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止痛藥
共找到
846
筆 文章
-
-
2023-04-06 醫療.骨科.復健
背挺不直走路痛 長輩脊椎狹窄症候群
76歲梁伯伯有長期慢性背痛問題,過去吃止痛藥可以緩解,但逐漸地沒辦法挺直腰桿,走一小段路他的大腿和臀部就會疼痛不已,每走20公尺就得休息一下。疫情期間不出門,覺得困擾不大,但隨著國內外旅遊的開放,旅遊邀約愈來愈多,反而讓他的困擾浮現出來,很擔心出門走路跟不上大家。梁伯伯的痛是許多銀髮族共同的問題,隨著年紀的增長,脊椎會慢慢產生退化性變化,譬如椎間盤的脫水造成脊椎的高度下降,黃韌帶增生、脊椎小關節的骨刺增生,都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稱為「脊椎狹窄症候群」。脊椎退化初期不會很痛 長期造成神經性跛行脊椎退化症狀是經年累月慢性的變化,初期不會有很厲害的疼痛感,但是這些慢性的壓迫,卻可能壓縮到神經存在的空間和神經的血液供給,而造成神經性跛行。症狀輕微者可以透過藥物或復健來緩解患者的症狀,但如果神經壓迫得太厲害,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時,就必須進一步使用手術的方法來做脊椎的減壓。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出血少 神經損傷低以往使用傳統手術減壓雖然效果很好,但難免造成肌肉傷害,以及脊椎關節的破壞,也容易導致脊椎加速的退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內視鏡技術進步,現在脊椎的減壓手術,也可以採用內視鏡方法去除神經的壓迫。相較於傳統手術,使用內視鏡可以在小於一塊錢硬幣大小的傷口,對脊椎的壓迫做相當完整的減壓。另外,在術中因為有水壓對血管的壓迫止血,因此出血量極少,手術的視野也非常乾淨,有助於減少神經損傷的機會,術後迅速恢復。目前對於脊椎狹窄引起神經壓迫的治療,透過單通道或雙通道內視鏡手術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梁伯伯接受了雙通道內視鏡減壓手術後,手術當天傍晚就可以下床練習走路,隔天就返家休養。一個月不到就出發去日本賞櫻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6 焦點.長期照護
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
自從母親確診為認知症,並且是由一個小中風所引起的,我便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自責與愧疚的情緒中。因為父親的急性思覺失調,完全打亂了家中的生活與步調,疲於奔命與情緒高壓之下,忽略了母親,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這其實是很微妙的,愈是負擔最沉重的獨力照顧者,愈容易產生罪惡感,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其他沒有承擔責任的關係人,總能從根本上把自己撇清,有時甚至語帶不滿的指責照顧者。父母都病了的一、兩年間,我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直到他們逐漸穩定下來,才開始安排。見到我的人常會難掩擔心的問我:「妳還好嗎?身體不舒服嗎?」我知道自己看起來很糟,像是生了一場大病。有時我會對關心的人說明父母的近況,聽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在表演場中的觀眾席上,有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問我:「那妳什麼時候要送機構?」頭一次聽見這樣的問話,我的腦袋像被鎚子狠狠敲了一下,痛而且暈,所幸燈光暗了,下半場演出開始,沒人看見我倏忽刷白的臉色。為什麼要送機構?我怎麼會把他們送去機構?當然是要由我親自照顧,就算再辛苦、再煎熬,就算是油盡燈枯的那一天,我也不會放手。下半場的演出,我一分鐘也無法專注,激烈的情緒在心中翻攪,怎麼也停不下來。那只是照顧歷程的剛開始,沒人知道這會是一條短暫或漫長的道路;沒人知道在這條路上,身為照顧者得付出多少代價?健康的毀損;人際關係的疏離;經濟的匱乏;情緒的低落⋯⋯每一樣都足以將照顧者壓垮。照顧者一旦垮了,被照顧者又當如何?二○一七年起身如廁時摔斷右腿的父親,在二○二二年九月,颱風擦邊而過、帶來雨水的午睡時間,起床關窗,踩到地上的雨水滑倒,摔斷了左腿。已經有過好幾次進出急診的經驗,我對一切的處理雖然嫻熟,卻有了更多需要考慮的,上一次母親還是個幫手,這一次她已經罹患認知症,需要照顧了。自從父親摔傷,進醫院手術住院,一個星期之間,母親的狀況更為混亂,她總是在半夜裡穿戴整齊,要出門去醫院探望父親,一夜起床三、四次,破碎的夜晚,不再適合睡眠。她更為執拗,很難說服,脾氣也變得暴躁不安。等到父親返家休養,我們的夢魘才要開始。父親因術後疼痛,吃了止痛藥也難以入眠,他一個晚上要大聲叫人七、八次,不叫人的時候便不斷發出呻吟聲,唉聲嘆氣。天亮之後,大家起床工作,便是他的安睡時間,如此日夜顛倒的作息,發怒躁動的父親,讓我重回六年前他思覺失調的地獄景象。這時,一位長照達人伊佳奇老師給了我建議,他認為我應該幫母親尋找日照中心,讓她有事可做,也紓解照顧者的壓力,這是一個雙贏策略。我心中知道這是可行的方式,卻仍有些顧慮,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把母親送出去,難道不是我的卸責嗎?對母親來說真的會比較好嗎?有一天,我有既定的工作,出門前特意去叮嚀母親:「媽媽,妳要跟阿妮(外籍看護工)配合喔,她叫妳喝水就喝水,她叫妳運動就運動,不要一直跑去睡覺。」免不了還要加以威脅一番:「如果妳都不合作,阿妮回去印尼,那我們只好去住安養院囉。」母親抬頭望著我,思慮清晰的對我說:「我覺得住安養院也挺好的。」不是負氣,不是自暴自棄,是發自內心的這麼說。「住安養院哪裡好?」我嚇了一跳。「人多啊,我喜歡看到人。」「都是老人耶。」「老人也很好啊,我也是老人了,大家說說笑笑,不是很好嗎?」我沒再說什麼,出門搭車的路上,想到個性隨和的母親,一生熱愛朋友,喜歡熱鬧的氣氛,她在家裡常常問:「怎麼都沒人啊?」我好氣又好笑的問她:「我不是人嗎?」她也笑起來:「這個家的人太少了。」早晨喚她起床時,她總是耍賴,並且問:「起床要幹嘛呢?」長久以來,她的生命一直都有重心,剛結婚時還是職業婦女,為照顧子女而辭職,又為了幫助家計從事育嬰工作許多年。退休之後,她保持著規律充實的生活,直到父親生病,接著自己得了認知症。我在詫異的情緒中,認真思考。堅持把母親留在家裡照顧,並讓她過著空洞無聊的生活,就是對她的愛嗎?兩個星期後,我告訴她,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去日照中心上課了。她的眼睛亮了起來,開心的說:「太好了!我再也不是無業遊民了。」自從在日照中心上課後,母親的生活再度有了重心,她每天早晨充滿期待的起床,穿著整齊去上課,看見她的人都說她的腰挺直了,氣色也變好了,一定是很喜歡去上課吧。成為照顧者,我給了自己一個既定的劇本,親力親為、隨侍在側,賣力演出好幾年,卻發現根本是吃力不討好。丟掉了我的劇本,終於看見母親展顏而笑。(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第一箭 健檢警訊 五病共照助揪腎病變
為了擺脫洗腎王國的稱號,政府找了很多方法,想讓民眾知道自己腎臟的功能,但據調查,四十歲以上民眾使用成人健檢的比率只有三成;在認知調查裡有兩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功能,五成不知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兩成也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腎臟病,這些數據看得醫師膽戰心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整合委員會主委蔡宜純指出,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一成,但在管理上遇到不少挑戰,不只一般民眾的健康識能不足,連高風險族群都未積極篩檢及治療。最明顯例子,就是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根據一○六年國健署訪問調查,近八成民眾知道有免費成人健檢,但依官方統計民眾使用率四十歲至六十四歲為三成,六十五歲以上不及三成,不健檢的人認為自己不需要,即使有問題也不見得會立即就醫。蔡宜純就有位病人檢驗腎功能項目的肌酸酐,出現紅字異常,但患者過了快半年才就診;但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的病人剛好相反,健檢出現紅字後立刻就醫,醫師便緊急展開介入、治療,後來患者已痊癒,因此讓病患了解哪些指標需特別留意、哪些症狀是惡化警訊,就能掌握及時就醫時機,才不會拖延病情讓治療更棘手。這也顯示,民眾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為了預防慢性腎臟病,醫學會提出了「早期腎臟病防治腎力倍增」計畫,希望三高族群年度蛋白尿篩檢率從現今的百分之二十五能提高到五十;腎臟病的早期照護率能從百分之三十八提高一倍;優化照護的腎臟促進機構可以從兩百二十七家,放寬納入標準後可以快速增加。尤其具有慢性腎臟病高風險因子的民眾,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長者、吸菸者及肥胖族群、長期使用止痛藥的患者,要了解腎功能的紅綠燈對照表,政府已將腎功能圖表放進健康存摺裡,讓大家都能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據統計,台灣早期腎臟病的照護收案率不及四成,醫界認為原因出在患者有許多共病,患者在各科間繞來繞去,醫事人員若對腎病的識能不足,都無法把早期病人抓出來。健保署去年三月推動糖尿病與初期腎病變照護整合計畫(DKD),目前收案率約一成。黃尚志認為,共同照護的範圍應該更廣,依據腎病年報,患者的共病中糖尿病占四成七,高血壓六成七,高血脂二成二,心衰竭三成,腦中風約一成,未來應該將「心肝腦腎糖」(CKDN)列為整體照護,高醫院內已進行試辦計畫,而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會是新趨勢。
-
2023-03-30 醫療.泌尿腎臟
中草藥天然不怕吃壞身體?吃超過兩週就算長期用藥?吃藥到底會不會傷腎
「腎臟」是人體中相當重要的器官,受到傷害時對健康會有不好的影響;而「藥物」也是 醫生用於恢復健康的工具。然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吃藥傷腎」這種說法。那麼為何用來幫助健康的藥品,卻會對自己腎臟有不好的影響?今天讓我們來好好解析這個問題讓大家瞭解如何安全用藥不傷腎。這篇文章除了會分別介紹傳統臨床上會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中草藥、鋰鹽、顯影劑等,另外還會更新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副作用,以提醒大家安全的用藥。1.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止痛藥會越吃越上癮嗎?一般而言,NSAIDs應用於短期止痛,如頭痛、牙痛、經痛較嚴重的女性等。但連續服用超過兩週以上,就應視為長期使用。在骨科的長期關節炎以及許多慢性疼痛的病患中也相當常見此類藥物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NSAIDs的病患,有得到急性間質性腎炎的風險。當產生水腫、頻尿、倦怠感等症狀時,就要小心是否是藥物的副作用出現了。除了立即停藥之外,也可能需要更多控制症狀的治療。坊間有若干不肖業者或是電台廣告中銷售號稱「神奇的補藥」,誇大吃了藥會覺得「身體變爽快」等不實的治療效果。實際檢驗成分其實很多都是摻雜有類固醇與止痛藥在其中,使用上須明辨慎思!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來治療肌肉骨骼疼痛,有常見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血壓的升高,影響降血壓藥物的療效,也會造成體內水分無法排出,使得腎功能惡化。避免開立NSAIDs給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病人,如果病人本身有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話,開立NSAIDs可能會使上述病況惡化。因此對於此類病人,建議給予短期的止痛藥,例如Acetaminophen,Tramadol,或是嗎啡類藥物,可能相對地比較安全。[1]此外《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比未使用者,多了3倍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建議謹慎使用、減少劑量並縮短使用時間。[2]在此提醒止痛藥安全用藥的五不要點:・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相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的藥・不買遊覽車/地下電台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另外止痛藥的使用時機也很重要:止痛藥應該要在開始發痛的時候吃,才會在最痛的時候發揮它最好的效果。但有些人會選擇痛到無法忍受時才吃,當止痛藥的效果未完全發揮時,卻誤認為是藥量吃得不夠,只好再吃一個劑量,因而成為過度使用的開端的原因之一。過度使用止痛藥會進一步引起身體的「耐藥性」,即使相同程度的痛,這些人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才能壓制住,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止痛藥與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小覷,若民眾對自己使用的藥物沒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腎臟的負擔。2.中草藥尚天然,吃多不怕? 特定的中草藥成分具有腎毒性。舉例來說,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等中草藥的成分,都含有已證實會傷害腎臟,並增加泌尿道癌症機率的「馬兜鈴酸」;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之中藥材,以減少此類傷害。另外,像是硃砂裡含有汞、雄黃內含有砷等重金屬,如果持續在身體內堆積,也會對腎臟及其他器官造成傷害。