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 癌症.肺癌
搜尋
LDCT
共找到
167
筆 文章
-
-
2023-02-27 癌症.肺癌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病逝享耆壽97歲 為何肺腺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證實,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2/27)上午8時55分於北榮辭世,享耆壽97歲,據媒體人周玉蔻在臉書表示辜寬敏是因肺腺癌病逝。什麼是肺腺癌?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曾指出,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肺癌患者大多屬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國人常見肺癌以肺腺癌居多,約占六成,其次是鱗狀細胞癌,占一成五到兩成,大細胞肺癌僅占百分之五,小細胞肺癌約占一成三。肺腺癌大多發生在較小的支氣管黏膜分泌黏液的上皮細胞,肺部的周邊,腫瘤擴大速度較慢,早期無徵兆,通常診斷出來已是晚期。【延伸閱讀:肺癌分四種 肺腺癌占六成】肺腺癌危險因子有哪些?肺腺癌主要與亞洲人基因、家族史及環境汙染等因素有關。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九成都不吸菸,男性患者約三到四成也沒有抽菸史。》看更多肺腺癌成因肺腺癌症狀有哪些?.咳嗽.咳血.厭食.呼吸困難.肋膜積水.聲音嘶啞.吞嚥困難.上腔靜脈症候群.疼痛及無力感早期肺腺癌是「安靜」的癌症,出現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發燒等症狀時,往往已是三、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死亡率較高。如沒來由的呼吸不順、體重減輕、疲倦,或頸部、鎖骨淋巴結出現腫塊、久咳不癒,一定要提高警覺。患肺腺癌該如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榮志曾指出,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一般指一期及二期肺癌,治療首選是手術切除。第一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後,預後更佳,根據文獻報導,1A期和1B期肺癌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83%和71%。【延伸閱讀:五大類肺腺癌 這二型預後差很多】除了以手術切除病灶,為早期肺癌病患首選治療方式之外,其餘治療方式還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看更多肺腺癌治療方式肺腺癌該如何預防?陳育民在《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病灶。且對於檢查長在肺臟肺泡旁腫瘤組織(結節)時,清晰度與敏感度不輸標準電腦斷層,且輻射量低,成為篩檢肺癌可行的工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曾建議,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延伸閱讀: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高階健檢項目有哪些?醫師教你如何用健保給付卻有高規格檢查
「小資族健檢」、「尊爵健檢套餐」、「菁英健檢套餐」,進入各家健檢中心網站,項目琳瑯滿目,各式菜單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高階健檢價格昂貴,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如果全包,恐10萬元起跳,值得花大筆錢投資健康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如以價格來分類,健康檢查可分為三大類:1.基礎健檢以血液、尿液等檢查為主,配合醫師理學檢查,例如,員工健檢,價格約在三至四千元。2.完整健檢以基礎健檢為底,再加上無痛腸胃鏡、腹部超音波、癌動脈超音波等項目,價格約在三萬元上下。3.高階健檢除了完整健檢外,另有磁振造影(MRI)、 電腦斷層(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正子攝影(PET)等高階影像檢查,一般需要兩天,如果全做,費用恐超過12萬元。正子攝影輻射劑量疑慮,已隨科技進步大幅降低。上述非侵入性的高階影像學檢查,分別可篩檢出哪些身體問題呢?● 磁振造影(MRI)以固態組織(腦、肝)為主,可以提早發現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失智等,自費檢查約2.5萬元。● 電腦斷層(CT)以會動的組織(心臟、肺臟)為主,可以偵測出心血管狹窄程度(自費檢查約2.2萬元)、肺部結節(自費檢查約8000元)等。● 正子攝影(PET)掃描全身惡性腫瘤,自費檢查約4萬元。對於卵巢癌、攝護腺癌等生殖泌尿系統癌症,則靈敏度較低。正子攝影給人輻射劑量的疑慮,讓不少民眾為之卻步。洪子仁表示,近年來,影像科技進步許多,也讓常見的正子示蹤劑(18F-FDG)劑量愈來愈低,從一開始的10MCI單位,下降至5MCI單位、3MCI單位,大幅降低輻射量,接受度也隨之增加。洪子仁表示,高階健檢範圍涵蓋腦部、心臟血管、惡性腫瘤等,但費用較高,相對檢查人數較少。以新光醫院健檢中心為例,每月約有600多人接受完整健檢,高階健檢僅約20、30人。精挑細選把握「專案套餐」,也能找到實惠的高階健檢。因費用昂貴,洪子仁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在年滿50時,可以送自己這份健康大禮,健檢結果當成身體健康背景值,再依照健診報告、家族史、生活習慣(是否抽菸、酗酒、熬夜,以及有無運動習慣),由醫師評估後,擬定後續健檢規畫。「只要仔細挑選,也可以找到高CP值的高階健檢。」洪子仁表示,許多健檢中心常在某些節日推出「專案套餐」,費用較為實惠。再者,民眾可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選擇不同的影像檢查項目,例如,超過50歲的男性、有心肌梗塞家族史,就先加選256切等高階電腦斷層,瞭解心血管狀況。機器雖強大,判讀更重要,健檢品質不能只看價格。至於花了大錢、做了高階健檢,結果正常,是否就能萬無一失?洪子仁表示,近年來,許多醫療院所紛紛引進先進的影像檢查儀器,有如軍備競賽,機器滿分,但做最後判讀時,也可能跟不上腳步,如果判讀錯誤,就容易引發不必要的醫療處置,甚至醫療糾紛。「不能只看價格,更應該關注健檢品質。」洪子仁表示,醫策會於民國一百年起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專家委員實地至醫療院所視察健檢中心環境、儀器及醫療人力及判讀品質,目前已有50多家通過審核,取得認證,可作為民眾選擇健檢場所的重要參考依據。五癌篩檢當先鋒當結果異常 高規檢查健保給付什麼是CP值最高的健檢?答案是「國健署成人五癌篩檢」。洪子仁說,健檢不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符合成人癌症篩檢資格,接受篩檢後,結果異常,就可到院接受進一步高規格檢查,且有健保給付。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02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療科技展/癌症治療、預測 新技術進步更精準
