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LDCT
共找到
167
筆 文章
-
-
2020-12-23 癌症.肺癌
需要肺癌篩檢? 不吸菸女性可風險預測
● 國際首份針對女性不吸菸健康者之肺癌風險預測模型● 台灣55歲以上不吸菸女性,5%達到LDCT篩檢門檻,依此可抓出27%罹癌者● 台灣第一個本土模型,輸入風險參數即可使用,希望明年上路台灣近年來,不論男性或女性的癌症發生率,肺癌都名列第3,但在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肺癌卻長年高居第1。如何有效篩檢、早期發現,成為研究重點。LDCT篩檢 肺癌死亡率降2成美國肺部篩檢臨床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2011年的報告指出,對55至74歲的重度吸菸者,亦即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每天抽菸包數*菸齡)以及戒菸少於15年者,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做篩檢,可以降低20%肺癌死亡率。依據NEJM(2013)及另一頂級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2014)的兩篇論文,在以其風險預測模型,將個人參數套入公式,計算出6年肺癌風險大於0.0151者,使用LDCT,其篩檢效益更好。因此國際間把0.0151當成一個主要門檻。台女吸菸不到5% 多人卻罹肺癌目前美國也針對有重度吸菸史的中老年人,給以健保給付LDCT篩檢。據估計,在55至74歲的吸菸人口中,約有38%的人符合資格,不過針對女性僅能找出36.6%的肺癌患者。上述2014年的研究還指出,以其風險預測模型而言,在美國不建議不吸菸者做篩檢,但這項結論明顯不適用台灣,因為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仍有許多人得到肺癌。模型篩檢 可找出27%肺癌患國衛院及其合作夥伴,包括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同樣以0.0151為門檻,在55至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可達篩檢標準,但卻可找出高達27%肺癌患者,顯示這模型有應用價值。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 2020年2月的CEBP(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這也是國際首份利用流行病學證實的常用風險因子,針對健康不吸菸女性的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台灣的這個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只要輸入個人年齡、BMI(身體質量指數)、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教育程度、肺癌家族史、風險基因型等,即可計算風險。希望這個風險計算器明年即可上路使用。
-
2020-12-1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論壇/LDCT篩檢 首重菸槍、肺癌家族史
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當成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各界已有共識,最快明年六月將納國家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也首次宣布,將要求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向肺癌病人的家屬衛教,說明肺癌家族史者接受篩檢LDCT的重要性。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五成診斷為第四期,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逾八成,也降低後續治療花費,由於台灣的患者百分之五十三從未吸菸,特別是九成的女生患者,因此肺癌防治成了最大挑戰。在國外,LDCT篩檢是針對老菸槍,但不見得適合台灣。楊泮池在二○一五年領軍國內多個醫學會與十七家醫學中心,在國健署支持下針對不吸菸高風險族群進行LDCT一萬兩千人篩檢計畫,初步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二點六肺癌患者,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六是肺癌第一期患者,這些報告遠比歐美還高,顯示我們篩檢方式更有效。國健署長王英偉宣布,LDCT最快明年六月納入國家篩檢,但經費有限,先從經濟弱勢的老菸槍及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做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同意,醫師應教育民眾LDCT篩檢必要性,建議有實證的危險群接受篩檢,例如有家族史者。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指出,自己的患者有七成病人不抽菸沒家族史,未來也不在國家篩檢計畫中,反而是要讓大家都有健康管理的概念,將自費接受LDCT篩檢當作健康管理一環。成大醫學系內科教授蘇五洲認為,一般民眾接受篩檢,結果出爐後,可能也會造成恐慌,成大之前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發現,肺腺癌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內有微量基因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大家利用多面向的研究,早點發現高危險群。肺癌早期預防除了篩檢外,環境控制也很重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指出,降低環境與空氣汙染,尤其在移動汙染源如機動車的監控部分監測是不夠的,須靠政府跨部門努力。
-
2020-12-13 癌症.肺癌
仿妝夭后肺腺癌早逝 醫師呼籲避免移動汙染源
知名部落客「仿妝夭后Yui」因仿妝迪士尼公主、反派、甄嬛等人聲名大噪,半年前宣布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經6個月治療不幸於本月11日逝世,享年僅37歲。Yui不菸不酒生活正常,為何罹癌?引發年輕女性肺腺癌致命恐慌。吸菸被視為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在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卻逾半數。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表示,肺癌死亡率已連10年居國內癌症之首,在亞洲,特別在台灣,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逐年上升,近來醫界開始研究女性基因是否比男性更易受空汙、環境等致癌物影響。今年七月,中研院與台大團隊合作,找出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研究登上國際期刊細胞(Cell)封面。團隊分析國內一〇三名肺癌患者,找出包括APOBEC突變的五大癌細胞突變特徵,再比對國外致癌突變特徵資料庫,發現這五種突變相關的因子,可能與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空汙、油煙有關,顯示肺癌不只與吸入性物質有關聯,可能也受飲食影響。2020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年會於今日舉行,國內胸腔內外科醫師、學者也針對肺癌發生原因、家族史、室外空汙、過敏原進行討論。林孟志特別請大家注意移動汙染源,他指出:「台灣南北汙染來源不同,不單純只有PM2.5,戴奧辛、二手菸等都造成空氣汙染。」做好個人健康促進是最基本的預防。「這次新冠肺炎讓大家都戴口罩,也降低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至於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視為有效的檢測工具,如何運用做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林孟志建議與醫師討論,高風險群建議接受篩檢。過去醫界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建議,如果沒有肺癌危險因子,建議40歲時可做一次LDCT篩檢;若有肺癌家族史,則建議提早至30歲,之後視狀況每2、3年做一次。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最快明年6月 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國家篩檢
