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外籍看護
共找到
249
筆 文章
-
-
2023-05-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病人的人際關係
編者按:頸脊髓挫傷而四肢癱瘓的病人,頭腦清楚但卻無法動彈,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人生悲劇。本週的主題就是一位這種病人的親友在他過世以後,追憶病人四十年來殘而不廢的生命。女兒從他四歲開始陪伴父親多年的記憶,寫出「同理心」如何使得病人與家屬從幾近崩潰、絕望,轉而達到殘而不廢、全家喜樂的境界。一位從中學一直陪他到人生的最後一刻的同學,在自己脊椎開刀之後,短期的臥床使他更深入地了解朋友多年臥床之苦。一位本身是醫師的中學同學,由病人的遭遇使他領悟到,不管多不幸的病人,他們都還有比自己幸福的地方。如果醫師能讓病人發現自己仍有令人羨慕的幸福,那就是幫忙他們走出自怨自艾、憂傷深谷的關鍵時刻。三人不約而同地以不同方式領悟到「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重要。他是我從初中即相識的好同學,我們高中三年同班,幾乎是玩在一起。他的運動天賦,讓我們從足球場、撞球間甚至到麻將桌充滿回憶,尤其是足球,這是我們兩人最愛的共同愛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強而有勁的腳力,常常球一踢就是過半個球場。從建中旁的植物園,到文化學院附近登大屯山,到他後來住在的新店碧潭游泳、划船,這相識60多年的情誼,自是不在話下。尤其是在最後的40年,逢年過節都約一堆同學會去找他家見面聊天,只是最遺憾的是我不會喝酒,不像其他同學一進他家門,即吆喝要跟他對飲。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當年他車禍受傷傷及脊髓,下半身癱瘓連手指頭都無法握筆拿筷子,所幸未傷到腦部,只是家中仍有兩位老母及妻小,他總覺得自己無法善盡家庭責任,時常心生懊惱。所幸當年電腦問世不久,雖然是很初階的DOS版本,他從不瞭解到慢慢上手,原本是想藉著電腦試著再次畫建築設計圖,沒想到一個轉彎,竟然起心動念決定要編撰族譜。當時我看他們全家一起動員,那樣的情景很動人,每每聽他說著各房各人的種種意見紛踏湧入,其後大家翻箱倒櫃尋找出陳年老照片舊資料,寄送來他家……種種往事,聽了很有趣,也很感動。編寫族譜這件事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毅力,鍥而不捨,前後費時8至9年,獨立完成「台南高長家族族譜」,榮獲中央研究院與台灣省文化處舉辦88年台灣省文獻出版品評鑑推薦獎民間出版文獻整理研究類組的第一名。有時或有些事,過程比結果重要。他這本著作已獲獎,獲得肯定,而我更想要與大家分享他寫作的艱辛過程:當初整整厚厚530多頁的一字一字敲打,編排、表格、劃線、照片核對、校對修改等等都是透過他的耐心,不厭其煩、忍耐不辭、辛苦地完成。去年9月我自己脊椎開刀,背部很痛不良於行,整天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但最常想到的就是我這位好同學,因為我才躺4天,已經不舒服成這樣,而他已經躺了40年。今年1月24日去探望他,聊起這個感受,兩人相視後哈哈大笑,這樣的感受對他已是日常,對我卻是新的體驗。想起同學對他的稱讚,說他是生命的鬥士。這讓我想起其他先走了的同學,相較而言,他的生命韌性、堅強的意志力,尤其早期的對家庭責任感的驅使動力,在在都讓我由衷的感動和佩服,更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妻子,因為她對他的照顧讓我們這群同學都由衷地感念她,每次總是要謝謝她後我們才要離開,這一次我還是要謝謝嫂子,照顧我們同學到最後,謝謝你。再談到我觀察到的長期照護病人的人際關係,就我的觀察從初期的適應到中期的挫折與奮起,很大的一部份是源自於他對家人、家族的愛,愛的確能令人心生盼望,只是身體的禁錮衰敗,的確也讓人容易意志消沉,我看著他一路走來的心情起伏,說實在我除了感慨還是感慨。無論是他在與家人、親友甚至外籍看護,他常常也相當同理對方,只是身體的不適也常讓他情緒起伏,我這個正常人都無法忍受連躺4天,更何況一個長達40年的臥床病人。所幸就我所知,他非常喜愛我們當年流行的西洋金曲、瀏覽各種體育節目,甚至突然興起的編輯族譜,對他的生活的確是帶來了樂趣以及目標,這是我在很多臥床病人上看不到的,也讓我非常刮目相看。直到我這次自己需要使用的長照服務,我才知道這些長照服務對於他來說只是冰山一角的解決方案,對於這種長照病患來說,更不可或缺的是醫病互相之間的信任。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醫病關係的信任感建立,可以像朋友一樣的關心、照護,尤其他當初的主治大夫移民到了日本,他們還常常聯絡,而且這位醫師還不辭辛勞地在日本幫他找相關的輔具,稍微緩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上的不便,這種情誼讓我在他身上的確看到的不可能可以化為可能。當然我也感謝我們另一位好同學賴其萬醫師,這麼多年來以醫師的角度幫忙他的治療與照護,對這個家庭的關心也不在話下,其實這兩者都是醫師也是朋友,我想很多長期病患到最後都會跟醫師成為朋友,因為從醫病到醫心,都是同理心的關懷。謹以此文紀念我的好友。延伸閱讀:5/1 醫病平台/父親送我的禮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5 焦點.長期照護
「80歲父堅持不讓請看護」孝子扛起照顧,生日當天過勞死!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作家黃大米分享,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堅持不讓家人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導致兒子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接著照顧爸爸;長期下來,兒子積勞成疾不堪負荷,在50多歲生日當天過勞死;這案例讓黃大米更加堅定要找看護的決心。80多歲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 孝子生日當天暴斃「對於家裡有長輩需要照顧,要不要請看護幫忙?」,作家黃大米在臉書分享,去早餐店時聽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怎樣都不讓兒子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他;導致兒子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顧爸,媳婦也跟著很累。而外嫁沒有住在一起的小姑也要哥哥不要請外籍看護,因為爸爸不要被別人照顧。對於婆家這樣的要求,媳婦不敢多說什麼,但每次來早餐店都說照顧的好累。後來,50幾歲的兒子在生日當天「過勞死」,而80幾歲的爸爸還活著。媳婦在老公過世後,把生病的公公交還給小姑照顧,怎料,小姑照顧沒多久後,當初堅持不讓他們請外勞的她,竟自打臉請外籍看護。對此,早餐店老闆娘感慨說道:「不管怎樣都要請外籍看護啦,不能聽老人家要省錢就不請,最後搞到大家都累死,這樣不是花的更多?」而黃大米也心有戚戚焉,表示聽完了早餐店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後,更加堅定請看護幫忙照顧的決心。延伸閱讀/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照顧者不能先倒下 請看護讓照顧者喘息對於這起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的長照悲歌,引起大批網友熱烈的討論,「聽過很多的例子,照顧者比病人還早走,原因之一就是過勞死。該請看護的還是要請,這是必要的,對於照顧病人來說,起碼看護比我們專業,不是嗎?」、「照顧者不能先倒下」、「真心建議不是主要照顧者都請閉嘴,長照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長久之計是找外籍看護,但要有家人在旁陪伴(監督關心)」「在鄉下就聽過老一輩說生病者沒死,顧的人先沒命!所以健康與金錢之間,得與失就看各家經濟狀況去衡量了~」、「支持請看護,也可長照中心,照顧者也需要喘息一下」、「請外勞來幫忙照顧老人家不是不孝,反而會因為有外勞的照顧,讓家人彼此有喘息放鬆的空間」、「身邊太多這種想替兒女省錢的長輩案例,長輩心態大多是疼惜兒女不要為自己多花錢,忽略兒女年齡同時進展到中年資深階段,身體狀況也不如青壯年時期。」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照顧家中年長者不容易,請看護照顧長輩可以讓照顧者不先倒下,被照顧者也更健康。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幫你評估:1.減輕照顧者的負擔:照顧者經常需要照顧長時間,而且壓力很大,因此請看護可以幫助照顧者減輕負擔。2.提高照顧品質:請看護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改善病人的照顧狀況。3.增加病人的安全:請看護可以協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並確保病人的安全,減少跌倒和其他事故的風險。4.照顧時間更充足: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照顧長輩,並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5.提高照顧者的健康:照顧者經常需要長時間的照顧,容易患上壓力和情緒問題。請看護的存在可以幫助照顧者減少壓力,並提高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6.增進照顧者和長輩的關係: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和長輩的互動和交流,增進雙方之間的感情。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3 養生.運動健身
20年來堅持每天運動,為何最後連走路都困難?攤開一日運動量,醫師看出問題
運動雖然有益身心健康,不過不是多動就好,一名60歲的男子從40歲開始,就堅持每天運動8小時的習慣,卻沒想到某天竟然痛到無法走路,一查才發現,多年下來身體多處關節早就因為運動過量而受損。 根據《山西日報》報導,河南鄭州一名60多歲的男子相當熱愛運動,從40歲起,每天早上起床一定會先進行2小時的走路、跑步或做引體向上的運動,無論是中午或晚餐,飯後他也會稍作休息再繼續鍛鍊身體。 不但游泳長達2小時都不上岸休息,每天也堅持做800下仰臥起坐,然後再進行伏地挺身、打羽毛球的活動,就這樣每天運動長達8小時,一做就是20年。 沒想到最近卻發現,自己的膝蓋和肘部異常疼痛,腿也是嚴重到難以行走,送醫檢查發現,他已出現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肘關節也增生退變。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主任廉杰說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該名男子運動過量才會導致多處關節受損,進而痛到無法走路。廉杰也提醒民眾,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要適量,因為部分民眾並非專業的運動家,平常也沒有運動習慣,慢慢練習並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很重要。 不管是游泳、跑步還是打球,一週運動3~5次,每次時間1.5~2小時即可,適當的運動量以及運動時間長度,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又能夠讓鍛鍊更持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60歲夫妻花500萬到山裡蓋別墅,才3年因「這件事」變悲劇!老後移居先做5件事.父病逝、外籍看護也期滿,「剩媽一人怎麼辦」?出嫁女兒這招救援:為她找回日常重心,重拾生活樂趣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4-12 焦點.長期照護
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看顧父母8年,張曼娟:照顧者無法優雅但很優秀
上次出門投票,父親是由阿妮(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去的,母親則是由我牽著去的;這一回,他們倆都坐在輪椅上了。阿妮推著父親的輪椅比較高,我推著母親比較小巧輕盈的輪椅。在往投票所前進時,阿妮忍不住跟我說:「抬頭挺胸啊,妳為什麼彎腰駝背?這樣不好看啦。」我當然知道自己正以蝦型人的方式向前,但是因為輪椅矮而我的身形高,加上路面凹凸不平,輪椅的行進並不平順,如果不使出洪荒之力,如何能繼續向前?聽到阿妮這樣說,我忍不住笑出聲音來,如果讓粉絲看見此刻的我,還能說出「曼娟老師好優雅」這樣的話嗎?不管在臉書上或是實體的讀者見面會,總是有粉絲對我說:「真希望我也可以像您這樣優雅。」或是「曼娟老師都沒變,還是那麼優雅。」我從來不美麗,也不搶眼,甚至沒有強烈的個人特色,但是,「優雅」二字倒是如影隨形。什麼是優雅呢?其實就是合宜的衣著、心平氣和的言談,舉手投足皆不會令人感覺突兀吧。我的前半生,確實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稱得上是個優雅的人。然而,這一切在成為照顧者之後,戛然而止。父親初初被確診為思覺失調那一年,是最艱困的日子。剛開始他還願意去精神科就醫,但不耐久候,那是「八十五歲以上優先看診」還未啟動的時代。平日不管他交代我做什麼,都要立刻完成,如果讓他等待超過三十秒,便暴怒大罵,或是用拐杖敲打櫥櫃,發出震耳的聲響。於是,每一天,不管在醫院或在家中,我都是沒命的狂奔,心臟悸動,血壓飆高。「爸,我幫你辦事,十分鐘以內就回來了,你為什麼等不及呢?」「十分鐘?對我來說就是十年!」是啊,誰能等待十年還心平氣和呢?我只好繼續奔跑,愈跑愈快。有一次,父親候診超過一小時,他不斷發脾氣,宣稱再也不來醫院了。於是,下一次的回診,為了避免久候,我們特別晚了一點才出門。沒想到醫生已經看完診,連診間都關閉了,一盆雪水兜頭澆下來,全身的血液瞬間冰凍。父親的情況是不能停藥的,否則,我和母親都撐不下去了。我立刻去敲隔壁診間的門,拜託護理師幫我把醫生找回來,護理師告訴我醫生可能已經離開了,叫我下次再來。「我不能下次再來!」我急躁的嚷嚷:「我爸不吃藥真的不行,拜託妳,拜託妳幫幫我!」我的心裡在吶喊:「救我救我,求求妳救救我!」如果需要的話,我願意跪下來哀求。護理師看著我扭曲的臉、癲狂的神情,她沒再說話,幫我撥打電話。約莫十分鐘之後,穿著白袍的醫生從長廊的那一頭走過來,他的背後有光,他整個人就是光,我已淚流滿面。什麼是優雅?歲月靜好的人才能優雅,照顧者不是那種人。照顧歷程邁入第八年,已經從跌跌撞撞的「實習生」成為身經百戰的「前輩」了。剛剛成為照顧者的實習生向前輩請益時,我總是耳提面命的說:「要記得『照顧者優先』,如果照顧者倒下,一切都是虛妄。」照顧者優先,合情合理,卻是有點不切實際。成為照顧者的兩個月以內,第一位外籍看護阿玉就從印尼進駐我家。「家裡有個陌生人,不會很怪嗎?」「妳不是很重視隱私的人?」這樣的詢問都沒有意義,因為我確實非常需要幫手。我還要工作,也需要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之中,能夠分散照顧的壓力與沮喪,使我意識到自己不僅只是個照顧者,我還有喜歡的工作與貴重的價值。阿玉和第二任阿妮,確實都是得力助手,但我也發現只要是在家裡,照顧父母的瑣事,就讓我像個陀螺似的轉不停:量血壓、餵藥、喝水、上廁所、做運動、吃三餐、晒太陽、散步……周而復始。當我趕著出門,坐上車才發現,自己忘了量血壓,沒有吃藥,好像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明明知道照顧者優先,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父母身上,哪裡顧得了自己?就算偶爾出門透透氣,也還是牽腸掛肚的打電話回家問看護:「爺爺好嗎?奶奶好嗎?家裡都好嗎?」其實最該問的是:我自己好嗎?有的照顧者一、兩年就修習完畢;有的照顧者持續十年、八年,更有人一踏上照顧之路就是十幾二十年,直到自己的生命終點。這是苦多於樂、憂大於喜,隨時可能被壓垮,卻總有人前仆後繼的一條路。照顧者無法優雅,照顧者不能優先,但我必須說,照顧者,你真的很優秀。(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6 焦點.長期照護
