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3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6
筆 文章
-
-
2023-05-13 醫療.精神.身心
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讓你真正走出陰霾!
面對悲傷,常會聽到「時間會帶走一切」,不過有時未必看到時間在悲傷中帶來任何變化。心煦心理治療所陳鈺弦心理師建議可將有效的方法放進時間當中,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悲傷,更有助走出傷痛。 走出傷痛先了解自我感受,悲傷5階段正在哪個階段? 陳鈺弦心理師表示,悲傷若以心理學家Kubler Ross所提出的「悲傷五階段」來看,可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悲傷五階段可幫助了解心理狀態,但並非都會以此步驟進展,有人可能順序不同,也有人可能在某幾個階段反覆徘徊,或是只出現某幾個階段。 否認:通常事件發生時,為了保護自己,心裡的防衛機制會否認事情已經發生,將自己隔離,避免自己面對殘酷的現實。 憤怒:因事件衝擊太大,為了宣洩壓力,開始會將情緒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例如都是對方害的、怨天尤人等等。 討價還價:心裡仍然會希望事情可以有所改變,讓結果不至於太糟,可能出現例如「我還可以做些什麼。」等情況。 沮喪:這階段開始認清事實,了解到討價還價也沒用,因此心中的沮喪可能更加沉重、更加脆弱,也容易消極、甚至輕生。 接受:認清事實後了解現實無常或自身脆弱,可能完全放下,也有可能還是會難過但已經釋懷,開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時間真的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指真正重要3關鍵! 為何時間久了卻依然悲傷?陳鈺弦心理師表示,對於「時間會帶走一切」但常會發現時間久了悲傷依舊存在,或者過了很久才知道悲傷只是被掩蓋起來,這可能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悲傷的根源,內心受創的原因依舊存在,因此時間再長也不見得恢復。 時間+思考+行動=創傷後成長!陳鈺弦心理師指出關鍵並建議,可將時間視為單位、並適度的加進思考和行動,為生活帶來新的轉變。有別於民眾較常聽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也有新的名詞為「創傷後成長」。 創傷就像卡了刺的傷口:就像皮肉刺傷後,有人會放著讓傷口隨著時間自行癒合,但刺依舊存在、容易形成更嚴重的感染。而透過檢查可將刺拔出、治療傷口,隨時間結痂癒合、形成傷疤,讓傷口好好痊癒。 思考可以做哪些思考?思考方面可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適度的反思、檢討,也就是自己能調整、能做的事情,但不包含責怪自己,如此更能做出適合自己的行動或改善方式。 行動可以做哪些行動?行動則對應感受、為自己所期許的方向付諸行動,可包括與人建立關係、與社會建立關係、人生規劃等,並每日至少做一件能夠使自己快樂的事情,可包括追劇、喝一杯珍奶、運動、發呆等任何開心的事,但建議避免酗酒。 提醒自己盡量維持正常生活。在悲傷或恢復過程當中,也盡可能提醒為自己安排維持日常的生活運作,包括好好吃飯、規律作息、正常工作等,以利讓基本的生理機能維持正常。並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矯枉過正。 創傷後常見狀況:封鎖自我。心理師教用3關鍵扭轉情勢! 舉例來說,悲傷的事件當中,人們常見過度恐懼或責怪自己,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即便渴望新的生活,也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再接觸,或認為自己的所期望的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情況下,若能了解自己心裡的真正渴望,以及認知到每個事情其實都是獨立事件、明白問題核心所在、自己又能做出什麼樣的防範,也留給自己些許失敗的空間,在維持生活運作下,適度的開始建立新的生活,並提醒自己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有機會出現不同的改變。 創傷重新振作後,我好了嗎?心理師:重點不在「是否好了」。 創傷後如何知道好了沒?在修復自己一段時間之下,人們也會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好了,又該如何了解。有人會認為可以輕鬆面對時就是走出傷痛。不過也有人會跑得太快、或甚至誤以為自己已經好起來。有人則用忙碌麻痺自我。到頭來發現,原來悲傷依舊存在。 真正的重點:衷於自己的感受。陳鈺弦心理師表示,重新振作的重點不在「是否已經好起來」,更重要的是「衷於自我感受」。當中也包含了讓自己為事件悲傷,而非掩蓋悲傷,認知自己處於無動力的狀態、需要好好休息。在稍有動力之下再試著往前跨出幾步,為生活帶進些許的改變。即便是倒退一步、前進兩步,跨出的步伐累積之下也能夠前進。 觸景傷情代表還沒好?心理師:未必。例如觸景傷情在所難免,但也未必就代表著還沒走出傷痛。更重要的是在觸景傷情之下,允許自己也可以為這件事情難過、掉下眼淚,隨後再回到自己原本預計的軌道上、做自己的事,這才會是個有意義的「走出傷痛」。 正如傷口癒合未必會回到原本的狀態,可能結痂形成傷疤,這些傷疤也可能永遠存在,但可以接受傷疤存在的事實,並帶著傷疤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持續為自己所嚮往的生活努力。 專業協助更有助走出傷痛!陳鈺弦心理師也呼籲,悲傷的時間人人有所不同,不需要和其他人比較。如有需要,建議可尋求身心科等專業協助,透過專業的幫助,讓自己有更有效的方法能夠走出傷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焦點.元氣新聞
小丸子母女的獨白!日本UNIQLO母親節廣告引人共鳴,道出難解的母女情結
在5月10日,日本報紙有一則極為醒目的廣告,是UNIQLO的企劃的母親節宣傳,吸引了眾人目光。主角是小丸子與她媽媽,版面設計上極具巧思!道盡母女之間的微妙關係!在5月10日這一天,日本報紙有一則極為醒目的廣告,是UNIQLO的企劃的母親節宣傳,吸引了眾人目光。其實去年的母親節UNIQLO就推出過花媽的「母親節真的不用禮物」的說反話廣告(圖片見文末),今年的主角則是小丸子與她媽媽,版面設計上極具巧思!小丸子與媽媽兩人個在不同版面,各自述說心中的想法,中間隔著幾頁報紙,這樣的設計象徵小丸子與媽媽心中無形的隔閡。UNIQLO請讀者將中間的報紙拿掉,就能看到完整的廣告畫面。在母親節,讓我們談談吧小丸子說媽媽總是一下子就生氣很性急又愛管閒事也經常出現讓我搞不懂的事當然在我內心深處真的非常感謝媽媽但我沒有好好表達出來就是因為太親近了讓我覺得講出真正的心聲實在非常不好意思但我的心裡真的很感謝媽媽【在母親節】小丸子媽媽說我家的孩子總是在偷懶總是我行我素讓人一直操心不已到底在想什麼啊雖然我不停地在嘴上囉嗦但光是妳能陪在我身邊我就非常感謝了到底是為什麼我總是跟妳說個不停但這樣的話卻說不出口這是很重要的事我一定要好好傳達給妳【讓我們談談吧】這樣的廣告設計與文案,對很多女性來說,再貼切不過。因為許多人都困在母女關係中,事實上,許多心理問題與人際問題,都要回溯破裂的母女關係。許多女性被社會的「母親」角色所束縛,抱持著犧牲奉獻是理所當然的母親精神,把家中與孩子的事一手包辦,沒有自己的人生,她的人生就寄託在養育出理想的好孩子當中,而她身為女性,會容易過度干涉女兒的人生,該做什麼工作?理想對象的條件,怎麼做一個好媽媽等。於是,母女間開始出現衝突與爭論,甚至競爭心態。明明是愛,但卻變成了傷害,這是很多母女關係的真實樣貌。UNIQLO的廣告,藉由在卡通中總是愛鬥嘴愛吵架的小丸子和媽媽,道出許多母女心中的遺憾。有時候,明明是很簡單的問候與表達,卻憋屈在心中。所以母親節這天,讓我們談談吧。去年的花媽廣告一直說「母親節真的不用禮物」的花媽,反話代表!※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5-13 養生.人生智慧
癌逝妻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
當你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怎麼做呢?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翻譯了一篇日本Twitter的貼文,闡述一位丈夫的妻子因乳癌過世,留下年幼孩子,丈夫感到絕望地打電話向朋友求救。朋友到達現場後,發現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包含了許多細節和孩子需要的照顧,而其中令人悲痛的一句話,更是讓人感到心碎。網友紛紛回應有好大顆洋蔥,看完馬上鼻酸眼眶泛淚。癌逝妻子留下紙條 叮囑丈夫生活細節一位摯友的妻子不幸罹患乳癌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孩子。摯友感到束手無策,絕望地打電話向我求救。當我趕到他家時,看到每個角落都貼著他妻子留下的便條,令我鼻酸淚如雨下。便條上記著許多細節和關心孩子的話語,像是「牛奶要調成能靠在臉上的溫度唷,讓孩子感到舒適」、「如果哭了就讓他抱著娃娃」等。而最令人悲痛的是最後一句話,「累了的話記得說出『救救我』,向其他人求助唷,對不起呀。」我才知道他正是因為發現了這些紙條,才打電話給我求助的,他就這樣抱著寶寶,放聲大哭著。我見狀後安慰他,並讓他知道「謝謝你願意向我求助,你不會是一個人,沒事的。」而被抱的寶寶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彷彿在告訴我們今天也活下去吧。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看了眼淚突然滿出來。「這洋蔥好大」、「我為什麼早上五點躺在床上流眼淚」、「摯友的妻子很愛很愛自己的家人呢,只是她沒有選擇了🥲」、「好溫柔的人,這樣溫柔的人離世也讓人好難受,一切都感覺好難過。希望留下來的人也能好好活著!」、「家有幼兒的家長根本對此文沒有抵抗力」。也有網友表示,遇到困難真的要提出求救。「辛苦了,願你的『救救我』也有人攬住。」、「希望每個求救都能被承接」、「我大概找不到人打救救我的電話。」生前預錄「遺書影片」不讓死後留遺憾為了不讓死後留下遺憾,臉書粉絲團「哈捏口推特翻譯」小編也分享自己的做法:突然想到自己大概四年多前,就一直在揪家人陪一起錄「一年一次的『遺書影片』」。簡單來說就是以防自己會在當年死掉,先錄一個笑著跟家人說「就算我在今年死了也不要太難過喔!我最愛你了!ㄟ嘿!」的影片。一直很羨慕西方某些國家會在葬禮上播放已故者生前錄製的錄音等物品。希望在自己死的時候,還活在世界上的愛我的人能盡早離開悲傷,想到的都是可愛快樂的回憶,包含我的葬禮。如果事先錄下這種影片,不僅可以從影片數量看出自己從幾歲開始就願意抱著輕鬆的態度面對勢必會到來的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清楚記得「是啊,雖然他死了,但他說了別忘了他愛我。」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做很不吉利,彷彿在詛咒自己今年會死掉一樣,但我更相信這是一種能讓讓自己不留遺憾、減輕他所愛的人傷痛的預防治療法。網友也紛紛回應,認同每年預錄『遺書影片』的做法,「像是回憶保險那樣,在家人的回憶和心靈上提供幫助,如同生命保險幫助家人之後的經濟問題。」、「借版面呼籲一下,大家還是務必把遺書隨時寫好喔!那並不是寫了就要去死,而是為了幫助每個活下來的人們!」、「我之前會在每年生日ㄉ時候寫遺書!」、「這個方法超棒的,不過我可能會邊錄邊哭」。也有網友分享自己跟已逝家人間的遺憾,呼籲預錄遺書影片才能不留遺憾。「我爸爸走大概半年而已,我已經想不太起來他的聲音。雖然還算是幸運的,家人之中最後有聽到爸爸聲音的是我,但是那句話是:我不想插管,而且聲音還很虛弱。長輩們可能比較難接受遺書影片這種想法,但是就算只有自己這樣作感覺也可以,因為看到爸爸最後那種樣子後,我希望自己在別人心裡最後還是笑著的」、「去實行吧!上個月中我媽身體不適,走進醫院被轉急診幾小時後昏迷,一直到半個月後離世中間都沒醒來,什麼都沒交代。她離開後至今半個月了,明明親眼看她斷氣,親自撿了骨灰,但是現在能讓我正常生活依靠的是好像媽媽只是外出晚點就會回來的錯覺。」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2 焦點.元氣新聞
一直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節稅,卻被媽1句話親情勒索 遇情勒5方法解套
5月報稅季開始,每個人要繳納的金額都不同。一名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透露自己原本想靠申報扶養媽媽來節稅,結果媽媽的回應卻讓她傻眼。如果遇情親人緒勒索,5方法解決面對。有給孝親費,想靠申報扶養來節稅 卻被媽媽情勒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上以「媽媽的神理論」為題發文,她提到5月是一年一度的報稅季,因為自己一直以來都不間斷地給孝親費,所以打算申報扶養媽媽,這樣就可以達到節稅,「結果媽媽的理論永遠可以超乎我的想像」。媽媽說道,「妳賺這麼多喔,那妳要報扶養我的話,妳看不用繳多少妳要給我,我現在沒有在工作了,妳少繳的稅妳要補給我」。原PO簡直傻眼了,「我每個月給的孝親費不算扶養?這難道是另類的國稅局嗎?」有網友在留言處提到,「妳小時候,妳媽媽報所得稅也有報扶養妳,那些她少繳的稅金也要給妳」、「媽媽大怒,我生妳、養妳,妳還要這樣計較」。遇到情緒勒索的5方法解套到底情緒勒索是什麼,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媽媽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5種解決方法:1.做好心理準備:媽媽的情緒勒索可能是由於她的焦慮、恐懼或不安全感所導致,而不是因為她想要傷害你。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她的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你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2.不要被情緒勒索所影響:媽媽可能會用她的情緒來影響你的決策。不要讓她的情緒勒索所影響你,保持冷靜,思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3.溝通和解釋:向媽媽解釋你的財務狀況和需要,讓她了解你的處境,並讓她知道你有努力承擔孝親費。與她進行溝通和解釋可能會有所幫助。4.尋求協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媽媽的情緒勒索,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協助,專業人員可以幫助你處理這種情況。5.設定健康的邊界:如果你覺得媽媽的情緒勒索已經過了界限,那麼你需要設定健康的邊界。這可能包括將距離與她的接觸,或者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限,讓她了解你的底線。延伸閱讀:.家中有符合「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的家屬?把握報稅時間這樣做.長輩親情勒索每月3萬孝親費!5方法與長輩商討.媽情緒勒索讓我不敢結婚!心理師:設定情緒界線換溝通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1 養生.家庭婚姻
母親節「禁休」媽媽卻逼她排休陪過節!櫃姐崩潰:親情勒索煩不煩?
