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329
筆 文章
-
-
2022-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什麼會讓心情變好?網友盤點這些「快樂食物」解煩又紓壓
你知道食物與心情的變化息息相關嗎?我們的大腦中有許多負責傳遞「幸福」的化學元素,這些物質的濃度可能會受到部分食物影響而提高,達到安撫情緒與紓解壓力的作用。究竟哪些食物能夠帶來愉悅心情呢?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六個月網友熱議的「好心情食物」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十大好心情食物網路聲量排行。 選擇「高纖蔬果」營養健康又舒壓! 享用「甜點」帶來滿滿幸福感! 觀察網路上對於「好心情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高纖蔬果」受到網友及營養師的一致推崇。日前有民眾在討論區上請益「吃什麼會讓心情變好?」,就引來熱心網友留言「每次吃莓果都會有種愉悅感」,並說明莓果與柑橘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不僅能舒緩疲勞,還有增進免疫力的功效;另外也有網友提到「菠菜跟花椰菜真的有用」、「深色蔬菜的葉酸可以抗憂鬱」,由於葉酸會協助製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維持好心情的化學物質,能讓情緒更穩定。而有「快樂果」稱號的香蕉也是此類別中經常被提及的蔬果之一,有網友就表示「香蕉富含維生素B6和生物鹼,會形成大腦的天然抗憂劑」,建議如果感到心情低落或焦慮,可以嘗試搭配牛奶與香蕉,能夠達到安神助眠的效果。此外,也有許多人認為吃「甜點」能帶來「幸福感」,在人類生理上的確是被證實的,由於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進而促使了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血清素」的合成。有網友就在社群網站上發文分享,自己心情不好時就想「來杯珍珠奶茶或芒果冰沙」,引起許多有同感的網友留言響應「沮喪時吃提拉米蘇有被救贖的感覺」、「壓力大的時候就會買甜甜圈犒賞自己」等,不過也有網友提醒常「吃甜食可能會有成癮、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反而更容易導致憂鬱症等情形發生,呼籲大家「適量」的重要性。而「乳製品」因為含有大量的鈣質及色胺酸,也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達到穩定情緒、幫助入眠的作用,所以也是受到高度好評的快樂食物。有民眾就表示「每次吃優格或起司蛋糕當點心時,整個下午都會覺得輕鬆愉悅」,想知道乳製品是否有相關奇效,其他網友也紛紛根據自身經驗回覆「喝完牛奶會感覺心情舒暢」、「只要有滿滿的牽絲起司就是完美」,認為乳製品不但能豐富味蕾,還能療癒心靈,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改善壞心情與紓解壓力。不開心的時候,不妨來點網友推薦的「好心情食物」,跟煩躁情緒說分手!
-
2022-11-11 養生.聰明飲食
3種顏色香蕉 營養好處各異!解便秘、控血糖、防抽筋、助眠該吃哪一種
香蕉是台灣相當常見的水果,隨著顏色不同,營養成分也會有所不同,視個人需求其實可以挑選更適合自己的香蕉。簡鈺樺營養師指出香蕉不同顏色的特性,並分享營養價值豐富的搭配,更有助身體健康。 香蕉3顏色營養各不同!營養師:可視個人需求選擇。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香蕉依催熟成度、顏色、外觀的改變,主要可分成3種,包括黃綠色、黃色、深黃或長斑,顏色越接近綠色所含纖維豐富,越接近黃色澱粉轉換成糖分比例越高也越甜。 黃綠色:黃綠色香蕉主要特性在低GI、抗性澱粉、膳食纖維高,有助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改善便祕、優化腸道健康等,適合需要特別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患者、容易便秘等族群,但也需要切記勿過量。 黃色:黃色的香蕉也有膳食纖維,不過主要的特色就會是在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鉀、鎂、色胺酸等,可幫助預防抽筋、安定情緒、幫助睡眠、提供能量、消除疲勞,適合容易抽筋、壓力較大、有睡眠障礙等族群,運動前後也適合補充。不過也提醒,抽筋的可能原因繁多,還是建議先經醫師檢查確認原因為佳。 深黃色、長斑:至於較深黃、長斑的香蕉甜度最高,但也不只是吃起來較甜,特色也包括含有大量多酚、抗氧化能力強,有助提升並維持免疫力。不過也因為糖份較高,需要控糖的民眾就建議酌量或盡量避免為佳。 不論何種顏色都不可過量!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雖同樣是香蕉,不過隨著催熟營養素也會改變,民眾在挑選時也可視個人需求選擇,未必一定要買黃色的香蕉。不過不論是何種顏色,都得留意避免過量,一份約一拳頭大,香蕉一份建議約同於女性手掌大小,為中型香蕉。不可因為黃綠色的香蕉甜度較低就認為可以多吃幾根,飲食健康的重點在營養均衡。 香蕉在餐前吃?還是餐後吃?營養師:可看個人需求決定。 香蕉在什麼時候吃比較好,也是民眾常會問到的問題,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實也是看個人需求。一般而言會建議在飯前、餐與餐之間最佳,可以補充營養,又可以避免自己在兩餐之間腹餓、嘴饞吃些垃圾食物,像是香蕉在下午茶食用就相當不錯。在用餐前食用可增加飽足感、幫助飲食控制,黃綠色的香蕉高纖是個不錯的選擇。若是想透過香蕉礦物質鎂幫助醣類代謝,可以選擇餐後食用。若是想要補充能量,運動前後皆可,就看想要在何時補充能量,常見於運動前,讓自己有體力運動,不過運動後也可以補充。 香蕉牛奶加堅果美味又營養,早上喝補元氣,晚上喝助睡眠! 簡鈺樺營養師也推薦香蕉可和牛奶搭配打成香蕉牛奶,再撒上約一匙的堅果,除了色香味俱全外,營養也非常豐富。堅果為優質的油脂、蛋白質、膳食纖維、各類礦物質攝取來源,有助抗氧化、促進血管健康等;牛奶則含有蛋白質、鈣、維生素B2以及色胺酸等,有利促進發育、提供能量、骨骼保健等,對於舒緩情緒及壓力、改善失眠、幫助睡眠等都非常有幫助。早上喝有助提供滿滿元氣,晚上喝也有助改善睡眠,都是個很好的選擇。不過也提醒,為了腸道健康著想,即便是為了幫助睡眠,也別在睡覺前喝、喝完馬上睡,建議若要在睡前喝,應提早一至兩小時前喝為佳,以免增加腸胃道負擔。 《延伸閱讀》 .常頭暈、頭痛如何改善?中醫:可吃香蕉、菠菜、堅果等。 .這些食物一起吃,營養更加分 醫:「協同作用」更能發揮營養價值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追不上病毒變異 打次世代也沒用?羅一鈞:重症保護無影響
國內BA.5新冠肺炎疫情降溫,但國際間出現新變異株包括BQ.1和XBB等,恐再掀一波流行。有醫師指出,次世代疫苗可能已經追不上病毒變異,第四劑打BA.5疫苗也沒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產生一些突破感染的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羅一鈞表示,目前藥廠針對新變異株都會取得培養出的病毒,進一步試驗,看能否再研發出更有效、能對抗新變異株的疫苗。這樣的研發應該不會停止,像流感疫苗每年或每一陣子都要更新病毒碼、更新疫苗株。他也表示,針對BA.1或BA.5次世代疫苗,最近有幾個研究拿新變異株XBB或BQ.1進行試驗。從中和抗體效價來看,跟因這兩種新變異株有很強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最新的次世代疫苗,中和抗體都明顯下降,但BA.5次世代疫苗的效價看來仍比BA.1或原始株疫苗稍微高一些。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因免疫脫逃產生突破性感染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現在目前追加次世代疫苗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跟死亡,也可增加部分對抗輕症的保護效果,並不會因為中和抗體結果就不建議打疫苗。因此整體來說,仍建議符合接種次世代疫苗時間的民眾應儘速接種次世代,增加輕症及重症保護效果。另外,研究中也提到,接種疫苗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T細胞免疫力,可維持預防重症效果。
-
2022-11-08 養生.聰明飲食
提升免疫力、減肥瘦身、顧眼睛 你也被宣稱療效的食品廣告騙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時代與環境變化,食品廣告的型態也變化多端,以全台食品公司立案數量最多的台北市來說,從2019~2021年食品廣告的違規案件來看,前3名分別為「增強免疫、減肥瘦身、照顧眼睛」。在資訊取得容易的2022年,每年推出的新產品多達上千件,品牌要取得消費者青睞就必須透過廣告溝通,然而,為了要走進人心時,常會發生廣告用詞違規的現象,也就是過於誇大宣稱療效,因而誤導消費者。為了避免民眾因食品廣告用詞被誤導,全台灣各地方衛生局各自建立監測系統督管轄區域內的食品業者,稽核的依據則會根據食品公司登記來追查。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非登不可」平台公開統計資訊來看,台北市內登記的食品公司業者數量高達3萬7992家,是全台數量最多的縣市。台北市在管理業者上除了定期稽查外,也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的網站上,公開透明揭露每月的食品、健康食品違規廣告處罰案,且每半年、1年進行年度案件分析,從2019~2021年食品廣告的違規件數上來看分別是485件、381件、336件,雖說數量有逐年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也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是哪些食品廣告容易發生廣告違規的現象?連年位居前三名的食品廣告禁詞:增強免疫、減肥瘦身、照顧眼睛食品廣告的核心價值總歸來說就是:不具有療效。因此在廣告用詞上不能宣稱,或是使用容易產生誤解的字詞。在食品廣告違規案件上來看,2019、2020、2021年的罰款額度分別為2543萬、2147萬、1847萬元,在「食品、藥物及化粧品違規廣告」罰金總額上來看,3年間食品受罰的金額比例約莫落在4成左右。根據台北市裁罰的案件統計資料顯示,「提升抵抗力」、「減肥瘦身」、「顧眼睛」在2019~2021年間的違規案件數中位居前三名。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視察董若傑分析其中原因,2019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提升抵抗力」從2019年的第二名(68件),連續2020年(87件)、2021年(64件)躍升第一。「顧眼睛」則與現代人大量使用3C產品有關,至於減肥瘦身長期都是受關注的議題,總歸來說這些廣告也與消費市場需求之間緊密相連。康普茶能治新冠,葉黃素是護眼神器?廣告誇大不實聽似遙遠卻一點也不。就拿常見的討論來說,以大家在乎的新冠疫情,確實出現不少神奇食療的討論,如:喝康普茶、吃泡菜就能治療。又或者時下對於愛美、注重身材而帶起的「168減重法」,吃「膠原蛋白」就能皮白貌美?又或是重度追劇,上班族需要保護眼睛就把葉黃素的功能捧的好似護眼神物。骨質疏鬆也要怪給咖啡?以及大家聽到最最害怕的吃什麼會引起「器官病變」,像是想解便秘吃番瀉葉,居然會腸子會發黑?這些令人看了讓人處於困惑與害怕的詞語,也說明了消費者必須具有自主辨識的能力。一般食品不具任何療效!唯「健康食品」才具效用至於食品廣告為何這麼容易發生違規情事?原因倒是不難想像,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上來說有許多討論,好比「纖維素能幫助消化。」屬於事實,但若是說詞變成「纖維素能幫助消化,預防大腸癌。」就屬誇大不實。飲食的攝取對於健康雖然確實會有所影響,但並不會直接造成效用或是療效,消費者必須清楚認知到:「食物就是純粹的食物,一般食品也就純屬食品」,無法如藥品般具備療效。唯一能夠談及療效的食品,需要獲得嚴格的「健康食品」認證,也就是包裝上常看見的小綠人標誌。但這也不代表取得認證後就能誇大宣傳,而是得要根據廠商最初在13項內容中獲得認證的項目,且符合其認證範圍的可以使用的詞語範圍。除了取得健康食品認證外的食品,都稱之為一般食品,不能宣稱療效。目前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分別為:(1)骨質保健、(2)調節血脂、(3)不易形成體脂肪、(4)護肝、(5)免疫調節、(6)延緩衰老、(7)胃腸功能改善、(8)調節血糖、(9)抗疲勞、(10)輔助調節血壓、(11)輔助調整過敏體質、(12)牙齒保健、(13)促進鐵可利用率食品上市不會經過廣告事前審查,業者需自負責任相較於藥品、醫療器材等對人體產生直接性的危害較大。食品本身的危害程度並沒有這麼高,也因此上市前沒有廣告事前審查的機制存在。此外。廣告事前審查機制也有可能會限制產業的發展速度,好比過去化妝品推出新品時廣告需通過事前審查,卻也在2017年後正式開放,但這也說明業主的自主管理與認知需要跟進。「業者自我審查的能力很重要,公開違規內容的字句也是希望能有所依循。」董若傑表示,廣告用詞的正確性傳達基本上全落在業者身上。董若傑說明,即使《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系列中有規範內容,但文字能發揮的空間與彈性其實相當大,台北市衛生局除了定期內部教育訓練員工外,對外同樣開課輔導外,希望通過稽查後的資訊揭露讓業者與民眾更雙向了解食品廣告用詞的界線。消費者可認明食品標章、業者需跟進法規資訊更新除了主管機關監控,消費者其實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認知,食物並沒有這麼神奇。雖說廣告用詞確實會跟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的更迭,最重要核心不會改變:「食物不具有療效」。若真有保健功效也是講求科學證據的健康食品認證才可信,並非廣告幾言幾句就能代表食品具有特殊功能,食物終歸只是食物,為滿足人類最基礎的生存需求。而法規規範的廣告用詞範圍相當明確,食品業者也應該負起責任跟進法規資訊,切勿觸法並誤導消費者。延伸閱讀▶喝康普茶、吃泡菜治療新冠肺炎?健康飲食只能調節免疫力!▶你也想靠「168」減重嗎?別傻了!最新研究指出限制熱量才是根本之道▶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的葉黃素產品,「葉黃素」與「葉黃素酯」有什麼差別?▶把膠原蛋白吃下去、抹上去 皮膚就Q彈水嫩?專家:攏是假!▶別把骨質疏鬆怪給咖啡!並無證據顯示喝咖啡影響營養素吸收▶便秘吃「番瀉葉」,會讓腸子變黑?破解「黑腸症」恐怖謠言(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11-07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
