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疫情
共找到
12766
筆 文章
-
-
2022-07-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907例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
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6萬2227例確診,分別為1萬7656例境外移入,434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92例死亡病例,其中8,37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93例、台北市986例、台中市815例、高雄市761例、桃園市639例、台南市631例、彰化縣484例、屏東縣348例、雲林縣244例、南投縣237例、基隆市198例、苗栗縣174例、嘉義縣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5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鬆綁令民眾霧煞煞 李秉穎建議分室內外即可
指揮中心日前鬆綁口罩防疫政策,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散步也算運動不必戴口罩,但太過籠統,民眾反而無所適從。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接受「新聞放鞭炮」電台節目專訪時說,口罩規範應分作「室外」、「室內」即可,將來台灣也會這樣改。王必勝昨天在疫情記者會上重申口罩規範鬆綁,但針對「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前提下就應該戴上口罩,散步、運動等等國人可自行判斷。對此,李秉穎今天在節目上被問及時說,騎機車時可不戴口罩,但為何他通勤時仍選擇配戴?李秉穎說:「我下車後還是要戴口罩,所以就直接戴著,也沒有人說你不能戴口罩啊」。在戶外,病毒傳播風險其實很低,加上太陽的紫外線照射,病毒更是難以傳播。至於近日指揮中心因散步與走路的分別多日在記者會上說明,李秉穎對此則說,像美國口罩規範就分「室內」、「室外」而已,這樣分比較好,相信台灣不久的將來也會改成這樣。「不過也有例外。」李秉穎說,有些球場雖然是在室外,但民眾多聚集在一起,這樣還是應該要配戴口罩,可以分作「人潮擁擠的室外與室內」、「室外其他活動」不管事走路還是要散步,應該都可以符合規範。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屬緩降坡「0+7」鬆綁? 李秉穎曝邊境開放時間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鬆綁邊境檢疫政策為「3+4」,亦即檢疫3天後,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即可。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寶島聯播網「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台灣的境外感染的機會,已經與本土感染機會差不多,這一、兩個月就可以來討論「0+7」了,今年底以前應可鬆綁。全台疫情持續緩降,先前指揮中心預計7月有望降至單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至今每天確診人數都在2萬例徘徊,是否疫情出現變數?對此,李秉穎表示,因為現在疫情變數太多,未來不可預測,台灣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疫情,沒有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只能從其他國家的狀況,來推估台灣可能情況。「全世界疫情趨勢分作2種」,李秉穎指出,一種是「直上直下」,經過3、4個月的大流行,就會回到原本的穩定水平;另一種則是「緩降坡」,澳洲、紐西蘭就是這種,疫情升溫後就待在平原期,4、5個月沒辦法完全降下來,下降速度非常慢,說不定台灣就是這種類型。李秉穎也表示,日本疫情也相當特殊,有一很大的疫情,但後來降溫到原本的平和曲線,可是最近又升溫,高峰還跟上一波差不多;但其他國家即使有BA.4、BA.5變異株,也只會再出現個小峰而已,是否日本「未感染人數太多」造成?或是疫苗接種率影響?還是其他跟各國不同的條件?都需要再釐清。至於先前才放寬一個月餘的邊境入境檢疫「3+4」政策,是否有望鬆綁「0+7」?李秉穎說,最近一、兩個月可以考慮了,因為全世界邊境都開放了,台灣不能落後太多。他說,同時,台灣境外確診人數遠低於本土個案數,境外感染病毒進來機會,不會比本土感染差太多。李秉穎表示,如果怕變異病毒,要阻斷就應該「14+7」,但變異株本來就會進來。主持人周玉蔻也問及是否今年春節前是否有望出國?李秉穎說,明年很可能就可以出國玩了,「0+7」今年底前也應該就會鬆綁。
-
2022-07-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喉嚨癢癢狂咳 中醫教你按這穴位解癢
台中疫情進入平原期,不少確診者解隔後依舊出現疲倦、喉嚨癢、流鼻水等症狀。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指出,咽癢咳嗽時,可以在「天突、雲門、中府」等穴道用精油按摩,或以藥膏、貼布敷貼穴位;或使用湯匙沿著「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從肩膀、手臂、大拇指進行刮痧,清瀉肺熱、緩解呼吸道不適。醫師鄭宜哲與妻子分別在端午連假前後確診,他表示,每人體質、確診後表現不盡相同,預先儲備咳嗽、喉嚨痛,以及清熱肺熱的中藥派上用場。確診初期以清冠一號對抗病毒,第一天發燒,第二天流鼻水,第三天只剩喉嚨癢及輕微咳嗽,症狀變化很快,第三天後無特別不適,第五天進行快篩已轉為陰性。鄭宜哲觀察,他確診的症狀偏向流鼻涕,妻子則是喉嚨痛。他提醒,病人避免藥效交互作用影響,如果同時使用西藥者,中西藥使用要間隔至少半小時以上。而中藥成方清冠一號,原本是針對新冠重症病人開發的有效處方,臨床觀察可以減少進入重症的機會,也可以加快陽轉陰的速度,但此藥性偏寒冷,寒虛體質的人服用容易有拉肚子副作用。鄭宜哲建議,居家隔離若以清冠一號治療,應諮詢中醫師,透過調整服用次數與劑量來搭配體質及症狀。確診者或解隔後常出現咽癢咳嗽症狀,鄭宜哲建議在「天突、雲門、中府」等穴道用精油按摩、或用藥膏、貼布敷貼穴位;另可用湯匙沿著「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從肩膀、手臂、大拇指進行刮痧,可以清瀉肺熱、緩解呼吸道不適。染疫後普遍有疲倦現象,鄭宜哲分析,是身體抗病期間消耗身體營養,甚至活動量降低,出現消耗肌肉降低體力的情形。除中藥調理、補充流失營養外,也需搭配心肺有氧運動及抗阻力負重運動以改善循環及強健身體。他指出,若發生記憶與注意力下降的「腦霧」症狀,中醫會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相關的中藥治療,另搭配八段錦中「雙手托天理三焦」運動,藉由上提陽氣,調理三焦水分代謝,改善體循環,幫助緩解腦霧。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 來勢洶洶 施打第4劑? 學者看法分歧
