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藝術
共找到
596
筆 文章
-
-
2023-05-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孫子心,故鄉情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偶而沒有特定主題,發表各自獨立的三篇文章。蔡甫昌教授的文章是針對「墮胎」的醫學倫理爭議所做的深入探討,以回應當初未能及時參加我們4/24、26、28的討論。游正民醫師感人肺腑的追憶畢生奉獻鄉里的祖父醫師,相信這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了解為什麼醫師常是克紹箕裘的志業。一位從事國軍人才招募工作的作者追憶一位奉獻軍旅生涯的長官,在即將退伍之後,突然因為心肌梗塞而過世。這篇充滿感性的文章可以幫我們了解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敬業樂群、照顧人群的善人,才有今天的詳和社會。一支阿公真傳的象牙聽診器 一本外祖父所著的「鷄肋集」 一堆珍藏令人回憶的舊照片歲月無情,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都是小時候寫「作文」常用的詞彙,來描述時間的飛逝如白駒過隙,的確一轉眼我們自己都已是銀髮族輩,從職場退休也將屆十年了。我愈來愈感覺到老年,其實是人生最美的時候,成熟、滄桑、見識、超脫與自由。可以更客觀地審視一切,特別是自己,已經有權利談論人生,談論青年人,中年人和自己這一代了,可以插上回憶和遐想的翅膀,讓思想自由地發翔了。回朔約半世紀前,當我決定離鄉背井,出發去美洲新大陸,再度接受新的挑戰,接受進一步先進醫學的研究和住院醫師訓練,行前拜會從小最關愛最疼惜我的外祖父陳茂堤醫師(日本東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博士),他老人家提攜叮嚀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家鄉故里人人稱道的名人良醫,舉凡大台中地區妊娠婦女都曾受到他的恩澤。祖父親切地吩咐:「阿民啊!到我的診療室來,隨便拿一兩樣你所喜歡的醫療儀器作紀念,好好的珍惜它,阿公年歲已大,只是默默地祝福你,願你一日千里,學得一技之長,造福鄉里,永遠記得愛病患如己。」我所選擇的臨別禮物——「一支不顯眼的橡膠製象牙聽診器」以及阿公循循善導的叮嚀,成為我一生醫療生涯最好的座右銘和即時提醒我、伴隨我醫務的至寶。2022年初秋,隨著COVID-19的疫情稍微緩解,回到了久違的故鄉台中,有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造訪位於東海大學旁的外祖父母安息之地,除了掃墓追思外,讓我的腦海中浮現了許多童年的回憶,就像一陣陣的漣漪激盪在湖裡,宛如聽到了歌聲「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回憶兒時,家居嬉戱,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閑情托。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童年的情景一幕幕的再現,太美好啦!由於經年累月的失修,經過全部子孫商榷,大家同意遷移外祖父母陳茂堤夫婦的墓園到另一嶄新的復活園,逢年過節,園區皆有慎終追遠的追思活動,為此我們向慈愛的天父獻上了衷心的感謝。我們兄弟都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長大的,父親游高岩醫師是彰化人,從少年就失怙,自立更生,從商業學校奮鬥苦學考上日據時代的台北醫專,成為鄉梓週知的婦產科醫師,母親則出身於一個嚴謹重禮教的家庭。由於我們所尊敬的外祖父陳茂堤與當年醫學界出名的杜聰明博士都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前後期的同學,受到互相的影響和鼓勵,畢業後,都赴汲日本留學,東京都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部大學院研修藥理學博士,同時完成了產婦人科的專科訓練。我們從小就常常到外祖父母家渡夜玩耍,可以說外祖父的生活禮教和文學藝術詩詞的薰陶,影響之巨,不可言喻。數十年來,兄弟們都各奔前程,離鄉背井,出外求學,如履薄冰,再接再厲,終究熬了出來,前後隔了一甲子,終於有機會能夠回到故鄉,重見江東父老。最近回台,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無意中在書房的角落,發覺外祖父陳茂堤的著作《息廬鷄肋集手鈔》,一瞬間,喜出望外,尖叫一聲!這不就是我們子孫夢寐以求的外祖父回憶錄嗎?事隔多年,還保留得完整無瑕,感謝上天!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瀏覽一遍。這本回憶錄總共124頁,外祖父謙稱的《鷄肋集》,由杜聰明博士於民國六十二年仲夏寫了序文,台中市樹仔腳市紳林湯盤先生發刋題辭,再由台中市名醫蔡惠郎先生梅園山人撰寫主序,加上所有陳家子女:陳荊和、陳郁芬、陳畹蘭、陳佩芬、陳左芬、陳瀛生相議,於民國六十二年為家嚴八秩壽慶,將這本《鷄肋集》附印,以分贈親戚友朋,感謝平素來的關愛與照顧。八十年確實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何況其間歷經三朝變局,滄海桑田,滔滔塵世,變化萬千,外祖父將其多彩多姿的人生閱歷、思想變化,用其生動精華文筆,敘述其事蹟,昭彰於世,其志節辛勞至堪敬佩,若公諸於世定使洛陽紙貴。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1 養生.運動健身
《想見你》男神許光漢魅力無法擋!男粉都原地求婚啦!
《想見你》男神許光漢在韓國爆紅,不僅出演許多影視作品,不僅受邀擔任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頒獎人與李帝勳同框之外,事後還曬出與IU的同框照,羨煞眾人。近日在社群網站上,許光漢與韓國人氣女團LE SSEAFIM驚喜夢幻聯動,嗨跳《UNFORGIVEN》challenge。近期因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即將在韓國上映,他與主創團隊赴韓進行宣傳活動,近日在CGV電影院舉辦影迷見面活動,更有粉絲不手軟砸錢買下光漢代言的fendi。而舞蹈魂大爆發的他,在舞台上還跳了BLACKPINK Jisoo的《Flower》開花舞,但動作似乎不是很熟悉,被粉絲虧說是在「轉方向盤」。更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唱了韓國當地之名的梗,就是歌手太陽某次在演唱會中用美妙的聲音唱出:「唷羅奔~(各位~)」,令韓國網友驚訝稱讚「許光漢對於韓國的梗了解到可以得獎的程度了」。想知道更多娛樂消息嗎?請鎖定女子漾~「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延伸閱讀】《人選之人─造浪者》戲外彩蛋!謝盈萱、黃健瑋直播重現經典台詞【延伸閱讀】女生不化妝皮膚也發光的6大秘訣 全都做到底妝產品可以丟掉啦!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你真的能退休嗎?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不要做
根據美國網站Resume Builder在2022年調查800位退休人員,發現有將近20%的退休族群會因為通貨膨脹,導致退休金購買力下降,而重新進入職場工作;而有69%的退休人員則認為,如果持續通貨膨脹,可能會考慮回到職場。在美國CNBC頻道則引述了人力公司Paychex的調查,發現到有六分之一的人希望能「重回職場」,首要原因是個人原因,佔了57%,第二、五個原因是需要更多錢(53%)和通貨膨脹(45%),排名第三與第四是因為感到無聊(52%)與孤獨(45%)。可以發現到:金錢在退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那麼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錢?退休要多少錢?你需要知道什麼是所得替代率!根據考試院的資料指出:所得替代率是「退休後每月所得除以退休前每月所得之比例。」簡單來說,所得替代率是衡量個人退休金是否能支應退休後生活的一種指標,是退休人員能否維持一定生活水準的關鍵,如果所得替代率越高,代表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會越好。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所得替代率大概落在6~7成,但是美國投資顧問公司Betterment的研究員Ben Bakkum則認為:「如果能力許可的話,最好可以讓所得替代率達到70%~80%。」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教授王儷玲先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指出,依據行政院2018年家庭收支報告,65歲以上退休族群,每戶(平均兩人)每年支出為56萬元,每月基本消費支出約4萬元。也就是說,以日常消費來說,一個人退休後平均每月的日常支出約為2萬元,這還不含醫藥費的支出。而在退休金的組成上,大部分的退休金來源有以下來源:1、社會保險:包括公保年金、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2、退休帳戶:在台灣就是勞工退休金,其中包括雇主提撥的6%,還有自行提撥的退休金。3、投資收入:包括房地產收入、股票股利收入、基金投資受益等。4、商業保險年金:購買商業保險年金所給付的退休金。5、其他:工傷、軍人撫卹等。因此,若勞工希望有適足的退休生活,建議最好能夠每月準備3萬至4萬元退休金,扣掉勞保與勞退給付,每人每月退休金缺口約1萬至2萬元。但除了缺口外,可能還有隱形的漏水口。編輯精選:‧2022退休力/為了獨立變老做準備 專家建議40歲就該開始‧一個人的準備/楊淑惠:財務3區塊,打造退休保護傘!造成退休資金緊張的8項NG行為退休時,因為沒有工作收入,只能單純靠社會保險,或者是過去的存款、投資來過生活,FinanceBuzz作者Jenny Cohen指出,如果有下列這些狀況,可能會導致退休金出現短缺的狀況。1、太早申請社會保險年金:如果太早申請這些年金,累積的年資不夠,每個月能領的年金也會比較少。2、撫養成年子女:當孩子成年之後,應該要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如果還在跟自己要錢,這當然會造成退休金緊張。3、花錢買禮物送人:有些人會花錢買禮物給自己的小孩或孫子,但Jenny Cohen建議,還是需要建立每個月的預算額度,而不是沒有限制。4、避免風險過高的投資:退休以後最好進行穩健的投資,避免本金損失才是重點。5、檢視保險需求:年輕時因為需要養活家庭,所以需要將「無法工作」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退休之後,反而是醫療費用會增加,所以應該將保險重心放到醫療照護保險上。6、住在房價過高的地區:因為房價節節高升,所以很多人退休後還住在高消費的地段、繳納高額房貸,但這樣做可能不太明智。因此Jenny Cohen建議,如果房地產可以賣個好價格,應該要出售,並且搬到消費較低的地方,並且把賣掉房子的錢進行穩健投資。加映故事:身兼作家與編劇的Michelle Cutler分享了母親跨國退休故事。Michelle Cutler的媽媽是一位美國藝術學院的院長,但在她60歲退休之後,就毅然決然搬到西班牙的安達路西亞(Andalusia),這讓女兒感覺到十分擔心,但是後來她去了西班牙後,才發現到真實情況跟她所想的不一樣。在西班牙擁有較完善的醫療體制,對於年長者也比較友善。她後來算了一下,如果媽媽退休後仍住在美國,可能因為無法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與生活費,而影響到退休的生活品質。7、太多車:有些配偶兩人會因為上班問題,各自需要車,但是退休之後不需要上班,多出來的車子不但對財務沒有幫助,每年還要繳納牌照稅與燃料費,並不划算。8、過度消費與昂貴的嗜好:退休後會空出許多時間,有些人會因此而去逛街購物,而造成過度消費。此外,有些人在工作時可能會養成一些昂貴的嗜好,包括打高爾夫球等,如果退休後沒有足夠的費用可以支撐,就需要調整這些嗜好。●立即免費預約 一對一RFA理財顧問專業諮詢https://bit.ly/3RsE15O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參考資料:‧Due to Inflation, 1 in 5 Retirees Likely to Go Back to Work This Year‧What Is a Good Monthly Retirement Income?‧1 in 6 retirees are mulling a return to work. What to consider before ‘unretiring’‧12 of the Worst Ways Retirees Waste Money‧My mom retired to Spain for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 didn't know it would include me moving with her.‧所得替代率 - 考試院‧大樂退…先準備1,000萬延伸閱讀:.存夠錢就能退休享受人生?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變老不用害怕!老年醫學專家教你如何預約一個優雅的老年生活.退休後如何不成為另一半及家人累贅?楊聰財:備好「4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書寫反思與感恩,帶來更快樂的生活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回應過去數週有關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的文章。一位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因為看到過去他指導過的醫學生追憶他們共同照顧過的病人,有感而發寫出他對這位已經過世的病人的祝福。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資深醫師分別寫出他們為何鼓勵醫學生書寫他們照顧病人的心得。一位引述心理學文獻,闡述由書寫反思、感謝之後可以使學員油然而生感恩之情,而帶來更快樂的生活。一位引述「敘事醫學」的醫學教育文獻,強調在臨床醫學的學習階段,養成「專注」、「書寫」與「建立醫病密切關係」是訓練醫學生成為良醫的好方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Bon Voyage,祝您順風多年來引導實習醫學生、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討論並反思人文方面在醫療照顧的角色,我們會注意到學員的個性、溝通能力,與病人及家屬的特徵,相互交映。我們也會建議學員把照顧病人的經驗寫下來,寫的過程中會有回響,也有新的整理、分析,並發現未想過的看法。但是,有的學員會覺得有壓力,在百忙中再加新的功課,對將來醫學生涯、實際臨床工作及病人照顧上,真的會有幫助嗎?我們倡導「做中學」,但這過程中,他們真能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樂趣嗎?張同學的文章在這方面有些回應。他對藝術(繪畫)、舞台有興趣,他寫這兩篇很生動的文章,剪接一幕幕的場景,道出故事的主角(病人)的內心感受,加上他自己的感動,如畫、如詩。他有所學習,病人與家屬也有感受關心。他也心存感恩。在第一篇文章「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中,他與同事互動時會回想「(過去)照顧(病人)的點滴」,也會去想到病人過世後,「他的妻子過得如何?」。能夠在反思中,領會「放下總是很難的吧」,也會回想:「我想像著那又哭又笑的面容,只但願那些捨不得離開的愛都能保有溫暖,讓分隔人世與天國的人們記得彼此的存在,來生再聚。」他的另一篇文章,描繪出一位末期癌症病人在「她最脆弱的時候」,還是很「頑皮」幽默,並維持她身為一位手作娃娃老師的身分,也喜歡畫畫;他引導她在住院時運用色鉛筆。他也記起自己曾與病人分享,各人都有面對恐懼和徬徨的時刻。病人也回應:「我們都在面對人生的難題呢。」病人也因此更能深一層回憶她傷心的生病過程,有所療癒。張同學最後要「謝謝那些愛與勇氣們,讓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變成更好的人」。他最後表達他對病人的感謝。也樂意分享他這些珍貴的臨床經驗。我們常鼓勵學生能反思,探索病人與自己的內心,從中提升自己。這學習要花時問,會有壓力。孔子要人「三思而後行」,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層層的心力付出,如何尋得樂趣?有很多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感恩與真實的快樂有直接的關係。有一個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勞勃·艾蒙斯博士(Dr. Robert A. Emmons)與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的麥克·馬可拉博士(Michael E. McCullough)主持,他們要三群受試者每週書寫一個特別的題目:第一群書寫在這週中覺得要感謝的事;第二群書寫這週中每天叫人煩躁的人或事;第三群則書寫這週中影響他們的事,不論正面或負面。十週後,第一群受試者變得更樂觀,覺得日子好過多了。最有名的研究是正向心理學的主導者,美國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斯曼教授(Martin E. P. Seligman)的研究,他要受試者做各種回憶。有一週他指定受試者寫下自己要感謝但從未表達謝意的信,並親自把這信交給要感謝的人。結果,參加此研究者的快樂指數立即大幅上升,而這情緒的改善維持了一個月以上。我們期許這些醫學生、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們,將來在漫長的醫學生涯中,不忘對病人及周遭的人、事常帶感恩。如此雖然有辛勞,但也有成長,更有持久的身心健康與快樂。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放鬆心靈珍惜當下