抗生素抗藥性(AMR)是每年11月國際公衛議題的焦點。隨著新冠疫情常態流行,相關管制措施逐漸鬆綁,民眾活動增加,「免疫負債」問題已經爆發。常態流行的病毒、細菌感染,加上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病患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抗生素研發、生產趕不上需求的窘境浮現,國內感染權威醫師紛紛疾呼,國內對於抗藥菌治療武器乏善可陳,呼籲政府重視抗生素缺乏問題。新冠疫情趨緩 抗生素抗藥性成全球公衛焦點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10月視訊參與「美國感染疾病醫學會年會(IDWeek)」,他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威脅降溫,抗生素抗藥性議題竄升而起。他也觀察到,美國對於抗生素管理議題的重視更甚以往,「管理」一詞於年會中一再被提起,美國疾管署也與醫學會合作,開啟針對醫院抗生素、感染控制的評鑑機制。對於免疫負債,邱政洵解釋,隨著防疫降級、各國限制逐漸解封,不戴口罩、少洗手、接觸增加,使病毒感染均有擴大趨勢,且因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也漸漸升溫。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在內的各國均發現,因染疫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臨床情況,導致抗生素用量上升,進而使環境篩選壓力增加,這將使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更容易擴散,細菌更容易出現抗藥性,疫後需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加劇的挑戰。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推估,若不扭轉頹勢,截至2050年,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將造成我國3萬3千人死亡;以平均每年死亡人數15萬人計算,相當於每年死亡人口中,超過二成是死於抗藥性感染。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説,抗生素抗藥性危及民眾健康,也造成生產力減損、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帶來衝擊。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依據不同模型推估,抗生素抗藥性造成的全球GDP損失,落在百分之1.1至百分之3.8間,部分國家之GDP更可能下降達百分之5,規模堪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孫智麗表示,這份報告發表於新冠疫情之前,有了新冠疫情的經驗,預估帶來的經濟衝擊應該更鉅;她以 GDP 下降百分之2推估,抗生素抗藥性將造成台灣每年將有高達新台幣3000億元之損失。感染醫盼治療武器多樣化 薛瑞元:比照新冠疫苗精神加速引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因治療週期短、研發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多數藥廠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面對抗藥性細菌臨床醫師無藥可用,只能被迫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導致細菌越來越強,產生抗藥性比例持續提高。臨床醫師亟須多樣化的治療武器。他表示,若沒有新的抗生素治療選項,最終造成感染症患者無藥可醫的窘境。「依據英國的研究,細菌抗藥性問題再不積極改善、解決,未來死於抗藥菌感染的人會比癌症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憂心忡忡指出。她呼籲政府正視細菌抗藥性帶來的嚴重衝擊,除了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控管措施,在鼓勵抗生素藥物研發、引進上,應有積極作為,避免台灣感染症病患有一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針對國內抗生素治療武器缺乏的現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新藥研發耗時較長,須視國內外藥廠進度而定。然因感染症患者用藥非常急迫,薛瑞元認為,抗生素用藥可比照新冠疫苗、抗病毒藥物等,若國際市場有抗生素藥物上市,應盡快引進台灣救治患者。引進國外改良版既有藥物 食藥署:援引真實世界證據加速藥證審核「有效抗生素缺乏的情況下,只剩雞尾酒療法,把現有抗生素合併使用,少了最好的武器,為了救活患者,用次等武器也要戰到最後。」臨床感染症醫師疾呼,國外上市已久的抗生素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獲得證實,應加速藥證取得引進台灣,充實國內的抗生素治療武器。食藥署指出,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RWD)產出真實世界證據(RWE)等方式,證實安全與有效性,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奇美醫院感染症研究室主持人莊銀清教授曾主導數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計畫,廣泛搜集不同細菌菌種進行敏感性試驗。據他觀察,不少細菌已對市面上的抗生素新藥產生抗藥性;轉而投以行之有年的既有藥物,反而看見制衡效果。莊銀清解釋,抗生素新藥分為兩大類別,除了全新化學成分的新藥,亦有既有成分經改良、調整而成,再次上市的藥物。他指出,部分抗生素因受限於發明當時的技術問題,導致副作用過大而被醫藥界放棄;然而,經過多年,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老藥可以更精緻、去蕪存菁,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再度進到市面上,救治患者。」莊銀清舉例,過去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腎毒性高且具有內外毒素進而不建議用於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然國際上已有原料藥廠將其優化,除大幅降低腎毒性外另也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的特有內外毒素的嚴苛法規要求進而重新再次上市,並且已在國外使用多年。然而,他也說,類似藥物若要引進國內,卻必須重新申請藥證。感染症患者病情複雜 臨床試驗對象難尋莊銀清表示,若藥物許可證的審查比照全新的藥物,或須進行高達百人以上規模的臨床試驗,且必須隨機分配為標準組及試驗組。他指出,感染症患者常是多重抗藥性感染、病情複雜,加上臨床試驗設有排除條件,符合資格的患者少之又少。在一項曾經登上國際期刊的創傷弧菌感染症研究中,莊銀清發現患者若使用米諾環素(Minocycline)針劑合併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九成。然而,對患者猶如救命藥的米諾環素針劑,也曾一度因為難以取得藥證,而在台灣消聲匿跡。「感染症患者的救命藥,有些表面上是新藥,其實只是改良的舊藥,藥證審核應該要根據現實狀況調整。」莊銀清呼籲,針對國際既有抗生素藥物,應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比照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並不合理,「否則這些藥夾在法規中間,臨床醫師須要使用卻無法取得。」特別是不少抗生素藥物,已名列國際指引,台灣卻遲未取得藥證,對台灣的病人而言,是一大損失。食藥署:視個案需求縮小臨床規模、開放援引RWE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則表示,他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引進國內時可採取「加速審查機制」,最快可將核發藥物許可證的時間,由一般藥品平均的360天縮短至180天。黃玫甄也說,食藥署藥品組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共同設有新藥審核的諮詢輔導機制,廠商可以根據個別藥品提出須求進行討論,並且保有彈性,包括「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產出真實世界證據」等變通方式,只要能夠佐證該藥物確實具有療效,且安全無虞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抗生素新藥研發漸緩 感染症恐無藥可醫每年全球有超過500個藥品取得核准,而過去10年新成分抗生素僅20-30件順利取得許可得以上市。2005年迄今,新成分抗生素核准藥物在美國食藥署(FDA)核准的新藥中,僅占3.2%;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的新藥中,則僅占2.2%。臨床醫師左翻右找,也難找到適合治療抗藥性細菌的新抗生素,憂心感染症將變成無藥可醫的絕症。衛福部2019年公布的「邁向全球衛生安全—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策略計畫」中引用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報告指出,美國食藥署(FDA)1998年至2002年批准的抗生素與1983年至1987年間相比,減少近六成;全美研發中、有機會上市的五百多種藥物,更僅有六種屬於抗生素。黃玫甄也表示,食藥署每年核准的藥物許可證,包括新成分與新劑型,數目共約百張,去年也共核准134張藥證。然而,她指出,抗生素新藥每年最多只有一、二個新藥在台取得藥證,且並非年年皆有。治療武器缺乏 晚一小時用藥致死率增10%王復德說,正因為抗生素新藥研發完成後,很快就會面臨細菌抗藥性的問題,無法長期使用,國際藥廠多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退出抗生素市場的國際藥廠更是不在少數。他指出,引進台灣的抗生素,更是少之又少,臨床醫師不得已只能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結果細菌越養越強,抗藥性不斷提高。王復德感嘆,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一旦得到抗藥性細菌感染而無法救治,相當令人扼腕。英國期刊「重症醫學(Critical Care)」一項研究結果亦指出,患者因感染抗藥性細菌,出現敗血症的速度相當快,每延後一小時使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於體內倍增,致死率將提高百分之十。針對急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王復德表示,若專案引進,則須要經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再赴國外將藥物引入,實在緩不濟急,「感染症是急性的,患者的性命與時間賽跑,必須在最短時間、讓患者用到最適合的藥。」獎勵抗生素研發 美:額外專利期、藥價優待、快速審查「新冠疫情教會我們很多事情,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到緊急、重大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須求,應該用更彈性的政策鼓勵研發。」邱政洵說,抗生素研發成本高、細菌抗藥性產生得快,導致藥廠研發意願不高,各國擔心感染症患者無藥可用,紛紛提出獎勵研發的方案。邱政洵指出,抗生素研發相當困難,在科學家找出新成分,再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結果,可能須要長達十年的時間。然而,細菌有可能在數年之內,就對新研發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若再加上過度使用的問題,抗藥性問題又將加劇。「對於藥廠來說,投入很多時間、資源,結果卻是不符經濟成本。」邱政洵說,藥廠研發抗生素的意願因此降低,轉而投入癌症免疫治或細胞治療等藥價高、患者用藥期程長的藥物,藉此增加收益。他說,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醫界就已經觀察到抗生素新藥上市寥寥無幾的情況。邱政洵說,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歐美先進國家,先後提出「加快藥物許可證審查」、「藥價優待」、「專利期保護」等配套措施,提升藥廠研發抗生素藥物的動機,如:美國二〇一二年通過的「鼓勵抗生素研發法案(GAIN)」就針對抗生素新藥,提供五年額外專利期、優先審查及快速審查的優惠。獨步全球 英祭訂閱制保障研發利潤邱政洵表示,英國的政策更加前瞻: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於二〇二〇年公布一項獨步全球的「抗生素訂閱制」法案,根據該法案,英國保健署(NHS)將以每年一千萬英鎊的「固定金額」向兩間國際藥廠購買靜脈注射劑型的抗生素新藥,為期可達十年。邱政洵解釋,英國的作法簡是針對藥物的利潤給予保障,類似投資保護條例概念,「不這麼做的話,沒有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新藥研發。」醫界致力感染管控 盼加速檢驗以減緩抗藥性有關抗生素管控作為,衛福部疾管署已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 系統)」,每個季度產出針對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抗生素抗藥性監測報告。此外,疾管署除了對感染控制訂有明確規範,也擬定「抗生素管理計畫(ASP)」。邱政洵指出,該計畫中,設有四家專案管理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即是其中之一,由其帶領區域醫院、基層診所落實及追蹤抗生素管理的實際情況,績優者衛福部將頒予標章。王復德則表示,國內感染科醫師皆努力於感染管控,除了持續抑制不當使用之外,臨床上,醫師會對緊急病患先投以廣效性抗生素,等檢驗結果一出爐,就改投窄效,多種藥物改為單一種的降階治療。傳統檢驗需要3天確定是哪種致病菌及是否有抗藥性基因,快速檢測可方便、快速於第一時間確認感染菌株及是否為抗藥性,進而使用最適當抗生素給予治療,以降低經驗性療法造成抗生素不當使用,及其衍生的抗藥性問題,並可即時拯救患者的生命。故他呼籲,應該重視與普及發展快速檢驗方法,以期達到精準投藥、減緩抗藥性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球抗藥菌危機因應行動方案有三大重點:「預防感染的重要性」、「抗生素的使用、控管」與「藥物、檢驗科技的研發」。陳宜君指出,台灣在感染管制、抗生素合理使用上,多年來的努力有很不錯的成績,仍必須強化、鼓勵抗生素的研發、輸入,臨床醫師搶救人命時,面對抗藥菌頑強攻勢,才有更多選擇。
-
2022-11-04 醫療.泌尿腎臟
菜花不只長在性器官!這些部位也可能染病,醫教你「自我檢查法」
年輕男女的性觀念較老一輩開放,可是一旦安全措施沒做好,感染性病的風險則大幅提高。1名18歲少女因私密處搔癢,分泌物多前往婦產科求診,檢驗後發現不只染上俗稱菜花的「尖形濕疣」,還驗出淋病等病菌,在醫師細問之下,女病患才痛哭坦言,男友不只和她發生關係,長期在外劈腿偷吃,自己卻不知如何拒絕男友求歡,因此染上性病。菜花潛伏期長短因人而異 與免疫力高低相關菜花是因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性病,多數是經由性行為感染;少數則是前往公廁、游泳池、溫泉大眾池等,皮膚有傷口或免疫力差時接觸患者分泌物進而感染。好發於男女生殖器、肛門等部位,感染後開始冒出小粒肉芽,初期不痛不癢,會逐漸增多長大。正和中醫診所黃慶雲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菜花是因濕熱邪毒進侵肝經,而肝的經絡正好行經陰部,進而在陰部結聚而引發的病症。感染菜花的潛伏期約半年至1年,有人甚至長達2年才發出病灶,黃慶雲醫師指出,潛伏期的長短實際上與個人免疫力有關,臨床上也遇過極少數5至10%的人免疫力功能較好,感染菜花後並無出現症狀,但很可能病毒已潛伏在體內「伺機而動」。中西醫治療菜花大不同 中醫首重調節免疫力抗復發西醫治療菜花採取雷射電燒、二氧化氮冷凍療法及外用藥膏,能治療肉眼看得見的病灶,但因皮膚受到破壞,故修復期長,加上可能潛藏一些小肉芽或皮下病灶,日後復發機率高。而中醫治療菜花主要從調節免疫功能著手,利用內服金銀花散、莪朮來達到清熱解毒、排毒、消疣作用,讓身體重新修復,再搭配外塗蒲公英、冇骨消的萃取液,幫助消除病灶源頭,降低復發機率。透過中藥外敷內用雙管齊下,通常治療7天就能看到突出物脫落,至於完全復原需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醫師揭菜花自我檢查方法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就醫多數人對於染上菜花難以啟齒,該如何自我初步檢查呢?黃慶雲醫師說明,男性發病的部位常見生殖器的冠狀溝區、尿道口,陰莖根部以及肛門周圍;女性病灶則會出現在生殖器、陰道內外、尿道口等部位。起初會冒類似瘜肉,無痛癢感覺,逐漸愈長愈多,有的疣體碰觸到還可能出血,這時情況就比較嚴重了。其他能夠接觸到性器官部位,包括眼睛周圍、耳朵、嘴角甚至口腔內,都有可能感染菜花。菜花病毒本身的傳染力很強,夫妻或性伴侶都容易互相傳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男性陰莖癌、女性子宮頸癌,不可輕忽。黃慶雲醫師提醒,若察覺或摸到生殖器或肛門部位有不明突起物,應就醫診治,一旦確診為菜花,務必與伴侶一同前往就醫,以免交叉傳染反覆發作;透過中醫治療好菜花,應注意衛生習慣,避免熬夜、酗酒導致免疫力降低,就能大幅降低菜花復發的可能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1-03 醫療.中醫
季節交替鼻塞、流鼻水?中醫師用這幾招減緩過敏症狀