國內對中藥材在重金屬的管理上都有嚴謹規範,於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曾公告明列特定藥物的限量標準為:鎘(Cd)2 ppm以下、鉛(Pb)30 ppm以下、汞(Hg)2 ppm以下。相關藥材也都有明確進出口及存量管制規範。這裡並非反對中草藥可能帶來的療效,而是要提醒大家,自行購買並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容易產生的風險。如果真的生病不舒服,應該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隨意購藥。找到合格的中醫師之後,也務必說清楚病情,並聽明白醫師的囑咐。有時候,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最好的良藥。若逼不得已,真的要自己買藥,也一定要選擇有衛生福利部核可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才不會傷害到身體得不償失。其餘尚有一些標榜天然草本的食品:如牧草汁、或是日本進口的極之青汁等健康食品,其成分都富含草酸及鉀離子。腎功能正常者大部分在服用後都可在體內自行代謝無負擔。然而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若在沒有警覺心的狀況下持續服用,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或高血鉀需要透析治療的狀況也是屢見不鮮。3.精神病要吃藥卻越吃越糟?鋰鹽是常用於治療癲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的藥物,藉由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以減輕患者的症狀。由於鋰鹽是經由腎臟代謝排泄, 毒性常影響腎功能,使用上須監測藥物濃度(鋰鹽治療濃度範圍為0.6-1.2 meq/L)。若有在使用鋰鹽,應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並於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時儘速就醫,以免顧此失彼,精神症狀得到改善,卻傷了腎臟。鋰鹽中毒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運動遲緩、異常虛弱或困倦、口齒不清、心率不整、心搏徐緩、癲癇或昏迷。若有疑似情形,最直接的處置是停用鋰鹽,並且針對腎臟的症狀進行治療。急性鋰鹽中毒死亡率高達 25%。鋰鹽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腎源性尿崩症、慢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小管酸中毒等。急性中毒時,若有神經學的症狀出現,可以使用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治療。[4]4.無色無味 篩檢常用卻可能傷人於無形的「顯影劑」舉凡電腦斷層、心導管攝影、血管攝影等皆有使用到顯影劑,可謂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顯影劑雖然可以輔助醫師用影像診斷疾病,但其藉由腎臟代謝的特性也會使腎臟功能受到損傷。以前的顯影劑屬於高滲透壓物質,進入體內時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傷,並嚴重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功能。即使現在多半醫院已經改用等滲透壓成分,相對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害,還是建議各位若有接受顯影劑相關檢查時,可以詢問成分,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產生急慢性腎損傷之症狀。尤其對於已經有慢性腎臟病,或是已知對顯影劑過敏的民眾,若沒有向醫師告知病史,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暴露於顯影劑,都可能引發顯影劑腎病變,不可不慎。一般顯影劑所致腎病變多在接觸顯影劑後的24 到48小時內開始有肌酸酐上升的變化,急性腎衰竭病程會持續3-5天至高峰約到7-10天達到緩解期。另外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MRI所用的顯影劑,其所含的成分釓 (gadolinium)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身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腎因性全身纖維化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此病之表徵主要為類硬皮症的皮膚纖維化,可能同時合併心、肺、肝、肌肉等內臟器官的纖維化。當腎絲球濾過率小於 30 ml/min/1.73m2時得小心使用,洗腎患者則建議於檢查後安排連續透析,以清除體內殘留的顯影劑。[5]5.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治癌神器卻可能致急性腎損傷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因其驚人的療效,在癌症治療上已經引起了新的革命。因為藥物會影響非腫瘤細胞的免疫恆定,導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副作用,這與細胞毒性藥物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不一樣,醫療人員對於這類算是時代進步所產生的irAEs 可能比較不熟悉[6]。在大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報告ICI-AKI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的發生率為 2%~5%, AKI 的時間約為ICI 啟動後14-16 週左右[7]。ICI- AKI病理變化主要為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若伴隨使用已知會導致 ATIN 的藥物如質子泵抑製劑 (PPIs)等,會提高發生的機會。後續治療須謹慎使用類固醇,待其腎功能恢復。6.藥到底吃不吃?前面的段落介紹了許多種類的藥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正在吃、或正要開始使用或接觸的藥品,是否會造成腎功能受損。但不管是什麼藥物,有一些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包含就診取藥時明確告知用藥史、取藥之後確實遵守醫囑及處方用藥、以及得知自己服用之藥物具腎毒性,或代謝時間(半衰期)較長時,能特別留意身體狀況之變化。其他如慢性病處方常見的血壓藥、血糖藥、利尿劑或是感染症所需的抗生素等,其實在腎功能不全患者身上也是要有所調整。舉例而言,如血糖藥Metformin在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上就要慎用,避免MALA(Metformin-associated lactic acidosis)的產生。另外若有尿液異常,如血尿、泡泡尿等,或腎臟相關症狀時,除了多補充水分及必要電解質之外,也應該儘速回診說明病況、進行尿液檢查,根據醫師的處方調整用藥頻率與劑量。最後,即使產生以上提到之症狀,還是有可逆的機會,腎功能有可能停藥之後就會恢復,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慌張,反而若因為恐懼而延遲就醫,才真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最好找腎臟專科醫師諮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維持穩定且持續的慢性病用藥,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尿酸,這樣才能照顧好腎臟的健康,避免掉入洗腎的階段。參考資料: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2.林承叡,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AccessedMar. 2023.3.中藥用藥安全五撇步 正確使用養生又樂活、買藥切記「五不」原則4.劉文治,蔡敦仁。鋰鹽中毒的處置。內科學誌。2002;12(5):12-27. 5.Shah AH, Olivero JJ. Gadolinium-Induced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 2017;13(3):172-173. doi:10.14797/mdcj-13-3-1726.許育瑋,蔡佩芬。免疫療法的絆腳石:irAEs 。藥學雜誌。2020;36(1):18-24.7.Shaikh A. Immunotherapies and renal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22;31:100362. doi.org/10.1016/j.cotox.2022.100362【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安全用藥不傷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醫院裡的痛苦和折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從病人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在即將離開實習醫院時,寫出自己六個月來如何從教室、課本,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應用到醫院、病人的心路歷程,並且給「醫病平台」帶來作者別具匠心畫出的「插圖」。另外兩篇是由一位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學生,仍舊不忘以「敘事醫學」的方法,追述自己一位病人由最初無法接受診斷到後來欣然同意接受治療的故事,以及聆聽病人分享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些都是只有透過病人才能學習到的重要醫學知識。希望這三篇醫學生的動人敘述可以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醫學教育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將來我們的子孫生病時才有好醫生可以照顧他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內科實習之震撼教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確診前的不安與徬徨 夜間學習時,我接到護理師通知的一床術後發燒病人,推開門時他靜靜的躺在床上,虛弱地微微顫抖著,嘴裡不知囁嚅著什麼,我將耳朵湊近, 「太痛苦了。讓我死一死好了。」 我的心漏了一拍,在這過於安靜的空間裡,生命在疾病面前變得好脆弱。 公務機劃破了無助的空氣,是另一床痔瘡手術後,止痛藥無效的病人。見到他時,他側著身,緊抓著床緣的欄杆,不停顫抖著。他轉過頭,從那強忍著痛楚的眉宇間透露故作的堅強。一旁的太太伸出手,握緊住丈夫的手,彷彿給他最後一點支持,「他從恢復室回來,麻藥退了之後就非常非常痛,能再給他一點止痛嗎?」 「如果最不痛是1分,最痛是10分,你覺得現在有幾分痛?」 「超越我所感覺過的痛。」 不容拖延的氛圍讓我退出了病房,打給老師,想到每延遲一分鐘,他的牙關就得多咬緊一刻,我的心就彷彿被無形的勒住,在那一呼一吸之間感受著持續而不定時的抽痛。 換了另一種止痛藥後的一小時,我再去見了他,僅稍微緩解,大約還有9分痛,決定再和老師討論一次。「開痔瘡手術的第一天本來就會很痛,我們給他的止痛藥已經很多了,再更多怕會有藥物過量的問題,但是病人痛一下不會怎麼樣。」和病人說明時,他硬擠出了微笑地說他知道了。回家的路上,我都還在想著那對夫妻握緊雙手的畫面,接下來整夜他大概都不用睡了吧,即使無聲,傷口撕裂般的痛是不是讓他在心裡嘶吼呢?癌症是場漫長的奮鬥,在醫院更能明確感受到。病人們的病歷往往長長一條,除了每隔幾週要回來打化療,種種免疫力低下造成的問題亦讓人傷透腦筋,那些不知道癌症是否會復發、漫長的治療儼然是種折磨。一天午後,我碰上了難度極高的病史詢問。頂著光頭的中年阿姨,表情用力的闡述著化療的煎熬,「喔,真是太痛苦了。」在那段日子裡,她睡不好也無人陪伴,對於患有憂鬱症的她宛如人間煉獄。崩潰的回憶不停被重複著,偶然被踏入病房的個管師中斷了節奏,離開時一句「你繼續跟我們的學生講化療有多痛苦吧。」讓我差點沒昏倒,畢竟在過去的一小時內,同樣的故事我已經重複聽了四遍,眼看下班時間逼近,平均要花兩小時以上才能打完的入院病摘,至今還隻字未寫,令我焦慮不已。按捺著耐心再聽了好一陣子,直到公務機打來,阿姨趕緊叫我先去忙,才終於鬆了口氣,脫離這無限輪迴。「辛苦了。」從病房出來時,學長這麼對我說道,迎來我的苦笑。當時真的很想逃開,覺得自己投入了大量時間,但沒得到相對應的回報,晚點還要邊加班邊面臨挨餓的煎熬,實在有苦說不出。時隔多日重新回想,我才意識到這場心力的損耗雖令人無奈,可是尚能被公務機打斷,癌症卻是牢牢的根植病人身上,想掙脫都無能為力。後來的她因為看護確診新冠肺炎,被轉到隔離病房。獨自一人被關在房間裡,身邊甚至沒了還算有點時間的實習醫學生,只剩在疫情下忙得團團轉的醫療人員。我不禁擔心,會不會那些負面情緒和念頭在她腦中徘徊不去,像橫在心上的枷鎖,一次又一次地勒住發狂的意識?近日我確診了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期間,每次躺下便咳嗽不止,難以入眠。不能去醫院實習的日子裡,我重新想起了照顧過的那些人,他們的夜好睡嗎?隨時可能出現新問題的身子承受得住嗎?面對疾病的預後,是帶有希望,還是只剩無窮無盡的苦難?每個問題都像未爆彈,令人傷透腦筋後,依舊無解。醫院就是個這麼特殊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不會帶著笑容走進來。「沒有痛到受不了的人,是不會來醫院的。」一位胸痛的病人曾這麼對我說。生理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折騰,在醫院裡赤裸裸的呈現著。因為實習,我很珍惜自己有機會貼近這些疾苦,感受那常被隱藏卻最真實的艱辛。
-
2023-03-22 醫療.泌尿腎臟
高鹽、高糖都很致命!7種習慣可能增加腎臟損害風險
