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2-06-09 癌症.乳癌
乳癌患者副作用致手指僵硬 針灸及中藥調理後緩解
1名56歲婦人罹患乳癌,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接受抗賀爾蒙治療,但近半年來手指經常僵硬無法彎曲,擔心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祟,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藥物副作用引起,經中醫師針灸及中藥調理,手指僵硬症狀緩解,才擺脫疼痛,重燃抗癌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指出,停經後且賀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經常會使用「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等抗賀爾蒙藥物治療,但此類藥物副作用會導致關節疼痛僵硬,讓患者的肩、腕、指、髖、踝等關節部位出現不適症狀,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甚至造成嚴重情緒困擾。他說,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約有一半的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治療時,會出現關節不適副作用,雖會造成生活困擾,但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否則將會導致癌症復發率提高,死亡率也會因此上升。雖然可透過消炎止痛藥抑制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適合腸胃道潰瘍或腎功能異常的患者。王崧說,美國臨床腫瘤醫學年會去年發表一項研究,顯示中醫針灸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的症狀,在療程結束後,療效甚至可以持續至少一年之久,幾乎不會出現其他副作用。針灸研究相對於中藥來說容易許多,雖然中藥在這一部份尚未有實證,但臨床經驗上,中藥應用於相關症狀治療也有效果,鼓勵抗癌患者面對身體不適時千萬別放棄。
-
2022-06-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決新冠失眠!中醫師教你6大處方...按摩頭部好「神」穴、沖泡助眠茶飲,睡好精神也好
疫情之下,許多人壓力油然而生,常常需要擔心染疫風險、居隔問題甚至是確診後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等,這些焦慮緊繃的情緒容易影響到心理,導致失眠。且部分染疫後的痊癒者,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上述和新冠疫情相關的睡眠障礙,都可稱為「新冠失眠」。染疫自律神經受影響 康復者有失眠狀況你有「新冠失眠」的狀況嗎?經統計發現,部分新冠痊癒者,自律神經受到病毒的影響,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將睡眠障礙稱為「不寐」,無論是難以入睡、半夜容易醒來或是徹夜未眠都算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中醫理論認為「陽入陰則寐,陽出陰則寤」,染疫的過程容易破壞人體的陰陽協調,因疫情衍伸的擔憂會導致肝氣鬱結,傷及心神,因此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以外,疏肝理氣和安神定志也同等重要,身心一起處理才能更堅定的對抗疫情。中醫師教您6招 擺脫失眠苦海為了解決民眾的「新冠失眠」,康涵菁提供下列6大居家處方,可以幫助大家讓心安定,舒心面對,遠離新冠失眠。▸處方1:按摩頭部好「神」穴內經云:「印堂候肺,山根候心」,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因此,可以輕輕按揉兩眉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印堂,一路向上推按至髮際線交際處的「神庭穴」,平時可配合薰衣草或薄荷等紓壓精油由下往上的按揉,能夠使得胸中糾結的緊繃情緒獲得紓解。神庭穴旁開四指幅處,便是「本神穴」,有寧神的功效,可以一同按壓。耳朵三角窩中的後上方處,有一個「耳神門穴」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利用指尖或是按摩棒去按壓穴位,有助於平衡失調的自律神經。▸處方2:睡前助眠足浴由於腳底是涵蓋許多人體器官、神經及內分泌的反射區,睡前泡腳能夠迅速放鬆全身的緊繃僵硬,透過足浴還能將氣血順勢往下引流,緩和用腦或是用眼過度所導致的頭面部氣血過盛,讓腦袋能夠順利進入睡眠模式。而洗澡的時間也很重要,睡前1至2小時洗熱水澡,可讓體溫先行升高,沐浴後身體會自動調節溫度,將中心體溫調降,能夠幫助入睡。▸處方3:避免睡前藍光刺激居家期間,使用3C產品的時間通常較長,然而如果在睡前躺著划手機,持續讓自己暴露在藍光下,會使得皮質醇濃度升高,同時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更加難以入睡。倘若短時間沒有睡意,可以選擇閱讀輕鬆的書籍取代使用3C產品,或是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拉長吸吐的節奏,才能好好的培養睡意。▸處方4:維持日常作息許多人在居家時期可能會中途小睡時段變多,或是變得晚睡晚起,導致晚上精力旺盛,白天卻委靡不振的惡性循環。建議要盡量維持過往的作息,如果白天感到疲憊想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下午3點,也不要1次睡1個小時以上,以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處方5:持續適量的運動居家生活會減少通勤和運動量,若是一天身體的總活動量下降,很容易會造成心神疲累但肉體不累的情況,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可以在白天工作空檔時跟著網路影片做簡單輕度的有氧運動,睡前則可以適度拉筋,活動缺乏伸展的筋骨,最後再以靜坐冥想做收尾,透過這樣動靜交替的運動,能有助於疏肝理氣,放鬆身心。▸處方6:沖泡助眠茶飲民眾可準備9克的甘草,30克的浮小麥和6枚去核大棗,將上述材料加入6碗清水,大火煮沸後轉成小火續煮半小時放至溫熱後,分成早中晚3次飲用。小麥歸心經,可養心安神,搭配大棗調和營衛,甘草養胃生津,能安定臟躁,緩和情緒,幫助入睡。透過中醫師的6大居家處方,可以改善「新冠失眠」問題,民眾晚上睡的好,早上精神好,更能保持好的狀態來對抗疫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0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運動完不知道如何伸展嗎?運動防護員五分鐘教你做伸展運動!
不管是做有氧還是無氧運動,運動後的伸展都是必不可少,適當的伸展可以放鬆緊繃僵硬的肌肉,伸展動作主要是能刺激肌肉的新陳代謝,所以運動後再做伸展可以促進運動過的肌肉血氧供應更好、恢復更快,助肌肉再生。在運動時,持續運動某部分肌群,兩側肌群不平衡容易會有造成不適,或是部分肌群較少運動到,透過運動後的伸展動作可以把肌肉、肌腱拉長,舒緩肌群運動不平衡的不適,也藉由伸展動作,可以讓運動後累積乳酸的肌肉透過伸展動作,加強肌肉血液循環,讓乳酸代謝更快、加速消除疲勞。知道了伸展運動的重要性和好處後,今天「羅東博愛醫院」的運動防護員,要來教大家五分鐘伸展運動,快點開影片,跟著運動防護員一步一步做,仔細聆聽講解並觀看動作,你也能學會簡單的伸展運動喔!想了解更多關於伸展運動的知識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伸展不再乳酸堆積!原始影片延伸閱讀低頭族必備!跟肩頸痠痛說掰掰開車族必看!2招讓你長途開車全身不痠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07 醫療.精神.身心
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
「我又沒病,為什麼要吃藥?」對許多思覺失調症病友的家屬來說,經常上演著勸服用藥所引發的爭吵戲碼,身心俱疲。醫師建議,病友接受長效針劑,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進而降低復發機率,並能改善與家人親友之間的緊張關係。據統計,百分之97處於急性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即使經過治療,仍有六成到七成病友自認沒有生病。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在所有疾病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藥順從性應是最值得注意的。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陳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大二那年發病,起初抱怨宿舍室友整天監視、偷窺她的行蹤,同學在班上LINE群組中有意無意地羞辱、譏刺,最後出現幻聽,根本無法專心唸書,成績變差,只好休學接受治療。沒想到口服藥物治療短短不到一年,胖了快20公斤,一向愛美的她經常自行停藥,沒多久又出現幻聽、情緒激動,為此,反覆住院。直到醫師建議使用長效針劑,輔以心理治療和運動,半年內甩肉10幾公斤,恢復自信,去年終於重回學園。依照疾病盛行率推估,全台有近20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但健保就醫記錄卻顯示,僅15萬名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其中能夠規律回診及用藥的比率偏低,形成眾多家庭的沉重負擔,甚至成為社會問題。