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自體免疫
共找到
613
筆 文章
-
-
2023-05-19 醫療.耳鼻喉
咳嗽超過21天早檢查!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指常見4種原因! 黃軒醫師表示,感冒是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通常會引起發燒、喉嚨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感冒症狀雖然在一段後可以自然的消退,不過也有許多患者仍然會持續咳嗽現象,醫學上常見有4種原因,包括了殘留病原體、上呼吸道敏感、支氣管炎、免疫過度反應。 病原體殘留:發表在《臨床傳染病》期刊的研究指出,病毒在感染結束後可能仍然在呼吸道內存留。這些殘留的病原體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引發持續性咳嗽。其中原因包含了病毒使呼吸道黏膜受損、發炎反應、免疫系統反應等。 上呼吸道敏感:據《呼吸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內容,感冒後上呼吸道可能仍存在發炎,使其變得更為敏感,會導致患者對各種刺激如灰塵、煙霧等反應過度,進而引發持續性咳嗽。 支氣管發炎:感冒治癒後,患者可能仍然存在支氣管炎的隱患。根據《胸腔醫學》期刊的研究,支氣管炎會引發咳嗽、痰量增加等症狀,並且治療過程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免疫過度反應:據《過敏和哮喘學報》期刊,感冒過後部分患者的呼吸道可能出現免疫過度反應,這種現象使得呼吸道對各種刺激更加敏感,容易出現持續性咳嗽。此情況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感染、過敏等因素有關。 感冒好了但咳嗽依舊,醫教4招有助改善! 若民眾在感冒之後,仍然持續咳嗽,黃軒醫師也提出4種方法有助改善,包括保持空氣濕度、避免刺激物質、非處方止咳藥物、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等。 保持空氣濕度:據《室內空氣》期刊一項研究,保持室內空氣濕度適中,有助於緩解上呼吸道敏感性、減少咳嗽。使用加濕器可以保持室內濕度在40%-60%之間,有助緩解呼吸道黏膜刺激,進而減少咳嗽的發生。 避免刺激物質:據《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期刊發表的研究,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質可降低呼吸道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減少咳嗽次數,包括香菸、煙霧、灰塵、香水、香氣較重的食物等,特別是孩童及年長者。 非處方止咳藥物:在《Cochrane系統大數據》期刊一篇綜述中,部分非處方止咳藥物對於緩解症狀性咳嗽具有一定的療效,如愈創甘油醚、枇杷膏等。也提醒遵守藥物說明、注意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或不良反應,並持續性、嚴重咳嗽時盡早就醫。 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根據《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年鑑》期刊的一項研究,支氣管擴張劑可有效緩解因支氣管炎引起的持續咳嗽。也可搭配其他如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治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在使用時應注意遵循醫生指示、注意心悸、頭痛、顫抖等副作用,並及時告知醫生。 咳嗽超過21天早檢查,以利排除較嚴重疾病可能! 黃軒醫師也提醒,若咳嗽超過21天應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就醫以便確診並治療潛在疾病,例如較嚴重的包括哮喘、肺部感染、肺癌、肺纖維化等,並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醫師建議選擇適合的治療。 《延伸閱讀》 .夜咳、咳嗽咳不停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超過2週盡早檢查。 .咳、喘、呼吸困難留意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更應定期檢查肺功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8 醫療.眼部
自行點眼藥水緩解眼睛不適?醫提醒乾眼症未治療恐角膜受損
【本文重點】乾眼症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特別是長期使用3C產品的人。乾眼症的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癢、痛、畏光等,若長期未治療可能導致角膜受損、潰瘍等。醫師提醒,不建議自行購買人工淚液或眼藥水使用,應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適合的人工淚液、藥水、熱敷眼部,症狀嚴重者可搭配抗發炎眼藥水、免疫抑制劑、自費脈衝治療等。--by ChatGPT現代人使用3C產品普及,因用眼時間拉長,造成眼睛不適、乾眼症狀日益嚴重。不少人為了緩解眼睛不適,常會自行購買人工淚液、眼藥水使用,直到視力惡化、影響生活,才發現是乾眼症上身。醫師提醒,乾眼症若長期未治療,恐造成角膜受損、潰瘍等,建議當眼睛出現痠澀、模糊、癢痛時,應盡速就醫。58歲羅女士,時常眼睛不舒服且流眼淚、眼油,被誤認心情不好而困擾,購買眼藥水使用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愈點愈不舒服,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乾眼症。書田診所眼科主治醫師張夏怡說,乾眼症患者因眼睛乾澀、瞼板腺功能異常,自行購買的眼藥水如果含有薄荷成分,反而更刺激眼睛。張夏怡表示,眼睛表面的淚膜分為油脂層、水層、黏液層,這三層只要有一層分泌不平衡就可能影響角膜,導致乾眼症。其中缺油型患者,因瞼板腺功能不佳,油脂分泌異常,若補充人工淚液可能效果不彰,還會更不適。據統計,50歲以上族群約11.3%的人,因乾眼症造成生活困擾,以女性占多數。乾眼症發生原因,除了環境乾燥、用眼過度外,也可能是更年期、自體免疫疾病、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等所致。乾眼症常見症狀,包括眼睛乾澀、眼睛癢、畏光、眼白發紅有血絲、眼睛痠痛、異物感、分泌物黏稠、視力模糊等,不少患者會因眼睛太乾、淚液不足,眼睛受到刺激,出現反射性流淚。張夏怡指出,乾眼症與體質、生活環境、工作形態等有關,症狀相當多元,為避免角膜受傷,須先經過醫師檢查確認原因,再依醫師指示使用適合的人工淚液或藥水,不建議自行購買;可適度熱敷眼部,緩解不適。症狀嚴重者可搭配使用抗發炎眼藥水、免疫抑制劑,若是油脂層不平衡、瞼板腺阻塞引起,可考慮自費脈衝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7 焦點.健康知識+
口渴很正常?醫指常口渴可能是4大疾病!6方式助改善,咖啡、茶要少喝
許多人常常會出現口乾舌燥,這除了缺水而口渴以外,也有可能是疾病纏身。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個人社群分享,包括可能原因以及改善方式,更有助身體健康。常口渴也可能是疾病引起?重症醫指常見4疾病可能! 黃軒醫師指出,口乾舌燥(xerostomia)是一種常見症狀,可能和多種疾病或健康問題有關,特別是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疾病,可能導致口乾舌燥,最常見的就是乾燥症,其特徵之一就是口乾舌燥,發生率可高達90%。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疾病,也會有較高的機率導致口乾舌燥,根據一篇《牙醫學報》的研究文章指出,其原因可能和高血糖所引起的神經損傷有關。 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是逐漸發展的疾病,據《臨床腎臟病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患者此症狀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和腎臟功能受損、代謝物累積、藥物治療等有關。 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在睡眠過程當中出現多次短暫的呼吸暫停,患者無法進行充分呼吸,可能導致身體缺氧,進而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除此之外喉嚨也可能乾燥。 常口乾舌燥?6方式助改善!改善不了早檢查,防範疾病。 黃軒醫師指出,若經常感覺到口乾舌燥,可透過幾種方式進行改善。除了多喝水以外,也包括了少喝咖啡、少喝茶、少抽菸、留意藥物、避免環境等。 少喝咖啡、茶,多喝水:咖啡茶和茶具有利尿效果,且也可能導致口腔、喉嚨的黏膜變得乾燥,建議減少攝取量,增加水分攝取。而喝水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改善方式之一。 少抽菸:至於抽菸,據《臨床呼吸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白天抽菸增加刺激唾液過度分泌,這也會使得夜間唾液過度減少。而抽菸者早上起床時也大多是口乾舌燥的,那正是因為反覆抽菸的煙霧使口腔、喉嚨黏膜更乾、更薄所致。 藥物調整:藥物方面,像是抗憂鬱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利尿劑等,據《藥物治療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都可能會影響唾液分泌減少,因此如有需要可和醫師詳細討論更換其他藥物的可能性,切勿自行停藥。 增加濕度:環境對於口乾舌燥的影響,據《牙醫學雜誌》研究文章指出,空氣中的溼度對口腔黏膜、喉嚨黏膜也有重要影響,過於乾燥可能出現此症狀。可透過加濕器增加環境濕度,減少發生的可能性。 檢查治療:黃軒醫師也提醒,正如前述所提到的,口乾舌燥也可能是疾病所引起,因此若這些方法都無法有所改善,建議盡早檢查,如有需要便從治療疾病進行改善,如此才更有利健康。 《延伸閱讀》 .怎麼喝水比較健康?營養師4觀念:別一次喝光,有喝像沒喝! .乾旱限水也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研究顯示喝這種茶確實能防癌!尤其對乳癌、攝護腺癌最顯著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一:茶多酚有人說『植化素(phytochemicals)』是 21 世紀的維他命, 是植物本身「量身訂做」的一種化學物質,不同植物製造不同植化素。它提供植物自我保護功能 --- 抵抗昆蟲、細菌、紫外線等種種傷害。例如:「大蒜硫化物」味道可以驅蟲、「花青素」顏色可以招蜂引蝶 …。科學研究發現這些『植化素』還可以保護人類對抗疾病。 「植化素防癌系列」我們先談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茶』, 相傳古代神農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老祖宗早就發現茶有解毒功效。依製茶方法的不同,可分成:「不發酵」綠茶、「半發酵」烏龍茶及包種茶、「全發酵」紅茶。發酵愈多所含『茶多酚』就愈少,『兒茶素』是茶多酚最主要的活性成份,也是茶苦澀味來源。『EGCG』是兒茶素 4 種成份中,含量最高且生物活性最強的植化素。關於『EGCG』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國家臨床試驗(NCT00516243):『EGCG』癌症基礎研究.『EGCG』作用的分子靶點:p53,p73,p21,Bax,EGFR, AKT, NF-KB, Bcl-2, cyclin D1, COX-2, VEGF,MMP-2/9, STAT3, ERK1/2, IL-12, CD8 T-cell o.『EGCG』可以調控這些分子靶點訊息傳遞,能抑制大腸直腸癌、胃癌、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乳癌、膀胱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腫瘤細胞的生長;同時對於抗藥性的攝護腺癌細胞亦有增敏效果。.『EGCG』也具有免疫調飾功能,調控毒殺性T細胞、介白素12,有利於預防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哥倫比亞大學綜合癌症中心2014年發表一篇多中心臨床試驗:實驗組分為茶多酚E膠囊,每天 EGCG 800毫克(4顆,早晚各2顆,約4~6杯綠茶)、1200毫克(6顆,早晚各3顆,約6~9杯綠茶)、1600毫克(8顆,早晚各4顆,約8~12杯綠茶)。【結論】茶多酚E膠囊都能降低血中 HGF 及 VEGF 濃度。前者指標顯示乳癌患者治療的預後較佳,後者指標顯示乳癌患者轉移的機會較低(見下表):另有一篇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和乳癌患者只要每天 EGCG 800 毫克,連續 2 ∼ 6 週,可以降低血中 HGF 及 VEGF 濃度。若以防癌、抗癌、保健為目的,每天 2~3 杯綠茶,從不間斷,就能維持茶多酚在血中一定的濃度。(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9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血壓上升、代謝症候群 專家教3烹飪技巧留住食物碘與鉀
鉀與碘都是人體內必須的礦物質。鉀主要參與酸鹼平衡、神經訊息傳遞以及控制肌肉收縮與心臟規律跳動等功能,當體內出現低血鉀時,會發生肌肉痙攣、心跳及心肌活動異常等症狀;碘提供甲狀腺素生成所需元素,若甲狀腺素生成不足會導致基礎代謝率降低,能量代謝異常,嚴重缺碘會甲狀腺腫大及呆小症。鉀攝取足夠 預防血壓上升不同年齡層對於鉀與碘量的需求不同。未滿一歲的嬰兒所需的鉀及碘主要來自於母乳或副食品。成年人每天攝取2000-5000mg鉀,對糖尿病預防有助益;鉀攝取足夠,也有助於預防血壓上升,補充鉀攝取或減鈉,對高血壓患者或鈉攝取高者,可降血壓。碘攝取不足 易代謝症候群碘攝取與甲狀腺自體免疫有關,碘營養狀況與成年人甲狀腺自體免疫風險呈現U型關係,尿碘濃度每公升100-299微克,可避免發生甲狀腺自體免疫。若碘攝取不足,則會增加甲狀腺功能正常成年女性的代謝症候群,但男性沒影響。孕期婦女碘攝取不足,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改變胎兒生長。建議哺育婦女每天至少需攝取150微克的碘量,但不宜超過300微克。●烹調方法:烘烤、少水煮碘鹽通常以添加碘酸鉀作為碘來源形式居多。添加碘鹽不會讓食物吸收碘,但烹調會導致食材或碘鹽的碘量流失,一般高溫烘烤不太會使碘鹽降解,水煮及壓力烹煮則會使碘流失。在水煮過程中,大部分碘酸根會轉變成離子碘及少量為分子碘的形式,且會流入湯汁中。對於水溶性鉀離子亦是如此。●食材裁切:先清洗再裁切,勿切細碎食材裁切方式也會導致碘與鉀的流失,以細碎及切薄片最為嚴重。為了避免烹調導致食材的鉀與碘流失,建議食材先清洗後,再裁切或連同湯汁一起食用。●食材選擇:多吃海藻類、菇蕈類食材選擇上,不妨可多食用鉀與碘兼具的海藻類如昆布,紫菜等,或富含鉀的菇蕈類如香菇、乾木耳等,可同時搭配減鈉碘鹽使用。如此既可增加鉀、碘,亦可避免鈉攝取過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賴寧生養生「動中求靜」 讀佛經靜思生活智慧
「過去這塊土地上人人都往外地尋求醫療,現在從台北到高屏乃至離島、國外,許多病人都來這裡看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是雲嘉地區第一個免疫風濕專科醫師,原本醫療資源缺乏的嘉義,由他打造了雲嘉地區首座風濕病整合醫療中心,並且建構具規模與功能完善的在地檢驗中心。賴寧生在1996年完成醫學博士學業後,就毅然回歸故鄉嘉義貢獻所學,首設雲嘉地區第一個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門診。2006年,賴寧生以同心圓為理念,成立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的完整照護團隊。2015年獲得立法院厚生會第25屆醫療奉獻獎,獲總統頒獎肯定。「什麼功德最大?就是看病、解除病痛,功德第一。」賴寧生引用佛教經典,感謝病人願意相信他,克服困難遠從各地,甚至跨海求醫。「醫者端坐在院內就會不斷累積醫病功德,這是何等的福報。」感謝病人信任 行醫是福報「把握每一次跟病人接觸的機會。」賴寧生深知病人面對重大疾病的不知所措,最重要是讓病人安心,他有機會去撫慰病者,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感,所以「我感恩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夠學習」,逐漸累積實力再運用到下一位病人時,正是福氣一代傳一代的最好寫照。管理醫院 謹記證嚴六字訣台灣的醫院管理,大多看到的是美式講求「效率」的影子。賴寧生說,要把醫院的「效率」跟「追求卓越」放在哪一階層很重要。證嚴上人在11年前指示「心寬、念純、意堅」,已成為管理醫院的重要指引。心寬、念純才能合眾人心,完成經營醫院的使命。心寬是指院長要放寬心,當然要有紀律,但不需用醫學精密度來檢視人事的情形;念純在醫院最重要的就是救治病人,而非把賺錢、績效放在前面;意堅是大林慈濟醫院非常確定要「往醫學中心走」,即使過程中有許多波折,但意志依然要堅定。「醫療志業只要求病人有沒有得到他要的治療。」賴寧生強調,醫院管理原則,以志業的歸屬及宗旨為依歸,「心寬、念純、意堅」是他領導醫院的重要指標。養生祕訣/觀察機械運作 讀佛經靜思生活智慧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高中時期是嘉中田徑校隊400米接力賽跑者,在就讀陽明醫學院時也參加過大專盃田徑比賽,他卻說,運動雖可讓神經較敏捷,但並不是他的興趣,他從小就喜歡機械且至今仍樂此不疲,現在則更喜歡從佛經中探索生活的智慧。「機械與人是兩個極端,一個是物理世界、一個是人的世界,這兩部分在他身上能夠結合,是一件很奇妙的事。」這從賴寧生開車到修車廠保養時即可發現,他都不是去休息室,而是穿起工作服跟著技師一起修車,了解汽車引擎及各處機械怎麼運作,這是他的堅持。賴寧生回想,有一次考試考滿分後跟父親要一輛火車模型當禮物。結果父子倆是在嘉義火車站整整觀察一個多月,看火車怎麼運行後,由父親親手做出一個能運作的火車頭送他,連車輪、馬達都自行繞銅線做,並用窗框的鋁製條做出軌道,因而讓他從小就很喜歡機械構造。「我很講究靜思,一件事要靜下來以後,才能得到一個想法。」賴寧生表示,醫師的時間太少,沒時間靜坐,但沒有經過靜的功夫,人生就會浮華不實,累積不出行事的標準,所以他自我要求,在動的過程中求靜,由動的過程去體察每一件事情的細微之處。賴寧生說,醫護生活過得太緊湊了,他在家裡有一隻養了八年、九歲大的愛犬巴豆陪伴,可以紓解生活壓力,並且「動中求靜」,不斷重複練就善知識,而讓他心靜的部分是讀佛經,從中感受到佛經裡面的字句非常美好,如果又跟中國的詞句相應,那時心裡的悸動是格外深刻。賴寧生小檔案年齡:67歲專長: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各類過敏症、氣喘、過敏性鼻炎、減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痛風、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關節炎、肌腱炎、五十肩、疼痛治療、白斑症、貝塞特氏症、骨質疏鬆症現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兼任教授學歷:陽明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大林慈濟醫院內科部主任、大林慈濟醫院研究部主任、嘉義榮民醫院內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感謝病人能夠信任醫師。感恩你對我的信任,讓我能夠學習。
