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329
筆 文章
-
-
2022-10-04 名人.張金堅
喝咖啡對腸道健康有影響嗎?名醫解析咖啡與腸道菌的關係
本文摘自475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由於本人近年來熱愛咖啡,曾在2016年以健康的角度探討咖啡出版了一本《癮咖啡研究室》獲得廣大迴響,而今年八月底拜讀國內咖啡大師韓懷宗老師的續作《第四波精品咖啡學》距離韓老師第一本鉅作《咖啡學》,已是十四年前的事,韓老師鉅細靡遺地闡述第四波咖啡浪潮的概念,見證韓老師對咖啡之鑽研,博大精深,令晚輩非常敬佩。他在著作中,詳細解說由於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三大洲經典產區,已因全球升溫而有新產區出現,加上新一代的上游咖啡農,勤奮好學,已有身兼後製師、烘豆師、檢測師等技能於一身,更有頂尖研究及培育新品種的研究機構,如世界咖啡研究組織(World Coffee Research, WCR)及美國加州達維斯咖啡中心(UC Davis Coffee Center)之持續投入及輔導,像WCR已成功研發出雜交第一代(F1 Hybrid),可以抗病耐旱,又有美味基因的新品種。再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多元發酵、加料發酵、精銳盡出、味譜增寬,造就各式香醇濃郁咖啡。總之,咖啡因應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及創新求變、永續經營的議題下,已衍生了新產區、新品種、新處理法。咖啡會在第四波浪潮下,朝向更優質的生活美學邁進,而且延續往後數十年的歲月(表一)。無獨有偶的,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COVID新冠疫情到現在已近三年,這期間擾亂了世人的生活步調,疫情之中因為防疫、檢疫、隔離、施打疫苗及中重症住院治療等措施,使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像咖啡等不可或缺的飲品反而有增無減。根據義大利在一篇醫學期刊《Food》之統計,在2021年,全民一年喝咖啡的量約增53.8%。在這將近三年間,由於疫情起伏,很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咖啡與疫情及健康的關係,也有很多學者鑽研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因為腸道細菌的研究近幾年來,也是學術界爭相研究而且非常重視的議題,本篇特別收集一些有關咖啡與腸道細菌相關的學術文章與讀者分享。什麼是腸道菌?現代細菌學始祖-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在宴會時拿出放大鏡仔細端詳呈上的美食,尋找微生物的蹤跡,而引起宴會主人的不悅。事實上,我們無法躲避它們,因為微生物永遠與我們為伍,而且數量大到讓你難以想像!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細菌、黴菌與病毒等),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人體的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占10%~20%,其餘的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端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圖二)。我們身體的腸道菌就受到生活周遭環境的巨大影響,以飲食來說明,喝母奶與喝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就有顯著不同。你的微生物組就反映了你的生活環境。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門把與地板的細菌會與該居住者皮膚上的相符。家中環境的細菌組合也會改變,若舉家遷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他們身上的細菌就能棲息在新的住所(圖三)。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影響非常廣泛,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甚至與許多疾病都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國政府更因此投入巨額,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的「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舉凡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連與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焦慮及自閉症都與腸道菌有關。最近很多研究指出,癌症之致癌機轉亦與腸道細菌有關(圖四)。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我們飲用咖啡進入腸道後,到底對腸道菌有何影響,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的研究,邀請16位健康成人每天喝3杯咖啡,連續3週後查看糞便中的細菌發現Bifid bacteria(雙歧桿菌)之代謝活性及數目增加,後來相繼有很多研究亦有類似發現,日常生活中規律性喝咖啡的人,其腸道菌的多樣性較高,而且好菌居多。後來最經典的研究,乃是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由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 及Li Jiao團隊發表的論文報告,他們的研究共邀集34名健康參與者進行內視鏡檢查,從腸道黏膜中的黏液進行了小活檢,共收集97份,並對微生物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腸道好菌增多,分佈均勻,抗發炎能力增強,相對於代謝異常及肥胖有關之腸道壞菌減少很多。其中腸道好菌包括Faecalivacterium(糞桿菌)、Roseburia(羅斯氏菌)、Odoribacter(氣味桿菌)、Alistipes(阿里斯氏菌)及Blautia(布勞特氏菌)等相對增加,至於腸道壞菌像Erysipelatoclostridium(厭氧桿菌)及Ramosum(多枝梭菌)等相對減少,其原因可能與咖啡含多酚類及抗氧化物(綠原酸)有關,使腸道益菌增加,腸道多樣性較高。這項對於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和咖啡背後的科學來說,是獨一無二且重要的。過去的研究都集中在糞便樣本的微生物組成上,目前這項研究的重點是腸道黏液活檢。腸道的直接活檢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體消化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而後很多研究均證明,咖啡可能會在腸道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以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落與營造身體的健康有正相關。您可以每天享用一些咖啡,並知道您可能會幫助成長一些優質腸道細菌,這些細菌會反過來幫助您。另外今年一月,Nehlig博士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名譽研究主任,在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綜述,他特別強調咖啡確實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研究人員觀察到,咖啡攝入量會改變腸道菌群,主要是會增加雙歧桿菌等益菌的數量,雙歧桿菌是消化系統中常見的有益細菌,使腸道之共生菌相趨於平衡,對身體非常有益。新冠肺炎疫情期,喝咖啡有益嗎?據名古屋大學平山正昭教授之研究團隊,收集日、韓、美及芬蘭10國共953人之腸道細菌,發現染疫死亡率低之日、韓、芬蘭,擁有柯林斯菌(Collinsella intestinalis)之菌種較高,達34%至61%;而染疫死亡率高之墨西哥、美、英、比利時,其柯林斯菌所佔比率較低,只有4%~18%。其原因推測可能此菌種可分泌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可以抑制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亦可抑制IL-2、IL-4、IL-β、及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故可降低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可見腸道菌之種類與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很有關。所以在疫情期間,維持腸道中細菌之共生平衡,使好菌增加(例如柯林斯菌)、壞菌減少,變成相對非常重要。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可以減少新冠肺炎感染的機會,萬一發生感染,亦可使症狀減輕。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此外,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率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發表於2021年《Nutrient》的研究發現,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在此篇文章中又指出,食用加工肉類會增加感染率,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則能更明顯降低感染率。結語細菌不一定都是壞的。我們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醫學上叫腸道菌群。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些菌群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益。腸道菌群參與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甚至與我們的心情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息息相關。這些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對上述這些環節有著重要影響。菌群的多樣性又取決於遺傳、環境、疾病產生、藥物服用、吸菸和飲食等很多因素。而本文中所述品飲咖啡,因咖啡飲料中含有很多多酚(polyphenol)及抗氧化物(如綠原酸等)促使腸道菌群更具多樣性,而使好菌比率增加,如果您有良好而且規律飲用咖啡之習慣,也許您也可以與親友分享品嚐咖啡的樂趣。如果您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無妨,可以開始盤點您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儘量找到能夠改善腸道菌的食物或飲料,如地中海飲食、綠茶等(圖五),同樣可以保有健康的身體。延伸閱讀: 。張金堅:談缺氧與癌症進展的關係 。張金堅:癌症新希望: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
-
2022-10-03 養生.聰明飲食
殺菌加工決定是鮮乳或保久乳的關鍵 一張圖看懂哪種牛奶更多營養素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市面上的牛乳產品百百種,從冷藏到常溫,口感和風味都不同,而這一切都靠加工技術所掌控。到底從殺菌到包裝每個環節有多重要?加工過程中哪些眉角需要注意,才能生產出品質穩定又安全的牛乳產品?而產品包材又擔任什麼重責大任呢?台灣人對於牛乳口感風味的敏感度有多高?《食力》透過「你是『鮮乳』控嗎?市售鮮乳國內外、大小廠你如何選?」問卷調查發現,44.3%的消費者在選購鮮乳時,會以「口感風味」作為選擇的依據,但這樣的結果也不禁令人好奇,平平同樣都是牛乳為什麼會喝起來有差異?相較於國外的牛乳,台灣的鮮乳喝起來更是更加「濃、醇、香」,這樣的差異除了來自於牛乳飼養過程中吃的牧草、飼料成分不同以外,殺菌加工工法的不同是造就牛乳風味不同的緣故。除此外,殺菌的程度也會影響牛乳成為常溫品或是冷藏品,保久乳與鮮乳之間的差異也是由此工法來決定。從生乳變成鮮乳 殺菌加工是必要程序牛乳在進入加工廠後,為了讓風味、品質保持一致,在殺菌加工前會經過標準化、均質等步驟。標準化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解決不同乳源之間生乳的差異,就以乳脂肪含量來說,若是牛乳中的乳脂肪含量過高,就會需要透過離心等加工方法,將多餘的乳脂肪分離出來。 此外,因為脂肪球的大小越大就容易上浮分離,所以就要進行「均質」步驟將牛乳中的脂肪球直徑縮小,牛乳經過此加工步驟過後也能提升吸收率。牛乳的加工脫不了殺菌,殺菌加工技術的不同對於牛乳品質的保存期限有著直接的影響,除此外,各家品牌喝起來的口感不一樣,除了乳脂肪含量不同外,影響風味最主要的差別就是來自於殺菌工法,即使目前台灣的殺菌流程多是以UHT(超高溫滅菌法,Ultra-High Temperature-pasteurization,UHT-pasteurization)為主,在溫度區間的些微不同與時間秒數掌控的不同都會改變牛乳最終產品的風味。此外除了UHT以外,又有哪些常見的殺菌方式?鮮乳殺菌法主要來自溫度和時間的差異鮮乳的殺菌方法有3種,分為低溫長時間殺菌法(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LTLT)、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超高溫短時間殺菌(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其中的差異來自於溫度與時間的不同,最直接影響的也就是生菌數的殘留、牛乳營養素的保留與有限期限的長短。