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11-27 醫療.眼部
護眼操能改善老花嗎?醫籲一類人最好避免:有可能扯破視網膜
眼球運動可以改善近視和老花眼嗎?在數位時代,不光是大人天天用手機看新聞、上社群網站,許多家長也很依賴3C育兒法,來快速安撫吵鬧的小孩。我們很難阻止3C產品入侵生活,也就更難免於近視、老花眼的命運。不過,據說只要每天做眼球運動,就能改善近視、逆轉老花,甚至還發展出雪花圖、視力鍛鍊3D立體圖……等各式各樣的訓練方式。動動眼睛、轉轉眼球就能挽救視力,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事實上,護眼操並非真有神奇功效,美國眼科學會在2004年的報告中表示,沒有證據證明眼球運動可以預防或控制近視。2005年眼科權威期刊《小兒眼科斜視雜誌》內有一篇研究表示,眼球運動只能稍稍改善「立體感缺乏」和「會聚不足」兩項問題,對改善近視並無效果。另外,3D立體圖原是用來檢查立體視覺,看太多只會讓眼睛覺得疲累而已。近視的成因是眼軸過長,老花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變硬,眼球運動既無法改變眼軸,也無法讓水晶體恢復柔軟度,所以並不能改善這些眼部疾病。事實上,眼球運動最多只能幫助睫狀肌稍微放鬆,並沒有改善視力或治療特殊眼疾的功能。閉目養神就能放鬆眼周肌肉小孩子出現假性近視、成年人開始有老花症狀,都是因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讓睫狀肌始終對焦在固定位置,變得緊張僵硬,於是對焦功能下降。想要放鬆睫狀肌,其實不需要特定型態的眼球運動,只要每隔3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像是閉目養神或眺望遠方的景物,就能讓眼周肌肉放鬆。在看遠方時,不要只是水平直視,可以看上看下、轉轉眼球,按個人習慣自創一套護眼操,對於放鬆睫狀肌更有幫助。要注意的是,眼球運動的目的是幫助眼睛放鬆,不需要像鍛鍊身體肌肉一樣訓練眼外肌的強度,所以不用做得太多,否則只會增加眼睛的疲勞感。事實上,只要在眼睛疲累的時候,轉頭移開視線、看看遠處,就能緩解用眼過度的不適感。醫師小叮嚀護眼操如果做得太劇烈、眼球轉動得太快,會使眼球內部的玻璃體纖維劇烈晃動,有可能扯破視網膜,或導致視網膜剝離。因此,飛蚊症患者最好不要做護眼操,以免視網膜出現裂孔,引發視網膜剝離。※ 本文摘自《眼科聖手解說50種 眼球生病恢復法:適用0到100歲,給全家人眼疾問題的照護指南!》。作者:呂大文出版社:大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14
-
2022-11-24 焦點.健康知識+
汪小菲掛念的千萬床墊!身體若缺「1元素」,再好的床墊也睡不好
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關於汪小菲和大S的新聞,其中汪小菲的發文多次提到床墊,也讓許多網友熱烈討論起床墊話題;的確,床墊的品質是會影響睡眠狀況,因此,選購一個適合自己的床墊確實很重要。不過,床墊之外,如果身體缺鎂,除容易抽筋、新陳代謝下降、內分泌失調外,也會導致失眠。 身體缺鎂,生化反應無法發揮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分享一則臨床案例,一名年約40歲的女病人,在診間抱怨自己經常在睡夢中小腿抽筋醒來,原以為是鈣質攝取不夠引起,就拼命喝牛奶、吃鈣片,可是小腿抽筋狀況仍沒有緩解;抽血檢查之後,才驚覺原來是鎂元素缺乏所導致,經由飲食調整,小腿抽筋現象不藥而癒。 可見如果身體缺鎂,許多生化反應則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影響的層面從腦部、神經系統、心臟、骨骼、肌肉、能量轉化等都有可能。若時常沒來由地出現以下症狀,就要注意了,這正代表身體缺鎂的跡象。 缺鎂的5大警訊症狀1:難以入睡、難以放鬆鎂對於放鬆大腦非常的重要,因為鎂具有調節神經細胞與肌肉收縮的功能,要知道疲勞的消除與精神的鎮定,都與腦中神經細胞的調節有關。因此,一旦缺乏鎂元素,大腦則難以下達放鬆的命令,所以,缺鎂的人,經常有難以入睡,無法放鬆的困擾。 身體鎂元素濃度不足時,神經細胞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刺激,造成興奮、激動、敏感、神經質、難以放鬆等反應,長期刺激下,將會導致入睡困難,甚至惡化成失眠、焦慮、情緒躁動等症狀。 症狀2:容易抽筋鎂與肌肉放鬆、收縮有關。事實上,人體任何部位出現緊張、痙攣或僵硬,都是缺乏鎂的徵兆,特別是經常半夜小腿抽筋的人,可能體內鈣與鎂失衡導致。 症狀3:骨質密度變低很多人以為骨質的合成,僅與鈣質、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相關,其實不然。假使飲食不均衡,鎂的濃度不夠,同樣會讓骨質密度不夠堅強。陳詩婷說,鎂缺乏,通常鈣質與維生素D的利用也會不佳,導致低血鈣症,身體為了平衡血液中鈣的濃度,會促使副甲狀腺素分泌,提取骨頭裡的鈣元素,以提高血液中的鈣濃度,長期下來,使得骨質密度降低,增加骨疏的風險。 症狀4:注意力難以集中身體將吃進去的食物,轉變為能量利用及儲存,其中能量的來源(ATP),必須靠鎂離子結合在一起才能具有活性。換言之,鎂參與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的代謝、合成與利用,只要體內的鎂含量不足,身體就難以將吃進去的食物,進行能量的利用;大腦正是身體消耗能量較多的部位,若經常鎂不足,很容易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容易疲勞等現象。 症狀5:難以放鬆與失眠的道理一樣,因為鎂元素不足,身體將無法調節血清素和GABA等神經遞質,導致大腦無法放鬆。延伸閱讀: 。早上吃蛋晚上好睡覺!「8種誘發睡意食物」曝 網讚:真的有用 。全台每4人就有1人半夜數羊睡不著,只好吃安眠藥幫助入眠,但會越吃越多才能睡著嗎?5族群要特別注意安眠藥副作用
-
2022-11-21 焦點.元氣新聞
罹帕金森氏症多年,「抗議天王」柯賜海心因性休克亡!帕金森典型、非典型症狀不同,一習慣助預防
「抗議天王」柯賜海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帕金森氏症10大早期症狀出現3個,或是有4到5個非典型症狀,都要提高警覺。據《聯合報》報導,柯賜海今(21日)上午被發現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車廂內死亡,報案人是他的姊姊,她稱早上去探視弟弟時赫然發現他已死亡,立即報警。警方表示,柯賜海近年以車為家,睡在車上達3年之久,昨天他跌倒撞到頭部,身體不適但不願就醫。法醫相驗後,由檢察官開庭後開立死亡證明,柯賜海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昔日的柯賜海,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不過近年傳罹患帕金森氏症,2年前他就被媒體捕捉到,在陽明山的公共溫泉拄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身影,當時柯賜海受訪表示,這個病最怕人家吵,他乾脆把廂型車開到山上住了下來,每天泡湯、爬山、跑步、曬太陽養病。根據健保統計,台灣在2021年已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醒,如果10大早期症狀出現3個,或是有4到5個非典型症狀,都要提高警覺,應就醫請動作障礙科醫師評估,才能及早找出原因治療。>>【延伸閱讀】防小中風引發中風、失智症,還可能合併巴金森,哪些症狀要注意?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延伸閱讀】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台灣巴金森之父、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曾接受《聯合報》採訪指出,一般人常說的「帕金森氏症」可以細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大類。典型帕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病」,會先出現靜態顫抖、僵硬、動作慢等動作障礙症狀,而且都是單側先發病,這類病人佔8到9成,治療反應較佳。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會罹患,80歲以上盛行率升至3到4%。至於非典型病人,非動作的症狀,會比動作障礙更早出現,最常見非典型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夢靨、情緒憂鬱、莫名腹漲、強烈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陸清松建議,非典型症狀同時存在個4到5個,有10到20%的機會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應積極就醫,讓動作障礙科的醫師詳細評估。如何預防帕金森氏症要如何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台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曾受訪建議,可以從避免接觸危害物質、保持健康習慣、避免長時間壓力或過度工作做起。許多農民常會接觸到的殺蟲劑、焊接工作時可能接觸到的重金屬(錳),含有重金屬的地下水,都是危險因子。平常更要保持身體健康、規律運動,因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若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
-
2022-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沒顧好脖子,恐影響神經與血管,嚴重恐罹患「這疾病」