指揮中心宣布,明起五十歲以上民眾可打第四劑疫苗,對此,專家學者看法不一。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國外研究證實高齡及機構住民接種第四劑可減少五成死亡風險,並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認為,以現有疫苗來打第四劑,幫助不大。陳立昇表示,打疫苗為全球公認預防變異株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分析長照機構住民及八十歲以上長者的接種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這一組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二成七至五成四。台大公衛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說,接種疫苗能預防重症,也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可減緩百分之十三「長新冠」症狀,接種兩劑可再多減緩百分之九風險。義大利研究則顯示,接種兩劑以上可有效減少八成四「長新冠」機率。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和機構住民第四劑接種率均偏低,均僅二成多。不過,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將再現疫情高峰,但目前的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並不高,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黃立民也說,以現有疫苗打第四劑,花錢花人力,但幫助有限,期盼次世代疫苗早日抵台,但過程中應有不少民眾重複感染,建議繼續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2022-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恐疫拒醫 台灣超額死亡嚴重
近幾月,單月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但指揮中心避談疫情期間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台灣超額死亡率從五月的一成八上升到六月的四成三,而六月超額死亡人數中,僅六成三與新冠有關,其餘三成七是受疫情影響間接死亡,主要為癌友及慢性病患者未能持續回診,接受治療。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疫情爆發的前五年,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就醫人數逐年上升,但疫情爆發後,就診人數持續下滑,比預期減少一成。高雄醫學大學公衛學者今年發表一項相關研究,顯示與疫情前一年同期相較,疫情後期子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篩檢量平均下降一成五到四成,而口腔癌篩查量更是下降五成之多。嚴明芳提醒,兩年半來許多民眾暫緩癌篩,加上醫療可近性降低,以致提高癌症病人死亡風險。以大腸癌篩檢為例,排程延誤半年到兩年,晚期癌症風險可增加二到四成,死亡率增加至三成,「延遲愈久,風險愈高。」「台灣正面臨超額死亡的嚴重問題。」陳秀熙說,疫情延燒時間超過預期,耽誤年長癌症患者和慢性病友的照護,如果持續醫療緊縮、人力短缺、民眾就醫恐懼,超額死亡將居高不下。指揮官王必勝說,各國疫情時間不同,尖峰或盛行率較高時,死亡相對數字較高,例如台灣最近一個月死亡人數當然較高,建議要看長期;至於醫療量能緊縮,前陣子確診人數較高,醫療利用率較高,指揮中心謹慎調控,現在疫情趨緩,希望醫療服務逐漸回到原來狀況。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月至5歲今開打莫德納 幼兒接種可望增夜間、假日時段
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BA.5讓許多國家再掀一波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七月廿二日起,將五十歲以上成人納入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接種對象,扣除確診人數七十二萬,打完第三劑滿一五○天、符合接種資格者達二○一萬人,將以莫德納為主。另從今天起,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可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指揮官王必勝說,考量家長白天上班,希望彈性增設夜間、假日施打時段。目前國內第四劑開放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以及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人員等。王必勝說,第四劑需與第三劑間隔五個月;如為確診者則建議與確診時間間隔三個月再施打,以延長疫苗保護力。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明起50歲以上可打第4劑 201萬人符合資格
本土疫情昨天新增二萬六九四三例本土個案、一○二例中重症案例、五十七人死亡,另有二五三例境外移入個案;為降低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對社區的衝擊,指揮官王必勝宣布,明天提供五十歲以上成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六個月至五歲嬰幼兒則從今天起接種莫德納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預測,八月中旬約有四成國內確診者感染BA.4、BA.5等變異株,一旦占比攀升至五成五以上,則單日確診數可能升至三點五萬至四萬人;對此王必勝說,「當然有可能」,但無法預估疫情再起的時間點,至於確診數,則要視實際狀況才能應證。因應新型變異株可能對國內造成的威脅,指揮中心擴大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至五十歲以上成人,資格為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以上,確診者則建議在感染三個月之後再接種。符合資格者達兩百零一萬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符合資格者可依各地方政府公布方式,洽詢合約院所接種時間,或先上網預約;再者,不論先前接種劑次廠牌,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可接種莫德納、Novavax、高端或BNT,等於四選一,就看各縣市存量。「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陳秀熙說,本土疫情雖持續下降,超額死亡議題嚴重,今年五月台灣超額死亡率為一成八,六月上升到四成三,近一步分析,六成三超額死亡個案來自新冠肺炎致死,三成七則是受到疫情影響,而間接死亡。昨新增本土病例為一萬二五七七例男性、一萬四三五○例女性、十六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另新增死亡個案五十七例、中重症一○二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四十多歲女性,本身患有風濕免疫疾病,未接種疫苗,數日咳嗽未就醫,七月十七日於家中猝死,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九四七四例,其中七四六五例死亡。另位廿多歲女性感染後,父母雙雙確診,但醫護高度懷疑該個案為群聚感染的指標人物,不過因病毒量太低,無法成功定序,不會列入新增BA.5名單中。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因疫情增3成超額死亡?王必勝籲:看長期別看短期
新冠疫情連帶影響全台醫療量能吃緊,因為排擠效應或多或少導致其他疾病間接死亡。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發現,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等,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2年消失,併推估全台6月超額死亡超過三成,仍然醫療緊縮。今日指揮中心對此說明,建議不要看短期死亡,要看長期,因為現在看,疫情流行當然比較高。「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也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日說明,每個國家疫情時間都不一樣,各國家疫情尖峰或盛行率較高時,死亡相對數字都會比較高,所以這樣數字,建議不要看短期,要看長期,現在來看,因為這一個月疫情流行,當然會比較高。針對醫療量能緊縮問題,王必勝表示,前一段時間確診數較高,醫療利用率較高,但也沒到緊,指揮中心一直有注意、調控,現在疫情趨緩,希望回到原來醫療服務,是有彈性隨時可調整機制,都會因應疫情變化。至於國外變異株疫情新一波又起,是否有估算這波疫情的人數,與醫療量能的推估?王必勝說,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在推估,有各種推估模型,一方面看各國疫情升溫狀況,發現各國狀況差異大,有些上升區間陡峭有些還好;因此,指揮中心會觀察與我國相似的國家,除確診數外,後續死亡、重症比例,是更關注的部分。
