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27
筆 文章
-
-
2022-10-30 醫療.兒科
驚傳有幼兒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什麼是性早熟,誤用含雌激素產品該怎麼辦?
驚傳國內有幼兒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兼任醫師黃世綱近日於臉書PO文指出,近期門診收治不少2至3歲幼童出現乳房提早發育、初經報到等,皆因使用同款「修護霜」。此案引發衛福部食藥署正視,表示雌激素是化妝品禁用成分,產品中添加有違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可處分2萬至500萬元。業者也坦承,產品經過檢驗發現有雌激素,疑誤用錯誤原料,已通知消費者回收產品並退費。黃世綱日前在臉書表示,近日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間討論,有許多2到3歲的孩子因乳房隆起求診,根據性別不同,症狀略有差異,女孩多是乳房提早發育,男孩除了乳房發育,乳暈顏色變黑,甚至有女孩3歲多初經就來報到。經過比對追問,發現這些幼童都使用同一款修護霜產品。生產「We charming唯睛品」修護霜的業者、誼辰佳國際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名誼發出聲明,今年9月底團購主反應,女兒及同學在7至8月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症狀,當時立即將庫存的7個批號修護霜送SGS檢驗,原本正在準備填料的新訂單也要求工廠送驗,總計送驗8個批次中,有3個竟被驗出含有雌激素。聲明指出,經過徹查,製造工廠發現因生產流程疏失,誤用錯誤原料,導致部份產品含有不當成分。「但身為品牌的負責人,我們沒有做到每批送驗,難辭其咎,對於信賴我們的消費者,深感抱歉」,並依照查證及檢驗結果,立即進行產品回收、顧客退費。高名誼聲明表示,有問題的3個批號修護霜分別是:批號0538:效期2024.12.09批號1532:效期2025.03.17批號1533:效期2025.05.03黃世綱表示,該產品定位為成年女性保養品,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但誤用於兒童,提醒家長勿讓孩子使用。食藥署表示,雌激素是化粧品禁用成分,相關情況已經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可處分2萬至500萬元,不合格產品則要下架回收銷毀。桃園衛生局正在清查中,食藥署初步了解,產品並非惡意添加雌激素,可能是製程、原料受到汙染,導致部分批號產品出現問題,但實際狀況以及生產、回收數量,有待衛生局調查釐清。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雌激素為女性荷爾蒙,不當使用將影響生理發展,化妝品界業者早已禁止添加,若有添加就是違法,該案業者除了應盡快下架、回收產品,目前桃園市衛生局也介入調查,後續將有裁處,每年也會針對業者固定舉行教育訓練,會再度提醒業者不可添加物質等各項環節。【延伸閱讀:雌激素修護霜害童性早熟 長不高還會影響成年工作表現】● 什麼是性早熟,誤用含雌激素產品應該怎麼辦?林口長庚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表示,正常女孩約9歲開始進入青春期,若8歲前開始乳房發育、月經來等第二性徵,即判定為性早熟,男孩9歲以前開始發育也是性早熟。若因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妝品,他提醒應注意「骨齡超前」,未來小男孩、小女孩的身高受限,另外更要擔心從假性早熟,變成真正的「中樞性早熟」。羅福松指出,含雌激素的修護霜是外來物質,並非孩子本身腦下垂體分泌性腺激素,臨床上透過性釋素測驗(GnRH test)時,黃體刺激素(LH)項目並不會有所反應;然而,使用修護霜時間愈久,「中毒愈深」,大腦會誤認為「青春期已經來了」,逐漸弄巧成真,變為中樞性早熟,這時必須透過藥物來抑制中樞性早熟,避免孩童持續早熟發育。● 性早熟影響身高 專注度變差影響課業及未來工作羅福松提醒,性早熟除了影響身高,根據國外10年前一份研究報告,追蹤性早熟的孩童成長到40歲,發現這群性早熟者容易對異性感興趣,且青春期較容易叛逆、不好教、較不容易專心,甚至容易抽菸、喝酒、吸毒、翹課等,造成課業成績不佳、工作也較差,性早熟帶來的影響令人擔憂。羅福松建議,避免孩子性早熟,不要選用添加香料的產品,可選用嬰兒用的洗髮精、沐浴乳或洗衣精等,大人使用香水,建議噴在衣服上;飲食方面,兒童盡量少吃含有賀爾蒙的雞睪丸,以及減少油炸食物,雞肉、鴨肉等應去皮再食用,並以原型食物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別亂找物品擦 成分應愈單純愈好上述幼童使用修護霜,主要是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有舒緩效果。開業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絕對不建議在網路上任意購買保養品,近年有許多團購、私密社團、部落客、直播主帶貨等,消費者購買產品必注意是否檢驗合格。因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疾病,應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遵照醫囑服藥,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產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保養可遵守2大原則,包括「溫和單純」及「保濕」。清洗的產品內含物應溫和、單純,不要有香味、添加色素、添加太多植物萃取等,成分應愈簡單愈好;「保濕」也要注意濕潤度,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容易乾燥,需要時常捕擦維持皮膚溼度。邱品齊直言,2015年衛福部早已禁止雌激素、雄性素等添加在化妝品當中,雌激素目前已歸類藥物,如避孕藥等才會使用到,此次出問題的產品很明顯已違法,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衛生單位、司法單位應正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她的孩子也有異位性皮膚炎,她能理解病友治療期間,若效果不那顯,可能不斷想尋覓有效產品,因而「劍走偏鋒」。她過去為了讓異膚的兒子改善症狀,曾至百貨公司專櫃購買昂貴保濕品,後來經詢問醫師,使用無香精、不易過敏的保濕品,比較適合異膚病友。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8 癌症.頭頸癌
資深女星口腔癌4期又罹食道癌,切6成舌重生!戰勝雙癌復出後淚崩「活著真好」
55歲日本資深女星堀智榮美(堀ちえみ)是80年代當紅偶像,15歲時以偶像歌手身分出道,和小泉今日子、中森明菜是同時期(1982年)竄紅,所以有「花之82年組」之稱,經歷結婚、離婚、生子之後,至今仍活躍演藝圈。但造化弄人,堀智榮美於2019年2月宣布罹患舌癌第4期,動了長達11小時手術,切除6成舌頭組織和頸部淋巴結,並做了舌頭重建手術;於同年4月又發現得到食道癌第零期。歷經生命巨變,她一路以來都積極面對,還把抗癌過程寫成文字,鼓勵有相同情況的人們,抗癌之路走了4年終於畢業。如今堀智榮美的舌頭是靠後天重建,受到切舌手術影響,導致說話咬字不是很清楚,但她並沒有被命運打敗,曾說「即使失去了舌頭,也能夠再次唱歌」,同時傳達「只要不放棄,夢想總會成真」的積極態度。堀智榮美昨(27日)開記者會,慶祝出道40周年復出,更宣布要舉行演唱會。如今對她而言每一天都彌足珍貴,談到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淚崩感嘆「活著真好」、「沒想到我還能夠再唱歌……」。她說「這次的演唱會並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希望我、堀智榮美能重新活下去」。舌頭疼、出現紅白斑 恐舌癌症狀根據聯合報記者丁禮莉報導,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指出,口腔癌病例持續增加,舌癌是口腔惡性腫瘤第二常見腫瘤,發生率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有密切關係,自覺症狀為舌頭出現紅白斑、潰瘍、疼痛,舌頭容易觀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率較高。45至64歲是舌癌好發年齡 口腔惡性腫瘤多數屬麟狀上皮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齒齦、硬顎部、臼齒後區及顎部;45至64歲是好發年齡,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1。大部分舌癌患者都採傳統手術切除,但舌頭是發聲器官之一,部分舌頭切除可能影響發音,清晰度較差。更嚴重造成溝通障礙,影響個人社交生活,舌頭靈活度也影響吞嚥功能,更遑論外觀因手術疤痕而有所改變,造成患者常是術前猶疑、術後畏縮。所幸醫療技術進步,帶給舌癌患者更多選擇。透過前導性化學及標靶治療,加上舌頭患部插種方式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成功保留舌頭組織。舌部插種放射線治療為健保給付,但標靶藥物及化療藥需自費,約30萬元。對舌癌而言,外科手術切除仍是第一選擇,但只要充份表達個人治療需求並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仍可望達到希望的結果。另外提醒,國健局針對30歲以上嚼食檳榔或已戒檳榔、吸菸,且兩年內未做過檢查者,均有口腔癌免費篩檢項目。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5 焦點.元氣新聞
金馬影帝楊群膀胱癌逝 專科醫曝膀胱癌唯一症狀及預防方法
縱橫影壇和電視數十年的老牌明星楊群,已於10月24日凌晨2時10分因不敵膀胱癌,在妻子俞鳳至和子女的陪伴下逝世,享壽88歲。據悉,楊群已與病魔纏鬥一年半,癌細胞並擴散至肺部,雖經醫師治療及家人細心照料,仍然藥石罔效,終於不治。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鄭百諭受訪曾指出,「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有些癌友合併頻尿、急尿等攝護腺肥大症狀,但因無疼痛感,且症狀容易被忽略,以致不少人確診時,都已經到了晚期。根據107年癌症年報,膀胱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1位、女性則在第16位,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如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物質,則可能誘發膀胱癌。鄭百諭表示,傳統染髮劑含有芳香胺,經常使用確實可能提高膀胱癌風險,近年大部分染髮劑均已捨棄芳香胺,因染髮而罹患膀胱癌的個案並不多見,抽菸則是大部分膀胱癌友的共同交集。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觸診,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多半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求診,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有哪些方法有助篩檢出早期膀胱癌?1.尿液檢查:最普遍且廣泛的方式為尿液檢查,檢視是否有血尿存在,如果肉眼就可以清楚看到有血尿,相對癌症腫瘤的大小也會增加。尿液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的途徑又易取得,一般健康檢查或檢驗所的尿液檢查,患者接受度都很高,所以也是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2.注射顯影劑: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檢查整個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3.膀胱鏡檢查:目前軟式膀胱鏡可以降低患者對膀胱鏡的不適感,進一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門諾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鍾慧明醫師受訪曾指出,各種篩檢試驗的敏感度不同,都可能存在一些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所以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膀胱癌?1.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一些化學物質,如染髮劑。2.不吸菸與戒菸,並杜絕二手菸,遠離菸害。3.對於經常接觸染色、印刷、皮革之化學物品的人,較容易得到膀胱癌,更應每半年接受一次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4.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排尿量維持在2000c.c.~2500c.c.以上,不要養成憋尿習慣。5.不要長期使用止痛劑。6.如需長期導尿或有尿道結石者及有膀胱癌家族病史者,需定期追蹤檢查。7.盡量少食用含有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和化學物質的食物。看詳細》疾病百科/膀胱癌