你的腎臟健康嗎? 長期不當的用藥習慣、患有慢性疾病、不當的飲食習慣、水分攝取不足等這些問題都可能直接造成腎臟傷害,而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腎臟在身體裡都做了什麼?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由腎臟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除了過濾血中毒素之外,腎臟還執行下列重要的工作:1. 釋放荷爾蒙(如腎素)幫忙調節血壓2. 調節電解質(如鈉、鉀、鈣等)平衡3.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PO),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4.合成活性維他命D,幫忙維持骨骼鈣質和身體正常的化學平衡7種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易增加腎臟損害的風險1.過度依賴止痛藥腎臟主要負責藥物的代謝作用,雖然止痛劑或鎮痛藥可以減輕當下的疼痛,但過度依賴止痛劑對於腎臟代謝上是種負擔。2.高鹽份攝取高鹽飲食通常具高鈉含量,長期過量攝取容易造成高血壓,可以用香草或辛香料取代鹽份的調味,避免攝取過多的鈉。3.加工品攝取過量加工食品大多含有大量的鈉和磷,對於許多腎病患者而言,需要限制飲食中的鈉和磷攝取,而腎臟健康的人也應避免過量攝取加工品而造成腎臟的負擔。4.水分攝取不足攝取充足的水分有助於腎臟清除體內的含氮廢物和過多的液體。建議每天補充2~3公升的水量,若已是腎臟功能不佳或是腎衰竭患者則需要限制液體的攝入量。5.過量攝取肉製品動物性蛋白會在血液中產生大量的酸,腎臟無法快速消除酸性物質而導致酸中毒,進而增加腎臟負擔。6.過量攝取高精緻糖類食物精緻糖是導致肥胖的主因,肥胖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而這兩種疾病是導致腎臟疾病的主因之一。購買包裝商品時要注意營養標示成份,避免在飲食中添加過量的糖分。7.過量飲酒研究發現,經常性大量飲酒會增加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胃部胸口灼熱感...醫曝:萎縮性胃炎恐為胃癌前兆 ! 戒菸、低鹽飲食、補充維生素幫助預防.美國皮膚病學會提出10大春夏護膚秘訣 快學起來 ! 輕鬆維持肌膚健康 .愛滋病有望痊癒 ! 全球第五例個案停藥後未檢出病毒 ! 跟著這樣做,幫助找回生活品質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0 醫療.感染科
他大拇指發黑流膿...這樣處理讓醫聽完搖頭:養出超級細菌了
日前,陳先生突然發現大姆指受傷,卻不知道傷口是怎麼來的,就先不管它,幾天後陳先生意外發現左腳大拇指已經發黑,周圍皮膚也出現些微紅腫,就醫時有些微發燒,疑似感染造成,且從腳趾至腳踝發紅擴大蔓延的現象,大拇指尖端也已發黑,指甲處明顯可見傷口,看似會流膿出來,情況實屬嚴重。 具糖尿病史 自行吃抗生素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感染科李振德醫師表示,陳先生有十年的糖尿病史,因為沒有疼痛感,對糖尿病的病識感較低,當發現腳趾有傷口後沒有包紮處理、沒有積極治療,洗澡時未對傷口進行防水保護,未積極就醫,自行吃了女兒的抗生素藥物。但藥吃完後,腳還是痛,因此去附近診所看診拿藥,不確定藥物有沒有抗生素,只在傷口痛時才吃藥,沒痛就忘記吃。 濫用抗生素 長出「超級細菌」 由於陳先生的患部嚴重,收治入院後,醫護人員立即對傷口處採集膿液,送至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並給予靜脈施打抗生素,同時會診整形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李振德提到,檢驗結果證明在意料中,陳先生的傷口長出「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這是濫用抗生素而長出的「超級細菌」,會讓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變無效,由於治療選擇有限,感染難以治癒,病人容易感染及引發較多副作用,嚴重可能需要截肢,好在整形外科醫師迅速安排傷口清創手術,陳先生保全了左腳大拇指,傷口感染也在手術與後線抗生素「老虎黴素」的共同壓制下,獲得顯著的改善。 遵循「四不一要」用藥原則 防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 抗生素是醫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使惡名昭彰的細菌感染症不再高度致命,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誕生了具有廣泛抗藥性的細菌,新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若趕不上細菌演化速度,在未來恐怕會面臨無藥可醫治的感染症,衍生出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和死亡風險的「超級細菌」。 研究指出,2019年約有127萬人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而2022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發布,因新冠疫情治療,使用抗生素導致有抗藥性的細菌也增加,因此,除了醫療院所加強合理使用抗生素之外,李振德呼籲,遵循「四不一要」的用藥原則:「不吃別人的藥、不自己買藥隨便吃、不主動要求醫師給予抗生素藥物、要遵守醫囑使用藥物」。【延伸閱讀】·酸痛貼布別亂貼,否則恐傷內臟!一天「最多只能貼O片」  過量恐增加腎臟負擔 ·藥師示警「日本1止痛藥」成分在台灣尚未核准使用!副作用曝 無法申請藥害救濟 
-
2023-03-19 名人.劉秀枝
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 如何預防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
外籍看護推著輪椅,上面坐著86歲重度失智的陳老太太,到公園賞櫻。她忙著拍照,回頭發現一隻蜜蜂正停在老太太的右耳上。回家後,她清洗老太太被蜜蜂螫傷的右耳,擦了藥膏,但沒告訴家屬。約五天後,老太太的兒子發現她整個右耳殼發紅腫脹,傷處出現潰瘍。於是,把耳朵拍照後,立刻帶老太太看耳鼻喉科。醫師認為是細菌感染,開立三天的抗生素、止痛藥與消炎藥膏。服用三天的藥後,潰瘍沒進步,於是回診。此時醫師發現老太太的右耳殼有不少小水泡,立刻診斷是右耳的帶狀疱疹。回頭仔細看三天前的相片,原來那時就有些小水泡,但因潰瘍處太明顯,這些小水泡就不引人注目。醫師開立六天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右耳的紅腫和小水泡在10天後都消失了,潰瘍也結疤,讓家屬大為放心。帶狀疱疹是小時候得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的腦與脊髓的背根神經節中,當年紀大了或罹患癌症等導致免疫力降低時,病毒趁機活化而出,從一側神經節沿著感覺神經傳至末梢神經,造成神經痛,最後抵達皮膚,出現腫脹、紅疹與水泡等。疱疹好發部位在胸腹部,其次是頭頸部,包括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與額頭,以及顏面神經所支配的耳殼、外耳道和舌頭。顏面神經比較特別,它包含運動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控制臉部肌肉,感覺神經則分布在耳殼與舌頭的前三分之二。水痘病毒除了感染感覺神經造成耳朵痛、紅疹與水泡,有時也會感染運動神經而造成單側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臉斜,稱為「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此症候群是美國的耳鼻喉科亨特醫師於1907所提出,因此以他命名。此症候群並不常見,每年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有5位,約占所有顏面神經麻痺的7-12%,僅次於原因不明的「貝爾氏麻痺」,且預後較差,只有約六成左右會恢復。陳老太太很幸運,只有耳朵出現症狀,沒發生顏面神經麻痺。治療除了止痛藥和塗抹藥膏外,需盡快服用類固醇和抗病毒藥,才恢復較快,且比較不會出現惱人的疱疹後神經痛。這個病例還讓我聯想到:照顧重度失智者如同照顧嬰兒:重度失智長輩不會表達,不僅被蜜蜂螫時不會喊痛,也因手腳不靈活而無法揮走蜜蜂或保護自己,更不會抱怨耳朵痛。因此照顧者得像照顧嬰兒似的隨時觀察呵護。病史很重要,但也可能誤導:因為專注於被蜜蜂螫刺且感染的傷口,而忽略了小水泡。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常會造成「框架效應」而誤導醫療判斷,忽略其他診斷的可能性。回診追蹤非常重要:雖然初診時醫師很樂觀地說不用回診,但因症狀沒有進步,家屬帶陳老太太返診時,耳殼上的小水泡變得明顯,也就是病情成熟、明朗化了,讓醫師一眼就發現小水泡而診斷是帶狀疱疹,才能對症治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別等發作才止痛!治療偏頭痛藥物有哪些?減緩頭痛穴位一次看
【本文重點】若每周至少偏頭痛一天以上,可考慮以四大類預防性藥物來降低偏頭痛的發作頻率,包括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憂鬱劑等。偏頭痛預防性用藥常需每天服用,若使用一種預防性用藥後,頭痛發作頻率改善有限,醫師會考慮合併使用第二種或第三種預防用藥。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建議患者需記錄「頭痛日記」以了解自身頭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適當的紓壓方式以及規律的生活作息也有助於預防偏頭痛發作。--by ChatGPT偏頭痛治療不想偏頭痛頻繁發作,預防性用藥很重要。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若每周至少偏頭痛一天以上,可考慮以四大類預防性藥物來降低偏頭痛的發作頻率,包括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憂鬱劑等。四大類預防藥物,多使用三至六個月,改善後可減量停藥。楊富吉說,偏頭痛預防性用藥常需每天服用,若使用一種預防性用藥後,頭痛發作頻率改善有限,醫師會考慮合併使用第二種或第三種預防用藥。這些預防性藥物可改善偏頭痛的發作頻率,但也可能會產生頭暈、嗜睡、記憶變差、心跳變慢、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因此須由醫師謹慎做藥物的選擇及劑量的調整。醫師開藥時也常需做足衛教宣導,尤其預防性用藥不像高血壓、糖尿病藥物,患者要吃一輩子,偏頭痛預防性用藥多半使用三至六個月,會逐量減藥或停藥。治療的目標為頭痛發作頻率降為一周不超過1天,一個月不超過4天。症狀出現「越早止痛越好」,但不建議長期依賴止痛藥。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偏頭痛發作依據頻繁度、嚴重程度進行分層治療,如果急性發作的偏頭痛不是太嚴重,可使用一般止痛藥,但不建議長期依賴使用,否則恐出現成癮性,甚至使用過度造成頭痛加劇;目前也有針對急性偏頭痛的藥物,但為處方藥需醫師開立。針對急性偏頭痛發作,楊富吉表示,坊間民眾熟悉的止痛藥,像是普拿疼(乙醯氨酚)、布洛芬或日本EVE止痛藥等,建議當偏頭痛症狀出現時「越早服用效果越好」。但若坊間止痛藥效果不佳,可就醫診治,由醫師評估開立翠普登類藥物(如英明格、羅莎疼)等處方藥物,減緩急性發作的不適。部分女性月經周期相關的偏頭痛,亦可使用英明格來做預防性治療用藥。寫頭痛日記,了解發作頻率與時間,有利診斷用藥。楊富吉說,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建議患者需記錄「頭痛日記」以了解自身頭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是否有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女性患者也可記錄月經周期,評估月經期間是否頭痛頻率增加。每次回診時,醫師也可藉由患者的「頭痛日記」,來檢視處方預防性用藥、急性用藥的治療效果。找出頭痛原因,「預防」優於「止痛」。陳威宏表示,偏頭痛其實不應等到發作才吃止痛藥,「偏頭痛預防」更為重要,需提早找出頭痛加重因素,像是壓力、睡眠不足、情緒影響等,確認真正的頭痛原因。現代人壓力過大,建議尋找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以及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適度運動等,若頭痛頻繁,應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依賴止痛藥情況,不建議病人長期服用坊間自購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藥物過度使用,反而使頭痛加劇頻繁。偏頭痛治療新選擇注射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 須符合健保規範才給付近年注射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成為治療慢性偏頭痛的新選擇。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的發生與三叉神經血管系統過度活化有關,而CGRP是與三叉神經血管系統活化有高度相關的血液生物標記。過去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血液中CGRP濃度明顯較高,而使用CGRP單株抗體或CGRP拮抗劑等,皆可助於降低CGRP濃度,進而改善患者的頭痛。除了CGRP單株抗體的針劑治療外,未來口服的CGRP拮抗劑也會引進台灣。慢性偏頭痛診斷要件,為一個月超過15天頭痛發作,且連續超過3個月以上。陳威宏醫師說,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可用於預防,但因價格不菲,肉毒桿菌約每3個月打一次,單次約1.5至2萬元,而CGRP單株抗體每個月皆要施打,單次約1至1.3萬元,施打時間至少要半年左右,若要健保給付需符合規定,包括曾使用過三種以上偏頭痛預防性藥物,因治療無效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等。若不符合健保規範條件,民眾需自費。中醫治偏頭痛碰上偏頭痛,再堅強的人可能也會暗自叫苦。看西醫吃止痛藥能緩解,中醫師則建議針灸「阿是穴(又稱壓痛點)」。頭部、後頸上方疼痛,也可自行按壓「風池穴」;若是因情緒波動引發頭痛,則可按壓「太衝穴」,對緩解偏頭痛都有幫助。