1、高溫短時間殺菌法 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 HTST殺菌溫度落在72~85度,維持10~15秒,常見的使用除了牛乳以外,果汁也常用(93~~95度,30秒)。這種殺菌方式是透過高溫方式,希望能將生乳中的營養物質保留較為完整,如:乳清蛋白、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通常會配合膜過濾加工技術,將生菌數降低。然而這類處理的鮮乳相較於UHT鮮乳來說,溫度高於7度時就有可能會產生品質變化,冷鏈運輸、貨架存放溫度、家用冰箱等,若未能夠良好維持溫度、產品就容易變質,因此消費者選購回家後,應儘速食用完畢。2015年知名牛乳品牌義美食品就爆出牛乳結塊事件,儘管多數消費者認為這是因為牛乳無添加,是「良心企業」的象徵,但也有更高的可能性是因為貨架的設定溫度與實際溫度落差,導致牛乳實際上是處於高於7度的狀態,因而讓產品產生變質。舉例:統一瑞穗極制鮮乳、義美鮮乳、初鹿鮮乳2、低溫長時間殺菌法 Low Temperature Long Time , LTLT又稱低溫保持殺菌法(Holding Pasteurization),殺菌溫度、時間落在62~65度、30分鐘。由於溫度低,因此生乳中的乳清蛋白、維生素等能保留下來。但由於殺菌時間長,難符合大規模生產成本,因此僅適合小量生產。舉例:吉蒸牧場「65℃秀姑巒鮮乳」、嘉義永榮牧場「老爹鮮乳」3、超高溫短時間殺菌 Ultra High Temperature , UHT殺菌溫度125~135度,時間2~3秒,這類殺菌方法可將生乳中99.9%的生菌殺死,根據牛乳充填條件的不同,鮮乳在未開封的狀態下冷藏,保存時間可達15天到60天不等,也是國內普遍常見使用的殺菌法,這類殺菌過後的牛乳風味也較受消費者所接受。另外,保久乳同樣也是採用這種殺菌方式,只是時間與溫度的設定會更高。舉例:林鳳營、統一、光泉、柯克蘭、國農【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正確率百分百!生乳菌種快速鑑別技術 把關鮮乳品質安全▶全聯、路易莎為小農鮮乳設專區 6成消費者願意加價買!小農鮮乳能繼續紅下去嗎?▶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其實不然!初乳腥味重、口感差 免疫球蛋白更無法被人體吸收(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0-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7後「下機→入境大廳」怎麼走 機場通關不知不可
隨著全球疫情逐漸趨緩,台灣於10月13日起實施入境「0+7」政策,同時機場的入境相關流程也有所改變,《聯合新聞網》統整一系列QA為您解答。Q1:「0+7」入境流程?台灣邊境將於10月13日起開放,採取「0+7」入境檢疫流程,恢復機場常態入境通關,指揮中心以「桃園機場第二航廈」為例,實際流程仍依各航廈規劃。入境台灣旅客下機後,第一關會經過防檢局非洲豬瘟查驗,「審單區」將撤除;第二關進入疾管署「發燒篩檢站」,此處將協助健康異常旅客,須依我國入境人員檢疫規定,接受相關檢疫措施;接著到移民署證照查驗,抵達行李轉盤區時,將會發放4劑家用快篩試劑。再來到海關行李檢查,若一切順利就可以直接入境,無症狀者可以直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搭乘防疫車輛、自駕、親友或機關團體接送至自主防疫處。Q2:每週入境總人數?哪些人可以入境?試行每週15萬人次為原則,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Q3:入境後的自主防疫需要幾天?入境日為第0天,取消居家檢疫規範,進行「7天自主防疫」,旅客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取消開立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停止居家檢疫之關懷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健保註記及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等措施。Q4:「0+7」還要住防疫旅館嗎?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防疫旅館將全數回歸一般旅宿經營,交通部已加強溝通,並將於轉型期間提供鼓勵措施。Q5:入境後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嗎?入境者若無症狀可以直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搭乘防疫車輛、自駕、機關團體或親友接送至自主防疫處所,同時防疫車隊也會繼續營運、優先載送有症狀入境旅客。不過,防疫計程車隊將回歸機場計程車排班,入境旅客若選擇搭乘機場計程車,收費方式將回歸「以跳錶計費」。Q6:自主防疫期間可以自由外出嗎?自主防疫期間可以自行外出,但需要持有2日內家用快篩陰性結果,外出、上學、上班期間全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入境的自主快篩不會再另行追蹤,以自主申報為原則。此外,若有飲食需求,得於餐廳內獨立或特定對象共餐,用餐期間可以暫時脫下口罩,並於用畢後立即戴上。特別注意,自主防疫期間禁止前往醫院陪病和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Q7:自主防疫期間出現快篩陽怎麼辦?應儘速就醫,並透過遠距和視訊診療的方式,由親友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評估快篩陽性結果。然而,確診之輕症個案,可以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是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如果有就醫需求,可以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戴口罩),或是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期間請佩戴醫用口罩,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Q8:團客入境快篩陽,還可以繼續玩嗎?第二階段開放國際團客入境,由旅行社安排遊覽車或專車接送,用餐時不與國人同桌共餐。若有成員快篩陽性,將比照國人確診的檢疫機制辦理,由旅行社業主主動通報,經醫師評估確診後,要進行「7+7」隔離政策,送往集中檢疫所或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不用付費」。然而,同團其他旅客若快篩陰性,行程則不受影響。最後,因為國內口罩政策尚未解禁,不論國人或是外國人,仍須按照現行規定戴口罩。
-
2022-09-30 焦點.元氣新聞
跑起來! 「增肌」抗新冠重症 永慶盃路跑10月30日開跑
一年一度的「長庚永慶盃路跑」將於10月30日開跑,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台北長庚醫院院長黃集仁表示,肌肉是人體重要的免疫調節器官,運動能有效提升免疫力,降低疾病發生。抗新冠重症、增肌保健康,需要動起來!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皇煜表示,處於與病毒共存的生活中,提升免疫力是一件重要的事。肌肉的功能除了一般認知的運動、活動之外,更是人體的免疫調節器官。肌肉會釋放細胞激素,促進第二型另類活化巨噬細胞分化,達到抗發炎的功能;亦可促進T細胞存活、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及毒殺能力,達到免疫調節的效果。楊皇煜表示,研究顯示,透過適當的運動能有效的提升免疫力,但過度運動的同時,也會帶來氧化壓力升高及肌肉發炎反應,增加感染風險,反而造成反效果,所以每個人應衡量自身的狀況,調整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楊皇煜表示,醫學上是用每個人每分鐘的耗氧量來估算最大心率,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年齡)下/分」,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每次30分鐘,每周5天,目標最大心率的70%,並維持適當的休息,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免疫力。楊皇煜說,規律適度運動好處多多,除了能增加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改善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降低缺血性血栓及血管疾病發生、延緩免疫老化、幫助控制腎臟疾病相關的健康問題,如糖尿病、高血壓、抑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亦可增加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及減少重症機率,並促進長新冠康復。跑步可以增加腿部肌肉、促進心肺功能今年永慶盃活動代言人「跨欄王子」陳傑說,跑步是國人最常從事的運動之一,但正確的訓練才能提升運動表現,避免運動傷害,因此適度運動以及規律運動都需要長時間培養。長庚醫院將在今年10月30日舉辦「2022年長庚永慶盃路跑」,並且在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台北會場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分為3公里休閒組及10.5公里競賽組,男、女選手各取優勝前10名,頒發總獎金22萬元。嘉義會場及高雄會場則分別結合故宮南院及澄清湖棒球場共同舉辦。
-
2022-09-30 養生.聰明飲食
顧肺、促排便、降致癌風險…「芭樂」好處多到爆!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芭樂營養價值高、價格親民,整體CP值非常高,且雖營養講究多元均衡,但若是真的不知道要吃什麼水果才好,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吃芭樂也可以是個很好的選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民眾日常可視自己的目的需求補充芭樂,也注意攝取份量及方式,更有助促進健康! 超親民水果王:芭樂!光維生素C一顆就能補足!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主要常見可分成土芭樂、白肉芭樂、紅心芭樂三大品種,營養成分含量視品種有所不同,以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維生素C、葉酸最為突出,又以維生素C、膳食纖維特別亮眼。 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有助提高血管彈性、防心血管疾病、增膽固醇代謝、維持免疫力、增皮膚彈性、促進美白等,於加工肉品後吃,也有助阻斷硝酸胺這致癌物形成,好處非常多。與維生素C含量通常100g有約91mg的奇異果相比,兩者可說並列維生素C之王。而若以成人一天建議攝取量100mg來看,一顆芭樂普遍都不只100g,光一顆就可以補足維生素C一日建議攝取量。 除此之外,芭樂高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幫助排便、延緩醣類吸收、穩定血糖、避免餐中食量過多。鉀助人體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維持電解質平衡等,為人體必需巨量礦物質之一。維生素A有助護眼、強化皮膚黏膜、促進骨骼及牙齒發育、修復肺部、維持免疫力等。葉酸則有利心血管健康,且是人體合成DNA必須營養,因此多鼓勵孕婦攝取。而芭樂中也有相當豐富的楊梅酸、芹菜素等植化素,抗氧化劑總量可說是眾多水果中數一數二的高,在適量的前提下也有助穩定血糖。 芭樂營養豐富又助減肥,怎麼吃較好?營養師:看目的。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芭樂的營養及對人體的好處非常多,想要促進飲食健康,一般民眾建議可在餐後吃半顆,因為維生素C可幫助鐵、鈣等營養吸收,也有助避免硝酸胺致癌物形成。而若想減重、控制體重的族群,建議可以選在飯前吃半顆,膳食纖維有助增加飽足感。但和鳳梨等水果相較之下,就不建議入菜,維生素C遇熱會流失,雖未必會全部消失殆盡,但也顯得浪費些。至於切開與否,就看個人喜好,對於營養差異並不大。 吃芭樂留意細節吃得更健康!吃芭樂籽便祕代表要多喝水。 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吃芭樂也還是有需留意之處。營養師表示,吃芭樂時還是建議盡量避免其他佐料為佳,若要加也應適度,若鹽或梅子粉過多,會有鈉、添加糖過多的疑慮,反而不利健康。 平時尚未有高纖飲食習慣者、腸胃不佳者、剛動過腸胃手術者等族群較不宜吃芭樂、或者說需更應注意份量、分餐吃,因為芭樂膳食纖維高,對這類族群而言較容易出現胃痛、腹脹、腹痛等腸胃不適。 至於民眾常口耳相傳「別吃芭樂籽,會便秘」的說法,營養師則表示並不會,芭樂籽對腸胃不佳者,確實有可能造成不適,但不會造成便秘,會便祕通常是本身飲食、喝水習慣不佳等因素所致,芭樂為高纖食物會促進排便,但飲水不足一樣會塞於腸道。維持良好的飲食模式,吃芭樂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吃芭樂別丟芭樂葉 中醫:拿來泡茶有利降血脂、血糖、增強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7」確定10/13上路!每周入境上限15萬人次、無症狀可搭交通工具... 相關規範一次看
