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藝術
共找到
596
筆 文章
-
-
2022-07-24 養生.聰明飲食
鴻時代/地方媽媽養生廚房 信手拈來都是寶
每每回到新竹母校上課前,因一時興奮容易引起失眠,到「快樂小吃店」打卡已經成為我到明新科技大學上課的例行公事。老闆娘陳惠妙用愛心照顧無數同學的腸胃,可說是另類作育英才的校外篇,而為我燉煮的「花生黑豆豬手湯」和「胡麻醬紅油炒手」,讓我可以有足夠的體力,迎接一整天實打實的課程。有愛點亮的精神食糧,勝過一杯接著一杯的金獎咖啡。猶如女巫的魔法廚房,順應自然變換料理。妙妙阿姨不單開箱分享她的拿手絕活,還打開後門帶我去參觀她的祕密花園。她是個綠手指,照顧植物親力親為,從小跟土地氣息相通,店裡的招牌滷味,用的就是每天從自己店門口,種了十多年、長到兩層樓高的南洋肉桂樹,以葉子及老結節的樹皮,搭配在地香草,跟老滷汁勾對出聞香下馬的口碑。悲傷的谷底是藝術的源頭,遷徙註定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想像她三十多年前從嘉義阿里山下的番口村,舉家遷徙到野柳開小吃店,後來又因隧道開通,國道往返的來客數量變少。人生經歷不斷的遷徒,最後十多年前,選擇在新豐明新科大後面落戶紮根。這裡像女巫的魔法廚房,隨著四季節氣,變化出順應自然的菜色。初春時節,食補無需過當,用枸杞杏鮑菇佐虱目魚皮,以麻油薑母點出台味特色;拿台灣的土鳳梨酵素紅燒豬手,軟爛適中入口即化,鬆軟不失其形,膠原蛋白差一點讓嘴巴打不開。食養代替藥物治療,帶有實驗精神的媽媽味道。現在社區文化缺少的,就是這種有實驗精神的媽媽味道。不同的節氣,用食養代替藥物治療,如尖石鄉原住民同學帶來、外觀類似小型蒜頭的蕗蕎;還有清明時節才會有的青梅做成的漬物;野生川七的球莖「零餘子」,除了可繁殖,也有去淤血的作用,可拿來煮成雞湯;另外,幫助發育成長的青木瓜酵素,拿來燉排骨,也是「廚房取代藥房」的概念。當九降風吹起,新竹風城這個季節最有代表性的手作柿餅,就在新埔的客家村莊。村民同心協力完成工序複雜、像藝術品一樣的柿餅。做為客家文化秋收冬藏的百年工藝,世襲傳承的技藝匠人,必須憑藉經驗,控制果幹水分以及熟成度,否則很難做出糖心及適當的保存期限。柿餅也是一種古老的養生藥用食材,尤其經過適當存放半年以上,自然形成於表面的粉狀物——柿霜,在中藥行以克計算,是潤肺、保養呼吸道系統的珍貴藥材。在妙妙阿姨巧手下,我第一次吃到用阿里山下番路鄉、用柴燒帶點果木香氣的筆柿做成的「柿餅養生雞湯」,口感令人驚喜,是年輕人也能接受、不帶藥味的鮮美食療。社區媽媽的身體被付予大自然界的密碼,信手拈來都是寶,隆冬時節,妙妙阿姨端出應景的「油甘子排骨湯」,油甘被喻為阿嬤級的超級水果,在台文獻記載已超過三百多年,含有豐富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第一次吃到這樣特別的排骨湯,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酸甜滋味。傳承老一輩知識,找回被遺忘的生活智慧。「要知來時路,需問過來人。」很多食物因為平常使用或食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家漸漸遺忘這些先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妙妙阿姨自小跟著老一輩學習有成,是我在學習台灣原生食材的「指導教授」。當東北季風把每個人的頭髮都吹亂,變成了十足的「新竹瘋造型」,就是新竹人開始要打牙祭、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共度感恩季節的時候。快樂小吃的「耶誕節大餐」,有來自北港的黑麻油雞湯、紅麴米糕,以及精挑細選的「紅嘴綠鶯哥」清燙菠菜嬰,增強免疫力,迎接冬季接踵而來的更多挑戰。誰說新竹是美食沙漠?是運氣不好還是品味不夠?我的命格一直都帶著食祿,在沙漠中也可以逢山開路。人生很短不用跑到腿軟,幸福的青鳥其實就在身邊,不必捨近求遠,慢下來「好好吃飯」才是現代人的一生功課,我也不斷讓孩子在課堂上了解對美食的重新定義。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專訪/左腦萎縮詹雅雯長腦動脈瘤 術後大失血醫驚「快掛了」
「金曲歌后」詹雅雯雖然多病纏身,始終以正能量相待,更不時透過直播開唱、與粉絲互動暢談,接下來於8月13日4度登上高雄巨蛋舉辦「大跨越演唱會」,她語出驚人表示:「把這次當成萬人告別式,但告別不代表往生,是抱持正面想法、告別不好事物。」但她的確剛逃過鬼門關,4月手術後一度失血過多,醫師驚喊「快掛了」。她左腦萎縮患有帕金森氏症,又受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所苦,4月驚傳做腦部手術,當時她與經紀人口徑一致表示是小檢查,今專訪時鬆口左腦長了0.53公分的腦動脈瘤,她說:「很感恩得了帕金森氏症,因為帕金森氏症的關係,必須例行性地檢查腦部動態,所以無意間發現病變,但是都順利地處理好了,很感恩一切的緣分。」腦動脈瘤是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裂就可能讓人送命,她說一得知檢查結果,醫師只說會隨時往生,建議立即開刀。她在開顱手術、栓塞微創手術2種挑了復原期較短的後者,從鼠蹊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進入腦部接著塞進支架,手術過程順利,卻又發現右腦長2顆動脈瘤,預計8月底動刀,豈料術後在加護病房休息時竟出現意外。憶及生命垂危時刻,詹雅雯說那時主治醫師巡床時發現她昏昏欲睡,怎麼叫都叫不醒,急著打了數個耳光才叫醒她,「我醒過來突然覺得全身很溼,一翻開棉被發現整個是血。」檢查發現是導管被勾掉而大量失血,緊急搶救後躺在床上不動8小時才控制住,她說:「我那時候就交待我妹說救不起來不要救,人生不想過那麼痛苦。」先前如此低調,她既怕父母操心,更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如今想以病友身分告訴大家別陷在苦難裡面,要站出來勇於面對,「像我現在要吃抗凝血劑,又有中風風險,還要忍受藥物導致食欲不振的副作用,但為服用藥物,連續3個月餐餐只吃稀飯跟水煮蛋墊胃。」她提到因為帕金森氏症藥物副作用太難受,已經停藥半年多,笑著提醒大家要讓自己快樂,堅強能量令人鼻酸。這次動刀也讓她找律師處理遺囑,上億元遺產扣除安家費外將全數捐出做公益,不過律師總推託沒空,她說「律師對我很好,要讓我掛念著這件事,別急著走」。演唱會購票請洽寬宏藝術。
-
2022-07-18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50年的體悟 助人為快樂之本
我喜歡買書、訂雜誌。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性,我不喜歡把書借出去,深恐有人借了不還,至於,雜誌則捨不得丟,總覺得每本雜誌都有好文章,丟了可惜。哈佛人 30年後再聚首最近,無意間看到一本多年前的大西洋月刊,重讀了一篇早已遺忘了的文章「What I Learned About Life at My 30th College Reunion」。作者Deborah Copaken從事寫作,曾經是戰地攝影記者,她是哈佛大學1988年的畢業生。這篇文章寫於2018年,她説那一年,破紀錄地,有將近600人返校參加畢業30周年活動,大學畢業30年,正是大家事業有成,心智已經成熟的時候。她發現30年後,熟齡再相聚,儘管在各行各業,每個人的成就不同,經濟情況也不一樣,可是,相處起來卻毫無芥蒂。比起30年前,似乎關係更為融洽、情感更加深厚,因為,每個人都變得更坦誠、更寬容、更友善、更不吝於讚美別人。原來年輕時,比較孤獨、比較安靜的人,竟然和大家打成一片。在一個周末,參加不同活動,與不同的人交流,加上針對該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作者寫了這篇文章,概括了她們這一屆畢業生,經過30年生命。經歷後,悟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4觀察 人生快不快樂她的第一個感想是,即使當初在剛畢業時,有些人對於他們的生涯早有規畫,結果,很少人的人生際遇,是照著原先的計畫走的。她的第二個觀察,最有意思,也最值得一提!作者説,在數日的交談與討論中,她所碰到的,選擇「教師」以及「醫師」這兩個志業的人,每一位都顯得很快樂。她的第三個觀察,除了在法學院擔任教師者外,其他的律師似乎都想要改變他們的工作。她的第四個觀察是,幾乎每一位在華爾街工作,或從事金融相關事業的人,都在思考,想要將他們累積的財富回饋社會。不少人表示,希望能夠離開華爾街,去從事藝文相關的工作。談到藝文工作,她説,畢業後就投入藝術工作者最為快樂,而且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雖然,普遍經濟上比較拮据。我相信每年哈佛的畢業生一定有相當大的百分比選擇律師及金融業,也有一定百分比成為醫師。而少數有天分的人則從事藝術工作,雖然,他們少了物質的享受,精神上卻很富足。成就感 伴隨助人而來從事教育及醫療志業者,如果真心投入助人的工作,自然而然的,成就感就伴隨而來。而且,學生及病人的回饋,更層層加深了工作的意義,日子就會過得很愉快。個人何其有幸,從事醫療及醫學教育工作,超過50年,雖然操心病人的事,有時很難受,但是我的生命卻過得很富足。我迫不及待地想與年輕讀者分享,這些哈佛過來人的體悟。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是我說的,而是很多很多人生命的體驗。
-
2022-07-17 醫療.腦部.神經
小腦萎縮症一家多殘成常態 病友協會:發病趨勢年輕化
受到疫情影響,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近年的募款金額大幅減少,去年病友協會因台二級警戒,仍舉辦線上的募款活動,但結果仍不如預期。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黃玉春就表示,近年來病友有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許多病友因為基因遺傳,下一代發病年齡越來越早,讓本來就困苦的病友家庭,更加難以為繼。黃玉春表示,她丈夫是後天性的小腦萎縮症病友,小腦、腦幹、延腦等身體部位都都出現病症,很快速的在發病10年後離世。黃玉春照顧臥病的丈夫10載,她表示直到最後一年,因為丈夫病況加劇、體力也不堪負荷,才找移工偕同照顧。黃玉春說,小腦萎縮是因為基因病變,突變的基因因為過長,超過了正常值,因此就生病了;有位病友的媽媽、手足都發病,結果下一代基因更長了,發病的年齡就更早了,「一家多殘」更是小腦萎縮症病友中常見的狀況。「近年來病友有年輕化的趨勢。」黃玉春指出,協會的病友大多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左右,都是家中經濟的支柱,因為罹患小腦萎縮,經濟環境本就不太樂觀,結果下一代又提前發病,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黃玉春也分享協會照顧中最年輕的發病個案,是一位就讀小學的小妹妹,在三年級時發病第三型小腦萎縮,短短幾年,才升上國中就過世了。黃玉春說,協會就是要幫助這些罕病家庭,提供生活急難救助,像是協會在台南的安家計畫,有位剛畢業的男大學生,父親罹患癌症、母親罹患小腦萎縮,弟妹也發病,連工作都還沒找到的他,龐大的照顧壓力就讓他罹患心理疾病。黃玉春說,協會的介入對罕病家庭來說相當重要,希望讓這些病友、家屬都能夠與社會重新連結起來;但也因為協會這幾年受疫情影響,收到的募款減少,即使去年有舉辦線上募款活動,但成效仍不如預期。因此,此次由女青商協會協助舉辦募款茶會,病友也在現場帶來非洲鼓表演、家屬的經歷分享、還有病友顏碧珠捐贈一幅鑽石畫現場競價拍賣,起標價5000元,最終以2萬元標出;盲人藝術家菲妮也捐贈版畫作品,起標價2500元,最終5000元標出,募款所得將用來照顧更多的病友以及病友家庭。
-
2022-07-17 養生.人生智慧
重新思索「住宅」的意義! 許進源:人都需要換氣,藝術就是一種換氣的過程
藝術和房地產應當是光譜的兩端,66歲的許進源卻打破了這個迷思。曾為建設公司董事長的他,57歲退休後「轉行」當藝術家,卻不只「退休後玩玩」,而是拿到高雄美術獎和台北美術獎兩項大獎。他在鷹架上辦展覽講座、用工人擔任行為藝術表演者、把土地訴訟經驗拍成紀錄片、打造反諷樣品屋的「實品屋」…,種種奇思異想打破台灣當代藝術的疆界。許進源1956年生於澎湖,在房地產界打滾多年,蓋過上百棟住宅。為什麼願意從房地產轉進藝術界?身邊的人大笑:「因為錢賺夠了啊。」許進源卻正色回答:「我想換氣。藝術創作是我換氣的方式。」他解釋,台灣的房子距離太近,從窗口看出去都是別人房子的後面「沒辦法呼吸」,人心的積鬱造成社會亂象。前半生都在擁擠陰鬱的建築空間中度過,如今許進源用藝術創作來「換氣」,選擇另一種呼吸的方式。白布包枯木 踏上藝術路許進源回憶,40多歲時決定不走上市上櫃這條路,面臨退休問題,當時就決定57歲退休。當董事長時壓力大,許進源靠打網球解壓,退休後他想找一個靜態活動平衡,決定跟著攝影協會去外拍。但拍著拍著拍膩了,「覺得自己的東西老有別人的影子」。某次他在台南看到一根根漂流木,心念一動決定用白布包裹各種枯木完成攝影照,「老師看了作品鼓勵我」,這意外成為他藝術創作的起點,發展出「白布曲系列」。他也決定不再玩票,而是成立許進源工作室,正式轉行走向藝術之路。用創作反思 獲取新養分「一開始我不覺得自己是創作,而是覺得自己在玩。」2017年許進源以環境攝影作品「困.囚」拿到高雄獎之後,被問到為什麼要堅持使用玻璃、強調空間,他才驚覺這跟前半生的建築事業有關。「很多東西都在潛意識中沒察覺,創作的時候把自己心中壓抑的石頭拿掉,這才豁然開朗。」57歲以後的許進源,透過藝術創作回溯與反思前半生的房地產生涯。台灣房地產以如夢似幻的樣品屋聞名,但樣品屋的陳設裝潢卻往往與實體相去甚遠。去年許進源受台藝大之邀展出的「實品屋」,便是以各種荒謬的社會現象嘲諷台灣的樣品屋假象。他在廢墟中打造一間「實品屋」,廚房空間展示台灣升學體制的荒謬,飯廳諷刺台灣的嘉年華現象,二樓則是播放紀錄片「確認租賃權存在」,在宛如念咒般的旁白之中,記錄許進源纏訟多年的土地糾紛。重新思索「住宅」的意義許進源最新作品「宅內」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這次他返回澎湖老家,重新思索「住宅」的意義。他在美術館內打造出充滿營造工地氛圍的場景,透過裝置、錄像、攝影等,帶領觀眾一窺這個一路伴隨著他成長、經營事業和創作的「宅內」。「人都需要換氣,藝術就是一種換氣的過程。」許進源說,藝術創作讓他覺得「整個身體的細胞都在換氣」,每次創作都讓他得到新的養分,人生彷彿重新開始。
-
2022-07-14 焦點.健康知識+
人類的起源沒有單一祖先?專家:非洲根源其實是破碎的