-
2023-05-04 醫療.呼吸胸腔
30~40歲女性注意!易疲倦、呼吸喘,當心潛藏「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危機
30歲小姐呼吸喘、易疲倦 確診肺動脈高壓容易疲倦、呼吸喘,小心潛藏肺動脈高壓危機。30歲的小瑩4年前赴日本蜜月之旅,出發前有些食慾不振,沒想到日本知名火車站景點拍照時,眼見火車朝她駛來,她卻卡在路上氣喘吁吁,叫老公「趕快走別等我」,返台後更從腳底一路腫到大腿,整隻腳看不見血管宛如「麵龜」,原擔心腎臟出問題,就醫檢查時竟當場昏倒被送往急診,後續診斷心臟衰竭,轉診專科醫師才確診肺動脈高壓。「肺動脈壓力」須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確認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暨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民眾居家測量的血壓數值,是血液從左心臟流出,衝擊血管壁的壓力;不過「肺動脈壓力」是血液回流至右心臟,須就醫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才能確認。正常人休息時,平均肺動脈壓為14mmHg,一旦超過20mmHg即為肺動脈高壓,此時供應血流至肺動脈的右心室會更用力收縮,長期導致右心室負荷過重、逐漸擴大,增加心臟衰竭、猝死風險。出現5大症狀 應積極就醫治療肺動脈高壓患者因肺部血液回流不足,難以順利進行氣體交換,導致病友處於缺氧狀態,容易出現疲倦、呼吸容易喘、運動時呼吸困難或運動耐受度變差等症狀。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肺高壓介入醫學科主任吳懿哲表示,如果民眾出現5大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或運動耐受度明顯下降,或是過馬路時走輸小綠人,應積極至心臟專科就醫治療。30至40歲女性 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好發肺動脈高壓族群,包括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愛滋病、肝硬化等其他疾病續發導致,而不當使用特定藥物或毒物,像是減肥藥芬芬、甲基安非他命等,也可能引發肺動脈高壓。另根據國內外臨床統計,30至40歲女性也是好發族群。黃偉春指出,原發性肺高壓有15%屬於遺傳因子,可透過每年固定篩檢、及早治療,但80%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找不出原因。黃偉春指出,按照盛行率估計,全台約有200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若包括紅斑性狼瘡等次發性患者約有2000人,但依舊有許多患者尚未被正確診斷,根據研究指出,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要花3.9年,若肺動脈高壓未接受治療,病友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某些癌症,因此該病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透過藥物治療 存活率增至7成以上肺動脈高壓因無法治癒,早期沒有好的藥物治療時,病人只能等待肺移植,黃偉春說,除了等捐肺很困難,也會面臨移植排斥問題,換肺預後並不佳。隨著醫療發展,現在透過藥物治療,可協助8至9成病人控制疾病,以10年存活率來看,過去不到3成,現在增至7成以上,但也有部分病人治療後,因為原有疾病問題或是未正確診斷、未遵從醫囑服藥,使得病情惡化,因此長期穩定服藥控制非常重要。部分病人誤以為,因為病情嚴重才需要一次使用多種藥物,吳懿哲表示,近年肺動脈高壓合併治療,已是國際趨勢,以新版治療為例,醫師會依據患者確診時的風險狀態,一開始就決定合併2或3種藥物治療,一旦治療反應不佳,或治療期間狀態變差,再進一步增加或改變用藥。延伸閱讀:.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喘、咳、血、腫、暈5症狀,恐是肺動脈高壓,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心臟癌症」 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2 醫療.新陳代謝
內分泌失調都跟它有關!醫曝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
「醫師,公司體檢發現我的血壓、血糖都偏高。」28歲的陳小姐拿著報告進到診間。由於患者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家族史,於是醫師便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怡瑄醫師回憶起病患回診時,提到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於是便替她抽血檢測,結果發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特別高。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的腦下垂體有腫瘤,於是後續便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由鼻腔進行顯微鏡經蝶竇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手術。術後,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都逐漸回復正常。林怡瑄醫師說,即使患者外觀沒有明顯庫欣氏病的樣貌,但是若出現高血糖、高血壓、無力等症狀,也要提高警覺並讓專業醫師評估,才能及早發現病因,及早接受治療。腦下垂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於顱底骨正中央的蝶鞍部,在後方視神經交叉的附近。腦下垂體的前葉可以分泌生長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狀腺素(TSH)、濾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這些激素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長激素可以刺激肝臟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進而影響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肝臟新陳代謝、骨骼、牙齒、神經的生長,調節免疫反應,以及心臟血管內皮增生等作用相關。泌乳素與女性在懷孕哺乳期時的乳汁分泌有關;促甲狀腺素主要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調節全身新陳代謝;促腎上腺皮質素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全身的代謝與脂肪分布等有影響;濾泡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則會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控制精子與卵子的成熟。腦下垂體後葉主要負責釋放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ytocin)。林怡瑄醫師說,抗利尿激素可以調節身體的血壓、以及身體內電解質平衡和水分調節;催產素則在生產過程中會大量釋放,刺激子宮收縮,幫助順利分娩。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外,它們也對腦部的內分泌和情緒調節產生影響。這些激素在男女體內都有,只是比例不同。哪些原因會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除了先天發育異常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林怡瑄醫師說,腦部外傷、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手術、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而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發炎反應也是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另外,大量失血造成血壓過低,讓腦下垂體血流供應不足,也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喪失。腦部腫瘤也是造成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無論是腦下垂體自身的腫瘤還是周邊腫瘤的壓迫,都可能影響它的功能。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腦下垂體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可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林怡瑄醫師說,功能性的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而造成相對應的症狀。泌乳激素瘤會導致異常乳房發育及乳汁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瘤在小孩會導致巨人症,在成人則會出現肢端肥大症,導致手腳變大、額頭變寬、嘴唇變厚等等症狀;促腎上腺皮質素過多會導致庫欣氏症,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糖、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容易出現瘀斑及骨質疏鬆等;促甲狀腺激素過多會一直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造成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心悸、緊張、焦慮、體重減輕等。當腦下垂體遭到壓迫時,可能出現分泌不足的狀況,使功能受到影響。林怡瑄醫師說,也有些腦下垂體腫瘤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是在接受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但是隨著腦下垂體腫瘤漸漸長大,便可能出現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所以必須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時治療上便需要手術移除腫瘤。貼心小提醒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荷爾蒙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林怡瑄醫師說,當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時,全身都會受到影響而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大家若有發現相關問題,可以至內分泌科就診,和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找出病因並及早治療!原文:
-
2023-05-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麻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疾病!「4大手麻原因」教你對症改善
出現手麻的時候,你會選擇甩一甩、忽視它繼續工作做事,還是想趕快解決這個討人厭的問題呢?其實手麻看起來是小問題,卻反映了神經出現的狀況,配合不同的症狀、部位,或許能揪出干擾生活的疾病所在!手麻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思!「麻」是一個包含不同面向的感覺,但通常都跟神經敏感程度的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受損而導致神經變得比較不敏感,或是因為持續被刺激而比較敏感,產生的原因跟詳細的症狀都會不太相同。「麻」代表的意思 變得不敏感:鈍鈍的,變得像腳底的死皮一樣沒什麼感覺,或是像戴了透明手套一樣,變得怪怪的、有如隔了一層膜。 變得太敏感:被電到的感覺、像被針刺,像被火燒到一樣刺刺痛痛,或是像有蟲在爬一樣,輕輕碰到就會痛。而手部神經分佈精細,每個位置連結到的神經都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酸麻部位,就可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拆解手麻原因、教你舒緩辦法!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拇指、食指、中指酸麻,是睡覺手麻的最大元兇「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尤以前三指為主,因此會覺得手腕跟前三指酸麻刺痛,嚴重時連手掌都有可能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會因為手腕彎曲而加重症狀,因此在晚上睡覺時症狀通常會更明顯,因為手腕容易不自覺的彎曲,導致睡一睡被麻醒。如果常因為晚上手麻而睡不好,很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跟腕隧道症候群很像的「肘隧道症候群」除了俗稱「媽媽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之外,肘隧道症候群也會造成手腕、手指的酸麻,不過位置會換成無名指跟小指,可以分辨一下自己酸麻的位置來判斷。腕隧道症候群舒緩辦法 手麻那隻手的手掌往上翻,像要跟人擊掌一樣往前伸,直到手肘伸直。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後壓,數10到15秒。 同樣手肘伸直,只是手掌改成往下,一樣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頸椎病:手麻一路從頸部沿著手臂到手指,睡覺時愛舉手另一個容易在睡覺時造成手麻的原因,則是「頸椎病」。頸椎病包含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狹窄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手麻。因為頸椎病造成的手部酸麻感還會伴隨疼痛、無力,有時候可能會拿不住東西,不過通常都只有單側,同時會是從頸部一路延伸下來,算是比較好判斷的疾病類型。不過如果搞不清楚到底是單純的肩頸酸痛還是頸椎病,也可以觀察自己睡覺時喜不喜歡「舉手」,如果把手高舉過頭才覺得躺起來比較舒服,或是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總是維持舉手姿勢,就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舒緩辦法 直視前方,讓頭往右邊傾倒,像要躺在肩膀上。右手繞過頭頂壓左耳,讓頭可以更靠近肩膀,停留5秒再換邊。 坐在椅子上讓頭往後仰,像是想盡可能去看身後的東西,覺得到極限就停,維持5秒。接著低頭向前,看自己的胸口,但不要聳肩,一樣停留5秒。 四個方向為一輪,可以重複10~15輪。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雙側麻木、痛感對稱,像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手麻,代表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神經,因此會有比較明確的疼痛感。通常會集中在末梢神經,例如指尖、手掌,但通常也會同時包含下肢的疼痛,不單純只有手麻。末梢神經炎的麻木感就比較特別,雖然跟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麻木感一樣都集中在末梢神經,但還會有一種「被包圍」的疼痛、刺痛感,像是戴上內面有刺的手套跟襪子的感覺。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的手麻舒緩方式 建議直接就醫。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手麻還加上疼痛敏感、呼吸困難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造成手腳感覺異常,不過通常會同時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手麻的原因,加上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舒緩方式 試著改用腹式呼吸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更建議直接就醫尋求協助。【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手麻腳麻4大問.林頌凱醫師著:《不開刀,治頸椎》【延伸閱讀】 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
-
2023-04-29 醫療.腦部.神經
有助調節血糖、更快恢復平靜 專家教你強化身體最重要的神經
身體中最重要的神經之一是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這條神經把來自心臟、肺臟和消化道的訊息帶到腦部,同時也把腦部發出的「平靜下來」、「休息並且消化食物」的訊息,從腦部帶到那些器官。迷走神經的活動愈強,在威脅消失之後,就能夠更快恢復平靜的狀態。這種比較強的迷走神經活動,也說成「迷走神經張力」(vagal tone)比較高。 你可以很容易就測出自己的迷走神經張力。測量自己的心跳(可以把手指搭在手腕上測得),在你吸氣時脈搏稍微加速、吐氣時脈搏稍微減速了嗎?如果會,那就是好消息了。這項測試反應出了迷走神經的運作,讓吸氣時有更多剛充滿氧氣的血液在循環,同時在吐氣時減緩心跳的速率。兩者之間的差異愈大,迷走神經張力就愈高。童年時,迷走神經張力達到巔峰。到成年之後,迷走神經張力就如同身高一樣,人人都有差異了,其中65%的差異應該是由基因造成的,不過生活型態也有影響。體重過重和不常運動的人,迷走神經張力往往比較低。運動有助於提高迷走神經張力,甚至有人宣稱,這是運動有益健康的根本原因。你的迷走神經張力愈高,代表在威脅消失之後,身體能夠更快恢復平靜,這對於身體和心智都有利。迷走神經張力愈高的人,愈長於調節身體的血糖濃度(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或是幫助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控制血糖濃度),通常也更不容易發生中風或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原因可能是迷走神經的功能之一是減緩發炎作用。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於感染或受傷所產生的重要反應之一,但是如果發炎一直長時間持續,成為背景狀況般的存在,便會傷害器官和血管。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崔西(Kevin Tracey)是以電刺激迷走神經的先驅,他的療法是用類似心律調節器的儀器,發出電刺激,以降低發炎程度。他發現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這 種自體免疫疾病。崔西預判,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需要終身進行這種電刺激療法。但是對於其他人而言,如果能夠找到加強迷走神經張力的方法,不但能夠讓腦部得到更精確的器官感覺訊息,同時「平靜」的過程也會更加順暢,這樣休息與消化的時間就增加了。當然,也有證據指出:迷走神經張力比較好的人,往往比較不容易生氣,同時更容易控制情緒。他們的工作記憶也比較好,工作記憶是心智在保存資訊與處理資訊時所必須的。有些證據指出:規律進行冥想,有助於發展迷走神經張力,冥想這種活動能夠讓腦部和身體主動的產生平靜與「放鬆」的反應。哈佛醫學院的講師坎波斯(Marcelo Campos)是內科醫師,他注意到良好的睡眠、冥想和正念,都能夠影響心跳速率變化。不過如果要增強迷走神經張力,運動的效果特別好。就算是有慢性心臟衰竭的人,藉由高強度間歇訓練,也能夠使迷走神經張力提高,減緩有害健康的心律不整情況。※ 本文摘自《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作者:艾瑪.楊恩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3/03/3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7 癌症.抗癌新知
