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物價
共找到
151
筆 文章
-
-
2023-03-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番茄、蘋果、咖啡豆該不該放冰箱?常見食物冷藏儲存指南
酪梨、番茄等如何保鮮?不少人方法錯誤,物價高漲買來的食物,未能充分利用,甚為可惜。哪些食物該放冰箱?酪梨:幾天內還不吃的先放冰箱市面上買不到剛好熟的酪梨,買到的通常不能馬上吃。放在櫃檯上,等幾天輕捏一下,皮軟了,就表示熟了。幾天內還不吃,先放進冰箱。皮硬的放兩週就熟;已熟的還可保存一週,要吃前一兩天拿出來。番茄:不可番茄不宜置入冰箱,為什麼?因為番茄含一種酶(酵素),低溫反而會啟動,讓番茄變得粉粉的、爛爛的。放在室溫環境,它會自然熟;若買來就很熟了,最好兩三天內就吃掉。蘋果:需「單獨」放冰箱蘋果含乙烯(ethylene ),這是催熟激素,不能和別種水果放一起,否則會加速同籃水果成熟。放冰箱外1─3天沒問題;要放冰箱,最好放到隔離盒內,才不會變得粉粉的。馬鈴薯:不可馬鈴薯不能存放在50℉(10℃)以下的地方,冷藏在冰箱,會把裡面的澱粉轉化成糖分,改變味道和顏色,最好放在涼爽黑暗的房間或櫥櫃裡。若整袋儲存,戳幾個洞,讓它「呼吸」。若保存得當,好幾個月都沒問題。洋蔥:不可洋蔥特別怕濕氣和光線,所以放冰箱不是理想的辦法。各類洋蔥在乾燥涼爽處如櫃子或容器裡,放一整個月都能保鮮。核果(杏仁、核桃等):可核果(杏仁、核桃等)富含植物油,存放不妥,容易腐臭走味。多數核果類室溫保存兩個禮拜沒問題,最好放冰箱或凍箱,可保鮮好幾個月。包裝袋開過後,冷藏或冷凍前,要封緊,或放到密閉的容器或夾鍊(保鮮)袋裡。全麥麵粉:可全麥麵粉和白麵粉的差別弄清楚後,就知道存放的方法。麥子含麥麩、胚乳和胚芽三部分,全麥麵粉就是這三大成分都保留的麥子磨成,而白麵粉剩下胚乳成分。麥麩和麥芽都富含油脂,容易腐臭,全麥麵粉最好封緊、冷凍,這樣可以保鮮好幾個月。咖啡豆:不可咖啡豆最好用不透明的容器密封存放在室溫環境,這是全國咖啡協會的建議。透明容器會讓光線透進,破壞咖啡的味道。不建議冷凍或冷藏的原因有二:會吸到濕氣,也會吸到四周食物的味道。(本文出處《世界新聞網》,原文見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存夠了錢就能及早退休,享受人生? 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有次在「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課堂上我問一位學員:「妳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同學回答:「我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耶,只要能讓我存夠錢,早點退休就好了!」接著我問她,多少錢才算夠呢?她回答:「至少要1000萬吧!嗯,不對,可能要1500萬才夠……」 努力工作,抑制消費,存下一筆大錢,然後透過投資每年領取收益當生活費,就可以及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終極人生計畫吧!相同的概念在美國甚至還興起了一個運動,簡稱「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縮寫。搜尋這個關鍵字你會找到許多書籍與部落格,宣揚相關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老實說,我以前也有一樣的嚮往。但這幾年來隨著觀察周圍的退休者,加上自己的感悟,我越來越覺得「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個概念並不如想像那麼美好。除了執行上非常困難外,就算真能存夠目標金額,迎接我們的未必是環遊世界或閒雲野鶴般的悠閒,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生活的貧乏、自信低落與生存恐懼。至少,我個人在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個念頭從我腦袋清空,轉向另一種「終生工作」的價值觀! 要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可能有些讀友對FIRE概念不太熟,我用最簡略的方法說明一下: 假設小李夫妻30歲,年收入100萬,基本年開支50萬,存下50萬。他們希望盡快累積1000萬退休金,並透過投資賺取每年5%的利息,就可支付生活所需的50萬元,再也不需要工作!照原本每年存50萬的進度共需要20年,依照FIRE的及早退休理念要提升「儲蓄比」,許多FIRE信奉者會逼自己存下超過70%的錢,小李的case就是一年存70萬,這樣達標時間就縮短為14.3年,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夫婦如果確實執行FIRE,就能在45歲之前達成財務自由,接下來不必為錢而工作,每年還有50萬可以花用,很美,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想對財務稍有概念的讀友們應該已經發現,這裡面有幾個假設數值,可能有過度樂觀的嫌疑!這些樂觀有可能導致整套方法變得窒礙難行。 1.首先是5%的年投資報酬:小李夫妻45歲退休後如果活到85歲,等於接下來40年這1000萬都要持續提供穩定報酬5%,有在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再考慮每年2%~3%通貨膨脹,要維持一定購買力時,5%的報酬得提升到7~8%才行。就算真能找到這麼好的投資標的,也不可能每年剛好都是5%報酬,萬一正要退休時遇上經濟蕭條或時局變動,報酬剩下1~2%(甚至負報酬,本金被侵蝕),「又老又窮」的日子就要來臨! 2.其次,小李夫妻一開始花一半存一半的理財紀律,在這個低薪時代已經很不容易達成,何況要提升到70%的儲蓄率!年輕時我們成家立業,正是錢花得最兇的時候:房子、車子還有孩子,都是大筆支出,硬要存下高比例的收入真的需要過極度節儉的生活。吃喝玩樂省一點還不打緊,花費在教育與人際上的錢,其實都是人生重要的「投資」,講得現實一點,都是未來「賺更多錢」的契機。這些錢都省下了,斬斷了開源的機會,就只能更拚命節流,不啻是一種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別夢想一夜致富!投資不要跟單!專家告訴你金融投資的12個原則 我們換個狀況:假設小李夫婦每年賺300萬,固定開支100萬(每年存200萬)呢?15年後他們45歲,預計可以存下3000萬的退休基金。只要找到一個每年領取3.33%收益的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就可以享用每年100萬的生活費用,這樣FIRE突然變得可行多了是不是?其實「薪資收入」正是整件事情的關鍵!我看了一些報導,成功實踐中壯年退休,有閒錢環遊世界的人,幾乎都是高薪白領或是創業家,沒這個優勢,要享受FIRE的好處,還真是相當不容易! 以上是財務分析的部分,畢竟我不是專家,就只能點到為止!這篇文章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財務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提早退休的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一、 「錢」只是工作的好處之一,不是全部。放棄工作同事也拋棄許多珍貴的「人生必需品」人有一個毛病:看不到的就以為不存在。工作除了金錢,還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新刺激。上面這段話很多人嘴巴上不會反對,但內心覺得又是「心靈雞湯」來著!畢竟成就感什麼的,不如銀行存款來得真切。直到有天真正離開工作崗位,爽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迎來的是一陣空虛落寞!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他們存夠了一筆錢開心退休,逍遙了沒多久又重新回到職場,原因就是想找回生活中失去的養分。 補充一點,我尤其不建議男性過早退休。男生是特別需要成就感跟尊嚴的生物,太早退休又沒有好好規劃生活來滿足上述兩個需求,閒賦在家的退休男人常常是家人的災難,他們會持續跟身邊的人索取必要的成就感跟尊嚴。 有句諺語說:「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如果工作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開心」,而不是一股腦把「工作」從我們的人生中完全倒掉。參加過「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的人一定記得我的親身經歷:我曾經也是個以及早退休為目標的上班族,常常在日記裡寫著要45歲退休的目標,但逐漸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退休」這件事情的誘因就逐漸淡去了!就像是歐普拉說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事,那麼賺到的薪水其實都算是『額外』的好處,可以的話,為什麼不一輩子享受這樣的工作呢?」 二、當人們感受到財務的焦慮時,往往不是因為資產的「存量」不夠,而是其「增量」下滑!學生時代,皮夾裡有個千把塊就覺得自己很有錢,可以買少年快報兼請同學吃鍋燒意麵了!但上班之後,好不容易存了10萬塊卻還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沒房沒車,要怎麼樣才能娶女友進門?(更慘的是還沒女友!)人對財務的焦慮,顯然不是來自當下的帳戶餘額,而在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評估。就算一個人明明戶頭裡有幾百幾千萬,但當他「覺得自己錢越來越少」時,仍然會帶來很大的焦慮。你看看身邊退休的長輩就知道了,很多人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算存款很多,也都會把錢看得比以前更重,因為每多活一天,錢就會減少一些,這是一種倒數計時的焦慮感! 就算我們真能在中壯年存了大筆退休金,提早退休並且每年領取固定收益當作生活費,我認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反而會產生一種新的財務焦慮!我們會擔心萬一明年投資收益不好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怎麼辦?萬一臨時出現大筆開支怎麼辦?明明有大筆存款在帳戶裡,卻仍要承受這種焦慮,我稱作「富人的窮困感」,真的非常划不來! 但如果樂在工作,並且持續工作到老年,除了能獲得工作帶來的諸多好處之外,由於財務上持續有進帳,自然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感。因為有持續收入,還能偶爾奢侈一下,不必嚴格遵守每年花費上限,這樣的「閒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像學生時代的少年快報一樣! 延伸閱讀: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我認為執行FIRE計畫(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有幾個先決條件,必須同時遵守,才可能達成目標。首先你與伴侶屬於高薪族群、都擁有強大的消費自制力、願意維持數十年極簡生活、同時家庭份子單純(無年邁父母與子女)極少意外開支,這任何一條都很不容易。而且更慘的是,當你終於成功達標,存了上千萬退休金後,還不能太高興,因為退休之後,你得更嚴謹地控制支出,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這……這實在是太違反人性了! 那麼解法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我想了不只10年,直到今天為止,我的結論跟歐普拉女士一樣,唯一解就是「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在財務層面上,擁有持續的收入就不用擔心吃老本,搭配妥善的理財計畫,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存量甚至增量都會提升!在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多元好處,也能開心地發揮閒錢帶來的好處,這會更接近所謂的「財富自由」!
