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30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心理師
共找到
591
筆 文章
-
-
2023-09-29 養生.家庭婚姻
目睹爸爸打媽媽!女孩留下字條「鼓勵媽媽過想要的人生」,願犧牲自己讓弟弟跟媽媽走
家庭暴力,影響最深的往往是孩子。當爸媽必須離婚,孩子被迫要選邊站。一位小女孩在媽媽被爸爸毆打後,寫下鼓勵媽媽的字條,令人鼻酸。中國重慶一位媽媽下班回家,因為發現丈夫沒有好好照顧孩子,發生爭執,但丈夫竟然暴力相向。在一旁的女兒目睹媽媽被爸爸家暴,等爸爸一離開,她馬上衝上前抱住媽媽。女兒被迫成熟,紙條讓人淚崩令人感到不捨的是,女兒隔天留下一張字條給媽媽,她寫:「媽媽,如果你跟爸爸離婚了,我跟你,如果你放心不下(弟弟)的話,我也可以跟爸爸。媽媽想過就過,不想過就不過,不要勉強自己。」小女孩成熟懂事,即便自己想跟媽媽在一起,但還是會考慮到媽媽的心情,擔憂媽媽因為無法一次養育兩個小孩,決定犧牲自己,讓兩歲的弟弟跟著媽媽,也鼓勵媽媽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目睹暴力的孩子根據中國媒體報導,這位媽媽凌晨一點下班回家後,看到丈夫又在玩樂,沒有帶著孩子睡覺,發生爭執後,沒想到丈夫用手掐住她的脖子向後推,導致女子頭和背部撞到牆壁後,重心不穩跌坐在地。跌坐在地上,丈夫還不斷用手指著她大聲吼叫。這段受暴影片被媽媽發布到社群媒體,而在發生衝突隔天,媽媽下班後,看到女兒留下的字條,也被公開。媽媽傷心表示:「此刻我只痛恨自己沒本事,沒有能力帶走兩姐弟,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肯定不會因為選擇誰放棄誰而痛苦,我的心真的好痛。」許多網友看了小女孩的紙條,十分不忍,因為小女孩的文字可見她在家暴環境下被壓抑的早熟。才9歲的孩子,完全知道媽媽的不幸和媽媽的無奈。網友也推測,這位爸爸的家暴行為應該是常態,否則,小女孩也不至於給媽媽寫紙條,勸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女孩應該也是壓抑許久了。夫妻離婚,孩子被迫選邊夫妻關係不好的家庭,影響最深的往往是孩子。當爸媽必須離婚,孩子被迫要選邊站。孩子對加害人會有複雜的情緒,一般面很失望,但又無法割捨親情,往往因此感到無助、無力,甚至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這位受暴的媽媽來說,她可能因受暴導致身心狀況不佳,影響工作,又或者因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自己及子女的生活照顧需求。她確實也提到,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她確實難以回應子女的心理依附需求。很殘忍的,這位小女孩甚至在生活中扮演照顧媽媽的角色。有多少家長在婚姻關係中受暴?孩子不管是目睹、耳聞,或在事後知情,都在承受大人的錯誤。而當離婚也是一條艱難的路時,有時需要專業人員,像是律師、醫師、社工,來陪伴受害者與孩子一同面對。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不只不理解學科,也無法理解學校的規範,上課下課是什麼?考試是什麼?我還記得他小學一年級時,考試卷只要有空格,他便填上一些他認識的符號,例如麥登勞的M,停車場的P等等,琳瑯滿目。他對符號的認識倒是很敏感。 當然更不用提深奧的方程式、開平方。我如何教他懂得「(A+B)2=A2+2AB+B2」?他問我:「打開平方是要怎麼打開?」接著化學,一個最簡單的H2O是水,就把他擊垮了!為什麼「H、2、O」便等於水?他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便很難理解。物理自然也是他無法理解的科目。有時候他問的問題,我們也不知如何回答:「為什麼太陽升起的方向叫東方?為什麼不能叫西方?」這樣上起課來,等於如鴨子聽雷,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想想看,上課要從上午八點,屁股一直黏在椅子上,黏到下午四點、五點,從星期一坐到星期五,黏在那裡聽老師說一堆完全聽不懂的話,怎麼可能呢?於是,我的孩子開始上課從動來動去、走來走去,任意離開座位、玩鉛筆盒、帶玩具去玩,到逃離教室、在操場晃來晃去,到籃球場打籃球。上課坐不住,下課衝最快,下課對他非常重要,這應該是他還願意去上學的主因。直到小學四年級時,老師便建議我們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我們帶他到某醫學中心的兒童心智科,看了醫生,填了量表,給臨床心理師做測驗,幾次門診之後,診斷便出來了:注意力不足型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處理方法就是服藥,那時他是吃「利他能」。孩子大約看診看了半年,確實上課情形有改善,比較少站起來四處走動,減少老師上課的困擾,但是,數學和一些抽象的學習,依舊聽不懂,毫無進展,只是上課不會搗蛋惹麻煩而已。我們看到孩子服藥後,變成一個和原來不一樣的孩子,彷彿呈現呆滯的狀態。全身懶洋洋,缺乏活力,胃口也變差。他告訴我們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他想動卻動不了,吃藥之後,腦袋好像變空了,四周的東西都不見了,只剩下眼前那個站在台上的老師。我們聽他這樣的抱怨,實在於心不忍,再加上服藥對他的課業學習真的幫助很有限,決定不再帶他去看診,讓他停藥了。他總是說:「我並沒有逃學啊!我還是在學校裡啊!我只是不想坐在教室裡而已,我在籃球場打籃球,我又沒有學壞!」不吃藥之後,我們放手讓他去運動,每天打籃球,至少打三個小時,他好像永遠不會累一樣。而我自己也透過大量閱讀有關親子教養、特殊教育的書籍,開始調整改變。這對我幫忙很大,也改善了我們過去幾乎要降到冰點的親子關係。閱讀必須還要思考,然後內化,才能產生行為的改變。如果做父母的不改變,只要孩子去吃藥,是沒有用的。我終於了解他不是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他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他是因為上課聽不懂,所以覺得無聊,才會坐不住。其背後的因素是:聽不懂。我們大人只看到他「坐不住」的外在表現,便認為他是過動兒,我慢慢理解,我的孩子是無法透過主流學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學習,他必須自己實際操作,從影像圖畫中學習,要能看得到、摸得到。所以,我們讓他去學習樂高機器人,他表現非常優異,因為那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台灣的教育無法因材施教,只能家長自己來。我的孩子是來教育我的,他讓我見識到台灣的現行教育,仍然停滯在士大夫的觀念。我的孩子雖然學科學習成績不良,但是他勤奮、善良,這不是應該被讚賞的嗎?什麼不要輸在起跑點,根本是提早死在終點。大家拼命擠進資優班,有多少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偽造資優生?說現在是多元教育,根本是自欺欺人。本來就是念書有念書的料,動手操作的有動手操作的料,沒有哪一種比較厲害,只是不一樣而已。現在的世界變化很快,誰能料想得到從前打電動、打撞球,是會被大人處罰的,現在卻是可以出國參加競賽的出色能力。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吃藥,我會讓他自學、發掘他的長處。我的孩子目前主動學習,因為有實際的需要,他會到書店買書來仔細研讀。這樣的學習才是真的,完全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我也期許老師們能瞭解學生有個別不同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文字學習不是唯一的方式,我希望老師的教育專業,也要學習透過影像、圖片的教學方式,那也是一種學習的模式。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醫學是一門不科學的科學,教科書是入門的基礎,臨床應用於人身上時,請把所看見的孩子、所聽到的孩子的心聲,融入你的診斷與處置之中,而不是把看孩子行為與心理的醫療行為當作看皮毛一樣膚淺表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我當時天真地思考: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現象。但是,似乎又無法單從某一個方向著手,即可扭轉這個越趨普遍的現象。圍繞著孩子的各個環節,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使得孩子很容易即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各個環節的大人有:家長、老師、醫生,以及整個大人形塑而成的社會。我可以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從教育端,我寫信給教育局局長,親自去找教育局局長談特教生的認定過程;到教師會與老師們面對面座談。