▌人類物種的熱帶起源關於人類起源的傳統觀點是:人類在非洲的某個時期、某個地點,從某一群人當中演化出來。1980 年代,利用現代人類粒線體(人體細胞內只能透過母系遺傳的胞器)的遺傳變異,重建出人類各種群之間的家譜,把所有現存人類追溯回單一種群,甚至追溯到最早的一位女性祖先—生活在20 萬至14 萬年前非洲、我們的「粒線體夏娃」。最近研究使用更強大的現代統計數據和基因測序儀,分析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以便產生更複雜的模型,不過它們仍保留相同的基本原則。意思是,現代人類DNA 的變異性可插入一個簡單的樹狀圖中,而這張圖可追溯到時間與空間上的某個點,亦即我們這個物種出現並開始變得多樣化,隨後分布到非洲和周圍世界的時空點上。在最近的某些案例中,研究傾向將注意力集中在南非的「柯伊桑人」(KhoeSan)族群,他們擁有目前地球上最多樣化的人類基因組,同時也表示最早的智人種群在約30 萬至15 萬年前,出現在非洲大陸的南部並開始變得多樣化。不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我們的物種起源的遺傳模型實際上更為複雜。我們現在知道智人與尼安德塔人,與稱為丹尼索瓦人的第二種人類種群(Denisovans,譯注:以他們在西伯利亞被發現的洞穴命名,而該洞穴因曾居住期中的隱士「丹尼斯」而得名。研究顯示藏人和雪巴人的高海拔基因,可能源自丹尼索瓦人),甚至第三種人類混血。不僅如此,他們也產下可生育的後代,使得「物種」的傳統定義變得更為複雜,同時也在現存人類基因上留下混血後的基因印記。然而,由於炎熱的氣候會分解掉古代有機分子,目前只有一個非洲的更新世化石個體產出可信的古DNA,同時為了保護化石,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傾向不使用破壞性的分析方式,而是更謹慎地看待相關的DNA 研究。由於現代DNA 樣本無法提供可靠的古人類地理資訊,鑑於人類悠久的遷移歷史,以及不同人種間的密切交流情形,若沒有古代DNA,我們幾乎不可能使用現代DNA 回讀過去的確切地理位置,或是人類物種起源的準確時間。為了更精確地標記人類出來的日期與地點,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試圖找到比DNA 更具體的東西,也就是「回歸化石本身」。與DNA 分析的故事一樣,人們痴迷於找到某事物的最古老證明,以便把某個發現地點標示為在人類起源故事中最早的起源地。長期以來,公認最古老並具有明顯人類特徵的化石,是在衣索比亞旱地發現的化石,例如雅蒂和露西。不過現在要討論的,是在奧莫基比許(Omo Kibish)與赫托(Herto)遺址所發現的化石,年代分別為19.5 萬年和16 萬年前。這些骨骼的各方面確實看起來很像人類,且根據同一地點發現、具有已知生態習性、氣候紀錄和地質研究的動物骨骼化石推估,這些早期人類生活在乾燥的草原環境,似乎也是人類起源於東非大草原的明顯證據。然而相對完整的人類化石很稀有,且散落在整個非洲大陸,顯示它們是因為某種機運(例如遺骸化石掉入隱蔽的洞穴中)或特定條件(例如火山爆發或洪水產生的地層)才有機會免於時間的摧殘。因此有些考古學家提議尋找可以普遍保存的材料,例如藝術、符號或複雜的石器,以便確定這些人類的行為樣貌。就如本章前面所述,這類證據往往來自約10 萬至7 萬年前的非洲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區, 凸顯了海洋沿岸生活。然而最近在肯亞的一些發掘工作,暗示人類複雜的交流模式與技術可能出現在30 萬年前的乾燥草原環境中。不論是哪種情況下的研究,都專注於找到人類祖先留下的第一批骨骼或新工具遺骸(例如特別的石器製品、拋射工具、象徵性的珠子或顏料的使用等),尋找過程也多半把目標集中在長條形熱帶疏林草原或海岸線上,例如被海浪侵蝕成懸崖面的洞穴就提供非常完美的微氣候(譯注:在一個特定小範圍內的氣候,與周邊大環境氣候有所差異的現象),減少外在自然因素的影響,因而保留了過去的痕跡。一直要等到2018 年,埃莉諾.塞里(EleanorScerri)博士和她的同事在學界領先的科學期刊《生態與演化趨勢》上發表一篇革命性的論文後,情況才開始改觀。雖然很多科學家已反對主流觀點,但這篇論文挑戰的是簡單的傳統觀點:智人在單一時間點出現在單一地點的想法。埃莉諾是我在耶拿研究所「泛非洲演化小組」的負責人,她做的研究完全符合她的說法:「我們相信,在50 萬到20 萬年前,亦即人類物種出現的關鍵時期,我們的祖先存活在非洲不同地區但相互連結的人群中。」換言之,人類並不是出現在單一時間點或單一群體中,而是藉由群體之間幾千年來不間斷地局部接觸,才出現豐富的人類多樣性。而群體的動態混合,最終誕生了人類物種。埃莉諾還說:「為了正確研究這件事情,我們必須把眼光看向整個非洲,而非只把它當成一個神話似的人類起點。」事實上,如果把搜尋的眼光放得更寬廣,會開始看到一些人族的化石,和衣索比亞奧莫和赫托等地的化石一樣,帶有清楚的智人(例如扁平的臉和圓形頭骨)和更多古老人類(例如較厚的眉脊)的混合特徵,再加上來自北非摩洛哥的「傑貝爾.伊胡德」(Jebel Irhoud,約30 萬年前)和來自南非的「弗洛里斯巴德」(Florisbad,約26 萬年前)等化石特徵。也就是說,我們通常用來辨認智人的全套特徵,實際上是在10 萬到4 萬年前才真正形成(不過,當然也可能是由於缺乏此時期和前一時期的化石證據)。值得注意的是,西非熱帶地區的已知最早人類化石,只可追溯到1.6 萬至1.2 萬年前的奈及利亞「伊窩艾勒魯」(Iwo Eleru)化石,顯示非洲大陸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智人群體之間保有相當長時間的形態多樣性。重新審視現有遺傳證據,加上不同的人族譜系之間也可能發生遺傳交換,以及現代DNA 對過去地理格局能貢獻的答案很少等事實,似乎都在支持埃莉諾和她的同事為智人的演化提出的新建議,亦即人類起源的「非洲多區域主張」—人類並非一棵簡單的單一分枝線性樹,我們的非洲根源其實是破碎的,這是他們研究更新世中晚期非洲各地智人群體留下的文化材料並加以拼貼時所出現的多區域現象。石器工具得益於材質,可以留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考古學家藉由查看這些工具的形狀,推斷它們如何被用在某種行為或技術上。他們認為,人類物種的出現讓新形式的石器快速增加。有些石器可以插入複雜的彈射裝置,因此需要更複雜、深思熟慮的製程。這些「中石器時代」工具包,在傑貝爾.伊胡德和弗洛里斯巴德以及肯亞的奧洛格賽里等地,與類似人類的化石一同被發掘,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會因地制宜。在北非,濕潤氣候促使草原快速擴張,約12 萬到8萬年前智人人口不斷增加,並出現大量獨特、複雜的箭形(或「帶刺的」)石器工具、骨頭工具和貝殼珠等,顯示當時的人類群體已有複雜的文化行為。相較之下,30 萬年前至6 萬年前,東非的中石器時代石器形式則有巨大的變化和連續性。而在8 萬至4 萬年前,中石器時代的石器演變成小型「微石器」工具,其發展原因與發達的弓箭技術和狩獵效率有關。在非洲許多不同地區的石器工具,都以高度多樣化的方式出現,有時是完全、快速的替換,有時則是漸進性的變化。藝術作品和社交展示等人類作品的出現和消失同樣具有地域性,而且經常來去於更新世的考古紀錄中,直到全新世(11700 年前至今)為止。與人類出現在地球的傳統故事相比,我們看不到智人在特定地點或時間留下戲劇性或一致性的化石,或有任何工具表明智人是轟轟烈烈地突然出現,當然也看不到一致的、線性地朝向行為複雜發展的跡象。而埃莉諾和她的團隊的觀點—人類群體的發展並非在單一時間地點獨立進行,而是動態分離和融合的過程—讓事情變得更加有趣。因為這些群體的最後成果就是我們,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早期智人留下的化石、石器和不同材質的手工藝品之特徵和年代順序,證明在非洲各地不同群體的相互交流下,我們的物種終於出現。埃莉諾和同事們認為更新世時期氣候造成非洲各個相異的環境變化,形成大草原與海岸以外的環境,因而在不同時間點將人類種群分開或聚集。一旦我們擺脫過去那種一致的、單一起源以及與環境關聯的「局限性假設」,熱帶森林便能在這個較早期、也較複雜的演化模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上述提到形態多樣的伊窩艾勒魯化石證據外,還有一些最獨特的中石器時代區域多樣性,來自現代非洲西部和中部的熱帶森林,其中包括大型重型鎬狀形式、巨大刮刀和尖銳的長矛狀矛尖等工具,可能與挖掘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熱帶塊莖植物(如山藥)以及狩獵熱帶森林動物的行為有不同程度的關聯性。 這些工具的使用地點,有些可追溯至30 萬到4 萬年前、如今被茂密的熱帶常綠雨林或較乾燥的熱帶森林和林地包圍的地區;而從非洲西部海岸附近海洋岩芯的紀錄以及古代植物沉積物的紀錄來看,這些地點過去同樣也被熱帶森林覆蓋。然而科學家還需要做更多工作,以便確認製造這些工具的人類種群的生活型態及其賴以維生的動植物的情形。雖然茂密的熱帶雨林在非洲早期智人演化中的作用尚待更多詳細考證,但有越來越多證據證明,熱帶森林的擴張和收縮很可能塑造了過去人類的遺傳和文化多樣性。當我們研究非洲中部熱帶森林的各個「現代」狩獵採集者DNA,並將其與鄰近種群進行比較後,發現他們至少在7 萬年前就彼此分離。不僅如此,不同森林狩獵採集者群體之間也有遺傳上的差異,這意味著由於森林棲地的增減,造成他們各自不同的演化。我曾有幸在肯亞熱帶海岸的潘加亞賽迪(Panga ya Saidi)洞穴遺址,研究出土的考古動物材料。我們在此地發現證據,證明由潮濕熱帶森林、林地和草原構成的混合環境,可以協助人類抵抗乾燥草原的重大氣候變化,並使其得以試驗各種石器技術和各種象徵性的物質文化。此地距離現在的海岸線只有15 公里,但現場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他們在更新世期間曾利用沿海資源維持生計。非洲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複合環境,促進了非洲亞熱帶及其周圍地區持續增長的人口的流動。熱帶森林不是唯一扮演這種作用的環境角色,但無疑是形成人類本身複雜的「泛非洲式」骨骼、遺傳和行為外觀的最關鍵地點。 ※ 本文摘自《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作者:派區克.羅勃茲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7-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痛苦的經驗學習教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對不起!醫生叔叔猜錯了!】讀吳醫師的文章,可能比他虛長幾歲,也是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我,有些感觸。特別是,我覺得文章好像太早結束;因此,不腆己才,作此續篇。醫生選擇治療不是用「猜」的血液腫瘤科病人接受化療之後,因為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白血球降低是預期的反應,特別是血癌病人的骨髓已經不正常,化療後的白血球數值可能低到幾乎不存在的程度,並且需要好幾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即使我們把這樣的病人放在無菌室裡,也無法保護他們不發生「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Neutropenic fever)。吳醫師的文章已經説明醫生在這樣的狀況下,身體檢查的重點,包括口腔與肛門,人工血管埋置處有無感染徵兆;胸部X光有無肺炎;尿液檢查有無尿道炎。在精要的病史分析與身體檢查的同時,血液及尿液標本也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收集送檢,廣效抗生素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啟用。一半以上的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病人臨床上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我們知道病人發高燒是因為在與某種微生物做戰,但是卻沒有能打仗的士兵(白血球),而只能靠選擇精準的武器(抗生素)來擊敗敵人。吳醫師根據臨床抗生素使用指引(guideline)選用廣效抗生素;並非用「 猜」的,而是如吳醫師的解釋:因為細菌感染比較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而黴菌感染則通常是慢慢燜燒型的臨床過程,如果血液、尿液培養沒有結果,而用了廣效抗生素兩三天後,病人仍持續高燒,就會考慮加上抗黴菌藥物。這個病人在發燒三天後就發生敗血性休克死亡,誠屬不幸,也很不尋常。病人失蹤失聯這位15歲青少年的血癌病人的整個病史並不是罕見。我過去也有不少個病人在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之後就跑去使用民俗療法;當疾病惡化,再度回到醫院時,常常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在台灣行醫時,這樣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會碰到。當然西醫對於很多癌症是沒有太多有效的二線或三線用藥,但是,碰到有高治癒率的癌症,如果病人及家屬失蹤失聯,可能就喪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契機。兒童及青少年的急性血癌,特別是淋巴球性血癌有八九成的治癒率。這位15歲少女的死亡,的確令人非常惋惜。從這個病案(相信類似病例是並不少見的),我們需要反省及尋求改善的第一件事是-加強對病人及家屬的教育,並且設立鍥而不捨的追蹤制度,挽回失蹤失聯的病人。台灣近年來有個管師制度,相信這不是困難的事。醫療是藝術,不能完全依照診療指引很多人説每年七月要避免生重病或動手術,因為這個時候醫院有許多醫學院剛畢業的、沒有經驗的年輕醫師。美國病人在初診看醫師之前需要做的功課之一,是查看這個醫師的經驗資歷;這正是説明了醫療不能全盤依照教科書,或健保的「用藥指引」。好醫師或是有經驗的醫師,是能看到每個病人的病獨特之處,為病人選擇最適時、適當的治療。如果這位15歲的病人是給吳醫師的較資深的同事照顧的,會不會早早就看出黴菌感染的可能性而提前用藥?畢竟,因為化療藥及高劑量類固醇的治療,念珠菌在急性淋巴球血癌病人不是太罕見,這樣的感染也常常會有一些臨床上的蛛絲馬跡。美國有句常用的諺語「 Hind sight is 20/20. 」,中文的意譯是「事後諸葛」。資深的醫生會不會比較不受到 guideline的束縛?話說回來,這個病人從發燒到去逝只有短短三天的時間,可能神醫也都無回天之術。健保的醫療約制旨在防範醫療浪費,有時候卻限制醫師、甚至處罰醫師做該做的事幾年前在台灣工作時,看到同事可能因為檢驗項目或用藥被健保刪除給付而要寫申報,希望健保重新考慮,否則,不僅被核刪的項目沒有給付,醫院還可能被罰該項目幾十倍的錢。我看到同事為了一個血鉀檢驗被刪要寫報告;試想醫師在百忙當中要仔細翻閱病歷,寫報告,為什麼開立血鉀檢驗。這樣的制度是遏止醫療浪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這讓醫師在開立各種檢查或處方時,至少想個兩次,才不會落入被核刪、寫報告的陷阱。這個15歲病人的病程及結果牽涉到「 用藥指引」。而用藥指引往往結合在健保給付規範裡。吳醫師在選擇抗生素時,並沒有顧慮到健保給付問題;但這是每個在台灣執業的醫師不得不常常思考的問題。健保的用藥指引是否全都合理?是否與時更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醫生想要開的處方不在健保給付的規定(也就是不符合用藥指引),醫生跟病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放棄該處方或是自費用藥。用藥指引 guideline指導年輕醫師如何用藥,但是應該與時更新,並且給予醫師一些因病人的特殊狀況做調整的空間,才是鼓勵醫師給病人最佳照顧之道。結語醫生在漫長的行醫生涯,難免有治療失敗的例子。吳醫師將自己多年前的失敗的病例公諸於世,應該得到喝彩。有些失敗例子是完全無法迴避的,有些則是可以在痛苦的經驗裡學習教訓,所以下一個類似的病人才能有好的結局。我相信這也是吳醫師沒有寫出來的最後結論。
-
