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19
筆 文章
-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10-03 名人.黃達夫
科學證實維生素D不能防骨折 抽血檢查維生素D還有必要嗎?
不久前,我根據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最新的報告,在一篇專欄談到,除非是特別狀況,一般人並沒有補充單一或綜合維生素的必要。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不抽菸、不酗酒、多吃蔬果、多運動、加上充足的睡眠,就是效果最好的養生之道。補充維生素防疾病 證據不足相反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論是單一或綜合維生素並沒有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各種疾病的功效,而且,當維生素超過身體的需求時,還可能有害。沒有想到,今年7月28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又看到一篇大型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及鈣的補充並沒有預防骨折的作用。可是,根據統計,當今在美國6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還在服用維生素D。這個臨床試驗始於2011年,當時,大多預防醫學的專家也相信服用維生素D及鈣可以預防骨折。在那時候的專家共識會議,專家們經過文獻的回顧才發現,不論是正或反兩面,其實科學的證據都不足。因此,當時專家們雖然訂下了建議民眾每日攝取600到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的標準,同時也建議由美國國家衛生院撥出經費,來支持一個較為嚴謹的研究計畫,進行大型雙盲隨機對照組臨床試驗。最後共召募25871位受試者,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及55歲以上的女性,分配到四個組別,分別為維生素D3加N3脂肪酸,維生素D3加安慰劑,N3脂肪酸加安慰劑,以及兩個都是安慰劑。追蹤年限的中數為5.3年,結果發現維生素的補充並沒有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另有一個服用維生素D或安慰劑的雙盲臨床試驗,最後,運用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來檢視療效,比較兩組人的骨質密度及骨骼結構,結果看不出有什麼差別。抽血檢查維生素D 已不必要然而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預防骨折,所以就會建議一定年紀以上的人去做抽血檢查,所以在美國每年約有一千萬筆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抽血檢查,如果每毫升小於30奈克就被認定「不足(insuficiency)」,如果是每毫升小於20奈克,就是「缺乏(deficiency)」,醫師就會建議受檢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來預防骨折。既然現在這個大型的臨床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一組,與服用安慰劑的一組比較起來,發生骨折的機率沒有什麼差別,表示服用維生素D並不產生預防骨折的效果,就沒有理由去做抽血檢驗,來決定該不該服用維生素D,也沒有理由服用維生素D來維護身體的健康了。
-
2022-10-01 醫療.懷孕育兒
4成不孕來自男性!吃含鋅補品、海鮮壯陽恐害尿酸、膽固醇飆 醫曝「養精關鍵」
一名來自日本30歲的男子小智(化名),多年來和妻子嘗試自然生孕未果,懷疑是自己的精蟲出問題,做了許多檢查仍找不出不孕原因。回台後前往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問診,才發現是Y染色體上一個基因出問題,最後以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生出小寶寶。他也在醫師建議下做PGS鑑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分析),排除Y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做植入,同步解決下一代的生育問題。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雄風不如以往,精子數量逐年下滑、活動力不佳之外,也可能受到環境影響,像是塑化劑和DDT等環境荷爾蒙皆不利於男性的精蟲品質。李世明醫師也提到,目前國人不孕夫妻中,近四成的原因是來自男性,且不斷上升中。男性精蟲標準不斷下修 合格數量僅剩20年前的四分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精液檢查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每1毫升精液需達6000萬隻精蟲才算標準,到1999年下修為2000萬隻,到了2010年更再度下修至1500萬隻即為合格,顯示男性精蟲密度不斷下降。李世明醫師表示,精子的健康除了數量之外,活動力和精蟲的型態也相當重要,會以染色型態檢查(Kruger stain)來評估精蟲穿透能力是否足夠。若數值小於4%,則自然受孕成功機率降低不少,而活動力部分,則是在精液中有至少50%的精蟲能正常游動為正常數值。李世明醫師指出,精子的健康很難從精液的顏色、味道、濃度等外觀判讀,建議欲了解自身生殖能力,或是有嘗試自然懷孕未果的民眾,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也提醒男性在取精前「禁慾」3至5天,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檢驗成果。再展雄風?醫:多吃海鮮不會「ㄅㄧㄥˋㄅㄧㄤˋ叫」!許多人為了要「再展雄風」,會選擇多吃含鋅的補品以及海鮮來壯陽。對此李世明醫師解釋,勃起和持久度等性能力主要和血管健康有關,補品吃多了並不會加強血液的流動,反而可能導致尿酸、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至於精蟲品質是否會因攝取「鋅」而改善,他表示精子的製造的確和鋅有關,不過影響微乎其微,並不因此增加生育機率,提醒民眾不要過度相信偏方。反而建議大家「多運動」、「注意陰部溫度」更能提高男性精蟲數量及品質。李世明醫師表示「精蟲怕熱」,建議男性平時褲子不要穿太緊、泡三溫暖的時間不要太久;久坐族和騎單車的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度的控管。另外抽菸、塑化劑更是「精子殺手」,呼籲民眾多盡量避免,也提醒備孕族若真的遇到瓶頸,務必尋求專業生殖醫學的協助,有了現今的科技,不孕男性也能成功生寶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雞佛壯陽沒用!  營養師認證「關鍵4味」促性慾、補體力 ·精液帶血是正常的嗎? 泌尿科醫曝「驚人答案」:小心不孕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有斑塊、變狹窄該怎麼辦?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多低才安全?
「醫師,做檢查發現我的冠狀動脈有斑塊,已經狹窄50%,接下來該怎麼辦?」張先生擔心地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暫時還不需要做心導管,重點是把血脂控制好。」醫師說,「血脂控制好,可以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有機會漸漸消退。」研究顯示,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至一年以上,利用血管超音波能觀察到血管斑塊消退的現象。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教授指出,「當時患者使用降膽固醇針劑並搭配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40 mg/dL左右,經過一年半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斑塊的體積確實有縮小的狀況!」1/4成年人血脂超標,恐讓血管阻塞!「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全身血管都會阻塞!」王宗道教授表示,高血脂大概是僅次於高血壓最普遍的慢性病,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低密度膽固醇異常之盛行率在45至64歲男性為28.9%,女性為26.5%〔1〕。高血脂、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王宗道教授說,過去的研究發現,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裡所堆積的物質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所謂的「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全世界也都觀察到,膽固醇越高,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就跟著上升〔2〕。有些遺傳性高膽固醇病患,可能在20、30歲就發生血管阻塞的問題,王宗道教授說,低密度膽固醇是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3〕,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事實。然而,高血脂患者往往無感,不抽血檢驗,就完全不知道。王宗道醫師強調,成年人都應該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TG。一般的檢驗報告都會標示正常範圍,但是檢驗值落在正常範圍內不見得就代表正常。王宗道醫師提醒,血脂的目標值需要綜合評估患者的危險程度,也需要留意其他幾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家族病史等〔4〕。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會導致血管狹窄、阻塞,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王宗道教授解釋,腦血管阻塞會導致腦中風、冠狀動脈阻塞會導致心肌梗塞、腎臟血管阻塞會導致腎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會導致痠麻疼痛、骨盆腔血管阻塞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各種血管阻塞造成的問題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讓人失能或死亡。世界心臟日護心第1招:制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治療目標「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並非固定的數值!」王宗道醫師說,如果沒有任何危險因子、沒有任何疾病,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可訂在130 mg/dL;如果評估起來屬於中度風險,就應該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100 mg/dL以下。 王宗道醫師說,台灣、美國、歐洲的高血脂治療指引〔5〕,都很強調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如果更高風險,可以降到55 mg/dL以下,例如最近1年內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兩次以上,或者合併有多處血管的問題。臨床上會綜合各項風險,依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世界心臟日護心第2招:調整生活型態、管理危險因子、配合醫師用藥「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三管齊下!」王宗道教授指出,分別是生活型態調整、危險因子管理、與藥物使用〔6〕。生活型態調整非常重要,包括飲食、運動。王宗道教授說,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甜食、精緻澱粉等。運動方面要達到每天30分鐘,一個禮拜5天,加總起來150分鐘的運動量,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都有幫助。危險因子管理是減少各種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等。王宗道教授說,請務必好好控制,讓血壓、血糖達標;最好要戒菸,因為尼古丁會影響血管的健康;體重下降對於改善高血脂絕對會有幫助。藥物治療在改善高血脂方面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特別是在已經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助於延長壽命。王宗道教授說,其實吃藥或打針,1個月低密度膽固醇就會下降30%、50%以上,但是要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至少要半年、一年以上。控制血脂就跟控制血糖、血壓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因為需要長期治療,所以有降低密度膽固醇針劑的發展,如降膽固醇針劑能夠2週打一次,有助提升治療順從度。王宗道教授說,「研究證據顯示,血管斑塊有機會消退,只要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得夠低,例如70 mg/dL或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以上,血管斑塊體積可能漸漸縮小。」世界心臟日護心第3招:良好醫病溝通讓治療更安心「良好的醫病溝通很重要!」王宗道教授說,透過溝通,患者可以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好處以及個人化目標,才有明確的方向。在抽血數值改善之後,患者常會想要停藥,王宗道教授說,我們會提醒患者,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目標是希望能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所以需要持續使用藥物,不可擅自停藥。