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藝術
共找到
595
筆 文章
-
-
2022-03-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歷經了兩個月的努力,我和阿揚大哥一起走完一個全新的治癌旅程。在壬寅年正月初五這天下午,我們做最後的道別。他也同意留下了最後一組數據,來為這個治療劃下句點。這個過程無比艱辛,回憶在此次住院之初,我甚至沒有把握可以走到這個境地。 阿揚大哥在半年前,肝癌就已經擴散到肺部了,將過了兩個多月的考慮之後,阿揚大哥決定要接受免疫細胞治療,不管最後結果怎麼樣,他想要向肝癌發動最後的進攻。因此有了這次的治療旅程。接受肺部癌細胞取樣手術,出院回家後,他就開始慢慢變喘。也因為這個症狀逐漸變嚴重,於是他來到門診,初步評估完他的狀況後,我當下決定讓他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住院仔細評估後,根據其症狀、過去的影像檢查,與住院時所拍的肺部X光片,我認為他的症狀可能是因為腫瘤壓迫支氣管所導致。當時我內心暗暗覺得不妙,心想:「這腫瘤生長的速度未免也太快了,如果不做處理,大概無法順利接受細胞治療。」我對阿揚大哥解釋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暗示他可能沒有機會接受細胞治療,但他一直覺得這是他治療的最後希望,非常誠摯的拜託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幫他。 既然是這樣,就得好好幫他想想辦法。曾有位實習醫學生在我查房時,很疑惑地問我:「為什麼沒有讓病人接受安寧照顧,要如此積極呢?」當時我是這樣回答他:「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 我知道學生內心還有另外ㄧ個疑問是免疫細胞治療是個不知療效的治療方式,又需要花費這麼多錢,這樣符合醫學倫理中的勿傷害原則嗎?我的另外一個學長也曾質疑我讓病人接受這樣的治療。其實這中間的轉折大概只有阿揚大哥知道其中原委,如果以後見之明,也許我會更早勸他接受這樣的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阿揚大哥的腫瘤壓迫支氣管問題,也許放射治療是個可行的方案,只要腫瘤對放射治療有反應,我們就可以幫他爭取一點時間。在放射腫瘤科醫師的仔細規劃下,他開始接受肺部放射治療。很幸運地,治療的成效不錯,這個腫瘤很快地縮小,呼吸音變得比較順暢,這個治療成果得以幫我們多爭取一個月的時間,但這個過程,因為腫瘤快速壞死,使得縱隔腔出現有氣腫,甚至蔓延至體表,產生皮下氣腫,為了避免縱隔腔感染,我們用了很後線抗生素來治療,沒想到幾天後,他開始嚴重腹瀉,本以為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後來確診為偽膜性腸炎。在感染科醫師的建議下,我們除了原本抗生素外,又加上了另外一種抗生素來治療。才讓他度過了這關。 但好景不常,就在此時,腫瘤壓迫的呼吸音又出現了,與病人以其家屬商量後,我們決定先用癌症免疫,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來擋一陣子,如果有效也許有機會拼到施打第一劑細胞治療。於是在農曆過年前一個月,我們使用了一劑免疫治療針劑。胎兒蛋白的濃度竟開始下降,病人的症狀也慢慢得到緩解。又經過了兩個星期,總算等到施打細胞治療這天。結算前面免疫治療的效果,平均一天竟然降了六百單位的胎兒蛋白濃度,施打免疫細胞ㄧ天多後,阿揚大哥覺得越來越喘,肺部X光發現兩側肺葉有浸潤,尤其是在腫瘤旁邊,腫瘤科醫師看了他的狀況後,判斷可能是發生了免疫治療的副作用,與病人討論後,決定使用類固醇救急,換言之,就是要用類固醇來踩煞車,終止免疫與細胞治療,此時,追蹤胎兒蛋白的濃度共下降了1800單位(一天半的時間)。 類固醇用了十天後,突然發生了左側張力性氣胸,所幸值班住院醫師處理得宜,即時減壓,沒有造成生命危險,但那時候起,他身上多了一條管子引流空氣。回頭再看他的胸部電腦斷層,就可以發現左側有很多長腫瘤位於左肺的邊緣,有大有小,我猜想應該是這些腫瘤經過免疫細胞治療後,慢慢壞死進而導致他的氣胸。看起來治療有效,但接下來呢?要繼續嗎? 躺在床上的阿揚大哥主動問我說:「可不可以幫我打針就此結束呢? 」 「台灣目前還沒有法律可以如此做,但我來幫你想想辦法。」 當時我想:「如果免疫的副作用讓他有肺浸潤,也許停用類固醇後,病人會因為肺部浸潤持續,而慢慢讓肺部喪失功能。」徵得阿揚大哥的同意後,索性在農曆過年前,就停用這個免疫煞車劑。年假前,我跟他說:「如果萬一真的變更喘,我們就用藥物讓你舒服地進入彌留,最後由你自己的身體決定何時停止運作。 」放假回來後,阿揚大哥意識仍清楚,消瘦的身軀更顯得虛弱,但希望結束一切痛苦的意願更強了!這時,病人其實不是主角了,而是他的家人。如何放手真的是個人生藝術……最後一次查房時,阿揚大哥把氧氣鼻導管拿下,用低沈無力的語氣跟我說:「幫我結束這一切。」然後揮揮手,跟我道別。我只能強忍淚水,再三確認他的意願。最後我跟他說:「如果你真的想好了,那我們就用藥物讓你進入睡眠的狀態,讓你進入彌留狀態後,我們會移除所有支持性療法,包括胸部引流管。」他聽完後,微笑點點頭,用手比讚,表示同意。他的太太在這時,大聲地含著眼淚跟阿揚大哥說:「謝謝你這一輩子陪伴我們,給我們一個幸福的家!」我眼眶濕潤地離開病室。讓他們做最後的道別。謝謝阿揚大哥給我這個機會學習這個全新的癌症治療,這個經驗真的很寶貴,我會好好珍惜,希望可以造福下一個需要的人。
-
2022-03-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稍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設法送子接受教育,窮困家庭的優秀青年大都考上免繳學費的師範學校,而有心智障礙或感官障礙者幾乎進不了學校大門,家有障礙者的父母為顧及顏面會盡量隱藏而不被發現,有的甚至用籠子關了起來,有的就任其四處流浪被兒童追逐、戲謔。左鄰右舍偶有人竊竊私語,卻沒人會同情或關心,在當年的價值觀真的是一件不名譽的事。1981年一個先天有障礙的自閉兒闖入我的世界。他的眼睛不看人不理人,無言無語成天沉迷於旋轉的物品,一副與世隔絕的怪樣子,我無法面對一個有障礙的孩子,只能怪天怪地怪自己前世是否造了孽?佛徒說:是「因果報應」公公說:「祈求神明保佑,孩子會變好。」老公說:「大隻雞慢啼。」不管怎麼說我總是心亂如麻,終日以淚洗面,負面的情緒更沾滿了哀傷的心靈,理智告訴我孩子無辜,我也無辜。1983年從醫學寶典看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預後良好」的立論依據,才兩歲就送進日托中心接受訓練,天天等待奇蹟出現,但日子一天天過也看不到進展;要駕馭一個小小孩只不過是吃喝拉撒、開口說說話、學學生活本能,但孩子的障礙程度卻難以突破,有天負責的老師建議我北上至台大醫院日間病房,幸運地得到由宋醫師給的一帖良藥:「馬上要一對一的密集訓練。」不到半年光景就看到一線曙光,光只是開口說話的動機,就足以讓家人雀躍不已。俗語說「同病相憐」,這可是一群與命運拔河的家長最好的解藥。1989年我與大高雄地區幾位求助無門的家長組成「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途徑,跟隨宋醫師倡議將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並緊跟劉俠女士倡議立法增加社福預算而撬開社會福利大門的經歷。義務教育的普及並未嘉惠身心障礙者,尤其是伴隨情緒障礙的自閉兒。我兒得力於宋醫師的輔導評估可進普通班,在融合的教育環境,費心改變老師的觀念,指引老師如何帶領學生幫助自閉兒。當年的自閉症學生猶如燙手山芋,從普通班丟到特殊班;特殊班丟到啟智學校。家長團體洽借學校場地辦理特殊教育或親職溝通講座時,亦遭學校高層的奚落,對自閉症家庭的不友善,讓自閉症家庭遭受第二次的傷害。老師害怕自閉症學生也是情有可原,高雄市教育局基於實情,特別委託家長團體培訓自閉症種子老師,歷經三個階段後也成立自閉症資源班,教學問題逐漸有解,俟特教法修法納入自閉症類,後來才有普遍的師資。自閉兒的行為模式千奇百怪。椅子沒排好,他會去排整齊或者你翹腳他會走過去把腳扳好,是好意但會嚇到別人;有的會直盯著喜歡的對象傻笑(常常不會分歐巴桑或小姐)引起他人的不舒服,口語表達不足的可能緊貼或依著對方,拉小手或熊抱。還有的聽了廣告詞喜歡上成人紙尿褲,趁機跑進安養中心拿幾塊紙尿褲塞進背包而被當成現行犯處理。前年有位在外工作自閉症青年看到女生亮晶晶的鞋子,因為喜歡而俯身觸摸,當下被懷疑性騷擾,女生就糾眾毆打他。一般人對自閉症者認識不足,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而其特殊癖好所衍生的行為問題造成社會事件者屢見不鮮。即便星星兒的世界難以企及,仍不乏經由教育、家庭、社會合力而融合成功的例子。住屏東的小文,剛入學在座位上半分鐘都待不了,普通班老師招架不住,屢次抗議校方的安排,心理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經過團體出面溝通輔導後,老師調整接納的心態,再由專業老師的介入,家長的努力陪伴。小文的轉變讓老師刮目相看,如今小文已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自閉症者因先天上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好像被鎖進了密閉的空間,為了打破那道牆,為人父母者莫不竭盡所能,耗盡財力、物力、精力,堪稱無所不用其極,還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翻轉命運,可是等啊等啊,無法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因而開始未雨綢繆在西元2000年集資成立「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自閉症者的成年後的人生,希望孩子未來有尊嚴的過好每一天。三十多年來在倡議路上,見證政府在身心障礙政策上的修正蛻變。從早療評估系統、特殊教育個別化合併融合教育的方向、社會福利多元化服務的安置模式、職訓及就業方案的促進,種種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造的政策,對障礙者的助益顯而易見,且有目共睹。唯獨對自閉症者特殊障礙特質,尚未發展特別解決方案。近十年來,陸續接觸離開教育體制的成人自閉症者,空有就業能力卻未能融入就業市場,多數還殘存情緒行為困擾而不易被雇主接納;如果與其他身障者相較,自閉症者成功的就業率真是少之又少。職訓局如能有一至二年的職訓課程,針對自閉症特質而設計擘劃,其實會創造有潛能的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桃園有家科技大廠晉用十多位高功能自閉症者,負責影印機的品管工作,另聘兩位諮商心理師就近輔導,結果為企業創造極佳的業績。有些自閉症者擁有天賦異稟的音樂、繪畫才能,經過家長組織,數十年有家長陪伴的努力學習,已經培養出稍有自食其力的技能,勞政單位應支持以非典型就業的模式,給予支持性就業輔導的人力,但現況是沒有支持系統,無法減輕家長的負擔。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歷經二十幾年從早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的雕琢,仍無法讓大部分的自閉症者有更穩定的情緒及具備融入社會的條件,這或許是老師專業工作人員及家長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台灣已加入「國際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證身心障礙者跟其他人一樣,有相同的權利。身為家長莫不期待,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秉持平等的人權概念,讓子女能生活在不被歧視的社會。而實際上伴有嚴重情緒行為的自閉症者,在尋找安置機構往往都碰一鼻子灰,所以期許政府正視自閉症及其家庭困境,成立情緒行為中心或中途之家,並投入自閉症相關研究。無論如何,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對這群星星兒有更多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很多父母真正擔憂的是「自己老了、走了」,孩子還能在社區自由自在的生活嗎?