衛福部國健署和四大醫學會日前發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與最新肺癌篩檢共識,內容說明適合做肺癌篩檢的高風險族群、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醫病共享決策的重要性,最快明年六月會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納入國家肺癌篩檢,對象先以經濟弱勢的高危險群為主。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存活率落後國際,發現時多已是第四期。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費可負擔七十人的篩檢,政府應盡早導入LDCT,邁向早期肺癌時代。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說,肺癌及肝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兩大癌症,要降低國家整體癌症死亡率就要先處理這兩部分。肝癌早已進行公費政策篩檢,肺癌若增加高危險族群的篩檢率,有助於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並可省後續龐大的醫藥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綜合各學者意見,建議國家篩檢對象應擴大至未抽菸者,並依科學數據定義高風險族群。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篩檢政策由公費支持,應該更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皆已經在建置中。台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建議,可以參照韓國政府建置AI結合電腦輔助檢測(CAD)的國家級中央雲端系統,讓各醫療院所將篩檢圖像上傳雲端,系統判讀之後再回饋給主治醫師參考,減少人力判讀差異。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結合跨部會資源 空汙費、碳費、菸捐等挹注肺癌防治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專題企畫)
-
2020-12-03 癌症.肺癌
肺癌新國病/早篩+精準治療 提高存活率
提高肺癌存活率,LDCT篩檢揪出早期患者與精準治療將是關鍵。但公費篩檢經費短絀,肺癌新藥又被限縮給付。專家認為從多元管道納入空汙費、碳費、健保費、菸捐等跨部會資源,以國家高度規畫肺癌防治政策,可避免資源分散。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LDCT篩檢早期肺癌,每篩一次約花5000元,礙於經費有限,初期僅能小規模補助,其他高危險族群建議先自費篩檢。如從多元管道統籌經費下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健保署可考慮將篩檢視為治療末期肺癌省下的錢,有條件提供給付。此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也表示,可考慮比照菸捐模式,將空汙費挹注於推動肺癌早期篩檢與早期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高尚志指出,減碳、空汙、健康的整合思考是國際趨勢,即將開徵的上百億碳費也能是經費運用的選項之一。至於治療方面,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羅永鴻皆指出,和國際治療指引相比,新一代肺癌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在健保給付尚有缺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邱昭華皆提出癌友「共同負擔」的概念。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回應,依現行健保法,癌症屬重大傷病免部分負擔,涉及修法仍需廣納意見。近期會與財政部金融保險局商討,如何讓商業保險實支實付,補位健保尚未支付的領域。
-
2020-12-02 癌症.肺癌
70歲飛人不抽菸 診出晚期肺癌
● 2+3代標靶治療接力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 晚期肺癌治療多元,醫病溝通尋找最佳搭配● 高風險群定期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拉長患者整體的存活期是關鍵。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攻擊靶心,再以標靶藥物打靶,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善用「棒球布局」概念替換投手接力上場,延長治療戰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銜接第三代治療,一棒接一棒,讓肺癌治療也能打出「持久戰」。一名70歲退休的林先生,常年在台灣、美國兩邊跑當「空中飛人」,不抽菸的他,因長達一個月的咳嗽就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經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確定具EGFR基因突變可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腫瘤順利縮小,服藥4年後產生抗藥性,幸運的他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確定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至今治療7年狀況穩定,重回飛人生活。標靶抗癌 找出最佳搭配「這是個善用『棒球布局』治療的好例子。」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解釋,抗癌藥物雖推陳出新,至今卻沒有一種藥物可一路殺死腫瘤,如同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無法一路投到底,一旦出現疲乏狀態,就像患者服藥會出現抗藥性一樣,必須再憑第二次基因檢測結果選擇第二線接力藥物。在台灣肺癌患者群體中,統計基因檢測有5至6成的患者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治療可選擇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標靶藥物,隨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上如何進行最佳搭配,患者、家屬與醫師須充分溝通。治療方式 是要最後贏球不過,李岡遠強調,「贏在前面一小段時間並非真的贏,治療是要最後的贏球。」若患者起初就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約1.5年後會出現抗藥性,無法再回頭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若之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已無標靶藥物可以接力,就僅能選擇化療或以化療搭配其他治療。李岡遠說,初始的先發投手要優質,才能有效壓制對方的打擊,再由接棒的中繼投手、任務導向的布局者投手和最後的終結者投手上陣,贏得球賽。因此第一線治療選擇一個持久有效的藥物,後續才能做好治療布局,延長患者存活期。久咳不癒 即早就醫診療李岡遠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包含長期吸菸、有家族史和暴露高汙染環境工作者,可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揪出早期肺癌。若久咳不癒、痰中帶血絲、聲音沙啞、會喘或骨關節疼痛等,建議應就醫治療。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16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大數據運用AI 推動數位健康