夏秋交替天氣開始忽冷忽熱,許多人一早起床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也跟著加重,有時甚至會眼睛紅腫、伴隨咳嗽和疲倦,睡眠品質和生活作息也被影響,常提不起勁總覺得懶懶散散的。 夏秋交替天氣開始忽冷忽熱,許多人一早起床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也跟著加重,有時甚至會眼睛紅腫、伴隨咳嗽和疲倦,睡眠品質和生活作息也被影響,常提不起勁總覺得懶懶散散的。中醫調理 改善鼻過敏、便秘問題40歲張先生從小就有鼻過敏困擾,每逢夏秋交替症狀加重,吹到風就會打噴嚏且鼻水流不止,到了冬天鼻子會乾到流血,其他還有便秘問題。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透過中藥、穴道、並建議搭配食療與三伏貼,一週後張先生回診表示,鼻水量及便秘問題均有改善。過敏性鼻炎 致病因素影響多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體質、氣候、情緒、飲食、活動有密切相關。肺氣虛弱則抵禦溫度變化的能力變差,冷風容易趁機侵襲導致鼻竅不利。陳奕任醫師表示,除透過辛夷清肺湯、防風、烏梅、蟬蛻等中藥,搭配穴位按摩,如口禾髎穴、迎香穴可宣通鼻竅兼疏風解表,配合眉衝穴、五處穴、承光穴及通天穴,能改善鼻塞症狀。日常飲食調整有幫助 生薑、洋蔥、山藥都具作用此外,也可透過飲食調整來加強日常保養。陳奕任醫師指出,生薑能改善寒性體質,鼻水清稀量多的人可於早晚以生薑加少許紅棗煮水喝,日常飲食可多食用生薑及胡蘿蔔增強體力及免疫力;若容易鼻塞,可選用洋蔥湯加蔥白,兩者都有緩解鼻塞的功效;若鼻乾伴隨眼癢的則可多食用山藥、秋葵、納豆,適量搭配當季水果如梨子和橘子來改善容易鼻乾眼睛紅腫的症狀;若伴隨不好入睡容易醒來的則可選用小米粥、小麥茶、百合及山藥來作為日常保養使用。居家環境莫輕忽 三伏貼改善惱人困擾過敏性體質易在季節交替時加重鼻塞、流鼻水及打噴嚏症狀,陳奕任醫師建議,在此季節除透過中藥調理、食療、穴道按摩外,也要留意居家環境通風及除濕並搭配三伏貼能大幅改善惱人的過敏性鼻炎問題。【延伸閱讀】過敏性鼻炎怎擺脫? 中醫:常見三大證型和一家用神器咳嗽咳不停? 醫揭「常見6大原因」:這種情況快就醫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55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2-11-01 醫療.感染科
新冠、流感雙面夾擊 美研究: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較高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而流感疫情蠢蠢欲動,明欣診所院長陳銘真醫師表示,今年冬天可能爆發新冠、流感雙病毒合擊,最近不少家長詢問流感疫苗接種事宜,希望讓家中寶貝盡快施打,提高保護力。 陳銘真醫師指出,在新冠病毒威脅下,過去兩三年來,許多人口罩不離身,做好防疫措施,杜絕接觸其他病毒的機會,以致體內無法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菌,就容易被感染,症狀明顯,重症機率較高,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 最近邊境解封,新冠病毒、各種致病菌勢必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入侵社區,加上氣溫變低,即將步入流感流行期,民眾除了接種新冠疫苗,應再加打流感疫苗,達到雙重保護。 國外研究證實,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約兩成四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也可降低中風、敗血症,以及新冠肺炎重症、住院及死亡率,陳銘真提醒,不論是否已經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務必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於10月1日開打,最近幾周診所接到許多想預約流感疫苗的詢問電話,以及應該選擇哪一種流感疫苗,與去年相較,詢問熱度較高, 陳銘真醫師說,傳統流感疫苗係以雞胚胎蛋培養製成,前年國內首次引進由哺乳類細胞所培養的流感疫苗 ,除了適用於對於雞蛋過敏的民眾,因製程避免雞蛋適應性,能更精準與提供較佳的保護力,更能有效預防A型流感(H3N2)病毒。 美國一項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的研究顯示,當年剛好流行H3N2病毒,與接種傳統流感疫苗者相較,施打細胞流感疫苗者的保護效果較高,約高出一成左右。 公費流感已開打,但青壯年族群不在接種範圍內,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認助清寒學生基金會於11月5日與萬華龍山寺攜手舉辦愛心公益接種活動,由創益生技提供500劑細胞流感疫苗,對象為清寒學生的家長與龍山寺第一線服務人員。 基金會執行長張耀中表示,很多北市清寒學生的家長都還不到50歲,無法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一旦感染病毒,可能好幾天無法工作,甚至傳給家中老幼等高風險族群,影響甚鉅。 創益生技簡重光總經理指出,這兩年多來,民眾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幾乎都忘了流感病毒的可怕,希望透過這次公益流感接種活動,能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國人對於流感防治的重視。
-
2022-11-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使用除濕機卻讓皮膚搔癢 醫曝過度除濕害異位性皮膚炎復發
季節交替,最近雨勢不斷,室內潮濕,許多人持續使用除濕機,但睡覺時,皮膚突劇烈搔癢,難以入眠,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表示,這一、兩周以來,門診收治許多異位性皮膚患者,其中不少係因過度除濕,皮膚乾燥,導致復發。鄒嘉倫說,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致病原因為免疫力失衡、第二型發炎反應活動過強。主要症狀為搔癢、紅腫、脫皮、發炎、滲出組織液,其中癢是患者最難忍受的困擾,夜裡睡眠品質變差,常一邊睡一邊抓,有些人以指甲搔抓皮膚,造成傷口出血,不幸感染發炎。為何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處低溫、乾燥等環境時容易復發?鄒嘉倫表示,氣溫下降,環境又乾冷時,皮膚油脂、水分就難以維持在正常比率,過於乾燥時,就會引發搔癢感。治療上,輕度患者以塗抹藥膏、乳液為主,至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還不滿30歲的機車行老闆陳先生為典型重症個案,念書時,症狀嚴重,皮膚乾裂,癢到睡不著,影響課業成績。工作後,皮膚狀況並未改善,每到冬天雙手皮膚乾裂,布滿傷口,一碰就痛。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指標(EASI)達23分,屬重度階段,符合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資格,經持續用藥,手掌、手腕、手肘等皮膚才逐漸恢復正常。鄒嘉倫說,生物製劑如同精準導彈,準確地抑制會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4、介白素-13,且副作用低、安全性高,不必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自今年8月起,健保放寬生物製劑給付對象,只要12歲以上青少年,或是成年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均有機會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而EASI分數則從20分下修至16分。鄒嘉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看似小病,但如果未能妥善治療,惡化至中重症,還可能增加憂鬱、兒童肥胖、氣喘與鼻過敏、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惡性腫瘤等共病風險。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務必要聽從醫囑規律用藥,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減少菸酒、熬夜,以利長期穩控疾病,避免復發。
-
2022-10-2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確診日記五/腹膜透析者確診,告訴你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居家隔離垃圾、衣物該如何處理
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勢洶洶,腹膜透析腎友雖然不必經常出入醫院,但由於疾病影響,免疫力較低,染疫及重症風險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但目前的疫苗對於防止Omicron感染的效果比較差,主要在降低住院重症風險,因此就算腎友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有確診的可能。這一陣子,相信許多腎友也都多少有著擔心可能染疫的不安情緒,因此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特別邀請一位熱心的確診腎友分享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註】作者確診日為5/14,相關資訊以最新公佈政策為準哦!--------------------------------------------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 之五(完結篇)【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藥物適用對象是具有重症風險的患者,並且必須在發病五日內未達重症者投放,我大約已經在第四天才取得藥物,藥物也是每人限定一次的療程,所以也沒什麼好考慮的時間,就開始按時服用。膠囊如圖示,外觀有那麼一點像拿百磷,根據醫院給的藥指引,藥劑是可以單獨吞食或與食物混用,另外也提供方便對吞食膠囊困難的患者,可以拆解錠劑泡製混合液的指引。由於每次服用間隔12小時,所以第一次用藥千萬留意時間,別選到一個可能是在就寢的接續用藥時間點。我自己是抓在上午10點跟晚上10點服藥,直接四顆膠囊分次吞服,而我的病程最嚴重的階段,也剛好就大概在這幾天處於比較高頻率的咳嗽與多痰,所以也說不準是症狀本來就輕,或是抗病毒的藥物有發揮抵禦免於重症的作用。用藥指引中提到可能副作用包含腹瀉、噁心、暈眩,我個人對噁心稍微有感,連帶對於食慾稍微有些影響,在藥物服用完畢後也逐漸恢復正常。【垃圾處理】成功取得專用處方藥大概就是初期較具難度的挑戰,接下來就是日復一日規律的休養、按時用藥,以及防疫隔離日常,會逐漸形成習慣進而駕輕就熟。不過由於足不出戶的緣故,也開始要來面對生活垃圾與替換衣物的問題。在最早期的垃圾處理方針,是要聯絡村里幹事或是居住地清潔隊後,將垃圾確實密封且表面消毒後,在指定時間約定放置門口,由專責的人員收取。慎重其事,我透過地方防疫專線轉介到地區清潔隊詢問,因應疫情發展快速相關規定也進行更新,我所在地清潔隊表示確實密封與消毒後,可與一般居家垃圾一同處理。手邊資源充足的狀況下,多套了兩三層垃圾袋,並且打包完成用酒精噴灑消毒表面,最後簡單做了一個小把手,方便家人拿取,也順利完成垃圾清理。【衣物處理】而衣物清理的部分,根據指引建議不與家人衣物混洗,也因此我最早的計畫是解隔離之後,把所有衣物一併帶回台北處理。但最後評估要帶的行李必須減量,所以也只好從必要的衣物,先委請家人單獨清洗一次。做這決定之前,也有參考近期天候較為穩定,盥洗後的衣物得以獲得充分日照消毒,加上隔離的浴室內,有很早以前就購置的紫外線消毒燈,方便在不使用衛浴設備時,簡單對衣物進行表面消毒。所以就把適量的衣服消毒後,放進也完成過表面消毒的箱子裡,請家人在做好充分防護的前提下協助清洗。【防疫關懷包】由於之前實在沒有身邊親友走過確診流程,本來一直幻想以為,會有專人來訪視評估居家隔離可行與否,進而順便提供關懷包之類的,後來也是自行應變找到答案。所在縣市使用得來速的機制,由委託者攜帶確診者的證件正本或是影本,就可以快速領取。另外,隔離地的關懷包亦同時提供同住者快篩領取,而且在認定上感覺為了便民較為寬鬆,除非是同住領取超過4人份,需要提供電話以便日後查核外,跟據家母領取的經驗,出示身分證後告知同住者為兩人,就直接拿到關懷包與同住者的快篩了。基本上關懷包最初設立目的,應該是要幫助確診者挺過隔離初期,無法及時準備食物、乾糧、生活必需品的緊急備援物資。但以現況來說,大多上述需求也有替代的外送平台或是鄰里服務系統可以提供必要協助,加上各都市在面對案例暴增的時間點有所不同,所以我覺得也不用特別去比較哪個都市提供的速度或是關懷包內容如何,就當是地方政府的關懷心意即可。【解隔準備】在最後的倒數兩天,除了隔離日常外,也逐步開始整理生活環境,除了浴室的周邊消毒,也把房間內常接觸的書桌、床位、地板,慢慢排程進行清潔與消毒作業,行李也都盡量收納到行李箱、整理箱中,方便完整密封、表面消毒與安全搬運。交通部份,針對確診者第八天起的自主健康管理,到底允許怎麼樣程度的外出與人際互動,我實在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準則,特別是我的工作需求,有搭乘高鐵往返各都市的需求,實在不想造成防疫上困擾或造成周邊的人增加染疫風險。於是我跟所屬的地方衛生局諮詢,直接詢問我能否在第八天(自主管理第一天),直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返回台北住處。對方只能回答「建議在離峰時段使用大眾運輸,盡量減少與不特定對象接觸機會。」嗯…,在我來看既沒有不行,也沒有完全無顧慮使用,感覺就是第八天起就是自行判斷的良心防疫。考量之後工作的行程,很像不太容易避免在人多的時候使用各種大眾運輸,加上需要帶回台北的行李偏多,只好協調家裡的自小客車,決定自己開車北返。【後記】由於在家隔離獲得非常充分的支援,加上公司也給予相當適切的安排,特別調整勤務可以讓我在家上班,感覺上只是當了一個禮拜的宅男,對於解隔期滿來臨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我也確實因為活動減少,感覺體能、肌力有些許退化。回想起來確實有因為呼吸道不適的關係,除了平常工作久坐外、會有點抗拒簡單運動維持日常的基礎消耗,所以隔離期間整體熱量攝取較平常低,體重有因此下降2公斤左右。解隔當天,甚至覺得平常爬上爬下的樓梯,有那麼點陌生的負擔。所以會建議隔離期間,還是要培養在家能簡單維持體能的活動,幫助自己維持作息與體能的正常。另外,我個人的症狀,在咳嗽與痰多的狀況較為顯著,即使是快篩陰性、確診後的1個月都還是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晚上或是在空調過於乾燥的環境,會比較容易刺激喉嚨的不適感。在對症用藥的部分,醫師也都是按照確診第一次的門診處方持續投藥,大約到接近1.5個月起,上述症狀才逐漸消失。另外在確診的第二天,剛好在腎臟病友群組裡,有位病友的媽媽遇到了病友快篩陽性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趁著自己也剛經歷過無頭蒼蠅的摸索階段,就私訊對方提供必要的資訊協助。在問答來回的過程中,真的可以感受到愈是在資訊發達的現在,不管是城鄉或是年齡的差距,無形間都在加劇數位落差的存在,特別是在本土案例激增的現實下,更多時候需要確診者或親屬靠自己找答案。所以對於年長者、或是沒有習慣使用數位平台、智慧型手機的民眾來說,從確診到通報乃至後續取得必要醫療與生活資源,以符合正確防疫規範的前提下進行合法隔離,可能會是頗具難度的挑戰。所以,經過自己確診的歷程,更能清楚並且同理確診者或同住者的心境,也真心認為,在沒有感染風險的疑慮下,能力範圍內主動給予確診者關懷,並提供其協助,在這個較為嚴峻的時刻裡,是非常必要的互助行為。也因此期望透過自身經驗,能夠讓同為腎臟病友,在遇到類似狀況時可以有所參考,也祝福大家能夠平安的挺過邁向共存的過渡時期。