我們的脖子(頸椎)是由骨骼、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淋巴結、脊髓等多種組織所組成,這些組織關係緊密,且相互交錯,等於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功能體,並且圍繞著重要的呼吸器官、食道及甲狀腺等重要器官,只要稍稍不慎,出現任何型態或炎症等,就會影響到神經與血管,不但可能引發疼痛,甚至可能讓原本就脆弱的血管內壁,出現內皮剝落而造成阻塞,形成不可逆的中風與癱瘓。 頸椎總共有7節,卻包含了8對頸椎神經,掌管著頭部以上與上肢的病變較多,如果每一節的椎間盤發生異狀時,就容易造成頸椎神經的受損,而引起相對應部位的病變。 骨頭受到傷害,脖子痠痛、手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骨科、脊椎外科主治醫師蔡宗廷表示,如果是骨頭受到傷害,會出現的問題包括脖子痠痛、手麻等現象;若是壓迫到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則包括頸痛、肩痛、手臂痠痛、僵硬與無力,或者手部活動受到限制甚至手抖等。 頸椎是脊椎的最上端,也是脊椎骨中體積最小,活動卻最頻繁的區段。「人的頸椎必須呈現一弧形,是承載頭部的重量的關鍵。」蔡宗廷說。頸椎也是大腦神經指揮身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管道,更是身體活動生命延續所需給養的通道,影響層面大,卻也往往容易因此造成誤診。 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內耳缺血頸椎病變所引發的症狀與很多病的症狀很相似,例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胸口悶等,常會被誤診為冠心病、腦瘤或顱內高壓,但卻是因為椎動脈受到壓力,導致大腦和內耳缺血所造成的。 不僅如此,頸椎若壓迫到四肢的運動或感覺神經時,就會出現四肢無法自主或麻痺的現象,有時會被誤診為腦中風,如果壓迫到交感神經,也會導致心悸、胸悶、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類似心絞痛等交感神經症狀,同時伴隨頭痛、眩暈、耳鳴等交感神經失調,而被誤診。 頸椎疾病是現代社會文明病「平常很多動作都需要靠關節與肌肉的收縮與放鬆作用,來保持張力。一旦頭的重心偏向前傾,頸椎的弧度就會改變,長期以往,肌肉就容易出現疲乏而退化,進而造成頸椎傷害,這就是所謂的脊椎退化性病變。」蔡宗廷說明。 頸椎疾病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罹患的人數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臨床研究都指出,頸椎病患者的年齡層有急速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多半與經常打電腦、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閱讀姿勢錯誤、長期滑手機等不良習慣所造成。 頸椎受傷原因多,有症狀就要治療「會造成頸椎傷害的原因,除了長期不良姿勢外,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有外傷,特別是坐車繫安全帶。在門診中,經常可以發現患者是在坐車時,因車子緊急煞車,安全帶急速拉扯,而造成身體前傾,使得頸椎受傷。輕微時可能只是肌肉韌帶拉傷,嚴重時就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臼,進而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許多徵狀。」蔡宗廷表示。 蔡宗廷說,區分頸椎是退化或腫瘤、感染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觀察看看,如果活動時會痛,但只要休息就會改善,大部分是退化性病變。但如果無論什麼姿勢都痛,休息後也不見好轉時,就得警覺可能是其他的疾病所造成。延伸閱讀: 。肩頸痠痛「轉脖子」小心害椎間盤突出! 醫曝「地雷姿勢」:看書、追劇也中 。肩膀、上手臂、脖子痛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10秒鐘完成3動作」提高救治機率
-
2022-11-20 醫療.皮膚
體香劑治標不治本 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
流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氣溫升高,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會督促汗腺排汗,排除多餘的熱能。但有些人汗味酸臭,不僅自己聞了難受,旁人也避之唯恐不及。汗水成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汗臭味。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人體水分主要透過尿液、唾液、汗液和淚水排出,而出汗受溫度改變和運動散熱等影響,是身體自主性新陳代謝的表現,沒有辦法用意志控制。他表示,人體有外分泌腺,也就是汗腺,會分泌汗水,其成分包含水分、尿素、尿酸、蛋白質、離子等。另外還有頂漿腺,主要分泌油脂。這些成分被細菌分解後,就會散發出汗臭味或酸臭味。體香劑造成五味雜陳,反而更不好聞。有些人會使用體香劑來抑制身上的味道,曾德朋表示,體香劑治標不治本,而且太多味道混雜,反而更不好聞,另外也可能因為添加香料,皮膚反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做好清潔」,減少汗水和油脂停留、代謝的機會。除此之外,少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也能降低汗臭味、體臭味、狐臭味的產生。體臭反映身體,飲食喜煎炸、辛辣、冰冷多有肝熱問題。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體臭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汗臭味時就需要留意。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容易汗臭是因肝熱及濕熱。而肝熱、濕熱者除了有汗臭外,也較易呈濃稠、黃色的汗液。他說,因肝負責處理和分解身體內的有毒物質,如果日常飲食嗜吃煎炸、辛辣、溫燥、熱氣的食物,又喜歡凍飲、冰水、生冷食物等,容易讓身體內部積聚濕熱,加重肝的負擔引起肝熱。常吹冷氣、嗜食生冷,不易流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汗液是新陳代謝重要的一環,但有些人就算大熱天或運動後仍不出汗。陳潮宗表示,「不易流汗,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他說,發不出汗和外在及體內受寒邪侵襲有關。人體正常受到陽氣蒸騰後,汗會經由體表的毛細孔排出。但天氣熱時,許多人會攝取較多生冷飲食,造成身體的寒濕無法代謝、陽氣沒辦法升發,容易倦怠、排不出汗。例如常吹冷氣屬於外在的寒邪閉塞毛細孔,如果再吃大量冰冷的食物,胃也受寒邪所困,而不容易出汗。止汗劑用久易失效,也恐造成毛囊炎。陳潮宗說,通常流不出汗的人還會合併感冒症狀,主要是因為毛細孔受寒邪而收縮、失常,對溫度的調控能力會下降;有些人則會伴隨胃腸不舒服或中暑等症狀,例如肩頸僵硬、口乾等。大部份的患者不會因為流不出汗而來看診,但如果流不出汗還同時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就要盡速求診找出原因。汗液過多,有些人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曾德朋則表示,止汗劑主要成分為鋁鹽,與汗腋作用後,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填塞汗孔達到止汗效果。但時間一久止汗劑可能因為代謝而失去作用,或是使用頻率太高,反而造成毛囊堵塞,出現毛囊炎。要解決多汗問題,也可進行神經阻斷手術或使用手術刀、雷射將頂漿腺刮除或燒掉。出汗部位與疾病關係出汗雖然是一件正常的代謝機制,但陳潮宗也提醒,不同部位汗流過多,也有需要注意的潛藏問題。額頭可能代表腸胃、心氣不足,常見發生在飲食過量、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鼻子可能代表肺氣不足,常見於肺功能不佳、運動量不足者身上。脖子可能代表內分泌失調,常見於熬夜、月經不調、壓力過大的人身上。胸口可能代表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虛弱導致肺氣生成不足,常見於更年期女性、心肺功能偏弱、腸功能虛弱。手心、腳底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容易情緒緊張,交感神經出現問題。腋下多是因為飲食重口味、心臟虛弱導致。
-
2022-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一圖看懂人體的「十二井穴」,幫助清熱安神健腦、調五臟
《難經》:「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由此可知,上古先人的養生智慧,認為身體就像是大地,經絡就是蔓延其上的江河,井穴則是經絡的源頭,調整著五臟六腑的和順康泰。其中,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正是井穴的所在。人體有十二經脈,個別對應著一個井穴,因此總稱「十二井穴」。十二井穴位於手部和足部,分別有: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以上手部)、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以上足部),透過按壓這些井穴,幫助清熱、排瘀、安神、醒腦、開竅,等於是掌握了養生健腦的關鍵密碼。人體十二井穴小檔案‧作用部位:手部、足部‧體質症狀:頭暈、頭痛、偏頭痛、目眩、頭頸僵硬‧穴療要點: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延伸閱讀:預防失智怎麼做?專家:8種腦補食物+10個健腦好習慣,助你提早護腦!本文節錄:《活到100不失智:大腦逆齡對策,穴道醒神養腦術》一書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恢復往昔肌力?醫:一周沒運動流失的肌力要一個月才補得回來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兩年,10月13日起國門重啟,近期旅外人潮湧現,國人開始到處趴趴走,戶外運動也跟著活躍。過去因疫關在家中,減少運動頻率,開始運動後,不少人發現「膝蓋卡卡」或「雙腳無力」。醫師提醒,過去若有運動習慣,又開始重新回歸運動時,第一步應將停訓期間流失的肌肉補足;第二步是攝取足夠的營養,像是蛋白質等;第三步為初期運動不過度,避免傷害膝蓋,導致後續又得休息無法運動。一周沒運動肌力流失,要花一個月才補得回來。重新開始運動,最常見過度運動引發的運動傷害,包含肌肉拉傷、膝蓋不適等。根據研究顯示,一周完全不運動,肌肉量減少約3%,肌力表現下降約10%,想重新透過訓練恢復往昔的肌力,大約需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重新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身體反應與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邱致皓表示,膝蓋常見的不適症狀為僵硬、紅腫、疼痛等,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膝蓋不穩定和膝蓋疼痛。邱致皓表示,造成膝蓋不穩定的原因,與膝蓋結構有關,膝蓋的組成包含硬骨與軟骨,不穩定多屬「軟骨異常」導致,十字軟骨、外內側韌帶受傷等。快速下樓梯,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就是警訊。過度地踢、跑、起立蹲下等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都容易導致膝蓋軟組織受傷,若韌帶曾受傷斷裂,再次做「抬」的動作時,很容易感覺到「鬆脫」或「分離」。膝蓋不穩定在走路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要快速下樓梯或是快速使用關節的動作時,患者容易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這就是警訊。膝蓋疼痛則是膝蓋發炎引起,除了痛的症狀以外,同時會有紅腫、發熱等情形,主要是膝蓋周邊肌力不足,即使運動過程不劇烈,但也可能讓膝蓋過度負荷,進而導致發炎,反覆發炎也會讓軟組織變得脆弱。急性期紅腫熱痛,可冰敷緩解,並迅速就醫。運動傷害發生後,邱致皓表示,膝蓋不穩定與膝蓋疼痛可能會合併發生,通常不建議自己找原因,應盡快就醫,確定是軟組織受傷,還是已經磨損到膝蓋。運動傷害發生的當下,緊急的處理措施可以透過熱敷或是冰敷,以及服用消炎止痛藥改善。邱致皓表示,急性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發炎,其表現方式就是「紅腫熱痛」。