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
自從母親確診為認知症,並且是由一個小中風所引起的,我便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自責與愧疚的情緒中。因為父親的急性思覺失調,完全打亂了家中的生活與步調,疲於奔命與情緒高壓之下,忽略了母親,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這其實是很微妙的,愈是負擔最沉重的獨力照顧者,愈容易產生罪惡感,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其他沒有承擔責任的關係人,總能從根本上把自己撇清,有時甚至語帶不滿的指責照顧者。父母都病了的一、兩年間,我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直到他們逐漸穩定下來,才開始安排。見到我的人常會難掩擔心的問我:「妳還好嗎?身體不舒服嗎?」我知道自己看起來很糟,像是生了一場大病。有時我會對關心的人說明父母的近況,聽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在表演場中的觀眾席上,有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問我:「那妳什麼時候要送機構?」頭一次聽見這樣的問話,我的腦袋像被鎚子狠狠敲了一下,痛而且暈,所幸燈光暗了,下半場演出開始,沒人看見我倏忽刷白的臉色。為什麼要送機構?我怎麼會把他們送去機構?當然是要由我親自照顧,就算再辛苦、再煎熬,就算是油盡燈枯的那一天,我也不會放手。下半場的演出,我一分鐘也無法專注,激烈的情緒在心中翻攪,怎麼也停不下來。那只是照顧歷程的剛開始,沒人知道這會是一條短暫或漫長的道路;沒人知道在這條路上,身為照顧者得付出多少代價?健康的毀損;人際關係的疏離;經濟的匱乏;情緒的低落⋯⋯每一樣都足以將照顧者壓垮。照顧者一旦垮了,被照顧者又當如何?二○一七年起身如廁時摔斷右腿的父親,在二○二二年九月,颱風擦邊而過、帶來雨水的午睡時間,起床關窗,踩到地上的雨水滑倒,摔斷了左腿。已經有過好幾次進出急診的經驗,我對一切的處理雖然嫻熟,卻有了更多需要考慮的,上一次母親還是個幫手,這一次她已經罹患認知症,需要照顧了。自從父親摔傷,進醫院手術住院,一個星期之間,母親的狀況更為混亂,她總是在半夜裡穿戴整齊,要出門去醫院探望父親,一夜起床三、四次,破碎的夜晚,不再適合睡眠。她更為執拗,很難說服,脾氣也變得暴躁不安。等到父親返家休養,我們的夢魘才要開始。父親因術後疼痛,吃了止痛藥也難以入眠,他一個晚上要大聲叫人七、八次,不叫人的時候便不斷發出呻吟聲,唉聲嘆氣。天亮之後,大家起床工作,便是他的安睡時間,如此日夜顛倒的作息,發怒躁動的父親,讓我重回六年前他思覺失調的地獄景象。這時,一位長照達人伊佳奇老師給了我建議,他認為我應該幫母親尋找日照中心,讓她有事可做,也紓解照顧者的壓力,這是一個雙贏策略。我心中知道這是可行的方式,卻仍有些顧慮,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把母親送出去,難道不是我的卸責嗎?對母親來說真的會比較好嗎?有一天,我有既定的工作,出門前特意去叮嚀母親:「媽媽,妳要跟阿妮(外籍看護工)配合喔,她叫妳喝水就喝水,她叫妳運動就運動,不要一直跑去睡覺。」免不了還要加以威脅一番:「如果妳都不合作,阿妮回去印尼,那我們只好去住安養院囉。」母親抬頭望著我,思慮清晰的對我說:「我覺得住安養院也挺好的。」不是負氣,不是自暴自棄,是發自內心的這麼說。「住安養院哪裡好?」我嚇了一跳。「人多啊,我喜歡看到人。」「都是老人耶。」「老人也很好啊,我也是老人了,大家說說笑笑,不是很好嗎?」我沒再說什麼,出門搭車的路上,想到個性隨和的母親,一生熱愛朋友,喜歡熱鬧的氣氛,她在家裡常常問:「怎麼都沒人啊?」我好氣又好笑的問她:「我不是人嗎?」她也笑起來:「這個家的人太少了。」早晨喚她起床時,她總是耍賴,並且問:「起床要幹嘛呢?」長久以來,她的生命一直都有重心,剛結婚時還是職業婦女,為照顧子女而辭職,又為了幫助家計從事育嬰工作許多年。退休之後,她保持著規律充實的生活,直到父親生病,接著自己得了認知症。我在詫異的情緒中,認真思考。堅持把母親留在家裡照顧,並讓她過著空洞無聊的生活,就是對她的愛嗎?兩個星期後,我告訴她,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去日照中心上課了。她的眼睛亮了起來,開心的說:「太好了!我再也不是無業遊民了。」自從在日照中心上課後,母親的生活再度有了重心,她每天早晨充滿期待的起床,穿著整齊去上課,看見她的人都說她的腰挺直了,氣色也變好了,一定是很喜歡去上課吧。成為照顧者,我給了自己一個既定的劇本,親力親為、隨侍在側,賣力演出好幾年,卻發現根本是吃力不討好。丟掉了我的劇本,終於看見母親展顏而笑。(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1 醫療.泌尿腎臟
9旬翁攝護腺肥大難排尿!靠「1方法」找回排尿掌控力
【本文重點】攝護腺肥大是每名年長男性都會遇到的問題,常引起排尿不順、排尿困難、頻尿、夜尿、尿滯留等症狀,易併發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嚴重時還可能影響腎功能。治療方式有很多,包含口服藥物、攝護腺雷射、攝護腺支架放置等。攝護腺支架放置可以撐開尿道,緩解排尿不順,無傷口,但支架置入後需定期回診。--by ChatGPT93歲老翁攝護腺肥大多年 靠攝護腺支架治癒93歲的張老先生受攝護腺肥大困擾多年,藥效有限,常因急性尿滯留反覆進出醫院,日常由看護協助導尿,總擔憂外籍看護離台,在醫師建議下放置攝護腺支架,找回自己排尿的掌控力 。每個老男人都會有攝護腺肥大 引起排尿不順困擾張先生的故事是許多人的難言之隱,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今天透過新聞稿分享,攝護腺肥大幾乎是每名年長男性都會遇到的問題,年紀愈大症狀越明顯,因攝護腺肥大阻塞尿路常會引起排尿不順、排尿困難、頻尿、夜尿、尿滯留等症狀。林儒廷說,上述這些問題容易併發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甚至引起急性尿滯留、腎水腫,嚴重時還可能影響腎功能,因併發症反覆進出醫院,搞砸生活品質。提醒出現異常頻尿、明顯餘尿感等問題時,應及早就醫檢查,與醫師討論找尋適當的治療方式,才能解除尿道阻塞的不適與困擾。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多 「攝護腺支架」助改善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有很多,林儒廷表示,一般而言,通常會先使用口服藥物,在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若患者已經因為攝護腺肥大引起嚴重排尿困難,影響日常生活、反覆泌尿道感染或結石、尿滯留、腎水腫等併發症時,就會採取積極治療。林儒廷說,因為許多年長攝護腺肥大者,往往會伴有心肺、凝血功能不佳等問題,聽到需要手術,常聞之色變,近年已經發展出更多元積極治療方式,包含攝護腺雷射、攝護腺支架放置等,其中攝護腺支架放置就像心臟放支架一樣。林儒廷進一步說明,張先生就是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放置攝護腺支架,在尿道中置入支架,撐開因攝護腺壓迫狹窄阻塞的尿道,讓尿液通過,緩解排尿不順,這項治療無傷口,但支架置入後仍需定期回診,確認支架位置及狀態。林儒廷表示,以張先生為例,個案在術後排尿恢復順暢,不再需要旁人協助定時導尿。另外,攝護腺雷射風險也都較傳統手術低,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年長者常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只須短暫停用或繼續服用,但極少數有會有逆行性射精等併發症。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手術後會影響勃起功能嗎?術後常見副作用一次看.50歲後一半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如何改善與治療?.每個男人都會有的毛病!醫授減緩攝護腺肥大的飲食與預防方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母離世、椎間盤突出、骨刺折磨 洪啟庭一度陷憂鬱:身心復元靠自己
大約4年多前,我幫洗腎、臥床的父親換藥時,一彎腰就覺得下背痛到不行,原以為只是勞累筋膜痛,找復健科醫師打針治療但沒用,照X光赫然發現,腰椎第3至第5節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且「長骨刺」。當醫師20多年,從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我的專長是治療飛蚊症、視網膜等眼疾,透過檢查儀器看診或動手術時常需前傾、彎身,有時更需半蹲,經年累月下,讓脊椎處於壓迫狀態。日日看診百人 久了身體抗議我平日看診100多人,為替他們詳細檢查,有時一個病人會花半小時以上,下診還排時間教書、做研究、發表論文,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坐在電腦桌前就廢寢忘食,長期下來,身體開始「抗議」。醫師就愛自行診斷,我以為自己不會生病,儘管身體出現警訊,都當成勞累不以為意,其實醫師也是人,疾病有一天一樣會找上門。3、4年前開始下背痛時,我直覺是筋膜出問題,打打針就能消除,起初挨針,疼痛確實緩解,因此只要一痛我就去打針,最高紀錄一次打了20多針。回鄉照顧父親 使力姿勢不當兩年多前,父親洗腎又罹大腸癌,我回屏東照顧他,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外籍看護不在時,就自行幫父親搬移身體,也許使力姿勢不對,下背痛毛病如影隨形,以前打一次針可撐一個月,卻變成撐一周,再降成3天,替病人上刀前我怕撐不住,總是是打了針再上。前年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長骨刺、坐骨神經痛,仍忙得沒時間處理,去年3、4月左腳一路麻到腳底,接著換右腳,常痛到沒辦法坐,得由助理準備軟墊,我警覺再不開刀可能不行,儘管動手術風險不低,但因疼痛已無法忍受,只能選擇治療,卻也撐到7月底父親告別式結束,我馬上向高醫副院長林志隆求治。照X光發現,我的幾節腰椎像大樓坍塌且已沾黏,身高矮了3公分,再晚兩周開刀,可能得終身坐輪椅。林副院長原本為我施行微創手術,灌骨泥後需用達文西手臂將神經剝離,但劃刀約10公分後發現狀況複雜,中途改為傳統刀,共開了11個小時,術後我原需臥床休養,偏偏輕微失智的母親疑因丈夫過世,生活失去重心,中秋節鬧肚子痛送醫通腸,凌晨2點突然呼吸困難須插管,最終撒手人寰。我因開刀還待復元,又碰上父母親接連離世,身心劇痛,一度陷入憂鬱,晚上看著天花板睡不著,需吃安眠藥,那段期間最怕夜晚來臨,是我的人生最低潮。過去我沒日沒夜工作,發明很多治療飛蚊症的藥,也常獲邀到世界各國演講,堪稱人生勝利組,突然間健康出問題,父母在3個月內相繼離世,一下子從天堂墜落低谷。經歷這一連串重擊,我體悟到身心復元仍要靠自己。病後轉化心境 對病人同理心以前一坐下來工作,我就忘了休息,其實久坐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平日打電腦不注意姿勢,眼睛與螢幕沒保持適當距離,長時間彎腰前傾,沒起身舒展筋骨,都成了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父母雙雙離世,確實是我莫大的傷痛,但我學著轉化心境,見到洗腎或行動不便病人,便多付出一分關心,對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對待。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破裂、垂脫、突出,椎間盤一旦因為體重過重或其他壓力造成纖維環撕裂,當中的髓核物質洩漏形成椎間盤突出,若刺激到附近的神經,就可能導致手腳疼痛、麻木或虛弱。下背部的椎間盤突出易引起坐骨神經痛,因神經受壓迫後引發疼痛、灼熱、刺痛和麻木等感覺,從臀部放射到腿部或足部,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過度勞損、外來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有時可能因為運動導致椎間盤破裂。據醫學統計,男、女好發比例約4:1,其中40至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洪啟庭小檔案現職: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大仁科技大學製藥研究所藥理碩士●中山大學EMBA碩士●中山醫大生化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哲學博士●日本東京醫大視網膜研究員專長:●飛蚊症治療、白內障手術、視網膜各種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眼科中草藥治療及諮詢經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副處長●左營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學客座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3 焦點.長期照護