李俊宏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後的前五年為黃金治療期,及早介入治療,規律用藥,可有效避免復發,維持大腦運作及功能。國外研究證實,如能在黃金治療期,使用長效針劑,可改善藥物順從性不佳的問題,協助穩定病友腦部生理狀態,降低病情對於腦細胞與相關神經路徑的破壞及影響。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最新專家共識,建議將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列為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治療選項之一。為此,健保署於2022年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針對合適的個案優先使用長效針劑藥物,希望讓病人病情長期穩定,降低再住院率,共創病友與家屬、醫療院所和健保等三贏。 不過,給付之後,申請狀況不如預期,健保署李伯璋表示,原先規定大型醫院才能開立長效針劑藥物,後來也讓基層診所能處方,但因藥物昂貴,只要多開一些,收入表面數字變高,診所就需繳交更高的稅金,對於診所來說,一點都不划算,還可能賠錢。 李伯璋表示,幾年前,開放診所開立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時,也遇到類似困境。當時與財政部開會討論,決議在營業額中扣除肝炎藥物藥費,不會影響所得稅,才讓診所醫師樂於開藥。 李伯璋表示,最近也將與財政部會商,希望比照辦理,提高地區醫院、基層診所開藥機率,讓更多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穩定病情,有機會重返職場。李俊宏說,目前長效針劑最長可維持三個月藥效,國外甚至已經通過藥效長達六個月針劑的臨床適應症,對於「怕」回診、常「忘」吃藥的患者來說,將是一大福音,能擁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2-06-06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手部退化性關節炎 醫籲這幾種職業特別注意
某些職業、遺傳體質很容易有手部退化性關節炎,不保養治療可能侵蝕關節、嚴重變形疼痛。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案例,呼籲民眾尤其從事美容美髮、餐飲、清潔與需搬重物要多留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舉最近案例說,54歲葉女士從事美髮業,雙手第二至五手指末端兩關節疼痛多年,工作時疼痛不堪,冬天及下雨前更痛,關節兩側突起,摸起來硬硬的沒有紅腫熱,擔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經詢問病史、理學檢查及手部X光確定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應與家族遺傳與工作相關。以健保給付非類固醇消炎藥,衛教關節保養、運動、熱敷等輔助治療,症狀大幅改善,關節變形無解,不過疼痛減少許多,對治療結果十分滿意。陳昭宇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關節炎,最好發手部,女性較常見最常在停經前後發生,約六成家族遺傳,另與手部工作型態有關,慣用手更易產生,最常在拇指腕掌關節炎,其次遠端指間關節、拇指指間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他說,病程進展關節會疼痛、僵硬、活動角度受限、握力捏力減少,摸起來兩側及背側突起,近端指間關節、指節也可能變形。如果發炎關節會紅腫熱痛,嚴重的侵蝕性退化性關節炎女性較多,拇指腕掌關節炎男性多,也會合併發生滑膜炎、肌腱腱鞘炎。診斷要確認關節腔狹窄、骨刺、軟骨下硬化及囊腫的形成。目前核磁共振、超音波等沒辦法早期診斷發現。治療主要教導病人自我管理,如何保護關節、合適活動、重量調整等,搭配口服止痛藥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局部止痛藥、軟骨素與運動、熱療、針灸、肌能系貼布治療、關節矯形器、石蠟療法等。但不建議使用口服雙磷酸鹽、葡萄糖胺、免疫抑制劑及局部離子導入法。陳昭宇表示,不少民眾防疫需一再清潔環境,扭毛巾、拖地等應適當休息及伸展筋骨,善用工具協助以免關節勞損。年紀漸長關節退化無可避免,手部退化性關節炎雖是不可逆,但早期發現配合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了解如何自我調整生活型態及運動,大多可良好控制與改善症狀。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醫師,我已經好幾個月都不太能走了,只要走遠一點或上下樓梯,整個膝蓋就好痛。」在門診時常會看到許多深受膝關節退化所苦的患者。關節退化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反覆性發炎及下肢生物力學的改變。常見的症狀除了膝蓋疼痛以外,還可能會有緊繃感、無力、痠脹感及僵硬。而疼痛的感覺往往在長時間走路後會變得強烈,且蹲下或上下樓梯會因無力或疼痛而感到困難,嚴重者甚至會有行走困難的情況,必須長時間使用輪椅,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在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裡,最重要的其實是生活型態的調整。膝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常發生在年長、肥胖、有關節損傷病史、有關節炎家族史、肌力不足、長期負重或久站、長期維持蹲跪姿勢的族群身上。也因此過重患者減重、減少久站負重、處理原有的關節損傷、調整運動及生活方式等,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照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膝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復健治療目前已經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的核心照顧之一,過去許多研究及指引都證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運動及復健,可以有效減少疼痛並增進功能。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研究,有接受過足夠復健療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降低未來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針對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運動配合復健儀器的使用,如電療、水療、短波、超音波或震波的介入,可以減緩疼痛並增進步行能力。此外還可搭配徒手治療的照顧,對疼痛的緩解更有幫助。◎膝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有了退化性關節炎是不是就要休息少運動呢?一般人遇到膝蓋疼痛的狀況時,會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別動,但其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僅可以運動,而且還鼓勵運動!運動可以減緩疼痛、增進功能、緩解低落情緒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掌握運動的原則及安排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是相當重要的。在有氧運動的部分,關節炎患者常有較差的心肺適能,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進心肺適能並減少疼痛。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應有3-5天的運動,並達到每週15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運動的方式應選用較低關節壓力的運動,像是走路、腳踏車、游泳或水中運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非常虛弱的患者可以採用每次5分鐘,少量多次來達到運動的效果。在阻力訓練的部分,阻力訓練可以增進肌耐力、緩解疼痛並促進功能,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運動的重點。每週應有2-3天的阻力訓練,強度為中等強度,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依患者的個別狀況做調整,每項運動進行1-3組,每組8-12下。運動的方式可採用運動器材、彈力繩、啞鈴或自由重量(free weight),訓練的肌群最好能包含大腿股四頭肌(Quadriceps)(圖一)、腿後肌群(Hamstring muscles)、臀肌等。(圖二、圖三)在伸展運動的部分,伸展可以減緩疼痛並減少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情形。每天都應進行伸展運動,達到緊繃感但不會疼痛,維持10-30秒,重複2-4次,特別是膝關節周邊的緊繃肌群要加強伸展(圖二),伸展運動的原則以不誘發疼痛或造成傷害為原則。而每次運動前後均應有5-10分鐘的熱身與緩和運動,進行熱身與緩和運動時要將膝關節做伸展及配合輕度的有氧運動,足量的熱身與緩和運動可以有效減緩疼痛。每日最佳的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每日最不疼痛的時候或在服用止痛藥之後。