為期四天的醫療科技展,多家醫療院展現特色,新光醫院展示癌症治療技術,透過呼吸調控技術,可精準照射腫瘤;國泰醫院展出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治療、北醫附設醫院發表健康平台,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就可以預測肺癌等四種疾病。國泰醫院 冷凍微針治肺癌國泰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冷凍微針消融術是針對肺癌的微侵入治療,透過皮膚扎針,使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導引至腫瘤,低溫破壞腫瘤。目前肺癌主流治療仍以胸腔鏡手術為主,但對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者,可降低手術風險。國泰自2016年開始執行,已累積近130名案例。北醫LDCT 1次可測4種病北醫附醫「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台」,透過AI輔助,從單一組3D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就可預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四種疾病。北醫大副校長暨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準確率可達九成,並可產出符合國際標準健康報告。新光醫院 發展VR醫療新光醫院與HTC Medical VR團隊合作導入VR工作坊,應用於新冠肺炎加護病房團隊整合訓練,身歷情境的VR讓醫護更快進入狀況。在癌症治療方面,新光打造癌症個人化智慧系統資訊,在肝癌及攝護腺癌的高精準放射手術,加上腫瘤內注射免疫療法,顯示台灣癌症治療技術持續進步。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工作環境傷肺嗎?只在上班日咳、痰、喘 醫建議就醫檢查
拒絕傷肺工事,如何保護自己的肺健康【問卷募集中】工作場域中潛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傷肺因子,然而我們常關心公司有哪些福利,但,您關心自己的員工健檢嗎?您知道員工健檢多久做一次、有哪些項目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邀請您,立刻進行小測驗,看看如何透過健檢保護肺健康!問卷連結點這裡>>>了解你的傷肺工事大調查肺癌蟬聯18年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衛福部每年公布肺癌死亡數據,卻不敵一場「新冠疫情」的震撼教育,國人因此開始注重肺部健康。傷害肺部的風險因子很多,除了癌症,還包括吸菸、空汙、感染、過敏、遺傳、老化,以及職業傷害等。提升全民肺健康,從「自我警覺」開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高度暴露在「傷肺」風險因子的職業,勞動部皆規定雇主需定期協助為勞工做健康檢查,其中肺功能檢查是常規檢查項目之一,費用由政府支出。但傷肺因素相當多,不少團體希望肺功能檢查列入國健署每年提供的篩檢項目中。楊振昌認為,如果與工作並無直接相關,不建議由政府直接列入常規檢查,應先提高民眾警覺,若出現咳、痰、喘等症狀,可尋求胸腔科協助。職業災害是否傷肺,可從上班日症狀判斷。台大環境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育良表示,職業引起的肺部功能傷害,比不良生活習慣等因子更顯著,且新興職業也可能有潛在風險,等肺功能嚴重受損再就醫,往往不可逆。郭育良建議提高自我警覺,若假日時沒有出現咳、痰、喘等症狀,上班日就會開始不舒服,就可能是高風險族群。空汙、感染、過敏、遺傳、老化、疾病等,都屬於傷害肺部的風險因子,但郭育良說,這些目前皆未列入職業傷害範疇。常見因職業引起的肺部疾病為「職業性氣喘」,引發物質如二異氰酸酯、酸酐、木屑、金屬、熔劑、藥物、粉塵或其他化學物品等。從事哪些工作是職業性氣喘的高危險群?包括實驗室工作者、養鴿戶、農夫、屠宰業、養殖漁業、昆蟲學者、海產製造業、麵包師傅、穀物處理、印刷業者;食用油、醬油等調味料業者;茶葉、菸草業者;清潔劑、塑膠製造業、蠶絲業、伐木業等。研究指出:空汙損肺,長期暴露空汙環境者需注意。研究指出,空汙已被證實會影響肺部,其中PM2.5直接穿越支氣管纖毛,沉積於支氣管及肺泡中,最後導致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纖維化等。近年,外送員、郵差等職業,被視為空汙之下最可能受到影響的族群。但空汙尚未被納入職業性氣喘的風險因子,郭育良解釋,要認定職業性氣喘,勞工於工作場合暴露後,罹患氣喘的比率是一般人二倍,而所有人空汙暴露量大多一致,較難認定外送員、業務、郵差等因此增加多少風險,只能說暴露時間較長。臨床上沒有較明顯數據顯示,空汙暴露量需到某個程度,才算是高暴露量,所以難以認定。肺功能檢測非侵入性,吹氣六秒完成檢驗。不只空汙難認定,過敏也難認定是職業傷害風險。郭育良表示,現在討論過敏多提到居家致敏因子,如塵蟎、灰塵、蟑螂等,但國內並未積極推動改善居家環境,居家辦公盛行,也尚未將其納入職業傷害的認定範疇。郭育良建議,肺功能檢查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僅需要吹氣六秒即可完成檢測。楊振昌表示,如果懷疑自己肺功能異常,基本檢查還有胸部X光,但若已經產生癌變,腫瘤 一公分以下較難發現,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再加上肺功能檢查。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 7千人揪出21名肺癌「18人有家族史」
肺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3及4期)發現存活率低,為讓肺癌患者在早期(0及1期)被找出,國健署今年7月1日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執行81天以來有7千多人參與,找出21名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早期就有20人,成效顯著。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統計今年7月1日至9月19日,全國共有7557人參與,包括4200名男性、3357名女性;其中4470人具肺癌家族史,2753人為重度吸菸者,3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共找出21名確診肺癌患者,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20人,僅有1名為第3期肺癌。其中18人具有肺癌家族史、2人為重度吸菸者、1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團隊2015年執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研究,他今本報電訪時表示,國健署執行LDCT計畫,與2015年所做結果非常相似。他指出,肺癌患者中沒有做過篩檢,有半數到醫院診斷時已是3、4期,超過一半都無法開刀治療,必須靠標靶、免疫治療,不僅花費龐大醫療資源,患者晚年生活也痛苦,且有抗藥性問題;若透過篩檢,9成患者可於1期時及早篩出、診斷,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肺癌之所以存活率低,因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有症狀才就醫大多以晚期。