老父經常摔得鼻青臉腫…子女裝監視器一看,竟發現獨居父母的驚人真相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照顧者,一夕之間天堂變地獄。一位朋友的父母教職退休,八十幾歲的老夫妻彼此相伴,有自己的房子和社交圈,子女很放心讓他們彼此相互陪伴生活,偶然發現老先生經常摔得鼻青臉腫,深怕他們在家發生意外,於是就在家裡裝上監視器,方便隨時監看父母的居家狀況,沒想到意外發現,老爸爸不是摔傷,而是被老媽媽毆打。原來是失智的老媽媽出手,老爸爸不願離棄太太,隱忍謊稱自己跌倒,子女從手機監看畫面才知道,老媽對老爸動粗,打頭踹身體,連續羞辱咒罵,甚至不讓他睡覺,整夜就在屋子裡走來走去,還不斷打電話給在國外的兒子,躁動不停歇。若不是親眼所見,子女簡直無法相信老爸渾身的傷是老媽造成的。遠在天邊的孝子則開始下指導棋,要手足立刻安排隔離兩老,老媽媽具攻擊性,屬思覺失調,經評鑑要送精神病院,老爸爸則年邁行動不便,雖可送安養院,但老夫妻彼此牽掛想念,卻不能放在一起照顧,要安撫情緒很費勁。安置兩老的床位不只要排隊等待,還得四處請託關係幫忙,明明有自己的房子,卻無人力能夠居家照顧,且兩老必須隔離,申請外籍看護又緩不濟急,疫後嚴重缺工,花錢還請不到人,連違法臨時僱用的看護工也無預警落跑,朋友只能先放下一切,照顧老爸老媽。然而才相處一天,朋友便要抓狂,因為兩老隨時有狀況,無一刻停歇,身心俱疲不足以形容,尤其還面對手足的壓力,恨不得一頭撞死算了,花了好長的時間穩住心神、克服困難,終於分別安置妥當。父母一雙、出事一對,沒手足分擔會很慘,有手足只出一張嘴更慘,朋友沮喪得一夜白了頭,無法想像後續的日子該怎麼過。未來,社會上還有更多單身老人的問題,沒有子女要交代誰?這是社會責任還是無限商機?我是照顧者,照顧過老人和小孩,兩者心情完全不一樣。老人狀況只會越來越不好,各項照料工作只會越來越多,即使再努力都還是會走到衰老的終點;小孩不一樣,因為有希望會痊癒,即使千辛萬苦也會咬牙撐住,老小同樣都是照顧,心境卻大不相同。長照更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無法預知要多久?送機構後,如果可以就近經常探視也很好,但要考慮金錢上的花費能否承擔;在家照顧則要衡量實際居住狀況, 也可多利用目前的社會資源,選擇居家服務、復健到宅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服務等。(本文摘錄自采實文化《不逃跑的陪伴:在陪病相伴的路上,如何選擇面對、學會轉念、正向克服,讓自己好好喘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9 名人.劉秀枝
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 如何預防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
外籍看護推著輪椅,上面坐著86歲重度失智的陳老太太,到公園賞櫻。她忙著拍照,回頭發現一隻蜜蜂正停在老太太的右耳上。回家後,她清洗老太太被蜜蜂螫傷的右耳,擦了藥膏,但沒告訴家屬。約五天後,老太太的兒子發現她整個右耳殼發紅腫脹,傷處出現潰瘍。於是,把耳朵拍照後,立刻帶老太太看耳鼻喉科。醫師認為是細菌感染,開立三天的抗生素、止痛藥與消炎藥膏。服用三天的藥後,潰瘍沒進步,於是回診。此時醫師發現老太太的右耳殼有不少小水泡,立刻診斷是右耳的帶狀疱疹。回頭仔細看三天前的相片,原來那時就有些小水泡,但因潰瘍處太明顯,這些小水泡就不引人注目。醫師開立六天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右耳的紅腫和小水泡在10天後都消失了,潰瘍也結疤,讓家屬大為放心。帶狀疱疹是小時候得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的腦與脊髓的背根神經節中,當年紀大了或罹患癌症等導致免疫力降低時,病毒趁機活化而出,從一側神經節沿著感覺神經傳至末梢神經,造成神經痛,最後抵達皮膚,出現腫脹、紅疹與水泡等。疱疹好發部位在胸腹部,其次是頭頸部,包括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與額頭,以及顏面神經所支配的耳殼、外耳道和舌頭。顏面神經比較特別,它包含運動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控制臉部肌肉,感覺神經則分布在耳殼與舌頭的前三分之二。水痘病毒除了感染感覺神經造成耳朵痛、紅疹與水泡,有時也會感染運動神經而造成單側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臉斜,稱為「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此症候群是美國的耳鼻喉科亨特醫師於1907所提出,因此以他命名。此症候群並不常見,每年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有5位,約占所有顏面神經麻痺的7-12%,僅次於原因不明的「貝爾氏麻痺」,且預後較差,只有約六成左右會恢復。陳老太太很幸運,只有耳朵出現症狀,沒發生顏面神經麻痺。治療除了止痛藥和塗抹藥膏外,需盡快服用類固醇和抗病毒藥,才恢復較快,且比較不會出現惱人的疱疹後神經痛。這個病例還讓我聯想到:照顧重度失智者如同照顧嬰兒:重度失智長輩不會表達,不僅被蜜蜂螫時不會喊痛,也因手腳不靈活而無法揮走蜜蜂或保護自己,更不會抱怨耳朵痛。因此照顧者得像照顧嬰兒似的隨時觀察呵護。病史很重要,但也可能誤導:因為專注於被蜜蜂螫刺且感染的傷口,而忽略了小水泡。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常會造成「框架效應」而誤導醫療判斷,忽略其他診斷的可能性。回診追蹤非常重要:雖然初診時醫師很樂觀地說不用回診,但因症狀沒有進步,家屬帶陳老太太返診時,耳殼上的小水泡變得明顯,也就是病情成熟、明朗化了,讓醫師一眼就發現小水泡而診斷是帶狀疱疹,才能對症治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8 焦點.長期照護
每天8顆藥變4顆!「長者量六力」調整生活改善健康,情緒營養也重視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國內超過65歲以上人口逾408萬人,佔全人口17.6%,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有17.5%有衰弱風險。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策略,設計「長者量六力」功能評估模式,一名80多歲老太太,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共病,長期每天服藥8顆,經「六力」評估,調整生活型態,藥量直接砍半剩4顆,心情也轉變更開朗。「長者量六力評估」 預防延緩失能失能長者死亡率相較未失能者更高,但過去身體健康檢查,主要以「發現疾病」為目標,較缺乏完整功能性系統評估,「長者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六大面向,透過評估工具,可以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及早介入運動、營養飲食及社交互動等活動,預防延緩失能。65歲以上長者 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國內目前超過400家醫療機構,提供長者功能評估服務。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根據統計111年醫療院所服務超過8萬名65歲以上長者,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常者佔16%,會由醫療人員提供保健資訊,或轉介至社區據點接受運動、營養等課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純瑩表示,長者較無預防疾病概念,因此為推行長者六力評估,在門診時針對有慢性疾病、同時65歲以上長者,在候診時邀請長者做檢查,檢查若有異常,看診時也能與之討論。若沒有醫師事前衛教,長者大多會拒絕,她都會特別解釋,增加長輩接受檢查意願。李純瑩說,過去在臨床上,大多監測病人的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為主,較難會去觀察病人的行動、營養或憂鬱情緒等。去年起執行「長者量六力」評估,受檢測長者中有16%有1 項功能異常,她認為,數據會因受檢者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像是在醫療院所內執行評估的長者,大多可能有2至3種疾病而前來就醫,異常率可能偏高;而在社區健康促進活動中受檢的長者,大多是健康長輩,異常率則較低。「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 自行在家篩檢國健署也開發「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民眾或家屬可以自行在家篩檢,李純瑩表示,初評時間約5至10分鐘可,若篩檢發現異常,需進一步評估。例如認知異常,可能需要轉介做失智症檢查、認知功能檢查,以及營養不良、走路平衡速度異常等。她表示,六力雖然不同面向,但可能互相影響,像是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影響走路平衡、穩定度,或是因藥物關係,血糖太低影響精神狀態等,都需要綜合評估。一名80多歲老太太,先生早逝也沒有子女,平時僅外籍看護陪伴,生活沒有重心,因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憂鬱症、失眠等長期就醫,每天得吃8 顆藥,為了減少藥量,老太太至整合門診,同時評估長者六力,陸續發現行動、營養及憂鬱等問題,醫院建議透過非藥物調整,老太太到據點參與活動、增加肌力訓練,也不再是自己吃飯,不僅晚上更好眠,頭暈等不適症狀也消失,經過3個月調整,藥量更減少到4顆。國健署建議,家種有長輩的民眾,可以加入「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 官方帳號,透過LINE ID 搜尋「@hpaicope」,加入好友並註冊後,即可進行每六個月自我檢測或由家人協助檢測,如發現異常,可直接點閱「健康資訊」了解相關訊息,也可點選「資源地圖」查詢所在行政區(地區)長輩服務據點,逕行聯繫與利用;操作影片與衛教資訊之連結網址如下:.加入長者量六力 讓健康不退流行: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8.長者量六力LINE@操作教學: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9.六大能力之健康資訊: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content/1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5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
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即日起家庭照顧者經過家照專員評估後,無論低收、中低收、一般戶,使用「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皆可免除自負額。元氣網帶您一同了解如何申請、使用。過去民眾申請長照,會依身份別收取部分負擔,除了低收入戶免收自負額,中低收入戶收取5%,一般戶收取16%。但「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這兩項服務主要針對照顧者,許多照顧者不習慣「花錢放鬆壓力」,長期累積,卻對身心造成極大負荷。為鼓勵照顧者使用服務,長照司今年「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長照司補助「照顧技巧」每人每年12小時、每小時500元,而「心理輔導諮商」則補助9堂、每堂2000元,過去一般戶申請照顧技巧,每小時需自付80元,心理諮商每次自付320元,新制上路全由政府負擔。但照顧技巧申請到第十三小時,或心理諮商第十堂,民眾須自負額。Q:家照專員在那裡?如何聯絡?●家照據點在這裡: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目前全國有119處家照據點,提供家照服務社工或個管員到宅訪視評估。家照據點服務內容涵蓋個案服務、照顧技巧指導、個別心理輔導、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及諮商服務、長照知識或照顧相關訓練課程、情緒支持等支持性服務項目,如果有任何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問題,無論是否已使用長照服務或聘有外籍看護工,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專線人員將提供協助。Q:何謂「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要使用這2項服務,都需要先由家照專員評估,例如家人照顧之間發生衝突、照顧者本身是被迫變成照顧者、因照顧導致夫妻關係生變、照顧導致情緒壓力調節有困難等,確認並非長照資源不足,而是心理層面問題,確認的確需要心理輔導。針對不同案家的問題,家照專員會安排心理師到案家,與家庭照顧者協談。例如70多歲的太太照顧100歲的先生長達5年,難以決定要不要讓先生住機構,當中有捨不得、罪惡感、夫妻分離焦慮等,心理師會透過總共6次訪談,一次約1小時時間,與案家對話逐步解開心結。Q:何謂「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陳景寧說,如果經過家照專員評估,案家照顧問題出在「技巧不足」,像是被照顧者原先只有中風,後續增加失智症等狀況,又或是新聘移工剛到職,尚未受過照顧訓練,不擅長照顧失能長輩,也適合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主要由照顧實務指導員提供協助,有別於一般長照專業,實務指導員背景大多為資深居服員轉任,資歷至少3年以上,到案家後教導家屬、照顧者、看護包括移位、上下床等非侵入性護理照護技巧,一年長照司補助12小時時數,每次可安排1至2小時不等。陳景寧表示,實務指導員除了給予技巧指導,在訓練課程中,也加入了4小時「認識家庭照顧者」課程,讓指導員除了是老師,也能陪伴家庭照顧者,不會一昧指責照顧者做得不好,而要進一步理解他做不好的原因,以及照顧者本身是否有疾病、衰弱等情況,更真實地貼近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孤立最危險」。陳景寧說,許多照顧者不會向外求援,若能有越多人給予關心、增加人際互動,像是長照人員、指導員或社工等進入案家,與照顧者互動、讓他有紓壓出口,或引導他走出家門參加活動,能有喘息空間,才能避免更多照顧悲劇發生。Q:如何取得服務? 1.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台語諧音:有你有你,真好)2.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評估符合高負荷資格3.「心理協談」約在有隱私的諮商室,少數情況到宅(例如偏郷)。Q:還有更多補助嗎?為了鼓勵家庭照顧者能勇於踏出使用長照服務第一步,對於參與相關支持活動的家庭照顧者,如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者,自112年起每趟亦有150元交通費之補助。希望家庭照顧者能多多參與相關支持活動,學習如何善用資源成為「聰明照顧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2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