-
2022-07-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趕公車當運動免戴罩?王必勝:相信國民素質高、會守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新上任首度宣布防疫鬆綁,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散步」也算運動,因此不必戴口罩。不過,但新制卻讓民眾認為模稜兩可,引發熱議。對此今日王必勝今日再度說明,因為相信國民都很守法,但重點是與「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前提下就應該戴上口罩。王必勝今日針對口罩放寬令再度說明,放寬規定公布,是預想國民都很守法,執行上或許會產生疑慮,但特別得免戴口罩的狀況,就是昨日公布的特殊場合,雖然有些場合可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口罩」。同時,王必勝表示,若民眾本身有症狀或跟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距離,也要戴口罩,在這些原則下,自己可以衡量情況是否應該要戴口罩;譬如散步,若河濱公園做運動散步很空曠當然不用戴,若百貨公司逛街當散步,且跟不特定對象距離難掌握,無法掌握良好社交距離,就應該戴上口罩,民眾要自己做判斷,能否跟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是重要評量標準。至於騎機車,但載非同住家人,是否要戴口罩?王必勝說,非同住家人還是要把口罩戴上。但查察部分,王必勝說,「很多規定,這兩年大家對防疫規定很熟悉。」認為國民素質也高,定規定是讓大家有依據,不是要處罰大家,縣市政府用處罰有認定困難,我想先用勸導方式,最希望方式大家最主動遵守,以這樣觀念去進行。運動的事實認定,有媒體詢問目的非運動,但有運動事實,是否免戴,例如趕公車、趕捷運等等?王必勝則回應,運動定義確實有時難界定,但重點是,「能否跟不特定對象保持良好社交距離?」若可以,就不用戴口罩,若不行,隨時戴上口罩。
-
2022-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接種對象擴大 50歲以上都可接種
國際間新冠肺炎因BA.4、BA.5再掀一波疫情,國內上周也出現首例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自7月22日起接種。國內原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外,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王必勝表示,第四劑疫苗擴大開放至50歲以上成人,接種間隔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5個月(150天)以上。確診者建議於確診三個月後再接種,以延長疫苗保護力。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放寬至50歲以上,主要是參考美國的作法,韓國最近也放寬到50歲。另外,7月21日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開始莫德納接種作業。王必勝表示,已請地方政府注意場地舒適性及方便性,需具適當動線、距離,同時防曬、防雨,以及等候時間不宜過長。另考量家長上班時間,也建議彈性於夜間、假日開設。若地方需要中央協助,可向指揮中心提出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0多歲女咳嗽多日未就醫 猝死後確診 未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逐步降溫。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7例、中重症102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風濕免疫疾病,於家中猝死,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三劑、33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本身風溼免疫疾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數日咳嗽、呼吸喘未就醫,7月17日於家中昏迷,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於急診檢驗陽性確診。當日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含53例中症、49例重症,無特殊中重症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474例,其中7465例死亡。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2.6萬 指揮中心:整體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本土降溫、境外持續升溫的態勢。今天新增2萬6943例本土個案、25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增5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和上周相比低了一些,死亡比起之前公布數字多了一些,死亡數字趨勢起起伏伏,但整體仍是往下降。今日新增2萬6943例本土病例,為1萬2577例男性、1萬4350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14例)、台中市(3,415例)、桃園市(3,004例)、台北市(2,751例)、高雄市(2,703例)、台南市(1,979例)、彰化縣(1,236例)、屏東縣(833例)、苗栗縣(761例)、新竹縣(756例)、雲林縣(681例)、宜蘭縣(665例)、新竹市(643例)、花蓮縣(536例)、嘉義縣(519例)、南投縣(428例)、基隆市(411例)、台東縣(352例)、嘉義市(295例)、金門縣(185例)、澎湖縣(141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0例男性、10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英國(3例)、土耳其及越南(各2例)、新加坡、泰國、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3萬7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7389例境外移入、431萬96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318例死亡病例,其中8,30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79例、台北市984例、台中市799例、高雄市754例、桃園市632例、台南市624例、彰化縣476例、屏東縣344例、雲林縣243例、南投縣236例、基隆市198例、嘉義縣及苗栗縣各171例、宜蘭縣167例、花蓮縣144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3例、新竹市79例、澎湖縣15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BA.4、BA.5疫情再起 專家:這地方務必戴好口罩