-
2022-10-21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嗎?腰痛常見3原因,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引發
你有腰痛經驗嗎?想必每個都多少都會有腰痛的經驗,即便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雖然腰痛有時候會自行恢復,但其實這些小疼痛,可能是身體提醒你身體可能有些健康問題的警訊。腰痛的常見原因?1、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緩慢退化,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多少都會磨損消耗。隨著脊椎關節之間的軟骨分解,周圍的組織可能會發炎。炎症和軟骨變薄會增加關節的摩擦力,如此會導致下背部疼痛。2、背部受傷:嚴重的跌倒或車禍會導致腰部受傷,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當施力。有些背部受傷可能是突發的和創傷性所致。日常生活中,像是抱小孩,如果動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骨中的軟組織,受到外力擠壓導致突出。最常發生在下背部。當壓迫或刺激附近的神經,下背部和其他部位就會有疼痛感。抽菸、肥胖、活動量增加都會影響腰痛:1、抽菸:多項研究已證實抽煙與腰痛之間的關聯。吸煙會引起體內炎症,並阻礙身體自我癒合的能力。2、肥胖:與幾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有關,包括腰痛。身體質量指數 (BMI)較高的人,會增加脊椎壓力,導致脊椎更容易磨損。3、身體活動量: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腰痛的風險,但是過度或劇烈的體能活動也會增加。運動部分建議適量不過量!出現腰痛不適時,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大部分情況下,腰痛會自行復原。但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形的話,建議前往就醫:1、疼痛持續四個星期或更長時間2、隨著時間,疼痛不適越來越嚴重3、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體重大幅減輕或體重增加、四肢功能喪失或虛弱、膀胱問題等。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係嗎?1、背痛確實與大氣壓力和室外溫度有關。壓力的變化有時會導致關節炎關節疼痛,包括脊椎。肌肉和關節通常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如此一來關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僵硬,也更容易受傷。2、腎臟位於身體的後側,腎臟疼痛有時會感覺像背痛。3、腰痛可能與癌症有關。事實上,腰痛是前列腺癌轉移及產生病變時的首要症狀之一。任何癌症都可以擴散到背部,要注意觀察,特別是如果除了腰痛之外還有其他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蜂蜜好處多,別輕忽熱量!醫分享2NG吃法 ,提醒「4種人」不宜食用耳朵嗡嗡叫!耳鳴常見症狀、原因,如何預防耳鳴發生喝綠茶能預防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破解9種防癌迷思!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21 失智.大腦健康
「他們都想害我!」…不想成為醫院每天上演的失智混亂戲碼,預防失智你該馬上做的7件事
案例一「你們都得寸進尺!」老先生躺在病床上大聲叫著,接著又說:「我謝謝你啦!謝謝啦!」老人雙手被套上約束手套,雙手綁在床的兩側。即便如此,他還是扯掉了身上的鼻胃管,並且拒絕護理師裝設鼻胃管。聽到看護人員對護理師說:「阿伯從照護機構被送到急診來,家屬都沒有要來的意思,已經80幾歲了,手腳還很有力,但就是因為失智,家人無法照顧,所以才送到長照機構。」案例二另外一邊,一位老奶奶被拘束帶綁在病床上,面對女兒拿來的食物,直接咆哮地說:「這個有毒!他們都想害我!」然後轉頭對隔壁病床的中年女性說:「小姐!你可以幫我解開這個(拘束帶)嗎?我要去上廁所。」女兒果斷地請隔壁病床的小姐拒絕她。「她就是一直覺得我們弄的食物裡有毒,所以都不吃家裡的東西,最後血糖太低送醫院。」女兒無奈地說道:「她雖然失智了,但身體機能還是很健康,所以經常會亂吃東西,然後到處亂跑。」失智旅程平均8至9年 患者忘了自己,家人和照顧者身心負荷沈重根據WHO的報告,2015 年全球失智症患者高達 4700 萬人,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 5%;患者人數估計在 2030 年將增至 7500 萬人,在 2050 年將達 1.32 億人。而在台灣,算2019年底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將倍增逾46萬人。失智症的問題,不只是個人身體上的疾病,因為照護而衍伸出來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更是許多家庭的痛,不僅是收入損失,還有照護過程中的心力付出。在高收入國家,失智症相關成本是由非專業的家庭照護 (45%)及社會服務(40%)共同分擔,但在中、低收入國家,多數是由家庭承擔。失智症平均疾病病程為8~10年,漫長的病程讓照護者更加雪上加霜。為了協助失智症家庭因應這些衝擊,不只是中央政府提出相關對策,各地縣市政府也推出相關的資源,讓民眾可以運用。【同場加映】失智地圖盤點資源 失智家庭不再迷路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年關注國人使用長照公共資源,發現仍有三大障礙待解決,包括資訊障礙、觀念障礙、資源障礙。【同場加映】失智時鐘快轉6-2:民眾為何未用失智資源 3障礙待解決 如何預防失智症?這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失智症逐步造成嚴重的家庭與社會問題,目前也不完全清楚其成因,但根據數十年的研究,逐步發現到失智症的成因可能跟慢性病、生活狀態有關係,可以依此做出相關的預防方式。【同場加映】失智警訊/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失智行動要及早開始。預防失智7行動:1、多運動:運動除了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外,也可以讓失智症風險下降。2、多動腦: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因此透過多刺激大腦,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失智風險。3、飲食正常:增加健康食物的攝取、減少吃進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4、維持正常社交活動:研究發現,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5、避免抽菸:吸菸會增加相關風險。6、遠離三高:已有相關研究證實,三高患者的失智風險會大幅增加。7、遠離憂鬱:憂鬱症患者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如果有相關病史,應要就醫治療。不管是運動、健康飲食、遠離三高等,其實都是要自己好好回到身心上,妥善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夠有效地預防失智。參考資料:.2017-2025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摘要.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如何預防失智症
-
2022-10-20 焦點.菸酒毒傷身
林襄抽電子菸認為「不算菸」 專家打臉揭恐怖5傷害
25歲的「樂天女孩」林襄日前被爆出抽電子菸,有違啦啦隊女孩的清新形象,過去林襄曾在IG限時動態中承認會抽電子菸,並稱這「應該不算吧」,明顯認知錯誤。醫師指出,菸商行銷電子菸等新興菸品,讓年輕人誤以為電子菸無害,只是「可以吸的果汁汽水」、「是在吸維他命棒不是吸菸」,但事實上電子菸對大腦造成嚴重危害。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指出,9成以上的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與調味劑,這些化學合成的物質,即使部分成份核准為「食用」等級,並不表示可用於「吸入」,這就像牛奶可以喝,但若吸入肺部後果不堪設想一樣;更遑論電子菸裡面還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呼吸道、心血管等器官都會造成危害。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賴志冠表示,年輕人被電子菸「鉤癮」後,至少有5大影響,包括「加速尼古丁成癮」、「腦部發育障礙」、「提高誘發哮喘、肺部發炎等疾病的機率」、「成為吸菸者」、「物質濫用」。賴志冠表示,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鹽,濃度更高、吸收更快,一但停用會產生戒斷症狀,變得焦慮、易怒、坐立難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且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包括注意力、學習、情緒、衝動控制,甚至大腦的永久傷害,日前美國更爆發電子菸相關肺傷害(EVALI)。若青少年抽電子菸後,未來吸菸風險為8倍。用過電子菸的青少年,未來吸大麻風險增3.5倍,且恐成為酒精、成癮藥物等多重物質濫用者。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指出,菸商為了快速培養新客群,刻意將「尼古丁鹽」加入電子菸中,一個比指頭還小的煙彈,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人腦發育到25歲才會完備,但菸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年輕族群,對大腦及健康皆有直接的危害。面對電子菸氾濫,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建議,家長可及早預防孩子抽電子煙,可注意以下狀況:• 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 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 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 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 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 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 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提醒,菸商刻意誤導新型菸品能減害,目的是為了行銷新興菸品,但缺乏完整科學實證,想戒菸的民眾應循正規方法戒菸,勿聽信業者謠言,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董氏基金會呼籲,吸菸民眾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同時下載「戒菸就贏app」找出離住家或辦公室附近的戒菸醫療院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戒菸,擺脫菸(煙)的危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藍英哲改善受刑人口腔衛生 「不要再染黑」也改變他們的生命