由於高血脂的藥物很多樣,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藥物的選擇,了解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王宗道教授說,如果服藥之後出現肌肉痠痛、無力等問題,請回診向醫師反映,不要自行停藥或吃止痛藥。現在已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兩個星期使用一次,能降低50%以上的低密度膽固醇,副作用僅少數注射部位紅腫或疼痛,患者的接受度和適應性都很好。〔6〕貼心小提醒今年世界心臟日(9 月29 日)的主題是 「用心為每顆心 (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促使血管斑塊形成,而造成狹窄、阻塞,對全身都會造成影響。王宗道教授強調,請務必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個人化治療目標,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來改善,持續控制,才能達到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漸漸消退的目標!參考資料:1.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2. NIH/Lipid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and Practice3.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mbination lipid-modifying therapy in high- and very-high-risk patients: A statement from a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Task Force4. CDC/Heart Disease and Stroke5. ScienceDirect/2022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7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high risk patien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6.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原文:
-
2022-09-2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 7千人揪出21名肺癌「18人有家族史」
肺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3及4期)發現存活率低,為讓肺癌患者在早期(0及1期)被找出,國健署今年7月1日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執行81天以來有7千多人參與,找出21名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早期就有20人,成效顯著。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統計今年7月1日至9月19日,全國共有7557人參與,包括4200名男性、3357名女性;其中4470人具肺癌家族史,2753人為重度吸菸者,3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共找出21名確診肺癌患者,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20人,僅有1名為第3期肺癌。其中18人具有肺癌家族史、2人為重度吸菸者、1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團隊2015年執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研究,他今本報電訪時表示,國健署執行LDCT計畫,與2015年所做結果非常相似。他指出,肺癌患者中沒有做過篩檢,有半數到醫院診斷時已是3、4期,超過一半都無法開刀治療,必須靠標靶、免疫治療,不僅花費龐大醫療資源,患者晚年生活也痛苦,且有抗藥性問題;若透過篩檢,9成患者可於1期時及早篩出、診斷,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肺癌之所以存活率低,因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有症狀才就醫大多以晚期。108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肺癌早期(0及1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期別之間存活率差距甚大,這也顯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表示,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抽菸及不抽菸族群提供公費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此項政策也記載於世界肺癌組織官網。肺癌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一,且是所有癌症中健保給付支出最高,但健保給付中超過一半是肺癌晚期病人。他指出,透過篩檢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不僅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更有機會治癒,保有患者生活品質。此次LDCT計畫受檢民眾,有11.7%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楊泮池建議,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至於已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儘早診治。國健署補助LDCT計畫執行至2030年,預期診斷出3.9萬至4萬名肺癌患者。國健署補助LDCT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透過戒菸及減少二手菸,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名單查詢(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7 癌症.肺癌
兩姊妹不抽菸卻同時得肺癌!醫揪「1關聯」:真的很危險
2位年齡分別為64歲及56歲的楊姓姐妹,皆無抽菸習慣。日前一同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結果呈現2人在肺部皆有異常影像,分別是左上肺葉有1處約1.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及左下肺葉處有1處約1.3公分紮實結節,後續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已分別罹患第2期肺腺癌及第1期肺腺癌。 國人罹患肺癌 多數無抽菸習慣 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指出過去的觀念,大多會將肺癌與抽菸做直接聯想,但事實上,國人罹患肺癌患者中絕大多數無抽菸習慣,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90%皆無抽菸習慣,且早期肺癌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症狀。 直系親屬2位以上罹肺癌 罹患機率比一般高 兩姐妹在聽醫師解說過程中,透露自己的父親及阿姨在幾年前也是因罹患肺腺癌離世,但由於父親及阿姨皆有長年的菸癮,所以把2人的肺腺癌認定為與抽菸有直接關聯,卻忽略肺癌與肺癌家族病史也有相關。蔡聰聰主任說明,避開抽菸的確可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罹患肺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氣汙染、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如:石棉、苯、焦油等)、遺傳、慢性肺部疾病等。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不抽菸就沒事,若家族中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就得特別當心,直系親屬若有2位以上(含2位)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5至7倍。「肺癌」多年長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1位,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死亡率也相當高。 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民眾「不吸菸、遠離二手菸」加「定期篩檢」是遠離肺癌的健康守則。保持健康生活之外,定期安排檢查可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幫助有機會找出早期肺癌的病灶。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肩頸痛就醫驚罹肺腺癌! 醫曝「危險兇手」:小心你已經被盯上 ·肺生病有7種症狀! 國健署提醒:你每天再繼續做這5事會後悔
-
2022-09-23 癌症.胃癌
7旬老婦上腹不適 鼓起勇氣照胃鏡揪出早期胃癌
苗栗縣一名71歲老婦因上腹不適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內科門診,肝膽腸胃科醫師以胃鏡檢查,發現她罹患早期胃癌,轉介一般外科醫師接手治療,為她進行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清除手術,術後已恢復出院,病理報告為第一期早期胃癌,門診追蹤即可,無需後續化療。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陳世源指出,病患看診時原本表示只是輕微的胃部脹氣,平常沒有會影響健康的不良嗜好,認為只要吃藥治療就好,經醫師說明後,也才願意鼓起勇氣接受胃鏡檢查。胃鏡發現老婦胃體有處約2公分的黏膜異常,配合特殊的窄頻影像系統評估後,醫師懷疑該處黏膜異常可能是癌症,經切片證實確為胃癌,且分類為惡性程度較高的戒指狀細胞癌,另外也發現病患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推測是造成癌症原因之一。苗栗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胃癌早期候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是上腹不適,因此難以跟一般胃部疾病區分,造成胃癌早期診斷較困難。另外,早期胃癌在胃鏡上的特徵也不一定是胃潰瘍型態,有時只是輕微凸起、黏膜異常或破損,此時需要仰賴腸胃科醫師的經驗及特別影像系統輔助判斷,才能抓出病灶。一旦發現是早期胃癌,治療方式主要以切除為主,包括手術切除或內視鏡切除,需經醫師判斷最適合的治療方針,才會有較好的預後。由於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建議民眾應了解自己是否有胃癌危險因子,包含男性、年紀超過50歲、抽菸喝酒、肥胖、接受過胃部手術、有胃癌家族史或有胃部疾病(胃炎、胃瘜肉、上皮化生、胃潰瘍或幽門桿菌感染)。另外,煙燻、燒烤及醃漬食物也是可能造成胃癌的風險之一,因此日、韓都是胃癌發生率較高的國家。高浩偉提醒,苗栗以客家美食聞名,客家擅長以醃製方式保存食材,因此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相關症狀。若有腹部不適症狀持續過久沒改善,或50歲以上有胃癌危險因子,應積極接受檢查,不要因害怕檢查延誤病情及治療時機。
-
2022-09-22 醫療.腦部.神經
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
二次中風是患者及家屬心中不定時炸彈,專家提醒,中風後再度中風的後遺症可能更嚴重,然而,面對臥床或失語病患,無法以常見的「微笑、舉手、說你好」來察覺,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指出,針對中風患者,照顧者可以透過眼神、血壓突然升高等作為指標,最明顯的就是前後兩天患者身體情形的改變,一有不對勁,應立即就醫。再中風難察覺 增失能危險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平台數據,腦梗塞住院的患者,32%曾經有過中風的病史;健保署在110年資料顯示,阻塞型腦中風住院病人,在六個月內再次中風比率約達7%。每次的中風都是獨立事件,受傷程度也會有嚴重、輕微之分,就像是發生車禍的嚴重程度都不同,但不管如何,每次的中風對於身體都是一次傷害。「中風的症狀各有不同,家屬不見得容易察覺。」連立明說,最常見的症狀是同側手腳麻、沒力,也有病患是講話不順、語言障礙、反應遲鈍等。從門診中觀察,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或家屬通常警覺性高,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回診,擔心二次中風會有更嚴重的後遺症或深陷失能風險。血壓異常應警覺 盡速就醫已臥床或無法言語表達病痛的民眾,若二次中風,需要照顧者透過平常的觀察,像是眼神、舉手等細節來體察。連立明說,曾有一位長期照顧患有失語症弟弟的大姊,來到門診就直說弟弟不對勁,經進一步診斷果然中風;也有家屬是透過每天量測血壓,察覺患者當天血壓過高而就診。他提醒,患者只要昨天和今天身體相比有異狀,就要趕快就醫。導致中風的八種危險因子,心房顫動居冠,其他分別是血壓異常、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異常、吸菸史、糖尿病史、體重異常及運動不足等。連立明表示,預防中風就要剔除危險因子,要多運動,從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做起,抽菸、飲酒過量更是引發中風的導火線,因此「曾中風患者把菸給戒了,未來中風機會可以下降三成。」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連立明也說,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這得靠心電圖來檢測,而血壓的控制標準也從140/90mmHg下修到130/80mmHg。他強調,「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控制好危險因子,更要持續服藥。連立明說,「曾有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吃藥二到三年後,自己覺得可以停藥,沒想到二、三個禮拜就跑回來急診。」中風患者的用藥原則、治療,都是要和醫師密切討論,遵從醫囑用藥,這是避免走向二次中風的方法。家人有中風病史或擔心二次中風者,腦中風學會與udn元氣網、WaCare健康平台共同於9月27日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系列線上課程,第三堂進階課程設計更聚焦二次中風的症狀察覺與照護、分享實際個案,將邀請連立明擔任座長,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分享專業資訊。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顧者與居服員的進階課👉課程免費報名連結點這裡👈時間:9月27日(二)19:30至20:30座長:• 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主講:• 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