如果看見運動傷害的部位已經腫大,第一步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塊,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採取溫度治療時,不要接觸太久,每10到15分鐘休息一下,冰敷的作用在於「止痛」,其次在於降低發炎。如果冰敷後仍感受不適,可以先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續則盡速就醫,查明問題。運動傷害如果出現局部的出血,或是感到痠痛,則建議採取「熱敷」,熱敷的溫度約在攝氏40度到45度之間,高於體溫一些,溫度不用拉得過高,免得皮膚灼傷。熱敷與冰敷相同,不宜敷過久,每10到15分鐘後休息一下,獲得局部舒緩後,就無須再熱敷。當疼痛逐漸緩解,可漸進恢復「非負重訓練」。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仍在急性期,或是仍處於嚴重疼痛時期時,不建議維持任何運動,但是當疼痛感已經屬於中度或是輕度時,建議開始做「非負重訓練」,如游泳、水中走路、坐著使用彈力繩等,一天可以做一到二組,一組10下,依照自己的感受度,彈性調整組數。周文毅表示,如果以骨科手術來說,腳踝手術後,患者於休養期間,小腿肌肉會開始萎縮;膝蓋手術後,患者則是大腿會開始萎縮。平均一到二周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萎縮10%到20%甚至更多,如果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也許無法增加肌肉量,但能減緩肌肉萎縮的比率,也有助於後續維持動作。預防變天關節痛● 衣物保暖: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 熱敷關節: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者如中風或糖尿病友等,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 調整室內溫濕度: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疼痛症狀就加劇 醫揭4種NG姿勢可能讓膝蓋提早報廢
國門重啟,許多民眾蓄勢待發;天氣轉涼,戶外活動開始活躍。一爬山,卻發現膝蓋卡卡;上下車,覺得雙腳無力。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是行動力退化的大危機。哪些症狀是膝蓋、肌力退化的徵兆?為什麼天氣轉涼,更容易發生這些狀況?入冬之前趁早保養,趕快補強照顧雙腿的知識。林口長庚復健部主治醫師張世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會有疼痛、關節角度卡住或是僵硬的感覺,甚至伴隨著肌肉無力與生活品質的下降。常見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原發性退化大多是因為肥胖或是老化造成軟骨磨損,甚至底下的骨頭也跟著變形;次發性退化則常發生在受傷過後的創傷性膝關節。天氣濕冷疼痛就惡化,低氣壓、冷空氣造成疼痛敏感。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疼痛開始,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以女性居多。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常常形容自己的膝蓋如同「氣象台」,只要天氣開始變濕冷,症狀就會加劇。有關溫濕度與症狀惡化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醫學上尚無確切定論,但機轉大致上為氣壓變化與血管收縮。濕冷的天氣通常伴隨著低氣壓,而氣壓降低會讓組織些許膨脹,進而壓迫周邊的神經與血管;另外,冷空氣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降低神經的血液供給,導致人體對疼痛的敏感度上升。彎曲角度過大、彎曲動作太快、體重過重,都是危險因子。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骨骼與軟骨之間形成的軌道間彎曲、承受膝蓋以上的身體重量,以及腳底與地面接觸造成的作用力。換言之,如果膝蓋的彎曲角度過大、彎曲速度過快、體重過重,或是地面造成的衝擊過大,都會造成膝蓋過度的壓力進而導致損傷。張世杰提醒,盡量避免以下會加重膝關節磨損的不良姿勢:長時間坐矮板凳或半蹲坐在矮板凳上或半蹲種菜、洗衣,是年長者常見的生活作息。這樣的姿勢會讓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甚至會因肌肉施力不當而讓關節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使膝關節承受高達體重八倍的重量,進而造成軟骨磨損。張世杰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半蹲,如需在矮板凳上久坐,盡可能將雙腿伸直、減低關節壓力,並自然地向外打開,以同步舒緩腰部壓力。要在矮凳上坐下或起立時,先讓髖關節動作,再讓膝關節動作,可降低膝蓋的壓力。長時間翹腳或盤腿盤腿或是翹腳的姿勢會讓膝關節扭轉,導致髕骨外翻與位移,進而磨損膝關節軟骨。另外,這種姿勢會讓腰椎跟骨盆低於膝蓋,使腰椎彎曲承受過大壓力,導致下方膝關節周邊肌肉群緊繃,給關節帶來過多壓力。張世杰建議日常生活盡量避免翹腳,如果需要盤腿坐,建議定時將雙膝輪流打直,減低膝部壓力,並可搭配腳踝活動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腫脹。跪著做家事跪姿不但使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態,還讓膝蓋前面的髕骨直接向後壓迫,造成膝關節損傷。如無法避免使用跪姿做家務,張醫師建議可以在膝蓋下方墊軟墊,並將家務分段完成,要起身前先將雙腿伸直,活動關節後再站起。高處跳躍跳躍落下時,膝蓋會承受大約15倍體重的重量,進而加速膝蓋軟骨的耗損。另外,體型肥胖的人因體內發炎物質與內分泌的關係,同時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減重與減少高處跳躍可以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後,要讓膝蓋維持健康,除了避免上面的狀況外,也需要維持足夠的肌肉量與活動量。足夠的肌肉量可以增加關節的強度,幫助關節承載重量。所謂足夠的活動量,像是運動完讓肌肉感到稍微痠跟累,但不到疼痛的程度,可以維持膝蓋軟骨健康,並代謝廢物。避開磨損狀況,促進強化動作,就能讓日常生活品質得到大幅度進展。
-
2022-11-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太多番茄會加重關節炎症狀?專家教你該怎麼吃避免不適
網路傳言,吃太多番茄等茄屬植物,會導致身體發炎,加劇關節炎症狀。營養豐富的番茄,真的是關節炎的罪魁禍首嗎?西北大學醫療體系的Melinda Ring博士認為,番茄或茄屬植物會影響關節炎的科學證據非常少,不需要因為這樣而全面拒絕這個營養豐富的食物。茄屬植物含茄鹼,與關節疼痛關係不明確。關節炎是關節的退化和發炎,會導致關節腫脹、僵硬、行動受限。關節炎無法治癒,但飲食可以減輕發炎的症狀。雖然不會因為吃或不吃某些食物,就能解決關節炎問題,但某些食物的確可能引起身體發炎,加重不適的症狀。為什麼番茄會被認為可能加重關節炎症狀?Melinda Ring博士說,茄屬植物家族包括番茄、茄子、馬鈴薯、辣椒等,會產生一種稱為茄鹼(solanine,又稱龍葵鹼)的毒素。長期以來,這種毒素被認為會引起發炎和關節疼痛,但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這兩者之間有關連。相反的,番茄富含的茄紅素是強力的抗氧化劑,研究已證實可對抗全身性發炎,而且茄鹼並不會直接引起人體炎症,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植物免受動物和有害真菌的侵害。停止食用幾周後再吃,觀察是否出現不適症狀。不過,Melinda Ring博士也提醒,每個人對不同食物的敏感度與耐受性不同,如果明確感覺自己在吃完這類茄屬食物後,關節特別腫脹疼痛或僵硬,就應盡量避免食用。如果想試試看自己是否對番茄(或其他食物)有不良反應,試著停止食用幾周後,再重新添加到飲食中,看看是否出現關節疼痛等不適症狀。Melinda Ring博士說,多蔬果與原型食物的地中海飲食對關節炎患者而言,是很好的選擇。某些食物還可以幫助抗發炎,「包括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亞麻籽、奇亞籽、鮭魚和沙丁魚等魚類,以及富含抗氧化劑的蔬菜和水果,都有助緩解體內發炎反應。」此外,薑黃、生薑、綠茶和發酵食物也被證明能促進腸道健康,進而減少身體的慢性發炎。關節炎患者要避免哪些飲食?糖、加工食品、酒精、燒烤食物、肉類、添加物和麩質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減少攝取可以緩和發炎症狀。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2-1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
「涂先生剛進來診間,第一眼就發現這是非常典型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右側肢體低頻的不自覺顫動。」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說明,巴金森病的抖動通常在休息時才會出現,頻率較低且大多只在單側肢體,相比之下,易與其混淆的原發性顫抖症,則是拿筷子、敬酒等較高頻率的顫抖,且雙側肢體都會發生。提醒民眾若有疑慮,就直接就醫由醫師來評估,巴金森病只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症狀就能穩定控制。巴友涂先生:「手一直抖,只是緊張或疲勞?」去年滿六十五歲從中華電信退休的涂先生,還記得三年前與同事一起工作,被提醒手抖得嚴重,當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肌肉處於專注、緊張之下導致,恰巧,本身也患有糖尿病,有天到新陳代謝科回診時,醫師注意到異狀,這才轉介到神經內科治療。顫動是巴金森病的一項特色症狀,卻也讓民眾容易與動作障礙疾病中常因家族史、基因造成的原發性顫抖症搞混。李杰勳點出,巴金森病的顫抖又以食指、大拇指較為明顯,頻率較低而緩慢,有點像是搓藥丸的動作,並合併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的狀況,反觀,原發性顫抖症是維持一個動作時才會發生,其他肢體動作皆正常。巴金森病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有不少病人也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悶悶不樂等非動作症狀。而對於正準備過上愜意的退休生活,卻碰上了巴金森病的涂先生,沒有喪志反而積極面對、定期回診,經過兩年治療,病況穩定的他說,「李醫師很親切,任何的疾病都要找醫師、按時吃藥。藥袋副作用 不需對號入座在巴金森病人當中,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停藥等狀況層出不窮。李杰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病人吃藥有不舒服,一定要來和醫師溝通,都能夠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他說,自行停藥的結果,如果是前期的巴金森病,可能會有肢體動作變慢、顫抖嚴重;後期病人停藥,還可能出現身體斷電、行動到一半而無法動彈的問題。為了避免用藥中斷,針對初期的病人會選用低劑量藥物,漸漸讓身體適應也能減少頭暈、噁心等副作用。另有部分患者也可能因長期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如左旋多巴)出現藥效波動,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同樣也能以調整藥物劑量方式進行治療。不過,他在診間也觀察到,病人對於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時可能來自藥袋上警語,曾有病人看見寫著頭暈、噁心等副作用,便對號入座,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但也再三提醒只要有任何不適,都可以隨時回診和醫師溝通。李杰勳認為,巴金森病的診療策略是採滾動式調整,他會觀察評估病人本身的症狀,再來一步步說明,畢竟有些病人相當排斥醫師把病情說得太嚴重,巴金森病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與病人的信任,不用對病情過於悲觀,想像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治療的路上會有醫師一起陪伴。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31 醫療.中醫
