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3 名人.吳佳璇
搜尋
睡覺
共找到
1573
筆 文章
-
-
2022-10-22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負面能量如何排解? 8大方式跟著做可紓緩情緒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天之中不僅要面對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壓力,同時還須協調同儕、朋友、同事等人際關係問題,加上疫情期間,不管是隔離抑或是在家工作,都容易累積負面能量與情緒,針對如何排解這些負面能量,也引起網友熱烈討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負能量排解方式」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有關網友熱議的8大負能量排解方法有哪些。運動健身最舒壓 睡覺談天也可排解負能量觀察網友針對「負能量排解方式」的討論,其中「運動健身」成為網友認為最有效的方式,討論區中就有不少網友建議「多運動」,因為運動會產生多巴胺讓你遠離憂鬱;同時,運動也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讓你更有自信,就有人推薦做「瑜珈」,表示瑜珈能使人靜下來並專注於當下,有助於強化內在深層的意志力與正能量。而排名第2的「充足睡眠」,也是網友認為有助於抒發負能量的方式之一,很多留言都表示「都靠睡覺來排解壓力和憂鬱情緒」,也有人靠多睡覺,「在不知不覺中提振精神了」。此外,也有許多人認為「找朋友聊聊」,不失一個排解負能量的方法,網友提到,每當自己感到焦慮很有壓力時,「會找知心朋友聊天釋放」,也有人坦言,蠻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大部分時候都會「跟朋友或男友傾訴」。數位排毒可減少焦慮感 壓力大時冥想、散心都是好選擇除了以上這些方式外,也有不少網友提議「遠離網路」,尤其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社群媒體帶給人們不少焦慮感,有人認為「不用羨慕別人,專注在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也有人認同並說道,可以「築起網路長城,減少網路使用者的焦慮」,像是過去有人提倡「數位排毒」,能有效降低負面情緒,提升生活滿意度。討論區中也有一些網友建議「靜心冥想」來紓解負面情緒,有人分享「選個音樂以最舒服的盤坐,靜心後注意呼吸,負面、煩燥情緒會隨著體式、呼吸一起釋放掉」,另外,部分網友也提到「外出走走散心」能降低負面情緒,說道「放自己幾天假做個深度旅行,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要往外求援,不要自己悶著頭做」。現代人生活中難免都會遇到低潮期、負面情緒,當壓力大時,除了參考以上網友提到的方式外,不妨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也最有效的排解方式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21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
因為久坐習慣或坐姿不良而產生的腰椎、脊椎變形的人,最苦惱的就是晚上常常在床上翻滾一整夜怎麼睡都不舒服。如果你有這種困擾,沒關係,物理治療師詹珞瑤將教你怎麼睡就可以得到舒緩和放鬆,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詹珞瑤治療師指出腰椎的變形有兩種,而有腰椎疼痛的人睡覺的姿勢要注意的地方也不一樣。首先是習慣平躺的人,若是感到腰部無法平貼床面或有懸空感時,可以擺放一個枕頭或抱枕在膝蓋下方,幫助腰椎有支撐力,減少不適感。而習慣側睡的人,由於通常是兩腳交疊或單腳側睡的情形,因此,有腰椎前凸的人一定要加個枕頭在兩腳中間,保持骨盆和腰部不致於太過前突或旋轉。至於習慣趴睡者,則建議在下腹部位置墊一個枕頭,來幫助支撑腰椎。詹珞瑤治療師也指出,大部分脊椎變形都跟白天的姿勢不良有關,倒不一定是因為晚上睡覺姿勢不對而引起的。影片最後她則示範了一個睡前運動,幫助大家降低腰椎壓力。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腰椎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詹珞瑤物理治療師YT/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19 焦點.元氣新聞
元大創辦人馬志玲失智十多年辭世 女兒馬維欣授照顧3心法:苦撐是不切實際的
元大集團創辦人馬志玲昨(18)日晚間辭世,享壽82歲。馬志玲一生波瀾壯闊,是台灣金融圈傳奇人物。但他於2006年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癥,近十多年來,因為退化愈見嚴重,一直深居簡出。他的女兒馬維欣曾感嘆地說,照顧失智症家人是長期煎熬的過程,對家人的愛是支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但讓自己適度放鬆也很重要。馬志玲曾任元大金控總裁,十多年前罹患失智症,從提問犀利到只聽得懂簡單的資產規模,對數字急速退化。提到父親,馬維欣有感而發,她說,照顧家人是一個很長期的煎熬,所以心態非常重要,「因為你沒辦法一直苦撐到終點站,這是不切實際的。」1940年出生的馬志玲他曾經營家族事業,1986年收購元大證券擔任總裁,30年間將其發展成台灣數一數二的金融集團。但馬志玲在2006年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癥,十多年來,退化嚴重,不但無法行走,連怎麼吞咽都忘掉,營養全靠鼻胃管,且常常併發肺炎,發燒不退,一年裡有大半時間都在醫院渡過。馬維欣過去接受「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專訪時表示,曾經提到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心態很重要,一是患者的狀況日漸退化,只能盡量減緩惡化的程度;二是盡量維持患者原有的習慣,不要大幅度改變;三是適度放鬆自己,家人要能分工,也希望政府協助。馬維欣受訪時提到,馬志玲未罹患失智症時,提出的問題非常犀利,「生病之後就一直叫我們改改改」,改到了最後只報告資產規模,只能報告最簡單的數字。她說,父親一開始就是反覆發問,但後來「連他自己問的問題是什麼都不記得。」馬維欣坦言,其實對父親而言,他靠本能在幫助自己記憶。對於照顧失智長輩,馬維欣認為最重要的是延緩他的退化,也盡量不要去改變他的原有的習慣,例如睡覺的環境,走路的路線。為了讓孩子記得外公,馬維欣寫下繪本「我替你記住就好。」她說,這是寫給孩子的,「希望他們記住外公」,讓他們知道外公以前是什麼樣子。馬維欣也說,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途,家人要能夠分工,更需要政府的協助,有更多社會力量來進入。失智症患者家屬要面對很多煎熬,心態一定要適度放鬆,靠自己苦撐到終點,是不切實際的。
-
2022-10-19 醫療.皮膚
天冷擦護手霜越用越乾?2秘訣教你如何正確使用護手霜
天氣變冷,很多人都會出現肌膚乾燥的狀況,加上現在防疫期間,許多人一直用熱水洗手,造成手部乾裂脫皮。當手部乾燥、粗糙,或過度清洗時,肌膚很容易起皺或失去彈性,此時,許多人都會使用護手霜!然而,使用護手霜有什麼小秘訣?食藥署帶您來瞭解,手部皮膚乾燥的原因、保養的方式、護手霜的成分以及使用上的小訣竅。注意這些細節 呵護與保養雙手造成手部肌膚乾燥、起皺原因很多,像是自然老化、過度清潔、接觸過多清潔劑、過度暴露在陽光下、抽煙等。因此,想要維持手部肌膚柔嫩,可留意洗手時的水溫、塗抹護手霜、適度去角質、防曬、讓手部休息及補充水分等方式來保護雙手。首先,洗手時建議用微涼水洗手,因為水溫過高容易將皮脂洗掉、破壞肌膚屏障,洗完手後可使用護手霜讓手部獲得滋潤,並減少水分流失。必要時,手指關節處可以適度使用磨砂膏等產品去除老廢角質,開車或騎車時建議戴袖套、塗抹防曬劑,避免紫外線造成的傷害。此外,別讓雙手過度操勞,記得要適度休息,每日喝足2,000c.c.白開水,補充一日所需。 如何正確塗護手霜?牢記2個小秘訣市售護手霜產品的成分與乳液、乳霜相似,常見添加油脂、臘、脂肪酸等油性成分,以及水、多元醇、水溶性高分子等水性成分,再輔以乳化劑、防腐劑、色素、香料及功能成分等,主要用途為保濕與滋潤手部肌膚。在塗抹護手霜時,食藥署分享二個小秘訣:一是「弄濕雙手再用護手霜」,像是洗完手後,可趁著手部微濕的情況下擦護手霜;如果雙手感到乾燥時,可先稍微沾濕再擦上護手霜,較易推開塗抹。二是「睡前擦護手霜並戴手套」,睡前擦上護手霜,並戴上棉質手套睡覺,可避免護手霜沾到床單或棉被,起床後雙手也會變得又嫩又漂亮。擦臉的乳液和擦手的能不能混用?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保濕產品可以混用,但臉的肌膚較薄、手的角質層較厚,還是要依據膚況、龜裂程度選擇。若是乾性肌膚可選用較油的產品、油性肌膚則最好選用親水性強的保濕產品,避免毛囊阻塞,進而造成毛囊炎。而當手部龜裂或是出現有傷口時,可先使用消炎藥膏厚再塗上護手霜,並且隨時補充,避免乾燥龜裂的情況更基嚴重。
-
2022-10-17 醫療.消化系統
你是肚子餓胃痛、還是吃飽胃會痛?4招分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已讓民眾開始重視透過有效儀器揪瘜肉來早期預防,然而,我們醫院成立快2年來,除了高達40%的大腸內視鏡受檢者有所謂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外,第二個常發現的消化道疾病是「逆流性食道炎」,此一發生率不但超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比率更已逾15%,年齡也在年輕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比胃潰瘍可怕嗎? 胃食道逆流不可怕但很惱人,主要特點是復發率高達8成,一旦找上你,你就得跟他長期做朋友,在我的門診,胃食道逆流也是回診率最高的疾病,且病患常常在被診斷前看過不少其他科別。 很多人常搞不清楚胃食道逆流和一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何不同?兩者都是上消化道的疾病,從以下幾個比較,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並進而預防它: 1. 確診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多樣化,以致常被忽略或很晚才被確診,其典型症狀是上腹部心窩處疼痛,胸口會有心口灼熱感,也就是常說的「火燒心」, 也有人因胸部疼痛去看胸腔科或心臟科,有時還可能以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慢性咳嗽等來表現,而去耳鼻喉科就診。 反觀消化性潰瘍因為黏膜受損,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上腹痛(即胃痛)的症狀,一旦潰瘍出血,還會出現解黑便、嘔血、貧血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因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需要手術治療。而診斷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檢查。 2. 症狀的發生:一般消化性潰瘍以胃痛表現為主,胃潰瘍患者大多飯後出現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則常有典型飢餓痛,吃了東西以後反而會好一點。但胃食道逆流通常發生在進食後,以及腹部壓力增加 (如彎腰,搬重物等),或平躺時(常發生在半夜)出現不舒服,通常站立休息一下或喝口水會稍微緩解症狀。 3. 根治不易:胃食道逆流患者,有些是因為食道裂孔疝氣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佳引起;然而,大多數患者幾乎是因飲食或生活習慣不正常引起,包括喜歡吃較甜、油膩、酸、辣等食物,以及薄荷、巧克力、果汁、咖啡等,有抽煙、喝酒習慣,都容易增加誘發機會。另外,體型肥胖,有吃宵夜習慣,或吃完後馬上躺平或趴著睡覺者,都容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 在治療上,雖可透過制酸劑或胃腸蠕動促進劑等藥物來改善症狀,這卻不是根本之道。因此,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復發,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最重要,例如飲食最好七分飽、少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飯後2小時內不要躺下。 反觀消化性潰瘍,雖然有少部分也因飲食、作息、壓力不正常引發,但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某些消炎止痛藥有關。因此,只要好好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注意一些藥物的使用,大多數的潰瘍都能獲得改善。 4. 致癌風險: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若造成黏膜潰爛而長期不治療時,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發生變性,形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幸而發生比例不高,每年約0.5%。因此,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需接受藥物治療,若有巴瑞特氏食道者,需每年接受內視鏡檢查。 至於胃潰瘍,由於胃潰瘍有5~7%是惡性潰瘍,因此,於治療2~3個月後,需接受內視鏡追蹤及切片檢查。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 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 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 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延伸閱讀: 冰紅茶、熱咖啡...更年期不能喝的飲料是哪種?女人45歲後一定要養成的5個好習慣