慢性發炎致百病!4關鍵影響免疫細胞、脂肪病變
癌症就是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疾病,癌症的產生就是各種生活變化、藥、環境汙染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到你基因的表現,那為什麼會影響,其中就是發炎的機轉。 發炎有2種身體上的發炎有兩種:急性發炎與慢性發炎急性發炎打到、撞到或是被刀子劃傷皮膚,皮膚劃傷後會痛,再來會腫起來,之後會發紅,以上情況就是紅、熱、腫、痛四個變化,但是像這種發炎,過幾天之後就會慢慢消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胞的浸潤,像是嗜中性球會進入發炎的地方,它會去把一些雜質吞掉,排除掉,清理乾淨後就會消失。慢性發炎體內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太高,持續的發炎使自由基不斷製造,以皮膚來說,皮下組織受到破壞,就會造成蟹足腫,對於內臟來說就是慢性的發炎,可能會常常肚子痛之類的問題。但是有些病人,可能身體的因素,本身有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是生活壓力大,平常這些慢性問題,會讓機轉沒辦法恢復,就會變成慢性的影響,造成巨噬細胞開始作用,進而破壞體內細胞。急性發炎容易變成慢性發炎各種化學刺激,毒素等都是屬於急性的發炎,撞傷、割傷、流感病毒大部分屬於短暫的發炎,過了就好了,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後遺症就是走向慢性發炎,所以當民眾有急性感染後,要注意症狀是不是都完全消失了。 最近遇到得過新冠肺炎的病人,過了一兩個月居然有氣喘問題,他說本來沒有氣喘也沒有咳嗽的,怎麼肺炎確診後卻一直好不了,他來找我的時候,發現他氣管的發炎已經變成慢性的,勢必走向氣喘的治療,如果好好地調理還是有機會恢復的,總比沒有處理好,如果沒有處理,將來可能連走路都有困難。 所以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急性發炎問題,留意事後會不會有慢性發炎的變化。通常生病超過一個禮拜,就要去找合適的醫師,做抽血檢查,做進一步的諮詢討論。所以在此給大家一個觀念,就是有持續的症狀要馬上去處理。慢性發炎會有哪些影響1.免疫細胞的浸潤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發炎時,會引起免疫系統的異常,並且釋放出過多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可能因此去攻擊正常的細胞,而使免疫失衡。2.細胞激素就像是新冠最主要的原因是細胞激素風暴,因為這個細胞激素風暴才會造成肺部ARDS,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這類型死亡率很高。3.自由基自由基就是不成對電子的原子,因為不成對他會到處去攻擊氧分子,形成超氧,就會開始攻擊細胞膜。自由基是對身體全面的影響,SOD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需要三個機轉才能代謝,過氧化氫碰到鐵、銅這些會產生更敏感的OH-氫氧自由基,對於身體的傷害更大。此外,過氧化氫跟一氧化氮結合形成過氧化氮,則會影響氣管的收縮。4.脂肪的病變身上會有DHA,如果我們這個量夠的話,在急性發炎發炎的時候,DHA、EPA都會轉成有利因子,對抗處理慢性發炎,它會把原本急性浸潤的細胞擋掉以後,讓細胞慢慢恢復過來,整個發炎會停下來,所以油的攝取就很重要,如果平常的油攝取的不對或是不夠,那在急性期就沒辦法恢復。長期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關節痛、自體免疫疾病這些,這些都屬於慢性的發炎、慢性發炎都有一定的處理步驟,針對你的原因去處理,你才會好。 脂肪攝取3關鍵 都會造成慢性發炎跟肝有關的疾病,像是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時間一長可能會造成肝癌。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造成子宮頸癌。EB病毒會造成鼻咽癌。常常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慢性發炎,導致食道癌發生,這些都是屬於慢性發炎的病變致癌的狀況。因此要特別留意。還要跟大家提幾個新概念:第一是脂肪攝取量過高。以前都認為不好的脂肪才會影響,現在認為不是這樣,當你攝取的脂肪過高的時候,會影響腸道菌種的改變,就產生有毒物質,對肝與血液都不好。第二是攝取的脂肪類型不好,會產生慢性發炎、影響血糖的代謝。第三是避免脂肪累積太多,肥胖者要注意,因為脂肪本身就會引起發炎機轉。在此強調高脂肪的比例或是不好的脂肪,將造成發炎的連鎖效應,所以將來在抗癌的預防上,要避免大魚大肉、注意吃下去的脂肪,尤其是炸雞,看到很多新聞報導說有國中生每天吃炸雞,才12、13歲就得到大腸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驗證。
-
2023-04-2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什麼病會「連風吹過都痛」?完整解析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症狀與治療
【本文重點】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率不高,但病程兇猛,病情嚴重者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此病的誘發原因多元且無法預測,包括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甚至感染新冠肺炎都可能導致發作。現有藥物大多針對一般乾癬的致病機轉設計,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病機轉不同,近年新藥研發已有針對其發炎路徑設計的生物製劑問世,可阻斷發炎反應,達到抑制急性發作的效果,並且能夠緩解疼痛,提升生活品質。該款生物製劑已獲得食藥署核發藥證,也在健保署專家會議中進行討論,期望能夠將其納入健保給付範圍。--by ChatGPT什麼痛連風吹過會動?從李小姐個案了解「這疾病」有多痛「連風吹過都會痛!」28歲的李小姐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6年前開始反覆長出密集膿疱,除了臉部、手腳掌,其餘全身皮膚出現大片膿疱、破皮潰瘍,不僅容易沾黏衣服、破皮,連行走、站立都困難,也時常半夜被痛醒,過去只能症狀治療,例如止痛、止癢等,月經來時還可能急性發作,等於一年發作12次,每次都痛到得住院一周。更多GPP故事>>>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台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約500多位,急性發作時不僅病程兇猛、持續時間長,逾7成患者在2年內會數度重度急性發作,也因為疾病罕見,平均10位患者有3人經歷半年以上才確診。什麼是全身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40至60歲成人,女性較多。林口長庚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典型症狀為皮膚出現大面積膿疱、紅斑、脫屑,經常伴隨疼痛、發燒、疲倦等6大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誘發原因多元且無法預測,包括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甚至感染新冠肺炎皆可能導致發作。黃毓惠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部分症狀與一般斑塊型乾癬相似,如皮膚患處泛紅、脫屑,常被誤認是一般乾癬,出現膿疱也被當作感染處理,而民眾若尋求民俗偏方,吃人蔘、靈芝、薑母鴨等補品,更讓免疫力失調,症狀惡化。延伸閱讀>>>滿身膿疱、突發高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看更多疾病介紹,請參考元氣百科-全身型膿疱性乾癬2023年有新藥可以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嗎?健保給付嗎?林口長庚皮膚部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現有藥物大多針對一般乾癬的致病機轉IL-17、IL-23等發炎路徑所設計,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病機轉IL-36不同,近年新藥研發,已有針對IL-36發炎路徑設計的生物製劑問世,可阻斷發炎反應,達到抑制急性發作的效果,除了可消除膿疱症狀,也能緩解疼痛,提升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屬於皮膚重症,該款生物製劑已獲食藥署核發藥證,今年4月健保署也舉行專家會議,討論該款生物製劑納入健保條件、適應症及價格,如須符合嚴重指數分數、基因突變檢查等,但須待健保共擬會最後決議。此外,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發生率小於萬分之一,部分患者也與基因突變相關,也將規畫向國健署提出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申請,希望納為罕病。趙曉秋也表示,醫學會正致力發展「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指引」,盼助病友建立完善治療環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4 醫聲.領袖開講
🎧|差點踏上物理之路的免疫學家 新科院士司徒惠康曝抉擇心境
信手捻來一首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說,詩中描繪從「少年聽雨歌樓中」、「壯年聽雨客舟中」,到「老年聽雨僧廬下」的境界,需要時間的醞釀、不同思考的衝擊,以及人生境遇的雕琢。他的一生,正如詩中情境充滿轉折,但他對研究的熱忱,對人的關懷卻不曾改變。司徒惠康是國內著名免疫學家、第33屆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新科院士,並於去年底就任國衛院院長。擁有醫藥領域「雙桂冠」的他,還曾擔任國防醫學院校長,是位少將軍醫。外人也許很難想像,司徒惠康自幼的夢想,竟不是行醫救人,而是成為一位物理學家。🎧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來自花蓮的退伍老兵之子來自花蓮的司徒惠康,從小生活在單純的環境,家中鄰近太平洋,就讀花蓮高中時,更是每天在拍岸的浪淘聲中度過。父親年輕時就投筆從戎,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受國家呼召投入八年對日抗戰。隨後國共內戰爆發,司徒惠康的父親繼續跟著國家進行作戰任務,1949年國軍撤退台灣後,更是滯留滇緬金三角擔任游擊部隊數年,才輾轉來到台灣花蓮,並在黨國要求下退伍。「離開軍隊對父親來講是很大的衝擊。」司徒惠康說,當時台灣跟中國大陸幾乎斷了音訊往來,祖父母是否健在、妻子是生是死父親都一無所知。受儒家傳統的孝道理念影響,在花蓮再婚,司徒惠康也在此後出生。司徒惠康說,出生在苗栗的母親自幼被送到花蓮當養女,並未接受正規教育,父親又是退伍老兵,靠著開卡車的一技之長維生,是相對弱勢的組合。對於困苦的出身,他沒有一絲怨懟,父母親的身教、言教,司徒惠康仍堅守至今,也默默引領他踏上研究之路,貢獻社會:「父親教會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可以放下一切去追求你的理念;母親則讓我學會待人處事應有的厚道,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受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激勵因為家貧,司徒惠康從小沒有太多機會從事娛樂,唯一接觸外界的管道是父親訂閱的「中央日報」。他回憶,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報上登載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傑出物理學家,年紀尚輕就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事蹟,「原來華裔族群也能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司徒惠康心中燃起一絲火苗。國中時,另一位物理學家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獎,更堅定了他要成為物理學家的嚮往。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物理學知識,高中時期也在數理學科取得優異成績,司徒惠康原以為,自己將會進入台大物理系,繼續實踐物理學家的夢想。然而,因爲聯考失常,加上考量家中經濟因素和父母期待,他最終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成為物理學家的夢想,仍在司徒惠康心底發酵。當年,國防醫學院院址在水源路上,另一端就是台大校園,司徒惠康常望其興嘆。「在醫學院前幾年,總覺得理想還沒實現,心中滿是挫折、困擾。」他趁著課餘時間到圖書館翻閱物理學書籍,在醫學教育的本科上也無心投入,只求過關。追隨未竟物理夢的時間,一晃就是三年。面對診間病人,曾決心從醫進入國防醫學院四年級,司徒惠康到醫院實習。當他真正面對病人、面對家屬,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司徒惠康才發現,身為醫師的他,有責任、義務把自己準備好。於是他加倍認真的面對實習過程,在三軍總醫院實習的兩年,司徒惠康都拿下第一名成績。他更曾經為了找出國際案例,救治吞入異物的患者,不分日夜翻遍圖書館的期刊論文,最終找出合適的個案參考,讓指導前輩刮目相看,患者也因此安然度過險境。「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喜歡外科,因為對病人的幫助是立即的。」順應境遇,準備就此擔任外科醫師、行醫救人的司徒惠康,在國防醫學院的離校抽籤時,竟抽到籤王,必須留校擔任助教。大學時受到免疫學老師韓韶華的大師典範感染,他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的微生物免疫研究所任職,就此開啟免疫學研究之路。赴史丹佛大學,四年獲免疫學博士學位1992年,司徒惠康赴史丹佛求學,出國前一年,他還主動申請至中研院的生物醫學研究所,師承外國學者羅傅倫博士,充實自身的免疫學知識。當時史丹佛共有十位免疫學教授,為了擠進知名免疫學家休・麥克德維特博士(Dr. Hugh McDevitt)的實驗室,司徒惠康光是要和麥克德維特見上一面就花了好些功夫。好不容易見了面,麥克德維特卻又質疑司徒惠康有妻女,加上要在國防醫學院劃定的四年之內完成學業,認為他無法全心投入研究。司徒惠康鍥而不捨,說什麼也要跟著這位1980年就被提名諾貝爾奬,在T淋巴細胞基因調控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家做研究。最終,在徵詢實驗室三位同儕的意見,且三人一面倒的支持司徒惠康之後,麥克德維特終於點頭讓他留在實驗室。司徒惠康所在的史丹佛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同屆的四位博士班學生中,僅兩位通過博士班資格考,司徒惠康是其中一位。四年的期限之內,司徒惠康不但順利畢業,還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其中一篇與麥克德維特共同發表的文章,更是登上了頂尖醫學期刊《免疫》。任國醫校長,婉拒其他職位邀約回到台灣以後,司徒惠康繼續從事他熱愛的基因轉殖小鼠研究,研究領域專注在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導致的糖尿病,患者多是孩童,司徒惠康開發了多種治療模式,希望救治這群弱勢病童。在國防醫學院任教的期間,他一路從基層做到校長,期間時任陽明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梁賡義,數度邀他出任醫學院、生科院要職,甚至曾經「三顧茅廬」,司徒惠康都予以婉拒。不願丟下校園裡的學生而去,加上對國防醫學院的忠心、對研究的狂熱,讓他決定留任。在國防醫學院做了五年校長,司徒惠康離開國防醫學院校長職位。他表示,國防醫學院校長對軍醫來講意義重大,是成軍醫局中將局長的重要過程,「我自己沒有太大興趣,但很多學弟等著這個位置,我不能把路堵住。」2018年正式卸任國防醫學院校長職務後,司徒惠康赴國衛院就任副院長。如今四年過去,去年底開始,他接掌國衛院長一職。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堅實後盾國衛院任務導向醫研機構的特性,恰好符合司徒惠康人生軌跡中的核心理念:行醫助人、從事研究。司徒惠康說,國衛院擁有優質、多元的研究人才,且能夠匯整國內的臨床試驗資源,也具有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糞便微菌叢等各式體學分析的能量,透過以人體為對象的研究,獲得更貼近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運用在醫學、公共衛生領域,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帶來正面助益。司徒惠康為自己訂下目標,要在國衛院院長任內整合國內上中下游生醫研發能量,系統性的落實疾病預防與治療,並在癌症精準治療、高齡醫學與兒童醫療網等5大領域著力,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的堅實後盾。「要在病人的痛苦中,看到身為研究人員應有的責任。」一場論壇中,司徒惠康以此鼓勵在場的數百位病友。源自德蕾莎修女名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的這句話,也是司徒惠康的人生寫照。不論是年少時那位意氣風發的實習醫師,壯年時與醫學生亦師亦友的校長,還是如今以研究支持病人的免疫學大家,境遇與職位雖然不同,不變的是司徒惠康對理念的堅持,對弱勢的關照。司徒惠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經歷:國防醫學院校長軍醫局醫務計畫處處長三軍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獎項:史丹福大學校友傑出學術獎第59屆教育部學術獎科技部未來科技獎(2度獲獎)Podcast 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
-
2023-04-11 醫療.消化系統
口乾、口苦、口臭⋯ 是肝不好嗎?醫解析各種可能原因,只有肝衰竭才會口臭!