屏東縣萬巒鄉衛生所、大門前面的公車站,幾位從衛生所看完病出來的老人家正在等公車。當地公車幾個小時一班,老人家忍耐著南台灣的烈日照射,不曉得要等多久才有車可搭。一位穿著醫師白袍的男士忽然出現在衛生所門口,招呼老人家們等一等他,說休診時間到了,他去換掉醫師袍,開車載大家。老人們很開心,紛紛大聲嚷著「多謝多謝藍醫師」。藍英哲醫師,民國77年起在萬巒鄉衛生所擔任牙醫師,不但是整個萬巒鄉唯一的牙醫師,負責照顧全鄉人的牙齒;還經常兼任鄉間長者看診後的司機,開車一一送他們回家。彼此結成好朋友。利他精神早萌芽,從醫後號召偏鄉醫療團。這樣的利他精神,藍英哲似乎天生就有。中學在台北念建國中學,又在台北醫學院念牙醫系,畢業實習他原本還是留在台北的,卻因為班上一位越南僑生想在台北打工賺生活費,藍英哲便將機會讓給那位僑生。兵役退伍後回家鄉屏東開業,卻又因為萬巒鄉衛生所的牙醫師去世,萬巒鄉沒了牙醫師,藍英哲竟將自己的診所收了,下鄉接棒去了。在萬巒鄉衛生所期間,藍英哲需要支援其他偏鄉。偏鄉貧瘠的醫療,進一步催促藍英哲在屏東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並出任第一任團長。這個醫療團後來榮獲醫療奉獻獎團體獎。似乎可以說,從號召醫療團開始,藍英哲以「組織」型態落實他的利他精神;因此,後來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後,藍英哲加入福智文教基金會當志工,甚至「變本加厲」成為全職志工,組織福智義診團,帶領各科醫療人員往山地偏鄉義診。藍英哲不諱言,自己全副心力投入志工,曾經掀起家庭風暴。那時他大概45歲,執業收入一個月幾十萬。全職志工,銳減至每個月兩萬元不到,而且忙得幾乎完全忽略兩個還在中小學的孩子。孩子年紀小,無法理解「為什麼別家醫師的孩子可以過好日子」,也不諒解父親的選擇。藍英哲靠著福智團體的課程,才終於逐漸改善緊繃的親子關係。孩子現在都長大了,也有了很好的事業,藍英哲回顧往事,覺得那是孩子對父親的考驗,自己「因而學習了如何真誠、耐心的幫助他人」,對於日後為受刑人診治助益很大。偶然開啟診治受刑人之路,至今已七年。藍英哲是七年前偶然的因緣下開啟「進出獄所、診治受刑人」的特殊生涯。起初只在台東的矯正機關泰源技能訓練所為受刑人診療口腔疾病,不久後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慕名而來」,於是一個禮拜有三天,藍英哲在台東的獄所開六個診。前兩年又增加屏東監獄看診,今年再增加台東監獄、岩灣技訓所。可以說,已長達七年,藍英哲的病人幾乎都是受刑人。替受刑人看診,這是多數同業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事,獄所因此非常缺乏醫師。藍英哲答應到泰源技訓所看診之前,泰源技訓所同時間有兩百多位受刑人病患等待治療,從提出就診需求到實際看到診,至少等三個月。前往技訓所路途周折,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泰源技訓所位置偏僻,藍英哲從屏東前往,路途相當周折。他要透早出門趕早上七點的火車,花兩小時從屏東到台東;再搭一小時接駁車,抵達泰源技訓所;或者搭20分鐘接駁車到東成技訓所。一來一回奔波400公里、車程六個小時,收入還遠不如一般開業。藍英哲卻說自己既然發心,自不計較「本益比」,堅持了下來。也有許多人不解「幹嘛辛苦幫忙犯了罪的人」,藍英哲的回答很簡單:「醫師是救護者而不是懲戒者;受刑人既然是病人,幫助有病痛的人減輕病痛,天經地義。」即使屏東監獄收容有愛滋病患,藍英哲做好防護後如常看診。這麼些年與受刑人接觸下來,他確實瞭解到受刑人有許多值得關懷、需要幫忙的地方。像有一個病患,胸前戴了一個小女生的相片,不離身。原來,女兒才四個月大,他就進了監牢,父女十年來沒見過幾面,非常生疏。病人述說時語氣表情充滿懺悔,藍英哲趕緊鼓勵他未來好好努力補償:「希望我這樣說能帶給他們一些溫暖、光明和希望,未來不再沉淪。」「不要再染黑了!」一語雙關感動受刑人。「看牙不是只幫助受刑人口腔衛生改善,而是生命的真正改變,」藍英哲說。受刑人有的吃檳榔、抽菸,累積大量牙垢,幫受刑人洗牙的時候,他藉機勸受刑人戒菸。有一名受刑人將他的話聽進去,半年後再來洗牙,跟他說:「請幫我把菸垢清乾淨,我戒菸半年了,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獄。」藍英哲欣慰又感動,看診結束時刻意說道:「我幫你清乾淨了喔,不要再染黑了。」這名受刑人聽懂了他的一語雙關,站起身,回過頭,恭敬的對藍英哲一鞠躬:「醫師,謝謝您!」藍英哲說,要改變一個人很難,「但是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改變,你所做的就有價值。」有溫暖互動也有遺憾,他曾灰心又再奮起。然而,藍英哲心中也有遺憾。「藍醫師,您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生很感謝您。」一名受刑人出獄前寫給藍英哲這樣的小卡片。這名受刑人五十多歲,已入獄十幾年,上顎牙齒全無,下顎僅剩零星幾顆,幸運的得到做假牙的批准。藍英哲協助他裝好假牙,預約出獄後引他接觸學習團體。受刑人在今年一月體面的出獄,藍英哲曾特地北上探望,邀他等學習團體開課了去參加,慢慢修復與家人的關係。可惜沒有來得及,他出獄不滿三個月就自殺了。藍英哲難過的思考:為什麼十幾年牢獄都熬過了,出來了反而踏上絕路?醫師大多對到監所看診有所畏懼,台東東成技能訓練所衛生科長徐志民說,藍英哲單純將受刑人當成病人,認為法律已經給予他們適當懲罰,不能另外剝奪他們就醫權利,應該讓受刑人得到應有人權。徐志民讚美藍醫師體恤受刑人,幫受刑人做假牙,只收材料費用。藍醫師自己卻因長期工作,手部握拳出現板機指。他曾提醒藍醫師適度休息,但藍醫師不願受刑人久等,不肯間斷看診。民國103年,藍英哲疑因過度勞累且有家族性高血壓沒控制好,發生腦幹中風,就醫後奇蹟式復原。許多人勸他,不要再長途奔波這麼累,藍英哲承認有時體力透支,但他拒絕棄捨使命:「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是一生中做了多少利益別人的事。」對於獲得個人醫療奉獻獎,藍英哲說,得獎是策勵,提醒他不要浪得虛名,要能名實相符。他很感謝牙科團隊、家人一路相伴支持。藍英哲曾遭受刑人提告,目前仍在法院審理。他坦言,知道的當下很錯愕、灰心,但之後調整心態,當成一種學習,「學習如何增長智慧去面對這樣的人」;並且仍然相信絕大多數病患都是感恩的,期勉自己幫助他們的心永不退失:「我清除的是他們牙齒上的汙垢與病根,他們則是給予我機會清除自心的雜染與無明。」藍英哲小檔案年紀:66歲出生地:屏東學歷: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現職:寶建醫院牙科負責醫師法務部矯正署屏東監獄特約醫師台東泰源技訓所特約醫師台東東成技訓所特約醫師經歷:人安牙醫診所負責醫師萬巒鄉衛生所牙醫師高雄慈悅牙醫診所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鄉離島地區巡迴醫療團第一任團長得獎紀錄:衛福部健保署頒發104年感謝解決矯正機關收容人牙科就醫問題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111年特殊貢獻獎銅質獎主要事蹟:●近7年來,每周屏東往返台東,深入台東獄所幫收容人看牙。●深入偏鄉醫療,1998年屏縣牙醫師公會發起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擔任第一任團長,帶著簡陋器材到山上為學童看診。●成為福智志工後,籌組福智義診團,每月到偏鄉山區看診、衛教宣導。
-
2022-10-15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戒菸省錢!戒菸二年多存了50公斤硬幣,不買菸來換26.4萬元金條
在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日前臉書專頁分享「戒菸換金條」的故事。原來是有珠寶銀樓分享,老客人要買金飾,扛了一箱50元硬幣,然是他戒菸兩年多的成果。這箱50元硬幣連同箱子超過50公斤,換了重達一兩的金條共四條,價值新台幣26.4萬元。董氏基金會大力宣導戒菸,戒菸還可送金條給家人,實是太划算了。戒菸二年多 存了50公斤50元硬幣位於嘉義市的萬金珠寶銀樓於臉書專頁中,以「意外收穫」分享這個戒菸換金條的故事:「今天早上來了一個老客人要買金飾,問我們50元硬幣收不收?(他說數量有點多),我說是台幣都收,他回到車上推了一箱硬幣過來,我知道今天有一場硬仗要打。客人說這是他這兩年多來戒菸的成果,平日把剩下來的煙錢存起來就有這麼多了,他來我家之前還有秤一下這些錢有多重,全部含箱子50幾公斤,經過3個小時的清點與確認真偽,客人最後換了4條1兩金條回去送給支持他戒菸的家人作為紀念。」看到銀樓貼出這樣的訊息,網友紛紛留言:「超猛的戒菸收入」、「這個數量的硬幣還真壯觀」,有人非常肯定:「太有意義了! 戒菸換到金條與健康。」還有人說「這個太療癒了。」董氏基金會 戒菸有助省錢圓夢「董氏基金會華文健康網」說明戒菸有許多理由,其中一個便是「省錢圓夢」,歡迎吸菸者算算自己在購買菸品上,已經花了多少錢呢?不只菸品,還有買打火機、菸灰缸等花費,萬一不小心燒壞寶貝衣物或用品,加上耗損的時間,還真是難以數計。在歐美,戒菸後壽險保單還可以省50%保費。根據英國人壽保險公司「人生搜尋」(Life Search)指出,以30年壽險保單為例,可以省下台幣約41萬2000元。每天吸40根的菸槍如果戒菸,25年期的十萬英鎊房貸更可以提早14年還完,利息省下新台幣290萬元。如果現在戒話,可以順利地累積一筆存款,適逢國境解封,可以全家出國旅行,甚至作為購屋、買車、為家人投保、累積重要的生命回憶、完成年輕以來的夢想。戒菸,就趁現在。●算算你在菸品上花了多少錢:https://reurl.cc/2m2MXO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國門要開,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
辦公室同仁要聚會,但有些人比較謹慎,怕被傳染。同事甲:「國門快要打開了,還怕什麼?」同事乙:「對啊!國門要開,我們賁門、幽門也要打開啊!不然怎麼活下去?」同事丙:「我比較謹慎,我主張我們還是保持肛門打開,每天可以照常排便即可。」食物入口,食道與胃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賁門,這個賁門要打開,食物才能進入胃,進一步消化,等到消化完,幽門打開,這些消化完的食物流入小腸內進一步處理,分解成各種基本營養成分,再經大腸吸收水分,形成大便,再由肛門排出體外。因此,人要消化吸收食物,這幾個消化道的門是要密切配合的,否則即使國門開了,但食物進入食道,賁門不開,食物堵在食道內梗住,就會吐出來;或者賁門開了,胃也初步消化食物了,但幽門不開,食物也會經由嘴巴嘔吐出來。如果食物已經小腸進一步分解吸收完成,大腸也吸收了水分,但肛門不開,形成便祕,肚子也會脹大起來,嚴重時甚至嘔吐出來。什麼時候賁門會不開?最常見的原因是食道末端長了癌症,影響賁門括約肌的功能,而食道癌發生的原因與酗酒、燒烤食物、抽菸及胃食道逆流有關。什麼時候幽門打不開?在以前沒有很好的制酸劑時,當胃潰瘍接近十二指腸處的幽門,引起幽門狹窄,近年來由於制酸劑藥物的進步,這種情形已非常少見,比較多的情況是胃靠近幽門處長了癌症,讓幽門處的括約肌失去正常的功能。什麼時候肛門不開?原因之一是大腸癌長在靠近肛門處,影響肛門括約肌。近幾年比較常見的是老人家或巴金森氏症病人神經控制失調,肛門括約肌肉本身是好的,但控制的神經網絡出了問題。總而言之,國門開了,賁門、幽門、肛門也要保持暢通,才能在疫情之後保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10-1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年奪逾2000條人命,9成患者為男性!國健署呼籲把握3要點助預防
食道癌是國人十大好發和致死癌症,光去年就奪走2030條人命,且9成以上為男性。衛福部提醒,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籲避免過燙及含亞硝胺食物、戒菸酒、有異狀快就醫等3要點。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罹癌患者中,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名、癌症死因排名第5名。國健署表示,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把握「避免過燙的食物」、「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有異狀速就醫」等3要點,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須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2-10-13 失智.大腦健康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 防失智不只靠飲食,還要多做一件事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生態與大腦健康有關,其中,根據國外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先用抗生素將實驗鼠的腸道菌殲滅,再將實驗鼠分兩組,一組是飲食健康,另一組則相反,飲食很不健康,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飲食不健康的實驗鼠糞便移植到飲食健康鼠腸道,沒想到這些糞便一進入飲食健康鼠體內,這群實驗鼠的記憶力竟開始衰退,且腸道、大腦都出現發炎反應,這代表腸道細菌生態很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做有氧運動,可同時照顧腸道、大腦健康除了上述研究,加拿大羅特曼研究所(RRI)團隊分析多項研究文獻後,進一步發現,不只是飲食,運動也會影響腸道菌叢生態,進而左右失智風險、大腦健康,尤其是有氧運動,對護腦更有好處,當一個人開始做有氧運動,這人的大腦、腸道菌叢同時都會產生正向改變。這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老人醫學期刊:A輯」期刊(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訊,想預防失智,可以多動腦、多運動、飲食均衡、多與社會互動,並維持健康體重。此外,也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且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也要盡量遠離憂鬱。要有動力,長輩才可能動起來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該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許多民眾都知道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很重要,不只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也可預防失智症,像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好處,常廣為人知,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特別是獨居老人,由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準備食物,更難有動力採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時可能下個麵,淋點醬油、醋,便解決一餐,「如果有憂鬱情緒,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可能根本不想出門、動不了」。若要解決上述難題、減少年長者失智風險,袁瑋建議,家人可以先陪長輩參加固定團體活動,協助長輩適應、交朋友,當長輩逐漸與團體成員熟悉,結交朋友相伴,此時採行健康飲食、運動就會有動力。另外,家人也可幫長輩準備兩、三天份健康食物,進行冷凍保存,讓長輩逐日食用,長輩飲食就會更均衡、健康。