歐美、日本等國新冠病毒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再起,但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但民眾仍擔心BA.4、BA.5疫情再起,多認為指揮中心是否應讓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專家表示,為預防感染BA.4、BA.5,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但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一點意義都沒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新冠疫苗可以降低染疫重症及死亡率,但就臨床觀察,目前疫苗無法預防感染BA.4、BA.5,因此指揮中心開放接種第4劑對象,為65歲以上年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等高風險族群,其他年輕人等一般族群,染疫後多為輕症,接種第4劑疫苗效果不大,此時開放全民接種第4劑疫苗,只是浪費國家預算。黃高彬說,往後全民施打疫苗應為年底上市的次世代疫苗,依目前進度來說,BNT的兩價次世代疫苗預計於10月上市、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於11月上市,指揮中心應積極洽談,次世代疫苗上市後,可以盡速到貨,為民眾施打。黃高彬指出,指揮中心現規範每周入境為4萬人次,並朝向0+7檢疫措施目標邁進,研判疫情應於8月底、9月初再來一波。至於,指揮中心昨宣布騎機車、腳踏車,以及於戶外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戴口罩。黃說,避免感染BA.4、BA.5,民眾至人潮擁擠場所一定要戴口罩。黃高彬說,BA.4、BA.5症狀為疲倦、發燒、頭痛、咳嗽、流鼻水,其中以疲倦最明顯,與BA.1、BA.2的喉嚨痛、喉嚨癢、流鼻涕不同,可說BA.4、BA.5症狀更輕微,但仍需做好防疫,不可輕忽。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叩關 學者憂:長者及機構第4劑接種率僅1-2成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8月以後才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應鼓勵施打。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可比照韓國,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疫情再起時可望減少重症死亡。陳立昇表示,「打疫苗」仍是公認預防BA.4、BA.5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及80歲以上老人,分析接受第四劑的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27至54%。目前台灣開放八類人可接種第四劑,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但病情穩定者、接種3劑滿5個月的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工作人員、居家檢疫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工作人員、航空機組員。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台灣可能也要考慮下修到50歲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生命損失。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表示,接種疫苗不但能預防重症,也被證實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1劑可減緩13%長新冠症狀,接種2劑還可再多減緩9%症狀發生。義大利研究也顯示,接種2劑以上可有效減少84%發生長新冠的風險。
-
2022-07-20 焦點.元氣新聞
超額死亡有證據!癌症就醫篩檢縮水、在家死亡增加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日前僅憑猜測,就將去年的超額死亡數歸因於低溫和老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則持續以《經濟學人》推估的超額死亡數,強調大多仍為新冠直接致死。無論衛福部或指揮中心,都未曾好好面對過疫情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今被媒體媒體斥為「人禍」。疫情導致的間接死亡真不存在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研究團隊鍥而不捨,連續第四周透過直播分析實證,呼籲重視。光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就診人數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近兩年已消失,反而一降再降,已縮水近1,另有研究發現四癌篩檢量縮水15%到50%。大腸癌篩檢延遲0.5到2年,死亡率就會增加3成,拖愈久、風險愈高。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2016年到2019年健保資料中「消化道惡性腫瘤門診利用率」就醫人數,從19.8萬人成長到21.6萬人,逐年上升。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和2021年預期人數應成長到22.2萬人22.8萬人,但實際人數連年下滑,2020年只有21.7萬人(減少2%),2021年更低,只有21萬人(減少8%)。「疫情兩年來,很多人暫緩了原有的疾病預防策略,醫療可近性也降低,整體導致癌症病人暴露在於更高的死亡風險。」嚴明芳提醒,根據過去2021年發表的本土研究,如果「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篩檢」排程延遲0.5至2年,會使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5至39%,大腸癌死亡率也會增加26至30%,延遲篩檢時間越長,晚期大腸癌及大腸癌死亡的風險就越高。記者另找到一篇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學者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顯示,台灣引以為傲的「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四癌篩檢,相較於疫情前一年同期,2020年1到4月疫情期間宮頸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篩查平均下降了15%到40%,口腔癌篩查更是下降50%。在家死亡的癌症病人增加,也是疫情下超額死亡的特徵。嚴明芳指出,秘魯研究顯示,在2020年封城期間,癌症死亡個案中有高達58%是在家中病故,若以2017至2019年計算癌症個案的背景死亡率,2020年疫情造成癌症超額死亡達17%。嚴明芳提醒,各項防疫措施都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壓力,秘魯的經驗顯示,要有配套措施減少醫療利用限制對癌症患者的衝擊,政府也應積極定期監測「晚期癌症」的「發生」及「死亡」,才能提醒決策者及時調整防疫措施。