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眠當中,上呼吸道重複地發生阻塞,使口鼻的呼吸氣流減少或停止10秒鐘以上,有時會缺氧或在睡夢中驚醒。若一個小時中止5至10次為輕度、15至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則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 症狀: 打呼 打鼾 嗜睡 精神不濟
- 併發症: 高血壓 心律不整 心臟病 蛋白尿 心肌梗塞 心衰竭 猝死 糖尿病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在睡眠當中,上呼吸道重複地發生阻塞,使口鼻的呼吸氣流減少或停止10秒鐘以上,有時會缺氧或在睡夢中驚醒。若一個小時中止5至10次為輕度、15至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則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氣管狹窄是指氣道管徑縮小造成呼吸困難,可分為先天性氣管結構異常,或外傷、感染及腫瘤後天性因素所致。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而導致呼吸氣流受阻的病症,典型的症狀為「咳、喘、痰」,且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屬於國內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四大死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都是由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而引起;吸菸者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屬於肝醣儲積症第二型,是一種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患者因為第17對染色體上的酵素基因 acidic α-glucosidase (GAA)發生變異或缺失,導致人體內負責分解溶小體中的肝醣 (glycogen) 的酵素GAA 活性降低,無法分解肌肉中的肝醣,而肝醣的累積會造成肌肉受損引發病變,患者的肌肉功能逐漸受損,出現肌肉無力,包括影響到呼吸道肌肉。 龐貝氏症來自遺傳,若父母雙方都是未發病帶因者,小孩有25%的 機率罹患龐貝氏症,罹病機率無性別之分。 龐貝氏症分為嬰兒型、晚發型。台灣嬰兒型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七至二十九,平均每3萬5千名新生兒就有1人。另由於罹病嬰兒肌肉無力,全身像沒有骨頭般的軟綿綿,因此這些嬰兒常被稱做「趴趴熊寶貝」(floppy babies)。 晚發型龐貝氏症是一歲以後至成人期才發現,發生率約為兩萬-八萬分之一,部分患者甚至到晚年才發病。 目前已有酵素補充治療,早期治療可以減少及延緩肌肉及呼吸道的併發症。
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狀之一,通常與慢性氣管炎有關。因空氣滯留在受損或失去彈性的肺泡中,使肺內壓力不斷升高,呼吸時,肺泡過度充氣擴張甚至破裂。由於氣體無法有效交換,病患的身體經常處於氧氣不足的狀態,會產生呼吸困難、易喘、胸悶的感受。當肺部組織因肺氣腫而受到傷害時,通常是永久性的,使用藥物也無法完全恢復,又以抽菸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漸凍人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一種。 此疾病會導致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 患者的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目前醫學所提供的治療僅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極少數家族遺傳患者可能提早至20-30歲發病。男女比約為1.5比1,盛行率約10萬人中有3-5人罹病。 起始症狀通常為單一肢體的無力與肌肉萎縮,隨著病情的惡化逐漸蔓延到其它肢體及口咽部。伴隨症狀有肌肉顫動(fasciculations)、體重減輕、容易疲勞、構音困難、無法吞嚥、呼吸衰竭。
氣喘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可由過敏原、運動,天氣改變、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所誘發。造成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及不同程度的呼氣流速限制,並會反覆發作。症狀及呼氣流速限制可隨時間改變嚴重度,可能自動消失或因治療而改善,氣喘可能有呼吸道過度反應之情形,也可能因治療而改善。
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 細菌性肺炎 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 化學性肺炎 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
當肺部靜脈液體滲出的速度,高過肺部排除積水的能力,液體累積在肺間質與肺泡中,即稱為肺水腫。與常被混合稱為肺積水的肋膜積水不同,肺水腫的特徵是液體累積於肺臟內。肺水腫嚴重的患者,可能因為肺部功能受影響,導致血氧過低,進而造成患者缺氧、呼吸困難。
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可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
使用三種以上的降血壓藥(包括利尿劑),使用劑量在可忍受的最高劑量下,血壓仍不能降到140/90mmHg以下,被診斷為難治性高血壓。
肺臟位於胸腔兩側,正常時如同氣球般脹滿胸腔內整個空間,肺臟由兩層肋膜包裹,與胸壁間的空間稱為肋膜腔。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靠在一起,中間只有少許液體(約5-15cc),做為肺擴張與收縮的潤滑劑,當液體體積超過正常數值時, 會使肋膜腔壓力增加,造成肺臟組織壓迫,稱為肋膜積水。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同時屬於國健署公告的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1-2/10,000,且為嬰兒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 第0型患者在妊娠時期就有症狀表現,嚴重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幾周至6個月前就會病逝。 第一型患者發病於出生半年內(出生兩周內又細分為1A型,兩周至三個月為1B型,三至六個月為1C型),嚴重程度高,無法靠自己站立或坐下,且會出現無法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多在兩歲前因呼吸衰竭病逝,平均壽命為8-10個月。 第二型患者的發病時間約在出生後半年到一歲半之間,嚴重程度為中度,患者可以靠自己獨立坐,但因為下肢肌肉無力,無法站立或走路,約7成患者可超過25歲,僅少部分患者孩童時期就因感染而死亡。 第三型患者在一歲半後才發病,症狀較輕微,像是僅在跑步或上下樓梯等特定活動時會造成不便(近端肌肉無力),患者通常壽命與一般人無異。 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通常運動能力跟壽命與一般人無異,不過較容易疲勞跟近端肌肉無力。
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會有黏性分泌物潤滑淨化吸入的空氣。當支氣管發炎時,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就會導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支氣管炎大致分為急性和慢性,另有一種特別好發於三歲以下幼童的細支氣管炎。急性的發炎通常是暫時性的,如果刺激物消失,發炎就會緩解,但如反覆發作或治療不當,也可能變成慢性。
