,例如加護病房,他們很難放鬆心情。任何人到了陌生又奇怪的環境都會變得焦慮不安、懷疑、易受刺激、不信任,許多病人在加護病房(ICU)會發生所謂的ICU症候群,甚至有譫妄、顫抖、歇斯底里、幻覺、頭痛、不明熱等現象發生。有些病人移到普通病房後藥而癒。偶爾接到類似的會診單,加護病房的醫師以為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引起白血球數目降低、高燒不退,其實那些病人的病情尚穩定,只是在加護病房多待上一天,他們就吃不下睡不著,心情很難平靜。要判斷這些病人是否患有其他潛在的病或是精神狀態引發的身心症,或是急性精神病,則需要更多的臨床經驗。實不諱言,很多重症病人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狀況耗弱,每況愈下直到死亡。絕大多數是住在加護病房的時間過長,無法移除呼吸器(拔管),最後或多或少在多重藥物的使用下引發器官衰竭,院內細菌黴菌感染。其中黴菌感染大部分是伺機性感染,肇因於抗生素的濫用(過度使用)。很多家屬捨不得病人辭世,雖已知病情積重難返,仍不願將病人送往安寧病房而同意轉入加護病房。其實大多數病人不願意住加護病房,只是他們已虛弱到沒有自主的能力。或許有人會問,重病的人恍恍惚惚,會在意住在哪一個病房嗎?但若我們深入了解,病人其實最想回家,雖然回家代表放棄治療,也代表生命的結束。然而對現代人而言,尤其是健保時代,選擇住加護病房對家屬來講反而比較輕鬆省事,不必負擔繁重的看護工作,而醫療費用大部分是全民共同承擔。對重大傷病的健保病人而言,住加護病房不用負擔差額病房費用,又不用請外勞看顧,對精打細算的家屬是划算的,但他們忘了病人擁有他自己的選擇權。反過來思考,我們回到非健保時代,若病人罹患絕症,病重住入加護病房,一個月後逝世,醫療費用一百萬元新臺幣,請問多少家庭會覺得這樣很值得?節儉是人性,浪費資源同樣也是人性,只不過是往高或往低看而已。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同時尊重病人又衡量醫師的建議。不做急救、沒有機器監看,家人的關心才是最重要的。倘若因家庭因素、房子及環境因素無法將病人帶回家,而必須住在醫院裡,最好選擇單人床或安寧病房。單人(頭等)病房可以容納比較多的家人來探訪,放一些病人喜歡的照片、音樂(不擔心吵到隔壁床)、書籍、自己收集的收藏品。這樣才是有人性、有溫暖的人生終站。然而單人房是差額病房,非健保床,有些人經濟狀況並不允許。沒錢,生病是困難的。說實在,只要能看開,將病人帶回家是最好的選擇。有一些認識比較久的家屬會提出他們的要求,希望真的不行的時候,在生命終了前一星期,他們願意將病人帶回家。我們可以這樣嘗試,並聯絡居家護理配合定期到家訪視,做家庭照護(Home Care)。家,才是最好的人生終點站。家,永遠是最甜蜜、最熟悉的窩;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家裡的窩。在自己家裡,每人都比較自在,家屬更能發揮愛心、同理心,每個人當然都變得比較能幹。硬體上家當然比較好,但不要忘了軟體,那就是愛心、輕聲細語、一切從容。家裡必須凝聚向心力,這點很重要。安排臨終環境三:觸摸、表達無條件的愛每位老人雖然是寂寞的,但他們的內心其實和童稚的心靈一樣,需要被愛。有些人害怕接觸老人、病人,其實他們最需要家人觸摸他,嘗試了解他。我們醫護人員雖不是他們的親人,但每當我坐在病床邊,握起病人的手,眼睛看著他,跟他聊天,他們變得多開心、放心。因為他們是人,凡人都需要被親近、被疼愛的感覺。以手握手、以心傳心,心手相連,醫病關係中這一點不可或缺。當然,當病人變得封閉,這些良性的互動也就少了很多,雙方變得沒有什麼話,照章辦事,兩不相欠。有時醫護人員並非如此冰冷,而是有情緒、害怕、不信任、打不開心結。「先生緣,主人福。」醫病關係必須經營,它不是商品,更非單向的業務關係。雙方必須建立起信賴感,你放感情給人,對方同樣回報。有時候到加護病房會診,裡面都是一些重病、昏迷不醒或半昏迷的病人,我看到有愛心、會溝通的護理師們一面幫病人翻背,一面同病人說話,幫他們抽痰後又將臉擦拭乾淨,輕輕柔柔地。啊!她們是天使,假使我躺在病床上一定這麼認為。護理師們同半昏迷的病人說話,就好像病人聽得懂一樣,探訪時間到了,家屬詢問護理師,病人意識不清,同他講話到底能不能聽懂?其實病人的心靈可以因感動而淌下眼角的淚水,即使是在昏迷狀態下。所以,我們常鼓勵家屬利用訪視的時間多多跟病人講話,可以握著他們的手說話。就像慈母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繼續唱搖籃曲給娃娃聽一般,每個人都渴望被疼愛。許多人害怕死亡,就是因為害怕這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在生病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接近的親朋好友變得愈來愈少,病情愈重愈久,卻愈沒人前來關切,無形中他們被刻意遺忘了,孤立而無助。沒有愛,寧願死,這是憂鬱的溫床,是久病厭世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有愛才有鼓勵,才是在絕境而能活下去的理由。