「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台灣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如果什麼都不做,推估7月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忙選舉沒開防疫會議 專家:縣市指揮中心名存實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任指揮官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接任,新任副指揮官為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和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王必勝昨坦言,指揮中心未來將朝開放觀光振興經濟走。專家認為,中央已改由次長任指揮官,各縣市政府疫情指揮中心不應再由縣市長擔任指揮官,應盡快下調成由衛生局長或市府主秘、副市長擔任,且許多縣市長早已無心防疫,皆在忙年底選舉,指揮中心實際上「名存實亡」。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前任指揮官陳時中已於訪問中提及,交棒給次長擔任指揮官就是「類降級」。然而類降級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像是現在副指揮官從先前的內政部次長,轉成由經濟部、交通部次長擔任,工作目標調整很明顯是為了解封。施文儀指出,防疫視同作戰,然而中央已經示範指揮官改由次長擔任,若各縣市疫情指揮中心,仍然由縣市長擔任指揮官,「代表地方官員腦袋動得太慢」,現在講求有效率、快速的有能政府,若官員仍然慢吞吞不調整,很難博取人民認同,要爭取選票更加困難。施文儀表示,疫情導致許多行政作業受到影響,而公務體系運作中,最擔心公務員只是「應付」,浪費公帑沒效率,現在各縣市疫情指揮中心應該比照中央,當指揮官已換人,縣市指揮中心應該調整為衛生局長或市府主秘、副市長擔任,避免指揮中心空轉沒運作「名存實亡」。施文儀直言,近期根據他了解,許多縣市首長早已無參與疫情會議,而是忙年底選舉,防疫會議則丟給基層公務人員,他呼籲縣市政府應該要有效率,應盡快調整指揮中心開設等級。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占比11天翻倍 學者建議:第四劑年齡下修至50歲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照目前趨勢8月底單日新增個案勢必低於萬例,但BA.4、BA.5僅需11天,佔比就能從20%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增加4%。當台灣佔比達55%,單日個案將回升至3.5至4萬。韓國疫情小幅上升,已率先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陳秀熙認為「這也是台灣可能要做出的決策」,以預防中重症損失。陳秀熙根據國際資料指出,平均26天BA.4、BA.5佔比就可以從1%上升到20%,再過11天就能翻倍到40%,每增加10%,感染率就會增加4%,但發生過大流行、感染速度較快的國家,受影響較小。因此,即便六大洲佔比都已經高達7成到9成,流行波成長也有限,許多國家很快就下降了,死亡率也沒增加很多。以變異株佔比高達九成的歐洲為例,死亡率都維持在10萬分之0.1到0.2之間;同樣遭遇過大流行的韓國,目前變異株佔比達到四成七,疫情小幅上升,死亡率也沒有變化。紐澳則因為快速解封、疫苗接種不高,造成地方流行及死亡率上升,但陳秀熙強調,台灣追加劑打的比紐澳好,死亡率應不致如此。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第四劑年齡下修到50歲,也是台灣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的損失。畢竟解封措施都是暫時的,變異株比例高起來之後,一定會再改變,唯一不改變的就是打過疫苗之後可以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也提醒,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仍是超額死亡,隨著疫情時間拉長到兩年半,確實有耽誤到年長者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推估超額死亡率已經從5月的18%上升到6月的43%,推估,7月還未有28%超額死亡,8月仍有22%。6月超額死亡人數有63%來自新冠致死,高達37%來自受疫情影響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呼籲政府、醫療供給者,民眾,都不能繼續再一昧以新冠肺炎為主軸,也要搭配癌症和慢性病的照護。如果醫療緊縮、人力短缺、就醫恐懼這些現象持續,超額死亡將難以降低。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月BA.5可能再創疫情高峰 醫師提醒藥物治療效果差
國內目前疫情雖然趨緩,但專家認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9、10月台灣應該會出現新一波變種病毒BA.4與BA.5的疫情高峰,確診數會再度上升,住院與死亡率雖然不會比Omicron高,但重點是多數的新冠抗體藥物對治療BA.4與BA.5感染的效果並不好,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面對新的疫情沒有其他辨法,只能持續靠防疫三寶「口罩、酒精與不摸眼口鼻」。許秉毅表示,BA.5目前是美國最盛行的新冠病毒株,並已在葡萄牙、英國、法國造成新一波的感染,而台灣已出現BA.5的本土病例,根據歐美的研究顯示,在BA.1及BA.2疫情高峰過後的3到4個月,會出現另一波BA.4、BA.5的感染,因此台灣有可能在9月或10月再現疫情高峰。許秉毅表示,最近在知名的「自然 (Nature)」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BA.4與BA.5病毒表面的「棘蛋白 (spike protein)」出現變異,變得具有更高的傳染力及免疫脫逃力。研究發現,BA.4與BA.5對曾注射疫苗者體內含抗體血清的抵抗力,是BA.2病毒株的4.2倍,顯示有強大的免疫脫逃力,是BA.4與BA.5病毒株得以肆虐全球的重要原因。研究也指出,BA.4與BA.5雖然傳染力很強,但大都只引起輕症,在葡萄牙的一項研究發現,在BA.4與BA.5盛行期間,受感染者的需住院率與死亡率其實與Omicron原始變異株盛行期間相當。不過,大部分藥廠出產的新冠抗體藥物在治療BA.4與BA.5感染上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有美國禮來公司 (Eli Lilly) 的抗體藥物 (bebtelovimab) 具有較佳對抗BA.4與BA.5病毒的效果,目前已獲得美國藥物暨食品管理局 (FDA)的緊急授權使用。許秉毅表示,在全球努力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已3年之際,許多人都希望生活趕快恢復正常,目前疫情趨緩,不少人的防疫鬆懈,但病毒卻仍不斷演化,造成新的疫情,民眾每天都仍可能遇到到受感染者,或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除了注射疫苗,別忘了「防疫三寶」,也就是口罩、酒精、不摸眼鼻口的心,如果只是皮膚接觸到新冠病毒,還不至於被傳染,只需要用酒精或其他清潔劑消毒,殺死病毒就好,但是接觸到病毒的手如果一旦摸到眼睛、鼻子或嘴,病毒就會迅速進入人體。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罩新規認定難、民眾亂、執法不易…地方頭大
