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動脈硬化
共找到
429
筆 文章
-
-
2023-07-14 醫聲.Podcast
🎧|多重慢病動搖醫療體系 台大醫院長吳明賢:應以整合醫學科落實全人照護【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3】
多重慢性病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人口愈來愈老,且不健康餘命愈來愈長,勢必加深醫療體系負擔,據國健署數據,台灣五成以上長者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而慢性病難以痊癒、只能控制,需要更多醫療資源的挹注,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慢病醫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須透過整合醫學落實全人照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多重給藥是長者多重慢病現況下的一大隱憂。吳明賢分享,十多年前曾有一位病人,醫師發現他血壓控制不佳,考量患者年紀較大,將其收治住院,卻發現住院期間患者血壓不斷下降,結果發現該長者是因重複吃了門診及住院時開立的降血壓藥,才導致血壓降至低於正常值。腸胃內科出身的吳明賢也分享,共病的概念若從腸胃科出發,腸道內有人體器官密度最高的神經及免疫細胞,腸道也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及荷爾蒙,進而影響全身;學界有「腸腦軸」、「腸心軸」與「腸腎軸」之說,腸道內的神經連結到大腦、腎臟等器官,故腸道菌叢改變時,不只會影響大腦功能,也與心臟疾病、動脈硬化及腎功能病變有關。「飲食不只關係到腸道健康,也關係到全身健康,甚至影響慢性病的發生與否。」吳明賢說,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臟病等,屬於「生活習慣病」,飲食、三餐是否規律,有無適度運動、睡覺,或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中,都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進而導致包含慢性病在內的全身性疾病,呼籲民眾注重飲食健康,從預防端著手降低多重慢性病發生機率。缺整合照護 多重慢病患者恐成醫療人球吳明賢說,多重慢性病面臨的各方面問題與健保制度、醫師養成相關,過去醫療教育體制培養了許多「次專科」人才,但因為制度鼓勵專科,愈資深的醫師反而喪失了全人照護的能力,「這是台灣醫療體系一大隱憂,我們未評估專科醫師的需求量,卻一直增加供給,會變相引導民眾就醫行為、創造需求,造成醫療浪費。」而當民眾又老、又病,腸胃不好、腎臟不好、心臟也有問題,恐讓多重慢性病長者成為科別藩籬下的醫療人球,需要的是跨領域的全人醫療。為解決此困境,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很早就成立整合醫學科;美國也有類似制度,稱為「住院主治醫師(hospitalist)」,高齡長者不只一個器官有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目前台大將整合醫學科設置在急診的後送病房,但可以預見將來不同科別病房都需要整合醫學科醫師;不過,若依照現行體制,整合醫學科醫師薪水比專科醫師低,如何給予合理的制度與報酬,讓醫師願意投入,是將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吳明賢指出,台灣醫療體系在全民健保單一保險人、總額制度的現況下,「已經撐得很辛苦」,雖然民眾滿意度極高,但背後卻是一群很認真、辛苦的醫護人員在支撐,故醫界有「血汗醫護」一說;若以英國經驗,醫療花費不斷成長,但未跟上醫療體系需求,在公醫制度、醫師薪水固定的情況下,近期已經出現醫師不願收治病人,最後病人成為醫療人球,沒有醫師、醫院願意收治。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支出偏低,但縣市政府卻不斷在蓋醫院,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夾擊,醫療人力短缺,增設醫院恐造成民眾過度醫療、創造供給,且像台大醫院一樣按照規矩行事,不執行不該做的醫療,反而讓醫院經營面臨困難,收支情況只能「坐一望二」。他用台語諧音笑稱,「我們正派經營,其實是真難(台語)經營。」吳明賢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馮樹妍特別感謝:台大醫院
-
2023-07-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辣能抗癌、降低膽固醇,讓你更長壽!辣椒對身體的好處壞處一次看
你喜歡吃辣嗎?很多人都有吃辣椒的習慣、無辣不歡,享受著味蕾和身體開始渴望燃燒的快感。尤其是在酷熱的夏天,許多人會因為太熱而沒有胃口不想吃東西,這時「吃辣」可以促進食欲、開胃下飯,還可以預防中暑。到底吃辣對身體健康是有益還是有害?一起來看看辣椒的好處與壞處。辣椒的營養價值辣椒是一種營養極為豐富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藥用及食用價值,紅辣椒富含辣椒紅素、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A、胡蘿蔔素、硒元素、維生素B群,檸檬酸、菸酸、鉀、纖維鐵、鎂等。且紅辣椒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蔬菜當中最高的,100公克辣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144毫克,是番茄的10倍,且辣椒中的胡蘿蔔素含量也是一般蔬菜的2~4倍,僅比胡蘿蔔低一些,是一種非常好的防癌食品。辣椒的辣度怎麼判斷?辣椒含有豐富營養素,辛辣來源是「辣椒素」,全世界有不同的辣椒品種,包含台灣栽種的青、紅辣椒辣度不盡相同。而「史高維爾指標」是目前世界上用以衡量辛辣程的方法,測量出的辣度則以「史高維爾辛辣單位」(Scoville Heat Unit,簡稱SHU),數值愈高表示愈辣。測量辣椒內的辣椒素含量指標,測量方法是將一單位的被測物溶解到糖水中,再交給品評員品評,逐步地增加糖水量,直到辣味再也沒有辦法被嚐出,而這時糖水量的總和就是被測物的史高維爾辣度單位。但在台灣則有不同的方式計算辣度。辣椒對身體的7種好處根據世界日報報導,適量吃辣有益身體健康。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及植化素,具有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血管疾病、和抗癌的效用。吃辣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有4種人應避免吃辣,容易上火的體質、胃潰瘍、咽喉發炎、皮膚炎,恐對身體造成負擔及不好的後果。以下是辣椒的7大益處:1.促進血液循環:吃辣時辣椒的辣椒素會刺激你的神經增加血液流動。1993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發表一項老鼠研究曾獲證明,顯示辣椒促進血液循環,可能有助高血壓患者。2.有助防癌:研究顯示辣椒素也具防癌作用。研究員證明辣椒素阻止攝護腺腫瘤生長,可能有助預防攝護腺癌。「抗癌研究」期刊1997年報導,科學家讓倉鼠吃菸草以助長肺癌,然後一群倉鼠也吃辣椒素,另一群倉鼠則吃安慰劑。結果吃辣椒素的倉鼠,肺部腫瘤長較少,顯示辣椒可能也有助預防肺癌。3.降低膽固醇:辣椒能改善心臟和循環系統健康的另一方式,是調節膽固醇水平。「歐洲營養學期刊」2013年刊登的研究顯示,在吃高膽固醇飲食的倉鼠身上,辣椒素能降低膽固醇,改善脂蛋白。辣椒素具有減少膽固醇吸收的作用,讓過多膽固醇從體內排除。這顯示對於保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辣椒可能有其功用。4.改善消化:在傳統醫學,辛辣香料被當作消化刺激物使用,以治療消化疾病。2010年「應用生理學、營養學與代謝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審視辣椒素對腸胃抗氧化酵素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辣椒素改善這些抗氧化酵素的功能,證明辣椒素可促進消化,保護腸胃。5.排毒:辣椒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維生素的成分,如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C、維生素B群等,能幫助排掉身體的自由基,達到排毒功效。6.使人心情愉快:根據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辣椒素能激發人體口腔內的「疼痛感受器」,繼而向大腦發出一種信號,使大腦分泌出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緩和辣味帶給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緒使心情愉悅。7.長壽:辛辣食物可能與長壽有關,一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每隔一、兩天就吃辣的人,提早死於癌症、心臟病或呼吸問題的風險,低於很少吃辣的人。辣椒對身體的3種壞處1.肚子痛、腹瀉:讓辣椒具有刺激性和灼熱感的主要成分「辣椒素」,會對胃壁或腸道造成刺激,此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潛在傷害,便會加速蠕動把辣椒素排出,因此會導致肚子痛腹瀉。2.心血管疾病:通常辣的食物都偏比較重口味,吃得太鹹時會攝取過多的鈉,造成體內鈉離子濃度增高,使血管中的水分也會相對增加,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連帶影響高血壓的發生,甚至動脈硬化、中風等。3.影響認知:一項刊登在《Nutrie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辛辣飲食可能影響認知功能,辣椒對年長者的認知有不良的影響。不過該研究是第一項針對辣椒攝取量與認知功能之間關聯的長期性研究,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3方法教你怎麽樣吃辣不傷身體1.不要空腹吃辣最好不要空腹或第一口就吃辣,讓空腹的腸道黏膜直接接觸辛辣,不僅會產生灼熱感,也會增加胃液分泌造成不適。如果已經胃潰瘍或胃發炎就該少吃辣,其它像是生大蒜、生洋蔥等辛辣食物,都已證實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率。2.吃完腸胃不適,表示過量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有選擇性地吃辣,若吃完發現自己腸胃不適、便秘等,就代表吃過量。吃太多辣會造成神經末梢感覺麻痺,以後會愈吃愈辣、無辣不歡,長期吃辣的人,較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且吃辣過量會產生「熱」,導致便秘、皮膚搔癢。3.多喝水吃辣時建議搭配水、牛奶、酸梅湯等,除了可以緩解舌頭麻辣的感覺,還可以清除辣椒殘留在口中的異味。適量吃辣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可抗癌、抗肥胖、抗氧化、抗發炎、改善血管疾病,不過吃之前還是要評估自身體質是否適合吃辣,否則對身體造成負擔。延伸閱讀:.吃拉麵「辣到腹痛送醫」! 醫:吃辣好處多,但這4種人應避免吃辣.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
老化雖是自然現象,但日積月累的「生活模式」與「飲食態度」都可以直接影響老化速度的急緩。大約30%的老化速度是由基因所決定,這代表還有70%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正確飲食」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助於減緩老化的過程,並可能預防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例如癌症、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和心臟病。維護健康之路,必須要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正確的飲食態度上,絕對沒有一個捷徑可以延緩老化,更不要誤以為藥物和營養保健品是必須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可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所有宣稱具有神奇效果的營養保健品和飲食法反而會加速老化,使健康狀況惡化。生活態度上,好好愛自己,持之以恆的運動,樂觀看待事情,不再期待和等待,往前創造更多的回憶,細嚼慢嚥品嘗每口食物,今日事今日畢,放空一切好好睡覺,必能延緩衰老,讓人生最後階段更有尊嚴。延緩老化的飲食要點1.天然食材事先計劃飲食內容,採買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包括各種新鮮水果和蔬菜、全穀類、魚和瘦肉。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A、C和E、β-胡蘿蔔素等,可以延緩老化。是健康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攝取健康油脂不少人因為怕發胖或是患有慢性疾病,有著油脂就是有害健康的迷思。事實不然,好的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的一部分,需適量攝取,不能完全不吃。油脂和其他營養素一樣,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細胞膜需要油脂作為原料,神經傳遞信號也需要油脂。嚴格限制油脂的攝取,反會導致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而缺乏維生素A、D、E、K。滴油不沾絕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來自動物,例如豬油、牛油、奶油,少部分植物油如椰子油和棕櫚油,它被視為一種壞的脂肪,過量攝取會造成心臟血管的負擔,並導致壞血清膽固醇上升。「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例如橄欖油、菜籽油、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黃豆油等,它被視為一種好的油脂,可降低壞血清膽固醇,有益於心臟血管健康。橄欖油中所含的單不飽和脂肪酸(MUSFs)對健康至關重要,是人體健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已被證明可以降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能改善胰島素功能。橄欖油還含有多酚,可幫助中和體內的自由基。3.善用香草和香料減少鈉鹽或調味料,改使用香草,例如九層塔、蔥、薑、蒜來增添食物風味,提高年長者品嘗食物的樂趣。4.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牛奶、優酪乳、強化鈣的橘子汁、豆漿、小魚干、沙丁魚等,是含鈣豐富的食物。5.飲用足夠的水分人體體重大約60%是水,從大腦到肺部等所有生理功能都需要適量的水來協助進行。6.確保膳食纖維、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攝取量這三種營養素,是年長者飲食中比較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兩餐之間的健康加餐正餐之間的點心,請用天然的健康食物,取代不健康的甜點或糕餅。以下介紹5種推薦的加餐食物,在餓的時候可以暫時充飢。1.雞蛋一個雞蛋包含9種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所含的6~8公克蛋白質可用於修復身體組織,是優質蛋白質。此外還含有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眼睛所需),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和膽鹼(大腦、神經系統和心臟血管系統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坊間有蛋黃的膽固醇含量高,多吃會使血脂上升的迷思,但一天一顆雞蛋所含的膽固醇,並不會影響血清膽固醇,同時飲食膽固醇並不會直接影響血清膽固醇的濃度。2.低脂或無脂優酪乳優酪乳富含蛋白質和鈣,鈣可以幫助骨骼健康,適量蛋白質的攝取可以防止肌肉衰減。此外優酪乳還提供了數百萬種對腸道有益的益生菌,可促進消化和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毒素,降低腸道相關的炎症。但要留意,調味優酪乳(例如草莓或藍莓口味)大部分都含有許多添加糖(高果糖玉米糖漿),建議選擇原味低脂或是無脂優酪乳2食用。3.黑巧克力製成巧克力的可可粉富含各種礦物質,例如鐵、銅、硒、錳、鉀、磷和鋅以及抗氧化劑。黑巧克力3的可可粉含量較高,所含有的抗氧化劑有助於緩解自由基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並減少紫外線造成的皮膚炎症。千萬不要誤認白巧克力也是巧克力,白巧克力完全不含任何可可粉成分,甚至含高量的糖以及來自棕櫚油和椰子油的飽和油脂,不應該和黑巧克力視為同一類食物。4.堅果堅果含豐富ω-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血清膽固醇(LDL)。每天食用各種堅果可降低罹患癌症、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並有助於血糖濃度控制,是降低飢餓感的最佳零食之一。5.綠茶、烏龍茶和紅茶茶含豐富的抗氧化劑及多酚,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有睡眠障礙的人在午後需減少飲用的量,或是不喝。氧化作用的傷害和抗氧化劑的益處氧化作用是老化的一大原因。氧化作用是身體運作與新陳代謝產生的必然反應,當氧氣在與某些分子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丟失電子,會形成自由基(又稱氧化劑),例如超氧化物(O2−)、過氧化氫(H2O2)、羥基自由基(‧OH)和單線態氧(1O2)。自由基是一種具有奇數(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分子,這些不成對的電子結構非常不穩定,無法單獨存在,會在環境中尋找另一個電子來配對,因為偶數電子較穩定。因此,自由基會在體內細胞組織周圍遊走,從其他分子中奪取電子,以穩定自身。自由基在哪裡奪取電子,就可能對那個組織造成破壞。例如在血管發生這種現象時,會損壞血管內壁,埋下心臟病的病灶。如果損傷身體細胞中的 DNA 時,則可能會發生基因突變,積累後導致癌細胞的形成。自由基除了是身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它也可能來自於外部因素,環境異常或作息不規律,例如空氣汙染、壓力、熬夜等,都會讓體內產生自由基。抗氧化劑是能給予或吸收電子的分子,可以中和自由基,因此被認為可以預防或延緩某些與自由基有關的細胞損傷。抗氧化劑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由身體製造(例如:麩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另一種則來自日常飲食中的營養素,尤其是新鮮蔬果,例如維生素A、E、C及礦物質硒。▶富含抗氧化劑的蔬果1.綠葉蔬菜芥蘭菜、菠菜、羽衣甘藍和長葉萵苣等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以及豐富的β-胡蘿蔔素和硒),這些成分可以減緩DNA的損傷,具有延緩衰老特性。綠葉蔬菜除了能幫助體內抵抗自由基,同時還富含膳食纖維。2.藍莓或黑莓等漿果富含強力的抗氧化劑及維生素C,可防止細胞受損。研究顯示食用藍莓可延緩認知功能下降。除藍莓之外,草莓、蔓越莓和櫻桃也是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來源。但草莓是被農藥汙染最嚴重的水果,食用時務必清洗乾淨或選用有機種植的草莓。3.石榴富含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自由基破壞細胞的DNA,減緩老化,並促進體內損傷細胞的修復。4.番茄富含番茄紅素,這是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和消炎劑,可中和體內自由基。還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能降低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的風險。5.大蒜主要成分是大蒜素(allicin),是已知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特性的強效抗氧化劑。可以減少動脈硬化,並預防或減少與老化有關的心臟疾病。且可以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6.薑黃活性成分是薑黃素,可以與大腦斑塊4結合,減緩其引起的炎症反應,從而預防認知障礙,延緩腦功能退化。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失智長者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怎麼辦?醫:做好「這件事」,勝過加強用藥量.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授4應對技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醫療.心臟血管
醫PO「血油」照片嚇壞人!怎樣算高血脂?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降血脂?