找出可能的誘發因子,再施以藥物及針灸治療。在小學教書的馬老師,血壓偏高,需要服藥控制。3個月前出現陣發性的頭痛,有時單側疼痛,有時雙側都痛,且會有搏動脹痛的感覺。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醫師陳致舜問診後,得知患者多在上班日有症狀,假日很少發生,認為是教學和行政業務繁忙導致,施以藥物及針灸治療獲得改善。陳致舜說,部分人在偏頭痛發作前,會有視覺或觸覺等神經感覺異常的預兆,但也有人無預兆,突然發作。偏頭痛發作後,痛感可以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之久,或伴隨噁心、嘔吐、對光線及聲音敏感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如何改善偏頭痛患者的生活品質,是醫界重要課題。西醫對於偏頭痛的成因尚無定論,但有幾項誘發因子是已知的,包含有荷爾蒙變化、咖啡及酒類、情緒壓力、感官刺激、睡眠異常、甚至天氣變化等,均會增加偏頭痛發作的機率。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區分實證頭痛或虛證頭痛。陳致舜表示,中醫將偏頭痛歸入一般頭痛的系統中進行辨治,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若因情緒波動,肝陽上亢,易有實證頭痛。若有肝血虧虛、脾氣或腎精不足等情況,則是虛證頭痛。因其虛實不同,需要不同的處方調治。除了藥物處方,有些穴位對偏頭痛有減緩作用。最常用的穴位是風池穴,位於後頭部的兩側,枕骨之下及斜方肌之外的凹陷處,以手指按壓深處會有痠感的部位就對了。陳致舜說,用力按壓風池穴,對發生在頭部側邊的頭痛效果較好,後頸上方的後頭部頭痛也適用。另一個常用的穴位則是太衝穴,位於腳背大腳趾和第二趾間,兩趾關節上約兩公分的凹陷處,以手指按壓會有痠感的部位。按壓此處對於與情緒波動相關,或者脹痛明顯的偏頭痛較有幫助。以針灸治療痛點「阿是穴」為首選,也要調整生活步調。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張子瑜說,西醫止痛藥可緩解偏頭痛,中醫也有藥方,但以針灸治療痛點「阿是穴」為首選,針灸也會讓疼痛減緩許多。後續用藥要看引發偏頭痛的原因是睡不好、緊張還是其他原因,分別給予活血化瘀、驅風濕的藥。中醫治療偏頭痛除了針灸用藥,張子瑜也會建議患者調整生活和工作步調。平常也可按摩頭部穴位保健,或是頸部熱敷,睡眠充足也會讓偏頭痛發生比率下降。利用瑜伽、打坐、冥想訓練專注力,也有助神經平衡,防止偏頭痛。陳致舜推薦食療茶飲避免偏頭痛發作,可選用菊花、百合及甘草以熱水沖泡服用。菊花有平抑肝風、清熱明目及降壓的效果;百合寧心安神;甘草調和氣血、緩急止痛,適合因工作壓力或失眠導致偏頭痛的人飲用。燒烤、油炸、辛辣食物和咖啡、酒類,則是會誘發疼痛發生。荷爾蒙變化也會影響偏頭痛防經期偏頭痛 從調理月經下手除了受情緒影響,偏頭痛發作也跟荷爾蒙變化有關,女性在生理期偏頭痛好發風險也提高。陳致舜說,女性在經期前後好發的頭痛,要由調理月經出發,養血活血、滋陰活絡,讓月經來得順暢,就能減輕負擔。張子瑜表示,女性在懷孕前、經期來臨前後都會有偏頭痛,就中醫觀點來看,會配合婦科的經期周期療法調整,搭配一些止痛的中藥。如果是有規律的經期疼痛,可以事前就給藥物,類似預防。經期來的前一周,可自行頸椎熱敷、頭皮按摩,睡眠充足,都有助減緩經期偏頭痛的問題。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養生.運動健身
緩解肩頸痠痛、有助骨盆正位 日常就能做到的2招簡易瑜珈伸展
久坐族必練的骨盆正位瑜伽「長時間加班,懷疑因為久坐造成左右兩邊的臀部一高一低,左邊下背部很痠,有時候會突然沒來由的痛起來,吃止痛藥都沒效……」日常生活不對稱的慣性動作與身體所累積的壓力,都有可能造成骨盆前傾、後傾、歪斜、緊繃或鬆弛,而骨盆正位可能改善許多身體的問題,例如:經痛、便秘、更年期不適等等。骨盆底是一組位於骨盆的關鍵深層肌肉,從前恥骨一直延伸到脊柱底部。盆底的形狀像一個盆,將所有盆腔器官(子宮、陰道、腸和膀胱)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支撐膀胱以在你排尿時提供控制。除了控制膀胱滲漏外,強壯的骨盆底肌肉還可以為你提供更強的腹肌核心力量、提高性敏感度和改善姿勢等等。除了這邊分享給大家的骨盆正位瑜伽伸展動作外,也非常推薦你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骨盆底強化的瑜伽姿勢來鍛鍊這些肌肉改善整體健康,例如:座椅式、橋式、蝗蟲式、英雄三。蜥蜴式1.四足跪姿,左腳大步跨到左手外側,腳掌一點小外八。2.右腳可以選擇腳趾尖點地或是腳背貼地,如果覺得右腿前側還有空間伸展,可以再往後退一小步。3.吐氣,慢慢將手肘貼往地板,如果覺得髖太緊,可以拿瑜伽磚支撐在手肘底下,或是維持在手掌撐地的高度。4.停留八∼十個呼吸,約二∼三分鐘。3C族緩解肩頸痠痛的自救練習「固定會去針灸,經常貼著痠痛貼布,但最近發作越來越頻繁,好像不能就這樣放著痠痛不管……」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高強度的生活,總是忙於各種活動,這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實在太過分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許多疼痛和疾病。你受傷了,你只是挺過去,而不讓它有機會痊癒。或許你太過努力,也習慣用強烈的意志力試圖撫平一切,讓我們一起在練習時對自己說:我允許自己放鬆、我允許自己放掉。背後祈禱式1.站立或是坐在瑜伽墊上,背部打直。雙手放置後背,嘗試手指碰觸合掌。2.吸氣,雙手合起,試著慢慢往上移動。3.停留三∼五個呼吸,再慢慢放下,重複三∼五次。注意不要駝背。簡單版:如動作1 無法合掌,可以① 互抱手肘,或②雙拳在背後互碰取代。兔子式1.跪坐在瑜伽墊上,雙手握住腳跟。2.保持呼吸並緩緩地圓背前彎,額頭靠近膝蓋,臀部離開腳跟,頭頂點地。3.吸氣時,臀部坐回腳跟,額頭貼地,回到嬰兒式休息。重複三∼五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衛達化學製藥三度出包 食藥署再度回收胃藥及關節用藥2款
【本文重點】食藥署宣布,衛達化學製藥公司生產的兩種藥品存在品質問題,因此進行召回,這是該公司近幾個月來的第三次召回。被召回的藥品包括「欣百樂腸溶錠20毫克」和「大裕消炎止痛膜衣錠400毫克」。食藥署表示,衛達必須在3月23日之前提交改進報告,由於反覆違規,可能面臨進一步的處罰。--by ChatGPT衛達化學製藥生產製造的藥品三度出包。食藥署今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資訊,胃藥「欣百樂腸溶膜衣錠20毫克」以及「大裕消炎止痛膜衣錠400毫克」經廠商主動通報後啟動回收作業,預計回收近14萬顆。食藥署表示,目前只會請藥廠再提交一次改善報告,未來不排除加重罰則。衛福部食藥署上月初公布藥品回收資訊,因衛達化學製藥五款藥品,包括拿炎錠375毫克(那普洛仙)、益潰適錠500公絲(斯克拉非)、速倍樂膜衣錠500毫克、暢血臨膜衣錠9.6公絲、樂不痛膜衣錠500毫克。當時就是稽查時發現,業者因藥品不符合原先規格,而將產品打碎重製,不符食藥署原訂規範製程,總計67萬6千顆藥品,被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延伸閱讀:市占56%消炎止痛藥出事了 食藥署要求5藥品下架67萬顆】不過,其實早在一月時,恆振企業有限公司的治療靜脈栓塞症、肺栓塞用藥「脈化寧錠1毫克」,未通報就將產品打碎重製,不符原定製程規範,被要求回收一批,共9.4萬顆,加上本次已來到第三次,共八款藥出問題。【延伸閱讀:已流入市面...抗凝血藥「脈化寧錠」遭查不符製程 下架一批9.4萬顆】今再啟動兩款藥的回收作業,為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合併抗生素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的「欣百樂腸溶膜衣錠20毫克」批號為「124402」;慢性風濕關節炎、關節痛及關節炎的「大裕消炎止痛膜衣錠400毫克」批號為「219006」,分別預計回收7萬多顆、6萬8000顆。食藥署三次公布藥品回收之資訊如下:(一)「脈化寧錠1毫克(衛署藥製字第052559號)」 (批號:026110)(二)「拿炎錠375毫克(那普洛仙)(衛署藥製字第034014號)」 (批號:111003)(三)「益潰適錠500公絲(斯克拉非)(衛署藥製字第030890號)」 (批號:224009)(四)「速倍樂膜衣錠500毫克(衛署藥製字第038368號)」 (批號:210008)(五)「暢血臨膜衣錠9.6公絲(銀杏葉類黃酮配醣體)(衛署藥製字第037651號)」 (批號:023010、023110)(六)「樂不痛膜衣錠500 毫克(衛署藥製字第044916號)」 (批號:024008)(七)「欣百樂腸溶膜衣錠20毫克(衛署藥製字第057261)」 (批號:124402)(八)「大裕消炎止痛膜衣錠400毫克(衛署藥製字第056715號)」 (批號:219006)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科長傅淑卿說,欣百樂腸溶膜衣錠110年健保用量為9萬多顆,市占率1%,同成份、同劑型、同含量藥品仍有9張藥證;大裕消炎止痛膜衣錠則為指示用藥,無健保資料。信元與大裕兩間藥廠委託衛達代工上月已遭通報五款藥違規打碎重製,如今再度傳出兩款藥違規,是否祭出進一步做為,傅淑卿表示,將請藥廠針對類似情形提出完整改善報告措施,3月23日前提交,由於是累犯,不排除加重罰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2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藥物相同,為什麼血壓升高了?
「內分泌科B醫師換藥後,血壓都高了起來。」病人這麼訴說,我一點也不上心,想說太簡單了,那不是換回去就好,來心臟科幹嘛?「這些是家醫科A醫師原來開的藥。」病人把診所的藥遞了過來,我心不在焉的看了一眼,得安穩160mg跟脈優5mg。「這是B醫師新開的藥。」我懶懶散散地瞄了一下,突然正襟危坐。病人這次遞過來的是易安穩Exforge 160/5,跟A醫師的藥一模一樣,只是變成二合一的劑型,是現在流行的複方製劑,藥廠把相同劑量的兩種藥(脈優5mg跟得安穩160mg)合而為一變成易安穩,讓原來吃兩顆藥變成只需要吃一顆,這類複方製劑能提高病人用藥遵從性,血壓通常控制的會比較好。我看了一下病人家中的血壓紀錄,真的,換藥後血壓都變成140-160,之前都在130上下。「兩個醫師開的藥物一模一樣,只是B醫師用的是二合一。」我跟病人解釋。「B醫師也是這麼說的,可是血壓為什麼會有差別呢?」我回答不出來,藥物的成份相同,劑量也完全一樣,血壓沒道理升高呀?「吃藥時間有改變嗎?」是吃藥的時間差引起的問題嗎?「沒有,原來兩顆藥早上一起服用,現在是早上一顆。」進了死巷,我抓抓頭,只好回到地毯式搜索的笨方法,看看能不能找到些蛛絲馬跡。「最近有吃鹹嗎?」「沒有。」「有喝湯嗎?」「不愛喝湯。」食物的鹹度會讓血壓升高。「有吃中藥嗎?」「沒有。」「甘草?」「沒有。」「補品?」「沒有。」「喝酒?」「不會喝。」甘草人參這類中藥或補品有時也會升高血壓。「有吃止痛藥或其他藥物嗎?」「沒有。」止痛藥或類固醇也會升高血壓。「晚上會打呼嗎?」「沒有。」「白天會想睡嗎?」「不會。」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讓血壓升高,雖然體型不像,沒線索時,問問總是無妨。「有壓力嗎?」「一直都一樣。」「睡得好嗎?」「晚上都睡不好,2-3點會起來看一下電視再睡。」我突然興奮起來,也許是這個問題?「多年都沒變,都一樣。」我失望地坐回椅子。「會怕熱還是怕冷嗎?」「怕熱不怕冷。」我燃起一線希望,甲狀腺亢進也會血壓上升,還會怕熱、手抖、體重減輕、拉肚子….難不成是在這個時間點發生甲亢?「體重有減少嗎?」「減少7-8公斤。」「多久的時間減少的?」「大約一年。」雖然時間不搭,但是甲亢的嫌疑越來越大,我打算繼續問手抖、拉肚子這些問題時,病人又接著說了「吃A醫師糖尿病的藥以後就開始越來越瘦。」我眼睛亮了起來,放棄了甲亢的想法。「B醫師說那個藥主要給胖的人用的,我再瘦下去會肌少症,幫我換了藥。」我用雲端找到原先血糖用藥,再回到電腦查看B醫師開的血糖藥,仔細對比後,大喜過望。破…案…了!A醫師開的SGLT2i類藥物會讓糖份從尿液排出,可以降血糖,脫水,會降體重,這個藥物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有些人的血壓可能會降低。換句話說,這位病人血壓升高最可能的原因,不是因為換了高血壓藥,而是因為停了這個會降血壓的糖尿病藥物。找出問題後就簡單了,加利尿劑取代原先SGLT2i的作用,病人一週後回診時,血壓果然就如預期的恢復了正常。血壓高的處理,有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2023-03-10 焦點.健康知識+
疼痛別硬忍,吃藥、放鬆能減輕!數字量表判斷痛到哪個程度
60歲陳先生最近因為急性膽囊炎住院,住院期間腹部仍會疼痛,造成白天活動力下降,晚上也睡不好,護理師詢問是否需要止痛藥物時,陳先生和家屬堅決表示:「不要吃止痛藥,藥吃太多傷胃又傷腰子(腎),且人家說止痛藥一吃就要吃一輩子,這點小痛忍過去就好。」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世界鎮痛日」,並將疼痛定義為第五個生命徵象,且宣示緩解疼痛不適是每一個人的人權。疼痛是種主觀感覺,當感覺疼痛時,正視自己的疼痛,多數都可以藉由藥物或非藥物的方式來改善並控制。當有疼痛感受時,可使用數字等級量表或臉譜量表兩種方式告訴醫護人員你的不適,並嘗試說明疼痛性質,如鈍痛、抽痛、脹痛、悶痛等,是否有讓疼痛增加或減少的因素?如活動後或觸摸時疼痛感會增加,是否有輻射痛?如疼痛感從胸口蔓延到手臂,以及疼痛持續時間及強烈程度。一、數字等級量表利用0-10分的數字表達疼痛程度。「0分」表示完全沒有疼痛感,「10分」表示最痛的感受。二、臉譜量表依6個臉譜表達個人疼痛強度,從0:愉快的笑臉、2:微笑的臉、4:有些不舒服、6:更多不舒服、8:痛到想哭,到10:流眼淚的大哭,透過觀察圖片臉部的表情進行自我判斷,找出自己目前疼痛感受程度與哪一個分數相近。疼痛時,可以嘗試運用幾個技巧減輕疼痛,如深呼吸放鬆技巧、改變姿位調整舒適擺位、按摩、做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或徵詢醫療人員是否可使用冷、熱敷緩減不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醫療.泌尿腎臟
