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自體免疫
共找到
589
筆 文章
-
-
2022-12-01 焦點.元氣新聞
江澤民96歲白血病逝!急性白血病常被誤以為感冒,年長者須注意
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11月30日逝世,享年96歲。根據新華社發布消息,江澤民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逝世。白血病俗稱血癌,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初期症狀皆不明顯,早期急性白血病跟感冒症狀很類似,都會出現發燒、鼻塞、咳嗽、全身酸痛、頭痛、喉嚨痛、疲倦等症狀,所以很多人常會把急性白血病當做感冒而延誤就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曾經接受採訪時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白血病跟一般感冒不同的四點:•骨頭疼痛•臉色蒼白、疲倦•容易瘀青•莫名發燒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白血病白血病分類白血病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再依細胞來源及型態特徵,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成年人,約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源於造血母細胞的惡性腫瘤。90-95%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例中,會出現費城染色體(Ph chromosome)。•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好發 10歲以下兒童,成年人約佔20%。•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發50歲以上,淋巴球可分為B細胞及T細胞,所以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也可分為這兩型之其中一型。白血病的致病因素1.放射線2.化學藥劑,如長期接觸有機苯(Benzene)的工人3.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等疾病可能誘導白血病發生。4.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5.病毒感染: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白血病的症狀白血病症狀包括貧血、皮膚點狀出血或青腫、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額疼痛、關節痛、牙齦腫脹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最常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儘速尋求醫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之前接受採訪明,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延伸閱讀: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則類似慢性疾病,每年新確診個案約200位,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近年觀察發現,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有年輕化的現象。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王銘崇曾經受採訪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不明 顯,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或因其他疾病抽血,發現白血球、淋巴球異常增加才進一步確診。臨床觀察到的其他症狀包括:脖子、腋下等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發燒、夜間盜汗、貧血、脾臟腫大等。
-
2022-11-26 醫療.懷孕育兒
母產後患子癇前症離世!校方邀4月大女嬰穿學士服代領畢業證書 醫:7高風險群須注意
在印尼某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出現了一名年僅4個月大的小小畢業生上台領獎,然而,看似溫馨可愛的一幕,背後其實藏著一個令人鼻酸的故事。日前,在印尼某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出現了一名年僅4個月大的小小畢業生,這名小小畢業生的名字為Kimberly,在印尼Andi Djemma University舉行畢業典禮的這天,Kimberly穿戴學士服與學士帽上台領獎;然而,看似溫馨可愛的一幕,背後其實藏著一個令人鼻酸的故事。原來,Kimberly是替產後患「子癇前症(妊娠毒血症)」離世的媽媽上台代領畢業證書。據悉,Kimberly的媽媽,Citra,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大學生,平時不但努力學習,為人也相當親切、負責,即便自己臨盆在即,仍堅持返校完成考試,原本在這個月就能完成學業的她,卻在產後因子癇前症離世,甚至來不及看看自己的女兒Kimberly剛出生的模樣。而校方在得知這一則令人難過的消息後,遂邀請Citra目前4個月大的女兒Kimberly出席畢業典禮,代領媽媽的畢業證書,完成媽媽Citra的心願。什麼是「子癇前症」?7大高風險群須特別注意「子癇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一種對產婦來說相當危險、婦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同時也是造成產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在台灣的發生率平均約5~6%;產婦可能會在妊娠20週後,開始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或合併其他器官的受損狀況,且此一併發症對寶寶及母體都會造成偌大的影響,致死率甚至高於「羊水栓塞」。子癇前症一般經常病發於懷孕中後期或剛生產後,然而,若是孕媽咪本身有符合以下7項高危險因素,也會增加罹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須格外留意:1.高齡產婦2.初產婦(第一胎)3.肥胖(BMI>30)4.懷有雙胞胎或多胞胎5.前胎曾患有子癲前症6.近親有子癲前症懷孕病史(媽媽或姊妹)7.懷孕前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病史※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1-21 醫療.腦部.神經
眼皮垂別急著醫美 恐是肌無力
60歲A女士某日發現右眼皮下垂,剛開始她不在意,但隨時間過去,下垂情形漸漸嚴重,身體疲累時最為明顯。愛美的她於是到醫美診所,做了前額肌懸吊手術來拉提眼皮。未料,術後半年右眼皮又開始下垂,且輕微複視。轉至神經內科進一步檢查,抽血檢查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重症肌無力是自體免疫疾病。病人會有無力情形,與一般神經病變不同,沒有麻木或刺痛感。約六到七成病人最先出現單側或雙側眼皮下垂或複視;若影響臉部及喉嚨肌肉會發生講話不清楚、鼻音、吞嚥困難等症狀;若影響呼吸肌,稍微活動就容易喘。重症肌無力的症狀很多樣化,除了神經內科外,病人也可能會去眼科、耳鼻喉科、胸腔科、心臟內科求診,最後才輾轉到神經內科診斷並治療。控制眼皮的提眼瞼肌,從小到大每天會不斷開開闔闔的眨眼,年紀大了可能會有肌肉疲乏鬆弛的情形。如果眼皮下垂症狀嚴重時,可以採行提眼瞼肌切除手術或前額肌懸吊手術進行治療改善。但這種老化情形與重症肌無力造成的眼皮下垂狀況並不相同。大部分重症肌無力病人的眼皮下垂,在休息後會略為改善。在早晨起床時,病人眼皮下垂的狀況輕微,到了下午或傍晚時較為嚴重,如果休息一下或晚上好好睡一覺,眼睛又可以張得更開。老化造成的眼皮下垂只會影響提眼瞼肌,不會影響其他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所以不會合併複視,如果有複視情形就要詳細檢查,先別急著去做手術。不過,如果眼皮下垂的症狀一段時間在左邊,一陣子完全好了,過一陣子又跑到右邊,就比較像是重症肌無力造成的眼皮下垂。若老化鬆弛造成的眼皮下垂,會隨著時間慢慢變嚴重,不會有自動完全恢復的情形。若年紀輕就發現眼皮下垂,除了重症肌無力之外,還可能是第三對腦神經受到壓迫而造成眼皮下垂。重症肌無力病人發生眼皮下垂,是否開刀治療?重症肌無力病人若年紀大了,也可能眼皮鬆弛下垂,此時手術比藥物來得好。部分重症肌無力病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手術。不過,藥物效果要數個月到半年才會顯現,病人要有耐心,給藥物機會,或許就可以少挨一刀。
-
2022-11-20 醫療.眼部
眼睛乾澀點人工淚液改善就好?醫:可能會把原本的淚液沖刷掉
人的眼淚不只是情緒的表現,在哭泣、高興時流眼淚,也是保護眼睛的關鍵要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人一分鐘約眨12次眼睛,眨眼的時候必須靠淚液當潤滑液。但許多人以為眼淚只是滋潤眼球,事實上眼淚的功用不僅於此。眼淚的成分和血清相似,裡面含有各種抗體、白血球、蛋白質、酵素和離子等,因此也具有保護眼睛的作用。淚液分三層,其中一層分泌不穩定就會影響角膜。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淚液由外而內共三層,分別是脂肪層、水層和黏液層,維持眼睛濕潤,而維持眼球表面光滑,也能讓光學表現更好。若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不穩定,就可能造成角膜破皮或發炎,造成乾澀、畏光等症狀。陳瑩山說,通常會用幾滴染劑滴到眼中,眨幾次眼睛,看淚液表面的破損狀況,來觀察淚水的穩定度。而他將淚液比喻成臭氧層,地球外圍受臭氧層保護,避免紫外線直射;因此當淚液減少,就像出現破口,可能造成角膜受傷。點人工淚液治標不治本,需控制好三高。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罹患乾眼症的人也愈來愈多。鄭惠川表示,不論是盯著電腦或是開車,因為需要維持專注「盯著看」,大腦會抑制眨眼,淚液蒸發也就容易發生乾眼症。另外,年齡、疾病史、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乾眼症高風險群。許多人以為點人工淚液就能改善,但事實上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將原本的淚液沖刷掉。陳瑩山說,由於淚液的成分和血清相似,如果三高未控制好,血中油脂過高產生「血濁」,也會讓淚液變少、變差。因此最好的治本方式是將三高控制好,以及多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乾眼症分四級,視嚴重程度治療方式不同。鄭惠川則表示,乾眼症根據嚴重度有不同治療方式,第一級輕度乾眼症,主要是淚液層不穩定,視力有時清楚、有時模糊,可使用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會開始出現畏光、視力模糊的情形,主要是因為角膜和結膜過於乾燥,受到損傷。這時除了人工淚液外,也可使用抗發炎藥物、凝膠、病人血清提煉的眼藥水來治療症狀,並可使用環孢靈素刺激淚液分泌。第四級重度乾眼症,已出現角膜潰瘍,因此有時也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不過鄭惠川表示,會到三、四級乾眼症通常和本身的疾病以及藥物使用有關,因此也必須和原先的醫師討論換藥或是會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人工淚液怎麼點不過量?由於人工淚液只是作為輔助,讓眼睛暫時不那麼乾澀,該怎麼點才不會過量?陳瑩山建議,可使用單支裝、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一天使用一支、點四至五次。另外要改善眼睛乾澀的問題,也可在晚間洗完澡後,用毛巾熱敷眼睛或使用熱敷眼罩十分鐘,加強血液循環,運走廢棄物,讓眼淚流通、順暢。淚水也會過多眼裡有洋蔥、鼻淚管堵塞 都會淚眼汪汪除了淚液分泌過少,淚液分泌過多也要注意。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淚液常因被刺激而分泌過多,包括異物進入眼睛或接觸辣和洋蔥等硫化物,神經反射認為需要沖刷眼睛,而大量分泌淚液。但是當鼻淚管堵塞,就容易發生淚液無法好好排掉,出現「淚眼汪汪」的樣子,或是淚液積聚乾掉後變成眼屎堆積。柳朋馳表示,不到一歲的嬰幼兒因為發育尚不完全,上端鼻淚管的薄膜沒有完全打開而堵塞。這時候家長可將雙手洗淨,用小指指腹,沿著眼頭順著鼻梁輕壓,薄膜在一收一放的壓力下就有可能撐開。另外最常見的是成人因為感冒導致鼻塞,或是鼻炎、鼻瘜肉等造成鼻淚管下端阻塞,也會出現淚腺回堵的情形。這時候除了眼科醫師協助外,也要到耳鼻喉科、家醫科等就診,治療根本原因才行。
-