教官小叮嚀Q:颳起東北季風的金門,寒風刺骨,一天早上六點多,外籍看護發現70多歲趙伯伯,身體單側肢體僵硬卡卡,顏面有些難以控制,不過,人生地不熟的外籍看護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打給遠在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該怎麼辦?A:金門年輕人口外移嚴重,長者多半獨居、老老照顧,或者請外籍看護,當外籍看護發現被照顧者身體行為有異狀時,通常都是打給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這類「異地報案」不在少數,黃金搶救時間因此易被延誤。「曾有位60多歲先生急性中風,到院時已超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限,只能利用空中緊急醫療轉診後送到台灣治療,但患者堅持留在金門,最後雖保住性命,但復健之路卻相當漫長。」衛福部金門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家榕說,長者對於到不熟悉的地方治療,難免會恐懼,這也是離島緊急醫療面臨的困境。金門縣人口14萬人,大小島嶼林立,獨居年長者多,只有一間衛福部金門醫院,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面對急性中風的救治,如何克服路途不便與時間賽跑,成為搶救關鍵。金門大橋通車 不用再等船急性中風患者到院後,須做腦部電腦斷層確認後才能進行急性治療。金門縣消防局救護科長蔡承裕指出,由於小金門的金門醫院烈嶼分院缺乏設備,急性中風患者都須送往金門本島治療,以往救護車需要等待大船停泊後才能將患者運到本島,但光是準備船隻就要花上許多時間,且送到本島後可能已超過急性中風可治療處置的時間。「去年10月底金門大橋開通後,救護車可以一路行駛到金門醫院。」金門縣消防局長呂英華表示,消防端積極與金門醫院討論,評估哪些患者適合留在小金門治療或送往金門本島,並擬定救護人員執勤時該注意的事項,期盼未來能守護更多金門民眾。一線消防員 醫師助訓練許家榕說,急性中風的治療時間非常急迫,針對大血管阻塞的腦中風患者,就得考量以空中緊急醫療轉診機制到台灣治療,但空勤交通及手續時間至少3小時,所以病患抵達急診後的所有檢查治療步驟都分秒必爭。金門醫院不斷思考如何加速流程,也與台北榮總討論綠色通道的可行性,透過病患資訊與影像的即時傳送,讓接收病患的醫院能迅速因應。當警鈴響起,除了第一線出動的消防救護員外,背後還有一群醫療指導醫師協助。金門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吳秉樺指出,過去消防局是與台灣醫學中心合作,卻缺乏在地執業經驗,他擔任醫療指導醫師後,陸續和消防局溝通、討論個案處理,並研擬醫院與消防局的教育合作訓練,盼能精進到院前後的救護流程。「消防救護是份有溫度的工作,不只是將患者抬上救護車而已。」呂英華認為,近期在地有了醫療指導醫師,未來勢必有更緊密互動的機會。很多金門長輩的個性既忍耐又堅毅,不太輕易打119或麻煩別人,因此透過與衛生所合作下鄉衛教時,會特別宣導「單側肢體或臉部有異狀時,不要害怕打119。」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1/「短照」新制急上路 恐釀3問題燒喘息量能
勞權意識抬頭,勞動部今年元旦起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的喘息額度最高皆可調升至52天,全年可享固定周休1日,保障外籍看護休假權益。專家提醒,新制將釀出3大問題,包括長照喘息服務需求遭低估、砸大錢卻難獲得照護量能、本國及外籍照顧者休假態度差異大,呼籲政府制定政策應審慎思考,若不完善恐讓供需失能更嚴重。勞動部從原先「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今年元旦起再推出「短照服務」,加碼38天與31天,等於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達到每週固定休1日的目標。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點出新制的盲點,過去本國家庭照顧者捨不得花錢喘息,而且部分是因服務提供量不足,硬被說是照顧者沒需要,但雇主正愁找不到替手可讓移工休假,需求量一定沒在客氣的,但服務量能應付?這政策匆促上路,未和縣市政府、服務提供單位充分溝通,長照家庭申請不到服務,美意反惹民怨。● 問題1:估算400億經費 錢從哪裡來?全台約有21萬名外籍看護工家庭,家總估算,居家喘息2小時政府給付770元、1天最多申請10小時共花費3850元,若提供52天休假,每1位看護政府要多花20多萬元。對於雇主而言,1天僅自付616元,即可申請到1天10小時的居家喘息服務,十分划算,但對政府來說,全台21萬移工家庭若都申請,需要400億預算,「錢從哪裏來?」。● 問題2:現行喘息僅給出1/7量能 潛在喘息需求未計算「聽起來讓移工休假很棒,但看得到、吃不到」,陳景寧表示,目前1年約10萬人使用長照喘息服務,但全台灣有80萬名失能人口,扣除居住於機構、住宿等失能者,剩餘70萬名失能者,是潛在的長照需求人口,對照已提供的喘息服務「僅給了7分之1」的人口群,原先量能供給面已有被低估問題,如今再開放移工家庭來申請,恐讓量能更緊繃。陳景寧指出,長照司目前僅針對「有接受長照服務」做量能統計,卻沒有統計「想申請服務卻沒申請到」的人數,導致後續推動政策時,所使用的資料基礎不足,難以精確估算出真正需求量能。● 問題3:本國照顧者不敢休假 被視為不需要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認同勞動部推新制增加移工休假頻率,但本國籍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對於「休假」態度迥異,外籍看護重視休假,屬於「剛性需求」,且請假後的空缺,是由雇主付錢申請喘息服務,並不影響外籍看護。但對本國籍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寧願省616元不放假,政府不可將之簡略解讀為「本國照顧者不想休假」,應更細膩了解不同照顧者的立場,並分析喘息服務使用狀況。陳景寧也批評,為什麼外籍看護工能周休1日,而本國照顧者只有14至21天,豈非差別待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去年統計至10月止,擴大喘息服務申請約33萬人次、使用人數約2萬人,對比前年2021年全年申請人次為25萬人次、人數1.7萬人,可見使用人數有在成長,沒有使用服務量不足的問題,應該有聘雇外籍看護工的長照家庭慢慢知道有這個服務可以用,量才會慢慢增加。蘇裕國說,勞動部先前也有針對長照家庭做過調查,有7成8的雇主表達想使用喘息服務,不願使用的主因,有3成是礙於資訊不足,另有3成反映喘息服務的時數太短,為此,勞動部才再額外推出短照回應雇主認為不夠用的需求,雇主既能讓雇主使用喘息的時數增加,同時也結合移工合理休假。至於國內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蘇裕國說,勞動部在照服員供給部份,一直有在增加長照人力訓練人數,每年約訓練8千人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短照服務」的確是使用長照照管專員、派案體系來申請服務,目前新制剛上路,不確定是否會擴大居家喘息使用量,不過新制是希望維護外看休假權益,也希望外看家庭多使用長照,像是機構喘息、日照中心短照等服務,他認為供給面和需求面會隨市場機制變動,當短照、喘息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居服單位願意提供服務。
-
2022-11-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三寶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三寶爺,93歲,高高瘦瘦,喜歡騎單車在南部炙熱的陽光下,到田裡工作或到新港街面閒逛,皮膚被曬得黧黑,雙肩看似挑著一付人生重擔,背被壓得有點駝,但眼睛不時流露出不服輸的眼神;他罹患心律不整症,有時心跳太慢引起胸悶,心臟血液輸出不足而暈厥,長期在另一所醫院心臟科拿藥治療,只有小感冒或小外傷時才會到我診所,並不算是我的老病患。我跟他結緣,大約二年多前開始。2019年,在新港開業近40年的我,看到政府的長照2.0,只照顧能到據點,卻忽略行動不便獨居在家,但真正需要被照顧的長者,於是將本來作為苗圃,供新港文教基金會義工社區綠美化的綠園,改成「新港素園」,建構包括失能、失智老人、身心障礙及新住民等需求導向的社區照護據點。九年前,三寶爺的太太過世後獨居在家,在台中市大學當教授的二兒子,看到他心跳過慢引發胸悶愈來愈嚴重,加上聽力每況愈下,馬路上騎單車聽不見後面啦叭聲太危險,想申請外籍看護工,但是,三寶爺自認好手好腳,從小節省慣了,死也不肯,沒有辦法,上網找到新港素園,我才和三寶爺結此緣份。「新港素園」佔地大約400坪,類似喘息服務的照顧方式,以戶外活動為主,另外,附設養雞及自然農園,可在參與及懷舊中,活化記憶並體驗生命的樂趣;素園位處新港街面,走路、坐電動車或推輪椅皆可到,目前大約照護三十多位長者,最老的100歲,平均有83歲,坐輪椅者來約有七、八位。我之所以成立素園,是因為很多鄉下長者花錢掛健保門診時(比到藥房買感冒藥還貴)常常要求打針或吃藥,若沒有,好像白看了!既然如此,我想引進英國公醫體系「社會處方簽」的概念,針對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的疾病:像老化、失智、肌少症、失眠、焦慮、找不出原因的頭痛等等,多花點時間説服他們參與素園的活動,在團體內一起學習、運動、聊天、唱歌、繪畫中,產生「well-being」的感覺,其實是比「味素藥」更有療效。三寶爺住在街面外的村莊,距離素園十公里左右,自己騎腳踏車來回是不可能,又不願意花這筆交通費,最後由他兒子串連素園秘書謊稱政府會派車接送,才解決這問題。從此,三寶爺開始二年來,每天準時到素園「上課」的日子!由於素園的「同學」年紀相仿,臉部皺紋一樣,視、聴及手腳活動力彼此差不多,若帶的老師及陪伴的志工撒撒嬌,很快可以把老同學們圈在一起;但三寶爺的聽力實在太差,反應不來,一開始大部分時間都呆坐一旁;我發現了這癥結,請志工一對一幫忙,才慢慢跟上來。三寶爺參加過八二三炮戰,問他當時的戰況,他臉部本來低垂、縮在一起的皺紋及眉頭,一下子舒展開,眼睛也亮了起來,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訴說當年的戰況,他總稱自己命大,沒有戰死,但也埋怨政府虧待他們這群真正用生命保護台灣的老兵。三寶爺的心臟跳動一直很不好,上課時偶而發作:四肢冰冷無力,嘴唇變黑,頭部垂下不動,志工很緊張通知我趕快去素園照顧,他總是說不要緊,我已服了藥,等等就會好;醫院醫師建議裝心臟節律器,但他總以為自己吉人天相,能活過八二三炮戰的人,當然不必為了一個小小心臓病再花孩子的錢;他也很能忍,在家跌倒摔斷腕關節,隔天照常「上課」,卻獨坐角落靜靜不動,沒有喊痛,也不吵別人,志工注意到情形不對通知我,發現腕關節已經骨折、腫脹且變形,才送醫院進一步治療。就這樣,在素園的二年多,是他太太過世後人生最自在的日子,每天早上11點左右我到素園和這群老同學打招呼時,大家有說有笑,三寶爺看到我還會主動跟我打招呼,若沒有話題,提到八二三炮戰,他馬上精神百倍。據他當教授的兒子後來回憶,這是三寶爺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四個月前的早上,那天太陽比較大,起床後吃完早餐,照常和鄰居談笑,然後獨自到院子拔草,暈倒。發現時,已經沒有痛苦的離開世界了!算起來,三寶爺應該是第五位在「新港素園」「修課」到人生最後幾天的長輩!阿彌陀佛!
-
2022-11-0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並非什麼都無法自理!陪他們外出購物減緩脫節速度
失智並非什麼事都無法自理,也不是一夕之間會把所有以往熟悉的生活全然忘卻,因此不要一味認為失智長者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好,建議照顧者不妨嘗試陪同失智長者一起外出購物,並給予長者適度使用金錢及維持消費的的彈性空間,減緩與社會完全脫節的時間。消費行為照顧法一、買雞蛋我希望維繫母親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試著教她如何買雞蛋,例如請母親幫忙去附近商店買回來10顆雞蛋,透過買雞蛋買賣交易的過程,母親就有機會跟別人說說話、多一點互動,也讓她還保有數字與金錢的概念。二、消費行為練習母親的失智,是從輕度轉到中度,甚至於最後到了重度。身為兒子的我在旁邊陪著她生活,但我還有醫院的工作,無法24小時陪伴,因此我們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我跟太太說,外籍看護是媽媽的貴人,就是我的貴人,所以我們對外籍看護非常的尊敬,因為我們的尊重,她也以非常親切的對應方式回饋我們。白天我上班的時間,每到中午,看護就會推著輪椅帶著母親,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午餐,母親在便利商店裡一面吃著午餐,一面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人,反而覺得非常有趣,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個便當都吃完了。我們把中午吃飯的這個任務,完整交給了看護,她也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她想要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和母親分著吃,所以每天中午在我家附近,可以看到一個老老的老人家跟一個陪在旁邊照顧很熱心的看護,一起活躍在便利商店,可能會在全家便利商店,或是在7-11便利商店,這是中午的美好風景。吃完中餐,她們會到旁邊的公園,吹吹風、曬曬太陽,看著孩子們溜滑梯、玩耍。失智的母親雖不是全然由家人照顧,卻能夠在一個很有愛心的看護陪伴照顧下,在社區裡,活得非常自在、正常。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只要用心,都能夠與「失智」老人家互動,而且挺有趣味的。提升睡眠品質照顧法缺乏活動、減少思考,大腦、小腦的運作降低,可能讓失智長者白天昏昏欲睡,到晚上卻睡不好、睡不著,甚至有驚醒、夜遊的狀況發生。如果一夜睡得好,早上精神就會特別好!我叫醒母親起床的方法很特別,母親起床前,我總是先跟她說說話,拿麻將放在枕頭上跟她玩,重度失智的母親,一萬、六萬、八萬,麻將數字都還認得出來,但「條」「筒」就叫不出來,我的麻將是母親教的,以往逢年過節會陪她打,所以藉由她熟悉的麻將,讓她手摸麻將,有種安定的感覺,再陪她說說話,笑容也就出來了,她就歡喜的起床了。起床之後我會陪同母親吃完早餐再去上班,雖然老人家的睡眠時間不太固定,有時七點起床,甚至到八點,對我來說,時間壓力當然很大,但原則上就是不打擾她睡眠,讓她自然醒,從規律與否也能觀察她的身體狀況有沒有異常,中午再請看護陪她走到附近超商,挑選她明天想吃的早餐,藉由外出採買也讓她曬曬太陽、有機會讓身體活動一下。一、把握好天氣,出門透透氣、曬曬太陽門診中有家屬來為父母親拿藥,提及疫情肆虐,日照中心都停課了,老人家在家生活不規律,認知能力更加退步,我告訴他們如果有好天氣出現太陽,一定要把握時間在上午及黃昏時段陪老人家就近在家門口或附近散散步,曬曬太陽,調整他們的生理規律。二、三十分鐘的出門透透氣,對老人家的睡眠也有很大的幫助。二、早午晚三段式,規律生活起居用餐失智長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減少對周遭事物的注意力或失去興趣,可能會在電視機面前睡著,或在客廳頻頻打盹,因此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斷斷續續的打瞌睡,換言之會把一天的睡眠時間都充足了,反而到了晚上顯得精神旺盛,可能會起床到處遊走,嚴重更會干擾到其他人,讓照顧者產生困擾。如果把失智長者的白天生活做一個規律化的安排,好比說早上起床吃個早飯後,就帶她出門曬太陽;下午午覺起來,也可以再出門曬太陽,哪怕只是三十分鐘,都會讓長者在出門時看到不同的景象,可以刺激大腦,而不會讓腦筋處於呆滯狀態,便容易產生睡意。晚上時,家屬或是照顧者陪伴吃飯,讓長者使用筷子吃飯,能夠訓練他的注意力,一頓飯陪他吃一個多小時都值得。吃完飯可以一起唱唱歌或是陪她泡泡腳、看電視聊劇情,如此一天下來,或者陪她出門在附近走走,順便訓練講話。人腦退化了,失去日子的節奏,精神就更散亂了。有三段式的生活作息,可以讓長者的生理時鐘得到規律的調整,晚上的睡眠狀態自然就會較穩定。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她晚上一直睡得很好,也不會打擾到我和我家人及看護的休息。三、有必要求助醫師,搭配正確用藥失智長者如果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可以求助專科醫師、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可透過正確用藥,來調整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0-30 焦點.生死議題