-
2022-03-14 新聞.元氣新聞
去年二次中風肺部感染!金鐘視帝唐川不敵病魔辭世 享壽69歲
資深演員唐川(本名曾均崧)歷經1年多與病魔搏鬥,昨(13日)晚辭世,享壽69歲。唐川去年3月因二次中風入院,並因肺部感染持續治療,中間一度狀況好轉,原本期待能在4月歡度70歲生日,但在昨晚仍不敵病魔辭世,留下身影及諸多精彩作品,讓觀眾無限懷念。1952年出生於苗栗縣南庄鄉的唐川,20歲時參加中視演員訓練班結業,從此投入劇場、廣播、影視表演及製作長達近半個世紀,他長期關注客家語言及文化推廣及傳承,在口語藝術節目「日頭下,月光光」打嘴鼓、說相聲的「日頭哥」形象深入人心。戲劇表演方面更是精彩,唐川先後在2008年以「神祕列車」獲得金鐘獎迷你劇集男配角獎,2010年以「討海人」獲男主角獎,2021年並再次以「窩卡」入圍男主角獎項,其他作品如 「大崎下」、「陂塘」、「雲頂天很藍」等也甚獲好評,去年底熱播的「茶金」中,唐川飾演的伯公一角雖然戲份不多,卻令人印象深刻,日前還獲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個人獎,一生過得精彩。
-
2022-03-12 養生.人生智慧
吳忠勳踏上不「龜」路!傳授尋龜挖寶的5個收藏心法
有吉祥、長壽象徵的烏龜,憨厚可愛模樣征服許多人的心,背甲上的紋路尤其令人著迷!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吳忠勳愛龜成癡,走遍世界各地覓得許多極具特色的相關飾品,養成了另一種收藏樂趣。「你們要小心擺放這些烏龜飾品,千萬別敲到了,也不要只抓頭或腳,這樣很容易破損……。」吳忠勳不斷叮嚀同仁注意心愛的收藏品,年前收到採訪邀請,便將家中寶貝仔細打包帶到辦公室,再一件件拆開擺放,講述珍稀收藏故事。專精生物製藥研究開發領域的吳忠勳,平常工作處於高壓緊繃,欣賞烏龜飾品時,內心總會升起一股穩定力量,讓自己沉浸在絕對安靜中。獨一無二 每件都是寶貝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甚至是從撒哈拉沙漠帶回來的收藏品,吳忠勳如數家珍介紹著,「這隻純手工紙雕拼接的亞達伯拉象龜非常特別,一片片疊出意想不到的層次感,讓人對摺紙藝術有了全新認知。」其他還有做工精緻的琉璃烏龜、琥珀材質及義大利火山熔岩做成的烏龜,每一隻都獨一無二。自小觀察 一看就知品種在吳忠勳心中,烏龜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勾起兒時回憶,也從烏龜身上學到從容自在的態度。他說,父親從事水利相關工作,會把抓到的烏龜帶回家放置庭院水池,「我放學後總愛觀察牠們發呆、放空、覓食的模樣,看著好療癒。」那一段生態觀察日記,讓他發現烏龜看似行動緩慢,若受到威脅,奔跑速度快得讓人吃驚。吳忠勳自小愛上烏龜,有空就研讀書籍了解烏龜種類、分布及習性等,現在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麼龜?長不大或龜殼長不好是缺少什麼營養素?朋友也會來請教飼養注意事項,宛如烏龜達人。數百龜飾 勾起挖寶回憶因為喜愛烏龜,迄今收藏數百件物品。吳忠勳從1995年學成回國後才開始有系統地選購,之後只要出國就會逛小攤、藝品店挖寶,慢慢地累積到現在的驚人數量。「有次到土耳其,買了易碎的烏龜飾品,大家都很開心遊玩,我的心思卻全放在戰利品上,深怕不小心撞壞了。」吳忠勳苦笑分享收藏點滴,辛苦卻甘之如飴。望著琳瑯滿目的藝品,吳忠勳詳細解說每件作品由來,「你看這個玻璃烏龜,可以窺見精湛的吹製技藝。」架上另一隻閃閃發光的烏龜,使用義大利火山熔岩製成,重量沉甸甸、璀璨顯貴氣,美得讓人捨不得移開目光!他一邊介紹一邊陷入回憶。吳忠勳曾在危險的利比亞買到心頭好,也曾因為在難得的撒哈拉沙漠探險之旅只買了一隻烏龜飾品而抱憾,日後看到心儀的物件幾乎都會整批買下。「那次經驗讓我很懊惱,一堆動物飾品我只挑了一隻烏龜,想回頭再找那流動小攤,已經像海市蜃樓般消失。」隨緣收藏 生活工作放寬心提到收藏,很多人往往會跟投資連結,但吳忠勳單純只是喜愛,視每隻烏龜為珍寶。他的收藏品項除了以美為圭臬,還有整體質感及趣味。「這隻木製烏龜其實是門擋,讓空間增添生氣,看著牠擋住門的樣子實在太可愛,也擋住所有不順遂的事。」吳忠勳述說飾品的實用性,可以讓藝術走進日常、從生活看見藝術。收藏烏龜一切隨緣,不刻意強求,親友知道他的喜好也常贈送;原本太太還會提醒「不要亂買」,但看久了也覺得烏龜長相憨厚可愛,不再阻止。吳忠勳極其寶貝收藏品,小心翼翼捧在手心就怕摔了,他笑說飾品上的缺角損壞大多是孫女傑作,一不注意就把烏龜拿去當玩具,所以只要孫女回家,就要趕緊收起來藏好。肩負國家生技發展重任的吳忠勳,平日靠觀賞烏龜飾品紓壓,有空則會到木柵動物園觀看蘇卡達象龜,「行動緩慢卻力大無窮的象龜十分逗趣,群聚啃食的畫面太震撼了,看著看著,煩惱隨之消失。」踏上這條不「龜」路,吳忠勳學習烏龜一步步踏實向前的精神,再小的步伐最終也能達到目標!未來若有機會,希望飛往加拉巴哥群島,一探啟發達爾文發表《進化論》的地點,也親眼見證獨特的烏龜生態奇觀。吳忠勳小檔案馬里蘭大學生物化學博士,擔任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第七任執行長,擁有20年以上生物製藥研究開發的經歷。因受訪而將珍藏數十載的烏龜飾品整理出來,特別在辦公室的圖書館舉行為期一天的「執行長珍藏特展」。吳忠勳的收藏心法1.收藏是興趣,不是為投資,隨緣不強求。2.烏龜相關飾品無特定專賣店,可多逛家具飾品店、禮品店。3.偶爾會逛網站瀏覽,透過網購或郵購方式取得。4.收藏享受尋覓之樂,在把玩中增加學習之樂。5.看見心儀作品不要猶豫快下手,但錯過了得失心也別太重。
-
2022-03-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米迪幼兒園群聚 635人解隔採檢皆陰 下周一復課
桃園市米迪幼兒園群聚事件造成該幼兒園及觀音、富林2所國小停課14天,有635人居家隔離,今天監測期滿,解隔前採檢結果全數出爐,下周一復課。另外,有其他兒照中心及幼兒園師生也因此次事件被匡列隔離,目前二採都是陰性,市長鄭文燦也指示教育局多關心,讓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學校上課。鄭文燦說,最近一波疫情已經收斂,桃園已經6天+0,市府活動及館舍營運將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桃園購物節已恢復抽獎,地景藝術節也即將登場,其他促進旅遊和促進消費的活動也會陸續展開,不過學校教學仍要遵守相關規範,量體溫、勤洗手和酒精消毒仍不可少。鄭文燦強調,預防新冠肺炎疫情,接種疫苗措施相當重要,並指桃園目前長者接種率不論1、2、3劑都是六都第一,但還有提升空間,因此14日起將在23社區個接種站執行專案。鄭文燦表示,長者接種疫苗可搭乘免費愛心計程車前往接種站,另有700元禮券及白米一包,行動不變者也可由居服員協助搭乘長照車輛,如果去社區接種站不方便,也可以就近到衛生所。
-
2022-03-05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桂雅文中年轉職赴美深造,在博物館覓得一生摯愛
對你來說,生命裡有沒有無關乎吃飽穿暖住好,卻讓你感受到喜樂豐富的事物?3月《橘世代》要帶你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打開生命視野;也要為你介紹幾個收藏家的故事,他們將世俗眼光中並不特別值錢的物品視為珍寶,因此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要如何開始新生活、拓展新學習?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密度高,多數針對退休人士都有票價優惠,或許可以試著從看展中找靈感、延伸生活觸角。《愛上博物館》作者、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說,看展從來不是「人生必需品」,但是對於追求人生興味的人,「博物館絕對是你的菜。」每個人看展原因不同,或許找靈感、交朋友,或許希望浸潤成有氣質的人,或許期待心靈SPA,在凍結時間和文化的博物館裡,有著人類走過最美的痕跡,美術、歷史、人類學......,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認為,人生想要尋找的東西,幾乎都能在博物館找到。桂雅文 中年轉職找到最愛現年59歲的桂雅文在30歲時才轉身踏入博物館領域。那時她正值職涯轉換關卡,去美國旅行時,在某個社區博物館看見了某個收藏品,「被電到了!」時移事往,桂雅文已經忘記看展細節,卻記住深刻的感動。那一瞬間,她決定成為博物館人。從此博物館成為她的熱情所在。她赴美修習博物館學、回台後創業成立博物館顧問公司,主持大小展覽;她做出版,出了70幾本和博物館相關的書。她甚至因此認識了先生張譽騰,也是一位著名的博物館學者。在博物館領域,她形容自己「一直是在野」,沒有進學術領域或成為館所負責人,卻出版相關書籍,從事藝術普及的轉譯與溝通,與不同的民間單位協作。現在的桂雅文期望自己能夠發展出博物館人的培訓系統。對她來說,精采展覽的關鍵永遠不是哪個展品多稀有、哪幅畫價位多高,而是策展的高手,而策展的專業與品味是可以培養學習的。桂雅文說,精采的博物館,「人」永遠是重點—策展的人、看展的人,其中關於人的故事。她記得一對老夫妻站在畫前討論的畫面、她記得小孫女推著祖母看展的畫面,那種時刻她總會想:「他們怎麼那麼會用時間、那麼會選場合?」對愛聽故事、喜歡人群的桂雅文來說,中年轉入博物館領域,不僅是職涯的轉換,更是她覓得一生的愛的關鍵決定。輕鬆看展 先挑自己喜歡的每次桂雅文坐計程車到兩廳院,總喜歡趁機做市場調查,她問司機:「你去過嗎?」多數司機會反問:「這是我們來的地方嗎?」她感嘆,即便愈來愈多的展覽形式創新、貼近生活,但還是有許多人感到陌生,不把它當生活選項。桂雅文建議,別太嚴肅看待看展這件事,「把展品當成菜單,而非清單。」想像自己去逛夜市,你只會挑想吃的食物品嘗,不會要求自己每道都點,甚至一開始不知道要吃什麼也無妨,就逛逛吧,感受空間的氛圍,有時光是看老闆料理食物的過程就目眩神迷,看展也是這種心情。藝術欣賞 新手入門4撇步對於沒有看展習慣的人,桂雅文建議從四個方式開始:●從最近的開始:地方博物館常常是該地的文化客廳,別捨近求遠,住台北的你是否去過北投溫泉博物館?去宜蘭玩時不妨順遊蘭陽博物館。●從做志工開始:用你的專長或興趣接觸博物館,例如退休的英文老師就可以做英文導覽。●從一窩蜂開始:現在正流行什麼?黃土水還是米勒,或是達文西,從多數人去看的展開始。●從線上展覽開始:拜疫情所賜,全世界博物館用各種形式開放線上館藏、創新展覽,只要打對關鍵字,網路上的展覽非常豐富。除此之外,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學畫、跳芭蕾、沖咖啡……,從零開始學習,找回鬆軟的人生狀態。「任何生活經驗的豐富,都有助於看展。」看懂展覽的同時,也有了更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
2022-03-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人們總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心理學權威解密
明白人類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以後,才能開始釐清理性層次的悖論,也就是為何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胡言亂語。提出陰謀論的人、轉傳假新聞的人、掏錢消費偽科學的人並不總是意識得到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屬於現實世界,偶爾還會引發慘劇,除了披薩門、反疫苗,還有惡名昭彰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邪教,一九九七年三十九位教徒以為有太空船隨海爾博普彗星來到地球,他們準備讓靈魂得到接引的方式就是集體自殺。人性本有的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結合,面對荒誕說法也容易信以為真,下面分析三種情況。▍偽科學偽科學、超自然、另類醫療涉及我們最深層的認知直覺。人類是天生的二元論者,我們意識到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看待。這種概念十分自然,一個原因是各種觀念和慾望背後其實是神經網路,但在自己與別人身上都看不見摸不著,同時生活經驗卻指向心靈真的不受到肉體拘束,所以才有夢境、冥想、靈魂出竅,以至於死亡。對人類而言,跳過物理媒介直接以心靈與世界和彼此聯繫,其實並非太誇張的邏輯跳躍,因此有人相信心電感應、透視能力、靈魂與鬼魂、輪迴轉世、來自彼岸的訊息等等。同時人類也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所有生命都蘊含看不見的某種東西,所以能夠有形體與活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催生我們對種子、藥材和毒物的研究,但同樣的思維也導向順勢療法、藥草偏方、放血與排毒,以及對外物如疫苗和基改食物的排斥。最後,我們是天生的目的論者。人類的計畫與製造物都有存在目的,於是我們不禁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如此繁複,背後應該也有某種意義,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創造論、占星術、共時性以及宿命論。科學教育的原始用意是抵消原始本能的影響,但好幾個因素導致效果有限。其一是像神創論、靈魂、天意之類信念在宗教或文化勢力中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得到高規格保護的神話思維,要說服大眾放棄相當困難。再者,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實科學觀念模糊,很少人能夠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為何季節會交替,更別提族群遺傳學、病毒免疫學。教育良好的公民選擇信任以大學為主的科學界:只要學者們有共識,對我們就已足夠。問題是多數人心中對科學與偽科學的辨別一樣模糊,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科學的場景是看醫生,偏偏很多醫生並非隨機臨床試驗的專家,與傳統的民俗醫者差距不大。比方說脫口秀節目就會請很多密醫,他們嘴裡那套根本就是新時代運動。連主流電視臺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也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煞有其事將遠古時代太空人、靈媒協助緝拿歹徒這類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部分責任得歸在真正的科學教育者身上。科學沒能在大眾腦袋裡扎穩根基,否則偽科學一看就會令人起疑了。然而學校或展覽館將科學當作另一種神奇魔法呈現,習慣將主題放在稀奇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令人目瞪口呆的錯覺等等,反而很少闡釋基本原則,例如宇宙不隨人類心思起舞、所有物理上的交互作用都來自幾種基本力、生命體其實是精細的分子機器、心靈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活動過程。