現代人飲食經常大魚大肉,沒有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人可能是少數。有醫師在社群媒體上PO出患者一管血,清楚看見一層厚厚的油浮在上面,藉此奉勸大家日常飲食不要吃太油!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日前在其臉書粉絲專頁《Icu醫生陳志金》PO出一張令人驚嚇的照片,他說護理師拿了病人的一管血問道「檢驗科說病人的血『油油』的,真的看得出來嗎?」陳志金說,只要加驗血脂肪,再把這管血靜置幾個小時,或把血液進行離心分離,就會知道了。結果出來,果然清楚看見一層厚厚的油浮在上面,目測油的厚度大概是血液的3倍。陳志金指出,病人的三酸甘油酯是1677 ,正常應該要小於150,而三酸甘油酯太高會引起胰臟炎。他奉勸大家平常吃東西不要吃太油,以免高血脂上身,血就會像這樣「油油」的!怎樣算血脂偏高?血脂即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值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濃度過低時,即為血脂異常;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超出正常值就是高血脂,也易引發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動脈硬化甚至腎臟病等的危險因子。》看詳細疾病百科/高血脂症.總膽固醇(TC)高過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超出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於40mg/dl.三酸甘油酯大於200mg/dl以上其中任一異常或者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就可能是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該吃什麼?要控血脂,需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像是雞皮、肥肉等,高熱量、高油脂、反式脂肪食物、精緻糖類也要節制。改為多吃魚肉、橄欖油、五穀雜糧等。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高血脂?不過,其實來自食物攝取的膽固醇僅占身體的二至三成,因此除了控制飲食,還需要其他方法一起配合。尤其很多人認為罹患高血脂症不用吃藥,只要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是相當常見的錯誤迷思。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黃柏勳曾受訪指出,運動、飲食清淡確實是良好的生活習慣,但高血脂症的發生有高達7至8成是基因搞鬼,飲食僅占約2至3成,因此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明明體型不胖,也有定期運動、飲食健康仍然罹患高血脂症,必須靠藥物控制。控血脂3招1.耐心服用藥物2.妥善調整飲食3.培養運動習慣【參考資料】.《Icu醫生陳志金》臉書粉絲專頁 .三軍總醫院.高血脂靠運動飲食就能控制 醫師:大錯特錯.壞膽固醇控制不佳有3原因 影響血脂的這些食物少吃
-
2023-07-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你MeToo了嗎?我MeTwo、MeThree,要不要緊?」
老張被MeToo了。老王打電話去安慰他:「不要難過,一下子就風平浪靜,我比你更慘!」老張:「怎麼說?」老王:「你是MeToo,有『小心肝』,我是Metwo,MeThree!」老張:「MeThree?」老王:「對啊!你只有『小心肝』曝光,我有B肝,還有脂肪肝!不是MeThree是什麼?一輩子都要捶心肝呢!」這一陣子,MeToo一語成為疫苗之後最流行的傳染病,MeToo令人傷心傷感情,但通常過一陣子總會雲消霧散。但有了MeTwo,有了B肝,一輩子要擔心,會不會演變為肝硬化、肝癌,或者亂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保健食品,就可能引發B肝急性發作,甚至變成猛爆性肝炎,這些風險一輩子都要注意,除了定期抽血驗肝功能以外,更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免肝癌上身而不自覺。此外,如果有了MeThree,有了脂肪肝,對健康也是一個警惕。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堆積了過多的脂肪,超音波看起來油膩膩的,表示人體攝取過多的熱量,以脂肪的方式存在肝臟。有些人肝指數正常,有些人則引起肝細胞發炎,醫學上稱為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進行到肝硬化,甚至少數人形成肝癌。還好,脂肪肝大多可逆的,除非它引起的肝纖維化、肝硬化很厲害,否則控制飲食、控制熱量、多運動,大多可以翻轉回來。只是脂肪肝一般人不太重視,事實上也是健康的一大警訊,因為多餘的脂肪存在肝內,也會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引起動脈硬化、腦血管硬化,造成來日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之惡果。總之,MeToo之風有如颱風過境,造成的影響通常是一時的,但MeTwo、MeThree對健康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受傷的心也許可以慢慢康復,但受傷的肉身—B肝、脂肪肝都會影響人的壽命,一輩子不可不慎。●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30 醫療.心臟血管
遭指控性侵未遂,廖峻2度中風後再因胸動脈瘤動刀!動脈瘤常見3部位,留意5危險因子
71歲的資深藝人廖峻遭網紅音樂家李伊妍指控性侵未遂,見過3次面,有2次都對當年23歲的李伊妍毛手毛腳,甚至摸胸、摸下體等。廖峻才剛因動脈瘤開完刀在醫院休養,兒子廖錦德透露父親術後狀況不錯,但被講成那樣,血壓又高了,目前他們暫不回應了。2度中風 廖峻再因胸動脈瘤動刀曾二度中風的廖峻23日前往派出所報案遭抹黑,在警局前受訪說話時嘴巴仍略顯歪斜,當時他透露自己過幾天要開刀裝支架,因右胸有一顆6.5公分的動脈瘤,須裝支架阻止血液通過,讓動脈瘤不再持續擴大及可能萎縮。根據聯合報報導,廖峻表示他的動脈瘤是遺傳疾病,他媽媽也是因此去世,但奇怪的是,一般人都是心臟位置左胸疼痛,但他是右胸痛,因此查了半年才發現原因。動脈瘤可能發生在動脈任何部位 最常見腦部、腹部及胸部根據長庚醫院及成大醫院的衛教資料指出,動脈瘤可發生在動脈任何部位,最常見的地方是腦內動脈和腹部及胸部的大動脈。依廖峻所述為胸主動脈瘤,症狀以疼痛和壓迫為主,隨著動脈瘤愈來愈大,患者可能會有劇烈胸痛,並因壓迫到附近的氣管,導致病患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等。現任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陳啟仁曾受訪指出,動脈瘤不是腫瘤,只是血管膨出血,所以無良性、惡性區分,動脈瘤的形成大部分與動脈硬化有關。動脈硬化的形成則與5大因子有關,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遺傳,可能使動脈硬化會造成血管壁產生裂縫,血壓變高時,會讓血管壁突出,越突出,壁就變得越來越薄,最後導致破裂。而動脈瘤一旦破裂相當危險,可能造成嚴重內出血,危及生命。廖峻2018年底二度中風後,已是半退休狀態。前幾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中風以前他都不太喝水,吃肉也都不忌口,生病了才開始改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參考資料】.廖峻提告女網紅影射性侵未遂 驚曝原因:我後天要開刀!.動脈瘤破裂風險性高 血管攝影檢查及早防範.長庚醫院.成大醫院
-
2023-06-25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器官移植成功率高不高?健保大數據揭密:腎臟移植技術純熟、肺臟移植存活率最低
【本文重點】台灣自97年起累計有1萬3,212人接受器官移植,其中肝臟移植人數居冠,其次是腎臟和心臟。男性佔三分之二,因容易得到會走向器官衰竭的疾病;不論是心、肺、肝、腎、胰、小腸,男性五年和十年存活率都低於女性,肺臟移植的10年存活率差異最大,女性56%,男性僅7%。腎臟的存活率最高,因技術純熟。每個器官的免疫排斥風險都不一樣,肺臟5年存活率最低。心臟移植費用最高,而大愛捐獻仍不足,最大挑戰是勸募。--by ChatGPT隨著醫療進步,器官衰竭也能靠移植延命,台灣從97到110年,累計有1萬3,212人接受器官移植,以肝臟移植人數居冠,達7,229人(占54%)、其次是腎臟4,580例(34%),心臟1,092例(8%)。肺臟、胰臟移植皆僅100多例、小腸移植不到20例。值得注意的是,這1.3萬人中,三分之二都是男性,心臟移植男性是女性5倍,肝臟移植2.5倍,肺臟移植是1.5倍。末期肝病、心血管疾病盛行率,都是男多於女。男性多,是因為比較容易得到某些會走向器官衰竭的疾病。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李明哲分析,肝硬化、B肝、C肝、酒精性肝炎等會進入末期肝病的疾病,盛行率都是男多於女;三高、動脈硬化、肥胖、抽菸這些容易傷心、傷肺的危險因子,也是在男性比較普遍。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器官分配原則不考慮性別,但女性停經之前,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都很少,除非年輕時就有肥胖、三高等問題,否則女性心臟病都在停經後才慢慢發生。腎臟和胰臟移植則是男女比率相當,李明哲表示,有三分之一的腎臟病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男女差異就不大。五年存活率腎臟最高,主因移植技術純熟。器官移植病人的存活率也有性別差異,不論是心、肺、肝、腎、胰、小腸,男性5年和10年存活率都低於女性,又以肺臟移植10年存活率差異最大,女性56%,男性僅7%。5年存活率以腎臟最高90%,其次是胰臟86%、肝臟75%,心臟68%、小腸64%,肺臟最低只有56%。10年存活率排名不變,腎臟和胰臟都有八成,肝臟66%、心臟53%、肺臟29%。唯小腸移植案例太少,歷年累計才14例,還沒有術後10年的資料。腎臟存活率最高,主要是因為技術純熟。江仰仁表示,台灣腎臟移植1968年就成功,比肝臟移植早20年,技術相對成熟。不過,腎臟是比較容易排斥的器官,移植最重視交叉配對,如果有配對到捐贈者,但交叉配對呈現陽性,術後比較容易排斥,醫師也不建議做移植。李明哲說,腎臟移植已發展了80年,免疫方面的研究最透徹,手術時間較短,術後併發症較少,日後如果移植腎也衰竭了,也能靠洗腎延命。健保資料顯示腎臟移植後,高達七、八成的病人,都能過上5到10年免於洗腎的生活。肺臟幾乎都是免疫細胞,排斥問題使存活率最低。每一種器官的免疫排斥風險都不一樣,李明哲說,肺臟5年存活率最低,因為整個肺臟幾乎都是免疫細胞,一旦發生排斥,很容易再次衰竭,通常等不到二次移植就會過世。江仰仁表示,肺臟移植是在最近幾年才做得比較積極,十年前做的病人太少,所以這部分的存活率資料誤差較大。李明哲表示,以肝臟移植為例,如因肝癌需移植,移植後約有二成病患會復發肝癌,因為病人必須持續服用抗排斥藥抑制免疫系統,導致腫瘤無法有效治療,患者因此死亡率很高。心臟移植費用最高,每人每年430萬至540萬。健保統計近10年抗排斥藥物費用,每人每年約120到130萬元。如果加上手術、住院、門診追蹤及檢驗檢查等,每人每年的平均總醫療費用介於240到260萬元之間。花費最高的是心臟移植,每人每年約430至540萬元,肝或腎移植則是300至400多萬元,肺臟或小腸移植約200多萬元。對醫師來說,醫療技術不是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勸募。李明哲指出,等腎者累計超過8000人,活體捐腎和大愛捐腎是一比一。肝臟有超過1000人在等,但每年大愛捐肝僅約100例,剩下都要靠活體捐贈,活體和大愛約為四比一。至於心臟,隨時有250人在等,但大愛心臟只有60到90例,等待期間只能靠左心室輔助器延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9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癌症、有益心血管!該怎麼吃番茄才能提高茄紅素吸收率?