從家長端,我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展開一系列對家長的演講。我將朋友的來信,寄給了我熟識的三位精神科醫師,包括一位學長、一位同學和一位學弟,期待他們可以從兒童精神科內部呼籲和檢討。可是,在我試圖做扭轉的這十年,發覺問題實在是太龐雜而糾結。首先,健保給付是數人頭制,計量不計質,若要有收入,就得靠衝看診的病人數,造成醫療現場可以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非常有限,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醫師卻被託付重任,必須給帶孩子來求診的家屬一個診斷和即刻有效的處置,甚至連特教資源的取得與否,也得依賴醫師的診斷。不像其他的疾病,可以透過抽血驗尿影像檢查而確定診斷,精神科的診斷憑藉的主要是症狀的觀察和臨床心理師的測驗。而孩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依賴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描述和評估後所填寫的量表。也就是評估者本身是否有個人偏見,是否有能力客觀評估小孩,並未被審慎檢核。而許多孩童做測驗時,也不了解做這些測驗的重要性和目的,經常隨意應付了事。醫師如果又無法與孩子有足夠的互動時間,建立信任感,診斷與藥物的處置,便容易出現誤差。偏偏在醫療場域裡,醫師並未被教導:如何面對自己可能的醫療錯誤,無論是診斷或處置的誤失。甚至,我們是被教導:不可承認自己醫療上的錯誤,以免惹上醫療糾紛。孩童是一群缺乏自立生活能力的群體,必須倚賴周遭的大人來存活。當成長的環境,充滿暴力、壓迫或忽視、侮辱,缺乏關愛與正向教養時,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外顯的暴戾行為、放空的狀態,便直接給了診斷與藥物,如此很容易忽視也掩蓋了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多時候,需要被協助,需要看診的,可能是家長或老師,孩子因為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只好成了代罪羔羊。在講求兒童人權的新時代,我們得重新檢討:醫療的目標究竟是誰?是什麼?醫療所追求的,自然是為病人謀求健康的幸福感。但是,孩童的幸福感,無法脫離家長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各種制度的要求。於是,當面對孩童時,醫療究竟是謀求孩童的幸福感,還是家長的幸福感?或是使孩子符合社會制度的要求下,而不致產生不幸福感?同時,孩童有許多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特質,造成大人困擾的特質,這些特質專屬於兒童,甚至被兒童教育專家視為孩童所以是孩童的珍寶,卻頗容易被誤以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如果由小孩的觀點來看許多的規範,包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所敘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有不少是值得從兒童人權的觀點再重新深思的。時代潮流瞬息萬變,過去要求服從、威權當道的社會思維已經被拋棄,取代而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尊重守法的思維,卻仍未樹立鞏固,造成教養與教育的不知所措。如今,台灣的家庭功能岌岌可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學校的教育內涵與方式,依舊停滯於重文不重武,強調學科學習,輕視實作能力,不喜學生思辨質疑,只要照單全收的傳統觀念,班級的教學與管理並未隨著時代的潮流、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而跟上調整的步伐。孩童身處如此浮動不穩定與時代脫節的成長環境,大人的要求又經常矛盾,再加上3C產品的氾濫,這絕非一個簡單的門診和幾顆藥丸可以處理的問題。不過,現況是資源貧瘠的醫療,正是如此簡化地在處理孩子的困境,也被這樣期待與要求。這已非純粹是一個孩子腦部構造異常的狀況,而是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卻試圖使用藥物改變小孩,使其能配合環境的要求,快速解決大人的困擾。我們布下天羅地網,設計各種制度與檢核,戮力於「不要漏掉任何一個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可是,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這樣才更符合講求接納包容多元並存的社會所展現的精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4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友善777全台達標 專家詬病:恐浮濫統計/失智友善1
為妥適照顧失智症患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並訂於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去年年底全台22縣市全數達標,不過,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回收1500多名網友問券對失智友善城市的認識,對失智的認識仍有限,填答網友更批評,沒有感受到社區對失智症的友善,而有民眾認為,台灣對於失智識能不足,尚未有發展失智友善社區的能力。協助填答的潘秀美,曾目擊一位長者走路自撞電線桿摔倒,頭直接摩擦柏油路,血流不止,但阿伯不哭也不鬧,恍神蹲坐在地,她協助報警叫救護車,並懷疑長者失智,提醒員警,警察卻大聲詢問阿伯「你失智嗎?」潘秀美說,因為自家有失智長者,較能辨別失智症,身為時常與社區接觸的員警,不但對失智幾乎毫無辨識能力,還直接反問失智患者,她完全不認為,台灣社區對失智症足夠友善。衛福部長照司:失智友善777去年已達標失智友善777,分別是指全國有7%以上的人民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衛福部長照司科長徐鉅美表示,目前三個7都已在去年年底達標,第一個七的計算方式,是只要有參與過失智公共事能教育課程、成為失智友善天使等就納入計算,活動及課程參與的人數到去年年底為止已經超過190萬人次,分母用台灣總人口計算,認識失智症的比率已達8.5%,超過目標預期。其餘兩個七,七成的失智症患者被明確診斷,分母為失智症協會於十年前推估的失智症盛行率人數31.3萬人,分子為健保資料庫診斷失智症的人數為22.4萬人;七成的失智家庭受到照顧的分母亦是31.3萬人,分子為有使用衛福部失智系統、照管系統、身障系統資源者,人數也落在22.4萬人,因此,兩個七也雙雙達標。調查顯示 國人對失智識能仍不足根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的問券調查,不少對失智症基本認識的問題,答錯率偏高,包含有四成三民眾回答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三成八回答失智症只有藥物可以治療、一成四回答失智症僅是單純健忘。問券中,有百分之三的民眾認為台灣目前不適合發展失智友善國家,因為國人對「失智識能不足」。台灣七成失智人口獲診斷 居世界第一?醫:這3件事恐致數據失真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友善777提前達標,令人高興卻也值得警惕,因為數據不精確,恐使得數據統計過於浮濫。而我國有七成的失智人口獲得診斷,這樣是世界第一也超乎尋常。徐文俊說,根據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統計,臨床能診療失智症的醫師僅100多位,要協助國內幾10萬人診斷失智症,還需要搭配心理師、影像檢查一起配合,綜觀現在各家醫院,要替民眾安排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或心智評估等診斷檢查,至少要排隊超過6個月以上,衛福部稱國內有7成診斷率「可靠性不高」,也難以保證是否有些病患被漏算、甚至誤診。 據傳部分醫院為增加失智症診斷率,僅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就做診斷;而做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時,照理應有醫師問診、心理師進行測驗,並向家屬確認細節,CDR測驗至少要做半小時,實務上也常碰到家屬與個案沒有同住,並不清楚個案狀況,因此後續失智共照中心得重複確認,才能診斷個案是否為失智症,但臨床醫師認為,目前數據看不出患者的CDR是否有經過心理師評估,甚至是否僅問了部分問題就得出分數。 徐文俊指出,衛福部所說的診斷率,是以累積4年的失智診斷人數計算,但以公衛觀點,用累積人數並不精確,當中藏有許多未結案的個案,有可能是在2016、2017年診斷的失智患者,後續幾年死亡但並未結案,使得數據不斷墊高,若以這些數據作為分母,除以失智預估人數32萬人,所算出的診斷率當然很高,希望衛福部應該以橫斷式的數據,才能算出精確的失智症診斷率。 失智照顧僅計長照2.0 醫:恐漏社區黑數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添福表示,若政府計算失智相關數據,是採用在長照2.0體系,包括居家服務、社區服務,或是失智共照中心、住宿機構等,有可能漏掉社區內尚未進入體系的「失智黑數」,因為有些偏鄉非都會區,或是老老照顧、獨居者,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或不認識失智症,與醫院可近性不高,未進入照護體系經過鑑定,有可能成為落差黑數。 賴添福表示,失智共照中心並非密集於各縣市布建,有些偏鄉資源不足區並沒有,平均2至3個鄉鎮才有一處失智共照,有些鄉下地區醫院也不一定有失智症診斷門診,呼籲政府應該關注資源不足區,此外也要更積極主動找出個案,像是透過醫事人員進入社區協助篩檢,有一套機制可以找出社區內潛藏的失智個案,使個案連結到失智共照資源,就能更精準呈現失智診斷數據。(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22 醫聲.Podcast