元氣課挑戰系列/緩解胸悶緊繃問題 中醫教你八段錦增體力、促進氣血循環
●全年齡都適合,體能差也能做●對應人體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搭配穴位按摩,放鬆調理全身中醫的「八段錦」,是一套促進氣血循環的養生功法,動作對應人體經絡,每種動作稱為一「段」,簡單且容易上手,適合各個年齡層,即使是輕度行動不便的長者、認知障礙的失智症患者,也可嘗試坐式八段錦或簡化招式,改善全身氣血循環。增加身體協調 延緩失智惡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八段錦易於學習,八個招勢包括前、後、左、右、上、下等各個方位,可360度全面舒展筋骨。對於體能較不好的人,可以調整動作細節,也非常適合失智病人,跟著指令做出反應,改善記憶與認知功能。八段錦的前三式可強化身體橫向、縱向的延展,以及旋轉的柔軟度。以站式「雙手托天理三焦」為起始,雙手托天的伸展動作,慢慢舒展脊椎和僵硬的肩頸。再循序漸進左右開弓、扭腰擺臀、收緊腹肌、雙拳上提…從上到下依次調理五臟六腑,最後以「背後七顛百病消」收尾。林舜穀強調,他把八段錦運用在臨床門診,前兩式「雙手托天理三焦」和「左右開弓似射鵰」強調雙手畫大圓,接著做出像射箭一樣的動作,家屬可以帶著失智長輩一起做,不僅增加上肢的靈活度,也訓練背部肌肉力量。一邊出聲引導,一邊握著患者的手一起動,可以增加聽覺、觸覺的感知與認知,刺激腦部細胞活化。舒解胸悶緊繃 練習不限時地八段錦每個動作都有對應的部位,四肢伸展配合呼吸吐納可以擴張肺部空間,緩解胸悶、背部緊繃的問題。這套類似氣功的養生運動不限時間、地點,建議早上起床練八段錦,先讓身體熱起來,有助於提升集中精神狀態;睡前練八段錦能放鬆心情,提升睡眠質量。在進行八段錦的過程中加入穴位按摩,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林舜穀說,雙手經過頭部、胸部和腹部時,可以順勢用手指按壓、指揉或點按穴位,例如氣海穴、魚際穴等,能安定焦躁的情緒。失智症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妄想、精神不振等症狀,可加強按摩大腦、前額反應區,位於髮際線的神庭穴、頭頂的百會穴、胸部正中的膻中穴,都具有穩定情緒、提振精神的作用。林舜穀表示,失智症目前無法治癒,但可以減緩退化的速度,藉由八段錦與穴位按摩,協助患者延緩認知功能惡化,並達到運動、訓練肌力的目的。》八段錦課程頁:https://pse.is/4ku34e
-
2022-10-2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求神明信徒說話,看醫師誰說話?
病人在診間一直要問問題。醫師:「你先不要問,我說完了,你再問!」等醫師說完了,病人要問。醫師:「你要問的,我剛剛都已說完了!」病人一肚子氣,發飆了!「我們去廟裡問神明,都是我們在說話,看醫師,病人怎麼不能說話!」溝通是一門大學問,看病的步驟 ──望聞問切,先看先聞、把脈問診之外,還是要用言語與病人互動。聽說,厲害的命理師是看生辰八字或紫薇斗數,就可以得知病人的一切,不同於醫師看病要問診,有時命理師會簡單問幾句,但通常是用察言觀色的,其中奧妙仍有許多現代醫學不能解釋者。現代醫師問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看病步驟,有互動,人與人的連結,醫病關係也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現代醫學太過於精密,許多道理不容易三言兩語就說清楚。因此,常常造成醫病之間的誤會。話說有一位醫師,很會看病,醫術一流的,只是都不與病人對話,許多病人向其太太投訴,先生娘說:「不好意思,他以前是做法醫的,之後才考上醫師看活人的!」聽老一輩的醫師說,厲害的醫師,病人一進來,就知道診斷了。例如病人骨瘦如柴,脖子僵硬,病人一進門,醫師抬頭一望不必問診,就知道是結核性腦膜炎,因為幾十年前,肺結核沒有特效藥可治,有不少病人都是肺結核末期,結核菌侵入腦脊髓液,引起腦膜炎,造成脖子僵硬,因為結核病久了,未能治療,病人通常都骨瘦如柴,因此一望之下,就能診斷。但如果到這種地步,通常是到了疾病的末期。許多疾病的初期、中期都是沒有症狀的,也因此,完善的醫病互動以正確診斷就益形重要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28 養生.運動健身
走3小時,心肺訓練效果竟是零?醫揭真相:運動沒「這3關鍵」,根本白做
我們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你知道嗎?一般散步、慢走其實是完全沒有運動效能的,也有不少人以為做重訓就是運動,事實上要達到訓練心肺的目的,有氧運動絕不可少。我們常在說肌耐力,肌耐力能夠訓練肌肉擔負起日常活動的能力,但心肺耐力其實才是更重要的體能基礎。心肺耐力是人體攝取氧氣與轉化的能力,擁有良好心肺耐力,才不會日常活動如爬樓梯就感到氣喘吁吁。運動很喘是不是心肺功能有問題? 有些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剛開始跑步時,會覺得沒跑多久就非常喘,甚至上氣不接下氣,懷疑自己是不是心肺功能有問題。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民眾運動訓練前可先了解自己的心肺狀態,透過「心臟超音波」與肺功能檢查,都可評估心臟健康與肺功能。 根據國健署的運動指引,評估運動效能可用「心跳速度」來檢視,運動時心跳率應該要達最大心跳率60%以上,大約是稍微流汗覺得有點喘但又不會太喘的狀態。計算最大心跳率的公式為:220-年齡舉例而言,70歲為(220−70)=150次/每分鐘,20歲者就是(220−20)=200次/每分鐘,該數值就是最大運動心率速。 低強度:達到50%最大心跳率 中強度:達到60~70%最大心跳率(一般人運動強度建議) 高強度:達到80%最大心跳率因此,依據這樣的條件,如果僅在公園散步3小時其實是無法達到運動效能的,因為散步並不會加快心跳。國健署也建議,選擇運動項目以大肌肉群為主,具節奏性、能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至少10分鐘),運動過程是「可以說話,但不能唱歌」的強度,像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有氧舞蹈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三高族群運動注意事項 民眾想進行有氧運動來做心肺功能訓練,一定要把握3大原則:強度夠、時間足、頻率符合。以一週運動3次、時間至少30分鐘的原則來看,即使剛開始沒辦法做足30分鐘也沒關係,從慢跑5分鐘加長到15分鐘漸進式訓練,最後再到30分鐘。若能跑足30分鐘,再將速度加快來訓練強度。 有氧運動也能夠改善血管僵硬問題,有些人擔心自己有心臟病不敢運動,事實上有三高、曾裝過支架者更要訓練心肺能力,除非已經是高齡75歲以上、本身有心臟衰竭病史才會有較高風險。提醒民眾,運動是要量力而為,如果運動中有任何不適一定要立即停止,並評估自身狀態再進行。【資料來源】:衛福部-健康體能建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961.html】
-
2022-10-23 養生.運動健身
強化腿部、維持心肺功能 專家授延緩老化的居家肌力訓練
腿部間歇有氧平衡訓練「腿部間歇有氧平衡訓練」主要是刺激身體平衡感、敏捷性、協調性,以預防老人家跌倒的「全方位不倒翁訓練」,練習順序是:原地踮腳尖跑→原地抬腿跑→雙腳側併步跳躍→開合跳→蹲跳,這5個動作能強化腿部與核心肌肉力量,同時提升人體本身的感覺能力、反應力,對於銀髮族來說,還可以大大改善行動力、維持心肺功能,以及延緩身體的老化速度,避免跌倒;就算不小心跌倒、受到撞擊時,身體也會快速反應,不至於因為僵硬而反應不及,造成嚴重傷害。剛開始練習時難免不熟悉,但只要小心留意並且慢慢做,動作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即可,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BEFORE / 暖身-2分鐘原地節拍超慢跑STEP 1 原地踮腳尖跑預備姿勢:站立,雙手放置腰際間。動作:踮腳尖快速原地跑30秒後,休息15秒接第2個動作。徐老師小叮嚀:「原地踮腳尖跑」主要是刺激小腿肌肉。初階者只要做到腳跟稍微離地即可;進階者的腳掌交換頻率則越快越好。STEP 2 原地抬腿跑預備姿勢:站立,雙手放置腰際間。動作:快速原地抬腿跑30秒後,休息15秒接第3個動作。徐老師小叮嚀:初階者進行原地抬腿跑時,腿部不需抬太高,因為腿抬越高落地阻力越重,心臟負荷會越大,反而越喘。STEP 3 雙腳側併步跳躍預備姿勢:站立,雙手放置腰際間。動作:併腿快速向左右跳躍30秒後,休息15秒接第4個動作。徐老師小叮嚀:跳躍時記得保持屈膝,若膝蓋感覺不適,只要上下輕微跳躍即可。STEP 4 開合跳預備姿勢:站立,雙手放置腰際間。動作:兩腳快速開合跳躍30秒後,休息15秒接第5個動作。徐老師小叮嚀:初階者練習者只需腿部開合即可;進階練習者可加入手部上下開合動作,以增加重量。STEP 5 蹲跳預備姿勢:兩腳打開約肩寬,眼睛看天花板,雙手舉高。動作:蹲跳30秒後休息。徐老師小叮嚀:蹲跳時記得不能低頭,以防止暈眩,以及避免傷到腰椎。【學員案例分享】因為車禍導致脊椎受傷肌肉萎縮,練習徒手肌力訓練+節拍超慢跑後已行動自如!(70歲,弓大姐)因為之前出過車禍的關係,我的脊椎受傷,導致神經受到損傷,造成左腳腿部肌肉萎縮,走路必須要拖著走,生活上不太方便。在復健的期間,我也非常努力,希望可以改善自己的行動力,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後來,在妹妹的陪同下,接觸到徐老師的徒手肌力訓練+節拍超慢跑課程,老師教學時總是會鼓勵我,建議我好好練習增加肌力,並且嘗試加入節拍超慢跑看看。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很多動作我都做不來,也很擔心讓受傷的部分再次受傷,但我沒有放棄,還是繼續努力練習。長期上課下來,漸漸發現自己的肌肉逐漸有力量,很多之前做不到的日常動作也都可以做到了,進行節拍超慢跑的時候也跑得很順暢,同時蹲跳自如,因為腿部肌肉有力量,讓我走路時再也不用拖著慢慢走了,看到這些改變真的很開心。
-
2022-10-22 醫療.骨科.復健
常落枕、肩頸痠痛、手指麻木,當心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醫師教4動作,每天做2組有效改善