-
2023-01-29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克難眷村味 衝菜嗆辣香
天氣寒涼,好吃的綠葉蔬菜種類豐富了起來。冬季蔬菜長得慢,養分和滋味累積得特別豐厚。冬季蔬菜中,品種多元、變化無窮的各種芥菜,是永遠的低調主角。燒得一手眷村好菜的新竹市議員鍾淑英說:「提到芥菜,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酸菜、福菜、梅乾菜、長年菜,甚至榨菜,但其實衝菜更值得大家認識,因為它是眷村時代,克難節儉的菜色代表之一,很適合物價高漲通膨嚴重的現在。」鍾淑英議員是道地的眷村媳婦,從年輕就受到雲南婆婆的薰陶,練就一手好廚藝。物資不豐富的年代,食材的每個部分都必須被充分運用,可以吃的吃,可以加工儲藏的也一定物盡其用。惜物善用的好習慣,延續到現在,每年冬天大心菜盛產時,她就會號召眷村鄰里一起在服務處做衝菜。「大心菜」是芥菜的一種,一般在市場上只會看到摘除菜葉、截切頂芽嫩葉後的菜心。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是被截切掉的綠葉部分,因為通常都是熟門熟路的客人預訂,準備製作衝菜用的。做衝菜最適合的狀態,是頂芽花朵含苞未放的狀態,若等到花朵大開,植化素轉化成開花能量,衝味便會大大稀釋。其實只要是十字花科植物或多或少都帶著些衝味,芥菜類的嫩芽部位含量尤其豐富。我按照鍾淑英議員口述的製作方式,用捲心芥菜側邊長出的嫩芽,製作出來的衝菜,一樣衝得我鼻竇、眉心、腦門一路暢通,到了頭頂好像都要冒出星星了。鍾議員口口聲聲說得「很簡單」、「很容易」一點都不誇張,從加熱到裝瓶,不到三分鐘搞定。衝菜,真是一道製作容易,這一餐做、下一餐就可以吃到的方便料理。議員衝菜的做法是不加調味料的乾衝法,芥菜嫩葉洗乾淨,整把菜倒掛瀝乾水分到表面無水就可以。將整把菜葉切成小段,放入已經燒熱的鍋子內拌攪,當手掌在菜葉上方感到有熱度的時候,熄火降溫後,將菜放入乾淨的玻璃罐中,瓶口放一張乾淨的廚房紙巾,可以吸收溫度引發的水蒸氣,最後將瓶蓋扭緊,密封5、6個小時,就有濃濃衝味。取出當餐要吃的份量,加入喜歡的調味料,例如鹽、醋、糖、香油和辣油等熱炒,或是涼拌,開胃又營養。衝菜就像人生,祕訣在於「生衝、熟不衝」,年輕氣盛難免又嗆又衝動,及長,誰還有多餘精力和時間去嗆人!保持青菜半生不熟,大約三到四分的熟度最衝嗆。萬一變成快炒青菜,高溫燙青菜,少了衝味多了苦澀,可就叫走味了。我同時試做了加油加鹽版,先在熱鍋中加入少許油和鹽,其餘步驟一樣。中午入罐密封,晚餐時取出食用,一樣是衝得我眼淚鼻涕齊下。依我的實驗,瓶中的衝菜顏色會隨著時間變得黯淡,衝味倒是可以維持很久。建議大家還是少量常做,當餐吃完,享受色香味俱佳的衝菜。如果做多了一時沒吃完呢?「衝菜可以涼拌毛豆,也可以和豆乾或是肉片一起炒,甚至加絞肉包成衝菜水餃……」鍾淑英隨口變出了好幾道同場加映版料理,每一道聽起來都好吃。她有感而發地說:「年輕時不懂為什麼大人要把便宜的菜尾巴拿回來,現在當我教大家作衝菜時,我才了解,最難教付的是當年那份珍惜的用心。」「經歷過戰亂的人,會特別珍惜低調的日常,而且心存感激。」說這句話時,她突然哽咽了起來……衝菜,就是一道必然引起沁鼻和淚水的料理啊。
-
2023-01-06 養生.聰明飲食
物價通膨貴到吃不起!醫師推薦5組「協同飲食」聰明吃,讓營養1+1>2
在物價通膨的時代,洛桑加參醫師出版《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下面五組,是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協同作用(Synergy)」的食材組合。不能把新臺幣變大沒關係,我們來把營養價值極大化,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第一組:百合配蘆筍喉嚨癢癢的,心裡頭亂糟糟的,吃百合,清肺潤燥止咳,顧好你的呼吸道還又幫你預防癌症外加穩定情緒。那個誰跟誰合得來或合不來,都別人家的事,先不用管,眼下,幫自己清肺潤燥才是要緊,替自己的身心靈求一個百年好合,別忘了吃百合!要從一般蔬菜中補充到鉀,水煮加熱過後很多都會流失。不過百合不會,百合不會就是不會,它提供多少鉀,你都能有效攝取。再加上蘆筍一起炒,身體所需的天門冬胺酸(一種能幫助代謝疲勞物質的胺基酸)以及鎂、鉀等營養,你在這一盤裡通通能吃到,吃到了能怎樣?雖然不敢說你光吃這盤就會飽,但至少,你離慢性疲勞、水腫假胖、身累心更累,又更遠了一步。◎第二組:山藥配紅棗山藥,名字裡有個「藥」,暗示著它自古以來即為滋補強身的上品食材。古醫書對它讚譽有加,說它「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山藥富含精胺酸,確實能助你消除疲勞、改善代謝並調節血脂肪。山藥若與紅棗搭配又更厲害啦!強化的是健脾養胃的功效。兩強聯手,煮粥煮湯皆宜。沒有食欲的人、工作壓力大的人、體力差的老人家,或是單純想要滋補強身的人,都很適合這樣吃。想吃豐盛一點,山藥、紅棗、豆腐加枸杞煮一鍋,強身補血還你好氣色。◎第三組:蘑菇配核桃活化免疫系統、減少自由基傷害、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癌症發生機率,硒加維生素E的組合,是能預防我們變得又老又病的黃金拍檔。今秋我配的菜色是含硒的蘑菇加上維生素E很高的核桃。蘑菇核桃打碎煮成濃湯,或是蘑菇核桃炒飯,都很美味。怕腦霧,吃核桃,身體虛,吃蘑菇,兩樣都吃,滋養加倍,你會頭好身體壯壯。◎第四組:高麗菜配菇類親民又可口的白高麗菜,營養組成非常完整,其中的鉀和鈣,若再加上高膳食纖維的蕈菇類一同食用,對於心血管保養十分有益。各種菇都行,香菇、柳松菇、鴻禧菇,哪個特價、賣相好你就配哪種菇。高麗菜芯的各種礦物質含量,是菜葉的兩倍,以前被嫌硬嫌粗,菜芯常常就被丟進垃圾桶。物價上漲提醒我們更要惜食,今後,不妨試試將菜芯切成細絲,跟著菜葉和菇菇們一起下鍋,炒出來更營養又更大盤。試試,說不定你會發現,菜芯其實也滿好入口的嘛!◎第五組:無糖優格配水果調整腸道菌相,以利於免疫細胞活動、利於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分泌,吃無糖優格,是相當方便又有效的做法。人類吃優格至少四千五百年歷史,我自己也是它的粉絲,常常水果加優格就是一餐。優格富含調整腸道機能的益生菌,並包含鈣磷鎂鋅以及豐富的蛋白質,常常吃,對於免疫調節、改善過敏、促進睡眠、預防便祕、預防骨質疏鬆,都是非常好的。藉由食物保骨本的公式:含鈣含蛋白質的食材,加上維生素C豐富的食材。舉實例來說就是優格加水果。此外,加不同水果還有不同好處。促進消化又助眠,優格加香蕉。清宿便解便祕,優格加木瓜。強化鈣質吸收,優格加柑橘類。養顏美肌還又特別對味的組合有兩組,分別是優格加草莓、優格加葡萄。上有通膨,下有對策,聰明吃,吃對組合,把加乘效應收進菜籃裡,該吸收的營養,一樣都少不了。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
-
2022-12-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證據打臉!普拿疼一盒喊價1500元 藥師拒道歉:大不了不做了
據媒體報導有台商以1500元的價格指定向文山區藥局購買600盒「普拿疼」。今日下午藥師公會轉述該藥師說法,聲稱是一場誤會,並沒有1500元的普拿疼交易事實。但晚間藥師公會更新說法,表示該名藥師「謊稱」沒有販售事實,相關證據打臉後,態度更加惡劣,不僅拒絕道歉,還直呼:「大不了我不做了。」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今日下午表示,當時接獲疑似有台商以1500元價格蒐購退燒藥物普拿疼時,就向台北市藥師公會進行了解,根據當事藥師回報,該藥局並未接受這樣的交易,是媒體報導有誤。對此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也表示,確有台商欲蒐購,但當事藥局表明普拿疼缺貨,無法販售,並未讓台商的蒐購行為得逞。但也強調,若有任何藥局哄抬物價販售藥品,藥師公會絕對會祭出嚴厲懲罰,藥師公會法務已著手調查。不過,今日下午劇情出現翻轉,該名文山區洪姓藥師確實有「哄抬物價」的行為。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王明媛表示,根據證據錄音檔中,明確說出:「你拿1500(元)給我,我就拿一盒(普拿疼)給你。」但洪藥師辯稱是他銷售的「話術」,並非說謊。不僅如此,遭證據打臉先前說法後,藥師公會促請洪藥師公開向大眾道歉,卻遭拒絕。王明媛表示,該名藥師直呼:我不道歉,沒差啊!大不了我不做,最多我不做了!」不僅說謊還哄抬價格,且不遵守藥師倫理,將祭出嚴厲的懲處外,也會上呈報。如今中國疫情爆發,台灣疫情也走向下一波高峰,單一藥局要拿到600盒的普拿疼難度頗高。王明媛也說,這部分可從出貨藥廠GSK(葛蘭素史克)調查出貨紀錄,但是否為聯合採購,以她開業40年的經驗來看,其實很少有聯合採購的狀況。不過,GSK旗下公司赫力昂(Haleon)對於此次普拿疼蒐購一事表示一無所悉,僅回覆,近期止痛、退燒等藥品,台灣與全球皆缺貨,會盡最大努力加快到貨速度。
-
2022-11-30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刁難「200元備5人晚餐」 有魚有肉還要飯後水果 網支招破解
近期物價高漲,一位媳婦卻被婆婆要求只花200元準備5人份的晚餐,而且規定魚、肉、飯、菜得通通兼具,甚至連飯後水果都要有,讓媳婦相當苦惱。網友們聞言直呼太離譜,紛紛勸這名媳婦直接拒煮。一位網友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分享,他一位女同事的婆婆每天只給她200元伙食費,卻要求同事必須煮出5人份的晚餐,還規定要有魚有肉、有飯有菜,外加餐後水果。女同事請求大家集思廣益,但鑑於最近物價高漲,眾人想了半天仍未果,於是想詢問網友們有什麼好主意。不少網友批評婆婆實在太強人所難,「200塊?美金嗎!叫老巫婆自己煮」、「叫婆婆示範一次給我看,讓我好好學習一下」、「一餐200還是有點勉強,一天200的話就叫婆婆自己煮」、「錢退回去,老娘不爽煮最大」、「直接拒絕啊」。也有些網友提出具體建議,「吻仔魚、豆芽菜、白粥、絞肉、清湯,200應該勉勉強,至於水果的話,市場撿看看」、「買2個便當,用盤子分裝,一個買排骨一個買魚排」、「吃罐頭全餐+白粥,紅燒鰻、番茄魚、菜心、蔭瓜,和自助餐免費清湯」、「不介意餐餐水餃,餐餐炒麵炒飯可能還行」。
-
2022-11-29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 薛瑞元:若經濟復甦力道不足 可能延後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規劃明年第1季上路,衛福部長薛瑞元今(29)日上午表示,正式上路時間還需要再觀察看看,如果估計沒錯,會在明年上半年執行,他表示,是否意味延至明年6月實施,並不敢這樣說,但是經濟復甦力道不足可能延後。薛瑞元今日上午出席健保署舉辦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正式上路時間還需要再觀察,不排除因為其他因素考量,導致上路時程延後,但如果估計沒錯,會在明年上半年執行。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實施時程原訂明年第1季上路,薛瑞元24日曾說,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往好的方向走,但是經濟是否能強力反彈仍在觀察,因此尚未決定部分負擔新制實施時間。他解釋,上路時程需要觀察兩大要件,包含疫情變化跟經濟復甦,現在可評估疫情比較沒有懸念,預期可以過好年,應該很快就能看到「隧道」盡頭。薛瑞元表示,現在考量的是經濟是否復甦、一般民生活動是否恢復正常,雖然部分負擔新制對弱勢有保護措施,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新制確實會造成就醫負擔提高,在物價正在波動的大環境之下,需要評估民眾現在經濟狀況是否承擔得起,若經濟復甦力道不足可能延後,仍視實際發展。健保署長李伯璋今日表示,新制勢在必行,雖然對整體財務增幅不大,但意義重在提升民眾費用意識,減少不必要醫療浪費。李伯璋表示,明年安全準備金大於一個月,即使部分負擔新制延後上路,對健保財務不會帶來太多衝擊。他表示,新制上路後,雖然對健保財務沒有增加很多,但希望民眾有費用意識,降低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估可減少約378億點,健保資源有限,需要做好資源分配,才可能納入更多癌症新藥及罕病藥物,相信行政院及衛福部會選在最好的時機,安排部分負擔新制上路。
-
2022-11-20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串起兩地情緣的大阪燒