「病痛纏身活著很痛苦,為何不讓我走?」 安樂死該合法化嗎,多數人這樣看
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無痛苦的死亡 安樂死分3種安樂死源自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但社會大眾對於「安樂死」認知可能不大相同。可依照執行方式大致分為三類:1.主動/積極安樂死(active):由醫師對患者施以致命藥物或採取某種措施,加速病人死亡。2.被動/消極安樂死(passive):由醫師移除維持病人生命狀態的維生系統。3.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 procedure):由醫師提供致命藥劑,患者自行施打。不論是積極或消極的安樂死,都能再依據病人的意願區分成「自願」、「非自願」與「違反意願」。目前,各國普遍接受消極安樂死,但對於醫生協助自殺和自願積極安樂死則抱持不同的態度。而台灣民眾最熟知的安樂死案例,為2018年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的案例,但因為台灣目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她因胰臟癌末期選擇前往瑞士安樂死。延伸閱讀:尚盧高達選擇安樂死離世!安樂死分3種 哪些國家合法?如何執行?台灣推動病主法 以安寧醫療善終台灣雖未安樂死合法化,但發展安寧照護多年,2000年制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一開始適用範圍限末期病人,經多次修法,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並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安寧非放棄救治 而是見死不亂救藥害救濟基金會採訪長年從事安寧療護的家醫科醫師許禮安提到,安寧醫療正確的意涵應該是「預立醫療決定」,醫療人員不會因為病人簽署意願書後,在還有救的情形卻見死不救,這個意願書是避免末期病人在疾病無法治好、生命救不回來時,因為家屬不捨而迫使醫療人員硬要急救,或是靠維生機器延長病人的痛苦,這叫作「見死亂救」。預立醫療決定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自主決定,臨床上家屬往往擔心醫師對病人講出「癌症」和「末期」會過度刺激病人,其實不講出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透過描述疾病的處理方式,讓病人表達意願。延伸閱讀: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安樂該不該合法化?多數人這樣看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對於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化?網路上出現多以支持的聲浪居多,元氣網針對讀者於粉絲團的留言蒐集了各方意見,來聽聽大家對安樂死的想法:針對支持安樂死的留言,有人認為是想替自己保留最後的尊嚴、有人是不想拖累家人,也有人是不想浪費醫療資源。「支持,萬一家境不好的醫藥費是一筆很重的負擔又會拖累家人,讓生病者有尊嚴的走,家人還有活下去的機會。」「安樂死並不是奪走他人的生命,而是幫助那些受盡病痛折磨的人能走的更有尊嚴,所以我百分之百支持安樂死。」「支持安樂死讓一些重症患者能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不用過著如地獄般的痛苦不堪活著,患者辛苦家屬也辛苦,希望最後的一個句點是我們自已來圈選。」「若能安樂死,誰願意讓外籍看護把屎把尿,讓健保費越來越貴,拖垮健保制度。」「支持啊!如果是我我會先留一筆安樂死的錢,然後其他的錢花光我就去執行安樂死。」「支持,其實換個角度想,安樂死也是治療的一種,治療重症患者的疼痛,治癒家屬不捨的心!」但也有人擔憂若法律不完善,或配套措施不夠縝密,怕會被有心人士、不肖子孫所利用,甚至加以陷害;必須仰賴政府與各方專業人士及團體來規劃立法,讓病人與家屬,有勇氣與尊嚴地面對死亡。「支持安樂死!但是法令要很慎重、很周延,以防不肖子孫拿到財產後,把長輩送去安樂死。」「非常支持!但一定要做好醫院相關配套與例外處理方式,經由專業人士討論規劃後,正式立法。以免醫療人員遇到問題卻無所適從,反而又變成紛爭甚至無端上法庭,第一線人員情何以堪。」「支持自己做決定!在還健康的時候可以簽署安樂同意書,以免以後生病沒辦法自理的時候無法選擇。安樂死是由自己做主,而不是長期臥病讓家人決定,這是有差別的,要安樂死自己做主,而不是被安樂。」對於安樂死的議題,有讀者分享自己家人的自身經驗,希望台灣能安樂死合法化,讓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非常支持!家母因異物梗塞急救後昏迷指數3,靠呼吸器拖延1個多月後,經與父親商量出院回家,也拖延1星期才安詳平靜走了,這期間影響兄妹的家庭作息,總以為這是最好,但這是病患自己所祈願看到的嗎?那段時間總覺得家母在受罪,而我們家屬也非常辛苦、痛苦和不捨其受罪~拍痰、抽痰都有些血絲,會想那樣做是家母願意承受的嗎?故而在經由家屬的認同願意下,非常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病患有尊嚴的走完其生命的旅程。」「支持,看著自己的親人走到癌末的最後,只能看著親人痛苦,很折磨,讓自己可以選擇是否安樂死非常支持。」「在醫院看到許多因車禍,老人躺在床上手腳扭曲變形,也靠庠氣的,看了很不捨;躺了一、二十年了。不要讓他們活得如此辛苦啦。贊成安樂死,不是無情是看了難過拉。」醫師許禮安認為恐懼死亡是生物本能,然而並非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許禮安醫師建議,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為何不提早做準備?從健康時就可以跟家人討論自己在末期的醫療決定,有充分時間預先做好溝通與理解,對比於毫無準備下的驚慌失措,更能讓臨床處理符合意願並達到圓滿。
-
2022-10-27 焦點.健康知識+
懶人包/忘記帶卡也能就診!如何申請虛擬健保卡?5步驟流程一次看懂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視訊診療儼然已成為新興的就醫模式,民眾可透過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並申請虛擬健保卡,於看診時出示QR CODE就可以讓醫療院所過卡順利看診。不過目前並非全面的醫療院所設備都已完成安裝,可配合的院所名單,在進入健保快易通APP的虛擬健保卡頁面中可點選查詢。到底虛擬健保卡該如何申請?只要下載並打開健保快易通App後,5個步驟就能開始用虛擬健保卡,以下為申請流程:【延伸閱讀:懶人包/確診回報、視訊看診、補辦健保卡…一個APP都可搞定!「健保快易通」熱門功能及下載使用教學】如何申請虛擬健保卡?1. 虛擬健保卡申請管道如下: (1) 民眾自行以「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申請。 (2) 民眾至本署分區業務組臨櫃申請。 2. 前述申請管道,皆需以手機進入「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依原有身分驗證機制登入後,拍照或上傳大頭照相片及身分證明文件,即可完成申辦,操作流程如下: (1) 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手機開啟「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並點選「虛擬健保卡」 。(2) 完成身分驗證:輸入帳號及密碼登入健保快易通APP(註如行動裝置未完成認證者,須透過行動電話認證或裝置碼認證後再登入 。 (3) 勾選「同意隱私條款與服務政策」後,若為民眾自行申請,請點「一般申請」;若為臨櫃申請或醫事人員協助綁定,則點「專案申請(醫事/臨櫃人員)。」 (4) 照片上傳:使用手機拍攝照片或相簿相片上傳大頭照相片及身分證明文件。 (5) 取得虛擬健保卡:設定完成取得虛擬健保卡QR Code。 (註:虛擬健保卡QR Code每5分鐘更新一次,以防止翻拍盜用、偽造或重複利用)。要怎麼將虛擬健保卡授權給家屬或陪病者代理本人使用? 本人、家屬或陪病者皆完成申辦虛擬健保卡後,透過本人授權使用、家屬或陪病者接受授權之操作步驟即可完成授權: 1. 本人授權家屬或陪病者使用: (1) 本人手機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並點選「授權使用」。 (2) 勾選「同意授權」。 (3) 輸入家屬或陪病者身分證號及授權時間。 (4) 產生授權QR Code及授權碼。 2. 家屬或陪病者接受授權: (1) 家屬或陪病者手機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並點選「檢視授權」。 (2) 點選「取得授權」。 (3) 掃描授權 QR Code 或輸入授權碼取得授權(註:輸入授權碼需同時輸入授權人身分證號)。 申請虛擬健保卡常見問題QAQ1:民眾手機需在有網路下才可使用虛擬健保卡,請問有限定必須為個人網路嗎?連結WIFI是否可以使用?A1:①使用行動裝置註冊健保快易通APP時,因需與電信公司驗證行動裝置SIM卡,僅能於4G/5G網路下完成註冊與驗證。②完成健保快易通APP裝置認證後,只要有網路的情況下,不論是行動網路或是wifi,都可以使用健保快易通APP所有功能,包含虛擬健保卡。Q2:同一支行動設備可否申請多張虛擬健保卡嗎?A2:虛擬健保卡基於民眾完成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並綁定行動設備者皆可申請,若同支手機已綁定多位保險對象,可分別以帳號(身分證號)及密碼登入申請虛擬健保卡。Q3:家裡長者由多位家人輪流陪同就醫,實體健保卡可由家人輪流保管使用,那虛擬健保卡可以一次授權給多人使用嗎?A3:在被授權者已完成行動裝置認證及已完成申辦虛擬健保卡前提下,虛擬健保卡是可以同時授權給多人,也可同時取得多人的授權。Q4:家中長者由外籍看護工陪同就醫,長者的虛擬健保卡可授權顯示在外籍看護工的預付卡型手機上嗎?A4:①使用虛擬健保卡操作,可透過本人手機開啟虛擬健保卡、交由陪病者辦理就醫手續,或透過授權綁定方式,由陪病者手機出示。②但預付卡型手機無法進行「行動電話認證」,請使用「裝置碼認證」 。Q5:民眾如何查詢可接受以虛擬健保卡就醫之院所?A5:本署全球資訊網及健保快易通APP/虛擬健保卡皆可查詢「可接受以虛擬健保卡就醫之院所」,惟各醫療院所提供虛擬健保卡就醫之場域皆不相同,請民眾就醫前先洽詢該院所。Q6:授權時,手機產生的授權QR code是不是每次產製都不同,效用能維持多久會不會被截圖後被拿去給很多人授權使用?A6:虛擬健保卡所產生之授權QR code有時效性為5分鐘,並將於手機畫面呈現效期。此QR code為一次性使用,效期過後,該code即失效,以防止翻拍盜用、偽造或重複利用。Q7:虛擬健保卡在進行第一次登入身分認證後,每次就醫皆須進行登入動作,才會顯示QR code嗎?A7:因虛擬健保卡與健保快易通APP進行整合,包含民眾身分認證機制,當民眾點選【虛擬健保卡】按鈕時,將導到登入帳密畫面,並以該機制進行系統驗證,驗證通過後才會顯示QR code。Q8:健保卡被註銷前取得的QR code是否仍能使用?(也就是QR code是否與健保卡的有效性同步?)A8:因虛擬健保卡會自動同步健保署最新資料庫且QR code為就醫時一次性使用,有時效性為5分鐘。故健保卡被註銷前取得的QR code是無法使用的。Q9:實體卡片遺失補申請中的人,能否使用虛擬健保卡?A9:虛擬健保卡會自動同步健保署最新資料庫,只要健保快易通可以登入且具有效的健保卡資訊,即可使用虛擬健保卡服務。【參考資料】.衛福部健保署
-
2022-10-24 焦點.元氣新聞
阿公臥床13年高齡過世卻保持身體乾淨 急診醫揭看護哭聲透露一切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許多家庭都有聘請外籍看護照顧家中長者,長照的工作內容其實相當不容易,而外籍看護來台灣大多也是為了工作,一般看護可能只是敬業完成份內任務,雇主與看護之間的關係通常隨著看護工作的結束戛然而止。然而,偶爾也會有看護和受照顧者培養出深厚的情誼。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就在臉書粉專「楊大緯 面對問題的急診醫師」分享一則出現在急診現場感人的照護故事,以下為臉書全文:【延伸閱讀:元大創辦人馬志玲失智十多年辭世 女兒馬維欣授照顧3心法:苦撐是不切實際的】超過90歲的老人家,到院前心跳停止送來,第一時間跟著救護弟兄到急診的是外籍看護,在她的幫助下,我們透過電話連絡正在趕路前來的家屬,家屬十分明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明確表示不要急救,讓病人沒有痛苦地離開。病人雖然長期臥床,但整體外觀保持得相當乾淨,看得出來受到很用心的照顧,這對「不健康餘命」高達將近9年的台灣人民來說,其實並不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外籍看護從頭到尾眼淚沒有停過,她並沒有歇斯底里地哭喊,而是持續啜泣,低沉的哭聲,感染了急救區每一個角落,旁人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那是真正發自內心深層的悲傷,她一邊拭淚、一邊用帶著口音的中文告訴我:「我一開始先照顧阿嬤,阿嬤走了以後,接著照顧阿公,已經13年了。」儘管外籍看護來台大多是為了工作,但願意付出13年的時間,盡心盡力照顧雇主所託付的兩個老人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種超越國籍、超越血緣關係的忠誠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她可以做到這種程度?」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跟我一樣,聽過這樣的說法:「我們對別人好,別人是否一定對我們好?答案是不一定,但99.5%是,所以不要為了0.5%,放棄99.5%的人。」外籍看護的表現讓我相信,不管是雇主,還是已經逝去的兩位老人家,過去幾年來他們對待她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同樣的邏輯,我們對外籍朋友好,外籍朋友是否一定對我們、還有我們的爸爸媽媽好?答案是不一定,但我願意相信大多數都會是。我是急診人,我在急診看見善的循環確實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希望我們都能不吝於成為這循環中的一分子。