108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肺癌早期(0及1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期別之間存活率差距甚大,這也顯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表示,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抽菸及不抽菸族群提供公費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此項政策也記載於世界肺癌組織官網。肺癌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一,且是所有癌症中健保給付支出最高,但健保給付中超過一半是肺癌晚期病人。他指出,透過篩檢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不僅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更有機會治癒,保有患者生活品質。此次LDCT計畫受檢民眾,有11.7%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楊泮池建議,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至於已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儘早診治。國健署補助LDCT計畫執行至2030年,預期診斷出3.9萬至4萬名肺癌患者。國健署補助LDCT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透過戒菸及減少二手菸,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名單查詢(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7 癌症.肺癌
兩姊妹不抽菸卻同時得肺癌!醫揪「1關聯」:真的很危險
2位年齡分別為64歲及56歲的楊姓姐妹,皆無抽菸習慣。日前一同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結果呈現2人在肺部皆有異常影像,分別是左上肺葉有1處約1.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及左下肺葉處有1處約1.3公分紮實結節,後續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已分別罹患第2期肺腺癌及第1期肺腺癌。 國人罹患肺癌 多數無抽菸習慣 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指出過去的觀念,大多會將肺癌與抽菸做直接聯想,但事實上,國人罹患肺癌患者中絕大多數無抽菸習慣,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90%皆無抽菸習慣,且早期肺癌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症狀。 直系親屬2位以上罹肺癌 罹患機率比一般高 兩姐妹在聽醫師解說過程中,透露自己的父親及阿姨在幾年前也是因罹患肺腺癌離世,但由於父親及阿姨皆有長年的菸癮,所以把2人的肺腺癌認定為與抽菸有直接關聯,卻忽略肺癌與肺癌家族病史也有相關。蔡聰聰主任說明,避開抽菸的確可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罹患肺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氣汙染、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如:石棉、苯、焦油等)、遺傳、慢性肺部疾病等。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不抽菸就沒事,若家族中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就得特別當心,直系親屬若有2位以上(含2位)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5至7倍。「肺癌」多年長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1位,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死亡率也相當高。 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民眾「不吸菸、遠離二手菸」加「定期篩檢」是遠離肺癌的健康守則。保持健康生活之外,定期安排檢查可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幫助有機會找出早期肺癌的病灶。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肩頸痛就醫驚罹肺腺癌! 醫曝「危險兇手」:小心你已經被盯上 ·肺生病有7種症狀! 國健署提醒:你每天再繼續做這5事會後悔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9-13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攪局 四癌篩檢「近2年最大挑戰」 仍揪6.8萬人異常
新冠疫情延燒2年多,影響民眾就醫、篩檢意願,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也受影響,但參與癌篩計畫的200家醫療院所,仍盡力提供民眾服務,據統計,近2年醫療院所執行四癌篩檢470萬人次,占全國四癌篩檢總量56%,更找出5.4萬名癌前病變及1.3萬多名癌症個案數,搶救6.8萬多名個人與家庭。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擴大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並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全方位癌症防治策進計畫/癌症防治品質精進計畫」。不過109、110年是推動癌症篩檢以來「面臨最大挑戰的2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包括民眾主動篩檢的意願降低、社區活動暫緩及醫療院所服務降載等。但國健署與醫療院所仍通力合作,在防疫的同時,也努力推動癌症篩檢服務。國健署分析109、110年各院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高、發現癌症及癌前病變人數最多等各項指標表現,有58家院所脫穎而出,其中高雄長庚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更連續2年榮獲典範獎。依國健署委託臺灣大學研究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另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四癌早期治療存活率至少8成以上,晚期治療存活率不到4成。林莉茹提醒,要遠離癌症對於健康的危害,個人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並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服務,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倘若檢查結果為異常,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國民健康署補助篩檢服務(自111年7月1日起增辦肺癌篩檢):1.乳癌: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2.大腸癌: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國健署表示,上述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向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