背後原因或許就是這些原則看來彷彿羞辱宗教,觸碰道德敏感帶。但既然如此,科學教育的成果也該是預料之中,多數人的認知依舊好比大雜燴,重力和電磁力能夠與超能力、業力、氣、水晶療癒同時存在。▍假新聞至於都市傳說、小報頭條與假新聞之流為何能夠盛行,首先得留意這些東西確實很有趣,糅合各式各樣主題如性愛、暴力、復仇、危機、名望、魔法、禁忌—藝術與創作的主題也不外如是,無論格調或高或低。假新聞標題像「懷疑希拉蕊電郵洩密的調查局探員死於明顯的偽造自殺」,作為懸疑小說情節豈不相當出色。前陣子一份針對假新聞的量化分析也得到結論:「造成都市傳說與小說,或者說任何敘事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徵,都能運用在網路虛假資訊上。」娛樂效果也出現在笑料上,以鬧劇、諷刺、無厘頭的形式呈現:〈太平間工作人員打瞌睡導致自己被火化〉、〈川普下令封鎖校園以根絕校園槍擊事件〉、〈大腳怪囚禁伐木工人作為性愛奴隸〉。匿名者Q也一樣,成了多平臺上的另類現實遊戲,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質。這個「Q」(自稱為政府吹哨人)三不五時拋出一些模稜兩可的神祕訊息,追隨者跟著在網路進行解密、提出假設、分享發現,還有可能因此成名。人會找樂子這件事本身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虛構的東西卻都打著事實的幌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真拿捏事實與虛構的界線,若主題脫離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有錢有勢的圈子時尤其如此。宗教與國家神話能夠憑藉精神意義融入主流文化,假新聞亦然:散布者常常自認是在維護崇高價值,比方說凝聚所屬團體的向心力、提出敵人的奸詐狡猾作為示警。有時這些所謂價值甚至未必是脈絡清楚的政治策略,只是一種道德優越感,散布者敵視某個社會階級或自認被某種強大體制打壓,所以想揭發對手是何等腐敗墮落。▍陰謀論陰謀論會盛行是因為人類一直以來必須提防真正的陰謀。採集社會的人類活得萬般小心,最可怕的不是正面激戰,而是暗處或黎明時分殺出的突襲者。人類學家拿破崙.沙尼翁(Napoleon Chagnon)研究提到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Yanomamö)語言裡有個詞彙nomohori,意思是「卑鄙無恥的手段」,用來描述暗算行為,例如邀請鄰人赴宴卻計畫屠殺。敵營的陰謀詭計與猛獸、閃電之類災害不同,是人類發揮才智突破對手的防禦並掩蓋自己留下的痕跡,能對抗的辦法就只有盤算得更快更準,於是演變為錯綜複雜的揣測想像,且不信任人事物的表面形象。若以信號檢測理論解釋,可以說若遺漏真正的陰謀,代價遠比杯弓蛇影的誤警高出太多,因此我們傾向將報告標準設定為寧枉勿縱,只要看到一丁點蛛絲馬跡就懷疑別人暗中搞鬼。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上確實仍有大大小小的陰謀存在。公司會有小圈圈背著不受歡迎的同事說要趕走人家,政府或叛亂組織依舊謀劃政變、侵略、破壞行動。陰謀論如同都市傳說和假新聞,首先滲透並變成謠言,然後被大家掛在嘴邊。針對謠言的研究發現內容以威脅和危機為主,並建立論點來自專業人士的氛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當謠言在既得利益團體內流傳,譬如職場情境時,其實謠言常常都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有動機時時留意他人是否構成威脅,轉達友軍提出的警告。當前問題出在大眾傳播和社群媒體上的謠言無論對錯都不妨礙散布者的利益,他們的動機是娛樂消遣或同儕肯定而非自衛,於是也沒有追蹤後續的興趣與管道。同樣理由導致製造謠言、流傳謠言的人即使說錯了也不至於名聲受損。既然真假無所謂,社群媒體上的謠言與職場就有很大不同,錯誤比例非常高。梅希爾認為阻絕可疑消息散布最好的方式是施壓,要求散布者採取行動—如果認為是真的,就該去報警,而不是留個一星評價。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理查.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的時候,意思並非加了註解的圖片在網路流傳,而是經過世世代代分享於是變得風行的觀念。原本的例子是迴盪在大家腦海的旋律,或忍不住一直提起的故事。有機體經由演化避免被吃掉,想法經過演化避免被剔除,所以思想的生態體系內有很多強勢觀念。譬如「上帝的心思凡人無法理解」、「否認是自我的防衛機制」、「心靈感應能力會受到懷疑者的干擾」、「不譴責種族歧視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助人會快樂,所以沒有不自私的人」,當然別忘了「找不到證據,更凸顯這個陰謀多恐怖」。經過適應演化的陰謀論本就具備易於散播的特性。※ 本文摘自《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史迪芬‧平克 譯者:陳岳辰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3-02 新聞.新聞
健康地產實現七星級第三人生
拜醫療進步所賜,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到80.2歲,退休後至少還有20年可以享受「第三人生」,如何活得更精采成為橘世代重要課題。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結合「藝術、景觀、休閒、旅居、餐飲、醫學、護理 」的七星級服務,打造夢想老後理想生活,成為未來健康地產新主流。日本社區醫療專家山內美奈指出,位於新竹關西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是全台首座符合世界級健康地產十大標準的度假飯店型照護宅,最大特色包含莊園內附有鑽探地下1,520公尺成功開發的天然碳酸氫鈉溫泉,是台灣唯二泉質比日本更好的美人湯,被譽為「溫泉中的溫泉」。另外,園區以低密度、高綠覆方式植栽各種花卉,漫步綠色走廊,可感受四季變化森呼吸。園區還建置20座溫室穩定栽培蔬果,營養師團隊能根據時令季節調配最適合住戶的健康餐飲。專業門診及貼心藥局提供「隨需而醫」的醫療服務及遠距照護,加上房間室內設有七個環繞式安全鈴,可於意外發生時緊急快速救護;園區亦設有「五星護理之家」,備有專業護理團隊並規畫生活復健計畫及預防失智課程,幫助預防疾病與控制,從「樂齡」、「緩老」到「護老」面面俱到。彭培業強調,除了「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集團更取得寶山最美環湖咖啡廳經營管理權,將觸角擴及文創休閒產業,「沙湖壢咖啡館」被翠綠樹林包圍著,每一棵樹皆有獨立植物介紹立牌,希望讓來到這裡用餐的大人小孩領略生態學習樂趣。台灣房屋更將其中一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平房「狀元屋」打造成「漣漪書屋」,意喻在水中心投入一個善的種子,影響力會以同心圓方式一圈圈擴散開來,因此以漣漪為名呼應ESG+的精神。彭培業說,漣漪書屋鼓勵閱讀,未來歡迎民眾帶書來(主題不限)免費換取一份小點心及一杯咖啡;民眾離開書屋時可帶走一本ESG選書,不限借閱時間,於再度光臨歸還即可。期盼透過這樣的公益舉措將知識的影響力以漣漪效應擴散出去,讓書本去旅行!彭培業透露,台灣房屋後續將進一步整合亞洲健康智慧園區、沙湖壢咖啡館、漣漪書屋及草莓體驗園區,將房地產從養生園區再升級為「多元生活體驗園區」,凸顯集團多元發展性,更符合需求。
-
2022-02-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疫情趨緩 陳其邁要求長輩第3劑接種率至少衝7成5
高市今天零確診,市長陳其邁指高雄港的群聚感染從後2月8日至今天為止,高雄部分沒再發生個案,在持續健康監測與要求人員每天快篩2次下,中島區及社區相對安全,未來管制措施會回歸常態,重點擺在邊境管制,不過疫情雖趨緩,他仍呼籲長輩和同住家人第3劑一定要打好打滿,75歲以上長輩第3劑接種率更最好達到75%以上。高雄雖已連續2天0確診,但陳其邁仍呼籲長輩和同住家人都能打到第3劑,75歲以上長輩第3劑的接種率更希望達75%以上,市長陳其邁說,不論BNT、莫德納或高端,對減低重症住院死亡的效果都相差不多,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大家第3劑要打好、打滿,做好萬全準備。陳其邁說,除楠梓產業園區、前鎮加工區等,市府天也邀請員工數逾500人的大廠盤點防疫計畫,保全公司生產量能的同時也能照顧員工健康。現在Omicron病毒已社區化、流感化、輕症化,市府會在不影響日常生活前提下,調節醫療量能和篩檢量能,讓基層醫療量能投入整體病患的照顧。目前高市65歲74歲民眾第3劑接種率已達67%,75歲以上達52%,家中有長輩或在長照機構無法出門打疫苗的民眾,衛生局都會派人去打。高雄市23日至28日在楠梓加工出口莊敬堂、棧玖庫旅客服務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設有疫苗接種站,第1、2、3劑都受理接種,民眾可上網預約施打。
-
2022-02-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頸椎退化致手舉不高 手術後與醫師比腕力
75歲吳先生退休後每天寫書法,過著悠閒的時光,未料,過年前突然手舉不高,經檢查發現,原來是頸椎退化導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立即安排吳先生手術治療,除夕當天出院,至今恢復良好,還能和醫師互比腕力。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居住於台南佳里的吳先生從台鹽公司退休後,過著彈琴、寫書法與繪畫的藝術人生,親友鄰居最期待每年過年前收到他親手書寫的春聯,但他在過年前兩周突然發現左手舉不高,即使勉強舉起也會像「自由落體」般墜落,像似中風般。吳先生說,其實一年前手臂就出現緊繃感,彷彿被橡皮筋綁住一樣,摸起有點導電感,就醫後發現是頸椎退化造成,雖然有吃藥、復健、針灸治療,但沒有特別效果。直到過年前自覺情況不妙,擔心神經長時間遭壓迫會無法再彈琴,因此就醫治療。簡瑞騰指出,吳先生的左上肢無力,穿脫衣服困難,甚至無法端碗,生活已無法自理,因此決定動刀治療,術後隔天,他的左手已有力氣,並且能夠自在地活動,遇到醫師來查房時,還相互比腕力。過年期間民眾常忌諱開刀,簡瑞騰說,但吳先生因頸椎第五運動神經嚴重壓迫導致左上肢無力、萎縮,應愈早開刀,拯救被壓迫的神經一刻都不能等。手術當天先請神經內科做神經肌電圖、神經傳導檢查和電腦斷層,確認只是退化壓迫神經,並沒有其他病變後,下午即進行頸椎第三至五椎間盤切除、脊髓減壓、融合手術。簡瑞騰說,吳先生術後恢復快,一夕之間即解除手腳無力症狀,趕在除夕當天出院與家人開心過年。
-
2022-02-11 養生.人生智慧
演「花系列」超紅,卻被高壓弄到身心俱疲…62歲程秀瑛用畫畫改寫人生劇本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昔日的玉女紅星程秀瑛的一生,可說是呼應了這句話。程秀瑛16歲考進華視,17歲晉升為八點檔女主角,21歲就獲得巴拿馬影展最佳女主角。成名後她卻不戀棧,赴美深造、學習時尚,返台後,再度投入演藝事業,演出「花系列」《茉莉花開》更讓她爆紅,近年則是淡出演戲拾起畫筆。今年62歲的她說:「我在畫畫裡找到很多樂趣,竟然成為我的新職業。」未來程秀瑛還準備推出一個創作者平台,更大化的提供所有創作者發揮專長,用商業方式回饋社會,「這是推動我向前的動力」。 打小就愛玩的程秀瑛,高一那年看見華視招考演員,偷偷去報名,沒想到錄取了,「華視那一期招考20多人,我們班我是最小的,結訓後只簽約5人。」 聰明,靈活的她,才踏進電視圈就擔任女主角。她笑道:「因為我很快就能領悟出角色的精神,演兩次就達到導演的要求,當然選我。」 20歲拿下巴拿馬影后,24歲赴美深造 19歲在《紅樓夢》飾演林黛玉,20歲在電影《鄉野人》演出喪夫的少婦,深摯動人,奪得巴拿馬影展,「那時候我根本沒有這類經驗,卻能揣摩出少婦的心境。」 資質很高的程秀瑛,迅速走紅。她演出的八點檔《仙女下凡》,不但是台灣第一齣穿越劇,而且收視率衝破50%,迄今無人能破。 然而,她對成名卻很無感,「我每天都被關在棚裡,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自己很有名。」年輕的她,想多體驗人生,24歲毅然捨棄一切,赴美深造。 那時好友就讀普渡大學,在「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IT)當交換學生,邀她同行參觀,程秀瑛第一眼就愛上這所學校決定申請,但第一次面試卻被打了回票,「學校說我的演藝資歷會造成求學半途而廢,還占掉一個名額、浪費珍貴師資。」 FIT第1名畢業,回鍋演「花系列」更紅 她不氣餒,去上先修班,再申請,這一次錄取了,「FIT是全世界前五強的時尚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都是業界知名人士。」在名校,她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 29歲返台,長輩邀她繼續演出。再度回鍋,又以第一齣花系列《茉莉花開》創下輝煌收視紀錄,為九點半檔連續劇開出新的收視群。 不過,程秀瑛對演戲向來不感興趣,「雖然這是我成長的環境,卻不是我最喜歡的工作,因為能發揮的地方太少,挑戰性不夠。」於是轉到幕後,嘗試許多不同的工作。 35歲面臨人生轉折,身心俱疲 35歲開始短短幾年,發生許多生命中的高壓事件,造成她身心過度負擔,氣喘突發,「那幾年,只要天氣一冷氣喘就發作,每年平均住院5~10次,類固醇打到整個人都變形了,朋友都認不得我,蠻恐怖的。」 醫生也評斷她得到了憂鬱症,「但這不是『病』,是『症』。」為更了解自己,好學的她,到大學心理系旁聽,「我想要探索自己的心靈。」 那些年,向來活潑好動的她,個性變得比較封閉,也不愛出門。真正改變她的是:養狗,「譚愛珍養了很多流浪狗,要我去領養。後來我帶兩隻小狗回家,將牠們當成孩子,牠們完全改變了我。」 重新投入畫畫,各種材料自由揮灑 去學畫也是無心插柳,「小時候我很愛畫畫,但父母沒有鼓勵我往這方面發展;到美國念藝術和設計時,我的畫畫基礎打得不錯。」程秀瑛和李沃源夫妻熟識,「他是很有名的潑墨大師,他的夫人邀我去參觀畫室,就當了他的學生。」 她學習潑墨,也學習國畫基礎,「我是一個思想飛躍的人,不到半年就發現國畫基礎畫法把我困住了,李老師要我隨心所欲的畫,不要被框架框住了。」熱愛的創作的她,毛筆、水彩、馬克筆、壓克力、廣告顏料、油彩筆、碳筆等都自由揮灑,現在又進入油畫領域。 她的作品就如同她的人,理想、夢幻、色彩繽紛,還會運用科技媒材創作出當代、趣味性的作品,「很多人看到我的畫就說:『一眼就知道是程秀瑛的作品』,因為畫風蠻現代感,裡面都有我的故事。」2020年她舉辦個人首展,非常成功,目前也在規劃新的創作展。 程秀瑛在60甲子之年推出畫作首展,成功轉型、改寫生命劇本。她自喻現在的自己,身心靈完全裝備,「我很幸福也很感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站在醫療第一線被拒租、完全找不到地方住!熱心房東:來我這,為大家打仗怎能沒地方住.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每天晨泳、登頂50座百岳,還罹肺腺癌!他體悟:老天爺想給我體驗成長的機會吧
-