-
2022-10-16 名人.劉秀枝
為什麼醫師看診總是先留意年齡和性別?名醫告訴你原因
與好友走郊山,兩人拄著登山杖一步步地下階梯,生怕走太快會傷膝。她說,有次她9歲的孫兒從二樓樓梯蹦跳地跑下來,她看得好羨慕,孫兒卻說:「奶奶,我才羨慕妳呢,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都不用唸書。」兒子連忙說:「奶奶是先幫我們準備了晚餐,才躺著休息一下呢。」各個年齡層的體力、心智與責任都不同;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將來也都會老。社交場合問別人的年齡很失禮,但年齡和性別在醫療上至關重要,才會有兒童、婦女與高齡醫學等不同科部。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有所不同,如嬰幼兒多感染或飲食不適,青少年常為青春痘煩惱,中年開始要注意三高,老年則需小心癌症及器官退化等。然而,年齡是個連續數字,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好發年齡並非絕對。例如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重症肌無力就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20-30歲以及50-60歲。又如腦瘤雖是中老年人的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腦瘤,只是其病理不同,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不僅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同樣的症狀也常因年齡層不同而需考慮不同的疾病。例如頭痛在各年齡層都很常見,發生在青少年常是偏頭痛,中年人多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到了老年才出現的頭痛則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病變。又如癲癇,出現在幼兒時可能是腦部發展異常、代謝疾病或不明原因,在老年人則需先排除腦瘤或其他腦病變的可能。而且,同樣的疾病,其療效與預後也會因年齡而不同。例如老年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並常有其他共病的關係,因此老年人優先打疫苗,且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有位外表年輕的朋友,快篩確診後去看門診,詢問醫師可否開立抗病毒藥,醫師說她不符合條件,但看了她的健保卡資料,才發現她是「長輩」,讓她樂得症狀當場好了一半。但醫師考慮其活力十足,生理年齡較年輕,且症狀輕微,因而沒開立抗病毒藥。性別也是個重要因素,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紅斑性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則好發於男性。又如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在病例討論會,醫師的開場白如果是「一位30歲男士突然頭痛且左側肢體無力」,患者很年輕,大家就會想應該不是一般的中風,也許是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又如二十多年前,一位10歲女孩來看門診說:「我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走得快一點時,手腳就會自己動起來,但一下子就好了。」簡直就是「陣發性動作誘發型運動不良症」的最佳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當有人要問他親友的某種病痛時,我一定會打岔:「請問他幾歲?」當然,年齡加上精準的症狀描述是很好的診斷線索,但還是要靠醫師的分析、鑑別以及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正確診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新北不老長智村讓平溪長輩在地安老
「隔壁一位阿嬤罹患失智,一天過來買三次蔥,她的媳婦都覺得困擾,我就說沒關係就讓她買,再拿過來退就好了。」新北市平溪老街上的「温泉商店」李老闆分享的故事,也是當地日常。平溪是全國人口老化嚴重程度最高的社區,新北市衛生局準備三年在此打造首站「不老長智村」,透過專業訓練,讓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二分之一的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未來也希望將這套模式沿用於都會區的板橋,讓長輩在熟悉的社區安老。新北市衛生局介紹,「不老長智村」會落腳於平溪區,除了當地老年化嚴重、平均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長者,背後推手是新北市平溪區衛生所前主任林太仁,秉著神經科的專業,結合各大資源透過衛生所居家訪視、鄰里長的通報及老人健檢等,對長者進行全面性的失智篩檢,同時醫院合作建立綠色通道,有效掌握區內失智長輩的人數,截至今年八月底,總計確診失智個案99人,失智者獲得確診的比率為72%。新北市衛生局說,考量到平溪偏鄉就醫不便問題,以衛生所為主體連結資源服務,並媒合私人企業導入公益協尋科技化行動,推出的智能手錶讓長輩戴上後,就能隨時分享定位給五到六位家屬,還能追朔三十天內的軌跡,預防走失。為了補足偏鄉專業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新北市衛生局也派「樂活健腦巴士」到社區,搭配職能治療師,主動至偏鄉巡迴提供認知保健活動等服務。在地居民的失智識能也不可或缺,新北市衛生局投入失智友善訓練、宣導等失智友善的計畫,目前平溪區有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且在地罹患失智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也因為社區居民整體失智友善識能的提升,平溪區有2分之1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交織成屬於在地的溫馨互助網絡。新北市衛生局分享,菁桐老街上的「巧門西點蛋糕店」林老闆娘,就是某次聞到隔壁鄰居家中飄散瓦斯味,才發現是長輩忘記關火就直接睡覺,所幸及時救援避免發生意外,這也成為她積極參加失智友善訓練、了解失智相關症狀的契機。長年將高齡照護作為施政重點的新北市府,深知轄區幅員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窘境,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將現有資源最大化利用。新北市衛生局說,目前新北共有16家失智確診醫院,當中有13家成為共照中心,可提供民眾專業諮詢及個案服務,只要依照就醫習慣前往共照中心接受檢查及診斷,確診後就由個管師後續追蹤。同時,新北市加碼補助共照中心辦理非藥物介入及其家庭照顧者健康管理計畫,藉由辦理工作坊,使個案及其照顧者得以盡早獲得照顧資源及緩解身心壓力。另外,新北市也徵求民間單位辦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都會區的板橋、三重等,目標就是設立5到6家,偏鄉地區則至少1家,並且出動「樂活健腦巴士」服務偏鄉,新北市衛生局補充,為找出更多潛在的失智者及服務資源不足地區,「樂活健腦巴士」提供偏鄉篩檢服務及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使得各區獲得失智相關服務。多項的失智照護計畫當中,新北市衛生局希望能以平溪的「不老長智村」作為示範起點,盼能加以調整,運用在板橋等都會地區,目前初步規劃是在板橋區亞東醫院的周邊鄰里開始,逐步拓展到附近社區。隨著台灣在2025年要邁向「失智友善777」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失智症的社區篩檢經過實證,造成的偽陽性過高,反而民眾會有焦慮、就醫資源壅塞等問題,因此,新北市邀集中醫、西醫、牙醫等基層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合作,成立失智友善守護站,「以轉診替代社區篩檢模式」進而發掘社區中高風險個案,截至目前已有1039家投入。新北衛生局表示,這項計畫從2018年開始,便加碼提供額外獎勵,邀請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加入,未來也會持續與各醫師公會、藥師公會合作,並提供獎勵誘因,鼓勵拓展設立。(新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4 醫療.精神.身心
整晚熬夜隔天更健忘?唐鳳睡前必做4件事,利用睡眠強化記憶是關鍵
由於她每天早上大約七點起床,這意味她前一天必須十一點以前入睡,才能睡飽八小時。加上她睡前及醒後都會留給自己一點時間,因此她每天大約十點就上床,準備入睡。睡前必做4件事為了讓自己無論是在工作事務上或情緒上,都是在歸零的情況下進入睡眠,隔天睡醒後神清氣爽地迎接新的一天,唐鳳睡前一定會做下面這四件事:1、十點以後手機關機,不是轉靜音或是改震動,而是切實地關機。因為睡前的意志力比較薄弱,會讓人不斷無意識地滑手機,反而更容易拖延睡覺休息時間。2、睡前把所有email、待辦事項都清空,將所有該發布的稿子都發布到網際網路上。3、花半小時大量閱讀明天要使用到的資料或書籍,這些書籍主要是知識性,非小說類的文本或是論文,以陳述事實為主,她一頁通常以兩、三秒的速度看過,三十分鐘大約可以看六百頁。如果隔天工作需要閱讀較多資料,她就會多睡一小時。因為可以利用睡眠消化資料,隔天醒來時已經將前一天入睡時閱讀的資料,記在腦海中了。4、打坐二十分鐘,以釋放一天的壓力,包括開心與不開心的感覺都要一併釋放,才能讓自己隔天起床,不再惦記昨日的情緒,可以讓體內的情緒清零再出發,明天才會不拖泥帶水。這個習慣是從四、五歲時跟著父母學打坐所養成的。關於其中第三件事,也就是唐鳳所使用的睡眠記憶法,乍聽之下,一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現代人壓力大,控制睡眠已不容易,更何況是在睡眠中消化睡前閱讀資料,唐鳳是怎麼辦到的?其實,不僅被腦神經醫師證實,睡眠有助於強化記憶力,日本心理諮商師及暢銷作家石井貴士在《1分鐘超強記憶法》這本書中也指出:「將短期記憶植入長期記憶的過程必不可少的,就是『睡眠』。」石井貴士指出,很多人熬夜一整晚苦讀,反而忘得更快,就是因為缺乏睡眠的關係。這是因為腦神經之間的「突觸」(synapse)在睡著後,容易互相連結,進行記憶整理。在睡眠過程中,短期記憶會自然植入長期記憶中,所以利用睡前閱讀,再經過一晚充足睡眠後,起床時,利用早上血清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再複習一次昨晚睡前的閱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睡對時間也很重要,石井貴士認為,想要增強記憶,晚上十點入睡,早上五點半起床最好。