中央宣布鬆綁防疫戴口罩新政策,其中不少規定令民眾無所適從,地方政府多表示尊重,但未來認定困難,民眾多靠自主管理,不少機車騎士表示為防空汙仍會戴口罩,也有人建議炎炎夏日應開放戶外全都不用戴口罩。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坦言,中央提出口罩鬆綁大方向,地方政府認定上的確會有困難,如民眾遭檢舉外出未戴口罩、可以主張是在散步。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原則上依民眾所處環境、人際緊密度做為裁罰標準。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可逐步從風險低的場所逐步放寬口罩禁令。桃園有民眾表示,炎炎夏日,出門隨便走兩步都快被口罩裡的汗淹死,外出應開放不戴口罩。不少民眾對「散步」不用戴口罩的新制充滿疑惑,有人問走在路上算不算散步?散步過程中邊逛街、邊買東西要不要戴口罩?新北市騎車通勤的王先生說,可以不戴口罩很開心,但停車後還是要戴口罩,一穿一戴可能就會搞丟或弄髒,徒增困擾;機車困在上下班的車陣中有許多廢氣或揚塵,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戴口罩。倒不如全面解禁,讓國民生活、經濟活動快速恢復正常。指揮中心宣布騎車不用戴口罩,不少民眾表示仍會繼續戴。台北的柯姓民眾說,本來騎車就會戴口罩,畢竟空汙太嚴重,防汙也防曬。台中黃姓女機車騎士說,中央放寬騎機車免戴口罩的防疫鬆綁很無感,機車族大多會戴口罩,因為要防空汙、廢氣、灰塵,是重要的基本防護,「叫我騎機車脫口罩,我還不敢呢!」台南市民林啟芳表示,早在疫情之前,機車族多會戴口罩,有沒有放寬影響不大。民眾指出,騎機車不用戴口罩,但停等紅綠燈時,可能和不特定人士近距離接觸,中央標準區分很奇特,也難執法。在建築工地打零工的廖姓男子表示,規定改來改去,大家根本搞不清楚。李女表示,乖乖戴著比較好,畢竟現在又有BA.4、BA.5。但也有人開心說,熱得要命,且全罩式安全帽難維持口罩完整性,現在終於鬆綁不用被悶住。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移入個案漸增…BA.5恐襲台 黃立民:棄口罩可惜
昨新增二萬六七七九例本土個案、中重症七十五例,三十七人死亡,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再創兩個月來新低,但境外移入個案則逐漸增加,昨天共三六七例。本土病例數持續下降,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昨天跨部會防疫會議討論邊境再放寬、單周入境人數鬆綁等議題,將一階段一階段地開放。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在許多國家掀起另一波疫情。本土BA.5變異株累計七人,六人和接機有關,一人為社區感染。外界擔心BA.5疫情恐再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當BA.4、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占三成以上,才會出現另一波流行,預估台灣八、九月將出現一小波疫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說,全台將開始BA.5變異株疫情,規模多大難預測,「口罩是最簡單的防疫工具,若在這時候放掉,有點可惜。」建議繼續維持。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五周以來境外移入個案逐漸上升,反映國際病例數增加,也與近日開放國門,放寬單周入境人數至四萬等因素有關。周志浩說,昨新增卅七死,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卅三例具慢性病史、廿四例未接種三劑、廿八例超過八十歲。今年本土中重症累計一萬九三七二例,其中七四○八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七月七日在家中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說,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為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其他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今年起至七月十七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一五八六家,確診住民人數為四萬四八一二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一萬二○八九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四月起至七月十七日,一一九三名機構住民死亡,致死率為百分之二.六。「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羅一鈞說,目前住宿式機構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百分之九十三,比率顯著提升,仍屬於合理投藥範圍。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散步免戴口罩民眾不領情 專家要王必勝「大膽一點」抓2重點就好
新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宣布,即起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從事戶外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時可免戴口罩,散步算運動不必戴口罩。但新制卻讓民眾認為模稜兩可。專家建議,指揮官可以「大膽一點」加快放寬腳步,並將防疫規定「正面表列」,讓民眾更容易理解。王必勝前日說,未來的防疫方向,將朝穩健開放、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今送上上任後第一個鬆綁政策,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戶外散步也可以不用戴口罩,八月會繼續放寬。外界關心,休閒活動如散步、逛街,若旁邊無人是否也可以不用戴口罩?王必勝回應,「我想散步也是一種運動」,如果當做運動可以不用戴,規定寫得很清楚,戶外從事工作,因此空曠處工作情況下可不用戴口罩。但新指揮官的新制度,民眾似乎不太領情,民眾於PTT論壇討論口罩新規定,認為「出門趕公車或搭捷運,用雙腿急行,算運動嗎?」、「被抓到就說我在散步就好了」、「散步和我出門在路上走有什麼不一樣?」、「每次都改的模稜兩可」。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不戴口罩重點應在「空曠處」及「不接觸特定人士」,如果是同住家人一起到公園椅子上聊天,或是夫妻卿卿我我,只是從家裡的場景換到公園,根本不需要戴口罩。另外,民眾騎機車戴口罩,大多是為了防塵,不是為了防病毒。施文儀認為,雖然今年下半年有BA.4、BA.5、BA.2.75或其他變異株來勢洶洶,的確要密切觀察,但Omicron再怎麼變「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病毒特性不會有太大改變,致死率、傳播性、免疫逃脫性,不會有太大改變,大家已有過去半年經驗,應該不會有太多意外發生。施文儀認為,防疫手段再嚴格,仍一定有漏洞,台灣現在要加快腳步恢復正常生活,因我國第三劑接種率超過七成,兩劑八成五以上,加上我國已有四百多萬人確診,加上染疫黑數,如此多道「金鐘罩」保護下,國人在餐廳內用、脫口罩拍照、到戶外空曠處等,感染風險已降低,建議指揮官「可以大膽一點,滾動式調整要再滾快一點」。施文儀認為,疫情2年多來民眾防疫意識高,尤其前任指揮官陳時中接受專訪時,也透露現在交棒給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官是「類降級」,指揮中心在訂定防疫措施上,也可以採「正面表列」,清楚列出限制的行為或空間,讓民眾一目瞭然,才會更加便民,否則定了太多零零總總規定,民眾很難知道有無違反規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於空曠處可能與不特定人士接觸,就要戴口罩,若民眾在不特定人潮區域,未遵守防疫規定,經他人拍照檢舉,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6條同法70條規定,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
-
2022-07-2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居家運動好多種!試試這個八分鐘運動,臀腿、核心和手臂一次收錄!