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腎臟病伴隨人口老化、飲食西化及三高慢性病增加等因素,已成為國人重大健康議題,每年近5000人因腎臟相關疾病喪命,除了三高以外,吸菸、肥胖也會影響腎功能異常。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戒菸及控制體重,並維持正常血糖、血壓及血脂,以維持腎臟健康,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至洗腎。肥胖且腰圍過粗 腎功能易出問題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肥胖且腰圍過粗者,有2成有腎功能問題;而三高病人中有肥胖又吸菸者,近4成有腎臟功能異常的問題;且年齡增長,腎臟異常狀況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40歲以上尿液檢查腎功能異常比率,在40至64歲約8%,65至74歲17.2%,但75歲以上卻大幅增加至35.9%。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更應注意腎臟狀況。民眾可以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也結合成人健檢醫療團隊,提供民眾衛教指導,改善個人相關風險因子。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腎臟沈默 遠離危險因子、不過度用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宛如沈默員工,若平時沒有好好善待他,「等他生氣離職時就沒辦法了」,提醒民眾除了遠離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台灣健保雖然便民,但不應過度用藥如止痛藥等,對腎臟都是很大傷害。我國從事腎臟病防治逾10年,2020年首見末期腎病進入透析單位人口「下降」趨勢,若能繼續提早預防,預期未來人數有機會持續減少。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腎臟病屬於末期疾病,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並遠離抽菸、肥胖等,而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有糖尿病,國健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推動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希望民眾在三高數值偏高前期,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避免共病發生,像是避免代謝症候群進展到糖尿病、甚至腎臟病。全國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推廣護腎全國現有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加入計畫的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在診所規劃「瑞東小學堂」衛教課程,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包括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參與衛教課的腎臟病友賴先生分享,起初是因為血糖過高,好不容易在4年時間將糖化血色素從11.1控制到現在5.9,杜醫師規劃的衛教課,自己和太太都能參與,了解飲食、運動都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產生。為響應2023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全國北、中、南擴大辦理「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宣傳顧腎健康、強化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的概念,並結合醫療院所,透過衛教宣導講座、有獎徵答以及趣味闖關,推廣腎臟病防治相關症狀、保健及預防知識。完成趣味闖關活動任務者還可以參加摸彩活動,鼓勵民眾踴躍參與,詳細資訊可上「腎利人生」官網(http://www.ckd-tsn.org.tw/)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3-06 醫聲.醫聲要聞
梵谷靈感竟是偏頭痛預兆? 台有200萬患者,就醫、用藥原則一次看
據傳印象派藝術家梵谷、莫內都是偏頭痛患者。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指出,偏頭痛與藝術天份的關聯來自視覺預兆:患者在頭痛前,看到異常的光線、形狀等景象約20分鐘。之後,影像消失,頭痛就發生了。他透露,自己也是偏頭痛患者,預兆發生時曾看到有如「張大千潑墨畫」的光影形象;全台200萬偏頭痛患者中,約有一成是預兆型偏頭痛,除了視覺以外,也可能出現失語症等預兆。預兆型偏頭痛在台占比約一成王署君表示,偏頭痛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遺傳,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則子女約四成也會患病;如父母均有偏頭痛,子女罹病的機率更可能高達七成。若以類型區分,可分為「預兆型偏頭痛」與「非預兆型偏頭痛」兩大類,前者在台灣約佔一成。他說明,偏頭痛的視覺預兆發生時,患者會在視野的某一側,看到閃光、亮點,甚至特殊圖形;出現的時間大約在頭痛發生前的20分鐘至一小時之間,並可能持續至頭痛初期才結束。偏頭痛失語症預兆的知名案例來自一位美國記者。該名記者在新聞播報時突發口齒不清,被同事送到醫院。王署君指出,當時在場者都以為這位記者發生中風,實則是偏頭痛預兆以失語症的方式呈現。他說,預兆型偏頭痛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通常較低,建議患者在預兆發生時盡快服用止痛藥物。止痛藥儘早服用 每月超過10次應就醫王署君指出,常見的偏頭痛治療分為止痛藥與預防性用藥兩大類。有患者擔心止痛藥傷肝、傷腎而忍痛不願吃藥。他表示,市面上止痛藥選項多元,主要可分為乙醯氨酚藥物,以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如布洛芬等成分,乙醯氨酚藥物可能會傷肝、布洛芬可能會傷胃,患者應考量自身健康狀態服用,如:B肝患者應減少使用乙醯氨酚藥物。至於止痛藥的使用時機為何?王署君表示,偏頭痛通常係從大腦外圍開始,逐漸進攻至中樞,時間大約是一小時。故他建議患者在一小時內就服用止痛藥,才能達到緩解痛楚的效果。王署君也說,原則上使用止痛藥並不會有「越吃越沒效」的問題,此為民眾迷思,不過若頭痛變得頻繁,一個月服用止痛藥超過10次者,可能會造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的止痛藥成癮,需使用預防性藥物,應儘早就醫。王署君表示,不論是預兆型或非預兆型偏頭痛患者,若偏頭痛每月發生的天數達4至8天,幾乎「週週都痛」,即應服用預防用藥。他指出,預防性用藥需每日服用,且在頭痛頻繁期使用,療程至少持續三個月,待頭痛頻率降低再予減藥。王署君說,台灣約有四成偏頭痛患者需服用偏頭痛藥物,然因每日服藥過於繁瑣、病識感不高等原因,僅有不到兩成患者實際服用。專一性藥物為治療趨勢 已獲健保給付王署君說,現行的偏頭痛止痛藥、預防用藥都是不具專一性的藥物,近期國際趨勢則趨向把偏頭痛認定為一特定疾病,也有專一性藥物在台上市,並獲得健保給付。他表示,偏頭痛的致病機轉與大腦中的血漿胺、CGRP兩項傳導物質有關,可在台取得的CGRP單株抗體其作用類似癌症標靶治療,患者施打一次療效可持續一個月,「偏頭痛的治療逐漸走向專一化,而且方便性越來越高。」有氧運動、規律睡眠有助預防除了服藥以外,王署君指出,國人常用的熱敷、針灸和按摩等物理方式均有緩解偏頭痛的效果;透過按壓虎口的合谷穴,也能減緩頭痛程度。他表示,偏頭痛患者對於溫差相當敏感,若遇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劇烈時,容易發病,尤其台北天氣濕冷,在睡覺時頭戴毛帽是好的做法。此外,王署君說,不少電療儀器可以刺激迷走神經,達到止痛的目的,稱為「神經調節術」。王署君表示,藉由有氧運動、瑜伽與規律睡眠等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有助降低偏頭痛發生頻率。他建議患者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並且應散布在七天之內,不可過度集中。王署君建議患者從事最簡單的運動——快走,只要每分鐘走120步,每次走30分鐘即有預防效果。撰寫「頭痛日記」幫助診斷許多醫師要求偏頭痛患者撰寫「頭痛日記」。王署君表示,其目的是為幫助醫師了解患者每月頭痛的頻率、每次疼痛的程度,以及女性患者頭痛與經期的關聯,需要紀錄的項目單純,只要患者在睡前回憶今天有無頭痛,並記下頭痛程度與症狀即可。他指出,台北榮總醫院為此開發「頭痛日記APP」,幫助患者簡單紀錄:小痛時該日期顯示綠色、中痛為黃色,大痛則是紅色,並可產出報表,除了協助醫師診斷,也可作為申請使用健保專一性藥物時的佐證。此外,王署君說,頭痛日記也能協助患者檢視特定飲食、行為是否為引發頭痛的原因。他舉例,有研究顯示紅酒、啤酒容易引發偏頭痛。舉例來說,若頭痛日記中顯示飲酒三次僅有一次發生頭痛,則對於該患者而言,飲酒或許就不是驅動因子。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常走路、爬山讓關節軟骨磨損快?久站或久坐對膝關節不利嗎?
【本文重點】久坐缺乏運動容易讓雙腿無力且加速退化。要讓雙腿逆齡,建議早期開始保養,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關節疼痛可能因不適宜運動而使骨鬆加重。膝蓋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要考慮正確發力,如果軟骨已有磨損或肌力不夠,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加重。肥胖者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太瘦肌力不足也可能發生。--by ChatGPT現代人懂得保養,外表愈來愈不顯老,但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模式,卻可能讓雙腿無力,退化得更快。如何讓雙腿逆齡?專家說,愈早開始保養,就像趁早儲蓄一樣,到老還有充足的腿力趴趴走。Q:退化性關節炎和骨鬆有什麼不同?骨鬆患者的關節會退化更快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僵硬、疼痛與變形;骨鬆則是全身性硬骨骨質流失、空洞太多,造成骨骼質量下降,容易骨折。研究顯示兩者間並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想動,減少運動、對骨頭刺激不足,讓骨鬆更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包括年紀大、肥胖、關節曾經受傷或O型腿關節變形等;骨鬆則是年紀大(特別是停經後女性,骨鬆會更嚴重)、太瘦、抽菸及喝酒等。兩者的共同成因為年紀,所以年紀大可能同時有這兩種疾病,但並沒有直接關連。Q:膝蓋彎曲超過多少度最傷關節?久站或久坐都對膝關節不利嗎?膝蓋彎曲角度不同,壓到的軟骨部位也不同,但並沒有哪個角度最傷膝蓋的問題。不過如果久站或久坐,確實可能對膝關節不利,因為維持同個姿勢太久,周邊肌肉、韌帶可能僵硬,突然有一個大動作或用力過猛,壓力直接施加在軟骨上,就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工作形態是久站或久坐者,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會造成對應的關節部位與韌帶等損耗較大。平常要多運動,啟動沒有用到的部位,而同一姿勢超過30分鐘,就要動一動,例如蹲久了,用手磨擦膝蓋4、5下,有溫暖的感覺再動,會好一點。雖然關節彎曲角度與傷害無關,但仍要考慮正確發力的問題,如果軟骨已有部分磨損,或是肌力不夠,就會讓發力不平均,可能讓關節損傷更嚴重。Q:纖瘦的人關節受力小,比較不容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肥胖者因為體重造成關節壓力大,確實比瘦的人容易有退化性關節炎;但如果太瘦,肌力不足,沒辦法穩定的保護膝關節,也可能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所以太胖或太瘦對關節都不好。但比例上來說,體重輕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低於肥胖者。Q:路走越多、山爬越多的人,軟骨磨損得更快?運動並不會讓軟骨磨損更快,重要的是發力有沒有平均。研究顯示,馬拉松運動員軟骨退化的程度,並不會比一般人快,但如果不常爬山、偶而爬卻爬太久,肌肉鍛鍊不足,沒有辦法有效保護膝關節,就可能退化更快。特別是下山的時候,重力都壓在下半身,如果沒有核心肌群、臀大肌、股四頭肌等的協助支撐,對膝關節的損傷就會比較大。Q:膝關節退化的症狀有哪些?走路承重時就會疼痛,如果坐或躺著就不會痛,同時活動的角度減少,像是無法彎曲、伸直,並有僵硬、變形的情況,走路走不遠,部分患者會紅、腫、熱、痛。如果磨損的是內側的軟骨,就會造成O型腿;如果是外側軟骨,則是X型腿。急性期會有溫熱及腫脹的感覺,等到骨刺長出來,關節就會變大,也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的症狀。有時運動後膝關節會有溫熱的感覺,如果休息後就緩解,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單點或多點的疼痛感,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應注意。Q:膝關節疼痛要掛骨科還是復健科?要看是結構性還是功能性的問題,結構性例如韌帶斷裂、軟骨磨損、半月板(在脛骨與股骨關節內側和外側半月形骨)磨損等;功能性則是指因為發力不正確造成疼痛。一般在急性期看骨科或復健科都可以,需要先休息,醫師診斷可能是哪一些動作造成疼痛,先停止,並給予消炎、止痛藥物緩解,之後再復健,如果效果不好,可能要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是否有結構上的問題,需要靠骨科來手術解決。諮詢/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聲.Podcast
🎧|國內頭痛權威也患偏頭痛 一次了解偏頭痛如何舒緩、藥該怎麼吃