茄紅素因為有很好的抗氧化力,所以有很多健康效果,但是在這眾多功效裡,男生、女生期待的效果可能很不同,因為男生吃了茄紅素對攝護腺有益,女生吃了可以預防肌膚老化、保持美白。當然其他如保護心血管、預防癌症的功效對男女都有益處。茄紅素是一種天然的植物色素,與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蝦紅素一樣同屬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許多天然的蔬果例如番茄、西瓜、紅肉葡萄柚、甜椒、木鱉果等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茄紅素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它的抗氧化力高達同一家族的beta胡蘿蔔素的2倍,以及維生素E的100倍,因此具有很多種的健康功效。義大利的俚語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就是在形容番茄因為含有茄紅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C、礦物質、纖維等成分,所以有很好的健康養生效果,但是在眾多成分中,茄紅素絕對要占很大的功勞。研究分析顯示,義大利人平均每日從飲食裡攝取高達7.4毫克的茄紅素,遠高於英國的1.1毫克,西班牙的1.8毫克,這跟義大利菜這種地中海型飲食裡充滿了番茄丁、番茄泥、番茄糊、番茄醬等等有很大的關係。茄紅素的功效茄紅素展現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有效抵抗身體中自由基的影響。自由基是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加速細胞老化和疾病的發生,甚至會誘導癌細胞的發生。壓力、吸煙、紫外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自由基過度增加,因此自由基就會損害體內的蛋白質、脂質、DNA,而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因為茄紅素可以中和自由基,所以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展現許多健康功效。幫助心血管系統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此外,也有許多研究認為茄紅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壞膽固醇),同時提高血液中的HDL(好膽固醇)。這些因子都有助於降低動脈硬化與心臟病的風險。預防癌症茄紅對於預防癌症的效果受到各界學者的重視,而許多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同時還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對抗癌症的能力,因此對特定癌症如肺癌、胃癌、前列腺癌、乳癌等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改善眼睛健康茄紅素的抗氧化力對眼睛健康很有益處,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對抗紫外線與藍光的氧化作用,因此預防視力退化。此外,茄紅素還可以減少白內障的發生。保護皮膚茄紅素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傷害,紫外線是皮膚老化和皮膚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研究,茄紅素可以對抗日曬對皮膚的傷害,減少皮膚受損傷產生曬傷、紅腫、膠原蛋白流失的現象。所以可以視為是皮膚內部的防曬劑,因此也有美白的效果。保護攝護腺體外實驗顯示,茄紅素有助於預防攝護腺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同時也有研究顯示,茄紅素也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茄紅素安全嗎?有什麼禁忌?茄紅素是食用歷史很長的食用成分,安全性很高。只是茄紅素屬於脂溶性成分,代謝速度較慢,容易累積在體內,所以如果長期攝取大量的茄紅素或是富含茄紅素的食物,會讓皮膚呈現黃橙色的現象,對此現象還有個專有名詞形容,叫做「茄紅素血症(lycopenemia)」。這時候需要暫時停止食用,讓身體慢慢代謝,即可恢復正常。如何從天然食物攝取茄紅素?茄紅素屬於黃橙色的天然色素,所以在黃橙色的水果或是深綠色蔬菜都可以見得到它的蹤影,而以下蔬果是含有茄紅素較高者:提高茄紅素攝取率的飲食技巧因為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的成分,不容易溶於水,在植物體內又被纖維所控制,所以只要掌握它的特性,就可以藉由一些飲食小技巧,提升珍貴茄紅素的攝取率。與油一同攝取由於茄紅素易溶於油中,因此料理時加入橄欖油等優質食用油脂,再一起攝取,可有效提高人體的吸收率。經過加熱食用學者曾經實驗,番茄經過熟食如煮成番茄醬或燉煮等方式進行加熱調理後食用,可以提高茄紅素的攝取率,因為加熱可以破壞蔬果的纖維細胞,釋放出茄紅素,有利於人體吸收。此外將蔬果打汁也可以破壞纖維細胞,有助於茄紅素的吸收。不過要注意,過度加熱茄紅素反倒會造成茄紅素的破壞,所以建議以蒸、煮為優先,避免高溫的煎、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挑食不挑老婆」,為什麼?
某君身材苗條,吃飯時很多東西不吃,好友見了問其原因。他總是說:「我挑食不挑老婆!」某日他又同樣回答,想不到老婆在旁邊聽到了,鐵青著臉。大概回家會死得粉難看。有人挑食,是撿自己喜歡的吃,例如甜的或油膩的,或辣的,但也有人只吃清淡的,或只吃素的不吃葷的,真是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俗語說:「病從口入,禍由口出。」民以食為天,不吃又不行,吃太多了又難為情,因為體態太胖了,就會不好意思了!人沒進食,會活活餓死,除非有打營養針,所以萬物都要進食。在動物,「弱肉強食」幾乎是維持生命的本能,因此,許多動物「吃」是唯一的工作。在人類,就文明多了,除了食之外,還有衣住行育樂,禮樂射御書數,加上一些文明的因素,「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俗語說:「病從口入。」吃不得當也會引起各種後遺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好吃甜食,饕客好吃各種美食。前者引起血糖高,甚至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眼睛失明等禍害。後者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膽固醇過多也會加速動脈硬化,誘發心臟病及腦中風。因此,長壽者大多是瘦瘦者,少有肥胖者。因此,控制飲食,控制體重是避免引起現代文明病─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的不二法門。然而,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單從醫學上或觀念上的勸說有時難竟全功。還好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控制體重方面已陸續有各種新藥研發出來,有些藥物讓你吃的油脂不會吸收而由大便排出來,有些藥物讓你吃的澱粉經由小便排出去,有些藥物讓你抑制食欲不想吃東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減肥成為另一種全民運動,已成為仕女們的最愛。「吾豈好吃哉,吾不得已也」,面對美食在前、美色在前要臨危不亂,不受誘惑,天人交戰,如何抉擇,真的是人生的一大考驗之一,也是人人必修的智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6-08 養生.營養食譜
「酪梨」含6大營養素,每天四分之一顆就足夠!最推薦的食用方式這樣吃
酪梨富含油脂,熱量非常高,100公克就有73到80大卡,大家可以從熱量來斟酌每天吃多少酪梨的份量,建議一天半顆或四分之一顆就足夠。酪梨富含營養又有飽足感,不僅被奉為「超級食物」,還被許多人當作「減肥聖品」。但FiTLO營養師何埻安提醒,酪梨熱量非常高,100公克就有73到80大卡。吃過量的酪梨反而容易胖。有些人每天早、中、晚餐各吃一顆酪梨,一天吃三顆就過量了。事實上,減肥需要各種營養素做搭配。每種食物食物都有它的營養價值,應該均衡攝取各種顏色的蔬果、優質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和好的油脂。如果迷信單一「超級食物」,誤以為每天大量得吃就會健康,反而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所以酪梨雖然營養,但也不能吃太多!酪梨的營養成分與功效有哪些?何埻安指出,酪梨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群,以及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多種植化素。特別的是,酪梨高含量的油脂屬於Omega-9,這是比較好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酪梨對健康的益處主要在於抗氧化、幫助排出不好的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一、Omega-9:酪梨的脂肪含量很高。它所含有的脂肪屬於Omega-9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很好的油脂型態,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而且它不像動物性來源的脂肪會卡在血管壁上,增加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二、膳食纖維:酪梨同時含有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的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非水溶性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三、維生素A:酪梨含有的維生素A包含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有助於皮膚和眼睛的健康,讓皮膚比較漂亮。尤其玉米黃素、葉黃素可以預防眼睛的黃斑部氧化。四、維生素E:酪梨的維生素E在和屬於Omega-9的油脂作用下,可防止血管氧化,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五、維生素B群:酪梨中的維生素B群以葉酸(維生素B9)最多,不但是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對孕婦來說,葉酸可預防胎兒神經血管病變。六、植化素:酪梨含有多酚類、類黃酮類等植化素,包括葉黃素、玉米黃素,可幫助抗氧化、消除人體內不好的自由基,也可以防止壞膽固醇的產生。酪梨牛奶是很推薦的食用方式,可以同時攝取到蛋白質、糖分和脂肪三大營養素,而且有飽足感。酪梨怎麼吃最健康?新鮮的酪梨可以每天吃,要注意的是控制熱量,因為酪梨富含油脂,熱量非常高,100公克就有73到80大卡,大家可以從熱量來斟酌每天吃多少酪梨的份量,建議一天半顆或四分之一顆就足夠。酪梨牛奶是很推薦的食用方式,不只是因為酪梨和牛奶很搭配,在營養的角度來看,喝酪梨牛奶可以同時攝取到蛋白質、醣分和脂肪三大營養素,而且酪梨牛奶有飽足感,大概一天喝一杯,可使用四分之一顆酪梨,製作成400c.c.的酪梨牛奶。酪梨的禁忌酪梨是富含營養的食物,但不建議對乳膠過敏或有腸躁症的人吃酪梨。一、對乳膠過敏的人:酪梨含有乳膠蛋白,對乳膠過敏的人吃酪梨會產生急性過敏症狀。二、腸躁症患者:酪梨含有豐富的纖維,容易產氣。而腸躁症患者容易脹氣,建議先避開容易產氣的食物。酪梨該怎麼挑選?何埻安說,可以挑選新鮮綠皮的酪梨,這種酪梨是剛摘下來的,可以買回家後在室溫放個三、四天,等它熟了再吃。當酪梨的蒂頭可以輕輕拔起,表示酪梨已經熟成。如果挑選比較熟的酪梨,整顆紫紫軟軟的,買回家就要盡快吃完。農委會的農業主題館網站則建議,酪梨接近熟成時會有這三個徵兆:.果柄會由綠轉黃。.果實外皮會由光滑變得粗糙,比較沒有光澤。.有些品種的酪梨熟成後,果皮會出現紫色或黑色斑紋。要提醒的是,如果酪梨果皮呈現黑色,表示酪梨過熟,不適合購買食用。市售酪梨通常分後熟(軟的)和未熟(硬的)兩種,如果要馬上吃,可以買軟的,如果希望買回去能多放幾天,可以買硬的。酪梨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群,以及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等多種植化素。特別的是,酪梨的油脂屬於Omega-9。推薦的酪梨料理除了酪梨牛奶之外,酪梨還可以怎麼吃?農委會《鄉間小路》雜誌介紹了幾道夏日輕爽的酪梨冷食料理:一、酪香拼盤材料:嫩豆腐1盒、皮蛋4個、酪梨1個。調味料:柴魚片2大匙、醬油1大匙、冷開水4大匙、糖2大匙、蔥末2大匙作法: 嫩豆腐置於盤中央 皮蛋去殼,對半切分,備用。 酪梨洗淨、切為兩半,取出果核、剝去外皮,再切成半圓形塊狀,與皮蛋置於盤中。 淋上調味料即可食用二、麻豆沙拉材料:酪梨1個、蝦仁2兩。調味料:鹽1小匙、酒1大匙、胡椒粉1/4小匙、沙拉醬3大匙。作法: 酪梨對半切,取出果核、剝去外皮,再切成半圓形片狀,備用。 蝦仁以鹽略撮、用水洗淨後瀝乾,加上鹽、酒、胡椒粉浸泡20分鐘,放入滾水燙熟撈起。 燙熟的蝦仁放置於盤中,旁邊圍上酪梨片,淋上沙拉醬即可食用。參考資料:農委會農業主題館-酪梨選購要訣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鄉村食譜:酪梨延伸閱讀: 夏天浴室潮濕發霉?「咖啡渣」就可解決!達人教你在家自製天然「浴廁殺菌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4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脂、護心血管、防泌尿道感染 詳解洛神花功效及食用禁忌
洛神花(Hibiscus sabdariffa L.),洛神花又稱為洛神葵、玫瑰茄,西方稱為Hibiscus 或是Roselle,洛神基本上就是英文 Roselle 名稱的直接音譯。洛神花是一種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和保健品的熱帶植物。它源自印度並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於1910年由當時任職於總督府的日本人藤根吉春自新加坡引進,現今主要在花東地區種植,因為那裡的氣候溫暖,特別適合洛神花的生長。洛神花屬於錦葵科木槿屬的一年生木質狀草本植物,與觀賞用的朱槿(或稱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屬於同屬的近親,花的外型也有若干相似。其實我們叫它做洛神「花」是有點誤會的,因為我們平常食用的部位並不是花瓣,而是花瓣脫落後留下的花萼部位,因此洛神花採收之後,還有一道繁雜的工序,必須去掉裡面的種子。洛神花最常見的食用方式是當成花茶,或加工成糖漬蜜餞、果醬食用。洛神花味道非常的酸,因為它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而且泡茶時會呈現鮮紅的茶色,那是因為洛神花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花青素,在泡茶時溶出的關係。此外,洛神花還可用來調味熱帶水果沙拉,或用於製作果凍。除了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C之外,洛神花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其富含植化素,如與藍莓相似的花青素、類黃酮、多酚等成分,因此具有多種保健功效,包括美容護膚、調節血脂、保護心血管、保護肝臟健康等多種功效,尤其是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方面,已經獲得許多科學實證,是除了蔓越莓之外,罕見具有此功效的保健食品。洛神花有哪些成分?洛神花含有豐富有機酸,如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礦物質如鉀、鈣、鎂。洛神花最特別的是含有具高抗氧化性的多酚類(polyphenols),根據分析,每100克的洛神花含有高達90毫克的總多酚,這些多酚類包含了花青素(anthocyanidins)、類黃酮素(flavonoids)、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以及異黃酮素(isoflavonoids)等。洛神花有什麼功效?在中國傳統醫學中,洛神花以其清熱、利尿、解渴等功效被廣泛應用。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洛神花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發現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功效,包括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降低血清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減少氧化性肝損傷、減少脂肪肝及纖維化、預防泌尿道感染等。因此已經有許多生技廠看好洛神花,將洛神花開發為保健食品,甚至有的產品已經獲得健康食品認證。降血脂、膽固醇台灣中山醫學院的團隊刊載於國際期刊的研究證實,洛神花具有預防低密度膽固醇(LDL)氧化的反應,也能降低體內血脂濃度,進而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機會。動物實驗也發現,洛神花萃取物可以降低近5成的血中三酸甘油脂,引此也具有調節血脂的功效。保護心血管洛神花萃取物中的類黃酮素、原兒茶酸、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能藉由清除活性氧有害分子,避免自由基攻擊血管壁,造成血管的損傷。因此動物實驗也證實,洛神花具有預防動脈硬化的功能幫助新陳代謝洛神花具豐富的有機酸,可以幫助清除乳酸堆積。花青素等抗氧化劑,也有助於促進微血管的血液流通。洛神花也含有豐富的鉀,因此也有利尿作用,同樣可以增進新陳代謝。保護肝臟動物實驗發現,洛神花萃取物可降低肝功能指數GOP及GPT,所以有保肝的功效。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UTI) 提到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功效,要以蔓越莓前花青素最廣受女性所知。然而近來經過法國等地的學者研究,洛神花在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方面,也展現良好的功效。泌尿道被細菌(主要是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等病菌)感染會造成女性泌尿道反覆發炎、搔癢、分泌物過多及異味的困擾。台灣屬海島潮濕環境,女性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更高。洛神花含有豐富的有機酸與多酚,對微生物具抑菌能力,特別對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及腸炎弧菌(Vibiro cholera)等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實驗顯示,洛神花萃取物可以降低尿液的pH值、酸化尿液,有助於抑制細菌生長。而研究顯示,以曾受泌尿道感染的女性實驗,食用洛神花萃取物,可以減少 89%泌尿道感染率,並且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率。台灣中國醫藥學院的團隊經過研究認為,洛神花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功能,可能也部分來自於洛神花抗發炎的效果。洛神花安全嗎?有什麼禁忌?洛神花是一種食用歷史很長的天然食物,食用上是安全的。只是洛神花很酸、多酚含量也很高,味道酸澀味很重,因此不管是泡茶、或是做成蜜餞、果醬時,會為了好入口加入不少的糖,請注意糖份與熱量的攝取。同時,因為洛神花的酸度高、多酚含量也高,所以如果胃腸敏感或是有胃食道逆流的人,請注意洛神花仍具有些微的刺激性,避免空腹時大量食用。延伸閱讀:同樣具有預防女性泌尿道感染功能的蔓越莓統合性研究分析許多臨床實驗的結果後結論,蔓越莓有助於降低26%的經常性泌尿道感染。另外,持續食用蔓越莓也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再復發機率,像這篇針對176位18-60歲的女性,且於過去12個月内得到過一次泌尿道感染為對象的研究證實,每天食用 500毫克的蔓越莓萃取物,發現可以使泌尿道感染的復發機率降低58%。參考:蔓越莓前花青素(OPC)的功效有哪些?蔓越莓益生菌為何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最佳組合?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茄紅素要怎麼吃、吃多少才可以防癌?醫師教一口訣秒懂重點