🎧|亞運選手運動傷害後遺症處理 醫療長林瀛洲告訴你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飲食決定你的健康!台灣腸癌患者日增,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一日三餐
當一位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突然失去了平常的體魄,你會想到什麼?阿強,五十多歲,平時體格健壯,卻在短短半年內減重了十二公斤。每當他看到帶血的便便,他都認為那是因為火氣太大引起的痔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家人的堅持下,阿強終於去了醫學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震驚了所有人:他患有大腸癌二期。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和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在《讓腸胃動起來》這本書中,不僅談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深入探討了如何維護腸胃健康。大腸癌全球奪冠,名人如豬哥亮遺憾留世界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多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始終是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會發生原因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遺傳基因、肥胖有極大的關聯。在演藝界或政商界等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汪笨湖皆因罹患大腸癌而離世,可惜的是,他們都是拖到末期,轉移至腹腔、肺臟或是肝臟,最後不幸併發肝衰竭或者是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多元化飲食,成為罹癌致病殺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早已和我們過去小時候不同,有著很大的改變,也因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選擇多元,快速的飽餐一頓遠比均衡飲食來得重要,因此像速食、燒烤、油炸類等飲食便相當盛行,相對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就經常被忽略,這也是為什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一年比一年多的,甚至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便便小改變,大腸癌先知道?大腸癌在早期往往不呈現明顯症狀,但透過某些體徵,如排便習慣的改變、便便的形狀或質地的變化、便血、排便時伴隨黏液、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少等,可以提早識別。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五十歲以上的男女、曾患有大腸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人、一等親中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以及生活習慣如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或嗜菸酒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上述的警示跡象,並針對高危險群的特質進行自我檢視。預防大腸癌發生,應從飲食著手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從飲食開始。雖然補充膳食纖維和吃多蔬果被認為是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僅依靠這些方法並不能保證免於大腸癌。有些長期吃素的患者,身體狀況反而不佳,如免疫力低、經常感冒,甚至嚴重貧血。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胞長時間缺氧,影響身體對抑制癌細胞的自我檢測機制,使得大腸癌風險增加。此外,流行的生食習慣,特別在女性中,也帶來風險。生食蔬菜不僅可能帶有感染的風險,還可能藏有生物性的危害,如寄生蟲和蟲卵。對於特定群體,如免疫力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生食更是不建議,熟食更為安全。紅蘿蔔是「小人蔘」,菠菜助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對於腸癌患者的飲食,本身以能強健中焦(脾胃)為主,促進腸道的吸收力。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紅蘿蔔營養豐富,素有「小人蔘」之稱譽,內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不怕長時間加熱,營養不流失。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其中豐富的鐵對腸癌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做成粥品,也符合腸癌患者飲食宜好消化吸收之目的。郭大維推薦中藥粥品:肉蛋健中粥材料:雞蛋一個,紅蘿蔔三分之一根,菠菜一份,米飯一碗,雞肉湯二分之一杯,鹽巴少許,做法:①將紅蘿蔔和菠菜煮熟後並切成碎丁狀,雞蛋打散備用。②將米飯、雞肉湯和切丁的胡蘿蔔及菠菜倒入鍋中同煮。③煮沸之後再放入蛋糊並攪拌均勻,酌加適量鹽巴調味,即可食用。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1 養生.人生智慧
邁向暮年如何應對死亡?乳癌須終身化療者:不期待長壽,只希望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
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笑口常開,知足常樂,是父親長壽又健康之道。由於醫學發達,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人瑞。網路上的養生文章,琳瑯滿目。我是獨居老人,又需每月化療,且是終身化療者,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不找人陪伴和幫忙?我覺得目前我還能動,一切自理無虞。不求長壽 但願笑口常開的活著我不期待長壽,只希望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我最怕「失智」和「失能」。我不希望沒有尊嚴地活著。有一位認識已二十年的朋友,他是電腦公司的老闆,每天早上開車上班,中午開車回來吃飯,午後再開車去公司,下班再開車回來,每次車程大概十五分鐘。有一天下班,他開了快一個多小時,還找不到回家的路,從此他需要一位司機了。我這也才知道,他已經九十一歳了。原本他每天西裝革履,待人非常客氣,沒過幾個月,便不太認得人了。家裡為他請了三班制的特別護理師,在美國的兩個兒子也回來臺灣,繼承父業。前陣子,他搬去和兒子同住。我為他感到高興,有了妻兒在身邊,預祝他會漸漸好起來。回想我的父親,九十七歳時因感冒轉肺炎,不到一個月就過世。父親過世前,每天都過得很開心,逗孫女玩,腦筋非常好,還會用蠅頭小楷寫信給美國的叔叔。父親教書教到八十九歲,直到我跟丈夫搬到汐止山上居住,因為有時候沒辦法晚上九點、十點多接送教完課的父親回家,我只好請求父親不要再教課了。