母親節將至,大家都能休假好好陪伴媽媽嗎?昨(9日)一名網友在「匿名公社」發文指出,自己是百貨公司的櫃姐,母親節檔期正是他們忙碌的時候,公司也祭出母親節「禁休令」,不過,原po的媽媽卻堅持要女兒當天中午一定要陪她吃飯,甚至開始情緒勒索,令她相當困擾。 網友抱怨,自己是賣鞋專櫃的櫃姐,每年到了母親節檔期幾乎都忙到連水也不敢喝,昨天原po發現媽媽就在她工作水深火熱之際,連打了7通電話給她,原以為有什麼急事,結果是要她14日母親節當天中午,一定要出現在餐廳裡。 網友解釋,因為公司規定「禁休」所以不可能到場聚餐,但這讓母親十分不諒解,「她就罵我不孝、不知好歹,餐廳的錢是姐姐和姐夫出的我也不去,罵我都多久沒幫她過母親節什麼的。」 她無奈表示,一定要這樣「情勒」嗎?4月底時她明明已經買蛋糕也包紅包了,而且平時自己在外租屋,媽媽也沒在關心,「每次打電話就是親情情緒勒索,煩不煩啊?」 網友看了也同情原po的遭遇:「為了工作又不是不想去,只會情勒自己小孩」、「現在有的家庭為了避免人太多訂不到喜歡的餐廳而提前慶祝的,真的非得在母親節當天才算慶祝嗎」、「跟老媽說去餐廳吃了公司會開除我,你要養我嗎」、「百貨週年慶真的不是人幹的,生病還要打完針衝去上班,人手調度不足又不能亂請工讀生,不是當事人都不會體會的累 !」、「工作性質是這種的,還遇到不會體諒的母親,真是辛苦了」。 延伸閱讀:.情緒勒索無所不在!家人、伴侶、老闆、朋友,你遇過幾種?.童年被否定、長大羞辱人...有「羞辱創傷」卻不自覺?.如何擺脫罪惡感?諮商心理師教2方法,擺脫情緒勒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5-10 性愛.性福教戰
男30歲後無慾望?許藍方解答「性慾退化」2關鍵原因,做好這件事可預防
【本文重點】許多夫妻或伴侶都會想擁有美滿的性生活,能幫助提升彼此的感情與增加親密關係。但「隨著年紀增長,體力大不如前,導致男人性慾越來越低」,真的是如此嗎?有「最美性學博士」稱號的許藍方在YouTube頻道替大家解答。--by ChatGPT男性30歲後 荷爾蒙濃度降低影響性慾男人年過30歲後,性慾會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低嗎?許藍方解釋,生理跟心理都會影響慾望的產生。就生理方面來說,男性荷爾蒙跟性慾息息相關,荷爾蒙濃度會在30歲之後開始慢慢下降,到40歲之後下降的幅度又會更多;隨著男性荷爾蒙濃度的下降,性慾也會隨之降低。「維持運動」可讓性慾不受年紀影響但40歲後的男人就一定比較沒慾望?而20歲的少年就一定精力旺盛很想要嗎?許藍方表示「其實不一定」,除了上述的男性荷爾蒙會影響你「想不想要」之外,當下的情境,心情、對象、周遭環境、身心靈環境、身體健康狀況,也都會影響。許藍方也提醒,年紀老化會導致身體越來越衰落、沒力,讓你沒有年輕的精力跟肌肉量。如果想要預防的話,不要讓你的身體機能老化太快。許藍方建議靠「維持運動」來防止身體的機能老化,盡量讓你的肌肉量維持跟年輕一樣,這樣性慾就不一定會受年齡影響。「成家立業」壓力 才是影響性慾主因但其實,心理的影響會比生理更大!許藍方表示,影響性慾很大的原因是「工作壓力」,30歲之後都是要成家立業的年紀,會有成家、工作、賺錢、養小孩等種種的壓力,被這麼多壓力追著跑,就算你是20歲的年輕人也不會想做愛。「身、心、性」維持在健康狀態 但老了慾望下降又怎麼樣?許藍方表示,只要你偶爾有性慾、做愛有吃飽就好,就是正常現象。若你的慾望下降很異常,性慾低到自己也覺得很奇怪,許藍方建議,可以去找泌尿科醫師幫你抽血看看,是不是真的身體哪裡有問題,或是找身心科醫師諮詢,多方面的找出讓自己性慾低下的原因。只要你的慾望每次都有被滿足,不一定老了一定要跟年輕時一樣慾望很旺盛,才叫做厲害。厲害是在於你不管在幾歲,都能把自己的身、心靈、性,維持在滿足及健康的狀態,這才是最重要的!延伸閱讀:.顏射、口爆、內射...「射精最愛7部位排行」女性接受度最低是這部位.做愛狂換姿勢較持久?許藍方解答「性愛最佳時間」,持續一動作10分鐘易高潮.愛愛前吃菠菜、西瓜更易性高潮!高敏敏推薦必吃「10大催情食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9 養生.家庭婚姻
產後因「這件事」被婆婆賞巴掌!老公沒挺還勸別反駁長輩 給新手媽媽5點建議
婆媳關係是許多家庭難解的問題,假如多了孩子出生,恐怕之間的爭吵會更嚴重。一名女網友就發文透露剛生產完三個星期,因為母乳量比較少,竟然被婆婆責罵害孩子吃不飽,甚至還因為去打退奶針、給寶寶喝配方奶遭打巴掌,貼文一出引起眾人憤怒,紛紛勸原PO趕緊離婚。因母乳量少拒絕親餵 被婆婆甩巴掌原PO在Dcard以「剛生完就被婆婆甩巴掌」為題發文,她說因為產後母乳量很少,也常常塞奶,孩子每次要喝90 cc,但她只能擠出40到50 cc,而且每四個小時就要忍著疼痛擠一次,半夜也要起床擠,讓她常常邊擠邊哭。沒想到婆婆沒有心疼原PO,反而還責怪她因為吃太少,導致母乳量太少,也因此害孩子餓到才會大哭。不僅如此,婆婆還一直灌輸餵母乳的好處,還說自己當年剛生完餵嬰兒還要去工作,哪有像原PO現在這麼好命,種種壓力讓她每天睡眠不足也很憂鬱,也因此吃不下飯,常躲在房間裡哭。她問過醫生後,醫生建議可以打退奶針,而且嬰兒直接喝配方奶也不影響發展,但婆婆卻非常反對。有次原PO回診要去打退奶針,婆婆知道後暴怒甩了她一巴掌,罵她忤逆長輩不聽話,老公聽到跑出來看,竟只是安撫婆婆的情緒,卻沒有安慰她,甚至還要她聽婆婆的話繼續親餵,不要反駁長輩的想法,讓原PO聽了心裡更痛。網友建議去驗傷 就帶著孩子提離婚多數網友一面倒都力挺原PO,「要是我一定挺太太,打人就是不對」、「如果妳一個人養得起小孩就可以離了~配方奶跟母奶長大了其實根本差不多」、「先不管餵奶的事,不管怎樣都沒有人有資格打妳」、「沒辦法想像之後婆婆會拿什麼偏方顧妳小孩,他們母子問題很大欸」、「要是我就帶著孩子回娘家提離婚」、「好可怕,以後孩子的教育惡婆婆一定也會插手」、「去驗傷,該提告就提告,沒人可以打妳巴掌!家暴零容忍,寧願帶著孩子離婚也不要讓自己受委屈」。事後原PO再發文,表示自己經過這件事後絕食抗議,家人已經妥協讓寶寶喝配方奶,老公也有安撫她,婆婆也向她道歉,但原PO不想理會他們。她說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所以自己沒有娘家,本身沒有工作,存款也很少,但絕對會努力把孩子養大。新手媽媽親奶/配方奶的5點建議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讓新手媽媽自由選擇餵奶或配方奶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五個建議:1.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協助:如果新媽媽因為母乳不足或其他健康問題而無法餵奶,可以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這些專業人員可以提供有關營養和餵養方面的知識,並協助新媽媽做出最佳決定。2.與伴侶溝通:伴侶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並協助新媽媽和婆婆進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新媽媽應該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而且不要因為他人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權利。3.考慮各種餵養方法的優缺點:餵奶和配方奶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新媽媽可以嘗試了解這些優缺點,並選擇適合自己和寶寶的餵養方法。4.求助專業機構:如果新媽媽感到無助或需要進一步的支持,可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例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兒童保護機構或心理諮詢機構。5.保持冷靜和理智:面對婆婆和家人的壓力,新媽媽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的決策。同時,也要記得自己有權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自己和寶寶的健康和福祉負責。延伸閱讀:.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孩子是婚姻殺手還是感情加溫器?日研究孩子2歲時,對先生的愛只剩三成!.「生過孩子、餵母奶就不易得乳癌?」她哺乳發現硬塊...以為漲奶卻是乳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
一位巴金森病病人在診間跑起步來,興奮地問說:「醫師,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吃藥了?」病人症狀改善,就想要停藥的情形屢見不鮮,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因為吃了藥才能行動自如,停藥容易造成血中藥物濃度起伏不定,不利病情控制。>>> 巴金森病友:我的症狀改善了,可以不吃藥了嗎?目前治療巴金森病藥物,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透過藥物補充、維持血液中的多巴胺濃度,才能保有正常生活功能。通常外顯症狀如手抖、動作緩慢等明顯的病人,治療以服用左旋多巴為主,但長期下來會出現藥效波動,藥物濃度過高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扭動,常受到旁人異樣眼光;濃度太低會身體突然斷電「凍住」,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若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因此定期回診調整藥物非常重要。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吳鈺慈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她也會請病人記錄服藥後身體的變化,作為後續調整藥物等治療計畫。巴金森病除外顯的動作症狀,部分病人可能合併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吳鈺慈分享,一位70多歲病人林大哥,興趣是揮毫水墨國畫,特別擅長猛虎、花鳥等畫工細膩的技法,多年前確診巴金森病,突如其來的嚴重手抖,使林大哥陷入低迷情緒,經由藥物治療及家人陪伴,逐漸控制病情,又重拾畫筆,臉上也展現笑容。憂鬱或情緒的不穩,同樣是巴金森病常見的病癥,吳鈺慈會在看診時觀察病人的心情變化,「有時候就讓病人抒發情緒,醫師扮演聆聽角色。」她說,病人內心的事不見得會想和家人訴說,醫病之間建立信任感,病人才會願意傾訴,幫助穩定病情。「神經科醫師一定要有耐心,也要多溝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5-06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線上課程】高壓族必學!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 助你真正放鬆
壓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面臨。但你知道嗎?高壓一族除了眾所皆知的上班族、照顧者外,其實老年人也會因為身體狀況改變、失去親友、照顧家人、退休後的生活改變等,而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憂鬱情緒喔!如果你是上班族、高齡長者、照顧者,快加入元氣網【融入生活的五感療癒料理、運動】線上課程,透過料理、運動體驗那些意想不到、或是平常總是忽略的感受,達到真正的放鬆、心靈紓壓。 在課程開始前,請你先...● 每天送自己至少10分鐘的時間。● 邀請你認為需要紓壓的長輩、朋友一起進行。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 觸覺紓壓:從觸摸食材開始,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柔軟度,如揉捏、敲打、揉敲、指壓。● 嗅覺紓壓:將食材味道分門別類,並記住自己喜歡的香氣、放鬆的時刻,往後聞到相同或類似的氣味,就會喚起愉悅的記憶。● 味覺紓壓:專心吃、慢慢享受,細細品味食材帶給味蕾的層次變化。● 視覺紓壓:料理成品,不但能帶來成就感,還能透過色彩、擺盤、形狀,創造視覺享受。料理過程除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邀請家人一起動手做、分享成品,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和互動。別忘了,與家人攜手做料理的同時,也要保持愉悅、笑聲,因為笑聲能降低壓力賀爾蒙,產生愉悅感。知道如何感受做料理的過程後,就馬上開始跟著元氣網一起進行好做、好看、好吃的「三色肉丸」、「番茄海鮮燉飯」、「紓壓小盆栽」吧!三色肉丸——摔打是料理的美味催化劑製作肉丸時,從觸覺上感受不同食材的質地,再通過甩打、揉捏,讓沉積已久的情緒得到釋放、讓壓力變成美食的助力,不僅製作出來的肉丸口感更加筋道Q彈,還能強化額外的風味,讓我們做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番茄海鮮燉飯——合理利用工具把複雜的料理變簡單製作番茄海鮮燉飯時,利用工具讓複雜的料理過程變得輕鬆簡單,當我們覺得倦怠、心情不好的時候,聞到出鍋時的食物香氣、品嘗料理時的味蕾變化,增添愉悅感的同時,還可以幫助舒緩緊張和情緒,讓我們吃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紓壓小盆栽——通過裝飾甜點激發創造力製作紓壓小盆栽時,通過裝點的過程來幫助我們轉換心情、激發創造力!吃甜點還能刺激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合成,讓大腦愉悅;決定甜點的色彩、形狀與擺盤,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讓我們看得紓壓。👉點看食材準備、料理步驟▶ 運動專家的5堂體育課:旋律結合互動式紓壓運動,啟動學習新感官你一定知道運動是最好的減壓方法,而多項研究也證實,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增加血清素濃度,讓心情變好,消耗掉身體內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例如腎上腺素,幫助身體放鬆。但你知道,運動也能配合旋律達到身體與聽覺紓壓的效果嗎?快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了解如何進行「互動式」紓壓運動。你適合做哪一種運動?看元氣網健康聚樂部貼心課表做完料理,休息一下,運動專家接著會告訴你如何進行融合聽覺紓壓、身體律動、情感增進的互動式運動,配合步伐搭配節奏,讓你的生理及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為幫助高壓一族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元氣網貼心提供專屬長輩、照顧者及一般民眾的一日課表建議,邀請大家自主分配個人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長者專屬】為高齡者量身打造緩和運動,並加入行動力、強化肌肉量、互動元素,零基礎也可以!隨著年紀的增長,肌肉質量會逐漸流失,且根據統計,60歲以後,肌肉質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強度以1.5~3%下降,因此持續運動、強化肌肉,非常重要。但對於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者來說也不能操之過及,因此元氣網健康聚樂部特別推出適合長者的運動菜單,還加入「互動」元素,讓長輩在運動的同時還能紓解壓力、提升社會參與。上完這門課,可以得到● 正確的運動知識● 一套適合長輩的「1日運動計劃」● 幫助長輩增強肌力、遠離臥床👉立即練起來▶【適合照顧者、上班族及一般民眾】運動節奏輕快,讓高壓一族在運動專家的指導下,能安全運動、爆汗、釋放壓力長期處於疲憊狀態,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容易提不起勁。紓壓的方式百百種,但你試過透過運動來紓壓嗎?運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放鬆緊繃的肌肉,還可以降低緊張、焦慮的情緒。你是高壓一族嗎?現在就跟著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運動專家一起在家進行拳擊有氧,隨著音樂節奏盡情享受揮拳、踢腿、爆汗的痛快感覺吧!上這一堂課,能幫助你● 增加身體的協調性與敏捷度● 宣洩壓力、增強自信心● 從運動中找到快樂,消除疲勞、淨化心靈👉立即練起來▶|5月紓壓主題推薦文章|● 照顧者你累了嗎?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你中了幾項?● 邁入老年因不斷失去加劇失落感 專家教4招預防老年憂鬱● 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養生要兼顧身心靈 回家看毛孩呼呼大睡也能很療癒、很滿足還有更多紓壓相關文章等着你,快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失智主題圈!👉點此前往▶