「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這是ㄧ句廣告台詞。番茄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人不生病,醫生的病人就減少了。番茄真的對人體這麼好嗎?答案:是的!醫學文獻報導: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具有降膽固醇、抗癌、抗粥狀動脈硬化、降低各種慢性疾病風險等作用。因此在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茄紅素是強效抗氧化劑 橙紅色蔬果大多有「茄紅素」雖然以番茄為名,但並非只有番茄才有。許多橙紅色的蔬果類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像是:南瓜、胡蘿蔔、紅西瓜、紅番石榴、葡萄柚、草莓、櫻桃、李子、木瓜、柿子等。一般來說,攝取含茄紅素的食物,經過消化 → 水解 → 茄紅素 → 吸收 → 運送到睾丸、肝臟、攝護腺、腎上腺、腎臟、脂肪和卵巢等器官貯存起來。然而,隨著年紀越大,茄紅素含量也會下降。所以上了年紀的人,要不斷地多攝取茄紅素食品,才能發揮茄紅素的功效。 多攝取茄紅素可降攝護腺癌發生率 Pohar 等人研究指出,罹患攝護腺癌的病人與少吃番茄有明顯的關係,如果每月攝取 8 ~ 16 份番茄茄紅素的人,可以降低 15%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我個人解讀是:攝取含茄紅素食品少,攝護腺含茄紅素濃度也少,抗氧化效力降低,當然罹癌風險就會增加。 美國很多有名醫療研究機構,包括: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北部癌症治療群(NCCTG, The Northern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 都加入「國家臨床試驗計畫(NCT)」進行茄紅素對攝護腺癌預防或治療的臨床試驗,他們的研究結論對茄紅素都持非常正面的看法。 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我們在家常吃番茄炒蛋,去餐廳沙拉吧吃小番茄常加一些醬汁,為什麼?除了口感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醫學方面的好處?不同烹飪方法又會不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引發我進一步探討的動機。 我的實驗室同仁從超市買牛番茄回來進行研究,共分八組進行萃取茄紅素,因實驗過程冗長,只說結果:「番茄+油+醋」水煮組萃取出茄紅素含量最高,比「單獨番茄」沙拉組(只吃番茄)高出約 7 倍。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教大家一個好記的口訣:『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醫學新知茄紅素為40碳直鏈結構,存在番茄的細胞壁「加熱」破壞細胞壁,使之分離出來;「加醋」可以打斷(水解茄紅素化學鍵,使它容易游離;「加油」的是因為茄紅素為親油性,容易溶解並提高身體的生物利用率加熱時間>15分鐘,茄紅素逐漸被破壞,含量反而減少。茄紅素要吃多少才可以防癌?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資料:每天攝取 30 毫克以下的茄紅素是安全無虞。又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指出,有效的茄紅素補充品劑量每天必須至少15 毫克,對於人體才有保護作用。以我們的實驗數據換算,每天要吃 300 公克(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 15 毫克。如果你天天吃番茄,吃膩了!可以換成等重量的南瓜、胡蘿蔔、紅西瓜、葡萄柚、草莓、櫻桃、木瓜、柿子等富含茄紅素的蔬果。小叮嚀·美國癌症學會:每天攝取30毫克以下茄紅素是安全無虞。·醫學文獻報告:茄紅素每天必須至少15毫克,才有保護作用。·我們實驗數據换算:每天要吃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分鐘100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15毫克。茄紅素對乳癌細胞的分生研究 我也對茄紅素在乳癌細胞做了一些的分生研究,結論是:茄紅素可以提高「凋亡蛋白」和降低「抗凋亡蛋白」 的雙重效應,使粒線體釋放出的「凋亡誘導因子(AIF)」進入細胞核內,造成 DNA 斷裂 ,最終導致細胞凋亡。 我做了許多天然植物研究,發現許多植化素(包含茄紅素)對正常細胞有保護效果,對癌細胞又有抑制增長作用,這種「雙向效應」真的很奇怪,是上帝的傑作嗎?(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5 名人.好食課
卵巢功能衰退所引起的退化 速懂更年期症狀及如何靠飲食緩解
今天由 好食課的 何采璇Sally營養師跟大家介紹更年期的飲食注意事項,大家務必筆記起來!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的必經之路,不論是本人、老婆、或是媽媽都很受用喔!更年期是因為卵巢功能衰退所引起的,此時體內的雌激素的分泌量也會下降。雌激素對於女性有多種保護功效,一旦減少了反而會增加退化性症狀的發生風險,因此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應更加注意營養的攝取喔!【更年期症狀與飲食搭配】心血管疾病:雌激素有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減少壞膽固醇LDL-c的生成,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然而,更年期會使雌激素保護效果減弱,加上代謝率逐年下降,使得更年期的婦女容易發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對策:控制熱量是必需的,另外多吃蔬果、未精製的全榖雜糧也以有幫助!此外也可以嘗試著名的DASH飲食,對於心血管有良好的保護效果!骨質流失:雌激素減少的情況下會使蝕骨細胞的活性提升,使骨質的流失趕不上合成的速度,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困擾。飲食對策:吃足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鮮奶、板豆腐、乳酪、優格,同時也要曬太陽,一天20-30分鐘使體內可以產生足量的維生素D。另外也要一併注意蛋白質與礦物質鎂是否攝取充足,兩者也與骨骼的形成有關!私密處不適:更年期的婦女會因為雌激素下降,使陰道變得乾燥,而容易有尿道感染的風險。除此之外,尿道與骨盆肌衰退也會使更年期婦女出現頻尿、尿失禁的症狀。飲食對策:每天喝足6-8杯水(約1500-2000 cc),保持身體水分平衡,也可以降低陰道感染的風險。切記不要一次咕嚕咕嚕喝完,睡前2小時也不要大量喝水,免得晚上還得跑廁所。心情不佳:以上種種的生理不適,加上賀爾蒙變化,使更年期婦女容易有焦慮、憂鬱等情緒。除此之外,失眠、睡眠品質不佳也是造成情緒低落的關鍵。飲食對策:研究發現精緻甜食、高鈉食物會使情緒不穩定,因此應控制攝取量,漸進式的減少有助於習慣的養成。飲食上可以多吃蔬果,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除了則有改善憂鬱、焦慮的症狀的效果。【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鐵”定吃出好氣色!補鐵這樣吃才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到底該怎麼吃才正確?詳解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
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成立於1940年,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致力於提供糖尿病相關的資源、教育、研究和宣傳工作。根據國際糖尿病組織(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2021年發布的數據,目前全世界約有4.63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對公眾健康影響甚鉅。ADA在幫助糖尿病患的過程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首先,他們積極參與糖尿病相關的科學研究,包含資金資助、舉辦學術研討會等,而每個月出版的Diabetes、Diabetes Care兩本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IF)極高的學術期刊,更是扮演著促進臨床護理、教育、營養、心理社會、流行病學、保健服務研究、新興治療和技術,乃至病理生理學、併發症等研究的重要角色。除了學術期刊之外,ADA也會整理這些研究成非醫療專業者也能看懂的形式,例如每年出版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等附錄。最後,ADA在社區宣傳、教育活動、推廣衛教觀念的部分也不遺餘力,他們曾舉辦如糖尿病步行、慈善籌款等活動,除了支持糖尿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更希望能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警覺,藉此推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3年出版的書中所包含的內容吧!從書的目錄可以發現,儘管只是附錄,但內容十分嚴謹,每一句話的後面都附有證據等級,而且探討的主題也非常全面。書的開頭先介紹了糖尿病的定義、分類和診斷,在討論複雜的問題之前,必須確保討論的問題是相同的。中間的章節則涵蓋了與一般大眾最相關的內容,詳細探討如何調整生活習慣、控制血糖、控制體重,以及透過現有的科技產品如何幫助糖尿病患者實現這些目標。接著,如果非藥物的治療方法都沒有顯著效果,書中也介紹了目前現有的降血糖藥物種類、效果以及控制不佳時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和周邊神經病變等。最後,書中還逐一介紹了老年人、青少年、懷孕婦女、住院者等特殊族群,並提供了這些族群需具備的整體觀念。這篇文章著重介紹第五章「飲食建議」的部分。開頭就明確指出,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前期和妊娠糖尿病,都建議實施個人化的營養治療計畫,以降低未來的醫療費用並減少併發症如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風險。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這是「個人化」的計畫,因此隨著個人狀況的不同,會有調整的空間。世界上並不存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按照相同的菜單飲食,就能百分百康復的「完美的飲食菜單」。書中也提到,更重要的是「能長期維持的飲食模式」,而不是「每餐營養素的分配」,因此閱讀以下建議時,也可以思考看看跟自己目前的飲食方式有什麼不同,以及可以改善的部分,而非全盤推翻固有的飲食習慣。營養素大致分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油脂三大類,以下將依照這個順序逐一說明。首先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俗稱的醣類。攝取碳水化合物時,建議選擇營養價值高、富含纖維的食物。如果要以數字來衡量,建議食物當中每提供1000大卡的熱量至少有14克的纖維。例如,我手邊的品客披薩口味每份含1克纖維(每139大卡),換算下來是7.19克纖維(每1000大卡)。這表示洋芋片不是一個好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一般來說,原型食物比加入添加劑的精緻食品更好,非澱粉類蔬菜也比澱粉類蔬菜,如蕃薯、馬鈴薯、玉米、豆子(紅豆/綠豆/豌豆等)更好。至於許多人關注的代糖,也就是不含碳水化合物、卻能帶來甜味的物質,目前沒有研究顯示其對糖尿病患者有好處或壞處。但由於代糖本身不含碳水化合物,不會提供能量,身體容易誤以為沒有吃飽,注意這可能引發過度飲食的情況。另外,GI值和GL值(血糖指數和血糖負荷)是另外一組常聽到的名詞,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其高低對血糖控制有好處或壞處,並不需要過度在意。接下來講到蛋白質,書中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攝取蛋白質時,會在不增加血糖的前提下提高胰島素的反應,因為胰島素的功用是降低血糖。因此,對於有低血糖風險的病人,可試著避免攝取高蛋白質含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免血糖不小心降得太低。最後是脂質,目前對於脂質在整體熱量攝取中所佔比例仍沒有定論,但對於脂質的來源已有明確建議,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含量越低越好,以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較佳。至於魚油,許多人關心是否該吃,以及吃多少比較好,但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ASCEND trial(A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Diabetes)指出,每天攝取1克的n-3脂肪酸(EPA和DHA),對於目前還沒有心臟病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只是安慰劑。而REDUCE-IT(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Icosapent Ethyl–Intervention Trial)則指出,對於已經有粥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並且正在使用降血脂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取4克的EPA確實可以減少嚴重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在此提供了三種營養素的攝取原則做為參考,再次提醒所有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能夠長期遵循的飲食模式」比「每餐中各營養素的分配比例」更加重要。若飲食原則過於嚴格,導致菜單不易接受,糖尿病的控制和改善效果可能不如「以大方向為導向、更注重飲食樂趣」的菜單。作為病人的家屬,請避免「這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的想法,在飲食方面過度限制和批評病人。這樣做除了可能對病人沒有幫助外,還有可能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可說是得不償失。參考資料: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 2023, Chapter 5: Facilitating Positive Behaviors and Well-being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友必讀!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飲食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3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我有高血脂,一天能吃幾顆蛋?