因此,他建議的三明治記憶法,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利用晚上睡前九十分鐘閱讀,然後晚上十點就寢,早上起床後的九十分鐘,再複習前晚的背誦。有睡夠,每天醒來就會多一些空間,可以裝得下新東西。睡前正確的閱讀,才能留下記憶至於唐鳳的睡眠記憶法,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睡前如何正確閱讀。唐鳳睡前的閱讀指的是,快速大量閱讀知識性的書籍。例如,明天開會要討論的資料,或是研究論文等。至於小說類或是詩集等內容,並不需要透過睡眠記憶法來消化或記憶。這是因為小說及詩集需要慢慢品嘗,特別是關於聲韻類的讀物,例如一首長詩,就不得不念出來或發出聲音,這時候的閱讀,需要的是緩慢咀嚼,不適合用快速大量閱讀的方式,因為每一個音可能都有許多意思,需要細細品味。那麼,為什麼睡眠記憶法適合睡前閱讀知識性書籍?唐鳳指出,由於知識性書籍只是描述,或是記錄事實性的東西,例如,大部分的論文、非小說的文本、教科書、歷史書籍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這類文本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特定的意思,並沒有要我們讀出千百個意思,所以這個時候快速閱讀是比較適合的。要讓睡前的閱讀都能進入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閱讀這些知識性書籍時,必須一以貫之,不能分心打斷它,不要邊看邊評斷這段文字,或是試圖立即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觀點,但這確實不容易。「難就難在不下判斷,」唐鳳表示,「如果你睡前看東西不停去打斷它,你實際上也沒有看幾頁進去,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在睡眠裡學習的可能性。」這一套睡眠記憶法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唐鳳不打斷作者,但要做到完全不打斷,是需要練習的。為什麼閱讀時不要打斷作者?不要去邊讀邊下判斷?這是因為當我們閱讀時,中途可能碰到作者有一個論點,你並不同意,但是或許作者還沒有發展完他的論點,要到一個章節或一本書結束時,這個論點才成立。但如果我們一面閱讀,一面在腦海裡打斷作者,看了幾頁就忙著去評論,只會強化自己本來就有的成見,看愈多,只會愈加深自己的成見。邊看邊打斷作者的結果就是,你有你的看法,等到未來別人問你這個問題時,你還是會從自己的看法出發去回答。但是如果你閱讀這些知識性書籍時,能夠忍住不在腦海裡先批判,而是先把它充分內化或心智化,讓你的心裡有這本書或這個作者,當別人問你這個問題時,你就可以從文本的觀點以及自己形成的新觀點去回答,看事情也就變得比較全面。尤其是大部分知識性書籍,特別是篇幅多、事實性和描述性的書籍,通常論述背後都有個觀點,但如果你一字一句用自己本來的觀點去辯駁它,到最後這個觀點就沒辦法進入你腦中,成為你的一部分,也就無法透過睡眠強化你的閱讀記憶。「如果你不進入作者看事情的方式,而是記得自己本來的論點如何強化,等於當做是磨刀石來強化自己本來持有的論點。」唐鳳說,你跟一本書辯論,一定會辯贏,因為作者不在場,而「你容忍跟你本來立場不同觀點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去理解複雜的論點。」所以唐鳳的睡眠記憶法,就是睡前閱讀知識性書籍,只專注快速閱讀,絕不停頓下來去批判。專心、不批判的大量閱讀,加上充分的睡眠時間,醒來後就不會覺得那本書的作者是作者,我是我,而會感覺到書裡的素材已經轉化成自己可以任意運用的知識,心智化或是內化成你的想法,而非向外尋求的東西,這是唐鳳覺得最大的不同。這是因為清醒時,我們往往會執著於某個特定的解決方法,或是某個特定的互動,以自己的觀點出發來看這一件事,但是在夢裡,這個自我比較弱,就可以用更多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 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
-
2022-10-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家人陪病就不能用呼吸器!重度身障確診者當場嚇哭
國內BA.5小波疫情還在高原,流感等其他秋冬呼吸道傳染病正在興起,許多大醫院急診都爆滿,連一般人要住院都一床難求,需要人照顧的身心障礙者要是確診需住院,更是弱勢中的弱勢。上周三有一位重度肢障、吃飯如廁都要協助、晚上睡覺必須使用呼吸器的19歲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病友,在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當場嚇哭。因為醫院堅持,他只能從「住成人專責病房但家人不得陪病照顧」和「住兒童專責病房但不能用呼吸器」這兩個選項當中選一個,但沒解釋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還對病人說「你要自己獨立。」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的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SMA病人連感冒都非常容易引起肺炎,所以醫院不敢放他走,卻也遲遲無法收住院。病人在急診隔離室苦苦待了三天,家屬竭盡所能與醫院協調,都不被採納,最後病人自願離院,只能祈禱回家病情不會惡化。根據指揮中心訂定之「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專責病房僅容許必要的工作人員進入,但若病人有特殊照護需求,醫院得依實務狀況訂定相關配套措施與協助機制,提供病人照護。另陪病人員應全程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感染管制措施。衛福部醫事司最新統計(至10月11日下午2時40分)兒童及成人專責空床率,分別是40.6%、48.6%,兒童及成人專責加護空床率則分別有59.4%、22.9%。既然指揮中心規定容許有條件陪病,空床也應該還很多,為何醫院如此堅持?原來問題出在三個地方。首先,就算有成人專責空床,如果床是在「多人病房」,很可能就不容許陪病。再者,兒童專責加護空床率看似很高,但這是全國總和數據,部分地區或醫院的兒童專責病床,可能已滿到一床不剩。第三,身心障礙者常需要用呼吸器,醫院考量氣流逸散有感染風險,障礙者只能久候,因為每間醫院的專責單人房或專責加護病床都是寥寥可數。馬偕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表示,中央要求兒童醫院要開出5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馬偕兒童醫院已經加倍開設,共有10床兒童專責、3床兒童專責加護,但最近仍很容易滿床,可能是因為小孩疫苗覆蓋率沒有大人高。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這10床兒童專責是2床一間,共5間病房,上周好幾天都全滿,因兒童需要照顧,容許家屬陪病,但是不能使用呼吸器。紀鑫表示,需要使用呼吸器的病人,不能住多人專責病房,因為呼吸器有氣流逸散,會把病毒吹出去,增加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只能安排住單人的專責加護病床,但這種床數更少,只有3床。紀鑫為難地說,許多罕病病友一出生就在馬偕看診,醫院一定責無旁貸、力求妥善照顧,只是最近床位調度很吃緊,不只是新冠肺炎,還有好多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的孩子,病床都滿滿的。周淑菁表示,呼吸器對於很多罕病或身心障礙者來說,都是必要的維生設備,上述規定導致醫院專責加護病房動輒爆滿, 也讓障礙者等床難如登天,等於是「用他的障礙去阻止他應得的服務」,明顯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今年8月國際專家審查CRPD時就發現,台灣政府擬定這麼多因應疫情的指引,卻沒有一個與保障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權利相關,「這算超前部署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已完成「草案」的撰擬,也已送到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剛完成審查,專家的修正意見還在作業中,為求前後一致性,還需要一些時間修改,預估今年底可能可以公布。
-
2022-10-1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地震來時,腳麻跑不動、關節退化跑不了怎麼辦?消防專家授「保命6神招」
近期地震頻頻,今(11日)凌晨3時24分,花蓮發生規模5.9強震,地震發生深度只有17.9公里,許多民眾睡一半被震醒,地震發生時,如果老人糖尿病腳麻跑不動、因退化性關節炎跑不了或行動不便坐輪椅,該怎麼辦?行動不便者 保命6神招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科長史明元提醒,地震發生當下,走路不穩、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定要「就地掩蔽」、「姿勢壓低」、「保護頭頸」、「遠離砸落物區域」、「不要驚慌走動」,若坐輪椅,則要「開輪椅剎車、將輪椅固定」,才能避免跌倒、受傷。根據內政部消防署消防防災館網站資訊,如果是使用拐杖者,建議馬上趴下、掩護、穩住,對於使用行動輔具者,則建議先將輔具固定,然後拿枕頭、坐墊保護頭頸,並穩住身體。至於坐輪椅者,則需要固定輪椅,接著進行掩護,同樣也要讓身體穩住。網站中也建議這些族群要「趴下、掩護,用手或包包護住頭部及頸部,並確保手杖在手邊,以便震後移動需要使用」,同時地震時身體要壓低,並保持彎腰姿勢,直到地震停止。史明元指出,如果家中有行動不便老人,居家安全措施更是重要,舉例來說,酒櫃、櫥櫃一定要固定在牆上,且要避免裝水晶燈、吊扇等,若沒有上述安全措施,地震來襲則要遠離這些危險區域,以免酒櫃、櫥櫃倒下,或水晶燈、吊扇砸落造成危險,另外,也要避免躲在玻璃窗下面,過去就有民眾因玻璃窗遭震碎而受傷。睡夢震醒 翻身呈「嬰兒式」、枕頭護頭頸這次發生地震的時間在凌晨、半夜,許多民眾正在睡夢當中。史明元建議,若平常睡覺習慣仰躺,地震搖晃時,可翻身,改成背部朝上,雙腳縮起,模倣瑜珈「嬰兒式」,並用枕頭保護頭頸部。此時千萬注意,要遠離搖晃衣櫃,一旦衣櫃倒下剛好砸在床上,很可能造成重大傷害。平常床頭也要避免放玻璃飾品、重物或點蠟燭精油,否則地震一來,玻璃飾品或蠟燭精油砸落,後果也是不堪設想。「地震來的時候,老人家千萬不要驚慌亂走或急著起身、開門離開!」史明元強調,地震時,地在搖、門在晃,半夜又一片漆黑,老人一走動,很容易跌倒,有貧血問題的話更是危險。最重要的是,在平常,也就是地震發生前,就要特別留意居家擺設、裝潢與各項安全設施,地震發生時,較不容易受傷或引發不幸事件。【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
2022-10-11 養生.聰明飲食
養腦、補腦多吃這15種食材 營養師:多一動作更助增強記憶力