台灣人解封後最想去哪旅遊?根據旅遊平台Klook調查,超過一半網友把票投給日本。很多人想到日本迪士尼樂園瘋狂暢玩,也有京都控迫不及待想在花見小路打卡,我個人最喜歡的城市則是福岡。福岡有山有海風景宜人,是日本人口增加率最高城市,物價低、美食多。全球性議題雜誌《MONOCLE》每年都會評選出「世界最宜居的25個都市」,據6月23日發行雜誌中的最新排行顯示,最大黑馬當屬位列第七的福岡。福岡以美食著稱,名列世界最宜居都市第七名。福岡舊名博多,是盛唐時期日本與中國主要的通商港口,是擁有歷史底蘊的城市,且擁有高人氣的遊輪停靠港口。物價低,美食多。而且城市大小適中,無論是去登山還是海邊,開車都可以到達。福岡素以美食著稱,除了國人熟知的豚骨拉麵外,還有超有特色的屋台。最熱鬧的天神屋台是上班族和學生的最愛,中洲屋台旅遊氣氛滿滿,而長濱屋台則可以吃到各式拉麵,據說是極細拉麵的發源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運河邊的屋台吃著拉麵串燒,邊欣賞河海交界飛魚露出水面閃閃生輝,像極了仙女棒的煙花倒影水面,夜景極美。「阿鴻上菜」28年前曾在福岡舉辦老社區的「地方創生」,在傳統菜市場拍攝,以台灣食材推廣中華料理,在一處空置民宅開店當起一日店長,展開台日民間交流,沒想到活動吸引各大媒體採訪,九州電視台晚間新聞還製做專題報導。因此我對福岡的人事物都帶著一份濃濃人情味。台灣的烏魚子跟博多的明太子,都是早期日本人在海味之上的手作工藝精神。因為不同海域發現特有的魚汛,造就代表這兩個地方濃厚人情味的手信。最近發現受年輕人喜愛的舊元素新組合,是把每一面的法國麵包塗滿日本福岡明太子混搭北海道煉奶濃醬,最後撒上德島海苔片,烘烤後的麵包口感鬆軟,而濃郁明太子抹醬香氣四溢、海苔滋味鮮明,多重口感、異國風味的體驗,唯有穿越手的溫度,才能擁有這樣美好溫暖的作品。跨越福岡與舊金山,一段「不可能」交會的情緣。藉此分享一則因疫情期間限定活動範圍,卻締結一段台灣名媛與福岡IT男幸福美滿的愛情故事。他們還上了日本長壽藝節目--家喻戶曉的「新婚さんいらっしゃい」講述他們的故事。陳康怡是我十年前在上海的舊識,來自政治名人世家。她是一位全世界趴趴走,住過八個國家的美國建築師;MoTo吉田基崇先生則是一位在日本土生土長的福岡IT男。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然被一個媒婆朋友離奇撮合成功。幾年前,阿康在舊金山工作,飛到台北探望家人,在東京轉機十幾個小時,沒想到轉出意外的人生。轉機時和日本朋友K姐吃晚餐敘舊,兩個單身熟女天南地北地聊,阿康個性活潑朋友多,戀愛經驗也不少,卻很難碰到想一起過一生的對象。K姐問了阿康對象條件,她回:有責任感,有人生使命,和自己一樣是基督徒。K姐沉默了幾秒,馬上想到以前教會的小弟MoTo。時隔十幾年,小弟也變成快50的單身大叔。K姐當場用臉書聯繫小弟,邀他去舊金山見朋友。日本男人根本不是阿康的菜,這介紹還沒開始就知道會無疾而終。沒想到對方立即回復,竟沒細問任何問題和照片,直接回覆K姐他一個月後有假,可以去舊金山幾天。阿康嚇一跳,一個瘋媒婆,對方也瘋了嗎?故事的開始像玩笑話,故事的最後譜成童話。兩人在網上聊了一兩次,一個月後,MoTo果真橫跨地球到舊金山。兩人相見,阿康遞了隨手寫好的謝卡和隨便找的小見面禮,沒想到MoTo的行李箱裝滿了二、三十個精挑細選的禮物,甚至還有禮物給阿康遠在台灣的父母和紐約的姐姐,讓阿康很不好意思。只是見了MoTo桑,阿康更加肯定自己先前的直覺。這男的,頭髮土趴趴,褲子寬大大,英語爛糟糟。但是好友的朋友花大錢遠道而來,當然要當個好導遊。而MoTo第一次收到女生寫的卡片,以為意義非凡,小鹿亂撞。就這樣,MoTo一年去了美國五次,MoTo一直錯以為他和阿康有希望,阿康一直以為MoTo喜歡到美國度假。故事的最後,MoTo的真誠、善良和義無反顧感動了阿康,決定辭掉美國工作,到日本生活。到現在兩人已結婚快三年,阿康有時候還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會嫁到日本。新生活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們在一起竟然很搭,三觀一致,很少吵架,對人生充滿希望和好奇。和這對愛侶相聚的宴會上,MoTo吉田基崇先生以一個理工男的認真態度為大家製作大阪燒,從測量麵糊的比例,到下油鍋的小心翼翼,把來自梨山地區的高山高麗菜炒出鑊氣,再淋下麵糊,大家圍在中島餐桌前聚精會神看完整個儀式,最後淋上美乃滋跟大阪燒醬,還變出拉花圖紋、撒上柴魚片海苔粉點綴,現場被他認真的態度征服。茫茫人海中能遇見相知相惜的伴侶本不易,從如此遙遠的距離位移到同一個方向,努力守護彼此,更是難能可貴。那日滿天華彩四溢的燈火,你駐足街中,人潮如織,可我只看得見你。所謂一眼萬年,也不過如此。
-
2022-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級真心話大冒險:交棒之際專訪國衛院兩任院長
新冠疫情近三年,國衛院推動快篩、疫苗、藥物研發等,是防疫最佳後盾,「安民心」是國衛院長梁賡義的核心理念。接任院長以來,梁賡義一直以任務導向推動國衛院為國家最高衛生智庫,如今將屆齡退休,行政院已核定現任副院長、中研院士司徒惠康接任。本報專訪兩任國衛院長,談國家最具公信力的研究單位,如何發揮整合的力量。國衛院是科學與政策、教育的橋梁,連結國內醫學研究單位和生技產業。過去癌症研究各自為政,梁賡義透過研究計畫,由國衛院主責開展深度整合,選定八個癌別,邀請所有醫學中心參與,擬定標準化流程。以血癌研究為例,台大和林口長庚是國內實力堅強的兩個隊伍,現在彼此合作,願意把珍貴的基因檢測樣本提供給對方驗證。「發揮槓桿的最大力量,就是國衛院最大的價值。」負責審查上述計畫的司徒惠康表示,台灣研究資源有限,互相合作才能更有影響力。國衛院大約只有150到160個研究計畫領導人,但台灣所有大學、醫院、研究人員都可申請國衛院研究計畫,國衛院於是整合各領域佼佼者,推動頂尖團隊合作。站在國家角度 找出迫切議題不只是整合,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站在國家角度,找出最重要、迫切,有前瞻性的議題,邀集國內專家一起找出最能發揮關鍵效益的研究方向。例如健保在慢性腎病和糖尿病的支出最高,國衛院邀請相關醫學會歷任理事長、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強化,一起訂出研究計畫申請條件。疫情以來,全國各醫院都有不少確診者的血液檢體。司徒惠康表示,2020年時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請國衛院召集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感染科主任、胸腔科主任,訂出標準作業流程,各醫院也願意分享檢體,不但因為這是國家需要,更因為國衛院開放、中立,所以能夠整合。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已在癌症、心血管、肥胖、神經學領域深耕,但對於增能、預防醫學、早期診斷,也擘畫藍圖;對於老年和兒少,去年也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補足缺口;至於兒少,經費相對較少,但未來也希望成立研究中心。推Podcast 深耕在地科普教育國衛院也在科學和公眾間搭起橋梁,「聽說我們國衛院的Podcast是公部門收聽率最高的喔!」梁賡義表示,有鑒於現在訊息繁多,卻不盡正確,國衛院應善盡社會責任,所以推出Podcast頻道。國衛院近年也鼓勵研究人員開記者會,學習用大眾理解的語言說明研究成果,梁賡義鼓勵大家,科學家也要嘗試與社會對話。曾任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看重教育的價值,談起國衛院深耕在地科普教育,他說,國衛院座落苗栗,希望回饋當地,於是研究人員帶著儀器走訪偏鄉學校,也舉辦科學嘉年華、小論文等。苗栗的孩子們因此得到激勵與指導,還曾經拿下全國大獎,大家都很開心,「如果一千個學生裡有十幾位願意投入生命科學研究,我們就很滿足了。」梁賡義是「廣義估計公式」的設計者,早已享譽全球,在國衛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邀請下,捨棄美國優渥的薪水、學術環境,在SARS肆虐的2003年6月回台出任國衛院副院長。「當時想,自己在台灣出生、長大,能在台灣做點事情,感受很不一樣,這不是能用金錢量化的。」梁賡義回憶。兩任院長的真心話大冒險梁賡義曾「三顧茅廬」邀請時任國防醫學院少將校長的司徒惠康擔任國衛院副院長,終於在2018年等到他。兩任國衛院長淵源甚深,感情甚篤,究竟梁賡義與司徒惠康眼中的彼此是什麼模樣,以下的「真心話大冒險」可見分曉。Q1最欣賞對方的一件事?梁賡義:司徒副院長負責院內「聘審委員會」,國衛院是學術單位,研究人員的聘用、升等審查非常重要,他扮演把關的角色,做事腳踏實地,花很多精神,也非常盡責,深深感受到他用心良苦。司徒惠康:梁院長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只要設定好目標就全力以赴。看似困難的事情,帶著我們衝,例如建置疫苗二廠的經費高達卅億元,經院長不斷奔走,試著說服行政院高層、業界人士,終於取得資金來源。Q2共事期間歧見最大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共識?梁賡義:我們出身學界、教育界,很多理念、價值觀相似。一定有一些小隔閡,但討論後很容易達成共識。司徒惠康:近期唯一稍有意見不同,就是院內同仁調薪。我擔心調薪導致財務負擔過大,院長則認為應鼓勵同仁。後來拍板比照公職人員調薪4%,近年物價飛漲,年輕同仁確實需要經濟支持。至於經費來源,我們再去籌措、設法撙節。Q3請用歷史人物形容對方。梁賡義:我用「趙子龍」、「岳飛」來形容司徒副院長。趙子龍不惜單槍匹馬、血戰沙場,也要護送阿斗。司徒從小在花蓮長大,從基層做到國防醫學院校長,中間有太多人找他出任其他職務,他都為了國醫推辭;岳飛精忠報國,非常孝順,司徒與母親同住,盡力照顧母親。兩位歷史人物都有軍事背景,司徒正是一位儒將。司徒惠康:人有很多面向,我用兩個人來形容院長:「墨子」和「張良」。墨子主張科學實證以及兼愛、非攻,強調平等,院長對待基層與資深主管,一視同仁;還有張良的執行力和謀略,張良為推翻秦國、為父報仇,賣光家產找大力士暗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沒有放棄,後來跟著劉邦,成就漢朝霸業。
-
2022-11-09 退休力.理財準備
認真存錢反而變更窮?吳淡如提醒通膨時代一定要具備3個逆轉思考
通膨時代,我們投資的目的也不是要賺大錢,而是希望有經濟上的安全感。通膨確實讓人不安,知道自己有飯吃的人至少比較安心。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在大家恐慌時可以過你要的生活堅持你的選擇,鍛鍊富有的能力,會使你得到人生真正的自由。在我看來,大通膨時代你要改變的三個逆轉思考:逆轉思考一、現金為亡通膨時代的第一個逆轉思考,就是重新看待現金的價格。以前大家說現金為王,是代表當市場面對可能發生全面性衰退時,保留大量現金可以避免遭受池魚之殃,還可以企圖在一片哀鴻遍野中撿到便宜,那現金就是王。但現在錢潮那麼洶湧,鈔票愈印愈多。你因為害怕損失而把它凍結在銀行,讓它不成長就是現金為「亡」。因為現在不只定存利率低,就算再怎麼升息,比例也抵不過物價漲幅,當通膨成為經濟新常態,錢放在銀行裡的結果就是貶值。逆轉思考二、長期投資,而非短期套利能不能好好善用現金,與投資人的理性決策有關。首先你當然要投資,但是很多人做的投資其實不是投資,而是賭博。要在通膨時代下累積資產,應該效法巴菲特的長期投資法。如果你不知道要買什麼,就買全臺資金聚集量最大的ETF,別自作聰明想要低買高賣、打敗大盤,我自己也是這樣做。適度通膨是有利於股市的,知名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有一句經典名言:「世界需要適度的通貨膨脹,它就像一場舒適的溫水浴。」你很少遇到市場在適度通膨環境下,股市僵滯不動的;短期有可能,但長期不可能。在適溫通膨下,長期來看股市有8 成的時間在漲,只有2 成的時間在跌。當然,漲可能是緩漲,跌卻常常一、二日便劇跌。大部分投資人都有一種奇妙的幻想,稍微了解技術線圖,開始跟那些股市老師學到「低買高賣」的說辭,就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可以預測股票漲跌趨勢。萬一還真的給他猜對了一兩次,那就覺得自己很有神通,直到最慘的一次猜錯為止。然後就收手沮喪地停歇一段時間,完全不投資。直到股市已經上漲一段時間,「大家」都進場了,他開始有信心「猜」到這應該是進場的時間到了,然後因為他的從眾心理套在最高點附近。你以為跟著大家,風險就會變成零,事實上就是因為跟著大家衝進衝出,才付出最大代價。在華爾街,有個很經典的統計資料:如果股市漲幅最多的那十個交易日,你剛好缺席了,那麼將會大幅降低你的投資報酬率。如表一所示,就是過去從1927 年到2011 年的累積報酬,共有四種情況,這是我能找到最簡單的模型。很顯然地,如果你只是買了然後放在那裡不動也不加碼,他最後就會變成71 倍。如果能夠像神仙一樣避開大跌的十天,而大漲的十天又都有跟到,那你就有226 倍,太完美了!問題是你並不是神仙而也的確沒有人這麼準過!如果你非常倒楣錯過了大漲的那十天,那麼你能夠從長時間中收益的獲利會縮水到23 倍。當然,通常你也不會那麼倒楣,每次的上漲都剛好沒跟到,這個表在告訴你其實跟著長期的上漲就夠了,你不用自作聰明就會有71 倍的報酬!實際上,也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以預測市場未來會上漲或下跌,這次疫情就是絕妙範例。疫情剛開始的2020 年初,大家認為會跌的時候,它狠狠地漲了一陣子,疫情在世界各國慢慢解除或封關之後,有一段時間跌幅反而看起來讓人絕望。其實,在投資時,如果我們要去挑選買賣的時間點,總會遇到「猜錯」的風險。投資應該有比「猜」更理性的方法。比如採取長期投資來坐享利益,以定期投資來平均投資成本。如此一來你不會錯過大漲,在大跌的時候也可以有攤低成本的機率。還有,長期投資可以減少交易次數,因為交易本身也是要花錢的!長期投資省事又省錢,不要祈求變成神仙,就可以穩穩用最理性的方法累積財富,不是嗎?逆轉思考三、利率偏低時,適當的舉債比無債一身輕好很多人害怕借錢,覺得跟銀行借錢是很吃虧的事,因為要付利息。但事實上通膨對於低利息時代欠債的人其實是有利的,因為通膨會讓你借的錢「實質」縮水,如果通膨高過利息的話。有個財務名詞叫「淨現值」(NPV),簡單的說就是每年的錢購買力不一樣,因為通膨緣故,今年的100 萬元與明年的100 萬元,在實際購買力上有差,簡單來說,今年的100 萬元會比明年值錢。如果你有好好投資,將這100 萬元投入股市,換到能夠跟上通膨腳步、持續增值的ETF,比如以高股息ETF 來算,漲個5% 是有可能吧?當然有可能!如果只要付2% 以下的利息,就有機會把這100 萬元變成105 萬元,而且要還的錢,其實比你實際欠的還要少,那你等於是善用現金在賺錢,當然,在某個倒楣的一年,你可能減損本金,但長期來看,比如五年、十年,股市完全停滯的可能性很低。股市80%的時間,是在緩緩上漲的。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書
-
2022-11-06 焦點.焦點