接到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春季會的演講邀請時,考慮了幾天,就答應了下來,但越深入研究,就越覺得棘手,當被通知演講時間從15變成20分鐘時,更是悔不當初,懊悔接下這個演講。「我有高血脂,一天能吃幾顆蛋?」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卻牽涉許多層面,變數很多,再加上研究結果常常相互矛盾,導致沒人真正有答案,更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舉例來說,東方飲食因為共食,不容易算清楚吃進的蛋量,蛋量也常有變化,譬如,有天我吃了包括葡式蛋塔跟一個荷包蛋的早餐,中飯吃了鹹蛋苦瓜跟蛋花湯,下午茶呢,有蛋糕跟馬卡龍,晚餐蛋香蝦仁跟魚香烘蛋,飯後呢,還加上兩球蛋捲冰淇淋……我這一天到底吃了幾顆蛋呢?當然馬卡龍只有蛋白,但冰淇淋有蛋嗎(據說冰淇淋含不含蛋口感不同,含蛋的比較綿密不易融化)?下周我飲食中的蛋量還會相同嗎?下個月呢?隔年呢?吃蛋的研究不好做,追蹤時間常在10年以上,也有追蹤到30幾年的。有篇刊在2020年英國醫學期刊(BMJ)回溯性的研究告訴我們,有2/3(24/33)以上的研究,只在實驗開始時做了參與研究者飲食含蛋量的評估,也就是說就以實驗開始時的飲食當基礎,分析之後的十幾二十年會不會得病。在被號稱為「膽固醇先生」基斯的推動下,1950年代開始,蛋就被當做是罪大惡極的心臟病殺手。近年風向卻逐漸改變,2015年美國飲食指引中,拿掉了一天食物中膽固醇含量應小於300毫克的建議;2016年德國法國的公共電視台上映了一部「膽固醇大騙局」的紀錄片,也出現指責製糖業曾賄賂哈佛的教授們,把食物中糖的壞處轉移到脂肪上的說法。近幾十年的醫學中,添加糖已經被證明是大壞蛋,但是食物中的膽固醇呢,到底是好人還是壞蛋?卻始終沒有解答,不同的人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研究,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在美國2015年拿掉膽固醇300毫克限制的版本中,有一段容易被忽略的話,它說「並不代表飲食中的膽固醇不再重要,」也說「在健康的飲食中,還是應該盡量減少膽固醇的攝取量。」在五年後的2020改版建議中,更說「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下定論,」但建議「降低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是謹慎而明智的。」強調一下,這裡說的都是「食物」中的膽固醇,不是「血液」中的膽固醇,更不是「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血液中的LDL已經反覆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對於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血中LDL更是越低越好,現在沒有定案的,是「食物」中的膽固醇。理論上只有20%的膽固醇來自飲食,其他來自身體合成,但不管研究結果或臨床觀察,都發現飲食是否影響血液中的LDL因人而異。有人一天吃8顆蛋,血中LDL不升反降;有的人一天一顆就會升高很多。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我個人的意見是「因疾病與危險因子不同,每個人要求的血液中LDL的數值都不一樣,吃蛋的反應也各不相同,那麼一天到底可以吃幾顆蛋?就問自己抽血的數值吧。」在自己身上實驗不同飲食影響LDL達標的程度,做個人化調整,別人可以,不代表自己OK,在現今缺蛋時刻,更是測試良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9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糖尿病患該注意高血壓?詳解2者相似風險因子及預防方式
一、介紹糖尿病共病—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的疾病,定義是收縮壓大於130mmHg、舒張壓大於80mmHg,收縮壓、舒張壓分別代表的是心臟收縮和舒張時血管的壓力。而高血壓最主要的成因就是心輸出量或周邊血管阻力上升,因此高血壓的藥物是針對此兩大因素來控制血壓。體內還有另一個系統負責血壓的調控,稱為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腎臟負責體內水分的控制,當腎臟偵測到體液過多、血壓過高時,腎臟會啟動此系統,增加體液的排出,進而降低血壓。當這個血壓的體內自動調節機制失靈,就容易形成高血壓。長期的血壓高會對血管內皮造成過多的壓力,並且影響到不同器官的功能。高血壓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心血管疾病。為了抵抗高壓力把血液打出心臟,心臟容易產生肥厚的情形,嚴重者可能還會發展成心臟衰竭;腦中血管壓力如果過高,也有機會會破裂或形成血塊塞住腦血管,造成所謂出血性或栓塞性腦中風。二、高血壓與糖尿病關係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壓是很常見的共病症,根據統計資料約有74%糖尿病患者同時也患有高血壓[1]。而為什麼高血壓與糖尿病是很常見的共病症呢?目前有幾種解釋,一是持續性的高血糖容易傷害血管,造成大血管或小血管的病變,因此容易發展成高血壓;二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島素阻抗,體內胰島素過多無法作用,會導致血管重新塑形、刺激交感活化,增加體內水份滯留,周邊血管阻力升高,進而形成高血壓[2]。高血壓和糖尿病有很多相同的風險因子,比如說肥胖、高血脂、動脈粥狀硬化、內皮細胞功能不佳等,這些相同的風險因子也會導致相同的併發症,主要是傷害到大血管及小血管,所以兩者常見的併發症都是心血管疾病,例如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要如何降低上述的風險呢?有幾篇研究提出「DASH」飲食原則可以有效降低血壓並改善高血糖。DASH全名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意思就是改善高血壓的飲食方式,概念上是要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瘦肉,並減少高糖份、高鈉、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DASH飲食的效果,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高血脂、肥胖情形,改善這些風險因子,就可以改善高血糖及高血壓的問題。一天建議的吃法如下[3]:1.四到五份蔬菜2.四到五份水果3.六到八份全穀物4.兩到三份乳製品5.六份或更少的瘦肉、家禽或魚6.兩到三份脂肪和油脂:健康的脂肪選擇包括酪梨、低脂起司和優格、黑巧克力、堅果、橄欖油三、高血壓診斷標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診斷標準與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診斷標準相同,在兩種情境下、使用兩種儀器,量測收縮壓大於130mmHg或舒張壓大於80mmHg,就可被診斷為高血壓。若單次於診間測得收縮壓大於180mmHg或舒張壓大於110mmHg,也被視為高血壓。正常情況下會希望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在懷孕且有糖尿病及慢性高血壓的患者中,允許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至於什麼時候要開始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呢?視病人是否為高風險族群決定,低心血管風險的患者在130/80mmHg~140/90mmHg的區間內還不需進行藥物治療,但是高心血管風險患者的血壓一旦高於130/80mmHg就要開始藥物治療,高心血管風險族群包含年齡大於65歲、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已知的心血管疾病等[4]。四、診間測量vs. 居家測量一般來說,民眾發現自己血壓高的情境通常都是在醫療場所,因為家裡不一定有常備血壓計。然而,在診間量出來的血壓可能不是最準確的數值,病人看到醫療人員或是處在醫療場域時,往往會比平時緊張,而量出比平時更高的血壓,此現象稱為「白袍高血壓」。因此,為了改善診間血壓容易不準確的情況,不論是國內或國外的最新指引都強調要使用「居家血壓」代替「診間血壓」作為高血壓診斷標準。居家血壓測量的方式有個重要的口訣「722原則」(諧音:請量量)7:連續量測7天2:每天早晚共2次,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一小時內各量測1次2:每次量2遍,兩遍之間間隔1分鐘,兩個數值取平均值量測血壓前,不抽煙喝酒、不喝咖啡或濃茶、不憋尿,量測時要坐在背部有支撐的椅子上、雙腳自然著地、手臂與心臟同高並放在桌面上,平靜休息5分鐘後量測,會測量到更準確的血壓值。居家血壓量測的優點是可以避免白袍高血壓造成血壓值不準確的情況,並讓病患更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缺點是家裡的血壓計若沒經過校正的話會比較不準確,一直量測血壓也可能讓病患更焦慮[5]。診間血壓量測的優點是由經過訓練的醫療人員操作會更準確、比起居家血壓計也更容易取得,缺點則是容易出現白袍高血壓的現象,或是只有單次測量抓不到平常的高血壓。五、結語高血壓是糖尿病很常見的共病症。兩者的風險因子十分相似,包含內皮細胞功能不佳、血管發炎、動脈粥狀硬化、高血脂、肥胖等。形成高血壓及糖尿病背後的機轉也類似,兩者也都會造成心血管併發症。因此,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治療也有一些共同之處,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生活型態的改善,也有一些藥物同時有降血壓及控制血糖的效果。高血壓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造成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故控制血壓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家裡有血壓計,可以採取「722原則」量測血壓,監控自己血壓的變化。如果平均而言血壓大於130/80mmHg,就要更小心注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控制,另外也可以通知長期追蹤看病的醫師,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糖尿病患者要如何遠離高血壓?如同前面提到的,最重要的是生活型態的改善,包含DASH飲食、SABCDE生活型態改變。SABCDE分別代表的意思如下:S(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鹽份攝取A(Alcohol limitation):限制酒類攝取B(Body weight reduction):控制體重在理想BMI之間C(Cigarette smoking cessation):戒煙D(Diet adaptation):調整飲食,採取DASH飲食原則E(Exercise):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想要降低心血管風險,可以從生活型態改變起,改變生活習慣,對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控制及預防非常有幫助。參考資料:1.Pasquale Passarella, Tatiana A. Kiseleva, Farida V. Valeeva, Aidar R. Gosmanov;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in Diabetes: 2018 Update. Diabetes Spectr. 2018;31 (3):218–224.2.Colussi G, Da Porto A, Cavarape A.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lights and shadows about causality. J Hum Hypertens. 2020;34(2):91-93.THE DASH DIET FOR TYPE 2 DIABETES4.Flack JM, Adekola B.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ew ACC/AHA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Trends Cardiovasc Med. 2020;30(3):160-164.5.European Cardiology Review 2015;10(2):95–10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為什麼糖尿病患該注意血壓—病患必讀風險併發症與診斷標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6 醫療.心臟血管
只量單臂可以嗎?雙臂數值不一樣,該看高的還低的?正確量血壓8招
量血壓只量單臂正確嗎?驚!雙臂的血壓可能不一樣「量血壓」是調控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不過,若「只量單臂血壓」,恐怕會出現血壓數值偏差,長期血壓波動被低估,高血壓無法有效獲得管控,易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劇增。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發表於「高血壓」雜誌的研究發現,應該測量雙臂血壓,並採用較高的數值來改善高血壓的診斷及管控,才有助降低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這項研究分析全球23項研究53,172名參與者的數據,以檢驗選擇較高或較低手臂壓力的影響,結果發現若量血壓採用手臂血壓數值較低的,會導致12%的人被診斷為沒有高血壓,但另一隻手臂血壓數值卻早已超標。證明應以量測較高的手臂血壓數值,作為未來心血管風險的預測指標。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高血壓患者必須非常精準的監控血壓,但民眾監測血壓時,若「只量測單臂」確實容易出現偏誤,有時落差可能是10毫米汞柱,其實收縮壓、舒張壓加減1毫米汞柱,都會影響後續開藥的劑量。高血壓定時量測的原則為何?如何正確管理血壓?根據衛福部109年統計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疾病死亡占據十大死因相當大的比重,一年逾3.9萬人死亡,平均每4.4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等三類疾病。衛福部國健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可遵循「722」口訣,連續量測7天、晨起後及睡前各量1次、每次量2遍,如此定期量測,才能清楚掌握自身血壓變化狀況,做好血壓管理。黃晨祐說,過去有大型研究發現,高血壓病患若血壓降低10%,整體心血管事件可降低20%。長期收縮壓160毫米汞柱,若能控制150毫米汞柱以下,10年以上中風、心衰機率可降20%、死亡率降10%;但收縮壓每增加1毫米汞柱,長期死亡率則增加1.1%。預防高血壓的重點只有一個!監測原則報你知!預防高血壓的方法,最重要就是定期量血壓。黃晨祐表示,高血壓發生除了遺傳家族史外,飲食生活習慣更需要關注,尤其年輕人罹患高血壓可能是「次發性高血壓」,為動脈硬化或合併內分泌疾病、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素分泌瘤等引起,監測血壓工作不可少。建議40歲以下、飲食重口味、少運動的人,每年都要執行一次「722」;40歲以後,應每天早上起床後、睡前各量一次。「量血壓雙臂都量,取高的數字。」黃晨祐建議,剛開始監測血壓的人,雙臂血壓一定有高有低,落差常在10毫米汞柱以內,持續雙臂監測兩至三個月,若都是右手血壓較高,日後就以該臂血壓記錄為主。最佳量測血壓時間:起床一小時內、睡前一小時。如何正確量血壓?1.量測前30分鐘不運動、不攝取咖啡因2.排除尿意3.靜坐5分鐘後再開始測量4.不隔著衣服測量,綁帶靠近心臟與乳頭水平高度5.坐有靠背的椅子6.雙腳著地、不翹腳7.雙臂量測需間隔一分鐘8.建議使用電子血壓計較為精準(資料來源/黃晨祐)什麼是高血壓?一般健康成人的收縮壓在120、舒張壓在80毫米汞柱之間,當收縮壓來到130-139、舒張壓來到85-89毫米汞柱,就可能進入高血壓前期,屬病發之灰色地帶,需開始留意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適,以預防血壓值繼續攀高。(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3-04-26 養生.聰明飲食
適量飲酒對健康有益?研究揭每天一杯紅酒到底對你有無好處