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國境於10月13日解封。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從10月13日起就會實施「0+7」,一開始入境的每周人數上限為15萬人次。「0+7」上路後包括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計程車等都會一併取消。包括取消發送居家檢疫通知書、防疫車輛及防疫旅宿政策調整,停止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居家檢疫健保註記,也取消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入境後實施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將由國際港埠人員提供兩歲以上旅客四劑家用快篩試劑,於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一天檢測一次,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進行檢測或外出前須有兩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但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機場10月13日後恢復常態,會把審單區移除,但維持發燒篩檢區因應發燒旅客,旅客拿完行李後於海關處發放快篩。一、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2. 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3. 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4. 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5. 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6. 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二、檢測措施:(一)入境時,維持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二) 檢測時機: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D0/D1)檢測1次。2.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前,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4. 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5. 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三、交通方式:(一)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二)無症狀之旅客,開放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四、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指揮中心說,配合邊境開放,請入境人員務必遵守各項防疫措施,並於自主防疫期間配合相關防疫指引所訂規範,如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陽性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9-29 醫療.感染科
影/今年秋冬流感疫情恐大爆發? 李秉穎:一定會流行
近2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流感疫情幾乎不見了,民眾擔心今年流感疫情大爆發。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已解封,台灣也會慢慢解封,因此流感一定會流行,但全球流感病毒未出現突變,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只要好好接種流感疫苗就能預防。他說,就南半球國家觀察,新冠與流感疫情會同時存在,但流感疫情與往年都差不多,疫情並未爆發,預估台灣也是如此。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他表示,今年秋冬,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會同時流行,但此兩種病毒症狀相似,無法完全分辨,將會造成困擾,如出現發燒症狀,在未檢驗前,沒有人知道是得到流感或新冠肺炎,此時,又要篩檢、隔離等就會十分麻煩。李秉穎說,當流感流行後,一定會造成傷亡,每年流感死亡人數約100至200人,雖然比新冠死亡人數少,但今年勢必會流行,呼籲一定要盡速接種流感疫苗。至於若同時罹患新冠及流感,重症或死亡率會不會提高?李秉穎說,兩者同時罹患的發生率非常、非常低,目前也沒有相關數據,但若萬一出現,重症比率會稍微高一點。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表示,流感疫苗與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可以同時施打,李秉穎說,「這是對的」,經研究流感疫苗與二價疫苗同時施打,並不會增加疫苗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但要打到不同部位,如一隻手臂打一種疫苗。以往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為左流、右肺,今年又有新冠疫苗應如何接種。李秉穎說,疫苗可以同時接種,可以打在不同肢體,如果兩種不同疫苗要打在同一肢體,應要間隔一英吋。免疫低下者擔心一次接種三種疫苗,身體會不堪負荷。李秉穎說,此類族群接種疫苗的紅腫、疼痛等副作用,都比年輕族群低,不需過於擔心。「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新的變異株終就會出來的。」李秉穎說,觀察新冠病毒變異情形,約每3至6個月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重要的變異株,目前BA.4、BA.5出現後也尚未滿半年,雖然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但人類會逐漸適應產生足夠免疫力,變成輕微的呼吸道症狀,就不需要疫苗預防,現在就是慢慢變成低毒性病毒的過程。目前要盡速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仍有預防變異株效果。李秉穎說,2020年即認為新冠應是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主因是人體的免疫力會加以調適,從有研究指出,每個人一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將感染到冠狀病毒而出現感冒症狀,但因爲症狀很輕,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
-
2022-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口罩令何時解封?李秉穎:新冠威脅小於流感應該就可以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早上8點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昨天起請假,改由汪潔民擔任代班主持人,今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暢談10月13日開國門後防疫措施,關於何時可以脫口罩,李秉穎說,「只要新冠病毒威脅小於或等於流感時,應就可以放鬆」。李秉穎說,目前應可以從戶外非群聚活動開始解封口罩。但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至演唱會、運動場等人潮群聚場所,還是必須戴口罩。李秉穎說,包括脫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鬆,仍須依新冠疫情走向而定,如果走向輕症化,當然就可以放鬆,但因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點多,而流感死亡率僅為此數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此還是希望死亡及重症減少,雖然同意口罩鬆綁,但還不能完全不戴口罩。至於10月13日開國門後,是否再有一波疫情?李秉穎說,依全球數據觀察,目前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都滿低的,且低於台灣,開放國門後,雖然會帶進來一些病毒,但國內感染病毒的風險,還是高於境外帶回病毒的風險,因此疫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秉穎說,令人擔心的是,境外旅客會不會帶進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在確診及死亡數方面,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只要新冠疫情變為輕症化,成為比流感更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入境人數限制就可以取消。李秉穎指出,新冠疫情2年多來,經過施打疫苗、多數人染疫等因素,現已建立群體免疫力,即使病毒再變異,重症死亡率不會再增加,身體免疫力均有保護效果,觀察全球此波BA.5疫情,雖然確診人數上升,但死亡人數持平,相信未來疫情就是輕症為主,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目前新冠確診人數每天約為4萬多人,開放國門後,確認人數會不會增加到5萬多人?李秉穎說,現在疫情仍處在高原期,每天確診人數就是在3至4萬間波動,如果突然上升至5萬人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應不會大幅上升。就觀察各國新冠疫情曲線為一波又一波,但紐西蘭及澳洲為類似台灣的情形,均為防疫措施嚴格,當疫情高峰後,就會進入高原期,疫情時間拉長,類似「擠牙膏」一樣,病例數一點一點的增加。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李秉穎說,當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代表新冠病毒威脅已降到很低,不需要特別防疫,可是目前新冠病毒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現在還是必須要用較嚴格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未來新冠病毒死亡率降低至與流感差不多,可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8 醫療.感染科
QA/流感、新冠肺炎怎麼區分?2022公費自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疑問一次看
流感好發季節即將來臨,這幾年因為新冠疫情,大家戴口罩、躲在家減少外出,使得各種傳染病也跟著降低。但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又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打,呼籲大家都要去打。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開打日期: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施打對象:流感疫苗施打QAQ:什麼是免疫負債?A:防疫做得很好時,人體在流感或其他病毒暴露機會少,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毒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更明顯,甚至引發重症。Q: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嗎?A: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看來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沒有交叉反應,可以同時接種,民眾可依其需求選擇同時或間隔一段時間接種。但量臨床接種實務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接種於不同肢體,例如成人左臂打一針、右臂打一針。Q:流感疫苗可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嗎?A:新北市府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流感疫苗可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儘早接種可及早獲得雙重保護。Q:得過COVID-19,是否還可接種流感疫苗?A:曾確診新冠肺炎者可打流感疫苗,不必需要有間隔時間,只要完全痊癒就可打流感疫苗。Q:流感疫苗能否為COVID-19提供保護力?打COVID-19疫苗還要打流感疫苗嗎?A: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Q:流感疫苗施打前,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醫師諮詢?A:是的,流感疫苗雖然是一種安全有效之疫苗,但接種任何疫苗前均須先經醫師的詳細評估診察,以確認民眾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疫苗使用禁忌症等,再決定可否接種。Q:今(111)年 8 月底前完成 110 年度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是否需要於同年 10 月接種新的流感疫苗?間隔時間多久?A:仍需接種,與前一劑間隔 1 個月以上。因流感疫苗之保護效果於 6 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病毒株有所差異,為能於新來臨之流感流行期可獲得足夠保護力,建議仍需接種當季流感疫苗。Q:公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公費流感疫苗共三種廠牌,皆為四價疫苗,民眾採「隨機」方式接種,無法指定。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Q:自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今年自費市場的流感疫苗有四種可以選擇,通常自費疫苗的接種時程受到封緘檢驗影響,會比公費接種晚約一至二周開始接種,可詢問各醫療院所預約。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4.荷商葛蘭素史克Fluarix Tetra伏適流0.5mL:6個月大以上使用Q:建議哪些對象接種自費流感疫苗?A: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依據美國標準,建議所有人都要接種流感疫苗。往年流感11月底才開始流行,但今年流感病毒已蠢蠢欲動,建議民眾10月就可以預約並接種,以避免年底多重病毒感染。台灣自費接種流感疫苗約新台幣800至1000多元。Q: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各縣市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連江縣.金門縣資料來源.疾管署.指揮中心.新北衛生局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完快篩陰就沒事?「這類人」身體可能仍在慢性發炎