-
2022-10-12 醫療.心臟血管
兩腳無力、屁股痠麻 6旬男腳中風
1名60多歲男子因屁股痠麻痛、兩腳無力跛行就醫,醫師觸摸他的雙側股動脈,發現脈動微弱、體表溫度冰涼,立即安排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是「髂主動脈阻塞症候群」作祟,發生了「腳中風」,經以導管打通置放支架後,不僅解決了腳痛問題,還一併改善勃起功能障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患者的腹主動脈、髂骨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等,都有阻塞情形,確診為髂主動脈血管阻塞症候群,主要特徵是跛行、雙下肢脈搏下降、勃起困難,因此也俗稱「腳中風」。劉殷佐說,患者雙腳疼痛幾乎是拖著跛行走進診間,觸診檢查雙側股動脈,發現脈搏十分微弱,足背及脛後動脈也察覺不出脈動,懷疑可能是血管阻塞,電腦斷層檢查找出從肚臍上8公分處以下主動脈及雙側總腸骨動脈完全阻塞,且雙側外腸骨動脈狹窄。經安排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從患者的鼠蹊部及手臂動脈置放導管,接著在血管腔打通腹主動脈阻塞部位,最後再將5支支架置放在右髂動脈,改善阻塞問題。患者術後5小時即可下床走動,術後第5天即康復返家。回診時,患者透露原本勃起障礙的問題也大幅改善。劉殷佐說,長期抽菸的中高齡民眾是髂主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若有三高、中風及心肌梗塞病史,一定要提防此病,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影響腎臟等器官,造成永久性傷害。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預防胃食道逆流一圖秒懂禁忌食物 醫教飯後一招有助腸胃蠕動
胃疾問題可大可小,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蕭家仁說,臨床上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排除先天結構因素或某些藥物導致,多數胃食道逆流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他說,胃食道逆流吃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不再復發的關鍵。飯後散步,久坐者定時起身、爬樓梯,有助腸胃蠕動。「胃食道逆流與腸胃道蠕動有相對關係。」羅東聖母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說,腸胃道蠕動不佳的人,容易便祕、腸胃脹氣,只靠胃藥無法改善腸蠕動的問題。他建議,容易胃食道逆流者,飯後一小時到戶外運動、散步;因工作必須久坐者,每30分鐘至1小時可起身動一動,或站著辦公變換姿勢,若工作場域有樓梯,多爬樓梯有助於刺激腸胃道蠕動。睡前3小時不進食,減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活動筋骨之餘,飲食怎麼吃也是重點,王威迪表示,「每樣東西都禁止,病人會覺得人生沒意義,也很難遵守。」但有些原則仍要遵守,例如睡前3小時盡量不再進食,少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辣椒、咖啡、酒品、茶飲、甜食、麵包、饅頭、豆製品、炸物、酸果汁、巧克力等;澱粉類可減量吃一半,輔以蔬菜、瘦肉來代替;水果選擇低甜度的為佳,多補充水分。高纖食物雖有益健康,吃過多卻易脹氣,王威迪認為「可以吃,但別過量,同樣的食物不要每餐吃,也不要每天吃,基本上就不會過量。」他舉例,粗纖維的薑有益於消化殺菌、刺激腸胃蠕動,但吃太多纖維又沒搭配適量飲水,反而會造成糞石、腸道不通等狀況。蕭家仁說,喝酒或抽菸會使食道蠕動功能變差。飲食方面,常吃油炸高脂食物的,脂肪會堆積在胃裡,拉長胃排空時間;酸性的番茄及柑橘類水果,還有巧克力、咖啡、洋蔥、辣味等刺激性食物,也會導致胃排空變慢、胃酸增加、賁門鬆弛。另外,很多人不知道薄荷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物、胃酸更容易逆流。食道酸鹼值正常,卻仍感覺逆流,考慮心因性因素。而許多人認為飲食已經妥善控制,但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蕭家仁說,有些人主觀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但國外治療指引會做24小時酸鹼壓力監測確認,若食道酸鹼值正常,表示客觀上並沒有胃食道逆流發生,逆流的感受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一般醫師會建議服用三環抗憂鬱劑等心理治療藥物,吃藥後約40%至60%患者會覺得改善。長期吃胃腸成藥,恐改變胃酸鹼值,影響鈣離子吸收。「生活作息是造成胃食道逆流難以控制的最大原因。」王威迪點出大眾迷思,若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沒調整好,吃再多藥物都只是減緩症狀,尤其長期服用胃腸成藥,會改變胃的酸鹼值,恐影響鈣離子吸收,甚至得小心骨質疏鬆的風險。王威迪說,胃食道逆流雖是常見疾病,但往往會與其他疾病混淆,當民眾感覺身體不適到影響生活,建議就醫進一步診療,畢竟自己不是醫師,購買成藥服用不見得能對症下藥,也可能延誤病情。胃食道逆流食療花椒豬肚湯關於食療,中醫師彭溫雅推薦一道本草綱目記載,針對胃食道逆流的食療法「花椒豬肚湯」。取一副豬肚,黑胡椒、白胡椒、花椒各研磨五公克。將豬肚用粗鹽洗好、汆燙並切碎。把黑白胡椒、花椒和豬肚一起放到碗裡,加一個洗米杯量的米酒,剛好蓋過豬肚。上述食材放進電鍋,在電鍋外鍋放兩杯水,電鍋跳起來之後,確認筷子已經可穿過豬肚,熟度剛好,再簡單調味,就可以吃了。彭溫雅表示,這些椒類有很多對胃很好的辛香料及活性物質,這些物質是酒溶性,可以浸泡於米酒萃取出來,米酒也有去腥的效果。外鍋兩杯水的電鍋,大約需要兩小時才會跳起來,這時候酒精也已經揮發掉了,只剩下大約一半的水分,因此,這道料理嚴格來說並不是要喝湯的,記得不要弄成一大鍋,米酒的量只要能蓋過豬肚就好了。避免胃食道逆流1. 維持適當體重。2. 飲食清淡、吃飯八分飽。3. 維持作息正常。4. 進食後2小時勿平躺。5. 不要穿太緊的衣服褲子。6. 睡前3小時勿進食。7. 增加身體活動量。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胸口不適是胃病還是心臟病?醫授判斷依據:發作時機是關鍵
感覺像「心臟病發」?若只發生在飯後,要考慮腸胃問題。有人形容胃食道逆流(GERD)像「心臟病發」,因此很多病患先跑去心臟科就醫後,檢查沒問題,才輾轉到腸胃科。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蕭家仁說,「心臟不適大部分是運動後發生,若是只在飲食後才有胸口不適感,腸胃問題的比率較高。」「胃食道逆流算是一種文明病。」羅東聖母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說,此病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壓力大、熬夜、肥胖等脫不了關係。現代人生活緊湊、工作應酬繁多,大魚大肉加上酒杯文化,胃食道逆流的人不在少數,看了醫師吃藥後改善,但不久同樣狀況又發生。王威迪說,有別於早期年代,民眾經常農忙活動筋骨,腸胃蠕動佳,胃食道逆流較少發生;邁入現代社會後,辦公室文化讓人生活型態改變,尤其上班族久坐少動,使得腸胃蠕動慢,胃酸逆流、排便不順等腸胃問題隨之而來。久坐少動、吃飯太快,盛行率逐年上升。生活緊湊、吃飯速度快,也是胃食道逆流原因之一。蕭家仁表示,人體分泌的唾液為鹼性,可以中和胃酸,而吃飯速度太快,會使食物無法與唾液融合,食物在胃裡一塊塊的無法消化,增長停留時間。建議吃一個便當要花20至30分鐘,慢慢咀嚼吞嚥,可讓消化功能較順暢,減少胃酸逆流的機會。另外,吃飯速度太快,連帶空氣跟著下肚,也容易發生胃脹氣等問題。王威迪指出,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高達15%至25%,即每四至五人就有一人深受其擾,且好發於30歲以上的成年人。蕭家仁說,也有部分病患是身體結構問題,因胃部凸出於橫膈上方,導致橫膈無法隔離胃酸逆流,就是所謂的橫膈疝氣。另外,年紀大身體機能退化、肥胖壓迫腸胃、穿太緊的衣服,都有可能發生胃食道逆流。壓力大,腸胃蠕動變慢,影響食物排空,胃酸增加。除了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也會影響胃食道逆流。情緒壓力大時,會讓腸胃蠕動變慢,造成胃酸變多、胃排空變慢。蕭家仁表示,情緒壓力是一種人體交感神經反應,身體將精力移去對抗壓力來源時,心血管持續努力工作,消化道吸收功能就會休息。感到壓力時,交感神經處於強勢,因此使得腸胃道靜止,食物排空就會變慢,留在胃裡胃酸增加、賁門鬆弛,進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當三道閘門都失效,可能出現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等非典型症狀。胃食道逆流可能出現典型與非典型症狀,蕭家仁說,典型症狀包括口腔有酸味、上腹脹、胸口灼熱;非典型症狀則因胃酸往上跑,導致非心因性胸痛;侵蝕喉嚨後導致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或疼痛;進入肺部導致氣喘或聲音沙啞;甚至造成牙齒酸蝕、牙齦發炎、耳朵痛。蕭家仁說,食道與胃之間,有一道「下食道括約肌(賁門)」的閘門;食道與咽喉間也有一道「上食道括約肌」的閘門;氣管與咽喉則有會厭作為閘門。若胃與食道間的閘門失效,則初步逆流即會發生,可能引發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若往上另兩道閘門也失效,則會出現非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狀。王威迪說,食道與胃交接的「賁門」,平常處於緊縮狀態,僅在進食時才鬆開,吃東西太快會造成這個閘門鬆弛,而吃得快也代表當下情緒緊張,逆流症狀可能更嚴重。建議「情緒放輕鬆、吃慢一點」,如此能避免閘門鬆弛,胃酸逆流也會少一些。火燒心症狀最典型,晚上逆流易咳,可墊高枕頭。胃食道逆流的常見表現中,王威迪指出「火燒心」最為典型,胸骨或胃猶如被灼燒,嚴重者甚至會覺得喉嚨有異物感,「卡到像自己得了食道癌」。不過他說,只要沒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得食道癌的機會其實很低。除了火燒心,慢性咳嗽、噯氣、胃脹氣、反酸都是症狀之一。王威迪提到,因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慢性咳嗽通常沒有痰,「晚上比較容易咳嗽,因為晚上會分泌較多胃酸」,可透過墊高枕頭減緩不適,以改善睡眠品質。「許多人會將噯氣與打嗝搞混」,王威迪說明,前者是氣體下不去,才會從嘴巴打出來,後者則是橫隔膜受不正常刺激,持續收縮而一直打嗝。噯氣也被認為是胃食道逆流的初期症狀之一。
-
2022-10-08 養生.抗老養生
無法熬夜、開始變胖…衰老徵兆你察覺到了嗎?做到5個堅持讓你老得慢
自古以來,大家對於「長壽」、「不老」的追尋從未停止過。有些人會花許多時間來保養,甚至花大把鈔票維持美貌。想要維持顏值不僅只是外在保養這麼簡單,要擁有健康,由內至外的散發光芒,更要讓自己老得慢,該怎麼做呢?4種變化 衰老的徵兆先來了解踏入歲月的衰老期,主要會表現在哪些方面:熬夜、睡太晚 身體就承受不了想起年輕時,熬夜的KTV、和朋友暢談一整夜,只要稍微補眠個4、5小時,就能在第二天精神奕奕地上班或上課。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已大不如前,熬夜讓身體無法負荷,一旦晚睡,第二天就無精打采,看什麼都會變得厭世,這正是衰老的表現之一。運動能量減弱運動能力若不是從年輕就開始累積,會明顯感到因年齡增長帶來的苦澀感。體態開始不受控制男性、女性到了一定年齡,由於身體代謝力減弱,衰老與肥胖慢慢畫上等號。腸胃蠕動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身體吸收脂肪的能力也會逐漸降低,體內堆積著脂肪,且未維持運動就容易變胖,當然老態感就隨之而來。記憶力衰退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弱,大多會明顯感到近期的事情記不住,過去年輕的事情卻歷歷在目。堅持5個習慣 心態樂觀身心受益 該如何維持才能老得慢呢?以下5個習慣堅持下去,一起變年輕健康: 1.情緒穩定情緒穩定,是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事情。由於生活忙碌、家庭帶來的煩惱、朋友之間的相處,都引來許多焦慮感。說到要年輕,就要從內心開始做起,延緩老化沒有偏方,維持健康的心態才有健康的身體,畢竟心理影響生理,樂觀對待日常才是最重要的。2.不抽菸、飲酒抽菸、喝酒會影響健康。即便面對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都要找到適合的發洩管道,吸菸、飲酒不是唯一的辦法。3.規律的運動習慣規律的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是延緩老化的不二法門。4.合理飲食、規律排便許多人到了中年後,深受三高問題困擾,這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隨著年齡的增加,味蕾變得比較不敏銳,飲食上容易變得高鹽、高油。長期在飲食上不注重,會引起脂質代謝率異常,三高就悄悄來敲門,這樣衰老會更加快。所以平日裡要注重清淡飲食、規律排便,留給身體乾淨的修復空間。5.良好作息、少熬夜在工作上「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步調,讓許多人為了過更好的生活疲於奔命地忙碌著。一天就24小時,大部分時間如果都拿來工作,就意味著縮短了睡覺時間,睡眠品質也可能不好。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導致肌膚暗沉、毛孔粗大等狀況出現。作息不規律還可能造成內分泌紊亂,加速老化。為自己制定一個一天工作多久的停損點是非常重要的,養成良好的作息,才能讓身體有喘息的時間,別為了賺錢沒好好保養身體,老了反而多數錢都拿來買藥吃,那才真叫得不償失。
