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搜尋
健檢
共找到
939
筆 文章
-
-
2023-03-16 醫療.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LDL正常未必心臟健康 哪些人建議做載脂蛋白B測試?
【本文重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載脂蛋白B檢測可能比標準膽固醇檢測更好地預測心臟健康。該研究發現當載脂蛋白B數值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患者仍然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這意味著一些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尤其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by ChatGPT心臟和血管的健康對身體至關重要,早期篩查有助人們瞭解他們的風險,並有機會預防不良後果,例如檢測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就是針對這部分的健檢項目之一,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標準測試可能不是預測心臟病風險的最準確方法。【延伸閱讀:生酮飲食讓你更健康?研究稱低碳水、高脂肪恐倍增心血管風險】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上的一項分析指出,檢測載脂蛋白B-100(ApoB)可以更好地預測你的心臟是否健康,這種蛋白質附著在促成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或LDL膽固醇上,並且將膽固醇輸送到全身。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心臟病專家Jeffrey L. Anderson表示,載脂蛋白B測試不會告訴你患者有多少膽固醇,反而是測量攜帶它的顆粒數量。換句話說,根據研究結果,該測試可用於辨識更多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膽固醇數值看起來正常的人。為何載脂蛋白B能預測心臟病風險?該研究人員使用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電子病歷資料,檢視了從2010年至2022年間收集的705名患者載脂蛋白B和LDL膽固醇的數據,發現這段期間有46%的患者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了,即使他們的LDL膽固醇低於70毫克/分升(mg/dL),而這數值本應該在健康範圍內。換句話說,當某人的載脂蛋白B數值升高且LDL膽固醇數值正常時,他們仍然可能面臨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應接受相應的治療。Anderson表示,這意味著一些LDL低於70毫克/分升的人.特別是那些患有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治療。然而,有鑑於載脂蛋白B檢測比較昂貴,Anderson不認為載脂蛋白B測試會取代標準的LDL測試,但它應該被視為改善心血管風險的寶貴工具,尤其對這些特定的患者群體而言。【延伸閱讀:擔心他汀類藥物副作用?這款降膽固醇藥可將心臟病風險降23%】哪些人該做載脂蛋白B測試?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表示,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或已經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人,以及高膽固醇患者都應該接受測試。此外,正在接受高脂血症治療的人可以從這項測試中受益,因為它可以讓他們更有效地管理病情。心臟病專家Salim Virani指出,當檢測到有較高的載脂蛋白B數值時,治療的最初第一步與檢測較高的LDL膽固醇數值的步驟相同:改變飲食,例如吃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低的食物,並通過飲食和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另外,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治療。什麼是動脈粥狀硬化?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當將氧氣和營養物質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動脈)變厚變硬時,就會發生動脈硬化,有時這會限制血液流向器官和組織。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特定類型的動脈硬化,是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和動脈壁上的積聚。這類積聚被稱為斑塊,會導致動脈狹窄,阻塞血流,斑塊也可能破裂並引發血栓。動脈粥狀硬化通常被視為心臟問題,但它可能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動脈。【資料來源】.Testing for ApoB protein may be a more accurate marker for heart disease risk than testing for cholesterol alone.Heart Disease: Is This Protein Test a Better Predictor of Risk Than Cholesterol Levels?.A protein test may be more accurate in predicting heart disease than cholesterol levels
-
2023-03-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健檢正常卻在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個生活惡習快改掉
【本文重點】即使健檢正常,也有可能在三到五年內罹患大腸癌,原因是扁平鋸齒狀息肉不容易被發現。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但扁平鋸齒狀息肉的表面較少出血,很難從糞便驗到潛血反應,還是得仰賴大腸鏡篩檢。因此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by Notion AI近年大腸癌趨年輕化,但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因此許多人也有了健檢預防的觀念。不過有醫師提醒,即使大腸鏡檢查正常,卻也有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的可能,而這個元兇就是「大腸鋸齒狀息肉」。鋸齒狀息肉 年輕人大腸癌隱形殺手大腸癌連續14年居十大癌症之首,民眾大多已有意識將腸道檢查納入定期的在健檢項目。但根據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提醒,上次大腸鏡檢查正常,卻在「3-5年內」罹患大腸癌,元兇就是「扁平鋸齒狀息肉 (sessile serrated lesion)」。林相宏指出,這種息肉很難纏,它好發在大腸最深處(右側大腸),不只扁平,而且邊界不明顯,「就像隱形眼鏡掉到地板,根本很難找的到」。表面又容易被糞便黏液覆蓋,不注意看很像是正常的大腸皺褶,所以只要清腸不乾淨,幾乎不可能看到它,而就算清腸乾淨,因為其表面不規則,黏液還是容易蓋在上面。因此也很考驗檢驗醫師的經驗及判讀儀器的能力。而目前大腸癌仍以糞便潛血檢查為最方便的初步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篩檢結果為陽性),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但林相宏指出,大腸鋸齒狀息肉表面較少出血,很難從糞便驗到潛血反應,還是得仰賴大腸鏡篩檢。扁平鋸齒狀息肉4特點1.更早階段就可能產生癌化2.容易發生在年輕人3.大腸鏡不容易偵測4.糞便篩檢不易察覺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並接受切除。關於息肉你該注意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延伸資訊】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鋸齒狀息肉 大腸癌隱形殺手.衛福部台北醫院-認識大腸息肉.婦人愛吃炸物 大腸鏡查出可能癌變的鋸齒狀腺瘤
-
2023-03-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後遺症愈少!馬光遠搶救心梗分秒間,守護健康餘命
「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不要遲疑,快打119叫救護車!」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是心臟內科醫師,見過太多心肌梗塞患者因未警覺發病或處置遲疑,而無法挽回生命,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才不會錯過黃金救命時機。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 後遺症愈少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分秒必爭!馬光遠表示,這類疾病都有治療黃金時間,愈早處置存活率愈高,後遺症愈低。提高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急性處置的認知尤為重要,若有急性胸痛徵兆,不要遲延,應立即打119並送往有心導管治療的醫療院所就醫;而正確使用AED與CPR等技術也可提升活命機會。馬光遠過去在高雄榮總時,就積極推動「急診導管室綠色通道」、「到院前12導程心電圖」、「高雄一一九守心藥包」等,此為極佳節省黃金急救時間方式。目前全台各縣市緊急救護體系大多已有這類心肌梗塞處理機制,可大幅縮短心肌梗塞病患缺血時間,不僅提高治療效果,也挽救許多寶貴生命。救護車配備、救護員 是救命關鍵到院前死亡的病人中,有不少人因為心肌梗塞在自行就醫途中喪失了生命,因此就醫方式十分重要。馬光遠說,對於心血管病患,救護車是救命關鍵,消防救護員具專業急救技巧,救護車配備自動電擊器,在車上可施作心電圖,轉送至適當醫院,這些都可增加病患存活機會。「千金難買早知道,健康維護要盡早!」馬光遠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難預測,但許多疾病用心思是可以預防的,從健康檢查中可見端倪。從專科醫師到區域醫院院長,馬光遠認為,區域醫院宗旨在提供社區民眾就醫的便利性與完整性照護,包含專業醫療人員,安全、可靠的醫療設備及流程,與友善的醫療環境,秉持「健康促進、全人服務」精神,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守護社區民眾健康。