之後父親開玩笑地說,自己成了無業遊民。他有位同學、也是校長,九十五歲了還每天上班。我很後悔且自責,當初為什麼勸他不要再教書。聽說在嘉義有一家餐廳,專門聘請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來工作,讓他們再度有機會奉獻社會,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但如果六十五歲就退休,每天遊山玩水,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也是不錯的。我有位醫師朋友,他每個禮拜幾乎有三、四天穿梭在高爾夫球場上,除了全省打透透,還遠征國外,生活得自由自在,開心過著每一天。他是醫生,一方面看過太多生死,自己又曾動了兩三次大手術,於是決定珍惜當下。他非常豁達,我可做不到,卻非常羨慕。我也有一些親友同學則是在家裡帶孫子,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每個人老後的福分都不一樣長壽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否則什麼都是枉然。最幸運的是還有子女能在一旁關照。如同我的系主任鍾老師九十三歲,聽力非常好,但是眼睛跟腿部退化了。他的女兒很孝順,幫他千挑萬選,最後選中了基督徒的外籍看護,在老師家裡照顧著他,也請復健師到家裡為老師做復健。今年教師節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話中氣十足,幽默風趣,告訴我復健師要他每天扭屁股,他真不懂,於是叫外籍看護陪他一起做。我說:「老師,小心外籍看護月底要向您收娛樂費!」我們兩個都不禁哈哈大笑。老師每個禮拜都會去住家附近的教會,教會的師母也常常到他家裡,為他唸新聞或《聖經》。我於是想起,可以將我在《大人社團》所寫的八、九篇文章連結給老師的外籍看護,請她點擊「可以用聽的」音檔,每天播放一篇給老師聽。其中前六篇是四年前剛開始寫專欄時,是沒有錄音檔的文章,我必須補錄,才能讓老師聽到,我很樂意去這麼做。我母親一○三歲離世,最後那幾年,她失能又失智,還得承受用氧氣管、插鼻胃管之苦,我覺得很對不起她,讓她備受折磨。可是我們每天在一起,互相擁抱唱歌,帶著像旅行箱的氧氣機,到處去玩。她說這是「為我而活,不覺得苦」。而她也的確是我活下去的動力,因為我有責任照顧她。邁向暮年,我們應當如何為進入天堂前做好準備?怎樣才能善用在世的日子,讓我們反思如何讓自己靈命增長、裝備自己、應對死亡?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父親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內在修為太豐富了,任何不中聽、不順耳的話與不公平的事,他都能一笑置之,從不生氣、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每天笑口常開,知足常樂,我想那就是他長壽又健康之道。想到達這個境界,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學習。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癌症翻轉婚姻!罹乳癌後改善關係:願為對方犧牲才是永恆愛情本文節錄:《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0 癌症.癌友故事
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罹乳癌第3期後改善夫妻關係:願意為對方做出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
婚姻關係中,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當醫院宣布我罹患乳癌第三期時,我立刻打電話給有關單位詢問:「如果我過世了,我那依親居留的美國丈夫菲立普能否仍留在臺灣?」對方回答:「如果妳過世了,他可以留在臺灣;而雙方若是離婚,他就必須離境。」我為此鬆了一口氣,同時也發現:原來我擔心他的居留問題,程度並不亞於自己的病情。菲立普來臺已四十多年,他在三十七歲時與瑞士總公司簽約一年,來臺成立連絡處,而我是他雇用的第一個員工,職位是祕書。五年後,我這傳統的中國女子竟成了他的妻子。與美國老公的相識過程回想起這段往事也頗為有趣。那一天我正要下班,卻突然被叫到他的辦公室。我一如往常地站在他偌大的辦公桌對面聽他指示,他竟對我說:「我要娶妳,連同妳父母一起娶。」驚訝之餘,我本能反應是大笑不已,反問他:「你又在開什麼玩笑嗎?」他可能也被我的反應嚇了一跳,立刻認真回答:「我想安定下來,有個家,我覺得妳很忠誠。」我心想:「為你工作三年多來,看著你不斷追逐尋覓,平均半年換一個對象,處處留情曖昧不清!」又猜想他可能是一時荷爾蒙作祟。畢竟他一向風流又喜歡開玩笑(而且開玩笑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雖然每天跟隨他工作,但我不太了解真正的他。記得有一次我請假要去考駕照,他拿著我的假單對其他同事說:「她那麼膽小,我打賭她一定考不上;如果她考上了,我就買輛車給她,順便兼當我的司機。」結果我考上之後,同事和我一起去質問他,他卻改口說那只是玩笑話,我們怎能當真?又有一次,他大聲說要開除我,我就靜靜地收拾東西離開公司,結果他又叫同事把我追回,說他只是講氣話,我怎麼又當真了呢?回顧過往種種畫面,實在是真真假假,把我都弄糊塗了。我當時便傻傻地說:「我要先回家稟告父母。」父親一向疼我,得知情形後不禁露出擔憂的面容,因為他不知道菲立普為人如何;個性豪邁的母親則叫我自己做決定。最後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展開「和父母一起了解菲立普之旅」,週末假日他和我父母一起約會,相互拜訪、聚餐、遊山玩水。菲立普非常聰明又愛耍寶,常常逗我父母開心。當時他九十三公斤,我四十四公斤,兩人走在一起對比十分明顯。有路人會直接笑說:「那美國人肚子好大!」在公司電梯裡也有陌生人會摸他的大肚子,問他怎麼吃得那麼胖?他一點也不在意,還會開玩笑說:「其實我肚子裡有三個小孩。」菲立普深知我最在乎的就是父母,因此對我父親非常尊敬,上下車一定攙扶著他;而母親不會英語,他們就靠比手畫腳來溝通。那時我想, 他願意與我一起照顧年邁的雙親,這份心意令我相當感動與窩心,於是我們一年後便結婚了。而為了方便互相照應,父母也順理成章地搬來與我們同住。只是相愛容易相處難,文化、個性、背景、習慣都不同,四個人加五條狗,全都擠在一間公寓裡。我母親屬虎,菲立普屬龍,兩人個性都強,用「雞飛狗跳」來形容當時的家庭關係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我們的「差異性」及「價值觀」大不相同,常因此產生衝突。我當時採用「中國式的愛」,以無微不至的態度關心照顧他,一切以他為主。父母教導我仁義順夫;《聖經》教導我尊重與順服丈夫;俗語也說:「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因此不論事情合不合理,我全都順服,就連被罵也不還口。而在公司裡他是我老闆,更必須全然尊重,不宜有太多互動。就連與我同部門的新進同事,也是到了工作三個月後才得知我就是老闆娘。更有趣的是,《英文中國郵報》王副座知道菲立普愛開玩笑,而她早在認識菲立普前就已認識我多年,因此在瑞士總公司總裁面前打賭一百萬元,不相信我已嫁給菲立普好幾年,精明幹練的副座就這樣輸了。由於兩人二十四小時工作、生活都在一起,我了解菲立普壓力很大,自然也成為他情緒的出口。他生氣時就如諮商師所說:「男人情緒來時就像爬蟲類,只顧自己。」而男女腦構造不同,男人思維就像鬆餅,專注在一個方格裡,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想清楚;而女人思維像義大利麵,說話時左右腦交叉溝通,需要靠說一大堆話才能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之前菲立普只要一生氣,就會用「離婚」來嚇我,後來更變成口頭禪。幸好我有很強的信念,從和他結婚第一天起,就言明一輩子只結婚一次,從一而終,「婚姻是永恆盟約,我委身於你,絕不輕言離婚。」若非如此,我們早已離婚好幾百次了。婚姻的轉捩點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考驗與試煉是少不了的。一九九八年,總公司因為菲立普的健康因素決定不再續約。那時臺灣公司已有一百多人、 四個分站,要他這工作狂離開一手所打造的地方,他的心裡氣憤極了,更覺得二十多年來的辛勞不被重視。但我其實求之不得,非常開心,因為幫助丈夫經營公司時壓力很大,瑞士總公司及世界兩百多個分站,只要有一站出問題,對方發現臺灣也有分站,就會來提訴訟,我就得要因此去法院,這樣對於要花時間照顧母親與女兒的我而言實在吃不消。男人的心事我不懂,當時我忽略丈夫心理潛藏的需要,以為替他訂機票,讓他與一群朋友出國,以及一個月打兩次高爾夫球就能討他歡心,幫助他走出低潮。半年後我發現他有外遇,驚訝之餘仍按捺情緒進行蒐證;我向丈夫所信任的美籍牧師及他介紹的美籍諮商師尋求幫助,事先沙盤推演丈夫可能有的反應與各種因應之道。在家中「諜對諜」一陣之後,我不得不打開天窗說亮話,結果就如同諮商師的預測,丈夫從驚慌、否認、耍賴到忿怒。而當我出示證據要他與第三者了斷時,丈夫居然在諮商師面前因罪惡感而崩潰。