而在溫水中(28-31° C) 進行水中運動也有助緩解疼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立即感到些微的疼痛是正常的。若是從事不熟悉的運動可能會因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48– 72 小時感到不適,但經過慢慢訓練後則會愈來愈好。不過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急性發炎期有明顯腫脹疼痛時,應避免劇烈運動,此時應做緩慢的膝關節伸展,配合輕度的活動,來維持原有的功能並避免僵硬。◎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注射治療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可以使用注射治療。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示,「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以有效增加潤滑、減少發炎、保護軟骨、緩衝碰撞,而且愈早期施打效果愈好。除此之外也可搭配「增生療法」,藉由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高濃度葡萄糖水、羊膜等,施打在損傷處,可以促進組織修復,進一步緩解疼痛及增進功能。由於膝關節疼痛的來源常常不只來自關節內軟骨退化,同時也來自週邊肌腱或韌帶等的受傷,因此增生注射治療除了可以在關節內注射藥物,也可針對關節外受傷的組織進行治療。如果有急性的關節發炎導致膝部嚴重腫脹時,則可以抽取關節液,必要時,進行膝關節類固醇注射,並搭配復健治療可達到減少疼痛及緩解發炎的效果。◎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及鞋墊使用,矯正生物力學而穿戴軟式護膝也有助於緩解疼痛及不適,不過如果已經有下肢關節生物力學的形變造成壓迫或損傷時,則可使用退化性關節炎護膝(Unloading valgus knee braces,圖五)或客製化的鞋墊,來改善膝關節生物力學上的形變並避免持續損傷。然而護膝的使用時機比較建議在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或負重時,不宜過度倚賴護膝而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膝可能會造成肌力弱化,反而會加重膝關節退化。而最常見的足部問題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因前足內翻 forefeet varus 所致),這會因生物力學而導致上方膝關節角度不正,進一步影響退化性關節炎,藉由鞋墊的介入可以從足部處理,有效矯正生物力學問題並改善疼痛。提醒您,如果有膝部疼痛的情況,還是應該要即早到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及治療,如此才能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並遠離疼痛。※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膝蓋退化怎麼辦?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
2022-05-3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健保完整給付巴金森氏症腦部刺激術醫材 每年300人受惠
為提供病人完善醫療照護,健保署通過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執行深層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所需的立體定位手術醫材套組納入健保,全年挹注0.22億點預算。目前治療巴金森氏症的DBS整套特材,包括深層腦部刺激器、導線組及立體定位套組,自6月起均已完整給付,整套特材支付點數計65萬5980點,每年約有300名病人受惠,一年健保支出約2億點。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病人常出現肢體僵硬、顫抖、失去平衡感等動作障礙相關症狀,當臨床遇到藥物治療瓶頸,病情無法獲得控制,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外科手術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手術過程需以立體定位醫材提供手術定位與影像指標,再藉由植入的電極晶片進行微量的電刺激,調節視丘下核的異常活性,控制不正常的腦神經訊號,進而改善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 李伯璋說,考量巴金森氏症病人醫療需求及健保財務,2015年1月1日優先執行DBS植入的「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給付,並於2016年取消終身給付一次的限制,挹注約1.34億點預算;又考量裝置刺激器後尚須導線及相關組件傳遞電流進行電刺激,健保署再爭取將導線、導線延長線及導線固定蓋等組件納入健保,再投入0.71億點預算,2019年8月1日生效。 李伯璋說,身為一位外科醫師,他能夠體會深腦刺激術屬高精密度的手術,由於執行DBS手術需以電腦斷層造影並記錄腦部神經活動及電刺激位置以進行手術定位,其所需定位醫材如果能納入健保,方能提供病人完整的醫療照護。經健保署縝密評估、彙整相關資料及臨床專業建議,於日前召開「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特材部分)」討論通過,並努力與廠商議價,決自今年6月1日起將基準點標記物,整組支付為3萬600點,以及植入管套組及微目標電極,整組支付為3萬4250至5萬4050點,將此3項醫材納入健保。李伯璋說,基於保障民眾使用醫材權益及病人臨床醫療需求,只要新醫療科技醫材倘具有臨床實證效益及必要性,均會努力在健保有限財源下積極研議納入給付。考量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健保署會持續努力將醫療資源運用於涵蓋不同科別領域的病人共享,最終目標為精進醫療照護品質及守護全民健康。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患者血液中常含高量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以鼻咽內視鏡進行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診。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鼻咽位於鼻子後方,跟喉嚨交接,一般理學檢查不容易看到。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以放療和化療為主,依期別五年存活率達七至九成。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第四期,就覺得非常嚴重。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鼻咽內視鏡目的是看原本腫瘤部位是否恢復平整、有無新病灶。胸部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有轉移或復發。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緩解治療副作用 維持病友生活品質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2022-05-28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照顧者你累了嗎?來看看居家照護「10大壓力徵兆」中了幾項
「我照顧的好累」、「我肩膀好痛」、「我變得不想和人有接觸……」。照顧者常常承受著許多層面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於被照顧者,或是身邊的親友,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因為對於照顧有一定的期待,從期待中產衍生出照顧的壓力。 建議辛苦的照顧者們,可以定期地觀照自己的壓力指數有多少?記得一個原則-「照顧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當我們狀況良好時,照顧的品質也會比較穩定。壓力指數檢測 我們來做個小測驗,以下是壓力的十種徵兆,符合一項為一分,來看看你(照顧者)的壓力指數有多少: 1. 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一件事情做到一半,就因沒耐心而中斷了。無法專注在一件事上,想轉移壓力而去做其他事情,導致原本要做的事無法如期完成。2. 肩頸痠痛肩膀想要扛起壓力與責任,所以壓力大會造成肩膀僵硬與痠痛,需要適時地自我按摩與放鬆肩頸。3. 煩躁、憤怒有壓力時容易讓人情緒不穩定,也容易對身邊的人事物看不順眼,很想要藉由發脾氣與吶喊來宣洩壓力,無法平靜下來。 4. 退縮變得不想接觸新的人事物,減少與親友的聚會,並且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5. 焦慮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容易感到緊張,總是擔心發生不好的事情。可能有食慾不好、胸悶、心悸、肚子不舒服的情形發生。 6. 憂鬱對事情的看法與解釋比較負面、悲觀,看不見正向的可能。覺得生活有空虛感、無意義感、無力感,以及容易哭泣,覺得自己沒用的負面批評。7. 失眠即使要睡覺了,頭腦還是在想事情,思考依舊處在「運作」的狀態,以至於沒有辦法好好地徹底休息,所以起床後,仍然覺得有疲累、頭疼、頭暈等等現象。