2022-09-15 焦點.焦點
心臟亂跳 快做這件事! 醫警告,可能心房顫動或快中風了
台灣每年有三萬人腦中風,近期藝人納豆、余天、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都驚傳中風,可怕的是,許多人之前毫無癥兆,後來才發現導因自心房顫動,心臟科醫療權威群直指,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死亡、失智風險,應盡快將單一導程心電圖納入既有健檢項目,揪出心房顫動高風險因子。立法院厚生會昨天由秘書長、立委吳玉琴、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號召國內心臟、神經內科等醫學專家群共同成立「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醫界權威以及與會的國健署、健保署專家均認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所產生的照護成本高,如能篩檢心房顫動,可及早治療,且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現在也有新型抗凝血藥物有效預防腦中風,是值得投資的方向。吳玉琴表示,將與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繼續督促此事,討論配套、篩檢經費來源後,拉高層級至行政院,儘速促成國家政策成形。什麼是心房顫動?台北榮總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副教授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分為陣發式心房顫動和持續型心房顫動等類型,但共同點都是「幾乎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許多人不知自己就是患者。七種人要小心心房顫動另外,心律醫學會資料指出,有七類人常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一、高齡長者二、高血壓三、心衰竭四、糖尿病五、甲狀腺機能亢進六、其他還有肺部疾病,例如慢性肺阻塞(COPD)、肺氣腫等;酗酒、咖啡因等興奮劑,香菸;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七、家族遺傳研究顯示,有三成病患無症狀,五成的人屬於心房顫動偶發。他提醒,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危險,根據研究,不管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率、出血率、死亡率都是一樣高的。以台灣盛行率來估算,約有三十萬人是心房顫動患者,且年齡越高,風險越高,超過65歲,約近5%是心房顫動患者;超過八十歲者,有一成機率患有心房顫動,導致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到五倍,失智風險增加。陳適安是國際心臟權威,兩年前即率團隊在宜蘭縣、嘉義縣、基隆市等縣市進行心房顫動社區篩檢,利用簡易且成本較低的單一導程心電圖篩檢,30秒就能完成檢測,經由專科醫師判讀後就能確診民眾是否為心房顫動患者,後續由衛生局轉介治療,三縣市共有23572位民眾篩檢,其中揪出患有心房顫動者就有278位,後續獲得追蹤治療。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也是心臟科醫師,他形容,心房顫動疾病是心臟科的最後一個對手,但因新科技的進展,檢測可以和診斷結合,且台灣的社區篩檢能量很高,期待與中央政府攜手合作。護理師背景的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則表示,嘉義縣18鄉投入心房顫動篩檢,過程中也讓民眾看見自己的心跳曲線,會更有感。心血管疾病是嬰兒潮新興疾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政府應該要投入支持心房顫動篩檢,預防腦中風,因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已大量進入高齡,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將是新興問題,提醒應當及早因應對國家的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也認為,台灣快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心房顫動人口會逐年增加,台灣在穿戴裝置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用於提早篩檢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是相當有經濟效益。患有心房顫動者,目前的藥物治療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與傳統華法林,與會委員、醫師群指出,已有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降低重大出血和腦出血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需符合五項中的一項,分別是1.曾發生中風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40%3.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收案前依紐約心臟協會衰竭功能分級為第二級或以上4.75歲(含)以上5.介於65歲至74歲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新型抗凝血劑可預防腦中風 健保給付應研議放寬陳適安建議,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應與「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和「2021年亞太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接軌,建議 65歲至74歲,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共病者,或65歲以下,且有以上共病者,應接受口服抗凝血劑為最優先的治療選擇,預防腦中風。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認為,國家應考量五、六十歲中壯年族群有很大的貢獻能力,如能及早預防中風失能,可大幅降低社會損失。厚生會「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提出三大主張:一、心房顫動篩檢應考慮納入國家政策,特別是結合和成人健檢。二、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標準應與國家治療指引接軌。三、單一導程心電圖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參與委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聯合報身為媒體,近一年已深入12個縣市消防體系倡議腦中風救護,但更往預防端來看,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症狀、與腦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認知度恐怕不足,她要為民眾發問,心房顫動篩檢在短短30秒一定抓得到嗎?和現有心電圖有何不同?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健署對心房顫動的民眾識能提升責無旁貸,希望委員會能如佐以更大型的實證資料,包括評估篩檢費用、配套措施,做成政策建議;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連恆榮則透露,最近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下修給付新型抗凝血劑至五十歲,且患有共病者,但也須小心民眾因心房顫動無症狀,拿了藥卻不服用,導致浪費。做對六件事,可防心房顫動:1.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與休息。2. 控制情緒、舒緩壓力3. 適量運動,不宜久坐易造成下肢靜脈栓塞。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4. 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油膩、口味過重、生冷食物。避免抽菸、過量濃茶、咖啡及過量飲酒。5. 遵守醫師指示的用藥劑量、定時服藥,自我觀察用藥後反應,回診時與醫師討論。6. 定期檢查應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脈搏、血壓並記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2-09-14 癌症.其他癌症
癌王退散!國衛院精準治療專家:防胰臟癌少碰5「胰毒」
「癌王」胰臟癌難以早期察覺,惡性度高、五年存活率不到10%,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藝人巴戈都因胰臟癌失去生命。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洪文俊強調,抽菸、喝酒、嚼檳榔、高油、高糖食物,是罹患胰臟癌五大危險因子,必須小心防範,以遠離胰臟癌的威脅。目前醫學界還不知道胰臟癌真正成因,一般認為,癌病變可能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產物,而五大危險因子則屬於後天環境因素。洪文俊說,在先天基因方面,近年因全基因定序科技快速發展,胰臟癌常見的基因變異陸續現蹤,其中,突變比例最高是K-Ras基因,與N-Ras、H-Ras皆屬於Ras基因家族。2021年針對K-Ras基因突變所研發的標靶藥物問世,胰臟癌病友終於可透過精準治療增加一線生機。「胰臟癌常呈現多基因缺陷。」洪文俊指出,除了K-Ras基因,胰臟癌也常伴隨其他基因異常,因此必須建立胰臟癌動物模式,再進一步運用動物實驗探索基因交互作用,未來研發對應藥物時,才有動物模式可測試藥物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建立胰臟癌動物模式並非易事,洪文俊運用基因改造技術,成功建立創新胰臟癌動物模式,且發現一旦胰臟癌細胞同時具有K-Ras突變、p53缺失及Wnt訊息異常,包括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與Src等致癌基因就會高度活化,而帶有上述基因缺陷的癌細胞對PDGF受體與Src抑制劑的反應特別好。也意味未來面對胰臟癌病患求診,可先藉由臨床基因檢測進行多基因變異分析,找到特定病患族群,再精準組合不同標靶藥物,打造個人化治療策略,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增加病患更多存活契機。如何預防胰臟癌?洪文俊強調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包括血糖監控、MRI(磁振造影)與電腦斷層掃描等高階影像檢查,都有助及早察覺胰臟癌病灶,尤其是發現血糖異常升高,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之一,要提高警覺,因為胰臟負責分泌胰島素,而胰島素與血糖控制息息相關,愈早確診、展開治療,愈有機會延長生命,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2-09-07 癌症.其他癌症
台人泌尿道上皮癌居全球之冠! 醫界:末期復發為常態
台灣癌症時鐘不斷加快,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蟬聯冠軍之位超過40年。根據最新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8年就新增了近4千位泌尿上皮癌患者,發生率高居全球之冠。台北榮民總泌尿癌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張延驊表示,台灣三成以上的泌尿道上皮癌是「馬兜鈴酸」導致,常含在草藥中被吃下肚,其他成因則有抽菸、環境汙染、化學藥劑等四大因素。腎盂癌與輸尿管癌,由於患部位於上端泌尿道,因此都被稱為「上泌尿道上皮癌」,台灣每年有將近4千人確診。張延驊表示,台灣人泌尿上皮癌中三成都是腎盂癌與輸尿管癌,遠高於國外一成的比率。張延驊指出,泌尿道上皮癌成因與環境因子息息相關,有抽菸習慣者將增加2至6倍罹患風險;在重金屬汙染環境生活,在染料印刷等化學工廠長期工作,或服用來路不明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都可能會罹患泌尿道上皮癌。有研究指出,台灣至少三成的泌尿道上皮癌與馬兜鈴酸高度關聯,成為腎功能惡化的重大風險因子。馬兜鈴酸植物過去常遭誤用,被當作減肥藥來使用,造成腎衰竭等疾病,但台灣十幾年前就已全面禁用。張延驊表示,目前從國外進口來的中草藥很容易還是含有馬兜鈴酸,提醒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草藥服用。張延驊說明,在過去泌尿道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患部後,若未積極追蹤處置,或其他輔助治療介入,常常會以末期形式在一年後就復發,屆時存活時間僅剩8到10個月,大部分不超過一年。近年免疫療法藥物被廣泛運用在晚期癌症治療上,乳癌、肺癌、腎癌、皮膚癌、食道癌、肝癌等等。張延驊指出,現在逐漸被應用在癌症「術後輔助治療」上,研究數據也顯示,手術後若免疫療法持續介入,每兩周用藥一次,持續一年時間,多數患者的無病存活期可達2年,也降低三成遠端轉移風險。免疫療法應用在食道癌上的案例,台北榮總藥物治療科醫師洪逸平說明,研究數據看來,泌尿道上皮癌類似,皆可延長約8到10個月的無病存活期。張延驊提醒:「平時生活遠離抽菸、避免吸入有害物質,都能夠降低罹癌風險。若發現無痛性血尿頻繁,應立即前往泌尿科就診。」洪逸平也呼籲:「民眾若打嗝與吞嚥同時出現,或發生吞嚥疼痛等症狀,也應立即尋求胸腔科醫師,進行積極處置。」