很感謝諮商師的提醒,我在丈夫跌倒、最不可愛時,選擇去愛他,並陪伴他走出深淵,這個事件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弱點。過去我與父母太過親密,婚後與原生家庭的分化做得不太好,只是一味希望丈夫入境隨俗,但這種做法是會引起情緒的。我從未覺得自己嫁作洋人婦,一直用中國思想去面對美國思想的丈夫。在協談中,我們為著各自的過錯道歉,並彼此請求原諒。為了修補關係,菲立普安排了家庭小小旅行團,帶著當年八十五歲的母親、七歲的女兒和我,一家四口到美國看公婆親友,然後一路遊玩歐洲、澳洲、大陸、香港,全家和樂融融。回來之後,他立刻就找到工作,精神也有了寄託。癌症翻轉了我的婚姻二○○七年我罹患癌症,全家人從害怕,擔心到接受,其實過程中家屬的壓力並不少於罹癌者。當時我自私地把照顧丈夫及老母親的責任交給十五歲的女兒,並要求她承擔一切,導致她壓力過大而崩潰,開始叛逆並逃避現實。而菲立普也相當害怕,因為家中大小事全由我包辦,他語言不通,萬一我過世了,便沒有人能給他倚靠。於是我開始盤算要為他找一位能代替我照顧他的人。他七十四歲,有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病,不會說國語,曾三次與死神擦身而過,需要有愛心的人照顧、疼惜他。回想三十多年異國婚姻,雖有風雨與挑戰,我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更有種倒吃甘蔗的滋味。我感謝丈夫真正實踐他的諾言,心地善良地與我一起照顧我父母。在婚姻關係中我更學習到,願意為對方做出永久的犧牲,才是永恆的愛情;而在了解、接受、包容與付出的同時,更能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並有所成長。我寫這篇文章前曾徵求他同意,並在寫完後將每個字都翻譯給他聽,他心胸寬廣,同意我寫出我們真實的婚姻故事,希望能對別人有所幫助,也提醒大家把握當下,珍惜所有,並且尊重自己所選擇的一切。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活一天樂一天:百歲母親教我的生活智慧與兩性溝通》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9 醫療.精神.身心
為什麼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專家:4種問題都最好別問
網路謠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幾年前就引起不小的討論,日本甚至有網友親身進行這項恐怖實驗,30天後竟真的面容憔悴、精神恍惚。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原因,也提醒民眾勿輕易嘗試,日常也有其他相似情況建議不要問,尤其是風險族群。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小心自我認同瓦解。 完型崩壞:蔡岳融心理師指出,此現象可從「完型崩壞」探討,人的大腦對世界的認知,會透過各項知覺獲取資訊、進行組織、得到答案,當看著某畫面久了也會想更了解更多、想得到更多資訊或腦補,這也意味著自己可能並不了解正在看的東西或覺得陌生。 例:字看久了變得陌生心理師舉例,最典型的例子例如同一個字看久了,會突然覺得這個字很陌生、不認得,這也稱「語義飽和」。看著鏡中的自己也可能出現此現象,但當發現自己對自己感到陌生時,會存在著威脅自我認同的風險。 自我暗示、自我懷疑:另一方面,對著鏡子問你是誰,如同問著自己的身分,也會形成心理暗示、自我懷疑,甚至因為似乎不瞭解自己而出現自我否定,自我認同漸漸瓦解。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不認得自己。 就算有回答,自我認同也會動搖? 心理師說明,不論是自我認同或是回覆問題的答案,都會是需要驗證的,像是自己的經驗、他人的反饋等,正如和其他人對話時,會希望獲得肯定、回覆。但鏡中的自己並不會有所回饋,即便自己回答「我是一個好人。」也容易因為沒有驗證而不免感到心虛,自我認同便會動搖,而否定的答案影響則更大。遑論,通常提出此相似問題時,僅僅只有提問而沒有回覆,也就是僅僅只有自我暗示、自我懷疑。 自我認同瓦解會怎樣?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非常重要,當自我認同瓦解,一切的狀態都會變得相當不穩定,就像是「好像什麼事都對、又都不對」這般虛無飄渺的感覺。整體而言,上述不論是基於何種原因,當對著鏡子提問「你是誰」時,威脅到自我認同的風險都相當高。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尤其是風險族群。 上述的情況對於部分族群影響更大,包括心思敏銳者、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者、思考較負面或沒信心者、對於提出問題本身不具有答案者、容易對號入座者、易對未知感到恐懼者等。 為什麼較容易受影響?前三者較容易理解,易受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提問卻不具答案者,則如前述沒辦法自己回應正面答案或心虛而受到影響。容易對號入座者則可能出現自我懷疑或否定時,就此對號入座。至於面對未知,有些人是感到具有挑戰性、感到興奮,有些人則會感到恐懼,在自己無法提出有力的答案時,便會出現未知而感到恐懼。因此建議上述這些族群更是別輕易嘗試。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4問題都最好別問。 4問題共同風險: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對鏡子問你是誰」這個行為對心理認知、心理健康風險其實相當大,雖然看似僅是個都市傳說或實驗,鮮少人會問,但其實相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舉例來說,日常感覺挫敗時,許多人會對著鏡子問「你到底在幹嘛?」、「你到底怎麼了?」、「你怎麼會做出這種事?」等,這些雖僅是發洩情緒,但同樣也是個提問,且未必具有答案,也就難以回應問題或為自己辯解,將可能更加削弱當前原本就感覺挫敗的心理狀態。 若真的要問,要先做好準備: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基於實驗或是日常對著鏡子發洩情緒,對鏡子提出問題,建議一定要有「有辦法確切實際驗證的答案」,例如「我是個善良的人,我昨天才扶老奶奶過馬路、讓出博愛座」等等。若沒有,就別問。 真的問了、狀態不好,怎麼辦?若當自己發現狀態不對時,一定要停止當前所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也無所謂,等到自己思考出確切的答案、或做出實際行為能作為驗證時,再給自己答案,以確保自我認同穩健。 再次提醒,上述問題建議不要對鏡子問,尤其風險族群。若發現狀態越來越不穩定,可尋求心理諮商或身心科醫師協助。 《延伸閱讀》 .失誤、犯錯後感到自責、愧疚?心理師教5步釐清思緒、放過自己。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9-16 養生.人生智慧
父親走了「再也當不了孩子」!爸爸臨終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才知道他有多捨不得自己
有時候死亡會提前預告到來,讓我們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家人,走完生命最後的過程;但是更多的時候,死亡卻是來得讓人毫無防備,說發生就發生,讓你措手不及。不論我們面對的是甚麼樣的生命課題,即使失去心愛的家人,我們依然應該收拾悲傷的情緒,帶著想念的心情,繼續好好生活下去!父親臨終前的隻字片語然而面對摯愛家人的離開,任誰都會不捨與崩潰,而家人臨終前寫下的最後遺言,也會成為未來反覆的念想。日前在小紅書就有網友貼出,爸爸臨終前寫下的遺言,由於字跡過於潦草,實在分辨不清,於是懇請網友幫忙,然而解讀出來後,即使是簡短的字句,卻看出老父親多牽掛家人!這位網友在小紅書以「#認不出爸爸臨終寫的字」為題發文,貼出了一張字跡潦草的照片,並在文中說道,不久前爸爸臨終拉著媽媽的手說話,由於病體微恙說話無力,媽媽於是要爸爸用紙筆寫下來,沒想到「寫了一行媽媽說看不懂,於是又拿過紙筆再寫了一行。」懇求網友讀懂最後遺言無奈的是,爸爸的這兩行字跡竟然是最後的遺言,看著潦草的字跡眼淚忍不住流下來,全家人都看不懂,但這又是爸爸最後留下來的隻字片語彌足珍貴,讓他決定上網求助,「這是爸爸最後留給我的話了,求助有姐妹們可以認出來嗎?」沒想到竟然有網友逐一解讀出來,原來父親寫的是「不要難過,我想你堅強」,而這樣的解讀也獲得大多數網友的贊同,紛紛感動回應說,「我看也是這幾個字,淚奔了」、「認同這個」、「應該是,真的淚崩」,全家這才放下一顆懸著的心,感念父親臨終前依然掛念著自已!而貼文同時掀起熱議,也有不少網友留言分享家人離世的經歷,「我媽媽給我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媽媽走了之後,第一次託夢給我,說的也是『妳要堅強』」、「爸爸去世快一年了,我到現在還經常在夢裡跟他對話,特別真實,有時候醒來還會流淚」、「我爸媽去年意外走了,一句話沒有留,特別感到遺憾與心痛,我能理解你的難過」。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想念著家人的離開,其交雜悲傷的情緒與想念的心情,也許會影響你一段時間,試著以自我療癒的方式,修復內心的悲傷,但無論如何,生活要繼續,千萬不要影響現在的自己與家人才好。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14 癌症.癌友故事