-
2022-10-08 養生.聰明做健檢
很多癌症都是在50歲被發現!30、40、50、60歲健檢最該注意的事
誰都不想生病,但在還沒生病之前,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卻是相當主觀,我們醫師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我x歲了,要做全身健康檢查嗎?」這反映許多人在自以為健康的前提下,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適合的健檢,其實可以用年齡做區分,不同的階段,身體、生活型態、人生角色都不一樣,答案也是相對的。 通常我會用「30~50歲」跟「50~70歲」兩個階段來看待。其中,30~50歲這個階段我又會分成「30~40歲」跟「40~50歲」兩個小階段。 30~40歲的人們多半已工作數年,因工作壓力的累積,身體出現新變化,特別是男性,在工作壓力大的前提下,容易因為飲食不正常、外食多、少運動而肥胖,也因而種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長期壓力也會使得腎上腺皮質素過度分泌,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脂肪堆積、三高等慢性病都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因此從30歲起,建議一定要有要有新陳代謝方面的血液生化檢查,即使是員工體檢,都不要忽略。 30歲起的的健康檢查也可增加一些常見的腫瘤部分,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者,例如女性的乳房超音波;男性若有抽菸習慣,則可早期進行肺部檢查,甚至因為飲食不正常,則可做腸胃鏡檢。 40~50歲跟30~40歲階段很類似,但除了主動的態度之外還要積極,這階段小孩可能還小,加上有父母要照顧,可以說是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 40~50歲,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還要多從事健康促進活動,如健康均衡飲食、運動等,也建議開始收集健檢報告的習慣,讓未來的檢查結果有比較的基礎。我常跟人家說,學生時代陽春不過的健康檢查可能都有參考價值,例如有些人膽紅素本來就比標準值稍高,但若有紀錄可循,他向來是如此,知道是個人體質之故,就不會覺得意外及焦慮。 由於多數癌症發現的年紀約從50歲開始,因此,40~50歲這個區間,若沒有做過一次較完整的健檢,在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做一次,可能可以早些發現腫瘤或做為日後身體構造比對的基礎。 很多人對精密影像健檢會有鴕鳥心態,認為不知道反而沒事,但很多腫瘤一開始是沒症狀的,若檢查結果正常反而才不會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小症狀疑神疑鬼,就算有發現也大多是早期病竈,還比較容易治療。 50~70歲可以說是健康檢查下個階段的分水嶺,其中,以乳癌為例,雖然乳癌在特定族群有年輕化的趨勢,但50歲左右仍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這時癌症篩檢就不能忽略。 到了50~60歲時,小孩也開始大了,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要多久做一次全身健檢呢?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的,這好比保險,有人想保1千萬,但有人只保100萬,端看你對人生風險的態度。 在50~60歲這個階段,檢查的結果常常是發現身體有一些毛病,因此必須保持主動面對的心態,該治療就治療,該追蹤就定期追蹤,該改變生活型態就應該生活規律。 隨著人口老年化,60~70歲以後的健康檢查要怎麼做呢?我認為要看當時的健康狀態。有人70歲了,還是活力十足、社交頻繁,這時候反而要把這樣的老人當50~60歲看待,若原本就有健康檢查習慣,可以維持自己既定的頻率,繼續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80歲以後腫瘤發生率反而降低也較不須積極治療,因此,積極的全身影像健康檢查較不建議,反而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仍持續增加,積極防治三高,健康促進仍屬必要。 大體上,所謂的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分階段來看,30~50歲是我們人生工作、經濟、家庭負擔的重要時期,而50~70歲則是規劃退休生活,不管哪一個階段,維護健康的重點方法雖可不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作者簡介韋朝榮 副院長/主任醫師 Chao-Jung Wei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主任醫師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病理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磁振造影健檢中心主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教育部頒定助理教授專欄簡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本院延攬榮總、北醫、長庚等醫學中心經驗豐富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精密儀器提供專業判讀,在醫檢分離的優質環境,享用營養師調配、北投老爺酒店主廚設計的健檢餐,安心完成一日健檢、醫師當天一對一詳盡解說,有效提供健康管理、諮詢及轉診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2-10-05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恐誘發「心臟毒性」 治療前建議完成心臟評估
癌症治療於過去30年間大幅進步,也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但許多癌症治療,會造成「心臟毒性」也就是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癌症患者常常在癌症被穩定控制後,得面對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出現心臟損傷的問題,導致降低生活品質,且會因為心臟相關的疾病,增加死亡風險,建議癌症治療期間也得監測心臟狀況,適時介入給予心臟保護藥物。郭志東表示,化療藥物是最常見可能對導致心臟毒性的藥物,不過不是每一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心臟毒性,常見的治療藥物如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部分標靶治療、單株抗體、預防癌症復發藥物等;這類藥物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導致血流變化甚至增加血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郭志東表示,心臟併發症當中最常見的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的心臟毒性則是「心肌炎」和「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癌症治療可能引起的其他心臟問題,如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瓣膜疾病等。郭志東表示,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若醫師監測發現,醫師可適時給予心臟保護藥物,甚至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等。如果癌友在癌症治療前,已有心臟病史或具有心臟病風險因子,也會讓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的機率增加。而具有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家族史等。部分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所以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會有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特別患者具潛在心臟疾病危險因子時。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時,患者也可能有心臟受損風險,因為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郭志東表示,具有心臟疾病風險的癌友,在接受治療前,應接受完整身體和心臟評估。像是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心臟功能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和心臟形變分析。心臟形變分析是一種新的心肌功能測量方法,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它能更準確地評估由於潛在的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
-
2022-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氧氣筒誤接鼻胃管!病人胃如氣球撐爆 部桃外包廠商接錯管釀人命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包廠商陳姓員工在院負責推送病床工作,卻擅自替病人接管,誤把氧氣筒接到病人鼻胃管,害病人胃臟像氣球一樣撐爆,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數月仍不治死亡。案發後,陳男被桃園地檢署依過失致死罪嫌起訴,部桃前院長徐永年、鄭姓護理長和曾姓外包商負責人雖列同案被告,但最後獲不起訴處分。檢方調查,陳男(約30歲)2020年3月18日上午將準備做腹部超音波的病患連同病床推到一樓診間,其明知非醫療人員不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仍在無人指引情況下,擅自操作管線,結果把氧氣筒接到病人的鼻胃管,導致大量氣體灌進病人體內,撐爆病人的胃臟。事發後,病人雖獲妥適治療,但2020年7月22日仍因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全身多處潰瘍傷口組織感染等問題死亡。家屬為此狀告陳男過失致死罪,且認為時任院長的徐永年等人也該負刑責。偵訊時,陳男辯稱自己剛到公司不久,還不太清楚工作內容,因為當時帶他的資深員工叫他把管線接一接就跑去抽菸,所以就自己研究、自己接。他供稱,當時不知道可以跟護理師確認,也不知道接錯管線的影響這麼大。鄭姓護理長表示,事情發生在上午8時許,是病房交班時段,一個護理師要應對近10名病患,且須一床一床交接給下一班,有可能在還沒處理到本案病患時,就發生接錯管線情勢。她強調案發當時她不在場,陳男接管前沒先問過她,並指陳男也沒醫療執照,不應該亂動醫療管線。檢方調查,醫院醫療團隊發現病人身體不適時,第一時間有擦薄荷油及鼻胃管引流等處置,後續也有手術治療,並依情況安排在加護病房和一般病房觀察,但由於病人有糖尿病、心律不整和慢性腎病變等多重慢性病,住院中仍發生肺炎和呼吸衰竭等情導致死亡,難認有醫療疏失或過失責任。檢方指出,病患家屬雖認為徐永年及曾姓外包商負責人該為管理疏失負刑責,但企業管理本身有分層負責制度,非負責人應概括曾擔所有責任,由於陳男行為與徐、曾2人管理無相當因果關係,因此徐、曾2人也不起訴。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0-04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控制血糖很重要?