戴著一顆碩大的眼球出場,身為跨界藝術家的眼球先生介紹,這是創作理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並非消極的態度,反而是要看開,貼切地反映在照顧罹患腦癌父親的歷程,他從接獲到訊息時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過程中更加深深地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的珍貴與重要。父親在70多歲時罹癌,他形容是趟「生命教育旅程」,記得父親開完刀、摘除腫瘤後,感覺氣色都好轉,他心中希望在父親人生最後階段能留下珍貴的回憶,因此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照顧爸爸這幾年的經驗,讓眼球先生認識到要有隨手可得能放鬆心靈的招數,鼓勵照顧者們,可以聽音樂、靜心冥想,他也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精油薰香,自我放鬆更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眼球先生現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開設「藝術心療癒」,同時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牽線,在五間醫院的癌症病房妝點彩繪,期盼自己創作能溫暖更多病患及家屬。👉🏻【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郵差》談風濕性心臟病
看過許多電影,有些電影平淡乏味,看過如浮光掠影,有些電影卻在我們心中留下強烈印象,或許劇情奇特跌宕、或許是男女主角的俊美優雅讓人無法忘懷;有些電影看似平凡,真摯動人的情感更是讓人低迴不已。1994年上映的義大利電影《郵差》(義大利語:Il Postino)就是屬於後者。內容敘述了在義大利某一海島上,大部分居民以捕魚維生,一位年輕人馬力歐(馬西莫特洛依西飾)卻不想成為漁夫,而選擇當一名郵差。因緣際會下,一位著名的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被流放到這個美麗的小島,來自世界各地仰慕者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馬力歐也忙碌起來,於一趟趟送信給詩人交流的過程中,喚起了他對於「美」的認知與寫詩的渴望。馬力歐愛上了島上一位酒館女侍,在聶魯達指點之下,寫下了優美表達愛的詩句,並成功擄獲女孩的心。《郵差》推出之後佳評如潮,勇奪全球20項大獎。這電影還有一個讓觀眾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片中那有著深邃眼睛的男主角馬西莫特洛依西,因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在這部電影殺青後12小時就撒手人寰。多年後導演回顧這段往事,提到馬西莫特洛依西年輕時就得了風濕熱,拍攝《郵差》的時候已經心臟衰竭,才拍攝三天,他就在片場中昏倒。馬西莫決定延遲心臟手術,繼續拍攝下去。他的執著成就了這部偉大的電影,卻在作品完成之後離世,為這部電影帶來了憂傷的色彩。什麼是風濕性心臟病?這是「風濕熱」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可能始於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足的鏈球菌感染,免疫反應會引起身體的炎症狀態,進而導致持續的瓣膜損傷。風濕熱可能會在任何年齡發生,但通常發生在5至15歲的兒童中,常見於發展中國家。在台灣的疾病發生率約萬分之二。近期鏈球菌感染或風濕熱的病史,是診斷風濕性心臟病的關鍵。風濕熱症狀因人而異,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關節(尤其是膝蓋和腳踝)腫痛,結節(皮下結節)、皮疹、呼吸急促和胸口不適、虛弱等。喉嚨培養或血液檢測可用於檢查鏈球菌感染。治療方面,最好的方法是預防風濕熱。抗生素通常可以治療鏈球菌感染,並防止風濕熱的發生。抗發炎藥物可能用於減少炎症並降低心臟損傷的風險。心臟功能衰竭需要藥物治療,已患風濕熱的人需長期抗生素治療,以預防再發感染和減少進一步的心臟損傷。如果已經有心臟瓣膜嚴重損傷,可能需要手術以替換或修復嚴重損壞的瓣膜。一個是名滿天下的桂冠詩人,一個是蝸居於小島沒有受過高深教育的年輕人,在島上短暫的相處,卻激盪出一段雋永的故事。或許,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那對於愛的渴望,對於大自然的感受,都可以透過文字或是聲音,將美的感受發揮到極致。《郵差》這部電影,不就像是一首詩嗎?男主角馬西莫以他對藝術的熱情,用生命來完成這部作品。您可能沒有看過電影,但您極有可能聽過Luis Bacalov譜寫的《郵差》的電影配樂。恬淡優美的旋律,呼應故事中單純而且愉悅的小島風景,悠揚的樂音,就像電影中拍打岸邊的濤聲,撫慰我們忙碌疲憊的心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聚焦癌友身心、新藥發展引熱議
2023癌症高峰論壇今年第五屆,為新冠疫情後首次實體舉行,此屆主題「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癌症高峰論壇為與「聯合報」共同舉辦,自第一屆討論癌症治療方法、精準防癌以來,逐漸了解癌症不只是醫療問題,還包括患者心理、家庭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癌症論壇藉由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為國人主要死因,這次論壇進行全方位討論,協助病友及家屬處理癌症帶來的問題,今年論壇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面對癌症觀念,不只是面對癌症治療,更需要關照癌症病患、家人及照顧者,因癌症不僅對病人帶來衝擊,更讓家人、照顧者面對許多挑戰,相信論壇提供的資訊,可以讓病友、照顧者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及找到解方。游美月說,為期兩天論壇將從如何預防癌症、治療後如何避免癌症再復發,以及癌症術後照顧時,如何解決經濟與財務負擔等方面進行研討,在議題主軸方面為癌友身心、癌症新藥新發展、癌症預防、經濟負擔共四個面向進行討論。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今天上午論壇講者有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健保署長石崇良、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癌症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多個年頭,癌症時鐘連年加快,109年已來到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的速度。司徒惠康表示,過去癌症治療主要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手術直接切除,第二種是化學藥物、放射線、賀爾蒙及標靶治療等外部介入的方式,達到「毒殺癌細胞」、「減緩癌細胞生長」。司徒惠康從「癌症治療面面觀」分析,目前研究走向「誘發體內既有的免疫系統」以清除癌細胞,如「自然殺手細胞」、「殺手T細胞」、「記憶T細胞」是人體內第一線「捍衛戰士」,但要啟動它們需要「吹哨人」,如樹突細胞、B細胞、輔助T細胞等;國衛院、中研院、成大醫院已啟動合作計畫,並在2月通過食藥署臨床測試許可,研究「樹突細胞免疫療法」以客製化設計癌症用藥,誘發體內免疫反應,替未來癌症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健保署長石崇良主講「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時指出,去年癌症就診病患83萬人,健保癌症醫療花費達1300多億元,約占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其中癌藥費用支出達400多億元,每年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約為10%,但健保總額成長率僅約4%,因此,癌症藥費成長率已高於總額成長率,其中以標靶藥物支出最多達248億元。因此,癌藥如何透過醫療科技評估給予給付,或經病人使用後研判可能療效不佳,而必須退出健保格外重要。石崇良說,面對癌症治療的挑戰及展望,於短期策略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長期策略是健保協同商保、醫療保險更到位,面對高價新藥健保署擬推動差額給付,減輕民眾負擔。另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以及投保上限及額度有上限限制,這些必須一一與外界溝通研議解決方案。至於,在降低癌友高自殺風險方面,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曾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一般而言,癌症自殺死亡率約一般人兩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近年政府雖開始推動癌友的心理照護,但仍嚴重力不足。方俊凱說,國健署雖在103年有醫院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但每家醫師僅一名心理師來負責癌友心理照護,面對龐大癌症病人,非常不夠,學會曾算過,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每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需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上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當罹患癌症後,病友、照顧者所面臨的心理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說,其實「照顧者面對患者有很大的責任,但誰來照顧他們?」因照顧者時間安排以癌友為主,但外界又寄予厚望,導致照顧者生、心理面臨挑戰,如睡眠、食慾、工作等常受到影響,也深陷焦慮、疲倦、委屈等情緒,進而反映在與癌友的互動,惡化雙方關係。「悲傷是起於失落,失落則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史莊敬說,當照顧者需求沒有獲得回應,心聲不受重視,就會感到失落,因此除了外界增加資源,分擔照顧壓力,照顧者也須傾聽內在的感受,並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才有動力繼續照顧癌友,溫暖雙方的心靈與情感。癌友營養攝取方面,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防癌,且預防再罹癌,地中海飲食原則為「餐餐攝食豐富蔬果全榖乾豆」、「天天不忘有牛奶及堅果」、「每周有適量優質蛋白」與「每月偶爾才吃甜食、紅肉」,適量優質蛋白指海鮮與豆類至少2份、雞蛋2到4個與白肉2份。針對保健食品,癌友若蔬果攝取不足,選一般人營養建議攝取量即可,避免多重補充或高量補充,以免干擾治療。「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乳癌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來就緊張的心情,又因為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說,「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該替之「賦能」,讓罹患乳癌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乳癌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夠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今年癌症論壇邀請跨界藝術家眼球先生,請他談談照顧罹患腦癌父親時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趟「生命教育旅程」,從接獲訊息的恐懼到調整心情後的接受,他體悟到家人陪伴對病人最珍貴、重要,也因此在父親最後的人生,他和哥哥替父親安排了一趟日本自助旅行,這也成了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身為癌症家屬的他也鼓勵著照顧者們,要有隨手可得放鬆心靈的招數,可以是聽音樂或靜心冥想,他當時在芳療師朋友的介紹下,學會了薰香,除了自我放鬆也替爸爸按摩穴位療癒,「過去是過去,未來也不知道,所以更要珍惜當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4-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超過25座全台特色博物館文創園區!舊宅翻身古典美 時髦與文藝氣息兼具