當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等症狀時,民眾常聯想到是否肝不好,加上中醫有「肝火旺」一說,所以常以為要往肝臟找問題。其實,這幾種症狀可能的原因很多,與肝臟的相關性反而是比較少的。以下分別介紹: 口乾可能是唾液分泌減少引起,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或是唾液腺阻塞,抑或是口腔問題,如牙周牙齦發炎、感染、潰瘍等,也可能是由於服用某些藥物引起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 口苦可能是某些腸胃道疾病所導致的,像是胃食道逆流或膽汁逆流等病況,因為胃酸及膽汁逆流到喉嚨,就可能感覺到口苦。口臭大部分的原因來自口腔疾病,因口腔內細菌數量龐大,尤其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位於味蕾的間隙、喉嚨、扁桃腺,在無氧環境下細菌會大量繁殖,分解食物產生之代謝物就會產生氣味;若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牙菌斑大量殘留或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齒、口腔潰瘍、黏膜發炎等),則會引發口臭。而就機轉來說,細菌把含有硫的蛋白質代謝後,形成硫化氫和甲基硫醇,就是造成口腔臭味的來源。其它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口腔異味,例如抽菸、好吃味道較重的食物,例如:大蒜、蔥、薑、青椒、洋蔥等,也會造成口臭,但只要停止這些行為或避免味道較重的食物,就可以改善。另外,口腔內的唾液有抑止細菌繁殖的殺菌作用,唾液也能溶解散發異味的物質,幫助清潔口腔,若唾液分泌減少而口乾,則會引發口臭,故乾燥症也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另外,女性更年期時,因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引起口乾並出現口臭。其它疾患如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其擴張發炎導致長期積痰積膿,引發細菌增生發酵,口腔便產生異味)也會導致口苦口臭;而糖尿病導致之酮酸中毒會出現爛水果味;腎臟病人因為尿素氮堆積,尿素經過口腔細菌作用,分解成氨,從口中排出,也會造成異味(尿騷味)。至於消化器官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腔異味,例如腸阻塞造成食物滯留於腸子內發酵,產生氣味;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和胃潰瘍也可能會影響口氣。另外有一種心因性口臭,患者因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而造成心理壓力,患者事實上沒有口臭,但卻一直認為嘴巴臭,這需要身心科的介入,以心理諮商等方式,去找到真正的原因(壓力來源),才有辦法改善這種狀況。肝衰竭才會出現口臭而在造成口臭的原因中,肝病占比其實不高,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問題都不會造成口臭,只有嚴重到肝衰竭狀況的病人才會出現口腔異味。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導致口苦口臭,是因肝臟正常功能是把二氧化碳和氨合成尿素,從尿中排出,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下降時,代謝功能變差而血中氨的濃度上升,氣態氨會從呼吸道黏膜及口腔排出,而產生異味。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變差時,通常還會伴隨有其它症狀,例如:疲勞、食慾差、凝血功能異常、黃疸、蜘蛛痣、腹水等。若出現以上症狀,則暗示肝臟出了大問題,需要盡快就醫。先檢查口腔問題綜合以上分析,大部分口乾、口苦、口臭的困擾,還是口腔問題引起,所以建議可以先去牙科門診,了解是否為牙周、牙齦、牙菌斑等問題造成的症狀。若排除口腔問題,則應進一步查明是否和內科疾病相關。例如,若是懷疑和肝病、腸胃消化系統或其它內科疾病相關,則應該考慮做基本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甚至上消化道內視鏡,確認是否有胃食道逆流、嚴重潰瘍、肝病、腎臟病或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若非上述嚴重疾病引起的口臭,改善方式主要還是從口腔衛生做起,平時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吃完食物後立刻刷牙,使用牙線清潔口腔,避免牙菌斑殘留。舌頭表面有一些乳突狀突起的結構,容易累積細菌,刷牙時可使用牙刷清潔舌苔,使用漱口水維持口腔清潔及去除口臭,定期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此外,平時應多喝水,增加口腔濕潤度,避免口腔乾燥,可以消除不佳的口氣。另外,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症狀有時也是也是一種警訊,建議不妨可以定期健檢,確認身體各器官狀況,以保健康。【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7期(2022-01-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5 醫療.婦產科
「舌頭麻刺」竟是更年期報到!如何察覺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女人該懂的11種症狀
日前,1名57歲婦人就醫詢問:「醫師,為什麼我常常會突然覺得很躁熱,舌頭也麻麻的?」婦人原以為是自體免疫疾病導致,進行性荷爾蒙檢測後,卻發現其女性荷爾蒙數值相當低。醫師判斷應該是進入更年期後,荷爾蒙過低影響神經系統,才有舌頭麻刺的問題,給予荷爾蒙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更年期不等於停經 而女性過渡到停經前這段時間隨著年齡增長,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女性開始邁入「更年期」的階段,只是女性對於更年期會產生哪些症狀未必了解,甚至以為更年期等同於「停經」。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表示,更年期指的是女性過渡到停經前的一段時間,因此不會等到停經才有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人生階段,發生在女性「停經前」的一段時間,因性荷爾蒙分泌過程震盪,所以可能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身體各器官、系統都可能發生變化,像是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骨骼系統、皮膚系統都會受到影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停經的定義指的是連續1年沒有月經。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蘇聖傑表示,「年齡」與「症狀」是判斷重點。一般更年期約在40至45歲出現徵兆,持續4至7年不等。而性荷爾蒙逐步不穩定、下降時會引發許多表現:▸月經週期性改變▸熱潮紅▸陰道乾▸性慾減少▸漏尿▸泌尿道感染▸新陳代謝改變▸體重增加▸盜汗▸憂鬱▸焦慮有些症狀表現讓婦女很難開口與家人討論,甚至有些症狀不典型、不顯著,因此不容易發現是更年期在作祟,但究其原因卻可能都跟荷爾蒙變化有關係。雌激素及黃體酮2類荷爾蒙 影響女性經期變化女性經期變化受2個重要的荷爾蒙影響,分別是雌激素及黃體酮。雌激素下降會導致熱潮紅;黃體酮下降則會影響神經、睡眠、情緒等。進入更年期,雌激素與黃體酮會依照不同速度下降,且黃體酮下降速度比起雌激素更快。蘇聖傑指出,當女性缺少黃體酮容易感到焦慮,而焦慮會讓不舒服感受被放大,讓女性更年期期間身心都難受。這也是為什麼縱使熱潮紅症狀結束,仍有可能因為黃體酮的變化產生其他狀況,如情緒問題、感覺異常、睡眠不佳。對此,其實可以藉由「女性荷爾蒙併腎上腺壓力皮質分析」評估荷爾蒙老化程度與壓力荷爾蒙是否平衡。此外,荷爾蒙的不平衡可能與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脂肪代謝、情緒認知、婦科癌症、免疫疾病有高度相關,若檢查發現荷爾蒙明顯不足,便會視個案狀況,給予雌激素乳液或黃體酮等進行治療。更年期早晚因人而異 壓力也影響荷爾蒙的變化為什麼有些人更年期早、有些人更年期晚?蘇聖傑解釋,除了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之外,「壓力」更是關鍵因子。當身體面對壓力時,會大量消耗黃體酮以製造應對壓力的皮質醇,因此容易導致性荷爾蒙不足。更年期症狀的嚴重度及持續時間因人而異,想要度過一個好的更年期,避免不良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減少焦慮是不二法門。蘇聖傑解呼籲,建議更年期的婦女在照顧家人及忙於工作的同時,抽出時間檢查荷爾蒙狀態,關心自己的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
「當大家越放鬆的時候,身為免疫力低下族群的我們,反而必須更加小心。」今年將滿25歲的陳紹軒,曾獲選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4年前被確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嚮往日本文化,計畫赴日留學的他,先後因癌症治療,加上遇到新冠疫情高峰,不僅一再順延出國計畫,在疫情期間,更是過得提心吊膽。病友團體呼籲,在疾病治療之外,應重視免疫力低下病友的人生規劃,幫助此族群獲得應有的保護力。曾夢想赴日 因抗癌、疫情延後至今陳紹軒說,他在大二暑假確診淋巴癌,滿心期待升上大三可以申請到日本留學交換,因為治療被迫擱置,心裡滿是遺憾。歷經六個月的化療,醫師告訴陳紹軒,體內癌細胞受到控制,可以回校復學。陳紹軒原以為可以重新踏上逐夢之路,卻在留學申請的體檢報告書中,發現癌細胞復發,出國再次夢碎。發現復發後,陳紹軒開始第二次的治療,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都住在形同「無塵室」的移植病房中。所幸治療後,至今病情獲得控制。陳紹軒表示,第二次癌症治療期間,他申請上赴日交換的資格,並保留資格一年。然而,2021年療程結束,陳紹軒原以為終於可以赴日留學,卻遇到新冠疫情高峰,被迫選擇線上授課。他感嘆,「想出國主要是想體驗當地文化,跟在地有所連結,只能線上上課心裡充滿遺憾。」【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免疫力不穩定 卻面臨疫情高峰陳紹軒表示,醫師告訴他,自體幹細胞移植三年內,免疫力皆會處於不穩定狀態,需要格外注意防疫,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壓力比一般人還大,每次出門都戰戰兢兢,除了口罩、護目鏡不離身,也必須儘量避開人群,減少在外逗留時間。即便如此謹慎,他仍在今年初不幸染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像陳紹軒一樣的年輕病友,正處在求學、實現理想的階段,除了癌症治療,還要面對新冠疫情雙重夾擊,在自體免疫低落的情況下,身處危險之中。病團:應幫助年輕病友自由逐夢劉桓睿說,這群病友正值人生起步階段,卻因為面對新冠疫情的保護力不足,在多數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他們的人生規劃、日常生活仍處處受限。指揮中心去年專案引進能夠增加免疫力低下病友保護力的新冠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現規劃6大類免疫低下患者可透過公費使用。劉桓睿表示,在疾病治療之外,政府應更多關注患者面臨的人生轉折,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陳紹軒則表示,若有更多不同藥物、疫苗能夠強化免疫力低下族群的保護力,「是非常有幫助的事。」他建議病友主動和醫師討論,遵從醫囑進行選擇。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亦可能出現免疫力低下問題,卻未被納入公費使用的資格。劉桓睿直言,這群不適合接種疫苗、卻因免疫力低下面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患者,也應受到保護。他呼籲執政者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增列預算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讓真正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應有保護力,而非以財務負擔為由,限縮使用對象。
-
2023-03-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常喝酒,怎麼抽血r-GT都不會高?