全民健保開辦25年,累積高價值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過去很多學者藉此發表論文,但很多人也批判資料格式不一,像是由垃圾堆找鑽石。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國發會自前年起提供資源,在健保署建置「健保AI工作室」,讓醫、學、產業界在確保個人資料不外洩的前提下,開啟國內醫療相關人工智慧(AI)計畫,許多來自醫學中心的教授及其團隊參與。健保署最近舉辦「全民健保資料人工智慧應用服務成果發表會」,有十多個團隊發表初步成果,台灣邁向AI大國指日可待。健保署和成功大學蔣榮先教授團隊合作,運用個案影像胸部X光片,開發新冠肺炎的AI模型,判讀模型準確率達九成、台大醫院張允中教授「CT影像及胸腔X光片研究」、廣達電腦「肺癌療程組合研究」、台北醫學大學陳震宇副校長「肺部AI診斷輔助系統」等,成果都相當耀眼。胸部X光AI判讀肺癌肺癌為國人癌症第一位,占癌症死亡率近二成,很多肺癌患者早期無症狀,確診已為晚期。研究報告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早期發現肺癌者,但敏感性高,也有研究指出「偽陽性」不低,若全面普篩,其成本效益值得商榷,因此常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個人認為,若利用胸部X光判讀AI模組,透過健保肺癌大數據及影像學習更早發現肺癌,若能有正向結果,相信其價值不會低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站在民眾立場,接受一次胸部X光攝影輻射劑量為0.02毫西弗,一般胸部電腦斷層為7毫西弗,「低劑量電腦斷層」仍有0.9毫西弗,人體接受輻射,不管劑量多少,都有引發癌症的機率,若能透過較少輻射劑量胸部X光先判讀,也可減少LDCT篩檢人數。健保資料庫 盼可預測疾病健保署發展的健康存摺已有500萬民眾下載,目前存摺內資訊偏向就診紀錄。究竟健保這麼龐大的資料庫,還能回饋什麼資訊給民眾,對民眾的健康有益?這是健保署經常思考的議題。如同作了健康檢查,希望從報告中了解健康狀況,目前國泰醫院楊逸菊主任的研究計畫,使用醫療檢測結果,可預測生活方式相關疾病發生機率,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提醒民眾與醫師進一步溝通。健保深耕科技結合服務,推動數位健康,如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健康存摺、醫療資訊雲端分享系統,有利於激發AI在醫療的應用。健保署最近更以「口罩供需資訊平台」提案,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109年度政府資料開放應用獎」競賽,從11組政府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期待健康存摺落地應用在保護個資前提下,我們期待未來各類創新及應用能不斷迸出火花,特別是結合健康存摺的落地應用,讓健康照護與醫療解決方案源源不絕地產生,全體國民可以受惠。(本文作者李伯璋為健保署長)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我是一名護理長,看著醫院的病患來來去去,當然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只專心在照顧患者,卻忘了要關心自己的健康!要不是女兒幫我安排此次健檢,發現肺部異常,沒有癌症家族史、不抽菸也沒有任何症狀的我,怎麼想都想不到自己就是位癌症患者。」57歲的湯姓護理長,從事醫療工作數十年,坦言自己對於健康的態度,嘴巴上雖說相當重視,卻忽略了現代人面對疾病該有的「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與大多民眾的想法相同,覺得身體沒有不適狀況就不需特別去看醫生或進行身體檢查。「去年底孝順的女兒為我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檢,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影像清晰看見右上肺葉及左上肺葉有數處邊緣不規則的結節陰影,並在左上肺葉及右上肺葉各有1顆明顯且結構紮實的毛玻璃病灶,大小皆約1公分左右。」後續確診為肺腺癌第零期(原位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且無任何轉移現象,只要透過手術治療,存活率將近100%。「說老實話,這次的健檢真的是拗不過女兒才來,卻讓我了解健檢只做基礎檢查根本不夠,有些疾病是必需要靠高端影像檢查才能夠抓出早期的病灶。『肺癌』在過去的認知,想到肺部檢查就是直接聯想到胸腔X光檢查,但X光檢查的偵測敏感度較低劑量電腦斷層差,肺腺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自己就是屬於無症狀的典型案例。還好發現得早,讓我不用經歷化療的痛苦過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的2016年國人癌症登記年報及2018年國人10大死因報告,在這2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一項端倪,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1,卻是國人癌症死亡排行第1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解釋為何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統計排名上為何會有落差?主要的原因在於肺癌的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及特異性。肺癌的症狀可能會有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與常見肺部疾病相似,以致容易被忽略。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等到已出現明顯症狀,如咳血或是咳痰帶血,這時候肺癌可能已發展至晚期,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間。以國人最常見罹患肺癌的種類-「肺腺癌」舉例,從肺癌發展期別預估5年存活率就可看出「及早發現肺癌是存活的重要關鍵」,肺腺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60~80%、第二期的5年存活率約30~50%、第三期的存活率已不到一半約20~30%、到了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僅餘5~10%。在台灣有70%~80%肺癌患者在發現罹患肺癌時已發展成第三期或第四期,這也是為何「肺癌」在癌症死亡排行如此之高的原因,安排定期肺部篩檢以及篩檢工具上的選擇也是早期發現肺癌重要的因素。蔡聰聰醫師特別提醒,根據過往統計肺腺癌患者的女性約有9成都無吸菸習慣,男性患者約3至4成也無抽菸史。有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且女性較多,建議民眾在40歲開始除了每2~3年安排全身健康檢查,也別忘安排肺部檢查。也建議肺腺癌的危險族群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幫助自己及早掌握可能發生的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是做為一種肺癌篩檢工具並確實有機會幫助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肺癌家族史接受LDCT 部分補助最快明年中上路
肺癌蟬聯我癌症死因第一位長達10年,更讓人不安的是,逾六成肺癌患者無抽菸習慣,衛福部國健署與四醫學會等聯手呼籲,老菸槍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國健署正研擬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篩檢部分補助,有望明年中旬上路。根據研究,吸菸的確會增加肺癌發生風險,以台灣為例,吸菸女性得到肺癌風險比不吸菸者高3-4倍,台大醫學院教授楊泮池說,全球無吸菸習慣肺癌逐年攀升,其中又以東亞族群中最為顯著。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女性更高達9成。過去總將「老菸槍」與肺癌高危險畫上等號,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不容忽視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推動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據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據一等親肺癌家族史,家族成員肺癌篩出為3.3%,建議定期篩檢。各界盼LDCT肺癌篩檢可朝「四癌篩檢」模式發展,政府買單,鼓勵民眾篩檢,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經濟弱勢高風險群需全額補助,但礙於經費有限,一般高風險民眾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與醫療院所合作,提高執行量;據悉,有望將費用從現行的3800元降至2000元。王英偉表示,推廣部分補助前,針對年齡介於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民眾,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需要先定義肺癌高風險族群,另抽菸者接受補助前,須先轉介戒菸服務,成功戒菸才可申請,「以免檢查沒事,又繼續努力抽菸。」有關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金費來源,王英偉解釋,第一階段將由「四癌篩檢」20多億預算支出,預計修正過去齊頭式的癌篩,未來癌篩都將採「精準篩檢」模式,挑選高風險族群篩檢,癌篩費用有望重新劃分,挹注LDCT肺癌篩檢費用部分補助,下一步在爭取其他經費。王英偉也提及,LDCT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斷、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等疑慮,預計今年底前將推出民眾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讓民眾更了解該篩檢優缺點;由於亞洲地區肺癌特性與歐美不同,為來將持續編撰本土資料,助提升早期肺癌辨識率、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0-10-05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高金素梅用細胞療法抗癌…療效未知數,別當白老鼠