2022-11-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奧斯卡掌摑事件 談女性落髮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最佳影片是哪一部?最佳女主角是誰?似乎都不是影迷討論的重點,因為今年典禮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暴力事件:大明星威爾史密斯因不滿愛妻被主持人調侃,竟然衝上舞臺朝主持人克里斯洛克一巴掌揮下去。原來口無遮攔的克里斯看到坐在臺下的史密斯太太光頭造型,調侃期待她能演出「魔鬼女大兵《G.I. Jane》續集」。或許他以為這是無傷大雅的玩笑,卻忽略了這些年來史密斯太太不明原因的落髮,是經歷了多少挫折與治療失敗,才會忍痛將象徵女人性感柔美的頭髮剃光。調侃女性的光頭造型,是在傷口上撒鹽。印象中,許多人都以為落髮是男性的專利,事實上,大約三分之一女性一生當中可能經歷過落髮問題。停經後婦女更可能三分之二有頭髮稀疏的困擾。女人通常較重視外貌,落髮問題對情緒與健康有重大負面的影響。女性落髮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與以下因素有關:老化、荷爾蒙的變化、男性或女性型禿髮家族史、產後落髮、缺鐵性貧血、藥物,例如化療。女性落髮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女性雄性禿。與男性相同,造成落髮主要在於雄激素的作用。女性體內也有少量雄激素(睾固酮),當睾固酮被5-alpha還原酶代謝為二氫睾固酮(DHT),DHT會攻擊毛囊,使毛囊萎縮變成容易脫落的毫毛。●休止期落髮。可能與壓力有關。例如生產、缺鐵性貧血、心理壓力、疾病手術或藥物的影響。大量頭髮同時進入休止期而脫落,造成頭髮稀疏。●圓形禿。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經常與壓力、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問題等有關。掉髮沒有特定的部位,最常見的是好幾個硬幣一般的大小,界限明確的脫髮,因此俗稱為鬼剃頭。需要正確的鑑別診斷,根據落髮原因給予治療。【藥物治療】1.Minoxidil(敏諾西代):這是美國FDA唯一核准用於治療女性落髮的用藥。研究證實將藥物塗抹在頭皮上可以刺激頭髮生長,另外也有口服的劑型,但因為可能有多毛與水腫的副作用,須經醫師評估討論後方可使用。2.類固醇:可以治療圓禿,較常見是使用病灶內注射或是外用類固醇,少部分較嚴重的則可能會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3.鐵補充劑:如果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落髮,例如:月經大量出血,子宮肌瘤等,補充鐵劑並找出原因可能改善脫髮的狀況,不過如果血中鐵值是正常的患者,補充額外的鐵並沒有好處。另外,許多落髮與壓力有關。有落髮問題可以盡早到皮膚科門診評估治療,以免毛囊萎縮後會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愛妻身體的缺憾在大庭廣眾下被調侃,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位奧斯卡金獎男星衝上舞台動了手。而結果呢?辛苦建立的形象受重大傷害,成為世界矚目的負面教材。沒有人是贏家。如果當下沉澱個三分鐘,威爾史密斯會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憤怒總是突如其來,忍耐並不是懦弱,如何適當成熟處理憤怒情緒,是人生重要的課題。(本文關於女性落髮部分承「真心皮膚科診所」周宛儀醫師閱稿,僅此致謝)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放了支架就不用擔心血管阻塞?醫曝比置放支架更佳的預防方法
Q:一個人最多能放幾支支架?放越多越安全?根據知名醫學期刊登載的研究,2010年美國有一位56歲的病患,在十年內經歷了28次的心導管手術、放置了67根血管支架。並非放愈多血管支架就代表愈安全,即使是都放塗藥支架,還是有再狹窄的風險。以放血管支架的邏輯來說,放愈多支架,自然就會越放越遠端,血管愈遠愈細,在細小血管上,更容易產生再狹窄風險,支架絕對不是放愈多愈好。每個人的血管管徑大小、結構及狹窄程度不盡相同,能放置的數量也因人而異。Q:裝了支架就不必再擔心血管阻塞?血管支架就像是「擋土牆」,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等,就像是「水土保持」。很嚴重的狹窄,就像是危險的山坡地,土石容易崩落,一旦崩落,斑塊就會把血管堵住,即使有裸金屬支架當擋土牆,但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砂石照樣會崩塌,再狹窄率最高達30%。至於塗藥的金屬支架則能夠局部減少血管斑塊造成的狹窄,就像擋土牆加做水土保持,藥物可以滲透到血管壁,讓斑塊不要長進來,再狹窄率最高5%。因此,即使裝了支架,還是要配合服用藥物做好水土保持,支架是治標,治本仍須遵從醫囑服藥。也曾有病患檢查後,發現血管90%阻塞,但就是不想放支架,只願意吃藥,病患後來也因為按時服藥,除了偶而胸悶,大致病況都獲得控制。Q:控制三高比置放支架更能預防血管阻塞?沒錯,支架並沒有辦法預防血管阻塞。血管狹窄三大危險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其次的危險因子則為抽菸、喝酒,許多病患以為放完支架,病就治好了,繼續抽菸、喝酒,結果六個月後又來醫院報到。從根本開始預防血管阻塞,可遵從預防三高的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盡量吃原形食物,攝取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物,堅果雖是好食物,但熱量高不宜多吃,否則轉為肝糖後,最後又形成脂肪;多食天然蔬菜、水果,但太甜的水果像是西瓜、芒果少碰,芭樂最好;每周有氧運動3次,達到運動心率大於130以上。Q:三高數字都正常,就不必擔心血管硬化、阻塞?即使現階段沒有三高,年紀仍是一大風險因子,尤其血糖與老化息息相關,老化後胰島素抗性增加,血壓就隨之增高,50歲以前可能低空飛過,但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定期檢查。另外,抽菸、慢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具高風險因子者,都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狀況。紅斑性狼瘡、風濕性疾病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動脈硬化風險高,都要定期追蹤。 Q:哪些人是血管狹窄高危險群?建議幾歲起作檢查?抽菸、三高、具家族史者,這三類族群都應定期檢查,一旦有症狀需盡早就醫。若家中有親戚40歲以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自己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40歲過後可開始定期追蹤,每年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血管鈣化指數檢查。若完全沒有三高的民眾,只做運動心電圖,僅有陰性、陽性的結果,也沒辦法精確掌握身體的狀況,建議每三年可考慮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的健檢,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觀察血管是否有出現狹窄狀況,才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Q:什麼情況不適合放支架,而要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導管手術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差別就在傷口大小。心導管手術僅在手或鼠蹊部位打洞讓導管進出;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側邊留下6至7公分的傷口,傳統的術法至少10至12公分的傷口,恢復期也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風」,因為繞道手術需要「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心臟的部分功能,因此術中必須要插管,還要擔心術中、術後產生中風的風險。心導管手術的風險,則是手術過程中將血管撐開,心臟血流會降低,術中容易產生心肌缺氧狀況,但風險高低仍要視個案血管、共病狀況而定。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會營養素不夠,需補充保健食品?醫:植物性飲食好處多,可改善腸道菌叢、維持體重、降低發炎!
越來越多人選擇吃素,不管是因為健康因素、信仰還是環保意識等原因,吃素究竟對健康有無益處、會缺乏營養素嗎?這些知識對於已經在吃素或是考慮吃素的你相當重要,一起來長知識吧!植物性飲食可以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飲食中攝取全穀類、蔬菜和豆類等,可以滿足日常身體對於蛋白質需求。植物性飲食,從哪裡補充鈣?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球芽甘藍、羽衣甘藍,都富含鈣;綠色蔬菜鈣的吸收率實際上高於牛奶。豆類、強化果汁和植物奶也是鈣的重要來源。想要攝取到足夠鈣質,飲食中還是多樣化攝取各種食物才行。低脂、植物性飲食怎麼落實?以植物為基礎的低脂肪飲食是對身體最好的飲食方式。以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為主的飲食,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研究證實,低脂飲食可以改善血糖和膽固醇,提高抗癌成功率,並有助於體重管理。吃素會營養素不夠,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強化食品,像是早餐麥片、植物奶和營養酵母,含有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和血液健康所必需的必需營養素,可以透過每日補充維生素B12來滿足身體所需。懷孕期間吃植物性飲食營養足夠嗎?生命的每個階段,包括懷孕和哺餵母乳,植物性飲食都是不錯的選擇。純素飲食對兒童健康嗎?以健康的純素飲食長大的孩子罹患心臟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均會較葷食者來得低。從小攝取植物性飲食長大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很容易維持理想體重;而且與同齡吃葷的人相比,痤瘡、過敏和腸胃問題也較吃葷的人少。豆製品健康嗎?將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豆豉、毛豆、豆漿和味噌納入植物性飲食,有助健康。攝取全豆食品可以降低患乳癌和其他癌症、子宮肌瘤甚至炎症的風險。大豆有助於骨骼健康、心臟健康和更年期症狀。植物性飲食有助減重?植物性飲食有利於減肥,因為植物性飲食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額外的熱量攝取。植物性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叢?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可以改善腸道菌叢,保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及健康,如此可預防及治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等。腸道菌叢失衡警訊.....https://bit.ly/3CktrWM
-
2022-10-16 名人.劉秀枝
為什麼醫師看診總是先留意年齡和性別?名醫告訴你原因
與好友走郊山,兩人拄著登山杖一步步地下階梯,生怕走太快會傷膝。她說,有次她9歲的孫兒從二樓樓梯蹦跳地跑下來,她看得好羨慕,孫兒卻說:「奶奶,我才羨慕妳呢,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都不用唸書。」兒子連忙說:「奶奶是先幫我們準備了晚餐,才躺著休息一下呢。」各個年齡層的體力、心智與責任都不同;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將來也都會老。社交場合問別人的年齡很失禮,但年齡和性別在醫療上至關重要,才會有兒童、婦女與高齡醫學等不同科部。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有所不同,如嬰幼兒多感染或飲食不適,青少年常為青春痘煩惱,中年開始要注意三高,老年則需小心癌症及器官退化等。然而,年齡是個連續數字,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好發年齡並非絕對。例如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重症肌無力就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20-30歲以及50-60歲。又如腦瘤雖是中老年人的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腦瘤,只是其病理不同,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不僅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同樣的症狀也常因年齡層不同而需考慮不同的疾病。例如頭痛在各年齡層都很常見,發生在青少年常是偏頭痛,中年人多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到了老年才出現的頭痛則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病變。又如癲癇,出現在幼兒時可能是腦部發展異常、代謝疾病或不明原因,在老年人則需先排除腦瘤或其他腦病變的可能。而且,同樣的疾病,其療效與預後也會因年齡而不同。例如老年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並常有其他共病的關係,因此老年人優先打疫苗,且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有位外表年輕的朋友,快篩確診後去看門診,詢問醫師可否開立抗病毒藥,醫師說她不符合條件,但看了她的健保卡資料,才發現她是「長輩」,讓她樂得症狀當場好了一半。但醫師考慮其活力十足,生理年齡較年輕,且症狀輕微,因而沒開立抗病毒藥。性別也是個重要因素,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紅斑性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則好發於男性。又如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在病例討論會,醫師的開場白如果是「一位30歲男士突然頭痛且左側肢體無力」,患者很年輕,大家就會想應該不是一般的中風,也許是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又如二十多年前,一位10歲女孩來看門診說:「我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走得快一點時,手腳就會自己動起來,但一下子就好了。」簡直就是「陣發性動作誘發型運動不良症」的最佳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當有人要問他親友的某種病痛時,我一定會打岔:「請問他幾歲?」當然,年齡加上精準的症狀描述是很好的診斷線索,但還是要靠醫師的分析、鑑別以及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正確診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0-12 醫療.精神.身心
明明睡很多,為何還一直打哈欠?除了關節炎,還有9原因讓你疲倦不堪!