2022-02-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手術爭取更多時間的腦部冷卻技術 其實源自於嘗試大腦移植的外科醫師之手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表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致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懷特的博士論文研究並未從加上第二顆頭著手,而是專注在腦半球,更精確來說,是移除動物的一側腦半球,然後觀察結果。這類手術稱為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自一九二八年起,偶爾在人體上實施,通常應用在癌症和腫瘤的特例,或治療嚴重癲癎。結果好壞參半:有時候病人會完全康復;有些時候會帶來不尋常的後果,最常見的是失去語言能力或局部麻痺。即使到現在,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雖然可能的原因不一,或許與神經可塑性(大腦的適應能力)及患者年齡(愈年輕狀況愈好)有關。在某些病例只把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連結切斷,而非完全移除某側大腦半球,一般是為了讓無法以藥物治療的癲癇停止發作。這種方式的復原率往往還更好,雖然會有輕微程度的不適……然而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會現奇怪的症狀,包括所謂的「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這些人的手掌或手臂(通常是右手)似乎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在某些案例中還會打主人或掐脖子。換句話說,腦很奇怪又奇妙(有時令人毛骨悚然),我們對腦所知甚少。懷特想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分量的腦就夠用。懷特的團隊將兔子麻醉,後來是狗,好移除牠們的一側大腦半球,有時是右腦,有時是左腦。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動物會恢復,帶著半顆腦過大致正常的生活,雖然有些小麻煩,但大多只是行動不順的問題。生命的火花似乎存在於剩餘半球的意識裡,仍然裹在動物的頭骨中。不過,梅約診所同時也是創傷醫院,而懷特是腦外科醫生。他一次又一次看著年輕的意外受害者,他們的頭骨遭重壓或刺穿,陷入昏迷,再也沒有醒來。如果你能夠只靠半顆腦活下去,那麼,你要怎麼解釋這些災難?懷特曾經用手拿著一顆孩童的腦。他曾經聽到家長帶著期盼,乞求答案問道:他們的寶貝何時會好起來?在那些憂心忡忡的問診當中,懷特只能緊閉薄脣;其實他認為復原無望。但是,你會告訴才剛陷入悲傷狀態的媽媽和爸爸嗎?或者,你就是等待,讓時間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週揭曉?有時候,懷特會和這些家長一起祈禱。手術後,他會到附近的天主教堂停留,也在那裡禱告。然而,對於神經系統受損的病人來說,他知道祈禱無法改變他們的結局。這種矛盾的情況使他苦惱:如果大腦半球切除術證實人可以只靠半個大腦活下來,那麼大腦受創後妨礙意識恢復的大敵似乎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別的因素,是手術後才出現的東西。懷特懷疑罪魁禍首應該是脊髓組織的腫脹,這會讓創傷後通往腦部的血流受阻,但是他沒有把握如何精確地中斷這種效應。而答案將從不尋常之處冒出來─又是與狗有關。懷特來到梅約診所的好幾年前,診所就一直在研究分離腦部的主題。他們的目的在於分離出狗的腦(也就是把它移出頭顱,並維持活力),希望能創造出所謂的「模型」。分離出來的器官讓研究人員可以了解代謝率(器官消耗能量的速率)、血液如何在裡頭循環,以及其他因素,而不需要去分辨器官和身體的差別(身體有自己的循環模式和代謝情形)。如果外科醫生沒有從分離研究(並外推到人類)而來的資訊,可能會誤判某種器官維持穩定所需的血液量,在複雜的手術中,沒有餘地容許犯這類錯誤。懷特在一九五五年來到診所時,他的新同事還沒成功完成分離,他們每次嘗試時都會意外壓壞、割傷或損害組織。懷特已經以手術精湛聞名,他的大腦半球切除術堪稱藝術傑作。他很快就加入獸醫暨資深生理學家大衛.唐諾(David E. Donald)的實驗室。他們一起開始進行低溫實驗,並稱之為局部低溫腦灌流(localized hypothermic cerebral perfusion)。他們計畫利用冰凍來減緩傷害。進入深度凍結科學家不是最早考慮到冰凍的威力的人。尼爾.瓊斯(Neil R. Jones)在一九三一年寫出一個科幻故事《詹森衛星》(The Jameson Satellite),讓主角在死後特地被冷凍起來,期盼未來能掌握長生不老的關鍵。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寫了一本書《永生的期盼》(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因而獲得「人體冷凍技術之父」的稱號(人體冷凍技術的英文是cryonics,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cryogenics,後者是指低溫學),他聲稱自己是受到《詹森衛星》的啟發,而且多年來已有一些懷抱希望的人接受冷凍保存。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博士曾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是第一位冰入冷凍庫的人;他在遺囑中保留一筆錢,用於購買鋼桶和液態氮。第二位是演員兼製作人的狄克.克萊爾(Dick Clair)(曾參與的節目有《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鮑勃.紐哈特秀》〔The Bob Newhart Show〕、《生命的真諦》〔TheFacts of Life〕及《媽媽的家庭》〔Mama’s Family〕等),他罹患愛滋病,希望將來有一天解藥出現時再甦醒過來。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生物從冰冷的墳墓成功復活。醫學上的低溫保存例子,目的比較溫和:並非要透過超低溫冷凍來進行時間旅行,而是想讓人體的生理時鐘變慢。我們感冒的時候,身體會發抖以產生熱。但是如果身體失溫過快,神經系統會開始停止作用。接著出現暈眩和定向力障礙,身體不再顫抖,並且,為了維持器官運作,所有能保持體溫的資源都轉往身體核心。我們的血液(與氧氣)循環減緩,然後再也無法產熱,心臟停止跳動。體溫過低是會致命的。歷史上有幾場戰役,讓成千上萬人死於嚴寒: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nibal)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時,保守估計損失了兩萬人;拿破崙的軍隊從莫斯科撤退時死傷慘重。羅伯特.法爾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他一去不返的南極探險中,描述寒冷如何影響腦袋,造成混亂與遲緩。懷特需要逆轉這種自然過程,才能與寒冷化敵為友。局部灌流的目的,是要降低腦部的溫度,而不會影響身體的溫度。懷特和他的團隊剖開狗的胸膛,接觸到供應腦部的血管系統,使用冰冷的生理食鹽水讓這個系統產生休克;他們讓供應身體的血管系統保持溫暖。狗的腦進入低溫,然後「關機」─也就是說,顱內循環停止了。沒有血液,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腦細胞就會死亡。懷特假設,這是許多腦損傷的麻煩所在。不可挽回的傷害並非總是發生在脊髓損傷當下,通常在三到四小時之後才出現,由於發炎作用的關係─發炎是身體對損傷的反應,會把體液送往受傷部位。發炎的組織擠壓這個區域,阻礙運送血液到腦部的脊椎通道。如果缺乏充氧血三十秒,你會失去意識;一分鐘,使腦細胞死亡;三分鐘,造成腦部永久損傷;超過五分鐘,死亡迫在眉睫。但是在極低溫之下,情況改觀了。雖然灌注生理食鹽水會使狗的血液停止流動幾分鐘,在離開冷卻狀態之後,牠就恢復了。懷特的內心一陣激動。減緩腦部的代謝過程,會降低腦對氧的依賴。外科醫生可以為手術爭取到寶貴時間,而且如果在病人受傷之後馬上冷卻脊髓,這樣會暫緩腫脹,避免傷及神經和腦細胞。「我們完成了。我們做到了!」懷特回想起那個發現時刻,他第一次看到病人身上的實質效果:四肢麻痺的孩童或許可以得救,以及複雜手術能夠進行而不會造成腦傷。下一步,當然就是分離出整顆腦。對懷特來說,一個充滿機會的嶄新世界已經開啟。如果他可以發展出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的方法,這樣一來,身體和腦部幾乎像是分開存在的。如果他以人工的方式,從外部提供血液和氧氣給腦部,情況會怎樣呢?那麼他就能得到一顆在體外存活的腦。然而,這不會在梅約診所實現。唐諾和懷特對於結果很滿意,持續改善他們的靈長類灌流實驗。診所從這些實驗看出治療人類脊椎損傷的未來希望,認為這比追求分離腦部更重要。雖然實際外科應用比研究事項更重要,但是懷特從不認為自己只是外科醫生,甚或不認為他主要的職業是外科醫生。他是外科醫生科學家,而且他想要做更多。我們往往樂於享受突如其來的靈感、直覺和意外好運。歷史學家史蒂芬.強生(Steven Johnson)在《偉大創新的誕生》(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這本講述創新歷史的書裡,列出許多大家愛用的比喻,從「靈光一閃」到「腦力激盪」等等。可是,創新不會憑空掉下來。它們會從思緒的幽谷冒出,那裡有許多半成形的點子聚集,等著誕生。腦部冷卻實驗的流程並不是懷特的「靈光一閃」,而是透過梅約診所同事的協助之下逐漸演變出來的。由於上述的成功,這時懷特想要嘗試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儘管只是因為還沒有人做過。如果你一開始就深信做得到,那麼成功只是早晚的事了。懷特已經把問題在腦袋中翻來覆去盤算,從各個角度設想實驗。他打算把腦從它的保護殼取出,拆掉動脈和靜脈管路,盡可能以人工方式維持長期存活。德米科夫對於如何把腦分離出來的問題已經想出部分解決方案,他發現狗的腦(以及頭和前腳)可以依靠另一隻更大型的動物做為「維生系統」而存活下來。但是,他並沒有完成精細的工作,也就是把腦部整個移出來,讓血管系統和血流一直保持運作。更重要的是,狗從來不是人類的合理替代品;為了建立真正的模型,應該要在靈長類身上實行分離研究。※ 本文摘自《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作者:布蘭迪•席萊斯 譯者:徐仕美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1-31 養生.營養食譜
湖北媽媽的排骨藕湯 才女詩人龍青私家宴
現代人常會有一種感覺:雖然回到了家,卻沒有家的感覺,家裡是不是有開伙,是不是有煙火氣其實很關鍵,哪怕只是簡單一鍋讓全身上下氣息串流的熱湯。走進充滿書香、菜飯香的家,才能體會到龍青像詩一樣的神仙日子。黃昏是一朵藍藍的鳶尾花飄過我們的頭頂遙遠的村落呼喚著自己乳名的炊煙匍匐在群山腳邊著有《風陵渡》等詩集的龍青,是才貌雙全、善體人意、貓樣的奇女子,也是具超感能力的女詩人。有別於其他老派文青做作矯情愛張揚,個性奔放不羈、自在揮灑做自己的她,遺傳自母親勇敢堅強的DNA,發光的文字,低調筆耕卻不減人氣,更特別的是她心性無爭名利,才是真正的才情。擁有雙魚的處女座,既夢幻又理想主義,曾在溫州街經營「魚木人文餐廳」這間具傳說色彩的「新龍門客棧」,提供愛好詩歌文學的藝文空間;也曾為了到西藏布達拉宮一償宿願,賣掉了一棟房子,如此任性又俠情,活脫像小說裡的江湖女子。感謝紅林包子負責人王紅林姐姐的安排,造訪湖北老鄉的家滋味,龍媽媽花費張羅將近一個星期,用料選材挑精撿瘦,只為讓大家能大大享受這一餐滋味十足的傳家菜色,一頓晚餐除了食指大動,更令人感動。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吃什麼長大,就可以從小觀大,龍媽媽麗質天生,年過七旬臉上不見一點斑;相對女兒的鐘靈毓秀,跟案桌上的夜來香一樣,花好自來香,基因的強大可見一斑。另一個美麗的關鍵,是常喝蓮藕湯,湖北佬從小到大吃藕、吃河鮮,在家最受歡迎的美食首推排骨藕湯,是由排骨、蓮藕等製成的特色湯品,亦是海漢名火,屬於地道的湖北家鄉菜。藕的香清甜、排骨的濃,是溫潤潤的鮮湯佳品。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是廚房裡的科學。龍媽的廚藝讓阿鴻開眼界,過去沒有機會嚐試的道地湖北家鄉菜,餐桌上有「魚羊雙鮮」的爽色丸子,口感十足;「三鮮豆包」軟糯適中;費工的蛋包,手作蛋餃跟市售不同;金錢藕夾酥脆可口;家鄉帶來的「梅菜扣肉」鹹香入味,連皮帶肉入口即化;還有最令人驚豔的「辣味筍燒肉」,筍乾先經泡發,再與三層肉同燒,燒到入味、靈肉合一,吃肉不見肉的香辣刺激,是謂高招。龍媽的傳家廚藝,無論刀功火候沒話說,策馬入林驚艷無比。愛因斯坦曾經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做菜跟寫作一樣,必須走心充滿想像力,一個耽於想像的作家、詩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會有無窮的魅力,像是處在一個奇妙世界中,給人帶來驚詫和趣味,嚐到了龍媽媽的家滋味,更能體會到洪湖水、浪打浪的精髓。雖然每個人表面上都有家可歸,但現代人對家的感覺不足,家的感覺不僅會讓我們安心放鬆,提升生活豐富度,甚至可以在疲憊的一天結束後,徹底療癒我們。家的感覺與日常起居的地方,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常常被忽視或混淆的概念,仔細想想,在外租屋、與人合住甚至住在家裡的你,回到家後是否真的能感受到安心舒適呢?感謝龍媽媽開創女力時代,讓我深深體會到「娘在家在」的心安自在。我喜歡龍青寫詩的風格,寫實寫意,一點都不含蓄矯情。一條繩索從這頭到那頭掛起一條陰鬱的笑容晴朗時總是適合曝曬些什麼的在愛發霉以前 結痂以後
-