一人嗜好杯中物,某日看診。醫師:「奇怪,你每天喝那麼多酒,怎麼r-GT不會升高?」病人:「因為我喝的是假酒啊!」人體血液有很多項目可以檢驗五臟六腑是不是出了毛病,對喝酒的朋友而言,抽血驗血液中的r-GT(或稱GGT)是檢驗最近有無喝酒的重要指標。當然,膽道疾病也會使它升高。r-GT是膽道的酵素,主要存在於肝膽細胞或腎小管、胰臟及腸道裡。r-GT高可能最近有喝了酒,或者是膽道系統出了毛病,例如膽管結石或長了腫瘤,或杯中物喝太多了。如果沒有喝酒,那麼r-GT高的原因就要請醫師好好為你把關了。可能是膽道結石,也可能是膽管(肝臟外或肝臟內的膽管)長了腫瘤,也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膽道系統,俗稱自體免疫疾病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症。r-GT高如果伴有鹼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是膽道出了問題。此外,國人好吃各種保健食品、健康食品,這些東西都未經人體試驗,也常會使r-GT莫名其妙的升高。總之,抽血事小,但結果的判斷需要專業的知識。事實上,抽血數據的判斷很像廟裡的籤詩,是凶是吉,全憑廟裡廟公的判斷與智慧。同樣的,抽血指數r-GT高,如果有喝酒,那還容易解釋,但如果未喝酒,膽道也沒石頭,也沒自體免疫疾病,那就要請醫師為你好好把關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4 醫療.感染科
結核病去年奪460條人命!唱歌、共食恐傳染 咳嗽2週、胸痛...6種症狀要當心
台灣每年超過6000人感染結核病,結核病主要透過空氣、飛沫傳染,若是具傳染性結核病,張嘴唱歌、大笑或親吻,都可能導致同住家人、親密接觸者被傳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醒,一般人受結核菌感染後,有5至10%機率發病,若免疫力夠時,可維持不發病狀態,呼籲民眾平時注重環境通風、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提升免疫力及落實衛生習慣及咳嗽禮節。結核病病程長、追蹤治療不易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結核病在台灣歷史上曾帶來嚴重衝擊,經過20多年努力,新案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到2022年每10萬人口28例,由於結核病病程長、追蹤治療不易,累積降幅62%實屬不易,但去年仍有6600多位國人感染結核病,460多人死亡,加上台灣老年人口超過18%,年長者免疫力下降,也讓防治增加挑戰性,尚未終結結核病前無法鬆口氣。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 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理事長王振源表示,結核病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一般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約有5至10%機會發病。當身體免疫力夠,維持尚未發病的狀態稱為「潛伏結核感染」,潛伏結核感染沒有症狀,也不具傳染性,但細菌並未死亡,一但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發病成為結核病,並造成傳播,而根據文獻,潛伏期從3個月,到最久30年、50年都有。王振源表示,人口老化共病多,若感染結核病後更難處理,高危險群包括有系統性疾病者,如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阻塞性肺病、腎臟病等,恐因抵抗力差、細菌跑出變為活動性疾病,建議民眾配合醫囑治療,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更重要是及早篩檢,如檢驗發現為潛伏結核感染,則及早接受潛伏結核感染治療。針對結核病檢測,王振源表示,民眾可透過抽血檢查,執行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檢測,像是市聯醫等大醫院等級,1週內可知篩檢結果,若檢驗陽性,可諮詢醫師做適當治療。若周圍親友有活動性結核病,疾管署公衛人員也會另行通知做篩檢,若一般民眾因不是相關接觸者,則需自覺有無相關症狀,及早篩檢。6種疑似結核病症狀 及早篩檢治療疾管署提醒,我國每年仍約有6000多人確診結核病,民眾如出現咳嗽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等疑似結核病症狀,請主動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規則服藥6至9個月可治癒,保護自己與親友的健康。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今年主題「YES! WE CAN END TB!」,希望實現2035消除結核目標,疾管署今舉辦記者會邀請健康節目主持人張鳳書分享。即日起於疾管署LINE@官方帳號同步上線「疾管家結核病知識小學堂」測驗抽獎活動,邀請民眾踴躍參與一同響應。如有其他結核病相關疑問,請至疾管署網站、疾管家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防疫專線(或0800-001922)洽詢。延伸閱讀:.結核病初期常被當感冒!潛伏結核感染不會立即病發 咳嗽2周以上當心.近年肺結核病通報數下降 注意6徵兆與確診新冠相似.65歲長者為結核病高風險 潛伏感染治療可降9成發病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
新冠肺炎流感化時代來臨,正當多數民眾計畫來一場「報復性」旅遊,37歲的血癌病友丁先生眼神中卻充滿憂慮。造血系統異常的疾病特性,讓他體內的白血球嚴重不足,治療過程中多次感染,甚至差點喪命。為避免血癌復發,丁先生接受骨髓移植,導致免疫系統歸零重建,疫情期間,社區頂樓的空中花園,是他唯一能放鬆行走的地方。【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5次化療2次感染 明顯感受免疫功能低下罹癌前,丁先生是一家工業級標籤機廠商的「超級業務」,幾家南部知名科技大廠,都是他一人的客戶。事業取得成就,與妻子過著恩愛生活,寶貝兒子也剛出生。丁先生本以為理想的人生藍圖,會這樣持續下去。然而,2年前,年僅35歲的他卻在國內新冠疫情高峰期,被宣告確診血癌。「跟其他癌別不同,我們的血球數量會降得很低,低到完全沒有保護力。」丁先生說,罹病後,他明顯感受到免疫功能低下對生活、健康帶來的威脅。5次化療中,他就兩度發生感染。首次化療時,丁先生十二指腸發生感染,一度痛到休克,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迅速恢復。丁先生說,第五次化療時,他差點感染敗血症,「那是治療過程中離生死關頭最近的一次。」化療療程結束後,為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丁先生準備接受骨髓移植。經過配對,由符合移植條件的妹妹捐贈骨髓。「移植期間,還是要非常小心感染問題。」丁先生說,一次從移植病房前往接受放射治療的路上,為了避免接觸到空氣中的病菌引發感染,醫護人員把坐在輪椅上的他,用床單團團包裹。丁先生治療期間,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高峰。在醫師的建議下,他在化療完成後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骨髓移植完,相當於免疫系統歸零、重建,兩劑疫苗可說幾乎失去效用。」丁先生說,移植後為避免排斥反應,他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直到最近才停藥。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形,讓他時時暴露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之中。家中擺滿消毒設備 關在房中足不出戶丁先生家中,消毒設備一應俱全,從常見的酒精噴霧槍,到日本進口的紫外線殺菌燈,他如數家珍。「最瘋狂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消毒家裡。」丁先生回憶,去年9月離開移植病房回到家中,一直到年底,他和妻子幾乎每天都要拿漂白水消毒家中所有會碰觸到的東西,他本人也足不出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只在下午到社區大樓的頂樓花園走路運動;如果有家人來探望,也是全副武裝,進門後拿噴槍全身消毒,洗手更是不可避免。為了減少可能的感染源,原先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妻子,也在丁先生治療期間辭去工作。施打單株抗體 病友:較安心出門接小孩在醫師的建議下,丁先生在去年11月,施打指揮中心專案採購的長效單株抗體,希望彌補移植後免疫功能低下的空缺,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目前施打單株抗體將滿6個月,加上極其謹慎的防疫生活習慣,至今並未染疫。只是單株抗體施打6個月後保護力需要再補強,是否能再施打第二劑目前政府未有明確公告,丁先生說,現在他至少可以到幼稚園去接兒子,也能到公園走走,生活逐漸回歸正軌,在未知能否續打單株抗體前,已先規劃近期在醫師評估後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癌團:3成5病友擔心接種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過去三年台灣面臨新冠疫情威脅,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友,確實會比一般民眾擔心,許多癌友不敢外出,由於新冠疫苗機制是藉自體免疫產生抗體,進而形成保護力,對於治療中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癌友來說,是否施打疫苗是困難的抉擇。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曾針對病友進行一份「疫情困境調查」,其結果顯示,雖然近8成病友已完成3劑新冠疫苗接種,但仍有3成5病友擔心完成接種後,仍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更有超過7成病友認為,疫苗保護力與自身免疫力高低有關。然而,並非每位病友都像丁先生一樣,知道自己符合指揮中心公告的單株抗體公費接種資格,補強免疫保護力。建立「被動免疫」保護力 助癌友回歸生活蔡麗娟表示,去年政府採購抗新冠病毒的長效型單株抗體,目前公費適用條件共有六項: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蔡麗娟說,長效單株抗體對免疫低下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支持,不必藉由自身免疫系統生成抗體,透過被動免疫直接給身體抗體的方式,提升疫苗之外多一層保護力,也化解病友心中的擔心和焦慮。在大環境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她建議符合資格的病友與醫師討論後施打單株抗體,配合適當的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儘早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未符合公費條件的病友,蔡麗娟建議可就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單株抗體,治療中的患者則應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施打時機。
-
2023-03-14 醫療.皮膚
5種皮膚常見小肉芽如何治療?快速增加且有這些症狀,當心可能是癌
許多人的眼皮、頸部、腋下等皮膚皺摺處,常會莫名的出現小肉芽,不僅有礙美觀,也會擔心是否身體發生病變,令人困擾。其實,多數小肉芽不用太擔心,除非肉芽持續變大或流血,就要特別留意。小肉芽是良性「軟性纖維瘤」 好發體型肥胖及糖尿病友1. 軟性纖維瘤皮膚小肉芽俗稱「息肉」,正式學名是「軟性纖維瘤」,為皮膚表皮與真皮層間出現纖維組織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肉芽,好發於女性,多為後天才會生長。治療多利用電燒、雷射等方式,但有可能復發,因此應及早預防改善。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說,小肉芽好發於體型肥胖及糖尿病患者,這類族群體內會出現胰島素阻抗,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高,會影響皮膚生長因子而長出小肉芽,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高,其他包括家族史或體質因素等。此外,女性在懷孕期間,小肉芽生長也會變多,可能與懷孕時體內荷爾蒙變化有關。皮膚皺摺處如頸部、腋下、眼皮周圍,易長出小肉芽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表示,常見許多人的頸部、腋下、腹股溝、女性胸部下緣、眼皮周圍等皮膚皺摺處,因為長時間摩擦而出現小肉芽。建議應避免肥胖,平時少吃高油高糖飲食、多運動,糖尿病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治療:電燒、雷射方式去除皮膚小肉芽依不同病因,將採用不同治療方式。黃毓惠及羅陽說,軟性纖維瘤可採電燒、雷射方式去除。如果纖維瘤體積約0.1至0.2公分,也可以攝氏零下196度的液態氮冷凍治療,但顆粒較大時,冷凍治療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四種小肉芽並不是軟性纖維瘤2.汗管瘤不過,身上出現肉芽也可能不是軟性纖維瘤。羅陽說,如果眼眶周遭或下眼瞼出現偏膚色或透明色的肉芽,則是汗管瘤,為真皮層汗管組織增生所致,建議不要擠眼眶四周的痘痘,勿過度塗抹含水楊酸等酸性成分的藥劑,以防眼眶周遭皮膚受傷。治療:二氧化碳等雷射治療3.粟粒腫另一種是粟粒腫,常被誤以為是白色粉刺,因皮脂腺油脂代謝異常,或眼眶四周皮膚曾受傷、過度摩擦,形成小肉芽。治療:粟粒腫小顆時,可用手擠出或雷射治療4.老人斑俗稱「老人斑」的脂漏性角化也會長出肉芽,隨著年齡增長,皮膚容易出現凸起的角化組織,此類肉芽為全身皮膚都可能會長,生成原因與體質、日曬接觸紫外線等有關,好發於臉部、頸部,容易與軟性纖維瘤混淆,建議要多注意防曬,降低臉部、頸部、手臂長出老人斑的機會。【疾病百科】老人斑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5.扁平疣扁平疣也是一種肉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天生免疫力不佳、有自體免疫疾病、重大傷病等患者容易發生,症狀為扁扁的小顆粒,好發於兩側太陽穴、額頭等,平時應避免接觸健身房的公共用品,如毛巾、枕頭,以及共用的美容儀器等,多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疾病百科】扁平疣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非好發部位出現肉芽 慎防癌症轉移症狀羅陽提醒,如果皮膚增生組織是硬硬的角化組織,或短期內數目增加很多,應懷疑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甚至是出現疼痛、流血、顏色變黑或腫脹、腫痛等症狀,應速就醫檢查,可能是基底細胞癌等異常組織,且若非好發部位出現肉芽,當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等患者應要檢查,慎防是癌症轉移症狀,須經醫師診斷找出真正病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2 寵物.寵物疾病
季節交替皮膚癢癢癢 做好4件事讓毛小孩遠離皮膚病
【本文重點】梅雨季節交替,毛小孩常有皮膚搔癢、掉毛、皮屑等問題。飼主求診的主因是犬貓皮膚病,其中包括跳蚤引發的搔癢和異位性皮膚炎。良好衛生習慣和環境清潔可以減少過敏原,定期洗澡和梳毛除寄生蟲也有幫助。飼主要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掉毛,並使用藥物和補充食品治療皮膚病。--by ChatGPT季節交替之際,家中的毛小孩又開始出現皮膚搔癢、重複舔抓行為,接著就是不規則的掉毛、大量皮屑飄飛,連帶影響居家生活品質。台灣氣候潮濕,許多人飽受濕疹、皮膚炎所苦,貓狗也有一樣的問題。快來看狗爸媽經驗分享,以及獸醫師的專業治療建議。春雨綿綿,接下來又將迎接梅雨季,濕氣讓人感覺悶熱,黴菌、塵蟎也大量孳生,容易引起毛小孩皮膚過敏。根據統計,飼主求診的第一名病症為「犬貓皮膚病」,包括寄生蟲造成的搔癢狀況,還有環境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獸醫師殷碩韓說,跳蚤是常見元凶,當毛小孩有搔癢情形,第一時間先檢查跳蚤過敏的可能性。若是後背部、大腿後側起紅疹、搔癢脫毛,很大機率是遭跳蚤纏身,應口服投藥並搭配外用藥治療,日常也要做除蚤的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環境、食物及寄生蟲都會引發發紅、腫脹、丘疹等症狀,過度搔癢使皮膚反覆化膿、結痂、脫毛,一旦發病就難以痊癒,飼主要耐心透過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來改善。獸醫師蔡曼琳說,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並加強環境的清潔才有辦法減少過敏原,寵物掉毛是正常的新陳代謝,但飼主要分清生理性掉毛和病理性掉毛的差異,找到問題來源對症下藥,使用藥物之餘,也可以補充降低發炎反應的食品。預防皮膚病首要加強衛生:1.改善居家環境與清潔,尤其是通風問題。2.控制濕度,減少環境中可能誘發的過敏原。3.定期洗澡或美容,使用洗劑沖洗毛髮上的過敏原。4.經常梳毛除去打結的廢毛,同時檢查躲藏的寄生蟲。狗爸媽經驗談◎毛寶貝「脆丸」是從收容所帶回來的,剛開始有皮膚過敏的問題,甚至是掉毛,後來諮詢獸醫,挑選無麩質飼料並補充益生菌,皮膚問題漸漸改善,毛髮也比之前濃密、發亮。◎薯條4-5歲期間,耳朵經常發炎搔癢,有耳垢及異味,嚴重時甚至抓傷外耳脫毛流血。診斷為酵母菌感染,需使用耳藥治療,二年期間仍四度反覆發炎,醫師評估,狗狗可能已產生抗藥性,改換他種藥品使用才得以完全恢復。長耳型毛小孩耳道本就容易悶住不透氣,連續雨天期間,搭配除濕機更能有效降低毛小孩耳炎的機率。【延伸閱讀】.狗狗5個常見疾病大調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9 養生.聰明飲食