妻子罹癌短短兩個月離世,醫反思:「我說得太直接了,但她需要的是安慰」
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談到,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癌症的盛行讓很多人談癌色變,很多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驚恐悲傷不已,很多患者不是被疾病打敗的,而是因為極度恐慌、意志頹敗,因而放棄治療。以樂觀的態度抗癌,康復狀況較好癌症病人如果無法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使得病情加速惡化。根據研究,被診斷出有癌症後,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康復狀況都會比較好。得到癌症面對的治療與身體不適,實在讓人很難以樂觀態度去面對。婦產科醫師王樂明的妻子,去年不幸因為卵巢癌病逝。他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談到,妻子一開始是頻尿,他猜測是泌尿道感染,於是開了一些抗生素給妻子服用,但是病況沒有起色,還越來越痛,他想說可能是骨盆腔感染,再開效果更強的抗生素,並安排做超音波檢查。但超音波一照,發現右側卵巢有一個約7、8公分,形狀不規則的東西。王樂明心想「完蛋了」,這看起來就不是友善的東西,然後把結果告訴妻子。後來,再做電腦斷層、正子攝影,確定是惡性腫瘤,而且已經轉移了。但他回溯那段過程,自覺自己向妻子說明病情時似乎說得太直接了,妻子無法承受,「我以為她頂得住,其實不然。」妻子從手術到過世僅僅2個月時間,除了卵巢癌的惡性度太嚴重、病情進展太快,治療過程出現太多併發症。進出手術室7、8次,期間遭遇多次險阻,像是腸子破裂、內出血、中風等,妻子為了抗癌十分辛苦。病人需要安慰,而不是一直實話實說王樂明坦言,他對妻子實話實說是很殘忍的,「她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說你一直告訴他這個事實。」就算後續使用再多再好的藥物治療,病人也已經沒有心了,妻子問他:「我可不可以不要治療了?不斷有併發症。」王樂明說他從這件事學到,有時候醫師解釋病情不要太直接,如病人失去治療的希望,就會心情沮喪,放棄治療。她說:「心情是最重要的,心情不好,你根本就不想作戰了。」這是醫師的切身經歷,實在是因為多數人聽到自己罹患重大疾病,幾乎都恐懼不已,究竟該怎麼幫助患者?該怎麼對患者解說病情?有人說乾脆隱瞞,但對病人來說,他有知的權力,如果都不說,她或許會失去好好處理身後事、好好面對臨終階段的機會。所以在不可能不說的情況下,該如何說?值得大家深思。或許病人以往個性堅強,但在經歷病魔長時間折磨後,內心可能變得很脆弱,所以該怎麼告知病情與治療方式,就更考驗醫療人員與親友了。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0 養生.家庭婚姻
「我在婚姻中做錯什麼,才會落到這一步?」美國專家:羞恥與挫敗,讓離婚者覺得不值得被愛
離婚的人,多半是很無助的,很多話不知道該向誰說。籠罩在濃濃的失敗感裡,感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所以他們總是問這樣的問題......美國有所謂的「離婚教練」,專門幫助想離婚但是舉措不定,或是決定離婚但是面臨許多挑戰的男男女女。一位離婚教練Andra Davidson寫文章分享,在他的工作經驗中,最多人在首次和他接觸時拋出的問題。這可以看出想離婚的人,內心深處最糾結、最讓他痛苦的原因。常見的離婚問題,像是懷疑自己正面臨中年危機、離婚是否是正確的決定、他們的孩子是否會原諒他們,以及如何開始離婚程序。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事人會問的第一個問題卻不是上述任何一個。最常見的離婚問題最常見的離婚問題是什麼呢?答案揭曉:我在婚姻中做錯了什麼,才會落到了這一步?我在婚姻中做錯了什麼,才會落到了這一步?Andra教練提到,一段感情出了問題,很難將全部責任歸咎於某一方,這是很複雜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蘊含很多情緒,除了真的不解,還有不甘心,關乎自我意識,更對成長和未來關係是否成功來說,有著關鍵作用。可怕的羞恥感這個問題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帶著一個人的羞恥感、挫敗感。其實,這對離婚或分居的人來說,是很正常的反應。畢竟,會走入婚姻,當初都是希望與對方「永遠」在一起,而這樣的理想卻毀滅了,再加上離婚必須面對許多其他生活挑戰,更讓人欲振乏力。這些情緒與個人隱私,可能讓人很難與他人討論。有的人非常痛苦時,會想找朋友傾訴,但又沒有勇氣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那彷彿就是在承認自己有多失敗、多無能,不值得被愛。你往往也無法強顏歡笑去參加聚會,導致許多人離婚的人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寧願待在家裡,以避免被人看到自己的低落情緒,因為「悲傷」似乎也代表著另一種失敗。就算你鼓起勇氣說出了實情,這時候朋友如果不斷數落你的前任,你有感覺怪怪的,因為那代表你瞎了眼,當初才會選擇跟他在一起。或許一直鼓勵你,讓你更難以招架。在這深感挫折的時刻,你應該專注於你的目標和未來計劃,避免自己一直困在自己的失敗的感受裡。對於有孩子的人來說,多與孩子相處,看著孩子成長也會緩解挫敗感。當然,你一定需要至少一位誠實與值得信任的朋友,來鼓勵你支持你!當遇到離婚糾紛時,難解的狀況持續一久,絕對身心俱疲,建議一定要找專業的律師與心理師協助,千萬不要單打獨鬥。心力交瘁時,很容易做出將來會後悔的決定。延伸閱讀:.媳婦婚後該跟公婆同住嗎?當心婚姻導火線!律師給婆媳相處10建議.婚姻是墳墓,離婚是重生?踏入婚姻前必「思考6問題」.男童心碎告白:離婚爸媽都成了別人的爸媽!當初承諾會愛自己卻偏愛弟妹※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09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都有一輩子的焦慮症!研究:就算孩子長大,身為爸媽還是會擔心、睡不好
在父母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不論長多大,都不會停止對他們的關心。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孩子在我們眼中,也好像是那個從小拉拔長大的小Baby一樣。從孩子出生後,就注定了一輩子的擔憂。從懷孕初期,我們開始憂慮孕期會出現的各種狀況;孩子出生後,我們憂愁他在成長過程有沒有任何疏忽;一直到上幼兒園後,我們依然害怕,小孩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有沒有吃飽、吃健康;就算孩子上小學後,我們也會提心吊膽,孩子和同學相處得好不好,有沒有被霸凌…。成長階段,發揮不同功用父母對子女的各種掛心,真的只有身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就有研究發現,就算子女成年,父母依舊無法放下心中的擔憂,甚至還有可能比以前更擔心,還會有失眠的情況呢!參與研究的老年學專家 Amber J. Seidi 博士就說:「家人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牽絆,不管身處哪一個階段,家人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甚至會出現焦慮數據同時顯示,就算自己的小孩已經步入成年或是結婚,作為父母就是無法完全放心,甚至發現,某些爸媽對於孩子的擔心,甚至嚴重到出現了焦慮症狀,影響自己本身的睡眠以及生活品質。尤其進一步觀察發現,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並不是影響他們擔心的因素,只是單純出於是擔心孩子的心情,就足以構成父母心中的壓力。爸媽知道太多,就怕想太多其實,換個方向想,從小到大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與小孩的關係相對就會親密許多,這樣一來,就算他們長大,爸媽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到孩子的各種生活。例如:父母可以在社交平台上關注自己孩子的動態,甚至依然願意與父母出遊或是邀請參與家庭聚會。但是有些孩子長大後想要保有隱私 ,就怕爸媽知道太多會問東問西 ,所幸乾脆都不講。主動告知父母,減緩無畏憂心身為子女的你,其實可以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對父母過度隱瞞自己的生活?」、「我有沒有太過明顯抗拒來自父母的關心?」如果不希望家庭關係僵化或是婆媳問題日漸嚴重,子女也能主動聯絡父母,同時主動關心父母,好讓爸媽的擔心和疑慮可以消除減少。說到底,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相對的,我們也會對孩子這樣,都是出於愛意,而家人永遠是我們避風港!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1/心理諮商爆滿另類現象 有人坦言為兩個字來
