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9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全穀類
共找到
353
筆 文章
-
-
2023-04-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不只提神,還有超厲害10大功效!正確補充時間及吃錯的副作用一次看
關於「幫助提神」的保健食品,許多人都會提到維生素B群(Vitamin B),這也是特別受台灣人歡迎的保健食品之一。其實B群主要包括維生素B1、B2、B3(菸鹼酸)、B5(泛酸)、B6、B7(生物素)、B9(葉酸)、B12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對身體的重要性也各司其職,人體亦無法自行產生。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攝取足夠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而B6、B12和B9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常見B群的功效、如何補充,以及服用B群的正確觀念,避免每天吃B群卻只是「吃安慰」。盤點B群的10大功效1. 產生能量: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產製能量,幫助細胞正常運作,適當補充B群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的代謝營養素。2. 促進血液循環及代謝:酒精需要維生素B1、B2、B3幫助促進代謝,加上酒精利尿,容易排掉水溶性營養素,所以常喝酒的人適量補充B群是有必要的。3. 幫助入睡: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4. 維持好氣色:B群提供造血功能,女性尤其適合補充含鐵的天然B群。5. 穩定神經系統6. 維持皮膚黏膜、毛髮、指甲健康,抑制黑色素生成7. 幫助合成抗體、膽固醇與製造賀爾蒙8. 幫助循環順暢9. 有助胎兒正常發育與生長10. 避免憂鬱、焦慮因此,如果人體長期缺乏B群,可能會導致的症狀有:1. 免疫力下降2. 容易落髮、皮膚瘙癢3. 新陳代謝異常4. 腸胃不適、便秘、腹瀉5. 精神不濟、淺眠多夢、頭暈6. 走路不穩、手腳麻7. 認知混亂這些食物就有豐富的B群!許多人喜歡直接吞顆B群,卻忽略平時的飲食狀況,其實透過天然食物幾乎就能補足每日所需的B群,例如以下食物就富含多數的B群元素:1. 瘦肉、內臟2. 魚肉:沙丁魚、鯖魚、鮭魚等 牡蠣、蛤蜊3. 全穀類:糙米、燕麥、胚芽、葵花籽、芝麻、堅果等4. 深綠色蔬菜:菠菜、花椰菜、紅蘿蔔、南瓜等5. 菇類(香菇、蘑菇)、藻類(麒麟菜、海帶、裙帶菜、紫菜等):建議素食飲食中蔬菜類攝取應包含至少一份深色蔬菜,一份菇類與一份藻類6. 地瓜、洋蔥、蒜頭 7. 牛奶、豆類別急著起床就吃B群!B群的正確吃法一次看雖然B群可以在天然食物中吃到,但若是孕婦、哺乳媽媽、全素食者、胃口較差的銀髮族、容易感到疲累或壓力大的上班族和學生,或是飲食不均衡的外食族,可以考慮額外補充B群。關於常見的B群迷思和攝取的疑難雜症,不妨參考營養師和藥師的專業建議:1.一般B群在體內4小時就會被代謝,因此建議分次補充(例如一天補充兩次)效果更好。2.可於飯後1小時以內或隨餐吃,若下午較容易疲勞者可於午餐後補充。不建議起床空腹吃,腸胃功能較虛弱敏感者則建議在飯後吃。另外,服用時除了搭配大量開水,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B群,提神效果較佳。3.若前一天熬夜,隔天又想活力充沛,可補充以B1為主的B群;如果是晚上睡不好、情緒不穩,可於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安定神經,幫助睡眠。4.「緩釋」型B群有助於整天維持精神;但若想改善腰痠背痛或眼睛痠澀,「長效」型較能有輔助效果。5.挑選複方成份時,請注意營養標示鈣與鐵是否涵蓋在內,因為鐵與鈣會互相競爭,干擾彼此吸收。6.B群補充過量反而會造成原本就有痘痘問題的肌膚狀況惡化,促進毛囊內油脂分泌旺盛。皮膚科醫師提醒,平日均衡飲食者維生素B6、B12就已經攝取足夠,不太需要再補充。最後也要提醒,如果平時作息正常、飲食營養均衡,滿足身體維生素B群充足的前提下,過量補充B群並無法再「補充體力」,只會被身體排出,嚴重更可能出現皮膚癢痛、神經系統障礙等症狀,還是要依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健康情形決定。【資料來源】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營養師高敏敏的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吃B群到底是好睡還是不好睡?李婉萍營養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天然維生素B群,跟著『我的餐盤』吃全穀,補充每日活力!身體狀況百出? 因為你缺 B群 !【延伸閱讀】「醫師也是人,我也會恐懼...」連台大醫生都束手無策,醫師林肇堂抗癌8年秘訣:早餐必備的4樣食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7 養生.健康瘦身
嘴饞、焦慮…肥胖4類型,逾半不是「真的餓」!減重首要改變3行為
根據我國調查,台灣約每四人就有一人屬於肥胖(BMI≧27),肥胖也是許多疾病危險因子,不少人靠飲食控制、運動或喝減肥茶減重。根據最新國外研究,肥胖型態可分四種,其中有五成的肥胖民眾,屬於「飢餓大腦」、「情緒飢餓」混合型,難以單靠意志力達成減重成效。面對肥胖問題節節上升,醫師呼籲,民眾應先認知自己的肥胖型態,並透過醫療、飲食、運動等行為,才能遠離慢性病危機。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最新國外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4種肥胖型態1.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2.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3.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4.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肥胖者腦中住了「食慾怪獸」 控制不了進食渴望其中「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兩者重疊佔超過5成,更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蔡明劼指出,「合併此兩種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像是「飢餓大腦」者常受外在刺激,例如吃到飽要吃的比別人多才覺得飽;「情緒飢餓」常依賴吃東西來獲得滿足、愉悅,釋放負面情緒。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者,難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30多歲上班族李小姐,在辦公室長期久坐,也跟著團購蛋糕、飲料等下午茶,晚上回家後因工作壓力大,邊追劇繼續吃洋芋片,160公分的她胖到70公斤,胖到衣服穿不下,原先想透過節食,沒想到一週就破功,甚至引發報復性進食,後續求助減重門診,在醫療團隊協助下,經過5個月時間,搭配藥物、運動及日常行為改變,成功瘦下15公斤。多數減重者都容易失敗 減重首要「改變行為」「減肥的路很孤獨!」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部分民眾雖然透過飲食、運動減掉3至5%體重,但屬於少數族群,多數想要減重者都容易失敗,因為容易被美食等外在因素誘惑,即使知道要運動、控制飲食,但遵從性仍然不高。根據美國研究,減重至少要減去10%的體重,才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尤其本身有高血糖等問題,需要訂更高的減重目標,建議民眾尋求專業減重醫療團隊。近年減重藥物推陳出新,除了坊間火紅的瘦瘦筆,近日台灣也引進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目前屬於自費處方藥,須經醫師門診評估,BMI≧27肥胖者才可使用,自費價格每月約數千元不等。蔡明劼表示,受試者經過一年口服藥治療,有98%民眾可減去5%體重。不過林文元提醒,整體療程約12週,前2至4周會有初步效果,但可能有副作用、甚至效果有限,須按照病人實際情況定期追蹤了解。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除了醫療協助,門診最重要是「改變行為」,像是透過生活型態、飲食、居家運動,讓飽受焦慮、壓力的民眾,不必再靠吃來紓壓。飲食建議以低碳為主,並挑選低脂海鮮、豆腐,澱粉可選地瓜、南瓜、全穀類等,透過211餐盤掌握份量,而吃完大餐大多會起伏1至2公斤,盡快調整回來即可;運動建議每週150分鐘,包括居家肌力訓練、高強度間歇式有氧,輕鬆在家就能完成。減重先改變3行為.生活:戒除靠吃紓壓的習慣。.飲食:以低碳為主,挑選低脂海鮮、豆腐,澱粉可選地瓜、南瓜、全穀類等,透過211餐盤掌握份量。.運動:每週150分鐘,包括居家肌力訓練、高強度間歇式有氧。(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6 名人.優照護
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 地中海飲食5大好處一次看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種機能會漸漸退化,為了預防長輩疾病纏身,可以從「地中海飲食」的日常保養做起。在老年生活的照護把關上,尤其最害怕遇到失智症等記憶力退化的情形。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8%的失智症患者,也就是每13名就有一人出現失智狀況。選擇「地中海飲食法」的烹調方式,不僅能夠預防失智,防骨質疏鬆以及抗老化,還能夠保護長輩的身體免於慢性疾病干擾。何謂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為現代營養學相當推崇的一種養生飲食模式,其清淡卻富含營養的飲食內容,已是全球知名的健康飲食類型。是一種起源自1940-1950年代等地中海周邊地區、環地中海國家所共同享有的飲食理念。料理通常以水果、蔬菜葉子、堅果、豆科植物為主,限制甜食、紅肉、加工肉攝取,搭配適量的魚、乳製品及少量的肉進行烹調。從許多健康研究相關證實,選擇「地中海飲食法」對於樂齡族是大有裨益,一起來看看有哪五大好處吧!1.延長壽命研究發現,如果長輩採用地中海飲食來當做日常的生活飲食方式,將可延長3年以上的壽命。而在選擇食材上,平時應盡量少吃紅肉或加工肉類,且應維持良好習慣,多吃水果和蔬菜等原型食物代替。2.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有高風險心血管疾病的人使用「地中海飲食」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且地中海飲食竟能有效降低30%長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平時食用以堅果類或橄欖油等好油作為脂肪來源,這樣的飲食模式對我們的心血管能有效達到預防的效果。3.預防失智,提升記憶力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的原則,而在許多研究中也指出紅肉的膽固醇和油脂確實會對血管造成很大的傷害,還可能因此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而失智,目前採取地中海型飲食,是預防樂齡失智的最佳模式。4.改善憂鬱,保持身心健康攝取許多橄欖油和青菜、水果的長輩們有較低的憂鬱風險,身心靈較健康外,也較不容易產生憂鬱症狀。而研究也發現,在飲食中強調多一點蔬菜、堅果、全穀類及魚類海鮮,並應注意減少食用會增加發炎反應的劣質油類,以橄欖油等好油取代,將能有效減緩發炎反應。5.預防糖尿病根據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是預防糖尿病的絕佳方式,美國糖尿病協會也認可了地中海飲食為適合糖尿病患採用的飲食模式,說明此方法不但可有效幫助血糖恢復正常,也可幫助病患維持正常生活,連世界衛生組織也大力地推薦民眾使用。雖說採用地中海飲食有許多好處,但也不是全無任何缺點,當樂齡長輩們在運用此種飲食方式時,也須注意其中的一些小陷阱,例如在油脂的選擇上應採用橄欖油或亞麻仁油,記得要進行原味的烹調,當我們注意細節、小心使用,才能避免用錯方法反而造成健康上的負擔喔~(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3-04-09 醫療.新陳代謝
後頸、腋下皮膚暗沉為糖尿病警訊?一類人出現黑色棘皮症狀建議檢查血糖