【延伸資訊】📌透析腎友取得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注意事項fb.com/7730624490344198📌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一 👉 fb.com/5038008519587896之二 👉 fb.com/5040836505971764之三 👉 fb.com/5060589207329827之四 👉 fb.com/5062372730484808(本文內容由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粉絲專頁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2-10-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竟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神奇療方!何美鄉: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我們缺的不只是D!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 del 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 人)與對照組(391 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註】。之後,院方持續追蹤病人的身體狀況30 天,結果顯示(單變項分析),對照組有20.9% 需要住進加護病房,實驗組只有4.5%,死亡率則是15.9% 與4.7% 之別。以多變項分析來看,在年齡、性別、入院時血液中的維生素D、其他疾病等變因受到控制之下,醫生發現,實驗組需要進加護病房的風險減了87%,風險是對照組的0.13;死亡率減了70%,死亡的風險是對照組的0.30。這是什麼神奇的療方?效果豈不是比瑞德西韋所公布的臨床試驗的結果更好嗎?我們看瑞德西韋最終的臨床實驗效果是:治療組在第29 天的死亡率為11.4%,相對於對照組15.2%,只減低了3.8%。這並不是藥物治療的實驗,此研究實驗組的受試者,只不過是被醫生多添加了維生素D的攝取而已。這些人是經過篩選後,剔除了平時有常規攝取維生素D補劑的人。所以醫生所做的事,不過就是幫這些明顯缺乏維生素D的人補上而已。但維生素D並不是多吃多好,本來就缺乏的人,補上了當然會更好,不缺的自然也就不用補。至於這個實驗如何控制維生素D的劑量呢?以口服的維生素D3 來說,入院第一天醫生就會給532ug,之後在第3、7、15、30 天給266ug,算是短期內高劑量的補給。維生素D如此重要,為何至今仍未列入治療新冠病人的指引?甚至確診病人入院時,都沒有將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列入常規檢驗項目,以做為治療指引?為什麼?因為醫生們有潔癖,要百分百無誤才能列入醫囑。況且醫師不知道要如何訂定給予營養素的指引。比起藥物臨床試驗的嚴謹度,至今維生素D是沒有足夠嚴格的實驗資料可以引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在營養師的建議下,補一補原來就缺乏的營養素,不是應該的嗎?況且可能很有幫助。以台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的情形來看,約30%國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少於30ng/mL(建議的正常值)。若要減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些學者認為維生素D的濃度最好介於50-70 ng/mL,甚至更高可能會更好。在如此缺乏的情況下,由營養師建議補充,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健康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呢?或者更進一步,把血清營養素檢驗,列為健保給付的常規體檢項目。缺乏者可取得營養師諮詢,如此更具預防功能。維生素D 與你的長期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對於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而重症、死亡的人,總是會尋找各種理由加以解釋。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找到可被改變的因子、降低國人新冠重症率與致死率,才是重要目標。新冠疫情固然趨緩,但病毒會持續存在。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因為接種過疫苗,或因重複感染而有足夠的免疫力,就算感染新冠病毒,最多就是出現嚴重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無症狀的人與嚴重症狀的人,差異在哪裡?兒童感染都是以無症狀、輕症居多,為什麼?是否重症者與孩童的差別,在於體內尚未老化的免疫力?再想一想,我們總是要先讓免疫力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才有機會讓它不老化或延遲老化。而包括維生素D在內的多種維生素,正是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有什麼理由不正視我們缺乏維生素的事實呢?況且從全國健康營養調查報告來看,我們缺的不只是維生素D!此時,我們必須更徹底地檢討我們的生活模式,尤其是飲食習慣。或許整個社會對於健康生活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個很友善的環境,比如說高纖、低升醣指數的健康食物,需要花時間尋覓,常常一時找不到只好隨便吃。而可口的高糖、高熱量又不健康的食物,卻是滿街都在誘惑你。我們的下一代生來就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中,未來只會更難翻身。而且不要懷疑,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年齡都在年輕化,原因正與我們逐漸惡化的生活模式息息相關。在許多營養調查的報告中,其實各年齡層皆呈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足,為什麼我們只專注於兒童?因為這件事攸關我們大人沒有努力維護「兒童健康權」,他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就被賦予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父母無辜,他們在非故意的狀況下讓小孩吃得營養不足;但公共衛生學界看見了,卻沒有作為,這就非常違反專業良知了。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後一個全球大流行。整體健康環境似乎趨向緩慢沉淪,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只會一代一代逐漸惡化。在疫情蔓延的過程,我們經歷了親人離世、醫護人員損傷等慘痛經驗,也讓我們因此看見新冠重症的風險共病。而這些其實很多都可以透過行為、生活模式的調整,就能預防或延緩發病。隨著疫情就要結束,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更前瞻性、永續性的思維,重建已經被我們破壞的一切?(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註】參考資料:4. Nogues X, et al. Calcifediol treatment and COVID-19-related outcom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Jun 7:dgab405.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抗體?何美鄉分析提升疫苗反應的6個祕訣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懂得運用;光有意願是不夠的,還要有所行動。—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打了疫苗,卻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嗎?答案是,有的。疫苗再好,還是會有少數接種者對疫苗反應不良,而導致所謂的「初級疫苗失敗」(primary vaccine failure)。意思就是接種了疫苗,卻沒產生足夠具保護性的抗體。在現代疫苗學的發展歷史上,B 型肝炎疫苗問世之際,此類「原發性疫苗失敗」的案例,特別引人注意。約5%的B 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沒有產生抗體。這種無反應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因特定環境條件、生活習慣影響,促發某種遺傳性健康問題)。不過更傳統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向來都有年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對疫苗反應不佳的現象。年齡與疫苗反應的關係一直都是存在的,如在嬰兒期,也會因為免疫系統還未成熟,導致小於六個月的嬰兒對麻疹疫苗反應普遍不足的困境。在成年人族群,導致疫苗反應不佳的原因,是疫苗研究者長期以來非常感興趣的議題。至於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到缺乏運動的影響,因為缺乏運動的特徵與自然衰老的結果似乎是重疊的,如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肌少症和認知障礙等傾向。不僅如此,免疫功能也與年齡息息相關。免疫功能的喪失或免疫老化,是指人體中最基本的免疫資源逐漸退化或耗盡,而免疫老化與上述常見的老人疾病相關。免疫老化主要是受低度慢性發炎所驅動,而適度的身體活動,已證明有可能透過調節全身低度發炎來增強免疫系統,且可以降低與年紀相關的併發疾病的風險。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總是要試著找到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介入並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態。要怎麼做,才能讓疫苗反應更好?效力更強?或許,我們已經找到了某些可介入的因子了。身體動一動,疫苗反應好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時候若加上本章開頭歌德的那句名言,就再恰當不過了。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加以運用、採取行動;知識對腦袋有好處,運動則會為身體帶來多面向的裨益。眾人耳熟能詳的俗諺,或許要添上一筆:「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有個非常有趣的臨床實驗【1】這麼告訴我們。針對若干不同性別的受試者,科學家要他們在接種疫苗前六小時,針對接種的那隻非慣用手臂,進行三角肌、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經過重量訓練後,女性對疫苗的抗體反應有所增加,而男性的細胞免疫增強的干擾素-γ反應(細胞在病毒感染後所分泌的觸發免疫系統作用的特異性醣蛋白)也更加提升。無獨有偶,另一項研究【2】,對象為年齡約70 歲且長期不運動的長者,他們對於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反應都有不佳的紀錄。科學家將老人們隨機分組,A 組給予10 個月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B 組則只有接受柔軟度與平衡訓練。10 個月後,A、B 兩組分別接種了季節性流感疫苗, 兩相比較之下,接受心肺運動訓練的A 組受試者,有較高的流感病毒抗體反應。此外,新加坡的一個研究【3】,針對華人社區中接種流感疫苗的56 名年長婦女,給予運動手環,用以監測每日身體的活動程度。結果發現,行走更多的人,她們平常那些抗衡發炎的指標(如IP-10 和Eotaxin)會較低,且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作用* 相關的基因表現是上調的。在接種疫苗後,施打部位周邊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漿母細胞的擴增更大。研究發現,單核細胞反應和接種H1N1後的抗體效價之間存有正相關;在行走較多的年長婦女身上,發現18 個月後的第二次疫苗接種,顯示出更高的B 型流感抗體誘導。要知道,B 型流感疫苗普遍抗體反應都比較差。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與活動較少的年長女性相比,身體活躍程度較高的年長婦女,在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較佳。而且我們相信對男性也會有類似的正面效果。以下是另一個有趣的實例。【備註】* 單核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細胞,也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單核細胞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細胞,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能吞噬、清除受傷和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一項針對65 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疫苗反應研究【4】,顯示有長期運動習慣的長者,對流感疫苗有明顯較佳的抗體反應。而且,只要有運動,不論劇烈或和緩,都可以讓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抗體效價達到保護性的標準(≥ 40)(如下圖)。 上圖分別代表不運動的老年人、有緩和運動的老年人、有劇烈運動的老年人,對於B 型流感病毒、A 型流感H3N2、A 型流感H1N1 等疫苗的抗體效價反應。可以看到,沒有運動的老年人抗體效價始終不如有運動的老年人(不分劇烈緩和);劇烈運動與緩和運動的差異不是很大,顯示只要有運動就能幫助身體產生抗體雖然年長者對流感疫苗反應不良,一直是疫苗產業界亟欲改善的問題。但從科學實據來看,其實只要稍微改變個人行動,也可以替自己增加疫苗反應強度。不僅老人可以受惠於運動後疫苗抗體增加,運動對中壯年人同樣有用。另一篇文獻薈萃的分析,發現定期運動對多種疫苗的接種者,都有增加抗體的效果,同時減低了31%社區感染疾病的發生率,以及37%感染後死亡的機率【5】。從研究報告亦可以知道,即便是在接種疫苗前只進行單次相對劇烈運動,也被認為是增加對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反應的有效策略【6】。年紀是疫苗反應的剋星,但有解套方法人類對流感疫苗的臨床經驗,已有約80 年的歷史。年長者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免疫反應普遍不如年輕人。而流感疫苗的抗體效價,是可直接推算保護力的。也就是說,疫苗對於年長者的保護力較低。但年長體弱,真的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嗎?除上述運動外,還有其他辦法嗎?於1999 年5 月至11 月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實驗/安慰劑對照的研究【7】,將19 名年齡65 歲或以上,且BMI 指數≤ 25 的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A 組10 人給予營養補充劑†,九名給予安慰劑。九個月後,兩組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研究發現,有給營養補充劑的A 組,對流感疫苗的反應很明顯比安慰劑組好。研究證明,年長者維持充足的人體必需營養素,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抗體效價。這項證據告訴我們,確保老人家營養不失調的重要性,尤其長輩可能食量不大,那就更需要注意食物中的營養素是足夠的,必要時還是可以外加補給。這也是提高抗體效價的一大重要策略。【備註】† 補充劑含有30% 至160% 的美國建議每日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抗氧化劑水平提高,每天兩次250 kcal 能量,持續七個月。