為改善腦霧、補腦、提升思緒及記憶力,許多人會透過保健食品護腦,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食材對養腦非常有幫助。劉怡里營養師介紹相關食材,也提醒日常避免有害腦部的食物,如此對腦部健康更有利! 想養腦、補腦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推15種常見食材! 全榖雜糧類: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養腦食材中,全榖雜糧類可以選擇紫地瓜、糙薏仁,紫地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如B1、B6、菸鹼酸等,其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有助穩定神經、增強記憶力、降低腦霧發生機會,且含有花青素抗氧化,比黃地瓜來得更優。而糙薏仁除了和紫地瓜一樣富含B群,另也有助於降血脂、防三高,有助減少中風的風險,自然也有利防範血管性失智的風險。 豆魚蛋肉類:豆魚蛋肉類建議可吃鯖魚、鮭魚、秋刀魚等深海魚,其中又以秋刀魚CP值更高些,一般自助餐即可見。這類小型魚肉富含Omega-3脂肪酸,其中DHA是組成大腦神經細胞膜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大腦活化,促進血循、血管健康,是養腦常見營養。另外,蛋黃也有利於腦部,主要歸功於卵磷脂,有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助提升記憶力,因此吃蛋的時候建議別丟棄蛋黃,成年人一天吃1-2顆是沒問題的,不會有增加膽固醇的疑慮。 蔬菜類:蔬菜類劉怡里營養師則建議,可多吃地瓜葉、青江菜等深綠色蔬菜,當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B1、B2)、葉酸,協助大腦對醣類的吸收,直接提供腦部的營養需求,也可以降低自由基對腦部的傷害,在對記憶力有幫助的麥得飲食、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也是預防失智症常見會被提及的食材之一。 水果類:水果建議可多吃桑葚、藍莓、草莓等莓果類,這些水果花青素成分高,有助放鬆血管、促進血循、對抗自由基傷害,使大腦不易中風,且也因為類黃酮素含量高,對於抗老化、抗發炎、保護血管也非常有幫助。而類黃酮素高的食物也包括茶,各種無糖茶類都有,當中又以綠茶較高。 油脂類:至於油脂則建議除了橄欖油,民眾也可以選擇酪梨或苦茶油。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這些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十分出色,有利保護腦部細胞膜、促進血循、活化腦部。冷壓橄欖油是個相當好的油脂來源,不過其發煙點低,烹調溫度若超過發煙點油脂易劣變產生自由基,因此橄欖油多用於涼拌等低溫料理;苦茶油的發煙點高,普遍適合各類適度高溫料理。而酪梨除了加進菜餚當中,也可以加進牛奶作為酪梨牛奶,酪梨油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利於腦的6大地雷飲食,吃腦補腦反易增腦中風風險! 許多民眾也常會聽到「吃腦補腦」,例如吃魚頭、豬腦等,對此營養師則表示不建議。魚頭雖Omega-3脂肪酸含量高,不過膽固醇含量也較高。豬腦等其他動物腦則飽和脂肪酸高,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 營養師也指出,飽和脂肪酸常見來源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類,但也不僅限於此,各類蛋糕、餅乾等糕點類,大多也都使用棕櫚油或是椰子油,此兩種油雖為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酸相當高,許多人吃素但卻有三高,很多就是因此而來,也是民眾需要注意的。 除此之外,高油、高糖也常被列為傷腦筋的食物,除了前述提到的飽和脂肪酸外,高糖也容易造成B群流失,油炸類食物則也因為過度高溫使油脂劣變、產生自由基,對全身健康都不利,腦部是其中之一。 酒精也得留意適量,即便紅酒在地中海飲食中被提及有利健康,但過量的酒精容易造成維生素B群流失,特別是B1,容易形成腦霧、腦損傷、不利腦部健康。 飲食充分咀嚼助刺激神經,更助活化腦部、增強記憶力! 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養腦除了攝取好的食物,日常也應養好良好的飲食習慣,吃東西時充分咀嚼,除了有助消化吸收、促進腸道健康,也和活化腦部息息相關,國內外都有不少研究認為咀嚼有利刺激神經、活化腦部、增強記憶力。相反的,若狼吞虎嚥、咀嚼太少,不僅不利腸胃,也減少了相關刺激。 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許多民眾日常會透過飲食、保健食品等養腦,不過卻忽略了地雷飲食,例如常吃保健食品但也常吃蛋糕、餐餐吃紅肉、酒喝太多等,著實可惜。選對食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傷腦地雷,更有助於養腦。 《延伸閱讀》 .我有腦霧嗎?放任恐憂鬱、失智!1分鐘自我檢測,醫:超過3項就符合! .補腦先補腎?中醫師談補腦首選黑色食物,睡覺時間為何影響大腦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哪種睡眠姿勢最健康?專科醫師這麼說
讀者william480113在2022-9-29在側睡能預防老人痴呆?的回應欄留言:「林教授,您好:文中所謂的側睡是有分左或右嗎?前天同學傳來,睡左側好處:(1)淋巴系統排毒-由於人體主要的淋巴系統位於左邊,靠左側睡可以藉由重力減輕血液和淋巴引流的壓力,促進淋巴過濾廢棄物。(2)有益心臟功能-靠左側睡可以改善心臟血液循環,減輕心臟壓力,促進主動脈血液流出。(3)幫助消化-靠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 也使大腸廢棄物更容易進入下結腸,有助醒後排便 。(4)結構觀點-靠右側睡,人體的胃部容易對胰臟造成壓迫,阻礙其功能。(5)促進脾臟功能-睡左側有助血液回流脾臟,脾臟有淨化血液的功能,能提升免疫力。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嗎?謝謝!」在這五點裡面,只有第三點算是部分正確,其他4點則都是沒有科學根據。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只會討論「左側睡能避免胃酸逆流進食道」。(註:「避免」是錯誤用詞;正確的說法是「減少」)這位讀者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18-9-20發表在元氣網的你是左側睡還是右側睡? 這種睡姿容易引發癌症。這篇文章總共有六段,但後三段卻是跟睡覺姿勢毫不相干,所以文章的標題雖然吸睛,但卻是以偏概全。不管如何,文章的前三段是:(1)睡覺的姿勢影響你得癌症的機率?睡眠醫生江秉穎,日前出版新書「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他在書中指出,根據美國研究,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2)江秉穎指出,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會打呼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般以側臥為宜。(3)但有些研究報告提供不同身體狀況者參考,根據「美國腸胃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長期身體右側臥,容易引發食道癌,因為胃部比食道位置高,食道與胃相接的肌肉變得鬆弛,胃酸回流容易造成胃病,甚至流進食道,使食道酸性時間變長,而左側臥的食道酸性時間最短。《美國腸胃科醫學期刊》總共發表了三篇跟「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相關的論文。1999年:Influence of spontaneous sleep positions on nighttime recumbent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自發睡眠姿勢對胃食道逆流病患者夜間臥位逆流的影響)。2000年:Effect of different recumbent positions on postprandi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normal subjects(不同臥位對正常人餐後胃食道逆流的影響)2022年: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Position and Nocturn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 Study Using Concurrent Monitoring of Sleep Position and Esophageal pH and Impedance(睡眠姿勢與夜間胃食道逆流之間的關聯:一項同時監測睡眠姿勢和食道 pH 值和阻抗的研究)。這三篇論文的確都表明「左側睡能減少胃酸逆流」,但卻都沒有提起「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我花了幾乎一整天的時間搜索,也搜不到有任何研究聲稱「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所以,很顯然,此一說法應該是名醫的想像力太過豐富。其實,名醫所講的另一句話才是最重要的,但可惜它既不危言聳聽,也不天花亂墜,所以不會有人有興趣分享轉傳。這句話是「睡姿以放鬆為宜,每個人根據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來調整」。是的,「根據狀態調整」,而且這種調整是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可以用意志力控制的(睡著了還會有意志力嗎?)。不信的話,請看上面那篇2022年的論文。在這項研究裡,接受調查的57 名志願者都有佩戴一個記錄睡覺姿勢的儀器,而結果發現他們的睡覺姿勢是仰臥,右側臥,左側臥,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睡眠醫學專科醫生Atul Malhotra在接受Snopes訪問時說:「大多數人輾轉反側,因此僅以一種姿勢睡覺通常是做不到的。」那,您還需要煩惱哪一種睡覺姿勢最健康嗎?您還要相信名醫說的「習慣右側睡的人,容易引發食道癌」嗎?原文:右側睡容易得癌,名醫說的
-
2022-10-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錯時間效用大打折扣 專家盤點B群、維生素C、魚油該怎麼正確吃
雖然專家強調均衡飲食才是補充營養首要,但現代人為求方便,習慣用維生素補充品補足營養缺口。維他命不是隨時吞服就能完整補充,錯誤的吃法可能讓你花了錢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以下是專家整理各種維生素攝取的正確方式。鐵劑正確服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空腹服用,可與維生素C併服;避免和乳製品、茶和鋅補充劑一起服用。許多女性因為月經而流失鐵質,有缺鐵性貧血問題,導致疲勞、缺乏精力和心悸。乳製品會阻礙鐵質吸收,因鈣質會阻塞腸道中的鐵;也要避免喝茶,飯後馬上喝茶,會減少身體從食物中吸收鐵質達90%,原因出在茶中的單寧酸。2017年針對英國女性的一項研究發現,飯後一小時喝茶,吸收的鐵量減少了50%,所以藥劑師建議,至少要隔開兩個小時。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藥劑師建議在晚飯後兩小時、睡前一小時服用效果最佳。維生素C與鐵結合後,有助於更完全溶解在腸道裡,有利身體吸收,不論是吞服維他命C錠或來杯柳橙汁都可以。也有一些研究顯示,鐵劑最好隔日服用。2017年,瑞士蘇黎世的「人類營養實驗室(Laboratory of Human Nutrition)發表在《刺胳針血液學(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一項研究顯示,交替而非連續服用鐵劑,更能增加鐵的吸收率。維生素B群正確服用:早上空腹吃,選擇含多種B群維生素的補充劑。八種維生素B群,包括B6、B9(葉酸)和B12,對血液、神經功能、身體能量很重要。由於它是水溶性維生素,且具備提升能量的功能,最好在早上空腹服用,以達最大效能。尤其是B12,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最終直接與廢物從腸道排出,不會被人體吸收。另外,2018年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一項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6會干擾睡眠。研究人員認為B6會刺激負責清醒感覺的大腦區塊。建議服用含多種B群的補充劑,單獨攝取某種維生素B,可能引起身體對其他維生素B的需求量,最終導致匱乏。例如單獨攝取葉酸,可能會引發掩蓋B12的缺乏。鈣正確服用:隨餐服用(同時含鎂、維生素D和K的鈣片效果更佳),檸檬酸鈣是較好的選擇。避免和鋅、鐵一起服用。很多人服用鈣片預防骨質疏鬆,通常,鈣片中會加入鎂的成分,這兩種礦物質是合作增進骨質健康的夥伴,但在腸道吸收中,也會互相競爭。儘管如此,專家仍建議服用同時含鈣與鎂的藥丸,因為它們帶來的好處與便利性,遠高於可能無法被吸收的百分比。維生素D和K也經常出現在鈣片中,這兩者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整體鈣質吸收。血液中需要足夠的維生素D(至少400IU),才能好好吸收鈣質。而維生素D又需要鎂來平衡鈣,「這是一種微妙的關係」,因此,含有鈣、鎂、D、K的補充劑,是最理想的選擇。鈣片和食物一起服用,也會增強吸收力。與較便宜的鈣(如碳酸鈣)相比,檸檬酸鈣更容易被腸道吸收。維生素C正確服用:空腹服用,每日分次服用優於一次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皮膚和骨骼都很重要。它是一種水溶性營養素,不需要與脂肪一起服用,多數的水溶性營養素最好在空腹時吃,例如早餐前。