想想看,有許多高知識分子在人生的終站變得鬱鬱寡歡,得不到安息與解脫。其實臨終療護最需要的是愛心、同理心與慈悲心。道理不難但需有耐心的、長時間的奉獻,愛心或許比較難,但是許多家屬、醫護人員都做到了,見賢思齊,當我們看見別人做到了,一定要警醒,惕勵不懈怠。安排臨終環境四:允許道別允許病人過世,保證在他死後,其他人會過得好好的。他並不會孤獨,因為家人、親人會時刻想念他,他也會擁有一個完全的愛。神會照顧他,與他同在,神寬恕也赦免了所有的罪與罰。很多病人在辭世之前仍有牽掛。重病的中年人放不下年幼的小孩與妻子:誰來照顧他們的生活?誰能接下負責家計的經濟重擔?這一點我們可以諒解,而且的確是一個難題。雖然留下一些遺產,但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那些未成年的子女能保證被妥善照顧嗎?配偶會再婚嗎?原來的家還會完整嗎?或許我們認為七、八十歲的老人會比較好走,其實他們愈老反而愈容易感傷,擔心子女的經濟、事業,煩惱未成家的那些孩子的幸福,甚至掛念孫子。總之他們是家族中的長者,卻有很多讓他們放心不下的地方。臨終的人最該學習的是放下、捨得下,不帶走任何財富,也不帶走任何煩惱;不帶走愛憐,也不帶走怨恨。我們平常關切很多事情,擔心不幸事件的發生,然而很多時候總會水到渠成,不用操心。一些不如意的事發生了也終將過去,烙在我們心靈的創傷卻幫助我們成長,變得更達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擺在我們眼前的功課,誰也無法為我們免去。沒有人能幫我們繳稅,也沒有人能替代我們服兵役,自己的事尚且很難圓滿解決,他人的命運自有他的因緣。陪伴的家人又怎能牽絆住臨終者呢?在病床前痛哭或許是人之常情,活著的人想到與親人永隔,誰不難過?但是這樣往往讓臨終者無法順利割捨親情,無法進入臨死中陰。就如同親人上了火車,我們送別時能拉著他的手不放嗎?有緣自然還會相見,所以我們應該珍惜在世的每一天,以最多的愛心跟親人、家人相處。接受與道別的智慧我發現,平常照顧病人的家屬可以很自然地接受病人的死亡,尤其是久病重症而又無法醫治的患者。平時他們付出了愛心、親情,也認識命運之不可違背。相對地平時未與患者接觸,或旅居國外者,當聞此噩耗,回國探親或只能奔喪者,他們的情緒、悔恨、不捨、百感交集,有時會有一些情緒化、理性的舉動,讓醫護人員很難應對。尤其是一些放洋的遊子,往往會詰難醫療的處置,如此也難掩他們內心的愧疚與虧欠。若能了解狀況,心平氣和,多感恩照顧病患的有關人員,把握時間與臨終者見面、談話,往好的方面去做,幫助病人多結善緣,這樣的臨終關懷才會圓滿。認識命運的不可違背,才能建構道別的基礎,從而把握時間、安排臨終者最後的人生行程。在此時刻認命、順命、逆來順受並非不積極,而是圓融豁達的表現。許多事情我們反過來反省,當病人往生以後,才驚覺沒有留下多少時間與所愛的親人相處,反而不顧病人的要求,硬是將他留在冰冷的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的急救,而沒有機會道別。臨終者最後的請求也未被完成,因為家屬們拒絕道別,不放棄最後一線的機會,只盼望奇蹟出現。這樣只會造成病人的痛苦、失望與無奈,最後苟延殘喘的心情,又有誰知呢?各式各樣思想的人都有,有些人害怕死亡,緊捉住家人、醫師的手,要求大家救他;有些人知道大限已到,一切努力皆枉然,他們決定接受命運,步下人生舞臺,然而梯子被家人拆掉,進退兩難,這又是何苦來哉?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道別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藝術,不要強人所難,順勢而為的人才會放下心來感恩。在為病人營造臨終的環境裡,我們需要豁達的心態,以人生經驗與智慧來啟發內心的愛與疼惜。如果不先啟發自己,就無法啟發在我們面前的親人。祈禱眼前所愛的親人不再受苦,能夠找到安詳和解脫,家族內的每個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同心協力,拋開種種不愉快的爭執,放下私心,把握最後相聚的機會。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流產乳房仍腫脹竟罹拖不得的乳癌 女老師樂觀抗癌
40歲廖姓英文女老師2年前懷孕第3胎時意外流產,但乳房腫脹未消退,且摸到明顯硬塊,就醫發現竟罹長得快、拖不得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她在家人的支持下,選擇樂觀抗癌,很理智的與醫師溝通、接受治療,去年底完成治療,病況控制良好,她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醫師劉良智的治療。另名一名全職媽媽小魚(化名)平日照顧兩名幼兒,5年前洗澡摸到乳房硬塊,就醫檢查發現「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看到孩子熟睡的臉龐決定堅強面對病魔,並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化療的前導性輔助型治療、手術和術後輔助治療,迄今癌症尚未發現復發。