「我確診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卻出現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現象,澳洲 Griffith 大學病毒學家 Lara.Herrero 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可能會使人體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有半年 處於免疫平衡被擾亂的時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表示,在2022年年初,澳大利亞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即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確診者整個免疫系統功能。此項研究發現,與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皆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另美國加州 Michael J. Peluso 團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於今年 8月底發表,比較有後遺症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發現前者體內CD8+T細胞表達 CD107a 的頻率變低;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 的機制也受到影響。姜冠宇醫師說明,此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簡單來說,可想成有後遺症的人,雖幫手T細胞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殺手T細胞約在4個月後功能即下降,意指在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時,可能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確診後有後遺症 身體可能仍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姜冠宇醫師補充,另一項同樣是 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中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表現與沒有後遺症者無顯著差異,但是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卻觀察到相對明顯的表現。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 陽性 (≥160) 機會更高,此現象傳達的是,有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在急性康復後,仍持續處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當然對外來感染也有可能是為相對虛弱的狀況。 不僅新冠肺炎 免疫力一下降,各類傳染病都成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地重複感染情形頻傳,然而,姜冠宇醫師提醒,每一次的感染,若真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對於本身身體狀況不佳的脆弱族群相當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控制不佳之外,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逮到機會新興起來。 姜冠宇醫師說,在美國,也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 75% 有抗體,但是後因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因此,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原文來源:姜冠宇醫師Pro'spect 原文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HYYD9hyqvheFnnn6TUD1rcnY3NKqK87GPw7KCVkpRh5dz1Hcm23Megfg3mxwBXnnl&id=100057981193441&sfnsn=scwspmo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後遺症 腦神經症狀佔八成染疫康復卻「長新冠」 復健早期介入加速康復
-
2022-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打不完銷毀好浪費?專家分析防疫物資決策關鍵非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近3年,各國紛紛採購疫苗以防堵疫情。但有媒體報導,至今年9月止,政府採購5千多萬劑各品牌疫苗中,已銷毀300多萬劑、約6%.5疫苗過期報銷,浪費公帑約12億元;其中高端報銷5億元居冠。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為了超前部署,一定會有疫苗屆效問題,全球各國都有這樣的狀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防疫物資的決策關鍵應是人口數,而非成本會計。根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到9月15日疫苗數為349.5萬劑,佔已進貨及捐贈總量6576.3萬劑的5%.3。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先前的H1N1也是有大量報廢疫苗,但不能當作浪費,以目前新冠疫苗報廢的數量算很少,在良好的控制下才有這樣的數目。對於疫苗屆效銷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流感疫苗因為有過去接種經驗,因此以人口數約3成購買,但以美國等其他國家為例,都是以人口100%計算購買,甚至超買。而面對新病毒,因為未知數很多,「國外都很清楚寧可多,不能少」。以美國為例就購買了約5億劑,是其人口的好幾倍。後來也證實,因為病毒一直變異,疫苗保護力有限而不只要打1劑,需要接種到兩劑、3劑。蘇益仁表示,防疫物資不能夠用常態的物資想法規劃購買,決策點應該以「人口數」思考。雖然每個國家資源不同,但應盡量以人口數的100%計算;或至少要購買6至八成,以達到群體免疫力。他也表示,疫苗接種還受限於民眾接種意願等因素影響,不可能打得剛剛好。例如當時H1N1時購買1千萬劑國光疫苗,接種到500多萬時發生「劉小弟事件」就無法繼續催種,銷毀約3、4成以上的疫苗。
-
2022-09-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近3年,全台染疫人口已突破600萬人,今年疫情以來累計確診死亡人數也正式突破1萬例。不過,仍有「天選之人」至今未曾感染過新冠,真的是免疫力超群?還是真的非常幸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至今都沒有染疫的人,可能是基因中有特殊之處,但全人口中僅3%這樣的人,因此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本波BA.5疫情再起,染疫率越來越高,但同一家庭、同一辦公室,還是有人屹立不搖,似乎披著鐵布杉,抵禦病毒。黃立民說明,所謂天選之人其實相當稀少,根據國際研究統計來看,頂多占全人口3%而已。黃立民說,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沒有染過新冠肺炎。「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即使不是天選之人,也要盡力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是免疫系統不好的人,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者就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不要過大壓力、憂鬱等等,這些都會間接或直接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黃立民建議,平常在食物中難以攝取到的維他命、微量元素等等都要養成習慣去補充,像是市面上有許多「綜合維他命」,就能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
-
2022-09-26 養生.營養食譜
吃南瓜控血糖?升血糖?2種人注意食用 3招挑對好吃南瓜
俗話說「秋天到南瓜俏」,南瓜在台灣又俗稱「金瓜」,米其林餐盤推薦的知名台菜餐廳菜單上,就少不了「金瓜米粉」。大眾印象可能多數來自萬聖節的「南瓜燈」,但其實南瓜造型千變萬化,對身體更是好處多多,《優活健康網》整理了南瓜的營養價值、常見種類與適合料理,還有實用的挑選及保存方法,提供讀者作為參考。南瓜好營養,連籽都棒棒 南瓜口感鬆軟,天然甘甜,即使不調味也很美味,既可以當主食,也能作為配菜,做成甜點也好吃,另外還能入藥。因為南瓜營養成分豐富,其中β-胡蘿蔔素含量在瓜類中排名第一,進入人體可轉化成維生素A,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力,促進生長發育,保護眼睛、修護組織黏膜、提升免疫力、幫助肺部組織修復;另外富含維他命C和E、黃體素除了具抗氧化力,還能預防癌症;甘露醇則有助於通便,降低毒素危害,避免腸病變。 剖開南瓜掉出來的籽,晒乾就是民眾泡茶搭配的常見健康零食「南瓜子」,又稱「白瓜子」,除了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E等,鋅含量在植物中更是僅次於小麥胚芽,可以促進傷口癒合,並預防攝護腺腫大。台灣常見3種南瓜 在台灣,南瓜幾乎全年都能生產,3到10月為盛產期,以花蓮、嘉義、屏東為主要產區,市面上常見以下3種:.印度南瓜:香甜Q鬆,質地較細緻,外型為扁形、球形、紡錘形。是最經典的南瓜印象,萬聖節的南瓜燈、灰姑娘故事中的南瓜馬車,就是屬於印度南瓜。 適合料理:南瓜湯或南瓜泥、南瓜派。 .中國南瓜:水分及纖維質多,質地較黏軟,外型為扁形、球形、木瓜形、扁圓形。 適合料理:金瓜米粉、金沙南瓜。 .美洲南瓜:例如夏南瓜,老瓜肉質粗糙,多為嫩瓜採收,水分多、肉質細緻,外型為長條形、球形、碟形。 適合料理:烤夏南瓜、炒肉末、油炸等。好吃南瓜怎麼挑選? 南瓜作為耐存放食材,通常越成熟則甜度越高。購買時有幾種方法可以推測瓜果熟度: 1.外觀果形端正,果蒂完整,無污損及病蟲害斑,果實重、稜深、瓜瓣鼓,就是老瓜。 2.表皮乾燥堅實,有瓜粉,用手指按壓表皮不留痕跡,代表南瓜老熟又甜。若尚未成熟,也可購入後放置一段時間再食用。 3.連著果蒂最好,而枝莖尾巴越乾燥越黃,則代表存放時間夠久,果肉熟甜。南瓜冷藏、冷凍、蒸熟都能保存 購入南瓜後,若尚未切開,可放置於通風陰涼處,可室溫保存約2個月,但應注意避免高溫潮濕的環境。南瓜剖開處理後,則建議3種保存方法: .冷藏:用保鮮膜將南瓜切面密封包好,放置蔬果室冷藏。 .冷凍:洗淨外皮後,切成塊狀放入密封袋冷凍保存。 .蒸熟:先將南瓜洗淨、切塊後蒸熟。將蒸熟的南瓜塊,放入密封袋冷凍保存,保存期限約4週。吃南瓜前2種人應注意 南瓜屬於全榖根莖類,含有大量澱粉,對血糖影響眾說紛紜。一派認為其他營養素有助於控制血糖,另有一說則認為醣類含量高,可能導致血糖上升,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經過營養師評估後再攝取。 另外,南瓜含鉀量也比起一般印象中的高鉀食物香蕉,還多出些許,儘管鉀離子有助於控制血壓,但腎臟病患者食用前,必須多加注意,與專業營養師討論適合的份量。【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961.html】
-
2022-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蘇貞昌:10月13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兩階段解封措施一次看