-
2022-10-2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談醫療太奢求,居家護理最管用!賴慧珊實現原鄉長者在地老化夢想
母親的死,決定了賴慧珊「返回原民家鄉,從事居家護理」的一生志業。母親突然去世,帶給她莫大打擊,但也讓她頓悟:學習護理,對於普遍窮苦又欠缺醫療資源的原民家鄉是格外管用的技能。她決心認真學習,立志有朝一日回到屏東,將未能應用所學照護母親的遺憾,移轉為愛,貢獻給鄉親父老。賴慧珊是在學校接到電話,通知她:家鄉的母親腦出血,命危。她連夜從台灣頭的林口奔往台灣尾的屏東縣牡丹鄉,祈禱趕得及見母親最後一面。母親七孔流血,她崩潰痛哭。家貧難就醫、母親驟逝,有感偏鄉醫療資源缺乏。「如果不是家裡窮到幾乎吃不上飯、繳不出健保費、籌不出錢看病;如果我能早幾年護理科畢業親自照護母親,憾事或許不會發生。但是一切都晚了。」母親22年前去世的時候,賴慧珊只是長庚技術學院五專護理科的二年級學生,一個芳華17歲的少女。也是因為家貧,她念完國中原本必須被迫就業的,幸而聽聞長庚護理科開放原住民甄試,且免學雜費,這才歡喜的拜別親長,有機會遠赴新北市林口就學。畢業後,賴慧珊很快回到恆春半島,一路從恆春基督教醫院、南門醫院臨床護理師,再至南門醫院附設的居家護理所升任所長。實地投入居家照護領域後,她驚訝的發現,一般居護所基於人力和成本考量,多會拒絕服務那些位置在交通偏鄉的個案。醫療資源要下放偏遠地區,即使有心,往往也是無力實現,「在地老化、在宅善終」對偏鄉長者只是動聽的口號。賴慧珊內心受衝擊,又一次回憶起母親的遭遇。她明確知道了在返鄉照護鄉親的初衷裡最被需要的,正是「居家護理」這一塊。於是,她報名參加衛生福利部的居家護理所種子師資培訓,裝備好自己。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竭盡所能讓服務項目完備。2019年,和志同道合的摯友在距恆春鎮半小時車程的滿州鄉滿州村開設居家護理所,取名「遇見居家護理所」,盼望身障、臥床的病患「遇見」專業的他們,如同在病榻旁遇見陽光,感受幸福的滋味。僅僅一年,遇見居家護理所便獲得肯定,拿下慈月基金會第9屆南丁格爾樂活照護天使獎。「遇見」成立之前,屏東縣原民鄉從沒有獨立的居家照護所。和大部分都會區的居護所相比,偏遠原民鄉在醫療資源取得上相對不易,但是賴慧珊不肯遺漏居家護理含括的任何項目:長照服務、居家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安寧護理等,竭盡所能克服困難,甚至打動恆春在地醫院,讓醫院的居家醫療整合團隊的醫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等願意和「遇見」合作,盡量拉近偏鄉與都會的距離。一趟路程一兩個小時,居家護理師24小時ON Call。因為是自己的家鄉,賴慧珊無語言隔閡、無文化隔閡,但是其他的困難仍然存在。譬如,「居家」二字的地域範圍可謂「無遠弗屆」,而且幾乎都在偏遠山區。居家護理師光是要抵達個案的家中,單程就得花一、兩個小時,翻山越嶺跨過幾個山頭,而目的往往「只是」替病人更換呼吸管路、閒話家常送上溫暖關懷、了解病人的社福需求是不是需要協助辦理。病人半夜有事,家屬不曉得要怎麼辦,也會一通電話打來,請護理師緊急前往。偏鄉的超商未必全年無休,居家護理師卻24小時ON Call,隨傳隨到。賴慧珊笑稱:「需要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偏鄉的清寒家庭,難免有資訊落差,但無礙他們接收新資訊的意願。賴慧珊舉例,居家護理服務的對象,多是行動不便和長期臥床的病患,即便如此,也看到家屬不捨病患離去,寧可病患掛上呼吸器、全身插管,不僅病患痛苦,家屬也難熬。尤其長者若獨居,萬一孤獨離世,更令人難過。引進安寧療護觀念,讓重症病患有尊嚴離世。賴慧珊因而引進身體自主權、安寧療護的觀念,和部立恆春旅遊醫院安寧治療團隊攜手,下鄉宣導捍衛身體自主權。他們勸鄉親:一旦醫師宣布藥物最多只能延長不到半年的生命,不如「放手」,提早讓安寧團隊介入。賴慧珊向鄉親們解釋,這不是安樂死、更不是放棄,而是緩解令重症病人痛苦的症狀,同時改善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面對生離死別,不分貧富貴賤,安寧護理的個案,從和病患、家屬、醫師對話啟動,經歷陪伴病患走到人生盡頭,最後協助後事,過程很不容易。賴慧珊曾經很排斥死亡,也曾偷偷傷感落淚,但心裡清楚自己扮演的橋梁角色,漸漸學會「轉個念,讓重症病患尊嚴地、不帶遺憾地離開人世,家屬以感恩的心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也是功德一件」。有了這一層領悟後,再協助處理完畢安寧個案,每每讓賴慧珊有「功德圓滿」的喜悅。協助穿婚紗、回工寮壽終,圓滿安寧病患的心願。賴慧珊甚至以「美妙圓夢」形容一次安寧護理的經驗。那是一位從新竹遠嫁屏東的婦人,罹患肺癌,因腫瘤壓迫到氣管,醫師建議做氣切手術,婦人拒絕,和家人討論後選擇居家安寧照護。賴慧珊和婦人閒談時,婦人道出她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年輕結婚時,礙於經濟沒能穿上婚紗。賴慧珊記住了這事,費心為婦人安排補拍婚紗照,就在拍照隔天,婦人在家人的圍繞下辭世。婦人的女兒告訴她,母親走的時候面容安詳,「開心到另個國度旅行去了。」還有一個讓賴慧珊牢記的感動。一位獨居屏東縣山區工寮務農的七旬阿伯,因喉癌無法進食,送到恆春的老人安養中心照護,住高雄的養子偶爾南下探視,晚期因喉部潰爛,只能靠打點滴維持生命。阿伯知道來日無多,向賴慧珊表達心願,希望能在生活一輩子的工寮壽終。賴慧珊開車將阿伯載返工寮那天,阿伯請她幫忙買罐伯朗咖啡,那是他一輩子最愛的飲品。「阿伯無法吞飲,只能含在口中享受味道,」賴慧珊回憶當時的畫面:「阿伯露出滿足的笑容,一直道謝。」隔天阿伯在睡夢中離世。那張嚐咖啡時的燦爛笑臉,賴慧珊沒法忘記。偏鄉多獨居或老顧老,把自己當家人協助「跑腿」。在偏鄉做居家護理,賴慧珊說,「先天不良」是一大考驗。譬如屏東恆春半島地形狹長,交通不便,但當地一家醫療器材行也沒有,偏鄉居民要取得輔具困難重重,比市區民眾花費的時間多、費用高。又因為青壯人口流失嚴重,多是「老顧老」,不然就是獨居,只有少數和外籍看護同住,共同問題是都缺乏家庭支持。賴慧珊於是把自己當成個案的家人,開辦免費監測血壓、血糖,也免費借用輔具,甚至利用休假日開貨車去屏東市區,幫民眾「跑腿」買輔具、辦核銷。賴慧珊用熱忱對抗先天不良,盡力阻止「後天失調」的憾事。回到家鄉轉眼15年,其中的後10年專注長期照護,賴慧珊有許多感慨。她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因都會和偏鄉醫療資源的落差,偏鄉長者在病老死階段的居家照護資源和品質,遠不如都會人。自己在偏鄉設居護據點,縮短資源差距並降低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但還是面臨醫療專業人力缺乏的老問題,必須花時間找尋、鼓勵理念相通的人下鄉一起奮鬥。賴慧珊呼籲政府,可以獎勵方式,吸引在地青年或有志偏鄉的居家護理師投入,讓偏鄉也能「在地老化、在宅善終」。賴慧珊小檔案年齡:38歲出生地:屏東縣牡丹鄉學歷:長庚技術學院護理科現職:遇見居家護理所所長經歷:恆春南門醫院、南門之家護理師恆春基督教醫院護理師恆春南門醫院附設居家護理所長得獎紀錄:屏東縣偏鄉首個獨立居家護理所將優質且即時的居家護理資源帶進偏鄉
-
2022-10-02 醫療.腦部.神經
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
Q:68歲阿勇伯平日只有和外籍看護Amy在家,某日早上Amy發現阿公跟平常好像不太一樣,睡醒時感覺很累,左手和左腳沒有力氣,連自己下床都不行,說話也含糊不清,她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陳世欽/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新營高救隊教官從事消防救護任務超過10年的陳世欽指出,台南地區中老年人白天獨自在家為數不少,有些看護很有警覺性,發現長輩表現跟平常不太一樣時,很快通知雇主,甚至直接打給119報案。除了看護,居服員也是察覺中風的重要角色,曾有居服員中午送餐時,遲遲未見長輩出來取餐,入屋後發現他躺在床上無法起身,主動打給119,因通報即時,替患者爭取送醫時間,在三小時內到院治療,這些都是急性中風發生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的關鍵。陳世欽觀察,根據他近兩年出勤救護的案例,疑似中風病患的年齡層主要分佈在50歲到70歲;此外,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呼籲只要發現自己或家人「怪怪的或意識不清」,應立刻打119求救,切勿輕忽徵兆。今年7月,74歲立委余天驚傳中風,妻子李亞萍透露,她發現余天右手、右腳抬不起來,右眼腫大、兩眼一高一低,快看不見也抓不到東西,立刻送往榮總就醫治療,才穩定病情。不只余天,今年4月至8月短短五個月內,藝人納豆、前副總統連戰與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多位名人接連傳出中風消息震驚國人。每一位中風病人能否恢復,主要關鍵在於第一時間是否辨識出中風徵兆,與通報119後能否迅速送到可處置中風的醫院。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謝榮仁指出,當救護員到場,會以辛辛那提量表做測試,評估患者急性中風可能性,符合評估任何一項,代表中風機會增加,會立刻通報送醫,但實務上救護員判斷還是可能存在差異性。「為了更減少差異性,我們主動與成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討論,希望有更具體或更迅速辨識的量表來評估腦中風。」因此消防局建置E化通報系統時,中風辨識在辛辛那提的基礎下,更加入「洛杉磯運動量表評估指標」(LAMS)。另外,為評估送到能施作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適當醫院,當LAMS評估指標大於5分時,會立刻通報適當醫院。謝榮仁說,綜合兩種腦中風測試量表增加辨識度,救護員依照施測結果於平板點擊對應的項目後,系統會根據量表的總分,自動跑出建議送往的急救責任醫院。此套E化系統可加快EMT判斷時間,也能加強中風辨識精準性,醫院端同步收到通報消息後即可準備,爭取時間。症狀未及時辨識,常錯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台南市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林典佑、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鎮陽等,分享急性中風臨床實務經驗。林典佑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出血性的治療方式為手術,缺血性的治療方式目前有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和動脈血栓移除術,無論是何種中風,愈早送醫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愈好。台南市共有13間醫院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衛生局資料,台南地區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成績在全台算名列前茅,約有6%到7%患者可施打到靜脈血栓溶解劑,但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繼續努力。林典佑說,民眾沒有及時辨識中風徵兆,甚至輕忽症狀,因而延誤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是目前的治療困境之一,呼籲民眾有任何疑似中風症狀,就應立即撥打119就醫。雙評估表測出中風嚴重程度,直接送往大醫院。而採用辛辛那提+LAMS雙評估表設計的想法為,辛辛那提可辨識出患者有無中風,但測不出中風嚴重性與後續治療方式,加上LAMS評分機制後,更提升第一時間找出大血管中風患者的可能,有機會直接送往成大、安南或永康奇美等三家醫院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節省轉院的時間。林典佑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經由EMT加做LAMS評估,送到成大醫院的病患共248位,其中大血管中風的病患判斷準確率達七成,有效引導治療方向,顯示弟兄在到院前救護工作的貢獻有目共睹。謝鎮陽表示,中風病患除了到院前的緊急送醫,到院後如經評估需要轉院治療者,還會啟動「大台南地區急性中風病患轉診系統」,此系統納入所有台南醫院的神經科資訊,確保病患轉院過去,可聯繫到特定醫師。此外,還可將病患的資料跟著轉院,簡化轉診程序搶時間,挽救中風患者的生命與神經功能,甚至還可能翻轉一個家庭的命運。
-
2022-09-18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失能家人,該送機構或找看護? 專家:長輩失能可選3種照護方式
半年前我80歲的老爸中風,因為延誤就醫,留下一些後遺症,像是手腳無力、無法行走,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起居都需要協助,老媽力氣也不大,無法協助移動老爸。我和妹妹都是三明治族,必須上班賺錢,不知道到底是否該送老爸到照顧機構,還是請看護到家中24小時照顧呢?(台北陳先生)長輩失能 可選3種照護方式為了減輕照顧負擔,現在有各種不同形態的照護方式出現,尋求專業照顧者、照服員與看護常常是國人選擇之一;依照護形態,民眾有三種方式可做參考:社區式照顧、機構式照顧、居家式照顧,一起來比較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的需求。●社區式照顧:運用社區資源,在日間提供照護服務,晚上家人再接回。包含日間照顧、社區照顧據點服務、交通接送等,適合有日間照顧需求,又不想距離家裡太遠的人。晚上家人可以把被照護者接回家裡。●機構式照顧:依照不同需求,選擇全天候式的長期照顧機構或安養機構。提供全天候式的照顧,包括機構收容、亞急性照護、養護之家等,可依失能程度選擇老人公寓、長照機構、護理之家等,大大減少家人照顧的負擔。●居家式照顧:聘請專業照護員,也就是本國或外國的看護直接到家中。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居家服務、營養餐飲、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生活輔具的購買或租借等,最常見的居家式照顧服務就是雇用看護。談到看護,大家總是在外籍與本國看護間有所游移,不知道該選擇哪個才好,以下對此做簡單的整理。外籍看護便宜 本國籍上手快選擇外籍看護最大的優點是,費用相較本國籍看護便宜。外籍看護一個月需要約25,000到30,000元左右,而且較能長期、全天候照護。只是外籍看護申請較繁複,需要經「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暨巴氏量表」評估後,符合資格或持有重度身心障礙手冊。另外,最常見的狀況是,外籍看護有文化差異適應期。本國籍看護相對來說,文化與生活習慣接近,跟雇主配合起來的適應度較快,照護服務可較快上手,同時家人也能申請長照2.0的服務與相關補助。但是本國籍看護的費用比外籍看護高出許多。
-