專科醫詳解糖尿病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從「心」出發之血糖問題依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之「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研究,首次公布台灣慢性病危險因子排名,第一到第五名排序為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飲食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是全身血管系統的殺手,它帶來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小血管病變,例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大血管病變,又稱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面對糖尿病病變不可不防,但病人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控制得當,不少高齡的糖尿病人仍是精神飽滿、聲音宏亮,甚至超過 90 歲高齡仍能自行回診,身體精神都維持得很好,生活品質良好。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仍在逐年增加,罹患率更是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的死亡率,同時合併糖尿病的病人死亡率高於非糖尿病人,可見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具較高死亡風險,建議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糖尿病主要併發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包含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如各種形式的心臟病及中風等。最常見的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冠狀動脈為心臟表面上的動脈血管,負責提供心臟肌肉氧氣及養分,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冠狀動脈壁的斑塊積聚引起的,斑塊由膽固醇沉積物組成,斑塊積聚使動脈內部變窄並減少血流量,這個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流向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則會導致中風。動脈硬化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常見在腿和腳,它被稱為外周(周邊)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與糖尿病相關的心臟血管疾病包含: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病變。進一步探討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則可區分為大血管病變及微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病變及遠端肢體壞死(常見於腳),微小血管病變則多衍生視網膜病變或腎臟病變等。另外,心臟衰竭病患常有共病就是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衰竭常是並存的,糖尿病的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罹患率10%~30%,慢性心臟衰竭的研究則顯示糖尿病罹患率約30%。臨床上觀察也是如此,在心臟衰竭的病人中,每三位就有一位同時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若原本就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則症狀更加重,導致心室舒張功能損傷,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肌病變及心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的型式冠狀動脈疾病可分為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兩種類型。一、心肌缺氧:此階段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但血流仍能流動,在程度上有穩定心絞痛及不穩定心絞痛兩種,穩定心絞痛即偶爾發生胸痛,或是快走與跑步時發生胸痛,多數時候稍微休息後,就恢復正常。不穩定心絞痛則發生頻率高,走幾步路就感覺胸痛、喘不過氣,甚至在休息狀態下發生胸痛,強度與頻率都上升。二、心肌梗塞: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無法輸送到它所供應的心肌細胞,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甚至休克或死亡。病人會有嚴重胸痛、呼吸困難、暈眩,嚴重者甚至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分為以下三種一、冠狀動脈狹窄:因血管狹窄造成輸送至心肌的血流不足,導致胸痛。二、冠狀動脈痙攣:雖然血管並無狹窄,但因血管痙攣同樣會造成供應到心肌的血流不足,或血流完全無法流通導致胸痛。三、冠狀動脈急性堵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血流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心肌壞死,心臟不同於肝臟還有再生能力,心肌壞死無法再生,故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相形重要。若在冠狀動脈急性堵塞發生後立刻送醫搶救,12 小時內盡快將血管疏通,則有較多機會恢復。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凶險,家屬往往驚慌失措,恐錯失救治良機。到底急性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狀呢?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胸痛,即胸口嚴重壓迫感或緊縮,疼痛位置在胸前或上腹部,對照穩定型心絞痛多數是1~2分鐘就恢復正常,急性心肌梗塞則會持續胸痛超過 30 分鐘,合併冒冷汗、噁心嘔吐,多數在清晨發作。糖尿病如何影響您的心臟?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和控制心臟的神經系統,糖尿病人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疾病,例如:一、高血壓:會增加血液通過動脈的壓力,並可能損壞動脈壁。同時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過多,會在受損的動脈壁上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堵塞。 三、高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被認為會導致動脈硬化。上述情況都是無症狀的,醫師會檢查您的血壓並進行簡單的血液檢查,看看您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異常。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表示心臟已經停止跳動而是意味著心臟無法順利將血液幫浦至全身器官組織,導致腿部腫脹和肺部積液,引發呼吸困難。心衰竭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阻止或延緩病情惡化。 心臟檢查包含哪些項目?血壓、血糖、膽固醇數值、抽菸史及體重可幫助醫師了解病人罹患心臟病的總體風險高低,通常醫師會安排一些檢查來評估您的心臟健康狀況,其中可能包括: 靜態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檢查、運動心電圖、24 小時活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核子醫學檢查、心臟血管電腦斷層、心臟核磁共振等。心電圖是心臟科的常規檢查,心電圖就像是收集心臟發出的電波,繪成心跳搏動的波形圖,以判斷是否有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傳導障礙等問題。胸部X光檢查則能顯示心臟型態、心臟大小、血管變化(尤其是主動脈的鈣化現象),及肺部相關異常。心臟超音波屬於非侵入性檢查,利用聲波的反射檢視心臟各個腔室的大小、肌肉的厚薄、收縮及舒張功能的好壞、心臟瓣膜是否狹窄或是閉鎖不全等,可以知道病人的心臟構造與心臟功能是否正常。心臟核子醫學檢查是利用一種放射性化合物注射到周邊靜脈,追蹤劑便會即時從血液流至心肌細胞,然後再利用伽瑪照相機拍攝出心臟的影像。掃描運動時和休息時心肌的血流情況,如果心臟某些部分未能顯像,即表示該部分供血不足,亦即冠狀動脈有明顯狹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或心臟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包括心臟構造型態、心臟收縮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心肌缺氧評估、心肌壞死範圍、心臟瓣膜逆流和心臟組織特性等的完整重要資訊。如何照顧好您的心臟?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幫助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或是防止病情惡化,並幫助您控制糖尿病,以下提供幾項健康生活準則。一、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物,少吃加工食品(例如:薯片、糖果和快餐),避免反式脂肪。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少喝酒。 二、維持健康的體重:如果您的體重超重,只要減輕少量體重也會降低您的三酸甘油酯和血糖。適度的體重減輕意指減少體重的5%至7%,對於80公斤的人來說只要減少4至6公斤,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讓身體動起來:進行體能鍛練會使您的身體對胰島素(使您體內的細胞利用血糖獲取能量的激素)更加敏感,這有助於控制您的糖尿病。體能鍛練還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以嘗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例如:快走。 四、管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導致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情緒不穩、失眠、飲酒過量或暴飲暴食。五、充足的睡眠:每日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六、管理您的ABCs,即控制危險因子:A:A1C,即糖化血色素,定期進行糖化血色素測試以評估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盡可能保持在目標範圍內。 B:Blood Pressure,即血壓,盡量保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C:Cholesterol,即膽固醇,控制膽固醇在適當的程度。 S:Smoking即抽菸,抽菸對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負面影響,請務必戒菸。七、定期身體檢查 心臟病病徵常被忽略或耽誤若您出現胸悶、緊迫或痛甚至合併冒冷汗、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心悸、腳腫或小便減少等症狀請特別注意,日前曾收治一位66歲糖尿病人因胸悶及呼吸困難,剛開始以為只是身體比較虛弱,在家自行調養數日,因症狀加劇無法平躺睡覺,到醫院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心臟功能僅25%(正常情況至少50%),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頸動脈疾病症狀也不可忽視 頸動脈和椎動脈是影響人體腦部血流的重要供應源,頸動脈自主動脈分出後又可分為內外頸動脈,內頸動脈又供應了大腦將近三分之二的血循,當頸動脈因為狹窄而阻塞時,就有可能會影響腦部而產生相關症狀。頸動脈阻塞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頭痛、眩暈、癡呆、視力喪失、僵硬、頸部痠痛和肢體障礙(無法走路或四肢無力)等,頸動脈阻塞又可分成有症狀與無症狀型,有症狀型的頸動脈阻塞通常較危險,需妥善治療。日前一位72歲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抽菸習慣,曾經發生左眼視力突然短暫看不見,病人不以為意,後來又出現右側肢體短暫無力,到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頸動脈狹窄,經置入支架後恢復健康。 提醒您,若您有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請務必持續追蹤治療,控制好心血管及血糖的健康數值,才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第307期)
-
2022-10-03 名人.黃達夫
科學證實維生素D不能防骨折 抽血檢查維生素D還有必要嗎?