運動不難,難就難再維持運動習慣,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無法養成往往在於跟著影片做太難,時間又太久,也因此「草魚禾SU」要和我們推廣這個八分鐘運動,每天使用零碎時間的八分鐘就能做運動,且一次包含了臀、腿、核心和手臂,解決了一般上班族常見的久坐、下半身水腫等問題。SU自疫情開始就每天在Instagram上直播八分鐘運動,有許多人會跟著一起訓練,每天八分鐘看似不多,但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卻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今天這組八分鐘運動所涵蓋的範圍有臀腿、核心以及手臂,適用於沒有運動習慣和剛開始運動的人,切記不要勉強自己,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不想運動喔!今天這組動作包含肘撐平板的變化、側肘撐、仰躺捲腹等動作,看似簡單且時間短短的,做完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快點開影片跟著SU一起居家每日八分鐘!想了解更多關於居家運動的菜單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日堅持八分鐘,養成運動習慣好輕鬆!原始影片蘇蘇YT蘇蘇IG延伸閱讀不出門也可以瘦全身?10分鐘高效率燃脂訓練小腹怎麼都減不掉?醫師幫你正確消滅小腹、找回平坦!「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7-19 醫療.精神.身心
無端被封鎖、在意按讚數 專家提這招擺脫青少年社群憂鬱
使用社群媒體已是生活常態,研究發現,校園青少年若被他人封鎖,不知道原因也找不到機會陳述,或在意張貼貼文/影片的按讚人數等,都會讓情緒焦慮、激動甚至怨天尤人,睡眠品質變差。專家建議,青少年可安排「斷網」時段,另一研究發現,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一周,將顯著改善憂鬱及焦慮,對幸福感也有正向影響。董氏基金會於2021年的調查發現,全台青少年不論是平日或假日使用超過2小時的網路活動,前五名均有「瀏覽社群網站」,平日排序為第一名。2022年5月發布於《網路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絡期刊》的研究,由英國巴斯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共154名平均年齡29.6歲,其每天都有使用社群媒體(臉書、IG、twitter、tiktok),平均每週花費8小時在社群上,以問卷方式評估其焦慮、憂鬱及幸福感的狀態。受試者分為干預組及控制組,干預組一周內禁用所有社群媒體,控制組則照常,並以「螢幕使用時間」確認是否遵守規則。研究發現,干預組使用社群媒體時間平均為21分鐘,控制組則為7小時,研究結果,一周不使用社群媒體,可提高個人的整體幸福感,並減少憂鬱和焦慮的症狀。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青少年對網路高度依賴,這1、2年因疫情受限活動範圍、取消實體課程等,加重過度依賴網路現象,導致負向情緒增加。胡延薇指出,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相較面對面溝通可透過肢體語言理解對方,但視訊會議或線上教學僅聚焦於臉部,迫使大腦得花更多力氣解讀對方的意思及情緒,更易產生疲累感。她觀察,青少年若在社群平台被人封鎖、不知道原因也找不到機會陳述,或在意貼文/影片按讚人數,讓自身情緒愈來愈焦慮或激動,怨天尤人,睡眠品質也會變差。胡延薇建議,青少年可安排斷網的時段,做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像運動、閱讀寫作或與親友間有固定的談心時間;她提醒,科技帶來便利性,但更要學會辨識及判斷,不能依單向傳播就接收一切資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若花費過長時間在社群平台,恐影響生活作息及身心健康,建議可先思考自己較少執行的實體活動,包括去大自然走走、撲鼻的花草香味、夏日的蟲鳴鳥叫/蟬聲,與朋友碰面或拜訪長輩。接著思考,使用社群是因為獲得歸屬感,較不孤單;還是因為身旁人都使用,為流行趨勢;或實際需求,為了討論功課或傾聽朋友煩惱等。從釐清自己使用動機,轉而實際行動。葉雅馨說,減少使用社群平台的時間可從半小時開始,設置提醒鬧鐘,循序漸進增加「減少使用時間」的長度,同時規劃空下時間的安排,例如協助家人採買食材、晚餐料理、做家事、欣賞影片甚至發呆等。葉雅馨提醒,不妨試試減少使用社群,告訴自己會增加幸福感,也為實際生活注入新趣味。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檢疫「0+7」有譜?王必勝:時程會遞延一些
指揮中心今邊境政策再度放寬,開放6類人來台,可核發簽證。外界關心,邊境一步步鬆綁,是否現行的邊境「3+4」也將鬆綁至「0+7」?對此,新任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確實是目前的開放方向,但邊境仍有變異株威脅,仍需要觀察一陣子,才有辦法評估開放與否.但實際觀察多久無法預估。王必勝會後受訪表示,由於幼兒疫苗7月22日才會開打,接種完還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0+7」的方案會延遲,不會於八月推行。王必勝今日記者會上表示,指揮中心不同階段有不同任務,現階段對於未來會朝「開放觀光、振興經濟」進行,本次新聘任的2位防疫副指揮官,就是以交通部、經濟部兩大專業為方向,指揮中心請他們督導。由於邊境將在7月25日開放6類人士來台,先前在6月15日邊境鬆綁為檢疫「3+4」天,也就是入境者只需3天居家檢疫,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後又開放3類人可免持PCR陰性證明入境。外界好奇未來是否再放寬為邊境檢疫「0+7」天?對此,王必勝表示,「0+7」是我們方向,但時間點現在沒辦法確定,主要還是要參考國際間BA.4、BA.5變異株疫情,若致死率、重症率有提高,時程應該會遞延一些些;同時,國內BA.4、BA.5狀況如何也都是參考依據,還有醫療量能、物資儲存、疫苗施打總體評估。明確的開放時間點,王必勝說,目前沒辦法確認,但指揮中心常常開記者會,有新進度會跟大家報告。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複感染可用抗病毒藥物、清冠一號 羅一鈞:重點是通報
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於國際再掀疫情,印度等地也出現BA.2.75變異株,國內有民眾擔心再度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據7月1日宣布新的重複感染定義,目前有639位通報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羅一鈞表示,從前年至今累計通報重複感染個案共2382例,其中639例為7月1日新制上路後通報的個案。目前我國對於重複感染個案的定義為,於發病一至三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快篩陽即算;若超過三個月,PCR陽Ct值30以下,或抗原快篩陽;至於感染一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羅一鈞說,小於30天(一個月)內的個案,若仍判定為重複感染,醫師與衛生局聯絡後,會人工進行了解及後續研判。若確認通報,不管西藥、中藥,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都會針對每一個隔離期補助一個療程的藥品,不會有不補助或核刪,重點是要有通報紀錄。羅一鈞也表示,目前國內尚未驗出BA.2.75,若驗出是大事,一定會在記者會報告。但不管Omicron哪個亞型,包括BA.1、BA.2、BA.4、BA.5,目前報告顯示有1%至2%比例的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後,症狀雖緩解但病毒再次竄升,且可能短期內染疫1至2周內出現症狀,這後重複感染是不太一樣的狀況。他解釋,這仍是同一病程,只是經過藥物控制,停藥後病毒又跑出,但比例不高。目前來講復發情形算少見,也沒有看到新變異株有明顯增加比例。