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硬化
共找到
428
筆 文章
-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六十歲開始培養強健身體」的飲食習慣想預防變胖或減肥,每餐份量以「八分飽」為標準。那麼,八分飽的實際份量究竟是多少?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或體格皆不相同,但還是有標準可循,主食、主菜、副菜只要遵照指標攝取即可。主食方面,男性、女性的飯量是每餐一碗飯(約一五○公克)。飯類(尤其是白飯)是容易致胖的食物,也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當血糖值急速上升,胰臟會大量分泌名為「肥胖賀爾蒙」的胰島素。胰島素會導致血中糖分滲入體內,並轉換為體脂肪。抗老化保健領域視胰島素為加速老化的賀爾蒙。胰島素持續分泌過剩,不僅會引發肥胖,也會導致血管氧化。關於氧化問題容後待敘,氧化就是身體生鏽,也是一種老化現象。剛煮好的熱騰騰白飯特別美味誘人,但其實它是大家該提高警覺、避免攝取過量的第一號食物。雖然須留意不能攝取過量的白飯,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雜糧穀類則被證實具有防癌等多種健康效果。每週將白米飯換成糙米飯二至三次的話,就能達到保健效果。煮成糙米粥好下嚥,而且少量就有飽足感,還能預防變胖。主菜的魚類、肉類的適量標準為八○至一○○公克。如果是秋刀魚,約是中尾一條(蛋白質含量在二○公克以下);雞胸肉的話,大小及重量約是一顆半雞蛋大小(蛋白質含量約二○公克)。主菜最好多吃魚,一週攝取二至三次。希望各位多吃魚,少吃肉,因為兩者所含的脂肪成分不同。魚是非常適合每天吃一片的超級健康食品。秋刀魚、鯖魚等背部是藍色的青魚,以及鮭魚都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分,這兩種成分有清血作用,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另一方面,以四隻腳走路的牛、豬或羊等肉類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液會變得混濁。煮好的肉湯冷卻後,表面會浮現一層白色油脂,這就是飽和脂肪酸。此外,肉類還含有可正可邪的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arachidonic acid)。適量攝取可以活化腦功能、提升免疫力、血流變順暢等效果;若攝取過量會引起發炎,成為癌症或動脈硬化的導因。然而不可諱言,肉類確實是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鋅等重要礦物質的供給來源。遵守每週適量攝取二至三次的原則,才能吃得更健康。鋅具有增強免疫力、維持正常味覺、排除囤積體內有害金屬成分等效用,同時也是創造年輕身體不可欠缺的礦物質。鋅還是製造抗氧化酵素頭號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必需礦物質,更是預防身體生鏽老化的必需物質。基於前面提及的蛋白質缺點,肉類食物一週只能攝取二至三次,最好選擇高蛋白、油脂少的雞胸肉。此外,蛋(蛋白質量約六公克)和豆腐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兩者也含有脂肪成分,一顆蛋或半塊豆腐都可以當成一道主菜。納豆和豆腐都屬於大豆製品,但納豆所含助消化成分比豆腐多,可以把一包納豆(四五公克)當成副菜食用。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透過蔬菜、菇類、海藻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它們還有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功能。因為具備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功能,萬一缺乏,將成為引發各種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原因。膳食纖維有維持良好腸道環境的功能。膳食纖維不在胃或小腸被消化,而是直接抵達大腸,成為糞便材料。沒有膳食纖維,腸道的糞便材料會不足,囤積大腸內的老舊廢物或有害物質、多餘糖分無法排出體外,這就是致病原因。沒有所謂絕不能吃的食物,也沒有只吃某種食物即可的道理。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要攝取,在進食時也要提醒自己多吃蔬菜、菇類、海藻類,少吃肉或魚、米飯。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1 養生.聰明飲食
靠不吃蛋控制病情 阿伯的膽固醇反而飆高了