你有長期落枕、肩頸痠痛的情形,且經過復健調理後,落枕的狀況還是容易復發嗎?若還有合併脖子僵硬、肩頸麻木、手臂、手指麻木等症狀,可能要懷疑是「胸廓出口症候群」。 什麼是胸廓出口症候群?胸廓出口症候群雖不常聽到,但它的發生率其實很高,主要是鄰近胸部第一肋骨,以及前鋸肌附近的纖維組織,壓迫到周遭的神經血管組織,如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所引起。胸廓出口症為頸部前方之斜角肌因長期姿勢不良,形成過度緊繃之激痛點,進而壓迫夾傷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之間的上臂神經,而有遠端肩膀、上臂、前臂、手指之遠端疼痛。常與頸椎退化、五十肩、網球肘、滑鼠手所混淆。部分患者為第一肋骨與鎖骨之間神經夾傷。或者胸小肌與胸廓之間神經夾傷。 1動作自我檢查 有無胸廓出口症 把手舉高過頭,持續交替做張開手和握拳這兩個動作,計時三分鐘。假使這個動作誘發了肩膀與手臂的麻、痛、不舒服或冰冷,就很可能是有胸廓出口症候群。因為把手舉高過頭的動作,會壓迫到胸廓出口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可以靠這個動作自我檢查,但做了有不舒服,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還是要就醫診斷才能確定。 如何正確低頭? 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低頭玩手機者,若姿勢不良就易引起胸廓出口症候群,因此學會「如何正確低頭」是很重要的。 正確低頭姿勢應為:收下巴後旋轉頭部,使視線往下 錯誤低頭姿勢為:脖子往前伸。將造成頸椎骨刺、頸椎過直、胸廓出口症等。 在日常生活中做這些動作時,可多留意收下巴,時刻提醒自己,將習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完成矯正,以免常因姿勢不良引起疼痛。 有哪些復健動作可矯正? 白映俞醫師建議,覺得自己可能有因胸廓出口症引起的手臂、肩膀不適,最好每天做以下四個動作,早、晚各做一組(4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反覆十次。 牆角伸展面對一個牆角,兩隻手扶在牆壁上約肩膀高度處,身體往前傾,直到感覺胸部獲得伸展,停留五秒鐘,這樣算一次。側頸伸展右手放到背部,左手放在頭部,左手將頭部帶向左側肩膀,感覺右頸的伸展,停留五秒鐘,算一次。做完十次後,記得還要換邊練習。肩膀轉圈 聳肩往上往前,再往後往下,讓肩膀畫圓轉圈。一圈算一次。頭頸後仰 頭部往後往下,讓下巴抬高伸展,維持五秒鐘,這樣算一次。 在做這些動作時,應該都不會有什麼不適,而應該要感受到伸展後的舒適。萬一做的過程中有明顯的疼痛,那就趕緊停止,最好向醫師確認是否有其他肩頸、頭部的問題。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10-21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嗎?腰痛常見3原因,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引發
你有腰痛經驗嗎?想必每個都多少都會有腰痛的經驗,即便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雖然腰痛有時候會自行恢復,但其實這些小疼痛,可能是身體提醒你身體可能有些健康問題的警訊。腰痛的常見原因?1、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緩慢退化,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多少都會磨損消耗。隨著脊椎關節之間的軟骨分解,周圍的組織可能會發炎。炎症和軟骨變薄會增加關節的摩擦力,如此會導致下背部疼痛。2、背部受傷:嚴重的跌倒或車禍會導致腰部受傷,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當施力。有些背部受傷可能是突發的和創傷性所致。日常生活中,像是抱小孩,如果動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骨中的軟組織,受到外力擠壓導致突出。最常發生在下背部。當壓迫或刺激附近的神經,下背部和其他部位就會有疼痛感。抽菸、肥胖、活動量增加都會影響腰痛:1、抽菸:多項研究已證實抽煙與腰痛之間的關聯。吸煙會引起體內炎症,並阻礙身體自我癒合的能力。2、肥胖:與幾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有關,包括腰痛。身體質量指數 (BMI)較高的人,會增加脊椎壓力,導致脊椎更容易磨損。3、身體活動量: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腰痛的風險,但是過度或劇烈的體能活動也會增加。運動部分建議適量不過量!出現腰痛不適時,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大部分情況下,腰痛會自行復原。但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形的話,建議前往就醫:1、疼痛持續四個星期或更長時間2、隨著時間,疼痛不適越來越嚴重3、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體重大幅減輕或體重增加、四肢功能喪失或虛弱、膀胱問題等。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係嗎?1、背痛確實與大氣壓力和室外溫度有關。壓力的變化有時會導致關節炎關節疼痛,包括脊椎。肌肉和關節通常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如此一來關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僵硬,也更容易受傷。2、腎臟位於身體的後側,腎臟疼痛有時會感覺像背痛。3、腰痛可能與癌症有關。事實上,腰痛是前列腺癌轉移及產生病變時的首要症狀之一。任何癌症都可以擴散到背部,要注意觀察,特別是如果除了腰痛之外還有其他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蜂蜜好處多,別輕忽熱量!醫分享2NG吃法 ,提醒「4種人」不宜食用耳朵嗡嗡叫!耳鳴常見症狀、原因,如何預防耳鳴發生喝綠茶能預防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破解9種防癌迷思!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17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是什麼?從症狀、治療到照護,10大QA告訴你
「為什麼是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初確診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哭著問姊姊,現實生活中,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如應思聰,因為病識感不佳,拖延就醫,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到底思覺失調是什麼樣的疾病?症狀有哪些?照顧者可以到哪裡尋求幫助?思覺失調10大常見QA【疾病篇】👉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 👉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 【醫療篇】👉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 👉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 👉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 【照護篇】👉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 👉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 👉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 👉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兒子平常都很定時吃藥,但最近怪怪的,藥愛吃不吃,提醒他還會發脾氣,我該怎麼做才好?」「確診到現在兩年,怕同事看見我吃藥問東問西,又擔心老闆發現,但不按時吃藥又會有症狀,讓我生活壓力好大...」「老公的病情時好時壞,照顧起來好疲憊,但也不敢不理他,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忙我?」Q1:你了解思覺失調症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因大腦生病,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與一般人的現實有著明顯的脫節,以幻聽最為常見。台灣目前約有14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認識更多思覺失調症)Q2: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有哪些?思覺失調的常見症狀如下:•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當親友或自己出現疑似思覺失調症狀時,有什麼方式可進一步評估呢?民眾可利用「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自我檢測。回答以下15個問題,只要合計有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諮詢精神科醫師,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的大腦生病了嗎?【1分鐘檢測是否為「思覺失調症」】1.我到人多的地方,無法應付那種壓力很大的感覺。2.我覺得我無法親近別人。3.我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4.我覺得腦力不夠,想一下事情,唸一些東西,就覺得疲倦。5.當有別人在場時,我大部分時間都保持沉默。6.我有時會擔心朋友或同事對自己不忠或不值得信任。7.我儘量不吐露自己的心聲。8.如果必須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我會覺得非常的焦慮不安。9.我做事(唸書)不能持久,一下子就想休息。10.我覺得對什麼事情,總是處理得不好。11.我不會表情生動地講話。12.我不善於社交禮儀的應對。13.當你看到別人在交談時,會懷疑他們正在談論你嗎?14.你是不是常常從別人的談話或作為上,發覺背後藏有威脅或怪罪的味道?15.會不會聽到某些音、叫聲、或叫自己名字的聲音呢?Q3: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呢?思覺失調症發病的主因通認與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源自於遺傳或體質,臨床發現,當多巴胺在大腦分泌增加時,極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相關的症狀。