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再開放!指揮中心:外國人打工度假可來台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多國禁閉國門,但隨著疫苗的研發與施打,各國逐步開放國門,希望活絡經濟。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邊境政策,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副局長周中興表示,自7月25日起,放寬外籍人士來台事由,只要是志工、傳教弘法、宗教研習、實習、國際交流、度假打工等等,皆可以入境台灣。周中興表示,政府採逐步穩健開放政策,指揮中心評估國內疫情醫療量,促進社會及經濟發展及國際必要交流,預定7月25日起針對外籍人士,只要符合志工、傳教弘法、研習、實習、國際交流以及度假打工等青年交流事由,皆可以準備相關文件,向駐外館著申請來台,傳教弘法、實習、度假打工則可以申請特別入境許可。針對度假打工部分,周中興表示,因不是單純的觀光,有限定對象,是指與我國訂有度假打工協定或青年交流協定國民,若符合兩國間訂定度假打工協定,這些相關條件。除了有年齡限制外,按照協定,每人一輩子只有一次引用度假打工機會,若符合條件,可向駐外館處申請。周中興強調,度假打工不是一般觀光,我國與17個國家有簽訂協定,目前大多數都已經允許我國青年打工機制前往他國,基於平等互惠考量,這次我們也把度假打工列別放入開放是由,相關策略是循序漸進穩健踏實,指揮中心會按疫情變化滾動檢討,也呼籲民眾儘速疫苗接種,配合防疫檢疫規範,維護國內安全。至於本次開放入境的族群,是否包含港澳人員?周中興表示,目前僅針對持外國護照人士部分。指揮中心預計,本次開放的6類人,在2019年統計資料全年約有1萬人左右。至於為何先開放這6類人?周中興表示,這6類人士都是跟國際交流或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所以人數可控管下,也考量國際交流因素,所以這次建議開放這6類對對象。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拚振興 副指揮官增為兩席 交通部、經濟部次長接棒
指揮中心大換血,新團隊人馬到期。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公布副指揮官人選,為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和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疫情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在任911天,昨交接指揮官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接任,同時內政部次長陳宗彥也辭去副指揮官一職。繼任的副指揮官今天公布由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和經濟部次長陳正祺接任。王必勝表示,陳正祺次長過去在指揮中心已多有合作,未來在物資方面或是經濟振興方面,相信可以有很大的幫助。陳彥伯次長過去防疫合作也很多,他的加入對未來發展觀光或是旅宿管理,以及人流物流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副指揮官從一位增至兩位,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章程裡,副指揮官員就設為一至三位,因應不同情況、不同防疫階段,適當聘請。新聘兩位副指揮官,在各自的領域有很好的專精和專業知識,且相處已經兩年多,彼此非常熟悉,希望他們加入給指揮中心帶來很大幫助。王必勝也坦言,指揮中心未來將朝開放觀光振興經濟走,兩位副指揮官,除了對原本的業務管理熟稔,因此指揮中心業務也會由他們一起督導。王必勝也感謝內政部次長陳宗彥過去擔任副指揮官期間的協助,陳也會持續留在指揮中心裡面,不論在邊境、內政、消防民政方面給予協助。陳彥伯自交通部基層公務員做起,歷任路政司、公路總局、國道新建工程局等單位與交通部主秘,熟悉交通部業務。陳正祺則從國貿局基層做起,對處理國際談判與經貿事務相當嫻熟,曾任國際貿易局局長、副局長、駐美代表處副代表兼經濟組組長、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駐歐盟兼比利時經濟組組長、駐新加坡代表處經濟組組長等,也曾參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到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台美等雙邊談判。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王必勝鬆綁第一槍 即起騎車、戶外空曠處工作可脫口罩
昨陳時中將指揮中心指揮官的任務交接給新任指揮官王必勝,王必勝表示,未來的防疫方向,將朝穩健開放、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而王必勝今天就送上任後第一個鬆綁政策,宣布即起騎機車、腳踏車、戶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要戴口罩。而政策會一階段、一階段放寬,會看當時狀況及放寬後風險可否承擔,八月可望會再繼續放寬。王必勝表示,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7月19日起適度放寬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不過外界關心,今天放寬空曠處工作可不用戴口罩,但休閒活動如散步、逛街,若旁邊無人是否也可不用戴口罩。王必勝表示,「我想散步也是一種運動」,如果當做運動可以不用帶。規定寫很清楚,戶外從事工作,所以是空曠處工作情況可不用戴口罩。另外,政論節目依歸規定可以不用戴口罩,若來賓、主持人想加強防護或其他理由可以戴,但規定上是放寬可不用戴口罩。相關規定說明如下:一、放寬戴口罩規定,增加「騎機車/腳踏車」為例外情形,例外情形時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一)唱歌時,維持須戴口罩。(二)下列場合得免戴口罩,但應隨身攜帶或準備口罩,如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口罩:1.室內外從事運動。2.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3.自行開車、騎機車/腳踏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時。4.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5.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6.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7.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三)外出時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四)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得暫時脫下口罩。二、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含交通運輸):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加強環境清消、員工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三、賣場、超市、市場:依營業場所/公共場域防疫措施,不另要求人流管制;開放試吃。四、高鐵、臺鐵、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除外)、國內航班等交通運輸:於運具內(車廂、船舶、航空器)開放飲食。五、餐飲場所:應嚴格落實量體溫、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違反上述措施者依法裁處並限期改善,未完成改善者,不得提供內用服務。六、宗教場所、宗教集會活動:依內政部規定防疫措施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