【本文重點】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皮膚色澤改變的症狀,可能是糖尿病早期警訊。它成因仍不清楚,但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相關。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肥胖比率增加,黑色棘皮症的患病率愈來愈高,特別是對蘋果型肥胖者。改進生活型態包括低醣飲食和運動尤其受到關注,能改善胰島素阻抗。服藥、減重搭配飲食運動,血糖降低,並且黑色棘皮症會逐漸改善。--by ChatGPT「醫師,我脖子後面和腋下的皮膚都黑黑的,流汗時味道還特別重,老婆說我是不是洗澡沒洗乾淨,但我很努力搓還是如此。」一名三十多歲、身材中廣的男子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林惠文求診,「看起來應該是黑色棘皮症,先抽血檢驗。」皮膚皺摺處粗糙暗沉,可能是糖尿病早期警訊。林惠文表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並不是疾病,而是黑色素沉澱引起的皮膚異常,好發於身體皮膚皺摺處,像是頸部、腋下與腹股溝(大腿內側)。患處皮膚會變得暗沉,摸起來粗糙,有時還會有搔癢感或帶有異味,常被誤會是皮膚沒洗乾淨。隨時間進展,皮膚紋路會愈來愈深,最後甚至會在皮膚出現類似疣的增生物。黑色棘皮症成因仍不清楚,一般認為與胰島素阻抗有密切相關。林惠文說,一旦體重增加或腰圍過大時,會導致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意即胰島素阻抗性增加,身體就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穩定血糖。由於胰島素也會作用於皮膚的角質細胞或纖維母細胞上,進而刺激皮膚增生及角質化,造成患處皮膚粗黑等問題。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等,代謝症候群和肥胖比率增加,尤其是蘋果型肥胖,腹部明顯脂肪過多,易伴隨胰島素阻抗性出現。林惠文指出,黑色棘皮症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警訊,唯有利用飲食與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來降低體重或減少腰圍,才不會惡化成第二型糖尿病。體重過重且出現黑色棘皮症者,建議做血糖檢查。近年來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體重過重(BMI>25)且出現黑色棘皮症者,必須接受血糖檢查。體重過重的兒童,若出現黑色棘皮症,且合併下述三項其中一項:糖尿病家族史、特殊族群(如亞裔美國人、拉丁人、太平洋島民等)、母親有妊娠糖尿病者,也必須接受血糖檢查。林惠文說,近期醫學研究,認為改善胰島素阻抗性較有用的是低醣飲食、運動。適量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魚類、豆類、堅果與其他優質蛋白質的原型食物,減少高糖、高油、高鹽分的加工食品;每周五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例如走路、騎腳踏車通勤,多爬樓梯等,且應減少久坐。胰島素阻抗性和糖尿病前期是一體兩面,惟有及早改變期生活型態並持續追蹤血糖,方能逆轉勝,免於進展至糖尿病。女子皮膚暗沉、食欲旺盛體重卻下降,診斷出糖尿病。一位五十多歲女子陪父親就診時,跟醫師提到自己鼠蹊部皮膚變得非常粗糙和暗沉,擔心得了皮膚病或其他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詢問後,發現患者體型肥胖(BMI>35),最近食欲旺盛,但體重卻在半年內下降五公斤,近兩個月鼠蹊部皮膚也逐漸變粗糙、變黑。林軒任檢查後發現,女子除了鼠蹊部外,頸部跟腋窩也明顯顏色較深、皮膚較粗糙,由外觀懷疑可能是黑色棘皮症,加上有糖尿病症狀(食欲佳但體重下降),因此建議她詳細檢查,結果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13.2%,為新診斷的糖尿病。林軒任說,黑色棘皮症是一種皮膚顏色及特性改變的症狀,是由於皮膚角化增厚導致觸感變粗,且細胞過度生長造成黑色素沉澱。此外,變黑的地方大多出現在皮膚皺摺處,如頸部、腋下、大腿內側、股溝或是外陰等部位。服藥、減重搭配飲食運動,血糖降低,皮膚也會好轉。黑色棘皮症成因包括肥胖、胰島素阻抗、藥物、荷爾蒙分泌異常或癌症等。胰島素阻抗過高造成的黑色棘皮症,是由於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形成了胰島素阻抗。這時候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才能使血糖下降,但過多的胰島素會讓角質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增生,最後造成局部皮膚變粗變黑。另外,也會導致胰島素對細胞效果變差,血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供細胞使用,長期會使血糖逐漸升高,進而演變為糖尿病。有些人皮膚黝黑,擔心有黑色棘皮症的問題,林軒任說,皮膚變黑多數為過度曝曬陽光所致。而黑色棘皮症無法透過清潔或塗抹藥物去除,標準的治療方式是從源頭下手。上述女病患使用糖尿病藥物降低血糖,並減重減少胰島素阻抗,積極飲食控制輔以運動,半年內糖化血色素達標,粗黑的皮膚也好轉,最後黑色棘皮症完全消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養生.聰明飲食
「黑暗榮耀」女星豐胸瘦身靠三大食物! 營養師:只差1食物就是完美的一餐
韓劇「黑暗榮耀」播出以來備受關注,劇中飾演「空姐」崔惠程的女星車珠英,日前透露瘦身及美胸秘訣,包括以蕎麥麵取代白飯、自製納豆餐,並常吃酪梨豐胸。營養師劉怡里說,這三大食物互相搭配,對瘦身很有幫助「這樣很好」。但女性胸部豐滿與否,其實在青春期發育完成後,也已定型了,不過,酪梨富含維生素E,具抗氧化功能,可讓皮膚保持彈性,即便青春期後多吃酪梨,仍可讓胸部充滿彈性,但不宜吃太多,避免體重增加、肥胖。以蕎麥麵取代白飯「減重利用蕎麥麵取代白飯,這沒有問題。」劉怡里說,蕎麥麵為高纖澱粉,屬於全穀類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蛋白質、維生素B群等,由蕎麥麵取代白飯,可以增加飽足感、抗發炎,對減重很有幫助。建議蕎麥麵煮熟後,可以加入少許芥末醬、醬油調味,以涼拌方式食用,減重菜單中,蕎麥麵是可以多吃的。自製納豆餐 增加飽足感劉怡里說,納豆為豆類發酵食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群,尤其減重過程須減少脂肪,增加肌肉量,因此,蛋白質攝取十分重要,可以從豆類、魚肉或雞肉攝取,而納豆又可增加飽足感,並含納豆激酶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減重飲食由蕎麥麵搭配納豆,「這樣是很好的」。常吃酪梨豐胸但酪梨能否豐胸?劉怡里指出,酪梨在營養分類屬於油脂,也就是脂肪,雖然女性胸部豐滿與脂肪、蛋白質有關,但女性胸部豐滿與否,主要取決於青春期發育,當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完成,胸部也定型了,成年後不會有太大變化。但若在青春期多吃酪梨、蛋白質,確實有可能讓胸部變得豐滿,但吃太多也可能造成體重增加、肥胖。劉怡里說,酪梨的油脂屬於不飽和脂肪酸,富含維生素A、C、E,雖然成年女性吃酪梨胸部不會變大,但其中含維生素E具抗氧化、保養皮膚功能,平時可吃酪梨沙拉、酪梨牛奶,讓皮膚變得更有彈性、變得漂亮。不喜歡吃酪梨的人也可以用苦茶油、橄欖油取代,苦茶油可用於拌麵、拌菜。多補充青菜、水果 讓營養均衡劉怡里表示,減重時可將蕎麥麵搭配納豆,再搭配酪梨,如此三種食物互相搭配,在減重過程可說是營養均衡,如此一來,就只差青菜就是完美的一餐,建議可吃現在常有的地瓜葉、青江菜、綠花椰菜,每次重量為未煮熟前約200公克,並於燙熟後食用,這類青菜含有維生素B群、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新陳代謝,增加減重成功率。劉怡里說,如果不喜歡吃蔬菜,還可以用金針菇、杏包菇、草菇等菇類取代,菇類含蛋白質、高纖、多醣體,可以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及血脂,也可以吃海帶類食材,因其含碘、高纖可增加新陳代謝,此外再搭配約5克的綜合堅果,以多攝取維生素E,協助身體抗氧化。水果方面,劉怡里建議,芭樂、木瓜、小番茄、奇異果、柳丁等柑橘類為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新陳代謝、養顏美容,同時為低升糖指數水果,有助減重效果,但龍眼、荔枝、果汁等高升糖指數食物,仍應少吃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影響減重效果。延伸閱讀:.減肥都先瘦胸? 掌握4大飲食要點不怕瘦錯地方.如何靠吃酪梨降壞膽固醇、增好膽固醇?營養師教聰明吃法.每天吃沙拉、多走路、減少碳水化合物?你以為的8個好習慣恐不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7 醫療.腦部.神經
研究指高鎂攝取降失智症風險!預防失智遠離6大危險因子、多吃「這些」高含鎂食物
根據一項新研究指出,飲食中攝取較高的「鎂」與較低的失智症風險有關,尤其是女性。日常食物多吃綠葉蔬菜、堅果種子、黑巧克力等,都有助於「鎂」的攝取。高鎂攝取與較低失智症風險有關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分享,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研究指出,攝取高鎂飲食的人擁有較大的腦容量和較小的白質病變(WML),這兩者都與較低的失智症風險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攝取550毫克鎂比起平均攝取量350毫克,到55歲時,大腦年齡可較年輕一歲,尤其對女性更為顯著。研究結果指飲食中鎂的攝入量可能有助於在衰老過程的早期發揮神經保護作用,預防作用可能在40多歲甚至更早時就開始了。而如果想從日常飲食中攝取鎂,該吃哪些食物呢?日常含高鎂的食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高含鎂食物.綠葉蔬菜:菠菜、甜菜葉、甘藍.堅果種子:南瓜籽、太陽花籽、杏仁、核桃、巴西堅果.全穀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豆類:黑豆、大豆、扁豆.魚類:鮭魚、鯡魚、鯖魚.黑巧克力.水果類:火龍果、奇異果、香蕉、酪梨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與新陳代謝息息相關,現任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李耀泰曾受訪指出,人體若缺鎂導致低鎂血症,早期症狀有乏力、食慾不振、疲倦、噁心和嘔吐,重者則有肌肉痙孿、麻痺、刺痛、人格改變、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冠狀動脈痙孿、心律異常和癲癇等,甚至因無機鹽平衡系統的被破壞,導致低血鈣和低血鉀。鎂離子缺乏者也常見血壓較高的情況,補充鎂同時有助於控制血壓,鎂也可以減少鈉的再吸收,降低心臟輸出,也能減少血管鈣化和硬化,降低血管末梢阻力,此二者可促使血壓下降。如在輕度和無併發症的高血壓患者,鎂的治療能恢復正常血壓。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30萬人罹失智症台灣失智人口逐年攀升,根據去年8月底聯合報失智專題報導,依健保就醫數據與失智人口盛行率推估,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30萬人罹失智症。失智所耗費的醫療資源及照顧成本,對誰來說都是沉重負擔。要預防失智,專家呼籲應遠離以下6大危險因子。遠離失智6大危險因子1.三高2.菸酒3.中年頭部外傷4.憂鬱5.聽力障礙6.空氣汙染【參考資料】.Dietary magnesium intake is related to larger brain volumes and lower white matter lesions with notable sex differences.王介立醫師臉書粉絲專頁.醫師提醒低鎂血症危害 這些食物富含鎂多吃可活得更美.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失智時鐘快轉6-1:近六年健保失智就醫人數成長近二成【填問卷抽好禮】❤️邀你一起填寫「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調查問卷,填問卷有驚喜,憶起讓失智友善+1❤️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乳糖不耐症者福音!不強調乳製品,哈佛飲食法建議喝水、咖啡或茶