2022-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6月超額死亡30% 學者示警:這事再拖 暑假仍超額死15%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趨緩,但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仍採取相當嚴格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對於常規醫療流程造成莫大干擾。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說,疫情導致的直接死亡已經受到控制,但更重要的是,防疫措施嚴重打亂常規醫療照顧流程、阻礙健康促進活動而衍生之間接死亡,根據內政部全死因死亡數推估,今年6月超額死亡達到30%。陳秀熙預估,如果不趕快將目前的大流行監測方式,改為進入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並將第五類法傳改列為較寬鬆的第四類法傳,7、8月超額死亡仍會分別達到15%、10%,單日個案數還是會在每天2萬到3萬之間徘徊。若有調整,不僅能促進醫療照護正常化、減少超額死亡,7月底個案數可望降低到1萬2000多人,8月可降低到單日萬例以下,約6000多例。不過,進入過渡期監測,口罩政策仍不可鬆綁。陳秀熙表示,因為疫情高峰較高的歐美及香港、南韓等,因為高峰期已經大規模感染、犧牲許多脆弱族群,所以進入地方流行時,感染率僅0.02%,口罩令目前都放寬較多。然而。台灣屬於高峰相對較低的國家,綜觀流行曲線同屬此類的紐西蘭、澳洲、新加坡等國,進入地方流行後仍有大約0.1%的感染率,口罩令等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的放寬程度會比較保守。「台灣已經要接軌地方流行了!」陳秀熙指出,從台灣不同地理區域的年齡別曲線,可以很清楚看到,各區、各年齡都一致往感染率0.2%方向收斂,例如50到69歲低於0.15%,0到19也低於0.2%,可預測趨勢將持續到8月。疫情曲線收斂是中重症減少的基礎,抗病毒藥物和追加劑持續施打,也有決定性的效果,目前中重症及死亡降幅都已經接近50%。然而,上述這些都只是「直接死亡」的部分,超額死亡包括疫情導致的直接與間接死亡,若不能降低「間接死亡」的部分,超額死亡仍會持續。「台灣如果不考慮WHO所建議的過渡期監視政策,納入更多層面考量,會導致很多不必要的超額死亡,流行曲線也無法下降如預期。」陳秀熙說,「地方流行的監測指標。必須要加入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影響。」因為即便疫情控制好,醫療量能短缺、長期害怕感染的精神心理壓力、長期的NPI、黑數汙名、邊境管制、隔離檢疫,都讓生活緊張,造成間接傷害。例如打亂慢性病和癌症的就醫常態、影響到醫療機構常規照顧流程,無法進行社交和文化藝術活動也會影響精神心理健康。
-
2022-06-04 養生.人生智慧
大人的藝術慢遊:在同一個地方旅行或是藝術旅行,兩者會有什麼不同的體驗?
在同一個地方旅行或是藝術旅行,兩者會有什麼不同的體驗?「藝術旅遊,要用比較開放的角度去看待。」近年來以主題性旅遊、當地庶民小吃為主要內容分享的知名部落客楊甯凱認為,每個人旅遊的目的不同—有人想欣賞美景、有人喜歡嘗試美食,但若在旅遊中揉入藝術元素,將會激起許多火花,近年也出現了不少喜愛探索藝術美學的旅人。楊甯凱提到,旅遊時難免會有一些得失心,例如想吃的店公休、期待的東西不如預期。但是藝術這件事,本來就是因人而異,所以與一般旅遊不同的地方,在於藝術旅行必須要拋棄以前的成見,接納新進來或不如自己想像的畫面,試著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認識更多地方,這也是發現新的自己的機會。「因此藝術旅遊很挑旅伴」楊甯凱說,因為彼此都要放開心胸,去接受以前沒有想過的觀點,或者是看到藝術品不如預期之後,延伸出新的討論。例如許多社群媒體在藝術祭都會拍攝最美的角度,所以很多人到現場看了之後,就覺得「怎麼跟想像的不一樣?」但這就是每個人詮釋的角度不一樣,大家可以找到不同說故事的方式。新手美學入門景點對於想嘗試安排藝術之旅的新手型民眾,楊甯凱推薦自己的故鄉「嘉義」,另外近年新興的「新竹舊城區」也值得造訪。若想帶外國朋友同行,則建議前往「高雄金馬賓館」。嘉義巷弄裡 看新舊融合「美學的行程很廣泛,可以很高雅也能很通俗」。楊甯凱所推薦的「嘉義美術館」,甫於去年獲得台灣建築獎,本身由古蹟建築改建而成,而且策展內容都是用通俗方式去陳述嘉義背景。楊甯凱表示,許多在地人都會說,在近5年的劇烈變化之前,嘉義已經停滯20年。但是嘉美館的出現,又讓外界重新看到嘉義,同時在巷弄間仍維持很多原有的風貌,成為新與舊交疊的城市。楊甯凱認為,嘉義不會把想說的事情全部擺出來,而是很有景深式的呈現,大家走進去不同的巷弄,可以發現不同的東西。新竹舊城區 老城在蛻變很多人認為新竹不好玩、是美食沙漠,但楊甯凱實際走訪後,發現舊城區很好玩,而且近年隨著發展行人空間,也很適合散步。例如當初第一座有冷氣的戲院「有樂電影院」,轉型將變身為影像博物館。其他如或者書店、或者風旅,也都開始在做新竹在地的東西。加上「貢丸湯」雜誌出現之後,大家對新竹的印象也更多元。高雄金馬賓館 藝術新據點閒置已久的「金馬賓館」在永添藝術承接後已重新亮相,並針對建築導入當代藝術。冷戰時期,金馬賓館是士官兵抽中「金馬獎」時的暫宿居所,承載許多故事。如今透過現代藝術的策展方式,將時代的共鳴保留下來,讓觀眾可以在不同樓層的不同展間,發掘自己想要發現的東西。名為「過渡」的展間中,記錄許多士兵留下來的一句話,有些幽默、有些哀傷。例如「捐血的護士遠看很漂亮、近看很凶」、「在這裡,就是把尊嚴放在冰箱裡」。楊甯凱認為,雖然只是一段話,但都是很多人曾經在這裡上演過的人生。對於外國友人而言,可以直接看到台灣代表性的時代。除此之外,金馬賓館也可延伸至大溝頂。這裡有許多傳承好幾代的小吃,也保留很多當時的手繪招牌,非常精緻。旅客可以看見歷史建築內的當代作品,也可以走進小街裡,看看以前留下來的生活、過去時代濃縮下來的樣貌。經典藝術之旅 瀨戶內藝術祭提起心中最經典的藝術之旅,楊甯凱首推「瀨戶內藝術祭」,在其經營的「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即是以「瀨戶內藝術祭」為文章的開端,透過輕鬆溫暖的筆觸、獨特的視角,分享迷人的藝術美學之旅。走進瀨戶內 和在地打成一片大學時期就讀文創系的楊甯凱,看到朋友前往瀨戶內藝術祭後的分享而心嚮往之,於是在2019年動身前往,想要看看國外如何推動地方特色。楊甯凱表示,很多藝術祭的策畫初始,都是因為人口外移、想讓地方復甦,但事實上在地的長輩很排外,甚至覺得被打擾,另有不少藝術祭的參與對象只有觀光客,然而,當年她前往瀨戶內藝術祭時發現,島上的人都很正面、積極地參與,也會配合藝術祭做出特色時令料理,或願意跟觀光客互動,這在台灣都是比較少見的。一島一個性 地方創生添活力楊甯凱也發現,瀨戶內藝術祭的每個小島各有個性,雖然在同一個藝術祭底下,但沒有被嘉年華般的感覺所綁架,反而是呈現每個島嶼的鮮明特色,楊甯凱認為「這就是最酷的地方!」而且以前感覺藝術品要去美術館看,但在瀨戶內藝術祭,卻是藝術家觀察地方的人文風土進行創作,所以藝術品就是每一座島的特色,一定要在這座島嶼、這個背景去欣賞,讓在地也成為展品的一部分。
-
2022-06-01 癌症.食道癌
為什麼通過症狀早期發現不容易?醫師詳解食道癌危險因子、檢查及治療方式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這句經典的廣告詞家喻戶曉。在人手一杯手搖飲、燒烤火鍋隨手可得的現代社會裡,胃痛、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已然是文明病的最佳代表。可是,這些症狀若只是藉由胃乳與胃藥抑制症狀就能高枕無憂嗎?另外,菸酒不離手,檳榔常就口的朋友們,是否也偶有吞嚥困難的症狀呢?小心安靜卻致命的食道癌找上你!認識食道癌食道癌顧名思義就是原發在食道的癌症,依照位置及型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佔全部食道惡性腫瘤約九成的「鱗狀上皮癌」,通常發生在食道的上三分之二處;第二是「食道腺癌」,一種從食道腺體產生癌變的腫瘤,常發生在食道與胃的交接處,且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註1)。了解常見的食道癌種類後,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預防這樣致命的病症;讓我們從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逐一檢查,看看自己中了幾樣吧!食道癌的危險因子1.年齡與性別:食道癌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近年因食道癌過世的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及藝人安迪,更是大大增加了大眾對於食道癌好發於中年熟男的印象。2.抽煙喝酒:對於老菸槍而言,食道癌與抽菸的關聯性也是密不可分(註2)。關於酒精的使用,除了直接刺激食道的黏膜,文獻更指出容易造成食道癌的產生,並且進一步造成胃酸過多、逆流的症狀,進一步傷害食道(註3)。看到這邊,還是快把手上的煙與烈酒給收起來吧!3.刺激性飲食:東方人的特有飲食文化-麻辣燙,那種從裡暖到外的麻辣感真叫人抵擋不住。但是千萬要注意一下是否過量!根據研究指出,在某些文獻指出會造成黏膜的刺激,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癌的發生(註4);而反覆受傷的食道黏膜,會大大提升食道癌的風險(註5)。下次喝熱湯的時候,不妨多吹幾口,或是等它涼一點再喝吧!4.胃食道逆流:對於多數人而言,胸⼝灼熱、酸氣直衝喉嚨的不適感,都只是偶爾發作。倘若你的症狀反覆出現,也無法靠胃藥、胃乳改善,那就得當心是否有食道病變的可能性。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很容易引起病患的不適,但是如果長期的胃食道逆流沒有經過有效的治療或控制,容易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的食道病灶: 巴雷特氏食道病變(Barrett’s esophagus)(註6)。5.巴雷特氏食道病變:這個聽起來「很藝術」的病可是一點也不浪漫,它指的是一個食道癌前的病變,主要是下段食道產生了組織學上的變化,食道表面由「鱗狀上皮細胞」變化為「柱狀上皮細胞」的過程。大家可以想像成是原本建築物外牆貼了磁磚,在經過長年摧殘後,新來的建築工人隨便找了一些樹皮貼上去,而這些樹皮不僅保護功能低落,還隨時會剝落並且殘破不堪。 而且文獻指出越長的巴雷特氏食道病變意味著越高風險的食道癌症(註7)。食道癌的症狀至於食道癌到底有什麼症狀呢?到底有沒有辦法能在發生早期就自行發現呢?1.吞嚥困難:當腫瘤變大影響了食道功能,就很可能發生吞嚥困難。起初可能會發現食用較硬的食物或大口的食物時,會出現吞嚥困難與疼痛感;當疾病繼續進展,甚至是吞流質食物都會出現症狀時,通常已較為嚴重,因此只憑症狀想要早期發現的並不容易。2.胸腹部疼痛:腫瘤造成的發炎效應及組織變化,經常造成食道癌患者會出現長期的胸腹疼痛的症狀,特別是在吞嚥之後,因此若出現長期的疼痛,務必也要注意食道癌的可能!3.吐血及黑便:食道腫瘤有潛在的出血風險,當血液順著消化道一路隨著糞便排出,就會造成較深顏色的糞便(俗稱瀝青便)。另外,若是食道血管大量出血、甚至是直接吐血,是非常危急的情況,病患很可能在幾分鐘內出血過多而休克,可說是一顆不定時炸彈。4.體重減輕:惡性腫瘤造成的體重減輕是常見的現象,肇因於癌症造成的「惡病質」,也就是讓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大幅下降的症狀。惡性腫瘤要嚴重到使人體重減輕,通常已有一定的嚴重度,特別是食道癌又是轉移特別快的一個癌症,因此如果不是刻意瘦身的狀態下,發現體重有明顯下降,就得要好好考慮進行一個完整的身體檢查喔(註8)!食道癌的檢查由上述症狀可以知道,食道癌要在早期就通過症狀發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導致食道癌在發現時多已有一定程度的轉移,尤其食道癌的預後相當不好,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雖有近60%、但第二期僅有40%、第三期約20%、第四期小於5%,而台灣整體食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平均起來僅有15%左右(註9),因此可以知道多數人都是在晚期才發現,遺憾終生。雖然目前看來食道癌不容易早期就由病患自己發現有異常,但仍可以透過檢查來及早發現,一般常見的胃鏡檢查、上消化道攝影等等,都能幫助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見微知著。隨著內視鏡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內視鏡有將影像改良檢查的方式(Narrow Band imaging, NBI),此種檢查是利用特定波長的光源,使食道表淺的黏膜的淡紅色光源過濾後,更容易凸顯早期癌症病灶的方式,比起一般胃鏡視野內一整條紅通通的食道,影像改良檢查有著更加良好的早期檢驗率。如果在影像檢查中高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就會使用食道鏡的切片,將病變組織取出,以病理檢查結果做為確定診斷的方法。食道癌的治療若是不幸的確診食道癌,到底有什麼方法能治療呢?以第一期的局部癌症(stage T1a~T1b)為例,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根除性的內視鏡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al dissection, ESD),盡可能的將病變範圍再往外推的地方都切除乾淨,但若侵犯到食道黏膜下層或更深,就可能會需要開胸手術並進行食道重建術。第二、三、四期以後的食道癌,除了手術切除之外、還必須清除被癌細胞佔領的淋巴結,並且搭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而近年來相當被看好的「標靶治療」,在食道癌的治療效果是不彰的。而在2020年歐洲腫瘤醫學會中,已經證實了免疫療法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比單純使用化學治療更有效果(註10);雖然這樣的免疫療法還在研究中,但總為如此難治的食道癌帶來一線曙光。美食當前,步步為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不免需要大啖美食來紓壓。倘若出現了胃食道逆流、甚至是食道癌的症狀,切勿輕忽自行買藥症狀治療,必要時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搭配內視鏡的檢查。而減少菸酒的使用,除了省荷包,也防止了可怕的食道癌發生,是不是一舉兩得呢?參考資料:(註1) Buas MF, Vaughan T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tumors: understanding the rising incidence of this disease. Semin Radiat Oncol. 2013 Jan;23(1):3-9. (註2)Wang QL, Xie SH, Li WT, Lagergren J. Smoking Cessa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by Histological Typ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atl Cancer Inst. 2017 Dec 1;109(12).(註3) 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ite-specific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5; 112(3):580–593.