-
2022-09-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在吃 降低膽固醇的史他汀其實有副作用?
這是醫療方式最新、最值得注意的改變,過去所謂的健康是以個人感受為依據,如今整個社會時移世變,我們的醫療保健取決於我們在統計曲線上的位置。以我個人為例,我覺得身體很好,但我的數字不合格。當數字不合格,未來罹患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就會比別人高。根據推測,只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風險就會降低。從這個角度,聽起來還算合理。那麼那封制式信件為什麼會惹惱我?因為我不願意自己的健康抉擇跟我的感受分道揚鑣。提供醫療保健意見的應該是我的醫生,而不是電腦。我是舊時代思維,想要被當成個別人類看待,而不是一組數據點。決定要不要吃史他汀之前,我需要先弄清楚這個藥對自己有沒有幫助,而我真正的風險有多高。於是我做了像我這種有科學家精神的人會做的事:坐到電腦桌前。我有疑問,也覺得網路能給我答案。史他汀對我有幫助,那麼幫助有多大?有幾個小風險,具體有多少個?我對自己的心臟疾病風險應該有多大程度的擔憂?於是我做了一個簡單的風險效益分析,一邊是好處,一邊是壞處。效益與副作用,聽起來一點也不難。可是我對史他汀的了解越深入,事情就越複雜。降低膽固醇是它的效益,對吧?不盡然。真正的效益,也就是所有人追求的是預防心臟疾病,那才是目標。很多醫生相信史他汀有這種功效,製造史他汀的製藥公司也是。在很多情況下也確實如此,尤其對那些膽固醇極高,又有心臟病史的人而言。對於高風險心臟病患,史他汀的救命功效毫無疑問。可是對於像我這樣中度風險、膽固醇升高(卻又不到警鈴大作的程度)、幾乎沒有個人或家族病史的人,它的效益就沒有那麼明顯。在研究過程中,我很快找到基斯的油脂假說,以及膳食脂肪導致高膽固醇與心臟病疾病的觀念。由於從小耳濡目染,我毫不猶豫地接納這個假說,我以為這樣的概念早在一九八○到九○年代就證實了。可是,我閱讀越多油脂理論相關資料後,對它的質疑就越多。首先,坊間五花八門的低脂飲食對人們健康的好處不如預期。沒錯,很多人發現低脂飲食確實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只是在減少油脂的同時,很多美國人增加糖和穀物的攝取,造成糖尿病比率升高。糖尿病是心臟疾病的風險因素,一般來說,吃的糖越多,心血管疾病機率越高。因此在真實世界裡,光是看心臟疾病的發生率,很難分析低脂飲食的效果。還有另一件讓人想不通的事:美國的心臟病發生率在一九五○年代達到高峰,一九六○年代初期開始下滑,那是在史他汀出現前數十年。很大原因是跟吸菸率降低有關,而吸菸是心臟疾病的另一個主要風險因素。史他汀出現後,這個比率持續下降。不過,改變人們對油脂的觀念和增加各種新藥,對這個下降趨勢並沒有太大影響。很多專家研究膽固醇、史他汀和心臟病之間的關係時,也同樣覺得困惑。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自己找到的資料紛亂駁雜,叫人困惑不解、出乎意料又充滿矛盾。史他汀是有史以來最多人研究的藥物。經過幾十年的密集研究,數百萬人吃掉數不清的降膽固醇藥物,我們總該弄清楚飲食和藥物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的關係,以及它們對心臟疾病的影響,可是那種關係依然混沌不明,而且有越來越多文獻對過度簡化的答案提出質疑。以二○一六年一項研究為例,研究人員以三萬一千多名服用史他汀的患者為對象,追蹤他們的低密度膽固醇(眾所周知的「壞膽固醇」)的濃度與心臟疾病發生率,發現降低超高的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確實能預防心臟病,但效果有限。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使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到最低(每分升七十毫克,是很多史他汀的目標),預防心臟疾病的效果並沒有比數值維持在七十到一百之間來得好。事實上,只要數值低於九十,對預防心臟病發作似乎就沒有成效。低膽固醇未必比較好,這是對油脂假說的打擊。二○一六年的另一份報告,分析十九項研究後做出總結指出,證據顯示較低的低密度膽固醇似乎無法有效降低六十歲以上人口的整體死亡率(也就是各種原因的死亡)。更糟的是,當低密度膽固醇降低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卻會上升。甚至有證據暗示,血液中總膽固醇濃度高一點,似乎有助於預防癌症。研究人員總結說:「以老年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來說,總量高的人壽命跟總量低的人一樣長或更長。這麼一來,我們的分析似乎提供質疑膽固醇假說的理由。」不過,近期一項針對四十項研究所做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結論卻表示,儘管膳食膽固醇可能會升高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但是它「跟冠狀動脈疾病之間,並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關聯」。那麼史他汀呢?正如預期,很多研究證實它們有效,其他研究卻發現它們的功效極其微小,或根本不存在。正如二○一五年一份針對主要史他汀研究所做文獻回顧的結論:「仔細檢視最新的史他汀隨機臨床試驗……結果顯然跟過去數十年來的說法相反,史他汀在心血管疾病的初級與次級預防方面,並沒有顯著功效。」有同樣多的研究聲稱,史他汀確實能降低很多中度風險患者的心臟疾病發生率。這樣的科學拉鋸戰持續不歇,不過這很正常,科學終究只是對數據有效性的一連串爭辯,科學家永遠對彼此的研究存疑。正該如此,因為只有透過審慎的評論、持續的論證和反覆的研究,可靠的論據才會出現。鑑於史他汀研究的現況,我想表達的重點是:一般來說,當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極高時,心臟問題的風險就會比較高。膽固醇是風險因素,卻是複雜的風險因素,有非常多限制條件,效果有時候也充滿爭議。而且它只是很多因素之中的一項,其他還有抽菸、家族史、飲食和運動,各自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史他汀最適合血中膽固醇極高的人,尤其是有高膽固醇家族史的人,這些人正是史他汀類藥物最初核可使用的對象。不過對於像我這種中度或低度風險、膽固醇稍微升高的人而言,服用史他汀的效益有待商榷。然而,如果你看到史他汀的廣告,並不會知道這些事。比方說,幾年前刊登在雜誌上的立普妥(一款暢銷的史他汀)廣告,寫出這樣的大膽文案:「立普妥讓心臟病發生率降低三六%。」聽起來肯定很不錯,只是根據我讀到許多有關史他汀效益的資料,那句廣告詞似乎不太對勁。於是我順著那個號往下看。那個符號帶我到廣告最底下一些字體小得多的說明:「意思是在大規模臨床實驗中,服用糖錠或安慰劑的受試者心臟病發作比率是三%,而服用立普妥的受試者是二%。」稍微琢磨一番,你就會知道那則廣告背後的真正意思是:找兩百名有心臟病風險的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一百人,其中一組每天服用史他汀,另一組吃安慰劑(看起來像藥錠卻不是藥,也沒有任何功效)。接下來追蹤後續,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是半年或幾年,就看研究如何設定),再清點兩組各自有多少人心臟出問題。結果發現,吃安慰劑的對照組有三個人罹患心臟病,史他汀組則只有兩人。史他汀有效果!它顯然幫助一名受試者預防心臟病。不過,你要怎麼向大眾傳達這樣的訊息?你不能用我剛才那段話直白地說出來,因為這樣的解釋太冗長,說服力好像也不夠。你必須濃縮成更簡潔、更有力的話語。於是你用某種角度檢視那些數字。製藥公司喜歡強調所謂的「相對風險」,因為它能讓效益顯得更大。在這個例子裡,對照組發病的有三人,史他汀組有兩人。如果你只看發生心臟病的人數,那麼降低的比率是三分之一,從三個人減少為兩個。心臟病發作比率降低三三%!廣告詞寫手大筆一揮。這個數字沒錯,卻有誤導之嫌。相對風險只看發生心臟病的少數人,忽略實驗中的其他所有人。別忘了,兩組受試者不管有沒有服用史他汀,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得心臟病。對那些人而言,吃不吃史他汀沒有差別。如果你看的是整組受試者,而不是得心臟病的少數,那麼一百個人之中只有一個人因為服用史他汀避免心臟病,這是「絕對風險」的降低,在這個例子裡就是一%。但是標題如果說「降低一%的心臟病發生率」,聽起來不怎麼吸引人,卻也是事實。撰寫藥物廣告的人之所以能拿高薪,靠得就是操弄相對風險,忽視絕對風險。哪一種才對,相對或絕對?兩個都對,問題在於你想強調什麼。醫生通常都會列入考量。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絕對風險只降低一%,人數多的時候,就可能預防成千上萬例毀滅性的健康問題,只是那也代表有數百萬人在服用對他們沒有一點效益的藥物。我對油脂假說的信心產生動搖後,就想進一步了解自己罹患心臟病的真正風險,於是又鑽進另一個兔子洞。事實證明,心臟病風險的預測,絕對稱不上是精確的科學。由於膽固醇的數據顯然不如過去想像中那麼容易預測,醫生如今審慎地轉移焦點,選擇考量其他風險因素。以下是心臟病的幾個主要風險:◆ 高血壓◆ 抽菸習慣◆ 糖尿病◆ 高膽固醇◆ 年齡◆ 家族或個人心臟病史醫生探詢病人的病史,再衡量上述風險因素,就能夠套入公式,猜測病人未來得心臟疾病的機率。你可以在網路上自行評估,有不少網站可以讓人輸入相關數字,計算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不過姑且聽之,不必盡信,如果你使用不同網站的心臟風險計算器,就會發現它們採用的風險因素未必相同,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有差異。比較重要的應該是,你的醫生根據粗略風險觀點做出的建議。只是這方面的情況也有點改變。如今的醫生比十年前更容易開出史他汀處方,因為他們覺得越來越多病人適合吃這種藥物,原因如下:二○一三年,美國心臟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兩個舉足輕重的機構共同推出一組頗具新聞價值的史他汀處方指引。這套全新指引大幅降低建議使用史他汀的門檻,從未來心臟病發生率二○%降到大約七.五%。這個改變讓使用史他汀的潛在患者人數大幅增加,突然之間,數百萬未罹患心臟病的中度風險族群都收到服藥建議。我的制式信件也是這麼來的。從那時候起爭議不斷,研究人員在醫學期刊、網誌和媒體對二○一三年的指引表達贊同或反對,反覆爭論各種議題,比如風險預測的正確性,以及哪些史他汀研究最有價值。有些醫生認為這套指引珍貴如黃金,也有人則認為它們比無用更糟糕,科學界至今尚未產生壓倒性的共識。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曾經心臟病發作,就會自動被歸類為高風險族群,那麼史他汀可以有效降低第二次發病的機率,這叫做次級預防。在這種情況下,服用史他汀毫無疑義。但我不屬於那一類,我沒有心臟病史,所以屬於所謂的「初級預防對象」,重點在於防患未然。對於史他汀,初級預防才是行動目標。新的處方指引強調對更廣大的中度風險族群用藥,對製藥公司股東是好消息,對病人卻是好壞參半。因為任何藥物開立越多,承受副作用的人就越多。史他汀相較於大多數藥物算是相當安全,卻還是有副作用。所有的藥都有副作用,包括我們每天攝取的咖啡因,或家中藥櫃裡的常備藥阿斯匹靈,或成千上萬的處方藥之中的任何一種。藥物的必然規則是,它的好處必定附帶著某些壞處(但願輕微得多)。史他汀最常見的副作用如下:◆ 肌肉疼痛與無力◆ 糖尿病◆ 記憶喪失與認知問題罕見卻嚴重得多的副作用則包括:◆ 橫紋肌溶解症(嚴重的肌肉損壞,可能導致腎衰竭)◆ 肝臟損傷◆ 帕金森氏症◆ 失智症◆ 癌症副作用的風險通常會隨著藥物劑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服用較高劑量史他汀的患者,通常副作用較多。只要藥物能發揮預期效用,大多數醫生都會盡可能地降低劑量。對於史他汀的常見副作用,醫界也爭議不斷,爭議的重點在於這些副作用發生率有多高,又有多嚴重。※ 本文摘自《食藥史: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食藥史: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作者:湯瑪斯.海格譯者:陳錦慧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04
-
2022-09-03 焦點.健康知識+
想預防記憶力衰退?「走路」效果佳每天都能做到,多吃3種食物促進大腦健康
是不是覺得長越大,越感覺記憶力逐漸下降,雖然記憶力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對生活影響非常大,想像一下,如果忘記另一半的生日、忘記與客戶的開會時間,甚至忘記所有珍貴的回憶,光想都覺得可怕。而久坐、熬夜、抽菸、喝酒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記憶力快速下降的一大原因,想活化大腦、避免忘東忘西,那你一定要將以下這幾點記起來。 每周運動3次,有助提升「情節記憶」根據最新國外研究表示,每周運動3次持續4個月,能有助於「情節記憶」能力。「情景記憶」是一種處理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的記憶,也是第1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記憶。情節記憶是一種主觀記憶,能與過去的特定時間、地點等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繫起來,是個可以被明確指出的記憶,將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經歷集合。例如:有個人記得他5歲生日時的場景與事件,這就是情節記憶,個人可時光倒流回溯發生在那個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 而這項研究中,也發現年齡在55至68歲之間運動,在運動時表現出最大程度的記憶力改善。其中運動也包含「走路」,千萬不要低估走路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好處,對許多人來說,走路是容易且自由的,能減輕壓力和增強幸福感,這些對大腦健康也很有益處。 有了規律運動的習慣,就能改善睡眠和情緒,進而影響心臟健康、體重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大腦和記憶力。 吃營養食物 吃對食物對於刺激腦細胞運動、增強記憶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如:藍莓、堅果、雞蛋等都是很好的食物。 ◎藍莓藍莓中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和大量多酚物質,具有強大抗氧化力,有助於活化腦細胞,並減少體內發炎的問題,要知道發炎是造成腦部斑塊堆積,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因素。 ◎堅果根據《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肥胖…等族群,大腦認知功能和一般人相比,退化得更快,而堅果中的優質脂肪ω-3脂肪酸,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避免大腦神經元功能逐漸喪失。 ◎雞蛋雞蛋中的維生素B6、B12和葉酸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營養來源,其中,膽鹼是產生「乙酰膽鹼」的主要成分,這項神經遞質能幫助調節情緒和維持記憶,並且提升腦細胞交流效率。 最後提醒大家,記憶力差真的不是年長者的專利,要維持大腦的健康就該趁早開始,如果等到腦部開始退化,可就來不及囉!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8-31 醫療.腦部.神經