-
2023-05-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好市多A肝莓果怎麼退?吃過就該就醫嗎?5個關鍵問題解惑
台灣好市多驗出A肝病毒的莓果,從三種綜合莓到冷凍藍莓,現在也傳出還有流入市面的,例如麵包店拿來做麵包糕點的,實在防不勝防。先不管退不退費問題,許多人更大的恐慌是:都吃下去了,該怎麼辦?家裡還有剩的都要丟了嗎?以下五個關鍵問題,幫助你了解A肝病毒及如何處理。一、得A肝會怎樣?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A型肝炎(A肝)二、感染A型肝炎有哪些症狀?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三、吃過問題莓果一定會有事嗎?不一定!兒科醫師歐淑娟日前在其臉書「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發文指出,沒症狀的人可能是有感染但沒有症狀、身體自然痊癒,也可能是本身已經有抗體,所以不受影響。所以如果最近有莫名疲憊+發燒+腹部不適,又剛好吃過好市多的冷凍莓果的話,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這件事,以利病情研判及治療!·有症狀者請就醫·沒症狀者放寬心四、如何判斷該就醫嗎?國泰醫院消化內科超音波檢查室主任胡瑞庭受訪指出,A型肝炎傳播途徑主要是口糞傳染,一般來說,遭到感染後約一個月,可能出現腹瀉症狀,若病情嚴重時則可能出現四大症狀,包括眼白、皮膚泛黃等黃疸症狀,或尿液顏色呈深茶色、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感,這時須盡速就醫,並盡量回溯飲食史告知醫師。不過,引發猛爆性肝炎的機會應該不高。胡瑞庭指出,這次遭A肝病毒汙染的冷凍綜合莓或藍莓,依目前業者回收品項的日期推算,如果是2月份吃到,3月就會出現症狀,但目前各醫療院所並未出現大量肝炎患者,且受汙染產品為冷凍產品,A肝病毒存活不易,因此感染風險應該不高,民眾不需過度擔心,但對於不適症狀仍要多加留意。五、冷凍莓果怎麼處理?1、申請退貨好市多官網釋出經檢出A型肝炎病毒汙染藍莓商品主動召回的訊息:.購買期間:2023/02/17至2023/04/30.商品有效日期 : 2024.02.24、2024.02.25.品項:#722573 科克蘭冷凍藍莓.洽詢管道:台灣好市多客服中心449-9909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日 9:30 am ~ 9:30 pm)、好市多官網訊息.近期出問題莓果:.#904984科克蘭冷凍有機草莓,產地墨西哥。華盛頓州5起A肝案例疑與冷凍草莓有關,美國FDA發布警訊下架回收,台灣無相同進口批號。.#1010598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產地智利,有效日期為2023.9.19,驗出A肝病毒。台灣好市多已賣出9427包,下架203包。.#722573科克蘭冷凍藍莓,驗出A肝病毒。查詢其他》食藥署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2、高溫烹煮加工再製如果家裡有不管是不是出事的冷凍莓果,丟也不是、不丟也覺得心理毛毛的,其實還有別的辦法處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公開受訪時指出,A型肝炎病毒只能經由高溫加熱消滅,無法透過清水或蔬果洗劑洗淨或去除,建議可將莓果「高溫烹煮」製成果醬,或烹調成其他料理。【參考資料】.衛福部疾管署.「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臉書粉絲專頁.吃「A肝毒莓」真的會感染病毒?醫:四大症狀應先熟記
-
2023-05-05 醫聲.慢病防治
響應糖腎共照趨勢 王治元:糖尿病衛教師應轉型慢病衛教師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上路多年,是否需要糖尿病衛教師退場機制的討論近期浮上檯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實施超過20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的介入,協助調整生活型態及用藥,能夠提升患者遵從率,進而降低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在慢性病共同照護的趨勢下,糖尿病衛教師已開始肩負不同慢性疾病的衛教任務,角色更顯重要。與患者交心 糖尿病衛教師助省醫療成本「在現行醫療體制下,門診時間有限,有些患者因為時間不多或不好意思麻煩醫師而不敢提問,可能讓患者流失自我照護能力。」現任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的王治元指出,在診間觀察到病人跟糖尿病衛教師關係良好,甚至能夠「交心」。他表示,建立了健康、互信的關係,患者在照護過程中遇到不同疑問,也較能及時尋求協助,與糖尿病衛教師諮詢討論。「俗話說有拜有保庇,衛教資訊我們說『有唸有保庇。』」王治元笑稱,糖尿病衛教師透過不斷重複,勤勞溝通,就能提高患者對衛教新知的接受度。他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經過衛教流程,患者的治療遵從性提高,回診頻率固定,住院、藥費花費都能降低,有效節省醫療成本。王治元也分享,一項自1996至2014年的美國「糖尿病預防(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的研究顯示,若接受包含營養師、衛教人員定期諮詢的糖尿病整體照護,前4年期間,六成患者未進展成糖尿病;更甚之,近20年後,仍有近2成患者沒有發病。糖尿病腎病變盛行率攀升 早期介入延緩惡化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23年3月發佈的「糖尿病衛教白皮書 糖尿病衛教師之個人化服務」,白皮書中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盛行率越來越高,2000年盛行率為百分之13.32,到了2014年,盛行率達到百分之17.92;在全台透析(洗腎)病人當中,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更是佔了五成之多。 王治元表示,藉由糖尿病衛教師的早期介入,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調整生活型態、控制血糖,避免延誤治療,且根據臨床觀察,患者蛋白尿情況也會有所改善,有助延緩糖尿病腎病變的惡化。他也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糖尿病的治療武器選項中,多了不少能夠保護器官,避免患者步入洗腎的新藥,衛教師能夠協助患者進行用藥選擇,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整體疾病控制建議。歐美正名「糖尿病教育治療專家」 王:應設給付提高誘因近年「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逐漸成熟,因此產生是否需要「糖尿病衛教師退場機制」的討論。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在台施行超過二十年,早在2005年時任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局長邱淑媞任內就開始推動,醫師、患者都已習慣衛教師的照護模式。他感嘆,少了衛教師的協助,衛教資訊傳遞效果勢必不如從前,「如果這時候停下前進腳步,勢必很難面對糖尿病年輕化浪潮。」王治元說,國健署委由糖尿病衛教學會執行的糖尿病衛教師訓練,至今已培養超過6千名衛教師。他表示,美國近年已把衛教師正名為「糖尿病教育及治療專家」,學會的訓練效法歐美,要把每位衛教師訓練成「真正的專家」。然而,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衛教師實際執業的比例僅約2成,與理想的衛教師、病人比例相去甚遠。在現行「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論質計酬機制中,糖尿病「共同照護門診」藥師處方費用的給付提高、醫師診療費也有增加,然而糖尿病衛教師的給付並無指定款項,而是涵蓋在診療費用當中,給付對象也並非糖尿病衛教師,而是醫院院方或診所主持人。王治元直言,雖然健保署建議醫療機構撥款予糖尿病衛教師,然而並無強制要求,但「糖尿病衛教師跟醫師、藥師一樣,都是專家,應該透過給付提供從業誘因。」因應多重慢性病趨勢 將轉型「慢病衛教師」在台灣,超過5成高齡長者同時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衛教學會已與台灣腎臟醫學會達成共識,由糖尿病衛教師擔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患者的衛教任務,並將與各科別醫學會開啟對話、尋求共識,讓糖尿病衛教師朝向「慢性病衛教師」發展。醫療科技推陳出新,衛教知識日新月異,為方便醫療人員了解新知,糖尿病衛教學會設計「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 帳號,已有超過萬名醫療人員加入。借助人工智慧,加入此帳號的民眾或醫療人員,可以快速查詢飲食、併發症、藥物與血糖,以及運動、心理健康等最新衛教資訊。王治元強調,這些衛教資訊提供無償使用,要讓全國病友都能受惠,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固定舉辦線上、線下教育課程,幫助糖尿病衛教師持續接軌國內外最新衛教趨勢。
-
2023-05-05 焦點.生死議題
拔管的決定:輪到自己時「放手」談何容易!一位神經科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
「能不能拔管,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親人有插管的家屬而言,是很兩難的課題。重症名醫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分享與一位病患家屬的經歷。這位病患的兒子是位神經科醫師,面對母親瀕臨死亡的困境,與主治醫師陳志金討論治療方案時,兒子果斷決定停止母親的升壓劑並同意拔管。雖然陳志金理性上同意這樣做是對的,但在情感上仍無法克服內心的不捨。而該位病患的兒子(神經科醫師)對病人負責任的態度跟責任感也值得佩服,即使是面對至親生命垂危,仍堅持完成所有的工作,才去見病危的母親。家屬也是醫師 同意主治醫師替媽媽拔管陳志金表示,該位病患家屬是位神經科醫師,而他的母親正在生死邊緣徘徊。「媽媽目前的腦幹反射都測不到,升壓劑停掉以後,血壓就會掉,可能很快就會心跳停止,但是,也有可能會再維持一段時間。」面對眼前的神經科醫師,即使他是專家,我還是一貫的說明,因為此刻的他,身份是家屬、是阿嬤的兒子。「升壓劑停掉,管子也一起拔掉。」家屬忍住淚水,說出這句話。陳志金停頓了一會,點點頭:「好的,我們來安排。」陳志金表示,很少看到這麼果斷決定的家屬,但是,因為他是專家,他很清楚,這樣的決定對媽媽是最好的決定,再維持下去,其實只是延長死亡,增加痛苦而已。「陳醫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家屬的淚水已經止不住了。「如果是我媽媽的話,我也會做跟你一樣的決定。」陳志金拍拍家屬的肩膀。陳志金表示,家屬作為專家,會知道這是最好的決定,但是情感上的不捨讓家屬猶豫不決。自己深刻理解家屬所肩負的責任,因為當所有家人都給予信任時,必須要做出最好的決定,這責任遠遠超過一位專家的責任。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 仍對病人有責任感在這樣的時刻,陳志金想給家屬最好的陪伴!特別安排專科護理師在家屬抵達時通知自己,讓自己能夠給予他適當的支持。雖然所有家人早上已經做了決定,家屬卻忙到中午才能趕過來,因為他要先完成早上的門診病人的付託。陳志金表示,非常佩服他對病人的責任感,即使在至親命危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忍住悲傷,先完成病人的付託。他清楚知道,母親能夠體諒,也會希望他這麼做。最終,家屬做出了最好的決定,停止升壓劑,讓母親能夠安詳離世。在母親節前夕,陳志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醫護人員所肩負的責任,以及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希望能夠給所有的母親和家人,送上最深刻的祝福,並向所有醫護人員致敬,感謝他們所做的一切。放手,是最好的祝福與決定此篇貼文一發,引起大批民眾留言,有許多網友表示不捨,好希望能給家屬一個擁抱。「真是心疼!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守工作崗位,把工作完成後才跟媽媽做最後的告別,媽媽一定也很以他為榮的」、「繼續看診,停升壓劑,拔管!這些都是好不容易的決定~真心佩服」、「在攸關生命的課題上,任何一項決定都是艱難與不捨」、「很感動!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經歷過這樣的情境!」、「醫生也是人,面對生離死別,也會徬惶無助」、「放手真的很難,如果還有時間,跟親人道謝、道愛、道別,至少心裡不要太多的遺憾」、「簽下DNR也是讓她可以不再痛苦的離開。」>>>延伸閱讀:生命自己做主 用DNR拒絕無效醫療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的經歷:網友1:「我是牙醫師,去年,我也面臨類似的抉擇。站在加護病房的床邊,看著陷入深度昏迷,醒轉無望的母親,在把媽媽送醫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次她永遠不會再回家了。我知道母校的醫師學弟已經盡全力救治,但人力畢竟有其極限,而我自己空有一身學識,卻毫無用武之地,那種完全地茫然與無助,在那當下我與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根本沒多大差別。我恨,我痛恨自己沒用,讀書學習那麼多,在關鍵時刻挽救不了最親的人。基於所學,我自己心裡也有數,拔管送她離開,是讓媽媽體面登出人生最好的方式。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果決而不拖泥帶水,媽媽昏迷的隔天,與主治醫師討論過後,就決定三天後拔管,所有親戚、長輩、朋友都認同我的決定,也讚許我的勇敢,只是大部分人看不到我所承受比泰山還沈重的悲痛。」網友2:「身為護理人員,雖然我沒簽到DNR,但當自己母親已經從外院的ICU轉到躺在自己平時工作的急區時,腦袋真的是空白的,感謝當時正在工作的學姐特意出來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讓我好好哭了一場!」網友3:「我前陣子也第一次簽放棄急救這件事,雖然我是哭著簽,但是當急診醫生問我要不要幫爸爸插管,或是鼻胃管之類的,我都很果斷的說不要,電擊急救插管都不要,如果萬一怎麼了,就讓他自然乾淨的走,身上不要插任何管子,我也常常跟我爸聊這樣,最後我爸康復出院囉」網友4:「我也面臨過一樣的事,只是我們不知道可以拔管。在主動要求簽完放棄急救後,爸爸多躺了4.5天,因為管子也多被抽痰了4.5天。拍背真的沒什麼,抽痰對我跟媽媽來說是最直接的衝擊,每次抽痰爸爸的身體都在抽蓄,可能是神經反射的抽蓄,但在家屬看來就是很痛很痛的反抗。好在,我們沒有同意氣切,不然這個折磨不知道是折磨爸爸還是折磨家屬。我好謝謝當初的急診科醫生,謝謝他們願意跟我解釋爸爸的狀況。也希望跟陳醫生一樣好的醫生可以更多更多,幫助病人善終。從這之後,我跟家人都有共識,無論是誰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不要幫對方急救!」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當親人的生命走到盡頭,家屬面臨決定是否拔管而讓親人安然離去,對於有插管家屬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是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最後一刻,我讓父母急救插管」諮商心理師:放下悔恨,有時我們的選擇不多.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4 寵物.照顧指南
還在吸貓?專業寵物迷分享,吸「這個」竟比吸貓還香!