(註4) Chen, Yu-Heng1; Zou, Xiao-Nong2; Zheng, Tong-Zhang3; Zhou, Qi4; Qiu, Hui4; Chen, Yuan-Li2; He, Mei4; Du, Jia4; Lei, Hai-Ke4; Zhao, Ping1, High Spicy Food Intake and Risk of Cance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eptember 20, 2017 - Volume 130 - Issue 18 - p 2241-2250 doi: 10.4103/0366-6999.213968(註5)Islami F, Poustchi H, Pourshams A, Khoshnia M, Gharavi A, Kamangar F, Dawsey SM, Abnet CC, Brennan P, Sheikh M, Sotoudeh M, Nikmanesh A, Merat S, Etemadi A, Nasseri Moghaddam S, Pharoah PD, Ponder BA, Day NE, Jemal A, Boffetta P, Malekzadeh R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Int J Cancer. 2020;146(1):18. Epub 2019 Mar 20(註6)Goldblum JR. Barrett's esophagus and Barrett's-related dysplasia. Mod Pathol. 2003 Apr;16(4):316-24.(註7) Krishnamoorthi R, Singh S, Ragunathan K, Visrodia K, Wang KK, Katzka DA, Iyer P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Barrett's Esophag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Jul;16(7):1046-1055.(註8)Tchekmedyian NS Costs and benefits of nutrition support in cancer.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1995;9(11 Suppl):79. (註9)台灣癌症基金會 食道癌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2220(註10)ESMO 2020 IMMUNOTHERAPY IS BENEFICIAL IN GASTRIC AND OESOPHAGEAL CANCERS, STUDIES SHOW https://www.esmo.org/newsroom/press-office/esmo2020-gastric-oesophageal-cancer-immunotherapy-checkmate649-attraction4-keynote59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食道癌-與美食相伴的寧靜殺手】
-
2022-05-19 養生.人生智慧
無聊的老後生活是可怕的毒藥!薇薇夫人: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
▌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旅居美國的朋友傳LINE來說:「怎麼辦?快無聊死了,哪裡都不能去。我家從來沒這麼乾淨過,能擦的能洗的都讓我擦洗過了,工作也因為疫情暫停了,整天關在家裡,簡直像在監獄!」我回:「有人關在監獄還能寫出一本書呢,妳叫什麼,自己找事做呀!」 「過勞死」和「無聊死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前者死的是生命,後者死的是精神。前者讓人悲嘆,後者讓人無奈。過勞死大部分不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吧?人類社會從來也沒公平過,一生勞累至死的人其境況讓人無言,對他們來說「無聊」兩個字也是神話。 而「無聊死了」是年輕人喊的,老人的無聊是「高深莫測」的。一位朋友自己已年過六十了,婆婆八十幾歲,除了高血壓和膝蓋不良行走外,這位老人家整天坐在椅子上,看什麼都不順眼,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聊」。 聽朋友說老太太年輕時手巧得很,繡花、織毛線,什麼花樣一學就會。逐漸地,這些都被時代淘汰了,老人覺得無用武之地,心中會有失落的氣憤吧! 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功夫」讓別人欣賞或使用,覺得那才是功夫的「價值」,其實老了以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取悅自己。老了以後自己最重要,八十二歲得諾貝爾獎的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顧好你自己就好了。」這「顧好」一定要包括身心靈全部在內。年輕人叫無聊是間歇性的,生活在追趕著他們,他們不可能一直無聊。老了以後如果無聊就是可怕的毒藥,一點一點地侵蝕心靈。因為有太多的自由、太多的時間,沒什麼事追趕著他們去做,我愈老愈逐漸體會到了。看書、繪畫都是自己喜歡做的,沒人要求。你整天什麼都不幹也沒人催趕、沒人要求。 ▌玩興趣、手藝,去做、去完成就滿足 在智利長大的女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說:「現在也不是因藝術靈感而作畫,而是為了不要提早死於無聊。」換句話說就是你可以玩藝術,不是為了展覽或賣畫。我自己玩,正在學如何把壓克力顏料「倒」成一幅畫,成果意外有趣。前些時孩子們傳來一幅杏黃秋葉的照片,色彩特別亮豔,孩子說用手機加了一點工,我一學會興致大發,立刻到附近池邊拍照加工。果然池水變得更加鮮藍,草特別翠綠,天特別亮麗,孩子們捧場:「媽媽這麼快就學會了真聰明!」 那位手巧的老太太如果能發揮古老的剪紙藝術,把成品貼在一個大本子上,若干年後說不定成了傳家之寶,那就是要手巧才辦得到。其實很多老人是有功夫的,有位朋友送我一條手工魚,色彩斑斕、兩眼有神,美極了。可有什麼「實用」呢?只有收到的人開心(卻並不保證每人都喜歡),但是去做、去完成,對她就是一種滿足,做的過程就殺掉很多無聊的時間。還有一位朋友送我一罐自製的嫩薑,哇!我從沒吃過這麼嫩的薑,一根根像黃玉纖指般,一點渣都嚼不出來。想想動手做的過程一定是繁複的,選薑、剝皮、調味……她總是打扮得清爽雅致,淡妝神采奕奕。老後有得是時間,願意做的人就利用大把的時間讓無聊不侵蝕自己,包括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自己看了滿意就不無聊。這些看起來無聊的小事,就殺掉了生活中的無聊。 美國作家亞莫爾.托歐斯在《莫斯科紳士(A Gentleman in Moscow)》書中,寫一個俄國老貴族被十月革命打入一家飯店做領班,但做得很帶勁,因為他說:「無聊可是老年諸多苦難之一!」※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作者:樂茝軍 (薇薇夫人)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9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族一旦退下來要做什麼?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 工作到老!
一個人的職業不該只是賺錢的事,而是老天帶你來這個世界該做的事。—梵谷,畫家 聯合報研究調查將所謂「退休力」分成三部分:財務、健康、心靈社會,三者比重一樣大,複雜程度卻不同,最複雜的心靈社會再被細分為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等三項目,本堂課的主題:職志,和這三個項目息息相關,同樣也是十堂課中最複雜的一堂。 「職志」這門課是最被台灣退休族忽視的一門本書中說「職志」這門課是最被台灣退休族忽視的一門,這點在聯合報調查中完全反映,自我評量「心靈社會」的分數隨年齡上移一路下滑,年輕人大都覺得這方面做得還不錯,一旦離開職場,原來由工作主導的生活形態一夕改變,個人成長和社會連結尤其受影響。 其實並不是年輕人這方面能力強,而是因為上班族每天出外工作,不得不經常接觸不同人事物,退休後要維持活躍、成長、獨立,必須自動自發從事勞心勞力事務,許多年長者因為缺乏動力,沒事寧願待在家裡看電視,心靈和社會需求自然難以得到滿足。 【延伸閱讀: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進入人生下半場你需要改變的是「心態」,對自己負責!】退休族一旦退下來要做什麼?我問過不少準退休族一旦退下來要做什麼?能給出明確答案的不多,多數人認為只要有錢有閒,有何困難可言?即使現在不清楚,船到橋頭自然直。但事實是,除非有準備,船是不會自動變直的,不信看看生活四周,多的是財務和健康狀態不差的退休族,生活內容卻乏善可陳。 有些人退休後的計劃是做義工,既有意義又可保持和社會連結,結果卻大多虎頭蛇尾,原因是有組織的地方就有「江湖」,過去在職場工作碰上不順不爽,為了生計必須忍受,現在做好事還要看人臉色,不如歸去,能夠長期堅持的人不是沒有,畢竟少數。 更大挑戰還是看待金錢的態度,亞洲社會「凡事向錢看」早已是一種約定俗成價值觀,在這種內化價值驅動下,人們思維繞著錢打轉,心態經常處在算計模式中,總想賺盡所有能賺的錢,省盡所有能省的錢。 這種價值觀促使人們年輕時努力工作、吃苦耐勞,是人生上半場一大利多,進入下半場卻明顯弊大於利,因為一旦缺少經濟誘因,許多退休族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以至明明愛音樂的人不玩樂器,喜歡藝術的人不碰畫筆,卻寧願為一點小利小惠,浪費半天時間排長龍等待。 含飴弄孫是福氣的表現?還有些人退休打算將時間精力用在帶孫輩上,含飴弄孫是傳統社會福氣表現,但時代不同了,先不說現在出生率低,即使有意願也可能無孫可帶,更重要的是,現代人壽命長,以前孫子帶一帶直接上天堂,現在把孫子帶到成人自己還有幾十年可活,難道要等著帶曾孫? 近年流行的FIRE,中文翻譯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兩句話是有先後順序的,許多人認為提早退休的目的是財務自由,其實那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自由自在從事愛做、會做,有意義的職志,也就是走上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最終的自我實現道路,任何其他目的都是假象。 人生下半場做自己愛做的工作換句話說,FIRE追求的不是不工作,而是選擇工作內容、方式,時間的自由,人只要活著就要工作,否則缺乏成長學習的生命很快萎縮凋零。多數人的人生上半場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進入下半場最大意義在於可以做自己愛做的工作,無需凡事從金錢角度出發。 不從金錢角度出發不代表不能賺錢,不管是年輕FIRE族,或銀髮退休族,做有興趣的工作經常會有收入。 過去幾年常有人在我的文章留言,大意是「表面說退休,其實只是換成出書,演講等方式繼續工作賺錢而已」,我從不反駁,因為嚴格說他們並沒有錯,我的確是在四十五歲從一個賣油郎轉變成偽文青,差別在於,他們把工作和賺錢劃等號,我將工作當成自我實現手段,有錢沒錢都照做。 來到世間走一遭,不活到盡興要幹嘛?有人說人過中年不要要求太多,能做到財務不窮困,健康沒大病,生活不無聊就很棒了,我同意第一點,第二點部分同意,因為可以更積極些,第三點則完全不同意,既然來到世間走一遭,不活到盡興要幹嘛?盡興不是榮華富貴,也不是長命百歲,是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工作到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
2022-05-06 養生.人生智慧
心臟病發讓他頓悟人生!賣掉千萬宅上山種菜:不能當首富,就當全台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疫情爆發前,時尚設計師林國基砸近億現金購入300坪山上別墅,閉門種花種菜,甚至盤算退休,淡出時尚界,起因是有一天被緊急送醫,檢查出左心室肥大。一向自認健康的他,與死亡近距接觸後,開始思考未來,「我在時裝業能做都做了,要成為首富已經不可能,但我可以當個時尚農夫,當個全台灣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在綜藝節目上,時尚設計師林國基總是穿著花俏、兩手鑽石亮晶晶,他的事業橫跨貴婦圈與演藝圈,累積上億財富。然而,4年前第一次坐救護車,改變了他的人生路。 「那天我在公司畫圖,突然覺得呼吸困難、快昏倒,緊急送醫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以及左心室肥大。我最注重健康,不抽菸不熬夜,人生第一次坐救護車真的把我嚇到了!我很愛健身,那時候把胸肌練好大,練得比瑪麗蓮夢露還大,我懷疑心肌肥大和高強度重量訓練有關,從此不敢再練。」 醫師告訴他,左心室負責收縮送血到全身,若有擴大或肥厚情況,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心悸、胸痛,嚴重時會引發心臟衰竭與猝死。 這些年演藝圈猝死新聞頻傳,林國基感嘆,自己躺在醫院時真的很恐慌,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不能再這樣忙碌下去,因此決定賣掉信義區3千萬公寓,砸近億購入300坪北投庭院別墅。 「我在時裝業能做都做了,要成為首富已經不可能,但我可以當個時尚農夫,當個全台灣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上山種菜,打造自給自足退休生活 他搬到山上打造自給自足的退休生活,庭園裡依循四季節氣種花種菜,包括杜鵑花、海芋、多肉、蘭花等,果樹一種上千棵,「我是農家子弟出身,偶有青竹絲也不怕,反覺挺美,不過我怕死,全都有機種植,有蟲自己抓,我的芝麻葉長得超好,多到吃不完!」 林國基是1962年出生,自認黃昏之年最怕虛耗,果樹不買小樹只種「老欉」,果園裡有李子、柚子等各式水果,阿拉比卡咖啡豆第一次收成時,他特意送回雲林古坑請人代烘,變成親友間的搶手貨。 但也有失算時,釋迦樹是熱帶果樹,北部難活,「跟大自然學習是人生重要的一課。」 「疫情爆發這些年,我慶幸自己能夠整天待在山上,不用噴酒精,不用掃QR Code,我的QR Code就是我的水蜜桃,回歸自然生活後,呼吸也順暢了!」 黑手變身設計師,開公司營收破億 林國基出生雲林農家,年輕時北漂當黑手討生活,因為喜歡藝術,晚上去補習班學服裝設計,後來參加比賽得名,獲成衣公司聘用擔任設計師,好景不常,一年後老闆因為投資失利想收掉公司,25歲的林國基趁機接手當老闆。 在成衣業的黃金年代,林國基的公司一年營業額破億,30歲景氣走下坡後,他前往美國遊學、英國進修服裝設計碩士學位,回台轉做高級訂製服生意,以清明上河圖等時裝秀闖出名氣,成了明星指定設計師。 窮怕了的林國基很早開始學投資,當黑手時存錢買中鋼股票嘗到甜頭,成為設計師後,一度誤信朋友買未上市股票踩雷,聽貴婦介紹飆股慘賠,從此遠離台股,只定期定額購買美國和台灣的指數型基金。 從2008年投資至今,遇上股市大多頭,加上錢進房地產,買進安和路、信義路房子,以及美國紐約及舊金山的公寓出租,退休無後顧之憂。 50後人際斷捨離,舞台讓給年輕人 為了養生,他展開人際斷捨離,不喜歡的人不見、太麻煩的投資生意退股,遇到網路霸凌不反擊。 「我收藏許多藝品珠寶,有一陣子製作單位常找我當救火來賓,網友點名翡翠鑽石暴漲都是我害的!那些不是我賣的更不是我炒作,我的人生哲學很簡單,真的是我錯我認,不是的話,從不把批評放心上。」 人生下半場,林國基預告將在這兩年結束公司,不再參加台北時裝周,把舞台讓給年輕人,「我做過100多場服裝秀,去過60多國,鄉下小孩這輩子能有這樣的閱歷應該也夠了。」 未來他將投入公益,除了認養家鄉50多位孤老,還要在雲林籌備娃娃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會放我收藏的上千個芭比娃娃,提供美學教育,盼啓發家鄉孩子天份,讓他們的人生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市今新增21例本土個案 足跡多集中餐廳