結合在地古蹟、產業及歷史特色,注入一股新的藝術文化氣息,集結周圍景點及建築,形成一日遊商圈,銀髮一起玩推薦全台超過25座特色博物館及新創文化園區!新北市金山區|朱銘美術館全台最大戶外藝術殿堂!北海岸兩萬四千坪擬真阿兵哥、太極雕塑超好拍,搭乘台灣好行感受滿滿文藝氣息【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7794/瑞芳區|黃金博物館探遊黃金神社,遠眺山海景遺跡古樸有氣氛!【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4221-2/板橋區|板橋435藝文特區遼闊綠地以及多元展覽,遠離喧囂的都市找到讓身心靈放鬆的地方!【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407-2/鶯歌區|陶瓷博物館出站十分鐘到鶯歌老街,室內戶外都好玩,小鎮藝術陶冶身心!【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33386/坪林區|坪林茶業博物館江南庭園山水X閩南四合院,五感體驗茶藝美學,放空避人群療癒身心!台北市大安區|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百年日式官舍變身文青新秘境!穿和服吃日式甜點、喝手沖咖啡漫步台北小京都【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2445/中山區|經國七海文化園區現代美古蹟X全台首座總統紀念圖書館,愜意環湖步道賞七海潭、劍潭山之美(含預約購票網址/專人導覽)【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6781/信義區|松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專葉捲菸廠,建築風格簡潔典雅,場內的琉璃、面磚做工精細,中庭為巴洛克式花園,古典特殊的風格在過去經常被選為影視拍攝地。【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41624/北投區|北投圖書館從新北投捷運站沿著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地熱谷、北投圖書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梅庭遊客中心等景點走,照地圖繞一圈非常適合閣家散步。【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880-2/北投區|北投溫泉博物館免門票參觀日式羅馬風大浴場,翻修百年古蹟變更美成新北投網美景點!【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9504/中正區|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重現百年鐵道部風華,修復六棟國定古蹟再創新生命!【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4272/中正區|長榮海事博物館以保存、傳播船舶的歷史、藝術與科學為宗旨,長榮海事博物館喚起民眾對於海洋文化的關懷,以及對船舶知識的興趣。為配合張榮發基金會藝術季,11月起至年底12月31日開放全館免費入場參觀!【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6461/南港區|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全年免費參觀!可免費靜心品茗茶/體驗茶食DIY,順遊清香桂花步道吊橋、夜賞螢火蟲秘境!【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1438/大同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免費參觀《茶金》拍攝地,回到北警署古蹟重現水牢、鞭刑室、牢房扇形監看台,AR體驗重現日治光景!【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4737/桃園市龜山區|桃園觀光酒廠酒香四溢,百年歷史變身觀光新地標!【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6183-2/桃園區|桃園77藝文町日式警察宿舍翻新變文創園區,都市一抹小清新!【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8992-2/中壢區|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紅磚灰瓦完整保留歷史歲月痕跡,時光隧道回到紅磚眷村風華歲月!【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9914-2/龍潭區|龍潭客家文化館免門票!展館/公園/湖泊一次擁有,室內外油桐花隨時拍都超美!【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35762/龍潭區|十一份觀光文化園區《我的少女時代》場景!日式美軍老宿舍變身藝文區,桃園新亮點怎麼拍都美!【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0933/觀音區|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巨型烏龜殼躺草地成新亮點!美拍1.5萬坪綠地蓮花池,體驗客家文化。【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48199/新屋區|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桃園新屋最美打卡點「純白浪漫大海螺」,濱海步道觀海看夕陽、吃海鮮賞漁港風光!【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0780/宜蘭縣頭城鎮|蘭陽博物館造訪烏石港、遠眺龜山島,訪蘭陽水岸之美!【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32829/頭城鎮|中興紙廠文創園區紙場廢墟工業風,每個角落都能成為美拍聖地!【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36573/苗栗縣銅鑼鄉|臺灣客家文化館玻璃空橋太美,直通好客公園賞桐步道登頂眺望整個銅鑼鄉!【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2099/彰化縣伸港鄉伸港鄉|自然生態教育中心號稱地表最美打卡點!唯美白色海豚屋坐擁國家級生態,夏季體驗慶安水道體驗水上活動!【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2958/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南院唯美水上博物館日夜都好拍!跨湖大橋遠眺湖邊美景,戶外超大紅魔毯溜滑梯+圓型波波草庭園免費逛【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7332/高雄市橋頭區|橋頭糖廠走過77年歷史一個景點多重感受,探訪製糖廠的前世今生!【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3541/台南市仁德區|十鼓仁糖文創園區百年糖廠變身藝術天地,獨特體驗趣味擊鼓撐篙划船/環榕天空步道/參訪日治遺跡!【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1029/麻豆區|蔴荳古港文化園區曾是輪船航行的河道遺跡,倒風內海故事館紀錄麻豆港口昔日風情【交通路線及更多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4033/(本文獲《銀髮一起玩》授權刊登,原文網址。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咖啡喝起來很難像它聞起來時那般芬芳濃郁?專家這麼說
水力問題:懶惰的水義式咖啡很棘手,因為你面對的是加壓後的水,與一片單薄的咖啡粉餅之間的戰鬥。現代義式咖啡機將以120∼130 磅(即54.4∼59 公斤,約9個大氣壓;9巴﹝9 bar﹞)的壓力,將沖煮水施加至一個經填壓後厚度不到一公分的咖啡粉餅上。水是懶惰的,它會試圖找出最輕鬆的方法流經咖啡粉,且藉此不去萃取那些可溶性咖啡油脂。即使你的咖啡粉粒徑分布只有輕微地不規則,或粉餅頂部有著最微小的凹坑,都會為加壓水提供逃逸的路徑。接著,我們會啟動幫浦。起初,在預浸(pre-infusion)階段,熱水會滴到粉餅表面上。預浸會持續1∼2秒的時間,在此期間,熱水會在幫浦啟動並達到全壓(full pressure)之前,就滲入咖啡粉餅表面。義大利工程師認為預浸是必要的,可密封咖啡粉餅頂部,讓加壓水以噴射的方式流入。預浸還可在沖煮過程中鬆動風味物質,使之能順利地被搬移到你的杯子中。在最初的一秒鐘過去後,這個「液壓拳頭」將直擊咖啡粉餅。在攝氏95度、120磅(約54.4公斤)的力道之下,水可以將咖啡粉沖散,形成一個坑或阻力較小的路徑。這可能導致濾杯下方出現水汪汪的棕色湧流,或者,說得更詳盡一點,沒有足夠的風味被萃取出來(即萃取不足),這將剝奪你獲得一杯最佳狀態咖啡的機會。至於咖啡粉餅中過度萃取的部分,其風味很快就會被耗盡,並開始貢獻苦味到杯中。在現實世界裡,許多不同的因素會大大影響水的阻力,包括填壓、注粉、咖啡新鮮度、研磨設定、磨豆機刀盤和環境濕度等。控制這些因素並了解它們彼此的交互關係,是確保咖啡粉替加壓熱水提供完美均勻阻力的唯一方法。在接下來的27∼32秒左右,加壓水將通過咖啡粉餅,將完美的義式咖啡注入杯中。關於咖啡風味揮發幾個世紀以來,新鮮研磨咖啡所散發出的濃郁氣味,一直是吟遊詩人的靈感來源。而要將這種芳香的精華捕捉至杯子中的難度,也激發了大量美麗而奇異的咖啡製作設備出現。為什麼一杯咖啡很難像它聞起來時那般芬芳濃郁?因為構成咖啡風味的是具揮發性的油脂。當你將鼻子探入新鮮研磨的咖啡粉,包覆著感官的是濃郁、帶有芬芳泥土香氣的化合物,但這些物質非常不穩定,且很容易就會被破壞。光是短暫地暴露在空氣中,芳香物質便會因受氧化而變酸;沖煮溫度太高也會「燙壞」這些化合物;溫度太低則會導致沖出來的咖啡味道變酸,以上還只是相對容易說明的例子而已。最大的關卡始終在於「如何在不破壞風味油脂的情況下製作咖啡」。製作任何類型的咖啡時,咖啡豆的新鮮度始終都是臻至完美的關鍵。在義式咖啡中,這點尤其明顯。義式機能製作出濃度相當高的咖啡液體。但倘若油脂被破壞並變苦,苦味將被義式機高度集中。烘焙好的咖啡豆裡,本身就含有足以破壞其精緻風味的化合物,而義式咖啡的遊戲規則,便是以最大效率,將風味油脂從咖啡粉裡具破壞性的化合物中分離開來。義式咖啡是門料理藝術是的!這就是足以使義式咖啡成為料理藝術的美妙之處—理解咖啡本身的風味,並將它們牽引至杯子裡。咖啡風味對至今仍顯貧乏的化學研究來說,是個太過複雜且無法分類的嵌合體(chimerism),其成分多到而無法一一列出。我的建議是,大家必須直觀地理解並妥善珍惜,才能將咖啡風味召喚到杯子裡。以下是幾個攸關咖啡芳香物質能否被完整保留的要素:1.沖煮水的溫度2.研磨的適用性與咖啡粉粒徑混合的完整性3.流速與咖啡的萃取量4.咖啡的新鮮度5.機器的清潔6.咖啡的烘焙度最重要的是,大家必須了解,上述要素並非彼此獨立,而會相互影響;一個因素的改變,可能會導致其他因素跟著出現變化。當你逐一考慮這些因素時,請牢記以下兩個關鍵事實:水本身具有懶惰的特性,以及咖啡的味道始終不穩定。※ 本文摘自《大衛.舒默的超完美義式咖啡實作:沖煮工藝、穩定溫控、改機實務,引領義式濃縮邁入精品咖啡殿堂的傳奇經典》。《大衛.舒默的超完美義式咖啡實作:沖煮工藝、穩定溫控、改機實務,引領義式濃縮邁入精品咖啡殿堂的傳奇經典》作者:大衛.舒默譯者:陳俞嘉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3/03/1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1 醫聲.罕見疾病
龐貝氏症新治療降施打頻率 助病童快樂求學就業
小小身軀穿梭家中廚房,幫母親一起下廚炒菜。就像任何一位國小學童,11歲的姍郁白天上學讀書,下了課就幫忙家務。她還說,最喜歡打棒球和唱歌。很難想像,姍郁出生時即確診嬰兒型龐貝氏症;在接受第二代新治療前,姍郁一週只能上學四天—每週必須騰出一天的時間,回診施打第一代治療藥物,且隨年紀增長,療效越來越有限。 出生即確診龐貝氏症 原有治療療效隨年紀漸減 姍郁出生時哭聲細小、異於常人,醫師當即判斷與心臟問題有關。經抽血檢查,確診為龐貝氏症。姍郁母親說,聽到醫師宣判從未聽過的病名,實在措手不及,「心裡想說,該怎麼辦?」好在龐貝氏症第一代治療已在2005年通過罕見疾病用藥認定,並納入健保。然而,姍郁上學後,第一代治療的限制也逐漸顯現。 「上學的時候很容易疲倦想睡,念課文、劃重點的時候,都跟不上大家。」姍郁童言童語地說。母親則表示,第一代治療使用多年後,觀察到姍郁體力維持時間明顯縮短,每天昏昏欲睡,出門一、二小時就發睏,上學時間亦無法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作為輔助。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改為每週回診治療。 然而,每週回診一次不僅在體力改善方面成效有限,還讓姍郁面臨同學的質疑,「為什麼常常不來上學?她都跑去哪裡了?」母親說,由於每週五天的學習剩下四天,學業方面也落後同儕。 龐貝氏症第二代治療藥物今年四月納入健保,可用於六個月以上的龐貝氏症病友。使用第二代治療後,母親觀察到姍郁體力變好、較有精神,一整天在外活動也沒問題,睡覺更安穩一點,也會幫忙做家事、搬重物,「其實姍郁很有力量,治療過後,可以幫忙提重物,還會協助處理家事。」看著姍郁體力恢復,母親甚感欣慰,也期待未來姍郁學業成績能夠提升,並慢慢學會自理生活。 姍郁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龐貝氏症是酵素缺乏所致,患者因體內肝醣無法分解、堆積於肌肉中,造成肌肉細胞死亡或受損;心臟肥大、四肢無力及退化,係龐貝氏症常見症狀。 醫:第二代龐貝氏症治療強化吸收效率、增肝醣清除能力 簡穎秀指出,酵素補充治療是龐貝氏症的治療武器,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治療,兩代治療機轉相同,惟第二代治療吸收效率較佳,故患者轉用新療法後,使用劑量降低仍可維持相同治療成效;使用第二代治療清除肝醣能力亦有所提升。 此外,簡穎秀說,使用第一代治療時因藥效無法維持,患者需每週回診治療;第二代治療僅需兩週施打一次,大幅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她指出,不少患者表示,使用第二代治療後,走路跌倒次數減少,疲憊感也降低,更有力量面對生活。 龐貝氏症又可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其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若父母均為帶因者,其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罹患龐貝氏症。晚發型病友小捷,十四歲時因背部疼痛就醫,確診龐貝氏症。 因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小捷的病情獲得控制,還在大學時爭取遠赴日本美術名校就讀。旅日初期,重大傷病審核手續仍在進行。為了不讓肌肉因治療延後而再度退化,小捷每二週回台治療。為了降低返台對學習及生活的影響,她一下飛機便奔赴醫院,約八小時的治療時間結束後,在機場附近的膠囊旅館窩上一晚,就匆匆搭機回日本。 晚發型龐貝氏症病友小捷 及時治療還赴日求學 有如針線般來回的生活,維持了數月,直到取得在日本接受治療及藥物給付的許可。對於喜愛藝術的小捷而言,罕病的枷鎖不足為懼,她要透過繪畫替自己的人生上色。如今,24歲的小捷已學成歸國、就業,個人網頁上一幅幅電繪作品,相當專業成熟。她呼籲病友及早接受治療:「當代醫療已可預知罹病後的病程進展,希望龐貝氏症的病童,都能夠趁肌肉尚未衰退的時候趕快接受治療。」 病團:第二代新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病童長大將貢獻社會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目前台灣龐貝氏症患者全台共約九十人,且均已開始用藥。她表示,受惠於新生兒篩檢制度,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出生後,一經篩檢即可用藥,避免患者面臨肌肉退化。鄧慧娟表示,患者均期待第二代新治療能夠改善生活品質,讓病童順利成長,未來更有機會貢獻社會。健保署則指出,對於龐貝氏症患者而言,新型藥品確實能夠改善生活品質,也深感其生命不能重來,承諾對於癌症、罕病患者,健保署將「盡量給他們最好的機會。」MAT-TW-2300211-1.0-03/2023
-
2023-03-29 醫療.精神.身心
無法一覺到天亮?黃軒點出3原因所致!吃太飽、手機、感冒藥都會影響睡眠