立法院新會期今天開議,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午赴立院備詢,進入議場前蘇貞昌接受媒體記者聯訪。針對防疫解封,蘇揆表示國內疫情穩定控制,這幾天確診也都連續下降,所以已經宣布要第一階段的開放;經過一周觀察後, 沒有重大變化的話,會經過2週的預告,預計於10月13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中央社/台北23日電】行政院宣布擬於10月13日推入境「0+7」措施。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受訪說,感謝民眾團結合作及醫護、防疫人員的辛苦,終於走到疫情要結束前的最後一哩路,沒重大變化就會解封。立法院新會期今天開議,邀請蘇貞昌列席施政報告並備質詢。蘇貞昌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到10月13日之後,口罩鬆綁政策、「0+7」配套是否已準備好。蘇貞昌說,感謝民眾的團結合作,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和防疫人員這2年多來的辛苦,大家終於走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要結束前的最後一哩路,雖然最近國外有疫情,但國內都在穩定控制及預測範圍內,這幾天確診數也連續下降。蘇貞昌指出,政府已經宣布要第一階段的開放,同時觀察1星期,如果一切如原先預判,沒有重大變化的話,會經過2個禮拜的預告,同時就會解封,就能讓民眾全部恢復正常生活、開放國境,時間大概在10月13日。不過,基於國際疫情還在變化,蘇貞昌表示,會有最基本的防疫措施,還是請民眾做好各項防疫規範所做的要求,大家配合、保護健康。此外,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談及台灣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論文案說,像惡霸流氓要強姦女生,這種說法是否失言;蘇貞昌說,他沒有注意到柯文哲講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因應邊境逐步開放,為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眾生活需求,經綜合評估入境檢疫措施實施情形、國內疫情、防疫與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採兩階段解封。邊境解封第一階段為自9月29日零時起(航班表定抵台時間),入境檢疫措施維持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前3天居家檢疫處所調整為「1人1室」,及配合邊境取消唾液採檢,調增入境旅客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邊境解封第二階段為10月13日零時起上路,開放措施包含每周入境人次15萬人次、入境免居隔(0+7),開放免簽證國家入境,以及取消觀光禁團令,但最終實際上路日期仍要再觀察一周才能決定。指揮中心兩階段解封措施一次看邊境解封第一階段9月29日零時起放寬以下措施,入境總人數為每周6萬人次、取消入境唾液PCR檢測、檢疫處所得全程採1人1室一、每周入境總人數:每周由現行5萬人次調增為6萬人次為原則。二、檢測措施:(一)取消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執行的唾液PCR檢測,改由發放2歲以上旅客4劑家用快篩試劑,於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檢測。(二)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主動於「入境檢疫系統」申報,並於入境時由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或後送醫院採檢。三、檢疫天數及處所:入境日為第0天,維持「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開放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得採「1人1室」。四、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方式:維持得搭乘防疫車輛、自駕或由親友/機關團體車輛接送,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五、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邊境解封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起,每周入境人次15萬人次、入境免居隔(0+7),開放免簽證國家入境,以及取消觀光禁團令一、每周入境總人數:試行每周15萬人次為原則。二、檢疫天數及處所:入境日為第0天,放寬為「7天自主防疫」,取消原3天居家檢疫;入境時取消開立「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三、檢測措施:(一)入境時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二)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或後送醫院採檢。四、入境旅客交通方式:無相關症狀之旅客,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五、非免簽證國家開放得以「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事由申請來臺簽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0+7」期間陽性出門如何罰? 指揮中心給答案若民眾自主防疫期間快篩陽性,卻依舊外出,該如何處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指引目前以建議為主,如果有收到檢舉會請衛生局處理。指揮中心今公布9月29日起邊境唾液快篩將取消,改發放4劑快篩給入境旅客自主使用;若採陽仍外出是否會有相關罰則?莊人祥表示,不管是3+4、0+7,自主防疫期間,就是要依照指引規定,外出前採檢陰性,兩天內陰性才可外出,如果檢驗陽性外出的話,指揮中心指引仍以建議為主,但若被檢舉,會請衛生局進一步處理。7天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一)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二)應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三)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快篩檢測時機: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2. 自主防疫期間之外出時,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4.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四)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五)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六)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防疫旅館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邊境「0+7」將解封 醫:健康自己顧4大提醒
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邊境「0+7」預計10月中旬前解封。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兒科醫師曾崇芳建議,面對政府寬鬆防疫政策,代表民眾健康自己顧好,提醒高危險群、幼兒疫苗打好打滿,符合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快去打,以及防疫做好做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邊境「0+7」開放的時程,應該會落在10月中旬前,並將在下周率先放寬入境唾液快篩 PCR 政策,改為發放給入境旅客 4 劑快篩,可在7天自主管理期間使用。曾崇芳認為,邊境「0+7」上路後,入境台灣者旅遊團及自由行都只需「0+7」,也就是不用隔離,只須自主健康管理7天,入境若無症狀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並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防疫政策鬆綁有助於國內民眾出國的旅遊、商務、經濟發展,但面對政府的寬鬆防疫政策,也代表民眾健康由以前政府的全民防疫政策來保護民眾,現在民眾必須有自己保護自己。曾崇芳建議,第一,新冠肺炎新型次世代疫苗陸續進來,第一波施打對象,政府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應趕快打好打滿;第二,至於6個月到4歲幼兒第二劑施打率偏低,全國不到10 %的情況下,幼兒疫苗要打好打滿,避免幼兒確診後不適,以及減少近九成MIS-C發生機會。曾崇芳指出,第三,根據今年澳洲的流感疫情趨勢及今年台灣流感疫情的監測,今年可能會一波流感大流行,全國約15%到20%人口感染,10月1號符合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趕快去施打,避免心觀奇流感的雙重夾擊。第四,防疫做好做汭,避免公共場所的出入,當出門在外,除了戴口罩、請勤洗手、不摸口鼻、揉眼睛保護自己不被其他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及流行性感冒病毒。
-
2022-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秋冬Omicron變異株衝擊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周末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配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至各縣市,各縣市及各家醫院可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時間與方式都不同。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北醫附醫等醫院皆在26日開打,但需要先預約,各縣市也陸續在明天起設置大型接種站,第一階段符合施打資格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大到4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7.1%、第二劑為6.6%。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第二劑分別為93.5%、87.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4%;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6.2%。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已配發至各縣市,明天起,許多縣市政府都安排開打,民眾第一步可以先上地方衛生局的網站查詢,了解如何預約。有些縣市直接設置大型接種站,或是於民眾方便接種的公共場域提供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延伸閱讀】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因應國際間及秋冬可能遭受變異株Omicron的亞型株BA.4及BA.5疫情衝擊,並依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臨床試驗結果,含原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可以降低高風險族群重症及死亡風險。目前預計10月13日開放邊境,開放邊境後仍有重複染疫的風險,呼籲民眾符合資格,就建議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可作為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追加劑施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滿3個月(12周),符合資格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接種小黃卡前往接種。第二階段接種對象為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開放接種時間將公告於醫院官網最新消息。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運動一刻值千金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如温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運動是萬靈藥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參考文獻:1.(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3.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4.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5.(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7.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8.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複感染免疫變差?羅一鈞:Omicron對人體影響變低