高溫流汗暗藏心血管危機 醫提醒高血脂族群脫水恐致中風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高血脂病人脫水恐致中風 長輩或有心血管病史者要多補水 光只有天氣冷或熱,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溫度的極端變化才是關鍵,花蓮慈濟神經內科羅彥宇主任笑稱,「否則赤道國家跟南北極應該最多人中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氣溫驟升或驟降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或血壓變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夏天容易流汗、體內水分變少,脫水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變得濃稠,若本身合併高血脂等風險因素就會導致血管堵塞,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如果血管本身狀態好,理論上輕微脫水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但當脫水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缺血性中風風險就會提高」。 林浚仁醫師也提醒,天氣熱對65歲以上老人家影響更大,家中長輩在高溫環境要多補充水分,原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應嚴防中暑,並管理中風風險。 70歲男疑脫水致暫時性腦缺血 醫:出現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 林浚仁醫師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70歲男性高血脂病人,他長期有頸動脈狹窄問題,某個夏日午後到田裡種菜,結果回家就發現左手拿東西會掉,吃飯還摔破碗,半個小時後又恢復正常。「應該是他身體脫水,人體水分過度流失、腦血管血流變濃稠,誘發了暫時性缺血。雖然後續症狀有復原,但暫時性腦缺血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之一,最好能當成一次腦中風發作來謹慎看待。」林浚仁醫師建議,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應主動告知醫師,確認是否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目前阿斯匹靈是臨床最常用來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不過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若在治療期間感到消化道不適,胃脹不舒服,可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更換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其他治療選擇。 高血脂患者應從源頭避免中風 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羅彥宇主任表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年齡越高發生中風的機會就越高;另一種則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就是高血脂中被認為是影響腦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就應該積極用藥控制,才能從源頭避免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 曾有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性可降低1-1.5%,羅彥宇醫師指出,如果民眾以口服藥治療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數值,或是對副作用不耐受,可與醫師討論能否改用降膽固醇針劑治療,「其實針劑算近年很大的突破,之前遇過幾個血管狀況非常差的病人,合併使用口服藥和降膽固醇針劑後,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mg/dL左右,若民眾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可將數值盡量降低,對心血管和腦血管的保護力更好」。 《延伸閱讀》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30 醫療.中醫
口臭就是因為火氣大?醫揭常見4大原因:有可能是重大疾病
口臭問題常會聽人說是因為火氣大,但其實也不一定就是如此,火氣大也未必就會出現口臭。究竟火氣大和口臭有什麼樣的關聯?火氣大還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口臭又有可能是哪些原因所引起?該如何改善、治療?有什麼方式可以保養?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逐一解說! 口臭就是因為火氣大?中西醫:息息相關,但非必然。中醫怎麼看火氣大?胡心瀕醫師表示,中醫看人體可分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非臟器),火氣大指得就是肝火、心火,以及當中的胃火等較為旺盛,可能因生活、工作等各種壓力引起,也可能因飲食不佳或疾病所致。 西醫怎麼看火氣大?若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可理解為身體某處正在發炎,也可能為某器官機能、代謝等正處於異常、過度反應,例如常見的牙齦發炎、出現腫脹就常出現口臭問題,而喉嚨痛前往檢查發現為喉嚨發炎,表現方式為腫脹熱痛。 息息相關,但非必然?胡心瀕醫師也解釋,口臭和火氣大可說是息息相關,不過並非必然的關係,火氣大或發炎未必只會出現口臭,也有可能出現其它問題;口臭也未必只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也可能因為其它原因所引起。 像是口乾舌燥、嘴破、牙齦浮腫、喉嚨痛、便祕、頭痛頭脹、長痘痘、身體很熱、容易出汗、情緒浮躁等,這些都是常見火氣大的症狀,但未必都會引起口臭。 口臭未必是因為火氣大?中西醫指常見4大原因!口臭不一定是因為火氣大所引起,常見大致可從日常習慣、飲食習慣、一般疾病、嚴重疾病來看。 日常習慣:像是最簡單的沒有良好的刷牙習慣,或是平時都有在刷牙,但沒有使用牙線習慣,食物在牙縫中腐敗沒有發現,也會出現口臭。喝水量不夠、比較晚睡也有可能,這就有可能引起火氣大。而許多人習慣張口呼吸,也很容易會有口臭。而有抽菸習慣者自然也容易有口臭問題。 飲食習慣:常常吃炸雞、燒烤等重口味食物,胃火就可能較旺而形成口臭。喜好吃蔥、薑、蒜等辛香料,雖然適度適量是健康的,但也會有異味出現,且不只口腔,身體也較容易有味道。 一般疾病:一般疾病方面,如蛀牙、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常見的一般口腔問題,或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等胃部問題,鼻竇炎、鼻涕倒流、鼻塞等鼻腔問題,而鼻塞、鼻過敏也因為常會讓人張口呼吸導致口腔乾燥,進而產生口氣。 嚴重疾病:嚴重的疾病如鼻咽癌、口腔癌等,組織可能因病變而出現腐敗形成口臭,其它如糖尿病的酮酸血症、肝衰竭、腎衰竭等也有可能產生口臭及身體異味。口臭先檢查再改善為佳,找出原因也助避免重大疾病! 綜合上述來看,口臭問題可能出自於火氣大,火氣大也有可能隱藏著重大疾病,不論是看中醫或西醫,若有相關問題,還是多鼓勵民眾先檢查勝於自行處理,在醫師檢查、詢問下了解是否有其他症狀,依各項根據及線索評估可能的確切問題,並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療並改善口臭。 建議避免直接自行購買中藥針對降火氣改善、只買口腔芳香劑相關產品單純壓下口臭,或是聽說很好用的藥物、來路不明的藥物等,以免誤判、傷身、甚至因此忽略了重大疾病。當然,為了方便,若想嘗試先自行處理也是可以,不過若發現效果不彰時還是建議盡早檢查。 檢查方向中醫、西醫皆可,西醫方面初步可先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家醫科等,若發現其它問題可再轉診至相關科別作進一步檢查。 先檢查後保養 中西醫教常見情境喝茶養生!經檢查排除嚴重疾病可能,胡心瀕醫師也建議可以依自己的相關症狀透過茶飲養生的方式吸收營養進行改善。像是一般而言,茶葉泡的綠茶就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具有清熱效果。脹氣、頭脹、頭痛的族群可選薄荷茶。晚睡、壓力較大、眼屎較多、工作時易頭痛者,可選擇決明子茶、菊花茶。喉嚨乾或痛、臉上長長痘痘者,可選金銀花茶或魚腥草茶。睡不好、嘴破等,可選蓮子心茶。 提醒民眾,在發現口臭問題先經過檢查,確認根本問題為何並治療,後續可再透過簡單的方式進行保養,如此一來更有助擺脫口臭困擾! 《延伸閱讀》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指背後成因4招助改善 .泡腳也能改善口臭?中醫指常見口臭6大問題與改善方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年死亡人數超過新冠 多科別整合門診助防堵新國病
「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九千多人,然而去年在台灣,肺癌一年的死亡人數就已超過萬人。」肺癌連續十八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五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死於肺癌,儼然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發表新書「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他指出,門診中肺癌患者常見期別,不是初期、就是末期,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防堵新國病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則說,該院已開辦肺癌多專科門診,提供肺癌患者更有效、全面的治療。國內肺癌治療進步 五年存活率超越國際陳晉興說,在他廿餘年前擔任主治醫師時,肺癌治療武器非常有限,發現時期別晚的第四期肺癌的患者,唯一可做的就是轉介給腫瘤外科醫師。然而,多數病人仍在接受化療後,三至六個月即離世。在全台肺癌醫師努力之下,時至今日,晚期肺癌在台灣的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十,超越國際平均值的百分之六。在臺大醫院體系則又更高,可達百分之十五。陳晉興認為,台灣的肺癌治療成效,執得驕傲。陳晉興說,早年肺癌治療手術開刀傷口相當大,可達卅公分,現在只要兩公分以內,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還有放射治療、光子刀、質子刀等新型治療;晚期肺癌治療,則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治療組合。國際上多認為肺癌是抽菸所致。然而,在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特別嚴重。楊志新指出,過去肺癌病患多貼上抽菸者的標籤,不過台灣很早推動菸害防制,因此目前大多病友其實無抽菸習慣。在醫界研究下,已找致病基因,晚期肺癌患者可藉由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增加五年存活率。台大癌醫創多專科門診 一站式治療肺癌患者台大癌醫分院近兩年建立「肺癌多專科門診」,意即在同一個診間、同一次看診,由腫瘤內科、胸腔內科、放射科,甚至皮膚科、眼科等科別醫師共同看診,楊志新解釋,「也就是說,我和陳晉興副院長一起看診。」他直言,越是複雜的疾病,越需要透過整合性的多科別治療模式,以達成更全面的治療,日後將推廣到頭頸癌等其他癌別。LDCT補助已篩四千人 早期發現助攻肺癌治療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確診時已是晚期的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僅約一成,若是第一期可以達到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健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已於今年七月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補助,成為第五癌篩檢。魏璽倫說,補助資格除了重度吸菸者,還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是世界首創。該補助計畫截至今日已篩檢逾四千人。陳晉興說,非常感動、開心,「篩檢最重要的是,可以把晚期變早期。」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是陳晉興的患者。二〇一五年,在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建議下,經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發現肺部有兩個毛玻璃狀結節。後來,由陳晉興執刀,「只在身體上穿了兩個洞」,住院兩三天後,就回到中研院繼續擔任副院長。陳建仁說,可見早期發現確實相當有效,「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可以適切治療的。」他呼籲政府應把現在的第一大癌症殺手肺癌,做更好的控制。
-
2022-08-26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94歲仍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李嘉誠的養生真的超「簡單」!