長時期的睡眠不足,將會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8. 身心疲累覺得身體與心理都很疲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休息與睡覺。9. 身心症這是一種身心交互影響,生理、心理症狀交錯表現的疾病。壓力造成身心症常見的疾病種類從偏頭痛、氣喘、心肌梗塞、胃潰瘍……等。10. 免疫力下降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身體產生反應,例如: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常常感冒等等,而且不容易復原。 準備好了嗎?來看自己或親友得了幾分: 每一個人都該懂得適時求助 你或你的家人好友得分幾分呢?千萬別輕忽壓力所透露的警訊。 人活著就會有壓力,有壓力不是一件壞事,壓力可以讓我們產生動力,去因應外在變化;但壓力過大了,就容易有反效果,所以我們要學習與壓力「和平共處」,把它當成我們的朋友,試著看到壓力背後的原因,可以問自己為何這件事/這個人,給我怎麼的感受?為何讓我不想面對?為何讓我壓力大呢? 只要開始去面對壓力的來源,壓力就已經減少了一半,讓自己看見壓力的存在,關心與照顧自己的情緒,當然不用什麼都自己獨自承受,適時地找家人或朋友聊聊聚會,通常心情會因此好了很多,或是偶而讓自己喘口氣,請家人一起協助照顧的工作,否則自己不但會累垮,更可能因此增加了家人的負擔。 必要時,也能找專業的心理師與醫師談談,拿起電話撥打各縣市的生命線-1995,或者各縣市張老師-1980,懂得適時求助,也是一樣很重要的能力。
-
2022-05-24 失智.大腦健康
運動能提升大腦健康!伸展、有氧、肌力3測試看出老化程度
「多運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從小被教到大的觀念,但很少人告訴我們運動除了對身體好,也會對大腦產生重要的影響。事實上,運動是預防失智症很重要的環節。首先,運動能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並增加大腦的「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BDNF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蛋白質,功能包括神經細胞生長、讓大腦神經細胞長出突觸、調控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BDNF分泌不足,使他們的記憶及認知功能受到侷限。再者,運動會讓我們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兩種快樂賀爾蒙。血清素幫我們對抗壓力和憂鬱、讓我們好睡;多巴胺則帶給我們愉悅、快樂、滿足的感覺。另外,運動也會降低我們的「皮脂醇」(壓力賀爾蒙),這些皆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運動還能促進認知功能,許多研究證實,運動或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是保護認知功能的重要因子,原因在於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腦部血液灌流與供氧量,進而提升大腦健康。另外,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而這些疾病都與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透過運動降低三高,也就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生率。運動的種類:1.伸展2.有氧3.肌力4.協調性伸展運動需要用到柔軟度,像瑜伽、拉筋都算。有氧運動有助於增進心肺耐力,講究長時間、持續性地讓心跳維持在一定速率,透過氧氣代謝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像慢跑、健走、游泳、騎單車都是。我們常聽到的重量訓練、皮拉提斯則屬於肌力運動,會大量使用各種肌群,並讓肌肉在修復的過程中越來越強壯。至於舞蹈、體操、各種球類運動,都是需要動作精細配合的協調性運動,需要身體的平衡能力來完成。接下來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伸展、有氧、肌力三種運動的功能和自我檢測方式。動一動①:伸展運動測試請找一個人協助你在做以下動作時,拿尺幫你測量。●椅子坐姿體前彎1.屁股坐在椅子前1/3處。2.一腳伸直,腳尖蹺起,另一腳與地面垂直(大腿與小腿90度彎曲)。3.向前彎腰,用手去碰伸直腳的腳尖,測量中指尖和腳尖之間的距離是幾公分。想了解柔軟度狀況。可以從腳尖位置作為起點測量,如果你的手超過腳尖,數字會是正的;如果手摸不到腳尖,數字會是負的。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2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3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需要多多注意。●抓背測試1.站直,右手高舉過頭後,將前臂往後折、摸自己的背。2.左手從下背往上背盡量延伸,試著去觸碰右手、與右手交疊。3.請對方測量你的兩手中指尖之間距離幾公分。如果你的右手可以碰到左手,甚至手掌交疊,數字就是正的;如果右手摸不到左手,數字會是負的。也可以左右手交換試試看,兩邊的肩胛、手臂、手腕柔軟度可能都不同喔!65-69歲男性測出來小於-6.8公分、65-69歲女性測出來小於-4公分,就代表比普通人差。MEMO伸展運動可促進肌肉等軟組織的柔軟度與延展性,有助循環及改善肌肉緊繃、僵硬等問題。現代人常滑手機或久坐辦公,造成呼吸不順、胸悶、疲憊無力、血液循環差、筋骨關節疼痛等,看似和柔軟度無關,其實正是肌肉僵硬而導致的。再者,練出好的柔軟度、充滿彈性的肌肉和筋膜,做其他運動時也會更順暢。動一動②有氧運動測試請準備計時器。●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計時2分鐘,將大腿提起與地面平行、小腿與地面垂直90度的方式抬膝踏步,「左、右各抬一次」算完成一輪踏步,記錄你在2分鐘內最多可以完成幾輪。65-69歲男性小於82次、女性小於76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做完之後,可參考「運動自覺強度量表」(PRE量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跳、呼吸狀況,是非常輕鬆、有些吃力還是非常吃力呢?這是一個主觀量表,數字大致反映了你用了身體的幾成力。假設你做完2分鐘原地站立抬膝後,感到有些吃力(4分),那這個運動大概只需要用到你的四成力而已。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年紀在65歲以下,5-7分強度就是適合你且有效的運動;如果你年紀長於65歲,建議做5-6分強度的運動。你可於運動中或運動完之後做這個自我評估。MEMO有氧運動的主要功能是增加心肺耐力,讓心臟、肺、肌肉、血液系統在使用氧氣時更有效率,不會動一下就感到虛累累、喘不過氣。另一個簡單的檢核方式,是你運動時是不是達到「有一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這也是合適的運動強度。動一動③肌力測試請準備計時器。●30秒椅子坐站測試1.屁股坐一半椅子,雙手在胸前交叉、搭在肩膀上,手臂與地面平行,伸直脊椎。2.腳掌貼地、小腿垂直地面,以「站起來再坐下」算完成一次坐站循環。3.計時30秒,看你能完成幾次循環。這個測驗主要是檢視下肢肌力(特別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65-69歲男女在30秒內,完成的次數小於13次,就屬於待加強的範圍。平時如果你感到不用手支撐就很難站起來,就代表下半身肌力不足,容易因此產生肌肉疲勞與疼痛,也會增加跌倒的風險。(本文出自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Momo購物網、誠品線上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增2童新冠肺炎死亡 一歲童「午睡中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確診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173例,包括中症130例、重症43例;確診個案中有40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及三歲男童,其中一例為併發腦炎死亡。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四例死亡,其中三例死因為併發腦炎。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173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80人,占0.06%。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20人超過80歲以上,37人具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者15人。其中兩名為未滿10歲死亡的兒童個案。一是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家中午睡家人要叫醒時發現昏迷,送醫發現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且無無外傷,也無心肌炎等心臟急症,病程變化未知,但因急救採檢時呈新冠陽性,Ct值9點多,因此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另一名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16日發燒至攝氏38度以上,快篩陽性;5月17日高燒至攝氏41度,且四肢發紺。