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首位,衛福部2019年癌登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5000名乳癌病友,其中三陰性乳癌約占10%到15%。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說明,三陰性乳癌為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呈現陰性,其中符合「腫瘤介於1公分到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為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過去大多只能化治,隨著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病友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有機會提升病理完全緩解(檢測不到癌細胞)。劉良智說,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手術前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病理完全緩解率可提升至超過6成,並且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為乳癌治療的一大進展。劉良智呼籲,癌友不要灰心,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國內優質的醫療環境,病友可以就近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積極配合醫囑,都有機會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找回健康和新人生。
-
2022-08-07 養生.人生智慧
「我只是活在這世界上的時間比較長」 世界最高齡舞者Eileen Kramer分享如何保持活力的秘訣
編按:澳洲有位高齡107歲的職業舞蹈家Eileen Kramer,她在100歲之後仍然持續創作和演出,更被稱為是澳洲的人間國寶。當被問到有何保持活力的秘訣?她回答:「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就會讓人忘記年齡。」如何看待「老」,可能決定了你如何度過老後歲月!對於今(2022)年107歲的澳洲舞者Eileen Kramer來說,她不只作為職業舞者和編舞家,一輩子在全球各地巡迴演出,更在100歲生日之後,迎來她人生中的創作巔峰期,並且仍然持續活躍於舞台上。人們經常問她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她為何總有這樣充沛的活力?還有,為什麼能在這樣的年紀繼續跳舞,有何秘訣?Eileen的回答是:她拒絕使用「老」和「年齡」這類名詞。「我只是活在這世界上的時間比較長,並且在這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東西而已。」百歲後仍然持續演出 創造令人保持年輕心態出生於1914年的Eileen Kramer,是澳洲第一個現代舞團「波登維瑟芭蕾舞團」的創始成員之一。在她超過百年的人生歷程中,她有大半時間在海外生活與演出,她曾旅居印度作為舞者演出、畫壁畫,也在巴黎和倫敦做過藝術裸體模特兒。在旅居巴黎期間,她認識了許多音樂與藝文界的知名人物,也曾在一家賭場裡和美國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學跳扭扭舞。直到99歲,她才因為「想念尤加利樹和笑翠鳥的聲音」,而決定回到澳洲。回到家鄉之後,她在澳洲國立舞蹈藝術學院(NIDA)和獨立劇院參與了3部大型舞蹈作品、電影和短片的拍攝,還寫了3本書。目前她住在雪梨市的安養機構,並且習慣每天給自己寫一篇故事。Eileen Kramer在2020年所拍攝的短片〈Our Lady of the Horizon〉。「我喜歡專注於眼前想做的事,如果有更多人能做自己真心喜愛的工作,那麼年齡就不會那麼讓人介意。我從未擁有過汽車、冰箱或是房子,這讓我可以自由地保持年輕,並做我的工作。」她說。住在安養院也能繼續跳舞 激勵年輕舞者持續舞蹈生命由於她作為舞者的魅力,許多在舞蹈界的後輩和朋友會定期探訪她,並且在她獨居於安養機構時,負責協助安排她的日常所需,讓她可以繼續維持跳舞等工作。協助她進行肢體訓練的物理治療師說,雖然她不能快速地移動或站立,這並不妨礙她作為一個舞者的表現。她的上半身很有表現力、雙手仍然靈活自如。曾和她合作的舞蹈家Sue Healey則表示,雖然她不能像許多舞者一樣在空間中跳躍或是彎折肢體,但她是以舞蹈的真正本質跳舞,並且保持著令人驚訝的創造力,「或許這就是讓她保持活力、年輕和精力充沛的原因」。