2022-01-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我們這些必死之人需索一個奇蹟」 神經科學家揭為什麼意識很重要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或許你很好奇,為什麼目前有這麼多哲學家和科學在書寫意識,為什麼直到近期科學文獻(更別說是廣大群眾)都還不太提及的話題,現在卻成為學術界的重要主題和好奇對象。答案其實很簡單:意識很重要,而大眾終於領悟到這點。意識的重要性來自它直接帶給人類心智什麼,以及它隨後讓心智發現什麼。意識讓心智經驗成為可能,從愉悅到痛苦,以及當我們描述周遭世界和內在世界時,在觀察、思考和推理的過程中所知覺、記憶、回想和操弄的一切。如果我們從持續不斷的心智狀態中移除了意識成分,你和我仍擁有在心智中流動的意像,但這些意像就變成與我們無關的單獨個體。如此一來,這些意像就不屬於你或我或任何其他的人。它們不受約束地流動。沒有人會知道這樣的意像歸屬於誰。若是如此,薛西弗斯就會沒事。他是悲劇人物的理由,只是因為他知道這糟糕透頂的困境是屬於他的。如果沒有意識,那就什麼都不可能知曉。人類文化的興起絕對少不了意識,因此意識也插手了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意識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儘管如此,了解意識如何出現的難度卻很容易被誇大,所以很容易把意識宣傳成難解之謎。既然脊椎動物和許多無脊椎的物種也都十分可能天生具有意識,那為什麼現在我要撰寫意識對人類的重要性呢?意識對牠們不重要嗎?唉呀,當然也很重要,我並沒有忽略非人類生物的能力或相關性。我只是特別強調以下這些事實:(1)人類的痛苦和苦難經驗向來是超凡創造力的來源,這樣專注且執著的創造力負責發明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用來對抗開啟這個創造力循環的負面感受;(2)有意識的安適和愉悅激發了無數的方法,讓人類可用來確保和增進有利於生活的條件,無論是個別或整體社會的生活。除了罕見但明顯的例外,非人類生物也對痛苦或安適做出類似的反應,只是比人類的方式簡單,而且更為直接。確實,非人類生物成功地躲避或減輕了痛苦和苦難的成因,卻(例如)無法修改它們的起源。意識對人類的影響,範圍與可及之處明顯大上許多。請注意,這並不是因為人類意識的核心機制有所不同(我相信它們沒有不同),而是因為人類的智力資源如此豐富廣闊。更廣泛的資源已使人類能藉由發明新的物體、動作和想法,對苦難或愉悅的兩極經驗做出反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創造。在這整個故事中,似乎有一些例外。被冠上「社會性」的一小部分昆蟲成功地組裝了一套複雜的「創造性」反應,這些反應的集合確實符合「文化」的一般概念。蜜蜂和螞蟻,以及牠們悉心建立的「城市」所呈現井然有序的都市性與文明性,就是這樣的情況。牠們是否過於渺小和卑微,以至於牠們沒能天生具備意識,也不具有意識推動的創造力?完全不是。我猜想,牠們也會受到牠們經驗的意識感受驅動。只不過,牠們多數行為缺乏彈性,限制了這種文化盛宴的演化—牠們主要是「固著」而非持續發展的禮貌說法。然而,這不應該減損我們對於這些發展如何在幾十萬年前發生,以及意識在其中大概發揮什麼作用的訝異程度。關於意識對人類有特殊影響的另一部分資格,涉及某些哺乳動物對同伴死亡的反應,例如從大象的葬禮可以清楚看出這點。毫無疑問地,觀察同類痛苦和死亡的結果所引起的自身苦難的意識,一步步地奮力形成這樣的反應組合。相較於人類,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發明的規模,以及反應的建構所呈現的有效性和複雜性高低。這些例外通常支持這樣的想法:跟反應差異有關的是物種的智力程度,而不是特定物種的意識本質。可以合理的詢問,意識推動形成反應的效力,主要來自感受的積極面或消極面,亦即來自正或負的效價。痛苦、苦難和死亡的體悟特別具有力量,我相信比安適和愉悅的力量更大。關於這點,我猜想宗教就是循著那樣的體悟發展出來,亞伯拉罕宗教 和佛教尤其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從歷史、演化的角度來看是一顆禁果,一旦吃下就讓人易受苦難和痛苦的傷害,最終還悲慘地直接與死亡對抗。這種觀點十分符合這個想法:意識藉由感受之手進入演化,不僅僅是任何感受,而特別是負面感受。死亡作為悲劇的來源一事,在聖經敘事和希臘戲劇中得到公認,然後一直存在於藝術創作中。奧登(W. H. Auden)用詩生動描述這個想法,他在詩中將人類化身為精疲力竭但仍反抗的鬥士,懇求殘忍的皇帝說:「我們這些必死之人需索一個奇蹟。」他用需索(demand)而不是需要(require)或請求(request),這是詩人絕望地看著人類無以避免的崩潰,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明確徵象。奧登已經領悟到,「有可能什麼都拯救不了我們」,這個不那麼原創的結論,深深地滲入了許多宗教和哲學系統的創始故事,至今依然誘使各地的凡人遵循教會在人生苦海中給予協助的忠告。然而,光有痛苦,完全沒有愉悅指望的單一痛苦,只會促使我們逃避苦難而不是追求安適。因此,我們終將成為痛苦和愉悅兼具的人偶,時不時地藉由我們的創造力獲得自由。※ 本文摘自《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譯者:李明芝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1-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今再暴增14例共累計27例!今確診者足跡曝光
新冠肺炎疫情往南燒,高雄港埠爆發群聚感染,今天染疫風暴持續擴大,昨天染疫人數13人。高雄市府,今天新增14人,其中12 人與新光輪中島區群聚感染有關,另2例為新住民及海洋科技大學學生返北確診,市府今天下午也公布已確定的確診個案足跡。案18213,1月19日晚上前往前金區中油加油站;案18214於1月17日前往鳳山可口自助餐、18日前往前鎮中油加油站、20日旗津區早安美之城。案18216,1月16日上午前往前鎮區瑞興市場、三民區紫元塔、鳳山達勒斯美式牛排、20日新興區新興國小附設幼兒園。案18217,1月19日下午前往鳳山鞋全家福、小鳳越南河粉;20日前往前鎮711高雄門市與高雄西甲郵局ATM。案18218,1月15日前往鳳山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17、18、20日前往小港區佑昇幼兒園;20日三民區三鳳中街伸裕行。案18240,1月17日、19日前往旗津區711新旗聖門市、20日前鎮中油南一路站。案18241,1月19日前往苓雅區苓雅市場童裝魔法森林、前鎮區私立松柏幼稚園、旗津區岡山羊肉、20日前鎮區中華郵政高雄佛公郵局、旗津大港超市、私立松柏幼稚園及旗津區全聯福利中心旗津中洲。案18242,1月17日前往苓雅區玉山銀行、三合市場、18日中華郵政高雄英德街郵局、19日苓雅區玉山銀行、三合市場、好市多中華電。案18243,1月13日、14日、15日前往前鎮夜市燒肉飯,16日前往小港區新朋友藥師藥局、鼓山區鼓神日式涮涮鍋;17、18、19、20日前往小港區711沿海門市;17日前往小港區爭鮮迴轉壽司小港店。案18244,1月15日前往鳳山全聯(鳳山頂峰);案18307於1月15日前往苓雅區大戶屋高雄大遠百店。案18309,1月10日至14日前往高雄科技大學旗津校區;10日至13日前往旗津區711旗海門市;11日前往旗津阿媞拉麵;14日旗津區三郎麵館。案18350於1月18日、19、20日前往前金區建國國小附幼;18日前往左營漢神巨蛋購故廣場;20日前往高雄捷運站信義國小往三多商圈,苓雅區高雄大遠百。案18350於1月18日前往小港區小港區二苓市場。
-
2022-01-1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是愛獨處蝴蝶 社會連結需加強
從事教職31年,即將屆退。原以為退休生涯規畫妥當,未料完成「退休力大調查」後,成績只得61分,是一隻「自在飛舞卻輕盈脆弱」的蝴蝶。蝴蝶是大自然最艷麗的昆蟲,卻也是各種動物的獵物。蝴蝶美麗而易逝,在藝術上,象徵「變化、復活、靈魂和死亡」。面對漫長的退休生活,但願自己是隻蛻變重生,永懷希望的蝴蝶。於是,我參照過往的經驗,並根據「5項核心能力」,一一省思改進之道,驚嘆:「知我者,人工智慧也!」在「5項核心能力」中,成績最佳是「自在獨立」。身為單身「貴族」,我酷愛獨處,可以一個人逛街、看電影、賞屋、購屋;孤獨而不寂寞,獨立而自在。但因此養成「拒人於千里外」的冷漠,以致「社會連結」準備最不足。未來我當開拓交友圈,或擔任公益志工,或學習才藝語言,才能豐富生活,廣結善緣,利人利己。至於「財務」準備,我向來抱持憂患意識,深知政府財政困難,有朝一日,必將改革公教退撫制度,因此,自領到第一份薪水起,即按月「定期定額」買基金,強迫儲蓄,累積財富,退休後,不致淪為「下流老人」。有道是:「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檢核退休力後,得以認識自己,因此,殷切地期許自己「日有長進」,假以時日,將蛻變成美麗又堅強的蝴蝶。●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7 新聞.元氣新聞
聲樂家黃瑞芬不敵心肌梗塞驟逝 享年58歲
聲樂家、資深古典樂節目主持人黃瑞芬(ZOE)15日因心肌梗塞在家中過世,享年58歲。黃瑞芬在廣播網站自述,她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院,主修聲樂與歌劇演出,20世紀末到21世紀住在台北從事古典音樂推廣的工作。黃瑞芬在IC之音主持「ici Zoe—Zoe在這裡」節目,也在台北藝術大學推廣部、台灣師範大學法語中心開設音樂美學的課程,同時在台北歌德學院定期主持柏林愛樂數位音樂聽音樂會。她也在室內雜誌樂覽(國台交)DFUN雜誌與巴黎視野都有專欄寫作,出版書11冊。
-
2022-01-17 養生.聰明飲食
社交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權威期刊曝真相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大前天(2022-1-12)發表Nutritional Analysis of Foods and Beverages Posted in Social Media Accounts of Highly Followed Celebrities(營養分析被高度追隨的名人發佈在社交媒體賬戶的食品和飲料)。這篇論文在一開始說,演員、選手、和歌手這類名人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而他們在社交媒體所發布的posts(帖子)往往會被粉絲認為是值得信賴的。所以,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想看看這些名人在社交媒體所發布的飲食資訊是否符合健康標準。他們共篩選出181位名人,包括66位演員和電視名人; 64位音樂藝術家; 和 51 位運動員。這 181 位名人(男102,女79)的平均年齡是32歲,而粉絲總數為 57 億(平均每人有3150萬粉絲)(註:台灣人口2350萬)。這些名人從2019年5月到2020年3月共發布了3065個跟飲食相關的帖子,涉及2467種食品和2713種飲料。就發布的數量而言,零食和甜食是其他類別的 3 倍(920 [37.3%]),其次是水果(313 [12.7%])、蛋白質(295 [12.0%])、混合菜餚( 271 [11.0%])、蔬菜 (269 [10.9%]) 和穀物 (227 [9.2%])。 在飲料中,酒精類是佔了半數(1375 [50.7%]),其次是咖啡和茶(524 [19.3%])、加糖飲料(374 [13.8%])和水(328 [12.1%] )。研究人員是根據美國農業部 2015-2016 年膳食研究食品和營養數據庫的資料來評定食物和飲料是否健康。這個數據庫包含了超過8600 種食品和飲料的每 100 克份的標準營養價值,而對於每種食品和飲料,研究人員從最匹配的條目中記錄了糖、鈉、飽和脂肪、總脂肪、能量、蛋白質和纖維含量。研究人員也是根據這個數據庫將食品分為 11 個類別(水果、蔬菜、乳製品、蛋白質、穀物、混合菜餚、零食和糖果、脂肪和油、調味品和醬汁、糖、蛋白質和營養粉),以及將飲料分為 8 個類別(酒精飲料、加糖飲料、水、咖啡和茶、乳製品飲料、100% 果汁、減肥飲料、嬰兒配方奶粉和母乳) 。結果顯示,在 181 位名人中有 158 位(87.3%)的整體食物營養評分是不健康(也就是,足以違反英國青少年廣告限制的法律),而只有9 位名人(5.0%)是獲得了健康的食物營養評分(另外14位名人沒有發布跟食物相關的帖子)。至於飲料,181 位名人中有 162 位(89.5%)獲得了不健康的整體飲料營養評分,而只有12 位(6.6%)獲得了健康的營養評分(另外7 位名人沒有發布跟飲料相關的帖子)。 在單一食品和飲料項目水平上,2467 種食品中的 1493 種(60.5%)和 2713 種飲料中的 1488 種(54.8%)獲得不健康的營養評分。至於粉絲對這些食物和飲料帖子所做的互動,研究人員發現,越健康的食物所獲得的like(讚)和comment(評論)就越少。所以,這篇論文的總結是:正如本研究所發現的,不健康食品帖子與追隨者參與度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性,而這是給發布不健康食品帖子提供了潛在動力。 然而,鑑於名人的被廣泛追隨,如果名人承諾發布更健康的食品和飲料資訊,則有可能塑造他們追隨者的看法,即健康飲食是有正當性和有價值的。追隨者也需要認清,社交媒體可能只代表了一個精心策劃、不完整的窗口,而不是讓人們了解名人的實際生活情況,例如飲食。延伸閱讀: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原文: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
-
2022-01-11 名人.相性幸福
性愛是需要講究的 專家教5步驟開出合拍的性愛菜單
你對「吃」也頗為講究嗎?無論是餐桌上還是床上,吃都是一門藝術。身為以講究「吃」而聞名的華人一份子,想必大家對於要吃上一頓飯,在前置準備到餐桌上,甚至到餐後所能衍生出的情景並不陌生。吃飯只是件簡單的小事,卻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性愛,也是如此。這次,就一起來開出兩人都合意的性愛菜單吧。五步驟開出兩人都合意的性愛菜單1.點菜之前:瞭解自己性愛的第一步,就是從探索自己開始,懂得如何與自己做愛。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的需求都要有所瞭解,找出自己在性上的喜好與需要,對於進入到兩個人的關係大有幫助。2.你想吃什麼呢:問對問題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的一方,都有可能因為擔心表現是否適當而無法全然地投入在當下的氛圍中。就像是上菜後,期盼吃的人能夠給予肯定的心情一般。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問對問題,例如:「你喜歡這種方式?還是這種呢?」、「能夠引導我讓我知道愛撫哪裡會讓你比較舒服嗎?」、「今天有學新的小招式,你的感覺怎麼樣?下次還會想再試試嗎?」…….。上述的問句都有助於減輕對對方指控的疑慮,不過要挑對時機詢問喔。3.點單:表達需求性問題難以啟齒,但是吐露有關自己的渴望並不難。談論時切勿淪為抱怨,而是專注在表達自己對於性愛過程中的期望與不要,並以正向的方式做陳述。無論是「我比較喜歡前戲時間長一點、後背式的體位比較刺激、放慢速度的感覺很好、妳的聲音好好聽喔,想要聽妳多呻吟些……」的口頭表示;或是以肢體語言的方式引導對方,例如:當對方用手愛撫時,可以把手直接放上他的手背,引領他怎麼摸比較舒服。多以鼓勵的方式讓對方表達想法,才能獲得較多的回應。4.今天的餐點滿意嗎:傾聽對方當我們不願意聽取意見甚至是批評時,就難以有進步的機會。假使你的伴侶提出關於在性愛之間的觀察和感受,請用心傾聽。而述說想法的一方,盡量以委婉的方式表達以示尊重,避免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5.下次我們要吃什麼呢:達成共識在聽與說的過程中,討論出共識,然後期待在下次的性愛中實現。想像你和伴侶共同經營一間餐廳,想吃什麼都不是問題。套一句《食神》裡的經典台詞:「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但成為食神之前,也是需要到少林寺修習全套的烹飪技術,才能在最後的料理大賽端出連神仙都感動的黯然消魂飯。所以想要找出合拍的性愛菜單,時時檢視自己、練習以及修正的過程就不容小覷了。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8 養生.人生智慧
桃園機場的「文學之牆」出自書法家朱振南之手 面對熟齡,不斷歸零再學習跟冒險!