門診中常常遇到很多膽固醇過高問題的患者們,因為不想長期吃藥控制,都會想說靠飲食控制就好,像是完全不吃蛋、飲食清淡等等,但這樣真的能降低膽固醇嗎? 在大魚大肉的年節過後,先來分享一位阿伯的故事。有位阿伯本身有中風,他右邊的頸動脈硬化很嚴重,而且低密度膽固醇將近250(正常值是130以下)那平常我都是幫他開降膽固醇的藥,吃了三個月後,阿伯的膽固醇有順利降下來,我就跟阿伯說你一定要繼續吃,結果過了三個月後阿伯回診,沒想到膽固醇卻又飆高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阿伯不想一輩子都要靠吃藥,就想說自己來飲食控制,完全不吃蛋、肉也不太敢吃...不只膽固醇變高,也因為營養不良整個人看起來很消瘦、沒精神。我千叮嚀萬交代和阿伯說,你一定要吃藥控制,而且建議可以一天吃一顆蛋,有研究指出「一天吃一顆蛋並不會升高中風風險,反而可以降低風險」幸好後來阿伯重新開始吃藥後,果然膽固醇數字就變很漂亮,精神也好多了!還是要提醒大家,光靠不吃蛋、海鮮或是肉類,其實很難控制好膽固醇,建議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一定要請醫師診治並長期吃藥控制才能穩定住!來源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
-
2020-02-09 科別.心臟血管
莫名頭暈吃止暈藥無效 原來是狹心症
年過七旬的阿嬤麗花(化名)約莫兩年前出現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並未查出有眩暈症等,但仍服用止暈藥來緩解症狀。未料這一吃就長達兩年,症狀看似沒有好轉。近日來,她進一步至神經內科就診,但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接著又赴心血管科就診,這回才經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於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約莫八成患者會出現胸悶痛症狀,一成會有腹痛症狀,約百分之五的人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麗花阿嬤可能早在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上本身體重過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問題且平常未控制好,仍少運動且好吃油膩飲食,才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仍算發現得早,還沒有出現暈倒撞地腦出血、心肌因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而發生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張釗監表示,要診斷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會使用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工具。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醫療團隊為麗花阿嬤施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如今的她終於不再頭暈,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麗花阿嬤這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其實為數不少。張釗監表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這些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及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目前正值冬季,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張釗監表示,民眾如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已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及早就醫以降低猝死風險。
-
2020-01-28 養生.健康瘦身
建議不吃早餐!日醫「減醣飲食」推7大守則
近年來,「減醣飲食」因對瘦身有極大助益而蔚為風潮。這種飲食方式主張與白飯徹底訣別,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不過,因為嚴格的飲食限制,而讓不少人卻步,其中,抱持批判態度的醫生也大有人在。究竟要怎麼樣「減醣」才能夠有效又容易持續呢?日本媒體日刊Spa!訪問了減醣飲食的權威江部康二醫生,他指出,「最根本的大方向,就是不吃早餐,也不吃米飯、麵、麵包等澱粉類,以蛋魚肉類和蔬菜取代,肚子餓了就吃堅果和起司等。」雖然這種方式容易受到「營養不均衡」的質疑,但他認為,將穀物視為主食,攝取過度糖分,才是不健康的作法。「人類文明所經歷的七百萬年間,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穀物的。過往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是現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問題。如果確實進行減醣,光是第一個禮拜就可以瘦下三公斤。」減醣飲食的原理,在於將原本自醣類、澱粉所取得的熱量,改為從脂肪取得。「人體所需要的五大營養素分別是必需脂肪酸、必需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其中根本不需要醣類。事實上人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葡萄糖,不需要從飲食中取得。