每天都覺得睡不飽、早上疲憊不堪,除了已經知道疲勞會影響關節炎相關疾病的人,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脊椎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纖維肌痛症和骨關節炎等。但如果本身沒有罹患關節相關疾病,那麼疲倦是從何而來?快點盤點疲倦原因怎麼來又該如何改善! 患有關節炎的人,常會有疲勞感。主要是因為體內發炎反應和慢性疼痛緣故造成 炎症: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並導致炎症,進而導致體力衰退、疲勞。慢性疼痛:疼痛和疲勞是一個惡性循環。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不適會影響睡眠,讓你疲憊不堪。 其他疲勞來源:根據 2017 年發表在 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 ,疲勞與其他因素有關,包括藥物、肥胖、貧血、缺乏運動、睡眠障礙、抑鬱、營養不均、肌肉流失、健康問題。 1、藥物副作用:包括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可能會導致嗜睡或疲勞。常見包括抗抑鬱藥、血壓藥物、麻醉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例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皮質類固醇可能會讓你在晚上精神好,導致白天疲倦。 2、不運動、活動量少:2017年發表在《斯堪的納維亞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較少時間坐著、花時間進行輕度體育活動的纖維肌痛患者和,其疲勞和疼痛程度較不運動的人低。3、貧血:紅血球不足,肌肉容易疲勞。 4、缺乏睡眠:失眠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引發疲勞。 5、肥胖:超重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或其他睡眠問題,導致白天疲勞。但研究顯示,沒有睡眠障礙的肥胖者也會感到疲倦。6、營養不良:沒有獲取足夠和健康的食物和液體也可能引起疲勞。身體需要大量的水、維生素和礦物質才能有效運作。如果喜歡空熱量食品且沒有喝足夠的水,那麼促使你疲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脫水和維生素缺乏所造成。 7、沮喪:研究顯示,抑鬱症可能是因為慢性疾病的壓力,而導致的荷爾蒙和大腦變化所造成。 8、肌肉流失:失去部分肌肉組織時,剩下的肌肉必須承擔移動身體的負擔。肌肉流失可能來自於不運動、活動。 9、其他健康狀況:患有關節炎會增加罹患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例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和炎症性腸病,這些都可能與疲勞有關。其他與關節炎無關的疾病也可能導致疲勞,包括感染、肝臟或腎臟疾病、甲狀腺疾病和慢性疲勞症候群。【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腋下異常出現腫塊!臨床上這兩種癌症易搞混?留意熟齡族為好發族群 A酸、A醇有什麼不同?想要改善皮膚要用A酸還是A醇?使用差異與禁忌早上起床發現眼睛腫怎麼辦?眼睛為何會浮腫?眼睛快速消腫補救法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10 癌症.抗癌新知
運用人體機制精準殺死癌細胞 專科醫詳解免疫治療原理及適用哪些癌症
免疫治療是什麼?癌症的傳統治療包含開刀、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隨著醫療發展,現在多了許多新興療法,包含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相較於開刀、放射線、化學物質用外力破壞癌細胞,免疫治療的理念就是希望藉由提升或恢復人體原有的免疫系統去攻擊癌細胞。免疫治療在近十年來蓬勃發展,致力於研究癌症免疫治療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博士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也因此獲頒了201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與2014年的唐獎。大家一定會好奇,如果人體身上原本就有免疫系統的話,癌細胞又怎麼會持續生長而不受消滅或控制呢?科學家們發現,癌細胞非常聰明,他們會創造一個適合腫瘤生長的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讓免疫細胞難以在腫瘤附近作用,進而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我們可以把免疫想像成一套有煞車和油門的平衡系統:當油門變強,免疫細胞就會開始攻擊;當煞車變強,免疫細胞就會被迫停工。癌症便是利用加強免疫的煞車系統,以躲避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繼而持續增長。免疫治療所用的概念,就是去恢復免疫系統原有的油門功能。利用各種方法活化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能成功辨識並殺死癌細胞。廣泛而言,免疫治療是一個大概念,其中涵蓋了許多正在發展的療法,包含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免疫細胞治療(Adoptive cell therapy)、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ology)等等[1]。目前大家講的免疫治療,通常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主。關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證據比較多效果也比較明確,許多癌症均被列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適應症。因此,本篇文章會著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介紹,下文的免疫治療將泛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TLA-4、PD-1、PD-L1是什麼?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免疫系統在攻擊外來細胞的時候,會有自我調節的機制。煞車踩過度,可能會造成癌細胞肆意侵略;油門踩太多,也可能讓免疫細胞攻擊自己體內的器官,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因此,在免疫反應活化的過程中,會有好幾個免疫系統檢查點(Immune checkpoint),去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和PD-1(Programmed cell death)便是兩個最著名的例子。癌細胞就是利用這些免疫檢查點,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CTLA-4免疫細胞活化時,會需要T細胞的CD28受器(刺激型受體)和抗原呈現細胞上的B7配體結合。但是當T細胞上的受器變成CTLA-4(抑制型受體),免疫反應就會被抑制。當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現象,便猜測:如果我們抑制CTLA-4,是否就可以減少免疫反應被抑制,達到負負得正的效果,將抑制性的免疫反應重新活化,進而殺死腫瘤細胞。因此,研發出CTLA-4抑制劑—Ipilimumab(商品名:Yervoy、益伏),應用在黑色素瘤上,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長期追蹤的數據顯示,用了益伏的晚期黑色素瘤病患增加了3年的存活期。然而,後續的研究想把同樣的經驗複製到其他癌症上,卻未能如預期般理想。原因可能是因為腫瘤的微環境及CTLA-4的機制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未來還有待更多研究去證實CTLA-4抑制劑的有效性。PD-1/PD-L1相較於CTLA-4,PD-1的藥物研發就比較多,也應用在比較多癌症的治療上。跟CTLA-4一樣的是,PD-1也是一個抑制型的受體,當有配體與之結合時,就會抑制免疫細胞的活化反應。腫瘤細胞會表現出可以跟PD-1結合的配體PD-L1,就會導致免疫系統被抑制。當腫瘤的PD-L1表現越高時,就能結合越多抑制型的PD-1受體。因此,科學家們針對這樣的機制,研究出了抑制PD-1和PD-L1的藥物,希望可以透過抑制免疫檢查點,去重新活化免疫細胞清除腫瘤。台灣常用的PD-1及PD-L1藥物有三種: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吉舒達):PD-1抑制劑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保疾伏):PD-1抑制劑Atezolizumab(商品名:Tecentriq、癌自禦):PD-L1抑制劑免疫治療適用的癌症類別根據組織學特性,癌症可分為固態瘤(Solid tumor)及血液腫瘤(Hemalogical cancer)。固態瘤指的是有一明顯之團塊,非液體或囊腫,在血液裡的癌細胞就不算是固態瘤。上皮細胞癌(carcinoma)及肉瘤(sarcoma)等都屬於固態瘤的一種。免疫治療適用的癌症主要都是固態瘤。台灣健保有給付的免疫治療癌症適應症有:1.晚期黑色素瘤(Melanoma)2.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3.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4.晚期泌尿道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5.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6.轉移性胃癌(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7.晚期腎細胞癌(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8.晚期肝細胞癌(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9.轉移性默克細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以上的癌別還是分別需要符合不同的臨床條件,健保才會給予給付,詳細條文請見衛福部健保署藥品給付規定[2],其中需注意從109年4月1日起,轉移性胃癌及晚期肝細胞癌已從健保給付之癌別中被移除了。健保規定整理請見另一篇文章「常見免疫治療藥物的健保規定幫你整理在這裡」免疫治療的使用時機一般選擇癌症治療的原則是以臨床實證療效為主,加上其他各面向的考量,包含療效、副作用、價格、健保給付、保險規定等等。通常新興治療如標靶或免疫治療的價格通常比較高昂,在無健保或保險給付的情況下往往有許多可能有效的患者無法接受到這些有效治療。通常當醫師決定換藥時,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前一種藥物療效不佳、病人難以忍受藥物的副作用、病人負擔得起新藥物的價格(健保或病人自己的保險可給付)等等。雖然免疫治療提供了癌症治療的另一個選項,但不是每個病人都對免疫治療有良好的反應。癌症的治療,仍然要依據醫療團隊的專業判斷,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藥物的健保規定只是主治醫師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最後仍要尊重主治醫師的判斷。若病人有自己的考量,也可以跟主治醫師討論,在決策共享下,共同決定一個最合適患者的治療方向。參考文獻:1.Waldman AD, Fritz JM, Lenardo MJ. A guid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from T cell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Nat Rev Immunol. 2020;20(11):651-668.2.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藥品給付規定【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洪家燕醫師】幫體內免疫系統催油門!運用人體機制精準殺死癌細胞的治療?】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教授告訴你真的能吃太多肉嗎?