自己做最健康美味!醫師、藥師教你DIY鮭魚蔬菜味噌、麻香旗魚、海苔白菜手捲
【本文重點】本文介紹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和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飲食指南,強調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人,並提醒人們避免過度烹調或加工食物產生致癌自由基。作者分享「健康金四角」:吃對食物、規律運動、美好心情和充足睡眠,是維持健康的完整方式。最後,作者推薦3道可以在家自己煮的料理,讓你提升自我免疫力,居家料理的挑選重點:均衡營養與飲食多樣化。--by ChatGPT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2021–2022 最新的飲食指南」由營養專家和《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設計出「健康飲食餐盤」,規劃每人每天攝取均衡的食物。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亦有公布「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都是提供健康飲食的參考。儘管食物的選擇、分量、種類,會隨著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體重、體質、文化背景等有所差異,但基本原則仍是通用。然而,全球在新冠疫情前後,由於隔離政策、食物取得不易之下,所有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都改變了,加上台灣的烹調習慣和文化,向來喜歡香煎、酥炸、燉滷、煻煨、醃漬等,但過度烹調或加工會產生許多致癌的自由基,反而不利於健康。健康金四角「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健康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的狀態,也是良醫藥師本舖創建的宗旨,我與外子深耕醫藥專業將近30 年,希望透過簡單明瞭的方式,幫助民眾找回健康、提升抗病免疫力。其中,藉由吃對食物,攝取豐富的抗氧化物、補充均衡完整的營養,以及保持樂活心態,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最好方式。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當人們處在正面的情緒下攝取食物,才能讓身體的內分泌達到好的平衡與吸收。因此,「吃出健康力」還要搭配「規律的運動」、「美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才是完整的健康金四角。醫師、藥師の防疫飲食鮭魚蔬菜味噌食材鮭魚(一片)····切塊乾香菇····一朵蘿蔔····3 公分厚度牛蒡茶····400 毫升蘿蔔葉····適量酒粕····15 毫升味噌····15 毫升營養說明蘿蔔的葉子也具備營養價值,洗淨切成末後,在食材都滾熟後,與香菜、蔥花一起加入。高溫加熱會破壞味噌的營養素,可以在湯煮滾後關火,再加入味噌攪拌均勻。麻香旗魚食材洋蔥····半顆旗魚····8 ~ 10 片蔥花····適量芝麻····適量營養說明採用新鮮的旗魚, 富含蛋白質和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與豐富的維他命B6。鮮甜的洋蔥除了提味之外,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有助消化道健康。槲皮素可輔助COVID-19 治療,洋蔥是含槲皮素最多的蔬菜,蘋果則是含槲皮素最高的水果。自己包!海苔白菜手捲食材豆芽····1 包大白菜葉····2 張紫蘇葉····4 片(沾醬)蔥花····適量手作辣椒醬····45 毫升紫蘇油····7.5 毫升營養說明在沾醬中加入富含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的紫蘇油,如果不加熱直接吃紫蘇油的話,它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讓細胞變年輕。延伸閱讀:來一杯營養果汁增強免疫力!醫師、藥師教你DIY小松菜奇異果汁、高纖綠拿鐵、沙棘多莓汁提升自體免疫力食材日常防疫/防病秘訣,有助提升自體免疫力的食材:◆ 綠茶:抑制發炎基因,具有抗氧化作用。◆ 大蒜:天然抗生素,具強烈抗菌及殺菌力。◆ 紫蘇蘋果:用整片紫蘇葉包裹香甜的切片蘋果,富含槲皮素,可促進抗氧化,增加清除病毒、減少症狀。◆ 堅果:富含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心臟健康;抗氧化成分可降低腦內氧化壓力、減少憂鬱症。◆ 花椰菜:抗癌、解毒、降低血糖、防止心臟病,同時提高免疫力。◆ 鮭魚: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減少發炎反應、有益心臟及大腦功能;維他命B12、B6可減少憂鬱。◆ 櫛瓜:高鉀,幫助消水腫;β- 胡蘿蔔素,強化黏膜健康。◆ 藍莓:護眼明目,有助抗氧化、抗老化。◆ 海藻茶:防治便秘、排毒、養顏、預防腸癌;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改善油脂分泌。◆ 優格:可隨喜好添加堅果、香蕉、蘋果、藍莓、奇異果、葡萄乾等,有助改善腸道菌叢生態、減少發炎,幫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睡眠、維持骨骼健康。這幾年在疫情籠罩之下,如何建立對抗外來病毒、細菌感染的「防護力」,以及啟動身體的「免疫力」,是我將近30 年的醫藥心路持續探索與彙整的目標。對於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族群,基本以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增強抵抗力,疫情影響之下,許多企業啟動分流上班,實施居家/異地辦公,加上外食人口大大銳減,轉而選擇在家自「煮」用餐,居家料理不只講求方便,更著重在安全與安心,成為防疫期間的新興趨勢。在家自「煮」,提升自我免疫力,居家料理的挑選重點:均衡營養與飲食多樣化。本文節錄自博思智庫《良醫藥師本舖:坪林茶鄉╳老屋新生╳共善共好,打造松竹蘭梅健康販賣所》一書
-
2023-03-0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類天疱瘡」會讓你痛到哭!搔癢、紅疹治不好要警覺
「類天疱瘡」俗稱「水疱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以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洗腎等長期發炎疾病者罹病風險較高、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大片破皮令患者苦不堪言,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不過,「類天疱瘡」並非長者專利,台北榮總皮膚部分析12年萬人健保資料發現,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發生類天疱瘡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4倍,平均罹癌後4.5年發病;失智病人因常兼具高齡和腦神經疾患兩特徵,罹病風險高達7.5倍。高危險群.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病人.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大面積破皮劇痛 需跨科治療北榮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主任吳貞宜表示,「類天疱瘡」在多重慢性病的臥床長者,或是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都很常見。發生人數隨人口老化增加,近10年已經增加兩倍,每年大約有1000人苦於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北榮每個月平均要治療5名病人,每人次的住院天數約15天。吳貞宜指出,大面積破皮傷口實在太痛,病人換藥時常痛到哭,嚴重者需安排至燒傷中心住院接受跨科團隊治療,天天換藥、服用口服類固醇,若能搭配多種免疫抑制劑,也能有效控制水疱。出院後還要定期回診,長期服用低劑量類固醇,以避免再發,同時也要逐步調降類固醇的用量,以免發生靜脈栓塞、感染等併發症。吳貞宜表示,如果病人同時罹患糖尿病,也要檢視用藥,評估換藥可能性。因研究證實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劑(DPP4 inhibitor)在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會增加兩倍多的類天疱瘡罹病風險,建議要換藥,改用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 inhibitor)會比較安全。北榮利用健保資料庫,追蹤8313名神經性腫瘤病人,配對3萬3252名沒有腫瘤的個案,追蹤2000年至2012年兩組人罹患類天疱瘡的風險,經校正其他競爭死因之後發現,相較於無神經疾患的個案,有神經性腫瘤者罹患類天疱瘡的風險是2.4倍,平均在診斷出腫瘤的4.5年後發病,有失智症的風險則是7.5倍。紅疹治不好 及早皮膚檢查吳貞宜提醒,類天疱瘡的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如果長者皮膚紅疹一直治療不好,可以到醫院做皮膚切片免疫螢光學檢查,及早接受治療。皮膚切片檢查的侵入性低,只要在門診半小時即可完成打麻藥、切一小塊皮膚,傷口一周就會癒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癌症.抗癌新知
只要變老體內就會有癌細胞 專家揭癌症戰勝免疫系統的3個關鍵
【本文重點】癌症形成需要三個不同的系統發生特定的突變,從而破壞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第一個關鍵突變出現在致癌基因中,導致快速生長;第二個突變發生在腫瘤抑制基因中,導致細胞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最後一個突變破壞讓細胞以自我毀滅方式死亡的基因。只有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癌症才會發生。在細胞進行優化以在惡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演化中,這些變異可能積累起來導致癌症。--by ChatGPT要形成癌症,細胞只需在三個不同的重要系統中發生適當的突變,就會對這些共同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造成特定的破壞。防止癌症發生的系統如何被破壞?第一個關鍵突變必須出現在致癌基因(oncogenes) 中,這些基因負責監控細胞的生長和增生。例如,其中一些基因在你還是胚胎,也就是一小團細胞時非常活躍。要在短短幾個月內將一個原始細胞變成數兆個細胞,需要快速地分裂和生長,才能形成一個微小的身體。當有足夠的細胞去形成一個差不多完整的人時,這些快速生長的基因會被關閉。幾年或幾十年後,當一個突變再次開啟這些致癌基因時,被破壞的細胞可以開始迅速分裂和增長,就像它試圖在子宮內創造一個新的人類一樣。所以第一個突變造成了快速增長。第二個關鍵突變必須發生在負責修復遺傳密碼的基因中,它們非常恰當地被命名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這些基因產生防護和控制機制,不斷掃描DNA 是否出現差錯和因複製而產生的錯誤,並馬上修復它們。所以,如果這些基因被破壞或有缺陷,細胞基本上會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但這兩個特定的突變仍然不夠。細胞通常可以識別遺傳密碼已被危險地破壞並有失控的風險。如果突變即時被發現,會觸發自我毀滅進而將自己殺死。所以最後一組需被破壞的基因,是讓細胞以細胞凋亡進行自我毀滅。我們已經談過幾次細胞凋亡,是大部分細胞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循環的過程,防止細胞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太多錯誤。如果在時機成熟時細胞失去了自殺的能力,就無法修復自然累積在遺傳密碼中的錯誤。細胞開始不受限制地生長,然後會變成癌症和危險。當然我們在此做了一點簡化。這三個系統中只產生一個突變通常是不夠的,必須同時有多個基因發生非常糟糕的變異。這是癌症發生的基本原理。從某種意義來說,一旦這些損害累積起來,一個細胞就會變成一個癌細胞,變成了別的東西。有一點舊成分,也有一點新成分。數十億年來,演化塑造細胞進行優化,以利於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細胞彼此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直到出現一種非常新穎且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合作。這種合作方式允許細胞彼此分工合作和專業化,就群體而言讓一切變得更成功。但合作也需要犧牲。為了讓多細胞生物能夠存活,團結和集體的福祉勝過單一細胞的生存。癌細胞退出了這個過程,並在某種意義上,停止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再次成為個體。理論上這無所謂。身體可以處理幾個我行我素的細胞,甚至與它們和諧相處。但不幸地,癌細胞通常不會對做自己的事感到滿足。它們會不斷分裂。再次由個體轉變為一個群體,像是體內的新生物。它仍是你的一部分,但也不完全是你。它們會奪取你用於生存的資源,破壞過去自己所屬的器官系統,並開始爭奪居住空間。有人可能認為演化應該早就處理好這種破壞。但由於人們通常是在過了生育年齡後才會罹患癌症,演化幾乎沒有動力去進行優化和形成針對癌症的良好防護。在2017 年只有12% 的癌症死亡發生在五十歲以下的人身上。所以,如果你有幸變老,體內幾乎肯定會有一些癌細胞,只是其他東西可能有機會比癌細胞更快將你殺死。因為癌症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危險並對生存產生威脅,一般來說,人體實際上很擅長處理它。更確切地說,免疫系統很擅長處理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當你在閱讀前面幾段文字時,免疫細胞會殺死你身體某處的一些癌細胞。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的爭鬥在一生中,一些癌細胞甚至可能已經長成小腫瘤,但最終會被防禦系統消滅。這有可能在今天發生,而你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你可以放心,因為在我們一生當中,絕大多數的癌細胞會在你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殺死。雖然這很棒,但我們不關心這99.99% 一切順利的狀況。我們只在乎那一次年輕癌細胞突破了免疫系統變成一個真正威脅生命的腫瘤。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免疫編輯(immune editing),關於免疫系統和癌細胞爭鬥的來龍去脈。一般來說,是這樣進行的。1. 淘汰階段恭喜,你有一個真正的癌細胞。它不再受監控也無法修復遺傳密碼,不再能自殺,它已經失去了所有控制並開始迅速繁殖。伴隨著每一代,產生更多突變。這不是很好,也不是很糟。幾週之後,細胞不受控制地自我複製。首先,創造數千個,然後是數萬個副本,直到形成一塊很小很小的癌症。這種快速增長需要大量的養分和資源。所以微小的腫瘤開始從身體竊取營養,透過下令新血管的生長來滋養自己。所以癌細胞因為它自負的行為而造成傷害。在它附近,健康的身體細胞開始餓死。但正如之前所瞭解的,平民細胞非自然的死亡會引起關注。因為這會引起發炎,並讓免疫系統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讓我們來描述一下這裡發生的事情。想像一下布魯克林的一群人決定他們不再是紐約市的一部分,現在成為一個名為腫瘤鎮的新聚落(很微妙,我知道),恰好佔據了相同的空間。腫瘤鎮的新市議會野心勃勃,希望創建一個令人驚嘆的新市中心。新市議訂購了大量建築材料,比如鋼梁、水泥、樓板和石膏板,開始在以前稱為布魯克林的地方建造新公寓大樓、便利商店和工業區。當然,這些新建築和結構都不是按照規範建造的—它們的計畫並不周全,而且易碎、危險,有著鋒利邊緣和危險地歪斜,看起來也很醜。這一切也沒有清楚的邏輯,新建築是建造在街道中間、遊樂場上方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上。為了連接所有的新建築物,舊社區被拆除或是過度地建設,以騰出空間給新的高速公路,並將車流和遊客從紐約導向腫瘤鎮。許多以前布魯克林的居民被困在其中,一些老奶奶也被牢牢地困住,沒辦法去採買日常雜貨,因而開始挨餓。