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纖維會阻礙吸收。研究指出,人體可以吸收高達400毫克維生素C的劑量(是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倍),但維生素C並不會儲存在體內,多餘的攝取量會隨尿液排出,因此短時間的大劑量服用(例如感冒期間)並沒有意義,不如在一天不同時段分次服用,以維持血液中的營養素恆定。魚油正確服用:與含脂肪的食物一起服用;避免在運動前或睡前吃。魚油富含EPA和DHA兩種Omega-3脂肪,已被證實對多種疾病有益,例如情緒低落、心臟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魚油需要膳食纖維中的油脂幫忙吸收,因為食物中的脂肪會觸發胰腺釋放酶,有助於將Omega-3分解,小到足以通過腸壁吸收。因此應該隨餐服用,不要在空腹時吃。此外,因為魚油補充劑會在胃中產生氣體,劇烈活動或躺下睡覺,會促使氣體返回食道,而引起打嗝不適,因此不宜在運動或睡前服用。益生菌正確服用:飯前半小時吃,該餐最好吃含有一些脂肪的食物;避免與熱飲、果汁和酒精一起服用。不良的飲食和藥物(如抗生素)會殺死有益菌,而使腸道菌叢失衡,補充益生菌是為了增加腸道益菌數量。但益菌必須「活著」到達腸道,才能發揮效用。因此在到達腸道前,必須避免任何可能破壞益菌活性的因素。熱飲、果汁和酒精中的酸度,都會殺死益生菌,所以務必用冷的白開水吞服,水還有助稀釋胃酸,進一步增加益菌生存的機會。2011年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含有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在飯前30分鐘服用時存活率最高。該研究還發現,如果隨後的一餐中含有一些脂肪,能降低整體胃酸,可能會對益生菌的存活更有幫助。而在飯後服用益生菌,細菌存活率最低,可能因為此時是胃酸分泌最高的時刻。維生素D正確服用:和含脂肪的晚餐(或一天中吃得較豐盛的一餐)一起服用;避免和維他命E併服。在陽光較少的冬季特別容易缺乏維生素D,它是骨骼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關鍵營養素。我們需要透過曬太陽以製造維生素D,因此建議在冬天每天服用10微克(約400IU)。和其他脂溶性維生素(A、E和K)一樣,和含脂肪的膳食(如酪梨、蛋黃或橄欖油)一起服用,會有更好的吸收力。但維生素D和E不要一起服用,因為兩者是通過相同的機制吸收,因此會互相競爭,難以達到需要的吸收量。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10-09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白髮蒼蒼的老夫妻顫顫巍巍地進了診間,外傭扶著太太慢慢坐下來,又扶著先生坐在她的後方。太太看著我,沒有說話,先生疼惜地看著太太,沒有抬頭看我,一面輕輕撫摸著太太的白髮,說著:「她最近脾氣變得很壞!」太太沒有否認,點點頭。「有睡不好嗎?」「睡得很差,XX醫師開了安眠藥給她。」我思索著病情,一面看到老先生的眼神沒有離開過太太,他一面回答,撫摸著太太頭髮的手又輕輕觸碰了太太的臉頰。我幾乎無法繼續看診下去。愛,根本不用說出口,是什麼樣的深厚感情,才能到80幾歲還如此如膠似漆?「醫師,我睡不好,又不想吃安眠藥怎麼辦?」「可以去運動,曬太陽試試。」「對啊,跟我去打球。」病人的先生在旁邊突然插嘴。我看了曬成健康古銅膚色的先生一眼,回過來又跟病人說:「跟老公去運動,曬黑一點沒有關係的啦。」「妳曬得再黑,我還是一樣愛妳的。」病人的先生再接口大聲說。突然間,我接不下去了,只有一種被這對六、七十歲夫妻閃瞎了的感覺。在診間看到夫妻之間,有人怨懟到老,有人伉儷情深。在加護病房值班的江醫師寫過一段故事:「前一天晚上,我壓著傷口止血時,男生跟女生說:『對不起,我沒有好好照顧妳,妳願意原諒我嗎?』女生輕輕地點頭。男生又說:『下輩子妳還願意嫁給我嗎?』女生又點點頭。男生說:『那妳要等我唷!』在旁邊的我都快哭了啦!當晚,男生摟著女生哄著她睡覺,這時是我看過她最平穩的呼吸與心跳。」在他們結婚三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她走了。那天下午醫院安排了溫馨之旅,讓她從病房最後一次回家。回家後,她打開了家中的冷氣,東摸摸,西看看,翻了翻結婚時的照片,抱了抱她的絨毛玩具,看了看一樣芭樂的電視節目,選好了離開時要穿的衣服,跟每一個家人做最後的道別,全家哭成一團。終於,她下定決心說:「好啦好啦,不要哭了,我要走了。」回到了醫院的病房,幾個小時以後,她就過去了,糾纏了她18年的病痛,也終於離開了身體。病歷上社工記錄著:「病房訪視,案主,案夫,案弟於病房陪伴。案主想喝冰水,案弟協助購買,案夫餵案主喝,案主喝到冰水時眼睛睜大,並說了一聲『爽』,顯示出非常開心。陪著案夫與案主生命回顧,回顧認識這19年來的經過,雖然婚後兩年發病,但案夫不離不棄,還結了婚。案夫表示案主一直很想生小孩陪自己,但案主身體不適合懷孕,一直很內疚。」狐狸對小王子說「假如你馴服了我,我們就彼此互相需要,對我來說,你就是獨一無二的,對你來說,我也將是世界上僅有的。」「什麼是家?有你的地方就是家。」老婆大人曾經跟我說過,只要兩個人在一起,不管天涯海角,那就是家。婚宴的場合,我們常祝福新人鶼鰈情深,鸞鳳和鳴,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相互扶持到老並不容易,需要雙方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才能等到老得那兒也去不了的時候,還依然把對方,當成手心裡的寶。
-
2022-10-08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可以幫大腦排毒?研究:睡不夠與睡太多,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
現在人由於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常會有睡眠的問題。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示品質好的睡眠有助整體健康、還能讓隔天活力充沛;不僅如此,每天都能保持好的睡眠品質、深度睡眠和充足睡眠,有助於預防癡呆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對周圍人、事、物的辨認出現障礙,產生多種認知問題阿茲海默症是癡呆症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大腦經退化的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喪失、認知能力下降、情緒及行為改變等。如果不進行治療,症狀會歲著時間而有惡化的情形。睡眠對於腦的影響:幫助大腦排毒最新的研究指出,在深度睡眠期間,大腦會清除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的發展和大腦中蛋白質的增加有關。已經證實大腦中的累積的蛋白質,是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主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 表明,在深度睡眠期間,腦脊液會將這些廢物帶離大腦,起到保護認知功能的作用。睡眠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阿茲海默症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睡眠時間太少或是睡太多,都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神經病學雜誌》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的大腦中蛋白質會升高;且每晚睡眠超過9小時的成年人,也會表現出認知能力下降。此外睡眠少於六小時或多於九小時不僅與阿茲海默症有關,也和抑鬱症狀和身體質量指數超標(BMI)有關。而且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僅僅一個晚上的睡眠剝奪(睡眠時間少於2小時以上)就會增加大腦中毒素的量!到底應該要睡多久才夠?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要7小時或更長的睡眠。但是如果年輕人有睡眠不足的話,則需要9-10小時睡眠。睡眠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很複雜,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目前的研究都在於強調擁有品質好睡眠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所以想要維持大腦健康不妨先從不用花錢的方式著手,那就是好好睡覺!失眠睡不好,影響心臟健康?!.......https://bit.ly/3L58QIS
-
2022-10-08 養生.抗老養生
無法熬夜、開始變胖…衰老徵兆你察覺到了嗎?做到5個堅持讓你老得慢
自古以來,大家對於「長壽」、「不老」的追尋從未停止過。有些人會花許多時間來保養,甚至花大把鈔票維持美貌。想要維持顏值不僅只是外在保養這麼簡單,要擁有健康,由內至外的散發光芒,更要讓自己老得慢,該怎麼做呢?4種變化 衰老的徵兆先來了解踏入歲月的衰老期,主要會表現在哪些方面:熬夜、睡太晚 身體就承受不了想起年輕時,熬夜的KTV、和朋友暢談一整夜,只要稍微補眠個4、5小時,就能在第二天精神奕奕地上班或上課。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熬夜讓身體無法負荷,一旦晚睡,第二天就無精打采,看什麼都會變得厭世,這正是衰老的表現之一。運動能量減弱運動能力若不是從年輕就開始累積,會明顯感到因年齡增長帶來的苦澀感。體態開始不受控制男性、女性到了一定年齡,由於身體代謝力減弱,衰老與肥胖慢慢畫上等號。腸胃蠕動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身體吸收脂肪的能力也會逐漸降低,體內堆積著脂肪,且未維持運動就容易變胖,當然老態感就隨之而來。記憶力衰退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弱,大多會明顯感到近期的事情記不住,過去年輕的事情卻歷歷在目。堅持5個習慣 心態樂觀身心受益 該如何維持才能老得慢呢?以下5個習慣堅持下去,一起變年輕健康: 1.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是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事情。由於生活忙碌、家庭帶來的煩惱、朋友之間的相處,都引來許多焦慮感。說到要年輕,就要從內心開始做起,延緩老化沒有偏方,維持健康的心態才有健康的身體,畢竟心理影響生理,樂觀對待日常才是最重要的。2.不抽菸、飲酒抽菸、喝酒會影響健康。即便面對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都要找到適合的發洩管道,吸菸、飲酒不是唯一的辦法。3.規律的運動習慣規律的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是延緩老化的不二法門。4.合理飲食、規律排便許多人到了中年後,深受三高問題困擾,這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隨著年齡的增加,味蕾變得比較不敏銳,飲食上容易變得高鹽、高油。長期在飲食上不注重,會引起脂質代謝率異常,三高就悄悄來敲門,這樣衰老會更加快。所以平日裡要注重清淡飲食、規律排便,留給身體乾淨的修復空間。5.良好作息、少熬夜在工作上「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步調,讓許多人為了過更好的生活疲於奔命地忙碌著。一天就24小時,大部分時間如果都拿來工作,就意味著縮短了睡覺時間,睡眠品質也可能不好。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導致肌膚暗沉、毛孔粗大等狀況出現。作息不規律還可能造成內分泌紊亂,加速老化。為自己制定一個一天工作多久的停損點是非常重要的,養成良好的作息,才能讓身體有喘息的時間,別為了賺錢沒好好保養身體,老了反而多數錢都拿來買藥吃,那才真叫得不償失。
-
2022-10-05 醫療.牙科
牙齒能留下幾顆影響老後生活品質 專家教40歲後就要留意的口腔保健