中央流行疫情中心今原本公布台中市新增22例本土確診個案,但其中醫院誤將案33730陰性通報成陽性,該案已撤銷,所以今僅21例。市長盧秀燕表示,包括外縣市足跡或接觸確診者新增6例、已知群聚案新增12例、密切接觸者增1例、感染源不明或疫調中新增2例,疫情仍然嚴峻。盧秀燕說,昨全市共施打3萬7386劑疫苗,今日截至中午也施打1萬8622劑。已經有超過5萬6008位市民施打莫德納第三劑,感謝他們用行動守護台中這座城市。疫苗覆蓋率統計至今日上午8時,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是88.05%、第二劑是83.10%、第三劑是56.13%,各項疫苗覆蓋率持續推進中。明天台中人口最多的北屯區,也有快打站加開規劃,快打站服務時間截止後,各大醫療院所的施打服務仍然持續提供服務。她指出,台中市今年以來,12歲以下確診者共27人,當中全部都是無症狀或輕症,沒有中重症幼童確診者。今日中央記者會也已宣布6歲至11歲幼童的施打政策,市府內部已展開作業,後續會按照中央指引,儘速完成6歲至11歲施打規劃。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在已知群聚案部分,今日新增12例,包括烏日虛擬貨幣聚會群聚新增2例,含之前共6例;成功嶺群聚新增2例,含之前共3例;設計公司群聚新增2例,含之前共7例;宜蘭進香團群聚新增2例,含之前共7例;科技公司群聚新增2例;亞洲大學群聚新增2例。外縣市足跡部分新增6例,當中「參與台北演唱會」新增2例包含33715、34215,目前累積共7例;在密切接觸者部分,新增1例;在疫調中部分,新增2例。經疫調,台中市新增確診個案足跡包括12日西區茗人茶坊(向上店)、東區20號倉庫藝術特區、東區富興工廠1962、東區肯德基(台中後車站餐廳)、北屯區佳賓黑白切、六扇門時尚湯鍋 霧峰店。13日向上市場(Manyha燉飯、有心臭豆腐、洪紅茶冰)、霧峰區亞大快餐、清原芋圓 霧峰中正店。14日西區渡山樓拉麵店、海底撈火鍋台中廣三SOGO店。15日南屯區小義大利、海底撈火鍋台中廣三SOGO店、故鄉庭園自助式KTV-旱溪店。16日故鄉庭園自助式KTV-旱溪店。市府已通知相關場域清消,請有足跡重疊民眾,可至台中市社區篩檢站篩檢,並加強自我健康監測。更多台中市新冠疫苗接種站資訊,請至衛生局網站查詢( 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
2022-04-14 養生.人生智慧
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慢腳步!專家教你5點變動思維,幫助平穩情緒、做出更好的決策
慢慢地思考,晚一些做決定慢就是順,順就是快。—海豹部隊箴言放慢速度不僅可改善身體健康,使情緒更平穩,也可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獲得更棒的結果。我們每天的思考方式與回應速度,都影響到日常人際互動和職場上的關係—不論你是挑起或平息爭端、進行明智的投資、修補友誼、在遊戲中獲勝。長期下來,你評估時機的能力會深深影響你的人生面貌。就是這樣。研究一再顯示,只要情況允許,最好別太匆忙。換句話說,你等得越久,結果越好。這不是拖延,而是你有能力觀察、評估、感受、處理資訊、採取行動...並且暫停一會兒,以獲得最佳結果。談到放慢腳步,自然會想到《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的概念,那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著作。康納曼指出,某些人思考快速卻淺薄,但我們愛聽他們的意見;某些人思考緩慢卻深入,我們對他們往往充耳不聞。我們老是忙亂度日,很少保留時間思索、學習、忘記所學(unlearn),但我們若想思考得更清楚,就得做到這些事。我們快跑時,會自動進入快速思考模式,亦即快速反應,選擇看起來熟悉或直覺上合理的事物。但正如康納曼所言,雙腳快速奔跑或許讓你聽起來很厲害,卻不會讓你有智慧。選擇熟悉的選項表示你錯過了新事物,而且這麼做無法幫助你因應變動!你放慢思考的能力和你回應速度快或慢有直接關聯,而且結果驚人地相似。正如《等待:延遲的藝術與科學》(Wai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elay)一書的作者法蘭克.帕特諾(Frank Partnoy)所言:「我們花多少時間思考才做出決策,充分說明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明智的決策需要思索,而思索必須先稍停片刻。」帕特諾從各種不同的情境(例如:溫布頓網球賽、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來探討延遲,結果發現一流運動員「先觀察、再消化,盡可能拖到最後一刻才行動的這種能力,也適合用來做一般的決定或進行商業決策」。你得同時具備放慢速度、延長時間的能力,才做得到。對網球選手來說,這是看到球和擊出球之間那一剎那的停頓。對飛行員來說,這是OODA(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即觀察、調整、決定、行動)循環。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在傷人自尊和真誠道歉之間的停頓。然而,現今世界的步調極快,延遲判斷的能力更有風險。舉例來說,我擔任新創公司的顧問時,見過無數創業者搶著進行創業投資,不管手上的點子是很厲害、很瘋狂、或者平淡無奇。大家搶著募集資金,彷彿創投產業(還有他們個人的聲譽)明天就要關門大吉似的。不過,依我的經驗,從第一個人或第一家公司手中拿到資金的創業家,往往過了一段時間就陷入煩惱,因為不管是創辦人或投資人,都不曾花時間充分了解對方的根本信念、期望或使命。他們看重數字勝過誠信,被迅速獲利的保證蒙蔽了雙眼,卻未體悟到「創造價值需要時間」的道理。慢錢(Slow Money)的觀念與此恰好形成強烈的對比: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優先選擇長期永續的系統,而非很快賺到錢就逃走。當變化來襲,你會選擇哪一種投資?跑慢一些幫助你緩緩思考,晚一些做出判斷,兩者都賦予你更多能力管理自己的時間,而非受到時間的約束,讓你呈現出最好的自己。一般來說,壞事很快發生,而好事是慢慢出現。—環保運動家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延伸閱讀:該如何提升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專家傳授7點方法,讓你跑慢一點把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內心】從FOMO(錯失恐懼症)到JOMO(錯過任何事都高興)二○○四年,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在一篇討論社會理論的部落格文章中,創造了兩個新詞:FOMO 和 FOBO。他主張哈佛商學院的學生無不飽受「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與「更佳選擇恐懼症」(Fear of Better Options; FOBO)之苦,因而行事曆上的社交活動多到嚇人,出現這種智力的人不太可能有的乖張行徑。領導風格快與慢●想想你平常做決定的典型風格是什麼?你多半很快下決定,抑或仔細思量?如果你很快行動,你想過自己可能有盲點嗎?如果你習慣慢慢來,你有過濾的機制,以找出正確時機嗎?●思考一下你的領導風格,你是否期待同僚和夥伴與你步調一致?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為什麼?●仔細回想某次你花了更久時間做決定的狀況。你在延遲的過程中觀察到什麼、處理了哪些訊息、學到了什麼?延遲對你的行動有何影響?這些年來,錯失恐懼症已經變成主流,今日你會聽到十五歲和五十歲的人脫口說出這個詞。整個社會都深恐錯失什麼。這個思考過程大致是這樣:科技促使我們過度連結,讓我們隨時可以輕鬆分享眼下在做的事,讓其他人共聞共見,知道這件事。我們讓更多人看見,去更多地方,從事更多活動,因此大腦的反應是:看看你沒有在做的那些事!即使是一心多用的人其實也只在某時某地做一件事而已。錯失恐懼與更佳選擇恐懼症使我們的大腦更分散。再說到我們的生活步調,又因害怕慢下來而更形惡化。如果我們慢下來,就會落後甚至被淘汰,於是上述兩種恐懼的循環又再次開始。麥金尼斯認為錯失恐懼實在荒謬,但卻是真的。他原本提出另一個詞「什麼事都不敢做」(Fear of Doing Anything; FODA),他歸類為一種癱瘓狀態,但 FODA 一詞並未真正流行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更樂觀的詞彙:JOMO(Joy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變成了錯過任何事都高興。我們可以翻轉錯失恐懼,讓它變得積極。與其加速快跑,老是擔心自己現在沒有做什麼事,倒不如跑慢一點,並為此感到欣喜。三個步驟逐步消除你的錯失恐懼症麥金尼斯有次訪問專準主義(Essentialism)專家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在訪談文章中建議可採取三個步驟逐步消除你的錯失恐懼症:1.當你再度感到錯失恐懼,注意這種情緒。2.問自己:「這是嫉妒,還是它可能揭露了我有責任去做的、更深層的事?」3.在日曆上的下星期勾選一段時間,深入探索這種情緒。我長期對抗錯失恐懼和更佳選擇恐懼症,多年後才逐漸明白兩者帶給我多糟糕的感受。在克服恐懼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種練習非常簡單,效果卻很強大:創造並保持可在其中凝神注意的空間。我至今仍然常做,每回都有幫助。對於患有錯失恐懼症的人來說,生活就像在玩俄羅斯方塊,每一天(每一列)都得盡量吻合。創造並保持空間則恰恰相反。一開始,你可以這麼做:●在兩件事情之間、什麼也沒有的空白中,留意你的感受。●注意你的呼吸。●注意音符和音符之間的空白。●注意樹上葉片之間的空白。●在你凝神注意時,開啟了一段空白,注意它。結束。一旦你培養出慢慢跑的超能力,就開啟了空間,讓「錯過任何事都高興」(JOMO)的情緒進來。你可能會發現不管曾有過什麼樣的妒意,都融化成了同情、憐憫、慈愛。如今,我喜愛跟著流走,但也很高興能待在結構凌亂的空白中,不管是在行事曆上或靈魂中。一旦你體驗過「錯過也高興」的感受,你必定會想幫助別人跑慢些,讓他們也感受一下。在不斷變動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慢慢跑對於慢下來、無為、錯過任何事都高興等信念抱持懷疑態度的人說:「噢!我懂了。所以我們應該乾脆停下腳步,多聞聞玫瑰的香味?!」儘管我相信若我們更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但這種說法未免太低估這種超能力的潛力了。誠然,人生並非總是要慢慢來,有時要迅疾如風,立刻擁抱熱愛的事物,或者為了夢想焚膏繼晷。這些時刻都值得珍惜,即使會耗光你蓄積的力量。然而,更大的挑戰和憂慮在於,當我們東奔西跑,就不會(也無法)進行意義深遠的對話、構思出真正創新的解決方案,或者充分表達或接收愛。如同某家旅行社老闆喬治.巴特菲(George Butterfield)所說:「這些事沒有發生,因為它們無法在一小時內前進七百英里!」旅行社的廣告標語是「放慢腳步看世界」。是否有學校或組織討論過這種狂熱?有人在吃晚餐時談過這個問題嗎?我們跑太快時,是否不僅完全沒看到玫瑰(什麼玫瑰?),也讓未來的世代像我們一樣倦怠、忙碌、不關心永續,代代相傳,直到崩垮為止?當我們望向不斷變動的未來,加速賽跑顯得更怪異也更加危險。在不斷變動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慢慢跑,不是為了抵達終點,是為了活得更挺拔美好。跑慢一點:思考練習1.你覺得你的人生哪些方面跑得太快?2.你對速度的渴望來自何處或何人?是你自己還是旁人驅使你跑快些?3.快跑的壓力始於何時?那時你有注意到嗎?4.你通常採取哪些應對技巧?其中哪些最有效?哪些應該退役,或以其他方式替代?5.如果你慢下來,會有什麼樣的發現?請注意,你的思考方式可能在閱讀本章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將這些獨特觀點融入你的新腳本。 ※本文摘自遠流《變動思維:如何駕馭不穩定的未來,在變局中發展個人、組織、家庭、企業的新腳本》
-