【本文重點】哈佛飲食是一種「健康飲食餐盤」,它主張以蔬果為主,再搭配全穀類、蛋白質和健康油脂等食物。相較於美國農業部推薦的MyPlate飲食,哈佛飲食更強調蔬果的攝取量,也建議適量攝取健康的脂肪,例如植物油,避免反式脂肪。哈佛飲食還將牛奶或乳製品的攝取限制在每天1-2份,並建議以水、咖啡或茶等代替牛奶或乳製品,對乳糖不耐症者尤其重要。哈佛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疾病風險,也具減肥效果。--by ChatGPT哈佛飲食源於「MyPlate」 更適合乳糖不耐症者許多人應該都知道地中海飲食,那你聽過「哈佛飲食」嗎?哈佛飲食是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專家和《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編輯所共同提出的一種「健康飲食餐盤」,基本上與美國農業部於2011年6月開發的「MyPlate」內容大致內容差不多,但根據《healthline》分析指出,二者還是有些微不同,主要3個差異如下:1.哈佛飲食建議蔬菜與水果的比例高於MyPlate。2.哈佛飲食建議適量的健康脂肪,來源應為植物油,並避免反式脂肪。3.MyPlate建議每餐吃一份乳製品,但哈佛飲食將牛奶或乳製品限制在每天1-2份,建議以水、咖啡或茶等飲料代替乳製品,並避免含糖飲料。這對乳糖不耐症者是很重要的一項建議。根據《healthline》訪問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註冊營養師Antonette Hardie表示,哈佛飲食結合「MyPlate」與「地中海飲食」,加工食品和飽和脂肪含量低,因此能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疾病風險,減肥也算是額外的好處。哈佛飲食內容●以蔬菜和水果為主——佔盤子的1/2以顏色和品種為目標,特別注意馬鈴薯不能算作蔬菜,其對血糖也有不利影響。●選擇全穀物——佔盤子的1/4全粒完整穀物,包括全麥、大麥、麥仁、藜麥、燕麥、糙米,以及用其製作的食物,例如全麥麵食要比白麵包、白米和其他細糧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影響更輕。●蛋白質能量–佔盤子的1/4魚肉、雞肉、豆類、堅果都是健康的蛋白質來源,可以將它們混合製成沙拉,也適合與餐盤中的蔬菜搭配食用。限制紅肉的食用,不吃加工的肉製品,例如醃漬肉和香腸。●健康的植物油——適量選擇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避免使用含有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喝水、咖啡或茶.喝咖啡或茶,加少量或不加糖。.有限飲用牛奶和乳製品(每天 1-2 份)和果汁(每天 1 小杯)。.不喝含糖飲料。●保持活動經常活動對於控制體重也很重要。(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網站)地中海飲食內容特色:來自歐洲地中海地區的飲食習慣,已蟬聯六年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較一般飲食提供更少的熱量、氨基酸和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肥胖、失智等風險。飲食內容:多吃:1.大量新鮮蔬果;2.乳製品,如奶酪和酸奶;3.大量橄欖油;4.適量紅酒;5.多白肉:以魚類和海鮮為主,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少吃:1.紅肉;2.加工食品其實近年來這些被稱為長壽飲食,不管是哈佛飲食、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等,都是相當健康的飲食方法,沒有哪一種最好,而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種,才是真正的最佳飲食。【參考資料】.《healthline》The Harvard Diet May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Living Longer by 20%.《HARVARD T.H. CHAN》Healthy Eating Plate.研究證實地中海和麥得飲食可讓大腦較年輕 尤其二類食物最給力.2023年最佳飲食法票選出爐 第一名已是連續六年奪冠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1 焦點.健康知識+
研究證實地中海和麥得飲食可讓大腦較年輕 尤其二類食物最給力
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二種飲食模式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降低了約40%。這兩種飲食法都是吃大量綠葉蔬菜、魚類、莓果類等富含植物性食物,尤其綠葉蔬菜與莓果類幫助最大。顯見健康飲食與減緩大腦衰老有關。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攝食者,大腦較年輕這項研究於3月8日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該研究分析581名捐獻大體者的腦組織,他們參與了一項關於記憶和衰老的長期研究,多數在80多歲時同意於死後捐獻大腦。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嚴格遵循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兩種飲食的人,其大腦「斑塊」堆積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降低了約40%。這裡說的是大腦β-類澱粉蛋白斑塊,即阿茲海默症重要的病理特徵。兩種飲食都富含植物性食物,含有多種營養素和化學物質,可以緩解體內炎症並保護細胞免受損害。這兩種飲食也同時排除了:紅肉、糖類和超加工食品。重點研究結果:.每周至少吃7份綠葉蔬菜的人,與每週吃不超過1份的同齡者相比,大腦年輕了約19歲。.與不吃綠葉蔬菜的同齡者比,每天吃1杯綠葉蔬菜的人,大腦年輕了約4歲。.地中海或麥得得分最高的人,比吃很多漢堡和薯條的人相比,大腦年輕了約18歲。.嚴格遵循兩種飲食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降低約40%。減少大腦斑塊堆積 綠葉蔬菜及莓果成效最佳研究發現,吃太多甜點、糖果、油炸物和速食者的人,腦組織中的斑塊堆積更高。哪種食物對減少斑塊堆積最有幫助?研究作者、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內科助理教授Puja Agarwal指出,飲食調整添加更多的蔬菜、漿果、全麥、橄欖油和魚,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作或、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最有益的又屬綠葉蔬菜,顏色越深越好,如菠菜、芥蘭菜、綠花椰、青江菜、空心菜、羽衣甘藍等,每一天都應該食用。再者莓果、漿果類也勝過其他水果,如黑莓、藍莓、覆盆子或草莓等,每周至少應吃五天。事實上各色蔬菜都有獨特的營養素,營養師指出,深綠色蔬菜富含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人體在攝取深綠色蔬菜時,即可將多數營養素如維生素A、C、K及葉酸等一次收納,其鐵、鉀、鈣等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含量也相當豐富,最能代表真正意義上的「均衡」。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特色:來自歐洲地中海地區的飲食習慣,已蟬聯六年最佳飲食。地中海飲食較一般飲食提供更少的熱量、氨基酸和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肥胖、失智等風險。飲食內容:多吃:1.大量新鮮蔬果;2.乳製品,如奶酪和酸奶;3.大量橄欖油;4.適量紅酒;5.多白肉:以魚類和海鮮為主,適量食用家禽、雞蛋。少吃:1.紅肉;2.加工食品麥得飲食(Mind Diet)特色: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而延伸的一種飲食型態,強調天然,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提倡莓果類和綠色葉菜類蔬菜,和限制攝取動物性食物和含高飽和脂肪食物。飲食內容:多吃: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少吃:1.紅肉類(豬、牛、羊及內臟類);2.奶油及人造奶油;3.起士;4.糕點和甜點;5.油炸和速食食品。阿茲海默症十大早期警訊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理解視覺影響和空間的關係有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查獲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資料來源】.《Drugs.com》Two Healthy Diets May Reduce Brain 'Plaques' Tied to Alzheimer's Risk.《CNN》Mediterranean and MIND diets reduced signs of Alzheimer’s in brain tissue, study finds.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揪出早期阿茲海默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守護記憶友善社區.各色系蔬菜為何營養師最推深綠色?冬季常見盛產蔬菜一次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3-01 養生.抗老養生
5個「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類似地中海飲食的「藍區飲食」怎麼吃?
地球上5個「藍色地區」(Blue Zones)包括義大利薩丁尼亞、日本沖繩等地,靠著植物性飲食、維持充足活動量、維持身心健康等生活方式,屢創長壽紀錄。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數。」 「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 據《CNN》報導,全球5個最長壽的地區,包括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希臘的伊卡里亞島、日本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美國加州羅馬琳達等地,當地居民相當長壽,甚至壽命可達100歲甚至超過100歲,這些地區被稱為「藍色地區」。 專家分析,這裡的居民擁有共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有助於他們長壽,包括經常步行、喜愛園藝、外出騎自行車,他們與親友關係密切,有人生目標,而且通常是某個社會或宗教團體的成員,抗壓性好。他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而且在吃飽之前就停止進食,不會吃過頭。 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旨在幫助民眾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藍色地區」的人不單靠飲食吃的健康,而是以整體生活方式達到長壽,地球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考這種生活方式,無論在哪裡生活和吃飯,即使是在美國這樣高度加工、痴迷食物的文化中,只要掌握原則也能活得健康。 攝取98%植物性食物 「藍色地區的飲食模式是98%的植物性食物——攝取全食物(天然完整且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而不是零食、糖果和汽水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一說到碳水化合物,人們都很害怕,但我們的食物系統中,最健康的食物就是複合碳水化合物。」 美國心臟協會資料指出,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豆類、蔬菜和全穀類,可提供加工精製食品缺少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此外,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較慢,纖維可以讓人長時間感到飽足。 「藍區飲食」類似地中海飲食 丹布特納說明,長壽飲食五大支柱是全穀物、當季蔬菜、根莖類、堅果和豆類。尤其以豆類最為重要。 藍區飲食類似於近年健康飲食冠軍「地中海飲食」,只差在魚吃的比較少,藍區居民每周只吃3次於,而且只吃3盎司(約85公克),1個月平均只吃5次肉,「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甘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此外,藍色地區的人不太喝牛奶,通常是喝羊奶或吃羊奶酪。 原文出處:Live longer with these dishes from ‘blue zones’ in America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增強免疫力 6種營養這樣吃「吃XX減肥法」沒用? 小心用錯減肥法易復胖!【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84】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常見養生飯類我適合哪一種?紫米、糙米、五穀米、花椰菜米一次瞭解