-
2022-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
很高興經過臨床醫界多年來的疾呼與努力,政府終於在二○二二年七月一日, 正式將肺癌納入公費篩檢項目中,也就是除了過去推動的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外,新增了「第五癌」篩檢。 此舉領先全球,讓臺灣成為第一個將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肺癌篩檢補助的國家! 之所以有此「壯舉」,實在是因為肺癌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已經不容忽視。 肺癌高居「三冠王」,威脅近在咫尺肺癌已連續十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從二○○四年,肺癌年度死亡人數超越肝癌後,就不再讓出「冠軍寶座」,且人數一路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統計數據(見表1)顯示,肺癌總死亡人數已正式突破萬人大關,創歷史新高。 不僅死亡率高居所有癌症之冠,死亡人數亦占癌症總死亡人口約兩成,也就是說,全臺平均每五位因癌症死亡的人口中,即有一人死於肺癌,稱之為「最要命的癌症」可說名符其實。 而肺癌的發生率同樣駭人,根據衛福部二○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生之肺癌個案達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較前一年又再增加百分之五.七,平均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六十八.七七人;若依性別區分,發生率排名均為第二位,男性僅次於大腸癌、女性僅次於乳癌。每三十二.三八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為國人最好發的癌症之一。 分析近十年統計資料(二○一○年至二○一九年),男性肺癌確診人數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女性則是大幅增加百分之八十九,將近翻倍,成長速率驚人。十年前後相較,二○一○年,肺癌診斷總人數為一萬零六百一十五人,女性患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七,到了二○一九年,全年新增肺癌人數上升至一萬六千兩百三十三人,當中女性則增長到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五,占比逐漸與男性「勢均力敵」,甚至未來很可能超越男性病患人數。 中央健保局每年公布的「癌症費用排行」中,和各類癌症相較,肺癌都是最燒錢的癌症,二○二一年醫療支出統計顯示,肺癌治療費用一年就「吃」掉健保二百二十八億元,近五年平均成長率達百分之十四.六七,居十大燒錢癌症之最! 肺癌既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更是晚期發現比例最高(初次診斷時大多為晚期)且醫療支出也最高的「三冠王」,肺癌對國人及無數家庭造成強大衝擊,是當前全民皆須謹愼面對的「新國病」。 肺腺癌威脅日盛,未吸菸族群切勿忽視過去認為吸菸者較容易得肺癌,現在肺癌患者卻有更多比例是罹患與吸菸關係相對小的肺腺癌。根據官方統計,二○一○年,在所有肺癌患者中,肺腺癌約占百分之五十五,到了二○一九年,肺腺癌比例已大幅增至百分之七十一,短短十年間增加逾兩成。 換句話說,「我不吸菸,所以,我不會得到肺癌」的舊式觀念已不再適用,肺癌對於各年齡層、不吸菸族群,或是一般認為的健康人,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脅。 舉例來說,女性肺癌患者當中,有九成都不吸菸,且自二○一八年以來,六千多名確診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比例卻高達八成八,平均發病年齡比男性更年輕五歲。 就二○二一年國內的統計數據顯示,女性因肺癌死亡的人數有三千七百零五人,是乳癌的一.二七倍、子宮頸癌的六.○九倍,平均每天有十.一五名女性因肺癌致命。在肺癌面前,女性族群更顯得更為「脆弱」,需要留意肺癌帶來的殺傷力與威脅。 全民皆須警惕,及早篩檢為上策 更令人膽顫心驚的是,肺癌可以說是初期無症狀的隱形炸彈。 由於肺臟本身並沒有痛覺神經,過往多是等到腫瘤體積過大、壓迫氣管之後,病患開始覺得喘、不舒服,或是發生遠處轉移時,才意外發現,然而此時都已到第三、四期,為時已晚,五年存活率已剩不到百分之十。 所幸現在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LDCT)篩檢,不僅是醫師早期診斷的一大利器,甚至是當前早期肺癌篩檢最有效益的工具。 多年來,政府與醫界對此凝聚共識,也不斷致力推動國家政策往全民篩檢的方向邁進。在本書出版前一刻,我們很高興看到,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宣布,自二○二二年七月一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公費篩檢補助的訊息頒布,期望不久後的將來,這樣的措施可以更加普及,守護全民健康。 護肺、保肺,刻不容緩 為了揭開肺癌的神秘面紗,近年來,醫界投入許多研究,探究其致病因子,希望能更加有效的防治肺癌,甚至尋求根治之道。畢竟不單是臺灣或亞洲,肺癌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全球皆然,各界都相當關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發布的「二○二○年全球最新癌症」數據指出:全球肺癌新增人數為兩百二十萬;而在全球因癌症死亡的九百九十六萬病例中,肺癌死亡人數為一百八十萬例,遠超過其他癌症,位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一位。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持續上修預估的死亡人數,對肺癌的威脅警示。 既然肺癌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加上節節攀升的發生率,更需要透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來提升治癒率與存活率。 逃離不了空汙、煙塵的我們,在兵荒馬亂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餘,別忘了肺癌的危險,對於這可怕的「三冠王」、「新國病」,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瞭解,超前部署,不能輕敵。 本書從陳晉興醫師診間最常見的問題談起,彙整大眾最關心的幾個議題加以解答,用Q&A的方式幫助大家快速建立正確認知。 我們也採訪了十位深具熱情與生命力的肺癌病友,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抗癌經驗,企盼藉此帶給其他癌友更多信心與希望。 同時,我們分別從預防端與治療端提供讀者目前最新趨勢與最正確的資訊,包括日常生活保健注意事項、保護肺部的方法、如何提升免疫力、可以多做哪些運動。 倘若身邊已經有肺癌患者需要幫助,本書也介紹並分析各種最新治療方式,以此補足在診間短暫時間裡沒有辦法淸楚解說的部分,希望幫助大家瞭解現在有進步的醫療做為後盾,可以更穩定心情、專注對抗疾病。 雖然一本書的篇幅有限,做為一本家庭醫療保健工具書,我們盡可能讓內容豐富且完整;而回到我們的寫作初心,更希望這一本保健指南,能成為您傳遞關心的一只載體,有時候幾句溫馨提醒、多一些不怕嫌煩的防癌建議,都有可能挽救親友的健康。 ※ 本文摘自《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作者:陳晉興, 梁惠雯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7/29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18 癌症.肺癌