【本文重點】失眠是許多人常面臨的問題,導致無法一覺到天明。黃軒表示,吃喝不節制、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失眠。本文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你能夠有更好的睡眠品質。例如,在睡前幾小時不要吃太飽、不喝酒或含咖啡因飲料,在睡前一小時放鬆身心,遠離電子產品和亮光等。如果你仍然有睡眠困擾,可以考慮諮詢醫師,尋求更專業的建議。--by ChatGPT你睡的好嗎?是否有失眠困擾?總是無法一覺到天亮?失眠是許多人常面臨的問題,人類必須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才會有好的精神體力及健康的身體。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導致你不能一覺到天明的多種原因,幫你解決失眠的困擾。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一:你的吃吃喝喝未節制黃軒醫表示,錯誤的習慣飲食,會使你不能一覺到天明。.錯誤習慣飲食1:晚上喝太多酒也許你認為喝一杯酒,可能有助於入睡,但睡前喝酒,其實可能使你更頻繁的半夜會起來上廁所,很容易在夜間中斷了睡眠。如果想要一覺到天明,在睡前四小時內是禁喝酒的。.錯誤習慣飲食2:晚餐吃太飽了在睡前幾個小時,在晚餐內進食到吃太飽,會影響你不能一覺到天明。因為在你睡覺時,腸胃仍在大量的工作,若在你躺下休息時,胃裡仍裝滿容易引起胃灼熱的食物尚未消化完成,這會讓人更難入睡和保持睡眠一覺到天明。.錯誤習慣飲食3:咖啡因飲料研究發現,咖啡因的半衰期在3-7小時左右,但我們體內往往需要10小時才能完全清除掉。只要睡前飲用100毫克的咖啡因,會減少腦部的慢波活動,也就是所謂的深度睡眠受到影響。因此,攝入過多咖啡因(在咖啡、茶和蘇打水中)會阻擋一種名為腺苷的助眠腦化學物質,就使你無法順利睡到天亮了。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二:你潛在身心疾病未改善許多慢性疾病問題可能會影響良好的睡眠。以下是一些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1.情緒障礙:焦慮或憂鬱焦慮憂鬱的情緒,會能讓人難以入睡和保持睡眠到天亮。2.良性前列腺增生年紀較長的男人常有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很多患有BPH的人,在夜間經常因需要排尿而醒來,這使他長期不一覺到天亮。3.慢性疼痛那些神經病變,手腳的刺痛、麻木或疼痛可能會導致半夜經常醒來。當你感到疼痛時是很難保持睡眠。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病患不能維持一覺到天亮的良好睡眠品質,這樣的睡眠不足會加重第二天疼痛,然後一直惡性循環。4.呼吸中止症候群夜間打鼾和呼吸中止缺氧狀態,會使你半夜醒過來。呼吸中止症候群病患不能維持一覺到天亮的良好睡眠品質,這樣的睡眠不足會導致白天更嗜睡。不能一覺到天明原因三:你的藥物易使你亢奮有些藥物易使你亢奮,可能導致半夜醒來。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用於治療高血壓的β阻抗劑、含有酒精的感冒藥物、用於治療炎症或哮喘的類固醇...。有因為藥物而導致失眠者,建議您詢問您的醫師3個問題:(1) 你的藥物是否可能導致半夜醒來?(2)如果是,是否還有其他建議服用的時間?(3)如果是,是否還有其他不會影響您睡眠的藥物?想一覺到天明,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1.每天在相同的時間醒來每晚獲得7到8小時的睡眠,盡量每天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入睡和醒來,週末也不例外。這將加強你身體的睡眠週期(你的內部生理時鐘),可以使你每天,更容易入睡和一覺到天亮。堅持一個一致的時間表,有助於減少白天的困倦。2.睡前兩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手機等電子設備會發出藍光,會刺激大腦,降低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控制睡眠/覺醒週期的化學物質,當你的褪黑激素分泌下降恐更難入睡。手機發出藍光的設備,也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使大腦保持警惕狀態,這可能會使你更難入睡。而把手機放在床邊也會擾亂你的睡眠,因為半夜手機突然出現的信息通知和燈光,會讓你瞬間醒來,導致了睡眠中斷。3.在安靜、黑暗、涼爽的空間中入睡一個涼爽、黑暗、安靜的房間可能有助於你入睡和更容易保持睡眠。對大多數人來說,「臥室溫度」在15.6°C到19.4°C之間是最佳的睡眠溫度。確保你有一個「舒適的床墊、枕頭和床單」也很重要。你越是舒適,就越容易入睡和保持睡眠。如果你是一個淺睡眠者或有嘈雜的鄰居,一副好的「耳塞」可能有助於你的睡眠不被打擾。另外,如果你的臥室充斥著太多的光線,你可能要考慮使用遮「窗簾或眼罩」來保持你的睡眠環境盡可能的黑暗。4.保持定期運動(但不要在睡前一小時內運動)每天只要30分鐘的有氧運動,就可以改善你的睡眠質量,以及你的整體健康。如果你能在戶外鍛鍊,這可能會增加更多的好處,因為暴露在自然光下有助於調節你的睡眠週期。但是如果你不能到外面去,不要擔心。即使是定期的室內運動也可能幫助你睡得更好。但要避免在睡覺前一兩個小時內進行運動,因為睡前做很多運動,反而增加體溫、身體機能亢進,一時之間這些使身體未恢復休息狀態,可能會使你更難入睡。黃軒提醒,如果你已經有落實上述所有健康的睡眠行為(吃吃喝喝行為、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良好的睡眠習慣),但仍然有睡眠問題,可以考慮找心理諮商,對失眠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BT-i)。認知行為治療是通過放鬆技巧、談話藝術療法等等非藥物治療方法,被證實,也是可以治療睡眠障礙的方法。如果你有睡眠困擾無法一覺到天亮,不妨透過黃軒分析導致失眠的多種因素,檢視是哪種原因導致自己無法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找到原因後再對症下藥,改善睡眠狀況,讓你能一覺到天明。延伸閱讀:.失眠只能吃安眠藥嗎? 醫師建議「睡前10招」讓你安心入睡避免安眠藥成癮.「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睡前喝熱牛奶改善失眠問題?專家告訴你可能誤會的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6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讓植物陪伴你
八年前父親失智確診,我為他報名參加延緩退化的瑞智學堂,開始不時帶回各種作品--------有時是八開大小的蠟筆畫或水彩畫(見圖),有時則是手工裝飾的小盆栽、押花點綴的相框,或是用紅豆、黃豆、綠豆等不同顏色、觸感的豆子層層填入長型玻璃罐--------隨手擱家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可愛裝飾。父親上學時間我必須工作,無緣觀察他手作時的反應,但我明白,這些活動無非是運用藝術治療及園藝治療的原理,透過繪畫與植物的生命力,還有植物帶來的五感刺激,改善與調和病人的身、心、靈。近二十年來,台灣的園藝治療廣泛運用於失智、安寧、精神照護等醫療場域,以及社區長照、特殊教育和矯正機構。由於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片葉子、一個盆栽,都可做為啟動心靈綠廊道的密碼,通往內心的高山流水,亦可說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植物雖不會說話,但也不會拒絕任何人,各個族群都可以透過植物連結,帶出個人的情志。即便是監獄裡刺龍刺虎的受刑人,都可能因為母親節前夕園療課程的一朵康乃馨,觸動深層的情緒。現代人生活,有越來越集中都市水泥叢林的傾向,初聞園藝治療,常反射性問治療師:像我這樣的黑手指,種什麼死什麼,如何從植物得到療癒?聰明的讀者,其實已從前文發現,園藝治療不僅止於栽種植物。但人們基於喜愛,加上銷售人員極盡鼓吹能事,確實常從花店、花市帶回各式各樣的盆栽,毫不考慮居住處所通風、日照等物理條件。韓國植物學家申惠雨就提醒這些所謂的「黑手指」,市售盆栽幾乎都長在水土不服的環境中,因為它們多是來自熱帶,甚至沙漠地區的原生植物,由於葉片美麗,被包裝成觀葉植物販售。一頭熱買回家,加上欠缺植物基礎知識,就可能發生例如日照不足生長遲緩,甚至冬天把植物放在陽台凍死的悲劇。不甘於植物分類學博士的學院角色,申惠雨在首爾一處社區複合文化空間,開設了「植物諮商室」,歡迎社區大小朋友前來,聊任何有關植物的事。她整理對話,發現談話的主題常常朝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例如生活中的煩惱分享與尋找人生答案。申惠雨不諱言,前來諮商的社區鄰居認識了植物,她卻從形形色色的諮商者身上學到人生。不同於一般心理諮商,談話之餘,植物學家會安排一段一起觀察植物的時間,我相信許多「心內話」,就是透過植物,在這段難以形諸筆墨的時間形成「超展開」,像是因為採集,植物學家在原生地見過美麗的植物,決定不在家裡養植物,因為她不想身心受到栽種植物的束縛。不過,歷經三年的新冠疫情,許多植物愛好者,甚至專業的園藝治療師都發現,無論是農場或陽台上栽種的保健植物或野草,甚至是向陽的案前擺上數個盆栽,都是進入心靈、通往自然的綠廊道。進一步運用花供、食養等生活中的小小儀式,人與自然,不知不覺間恢復默契,心便安住下來。「以前,感覺我在照顧植物,疫情中,卻是植物接住了我」,這是台灣園藝治療開拓者黃盛璘老師的肺腑之言。【延伸讀物】《園療師的青草生活360度》一卷文化╱2022《鄰居的植物諮商室》先覺文化╱2023
-
2023-03-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胃女王菅原初代大腸癌逝!息肉是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生活惡習很致命
曾參加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而爆紅的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傳出於3月9日大腸癌逝,享年59歲。根據日媒報導,菅原初代經紀人透過她的官方推特發布了菅原大腸癌逝的消息,據了解她在去年6月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開始治療,沒想到不到一年時間即病逝。大腸癌發生率 台灣連15年居首根據國健署每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已連續15年居首。國內外許多知名人物都因大腸癌離世,藝人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巴西球王比利都在去年病逝,更久之前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等人也都是。我們該如何避免大腸癌威脅?大腸癌確診者討論最多的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癌有以下9項常見症狀:(疾病百科/大腸癌)1.血便或黏液便2.排便習慣改變3.腹痛4.體重減輕5.貧血6.腹瀉7.便祕8.容易疲倦不過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相同症狀,《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統計網路上相關話題討論,發現大腸癌確診者症狀討論最多的前三名分別為「糞便帶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不規律疼痛」,應特別注意。醫師更提醒,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多是癌症晚期。癌前病變重要警訊 4大生活習慣易長息肉此外,也有許多人還沒出現什麼不適,但健檢後發現有息肉,也不能輕忽。台灣癌症基金會曾針對上班族做過調查,發現有大腸息肉者常見4大生活習慣:工作超時、睡眠不足、腸道菌相失衡和愛吃油膩消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直腸癌前病變的警訊,統計進行大便潛血反應陽性個案中,就有25%到40%的患者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切除就可避免大腸癌;但若是腺瘤,切除後2到3年仍需進行追蹤,若輕忽2到3年內恐發展成大腸直腸癌。最可預防的癌症 4方法預防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但大腸癌其實也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生活上注意「兩多一少」,並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此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定期篩檢:50歲以上至74歲民眾,每2年做糞便潛血檢驗,若有異常再進一步大腸鏡檢查。【資料來源】.YAHOO JAPAN「大食い魔女」菅原初代さん死去、59歳 「3月9日深夜、菅原初代は永眠いたしました」.《噓新聞》日大胃王「魔女菅原」菅原初代病逝享年59歲 生前罹大腸癌暴瘦身影曝.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有這些症狀千萬別輕忽!小心大腸癌已找上門.大腸癌可預防 國健署籲落實「護腸四重點」
-
2023-03-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陪父抗癌化作藝術泉源 眼球先生伴癌友:這條路不孤單
拿起麥克筆在畫紙上快速揮舞,不到幾分鐘,閉著眼睛的小孩、垂耳兔子等童趣插畫豐富了白紙,戴著頭套的眼球先生特別寫下一行「Have a nice day」,他說,每天都是唯一一天,是好是壞都要珍惜當下。現職藝術創作的眼球先生,以自身陪伴罹癌父親的經驗,透過藝術牽起癌友及陪病者,在這條抗癌的道路不孤單。「對我來說這是一段旅程,改變對於生命的想法和死亡這件事情的態度。」父親離開多年後,眼球先生緩緩地說出這段話,但心中仍記得接到父親得了腦癌的衝擊,內心害怕與焦慮,不斷自問還能做些什麼?對於措手不及的病情變化,更是無力招架。眼球先生說,每個人在罹癌之前都沒有經驗,更無法做好罹癌的事前規劃,碰到生活中的大小事很難一直找醫護人員討論,直到接觸了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在治療之外的照護、資源媒合等建議,過程中他也和朋友學習了精油芳療,替平日不多話的父親按按手腳,兩人也能從肢體接觸感到對方的關心、安慰和放鬆。為了不想留下遺憾,父親手術完的一個月,眼球先生和哥哥探詢他的意願,大膽地規劃一趟日本自由行。眼球先生坦言,父親當時的狀況不是太好,行動不太方便,但是過程留下許多回憶,笑說:「吃燒肉時,很難想像一個病人會主動要啤酒來喝。」不過,回台後病情復發快速,不久父親還是離開。這一路走下來,眼球先生深刻了解照顧者的心靈也需要休息調適,「遇到家人患有重病,整個家庭都會變得凝重,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吵架。」他認為,必須要有自己的空間,經常趁父親在治療時,外出喝杯咖啡、看書、看場電影或是拾起畫筆塗鴉,短暫抽離目前的情景。身為藝術創作者的眼球先生利用各種媒材,將這段稱作旅程的點滴分享給大眾,像是以心經260字為題材所編導的舞台劇「260號房」,講述體悟到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也作為送給父親的離別禮物;同時,他也將自己彩繪的繽紛插圖海報,妝點於父親當時躺在冷白孤寂的加護病房經驗,成為了日後彩繪各大醫院癌症病房的契機。其實彩繪癌症病房也是透過癌症希望基金會才促成這段緣分,至今已與五間醫院合作。眼球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基隆長庚醫院,他蹲點觀察每位前來看診的病患,感受到眼神中的不快樂、不安,於是從中創作出繽紛的人物,大量使用亮色系顏料塗滿病房,就連上班的醫護人員回饋,心情變好之餘,病人的回診率也提高。現在,眼球先生持續和癌症希望基金會開設癌友及照顧者的「藝術心療癒」,引導他們用鮮豔的色彩及舞台劇般的肢體動作,表達無法說的言語或內心情緒。他說,「很多人可能不認識自己,所以面對疾病都是別人跟你說怎麼做,但可能會有更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透過藝術來讓大家找尋答案。」眼球先生說,曾有一位中國來台治病的患者,剛開始參與活動時露出的不自信、格格不入感,時間久了慢慢地露出笑容,還會精心打扮來上課,行為也活潑起來。他認為:「雖然疾病本身沒有巨大改變,但是課程帶給自信開朗,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這是我想要做的。」「沒有誰打包票會得癌症,不能因為覺得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就事不關己。」眼球先生希望能串起大眾對癌友的關心,他願意將自身走過來的經驗、資源分享,並利用專業的藝術創意替癌友們做些事,同時鼓勵患者及家屬能有一顆平靜的心,將癌症視為老天爺給的禮物,這份禮物象徵著生命意義,更珍惜所有。● 眼球先生過往經驗「一個旅居地球的外星人,企圖用不同的創作方式,讓地球生活可以更有趣」。地球職業:跨界藝術家,於2002年成立「眼球愛地球」工作室,便開始以眼球的形象大量創作,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開一點!」則是他的創作哲學。擁有劇場編導、演員、歌手、舞台設計、服裝設計、藝人造型師、圖文作家等多重身分,持續將自己的創作與公益結合● 眼球先生的爸爸資料年齡 : 73歲癌別 : 惡性膠質瘤癌齡 : 1年多●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珍惜每一天,快樂與不快樂的,都一起好好感受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06 醫聲.醫聲要聞