高市聯醫近年引進多樣進階醫療設備,今年將正式啟用的第二心導管室,就是因應國人高齡長者與心血管疾病人數不斷攀升的趨勢而建置。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馬光遠說,現代人追求的是「健康餘命」,高市聯醫積極參社區預防醫療保健,與衛生所與地區診所合作,推展癌症篩檢、老年健檢、戒菸檳酒、預防注射、心血管疾病防治、失智預防與長照各類活動。養生祕訣/睡飽睡好 管好嘴巴和腿!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的健康祕訣,就是「管好嘴巴和腿!」「嘴巴」指的是吃,年輕時就不要亂吃,多吃「原型」食物,太鹹、太甜的東西都不好,肥胖跟許多疾病有密切關係,代謝症候群者也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提醒大家要少吃垃圾食物,攝取均衡營養,身體該有的養分不能少,避免吃燒烤油炸的高熱量食物。愛吃甜食的馬光遠,自我要求僅偶爾享用甜食,不能是常態,畢竟精緻澱粉吃多了,容易發胖。嗜喝咖啡的他,年輕時每天至少喝兩杯,即使晚上喝,躺下去也睡得著,當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隨年齡遞減,年過60歲,中午之後就不喝了。所謂「腿」指的是運動,分為有氧、肌力、平衡訓練等三種運動。馬光遠說,做任何運動,方法要對,他學生時期是排隊隊員,每天起床後,會到附近跑步3至5公里;接了院長職務後,工作繁忙,每周仍維持2至3次運動。熱愛運動的他,參加過半馬、游過日月潭,念中山大學EMBA時,還參加內蒙古戈壁挑戰賽。「有運動真的有差!」馬光遠最胖時體重86公斤,最瘦時約71、72公斤,現在運動量少了,則在77、78公斤間。「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馬光遠說,好的睡眠不只是時間,還包括睡眠品質。平常曬曬太陽可讓身體血清素代謝正常,吃香蕉、牛奶等食物、睡前洗個熱水澡都可以助眠。最重要的是,睡前不要一直滑手機。若睡不好,隔天精神就不好,長期失眠對身體的免疫力、白天的活力,都有很大影響。馬光遠喜歡攝影,設備、攝影棚裝備俱全,不然一支手機也能搞定,一樣有品質和內容。他常常東拍拍、西拍拍,國外參賽時也會帶著iPro,拍影片回來剪輯,留下美好的回憶。馬光遠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醫學心臟病學心導管診斷及介入治療學歷: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現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委員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經歷:1.美國聖地牙哥施貴寶醫院研究員2.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3.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4.台灣介入心臟醫學會理事5.高雄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6.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千金難買早知道,不要錯過心肌梗塞黃金治療時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醫療.泌尿腎臟
這些壞習慣會害腎提早罷工!「世界腎臟日」公布護腎8招,少吃止痛藥也在內
腎臟病伴隨人口老化、飲食西化及三高慢性病增加等因素,已成為國人重大健康議題,每年近5000人因腎臟相關疾病喪命,除了三高以外,吸菸、肥胖也會影響腎功能異常。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戒菸及控制體重,並維持正常血糖、血壓及血脂,以維持腎臟健康,避免腎臟病進一步惡化至洗腎。肥胖且腰圍過粗 腎功能易出問題國健署110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肥胖且腰圍過粗者,有2成有腎功能問題;而三高病人中有肥胖又吸菸者,近4成有腎臟功能異常的問題;且年齡增長,腎臟異常狀況也呈現上升趨勢,分析40歲以上尿液檢查腎功能異常比率,在40至64歲約8%,65至74歲17.2%,但75歲以上卻大幅增加至35.9%。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吸菸、肥胖、三高患者以及年長者,更應注意腎臟狀況。民眾可以透過「驗尿」及「抽血」2種檢查方式,確認腎絲球過濾率、尿蛋白狀況,了解自己屬於腎臟病五期中的哪一期。國健署免費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之成人健檢,幫助民眾及早覺察三高及腎臟狀況,也結合成人健檢醫療團隊,提供民眾衛教指導,改善個人相關風險因子。護腎黃金8守則1.多喝水2.健康飲食3.規律運動4.定期檢查腎功能5.三高控制6.體重控制7.不抽菸8.避免服用不當藥物腎臟沈默 遠離危險因子、不過度用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形容,腎臟宛如沈默員工,若平時沒有好好善待他,「等他生氣離職時就沒辦法了」,提醒民眾除了遠離危險因子,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台灣健保雖然便民,但不應過度用藥如止痛藥等,對腎臟都是很大傷害。我國從事腎臟病防治逾10年,2020年首見末期腎病進入透析單位人口「下降」趨勢,若能繼續提早預防,預期未來人數有機會持續減少。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腎臟病屬於末期疾病,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並遠離抽菸、肥胖等,而腎臟病患者將近一半都有糖尿病,國健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推動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希望民眾在三高數值偏高前期,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避免共病發生,像是避免代謝症候群進展到糖尿病、甚至腎臟病。全國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推廣護腎全國現有243家腎病識能友善醫療院所,加入計畫的瑞東診所院長杜柏村,在診所規劃「瑞東小學堂」衛教課程,針對腎臟病風險族群個案提供衛教指導,包括三高控制、戒菸、營養及運動等相關知識。參與衛教課的腎臟病友賴先生分享,起初是因為血糖過高,好不容易在4年時間將糖化血色素從11.1控制到現在5.9,杜醫師規劃的衛教課,自己和太太都能參與,了解飲食、運動都有助於防範慢性疾病產生。為響應2023世界腎臟日,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全國北、中、南擴大辦理「愛腎護腎,腎利人生」園遊會,宣傳顧腎健康、強化預防保健重於治療的概念,並結合醫療院所,透過衛教宣導講座、有獎徵答以及趣味闖關,推廣腎臟病防治相關症狀、保健及預防知識。完成趣味闖關活動任務者還可以參加摸彩活動,鼓勵民眾踴躍參與,詳細資訊可上「腎利人生」官網(http://www.ckd-tsn.org.tw/)查詢。(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7 醫療.心臟血管
健檢發現膽固醇超標別擔心 用藥前固定做1件事有機會逆轉
高膽固醇的人,在藥物治療之前,建立良好而長久的運動習慣,也是有效控制膽固醇的絕佳方法。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兼社區醫學中心主任黃麗卿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不僅可以紓壓、改善膽固醇,並且減重,告別沙發馬鈴薯的日子。 運動幫助降低膽固醇,還能紓壓一項調查統計顯示,54%的國人每週運動不到1小時,但如果能天天運動30分鐘的話,有41%~48%改善血脂的效果,並且運動還能紓壓,讓人心情愉快。也有研究顯示,持續有氧運動3個月,可降總膽固醇9%、降三酸甘油酯15%。運動可以改善血中脂肪的濃度,降低三酸甘油酯,增加好膽固醇,而每增加1 mg(毫克)高密度膽固醇,女性可以降低3%、男性則可降低約2%罹患心臟病風險。 運動分三類,但要量力而為各類運動依強度不同分為輕、中、重度三個等級,若找到能夠負荷,且較能維持長久的,這類運動才能有效增加體內好膽固醇。輕度運動:簡單家務事、慢走散步(平均每小時行進2至3公里)、種植花草。 中度運動:以大關節的肢體擺動為準,舉凡快走(平均每小時行進5公里)、舞蹈、爬樓梯(登階)、非競賽型的球類運動。 重度運動:消耗體能較劇烈的運動,如慢跑(平均每小時行進7至8公里)。上述的輕、中、重度運動,都屬於有氧運動,尤其是散步或是快走,都是既經濟又簡單的入門運動。 以鼓勵代替壓力為原則以快走的頻率來看,1秒鐘可走2步,1分鐘則走120步,1小時則可走7200步。若要達到「日行萬步」的目標,每天至少要快走累計1.5小時,不論是時間與持續力都可能因目標「過於遠大」而失去動力,也正因為「日行萬步」可能對一般人來說較為嚴苛,因此,對於運動習慣的養成,宜「以鼓勵代替壓力」。 對不愛動的人為提高其運動動機,可以從簡單的開始,先鼓勵從坐到站,再由站而走,或者陪同一起走向戶外與大自然結合,許多病人就是因為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在一個月內,就可以收到降低膽固醇的效果。適當運動的時間,一般建議在飯後1小時,糖尿病人若是在飯前運動,更要留意胰島素的使用時間,也由於飯前運動,往往會讓隔餐的食量較大,最好避免。【延伸閱讀】.高血脂日常保養4方式,每天一1碗燕麥粥取代米飯,幫助降膽固醇.不只大魚大肉害壞膽固醇增加!全脂乳也要小心 哈佛點名「8大超級食物」降膽固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5 寵物.照顧指南
狗狗1歲不等於人類7歲?獸醫教你新的科學換算公式