國內COVID-19疫情延燒,有醫師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今天指出,目前主流Omicron輕症居多、較少長新冠,且MIS-C機率也低於先前其他病毒株,相信對人體影響越來越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有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提出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名醫師引用的國外研究提及染疫24週內,T細胞代表的細胞免疫系統會被擾動,可能造成免疫激素分泌紊亂,進一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羅一鈞表示,該研究主要收案對象為2020年、2021年,當時主要為感染Alpha、Delta變異株以及武漢原始病毒株的病例,才能追蹤重複感染的狀況。羅一鈞強調,目前主流為Omicron變異株,且觀察到感染Omicron後輕症居多,長新冠機率遠低於前述那些較強勢、致病力較強的病毒株。此外,羅一鈞說,研究顯示,曾感染過Omicron如BA.1、BA.2,對於後續再感染BA.4、BA.5,仍有7成7到7成9的保護效果,意即感染過一次Omicron比較不會感染到第二次Omicron,雖不是百分百,但仍有一定保護效果。另一個可觀察的點是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同樣是一種免疫系統風暴,羅一鈞表示,目前發生率也低於先前的其他病毒株,可見Omicron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影響會越來越低,但尚待後續研究再來佐證這樣的假設。
-
2022-09-23 養生.聰明飲食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易胖又傷身!營養師教看種類健康吃
澱粉是人體重要能源來源之一,不過常見被汙名化認為是引起肥胖、各種疾病的元兇,像是台灣最常見的主食:白飯,很多三高、糖尿病、減重者就少碰。嫚嫚營養師提醒,澱粉是絕對不可以不攝取的,白飯也並非不好,甚至有些人是適合吃白飯的,關鍵在於要吃得對。 澱粉是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過多過少都不利健康!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經消化吸收會轉換成葡萄糖,是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供各個細胞正常運作,也和其他營養一樣,過多過少都對人體不佳。 澱粉攝取過量,除了不利於血糖穩定、影響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其他疾病風險等。而長期不攝取澱粉者,若飲食上沒有注意!也容易引起其他健康問題,像是吃太多動物性蛋白質食物,造成腎臟負擔等。而且因為澱粉攝取不足的情況下,身體無法儲存肝醣作為能量,在需要使用能量時,反而會先消耗肌肉,肌肉量下降自然就會降低代謝,反而相較容易變胖,也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肌肉量也會影響免疫力。因此常會聽到營養師、醫師等各界專家提醒減重者,減肥絕對不可以不吃澱粉。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營養師:要吃!選對才是重點。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辨識類型很重要,一般而言分精緻澱粉和非精緻澱粉,若再細分且講更白話一點,可分成純天然的澱粉、純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加工過的澱粉。 營養單一但天然的澱粉:純天然的澱粉如白飯,一般歸類在精緻澱粉,不過白飯僅是褪去外皮,完全是個天然的碳水化合物,可見於餐盒、便當、壽司、飯糰、米漢堡等,是較常見、大多數人都能吃的。不過若情況允許,能多攝取其他營養自然是好事,因此多會建議從有其他營養的澱粉攝取。 營養多元且天然的澱粉: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玉米、南瓜、芋頭、山藥等,這些屬於非精緻澱粉,除了原本就是澱粉類,也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各類營養,一般想養生的民眾、三高、糖尿病、減重等族群,就多建議攝取此類型。不過部分族群可能就不大適合,例如消化不良、消化潰瘍、容易脹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有腸胃道不佳問題者,以避免膳食纖維又再加重負擔。而年長者除了常有前述問題,也容易有牙口不良、咀嚼不便的情況。正在發育的小朋友、戴牙套等同樣的道理。而這類的澱粉也多有磷、鉀,對於腎臟病族群恐是個負擔,上述這些族群就建議以白飯攝取為佳。 營養單一但加工的澱粉:至於加工過的澱粉,則如白麵條、白吐司、饅頭、米苔目、湯圓、碗糕、蘿蔔糕、米粉等,除了屬於精緻澱粉外,也已不再是食材原本的樣貌,視製作方式,升糖指數往往較高,較容易影響血糖穩定。像是白飯常會被和白麵條相比,不過事實上白麵條需經過麵粉加工才能成型,最基本的如油、鹽、調味料等,並不像屬於原型食物的白飯那麼純粹。這類型就不建議作為首選,而甜甜圈等還再加上其他的添加糖的澱粉,自然就更不建議。 澱粉攝取關鍵在吃得好,營養師教4觀念吃得更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適合吃什麼樣的澱粉,像是許多人會誤以為三高族群不要吃白飯, 但其實重點在於吃多少量、吃的順序、以及搭配的食物。 營養師舉例,像是三高、糖尿病、減重者,就常會有不要吃澱粉、不要吃白飯的迷思,但其實問題大多是在於過量,因此重點會是在減量,而非不吃。若身體可以消化吸收,自然是吃糙米等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為佳,若有其他如腸胃道問題則吃白飯。否則若因為三高、糖尿病、肥胖等而選擇不吃澱粉、不吃白飯,反而會引起其他問題。 營養師建議,了解自己適合的澱粉後,建議一餐就是最多一個自己拳頭的量,也可以適度減少約半顆拳頭,整體份量低於蔬菜量為佳。 在吃的時候務必注意別只吃澱粉,像是麵類之所以相較沒那麼健康,主要也在於麵類單吃也可以,因此常會讓人忽略了配菜,吃的時候要記得最基本的有菜,以及蛋、魚、肉等蛋白質,以達營養均衡。最為推薦、也是當前最流行的比例,如211餐盤,菜、肉、飯的比例為2:1:1。 飲食順序建議依序為蔬菜、肉類、蛋白質、飯,先讓蔬菜和肉在前面墊胃,可幫助血糖平穩。而若有湯的話,清湯可於飯前喝增飽足感,若為南瓜湯、玉米湯等,因也屬於澱粉,因此建議放在最後。良好的認識澱粉,了解自己適合的類型、避免地雷、知道怎麼吃,如此一來對於健康或減重都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減重醫師教簡單2招瘦肚子!告別啤酒肚、鮪魚肚更有助養生!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蘇揆第4劑打高端 專家:保護力不確定
本土疫情再起,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於廿四日起優先開放第一階段、三類族群接種,北市、新北均已開放預約,台大醫院預定廿六日開打,七十五歲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再等幾天就能接種次世代疫苗,但昨一早前往台大醫院接種第四劑,選打高端疫苗。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高端疫苗有一定的保護力,也有相關證據,院長接種前已跟醫師討論過。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為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開放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蘇貞昌符合上述資格,屬於染疫高風險群,前兩劑接種AZ疫苗,後兩劑則選擇高端。蘇貞昌昨表示,只要政府合格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疫苗,政府準備的疫苗種類多,且數量也很足夠,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都請盡速打疫苗,增加保護力。對於第四劑選擇高端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則持保留態度,他表示,高端臨床試驗第三期還沒有結果,比較不能確定保護效果,但安全性應該是不太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雖高端尚未發表第四劑實證資料,但「他(蘇貞昌)有他的考量,那是他的事」,第四劑有打,總比沒打好。若要針對這波變異株疫情,預防重症,打次世代疫苗比較好。至於第四劑應選哪些疫苗?黃立民表示,目前實證第四劑效果較好的還是mRNA疫苗,預防症狀感染的保護力有九成四;如果偏好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可以選擇Novavax,臨床試驗證實預防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達九成,只比mRNA疫苗差一點點。
-
2022-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哪種方法預防記憶力衰退最有效?台大醫告訴你最實用建議
「記憶力減退」是老化過程中最令人關切的問題。一般人記憶力在60歲後開始退步,但某些層面的記憶早在30幾歲就開始衰退。記憶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功能,記憶力的好壞跟其他的認知功能密切相關。記憶分類至少5種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至少分為事件、工作、知覺、動作及語意等5種,在老化過程的速度並不一致。事件記憶(最近日常生活的活動)和工作記憶(心智操作活動過程的暫存記憶),隨著老化而有顯著的衰退;知覺記憶(熟悉的氣味、喜歡的音樂曲調)、動作記憶(騎自行車、彈鋼琴、打太極拳)及語意記憶(天文、地理、經濟、歷史等各種常識),比較不易退步。記憶提取表現兩層面與老化相關的「記憶提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需要高強度自發性提取的回憶:比如「前向式記憶」,記得未來某個時間點要做某件事,像一個月後的同學會聚餐、每天晚飯後吃三高的藥等。這類記憶通常動員到較多前額葉的功能,而前額葉是受老化影響最早也最大的構造。二、特殊細節記憶的提取,對老年人比較困難:老年人善於使用大意、要旨來協助記憶,但過度依賴要旨記憶容易導致錯誤記憶,易把不同的人、時、地、物、事混淆在一起。但正常老年人也會發生這樣的錯誤。記憶和注意力相關記憶和注意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密切相關。一般性認知能力比較好的人,學習效率較高,記憶功能會比較好。例如注意力容易集中、快速理解或掌握一件事的意涵的人,有助於對這件事相關記憶的形成;工作記憶好的人,在進行分析判斷或解決問題時比較有效率。不管是正常老化或是病理性的變化,老年人記憶衰退病徵的表現和生物因素、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人體受到嚴重感染、發燒、手術、麻醉、化療、中樞神經鎮定藥物(安眠藥)、抗乙醯膽鹼抑制藥物(抑制腸蠕動、抗過敏、止暈、某些肌肉鬆弛劑等藥),都會導致記憶暫時或永久的下降。疫情期間居家或機構的社會隔離,類似這種社交互動的剝奪,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記憶力衰退。事件記憶的衰退是最常見的早期病徵,且伴隨訊息處理速度及執行功能的下降。反之,因為長時間密集從事認知活動、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所積累的「認知儲備」,對於這些不利的影響比較具有免疫力,即使短暫出現問題,也較容易康復。認知復健呼聲高漲目前醫學上對於治療失智症或記憶力衰退藥物的進展相當有限,因此近年認知復健的呼聲高漲,很多認知促進方法跟理論紛紛興起。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訓練和認知技巧的實踐,可以改善記憶作業,但訓練成果是否可以類化到生活層面還缺乏實證。現今預防記憶退化最成功的途徑,還是代謝症候群、血管危險因子的控制,預防頭部外傷、降低嚴重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多重用藥(多重副作用),更要及早經營增強「認知儲備」所謂「三動」(心智活動、身體運動、社交互動)的生活型態,以及優化一個情境脈絡充分支持記憶提取的友善環境。
-