梵谷靈感竟是偏頭痛預兆? 台有200萬患者,就醫、用藥原則一次看
據傳印象派藝術家梵谷、莫內都是偏頭痛患者。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指出,偏頭痛與藝術天份的關聯來自視覺預兆:患者在頭痛前,看到異常的光線、形狀等景象約20分鐘。之後,影像消失,頭痛就發生了。他透露,自己也是偏頭痛患者,預兆發生時曾看到有如「張大千潑墨畫」的光影形象;全台200萬偏頭痛患者中,約有一成是預兆型偏頭痛,除了視覺以外,也可能出現失語症等預兆。預兆型偏頭痛在台占比約一成王署君表示,偏頭痛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遺傳,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則子女約四成也會患病;如父母均有偏頭痛,子女罹病的機率更可能高達七成。若以類型區分,可分為「預兆型偏頭痛」與「非預兆型偏頭痛」兩大類,前者在台灣約佔一成。他說明,偏頭痛的視覺預兆發生時,患者會在視野的某一側,看到閃光、亮點,甚至特殊圖形;出現的時間大約在頭痛發生前的20分鐘至一小時之間,並可能持續至頭痛初期才結束。偏頭痛失語症預兆的知名案例來自一位美國記者。該名記者在新聞播報時突發口齒不清,被同事送到醫院。王署君指出,當時在場者都以為這位記者發生中風,實則是偏頭痛預兆以失語症的方式呈現。他說,預兆型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通常較低,建議患者在預兆發生時盡快服用止痛藥物。止痛藥儘早服用 每月超過10次應就醫王署君指出,常見的偏頭痛治療分為止痛藥與預防性用藥兩大類。有患者擔心止痛藥傷肝、傷腎而忍痛不願吃藥。他表示,市面上止痛藥選項多元,主要可分為乙醯氨酚藥物,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如布洛芬等成分,乙醯氨酚藥物可能會傷肝、布洛芬可能會傷胃,患者應考量自身健康狀態服用,如:B肝患者應減少使用乙醯氨酚藥物。至於止痛藥的使用時機為何?王署君表示,偏頭痛通常係從大腦外圍開始,逐漸進攻至中樞,時間大約是一小時。故他建議患者在一小時內就服用止痛藥,才能達到緩解痛楚的效果。王署君也說,原則上使用止痛藥並不會有「越吃越沒效」的問題,此為民眾迷思,不過若頭痛變得頻繁,一個月服用止痛藥超過10次者,可能會造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止痛藥成癮,需使用預防性藥物,應儘早就醫。王署君表示,不論是預兆型或非預兆型偏頭痛患者,若偏頭痛每月發生的天數達4至8天,幾乎「週週都痛」,即應服用預防用藥。他指出,預防性用藥需每日服用,且在頭痛頻繁期使用,療程至少持續三個月,待頭痛頻率降低再予減藥。王署君說,台灣約有四成偏頭痛患者需服用偏頭痛藥物,然因每日服藥過於繁瑣、病識感不高等原因,僅有不到兩成患者實際服用。專一性藥物為治療趨勢 已獲健保給付王署君說,現行的偏頭痛止痛藥、預防用藥都是不具專一性的藥物,近期國際趨勢則趨向把偏頭痛認定為一特定疾病,也有專一性藥物在台上市,並獲得健保給付。他表示,偏頭痛的致病機轉與大腦中的血漿胺、CGRP兩項傳導物質有關,可在台取得的CGRP單株抗體其作用類似癌症標靶治療,患者施打一次療效可持續一個月,「偏頭痛的治療逐漸走向專一化,而且方便性越來越高。」有氧運動、規律睡眠有助預防除了服藥以外,王署君指出,國人常用的熱敷、針灸和按摩等物理方式均有緩解偏頭痛的效果;透過按壓虎口的合谷穴,也能減緩頭痛程度。他表示,偏頭痛患者對於溫差相當敏感,若遇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劇烈時,容易發病,尤其台北天氣濕冷,在睡覺時頭戴毛帽是好的做法。此外,王署君說,不少電療儀器可以刺激迷走神經,達到止痛的目的,稱為「神經調節術」。王署君表示,藉由有氧運動、瑜伽與規律睡眠等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有助降低偏頭痛發生頻率。他建議患者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並且應散布在七天之內,不可過度集中。王署君建議患者從事最簡單的運動——快走,只要每分鐘走120步,每次走30分鐘即有預防效果。撰寫「頭痛日記」幫助診斷許多醫師要求偏頭痛患者撰寫「頭痛日記」。王署君表示,其目的是為幫助醫師了解患者每月頭痛的頻率、每次疼痛的程度,以及女性患者頭痛與經期的關聯,需要紀錄的項目單純,只要患者在睡前回憶今天有無頭痛,並記下頭痛程度與症狀即可。他指出,台北榮總醫院為此開發「頭痛日記APP」,幫助患者簡單紀錄:小痛時該日期顯示綠色、中痛為黃色,大痛則是紅色,並可產出報表,除了協助醫師診斷,也可作為申請使用健保專一性藥物時的佐證。此外,王署君說,頭痛日記也能協助患者檢視特定飲食、行為是否為引發頭痛的原因。他舉例,有研究顯示紅酒、啤酒容易引發偏頭痛。舉例來說,若頭痛日記中顯示飲酒三次僅有一次發生頭痛,則對於該患者而言,飲酒或許就不是驅動因子。
-
2023-03-03 醫聲.Podcast
🎧|國內頭痛權威也患偏頭痛 一次了解偏頭痛如何舒緩、藥該怎麼吃
偏頭痛雖然不危及生命,卻會讓患者感到相當嚴重的不適。動輒數小時、數日的痛楚,不但讓患者日常生活難以維持,更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偏頭痛列為20大失能疾病之一,台灣則有近兩百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高達近10%。偏頭痛患者真的比較有藝術天份嗎?偏頭痛出現之前有哪些預兆?痛起來就吃藥會不會導致藥效越來越弱?本身也是偏頭痛患者的偏頭痛權威、台灣頭痛學會創會理事長王署君教授,將在本集「元氣醫聲」節目中,為大家解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本集重點02:42偏頭痛致病原因竟是它!04:43偏頭痛預兆有哪些,如何辨別?07:12傳授偏頭痛預防小撇步:作息、運動是關鍵,睡太多也不行。11:36國際治療趨勢朝向專一化,除了通用的止痛藥、預防用藥,還有單株抗體藥物。17:41止痛用的使用時機,藥物成分怎麼選?最好一小時內就吃,不必擔心藥效遞減。21:35溫差是偏頭痛剋星?致病機轉與冷熱感受基因有關。23:56頭痛日記幫助診斷,北榮開發專門APP方便記錄。28:11偏頭痛跟藝術的關聯是什麼?畢卡索靈感可能來自偏頭痛光影預兆。👤 本集來賓:王署君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附設頭痛中心進修 (1996)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1988)獎項:第32屆台灣醫療奉獻獎第19屆國家新創獎臨床創新獎美國頭痛學會 Seymour Solomon Presidential Lecture 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
2023-03-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自從下鄉以來,所服務的族群老年人佔的比例在八成以上,衍生出許多在醫療上及與病人、家屬溝通上的難題。在醫療上所常遇到的難題大多是因為年紀大造成身體器官機能逐漸衰退,常常有種類似老舊車輛這個零件壞了,好不容易修好了,沒多久就換另一個零件壞了,如果能修得好算是幸運的,如果修不好對家屬及醫護雙方都是種遺憾。大約兩年前,接到復健科同仁的會診,病患為九十多歲的男性病患,因為脊椎手術術後在復健科接受復健的治療,因為突發性的發燒、畏寒及右上腹疼痛,超音波看起來膽囊腫脹及有膽結石,很明顯地病患罹患急性膽囊炎併發敗血症,因為考慮到年紀大,擺放經皮穿肝膽囊引流管將感染的膽汁引流為首要考量。於是幫忙放了引流管後,復健科同仁希望能將病人轉給我做後續的照顧,他們仍舊會輔助幫忙做後續的復健治療。一開始的照顧還蠻順利,直到過了幾天後,看護在早上查房時反應病人昨天開始尿量逐漸減少,在驗了腎功能指數之後,發現有腎前性急性腎衰竭,於是將點滴調整並會診腎臟科同仁,高度懷疑是顯影劑造成的腎臟損傷,又將點滴增量。但點滴增量後最常發生的現象就是病人身體會開始水腫,家屬通常很在意這現象,經過溝通之後,治療加入白蛋白讓水腫有稍微地改善,只是腎功能經過治療仍未有起色,而且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尿毒的症狀。在與腎臟科同仁討論後與家屬溝通,建議先血液透析讓症狀減緩,度過急性腎衰竭之後再觀察腎臟功能是否能恢復,再決定之後是否需要長期洗腎。病患家屬們討論後希望轉到醫學中心看看是否有其他的治療方式。轉院後,約過了一週的時間,家屬中有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告訴我病人在幾天前就過世了。轉院去的醫院也建議他們洗腎,後來決定讓病人安詳地離開。聽完之後,內心真的覺得有種遺憾的感覺。約三年多前,剛下鄉到目前醫院服務沒幾個月所遇到的病人,病人因為肺炎住院,因為胸部X光片發現右側橫膈明顯升高,以及肝臟酵素上升而來做腹部超音波。當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右肝就看到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做完超音波後,建議做電腦斷層及驗胎兒蛋白、肝臟一些凝血功能及膽紅素,還要查是否有病毒性肝炎造成的肝硬化及肝癌。沒ㄧ會兒,胸腔科同仁就發會診單來希望能夠接手後續肝癌的治療,肺炎部分都已改善,剩下肝癌的部分希望轉過來治療。病人為99歲男性,入院前與兒子媳婦同居可以輔助日常生活功能,尚可以稍微行走,所以向兒子解釋電腦斷層及抽血結果,很明顯是B型肝炎造成的肝細胞癌。依年紀及目前狀況,可以做肝癌血管栓塞但是不建議,怕栓塞後影響生活機能,恐怕造成衰退的更快速,保守緩和治療似乎比較適合目前的狀況。可是兒子一聽到是肝癌後,腦中似乎呈現一片空白,直呼怎麼可能、他是我爸爸不能只有這種無法根治的治療、可不可以開刀切掉的重複話語。我知道當下,說什麼他可能也聽不進去,就讓他冷靜一下思考,再來好好地討論及面對問題。隔天他還是依然想知道開刀有沒有機會,開刀後復原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開完刀一定馬上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急性肝衰竭,因為整個右肝都是腫瘤要整個拿掉,開完刀無疑是讓病人更早離世且造成莫大的痛苦。但是他就想要相對積極的治療方式,而肝癌血管栓塞就成了他想要的治療方式。雖然我不是很同意他的想法,但他對年老父親的孝心令我感動,就幫他找了專長血管栓塞的放射科醫師來評估栓塞的可能性。放射科醫師認為年紀大但精神及肝功能都算還不錯,而且他覺得這個病例不難處理。所以就替病人安排了肝癌栓塞治療。術後情況還不錯,有些噁心的情況,給予點滴止吐後有減緩的情形,但我還是會提心吊膽,深怕哪天會有什麼無法預期的情況發生。還好一切都順利,等兒子把家中一些輔助設施完備後就先讓病人出院回家。只是好景不常,回家後生活機能衰退,吃飯的時候不小心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又送來住院。住院期間,鼻胃管置放讓這位老人家痛苦萬分,兒子媳婦不忍讓他痛苦,於是要求醫護將鼻胃管移除,他們會小心地餵食避免嗆到。我去探視他的時候,也有跟他們提醒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的嚴重性,絕對不能躺著餵食、餵食後不能讓病人躺下等衛教內容。然而,遺憾還是無法避免,後來還是發生嗆咳吸入性肺炎而被插管送到加護病房。後來才了解整個過程,是因為病人突然嘔吐而嗆到,造成血氧一直無法維持而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經過治療,雖然有拔管轉出加護病房,但整體狀況仍是不佳,最後家屬也不忍病人再經歷諸多痛苦,再次呼吸衰竭就不再插管積極治療,讓病人安詳地離世。最後檢視整個醫療過程,從肝癌栓塞到病人往生的時間為期一個半月,如果當時讓病人接受緩和保守療法,這一個半月應該可是有更好的生命品質?有時候想起來,是不是我的不忍心害了這位享有嵩壽的長者?醫療常常要站在十字路口做決定,即使現在醫療發達,各個專科都有許多治療指引,但仍有許多問題在治療指引內找不到解決方法,如同以前常聽過前輩們說:醫療是一門藝術。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很感謝遇到從前教導過我的師長,以及接受過我治療過的病人,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
-
2023-02-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男人詮釋征戰、政治、宗教和文化,一種話語權,從希臘羅馬到今天的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男人住在火星,女人住在水星;男人永遠記不得,女人永遠忘不了;男人播種,女人承擔。臺灣最出名的獨裁者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而啟蒙現代醫學教育的內科醫師William Osler說:「自然之人只有兩種主要熱情to get and to beget(獲取和傳DNA)。」但是,歷史總是有跳脫刻板印象的女人。因緣際會曾在醫學院和醫院從事醫學人文、性與生產、性別教育的課程,得以閱讀親近並思考女人的歷史、女性主義和性別平權的進程。基本上,這還是西方概念的東方漸近式,一如醫學。因此,我以六個女人註記這段學習,其中五個是西方人,一個是日本人。唯一的東方女人是津田梅 (Tsuda Umeko,1864-1929),她是日本五千元鈔票上的人物,五歲時和明治維新初期的岩倉使節團同船,被送到美國學英語,體驗基督教家庭生活,十年後回到日本推廣英語教學,先當伊藤博文首相兒子的家教,後來開班教英文,最後在東京近郊創立女子英學塾(日本第一所女子津田塾大學的前身)。這所學校不教家政,卻教國際關係、人文藝術、理學和生物演化學。她和當時同行去美國,較年長女生的最大不同點是不婚,其他兩位一個嫁給後來擔任首相的陸軍大臣當續絃,另一個婚後教鋼琴,生六個小孩。這些明治維新的武士女兒有兩條岔路,津田梅選擇一條人跡稀少的路,如今回顧風景截然不同。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英國人)被後世尊為女性主義第一人,因為她寫了一本書「為女權辯護:政治和道德主題的批評」(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1792),她提出女性並非天生低於男性,會有差別是由於她們缺少教育機會。不幸地,她39歲死於產褥熱。Margaret Sanger (1879-1966,愛爾蘭裔紐約人),目睹其母一生18次懷孕,11次活產,又因子宮頸癌和結核病,不到50歲就死了。絕大篇幅的人類演化史除了禁慾,不曾有可靠的避孕方法;在Sanger和避孕藥出現之前,女人的命運多半是不間斷的生育,令女人付出貧血、背痛、營養不良、牙病、早死的代價。Sanger學護理,畢業後立志將女人從不斷懷孕的桎梏解放,她認為對自己身體都沒有掌控的女性不能自認是有自由!1912 年她出版「每個女孩須知」(What every girl should know) ,教導性知識和生育控制,成立家庭計畫門診(委婉的代名詞,因為當時宣傳避孕違法)。1914年出版「女人造反」(Women Rebel) 新聞通訊,透露如果神和權勢者站在女人的對立面,那就抱歉了,沒有眾神,也沒有主子 (No Gods, No Masters)。1920美國女人開始有投票權,但Sanger卻被法院指控,並判罪要服刑。她棄保逃到歐洲,在1920到30年代,她周遊世界,到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推廣生育控制。Sanger後來回到美國,在富孀 Katherine McCormick 的資金支持下,資助科學家和醫師,促成避孕藥在1962年上市。避孕藥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女人從此不需仰賴男人的善意,逐步走向生育自主、性解放,並加速受高等教育與充分就業的年代。Alma Schindler(1879-1964,維也納人),作曲家和指揮家馬勒的妻子,她在丈夫死後致力於馬勒音樂在美國和歐陸復興。她的情史豐富,無論在婚內婚外,伴侶對象皆屬有藝術的、甲上的男人,其女性風姿和魅力傳世,獨樹一格,是傳記人物,也是傳奇人物。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國人) 出版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主要箴言是「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被(社會文化)塑造的」。她和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沙特是伴侶,兩人都是存在主義哲學家,開放關係的信仰者和行動者。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國人)小說家,她的箴言是「女人要寫小說,必須有自己的房間」,闡述經濟獨立是女人自由的關鍵。她有嚴重憂鬱和狂躁興奮的周期情緒波動,一生尋找疾病的意義但沒有成功,59歲投河自殺。關於她的研究無數,主要有三方向:女權主義、同性戀傾向和精神病史。女人掙脫不斷生育只是六十多年的事,而女人廣泛接受教育的歷史還很短,女人有投票權的歷史只有一百年;回首女性主義人物,歷史短暫,同志仍需努力。