【本文重點】2022年的寵物登記認養數已超過出生人數,毛小孩飼養風潮愈來愈興盛。狗的年齡不應直接乘上7,應根據品種、體型來計算,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發表新的狗年齡計算方法,1歲等於人類31歲,1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68歲、2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79歲。老化速度越來越慢,故照護也應隨之調整,要注意狗的老年徵兆,如肌肉量變少、運動表現不佳、進食量變小等。--by ChatGPT受到少子化、單身化影響,毛小孩飼養風潮愈來愈興盛,根據內政部及農委會統計資料,2022年的寵物登記認養數已超過出生人數。寵物的長照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飼主應加強疾病預防、照顧,並善用政府資源分擔壓力。「你家的狗15歲啦,那等於是狗界的百歲人瑞了!」聽到狗的年齡,總是直接乘上7來換算,但其實應該根據品種、體型來精算,才能調整照顧型態。一般小型犬的壽命普遍較大型犬長,而且狗在1歲前成長速度超快,等體型穩定後,衰老速度會放慢。學會換算狗的年齡,才能因應牠們在生命中每個階段會遇到的問題,包括飼料更換、好發疾病、老年徵兆等。樂膚莉動物醫院院長蔡曼琳破除毛小孩年齡都市傳說,狗的1歲等於人類的7歲,算法太籠統,不少被主人照顧良好的狗活到20歲,算換成140歲實在太不科學!她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發表的研究說明,團隊發現在特定的基因列序裡有「甲基化」,主要控制基因表現,會隨著時間改變外觀。了解年齡算法與身體狀態,給予各年齡適當照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新的狗年齡計算方法,把人類和犬隻的DNA變化列入,更符合實際生命歷程。狗長大速度很快,帶入公式換算,1歲就等於人類31歲、2歲等於42歲,之後老化速度漸漸趨緩變慢,1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68歲、2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79歲。人類年齡=16 x ln(狗的年齡)+31註:ln為自然對數研究人員以拉不拉多幼犬及成犬為採集資料,蔡曼琳強調,計算公式不適用所有狗隻,品種、體型也有關係,還包含了狗的生活環境與習慣(飲食、運動、睡眠)。有些狗的毛色潤澤、步伐輕盈,看不太出真實年齡,跟主人的照顧方式有關,每日攝取的「營養」是關鍵。算出狗狗年齡,也要了解老化狀況。狗在1歲左右進入成犬階段,大約7、8歲步入高齡犬,當狗出現以下行為或症狀時,要注意老年徵兆,接下來就要靠主人耐心的陪伴與照護!● 肌肉量變少● 運動表現不耐、容易疲倦● 食量變小、進食速度慢● 容易長腫瘤、皮脂增生● 抵抗力變差、容易生病● 出現認知障礙:不認得自己名字、睡眠時間混亂、原地繞圈圈蔡曼琳提醒,成犬後每年做一次健檢,高齡犬則每半年檢查一次,發現異狀可即早治療,不妨請教獸醫師給予健檢方案的建議。毛小孩也有長照資源寵物長照認證機構 新北已有136間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毛小孩長照」也漸夯,動物醫院、特定寵物業者在取得認證後,即可提供飼主多元照護,讓步入老年的犬貓得到更全面的照顧。高齡犬貓除了慢性疾病,也會跟人一樣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即失智症。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新北市動保處)關注毛小孩晚年需求,於109年4月15日推行「新北市動物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認證及輔導暫行辦法」,目前全市設有136間特定寵物長照醫療、照護機構,協助飼主守護寶貝安度終老。動保處長楊淑方說,為提升動物福祉以及減輕飼主照顧的壓力,寵物長照機構審查嚴格,在取得認證之後,仍會持續對特定寵物長照機構進行查核,確保長期傷殘、罹患慢性疾病及高齡犬貓獲得妥善照護。當民眾工作出差、犬貓受傷緊急狀況,以及白天上班需要托老,即可帶到取得動物長照認證的機構。新北市獸醫師公會擬定了開業醫院診療收費標準,均在飼主可負擔的範圍,務必尋找合格的機構。寵物長照機構跟一般貓狗旅館不同,專責長照人員具專業技巧,例如餵食、擠尿,甚至有針灸、電療、雷射等治療儀器。寵物長照政策可安撫飼主心情,遇失智、受傷殘疾等問題,可先送至合格機構住一陣子或白天日托,給飼主喘息時間。【延伸閱讀】.狗狗5個常見疾病大調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醫療.婦產科
未必胸痛,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更年期心血管死亡率隨年齡大增,5招護心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46至55歲相較40至45歲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高出3倍,高血脂機率也隨年齡升高;相較於男性,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女性心臟病猝死前兆與男性不同,未必出現胸痛,但呼吸不順、手麻、心悸、背痛,都是警訊,若心悸合併呼吸急促、頭暈、胸部不適,應盡快就醫。女性更年期 易影響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通常在45歲至55歲之間出現,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63歲楊小姐,經常運動也喜歡登山,身材保持良好,BMI維持在22.5,過去也沒有吸菸,但母親有糖尿病史。然而在53歲停經時,發現自己也罹患糖尿病,某一次爬山時,因為出現心悸、胸悶及呼吸喘,就醫診斷出心血管疾病。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李奇龍表示,常見更年期症狀包括心悸、腰痠背痛、情緒不穩、失去安全感、頭痛、耳鳴,以及月經異常、性交困難、異常分泌物、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皮膚搔癢、皮膚知覺減退等。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女生更年期間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45歲以前停經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而女性心肌梗塞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典型症狀。新型菸品崛起,許多年輕男女手持一支電子煙、加熱菸,3C產品酷炫外型宛若時尚潮流,葉宏一更指出,若女性吸菸,會導致停經時間提早,尤其吸菸份量越重、吸菸時間越長,更年期報到時間更早,更年期症狀也會越明顯,呼籲民眾應該及早戒除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但心臟疾病更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三者相加,占女性當年總死亡人數23.6%,若碰到更年期女性有更高風險,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女性朋友,做好「護心」並調整生活型態。國健署提供5招「護心」1.均衡飲食: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例如:減少糖、鹽及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雜糧,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蒸、煮、汆燙取代油炸食物等。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有吸菸的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國健署表示,民眾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
「安靜的致命殺手」大腸癌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癌,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專家表示,腸癌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腸癌是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癌症。他呼籲要多觀察大便症狀,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腸癌初期。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前陣子網路熱議「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大腸癌發生機率這麼高?」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在臉書粉團發文表示,多數人認為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高油高鹽、高纖食物吃太少、少運動、內臟脂肪、排便不規律」,觀念非常正確,這些習慣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蔡英傑表示,大腸癌常被稱為「安靜的致命殺手」,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導致其五年存活率降到10%以下。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改善生活習慣 可有效預防腸癌蔡英傑指出,多數的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很多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經過長達5-10年的時間,慢慢癌化而形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即可降低癌化的機率。另一方面,腸癌是少數可以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等,只要恆心執行這些非常基本的養生之道,絕對可以有效預防腸癌。4種大便型態要提高警覺 懷疑是腸癌初期蔡英傑表示,自己二十年前在推廣腸道健康運動時,強調要「多觀察自己的大便」,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觀察大便的顏色、型態、味道,還有排便的感覺,這樣可以了解自己腸道健康狀況!觀察大便要注意以下4種症狀:1.便中有血或黏液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型狀改變4.長期腹部不適若大便有以上症狀,都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腸癌初期。腸癌年輕化 定期做腸道健檢蔡英傑強調,和天天觀察大便同樣重要的是定期做腸道健檢。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做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陽性,當然二話不說,立刻去做大腸鏡檢查。一般人50歲以上就應該去做第一次大腸鏡檢,如果是有家族病史,應該提前到40歲就去做。一般是說每五年做一次鏡檢,但我自己是儘量每三年做一次。蔡英傑提醒,腸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上面提到40歲、50歲檢查都只是參考,我女兒剛過30,就去做了第一次鏡檢,竟發現居然已經長好幾個息肉,不要以為還年輕不會罹腸癌。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益生菌能預防腸癌 但非立即見效靈丹妙藥針對有人詢問,補充益生菌對預防腸癌有幫助嗎?蔡英傑表示,別懷疑當然有幫助!益生菌可幫助預防、預後復發,甚至近年有更多論文開始討論益生菌可以提升傳統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不過,蔡英傑再強調,益生菌重視長久交情也並非立即見效的靈丹妙藥,是長期照護腸道的保健品,可不能臨時抱佛腳。延伸閱讀:癌王「大腸癌」如何預防? 招名威:每天一杯優格,改善腸道降26%罹患大腸癌風險!