每100 毫升補充劑包括100 大卡、3.5 克蛋白質、4.5克脂肪、11.4 克碳水化合物、1.8 克纖維、32 毫克鈉、220 毫克鉀、16 毫克氯、160 毫克鈣、160 毫克磷、40 毫克鎂、3.6 毫克鐵、7.2 毫克鋅、1.2 毫克銅、1.6 毫克錳、0.3 毫克氟、16 微克鉬、34 微克硒、14 微克鉻、60 微克碘、96 微克維生素A、1.2 毫克類胡蘿蔔素、100 毫克維生素C、5.2 微克維生素D、28 毫克-α-TE 維生素E、32 微克維生素K、0.75 毫克維生素B1、0.75 毫克維生素B2、5.6 毫克NE 菸酸、1.8 毫克泛酸、1 毫克維生素B6、192 微克葉酸、2.1 微克維生素B12、28 微克生物素、1.2 毫克輔酶Q10 和7.6 毫克黃酮類化合物。睡得好,疫苗反應好一個鼓勵大眾接種疫苗的電視公益廣告,我們的國民阿嬤陳淑芳說:「打疫苗前要吃飽、睡飽⋯⋯」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後確實有科學根據。不過只有打疫苗前要睡飽嗎?看看以下的資料,打疫苗後的睡眠可能更重要。科學家針對一群沒有感染過A型肝炎的受試者,研究施打疫苗初始免疫反應是否因睡眠受到剝奪而影響【8】。在接種A型肝炎疫苗後,某些人被要求36 小時內不能睡覺,一個月後他們的抗體反應,比起可正常睡眠的人低了約一半。與睡眠剝奪相比,接種疫苗後的睡眠,使得對於抗原具特異性的Th 細胞數目增加了一倍,並增加了該群人中產生Th1 刺激激素細胞的比例。同時,睡眠也顯著增加了具抗原特異性的IgG1。抗體反應與正常睡眠呈正相關,也與接種疫苗後夜晚和白天的免疫刺激激素釋放相關,且正常睡眠的人有較低的壓力荷爾蒙。同樣的研究也顯示睡眠不足會影響疫苗的細胞免疫反應。一年後測試,這兩組人當中,受到睡眠剝奪的人細胞免疫力仍然較低,顯示充裕的睡眠有助於促進免疫記憶【9】。睡得多與睡得少,對於免疫反應有著不小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科學家透過記錄並客觀測量成人施打疫苗前三晚和後三晚的平均睡眠品質與時數,結果發現較短的睡眠時間會降低對B 型肝炎疫苗的反應,還對各種細胞免疫造成了長久的缺陷。回到新冠疫苗,針對希臘醫護人員所做的一篇研究指出,受試者在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的睡眠品質,與疫苗反應抗體高低確實是有關係的【10】:抗體效價與年齡、不好的睡眠質量和失眠成反比。自古以來,睡眠一直被視為身體健康的象徵。現在透過研究更證實,睡眠攸關人體抗疫武器(疫苗反應)的強度與有效性。同時佐證了「睡得好,人不老」的先人智慧。壓力小,疫苗反應好心理壓力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期壓力會增強免疫系統,但慢性長期壓力最終會透過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而導致疾病的出現。比如透過提高抑制性T 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免疫系統,接著就會增加病毒感染的風險等【11】。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醫學生接種B 型肝炎疫苗標準系列(三劑疫苗在六個月施打完畢),每次都是安排在為期三天考試的第三天接種【12】。施打第一劑後,25%的學生體內已經產生B 型肝炎的抗體,他們算是較早反應的人。有趣的是,這25%的較早反應者,他們自述壓力和焦慮感都比疫苗反應較遲緩的人低。換句話說,75%需要接種第二劑或第三劑之後才會有反應的學生,他們的壓力與焦慮是較高的。一項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的文章,也下了結論: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對流感疫苗的抗體反應【11】。這表示已有多項研究佐證壓力與疫苗反應的關係。另一個疫苗反應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研究【13】,是以B 型肝炎疫苗接種者為對象。參與者在第一次注射B 型肝炎疫苗後兩個月和六個月,完成了兩次關於日常生活的困境、精神或神經相關的主訴、應對方式和孤獨感等的問卷調查。第一次接種疫苗後七個月的抗體反應高低,與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個月的壓力指數評分成負相關,短期如學術考試的壓力,和長期壓力如經年累月照顧體弱家人,都會削弱疫苗效力與免疫反應。從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適當放鬆心情,或是避免在高壓的時候施打疫苗,皆有助於增加疫苗的效力。體重和性別影響疫苗反應?如果你的體重過重,打了疫苗後發現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或許不是代表你非天選之人,而是你的「體重」背叛了你。科學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後,肥胖的人儘管血清學反應良好,然而接種疫苗後12 個月,肥胖者的流感抗體濃度下降的速度較快。而肥胖者的CD8+T 細胞活化降低,功能蛋白表達降低,顯示細胞免疫不足12。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肥胖者罹患流感或類流感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者的兩倍。接下來,是性別這個因素。討論性別差異,可能比討論年齡差異更傷感情【14】。研究指出,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確實在某個階段較男性具優勢,通常是在育齡(18 到49 歲)的成年女性最為明顯。或許該研究反映了女性獨特的妊娠狀態,但這同時也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流感病毒感染在小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發炎免疫反應在性別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可能影響感染的結果。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產生更高的促發炎細胞因子的反應,同時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所以,所有育齡婦女,如果沒有特殊醫療相關原因,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比較好的選擇。從不同條件的人對於不同病毒的疫苗反應,科學家們已經有了非常多的研究,雖然不是新冠疫苗的研究,但免疫反應絕對有其參考價值。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可以說是監測免疫力的一個好的工具指標。而事實上,擁有固定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攝取均衡營養、有足夠且品質良好的睡眠,及適當的紓壓管道,不也都是健康人生應該具備的元素?以上知識都要付諸行動才有用。你被說服了沒?要行動了嗎?【參考資料】1. Edwards. Et al., Eccentric exercise as an adjuvant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07, 21, 209-217.2. Woods, et al.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training extends influenza vaccine seroprotection in sedentary older adults: the immune function intervention trial. J Am Geriatr Soc. 2009;57:2183-91.3. Wong, et al. Hallmarks of improved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vaccin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elderly females. Exerc. Immunol. Rev. 2019, 25, 20-33.4. de Araújo et al., Elderly men with moderate and intense training lifestyle present sustained higher antibody responses to influenza vaccine. AGE (2015) 37: 105.5. Chastin, et al., Effec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Immune System, Vaccination and Risk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21, 51, 1673-1686.6. Pascoe,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vaccination responses: A review of chronic and acute exercise interventions in humans. Brain Behav. Immun. 2014, 39, 33–41.7. Wouters-Wesseling et al., Effect of a complete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elderly people.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2 Sep;57(9):M563-6.8. Lange. et al., Sleep enhances the human antibody response to hepatitis A vaccination. Psychosom Med. 2003 Sep-Oct;65(5):831-5.9. Lange. et. al. Sleep after vaccination boosts immunological memory. J Immunol. 2011 Jul 1;187(1):283-90.10. Athanasiou. et al.,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immunological respons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infection. J Sleep Res. 2022 Jun 7:e13656.11. Salleh MR. Life event, stress and illness. Malays J Med Sci. 2008 Oct;15(4):9-18.12. Pedersen,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A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09, 23, 427-433.13. Sheridan. et al.,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mmune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ation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2 Aug;36(8):1072-7.14. Klein et al., Mechanisms of sex disparities in influenza pathogenesis. J Leukoc Biol. 2012 Jul;92(1):67-73.(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
2022-10-21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養生宜早睡早起 多吃南瓜、芝麻避「燥邪」
今年10月23日開始進入霜降,為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準備過渡到冬天。此時氣溫漸漸轉寒,雖因台灣地理位置、溫室效應等因素的影響,霜降時節在台灣還不算太寒冷,但已稍顯寒意,日夜溫差很大,空氣濕度較低,楓葉由綠轉紅,呈現出火焰般濃烈的秋意。秋日常見疾病:秋燥、憂鬱有別於潮濕的夏天,秋天的空氣比較乾燥,長期處於乾燥的環境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產生疾病,中醫稱之為「燥邪」,若保養不當,可能損傷人體各部位的津液系統,造成口舌鼻咽乾燥、乾咳無痰或痰黏稠、皮膚乾燥導致脫皮龜裂甚至發炎、大腸津液枯竭導致便秘等症狀。霜降時氣候轉冷,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秋冬之際草木凋零,意象上偏於悽涼傷感,時常誘發人們內心中原本被壓抑的負面思維,喚醒陳舊的不愉快記憶,嚴重時甚至引起諸如憂鬱症、躁鬱症等等精神方面疾病的發作,在臨床上時有所見。霜降養生對策早睡早起 伸展運動抗憂鬱符合大自然的節律,霜降時節「早睡早起」最養生,晚上9點半睡到早晨6點最為合適,有助於陽氣的收斂以及肺氣的舒展,切忌睡懶覺,睡眠時間過長身體反而虛弱,甚至導致情緒低落。早上起床把窗戶打開,排出室內人體一夜產生的濁氣,接者做一些緩和的伸展運動,例如打一套太極拳、瑜珈、或簡單的柔軟體操,都有助於降低憂鬱情緒,提升抗病能力。少吃辛味、多食甘潤霜降時節,自然氣候由熱轉寒,對應到人體就是由陽轉陰,由於未來還要對抗整個冬季的寒冷,適當的滋養、收藏體內的水分和養分是必要的,不宜過度消耗,使得體質變薄。《黃帝內經》所強調的:「秋冬養陰」即是此裡。所以諸如蔥、薑、蒜、辣椒等辛味發散食物應少吃,多吃甘潤平和的食物,如白木耳、南瓜、芝麻、山藥、白蘿蔔、茭白筍、枸杞、蜂蜜都很合適,不但「養陰」效果很好,也能避免「燥邪」對體內水分的破壞,預防各種因氣候乾燥產生的症狀,若有皮膚乾燥脫皮龜裂,可適當地塗抹保濕用品,但盡量選擇沒有添加香精的產品,因為很多種香精都是皮膚疾病的過敏原。另外,適當的運動非常好,但也不宜過度,時間過長或太過激烈的運動容易耗散體內精氣,違反秋冬時節精氣收藏的原則。霜降養生食譜百合梨粥• 做法:百合三錢洗淨、梨子半顆去皮切小塊丁煮粥。• 功效:潤肺養胃安神,改善口鼻乾燥、乾咳、痰黏稠、憂鬱心煩等秋天常見症狀。芝麻拌山藥• 做法:戴上手套,將山藥去皮、切成條狀,滾水煮20秒後撈出放涼,淋上芝麻醬以及芝麻粒。• 功效:溫和的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為將來抵抗寒冬做好準備。
-
2022-10-19 醫療.耳鼻喉
別再用棉花棒掏耳朵,恐影響聽力!專家教你4步驟正確清除耳垢
耳垢就是俗稱的耳屎,耳道內有耳垢是正常現象,耳垢係為蠟狀物質,具有保護、潤滑和抗菌特性的作用,相反的,如果耳朵中沒有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乾燥、發癢!耳垢和死皮細胞會慢慢移動到耳道開口處,大部分情況下,耳垢變乾後會自然脫落。很多人出現耳膜有耳垢堵塞,絕大多數是因為使用錯誤方式,像是用棉花棒、耳扒子來取出耳垢,由於使用方式不恰當,只會將耳垢推到耳道更深處。耳垢堵塞會出現的症狀,包括:耳朵痛、感覺耳朵悶悶的、聽力受影響、耳鳴、搔癢、異味或有分泌物、咳嗽、感染如何清除耳垢?1.可以用材質較為柔軟的毛巾來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就好。2.使用清潔滴劑:可試著在耳朵中滴幾滴礦物油、嬰兒油、甘油或商業滴劑、洗滌劑滴劑(像是過氧化氫或過氧化脲),有助於去耳垢。3.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可以由醫生或在家中使用市售的沖洗套件進行。使用水、生理食鹽水沖洗,記得沖洗液加熱到體溫的溫度可以防止頭暈。如果本身患有糖尿病、耳膜穿孔、耳膜、皮膚問題(如耳道濕疹或免疫力較低),這時候不建議沖洗耳朵。4.手動清除:手動清除耳垢也很有效,耳鼻喉科醫師常用吸引器做為耳道清潔器具,透過機器負壓的吸力,連結使用細長的吸管深入耳道內將耳垢鬆脫吸出。如果耳道狹窄、鼓膜穿孔、耳道的皮膚問題、糖尿病或免疫系統低下,建議首選手動清除方式。使用棉花棒去除耳垢很危險?耳垢堵塞是聽力損失的最常見原因之一。通常是由因為試著用棉花棒去清潔耳朵所造成。使用棉花棒只是將耳垢推入更深處,導致耳道狹窄部分堵塞。另外,如果棉花棒推太深觸,也可能會對耳鼓或耳骨造成傷害。耳朵是一個精密而複雜的部位,包括耳道的皮膚和鼓膜。所以改掉使用棉花棒或其他物品插入耳道的習慣。如何正確用藥一次報你知!https://bit.ly/3SC0laL
-
2022-10-17 醫療.呼吸胸腔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該選結合型疫苗還是多醣體疫苗?