報載立委高金素梅宣布將休養一個月,進行肺部手術。因去年一月發現肺部有些問題,這一年半以來,用幹細胞療法,但二周前檢查後,醫療小組決定開刀。有醫界人士分析,委員可能最初發現0.8公分以下的腫瘤,定期追蹤過程,嘗試幹細胞療法,盼增強免疫細胞數量和抗癌能力去縮小腫瘤,但效果不佳,腫瘤仍變大而決定開刀。療效未知數 別花錢當白老鼠最先,我必須先說明,我無法知道上面的陳述是否事實。但是這樣的醫療處置,並不合乎常理。然而,公衆人物的新聞,總容易引起民眾的注意,也容易被模仿。所以,醫界有責任提供民衆正確的醫療資訊。衛福部在兩年前通過「特管法」,開放給一至三期標準治療無效和第四期實體腫瘤病人,接受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然而,截至今天,自體免疫細胞療法,尚未經過第二、三期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這些通過衛福部認證的醫院,只不過是擁有設備與技術去執行第二、三期的臨床試驗。所以,他們提供給病人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對病人是否有好處?仍是未知數。因此,病人去這些醫院接受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等於是由病人自己花錢去做白老鼠。還在追蹤期 就用細胞療法?根據個人超過50年從事癌症醫療的經驗,我們照顧過的病人,很多是他院轉診過來的困難病例,屬於所謂標準治療無效或第四期的病人。然而,這些病人治療後,活過十年,並不罕見。從1990年至2017年,在和信接受治療的癌症第四期病人,17%活過十年。表示晚期癌症的治療效果,雖然較不好,但還是有不算少數的病人能夠與癌共存,不一定完全無病,卻能夠與家人過有意義的生活。甚至有些病人已經痊癒,實在沒有理由花數百萬元接受尚未證實有療效的細胞治療。因此,我就曾公開質疑,在病醫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特管法開放第一至三期治療無效及第四期病人,花數百萬元去接受自體免疫細胞療法,似乎衛生主管單位對於病人的保護還不夠。尤其,在沒有該院的人體試驗委員會(IRB)確定病人的標準治療無效的情形下,就進行細胞療法,可能會有嚴重的利益衝突,因而,應該有更嚴謹的規範。如果真如媒體報導,高金委員接受LDCT肺癌篩檢,發現小於0.8公分的結節而追蹤,期間接受細胞治療,這就太離譜了!因為,她之所以須要追蹤,就是因為還不知道該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就算是,也應該是有很高的機會治癒的第一期,怎麼會去接受細胞治療?符合特管法規定嗎?主管當局不能忽視。
-
2020-10-05 癌症.肺癌
公費LDCT揪肺癌 優先納入老菸槍
我國肺癌防治進入新紀元,衛福部國健署決議擬定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政策,第一階段對象為有強烈戒菸意願的重度吸菸者,未來預算足夠再擴大到有家族史民眾。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計畫首先針對重度吸菸者,且有強烈戒菸意願者,提供LDCT篩檢服務。肺癌為國人癌症頭號殺手,不只晚期確診比率最高、健保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也是第一,堪稱三冠王,近年更儼然成為「新國病」,LDCT被認為是有助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工具,台灣肺癌學會等四大醫學會提出最新共識,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建議接受LDCT檢查。王英偉指出,為了及早發現肺癌病患,第一波將針對重度吸菸者,也就是卅年來一天一包菸,或一天兩包長達十五年的癮君子,有強烈戒菸動機者,例如持續參加戒菸班者,提供LDCT篩檢。王英偉說,抽菸是導致肺癌的元兇之一,雖然與歐美相較,台灣人肺癌多是肺腺癌,罹癌未必與抽菸有關,但抽菸者一定是肺癌高危險族群,在經費有限情況下,將先針對有戒菸意願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據了解,做出政策前,王英偉曾拜訪前副總統陳建仁,陳建仁希望國健署放手去做。根據陳建仁、中研院士楊泮池研究,肺癌風險中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逾百分之四,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
-
2020-09-28 名人.精華區
余忠仁/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 必做LDCT
肺癌是台灣第一大癌症殺手,儼然是「新國病」,健檢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人也愈來愈多。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降低死亡率的好工具,只是誰該做篩檢?幾歲開始做?篩檢後多久追蹤一次?這些問題未有定論。不過醫學會今年最新、最一致的共識是,吸菸者和有肺癌家族史者,都必做LDCT。能早期診斷肺癌 女性更顯著美國和荷蘭大型臨床試驗都證實,LDCT有助早期診斷吸菸者的肺癌,若每年定期篩檢,連做三年就可將死亡率降低20%到30%,且女性比男性更顯著,因此建議菸齡逾30年者,每年做一次LDCT。也建議吸菸者55歲開始每年篩檢,因為55歲後肺癌風險是55歲以前兩倍,而且隨年齡上升。台灣的肺癌與歐美很不一樣。台灣肺癌中的非吸菸者,2012年起已過半,其中女性非吸菸者的人數成長最快,過去男女比例是二比一,現已不到二比一,非吸菸者55歲以後肺癌發生率是55歲以前的1.4倍。五危險因子 家族史最重要根據陳建仁、楊泮池等學者長年研究,歸納出五個危險因子,以家族史為最重要,有家族史者肺癌發生率是百分之四點多,已接近吸菸者發生率。目前醫界共識是有肺癌家族史,一定要做LDCT。再者是二手菸暴露史、慢性肺病、職業上暴露於有害物質例如氡氣、煎炒炸等油煙暴露量較高者,都應該要與專科醫師討論篩檢和追蹤的時機。如果年紀輕又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並不建議做篩檢,但若有風險、做了篩檢,就要接受長期追蹤,追蹤期間有任何發現,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決定下一步。吸菸者的肺癌變化比較快,國外研究發現,追蹤間隔超過三年會錯失早期癌偵測,因此目前建議吸菸者至少每兩年追蹤一次。至於非吸菸者,病程變化則較慢。從接觸致癌物到長成一顆癌細胞,需要經過很多年的細胞突變和淘汰,用健檢資料來看,平均要接近十年,才能從不確定性狀的毛玻璃病灶成長到有實質的結節,因此篩檢後如果醫師建議追蹤,一定要配合,建議至少追蹤十年,也要有追蹤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一親等內罹肺癌 就該篩檢強烈建議,有肺癌家族史,尤其是一親等內有人確診,就應該要篩檢。臨床遇到很多爸媽確診,兒女立刻去做LDCT,就發現確診或需要追蹤的情形。至於政府應補助有家族史者篩檢嗎?全額補助應不容易,不過支持以LDCT篩檢車深入偏鄉,找出早期肺癌病人,前提是篩檢車要由政府來管理。如果一人確診,家庭成員,甚至三親等都要做LDCT,以一年新產生1萬5千個肺癌患者估算,如果每個人有15個三親等人,1萬5000個人乘以15是22萬5000人,這麼多人,每做一次LDCT最便宜要4000元,這樣一年就要九億元。政府部門應該很難全額補助,但肺癌越早發現療效越好,建議該篩檢的人還是要自費去做。
-
2020-09-23 癌症.肺癌
誰需肺癌篩檢?4醫學會擬共識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不少民眾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當成肺癌篩檢工具,但因檢查太過敏感,民眾拿著檢驗報告遊走於各大醫院診間尋找答案,衍生不少亂象。國內四大醫學會日前擬定「肺癌篩檢共識」,可望在兩個月內對外公布,將針對不同危險性的民眾給予篩檢建議,甚至包括篩檢儀器及診斷的品質都列入。「醫師,這是我在A醫院拍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這張是我在B醫院拍的,有醫師說這肺部結節很小不用理它,但我想聽醫師您的看法。」這是胸腔內科門診常出現的狀況。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無奈地說,這現象已快排擠到真正需要看診的肺癌患者,也造成臨床醫師的困擾。低劑量電腦斷層約有兩成機會發現小於0.5公分的小結節,通常會建議一年追蹤一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煌麒,曾針對高雄大林蒲周遭的高危險者進行肺癌篩檢,他指出,小港醫院篩檢了2500例個案,直接被判定為肺癌的病人只有個位數,但有結節的民眾非常多,追蹤後多數是良性個案。但醫師的建議再怎麼多,擔心受怕的民眾還是無法安心,有些患者追蹤半年後就受不了,問醫師可以直接開刀嗎?其實,104年國內就公布「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建議年齡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的民眾,可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尤其60至75歲者最有成本效益;若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議接受」篩檢,有肺病史或特定職業則可先與「醫師諮詢」考慮篩檢。新版「肺癌篩檢共識」,以民國104年的版本加深加廣,並依據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針對1.2萬人進行的肺癌篩檢試辦計畫及國內外資料,提出民眾版及專業版的「肺癌篩檢共識」,目前已有初步共識送至衛福部國健署。參與擬定共識的陳育民說,共識內容較清楚的建議,包括哪些人需要LDCT篩檢、哪些人需要與醫師討論才進行篩檢、哪些人不建議篩檢;篩檢的品質包括儀器設定及校正都需要統一,甚至如何正確判讀都要把關,讓醫病都有所依據,也解決醫療浪費問題。「肺癌篩檢共識」是由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等四大醫學會的專家,擬定科學化的建議,希望共識出爐後可以解決篩檢亂象。