-
2023-02-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急診處的面面觀」。我們邀請病人家屬、護理師、醫師,寫出他們對這充滿緊急不安的醫療環境所觀察到的問題以及改善的意見。「懇請醫療人員不要當省話一哥一姐,多說明是很好的溝通方法,也可以安定病人及家屬的心。」 「身為護理師,如何讓病人知道我們的難處及處境也是一門學問。醫護與病人會產生衝突,常是因為彼此認知上的不同,然而要如何在不影響病人治療的前提下,與健保體制做取捨,是值得大家省思。」 「希望來診的病人,能體諒醫療團隊,有時來診量真的太多,現場非常忙碌以致難以騰出時間慢慢說明的時候,也能稍有耐心體諒及等候。」期待我們一起發揮同理心,共同營造更祥和的急診氛圍。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在急診,一名護理師一個班內約要照護 8至12名疾病嚴重度不同的病人,上班八小時內,護理師要發藥、處理醫囑、協助病人做檢查或轉病房、撰寫紀錄,除此之外,還要處理許多「護理師,到底我什麼時候才會有病房」、「護理師,醫師什麼時候會來看我」、「護理師,為什麼檢查還沒輪到我」,諸如此類細碎的主訴,葉問一個人一打十,台灣的護理師要一打超過十,繁重的護病比,再加上病人五花八門的主訴,病人及護理人員在無法同理彼此的難處及處境時,一不小心就會擦槍走火。印象最深刻的衝突是有次有名腹痛的病人,在做完所有理學檢查後,檢查結果無特別異常,所以醫師向我交代,該名病人如腹痛有緩解即可返家。病人腹痛緩解後,詢問我可否請醫師協助幫他安排電腦斷層,因為他多年前曾有癌症的病史,所以想追蹤癌狀的病況。當下我以該病人此次X光攝影及抽血檢查皆無特別異常,追蹤癌症病況應至門診追蹤為由拒絕了該名病人的要求,該名病人也同意之後會再回門診追蹤。結果幾日後收到了投訴信,病人投訴說沒幫他安排電腦斷層是沒醫德的行為。收到投訴的我,當下是很錯愕及挫折的,我以為我在做正確的事,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然而在病人眼中,我就只是個沒同理心的護理師。在健保體制下,急診逐漸成為一個小型的健檢兼門診中心,每日不乏會有咳嗽一個月、晚上睡不著、門診掛不到的病人來掛急診。這些主訴雖然有就醫需要,但在台灣診所及醫院林立的狀態下,實則是可以分流的。急診的存在主要是處理急重症,一個班內護理師及醫師的人力是固定的,即使有五級檢傷分類,當急診被輕症病人塞滿時,重症病人的照護資源還是免不了會被輕症病人給瓜分掉。常有病人在急診抽血的時候問:「可以順便幫我驗血型嗎?」 「我血都抽了,可以順便驗膽固醇嗎?」 「我都來掛號了,可以順便照個電腦斷層嗎?」在健保體制下,所有順便背後的成本都很龐大,醫師所安排的檢查都必須要符合該病人當時之主訴、符合緊急需求才可安排,多安排的檢查除了健保會核刪外,亦會間接擠壓到真正需要做檢查的病人的時間。人在不舒服的情況下,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是人之常情,身為護理師,如何讓病人知道我們的難處及處境也是一門學問。醫護與病人會產生衝突,常是因為彼此認知上的不同,然而要如何在不影響病人治療的前提下,與健保體制做取捨,是值得大家省思。
-
2023-02-15 醫療.泌尿腎臟
糖腎共照 找出慢性腎臟病患
統計顯示,近半數末期腎臟病人合併糖尿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以每年新增一萬名洗腎患者推估,其中4500人罹患了糖尿病,逾半數是65歲以上長者,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糖腎共照網,將糖尿病及腎臟病列入共同照護圈,由於很多慢性病也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共業,最新觀念是「心肝腦腎糖」等慢性病的風險共同照護,替患者提早抓漏,找出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新陳代謝科及腎臟科雙專科醫師黃尚志表示,高血糖會引起身體發炎、傷害細胞結構,進而損害器官,如果腎臟受損就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毒素,長期下來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除非出現泡泡尿、血尿,否則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尚志說,這就是為何有些糖尿病患者腎病變發現時已是末期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早期發現也是有方法。糖尿病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黃尚志說,只要在常規檢查中,加驗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液,再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有無蛋白尿,就能知道腎臟功能狀況,在勞工健檢、老人健檢,甚至學生健檢就能檢驗,即使自費檢測只需一百到兩百元。黃尚志指出,政府已布下天羅地網希望找出潛在的病人,若民眾檢查出現紅字,可先到健檢的單位回診,由基層醫師解讀健檢結果並進行衛教,只要民眾及醫療人員的健康識能提高,就能及早避免腎臟惡化。糖尿病的控制不是只有血糖,主要是防止併發症的發生,黃尚志表示,國健署正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若民眾進入整合方案,就可以接受定期監控。由於很多慢性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共病,黃尚志指出,最新治療觀念推出「心、肝、腦、腎、糖」的共同照護,腎臟科也主動與其他科別合作,希望醫師們可以共同觀察病人腎臟功能的狀況,將疾病風險降低。「慢性腎臟病 沙龍講座」——高血糖困擾你? 掌握飲食原則 成功逆轉腎!▪活動時間:2023年02月23日 (四) 14:00-15:10 (13:30報到)▪活動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S103教室(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報名方式:-電話報名:(02)8692-5588 轉5616及2698(名額有限,額滿為止)-網路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vZkRX▪主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 黃尚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師 黃泰傑▪議程:
-
2023-02-15 焦點.元氣新聞
向雲鵬離世享壽72歲!6年因胃癌被宣判無藥醫,挺過切胃仍不治!醫:做好這件事及早預防
70年代的性格小生向雲鵬2月14日驚傳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壽72歲。向雲鵬過去曾榮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6年前曾因罹患胃癌被醫生宣判無藥醫,靠切掉4分之3的胃,挺過12次化療,並透過飲食控制撿回一條命,無奈最後敵不過病魔折騰,14日上午進加護病房,下午3點多,因肺炎引發器官衰竭,宣告不治。胃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八,接受胃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6年前曾胃癌好轉 向雲鵬離世享壽72歲1980年向雲鵬以電影《鄉野人》中的精彩演技,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翌年又以《同班同學》老師一角,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也曾演過電視劇「神鵰俠侶」扮演郭靖。根據《噓星聞》報導,向雲鵬30年前曾移居至上海開牛肉麵店,演藝重心也轉至大陸,結果因在劇組養成吃便當習慣,口味重又油膩的飲食,加上他愛杯中物,每天至少要喝兩瓶高粱,飲食無節制的情況下,造成他健康亮紅燈,曾腦中風、心臟裝心律調節器,體重一下子從90公斤暴瘦至60公斤,6年前到醫院檢查才知罹患胃癌,被醫生宣判無藥醫。後來靠切掉4分之3的胃,挺過12次化療,並透過飲食控制撿回一條命,前兩年到醫院檢查已完全康復,恢復狀況連醫生都感到驚訝。這幾年,向雲鵬健康狀況維持得不錯,他的友人徐家興表示,上周六(11日)就聽向雲鵬坦言自己身體似乎不太舒服,雙方還講好改天再約吃飯,不料14日上午就聽向太太稱丈夫到醫院檢查,發現血壓急降,隨即住進加護病房,友人悲傷地說:「下午3點40分吧,就接到消息,他走了....真的太快了」,並稱目前家屬都還沉浸在哀傷中,關於後事,幾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也會配合家屬協助處理。請看元氣網疾病百科>>>胃癌8個症狀恐是胃癌在衛福部公布110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胃癌排名第8名,初期胃癌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因腫瘤出血造成消化道出血及貧血,若患者因腫瘤變大造成上消化道阻塞,產生吃了就吐,可能已是晚期。出現這8個症狀,可能是胃癌1、胃出血、胃灼熱、胃食道逆流等,以前沒有過。2、噁心、腹痛、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等,持續發作。3、吃很少卻覺得飽。4、體重突然減輕、食慾變差。5、感到嚴重疲累。6、大便有血,呈現深色或黑色。7、嘔吐有血但不常見。8、腹瀉或便祕次數異常、排便習慣改變。胃癌要早期發現,唯一就是定期做胃鏡檢查。臨床醫師指出,要早期發現胃癌,定期做胃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早期發現有可能不用開刀,治癒率高。建議定期健檢,把胃鏡排入檢查排程。延伸閱讀:胃癌治療一定要開刀嗎?速懂胃癌有哪些手術方式及術後風險做胃鏡、切片…胃癌可能拖1個月才能確診!台大人工智慧 9秒看胃相、準確率9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微醺夜 4名大叔自剖熟年人生