當患者感到極度焦慮、緊張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較容易出現吸氣、吐氣頻率過快的情形。過度換氣會造成體內二氧化碳不斷被帶出,血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出現頭暈、四肢麻木、全身無力、喘不過氣等呼吸性鹼中毒症狀,嚴重時會四肢痙攣、抽搐甚至昏倒。 急性過度換氣發作時,患者會喘不過氣甚至無法呼吸,有時嚴重時會想送急診,其實沒有生命危險。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能漸緩和,必要時才需送醫。
百日咳是一種侵犯呼吸道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好發於嬰幼兒,但成人亦會感染。百日咳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特徵為陣發性的嚴重咳嗽、呼吸時有哮喘咳聲、咳嗽後嘔吐、咳嗽後臉潮紅或臉色發紫等。得過百日咳通常可以獲得較長期的免疫力,但並沒有研究顯示可終生免疫,且接種百日咳疫苗3~5年後,抗體便會開始下降,若無追加疫苗,都會成為易感宿主。目前台灣疫苗接種率相當高,百日咳病患多是因為成人帶菌回家,散播給家中尚未接種、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
肺栓塞是指由心臟通往肺部之肺動脈的血流被血管內的血塊、脂肪或空氣塊形成的栓子所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血中含氧量降低、肺部血壓提高的情形。因肺臟無法正常進行氣體交換,病患會感覺易喘及呼吸困難,病程後期可能引發胸痛的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形成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所引發的肺栓塞。若血塊較大,可能堵住整條肺動脈引發急性肺栓塞,導致心肺衰竭,休克猝死。
肺癌指的是肺部組織內細胞生長失去控制的疾病。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型肺癌」和「非小細胞型肺癌」。「小細胞型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非小細胞型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
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一般泛指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常見疾病。
猝死指的是各種非預期性的突然死亡,排除中毒、自殺或意外等因素,死者生前看起來或許很健康,各項檢查也正常,但體內可能潛藏進行式的疾病或其他危險因子,在突然受外在刺激而惡化,造成短時間內死亡。發病時限說法不一,有些認為症狀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就稱為猝死,但多數定義是急性徵狀發作後一小時內就宣告不治。雖然猝死來得都很突然,不過在正式發作前,身體多少會透露一些警訊,諸如氣喘、呼吸急促、胸悶不適、感覺頭昏暈厥,也可能自覺心跳突然跳得很快很重、或跳得不順暢等。因此,當發現自己或旁人有這些先兆出現時,最好趕緊就醫檢查,或撥119求救。平日學會基本CPR(心肺復甦術)及AED(心臟電擊器)等急救術,也有助於提高猝死的搶救成功率。 另外,發生在一歲以下嬰兒不明原因的死亡,又稱為嬰兒猝死症候群,常發生於嬰兒睡眠中。在已開發國家,是除了先天性畸形及早產外,嬰兒的第三大死因。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又稱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在2019年末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之後迅速擴散至全球,逐漸變成全球性大瘟疫,成為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0年1月30日公布此為一公共衛生緊急事件,2月11日將此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則將此病毒學名定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國內於2020 年 1 月 15 日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一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2021 年 5 月爆發第一次社區感染;2022年Omicron 變異株流行,截至7月底,全國染疫人數突破四百萬例。 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近距離密切接觸或經由染污物品間接接觸,甚至氣溶膠傳染。常見症狀為類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四肢無力、疲倦、咽喉疼痛、流鼻水、乾咳等,也可能伴隨有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部分病人會轉為中重症如肺炎、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但也有人沒有明顯的症狀,卻仍具有傳染力。 部分 COVID-19 患者在急性期康復後,會有持續性或新出現的症狀,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post-COVID condition)。也有患者於感染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受到症狀困擾,被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 由於新冠病毒問世僅2年多,且變異株不斷出現,缺乏長時間的研究數據,目前還不知道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全部影響。 目前預防COVID-19的方法包括接種疫苗及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性介入措施),隔離與檢疫是避免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但隨著病毒傳播迅速及致死率下降,各國陸續放寬隔離與檢疫措施。
熱痙攣是常發生於兒童身上的疾病,好發於6個月到6歲之間,盛行率達2~5%。其發生的時機大多在兒童發燒、體溫上升時,是因為腦部對於溫度反應較敏感所致。若是排除中樞神經感染等原因,屬於良性(典型)熱痙攣的患者,大都隨著年齡增長,就會痊癒,大多數患者並不會發展為癲癇,也不會影響智力發展。 反之,非典型熱痙攣,如患者6歲以後仍有熱痙攣情形,或是發生痙攣卻沒有合併發燒、體溫上升,就有可能是癲癇的潛在患者,應儘早就醫檢查。此外,熱痙攣有遺傳特性,許多患者皆有熱痙攣家族史。