送急診時發現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頭部僵硬。曾使用瑞德西韋、降腦壓等藥物,仍於5月20日病況惡化去世,死因為腦炎併神經性休克。另外,重症43例個案中,其中一位為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隨著居家隔離人數上升,許多人選擇外送解決三餐。外送員成為防疫幫手,穿梭大街小巷送餐,不過外送員長時間騎車、及不正確騎乘姿勢之下,也出現職業傷害,醫師提醒外送員應適時運動,減少身體不適。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外送員主要工作時數長,且騎乘機車因雙手需緊握龍頭,坐姿彎腰前傾,腰椎椎間盤所承受最大壓力值,高達185%,加上過程顛簸,身體彈跳瞬間衝擊力,會讓脊椎承受額外傷害,可能會造成腰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久坐也會造成臀部肌肉僵硬疼痛,也會感受胸悶、呼吸不順暢狀況。另外,手腕需緊握龍頭加油門及剎車,這些反覆的動作可能出現手部麻木及刺痛感,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外送員一天的工作時數長達8至12小時,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說,透過姿勢調整,可以改善,一腳掌平均踩在腳踏板,膝蓋成90度,腰部挺直胸部往前凸並且縮下巴,減少俯身前傾的姿勢。肩膀放鬆,手肘彎曲,緩衝衝擊力傷及頸椎。另外,伸展臀部肌肉:,乘坐在機車坐墊前1/3,單腳平貼得踩在機車踏板上,另一腳翹二郎腿姿勢,脊柱打直,身體前傾往前壓低,維持15秒,兩腳輪流,會感受臀部至大腿拉扯痠痛感;透過伸展運動可減緩臀部壓力減緩椎間盤壓力:站姿,雙手平貼在褲頭,雙手順勢往前推,上半身往後仰,維持15秒,一次10回,減緩椎間盤的壓力。胸椎自我鬆動術:坐姿脊柱打直,上半身旋轉兩手放向同側,旋轉至最緊繃,而後深深吸一口氣,吐氣後可再往後可旋轉再多一點角度,持續深呼吸吐氣,每次5下兩側輪流,鬆動胸骨及肋骨間的關節,紓緩胸悶及壓力。解除手腕壓力:手肘伸直往前抬起,手指打直手腕彎曲呈90度,另一手緊握伸展側手部掌面,往後伸展並感受到手腕有被牽拉的感覺,維持15秒,一次10回,能有效解除手腕內的壓力。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髖關節炎 震波療效佳
近年國內風行健身、跑步、爬山等運動,有民眾感覺鼠蹊部及大腿痠痛不適,以為姿勢不良造成扭傷或肌肉痠痛,多休息就沒事,但新竹國泰醫院發現,有些案例可能是「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嚴重可「痛得像鑽入骨頭」,建議久病不癒應就醫檢查。竹市36歲王姓女子近年運動、跑步或長時間走路後,就感到左鼠蹊部及大腿外側痠痛不舒服,起初不以為意,但後來起床卻發現髖關節僵硬,痠痛感越來越重,「彷彿會鑽入骨頭般難受」,平躺睡覺也因膝蓋痠痛不適難以入眠,甚至蹲下都困難。經新竹國泰醫院骨科醫師尤俊衛診斷,確診王女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導致的退化性髖關節炎第一級,研判因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運動後浮現問題。尤俊衛表示,可選擇再生療法,目前有以超音波導引髖關節、關節囊及韌帶作葡萄糖增生治療,或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注射促進軟骨再生及增加關節的穩定度,或使用非侵入性的震波治療等,王女選擇每周施行一次震波治療,3次基本療程後便宛如重生。尤俊衛說,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等方式發現此問題,開始走路的孩子則可觀察是否跛行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若未能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
-
2022-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巴金森病自我檢測40秒手指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5-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痛到冒冷汗恐是主動脈剝離!8種情況速就醫
背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但未必是閃到腰等肌肉筋膜問題,嚴重也有可能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臟器感染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背痛主要可能,並提供一般情況可應對方法,也提醒若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維護生命安全。 為什麼會背痛?醫指主要3大原因。 結構性背痛:王威傑醫師表示,背痛主要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臟器性三大類。結構性包括肌肉、筋膜、韌帶、脊椎等,各結構關係密不可分,一個結構出問題,其他也可能受到影響。肌肉、筋膜、韌帶常見如扭傷、拉傷、發炎等。脊椎相關如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癌症骨轉移、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等,其中前二者則可能背部某處脊椎呈現明顯突出,後三者可能造成脊椎塌陷,出現「矮、駝、痛」的情況。脊椎相關問題也容易有椎體敲痛的情形,也就是敲擊患部會有明顯疼痛感。 發炎性背痛:發炎性則由各類發炎性疾病所引起,如僵直性脊椎炎容易晨間僵硬,疼痛在活動之後會減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出現乾癬以外,也會影響到脊椎等關節。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除了腹瀉、血便以外,也會出現脊椎疼痛。骨結核則易有低燒、半夜發燒盜汗的情況。 臟器性背痛:臟器性常聽到、也常被聯想到的如腎盂腎炎,容易有發燒、噁心、嘔吐、泌尿道感染等,疼痛常見於腰部兩側。除此之外也包括泌尿道結石,疼痛於腰的兩側或轉移到腹股溝,容易出現血尿。 特別注意劇烈疼痛!要特別注意的是,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也可能出現背痛。主動脈從胸腔至腹腔皆有經過,不單只在胸腔,出現主動脈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疼痛,甚至嚴重到冒冷汗,疼痛在背部也有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則在發生時除了胸悶胸痛外,常見也會出現心臟周圍各處的延伸性疼痛,或稱轉移性疼痛,如左肩、左臂、頸部、下巴等,背部疼痛也可能出現,和主動脈剝離一樣,痛到冒冷汗是嚴重的警訊。 背痛未必是肌肉筋膜問題,8種情況盡速就醫不要拖! 綜合上述,王威傑醫師提醒,出現背痛時可先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出現,若出現脊椎敲擊時會痛、半夜平躺特別痛、身高變矮或駝背、晨間僵硬、單側麻木或抽痛、噁心想吐、發燒等,這類問題通常恐怕不單純是出自於肌肉或筋膜,應盡早就醫檢查。而若是出現劇烈疼痛,甚至冒冷汗,更應即刻就醫。 肌肉筋膜背痛通常一週好轉,超過四週、4種情況早檢查。 觀察背痛,民眾也常會以時間計算,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症狀感受以外的觀察方向,若以時間來看,一般而言小傷通常1周就會好轉,但視情況也會有較久的時候,最久別觀察超過4週,超過建議盡早檢查為佳,包括「內科治療無效」藥物遲遲無法改善。其他像是第一次出現不明背痛但小於20歲或是大於50歲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病史等也都不能大意,盡早就醫為佳。 背痛怎麼辦?4招助改善!醫:貼布別超過4小時。 民眾出現背痛,最常見優先使用的如痠痛貼布,不過有時效果相當有限,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痠痛貼布主要對淺層肌肉筋膜效果較佳,對於較深層或是肌肉筋膜以外的問題效果有限,甚至沒用。因此背痛出現時,民眾可先嘗試使用痠痛貼布改善,但不宜過久,視藥物有所不同,應詳細了解包裝上用藥說明,一般約4小時左右就得取下,以避免接觸性皮膚炎或過敏,若未改善也可以適度使用消炎止痛藥,藥效可透過血液傳到全身。酸痛貼布和消炎止痛藥也可以兩者一起使用,適量使用鮮少有藥物過量疑慮。另外背痛剛出現時也可以使用冰敷降低發炎反應,後幾天則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復原,並適度休息。上述為推斷是肌肉筋膜疼痛等一般疼痛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若狀況較輕可多觀察其他症狀,較嚴重應先檢查確認,若遲未改善則盡早檢查。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醫:3情況速就醫,5姿勢搬物避免受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5-02 養生.運動健身
緩解腰痠背痛 專家授10分鐘毛巾操讓肩頸不卡卡