王先生苦惱的詢問:「藥師,最近鄰居一直勸我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疫苗好像不只一種該怎麼選?會有副作用嗎?」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類似的疑問。預防勝於治療,對於免疫力較差的5歲以下嬰幼兒,與65歲以上等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保護力。肺炎鏈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則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進而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此種病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常見病原之一。由於肺炎鏈球菌表面的莢膜多醣與致病力有關,迄今共發現了90多種血清型,有些血清型菌株毒性較強,約有30種左右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臨床上常見的侵襲性感染,大多集中於10多種血清型。常用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包括13價與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皆為不活化疫苗,可依據接種者年齡、罹病風險、經濟負擔能力等擇一施打。副作用方面,少數人施打後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如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則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
-
2022-10-16 名人.劉秀枝
為什麼醫師看診總是先留意年齡和性別?名醫告訴你原因
與好友走郊山,兩人拄著登山杖一步步地下階梯,生怕走太快會傷膝。她說,有次她9歲的孫兒從二樓樓梯蹦跳地跑下來,她看得好羨慕,孫兒卻說:「奶奶,我才羨慕妳呢,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都不用唸書。」兒子連忙說:「奶奶是先幫我們準備了晚餐,才躺著休息一下呢。」各個年齡層的體力、心智與責任都不同;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將來也都會老。社交場合問別人的年齡很失禮,但年齡和性別在醫療上至關重要,才會有兒童、婦女與高齡醫學等不同科部。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有所不同,如嬰幼兒多感染或飲食不適,青少年常為青春痘煩惱,中年開始要注意三高,老年則需小心癌症及器官退化等。然而,年齡是個連續數字,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好發年齡並非絕對。例如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重症肌無力就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20-30歲以及50-60歲。又如腦瘤雖是中老年人的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腦瘤,只是其病理不同,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不僅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同樣的症狀也常因年齡層不同而需考慮不同的疾病。例如頭痛在各年齡層都很常見,發生在青少年常是偏頭痛,中年人多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到了老年才出現的頭痛則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病變。又如癲癇,出現在幼兒時可能是腦部發展異常、代謝疾病或不明原因,在老年人則需先排除腦瘤或其他腦病變的可能。而且,同樣的疾病,其療效與預後也會因年齡而不同。例如老年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並常有其他共病的關係,因此老年人優先打疫苗,且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有位外表年輕的朋友,快篩確診後去看門診,詢問醫師可否開立抗病毒藥,醫師說她不符合條件,但看了她的健保卡資料,才發現她是「長輩」,讓她樂得症狀當場好了一半。但醫師考慮其活力十足,生理年齡較年輕,且症狀輕微,因而沒開立抗病毒藥。性別也是個重要因素,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紅斑性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則好發於男性。又如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在病例討論會,醫師的開場白如果是「一位30歲男士突然頭痛且左側肢體無力」,患者很年輕,大家就會想應該不是一般的中風,也許是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又如二十多年前,一位10歲女孩來看門診說:「我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走得快一點時,手腳就會自己動起來,但一下子就好了。」簡直就是「陣發性動作誘發型運動不良症」的最佳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當有人要問他親友的某種病痛時,我一定會打岔:「請問他幾歲?」當然,年齡加上精準的症狀描述是很好的診斷線索,但還是要靠醫師的分析、鑑別以及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正確診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0-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患者飲食怎麼吃?吃什麼可避免痛風發生?專家推薦8食物緩解痛風不適
痛風是尿酸結晶沈積在關節、滑囊液、軟組織或其他組織的疾病,已經證實補充某些食物可以避免身體發炎、降低尿酸且增強免疫系統。8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關節炎基金會推薦8個好物,讓你緩解痛風帶來的不適感:1.攝取好的脂肪: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具有調節炎症和降低膽固醇等作用。每天服用一到兩顆魚油或一茶匙魚油來補充;飲食中可攝取鮭魚、鯖魚或鮪魚等,都是不錯的Omega-3來源。2.GLA(Gamma- Linolenic Acid,γ-次亞麻油酸):黑醋栗籽油、月見草油和琉璃苣油中均含有γ-次亞麻油酸,可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3.MSM (甲基硫醯基甲烷):據美國疼痛管理學會的說法,甲基硫醯基甲烷有助於形成結締組織的有機硫化合物,每天兩次3,000毫克的劑量,可以幫助減輕炎症。4.葉酸:痛風患者,飲食中增加葉酸攝取會疾病有所幫助。同半胱胺酸與體內慢性發炎有關,葉酸可維持正常血漿同半胱胺酸濃度。5.維生素C:研究顯示,維生素C幫助降低痛風患者的尿酸濃度,而2009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服用的維生素C越多,罹患痛風的可能性就越小。6.中醫療法:多項研究證實,中草藥和中藥可以幫助緩解痛風症狀,且副作用比傳統藥物少。例如,二妙丸是中醫師用來消炎的中草藥;另外,將蒲公英作為茶或軟膏來減輕腫脹並促進體內尿酸的排除。7.漢方草本:薑黃、魔爪根和菠蘿蛋白酶,已被證實具有抗炎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8.櫻桃:發現櫻桃中的花青素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少血液中尿酸的含量,同時還能降低炎症。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至少吃10顆櫻桃,可以降低痛風復發的風險降少一半。補充劑、草藥甚至是食物,對每個人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想要嘗試攝取包括非處方補充劑和飲食改變之前,別忘記先諮詢醫師討論後再執行!為什麼是我罹患痛風!?...... https://bit.ly/3DHoc4S
-
2022-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里長打完次世代疫苗驟逝!與確診有關?醫師給解答
台南市仁德區二行里長吳忠慶原本參加年底連任選舉,但昨天下午打完第4劑次世代疫苗,今天凌晨心肌梗塞去世,消息傳出讓地方相當驚訝,懷疑是確診打疫苗的結果,不過感染科醫師李致毅認為,即使確診後注射疫苗,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很大問題。得知吳忠慶的死訊,有人指出,里長在就診時篩檢發現確診,「可能自己不知道確診、又打疫苗,才使副作用加強」,不少人對此很擔心「我會不會也確診了不知道,又去打疫苗會不會很危險」。打完疫苗死亡,與確診有關? 醫師給解答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感染科醫師李致毅表示,一般如果身體不舒服,有發燒或其他狀況,再去打疫苗,醫師都會建議等不適的症狀消失再來打,但並不是因為不舒服、免疫力降低,會讓疫苗的副作用增強,主要是擔心一旦打疫苗有不良的反應,而之前又有其他的不舒服,兩者會被混淆,難以釐清。他表示,目前包括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都不是使用活的病毒製成,而過去有一些疫苗是使用減毒的活病毒來製造,如果免疫力不好的人注射,可能會引發病毒感染,所以流感與新冠疫苗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即使確診後注射疫苗,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很大問題產生。此外,過去AZ疫苗有傳出有少數的血栓問題,但莫德納等mRNA疫苗目前沒有血栓的資料,李致毅表示,特別是次世代的疫苗剛上市不久,相關的臨床數據可能都還不夠,到底次世代疫苗與血栓之間有沒有關聯,需要進一步釐清。次世代疫苗剛注射不久,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有兩起注射後死亡的病例,並表示是否有關聯仍待釐清。其中一例就是台南仁德區二行里的里長吳忠慶。吳忠慶年底參與里長選舉,由於該里只有他一人參選,地方上原本相當看好,而且他最近勤跑基層,不少人昨天還遇到他,今天就傳出死訊,讓地方上相當驚訝,據稱里長是在昨天下午4時打疫苗,今天凌晨就發生心肌梗塞驟逝。台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林曉玫表示,里長在緊急送醫時,有進行新冠肺炎的篩檢,結果是陽性,但陽性後注射疫苗是否有加劇病情,仍待釐清;而一般民眾如果確診是不建議打疫苗的,主要是確診後體內就有抗體,3個月內都不必打疫苗。該案將向衛福部通報疫苗不良事件,做進一步調查。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哪種睡眠姿勢最健康?專科醫師這麼說
讀者william480113在2022-9-29在側睡能預防老人痴呆?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文中所謂的側睡是有分左或右嗎?前天同學傳來,睡左側好處:(1)淋巴系統排毒-由於人體主要的淋巴系統位於左邊,靠左側睡可以藉由重力減輕血液和淋巴引流的壓力,促進淋巴過濾廢棄物。(2)有益心臟功能-靠左側睡可以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減輕心臟壓力,促進主動脈血液流出。(3)幫助消化-靠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 也使大腸廢棄物更容易進入下結腸,有助醒後排便 。(4)結構觀點-靠右側睡,人體的胃部容易對胰臟造成壓迫,阻礙其功能。(5)促進脾臟功能-睡左側有助血液回流脾臟,脾臟有淨化血液的功能,能提升免疫力。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嗎?謝謝!」在這五點裡面,只有第三點算是部分正確,其他4點則都是沒有科學根據。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只會討論「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註:「避免」是錯誤用詞;正確的說法是「減少」)這位讀者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18-9-20發表在元氣網的你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 這種睡姿容易引發癌症。這篇文章總共有六段,但後三段卻是跟睡覺姿勢毫不相干,所以文章的標題雖然吸睛,但卻是以偏概全。不管如何,文章的前三段是:(1)睡覺的姿勢影響你得癌症的機率?睡眠醫生江秉穎,日前出版新書「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他在書中指出,根據美國研究,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2)江秉穎指出,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3)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美國腸胃科醫學期刊》總共發表了三篇跟「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相關的論文。1999年: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sleep positions on nighttime recumbent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自發睡眠姿勢對胃食道逆流病患者夜間臥位逆流的影響)。2000年:Effect of different recumbent positions on postprandi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ormal subjects(不同臥位對正常人餐後胃食道逆流的影響)2022年: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Position and Nocturn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 Study Using Concurrent Monitoring of Sleep Position and Esophageal pH and Impedance(睡眠姿勢與夜間胃食道逆流之間的關聯:一項同時監測睡眠姿勢和食道 pH 值和阻抗的研究)。這三篇論文的確都表明「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但卻都沒有提起「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我花了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搜索,也搜不到有任何研究聲稱「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所以,很顯然,此一說法應該是名醫的想像力太過豐富。其實,名醫所講的另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但可惜它既不危言聳聽,也不天花亂墜,所以不會有人有興趣分享轉傳。這句話是「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是的,「根據狀態調整」,而且這種調整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可以用意志力控制的(睡著了還會有意志力嗎?)。不信的話,請看上面那篇2022年的論文。在這項研究裡,接受調查的57 名志願者都有佩戴一個記錄睡覺姿勢的儀器,而結果發現他們的睡覺姿勢是仰臥,右側臥,左側臥,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睡眠醫學專科醫生Atul Malhotra在接受Snopes訪問時說:「大多數人輾轉反側,因此僅以一種姿勢睡覺通常是做不到的。」那,您還需要煩惱哪一種睡覺姿勢最健康嗎?您還要相信名醫說的「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嗎?原文:右側睡容易得癌,名醫說的
-
2022-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錯時間效用大打折扣 專家盤點B群、維生素C、魚油該怎麼正確吃