偏頭痛雖然不危及生命,卻會讓患者感到相當嚴重的不適。動輒數小時、數日的痛楚,不但讓患者日常生活難以維持,更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偏頭痛列為20大失能疾病之一,台灣則有近兩百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高達近10%。偏頭痛患者真的比較有藝術天份嗎?偏頭痛出現之前有哪些預兆?痛起來就吃藥會不會導致藥效越來越弱?本身也是偏頭痛患者的偏頭痛權威、台灣頭痛學會創會理事長王署君教授,將在本集「元氣醫聲」節目中,為大家解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本集重點02:42偏頭痛致病原因竟是它!04:43偏頭痛預兆有哪些,如何辨別?07:12傳授偏頭痛預防小撇步:作息、運動是關鍵,睡太多也不行。11:36國際治療趨勢朝向專一化,除了通用的止痛藥、預防用藥,還有單株抗體藥物。17:41止痛用的使用時機,藥物成分怎麼選?最好一小時內就吃,不必擔心藥效遞減。21:35溫差是偏頭痛剋星?致病機轉與冷熱感受基因有關。23:56頭痛日記幫助診斷,北榮開發專門APP方便記錄。28:11偏頭痛跟藝術的關聯是什麼?畢卡索靈感可能來自偏頭痛光影預兆。👤 本集來賓:王署君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附設頭痛中心進修 (1996)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1988)獎項:第32屆台灣醫療奉獻獎第19屆國家新創獎臨床創新獎美國頭痛學會 Seymour Solomon Presidential Lecture 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
2023-03-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遊日買藥注意,這款感冒藥可能驗出毒品反應!藥師分析最夯代購藥品成分及風險
各國國境開放,今年起台灣人又開始大舉赴日旅遊,玩樂之餘也特別喜歡買日本的藥妝及藥品。不過有藥師提醒,某些藥品成分具成癮性,如大正感冒藥,可能讓你尿液檢測呈陽性,且若服用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品發生過敏或其他副作用,是不能申請藥害救濟的,購買前一定要特別注意。台人遊日愛買藥 EVE、表飛鳴、感冒藥超夯國人去日本玩特別愛買藥品,最夯的像是EVE止痛錠、日本魚油、Wakamoto、表飛鳴、太田胃散,感冒藥系列以前大家很愛新露露感冒藥、黃金A微粒感冒藥,現在還有大正百保能感冒藥。不過其實購買成藥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其中的成分,尤其有些藥品在日本買可能是日本版的,跟在台灣藥局看到的不見得相同,千萬不要亂買亂吃。日版大正感冒藥有成癮性小花藥師在其部落格《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提醒大家,以上述那些大家在日本常買的藥品來看,太田胃散跟Wakamoto、表飛鳴系列與台版的差異不大。但如果是大正系列感冒藥,許多人覺得日本版的大正比較有效,這是因為它添加了「Dihydrocodeine」這個強效的鎮咳成分,而這種成分在台灣並未核准添加使用於綜合感冒藥中,並且在服用上也有其他需注意的事項。日版大正感冒藥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有成癮性,且有呼吸抑制的風險,未滿12歲兒童以及哺乳孕婦不可使用。2.毒品尿液檢測可能呈現陽性,當兵或職業軍人要小心使用。3.無法申請藥害救濟。EVE止痛錠 藍底金字的最強另外還有超搶手的EVE止痛錠,聽說最近日本某些藥妝店還缺貨。EVE止痛錠含有異布洛芬(ibuprofen)成分,而其實止痛藥台灣藥局也非常多,你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布洛芬一顆 400mg 的盒裝止痛藥 (指示用藥),但就是有許多人覺得EVE比較有效,特別是藍盒的!根據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台中博智診所院長陳炳錕醫師撰文分析EVE的使用,分析EVE的布洛芬劑量如下:常見4種EVE,每「兩顆」EVE 的劑量:EVE QUICK DX (藍底金字): 200mgEVE QUICK (藍底銀字): 150mgEVE A EX (白底藍字金邊): 200mgEVE A (白底藍字): 150mgEVE裡不只有止痛藥的成分,還有另外兩個成分:Anhydrous Caffeine - 80 mgAllylisopropylacetylurea - 60 mg兩種藍盒子的還另外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陳炳錕說明,Anhydrous Caffeine就是咖啡因,有加強止痛藥的效果,普拿疼加強錠也有,80mg 劑量大概是一般 1 杯大杯咖啡的量。Allylisopropylacetylurea則是一種鎮定劑,不是非常強,有解除焦慮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止痛藥的效果,但其他國家目前沒有繼續用的原因,是因為後來有些人出現了血小板低下,全身性紫斑出血的副作用,所以就停用了。而藍底金字的EVE QUICK DX則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除了有點胃藥的效果,也是速效錠,有止痛藥本身、鎮定劑,咖啡因強化效果,速效崩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吃 EVE 比其他止痛藥有效的原因。EVE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Allylisopropylacetylurea成分有血小板低下風險。可能出現胃腸出血及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等風險。2.EVE 有鎮定作用,吃藥後應避免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3.別給 15 歲以下的孩子吃。4.懷孕的頭痛患者注意,單純的 ibuprofen 在懷孕 12 週前仍可服用,但是有鎮定劑的 EVE 是不能吃的,計畫懷孕的準媽媽也要小心。5.如遇藥物過敏或副作用,國外自行購買不能申請藥害補助。6.帶太多藥物回國違法,網路買賣更不允許。日本成藥沒有比較厲害 對症下藥才重要出國購買成藥真的有風險,雖然價格可能較便宜,但因為藥品無標示中文,在看不懂使用方法,不清楚正確用量、用途、禁忌與副作用等情況下服用是有危險性的。也仍有不少人認為日本藥品特別好,不過白袍藥師Drugs曾出書《藥師心內話》破迷思,指出坊間常用成藥的成分種類就那幾樣而已,沒什麼特殊之處,日本藥也不例外,根據症狀買對藥就會「很有效」。大家出國旅遊還是盡情玩、放縱吃美食,成藥就盡量不要買了。【資料來源】.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藥師教你攻略日本藥妝5大熱銷商品.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赴日買藥當伴手禮 含鴉片成分恐成癮.網推日本必買藥品比較有效?藥師告訴你實情
-
2023-03-03 醫療.呼吸胸腔
男星張立昂「肺塌陷」緊急插管!如何避免?「麻醉」是關鍵
「肺塌陷」是心肺手術患者術後後遺症之一,患者可能因為肺部擴張不全,導致痰液累積在肺臟,增加發生肺炎的機會,並影響復原。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說,經由心臟外科與麻醉部合作,結合微創心臟手術及神經阻斷術,有效降低肺塌陷、肺炎等併發症發生率,讓病人盡早脫離呼吸器,進行心肺復健,恢復正常生活。什麼是「肺塌陷」?男星張立昂日前傳出因「肺塌陷」入院,必須緊急插管治療,家屬一度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張立昂住院治療觀察了兩周,後續療養了三至四個月。經紀人透露,「講話容易喘,一段時間沒辦法有氧運動」,所幸經心肺功能訓練,身體慢慢恢復,目前狀況穩定,恢復良好,新戲也即開拍。【延伸閱讀】神隱2年!張立昂「肺塌陷」插管救命 家人心碎簽放棄治療什麼是「肺塌陷」?郭姿廷說,吸氣時,肺臟會充滿空氣而張開,有如充滿空氣的氣球,但微創心臟手術患者術後呼吸時,胸大肌等肌肉會隨胸廓起伏而伸展,病人可能因手術傷口疼痛,不敢用力深呼吸、咳痰,此時,肺臟未充滿空氣,如同洩氣的氣球,「塌塌扁扁」,形成「肺塌陷」,痰液容易累積在肺臟,增加發生肺炎的機會。肺塌陷影響心臟手術之後的復原 郭姿廷說,術後患者發生「肺塌陷」,在肺活量降低的情形下,無法順利呼吸換氣,也影響術後復健及復元進度,如採用微創心臟手術合併神經阻斷術患者多可在術後5至7天出院,對比傳統手術患者於術後需住院7至14天,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在復元時間縮短許多。微創心臟手術是什麼? 微創心臟手術是指所有不必經由傳統正中胸骨切開的手術,目前運用在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心房中隔缺損、心臟內腫瘤、冠狀動脈廔管等手術,應用範圍相當多元。郭姿廷表示,微創心臟手術不用鋸開胸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小,組織破壞少,減少人體傷口發炎反應,縮短傷口疼痛時間。郭姿廷說,微創心臟手術最常使用的切口位於右側胸部、肋骨與肋骨的中間,雖然不需要破壞肋骨,但依舊會切斷部分的肌肉,包括胸大肌、前鋸肌和肋間肌等。這些肌肉在呼吸時,會隨著胸廓起伏而伸展、收縮,因此在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時,傷口疼痛會加劇,導致不敢用力深呼吸和咳痰。然而,病人不敢用力深呼吸和咳痰,造成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並不是心臟問題,而是新發生的「肺塌陷」或「肺炎」,讓病人血氧下降、發燒,甚至是敗血症、呼吸衰竭,不論是傳統手術或是微創手術,都有可能因為傷口的疼痛而提高肺部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如何避免肺塌陷為降低病人術後疼痛感,加快復元時間,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與麻醉部合作。台北榮總麻醉科主治醫師林素滿說,病人麻醉後,在手術醫師畫刀前,麻醉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胸大肌和胸小肌間,以及胸小肌和前鋸肌間的筋膜,阻斷傷口周圍的神經傳導。手術結束縫合傷口前,手術醫師再從內視鏡視野下,從胸腔內將局部麻醉藥注入肋骨間的空間,使麻藥擴散到肋間神經。林素滿說,由於傳導疼痛的神經被阻斷,可大幅降低病人術後傷口不適,也降低術後嗎啡等止痛藥劑量,減少噁心、嘔吐、嗜睡、腸蠕動變慢等止痛藥副作用。手術期間全程使用麻醉深度監測儀器,讓麻醉醫師能更精準的調控麻醉深度及麻醉藥物的用量,縮短麻醉後甦醒的時間,讓病人盡速脫離呼吸器,更早開始下床活動進行心肺復健。研究顯示,微創手術在術後傷口疼痛的天數比傳統手術短,臨床上病人大約在術後第3、4天就幾乎不會被傷口疼痛所困擾,但在術後當天或隔天時,疼痛程度不亞於傳統手術。因此,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透過與麻醉醫師緊密合作,以術中神經阻斷術降低術後傷口疼痛,發揮微創手術最大效益。神經阻斷術止痛有禁忌嗎?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神經阻斷術止痛,因神經阻斷術採取注射方式,若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注射後可能刺破小血管而有出血、血腫等情形。台北榮總目前使用微創心臟手術合併神經阻斷術的患者約有30多人,除微創心臟手術需自費醫材費用約3至15萬元,合併神經阻斷術須自費麻醉費用3000元左右。(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2 醫療.腦部.神經
醫示警「這1類」頭痛真的會要人命 緩解5妙方
有史書記載,三國時代一代梟雄-曹操,於年約40歲左右開始出現反覆頭痛,常伴有幻聽、幻視,且多在勞累、情緒激動等狀態下出現,並將其症狀描述為「頭風」、「頭風眩」、「偏頭風」,經當時的神醫華佗予以施針緩解,故記有「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曹操頭痛的病因,至今眾說紛紜且無可考。頭痛 一般可分成3大類 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賴軍皓主任認為,根據曹操頭痛的狀況及發生時的外在環境推測,可能是偏頭痛、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或腫瘤導致。不過,「頭痛」是診間中常聽到的主訴之一,依其病因可區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及其他疼痛型顱神經病變。8成患者都是張力型頭痛 止痛藥即可緩解賴軍皓主任說明,原發性頭痛以張力型頭痛最常見,約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0%,主要表現為頭部帶狀緊縮,並於數日間起伏發作,但程度較輕且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以一般止痛藥即可治療。偏頭痛常會睡眠中痛醒 發作前有徵兆至於偏頭痛,則是第二常見的頭痛,且常有睡眠中痛醒的狀況,以女性居多。賴軍皓主任解釋,1/4-1/5偏頭痛患者會有發作前兆,像是看見閃光、局部肢體麻木等,可先於或伴隨頭痛發生,並在5分鐘~1小時內恢復。診斷標準需至少5次以上的發作及持續4小時~3天,而發作特徵在單側、搏動性抽痛、中度以上(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效率)及活動時加劇這4項條件中符合達2項者,且發作時有噁心嘔吐或畏光怕吵。次發性頭痛會致命 危險因子一次看賴軍皓主任補充,次發性頭痛雖不如原發性頭痛常見,但其潛在病因可能是致命的。臨床上有幾項紅旗子跡象(red flags)可提供判別依據:系統性症狀(發燒、體重減輕)、次發風險因子(免疫抑制、腫瘤)、神經學症狀(意識狀態改變)、突發性、50歲以上、持續惡化、在姿勢改變或出力時加劇等,排除如感染、出血、腫瘤、血管炎等病因,必要時輔以影像學檢查。頭痛是身體警訊 服藥無效快就醫賴軍皓主任再三強調,頭痛是身體健康失調的警訊,反映出生活、飲食與壓力的失衡,因此平日應養成規律的生活,當服用止痛藥仍無效時,應盡速就醫。1.多運動2.多喝開水3.避免酒精、咖啡4.避開富含酪胺酸的食物(如優酪乳、起司等乳製品)5.服用止痛藥。【延伸閱讀】半夜滑手機傷眼又傷肝 4個穴道按一按輕鬆養生「睡著時才會頭痛」要小心! 50歲後恐與腦部病變有關【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02】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3-01 養生.運動健身
控制血糖、穩定血壓!詳解長期重訓好處:為何過40歲後你需要重量訓練?