什麼,鳥類的屁股居然是香的?屁股不是應該都會很臭嗎?以下由7歲鸚鵡主人、資深鳥奴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養鳥15件事!1.會咬你,見血掉皮的那種。鸚鵡會咬人,沒有牙齒但尖銳鳥喙和咬合力會讓人破皮流血,甚至瘀青,有些品種的鸚鵡如小鸚有領域性,即使是主人,把手伸進鳥籠讓牠感受到領域被侵犯,照樣會被鳥喙伺候。有些鸚鵡不喜歡被碰,試圖伸手摸牠也會被攻擊,甚至只是在身上穿戴鸚鵡不喜歡的東西,如金屬項鍊耳環等,鸚鵡在攻擊這些東西時可能會傷到主人。2.很吵,超級吵,而且你阻止不了,很大機率被鄰居抗議。鸚鵡叫人尖穿透力很高,隔音不好的門、非水泥隔間都擋不住,鄰居會崩潰,而且是不可能教他安靜的,鳥天性就是很會叫,且有些鳥寶希望主人配合作息,會在假日清早叫主人起床,讓人無法補眠。也有安靜不愛吵的鳥寶,或是天生比較安靜的品種,例如橫斑,但無法保證你家的一定安靜,要是小時候很安靜都假的,長大就露出真面目,讓鳥寶不安的環境或不恰當的飼養方式也會讓牠們焦慮而時常大叫。3.放出來會到處大便鳥寶站你肩上很可愛,也順便大便在你身上,還包括桌上螢幕上衣櫃上床上等,只要鳥寶到得了的地方都有可能被便便,這點會讓有潔癖的人崩潰。除非特別訓練過,但不見得能訓練成功,就算訓練再好也不能保證完全不亂便便,因為鳥沒有括約肌本來就不太能忍便,便便在你身上不是故意的,但會故意的鳥寶也很多,可能是在主人身上比較放鬆的關係。教一招比較容易達成的訓練方式,鳥寶在出籠玩前為了要減輕飛行重量,常會先排便,利用這點在接鳥寶出籠時用固定的指令讓牠先排便,在牠排便後稱讚牠並接出籠,讓鳥寶養成先排便再出籠的習慣,放風時間長時也可以中途將鳥寶放回籠,觀察鳥寶是否有排便,有則稱讚牠並接出籠,有些鳥寶就能養成回家上廁所的習慣。4.冬天要開保暖燈,不開寒流來就死了,夏天要開冷氣,不然太熱會中暑。鳥寶心臟很小,所以受不了短時間溫度變化太大,成鳥差不多19度以下就要依鳥寶狀況開保暖燈,以免突然變很冷鳥寶冷死,幼鳥羽毛尚未長齊,更是24小時都要保暖。鳥寶身上羽毛很多,其實夏天會很熱,差不多30度以上,或鳥寶張開翅膀散熱、張口喘氣就要給牠降溫,但鳥寶不能直吹電扇會感冒,冰枕降溫上班族沒辦法一直換,只能花錢給他們開冷氣。5.你的書和家具都會被破壞小型鳥會咬紙咬書,中大型會啃家具,而且無法阻止牠,咬東西也是鳥的天性,而且鳥寶通常喜歡咬得壞的,咬不壞的牠們才沒興趣,提供玩具只能擋一時無法擋一世,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重要物品藏好,幫家具邊角做好保護或換成鳥寶無法啃咬的材質。6.喜歡社交互動性很高鸚鵡是社交動物,在野外都是成群結隊,社交需求很高,需要主人長時間陪伴,喜歡跟主人互動說話,尤其對主人說話聲非常有反應,甚至會在人講電話時發生叫聲要求加入,很適合也有高互動需求的主人。但牠覺得你陪不夠或自己在家無聊可能會憂鬱,開始拔自己的毛,嚴重一點會咬自己肉,這對主人來說會很辛苦,還是長期抗戰,因為是心理問題沒有藥醫,醫生開藥只能舒緩鳥寶情緒,也不一定有效。7.放風容易抓不回籠鳥寶通常不愛關籠,沒養過的人放出來要抓回去累死你,鳥寶也會因此討厭你,更難親近你,不懂帶鳥回籠的技巧也有可能在抓的過程弄傷鳥寶。帶鳥寶回籠不能硬抓,要用牠喜歡的零食或玩具引誘,趁牠吃零食或被玩具吸引時放在手上帶回籠,但鳥寶很精明,幾次後可能看穿主人的手段拒絕上鉤,就很考驗主人的智慧和與鳥寶間的默契了,另一個方法是讓室內變暗,鳥寶在暗處視線不佳,會願意讓主人帶回籠。8.看鳥的醫院很少,你家巷口的獸醫通常沒辦法。就算在台北看鳥的醫院也就那些,沒有剛好住附近就要跑一段距離,非台北地區就更少,萬一有緊急狀況可能找不到醫生看,或是路途太遠鳥寶撐不到醫院。有鳥寶看診的獸醫院》https://www.ptt.cc/bbs/Aves/M.1342283508.A.C97.html9.很容易養死會有各種你想不到的意外,一起睡壓死悶死、走在地上踩死、咬破電線電死、自己卡在籠子卡死、被自己咬破的布窩線勒死、幼鳥餵奶嗉囊燙傷死等。幼鳥的夭折率比小貓小狗高很多,尤其是沒養過不會看鳥寶狀況的,因為鸚鵡天敵多,會盡可能隱藏身體不適,避免成為優先狩獵目標,讓沒經驗的主人看不出來鳥寶不舒服,等到很明顯了都已經很嚴重可能來不及救。有些人貓狗不舒服會想說再觀察幾天看看,鳥寶沒辦法,再觀察可能就直接死了。基本的觀察方是看羽毛,如果並非天氣冷或興奮的膨毛,時間持續很久,加上食慾不振活動力降低,甚至羽毛凌亂,可能就是生病造成無力整理羽毛,最好立刻就醫,避免病況變嚴重來不及救。10.開門開窗都要注意,飛出去比貓難找回來。鳥會飛所以一跑出來很難找回,可能飛到很高的地方,如樹頂、別人家的陽台,讓主人無法到達,鸚鵡很聰明還會自己開籠門落跑,或是小朋友手賤放出去的例子也很多。鳥籠最好不要放在陌生人可接觸的開放空間,避免有人放走鳥,也要在籠門加上扣環,平時多注意鸚鵡是否會試圖打開扣環,大型鸚鵡智商高可能自己開扣環,可能會需要用鑰匙才開啟的鎖頭。11.蚊香、殺蟲劑、拜拜的香、香氛用品、有人工香味的東西通通不能用。鳥寶呼吸道系統很脆弱,聞到這些味道有可能會傷害呼吸道致死,尤其是蚊香殺蟲劑,樟腦油也不行,有案例是住二三樓,結果一樓水溝蓋噴殺蟲劑消毒味道飄上來鳥寶就死了。不能使用殺蟲劑和蚊香除蟲會讓人很困擾,可以改用稀釋的天然香茅油或柑橘類的果皮驅蟲,使用蟑螂屋擺在鳥寶接觸不到的家具縫隙。12.不是所有鸚鵡都會講話鸚鵡會講話的前提是腦袋夠大、鸚鵡本身有興趣、主人有教,體型小的腦袋相對也小當然沒那麼聰明,也不是天生就會講,要人類教或是常常跟他說話,和尚、吸蜜等中型以上鸚鵡比較容易學會講話,小型的小鸚虎皮等不是沒機會但比較難,也只能說單字無法完整句子,灰鸚巴丹等大型鸚鵡才超會講話。13.鸚鵡不會臭?香香的秘密?不臭是因為主人有定期清理鳥籠,鳥店環境沒有常清理也是臭的,鸚鵡排泄物相對沒有貓狗的那麼臭,但不代表不清不會臭。而鳥類的屁股有尾脂線,會分泌油脂,鳥寶會做出摳屁股的動作去沾取尾脂線油脂來理毛,就是鳥寶身上味道來源,而直接吸鳥屁股會有讓人上癮的濃郁香味,會吸鳥屁股是專業鳥奴的證明。14.不需要幫鸚鵡洗澡鳥寶平時花很多時間整理羽毛,加上有油脂保護,不容易弄髒,不需要特別幫牠們洗澡,更不需要讓牠們使用清潔用品,只要準備一盆淺水,讓鳥寶自行洗澡,或準備噴霧瓶在牠們洗澡時幫忙弄濕鳥寶自己潑不到水的背部,然後鳥寶會自己弄乾羽毛,完全不用主人操心。但不要提供鳥寶熱水,會洗掉牠們羽毛上的油脂。15.不一定會親人看怎麼養和鳥寶個性,從小養通常會親人,但也不是一定,通常鳥親人親鳥只會選一邊,如果有同伴他就有可能不親人,很親人的可能沒辦法跟同類相處。如果是親鳥餵大的高機率不親人,關籠都沒跟人類互動的也會不親,不親的程度是一看你手伸進籠就縮角落或是殺個你鮮血淋漓,放出來躲在最高處鳥都不鳥你。用對的方式跟鳥寶相處久了通常會親人,但也有不少從頭到尾都不親的例子,這就有點看運氣。要跟鳥寶親近要先讓牠習慣你的存在,常常在鳥籠前跟他說話,用零食和玩具跟牠互動,不要急著一開始就要鳥寶站上手或是抓牠,讓牠先習慣你的手靠近,當鳥寶看到手不會躲開或咬人,再讓牠嘗試站上你的手做更多互動,鳥寶抗拒時不要強迫牠,不願意出籠時也給牠獨處的空間,才會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主動親近你。就算運氣好鳥寶很親人,但親到你在家就一定要看到你,放出來一定要黏在你身上,吃飯洗澡上廁所都要跟在身邊,不然就瘋狂大叫,激烈的還會拔毛咬自己給你看,你受得了這種24小時情勒嗎?鸚鵡畢竟是高社交需求的動物,很難讓親人的鳥寶獨立自主不要整天黏著主人,但可以轉移牠的分離焦慮,像是提供牠喜歡的玩具,可以啃咬發洩精力,或是把零食藏在籠內稍微需要尋找的地方,讓牠花時間覓食,養一隻以上的鸚鵡讓牠們在主人出門時互相陪伴,也可以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降低牠們的焦躁情緒,固定的放風互動時間也能讓他們知道時間一到就能跟主人相處,較有安全感。
-
2023-05-01 焦點.健康知識+
直覺跟智商有關嗎?我們是否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
來自腸子的直覺?許多人可能多多少少瞭解飢怒的狀況,但是和食物相關的感覺訊息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並非只有這樣。在日常對話中,經常會出現「直覺」(gut feeling)這個字眼。你無法確定要買這棟房子 還是那棟房子?靠直覺吧!這種直覺的特徵是:並非由意識評估利弊得失,而是更多取決於下意識對不同選擇之間的偏好,而且往往會影響到重大的決定。選擇偏好是在下意識發生的,但並非代表就不會受到事實的影響。你的腦部會學習到某種程度的內隱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和關聯持續性,但是你自己並沒有瞭解到這點,那屬於演化上較原始的學習形式。雖然人群中,這種學習能力有高有低,但是與智商無關。有人可能智商測驗的得分高到可以成為門薩(Mensa)會員,但是在內隱學習上是個笨蛋,當然也有反過來的人。如果你仔細瞭解到在實驗室裡內隱學習發生的過程,就馬上能夠瞭解 箇中道理。其中許多的研究中,會追蹤人們玩賭博遊戲時的心理狀態,但是那些人在玩的時候並不瞭解遊戲規則。玩家如果想玩得好,就需要在遊戲進行時,摸索遊戲行動與勝負效應之間的模式,也就是遊戲規則。不過由於設定的遊戲規則非常複雜,藉由邏輯推理的方式難以整理出來。儘管如此,根據經驗,有些玩家至少顯示出學習到了一些規則,或是對規則的掌握程度高到足以做出明智的決定,他們會選擇在贏錢機率高的時候下賭注,在容易輸錢 的時候收手。但是當研究人員問這些受試者真正的規則是什麼,他們通常會說不知道。那麼,他們是怎麼學習到遊戲規則的?答案和他們的生理狀態有關。在進行遊戲時,研究人員會測量受試者的身體狀態,例如心跳速率和皮膚出汗的程度。研究指出:處於適合下注的時機與不適合下注的時機之間,這些狀態會有微妙的差異。大腦喜歡贏,杏仁體會很快學到「勝利」的狀態(不論是在賭博遊戲中,或是其他會影響生存繁衍的事情上)以及「失敗」的狀態。當杏仁體偵測到威脅,便引發了生理學家坎農所說的「戰或逃」反應,告知下視丘讓心跳加速、流汗增加,以及產生身體的其他變化。如果威脅既實際又明顯,那麼反應就會很強。如果威脅曖昧又模糊(例如你拿到一手爛牌),那麼反應就會比較弱。不過就算沒有意識到那真正的威脅,但是身體對於威脅所產生的曖昧又模糊的感覺訊息,你依然可以察覺到。身體的這些訊息能夠讓你在下意識中,靠直覺而非以邏輯思維,做出正確的決定。比較能夠感知到身體狀態訊息的人,往往比較擅長內隱學習。由於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能力和智商無關,我們從事這種內隱學習的能力,也就和智商無關了。有鑑於每個人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能力不相同,薩塞克斯大學的克里奇利(Hugo Critchley)和葛芬柯(Sarah Garfinkel)想要知道,這種能力是否會影響實際生活中的決策與成功。為了研究,他們要找一群能夠快速吸收大量知識、從很複雜的資料中看出模式,能夠快速進行高風險決策的人。結果他們找到的是股票交易員。上述的那些能力,股票交易員樣樣精通,往往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報酬則是大把鈔票和保有工作,錯誤的決定則會讓他們被踢出華爾街。理論上,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能力更敏銳,內隱學習和憑直覺做決策的能力就更強。相信自己的直覺克里奇利和葛芬柯與同事一起研究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營業員,驚人的結果於2016年發表。首先,和從事其他不同工作的對照組相比,股票交易員對於心跳的感覺比較敏銳,這確實代表了對身體內部狀態的感覺比較敏銳,有助於交易成功。但是研究團隊竟然發現:可以用個別交易員的內感受能力,預測他們能賺多少錢,以及在這行業能夠待多久。在這個內感受能力超強的群體中,愈敏銳的人愈成功。研究團隊寫道:「金融界的交易員經常提到,在挑選有利的交易時,直覺很重要。我們的研究指出,這種直覺並不只是金融圈的神話傳說而已,而是真實的生理訊息,有真正的用處。」知道心跳速率稍微變化,並不屬於直覺,但是我們知道:對於心跳的感覺可以用來當成內感受能力的普遍指標。在受到威脅的狀況下,進入腸道的血液會減少,而腎上腺素會使得小腸中的不自主平滑肌放鬆,那些肌肉的伸展受器能夠偵測到這種現象。腦部察覺到這些改變,在意識還沒有瞭解到的情況下,就知道了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只不過這時你覺得產生的是「預感」。對於內感受更為敏銳的金融交易員,可能就是如此。同時,如果其他人對於要做的事情猶疑不定的時候,這些內感受更為敏銳的人通常會建議:「相信你的直覺。」(Trust your gut.)※ 本文摘自《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作者:艾瑪.楊恩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3/03/3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1 醫療.精神.身心
身體疼痛查不出病因 原來是老年憂鬱!注意8大警訊,一表助檢測
● 老年憂鬱常誤認為老化,是難察覺的心病● 不及時治療,老年憂鬱易失能、失智● 適當生理、心理治療,憂鬱病況可改善年逾七旬的張媽媽,幾個月前一直抱怨這裡痛、那邊痛,晚上睡不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連愛吃的食物也興趣缺缺,食欲明顯下降,體重掉了好幾公斤。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的老化現象」,直到張媽媽脾氣變得暴躁、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退化,就醫診斷為老年憂鬱,透過藥物、心理治療,才慢慢減輕低潮的情緒。拒看身心科 易錯過治療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65歲以上的老年族群,退休後若無妥善安排生活,或慢病纏身、伴侶離世、家庭疏離、失去社會連結,常會感到自身無存在價值。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憂鬱情緒,容易與老化、初期失智搞混,加上患者病識感低,認為只是身體不舒服而抗拒看身心科,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從輕度惡化成中重度,甚至有輕生念頭。憂鬱症最常見失眠及食欲不振症狀,伴隨悲觀、失落、不安、妄想,老年憂鬱則常抱怨身體不適,家屬疲累奔波醫院各科陪伴看病,卻檢查不出任何異常,最後下結論:「應該是自然老化吧!」謝嘉娟提醒,可從8個面向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憂鬱症,或利用老年憂鬱症量表(GDS-15)自我檢測,若超過標準,建議及早就醫診斷,視憂鬱程度給予藥物、非藥物治療。注意8大老年憂鬱警訊1.失眠:出現入睡困難、淺眠、整晚睡眠斷斷續續。2.妄想:疑神疑鬼,常說出「大家都討厭我」言論。3.胃口變差:食欲減退導致體重明顯減輕,容易便祕。4.興趣缺缺:本來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做什麼都嫌煩。5.身體不適:頻繁喊身體痠痛不舒服,檢查卻無大礙。6.不想說話:對親友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反應遲鈍。7.情緒暴怒:常心情不好,表現出煩躁、生氣。8.記憶衰退:因為注意力散漫,常被誤解為失智。傾聽陪伴 老年憂鬱可逆轉老年憂鬱很多臨床表現跟失智相似,又稱為「假性失智」,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人際支持等,有助於預防及逆轉。謝嘉娟表示,老年憂鬱症主要危險因子是身體疾病,尤其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互相影響,久病容易對生命感到絕望與無助;其次是伴侶離世深陷抑鬱,以及親友相繼過世的哀傷,缺乏社交互動,漸漸地會自我封閉。謝嘉娟強調,一旦發現家中長輩有憂鬱傾向,應多傾聽與陪伴,鼓勵走出戶外運動、曬太陽,日常飲食多攝取維他命B、葉酸放鬆心情。除了日常抽空陪伴長輩聊天,可善用老人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含憂鬱症篩檢及認知功能評估,提早揪出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以便轉介至身心科、老年醫學科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父親送我的禮物