編按:隨著年紀增長,是否發現吃東西容易塞牙縫、牙縫變大、或是牙根露出的部分比以前多?其實掉牙的原因,除了蛀牙和牙周病等牙齒相關疾病,也包括年齡因素帶來的影響。許多研究指出,高齡者的照護和死亡風險,其實和「能留下幾顆牙齒」有著密切關係,避免老後一口無牙,中年之後,就要開始留意牙齒健康。你是否屬於「感覺牙齒有狀況才會去看牙醫」的人?如果是的話,到了40歲以後,這樣的習慣該有所改變了!不少牙醫師提醒,中年後如果不更積極維持牙齒的健康,就可能會導致提早掉牙、無法再用自己的牙齒吃東西。台灣65歲以上缺牙率達6成 缺牙可能導致哪些影響?雖然人們的平均壽命隨著醫學進步不斷在延長,我們的「牙齒壽命」卻沒有跟上。包含智齒在內,成人全口牙齒共有32顆,根據國民健康署在2015年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熟齡族群,僅42.1%保有24顆以上牙齒,全口無牙者的比例則達到25.8%。沒有牙齒,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影響?想像一下,如果一張開嘴巴,是一口搖搖欲墜、蛀牙或發炎的牙齒,或是根本沒有牙齒,那對於咀嚼、甚至說話都可能會造成阻礙,而這兩者都是影響日常基本活動的重要因素。此外,缺牙之後如果沒有及時填補,也可能會造成齒列歪斜、影響臉部肌肉等問題,對於外表的美觀也會有一定影響。有鑑於「盡可能留下可使用的健康牙齒」與高齡者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日本齒科醫師協會和厚生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福部)在1989年就提出「8020運動」,也就是「80歲之前留有20顆牙齒,就能夠保持健康愉快的飲食和生活。」因此,減少缺牙、並盡可能保持強健的牙齒,可說是熟齡族群必須多加留意的重要健康課題。老化可能讓牙齒更容易生病 熟齡族易有哪些口腔問題?究竟隨著年齡增長,牙齒可能產生那些狀況?以下是熟齡族群最容易發生的三大口腔健康問題:1. 蛀牙可能會有人認為,蛀牙和年齡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並非如此。隨著年齡增長老化,支撐牙齒的齒槽骨會逐漸流失、牙齦也會隨著逐漸萎縮,導致原本包覆在牙齦內接近牙根的部位暴露在外。若沒有注意清潔保養,就很容易造成牙根處的蛀牙。2. 牙周病牙周病並非高齡者特有的疾病,但隨著年紀增長,牙周病也可能會隨之惡化。堆積在牙齒周圍的牙垢,會成為牙周病菌的養分,進而成為牙菌斑、甚至腐蝕牙齦和琺瑯質,最終造成掉牙。而掉牙之後如果沒有及時填補,也可能會造成咬合困難,進而影響正常咀嚼進食。包括蛀牙、牙周病在內,其實都是屬於感染性疾病的一種,不少高齡者因為有慢性病,造成體內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下降,這些狀況也都可能讓蛀牙和牙周病的情形更為嚴重。3. 磨牙因為磨牙或習慣性用力咬牙,導致牙齒產生磨損、裂開等情形,在醫學上被稱為「咬合創傷」。特別如果是經過根管治療的牙齒,會因為特別脆弱而容易斷裂,若牙根已經斷裂時,就只能拔除。其中,「牙周病」又是熟齡族的牙齒頭號殺手。根據日本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成年人導致拔牙的原因,約有4成都是因為牙周病。由於牙周病的病程屬於慢性發展,前期沒有疼痛症狀時,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就可能不容易察覺,等到發現狀況時,往往症狀已經不輕。如何保養牙齒健康?正確清潔、按時回診「健檢」最重要那麼,該如何正確保養牙齒,維護口腔健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進食後一定要清潔牙齒的習慣。吃完東西後,口中殘餘的食物殘渣會被口腔內的細菌消化後轉為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表面、影響口腔環境健康。因此確實刷牙,清除口中的酸性物質,讓口腔維持清潔,就能有效減少避免蛀牙和牙周病。此外,刷牙並不是「有刷就好」,因為牙齒屬於立體構造,包括牙齒的上端、左右兩側以及齒縫,要仔細每一顆都徹底清潔,建議至少要花3~5分鐘好好刷牙。正確的刷牙方式,應是刷毛表面和牙齒表面成垂直90度角,像是震動般左右小幅度的清潔,同一處表面建議要刷約20下。如果有配戴活動式假牙者,也一定要取下假牙做徹底清潔,以免藏汙納垢。刷牙順序則可依自己的慣用手,想像一筆連貫劃過牙齒內外的四條線,依序完成即可。選擇牙刷時,應選擇刷頭小、刷毛偏軟的款式,刷牙時力道輕柔適中,才不容易磨損牙齒表面。而牙刷刷毛如果已經有爆開的情形,就不宜再使用,建議平均1~2個月就可更換。而睡覺時因為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增進酸性物質作用,如果白天沒能好好徹底清潔牙齒,每天晚上睡覺前的這次刷牙務必要仔細確實,並可以搭配含氟的漱口水,讓口腔維持清潔狀態。除了牙刷之外,也建議搭配使用牙間刷和牙線,可以更好地清除齒縫間容易被忽略的牙垢或食物殘渣。此外,由於高齡者容易因為荷爾蒙分泌減少、老化以及慢性病的影響,口腔內的唾液會逐漸減少,唾液具有幫助口腔清潔、減少細菌滋生的作用,因此不妨平時可以適度按摩臉頰下方、下巴延伸到臉頰兩側的唾腺部位,促進唾液分泌。綜合以上所述,每天維持正確清潔口腔的習慣,每半年到牙醫診所檢查,做好口腔保健,就能讓牙齒陪伴我們走更長遠的路!資料來源/Oral Health Online、日經新聞原文:牙齒能留下幾顆,對老後健康和生活品質大有影響!40歲後就要開始留意的口腔保健
-
2022-10-04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患者近半數被霸凌歧視 完整治療找回未來希望
「我們看過太多孩子從小就被討厭,不斷掉皮屑,坐隔壁的同學就帶著異樣眼光,彷彿說『你怎麼這麼噁心..』,不只言語霸凌,光一個眼神都讓異膚的孩子躲到無處去。」這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皮膚科教授朱家瑜的無奈,他看過太多異膚孩子心裡的痛處。異膚兒從小被歧視 就學就醫困難多9月14日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日前病友協會針對336位中重度患者發表一份「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共病認知調查」,調查中顯示,中重度患者多為20歲以下仍在就醫的大小孩子,其中有4成自認就學或工作受到嚴重影響,4成8曾被言語霸凌或被歧視,3成5的人因此心情及人際關係受到影響。因為皮膚嚴重脫屑、皮癢,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朱家瑜指出,這些症狀也影響到孩子就學階段的表現,甚至有些從小看到大的孩子,唸完國中就無法繼續就學,即使高中或大學畢業,因為外表坑坑疤疤,連找工作都困難。孩子的苦,朱家瑜看在眼裡,但他認為,孩子長大後要學會照顧自己,小時候家長可以幫忙看顧,但父母會老,孩子得認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要知道疾病好好控制是可以日常上課、就業的。治療好壞關乎未來 規律就醫成就希望朱家瑜剛好有一對兄妹檔的病人,因父母離異,哥哥跟著父親,妹妹跟著母親。父親對於哥哥的病情不是太積極,加上患者覺得治療又不會痊癒,且對疾病認知不清,乳液太刺激不擦,吃藥後想睡覺不吃,病情控制非常不好,從國小到國中都被霸凌,導致孩子唸到高中就輟學,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至今30歲仍待業在家。但相反的,妹妹則在媽媽積極的尋求治療下,兩年來病情控制非常好,很少發作,皮膚狀況良好。朱家瑜說,這對兄妹的病情就像是實驗組及對照組,近年新的藥物上市後,哥哥看到妹妹有良好控制,前陣子哥哥終於同意好好接受治療了。這幾年異膚治療大幅進步,也帶給患者一個希望,一位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因為嚮往在船上工作,但悶熱環境加上長時間待在船上不利就醫,因此,在家待業了一年,直到近年有新的治療方式,患者終於如願上船工作,家人拿慢性處方箋領藥再寄給患者,全家人都非常高興。朱家瑜說,因為新藥讓患者重回職場,這對年輕患者本人或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他也提醒患者,很多人認為壓力會造成病情復發,但無論就學或工作都是有壓力的,若能好好的控制病情,就能在平常日子應付壓力,把病情控制好,是病患自己最主要的工作。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多數都是從小就罹患,面對升學壓力也常是發作的時間點,加上在校園內被歧視被霸凌的情形不斷發生,朱家瑜認為,得從校園教育開始著手,希望病友協會可以擴大到校園進行衛教活動,除了讓師生們認識該疾病外,也能讓大家知道最新的醫療訊息,並希望減少異膚兒被歧視的現象。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9 醫療.消化系統
睡不好會增高脂肪肝風險 醫授如何好眠、逆轉脂肪肝首要方法
●睡眠效率差影響內分泌,增脂肪肝風險●改善睡眠品質、減重,逆轉脂肪肝●規律作息、調整生理時鐘,避免疾病上門全台約十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所苦。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長期睡眠品質或效率不佳、久坐不動及不健康的睡眠行為,會增加罹患脂肪肝機率,如果改善睡眠品質,就能降低29%罹患脂肪肝的機率。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表示,睡不好的人大多為肥胖者,多數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進而易有脂肪肝,因此想要有好眠、逆轉脂肪肝,首要作法是「減重」,至少要甩掉7%至10%體重。減重四對策 尤其要運動葉秉威進一步提出四大減重對策,建議少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不要吃精緻澱粉類食物;尤其水果不可吃過量,因水果甜、含果糖是無形的熱量,吃多了會導致三酸甘油脂上升、血脂肪異常、罹患脂肪肝;更要多運動,從事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一周運動五天共150分鐘,一次運動30分蹱,每次運動心跳達130下。一篇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及代謝雜誌的中國研究,分析5011位罹患脂肪肝的中國成年人的睡眠行為,發現有不良睡眠習慣者,如晚睡、會打鼾、白天小睡超過30分鐘的族群,罹患脂肪肝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發現,適度改善睡眠品質,能改善29%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內分泌失調 出現代謝異常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包含荷爾蒙、生長激素、胰島素、膽固醇運用等異常,出現代謝症候群。代謝出現異常,白天精神狀態變差,運動量下降、增加久坐不動的機率,陷入惡性循環。因此,睡眠效率不佳的確會增加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周百謙表示,褪黑激素在睡眠不足時會分泌異常,褪黑激素已被證實與胰島抗性有關,又與代謝症候群、肥胖有關,睡眠效率不佳會引發許多疾病。精神壓力大 也會造成失眠葉秉威指出,肥胖的人容易發生睡眠障礙,大多數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因肥胖而下咽空間窄易堵住呼吸道,造成二氧化碳的蓄積,因此很多肥胖者睡不好、人昏沉、精神差,易出現高血壓、血糖高、血脂高、脂肪肝等問題,必須減重改善這些症狀。此外,精神壓力大的人,也會有失眠、脂肪肝等困擾,建議應適度運動,才能讓身心放鬆。周百謙表示,睡眠品質與效率,可以從四大面向檢視:睡眠時間、睡眠連貫性、入睡時間、醒來後的精神。正常狀態下,睡眠約10到15分鐘內會睡著,每天至少睡8小時,而睡眠通常會一覺到天亮,睡起來後應該精神飽滿,才是睡眠效率佳。若有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顯示睡眠效率出現異常。長期晚睡 易影響內分泌影響睡眠品質,最常見的就是壓力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周百謙指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會使睡眠時身體缺氧機率大增,使身體的發炎指數增加,也是造成內分泌失調的原因之一。睡眠效率出現問題時,建議可以做睡眠檢查找出問題,再對症下藥改善。如果僅是普通的打鼾,或是鼻息肉影響睡眠品質,可以透過手術改善。周百謙說,如果睡眠效率並沒有異常,但長期晚睡,也會讓內分泌出現變化,腎上腺素無法規律分泌,長期紊亂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當身體時常感覺疲憊,建議可以調整生理時鐘,固定時間睡覺、起床,調整內分泌分泌的時間。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6 招睡前腰部舒緩運動,助你一覺睡到天亮!