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2高風險族群2年1次免費篩檢
40歲林小姐身體狀況良好,卻特別到門診要求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一問才知,她的媽媽剛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因為擔心自己也有狀況,所以就醫要求做肺癌篩檢。檢查結果發現,一處毛玻璃狀病變,大小約1.1公分。經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林小姐決定接受胸腔鏡手術,切除小於0.5公分實質病變,確診為早期肺癌,不須術後治療,只要定期追蹤。不論全球或台灣,肺癌都是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一旦被診斷為晚期肺癌,死亡似乎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性。美國一項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前台大校長)發現,與歐美相較,台灣肺癌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台灣女性肺腺癌病人90%以上無抽菸習慣;後來一系列研究證實,台灣女性肺癌與家族史及油煙暴露有關。也因為台灣肺癌的特殊性,再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大規模的肺癌篩檢,發現找到肺癌的機會更高。肺癌篩檢找出的病人,95%以上都是屬於第零期或是第一期,這些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都在九成以上,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不須接受全身性的治療,生活品質不打折。但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高危險族群,如抽菸、肺癌家族史、暴露在二手菸環境、煮食油煙長期暴露或有慢性肺疾病的人,適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於篩檢結果如是正常,需隔多久再篩檢?目前並無定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篩檢時機。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用來作為肺癌篩檢非健保給付項目,需自費。衛福部國健署從7月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兩大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國家。肺癌篩檢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若屬於肺癌高危險群,建議在一定年紀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為健康做最佳決策。但肺癌篩檢並不能預防肺癌的發生,肺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吸菸,因此戒菸才能有效遠離肺癌,找回自身的健康。
-
2022-06-29 醫聲.癌症防治
投票/LDCT肺癌篩檢今起納入「5癌篩」2族群及早預防
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第一位,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宣布,7月1日將啟動「LDCT肺癌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及具肺癌家族史2類族群,提供每2年1次LDCT檢查,台灣成為全球首個針對2族群提供篩檢的國家;另若為重度吸菸者,亦可加入自費戒菸計畫,預防肺癌發生。篩檢補助2年一次 對象為老菸槍、肺癌家族史者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計畫,對象包括: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二、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符合任一肺癌高風險族群者,可洽詢此計畫辦理醫院預約檢查。高居全球癌症死因首位 肺癌發現期別影響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108年肺癌確診個案有4.2%被診斷為0期、29.1%為1期、4.3%為2期、12.3%為3期、50.1%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各國也提供相關篩檢,美國聯邦醫療照顧保險(Medicare)及貧困者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年1次LDCT肺癌篩檢;南韓國家癌症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2年1次LDCT肺癌篩檢。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具家族史者風險高除吸菸者外,我國發現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因此衛福部103年起補助台灣肺癌學會,針對吸菸以外的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由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導17家醫院共同參與研究計畫。第1輪LDCT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50到74歲具肺癌家族史者(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罹患肺癌)之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楊泮池表示,國際研究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目前僅部分國家針對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我國TALENT研究顯示,對於不吸菸卻罹患肺癌,肺癌家族史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看到去年肺癌死亡9千多人「是我們心中的痛」,重度吸菸者是肺癌高危險群之一,且男性居多,他這幾十年被催促下「我也號稱戒菸成功」;而非抽菸女性罹患肺癌,可能是環境因素,因此經專家討論,特別將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提前到45歲,讓更多具肺癌風險因子的女性能接受篩檢,不過他仍提醒癮君子,遠離肺癌「最有效的還是戒菸」。