-
2023-02-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教學醫院對台灣未來醫療水準的重要性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的學與教」。一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描述她由醫學院的教室走入醫院的病房,開始臨床實習的興奮與緊張,透過老師與學長的教導,以及一些善心病人的鼓勵,她享受到如何學會「用對的方法」連結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病人的照護。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分享自己走入習醫這條路以來,深深領悟到前人所說的「好的醫生應該也是好的教師,以對待病人甚至對待這個社會的方式去啟發後輩,醫學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之道」。一位資深醫師提出理想的教學醫院必須落實對醫學教育的重視,讓認真教學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用心指導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同時他們在教學的努力也可以得到醫院的重視與鼓勵。唯有落實「教學醫院」的教學功能,台灣的醫學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好的醫師,台灣的醫療水準才能更上一層樓。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學生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接下燃燒的火炬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與一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坐下來閒談,我說走入習醫這條路以來,深深覺得不管我們在哪個階段,我們都會有「教」有「學」。進入臨床的醫學生或許會以為他們只「學」不「教」,但很快地就會碰到病人或家屬問他有關醫療的問題,而他也才領悟到,醫學生也要有「教」的能力,而因為要「教」,他們就不能不「學」。畢業後的住院醫師更不用說,一方面要從主治醫師學到如何解決臨床實際上遭遇到的診斷或治療的問題,但也要以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幫忙「學弟」、「學妹」這些醫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術,應用到有血有肉的病人身上。主治醫師當然一定需要繼續學,醫學知識日新月異,而且學、思必須並重。思考有助學習,確保學得真確、通達,學習能增進知識,啟發思考,加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而言,他們的重要功能是利用「醫術」(知識、技術)透過探問病史、身體診察、加上臨床確實需要做的實驗室、放射科檢查或其他科技檢驗、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找到最有效的藥物、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或其他物理治療,治癒病人的疾病或減緩他們的病痛,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教導年輕醫學生或住院醫師,成為具有優秀的醫學知識、技術與態度三者並重的好醫師。在學醫的路上真的可以領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透過思考,也更能了解如何以自己「如何學」的心得,來幫忙學生。與這兩位不同年齡層學生的探討中,我突發奇想,邀請他們與我三人個別在「醫病平台」,發表我們有緣在一所「教學醫院」相遇,感受到不同習醫階段的「教」與「學」的心得。一方面我們可以讓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病人家屬)了解醫師是經過怎麼樣的學習訓練才能成為好醫師。同時,我們也希望利用這機緣,將來可以聽到更多不同階段的習醫者(醫學生、住院醫師、專研醫師、主治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互相切磋,刺激台灣的習醫環境更加改善。為了要能坦白說出彼此真正的看法,我們也相約都用「筆名」,也不標明我們相遇的「教學醫院」,以暢言我們的真實感受。這兩位年輕的醫界新血對這醫院的主治醫師關心學員的學習心得與進度,表示十分感激,也使我忍不住想更了解這教學醫院怎麼挑選負責教學的醫師?這醫院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素促成這些醫師對教學會更有興趣?我有機會分別請教這醫院負責教學總籌劃的兩位內科與外科資深醫師,我發覺這醫院的薪資制度沒有「績效獎金」。換句話說,每位醫師的每個月薪水都是固定,但年終獎金才是真正以當年的總體表現而有差別。他們對當月負責教學的老師並沒有「教學加給」,但是對教學老師在輪到教學的月份時,醫院會減少他們當月的門診及其他臨床工作的負擔,通常是儘量讓他們只追蹤複診病人,而沒有或很少有初診病人的壓力,這樣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照顧住院病人並指導學員。同時因為這醫院沒有「業績」決定月薪的制度,當主治醫師輪值到教學的月份時,雖然臨床服務量減少,也不會影響他們當月的收入,而將整年在教學上的投入納入年終考核讓教學老師得到正向的鼓勵。相對的,因為門診壓力的調整,他們輪到教學的月份,就能有更多的時間與學員互動,這包括參加晨會、病房回診與床邊教學、參加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與住院病人照顧團隊討論住院病人的影像診斷結果、指導學員因病人的問題所做之專題討論、以及其他教學活動,如醫學期刊聯誼會(Journal club)、個案討論會等。至於參加臨床教學的主治醫師的教學成效,我們可以由醫學生以及各層級醫師之畢業後訓練之學習心得、教學評估與回饋,以及其他教學團隊成員(包括專科護理師)的回饋,獲得相當客觀可靠的教學評估。為了更了解學員在這教學醫院所接受的教學活動,我也在一位教學滿意度非常高的主治醫師的答允下,參加他的教學回診,實際體驗老師與學員的「教」與「學」,也更了解這兩位學員在他們文中所描述的感受。對一位已經離開「受教」多年的老醫生,能夠有機會與住院醫師、醫學生共享「學」的滋味,真有說不出的興奮。坦白說,我真的非常佩服這位年輕主治醫師的教學熱誠、醫病關懷的互動以及仔細的身體診察。為了撰寫這篇報導,我才有機會對醫院的教學工作更加了解,也才深感教學醫院對台灣未來醫療水準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也懇請社會大眾,在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願意在教學醫院接受醫學生、年輕的住院醫師參與照護,使他們在資深的臨床教師的指導下,學到更多的臨床經驗。唯有鼓勵全民參與醫學教育,台灣的將來才有更優秀的、有實作經驗的年輕醫師接棒,我們的子子孫孫生病時,才會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
-
2023-02-03 失智.新手照顧
有失智精神行為怎麼辦?醫授「與失智長輩互動7原則」,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
過年期間與過年後對於有失智長輩的家庭可能是個挑戰,一方面長輩能與許久不見的親人互動;另一方面,生活的變動也可能會給家人帶來一些負面的照顧經驗,例如:重複的詢問、打電話,同時在年節後家屬也需要多費心力,協助長輩調整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與失智長輩互動的7大原則1.避免直接指正或過於執著失智長輩可能會忘記或認錯比較不熟的朋友家人,周圍的人應理解這是疾病表現的一部分。遇到這樣的情形不必太難過,若患者始終堅持己見,也不應該太執著於指正患者的錯誤,可以順著患者的意思應答即可,不需要過度刺激患者以免造成後續情緒起伏。2.穩定的生活模式讓失智長輩維持平常結構的生活作息及光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鼓勵患者每天在早晨能夠照射太陽光,或保持室內光亮,黃昏時應盡量讓患者處於寧靜的環境。親友應避免太早或太晚登門拜訪,建議以上午為主,以免影響患者的生理週期。白天應盡量保持室內光亮,黃昏時分應轉換為柔和的燈光,並盡量讓患者處於安靜的環境,避免影響夜晚的睡眠。3.面對反覆詢問,適時轉移話題失智長輩因記憶力退化之故,時常會有反覆說同樣的話,或是做同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在短短幾分鐘內就重複非常多次,使得脾氣再好的家屬都失去耐心,而有的患者則是會做出重複的要求,這時周圍的人應善用失智長輩的特性,可以巧妙的轉移話題,讓患者的心思放到另一件事上,以減少重複問話或行為。4.矯正視力、聽力問題視力、聽力退化是漸進式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會慢慢適應退化的感官,所以不容易馬上察覺。但是若有視力、聽力退化會造成外界對於大腦的刺激降低,增加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所以失智長輩更應矯正視力、聽力問題,如配戴助聽器或是老花眼鏡。5.鼓勵失智長輩發揮其尚未退化的功能適當的認知訓練,給失智長輩多一點時間完成事情,鼓勵發揮其能力,多讓長輩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6.其他輔助療法介入懷舊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有時可安撫病患情緒,轉移其注意力。結合精油的芳香療法也可以下降病人焦躁程度。7.注意長輩的身體健康失智長輩或因冷熱感覺不敏感,或因記憶力減退,天冷時常穿得太單薄,需要家屬協助添加衣物。另外因為長輩也常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也需要家屬協助按時服藥。行為精神症狀之處理流程先嘗試找出可能原因,是病人因素、照顧者因素還是環境因素?‧病人因素:可能是病人的基礎需求未滿足(如:餓渴、失眠、無聊、缺少互動)、疼痛、搔癢、本身個性問題、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合併身體症狀、或與藥物相關。‧照顧者因素:需要先辨認照顧者的情緒狀態、會不會照顧者本身對病人狀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或是不良的溝通及照顧方式。‧環境因素方面:需要注意環境中是不是有過多或過少刺激。 (如:聲響或光線的干擾、病人活動量太低)或是受其他人之影響(如:病人離開熟悉的環境、主要照顧者變換、或是住院中其他病友干擾)。長輩年紀較大,時常有同時有多種慢性疾病,在面對失智相關行為精神症狀時,因優先考慮非藥物治療。若在嘗試過後仍改善有限,則應該再與老年精神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增加或調整用藥。
-
2023-02-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接下燃燒的火炬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的學與教」。一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描述她由醫學院的教室走入醫院的病房,開始臨床實習的興奮與緊張,透過老師與學長的教導,以及一些善心病人的鼓勵,她享受到如何學會「用對的方法」連結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病人的照護。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分享自己走入習醫這條路以來,深深領悟到前人所說的「好的醫生應該也是好的教師,以對待病人甚至對待這個社會的方式去啟發後輩,醫學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之道」。一位資深醫師提出理想的教學醫院必須落實對醫學教育的重視,讓認真教學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用心指導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同時他們在教學的努力也可以得到醫院的重視與鼓勵。唯有落實「教學醫院」的教學功能,台灣的醫學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好的醫師,台灣的醫療水準才能更上一層樓。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學生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創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被譽為現代臨床醫學之父的William Osler醫師曾經如此說到。學生時期我們可以從課本上學到許多醫學的科學知識,但踏入臨床後要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診治病人的基礎,同時為正在受苦的病人與家人提供寬慰就真的是門藝術了。而此時我們能臨摹、學習的對象往往就是更資深的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因此William Osler醫師也曾叮囑,好的醫生應該也是好的教師,從他們對待同事、對待病人甚至對待這個社會的方式去啟發後輩,醫學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之道(A way of life)。十分榮幸,我在學生時期遇到許多位導師,從他們的身體力行中我漸漸體會到醫學作為一種使命是多麼神聖,是多麼應該用畢生的努力去實踐。曾經有位住院醫師在查房完後帶著我到很遠的另一間病房探望病人,那位病人整個腹腔都蔓延著癌症,甚至擴散到表皮形成許多化膿的廔管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而學長只是在值班時偶然看過這個病人,後來就每天找空閒時間去幫他清創。也許這個動作不能延長病人的壽命,卻減輕了許多痛苦,也帶給病人許多的寬慰。當下的我深受震撼,這樣的行為並不會為自己帶來任何利益,甚至可能會因為干涉了其他醫療團隊負責的病人引來非議,但對學長來說病人就是病人,而減輕痛苦就是醫生至高無上的使命。畢業後我也成為了一位住院醫師,真正開始執業之時我回顧著過往啟發過我的老師們,期許著自己也能以同樣的態度面對病人、面對學生,點燃他們對於醫療的使命感。很幸運的是對於我訓練的醫院,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及醫學教育是最重要的任務,我有很寬裕的資源與時間去實踐對於行醫的理想。