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今年秋冬捲土重來,國內已有嬰幼兒還同時感染腺病毒、副流感引發重症住院,死亡風險大升。外電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通過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只要施打一次即具有約五個月的保護力,可以在整個RSV流行季節預防感染的抗體療法,由法國藥廠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這項突破在預防性新創疫苗是一大里程碑。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核准Beyfortus(nirsevimab)在新生兒與嬰兒上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這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於所有嬰兒的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對象包括全嬰兒族群: 足月、早產、或合併有有特殊健康狀況/臨床脆弱族群的嬰兒,補足全世界在預防 RSV 感染疾病的缺口。外電報導中指出,歐盟委會員是基於Beyfortus 臨床開發計畫結果,包括二b期、2/3 期 MEDLEY與大型三期 MELODY臨床試驗,且遵循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 (CHMP))建議,在 MELODY 和 2b 期試驗中,Beyfortus 達標有效降低由 RSV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medically attended LRTI(在 RSV 季節與單劑量安慰劑相比)。在安全性的部分,Beyfortus與安慰劑相似。 Beyfortus 在 2/3 期 MEDLEY 試驗中也證明了與palivizumab單株抗體抗相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賽諾菲疫苗執行副總裁指出,「今日是 RSV 預防別具有意義的一天。Beyfortus 日後推出,將提供父母親在RSV季節流行時對嬰兒的保護作用。」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及時正確診斷。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最近秋冬季節至,「免疫負債」現象反撲,九月起門診大量出現RSV病患。醫界提醒,長者或幼兒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死亡率恐提高6到8倍。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RSV疫苗研發最早始於1960年,當時沒有獲得成果,但近年國際藥廠相繼再投入疫苗研發、產製,在單株抗體方面進展快速,部分已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應很快會有好消息。RSV有哪些新創疫苗將問世?●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Beyfortus(nirsevimab):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施打一次,可預防整季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適用對象包括所有嬰幼兒:健康、足月、早產、或有特殊健康狀況嬰兒,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所有年齡嬰兒的RSV預防性疫苗。●輝瑞RSV疫苗:針對懷孕後期女性施打,數據顯示可有效保護新生兒。預計今年底遞交FDA申請批准,最快2023年冬天問世。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擔心存不到退休金?勞退教母王儷玲傳授4大心法,有效累積退休金
自COVID-19疫情,全球經濟面臨巨大衝擊,今年以來,股市接連重挫,有人報酬歸零,甚至被套牢,金融市場波動是常態,此時正確投資觀念更為重要。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提醒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及迷思,並提供正確的投資心法。 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1. 以短期投資為主,對同一個投資標的持有時間往往低於一年。2. 喜歡買理專推薦的商品,或是追逐當下市場熱賣的投資商品。3. 買賣與轉換投資的次數太多,一年內轉換投資標的很多次。4. 喜歡短進短出,常因過度自信造成買賣時點錯誤。5. 錯誤的資產配置,例如股票或定存投資的比例太高,或是投資配置沒有隨著年齡做適當的調整。錯誤的退休規畫迷思大家在退休理財的規畫上也常會有以下幾點錯誤迷思:太晚開始退休理財、嚴重低估退休費用、投資太保守、每月儲蓄金額太少、太早退休、退休準備時間太短、太晚考慮長照與年金保險需求。過去的許多退休調查發現,許多民眾都期待自己60歲前就可退休、預估退休後每月只需要2至3萬元,45歲前不會開始規畫退休儲蓄、平均只用11至15年時間來做退休理財、很晚才想到應該要買老年醫療、年金保險與長照保險,且無論男女都有約五到六成的人選擇以存款方式來進行退休理財,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大多數台灣人嚴重低估了自己的退休需求,也都太晚作退休規畫。8大退休規畫財務迷思:1.自己還年輕,離退休生活還很遠,以後再說。退休儲蓄越早越好,從25~35歲開始,如果投資報酬率6%,每月不到5000元,65歲就可以存1000萬元。2.退休金只要定期定額儲蓄就好了除了長期的定期定額,也要注意是否選擇適合的投資標的,並隨著距離退休年限調整資產配置。3.退休只要領到政府與雇主的退休金就夠了。應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估算退休所需的退休金,扣除政府與雇主給付之後,依照缺口自行準備退休金。4.退休投資以保守為好,風險少就好。退休投資應該依照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風險性的資產配置,如果一味減少投資風險,可能造成投資報酬率偏低而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5.退休金準備500萬就夠了。絕對不可以忽視長壽及通貨膨脹風險,因為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以及物價膨脹率有多快。6.人生苦短,越早退休越好。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的退休需求與缺口的改變,如果退休準備不足,只有延後退休才能準備足夠的養老金。7.我的身體很健康.應該不用考慮長照。千萬不要忽略長期醫療照的問題,如果真的罹患需要長照的疾病,可能3至5年就會把退休金用光。8.年金保險現在買太早,退休後再買。每個人退休後應該都要有年金保險轉嫁長壽的風險,愈早買年金保險可以強迫自己提早做退休儲蓄,而且也可以利用複利增值效果,用較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正確投資理財方式台灣年金制度財務缺口仍嚴重,所有人都必須瞭解退休理財的重要性,才能及早理財補足退休財務缺口。但市場定存利率又太低,用定存累積的報酬率無法對抗長壽風險與通膨風險,可是許多民眾卻又不放心將錢投入在充滿投資風險的金融市場。因此,退休理財最好是用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降低平均成本,若能再掌握投資趨勢,逢低進場布局,即可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累積退休資產,使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想要落實退休計畫,就必須學會聰明退休理財,也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效益。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累積退休金,可以分為兩個面向:盡早準備、提升投資報酬率。首先,退休理財要先改變投資思維,一定要改掉短期投資的布局,最好的方式是用定期定額投資方式長期投入,而且一定要有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建議可以人生周期資產配置方式進行投資,早期是累積報酬讓資產可以快速增值,譬如年輕人的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晚期則是要逐漸保守以確保資產價值,所以等到退休前就可以逐漸轉向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組合。此外,退休理財追求的是長期投資,投資人必須懂得做好逢低布局,不要錯失低點進場的投資好時機。另外,提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時間複利的力量,以較少的成本來籌措退休金,而提升長期報酬率更能讓退休金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快速增值。舉例來說,如果想在65歲退休時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以投資報酬率5% 計算,在25歲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只需存入6526元;但如果從35歲才開始,每月必須投入11966元,幾乎是25歲的兩倍。但是如果報酬率不夠高,例如報酬率下降到3%時,25歲時每月需存入的金額也要增加到10772元。可見,越晚開始投入每月必須投入的錢就更多,而報酬率越高善用時間複利也可以讓民眾更輕鬆準備退休金。落實退休投資四大心法 迎接幸福退休生活退休理財必須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例如成長型的績優企業股、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多元資產基金、指數型基金(ETF)等,並須掌握投資趨勢適時轉換標的,應注意全球產業趨勢發展,加碼前汰弱留強。近期因科技數位、高齡化與疫情之發展,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都適合長期投資。此外,退休理財若能掌握以下四大心法定能可使你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1. 長期扣款越早開始越好:根據過去投資經驗,維持3年以上能擁有較佳的投資績效,平均正報酬機會就可達6成以上。而儘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增加時間複利效果,也能使資產配置空間較大,有利投資績效之提升。2. 逢低加碼下跌不停扣:定期定額的優勢在於有紀律地攤平投資成本,但投資人常常無法精準判斷市場行情,容易產生買高賣低情況,因此退休理財在下跌時最好不要停扣,甚至最好能夠把握時機進行加碼投資,才能更有效降低整體投資部位之平均成本,提早創造轉虧為盈的機會提升投資率。3. 漲多停利但不停扣出場:針對停利控管,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之波動特性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來訂定停利機制,一般退休理財長期投資之報酬率會設6-8%以上,在漲幅已超過停利目標時可先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不要停扣。4. 掌握投資趨勢轉換標的:退休理財應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也要注意加碼前汰弱留強。例如,近期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而全球多元資產基金、社會永續(ESG)基金、指數型基金(ETF)、優質高股息與債券基金等都很適合長期投資。疫情後全球退休金投資市場將進入新的市場週期,目前應該重新評估退休理財投資策略並調整資產配置。而退休長期投資主要調整策略包括:重新平衡市場動蕩下「逢低買入」價值型股票,核心資產可適時逐漸增加績優企業成長股、投資等級債、優質公司債、新興市場債、避險基金和不動產證劵化基金等另類投資資產。疫情後全球另類投資資產將持續成長,過去15年來全球退休基金都明顯增加另類投資的部位,特別是ESG 投資更將成為重要新趨勢,包括綠色債券、ESG投資級債、ESG基金與ETF等,這些標的長期而言都能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尤其是臨近退休年齡的族群,更有必要及早重新審視退休目標,提早調整投資決策。儘管長期投資對於人性而言是一大挑戰,若能落實以上定期定額投資心法策略,相信可以協助有效累積退休金,早日達成退休財富自由的夢想。退休金試算●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好命退休計算機:https://rfa.pension.org.tw/RetireComputer-Person/startpage.php●「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原文連結:https://www.pension.org.tw/index.php/classroom/2019-01-30-16-16-08)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9-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疫情+通膨讓退休準備難度加高 專家籲及早準備:就是「現在」
今年是全球迎來疫情第三年,大家還未完全從封鎖中甦醒,俄烏戰爭開打,影響所及,物價升高,萬物齊漲,連上班族都覺得薪水變薄了,準備退休的族群更是心驚,辛苦存的退休金如何不被通膨吞噬?抗疫、抗通膨之下,專家提醒,及早準備及心靈強韌力是目前重要的退休力。聯合報於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退休準備五大核心能力。去年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年底將公布最新一年調查與填答結果。面對疫情和通膨,退休準備增添不少難度,「退休準備指標」設計專家、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提醒,準備退休金最重要的兩個原則,就是「對抗長壽和通膨」;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則表示,健康準備是退休準備的基礎,但心靈方面的能力儲備,是決定老後生活品質的關鍵。雖然通膨嚴重,但王儷玲認為正是調整布局好時機,「退休理財是長期投資,需定期動態健診」。她表示,遇上通膨應調整投資標的,絕對不是放棄退休準備。王儷玲表示,民眾在退休理財上常犯兩個錯誤,一是低估退休金的金額,再來就是準備時間不足,政大「國人退休與空巢調查」顯示,國人平均六十點五五歲退休,但平均五十八點一七歲才準備退休,也就是真正準備退休的時間僅有兩年多。王儷玲建議,退休準備應至少要有十五年,事實上,不論年紀,準備退休金最好的年齡就是「現在」。陳亮恭表示,許多退休長者的生活充滿抱怨,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們對退休的想像直接復刻他人模式,從未思考當自己開始有大把時間時,會因什麼而開心與滿足。心靈方面的準備應從現在此刻就開始思考並行動,人的一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永遠都要為自己一個人的時刻做準備。近年致力推動老後安居的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退休前想要儲備的退休力,就是退休後的幸福力!」國人平均餘命延長,退休後至少還有十五至廿年可以享受第三人生,想要無憂退休,不單單只要有錢,還包含了生活重心改變、心情調適、人際關係重整等,必須全方位考量如何讓身心靈富足。「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歡迎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