臉書朋友Peng Peng在2022-9-23用簡訊聯絡:「林教授 您好:打擾了,拜讀您的著作了解到很多正確的資訊,最近看到一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來以為正確的健康均衡的飲食方式,此書的作者,提倡全肉食的飲食方式、及作者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原本我認為健康的食物和很多議題,非常希望教授您百忙中抽空了解,很希望能夠知道您的看法,為我解惑,感激不盡。」這本書是2022-8-12發行的《肉食密碼》,而原作是2020-2-18發行的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作者是Paul Saladino。他雖然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不管如何,我們來看《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這份簡介裡有提到「科學」,所以我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Carnivore diet做搜索,結果共搜到三篇論文。2020年:Can a carnivore diet provide all essential nutrients?(全肉食飲食可以提供所有必需的營養嗎?)。這篇論文是作者在闡述個人意見,但卻沒有提供任何全肉食飲食的實驗結果。作者自己也說:「全肉食飲食是一種新近流行但尚未有研究的生酮飲食形式」。(註:生酮飲食不是全肉食飲食,而是高脂飲食,請看一位生酮醫師之死)2021年: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mong 2029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2029 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的行為特徵和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這篇論文是用網路問卷調查做研究,而對象是自稱奉行全肉食飲食的人。它的結論是:「與普遍預期相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幾乎沒有受到不良影響,而是報告了健康益處和高滿意度。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發現的普遍性和這種飲食模式的長期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2022年:Limitations of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nd Metabolic Markers among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和代謝標誌物的局限性)。這篇論文是在批評上一篇論文不靠譜,例如:「最令人擔憂的是,包含與代謝標誌物(如血脂)相關的自我報告數據。如前所述,這些數據未經驗證,並且還存在報告偏差。此外,我們認為此類數據由於其未經驗證的性質而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是極不尋常的,特別是當前和飲食前值的使用不一致。考慮到將追隨者納入非常特定的飲食模式所固有的選擇偏差,缺乏經過驗證的生物標誌物數據也應謹慎處理,其科學有效性值得懷疑」。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在2021-7-1發表The Carnivore Diet: Can You Have Too Much Meat?(全肉食飲食:你能吃太多肉嗎?):「全肉食飲食中纖維含量極低,這會導致大量便秘,而且風險變得比沒有排便要嚴重得多。如果你已經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任何中風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你絕對不應該嘗試這種飲食。這種飲食也會讓所有蛋白質和脂肪變得更糟,消化需要更長的時間。全肉食飲食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或壞膽固醇升高,並使您面臨患心臟病的風險。」ABC Everyday在2022-8-11發表Why the carnivore diet is popular right now(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這篇文章的作者Ange Lavoipierre問美國文化戰略家Matt Klein:「是什麼推動了歷史上這個時刻對肉類的熱情」。Matt Klein回答:「我們正處於一個極端的時刻。文化以緊張的形式存在……當我們看到素食主義興起時,就會看到逆向的拉動 ,那就是全肉飲食。我們生活在一個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中,對吧?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冒險。總的來說,機構信任正在下降,陰謀論正在上升。在文化不穩定的時刻,我們正在尋求解決方案、道德,以及志同道合的人來圍繞在我們身邊。」沒錯,物極必反。全肉飲食是一個極端,而全素飲食則是另一個極端。中庸的均衡飲食是老生常談,沒人愛聽,所以一定要胡扯極端的飲食才會有人願意花錢來聽,來看,來頂禮膜拜。台灣不是也有一本叫做《救命飲食》的書嗎?它不是說肉食是百病之源,而素食則是可以治百病嗎?有讀者來問我關於《救命飲食》這本書,所以我就直接用這個書名寫了一篇救命飲食。我在最後說:「總之,極端飲食主義者,不管是叫人家要多吃脂肪,還是叫人家要斷絕動物性食物,往往是會操弄或扭曲數據來支撐他們不可能被證實的主張。所以,像《救命飲食》這樣的書,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這段話套用在《肉食密碼》這本書也是完全恰當: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畢竟,翻譯這本書的人也不相信嘛,不是嗎?您也可以打電話給出版社,問問看老闆和員工有多少人相信。註:我發表很多批評極端素食主義的文章,而最新的一篇是今年一月的What the Health影片,暗藏玄機。我在這些文章裡面揭露了極端素食主義者的種種行銷技倆,而這些行銷技倆現在又被極端肉食主義者如法炮製。原文: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完快篩陰就沒事?「這類人」身體可能仍在慢性發炎
「我確診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卻出現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現象,澳洲 Griffith 大學病毒學家 Lara.Herrero 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可能會使人體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有半年 處於免疫平衡被擾亂的時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表示,在2022年年初,澳大利亞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即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確診者整個免疫系統功能。此項研究發現,與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皆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另美國加州 Michael J. Peluso 團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於今年 8月底發表,比較有後遺症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發現前者體內CD8+T細胞表達 CD107a 的頻率變低;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 的機制也受到影響。姜冠宇醫師說明,此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簡單來說,可想成有後遺症的人,雖幫手T細胞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殺手T細胞約在4個月後功能即下降,意指在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時,可能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確診後有後遺症 身體可能仍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姜冠宇醫師補充,另一項同樣是 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中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表現與沒有後遺症者無顯著差異,但是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卻觀察到相對明顯的表現。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 陽性 (≥160) 機會更高,此現象傳達的是,有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在急性康復後,仍持續處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當然對外來感染也有可能是為相對虛弱的狀況。 不僅新冠肺炎 免疫力一下降,各類傳染病都成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地重複感染情形頻傳,然而,姜冠宇醫師提醒,每一次的感染,若真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對於本身身體狀況不佳的脆弱族群相當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控制不佳之外,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逮到機會新興起來。 姜冠宇醫師說,在美國,也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 75% 有抗體,但是後因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因此,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原文來源:姜冠宇醫師Pro'spect 原文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HYYD9hyqvheFnnn6TUD1rcnY3NKqK87GPw7KCVkpRh5dz1Hcm23Megfg3mxwBXnnl&id=100057981193441&sfnsn=scwspmo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後遺症 腦神經症狀佔八成染疫康復卻「長新冠」 復健早期介入加速康復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複感染免疫變差?羅一鈞:Omicron對人體影響變低
國內COVID-19疫情延燒,有醫師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今天指出,目前主流Omicron輕症居多、較少長新冠,且MIS-C機率也低於先前其他病毒株,相信對人體影響越來越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有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提出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名醫師引用的國外研究提及染疫24週內,T細胞代表的細胞免疫系統會被擾動,可能造成免疫激素分泌紊亂,進一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羅一鈞表示,該研究主要收案對象為2020年、2021年,當時主要為感染Alpha、Delta變異株以及武漢原始病毒株的病例,才能追蹤重複感染的狀況。羅一鈞強調,目前主流為Omicron變異株,且觀察到感染Omicron後輕症居多,長新冠機率遠低於前述那些較強勢、致病力較強的病毒株。此外,羅一鈞說,研究顯示,曾感染過Omicron如BA.1、BA.2,對於後續再感染BA.4、BA.5,仍有7成7到7成9的保護效果,意即感染過一次Omicron比較不會感染到第二次Omicron,雖不是百分百,但仍有一定保護效果。另一個可觀察的點是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同樣是一種免疫系統風暴,羅一鈞表示,目前發生率也低於先前的其他病毒株,可見Omicron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影響會越來越低,但尚待後續研究再來佐證這樣的假設。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6 醫療.泌尿腎臟
腸道細菌也會讓泌尿道發炎!教你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5方法助改善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有7成的免疫細胞落在腸道。但你知道,越來越多研究「腸道健康」與漏尿間竟顯示出有關聯性,到底兩者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繼續看下去吧!腸道健康,如何影響身體?腸道作用包括吃進的食物後的消化吸收。但是腸道健康,主要是指腸道中微生物的菌相平衡。微生物群系又稱為正常菌群微生物群系遍布全身,主要存在於大腸和小腸中。包含數萬億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有好有壞。這些微生物通常在健康的環境中和平共存。但是,因為疾病、不良飲食習慣、使用抗生素等都會破壞菌相平衡,在不平衡的狀況下身體會出現各種反應,更容易生病。良好的腸道健康很重要,預防疾病發生!當腸道健康菌相不平衡時,身體就更難吸收營養素、儲存脂肪和調節血糖。腸道健康狀況不佳不僅會導致疾病,還會對免疫系統、皮膚、心臟、情緒、睡眠品質、大腦和消化等造成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保持腸道健康甚至可能有助於預防某些疾病,像是癌症或自體免疫性疾病。腸道健康與漏尿有關?長期以來,尿液被認為是無菌的。不過近來新的研究顛覆了以往的觀念,發現原來尿液含有微生物。 研究還顯示,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在易患泌尿道感染的人的腸道中也有會該細菌。反之,腸道中含有大量有益細菌(即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人中,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降低。如何判斷腸道健不健康?腸道會影響身體的層面很廣泛,從情緒到消化,甚至皮膚,腸道健康狀況不佳會以各種方式表現。腸道中的細菌不平衡會有的情況:1.消化問題,例如脹氣、腹脹、便秘或胃部不適2.睡眠障礙、睡眠品質不佳3.老是覺得疲倦和反應慢4.皮疹或刺激5.偏頭痛6.對糖的渴望7.影響體重8.情緒障礙,例如焦慮或抑鬱改善腸道健康方法1.慎選食物:吃進益生菌(如 Keifer、優格、酸菜和泡菜)和益生元(高纖維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有助維持腸道“好”菌。減少加工食品,其中含有大量糖分和有害細菌。飲食方式也很重要,細嚼慢嚥,以確保身體能夠正確消化正在吃的東西並吸收。2.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改變荷爾蒙,無形中增加壓力,導致腸道問題。還可能會影響你想吃不健康的食物或在睡前吃東西,這都會影響腸道健康。3.經常運動:運動對身體有許多益處;此外,研究發現運動還可以改變腸道中細菌的組成。4.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會破壞腸道中的好菌、壞菌。除非有必要,否則不要服用抗生素。5.充足水分: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也有助於消化。