睡覺時覺得腰部有懸空感?身體躺平了但腦袋還在跑馬燈?許多人睡不好或失眠,其實都是因為跟身體緊繃沒有放鬆有關係,尤其是久坐族或因工作需要長期久站的人,由於腰部緊繃、骨盆前傾、前側肌肉長時間曲折等諸多原因所造成的壓力。忙碌了一整天想要睡得好得到充足的休息,可以在睡前做些放鬆筋骨和腰背肌肉的運動,不知道怎麼做的話,不妨跟著身體智慧、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的教學,學會這6招睡前的腰部舒緩運動,幫助你好睡、好眠。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首先運動之前,準備一塊瑜伽墊及一個高度不要太高的抱枕即可。整組運動從簡單的抱膝彈振開始,讓腰部關節鬆動,接著抬膝收腹,利用腹肌收縮抑制背肌的緊張,再抱膝直腿放鬆骨盆,然後腰部伸展讓腰椎曲線回復正常,側身伸展拉開身體側面、擴胸並打開肋骨,最後就是放鬆效果非常強大的4字旋轉。學會了嗎?平常睡不好的人,一定要試試腰部舒緩運動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腰背不卡卡,一覺到天亮!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5 醫療.耳鼻喉
南韓歌手IU患耳疾長達一年 醫揭耳咽管開放症病因:快速減重是關鍵
●講話有回音、耳朵悶悶的,恐罹耳咽管開放症●飽受耳咽管開放症困擾者,身心壓力大●治療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避免過度減重南韓知名女歌手IU,日前舉辦出道14年演唱會時透露自己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長達一年,不僅聽力受到影響,耳朵時常悶悶的,讓她在準備演唱會期間「痛苦如置身地獄」,生心理飽受煎熬,讓粉絲們相當心疼。● 造成耳咽管開放症關鍵原因「體重快速減輕」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耳咽管是一條連結鼻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具有調節中耳壓力的功能,也能避免鼻涕口水逆流至中耳腔,或是具有排出中耳腔粘膜分泌物的功能;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耳咽管開放、另一種為耳咽管閉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廷碩表示,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最常見原因就是「過度減重」或「體重快速下降」,耳咽管周邊脂肪不足,導致耳咽管不正常開放,其他造成耳咽管開放的原因還有癌症、營養不良、脫水、神經肌肉疾病等。耳咽管開放症多與後天不良生活因素有關,鮮少是先天結構問題引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粗估耳咽管功能異常盛行率,成人約為1%到2%、小兒約為25%。力博宏表示,臨床上常見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開放症較為少見。● 耳咽管開放症典型症狀 耳悶、腦中出現講話回音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顧名思義為耳咽管太鬆,無法正常作用,時常處於開放狀態。耳咽管多數時間處於「關閉」狀態,當吃東西吞嚥、吞口水時,耳咽管為了要調節耳朵壓力,就會打開平衡中耳壓力,耳咽管如果時常關不上,鼻咽與中耳腔會形成一大空腔,放大共鳴。張廷碩形容,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如同頭被罩上一個水桶,耳朵嗡嗡叫,自己講話時會出現回音,晚上睡覺時自己呼吸的聲音也會回繞在腦中,如同有一層壓力如影隨形,無法擺脫,其他人的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力博宏說,患者彎腰低頭後,講話出現回音的症狀會緩解,幾乎不用檢查就能下診斷。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多發生20歲到30歲女性,通常是因為減重過度或體重快速減輕,如戴牙套無法正常飲食,體重快速減輕後,出現耳咽管開放症。體重太過快速減輕,臨床定義為三個月內體重減少5%,或是半年內減少10%。患者初期常會被誤認是耳鳴或聽力受損,可能認為過幾天就好,後續卻未改善,耳朵長期不適,部分患者於是開始焦慮、躁鬱。耳咽管開放症治療多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體重快速減輕者,建議讓體重逐步恢復,不過,通常以減重為目的的女性,希望他們恢復原本體重,多數會拒絕。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體重,或癌症患者因疾病快速體重減輕,也沒辦法透過飲食恢復體重,會先使用鼻噴劑類固醇改善症狀。如果鼻噴劑類固醇效果不佳,可透過手術在耳咽管打一個小洞,擺放小管子改善耳咽管壓力,手術後不需取出,一年後會自行掉落;其餘方式包括在耳咽管開口施打玻尿酸或自體脂肪,有時候會採取擺放小管子與注射玻尿酸雙管齊下,同步改善。耳咽管開放症患者若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也要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喝有刺激性咖啡因的飲品,如少喝咖啡,少吃辛辣食物,水分補充足夠,一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重點是「體重不能再降低」,至少要維持現在的體重,否則治療效果不會理想。● 耳咽管閉鎖症: 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耳咽管開放症和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閉鎖症的患者較多,常見症狀是耳鳴、耳悶,很多患者覺得聽不清楚。力博宏表示,造成耳咽管閉鎖症的原因,多為過敏性鼻炎,導致耳咽管周邊血管充血而閉鎖,另外則是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最遠可達耳咽管。由於鼻咽癌也可能引起耳咽管閉鎖,因腫瘤壓迫而造成耳咽管堵塞,必須特別注意。治療上得先解決鼻炎或胃食道逆流,初步可先給予鼻噴劑或制酸劑。力博宏表示,如果改善了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症狀依舊,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擺放空氣管,二是進行耳咽管氣球擴張術。力博宏表示,許多民眾認為耳鳴僅是短暫問題,但多數耳鳴不是正常現象,長時間耳鳴是耳悶應就醫。耳咽管功能異常,除了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也應調整生活作息、避開過敏原、減少喝咖啡,多喝水等。
-
2022-09-24 醫療.牙科
假牙黏著劑主成分含「毒澱粉」?教你假牙黏著劑正確使用6大步驟
台灣高齡人口眾多,戴活動假牙的比率逐年增加,除了清潔問題之外,還需使用黏著劑讓假牙與牙床密合,減少搖晃,影響食慾。牙科醫師表示,如果能夠維持牙床健康,不致萎縮,就可減少使用假牙黏著劑,避免不必要的化學汙染。前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理事長、開業牙科醫師黃斌洋表示,並非每個使用活動假牙的民眾都需要黏著劑,如果牙床條件不錯,活動假牙設有吸盤效果,是可以不用塗抹黏著劑,就能安穩地享用美食。但大部分使用活動假牙者牙床狀況都不好,無法與假牙緊密吻合,如果沒有使用黏著劑,吃東西,就會覺得搖晃,使不上力,因此,飯前在假牙點上3個綠豆大點的黏著劑,套上牙床上,用力一按,就成為眾多銀髮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黃斌洋提醒,在開始使用假牙黏著劑之前,應先徵詢牙醫師的專業意見,可避免因為過度依賴或濫用假牙黏著劑,而造成細菌滋生。事實上,黏著劑的主要成分為「順丁烯二酸」,也就是幾年前喧嘩一時的「毒澱粉」,不過民眾也不用過份擔心,畢竟假牙黏著劑的「順丁烯二酸」用量極少,民眾只要在購買時選擇知名大廠品牌,則相對安全。最後,食藥署也提出正確使用假牙黏著劑6大步驟,分述如下:1.將假牙內側面用牙刷和清水洗淨並擦乾。2.去除口內的黏著劑和食物殘渣,可用毛巾或紗布沾溫水擦拭較易清潔。3.取少量假牙黏著劑塗布於假牙的內側面。4.將假牙放入口腔定位,用手輕壓假牙數秒,讓假牙黏著劑均勻散開。5.用紗布將溢出的假牙黏著劑擦拭乾淨。6.晚上睡覺前應將假牙取下,並以溫水將假牙上的黏著劑和食物殘渣清潔乾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22 焦點.健康知識+
國外研究:睡眠不足、太早醒來影響健康!心血管病及糖尿病也跟著來
你昨晚睡得好嗎?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夜晚失眠狀況很頻繁,不管是難以入睡、睡眠品質不佳,或是睡覺時頻頻做夢、睡沒多久就清醒並無法再度入睡…等狀況,都屬於失眠。晚上睡不好、失眠,長時間下來,健康狀況就會出問題,包括血壓、血糖都會不穩定,白天也會沒精神、沒體力;國外更有研究發現,缺乏足夠的睡眠和沒有節制的飲食,還會加速身體熱量消耗,進而導致反饋機制,也就是脂肪堆積而變胖。睡不好導致腹部脂肪增加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羚表示,發表在《Mayo Clinic》的研究表示,在這隨機控制/對照組的交叉研究中發現:「缺乏良好的睡眠,會導致腹部脂肪9%增加、腹部臟器脂肪11%增加;而臟器脂肪堆積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發生率成正比。簡單來說,缺乏足夠睡眠和沒有節制飲食,皆會加速身體熱量消耗,導致反饋讓脂肪堆積更多。研究還發現,不管是年輕族群,苗條或健康的人,只要減少睡眠時間一段時間下來,每天攝取的熱量、體重、腹部脂肪都會增加,而且大多堆積內臟周圍,而不適過去所認為會堆積在皮下組織。更重要的是,即使改變睡眠習慣,把睡眠時間補回來,加上降低熱量攝取,體重雖然有下降,但內臟脂肪依然持續增加。睡眠不足恐引發慢性病王羚近一步說明,這項研究說明了睡眠不足會觸發內臟脂肪堆積,也就是說睡眠不足儼然是肥胖、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等好發的危險因子,而且即便把睡眠補回來,腹部脂肪還是在,甚至還持續增加。這項研究結果讓人不得不正視睡眠不足,對新陳代謝疾病的潛在影響力,而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內臟脂肪逐漸積累和擴張。所以,如果有睡眠障礙問題,一定要盡早處理,如果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可以就醫尋求幫助,才不會讓睡眠障礙影響身體健康。最後王羚呼籲,睡眠不足與體重及脂肪堆積影響相當大,對於無法改變睡眠的長度和模式的族群,竭盡所能地節制的飲食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新陳代謝,減少臟器脂肪堆積、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好發率。延伸閱讀: 。壓力大睡不著,該睡了還一直煩惱,睡著了卻不斷做夢,失眠不一定藥吃藥,透過「3做法」提升自我覺察力 。不安、失眠、身體痠痛是壓力or焦慮? 美國家衛生研究院揭「兩者差異」:7招舒壓
-
2022-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哲青罹心肌炎暴瘦10公斤!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
謝哲青今出席無線耳機活動,他今年以「出發吧!鐵三角」和「青春愛讀書」分別入圍生活風格節目及兒少節目主持人獎,他日前時因為罹患心肌炎,整個人暴瘦10公斤,他透露當初以為只是遭逢母喪,心情不好導致胸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出問題,好在經過調養,如今身體狀況已經恢復得差不多,體重也有回升。他說今年入圍的都是好友,實力都很堅強,但只要能入圍就是肯定,他透露去年「青春愛讀書」的製作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病倒,而製作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看到他拿下主持人獎,「當時製作人在電視台開會開到一半突然倒下,心臟停止30分鐘,還好有救回來,現在已經退休休養。」因此他希望能為製作人圓夢,不過他對外景節目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樣期待能被肯定。他透露去年金鐘公布入圍,當時人在高速公路上還出了車禍,「我們被聯結車撞,差點翻車,還好人沒事,所以我對拍『鐵三角』有很多回憶。」他去年剛好犯太歲,「鐵三角」開拍第一集碰上太魯閣事故,接著宣布三級警戒,他又遭逢母喪,節目為他停拍一陣子,因此今年「鐵三角」入圍,也讓他感慨萬千。而他今露面瘦了一大圈,他透露是因為罹患心肌炎,「我4月到5月的時候,根本沒辦法睡覺,那時候母喪接近1年,我以為是心情不好所以胸悶,結果檢查才發現是心臟的問題。」後來他漸漸恢復,體重也回來了2公斤,直呼健康真的很重要。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元氣網整理】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疾病百科/心肌炎