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的出境南、北區廊道,一整面「文學之牆」結合當代書法與詩歌概念,寫出遠行的祝福。此作由方文山作詞、朱振南揮毫,精湛技法躍然牆上,揮灑出美好生活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藝術薰陶,與遠赴他鄉逐夢成真的慰藉。「在旅行的路上,有些事我們慢慢講,有個熱情的地方,名字叫台灣。」這段話對曾行經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出境處的人來說並不陌生,飛揚的行草出自書法家朱振南,筆墨大氣渾厚、字體蒼勁有力。除了國門重地—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台北車站、台大醫院、台北市政府大廳、花東車站等公共場域,也都能看到國寶級大師的題字。讓藝術走入生活位於北市大安區的靜謐小巷,「南院藝術」低調沉穩的門面,散發濃濃藝文氣息。自2019年開幕以來,舉辦過多場設計展覽、座談會、藝術賞析等活動,朱振南希望透過各種策展,推廣「讓藝術走入生活」理念。靜心觀看大師之作,最新一系列特展呼應新冠疫情,加入留白增添從容恬靜氛圍,提醒觀看者慢下腳步重新整理人生。「師法自然」是朱振南學習與創作的態度,自成一格的筆觸建立在多年經驗的淬鍊上,人生邁入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作畫寫書。回首創作路程,朱振南的作品讓人強烈感受季節更迭變化,這一切源自於出身北海岸的記憶。「荒遠偏僻的石門鄉下,資源少得可憐,漸漸練就一身『看天吃飯』的本領,因此特別會觀察天氣。」朱振南述說艱苦的過去,生活所需多取於天地,來自農村的孩子並沒有被艱困生活打倒,兒時看到漁村有了《勝利之光》雜誌後,對中華文化的書畫產生莫大興趣。初中三年特別喜愛書法課,憑自己單純的一念,考取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組。踏進藝專,認識到學院藝術教育,不斷精進於傳統、現代以及東方、西方的薈萃人文。藉創作回到初心朱振南先習書法、後學繪畫,糅合中西技法獨善現代抽象的水墨手法,在書法字意中展現獨創格局;「抽象水墨畫」尤其精采,書寫出大自然瞬間流動的美感,觀看當下看出節奏律動,心境卻又出奇地寧靜,藉由創作回到初心。這一切成就,源自童年生活環境的養成、每到一處總是先請教師長、前輩的學習態度,以及留學歐美的創新思想,將傳統水墨書法引入西方的賦彩。藝專畢業後,朱振南專注創作,另拜皖南名書法大家謝宗安為師,磨練各家書體。1996年3月,邁入44歲時,母親因病辭世,7月獲得「巴黎藝術村獎」公費留學巴黎,展開浪跡天涯的孤寂之旅,而後赴美取得藝術碩士學位。身處異鄉,思鄉的苦澀全化成創作靈感與動力,作品處處可見對故土風情的想念;所以朱振南說:抽象其實是一種鄉愁!客居海外多年,朱振南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致力推廣中華書畫藝術。2019年,邀請多位藏家與好友贊助,創辦「南院藝術」,做為創意展現及創作交流空間。要用心才能成長2020年初,莫內的外曾孫Chirstian PIGUET來台演講,於南院藝術暢談當年外曾祖父在故居吉維尼花園的創作生活,這場活動激起朱振南心中的漣漪,回想起旅居異鄉求學的苦澀,各種酸甜苦辣的回憶再次湧上心頭。看到各國頂尖藝術大師不停創作的精神,認為藝術就像修行,必須不斷歸零再學習!朱振南用「紅塵浪裡」來形容自己,惟有用心才能成長,立於不敗之地,藝術亦然。即使邁入70歲,面對生活種種挑戰仍孜孜不倦。面對熟齡 不管幾歲都想冒險浸淫書畫數十年,朱振南把藝術家當成志業,希望能為社會留下貢獻,也讓自己的生命留下有意義的紀錄。他表示自己取之社會太多,44歲獲得公費赴法國留學,出國流浪了這麼久,作品總是能看到「故鄉」的元素,以抽象創作的方式尋求共鳴與連結。迎來人生七十,朱振南以「七十少翁」勉勵常保赤子之心,延伸跨領域的創作觸角激盪火花,例如:與王俠軍聯手推出的「山語行雲」茶具、舉辦書畫建築跨界特展,轉化並賦予作品附加價值。朱振南笑說自己生性多情,困苦童年和孤單的異鄉求學生涯也不減浪漫個性,而今作品反映心境歷程,信手拈來就是佳作。朱振南用畫作闡述心靈經歷的不同時期,在「我自畫我」作品中,繪出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自我的樣態,此景也描寫著人生下半場的另一種心境,取捨生命智慧,順著時間填畫成圓。要把自我探索的過程,當成是生命的陪伴與對話,不管處於人生哪一個階段,一定要勇於嘗新冒險,啟發學習契機,讓生活迎來新的改變。「得之於人者太多」 捐作品做公益一路走來,朱振南認為「得之於人者太多」,除了感激,就是以投身公益的方式回饋社會。朱振南謙虛表示自己沒有太多公眾資源,2019年創辦南院藝術時,暗中許下心願:一定要關懷弱勢,用自己的學習價值,產生幫助人的力量。朱振南觀察到現今高齡社會,失智症對家庭的衝擊非常大,很需要社會的協助及關愛,早年失智老人基金會開辦時,為響應熱心助人的志工,捐助了十多件作品義賣。他說,能為弱勢族群發聲,只是盡本分,每個人都會走到老年,有幸與藝術相伴、用藝術記錄生命,已經比其他人幸運許多。「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朱振南積極迎向七十後的新生活,多了不同的創作意境,延伸出一個個不同的內心風景,眼裡真切的光芒,依然閃耀純粹。關於朱振南全台首位以書法水墨畫項目獲得教育部「巴黎藝術獎」,公費赴巴黎研習的水墨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多次個展。2019年創辦南院藝術。他這樣說:•抽象是比寫實更寫實的畫作。•藝術創作與時空是極其親密的互動關係。•抽象是一種鄉愁。•美感與智悟交融方能表現藝術創作的符號。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要醫人,得先了解人性、體會病人的感受!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2021年到了年末、冬至,2022春的腳步已悄悄的近了。歷經兩年全球性的新冠病毒(變種、變異)肆虐,國際交流受阻、經濟崩壞,各國都有失業、通膨、人際關係改變等等壓力,人類固有的規範和秩序面臨考驗,不得不重新調整。新年帶來省思遠超過歡樂。在二十一世紀初剛剛脫離「中年」的我輩,今年已然是逼近70的「老年人」了。雖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然而身體頻發的警訊,身不由己、時不我予的感嘆常在不經意時流露無遺。往好處想,此時不正是回顧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的時刻嗎?在我的家族裡,親近的長輩、同輩、晚輩都有非常多醫界人士,但是,無論多麼的重養生、勤鍛鍊,多麼學識淵博的醫學專家,到了這年紀還是難免要時常進出醫院,當了病人。因此,醫師、病人,病人醫師,經常有角色置換不對盤,甚至於自我認知混淆,或是角色錯亂的情事發生——有的醫師變成一個不乖的病人,有的病人自己當起醫師來,下診斷、開處方。情節輕者可以當他是「不可愛的老人」一笑置之,嚴重的卻有可能釀成人命攸關的悲劇。我年輕時就有很多陪伴長輩就醫的經驗。醫師望、聞、問、切的態度,候診室的病人百態,陪病者與醫師、與病人的互動等等,都像是一本一本可讀性很高的書。我未必能讀懂這麼多人生故事,但至少可當作人生參考,超前佈署,為自己提早做好該做的人生功課。有一位長輩,她的先生是早年很知名的醫學教授,已過世。但她念念不忘先生的豐功偉績,她以為全醫院的人都該認識他而對她另眼相看。她常常勉強她的孩子去追蹤醫師的資歷是否夠格來醫治她,也想盡辦法要拜託到院長級的主治醫師來看她。殊不知經由人情拜託才請來醫師診治,這樣好嗎?真讓人覺得她不但身體沒病,連意志力和虛榮心也一樣強!家人無奈,也無法糾正她。直到她逐漸老了,失智、也失能了,再也無法掌控任何事物,過去所計較的名望、地位和財富都化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子女雖有孝心卻也不免如釋重負,無言的陪伴她,默默走向生命的終點。這種情況應該已經是做人處事的範疇,而非僅「醫」、「病」的關係。上述那位挑剔的老太太也曾經遇到並非「名醫」的年輕醫師,並不因為病人嫌他不夠格而不悅,反而體貼的問:「阿嬤,您會不會悶悶的?覺得呼吸不順嗎?您如果覺得痛或哪裡不舒服就要說喔,您不要忍喔,這樣,(摸摸她的頸部)有沒有覺得好一點?」這一招果然非常受用!醫生看出病人只是「討拍」而已,她需要的只是呵護和關心。這位年輕醫師的情緒管理真是超高段的。最近閱讀陳永興醫師的最新著作《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以及續集,將醫界人士分別在教育與研究領域、奉獻與人道醫療,從政與社會運動,行政、公衛、社會公益、人文藝術等等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者分篇探討,充滿了拯救生命、重建人文的情懷,令人肅然起敬,我雖非醫者也承蒙啟發。如果要我選出「那位教了我人生的醫師」,心目中倒有一位,就是畢生推動醫學人文、在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期間整修「醫學院二號館」,並改名為「醫學人文館」的謝博生教授。謝教授有豐富的人文涵養,一生撰寫腎臟學及醫學教育相關學術論文百篇之外,還有醫學人文及醫學科學相關專書十冊。2018年2月,台灣遭逢十年來最強也最久的寒流,謝博生醫師因腦中風突然過世。一生致力關心醫療、社會和長照,並推動「善終」——避免無效醫療、電擊、插管,減少家庭、社會及醫療成本浪費的謝教授,一如他的主張,尊嚴的走完生命旅程。「我是老師,死後也想繼續當老師。」謝博生教授實踐了他生前的主張,盼用自己的肉身,傳承醫學人文的道理,他成為台大第一位捐出自己大體的醫學院院長。醫療不止於治療器官、治療疾病,「要醫人,得先了解人性。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這方面能做得好才是好醫師。」
-
2022-0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沒有醫師協助,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 感恩改變了我人生的醫師!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時光任苒,歲月如梭」,常是過往常用的形容詞。自己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古稀之年,回首過去,才真正意會到那如梭的歲月,己無影無踪的消失在回憶之中。我的人生順遂中,也有波折。過了中年,在台北大街的巷道,遭遇歹徒持刀搶劫,乃全家移民赴美,待孩子上了大學,水土不服的我們,又返回台灣,孩子的人生因此改變。如今的退休生活,平淡的鄉居中,健康及回憶竟成為生活的重心。回顧過去的人生,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幾位醫師的協助幫忙,我的人生或將終止於十八年前,所罹患的聽神經瘤。沒想到返台不久的我,在毫無症狀下,遇到三位醫師貴人。第一位C醫師是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我的表弟。我初次去看診,其實是陪內人前去檢驗聽力障碍,我只因聽電話左耳及右耳的聲音不同,順便看診而己。沒想到在表弟鍥而不捨之下,竟在我預定赴美探視孩子的前一天,檢查出在腦部的左側聽神經長了約3.5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頗大,再來可能會侵犯到中樞神經。表弟醫師知道我們己訂的赴美行程在即,幫我準備了醫師的診斷報告及MRI的片子,讓我在美,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我們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既定行程,搭上華航的班機飛往洛杉磯,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已經無心如往昔觀賞窗外的美景,只想著我能不能再搭飛機回台?行前,約略告知一位在洛杉磯的晚輩,我們想去暫住她家幾天,再轉機去芝加哥。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我遇見此後扭轉我的人生的醫師!到洛杉磯之後,我的晚輩親友(後以J醫師稱之)是UCLA的神經內科醫師,她看了我由台北帶去的診斷書及MRI影像後,立即告訴內人:她在醫院的team包括她及耳鼻科、神經外科計三位醫師,上週才為一位同樣患者,成功的施行手術。內人一聽有手術成功的先例,顧不得我在美國己經沒有保險了,立即安排我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想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本想等等再返台醫治。然台北當時又是Sars病毒蔓延,如同現在的Covid-19病毒,報載:台北的醫院手術室,都暫時關閉,人心惶惶。當下六神無主的我,最後,我聽從了第三位貴人醫師,由美返台的神經内科醫師兼教授的朋友建議,我留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J醫師安排了我和她的team的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二位醫師初診。 見到二位主刀醫師,他們的親切,也因有J醫師全程陪伴,適時翻譯,讓我及內人對手術充滿信心。二位醫師的門診共花了約2個小時,見識了美國醫院如飯店的美好印象,我的手術的日期就訂在門診的二個月之後,我們即飛往芝加哥女兒處待診。為了舒緩緊張的情緒,內人常陪著我到女兒家居附近的林肯公園、密西根湖邊、芝加哥美術館漫步,在公園內觀賞美麗的鬱金香,也飽覽了芝加哥一年中最艷麗的美景,全家四人更遠赴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觀賞那美不勝收的鬱金香花田並花了四天,開車沿密西根湖繞了一圈。當時想:一生如果因此而逝去,我也應無所遺憾,只是孩子尚未成家立業,內人也將無法承受這一打擊,外表常掩飾不了內心的煎熬。二個月後,手術當天,上午八點,我健步如飛的走進手術室,醒來時,天眩地轉,一直語無倫次,用國語夢囈似的說:謝謝。據說驚動了在旁的美國護理人員,幸賴J醫師及時進入手術房才解危。我的手術是成功的,惜因腫瘤很大,事後主刀的猶太籍醫師告知:因腫瘤與聽神經纏在一起,必需將腫瘤與聽神經一併割除。聽神經無法保留,我原以為一耳失聰無所謂,沒想到這竟然讓我嚐到生不如死的滋味。事先毫不知悉,聽神經的主要功能,除聽覺外,還主司人的平衡。手術後,天眩地轉之外,身體完全在失衡狀態。人除了意識沒有錯亂外,生活包括穿衣、上洗手間都無法自理,也無法站立,遑論走路。當時,我自忖:糟糕,我往後的人生就要如此癱瘓一輩子嗎?手術後,J醫師讓我住在她位醫院不遠的家。出院回家的路上,坐上J醫師開的車,我的暈眩幾乎無法睜開我的眼睛。回到J醫師的家,幸賴當時讀復健系的兒子,用腰帶將我提上3樓的家,此時覺得真是「生不如死」,其實真正的挑戰與磨練才要開始。接著,J醫師不准我成天躺在床上,她說:失去聽神經而失去的平衡功能,必須要靠訓練,每天走路,讓大腦來取代原來聽神經的功能。由於我連站立都有困難,求J醫師幫我買一個輪椅,立即被她以「no way」而被否決了,J醫師說平衡的復原是有時間性的,我復原的黃金時間即是手術後,馬上要開始做復建的工作。她告知她有一位病人因家境好,術後使用輪椅代步,結果10年後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J醫師每天辛苦的醫務工作下班回來後,就看著我的學習進度,當我可以走一步時,她鼓勵我走二步看看。有時在她工作勞累之餘,傍晚還帶我去Santa Monica海邊公園草地,帶著助行器,要我在草地上學走路,看夕陽,觀海景,或開車帶我到Westwood的購物中心學習走路,甚至週末帶我去洛杉磯的花市去學習走路及學走電動扶梯,我是喜歡賞花,但彼時走路已覺得相當吃力,因此已沒有興緻賞花、看海景了。但是今日回想,如不是J醫師,我是不會到UCLA醫學中心開刀治療的,也不可能恢復到今天能如常生活的我,我可以確知,做為一位醫師,J醫師對我這病人的長輩,應也有一份難以釋懷的心理負擔吧!J醫師真是我重生改變人生的恩人。這位J醫師在我移民在南加州期間,因彼此住家離得很近。她是我見到難得的女醫師,念完台灣高二隨家赴美,不及二年即入當地大學讀生物,大學畢業後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後至UCLA醫學中心做神經內科醫師,同時擔任教職,是我曾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晚輩。我在美國七年中,我的第一次越過美國邊界到墨西哥的美麗海岸聽濤、去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好萊塢碗及加州理工學院聽音樂會、到有名的J. Paul Getty博物館、洛城美術館、Huntington花園賞花、名畫,她且告訴喜歡旅遊、攝影及藝術的我,我一定要去歐洲旅遊……都是她引領及啓蒙我的,我雖被J醫師暱稱為林叔叔,卻實在是誑稱為她的長輩,從她那兒我學到很多什麼叫「生活的藝術」。J醫師曾給我一直讓我迄今時時反思的人生諍言:她說看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幾乎沒有人為少做工作而遺憾,反而為沒能和心愛的家人常相聚或沒能完成自己心中想做的事而後悔。我手術那年是57歲,手術之後,家人的鼓舞及上天給予的求生意志力,迄今的十幾年間,我有機會帶著相機,遨遊紐西蘭、歐洲大陸、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地,真沒想到因J醫師的啓發,在病後我竟然擁用此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如今的我,是此生無憾無悔。沒有她及另二位醫師,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在此要默默感恩於改變了我的人生的醫師。
-
2022-01-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專家:50歲後該準備3件事