2022-04-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五十年前在葉曙老師的建議下,選擇兒童精神科作為我的次專科,四十五年前到加拿大卑詩大學醫院接受兒童精神科訓練,全面的兒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心理衛生促進,和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是訓練和工作的內容,沒有偏向特定的問題或疾病,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並沒有特別的訓練,然而這四十年的服務、教學和研究,大部分以自閉症為主,是什麼原因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這要從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說起。加拿大訓練結束回到台大醫院,負責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以下簡稱兒心)日間病房診療工作,這個病房是台灣第一個早療中心,執行自閉症、智障、語障的學齡前兒童的療育工作。既然要接這個工作,就應該了解之前的療育效果如何,因此我的第一個研究計畫,就是追蹤已經滿12歲(小學畢業)的兒心早期療育的個案,總共追蹤了75個平均16歲的青少年,其中53位自閉症者的和22位智障者,他們的經歷非常不同,以下和各位分享幾個我無法忘懷的例子。為了保護他們的隱私權,我將多個家庭的資料混雜在一起呈現。一個母親穿很漂亮的衣服,牽著一個穿著十分乾淨但腰部綁著一條帶子的少年,來兒心接受訪談和測驗。這個少年沒有語言,在媽媽旁邊坐一下子,突然站起來走去玩開關,媽媽一拉帶子,把他拉回來。我和媽媽打招呼,稱讚她穿得很漂亮,她忽然哭了起來!告訴我說,這是六年來她第一次打扮,覺得要穿體面一點回兒心,和關心她的兒心朋友見面。在接著的訪談,她敘述離開兒心日間病房後的種種,先是陪兒子上小學,老師要求她和兒子一起坐在教室後面上課,可是孩子仍然坐不住,加上其他家長的抗議,不到一個月就退學回家了。在家她和孩子繼續玩以前在兒心的活動,可是媽媽也有要做的事情時,只能帶著孩子做,譬如帶著孩子上市場買菜,他一看到開關就衝過去玩開關,干擾店家作生意,媽媽用盡所有方法都無法防止。孩子也曾經走失,被好心人帶到派出所。最後,媽媽終於想到用帶子把孩子和自子綁在一起,像來兒心那樣。一個爸爸帶著比他更高更壯的兒子來兒心。身體診察發現少年的額頭、右耳和右手手指都變形了。爸爸搬一張椅子過來,他就坐在椅子上,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叫聲,爸爸就從袋子裏拿出一條童軍繩,把少年鬆鬆地綁在椅背上。訪談父親,知道孩子離開兒心之後被學校拒絕,只能留在家裡。孩子一天會發好幾次脾氣,生氣時總是撞頭,撞得頭破血流,家人無法防止,買個安全帽戴上,他撞不到額頭,換成用拳頭打頭捶耳朵,打到耳朵變形、手指骨折變形,家人想不到別的辦法,只好把他綁起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早上起來帶他刷牙、洗臉、上廁所、吃早餐,之後,他會主動走到椅子那裡,坐下,雙手往後環抱椅背,發出聲音,叫爸爸過來綁他,要上厠所時,發出聲音叫爸爸來鬆綁,帶他上廁所。少年大部分就是這樣鬆鬆綁著過一天,沒有綁他又會敲頭。訪談中知道父母離婚了,詢問離婚的原因,除了帶孩子的辛苦之外,媽媽最難過的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想要和別人生個不是自閉症的孩子,證明自己能生正常的孩子。父母一起帶著略胖的少年來兒心訪談詳量。少年能簡單對話,上中學需要特別輔導,對鑰匙有特別偏好,愛收集各種鑰匙藏在只有他知道的地方,家人常常為了找不到鑰匙而和少年衝突。父親為此特別煩惱,告訴我說:「我不希望這個孩子帶給他的兄弟困擾,我會在自己的日子不多的時候,帶他從關渡橋跳下去。」後來這個少年在我的門診治療,幾年後父親心臟病突發死亡,母親繼續帶他來治療,母親健康不好之後,哥哥嫂嫂搬回家一起照顧這個弟弟。這個追蹤研究完成了,雖然研究結果和當時英美的結果相當,也發現早期在兒心日間病房用行為治療所教的,「在日常生活有用的才會留下來」,而開創台大兒心的生活化的療育方案,但是我沒有成就感,我的心情完全被這些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的境遇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被學校接受,不得不陪著孩子再上一次小學,有些連這個機會都沒有;能上學的,老師不知道怎麼教,靠媽媽回家教。這是教育的系統問題,必須經由教育系統解決。上述的三個青少年都有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家人用以前在兒心學到的方法不能有效處理,也沒有醫療人員可以處理,這是醫療系統的問題,必須訓練醫療人員認識自閉症及學會診治處理的方法,擴充服務的機構和量能,才能幫助自閉症者及其家人。那位想要生個正常孩子的媽媽,她的椎心之痛是:「生了自閉症的孩子是媽媽的責任嗎?自閉症的病因是什麼?」那時大部分的人連自閉症都沒有聽過,一看到怪異的孩子,就會往祖先失德作孽等污名化的方向去解釋,不只如此,那時的歐美,仍然流行「冰箱型父母」解釋自閉症的成因,至於生物醫學的成因,包括遺傳、生化、生理、神經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因此,這個母親的椎心之痛要靠加強生物醫學研究來回答。這些大孩子的工作、教養、保護安置,則要建立完整的社會福利系統,才能得到保障。這些多個系統性的問題,不能等待政府主動「施捨」給予關懷,而要有許多人倡議呼籲,打動民意代表、政府官員,才有機會逐步建立制度,落實執行。倡議呼籲的發動者是誰?應該是自閉症者的父母和關心弱勢的人。大家記得,四十年前臺灣還沒有抗議遊行,碰到問題,大部分人靜靜地自己努力尋求解決,因此要尋求倡議呼籲者就要花一番功夫。那時台大兒心有年末聯歡會的活動,邀請歷年兒心日間留院治療的個案和家人回來團聚,我利用那個團聚的機會,對家長發表演講,一方面分享大孩子的困境,一方面介紹先進國家的一些作法,同時邀請願意者站出來,為孩子爭取自閉症患者需要的制度和設施。很快地,得到十多位家長的支持,這裡面有企業家、教授、建築師、會計師、藝術家、中小學老師、家庭主婦等,在大家共同努力,各界人士包括扶輪社等社團的支持下,35年前成立了自閉症基金會,五年後在台中、高雄、台北等地逐漸成立自閉症為對象的教育、社會福利等的促進會或協會。在大家共同努力,尤其結合立法委員,促成了自閉症包含在殘障福利法(現稱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和特殊教育法中,全民健保施行後,自閉症也列入重大傷病。陪伴家長和許多熱心朋友走過這些路,我自己也不能閒着旁觀,除了在醫院和醫學院教學研究服務,在台灣師大成立特教硏究所後,也跨界講授自閉症相關課程和指導研究生。因此,從四十年前的第一個硏究開始,讓我投入自閉症的相關事務,持續至今。
-
2022-04-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市今8例確診實際僅6例 其中4例足跡須注意一併公布
台中市今新增8例本土確診個案,但其中案27288為后里1歲多男童,今經再次檢測,醫院認為其屬偽陽性,要再請中央最後認定,以及案27519為20多歲男性,因為實際住在北部,只是因為通報時地址填台中市,所以列為台中市案號;台中市今實際確診數可能僅6例。而這6例中,去墾丁參加台灣祭的案27095為20多歲男性,因為友人確診後他即就地在南部被匡列居家隔離,所以可傳染期間並無台中市活動史及接觸者。另名案27372太平50多歲女性,是案24998高中生媽媽,她在匡列後確診,也無新增接觸者或台中市公共場域足跡。所以實際僅4例稍須注意,其中在東勢區老人養護中心實習的10多歲醫護專科女學生案27114,所幸養護中心相關人員89人全數完成PCR採驗,皆為陰性,而她個人足跡包括東勢區東宮小吃、東勢宸朵美甲工作室、老先覺麻辣鍋東勢店、7-11欣東勢門市、全家便利商店東勢嶺先店、東勢區古早排骨麵店。另還有案27289為20多歲女室內設計師,已匡列密切接觸者11人進行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她的足跡包括小雅藝術台中門市、西區韓石屋、鼎峰高爾夫練習場、頂粵吉品、奧美伽24H智能健身會館台中英才店、春水堂大墩店、星巴克大英門市、日月千禧酒店。以及案27373為60多歲退休男性,已匡列妻子等接觸者5人PCR採檢及居家隔離。足跡包括裕毛屋凱福登生鮮超市公益店、李海滷肉飯、銅鑼灣文記港式餐廳。還有案27374東勢5歲女童,匡列接觸者包括家人6人、同班同學22人及老師4人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幼兒園全園昨天起至18日停課。足跡包括自然科學博物館石屋自然探險屋及立體劇場、史堤克先生牛排健行店。
-
2022-04-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市今增8例確診 其中2名是幼童
台中市今新增8例本土確診個案,案27095為墾丁台灣祭群聚案;案27114、27289、27373為清明連假至外縣市接觸確診者染疫;案27372為先前染疫高中生案24998的母親;案27288、27374為幼童;另案27519常住北部未回台中,因通報時地址填台中市,故列為台中案例。盧秀燕說,防疫無假期,幼童未接種疫苗,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另市府規劃16、17日全市設置47站快打站,開放30歲以上台中市民施打莫德納疫苗,歡迎符合資格者前往接種。盧秀燕說,案27095為20多歲男性,4月1日與多位友人一同至南部旅遊,參加台灣祭後,其中1名友人7日確診(案26234),該案經外縣市匡列接觸者並就地於南部居隔,7日出現症狀,快篩陰性,因同行友人陸續確診,8日再次PCR採檢陽性確診,CT值20.97,於南部隔離治療,可傳染期間無台中市活動史及接觸者。案27114為約10多歲女性,在東勢區老人養護中心實習生,4月2日至5日回南部探親,期間曾與4月8日確診鄰居(案27116)用餐,7日出現症狀就診,8日下午接獲通知鄰居確診後,晚間自行快篩陽性,9日經PCR陽性,CT值12.11,隔離治療中,台中市足跡包括東勢區東宮小吃、東勢宸朵美甲工作室、老先覺麻辣鍋東勢店、7-11欣東勢門市、全家便利商店東勢嶺先店、東勢區古早排骨麵店。衛生局已針對該養護中心人員89人(35名工作人員、2名實習生及52名住民)全數完成PCR採驗,皆為陰性,該中心即日起禁探視,住民原地隔離(只出不進),此外,已安排就醫診所醫護人員4名PCR採檢,結果尚未出爐。盧秀燕指出,案27288為未滿5歲男童,3月31日及4月4日發燒,8日咳嗽、流鼻水,9日凌晨急診就醫採檢確診,CT值32.98,隔離治療中,已匡列密切接觸者11人安排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幼童3日曾與家人至三井outlet park台中港及清水五權夜市。案27289為20多歲女性,已接種2劑疫苗,5日曾於北部與友人聚餐,8日出現症狀,後因接獲友人確診進行快篩陰性,9日至醫院PCR採檢確診,CT值15,隔離治療中,已匡列密切接觸者11人進行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台中市足跡包括小雅藝術台中門市、西區韓石屋、鼎峰高爾夫練習場、頂粵吉品、奧美伽24H智能健身會館台中英才店、春水堂大墩店、星巴克大英門市、日月千禧酒店。案27372為50多歲女性,已接種2劑疫苗,為台中市案24998家人,9日出現症狀,經採檢確診,CT值14,隔離治療中,為居隔轉陽,無新增接觸者或台中市公共場域足跡。案27373為60多歲男性,已接種3劑疫苗,4月2日與家人北上外縣市與友人聚餐,5日出現症狀,8日晚間接獲友人確診(案26676),9日返台中後快篩陽性,經衛生局轉介至醫院採檢PCR陽性,CT值14,隔離治療中,已匡列接觸者5人安排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台中市足跡包括裕毛屋凱福登生鮮超市公益店、李海滷肉飯、銅鑼灣文記港式餐廳。案27374為未滿10歲女童,就讀本市幼兒園,4月3日及5日均曾與家人外縣市旅遊,8日晚間出現發燒症狀並採家用快篩陰性,經家人帶至醫院快篩陽性、PCR陽性,CT值13.54,隔離治療,感染源調查中。匡列接觸者包括家人6人、女童同班同學22人及老師4人將安排PCR採檢及居家隔離,另幼兒園全園停課10天,自4月9日至4月18日停課,4月19復課。台中市足跡包括自然科學博物館石屋自然探險屋及立體劇場、史迪克先生牛排健行店。另今日接獲通報,案27519為20多歲男性,常住北部,3月初迄今未回台中,症狀採檢確診,CT值15,因通報時地址填報台中市,故採計為台中市案例,已通知外縣市協助管理,無匡列台中市接觸者或公共足跡。衛生局表示,國內本土新冠疫情持續升溫,今日新增2名確診者為幼童,考量幼童無接種新冠疫苗,建議家長盡量勿帶幼兒至人潮壅擠公共場所。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組合多 與醫師討論策略
肺癌是困難的戰鬥道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今在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帶領民眾穿梭時空,辨識文史、藝術創作中的微細癌變,揪出癌症,而現今新藥治療多元,合併療法的趨勢讓肺癌病患有機會活得更久、更好。夏德椿說,由中國古代典籍不容易看到對肺癌的記載,但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年輕女子肖像」畫作中,可看到畫中女子左側乳房增大,且靠近腋下有不規則突起,因而推論她可能有乳癌。由此可證,愈容易從外觀發現的腫瘤愈可早期治療;近代流行病學也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第一,而肺癌常發現已屬晚期。夏德椿在論壇中發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肺癌發生原因,在國外和高齡、吸菸與職業較有關;但在台灣,常發生在中年不吸菸、有家族史的女性身上,另外,近年空氣汙染也被懷疑是肺癌影響因子。近年有人倡議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去篩檢肺癌,但他不建議非危險族群一窩蜂盲目檢查,因為常暴露在放射線檢查中,反而容易誘發更多癌變。夏德椿指出,癌症治療可說始於戰爭,美國過去進行化學戰就發現芥子氣可破壞人體大部分的白細胞,不過近年第三代化學治療進入瓶頸期,因而醫學界進入精準醫療,去瞭解病患基因後接受標靶治療,對治療肺癌有不錯效果;健保署因為有健保負擔的問題,也許無法開放第三代標靶藥物給所有病患,但病患可先試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受第三代藥物,五年存活率或許來得更好。標靶治療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夏德椿強調:「病患不要氣餒!」他看過有些病患出現抗藥後去求神拜佛,事實上病患不用擔心沒藥物可用,因為肺癌有一個接一個的藥物可以用,治療不見得會變得更差;如果是在醫學中心治療的病患,還有機會接受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後,再好好使用健保接受治療。夏德椿也舉例,肺癌治療為了對付抗藥性,現在還有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認驗「它有點像木馬屠城記,進入體內只會去找癌細胞,找到後再把藥物釋放出來,達到很有效的治療。」癌症治療與時俱進,夏德椿說,二○○三年國外期刊宣布「免疫治療的時代來了!」二○一五年我國健保也開放使用這些藥物,例如PD-L1表現好的病患可使用單一免疫治療;到了二○二二年,因免疫治療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國外報告認為,混合式治療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再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在不同的狀況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夏德椿指出,衛福部也訂定特管辦法,讓台灣病患有機會進行細胞療法;而更進階的細胞治療就是CAR-T治療,將T細胞打進體內,全球都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成果,但價格很高,希望台灣未來能在生技產業上發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更進階的細胞治療,但如果病患有肝轉移、腦轉移或肋膜轉移,免疫治療不夠時,是否要加上其他治療,應與醫師討論。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婚宴傳播鏈今+2確診 盧秀燕:逐漸收歛