喉癌屬於頭頸癌的一種,好發於男性,發生率男性遠高於女性。喉部組成複雜且精密,包括9塊軟骨結構和周圍的各式軟組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上下各連結了口咽以及氣管,若喉癌細胞擴散時,就有可能侵犯到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 喉癌依據發生部位,又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以聲門癌最為常見,發生比率約佔各類喉癌超過6成,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成,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少於1成。由於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屬於漸進式發生,加上和其他疾病類似,患者早期常常忽視,發現時間通常較晚。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發的急性皮膚傳染病。通常經由空氣、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染,流行季節多在冬季及初春,十歲以下的幼兒童較容易受感染,潛伏期約二到三週,症狀為泛疹出水泡、發燒、全身無力、食慾不振等。病癒之後幾乎可終生免疫,唯要留意的是多年後可能因免疫力的降低而復發,產生帶狀疱疹疾病。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0%,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則提高至30~50%,若為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時,死亡率更高達80~90%。敗血症死亡率高的主因在於,感染病原菌後引起體內激烈的免疫反應,使身體組織損壞、器官功能失調。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易高燒達39、40度,傳染力強,若全家都出現感冒症狀,有高達90%是流行性感冒。
人的肺臟和胸壁間有一潛在的空腔,名為肋膜腔。此肋膜腔由肺臟的臟層肋膜和胸壁的壁層肋膜所包覆。正常情況下,兩層肋膜是靠在一起,有些微的肋膜液幫助潤滑,肋膜腔內並無氣體;簡單地說,氣胸是指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如果氣體的量持續增加,會造成了肺葉的塌陷,靜脈血液回流減少。氣體可通過下述三條途徑之一進入肋膜腔,其一肺泡中的氣體由於臟層肋膜破裂進入肋膜腔;其二 經胸壁,膈肌或氣管進入,如胸部外傷後造成; 其三來自肋膜腔的產氣微生物。
退伍軍人症是肺炎的一種。病程從厭食、身體不適、肌痛與頭痛等症狀開始,可產生乾咳、高燒、嚴重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及死亡。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幾乎人人都有過類似經驗,當人體接觸到某些特定的小分子外來物,免疫系統會在體內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表現在外的就是打噴嚏、流鼻水、流眼淚等,大部分的過敏病都不至於危害性命,不過也有情況嚴重的,例如急性呼吸困難引發休克而死亡。如果長期反覆發病,也會對生活造成不小困擾。在台灣,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有: ●呼吸道過敏:包括過敏性鼻炎、花粉熱、氣喘等,症狀多涉及上呼吸道症候群。 ●眼睛過敏:過敏性結膜炎。 ●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溼疹、蕁麻疹。 ●食物過敏:吃進某類食物後不久,胃腸道開始出現不適,或引發急性蕁麻疹。 ●藥物過敏:外用或吞入某些藥物所引發的類感冒症狀。
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肇因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鉀離子過低,導致肢體無力。
肺纖維化是一種不明原因的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炎,「喘、咳、累」持續八周以上為典型症狀,當肺臟受到侵害產生大量異常纖維進行修復,原本像海綿一樣的肺部漸漸變得像菜瓜布沒有彈性,影響肺功能運作,所以肺纖維化也稱為菜瓜布肺。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疾病,患者預後差、存活率低,比一般癌症還可怕。 →想看更多:自體免疫與肺纖維化 →想看更多: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併發症,也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 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初期表現常類似流感,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正因為心肌炎具有多樣化的臨床症,使醫師診斷困難度增加。若陸續出現心悸、氣喘、胸痛等,應趕快就醫確認。 心肌炎於近日受到關注,主要是大家為了對抗新冠病毒接種mRNA疫苗,但美國於 2021年6月開始,出現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及心包炎的個案,特別是施打第二劑過後的男性青少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審查當時可取得的數據後,總結施打 COVID-19 疫苗的利益大於發生心肌炎的風險,並建議 ≥ 12 歲青少年及人持續接種疫苗。但提醒注意,一旦接種後出現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病發前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肌肉痠痛、疲倦乏力、臉色蒼白及心悸、胸悶、胸痛、心搏過速或過緩,或心律不整等,甚至休克。 不同年齡層患者可能表現不同的症狀,成年急性心肌炎病患可能出現疲倦、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昏厥,其他症狀還可能有頭痛、喉嚨痛、發燒、腹瀉、疲累、心律不整、下肢腫脹、關節疼痛,甚至休克。 嬰幼兒的症狀較不具特異性,表現可能為焦躁不安、發燒、食慾不振、心搏過速及發紺。至於超過兩歲的幼童,臨床表現可能是胸痛、腹痛、肌肉痠痛、疲倦、咳嗽及水腫等。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出現高血糖的症狀。生產後,血糖值恢復到正常範圍,發生率約為1%~3%。
心碎症候群是一種由生理或情緒壓力引起之短暫性心肌病變,其發作時的症狀及心電圖表現都與急性心肌梗塞極為相似,但做心導管檢查就會發現「沒有血管阻塞」的問題。左心室顯影則會發現病人的心尖部分收縮力變差,心臟收縮起來形狀類似日本傳統用來捕章魚的章魚壺,因而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 在某些病人身上,心臟打出的血液不足以提供全身所需,會造成暫時的低血壓或休克,只要及時治療,大多數有機會恢復;但也有少數誘發肺水腫、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嚴重也可能致命。
德國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由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引起,傳染力極強,經由飛沫感染上呼吸道後潛伏期約14~21天,臨床症狀為感冒常見的疲倦、輕微發燒、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脹等,約有半數患者會出現不規則丘疹,發疹從臉和頸開始,狀似紅色針頭細疹,接著散見上肢、軀幹及下肢,24小時後遍布全身,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維持約三天,經治療預後佳,併發症少,且終生得以免疫。 德國麻疹病癥溫和,但如果懷孕三個月內的孕婦感染德國麻疹,將可能造成「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使胎兒主要器官受損或畸型,如先天性耳聾、青光眼、智能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嚴重恐造成死產、流產。因此孕婦或準備懷孕的婦女應特別注意。 德國麻疹目前已有疫苗可以使用,流行病例減少許多,目前的防治重點多放在孕婦感染。
狂犬病又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神經性疾病,通常在哺乳動物間傳播,人類因為接觸染病動物唾液或抓咬傷口而感染。 初期症狀會有發熱、頭痛、或抓咬傷部位的異樣感。持續數天後會出現異常亢奮或恐懼現象。潛伏期長短會視傷口嚴重程度與病毒量等因素而定,人的潛伏期一般為3到8週。 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 100%,但如果能在動物咬傷後及時就醫,接受狂犬病暴露後預防接種,便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