-
2022-09-06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季選吃「這1類」蔬菜不怕菜價起伏!照營養師的食譜煮,飽足更健康
又到了颱風季節,葉菜類蔬菜容易隨著天氣和物價波動而漲價,但包括常見的馬鈴薯、地瓜、芋頭、山藥、玉米……等食材,卻是這個季節價格平穩少波動的「根莖類蔬菜」,就跟著營養師來看看,這些蔬菜的營養成分以及該如何美味料理。 馬鈴薯 熱量低又有飽足感平價美味的咖哩飯,或是炸薯條、洋芋片等,都以馬鈴薯當成主要食材,因此,馬鈴薯經常與垃圾食物、變胖、不健康畫上等號;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澄清,馬鈴薯若不經過高溫油炸,是非常健康的天然食物;它雖然被歸於澱粉類,但卻含有高量的抗性澱粉,每一顆煮熟約有3.2克抗性澱粉。研究發現,抗性澱粉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熱量低又有飽足感,能減少脂肪的堆積,而且若放到冰箱冷藏後再吃,還能提高其含量;另外,有三高問題的人,拿它取代平常的白飯、白麵包,再適合不過。馬鈴薯大部分的維生素、礦物質、類黃酮、纖維質都在皮上面,所以最好連皮一起吃馬鈴薯炒豬肉絲食材:2顆馬鈴薯切絲、豬肉片100克、醬油1匙,鹽、胡椒、蔥花皆適量。作法:❶豬肉撒上鹽跟胡椒,放在冰箱半小時入味。❷熱油鍋,將豬肉炒到變色,放入馬鈴薯絲炒熟。❸加入醬油拌炒,最後撒上蔥花後,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馬鈴薯為茄科植物,生長過程會產生茄鹼,發芽後茄鹼會增加6倍,即使烹煮也難以破壞毒性,誤食會有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馬鈴薯一旦發芽,應整顆丟掉,不要只將發芽處挖除。挑選:選擇圓形或橢圓形、表皮完整、大小適中的馬鈴薯,不要選表皮發綠或發芽的馬鈴薯,以免茄鹼中毒。保存:乾淨的馬鈴薯可用報紙包住或放進深色紙袋中避免陽光直射,置於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即可。蓮藕 幫助膽固醇代謝、穩定血糖蓮藕是澱粉類食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B1、膳食纖維、鈣、磷、鐵、丹寧酸等物質,加上它容易消化、生熟食皆可,適合各年齡層的人滋補用。值得一提的是,每100克蓮藕含有約5克的膳食纖維,且水溶性跟非水溶性的纖維都有,一來可以增加糞便含水量、軟化糞便,二來能幫助膽固醇代謝、穩定血糖。另有研究發現,蓮藕表皮的多酚類及銅,可刺激神經細胞,改善神經功能。涼拌蓮藕食材:蓮藕600克、西洋芹1條、九層塔3朵、洋蔥1/3顆、醋適量、醬油適量、香油適量作法:❶蓮藕洗淨煮熟,切成蓮藕片備用。❷將所有配料切成絲。❸將所有食材調和在一起,加入醋、醬油、香油拌在一起(若喜歡辣味的民眾,可滴幾滴辣油)。洗選存用宜忌:中醫認為,生蓮藕性寒,具涼血、散瘀功效,適合上火之人解清熱;不過蓮藕煮熟後,性質由寒轉溫,可以滋補五臟,適合胃腸虛弱或消化不良者食用。挑選:選擇藕身無傷口、沒臭味為佳;藕身肥胖飽滿,代表有熟成,口感較好;如果蓮藕已切開,切面氣孔比較大的口感較好。保存:將有帶土的蓮藕(帶土蓮藕保存較久)包入報紙,再放進去塑膠袋,置於冷藏,可保存約一星期;若蓮藕已經被洗乾淨或有切口,建議趁新鮮食用。洋蔥 強大抗氧化力,能保護心血管洋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鉀、鈣、含硫胺基酸、含硫化合物及槲皮素,在歐美被譽為「蔬菜皇后」。陳詩婷解釋,槲皮素是一種類黃酮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保護心血管,也有降低脂肪生成的作用。其中,槲皮素含量最多的是洋蔥的外皮,若想多攝取些槲皮素,建議可以將洋蔥洗淨,表皮以果汁機打碎,再將洋蔥表皮的湯汁加入菜餚一起烹煮。此外,洋蔥的熱量相當低,每100公克約只有30~40大卡,很適合作為肥胖者的減重佳品。洋蔥拌木耳食材:洋蔥半顆、木耳150克、甜椒1個、香菜1根、蒜頭適量、鹽1茶匙、醬油1湯匙、麻油1湯匙、黑醋1湯匙、糖適量作法:❶木耳洗淨,放入滾水汆燙3~5分鐘後,取出沖冷水備用;洋蔥、甜椒洗凈切絲;蒜頭切末;香菜切段備用。❷將所有食材及調味料拌勻即可享用。(若擔心洋蔥太嗆辣,可以先切絲,放入冷開水泡半小時再冷藏)洗選存用宜忌:洋蔥屬較刺激性的蔬菜,不管是生熟食,都容易造成脹氣,腸胃較敏感者建議少量攝取為宜,也最好少生吃洋蔥。挑選:選擇表面光滑、乾燥、沒有霉斑、水傷或擠壓痕跡;重量比較重的,代表含水量充足;洋蔥尖頭紮實較為成熟、甜度較高。保存:生洋蔥應該被存放於陰涼、通風良好的乾燥環境中,同時避免陽光直曬;儘量不要放在冰箱,因為洋蔥容易吸水,冷藏環境會讓它變濕,就會更容易發霉白蘿蔔 促進腸道蠕動,減緩消化不良白蘿蔔又名「菜頭」,有取得好彩頭之意。陳詩婷說,白蘿蔔富含硫化物、酚和萜類化合物,研究發現,有助降低GOT與GPT(肝發炎指數),避免脂肪肝或肝炎持續惡化;白蘿蔔特有的芥子油苷與異硫氰酸酯,也被證實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緩消化不良及脹氣的作用,日本便當裡經常會放一片白蘿蔔就是這個道理。芥子油苷也被發現可以清除自由基,誘導癌細胞凋亡;不過,若加熱時間過久,或以水煮方式烹煮,容易造成芥子油苷的流失,且比例高達90%,建議可以用蒸煮、涼拌等方式,有助於保留最多的芥子油苷。蘿蔔絲餅食材:白蘿蔔1條、青蔥適量、中筋麵粉200克、胡椒粉2匙、水260克、鹽巴適量、蛋2顆作法:❶白蘿蔔刨絲,用少許鹽抓出水。❷將麵粉、胡椒粉、水、雞蛋打成麵糊,接著加入蘿蔔絲與青蔥拌勻。❸熱油鍋,舀入麵糊,兩面煎熟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白蘿蔔較寒涼,腸胃比較敏感的人,吃多容易腹瀉,建議可以與薑同食,抵銷其寒味。此外,白蘿蔔含有特殊的異硫氰酸酯,會抑制人體對於碘的吸收,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避免大量生食白蘿蔔。挑選:購買表皮無裂痕、沒有黑心、空心、葉柄新鮮、手指彈有輕脆聲為佳。保存:買回家可以用保鮮膜包好,放冰箱冷藏可保存一周以上。牛蒡 幫助益生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牛蒡的粗纖維除了有飽足感外,還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而且熱量又低,是減肥的良物。此外,牛蒡富含多酚類(主要在牛蒡皮上),研究證實可以幫助肝臟解毒,還能吸附並代謝膽固醇和脂肪,讓血管不易形成動脈粥狀斑,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本身有三高問題的人,不妨可以將牛蒡融入三餐的菜餚中;另外,牛蒡的礦物質含量也高,像是鈣、鎂、鋅等,有助穩定神經,緩和情緒。牛蒡野菇炊飯食材:米2杯、紅蘿蔔1條、香菇3朵、牛蒡半條、鴻喜菇100克、醬油1匙、清酒1匙作法:❶牛蒡及紅蘿蔔削皮切絲備用。❷菇類清洗乾淨,與牛蒡及紅蘿蔔下鍋清炒。❸米洗淨,加水兩杯。❹將炒好的配料放入電鍋中和生米一同攪拌均勻,再加入醬油及一匙清酒,按下電鍋開始炊飯,跳起燜10分鐘,拌一拌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牛蒡性質較涼,腸胃敏感之人,吃太多可能導致腹瀉;另外粗纖維多,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挑選:未削皮帶有泥土、鬚根少較為新鮮(鬚根多代表出土時間長,較不新鮮);拿在手上沉,代表富含水份肉質緊實;尾端自然彎曲有彈性,口感較鮮嫩。保存:牛蒡買回可以用報紙包起來,放在陰涼處或冰箱保存;若切過剩下的,可以在切口抹點鹽避免氧化,再用保鮮膜包覆防止出水,儘量在3天內用完。 地瓜 有助維持視力,降黃斑部病變機率地瓜好處相當多,橘紅色的地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有助維持視力,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同時能夠抵抗自由基生成。地瓜大量的膳食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同時促進益生菌生長;陳詩婷還說,地瓜屬於主食類,適合取代營養價值較低的白飯、白麵條等;但別忘了地瓜主要成分仍是澱粉,吃多也會發胖、導致血糖不穩。地瓜芝麻豆奶食材:熟地瓜1條、黑芝麻2湯匙、無糖豆漿150c.c.、牛奶150c.c.作法:將所有食材置入調理機攪拌均勻即可享用;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議把豆漿跟牛奶加熱到40℃再飲用為佳。洗選存用宜忌:地瓜因糖分較高,吃太多身體來不及消化,停留在腸道發酵,容易引起脹氣、放屁,容易消化不良的人,不宜一次吃太多。挑選:選擇表皮完整,形狀圓胖為佳;發芽的地瓜代表已採收一段時間,口感跟營養價值都較差;如果地瓜表皮出現褐色或黑色斑點,也不要購買,很可能是受黑斑病菌污染所致,會使地瓜變硬變苦,對人體肝臟會造成損害。 保存:地瓜最好放在乾燥陰涼處,讓它透氣可以放比較久;夏天溫度高容易發芽,可以用報紙包起來放入冰箱,或直接蒸熟或烤熟,放冷凍慢慢取用。山藥 有助於吸附膽固醇、穩定血糖吃起來口感滑黏的山藥,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陳詩婷說,山藥的黏液是一種醣蛋白,有助於吸附膽固醇、穩定血糖,對於三高問題有助益,且此黏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以幫助消化。山藥所含的必需胺基酸「麩胺酸」也很高,研究證實可以幫助黏膜修復,以及傷口的復原,有胃潰瘍、黏膜破皮等人,可以適量攝取;山藥還富含雌激素,有助改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山藥煎餅食材:山藥200克、高麗菜100克、蛋2顆、胡椒鹽適量作法:❶山藥去皮,用調理機打成泥;高麗菜切小塊、蛋打勻備用。❷將所有食材混和,撒上胡椒鹽。❸熱油鍋,舀一匙山藥泥,稍微整形,待煎到山藥泥表面出現氣孔,翻面再煎約1分鐘,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每100公克山藥僅約80大卡,比白飯低,糖尿病患可以取代白飯,有助平衡血糖;不過山藥的鉀離子跟蛋白質較高,慢性腎臟病人不宜多吃。挑選:選擇外觀完整、鬚根少(與一般根莖類不同,山藥鬚根多表示成熟度不足)、沒有腐爛為佳;越新鮮的山藥,黏液會越多。保存:買回的山藥若整支完整,用報紙包覆,放在陰涼處即可;外表皮較薄的日本山藥,因水分較多,建議用保鮮膜包起放在冰箱冷藏。芋頭 排除身體多餘的鈉,有助降血壓芋頭口感綿密,深受大家喜愛,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入菜;陳詩婷說,芋頭的鉀含量很高,有助排除人體多餘的鈉,有助降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芋頭還含有豐富的皂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延緩老化。芋頭是鹼性食物,常大魚大肉的人,不妨可以將芋頭當成主食,可以中和體內酸性物質。不過,市售芋頭產品經常添加色素,注意!煮熟的芋頭應該是灰白色,而非紫色,民眾應多留意,以免吃進過多添加物。芋香米粉湯食材:米粉2坨、絞肉50克、韭菜200克、香菇4朵、蝦米1小把、油蔥適量、排骨4塊、鹽適量、白胡椒適量、日式醬油適量作法:❶米粉泡水軟化、芋頭切適口大小、韭菜切段、香菇泡過切成絲、蝦米與排骨洗淨備用。❷排骨先煮成高湯備用。❸絞肉入鍋炒到變白,放入香菇、蝦米、蔥頭、芋頭,一起炒香。❹放入米粉,高湯蓋過米粉,加入韭菜煮熟。❺最後撒上醬油、白胡椒及鹽巴,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芋頭高鉀,有慢性腎臟病的人,不宜多吃;芋頭本身歸屬於澱粉食物,吃多容易消化不良,血糖不穩者也要注意不可吃過量。芋頭在中醫看來是為發物,有過敏體質的人,不宜多吃。挑選:外觀呈現橢圓形、飽滿、表皮上帶有泥土、沒有凹洞較佳;若指甲摳芋頭表面,呈綿粉狀,代表煮後比較鬆,若摳起來太硬或感覺水水的,很有可能會久煮不爛。保存:芋頭尚未料理前,應放陰涼處保持乾燥;或可將芋頭削皮,切成方便料理的大小直接冷凍,要用時不用解凍即可料理。(備註:有些人會對芋頭黏液過敏而發癢,削皮時最好戴上手套。)豆芽菜 有助保護眼睛、維持視力豆芽菜幾乎是所有麵攤都會出現的食材,豆芽菜是黃豆、黑豆或綠豆發芽的別稱。陳詩婷說,黃豆俗稱「田園裡的肉」,屬於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發芽成黃豆芽後,雖然蛋白質會變少,其膳食纖維、維生素A與β-胡蘿蔔素則會增加,尤其是維生素A,相較於黃豆,會多了數十倍,有助保護眼睛、維持視力,還能避免黃斑部病變。澱粉類綠豆蛻變而來的「綠豆芽」也是歸屬於蔬菜類,不僅與黃豆芽一樣熱量低,且不含脂肪,維生素C含量甚至比許多水果還高,是一款可以增加飽足感、營養價值高、價格低廉的好物。涼拌三絲食材:黃豆芽1包、黑木耳200克、胡蘿蔔半條、黑醋2匙、芝麻油適量、辣油1小匙、醬油2匙作法:❶將黑木耳泡水發開,切成絲;胡蘿蔔切絲備用。❷取熱水將黃豆芽、黑木耳絲、胡蘿蔔絲燙熟。❸瀝掉水後,置入保鮮盒,接著將所有調味料倒入。❹最後搖晃保鮮盒,直到醬汁充分拌勻即可享用。洗選存用宜忌:黃豆芽纖維比較粗硬,腸胃功能不佳者,不宜攝取過量;綠豆芽性質較涼,有清熱作用,不過體質虛寒之人,不宜攝取過量。挑選:挑選有鬚根、顏色不會過度潔白、個頭不會太粗壯的豆芽為佳。採買時也可以聞一下味道,新鮮的豆芽帶有清香,若有臭味或嗆味,則代表有添加其他保存劑或不新鮮了。保存:黃豆芽建議以塑膠袋包好,放到冷凍庫保存,可以放比較久;綠豆芽則可以先攤開,用紙巾吸乾水份後再包起來,可以放約3天。玉米 有助抗自由基、降低膽固醇玉米是主食的一種,陳詩婷說,大概一食指長的玉米,約等於四分之一碗飯,但它比白飯營養許多,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葉黃素、玉米黃素、α-胡蘿蔔素及鐵、鈣、鎂、鉀等營養素。