隨養生健康意識抬頭,民眾吃飯也會挑選飯類,以健康養生類餐盒或素食店常見的飯類來看,除了白飯、清粥之外,常見如紫米、糙米、五穀米、花椰菜米,這些米飯究竟有甚麼樣的好處?哪一種適合自己?該怎麼吃更健康?劉怡里營養師逐一說明!養生飯類我適合哪一種?常見6種飯類一次瞭解!白飯、清粥: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白飯、清粥屬於精緻澱粉類,好消化,是很好的能量來源,適合年長者、嬰幼兒等牙口不佳者,或是容易脹氣、較沒辦法吃全穀飯、五穀飯者。且好處也包括和一般白麵條、披薩、漢堡等相比,不會有其他的油、鹽等調味料。不過因為屬於精緻澱粉,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減肥等族群就不鼓勵以此為主食。而輕粥適合腸道不佳者,但不適合嚴重胃食道逆流等消化道不佳者。 紫米、糙米:紫米、糙米是同一類,屬於全穀類,高纖、鉀、鈣、鎂等礦物質、蛋白質、植化素等含量都高,適合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或要保養血管、預防肥胖、三高者食用。 五穀米:五穀飯屬五穀雜糧類,有著和全穀類相似的營養價值,不過和全穀類相比膳食纖維稍低些,但口感較軟,養生初學者若要選擇較健康的米飯,可從五穀飯入手。 紫米、糙米、五穀米注意:不論是全榖雜糧或五穀雜糧,都建議一天當中至少1/3、或換算成至少一餐選擇其中一種,若吃習慣,能吃上兩餐或都吃這樣的米飯自然更好,另也可以選擇全穀麵包、五穀麵包、燕麥、蕎麥麵等。不過若是時常腸胃道不佳、容易腹脹、脹氣者,可能較不適合,需酌量,或逐步添加。 花椰菜米:花椰菜米近年來相當受歡迎,其通常以花椰菜製成,因此為蔬菜類,熱量約只有同樣重量一般白米的1/8,也富含花椰菜原本的營養,如膳食纖維、鉀、鈣、鎂等營養,非常適合減重、補充蔬菜攝取量。 花椰菜米注意:不過劉怡里營養師強調,花椰菜米雖然健康,但是畢竟還是蔬菜類,不可完全取代其他澱粉類作為一天當中所有澱粉攝取,澱粉是人體必要營養來源,不足除了不利減重、也容易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人體健康等,建議一天一餐攝取較多的蔬菜量即可,晚上食用可增加飽足感對減重尤佳。另外也注意,花椰菜米口感會相對較乾,烹調或購買時留意避免添加油量太多。而容易脹氣、消化不良的民眾也需酌量。限鉀的腎臟病患則建議水煮,該水不喝,讓鉀留在湯水裡。 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飯量吃多少更健康?為何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劉怡里營養師也表示,現代人其實普遍有營養過剩的問題,這不單單只是現代環境、食物選擇比早年來得多,也包括現代人的生活大多活動量少、成天久坐或久站、即便是跑業務也多是騎車、開車,鮮少真的活動到,不像以往務農社會活動量大,在活動量減少卻持續攝取同樣或過多的養分,再加上三餐未注意健康,也不難理解為何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成為國民病。 飯量吃多少更健康?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吃飯多寡可視活動量,建議一般民眾若想從飲食上無痛的調整,可以先試著每餐減少澱粉攝取量,可先減少2分,一碗飯8分滿,如此對健康就可以開始有所改變,若想要更健康或減肥的族群可5分滿。例如雞腿便當飯量就減半,就比原本的份量來得更加健康,而若能不加滷汁等人工調味料自然是更好,滷汁除了油以外通常也會添加糖、鹽等,對健康較不友善。 養生的飯類量也要控制!也提醒,五穀飯、全穀飯雖然相較白飯更健康,但同樣都是澱粉類,因此也是建議減少份量的選項,可別因為是健康的選項多吃個一兩碗,反而不利健康。 飲食比例、順序這樣抓,控制體重、血糖、更養生!為讓飲食更養生,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除了調整飯類、澱粉類,也可多注意飯、菜、肉的比例和順序。一般而言一餐建議蔬菜要和澱粉一樣多或可以再更多。肉類營養學上歸類在豆魚蛋肉類,約以一掌心為2份。若有水果為一拳頭一份。順序上則建議可先吃蔬菜墊墊胃,後續再吃肉和飯,如此更能控制體重和血糖。而若有湯品,清湯可在飯前喝一碗增進飽足感,濃湯等通常也有較多馬鈴薯等澱粉,建議視為澱粉類,與飯類分量均分。水果可在餐與餐之間,或是飯後再吃亦可。 食材再健康也要控制份量,別健康食材吃一堆反傷身!也提醒,吃的食物再健康,也一定要注意飲食份量,每個食物都健康但每個都吃、吃太多,反而不利腸胃道健康、身體整體健康。了解適合自己的主食、拿捏好分量、掌握飲食順序,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火鍋料要跑27分鐘!高敏敏揭「火鍋料熱量+運動消耗時間」,教你健康吃鍋不發胖
你喜歡吃火鍋嗎?對於愛吃鍋的人而言,一年四季都是適合吃鍋的季節。而火鍋裡面除了肉片跟葉菜類,當然還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火鍋料。但火鍋料吃下肚的同時,也攝取了許多「高澱粉、高油脂、高鈉」,增加身體的負擔!對此,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分享熱門火鍋料熱量表及快走多久才能消耗,湯底、主食、肉類┬哦挑選建議,教大家健康吃鍋不卡油。吃一顆火鍋料 要快走多久才能消耗熱量?吃火鍋大多數的人都會加火鍋料,一口接一口的唇齒留香,尤其包餡丸爆漿在心底的滿足。回想你吃下的無數火鍋料,最愛哪一個?但你知道嗎,幾顆火鍋料動輒就是破百大卡,一餐吃幾顆火鍋料下肚後增加身體許多負擔。對此,高敏敏整理了「火鍋料熱量圖鑑」,告訴你吃一顆火鍋料的熱量及要快走多久才能消耗。火鍋料熱量圖鑑+運動消耗時間油條(27g) 148kcal→ 快走27分鐘炸豆皮(20g) 95kcal→ 快走17分鐘百頁豆腐(40g) 91kcal→ 快走16分鐘魚包蛋(顆) 68kcal→ 快走12分鐘米血糕(35g) 65kcal→ 快走12分鐘貢丸(顆) 48kcal→ 快走9分鐘魚丸(顆) 38kcal→ 快走7分鐘起司丸(顆) 32kcal→ 快走6分鐘甜不辣(顆) 32kcal→ 快走6分鐘燕餃(顆) 31kcal→ 快走6分鐘水晶餃(顆) 30kcal→ 快走5分鐘蟹肉棒(顆) 22kcal→ 快走4分鐘蛋餃(顆) 21kcal→ 快走4分鐘魚蛋(顆) 10kcal→ 快走2分鐘魚卵卷(顆) 8kcal→ 快走1分鐘火鍋料多有添加物 營養師建議少吃撇開熱量不談,大家對加工品的成分又懂多少?為什麼營養師總建議要少吃加工品?高敏敏提醒,大部分的加工火鍋料不外乎「高澱粉、高油脂、高鈉」,再加上為了品質、風味、保存期,一定會有添加物。雖說合法的使用、不過量攝取,都不易出大問題,但對於追求健康的人來說,還是少吃為妙。以下為常見火鍋料的添加物:‧結著劑:讓丸類易成形‧黏稠劑:增加彈牙Q感‧鮮味劑:增加風味‧著色劑:給加工品們穿上有食物顏色的外衣‧抗氧化劑、防腐劑:延長保存期、避免腐壞火鍋料要挑選4招面對種類繁多的火鍋料,要怎麼挑選才安心?高敏敏傳授4招挑選方法,讓你避免買到有問題的火鍋料。✔️第一招:選擇合格賣場環境整潔衛生、低溫控管確保食品保存良好✔️第二招 標示清楚、包裝完整不要亂買標示不清、來路不明的火鍋料✔️第三招 視覺、嗅覺判斷勿挑選產品有異味、顏色過於鮮豔、死白或暗沉的火鍋料。如果結霜過多,也有可能是在冷凍櫃中存放太久了。✔️第四招 常理判斷如有火鍋料宣稱未添加防腐劑,卻能常溫或冷藏保存過久,都可能是問題產品,切勿選購。火鍋喝湯要適量!「鈉含量」也是陷阱之一高敏敏提醒,除了熱量,鈉含量也是火鍋的陷阱之一。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基本上就是喝兩碗熱湯鈉含量就會超標。所以建議吃火鍋時:1.湯底選擇普通清湯建議選擇大骨、蔬菜、昆布等 另外想喝清湯得趁放料之前 下肉之後就不要喝⚠️2.多吃蔬菜,少加工食品3.主食選擇麵類 能全穀類的更好白飯可以替換成高纖維的根莖類食物 熱量約是白飯的一半4.選擇低脂肉品 避免高油脂肉片避開高油脂的霜降牛、梅花豬、五花肉、培根片,以低脂的雞肉、里肌肉、牛腱、鯛魚片為主。5.以天然辛香料調味為主議選擇蔥、蒜、蘿蔔泥、辣椒,不要豆瓣、沙茶等,或是享用原味。高敏敏提醒,雖然偶而讓身體輕鬆一下也不錯,但別小看每個火鍋料只要快走1-27分鐘,因為你不會只吃一顆火鍋料。想要健康不卡油的朋友,建議改吃「食物原型」,只要吃得正確,不攝去過多的加工食品,火鍋真的是優秀的美食之一。
-
2023-0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純素營養不均?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風險?美國營養學會解惑植物性飲食5大迷思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採取素食飲食有益身體健康,且大眾也逐漸可接受此飲食概念。實務上也有人開始減少肉類攝取,但不免會出現素食、純素飲食是否健康的疑慮,營養學會表示適當的素食,包含純素,對身體來說有益健康且營養充足,並能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美國營養學會列出5個有關植物性飲食的迷思:迷思一:採用素食、純素飲食,很難獲得足夠的蛋白質肉類已成為蛋白質的代名詞,儘管如此,透過多樣化的飲食,即使不吃肉,也可以輕鬆獲得足夠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相比,植物性蛋白質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和更少的飽和脂肪,這兩個要件是維持心臟健康飲食關鍵。植物性蛋白質來源:豆類(黃豆、扁豆、豌豆和花生)、豆製品、全穀類、堅果和種子。對於奶蛋素食者來說,低脂或脫脂奶製品和雞蛋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迷思二:維持強壯骨骼,飲食中必須包含乳製品乳製品並非唯一幫助建立和保護強壯骨骼的食物。骨骼健康需要多種營養素,包括鈣、維生素 D 和蛋白質。羽衣甘藍、綠花椰菜、青江菜、含鈣豆腐和強化豆漿等,多種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鈣。菠菜的鈣含量較高,但草酸鹽含量也很高,會降低鈣的吸收,可攝取其他綠色蔬菜,促進鈣的吸收。植物性奶、即食穀物和 100% 果汁等強化食品和飲料,也都可以獲取鈣和維生素 D。除了飲食攝取外,瑜伽、跑步、快走和重量訓練,也對增加骨骼強度有幫助。迷思三:吃大豆會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對於純素食者和素食者來說,飲食中加入強化豆製品是滿足蛋白質和鈣需求的簡單方法。目前仍無證據顯示大豆會致癌,無論飲食偏好如何,多樣性都是關鍵。將動物性蛋白質換成大豆是增加膳食多樣性的好方法。可選擇較少加工的來源,如豆豉、毛豆和豆腐。迷思四:素食不適合懷孕、童年或運動員素食或純素飲食可以滿足生命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包括懷孕和哺乳期、童年和參加競技運動者。懷孕期間,需要更多的鐵,但植物來源的鐵吸收較差,孕婦應該多吃富含鐵的食物,還有維生素 C 的來源食物,幫助吸收,也可和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嬰幼兒和青少年,素食可以維持正常的成長。與成人一樣,由於身體消化植物蛋白的方式,純素兒童的蛋白質需求可能較高。然而,飲食提供足夠的熱量和食物的多樣性的話,通常可以得到充足營養。多數運動員都需要增加能量、蛋白質和營養素以獲得最佳表現,仍可從植物性來源獲得所需營養,只需要在飲食菜單上做好妥善規劃。迷思五:僅因吃某樣食物是素食就表示對健康有益採取素食並不自動等同於身體健康。餅乾、薯片和甜麥片可能是素食食品,但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糖分或鈉。現在要吃素很方便,包括素食漢堡等加工食品,但飲食中加工較少的食物應該佔素食的大部分才是。最好的飲食選擇,就是多吃蔬菜、水果、全麥和瘦肉蛋白食物。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更要慎選吃進肚裡的食物!陳月卿堅持2對策3原則 細嚼慢嚥很重要