-
2020-08-26 癌症.肺癌
婦人右肩不自覺抽動 檢查竟是肺腺癌轉移造成
宜蘭59歲梁姓婦人沒有抽菸習慣,最近因為右肩經常不自覺抽動所以去看醫生,經醫師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內有疑似轉移的腫瘤,再進一步安排檢查後,竟發現為肺腺癌第四期,且身體已經有多處癌細胞轉移。這位婦人在羅東博愛醫院就醫檢查,根據胸腔內科主任林偉群表示,肺腺癌臨床表現症狀包含咳嗽、喘、咳血、肋膜腔積水等,但在梁婦身上卻都沒有發現;雖然婦人是因神經相關症狀就醫,其實她就診當下,右肩抽動的症狀並未發作,因症狀較不典型,一開始很難直接聯想到與肺癌有關。揪出婦人癌病的林俊良醫師解釋,右肩抽動症狀肇因於肺部腫瘤轉移至腦部的頂葉,該區域負責各種感覺訊息之外也掌管動作,因此才造成梁婦產生右肩抽動的症狀。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比例12%至15%,特性是生長與擴散速度皆快,預後較差;非小細胞肺癌則長得慢、擴散速度也較慢,約佔肺癌比例85%。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台灣肺癌病人中,罹患比例最高的肺癌類別;但幸運的是,肺腺癌目前可透過服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以梁婦來說,雖已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也已侵犯至腦部及骨頭,但因其癌細胞具有EGFR突變的特性(即標靶藥物對某些已知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特別有效),藉由服用標靶藥物與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的研發已經使肺腺癌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好好治療的話,不必太悲觀。林偉群提醒,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經常都已接近晚期。胸部X光檢查是最基礎健檢項目,但小於1公分的肺癌病灶很難透過X光檢查發現。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認為是最容易發現早期肺癌病灶的檢查,建議吸菸族群與有肺癌家族史等的高風險族群,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外,更要戒菸,並減少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確保健康。
-
2020-08-21 科別.呼吸胸腔
LDCT揪出0.7公分肺部腫瘤 精準定位完成切除
60歲葉女士定期健檢,四年前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結節,開始追蹤。今年檢查時,結節從0.6公分變成0.7公分,決定直接切除,在台北榮總接受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原位肺腺癌,術後恢復良好,隔日出院。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每年肺癌新確診約一萬三千多人,死亡人數約九千多人,透過LDCT檢查可發現患者有微小的結節,多數僅需追蹤即可,通常0.8至1公分或醫師懷疑為惡性,才需要切除。收治葉女士的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過去肺癌被視為不治之症,因為當出現症狀,透過X光檢查時,已是第二、三期,甚至轉移。近年因LDCT可作為早期肺癌檢查的工具,在腫瘤尚小且初期時就發現,此時發現還是第一期,切除病灶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由於透過LDCT抓出的腫瘤通常比較小,若進行切除手術,精準定位非常重要。徐博奎表示,台北榮總利用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先用螢光綠染色對病灶做清楚定位標記,從體外穿刺也可以像開車導航一樣,設定路線,導引支氣管鏡在錯綜複雜的氣管分枝到達目標病灶。除了精準定位,許瀚水表示,過去切除腫瘤,必須先到檢查室進行定位,再回到病房等待,轉至手術室進行手術。目前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切除手術則可直接在開刀房完成病灶定位和切除,一站式完成,且微創手術傷口小,過去手術時間需五至六小時,現在縮減為二至三小時,住院時間也從一周縮短為三至五天。不過,此項手術健保常不給付,屬於自費項目,約需花費十萬元。許瀚水表示,北榮引進電磁導航系統已兩年,服務超過百位病友。
-
2020-08-14 科別.呼吸胸腔
9成女性肺癌無抽菸習慣! 忽視1條件恐怕連命都沒了
一對無抽菸習慣的64歲及56歲楊姓姐妹,日前相約到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結果呈現兩人在肺部皆有異常影像,分別是左上肺葉有一處約1.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及左下肺葉處有一處約1.3公分紮實結節,後續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已分別罹患第二期肺腺癌及第一期肺腺癌。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 避開抽菸可降低罹癌機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過去的觀念,大多會將肺癌與抽菸做直接聯想,但事實上,國人罹患肺癌患者中有大多數皆無抽菸習慣,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90%皆無抽菸習慣,且早期肺癌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症狀。蔡聰聰主任醫師說明,避開抽菸的確可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罹患肺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氣污染、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石棉、苯、焦油等)、遺傳、慢性肺部疾病等。 有家族史須提高警覺 定期檢查揪出病灶 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不抽菸就沒事了,若家族中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就得特別當心,直系親屬若有兩位以上(含兩位)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5~7倍。「肺癌」多年長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死亡率也相當高。 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不吸菸、遠離二手菸是遠離肺癌的健康守則,而在保持健康生活之外,定期安排檢查可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幫助有機會找出早期肺癌的病灶。延伸閱讀: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不只炒菜油煙會致癌! 日常「這些」習慣都榜上有名 
-
2020-08-06 癌症.肺癌