因為舞蹈演出而劇烈消耗肢體,許多職業舞者在30多歲便會考慮退休,對他們來說,Eileen Kramer無疑是一個令人感到鼓舞的例子。她在103歲生日時製作並演出了一齣名為《佛陀的妻子》的舞蹈劇,除了編舞和製作服裝,她甚至演出了劇中的女主角——一位17歲的印度公主。最美好的歲月 是從100歲後開始「即便此刻的我外表老了,我現在的心態,和年輕時想嘗試、創造新鮮事物的那股衝勁依然相同,我堅持這點,也不會改變。」Eileen Kramer說,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正是從她100歲時開始。「如果真的說要為年齡做什麼準備,那就是保持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並且盡可能忽略在這之外的事。我永遠喜歡自己看上去狀態絕佳:化妝、穿好看的衣服,對外界感到歡喜或憂傷,或是被某件事深深打動。」最後,當記者問到,若要總結她長壽、富足的秘訣,究竟是什麼?「當然很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得有個健康的身體。而身體健康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像是吃了什麼,如何思考事情,如何面對痛苦並修復自己、並獲得了什麼。」Eileen Kramer笑說。資料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BBC、ABC News原文:107歲住安養院仍在跳舞!世界最高齡舞者 Eileen Kramer:專注做喜歡的事,活到100歲還是狀態絕佳
-
2022-08-04 養生.人生智慧
當期望與實際有落差,人會產生高度疲憊感!專家教你克服倦怠+困難突破法
克服倦怠法+困難突破法當期望與實際有落差,人會產生高度疲憊。那樣的疲憊包含「無力感」與「失權感」。倦怠不只是身體上的累,也包含意識上的累。人生需要「改寫」倦怠,任何一個「落差」都是「機會再造」的時機。社會上看似快、狠、準的高效率,其實都是令現代人心中焦慮與不安的因素。自我實現的每一步都會伴隨著疼痛。但是,當中每一步的前進,都有產生「機會再造」的契機。人生遇到撞牆期,你仍然可以翻牆,也可以暫時喊停,但是你絕對不能夠放棄自己。當目標受挫,我們需要的只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改變問題。因為只要讓本來的問題解決,那麼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這樣也就等於讓倦怠消除,也讓困難突破。如果你人生擁有心想事成的魔法,你想要在人生有什麼改變的機會?當我感到倦怠的時候,我想到的不是放棄,而是想到我該如何用什麼方法,把倦怠的事實「改寫」。關於克服倦怠,休息是必要,但是休息只可以是倦怠困局的「暫停鍵」,休息並不是克服倦怠的解方。如果倦怠是因為職場或生活「缺乏掌控權」,那休息是無法成為解除倦怠的方式。因為一個人在工作或生活中處於沒有決策權的狀況,就會感覺無法掌握人生,也就會讓「無力感」消耗鬥志。這樣的內在倦怠,有時候會感到凡事都不想做,有時候會感覺疲憊煩躁。在諸事不順的過程,人無法進入平靜。「煩」這個字,就會產生精氣神的耗竭。其實,「倦怠」就是生活的警鐘。當人處於倦怠,也就意味著你的工作與生活的細節需要「重組」。工作與生活遇到阻礙,常常是因為外界因素,讓內在自我產生「分歧」。就算是積極的人,也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感覺「停滯」。面對困難所產生的倦怠感,如果是短時間,可以歸類為休息。但是,如果停滯是長時間,就是人生的警鐘。因為人處在長時間的倦怠,容易對工作與生活失去效率,也會讓生活失去樂趣。其實,倦怠的產生可以讓人重新檢視生活與工作,因為在檢視倦怠的過程,就會理解到瓶頸也是另外一種「機會再造」。因為遇到瓶頸,人才會抽絲剝繭地整理思緒,因為平日的平順,人就會趨於安逸。遇到困難感覺痛苦,你需要暫時休息,可以維持目標定位不變,你只需要找到改變達標的方法,就能夠讓自己在進退兩難的狀況,看清楚路徑。因為在暫時休息的過程中,你把當中的位置挪移,就可以看到事情的「不同角度」。【延伸閱讀:當人生感覺倦怠時送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但必須「篩選機會」,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適合你的人生】倦怠中的公平與不公平當倦怠感產生,千萬不要糾結在「公平」與「不公平」。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公平的事情。當目標受挫,我們只需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改變問題。因為只要讓本來的問題解決,那麼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要釐清什麼可以激活你的人生,前提就是必須把別人的冷嘲熱諷「一笑置之」與「置之一笑」。當你對人生感到倦怠,你需要的是暫時喊停,之後儲備突圍的能力。