外食對策如果必須外食,對於要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也要盡量慎選。我個人的外食原則如下:1.營養均衡一定要有主食、蔬菜、蛋白質。米食的部分,盡量選擇五穀米。蔬菜則盡量選擇綠色蔬菜,最好有一種是十字花科蔬菜,再搭配一些根莖類蔬菜。蛋白質的部分,盡量選擇豆類、豆腐、魚、蛋。2.盡量避開炸、煎、烤的食物外食較難控制油的品質,可盡量選擇湯品、清蒸或汆燙的料理。食物的分量、比例和進食順序1.食物的分量比例我基本上是根據哈佛大學設計的「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來分配,也就是30%的蔬菜、20%的水果、25%的主食(包括全穀類與根莖類)與25%的蛋白質。不過蛋白質的部分,我會攝取較多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大約只占1015%。2.早、中、晚餐的分量我秉持的原則是:「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晚上像乞丐。」早餐一定是我營養最豐富多元的一餐,1杯精力湯或豆穀漿是必備的。午餐很豐富,若要攝取肉類,我大都會在午餐時攝取。晚餐我就會吃得較清淡、分量也較少。那遇到晚餐有飯局怎麼辦?我非常鼓勵大家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回家,因為晚餐吃得太飽或大魚大肉,對身體是很大的負擔。而且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年台灣的廚餘回收量總計約48.7萬公噸,若以90公分高、容量155公斤的桶子來計算,一年的廚餘量可疊起「5,544座台北101大樓」,這是多可怕的數據!因此我總會把晚餐飯局中至少一半的菜打包回家,對自己的健康與我們的環境都好。雖然每餐的分量不太一樣,但我會力求營養均衡,即有主食、蛋白質與蔬菜水果。特別是蔬菜或五穀類,我每餐一定會吃。我們腸道內的細菌生態一直在變化,必須經常性的維持它的平衡,透過每一餐都吸收均衡多元的營養,才能養出各種不同的好菌,營造良好的腸道環境。3.進食的順序為了幫助消化,進食的順序也非常重要。我的習慣是先慢慢喝點湯,讓溫熱的湯水先暖胃。接下來吃生菜(如沙拉或泡菜、涼拌菜),此時胃裡還沒有食物,比較容易吸收生菜的營養。接著吃煮熟的蔬菜。然後吃飯,最後再吃魚和肉。不過老年人或消化力比較弱的人,也可以先吃蛋白質食物,再吃蔬菜和飯。水果則是在午、晚餐之間吃。這是我覺得對消化最好的吃法(以上原則若想知道更多細節,可參見我的著作《吃對全食物》)。細嚼慢嚥之必要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30秒。除了用牙齒把食物切得愈細,愈能減輕胃腸的負擔,細嚼慢嚥還能刺激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能分解澱粉的消化酵素、多種酶類、維生素與蛋白質,咀嚼愈久可分解愈多澱粉,而酶類、維生素、蛋白質等與食物混合得愈充分,也愈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唾液中的特殊酵素與免疫球蛋白還能中和胃酸、抗菌、解毒。許多人會認為,無論如何胃都會消化食物,何必那麼費事的細嚼慢嚥?但如果沒有充分咀嚼食物,這些唾液的轉化作用就來不及產生,當食物通過消化道時,就無法消化到能夠完全轉化的狀態,當然其中的營養素也無法被身體吸收,有些變成廢物排出體外,有些甚至變成毒素積存在體內,等於是留不住營養、又排不出毒素,對身體當然會有不良的影響。此外,如前文提過的,人體可自行產生的消化酵素與代謝酵素數量有限,細嚼慢嚥可以節省消化酵素的消耗量,代謝酵素的可用量便相對增加,身體的代謝排毒能力也會變好。記得有一年我去做健康檢查,報告中所有數據都正常,唯獨「乳酸」這項數據偏低,我有點驚訝的請教醫師,才知道那代表我體內積存的乳酸很少,也就是我的代謝能力很好。我想這應該和我每天喝精力湯有密切關係,一方面是因為精力湯裡面原本就富含酵素,另一方面則是精力湯已經先把食物攪碎,喝到口中再咀嚼一下,很快就能與唾液混合,當然也容易消化吸收。除了有利消化吸收,細嚼慢嚥不只更能仔細品嘗出食物滋味,還有很多好處,像是幫助減重、控制血糖、預防疾病、養顏美容,還可以促進大腦皮層血液循環、活化腦力等。不過,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細嚼慢嚥是一門功課,我也仍在學習。偶爾感覺胃脹氣或不舒服時,就知道身體在提醒我又忘了細嚼慢嚥。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身體遲早都會反映出來。只要用點心,培養一些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能不費力的養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划算的事呢?(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陳月卿著《時時刻刻微養生》)
-
2023-01-28 養生.聰明飲食
當心吃素潛藏健康危機,健檢報告仍是滿江紅! 吃錯了,膽固醇反而更高
一般來說,除了環保,以少吃肉節能減碳外,有不少人則是因為擔憂疾病上身,不敢大魚大肉,希望以吃素預防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更有不少機關、學校響應每週一天的無肉日,讓素食風愈來愈盛行。 吃素潛藏健康危機但吃素卻可能潛藏健康危機,不少人會發現吃素後,腰圍反而愈來愈寬,健檢報告中,血脂、血壓等數字仍是「滿江紅」。門診中仍有一些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長期吃素者。特別是現代人外食機率高,一些素食餐廳追求口感,大量使用加工製品,或是調味過於油膩、過鹹,很容易導致肥胖等問題。雖然國內曾有研究顯示,吃素可以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但前提必須是健康素食,要注意烹調的方式。站在醫師的觀點,只要能夠減少肉類攝取量,吃素並非絕對必要。同時要注意的是,膽固醇過高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一半可能來自遺傳因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僧侶即使長年吃素,仍可能有三高的原因之一。 要吃對的素所以若想要藉由吃素預防心血管疾病,仍有先決條件,仍須注意不能攝取過多熱量,否則就會「破功」。例如即使是採用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但烹調時用油量若太高,仍可能於血管中堆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還有些人怕吃素吃不飽,為求飽足感,不知不覺每餐多吃了半碗飯而使總熱量增加,尤其是精緻的糖類應盡量節制食用,如含有果糖、蔗糖的飲料,各式甜食、糖果、糕餅,不僅熱量高,也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上升。建議素食調理可以比照降血壓的「得舒飲食」的概念,得舒飲食指的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多以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節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因此,藉由吃大量蔬果,可攝取到高鉀離子,以糙米、燕麥、麥片等全穀類增加對鎂的攝取量,用油上則以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取代牛油、豬油、奶油等。如何選購不飽和脂肪酸用油?曹長安說,民眾可以簡單分辨,置放的油品像沙拉油一樣清清如水,就是不飽和脂肪酸,如果像豬油一樣,容易凝固,就是屬於飽和脂肪酸。長期吃全素要補充維他命在烹煮時,可盡量選擇清蒸、清燉、水煮、烤、滷等調理方式。慎選油品,少吃素料加工品,最好多選擇天然蔬果、以及低加工的大豆蛋白製品,像是豆干、豆腐、豆皮、凍豆腐、百頁豆腐等。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衛生署素食飲食指南中則建議,海帶、裙帶菜、紫菜等藻類、以及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可多從這些蔬菜中攝取。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從「吃素」進行飲食調整僅是其中一環,不能把吃素當成萬靈丹。其他包括定期健檢、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每週應運動3次以上、癮君子一定要戒菸等,都是掌握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延伸閱讀: 。癌症患者最需補充營養,營養師點出3重點,吃素的患者可以這樣挑 。最新!慈濟研究:1飲食模式效降低長者新冠重症率高達7成
-
2023-01-19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時常偏頭痛、腳痙攣抽筋有可能缺鎂?醫師教你補鎂飲食四招!
常頭暈腦脹、累累的?經常偏頭痛或失眠?假若這些症狀看過醫生又找不到原因,有可能身體缺鎂了。作為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礦物質營養素,「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初日診所吳榛槿醫師將從鎂的重要性、流失的原因,以及缺鎂會導致的症狀來說明,並教大家如何從飲食中補鎂,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報告,國人70%對鎂的攝取量不足,女生又比男生少約5~10%,是繼鈣之後攝取不足的礦物質第二名。由於鎂能幫助人體調節陳代謝、神經傳導、降低血壓、對抗發炎、改善失眠,因此缺鎂將有可能發生肌肉疼痛、痙攣抽筋、焦燥、淺眠、便祕、胰島素阻抗造成的肥胖和糖尿病等等。吳榛槿醫師指出現代人容易缺鎂的原因,始於環境使用碳酸鉀肥料、農藥、除草劑使植物缺少礦物質,加上食物烹調過度等。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如喝咖啡、濃茶、酒精、過度精緻飲食或高甜重鹹,都會干擾鎂的吸收。攝取足夠的鎂對保持身體最佳機能很重要。吳榛槿醫師建議可從深色蔬菜、堅果類和全穀類食物中去補鎂。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鎂也是抗壓的重要元素喔!原始影片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 YT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網站Cofit我的專屬營養師IG延伸閱讀別再輕忽肩頸痠痛、手麻、手肘痛!治療師帶你認識「胸廓出口症候群」腹部脹氣好難受?4個瑜伽體式舒緩助消化!「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19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進補怎麼吃才正確?中醫告訴你需要注意2重點
一年四季都可以補,春季「升補」、夏季「清補」、秋季「平補」、冬季「滋補」,根據中醫觀點,建議依據體質和醫囑來進補。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四季會有分別適合的中藥種類,比如春天以辛散為主,夏天以清涼為主,秋天應用溫潤,冬季寒氣重、陽氣少,進補多半是指溫補而言。體質虛寒者適合進補溫補有祛寒溫裡的作用,對於改善體寒、手腳冰冷等症狀,就非常適合,尤其在冬季容易生病的患者,就更需考慮進補,用以加強體質;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補的方式,僅適合體質虛寒的民眾。在營養充分的現代社會中,其實真正需要進補的人不多,某些天生羸弱易疲倦的族群、年紀大身體虛弱的朋友,或者是長期間體力透支、大病久不癒的患者,才有可能需要用到進補的方式;否則,一般民眾建議依照節氣或民俗,在冬至或春節時,稍稍進補一下就可以。應避免過量攝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社區整合照護科營養師洪若樸建議,進補湯品為保養身體之用,應避免過量攝取,建議每週星期多1~2碗,尤其滋補食材多屬熱性,吃多容易上火、燥熱,記得適時補充水分。如果進補當正餐,建議搭配全穀類、葉菜類,以及蔬菜、水果,增加攝取足量的膳食纖維;進補的湯品含有油脂、鹽分較多,每次進食量宜適量、分次或是多人分食,自行烹煮時建議選用低脂、去皮、去肥肉的肉品,並將肉類川燙,清除浮油後,再加藥材燉煮。延伸閱讀: 。氣溫狂降!營養師公開「進補防胖4大須知」 2種人湯少喝。吃完薑母鴨、羊肉爐失眠、嘴破小心上火! 醫點名必加「10樣食材」降燥助消化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添加糖種類有那些?與天然糖分哪裡不一樣?5招避免飲食中添加糖!