食道癌為食道腫瘤,食道的腫瘤常會導致吞嚥困難、疼痛和不舒服,須靠活組織切片檢查做診斷。小的且沒有轉移的腫瘤可靠外科手術治療,而侵犯性強的腫瘤則須靠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或合併使用治療,此病的預後情形較差。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收縮與舒張,將血液輸往全身各臟器、部位使用。當這個功能因為某些因素,如心臟疾病等,受到影響或減弱時,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使身體出現不適,就稱為心臟衰竭。
肺泡蛋白沉積症是發生於肺部的罕見疾病,每百萬人中僅有約6-7人會罹患此疾病。其疾病特徵為肺部中累積大量的脂蛋白,這些脂蛋白是一種表面張力素,當肺部的巨噬細胞沒有辦法將其清除時,就會導致過量脂蛋白沉積而發病。約有1/3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屬於無症狀患者。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A、B 型、伊科病毒、腸病毒等共六十餘種,近年又陸續發現許多種。此類病毒的特性可耐酸,感染人體後會在腸道內繁殖,存活時間長達5~6週之久,故稱之為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狀是全身性和多重器官性的,非僅侷限於腸胃道。
當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目前可用藥物、及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控制病情。
顏面神經為第7對腦神經,主掌臉部表情及眼皮閉合。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冬交替季節,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會突然出現眼歪嘴斜的情形,常被一般民眾誤認為腦中風。
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心臟是人體維持運作最重要的器官,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會打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一旦心臟功能受損、心跳停止,腦細胞、心肌在數十分鐘之內會缺氧,使人失去知覺而昏迷休克,若休克超過十餘分鐘無法救回,人將死亡。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在台灣,心血管疾病也長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名。
風濕性心臟病顧名思義,是一種由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引起的心臟病,引起風濕熱的A群β溶血性鏈球菌會侵害全身的結締組織,當心臟組織受到侵害時,即稱為風溼性心臟病。此疾病主要傷害的部位是二尖瓣膜與主動脈瓣膜,且學齡兒童較容易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又以8歲為好發率高峰。
肺結核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一種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的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與空氣傳染給他人。由於肺結核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當病患出現長時間咳嗽、咳痰甚至咳血等情況時,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肺結核依傳染力又可區分為開放性肺結核和非開放性肺結核。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只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按規定服藥、定期複查,傳染力很快就能大幅降低,通常是可以痊癒的。
鼻中膈是鼻腔的隔板,鼻中膈彎曲是指鼻中膈偏離中間位置,造成鼻腔不適的狀況。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是接受不孕症排卵針治療的患者身上常出現的併發症之一,卵巢在受到過多刺激後,引起一系列賀爾蒙反應,造成體液溢出血管,使患者出現腹脹、腹水及肋膜積水等症狀。腹水可使患者在約莫一週的時間內,體重增加達20公斤之多;而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一旦併發血栓,最嚴重甚至可能致死。
梅尼爾氏症是內耳淋巴水腫,引起平衡失調的疾病。患者通常會同時出現耳鳴、眩暈、聽力障礙三種症狀。此症常會反覆發作,頻率愈來愈密集,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影響生活品質。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 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研院於109年7月發表研究結果,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與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團隊發現,肺腺癌和人體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特徵的高低,以及致癌物曝露有關,如可能受到加工食品添加物、環境因素等影響;同時也發現一個新亞型肺癌及其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該研究刊登在頂尖期刊《Cell》封面。 肺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炒菜油煙、基因突變、家族病史還有空汙,從事金屬業、冶礦業、接觸石綿、放射線等特定行業,也是高危險群。 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肺癌的症狀視癌細胞所在位置而不同: 咳嗽:是最常見症狀,通常是生長在支氣管內腫瘤 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氣管壁而造成。 咳血: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血管,引發咳血情形。 厭食:在短時間內體重減輕很快。 呼吸困難:當腫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臟萎陷,減少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肋膜腔積水或心包膜積水也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脾臟含有大量的血液,外觀呈暗紅色,受傷破裂時,會導致腹腔出血,引起腹膜炎及休克等症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它是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的癌症,這些不成熟的造血細胞可分化成各種不正常的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診斷時,骨髓中這些不成熟的壞細胞要佔百分之二十以上,才能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九,是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淋巴瘤,約為9:1,近年患者有逐年增加情形,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愈高。 