2022-09-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本周六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19日)指出,台灣目前購買的次世代疫苗累積160.7萬劑疫苗,將先分配41萬劑至各縣市,符合第一階段接種對象者最快於本周六(24日)開始施打。《元氣網》整理各縣市開打資訊,以供查詢參考。開打日期第一階段:9/24(六)開打符合對象.第一階段對象:包含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對象: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或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須出國者。施打間隔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延伸閱讀】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各縣市開打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於9月24日開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首日由台北長庚、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興院區、忠孝院區及陽明院區等5家醫院提供接種服務。9月25日後將有25家合約診所可提供接種服務;9月26日起則全面提供預約接種服務。民眾可於今(20日)天起透過北市預約平台預約,此次有4萬名額,若不方便於平台預約,9月26日至10月2日期間,北市聯醫特別門診也提供超過1萬名額。.台北市疫苗預約平台新北市新北市疫苗預約接種,加開第五期於開始9/21預約,9/24施打。加開第六期於9/28開始預約,10/3施打。.新北市施打資訊查詢基隆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基隆市衛生局宜蘭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宜蘭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花蓮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花蓮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東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台東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桃園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桃園市COVID-19疫苗施打點新竹市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竹市獲撥配7975劑,將作為追加劑(第3劑、第4劑)使用,並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新竹市施打資訊查詢新竹縣竹縣獲撥配8025劑,將儘速開設以社區接種站集中接種及13鄉鎮市衛生所同時開打方式並行,以多元方式擴大服務能量。.新竹縣施打資訊查詢苗栗縣 苗栗縣獲撥配1萬0275人劑,衛生局將在24日疫苗到貨後,當天撥入18鄉鎮市衛生及53家合約醫療院所,供民眾就近選擇院所接種疫苗。.苗栗縣疫苗預約網址台中市次世代疫苗預計9月24日到台中市衛生局,為加強長者保護力,26(一)、27(二)日開設快打站,供設籍台中市75歲以上長者接種;10月3日(一)、4(二)日再開設65歲以上長者接種快打站。另幼兒快打站8(六)、9(日)開設。.台中市疫苗預約網址彰化縣彰化縣獲得次世代雙價疫苗3萬8070劑,第一批最快24日會到會,若順利當日夜診就能開打,將於25日在13 鄉鎮開設接種站。.彰化縣醫療院所疫苗預約系統南投縣南投縣次世代莫德納疫苗於本周配送到貨,預定25日在南投縣13鄉鎮市,開設假日接種站。.南投縣施打資訊查詢雲林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雲林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嘉義縣9/22起可上「嘉義縣疫苗預約系統」預約,65歲以上民眾30日前接種任一劑,可獲500元禮券。.嘉義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南市台南市於9/21起開放市民透過「台南打疫苗」系統預約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並於24日展開接種作業。.台南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高雄市預訂24日開設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及嬰幼兒BNT疫苗社區接種站,接種地點分別為慈濟岡山園區、鳳山行政中心大禮堂、捷運美麗島站及中油宏南訓練教室,在「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開放預約,也開放限量現場登記接種。.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COVID-19疫苗合約醫院與診所聯絡資訊屏東市屏東市09/24(週六)上午09:30~12:00增開莫德納次世代門診,施打對象:65歲以上追加劑(第三、第四劑)。.屏東市衛生所資訊澎湖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澎湖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金門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金門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連江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連江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
-
2022-09-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與昨日相比減少64例本土,降幅0.2%;但較上周日增加4776例,增幅23.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330例本土病例,為18,395例男性、20,917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607例)、台中市(4,951例)、台北市(4,511例)、桃園市(4,097例)、高雄市(3,147例)、台南市(2,352例)、彰化縣(1,831例)、新竹縣(1,149例)、新竹市(1,037例)、宜蘭縣(1,014例)、屏東縣(1,012例)、苗栗縣(867例)、基隆市(865例)、雲林縣(853例)、南投縣(786例)、花蓮縣(644例)、嘉義縣(604例)、嘉義市(433例)、台東縣(294例)、金門縣(139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7日至9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土耳其(5例)、美國(3例)、泰國、柬埔寨及印度(各2例)、新加坡、香港、希臘、孟加拉國、日本、荷蘭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20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68,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90,431例排除),其中5,970,438例確診,分別為32,194例境外移入、5,938,1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3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0例、台北市1,184例、台中市1,064例、高雄市985例、桃園市805例、台南市803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3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7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8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3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8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57例中重症 2歲男童MIS-C又染黴漿菌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7例中重症個案,以及37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一名MIS-C特殊兒童重症個案,8月13日確診,9月10日診斷黴漿菌肺炎以及疑似MIS-C,經抗生素治療後,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指出,今日新增的特殊重症為2歲男童,7月26日曾打過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3日確診,9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腹瀉等症狀。莊人祥說,男童於9月10日送至急診,X光顯示兩側輕微肺炎,抽血檢驗為肺炎黴漿菌、IgM陽性,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有持續發燒、腹痛、紅眼症狀,診斷一次MIS-C,9月15日轉至醫學中心,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表示,該個案先前雖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但發生MIS-C主要是因個案8月13日確診過,只是剛好有染到黴漿菌肺炎。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13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3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7例、MIS-C有134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3773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967人次,第二劑接種2806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3464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5.8%、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2萬7509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5.9%。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晚抵台 累計到貨160.7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二批Moderna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3萬劑到貨。加上本月16日到貨的首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加上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共計抵台160.7萬劑疫苗供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民眾施打。莫德納次世代有望開放年輕人?莊人祥:打氣不佳有機會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目前指揮中心如何規畫施打?指揮中心莊人祥說,會先把首批的80.4萬劑分出41萬劑配發下去施打,10月上旬再配發剩下的30多萬劑,待此批打完後,再酌視情況規畫。莊人祥說,今晚預計到貨的疫苗,不論封緘檢驗狀況如何,都要先看首批配發的疫苗狀況,雖說第一、二階段符合資格民眾約有678萬人,若到第二階段施打情形仍未打完160多萬劑的疫苗,都有可能會往下年齡層開放。同時,678萬位符合第一、二階段資格民眾也尚未扣除接種間隔未到者、確診3個月內者。不過,莊人祥預估,民眾對於此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到貨情形相當期望,可能打氣不會太差。莊人祥也說,月底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300萬劑都會送達,想要接種的民眾都能夠打得到,不必過於擔心。先前指揮中心採購的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首批1728劑單株抗體已抵台一周有餘,莊人祥說明臨床使用狀況,目前Evusheld使用量為40份,多用於免疫低下者,由於存量僅1728份,也需要經醫師評估使用,目前多配送至大醫院使用。隔離遇強震怎麼辦?莊人祥:有「生命危險」就快跑台灣連兩日地震不斷,今下午又發生6.8級的強震,全台皆有感,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每天3、4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若地震發生時,隔離民眾該如何逃生?離開隔離處所是否會遭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民眾只要主觀認定有「生命安全危險」,就應盡速逃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近日台灣地震不斷,全台皆有感,今日又發生6.8級的地震,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遇到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出隔離處會被罰錢。對此,莊人祥今表示,隔離民眾只要主觀感覺到「生命安全危險」,就應該盡速逃生,若懷疑有地震因此逃出,事後再向地方主管衛生單位回報即可。不過,莊人祥也說,因應緊急狀況外出避難,並不能跑太遠,期間也應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能夠趁著避難跑出來,然後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或去他處遊玩,只要危機解除就要趕緊回到隔離處所,繼續隔離。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9-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教健康4吃法增免疫、防骨鬆!