糖是種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身體熱量做能量使用。日常中常見兩種主要的糖為天然糖、添加糖。天然糖,存在於未加工的完整食品中,像是水果、蔬菜、乳製品和一些穀物;果糖存於水果中的天然糖;乳糖是存在於動物乳製品中的天然糖。添加糖存在於加工食品和飲料中,添加糖營養價值不高。食品中添加糖的原因,包括:讓烘焙食品賞味期限更長、防止果凍和果醬變質、有助麵包和酒精發酵、改善食品和飲料的風味、顏色或質地。含有添加糖的食物包括:糖果、蛋糕、餅乾、甜麵包、糕點、甜甜圈、乳製品、甜點(冰淇淋和優格)、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能量飲料、果汁)。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喜歡飯後吃個甜點或來杯手搖飲品,大家都喜歡用甜品滿足口慾,但現今精緻糖攝取已過量。應該將添加糖限制在每日總熱量的 10% 以內。如果每天攝取2,000 Kcal,精緻糖不應超過 200 Kcal,也就是每天不超過50公克糖。越來越多跟糖相關的研究,當攝取過多的添加糖,可能會衍生健康問題,包括:蛀牙、肥胖、第2型糖尿病、心臟疾病、高三酸甘油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或“好”)膽固醇。日常如何避免或限制飲食中添加糖?添加糖沒有太多的營養價值,被稱為「空熱量」,吃或喝太多的空熱量食品,首先會先增加體重!1.選擇對心臟有益的食物:水果、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類作為正餐和零食。2.避免糖果、烘焙食品和奶製品甜點。3.選擇水而不是含糖飲料:一罐12盎司(約360 mL)蘇打水大約有130 Kcal、8茶匙的糖。此外,不能用果汁代替新鮮的水果和蔬菜。4.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添加糖和鈉含量很高。5.烹飪、烘焙時使盡量減少糖的使用量。做個聰明的消費者:購買食品時記得閱讀營養成分標示、確認產品中含有多少糖。一公克糖提供4 Kcal,4克等於1茶匙糖;如果標示上寫含有40公克糖,那麼表示吃掉進160 Kcal和10茶匙糖。食物挑選上,選擇添加糖使用的量越低越好。一般來說,添加糖低於5 %的食物是較佳的選擇,避免添加糖分超過20 %的食物。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http://bit.ly/3EA6q3h
-
2022-12-12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是失智症早期徵兆!醫:未及時治療恐損傷腦部神經
● 被害妄想是老年憂鬱常發生症狀● 憂鬱症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 失智症患者對健忘、記憶衰退沒有感覺「醫師,我最近常忘記事情,是不是得了失智症?」「我父親的脾氣變得很暴躁,覺得鄰居都在講他的壞話,是失智還是其他精神疾病呢?」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說,當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容易引發憂鬱情緒,對周遭人事物的興趣明顯減退,漸漸地失去活力,專注力和判斷能力也下降,如果久未痊癒,認知功能會跟著變差,讓人誤以為是失智了。身心狀況急速惡化 恐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當家中長輩亂發脾氣、無理取鬧時,先別下「上了年紀都會這樣」的定論,找出是否因生活改變、慢性疾病影響造成的。憂鬱會引起「假性失智」,若未能及時得到治療、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謝嘉娟指出,有些患者對健忘感到不安,主動求診主述困擾的問題,但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是無法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衰退或下降,忘東忘西不自知,而且會把旁人的提醒和好意想成負面的攻擊。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並非正常的老化,其症狀為記性變差、反應變慢、變得消極、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也會出現健忘和妄想。老人憂鬱和失智症的症狀相似,常被搞混而錯失治療時間,要分辨兩者的最大關鍵是「病識感」。謝嘉娟表示,許多長輩很堅持「自己沒有生病」,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甚至妄想是其他人要加害於己,種種情緒、精神行為加重照顧者的壓力。得舒、地中海飲食 抗憂鬱防失智除了病識感,憂鬱導致的記憶力下降可經由提醒想起來,而失智症患者則是怎麼刺激也無法達成記憶目標,有此情形應盡早前往精神科、老年醫學科評估診斷。謝嘉娟說,睡眠是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長期睡眠不足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腦內代謝,相對提高失智的風險。謝嘉娟指出,不良生活習慣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例如:三高、肥胖,容易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頭部外傷、憂鬱症跟神經退化的阿茲海默症相關。民眾最常詢問:「老年憂鬱與失智症到底該不該吃藥?」謝嘉娟建議,以藥物為輔、非藥物為主,最好多參與社交活動或是外出運動,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在飲食建議食用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的「麥得飲食(Mind Diet)」,強調多吃原型食物,選擇全穀類食物、限制高飽和脂肪食物及精緻食物,有助於穩定血糖、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
-
2022-12-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患學習飲食營養 為治療加分
癌症病人除了要接受正規治療,飲食營養也要顧好,才能為治療加分。癌症關懷基金會分析701位飲食指導專班參與者資料,結果發現,經過3個月有系統的學習營養知識,不但能為癌症治療加分,三高、情緒、疲倦、疼痛、生活品質都能獲得改善。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表示,基金會北、中、南三區每年開辦4梯次癌友飲食專班,至今已開課37梯次,由營養師提供一對一的飲食指導,照顧超過千名癌友家庭。這次與台北醫學大學合作,分析歷年參與專班的701位學員資料,其中48%為乳癌患者,12%肺癌患者、8%大腸直腸癌患者、8%婦科癌症患者。701名學員中85%是女性,男性僅占15%。6成學員為癌症第一、二期,以女性為主,男性則是第四期比率最高,顯示女性較早積極採取抗癌行動。來上課的男性學員當中,也有少數非常認真,樣樣自己來、三餐自己準備,但大部分男性會找太太來陪上課,有些人還會叫太太幫他寫飲食日記,不想要自己去積極掌握這些健康識能。分析結果發現,經過3個月的學習和追蹤,需要增重的癌友可以在3個月內最多增重4公斤,需要減重的癌友可在3個月內減重達6公斤。學習前有肝功能、血糖、血脂、尿酸指數過高的癌友,或是因癌症治療導致白血球低下或貧血的癌友,3個月後數值都有顯著改善。經過學習,癌友每天攝取的食物種類從平均19種增加到27種;憂鬱或易怒等情緒問題,疲勞或睡眠困難問題,也在國際通用的量表測驗下看到顯著的進步。協助過許多乳癌和大腸癌病友的黃翠華,觀察到這兩種病人罹癌前都有些共通的飲食偏好。乳癌和大腸癌病人都有飲食脂肪比率過高的問題,年輕的乳癌病人很多都超愛吃甜食,大腸癌病人則是幾乎沒在吃全穀類,纖維攝取量很低。黃翠華表示,飲食專班的營養師會抽絲剝繭找出癌友的飲食營養問題,並且協助他們循序漸進改變飲食習慣、建立正確觀念,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纖維攝取要達標,最重要不是吃蔬菜,而是全穀類,一碗全穀雜糧飯的纖維含量可能是一碗煮熟蔬菜的10倍以上,如果因為怕胖而不吃飯、只吃菜和肉,就很容易變成高油、低纖維的飲食。黃翠華遇過有些癌友不想做正規治療,就跟營養師說:「我完全相信你們!我不要接受治療!」黃翠華都會跟他們說,腫瘤細胞長得飛快,光靠食物太慢了、追不上,一定要接受正規全套治療,飲食只是輔助,讓身體可以挺過辛苦的癌症治療過程、幫助治療發揮效用。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奶不是「奶」而是全穀類 燕麥奶、杏仁奶、堅果奶成分一次看
愈來愈多飲品主打「植物奶」,標榜健康、不會有乳糖不耐症。事實上,植物奶並不是「奶類」,而屬於全穀類,也就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奶雖然有「奶」字,但完全沒有奶製品特性,像是沒有乳醣,蛋白質含量也極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千萬別以為喝植物奶可以取代牛奶,這觀念絕對是「錯誤」的,兩者完全是不同的東西。燕麥奶/屬於全穀類,主成分為燕麥、水、菜籽油等。植物奶的來源種類繁多,如豆類、堅果或是穀類。近年在咖啡界非常流行的植物奶為「燕麥奶」,其主成分為燕麥、水、菜籽油等,後續經過食品乳化而成,因此口感激似牛奶。蘇秀悅表示,燕麥奶在營養分類上屬於全穀類,蛋白質含量低,以240ml計算,蛋白質約1.29g,占整體約4%,熱量約落在127大卡。如果與全脂牛奶相比,以240ml計算,全脂牛奶的蛋白質約有7g,占整體19.2%,總熱量為151大卡。杏仁奶/兩種類型成分不同,可從成分表看出是否含奶。杏仁奶的調製方式與燕麥奶有所不同,蘇秀悅表示,杏仁奶分兩種,一種以杏仁為主成分,用類似燕麥奶採取食品乳化加工的方式製成;另一種是以牛奶當作主成分,用杏仁當作調味,製成類似「果汁牛奶」。想辨別購買的杏仁奶到底是哪一種,可以從營養標示中探尋線索。營養標示中,如果有添加脫脂奶粉,就屬於後者,以牛奶為基底的調味杏仁奶;如果標示中僅有杏仁與水以及添加乳化劑等,就屬於前者,不含奶的杏仁奶。以240ml的杏仁奶為例,其熱量約為35大卡,熱量低於燕麥奶,大約只有燕麥奶的30%;以杏仁為主成分的杏仁奶,也不具太多的蛋白質,大約僅有1.5g。杏仁奶大多以杏仁的核仁打碎製成,杏仁本身含豐富的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其餘還有精氨酸、鎂、銅、錳、鈣、鉀等營養素,也具有較優質的「油脂」,營養價值高。杏仁奶屬於堅果奶的一種,市面上的堅果奶還有核桃奶、花生奶、榛果奶、開心果奶等。蘇秀悅表示,營養成分類似以杏仁為主成分調製的杏仁奶,不過,許多堅果奶會以「混合」各類堅果的方式製成,像是核桃奶可能也會加上杏仁奶,開心果奶則會添加一些榛果等,無論如何,只要營養標示清楚,民眾都可以做選擇。乳醣不耐症改喝植物奶,無法獲得足夠蛋白質。植物奶等於是一種全穀類飲品,蘇秀悅表示,對飽受乳醣不耐症所苦的患者而言,植物奶不會引發乳醣不耐,但如果乳醣不耐症的患者,希望透過喝植物奶,得到與牛奶一樣的營養素,那就是錯誤的選項。摒除乳醣不耐症無法攝取的乳醣,牛奶最大宗的營養價值在於「蛋白質」,乳醣不耐症的患者,可改喝豆類飲品,如豆漿、豆奶等,蛋白質比牛奶稍低,但遠高於植物奶。蘇秀悅表示,植物奶並沒有飲用上絕對的禁忌,而是民眾必須先了解植物奶的特性,也就是它並非「奶製品」,只要認識到這一點,就建議以民眾的「口味」喜好作為考量的依據即可。誰不適合喝燕麥奶?易脹氣者別過量 糖友要注意血糖由於國內流行的植物奶仍以燕麥奶為主,燕麥奶富含纖維,對於容易脹氣的民眾來說,燕麥奶不宜過量。另外,全穀類富含碳水化合物,正在控制血糖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喝燕麥奶的時候,需考量是否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影響到血糖控制。其餘像是杏仁奶等,熱量低、蛋白質少,正在控制體重的民眾,也許可以考量其熱量低的特性,選擇喝杏仁奶。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和豆漿哪個比較營養?營養師詳解2者強項及誰不適合喝