編者按:頸脊髓挫傷而四肢癱瘓的病人,頭腦清楚但卻無法動彈,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人生悲劇。本週的主題就是一位這種病人的親友在他過世以後,追憶病人四十年來殘而不廢的生命。女兒從他四歲開始陪伴父親多年的記憶,寫出「同理心」如何使得病人與家屬從幾近崩潰、絕望,轉而達到殘而不廢、全家喜樂的境界。一位從中學一直陪他到人生的最後一刻的同學,在自己脊椎開刀之後,短期的臥床使他更深入地了解朋友多年臥床之苦。一位本身是醫師的中學同學,由病人的遭遇使他領悟到,不管多不幸的病人,他們都還有比自己幸福的地方。如果醫師能讓病人發現自己仍有令人羨慕的幸福,那就是幫忙他們走出自怨自艾、憂傷深谷的關鍵時刻。三人不約而同地以不同方式領悟到「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重要。在長照家庭長大的我,看著這40年來的成長軌跡,尤其在我送走了爸爸之後,感受更深。我的父親在40年前發生車禍,雖然他車禍後半身不遂,卻有著無比的毅力跟耐力,撐起我們家,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家裡永遠都有爸爸在,是我們回到家安心的港灣;我們在求學階段有任何作業問題,問爸爸都有解答,爸爸的存在是每天24小時,雖然他需要人幫忙,卻是我們心甘樂意,因為爸爸是我們的家人。車禍後他有天突然想要開始整理族譜,於是我們全家一起動員努力做這件事情,媽媽開車載著我們南征北討,去找散落在各地的親戚溝通、了解先人的事蹟,我覺得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因為如此,我們家常常有機會出遠門,在那個年代,媽媽可以開著車載著半身不遂的爸爸加兩個小毛頭出去三天兩夜、五天四夜的行程,真的是很厲害的一家人。編輯族譜這件事讓我看到爸爸對於家族事務的熱衷,那樣的古道熱腸是我許久未見的熱情,讓我懂了對事物的熱情;對於資料不遺餘力的收集、跟親戚不斷的協調溝通,讓我了解毅力的重要;爸爸身體再怎麼不方便,他還是一根手指敲出全部的族譜,讓我看到了忍耐的結果;對於親戚們懷念先輩情感,爸爸很有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爸爸殘而不廢的精神才是根本。大家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我也不例外,我一直是爸爸捧在手掌心的寶貝女兒,而這前世小情人長大要面對前世大情人必然的生命消逝,以自己過去在醫學院校的工作經驗、現在所從事的壽險工作跟過去在大學宗教學來說,死亡是人生必然的結果,而活著的人則是如何學習面對至親的去世。縱然面對著已經照顧40年的父親,似乎我們更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他隨時都會因為各種狀況進入死亡,然而活著的人要如何真的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至親的死亡,談何容易。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我在10年前還是無法面對,只是何其有幸的我在爸爸去世前3年可以回來照顧跟陪伴他,看著他逐漸虛弱的身體,卻也在逐漸壯大自己的心理準備。也或許我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替換和生活艱難,是上帝幫我安排的心理建設,爸爸的離開對我來說是上帝對他的祝福,脫離了禁錮他40年的身體,讓他得以回到天堂,我的內心其實是平安的;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我們一家子一起努力地照顧,能在睡夢中安詳離世,這是何等地幸福。殘而不廢是病人自身的強大同理心,因為意識到自己如何突破殘廢的歷程並不容易,我永遠記得爸爸車禍後,在家裡發脾氣摔碗盤的景象,他很難想像自己從一個可以照顧別人的人變成一個需要別人24小時照顧他的人,這份心境轉換除了同理自己,也要同理別人的難處。爸爸到老之後,脾氣變得很好,因為他同理了媽媽的不容易,不管在養家以及照護他的責任;我們為人子女都工作繁忙,他都能同理,每每拜託我們做些事情,總是很不好意思;然而我們因為這個爸爸,也具備了更多的同理心,其實最簡單基礎的同理心,只要體諒對方在工作上的不容易,在家庭責任上的承擔,慢慢的都會對其他人具有同理心。同理心的培養在台灣社會是已經是刻不容緩,畢竟台灣社會的多變性及歷史性,都時刻在提醒台灣的族群多元化,如何在台灣社會中建立一個強大的認同感,其實個人覺得同理心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想想這次的疫情,大家對於醫護人員越來越有同理心,也因為這樣的同理心讓台灣的社會更為強大,這是個人的淺見,希望台灣社會能藉著同理心能更溫柔對待每個人。
-
2023-05-01 養生.家庭婚姻
「家庭主夫」結婚7年婚姻幸福一把罩!專家曝幸福婚姻3守則
現代社會強調男女平等,老公會下廚、分擔家務的比比皆是,但若是女主外男主內,能接受嗎?每段婚姻都有自己的幸福方程式,如何相處最舒服也只有兩人懂,不必在意他人眼光。身邊大齡單身的友人不少,已婚的除了男主外老婆全職帶小孩,雙薪家庭更是常態,其中也不乏「家庭主夫」的朋友。妳身邊有「家庭主夫」嗎?網路發達改變了傳統工作型態(例如YouTuber、社群經營),加上近幾年疫情影響,大家也越來越習慣在家工作模式,若在家SOHO足以支撐日常花費,why not?而「家庭主夫」也開始在身邊出現。「家庭主夫」並非無所事事、無事生產,除了接手家中一切事宜,包括照顧小孩,不少也在家工作持續有進帳。一位「家庭主夫」日前在Dcard結婚版PO文,分享自己與老婆婚姻幸福的方法,引起網友們關注。相處12年仍然如膠似漆原PO表示自己35歲,和老婆結婚七年並有兩個孩子,他和老婆感情非常好,在研究所交往五年後決定步入婚姻,「一直到現在身邊朋友都超級羨慕與疑惑,我們到底是怎麼有辦法相處12年都還是如膠似漆?」「遙想當年...熱戀期結束後的我們從學生進入社會,因為現實、心理、生活圈的層層轉變,也曾經磨合到身心俱疲,並懷疑自己、懷疑對方的愛,曾經覺得好像淡了、撐不下去了,當時支撐我們兩個的信念是:我還能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她(他)的人嗎?」並非一路走來都無波瀾原PO解釋,交往了這麼久,兩人之間除了愛、合適、熟悉感,還有更多是「已經花費的時間成本」;又不是誰犯了什麼滔天大錯,現在如果喊停,簡直是超級不值得、浪費的行為。他表示,當然不是指不管怎樣都不能喊停止損,前提是要在「雙方沒有嚴重問題」之下,若只是因為淡了、膩了這種理由而喊停那真的非常不值得。「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大問題如劈腿、不適合那當然趕快逃囉!」仔細思考會發現,我們早就無法再花更多心思時間去重新習慣、接納一個新的對象。婚後最大的變動是「孩子」有了穩定感情基礎後,原PO認為婚後基本上就不太會有大變動了,最大的變動應該是「有了孩子」吧!「因為我的工作關係,主要都是在家裡上班、時間也相對比較自由,在家基本上所有家事都是我包辦。」「因為看著老婆懷胎10個月裡,各種身體不適、夜裡一次一次的起床,還有在產房裡聲嘶力竭、拼命為了我們孩子努力的樣子,我發誓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願意花費所有青春、美貌跟著我走一輩子的女人。」(編按:別人老公總是不會令人失望!)模範老公為何沒尊嚴?婚後有些朋友、甚至是家人都曾問過原PO,怎麼是讓老婆出去工作?然後自己在家帶小孩,這樣很沒尊嚴、不擔心老婆在家裡地位太強勢?原PO這樣想:「老婆在我們感情裡本來就是比較強勢的一方,我習慣了也完全不在乎,因為我知道我們相愛就夠了。以前就很喜歡我可能不會愛你這部劇裡的一句台詞:『一個家一定要有一個唱歌的,其他人在旁邊幫他伴奏』。」為了家庭、感情的和諧,原PO非常心甘情願為老婆伴奏,「況且我老婆的朋友都羨慕她羨慕的要死,說我是模範老公,何來的沒尊嚴呢(笑)!」婚姻幸福三守則原PO最後分享了和老婆維持婚姻感情的三大心法,「祝福大家都能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好好愛自己的另一半吧,用心把日子經營好,不會讓你後悔的!」(編按:老公們還不快抄起來)《守則一》節日儀式感、驚喜:老婆永遠都是小女孩,生日、情人節、紀念日是絕對要過的,不一定樣多鋪張多澎湃,有時候一張卡片、一束玫瑰花、自己做的蛋糕,老婆也能開心很久。偶爾也會偷偷去等她下班、或是做一些小小的惡作劇,也是很好能增加感情的方法。《守則二》兩人時光:定期一定要拋開家人、拋開孩子(喂~)過上兩人時光,婚後生活真的多了太多繁瑣的事了,但我們一個月至少會安排一次兩個人的小約會(老婆就算忙也會努力空出時間),孩子就托給家人或是好朋友幫忙照顧,這方法真的很讚,別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了!《守則三》聊天:別看這好像很簡單,我指的是「真正的聊天」!並不是到公司、今天加班、孩子生病了這種報備式的對話,而是真的交心的談話,老婆平常上班忙,所以睡前我們都會聊天,聊聊老婆最近工作在忙什麼、聊聊孩子最近學校發生什麼,這樣子才能讓兩個人在生活上能夠持續有交集。網友:我順產老公是不是覺得很輕鬆?看了原PO的爆炸性發文,主題還是「男人們!請好好珍惜你的老婆」,讓女網友們都炸鍋了:「果然都是別人家的老公...,我家那位不知道多久沒有送我禮物了」、「完蛋了我在產房沒有聲嘶力竭、超級優雅那種,他484以為很輕鬆?」、「所以真的有這種男生,我以為都是幻想的...」、「這篇文我要給老公看!」(小編也轉給老公看了)男網友則大多酸言酸語:「這種文請少發,我女友會看!」、「這篇女生打的吧?反串要說餒!」,但也有網友跳出來說公道話:「不是只有男人要珍惜老婆啦,女人也要好好珍惜老公呀,互相懂得珍惜感恩才走得長久。」大家覺得呢?歡迎與我們分享和隊友的感情經營方法,更歡迎吐槽老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兒子:老爸,不要亂投資,那是我的錢
老爸喜歡投資,有輸有贏,獨子看在眼裡不是滋味,有一天終於憋不住了,對老爸說:「老爸,可不可以請你不要亂投資?那可是我的錢!」老爸也不甘示弱:「我花的是我孫子的錢,不是你的!」古人說:「養兒防老。」年紀大了,總會生病,這時候兒女或孫子輩的照顧就很重要了。但近幾十年來,社會型態轉變,生育得少,小孩頂多1至2個,甚至頂客族結婚不生小孩的也比比皆是。因此,養兒防老這個現象也應該不符合時代潮流。病床中最常見老先生或老太太住院照顧的不是小孩,大都是外勞,小孩或親人有出現,也頂多是偶爾現身而已。以前有某位教授生病住院,雖然生了三個女兒,但是女兒遠嫁國外,三個女兒,一個人回來一季,共三季,剩下的一季只好請外勞代勞了。有位好友是獨生子,老爸體弱多病,每次心臟病發作,他要急急忙忙拋下手中的工作去急診處,老爸捨不得讓孩子辛苦,久了,孩子也滿有壓力。有一天,醫師對病人說:「你這個病要做心臟繞道手術,不然一天到晚喘不過氣來就要趕快跑急診,但開刀本身也有風險。」老先生想了一會兒:「那就開吧!」他想:「要是開了就好了,也不會麻煩小孩。要是開刀不成功,我不會再痛苦,也不會再麻煩小孩了。」結果開刀不成功,死在醫院,老爸及小孩都解脫了。這是真的故事,小孩每談起這件往事,都對老爸遺愛小孩的想法感嘆不已。因此,面對少子化,甚至「無紙化」的新世紀,凡我中年以上父母親一定要注意「養兒防老」已成過去。雖然還不至於到「養老防兒」的地步,但要自求多福。平常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定期保養檢查,有病及早就醫,才不會到了困難關頭,面臨「麻不麻煩小孩」的心理困境。「順天者昌」「順勢而為」,改變人生末段旅程的規畫,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4-27 醫療.精神.身心
吃了不會比較快樂?研究發現薯條比炸雞更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本文重點】一份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發現,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和憂鬱症的風險更高。該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而不吃炸物的人則相對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們推論,炸物中含有的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可能與導致焦慮和憂鬱症的腦部發炎有關。--by ChatGPT油炸食物有撫慰人心的效果,其中熱騰騰的薯條更是很多人的最愛,不過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經常吃油炸食物的人患焦慮或憂鬱的風險更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14萬人進行約11年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經常食用油炸食物的人,與不吃油炸食品的人相比,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比較特別的是,炸薯條比起油炸白肉增加2%的憂鬱症風險。研究還發現,這種關聯性在男性和年輕消費者中更為明顯。作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油炸食物含有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當一些食物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烹飪時就會出現這種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接觸丙烯醯胺與與腦部炎症相關的焦慮和憂鬱行為有關。另外,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資料,丙烯醯胺主要存在於由植物製成的食物中,例如馬鈴薯產品、穀物產品或咖啡。然而,有專家表示該研究結果是初步的,尚不清楚油炸食物是否導致了心理健康問題,或者經歷憂鬱或焦慮症狀的人轉向油炸食物。哈佛大學營養精神病學家Uma Naidoo告訴《TODAY》,營養與不良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雙向的,她並未參與該項研究。Naidoo指出,不健康的食物對微生物群有害,會加劇憂鬱症狀,但與此同時,那些情緒低落的人往往更傾向於吃「舒心」 的食物,例如油炸食物和甜點。不過,一旦個人有意識地選擇健康的全食物,他們的情緒就會開始好轉,更有可能繼續做出健康的食物選擇。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浙江大學研究員Yu Zhang告訴《CNN》,沒有必要對油炸食物的不良影響感到恐慌,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油炸食品的消費,除了對整體健康有幫助外,可能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資料來源】.Eating Fried Food Linked to Depression, Anxiety: Study.Fried foods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udy finds.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rench fries may be linked to depression