【本文重點】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的新研究顯示,每天喝一兩杯酒或約25克的人的過早死亡風險與一生都不喝酒的人相似,打破過往人們普遍認為適量飲用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飲料對健康有好處的迷思。女性每天飲酒25克以上,男性每天飲酒45克以上,他們的全因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酒精會破壞DNA、產生氧化壓力,可能導致動脈硬化、血壓升高和冠狀動脈疾病。任何程度的飲酒都可能導致健康生命的喪失。--by ChatGPT很多人認為每天小酌一杯有益健康,不過根據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顯示,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適量飲酒可以讓你活得更久。該薈萃分析檢視了107項研究的數據,涉及近5萬人的健康和飲酒習慣。研究人員發現,與一生都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兩杯酒或約25克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相似,打破過往人們普遍認為適量飲用葡萄酒或其他酒精飲料對你有好處的迷思。除此之外,研究還表明即便是小酌也會傷身:女性每天飲酒25克以上,男性每天飲酒45克以上,他們的全因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換言之,女性飲酒可能更危險。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質疑適度飲酒有助身體健康的觀點。例如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在2022年發表的政策簡報中就指出,「與流行觀點相反,酒精對心臟不利」,並在聲明中補充表示,「任何程度的飲酒都可能導致健康生命的喪失」。為什麼人們認為紅酒是健康的?每天飲酒對你有好處的信念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了「法國悖論」,也就是法國飲食中飽和脂肪含量高,但法國人的心臟病發病率要低得多。他們將這種悖論歸因於地中海飲食,特別是適度的紅酒消費。儘管有研究人員認為,生活方式因素在研究中沒有得到控制,這可能扭曲了研究結果,但適度飲酒改善健康的想法被廣泛接受。紅酒中的抗氧化劑會使其健康嗎?紅葡萄酒含有來自葡萄皮的抗氧化劑,這些抗氧化劑在白葡萄酒或其他類型的酒精中是沒有的。例如紅葡萄酒富含白藜蘆醇,白藜蘆醇是一種植物多酚化合物,可作為抗氧化劑,有研究認為可以減少炎症並提供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的保護。白藜蘆醇也可以在花生、藍莓和蔓越莓中找到。然而,有研究也表明,人類無法從紅酒中獲得足夠的抗氧化劑來獲得任何有意義的健康益處。為什麼酒精對身體如此有害?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酒精項目負責人Marissa Esser表示,科學家認為酒精導致健康問題的主要方式是破壞DNA。當你喝酒時,你的身體會將其代謝成乙醛,這是一種對細胞有毒的化學物質。乙醛既會損害你的DNA,又會阻止你的身體修復損傷。一旦你的DNA受損,細胞就會失控生長並產生癌症腫瘤。酒精還會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這是另一種形式的DNA損傷,可能對血管內的細胞特別有害。氧化壓力可導致動脈硬化,導致血壓升高和冠狀動脈疾病。Esser指出,酒精從根本上影響DNA,這就是為什麼它影響這麼多器官系統。【資料來源】.Drinking Won’t Help You Live Longer — in Fact, It Might Send You to an Early Grave.No, moderate drinking isn’t good for your health.Is a Glass of Red Wine a Day Really Good For You?.Even a Little Alcohol Can Harm Your Health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4-20 醫療.心臟血管
即便你沒有高血壓 研究指每天必吃一物過量仍有心血管風險
【本文重點】飲食中過多鹽與心臟病和中風有關,以往認為是由高血壓所引起,但最新研究指出,即便你沒有高血壓,鹽攝取量高仍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結果強化了WHO和其他醫學協會建議,建議每天鹽攝取量不超過一茶匙。要減少鹽攝取,建議限制食鹽的使用或用鹽替代品代替鹽。--by ChatGPT很多人都知道吃太多鹽不好,因為攝取過量的鈉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又會引發心臟病和中風,不過根據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Open)的新研究表明,飲食中過多的鹽和頸部及心臟動脈阻塞有關,即便你沒有高血壓,也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過量的鹽不只跟高血壓有關該研究共同作者Jonas Wuopio博士指出,此一發現提出了鹽甚至在某人患高血壓之前就可能造成損害。鹽對心臟健康有害,因為它與高血壓有關,但鹽在動脈斑塊發展中的作用在過往研究中未被討論。Wuopio表示,該研究是第一項研究鹽攝取量高與頭部和頸部動脈硬化之間關聯的研究,而這種關聯是線性的,這意味著每次增加鹽攝取量都與更多的動脈粥狀硬化有關。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特定型態的動脈硬化,指的是由於脂肪、膽固醇及其他物質在動脈壁上和內部的積聚所形成的斑塊。這些斑塊可造成動脈狹窄、血流受阻,甚至造成斑塊破裂,引發血栓。該項研究中包括一萬多名年齡在50至64歲間的成年人,研究人員透過測量受試者尿液中的鈉排泄量以估計其鹽攝取量。然後,研究人員藉由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拍下心臟動脈的圖像,以檢查動脈鈣化程度和心臟血管阻塞或狹窄的狀況,並且就受試者的頸動脈是否有斑塊進行超音波檢測。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吃的鹽越多,心臟和頸部動脈鈣化的風險就越高。即便研究人員排除高血壓患者後,仍看到這些發現。Wuopio表示,這意味著不僅僅是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需要注意他們的鹽攝取量。該研究結果強化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其他醫學協會的建議,將鹽攝取量減少到每天約一茶匙(約5克)。然而,很難估計一個人一天之中到底吃了多少鹽,Wuopio建議患者應限制食鹽的使用,或者用鹽替代品代替鹽。如何減少飲食中的鹽?根據世衛組織的建議,成人每天鹽攝取量應低於5克。然而,大部分人都吃了太多的鹽(平均每天9-12克),或者說是建議最高攝取量的兩倍。WHO表示,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取量低於5克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和冠心病的風險。降低鹽攝取量的主要好處就在於可以減少高血壓。WHO建議,可以通過以下措施減少家庭中的鹽消費量:.準備食物階段不加鹽.餐桌上不放鹽罐.限制鹹零食的消費.選擇鈉含量較低的產品【資料來源】.High-Salt Diet a Danger Even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High-salt diet associated with hardened arteries even in people with normal blood pressure
-
2023-04-17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老化、三高及慢性病 一次看懂巧克力及可可有什麼功效
要說世界第一名的心靈食物comfort food的話,絕對非巧克力莫屬。只要是心情不好就特別想讓人來點巧克力,女生在周期來前也特別會想要吃點巧克力,巧克力到底為什麼有這種令人幾乎上癮的魔力呢?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可可來的,而可可的學名為Theobroma cacao,Theobroma這個字來自希臘語的神theo與食物broma,意思就是「神的食物」,而cacao就是為什麼我們翻叫做可可,至於為何可可又有寫作cocoa的呢? 理由眾說紛紜,推論竟然可能是因為之前的歐洲人把cacao寫錯字?!。可可食用的歷史將近有3000年,在可可原產地的阿茲特克帝國或是鄰近的馬雅帝國,可可是非常珍貴稀有的食物,特別是作為奢侈品或是藥用,也通常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而且可可豆還可以當作貨幣或可以拿來支付稅金使用。如今可可或是製成的巧克力當然不再那麼珍稀,已被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但是受到更多人的熱愛,而且精緻的手工巧克力依然要價不斐。對可可的主要出產國象牙海岸、迦納、印尼來說,可可都是該國很重要的財政收入,全球每年可可豆產量約400萬噸,市值高達100億美金,加工成巧克力後,金額更高達1000億美金以上,所以「黑金」之名當之無愧。經過歐美長期研究,可可與巧克力固然風味迷人,但是人們愛吃可可與巧克力還為了它的功效,自古的說法有可可或巧克力具有催情的作用,它們也被女性們作為對抗經痛的祕方,心情不好時更讓人會想大吃巧克力,而新的研究也肯定可可或巧克力具有預防老化、幫助記憶力、預防三高等慢性病等等的作用。什麼是可可、怎麼做成巧克力?可可豆是可可果實的種子,從採收果實、從果莢中取出可可豆後,要經過繁複的手工加工,才能成為可可豆以及進行後續加工,製成各式各樣的可可、巧克力產品。可可發酵可可豆的加工中,影響風味最大的就是發酵這個步驟。可可豆如果不發酵,味道既苦且澀,難以入口,根本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可可或是巧克力味。可可豆從果莢取出之後,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可可豆以香蕉葉包起來平鋪,然後成堆放在籃子裡或箱子裡靜置發酵。因為可可的果肉含糖量豐富,所以發酵作用很快,並且產生高溫殺死胚芽,防止豆子發芽。發酵的過程中果肉逐步分解,產生有機酸或是酒精等成分,這些成分也會滲入豆子裡,形成可可風味的一部分。同時,一些酵素也會在豆子裡開始作用,如蛋白分解酵素有助於形成一些游離胺基酸與胜肽,這些酵素分解出來的小分子也幫助可可形成複雜風味。烘焙就像咖啡一樣,可可豆也要經過烘焙乾燥,才利於保存。烘焙的時間與溫度也大大地決定了可可的風味。研磨加工可可豆乾燥後,就可以運輸去世界各地進行後段加工,比如說再經過壓碎、研磨成為可可膏、可可脂、可可泥、可可粉等產品,最後去做成各種食品或令人喜愛的巧克力。可可有哪些成分?可可之所以風味迷人,就是因為它是植化素與多種成分的寶庫,在可可豆裡已經找到超過300種以上的功效成分,這遠遠超越了大多數其他植物。可可含有蛋白質、脂肪、多酚、黃酮類化合物、可可鹼、咖啡因、磷、銅、鐵、鋅、鎂、維生素A、維生素B6等。多酚可可含有很豐富的多酚,可可多酚包含了兒茶素、前花青素、花青素、黃烷醇等分子。多酚有很高的抗氧化性,因此讓可可或是黑巧克力可以保護心血管、維護記憶力、預防失智、保護免疫系統。前花青素尤其是可可多酚抗氧化力的主力,也是可可主要的苦味來源。而可可黃烷醇是對皮膚特別有功效的分子,可以幫助皮膚微血管的流通。可可鹼可可含有植物界裡少見的甲基黃嘌呤類物質,甲基黃嘌呤類包含了咖啡因與可可鹼。可可鹼具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保護腦神經與心血管,而且還可以促進脂肪燃燒,提升新陳代謝,而且還可以改善情緒、對抗憂鬱。礦物質可可具有多種礦物質,其中最豐富的是鎂,鎂是多種酵素反應中的重要因子,包括蛋白質合成和新陳代謝。此外,鎂也可以對抗心律不整和舒張血壓,缺乏鎂與新陳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有關。此外,可可還含有鈣、銅以及鐵,都是對人體很重要的微量礦物質。更多鎂的功效,參考鎂有什麼功效?幫助睡眠、放鬆身心、提升運動效果,為何又被稱為「舒壓礦物質」?補充鎂有副作用嗎?含有鎂的天然食物有哪些?胺基酸可可發酵後含有豐富的精胺酸,精胺酸可以幫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缺乏精胺酸與性功能失調有關,所以或許這也是可可或黑巧克力被當作催情劑的原因之一。可可也含有豐富色胺酸,色胺酸是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血清素以及褪黑激素與維持生理時鐘、幫助入睡、對抗心理壓力、降低憂鬱有關。可可或是黑巧克力具有哪些功效?可可或是純度高的巧克力具有非常多樣的功效,經過科學證實的有:舒緩壓力、對抗憂鬱、改善心情可可含有特殊的苯乙胺(PEA)成分,苯乙胺可以促進血清素與腦內啡的分泌,任人產生放鬆愉悅的感覺,也可以提高性慾,產生一種幸福感。或許腦內啡就是許多人對於巧克力近乎成癮的原因之一。也有研究發現,飲用高多酚可可能夠提升平靜的感覺以及滿足感。此外可可的色胺酸也有助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形成,所以也能幫助對抗壓力、放鬆心情、幫助入睡。而可可裡的維生素B6也是合成褪黑激素與多巴胺時的必要因子。幫助腦部健康曾有學者分別做過實驗,發現吃巧克力可以提升α (alpha)腦波以及δ(delta) 腦波,α 波是人在清醒專注時發出的腦波,而δ 波是人在放鬆時發出的腦波,對人的腦部運作都有益處。有針對年輕成人的研究指出,食用可可能夠立即提升認知功能以及神經可塑性,這是因為食用可可之後可以立即提升腦部血液流速與腦部血氧濃度。研究指出,可可鹼也有刺激振奮心情的作用,以及提升腦力,幫助專注集中的作用。預防老化與失智研究指出,可可黃酮可能有助於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維持認知功能,並減少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的風險。也有挪威研究探討富有黃酮的三種食物:巧克力、葡萄酒和茶,攝取後對認知的影響,研究對象包含了2031名參與者(年齡在70至74歲之間),結果發現攝入這三種食品的參與者在認知測試中表現顯著優於未攝取的參與者,而且他們的認知退化的的罹患率也更低。對於巧克力的攝取量約為每日10克時,影響最明顯。預防三高與慢性病可可有助預防三高等慢性病,有研究指出可可能夠降低血壓,這可能與可可多酚以及精胺酸有助於身體產生一氧化氮有關。因此可可對心血管健康有多種益處,其抗氧化力可以避免動脈硬化,也有助於預防中風,可可多酚也對血糖穩定有幫助,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因此可以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此外,實驗也證明,攝取可可能夠明顯降低血脂與膽固醇。女性健康女性經期的不適感與缺乏多巴胺與鎂有關,因為可可能夠補充身體的多巴胺,也含有豐富的鎂,所以有助於舒緩經期的不適。國民健康署也說如果攝取黑巧克力 (約30克),再搭配一杯富含鈣質的熱牛奶,效果會更好。也有實驗指出,食用黑巧克力可以明顯降低經痛。巧克力也含有豐富的鐵,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因為經期而流失的鐵質。此外,有一項有關孕婦食用巧克力量與壓力的研究發現,比較頻繁攝取巧克力的孕婦,其嬰兒在六個月時有比較低的壓力值和也有比較好的情緒。腸道健康可可含有豐富的木質素,木質素就是一種優秀的膳食纖維,木質素同樣存在芝麻裡,芝麻素就是來自於木質素。而可可豆含有木質素竟高達30%以上,而木質素這種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益生菌的生長,也有助於預防便祕、幫助腸道蠕動、也可以幫助排除膽固醇。肌膚健康研究證實,可可黃烷酮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所以可以對抗紫外線產生的自由基對真皮的破壞。同時可可黃烷酮也經實驗證實,可以幫助皮膚底層微血管流速提升。甚至也有研究顯示,外用塗抹可可多酚也有助於提升皮膚的彈力、提高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的含量,以上效果都有助於肌膚老化產生細紋或皺紋。可可或巧克力的注意事項選擇可可或巧克力最好選擇無糖或低糖的可可或是黑巧克力,以免攝取過多熱量,糖也會造成體內容易發炎,抵銷可可的眾多抗發炎益處。此外還有一些該注意的。可可脂與可可代用脂因為可可脂熔點接近人的體溫,所以入口即化,因此價格很高,用途很廣。因此許多巧克力風味的甜點改用其他熔點相近、但是價格便宜很多的植物油如棕櫚油代替,這些油脂吃起來就是沒辦法像可可脂一樣入口即化,感覺比較硬,而且是飽和脂肪酸,吃對了對心血管是一種負擔。白巧克力白巧克力只有可可脂加上牛奶或是糖的成分,並不含可可多酚的成分,因此抗氧化力比黑巧克力弱了很多,而且含糖量高,比較不健康。巧克力命名標示新規定,要叫巧克力要達一定的含量之前市面上有許多巧克力製品,加入大量棕櫚油或是糖,造成巧克力含量其實不高,為避免消費者混淆,食藥署陸續修訂巧克力命名標示的新規定。巧克力為以可可製品為原料,並可添加糖、乳製品或食品添加物等製成,為固體型態不含內餡之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及白巧克力。巧克力之品名應依下列規定標示:品名標示為「黑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三十五、可可脂至少百分之十八、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四。品名標示為「白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及乳粉為原料,且其可可脂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牛乳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四。品名標示為「牛奶巧克力」者,其應以可可脂及乳粉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五、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百分之二點五、牛乳固形物至少百分之十二。以「巧克力」為品名標示者,其原料及含量應以前三款為限。添加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之巧克力,其添加量未超過該產品總重量之百分之五者:應於品名附近標示「可可脂中添加植物油」或等同字義。含餡巧克力產品其巧克力含量至少百分之二十五,並應於品名前加標示「含餡」或「加工」或等同之字義。巧克力抹醬、巧克力糖漿,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百分之五或可可脂至少百分之二。添加植物油超過該產品總重量百分之五的產品,不得以「巧克力」為品名。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4-09 醫療.心臟血管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血管疾病徵兆?醫:關注皺褶不如注意3症狀