2023年的除夕夜,四位大叔(三位耳順、一位半百)在研討會及晚餐後的九點,來到鄰近名古屋車站的小店,氣氛微醺之際展開以下對話:大叔想搬往電梯公寓阿弘:你知道東京文京區不到25坪的公寓要價一億日幣嗎?簡直貴得離譜,自從小孩獨立生活搬出去,原本透天厝的家變得很大,把房子換成有電梯的公寓比較實用,但實在貴到無從下手。阿秀:對,我也想換屋,現在房子這麼貴,我家透天厝在京都,阿亮,你要不要來日本置產?我便宜賣你,我再去買電梯公寓。阿亮:我一直羨慕日本的透天厝,有自家院子,在比較郊區的地方感覺生活悠閒,怎麼你們現在都想賣掉,搬到市區公寓?阿秀:除了現在空間需求不一樣外,我腰椎骨刺壓到神經,行動偶爾感到不舒服,我在辦公室都坐在復健彈力球上,隨時伸展腰椎,晚上喝酒後多走幾步就撐不住,必須蹲在路邊休息一下,還被路人以為我醉倒了。阿弘看向旁邊問道:阿文,你太太一個星期回家幾天啊?平常有人陪你嗎?阿文抓抓頭說道:還好,她外地的工作收入不錯,每周還是會回家兩、三天,平常女兒跟女婿會來陪我,我去年退休,剛轉任到私人機構也挺忙的。怕太太只剩半年生命阿弘說道:你們知道嗎?去年我太太突然在右側胸部摸到硬塊,我檢查後覺得很像惡性腫瘤,除了趕快安排就醫外,我突然間覺得人生很無助,想到如果她只剩半年生命,我居然感到害怕!最後雖然檢查正常,一周的煎熬彷彿完整跑了趟人生跑馬燈,然後我看看自己的體檢報告,與同事討論後決定開始吃藥,你們都有吃藥嗎?幾乎全員都有「兩高」所有人都點頭,統計起來,幾乎全員都湊了糖尿病以外的兩高。阿亮說:我很掙扎要不要吃藥,所有指標都算正常,但我看自己的好膽固醇這十年間從90掉到70,壞膽固醇從70到110,我就感受到老化。我學生小周,血液檢驗正常也沒症狀,高階健檢完就附贈兩根心臟支架!又怎麼能預期呢?我血壓更是起伏,休假時很正常,工作都偏高,但天天都在工作啊!若吃血壓藥,整天無力、疲倦,無法工作。阿秀與阿弘同時說:所以我們都吃低劑量降壓藥,膽固醇的藥雖然還沒吃,但很多同事都說該吃了。阿文說:我早就吃啦,血壓、膽固醇、尿酸,一日三顆藥,一切都蠻正常的,阿弘你建議我用新的降血糖藥來減重,但我只要瘦下來,我太太就擔心我是不是得癌症,逼我做各種折磨人的內視鏡。兩個小時,大叔微醺之際暢談熟年生活困擾,阿弘是東京大學老年醫學科教授、阿秀是京都大學教授,現任日本國家研究中心理事長、阿文是剛退休的名古屋大學老年醫學科教授,阿亮來自台灣……。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09 養生.運動健身
我太老了不能健身?年紀大會有運動傷害?專家解密高齡者運動的6個誤區
運動健身是一輩子的事!在每個年齡階段,健身都會對您的感覺和活動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降低健檢報告上面的紅字(例如體重、膽固醇或血壓),甚至可以讓您心情愉快。雖然健身好處多,但關於高齡者運動的傳言不在少數,帶你解密最常見的6個誤區,了解事實後才能安心健身!誤區一:我太老了,不能運動?實際上,不運動的風險更大,會加速人體的衰老過程。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而且他們看醫生的次數也更多,服用的藥物也更多。為了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5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每週2天的重量訓練;如果一天30分鐘聽起來令人望而生畏,請從短時間運動進行,即使步行10分鐘也是一個好的開始。而一天30分鐘的運動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從事一項新運動,如果您年輕時喜歡做某項活動(例如網球、排球),請想辦法重新開始。如果您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運動了,請慢慢開始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它可以提高您的心率。誤區二:老了從事運動,會有運動傷害?如果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運動,則不會傷害自己。首先,在開始運動計劃之前先諮詢您的醫師,他們可以告訴您應該嘗試哪些活動以及應該避免哪些活動。當您開始運動時,請與可以準確告訴您該怎麼做的專業人士(教練)合作。這樣你就會安全、不會受傷。請記住,您的身體越健康,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小。通過做瑜伽和太極之類的事情來改善平衡,也可以幫助您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跌倒。重量訓練也是如此,你可以用手持舉重、健身房的器械,甚至你自己的體重(俯臥撑和弓步)來做。誤區三:我的心不夠強大,不能運動?定期進行運動,有助於增強您的心臟健康,而不是使其處於危險之中。您不必報名參加長跑馬拉松,身體活動可以像快步走一樣簡單。這足以幫助您的血液循環和膽固醇水平,並且可以讓您的心情愉悅。誤區四:健身器材太貴了,我買不起?當然,您可以在健身房買會員資格或健身器材上花一大筆錢;但是其實健身,你不必花上一毛錢。只要穿上一些支撐良好的運動鞋,去散步或慢跑,或者花一個小時在後院從事園藝活動。如果天氣不好,可使用你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健身,例如罐頭食品作為阻力訓練的輕重量效果很好。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體重(平板支撐或俯臥撑),或者走上走下樓梯,也能達到運動效果。您也可以檢查您社區附近的免費資源,像是一些當地公園可能有基本的健身器材,甚至一些禮拜場所也免費提供健身課程。誤區五:身體老了,我不像以前那樣能動?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不要用過去做過的事來判斷今天能做什麼。運動健身不是為了像在高中田徑隊或20多歲時那樣跑得那麼快。您可以按照自己的運動步調前進,仍然受益。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步行20分鐘的老年人在2年後患行動不便的風險低於不步行的老年人。所以與其回顧過去做過的事情,不如將健身視為一種工具,讓你在未來的歲月裡保持身心敏銳。誤區六:我沒有人可以一起鍛煉,所以不想運動?別因為這個理由不運動,你可以找人,加入步行或園藝俱樂部。或是查看當地社區中心或 YMCA(基督教青年協會)的時間表,了解他們提供哪些免費或負擔得起的鍛煉課程,尋找機會與與您喜歡相同活動的人建立聯繫。一旦您開始談論您積極的生活方式,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周圍已經有人可以與您一起鍛煉並且正在努力保持健康。或者,也許你會激勵你生活中的某個人開始行動,你們兩個可以一起運動。【資料來源】.6 Myths About Exercise and Aging|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3 醫療.新陳代謝
52歲男吃飯常掉筷子慘被妻碎念!醫:糖尿病作祟令右手周邊神經病變
有一部藥品廣告「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顯示大多數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發生在腳部末端,彰化縣52歲陳姓男子發生在右手腕,最近3個多月吃飯常掉筷子,被妻子罵「又不是囝仔,筷子攏拿嘸穩。」經檢查才知是糖尿病作祟,經過藥物和復健治療,逐漸改善症狀。糖尿病令右手周邊神經病變陳男5年多前健檢驗出血糖偏高,因沒不適症狀也就不以為意和追蹤,最近3個月手腕麻木,吃飯時常掉落筷子常會掉落,每次掉落都換用乾淨筷子,遭老婆責罵跟小孩一樣,他以為真的老了,可能短暫性血液循環不好,不過手腕麻木時間越來越長,不得不就醫。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今天表示,陳男接受理學檢查出右手腕及手指輕微無力,右手喪失皮膚痛覺和肌腱彈跳反射消失,是典型周邊神經病變現象,抽血檢查其空腹血糖270mg/dl(正常值70~100),糖化血色素10.1%(正常值小於5.7)都代表罹患糖尿病,進一步神經傳導檢查已有多條周邊神經受損。周邊神經病變患者以糖尿病患最多,發病初期大多是麻木或刺痛感,對冷熱痛覺變得遲鈍,彰化醫院常收治腳趾瘀青、腫脹、發炎甚至已經潰瘍但不自知的拖鞋伯,還驚訝何時受傷,林嶸洲建議病人應穿襪子、鞋子和戴手套保護手腳。出現這些神經症狀 就趕快就醫治療林嶸洲強調,出現手、腳麻木或刺痛等神經症狀就要趕快就醫治療,先釐清是糖尿病或是其它疾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糖尿病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十分多樣性,有的從手腳末梢緩慢地產生麻木感或刺痛感,有的急性或快速發病可能造成終身殘疾,無論哪一種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可惜不少病患一再忍耐,有的拖延一年以上,神經病變往往無法回復。
-
2023-02-03 醫療.一般外科
名嘴蔡玉真自曝已切膽囊!什麼情況需切除膽囊?名醫經驗分享「無膽之人」怎麼吃
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在臉書發文自曝宣布加入「無膽聯盟」,表示自己因膽囊長息肉,已進行息肉與膽囊的切除,並宣布從此不再參與任何談話性節目談政治。為何需要切除膽囊?膽囊息肉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介紹,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壁黏膜上突起的增生組織,在超音波影像上,呈小結節狀或乳頭狀隆起物,多數病患沒有不適感,通常在例行健檢或是膽結石術後才發現膽囊息肉。可分為良性或惡性病變,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部分尺寸較大的息肉可能是惡性腫瘤。》看詳細現任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新竹臺大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訪問表示,如果膽息肉小於1公分,看起來不像惡性,也沒有症狀,建議6至12個月追蹤一次超音波即可。如已有症狀、或息肉超過1公分、或合併有膽結石或原發性膽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併其他惡性膽息肉的危險因子如膽囊鈣化、單一息肉、息肉底部沒有細柄、有糖尿病者,或是追蹤起來息肉有愈來愈大趨勢者,則會建議切除膽囊,避免癌化。膽結石還有一種常見需切除膽囊的原因是膽結石,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也有些人會一直忍,若已痛到無法忍受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也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急性膽囊炎腹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有時可能不止是普通肚子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分析,臨床上通常是有一個局部症狀、加一個全身性變化會懷疑是膽囊炎,局部症狀可能會有上腹痛,甚至有些人會痛到背後去;而全身性變化就是可能會發燒,或安排抽血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高等,這樣就會懷疑是急性膽囊炎,須安排影像學檢查,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囊沒了會怎樣?不能吃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輔助消化功能,尤其高油膩食物更需要膽汁幫助消化。有些患者會有疑慮,擔心膽囊切除後,不能吃油膩食物、油炸物?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也表示,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是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不過不管是否會造成不適,不要吃太油也是較為健康的飲食習慣。「無膽之人」怎麼吃?胃腸肝膽權威、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自己也因急性膽囊炎摘除膽囊,他曾受訪分享術後及日常飲食。.術後:飲食應清淡,以免膽汁分泌不及,但3到6個月後飲食就可恢復正常。.日常:除了不要太油膩,其他都與一般人飲食無異,少量多餐就好。不太吃澱粉,早上吃個蛋、水果沙拉、優酪乳,中午多吃蔬菜。【資料來源】.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膽出問題可能是4種疾病,其中這2種惡性高!.腹痛恐是急性膽囊炎 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膽道專家爆膽囊炎 急返台微創動刀