-
2023-04-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延伸相關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2/20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2/22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2/24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4一名30歲的女性,懷孕12週,因為丈夫經常家暴,也不分攤房貸、扶養費或任何家庭開銷,正在跟丈夫談離婚。離婚談判進展緩慢,但胎兒週數越來越大,女子希望能夠先接受人工流產,但丈夫揚言要她付他一百萬,他才會同意妻子人工流產。診間內,這位女子細數婚姻內丈夫的種種惡行,眼淚忍不住流下來,診間的醫護人員聽了都很同情,但是現行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二項規定,此種情況之人工流產,應得配偶同意。遇到這種情形,醫師只能兩手一攤,請孕婦回去嗎?自從我國於1984年通過優生保健法後,儘管刑法第288條至第292條仍然將墮胎列為罪,但由於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六款允許婦女「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條件相對寬鬆,因此我國已婚女性根據該款要接受人工流產,主要的障礙是該條第二項要求「應得配偶同意」。妻子懷了孕,倘若要人工流產,應該取得配偶同意,乍聽之下似乎很合理:既然孩子是夫妻兩人共同孕育的,出生後,兩人也都有義務扶養,不想生的決定,應該也要讓丈夫參與。即使沒有這個法律規定,在婚姻關係良好、彼此相互尊重的夫妻之間,通常也會在兼顧懷孕生產對妻子人生發展的影響下,針對生或不生,尋求兩人的共識。問題是,當這個規定一但成為人工流產的法定要件,卻會讓婚姻關係惡劣的丈夫,在妻子要人工流產時,取得否決權。這意味著一旦懷孕,女性不但失去九個月的身體自主權,而且永遠成為一個母親,必須為了孩子犧牲原先自我實現的許多機會,一輩子的生涯也就此改變。倘若考量夫妻間性關係的諸多動態情境,倘若懷孕不是這位女性深思熟慮的決定,禁止女性事後選擇終止懷孕,畢竟是太沉重的負擔。 因此,儘管胎兒生命也很珍貴,根據美國生育法中心針對全世界人工流產相關法治的統計,全球目前僅有9國要求人工流產需經配偶同意,其中除了我國與日本外,包含印尼、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事實上,近年來,我國法制越來越保障已婚女性結婚後的身體自主權。例如,2020年大法官釋字791號解釋就宣告原先刑法的通姦罪違憲,因為夫妻結婚後仍保有性自主權,同時,根據刑法第229之1條,婚姻內仍有可能成立強制性交罪,只是相較於一般強制性交採非告訴乃論,為了保障婚姻和諧,於配偶間發生強制性交時,配偶有權決定是否追究。因此,欣聞國健署正在研議修法廢除我國此一規定。然而,在還沒有修法前,倘若醫師因為婦女沒有配偶同意,只能直接請婦女回家,可能導致婦女尋求地下管道接受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或重回家暴等困境。因此,或許醫師一方面可以協助轉介心理諮商或社工等專業、提供家暴保護令、安置、出養及育兒補助等資訊或資源,協助孕婦思考所有的方案,釐清究竟是因為離婚後擔心沒有資源扶養孩子,因而選擇人工流產?還是果真不願意生這個孩子,讓這位婦女在作決定時,不至於感到孤立無援,也能更加深思熟率。但不能否認的是,即使廢除配偶同意權之規定,人工流產畢竟會影響胎兒生命。因此倘若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之餘,要兼顧對胎兒生命的保障,更根本的作為,應該是提升國家對懷孕女性與育兒的支持,以及各種避孕資訊,協助女性在面對這個決定時,能夠更加深思熟慮,包含減少意外或不情願的懷孕,以便讓所有的孩子們都有一個愛他們的家。因此,在生育率又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在更具體的議題,包含如何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減輕父母育兒負擔,包含對於托育、對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才能減少人工流產及其所衍生的倫理難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4 醫療.精神.身心
國寶雕塑家朱銘疑久病厭世輕生 四大方向觀察老人憂鬱
台灣知名雕塑家朱銘驚傳被妻子發現在家身亡,疑似因久病厭世尋短,享壽85歲;檢方相驗後認定現場無外力介入,排除他殺可能。家屬對死因無意見,遺體發還處理後事。針對老年人可能因久病出現憂鬱情形,北榮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可從語言、行為、睡眠和胃口四大方向觀察是否有憂鬱傾向,如果嚴重就建議帶老人家就醫、介入治療。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占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老年憂鬱4大觀察方向蔡佳芬表示,老年人憂鬱症狀可能比較沒那麼外顯,但可從四大方向觀察:一、語言:如果常常說出「再活也沒有多久了」等負面、消極的話語,或是甚至出現尋死的想法,就必須注意。二、行為:有些老年人不願意說出自的想法,則可從行為觀察。當想法低落,行為也會跟著低落,因此可以觀察,若過去常常出門變得不愛出門,或在家時常常將窗簾拉上,不願接觸外面世界;變得不愛社交,行為退縮,也可能是憂鬱的前兆。三、睡眠:出現失眠或是整天在睡等兩種極端情形,有可能出現憂鬱症狀。四、胃口:老人家食欲下降且愈來愈瘦,應該特別留意。 蔡佳芬說,語言和行為表示是憂鬱症狀的核心情緒,但不易察覺,睡眠和胃口是生理兩大觀察面向,也值得留意。老人家出現憂鬱症狀,可以先移除身邊的危險物品,避免一轉眼不在身邊時就發生憾事。另外,也要帶老人家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老人家不願就醫 可趁慢性病回診時一併諮詢「很多老人家是從其他科轉介來的」,蔡佳芬說,如果老人家不願意就醫,可以趁老人家慢性病回診時,先向主治的內、外科醫師說明,由醫師先開立輕微的抗憂鬱藥劑,再試圖規勸就醫。蔡佳芬提醒,自殺防治守門的「一問二應三轉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步驟。一開始可以有技巧的詢問發現警訊,一但發現警訊就算非專業人員,只要能夠陪伴、傾聽,就是非常好的回應。發現問題超過可處理的程度範圍,找到適當資源轉介,就能降低自殺的可能性。★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4-24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8/她得怪病8年發作4次 皮下出血險要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音樂教室裡悠揚琴聲響起,「這首歌的歌詞講述起風浪時,有神與你一起。」詩歌《安靜》是陳姓國中音樂老師的心靈寄託,但這平靜的生活卻得來不易。8年前陳小姐開始出現血小板數量急降、皮下出血、泡泡尿等症狀,怪病纏身甚至危及生命,當時被診斷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SLE),但病情起伏不定,後來有醫師覺得很像另一個免疫性疾病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的症狀,在採取相關治療後,已一年沒有發病。這曲折離奇的看病過程,讓她顯得無奈,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不要再發病就行。【關心TTP病友,請加入「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血小皮劇減皮膚出現紅斑 怪病讓她8年進出醫院無數次陳小姐第一次發病早在2014年7月,此前半年她身體就已有異狀,不僅長期感冒、發高燒,還陸續出現左腎積水、血小板數急降、皮下出血。「當時腎臟科醫師先以腎毒為由,進行血漿置換術(換血),他們說,『我們先救妳的命,再來查原因。』但一直無法找出確切原因。」腎臟科醫師找不出病因後,她改看免疫風濕科,在不同診間來回奔波,最後被診斷罹患紅斑性狼瘡,並開始吃類固醇控制病情,但病情仍起起伏伏。「我都覺得莫名奇妙,即使是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但連醫師都說我跟一般的紅斑性狼瘡患者不同⋯⋯。」直到去年5月第四次病發,血小板數量只剩1萬多非常危急,免疫風濕科醫師緊急照會血液科醫師討論病情,「最後醫師說,我雖然罹患紅斑性狼瘡,但發病的時候,是以TTP的方式來表現,因此改用TTP的治療方式。」現在陳小姐固定兩個月回診一次,且每天吃一顆免疫抑制劑;若發病,則每天進行一次換血,並施打抗癌單株抗體藥物。紅斑性狼瘡?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陳小姐的病情目前被免疫風濕科醫師診斷為非典型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卻認為,雖然紅斑性狼瘡與後天性TTP皆為免疫失調導致而成,臨床上的確常見兩者合併出現,但陳小姐僅30多歲就一直反覆發病,也可能是罹患先天性TTP。由於紅斑性狼瘡與TTP的鑑別診斷不易,最能精準診斷的方式就是基因檢測,但因要價不菲,他建議懷疑的患者可先檢驗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確認其是否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導致全身各處微小血管形成血栓。尤其先天性TTP患者天生缺乏ADAMTS13酵素,容易反覆發病,因此懷疑的患者更須特別在非發病時,檢驗ADAMTS13酵素。如為先天性TTP,患者就不需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但得每二至三周補充一次冷凍血漿,終生皆如此,以防復發。TTP是發生率百萬分之一、可能多次復發的罕見血液疾病,患者一發病,將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部分患者甚至發生發燒、神經學症狀、腎功能異常等,需在短時間內給予治療,如換血、免疫抑制劑,但患者常因診斷不易而陷入危險中。2步驟判斷就醫與否 建議紀錄發病前後身心狀況由於TTP的診斷困難,「有無可能提早發現異常提早治療?」常陪伴陳小姐就醫、被醫師頒發「最佳警覺獎」的李小姐(化名)分享,若尿液顏色持續不正常或出現尿泡,患者應開始警惕,身上再出現邊緣模糊的紅斑,且快速增加、擴大,就應盡快就醫,最好的方式是紀錄每次病發前後的生、心理狀態,追蹤病情發展。為了與自己的疾病和平共處,陳小姐注意到每次病發前,都會身體疲倦、情緒波動大,因此她除了盡力維持作息正常,配戴智能手錶監控自身健康數值,力求完美的她,也開始學會放寬心,「自己不放寬心,就是身體出問題,除了自己不舒服,愛你、關心你的人也會難過。」期望透過多管齊下,能繼續控制病情。
-
2023-04-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暑假後即將升上高三的筱琳,在校成績優異,父母期待她能好好準備學測,讓學校推薦進入建築系;而筱琳也胸有成竹,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像姑姑一樣,在建築界做出一番成就。然而,就在暑假快近尾聲時,筱琳發現她竟然懷孕了,婦產科醫師告訴她,懷孕週數6週!筱琳的男友勤安已是土木工程系大二的學生,兩人有相似的志向與抱負,雙雙認定對方是自己未來可以相互扶持的伴侶。然而無論是筱琳或勤安的家人,均希望戀愛中的他們要以學業為重,得知筱琳懷孕後更是極力要求他們把孩子拿掉,以免耽誤兩人前途。筱琳和勤安卻認為他們可以先組織家庭,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但是該如何說服父母呢?他們來到婦產科門診,醫護人員將如何協助他們釐清眼前的困境,陪他們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青少年參與的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模式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醫療人員依據病人現有的狀況告知其各種選項之利弊,但以實證醫學來講,選擇哪一種方式完全取決於病人之偏好,以及他能夠執行的能力而定,無法認定哪一種比較好,故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討論所有可考量的選擇,以達成青少年及其相關關係人的共識,協助他們做出符合其偏好的決策。上述故事正是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之一,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是筆者目前所倡議的作法,這也是讓青少年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在進行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時,院方應有專人全程陪同青少年一起面對懷孕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後續需做決定的過程。陪伴青少年的醫療人員應以中立友善、不論斷的態度安撫其情緒,並保護他們的隱私,為其安排獨立會談空間,以利討論後續事宜。尤其當面對未成年的青少年,在展開醫病共享決策會談前,需要先向青少年說明法律上應遵守的事項。根據法律規定,青少年未滿18歲懷孕(自民國112年開始,民法訂定18歲以下為未成年),需要告知父母或監護人。若想要終止懷孕,需父母或監護人簽署同意書,醫院才能進行。