【本文重點】心血管疾病年輕化,但耳垂出現皺褶(法蘭克徵兆)與心臟病關聯性證據稀少,不可斷定絕對相關。黃信凱醫師建議回歸心血管疾病症狀本質,疑似症狀要及早就醫檢查,避免惡化。除健保提供基礎檢查外,也可自費做更精密的檢查,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若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三高,按時服藥、調整生活習慣及不隨意停藥可避免風險。--by ChatGPT近年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常有心肌梗塞的年輕案例發生。心血管疾病發生前,到底有沒有徵兆預示?「耳垂出現皺褶」(法蘭克徵兆,Frank sign)一直被認為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桃園中壢天晟醫院心臟科醫師黃信凱表示,耳垂出現皺褶這件事情,一直以來都在網路上流傳討論,但在臨床上並沒有很多直接的證據顯示,耳垂出現皺褶跟心臟病或是其他心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法蘭克徵兆」目前證據太少,呈現的意義有限。黃信凱說,目前統計資料及數據顯示相關性並沒有那麼多,天晟醫院的心臟科醫師也曾作過討論,認為「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警訊」所呈現的意義有限,可信度也待討論。以他的臨床經驗而言,大約10位病人中,有1至2個耳垂出現皺褶、同時有心血管相關疾病,但不能就此斷定絕對相關。他舉例,有些症狀在臨床經驗、統計學等資料上,確實有大量佐證,例如眼睛周圍突然出現很多一粒一粒白白的脂肪瘤,就要懷疑可能有高血脂的狀況。但耳垂出現皺褶的「法蘭克徵兆」,目前證據太少,民眾可當參考就好,發現自己有此現象,不必過度緊張。若有疑慮可就醫詢問,更要注意胸悶、易喘、心悸等警訊。耳垂出現皺褶的可能原因很多,黃信凱說,是天生或是後天習慣養成,因人而異。但若民眾發現自己的耳垂出現症狀,擔心心臟出問題,因此向醫師求診詢問,反而是件好事,可因此提早檢查預防。與其注意耳朵皺褶,黃信凱建議回歸到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本質,若發現自己突然容易胸悶痛,走路、運動、爬樓梯比平常更容易覺得喘,或是有心悸等症狀出現,應立刻到醫院檢查。他說,曾經有民眾求診時表示,最近在進行性行為時變得容易體力不支,關注這類生活改變,會比耳垂出現皺褶有更直接的證據。除了健保提供基礎檢查,也可自費做電腦斷層等精密檢查。黃信凱指出,心臟疾病只是一種統稱,常見的有心律不整、心悸及心臟衰竭等;而血管疾病,有的是冠狀動脈硬化,血管中的皮層出現慢性發炎形成斑塊,若受到情緒劇烈起伏或是天氣變化影響,斑塊就可能突然掉落,產生血栓,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針對心臟疾病相關的檢查,除了一般健保有給付的心電圖等簡單的掃描,黃信凱說,民眾若有疑慮,也可以到醫院的心臟科門診,自費做「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及「心血管電腦斷層」等更進階級精密的檢查,更能了解自身心臟狀況。黃信凱表示,要預防心血管疾病,主要就是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太油膩的食物務必適量攝取,抽菸盡量避免,飲酒也不能過量,讓自己保持身體健康。黃信凱說,心血管疾病及三高也是一種慢性疾病,不過這些都仍算是可控制的風險,病患只要按時服用醫師所開藥物,並搭配飲食忌口、調整作息,基本上都能好好控制,避免惡化。他也提醒,隨意停藥仍會有一定風險,要跟自己的醫師討論如何調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3 養生.運動健身
選錯時間跑=慢性自殺!要避空汙危害,一文看懂慢跑建議時間、地點、空汙指數查詢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近年,擁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也是人人皆知,但是「空汙(如PM2.5)」卻是讓越運動越不健康的地雷!我們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達每分鐘100公升,約比安靜狀態下多20倍,如此一來,我們可能在運動時不知不覺將廢氣、髒空氣吸入體內,造成危害。到底外出運動時我們該注意什麼?空汙多少要注意?有哪些分類?空汙造成的危害蘇一峰醫師指出,「空汙的微粒從肺部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之後,會進一步破壞血管內壁造成發炎,時間一久,造成動脈硬化和產生血栓,血栓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就造成心肌梗塞,塞到腦血管就造成中風。」我們可以發現,空汙不僅會造成肺癌,或是心血管疾病和腦部問題外,長久吸入汙染的空氣,還會造成全身性的發炎。肺癌權威陳晉興醫師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將空汙訂為一級致癌物,在歐洲許多城市可以發現,空汙指數越高(如紅、紫爆),民眾罹患肺癌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在空汙中慢跑也是慢性自殺的行為。空汙中如何運動?因此外出慢跑,或是進行騎單車、跑馬拉松等較激烈的運動,出門前最好先查看空氣品質預報,陳晉興醫師說,若PM2.5在50,甚至是在35以下就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環境醫學專家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的方法是早點出門,通常早上6點多就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選擇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早上六點不只避開交通尖峰時段,走小巷也能盡量避免汽機車排放的揮發性有機溶劑。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綜上所述,選擇淸晨時段慢跑,避免上、下班時段(早上空汙濃度高但持續時間短/下班時間分散,空汙濃度低、但持續時間長);選擇靠近公園、水邊等樹木較多的地區,避免在大馬路邊跑步、運動;且留意PM2.5大於50微克/立方公尺時,就應避免戶外運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空氣品質指標(AQI)與健康影響及活動建議空汙的分類空氣汙染實際上到底存在哪些物質?以下分為6大類:一、氣狀污染物硫氧化物(SO2及SO3合稱為SOx)、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及NO2合稱為NOx)、碳氫化合物(CxHy)、氯化氫(HCl)、二硫化碳(CS2)、鹵化烴類(CmHnXx)、全鹵化烷類(CFCs)、揮發性有機物(VOCs)。二、粒狀污染物總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所有粒徑之微粒)、懸浮微粒(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10微米以下之粒子)、細懸浮微粒(PM2.5,指懸浮於空氣中,粒徑在2.5微米以下之粒子)、落塵(指粒徑超過10微米,能因重力落下之微粒)、金屬燻煙及其化合物(指含金屬或其化合物之微粒)、黑煙(指以碳為主要成分之暗灰色至黑色微粒)、酸霧(指含硫酸、硝酸、磷酸、鹽酸等微滴之煙霧)、油煙(指含碳氫化合物之煙霧)。三、衍生性污染物光化學煙霧: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光化學性高氧化物:指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氧化性物質,如臭氧、過氧硝酸乙醯酯(PAN)等(能將中性碘化鉀溶液游離出碘者為限,但不包括二氧化氮)。四、有害空氣污染物氟化物、氯氣(Cl2)、氨氣(NH3)、硫化氫(H2S)、甲醛(HCHO)、含重金屬之氣體、硫酸、硝酸、磷酸、鹽酸氣、氯乙烯單體(VCM)、多氯聯苯(PCBs)、氰化氫(HCN)、戴奧辛、致癌性多環芳香烴、致癌揮發性有機物、石綿及含石綿之物質。五、異味污染物:指具有氣味,足以引起厭惡或其他不良情緒反應之污染物。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物質。【延伸閱讀】 長輩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本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1 養生.聰明飲食
番茄炒蛋沒有蛋怎麼辦?養生專家教用「1食材」替代,美味不輸雞蛋
雖然目前已有進口蛋上市,但仍有些民眾買不到蛋;其中,便當店的滷蛋、炒蛋也悄悄漲價,熱門菜色「番茄炒蛋」更是如此。近期,就有民眾問到「番茄炒蛋沒有蛋怎麼辦?」對此,食療養生專家也分享替代的料理,讓民眾在缺蛋危機時也能吃得營養又健康。番茄炒蛋是便當店、餐桌上最常出現的菜色之一,鮮豔的紅色讓人食慾大開,吃起來酸酸甜甜超下飯。面對近期蛋荒,許多民眾紛紛詢問:「番茄炒蛋沒有蛋怎麼辦?」對此,食療養生專家王明勇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替代美食,並補充番茄的知識與吃法。番茄消疲勞、增進食欲 王明勇表示,番茄含豐富的維他命A、維他命C、維他命D及礦物質,不管是入菜或是當成水果食用都很適合,具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欲等功效。紅番茄中的植化素、番茄紅素還能預防心臟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高血壓等血管疾病及促進皮膚的健康,並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的機率。 番茄雖有許多好處,但是吃番茄也是有禁忌的,像是不適合和黃瓜一起吃。黃瓜中含有一種維生素C分解酶,會破壞番茄中的維生素C;空腹時不宜生食,也要避免食用未成熟的番茄,以及加熱太久後食用。 此外,番茄的吃法很重要,研究發現,生吃番茄固然能攝取較多的維生素C,但加熱後的茄紅素及其他抗氧化物質含量會明顯增加。蕃茄燜豆皮作法 近期全台蛋荒,就算有錢也買不到雞蛋,而某些料理需要有蛋的搭配才好吃,像是番茄炒蛋就是如此。對此,王明勇分享「番茄燜豆皮」的作法,用豆皮來代替雞蛋,只要輕鬆2步驟,就能料理不輸番茄炒蛋的美味。材料.紅蕃茄2個.青蔥2根.生豆皮1大片.黃玉米粒2大匙.紅冰糖1小匙.海鹽1小匙.水3大匙.橄欖油1匙 作法 1.將紅番茄洗淨去蒂後一個切大塊、一個切碎;青蔥洗淨後切成蔥白及綠蔥花。 2.將橄欖油倒入鍋中,將蔥白放入鍋中,慢慢爆香後,再放入番茄塊、豆皮、黃玉米粒、水、海鹽、紅冰糖均勻拌炒;熬煮3~5分鐘,最後加入蔥花即可。【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29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8 醫療.婦產科
女性更年期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醫教護心5招遠離威脅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由此可見女性的護心行動刻不容緩。 停經+三高恐增心血管疾病風險!心悸、胸悶、呼吸會喘速就醫 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據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葉宏一副院長分享一位病人的就醫經驗,本身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楊女士,從來沒想過更年期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會增加,後來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會喘等現象而就醫,經檢查診斷為心血管疾病。 呼籲女性應注意更年期因荷爾蒙變化,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若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時刻注意自身心血管健康。 護心5招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等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威脅! ・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 ・規律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 ・放鬆舒壓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 ・向菸說不 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 ・定期健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也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延伸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2食物別亂吃!藥師:避免影響藥效或異常出血。 .胖肚子更易得心血管疾病!醫:位置比體重更重要。3關鍵健康減重。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17 醫療.耳鼻喉
睡8小時還覺得累?睡眠呼吸中止症3大症狀 符合2條件先做睡眠檢測
【本文重點】台灣成年族群有230萬人有呼吸中止症問題,但實際就醫人數僅23萬人,未診斷者可能超過9成以上。專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高危人群常見的症狀包括打鼾、肥胖、睡不飽,應盡早接受檢測及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及增加共病危機。--by ChatGPT白天總覺得疲累、沒睡飽,加上體型肥胖的民眾,小心罹患小心呼吸中止症。一項電話民調針對512位年滿40至65歲的民眾進行訪問,男性之中,每5位即有一位有打鼾、睡不飽症狀,其中近2成更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族群,若未治療恐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增加共病危機,醫師提醒,如果民眾有「打鼾、肥胖、睡不飽」三種情況,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測及治療。突然中風、被自己打呼聲嚇醒…睡眠呼吸中止症【案例一】一名31歲的男性於北部醫院擔任警衛,身高170公分、體重90幾公斤的他,從高中時就開始打鼾,工作後長期血壓不穩定,但並未在意,某日突然發生中風,右半身全麻緊急送醫,經住院治療後病況穩定,後續於門診追蹤,檢查出重度呼吸中止症,經睡眠檢測發現,一小時曾暫停70次,遠高於正常人5次以下,後續經配戴呼吸器後,除血壓獲控制以外,肢體功能也逐步改善。【案例二】影音自媒體創作者麥先生,本身體重破百公斤,從20多歲以來就有嚴重打鼾,每次出遊都得自費睡單人房,有時還會「被自己打呼聲嚇醒」,半夜也多次夜尿,因常常睡不飽,長途開車體力不佳。經過睡眠檢測、接受呼吸器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麥太太身為枕邊人,表示自己其實很淺眠,先生打呼時「塞耳塞也沒用」,被先生的打鼾聲困擾多年,經過治療改善許多,她也重獲安穩睡眠。嚴重打鼾 睡眠呼吸中止症高危群收治該名個案的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坤達表示,「睡不好」為百病之源,若是睡眠中伴隨著嚴重打鼾,更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族群。睡眠呼吸中止所引發的間歇性缺氧,會誘發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導致慢性發炎體質,甚至形成血栓、粥狀動脈硬化,久而久之「就像水溝一樣,年紀越大越堵越厲害」,若不盡早治療,可能造成更多共病發生。周坤達指出,呼吸中止症是許多民眾「避而不談」的問題,國外統計數據,美國成年族群全人口呼吸中止症佔比12%,推算台灣成年族群約1900萬人,約有230萬人有呼吸中止症問題,但實際就醫人數僅23萬人,代表未診斷者恐超過9成以上。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為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打鼾」就是最常見的警訊。中度至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身體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相關的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間歇性缺氧造成的血氧飽和度降低,更可能導致大腦、心臟功能受損。一項民調針對512位年滿40至65歲的民眾電話訪問結果顯示,男性之中,每5位即有一位有「打鼾」、「睡不飽」症狀,其中又有近2成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遠超過國外數據,而男性又為女性的9倍。莊立邦建議,若有「打鼾、肥胖、睡不飽」的民眾,應盡快檢測就醫,否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只會逐年增加。符合肥胖、白天嗜睡2條件 先做睡眠檢測莊立邦提醒,AHI檢測指標,觀察成年人一個晚上發生超過5次的呼吸事件,包括每次事件暫停呼吸10秒且氧氣濃度下降3%。除了打鼾、肥胖、睡不著以外,許多民眾獨自居住,無法得知自己有無打鼾,但是符合肥胖、白天嗜睡2條件,也可能是呼吸中止症高危險群,建議可做睡眠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AHI檢測AHI為睡眠中每小時無呼吸和呼吸減弱的次數:.輕度:呼吸中止指數 ≥ 5 and < 15 .中度:呼吸中止指數 ≥ 15 and ≤ 30 .重度:呼吸中止指數 > 30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建議配戴正壓呼吸器莊立邦指出,部分民眾下巴後縮,舌頭容易往後倒,包括懸雍垂較長、扁桃腺較大等,若確診呼吸中止症,經過檢查後會評估其嚴重程度,與病人討論後續治療,以輕症呼吸中止症患者而言,經評估顳顎關節、牙齒咬合功能等,可建議配戴牙套或是小手術,若中重度呼吸中止症患者,建議配戴正壓呼吸器。女性更年期後賀爾蒙改變,呼吸道保護效果受影響,發生呼吸中止症情況會略微增加,不可不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睡眠問題與精神疾病也有雙向影像,白天憂鬱、焦慮比例較高的患者,晚上若呼吸中止症釀缺氧,連帶影響大腦功能不佳,加劇焦慮現象,而憂鬱症患者活動量減低,使用部分藥物又導致體重增加。過去有研究發現,使用安眠藥患者出現呼吸中止症情況增加,目前各大醫院陸續成立睡眠中心,針對這類患者皆會進行雙向治療,幫助病人提升睡眠品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6 醫療.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LDL正常未必心臟健康 哪些人建議做載脂蛋白B測試?