你應該重量訓練的理由非常多—要寫的話可能會是另一本完全不同的書。在許多人的成長過程中,「重訓」可能是學生時代體育課中規定一定要做的事,或是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在練,所以我們也不得不練。除此之外,一般人大都不會考慮從事重量訓練。現在我們知道,重訓不只在訓練肌肉,也會對人體最基礎的細胞層級產生影響。當我們年紀變大時,細胞層級也發生了一些結構性的變化,使得樂齡族的生活面臨巨大的挑戰。這常常讓人覺得是無法避免的,但不論你相信與否,我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來使身體的細胞減緩衰老。一旦過了四十歲,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衰老的跡象,這些跡象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種元素:● 精準度(Accuracy)● 速度(Speed)● 活動範圍(Range)● 耐力(Endurance)● 協調性(Coordination)● 穩定度(Stability)● 力量(Strength)● 柔軟度(Flexibility)這些身體各方面的特性都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年紀逐漸增長時,獨立完成各種日常行動的能力是否能維持,就要看上述這些身體特性的強弱了。事實上,活動量太低會逐漸導致退化,最終可能使身體變得很脆弱。這種脆弱的狀態是由日常活動功能障礙所引起的,此時身體會很容易受傷。這也與「肌少症」(sarcopenia)有關。肌少症顧名思義是指肌肉量太少,造成日常活動功能失常,年紀大了之後,肌肉量很容易流失。壞消息聽夠了,現在來看個好消息:阻力訓練可以立即阻止身體內外的老化,還會持續帶來各種好的轉變,它就像你的青春之泉,使你身體的裡裡外外都發生變化。重量訓練的立即效果● 穩定的血糖—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調節血糖濃度。好處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血糖不會忽高忽低影響你的生理機能,身體會有比較穩定的能量來源。● 增加「感覺愉悅」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像是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會受到運動的刺激,為你提供即時能量並振奮你的心情。● 改善睡眠—研究證明規律運動有助於提高各個年齡段的睡眠品質,尤其是早上運動的效果最佳。● 增加你的新陳代謝—增加新陳代謝對減重很有幫助,如果「減重」是你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增加新陳代謝也意味著在日常活動中燃燒更多的卡路里。● 降低血壓—年紀大了之後被診斷出有高血壓是很正常的,我們自己或身邊的樂齡朋友多少都有這個毛病,但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運動都有助於控制血壓。● 減輕關節炎疼痛—如果你剛開始運動時會感到疼痛,這樣訓練似乎不如你的預期,但是當你持續加強該關節周圍的肌肉時,可以在開始訓練的兩週內改善疼痛。此外,當你在運動時,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和關節,這也有助於減輕疼痛和僵硬的情況。重量訓練的長期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訓練幾乎可以改善身體的每一種功能,而且不需要做太多訓練就能有所改善。訓練最重要的好處之一是「更多的保護」,而非那些顯而易見的目標,像是減重。事實上,我們從訓練中獲得的許多好處都是難以觀察或衡量的,也因為這樣,有時很難找到訓練動力,即使我們知道訓練有益身心。心血管功能對於不規律運動的人來說,隨著年齡漸長,心血管功能會下降。心血管功能牽涉到你的心臟會向身體輸送多少血液,以及有多少氧氣可以輸送到肌肉裡。訓練可以提高你的心臟效能,意思是你不只可以做更多事情,還可以保護你的心臟,同時使你感覺良好。提升肺活量與呼吸力量你的呼吸效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脊柱中椎間盤退化,這會影響你肺部周圍的肌肉。這意味著你的肺活量會變小,而你可能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運動可以幫助你降低脊柱退化的速度,讓你的呼吸變得更好、更輕鬆。血壓控制血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些研究證實,在美國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中約有75% 的人患有高血壓。好消息是:有研究指明,中老年人的運動能力是一個非常強的預測指標,也就是說,一個人運動能力跟高血壓這種慢性病之間的關係很密切。樂齡族如果患有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問題。另一個好消息是,所有的運動訓練都有抑制血壓的效果,所以即使每天多走幾分鐘也能造成改變。肌力和耐力現在,我們要談到訓練真正的好處了!因為你可能很難感覺到心血管功能或肺活量的變化,但你絕對可以感覺到自己在訓練後變強壯或身體更健康。大家都知道力量和耐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其中肌肉功能的喪失通常是由於肌肉量損失所造成的。重點來了:三十~七十歲的人,如果久坐不動,肌肉量會下降大約 22 ~ 23%。肌肉量的減少會導致平衡問題、行走困難、反應遲緩(想想當你絆倒或滑倒後是否能及時扶好站穩)以及脂肪增加,這些都容易導致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的發生。但是,這不一定會發生在樂齡族身上。研究人員發現,力量訓練可以緩解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功能衰退。即使只是增加兩磅肌肉(約0.9 公斤肌肉)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論你幾歲,訓練都會帶來改變。減少發炎近年來,你也許已經聽說科學家發現「發炎」對身體的影響。當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並可能改變身體對感染、受傷、手術或癌症等的反應和痊癒方式。樂齡族有些常見的習慣問題(例如久坐不動),這些問題會提高身體的發炎程度,進一步可能導致超重或肥胖。原因是,年紀增長會有關節炎或其他與關節相關的疼痛,就會變得更難四處走動,樂齡朋友為了保護自己,過著少動久坐的生活,結果發炎和疼痛變得更加嚴重,移動也更加困難,於是進入惡性循環。力量訓練可以幫助樂齡朋友減少發炎的發生,使他們不致於陷入這樣的循環中。更柔軟的身體你平常可能不會去思考自己的身體有多柔軟,但你需要知道緊繃的肌肉會對身體的功能和感覺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會用到柔軟度,例如綁鞋帶、從較高的書架上拿東西、坐在地上摺衣服或倒車時轉頭看後方。柔軟度不只有助於維持良好的姿勢與循環系統,也能幫助我們舒緩壓力與疼痛(想想伸展運動或瑜伽),它使我們擁有更好的平衡感以及預防受傷。年紀漸長後,我們的肌肉會變小而且會失去一些肌肉纖維,肌腱也會失去水分,柔軟度會因此下降。這就是導致我們感覺僵硬的原因,尤其是當我們早上醒來時,僵硬的感覺會特別明顯。柔軟度可以同時透過伸展和力量訓練來改善。柔軟度變好後,不只身體的靈活性變好、活動範圍增加,也能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變得更輕鬆。活化大腦運動和力量訓練不但對你的身體和生活品質有幫助,也會對大腦產生保護效用,這點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透過運動可以達到下列的效果:● 預防或減緩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放鬆舒壓—運動可降低身體壓力荷爾蒙,同時刺激大腦中產生「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意思是你的大腦會產生天然止痛藥和好心情藥劑。● 改善大腦功能—有在訓練的樂齡朋友會比不運動的人,更能高效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資訊。● 更有活力—當我們完成某事時,一定都會對自己感到滿意,覺得更堅強、更具自控力,同時增加自信心和自我勝任感(self-efficacy)。● 更加融入社會—當你變得愈強壯、能做的事愈多,就能走出家門深入參與社會的運作,與其他社群產生連結。這會讓我們有歸屬感,這項好處比大腦中可以使你「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更有貢獻。● 更強的適應能力—強健的身心可以幫助你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像是退休、朋友或親人去世、健康出現問題等等。那最少要做多少運動才能達到上述效果?我建議每天訓練大約10 ~ 30 分鐘,每個人每天應該都可以做到,只要花一點時間就能幫助你改善大腦、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睡眠、體重管理、血糖、精力、情緒、力量、性生活和耐力等方方面面。除了這些實質上的幫助,還可以在精神上讓你變得更有自信、活力和更加獨立。運動或訓練的時間不是比待在醫生的辦公室好得多嗎? 絕對是這樣的吧!※ 本文摘自《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作者:佩姬.威納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2/02
-
2023-02-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血栓溶解劑、攝護腺肥大用藥都在列!15類缺藥原因及處理進度一次看
缺藥民怨延燒,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上午率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三人親上火線說明。王必勝首度代表衛福部詳細說明15類缺藥品項,包括缺藥之原因、處理進度、每月增產數量、預計恢復供應期程等。這等於間接證實目前國內缺藥類別相當廣,軟便、抗生素、制酸劑、止吐、止瀉、退燒,到鼻噴類固醇、破傷風疫苗、血栓溶解劑、攝護腺肥大用藥,全都有缺。兒童用藥也受到衝擊,一種兒童用止吐藥及另有一種兒童退燒止痛藥都停產,現已尋得其他廠商增產因應。其中恢復供貨時程最晚的,是膨脹型瀉劑及降血壓藥,係因原料或原廠供應問題導致全球缺貨,要等到今年第三季才能恢復供應,在此之前可先使用替代藥。1.軟便劑(氧化鎂錠劑).氧化鎂藥性溫和,常用作第一線軟便劑、制酸劑使用,排便不順、便秘服用氧化鎂藥物都能獲得改善,而氧化鎂亦可以中和胃酸,緩解胃酸分泌過多不適。因應業者通報缺工,食藥署已及時核准其他業者專案製造。食藥署積極協調廠商增加產量,春節後已大量生產,每月合計生產3000萬錠(健保月用量約2000萬錠)。每週分批供應,逐步緩解臨床端需求。健保署已進行藥價檢討。》看更多氧化鎂藥2.單方抗生素藥品(Amoxicillin, 青黴素類抗生素).安蒙西林是第一線廣效抗生素,用於治療呼吸道、生殖泌尿道、皮膚及軟組織感染,臨床使用廣泛。近期呼吸道疾病增加,食藥署積極協調國產業者增加生產。國產業者於112年1月及2月已分別供應1500萬顆及1200萬顆(健保月申報用量約500萬顆),預計3月可供應約2200萬顆。每週分批供應,逐步緩解臨床端需求。》看更多安蒙西林3.複方抗生素藥品(Amoxicillin 與 Clavulanate, β-內醯胺類抗生素).用於治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及其他具有感受性細菌引起之感染症。近期國際性用藥需求增加,食藥署已於 112 年 2月 15 日召開會議進行媒合,邀集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醫藥相關公協會討論,並請相關醫藥公協會轉知會員於 112 年 2 月 17 日填報2-4 月需求。經協調業者積極爭取輸入數量及增加生產,各規格藥品之供應預計於112年3月陸續足夠臨床需求。食藥署並於 112 年 2月 21 日請目前主要有庫存之藥商,儘速安排供應,預計於 3 月初緩解臨床需求,並請醫療機構及藥局及早向其他學名藥廠訂購。》看更多Amoxicillin/Clavulanate4.止瀉口服液劑(Pectin/Koalin).緩解輕微或中度急性腹瀉。業者因原料藥問題暫停生產,經食藥署立即協助確認,已於 112 年 2 月 16 日恢復正常供應。》看更多Pectin5.止吐栓劑(Domperidone).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胃腸蠕動異常。因應部份業者停止生產,已協調其他國產廠商協助增加生產,自112年3月起,每月可依訂單供應最多達12萬錠 (原短缺品項健保月用量約為4萬錠)。食藥署並已將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及轉知相關醫學會。因屬兒童少量用藥,健保署將專案處理。》看更多Domperidone6.退燒止痛口服錠劑(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 80mg).退燒、止痛。因應原生產廠商停產(目前仍有 7.3 萬顆庫存,110 年健保年用量 3.5 萬顆),食藥署已尋得其他廠商生產,並已安排專人協助辦理所需變更登記作業,以利及早協助製造。王必勝補充說,這也是兒童用藥。》看更多乙醯胺酚7.水溶性鼻用噴液劑(Mometasone, 合成之類固醇).緩解成人青少年及二歲以上兒童之季節性或常年性過敏性鼻炎 亦用於治療18歲及以上成人輕度到中度鼻息肉之相關症狀。因國際性缺藥,業者減量進口,食藥署已協調國產學名藥廠商增加生產,補足缺口。食藥署並已將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及轉知相關醫學會。》看更多Mometasone8.口服降血脂藥(Ezetimibe/Atorvastatin, 10/20 毫克).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經協調業者,已於 112 年 2 月 2 日恢復供應予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看更多Ezetimibe/Atorvastatin9.制酸劑口溶錠(Lansoprazole).用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食性疾病-糜爛性逆流性食道炎之治療、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之症狀治療。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合併抗生素治療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治療因NSAID類藥物引起之胃潰瘍。因國外原廠機器故障,造成全球缺藥,預計112年3月初恢復供應。臨床端有同成分、同劑量口服藥品可供替代。》看更多Lansoprazole10.膨脹型瀉劑(含 Frangula 及 Sterculia 者).緩解便秘。目前因原料問題導致全球缺貨,預計112年第三季恢復供應。食藥署已請其他成分(Psyllium Husk)之膨脹型瀉劑業者增加生產因應,並將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及轉知相關醫學會。》看更多Frangula/Sterculia11.攝護腺肥大治療用藥(含 Dutasteride 及 Tamsulosin 之複方藥品).具有症狀且攝護腺增大之攝護腺肥大症的第二線治療。111年12月起因原料問題導致全球缺貨,臨床端可處方兩種單方藥品替代。業者已於112年2月陸續輸入,並自2月20日起陸續供應各層級醫療機構及藥局。》看更多Dutasteride/Tamsulosin12.降血壓藥品 (Minoxidil).用於治療嚴重高血壓。因國外原廠供應問題導致缺藥,目前控貨中,預計 112 年 9 月 30 日恢復供應。食藥署經啟動公開徵求,於 112 年 2 月核准其他廠商專案進口藥品,並預計於 112 年 3 月中開始供應,以補足缺口。》