特別是天然的維生素E,有助抗自由基、降低膽固醇、保護肌膚;而豐富的膳食纖維,則可以刺激腸胃蠕動,預防便秘及大腸癌;玉米的玉米黃素、葉黃素,則可以預防眼睛老化、減少黃斑部病變。九層塔玉米水餃食材:水餃皮1包、絞肉600克、玉米粒1罐、九層塔1大把、黑胡椒適量、鹽巴適量、醬油適量、香油適量作法:❶將九層塔切成小片狀,與玉米粒、絞肉、黑胡椒、鹽、醬油一起拌勻(可倒入玉米罐頭湯汁,味道比較香甜)❷撒上香油再拌均勻。❸餡料完成後放冰箱冷藏,讓食材充分融合調味料。❹取一盤子撒上麵粉,取一餃子皮,將餡料包進去,開口捏緊即可。可煎可煮。洗選存用宜忌:玉米粒不好消化,所以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吃玉米建議細嚼慢嚥,否則容易增加腸胃負擔。挑選:購買時可以觀察玉米粒是否排列整齊、飽滿;接著用手惦惦重量,越重代表水分多、甜度佳;也可以觀察玉米鬚,若還是綠色代表此玉米還沒成熟;購買前,也建議先開玉米外葉,檢查有沒有被蟲咬的痕跡。保存:玉米不用清洗,只需要將外葉拔除,放在塑膠袋密封冷藏可保存5天,冷凍可半年;或者煮熟後再冷凍保存,更方便。延伸閱讀: 。五穀雜糧健脾養胃 搭配2種食物還能助消化、改善疲勞 。芋頭 助消化、提高免疫力(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4期)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8-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信義區的背面:居家醫療訪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一位醫學生由於病人家屬無法陪同病人前來看病,引起醫療團隊的困擾,並對家屬深感不滿。進而突然想起自己住在僑居地的父母,萬一他們健康發生問題時,自己又將如何?這種「同理心」促成她更了解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在家醫科實習時,參加居家訪視的心得,看到病人住家的環境,更能了解醫療工作人員很難在醫院,以自己的想法能夠正確了解病人與家屬真正的需要。一位醫學生分享他閱讀兒童精神科領頭羊宋維村醫師最近在「醫病平台」回顧當年如何投入這方面的臨床服務與研究,深受感動,也才更能了解不只病人,病人的照顧者更需要支持,並領悟到醫師的使命不只治療病人,更要做社會的倡導者。【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為什麼沒有家屬陪病人來醫院?】這個月在家醫科實習,其中有一部分的業務與居家醫療相關。所謂的居家醫療依照病人情況,又分為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醫療這三大階段,不同階段中可以提供電話諮詢、醫護人員訪視、呼吸治療師訪視等。對於長期臥床、使用管路(鼻胃管、氣管、尿管)、乃至於失智失能的病人、照護者,原先可能需要使用救護車才能就醫的,居家醫療成為了解套。想要尋求居家醫療時,若有固定看診的醫師,可以向醫師詢問,或者詢問戶籍所在地的長期照護中心、居家醫療特約機構等。以我待過的兩家醫院而言,模式主要是護理師兩到三個禮拜訪視一次、醫師兩到三個月訪視一次。醫師的工作是幫病人開藥單、抽血單等,讓家屬可以幫忙領藥;護理師協助換置管路(定期換新以免感染)、抽血、檢查身體傷口等。在某些周遭不一定有藥局、取藥不便的地區,居家醫療也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常用藥。或者在疫情的時候,可以想像居家醫療對於這些本來就是染疫高風險族群的守護。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居家醫療最擔心的就是把醫院或其他戶人家中的病菌帶到病人的家中。因此每次到新的地區,我們就是全副武裝的換上防護衣、髮帽、鞋套、手套。醫師也特別囑咐,盡量不要觸碰病人家中的物品、務必勤勞用酒精消毒等等。外在隔離的同時,難免醫病之間也會感受到隔閡,「並不是因為覺得你家髒才會如此打扮」,這般懇切的心只能透過更多的言語關心傳遞給病人與家屬。總之這次居家訪視,我們總共去了三戶人家。有趣的是,儘管這是我住在信義區的第五年,訪視的家庭都位在我平時很少進去的巷子。不像我只是暫居的北漂青年,他們看上去都像是已經居住三、四十年以上的「原」住民。其實,從四四南村到六張犁的這一代以前是軍營,也因此有很多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榮民與軍眷。當年紀漸長,許多榮民相繼過世、或者早已衰老,他們的朋友一個一個回「老鄉」,而他們只能一步步的退卻到一方床上。這裡的另外一個特色是許多老舊的步登公寓,少說都是四、五層樓高。我無法想像心肺功能衰竭的、拄著拐杖的,他們要如何爬上這窄窄的樓梯。就連萬一的一天,救護車的單架怕是也無法上樓。「叮咚! 」大哥招呼我們上樓。一進到屋內,家中堆滿了許多物品,昏黃的燈、大紅的佛桌、相片、數不清的公仔。我瞥了一眼就避免細看,誰想要自己的家這樣赤裸的敞開?便速速進入病人阿嬤的房間。在大大的草蓆床上,阿嬤側躺在那。家中只有阿嬤的房間是開著冷氣的,阿嬤也安穩的躺在床上。稍微幫阿嬤做一些身體檢查之後,我就走回客廳看醫師打病歷。「我住在信義區的貧民窟啦!」大哥突然這麼說,也詢問我們是不是都是家醫科醫師。我想大哥應該也很想跟我們聊天,就跟著隨口聊幾句。此時護理師也把該測的血壓、血糖完成,我們準備離開。在回程的路上,護理師們一邊聊天。我才知道原來大哥以前是國營企業的職員,他堅持自己照顧母親因此辭職,但其實他也因為糖尿病與共病症行動不太方便。這時大哥自嘲的「貧民窟」、「自己已經殘疾」的說法,聽來格外揪心。我想護理師們想說的是,為什麼辛苦的大哥不接受他們幫忙申請的長照或者輔具?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照顧?但是同時,有時候我們也真的很難以自己的想法猜測病人與家屬。就像我們希望做到最好,他們也已經努力把最好的帶給家人。有時我想,也許這裡的住民也不願意住在高房價、高物價的信義區,他們先搬來這裡,看著這個信義計畫區一躍成為天龍國中的蛋黃區。就算想要搬離,他們也不一定有餘力搬到別的地區。我們只看著這裡的車水馬龍,卻看不見左拐巷子的深;仰頭盯著今天又是紅橙黃綠藍的101,卻鮮少低下看見路邊的無家者。想要看見信義區的背面,你知道方法,唯有走出白色的巨塔。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特稿/最後一支箭卡關 部分負擔調漲成陳時中「華麗轉身」遺憾
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確定參選台北市長。還記得,2020年9月,陳時中被問及參選台北市長意願時,他說,身上背著防疫、食安、健保三支箭,還不知能不能安然度過。如今疫情趨緩、福食通關,僅剩下健保部分負擔這支箭。陳時中曾經承諾,2年內不調漲健保保費,如今支票僅剩半年效期,在卸任前,為了健保永續,應思考公布部分負擔上路時程,才能華麗轉身,不留下遺憾。攸關健保永續經營的部分負擔調整案,原定5月15日上路,但Omicron疫情爆發,陳時中決定暫緩實施。如今疫情趨緩,部分負擔調整何時上路?陳時中卻坦言「目前沒有考慮」,但再不實施,對健保財務穩定性、安全性將帶來巨大影響,明年調漲健保費率恐勢在必行,大家荷包又要變薄了。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歷經2年多討論,陳時中與醫院、民間等團體進行多次研商,健保署更是花費盡心血,讓各界取得共識,目前民眾對使用者付費概念接受度高,今年實施可說是最好時機。但民進黨基於年底選情「政治考量」,並受電價調漲、通貨膨漲、物價高漲等影響,政府竟讓部分負擔調整恐「胎死腹中」,上路遙遙無期。熟悉健保專家表示,部分負擔調漲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就要認真做」,如果年底確定調漲費率,全民都需要交更多的健保費,對健保永續也不是辦法,政府高層不應陷於選舉心魔,如果今年不調,計畫明年再調,但又會遇到後年總統大選議題。民進黨高層有人提到「要有政權、才能落實理想」,但專家認為,調漲部分負擔真的是「只差最後一步」,陳時中應有擔當,不受選情因素,以宏觀角度看待健保政策,不讓部分負擔政策轉彎,必須盡速公布上路時程,華麗轉身,不留下絲毫遺憾。
-
2022-07-05 養生.家庭婚姻
月薪七萬不敢結婚生子 八年級女嘆「權利被時代剝奪」
近年物價不斷上漲,連房價也居高不下,導致不少年輕人的負擔日益加重。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自己原以為可以靠讀書翻身,結果才發現不盡然,甚至完全不敢想像將來要買房和結婚生子,感嘆「八年級生的某些權利被大時代所剝奪了」。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以「被剝奪的八年級生」為題發文,原PO透露自己學生時期拚死拚活考上還不錯的大學,目前也找到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不錯的工作,一個月的薪水有七萬元左右。原PO提到自己有談過幾次戀愛,但都沒有想過要結婚,「如果不考慮現實因素的話,真的挺想像父母那樣結婚生子,感覺這樣人生才完整」。原PO認為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和房價,自己也不是屬於有富爸媽的中產階級,「似乎沒有資格為人父母,怕自己供應不起小孩富足的生活」。原PO表示自己小時候以爲只要努力唸書就可以翻身,結果才發現現在不是努力就能正常生活的時代,令她感嘆「感覺自己做為一個人的某些權利被大時代所剝奪了,有八年級生要來取暖嗎?」在貼文底下留言處,原PO補充說明自己目前還在還學貸,家人也沒有自己的房子,而工作領域則是在科技業。此外,原PO表示自己已經看開沒有一定要結婚生子,「只是感概如果我早20年出生,一定可以買得起更多東西,有更多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貼文底下吸引大量回應,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有同感,過好自己這輩子就好了,其他不想多想」、「我82年次的,年薪也有100多萬,目前也真的不會想結婚,光是要靠自己買房買車就很苦惱了,更不用想要生小孩」、「八年級,我覺得現在的地球不適合生小孩了,生小孩這點完全不在人生規劃中」、「八年級生已經不是生活了,是要想怎麼生存」。另外,也有網友表示,「七萬夠了吧⋯存一點付完頭期款基本上就跟租房一樣,再拿房子去貸款買基金或做其他投資感覺很夠用」、「七萬已經高於平均值了,妳要不要聽聽看妳在說什麼」、「薪水七萬都覺得被剝奪了,低於四萬的乾脆直接兩眼開開準備投胎」、「七萬都有剝奪感,那低於平均值的怎麼辦」。最後,也有網友分析未來趨勢,「一定會越來越慘,現在八年級生要買房大部分都得靠爸媽付頭期款,你覺得八年級生能負擔得起之後孩子的頭期?」、「九年級生可能是『養兒防老』概念中,身為『兒』的最後一代了」。
-
2022-07-05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 陳時中:目前沒有考慮
攸關國人就醫荷包的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原本預定於5月15日上路,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避免增加民眾負擔,衛福部5月12日發函註銷公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方案何時重新公告上路?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部分負擔原訂5月15日上路,但已暫停,目前尚未訂出上路時間。陳時中今參與衛福部「同心攜手對抗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管理起跑」活動。陳時中面對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何時重新公告上路表示,目前沒有考慮。醫界人士表示,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原訂5月15日上路,上路前5月12日喊卡,許多醫院都已完成電腦程式更新動作,如果衛福部重新公告上路,最快2周內就可籌備完成。但目前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趨緩,再受到7月1日調整電價、通貨膨漲、物價高漲、年底選情等因素,部分負擔是否於今年上路,仍有變數。一名熟悉健保人士表示,今年若不調整部分負擔,今年底安全準備金將不足1個月,年底勢必面臨明年調漲健保費率及保費的壓力。依健保署規畫,此次部分負擔同步調整急診、藥品、慢箋、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後,每年約可挹注健保99.9億元,年底安全準備金預計可維持1點32個月,受影響人數將近2千萬人,其中37.5萬人1年得多花3000元以上,增加負擔200元以下約6成5。依現行規定,門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0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新制為基層院所、中醫、地區醫院藥品及第一次慢箋藥費100元以下,仍免收部分負擔,逾100元則按比率2成收取,上限200元;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按藥費2成收取,上限300元;慢箋第2次、第3次領取不收部分負擔。急診部分負擔,現行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為150元,區域醫院300元,醫學中心則依檢傷分類收取四450元至550元。新制為基層院所及地區醫院仍為150元,但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依檢傷等級收取,重症分別收取200元及300元,輕症則收取600元及8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為新增,基層院所、牙醫、中醫檢驗檢查10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超過千元定額收取100元。地區醫院則500元以下免收,逾500元依比率收取1成,上限100元;未經轉診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檢查,部分負擔上限為300元及400元。
-
2022-06-22 養生.人生智慧
三十而立還是低薪?專家教你如何跳脫瓶頸,將月薪轉為年薪躍上高薪一族!