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除了透過大便潛血反應檢查,亦可透過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做篩檢,不過這兩種檢查有什麼不一樣呢?https://bit.ly/3QFg2NP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能否降低住院率?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有答案了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9-8)發表COVID-19-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Adults 18 Years or Older in 13 US States, January 2021 to April 2022(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美國 13 個州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 18 歲或以上成年人中與 COVID-19 相關的住院)。這篇論文共有41位作者,分別隸屬於美國13個州的醫療機構或大學院校。第一作者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醫療官Fiona Havers醫生。研究動機: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美國有 2.197 億人接種了 COVID-19 初級疫苗系列,其中超過 76% 的人為 18 歲或以上,而超過 1.006 億人(45.8%)還接種了加強劑。數據顯示 COVID-19 疫苗與預防成人 COVID-19 相關住院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在使用了加強劑的情況下。接種者仍會被感染是可以預期的,即使是在有效疫苗的情況下。儘管接種者中的大多數感染是輕度或無症狀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感染。不同於之前發表的報告和網頁,本研究報告的住院率是從疫苗首次出現時開始,按疫苗接種狀態以及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並包括了未接種疫苗的人、只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的人,以及接種了初級系列和至少 1 次加強劑的人。研究對象:COVID-NET 是一個基於人群的監測系統,可在 14 個州的 99 個縣取得實驗室確認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這 14 個州是:加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克州、喬治亞州、愛荷華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 俄亥俄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住院期間或入院前 14 天內居住在監測區域且PCR或快篩陽性的患者被列為 COVID-NET 病例。有一個站點(愛荷華州)因無法取得可靠的疫苗接種信息而被排除在外。研究結果:1.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期間,共有 192509 確診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而其中的146937病例 (76%) 是有疫苗接種的數據。在這些有疫苗接種數據的新冠肺炎住院人群中,98243 人(69.2%)未接種疫苗; 39353 人 (24.5%) 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而其中 8796 人(22%)接種了加強劑。2.整體而言,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月住院率是從3.5倍(在2022 年 4 月時)到 17.7倍(在2021 年 5 月時)不等。3.在 Delta 期間(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12.2倍。4.在Omicron 期間(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6.8倍。5.從 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加強劑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住院率是10.5倍,而只接種初級疫苗的人的住院率則是2.5倍。6.已接種疫苗的住院患者年齡大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中位年齡分別為 70 歲和 58歲)以及有較高的比例帶有 3 種或更多潛在疾病(分別為77.8%和51.6%)。潛在疾病包括免疫抑制、肥胖、慢性肺病、腎病、神經系統疾病、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註:也就是說,年紀大和有潛在疾病是接種疫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重要因素)結論:在這項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成年人的橫斷面研究中,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更大,而接種加強劑的人住院率則是最低。與住院的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住院的接種疫苗的人年齡更大,更有可能有 3 種或更多的潛在疾病,並且更有可能是長期護理機構的居民。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繼續向符合條件的人推廣所有推薦劑量的疫苗接種。原文:新冠疫苗降低住院率達17.7倍
-
2022-09-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曾引發英國知名專利災難 單株抗體療法其實不只用於治療新冠
第一份報告發表後那三年,他們繼續在這個領域深入研究。米爾斯坦在他的劍橋實驗室,克勒轉到瑞士巴塞爾免疫學研究所(Basel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的新工作崗位。這個領域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因為越來越多免疫學家知道他們可以製造無限多的標靶抗體。只要有人詢問,米爾斯坦都樂意分享他的技術、觀點,甚至他的融合瘤細胞。這是科學界的舊式作風,如果其他科學家有意跟進你的研究,你會大方地拉他們一把。直到一九七八年,才有人意識到那是多麼龐大的商機。那年美國費城威斯達研究所(Wista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為他們製造的病毒與癌症單株抗體申請專利,而他們也曾向米爾斯坦索取細胞。他們的單株抗體來自米爾斯坦和克勒提供的細胞與概念,申請專利時卻不覺得良心不安。就像製藥公司拿別家公司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用新的藥物申請專利一樣。米爾斯坦震驚得說不出話,他根本沒想過專利的問題。他跟克勒發表第一份融合瘤報告以前,基於對所屬單位劍橋高層的尊敬,曾經發函通知官方人員,他們發現某種或許值得申請專利的東西。等了一段時間沒有得到回應,就發表報告。這麼一來,他們失去在英國申請專利的大部分權利。報告發表後又過了一年,英國政府終於慢條斯理地捎來回覆,這封信不但遲到,顯然也在狀況外:「我們看不出這項發現在當前實務上的應用具有任何商業價值。」威斯達研究所申請專利後,那些人才發現他們犯了非常昂貴的錯誤,那些細胞確實有商業價值。威斯達研究所的專利帶動一波單株抗體淘金熱,英國卻只能作壁上觀。這起事件變成英國知名的「專利災難」,最終引起當時的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關注。柴契爾夫人從政之前曾取得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化學系學士學位,威斯達研究所那些美國人竟然利用英國人的發現獲利,這種無禮行為令她震怒。這件事跟盤尼西林的情況太類似,因為一九二○年代弗萊明在他的倫敦實驗室發現這種抗生素,卻無法大量提純,研究被迫中斷,後來美國人找到大量製造與儲存的方法,並且申請專利,收割成果。如今歷史重演,簡直就像不斷重複的惡夢:英國科學家拿英國研究經費贊助、在英國實驗室所做的發現,到頭來卻沒有取得任何金錢上的收益。官方展開調查,政策重新修訂。科學家收到警告,所有研究心得只能經由正式管道發布,如果涉及專利問題,還得先確定已經取得相關權利。大學研究人員的全新運作模式確立,以追求有力專利為原則,而後建立新創合資公司或獨立型小公司,最後是商業化與創造獲利,米爾斯坦那種公開分享與友好和諧的老派作風從此退場。一間又一間實驗室,一家又一家製藥公司,針對一個又一個目標製造出單株抗體。這是藥物發展的分水嶺。過去科學家必須篩選一種又一種化學物質,希望找到有用的物質,比如能針對導致疾病的系列反應之中的某種酵素產生作用,就像遠藤章尋找第一款史他汀時,對黴菌所做的一切。如今他們可以找出那個特定酵素,注射到老鼠體內,製造出能產生與目標完全吻合的抗體B細胞。再將它與癌細胞融合,製造出融合瘤,利用這些融合瘤製造能夠攻擊那個目標的單株抗體。唯一的問題是,哪些目標最有機會賺錢。當然也有技術問題。米爾斯坦和克勒最早的成功實驗使用的細胞取自老鼠,也就是說,他們製造出來的抗體也來自老鼠。這些取自老鼠的單株抗體注射到人體後,本身就可能會被判定為外來入侵者(畢竟它們的確不是人類細胞),因此啟動免疫反應,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科學家花費數年的時間,學習製造部分老鼠、部分人類的嵌合體。一九八四年,FDA核准的第一款單株抗體,就是大約三分之二取自人類、三分之一取自老鼠,只是來自老鼠的那部分在很多病人體內引發免疫反應。科學家又花費多年時間,採用最新的基因與細胞生物學技術,才讓那些抗體完全「人源化」。如今幾乎所有單株抗體都完全來自人類,很少產生嚴重免疫反應。達成「人源化」需要不少器材與技術,比如想辦法讓基因啟動或關閉,或者使用越來越精準的技術切割與接合DNA,將某些細部從這個有機體移到另一個有機體。這一切推動其他科學的進步,在越來越精細的層次操縱DNA,把基因當成拼圖片般挪移,這些努力就像當初人類基因組的解碼一樣,終於大獲全勝。生物科技從此變成藥物研發的全新溫床。科學家很快運用各種DNA技術,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製造全人源單株抗體。科學家開發出所謂的「噬菌體展示」(phage display)之後,重大突破就出現了。所謂噬菌體展示,是一種利用細菌和病毒來打造全人源抗體的高明技術。生物學大老開始預測,我們很快就能辨識出跟癌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有關的基因,找到這些基因製造的物質,而後研發出特製單株抗體,在疾病發展的任何階段打斷它。單株抗體將協助我們擊敗重大疾病。事實不然,單株抗體也有它們的限制。首先,它們成本高昂,需要花大錢集結各種層級的生物學專門技術和高科技設備。其次,它們必須能附著在目標上,才能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它們只在細胞的表面產生作用,不能深入細胞內部,而很多引發疾病的活動可能都發生在細胞內部。再者,它們還無法跨越守護腦部組織的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對腦部疾病的效果有限。即使如此,單株抗體的應用盛況空前。在二○○○年代初期,一款接一款的全人源單株抗體被推向市場。到了二○○六年,它們已經是成長最迅速的療法。二○○八年,全球市場共有三十種單株抗體,變成價值三百億美元的產業。六年後,市面上有將近五十種單株抗體。根據估計,單株抗體的市場規模在二○二四年會達到一千四百億美元。目前最暢銷的單株抗體是復邁,每年創造兩百億美元的銷售額,用來舒緩某些無藥可治的自體免疫疾病導致的疼痛或腫脹,比如多種關節炎、嚴重乾癬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效果並不是萬無一失(藥物不都是這樣?),不過它們能幫助已經窮途末路的病人。它能創造出那麼龐大的銷售額,並不是使用的人多,而是因為價格高不可攀。打一針復邁可能要花掉病人或保險公司一千多美元,一年的療程花費可能高達五萬美元。單株抗體是醫學上最重大的事件。目前還在初期階段。我們正在累積龐大的資料庫,了解抗體如何在原子層次製造出來,描繪它們活動範圍的圖譜越來越清晰、尋找並攻擊可能的疾病目標的器材越來越精密。到了那時,我們就有能力量身打造並測試可以對疾病發動攻擊的單株抗體。單株抗體幾乎是完美的神奇子彈。每一次的新進展,都讓我們製造出的藥物多一點正面效果,少一點副作用,藥效更持久,能對抗更多疾病。它們在治療某些癌症、各種疾病的發炎和偏頭痛都有不錯成效,而且在治療阿茲海默症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理論上,免疫系統有多複雜,單株抗體藥物的潛在目標數量就有多龐大,我們才剛開始探索它們的可能性。費用必須下降。單株抗體藥物療法價格不菲,以至於能受益的人只限於有錢人、擁有高規格醫療保險的人和最重症的病人。好消息是,隨著單株抗體藥物越來越多,專利陸續過期,競爭更激烈,價格就會下降。總有一天會。比方說,復邁的初始專利在二○一六年到期,可是二○○三年開始製造這款藥物的公司另外取得大約一百種附帶專利,涵蓋製造過程與技術的各個面向,這是花大錢請律師打造的加固保護牆,平價非專利藥必須等到二○二三年才會出現。大多數巨獸藥廠靠著他們所謂的小分子藥物賺錢。那些藥物分子結構相對較小,由化學家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來,而後以類似一九二○年代多馬克發現磺胺時使用的方法篩選出來。他們越來越擅長開發小分子藥物,行銷與銷售的本事也非常高超。本書介紹的大多數藥物,都被歸類為小分子藥物。可是藥廠並未準備好迎接單株抗體帶來的新藥。相較於小分子藥物,抗體是巨無霸分子。科學家設計與製造抗體,靠的不是化學,而是生物科學,尤其是遺傳學和免疫學。大型製藥公司沒有研發生物製劑的心理準備,也沒有足夠的設施。他們不是沒試過,據說拜耳公司就曾投資五億美元從事生物製劑研究,其他大型製藥公司也不落人後。可是老一輩製藥業巨頭是依據不同的研發模式建造而來,那個模式在性質上更偏向化學,而非生物學。關鍵在於,在體系內增建生物科學部門花錢又耗時。更何況,各大學研究中心周圍冒出許多生物科技新創公司,從中挑選最有前途的一家做交易,豈不是更快、更省錢?何必建立全新的部門?藥物研發可以外包。一九七六年,一名教授和他的金主合作創立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成為早期規模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許多大學研究人員因為這家公司的成功受到激勵,紛紛運用他們對藥物開發的聰明構想,建立自己的獨立事業。目前最活躍的正是這批規模更小、運作更靈活的公司。而各大學也學會聘請律師、訂定新契約,把研究人員的靈感變成豐厚財源,因而更擅長保護智慧財產,增設創業育成中心,建造研究園區。在某種程度上,這讓人安心,大學仍是偉大心靈與創新思維的寶庫,背後的驅力似乎是對知識的渴望,而非獲利。從這個角度看來,純粹又高貴的科學好像有機會勝過巨獸藥廠凡事向錢看的生產線思維。可是換個方式來看,這樣的場景卻又令人憂心。米爾斯坦所在的劍橋大學下達指令,凡是具有潛在價值的研究成果,在經過官方審閱、學校的利益也受到保護之前,校內的研究人員絕不能對外透露。時至今日,全世界所有知名研究型大學都有同樣的規定。大學的科學家很清楚這可能是致富之路,也配合調整他們的研究,尋找好機會,以科學上的突破作為創業依據。從這個角度看來,各大學和他們的科學家好像非但不排斥以利益為考量,反而隨波逐流。當然,這兩種角度都沒錯,說到底還是孰輕孰重的問題。有些研究人員最初的動機是想減輕患者的痛苦,其他人卻更重視獲利,兩種動機都非常強大,也都正正當當。但願他們能繼續攜手並進,讓藥物發展朝向造福全人類的方向邁進。※ 本文摘自《食藥史: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食藥史: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作者:湯瑪斯.海格譯者:陳錦慧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04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9-1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嚴重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延伸閱讀: 把按摩的錢省下來~每天練習「魚式」,改善背痛、駝背...幫自己整脊!