淋巴系統負責人體的免疫功能,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來對抗致病原,T細胞和NK細胞則是透過不同機制消滅致病原。因此被感染時局部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是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的疾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方法與效果,依據細胞的種類有所不同。預後狀況也依惡性度而定,低惡性度淋巴瘤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高惡性度淋巴瘤侵襲性較高,對化療反應好,但存活率隨期別增高而降低,有6成的病人在治療後能達長期存活。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發生在各種器官上,症狀多樣化,常見的有局部或全身有淋巴結的地方無痛性腫大,例如頸部、腋下、鼠蹊等;另外,也會因肝脾腫大造成腹脹腹痛;侵襲呼吸道則有咳嗽、呼吸困難;侵襲腸胃道系統會出現潰瘍、出血、穿孔、消化不良等症狀。 侵襲到骨髓會有貧血、出血;神經症狀如頭痛、運動或感覺異常、疼痛或神智異常等。但無論侵襲何種部位,都常伴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以下是常見6大症狀: 燒:發燒38度以上,發燒至少連續14天,通常是下午或傍晚 腫:身體出現不痛的一個或多個淋巴腫塊 瘦:體重不明減輕,6個月內減少10%的體重 汗:夜間盜汗 癢:皮膚出現紅疹騷癢 咳:咳嗽、呼吸急促困難 淋巴組織存在於身體的許多部位,所以淋巴瘤可以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任何其它器官,如胃、口咽、鼻腔等,也會轉移至骨髓或其他器官,如肝,肺等。
一種經常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很難根治,有些患者的病變皮膚會因為復發太多次,或是不當搔抓導致皮膚受傷而變得愈加肥厚、暗紅,患部遂形成皮革狀,有如牛身上的皮膚一般,因而又稱牛皮癬。乾癬的外觀為粗糙的紅色丘疹或斑塊,表面覆蓋許多銀白色的鱗屑,所以在大陸又有銀屑病的別稱。發病原因主要與遺傳基因有關,不具任何傳染性。
法洛氏四重症屬於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由法國醫師法洛於西元1888年首次歸納並提出其四種主要解剖學特徵而得名。這四種特徵分別為:心室中隔缺損、右心室出口狹窄、主動脈跨坐於左右心室間、右心室肥大。 法洛氏四重症屬於發紺型心臟病,因供血量不足,造成全身臟器不同程度的缺氧。由於缺氧會導致皮膚、嘴唇及指甲呈現藍紫色,患者常被稱為「藍寶寶」。 過去的時代,患者若未接受治療,僅有50%能存活超過3歲,存活至成年的比率更只有5%。近年來,因為手術進展,患者存活至成年的機率已提升至90%以上。
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用以提升人體的警覺性、保持亢奮狀態,作用時會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並釋放腎上腺素;副交感神經則是使人體放鬆,作用時心跳放慢、血壓下降。當兩者協調失當,就稱為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與許多身心症,屬於生、心理相互影響的疾病類型,被視為影響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標。由於症狀遍佈全身,因此患者時常沒有病識感,僅針對個別症狀就醫,得到的醫學檢查結果常屬正常,因而延誤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與治療。
狹義的焦慮症,亦稱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這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多發於青壯年齡,女性比男性高,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焦慮的念頭揮之不去、經常煩躁易怒、坐立難安、搓手踱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四肢發抖、無力、噁心想吐、暈眩、盜汗、失眠、腹瀉、頻尿、消瘦等。而廣義的焦慮症在醫學上的界定則包含所有能引發病態性焦慮症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等。 原本焦慮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過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持續時間過長,最後演變成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莫名的、無明確對象的焦慮緊張,以及對現實產生不合理的過度警覺,就成病理性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會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生活中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改善焦慮病症。
只要天氣多變,慢性鼻炎的病患就會增多。慢性鼻炎分為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有塵蟎、寵物皮毛、棉絮等;血管運動性鼻炎沒有明確過敏原,只要溫差過大就可能發作。兩者都有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症狀。
口臭指的是從口內散發出難聞氣味的一種症狀,反映身體有某方面的問題需要探究,臨床氣味可能因此而不同: ●單純性口腔問題口臭,聞起來偏酸,類似硫化物的氣味,由口腔疾病引起,如齲齒、牙周病、牙齦發炎。本類型的口臭除口腔明顯有異味外,還可伴隨牙齦腫、痛、局部發熱等症狀。 ●疾病型口臭,臨床表現除嘴臭外,可能出現其他部位的局部不適,如胸悶、腹脹、頻尿、便祕等。若聞起來像臭雞蛋,可能罹患胃潰瘍;若如魚腥味,可為肝功能不佳或肝硬化;酸蘋果味道則是腎功能不佳;腎衰竭患者則偏尿騷味或阿摩尼亞味;如腐敗水果味,可能為糖尿病酮酸症;呼吸道感染則近似乾乳酪發酵的味道;而與血液腐敗味道有關的,可為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 ●心因性口臭,氣味較病理性口臭不同,偏苦、澀,多在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的時候出現,如伴隨其他心因性消化道問題,則會帶有酸味。 目前診間常用口氣測量儀來診斷,由受測者口中真空抽取氣體,客觀的測量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的主要物質)濃度多寡,超過160ppb就表示有口臭;亦可透過自我測量方式:將手掌合攏包住口鼻朝裡面呼氣,用鼻子吸氣來判斷。而處理口臭問題務必探究來源病因加以治療,才能改善。