2022-09-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文中提及的脊髓損傷即是如此,意外導致了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青壯年時期更帶來巨大的影響,對於本人及家庭而言,嚴重的生理及心理衝擊及調適,是一段艱鉅的漫漫長路。我們共同企盼在這段路途不是踽踽獨行,而能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與協助,在過程中彼此以互相同理體諒的真心相待,成為寒冬夜裡溫暖的一盞明燈,讓愛共同克服障礙。個案無助感,同理是良方文中所述的個案在40年前發生也正是青壯年階段,無論在醫療、照護或復健方面,勢必面對極大的困境,面對受傷後下半身癱瘓及活動受限制,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甚至擊碎人生美好的理想及夢想。看著個案本身的情緒低落、心理的無助和無望感,家屬常是心焦、心痛不捨,卻也愛莫能助地一同陷入困境;此時更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以同理陪伴傾聽,引導個案及家屬共同抒發情緒,面對其下半身癱瘓的事實,學習與他共存,鼓勵參與自我照顧的活動等,給予支持及鼓勵,協助個案能盡早重返社會及家庭。文中個案不僅在急性期得到當下最好的手術醫療,後續也獲得連續性完整的復健及居家照護,家屬對醫護團隊「視病如親」的真情感謝,彼此的真心相待,顯現醫病和諧關係的正面效果。全人全程關懷照護,重拾信心活出意義從護理的角度,我們以全人護理(Holistic Nursing)的理念,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從心理層面,予以病人甚至主要照顧者(家屬)心理情緒上的支持。如:以正向支持的態度,用手拍拍肩膀緩和情緒,並協助個案覺察自己有進步的部分,如你的手可以拿水喝,進步了,很棒!讓個案感到希望,給予正向回饋,使他感到受尊重,建立信任關係。某醫學中心的脊髓損傷復健病房,一組醫護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帶領及陪伴能坐輪椅的一群病人,到淡水一日遊,可說是工程浩大,挑戰不可能但卻是自我期許的任務,只為讓病人調劑身心,增進重回社會的信心,做好全程照護的萬全準備,如:事先勘查路線、捷運站無障礙廁所,備妥導尿包,為需定時單次導尿的病人使用,他們內心散發的愛,付諸行動的堅持令病人及家屬感動不已。接著,關懷追蹤治療成功回到社會角色的五位個案,分布在台灣五個縣市,一一到府訪問拍攝其回首來時路,剪輯製作衛教影片,特別讓新病人了解疾病治療有如披荊斬莿,艱辛漫長,但終有成功的一天,激發病人勇往直前,鬥志昂揚。關懷和照護密不可分,關懷照護是一種人性的本質,為感情自然表達的方式,經互動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提供全人整體性的照護。個案家屬提到復健醫師、家醫科醫師及護理師,提供「貼心的照護,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我相信他們擁有對人類受苦的敏感性,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著愛心關懷的元素,才能持之以恆,獲得家屬的感佩。翻轉醫療新模式,團隊到家好照顧對長照個案需要持續性醫療及資源的支持,更需要仰賴完善的政策。如文中所述,健保醫療給付及長照2.0的服務給予居家照護的新契機,個案不須舟車勞頓到醫院看病,也緩解費用的負擔。衛生福利部於105年2月起實施全民健保提供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主動走入長者或是行動不方便患者家中,提供完整且持續的醫療照護。亦即醫療團隊到你家!協助開藥、抽血、更換導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路等,讓不便出門的民眾也能接受醫療的持續照護。繼於107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了「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服務,病人可在住院期間即透過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超前部署做好後續照護需求的評估,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庭成員,都能完善地做好出院後照護的準備。對於主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及情緒負荷,社會也有了資源及團體樂予陪同走過,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隊、照顧技巧訓練及照顧咖啡館……等資源,期盼給予家庭照顧者一個紓壓、交流及尋求支持協助的管道。將心比心,真心換真心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文中個案受到外籍照顧「侍病如親」的照護,有感於有些外籍照顧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感激與尊重,家屬呼籲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改善。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臨床上常看到雇主與外籍照顧者之間的格格不入,波及病人的照顧,為此,護理師從辦理家屬團體座談會,彼此分享雇用外籍照顧者的甘苦談,相互學習,都有正向的回響:有家屬覺得外勞反應遲鈍、怎麼教都不會,尤其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建議雇主親自示範一次,善用肢體語言帶著一起做,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知道外籍看護,在來台前,雖有接受短期的照顧訓練及語言訓練,但來台立即進入工作時,照顧技巧未必純熟,還有身處異鄉,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要適應,也要體諒他們有很大的壓力。因此,縣市政府也提供了外籍家庭看護工到宅訓練及指導的課程,提升外籍看護的照顧技巧及能力。有一位病人子女旅居國外,太太無力照護,夫妻對印尼看護視如孫女般的對待,尊重其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特別為她多買牛肉、喜歡的辣椒及咖啡;女兒回國探親期間,帶禮物感激她也為她準備一份寄回給媽媽;平日晚上或週末接手照顧幾小時或半天,讓外籍看護短暫休息紓解壓力。有家屬讓外籍看護同桌吃飯,看護還沒坐定,不會開動;幫她過生日,為她拍照寄給家人;鼓勵帶家人到公園散步同時和其他外籍同伴互動等等。我們把她當家人看待,她感受得到,將心比心她們也渴望家人的關愛,你給她一分愛,她回給你十分情。這是一份人照顧人的工作,有緣千里才相遇,可以透過尊重和善待建立深厚的感情。醫病關係,有愛相隨有一種東西妳給了別人,自己卻不會少,那就是「愛」,文中個案長達40年的照顧,有堅強家庭支持系統,給予「愛」的陪伴及鼓勵,讓其活出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家屬在艱困情境下,能對於人事物持續保有正能量及感恩之情,以「愛」表達對醫療制度、醫護團隊及外籍照顧者的感謝,發揮大愛的精神,拋磚引玉,難能可貴。更希望我們的醫療團隊及社會氛圍,持續保有愛與溫暖。
-
2022-09-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讀完「視病如親、侍病如親」這篇文章後,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於家人照顧的愛與對身旁的「新家人」所表達的濃厚情感。作者敘說年少時父親車禍後脊椎損傷,成為需要被照顧的經歷,反思所有在這漫長40年的過程所見証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以及照顧人力的付出,特別是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替許多家庭分攤照顧任務的外籍看護們。1992年開放外籍移工到台灣擔任長期照顧的工作,至今剛好30年。依據國家發展基金會統計,到110年為止台灣大約有22萬的外籍看護工(正式名稱是社福移工)。1另外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從2007開始十年長照計畫2.0,至今也走了15年。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長照司的統計,長照需求人口大約在82萬左右。2在疫情之下,全球的統計數字,台灣的照顧者比例增加了31%,而原先就有在照顧的家庭照顧者,平均每週照顧增加16小時。3長期照顧的需求遠比一般人想得來要大還要來得快!上面看起來似乎都是一些數字,但從「視病如親、侍病如親」的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發,同樣是照顧的歷程但未來的圖像組合可能會跟作者有非常不一樣的發展。依據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大約有13%的65歲以上的長者認為平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難。長者由家庭照顧者照顧的達67.1%;但另外也有非家庭照顧者的照顧關係達27.2%以及無人幫忙照顧達5.7%。其中家庭照顧者超過65歲的達34.47%,照顧的順序分別為兒子、配偶、女兒、媳婦、孫子等排序。因此,家庭結構使得每一份子無論年齡都會因照顧而對生活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舉例:平時的工作與照顧平衡、家庭人力安排與照顧、照顧項目的統籌與決策等等。從作者柔性的筆下其實看似簡單,但父親長達40年之久的照顧,若沒有一些穩定的力量,其實所有家人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照顧像跑馬拉松一樣,需要準備也需要策略,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即使不會跑馬拉松的人也都清楚,這一路程有高有低,需要水與食物的補給,可能也需要毛巾擦汗或不同程度的緊急救護協助。同時,這一路可能會孤單,所以需要在旁路人的鼓勵以及一起跑步同伴的互相支撐。最後,可能也需要有個策略,依照自己的體力與耐力,規劃一條可以讓自己完成此任務的計畫。照顧這一條路,不能只靠自己。台灣的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長達9.9年,一路走來可能在無預警之下進入了照顧者的角色,然後面對照顧家人初期的手忙腳亂(新手照顧者),稍稍喘口氣後需要學習照顧知識與技術,然後開始面對長期照顧的決策與照顧安排(資深照顧者),最後完成照顧的歷程尋找新的人生定位(畢業照顧者)。4作者在這篇文章提到他們運用了長照1.0到2.0甚至後來聘用外籍移工來完成父親的照顧,長照資源的佈建在這15年期間多了好多類別也多了好多選擇。作者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照顧:居服員、長照個管、醫事的專業人員、外籍看護等。在這歷程中每一位協助作者家庭的人,大家是否願意以一個「新家人關係」來互相支持與學習呢?在讀完這篇文章時,我頓時有個畫面,是作者與他的父親走著時光隧道,一起往前的畫面。因為善用資源所以可以安心、有愛的完成這段照顧的回憶。因此,選擇如何照顧與由誰照顧?每個社會一份子可能都必須超前部署,一起來思考未來如何成為一位「聰明照顧者」。最後,隨著老化所帶需要的照顧面向也會增加,如何選擇適切剛好到位同時也留給被照顧者自立尊嚴的平衡,這也是未來面對嬰兒潮老化開始要思考的課題。參考資訊:1.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3106B2F0AA6142292.衛生福利部長照司,2022。3.https://internationalcarers.org/caring-during-covid/4.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
2022-09-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如親、侍病如親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我的父親是長期照護了40年的脊髓損傷病患,藉這這個平台我要很誠懇地向每位醫療人員以及外籍照護員致上最高敬意與感謝,謝謝你們的「ㄕˋ病如親」,台灣有您真好!我的父親在40年前發生車禍,在當時受到醫院各科團隊相當細心且專業的搶救,當時年幼的我只記得我常常在醫院舊院區的手術室等爸爸,所幸搶救後爸爸得以清醒,卻也半身不遂,頸脊髓第五節以下沒有反應,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變成一個24小時需要依賴他人的被照顧者。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個晴天霹靂的心路歷程及心理負擔,當時的醫療狀況,台灣這樣的脊髓損傷患者不多,因為治療的過程很長,所以醫療費極其龐大,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經濟的負擔可能更甚於心理負擔。但所幸的是,爸爸當時的復健科主治醫師陳醫師對於病患的照護及家屬的關心,讓我們家得以彼此扶持地維持下去,甚至我們兩家也變成了好朋友,在陳醫師至日本之後,還是持續地保持密切聯絡,並且介紹離我們家很近的醫院的于醫師,讓爸爸延續良好的治療及追蹤。1996年台灣開辦了全民健康保險,在同樣的治療之下可以減輕經濟的負擔,對於我們這種重大傷患長照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大福音;1998年台灣推動老人福利到演變成2007年的長照1.0政策,現在的長照2.0,讓我們受到更完善的醫療品質,對於年紀漸長的爸爸不用一直坐輪椅進出醫院,讓家醫科的沈醫生及楊護理師進入我們的家庭場域,以最小的移動取代以往的勞師動眾,這真的是非常的貼心及必須的醫療,沈醫師跟楊護理師對於爸爸的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在爸爸住院時還不時地來探望,並且在出院後也給予相當實用的治療及建議,不用一直跑大型教學醫院,離家近的社區型醫院對於我們家庭反而是更好的幫助。這40年來我們真的體會到台灣的醫護人員其實有不少人很努力地在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之前在醫療教育體系上班的我,常聽臨床醫師的經驗談,醫生真摯的「視病如親」真的很不容易,也是在與病患家屬之間不斷的碰撞、跌倒與重建,慢慢走向信任與互助。想當然,我們家也認真參與台灣照護員的歷史,在爸爸受傷後,我們都是聘請台籍看護,1992年台灣開放外籍看護工之引進,這對於長期聘僱台籍看護員的我們,相對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開啟了我們長達30年菲律賓腔及印尼腔的中英文對話模式,他們代勞非常多的照護勞務,他們背著自己家庭的期待及經濟負擔,到這裡人生地不熟地埋頭工作,這中間有苦、有笑、有淚,但不管如何,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在我們求學及就職的過程中,就像另一個家人照顧著我們的爸媽,直到近年的疫情爆發,直到我們接手由自己照顧,才慢慢體會到他們工作的困難及辛苦,他們做了很多我們為人子女該做的事情,這是另一種「侍病如親」。之前香港電影「淪落人」的預告,就深深打動我的情緒,這種病人跟外籍照護員的互動,真的就是我父親的寫照,這些可愛的外籍照護員其實豐富了我們家庭,也填補了部分空缺,而且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地來到台灣,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當然,也有很多的心理層面工作是他們完全無法取代的,這個部份很希望病患家屬們真的要同理病患,畢竟我們才是病患的家屬,也不要讓外籍照護員承受太多。每個人都有辛苦的一面,互相包容與幫忙,才是台灣最美的風景。同樣的發音,出自醫療人員的「視病如親」在台灣普遍得到社會大眾的激賞,但是出自照護人員,尤其是來自千里迢迢的外籍看護的「侍病如親」卻因為文化語言的不同,而在有些家庭得不到他們應得的感激與禮遇。這是我們社會應該要有的改善。參考資訊: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央健保局衛福部長照專區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3/賣口罩、送藥到宅 社區藥局兼當心靈捕手