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也需要得到父母、監護人或伴侶的支持,一起生養孩子;除了學習成為好父母,還要考量如何繼續學業或具備工作能力,才能有安穩的生活。臨床上的經驗發現,青少年懷孕所面對最大的難題就是告知父母。此時醫療人員可向青少年解釋,法律如此規定的目的是要讓青少年能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父母雖會驚訝和情緒激動,但他們仍會十分願意協助自己的子女。醫療人員會陪他們或和父母一起,共同思考可能面對的問題並商量對策,做出最適合他們的決定。同時,醫療人員面對震驚的父母時,也需提醒他們不要責罵孩子,而是應該更加疼惜他們的青少年兒女,給予孩子支持和協助。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階段 1.選擇性會談 (Choice Talk)。提供未成年懷孕可以考量的幾種選擇,以及做了決定後可以更進一步採取各種對策的指引(如圖1)。並提醒懷孕及醫療之法律相關事項,例如需要在懷孕24週以下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可要求婦產科醫護人員提供醫療相關的充分諮詢、若當事人已婚需配偶同意始能行人工流產等訊息。階段 2.可能性會談 (Option Talk)。(1)協助青少年針對不同選擇進行比較。無論是終止懷孕或計畫生下小孩,均應向青少年提供充分的醫療資訊,例如若決定終止懷孕,應告知其適用的人工流產方式,並加以說明手術前後應注意事項,但要提醒當事人,週數越大人工流產危險性越高;如果決定生下小孩,需討論未來自己扶養、出養或寄養的選擇,且懷孕過程中是否有需要協助安置於中途之家。建議可針對不同選擇製表進行比較,包括各選項其後續需要去做的事、優缺點及風險、想這麼做的理由和不想這麼做的理由、需要的花費等。(2)引導青少年思考所在意的事,以及在意的程度。事先規劃未成年懷孕之青少年可能在意的各種考量,編輯成條例式的問題,再與當事人一一討論其對這些議題在意的程度。例如擔心被別人發現自己未婚懷孕、不忍心把胎兒拿掉、不想這麼早做媽媽、無法繼續學業、沒能力扶養小孩、無法負擔人工流產的花費、重要他人與當事人的關係因不同決定而受到影響等。階段 3.決定性會談 (Decision Talk)。(1)確認青少年有聽也有懂。對於前面所討論的各種選擇與說明,應確認青少年是否都真正了解,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檢視他的回答。例如:如果計畫生下小孩,需考量未來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費、學業、養育孩子等很多細節──是否覺得這些事情應該都沒有問題?若選擇終止懷孕,需考量目前的懷孕週數和人工流產方式──是否可以接受終止懷孕以及需要採取的流產方式?如果計畫生下小孩,但又不希望被別人發現未婚懷孕,是否有想好如何安排?若是終止懷孕,現在所採用的流產方式之費用是否可以負擔或確定有人會幫忙支付?若打算把孩子生下,是否有計畫先寄養?或可接受出養?(2)詢問青少年是否自己或與家人已可做決定了。此時青少年可能有了較為全面的訊息,且已洞悉自己的偏好及價值觀,較容易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但也有可能仍無法做決定,這也是正常的反應,醫療人員需耐心陪伴他們探索後續可能需要的協助,也許他們想要再和家人、男友或其他人討論;或許還要自己再想想;也可能需要有其他專業團隊介入協助他們進行家庭會議。階段 4.決定後之後續事宜。當青少年做出選擇後,醫療人員還需與其討論後續步驟,依最後的決定做規劃,並監測其執行狀況,例如決定做人工流產,是否有依期實施,人工流產後是否有回診;計畫生下小孩的話,是否有定時產檢;執行期間是否遇到障礙等。若當事人面臨或提及其他問題,也可能還要再安排其他有關做決定的會談,或提供經濟、心理支持、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協助。除了處理青少年的意外懷孕事件本身,建議仍應提供青少年周全的健康照護,例如是否有菸酒、檳榔、物質濫用等高風險行為;其身、心、社會等狀態是否屬高關懷群;性與生殖健康、兩性議題、親子關係等方面是否需要提供協助。且於出院或臨床介入告一段落時,重新評估其健康促進需求,訂出個別化的健康照護方法,其中包括提供事後諮商、悲傷輔導、避孕衛教與措施,或轉介社福機構加入青少年父母方案等,且應進行後續追蹤。其他應注意事項由於青少年為未成年,與懷孕事件相關的討論通常需要有家屬參與,但建議仍需安排適當時機讓青少年有獨自表達的機會。若青少年及其家屬不能達成共識,難以做出決定,可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其他的資訊、是否需要更多時間考慮或與其他人討論,必要時可邀請心理師或專業人員來進行家庭協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24 醫聲.癌症防治
與病友團體會面 賴清德:政見將納癌症新藥支持基金
「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已逐步穩健,如何引進最新醫療科技確實須受重視。」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昨(20日)與病友團體會面,承諾將把成立癌藥基金納入選舉政見。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參考英國制度,多年來積極倡議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作為獨立於健保外的過渡機制,希望病友不再因病而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13個病友團體代表,以及立法委員劉建國、衛福部次長周志浩等,昨天下午赴總統府與賴清德會晤,並遞交聯合請願書,希望賴清德支持TmCDF成立。蔡麗娟指出,癌症新藥獲得健保給付所需日數逐年增加,平均長達787天;即使新藥納保,因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超過七成五的癌症患者仍須自費用藥,病友自費的常態,已經導致醫療階級化,「現行健保體制已難滿足癌友對新藥新科技的需求,建立創新體制是必然趨勢。」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TmCDF的核心理念,是由政府設立基金,在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前,提供過渡型支持機制,減輕癌症家庭自費負擔。此外,在給付的兩年時限內,將進行真實世界數據(RWD)蒐集,作為日後常規納保時的參考,幫助健保有效運用資源。許多要價不菲的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因健保財務考量而列為後線治療,意味著病友必須先經歷化療等標準療程才能使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感嘆,「已不知病友要期待治療有效還是無效?」為幫助健保更有效的運用資源,他建議將醫療科技評估(HTA)提升到衛福部層次執行,精準計算每項藥品價值,「提供最好的藥品給病友,同時幫助健保財務永續。」在立院提案成立癌症新藥基金的劉建國指出,癌症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日漸加劇,單靠健保制度已難及時回應病友需求,TmCDF是為幫助病友與家屬找回希望的「強心針」。劉建國在臉書表示,他已在立院質詢時當面向衛福部長表達內心的急迫,同時期待賴清德用國家的力量,為病友爭取機會。賴清德正面回應病友請求,並當場承諾,將把成立癌藥基金納入選舉政見。針對TmCDF的執行細節,他指出,TmCDF的政策規劃重點在於基金成立後的運作機制。賴清德建議,除了參考他國制度,也要依照國內社會特性進行調整;此外,應提升HTA量能,透過分析真實世界證據(RWE),確認新藥實際療效。TmCDF日前獲得過半數、逾60位立法委員支持,並在立院衛環委員會推動「癌症防治法」修法案,要為TmCDF謀得財源。然而,該案在審核過後,卻進入暫時保留階段。病團原先擔憂,今年會期無法順利通過,如今賴清德正面承諾納為選舉政見,病友團體為之振奮。
-
2023-04-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身心疾病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三總北投分院長楊斯年:接受醫療也是人權
新冠疫情對精神層面的衝擊大。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許多民眾人生規畫被打亂,如今疫後身心調適更為重要,期許政府盡早規畫分層級、分對象、分階段,執行全民疫後心理調查,才有助人民早日恢復疫後新常態生活。精神病患照顧比率不足台灣民眾近期容易受外在事物波動影響「如驚弓之鳥」,楊斯年表示,這樣反應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前兆,是新冠疫情災難對人民的影響,若未妥善處理,便造成社會解構、動盪不穩定,甚至經濟停滯,政府應正視身心疾病問題並提早規畫,召開國是會議、挹注經費進行調查。有別於一般疾病,楊斯年認為,精神疾病病人被妥善照顧比率不足,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台灣約12.5萬名患者,但納入健保署照顧品質方案只有9.1萬人,但真正獲得照顧僅6萬多人。原因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嚴重型憂鬱症患者,不會主動就醫,隨著疾病惡化,精神錯亂無法正常生活,可能自傷或傷人。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病患犯罪多了汙名化標籤。楊斯年說,思覺失調症的9萬多名患者,僅四分之一接受規律治療,當社會不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的重要性,加上制度未完善時,患者更難以留在醫療體系接受診療,病情難以穩定控制,一旦問題再度發生,家屬也更不敢讓患者就醫。強制治療才能補安全網他表示,「當外界質疑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時,其實接受醫療也是一種人權。」強制治療包括住院治療及社區治療,社區治療的病人毋須住院,醫護定期到居家評估。近年我國建置司法精神病院欲收治犯罪精神病患,但楊斯年認為,精神病患強制治療才是關鍵,去年公告精神衛生法修法,未來強制住院最多2個月,可延長一次,等於一次強制住院最多4個月,「思覺失調症可能在4個月內康復嗎?」且為提升人權,病人可以提出抗告,醫師還得出庭解釋為何病人需要強制住院,都增加治療難度。楊斯年期許社會正確認識、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才能補足社會安全網不足。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楊斯年於106年接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每年於全台舉辦上百場精神巡迴宣教講座及提供外展服務,維護國軍弟兄身心健康;在台北市、新北市拓展「社區精神醫療」,與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楊斯年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失眠症、憂鬱症、情感性疾病、身心症、思覺失調症●現職: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碩士、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經歷:教育部部定講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精神疾病特性,病患若沒有得到良好治療,或是不自覺需要就醫,會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呼籲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困難時要求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2 醫聲.罕見疾病
香港線上取經!龐貝氏症二代藥納保,病友齊聚罕病家園
換上全新的淡紫色會服,4月15日有些陰雨,34個龐貝氏症家庭不畏風雨齊聚新竹罕見家園,這天是罕見疾病「龐貝氏症日」,更是龐貝氏症第二代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的元年。不僅有香港龐貝病友線上取經,18歲病友的馬小弟勇敢地緩步走向舞台,與大家述說換藥一年的心得,而他所踏出的每一步象徵著第二代治療帶來的成果,激勵著台下的病友們。 二代龐貝氏症新藥分享,香港線上取經馬小弟是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他在11、12歲時發現體能越發下降,身邊同儕1600公尺賽跑只要8分鐘,自己得花上20多分鐘,輾轉各門診到了台北榮總才確診。在第一代治療的幫助下,體力、精神狀況等逐漸好轉,但治療逐漸到了平原期,透過計畫在一年前改為第二代治療後,明顯感受到上課不易嗜睡,進入發育期的他,身高和體重也有顯著抽高變重,笑說「疫情期間在家,用廢紙投垃圾桶,也跳得更高了!」去年10月剛開幕的罕見家園,台灣龐貝氏症病友協會首次在此舉辦年度聚會,協會邀請龐貝家庭、醫師等蓋下手印,象徵大手牽小手團結一心,並準備各項闖關與導覽活動,向病童們介紹認識這座屬於他們的城堡。活動除了有醫師們針對第二代治療的介紹外,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HKMPS)也線上與會,盼將台灣經驗帶回家鄉。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分享,升上高一的兒子在計畫之下接觸新藥五年的歷程,肌肉耐力程度提升,檢驗數值也有進步,學業、體能都沒有問題,「這對照顧者來說,他們能獨立完成各項任務,其實就減少了各方面的協助。」使用新藥生理數值穩定,肌肉適當維持訓練第二代治療自今年4月起納入健保後,龐貝氏症患者終於盼見治療有更好療效。擔任第二代治療臨床實驗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藥物要被體內細胞吸收,非常仰賴M6P受體蛋白(甘露糖-6-磷酸),才能作用分解肝醣,新藥與第一代藥物原理相同,只是加入較多M6P,「原本一顆藥只有一個M6P,像是一隻手去抓,但新藥增加15個M6P,抓得能力更好,被細胞吸收能力更好。」龐貝氏症患者會以尿液中的葡萄糖四醣數值為監測指標,數值低代表有效分解肝醣,她指出,針對晚發型患者進行二代治療臨床試驗的結果,該項數值確實降近54%,而一代治療只能降10%;另一項指標為肌肉損傷狀況的CK數值(肌酸激酶),平均數值下降近40%,一代治療則是14%,連心肺功能也有十足進步。至於嬰兒型的龐貝氏症患者,最為擔心心臟肥大問題,簡穎秀指出,觀察二代治療二年後,患者的心臟沒有惡化;同樣,在葡萄糖四醣及CK數值有下降,心肺運動功能也有上升。不過簡穎秀提醒,用藥治療每個人有差,也關乎平時的肌肉復健和訓練。由於龐貝氏症患者的肌肉沒有良好再生力,更需要透過復健維持,以全人照護作為目標。目前生醫界持續推展新的治療方式,「病友要維持身體健康才會有使用新藥的機會,未來治療上還有許多值得努力及期待的地方。」留意病童身心靈,面對疾病醫護一起學習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點出了龐貝氏症治療上仍待進展的問題,舉凡上呼吸道塌陷、臉部肌肉無力而被拉長,特別是口咽顎問題影響發音含糊外,當躺著熟睡時,舌頭肌肉缺乏張力向下墜,因此合併了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目前治療無法有效穿透中樞神經,造成認知功能問題,都是期盼能突破改善。陪著許多嬰兒型患者一路走來的楊佳鳳,注意到孩子們出現心理層面問題,她說,受到病情影響,外觀難免會和同學們外觀有些差異,可能遭同儕霸凌、異樣眼光或自我心理的厭惡感,這都是藥物治療之外,需要細心留意的面向。第二代治療的問世,對第一代治療效果有限的患者來說,是場及時雨。楊佳鳳說,有三位患者在恩慈療法下使用二代治療,感受到換藥後帶來的差異,其中一位正是馬小弟。馬小弟轉換二代治療後觀察追蹤1年來,他的上下床動作變得更為流暢。「維持最好的肌肉功能到最好的治療出現。」她鼓勵著病友,平時訓練各項肌肉時,要切記適當就好不要過度使用,累了就休息,同時,提醒家長們,幼兒在成長時的身高體重變化,若沒有按照寶寶手冊中的數值成長,甚至是倒退,更需要當心。「過去嬰兒型龐貝氏症的幼兒死亡率是百分之百,」身為第一線醫師的她形容,二代治療如同多了一樣武器,不必像以前治療完只能束手無策看著患者。她鼓勵病友們對新藥要抱持著正向思考,「心情輕鬆、態度積極」去面對這項疾病。新舊用藥疑難雜症,醫師來解答新舊治療轉換之際,病友及家屬難免會有各項疑問,與會中也向醫師們逐一拋出,HKMPS一位成員詢問,曾有病友使用第一代治療時產生抗藥抗體,擔心轉換成新藥是否會延續?簡穎秀表示,一旦出現抗藥抗體,必須要先行以免疫調節處理;楊佳鳳說,抗藥抗體需小心處理並控制在一定範圍之下,否則患者用藥後不見成效也浪費了藥物。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出席活動,她道出了新藥納保的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上正軌,在充滿希望的座談中,她也透露,研發龐貝氏症一代治療的中研院士陳垣崇因病休養,現場的病友們錄了影片、寫下卡片,期盼早日康復再陪著龐貝氏症孩子們一起成長。MAT-TW-2300467-1.0-04/2023