冬天早晨,來杯溫熱的牛奶或豆漿,帶來幸福感,而豐富的營養也喚醒身體的元氣。在超市的冷藏櫃,鮮奶和豆漿是鄰居,你是否曾在此猶豫買鮮奶好,還是豆漿好?牛奶含鈣多、維生素A豐富;豆漿不含膽固醇、膳食纖維豐富,這兩種飲品有各自的營養專長,我們請營養師分析,看看你適合哪一種,或者,兩種輪流喝,是更營養均衡的選擇。早晨喝一杯牛奶或豆漿醒腦,豐富營養也補充身體元氣。營養師提醒,許多人誤以為「豆漿可以取代牛奶」,其實牛奶和豆漿所含有的營養不同,雖然都有蛋白質,但動物性、植物性各有不同特色,而兩者的鈣質含量差別大,建議輪流喝或挑選適合補充品,才能均衡營養。牛奶強項→鈣、維生素A、B營養師張家榕表示,牛奶屬於乳製品,是常見補充鈣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尤其每100ml的牛奶中,即有100mg的鈣質,更是補充鈣質的最佳來源。營養師夏子雯表示,牛奶中含有維生素A、B6、B12、D、K,而維生素D及乳糖、蛋白質、胺基酸則有助於增加鈣質吸收。以補充鈣質來看,夏子雯指出,成年人一天需攝取1000mg,青少年需1000至1200mg,而更年期婦女一天也要1200mg,飲食中如小魚干、小方豆干、黑芝麻等鈣含量高,但較難大量攝取,因此牛奶是快速補充鈣質的來源,或透過鈣片來補充。牛奶富含維生素B2,也可解決口角發炎問題。豆漿優點→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張家榕表示,豆漿為豆魚蛋肉類,富含膳食纖維,含有大豆異黃酮、卵磷脂等天然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緩解女性更年期所產生的不適;卵磷脂可乳化油脂,將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脂肪乳化成微小粒子,使其溶於血液中,運回肝臟被代謝掉,有助維護心血管健康。夏子雯表示,豆漿是良好蛋白質來源,一般市售盒裝豆漿400毫升,約有2份蛋白質,若濃豆漿約3份蛋白質,若一天需攝取6至8份蛋白質,每天喝一瓶豆漿即可補充2至3份,且豆漿內含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醇,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含量。用豆漿補鈣,CP值太低;糖尿病患者,喝牛奶注意血糖。比較牛奶、豆漿的熱量,張家榕指出,以100ml來看,全脂牛奶平均為63大卡,無糖豆漿則是35大卡,兩者所含有的蛋白質約3克,但熱量卻相差近一半,想要減脂的民眾多半選擇補充無糖豆漿;但若想增肌,則可選擇低糖豆漿或是低脂牛奶;牛奶有助於生長發育,衛福部也建議小朋友每天攝取1至2杯,補充每日所需的鈣。。張家榕表示,鈣質有助肌肉、神經放鬆,因此許多人睡前習慣喝杯牛奶較好入睡。但若有乳糖不耐症、乳製品過敏者,喝牛奶容易脹氣;而牛奶中的乳糖會影響血糖波動,有血糖問題、糖尿病患者,喝牛奶時應注意份量。常有人誤認「牛奶可用豆漿替代」,張家榕表示,若要補充蛋白質,豆漿的確可以作為替代選擇,但若要補充鈣質,每100ml的豆漿僅有14mg的鈣質,要補充鈣「CP值太低」,建議鈣質補充可透過其他食物,像是豆腐、豆乾、小魚乾、芝麻來攝取。動物性蛋白含必需胺基酸,植物性蛋白含纖維、特殊植化素。牛奶、豆漿中所含的蛋白質,分別是動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張家榕指出,動物性蛋白中含有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此外也含有維生素B12,有助於鐵質吸收;而植物性蛋白除黃豆及其製品、黑豆、毛豆等,其餘需搭配全穀類,蛋白質吸收才較佳。不過植物性蛋白含有膳食纖維、特殊植化素,且飽和脂肪較低,較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問題。營養師分析乳糖不耐症 改喝優酪乳夏子雯指出,乳糖不耐症者因缺乏乳糖酶,無法完全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產生脹氣、腹瀉等不適症狀,若仍想喝牛奶,可嘗試連續喝1至2周,誘發體內乳糖酶生成,若無法適應身體不適,可改選擇優酪乳、優格、低乳糖牛奶等乳糖含量較少的,或選擇無乳糖牛奶。全脂或低脂 看個人需求市售牛奶分為全脂、低脂等,夏子雯表示,以國健署建議來看,一般人無論喝哪一種乳品皆可,像小朋友成長過程很也需要脂肪,喝全脂牛奶也很好。至於有高血脂、三酸甘油脂較高者建議選擇低脂;有糖尿病者應控制份量;腎臟疾病者不建議攝取高磷食物,牛奶就是其一,建議要觀察抽血報告再飲用。痛風患者 也能喝豆漿黃豆雖然屬於高普林食物,但豆漿是中普林食物,張家榕表示,當痛風患者急性發作期,不要喝太多豆漿,若沒發作,每天一杯豆漿不是問題。夏子雯表示,許多文獻指出,攝取黃豆製品後血中尿酸會微幅增加,但跟痛風發作並無相關;反而是酒精、含糖飲料才會抑制代謝、使尿酸值過高,更應避免。
-
2022-11-17 醫療.泌尿腎臟
日媒曝德仁天皇患攝護腺肥大 醫教PSA數值怎麼看及會不會罹癌
據日媒NHK報導,現年62歲的日本德仁天皇日前健康檢查時,發現攝護腺分泌的蛋白質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略高於正常值,經後續磁振造影檢查後證實為攝護腺肥大。事實上,PSA指數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數值之一,若PSA數值異常該怎麼辦?PSA數值高代表有攝護腺癌?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曾受訪表示,PSA是攝護腺細胞產生的一種醣蛋白,正常情況下,PSA會少於4ng/ml。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至10ng/ml時,罹患攝護腺癌機會有4成;大於10ng/ml,有一半的機率罹患攝護腺癌。他提醒,對於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PSA大於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追蹤。然PSA升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攝護腺好的或是惡性的細胞均,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生治療。周固說明,年齡較大,PSA升高;當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引起症狀者,通常會升高;攝護腺發炎使得攝護腺細胞受損害,也會導致PSA上升,通常在治療後會逐漸降低,甚至恢復正常數值。攝護腺肥大有哪些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主任陳炫達曾受訪指出,隨著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困擾。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更明顯,超過50歲的男性過半都有攝護腺(前列腺)肥大,也就是攝護腺組織增生的現象。攝護腺肥大,包含阻塞性症狀:尿流變細、解尿速度慢,嚴重者甚至尿不出來,這是因為肥大阻塞尿道所引起。另一個是刺激性症狀:頻尿、急尿、夜尿,這是由於攝護腺肥大刺激到膀胱所引起。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問題,可使用藥物或手術來治療。藥物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方法,也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當症狀控制良好,通常能長期服用,但需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避免攝護腺肥大?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曾提供資料指出,4多2少的飲食準則能避免攝護腺肥大:4多1.多食富含維他命、礦物質、纖維素及抗氧化劑的食物環境有毒物質的刺激也是攝護腺肥大的原因之一,多吃這些食物以消除環境毒素對身體的傷害。2.多食含豐富鋅、銅的食物例如南瓜子、葵瓜子、豌豆、全穀類、扁豆、生薑、黑棗、胡蘿蔔、可緩和症狀、避免惡化。3.每天食用2大匙亞麻仁油有助荷爾蒙平衡,亦可預防攝護腺肥大。4.多補充維生素B6有助降低泌乳素的濃度,例如鮪魚、秋刀魚、香蕉、地瓜、芥藍、菠菜、堅果、根莖類。2少1.減少啤酒飲用量啤酒會提升泌乳激素的濃度,使攝護腺肥大。2.避免膽固醇濃度過高高膽固醇會抑制攝護腺細胞的汰舊換新,使攝護腺肥大。
-
2022-11-1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染新冠年輕族易腦霧、高危險群長者恐失智 醫籲3方式助腦新生
今年超過800萬名國人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年輕人確診後容易「腦霧」,包括記憶力、工作能力變差,醫師指出,年輕人與中年人腦部可塑性高,確診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逐步改善腦霧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已有輕微失智症狀的高危險群,確診後恐加速神經退化,提醒民眾若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應儘早就醫做相關檢查。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不少年輕族確診新冠肺3個月內感覺「腦子不好使」,出現工作能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不佳等,但尚未到完全不記得,並不會造成生活、工作過大的影響。她表示,年輕人、中年人的腦部可塑性非常高,確診後若加強運動,根據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腦部血流、帶氧量,增加腦細胞新生,搭配良好生活習慣,可大幅減少腦霧問題。王培寧說,根據臨床觀察,若持續進行復健、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約3成的確診者症狀會在確診3個月內明顯改善,而少部分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半年至1年時間。她建議,良好飲食習慣包括地中海飲食,可多吃蔬菜、水果、穀類、魚類、豆類及五穀雜糧等;另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最忌諱確診後持續熬夜,每日應有充足睡眠修復身體。王培寧提醒,相較年輕或中壯年人,中老年人確診較令人憂心,尤其原先已有輕微失智的高危險群者,確診新冠後恐加速神經退化,加上體力變弱、活動量減少,體力及腦力同步衰退,且因年紀大老化問題,腦部細胞再生能力並沒有年輕人好,更容易朝失智症發展,家屬觀察家中長者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建議應至醫院做檢查。台灣推估已有31萬名失智症患者,王培寧表示,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為3動「身動、腦動、互動」,尤其「社交活動」結合上述3面向,像是安排計畫、空出時段、選擇出門交通工具、與人互動談論話題、學習新事物結合原有經驗等,一般民眾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得到自我滿足,而失智症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更能加深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概念,更有助於延緩失智症進展。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營養師羅于姍表示,地中海飲食著重於蔬果、全穀雜糧、海鮮、堅果和橄欖油,飲食原則包括每天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特別是橄欖油),每週吃2次魚、海鮮及至少2份豆類、豆製品;每週適量吃乳製品、蛋、白肉;少吃紅肉、加工製品與甜食;每天多喝水及健康的運動。羅于姍表示,這類食物富含天然抗氧化物,例如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選用天然的辛香料,像是九層塔、蔥、蒜、薑、香菜、茴香等,可以減少鹽份攝取。多攝取這些天然的抗氧化物,對於失智症預防及延緩是相當有程度的影響。安聯人壽今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啟動第15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並再度與霹靂布袋戲合作,舉行「憶見美好 霹靂樂齡生活」,邀請霹靂一哥素還真像大眾推動失智症防治概念。活動詳情請洽「樂齡 A Go Go」或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2-11-01 醫療.消化系統
早期發現很重要!專家教你該怎麼吃與運動逆轉脂肪肝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整理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體內器官,不論心、肺、肝、腎臟等,無時無刻都在運作。體重常會和健康搭在一起,不忌口體重就會直線上升,接著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脂肪在肝臟中堆積,久而久之堆積的脂肪,會損害肝臟,並且衍生其他健康問題。肝細胞中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過多會干擾進而影響到肝臟的正常功能。肝臟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有助消化、維持血糖恆定等。國人脂肪肝已經越來越年輕化,且普遍,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像腹部右上方不適和疲勞等情況。健康問題、基因、飲食和消化系統問題都會增加患脂肪肝機會,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更高。大量飲酒引起的脂肪肝,稱為酒精性脂肪肝病。近來科學家發現,周圍的一些毒素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害。一家化學製造廠大量使用氯乙烯的化學,肝病發生率增加;專家指出,假設飲食習慣不佳還伴隨接觸化學物質,有可能會加成患病機率。多數患有脂肪肝的人最後不會造成有肝損傷情形,但肝細胞會出現炎症和損傷。這階段的脂肪肝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還不注意讓它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纖維化、肝臟硬化。這個階段的肝病稱為肝硬化,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有些人肝病會惡化,有些人則不會。可以採取措施來逆轉損害,因為肝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發現脂肪肝很重要的原因,可以透過逆轉修復降低肝臟損傷。1、維持理想體重2、體重過重,執行減重計畫,盡量讓體重落在理想範圍中3、限制脂肪攝取量。用更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包括魚、亞麻籽和核桃中的脂肪4、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5、避免攝取含有過多糖的食物和飲料,尤其是果糖,包括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茶和果汁等。6、避免大量飲酒,飲酒過量對肝臟產生有害影響7、戒菸,吸煙可能會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專家提點---👉https://bit.ly/3sMfJq0
-
2022-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會營養素不夠,需補充保健食品?醫:植物性飲食好處多,可改善腸道菌叢、維持體重、降低發炎!