雖然專家強調均衡飲食才是補充營養首要,但現代人為求方便,習慣用維生素補充品補足營養缺口。維他命不是隨時吞服就能完整補充,錯誤的吃法可能讓你花了錢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以下是專家整理各種維生素攝取的正確方式。鐵劑正確服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空腹服用,可與維生素C併服;避免和乳製品、茶和鋅補充劑一起服用。許多女性因為月經而流失鐵質,有缺鐵性貧血問題,導致疲勞、缺乏精力和心悸。乳製品會阻礙鐵質吸收,因鈣質會阻塞腸道中的鐵;也要避免喝茶,飯後馬上喝茶,會減少身體從食物中吸收鐵質達90%,原因出在茶中的單寧酸。2017年針對英國女性的一項研究發現,飯後一小時喝茶,吸收的鐵量減少了50%,所以藥劑師建議,至少要隔開兩個小時。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藥劑師建議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服用效果最佳。維生素C與鐵結合後,有助於更完全溶解在腸道裡,有利身體吸收,不論是吞服維他命C錠或來杯柳橙汁都可以。也有一些研究顯示,鐵劑最好隔日服用。2017年,瑞士蘇黎世的「人類營養實驗室(Laboratory of Human Nutrition)發表在《刺胳針血液學(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交替而非連續服用鐵劑,更能增加鐵的吸收率。維生素B群正確服用:早上空腹吃,選擇含多種B群維生素的補充劑。八種維生素B群,包括B6、B9(葉酸)和B12,對血液、神經功能、身體能量很重要。由於它是水溶性維生素,且具備提升能量的功能,最好在早上空腹服用,以達最大效能。尤其是B12,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最終直接與廢物從腸道排出,不會被人體吸收。另外,2018年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一項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6會干擾睡眠。研究人員認為B6會刺激負責清醒感覺的大腦區塊。建議服用含多種B群的補充劑,單獨攝取某種維生素B,可能引起身體對其他維生素B的需求量,最終導致匱乏。例如單獨攝取葉酸,可能會引發掩蓋B12的缺乏。鈣正確服用:隨餐服用(同時含鎂、維生素D和K的鈣片效果更佳),檸檬酸鈣是較好的選擇。避免和鋅、鐵一起服用。很多人服用鈣片預防骨質疏鬆,通常,鈣片中會加入鎂的成分,這兩種礦物質是合作增進骨質健康的夥伴,但在腸道吸收中,也會互相競爭。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服用同時含鈣與鎂的藥丸,因為它們帶來的好處與便利性,遠高於可能無法被吸收的百分比。維生素D和K也經常出現在鈣片中,這兩者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整體鈣質吸收。血液中需要足夠的維生素D(至少400IU),才能好好吸收鈣質。而維生素D又需要鎂來平衡鈣,「這是一種微妙的關係」,因此,含有鈣、鎂、D、K的補充劑,是最理想的選擇。鈣片和食物一起服用,也會增強吸收力。與較便宜的鈣(如碳酸鈣)相比,檸檬酸鈣更容易被腸道吸收。維生素C正確服用:空腹服用,每日分次服用優於一次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皮膚和骨骼都很重要。它是一種水溶性營養素,不需要與脂肪一起服用,多數的水溶性營養素最好在空腹時吃,例如早餐前。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纖維會阻礙吸收。研究指出,人體可以吸收高達400毫克維生素C的劑量(是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倍),但維生素C並不會儲存在體內,多餘的攝取量會隨尿液排出,因此短時間的大劑量服用(例如感冒期間)並沒有意義,不如在一天不同時段分次服用,以維持血液中的營養素恆定。魚油正確服用:與含脂肪的食物一起服用;避免在運動前或睡前吃。魚油富含EPA和DHA兩種Omega-3脂肪,已被證實對多種疾病有益,例如情緒低落、心臟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魚油需要膳食纖維中的油脂幫忙吸收,因為食物中的脂肪會觸發胰腺釋放酶,有助於將Omega-3分解,小到足以通過腸壁吸收。因此應該隨餐服用,不要在空腹時吃。此外,因為魚油補充劑會在胃中產生氣體,劇烈活動或躺下睡覺,會促使氣體返回食道,而引起打嗝不適,因此不宜在運動或睡前服用。益生菌正確服用:飯前半小時吃,該餐最好吃含有一些脂肪的食物;避免與熱飲、果汁和酒精一起服用。不良的飲食和藥物(如抗生素)會殺死有益菌,而使腸道菌叢失衡,補充益生菌是為了增加腸道益菌數量。但益菌必須「活著」到達腸道,才能發揮效用。因此在到達腸道前,必須避免任何可能破壞益菌活性的因素。熱飲、果汁和酒精中的酸度,都會殺死益生菌,所以務必用冷的白開水吞服,水還有助稀釋胃酸,進一步增加益菌生存的機會。2011年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含有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在飯前30分鐘服用時存活率最高。該研究還發現,如果隨後的一餐中含有一些脂肪,能降低整體胃酸,可能會對益生菌的存活更有幫助。而在飯後服用益生菌,細菌存活率最低,可能因為此時是胃酸分泌最高的時刻。維生素D正確服用:和含脂肪的晚餐(或一天中吃得較豐盛的一餐)一起服用;避免和維他命E併服。在陽光較少的冬季特別容易缺乏維生素D,它是骨骼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我們需要透過曬太陽以製造維生素D,因此建議在冬天每天服用10微克(約400IU)。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A、E和K)一樣,和含脂肪的膳食(如酪梨、蛋黃或橄欖油)一起服用,會有更好的吸收力。但維生素D和E不要一起服用,因為兩者是通過相同的機制吸收,因此會互相競爭,難以達到需要的吸收量。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網友熱議「三個字」!天選之人究竟是超級健康還是相反
全台新冠染疫人數破六百萬,還有許多「黑數」未通報,到現在都還沒確診被稱為「天選之人」,最近討論度非常高。先是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表示,天選之人並非超級健康,反而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但同樣到現在都沒有染疫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認為不需要把天選之人和身體虛弱的畫上等號。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答案竟是「不可說」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天選之人?元氣網粉團日前進行小型民調,「請問這裡有天選之人嗎?」 希望請還沒有確診的人分享防疫撇步。沒有想到,收到最多的答案竟是「不能說」。元氣網之友們分享:「就像不可以說都不會感冒ㄧ樣,說了就破功,說破了!」、「確實不說還好,一說馬上就中,莫非定律。」、「真的不能嘴秋,之前有人才講完不會中鏢,沒幾天就中了」。「就算還沒確診過也不能太張揚自詡為天選之人,我的同事自豪說自己是天選之人後,沒多久也中鏢了。」也有人分享小心不讓自己染疫的心得:「生活簡單、單純,少外食,少到處亂逛,戴口罩,注意清潔。」有人自嘲自己是邊緣人,「少亂跑,得健康」;有人說「自認趕不上流行,所以有空都宅在家。」更有人說:「是沒去驗出,不是沒確診」、「沒有二條線無法在江湖行走。」顯然覺得確診是常態,一點都不意外。天選之人超級健康 中醫師:比一般人身體更虛弱確診是常態,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指出,有位女患者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呼吸道症狀,但快篩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引用英國研究,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王大元表示,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也援引最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延伸閱讀: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到現在都沒有確診?羅一鈞提出三種機轉在十月七日的疫情記者會,媒體提問:天選之人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是笑說,「周志浩署長和羅一鈞副署長都沒有得過,看起來身體不錯」,並進一步請羅一鈞作說明解釋。羅一鈞提出,有三種機轉,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機轉一:先前曾感染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根據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抽血比較兩者後免疫系統變化。研究推論,曾感染過冠狀病毒者,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機轉二:遺傳基因多樣化 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機轉三:區域中多種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力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羅一鈞表示,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未感染者身體虛弱 ? 研究未下如此結論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9成是白人、研究期間也不是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而此研究也未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延伸閱讀: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天選之人?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羅一鈞提出的三個機轉中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可能全人口中僅3%。黃立民指出,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不曾感染。所謂天選之人,很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不管是不是天選之人 加強免疫力最重要是不是天選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強免疫力。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免疫系統不佳,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應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避免壓力、憂鬱等,這些會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攝取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延伸閱讀: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
2022-10-09 名人.林靜芸
宣稱能整胃、健腸的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療效?名醫教你這樣做
華人喜歡吃補,作者身為整形外科醫師,在門診調查病人,發現過去30天內,80%曾使用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過去沒有法規可管,經濟上是難以監控的龐然大物。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7月1日公布新制,除了取得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以外,其他食品不得使用「健康」二字。因而坊間所謂「健康醋」、「健康餅乾」等等都屬濫用。保健食品宣稱能漂白皮膚、淡化斑點、整胃、健腸,它們的療效到底如何?你能分辨好壞?知道哪些甚至是沒有用的嗎?以下考考你的保健食品知識:1.每個人都需要保健食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①對②錯答:②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22年5月提最新指引,保健食品是強化食品,提供有益或是食物內欠缺的成分,可能是維他命或礦物質。一般健康人士如果採取健康飲食,保健食品無法提供更好的益處。2.衛福部食藥署評估並發證給所有保健食品,證明它們安全有效?①對 ②錯答:②錯。台灣食藥署以小綠人標章管理經過評估的保健食品,並非所有保健食品均經評估。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定義保健食品為食品,只要求廠商注意包裝及標示。3.台灣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吃了一定健康嗎?①對 ②錯答:②錯。健康食品仍須注意成分,例如有些優酪乳含糖量太高,吃多反可能使血糖升高。4.保健食品用於以下什麼狀況是有效的?①糖尿病 ②男性更年期障礙③憂鬱症④認知障礙⑤以上皆非答:⑤以上皆非。除了藥物以外,任何食品皆不得聲稱有治療效果。5.從食物裡獲得你需要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來源比較健康,本題的維他命或礦物質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依序列於下方。①維他命A ②Omega-3魚油 ③鈣 ④鋅(豬肝、沙丁魚、牛奶、鮮蚵)6.植物也含有許多養分,本題的答案依序列於下方。①鉀 ②維他命K ③維他命C ④碘(香蕉、香菜、芭樂、海帶)7.什麼狀況應該補充維他命D?①大於70歲或小於5歲②流感或新冠疫情當中想要增強免疫力③對抗或預防新冠病毒感染④皮膚較白的人⑤曬不到太陽的人⑥大腸發炎的人⑦醫師告之維他命D不足的人⑧自覺體力欠佳或憂鬱提不起勁答:①⑤⑥⑦。新冠疫情中,維他命D獲得許多關注,但是實證醫學無法證明維他命D愈多愈好,不建議過度補充。8.以下的描述何者正確?①保健食品吃愈多愈好②銀杏及維他命E會影響凝血③抗氧化劑會降低化療的作用④有些草藥會干擾藥物的作用答:②③④看了以上的測驗,你會發現保健食品是門艱澀的學問。購買時,應該諮詢專家,認清成分,選擇可靠品牌(例如台灣的小綠人標章),才能確保安全。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1/確診非急症等刀等到哭 一條龍規定動刀好難
新冠疫情朝向感冒化,國內各項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但對於確診者非緊急手術仍嚴格管制,須解除隔離後才能進行手術。但確診者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可是醫院一直以沒有病房延後手術時間,等待的煎熬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幾近崩潰。主因是確診者手術需要在負壓手術室,再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從急診等床和手術、術後照顧,必須打造全隔離和負壓環境。年約六十的男子九月中旬確診後,疑免疫力低下,使幾個月前腳部開刀的傷口化膿腫大,就醫發炎指數達170,標準應在5以下,當下即建議應開刀清創,礙於醫院規定,確診者開刀須使用「負壓手術室」,術後得在「負壓隔離觀察室」,並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只要任一空間不足,手術只能延宕。該名男子的太太說,從入院到正式開刀,足足等了7天,中間三度被告知空腹準備隔天開刀,但最後一刻都落空,不是沒有隔離病房,就是沒有負壓手術室。等待過程中,先生幾乎從「非急症」到「急症」,傷口嚴重化膿,痛到快得到憂鬱症。她說,進入急診等候時,陪病者很多都不是確診者,管控混亂,既然如此,開刀為什麼要堅持一條龍,等同變相刁難。另一名男子,雖然非確診者,但他在疫情期間,睪丸不明原因神經發炎,痛到沒辦法起身,被建議開刀,只是礙於非急症,只能在家裡等,但等待過程「根本度日如年」。● 確診者非急症手術至少延一周 身體轉好才建議動刀新冠疫情影響改變了手術優先順序,這是後疫情時代,醫院、民眾都要面對的問題。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疫情期間緊急手術不受影響,而該院負壓手術室有一間,進行如Ct值低的確診者緊急手術,包括生產、腦中風、嚴重車禍等,確診者白內障、膝關節置換等非緊急手術,就是等完成隔離,時程約延後一至二周,這不影響病情,主因是確診者七天隔離期間,仍具有傳染力。李偉強說,國內確診患者每日約有四萬至五萬人,甚至還有許多確診黑數,若開放確診者進行非緊急手術,病毒仍有機會傳染給醫護人員。況且確診者常有發燒、發冷、咳嗽等不舒服症狀,此時手術恐影響手術品質、術後復元,身體狀況應是處於良好的情形下再進行手術。三總負壓手術室現有二間,疫情間為安排確診者生產、嚴重骨折、心臟穿刺傷等緊急手術。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就眼科來說,疫情嚴峻時,視網膜剝離為緊急手術,但白內障、黃斑部皺摺等手術為非緊急手術,確診者等待時間約為兩至三個月,目前疫情趨緩,但確診照者必須完成隔離治療後,才能手術,延後手術時間約一周。林口長庚醫院負壓手術室僅有一間,副院長邱政洵說,依院內規定若確診者執行緊急手術,仍希望在負壓手術室執行,只是如果有其他確診者也有緊急手術需求而負壓手術室有人正在使用,改採取醫護人員用最高規格防護的方式協助進行手術,若非緊急的手術會等患者採檢陰性後再進行。他說,各家醫院的設備條件不盡相同,指揮中心應訂出大原則,讓各家醫院能夠執行。● 替確診者動刀全副武裝 醫師熱到連內褲都濕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院方曾設置單獨負壓手術室,但該處並非正規手術室,使用上沒有常備人員、器械,病人運送也都要用救護車載送等諸多限制,後來疫情趨緩,病人開刀需求增加,又改回醫院原本手術室進行,但若是替確診者開刀,仍有諸多限制。黃建賢直言,醫師著防護裝備執行手術很辛苦,原因是防護衣不通風很悶熱,且手套會影響醫師手術技巧、操作精細度,增加手術困難、危險度,甚至有些臨時手術室為了達到負壓等級,必須關掉空調、加裝抽風機將空氣往外抽,內外都熱讓不少外科醫師開完刀「連內褲都濕掉」。對於民眾抱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不是「無的放矢」,但雖疫情已走向感冒化,但是即將結束,而尚未結束,目前也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放寬確診者非緊急手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依靠民眾的公民素質,應等病毒量低一點再進行手術,以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影響醫療量能。● 確診者能不能開刀 醫院掌握主要生殺大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些手術雖不緊急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但民眾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有些傷沒有及時處理,很難確保會不會造成長久不便,醫療界線上難以界定「到底急不急」,但愈早開刀處理越好,包括癌症、泌尿道結石等手術。現在隨著疫情趨緩,許多醫護也確診過,較不擔心處在密閉手術室中會被感染,現在若碰到陽性個案,醫師也有可能戴N95口罩開刀。陳亮甫說,只要過去沒通報的「新確診個案」,即使Ct值很高明顯是舊案,仍得隔離七天,但有些患者即使隔離完,但本身抵抗力弱,病毒量仍然高,醫院憂院內感染、也不一定同意開刀。因此,確診者可否動手術,每家醫院各自為政,政府應明定,如確診者只要隔離完幾天後、Ct值達到多少,就能回到常規處理,也不必強制住專責病房,否則醫院不斷拉高規格,某種程度也會流失病患,且疫情流感化,是否仍須堅守嚴格措施,有必要檢討。● 疫情平穩後 專家:確診者手術可放寬執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疫情平穩後,負壓手術房的規範其實已經不須這麼嚴謹,嚴防已非必要,應趁現在讓病患趕緊進行手術,不應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完全開放後。恐增加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壓力及染疫機會,「開不開放這問題十分困難。」黃立民說,疫情嚴峻時,為防止院內感染,確診者緊急手術須在具負壓環境的手術室進行,但現在院內感染來源為近期放寬的快篩陰入院陪病,手術室嚴防已非必要,因若又迎來下一波嚴重疫情恐持續三個月,而患者手術又得拖上三個月。