二十三、四歲左右脫離學生身分,距離「三十而立」的分水嶺,也只剩六年時間,若要在六年內要如傳統觀念「娶妻生子、成家立業、買房買車」,沒有幾個人做得到。主計處公布,最低的基本工資為二萬四千元,而大學生均薪資在二萬八至二萬九、碩士生約三萬二起跳計薪。如果以這數字來明確計算,多數人在三十歲前根本無法娶妻生子,連交往都要煩惱約會支出;更別說買房,許多在異地工作打拚的北漂族,連租個像樣的雅房好好度日都有困難。別說買車,休閒娛樂、存錢投資,也都只是癡人說夢的傳說。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年輕人對於未來欠缺把握,薪水沒有漲幅,物價越來越富,而疫情也引發了職場大洗牌,失業率再創新高,工作模式被迫改變,也讓許多企業公司不願再找人,遇缺不補。當市場環境不理想、薪水無法提高的情況下,請先找出自我價值,尋求開啟副業的機會,就有可能開發額外收入。當然,你也得預先評估主要收入的正職工作是否有機會翻牌,拉高薪酬數字。未雨綢繆,為自己低薪轉高薪、月薪轉年薪。如果有困難,你就要評估自己是否選錯工作,薪酬多年未有動靜,背後原因很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你提不出具體績效的實際數字 正常營運體制的公司都會評估每位員工的產值,以數字具體評估核心能力、績效及貢獻度。若你只是一般行政或總務部門,在企業的眼中,是門檻不高,取代性卻很高的員工。所以,即便是例行性行政工作,若不思考如何做得比別人好,加薪這件事勢必與你沾不上邊。然而,當你看著公司業務同仁,底薪、獎金,時間自由不進辦公室,薪酬高得嚇人,這是為什麼?說到地你得先認清一件事實,「業績就是公司營收的根本!」多數公司都會討好業務,甚至業務說了算,底薪配上獎金,是讓公司老闆最直接知道賺錢數字、公司產品在市場買單程度,畢竟是公司收入進帳的窗口,有數字比空談想法更實際許多。想調整薪資,無庸置疑必須以數字及表格化作為具體績效探討,公司才會認帳買單。 【延伸閱讀:我們不必是朋友!職場上與同事主管保持「社交距離」關係才會走得遠】一份工作時間待太久,欠缺漂亮履歷,沒有薪酬籌碼 二十三歲離開校園後的六年,可能很難達到「三十而立」翻身薪資。若額外加上三年的「三十三歲而立」,這「黃金十年」的曲線成長就尤其重要。三十三之前,最好有三至四份工作的履歷,最後一份工作能擔任管理職為佳。三十歲前的第一份工作作為初步的職場學習,第二份工作為探索興趣及意義,第三份工作重視熟練地專業發揮。當工作要到「順手」往往要第二份工作才有感,每份工作至少兩至三年,就稱得上是一份體面又完整的履歷,面試官更能認定你的穩定度,否則也只會對你的履歷抱持懷疑,而避免雇用穩定性低的員工。在第四份工作,年紀大致是 三十二、三歲左右,你也已明白談判技巧,瞭解自身優勢如何應對薪酬,工作的選擇上也不再心猿意馬,明白如何盡快適應工作環境,這時,你的重心就是將月薪轉為年薪,讓自己躍上高薪一族。更換工作並不是壞事,換多、換少都不好,建議三十三歲左右已有四份工作經歷,在薪酬的談判上擁有較佳的斡旋勝算。 是否有無力承擔「三高」:高難度、高壓力、高風險 許多人在同產業、同圈子的單位跳來跳去,薪資水準已到達天花板。建築師、醫師、機師等「師」字輩職業的起薪當然高,專業門檻及技術獨到,一般人難以競爭。可想而知,科技大廠、航空、藥廠肯提供居高不下的年薪及福利,你也得拿出令人驚豔的學經歷及語言專才,他們要極專業與具備額外所長的人才。另外,職務上承擔的職責任、風險及管理範圍,也會影響到薪資水準。大致上,管理職責越大,對公司及部門的影響也越高,而薪資也往往高於一般基層人員。許多高階主管及核心幹部總有睡眠問題及高血壓,甚至在健康上亮起紅燈。想拿高薪,不僅得要有專業上的本事,也有健康上的能耐。換個角度看,當你羨 慕高薪專業人士、欽羨哪個人的漂亮職銜時,現在的你可能還未負擔太多的沉重壓力,生活也算得上平穩安逸,但當然也就反映在薪酬上,或許就得減去一些期待。每個選項都有價值,有得有失。 【延伸閱讀:職場上被衝康...嫉妒是永遠的導火線!當心辦公室裡的背刺雙面人】是你無法跟著市場轉型,注定當低工時者 機會及資本,就在人潮聚集之處。過去找工作要找大型企業、最好有股票上市、資本額上億,也看得出職務上的未來發展。然而,時運不一樣了,尤其是疫情後的職場時代,你得認清自己是否有本事順應市場,如今線上趨勢所需要的「數位行銷」、「網絡運營」專業是否到位,也請一一盤點自己是否備妥這些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善用過往的工作專業,將個人創意結合線上商業模式,早已是迎接下一個職涯世代的新趨勢。 有許多傳統產業、家族企業或老品牌,流於型式及安穩的工作模式及企業文化,一般員工只有科技的基本能力,卻做不到社群營運、物流串接銷售、數位網路的商業模式。所以,在這波疫情下,許多來不及優化營運的企業瞬間便被淘汰,而許多工作者慢了他人一大截,被淘汰之際才意識到要進修並精進其他技能,也為時已晚。只在自己的職位上拚命刷忠誠度,幫老闆實現夢想,在這個時代絕對不夠。 起風之後,有學習心態的人逆風上揚,其他人則被風吹走。未來消費者要往何處走,求職者的工作就該往哪裡去,這也是錢財流動的方向,也是後三十定位的潛規則,想要讓薪資提高,你得好好為自身的職場體質打通任督二脈,不被低薪綑綁一輩子。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刪拾就定位,每走一步都珍貴》
-
2022-06-15 癌症.飲食與癌症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72歲王先生罹患肺癌第四期,兩個月體重掉了9公斤,原來是他罹癌後,家人大幅改變其飲食內容所致。為落實生機飲食原則,他的三餐必有生菜;食物攝取順序為先吃一盆青菜,但飯和肉類就吃不下了;白飯改以五穀飯替代,搭配一杯蔬果與堅果組成的綠拿鐵。如此豐富的「健康飲食」,使得正接受治療的王先生暴瘦,甚至營養不良。「病人的營養狀況」是抗癌治療過程重要關鍵之一。透過營養評估與診斷,提供個人化的飲食計畫,可減少抗癌治療計畫被改變或中斷的風險。一般而言,癌症居家營養可分為「治療期間飲食」與「恢復休養期飲食」兩階段。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計畫,應著重在高蛋白與足夠熱量補充,維持病人的體力、提升免疫力。建議蛋白質來源,一半以上須來自「優質蛋白質」,即豆、魚、蛋、肉類食物或料理,可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但高蛋白質飲食之前,更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有效被身體利用,米飯、麵食、麵包等澱粉類食物,以及烹調用的油脂,都是熱量的最佳來源。「吃得進去」也是癌症飲食治療的重要觀念,生病治療期間難免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佳及進食困難等副作用,這時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吃得下,建議可從病人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中,選擇具優質蛋白質與熱量的食物,調整烹調方式與質地,讓病人好入口,切勿大幅改變病人的飲食習慣。完成癌症療程後,病人的病情緩解,發炎反應與不適症狀和緩,飲食計畫則改以均衡飲食、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維持理想體重為主。建議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維持規律的飲食、避免過多含糖飲料、醃漬、燒烤等烹調食品、節制飲酒等都非常重要。像王先生案例,家人心急想在飲食上力求「健康」,以蔬菜為重點,導致病人吃不下其他類食物,進而在熱量與蛋白質嚴重攝取不足、體重驟降、處於營養不良的風險中。再來,王先生原本愛吃白飯、蝦子、冰淇淋等食物,也因家人鼓勵多吃五穀飯,少吃海鮮和甜點。其實蝦子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偶爾將冰淇淋當作點心也可以適時提供熱量。經由營養師的飲食訪視、營養評估與診斷後,協助家屬釐清飲食上的迷思,王先生又可以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感到如釋重負,也再有好體力與好心情,正面迎戰癌症。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雙北緩降其他地區上升 陳時中:診所通報達6成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周可以看到雙北疫情持平或是正在緩降。不過其他地區正在上升,因此整體數量沒有變化。陳時中表示,來自診所的快篩陽性通報量也到達六成,由於前段時間診所的參與較少,急診、急門診壓力相對大。他說,昨天快篩陽性4萬3839人中,來自診所通報有2萬9329人,這兩周維持診所通報占比約六成,5月26日後全民適用快篩陽性經判定確診,已從1萬多人上升至昨天約4.3萬人,比PCR篩檢陽性者還要多。至於用藥部分,陳時中表示,若以高估計藥物使用率15%來看,現在庫存的藥物可讓500萬至685萬名確診者使用。用藥效率和其他幾個國家比較,台灣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3.97%、美國3.27%、英國約0.14%、香港1.99%、日2.78%、南韓1.33%,使用效率上沒有比其他國家低。陳時中表示,台灣醫療覆蓋性好、普及性高,藥局、醫院、診所、衛生局配點廣泛,使用方便,健保可即時整理藥歷,讓交互作用更清楚,希望能把疫情控制更好,盼基層醫療院所更能肩負醫療責任,也很感謝過去一周達成一定的成果。根據統計,昨天整體藥物使用4143人份,Paxlovid使用3561人份、莫納皮拉韋使用582人份。不過有基層診所醫師因為口服藥太貴不開。陳時中則表示,各國買的藥物價格都高,但沒有向任何人收費,醫師不用考慮價格問題,拜託醫師根據適應症盡快開立藥物。也希望病人拿到藥一定要吃,有人吃一吃自己覺得沒怎樣就停藥,很浪費。
-
2022-05-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視力受損、肢體癱瘓,每次復發,就再度重創神經組織,讓「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面臨失明、失能及死亡的陰影中。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日前舉辦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醫師張國軒、病友小浮誇、癌友謝采倪、網紅律師娘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抗病經驗。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國軒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機制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一旦反覆發作,將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嚴重恐致失明、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病友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為臨床表徵相似,但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前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更容易留下永久殘疾。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500多名「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症狀表現多元,主要症狀為視力變差、腸胃問題、肌肉痠痛,不少病人先後看過眼科、腸胃科、復健科,找不出病因,才被轉至神經內科,以致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臨床顯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張國軒指出,這個年齡層女性肩負工作及家庭重擔,可能擔任公司主管,又為人母,一旦發病、確診,將造成衝擊,身心承受重大壓力。病友小浮誇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自己從來沒聽過這種疾病,但醫師告知罹病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由於反覆發作,讓家人相當擔心,但也由於他們支持,她才能逐步與疾病和平共處,但治療費用昂貴,希望健保能夠盡快給付專用生物製劑。張國軒指出,在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大量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但常有心跳快、血壓高等副作用,還可能誘發癲癇;此外,為了預防復發,必須依賴生物製劑來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生物製劑可說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張國軒說,「泛視神經脊髓炎」於2021年列入罕見疾病,病友可申請重大傷病,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如能納入健保,就可減輕病友經濟壓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新型專用生物製劑效果顯著,經臨床實驗及上市後追蹤證實,有效減少七到九成的復發風險,不少病患施打後,已有五年未再復發。新型專用生物製劑適用於反覆發作的病友,但該藥物價格昂貴,目前仍需自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病友期待健保能夠先給付病情嚴重患者,作為後線治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期盼健保財務健全 降低病人沉重負擔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讓每個病友都能順利用藥,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這是健保最高原則,但健保資源有限,實在很難讓每個病友都滿意,但他一定盡可能地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李伯璋說,之前共擬會議曾討論過此案,但「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而生物製劑藥費昂貴,專家委員並未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財務狀況不佳,錢就這麼多」,結果如此,令人感到抱歉。李伯璋強調,期待健保部分負擔順利上路,健保財務改善,讓急需新藥的罕見疾病患者如泛視神經脊髓炎能使用最有效的藥物,並提供給付,降低病人經濟負擔。
-
2022-05-02 養生.健康瘦身
香蕉皮能助減肥?最新研究:此品種內含果膠可有效降低膽固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薩巴香蕉在菲律賓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水果,廣泛被做成各種紅遍各地的東南亞香蕉產品,例如香蕉果乾片。科學家發現薩巴香蕉果皮中的果膠成分可能成為解救臨床肥胖的救星。香蕉在全球是相當常見的水果,各地有著不同品種,不管是直接食用或是入菜,在生活中都不算是陌生的存在。而今科學家發現來自菲律賓的香蕉品種「Saba banana(薩巴香蕉)」果皮中的果膠成分,或許能夠解決惱人的膽固醇問題。廣泛出口香蕉果乾 丟棄的香蕉皮卻對環境造成破壞薩巴香蕉在菲律賓是相當受到歡迎的水果,廣泛被做成各種紅遍各地的東南亞香蕉產品,例如香蕉果乾片。然而這樣興盛的產業背後卻存在著巨大的環保問題,主角就是香蕉皮。薩巴香蕉的果皮佔新鮮果實總重量的40%,根據過往研究來看保守估計每公頃產量每年約莫會產出220公噸的香蕉皮廢棄物,這堆毫無用處的香蕉皮,廢棄量相當嚇人,處理費用也相當高昂,且菲律賓當地是未經處理、直接以固體廢物傾倒的方式,香蕉皮在土壤中分解過後,會增加二氧化碳與甲烷,對於河水等自然環境也會產生優養化的現象,同時對於環境也造成很可怕的生態破壞。即使背後造成的問題非常嚴重,卻因為薩巴香蕉是市場寵兒,很難透過減少前端香蕉用量來解決問題,因此香蕉皮的再利用也就成為科學家尋求解方的目標。萃取香蕉的果皮果膠 發現具抗血脂、抗肥胖特性水果其實本身就具有相當豐富的營養價值,其中也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成分:果膠。這種成份在所有的水果與蔬菜中都存在,過往在食品工業應用的果膠原料主要來自柑橘皮或蘋果渣中,主要會作為增稠劑、黏合劑來使用。發表於2022年1月的研究期刊《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中就提到,近年來果膠具有抗血脂、抗高血糖、抗肥胖等特性。雖然目前果膠降脂的確切機制並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幾乎各種品種的香蕉皮都可以萃取出果膠,而皮不能食用也恰巧是香蕉的普遍情況,兩者之間的關係,可望創造出更高的副產物價值。當果皮還綠時,就是最好的採收時機本次研究中也發現,薩巴香蕉的香蕉皮在仍舊是綠色階段的時候,是作為果膠來源萃取最好的階段,香蕉果實在這時候軟硬對於加工或是生吃來說也剛好適中,採收後各自有去處,也是最好的結果。科學家認為若是專注在果膠的研究上,擴大加工利用於臨床治療上,絕對有可能解救全世界不斷攀升的肥胖率,對於香蕉產業的環境影響也有正面效果。延伸閱讀▶奇異果、鳳梨果乾也能帶皮吃?顛覆你對水果乾的想像!▶香蕉連皮都能吃?日本創新農法實現了不可能的事▶壓力大嗎?「綠色香蕉皮」具寶貴的快樂因子!參考資料▶‘Saba’ banana (Musa acuminata x balbisiana BBB Group) peel pectin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biomarkers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blood lipid disorders in obese hypercholesterolemic mice(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曝「確診數已非疫情控制指標」 應朝流感化做好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今天本土確診病例數恐逼近3千人。看著每天確診人數節節高升,防疫專家卻有不同解讀,台灣目前4至5月間的防疫現況,應屬於輕症適應期,也就是說,確診病例數已不再是觀察疫情控制與否的指標,而是要朝向疫情流感化超前部署,當抗病毒藥物價格更為降低後,民眾就不會再擔心新冠病毒的威脅。台大公衛學系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說,從歐美國家、南韓等經驗,目前確診病例數已不再具有觀察疫情控制與否的指標功能,尤其是Omicron輕症化後,就如腸病毒、流感等疫情一樣,確診病例數應當作是預警功能,讓指揮中心做好準備的工作,而不是讓民眾感受數字節節上升,重點是要超前部署。陳秀熙說,走向疫情流感化的過程,須縮短居家隔離天數及縮小匡列對象範圍,此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如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確診患者,居家隔離天數應從10天,縮短為5天;第二、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若已接種第三劑疫苗,可以不用匡列居隔。第三、至於確診者第一圈以外的其他接觸者,若有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人,也不需要匡列;第四、如果是更外圍無法精準匡列的對象,就自我進行快篩監測。「如此作法可確保醫療量能,降低病毒從社區進入醫院的風險。」陳秀熙說,醫院是一定要守住的地方,必須確保加護病房使用率最低、住院率最優質化,讓重症死亡率維持在最低情形,如此才能在確診人數暴增的情形下,讓病人獲得良好治療、保存醫療量能。此外,陳秀熙說,中央與地方一定要密切配合,這是最關鍵的地方,地方必須針對輕症患者嚴格分流,才能降低密集匡列所損失的社會成本,因此居家隔離的相關程序一定要簡化,中央必須下放權責,讓地方負起全責,而建立的協調平台必須運作順暢,一步步朝向疫情流感化的準備。
-
2022-04-17 養生.聰明飲食
蛋白質成分越少 食物價格越低!我們如何迎來史上最大健康危機?