國健署提醒,肺癌出現以下警訊速就醫:一、持續咳嗽甚至惡化二、痰帶有血絲或咳血三、呼吸急促、出現喘鳴聲四、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五、聲音沙啞六、四肢關節疼痛七、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LDCT可協助早期診斷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不過LDCT篩檢發現結節的比例很高,但多數為良性結節,建議檢查結果異常的民眾,應配合醫師建議持續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情形。若確定為肺癌,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現有四癌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篩檢則是第五癌篩檢,請符合資格之民眾,洽詢參與此計畫全台22縣市共98家辦理醫院,踴躍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記者會宣布重大消息?陳時中:7月很多疫苗政策開打
外傳民進黨7月提名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甚至英系已幫陳物色競選辦公室,傳競選辦公室和小英基金會同一棟?對此,陳時中,「這個消息好像不正確,但我不是那麼清楚」。陳時中今日出席國健署LDCT肺癌篩檢計畫啟動記者會後受訪,媒體詢問,由國民黨提名參選的立委蔣萬安批,現在每日仍增加4萬多例,這時投入選舉恐怕成「落跑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還在這啊,我想每個人都有人生規畫,每個階段對社會貢獻的事,把自己事情做好就好」。有專家預估7月底將跌破萬例,陳時中表示,比較積極的看法,就會在7月中,若是比較保守看法,就在7月底,介於7月中到7月底,就有這可能性。傳民進黨高層已與陳時中討論參選北市長一事?陳時中表示,不能這樣講,社會長期對這件事(選舉)這件事也討論很多,黨內部不勉也會就這件事討論,大家一致的共識,是把疫情顧好這是我們的本,也是政務上最重要的事。針對前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也有意參選北市長,媒體問,是否會讓林先搭「列車」參選,還是會自己先搭「高鐵」?陳時中表示,「這車票還沒有買」。至於今日上午記者會活動是否為擔任部長任內最後一個活動?他說,「不會不會,你還會看到我」。先前表示若無重大政策,陳時中將不會出席疫情記者會,然而今上午突然新增下午出席疫情記者會的行程,是否有重大政策要宣布?陳時中表示,下個月陸續很多疫苗,包括Novavax、或0到4歲幼童BNT及莫德納疫苗要陸續施打,期程會讓大家多了解些。針對Novavax施打時間,陳時中表示,應該會在7月中以前,不過對於檢驗封緘,速度、安全性都很重要,一定要檢驗完成,才會開放施打。傳陳時中投入北市長選舉,是因為太太孫婉玲點頭同意。陳時中表示,「太太是最重要的家人,對我們的生涯規畫,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快樂、一起共苦,太太的決定,當然是我人生規畫中非常重要的事,太太跟我默契一項都很好,對於太太各方面建議,我都會虛心接受」。針對投入北市選舉是與太太兩人的共識?陳時中表示,「我們共識是相愛到老」。針對恩恩事件,中央昨要求新北市府提出正式報告,新北市長侯友宜今表示,若中央來函就會加快提供報告。對此,陳時中表示,這樣很好,昨天中央已經發文,這段時間有些事,包括時序都滿混亂,有正式公文,將來大家看事情會用公平角度,我強調,防疫期間大家都很辛苦,但有必要給死亡者或重症者一個交代,醫護端也很辛苦。媒體詢問是否認為新北一直拿中央背書,拖延進度?陳時中說「我覺得講清楚會比較好」。
-
2022-06-0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去年過完年,一直咳不停,咳到無法入睡,即使入睡也會喘不過氣,在附近診所看診,吃了很多藥,卻沒改善。轉至醫院就醫,接受X光、電腦斷層掃描、支氣管鏡、核磁共振及骨骼掃描等檢查,醫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左肺較嚴重,有淋巴轉移,頸椎和髖關節有些癌細胞,沒有基因突變,但我的心涼了一半,因沒基因突變,不就是少了標靶藥物治療嗎?醫師說用化療,開了化療藥讓我回家吃,藥吃下去,完全沒有反應,照樣咳和喘。第一次化療 花了八小時回診後,醫師幫我換藥,並登記住院化療,卻遇到北部疫情爆發,大醫院病床管控,遲等不到病床,可是我已喘到無法走路,請兒子帶我去急診,兒子用輪椅推我進急診室,待了兩天,才等到病床,照X光、抽血後,做第一次化療,有轉移部分一併用化療處理,花了八個小時做完。一周後再照X光,醫師看了整個肺部都是白茫茫的X片後跟老公說,我還剩一周的生命,幫我安排住進加護病房要插管,但醫師說:「插管並沒有要繼續治療,只是維持生命。」因此,既然插管不治療,我決定就不要插管,於是我帶著氧氣罩住安寧病房,等生命終了時。但沒迎來死亡,三周後我做了第二次化療,一周後出院,接著都是一個月做一次化療,每做完一次,我又多活了一個月,做完六次化療,醫師改用另一種化療藥,清明連假後,做第十次化療。能吃盡量吃 保持好體力其實從確診以來,我的心情都很平靜,事情碰到了就要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配合醫師節奏,心情和體力都很重要,趁還吃得下時就吃,盡量吃原型食物,不增加身體負擔。化療沒什麼副作用,只有做完那周,人非常疲倦,所以我都休息一周再出院,尤其是第四次和第五次化療時,做完非常累,好像把所有力氣都用完,不知道能否撐過去,當時真的很灰心,還好撐過來了,感謝醫學進步和健保、醫師的治療。不過,我覺得在身體健康時,買防癌險和醫療險很重要,治癌雖有健保給付,但有些須自費且不便宜,尤其愈到後面,要自費部分多,要有充足經濟做後盾,才能撐得久。專業觀點/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揪出早期肺癌【諮詢/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 整理/記者黃妙雲】肺癌沒有痛覺神經,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如果出現咳嗽、痰多、咳血、胸痛、氣喘、聲音沙啞、體重減輕等病徵時,才被診斷發現多已是晚期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當前最有效篩檢早期肺癌的診斷利器,可以篩檢出1公分以下的腫瘤,有助於早期發現1A期別肺癌的診斷,經適當的治療,有治癒的機會,五年存活率高達八成。建議40歲以上的抽菸者、有肺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固定每二、三年自費做此項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胸部X光檢查是常見最方便的篩檢方法,但只能看到2公分以上的腫瘤,診斷率八成,往往腫瘤發生轉移現象,多屬於第3、4期的晚期肺癌,預後不佳。第4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第4期肺癌治療,已無法開刀,則會採取化療、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若是基因突變,就不能進行標靶治療。一般化療需做四至六次以上,存活期至少一年以上,化療療程結束後,應每三個月再進行全身的追蹤檢查。
-
2022-04-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不抽菸會罹肺癌?空汙、油煙、家族病史也是罹癌因子 低劑量CT篩檢及早發現病灶,減死亡風險!