就算目前你的人生畫布無法譜出你想要的畫作,你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步驟調整顏色,並且重新上色,送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克服倦怠突破困難,改寫你的生活。糾結在人事物的公平與不公平,會讓人產生想放棄的念頭。這樣的「想放棄」常常是因為個人錯估局勢,誤以為當下的情境過度困難。倦怠的產生就會讓原本動力滿滿的人,忽然失去前進的動力。其實人在心中的「理想」與「慾望」兩者有交疊的部分。因此人在努力的過程中,人容易為了理想或慾望,吞下了很多委屈。但是,當困難來臨時,所有過往承受的委屈,就會轉換為內在感覺人世間的「不公平」,人就會質疑個人所做出的堅持是否正確。這也就是許多在努力過程受挫的人,會在遇到困難後產生心力交瘁。機會再造所需要面對的成果落差其實人生任何的落差,當中的距離都可以藉由「機會再造」來改寫你遇到的瓶頸。生活出現的「撞牆期」,你仍然能夠翻牆,或者打道回府。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超越才是機會再造,回頭走原路也是另一種機會的選擇,當人打道回府的時候,在過程仍然可以看到另外的出路。在這個世界上,人常常會感覺生活遇到死巷,感到困難就算意圖克服,卻仍然難以突破。這種困局,其實並非無法突圍,而是需要用新的方式進行解套。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特質與資源不同,如果只用當下你可以想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時候仍顯力道不足。這個時候人就需要藉由別人的觀點,讓你有不同的思維,這樣才能夠在遇到糾結的時候,讓自己思索出突圍的方式。困難之所以稱為困難,就是因為困難當中有一個「困」字。人會感覺困難難解,產生倦怠,是因為你沒有找到開啟困難的鑰匙。當你在解決困難的過程,如果你知道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就可以讓困難不再是困難。你在困難的狀況中感到「無力感」與「失權感」,會讓你的身體感到疲憊,但是真正身體的累當中的源頭,是你對於當下人事物困難產生的「心累」。人對於困難感到的「累」,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努力與結果沒有得到正比。可是,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心感受,就可以突破障礙,讓看似無路的路徑找到出口,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生活中的機會再造,一定要整合自己的能力與資源,讓困難與實際的落差減低距離。如果只有傻傻地往前衝,就會持續碰撞。因為人的時間與精神有限,人必須在工作與生活中把自己擅長與不擅長做整合,之後再把自己心中真正想要過的生活釐清。因為人在心中想要過的生活,有時候會被外界的人事物影響,那樣的影響可能是因為注意到別人的擁有,而誤以為那是你人生的追求。或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嚴謹,而造成負擔過重。所以在生活中就一定要定期審視自己的目標進展,要讓自己不要被外界影響。克服倦怠的突破設限倦怠感是可以突破。職業倦怠或生活倦怠的產生,常常是因為生活如同嚼蠟般的無趣。這個時候不是只有「新鮮感」的創造就能夠讓生活的倦怠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頻換工作或搬遷至其他城市居住,在新鮮感過後,內心仍然感到虛空。突破倦怠其實要「突破世俗價值」,並且賦予「目標意義」,因為目標意義之所以能夠協助你突破困局,那就是因為人的「自我實現」理念,會督促人「突圍前進」。但是有關訂定目標意義,一定要避免把成就當成是唯一的指標。「高成就」其實是目標的幻象,看似快、狠、準的高效率,其實都是現代人心中焦慮不安的代價。也讓人們在工作產生不盡的渴望,甚至產生對成功的虛無飄渺幻象。這樣的幻象,會讓人把心中的慾望,誤以為是心中的理想和目標。當人的慾望越來越高,內心也就容易形成糾結。 其實人在職場上,不需要凡事處於巔峰,因為站在巔峰的人,除了具有異於常人的堅持與毅力,也需要上天的一把助力。如果人人都把職場的期望,放在對於巔峰的期待,很容易失去一步一腳印的行走動力,誤以為一飛沖天才是高效率的執行。 面對困難,必須從「心」開始。忠於你的心,忠於你的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每一步跨越,都會伴隨著疼痛。但是當中的每一步的前進,都是人生進階的美意。機會再造需要戰勝「缺乏感」人常常會因為感覺「缺乏」而誤以為生活的幸福感減少。但是,缺乏的定義完全因人而異。部分人什麼都有,也感覺缺乏,有些人什麼都沒有,卻心中豐盛。這樣的心理差距,完全是因為人的欲求不同。這個時候,我不禁想到,難道生活就需要「無所欲求」嗎?那倒不是,因為如果社會中的人完全沒有欲求,那麼社會就難以進步。其實目標與欲求是有差別的。「目標」是內在熱愛的呈現,「欲求」是慾望與比較的刺激。