恐慌症是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典型,主要特徵為突發性的恐慌發作,事先毫無預警,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相似,諸如胸部的悶痛、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頭部的暈眩、頭重腳輕、或腸胃不適、噁心想吐等,因為症狀來得很快又很嚴重,引發其莫名的極度驚嚇和恐懼,就像有災難降臨一般,感覺自己隨時可能失控、發狂或死亡。通常症狀發作之後,會在幾分鐘內昇到最高點,半小時內慢慢退去,未發作時則感覺一切正常,去醫院檢查也難發現任何異狀,所以患者一開始會先求助急診室,後輾轉至心血管、胸腔或腸胃等專科做許多精密檢查,最後才到精神科和身心科,被診斷出是恐慌症。 恐慌一再發作,會使人產生一種對恐慌復發的巨大恐懼,演變成一種預期焦慮,或對恐懼的恐懼感,即便恐慌沒有發作時也會出現,例如曾在開車途中病發恐慌症的人,很可能變得害怕開車,即使路程多短都一樣。恐慌症嚴重發展下去將出現懼曠症,患者會害怕身處任何不易逃生或無法求援的地方,以致不敢一人出門、害怕搭乘各種公共運輸等,甚至併發憂鬱症、重鬱症,也可能間接造成酒癮或藥癮,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恐慌症經治療預後效果不錯,但一定要配合醫師的療程,若自行停藥,會很快復發。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症候群,會引起皮膚、口腔眼睛黏膜、頸部淋巴結和心血管病變,目前尚不清楚致病原因,但亞洲地區的盛行率明顯高於其他西方國家,顯示此病可能與基因有所關聯。 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發生季節以4~6月居多,主要症狀表現為持續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眼結膜充血、嘴唇乾裂、四肢浮腫、頸部淋巴結腫大、皮膚紅疹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侵犯心臟血管系統,引起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川崎病也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可分為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脊髓型肌肉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四種類型,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為最為嚴重常見,80%的漸凍人多屬於此類型,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三年。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因為皮膚血管異常增生或是擴張,導致皮膚上出現不規則形的腫瘤。血管瘤一般僅會造成患者外觀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困擾,然而血管瘤也可能出現於全身各個不同部位,若是血管瘤出現於特定器官,如:呼吸器官、臟器…等,就有可能導致其他障礙。血管瘤可以發生在新生兒時期,但比較常在出生幾個月後才出現。全球新生兒發生血管瘤之機率約為1~2.6%,且男女比例為1:3,大部分的血管瘤在患者4~6歲時會自然消退,到了九歲更有90%的血管瘤已消失,僅留下輕微印記。
乳房葉狀瘤是一種較罕見的乳房腫瘤,僅佔乳房腫瘤的1%,可分為良性、惡性,以及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邊緣性」三大類;大多數乳房葉狀瘤屬於良性腫瘤。乳房葉狀瘤同時具有「間質成分」與「皮質成分」,當間質成分過度增生,擠壓到皮質成分,產生葉片狀的外觀,故稱為乳房葉狀瘤。乳房葉狀瘤因增生迅速,加上症狀以無痛腫塊為主,患者較不易注意,發現時體積通常較大,可能多達20公分。 癌症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良性乳房葉狀瘤幾乎不會轉移;邊緣性乳房葉狀腫瘤的轉移機率為4%;惡性乳房葉狀瘤轉移機率較高,可達22%。轉移的部位則以肺部、骨頭、肝臟及胸壁較為常見。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生長快速的腫瘤,是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之惡性腫瘤,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是交感神經系統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突變而長出的腫瘤,這些神經節分布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通常從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節以腹部腫瘤形式出現,也會在胸部、頸部、骨盆或頭部發現。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 按照臨床症狀之不同,先天性心臟病又可分為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三大類。其中,發紺型心臟病主要症狀是病童身上出現發黑、發紫或缺氧的現象,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過低,最有名的是法洛氏四合症,其他像是單一心室、右心室雙出口、大血管轉位、肺靜脈迴流異常、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閉鎖等,也都屬於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則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到右的分流,包括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後易發展為心臟衰竭。至於阻塞性心臟病則包括了主動脈狹窄與主動脈窄縮、肺動脈狹窄等。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得以在五歲前自癒,但絕大多數需要動外科手術,例如心導管治療術、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開心手術等,另有內科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投以藥物、限制鹽分和水分,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
心臟靠著收縮及舒張,使血液依序流過各心房、心室,流往全身各部位。而心臟中共有四個瓣膜,分別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以及肺動脈瓣。這些瓣膜的功用,是避免血液回流,使血液順暢的流動。任何一個瓣膜因為先天疾病或感染的因素,而產生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情況,會使血液流動不順,造成心臟負擔,甚至引發心臟衰竭,稱為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屬於不可逆的疾病,且由於瓣膜狹窄是慢性形成的,因此剛發病時不會有明顯症狀,當症狀發生時已很嚴重。
熱傷害又可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若患者出現熱中暑相關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急救。 (圖片來源/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猩紅熱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或接觸造成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致病因是感染了A群鏈球菌,傳染力強,在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容易爆發群聚感染,若未適當治療,可能引起心臟及腎臟的併發症。 主要的流行季節為冬末初春,好發於5至15歲的孩童。感染後約1至7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喉嚨痛、腹痛;舌頭紅腫,類似草莓的外觀;皮膚出現砂紙般粗糙、可能發癢的紅疹等症狀。治療上給予適當抗生素,期間應遵從醫囑,不可因症狀明顯改善就自行停藥。
二尖瓣(又稱僧帽瓣)是位在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兩片一組瓣膜,負責控制血液流向。當左心室舒張時,瓣膜就會隨之打開,讓左心房的血液順利流向左心室,接著當左心室收縮時,瓣膜會關起來,讓血液流進主動脈送到全身。 「二尖瓣膜脫垂」指的是兩個瓣膜中的一個瓣膜異常增生,讓二尖瓣看起來變肥厚以及鬆弛,以致於當左心室在收縮時,部分的二尖瓣膜會突出到左心房内,而形成二尖瓣脫垂。較嚴重者瓣膜無法緊閉,使得部分血液會在左心室收縮時逆流回到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