-
2023-02-01 養生.聰明做健檢
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沒關係嗎?他年年健檢卻險因心肌梗塞喪命
59歲吳先生不久前突然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才順利逃過死劫。近10年來,吳先生定期接受員工健檢,結果都是「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但還沒到吃藥治療程度而讓他鬆懈,歷經心肌梗塞後,才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對健檢「紅字」習以為常?異常值累積非相加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認知定期健檢重要性,許多人對「紅字」習以為常,除非部分數值異常才會警覺。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三高數值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病看待,「異常值累積是相乘,而非相加」。康宏銘指出,血脂、血壓、血糖數值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有密切的關聯,為了不再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健保署去年也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前從源頭做健康管理,預防未來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健保署去年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並設置「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網站(https://cdrc.hpa.gov.tw/),輸入自身健檢數據及生活型態資料,可估算未來10年內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指數,衛教團隊也會依此提供適當的生活型態建議,提前預防慢性病。以吳先生的健檢數據推算,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達37%,屬於高風險族群,當中包括罹患高血壓風險77%、糖尿病44%、腦中風28%。康宏銘解讀,單看健檢的個別數據較不清楚未來罹病風險,但透過平台整體評估,吳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遠高於想像。指數異常未達服藥程度 積極控制可減少用藥機會康宏銘表示,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來預測將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另外也有許多檢查項目,包括動脈硬化指數(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可直接了解血管健康狀態,更積極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康宏銘提醒,民眾健檢發現三高指數異常,但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並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且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轉變,罹患代謝症候群也有年輕化趨勢,提醒年輕族也要預防慢性病發生。國健署提供3個技巧協助民眾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發生:一、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成人健檢,掌握血壓、血糖及血脂的數據變化,並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若有異常應盡快就醫。二、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80公分以下,體重依循BMI(kg/ m2)數值,應維持在18.5至24間,若腰圍、體重上升,應檢視近期飲食、身體活動量並適時調整。三、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適量水果與天然食物,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及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
2023-01-31 醫療.中醫
55歲男肺癌用免疫療法治療,皮膚卻奇癢無比! 靠中醫調養緩解
台南一名55歲男子平常健康狀況良好,但兩年前一次健康檢查卻發現肺癌,而且已經轉移,屬第3期,經過最新式的免疫療法等治療,狀況穩定,但卻有皮膚搔癢、紅疹等副作用,經向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求助,經過三個月的調養,目前已經逐漸恢復。診斷出肺腺癌用免疫療法治療 卻造成發炎反應55歲蘇先生為肺腺癌第三期患者,坦然面對病情並積極治療,接受化療、放療以及免疫療法,病情獲得控制。但卻也出現若干副作用,最令蘇先生感到不適的為皮膚乾癢、冒紅疹,出現粗糙甚至刺痛的感覺。於是求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希望可以改善皮膚問題,歷經三個月中藥的調理,皮膚乾癢、刺痛的感覺已改善許多、紅疹也逐漸消退。蘇先生平時自覺身體狀況良好,卻在兩年多前一次的全身健檢後發現肺部有異常影像,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且已經是第三期。楊茲甯醫師指出, 肺癌高居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十年,而肺腺癌是其中常見的類型。免疫治療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手段,其原理為使用藥物來活化免疫系統以辨識腫瘤細胞,雖然副作用已遠小於傳統的化療,但仍可能造成各系統的發炎反應,出現如皮膚紅疹、腹瀉、疲累等副作用。中醫用潤燥止癢治療方式 緩解皮膚問題楊茲甯醫師表示,中醫運用滋陰清熱、潤燥止癢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緩解免疫治療後所帶來的皮膚問題。常選用的藥物例如養血潤燥何首烏、當歸,清熱止癢的白癬皮、地膚子…等。此外還可以自行按摩大腿內側髕骨上三寸的經外奇穴「百蟲窠」,也可舒緩皮膚的搔癢。《黃帝內經》指出:肺在志為憂(悲);即憂傷的負面情緒,會阻滯氣機、耗損肺氣,影響肺部機能的正常運行。楊茲甯醫師提醒,保持心情的平穩、和緩,適度的紓解負面的情緒,是養肺的關鍵。此外,肺為嬌嫩的臟腑,喜歡滋潤而厭惡乾燥,秋冬時氣候乾燥寒冷,想要保養肺部不妨多吃點滋陰潤肺的食材,尤其像是白木耳、百合、蓮藕、菱角等食物皆是不錯的選擇。生活習慣上,規律的運動,維持體內氣機的通暢,定期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遠離空汙、油煙,戒菸也拒吸二手煙,都是守護肺部的健康的基本方式。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8 養生.聰明飲食
當心吃素潛藏健康危機,健檢報告仍是滿江紅! 吃錯了,膽固醇反而更高
一般來說,除了環保,以少吃肉節能減碳外,有不少人則是因為擔憂疾病上身,不敢大魚大肉,希望以吃素預防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更有不少機關、學校響應每週一天的無肉日,讓素食風愈來愈盛行。 吃素潛藏健康危機但吃素卻可能潛藏健康危機,不少人會發現吃素後,腰圍反而愈來愈寬,健檢報告中,血脂、血壓等數字仍是「滿江紅」。門診中仍有一些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長期吃素者。特別是現代人外食機率高,一些素食餐廳追求口感,大量使用加工製品,或是調味過於油膩、過鹹,很容易導致肥胖等問題。雖然國內曾有研究顯示,吃素可以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但前提必須是健康素食,要注意烹調的方式。站在醫師的觀點,只要能夠減少肉類攝取量,吃素並非絕對必要。同時要注意的是,膽固醇過高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一半可能來自遺傳因素,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僧侶即使長年吃素,仍可能有三高的原因之一。 要吃對的素所以若想要藉由吃素預防心血管疾病,仍有先決條件,仍須注意不能攝取過多熱量,否則就會「破功」。例如即使是採用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但烹調時用油量若太高,仍可能於血管中堆積,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還有些人怕吃素吃不飽,為求飽足感,不知不覺每餐多吃了半碗飯而使總熱量增加,尤其是精緻的糖類應盡量節制食用,如含有果糖、蔗糖的飲料,各式甜食、糖果、糕餅,不僅熱量高,也會導致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上升。建議素食調理可以比照降血壓的「得舒飲食」的概念,得舒飲食指的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多以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節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因此,藉由吃大量蔬果,可攝取到高鉀離子,以糙米、燕麥、麥片等全穀類增加對鎂的攝取量,用油上則以沙拉油、橄欖油、葵花油等,取代牛油、豬油、奶油等。如何選購不飽和脂肪酸用油?曹長安說,民眾可以簡單分辨,置放的油品像沙拉油一樣清清如水,就是不飽和脂肪酸,如果像豬油一樣,容易凝固,就是屬於飽和脂肪酸。長期吃全素要補充維他命在烹煮時,可盡量選擇清蒸、清燉、水煮、烤、滷等調理方式。慎選油品,少吃素料加工品,最好多選擇天然蔬果、以及低加工的大豆蛋白製品,像是豆干、豆腐、豆皮、凍豆腐、百頁豆腐等。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衛生署素食飲食指南中則建議,海帶、裙帶菜、紫菜等藻類、以及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可多從這些蔬菜中攝取。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從「吃素」進行飲食調整僅是其中一環,不能把吃素當成萬靈丹。其他包括定期健檢、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每週應運動3次以上、癮君子一定要戒菸等,都是掌握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延伸閱讀: 。癌症患者最需補充營養,營養師點出3重點,吃素的患者可以這樣挑 。最新!慈濟研究:1飲食模式效降低長者新冠重症率高達7成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30歲男沒糖尿病、高血壓,突胸痛竟是心肌梗塞!醫曝這原因加速動脈硬化