在面對壓力時,人體腦內的多巴胺自動會生產較多,正常人的多巴胺系統對此會進一步調節,使得多巴胺不再分泌下去,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卻無法適度調節,使得多巴胺不斷釋出,進而引發不正常的幻覺、幻聽等官能性的異變現象。(>>看更多思覺失調資訊)Q4:怎麼治療思覺失調症?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用藥穩定是治療的另一關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患者的病識感不如一般疾病,服藥順從性低,健保署的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病友服藥不規律,醫界研究也顯示,一旦中斷藥物,患者復發和再度住院的機率大增,相較之下,如果使用長效針劑,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如果患者口服藥常常中斷或效果不佳,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考慮長效針劑。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長效針劑是治療思覺失調很好的武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說,早期介入是治療思覺失調的關鍵,由於患者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搭配長效針劑,可有效避免復發,讓年輕患者及早走回人生的正常軌道。而且早期介入也能提早做好對家長的衛教,包括認識疾病、連結外界資源等,有助降低家庭的負擔和焦慮。Q5:如果不治療會發生什麼事?蔡長哲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再加上社會的汙名化,家屬不願接受等因素,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而且確診後患者常不願定量定時服用口服藥物,也造成病情的復發、惡化與反覆住院。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病友故事】: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蔡長哲說,多項研究資料顯示,精神病發病到初次接受治療的時間拖得愈長,治療效果愈差,且治療到症狀緩解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治療後更會留下較多殘餘症狀及認知功能缺損。國外的經驗也顯示,透過積極的早期介入措施,可阻止三至四成的個案發展成精神病。Q6:最新的治療資源是什麼?衛福部已把推動長效針劑列為精神醫療照護政策的重點,健保署今年1月編列精神科長效針劑專款預算 27.64 億元,包括醫院總額 26.64 億元、西醫基層1億元,鼓勵醫師主動積極介入治療及施打長效針劑。(【獨家】:提升思覺失調治療效益 衛福部規劃長效針劑專款)長效針劑是什麼?長效針劑(Long-acting injectable, LAI)是可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之抗精神病藥物,採肌肉注射,間隔時間可分為2週、4週或12週注射一次,患者不需每天服用藥物。長效針劑為用於治療思覺失調之抗精神病藥物,可協助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Infogram111年上半年長效針劑各區申報藥費及申報量Infogram截至6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8億800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長周煌智認為,主要受到疫情影響,目前每個月使用量成長20%到30%,推估明年會持續增加。他說,長效針劑在臨床上確實改善了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他分享曾看見一位患者苦於病情反覆發作,換成長效針劑後,患者在家中自言自語的頻率變少,到機構學習的配合度也提高,家人們對於這樣的改變相當有感。台北馬偕醫院是今年申報使用長效針劑第二名的醫療院所。方俊凱說,院方於2008年已有第一代針劑治療,加上病情穩定的患者擔心在公眾場所服藥遭人側目,也會選擇只需一到兩個月回診治療的長效針劑,所以針劑的用量一直都相當高,不過,前提是會先做到醫病共享決策,清楚告訴患者用藥的模式、副作用,雙方再一起討論用藥方針。他強調,「尊重病人的主權」要讓患者理解疾病,治療是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出發,同時,醫院在2019年推行醫病共享決策並電子化,上頭提供病患勾選在意哪些治療、擔心的副作用等量表,患者或家屬只要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帶回家慢慢閱讀及評估,回診後再由醫師解說細節,充分討論後才會展開治療。為提升思覺失調病患就醫可近性及治療有效性,衛福部正研議比照C肝給付執行計畫,研議規劃專款,不會影響到基層總額的點值。衛福部也已行文財政部,希望協調減少診所開立昂貴針劑後的稅賦負擔,藉此鼓勵基層診所為思覺失調個案開立長效針劑的誘因。Q7:想重返社會,資源在哪裡?●社區資源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2021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6000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71所心衛中心,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法律資源我國現有精神衛生法、社會救助法、長照2.0⋯⋯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國家法制。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4】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政府長照資源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Q8:面對思覺失調症,可以怎麼「伴」?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Q9:照顧者想喘息,可以怎麼做?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查查我家附近有服務據點嗎?】Q10:患者可以獨立生活嗎?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社會大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台社心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了解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提供哪些資源)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病友照護故事】弟患思覺失調症,家人考驗的開始! 照護長路築起最強後盾▶【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
-
2022-10-15 醫療.骨科.復健
上班族久坐肩頸僵硬、痠痛 物理治療師:改善姿勢解決病根
生活形態的改變,現代人常盯著電腦及3C產品,導致人體自然形成的直線體態卻漸漸走樣。43歲上班族陳先生因長期在電腦前久坐,漸漸脖子僵硬、肩膀疼痛,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就診後,物理治療師王銘槿透過為期2個月的自我牽拉的復健運動,放鬆肩頸肌肉,不只痠痛問題解決了,舒緩筋骨還改善不良姿勢。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多是長期坐姿不良物理治療師王銘槿表示,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多是由於上班族長期坐姿不良,導致頸部深屈肌本該活躍的肌肉變得鬆弛無力,肩頸也隨之前傾,或因盤腿、翹腳、駝背、聳肩等姿勢不佳造成的身體影響,若漠視恐讓情況加劇,不可大意。王銘槿表示,彎腰駝背也許能享受到一時的舒適,但其實更耗體力,因身體處在不正常的姿勢下維持住一段時間後,這些壓力會日積月累耗損骨頭、關節和韌帶,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上肢麻、痛等症狀,後果是無論你做什麼,都很容易累,因此端正姿勢能使身體動作更有效率、讓日常活動和體能訓練事半功倍。物理治療師建議:改善姿勢解決病根王銘槿建議民眾,除了維持良好的姿勢之外,將電腦螢幕架設在與視線同高、或視線往下20度角的位置,好讓手肘能夠垂直擺放、臀部向後坐滿椅子、雙腳平放在地、髖骨保持略高於膝蓋的位置,椅背的高度至少要能支撐中背部,若能一併支撐頭部則最好。另外,將鬧鐘設為每60分鐘響鈴1次,每回鬧鐘一響,先檢查當下姿勢是否正確,再起身抬頭挺胸走個5分鐘,多走動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平時工作到一段落,在座位上也可伸展筋骨,如雙手平放於大腿,慢慢將肩膀向下向後收,夾緊肩胛骨停住5到10秒鐘再放開,一天做3到5回,每回10到15次。這個伸展動作能幫助你抬頭挺胸,以橫膈膜帶動呼吸的方式充分進行吐納,進而達到保存精力、放慢心率和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嘉榮復健科主任楊立群表示,端正姿勢並無捷徑,得持續訓練大腦去提醒身體保持直線體態,一旦運動神經熟悉了這種重複模式,姿勢自然就會改善。上述建議的運動,1週至少要做3次,並持續進行4到6週,直到有明顯改善為止;改善肩頸疼痛的動作,一定要循序漸進,避免傷及身體,若症狀仍無法改善,則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幫助,透過症狀給予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
2022-10-1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晨間午間活力舒展!10分鐘溫和瑜伽練習
身體起床了但腦袋還沒醒?忙碌一上午身體僵硬、精神疲憊?沒關係,「Yoga With Jade」的 Jade老師要教大家幾個瑜伽練習,利用短短10分鐘,讓你立馬精神百倍,消除疲勞!這是一組不論是晨間或午間隨時都可以做的瑜伽練習,也不需要瑜伽墊,只要有一個能夠展開雙手的空間即可。練習動作也很溫和及簡易,只要跟著Jade老師的步驟及呼吸一起做,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這組瑜伽練習利用雙手的伸展和配合呼吸,能夠讓肩頸、胸腔、腹部、後背、脊椎得到放鬆及伸展,也能幫助骨盆舒緩,並在一呼一吸之間覺察細微的身心運作。透過Jade老師的溫和瑜伽練習,能夠讓身心都得到舒展通暢、提神醒腦,讓你充滿活力持續接下來的一天生活。想了解更多關於瑜伽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享受瑜伽享受生活!原始影片Yoga With Jade YTYoga With Jade FBYoga With Jade網站Yoga With Jade IG延伸閱讀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外食族減肥菜單,一週瘦個2公斤超easy!「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12 養生.抗老養生