香港首富李嘉誠今年(2022年)已經94歲,雖然他在4年前(2018年)就已經退休,但仍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也參與多項投資案。到底他是如何養生,才能讓他94歲還有如此活力?不做勾心鬥角的事、生活簡單事實上,李嘉誠曾經多次公開自己的養生方式,在90歲退休時接受採訪時曾說到:「我一個最好的情形,就是我一生都不做勾心鬥角的事,所以比較單純些,睡得好。我每天下午的應酬都是滿的,但你們很少見到我外出晚餐,生活正常一點。」當記者追問他是否有運動時,他回答:「早上做半小時柔軟體操。」事實上,李嘉誠生活正常,不喜歡夜生活,而且不抽菸也不喝酒。但這樣做真的可以長壽嗎?有任何科學根據嗎?樂觀的人,不容易老在2019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發現:經常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身體不容易衰老。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分別來自一個女性健康研究和一個男性健康研究,共69,744名女性和1,429名男性。兩組受試者都完成了調查問卷,以評估他們的樂觀程度,以及他們的整體健康情況和生活習慣,如飲食、吸煙和飲酒。女性隨訪10年,而男性則隨訪了30年。研究人員根據最初的樂觀水平對個人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與最不樂觀的一組相比,最樂觀的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延長11%至15%,活到85歲的可能性提高了50~70%。在考慮了年齡、教育程度、慢性病、抑鬱症等因素,以及飲酒、運動、飲食和初級衛生保健就診等行為後,這一結果仍然保持不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波士頓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Lewina Lee博士解釋道,「這項研究具有很強的公共衛生意義,因為它表明樂觀是一種具有延長人類壽命潛力的心理社會財富。有意思的是,使用相對簡單的技術或治療就可以改善樂觀情緒。」吃飯七分飽,運動不會老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指出,七年前哈佛大學研究逾百個長壽家族約三百人,發現人類長壽密碼可能在第四號染色體,榮陽團隊近年研究第四號染色體,其中與哈佛研究有一個區域重疊,即「CISD2」,發現小鼠體內CISD2表現量低,會產生脂肪肝並有肝癌,此基因影響哺乳類壽命。運動能抗老不是口號,蔡亭芬表示,該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CISD2長壽基因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減少14%的卡路里攝取,可以讓成年人的「胸腺(thymus gland)」功能更好。胸腺是位於心臟上方、產生抗病T細胞的器官,通常比身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阻止胸腺衰老,可以進而延長壽命。睡覺睡得好,精神佳、人不老許多專家認為,改善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是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分的睡眠。根據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論文,在這三者之中,睡眠最重要。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睡覺時間越短,壽命就越短;因此要想保持健康而且長壽就要多睡好覺。人每天要睡多少時間才夠?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年齡及睡眠品質而定。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另外,除了睡眠時間外,睡眠品質也很重要。要怎樣才能睡得好呢?好眠8招一、作息規律、上床起床時間都要固定,無論前一天多晚入睡,隔天都要盡量準時起床,因為日夜顛倒造成白天睡多,易使當天晚上不想睡,造成惡性循環。此外,如果晚間就容易失眠,則應盡可能不睡午覺,如此身體到了夜晚自動會變得睡意較濃。二、睡覺時物理環境保持舒適、溫度與亮度適宜,一張柔軟度合適的床與枕頭,通風而寧靜的房間。怕吵或對光線敏感的,可配戴耳塞或眼罩,加強阻絕外界的干擾。三、平日含酒精類及咖啡因的飲料少喝,有失眠慣性者更要留意飲用的時間避免過晚;如想促進睡意,不妨在睡前泡杯熱牛奶或吃點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但有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應避免睡前進食)。四、每日適度運動有助於睡眠,不過要避免在傍晚過後做運動,反而會讓精神變好,影響睡眠。五、保持床鋪只從事睡覺或性愛活動,而不做其他如上網、讀書、健身運動等事。六、睡前一個半小時內遠離聲光刺激,不看電視、電腦、手機等,也不要吃得過飽,盡量讓大腦和身心處於適切狀態。七、不帶壓力和焦慮上床,可於睡前泡個熱水澡、溫溫腳,舒緩一整天的身心緊繃。假使睡不著,用不著強迫自己一定要睡,然後整晚注意時間,反之應更加放鬆心情,相信自己最後終究能睡著。八、如有其他慢性疾病、胃病或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應配合治療,改善這些疾病的症狀或許就能改善失眠問題。參考資料:.超人李嘉誠如何養生 「不做勾心鬥角的事」.哈佛最新研究:保持樂觀心態 真的能讓人長壽.榮陽論壇/天天動 七分飽 長壽基因更活躍.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保持健康且長壽3要件 研究:最重要的做越少壽命越短.睡太多或太少都有事!每天要睡多久才夠?一表看9個年齡層睡眠時間建議.疾病百科:失眠(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8-24 醫療.泌尿腎臟
陽萎、早泄...男性性功能障礙有哪些?2圖看懂如何改善
一旦罹患性功能障礙,不但患者個人有很大困擾,甚至會影響家庭和諧。麻煩的是,男人對性功能問題一向難以啟齒,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行」,忌諱就醫,以致無法及時採取正確對策。男性性功能障礙有哪些種類? 性行為的任何一個階段發生問題,皆為男性性功能障礙。包括性慾降低、勃起功能障礙(陽萎)、射精功能障礙(早泄、遺精、延遲射精或不射精)等。 如何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就像感冒一樣,是疾病所致。以最常見的勃起障礙來說,陰莖的小血管不通順,導致海綿體充血不足,無法達到足夠的勃起硬度。 服用「藍色小藥丸」能令血管擴張,幫助海綿體完成充血。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能改善海綿體的神經功能。戒菸、少喝酒、規律運動、調整內科藥物等,皆可改善陽萎。 男性性功能障礙 該懂的4件事 1.勃起障礙 (俗稱陽萎)陰莖無法勃起、硬度不足或難以持久,多為陰莖動靜脈異常,導致海綿體充血不足。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 其他如心理因素、抽菸、藥物、荷爾蒙等,會導致勃起障礙。2. 治療陽萎‧藥物:PDE5抑制劑如藍色小藥丸 (令血管擴張,可能會降血壓) ‧低能量震波治療: 改善海綿體神經功能 3. 早洩問題 陰莖尚未進入陰道或進入陰道1分鐘內就提早射精。‧行為治療:感覺要射精時性交中斷30秒 ‧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4. 心理層面與單一性伴侶維持親密關係,讓彼此都了解藥物治療是安全的。許多人有同樣困擾,應大方就醫,大部分的性功能障礙可以被治療。 醫師小提醒勃起障礙絕大部分是血管問題,千萬不要覺得有失男性顏面而諱疾忌醫,自行服用偏方。找醫生好好檢查有什麼因素影響了心血管循環,正確治療才是王道! [建議科別]泌尿科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健康快充卡哇醫:一本從「學霸」到「學罷」都能看懂的醫學百科》
-
2022-08-22 名人.精華區
賴志冠/電子煙助戒菸? 成人減害難 少年濫用快
吸菸是威脅健康的頭號殺手,每兩位吸菸者即有一位將死於吸菸所致疾病,卻因尼古丁成癮而難以戒除。1970年代,國際逐漸認知吸菸的健康危害,跨國菸商便推出低尼古丁、低焦油的「淡菸」產品,標榜「香醇依舊,健康無虞」以擄獲市場並成為熱銷菸品。然而數十年來,吸菸致死人數不減反增,才揭穿淡菸竟是菸商利用檢測漏洞所導演的世紀騙局,終在2010年嚴禁淡菸、涼菸的誤導行銷。自此全球菸品銷量一路下滑,跨國菸商只得另謀出路,祭出新型菸品救市,電子煙、加熱菸應運而生。新型菸品行銷套路師法淡菸,但更加精進,以不再燃燒為宣傳主軸,強調只有加熱、沒有菸灰,在缺乏充分醫學驗證下,便強力宣傳具「健康減害」效果。菸商同時積極分化、扭曲社會的反菸認知,強調因為菸草燃燒才危害健康,只要不燃燒的新型菸品盡速合法,就能協助無法或無意戒菸者停用傳統紙菸。然而,菸商對新型菸品的高成癮性、潛在的人體危害,以及勾引青少年入門成為最流行的菸品,一律否認或避重就輕。行銷誤導 高中生使用率飆高菸商的減害行銷手法誤導,當然也重創台灣菸害防制工作,目前新型菸品均未合法,但專賣店街頭林立,網購更是容易。過去卅年,台灣成人吸菸率逐年探低,2020年降至13.1%,但電子煙使用率卻上升至1.7%,比兩年前增加3倍,且自述為了戒菸而使用者不到兩成。更糟糕的是,前一年官方調查高中生電子煙使用率高達5.6%,國中生也有2.5%,均是成人數倍,但據老師反應,校園的真實狀況可能更加嚴峻。國內狀況徹底打臉菸商說詞,不僅絕大多數成人使用者與戒菸減害無關,反倒勾引眾多不吸菸的青少年使用。紐西蘭 發現尼古丁劑量高紐西蘭2020年吸菸率與台灣相近為13.7%,為達到2025年吸菸率降為5%的目標,紐西蘭效法英國,於2021年9月啟動「無煙紐西蘭2025行動計畫」,期待藉由鼓勵成人吸菸者轉換成電子煙,來降低吸菸率。未料實施不到一年,紐西蘭氣喘與呼吸基金會(ARFNZ)便調查發現,9至13歲少年竟高達27%在過去一周使用電子煙,且這些電子煙多是含高劑量尼古丁。大部分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只是好奇嘗試,當獲悉電子煙尼古丁濃度可能高達50毫克,等於2至3包傳統紙菸時,莫不驚嚇萬分,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參加派對時,可能在兩三小時內便吸完一支電子煙。成人減害 只是菸商宣傳糖衣紐西蘭氣喘與呼吸基金會近來呼籲,協助吸菸者戒菸需仰賴完整的行為支持,如果只是走進零售店買了電子煙,不可能成為有效的戒菸策略,只會讓吸菸者變成多重菸品使用者;相較之下,澳洲政府的電子煙只能透過醫師的戒菸處方取得。「無煙紐西蘭2025」屢被有心團體與人士作為鼓吹減害政策的範例,但實施未滿一年,便發現減害只是菸商的宣傳糖衣,成人吸菸者戒菸減害效果微乎其微,帶來青少年濫用的災難性後果。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腦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調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而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該如何預防、緊急處置和降低失能,是全台民眾關注的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腦中風症狀怎麼辨識? 📍為什麼腦中風要打119?📍腦中風發生時,什麼事不能做?📍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發生時,「誰」在保護你? 📍全台急性腦中風救護懶人包! 「藝人納豆在年初驚傳中風送醫,女友依依回憶那天,納豆雙手舉起時不平衡、左半邊臉沒有反應、口齒不清。」「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餐會間,突然身體不適,左手無法舉起、說話困難,緊急送醫後確定是出血性腦中風。」「藝人余天在家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趕緊打給家人求救,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從數據看腦中風Infogram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腦中風有哪些前兆?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氧氣給大腦,而發生腦功能的障礙,以下為發病時可能會有的前兆:●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暈眩、步伐不穩●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理解能力喪失●半身感覺障礙●眼球偏向一邊、無法看向對側2.如何辨識腦中風?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好記的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Face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Arm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Speech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Time儘速就醫:發生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3.發生中風症狀,為什麼要打119?三總神內主治醫師同時是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救護員在運送腦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119可以,快速辨識症狀:急性腦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民眾在緊急狀況時可能無法做出判斷,這時就需要依賴消防救護員的敏銳度和專業經驗,做第一時間的辨識。📍119可以,通報責任醫院:在送醫途中,消防救護員可提早通報與聯繫責任醫院,提供病患狀況讓醫院能盡早啟動腦中風救護團隊,加快病患到院後的處置。📍119可以,縮短到院時間:救護車不僅可使救護路途更順暢,節省病患到院時間,更重要的是將病患送往能夠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幫助病患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及可能的手術治療。4.發生中風症狀時,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聽說在指尖、耳垂放血,可以延緩腦中風症狀?有些人聽信民俗療法,以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事實上,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功能障礙,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也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 腦中風是因為血壓高,趕快吃降血壓藥就會好?