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肺癌若能在第一期診斷並接受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80%,若遲至末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降至10%以下。但早期肺癌沒有症狀,大多數病患因不適才被診斷出肺癌已是中晚期,因此,每年台灣新診斷肺癌病患中,只有不到30%可接受手術切除。LDCT可測小於一公分結節傳統上常會利用胸部X光進行肺癌篩檢,但是對於肺部小結節的偵測敏感度太低,無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近幾年篩檢早期肺癌工具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機會早期發現肺癌,並且及早接受「亞肺葉」手術切除,可降低肺癌死亡的風險。根據2011年美國全國肺部篩檢試驗、2020年荷蘭比利時肺癌篩檢試驗皆證實,低劑量CT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受益的族群有兩大類:一類是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現仍吸菸者或戒菸不足10年,每天吸菸超過15支、持續25年以上,或每天吸菸超過10支、菸齡超過30年;另一類是抽菸史超過一年30包,戒菸短於15年。不抽菸罹癌 合併基因突變除了「抽菸」與否,是決定接受低劑量CT篩檢的重要因子外,由於台灣的肺癌病患有超過半數以上不抽菸,女性病患更高達93%不抽菸,根據中研院團隊分析,這些不抽菸者的肺癌,常合併某些基因突變,可能與空汙、油煙有關,患者有明顯家族病史,若父母與手足曾患肺癌,罹癌機率高出五倍,建議應盡早接受低劑量CT篩檢。篩檢發現了早期肺癌,該怎麼辦?肺癌手術的標準方式,除了將病變的肺葉切除外,還要做淋巴結的廓清,希望能完整的切除及取得確切的病理分期。然而,肺臟切除後不會再生,此類手術對病患肺功能影響較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國內低劑量CT篩檢的推動,許多肺癌得以在很初期就被發現,這類小於二公分的小型肺癌(例如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否也需要做到肺葉切除,一直是胸腔外科學界探討的熱點。早期肺癌 肺節或楔狀切除近年幾個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這類早期小型肺癌,手術切除範圍不需要像從前一樣進行肺葉切除手術,可採行肺節切除或楔狀切除的「亞肺葉」手術切除,就足以達成完整切除的目標。相較於肺葉切除,病人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常肺組織,更多的肺功能,對於手術後肺功能的影響較少,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較佳。以胸腔鏡手術進行楔狀切除,病人需於術前透過斷層掃描攝影予以勾針或注射染料定位後,再進開刀房手術。然而,此術式要讓定位與手術之間無縫銜接非常困難,無論從X光室完成定位後轉送至病房,或是從病房轉送至開刀房,都需要很多等待時間,轉送過程中偶爾會發生勾針脫位及氣血胸等併發症。此外,由於定位是在清醒下進行,常易造成病患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適。長庚腫瘤定位 可降低氣胸長庚團隊於2016年開發影像導引胸腔鏡手術,讓病患在複合式手術房全身麻醉後,將病灶定位及手術切除做到無縫接軌,使病人獲得最佳手術結果及舒適度。且將手術前中後的流程優化,根據病患體型、腫瘤特性,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個人化」腫瘤定位切除策略,定位所需時間從最初100分鐘降至平均16.5分鐘,氣胸發生率從過去的25%降至6%,術後住院天數也從5至7天降為2至3天。這個優化的治療方式多次被引用為治療指引,長庚團隊也完成世界第一個術中對比術前肺腫瘤定位之隨機臨床試驗。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防疫也要防癌 健檢不是貴就好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今天出席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的「2020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並以「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新趨勢」為題發表演說,他以Covid-19疫情切入,強調健檢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施打疫苗則是為預防染疫,兩者都是為了預防,且防疫跟防癌同樣重要。洪子仁說,今年這波疫情與去年5月的首波本土疫情並不相同,因為去年的病毒株會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且民眾多半沒接種Covid-19疫苗,但這波是Omicron變異株,雖傳播力強,但症狀較為輕微,接種疫苗可以避免重症、避免台灣醫療量能遭突破、避免走上香港醫療崩盤的慘況。「65歲以上、連一劑疫苗都沒打的,會首當其衝,呼籲盡快接種疫苗」。洪子仁接著從疫情拉入健檢主題,強調健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在還沒出現不舒服症狀時,就先找出身體問題,而隨著平均餘命增加,2020年女性平均餘命已達84.7歲、男性78.1歲,活得好、老得慢、有生活品質都是重點,健檢可以提供幫助。目前台灣健檢可分成公費與自費兩大類,公費部分為國健署補助的四癌篩檢,包含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未來還可能納入第五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正在研議讓某些年齡或特定高危險群接受肺癌篩檢。不過,洪子仁說,大腸癌公費僅提供45歲以上的民眾,應放寬到40歲為佳。而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70.7人,遠高於大腸癌44.7人,台灣婦女乳癌篩檢率卻不到四成,若要降低死亡率,篩檢率須達五到六成,歐美乳癌患者確診時大都在第一期以下,台灣女性發現有乳癌時多屬第二、三期,顯示台灣女性對乳癌風險意識普遍不足。而在自費健檢部分,洪子仁說,要依照自己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預算去做規畫,不是貴就好,醫師能否詳盡解說也很重要;醫學中心的健檢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和精良的儀器,民眾可看是否有取得醫策會品質認證來挑選。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也表示,在醫學中心健檢的好處是,若檢查有異常,後續的診斷、治療、追蹤都可以在同一家醫院完成。洪子仁也列舉名人染疾,呼籲健檢的重要性,例如鳳飛飛、陶大偉和前副總統陳建仁都罹患肺癌,李國修、余苑綺、楊烈、豬哥亮則是大腸癌,前立委蔡同榮死於急性心肌梗塞。洪子仁說,其實透過LDCT即可早期偵測肺癌、腦血管MRI則可發現腦部血管異常、CT可了解心血管鈣化程度。該院的正子掃描檢查從2001年引進,到今年3月為止,健檢人數共43865人,已揪出493人罹癌,篩檢率達1.1%。LDCT從2007年6月到2021年12月共健檢41774人,檢出414人罹患肺癌,因為都是早期發現,腫瘤還在1公分以下,因此治療效果都不錯。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誤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多動一分鐘可以多活兩分鐘,健檢套餐需依照自己的狀況挑選,不必擔心健檢會有輻射暴露風險,因為健檢接受的輻射量,遠比之後治療所使用的輻射量低很多,因此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每三年進行一次全身性影像檢查是合理的。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癌友小檔案Mr.鄧:45ys、男性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治療: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鼓勵癌友一段話「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更多相關報導】.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3-16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別讓疫情影響病情,健檢場域應分流 洪子仁建議6大重點規劃個人健檢