生活中面對「缺乏感」,並不代表不幸福。因為如果你努力的目標與「自我實現」緊密關聯,那麼就不需與外界比較,因為你的生活滿足感不是建築在外在的人事物。如果你目前無法達到夢想,千萬不要責備自己,因為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時間來推動。這個世界上,每一種工作都有「苦」與「樂」兩面。換句話說,每一件事都是「苦樂共存」。如果能夠把工作中的苦視為樂,那麼就不會感覺痛苦。許多沉浸在工作心流中的人,確實不會感覺工作的苦。就算在外人眼中,那些工作似乎苦不值得,但是當事人心中的感受,其實早就把外人認為的苦化為樂。可見「苦」與「樂」,不是世俗的定義,而是一種「人生意義」的呈現。這就好比一般人看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覺得那肯定枯燥無趣,但是在藝術家的心中,創作卻是身心靈提升最高的感動過程,也是最大的快樂。因此面對困難,只要你不覺得困難,那麼困難就不是困難,不要讓內心隨著外界的聲音起舞,因為外界的聲音,不是你內在真實的需求。「心」需要你自己用心感受,對於工作或生活,需要把熱愛與意義考慮進去。要知道人生的成敗,不需外界的認同,只要你自己在你的人生中能夠把熱愛堅持,就是屬於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我們對於人生的使命感,不需要複製別人的人生,而是要打從你的心裡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讓人生本末倒置時,要讓自己具備突破困境的毅力。如果真的感到疲憊,那就暫時喊「停」,不要逼迫自己跟隨別人的速度前進。當你往目標奔跑,雖然無法快速到達終點,但是在過程中你仍然能夠享受迎風而來的快意,無論是熱浪還是涼風,只要你內心接受,你就能感受到在困難中行走的征服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克服倦怠:30種突破困難,心不累的生活進階法》
-
2022-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田定豐接觸蔬食,找到美味人生!告訴自己吃什麼對身體好,建議想嘗蔬食者從「漸進式」開始,夏日2種輕蔬食食譜在家DIY
田定豐這個名字,一直以「音樂人」被認識—26歲創立種子音樂,是台灣最年輕的唱片公司經營者、許多天王天后的幕後推手。後來,田定豐攝影、關注文創,那時他被認為是「藝術家」。現在的田定豐,被稱為「美食家」、「蔬食倡議者」的時間比「音樂人」和「藝術家」更多。接觸蔬食 改變人生面向田定豐這20幾年的生命,因為「吃」而改變,對他來說,「吃」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田定豐曾因全心投入工作而導致失眠、身心狀況失衡,有次因緣際會在中國大陸青海逗留,認識並跟著當地一位師父學習過日子,回到台灣後開始蔬食生活,至今20多年。從音樂金童到蔬食倡議者,許多人好奇田定豐的故事,他說,他在生命最黑暗、混沌、崩陷之時,接觸了蔬食,本以為不過是小小的飲食習慣改變,卻連帶影響了人生的各個面向,包括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他擺脫了過去金童的標籤、變得踏實,失眠、憂鬱症不藥而癒。照顧身心 注重均衡攝取疫情期間,田定豐建議大家從「好好吃飯」照顧身心,他認為,不管是自己下廚還是外食,「有意識地攝取」非常重要,要「吃得好,也要好吃」,五色蔬果、膳食纖維、澱粉類都要均衡攝取,搭配運動、曬太陽,達到身體平衡,人體的自癒能力就會讓你保持健康。對田定豐來說,蔬食飲食是一件自在的事情,是一種善待自己、友善環境的選擇,也不會影響社交生活,因為蔬食料理的美味無國界、不受侷限,更是維持身心平衡重要的一環。疫情,讓選擇蔬食的田定豐在這兩年間減少外食、長時間待在家,有比較多的機會自己下廚料理,田定豐笑說,「雖然下廚的年資不長,但我發現自己還滿有料理天分的!」如果想要嘗試蔬食,田定豐也建議可以漸進式方式開始,像是一周挑一天吃素、從不吃紅肉開始。另外,他也很推薦葷素共食(方便素)的方式,選擇好的食材、調味料,告訴自己吃什麼對身體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讓蔬食成為社交生活的限制,才能持之以恆。而針對濕熱夏季,田定豐建議選擇不燥熱、清爽、又能「排濕」的食物,像是不加糖的綠豆薏仁湯,利尿、有助代謝水分的各式瓜果類,都能幫助平衡體內水氣。田定豐表示,疫情讓他更注重「身心平衡」,身體的平衡靠吃蔬食照顧自己;心靈的平衡,則透過「頌缽」來達成。冥想頌缽 做到深層放鬆去年起田定豐多了LSIT國際頌缽系統音療師的新身分,他笑稱,頌缽就像「人體吸塵器」,只要放在人體七脈輪上敲擊,不同的音頻與振動頻率傳導到身體,瞬間就會有平靜療癒、清空壓力的感覺,真正達到休息放鬆。而也因為他音樂人的身分,在學習頌缽、建立五度音系統的時候很快就能上手,近期他也透過頌缽,與許多因為疫情久未實際見面的朋友重新牽起聯繫,幫助他們放鬆身心壓力,「每個人來跟我見面之後都秒睡著」,這也是他原本意想不到的收穫。