▍重點回顧1.我們展開了大型的小鼠研究,檢測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和纖維對小鼠壽命的影響。2.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的小鼠中年和晚年時期最健康,壽命最長。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的小鼠的生殖潛能最高。這和果蠅的狀況相同。3.低蛋白質飲食會啟動長壽途徑,保護DNA、細胞與組織,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DNA、細胞與組織註定會受到傷害。從酵母菌到人類都有長壽途徑。4.調整飲食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和纖維比例,我們就能夠在有或沒有引起胰島素抗性的狀況下,阻止或引起肥胖、增長或減短壽命、推動或削弱生殖、增加或減少肌肉量、改變腸道微生物相和免疫系統等。我們發現了新的方式,藉由改變飲食而達到許多目的。試試看吃四個蘋果,一個接一個吃,絕大部分人最多吃兩個就放棄了。現在看看喝四個蘋果榨出的蘋果汁,相當於一整杯,很輕鬆就能夠喝完,而且再來一杯由四個蘋果榨出來的果汁,也並非難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蘋果汁的製作過程裡,絕大部分的纖維都濾除了。汽水和甜飲料中的熱量很容易就過度攝取,因為在喝的過程中並不會讓食慾剎車啟動。人類和紅毛猩猩是親緣關係相近的靈長類,但是在吃水果這方面,兩者有重大差異。紅毛猩猩和其他植食動物一樣,腸胃道已經對處理大量飲食纖維特別適應。紅毛猩猩有巨大的囊狀結腸,不只能夠有額外的腸道空間,讓牠們吃下纖維豐富的水果份量(以及其中所含的糖分和脂質)能夠超過人類,而且這種結構上的差異還能夠藉由另一種方式增加飲食中的能量。紅毛猩猩的腸道中有大型微生物群系,包含了幾十億個細菌,能夠把纖維消化成能夠用於產生熱量的分子。纖維說明了人類為何不像紅毛猩猩那樣會因為吃水果而變胖,因為人類沒有辦法吃得那麼多。這也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因為吃超級加工食品而變胖。加工機器在把數噸的工業化生產作物轉換成澱粉和糖類時,去除的主要成分之一便是纖維。這些纖維到頭來都不會加回食品裡面,就算有也只有一點點。我們從蝗蟲、小鼠、紅毛猩猩和果汁的實驗中可以知道,把食物中的纖維去除掉,就等於切斷人類食慾的剎車。現在你可以了解肥胖和超級加工食品是人類近代史中無法分開的現象了。在你責怪蝗蟲搞壞了人類宴飲的興致前,牠們還是帶來了其他好消息。當我們操縱牠們的食物、讓牠們吃進更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牠們也順便吃下了更多健康的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吃得自然而然。這可能會為人類黑暗的超級加工飲食帶來幾絲光明嗎?感覺可能有,但實際上並沒有。大型加工機器剔除的不只是纖維,還有微量營養素。超級加工食品中含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本來就比較少,就算吃下的量很大,加總起來的微量營養素還是不多。犬儒的人可能會提出結論,說讓超級加工食品中的蛋白質比例下降,又剔除纖維,好讓人能吃得更多,是能夠增加銷量的聰明策略。可能吧,但是蛋白質比例下降也有其他原因。是什麼原因?來看一下我們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羅伯.布魯克斯(Rob Brooks)所合作的研究。這項研究沒有用到蝗蟲,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際網路。我們各自在美國和澳洲的線上超級市場購物,在虛擬購物車中放滿一○六種在這兩個國家都能買到的貨物,接著把每種食品的價格和營養成分都標示出來,這些數字能夠讓我們計算每項產物中的脂質、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含量分別對價格的影響。在兩個國家中,結果都相同。脂質含量對價格幾乎沒有影響,脂質造成的熱量增加只能使得價格提高一點點。但是蛋白質就不同了,它對價格的影響很大:產品中的蛋白質越多、售價越高。令人驚訝的是碳水化合物會讓價格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時,食品變得更便宜。這就很容易能了解食品加工業者加入蛋白質時會錙銖必較,放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質時便慷慨大方,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製造成本。這種作法的另一個好處前面提到過,是能夠劫持我們的食慾,讓人飲食過量。經由蛋白質槓桿減少產品成本並增加消費,這兩種解釋看似就足以說明為何超級加工食品的蛋白質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和脂質含量高。不過除了這兩個解釋之外,還有另一個更為強大的好處:味道。再一次,依然是蝗蟲指出了這一點。在給牠們高纖維和低纖維食物時,他們會吃低纖維食物,那是因為纖維使得其他營養素的占比下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質,還有鹽,對食物的味道而言很重要。低纖維代表更可口。我們之前對於蝗蟲口味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增加擊中味蕾的營養素濃度,傳遞到昆蟲腦部的電訊號也會增加,讓蝗蟲想吃東西。因此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為何超級加工食品中的纖維減少對製造者是有利的:這讓產品嘗起來更可口。我們在蝗蟲身上觀察到相同的效應,能夠解釋史上最大的健康危機:超級加工食品的興起。我們飲食的兩個驅力:我們選擇吃的食物,以及每種食物的攝取量,聯合起來讓危機加深。低纖維以及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讓食物更美味,導致我們選擇這類食物,放棄其他更健康的。在此同時,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占比低,製造成本也就更低。低蛋白質、低纖維、低成本,又能讓人吃得更多─超級加工食品的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本文摘自《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食慾科學的祕密,蛋白質知道: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作者:大衛‧盧本海默, 史蒂芬‧辛普森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10
-
2022-04-12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生活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編按: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減少開銷、增加被動收入。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做到?創富教練張玲玲,曾在金融業擔任高階主管多年。她指出,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低波高息的投資工具累積被動收入,才能過有餘裕的退休生活。與創富教練張玲玲碰面這日,她剛結束在大學的兼課工作,正式進入退休生活。她笑說,不用工作的第一週,她仍是天天早上6點起床。睜開眼睛,才想起此後的每一天,都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必為錢工作後,人生更自由了。58歲的張玲玲,曾任台証期貨、陽信證券董事長,在金融業工作多年。她擁有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也在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投資實務,幫助學生找到理財行為的盲點。她觀察,無法累積財富的人,有3大特質:不記帳、花錢衝動,以及缺乏正確的理財知識。如何改善讓錢包「漏財」的壞習慣,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必做事事項一:記帳一年,財務漏洞、掌握實際收支「我常跟學生說,理財的第一步是金錢整理。」張玲玲說。她從20歲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因為小時候家中經濟出了狀況,三姊弟在學生時代必須自己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每筆收入、開支都記錄得一清二楚,才能確認錢是否夠用。出社會後,進入證券業,客戶知道她記帳功力好,常委託她幫忙計算不同帳戶的股票投資獲利。結婚生子後,她也用同樣的方式管理房貸等家庭支出,為日後的財富累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什麼記帳有助理財?張玲玲指出,人的記憶並不可靠。特別是消費社會充滿了誘惑,人們常在不知不覺中,順手花掉小錢也不心痛。然而每天1百塊、1千塊的消費,一個月下來就會增加3千到3萬塊的額外開銷。「有人覺得自己開銷不多,錢應該夠用。一記錄,才發現並非如此。」她推薦使用手機App記帳,例如CWMoney等App,可以記錄每筆開銷的類型,方便日後比較。例如,她會將餐飲開銷細分為蔬果、冷凍肉類、早餐、午晚餐外食等多個項目。如此一來,就能確認自己在哪些食物上花最多錢、不同月分的外食成本消長。「記帳記得愈仔細,你才會知道該如何調整預算。」她也建議,記帳時間愈長愈好。畢竟,一年四季的吃穿用度不同,「冬天的衣服就是比夏天貴。」記帳至少一年,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此外,也有些消費是多年才發生一次,像是老家電故障需要修理、退休後想重新整修自宅等,都要提前列入預算。「我還沒遇過記帳一年,沒省到任何錢的人!」張玲玲笑說。記帳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對數字變得敏感,繼而改變消費行為。像是她有位朋友是多年老菸槍,但記帳3個月後就決定戒菸。「一包香菸的售價不貴,隨手買不算什麼,但一年下來就不得了了!」必做事項二:提高被動收入,讓未來不工作也有錢進帳存到一筆豐厚的存款,就可以離開職場了嗎?張玲玲提到,身邊有些朋友過去收入不錯,也自認存了足夠的退休金。然而,退休後,出門社交、旅行玩樂都要花錢,再加上孩子準備結婚、多年老屋得裝修等非預期支出,讓他們驚覺錢竟不夠用了!「當你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心情會忐忑、不安。這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張玲玲指出,財富自由有個公式:年度被動收入/年度總開銷。數字大於1,才能安心地退休。達到財富自由的方法,無非是讓分母的開銷變少,分子的被動收入增加。前者可以透過記帳管理,後者則需要有計劃地投資。她回顧自己從上班族到財富自由的歷程。最重要的投資決定,是在35歲時買了期滿領回的年金險。當時股市行情正好,身邊的人大多認為年金險的利率太低,不贊同她的做法。但她認為,老後要過得好,穩定的被動收入比高獲利更重要。「等我股票做不動了、腦筋也不靈光了,年金領回還會固定給我年薪。」不過,她也坦言,2000年時的經濟環境和今日有很大的不同。當時年金險的保費不高,年利率可達7%。在今日的低利環境,市面上已找不到利率如此高的保險商品。儘管如此,創造被動收入、分散風險仍是財富自由的關鍵。她建議,可挑選「低波高息」的基金產品。這類基金商品大多投資波動較小的金融股、資產股等,每年穩定配發現金股息,對準備退休的族群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投資股票,張玲玲的做法是挑選不同類型產業的龍頭股。例如,半導體類股挑台積電(2330),5G電子類股挑華通(2313)、鋼鐵類股挑中鋼(2002)等。不同產業的公司股價會輪流波動,進而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她認為,股票是最能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因應需求帶動物價上漲的同時,經濟成長也會拉動生產力提高,連帶使得股價長期往上漲。她也直言,只靠削減開銷並非對抗通膨的好方法。「少吃一個雞腿便當省錢,能撐多久呢?挑有潛力的產業進行投資,即便通膨,你的投資組合報酬也會持續增加。」50後有4件事的開銷不要省!健康、社交、學習、旅行過了50歲,身邊有愈來愈多朋友離開職場。張玲玲觀察,除了煩惱錢不夠用以外,退休朋友的煩惱還包括生活失去重心、出現憂鬱或焦躁的情緒。也有人身體出了問題,頻頻進出醫院。她強調,退休後要活得健康快樂,運動、社交、學習、旅行,這4件事的錢絕對不能省。現在她最自豪的成就,不是錢賺得多,而是全身肌肉量增強。以往在辦公室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讓她已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重訓2年以後,她已經能夠肩扛40公斤的重物。她語重心長地說,「沒錢但健康,我還可以去工作賺錢。有錢不健康,賺再多都只是送到醫院。」做過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職位,50後的人生,張玲玲希望重新開始,挑戰從未嘗試過的有趣事物。例如上表演課,學習如何當演員,「我一直好奇怎麼有人可以在幾秒鐘就掉出眼淚!」她哈哈大笑說。此外,定時和朋友聚餐、出門走走、到處遊玩,也是不可少的。她指出,退休後時間變多,學習、旅行、娛樂的預算至少會是退休前的2倍。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投資累積被動收入,退休才能過得有餘裕。「退休生活是要更怡然自得、愜意暢快,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原文:擔心,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
2022-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0萬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不夠? 陳時中曝藥物採購經濟學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到達高峰,指揮中心積極採購藥物,指揮官陳時中昨天預計採購10萬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但今有專家表示,10萬人份可能不夠。陳時中說,10萬人份是起碼,採購量會比10萬人份還大,重點是要如何取得,以及取得的時效性,現在都在積極進行中。陳時中說,觀察世界各國採購抗病毒藥物,如英國比較多是採總人口的6%估算,美國與其他國家為2至4%,今早他也和疾管署同仁請教,當年新流感H1N1爆發時,克流感藥物一年使用約50至70萬人份藥物,但價格大概是台幣700元,但現在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價格是美金700元。「我不會為了昂貴不買,但要仔細計算。」陳時中指出,因此購買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購買的計算量要更謹慎,如去年流感季,全年用不到2000份,因此要很小心,因為現在的抗病毒藥物是相當昂貴的藥物。一旦輕症者居家照護,這要如何治療?經醫師會診後會給口服藥嗎?陳時中說,對,以治療最寬鬆的美國來說,只要是確診個案就可以自行直接使用,但台灣不會那樣,目前還是須經過醫師判斷開處方給予患者使用。目前輝瑞、默沙東等藥物有用在輕症患者嗎?陳時中說,目前已有132人份使用了,治療效果都很好,沒有使用後成為重症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