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因為接到許多人抱怨死去的老奶奶發出惡臭的通報,紐約建築稽核員和警察才出現,尋找進行建造工程的人。如果將這一切帶回身體,不受控制生長的癌症引起的騷動吸引了第一個免疫細胞前往腫瘤並侵入它—巨噬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希望瞭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現在,癌細胞的特徵顯示出「不健康」的跡象。例如,沒有展示櫥窗或只有很多壓力分子在細胞膜上。自然殺手細胞會直接開始工作,殺死癌細胞並釋放導致更多發炎的細胞激素。於此同時,巨噬細胞進行清理屍體的工作。透過來自自然殺手細胞的訊號,樹突細胞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因而活化並進入危險模式。它們收集死亡癌細胞的樣本,並開始活化淋巴結中的輔助和殺手T細胞。你可能想瞭解後天免疫系統如何擁有對抗癌細胞的武器,因為它們是身體的一部份。正如一開始所說,癌細胞總是伴隨著一些特定的基因損害,導致損壞的蛋白質產生。一些後天免疫細胞擁有能連結到這些蛋白質的受體。無論如何,當後天免疫細胞到達時,腫瘤已經生長到數十萬個細胞,但這一切即將改變。T 細胞首先阻止新血管的增生,使得許多癌細胞直接被餓死或至少讓腫瘤很難長久持續地生長。想像一下腫瘤鎮的建築稽核員設置了路障,並停止將遊客和資源轉運到非法的新城市。殺手T 細胞掃描腫瘤細胞的展示櫥窗,確認是否有畸型或不該存在的蛋白質,進而命令細胞自殺。自然殺手細胞則會殺死隱藏MHC 分子櫥窗的癌細胞。當癌細胞無法隱藏,也沒有辦法從血液中取得新鮮的養分,腫瘤將會崩毀。這是一場大屠殺,成千上萬的癌細胞死去。它們的屍體被巨噬細胞清理和吞噬。想像一下,就像紐約市拆除了非法建築,身體將腫瘤銷毀。只是事情並不如計畫般地進行。2. 平衡雖然戰鬥似乎已經結束,但天擇卻破壞了你甜蜜的勝利。免疫系統最初的反應非常有效。免疫細胞殺死了那些好心呈現出自己有嚴重問題的癌細胞。這正是細胞的原始設定—它們應該發出已遭受破壞的訊號—這實際上象徵著它們尚未完全被破壞。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已足夠,腫瘤會被消除。但如果出現問題,癌細胞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破壞,這有點像之前遇到的病毒。它們在不受限制下迅速增生,尤其是在自我修復機制已經損壞的狀態下,基因有更多機會出現新的錯誤密碼。這些癌細胞存活的時間越長,增生越多,獲得新突變的機會也就越大,躲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就會更好。按照演化的原則,當免疫系統盡其所能地摧毀癌細胞,也正在篩選最適合生存的癌細胞。最終,成千上萬的癌症細胞死去,甚至可能是數百萬個。但仍有一個癌細胞存活下來,而且它已經找到了有效的反擊方法。例如,癌細胞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免疫系統的傷害,它擁有既天才又可怕的方法,就是攻擊殺手T 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上的抑制性受體(inhibitor receptors)。抑制性受體,抑制來自這些細胞的,嗯,殺戮。它們是一種關閉的開關,可在殺手細胞攻擊並摧毀一個細胞之前先抑制它的功能—在原則上這是個好主意。我們多次討論過免疫系統有多麼危險,需要有機制來阻止過度積極的免疫細胞,因此抑制性受體在免疫系統複雜的交互作用中肩負著重要功能。但不幸地,癌細胞可以某種方式突變,進而關閉殺手細胞。所以現在有一個能關閉免疫系統的癌細胞。於是新的腫瘤開始生長,生產更多的新殖株,而且不斷發生變化和進行突變。3. 逃脫經過免疫系統的反制對策而塑造出新的癌細胞,最終會導致所有的麻煩。它們以一種反常的方式變成對免疫系統免疫。表面上,它們不會顯示毀壞的性質,也不會釋放許多警告身體的信號。它們安靜地躲在眾人視線之中,透過發送破壞訊號積極地關閉免疫系統。它不斷地成長,隨著腫瘤的擴大,再次開始殺死健康組織,而這引起了注意—但這一次腫瘤不再任人擺布,於是展開了最終的逃脫階段。癌細胞開始創造自己的世界,也就是癌症微環境(cancer microenvironment)。回想一下布魯克林的腫瘤鎮,這一次一切都不同了。整個城鎮已經完成了重建,而新的市議會集結了各種讓紐約市建築稽核員感到困惑的許可證。他們無法再下令摧毀正在緩緩蔓延並取代原有城市的龐大腫瘤鎮。新的路障確保沒有稽核員可以進入快速擴張的非法居留處,檢查這些許可證的真偽。癌細胞創造了一種免疫細胞難以跨越的邊疆之地。如果將這所有事情結合在一起,癌症基本上就贏了,並且成功地馴服免疫系統。所有反擊的途徑都已被關閉,而最終的結果是毫無控制的增長。最後,如果未經治療,這些新的和優化的癌細胞會移轉(metastatic),這代表它們想要探索世界並擴展到其他組織或器官,在那裡持續地生長。如果這影響到重要的器官,例如肺、大腦或肝臟,身體這錯綜複雜的機器將開始崩潰。想像一下,每天在汽車引擎中安裝嶄新卻無用的零件—車子還是會運轉一段時間,但在某個時刻引擎將不再啟動。這就是癌症最終殺死你的方式。藉由佔用許多空間和竊取許多營養,讓真實的自己沒有空間進行正常的運作,因而必須關閉受到影響的器官。簡而言之,這就是癌症征服免疫系統的方式。雖然,正如我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討論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成功戰勝癌症,或者至少減少癌症的致命性。但是現在,既然已經在談論癌症,讓我們看看你可能做了哪些事,積極地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以及免疫系統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旁白:吸菸和免疫系統空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每年造成多達五百萬人死亡。但在城市中漫步所吸入的任何東西,都比不上吸一根菸得到的東西。你可能知道吸菸對你非常不利,因為它會導致「某種癌症」。但不只如此!原來在許多方面,吸菸的害處與免疫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簡而言之,保護你免於疾病和癌症侵害的機制遭到破壞,使你更容易得到感染或癌細胞!香菸菸霧中含有四千多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許多具有至今未知的特性,而且彼此交互作用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尼古丁,一種讓吸菸者成癮的神奇邪惡物質,會抑制免疫系統。它讓免疫細胞遲緩而失效。這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尤其是在肺部—這應該不足為奇,因為所有的菸都到那裡去了。尼古丁到底有什麼作用?首先,它會影響之前短暫相遇的肺泡巨噬細胞。基本上,它們就只是更冷靜的巨噬細胞,在肺部表面巡邏,撿拾垃圾和偶然遇見的病原體。但在吸菸者的肺部,這些特殊巨噬細胞的數目要比非吸菸者的肺部多上很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香菸菸霧帶來了各種的微粒和迷人的東西,像是不斷需要被除理的焦油。但由於經常與尼古丁接觸,這些已經和緩的巨噬細胞變得更加遲緩。不再只是冷靜,基本上是常常感到疲累和遲鈍。它們不再有能力要求支助和增援,而且變得很難去殺死敵人。最重要的是,這些可憐的巨噬細胞不只功能失調,還會定期吐出溶解肺部組織的化學物質,意外地損害了肺部。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這些尼古丁中毒的巨噬細胞會破壞大量的肺功能組織,造成傷口並轉變成疤痕組織。如果這情節還不夠明顯—假若你喜歡呼吸,肺部疤痕組織不是好事。肺部傷口還會伴隨著發炎的不幸副作用,活化更多的免疫細胞,然後造成更進一步的破壞。另一個因吸菸變得嚴重遲緩而不那麼活躍的重要細胞是自然殺手細胞。正如我們之前所瞭解的,這是對抗年輕癌細胞的主要對策。這被認為在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高發病率中扮演著相關的角色。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你讓肺部充滿飽和致癌毒素和一種會讓免疫系統在肺部造成傷口的藥物。另一方面,你讓擔負著殺死癌症任務的細胞失去效率。那麼後天免疫系統呢?雖然,通常吸菸者的血液中有更多的免疫細胞,但它們似乎比較沒效力。T 細胞被活化後更難增生,行為也更加遲鈍。普遍來說,抗體似乎在吸菸者的體液中衰減得更快,後天免疫系統的整體效率也大大降低。這說明了對吸菸者來說,為什麼像流感這樣的感染會更加致命。然而有一個例外是自體抗體,可以引起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抗體會大大增加。簡而言之,如果你吸菸,免疫系統會對身體造成更多不好甚至傷害的事。同時,與敵人作戰、呼叫增援和阻止入侵者擴散的能力也會變差。另外一個額外的結果是,吸菸者的傷口會變得很難癒合。因為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會導致無法正常地幫助傷口癒合。即便你今天開始戒菸,免疫系統也會維持抑制狀態一週到好幾個月—所以越早戒菸越好。但是,如果說它沒有正面的影響也是不誠實的。世界不是二分法,有時緩和的免疫系統可能是件好事。發炎是一把雙刃劍,對生存不可或缺,但對健康也可以非常有害。吸菸者罹患發炎疾病的機率比較低,只因為免疫系統表現得像早餐吃了幾個薯餅的蛞蝓一樣遲緩,發炎反應也隨著下調。因此對某些發炎性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吸菸似乎能提供某種形式的保護。但下一次,你與母親爭論為何你應該繼續放縱地吸菸時,請不要將這件事作為你反駁的理由。總而言之,雖然吸菸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它也會使你更容易感染許多其他的疾病。些微的好處是不值得用巨大的缺點去交換的。這是一個做類比的好地方。為了避免某些疾病而吸菸是多麼愚蠢,但實際上,也許這已經是類比了。以吸菸去稍微降低發炎性疾病的機率是非常愚蠢的。※ 本文摘自《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作者:菲利普.德特默 譯者:周序諦出版社:鷹出版出版日期:2023/02/01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年齡與健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醫病平台/ 最後的愛是手放開?週末值班,醫院的醫師通知一個血液科會診。這是個69歲的婦女,因為體力愈來愈弱,呼吸困難,兒子敦促她去家庭醫師的診所看病。血液檢查發現非常嚴重的貧血,血色素只有5(正常值大約12-16)。家庭醫師立刻將她轉送醫院繼續診查與治療。急診室給她兩袋的紅血球輸血,血色素上升到8.5(美國的血袋單位大約是450 cc,台灣則是250 cc)。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又有20公斤體重減輕的病史,急診的醫師也做了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沒有癌症的跡象。走進病房,這位仍然很蒼白的病人有各樣老菸槍的特徵:乾燥皺褶的皮膚,低沉的音調,每隔一兩分鐘咳嗽一次——那種很多濃痰的咳嗽聲。她雖然只大我5歲,卻已經諸多慢性病纏身,看來像個89歲的老人。她的故事,我們留到文章的盡頭再敘。容光煥發的「老人」美國影壇的長青樹珍方達,已經很久沒拍電影,但是最近她跟幾個「年紀不輕」的著名女演員拍了一部喜劇電影叫做「80 for Brady」。我好奇地查了一下這四位演員的年齡。雖然演藝人員也許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與精力保持年輕的容顏,有的人還是老的很快,有的人卻青春永駐。珍方達已經85歲,臉上幾乎沒有皺紋,脊骨直挺,身材仍然像個25歲的美女。雖然我稱不上是珍方達的影迷,她多彩豐富的人生是令我讚賞的。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什麼呢?我猜,不是基因的因素,因為她的父親只活到77歲;而是她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反越戰到支持女權及環保,以及運動養生(在80年代,她還以銷售在家運動的錄影帶出名)的緣故。前幾天,美國拜登總統發表他的年度國會報告。他的政治對手及媒體喜歡喧染他的「老態」,嘲諷他行動遅緩,滿臉倦容,常常説錯話。出乎意料的,他的演講很長,內容豐富精要,不同的議題串聯的毫無洩隙。最精彩的是他講到美國國債頂限時,共合黨議員噓聲不斷,卻讓拜登反將一軍,同意絕對不砍退休醫療保險(Medicare)及社會保障給付(Social Security)的預算。一位總統史學者稱讚這場演説積極地與聽眾應對,是三度空間的演講,將會歷史留芳。拜登在兩年前參選總統時,已經78歲,現在是80歲了。他走路的樣子的確露出老態,但是他在週末仍然常常騎單車健身;他的總統行程包括日常的會議、訪視民間、參與國際會議等等,並不比過去的總統輕鬆。很多人,特別是媒體,對拜登總統的年齡大做文章,認為他的年紀太大,不應該下次(2024)競選連任。美國政壇有好幾位超過80歲的人士,卻仍然精力旺盛,智慧滿滿,他們大可以在家含貽弄孫,但是他們熟悉政治議題與政治運作,基於使命感與愛國心,他們持續從政。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國家的包袱,而是福星。老人與疾病因為癌症的機率通常是跟著年齡上升的,我經常照顧高齡的病人。因為癌症照顧上的特殊情境,病人與醫護人員的情感是親密的,除了常規的病史之外,病人的生活常規、人生的抱負與期待,繪成每個病史的完整圖畫。87歲的A先生,太太在10年前因為卵巢癌過世;他和他17歲的老狗獨居,天天出去散步,兩個女兒經常約他出去吃飯,公寓的鄰居是一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小女兒,是他遠親不如近鄰的良伴。A先生的生活是安定從容的。當他診斷第四期肺癌時,他問了許多好問題,包括選擇不做治療。我們最後決定用副作用低的免疫藥治療。他不僅沒有發生副作用,腫瘤幾乎完全消失了,生活作息大致如常。81歲的C先生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為他的太太有嚴重的失憶症,住在他家對面的養老院,方便C先生天天探訪。C先生手不離卷,總是帶著他的iPad,立時將他的抽血報告輸入iPad檔案,以便掌握自己的病情。他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最後進展成急性血癌,他知道他的預後不好,但是不願意放棄治療。他的太太在這個時候過世。雖然她的死亡不是無預期的,C先生的傷慟令人不忍。一個月後,C先生也在他的子孫環繞中,安然離世。照顧C先生兩年,我們的默契像是知己的朋友。有一天,不忍他一週兩三次要來到診所輸血,他讀了我的肢體語言,主動回答我的問題「Why are you trying so hard?」,他説他一生做事總是堅持到底。我只能盡力地讓C先生走完C先生的人生路。B先生過去在74歲時得過淋巴瘤,接受化學治療,不僅沒有太多副作用,12年來他的淋巴瘤也都沒有復發。B太太是一個退休的護士,是B先生的守護天使及發言人。B先生因為有肺氣腫,右肺的下角有些結疤組織,每年都做一次電腦斷層追蹤。B先生去年8月的電腦斷層在右上肺出現新的腫瘤,右肺門也有腫大的淋巴結,高度懷疑是肺癌,正子攝影發現肝臟也有一個小亮點。後續的診斷過程不太順利,一度考慮要進行手術切片。外科醫師在團隊會議時,質疑以B先生的年紀這樣做值得嗎?就這樣拖了三個月,肝臟的病灶變大了一些,穿刺證實是轉移的肺癌。我認識B先生一家人12年了,知道他絕不是外科醫師所描述的脆弱老人。86歲的他,照顧庭院——夏天割草,冬天剷雪,都是他一手包辦。每個禮拜也定期去健身房運動三、四次。印象中,B先生總是開開心心的,問他有沒有任何不適,他總是回答「Fine and dandy!」。B太太則是寢食難安,心裡明知道四期肺癌的預後不好,卻一直央求我不能退休,要好好地照顧她的「男朋友」,她要他活到百歲。人生的驅動力那位嚴重貧血的病人,幾年前,在她先生因慢性肺病過世後,她沒有煮飯的驅動力(不知道煮給誰吃),於是有一頓沒一頓的,不知不覺的,幾年下來體重掉了20公斤。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維他命B12低到測不出來。B12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是通常我們每日的B12需求量只有1微克(microgram),除非是吃純素,一般人很少因飲食習慣的原因發生B12缺乏的狀況。另外,有時候病人因為血液中有自體免疫抗體,阻擾腸胃道B12的吸收。這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是那種失去人生驅動力的心境,大概是她的健康狀況日走下坡的主要原因。我一生中照顧過的高齡病人不知繁幾。該不該做檢查?該不該治療?每個病例的決定因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候看似簡單的檢查與治療,到頭來一點也不簡單,讓我遺憾自己先前的決定。多年前,有一個85歲嚴重失智的病人,因為貧血逐漸惡化來看診。她的女兒非常孝順,每天都去療養院看她。我判斷這個病人大概有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需要做骨髓穿刺做診斷。在跟她的女兒解釋這個病是如何治療的,以及骨髓穿刺的過程,女兒同意讓媽媽接受檢查。通常,我在操作骨髓穿刺的過程會一直跟病人交談,減輕他們的焦慮,預告他們下一個半分鐘是最痛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完成了。這位病人並沒有交談的能力;她在檢查檯上呻吟扭動,讓她的女兒和我很不忍。做完檢查時,她的驚恐的眼神無言地問我:「為什麼妳要傷害我?」雖然她的後續治療只是每週一次紅血球生長素皮下注射,這對失智日易加深的她還是太大的負擔,在一兩個月後,女兒就決定停止治療,接受安寧照顧。結語B先生和B太太將他們的願望與信任交在我手上。我知道B太太説要B先生活到100歲是譬喻不是言實,我們很坦承地長談這個癌症不太可能治癒的事實,但是我答應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B先生,選擇對他的生活品質影響最小、但仍然有好的療效的治療。他11月中開始做免疫化療,雖然比平常疲倦一些,沒有太多其他的副作。上星期的正子攝影報告超過我預期的好。B先生和B太太還有太多人生的計畫,我很高興有機會跟他們合寫下個章節。