編按:退休後多出大把時間,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日本職場專家提醒,愈是在工作表現上亮眼的人、愈可能完全沒有個人興趣,導致退休後生活頓失重心。建議在50歲之後,就要開始適度培養工作以外的生活或社交圈,提前為退休做調適準備,更能減少「退休症候群」!你的周遭是否有這樣的人?在退休之後,生活突然變得一片空白,整個人看起來也突然變得衰老,也有人認為「每天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日本職場專家大塚壽認為,50歲到60歲是為了往後脫離職場的重要前置期,愈是在工作上有成就的人、愈需要調適自己。退休沒事做比上班還痛苦!職場成就愈高者愈要注意不少退休後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觸:「退休之後,才明白原來『擁有一個具備歸屬感的地方』其實很重要。」;更有人發覺「沒事可做的生活好痛苦」。工作雖然辛苦,但就某個層面來說,也提供了歸屬感與。而有這種困擾的人,又以男性為絕大多數。原因在於,女性除了工作之外,大多有朋友、興趣或是區域性社團等活動,即使離開職場,也較不會有缺乏歸屬感的問題。也因此,愈是在工作上有著傑出表現的人,愈可能將全副心神都投注在職場上,導致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相反地,工作上表現平平的人,卻可能早早將時間規劃分散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擁有了第二、甚至第三個生活圈。因此,「擁有在工作以外可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就是在50歲後為預備退休該做的第一件事。工作之外 應至少有2~3個社交生活圈而所謂「工作以外的生活圈」,到底包含哪些呢?以下是在工作職場外,可能拓展的主要社交圈類型:1. 地區性社團(里民活動、同大樓的住戶團體或是地方辦理的學習課程)2. 志工團體3. 運動類同好(參加同一個運動教室、運動中心或俱樂部)4. 興趣類同好(舞蹈、音樂、藝術等等)5. 技藝、學習類的同學6. 學生時代的朋友7. 職場上認識的前同事或朋友大塚壽建議,在工作以外,最好能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圈,而在這些不同的社群中,你的「人設」也會因此不同。「例如原本在職場上可能是嚴格上司的人,在新的領域裡,卻可能是一個需要請教他人的新手、或是可以輕鬆說笑話讓周圍氣氛愉快的人,這些都有助於拓展自己生活的廣度與經驗,個性也會變得比較有彈性。在心理學上來說,會比較有益於身心健康。」如果你發現自己目前連一個工作之外的生活圈都沒有的話,不妨就從現在開始留心經營。合則來不合則去 興趣和人際關係都不要勉強在拓展自己生活圈的同時,還有一件要特別留意的事:無論參與或是離開,都抱著輕鬆的心情。只要是人際關係,就一定存在「合得來」或是「合不來」的可能性。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或是參與時經常不愉快、感到壓力的話也不須勉強,慢慢淡出即可。無法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收穫的興趣,大多都不會長久,更無須忍耐不愉快的人際關係。有人喜歡擁有緊密連結和向心力的社團,也有人喜歡偶爾分享交流即可、恬淡如水的社交關係,這無關哪種形式比較好,單純是看自己的個性與喜好。重點是身處當中,是否能感覺愉悅、有收穫。此外,有些人也會將工作時候的習慣帶到社團裡,過於積極地經營(特別是運動類等具有競賽性質者),但其實大部分的人在工作之外都只是想要有一個可以享受的樂趣,如果太過勉強自己和其他人,反而會有反效果。切記保持「輕鬆愉快不勉強」的原則。最後再幫大家整理,為了讓退休後也能保持活力,50歲起該做的3件事:1. 要擁有在工作以外作為歸屬的生活圈或社群2. 培養至少2~3個不同類型的社交或興趣,拓展不同角色3. 以輕鬆的心情參與社交圈,離開時也不需尷尬希望大家都能擁有豐富精采的人生下半場!資料來源/Yahoo! JAPAN原文:為何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50歲後該準備的3件事
-
2021-12-28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編按:老後如何過得快樂?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很早就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他認為,美好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準備大筆退休金,而是擁有不失能的身體,還有一群能夠互相照顧的好朋友。人生下半場的健康與友情存摺,該如何準備?幸福的老後生活,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實現嗎?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身兼牙醫師、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樂活代表。甫過60歲的他,出席各種場合多穿著樸素的襯衫、長褲,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名貴飾物。閒暇時最熱衷的興趣,是閱讀好書、和親友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朋友曾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醫師」。李偉文笑稱,自己除了不愛賺錢,對吃、穿、玩等物質需求也「很隨便」。他觀察,同輩人對熟齡生活隱約有種焦慮,像是:一定要存好幾千萬才能退休、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完成挑戰清單,日子才算是過得精彩⋯⋯等。其實,「想活出值得的人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別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不花大錢的樂活,如何達成?閱讀是最平價的興趣 一本好書、一根蠟燭,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時空走進李偉文的牙醫診所,首先印入視野的是一排又一排書架。童書、財金雜誌、文學小說、醫學保健、自然生態……,診所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所有書都歡迎借回家閱讀。熱愛閱讀的種子,自童年時即已種下。李偉文回憶,從小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務,年長多歲的哥哥、姐姐也另有玩伴。一個人在家中的閣樓上看書,是他最美好的童年印象之一。儘管平日行程繁忙,他仍維持每月40幾本書的閱讀量。演講途中、通勤路上,都可以是閱讀的時機。他尤其偏好紙本書。翻著紙頁,紛擾的世界會安靜下來,彷彿在閱讀者身邊畫下不受他人打擾的結界。更棒的是,這份幸福非常平價。花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就能深度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人要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透過閱讀累積智慧,並分享給他人。」李偉文說若想讓這份幸福感更進階,不妨從改變環境開始。李偉文提到,國際公認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一般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自己創造美好的氛圍。例如寒冷的夜裡,點根蠟燭、播放喜歡的音樂,再泡杯熱咖啡或茶,靜靜讀一本好書,就是再理想不過的夜晚。「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李偉文在專欄中,如此寫下他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友誼讓老後生活變豐富!參加社團、當志工,不花錢交到最棒的朋友不過,就算不追求高價的物質享受,不少人仍擔心老後身體欠佳、子女也無力照顧,怎麼辦?李偉文認為,朋友是老後重要的安全網。就算健康有恙,大家也能互相照顧、協助彼此。對李偉文而言,創立荒野保護協會,是他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當志工無法賺錢,但夥伴之間的革命情感,造就了多年來深厚的友誼。他笑說,參與公益團體還有「過濾」效果:「當志工要出錢出力,會來的都是熱情、正直、良善的人。不花一毛錢,就能交到最棒的朋友!」他強調,大家共同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努力,是建立深刻友情的捷徑。「朋友在一起,如果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很快就會變成酒肉朋友。」目標可以依大家的志趣而定,例如關懷自然生態、幫助社會弱勢、推廣文化藝術……等。有付出、有學習,朋友的連結更緊密。共享的社群文化,也是維繫友情的關鍵。婚前,李偉文和太太就在家中舉辦讀書會。每個月找一日,請朋友們到家中聚會,一夥人從晚上聊到半夜。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後,夫妻倆更幾乎每個週末都開放家中場地,歡迎大家來辦活動。不僅他們兩人,荒野的幹部也都樂於對朋友敞開家門。「我覺得要當一個人真正的朋友,就要認識他的家人。」李偉文回憶,他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理事長的13年間,出外演講、辦活動,從來沒有住過任何旅館。不管到哪個縣市,都有夥伴接待。「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自己建構一個有眾多僕役的城堡。但開放城堡,讓它成為一個大家都舒服的地方,生活更快樂。」參加社團,還能為朋友圈注入新的活水。李偉文引用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觀點,朋友也分為「老幹新枝」。理想上,一年當中最常互動的10位朋友中,要有2、3位是認識時間超過年齡一半的老朋友,2、3位是最近幾年內認識的朋友。老朋友讓人自在,新朋友為人生帶來刺激。「荒野不斷有新人讓我認識,我就不用耗力氣去應酬了!」8年前,他和10多位朋友在台南買下一塊土地,預計在此建立適合老後共居的聚落。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動工,但已朝著夢想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有信心地說,「好的人際支援,會讓你的老後開銷大幅降低!」不失能才能減少老後開銷 再懶也要運動,投資健康不吃虧此外,想擁有不花錢的快樂老後,不能少了對健康的投資。雖然熱愛自然活動,但李偉文坦言,他過往嫌麻煩,一直沒有積極運動的習慣。他曾認為自己不菸不酒、體重標準,又天天日行萬步,應該還算健康。沒想到5、6年前,太太要他做健康檢查,竟發現自己已在三高邊緣。一陣子後再測量,血壓、血糖不退反進,雙雙超標。他自我反省,雖然太太是營養師,在家吃飯大多營養均衡。但朋友當中老饕多,出門聚會難免飲食過量。再加上他又愛吃麻辣花生、甜食等零嘴,以中式喜餅為例,他一人就可以嗑掉半塊。無形之中,吃下了很多糖和油脂。他開始控制飲食,也嘗試規律運動。有位朋友告訴他,每天晚上看新聞、念經的時候,可試試在原地跑步。跑步不必幅度太大、也不受場地限制,隨時隨地想到就跑,3個月後就能擺脫中年男性常有的大肚楠。受到好友成功瘦身的刺激,他在診所擺了一台小型踏步機。看診閒暇踩上幾步,可鍛鍊小腿肌力,想同時看書、看電影也可以。在家沒事,他也會原地跑步,同時伸展雙臂、擴胸,達到2種運動的效果。每次運動幾分鐘,多次累積的時間就很可觀。不刻意的習慣,成功讓不愛運動的他進入「運動人生」!另外,身為牙醫師的他,也特別在意口腔健康和老年生活品質的關聯。近年的研究顯示,年長者保留的牙齒數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有關。日本神經內科醫師長谷川嘉哉發現,牙齒咀嚼、咬合的動作,可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清除腦部代謝廢物,進而降低失智的風險。李偉文建議,已經缺牙的人,最好盡快處理。他自己就因從小愛吃糖、牙齒不好,已做了植牙。牙齒還算健康的人,則要注意口腔衛生,盡可能保留自然牙。平時可以嚼無糖口香糖,讓口腔做咀嚼運動。口腔部分神經和大腦神經相連,這個動作不只可提高大腦的血流量,也給神經多一點刺激。「我覺得人到熟年,不用太擔心錢的事。太刻意要賺更多錢,反而會搞得雞飛狗跳。以現有資源,做最好的運用就好。」李偉文說。一副健康的身體、一群好朋友,就是快樂老年最好的投資!原文: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一場颱風讓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東部服務!江明哲的「醫師的咖啡室」,醫學、藝術與信仰的關懷
若在今年九月間,走進隱身在艾蘭哥爾咖啡座位區後方的展間,也許可以略窺江明哲醫師「醫師的咖啡室」其理念的一二。這場「國際醫療巡迴展」,展出的內容自然是以國際醫療主題為大宗,包括由多幀江醫師或其所屬的國際外科學會的候任理事長關皚麗教授赴外參與援外醫療、國際會議的照片所組成的幾面照片牆,其間並有江醫師的數幅畫作、關於南非心臟移植手術的介紹海報、一櫃關於史懷哲的書籍……等,點綴於其中。如果還是不太能掌握「醫師的咖啡室」的概念,那麼,可以將目光聚焦在由江醫師所繪的一幅畫作上——在由深淺不一的藍色背景上,豎著黑色的十字架,十字交會之處,貼上僅截取眼部周圍部分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眉頭深鎖的肖像,而畫面下方則將一張寫著「信實公義」的紅紙沿縱向從中手撕成兩半,重新拼成一個「7」的形狀。這幅畫之所以顯得特別突出,不僅僅是因為吸睛的畫面、當代的手法,更因為它顯示出江明哲醫師大半生關懷的三個面向——「醫學、藝術與信仰」。颱風肆虐,將愛吹到台東艾蘭哥爾咖啡所在的台東美術館,是許多人來台東的必訪之地,坐落於美術館建築群當中的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也是許多喜愛品嘗咖啡的人的好去處。現於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先生同樣是此處的常客,卻也不僅只是一位熟客。在江醫師落足台東的五年之間,已經和艾蘭哥爾的老闆張弘典有過多次合作,假咖啡館的場地舉辦過多場展覽、講座。只因為江醫師有一個描繪了多年的夢想——「醫師的咖啡室」。「我曾經見過台東美術館眾樹成蔭,那是它最美麗的時候。很可惜的是,那樣的美景,因為尼伯特颱風的緣故,現在只存在眾人的記憶之中了。」經過了五年的時光,江醫師認為,台東多處景觀,包括美術館在內,仍未能完全回復樹斷枝折之前的繁貌。但也正是因為尼伯特的肆虐,讓江醫師見證了台東在各項資源的有待加強,使得這位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到東部服務,但卻不是待在他花蓮的家鄉。1955年出生於花蓮縣鳳林鎮的江明哲醫師,在臨近60歲生日之前,便不止一次思考過,是否要提早退休,回到家鄉陪伴母親。一場颱風使他毅然回到山的這一頭,只是稍稍往南偏了一些,選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團隊致力於以他(腦)神經外科的專長服務鄉親。但若把江醫師的姓名鍵入網路搜尋引擎,便會發現不僅只有醫療相關的資訊,尚有這五年來,江醫師在花東二縣,與各單位共同策辦的多場展覽。當中有個一再被提及的名詞,正是江醫師念茲在茲的「醫師的咖啡室」。這個醫師的咖啡室,毫無疑問,裝載了醫學、藝術與信仰等三個面向的關懷。而要知道這三個關懷的原點,就得回到江醫師出身的故鄉,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在台落地生根,成為主的信徒行政區域雖屬於鳳林,長橋里卻是萬榮車站的所在地,位於兩個鄉鎮的交界之處。兩個鄉鎮皆位於花蓮縣中區,鳳林坐落於花東縱谷,為一客家鄉鎮,萬榮則位在中央山脈東側,以原住民族為主要。而在鄉鎮交界的長橋,自然便成為多元族群薈萃之處。「但我既不是客家人,也非原住民。」江醫師說,這就得從他父親的個人移住史談起。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的族群,多指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大陸各省移民。但在被劃歸在「外省人」這個標籤下的,尚有於1945-1949年間便來到台灣工作、遊歷的一群人。「我父親江百仁來自廈門,十八歲的時候就來到台灣。當時有一位同樣來自閩南的同鄉謝膺毅在花蓮創辦了《更生日報》,我的父親便是在報社負責編輯校對的工作。」就如同許多在那四、五年間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的命運,江明哲醫師說,兩岸一分治,他的父親便選擇在花蓮落地生根。兒時的江百仁先生常來往於廈門和鼓浪嶼之間,因此有許多親近基督宗教的機會。「當時鼓浪嶼上面設立了很多國家的領事館,也有許多傳教士在鼓浪嶼活動。」江醫師說:「我想我父親是在那樣的環境受到薰陶,成為了主內的信徒。」來到台灣以後,江百仁先生即便工作忙碌,加上人生地不熟,仍舊維持著他的信仰,去到花蓮市區的信義長老教會。而自江明哲醫師有記憶起,江百仁先生已轉換跑道從事公職,於萬榮鄉民代表會擔任秘書。「我小學先是在長橋,後來因為我父親工作的緣故,再轉到林田山的森榮國小就讀。無論是長橋還是林田山,都是多元族群的環境。尤其當時林田山有許多林班工的小孩就讀,那更是來自四面八方。」江醫師說,生長在多元族群的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卻也學習到和解的功課。「這讓我能夠跳脫單一民族的思考框架,將族群之間的和諧擺在很前面的優先順序。」