5成肺癌確診已晚期 符合這4類高風險民眾建議做LDCT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肺癌人數達1.4萬人,每3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高達5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醫師建議,暴露汙染環境、肺癌血親家族史、肺病史、抽菸及二手菸者,符合四類高風險民眾應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提升治癒機會。近年來肺癌學會致力推動肺癌高危險族群早期篩檢、診治,透過LDCT針對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檢測率已達2.42%,即每25個高危險族群可以篩選出一人罹患肺癌,且94.8%診斷為第一期以內的肺癌,幫助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LDCT,對象包含暴露污染環境者,如工作環境有石綿、焦油、煤灰或接觸放射物質、大氣汙染物者;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抽煙或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長期暴露二手菸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肺結核等肺病家族史者。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無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民眾,建議50歲起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建置定期篩檢至80歲;若家族中有30歲左右罹患肺腺癌成員,其他家族成員建議30至40歲起提前加入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行列。陳育民說,肺癌患者從體內長出第一顆肺癌細胞至可以偵測癌症期間長達20年,目前肺癌早期患者的比例約占三分之一,「肺癌愈晚期發現,復發風險愈高」據美國癌症學會資料,若於肺癌第一期、第二期發現,有半數患者可以存活超過5年。「精準治療不是所有人抓來做LDCT,而是準確抓到高風險族群來做。」王金洲進一步指出,早期肺癌最重要指標為無疾病存活期,意指病人經過治療後無復發、轉移且不死亡的時間,醫界期待精準治療加入早期治療行列,可望再提升病患的無疾病存活期。雖然近年肺癌早期患者比例提升,但治療選擇仍受限於傳統手術、化療和放療,精準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目前仍以晚期肺癌治療為主,尚未加入早期治療的行列。王金洲說,未來精準治療能夠扮演對抗肺癌雙箭頭的角色,幫助晚期患者延長存活期,也幫助早期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醫師說免開刀…肺部驗出結節 患者嚇出憂鬱症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已是發現早期肺癌利器,但其解析度高,恐造成不必要手術,也讓醫界憂心。臨床不乏患者看到報告顯示有結節,就認為自己罹癌,「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有些人嚇出憂鬱症。 一名中年男性在接受健檢時,勾選自費LDCT,沒想到,這開啟了他一連串噩夢。報告顯示,肺葉中有幾顆零點二、零點三公分結節,醫師評估大小及位置,研判不太可能是惡性。但該男子卻拿著檢驗報告到處求診,希望有醫師幫他動刀,一再被拒絕,連連碰壁後,竟罹患憂鬱症。對此,社員逾六千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感觸良多。Cincia說,大部分民眾做LDCT之前,毫無心理準備,得知自己肺裡有結節,緊張到睡不著,想找醫師動刀,一勞永逸。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說,門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糾結在「有結節,為何不切?」,嚴重影響身心。林孟暐以「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形容肺臟,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受到外界刺激就會出現痕跡,臨床顯示,每四人就有一人肺臟有結節,如果在零點五公分以下,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真的很亂!」被喻為全國肺癌第一刀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談起對LDCT報告解讀以及引發後續亂象時,做了這麼如此結語。陳晉興表示,目前篩檢報告缺乏制式化寫法,有些報告連零點一公分的結節都寫,病人發現自己竟有幾十顆小結節,都要昏倒了。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進展很慢,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
-
2020-08-03 癌症.肺癌
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陳晉興表示,一般建議,肺部結節大於零點八或一公分以上,才考慮切除,零點五到零點八公分定期追蹤,零點四以下可不列在報告上。但並非每個醫院及醫師如此嚴謹行事,遇到心急的民眾,在患者要求下,即使是不用動刀的良性結節,也可能有人為患者手術。 「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說,除了手術麻醉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遭破壞,容易感染,還可能傷及神經,部分患者術後胸痛,而肺部疤痕還可能成為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只能找到許多嫌疑犯,卻無法揪出真正的犯人」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LDCT的解析度太好,雖可發現過去找不到的結節,但難以判斷良性、惡性,憂心的民眾可能白白挨上一刀。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說,依照長庚作法,僅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第一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除了證據明顯,否則不會立刻開刀,建議追蹤一到二年,如疑似腫瘤數量變多,或變大,判定為癌症,才會安排手術。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研究發現,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經醫學中心評估後開刀,分析切片結果,八、九成屬於惡性。楊泮池表示,TALENT研究提供了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擬定的流程往下執行,可將「良性結節開刀」比率壓到兩成以下。
-
2020-08-03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 專家建議廣設篩檢點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建議編預算 篩檢兩高危險群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衛福部:可考慮設篩檢巡迴車對於廣設篩檢站,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設置巡迴攝影車。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糾出早期 別把錢花在標靶和化療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2017年肺癌診斷人數14282人,同年死亡人數是9235人,去年2019年死亡人數是9701人。陳晉興分析,越來越多人去做篩檢,所以肺癌每年新增的人數是最多的,男女都是第一名,遺憾的是,這些人六成確診時已是三、四期,治療費用高昂。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第三第四期的治療很花錢也很痛苦,雖然存活會變好,但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楊泮池說,站在國家資源的立場,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對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可以診斷出來,醫療資源利用最少、整體存活更好。陳晉興表示,已經有諸多國內外實證顯示LDCT可有較提升早期診斷比例、降低死亡率。歐美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LDCT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美國五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0%,歐洲一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6%。國健署曾對1萬2000人做肺癌篩檢試辦計畫,發現每100人可找到2人肺癌,其中94.8%是第一期。台大醫院也曾無心插柳地發現,300位45歲以上主治醫師有12人罹患第一期肺癌。陳晉興表示,肺癌藥物很貴,今年四月給付的第三線標靶藥一顆六千元,每人每年要花兩百萬,每個人平均要吃一到兩年的藥,藥費平均三百萬。三百萬可以讓多少人做篩檢?陳晉興估算,如果做一次LDCT三千元,就能讓一千個人篩檢,從中找到一、二十個初期肺癌,手術切除就沒事了,效益極高。