為降低年輕人自殺死亡率,衛福部八月起實施「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50歲族群免費3次心理諮商,但有精神科醫師發現,部分前來諮商的人為失戀、課業壓力,心情不好,就申請諮商,甚至有人坦言只想「嘗鮮」。但也有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認為,心理諮商有其必要性,但需清楚說明諮商對象應是曾自殺或有自殺意念高風險族群。據了解,衛福部心健司本周將公布最新方案,不排除調整適用對象、補助方式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10年來大約增加20%,依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歲至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從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成長率為47%。「心理諮商方案大受歡迎,卻也發現另類現象。」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有些人失戀,心情不好,有些是功課變差、人際關係不好前來諮商,也有人坦承從沒做過心理諮商,想要嚐鮮。就他來看,這些人還不到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地步。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衛福部推廣年輕人心理諮商,給予外界感覺是希望民眾靠近、了解、多使用諮商,但真正用意應是讓有自殺高風險的年輕人利用諮商降低自殺風險,「如果沒有限定對象,一定會出現濫用、浪費的情形」。羅惠群說,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屬不同層次,若心理問題未達疾病診斷,可由心理諮商協助,當心理問題危害到生活功能則進入心理治療,再嚴重引起焦慮症、憂鬱症等,才需精神醫療。諮商心理師不希望國人心理問題走向精神疾病,重視預防端才能省下健保資源。衛福部推動年輕人心理諮商,關鍵在於篩選出自殺高風險的人轉介至精神醫療,「把想自殺的人救起來」。「不否認可能有少數人如此,但大部分應該不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台灣多數人內心是壓抑的,擔心被人貼標籤或歧視,不容易走進診間諮商說出自己心事,尤其青少年常有課業、感情、生涯等心理困擾,時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造成自殺率上升,如果可以讓個人、醫療機構一起來面對,這都是開始,願意接受諮商的人,應該都是有需要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心理諮商十分有意義,最近有名女大生利用衛福部方案前來諮商,到診間時還沒有說任何話先哭了30分鐘,哭完後心理師詢問了解,女大生因男友劈腿苦不堪言,哭完、聊完後,心情放鬆不少,避免心情持續憂鬱,諮商是很值得的一件事。衛福部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提供醫事人員免費6次心理諮商,每次補助6000元,但15至30歲諮商方案僅3次,每次補助1600元,許多心理師認為諮商次數、補助金額應比照疫情時的模式。羅惠群說,全聯會已向衛福部心健司反應,且心健司於9月上路的第二階段方案,會更清楚說明降低自殺率的政策動機。楊聰財指出,不能因為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諮商權益,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都需要療程,就像寫篇文章,要有「起、承、轉、合」,一般至少要4次,建議政府增加預算支援,避免「不完全」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療程,對個案及醫病關係反而造成傷害。★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3/韓劇「假面女郎」 恐患這病 醫曝竟不少見
Netflix韓劇「假面女郎」訴說一名女子從小熱愛跳舞,但長大後外貌不佳,極度沒有自信,但仍熱愛跳舞,最後在網路平台戴起面具熱舞,成為熱門直播主。網路發達,「容貌焦慮症」案例也增加,精神科醫師表示,社交平台普及,相較過去,許多人更在意外表及表現,並在FB、IG追求按讚數,一旦不如預期,就引起焦慮、憂慮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容貌焦慮症又稱為醜陋恐懼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種精神障礙,主要特徵是對外貌感到極度不滿和焦慮,致病原因為多重因素,包括生物學、心理、文化、家庭等。常見症狀有長期對自己外貌極度不滿意,過度關注外貌缺陷,且自我評價、自信較低,而出現社交回避,陷入重度焦慮和沮喪。「愛美是人的天性,但修圖、美肌等軟體流行,在許多社交平台上照片,常讓人自嘆不如。」楊聰財說,不只是看圖的人深陷焦慮,發圖的人也陷入「按讚症候群」的困擾中,隨時看著照片的按讚數、瀏覽人數,只要按讚數不多,也是充滿焦慮與不安。楊聰財曾收治一名30歲女性,對自己的鼻子太大、不夠美觀,感到不滿意,影響社交生活和自尊心,並接受多名醫師的整形手術,卻愈來愈不滿意,出現憤怒、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甚至控告醫師醫療過程不當,而被媽媽帶來就診,確診為容貌焦慮症。經心理諮商、藥物治療,並請病人學習化妝術,讓容貌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更符合自己想像,經過一年治療,女子憤怒、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已獲得改善,現在為定期追蹤即可。另門診收治一名國中生,因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臉,始終戴著口罩,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脫下,家長覺得有異戴著孩子來諮商,才發現個案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不想讓別人看到她的臉,目前仍透過諮商、心理建設輔導個案。青少年也受到社交平台影響甚深。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多年前美國曾進行IG使用調查時,即發現瀏覽IG是造成青少女自殺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為平台上都是享受美食、旅遊,或是名牌衣服、包包等精彩的照片,在在影響年輕人的審美觀,如紙片人立久不衰,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但青少年來說,可能好想成為這樣的人,但無法達到時就會增加自殺風險。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社交平台發達,現在青少年相較過去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及表現,但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世界是來得快、去的快,充滿不確定,應學習多與同學透過人與人的接觸、互動,保持心情穩定。羅惠群呼籲家長應多和年輕人對話,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當青少年不被聆聽、理解,就會增加自殺風險,若能透過心理諮商,讓青少年抒發課業、家庭壓力,維持內心平衡、心理健康,而這是不同於家長、學校老師的心理師優勢所在。★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2/直播主被黑粉攻擊失眠 個案身份令人驚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路直播產業發展快速,到處都是直播平台,青少年接觸率高,更有人立志成為直播主。