「噢,胸口好痛…」阿凱在爬樓梯時突然感到胸痛,胸口彷彿被重物壓住,頸部、肩膀也很不舒服。30多歲的他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健康,萬萬沒想到會發生心肌梗塞。「診斷心肌梗塞後,我們便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把血管打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回憶,「抽血報告顯示,他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高達220 mg/dL,而他從來都不曉得自己的膽固醇超標。」如果能夠及早治療,好好控制膽固醇,這種心肌梗塞其實可以預防,洪惠風醫師指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可能在送到醫院前死亡,非常危險。膽固醇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卻可能造成生命危險!若在健檢的時候,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或其他血脂肪過高,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積極處理,以免發生憾事。心肌梗塞不是老人的專利,低密度膽固醇LDL-C加速動脈硬化損害全身器官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經常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隨著時間我們的血管壁會越來越厚,有點像樹木的年輪,日積月累一天天增加,差別在於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快,有人動脈硬化速度較慢。研究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抽菸、欠缺運動、遺傳等因素,都會讓動脈硬化的速度加快。當膽固醇、血脂肪超標時,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而毫不自覺。根據109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之民眾,在接受成人健康檢查後,新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異常者分別有24.7%、21%、9% 〔1〕。因為動脈硬化剛開始的時候,血管內徑沒有受到影響,讓患者沒有感覺,洪惠風醫師說,當血管壁越來越厚,就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例如心臟的心肌梗塞、腦部的中風、腎臟功能惡化、周邊動脈阻塞等,而造成嚴重併發症,危及性命〔2〕。「曾經有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的速度,跟高血脂、膽固醇密切相關,當動脈硬化血脂肪太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老化的速度也越快。」洪惠風醫師說,「如果高膽固醇、高血脂沒有好好控制,血管就會老得快,身體也會老得比較快,而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發生,洪惠風醫師強調,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危險就會越早發生。舉例來說,一般人可能是在70、80歲才發生心肌梗塞,但當低密度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很高時,可能在30、40歲就會發生心肌梗塞,不可掉以輕心。風險越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越低越好!如何有效控制壞膽固醇?控制高血脂得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洪惠風醫師說,若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大概是小於5%;若是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平均來說大概下降8%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如果使用口服藥,大概可以下降30-5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2〔2〕。目前還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降膽固醇針劑能夠促使身體清除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濃度。洪惠風醫師說,一般是兩個禮拜打一針皮下注射,可以降低50-60%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膽固醇控制不佳或是對口服藥物副作用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一項治療選擇。藥物的選擇與患者的危險因子有關,洪惠風醫師解釋,發現高血脂的時候,首先要確認危險性有多高,包括是否有糖尿病?糖尿病的時間有多久?是否有缺血性腦中風或暫時性腦部缺氧?是否有急性冠心症候群?是否有慢性腎臟病?是否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根據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3〕,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越低的水準。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55 mg/dL。「即使屬於低度危險,沒有任何危險因子,也希望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116 mg/dL以下,任何人都不能太高。」洪惠風醫師強調,「臨床上會先看低密度膽固醇LDL-C目標值是多少,然後根據目前的數值,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而目標值很低,則在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勢必要考慮使用降膽固醇針劑,運用各種工具,積極控制膽固醇。」小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以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定期健檢心血管疾病會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請務必戒菸,維持理想體重,飲食方面要多攝取蔬菜、水果、魚類,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是會讓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使得心血管疾病提早發生,洪惠風醫師叮嚀,大家要定期檢查,若發現異常便要盡快就醫,善加運用口服抗膽固醇藥物、降膽固醇針劑積極治療!◎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參考資料:1. 預約成人健康檢查 掌握風險擁抱健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 Atherosclerosis_AHA 3.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原文: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9 寵物.寵物疾病
毛小孩生病怎麼辦?盤點2023全台不打烊動物醫院,看診4件事需注意
家中毛小孩如果生病怎麼辦?如果遇到需緊急就醫的疾病或意外,找不到家裡附近的有看診的動物醫院,飼主真的會很無助。《元氣網》整理全台服務不打烊的動物醫院,讓您家寵物可以迅速就醫。春節期間易發生毛小孩被突如其來的鞭炮聲響嚇得四處亂竄,或外出未使用牽繩、箱籠或其他適當防護措施,造成毛小孩走失甚至受傷。而除了鞭炮易讓寵物導致驚嚇、車禍,過年期間寵物容易會有這些疾病問題,腸胃炎、胰臟炎、感冒、食物中毒、尿道炎、暈車,甚至有很多飼主喜歡讓過年讓寵物穿衣添喜氣,卻沒注意到卻讓他熱到中暑。在春節連假不是所有的動物醫院都有看診,《元氣網》整理春節期間全台有服務不打烊的動物醫院,讓您家寵物可以迅速就醫。過年有看診的動物醫院《元氣網》幫飼主們整理春節期間全台24小時有看診的獸醫院(以貓狗寵物為主),若您家毛小孩在夜間臨時需要掛急診,可以參考以下整理資訊:北部24hr動物醫院1.大安動物醫院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62號1樓電話:(02)2363-20202.興泰動物醫院 24hr急診重症中心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延吉街57號電話:(02)2579-57223.杜克動物醫院-夜間急診/24小時住院照護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117號電話:(02)8732-47894.築心動物醫院地址:新竹市東區經國路一段654號電話:(03)533-80555.元氣動物醫院藝文分院 24hr急診重症中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莊敬路一段156號電話:(03)355-3911中部24hr動物醫院1.