我希望帶著他們走出厚重的課本直接面對人們的病痛,去親身體認我們作為醫者被賦予著多麼重大的權力及相伴的責任。同時我希望成為他們的保護傘,讓他們不會被龐大的體制壓得喘不過氣或因經驗不足遭人冷眼,得以在有人指導的環境下練習與病人溝通,練習分攤他們的不適,並仔細的思索如何有效的溝通,聆聽病人的心聲,並傳達照護者的想法。而當整個醫療體系懷著這樣的目標,將醫學生一同納入團隊協助照護病人,是會得到很豐碩的回饋的。透過這樣的賦權(empowerment),我們從學生的眼中看到他們想要為病人盡一份心力的熱情,每天早上查房時都會看到學弟妹們在床邊問候著病人,為病人仔細地做身體檢查,並努力的查閱資料,思索最佳的治療選擇。一位老太太在出院之際偷偷問了我住院期間照顧她的醫學生叫什麼名字,她想要特別感謝那位學生的照顧。作為學生也許還沒有辦法對於照顧的計畫做出太多決定,還沒有辦法直接的透過醫療改變病人的病況,但只要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只要整個體制鼓勵他們承擔責任照護病人,學生們的投入是會讓病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太太也許不會記得哪位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給了她什麼藥物做了什麼精密檢查,但她將永遠記得有一位實習醫師每天下午都會坐在床邊陪她聊天,傾聽她的不適。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一位有多重共病的病人要準備出院,他有十幾種藥物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及服藥時機,我跟學生討論到當病人回家以後就沒有護理師按時的給藥,這麼複雜的治療在家裡並不易達成,也許可以嘗試設計一些說明讓病人帶著回家。忙碌一陣後回到會議室,就看到學生們把每一種藥的作用、外觀及注意事項分門別類寫成一個清楚的表格,讓我們可以一起帶著那份表格跟病人解釋,這類的事情再再說明了,醫學生並不是我們總訕笑暱稱的「路障」,只要有好的典範好的引導,他們絕對能成為醫療團隊的重要一員。學生們結訓前夕寫了一張卡片給我,提到初入醫院的他們難免感到茫然無助,但有著我們、主治醫師、護理師的鼓勵與教學,讓他們能夠克服恐懼,慢慢學習如何承擔照顧的責人。看著他們我總會憶起,幾年前的我也是像他們一樣,心底感激著學長姐及老師,並立志以後也要成為他人的典範。這只是個開始,希望我們都能繼續堅持,接下老師們手中燃燒著的火炬,將行醫這門藝術、這門使命繼續傳承。
-
2023-01-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生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的學與教」。一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描述她由醫學院的教室走入醫院的病房,開始臨床實習的興奮與緊張,透過老師與學長的教導,以及一些善心病人的鼓勵,她享受到如何學會「用對的方法」連結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病人的照護。一位不分科住院醫師分享自己走入習醫這條路以來,深深領悟到前人所說的「好的醫生應該也是好的教師,以對待病人甚至對待這個社會的方式去啟發後輩,醫學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之道」。一位資深醫師提出理想的教學醫院必須落實對醫學教育的重視,讓認真教學的醫師可以有時間用心指導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同時他們在教學的努力也可以得到醫院的重視與鼓勵。唯有落實「教學醫院」的教學功能,台灣的醫學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好的醫師,台灣的醫療水準才能更上一層樓。這篇文章想表達從大四基礎學科到大五臨床實習的心境轉換,也想對學習路上所遇到非常的珍貴人、事、物表達感謝。在學習的路上所遇到很珍貴的事學習是把知識和生活體驗相互串聯的一個過程,大部分的事情都有可遵循的邏輯,按照這個方向去理解和消化新知的話,把知識記起來的可行性就變得更高了。但這套邏輯是否足以應付我們在實習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呢?事實上學生時期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都相差甚遠,所以學習的方法也必須順應著課程去做調整,這過程是具有彈性和流動性的。基礎學科階段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把枯燥、硬性的理論和熟記起來並在考試時進行回想。臨床實習階段即是把所學的基礎知識投入臨床進行運用,每天感受現實與理論相互融合或是交戰的場景。這時更大的變化是我們不再是單純僅和教科書相處,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對話相對佔了很大一部分。自此以後學習範疇跳脫了以往的框架,我們得學習如何運用團隊的力量去處理問題,思考與執行,並解決問題。接下來想細談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這階段的心境轉換和所接收到很珍貴的學習及實習體驗。從小到大的學習旅途中會因為老師教得非常生動有趣而對該科目有了更深的認識,多了一層想要探究的動力和喜歡的心情。這是因為在和老師討論的過程中漸漸了解「找尋知識之間的連結」是什麼樣的感覺、體悟。這時的學習開始有了回饋感,我想這就是思考能力的萌芽。每當老師在課堂中把思考的脈絡表露出來,或是以引導的方式測試我們的邏輯,這些會帶動思考的教學方式都會帶給我們極棒的學習體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知道學生們其實不是還沒開竅,而是尚未了解「思考的方法」。所以把針對這點去做教學的人物稱作為啟蒙老師一點也不為過。由於基礎學科的內容就好像是語言學裡的單字背誦,因缺乏實踐應用而顯得生硬枯燥,但如果遇上老師能提綱挈領,幫助學生們建立觀念,那真的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成效,獲益匪淺。在初步進入臨床實習的時候其實學生們都很容易迷失學習方向,因為所有事情的自由度都變得更廣大了,在完成了實習作業以後想要主動參與到什麼程度都是由自己決定,沒有硬性規定或強迫性質。那學習的目標會是什麼呢?在內科實習期間至少把小麻口袋書的重要章節看完嗎?還是把國考分科詳解念完呢?其實都不是。累積知識量固然重要,但在實習期間發現更為棘手的是我們對於臨床實務的處理方式和思維都不太熟悉,所以我想不應再以書本作為框架,而是該以更加務實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做為實習階段的學習目標。比如在值班時遇到病人有突發狀況,我們該怎麼迅速掌握狀況?再來是遇到完全陌生的問題時我們該從何獲取資源以迅速幫助病人渡過難關?實戰永遠比紙上談兵來得更有學習成效,而在這個轉換期當中若能遇到願意為我們指點迷津的老師和不分科住院醫師的學長姐們,那真的非常幸運。耐心指導我們的前輩們深知——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過程、邏輯思維的訓練,跌倒和犯錯都是必經之路。倘若在這階段只依靠指令做事,完全不加以思考,那就真的會失去成長的黃金時期。必須知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幾週實習下來我發現醫院裡的病人就像是千變萬化的教科書,而醫療團隊合作當中也有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事物。看著門診和病房裡老師和護理師之間的默契、刀房裡刀助和主刀者的合作流暢度、主要照顧團隊和病理、影像科的密切合作,我們也逐漸理解醫學真的是漫長的團體戰。所以在遇到任何疑問時必須勇敢提出,只有提出了之後才會知道錯在哪裡、怎麼糾正、團隊間互相扶持。與病人的互動也帶給了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記得有一天門診實習,有一位女病人雖然因為自己即將開刀這件事而感到非常緊張焦慮,但還是抱持著豐富的同理心來對待還在學習階段的我們,非常有耐心地聽我們為她解釋報告,完全不介意我們身為實習醫學生的身分。她說道「凡事都有第一次」,在學習路上看到如此寬容的病人真的非常幸運,彷彿在告訴我們蛻變的過程雖然會跌跌撞撞,但是千萬不要害怕去嘗試。當時老師馬上跟病人道謝,謝謝她願意給我們機會,接著說:「這階段的學生就像在學綁鞋帶的小孩。那小孩不會綁鞋怎麼辦?不能幫他綁啊,你就在旁邊慢慢等他綁好。」當下聽到真的好感動,有願意給予機會的人,學生才能透過初次嘗試去學習,接著反省糾錯和反覆嘗試,最終獲得成長。每天在醫院遇到的不同疾病對我們來說像是醫學生涯中的許多個小章節,但對病人來說卻是生命中的大章節、轉捩點。有些時候雖然我們能做的有限,但這些舉動並不是都毫無意義。面對一位腦部腫瘤壓迫導致右側上下肢無力的病人,老師說道雖然手術不會讓你完全好起來,但它至少能讓你的病情不會加劇,目標是繼續好好地過生活。面對生命期限的未知,這樣的目標的存在感覺就像浮木,讓這些末期的病人有個救贖、努力的方向。最後非常感謝在實習階段非常樂意幫助我們的老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刀助、病人及家屬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能夠接收到提點我覺得是非常幸運的事。認真地努力固然重要,但「用對的方法」去努力,比起「盲目的」的努力更是學習的重點。感謝富有耐心的前輩們一直以來的默默付出和引導,只為等待學生們變得獨立的瞬間。我們會繼續努力前進!
-
2023-01-20 醫療.巴金森病
陪巴金森病媽媽抓看不見的蛇,照服員籲:記錄發作時間作為指引
「幻覺」對於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或失智症患者家屬來說相當棘手,狀況突然或反覆地出現,往往苦惱整個家,久了還可能產生衝突。長年研究神經退化議題的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瑞應表示,巴金森病患者通常在十年後會有幻覺症狀,盛行率約40%,出現的時間以夜間居多。擔任照服員三十多年、新活藝術專案經理王素蘭說,照護者這時能記錄發作時間,作為看診治療的指引。巴金森幻覺怎麼解 陪媽媽演出「捕蛇記」臉書社團「幸福巴士」中有民眾分享,她陪著罹患巴金森病的媽媽上演一齣「捕蛇記」,當時媽媽喊著一條不存在的蛇鑽進了家中牆內,面對無動於衷的家人,媽媽只好親自上陣抓捕,她心想不如就陪著演戲,配合將蛇抓進了塑膠袋扔出門外,果然,媽媽的心情平穩下來。巴金森病是高齡族群退化性神經疾病之一,典型的症狀會有手腳不自主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或平衡障礙,而非動作性的症狀會有失眠、憂鬱、便秘、尿失禁,然而,到了後期巴金森病患者約有2到3成會合併失智症,特別是罹病十年後,機率會提高許多。針對巴金森病的幻覺症狀,何應瑞分析,統計有25.5%患者有輕微型幻覺或錯覺,22.2%是具體型視幻覺,9.7%有聽幻覺,此外,也有部分是觸覺、嗅覺或味覺的幻覺,通常會有幻覺的巴金森病患者,罹患疾病的時間較久且年紀也較大,而且患者通常在白天的精神狀況不濟,運動功能差,憂鬱症情況也嚴重。他說,幻覺出現的時間點,在夜間或較暗的地方居多,大多數患者出現幻覺時依舊保有洞察力,但觀察到患者很少會說出自己有幻覺症狀,主要怕被別人認為是精神疾病,也因此巴金森病的幻覺盛行率可能比研究報告中所呈現的人數還要高。巴金森病?失智症?專家:初期難鑑別除此之外,失智症當中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侵襲腦部記憶、認知、語言;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兩者在記憶上都會出現狀況。何應瑞補充,阿茲海默症的幻覺是呈現過去片段回憶,因為記憶喪失,表現出時空錯亂的記憶,而路易氏體失智症的視幻覺則是能詳細描述,此外,聽幻覺的症狀,除了在巴金森病會出現之外,路易氏體失智症同樣也有。他也說,路易氏體失智症隨著病程惡化,也會出現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種種症狀與阿茲海默氏症或巴金森病有雷同之處,初期確實不容易鑑別診斷。幻覺出現別否定,記錄發作頻率回診評估 「出現幻覺不要直接否定,這會讓病人受傷、挫折,下次也不會想告訴你。」王素蘭分享。此時,家人或照顧者能以平視或低視角,蹲在患者身旁,和緩地詢問或先傾聽,進而可以轉移話題並帶離當下的位置,藉此分散注意力,如果變成了一來一往對話,會落入沒完沒了的循環中。她說,家人能初步記錄下生活作息時間,像是每天幾點用餐、上廁所、夜間起床次數,還有幻覺出現頻率,這都能作為接下來與醫師或日照中心照護人員溝通的重要線索,進而透過藥物劑量或作息調整。王素蘭也說,對於退化性的疾病仍是建議多外出社交產生刺激,出去後即使長輩不願說話也沒有關係,多少能消耗些體力。【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17 性愛.性福教戰
身體愉悅是另種自愛方式 性學教母至80歲仍在傳授的自慰方法
若不知如何開始,從讓自己愉悅下手—自慰我們在上學以前就學會閱讀和寫字;10 歲時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但是我們從未學過了解自己的身體,試著回答以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的運作方式嗎?◇你知道愉悅表達性愛的方法嗎?◇你曾摸過自己的身體享受身體的愉悅嗎?身體的愉悅不過是另一種自愛的表達方式。但長期以來,身體上的滿足被貼上了負面標籤。東方教育方針是施比受更有福,但若不曾擁有,無法給予。自我滿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愉悅之下才有辦法也給予對方愉悅的感覺。以下就來學習各種讓自己開心的方法吧!讓自己開心的方法首先,學習的第一種態度是不需要因為不懂而覺得丟人,在更遲之前,為了自己好好學習。但,要怎麼學呢?關於性的資訊通常都以非公開通道散布,所以性慾不強烈或對性的關心較少的人可能會覺得茫然或恐懼。這時,如果直接找刺激的色情片來看,有可能累積錯誤的知識或造成更大的反感。性愛入門第一階段:推薦自慰。如果自己可以讓身體感受到愉悅,自然產生興奮,下一個階段會更好。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曾說:「想要真實對待自己,夜晚要不同於白天,忠實跟隨自己。那麼,你對任何人也不會說謊。」男性普通在14-17歲開始出現自慰行為,10幾歲時高達1週兩次以上的頻率,故滿20歲的時候至少有過一千次的自慰,當然就知道如何摸自己的身體可以產生愉悅。然而,女性開始自慰的年紀非常分布不均,10 至30 歲都有可能,次數也是有1週兩次至3個月一次。我在諮商或講座上遇到的女性大部分都不曾自慰或不知道該怎麼自慰。實際上有一位女性因為沒有感受過身體的愉悅,而擔心自己是否有身體上的缺乏。當我問:「除了性愛,透過自慰也沒辦法感受到嗎?」她卻回答不曾撫摸過自己的身體。很多人努力在臉上擦化妝水、乳液、精華液等保養品,但卻未摸過自己的陰唇,連看都沒看過。所以,我們一起了解如何一個人感受身體知覺的方法吧!方法很簡單。首先,指尖輕輕滑過外陰部,專注在皮膚的觸感。接著,利用指尖畫圓輕撫整個外陰部,一樣要專注在皮膚的觸感。畫圓大小慢慢縮,最後撫弄陰唇的周圍。假設皮膚的觸感沒有問題,手稍微進入到陰道內部,確認陰道的觸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天一次,如果可以的話,用手指撫摸與感受自己陰道內部的各處。這過程最少要進行半個月至一個月以上,不要著急,每天都要重複做一遍。上述女性在實踐兩週後,很開心地說:「天阿!有感覺了。原來不是我的身體有問題。」但即使告訴大家方法,仍有許多女性在獨自實踐時,容易3分鐘熱度。因此,我召集各種內診者共同建立「20 天實踐房」群組,彼此互相鼓勵打氣。在群組裡,除了性話題之外,也會有一般話題。某天有一位女性提到:「可以看到孫子,太感謝了。」另一位20 幾歲的女性才驚訝的發現群組裡也有5、60歲的人。是的,性是一生的愉悅,也是一生的煩惱。就像不是只有20歲的人需要保養皮膚,陰唇和陰道也是要終生撫摸的。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女性自慰中,有一位號稱教母的人物存在,即是美國的性教育家貝蒂.道森(Betty Dodson)。道森為了幫助女性的性解放,宣揚自慰的重要性,是改變社會風氣的大人物之一。