反而脂肪才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許多節食的人都將食物集中在里肌肉、魚肉、豆腐等,導致攝取的脂肪不夠,才功虧一簣。」江部醫生也提出了以下七點原則:1. 不吃早餐,嘗試半日斷食。2. 穀物並非人類生存必須。3. 減少的穀物可以以菜、肉取代,擊退空腹感。4. 一餐所攝取的醣類不可超過20克。5. 為免熱量不足導致失敗,務必注意脂肪的攝取。6. 果糖熱量是葡萄糖的五十倍,食用水果前要三思!7. 立刻停止過度醣類攝取,可以避免肥胖、牙周病、老化與失智症「被體內吸收的醣類會跟蛋白質互相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提高心肌梗塞跟腦中風的風險。皮膚也會失去彈性、身高縮短、視力跟聽力下降、還容易引起糖尿病。這一切的元兇的是糖分,因此還是提早戒掉比較好。」江部醫生補充說道。
-
2020-01-16 養生.聰明飲食
豆漿不只有喝原味而已 中醫師教你為豆漿加料添營養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豆漿、豆花、豆腐食療大全》,作者王作生】養生叮嚀:老年人保健常識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是養生長壽的基本原則。老年人飲食不可饑飽無度,並且進餐要有規律,養成定時定量的良好習慣。常食以下營養素對老年人健康有益:.優質蛋白質:主要來源有瘦肉、雞蛋、豆腐、雞、鴨、魚、蝦類和豆類。.維生素B群:主要來源有優酪乳、堅果、水果、銀耳蓮子羹或麥麩等。.核酸:主要來源有鯡魚、沙丁魚、青花魚、蝦、牡蠣等海產品和甜菜、蘆筍、青蔥、菜花及豆類。.酶:主要來源有香菇、山藥、銀杏、大棗、山楂、生薑、青椒、茄子、大蒜等。.前列腺素:就蔬菜而言,迄今為止科學家只在洋蔥中發現前列腺素。.鈣:富含鈣元素的食物包括蔬菜、豆製品、乳製品、果汁和穀物等。.葉酸、硒元素:主要來源有全麥、大麥、黑麥、穀子、糙米、野生稻和全麥義大利麵食、麵包等。枸杞燕麥山藥豆漿功效:強身健體,延緩衰老。原料:黃豆60克,燕麥10克,枸杞10克,山藥20克。調料:冰糖10克。做法:1. 將黃豆浸泡10小時,洗淨待用。燕麥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2小時。山藥去皮,洗淨,切小丁。枸杞洗淨,泡軟。2. 將上述原料一起倒入豆漿機中,加水至合適位置,煮至豆漿機提示豆漿做好。3. 過濾後加冰糖攪拌至化開即可。綠豆豌豆白米豆漿功效:減少膽固醇吸收,防止動脈硬化。原料:綠豆20克,豌豆10克,白米75克。調料:冰糖10克。做法:1. 將綠豆、豌豆浸泡10小時,洗淨待用;白米淘洗乾淨。2. 將上述原料一起倒入豆漿機中,加水至合適位置,煮至豆漿機提示豆漿做好。3. 過濾後加冰糖攪拌至化開即可。五穀豆漿功效:平補肝腎,防老抗癌,降脂降糖,增強免疫力。原料:黃豆20克,黑豆10克,青豆10克,扁豆10克,花生米10克。調料:白糖25克。做法:1. 將青豆用開水汆燙一下,過涼水備用;其餘四種原料洗淨,清水浸泡6小時至發軟。2. 將處理好的原料一起放入豆漿機內,加入適量清水到上下水位線之間,裝入機頭。3. 插上電源,按下啟動鍵,經過反覆的打漿、加熱和熬煮,十幾分鐘後五穀豆漿即做好。4. 先將白糖放入杯中,再將打好的豆漿用濾網過濾,倒在杯中,調勻即可。五香花生豆漿功效:健脾和胃,滋養強身。原料:黃豆、花生各40克。調料:生薑2片,鹽、五香粉各適量。做法:1. 花生和黃豆用溫水洗淨,再用清水泡6小時至漲透。2. 將黃豆和花生放在不銹鋼鍋內,添入適量清水,加入薑片、五香粉和鹽煮約15分鐘至熟,離火。3. 把黃豆、花生和煮花生原汁倒在家用攪拌機內,蓋上蓋後接通電源,按鍵打成豆漿。4. 把豆漿過濾後倒在淨鍋內煮開,即可倒出飲用。腰果豆漿功效:增強抗病能力,強身健體,延緩衰老。原料:黃豆50克,腰果20克,枸杞10克。做法:1. 黃豆洗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至漲透;枸杞用50克溫水泡軟。2. 腰果放入乾燥的鍋內,以小火炒酥,倒在攪拌機內打成細粉,待用。3. 將泡好的黃豆倒入家用攪拌機內,加入適量清水打成漿,過濾去渣。4. 把豆漿倒在淨鍋中,加入枸杞,上火煮約15分鐘至熟,撒入腰果粉稍煮即成。紅棗蓮子豆漿功效:補虛健脾,治療高血脂等病。原料:黃豆50克,紅棗15克,糖水蓮子15克。調料:白糖25克。做法:1. 黃豆去雜洗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至漲透;紅棗洗淨,用水泡半小時,除去棗核。2. 將蓮子肉和紅棗放入榨汁機內,加入50克水榨成汁液,待用。3. 將泡好的黃豆和適量水一起放入攪拌機內打成豆漿,過濾去渣。 4. 把過濾好的豆漿倒在淨鍋內,以小火煮10分鐘至熟,加入蓮子紅棗汁和白糖稍煮,即可飲用。杏仁桂圓銀耳豆漿功效: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呼吸道疾病。原料:黃豆50克,水發銀耳1朵,糖水龍眼25克,清水杏仁20克。調料:白糖適量。做法:1. 黃豆去雜洗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至發軟,放在家用攪拌機中,加入適量清水打成豆漿,過濾去渣。2. 將水發銀耳洗淨去蒂,撕成小片,同龍眼和杏仁一起放入榨汁機內,加入50克水榨成汁液,待用。3. 淨鍋上火,倒入過濾的豆漿,以小火煮10分鐘至熟。4. 豆漿中再加入銀耳混合汁液和白糖煮開,即可飲用。燕麥黑芝麻豆漿功效:消除疲勞,促進食欲,增強體質。原料:黃豆40克,燕麥20克,黑芝麻10克。調料:冰糖適量。做法:1. 黃豆洗淨,用清水浸泡6小時至漲透;黑芝麻和燕麥用清水洗去灰塵和糠皮。2. 將黑芝麻、燕麥和黃豆混合,放入豆漿機杯體中,加清水至上下水位線之間,然後按正確位置裝入機頭。3. 插上電源,按下啟動鍵,經過反覆的打漿、加熱和熬煮,大約20分鐘燕麥黑芝麻豆漿即做好。4. 將豆漿倒在杯內,調入冰糖,即可飲用。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更要小心流感