當腦中風發作,因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還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不等救護車,自行開車或搭計程車去醫院更快?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能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所以,一旦發生腦中風,應立即通知119,由消防救護員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紀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 迷思大破解5.每間醫院都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嗎?台灣針對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以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為主,其中也有責任醫院設有腦中風中心,都能夠在119通報後,以最快速度啟動醫療團隊,使病患能得到立即、有效及最少併發症的治療。>>【查詢離我最近的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6.腦中風病患到院後,會做哪些事?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的治療方式依發生原因而有所不同,不過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之比較表格Infogram病患送到醫院後,可能會經由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有出血狀況,作為判斷治療方向的依據;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須於發病的黃金治療3或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療效;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須把握時間,緊急手術治療。所以腦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每個環節都不能被耽誤,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這些人」和腦中風有關係,一定要小心!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腦中風與你的距離,原來這麼近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各種疾病的源頭,腦中風也不例外;而現代人常有的壓力大、過勞也是危險因素;心房顫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腦中風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抽菸、飲酒過量●心房顫動患者 ●壓力大過勞●肥胖●高血脂患者 ●中風家族史 ●中風病史>>【延伸閱讀】除八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患者中風風險高專家點名:壓力大、過勞者須檢視腦中風風險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呼籲民眾,若有嘴角歪斜、身體單側無力、說話不清楚或頭痛暈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撥打119送醫,可以的話,記下發病時間,蒐集病患過往病史,提供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救一人就是救全家,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延伸閱讀】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全台巡迴,攜手護台灣!消防、醫療、媒體三方合作,共創護國神山!新冠肺炎期間,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走過17座城市,近4000人受訓演練。藉由此次課程,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有,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盡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全台消防大隊,若有團體課程需求可聯繫:02-86925588分機2396(王小姐)、分機2384(劉小姐)。【全台急性中風救護故事】懶人包報你知>>【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延伸閱讀】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延伸閱讀】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延伸閱讀】掌握急性腦中風黃金時間 救命關鍵該怎麼做?>>【延伸閱讀】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 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延伸閱讀】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延伸閱讀】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延伸閱讀】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延伸閱讀】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延伸閱讀】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延伸閱讀】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延伸閱讀】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延伸閱讀】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3:失智≠正常老化 46%民眾全誤會
失智照顧是超高齡社會重要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當中逾半學歷在大學以上。專家指出,雖然年紀愈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但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病變,並非正常退化,及早介入可延緩惡化,不應把失智視為正常老化,以免失去早期發現的先機。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識能與使用資源」調查,共有一三六六人填答,雖然近八成民眾知道,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等徵兆為失智警訊,逾九成民眾知道預防失智靠社交、動腦和運動,定期吃銀杏無效,但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認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其中五成六具大學學歷。雖然年紀漸長,記性可能變差,但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語言能力、方向感,正常老化都不會如失智症患者般快速退化。長庚土城分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說明,以記憶力為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會遺忘某些事,但稍加提示便會想起來,不至於整件事都完全不記得,「老化會遺忘細節,退化是整件事消失」。在語言能力方面,失智症患者一方面表達不順暢,同時因理解能力下降,對於別人說話,可能需要覆頌很多次才能解讀。再來是方向感,徐榮隆表示,失智症患者因腦部退化,經常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走道熟悉的街口也可能不知道要向左還是向右,明顯失去方向感,因此失智症患者容易迷路和走失。徐榮隆進一步說明,失智症患者腦細胞明顯減少,若是阿茲海默病患,大腦海馬迴更明顯萎縮,這些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出現的現象。如何觀察失智症前兆?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建議,「可以和兩、三年前的自己相比」,評估自己記憶力是否變差、處理事情的能力是否退化?也可以透過工具協助測驗,像「AD-8極早期失智症檢測量表」,只自我懷疑有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失智症成因多元,王培寧表示,基因、環境、生活型態、慢性病等,皆可能有影響。徐榮隆也說,頭部曾經外傷、家族病史、年齡都是致病因子,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三高、頭部外傷,維持運動習慣、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動,有助於避免腦部退化,也建議減少抽菸、喝酒等。王培寧表示,失智症用藥僅能延緩部分病情,同時還要透過非藥物治療,例如認知訓練、體能活動等;家屬陪伴相當重要,鼓勵失智症患者從事社交活動,以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過去曾發現長輩們最喜歡互動的對象是孫子女,許多出現疑似症狀的長輩不願就醫,若能由孫子女關心長輩、陪同就醫,或許有助及早發現,避免惡化。
-
2022-08-21 醫療.皮膚
頭皮臭、有味道正常嗎?醫教6保養助改善,別貿然加強洗頭!
頭皮有味道是許多民眾日常的小困擾,為減少、消除味道,不少人會加強洗頭、使用去油洗髮乳、或是用味道較香的洗髮乳,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日常又可以如何保養以減少頭皮味道?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分享有助減少味道的方法及洗髮乳挑選原則! 頭皮臭、有味道?醫指可能原因:很常見 曾奕騰醫師表示,頭皮會有味道是非常常見的,可說是人人都有可能,但如果有正確洗頭仍有明顯味道,就應留意並就醫。頭皮的味道視個人身體狀況、保養和清潔、外在環境而有所不同,原因包含流汗、皮脂腺的油脂分泌、皮屑及角質代謝等,頭皮上的細菌、皮屑芽孢菌等共生菌也扮演一定角色,共生菌將汗液、油脂、角質代謝時也可能產生味道。另外,若頭皮有受傷、發炎、或其他皮膚疾病,例如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細菌感染如毛囊炎、疔瘡、或是頭癬等黴菌感染,頭皮出現分泌物時也容易有味道。抽菸、二手菸、油煙、吃燒烤、吃火鍋等,自然環境中的味道也容易沾上頭髮。 頭皮有味道多洗洗就好? 醫:別貿然加強洗頭 許多民眾為了頭皮健康、沒有異味、不會發癢,會特別加強頭皮清潔,不過對此曾奕騰醫師則勸不要不明就裡貿然加強清洗,頭皮清潔過多過少都不宜。醫師解釋,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普遍民眾適合約1-3天洗一次頭,1天最多洗一次,除非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打球、運動有大量出汗出油,才適合超過一次,否則保護皮膚的油脂容易被過度沖洗而失去屏障,或洗太多刺激頭皮。而超過3天沒洗就有可能因過多油脂、汗液等使得頭皮產生味道,醫師也遇過10天洗一次頭的民眾,自然除了有味道外也容易有發癢的情況,洗頭太多太少都不好。 頭皮有味道洗髮乳怎麼挑? 醫指2原則,留意頭皮狀況! 曾奕騰醫師也說明,洗髮乳的選擇有兩大原則,一是可以洗淨頭髮及頭皮,二是洗頭前後不會有乾、癢、刺痛等不適症狀。一般而言,頭皮健康的民眾市售的洗髮乳皆可選擇,在正常管道中販賣的洗髮乳通常都是經過檢驗的合格產品,使用後就看頭皮狀況,若無不適就可繼續使用,若出現發癢、刺痛等不適或加重原先症狀則建議更換。 洗髮乳自然也是鼓勵成分越簡單越好,標榜「比較香的」等特殊需求的洗髮乳,當中加強味道的成分是有可能對皮膚帶來刺激或過敏的機會,頭皮有受傷或有發炎狀況的民眾就需特別留意。而若是頭皮比較容易出油的民眾,可以挑選去油力較強的洗髮乳,但若非如此也不必特別選用。針對乾癬、脂漏性皮膚炎等族群,若不清楚是否適合自己,也可以看診時攜帶詢問醫師。 洗髮乳不能有「矽靈」? 皮膚科醫師破解迷思! 曾奕騰醫師表示,「洗髮乳不能有矽靈」這迷思在許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矽靈汙名化的標籤存在已久,事實上矽靈(矽靈油)這種人工合成油類,可以讓頭髮較滑順減少毛躁,且很容易就可用不含潤絲的洗髮精洗掉,目前沒有研究能確切指出矽靈會造成頭皮刺激、落髮或癌症。許多民眾頭皮症狀沒有改善,會特別去選用無矽靈產品,但多半沒有幫助,因為從普遍醫學研究來看,頭皮症狀本來就和矽靈無關,大多是其他疾病造成,如脂漏性皮膚炎、乾癬、發炎、感染等,沒有獲得正確診斷和治療,症狀自然不會好。 頭皮有味道日常如何保養? 醫教6招助降發炎、減異味! 頭皮味道和身體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雖說有味道是正常的,不過若要避免,曾奕騰醫師建議以「避免身體發炎」著手。包括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以免內分泌失調。抽菸、酗酒等對身體不利的習慣也盡量減少。日常可多運動、培養日常興趣等,適度紓壓避免影響荷爾蒙。均衡飲食並盡量以低油、低鹽、低糖、多蔬果及原型食物為主,減少吃加工食物的頻率,以降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的機會。將生活方式盡可能調整成健康型態,身體減少發炎,頭皮健康自然也會較佳。 醫師也再三提醒,若是頭皮真的有味道、味道明顯較重,或是出現頭皮癢、頭皮屑、甚至刺痛等情況,切勿為了止癢、止味道等而貿然加強清潔,以避免加重頭皮正出現的問題,讓症狀更加明顯、問題更加嚴重。應先就醫檢查了解是什麼樣的疾病或狀況所引起,對症治療後才更有助於改善症狀。 《延伸閱讀》 .沐浴乳、洗髮精別裝水!醫指4問題:像用髒水洗澡。 .掉髮、白髮、無光澤怎麼吃?營養師指常見養髮食材,用吃的保養!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都長年吃素了,怎麼還會得大腸癌?營養師曝:要挑對食物種類和烹煮方式才有效