她到了80 歲還是持續傳授自慰方法,成為白髮先驅者。女性自慰約可分成八個階段,如下:第一階段,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愛妳。雖然會尷尬害羞,但請以開朗的面容直視自己,也可以用甜美的聲音呼喊名字,舉起雙手環抱住自己:「我愛我自己」。接下來,第二階段,泡熱水解開身體的緊張。可利用香氣、泡沫與音樂享受浪漫性感的氛圍。輕輕搓揉沾滿水和肥皂泡沫的身體,若性高潮湧現,可利用手指或手掌撫摸生殖器,配合呼吸,專注感受陰唇的感覺。洗完身體擦乾後,站在鏡子面前進行第三階段。打開昏暗的燈光,看著自己的身體,喜愛自己的身體,遺忘身體上的缺點,稱讚自己,想像自己是名畫中的裸體,優雅美麗。也可以想像自己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像,無論胖瘦大小,妳就是一項藝術品。第四階段是自我按摩。在鏡子面前全身塗抹滋潤油。大拇指按壓頭與頸部的連接點。手掌畫圓輕撫肚子、大腿和小腿等地方,不要放過身體各處,好好感受。第五階段來到生殖器的部分。透過鏡子反射觀看平時看不見的生殖器,張開大陰唇看看陰道內部如何構造,包括:樣貌、顏色、大小與觸感,找到陰唇的位置。一邊呼吸,一邊放鬆陰道和肛門,用指尖稍微撫摸陰道口和陰道內部,也可以摩擦陰唇。如果陰道流出濕潤的愛液,可以聞或嚐看看味道。在第六階段可以試圖更大膽一點的動作。小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關起房門,自我想像成為歌手,開演一人演唱會。今天,改以裸體的樣貌跳舞吧!擺出誘惑的姿勢進行自慰也是不錯的方法,陷入自我魅力。玩夠了之後,在第七階段要改變氛圍。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定義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是的,我現在正和最愛的自己做愛。想一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感覺,抓住氣氛。最後第八階段是感受性高潮。現在所有準備都結束了。身體已放鬆,心情也已消除緊張。兩手愛撫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自認為的敏感帶。性高潮可能不會一次就成功,所以反而更不能焦躁,享受當下。※ 本文摘自《性愛心理師的大人親密必修課:教你從身體到心靈都越做越愛》。作者:朴昭鈴譯者:陳彥樺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12/28
-
2022-12-31 醫療.懷孕育兒
懷孕遭脅迫離職、被公司解僱... 職場孕媽咪勇敢「戰」出來!專業律師教妳爭權益
懷孕的女性在職場上,常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對於那些明槍暗箭,孕媽咪可別選擇隱忍退讓,若是屬於自己該有的權益,請千萬要挺身而出、勇敢捍衛!懷孕職場權益如何行使「職場權益,若不行使即不存在。」這是在採訪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周于萱時,她讓小編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的確,性別工作平等法已經存在我們社會中有20多年了,但不少企業依然認為:生孩子是你家的事,即便有法律保障,難以撼動的還是我們早已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在醫美診所工作的A小姐(化名),遵循傳統習俗,於懷孕3個月以後向主管告知懷孕消息,沒想到主管居然要求她退回前3個月的獎金,這件事情明顯違法!另有一名在公司跑外勤的B小姐(化名),在孕期需安胎,因此向公司申請調至內勤或多位助理幫忙處理繁重的業務,沒想到雇主卻處處刁難,想盡辦法要讓她自動提出離職。這2件都是非常典型且常見的職場上不公平對待,若接到類似申訴電話,婦女新知基金會都會有專人提供諮詢,並協助後續相關事宜。律師實戰篇有些孕媽咪會擔心,若和公司不幸走上法庭這最後一步,是否會因為孤軍奮戰而敗北,其實,職場權益這類的官司不算少,若情節不公不義,只要妳勇敢踏出第一步,司法最後都會替妳伸張正義。(以下案例由宋雲揚律師提供)(延伸閱讀:懷孕已經夠折騰.還要擔心飯碗不保?)懷孕遭脅迫離職.勝訴!C小姐(化名)任職於公司2年半,並在懷孕3個月時告知她的主管懷孕狀況和預產期,然而在C小姐的產期將近時,主管卻以她的考核未達標準、工作表現不佳等理由辭退原告,並同時用拒絕讓她申請產假等手段,來脅迫C小姐辦理自願離職,迫於無奈下C小姐只得比照辦理,造成她身心受創,並因此有早產、產後憂鬱等情形發生。‧法官公正判此案例法官認為,雇主雖然用工作表現不佳的理由來解聘C小姐,但如果沒有把員工懷孕對於她工作表現的影響納入評估的話,那就有可能會夠成懷孕歧視。本案到二審時,二審法院認為雖然公司說因為C小姐的考核成績為組內最後一名,因此要求她自行離職或被資遣,但公司卻給予C小姐的考核評論是「表現尚可」、「留任現職」等,因此要求C小姐離職非常不合理。且公司在C小姐臨產時,拒絕產假申請並要求她離職,對於C小姐精神上所造成的打擊很大,因此C小姐可以向公司請求精神賠償(慰撫金)。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後被公司解僱.勝訴!D小姐(化名)在生產後,以e-mail向公司提出育嬰留職停薪的申請,之後到公司辦理手續時,遭到公司當場拒絕外,更以虧損以及組織調整當理由解僱D小姐。‧法官公正判法官認為一個企業是否虧損,應該以企業整體的營運、經營能力為準,而不是以個別部門或是區分個別營業項目的經營狀態判斷。因此,如果只是單一部門的虧損,不能夠以此作為理由來資遣員工。因此D小姐仍可或得該有的薪資。若雇主拒絕育嬰假的申請,按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1、21及26條之規定,則可以向雇主請求損害賠償。而在留職停薪時,員工可以向勞保局申請留職停薪津貼的,其金額是用投保薪資的6成薪計算。突然出血不得不請假,公司卻擅自更動先前產假日期.勝訴!E小姐(化名)任職於公司數年,在懷孕後向雇主表明,想從3月16日至5月11日請產假,但在2月25日時,E小姐因為懷孕出血而送往醫院治療,直到3月15日E小姐都沒有返回公司上班,因此公司認為應將她的產假時間往前挪至2月25日至4月22日止。‧法官公正判法官認為女性受雇者的個人體質都不同,是否於分娩前有提早請產假的必要,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第1項並沒有作硬性規定,因此,雇主並沒有變更E小姐產假申請的權力。因「生育」與「生病」不同,所以E小姐因懷孕臨時出血而無法上班的日子,可像雇主請安胎假,且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1條第2項規定,雇主不得視她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要特別注意的是,請安胎假時,應於事前親自以口頭或書面說明請假事由及日數;若是疾病或緊急事故,則可以委託他人代辦請假手續。若孕媽咪沒有完成請假手續,還是會構成曠職,而曠職3日以上,雇主仍可以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解聘妳。善用小技巧.小蝦米也能對抗大鯨魚很多公司都很聰明,並不會明目張膽的告訴妳:「因為妳懷孕所以.....。」造成很多女性在蒐證上面有困難,無論是在開會時有意無意的嘲諷、或是時不時的冷言冷語,這些都是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舉證上面,使用以下這些小技巧,立誓再也不當砧板上的魚肉!.使用mail、Line這些能留下痕跡的方式溝通,備份通訊內容以備不時之需。.可以錄音蒐證,但是也有法律風險,可能構成妨害秘密罪。.善用說話的藝術,如:主管對妳做出不合理的要求,妳可以向主管說「是因為我懷孕所以你們........是嗎?」將話導向懷孕這件事情上,逼出公司真心話!.紀錄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如:是否在向主管說明懷有身孕之後,開始有不合理的調動或刁難請假或言語霸凌?申訴流程Fallow me.一張圖表全搞定若發現職場權益被損害時,可向工作所在地的勞動主管機關(如台北市政府勞動局、新北市政府勞工局等)申訴,周于萱秘書長表示,地方勞動主管機關受理申訴後,即開始調查,包括分別訪談勞資雙方、蒐集資料,召開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最後做出決議等等。整個調查流程大概需要花費3至6個月,若最後調查結果認為「確認有歧視」主管機關祭出行政處分,包括要求公司期限內改善、或派專人入公司進行專案輔導,若妳對調查結果及委員會的建議不服,可以依程序聲請訴願。以上洋洋灑灑一堆程序既冗長又繁瑣,的確,要替自己爭取權益確實耗時又費力,許多孕媽咪也會因為懷孕身體不適,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而作罷,但妳知道嗎?若連妳都不願意替自己站出來,當下情況再不公再惡劣,旁人也愛莫能助。職場申訴電話多.卻都只是冰山一角當婦女在職場上遭遇到不合理對待時,即便是知道有法律的保障,還是會為五斗米,將所有的不滿和委屈都往肚裡吞,周于萱秘書長鼓勵所有媽媽「唯有站出來,才會被看見」。企業也該知道,一間友善對待員工、願意付出成本的公司,才會有員工想要投入更多的心力,這種企業永續經營,才是該出現在職場上的良性循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2-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qivu pai namaya ta tja qalji (排灣語:請說像我們一樣的話)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與文化」。一位中生代醫師長年關懷臨床醫師在台灣這多元的文化環境,是否有能力獨自面對不同文化的病人、或是陪病者。他為了達到全人照護理念之醫學教育目標,研究如何增強醫療專業人員對於不同族群文化的了解,訪談閩南、客家、高齡者及外籍人士共四個族群,蒐集不同族群在醫療場域就醫時所面臨的文化相關議題,期望未來的跨文化適能更直接讓學員接觸不同文化個案,及所謂的文化遭遇。多接觸、多了解,是消除隔閡的唯一方式。一位兼具日本父親與台東排灣族母親的血統,並受過多種文化薰陶的不分科住院醫師,說出他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對台灣醫學教育的看法。他認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理解,也就是所謂的文化敏感度,是臺灣的醫療人員需要具備的特質。一位資深醫師描述他過去親眼見證一位剛從中國來到美國的年輕醫師,在初入美國社會時,如何由文化差異引起羞辱的強烈反應,成功地轉換態度,透過對新文化的適應,最後在他的習醫之路走出一片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哈囉!年輕醫師,你準備好了嗎?醫療場域下PGY之文化識能探索「文化是生活,語言是傳達文化的媒介。」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語言,這在傳統文化的討論一定會出現的一句金言。使用這句話的狀況大部分在於「如何傳承逐漸消失的非主流文化」或「學習母語對學習文化的影響」等等的議題。然而,這句話能表達的情境遠大於傳統文化上面。假如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生活的每分每秒,那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也經歷了無數個不同的文化。我每天工作的醫療環境也不例外。美國精神科醫師、醫療人類學家Arthur Kleinman提出「生物醫學的文化」(culture of biomedicine)的概念,而以此描述生物醫學當中的科學知識與語言構成了生物醫學獨特的文化,而這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因此醫療環境裡的文化在不同地區存在相異性。在美國,忌諱使用「no longer with us」來表達某人離開醫院;在日本,機會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叫做「日和見感染(日和見:ひよりみ,「觀察天氣,或處於第三者的角度觀察狀況」的意思 )」;在台灣,住院醫師在忙碌的值班時間當中會以怨恨的眼神看著同班護理師分享的一盒鳳梨酥。在此時此刻,在地球上的醫療文化受到主流文化、醫療政策、人群組合、社會背景等等因素的影響,不斷的塑造著充滿生命力的文化。換句話說,醫療人員處於在醫學特有的文化氛圍(cultural sphere)裡,(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服務著隸屬於外在文化的病人們。在這個角度,醫療服務本身就是文化不斷衝擊的過程。每當談到「醫療文化」,我會想起學生時候的一個小故事。我大四那一年,跟就讀護理系的高中同學在線上聊天。她當時正在準備日本的國家執照考試。我好奇日本的護理師執照考考題會問什麼樣的問題,於是請她隨機選一個考古題跟我分享。她很快就傳過來一個臨床情境題,內容大約是在描述一個30多歲初次懷孕的女士,擔心生產的過程會不會有什麼意外,題目請考生從五個選項當中選出一個適當的選項安慰這一位病人。我看到選項B說:「希望妳能抱到健健康康的小寶寶。」個人當時認為此選項似乎是最有禮貌、最恰當的一句話,我朋友也說這就是官方給的正確答案。過幾天後,我把這則題目給學校就讀護理學系的朋友看,他就提到對我的選項有質疑。他說,這樣的話聽起來太客套,沒有什麼溫度感!應該是要選C:「妳這麼健康的人,小孩也是很健康的才對! 」後來在醫院上班之後深深感受,的確我在台灣接觸的眾多病人也許比較偏好醫療人員能夠給他們這樣雖然稍微粗糙但有溫度的話語。相信對眾多醫療人員而言,職場文化的特殊性多多少少有直觀的感受。而從專業的角度而言,重要的問題是「這項因素會不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有沒有可靠的證據顯示文化對病人的影響?」由於文化弱勢族群(racial/ethnical minority)的健康狀態、社會經濟階層本身在世界各地區都比主流族群差,設計一個純粹針對臨床效應(clinical outcome)而證據力高的研究相當困難。然而,不少文獻顯示慢性病的指標(例如糖化血色素、血壓、身體或精神功能評估、疼痛控制)與醫病溝通品質的正相關性。這些現象,其中一個解釋的方式就是因高品質的醫病溝通而提升的就醫滿意度以及服藥遵從性。然而,優良的溝通不只是純粹在語言上面。就像我在上面分享的故事,在每個場景當中最適合的溝通方式,往往取決於醫病雙方處於的文化環境。台灣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從原住民到新住民、閩客、外省、外籍,不同的語言、文化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面。在這樣的多元性裡,文化差距引起醫病溝通上發生摩擦是想必每天都在發生。既然對病人有幫助,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理解,也就是所謂的文化敏感度,是否也是台灣島上的醫療人員需要具備的一個特質?從二十一世紀的開始,醫療上的文化敏感度是往往出現在醫療教育上面的問題。如何在短短六年的醫療教育裡面,能夠讓醫學生擁有醫療人員所需要的文化敏感度?這看來是一則討論已久的議題。個人認為文化敏感度是面向多元而量化十分困難的一個指標。每個學生對母體文化的連結與對異文化接觸的經驗都截然不同,因此難以設計萬用(one-for-all)的課程設計。事實上,文化敏感度的培養不只會發生在教育的場合裡面。在學校的醫學人文教育當中,我們接觸眾多不同類型的藝術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但這些媒體能夠傳達的訊息也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它也許在課外閱讀的一本書裡面,休假跟同學去看的一部電影裡,或在公車上面剛好聊起來的那個阿嬤,任何一個人事物都有可能啟發對異文化的理解。從學生時代以來,我們醫療人員在專業知識與素養的培養上所花的時間龐大,就算在日常生活裡面也無法容易跳脫職場文化的思維。能夠支持每個醫學生、醫療人員能夠在專業學習以外的場合享受舒適圈外的生活,接觸學校、醫院外面的環境,重新體會不同類型的生活,也許會讓我們有更多文化的體驗。除了在課程上的安排以外,這些非專業領域上面的投資或支持系統,宏觀來看也許對異文化背景的醫病溝通上面會有所幫助,進一步也會有益於我們的病人。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