-
2023-02-2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為什麼「增強免疫系統」是危險的?專家曝做好一件事更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你想增強免疫系統的哪些部分?提升免疫系統會發生什麼事?你想要更具侵略性和更強的巨噬細胞,還是嗜中性球?嗯,這代表著即使只是遇到輕微的感染,也會有更多更強烈的發炎、更嚴重的發燒、更加不舒服和疲倦。或者你想要超強的自然殺手細胞去殺死更多受感染的細胞或癌細胞?好的,但它們可能會因為太過積極而吞噬掉剛好在附近的健康細胞!想要增強樹突細胞,讓它們開始活化後天免疫系統嗎?這樣即使是很小的危險,也會消耗和耗盡免疫系統的資源。而且會讓你在發生真正嚴重的危險感染時更加地暴露與脆弱。或者也許可以增強T 細胞和B 細胞,讓它們變得更容易被活化?但這會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因為其中一些細胞肯定會開始攻擊自己的組織。一旦增強的抗體和T 細胞開始殺死心臟細胞或肝細胞,它們直到工作完成之前都不會停止。也許對你來說這一切還不夠危險,寧可增強肥大細胞和產生IgE 抗體的B 細胞?這兩種細胞是導致過敏的組合。即便只是輕微的食物刺激腸道,現在都會導致劇烈腹瀉或過敏反應,並且可能會在幾分鐘內就殺死你。這一切是不是太無聊了?為什麼不跳脫框架,增強防禦系統所有調控的部分,進而關閉免疫系統?這會讓你即使是受到最無害的病原體感染,也會變得無助。你可能明白我在這裡的意思—提高免疫系統是一個常被人們濫用去試圖說服你購買一些無用之物的糟糕想法!幸運的是,增強免疫系統實際上可以造成的危險非常輕微。基本上,任何可以合法購買的東西實際上都沒有這樣的效果!即便只是「強大的免疫系統」,也是不當的用詞。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一個平衡的免疫系統,也就是在積極和冷靜之間的體內恆定。你需要可以記住舞步的優雅舞者,遠多於想要粉碎東西的橄欖球運動員。在所有的情況下,都要讓免疫系統可以完全按照預期去運作。好的,等一等。如果提升免疫系統是如此瘋狂、複雜和危險的事,為什麼網際網路上充斥著號稱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產品呢?從沖泡咖啡到蛋白粉,從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挖出的神祕樹根,或者維生素錠,你可以買到無窮無盡有助於「提升」免疫系統的產品。實際上,沒人知道究竟當哪些種類的多少細胞處在什麼程度的活力下,能讓免疫系統最有效地運作。任何說他們知道你需要什麼的人,可能正試圖推銷一些東西給你。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可以輕易取得的產品是經過科學驗證,能直接提升免疫系統能力的。如果有的話,在沒有醫療監督的情況下使用這些產品,是非常危險的。擁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該怎麼做?要擁有健康的免疫系統,最需要和最重要的是攝取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營養的飲食。原因很簡單,免疫系統會不斷製造數十億個新細胞。所有的新生細胞都需要資源去維持正常運作。營養不良與免疫系統薄弱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處於飢餓狀態,就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影響。因為身體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而免疫系統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但假設你至少是攝取稍微均衡的飲食,包括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將獲得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所需的所有微量和主要營養素。有趣的是,即使在已開發國家也有微量營養素缺乏的狀況,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這只表示有人缺乏必需的營養素和維生素—通常是因為他們吃得不夠多或飲食種類太少。所以只吃披薩是不健康的,這應該是很確定的。只要你吃得還算好,免疫系統極可能會如預期地正常工作。除了正確的飲食之外,即使只是適當的規律運動,對於健康的好處也早已為人所知。身體是為運動所造,所以稍微地移動它,可以使各種系統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尤其是心血管系統。運動也可以直接增強免疫系統,因為它可以促進體液遍及全身的良好循環。簡而言之,只需要移動、伸展和擠壓身體各個部位,都好過整天躺在沙發上,如此一來體液就可以更好、更自由地流動。良好的血液循環對於免疫系統非常有益。因為這可以讓細胞和免疫蛋白更有效、更自由地移動,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這基本上就是你能做的事。有些人的確有缺陷而且需要藉由某些補充劑得到改善,但這並不是你可以自我診斷的。殘酷的事實是,人類彼此之間的差異相當地大,而飲食或生活方式的改變為什麼可以對你產生好的或壞的影響,其中的原因相當複雜,我們無法總結於一本關於免疫系統的科普書中。如果覺得自己缺乏維生素或微量元素之類的東西,這是你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和醫生討論的問題。這種籠統的說法會讓很多人不滿意。人類怎麼可能飛到月球、製造粒子加速器、想出了九百八十種不同的神奇寶貝,卻無法改進我們的免疫系統?好吧,可以這樣想—如果有一輛幾十年來一直用於越野的老車生鏽了,它的車軸壞了、輪胎爆了、車頭燈破了,你認為可以藉由在油箱中加入特殊汽油和整理外觀來修復它嗎?你無法利用魔術去挽救一台因不良對待而毀損的車子。如果想讓車跑得更好、更長久,就只要好好照顧它。在此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對待身體也是如此。如果想「提升」免疫系統讓它更健康,請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好好照顧自己。免疫系統數十億個不同的部分複雜的安排,不需多久就可以正常地運作。不幸地,這也不會是永久的,無論是汽車還是人類都不是為此而生,只是比較長久和比較好一點。這就是科學對這個話題可以提供的解答,至少目前是如此。要討論那些由數十億美元補品銷售產業工作者提出的增強免疫系統和不科學的論點,會有點好笑。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最糟的就是在浪費錢。很不幸地,有數百萬人患有真實而嚴重的疾病,從癌症到自體免疫疾病,這絕非有趣的事。而這些人,常常不顧一切地想減輕自己的症狀,或者坦白來說,努力地想活著。他們是最可能成為那些補品行業空頭支票的無辜受害者。更糟的是,有些人甚至可能因為這些原因,誤信被貪婪支撐的謊言或是出於善意卻不明智的自然主義訴求,而無視於真正的醫療。這些關於健康和提升免疫系統偏頗的想法,可能因為我們集體對免疫系統機制偏離事實的誤解而延續下去。為什麼操縱免疫系統是危險的?即使是專家想嘗試提升免疫系統,也必須非常小心。這可能是一個好時機來講述那個一切都出錯的故事。在過去幾十年中,隨著對於免疫系統機制的瞭解大幅增加,科學家試圖想出新方法來解決困擾我們的疾病。如果可以操縱錯綜複雜的防禦系統,這對我們物種的好處將是非常巨大的。但正如之前所說,操縱免疫系統是很危險的。它不斷在過於苛刻和過於溫和之間保持平衡,試圖干擾它可能會釀成大禍。一個惡名昭彰的例子是 TGN1412,這是一項非常可怕的藥物試驗。它造成的嚴重過失已超出了免疫學的範圍,還上了一些報紙的頭條新聞。這個試驗的目的是在測試一種藥物的副作用,人類在服用這藥物後本應刺激癌症患者的T 細胞,進而讓他們活得更久。這藥物是一種人工抗體,能夠連結並刺激T 細胞上的CD28 分子—之前我們已經遇過CD28,但並未為它命名,它是活化T 細胞需要的訊號之一。我們將它描述為樹突細胞需要給T 細胞的一個溫柔之吻,以活化T 細胞。所以TGN1412 的概念非常簡單—給T 細胞一個人工之「吻」,去刺激它們在癌症患者體內變得更有效、更容易被活化。基本上,藉此「提升」免疫系統,使它在面對癌症這種危及生命的疾病時更加強大。是的,嗯,它的確做到了。為了安全起見,TGN1412 的用藥量低於讓獼猴(如果你想知道的話,這是一種可愛的猴子)產生任何反應劑量的五百分之一。因此研究人員在做藥物試驗時,沒有預期到人類受試者會產生任何真正的反應。但是,在給予健康年輕男性TGN1412 幾分鐘後,地獄之門大開。原來彌猴(也就是測試藥物的動物模式所使用的動物),它的T 細胞上的 CD28 分子恰好要比人類少許多,因此彌猴對於藥物的反應不如意料中那麼強烈,因而造成錯誤的安全感。另外因為某種原因,在人類受試者的給藥速度比在動物模式中快了十倍。在幾分鐘內,志願受試者經歷了一種極強大的細胞激素釋放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這是一場極快速的細胞激素風暴。遍布全身的數十億個免疫細胞,通常需要經過謹慎的活化過程並被先前討論過的保護措施維護著,現在一下子就甦醒了。基本上,所有志願受試者體內的T 細胞受到過度的刺激,並且猛烈地釋放出活化和發炎細胞激素。這些大量氾濫的細胞激素又活化了更多免疫細胞,然後釋放了更多細胞激素進而引起更多發炎。可怕的連鎖反應不斷地自我延續而且加速進行。志願受試者的免疫系統已經解放了,但沒有人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在一種快速、劇烈和全身性的反應中,液體從血液中湧入全身的組織,使受試者在極度痛苦中扭動,並且腫脹起來。接下來是多重器官衰竭,志願受試者只能靠機器和大量關閉免疫系統的藥物維生。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志願者同時遭受心臟、肝臟和腎臟衰竭,之後緊接著失去許多腳趾和一些指尖。幸運地,所有六名志願受試者都在這可怕的一天中倖存下來,經過幾週的加護照顧,大多數的人都能再次離開醫院。由於TGN1412 試驗以最糟糕的方式失敗,很明顯地在醫學研究界造成了強烈的衝擊。許多人體試驗的指引都因此進行了修改。好的,那麼這個恐怖故事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不是概括地說提升免疫系統的藥物是個壞主意,但它教導我們瞭解使用這些藥物的複雜性和危險性。如果我們看看免疫系統的規模、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以及複雜的交互作用,想要操縱它所要面臨的挑戰難度就會十分明確。所以不要被誤導了—雖然本書確實討論了很多東西,我仍然大大簡化了一切。從在免疫學領域工作的免疫學家觀點來看,我們幾乎連事情的表面都沒有碰觸到。把免疫系統想像成一個瘋狂的大型機器,擁有數千個槓桿和數百個錶盤。數十億個齒輪、螺絲、輪子和閃爍的燈在裡面不斷地交互作用。拉動任何一個槓桿,你將無法確定在下游會造成怎樣的交互作用。好的,所以對於專家來說,提升和強化免疫系統是很複雜的。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明智的)。但你實際上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去避免破壞它。事實證明,許多人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抑制了自己的免疫系統。※ 本文摘自《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作者:菲利普.德特默 譯者:周序諦出版社:鷹出版出版日期:2023/02/01
-
2023-02-25 醫療.自體免疫
65歲婦罹類風濕性關節炎15年,長期關節變形腫脹不舒服! 靠中醫合併生物製劑改善
全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隨病情進展,手指、手腕關節常出現腫脹變形,生活苦不堪言,往往一想到關節變形不舒服,病友不禁潸然淚下。台北榮總採中西合併療法,除西藥治療外,合併傷科洗劑、徒手關節鬆動術及正骨手法,幫助紊亂關節恢復對位,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變形、疼痛具舒緩效果,有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疾病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研究醫師盧禾潾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疾病,為一種慢性漸進式破壞關節的疾病,常侵犯手部小關節,發生率約為總人口的1%,好發於女性,臨床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抑制發炎及減緩關節破壞。西醫主要使用抗類風濕性西藥、生物製劑及消炎藥物治療,由於粘膜、消化道等副作用,且費用較高,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求助於中醫的幫助。盧禾潾具中醫師及物理治療師背景,臨床上常使用徒手治療治療病患,經由關節鬆動術及正骨手法,幫助紊亂關節恢復對位,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變形、疼痛具有舒緩效果。而除針灸、傷科整復外,北榮中醫傷科團隊研發傷科洗劑,由防風、荊芥、川芎、甘草、當歸、桂枝、黃柏、透骨草、蒼朮、丹皮、細辛和絡石藤製成,具有疏散風濕、活血通絡、消炎止痛等功效,阻斷發炎循環。北榮研發傷科洗劑適合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使用,需由醫師診斷開立,一包藥價30元,一天僅需一包,分為早、晚各使用一次,將雙手浸泡於中藥汁中,使用後生活品質明顯改善。65歲女士類風濕性關節炎15年 中醫合併製劑改善65歲徐女士罹患風濕性關節炎長達15年,一想到關節變形、腫脹的不舒服,「不禁落下眼淚,久久不能言語。」她說,左手腕、右手手指腫脹十分不舒服,平時經營早餐店工作非常忙碌,手痛時沒有人可以幫忙,常必須忍著疼痛做事,且長期服用西藥對身體傷害很大,腸胃道常不舒服,所幸,近7、8年來於北榮採用中醫合併生物製劑治療,消炎藥已經很少吃,目前病情已獲控制及改善。北榮傳統醫學部主任龔彥穎與盧禾潾醫師團隊研究發現,針對全球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12篇研究發現,其中874位病人除規律服用抗風濕性西藥、生物製劑及消炎藥物外,如果搭配針灸、徒手治療及外用中藥洗劑等中醫整合治療,對於關節疼痛、發炎、腫脹等程度都有明確緩解,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此研究獲2021年《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雜誌刊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5 焦點.科普好健康
暫時性耳鳴怎麼辦?醫:姿態性耳鳴3原因,引發高頻聽幻
耳鳴門診有一種患者相當特殊,主訴:「每晚一躺下,會聽見一陣『嘩啦~嘩啦~』,好像水流聲。」「一抬頭看天空,會聽見一聲『咕嘟~』,像水壺裡水在晃動。」「一低頭,就聽見水杯敲擊聲,『噹~』半秒鐘,屢試不爽。」他們都是描述一種會被姿勢改變所引發的「暫時性耳鳴」,儼然是「被動性聽幻覺」,這是怎麼回事?暫時性耳鳴 出現迴音 原因一:上半規管裂顳骨未完全包覆住半規管,上半規管上方跟顱內僅隔一層薄膜。若突然搬重物、打噴嚏、咳嗽或頭部撞擊,該薄膜破裂,內耳跟顱內相通,上半規管會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當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上半規管鼓起又凹陷,內淋巴液出現多餘的擾動,壺腹內頂帽來回扭動,會引起暈眩。當內淋巴液擾動通過球囊,經由連接管傳進耳蝸管時,震動聽毛,會反覆發出聽覺訊號,出現「迴音」,以高頻為主。原因二:外耳道炎外耳道浸水,或者發炎分泌出液體,蔓延到耳膜上。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液面跟著晃動,震動聽小骨,傳進內耳,患者就會聽見「迴音」,以低頻為主。原因三:耳蝸炎耳蝸因感染、自體免疫、過敏或缺血而發炎,中階管分泌出蛋白質濃度較高的內淋巴液,較為黏滯,且比重較高。整條中階管變重,依著重力方向,壓迫鼓室階管或前庭階管。當患者躺下時,壓迫位置改變,震動聽毛,發出聽覺訊號。由於聽毛並非同時擺動,訊號不是同時傳進腦幹,就會被大腦解讀為「迴音」,高低頻都有。打噴嚏應張口 讓氣流排出若是上半規管裂,會先請患者靜養至少一個月,避免彎腰搬重物、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若要打噴嚏時,應張口盡快讓氣流排出,避免為了消音而捏鼻閉嘴,如此上半規管裂才有機會自然癒合;同時改善睡眠品質,預防偏頭痛發作,避免飲酒,才能恢復腦部調節(抑制)耳鳴及暈眩的能力。若是外耳道炎,醫師會直接用抽吸管把分泌物吸乾,局部塗抹消炎藥膏,往後一至二周,請患者保持耳道乾燥,避免洗頭、游泳或淋雨。椎動脈壓迫腦幹 也會引起若是耳蝸炎,建議接受抗組織胺、副腎皮質素及抗生素療法,靜脈注射或口服均可,逐漸緩解耳蝸發炎,療程大約數月。需注意的是,前下小腦動脈、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硬化扭曲,壓迫腦幹,也會引起姿態性耳鳴,宛如有人在使用打字機時,發出快速卻無固定頻率「噠、噠、噠」的聲響,並非水流聲,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