維生素D近年相當受歡迎,不過近日網路上廣傳「維生素吃多易失智」的消息,讓不少民眾有些擔心、有些疑慮。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說明,並教大家如何正確、安心的攝取維生素D幫助養生!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有分種類且待證實。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這類說法,據了解起源於一篇國衛院的研究,其資料主要出自於健保資料庫,應為藥品的「活性維生素D」,和民眾平時養生吃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食品、營養品以及食物攝取不同。 營養師解釋,人體攝取維生素D會需要肝臟和腎臟代謝,形成活性維生素D,若器官功能不佳便無法有效形成,這樣的情況就會直接以醫療用途藥品名為骨化三醇(calcitriol)的活性維生素D藥物協助,像是腎衰竭患者、洗腎病人就有機會用上。 以此觀點及目前研究來看,民眾一般所吃的維生素D營養品等,是不會有引起失智的疑慮。而藥品的維生素D是否與失智症有正關聯,這點則還有待更多研究證實,畢竟該篇研究的族群本就也常見有失智症的情況。不過即便是藥物,患者也是在醫師檢查並妥善評估後才有辦法使用,風險理應不高,一般民眾也無法取得。因此網路上「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類似這般說法是有些危言聳聽。 不過對於養生過度追求、保健食品的非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確實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形成毒性,另外較常見的問題也包括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族群,需留意這兩種情況所帶來的影響。 維生素D過多過少都不好,營養師:養生重點在營養均衡! 劉怡里營養師說明,維生素D對人體的幫助繁多,主要就包括了幫助鈣質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有助於維持神經及肌肉的正常生理、促進釋放骨鈣、維持血鈣平衡,近期也發現跟免疫力調控有關。因此近年來不論是基於防範疫情的個人保養或是養骨防骨鬆,維生素D都頗受歡迎。 但是若養生過度、營養型的維生素D若攝取過高,就容易有高血鈣的問題、增加血管鈣化的風險,長期恐影響心臟、心血管、腎臟等處,提升心肌梗塞、腎衰竭的風險。至於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則常見容易出現在年長者、上班族、大夜班、足不出戶、防曬過度、久臥於床者等,平時少有日曬習慣、或從食物攝取維生素D的族群身上。與攝取過多相反,可能容易出現低血鈣、容易抽筋、骨密度不佳、骨鬆風險較高、免疫力不足等問題。 因此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對於維生素D或是其他營養,都應保持良好的觀念,就是營養均衡,不宜多也不宜少,且也不宜單一,養成好習慣,養生才不會傷身。 維生素D健康4吃法更助養生,營養師:留意單/複方別超量! 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民眾若是平時想攝取維生素D,日曬會是最主要的來源,透過日曬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不過也要記得作好適度的防曬,並在早上9-10點或下午3-4為佳,以避免過度曝曬,增加中暑甚至皮膚癌的風險。 至於食物性的來源則較少,但還是有,可從動物性的魚類、雞蛋或植物性的菇類中攝取,菇類曬過陽光更好。若是平時真的較難有機會出門曬曬太陽,或是魚類、雞蛋、菇類較少吃到,則可尋營養品、保健食品做適度補充。 營養品、保健食品常會有複合型的產品、各類產品中有維生素D的情況,在選購也可以詢問營養師、藥師、醫師等醫學專業人士,更有助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吃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吃了複方的又吃單方的,以免無形中過量。 維生素D一天攝取上限為50微克,等同於2000I.U.。成年人建議一天攝取量在10微克、400I.U.;51歲以上則建議15微克、600I.U.。養成良好營養攝取習慣,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維生素D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養骨只吃鈣不夠,缺乏維生素D當心免疫、代謝出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4 焦點.長期照護
桃園榮家找辣妹熱舞蹭阿公,該不該?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
近日桃園榮民之家榮家辦理中秋聯歡豔舞助興影片引起熱烈討論(>>看詳細新聞),舞者於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影片傳出引發各方爭議,但網友意見幾乎一面倒,「讓阿伯開心,總比坐在那兒打瞌睡好」、「我可以預約卅年後住進來嗎?」,連醫師和長照專家也說,從需求面來看,成年及老年人很重要的基本需求應該被尊重。《元氣網》為大家整理事件經過及各方意見,提供長照更多想像與可能。 桃園榮家: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孤獨感桃園榮民之家為緩解長輩過節「孤獨感」,今年中秋節前夕相隔兩年舉辦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但因舞者動作火辣大膽,甚至讓長者摸胸,尺度相當大,影片傳出後引發爭議。桃園榮家解釋,節慶活動因應長輩需求舉辦,因舞者熱情引發輿論討論,將會檢討。但桃園榮家表示,「孤寂是行動不便或是年邁長者普遍的心理特徵。」今年中秋晚會是相隔兩年首度舉辦實體活動,長輩相當期待及興奮,因應長輩需求,過去常舉辦唱跳活動,藉歡樂氣氛讓舞者與長者親切握手互動,傳遞溫暖打破長者的疏離感,期間還有長者太過感動而落淚,甚至從輪椅上站起來。贊成網友: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網友留言:「其中有阿公感動,從輪椅站起來….不就證明這是成功的活動嗎⋯⋯」、「老人家開心就好。酸民是在靠背什麼啊」、還有人很氣憤「是應該要檢討(怒)!應該也要辦老奶奶的!」、「難道辦古箏表演,會對阿公比較好嗎?」、「最重要的是老人家開心,你看他們多開心啊!」反對網友: 太刺激對長輩不好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這種活動是在製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還有人擔心太刺激對長輩不好,「老人家若興奮過度,容易有高血壓和心臟問題,該正視並維護年長者安全。」主張應有醫師及護理人員在場,救護車也要待命。榮家的安排獲得不少醫師支持。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在臉書認為,舞者和榮家都值得讚許,但下次該注意,改請猛男舞者,讓長輩換換口味。沈政男:脫衣舞搬進安養院,國外早有先例沈政男說,把脫衣舞搬進安養院表演,國外早有先例。2014年,美國就有安養院上演猛男秀,看得老人家心花怒放,不過家屬卻告到法院,稱這對老人家不妥。但他認為,「任何可以引發老人家興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而以其從醫以來觀察及經驗,帶失智老人家做活動,最困難就是引發他們的興趣,很多時候準備了半天,以為長輩反應會很熱烈,未料卻是睡成一片,表演者就像對著一堵牆在自言自語,而感到挫折。反觀,清涼熱舞有很大的功效,因為感官刺激相當強烈,保證阿公阿嬤不會睡著;此外,這類表演也是一種滿足性慾的管道,而老人家跟年輕人一樣,也會有情慾需求。因此這樣的活動,沒什麼不好,安養院的用心,其實值得讚許。沈政男甚至認為,脫衣舞與其他色情表演,在台灣社會無法正當存在,是退步的象徵。還好民間的活力仍然存在,還有人願意抵抗異樣眼光,繼續從事這樣的表演。而他也給榮家建議,下次該注意的是,改成請一團猛男舞者,讓阿公阿嬤換換口味。姜冠宇:長照不應該被限制想像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筆挺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演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專家:滿足長輩需求 社會應正面檢視也有專家表示,機構對長者來說就是「家」,但礙於失能等因素,無法自由行動,近年機構舉辦活動多希望滿足住民需求,評鑑也特別強調「住民滿意度」,不少活動因應長輩建議而舉辦,如一個月一次的「快樂餐」,讓長輩吃他們想吃的食物,如炸雞等,勁歌熱舞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滿足長輩需求,社會應正面檢視。另外,性仍人之大欲,但大家普遍對老後性需求避而不談。醫師指出,相較年輕時,老後需求轉往身心層面,像是觸摸皮膚、牽手、親吻等,或尋找第二春,也能滿足心靈需求。新竹榮家設立「榮莒室」 有需提出申請新竹榮民之家今年七月設立「榮莒室」,提供衛浴、冷氣、電視等設備媲美旅館,藉以解決榮民生理性需求,只要是榮家住民或夫妻檔有性需求都可申請使用。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雖然隨年紀增長、荷爾蒙變化,老年人仍希望有親吻、擁抱等肢體接觸,滿足身體與心靈;喪偶或單身長者會透過社團活動認識其他單身男性或女性,近一步交往或第二春,家中後輩應以開放心態對待。手天使服務 滿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一名不具名照顧服務專家表示,曾有照服員協助長者代購飛機杯等情趣用品,或鼓勵長者尋求第二春,多認識其他新朋友。國內外為滿足老人家或身心障礙者性需求,則有「手天使」提供相關服務,協助安撫情緒。但謝嘉娟提醒,若長者突然性情大變或出現嚴重情緒變化等精神症狀,也要警覺是否有內科疾病。先前一名伯伯本來彬彬有禮,有天開始亂脫衣服、裸奔,原因是內科疾病導致瞻望所引起;也有長者突然會摸護理師屁股、牽別人手;還有一位病人突然脾氣暴躁,經過電腦斷層發現長腦瘤,都必須要注意。謝嘉娟說,老年男性若因性功能障礙而服藥,需注意藥物來源,避免買到偽藥,若老人家同時有心血管疾病,正使用含有硝化甘油成分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交互作用,應與泌尿科醫師討論。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上周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並採二階段對象接種。但外界關心50歲以下族群何時可接種,擔心明年才有機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分配,依照ACIP委員建議兩階段接種,包括任何一劑追加劑。至於非高風險族群,王必勝表示,可以等待BA.5次世代雙價疫苗,指揮中心將盡快採購,目前BNT和莫德納兩家公司都說九月下旬會給資料審核,最快進貨約11月,因此不是高風險可以等。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等更明朗時再跟大家報告。另有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後仍染疫,質疑疫苗保護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第四劑主要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接種三劑後降低的保護力,可藉由第四劑拉回來,但不論第三劑或第四劑,預防感染的保護裡本來就不是百分百,但可以預防中重症住院和死亡情形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3.5%、第二劑為4.9%。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2%、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7%、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