-
2022-09-19 失智.新手照顧
近4成失智照顧者最困擾的問題竟是「它」!專業醫師來解答
一名70歲的阿公,不小心尿失禁,當下趕緊把尿溼的褲子藏在衣櫃裡,過了幾天,家人打開衣櫃聞到一陣作嘔的氣味,阿公連忙否認,「不是我!是隔壁鄰居偷跑來弄的......」長輩尿失禁加上失智症的認知、行為異常,家人非常無奈,求助醫師如何緩解緊繃關係、解決長輩失禁帶來的困擾?上述情況是很多照顧者的煩惱,不知道如何解決?為此全球No.1失禁護理品牌TENA添寧和「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攜手發起失智照護問卷調查。這份問卷吸引221位照顧者填答,84人分享自身經驗,其中令照顧者最困擾的失智照顧問題第一名是失智者情緒不穩定,其次是重複行為、出現妄想幻覺,調查也發現,近四成照顧者備感困擾的是失智者無法控制大小便的「失禁」行為。至於為何沒有使用紙尿褲?多數人反應失智者不穿,認為穿紙尿褲很丟臉。面對家中失智長輩失禁該怎麼辦?只能包上尿布嗎?有沒有說服方式?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進行系列QA問答,一起了解失禁、找出改善方法,幫助長輩解決失禁問題。Q1:為什麼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失禁問題呢?A: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年紀愈大、罹患機率愈高,大多會合併老年人慢性疾病以及功能上的退化。而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障礙導致如廁困難,包括找不到廁所、無法及時脫掉褲子、沒有意識到如廁需求、忘記上廁所的步驟過程等,直接大小便在褲子或是上在廁所以外的地方。最讓家屬崩潰就是失智症患者拿排泄物塗牆壁,或是把弄髒的褲子藏起來,這是因為自責、緊張、怕被發現,只能用這種「不好意思」的方式處理。照顧者別用指責的口氣謾罵,應用同理心,了解失智症患者的無助,多點耐心溝通,維護他們的尊重與尊嚴。Q2:失智症各病程的失禁主因有什麼不同?A:●輕度:因方向辦識有困難,常發生尿急找不到廁所,在不該上的地方如廁。●中度:已經不知道如何穿脫衣褲、也不知道如何用馬桶,因認知退化而「忘記」該怎麼做,直接排泄在褲子上。●重度:失智症患者因行動能力受限無法行走、臥床,以及認知功能嚴重衰退而無法覺察到有尿意,連大小便都不知道,已經無法控制排泄。不同的病程可選擇尿失禁的輔具,例如內褲型紙尿褲,穿脫方便可維持行動力,有助於保有長輩如廁的隱私尊嚴;若患者已經無法站立,才考慮使用黏貼型紙尿布。Q3:不同的失智症類型有哪些失禁行為表現?A: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因為認知功能下降,患者常發生「找不到廁所」的狀況,白磚配白牆、舊式磨石子地都可能讓長輩失去空間感,在錯的地方排泄。建議可改善居家環境動線,例如:放上文字標示及箭頭,標明廁所位置,在每個房門寫上「臥房」、「廚房」、「廁所」、「睡覺的地方」等。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動作和步伐退化情形也較嚴重,患者常發生「來不及脫褲子如廁」的狀況,可以換成穿脫方便的衣褲,避免手忙腳亂的解扣子、拉褲子來不及的狀況。Q4:失智者有哪些困擾行為是與排泄相關的,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行為&該如何因應?A:家屬最害怕患者用手抓排泄物、用排泄物亂塗牆或鏡子,還有把弄髒的褲子藏起來,等到發現時已經臭氣沖天,種種問題行為讓人疲於應對。劉建良說,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障礙,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也逐漸忘記,認不出廁所、忘記怎麼脫褲子、上在廁所以外的地方。當他們意識清醒時,會因為感到丟臉想把「證據」藏起來,於是亂放亂塞,或是想塗抹毀掉。因為被罵過、沒安全感,這些行為就跟小孩子做錯事一樣害怕被發現,家屬第一時間可以順著長輩的話講,「這樣啊」「沒有關係啦」另換個角度思考:失智長輩為何會這樣做?可能是以前的生活經驗、被責罵的不愉快感受。甚至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他們就是生病了,才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Q5:失智長輩失禁一定要穿紙尿褲嗎?是否要一整天都包著呢?A:上廁所這件事關乎尊嚴,不論是誰,都想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即使是重度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為失禁而感到羞恥。當長輩出現頻尿、失禁、自行上廁所困難時,一定要穿紙尿褲嗎?劉建良說,只要還保有自行排泄的能力,就應盡量協助自立,不應該穿了失禁產品後就放棄讓長輩自己如廁的功能。失禁產品應該是預防弄髒衣褲的一個保險,所以可循序漸進使用失禁產品,並藉由市售的褲型紙尿褲增進活動力。現在褲型紙尿褲愈來愈多元化,可以依照個案活動力與失禁量,選擇不同吸水性、內褲型或黏貼型不同穿脫方式,材質應乾爽舒適,視情況不一定需要一整天都包著,可以降低尿布疹、皮膚和尿道感染的風險。Q6:褲型紙尿褲跟傳統的黏貼型尿褲除了使用方式不同,您認為還有哪些復健功能?A:褲型紙尿褲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自行穿脫,這個動作就能刺激訓練手腳肌肉,若長輩還有行動能力,一定要鼓勵自行如廁,適時放手讓他們「自己來」,照顧者做好做滿所有的工作,反而會加速長輩身體機能衰退。褲型紙尿褲可以保有自行如廁的尊嚴。透過使用失禁產品減輕了失禁況狀,照顧者也比較少埋怨失智者,照顧者與長輩也比較有意願走出家門,增進人際互動社交,提升心理健康。Q7:失智長輩脾氣暴躁,該如何安撫溝通使用失禁產品?A:除了嬰幼兒,一般人聽到使用紙尿褲都會有「我老了」「沒用了啦」的負面感覺,跟長輩溝通使用失禁產品,劉建良強調,千萬不能講到「尿布」二個字,9成以上的人聽到「尿布」都會聯想到「失能」,是一種丟臉的事,產生排斥抗拒。這時候一定要軟性溝通,用溫和的語調說「這味道真的不好聞耶」「你用看看這款新型的拋棄式內褲,會吸水的內褲喔」「我們勤著換比較不悶」試著用患者能理解的經驗,從長者的角度來提供建議,漸進式引導長輩接受、嘗試使用紙尿褲。盡量不要強逼穿上紙尿褲,或是用負面指責的話語威脅失智者,這樣雖然能解決當下失禁的問題,但可能造成失智者心理的創傷,後續造成更多衝突。Q8:使用失禁產品後,是否就回不去了呢?會喪失自主如廁能力嗎?A:紙尿褲是輔助的保護措施,而非取代上廁所。劉建良建議學習正確使用失禁產品,可以選擇性挑選使用時間,例如飯後或喝水後穿上,不一定要整天包著。另養成固定排尿習慣,定時上廁所、紀錄喝水量,有尿意先帶去廁所解掉,可以2-3個小時提醒詢問長輩「我們去上廁所好嗎」若有頻尿、多尿、夜尿等症狀,建議還是尋求專業醫療諮詢,確認是否因藥物或其他疾病問題引起失禁。Q9:有沒有其他使用失禁產品該注意的問題。A:根據行動能力挑選適合的紙尿褲,當然也要注意正確穿著,若尺寸不合,尿液也會從防漏側邊滲出來,穿錯紙尿褲反而會造成行動不便;一定要時常注意尿褲是否滲濕,滲濕後定時更換,避免皮膚濕疹、產生異味。紙尿褲選擇專業成人失禁護理品牌TENA添寧PROskin系列產品,可提供不同失智病程的多樣化照護。針對有行動力的失智長輩,可選擇「添寧PROskin敢動褲」-3種不同吸收力,可依據長輩的失禁發生頻率、嚴重程度以及使用時機做選擇,無痕貼身、瞬吸乾爽、透氣親膚的三大特點讓長輩舒適感升級,長時間穿著也不悶熱、不溼黏。而「添寧敢動褲」除了外觀及使用方式跟內褲無異,長輩接受度高,能讓長輩自行穿脫找回他們的自主權、尊嚴感,有助於失智長輩維持生活自立、延緩退化,同時也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針對後期行動力退化的失智長輩,可選擇「添寧PROskin透氣乾爽紙尿褲」-長效吸收搭配100%透氣材質,維持長輩皮膚乾爽透氣,避免發生惱人的失禁性皮膚炎,同時採用魔鬼氈黏貼,照護更換更輕鬆。了解更多資訊:添寧敢動褲體驗索取>>https://lihi1.com/m00ur
-
2022-09-17 醫療.眼部
關燈看手機更傷眼,易黃斑部病變!醫傳授7個好習慣對抗3C眼
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生活離不開3C產品,卻也因此造成不少對眼睛的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門診中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族群是因為用眼過度而出現眼睛痠澀、紅腫,且視力模糊的現象,「而中高年齡長者因為眼睛老化,不適情況會更嚴重。」3C眼主要形成原因,是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造成睫狀肌過度收縮導致痙攣,陳瑩山說:「當我們看向遠方時,睫狀肌並不費力,但是看近時必須仰賴其收縮;而接觸3C產品時,因距離更近、用眼時間長,有時還會因為少眨眼而讓眼睛受到壓力。」當然,眼睛同時也是接受光源的主要器官,3C產品的光線對於眼睛也會造成傷害。3C光線太強 易黃斑部病變陳瑩山進一步指出,過量光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不小,像是直視手機時若光線照射太強,而且眨眼次數明顯減少就容易造成乾眼症;其次因為智慧型手機使用時必須靠得很近,時間一久,睫狀肌僵硬無法放鬆,也會導致假性近視增加。再者,當光線進入眼睛後,能量較高的藍光會由水晶體吸收,但長期累積就會造成蛋白質變性,令水晶體混濁,患者會覺得變暗,視力模糊,久而久之,近視度數就會增加。「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強光經過瞳孔射入眼底,經年累月光線刺激,還會造成黃斑部的水腫發炎,進而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陳瑩山提醒,「關燈看手機,就像一直用眼睛盯著太陽日出或日蝕,光線長驅直入黃斑部,更危險。」而且如果是在睡覺前用手機,又不開燈,當身體處於準備休息的狀態下,抵禦光線的能力會下降,光傷害也就相對增加。7個好習慣 對抗3C眼3C世代已經是趨勢,要完全不用幾乎不可能,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前預防,加上養成保護眼睛的好習慣,陳瑩山提供幾個好方法,可降低3C眼的過度傷害。1.適度休息、偶爾熱敷每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平日可以偶爾搭配熱敷眼罩或直接用熱毛巾熱敷讓眼睛紓壓,但要避免使用時間過久或過熱。2.保持乾淨、定期檢查要經常保持眼部的乾爽清潔,最好不要常揉眼睛以避免感染;此外,也要定期接受視力檢查,若需矯正或配戴眼鏡時,要找合格的專業眼科醫師提供建議。3.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作息要有規律,用眼過度除會造成雙眼痠腫麻痛外,連帶地也會影響頭痛,只有大腦跟眼睛同時放鬆,才能真正得到休息。4.光線充足、姿勢端正無論是看手機或電腦、電視等,光源都要充足,姿勢也得注意;距離最好也要掌握好,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彎腰駝背。5.多走出戶外、眼睛也要防曬假日可多安排戶外活動、多看遠方綠樹草地,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此外眼睛也要注意防曬,陽光強烈可配戴太陽眼鏡,或戴藍光眼鏡替眼睛防曬。6.多喝水、人工淚液非萬能若必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也容易造成眼睛乾澀,建議除了多喝水,也可在室內放一杯水增加環境濕度;要提醒的是,許多人會定時點人工淚液讓眼睛維持濕潤,但無法完全取代眼淚,而且市面上的人工淚液多數含有防腐劑,不建議一天多次點用。7.營養蔬果不能少三餐營養均衡、多吃綠色蔬菜及黃色水果、每天一顆蛋等,都是最基本的護眼之道;平日也可多補充葉黃素,若是過度使用3C,則可偶爾使用蝦紅素來增強保護作用,兩者能達到互補合作與協同加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