持續2週就有感!每日5分鐘淋巴按摩,消水腫、促進新陳代謝還能緊實臉部
編按:不少熟齡女性在更年期過後會有肌膚乾燥、暗沉皺紋和皮膚鬆弛感增加的困擾,除了受到荷爾蒙減退的生理機制影響,也和體內淋巴循環作用不佳有關。如何改善?日本美容專家推薦,平時每天只要花5分鐘做淋巴按摩,經過素人實驗,連續實施2週,就可看到明顯效果。為什麼更年期會導致女性肌膚問題?婦產科醫師指出,這主要和體內女性荷爾蒙減少有關,當體內雌激素下降時,影響肌膚彈力和水潤度的玻尿酸和膠原蛋白也會隨著大量減少。不只是皮膚會失去彈性和光澤感,頭髮也會變得比較粗糙。而膠原蛋白的作用不只在皮膚,也會連帶影響體內的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循環。遍布人體的淋巴系統,是負責將微血管釋出的多餘水分和老廢物質排除的組織,當肌力減弱、肌肉和皮膚組織的彈性變差時,血液和淋巴的循環也會變得不通暢、導致營養和水分無法深入肌膚或頭髮。針對淋巴易阻塞處舒緩 按摩順序也是重點對此,美容專家木村友泉認為,想要改善淋巴循環,可以針對淋巴容易阻塞的部位(淋巴結),透過簡單的按摩動作讓肌肉放鬆。不需要太用力或是激烈動作,只需要輕輕地給予像是震動般的刺激,就能夠讓僵硬的肌肉得到舒緩,進而改善淋巴循環。木村友泉提醒,在進行淋巴按摩時,特別需要注意「按摩部位的順序」,「很多人會優先按摩臉部或是頭皮等比較令人在意的部位,但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應該是要先放鬆大範圍的肌肉,讓淋巴的主要通道通暢。」此外,順著淋巴的流向按摩也非常重要。即使臉部和頭部的肌肉放鬆了、如果沒有連帶往肩部、手臂的方向紓解淋巴的阻塞,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從肩部和鎖骨開始、然後順著脖子、臉、頭和手依序舒緩肌肉,就能改善上半身的淋巴循環,讓臉周、脖頸的皮膚更有光澤和緊實感。「平時如果沒有養成正確的姿勢和習慣,也容易造成肌肉僵硬、淋巴不暢通。只要每天花幾分鐘進行按摩保養,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效果。」木村友泉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和睡前是最佳按摩時機,經過許多素人實際測試,2個星期就可看到效果。一學就會!淋巴按摩簡易Step by Step教學1. 兩手放在下巴處、從手肘而非手掌輕輕出力震動。(約10秒)2. 微微振動手臂,放鬆肩部周圍肌肉手放上另一邊手臂的肩膀後側,手掌從後面往前振動(兩邊各10秒),接著兩側的上臂左右來回輕輕振動10秒,這個動作可以讓肩膀和手臂深層的肌肉放鬆。3. 放鬆鎖骨周圍肌肉雙手放在兩側鎖骨上方,上下前後活動肩膀(前後、上下各4個來回)4. 鎖骨和肩胛骨一起活動雙手放在肩膀上,想像鎖骨和肩胛骨一起連動的感覺,肩膀慢慢由上往下繞圈活動(一組4圈,共2組)5. 放鬆頸部周圍的肌肉頭部微上仰、下巴上抬,兩手包覆頸部兩側、輕輕地振動。(一次5秒,共2次)6. 放鬆頸部後方的肌肉雙手拇指指腹壓著後腦勺接近髮際的部位,左右振動約(約10秒),可稍微用強一點的力道,有刺激感的程度即可。後腦是特別容易淋巴阻塞及肌肉僵硬的部位,因此確實按摩十分重要。7. 以拇指沿著下巴線條按摩順著下巴的輪廓線,以雙手拇指從下往上輕輕按壓,想像用手鬆開下巴周圍到耳根旁邊的肌肉(約10秒),重點是力道要稍微讓手指按進骨頭內側。8. 沿著髮際線按摩從額頭沿著髮際線到耳朵、頸部周圍,用拇指以外的4指指腹以上下、左右方向按摩(約20秒),力道可稍強。9. 以放鬆肩部肌肉收尾稍稍仰起頸部讓肌肉自然伸展,用手掌從頸部從上到下輕輕推按(約20秒),最後慢慢地轉動頭部(左右各2圈)。藉著簡單的淋巴按摩動作,除了能夠提升體內循環、排除老廢物質,還有緊實線條和改善膚質的效果,不妨利用早晚幾分鐘,在家也動手試試看!圖片與資料來源/ハルメク1 2 3原文:持續2週就有感!每日5分鐘淋巴按摩,消水腫、促進新陳代謝還能緊實臉部
-
2022-10-11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上班族必學「微運動」:每天5分鐘,緩解腰痠背痛
長時間低頭、脖子前伸與久坐不動,是傷害健康但又容易不自覺的姿勢,尤以上班族更是肩頸酸痛、滑鼠手、烏龜手的「常客」,且可能出現肌肉緊繃僵硬以及血液循環、代謝不佳…等問題。擾人毛病別輕忽,小心慢性病痛長時間受苦。運動是擺脫痠痛的良藥,不知道做什麼運動可以改善身體部位的痛症?元氣網特別推出【挑戰系列】元氣動起來運動課程,每週 5 分鐘教你 3動作,針對上班族多數碰到的困擾症狀,透過運動慢慢改善、緩解。跟著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物理治療師 陳胤甫,每週花最短的時間跟著做最有效的運動,並利用零碎時間輕鬆地把運動變成生活習慣,如同原子習慣說的,你的任何一點持續性小改變,都有機會產生驚人的加乘效應,立即來體驗!📢此系列課程分五堂課,將於 10/13、10/20、10/27、11/03、11/10,連續五週,每週四上午 10:00 準時開課!⭐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課程資訊|📍第一堂:22/10/13(四)10:00▶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改善痠痛超有感👉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二堂:22/10/20(四)10:00▶上班族必學頸椎運動!簡單坐著「3動作」告別烏龜頸超有效👉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三堂:22/10/27(四)10:00▶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怎麼辦?3招伸展肩背、舒緩肩頸緊繃肌肉👉點此進入課程頁▶📍第四堂:22/11/03(四)10:00▶久坐下背痛好困擾!3動作放鬆緊繃背肌、腿後肌、增加髖關節伸展👉點此進入課程頁▶📍第五堂:22/11/10(四)10:00▶擺脫滑鼠手!3招超實用手臂伸展操,減緩手腕手臂痠痛👉點此進入課程頁▶|適合對象|➡️上班造成的腰痠背痛症狀不知如何緩解。➡️想運動但平常工作繁忙、時間不夠。➡️不愛運動,但想慢慢培養運動習慣。|系列課程重點導讀|🕒22/10/13(四)10:00【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運動,改善痠痛超有感】工作時,長時間低著頭,會造成頸伸肌、斜方肌群的負擔,跟著做三個放鬆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放鬆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22/10/20(四)10:00【上班族必學頸椎運動!簡單坐著「3動作」告別烏龜頸超有效】現代人習慣不良姿勢,坐著或站立時像烏龜一樣駝著背並把脖子往前伸,雖然感覺很放鬆,但實際上反而讓頸椎承受更大的拉力,跟著做三個矯正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緊繃肩頸。👉點此進入課程頁▶🕒22/10/27(四)10:00【肩膀卡卡舉不起來,怎麼辦?3招伸展肩背、舒緩肩頸緊繃肌肉】長期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加上姿勢不良,造成肩頸肌肉不協調,輕微會造成體態的改變,症狀嚴重的話,則會引起關節或身體部位出現疼痛不適的現象,跟著做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讓肌肉壓力獲得釋放。👉點此進入課程頁▶🕒22/11/03(四)10:00【久坐下背痛好困擾!3動作放鬆緊繃背肌、腿後肌、增加髖關節伸展】上班族常有久坐或久站的習慣,且活動量不足,氣血循環不佳等原因,容易引發下背痛困擾,跟著做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舒緩、放鬆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22/11/10(四)10:00【擺脫滑鼠手!3招超實用手臂伸展操,減緩手腕手臂痠痛】工作中長時間且反覆過度使用腕關節,容易造成手腕、手指等部位疼痛、刺痛、麻木,甚至是整隻前手臂劇烈疼痛,以下三動作,每天只要5分鐘,教你如何釋放手腕緊繃肌群。👉點此進入課程頁▶|講師資訊|陳胤甫 物理治療師學經歷●愛迪樂物理治療所-負責人●輔英科技大學物理治療系專長●骨科物理治療:姿勢矯正、動作分析、徒手治療●神經物理治療:功能性訓練、任務導向訓練、本體感覺誘發術●銀髮體適能:術後訓練、退化訓練、功能性訓練●專項物理治療:鐵人三項專業認證●高等國家通過物理治療師●CMT徒手脊椎認證●中華肌內效協會C級認證●國民體適能C級指導員●MAT動作評估(Movement Assessment Tool)
-
2022-10-10 醫療.骨科.復健
元氣課挑戰系列/告別烏龜頸!專家教3招緩解肩頸痠痛
● 久坐姿勢不良,適時起身動一動● 依可接受的痠痛度做搓揉和調整● 若疼痛麻暈暫停動作,就醫求診久坐、打電腦,身體痠痛怎麼辦?愛迪樂物理治療所所長陳胤甫說,如果有肩膀僵硬、頸部疼痛症狀,大多是因為使用電腦姿勢不良、緊盯3C造成肩胛骨往上抬,導致頸部及斜方肌出現疼痛問題;有時睡姿不良也會引起頸部痠痛。建議平常打電腦要挺直背部貼椅背,可利用空檔時間,簡單做3組動作緩解不適,跟烏龜頸、厚肩膀說再見。活動之後,若有疼痛麻暈應先暫停求醫。5分鐘緩解肩頸痠痛動作1:放鬆枕骨下肌群雙眼平視前方,雙手拇指放在枕骨處,找到痠痛點輕壓、往外搓揉。輕輕搓揉按壓10下,壓到有點痠痛就是適合強度。動作2:放鬆頸部伸直肌群把右手放在脖子後方靠近頸部髮線處位置,拇指朝下,幫頸部的垂直肌肉做左右輕輕搓揉動作,10下為一組。再換左手放在脖子後方進行搓揉,慢慢緩解頸部累積的壓力。動作3:放鬆上斜方肌身體固定,找到肩膀會痠痛的一側,若是右側,先將左手向上跨放到右側肩膀上,用手指輕壓肩胛骨的位置,由後往前輕輕搓揉。動作示範/愛迪樂物理治療所所長陳胤甫元氣網「元氣動起來」邀請愛迪樂物理治療所所長陳胤甫示範5分鐘緩解痠痛運動。緊接著還有手腕伸展運動及針對辦公室自我矯正運動等,適合久坐久站、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族群。想知道更多運動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
-
2022-10-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