看更多Minoxidil13.破傷風疫苗.預防破傷風。食藥署已核准2家藥商專案進口。食藥署自112年1月陸續完成封緘檢驗,現有庫存仍有20萬支,預計112年3月仍持續有藥品輸入。》看更多破傷風疫苗14.插管用肌肉鬆弛劑(Cisatracurium).為非去極化神經肌肉阻斷劑,可作為手術全身麻醉劑之輔助劑或加護病房使用,用以鬆弛骨骼肌,幫助氣管插管及與人工呼吸器的協調。其中一家藥商於111年11月退出台灣市場。食藥署已於111年10月核准2家藥商專案輸入,以滿足臨床需求。食藥署並協調其他具許可證業者增加輸入(自112年5月起)。》看更多Cisatracurium15.血栓溶解劑(Urokinase).用於治療急性肺栓塞、急性冠狀動脈栓塞、清潔靜脈導管。國內2家業者於111年10月因原料漲價、短缺等問題導致供貨不足。其中一家藥商已於112年2月23日恢復供應,食藥署並於111年12月核准專案進口藥品,於112年2月24日輸入並開始供應,以滿足臨床需求。》看更多Urokinase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健保大數據/痛風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台灣痛風患者 平均42歲就會發作根據健保大數據,110年民眾因痛風至醫學中心就醫,林口長庚以4,527人居首。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表示,林口長庚是全台最大的醫學中心,治療人數最高,是可以被預期的。過往痛風發作年齡被認為在50歲後,根據林口長庚數據統計,台灣痛風患者平均42歲就會發作,40歲以前發作者,占整體到林口長庚就醫半數,30歲前發作占四分之一。國外40歲前發作約53%,一樣愈來愈高,不過日本40歲前痛風發作的比率僅18%。余光輝表示,痛風從發作到產生結石,通常需要10到20年,若患者產生疼痛不適的年紀在40歲,可能從30歲左右,尿酸就已經過高而不自知。痛風治療以藥物為主,效果非常好,正常服用一到二年,痛風的不適都能消除。痛風治療以風濕免疫科為主,當關節處感到不適、懷疑是痛風時,都會抽血確認尿酸,同時進行超音波檢測,確認體內從腎臟到脊椎是否有結石。他說,台灣有至少30多名案例,是因為痛風結石位置在脊椎,等到下肢不明原因癱瘓,才發現是痛風導致。他呼籲想要避免痛風,應維持正常體重,蛋白質攝取不過量,每公斤體重不超過一公克,平時也建議不要過度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鮮、肉汁等。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痛風得終生控制飲食 無復發可慢慢減藥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0年痛風就醫人數2,857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蔡明翰表示,北市聯醫位處人口密集處且交通便利,加上都會民眾醫學知識豐富,易察覺身體異樣而就醫,就診數相對多。他說,痛風發作與否,主要歸咎於遺傳體質,因為身體對於高普林食物的代謝能力、排尿酸能力不佳所致。另與現代人吃太好、運動量普遍不足有關。蔡明翰指出,病患以30至40歲男性居多,與工作常需應酬喝酒有關。但近來年齡層下降至20多歲,吃太好、動太少、水喝太少都是可能原因,運動後未及時補充足量水分,就可能導致痛風發作。他說,人在睡覺時,四肢較冰冷、血液循環不足,加上尿酸在溫度低時容易結晶,使得民眾痛風位置多在腳部,有人一發作就痛到不能走路,光吃藥無法止痛,這時只能半夜掛急診打針。蔡明翰表示,治療痛風藥物分兩種,急性如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等,再來是長期控制尿酸的藥。一旦確診痛風,就得終生控制飲食,自律者若無復發、尿酸值未升高,可以慢慢減藥,甚至不需要一輩子吃藥,維持現有生活型態就好。地區醫院No.2台北郵政醫院/尿酸代謝異常是關鍵 服藥效果好 勿信偏方許多人一聽到痛風,就聯想到酒、海鮮、火鍋等高普林食物,但郵政醫院內科專科醫師陳啟源認為,食物只是誘發痛風發作的原因之一,尿酸代謝異常才是引發痛風的關鍵。健保統計,郵政醫院於110年收治1,654名痛風患者,位居地區醫院第二名,這些患者幾乎都是衝著陳啟源的名氣前來掛診,他正是台灣痛風之父陳清朗博士的親姪,目前擔任中華民國痛風之友協會顧問醫師。陳啟源表示,許多人以為痛風與高普林食物有關,但研究證實,食物因素僅占痛風發病的十分之一,主要原因為尿酸代謝異常,與基因遺傳有關。門診常見痛風家族,成員來自三代,阿公、叔叔、爸爸,以及自家兄弟等。痛風患者該掛哪一科?陳啟源指出,因為骨關節疼痛紅腫,有些病友掛骨科,有些因尿酸偏高而看了腎臟科,另有病友掛免疫風濕科。為此,郵政醫院成立「痛風門診」,除正確診治用藥,另一併治療三高等慢性疾病,提供全方位照護。陳啟源說,網路充斥著治療痛風的偏方,讓許多病友白花錢、走了冤枉路,事實上,患者只要接受正規治療,規律用藥,無須自費,只要六個月,就可獲得改善。基層診所No.1台北陳峙仰診所/不痛就不控制尿酸 高尿酸血症恐傷害腎臟據健保資料110年統計,陳峙仰診所痛風治療人數2,157人,位居基層診所第一。陳峙仰診所院長陳峙仰從醫迄今逾30年,治療超過7萬名痛風病患,醫術經口耳相傳,病人大多來自外縣市,目前也在宏恩綜合醫院服務。陳峙仰指出,痛風病人多數是有痛才求醫,不痛就不吃藥或沒回診。他呼籲民眾不要以為不痛就不需要控制尿酸,高尿酸血症也可能傷害腎臟。九成五痛風病人是遺傳所致,無法斷根,不靠吃藥難以減緩病症;其次是中廣型肥胖者,多吃少動,體內尿酸易高,痛風機率隨之增加,當中七成病人有腎臟不佳等合併症。他說,民眾第一次痛風發作,多就近在診所或藥局處理,他診間患者多為較嚴重的複雜個案,如痛風控制不佳產生痛風石,或有腎臟結石等合併症。腎結石無法靠飲食控制,初步以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結石較大,會透過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的雙向合作,將病人轉診至宏恩醫院進階檢查、進行震波碎石手術等治療,以獲得完善痛風醫療照護。診所近年引進AI管理系統,將患者服藥狀況、抽血檢驗數據等資料,以電腦建檔並綜合管理追蹤。大數據資料發現,痛風患者已從早年的50至60歲才開始發作,下降至30歲,甚至20多歲。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急性痛風發作如何緩解?詳解痛風4大階段及急、慢性治療方式
痛風是因體內過多的尿酸而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因痛風就醫的人數有97萬9,803,就醫率約每十萬人4,191.61人。南島語系族群痛風率高,原住民100人中就有20人。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痛風主要是因普林代謝不佳、造成尿酸增高造成,隨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痛風發病的人口愈來愈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南島語系族群的痛風發生率高,台灣的原住民族群100人中約有20人罹患此病,因此痛風在台灣是常見的疾病。痛風四個階段,從無症狀到結成痛風石、關節變形。陳堃宏表示,正常人血中的尿酸值約為7.0mg/dL。痛風主要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此時尿酸值可能高達7以上,但沒有任何症狀。隨著個案狀況不同,可能會突然急性發作,進入第二階段的「急性痛風期」,尿酸結晶在關節造成關節炎,病人因疼痛就醫。通常給予止痛劑後,有些病患一周後症狀減緩、不再疼痛,有可能幾年內都不會發生疼痛而未治療,但血中尿酸仍高,屬於第三階段的「間歇期痛風」。第四階段則是「痛風石型痛風」,此時可能已導致關節變形,甚至功能受到影響、妨礙日常生活。視病人狀況,先以飲食控制,如尿酸仍不可逆就得服藥。陳堃宏表示,在治療上會視病患處於何種階段,給予不同治療。例如處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時,會先評估是否因利尿劑或結核病藥物造成血中尿酸過高,改用替代藥物就可改善。若病患無特別的藥物使用且有三高等,也會先以非藥物方式介入,試圖以飲食控制改善,如仍不可逆,才會走向藥物控制。急性痛風期最要緊是先止痛,而非降尿酸。陳堃宏表示,過去以高劑量秋水仙素為主要治療藥物,但拉肚子等副作用過於強烈,因此現在會以消炎止痛藥,如NSAIDs或是類固醇為第一線藥物,並搭配低劑量秋水仙素治療。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56萬4,018人使用秋水仙素。》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急性期後觀察一至二個月,看病人尿酸是否自行下降,若降至正常值就先不用藥;但如果一再復發,或是尿酸仍偏高,「就認了、來吃藥吧!」痛風該如何治療?1.痛風不能根治,但適當的藥物及飲食控制可以防止痛風的復發。目前以藥物、飲食控制為主。藥物治療包括:(1)秋水仙素:急性期可使用,但要注意可能出現包括腸胃不適等副作用。(2)消炎止痛藥:急性期使用。(3)類固醇:急性發作時,當以上藥物無效或有禁忌症時 則考慮使用。(4)降尿酸藥物:長期控制血液尿酸值適用。2. 多飲開水(每天最少兩公升)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3. 如患急性痛風,藥物能有效地減低關節的痛楚。若痛風經常發作,則需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以減少復發的機會。4. 避免使用阿司匹靈類、利尿劑藥物,以免妨礙尿酸排出。》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兩類藥物依患者年齡層評估使用。李信興表示,降尿酸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BENZBROMARONE,110年約44萬9,970人使用;但如果病患有腎結石的問題,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反而容易形成結晶,不適合這類藥物。》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另一類為「抑制尿酸」藥物,如ALLOPURINOL,110年有8萬1,807人使用;但此類藥物容易引發嚴重皮膚過敏,包括史帝芬強森氏症候群,導致全身皮膚長水泡、潰爛等。》看更多異嘌呤醇相關資訊李信興說,現在也有新型的抑制尿酸藥物,如febuxostat,副作用較低,但健保給付上有設限,須先使用過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後治療反應不佳,才可開立,110年約27萬3,047人使用。》看更多非布司他相關資訊陳堃宏表示,若就診病患太年輕,通常會推測是因為尿酸製造太多,排泄在尿中的尿酸也會太高,因此通常會以抑制尿酸藥物為主;若就診為中年病患,臨床上以尿酸排泄不足為主,則會優先使用促進排泄藥物。但通常會觀察一、兩周後的效果,是否達到尿酸目標值4至6,再決定是否更換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好,手術患者愈來愈少。除了藥物治療,有些病患仍會走到手術的地步;110年因痛風進行手術者約1,093人。不過李信興表示,現在藥物效果較過去好很多,副作用也較小,一天只需半顆至一顆就能將尿酸控制良好,因此需要手術切除痛風石的病患已愈來愈少。如果真的需要開刀,通常是「不乖的病人」,畢竟若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降到4或5,經過二至五年,痛風石就會慢慢縮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該看哪科?健保大數據揭最常就醫科別排行及痛風用藥類型
根據健保署統計,就醫診斷痛風人數從108年至110年,逐年呈現成長趨勢,但與痛風相關的共病,還包括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若單看主診斷為痛風的患者,108至110年分別為36萬1,396人、35萬6,130人、35萬878人,則稍稍呈現下降趨勢。就醫排行: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外科。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痛風患者選擇的就醫科別包括家醫科、內科、骨科、風濕免疫科及外科,其中選擇家醫科就診占最大宗。根據110年就醫主診斷痛風人數,家醫科有11.5萬人,其次為內科9.1萬人、骨科5.4萬人、風濕免疫科3.4萬人及外科1.8萬人。統計110年痛風門診就醫人數,基層診所24.7萬人最多,其次為地區醫院5.7萬人、區域醫院4.5萬人、醫學中心2.3萬人。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嘉娟表示,基層診所以家醫科、一般內科較多,民眾多有正確就醫觀念,習慣小病先到診所就醫,痛風患者若症狀與過往差不多,也會選擇到診所或找自己的家庭醫師回診。壯陽藥、血壓藥等也可能間接導致痛風發作。110年痛風就醫人數中,男性患者有73.9萬人,占總就醫人數75%以上,相較女性患者24萬,男性罹患痛風的人數是女性3倍。進一步觀察年齡區間,男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之間,共有17.5萬人,其次是50至59歲15.9萬人;女性痛風患者最多落在60至69歲區間,共6.6萬人,與男性不同是,更高齡的70至79歲女性有5.6萬人罹患痛風,排名第二。除遺傳、飲食習慣引發痛風,藥物也可能影響。謝嘉娟說,有民眾因性功能障礙,想靠壯陽藥重振雄風,但時常服藥後痛風就發作,原因是部分藥物如血壓藥等,內容含有利尿劑,服用利尿劑容易因脫水造成尿酸高,間接導致痛風。哪些人容易痛風?.男性.肥胖.40歲以上.停經婦女.代謝異常.有痛風家族史.酗酒.腎功能不全.高血壓.進食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接觸環境中的鉛.接受過器官移植》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急性發作用藥「秋水仙素」超過總用藥人數一半。痛風治療多以藥物為主,並區分急性發作及降尿酸兩大類。以108年痛風用藥申報人數,用於痛風急性發作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共57.6萬人,占比超過總用藥人數99.6萬的一半,分析當年度1至12月份使用秋水仙素劑量,每個月皆有12至14萬人使用,最高落在7月份、共有15.3萬人。另外以痛風就醫門診人數推估,痛風患者平均3至4個月回診一次。》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謝嘉娟表示,針對痛風發作患者,多會開立降尿酸藥物,以及抗發炎、止痛藥物等,此外也會檢驗腎功能、抽血確認血中尿酸值高低,釐清高尿酸原因。部分民眾體質特殊,雖然有高尿酸值,但痛風沒有發作過,儘管如此仍建議給予降尿酸藥物,男性尿酸值不要超過7.0mg/dL、女性不超過6.0mg/dL,避免未來有10%機率發展成痛風,或造成心血管傷害。痛風石切除手術者不多,影響生活、關節變形才須做。部分痛風患者長期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處形成「痛風石」,需透過手術切除。健保署統計,110年痛風石切除手術人數,醫學中心共254人、區域醫院472人、地區醫院335人、基層診所41人,歸戶加總僅1,093名患者接受手術,但觀察手術共1,793人次,平均每人執行痛風石手術為1.6次,光是一次手術恐難一勞永逸。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王證琪表示,台灣需要做痛風石手術患者為極少數,大多為原住民朋友,因其特殊基因問題造成痛風石產生,大多長在腳踝,影響步態、無法正常行走,多半只能穿拖鞋。謝嘉娟說,痛風石可能長在手部關節處,原住民也幽默稱是「鑽石男」,大多民眾不會選擇開刀,但若影響生活,甚至可能造成關節變形,才會預防性切除。王證琪表示,因痛風石堆積是全身性影響,不會只有單一部位,手術時無法一次切除,嚴重者的確可能需要二次手術。不過手術也有一定風險,因開刀後將痛風石挖除,若皮膚癒合狀況不佳,恐造成其他感染症,建議民眾不要讓病況惡化到痛風石產生。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