越來越多人選擇吃素,不管是因為健康因素、信仰還是環保意識等原因,吃素究竟對健康有無益處、會缺乏營養素嗎?這些知識對於已經在吃素或是考慮吃素的你相當重要,一起來長知識吧!植物性飲食可以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飲食中攝取全穀類、蔬菜和豆類等,可以滿足日常身體對於蛋白質需求。植物性飲食,從哪裡補充鈣?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球芽甘藍、羽衣甘藍,都富含鈣;綠色蔬菜鈣的吸收率實際上高於牛奶。豆類、強化果汁和植物奶也是鈣的重要來源。想要攝取到足夠鈣質,飲食中還是多樣化攝取各種食物才行。低脂、植物性飲食怎麼落實?以植物為基礎的低脂肪飲食是對身體最好的飲食方式。以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為主的飲食,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研究證實,低脂飲食可以改善血糖和膽固醇,提高抗癌成功率,並有助於體重管理。吃素會營養素不夠,需要補充保健食品?強化食品,像是早餐麥片、植物奶和營養酵母,含有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維持神經和血液健康所必需的必需營養素,可以透過每日補充維生素B12來滿足身體所需。懷孕期間吃植物性飲食營養足夠嗎?生命的每個階段,包括懷孕和哺餵母乳,植物性飲食都是不錯的選擇。純素飲食對兒童健康嗎?以健康的純素飲食長大的孩子罹患心臟病、癌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均會較葷食者來得低。從小攝取植物性飲食長大的青少年,發現他們很容易維持理想體重;而且與同齡吃葷的人相比,痤瘡、過敏和腸胃問題也較吃葷的人少。豆製品健康嗎?將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豆豉、毛豆、豆漿和味噌納入植物性飲食,有助健康。攝取全豆食品可以降低患乳癌和其他癌症、子宮肌瘤甚至炎症的風險。大豆有助於骨骼健康、心臟健康和更年期症狀。植物性飲食有助減重?植物性飲食有利於減肥,因為植物性飲食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額外的熱量攝取。植物性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叢?健康的植物性飲食可以改善腸道菌叢,保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及健康,如此可預防及治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等。腸道菌叢失衡警訊.....https://bit.ly/3CktrWM
-
2022-10-16 養生.聰明飲食
防失智、腦霧怎麼吃?營養師揭飲食中易傷腦筋的隱藏地雷
早在多年前不少人就為防失智症而留意飲食,近年因長新冠其中之一的腦霧,更引起密切關注,常會聽到民眾詢問「要吃什麼?」。 對此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養腦更應著重在「怎麼吃?」,也就是養成飲食習慣,如此才更有利防失智症及腦霧風險,而飲食模式最常被提到的就是麥得飲食。 防失智、防腦霧怎麼吃?麥得飲食10要5不輕鬆吃!劉怡里營養師指出,麥得飲食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強化版,這兩種飲食本就都對腦部等各器官、血管有相當的助益,麥得飲食則更以防範失智症為主軸作設計,是被公認可改善認知功能、延緩最常見的失智症型態-阿茲海默症的飲食方式。 營養師表示,麥得飲食設計上雖建議10種食材,看似有些難以入門,但其實仔細看都相當輕鬆就能達標,若能以這樣的飲食模式成為日常習慣,對腦部相當有幫助。 在主食方面,建議以全穀類為主,可為燕麥、黎麥、糙米等。蔬菜類則鼓勵多吃深綠色蔬菜,可為地瓜葉、青江菜、花椰菜。不過也得營養均衡,其他蔬菜也得吃,可多吃顏色較深的彩椒、胡蘿蔔、番茄等。蛋白質可從豆漿、豆腐等豆類攝取,肉類則建議以白肉為主,可吃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肉,或是雞、鴨、鵝等家禽類。 至於油脂方面,平時可多以核桃、杏仁等堅果攝取,料理用油則建議用冷壓橄欖油,另也可選擇苦茶油、酪梨、酪梨油等,橄欖油發煙點低適合低溫料理,苦茶油發煙點高適和適度高溫的料理。 水果方面自然多元為佳,不過在防失智、防腦霧的麥得飲食上,建議可多吃草莓、藍莓、桑葚等莓果類。他們都具有相當優越的花青素、類黃酮素,有助促進血循、對抗自由基、抗老化、抗發炎等。 而地中海飲食常被民眾關注的紅酒,也被納入麥得飲食當中,其主要因含有許多白藜蘆醇,一樣有助保護血管,進而促進腦部健康。但要注意的是適量,建議一天一份、少於120c.c.。不過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也無須特別養成。 飲食中易傷腦筋的隱藏地雷,營養師:紅肉真的別吃太多!劉怡里營養師也指出,麥得飲食在設計上也有呼籲盡量別碰的食物,例如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雖然紅肉也有其營養價值,不過也是飽和脂肪酸的常見來源,不利健康,因此多建議以白肉為主。 奶油、人工奶油、甜點類、油炸類等,也因多使用棕櫚油、椰子油、豬油等,當中含有飽合脂肪酸、反式脂肪,都是建議別碰的食物。人工奶油也得留意添加色素。而起司雖是乳製品有利健康,但人工起司因為通常鹽、鈉含量較高,不利於血管健康、易引高血壓,也不利於腦,建議避免。 劉怡里營養師也特別提醒,許多民眾習慣吃素養生,但往往越吃毛病越多、甚至吃素吃出三高來,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在「油炸素食」,這類的素食其實有違吃素健康的本意,在高溫破壞營養、油脂容易裂變等因素下,其實和一般同為「炸植物」的炸薯條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素食的點心糕點中如果使用棕櫚油或是椰子油,也容易造成血脂過高,血管阻塞。 劉怡里營養師叮嚀,疾病人們最怕的大多是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引發的後續嚴重疾病,如三高引起的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等,這些主要風險多是長年累月的習慣所致,不論是養生或是養腦,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養出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我有腦霧嗎?放任恐憂鬱、失智!1分鐘自我檢測,醫:超過3項就符合! .15種養腦、補腦食材!營養師:充分咀嚼更助增強記憶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07 醫療.婦產科
緩解經前症候群不只補充B群! 營養師:還有這6種營養素可助改善
女性朋友的一生,總需要迎接每個月都來的「姨媽」,也就是月經。部分女人能與姨媽和平共處,然部分女性卻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經痛嚴重到連搭捷運時都需要坐下,痛到只能癱在床上。或是憤怒與憂鬱如潮水湧來。對女性而言最困擾的除了經期的不便外,其他如「經前症候群」,像是惡劣的情緒,以及疼痛到無法做任何事的經痛自然是最大的隱憂。想要安度「經前症候群」,可以從飲食著手。「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表示,維生素B群對人體新陳代謝很重要,研究指出維生素B1與B2可緩解肌肉疼痛與緊繃;以及維生素B1可減緩瘀血,維生素B1 能夠緩和子宮肌肉疼痛,對盆骨內部充血、瘀血使腹膜被拉緊而導致的經痛,維生素B6 能夠緩解經前緊張情緒,穩定情緒(經前症候群),幫助睡眠,並減輕腹部疼痛。另外,部分觀點認為,月經來潮前不可攝取糖分以免加劇疼痛,不過黃雅鈺營養師有不同看法:少量的糖可以提供血糖穩定,對於一些情緒舒緩及放鬆或許有幫助。但是若攝取大量高糖份食物,容易壓縮到正餐其他食物攝取,而影響維生素、礦物質等各式營養素的攝取。女性若有輕度經痛困擾 可補充以下營養素助改善很多女性都不會經痛,偏偏就是有更多女性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黃雅鈺營養師建議如女性受到輕度經痛困擾,可補充以下營養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B1、B6有助於神經肌肉的放鬆,改善經前症候群。▸鈣、鎂:幫助精神放鬆、肌肉放鬆及改善經期情緒,建議可由乳品或乳製品、傳統豆腐、豆乾、深綠色蔬菜等攝取豐富鈣質,並從全穀類、魚類、堅果種子、深綠色蔬菜及香蕉等食物,攝取礦物質鎂。▸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吸收,例如:乳製品、酪梨、全穀類、乾香菇等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鋅:輔助體內正常代謝及改善皮膚及黏膜健康:建議可由肉類、內臟類(適量)、海鮮、牡蠣、堅果等食物攝取。▸Omega-3:具有抗發炎功效,也有學者認為可減少導致經痛的前列腺素生成,而改善經痛.可從鯖魚、鮭魚、秋刀魚等魚類攝取,或是從堅果種子、亞麻仁油、魚油保健品攝取好的油脂。▸鐵質:可補充經期時鐵質之流失,例如: 紅肉、豬血、蛋、堅果等含鐵質食物。
-
2022-09-23 醫療.新陳代謝
吃白米還是糙米好?「這1類」食物幫助降血壓,還有減重效果
米、麵、麥一直是東方人的主食,亦是重要的熱量來源,但只是吃白飯及白吐司仍是不夠的,在衛福部最新每日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當中,已將沿用數十年的「五穀類」修改為「全穀根莖類」。全穀食物擁有更多營養素主要因為全穀食物跟精製穀物食物比起來,擁有更高的營養素,同樣吃一碗全穀的糙米飯,跟精製穀物的白米飯比起來,熱量差不多,但全穀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飯平均可以高出2~3倍以上。全穀類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主要因為全穀未經加工,保存了含有胚乳、胚芽及麩皮的完整穀粒,同時還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鎂、鐵及鋅等,其中鎂及鉀有助於血壓的控制。此外,其亦為酚類化合物的最佳來源,有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膳食纖維能保護心血管諸多研究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防止血液凝結,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每天攝取1~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及中風發生的風險。另每天攝取大於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而全穀類可能因其低熱量密度,而達到減重及減重維持的功效,同時可有效降低癌症21~43%發生的風險。不僅如此,膳食纖維還可與膽酸鹽結合排出體外,增加膽固醇的分解,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而膳食纖維的升糖指數(GI值)低,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已有多篇研究證實,全穀類可能因其富含膳食纖維及抗性澱粉,可降低21~35%的糖尿病風險,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功效。延伸閱讀: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