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是65-70歲男性、60到65女性,一般會建議50到55歲做開始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至少要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至於沒有危險因子的人,他會建議45歲以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開始自費篩檢。另外,假設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要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開始篩檢年齡。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表示,篩檢前如果能事先說明發現結節的機率,看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嚇到,而檢查後的報告說明,如果醫師能以具有實證的數據,對照著影像來進行說明,病人也會比較能夠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或追蹤計畫。陳晉興建議,篩檢報告的判讀,最好要找大醫院的胸腔科或胸腔外科的醫師來進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現在只有大醫院能做LDCT,但隨著篩檢獲得國家更多補助和推廣,人數變多之下,可能排擠到疾病檢查的需求,讓病人等待時間變長、就醫及篩檢障礙增加。他建議,現在應開始廣設LDCT的篩檢點,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並提供自費服務。蔡俊明表示,哪些院所能在這項自費檢查的市場裡面生存下來,除了讓市場機制來決定,也要透過積極地管理去要求一定的品質。包括影像判讀醫師的科別及經驗能力、儀器的保養規格的設定、輻射安全的確保,都要進行認證。陳晉興對於小型院所也設置LDCT這點持保留態度。陳晉興表示,台灣醫院那麼多,除了偏鄉以外,找地方檢查並不難。但開放廣設之後,報告撰寫格式也要先建立好既定的格式,否則很可能亂象叢生。另外,診所如果有了儀器,可以做自費服務也能申報健保,這樣會稀釋到基層總額,因此診所也不見得想做。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太敏感 不可能靠一次檢查就判定
肺癌長年位居十大肺癌之首,近年發現台灣肺癌患者,竟有多達「半數」非吸菸患者,且致病危險因子至今尚未確定,檢測敏感度高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了許多民眾趨吉避凶的工具,但臨床卻出現LDCT「太過敏感」,將肺部結節誤判為早期肺癌。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表示,LDCT是偵測早期肺癌很好用的工具,但不認為LDCT可以列為普篩肺癌的工具,因為它太過敏感,也導致「偽陽性高」,偽陽性係指把腫瘤誤認為其他疾病標的。郭志熙表示,早期肺癌產生的腫瘤,LDCT的影像之下,與一般良性結節、甚至肺結核產生的疤痕,完全一模一樣,他解釋,每天與外界接觸的肺部,相對於其他器官容易受傷,像是感冒引發的肺炎,就可能造成肺部出現微小疤痕,除非是「鈣化」比較好與癌症腫瘤區別,否則結節或是疤痕都會干擾LDCT的判讀。郭志熙表示,目前仍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即使第一次檢查出疑似腫瘤,也不該一次定生死馬上開刀切除,臨床上通常會建議再追蹤一到二年,一旦疑似腫瘤的數量變多了或是變大了,才能判定是癌症,並安排進行手術。郭志熙強調,第一次檢查即使真的是早期肺癌,肺癌的發展也不會像其他癌症發展這麼快速,為了不讓患者白挨刀,且診斷可以更精準,才會建議後續一到二年,每年檢查一次。建議定期檢查的高風險族群,仍以五十歲以上、每天至少抽一包菸的癮君子、有肺癌家族病史等,郭志熙表示,三種條件中只要符合二種,就建議可以自費做LDCT檢查。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後續處置 對於醫師也是挑戰
從LDCT影像如何判斷後續處置,這對於醫師來說也是挑戰,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結節本身的因素、病人的因素,還有可用的技術因素。在還沒有臨床共識指引的當下,這份判斷相當養類醫師的經驗,因此病人在謹慎尋求第二意見的過程中,也可能聽到不同建議而感到困惑萬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的進展很慢,「毛玻璃」這個影像型態所代表的結節也比較沒有快速有侵犯性,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林孟暐表示,除了大小和形態,開刀與否,也要視觀察過程的期間變化而定。有些結節只是發炎,隔幾個月就消失了,如果結節具有一定的大小,經過一段時間大小不變或變大,就會需要進一步釐清是不是惡性。再者就是家族史,同樣大小型態的結節,如果發生在三等親內有肺癌確診者的病人身上,醫師也會格外提高警覺。最後就是技術的可行性。林孟暐表示,如果開到位置在肺部邊緣,對病人傷害比較小,所以如果病人非常擔心,或是醫師也覺得像癌前病變,就會考慮手術把它處理掉,現在已有許多微創技術。但如果位置很裡面,一開下去很可能會切掉比較多肺部,加上醫師判斷即便會變大也很慢,這時候就會建議病人繼續觀察,不急著開。林孟暐前陣子幫一個病人開刀,是長在肺部中間的1公分純毛玻璃狀結節,病人同時有家族病史,醫師建議要開刀。但如果要切除,得把那片肺葉切掉,傷害性頗大,加上病人原本肺功能就不太好,為了減少傷害,後來林孟暐採用最新冷凍技術,在複合式開刀房定位,再用一根針進去把那結節凍成一個冰球。不過這項技術的缺點是不能取得病理切片,無法確診到底是良性或惡性。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
社員逾6000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兩人沒抽煙、沒有家人得過肺癌,卻在三、四十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經過治療,兩人平安存活至今超過七、八年,是社團成員效法的抗癌鬥士,各種疑難雜症都會發訊息問他們,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檢查發現結節該怎麼辦?」不然就是「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Cincia說,很多人做LDCT前毫無心理準備,拿到報告寫了好多結節,緊張到睡不著,千方百計想找醫師幫他開掉。Cincia都會建議對方多問幾個醫師,不要衝動,免得白開一刀,是不必要的傷害。Angel觀察,社團經驗交流很重要,當社員苦惱於多顆小結節,如果看到很多人回覆自己也是如此、沒開刀、追蹤就好,通常都會比較安心。病人的困惑,醫師最有感。談起LDCT篩檢的報告呈現和後續處理現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直說「很亂」。陳晉興表示,LDCT檢查不難排、只要五、六千元,很多人健檢會加作,但篩檢報告沒有制式化的寫法,有些報告連0.1公分結節都寫出來,一份報告幾十顆,病人看到都要昏倒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曾經碰過有中年男性病人,因為LDCT發現0.2、0.3公分這麼小的結節,幾乎不太可能是惡性的,但他認為自己有「腫瘤」卻沒醫師願意幫他開,到處就醫多年,都有憂鬱症了。所以林孟暐若建議人去做LDCT,會特別在檢查前告知,免得人看到報告太震撼。林孟瑋會告訴病人,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就像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難免會有接觸外界刺激的痕跡,每四個人就有一人肺有結節,但0.5公分以下不用處理、只要追蹤。除了報告寫法很亂,後續處置誰該開刀、誰不用開刀,至今沒有一致標準。陳晉興說,簡單講,0.4公分以下的結節,報告不寫都沒關係,0.5到0.8公分就要追蹤,大於0.8或1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要處理。陳晉興表示,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醫學中心決定開刀,八、九成確實是惡性。但並非每個醫院都這麼嚴謹,加上有些病人因為太過害怕會苦苦尋找醫師幫他開刀,就算是良性也感謝醫師開刀。陳晉興說,如果不辦法把良性卻開刀的比例壓低,一定會有人濫開,這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手術及術後的病發症,也會佔用不少健保資源。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除了手術麻醉本身的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被破壞,更容易感染,神經也可能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常常會胸痛,肺部的疤痕也可能是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台灣醫師和民眾無所適從?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歐美肺癌病人八、九成以上有抽菸,但台灣肺癌過半不吸菸,風險因子不同,也不能沿用歐美臨床指引。