亞急性甲狀腺炎是一種暫時性,經治療後少數可復原的甲狀腺疾病。
假期心臟症候群因為多發病於假期結束後而得名。在假期間無節制的狂歡、娛樂行為中,短時間內飲酒過度,加上過量飲食、缺乏睡眠,導致心臟顫動、心律不整。好發族群不分老少,且不論是否有飲酒習慣者,皆有可能發病。嚴重者可能引發心肌梗塞,甚至猝死,且通常事發突然,留下遺憾。
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由與天花病毒同屬的猴痘病毒引起,主要在靈長類和齧齒動物類間傳播;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用於研究目的的猴群中爆發兩波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在1970年通報首例人類感染,為一名9個月大男孩。 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台灣於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24日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是繼新加坡和南韓後,亞洲第三個出現病例的國家。 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 通常先出現皮疹,由口腔或從臉部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於四肢的機率大於軀幹。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
甲狀腺癌依其組織形態之不同,可大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四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其他的癌則較少。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較低,容易治癒。
一種常見的嬰幼兒病毒感染疾病,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間的孩童,感染季節以春秋交替為多,主要是疱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所引起,患童會出現發高燒到39~40度、輕微的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發燒漸退時開始出全身性的玫瑰色細小斑丘疹,而這也是玫瑰疹即將尾聲的徵兆;出疹從軀體開始,再向四肢延伸,但並不會癢,也不會有小皰,大約在1~3天內消退。 玫瑰疹算是良性疾病,一般來說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一週內可望痊癒。少數可能會因高燒而引起熱痙攣抽筋的神經症狀,但持續幾分鐘後會自動停止。另更少數抵抗力極差的嬰幼兒才會出現併發症。
這是一種少見的癌症,源發於肌肉、骨骼、神經、軟骨、肌腱、血管、脂肪或結締組織。惡性軟組織肉瘤分類上相當複雜,若依組織型態分類約有五、六十種不同的型態,最常見的組織型態包括脂肪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滑液囊肉瘤、惡性周邊神經鞘瘤及無法分型的肉瘤等。治療要依據惡性肉瘤的種類、惡性程度、分期、及手術切緣是否乾淨而定。 惡性軟組織肉瘤初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個程度向外侵犯或壓迫造成神經疼痛或器官壓迫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相當巨大,不易以手術完整切除,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而且這類腫瘤惡性度也相當高,非常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如肺臟及肝臟等,預後不良。
破傷風是一種由破傷風桿菌在人體產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全世界都可見,發病率以低度開發國家與鄉村為最多,由於環境因素,當地人容易外傷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及動物糞便,而預防接種、醫護技術又不足所致。 臨床症狀患者先是大量冒汗,咀嚼肌抽搐麻痺引發牙關緊閉,之後肌肉痙攣的現象開始慢慢往下,至頸項、背部、腹部、四肢等多處引起癲癇。而最特別的癥狀是因肌痙攣或強烈抽搐而呈現「角弓反張」,即頭與腳跟後屈、身體前弓的狀態;還有因臉部肌肉緊縮,使臉部呈現「痙笑」表情。最終影響呼吸系統方面的肌肉及心肌,有高致命危險。潛伏期約三到二十一天不等,通常愈早發病的人,病況愈危急。
小兒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成骨不全症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遺傳疾病,其特徵是患者容易因為微小的外力而導致骨頭碎裂,因此常被稱為「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症狀輕重不同,輕者僅有骨質疏鬆症狀,嚴重者則可能於嬰兒期夭折。 成骨不全症依照其症狀特徵與遺傳因素不同,可細分為四個類別,第一型最常見也最輕微,患者眼睛的鞏膜呈現明顯的藍眼珠(Blue sclera),少數有聽力障礙。第二型症狀最嚴重,常因呼吸問題在1歲前即死亡。第三型臨床表現為多發性骨折,生長較短小或遲緩,常有典型的三角型臉,有藍眼珠但隨年齡增長顏色變淺,常因各種併發症致死。第四型較輕微,出生時可能有藍眼珠,嬰幼兒期較易骨折,也有的僅是呈現O型腿或長骨先天性彎曲,但長大後症狀會逐漸改善。
硬皮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並不會透過任何形式傳染。其特性為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導致皮膚、血管壁纖維化、硬化及失去彈性,因而被稱為硬皮症。雷諾氏現象是硬皮症患者身上常出現的現象,包括手指、腳趾的不正常痙孿、缺血,以及對於低溫和情緒低潮變得敏感等症狀,都是來自於雷諾氏現象。硬皮症十分少見,每十萬人中僅有3-5人會罹患此疾病,其中又以20-50歲的女性身上最容易發生,女性患病機率比男性多達7倍。
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指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缺乏,常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腹腔為身體最大的空腔,腹膜包覆大部分腹腔內的器官。腹膜炎是指腹膜有發炎反應,主要由細菌感染、化學性物質、物理損傷等引起,其中以細菌感染引起最多。腹膜炎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癌症,如果是肝臟內的細胞所引發的癌病,我們稱之為「原發性肝癌」,若是肝外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或其他途徑擴散至肝臟的話,則稱之為「轉移性肝癌」。
消化道可分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上消化道是指口腔、食道、胃到十二指腸。下消化道是指十二指腸以下到直腸。當其中任一器官發生病變而導致出血時,就是消化道出血。