每天早上起床,田定豐會先花20分鐘冥想,喚醒自己的意識、大腦與感官;晚上睡覺前,則是透過敲頌缽,將一整天的壓力、雜想都放開,深層放鬆,達到身心平衡。田定豐說,好好吃飯,注重吃下肚的飲食之外,心靈的飽足也很重要,兩者都是把自己身心照顧好的重要關鍵。餐具+植物 輕鬆打造氛圍喜歡素雅風格的田定豐,選擇的餐具都比較現代感,線條簡約、單色系、沒有花紋,除了比較容易與空間布置搭配,料理擺盤時也容易將食材凸顯出來,讓人「用眼睛看就有想吃的欲望」。另外,也要善用植物,從空間的綠意,到餐桌上的食用花、迷迭香、薄荷葉等看起來賞心悅目,也可以放在料理裡一起吃下肚的植物,都很適合為日常餐桌增添用餐的儀式感。天氣好的時候,田定豐也很推薦大家可以在陽台擺張桌椅,改在戶外用餐,看看藍天、吸收點陽光,就能瞬間注入放鬆的氛圍。夏日輕蔬食:巴薩米克醋炒蘑菇、南瓜腰果漿巴薩米克醋炒蘑菇食材:蘑菇、橄欖油、巴薩米克醋、玫瑰鹽、無鹽奶油步驟:1.將蘑菇洗淨,去梗,切半備用。2.熱鍋,加入橄欖油、蘑菇,將蘑菇快炒至半熟。3.加入適量巴薩米克醋、水,拌炒收汁。4.加一點玫瑰鹽調味,增添淡淡香氣不死鹹。5.關火,趁熱放一小塊無鹽奶油,可讓蘑菇口感濕潤不乾。TIPS:這道小點幾乎百搭,搭麵包當早午餐,或當下酒菜都很合適。南瓜腰果漿食材:栗子南瓜、腰果或各式堅果、鹽少許步驟:1.將栗子南瓜蒸熟、切塊。2.栗子南瓜、腰果、適量水,一點點鹽,全部加入調理機攪打成漿狀即完成。TIPS:栗子南瓜蒸熟後連皮吃,方便又營養。加一點鹽更帶出南瓜的甜味層次。
-
2022-07-29 養生.人生智慧
還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怎麼辦?先找一個心目中的標竿來模仿
在摸索的過程若找一個心目中的偶像或標竿來學習,或許是最快的方式。偷學又不花錢也不害人,利己而不害人的事可以做。有一位創業者跟我分享,當他的品牌找不出方向的時候,聽到了一個建議很實用,就是找一個心目中的標竿品牌去學習或模仿,也就是找一個他們最想成為的那個品牌,仔細地了解它,分解它,然後模仿它,最後想辦法超越它。畢卡索說:「好的藝術家懂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意思是你有看到好的點子或好的作品,就借用他們的思維或技巧,讓自己的作品更精采,一開始或許是從複製或模仿開始,但不牽涉到抄襲或法律上的規範,若能夠導入自己的想法,內化成自己的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那麼就是屬於你自己的作品了。果然這位創業家開始研究心目中標竿品牌的信念和做法,他開始去研究他心目中的這個國際品牌的理念、信仰、產品規格、包裝方式、行銷方式,慢慢地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光是這些認知,他們便提升了高度和視野,這個研究的旅程啟發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找到了品牌新的方向。接下來他非常有方向性地改善自己的產品力,朝著世界目標前進。他說那個國際品牌的標竿就像一盞明燈,指點他看向世界的角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看得更遠更高。【延伸閱讀:迷惘的世代,如何讓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充分發揮?專家教你5步驟尋找「人生關鍵字」】進步從模仿開始,然後超越創業的人大部分都很聰明,一點就會,一旦有了欣賞、可學習的對象,就有機會快速成長,但是那個指引的能力確實是最快提升眼界和高度。他們一開始可能從模仿開始,但是慢慢地也會被啟發,就會很快地因應本土的消費者需求,調整風格與配方,慢慢做出一番成績。他們希望有超一日也可以變成標竿品牌那樣厲害。我們都會有欣賞的人或心中的典範,如果我們沒有想像力,就很難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未來方向,但那個可以想像未來的藍圖和願景,對於年輕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尋找的旅程。因此在摸索的過程若找一個心目中的偶像或標竿來學習,或許是最快的方式。研究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今天成功的原因,和走過的過程,學習他們的風範,再融入自己的想法和風格,最終會跳脫模仿的階段,成為不一樣的自己。我小學時有一位老師就鼓勵我們要「偷學」,去偷學那些你欣賞的同學或老師們身上的優點,他說是偷學又不花錢也不害人,利己而不害人的事可以做。我想這大概就是畢卡索所說的「偉大的藝術家擅長偷取」的意思吧!就像我學畫畫一樣,初期沒有自己的風格,也不知道「好畫」的定義是什麼,就只能從自己喜歡的畫家,或是欣賞的畫派開始模擬,漸漸地去解構他們的畫法和技巧,揣測這些標竿努力過的過程。慢慢地我們眼界提高了,畫畫的技巧也提升了,等到自己可以控制畫面的時候,才會慢慢嘗試自己的畫法,進而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這些大師都是啟發我們往更好路程的貴人。