慢性病患早為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但施打率有待加強,近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約七至九成罹患慢性病,其中糖尿病排名第一。研究證實,糖尿病友流感住院風險比一般人高三至六倍,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在農曆年前應接種流感疫苗,安心過好年。研究顯示,罹患慢性肺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腎臟、肝臟、神經、血液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如HIV感染,感染流感後,不僅可能使慢性疾病惡化,更可能引發併發症,甚至死亡。台灣糖友高達二百廿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說,依糖尿病年鑑十年追蹤顯示,糖尿病友總死亡率下降,但肺炎死亡率持續增加,男性增加五成,女性更超過九成。一名四十八歲糖友罹患流感後,因食欲不佳,不敢打胰島素造成血糖升高,因生病臥床,小便次數降低,造成泌尿道發炎引起敗血症,緊急送至加護病房。杜思德說,糖尿病患染上流感,因吞噬細胞能力變差,抗病毒的能力變弱,加上感染造成壓力荷爾蒙升高、血糖上升,若患者因肺炎住院治療,藥物還可能讓血糖起伏不定,不利病情發展。「每年因流感重症死亡率約兩成。」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血壓學會常務理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說,流感是發炎反應,血管內的動脈斑塊遇到發炎反應會剝落阻塞血管。流感常伴隨著咳嗽,會讓血壓瞬間增加,發燒後沒食欲,若水分補充不夠,影響血液循環,如又天冷,血管收縮,容易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令人擔心的是,全國五百萬高血壓患者中,約三分之一不知自己高血壓,葉宏一指出,高血壓是一種老化過程,血管隨著老化而硬化,以致血壓升高,人一輩子罹患高血壓機率高達九成五。最新研究發現,打流感疫苗會降低心臟病發生率,葉宏一表示,去年歐洲心臟學會和世界心臟年會研究,高血壓患者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死亡風險一成八,降低心臟病四成五。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不可不信 流感疫苗護心血管
一名七十多歲、心臟衰竭的老先生去年得了流感,不到一個月就突然惡化,休克送醫急救,再也沒能醒過來,心臟功能愈來愈差,家屬最後放棄急救,醫師則感嘆網路謠言害人不淺。原來是這位老先生認為打疫苗會危及健康,不敢去打,以致悲劇收場。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感染流感病毒後,身體發燒,心跳變快,需要更多氧氣,加重心肺功能負擔,對於心衰竭、腦中風、裝過心臟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風險更高,易引發急性冠心症。黃瑞仁說,氣溫偏低時,血管收縮,一旦得了流感,身體發燒、脫水,血液變得濃稠,循環變差,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剝落、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增加中風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此,美國心臟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均建議,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黃瑞仁表示,門診遇到心衰竭、放過支架等患者,常會苦口婆心地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但總有人不信邪。以該名老先生為例,於十幾年前罹患心臟衰竭,接受過繞道手術,持續至台大回診,規律用藥,病情穩定。去年九月因為胸痛胸悶,確定心血管阻塞,做了心導管,放置支架。黃瑞仁指出,老先生術後情況良好,出院之前他還再三提醒,務必施打流感疫苗,老先生卻老神在在,回說,「從來沒打過流感疫苗,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沒想到,老先生才出院十天,因罹患流感住進另一家醫院,病情危急,突然休克,轉送至台大醫院,雖經搶救,並收治在加護病房,最後仍死於急性心衰竭。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黃瑞仁提醒,心衰竭、曾裝過支架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不要鐵齒,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最好也一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