-
2022-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年輕疫苗受害救濟 少女打BNT引發心肌炎核予3百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8月11日召開第185次會議紀錄,共審查70案,其中13案核予救濟,包括AZ共9案,BNT共2案,莫德納和高端各1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桃園市一名10多歲郭姓少女,接種後11日有符合心肌炎診斷之症狀,血液檢驗與影像檢查結果亦相符,核予救濟金300萬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案為BNT及所有廠牌疫苗當中,最年輕獲得救濟的個案。會議紀錄記載,郭姓少女接種疫苗11日後發生發燒、喉嚨痛及頭痛等症狀,心臟超音波顯示心收縮功能下降,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心衰竭,心電圖顯示三度房室傳導障礙,磁振造影檢查顯示心肌炎變化。專家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臨床表現符合心肌炎診斷,惟症狀發生時間與接種疫苗後較常發生心肌炎之合理時間不符,但仍無法確定與接種BNT之關聯性,故核予救濟金300萬元。另一名接種BNT後獲得救濟之新北個案,為接種16日後出現心肌酵素短暫微幅上升,檢驗結果與影像與心肌炎臨床表現不符,但因無法確定與疫苗接種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的案件中,這次最高金額為50萬元,為一台南市白姓個案,接種9日後昏睡一周、意識改變、尿失禁,影像檢查發現疑似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醫師診斷為字體自體免疫發炎性腦炎,因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50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金額次之為30萬元,北市連姓個案接種後22天出現疑似心肌梗塞症狀、失去意識,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為急性肺栓塞。考量個案除糖尿病外,沒有其他易造成血栓之危險因子,故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台中市歐姓個案接種後18天發生左側膕靜脈深層血栓,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0萬元。高雄市王姓個案接種AZ隔日呼吸困難、心跳停止,心電圖顯示為心室顫動,因無法排除過敏休克之可能,核予救濟金18萬元。其餘獲得救濟金的個案還有桃園市郭姓個案,接種AZ後因胸痛腿痛就醫,發現血小板下降,核予救濟金4萬元;雲林縣劉姓個案,接種AZ後全身紅疹、血小板稍降,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雲林縣王姓個案接種AZ後局部急性尋麻疹合併水泡,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嘉義市蘇姓個案接種AZ後出現過敏反應,核予救濟金1萬元;北市尤姓個案接種AZ後發生肺炎、肺栓塞,核予救濟金1萬元。其他疫苗部分,彰化縣陳姓個案接種莫德納後40分鐘出現頭痛、眼痛、吞嚥困難、呼吸喘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過敏姓咽喉水腫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台南市陳姓個案接種高端10分鐘後出現呼吸急促、頭暈、全身虛弱、紅疹等症狀送醫住院治療,無法確定與疫苗之關聯姓,核予救濟金5000元。
-
2022-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版清冠二號降低重症、死亡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近3年,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清冠一號、清冠二號」獲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登載,確立其應用的科學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一號主要用在輕、中症的病患上,最新問世的清冠二號則用於改善肺栓篩、降低重症死亡率上,以研究數據來看成效亦佳。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與教學醫院及GMP中藥廠共同研發出「清冠一號」,許多國人在染疫後服用清冠一號,症狀也確實獲得緩解。立法委員陳瑩表示,在2021年12月1日到2022年7月31日國人有57萬多名國人服用公費清冠一號作為確診後的方劑,光是今年的5月到7月就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蘇奕彰說,清冠一號用於輕、中症病患上,機轉是當病毒進入體內開始發病,或預期病毒進入體內,當病毒要進入細胞時進行阻斷,防止病毒細胞大量複製,讓自體免疫系統將病毒清出體內,同時緩解嚴種發炎症狀。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優化研發「清冠二號」處方,主要則用於重症病患上,蘇奕彰說,當病患進入重症,肺部血管等微小血栓,或肺泡內損害,抗病毒、免疫調控等清熱解毒的藥物無法到達病處,當心臟血管沒辦法通暢,塞住後會有連鎖反應,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清冠二號介入可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團隊啟動真實世界研究(RWS),有9家IRB審核通過的教學醫院臨床數據,納入302名不需供氧的輕、中症患者,接受清冠一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51名,評估轉入ICU或插管的重症風險;另納入246名需要供氧的重症患者,接受清冠二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23名,分析死亡相對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在30天觀察期內,接受清冠一號治療的輕、中症患者均未轉重症,僅接受西醫常規照護組則有14例(9.27%)轉重症;在重症患者中,西醫常規照護組有27人(21.95%)死亡,而接受清冠二號治療組僅7人死亡(5.69%),顯著降低74%死亡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聞稿指出,清冠一、二號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暨證實清冠二號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的基礎研究雙論文已被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影響因子10.334,領域排名5.4%)接受即將刊登,顯示清冠一號與清冠二號用於降低COVID-19病人轉重症及減少死亡風險的臨床療效,被國際認可。清冠一號已於2022年初實施公費給付治療輕中症確診患者,為因應即將爆發的第三波疫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將「臺灣清冠二號」技術授權8家中藥廠,希望及時迎戰BA.5疫情,同時在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協力安排下,提供給國人防疫使用。
-
2022-09-08 焦點.健康知識+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6種常見、不起眼、卻可能嚴重影響健康的警訊! 盧泰潤醫師指出,常見不明顯但卻可能潛藏重大疾病的症狀,如體重減輕、時常頭暈、反覆頭痛、容易疲倦、異常耳鳴、經常胸悶等,這些問題可大可小,不可大意。 體重減輕:體重不明減輕是許多重大疾病常見症狀,定義在沒有特別的減重計畫下,6個月內下降了5%。較輕的問題可為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或是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較嚴重的則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也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時常頭暈:頭暈也是診間常見的主述症狀之一,檢查下大多如良性的耳石脫落症、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但嚴重的問題也可能為梅尼爾氏症、糖尿病血糖過高、聽神經瘤等,腦中風也會以頭暈的方式呈現。 反覆頭痛:一樣是診間常見問題,大多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較無健康疑慮。不過偏頭痛為單側、疼痛為中重度以上,且時間可能長至幾小時或幾天,也可能有畏光、噁心、嘔吐等症狀,通常比一般頭痛來得嚴重些,需經醫師診斷,並非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因此也建議盡早檢查。而嚴重的問題則如腦部血管瘤、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等續發性頭痛。 容易疲倦:診間常見大多為找不到原因的「非特異性倦怠」,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貧血所致。疾病嚴重的情況下,後期也常出現疲倦,如心臟病末期、腎臟病末期、肝硬化末期、癌症末期、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 異常耳鳴:耳鳴常見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但也有可能為聽神經問題或過敏等,大多為良性,此情況多為兩側同時耳鳴。嚴重的如梅尼爾氏症、中耳炎、耳膜穿孔、耳中風、聽神經瘤、鼻咽癌等,這類情況大多是單側出現。因此特別提醒除了耳鳴太常發生需留意外,也要特別注意單側耳鳴。 經常胸悶:胸悶也多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或是流感等一般呼吸道感染,但此處是心、肺重要器官所在位置,萬不可輕忽,也可能為心律不整、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氣喘、肺部慢性阻塞、肺癌等肺部疾病,或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等。 身體出現症狀再觀察?該檢查?醫指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盧泰潤醫師提醒,前述這些症狀若是太常發生就應提高警覺。若是以前沒有但現在出現,或以前還好但現在變得較嚴重,也應盡早就醫。特別是若伴隨了其他症狀、症狀不只一種,例如頭痛伴隨著耳鳴,或頭暈伴隨著體眾減輕等,症狀種類越多越要小心。觀察時間除了體重減輕可觀察6個月,其他不宜觀察過久,多數一般疾病症狀通常約兩周就會好轉,但如有明顯疑慮自然越早就醫檢查越好。若不確定該到哪檢查個好可先至家醫科,並在必要時作後續轉診,以利確保健康安全。 男60歲無慢性病史,胸悶不以為意,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有狹心症! 盧泰潤醫師也分享案例,一名60多歲有登山習慣的男性,常有些胸悶的情況,但只是輕微,自身也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因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心肺功能比較差,不以為意。約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注意到胸悶的情況有比以往更明顯,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到家醫科檢查一下,看個心安也好,經檢查發現心臟血管阻塞相當嚴重,轉診至心臟內科作更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發現為「不穩定型狹心症」,三條血管皆有嚴重阻塞。