國健署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及四癌篩檢,民眾自費健檢愈趨興盛,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公費癌篩對象應持續擴大,而自費健檢的規劃上,民眾應依據年齡、性別及家族史選擇,並與健康管理師討論訂定三年健檢計畫,並非愈貴的健檢就是最好。受疫情衝擊而未受檢的民眾,他也呼籲,勿因疫情影響病情,而後疫情時代的健檢場域也應分流。國健署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含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洪子仁建議,國人的生活型態與癌症好發年齡已改變,四癌篩檢政策需因應調整,四癌篩檢年齡目前多以四十五歲以上的民眾為受檢對象,顯已不合時宜,建議應調降受檢年齡,並調整可受檢的標準。以新光醫院為例,已擴大為40歲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在癌症篩檢項目上,洪子仁建議,肺癌是新國病,但是在國家癌症篩檢策略上,並沒有肺癌相應的公費篩檢,建議適度增加癌症篩檢的項目,例如將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與降低後續醫療費用。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去年五到七月之間的健檢人潮幾乎停擺,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疫情而耽誤病情,國內的癌症篩檢人數更減少數萬人,估算其中至少有上千名的癌症患者因此沒有被及早發現,今年疫情緩和後,健檢人數雖已回籠,但他仍非常憂心,還是有許多民眾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洪子仁建議,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需要重儀器的CT、PET的健康檢查,則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在規劃個人健檢上,他建議,六大重點為:沒有症狀就能找出疾病、專業醫護團隊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死亡及殘障、健檢深層意義在瞭解「如何生活」、定期複檢追蹤健康管理掌握健康趨勢。他強調,健康檢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健檢只是讓人理解自身的潛在風險,真正重要的是,健檢完後,必須通過飲食、運動或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3 癌症.肺癌
肺癌篩檢篩或不篩?研究揭斷層掃描的促銷與女性肺癌的過度診斷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一個多月前(2022-1-18)有發表一篇出自台灣的論文,但可惜它卻沒有得到台灣媒體的重視。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Wayne Gao(高志文/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第二作者是Chi Pang Wen(温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標題是Associ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Promotion With Lung Cancer Overdiagnosis Among Asian Women(斷層掃描篩檢的促銷與亞洲女性肺癌過度診斷的關聯)。在進一步說明這篇論文之前,我想請讀者先看我在三年前(2019-3-7)發表的肺癌斷層篩檢:逾40,至少做一次?。在這篇文章裡我有說台灣的媒體總喜歡用聳動的標題來催促民眾做肺癌篩檢,而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還更建議4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做低劑量斷層肺癌篩檢。可是,這樣的建議卻是與世界各國的肺癌篩檢指南抵觸。我在文章的最後說:「總之,篩或不篩,我希望大家的決定是基於理性的思考,而非被煽起的恐懼。」好,我們現在來看這篇JAMA的論文。它的Introduction(介紹/引言)裡有這麼幾段話(斜體字):在台灣,肺癌的低劑量斷層掃描 (LDCT) 篩檢目前不在國民健康保險 (健保) 的覆蓋範圍內,…。然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名人都強烈呼籲健保要覆蓋肺癌篩查。這些名人相信篩檢挽救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台灣的醫院和醫生不能直接宣傳醫療服務,但 LDCT 篩檢已經在媒體和醫院網站上宣傳。篩檢價格低廉(約 150 至 230 美元),並提供給特定的群體(例如,教師、消防員、中低收入婦女和原住民)作為免費的慈善服務。醫院可以從健保涵蓋的後續檢測、活檢和外科手術中獲得收入。台灣女性經常出現在 LDCT 宣傳中(圖 1)。年輕女性進入最近購買的高精度 CT 掃描儀的圖像有附加戲劇性的語言:避免像明星(名人)一樣死於晚期肺癌的悲劇。從未做過 LDCT 的人,尤其是女性,現在應該去做。女性基因更脆弱,不易修復病變細胞,應該做定期檢查[LDCT]。以女性為對象的宣傳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台灣女性很少吸煙;自 1980 年以來,女性的吸煙率低於 5%(圖 2)。這項研究發現,在2004-1-1到2018-12-31這15年期間,共有將近6萬名台灣女性被診斷罹患肺癌,而LDCT 篩檢的促銷是與早期肺癌發病率增加 6 倍有關,晚期肺癌的發病率則沒有變化,肺癌死亡率也穩定。也就是說,被LDCT 篩檢出來的早期肺癌幾乎都是indolent cancer(惰性癌症,也就是不會致病或致命的癌)。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除非隨機試驗可以證明對低風險群體有一定價值,否則 LDCT 篩檢應僅針對重度吸煙者。台灣衛福部在2021-5-20有發表顧肺四招守護您的肺,而第三招是「篩檢慎思量」。它說(斜體字):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1. 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2. 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3. 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其實,衛福部不到一年前所說的這些東西,我在三年前就已經說了。請看肺癌斷層篩檢:逾40,至少做一次?。原文:斷層掃描的促銷,女性肺癌的過度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