除了民族間的文化刺激,江醫師賴以拓展自身視野的,還有另外兩條重要的管道。「一個是我們鳳林長老教會辦的主日學課程,另外一個,則是我父親長期訂閱的刊物,《今日世界》。」江醫師說,當時上主日學的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就是擔任講師的神學院學生帶來放映的幻燈片。「那對我們來說跟看電影沒兩樣。而我們就是從這些幻燈片裡面,去認識傳奇教士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的非洲探險故事,和史懷哲如何在非洲的加彭從事醫療宣教,這些宣教士了不起的傳道事蹟。」其後江百仁長老考慮到萬榮一帶畢竟和鳳林有段距離,便提供自宅做為在地學童學習主日學的場地。當時適逢林田山官營伐木事業的高峰,不僅國小一班多達四、五十人,能夠聽到各種新鮮故事的主日學課程,自然也是把江長老的住宅擠得水洩不通。《今日世界》,則是1952-1980年間,由美國新聞處出資、在香港編輯,面向亞洲(主要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僑為對象)的一份刊物。在美蘇冷戰、國共對峙雙戰結構底下的台灣,因其背景而未受內容審查干預的《今日世界》,可說是台灣人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到外縣市求學以前,我的知識涵養全來自我父親的藏書和他訂閱的報刊,其中《今日世界》尤其重要。」回顧起自身為何會對藝術產生興趣?「第一個是我小時候常看到,周末從鳳林榮民醫院(今榮總鳳林分院前身)出來放風的精神病患在萬榮車站附近寫生,當中有一位患者畫得特別好。閒聊之下,我才發現他是杭州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畢業的。說到杭州藝專,那可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最高的美術學府。」江醫師啜飲一口咖啡,繼續說道:「但如果說到最欣賞的藝術家,席德進是我的首選。而我對席德進的認識,就是透過閱讀《今日世界》而來的。」說到這裡才赫然發覺,在艾蘭哥爾咖啡的展間裡,除了以十字架、史懷哲為題的那幅風格強烈的畫以外,其餘畫山、畫海的作品,在筆觸和用色上確有幾分席德進的味道。熱愛手作,走入神經外科離開了多元薈萃的童年之地,從中學開始,江醫師便投入了競爭激烈的升學體制當中。「我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以前的最後一屆,因此我跟我的同學要讀初中,還得用考的。」江明哲醫師分享,當年為了升學,舉家搬至花蓮市,考入花蓮中學就讀。「我們從初中部直升高中的那一班都非常優秀,除了我以外,劉偉民醫師、孔繁鐘醫師也都是我的同班同學。劉醫師、孔醫師後來都選擇精神科做為他們的專業,只有我選擇了神經外科,在北部、西部服務了好幾年,才終於在退休之後回到東部。」為何會選擇神經外科?其實從江醫師熱愛手作,甚至在到了台東之後申請多項手作藝品的專利,就能略窺「外科」這個選項的必然性。「至於為什麼我選擇當時其實很難取得資格的神經外科醫師專業,就得從我在彰基實習、擔任住院醫師的經歷講起。」兩代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蘭大弼父子,可說是地方上的傳奇人物。江醫師說,他到彰基實習時是1981年,和1980年退休返回英國定居的蘭大弼院長失之交臂:「但是彰基在兩代蘭院長的領導之下,整個醫院團隊呈現帶有蘇格蘭風味的紳士格調,這使我深深嚮往。每個人不僅學術成就高,待人接物的態度又很好。我認為,由蘭院長領導的醫師們,每一位都足以成為醫學生學習的典範。」在彰基風氣的薰陶下,江醫師很自然地跟隨蘭大弼院長的腳步,投入神經醫療的領域。「只是蘭院長他的專長是神經內科,我自己在醫學院的時候早已選擇了外科,所以做神經外科,差別就在這裡而已。」江醫師笑著說。(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11 養生.人生智慧
敢於放手 練習「成為自己」
你可曾想過為了符合他人所說的「應該」,失去了多少寶貴的自己?當你積極把握每個挑戰,又錯過多少了解自我的機會?其實,豐盛的生命向來不需要追求更多,而是懂得整理並捨棄多餘。我是川原卓巳,現在與我的妻子、日本整理教主近藤麻理惠一起住在美國洛杉磯。同時也是將麻理惠品牌化並推向全世界、Netflix實境節目「KonMari~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執行製作人和她的經紀人。我從學生時期就認識麻理惠,一路陪伴她從「熱愛收納的女孩」成為從日本紅到歐美的國際級整理大師,甚至於2015年獲選為「時代百大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我和麻理惠嶄新人生的轉捩點,我認為是從我們下定決心捨棄做自己的念頭,練習「成為自己」。「做自己」和「成為自己」有什麼不同?這兩者乍聽起來是一樣的,其中卻藏著極大的差異。比起前者,後者更強調「放下過度的自我期許,用自己最舒適的狀態,邁向嶄新的人生」。追求完美同時 耗盡所有心力「成為自己」是我們轉變的起點,也是我一再強調的核心宗旨。而觸發我們轉變的事件,至今我都無法忘懷。那是我們到美國的第二年,已經很習慣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醒來的忙碌生活,那天早上麻理惠受邀在德州的西南偏南多媒體藝術節中演講。這是麻理惠第一次要在這麼大型的舞台上演講,她本性其實很害羞,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才慢慢敢在眾人面前發言,加上對自己的英文還不太有自信,我很明白這場演講對她而言壓力有多大,但她非常努力地練習也完美地完成任務。活動結束後我們馬上趕回紐約,因為隔天還有一場在曼哈頓的演講,出版社的夥伴很貼心,幫我們訂了一間位於曼哈頓的豪華大飯店,但我們到飯店報到時已經是深夜了,簡單梳洗後就準備就寢。那天半夜我醒來發現麻理惠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發呆,我可以感受到一種很壓抑的情緒,彷彿她就要往下跳了。我立刻跳下床走了過去,將她抱入懷裡說:「我們去睡覺吧,明天還要早起。」並牽著她到床邊看著她睡著。結果換我失眠了,因為我看見了麻理惠的疲憊,她幾乎耗盡了所有力氣。迎合別人期待 身心撐到極限2015年到2016年是我們最瘋狂的一年,事業正在衝刺,我們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雖然獲得許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其實麻理惠的身心已經撐到了極限,她後來也跟我分享了那段時間的心情,的確是讓她很辛苦的一段時期,因為她花了很多時間,扮演「別人期待的自己」。我那天一夜未眠,等麻理惠起床就告訴她:「讓我們停止演講吧,採訪也要減少一半。」她聽到後,微笑的說:「謝謝你,我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那瞬間,我感受到她身邊那焦慮的氛圍消失了,她正在找回自己的力量。憑著感覺選擇 不需大量工作後來我們改變審核工作邀約的方式,99%根據麻理惠的「感覺」評估,只讓麻理惠做她有把握也願意嘗試的事,為此我們一周最高紀錄曾拒絕400個案子。結果,憑著感覺反而能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加上大幅刪減工作量,讓麻理惠身心上不再感受到壓迫、焦慮,讓她能用最真誠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產出的作品反而效果更好,也更有力量。令我們都意外的是,工作減少後,她創造出來的價值更是過去數倍、數十倍,甚至讓她成為2015年《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我們才發現,「真正讓你發光的既不需要用更多工作磨練能力,也不用要求自己提高抗壓性,只要敢於放手。」(本文摘自《我要的新人生》,天下雜誌出版)
-
2021-12-07 新聞.元氣新聞
全國前廿「科學家」臨床醫師榜行榜出爐 台大無愧龍頭
近日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Scopus」論文影響力數據,發布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台灣共1479位科學家上榜,大多數屬於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專家,但臨床醫學也有不錯的表現,共241位。元氣網取得資料後,扣除從事基礎研究者,列出一般人可能較關切的,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發現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高齡醫學也占有一席之地。國內前廿位排名的臨床醫師,主要依照史丹佛大學公布檔案中「rank(all citations, based on composite score)」,發布論文時間為1960年到2020年間,把所有生醫與臨床醫學領域專家排名,去除從事做基礎研究、未有臨床看診的專家,主要針對臨床醫師的排名。排名第一的是台大醫師薛博仁,主要領域是感染症醫學,全球排名第5620,最近退休後到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近一兩年參與指揮中心防疫研究;排名第二是高齡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前主任、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全球排名第8336;第三名是台大新陳代謝科專家曾慶孝,全球名第8878。前廿名以台大醫師上榜最多,還有台大癌醫中心,其次是台北榮總、長庚、花蓮慈濟、高醫大與中醫大、高雄榮總皆有醫師榜上有名。排名第五為國內肝炎權威、台大教授高嘉宏表示,台大入榜醫師較多,關鍵在該院研究根基深厚、院方大力支持,加上門診及住院患者眾多,有助於研究計畫收案;多年來,在感染重症、肺癌、肝病、腫瘤、精神等疾病研究領域深耕,細水長流,才能有如此傑出的表現,在論文發表上,質量並重,被眾多國際學者認可、引用。排名評分方式依照論文數、作者序與引用狀況等綜合評分。以研究領域來看,台灣的腸胃科肝病研究跟精神科較強,其他除了高齡醫學,還有腫瘤科,如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台大授鄭安理;骨科則有長庚體系教授王清貞、花蓮慈濟則是泌尿科教授專家郭漢崇。排名高居台灣第二的陳亮恭表示,很高興過去的努力被看見,但排名高低與評分方式有很大關係,不會特別在意,排名只是研究生涯的一個過程,比較在意台灣的高齡研究能持續開展,吸引更多人來從事這相對冷門但極為重要的研究。根據史丹佛大學發布,台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2%研究人員,在全球排名20個主學科中,我入榜學科共17個,來自工程與資通訊、臨床醫學、致能與策略技術共1042位,占入榜人數七成;社會科學、經濟與商管領域上榜學者共44位。在全球排名中,台灣名列44。最有影響力的前2%科學家中最多來自美國,其次是英國,接下來是德國,日本排名第五,韓國排名第十七台灣排名第十九。但若以國家人口數來看,韓國人口數約為台灣兩倍,日本人口則約台灣五倍,校正人口數後,台灣表現優於韓國,與日本相當。這項排名,由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第一版於2019年8月發布於國際期刊,隔年2020年10月發布第二版,本次發布2021年版本,資料來源與擷取時間為Scopus資料庫2021年8月,統計數據時間範圍為1960至2020年。榜單數據以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者第一作者,以及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等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分析團隊從近8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涵蓋應用科學、健康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五大面向,排名分為20個主學科和176個子領域,不同於過去較常見的全球18萬名高被引用學者榜。
-
2021-12-07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 活躍老化活動創意爆棚
依內政部統計,臺北市為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截至今(110)年10月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19.84%,且北市十二行政區中已有7區邁入20%超高齡門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達活躍老化、健康老化目標,今年以「青銀樂活 健康好漾」為主題舉辦活躍老化系列活動,「樂齡巨星秀」由65歲以上長者組隊拍攝短片參加線上競賽、年輕世代與長輩互動的「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也運用創新設計鼓勵長者落實健康生活!今(6)日在北市府1樓中庭與北市府官方Youtube頻道採虛實併行方式舉辦頒獎典禮頒獎表揚得獎隊伍及作品,同時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呼籲市民關注活躍老化、青銀共融議題,力行健康生活。跨世代2.7萬歲合作短片創意爆棚北市活躍老化競賽自去年起轉型為線上舉辦,因反應良好,今年「樂齡巨星秀」持續線上競賽,活動由27支隊伍396位長輩和年輕朋友組隊上傳創意與活力的短片,隊伍由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健康促進團體及長照機構組成,參與民眾合計2萬7,857歲,其中還有12位90歲以上長輩展現活力,隊伍加入流行元素跨世代合作,也將防疫融入在表演中,創意十足。松山區「BTS防疫老年團」將「視訊會議畫面」融入表演,巧妙結合時事橋段,演出十分亮眼;信義區「永安社區發展協會-銀髮樂活隊」表演整齊劃一,能感受隊伍滿滿用心與新意。頒獎典禮也邀請95歲陳珠女士暢談長壽秘訣,她表示,參加活躍老化競賽就是最好的保健,雖然今年社區據點因疫情暫停許多活動,減少了互動的機會,但為了維持身心健康,更積極參加線上課程,並以電話或LINE與親友聯繫感情增加互動,充分展現活到老、動到老的精神。青銀樂活共創世代共融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指出,為倡議代間互動共創高齡友善氛圍,今年舉辦了「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活動分為2組,國小組繪畫創作與國高中組照片徵選,學生和家中長輩共同創作,活動徵得56件創作,由社會教育、藝術人文領域、攝影專家評比,共有12件作品脫穎而出,作品呼應高齡友善社區精神,內容貼近生活且發人省思。國小組金獎以「祖孫對弈趣」為主題,透過豐富的色彩及構圖呈現溫馨的祖孫互動;國高中組金獎「青銀同拍 要你好看!」由學生邀請阿公阿嬤一起入鏡自拍,日常簡單小動作牽起了全家人情感,作品呈現燦爛的幸福笑容。獲獎作品也將於110年12月11(星期六)至12月12日(星期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151展間展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朋友前往觀展。創新設計落實長輩健康生活北市衛生局近年也結合「設計思考」創新手法,邀請長輩參與設計健康生活,長輩回饋飲食及身體活動習慣平時皆受到家人影響,因此今年以家庭為概念推出「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設計「好食愛動日誌」,由長輩規律地每日紀錄運動、飲食日誌,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近3個月來獲得約5萬人次熱烈回響,也將分析找出影響長輩健康生活習慣之因素及可介入的關鍵行為。北市衛生局表示,為鼓勵市民落實健康生活挑戰自我,將「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活動加碼延長至明(111)年2月25日(星期五),歡迎市民揪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拿好禮,更多活動訊息詳見臉書粉絲專頁。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強調,北市在110年底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將積極推動各項高齡健康服務,打造健康長壽臺北城。並呼籲「健康」是長輩幸福樂活的本錢,鼓勵年輕世代與長輩間分享生活點滴,陪伴長輩落實健康生活,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健康,共創世代共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0年活躍老化系列活動資訊:🏆 北市府youtube頻道同步直播頒獎典禮:https://youtube.com/user/TaipeiCityNo1 🎬 「樂齡巨星秀」社區隊伍創意短片集錦: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dancing/ 📷 「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線上作品展: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photo/ ⭐ Health Family月來越健康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famil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