後續心臟內科為他裝上三個支架後並無大礙並作陸續觀察。盧泰潤醫師表示,該案例還好警覺性較高,雖若再更早一點檢查或許就不必裝支架了,但也應檢查得還算早,並沒有出現其他危險。 沒看醫生還好,看了反而嚴重?醫指常見就醫迷思,千萬母湯! 許多民眾也常見會有幾個迷思,例如「我才不要看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或是「看了醫生增加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又或是「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以及「我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息、好好生活就好。」等等。 迷思1: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對此盧泰潤醫師表示,看了醫生問題反而更嚴重,這比較像是結果論,用結果來檢視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常見是因為該問題已發展到「能被當事人觀察到,且需檢查的地步」,此情況自然在檢查完之後問題往往會更嚴重些,但在治療下得以控制。反觀,若此問題已經被觀察到,卻沒就醫,那後續恐怕就不只是變得嚴重些而已。 迷思2:看醫生增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心理壓力確實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相較疾病而言影響幅度較小,以癌症舉例,不就醫拖到第四期,對健康的威脅絕對遠超過心理的影響,更不用說慢性疾病可能帶來急性危險,如糖尿病及心肌梗塞,千萬別因為怕心理負擔不看醫生,反而增加不可預期的生命危險。 迷思3: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至於親友推薦的藥物、保健食品、民俗療法等,盧泰潤醫師表示,若是合法且正常管道自然可以嘗試,前提是必須確定,來源是出自於如醫生、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或各大藥局等合法通路;若非如此,自然建議避免,以免偏方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使得惡化。而即便安全無虞的,這些也未必適合每個人、每種疾病、每種疾病的類型,還是應以正規治療為主,上述方式為輔進行,也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可行,誤單以上述方法自行改善,以免延誤治療。 迷思4: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習、好好生活就好?飲食、作息、好好生活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確實良好生活是有助改善身體狀況,但身體出現慢性疾病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不接受治療單以生活改善,往往只會越來越嚴重,急性疾病更不用說,自然是相當危險。因此若是症狀、疾病還沒出現,是可以健康生活維持;但若是已經出現就還是需要先檢查,並以健康生活輔助。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貧血怎麼辦?是什麼問題?醫:注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5 醫療.呼吸胸腔
糖尿病未妥予控制 肺結核病易捲士重來
一名50歲糖尿病患者,去年完成漫長的肺結核治療療程,不料日前又因咳嗽超過2周就醫,再度出現結核菌蹤影,且糖化血色素更高達10.9%,不僅得重新啟動新一輪抗結核藥物治療,還得嚴格追蹤糖尿病變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育生說,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結核病的發病風險遠比非糖尿病患者來得高,合併兩種疾病的患者也會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復發率。簡單來說,糖尿病患本身就是結核病的高風險族群,血糖控制不佳或血糖偏高,會先影響患者免疫系統,抵抗力變弱後受到結核桿菌侵犯。他說,結核桿菌的分裂速度很慢,大約每20小時才分裂一次,且對外界抵抗力甚強,在陰暗處,結核桿菌可生存2至3個月不死,發育最宜溫度為37°C,臨床上結核菌的感染以肺部為最好發部位。即使接受過完整抗結核藥物的治療,仍可能有少數的結核菌會躲藏在白血球不易到達的區域,如肺部的疤痕、空洞或是乾酪性結節內,「有如進入冬眠狀態」,待適當時機再復出作亂。至於何時是適當時機呢?林育生說,例如這名患者去年因為胸腔X光浸潤嚴重並有開洞性病灶,足足吃藥一年,比標準的6個月多出一倍,完治後仍留下許多疤痕,大幅增加結核菌躲藏冬眠的機率。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他自認恢復狀況佳,自行停用糖尿病藥物,未能好好控制糖尿病,影響身體免疫功能,導致結核病捲土重來。他說,一般若身體狀況穩定,且非長時間、大量接觸結核菌,即使感染後也不易進展成真正的肺結核,但若是嬰幼兒、有肺部慢性疾病造成氣道結構改變的病人,又屬糖尿病長期控制不良、長期接受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化療或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則屬於易受感染發病族群。林育生說,一旦結核病復發,除了藥物種類可能需要更多外,還需擔心抗藥性結核的問題,增加治療難度,尤其長期熬夜、作息紊亂、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等原因,也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結核病感染或再發的機率,民眾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8-2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酪梨是脂肪而非水果?營養師告訴你吃酪梨有哪些好處
酪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屬於價高且健康的水果。網路上有很多文章介紹酪梨對健康的好處,許多人也因為它的健康形象,而將它列入減肥或健康計畫當中,並喝酪梨牛奶來減肥或維持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酪梨在食物分類上是歸類於「脂肪」,而非水果;一杯500cc酪梨牛奶熱量高達三、四百大卡,並非你想像中是類似果汁般的「輕食」,且網路上許多對酪梨的描述也不甚客觀。當然,不可否認,酪梨的營養相當獨特的確非常值得把它列入我們的飲食中,但想獲得健康的前提必須對它有正確的認知喔! 不屬於水果類的「水果」:酪梨! 隨便找一個人問,大概99.99%的人都會認為酪梨是一種水果。但在食物分類上,酪梨並不屬於水果類,而是被歸為脂肪類食物。這是因為食物分類的設計是用來協助人們,懂得如何正確選擇食物達到飲食均衡營養的目的,所以它是從營養角度來將食物進行分類。舉例來說,若某食物碳水化合物(醣類)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較少就會被分為主食類(即一般俗稱的澱粉類食物);若蛋白質含量較高,則稱為肉類;而若脂肪含量較高則會歸為脂肪類。由於酪梨的脂肪含量很高,你每吃一口酪梨,其熱量中就有74%是來自脂肪,所以在食物分類上,酪梨被歸為脂肪類,而非水果。因此,若你是使用食物代換表來管理健康或體重的話,吃酪梨要扣掉的是脂肪的份量,而非水果的份量喔。 酪梨營養知多少? 1.最獨特的營養素-好脂肪。 一般水果主要提供的營養素是醣類,所以大部分水果吃起來是甜的。但酪梨含醣量很低,反而脂肪含量很高,所以若有吃過酪梨的話,你會發現它吃起來沒什麼甜味,完全不像水果。一般水果每100公克僅含0.1~0.2公克脂肪,酪梨的脂肪卻高達5.9~7.8公克,約一般水果的30~78倍。所以「脂肪」才是酪梨所能提供的最獨特營養素,且因酪梨所含的脂肪大部分都是有益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與多元不飽和脂肪(註1),所以酪梨是非常好的好脂肪來源食物。 註1:根據台灣的食品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酪梨中的脂肪中飽和脂肪約占29%,單元不飽和脂肪約占53%,多元不飽和脂肪約占18%。 2.高纖高鉀的食物。 我們平日所攝取的脂肪,主要是來自肉類中的油,如肉品中的肥肉、皮等部位,或是烹調中的油(如各式植物油)、調味料中的油。動物中的脂肪主要是較不利心血管健康的飽和脂肪,而一般烹調所使用的沙拉油多半是更過度加工的精製油品,除了油的熱量中,沒有什麼營養價值,所以同屬脂肪類食物的酪梨就相當特別。 因為雖然酪梨屬於脂肪類食物,但大部分的吃法是把它當水果一樣、不經烹調新鮮食用,所以除好脂肪外,還可充分保留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植物性營養素。且因為它本身富含脂肪,所以還能幫助脂溶性營養素ADEK等的吸收。 酪梨所含的營養素中表現最優秀的是鉀和纖維。每100公克的酪梨含384毫克的鉀,這個含量在水果中可排入前10名,所以酪梨算是相當好的鉀來源食物;每100公克酪梨可提供5.7公克纖維,這個量是我們常吃的富士蘋果的4.4倍、香吉士的2.6倍。另外,酪梨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放得越久、礦物質含量會變得越高。所以下次吃酪梨時記得要把酪梨放久、軟了在吃,酪梨紅了會更美味、更營養喔。 酪梨保健知多少! 下面是坊間講到酪梨時常提到的健康益處,到底哪些是正確,那些是錯誤,那些效果只是普通呢? 1.抑制食慾?正確! 酪梨本身為高纖食物且富含脂肪,故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想吃零嘴的欲望。另外,由於高脂高纖可延緩食物的消化、延緩血糖的上升速度,故還具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2.減肥?錯誤! 儘管酪梨有助抑制食慾,但由於酪梨本身沒什麼甜味,所以台灣流行的吃法多半是加上牛奶、糖、蜂蜜或布丁等打成酪梨牛奶,或直接沾醬做成開胃菜,或夾到三明治或壽司中吃,因此若不小心,結果就是不瘦反胖!因此,除非是像吃水果般只吃酪梨,而非一般沾沙拉、夾土司或打成酪梨牛奶來喝,否則吃酪梨可能會讓你增胖而不是減重喔。 3.降低壞膽固醇&維持身體健康?正確! 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是油酸,也就是橄欖油中有益健康、可降低膽固醇的成份,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文章會提到吃酪梨可降低膽固醇,主要就是來自它所含的這個好脂肪。另外,由於酪梨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中主要是亞麻油酸,及少量的次亞麻油酸,這兩種脂肪酸是人體維持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所以吃酪梨的確有助身體健康的維持。 4.抗發炎?效果還好! 有些文章會提到酪梨可以抗發炎,講到抗發炎主要要看的是Omega-3脂肪酸的含量。酪梨雖然含有Omega-3脂肪酸,但每100毫克酪梨含量約165毫克(註2),這個量只能算還好,夠一般保健需要。但對於需要抗發炎保健的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來說,這個量並不夠,故若有特殊抗發炎需求或想要補充Omega-3脂肪酸來降血脂者,最好的食物來源還是魚油、或亞麻仁籽油或鼠尾草籽喔。 註2:酪梨的脂肪酸比例資料參考Read More http://nutritiondata.self.com/…/fruits-and-fruit-jui…/1843/2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害你高血壓的8個壞習慣!內科醫師:拖到出現這個症狀,就得一輩子面對高血壓
-
2022-08-21 名人.林靜芸