摸索人生方向,先從模仿欣賞的標竿開始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還沒有把握,還在摸索自己,還不知道輪廓,那麼就先找一位自己欣賞的偶像,成為你想成為的那樣的人,你就有動力去研究他,分析他,甚至模仿一遍他曾經走過的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會有所啟發,等到可以自我掌控和自主的時候,我們便會想要更有創意的、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個人如此,企業品牌也是如此。我說過我在小學時非常欣賞一位班上同學,因為她喜歡看書閱讀,也喜歡彈鋼琴,所以我就偷學她去找一些課外書來閱讀,雖然起初自己不是那麼愛看書,但也就這麼看著看著就愛上閱讀了。現在發現閱讀的力量非常的大,幫助我真的成為更好的樣子。年輕時找一個欣賞的人去學習、模仿,是一個最快速的方法,因為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嚮往的樣子,於是我們會拚命地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這些學習和努力的過程會引導我們慢慢靠近那個目標,他們引導我們一條明確的路,讓我們接近那個想要的樣子。如果我們持續前進,或許等有一天驀然回首,我們發現早已超越那個心目中的標竿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逆風前行:變動年代的職場新能力》
-
2022-07-28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梅花不提前世繡
日本和菓子職人水上力,被英國權威美食指南《Where Chefs Eat》評為全世界頂尖五名廚師,連以馬卡龍為傲的巴黎點心師傅,也評論水上力的和菓子令再好的馬卡龍都味同嚼蠟。水上力出身和菓子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在麵粉堆與和菓子模具中長大。他獨立外出學藝,在京都和名古屋的老店學藝五年,然後在東京開設「一幸庵」,一九七七年至今,七十四歲的水上力依舊不懈地開創和菓子的各種可能。和菓子在日本過去稱為「菓子」,古代日本人將天然水果或果實加工食用,如柿乾、果乾或米團等。而今日和菓子的起源則是一千多年前從唐朝傳入的「唐菓子」,根據《倭名類聚抄》記載,當時有八種以米捏製而成的「唐菓子」,分別為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臍、饆饠、鎚子、團喜以及果餅十四種。唐菓子當時單純作為祭神所用的祭品,並未成為通俗的甜點。唐菓子之後,陸續有各種點心的製作方式傳入日本,增加和菓子的種類。鎌倉時代,從宋朝學法返國的僧人帶進羊羹、饅頭類食品以及茶苗,也帶回「喝茶配茶點」的習慣,逐漸形成日本以和菓子搭配茶道的文化。經過長年的調整,和菓子逐漸發展為日本的特色甜點,除了材料與造型的變化外,大小也從原來的掌心大變為一口可食的尺寸。由於葡萄牙人將西方特色的點心帶入日本,為凸顯與歐洲糕點的區別,明治時代正式將日本傳統的「菓子」稱為「和菓子」,將外來的甜點稱為「洋菓子」,以彰顯日本獨特的糕點文化。由於和菓子向來是搭配茶道使用的點心,味道多半較為甜膩,但水上力卻不這樣想,他認為和菓子應具有更多的美學意義,可以發展為餐桌上的主角。水上力將和菓子發展為不依附抹茶而存在的餐點,不僅結合四季變化做出美不勝收的和菓子,更可結合西方繪畫、建築藝術創作日本風味的和菓子,更將和菓子的調味進行修正,使之成為獨特的存在,而非附屬於茶道,現代和菓子已然超越唐宋傳入日本時的意涵,成為日本文化的一環。如同許多日本職人與藝術家,水上力的人生持續工作與創作,沒有追求退休享受人生的思考,一幸庵的水上力如此、浮世繪的葛飾北齋如此、數寄屋橋次郎本店的小野二郎亦是如此。在他們眼中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追求極致的藝術,而此等嚴肅的追求形塑了生活的一切。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如同這幾位一般,確實放下光環並找到生命的新價值是必要的轉換,只提當年勇或是前世繡的人,在尋求老後生命階段的存在感與認同,也或許是未能重建個人在此生命階段的重心,需要外界更多的關注與理解。不同生命階段具有角色差異,角色轉換間或許不全是個人選擇,但持續在角色階段間開展人生意義正是生命的價值。透過當年勇與前世繡雖然肯定了過去的自己,但徹底放下過往光環而開創新人生意義,才是生命持續前行的動力。「好漢不提當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繡」是種提醒,也是種期勉;活在當下感受生命與生活的一切,放下執念與過去的眷戀,為自己找出前行的意義,活出一個具有色彩的明日,年齡增長或人生階段角色轉換的違和感便會不經意的消逝,無須仰賴過去光環而自我肯定。(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