不久前,我根據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最新的報告,在一篇專欄談到,除非是特別狀況,一般人並沒有補充單一或綜合維生素的必要。因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即不抽菸、不酗酒、多吃蔬果、多運動、加上充足的睡眠,就是效果最好的養生之道。補充維生素防疾病 證據不足相反的,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不論是單一或綜合維生素並沒有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等各種疾病的功效,而且,當維生素超過身體的需求時,還可能有害。沒有想到,今年7月28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又看到一篇大型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維生素D及鈣的補充並沒有預防骨折的作用。可是,根據統計,當今在美國6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仍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還在服用維生素D。這個臨床試驗始於2011年,當時,大多預防醫學的專家也相信服用維生素D及鈣可以預防骨折。在那時候的專家共識會議,專家們經過文獻的回顧才發現,不論是正或反兩面,其實科學的證據都不足。因此,當時專家們雖然訂下了建議民眾每日攝取600到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的標準,同時也建議由美國國家衛生院撥出經費,來支持一個較為嚴謹的研究計畫,進行大型雙盲隨機對照組臨床試驗。最後共召募25871位受試者,包括50歲以上的男性及55歲以上的女性,分配到四個組別,分別為維生素D3加N3脂肪酸,維生素D3加安慰劑,N3脂肪酸加安慰劑,以及兩個都是安慰劑。追蹤年限的中數為5.3年,結果發現維生素的補充並沒有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另有一個服用維生素D或安慰劑的雙盲臨床試驗,最後,運用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來檢視療效,比較兩組人的骨質密度及骨骼結構,結果看不出有什麼差別。抽血檢查維生素D 已不必要然而因為過去大家都認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預防骨折,所以就會建議一定年紀以上的人去做抽血檢查,所以在美國每年約有一千萬筆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抽血檢查,如果每毫升小於30奈克就被認定「不足(insuficiency)」,如果是每毫升小於20奈克,就是「缺乏(deficiency)」,醫師就會建議受檢人服用維生素D及鈣質來預防骨折。既然現在這個大型的臨床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一組,與服用安慰劑的一組比較起來,發生骨折的機率沒有什麼差別,表示服用維生素D並不產生預防骨折的效果,就沒有理由去做抽血檢驗,來決定該不該服用維生素D,也沒有理由服用維生素D來維護身體的健康了。
-
2022-10-01 醫療.懷孕育兒
4成不孕來自男性!吃含鋅補品、海鮮壯陽恐害尿酸、膽固醇飆 醫曝「養精關鍵」
一名來自日本30歲的男子小智(化名),多年來和妻子嘗試自然生孕未果,懷疑是自己的精蟲出問題,做了許多檢查仍找不出不孕原因。回台後前往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問診,才發現是Y染色體上一個基因出問題,最後以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生出小寶寶。他也在醫師建議下做PGS鑑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分析),排除Y染色體異常的胚胎做植入,同步解決下一代的生育問題。中山醫院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男性雄風不如以往,精子數量逐年下滑、活動力不佳之外,也可能受到環境影響,像是塑化劑和DDT等環境荷爾蒙皆不利於男性的精蟲品質。李世明醫師也提到,目前國人不孕夫妻中,近四成的原因是來自男性,且不斷上升中。男性精蟲標準不斷下修 合格數量僅剩20年前的四分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類精液檢查的數據顯示,從1990年每1毫升精液需達6000萬隻精蟲才算標準,到1999年下修為2000萬隻,到了2010年更再度下修至1500萬隻即為合格,顯示男性精蟲密度不斷下降。李世明醫師表示,精子的健康除了數量之外,活動力和精蟲的型態也相當重要,會以染色型態檢查(Kruger stain)來評估精蟲穿透能力是否足夠。若數值小於4%,則自然受孕成功機率降低不少,而活動力部分,則是在精液中有至少50%的精蟲能正常游動為正常數值。李世明醫師指出,精子的健康很難從精液的顏色、味道、濃度等外觀判讀,建議欲了解自身生殖能力,或是有嘗試自然懷孕未果的民眾,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也提醒男性在取精前「禁慾」3至5天,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檢驗成果。再展雄風?醫:多吃海鮮不會「ㄅㄧㄥˋㄅㄧㄤˋ叫」!許多人為了要「再展雄風」,會選擇多吃含鋅的補品以及海鮮來壯陽。對此李世明醫師解釋,勃起和持久度等性能力主要和血管健康有關,補品吃多了並不會加強血液的流動,反而可能導致尿酸、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至於精蟲品質是否會因攝取「鋅」而改善,他表示精子的製造的確和鋅有關,不過影響微乎其微,並不因此增加生育機率,提醒民眾不要過度相信偏方。反而建議大家「多運動」、「注意陰部溫度」更能提高男性精蟲數量及品質。李世明醫師表示「精蟲怕熱」,建議男性平時褲子不要穿太緊、泡三溫暖的時間不要太久;久坐族和騎單車的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度的控管。另外抽菸、塑化劑更是「精子殺手」,呼籲民眾多盡量避免,也提醒備孕族若真的遇到瓶頸,務必尋求專業生殖醫學的協助,有了現今的科技,不孕男性也能成功生寶寶!(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吃雞佛壯陽沒用!  營養師認證「關鍵4味」促性慾、補體力 ·精液帶血是正常的嗎? 泌尿科醫曝「驚人答案」:小心不孕
-
2022-09-30 癌症.肺癌
女子不菸不下廚卻罹患肺腺癌,靠LDCT兩度揪出肺腫瘤! 醫:有這4種危險因子者要當心
53歲陳姓女子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也少下廚,但去年底配合公司體檢,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肺上葉有個1.2公分的腫瘤,經微創胸腔鏡手術切除後,證實為右側肺腺癌第一期,持續追蹤半年後,她左側肺上葉又出現2公分毛玻璃樣病變,再次安排微創胸腔鏡手術,並證實為左側肺腺癌第一期;由於發現早,經兩次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已能正常工作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蹤。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常見的肺癌危險因子包含重度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者、致癌環境、慢性肺部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目前針對重度吸菸或有肺癌家族史,同時願意接受戒菸服務的民眾,提供2年1次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優點是影像解析度與靈敏度較高、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目前檢測早期肺癌的有效工具。他指出,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至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著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以盡早回復正常生活。楊絡勝提醒,肺癌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也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尤其現在的生活充斥著隱藏的致癌因子,加上肺癌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出現病徵時,多數已是肺癌晚期,大大影響治癒機會,如能定期接受檢查,及早發現異常並治療,預後成果將會大幅提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有斑塊、變狹窄該怎麼辦?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多低才安全?