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 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是隆乳手術
美國整形手術排行榜,隆乳經常名列第一。台灣每年約有5000人隆乳。一般人多認為平胸或小奶的女人才需要隆乳。實際上,罩杯小的人,年輕時較可能隆乳;罩杯大的人在產後或老後萎縮下垂,也會想隆乳。隆乳的市場很大,男人們常在LINE群組分享養眼美胸照片,尤其乳溝深邃、飽滿堅挺的乳房。但專家鑑定,其中許多是整形醫師的傑作。隆乳義乳的使用始自1952年,義乳是醫療儀器,國家規定義乳必須登記追蹤(註明何時使用於何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發義乳許可證時,要求義乳必須有十年的臨床數據(台灣近來大作廣告的魔術義乳,還沒有獲得美國的許可證)。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主編拿海教授認為:「義乳是當今被研究得最完善、監督最徹底的醫療儀器。」精彩的隆乳歷史,值得大家了解。早期的隆乳是在乳腺下方胸肌上方製造空間,放入光滑面的矽膠義乳,術後莢膜攣縮變硬的機率大約有40%,常有丈夫事後質問醫師,為什麼太太的乳房摸起來像膝蓋!這些年隆乳有了許多變革:●1990年代隆乳的位置從胸大肌前面轉為胸大肌後面,理由是肌肉能增加厚度、預防感染、吸收血腫、對抗莢膜。這種改變使隆乳疼痛度增加,胸肌變壯。雖然有改良款的雙層面,仍然無法避免困擾。2000年左右,專家認為義乳放在肌肉後面,限制乳房的晃動度,加上許多女性健身,重訓時肌肉下的義乳會跳動甚至疼痛,建議回到肌肉上。這些年來「肌肉上」或「肌肉下」一直是醫學會的辯論話題。2021年美國美容外科醫學會宣佈,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重建,義乳放在肌肉上是共識。乳癌切除之後的乳房欠缺軟組織,都要選擇肌肉上了,何況一般的隆乳。於是隆乳又回到原始起點肌肉上的位置。●1952年創始的義乳材質是矽膠袋,1953年內裝鹽水的義乳上市,到了1990年矽膠義乳以觸感較好、漏裂率低佔上風。199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以矽膠義乳有致癌以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風險,收回矽膠義乳的許可證,市場上只剩下鹽水袋。一直到2006年疑慮澄清,矽膠義乳重新上市,時至今日,矽膠義乳佔99%的市場,鹽水袋只有不到1%的銷售率。●最初的義乳是光滑面,1990年代流行粗糙面,理由是粗糙面形成360度癒合,可以預防莢膜攣縮。但1997年發現,粗糙面義乳可能造成非典形巨大細胞淋巴癌,2019年愛麗根公司將粗糙面產品下市,大家的選擇又回到光滑面。經過60年,隆乳看似回到原地,實則結果完全不同。現在的隆乳呈水滴形、有乳溝,術後乳房會晃動,觸感好,與初始的石頭奶、椰子殼奶、碗公奶,完全不同。原因是眾人關注下,隆乳手術技術、義乳選擇、術後照顧,都有詳盡的指引,而最新的光滑面義乳外殼能防滲,內裝高凝聚性矽膠,肌肉上空間定義是筋膜下(筋膜介於乳腺與肌肉之間)也是精進的原因。隆乳無疑是醫療史上爭議最高、最受關注,卻也進步最多的治療。誠如美國泰德龐教授的結論「醫學進步靠的是科學,尤其實驗及數據。如果你只批評,你表達的就是個人意見,無助於醫學進步!」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5 醫療.新陳代謝
不是新冠 疲倦容易喘「人變腫」 小心甲狀腺機能減退
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民眾容易喘、疲倦、體力變差等,常誤以為是新冠肺炎,但可能是其他慢性病作祟。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高血脂,長期使用藥物治控制,近月持續疲倦、且體力變差,走路變快就容易喘,且高血脂控制較不好,經過檢查發現是甲狀腺機能減退及輕度貧血。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甲狀腺機能減退導致新陳代謝降低,會常感到疲倦、身形變腫、心跳變慢、體溫變低、反應遲鈍,也可能使胃蠕動減緩,造成便秘,或者頭髮變少、皮膚乾燥、血脂數值上升或是貧血。何一成說,甲狀腺素會影響造血機能,當甲狀腺素機能減退時,甲狀腺素分泌減少,可能形成貧血,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降低,身體組織獲得的氧氣減少,加重疲倦感及運動時易喘的症狀。後天引起甲狀腺機能減退的原因很多,高危險族群要多注意,如曾接受甲狀腺手術或接受放射碘治療者、自體免疫甲狀腺疾病者、60歲以上的年長者、女性(特別是在懷孕期或是產後)、有甲狀腺相關疾病家族史者。何一成說,甲狀腺機能減退除了先判斷發生的可能原因,針對原因治療外,一般就是口服藥物直接補充甲狀腺素,調節相關的新陳代謝功能。上述案例在補充甲狀腺素後,疲倦易喘等症狀逐漸改善,併發的貧血問題,在甲狀腺檢驗數值正常後,也逐漸恢復正常。何一成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出現會喘、體力變差、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都會以為是確診或是疫苗引起,其實可能與原本就有的慢性病有關,須透過快篩及醫師診斷鑑別。他說,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平日應注意飲食均衡,規律作息,適當運動,並遵照醫囑治療,由於甲狀腺的分泌是會變動的,因此即使數值正常,也應定期回診追蹤,以免甲狀腺功能出現變化影響代謝而不知。
-
2022-08-04 醫療.眼部
眼睛乾澀亂點眼藥水會加重症狀 眼科醫曝乾眼症5大風險因子
●居家工作用眼過度、環境乾燥,易眼睛不適●常見症狀:眼睛乾澀、疲勞、畏光、眼睛癢●別亂點眼藥水,恐會讓症狀更惡化疫情期間在家使用3C產品線上工作的人相當多,時值夏天熱浪來襲,冷氣、電扇齊吹下,罹患乾眼症人口激增不少。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乾眼症發生原因,除了環境乾燥、用眼過度外,也可能是戴軟式隱形眼鏡、更年期、自體免疫疾病等所致,應就醫找出原因、耐心治療,千萬別亂點眼藥水,恐會讓症狀更惡化。現代人的生活中,引發乾眼症的風險因子很多,首要大敵是3C產品。呂大文表示,現在的職場環境改變,愈來愈多人採居家工作,使用3C時間長,加上吹冷氣和電扇,加速淚液蒸發,導致眼睛出現乾澀症狀。許多人下班後的娛樂,是滑手機、玩電動、追劇,幾乎全天眼睛盯著3C產品螢幕,用眼過度、眨眼頻率減少,都提高罹患乾眼症的風險。呂大文說,若長時間配戴軟式隱形眼鏡,會吸附淚液,眼睛容易乾澀,導致乾眼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引起淚腺發炎,進而減少淚液分泌,衍生乾眼症;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因荷爾蒙改變使淚液分泌減少,淚液中的油脂也減少,淚液變少又加速蒸發,乾眼症就發生了。亂點清涼眼藥水 會加重症狀乾眼症最常見症狀是眼睛乾澀、疲勞,有些人會出現畏光、頭痛、眼眶脹痛、眼睛癢、有異物感、對外界刺激敏感而流淚等症狀。呂大文表示,很多乾眼症患者感覺眼睛乾澀,會自行購買「小花眼藥水」 或「含類固醇眼藥水」來點,但往往愈點症狀愈嚴重。呂大文說,使用小花眼藥水會加強血管收縮,有清涼、消除疲勞的短暫效果,但隔一陣子後血管會反彈,眼睛反而會更紅、更不舒服,若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眼藥水,會使眼壓上升,不但加重乾眼症症狀,還會提高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治療乾眼症需要詳細評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呂大文指出,若不能從根本原因去改變,治療的效果就會受限。比如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就要治療這個疾病;環境太乾燥引起的,應改善環境;生活習慣或用眼過度引起的,病人也要努力改變行為。須密切回診治療 約6至12周乾眼症是日積月累而來的疾病,要改善症狀,病人必須拿出耐心、好好配合治療。呂大文表示,一般來說,治療乾眼症需要比較密切的回診大約6到12周、配合醫囑點眼藥及調整生活方式,如果症狀改善,可以降低回診頻率,甚至可以停藥。如果淚腺有阻塞而導致保守治療效果不彰,則可以考慮用雷射手術來疏通組織,術後淚液分泌就會改善。治療結束後,該怎麼保養眼睛?呂大文表示,有研究顯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改善乾眼症狀,可考慮補充;也可使用溫毛巾放在眼部做熱敷,有助促進淚液分泌、油水平衡;此外,市售眼部熱敷器材不少,可考慮使用。熱敷眼部時,須注意溫度及時間。呂大文說,一般以40度左右敷10分鐘,一天可熱敷3至4次,按不適程度可自行增減次數;若是眼睛正處於發炎、紅腫熱痛等症狀,此時就不宜熱敷,以避免加重發炎反應或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資料量最大健康網站 元氣網全新改版4大特色
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許多人第一個動作可能是求助「谷歌大神」,但網路訊息真假難辨,如何是好?udn元氣網深知民眾困惑,自8月起全新改版,「即時找新知,及時問元氣」,推出線上課程、三大百科資料庫、疾病地圖、健康俱樂部等嶄新服務,無論問病、養生還是心情療癒、寵物伴侶,都由用戶需求帶路。根據元氣網大數據分析,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每日逾50萬人次造訪元氣網,元氣網是資料量最大的健康網站。而民眾查找元氣網問題中包括:近日酷夏之下的「曬傷怎麼辦?」難言之隱的「痔瘡」、「腰痛」、「性愛」,即使疫情稍退,時令下的問病、養生熱度居高不下,仍是健康意識的最大渴求。「問疾病」瞄準用戶需求,希望提供更符合您的解決方案。以失智症為例,用戶可至「主題圈」頻道,依據「像極了失智」、「大腦健康」、「照護新解方」、「活動這樣排」、「一起來紓壓」、「資源教你用」分類,找到符合您疾病歷程的文章、線上課程。失智旅人粉絲團 分享經驗同時,歡迎加入有12萬失智照顧者群聚的「失智旅人粉絲團」,彼此分享交流照顧難處以及經驗談。此外,元氣網與WaCare健康平台獨家合作失智解方線上課程,讓照顧者只需花20分鐘解決一個照顧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已位居台灣前三大常見重大傷病,全台約40萬至50萬名病患。據台大醫院資料指出,全台有超過12萬人罹患需終生治療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累計逾30萬病患的「異位性皮膚炎」、有10萬病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天王周杰倫也罹患的「僵直性脊椎炎」、易找上女性的「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以及比癌症還致命的「肺纖維化」。維持生活品質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最重要的事,關心這方面議題的用戶可在「主題圈」頻道找到相對應的訊息。還有「慢病好日子」等疾病旅程,從用藥、營養至照顧到您的心情。醫聲頻道 邀權威名醫開講元氣網還為用戶請來權威助陣,「醫聲」頻道不定期邀請名醫、院長等領袖開講,8月有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同時是台北仁濟醫院院長李龍騰,講述早年在雙溪鄉擔任衛生所主任時期的山區行醫經驗,以及對於高齡者多重用藥的提醒;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則以親民口吻解說,幫助民眾一次搞懂「再生醫療」。全新元氣網改版,用戶您最大。即日起舉辦元氣網影響者線上調查活動,至9月1日零時止,邀請您填寫問卷,提供元氣網未來的線上課程主題設定、資料庫等服務的期待與建議,有機會抽中好禮,於個人臉書換上影響者徽章大頭貼、回傳截圖,成為元氣網影響者,則可再抽萬元精品名牌包。●活動參加辦法與贈品請至元氣網活動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7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