-
2022-10-08 養生.抗老養生
無法熬夜、開始變胖…衰老徵兆你察覺到了嗎?做到5個堅持讓你老得慢
自古以來,大家對於「長壽」、「不老」的追尋從未停止過。有些人會花許多時間來保養,甚至花大把鈔票維持美貌。想要維持顏值不僅只是外在保養這麼簡單,要擁有健康,由內至外的散發光芒,更要讓自己老得慢,該怎麼做呢?4種變化 衰老的徵兆先來了解踏入歲月的衰老期,主要會表現在哪些方面:熬夜、睡太晚 身體就承受不了想起年輕時,熬夜的KTV、和朋友暢談一整夜,只要稍微補眠個4、5小時,就能在第二天精神奕奕地上班或上課。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熬夜讓身體無法負荷,一旦晚睡,第二天就無精打采,看什麼都會變得厭世,這正是衰老的表現之一。運動能量減弱運動能力若不是從年輕就開始累積,會明顯感到因年齡增長帶來的苦澀感。體態開始不受控制男性、女性到了一定年齡,由於身體代謝力減弱,衰老與肥胖慢慢畫上等號。腸胃蠕動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身體吸收脂肪的能力也會逐漸降低,體內堆積著脂肪,且未維持運動就容易變胖,當然老態感就隨之而來。記憶力衰退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弱,大多會明顯感到近期的事情記不住,過去年輕的事情卻歷歷在目。堅持5個習慣 心態樂觀身心受益 該如何維持才能老得慢呢?以下5個習慣堅持下去,一起變年輕健康: 1.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是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事情。由於生活忙碌、家庭帶來的煩惱、朋友之間的相處,都引來許多焦慮感。說到要年輕,就要從內心開始做起,延緩老化沒有偏方,維持健康的心態才有健康的身體,畢竟心理影響生理,樂觀對待日常才是最重要的。2.不抽菸、飲酒抽菸、喝酒會影響健康。即便面對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都要找到適合的發洩管道,吸菸、飲酒不是唯一的辦法。3.規律的運動習慣規律的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是延緩老化的不二法門。4.合理飲食、規律排便許多人到了中年後,深受三高問題困擾,這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隨著年齡的增加,味蕾變得比較不敏銳,飲食上容易變得高鹽、高油。長期在飲食上不注重,會引起脂質代謝率異常,三高就悄悄來敲門,這樣衰老會更加快。所以平日裡要注重清淡飲食、規律排便,留給身體乾淨的修復空間。5.良好作息、少熬夜在工作上「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步調,讓許多人為了過更好的生活疲於奔命地忙碌著。一天就24小時,大部分時間如果都拿來工作,就意味著縮短了睡覺時間,睡眠品質也可能不好。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導致肌膚暗沉、毛孔粗大等狀況出現。作息不規律還可能造成內分泌紊亂,加速老化。為自己制定一個一天工作多久的停損點是非常重要的,養成良好的作息,才能讓身體有喘息的時間,別為了賺錢沒好好保養身體,老了反而多數錢都拿來買藥吃,那才真叫得不償失。
-
2022-10-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移工秒上工、境外生免造冊、一般出入境免居家檢疫!國慶連假後0+7自主防疫新制一次看
國境將於國慶連假後10月13日正式解封,包括一般民眾、境外生、移工的出入境,都一體適用「0+7」,不過細部規定略有不同。《元氣網》針對不同對象、各場域的新制規範整理如下。移工/入境7日前先登錄 服務對象非重症高風險者可秒上工勞動部指出,為兼顧社區防疫安全、紓緩國內缺工及因應照顧人力需求,自10月13日起,實施移工入境「0+7」自主防疫措施:移工入境7日前,需至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登錄資訊,包括「自主防疫地點」以及「移工完整接種2劑疫苗證明」。而若移工服務對象非屬重症高風險者,且入境前已登錄提供醫囑無免疫不全或低下之證明,雇主或仲介可安排移工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等同入境即可上工。自111年10月13日起,實施0+7移工入境具體防疫措施如下:一、入境前:維持現行防疫措施,移工入境前應完整接種疫苗。另移工入境7日前,雇主或仲介應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 https://fwas.wda.gov.tw/ )登錄自主防疫地點,且須符合1人1室有獨立衛浴之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如登錄地點為旅館或防疫宿舍,則可於移工入境3日前登錄。二、入境後:(一)篩檢規範同入境旅客,應於移工入境第0或1、3、5、7日或有症狀時快篩,雇主或仲介並應上傳結果至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二)雇主或仲介應自行安排交通工具或租用巴士,協助入境移工搭乘前往登錄之自主防疫地點。(三)自主防疫地點管理規範:1.產業移工(製造、營造、農業及海洋漁撈):自主防疫期間同入境旅客規範,具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並向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登錄快篩結果,得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2.社福移工(家庭幫傭、家庭看護及機構看護):(1)依指揮中心111年9月29日發布防疫規範,移工服務對象為重症高風險者(65歲以上、6歲以下、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應於旅館或移工宿舍辦理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得外出,但不得從事工作。(2)移工服務對象非屬重症高風險者,且入境前已登錄提供醫囑無免疫不全或低下之證明,雇主或仲介可安排移工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2日內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3)社福移工有特殊情形,如雇主即被看護者無人照顧且經本人同意,或機構看護工符合機構防疫規範並經雇主同意,可於旅館、移工宿舍或雇主自宅自主防疫,每日快篩陰,可外出及從事許可之工作。(4)雇主如有安排社福移工入住旅館自主防疫之情形,延續現行規定,補助雇主每人每日旅宿費50%,最高每日1,250元。(四)移工自主防疫期間倘快篩陽性,雇主應協助移工就醫;如經判定確診,雇主或仲介應即通報並登錄勞動部入出國移工關懷服務網;自主防疫地點若是在旅館或雇主自宅,雇主或仲介應安排專車協助確診移工送加強型集中檢疫所隔離。至於其他自主防疫地點(如移工宿舍),則採就地隔離。勞動部表示,自主防疫地點及落實快篩與遵守防疫規範情形,會由地方政府檢視有無落實並依法查核管理。雇主如有引進移工相關疑義,可電洽勞動部入出國移工機場關懷服務站(電話:03-398-9002)。校園/一般生防疫放寬、境外生免造冊核定教育部宣布,十月十三日起,各級學校教職員工及學生,若同住家人或室友確診,無症狀者若接種三劑疫苗可採「○加七」,免居家隔離,持兩日內快篩陰性證明可上班上課。有家長說,這形同變相要求學生打第三劑,且十二歲以下根本還未開放打三劑,恐出現「一班兩制」、「一校兩制」,教學現場陷混亂。此外,同樣從十月十三日起,境外生也改採「○加七」自主防疫,免除居家檢疫,且入境名冊免報教育部核定,學生備妥相關文件即可入境。詳細入境措施變革說明如下:一、入境名冊免報教育部核定:學生憑入學通知單直接向外交領事事務局及內政部移民署申請簽證或入出境許可,備妥入境相關證件即可自各機場/港口入境,並由學校協助安排接送事宜;教育部於桃園國際機場入境大廳仍設桃機小組櫃檯,協助境外生處理緊急事件及提供諮詢服務。二、自主防疫天數: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7天自主防疫」,自主防疫期間,若無症狀,且有兩日內快篩陰性結果,則可到校(班)上課。三、自主防疫地點: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租屋處所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亦可入住學校宿舍,入住學校宿舍之相關規範如下:(一)如無症狀,可住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學校宿舍。一旦出現症狀,須入住學校隔離宿舍,後續如確診則轉入住「照護宿舍」。(二)如有症狀,須為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隔離宿舍」,後續如確診則轉入住「照護宿舍」。(三)如入住學校宿舍,同日入境的同校境外生得多人同住一室,惟如同住一室之中有人轉確診,其他同住室友須依指揮中心規定進行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四、交通方式:(一)如無症狀,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親友/機關團體(學校派專車)接送、自駕,前往自主防疫地點。(二)如有症狀,於機場進行唾液PCR後,由學校引導搭乘防疫車隊或由學校安排專車,載學生前往自主防疫地點。一般出入境/居家檢疫取消、免簽證待遇機制恢復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從10月13日起國境就會實施「0+7」,一開始入境的每周人數上限為15萬人次。「0+7」上路後包括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計程車等都會一併取消。包括取消發送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車輛及防疫旅宿政策調整,停止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居家檢疫健保註記,也取消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入境後實施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將由國際港埠人員提供兩歲以上旅客四劑家用快篩試劑,於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一天檢測一次,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進行檢測或外出前須有兩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但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機場10月13日後恢復常態,會把審單區移除,但維持發燒篩檢區因應發燒旅客,旅客拿完行李後於海關處發放快篩。一、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2. 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3. 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4. 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5. 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6. 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二、檢測措施:(一)入境時,維持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二) 檢測時機: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D0/D1)檢測1次。2.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前,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4. 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5. 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三、交通方式:(一)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二)無症狀之旅客,開放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四、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指揮中心說,配合邊境開放,請入境人員務必遵守各項防疫措施,並於自主防疫期間配合相關防疫指引所訂規範,如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陽性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10-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罕見! 11歲男童確診發病MIS-C隔125天 再創我國最久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228例,當中有一名兒童重症MIS-C,為一名11歲男童,從確診後到發病MIS-C共125天,約為17周、3個多月,再創下國內目前確診到發病MIS-C間隔最久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確診到發病MIS-C越久機率越低,而國外文獻目前記載最久是19周,屬於範圍之內,也算是少見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11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於5月14日曾確診新冠肺炎,解除隔離後,於8月20日接種一劑疫苗,9月初因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合併頸部淋巴腺炎住院,經治療後出院,但9月16日起又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腹瀉、喉嚨痛、全身皮疹、口腔潰瘍,9月19日至門診,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9月25日出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共239例,32例腦炎、25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54例MIS-C、2例心肌炎、4例共病與新生兒感染等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5人死亡,13例腦炎、8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分析國內兒童重症239例中,0到5歲共有158例,佔比68%,而6到12歲有81例,佔比34%;以MIS-C來看,0到5歲95例,6到12歲有59例;腦炎分析,0到5歲有23例,6到12歲有9例;肺炎0到5歲有16例,6到12歲有9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最多仍以MIS-C、且以5歲以下個案為主,當中有196例沒有施打過疫苗,佔比82%,這波疫情中滿多小朋友確診後重症,呼籲家長帶小孩打疫苗,增強免疫力避免重症死亡。
-
2022-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
全台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至今已超過673萬例,約佔全台人口三成,不少「未中獎」的民眾認為自己沒確診過就是「天選之人」,不過中醫師王大元昨(6日)在臉書分享醫學研究指出:「你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天選之人頂多只有3%而已),你只是比一般人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 王大元分享看診經歷,有時會碰上病患詢問同事接連中獎,自己雖有感冒症狀卻怎麼快篩都是陰性:「我是不是天選之人啊?是不是超級健康啊?」這時他會告訴患者:「其實你不是天選之人,而且你的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 王大元指出,近兩年的醫學研究發現,病毒間也存在著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般的競爭關係。他表示,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有發燒、流鼻涕、頭痛等,當免疫力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可能「一次中獎,終生免疫」。 王大元解釋鼻病毒比較「自私」,他們喜歡獨居,不願意和其他種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細胞已被鼻病毒捷足先登時,如新冠肺炎等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不過,一旦感冒痊癒,身體重新騰出空間後仍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 「除了上述的『鳩佔鵲巢』模式,最新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如多種感冒冠狀病毒common cold coronaviruses),身體內的CD4+輔助性T細胞會呈現量多且穩定的狀態,有助於喚醒CD8+毒殺性T細胞,因此可能可以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王大元寫道。 白話來說,就像村民們(體內細胞)長期受到毛賊(一般感冒病毒)入侵,會自然演化出抵禦外敵的方法,每人都會練就快速點燃烽火台(輔助性T細胞)通知村民,一旦其他盜匪(新冠病毒)入侵時,也能迅速集結軍隊和拿起武器反抗敵人(CD8+毒殺性T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