● 毛巾操簡單易上手,擺脫肌肉痠痛● 雙手緊握毛巾,配合呼吸伸展全身● 每天練毛巾操,有益增肌、遠離骨鬆疫情升溫,許多企業啟動分流居家上班,但是在家長時間久坐、盯著電腦辦公,身體也拉警報。疫情期間,民眾若出現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等的症狀,不妨試試簡易的毛巾操,伸展緊繃的肌肉。WaCare專家、運動教練陳怡汝說,毛巾操適合各種年齡族群,尤其幫助熟齡族增強肌力,遠離骨鬆威脅。熱愛運動養生的台塑辦人王永慶,長壽祕笈就是每天練毛巾操。這項運動不受空間限制,運用超過肩膀長度的毛巾伸展脊椎、刺激末梢神經,正確的練習可以消除身體痠痛不適,包括五十肩、肩關節沾黏等。陳怡汝表示,毛巾操最大特色,就是「伸展」和「呼吸」,使用雙手抓著毛巾兩端取適當距離,緩慢且用力往前、往上、向後、向下,延伸至每一個部位,慢慢釋放壓力。伸展拉扯 深層筋肉呼吸陳怡汝指出,做毛巾操,應循序漸進從上半身、下半身到肩頸放鬆,過程盡量抬高手臂,讓動作延展到最大。有五十肩的患者,不要擔心疼痛而動作變小,愈不敢抬肩或伸長手臂,肌肉反而會愈僵硬。毛巾操可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對於上班族常見的電腦手或是家庭主婦頭痛的五十肩,都有不錯的改善效果。毛巾操的原理,是利用雙手抓持毛巾拉扯,產生與自身肌肉的阻抗力量,藉由「反向伸展肌肉」舒緩痠痛部位,男女老少都適用。針對熟齡族的膝蓋關節退化、四肢無力,毛巾操亦能達到增強肌力、活化關節效果,天天操作拉一拉,每次做10分鐘左右,配合腹式呼吸運動更能發揮療效。運用毛巾操,可以訓練手部拉和扯的伸展,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慢慢上下來回運動,可依照伸展部位狀況自行調整動作次數。氣血通暢 睡得好又紓壓疫情期間,不論是避免外出群聚或輕症居家隔離,毛巾操可以說是最方便、有效的運動方式。若是睡前做毛巾操,舒緩筋骨後,可幫助深層代謝、全身氣血通暢,睡得更好又紓壓。毛巾操怎麼做?1.準備一條長度超過肩膀的毛巾,80至100公分尤佳。2.雙手握緊毛巾兩端,將毛巾拉直,向左、向右慢慢伸展,再從另一側繞回旋轉一圈。3.毛巾一定要拉直,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4.配合呼吸放鬆側部肌肉,吸氣慢慢延伸雙手。5.下肢無力的長輩,可先坐在椅子上練習;另將毛巾放在腳底,練習抬腿動作。
-
2022-05-02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晚霞依舊燦爛
英國有名的劇作家蕭伯納曾說:「我們不會因為變老而不能玩,但卻會因為不玩而變老。」仔細觀察我們周遭很多長者,退休之後就開始宅在家,身心都缺少刺激,退休沒多久就老態龍鍾,加速老化。我常認為最好的照護良方,不是每天吃藥看病、有外勞協助看護或者住在高貴的安養中心,而是要思考如何讓長者的玩心再起,如果長者每天都有像小朋友要去遠足的那種興奮感,那也許照護不會成為太嚴重的問題。記得母親在世時,有很長一段時間身上帶著三種癌細胞,但是幾乎每年都會跟妹妹一起去搭郵輪旅遊。除了可以慢食慢遊,最重要的是船上有賭場,媽媽賭性堅強,每次上船都要賭幾把,有時候賭到很晚也不覺得累,看起來完全不像病人。日本也有日照中心引入柏青哥、吃角子老虎、卡拉OK等設施,讓老人家像到迪士尼樂園一樣,復健成為每日最期待的事。台灣太過於強調長照,長照當然很重要,但是沒必要老是在長照打轉,好像年紀大了就立刻與長照連結。大家在想像老年生活時,一直被這樣的刻板印象綁住,腦中浮現的都是老人臥床、坐輪椅、虛弱的身體及空洞的眼神等畫面。很多人想到「老」就覺得好像什麼事都不能做!事實上,現代人平均壽命已達80歲,若60歲退休,還有20年的人生可以好好規畫,應該是重新開啟一段新人生,而不是數算日子等著走向終點。若能培養多元興趣,人生仍然可以很精彩。樂齡網的FB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一些國內外的樂齡人物,他們積極認真的生活態度,連年輕人都大感佩服,也是所有熟年朋友的典範。你曾想過當YouTuber站在鏡頭前介紹家鄉的美好嗎?「屏東姊妹饕」五位平均年齡66歲的熟齡大姊,初次體驗挑戰當YouTuber,她們展現南台灣的活潑熱情、大方可愛,分享屏東有什麼好吃好玩,也許不如專業網紅的流量,但重點是拍攝過程也活出自己快樂的第三人生。日本有位高齡90歲的阿嬤瀧島未香,是日本最年長的健身教練,她65歲開始接觸健身,一直到87歲才擔任健身教練。因為疫情,她現在還每月一次在線上授課,教導一群40到60歲的男女學生練習她自創的「未香體操」。一般人到了50歲就難免骨骼僵硬,但是未香阿嬤90歲的身體軟Q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她的座右銘:「年齡不過是數字而已。」台灣也有一位火箭阿公許永忠,71歲重拾田徑興趣,77歲拿下世界盃三金一銀,其200公尺短跑的成績是29秒49,令很多年輕人望塵莫及。阿公認為「60歲以上都要有目標,你才會感覺到人生有意義,就算你不會,人家可以教你,大家一起同樂,喜樂的心就是良藥。心情好,你身體就會好!」壯遊很困難嗎?不會上網,更不會看導航,80歲的高雄阿嬤劉曾玉真花了18天完成單人機車環島,阿嬤總共花費了1萬8千元,其中1萬元都是拿來添廟宇的香油錢。換句話說,18天含吃住及油錢只花了8千元。不要再說沒錢、沒體力、沒交通工具了,只要有心、有夢就有可能完成。不要給自己太多藉口,Just do it!晚霞也可能是你人生最燦爛的時光。
-
2022-05-01 該看哪科.牙科
牙口不佳增失智風險近2倍 專家教如何評估缺牙問題
母親從孩子初換第一顆新牙時,緊張又謹慎幫忙刷牙,一邊擔心著會不會蛀牙。如今母親日漸年邁,子女是否關心過她的牙齒?長輩牙口不好,容易引起一連串問題,罹患失智症機率比正常人高1.9倍。而維持良好咀嚼功能,更能減少嗆咳、吸入性肺炎發生。媽媽是否有缺牙未補?假如有缺牙遲遲未補,會讓咀嚼功能低落,不只阻礙營養攝取,更可能造成咬合崩壞,剩餘牙齒會咬合創傷,整口牙齒動搖形成牙周問題。也可能發生咀嚼肌肉痠痛僵硬、甚至顳顎關節問題,造成認知障礙的風險更高。世界衛生組織於2001年提出「8020」計畫,希望80歲的長者,至少要保存20顆牙齒,並且需要3到5個「咬合單位(有對咬功能的牙齒)」,小齒為1個單位,大臼齒為2個單位,才可以滿足低限度咀嚼需求。如果有缺牙,該做植牙還是假牙?媽媽如果有缺牙,補牙費用並不低,一般可做植牙、固定假牙或活動假牙。若僅單顆缺牙,可作固定假牙,不過若缺的是口腔內側最後一顆牙, 只靠緊鄰的一顆牙齒做懸臂牙橋,長期容易出問題,一般來說,缺牙的左右都有牙齒,才能做牙橋。若牙橋過長、假牙容易脫落,此時會建議搭配植牙治療。如果是大範圍的缺牙,則考慮用活動假牙,但活動假牙需要靠牙齦分擔咬合力量,咬力只剩下約20%,為避免咀嚼差,間接使牙齦潰傷、假牙難戴,形成惡性循環,會建議搭配部分植牙,以支撐及穩定活動假牙。可找牙科專科診所或醫院,評估如何補牙。若要植牙,醫師會根據顎骨剩餘骨頭高度、寬度,及一些解剖型態的限制,例如上顎竇、下齒槽神經、頦孔等進行考量。此外,年長女性還要注意通盤身體狀況,是否有骨質疏鬆、吃抑制骨頭代謝的藥物、免疫低下,都是影響傷口恢復及植體的因素。做了多年的假牙是否損壞?需要重新調整嗎?假牙戴了多年總會消磨,以活動假牙為例,用了多年後一定會有一些使用上的磨損,或因年紀造成齒槽骨脊變化,出現配戴不適等狀況。此類狀況下,假牙都可能需要重新調整和製作,也建議製作假牙後,定期回診、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延長假牙的壽命,即使出現問題,還能及早進行牙齒的治療。是否有水平智齒未拔、時常發炎?年邁的媽媽適合拔智齒嗎?智齒因為在牙弓的最後緣,刷牙清潔不易,容易造成蛀牙、牙髓神經痛、牙髓壞死或牙周破壞。水平阻生智齒如果深埋在顎骨中,通常不需處理,但若在口腔造成食物殘渣堆積,或害前面牙齒蛀牙,通常會建議拔除。要提醒的是,年長者如果有系統性的疾病,拔牙更要審慎評估,需要找專業的口腔外科醫師治療會更加妥當。是否定期洗牙、檢查牙齒?牙齒的健康是維持假牙、牙周穩定的最重要基礎。目前健保給付每半年洗牙一次,有糖尿病或是特殊情況,可以每3個月定期洗牙。長輩可視口腔衛生習慣、牙周的嚴重程度,每3到6個月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有沒有蛀牙、假牙情況、有無進行中的牙周破壞。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贋復假牙科主任周庭暵
-
2022-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吃枇杷,生津潤肺、止咳!新鮮枇杷挑選5要領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春天有什麼當季水果呢?原來是枇杷,在春季成熟,而且最近小編逛上水果攤上也常看到的枇杷呢!你跟小編一樣喜歡吃枇杷嗎?一起來看看枇杷有哪些營養、功用、還有挑選技巧吧!枇杷營養成分:1、每100公克熱量38kcal,由於富含水分,吃起來多汁可口。2、眼睛、皮膚:每100公克含維生素A 1347 IU,對於夜間視力、眼睛有幫助,還有保護皮膚及黏膜健康!3、貧血:每100公克含葉酸12.4微克,造血維生素,可以幫助紅血球製造!懷孕初期的婦女也需要補充葉酸,對於寶寶腦部發育很重要!4、血壓:每100公克含鉀173毫克,有助血壓調節,還可以幫助肌肉與神經相互溝通,促進肌肉收縮。以中醫觀點枇杷果實具生津潤肺、止咳功效!而枇杷葉屬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其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中醫認為枇杷果實有生津潤肺、止咳功效。對肺熱咳嗽、咳黃痰、乾咳、聲音嘶啞等症有輔助治療效果。枇杷葉曬乾入藥,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的功用,常有與其他藥材製成「枇杷膏」。怎麼選枇杷?掌握五個要領專家說枇杷不要放冰箱,放進冰箱之後果肉就會變硬,影響口感!所以最佳的儲存方式就是放置室溫。1、果圓:枇杷果粒越大且圓,代表果肉越多。2、顏色深:顏色越深且均勻代表成熟且甜度足。3、絨毛長:表示較少受到碰觸,其新鮮度越好。4、無皺皮:果皮已經發皺表示放置時間過久,果肉吃起來,沒有那麼新鮮。5、無風疤:風疤是果身的紋路,越多代表陽光照。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不明原因頭痛、伴隨肩頸痠痛、脖子僵硬恐為頸椎問題造成?! 頸因性頭暈透過矯正治療緩解不適症狀!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DHD其診斷、症狀、類型、治療與如何克服本土疫情持續攀升!BA.2成主流病毒株,接種"追加劑"提升自我保護力!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27 養生.運動健身