疫情再升溫,台中市長盧秀燕今表示,台中市今再增本土確診4例,其中2例是台中婚宴確診者案23645的妻子案24329及3歲幼兒案24330,他們因一起參加VVG餐廳婚宴而確診。另還有兩例分別是桃園職場聚案接觸者、66多歲退休男性案24376,以及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梧棲家庭主婦案23768的2歲幼兒,尚無全國案號。盧秀燕說,台中婚宴案截至目前賓客和工作人員有184人採檢,其中陽性26人、陰性157人,僅剩1人隔離採檢中,加上足跡重疊者126人和接受社區採檢1954人採檢均是陰性,此案已「逐漸收歛」。盧秀燕說,案24329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3月31日經衛生局匡列為接觸者,採檢陰性後返家居隔,她與兒子案24330的Ct值分別為18及17,兩人昨天均出現喉嚨痛、頭痛情形,經衛生局安排採檢為陽性;兩人足跡與案23645相同,因此3人均已居家隔離,相關場域均完成消毒。她說,案24376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曾於3月31日和妻子到桃園兒子家看孫子,4月1日晚上接獲桃園通知匡列為接觸者,昨採檢陽性確診,已在醫院收治隔離中。經疫調,本案匡列接觸者4名居家隔離,公共足跡包括南屯市場及大雅區生命藝術館,另也在3月28日上午11時許去慈濟醫院眼科就診,衛生局已針對同時段候診96人進行簡訊通知,如有相關症狀請至社區篩檢站進行快篩。此外,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梧棲家庭主婦案23768的2歲幼兒因和她一起去花蓮旅遊,4月1日接觸者採檢陰性後居家隔離,4月3日清晨出現發燒症狀,經送醫PCR採檢陽性,Ct值15.23。衛生局說,今也接獲外縣市個案有台中足跡點,包括3月27日晚間台中中港新光影城及4月1日中午國道3號清水服務區,已通知業者進行清消作業。對於花蓮慈濟群聚相關個案、42歲台中西區男案23765,採檢擴大70人,除兩人居家隔離,目前1人採陰、1人採檢中,餘68人公司同事自主健康管理,均已快篩採檢陰性。案23768擴大匡列32人,其中5人居家隔離,除了今天公布的幼童陽性、餘均陰性;27人自主健康管理,採檢均為陰性。衛生局長曾梓展亦指出,第三劑追加劑接種140萬8191人、涵蓋率已過半達50.11%。他說,清明連假期間疫苗接種不中斷,今天起至5日,每日各有38家、315家及235家院所開診接種疫苗,另家樂福西屯店今至明天,以及明天在文心森林公園均持續開設接種站,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踴躍前往接種。相關資訊請查詢( 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
2022-04-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市新增4例有2幼兒 傳染源溯自VVG與花蓮群聚與桃園
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今日再增本土確診4例,2例是VVG婚宴一家三口中的母及未滿5歲幼子;另增2例分別是60多歲退休男性,桃園職場群聚案相關接觸者,還有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確診1例(尚無全國案號),衛生局已掌握疫調並清消足跡,全力圍堵疫情。中市府今下午3點召開台中市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盧秀燕表示,案24329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1劑AZ+2劑莫德納),3月31日經衛生局匡列為接觸者,採檢陰性後返家居隔,案24329與案24330的Ct值分別為18及17,兩人4月2日均出現喉嚨痛、頭痛情形,經衛生局安排採檢為陽性,已隔離治療中,疫調結果,兩人足跡與23645相同,在案23645確診後已被市府衛生局匡列為居家隔離,相關場域均已完成消毒。盧秀燕指出,另增1例為桃園職場群聚案相關接觸者,為60多歲男性(案24376),已完成三劑疫苗接種(2劑AZ+1劑莫德納),曾於3月31日至北部親友家,於4月1日晚上接獲桃園通知匡列為接觸者,4月2日經衛生局安排至醫院採檢結果PCR陽性確診,已於醫院收治隔離中。經疫調結果本案匡列接觸者4名居家隔離,本案公共足跡包括南屯市場及大雅區生命藝術館,另個案於3月28日上午11時許至慈濟醫院眼科就診,衛生局也將針對同時段候診96人進行簡訊通知,如有相關症狀請至社區篩檢站進行快篩。此外,花蓮醫療機構接觸者再增確診1例(尚無全國案號),為5歲以下幼童,與案23768為親子關係,於3月27至29日與家人至花蓮旅遊,4月1日接觸者採檢陰性後居家隔離,4月3日清晨出現發燒症狀,經送醫PCR採檢結果為陽性,Ct值15.23,隔離治療中。衛生局說,除了台中新增4名確診,今也接獲外縣市個案有台中足跡點,包括3月27日晚間台中中港新光影城及4月1日中午國道三號清水服務區等二處,已通知業者進行清消作業。經統計至今日上午8時,VVG婚宴在場人員184人已全數完成採檢,檢驗結果陰性157人、陽性26人(居隔轉陽2人)、檢驗中1人。26名確診個案中,4人居住於台中市,其餘分布在外縣市。另VVG婚宴群聚案接觸者共採檢126人,全數陰性;另因應台中市出現本土個案,市府從3月29日起開設「社區快篩站」,截至昨日止共篩檢1954人,全數陰性。有關先前公布的花蓮慈濟群聚相關個案採檢情況,42歲台中西區男性(案23765),採檢擴大到70人,其中2人列居家隔離(一人採檢陰性、一人採檢中),剩餘68人為公司同事自主健康管理,均已快篩採檢都是陰性;另外,39歲女性(案23768),採檢擴大到32人,其中5人列居家隔離(1人為今日公布的幼童陽性個案、其餘4人陰性)、27人列自主健康管理,採檢均為陰性。盧秀燕強調,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是現階段防疫重點目標,統計至4月3日上午8時止,台中市已完成620萬9982人次新冠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245萬5604人、涵蓋率87.38%;第二劑接種230萬7870人、涵蓋率82.12%;基礎加強劑接種3萬8,317人、涵蓋率1.36%;第三劑(追加劑)接種1,408,191人、涵蓋率達50.11%。衛生局指出,清明連假期間疫苗接種不中斷,台中市4月3日至4月5日期間,每日各有38家、315家及235家院所開診接種疫苗,另台中市家樂福西屯店(4月3日至4月4日)、大甲慈濟靜思堂(4月3日)、東協廣場(4月3日)、文心森林公園(4月4日)等均持續開設接種站,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踴躍前往接種。接種相關資訊請至衛生局網站查詢( 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
2022-04-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今+52!確診足跡曝光 秀泰影城、新店IKEA、台藝大入列
新北市今天新增52例,新北市衛生局公布確診者足跡,包含寶雅、秀泰影城、郵局、IKEA新店店戶外廣場、台灣藝術大學表演廳、搭乘捷運板南線及多家便利超商。案23638在3月27日曾搭捷運板南線往返中山國小站及江子翠站,28、29日曾搭捷運從江子翠站前往中山國小站。案23741在3月29日曾去寶雅三重仁愛店。案23785在3月27日曾去台灣珍有福土城日月光店及土城秀泰影城。案23867在3月27、28、29日曾去過7-11連勝門市,28、29日曾去7-11藍山門市,28日去過中和泰和街郵局,29日去過全家便利商店中和勝平店、OK超商中和店、萊爾富北縣和泰店、7-11廣美門市、7-11永竹門市、中和泰和街郵局。外縣市確診案23266在3月27日去過IKEA新店店及該店的戶外廣場,案23523、23535、23762在3月26日去過台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
2022-04-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期待白頭偕老的夫妻,終究得須面對一人先走,一人留下來的現實。」這話聽起來很平常,但當事情臨頭時,我們才知道這確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大考驗。這種生離死別,即使我們已年過八十,它依然重擊我們的心靈。內人離開我們已四個多月,一開始,我和孩子在急忙處理喪事,幾乎沒暇顧及憂傷,但事情做完後,靜下心來,你才會發覺,你的身邊真的少掉了一個至親的人,尤其當你凝視著她的骨灰罈,孤零零地擺在靈塔上的時候,一些雜亂且未經梳理的思緒,就會一下子湧上心頭。這時我才了解,為何有些未亡人,會把丈夫或妻子的骨灰罈放在家裡,甚至置於自己的床櫃之上。我也曾經想過,要帶著內人骨灰甕,駕車沿海繞台一週,作為兩人一起最後的一趟旅行,但那天的追思行程緊湊,火葬後直接帶到晉塔儀式,這使我預想中,環島同遊的計劃無法實現,最後就改只在日光苑的枯山水管風琴廳堂,舉行了一場莊敬肅穆的緬懷音樂會。回想在內人住院的最後,我跟孩子向醫生說,決定內人不插管,也不進加護病房,這樣在那最終的時刻到來時,我們可以陪伴在她身邊,我跟兒子握著內人腫如壽桃的雙手,感覺到她的手心還是十分溫暖,想著,如果我們一放手,明天她就會被推進在冷凍的冰庫裡,想到這一點,就更難以割捨,甚至慶幸還能多擁有她一天,這是家人的貪戀,致使我們無法感知病人多待一天,她就須要強忍著多少的折磨。而其實我們所祈求的,只是想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讓內人不覺孤單,尤其在她踏上那擺渡冥河的小舟時,她雙手能有我們扶持,而更俱有安全感。我想到陪伴我們,和支持內人與病魔奮戰的醫護人員,他們能照顧個別的病家,更能構築整個國家的防疫工程。我感佩我們的醫護人員,即使我不叫他們做護國神山,也要說,他們是守護台灣生命力與國力的定海神針。內人離去,留給了我一種寧靜與孤獨的時空,但我似乎有著快速衰老的感覺。這讓我意識到,過去的這段日子,原來不是我在照顧她,而是她在支撐著我。她是真正的強者,這十年來,她與病魔纏鬥,就像羅馬競技場上的勇士(Gladiator),遍體鱗傷,仍然奮戰不懈,從不退怯!而越接近生命終點,她整個人越發祥和,她會感謝醫師,還不時讚美照顧她的護理師說,她們長得很漂亮。女兒從日本趕回來那段時間,我讓她們母女安靜交談。臨別的最後一刻,內人躺在病床上端詳著小女,也是說了一句:「妳長得很美! 」 一個母親讚美女兒也讚美自己。她在逐漸枯萎的生命中,舉目之下一切都是祥和,甚至連她顯現給我們的死亡,都是如此的美好。當一個人失去老伴,就像是你遲緩了一步,看著她搭乘早一台的捷運先走了,在月臺上,我望著她的列車尾燈沒入在黑暗的隧道中,心中難免悵然,但沒關係,下班列車馬上就到,我們會在終點站重逢!但在下一班列車到來之前,你要作的功課還是得要完成。在內人離開我們的前後,我指揮了「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音樂會的合唱,還有耶誕的音樂會,以及為「單親與未婚媽媽基金會」而唱的慈善歌劇公演,這些我都照常舉行和籌劃。或許有人認為,我是以演出來鎮定心緒和排解憂愁。事實不然。我的結論是:「我認為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
-
2022-03-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世界麵包冠軍台灣代表隊今晨返台 教練落地採檢陽性送醫
台灣烘焙再度在國際發光,有「烘焙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日前在法國登場,台灣隊以3項都第一的好成績,首度拿下團體冠軍。台灣代表隊成員教練吳武憲、選手武子靖、李忠威和徐紹桓今天上午7點07分搭乘長榮航空BR88班機抵達桃園機場,機場公司也於入境大廳螢幕電子看板歡迎選手榮歸。教練吳武憲因落地篩檢陽性,直接後送專責醫院。第11屆「世界盃麵包大賽」(Coupe Du Monde DeLa Boulangerie)日前於凡爾賽門展覽中心(Porte de Versailles)舉行。台灣隊由教練吳武憲帶隊,「歐式麵包」選手武子靖、「甜麵包」選手李忠威和「藝術麵包」選手徐紹桓皆在各自負責的項目中奪下第一,為台灣贏得首座團體冠軍。由於代表隊所搭乘的長程航班依規定必須落地採檢,代表隊入境後必須先在候機室接受PCR採檢,長榮航空也特別安排地勤人員舉布條歡迎,因媒體採訪不可接觸入境旅客,隊員也在候機室等候採檢時自己録影發表得奬感想。但最後教練吳武憲篩檢結果為陽性,直接由機坪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教練吳武憲在錄製的影片中表示,選手在比賽中非常認真,不負所望拿下這個獎項,當下非常感動;「歐式麵包」選手武子靖表示,很高興這次比賽中,3個人完全展現了團隊合作,獲得評審的認同;「甜麵包」選手李忠威則特別感謝喜互惠總經理一直以來的支持,他們平安回來了;「藝術麵包」選手徐紹桓也感謝賽前支持他們的各位。
-
2022-03-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生活就像扭曲的榛枝,彎上彎下,難以預料。病人求治,往往以為醫生能醫好我的病,自己不會有問題。然而,都是人,誰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我曾想站在醫生的立場,寫出他們會如何面對病痛生死。但因為答案很簡單,所以就暫擱一邊:「醫生是人,解決方法也是因人而異。」我很幸運,這些年來,每天常離不開醫院,但從來沒住過院。幾十年來,體驗不少病人經歷的悲歡苦樂。自己的一些長期疾患也不算什麼,每天服些藥,和一些病人一樣,不太樂意,但也不掛在心上。冠狀病毒爆發初期,我參與CAIPA籌集個人防護裝備給醫療工作人員,知道他們和在前線作戰的士兵一樣,職責所在,會盡力而為。沒想到自己卻很早就感染到病毒。那時人心惶惶,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因冠狀病毒而死。那我也會那樣嗎? (詳見 2020/4/13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好在常和病人討論,瞭解「杯子都是半滿,不是半空」。那麼自己有97%的存活率,又何必執著於3%的死亡可能呢?和大家一樣,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一久,心很煩!不過也因此有很多時間上互聯網,瀏覽許多現在與過去的記錄。不必親自到圖書館去查,就馬上可以從網絡上得到要找的信息。就像要在機緣巧合(Serendipidy)博客中,我想表達一些意外的機緣。網絡往往帶來許多的驚喜,從古人留下的記錄,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經歷的病痛不如意, 他們的解讀和應對。例如網絡上我一再看到蘇軾的影子,從蔣勳、意公子、百家講壇等等的視野,體驗出蘇軾種種的不如意、他的超脫、他如何應對。當然他處在不同的時代和環境,跟我們一樣,他不是全部都做得對、處理得好。我也意外的在澳洲網絡上結識蕭耀漢。他用隸書寫宋邵雍詩【人生一世吟】,讓我得知這一千多年前邵雍寫下的規勸:「如何不喜歡, 強自生憔悴。」讓我們開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冠狀病毒的社交隔離也是個變相的祝福,所以心就能不煩而高興。看到的不如意事,經年累積越來越多。例如「今天如果在烏克蘭,我會怎樣?」我參寫過幾篇親身體驗及解除了的動物逆境,如「 一隻小土撥鼠緊依在泳池的浮標上,命在旦夕。」 「紅千層花樹的葉叢裡有隻被線困綁著的小鳥在哀叫。」有時,真的身不由己,不能預料何時會處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但是,「每個人,不同時候都可能會有不同的網把我們從不同的困境救出來。這些網,可大可小。有時是父母,朋友,或者是老師的教導、鼓勵。有時很巧,像我這片網,適時的給土撥鼠一臂之力。網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個手勢。施(安全)網的人也許無心,受益的,也不一定知道……」這幾篇被歐銀釧在「天人菊寫作班」引用,想不到竟得到學員們的共鳴。常常在自己不如意的時候,想到上面那些,心情就能開解。「那麼大的事,都能解決。我這點算得怎麼?讓我好好去面對吧!」我越來越喜歡讀紐約時報上的訃告,知道某人如何過他、她的一生,如何渡過許許多多的考驗。他們能,那麼,我們也能。友人要我寫下如何以藝術創作與欣賞來緩解心中的不如意。這是個艱難但也簡單的題目。網絡上都是緩解我心的例子:用正向的解讀,杯子都是半滿,榛枝扭曲都是向上的。不如意,是給我們解決困難的考驗。不是嗎?「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事情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當代醫學的傳奇」不就是運範所謂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嗎?我們身邊都有大大小小的美好,又何必因為執著於瑕疵,就視而不見呢?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