恙蟲病是由一種帶有立克次體之恙蟲(恙蟎)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此病是屬於國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醫師若診斷疑似恙蟲病,應於一週內完成通報。其潛伏期通常為9~12天,在亞太地區,如: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十分盛行。恙蟎蟲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小型寄生蟲,蛛形綱恙蟎科,以齧齒動物,如:老鼠,及哺乳類,如:貓、狗,以及鳥類等為宿主,其中又以齧齒類為主。恙蟎蟲一旦感染到恙蟲病病原體,其幼蟲也會成為帶原生物。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人類在野外、草叢中,若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此病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失眠指的是一個人難以入睡或無法保持不間斷的睡眠狀態,所導致睡眠不全的症狀。臨床表現有:翻來覆去都睡不著,睡眠週期幾乎處於淺睡階段,感覺似醒似夢而無法深睡,早醒、醒來後難以再睡回去,夢多、感覺徹夜都在做夢,對外界相當敏感、易受干擾而突然中斷睡眠,以及睡醒之後仍感覺睏倦等。 依發病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短暫性失眠(一週內),可能因暫時性的事件譬如考試、出遊所引發的精神緊張、焦慮或興奮,導致失眠,當事件解除後就會恢復正常;短期性失眠(一週至一個月),持續性的壓力,例如較嚴重的家庭、工作或感情問題導致連續性的失眠,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長期性失眠,狀況持續數年之久,甚至終生都有失眠問題,難以治好,也是失眠患者求診中最常見的類型。而失眠問題持續的時間愈長,愈容易誘發其他更嚴重的身心疾病,而這些身心疾病可能反過來加重失眠,惡性循環。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諾羅病毒屬於無套膜、單股RNA的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在過去被歸類為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或是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但在2019年時,因為發現到這兩個基因型不同後,獨立出諾羅病毒屬。 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力很強的病毒,只需要少數病毒量(10隻病毒)就能夠感染人體。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也就是透過被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到人體當中,或者是經由親密接觸後感染,此外,也不排除可以經由飛沫傳染。 感染諾羅病毒的患者主要會出現嘔吐、腹瀉、噁心、腹痛等症狀,嚴重一點則會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疫痛等症狀。 一般人在接觸諾羅病毒後12~48小時後會出現症狀,而其中大多數病患會在3天內逐漸康復,但免疫力低下的族群需要特別注意。 諾羅病毒常見的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噁心、腹痛等,嚴重一點可能會引起發燒、頭痛或全身痠痛等症狀,另外,也會有呼吸道症狀。 一般來說,如果腹瀉次數過多,容易造成人體脫水,特別是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病患需要注意,避免脫水過多而造成危險。
狐臭的俗稱,指的是某些人體在排汗時會散發特殊異味的症狀,成因與個人腋窩的大汗腺分泌有關。屬於原發性,且多半會遺傳,大多於青春期性荷爾蒙刺激時開始產生,中、老年後腺體漸萎縮,味道也就消失。此種特殊的症狀雖然不致影響人體健康,但很容易帶給其他人不愉快的氣味,使狐臭者備受心理壓力。如果可以想辦法減少或擦去腋窩下汗液的分泌,將可降低臭味產生。
脂肪瘤是一種皮膚良性腫瘤,由成熟的脂肪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外觀軟軟圓圓,最外層包有一層薄薄的纖維膜,內含許多纖維束,有時還包含不同比例的血管、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等伴隨增生,腫塊的邊緣清楚,可推移,最常見於四肢或軀幹等皮下的軟組織層,但也有生長在人體內的器官,如胃腸壁、腹腔、筋膜等,所以依照不同的部位又可細稱為皮下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腎錯鉤瘤、肝錯鉤瘤等。一般長在軟組織層的脂肪瘤,較少發生惡性病變;但如果長在內臟或是後腹腔就要定期追蹤,一旦發現脂肪瘤突然變大或邊緣變得不清楚,就有可能是其他病變導致脂肪瘤惡性變化,或是良性脂肪瘤轉為惡性腫瘤。 腫瘤數目若只有一個,稱孤立型脂肪瘤,兩個以上的則稱多發性脂肪瘤。通常感覺不痛不癢,但如果剛好長在血管或神經密集處,就可能因為血管自然收縮或壓迫到周圍的神經與牽動組織,引發明顯的觸痛現象。臨床上,脂肪瘤最小有一公分,最大可能逾十公分以上。多發性脂肪瘤可進一步追溯出家族病史,若懷疑有惡化的可能、局部疼痛不已、或瘤體特大影響美觀及生活,便要就醫處置,可採取手術摘除,或以打洞抽脂的方式將脂肪瘤用碎之後,由洞孔抽除。
肝炎型態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肝臟全部的肝細胞在短期間內大量壞死,因此不能發揮功能,造成肝臟衰竭。並在患者出現「黃疸」的8周內,發生肝昏迷。
腹膜癌是一種極少見的癌症,又可分為病灶位於腹膜的「原發性腹膜癌(間皮瘤)」,以及由其他器官癌症轉移而來之「腹膜轉移癌」。大腸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胰臟癌、膽道癌及子宮癌都是腹膜癌可能的轉移來源。 腹膜顧名思義,是位於腹部內的薄膜組織,由上皮細胞組成,功能是分泌液體以保護腹腔內的器官。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包括子宮、膀胱及直腸…等。腹膜癌與卵巢癌因為疾病特徵類似,患者容易產生誤會。臨床上,常會發生腹膜癌轉移至卵巢的情形;腹膜癌與卵巢癌,在症狀與疾病進程上極為相似,醫師也常會以相同的治療方式應對這兩種癌症,其原因是腹膜與卵巢都是由上皮細胞組成,且已切除卵巢的患者仍有可能罹患腹膜癌(但機率較低)。
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HIV病毒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末期疾病。HIV病毒本身無法致人於死,而是病毒漸漸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末期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上其它疾病,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狀態及表現出來的症候群狀,稱為愛滋病。愛滋病的發病症狀變異性極大,它會依據感染者的免疫力程度、致病細菌的種類及感染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蠶豆症是一種相當普遍的遺傳性酵素G6PD缺乏症,全球約有4億人患有這種疾病,其中以非洲、中東、地中海各國、太平洋各群島和東南亞等地盛行率較高。蠶豆症因患者應避免食用蠶豆、接觸樟腦丸等氧化性化學物質而得名。基本上,若能避免接觸此類化學物質,蠶豆症並不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此外,G6PD的缺乏也會引發黃疸,根據統計,有高達1/3的新生兒黃疸起因於蠶豆症。
白血病就是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
急性腎衰竭是指腎臟突然在短時間內,因故無法正常作用,導致毒素、廢物和水份堆積在體內,腎功能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迅速惡化。急性腎衰竭若能及早治療,可以恢復腎功能。但未痊癒,可能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 【延伸閱讀】>>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一表看懂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