吃素的方式有很多,且不良飲食習慣也不是罹患大腸癌的唯一原因。不過,如果是健康吃素者,只要以原型食物為主,如全榖雜糧類、豆類、堅果、蔬菜及水果,並非需要吃全素,即使是蛋奶素、鍋邊素,也都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預防罹患大腸癌。洪若樸指出,吃素的方式可以根據宗教信仰及個人需求而不同,常見的種類有全素、五辛素、蛋奶素、鍋邊素等,全素者主要不吃動物性食物,如肉類、海鮮類,也不吃蛋、奶製品,以及蔥、蒜、韭菜、薤及興渠,但薑、辣椒可以吃。五辛素可吃五辛植物,蛋奶素又可分為不吃蛋及奶製品,或只吃奶製品、不吃蛋的奶素,或是只吃蛋、不吃奶製品的蛋素,而鍋邊素對吃素的方式較隨意,料理中有葷食也照吃,只要不吃肉即可。吃素種類與大腸癌,並沒有直接關係洪若樸表示,吃素的種類與是否會罹患大腸癌,並沒有直接關係,主要關鍵是食物種類的選擇及烹調方式。舉例來說,飲食常吃素食加工食品,例如:素肉、素腸、素雞、素蝦仁、素火腿、素香腸等,可能額外添加過多的油脂、糖、鹽,以及色素、增味劑、防腐劑等化學添加物;而素食加工食品的原料多為黃豆,植物性蛋白質經高溫烹調後,如油炸、燒烤、煙燻等方式,同樣會產生致癌物,都可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如何健康的吃素?洪若樸說明,一般來多,植物性食物的營養密度比動物性食物高,吃素不一定要吃全素,只要飲食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精緻加工食品,多吃全榖雜糧、豆類及蔬果、堅果,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降低腸道病變機率。多吃蔬菜水果,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提升免疫力,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適量食用堅果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的發生,也可以補充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幫助調整腸道菌相,有益腸道健康。另外,調味以清淡為主,可添加辛香料增加風味,避免高糖、高油、高鹽等重口味,食物烹調方式建議以蒸、煮、燙、炒、滷、燉為主,避免煎、炸、烤的高溫烹調手法。洪若樸補充,事實上,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除了不良飲食習慣,還有年齡超過50歲以上、肥胖、抽菸、有大腸息肉、大腸癌家族史,以及缺乏運動習慣;如果只是吃素,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定期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 。余苑綺罹大腸癌多年,近來情況不樂觀;網傳:「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前兆?」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8-19 醫聲.Podcast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
「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指出,傳統癌症治療過程中,患者心理狀況常遭忽視,學會的設立就是希望讓「心理照護」成為腫瘤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鄭致道提醒,有時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癌症患者也應該想想,當治療能夠發生效果的時候,他要來拿這些時間做些什麼,他的生活要怎麼過?」他強調,不管患者身處何種癌症階段,穩定患者情緒、提升生活品質,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目標,應與藥物治療互相兼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心理照護、藥物治療並行 助提高患者存活率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而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事實上,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後來,霍蘭德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時至今日,在國際間心理腫瘤學有期刊出版,部分國家大學設有心理腫瘤碩、博士學位,也有相對應的學會成立。不同癌別心理困境不同 因人而異提供各別支持「腫瘤是很複雜的,如果只是一般訓練,不了解癌症治療中的各種狀況,其實很難去貼近病人,提供所需要的治療。」鄭致道說,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身心科醫師、社工師等,了解各癌別癌症治療的不同階段,以及治療副作用將對患者生活帶來何種影響,並可依據專業提供適合的心理支持。鄭致道舉例,乳癌患者和頭頸癌患者面臨的處境就相當不同,需要的心理、社會協助也不同:乳癌患者較年輕,以女性為主,患者在意的可能是失去器官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或者治療副作用造成更年期症狀出現,身體意象改變、老化可能造成患者負面情緒;頭頸癌患者則多為男性,可能有抽菸、吃檳榔、喝酒等習慣,需要戒癮,也可能有癌症反覆出現的問題,且患者低社經地位的比例高,需要兼顧工作與治療。「翻開心理腫瘤學教科書,有半本在談論各癌別的治療方式及疾病特性,剩餘的篇幅則在解說就心理、社會層面,可以如何提供患者支持。」鄭致道說,熟稔不同癌別患者可能面對的不同處境,讓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醫師更貼近患者需求。法規約束力有限 鄭致道:心理腫瘤應設證照、納健保國內仍無心理腫瘤學專業證照,鄭致道直言,應比照安寧緩和專科,設立心理腫瘤學專業證照,並納入健保給付。他指出,國民健康署雖在癌症中心補助方案中,要求患者心理照顧,但僅提到需有心理師、情緒篩檢兩項。鄭致道建議,應明定醫病比、轉介流程等規定。鄭致道說,依照現行規定,醫院只要「有做情緒篩檢」即可,針對篩檢後患者情緒狀況不佳,並無明定轉介流程,也未要求透過心理腫瘤專業人員處理、應對。鄭致道認為,應就篩檢工具到照護人員,訂定流程規章。此外,他也建議,應將心理腫瘤訓練時數納入考量,給予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不同的健保給付標準。目前健保並未針對心理腫瘤給予給付,癌症患者接受心理照護時,醫護人員可申請的健保給付點數,分散在護理師、心理師、醫師等給付範圍,「這只是原本各職類就有的給付,沒有反映到他們是有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專業人員。」鄭致道說,也有未納入給付的對象,例如社工師等,期待未來能夠補足缺口。鄭致道小檔案現職: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國防大學心理及社工學系副教授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衛博士政大EMBA經營管理碩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規劃:蔡怡真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
-
2022-08-19 醫療.呼吸胸腔
怎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引發咳嗽6大原因,出現這些狀況應就醫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症狀,但千萬不能輕忽咳嗽對身體健康所帶來的警訊。然而,什麼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呢? 引發咳嗽 常見6大原因1.呼吸道感染與肺部疾病:細菌性感染常會導致發燒,劇烈咳嗽合併黃痰;病毒性感染則常會有高燒合併乾咳。由於抽菸會造成氣管黏膜慢性發炎及纖毛活動減弱,還有後續可能引發慢性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發炎與阻塞性肺病,這些也會造成慢性咳嗽合併白痰。2.氣喘及過敏性咳嗽:過敏性咳嗽會反覆發作,只要遇到天氣變化或過敏原時就會持續咳嗽,而解決的方法只能找出過敏原因並予以排除。過敏咳嗽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肺炎,因而沒有給予正確的治療方式,最後常會演變成為頑固性氣喘。3.喉嚨乾燥:因為喉嚨乾燥或是長期聲音使用過度,導致喉嚨慢性發炎,感覺有異物在咽喉而引發咳嗽;另外,更年期的口乾舌燥,也是導致咳嗽的一個原因。4.胃食道逆流:除了胸悶、胸痛的火燒心症狀外,還合併有久咳不癒、講話沙啞的症狀。因躺下時胃酸往上竄,產生喉嚨紅腫不適造成乾咳。所以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咳嗽,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躺下時症狀會加劇。5.鼻涕倒流:引起鼻涕倒流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等,其中鼻竇炎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膿都會從鼻竇倒流而引發咳嗽。而抽菸、二手菸、空氣污染、粉塵等,也易導致鼻涕倒流,進而引發咳嗽的情況產生。6.藥物與異物侵入:部分高血壓藥物或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可能在使用半年後會產生乾咳。此外,進食嗆到如飯粒,或是藥物粉末顆粒沾黏在喉嚨,也會導致咳嗽。出現這些狀況 應立即就醫什麼情況一定需要看醫師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林奇模醫師指出,簡單來說,就是久咳不癒、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還有其他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及黃痰,都應該請醫師檢查;請不要拖延,或是自行去藥局買藥使用。舒緩咳嗽 5大生活調整+居家療法經醫師診斷後,除了藥物治療外,林奇模醫師分享,減緩咳嗽的小撇步:1. 戒菸或是盡可能減少抽菸。2. 充分的休息。休息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能更有效抵抗病毒侵擾。3. 補充適當水份或是乾淨的清流質液體,有助於痰液排出;但心臟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的病人,需要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水份攝取量。4. 避免接觸乾冷空氣,及密閉潮濕易有過敏原 (例如塵蟎及黴菌孢子) 的地方。5. 外出請戴口罩,以隔絕多數細菌與病毒。亦可以隔絕髒空氣及過敏原。
-
2022-08-18 失智.新手照顧
鼓鼓媽患失智「每天換人格」 揭照顧者3助力長期抗戰
藝人鼓鼓(呂思緯)母親5年前確診阿茲海默症,身為失智症家屬,他觀察母親因失智、腦部生病,宛如每天都在「換人格」,雖然行為不合理,但無法責怪母親。他建議照顧者家屬可以「轉換時空心態」,把時序錯亂的發言當成樂趣,盡量自己調適,並讓失智家人身體舒服,包括吃好、睡好、維持運動,照顧者除細心觀察外失智者症狀,也要尋求外界資源、連結其他照顧者,彼此加油打氣,成為長期抗戰夥伴。鼓鼓今出席國民健康署「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活動,分享媽媽5年前開始,突然會有些行為怪異,像是開錯別人車門,媽媽為資深髮型設計師,卻不小心讓客人燙髮時間過久。他本懷疑是媽媽過去飲酒習慣所致,但經過大腦檢查,發現媽媽腦部有白色塊狀,也經歷半年時間頻繁跑醫院進行測驗,最後才確診失智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一定會被發現,因為這人的行為太奇怪。」鼓鼓說,失智症表現多元,每個家屬遇到狀況不同,也曾看過其他失智者家屬分享,有人拿著刀子天天鬧鄰居。他坦言,除了家人以外,其他人很難理解照顧失智症感覺,自己只能盡量調適,並且接納這件事,也感謝周遭鄰居協助,在母親掉錢包、按錯門鈴時,總願意給予幫助。鼓鼓媽媽確診失智時還不到65歲,鼓鼓說,現在多數的失智症場域都是80歲的阿公、阿嬤,媽媽不太願意去,因此希望可以多增加年輕失智者適合的場所。他也說,除了主治醫師介紹失智資源,公家、民間、社區也有許多單位協助,且失智照顧者都很熱心,願意全力協助另一位照顧者,他認為應該組「社區照顧者互助隊」,照顧者彼此分享心情,資訊交流,成為彼此長期抗戰好夥伴。73歲許太太2年前確診失智症,丈夫許先生一路照顧,更透露老婆是「社區人氣王」,許多鄰居得知她失智後,會主動給予關心,他平常則會帶太太參加音樂會、唱卡拉ok,他相信「理解」才能照顧失智者。鼓鼓今也贈送許太太一支藍芽麥克風做紀念。根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6%。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因腦部病變讓失智者在現實生活容易感到迷失,更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讓失智者與照顧者常感到無助與恐慌,彷彿迷失在人生洪流中。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孤獨、憂鬱、肥胖、抽菸、生活環境風險等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失智症,希望從預防做起,並認識失智症,進而容納關懷照顧,營造友善失智環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除了照顧失智者,家屬也要被照顧,希望從源頭預防做起,「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失智症」,現在仍有許多失智者與家屬快樂地生活在社區中,因此希望持續倡議,呼籲中央及地方與民間合力推廣失智友善預防,讓失智症患者活在愛的世界中。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出現錯誤行為是因為生病緣故,但過去有失智機構負責人因不了解,因而懲罰失智長輩,讓我們很心疼。過去蔡英文總統宣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時,曾提到失智症是全民教育,不只是醫療、長照人員知道就好,而是所有人都要認識,並給予包容及引導,期許「希望有一天我失智,我們有個失智友善社會可以包容我」。為推廣失智友善環境,國健署攜手全國22縣市以「希望行動+1」呼籲全民預防及延緩失智,也發展「如果你迷路」繪本( https://picturebook.mohw22-hpaevent.com/ ),以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在時空中感到混淆的情境為主題,邀請全民一起透過互動式網頁錄製專屬朗讀版本,感同身受及喚起共鳴來支持推動失智友善,活動自今年8月19日至11月30日,鼓鼓獻聲錄製失智友善有聲繪本;另外,也同步舉辦「健腦友憶健康」線上遊戲,有機會抽中健腦好禮,活動時間至8月31日。※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