「醫師,做檢查發現我的冠狀動脈有斑塊,已經狹窄50%,接下來該怎麼辦?」張先生擔心地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暫時還不需要做心導管,重點是把血脂控制好。」醫師說,「血脂控制好,可以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有機會漸漸消退。」研究顯示,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至一年以上,利用血管超音波能觀察到血管斑塊消退的現象。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教授指出,「當時患者使用降膽固醇針劑並搭配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40 mg/dL左右,經過一年半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斑塊的體積確實有縮小的狀況!」1/4成年人血脂超標,恐讓血管阻塞!「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全身血管都會阻塞!」王宗道教授表示,高血脂大概是僅次於高血壓最普遍的慢性病,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低密度膽固醇異常之盛行率在45至64歲男性為28.9%,女性為26.5%〔1〕。高血脂、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王宗道教授說,過去的研究發現,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裡所堆積的物質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所謂的「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全世界也都觀察到,膽固醇越高,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就跟著上升〔2〕。有些遺傳性高膽固醇病患,可能在20、30歲就發生血管阻塞的問題,王宗道教授說,低密度膽固醇是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3〕,已經是非常確定的事實。然而,高血脂患者往往無感,不抽血檢驗,就完全不知道。王宗道醫師強調,成年人都應該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低密度膽固醇LDL-C、高密度膽固醇HDL-C、三酸甘油酯TG。一般的檢驗報告都會標示正常範圍,但是檢驗值落在正常範圍內不見得就代表正常。王宗道醫師提醒,血脂的目標值需要綜合評估患者的危險程度,也需要留意其他幾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家族病史等〔4〕。低密度膽固醇LDL-C過高會導致血管狹窄、阻塞,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王宗道教授解釋,腦血管阻塞會導致腦中風、冠狀動脈阻塞會導致心肌梗塞、腎臟血管阻塞會導致腎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會導致痠麻疼痛、骨盆腔血管阻塞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各種血管阻塞造成的問題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讓人失能或死亡。世界心臟日護心第1招:制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治療目標「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並非固定的數值!」王宗道醫師說,如果沒有任何危險因子、沒有任何疾病,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可訂在130 mg/dL;如果評估起來屬於中度風險,就應該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降到100 mg/dL以下。 王宗道醫師說,台灣、美國、歐洲的高血脂治療指引〔5〕,都很強調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如果更高風險,可以降到55 mg/dL以下,例如最近1年內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兩次以上,或者合併有多處血管的問題。臨床上會綜合各項風險,依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世界心臟日護心第2招:調整生活型態、管理危險因子、配合醫師用藥「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必須三管齊下!」王宗道教授指出,分別是生活型態調整、危險因子管理、與藥物使用〔6〕。生活型態調整非常重要,包括飲食、運動。王宗道教授說,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甜食、精緻澱粉等。運動方面要達到每天30分鐘,一個禮拜5天,加總起來150分鐘的運動量,有氧運動、肌力訓練都有幫助。危險因子管理是減少各種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等。王宗道教授說,請務必好好控制,讓血壓、血糖達標;最好要戒菸,因為尼古丁會影響血管的健康;體重下降對於改善高血脂絕對會有幫助。藥物治療在改善高血脂方面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特別是在已經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助於延長壽命。王宗道教授說,其實吃藥或打針,1個月低密度膽固醇就會下降30%、50%以上,但是要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至少要半年、一年以上。控制血脂就跟控制血糖、血壓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因為需要長期治療,所以有降低密度膽固醇針劑的發展,如降膽固醇針劑能夠2週打一次,有助提升治療順從度。王宗道教授說,「研究證據顯示,血管斑塊有機會消退,只要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得夠低,例如70 mg/dL或55 mg/dL以下,持續半年以上,血管斑塊體積可能漸漸縮小。」世界心臟日護心第3招:良好醫病溝通讓治療更安心「良好的醫病溝通很重要!」王宗道教授說,透過溝通,患者可以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好處以及個人化目標,才有明確的方向。在抽血數值改善之後,患者常會想要停藥,王宗道教授說,我們會提醒患者,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目標是希望能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消退,所以需要持續使用藥物,不可擅自停藥。由於高血脂的藥物很多樣,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藥物的選擇,了解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王宗道教授說,如果服藥之後出現肌肉痠痛、無力等問題,請回診向醫師反映,不要自行停藥或吃止痛藥。現在已有降膽固醇針劑可以使用,兩個星期使用一次,能降低50%以上的低密度膽固醇,副作用僅少數注射部位紅腫或疼痛,患者的接受度和適應性都很好。〔6〕貼心小提醒今年世界心臟日(9 月29 日)的主題是 「用心為每顆心 (Use heart for every heart)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促使血管斑塊形成,而造成狹窄、阻塞,對全身都會造成影響。王宗道教授強調,請務必了解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個人化治療目標,透過飲食、運動、藥物來改善,持續控制,才能達到讓血管斑塊穩定,甚至漸漸消退的目標!參考資料:1.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2. NIH/Lipid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and Practice3.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ombination lipid-modifying therapy in high- and very-high-risk patients: A statement from a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Task Force4. CDC/Heart Disease and Stroke5. ScienceDirect/2022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7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high risk patien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6.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原文:
-
2022-09-2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 7千人揪出21名肺癌「18人有家族史」
肺癌高居我國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3及4期)發現存活率低,為讓肺癌患者在早期(0及1期)被找出,國健署今年7月1日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執行81天以來有7千多人參與,找出21名確診肺癌個案,當中早期就有20人,成效顯著。國健署補助LDCT篩檢,統計今年7月1日至9月19日,全國共有7557人參與,包括4200名男性、3357名女性;其中4470人具肺癌家族史,2753人為重度吸菸者,3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共找出21名確診肺癌患者,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20人,僅有1名為第3期肺癌。其中18人具有肺癌家族史、2人為重度吸菸者、1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團隊2015年執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研究,他今本報電訪時表示,國健署執行LDCT計畫,與2015年所做結果非常相似。他指出,肺癌患者中沒有做過篩檢,有半數到醫院診斷時已是3、4期,超過一半都無法開刀治療,必須靠標靶、免疫治療,不僅花費龐大醫療資源,患者晚年生活也痛苦,且有抗藥性問題;若透過篩檢,9成患者可於1期時及早篩出、診斷,透過手術治療幾乎可完全治癒。肺癌之所以存活率低,因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有症狀才就醫大多以晚期。108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肺癌早期(0及1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期別之間存活率差距甚大,這也顯示肺癌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楊泮池表示,我國是全世界第一個針對抽菸及不抽菸族群提供公費LDCT肺癌篩檢的國家,此項政策也記載於世界肺癌組織官網。肺癌不僅是癌症死亡率第一,且是所有癌症中健保給付支出最高,但健保給付中超過一半是肺癌晚期病人。他指出,透過篩檢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不僅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更有機會治癒,保有患者生活品質。此次LDCT計畫受檢民眾,有11.7%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楊泮池建議,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至於已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儘早診治。國健署補助LDCT計畫執行至2030年,預期診斷出3.9萬至4萬名肺癌患者。國健署補助LDCT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透過戒菸及減少二手菸,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名單查詢(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19&pid=15785)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8 醫療.耳鼻喉
常常口臭怎麼辦,你敢跟別人交談嗎?6對策讓你告別口臭人生
口臭是ㄧ見令人相當尷尬的事情,尤其是以下6狀況時,特別容易發生口臭,教你解決的對策,避免尷尬發生。1.剛睡醒的口臭晚上睡著之後,唾液的分泌量與流動量都會大減,使得酸鹼度液體增加,導致口腔細菌的滋生。研究顯示,這時候每1c.c.唾液的細菌數,與10公克糞便的細菌數目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充滿許多老廢物質以及揮發性硫化物。<對策>起床後最好立刻漱口,在充滿毒素的唾液吐掉之後再刷牙,刷完牙之後再喝杯溫開水,不但補充水分,也幫助口腔內製造新的乾淨唾液。2.香菸、喝酒造成異味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菸品與酒飲的刺激性味道會殘留在口中,造成壞口氣,也容易因此上火,影響腸胃蠕動及肝功能,還會引起咳嗽。<對策>戒菸、戒酒之後,這類口臭會自然消失。3.食物造成洋蔥、蒜、醃燻牛肉及其他肉類,由於食物本身容易發酵或有獨特的味道,也容易產生氣體,再加上經過口內唾液當中的細菌融合分解之後,就可能產生難聞的氣味。<對策>吃完這類容易出現口臭的食物時,趕快刷牙或漱口。4.口乾造成由於唾液有清潔口腔的功能,因此,如果唾液流動量少的話,口腔內壞死細胞就會聚集在舌頭、牙肉等處,還會開始產生腐敗,加上製造臭味的厭氧菌又喜歡乾燥的酸性環境,因此,口乾的人通常都會有口臭。<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5.空腹時口臭肚子餓的時候,會造成唾液量減少、胃酸分泌增加,這時候若無法保持口腔清潔,就會讓厭氧菌滋生,體內就會消耗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促進脂肪燃燒來產生出更多的葡萄糖。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物質會被血液代謝,就會使得嘴巴的氣味變得不好。<對策>餐與餐之間適當的間隔即可,不要餓過頭,早餐一定要吃,可以幫助清潔口腔。6.藥物副作用任何會刺激到抗副交感神經的藥物,都容易產生口乾的副作用,包括安非他命、抗憂鬱藥、抗組統胺、化療藥、利尿劑、止痛藥等。<對策>多補充水分,可以促進唾液的流動。延伸閱讀: 。刷牙一定要用牙膏嗎?答案有點意外,潔牙應以「2工具」為主 。沒蛀牙就會有牙周病?有牙周病就不會蛀牙?真的是這樣嗎?
-
2022-09-27 癌症.肺癌
兩姊妹不抽菸卻同時得肺癌!醫揪「1關聯」:真的很危險
2位年齡分別為64歲及56歲的楊姓姐妹,皆無抽菸習慣。日前一同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結果呈現2人在肺部皆有異常影像,分別是左上肺葉有1處約1.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及左下肺葉處有1處約1.3公分紮實結節,後續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已分別罹患第2期肺腺癌及第1期肺腺癌。 國人罹患肺癌 多數無抽菸習慣 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指出過去的觀念,大多會將肺癌與抽菸做直接聯想,但事實上,國人罹患肺癌患者中絕大多數無抽菸習慣,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90%皆無抽菸習慣,且早期肺癌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症狀。 直系親屬2位以上罹肺癌 罹患機率比一般高 兩姐妹在聽醫師解說過程中,透露自己的父親及阿姨在幾年前也是因罹患肺腺癌離世,但由於父親及阿姨皆有長年的菸癮,所以把2人的肺腺癌認定為與抽菸有直接關聯,卻忽略肺癌與肺癌家族病史也有相關。蔡聰聰主任說明,避開抽菸的確可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罹患肺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氣汙染、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如:石棉、苯、焦油等)、遺傳、慢性肺部疾病等。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不抽菸就沒事,若家族中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就得特別當心,直系親屬若有2位以上(含2位)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5至7倍。「肺癌」多年長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1位,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死亡率也相當高。 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民眾「不吸菸、遠離二手菸」加「定期篩檢」是遠離肺癌的健康守則。保持健康生活之外,定期安排檢查可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幫助有機會找出早期肺癌的病灶。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肩頸痛就醫驚罹肺腺癌! 醫曝「危險兇手」:小心你已經被盯上 ·肺生病有7種症狀! 國健署提醒:你每天再繼續做這5事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