-
2022-03-30 新聞.健康知識+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想要保留所有珍貴的回憶,包括初吻和第1次開車時的感受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開始運動吧!最新研究表明,老年人能夠透過定期運動來防止記憶力下降。也就是說,當久坐不動的老年人開始運動,他們情節記憶能力將有所改善,而且在還沒有經歷記憶喪失的人群中最為明顯,此研究刊登在《Communications Medicine》(通信醫學雜誌)。國外研究每周運動3次持續4個月 有助於情節記憶能力研究的主要作者Kenneth P. Dietrich 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臨床與生物健康心理學博士生Sarah Aghjayan表示,從研究來看,每周運動大約3次,持續至少4個月,就可以得到情節記憶能力的好處。情景記憶是一種處理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的記憶,也是第1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記憶。情節記憶是一種主觀記憶,能與過去的特定時間、地點等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繫起來,是個可以被明確指出的記憶,將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經歷集合。例如:有個人記得他的6歲生日派對的場景與事件,這就是情節記憶,個人可時光倒流回朔發生在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55至58歲運動改善記憶力表現最佳 走路也能減輕壓力及增強幸福感在這項研究中,Sarah Aghjayan和她的同事回顧了36項研究,其中包括平均年齡71歲共2,750人,他們每周運動3次,1次約15至90分鐘,持續18至39周的時間。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在55至68歲之間的人,在運動時表現出最大程度的記憶力改善。Sarah Aghjayan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走路是最容易被低估的有氧運動形式,但對許多人來說,走路是容易且自由的,除了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之外,還能減輕壓力和增強幸福感,這些對大腦健康都很重要。另外,大家也都知道,規律運動可改善睡眠和情緒,還能改善心臟健康並影響體重,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和記憶力。Sarah Aghjayan建議,在開始新的運動計劃之前,務必先詢問醫師從事哪些運動是安全的,並嘗試找出喜歡的運動,並找朋友一起做,這樣就能更有動力堅持下去。(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
2022-03-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
【編者按】本週邀請三位文學藝術非常有造詣的醫師與音樂家分享他們如何在老、病、死的考驗下撥雲見日。一位精神科教授深信寫出不愉快的經驗有助於症狀的減低,而以自己因為「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開刀的經驗,娓娓道出身為病人的各種感受與反思,「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一位神經科教授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在絕對的社交隔離期間心煩氣躁,卻在機緣巧合的網路搜尋,瀏覽各種文藝訊息,緩解心中的不如意,「發現藝術創作欣賞,讓我知道半空,但我選擇熱愛半滿的一面」;一位音樂大師在同為音樂人的終生伴侶過世後,更忙於各種音樂活動,而領悟「內人會希望在她走後,我不因此而沮喪,能夠照樣工作,她尤其會希望,我的餘生能過得有意義,能把所學所知,傳諸後起之秀,用我們累積的生活知識與經驗,進一步造福社會人群。或許這就是失去老伴之後,我們所應省思與實踐的生命旅程」。【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醫病平台/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三十多年前我曾應洛杉磯台美人筆會之請,討論「為什麼寫作有益健康」。書寫無關名利,而是個人因應人生不時需要面對的種種挫折時的有效工具。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這「幾希」之中,最重要的,還並不只是他老人家念茲在茲的「仁義」,而是不分賢愚都時時掛在心頭的「為什麼」。這個疑問,在諸事平順時,或許還不常浮現,一旦面對危機,就無由逃避。為了試圖回答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追朔事情的來龍去脈,整理頭緒,釐清因果關係。如果因此而能編織出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我們也就比較能覺得安心,覺得不管世事如何紛擾雜亂、許多發生在我們周遭,或我們身上,出乎意料的災難、病痛,或都事出有因,我們到底還是活在一個理應有其秩序的世界。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先人,無分歐亞美澳,都遺留下無數的敘事性的石洞壁畫,詩歌、戲曲、神話。我們從來都愛聽故事、愛說故事、需要故事。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古人發明文字吧。有了文字,故事就更可以代代相傳、四向傳播,「傳道解惑」、安頓人心。面對困難與不安,不知何以應付時,如果能夠把心裡的感覺、思緒講出來、寫出來,一方面可以與人分享而比較不覺孤單無助,同時也由此有機會去比較客觀地評估情況,既不逃避,也不過度反應。除此之外,寫作(與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也可能對身體的生理功能有直接的影響。近年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氣喘、關節炎等等問題的患者,在寫出他們過去任何不愉快的經驗後,症狀往往明顯減低。其他學者也發現,大一新生如有機會在課堂上寫出他們任何痛苦的回憶,他們的免疫力會明顯提升,此後一年因傷風感冒等而就醫的次數也跟著減少。寫到這裡,我想不妨分享我最近因「慢性腦膜下血腫」住院的經歷。幸而「死裡逃生」,沒想到出院後急著要做的,就是要把這次生病與住院的經歷寫下來。寫完重讀,發現這短文的確與「為什麼」有關。回頭細想,這場「橫禍」的源頭,應是住院十星期前半夜在浴室跌倒撞到頭,而之所以會跌倒,則應與長期失眠而多吃了安眠藥有關。如今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唯有痛下決心,尊重大腦的韻律脾性,不再走捷徑把它(祂?)當成可以隨意開關的機器。至於撞在左邊為什麼血腫卻在右邊,就只有歸諸機率,同時也感謝腦膜上下那麼多血管都撐住了,只裂開一個地方。雖然前此因爲置換髖關節、修補疝氣、盲腸炎等,曾與醫院打過交道,大抵時間短暫,又因早有心理準備,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次事出突然,幾天之內,經歷急診處、影像攝影、手術房、恢復室、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到出院,從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到等待手術、擔心手術的成敗、擔心開刀的後遺症,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錯、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解釋,更遑論保證。到此也才暸解,作為一個病患,是如何地無助、無奈。「為什麼還需要導尿管?為什麼全身上下,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管子?為什麼無分晝夜,每小時要被叫醒,查驗『今夕何夕』,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哪裡?為何在這裡?」 「手腳會不會麻,有沒有力氣?可以用手指碰自己的鼻子嗎?」作為一個學醫的人,我當然暸解這查驗都是需要的。但是每小時來一次、週而復始,還有入眠的可能嗎?醫院當然不是睡覺休息的地方。可笑的是,大半生與醫療場所打交道的我,直到這時才知道這個道理。加護病房設備齊全,處處是不知名(也看不到)的儀器,交替作響。響聲來時擔心,忽然不響時,更是擔心。「有任何疑問時,儘管叫我們,隨叫隨到」親切的護士如是說。但是呼叫器在哪裡?它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溜下床或躲到被窩裡去了。如果不自覺地離床去找,就馬上驚動大隊人馬。「你絕不能下床!如果再不聽話,我們只好把你綁起來。」這樣的話,我以前也曾對病人說過,沒想到現在應驗在自己身上了。直到快出院時,我才發現床旁不止有呼叫器,還有電視遙控器、電話線及調節病床頭尾高低的控制器。電話除了可與家人通話外,還可以用來點餐。電視遙控器除了用來挑選電視、電影之外,還讓你能找到醫院首頁、種種應用病房設施的資料及與個人的病況及治療應注意的種種資料。「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呢?」不過更有可能的是,醫護人員早已善盡告知的職責,不過由於出入院時的慌亂、注意力的不集中及手術後麻醉劑的殘留作用,讓我把這些基本資料都忘得一乾二凈。不過最讓我揪心的則是直到住院的最後一天,我才發現我頭上還有一個管子引流血腫移除後殘存的液體,滴入放在頸旁的液袋。我一時慌張了起來,想像這幾晚睡時壓到這液袋,阻擋引流的可能。這時主刀的神經外科醫生剛好來查房,看了一眼,說「是時候了」,一瞬間就把管子拔了出來。既然專家認為這引流管已經善盡其功能,我也就不再需要去擔心它了。手術後至今已四個多月,沒有再出現症狀,應不致再出血。逃過一劫、驚魂甫定,急著要把罹病及治療的始末書寫出來,應有助於把這場無端的「災難」化為較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也讓許多關心我的親人友人,不至於太為我擔心。
-
2022-03-2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90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20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94歲回頭來與目前74歲的自己對話:74歲這年,全球正受到新冠病毒重擊,除了施打3劑疫苗,獨居的妳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即使宅在家,三餐也不馬虎,而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隨時瞄一下LINE群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了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出散步,維持肌力。妳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惜福。雖然在疫情風暴中安然無事,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而且74歲到94歲這段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出狀況,不是老舊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了。妳很慶幸自己在74歲時就完成部署,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出遊。趁著身體還硬朗,經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滑脫的兩個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最棒的是,妳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了?」有病時不仰天長歎,哀嘆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即使植了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了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湯呢。」妳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回味。妳常說,幸好自己在74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妳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餐廳老闆等也逐一退休。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了新朋友,久了,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妳在74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在電腦、手機上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等,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今日妳在網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妳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了,莫不對妳的上網能力刮目相看,讓妳享受被稱讚的快樂。當然,這些都是在妳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累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是的,相信再過10年,104歲的妳也會感激現在94歲自己的努力。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