全國動物醫院台中總院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八街100號電話:(04)2371-04962.格林威治動物醫院 24H 急診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文心路一段486號電話:(04)2320-22793.康德動物醫院 夜間急診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崇德路二段270號電話:(04)2241-27004.慈愛動物醫院-台中總院(24H急診)地址:台中市大里區國光路二段539號電話:(04)2406-6688南部24hr動物醫院1.慈愛動物醫院-台南總院(24H急診)地址:台南市南區西門路一段473號電話:(06)220-31662.聯盟動物醫院(仁武總院)地址:高雄市仁武區鳳仁路231號電話:(07)374-09643.聯盟動物醫院(旗楠院)地址:高雄市楠梓區旗楠路106號電話:(07)353-59184.中興動物醫院 農十六分院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大順一路935號電話:(07)550-3532東部24hr動物醫院上海動物醫院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上海街63號電話:(03)834-1853(以上營業時間以各家公告為主,去之前請先打電話確認是否營業!)看診4件事情要特別注意1.大部分的醫院/診所比照急診收費2.幾乎只接受現場掛號3.看診順序會依照現場情況調整4.最後也是重要的,請大家出發前先打電話詢問現場狀況,確保診所有開,才不會去現場撲空。希望以上資訊,飼主都不需要用到,寵物能平安過好年。若不幸需要去醫院看診也沒關係,一但發現寵物狀況不對勁,立馬將牠送醫檢查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您的寶貝定能痊癒。「為了毛小孩的健康,請幫牠定期健檢,讓牠陪妳久一點。」►點看更多毛孩照顧技巧:http://bit.ly/3XnF9Z4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4 養生.抗老養生
健康生活很難嗎?美國醫學協會提2023十大健康目標,其實你每天都可做
許多人總是會在新年許下很宏大的志願,例如賺大錢、瘦身200公斤…等,看似難以做到的目標。邁入2023年,美國醫學協會 (AMA) 提出了十項健康方面的建議目標,例如從多運動、喝水代替含糖飲料…等,這些看似微小而積極的行動,如果每天照著做,都將是影響你長久健康的大事。2023年十大健康目標現代人每天都在忙碌的時光中度過,飲食不正常、久坐工作不運動,都是生活的常態,久而久之身體都出問題了。新的一年,如果你想讓自己更健康,美國醫學協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簡稱AMA) 建議從「多運動」開始!AMA提出的十項健康建議,細看其實都是老生常談的事,例如多運動、少喝含糖飲、戒菸等,但如果你做得到,卻能對你的健康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這十件事包括:1.健康減壓:透過飲食、睡眠(至少7.5小時)、日常運動和瑜伽和冥想等健康活動來紓壓。2.少吃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尤其是添加了鈉和糖的食品。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3.喝水代替含糖飲料4.飲酒應適度:女性每天最多喝一杯,男性每天最多喝兩杯。5.戒菸6.接種疫苗:接種最新的所有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 COVID-19 疫苗。7.定期健檢8.控制血壓值:控制高血壓以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9.注意2型糖尿病罹患風險:改變生活方式可幫助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10.安全用藥: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此外,不止台灣,去年全球的人們都感受到食物飆漲的壓力,因此,在飲食方面如何兼顧營養與價格,是多數人所關心的事,例如買不起昂貴的肉品,只能改用魚罐頭來補充蛋白質;以及減少外食,多在家自己煮以節省支出。《EVERYDAY HEALTH》列舉的2023年十大健康飲食趨勢,第一項就是追求「經濟性」的飲食模式,而其他則多與植物性、環保性飲食相關。2023年十大健康飲食趨勢1.經濟性飲食2.更多植物性飲食的選擇3.更多植物性飲食的提供地點4.人造肉(培植肉)5.環保意識飲食(再生飲食)6.促進心智健康食物7.無酒精雞尾酒8.促進腸道健康食物9.海鮮10.天然甜味劑【資料來源】.《Web MD》America's Doctors Offer Up Healthy Resolutions for 2023.《EVERYDAY HEALTH》The Top 10 Healthy Food Trends to Expect in 2023
-
2023-01-02 癌症.攝護腺癌
初期無感又容易轉移 泌尿科醫師解析攝護腺癌有哪些治療選項
「醫師,我的健檢報告顯示PSA攝護腺指數異常。」王先生將報告遞給醫師。「你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常常腰酸背痛。」王先生槌了搥背。「正常的PSA攝護腺指數會小於4ng/ml,你的PSA攝護腺指數已經超過1,000ng/ml,要盡快安排檢查。」醫師慎重地回答。檢查發現,患者確實罹患攝護腺癌,而且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醫師解釋,因為攝護腺癌合併多處轉移,所以便開始進行荷爾蒙治療,施打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PSA攝護腺指數逐漸下降,甚至降到小於0.1ng/ml,荷爾蒙治療發揮顯著成效。吳佳璋醫師說,攝護腺癌治療成效與腫瘤惡性度有關,順利的話,部分患者可維持3年至5年,甚至達到10年,病況相對來說穩定。即使病情開始出現變化,醫師也可以調整用藥,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當心攝護腺癌早期警訊,PSA數值異常上升要留意隨著年紀增長,各種慢性病會慢慢出現,除了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問題,中高齡以上的男性,還要多加留意攝護腺的健康,吳佳璋醫師指出,在熟齡男性身上常見的攝護腺肥大,會造成一些排尿的症狀,如頻尿、尿急、尿不出來等。至於攝護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是男性癌症的第五位,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越來越大,患者可能出現頻尿、血尿、解尿困難、精液帶血、射精疼痛等症狀,如果攝護腺癌轉移至骨頭,便會導致骨頭疼痛,也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導致嚴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早期警訊一定要多加留意,才能掌握治療先機。另外,在攝護腺癌的檢查上,大部分的病患進行抽血檢查之後,會發現PSA攝護腺指數異常上升,不過,有多種原因都可能造成PSA攝護腺指數上升,因此必須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攝護腺癌。多元工具對抗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最為常見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臨床上會根據攝護腺癌的期別、癌細胞的特性、病人的年紀與身體狀況來擬訂合適的治療策略。針對攝護腺裡的腫瘤,可採取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吳佳璋醫師表示,如果攝護腺癌已經擴散、轉移,便需要使用全身性治療,如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如果是第一期或第二期攝護腺癌,一般會選擇開刀,吳佳璋醫師說,若是不適合開刀的患者,可以採用放射治療搭配荷爾蒙治療或直接使用荷爾蒙治療。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有關,因此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進行荷爾蒙治療時,常會使用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吳佳璋醫師解釋,我們的下視丘會釋放GnRH(促性腺素釋放素),GnRH能夠促使腦下垂體分泌LH黃體激素與FSH濾泡刺激素,進而促進睪丸分泌男性荷爾蒙;GnRHa注射進體內後剛開始會造成男性荷爾蒙快速上升,然後對下視丘產生回饋抑制使得內生性的GnRH分泌下降,造成腦下垂體減少分泌LH黃體激素與FSH濾泡刺激素,進而抑制睪丸分泌男性荷爾蒙。GnRHa採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通常在一個月後,便能降低男性荷爾蒙濃度,達到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的效果。目前在荷爾蒙治療的使用上,主要有兩種劑型,患者可選擇一個月或三個月施打一次,而三個月的劑型因為不需要經常回診,便利性高,有助維持生活品質、提升治療順從度。若是選擇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GnRHa,可以讓患者們的回診安排更加便利,在預約醫院和醫師看診時間時,也有更多的選擇彈性,且效果跟一個月施打一次的效果相同,在使用的第一個月就可以大幅降低睪固酮,可以說是「快、長、強」的治療選擇。吳佳璋醫師也表示:「大部分患者在使用GnRHa時,會合併一些口服抗荷爾蒙藥物。因此若是回診時施打每三個月一次的長效型GnRHa,並且領取三個月的口服藥連續處方箋,對患者與家屬都非常方便。」貼心小提醒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早期患者常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在狀況許可時,早期攝護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達到痊癒的目標。在台灣,很多攝護腺癌患者被診斷時便已經不屬於早期,吳佳璋醫師說,因此病情相對嚴重,甚至產生擴散及全身性轉移,所以必須仰賴全身性治療。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能夠有效抑制攝護腺癌,幫助維持生活品質,順利的話能讓病情穩定數年,倘若癌細胞產生去勢抗性,也還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合併使用。患者、家屬要與醫師詳細討論,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達到最佳的成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