-
2023-04-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透過「敘事醫學」,跨越醫病鴻溝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回應過去數週有關臨床醫學的教與學的文章。一位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因為看到過去他指導過的醫學生追憶他們共同照顧過的病人,有感而發寫出他對這位已經過世的病人的祝福。兩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資深醫師分別寫出他們為何鼓勵醫學生書寫他們照顧病人的心得。一位引述心理學文獻,闡述由書寫反思、感謝之後可以使學員油然而生感恩之情,而帶來更快樂的生活。一位引述「敘事醫學」的醫學教育文獻,強調在臨床醫學的學習階段,養成「專注」、「書寫」與「建立醫病密切關係」是訓練醫學生成為良醫的好方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Bon Voyage,祝您順風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書寫反思與感恩,帶來更快樂的生活記得2010年6月,在當時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何明蓉副教授的努力下,我們邀請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Professor Rita Charon (霞瓏教授) 來台舉辦為期兩天的工作坊,介紹這自從2000年她首創的一種增強醫生暸解病人的方法「Narrative Medicine」(敘事醫學)。她希望能夠利用這種敘事能力的增強,使醫生能對病人的病痛有能力辨認、瞭解、詮釋以及被感動,可以幫忙剛踏入醫學殿堂的醫學生,以及提高醫生治病的成效。她認為這種敘事醫學的方法,就是學會利用病人的故事來幫忙醫師治療病人。霞瓏教授將敘事醫學分為三個階段:一、注意力(Attention):醫生要能夠採取一種沒有先入為主的態度,毫無成見地傾聽觀察病人的語言、姿態、沉默、姿勢、臉部表情、音調等等。在這過程裡,醫生須要能夠很平靜的,不會讓病人有任何分散注意力的打擾。霞瓏教授常說,「我要讓我的病人覺得我在這裡就是為了你,我不會分心,我是很高興的想知道你能夠告訴我甚麼。」她認為醫師需要自省,事實上我們的確很少對病人有全神貫注的關切。二、表現(Representation):當我們要將這些經驗用文字或圖形表達的時候,事實上是需要一些技巧與經驗。我們大家都曾經寫過很多東西,但是當一位醫生要用一般人的語言來描述病人情況時,醫生就會發現到病人有些過去我們所不知道的,或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透過敘事醫學的訓練,在我們與病人接觸時,才會有更深入的暸解。同時因為我們不是用醫學的術語來描述病人的問題,而是用一般口語來描述病人,我們就有可能把我們所寫的讓病人分享,在這種情形下,病人與醫生的溝通就完全打通,這才是真正醫病關係進入理想情境的時候。霞瓏教授寫道,「這種寫出與病人深談之後的感觸,就有如壓擠檸檬汁,或產婦擠奶一樣,是一種需要非常用心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敘事,醫生才會聽到病人的心聲,病人才會被看到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問題,而透過兩者之間醫病的溝通才得到治療的成效。她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寫出反思的習慣,就不容易從錯誤中得到成長。三、密切關係(Affiliation):透過這種全神貫注與以文字表現出來以後,我們就真正能達到敘事醫學的目的,那就是建立醫病的密切關係。當病人與醫生共同面對病痛的時候,現代醫學所帶來的好處就能夠影響到病人,亦能為病人所接受。否則如果醫病關係無法有這種層面的接觸,不管醫療科技有多進步,事實上病人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幫忙。值得注意的是,霞瓏教授呼籲這種敘事醫學不只是應用在醫生,他認為護理人員、社工人員、病人家屬都可以利用這種敘事醫學,打開病人的心扉,使醫生與家屬更瞭解病人,而成功地幫忙病人度過病痛纏身的考驗。當所有醫療人員都以這種敘事醫學來看病的時候,團隊各份子所看到的,所寫出來的東西,就不再是不同角度看到不一樣的地方,而是在找尋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共同點,而這共同點就是病人的痛苦。我們發現剛踏入醫院實習的醫學生普遍都存有一種不安,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以幫忙病人,對病人、家屬、醫師、護理師都有種自己反而會使醫療照護不便的「路障」,而因為這種心理,造成他們無法從實習學好臨床實習的知識、技術與態度。我們站在老師的立場,我們常常不知如何幫忙醫學生在這「尷尬的學習階段」,由照護病人獲得更好的臨床學習心得。這時,我發覺如果能夠利用霞瓏教授的敘事醫學,讓學生在與病人的互動中保持高度專注的注意力。醫師需要自省,自己是否對病人有全神貫注的關切,並鼓勵學生使用一般口語來描述病人,我們就有可能與病人的溝通完全打通,達到醫病關係最理想的情境。霞瓏教授寫道,「這種寫出與病人深談之後的感觸,就有如壓擠檸檬汁,或產婦擠奶一樣,是一種需要非常用心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敘事,醫生才會聽到病人的心聲,病人才會被看到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問題,而透過兩者之間醫病的溝通才得到治療的成效。她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寫出反思的習慣,就不容易從錯誤中得到成長,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病人建立密切關係。當病人與醫生共同面對病痛的時候,現代醫學所帶來的好處就能夠影響到病人,亦能為病人所接受。否則如果醫病關係無法有這種層面的接觸,不管醫療科技有多進步,事實上病人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幫忙。最後我想以霞瓏教授道盡醫學真諦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 「不管今天我們有多進步的高科技可以幫忙診斷治療,但是如果一位醫生沒有辦法辨認出病人最大的痛苦在哪裡,無法感同身受,無法與病人一起克服他的病痛,那麼醫生就沒有發揮身為一位醫生的角色(JAMA. 2001)。」參考資料:R. Charon: Narrative Medicine: A Model for Empathy, Reflection, Profession, and Trust. JAMA 2001; 286-1897-1902.
-
2023-04-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拉肚子!營養師教你怎麼吃「低腹敏飲食」來緩解腸躁症!
這個季度的業績目標還沒達成、大考在即,書卻只念了一半、工作崗位時常要輪早晚班…,這些情形是否讓你有過腹部脹痛、時而拉肚子,時而便祕,而且還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的經驗?如果你對以上描述有切身的體會,那你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但是不用擔心,腸躁症並不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只要透過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可以解決。接下來就由『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和你一起克服腸躁症!什麼是腸躁症?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大小事都等著自己去處理,無形之中也給自己的腸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簡稱為腸躁症,是一種歸類在大腸的疾病。目前腸躁症的成因及機轉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大致上可以歸類出以下數種原因:神經系統所致的腸胃道蠕動異常、腸道菌叢生態的改變及心理壓力如生活作息、工作、情緒等變化,導致下腹部疼痛、脹氣、便秘或腹瀉情形交替出現時,就可稱為腸躁症。診斷腸躁症的「羅馬準則」雖然腸躁症的症狀有包含腹瀉,但可別一拉肚子就斷定自己得了腸躁症!腸躁症的診斷,其實是有一套邏輯及標準可循的,而這個標準,稱為「羅馬準則」,是由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腸胃道專家及學者所提出的診斷標準,詳細的內容如下:‧主要條件:症狀於六個月前就已開始,且在過去三個月中,每周至少一天的經常性腹痛,並有下列合併症狀達兩項以上者。‧合併症狀:1.排便之後腹痛情況可以緩和2.排便頻率發生改變,如每天解便三次,或每周排便少於三次者3.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如軟便變成顆粒狀的硬便者如果你的症狀符合主要條件,且合併症狀中出現達兩項以上者,就可診斷為腸躁症,此時建議先向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掛號來尋求醫療協助。【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健康飲食,快樂「腸」久雖然看醫生吃藥可以快速減緩腸躁症症狀,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日常飲食中保養,才可以確保健康長長久久哦!以下就讓Sean來為大家介紹,對抗腸躁症最有效的飲食計畫-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FODMAP,英文全文為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簡單來說就是要減少攝取會讓腸道中細菌分解利用並產生氣體的食物成分來避免腹脹腹痛的情形產生。接下來Sean會以六大類食物來做分類,幫大家逐項找出低腹敏的食物來做每日飲食的搭配,一起來看看吧!‧乳品類:在選擇乳製品來補充營養時,記得要選擇無乳糖的產品來避免乳糖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產氣。市面上已經有推出許多無乳糖牛奶及優酪乳,想要以乳品來補充營養的腸躁症患者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替代的方案。‧全穀根莖類:作為一天三餐的主食,全穀根莖類的選用原則是使用糙米、米粉、南瓜、玉米等食材,避免使用大麥與小麥製品例如麵包、麵條,以免對腸胃造成太大的刺激。‧蔬菜類:在台灣的蔬菜好幾十種,如何正確選擇低腹敏的蔬菜便成了腸躁症患者飲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常見且適合腸躁症患者食用的蔬菜有:竹筍、甜椒、小白菜、芹菜、黃瓜等;同時也須避免洋蔥、大蒜、花椰菜、香菇等容易產氣的蔬菜。‧豆魚蛋肉類:豆魚蛋肉類做為一般人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在挑選上也是要特別注意的。對於腸躁症患者來說,牛肉、雞肉、魚肉、雞蛋都是屬於低腹敏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需注意的是要減少使用黃豆、黑豆、豆漿,以減少腹脹腹痛發生的機率。‧水果類: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譽,在水果的選擇上自然是比其他國家要多元豐富許多,低腹敏的水果有葡萄、哈密瓜、橘子、木瓜等,都非常適合腸躁症患者使用,同時也要少吃如蘋果、芒果、西瓜、水梨等會明顯讓人感到脹氣的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日常中補充好油可以對抗發炎、維護心血管健康等助益。對於腸躁症患者來說,除去腰果與開心果外,大部分的油品及堅果種子都是可以放心選用的。腸躁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10~20%,換句話說,每五到十人就有一人有腸躁症的問題,雖然腸躁症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會大大降低生活品質。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去開始改變,無疑是遠離腸躁症最有效率的方法。只要遵循低腹敏飲食菜單,再搭配健康的生活作息與運動,以及適時的調解抒發精神或工作上的壓力,相信你一定也能很快復原並「腸」保健康囉!本文為《健康知識Plus專欄》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