一個動作就能消除背痛!印度瑜珈冠軍教1分鐘瑜珈還能減緩便祕、活化神經
編按:Sujit老師專為現代人普遍常見的肩頸、脊椎、坐骨神經、核心肌群、肌肉與關節等問題,設計100個以上的瑜珈動作,以及能放鬆身心的呼吸法!每個動作只要練習1分鐘就能緩解不適。跟著Sujit老師練習以下4個動作,改善你的坐骨神經問題:手肘支撐眼鏡蛇式 Resting Bhujangasana1.趴姿,額頭貼地。雙腳伸直併攏。2.手肘彎曲,前手臂平貼地板,掌心朝下。手肘放在肩膀下方,靠近身體。身體放輕鬆。3.上手臂支撐讓胸口、肩膀向上挺起。頭抬起微微後仰。手肘、前手臂及手掌保持平貼地板。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胸口放下,回到趴姿。【練習小筆記】▪ 手肘支撐眼鏡蛇式也能以連續動作的方式練習。這是進入眼鏡蛇式很好的預備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肩膀及頭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放鬆▪ 手臂及肩膀的力量【修復效果】▪ 鍛鍊手臂▪ 強化肩膀▪ 消除背部僵硬雙手離地眼鏡蛇式 Uthita Bhujangasana1.趴姿,雙腳伸直併攏。手指併攏,掌心放在胸口兩側,指尖朝前。手肘朝向後方,靠近身體。額頭貼地,閉上眼睛。全身放鬆,尤其是下背部。2.頭抬起並微微向後仰,下巴往前,接下來頸部、肩膀依序抬起。背部先出力,再手臂用力,將胸口抬高,背部呈弓形。3.腹部中間、肚臍及恥骨平貼地板。手掌離地抬高。雙腳併攏、不離地。停留30~60秒,保持正常呼吸。回到趴姿,背部放鬆。【呼吸方式】▪ 吸氣,胸口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背部流暢的曲線【修復效果】▪ 開展胸部,讓呼吸更加順暢,增進肺臟功能▪ 緩解背痛,維持脊椎柔軟有彈性,強化背部肌肉與脊椎▪ 促進食慾,減輕便秘▪ 有益於所有腹部器官▪ 矯正體態,改善彎腰駝背單腳蝗蟲式Eka Pada Salabhasana1.趴姿,雙手置於大腿兩側或大腿下方。額頭貼地,脊椎延伸,身體放鬆。練習過程雙腳都要伸直。2.背部用力,左腳盡可能抬高。右腳在地板上放鬆伸直。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骨盆擺正,不傾斜。左腳慢慢放下。換腳練習。【練習小筆記】▪ 先抬左腳,再換右腳。左腳抬起時,會使右側腹部受壓,可以依照大腸蠕動順序,先按摩升結腸,再按摩降結腸【呼吸方式】▪ 吸氣,腳抬高▪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腳放下【覺察點】▪ 呼吸▪ 下背部▪ 腹部▪ 心臟【修復效果】▪ 有益於背部和骨盆腔器官,釋放骨盆壓力單腳鱷魚式 Eka Pada Makarasana1.趴姿,雙腳併攏,額頭貼地,雙手向前伸直。2.左手置於下背部。練習過程中,右手及雙腳都要伸直。3.吸氣,右手向前延伸上提、頭抬高及左腳向後延伸上提,盡量抬高。停留60秒或盡可能久一點。不過度勉強。左腳、頭及右手放下,回到趴姿。全身放鬆休息,讓呼吸慢慢回復正常。換邊練習。【呼吸方式】▪ 吸氣, 手臂、頭和腿抬起▪ 停留時,保持正常呼吸▪ 吐氣,手臂、頭和腿放下,回到趴姿【覺察點】▪ 呼吸▪ 從抬起的腳趾尖至抬起的手指尖,身體對向的伸展【修復效果】▪ 對背部僵硬、無力的初學者相當有益,可強化背部肌肉、活化神經,尤其是下背部▪ 讓身體徹底做到對向伸展▪ 動作與呼吸的協作▪ 培養專注力書籍介紹Sujit老師的修復瑜珈全書,幫你鬆綁糾結的身心:1分鐘解痛有感,5大重點鍛鍊,30天療癒老毛病,比按摩更有效的每日瑜珈練習計畫作者:Sujit Kumar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2/03/10作者簡介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2013年創辦全台唯一由印度大師設立的瑜珈會館──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並維持每年回印度進修至少兩次的傳統,與各地不同派別領域瑜珈大師學習交流,希望藉由超過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帶給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認為,「瑜珈不僅是坐在瑜珈墊上練習各種不同的體位法而已,瑜珈學習更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瑜珈練習中學習與自己的身體對話,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感受每一次的練習,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與進步。」為商業周刊良醫網專欄作家:「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著有《3分鐘解痛瑜珈》《全家老小不生病的健康瑜珈》《Sujit老師的七堂神奇瑜珈課》等書。【獲獎紀錄】.地區及公開瑜珈冠軍賽金牌7次.州瑜珈賽冠軍14次.全印度及東印度金牌3次.全印度國家冠軍賽銀牌1次.2006年印度瑜珈阿爾諸納王(YOGA ARJUNA)頭銜.蘭契大學(Ranchi University)瑜珈冠軍賽金牌.第七屆Jharkhand瑜珈冠軍賽最佳表現獎.獲選墨西哥世界瑜珈冠軍賽印度隊隊員(因故未能出席)索莉雅太陽瑜珈web:www.sujit-sauryayoga.comSujit老師臉書粉絲團FB:Sujit-Sauryayoga延伸閱讀: 家中有老人要注意!「譫妄」發作後一年死亡率達1/3,台大院長:可能是這些重大疾病徵兆
-
2022-04-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老婦脊椎灌骨泥又垮掉 拖延治療險癱瘓
76歲范姓老婦去年跌倒傷及脊椎,到醫院接受骨水泥灌漿手術後,仍覺得疼痛不適,且漸漸無法自行站立,今年3月她輾轉至大千綜合醫院就醫,醫師發現她原來骨水泥灌漿手術的骨頭已垮掉並壓迫神經,經手術治療,現已能不靠輪椅行走。院方說,老婦去年8月間跌倒傷及脊椎後,在其他醫院接受骨水泥灌漿手術,但仍覺得疼痛不適,雖持續回診,但醫師僅開立止痛藥治療,在疼痛無法有效緩解情況下,老人家漸漸地無法自行站立,行動只能依賴輪椅。直到今年3月,老婦輾轉到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她接受骨水泥灌漿手術的骨頭已垮掉,還壓迫到神經,才會導致她疼痛不已,經手術治療後,老婦不僅疼痛解除,現已能再次行走。為老婦診治的大千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從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病患骨頭垮掉造成的神經壓迫非常嚴重,幾乎接近癱瘓,加上乘坐輪椅太久,雙腳腳踝呈現僵硬、關節攣縮;經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後,先以手術處理神經壓迫的問題,再將已鬆垮的骨頭重新灌骨水泥,並輔以鋼釘支撐,順利解決老婦長期的痛苦。容志雄表示,曾接受脊椎骨水泥灌漿手術的病人如果骨頭再垮掉,一定要及早回診治療,拖延太久容易衍生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手術恢復後仍需注意預防跌倒及勿提重物,才能防止再次受傷。先前就有一位89歲老婦因跌倒造成腰椎壓迫性骨折,經骨水泥灌漿手術後順利恢復,她認為自己已康復就到菜園提水澆菜,結果施力不當又受傷,還好老人家及時就醫治療,沒造成太大傷害。他強調,高齡長輩多因骨質疏鬆影響,一旦跌倒就容易釀成骨折傷害、甚至臥床不起,因此日常生活務必做到防跌措施,如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也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行政系統快癱瘓 單日破萬例怎麼辦
國內本土確診連續五日單日破千,疫情兩年多來,從未見過也未想像過的數字,現有五萬多人遭匡列為接觸者,需居家隔離十天,隨著疫情擴散,愈來愈多輕症患者居家照護,加上居隔人數激增,不管是中央或地方,行政系統瀕於崩潰邊緣,幾乎癱瘓,眾多居隔者求助無門,社會機能受到極大考驗。專家早已示警,台灣在邁向與疫共存的路上,染疫人數勢必暴增,但指揮中心卻仍死守著疫調匡列作法,防疫規定多如牛毛,無法靈活應變,日增一千多例,已是手忙腳亂,一旦單日確診人數破萬,可能的混亂令人難以想像,指揮官陳時中面對此問題,一句要民眾「自主應變」,聽來格外諷刺,民眾只能自求多福。日前國內社區確診個案多點爆發,指揮中心還在「與疫共存」或「清零」的十字路口打轉,儘管蔡總統喊出要朝減災方向,但至今不放棄清零,甚至說出類清零,不斷大內宣「有政府、請安心」,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兩歲重症男童之死,引爆民怨,家長控訴居隔期間孩子病情惡化,與中央、地方防疫單位聯繫逾兩小時後,才得以就醫,事實上,病童住家距離醫院才四分鐘路程,卻因遵守相關隔離規定,可能枉送小寶貝生命,成為家屬心中永遠的傷痛,奉公守法,卻痛失愛子。民眾在收到確診通知書、居家隔離單時,已沮喪徬徨,有人在家等了好幾天,仍未收到衛生單位任何指示,如有就醫需求,更是求助無門;如何改善現有僵硬的規定,檢討現有措施,未來染疫人數如達數百萬,依現有作法匡列、隔離,行政及醫療體系恐早已癱瘓。避免憾事再度發生,是政府當務之急。向來以防疫模範生自居的台灣,從兩歲小男童之死到近來不少隔離民眾求助無門的諸多亂象,卻都凸顯指揮中心沒有超前部署,只有窮於應付。
-
2022-04-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蔓延至後腦…頸因性頭痛4特徵,小心是頸椎正求救!