新冠疫情襲台兩年多來,基層藥局服務項目、經營策略已經改變。藥師表示,疫情期間,藥師增加送藥到宅服務,讓居家隔離確診者及時用藥、緩解病情,同時還須扮演「心靈捕手」角色,隨時照顧來到藥局買藥民眾的心理健康,且隨著民眾自我照顧意識增加,普拿疼等指示藥品銷量大增,也改變了藥局經營策略,須更關注指示藥品進貨及備貨情形。麗中藥局藥師易麗珍說,今年四月底啟動藥師送藥到宅服務後,她曾遇到一對八十多歲的夫妻,患有失智症的太太與外籍看護同時確診,同住的大兒子是腦性麻痺患者,二兒子也無力照顧,最後經醫師遠距看診後,她協助送藥到宅,讓老太太服藥治療。另還有名確診患者要求她送藥到宅時,不要穿藥師袍、藥品要放在袋子裡收好,不要被人看見,擔心被鄰居貼上確診患者的標籤而被汙名化。易麗珍說,疫情期間除送藥到宅外,藥師還需扮演好心靈捕手,如今年四、五月本土疫情爆發,許多到藥局買藥的民眾對疫情充滿恐懼與擔憂,她需要不時給予關心及撫慰,她對民眾總是說「不用擔心、不用害怕」,讓民眾放心度過疫情,而透過送藥到宅、安撫心靈等經驗發現,社會弱勢族群真的很需要大家的幫忙。「疫情時民眾自我照顧意識上升,普拿疼等指示藥品銷售大幅增加。」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以往就醫方便,民眾有小感冒、流鼻水等不舒服都直接到診所就醫,但疫情期間,民眾擔心感染不敢到醫院就醫,而在藥局自行購買指示藥品服用,讓各藥局普拿疼等指示用藥銷售量,均比疫情前增加三至五倍。為擔心民眾服用指示藥品與處方藥出現交互作用,張文靜說,台北市藥師公會於今年家庭藥師照顧計畫中,三月起由台北市政府補助,新增「社區藥局指示用藥藥師照顧方案」,針對領有慢箋又購買指示用藥民眾,經同意後,藥師可查詢民眾健保雲端藥歷,給予用藥諮詢,名額為五百人次。易麗珍表示,疫情下所有民眾幾乎均備妥常備用藥,包括綜合感冒藥、流鼻水及鼻塞藥品、腸胃藥等指示用藥銷售量上升,甚至維他命B、C也有所增加,更會針對要如何自我照顧諮詢藥師意見,目前藥局進貨策略是如常用指示藥品、維他命B或C等都會積極進貨,方便民眾購買。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長照機構不收新案成防疫潛規則 照顧重擔重回家庭
新冠疫情肆虐長照機構,截至上周,國內已有近4成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為2.6%。雖中央持續提供免費快篩試劑,盼透過定期篩檢找出確診住民,加速診斷及給藥,現行長照機構防疫規定,若有確診者需「清零」後,才能再收新案,但許多機構面臨上1波疫情,絲毫不敢掉以輕心,私下早已循「不敢積極收新案」潛規則,恐讓照顧重責回流家庭。截至8月23日,全台共有4萬8496名長照機構住民確診,依照全國現約12萬3263名機構住民,近4成住民已感染。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機構目前仍得遵守清零模式,須等到機構內最後一個確診者解除隔離後,才能收新案,且每周住民及工作人員都需定期篩檢,無論有無症狀的確診者,可盡快被找出、診斷並給藥治療。余志松直言,長照機構歷經前幾波疫情衝擊,雖已建立感控管理,但仍憂心再出現確診者,且工作人員也會染疫,照顧人力緊繃下,對於收新案態度愈趨保守。且目前雖規定,新住民當天快篩陰性即可入住,不過部分機構更為謹慎,要求必須有兩天內PCR陰性證明才算,引發家屬反彈,還沒開始相處就與機構產生不愉快。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照護人力近年大量流失,台籍看護被長照2.0政策吸引,紛紛轉做可自由排班的居家照服員,使得機構多半仰賴外籍看護,前兩年疫情封邊境外籍移工無法來台,近期好不容易開放申請,竟發生外籍看護完成檢疫後,集體從防疫旅館「消失」,疑似逃逸或遭人蛇集團擄走,主管機關勞動部、移民署至今無解方,機構若無照顧人力只能收床,最慘結局就是家人帶回照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照2.0雖幫助輕、中度家庭,但對重度家庭幫助太少,像是居住機構1年僅補助6萬元、1個月僅5千元,若在家照顧,政府補助長照服務1個月3萬6千元,相差7倍。也因此家總倡議,衛福部應將24小時住宿機構項目,納入長照2.0補助項目,希望失能第7、8級的重度家庭,提供機構補助3萬6千元,可大幅減輕家庭負擔。陳景寧說,長照機構收案情況因疫情而不穩定,許多家庭只能自己想辦法,像是聘請外籍看護,或家人協調照顧,或者離職在家照顧,但也可能出現極端狀況。先前1名年輕媽媽,同時照顧失智老母親以及兩個年幼身障童,因不符合中低收入戶條件,經濟面臨極大壓力,逼得年輕小媽媽決定棄養逃跑,後續經由社安網處置,兩個孩子被安置、失智母送日照,雖面臨法律追究,但「棄養」對她反而是解脫。國內目前約80萬名失能者,過去長照司曾評估約兩成需居住機構,需有16萬床量能,但我國目前機構總數僅10萬床,仍差了5、6萬床距離。陳景寧認為,新冠疫情只是凸顯我國照護問題,當外籍移工量能不足時,機構量能是否能補上,我國必須要加速準備。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目前住宿機構人力端,照服員人數尚維持穩定,但鼓勵長照機構可透過提高薪資水準,產學合作,吸引國內照顧人力。針對民眾端,建議多使用長照居家或社區式服務,家屬也可使用家庭照顧者據點資源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希望透過加強篩檢、即時用藥,防止長照機構疫情擴散,過去長照機構在未有新冠肺炎疫情前,即有流感、腹瀉等群聚易發生或易造成重症甚至死亡事件,因此各縣市每年或定期會到長照機構進行感控查核。
-
2022-08-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四十二年前我結束實習醫師訓練,為了不想面對病人的死亡,排除了內外婦兒四大科而選擇擔任復健科醫師。沒有想到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口的老化,復健科有越來越多重度失能的病人身陷生不如死的慘境,比面對死亡還要讓人不忍。我的公公失智插管臥床十二年,與我母親自主斷食三星期的圓滿善終成為對比,促成我撰寫「斷食善終」一書(麥田書版)。寫作的過程種種因緣巧合,讓我感覺是母親賦予我這個新的使命,成為推廣善終的志工。除了接受採訪、演講的邀約以外,有病人家屬詢問我臥床長輩是否適合斷食善終,我都會竭力幫忙。書籍出版至今四個月,有三位臥床長者在我協助下離苦得樂,在天上自由自在,有兩位正在進行斷食。這過程中,我得到非常多的學習,甚至因此對生死有更開闊的看法。三位往生者都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第一位失智二十年、臥床十年由安寧緩和科醫師判定失智症末期,家屬代簽安寧緩和條例,在護理之家漸進式減少灌食量,第十天拔管,第十八天安詳往生,過程平順。第二位失智七年嚴重腦中風後臥床三年,她健康時曾經照顧過臥床數年的先生,知道臥床的痛苦,交代將來不要像先生這樣臥床拖磨。在家中漸進式減少灌食量,第十一天停止灌食,第二十四天往生。第三位帕金森氏症七年臥床三年多,仍有意識,可以由口進食,但吞嚥困難,不願插鼻胃管。自願斷食早回天家,因為病人仍會指著肚子表示餓,女兒不忍,斷斷續續餵食,歷經兩個月又五天才離世(家屬在最後一週才求助於我)。我接到求助訊息,首先會確認家屬是否有共識。有一位家屬覺得餓死母親太殘忍了,因為是母親的自主決定,所以其他手足仍一致贊成以母親的意見為主。有一位聽到斷食善終此事的立即反應是:「這怎麼可以?」看完我的書以後,說「知識帶來勇氣」改變了想法,也很高興自己終於勇於「承擔」,完成了母親早年的託付。尋求共識的秘訣是對斷食往生有正確的認識,以及站在臥床長輩的角度來思考。大部分家屬都是不忍心長輩躺在床上受苦,所以願意忍痛讓長輩離去。親人離去後,大家都如釋重負,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斷食過程中靈性的照顧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不論往生者是否能用語言溝通,我都請家屬一定要在斷食前詳細跟長輩報告。一定會先謝謝他這一生對家庭的付出、對子女的照顧,表達對他的感謝與愛,詢問要開始斷食讓他們可以脫離病床的桎梏到天上去作自由自在的神仙,他們是否可以接受?我深信他們仍有神識聽得懂子女要傳達的訊息,他們都沒有反對這個作法,會配合、接納未來所要面對的。這是對往生者的尊重,對子女而言,也是得到長輩允許的一種儀式。我相信這樣對雙方面都有正面的意義。有幾件事情讓我更確定他們是有神識的,而且靈魂永生。一位爸爸平常都安然的躺著,但是外籍看護來道別要回國時,他有如孩兒般皺起臉痛哭,流了好多淚。他生前很喜歡旅行,往生後他的妹妹夢見他穿得很帥,說他要去雲遊四海了。遠在印尼的看護也夢見阿公來到印尼,請她帶他四處去玩。這種夢栩栩如生(算是託夢吧),作為子女的聽到這訊息,為父親感到深深的歡喜,知道自己做對了。另一位在停止進食後第十三天,還沒有往生的消息傳來,比我預期的慢了幾天。我請家人想想看:是否有什麼人她想見的還沒見到?或者是有財物要給晚輩,還沒有交代?第二天媳婦傳來訊息說婆婆往生了,正在助念中。同時附了一段話:「昨天打電話給某某哥哥,沒想到婆婆眼睛睜好大,非常有神,聽到哥哥說三個兒子都結婚已經有四個孫子,都各自買房。媽媽聽了眉開眼笑。」原來老太太之前有另一段婚姻,他們有一位同母異父的哥哥。我詢問家人是否都有共識的時候,他們沒有把這位哥哥列入,也沒有通知他母親正在斷食往生的事情。兄弟也許本來很少往來,但對老太太來說,兩個兒子可都是他牽掛的心頭肉啊!聽到好消息,她無牽無掛去作神仙了!這讓我想到,若有手足失和,或者覺得對方很不孝順,但是對父母來講,都是他們的子女,都會惦記著,最好還是要通知對方來見最後一面,長輩和對方才不會遺憾。另外一位老太太常常看見逝去的家人來看她,她總是要求女兒幫忙開門,有時候會說要給紅包喔!若是住在醫院,有些醫護人員的科學腦會判定這是瞻妄,找身心科醫師開藥。我會告訴家人,這是因為他們陽氣漸弱,很容易與靈界溝通,不是他們幻覺,是我們沒有能力看見他們所看見或聽到的。所以只要配合演出讓當事人安心就好了,不用操心。我們理解、聆聽他們,他們就平靜下來了。馬偕醫院張明志醫師在「死亡癱瘓了一切的知識」這本書描寫的很清楚,他看過非常多的例子。我在協助斷食善終的過程中沒有碰到什麼大困難,若有,我會尋找居家醫療的團隊幫忙。有時候家屬會因為病人的一些不穩定症狀而煩惱,譬如擔心血氧、血壓、脈搏、呼吸不穩定,我發展出一種解釋可以撫平他們的焦慮。我說:一千個人的死亡,有一千種面貌,長輩的往生過程是給你們的一份寶貴禮物。不論他示現什麼狀態,那都是他要教導你們的,你們只要接納就好,不用擔心。目前為止,這個說法蠻管用。最緊急的一次狀況是來訪的居服員發現病人發燒、痰很多,以為一定是肺炎了,建議立即住院。我請她們不要急,我立刻過去(還好是台中的個案),結果到了現場,病人呼吸脈搏都很平穩,拍痰以後已經完全沒有痰了。我告訴他們去醫院可能前功盡棄、要受不少罪。就算懷疑氣管或肺部發炎,請居家醫療的醫師來診治就好了。因為陪伴病人往生,我閱讀了許多安寧照顧與靈性方面的書籍,相信了靈魂永生。人是一個能量體,軀體這個物質在死亡後回歸地球,成為滋養其他生命的肥料。靈魂會往下一站前進,去到一個更好的地方(a better land),見到逝去的親人。現在的我們可能是一個老靈魂很多世當中的一世,有緣份的人才會在此生碰面,應好好珍惜這緣份。既然靈魂永生,對軀體的死亡可以淡然處之,也不需要因此有過度的恐懼或者悲傷了。
-
2022-08-14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自立‧自理‧自主
台灣目前引進社福勞工人數已超越25萬人,平均每三個失能人口就有一個聘僱外籍看護工,其比例應該是全世界最高的。比我們更高齡化的日本及北歐,鮮少看到老人身邊有外勞隨侍在側,我們必須感謝這些外籍看護工幾乎一天24小時照顧我們的家人,分擔了我們的責任。不過,雖然台灣已經引進許多外籍看護,卻仍無法滿足激增的照護需求。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讓東南亞國家的外勞輸出受限,而且經濟逐步發展的東南亞國家,國內的人力資源需求也讓年輕一輩的國民選擇留在國內,隨著台灣高齡化速度加快,此供給與需求的缺口將愈來愈大。那未來的老人怎麼照護?靠國內的照服人員?還是兒女自行照護?根據統計,國內目前照服人數約七萬人,雖然行政院策略性補助照服人員薪資,吸引更多人投入照服領域,但其人數的成長仍遠不及於失能人口成長的速度。另外,由子女照護父母原本天經地義,但是因此而造成的「介護離職」、「流沙中年」問題,亦讓很多兒女處於兩難,擔心自己回不去正常的生活。而高齡社會下,許多兒女也已進入初老階段,老老照護產生的心力負荷也令人憂心。若再加上少子化問題,如何照護老人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的問題。既然從照護資源的供給上無法滿足需求,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從減少照護需求著手。讓問題從「如何照護老人家?」變成「如何讓老人家不要被照護?」這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個是針對未來的老人做教育,讓他們提早做好強身健骨的準備,而不是等到失能再投入資源。另外一方面針對輕微失能者,把握黃金復能期,有機會透過復健或輔具,回復自我生活的能力。過往,我們面對長輩的照顧往往依賴外籍看護,看護的確幫了很多家庭的忙,但無微不至的照顧其實也讓長輩失去自我生活能力。本來一些長輩經由訓練有復能的機會,但在外勞協助下,反而失去了練習的機會,吃飯、穿衣、上廁所、洗澡都有人幫忙,長輩自主生活能力也逐漸喪失,最後提早進入失能長照的領域。日本比我們更早面對照護人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早在1980年代開始就推展「自立支援」的理念。根據維基百科,「自立支援(Self-Supporting Care)一詞源自於日本,為重視長者本身的意願,並透過適當的輔助與資源,支持其利用現有的身體功能,來維持原來的生活。如此不僅能維持長者日常生活獨立,並能替社會減少照顧成本支出。同時,自立支援本身的核心價值,不僅是身體層面的照顧,更是涵蓋了個人文化、精神層面以及社會文化層面,讓長者能找回、提升自主生活的意識。」我想,沒有一個老人希望被長期照顧,我們應該在長者落入長照深淵前拉他一把,在黃金恢復期導入適當的復健訓練,或使用輔具來補足身體的退化功能,盡可能延緩步入長照的時間,如此才能有效減少照護需求,也讓長者可以享受人生,從自立支援到生活自理,進而可以在自由意志下自主生活,不再依賴外在力量。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減少長照需求,而非單方面只增加長照資源的供給,才是符合大家期待的正確解方。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