【本文重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載脂蛋白B檢測可能比標準膽固醇檢測更好地預測心臟健康。該研究發現當載脂蛋白B數值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患者仍然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這意味著一些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尤其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by ChatGPT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對身體至關重要,早期篩查有助人們瞭解他們的風險,並有機會預防不良後果,例如檢測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就是針對這部分的健檢項目之一,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標準測試可能不是預測心臟病風險的最準確方法。【延伸閱讀:生酮飲食讓你更健康?研究稱低碳水、高脂肪恐倍增心血管風險】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上的一項分析指出,檢測載脂蛋白B-100(ApoB)可以更好地預測你的心臟是否健康,這種蛋白質附著在促成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或LDL膽固醇上,並且將膽固醇輸送到全身。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心臟病專家Jeffrey L. Anderson表示,載脂蛋白B測試不會告訴你患者有多少膽固醇,反而是測量攜帶它的顆粒數量。換句話說,根據研究結果,該測試可用於辨識更多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膽固醇數值看起來正常的人。為何載脂蛋白B能預測心臟病風險?該研究人員使用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電子病歷資料,檢視了從2010年至2022年間收集的705名患者載脂蛋白B和LDL膽固醇的數據,發現這段期間有46%的患者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了,即使他們的LDL膽固醇低於70毫克/分升(mg/dL),而這數值本應該在健康範圍內。換句話說,當某人的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他們仍然可能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應接受相應的治療。Anderson表示,這意味著一些LDL低於70毫克/分升的人.特別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然而,有鑑於載脂蛋白B檢測比較昂貴,Anderson不認為載脂蛋白B測試會取代標準的LDL測試,但它應該被視為改善心血管風險的寶貴工具,尤其對這些特定的患者群體而言。【延伸閱讀:擔心他汀類藥物副作用?這款降膽固醇藥可將心臟病風險降23%】哪些人該做載脂蛋白B測試?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表示,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或已經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人,以及高膽固醇患者都應該接受測試。此外,正在接受高脂血症治療的人可以從這項測試中受益,因為它可以讓他們更有效地管理病情。心臟病專家Salim Virani指出,當檢測到有較高的載脂蛋白B數值時,治療的最初第一步與檢測較高的LDL膽固醇數值的步驟相同:改變飲食,例如吃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並通過飲食和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另外,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治療。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當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動脈)變厚變硬時,就會發生動脈硬化,有時這會限制血液流向器官和組織。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特定類型的動脈硬化,是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和動脈壁上的積聚。這類積聚被稱為斑塊,會導致動脈狹窄,阻塞血流,斑塊也可能破裂並引發血栓。動脈粥狀硬化通常被視為心臟問題,但它可能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動脈。【資料來源】.Testing for ApoB protein may be a more accurate marker for heart disease risk than testing for cholesterol alone.Heart Disease: Is This Protein Test a Better Predictor of Risk Than Cholesterol Levels?.A protein test may be more accurate in predicting heart disease than cholesterol levels
-
2023-03-12 養生.營養食譜
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胡蘿蔔的10種功效一次看:如何吃進最多植化素?
【本文重點】胡蘿蔔具多重功效:1.預防動脈硬化 2.改善高血壓 3.預防癌症 4.舒緩眼睛疲勞 5.改善皮膚粗糙 6.有益於糖尿病 7.對抗不孕症 8.改善便祕、腹瀉 9.改善貧血及促進血液循環 10.強健骨骼及牙齒。其中β胡蘿蔔素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去除萬病之源的活性氧,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胡蘿蔔中還含有維生素A、C、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改善消化系統等。--by ChatGPT胡蘿蔔的10種功效【延伸資訊】胡蘿蔔營養成分一覽預防動脈硬化β胡蘿蔔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可去除萬病之源的活性氧,抑制造成動脈硬化的脂質過氧化現象,亦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臓病的功效亦備受矚目。改善高血壓胡蘿蔔中所含琥珀酸鉀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正常、降低血壓,亦有望改善浮腫或手腳冰冷。此外,β胡蘿蔔素及維生素E可預防動脈硬化,保持血管健康。預防癌症胡蘿蔔含有可在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的β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C及E等「抗氧化維生素」,可有效去除活性氧、增強免疫力。近年來,β胡蘿蔔素及α胡蘿蔔素等抑制癌症的效果亦備受關注。舒緩眼睛疲勞維生素A可維護眼球表面黏膜健康,避免眼睛乾澀,同時也是構成視網膜上感光物質「視紫質」的原料。對常看電腦等用眼過度的現代人來說,可說是非常重要的食材。改善皮膚粗糙維生素A可強健黏膜、促進皮膚新陳代謝。未轉換成維生素A的胡蘿蔔素亦可去除因紫外線或衰老而產生的活性氧,有助於改善皮膚粗糙及皮膚疾病。有益於糖尿病以前胡蘿蔔被列為高GI食品,但已獲得修正,胡蘿蔔並不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中國醫科大學的研究還顯示,胡蘿蔔含有降血糖成分。對抗不孕症胡蘿蔔有暖身的作用,因此亦有助於改善體寒導致不孕的情況。改善便祕、腹瀉胡蘿蔔中所含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改善腸道環境,有助於緩解便祕。此外,胡蘿蔔具暖身作用,可促進胃腸道管壁的血液循環,對於胃腸虛弱、容易腹瀉者,十分推薦。改善貧血及促進血液循環據說胡蘿蔔可改善貧血、手腳冰冷、虛弱體質等症狀,推測是因為胡蘿蔔的鐵質可幫助造血,改善血液循環。中醫亦認為胡蘿蔔具暖身、補血之功效。強健骨骼及牙齒胡蘿蔔含有鉀、磷、鈣等多種礦物質,有助於內臟功能,強健骨骼及牙齒,對於預防未來骨質疏鬆症,亦是值得多加食用的好食材。香烤胡蘿蔔材料(2人份):胡蘿蔔2條、迷迭香1枝、橄欖油適量、粗鹽適量作法:1. 胡蘿蔔連皮對半縱剖,排放在鋪鋁箔紙的烤盤上,撒迷迭香,淋橄欖油。2. 以220~230℃烤箱烘烤約30分鐘,可用竹籤輕鬆穿透,表示烤熟。3. 切成易入口大小後盛盤,撒粗鹽,淋上橄欖油,即可享用。胡蘿蔔巧達濃湯材料(2人份):胡蘿蔔1條、馬鈴薯1/2顆、水煮蛤蜊罐頭1罐、牛奶1杯、奶油1大匙、麵粉1又1/2大匙、顆粒高湯粉1小匙、鹽少許、粗黑胡椒粉適量、巴西利末少許作法:1. 胡蘿蔔連皮切成方形片,馬鈴薯也切成方形片。將蛤蜊與湯汁分開。2. 步驟1之湯汁兌水至1又1/2杯,再混入牛奶。3. 於鍋中加奶油,拌炒胡蘿蔔、馬鈴薯,撒麵粉進一步拌勻。將2慢慢倒入鍋中攪拌,讓湯底變濃稠,加顆粒高湯粉,煮約十分鐘至胡蘿蔔熟軟。4. 加入蛤蜊,以少許鹽及粗黑胡椒粉調味。盛盤時撒上巴西利及適量的粗黑胡椒粉。胡蘿蔔吻仔魚炊飯材料(4人份):胡蘿蔔1條、吻仔魚30g、米2米杯、酒1大匙、醬油1/2~1大匙、鹽1/2小匙、山芹菜切碎適量作法:1. 胡蘿蔔先連皮切成1cm厚的圓切片,再切成薄片後,將薄片疊一起切成略粗的胡蘿蔔絲。吻仔魚快速沖洗,以濾網瀝乾水分備用。2. 洗米放入電子鍋中,加兩杯水,浸泡30分鐘。3. 從2的電子鍋中取出2大匙的水,放入步驟1,加酒、醬油及鹽,快速拌勻後,依一般程序煮飯。4. 飯煮熟後大致混拌後即可盛盤,佐以山芹菜裝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9 養生.聰明飲食
自己做最健康美味!醫師、藥師教你DIY鮭魚蔬菜味噌、麻香旗魚、海苔白菜手捲
【本文重點】本文介紹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和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飲食指南,強調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適用於所有人,並提醒人們避免過度烹調或加工食物產生致癌自由基。作者分享「健康金四角」:吃對食物、規律運動、美好心情和充足睡眠,是維持健康的完整方式。最後,作者推薦3道可以在家自己煮的料理,讓你提升自我免疫力,居家料理的挑選重點:均衡營養與飲食多樣化。--by ChatGPT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2021–2022 最新的飲食指南」由營養專家和《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設計出「健康飲食餐盤」,規劃每人每天攝取均衡的食物。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亦有公布「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都是提供健康飲食的參考。儘管食物的選擇、分量、種類,會隨著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體重、體質、文化背景等有所差異,但基本原則仍是通用。然而,全球在新冠疫情前後,由於隔離政策、食物取得不易之下,所有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都改變了,加上台灣的烹調習慣和文化,向來喜歡香煎、酥炸、燉滷、煻煨、醃漬等,但過度烹調或加工會產生許多致癌的自由基,反而不利於健康。健康金四角「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健康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的狀態,也是良醫藥師本舖創建的宗旨,我與外子深耕醫藥專業將近30 年,希望透過簡單明瞭的方式,幫助民眾找回健康、提升抗病免疫力。其中,藉由吃對食物,攝取豐富的抗氧化物、補充均衡完整的營養,以及保持樂活心態,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最好方式。根據醫學研究指出,當人們處在正面的情緒下攝取食物,才能讓身體的內分泌達到好的平衡與吸收。因此,「吃出健康力」還要搭配「規律的運動」、「美好的心情」、「充足的睡眠」,才是完整的健康金四角。醫師、藥師の防疫飲食鮭魚蔬菜味噌食材鮭魚(一片)····切塊乾香菇····一朵蘿蔔····3 公分厚度牛蒡茶····400 毫升蘿蔔葉····適量酒粕····15 毫升味噌····15 毫升營養說明蘿蔔的葉子也具備營養價值,洗淨切成末後,在食材都滾熟後,與香菜、蔥花一起加入。高溫加熱會破壞味噌的營養素,可以在湯煮滾後關火,再加入味噌攪拌均勻。麻香旗魚食材洋蔥····半顆旗魚····8 ~ 10 片蔥花····適量芝麻····適量營養說明採用新鮮的旗魚, 富含蛋白質和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與豐富的維他命B6。鮮甜的洋蔥除了提味之外,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有助消化道健康。槲皮素可輔助COVID-19 治療,洋蔥是含槲皮素最多的蔬菜,蘋果則是含槲皮素最高的水果。自己包!海苔白菜手捲食材豆芽····1 包大白菜葉····2 張紫蘇葉····4 片(沾醬)蔥花····適量手作辣椒醬····45 毫升紫蘇油····7.5 毫升營養說明在沾醬中加入富含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的紫蘇油,如果不加熱直接吃紫蘇油的話,它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讓細胞變年輕。延伸閱讀:來一杯營養果汁增強免疫力!醫師、藥師教你DIY小松菜奇異果汁、高纖綠拿鐵、沙棘多莓汁提升自體免疫力食材日常防疫/防病秘訣,有助提升自體免疫力的食材:◆ 綠茶:抑制發炎基因,具有抗氧化作用。◆ 大蒜:天然抗生素,具強烈抗菌及殺菌力。◆ 紫蘇蘋果:用整片紫蘇葉包裹香甜的切片蘋果,富含槲皮素,可促進抗氧化,增加清除病毒、減少症狀。◆ 堅果:富含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心臟健康;抗氧化成分可降低腦內氧化壓力、減少憂鬱症。◆ 花椰菜:抗癌、解毒、降低血糖、防止心臟病,同時提高免疫力。◆ 鮭魚: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減少發炎反應、有益心臟及大腦功能;維他命B12、B6可減少憂鬱。◆ 櫛瓜:高鉀,幫助消水腫;β- 胡蘿蔔素,強化黏膜健康。◆ 藍莓:護眼明目,有助抗氧化、抗老化。◆ 海藻茶:防治便秘、排毒、養顏、預防腸癌;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改善油脂分泌。◆ 優格:可隨喜好添加堅果、香蕉、蘋果、藍莓、奇異果、葡萄乾等,有助改善腸道菌叢生態、減少發炎,幫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睡眠、維持骨骼健康。這幾年在疫情籠罩之下,如何建立對抗外來病毒、細菌感染的「防護力」,以及啟動身體的「免疫力」,是我將近30 年的醫藥心路持續探索與彙整的目標。對於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族群,基本以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增強抵抗力,疫情影響之下,許多企業啟動分流上班,實施居家/異地辦公,加上外食人口大大銳減,轉而選擇在家自「煮」用餐,居家料理不只講求方便,更著重在安全與安心,成為防疫期間的新興趨勢。在家自「煮」,提升自我免疫力,居家料理的挑選重點:均衡營養與飲食多樣化。本文節錄自博思智庫《良醫藥師本舖:坪林茶鄉╳老屋新生╳共善共好,打造松竹蘭梅健康販賣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