陳小姐在工廠上班,因為低頭工作,經常肩頸痠痛睡不好,最近訂單增加,工作量暴增,肩頸疼痛更加劇,甚至蔓延到單邊後腦、頭頂、眼睛、臉頰、耳朵。她擔心「是不是中風了?」緊急就醫,接受神經及理學檢查,診斷為「頸因性頭痛」,經復健及口服藥物治療,才獲得改善。頸因性頭痛與一般頭痛不同,台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育豪表示,頸因性頭痛並非源自腦部,而是頸椎第一至第三節的小面關節受到壓迫、刺激,甚至創傷發炎導致轉移痛,常合併肩部、頸部、後枕部的激痛點,出現頸部僵硬、單邊頭痛等症狀。好發族群包括經常滑手機的低頭族、辦公室盯著電腦或平板螢幕的上班族、玻璃工人等。李育豪解釋,這幾類族群往往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伸長脖子低頭工作,容易造成頸部疼痛,進而引起頭痛。李育豪指出,除了長期姿勢不良,心理壓力、睡眠不足、曾經出車禍造成頸部揮鞭症候群等,都是頸因性頭痛加重因子。若未針對病因治療,將反覆發作或惡化,影響日常生活。處理頸因性疼痛的第一線治療,是矯正頸椎活動度,李育豪說,通常接受2至3個月的復健治療,包含儀器治療、運動指導、徒手治療,將緊繃肌肉放鬆,強化深層頸部肌力,大部分的病人可以藉由復健,配合口服藥物明顯進步。若是症狀嚴重已成慢性疼痛,可考慮由超音波導引注射葡萄糖、類固醇或PRP等,至肌肉激痛點或筋膜、壓迫的枕部神經、發炎的頸部小面關節、頸部神經根,同時也要適度紓壓,正常作息。
-
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類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五十肩和肩旋轉肌病變是造成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常同時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治療上也因此困難且耗時。肩膀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肩旋轉肌病變和五十肩。前者發生的機率遠大於後者,很多時候是因為肩旋轉肌病變沒有治好才導致五十肩。肩旋轉肌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與斷裂。生活中包含外傷、肩關節過度使用、動作不當、運動姿勢不良都會導致肩旋轉肌病變。年輕人主要是因為工作或運動受傷,中老年人多是因為肌腱退化所導致。五十肩又叫做冰凍肩,醫學名稱是「沾黏性滑囊炎」,就是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造成的原因包括肩關節缺乏活動(常常是因為怕痛不敢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乳癌手術切除後、關節脫臼或骨折的病患。 這兩種疾病很常見,但容易被混為一談,甚至連醫師也容易混淆,臨床上常見因為認知落差讓醫病溝通產生問題。例如病人實際上是肩旋轉肌病變,卻一直找醫師治療五十肩;或者是醫師認定是肌腱炎,卻沒有注意到五十肩的存在,結果病人吃了幾個月的消炎止痛藥,但肩膀越來越僵硬,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病人在看診時若能清楚表達疼痛症狀,醫師結合身體檢查、影像診斷、甚至之前所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不管是肩旋轉肌病變或五十肩,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輕疼痛。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類固醇注射很有效但不能多打,物理治療儀器治療也有效果,雖然耗時間但至少沒有藥物或手術的後遺症。運動治療是兩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的關鍵。肩旋轉肌病變的運動強調的是伸展與肌力訓練,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尋求專業運動醫學團隊做一對一指導。五十肩的運動重點則在關節角度的改善,可以先由物理治療師做徒手治療,再加上自己可以做的伸展和毛巾操。運動前可先熱敷讓關節與軟組織鬆弛,在運動後則是用冰敷降低可能的發炎與疼痛。近年來增生注射治療掀起這類疾病治療的革命,對沒有時間或沒有耐性做復健的人可說是一大福音。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肩旋轉肌病變特別有效,而關節囊擴張注射或玻尿酸可以撐開沾黏的關節囊與潤滑關節,效果快又有效,甚至可以比傳統復健省下三到六個月的復健黑暗期。保守性治療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治癒率可以達到95%以上。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病人是不是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和運動,因為完整的療程往往是三個月起跳,病人一定要有足夠耐心。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4-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醫師告訴你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同樣 Active resting ( 不影響骨頭癒合下,要即早活動)的復健觀念,也可以在下肢骨折開刀兩週後開始進行。利用患側不受力的擺位,如躺姿、坐姿, 就可以進行許多核心、骨盆、大腿、小腿的關節活動和肌力訓練,而不影響到骨頭的癒合。 譬如躺姿健側橋式(圖二)患側情況改善後,可兩腳一起進行橋式運動(圖三)或是側躺大腿側舉(圖四)甚至髖部小圈環繞(圖五) 更多臀肌以及核心的挑戰。這些術後的早期介入,都是讓患者可以順利無縫接軌,在骨頭完整癒合後盡快回復正常行走功能。 骨頭癒合後,也會看患者狀況,逐步增加挑戰的難度, 包括肌力強化、平衡訓練 、下肢反應靈敏度。如深蹲、八字行走路,甚至跳躍、跑步、折短跑…等等, 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提升復原目標,以期恢復正常功能。無論是上下肢的骨折,透過骨科醫師的手術, 都有非常良好的癒合機會,但是手術的成功並不保證功能的完全復原!骨折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而錯失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4-15 醫療.自體免疫
起床晨僵 手指變形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惠惠永遠忘不了38歲那年的某天早上,一起床就全身關節暴痛,想要求救卻痛到走不動,只能爬向房門口,強忍劇痛站起身,但因為手指關節變形,連門把都轉不開,幸好家人發現,緊急將她送醫檢查,這時惠惠才知道她的十根手指變形疼痛,不是餐廳工作造成,而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惠惠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很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所幸現在藥物治療效果很好,如果惠惠能早點就醫,手指應不致於變形。洪明理指出,因為惠惠就醫得晚,在餐廳的工作非常依賴手關節,所以就算用到最大劑量的類固醇和止痛藥,都難以緩解她的痛苦。還好後來惠惠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開始使用生物製劑,之後症狀大幅改善,打止痛針的次數、服用的類固醇劑量統統都減少,經過五年的治療,今年43歲的惠惠終於笑顏逐開。洪明理提醒,「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殊症狀,而且早上起床後,關節僵硬的感覺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醫學上稱為「晨僵」,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如果有早上痛醒、晨僵等症狀,症狀持續六周以上,就要高度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應及早就醫,不要自以為「下午沒事就沒事了」,錯失早期治療先機。如果置之不理,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破壞關節以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眼睛的鞏膜炎和乾眼症,甚至會造成心臟疾病。若全身發炎未妥善控制,疾病晚期可能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