過去20多年來,國際間只關注吸菸肺癌,只有台灣學者過去二十多年堅持研究不吸菸肺癌的風險因子和篩檢處置指引。楊泮池表示,直到近年,各國不抽煙肺癌也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研究才獲得重視,今年台美合作的「登月計劃」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獲刊於頂尖期刊《細胞》則是個里程碑,終於不再有爭議,國際共識底定,即「不抽菸的肺癌是跟抽菸肺癌,是不同的疾病。」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台灣非吸煙者篩檢研究(TALENT),將在七月底完成第一輪1萬2000人的資料搜集,初步結果顯示,每100個人做LDCT就能找到2.95個人肺癌,其中96.3%是零期到一期。TALENT也找到台灣不吸菸肺癌的有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家族史這個風險因子,多位醫師都表示非常準,例子屢見不鮮。林孟暐說,最近院內有位護理師,年僅30幾歲就發現第一期肺癌,因為她確診,媽媽和三位阿姨才去做LDCT,結果都是早期肺癌。還有一位醫師的阿姨發現肺癌,女兒因此去做LDCT,發現自己也是早期肺癌。Angel確診後也請家人去檢查,結果發現媽媽也有0.4公分結節,追蹤半年後就消失了;妹妹肺部有0.6公分結節,已持續追蹤六年。Cincia的姊姊和媽媽也去做檢查,其中大姐檢查後開刀,確認是癌前病變。除了決定篩檢條件的風險因子,TALENT研究也是醫學會討論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所擬定的流程走,可以把將良性也開刀的機會壓到兩成以下。楊泮池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針對不吸菸肺癌進行研究的國家,也是最早達到可應用的成果的,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來向台灣取經。陳晉興說,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經凝聚共識,討論出民眾版、專業版的「LDCT肺癌篩檢共識」初稿,內容包括哪些高危險群該篩檢、篩檢完該怎麼做,都有詳細指引,正式公布之後加強宣導,民眾和醫師不再不知所措。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避免恐慌 LDCT檢查前先與醫師討論
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難判斷良性、惡性,是科技進步下帶來的「不便」,解析度太好,雖然可以看到過去找不到的結節,「就像找到越多嫌疑犯,不見得更快揪出真正的犯人,這時偵探(醫師)抓壞人(腫瘤)能力就很重要。」但蘇建也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問世十年多,操作醫師幾乎都是訓練有素,切除肺部結節的標準及事後審核規範也已發展清楚,0.8公分以下呈現毛玻璃狀的結節皆以觀察為主,除非發現結節長大或實質化,「像海綿變貢丸」才會考慮切除。蘇建說,即使在臨床上懷疑結節為惡性,也因為僅是早期惡化,只要民眾按醫師指示時間內回診複檢,即使採取觀察等待,病況也不會失控,但蘇建也坦言,在有些小型醫院,若仍在使用舊型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確實有可能出現判讀上的誤差。蘇建指出,以目前現階段而言,不贊成「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成為全民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最大理由是錢,他認為,以醫療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政府該做的是多少錢做多少,「你今天開放一定年齡層以上的民眾全民高額篩檢,然後呢?你多久要讓這群人再做一次昂貴篩檢?」蘇建進一步解釋,照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不是照一次就好,民眾需要每三個月到半年再照一次追蹤結節變化,這些都是龐大花錢,更傾向優先開放高風險險群在60至65歲前做一次篩檢,高風險工作者篩檢年紀應提早。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就是減少劑量以降低輻射,但犧牲解析度,輸出的影像常常看起來就是霧霧的或像晃動的東西,容易造成誤判,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目的是找到病兆,透過大小形狀、濃淡度去決定追蹤或切除,完全仰賴醫師經驗。彭忠衎認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就必須不斷回診追蹤,畢竟影像檢查就是帶有輻射風險,比起普及成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他更傾向讓有需求的人,如有其他肺病或職業暴露等高風險群,約45歲至55歲後再做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照出結節後,常造成民眾無端恐慌,彭忠衎分享,他常遇到帶著一大片光碟的民眾衝入診間,又緊張又茫然,因為肺照出東西,但仔細判讀就會發現其實是良性結節,提醒民眾選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前應與醫師討論,了解其偽陽性高,避免恐慌。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非吸菸LDCT研究出爐 專家:廣設篩檢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有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為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出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共享決策指引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蔡俊明建議,應比照乳癌篩檢,廣設LDCT篩檢點,協助發現更多零期及一期肺癌患者。但醫師判讀影像、保養儀器、確保輻射安全等,均需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廣設篩檢站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防治,設置巡迴乳房攝影車等,增加民眾受檢機會。
-
2020-08-02 癌症.肝癌
今天是世界肺癌日!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每年8月1日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所發起的「世界肺癌日」!最新資料顯示,我國106年肺癌發生數14,282人、標準化發生率37.0人/10,發生率近年朝平穩趨勢發展;另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七年下降,近十一年(98-108年)標準化死亡率自每十萬人口25.9人逐年降至22.8人,降幅達12%。3-5成癌症可避免 吸菸是肺癌最大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到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發生的。目前已有強烈證據顯示「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經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除菸害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二手菸、炒菜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遠離空汙威脅 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要做到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除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可減少PM2.5暴露;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此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相較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較低,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肺癌早期有警訊 常見狀況一次看懂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1. 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2. 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四肢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