「有位阿嬤在十年前從台北搬回嘉義,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她未再親自回診,而是請託兒女協助繼續在台北拿藥,而吃藥了五、六年後病情卻不見穩定,直到有天出現不自覺摔倒的狀況才驚覺異狀前往就醫。」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的個案,在當地並非特例。他說,巴金森病每二到三個月要定期就醫,依照病友身體狀況調配藥物,此時如果看診的地方在外縣市,舟車勞頓恐降低患者回診頻率、意願,這凸顯就近就醫的重要性。照顧者陳小姐:「巴金森病不會痊癒,最後還可能失能,要如何鼓勵父親不要絕望呢?」巴金森病並非無藥可醫的絕症,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但前提是定期服藥之外,也要密切和醫師溝通,以調整最佳的治療方針,說來簡單卻有不少病友依舊認為,自己身體最能感受到藥量的波動,因而擅自增減劑量、停藥。巴友陳大哥:「藥吃久了,藥效越來越短該怎麼辦?」許永居說,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 巴友王女士:「如果最近身體不舒服,我可以停藥嗎?」如果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甚至是開刀需要停藥,巴金森病人的用藥該如何調整?此時,病友更需要與醫師對話。許永居指出,感冒糖漿、特殊止暈藥、便秘藥等,會和巴金森病的藥物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合併使用恐出現身體瘋狂地扭動、摔傷送往急診等問題,所以建議病人服用藥物出現不適症狀,應回診和醫師討論,最好拿著正在服用藥物到診間,能更精準判別狀況。另一個狀況則是碰過巴金森病人需要動手術,但沒有和醫師溝通之下擅自停藥,導致身體突然僵硬「斷電」,他強調,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即使因手術原因不能口服,也能以其他方式給藥。巴友李先生:「近期出現了異動的狀況影響生活,如何能改善?」許永居建議,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照顧者吳同學:「家裡氛圍好壓抑,阿嬤生病後為什麼老是不快樂?」這段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憂鬱,可能認為巴金森病是絕症、擔心吃藥的副作用。許永居比喻「感冒和失眠同樣也是,你得過還是會再得。」「吃藥擔心副作用危險,但走路也有危險、吃飯也有嗆到危險。」獨到的見解,幽默地吹散病友的烏雲,同時再搭配能改善憂鬱症狀的藥物調劑,陪伴病友打起精神一起走過。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提升民眾巴金森病意識,避免看錯科延誤治療「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在一次的治療有感而發,他回憶,一開始治療巴金森病是在安養院內,該病人已臥床十多年,沒想到經過二、三次的治療,眼前的患者竟然能下床行走,不僅工作人員吃驚,更讓他萌生對於巴金森病研究的興趣。雖然及早發現能有效控制病情,不過他也說,目前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意識不高,腳部、腿部出現問題多半聯想到骨科,有憂鬱狀況則是到身心科,因此通常來看診的病人都是中期,已出現手抖、走路緩慢、小碎步等動作障礙,若能及早診斷,並就近定期看診,助於延緩巴金森病、穩定病情。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10-01 醫療.巴金森病
手抖、行動緩慢,就是巴金森氏症?4個生活指南助改善
手抖、行動緩慢本來就是老人常見的情況,所以罹患巴金森氏症常被忽略,家人要提早發現並不容易。神經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協調人體的運動功能,但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細胞的數量逐漸減少。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治醫師戴春暉表示,這類神經細胞只要退化超過80%,患者就會出現巴金森氏症臨床症狀,包括:手抖、四肢無力、動作緩慢等。一旦確認為巴金森氏症,一定要配合使用藥物控制,這種退化性疾病無法逆轉,只會隨時間直線退化,積極治療可以讓活動力改善到接近正常人,提升生活品質。家人應多鼓勵病患運動,適度的活動或復健訓練可以減緩肢體僵硬,改善動作的協調,像是太極拳、氣功都是不錯的選擇。巴金森氏症患者生活指南1.日常生活:在家中通道及樓梯兩旁裝置扶手,通道上不要有障礙物。2.運動:游泳、散步、種花、太極拳、氣功等。3.飲食:多吃高纖食物,例如蔬菜或是全麥食物,多攝取水分,防止便秘。4.盥洗:在臥室、浴室安裝緊急鈴,在浴缸底部放一塊防滑墊。
-
2022-10-01 養生.運動健身
為什麼得做「有氧運動」? 不只維持心臟健康,還有這些好處
近年來運動風潮盛行,只是運動項目百百種,什麼樣的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呢?事實上,唯有規律的有氧運動能促進心肺適能,頻率要1週3次以上、時間至少30分鐘,藉由此方式慢慢就能提升運動耐受度。運動喘就是生病嗎? 可從2大方向檢查一般來說,運動可分成3種:有氧運動、重量訓練、伸展型運動,有氧運動與其他2種運動最大差異在於,心跳會加快鍛鍊到心肺功能,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加上有氧運動時會喘代表氧氣輸送量多,可增強心、肺、血管功能。對於本來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剛開始運動時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心肺功能有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建議,若有疑慮可以先去釐清自己的心肺狀況,心臟、肺臟功能都有1套標準化檢查,包含以下項目:▸心臟超音波:從心臟收縮、舒張的狀況,評估心臟功能是否正常。此外,該數據還能換算「心臟搏出率」,代表每分鐘循環心臟的範圍,若搏出率很高代表心血管功能是有效率的。▸肺功能檢查:了解肺臟通氣換氣功能、以及肺泡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功能。運動需要漸進式! 如何評估運動強度?藉由上述心肺檢查後就可以評估個人「最大攝氧量」,若檢查數值沒問題的話,就別再有藉口說自己無法運動!施奕仲建議,可採取漸進式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提升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之後上山、下海、爬樓梯都可以輕鬆完成。而該如何評估運動效能,光靠疲累感的主觀判斷較不準確,可以觀察1個關鍵指標-「心跳速度」,根據國健署的運動指引,想改善心肺耐力,運動時心跳率應達最大心跳率 60 %以上,達到稍微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的狀態。施奕仲提供民眾可以簡易預估最大心跳率的方法,即是使用公式:「220-年齡」來計算。例如 70 歲就是(220−70) =150次/每分鐘;20 歲者就是(220−20) = 200次/每分鐘。得出的數值就是最大運動心率速,再來選擇以下強度進行換算。▸低強度:代表達到50% 最大心跳率,例如慢走。▸中強度:代表達到60-70%最大心跳率, 例如慢跑。▸高強度:代表達到80% 最大心跳率,例如快跑。如果是 20 歲的年輕人最大心跳率為 200 次/每分鐘,嘗試中強度運動時心跳至少每分鐘 120 下才算是有運動到,千萬別以為在公園散步3小時就是運動,因為散步並不會加快心跳,建議選擇像是慢跑、騎腳踏車、游泳、有氧舞蹈等運動。有氧運動3大原則 適量持續才有益健康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幫助。民眾進行有氧運動時,施奕仲建議把握3大原則:強度要夠、時間要足、頻率要符合。像1週運動3次以上、時間至少30分鐘,即使剛開始沒辦法做足30分鐘也沒關係,採取漸進式慢慢增加時間,從慢跑5分鐘加長到15分鐘,最後再到30分鐘,若能跑超過30分鐘,再將跑的速度加快,增加運動強度。有氧運動對血管僵硬的問題也有改善,提醒有三高、曾裝過支架的民眾,更要訓練心肺能力,除非已經是高齡75歲以上、本身有心臟衰竭病史,在劇烈有氧運動下確實有風險。另外,運動過猶不及,時間適當就好不要太長,像是耐力型訓練跑馬拉松反而對健康有害。若進行運動過程中有任何不舒服,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9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炎更要動,定期運動改善軟骨健康!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適合關節炎患者的4種運動
到底運動還是不運動好呢?!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與不運動和不健康的人比較,經常運動的人身體狀況更好、更愉快、壽命相對也更長。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不運動還會引發健康問題,包括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等。 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降低疼痛耐受性、肌肉無力、關節僵硬和平衡感變差,但是如果長期不活動筋骨、關節的話關節炎的症狀反而會更嚴重!關節炎患者,運動以強化、伸展、有氧為主對於膝關節或其他部位的骨關節炎患者,建議結合強化、伸展和有氧運動、減輕症狀、改善關節運動和功能、增強協調和平衡以及控制體重為目標。已經發現定期適度運動,可以改善軟骨的健康。1、柔韌性練習:主動性關節活動、伸展運動都有助於維持或改善受影響關節和周圍肌肉的柔韌性。有助於改善姿勢、降低受傷風險和改善功能。主動性關節活動練習通常每天重複5-10次。早上做一系列運動有助於關節活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 4-5天的伸展運動,每次伸展約 10-15秒。主動性關節活動和伸展運動,包括高爾夫、網球、瑜伽和太極拳等休閒活動。2、加強練習:隨著肌肉變得更強壯,可以提供關節更大的支撐力,有助於減輕疼痛關節的負荷和壓力。建議每週進行4-5次,針對身體主要肌肉群8-10次為一組。阻力或重量需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能訓練到又不增加關節疼痛。阻力可以使用手持重物、鬆緊帶或使用舉重機推。3、有氧運動:又稱為心肺調節,包括以重複和有節奏的方式使用身體大肌肉的活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臟、肺和肌肉功能。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有氧運動對控制體重、情緒、睡眠及整體健康都有益處。安全的有氧運動形式包括步行、有氧舞蹈、水上運動、騎自行車或在固定自行車、跑步機等設備上訓練。日常休閒活動,像是修剪草坪、打高爾夫球或遛狗,如果以中等強度方式進行,也屬於有氧運動。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 18-64 歲的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分散在幾天內完成。中等強度是有氧運動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者可以正常說話,不會呼吸短促或過熱,並且可以舒適地進行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4、身體意識練習:當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受到關節炎的影響,或者已經換過關節者,通常會損害協調性、位置意識、平衡和增加跌倒的風險。身體意識練習,包括改善姿勢、平衡、協調和放鬆的活動。太極拳和瑜伽是結合身體意識元素的休閒運動。9種保健食品有助緩解關節炎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休假就喝酒狂歡,到底行不行?!喝到斷片,罹患「這疾病」風險高出119%!痛風患者飲食怎麼吃?吃什麼可避免痛風發生?推薦8食物緩解痛風不適憂鬱可能是身體缺營養素! 推薦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D,有助穩定情緒!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