一名13歲國中生拒學被學校列為諮商對象,經了解,這名學生從事直播及經營IG已有2、3年,近期田大為受不了FB、IG黑粉留言攻擊,引發慣性失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心理諮商師發現,因為成為直播主衍生問題而需要心理諮商的個案,最近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該名國中生平常白天上課,晚上開直播,直播流量可達好幾萬人且有實質收入,但近日受不了酸民、黑粉留言攻擊,開完直播後睡不著,引發慣性失眠,嚴重打亂生活作息,最後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羅惠群指出,個案拒學被學校發現,啟動輔導機制介入處理,原來這名學生只想直播主,不想上課,但因為國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拒學後學校須通報,家長還會被罰款,這名學生承受來自學校及父母的雙重壓力,同時兼顧直播及學業,「摸不清楚自己是誰、搞不清楚自己扮演那種角色」。這名學生從直播獲得粉絲簇擁的滿足、享受,但身為學生的人也又因為拒學等問題被指責,因而出現罪惡感、自責感等心理矛盾,開始鑽牛角尖,深陷泥沼,引發睡不好、吃不下、頭痛等身心焦慮反應,因此在家裡一直躺在床上,但起不了床又被責罵,反覆惡性循環。「青少年知道自己有年輕、漂亮、討人喜歡的本錢,因此直播主多為青少女居多,這也符合市場機制,直播有流量、有收入。」羅惠群指出,直播初期確實能吸引粉絲、鐵粉,但中後段出現黑粉,必須承受批評而開始影響課業,此類個案確實較前幾年有增加的情形。羅惠群分析,青少年時期為理解及整合自我的階段,過往青少年生活較為單純,可以從父母、同學間獲得自我認同,即使認同度不高,也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但直播主想從幾萬、幾十萬名粉絲獲得認同,這是十分困難的,任誰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出現患得患失、人格分裂、迷失自我,甚至自我認同被摧毀,站也站不起來。「許多人最後受不了選擇關閉帳號,但隨後又會感覺失落,陷入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窘境。」羅惠群指出,極端的個案就會發生自殘、自殺,過去這樣的情形多發生在藝人、明星身上,但現在隨著直播平民化,任何人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外表光鮮亮麗的藝人、明星,因時常受到批評,內心素質都十分強大,可是擁有這樣的心理素質,需經過人生的歷練及翻滾,才能不被擊倒繼續工作,可是這在青少年身上恐無法做到,尤其台灣的青少年被賦予是好好讀書的學生角色,如此一來,青少年就會陷入混亂。羅惠群經與個案父母、老師、周遭朋友溝通,讓他們了解直播產業及個案正在做的事情,重新連結彼此,實際給予個案關心、支持,增強個案的心理韌力,並提醒個案不要一直迷失在直播的世界,同時承諾個案不會斷網,可以持續從直播中獲得滿足,諮詢後的效果都不錯,國中生慢慢在直播主及學生角色取得平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8-31 養生.家庭婚姻
「只當一天的父親!」5歲小男孩因太思念父親,對路人提出這要求 結局反轉如日劇情節
文 / 推特@gife102、日本行銷最前線失去父親的5歲男孩,因為太想念爸爸,竟然對路人做了這件事!日本網友推特瘋傳的故事,細膩的描繪,就像日劇情節一樣感動無數人。認錯爸爸的小男孩這是發生在15年前,當時我28歲的事。上班午休時間,我坐在公園吃著便當,一個小男孩向我走過來,對我說「爸爸!明天要來運動會喔!」我完全不懂這小男孩在說什麼。這時小男孩的媽媽過來對我說「對不起!」看到我抬起的臉,小男孩的媽媽顯得非常驚訝,這位媽媽說,她先生在半年前去世了,而我長得跟她先生很像,所以小男孩搞錯了,5歲的小男孩還不知道父親走了,也無法理解人的死亡是怎麼回事,才把我跟他父親搞錯了。運動會一定要來喔!我看著小男孩幾乎快哭出來地說「運動會一定要來喔!」,當時的我既沒娛樂也沒戀人,假日也是挺痛苦的,我就問小孩媽媽「我可以參加妳兒子的運動會嗎?」媽媽開心地說「可以嗎?那就拜託你了」。隔天,我穿著適合運動會的運動服來到幼稚園,運動會裡有許多親子活動的項目,我緊握著小男孩的手死命奔跑,度過非常快樂的一天。運動會結束後,小男孩問我「爸爸不回家嗎?」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感到對自己的厭惡,為了騙小男孩而當一天父親這件事感到後悔。在那之後過了許多天,我對小男孩的媽媽說,「請讓我當妳兒子的父親吧」,她回答「好的」。經過15年後,我的兒子在今天20歲了,我萬分感謝15年前的那一天,兒子在公園裡把我跟他父親搞錯這件事,就算沒有血緣相繫,從運動會那天起,我跟兒子就是父子了。給親愛的兒子,20歲生日快樂父字網友:根本日劇情節上演這樣的故事情節彷彿是日劇的真實翻版,細膩的情感描述感動了不少人!雖然不少網友玩笑說到,「也想到公園坐坐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位「假爸爸」在陪伴小孩當了一天爸爸的後悔,真的真情流露。「不論真實與否,今天聽到一個好故事!」研究:失去親人,孩子永遠記得感人的背後,也讓人感受到孩子失去父母後,渴望再度擁有的心情!科學研究,不論子女年紀多大,失親的經驗都會深切影響他們的身心狀態。尤其幼稚園以前的年紀,其實並不是很明確了解「死亡」的意義,如果大人對「死亡」這件事表現得很平靜,孩子就能很自然的接受;否則如果大人表現得比較情緒激動,孩子就會覺得死是件可怕的是。所以,教導「死亡」不是嘴巴講,而是由行動上做起,正向面對才能溫柔放下。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29 焦點.生死議題
「不斷長大的腫瘤教會我的事」卵巢癌妻與夫安寧病房裡的一段對話 成了最美的道別
一顆一顆為了要除去腫瘤惡臭的洋蔥,散落在安寧病房各處。在安寧病房看了許多令人動容的夫妻,卻有這麼一對夫妻是因為他們磨了一輩子的感情,讓我印象深刻。從沒有人看過他們爭吵,因為他們真的幾乎從不吵架,不說,任誰都會以為這是一對相處融洽的夫妻。或許這也是一種默契,兩個人拗了一輩子的脾氣,他們倆深知彼此的「眉角」,不小心就可以碰到對方的線,兩人的氣話不用出口,就可以這麼拗著。如玉不年輕了,實際年齡也有五十幾了,晚婚的她有一個念高職的兒子。但她皮膚白皙、身材纖細,留著一頭沒有染燙的及肩短髮,搭配上妹妹頭斜撥瀏海,一股仙仙的文青風女孩氣質,讓她看上去至少比實際年齡少了十歲。她的先生因為工作忙碌沒有辦法常常到醫院,她的兒子也因為職業類科的實習到外地。她時常都是一個人待在病房,如果有人關心她,她會淡淡地說:「沒事啊,習慣了……」雖然不常見到先生,病房裡的公共空間卻堆滿了先生帶來吃完的、吃不完的食物和一箱箱的保健食品。除此之外,一顆一顆為了要除去腫瘤惡臭的洋蔥,散落在病房各處。害怕失控的心理恐懼如玉的卵巢癌生長速度極快,惡性度也很高,從發現開始,腫瘤在體內每天都有感地長大,第一次就診,醫生就宣判如玉的死刑:「無法開刀。」勉強用了化學治療,卻對腫瘤生長的抑制發揮不了太大功效。沒多久,如玉和先生討論:「就順其自然吧。」做這個決定的當下,不過離初診三個多月。就這樣,那顆從沒開過刀又光速生長的腫瘤,在如玉來到安寧病房的當下,已經是一顆躲避球大小的蕈狀傷口,就連見過各樣癌症腫瘤的資深病房護理師,各個見狀仍大為驚訝。撐破皮膚的腫瘤傷口連帶流出腐敗的體液,產生惡臭,濃烈的味道還是讓鄰床的病人及家屬無法忍受,只得讓雙人健保床暫時當單人房使用。平時關上房門,才能減少這個氣味對病房空間的影響,但卻也隔成了房裡、房內的兩個世界。光是每天腫瘤換藥都是大工程,需要專人每天兩次到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時的護理。有個護理師告訴我:「我真的很願意幫她換藥,即便占去我很多的時間,也擠壓到我其他工作的流程,但我知道,還好我們接受過專業的癌症腫瘤傷口護理的訓練,知道要怎麼給她最好的敷料和照顧,不然她可能更加地受苦。」這是安寧病房護理師非比尋常的愛。「但妳知道嗎?即便我戴了雙層口罩,雙層手套、穿了隔離衣,離開病房後洗手好幾遍,我整天身上都還是沾滿了這個令人作嘔的味道。」這是一個凡人最直覺的生理感受。無疑地,這個腫瘤是棘手且惱人的,最難為情的當然是病人本人。腫瘤非常霸道地在她身上橫行無阻,氣味也是那麼不受控地在病房裡四溢,這跟如玉給人溫順的第一印象,可真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遠啊。然而,即便是面臨到這樣棘手的狀況,如玉看上去仍是那樣的矜持。唯獨每天要幫她換藥的主責護理師因為長時間跟她相處,發現了她的異狀。在她溫婉的外表下,卻有著與外表迥異的執拗脾氣,凡事都有她自己的堅持,只要稍微感受到傷口有一點點滲液,就會沒有辦法忍受,急著要護理師換藥,自己吃進去什麼食物、何時進食、吃多少、幾點要熄燈休息,都有自己的規則。護理師耐著性子,跟她相處幾天下來,帶著一些情緒和對她的擔心跑來找我。護理師讀出生活得不能有半點差池的她,其實透露著一種害怕失控的心理恐懼。風和土的苦戀我跟她在團隊大查房時見過一面,不算是生面孔。在我的邀請下,她隨我走出病房,我領著她,打算就在病房走道旁的椅子坐著聊聊。推開她安靜的病房門,上午十點的病房走廊,挺熱鬧的,人來人往充斥著各樣聲音。護理師交完班後,推著工作車上工。行進中的工作車,輪子和地板摩擦出精神抖擻的聲音,還有車上各樣物品互相碰撞發出來的啷啷的聲音。聲音最後會停在病房門口,待護理師們把藥品、點滴等清點好,再一床一床的發配;遠方也傳來大廳活動病人和家屬的講話聲和電視聲。在這裡,有點吵,但吵得剛好,為的是讓她感受一下上午十點病房裡的生命力。我挑了一張離她病房最近的椅子,好讓她感受到「還在我的範圍」的安心感。病房外開放的空間,也暗示著沒有要談什麼太過私密的話題,好讓我們能夠在這樣的空間,有點刻意地隨意聊聊。瘦小的她背負著巨大的腫瘤,需要像孕婦一樣,在坐下前側著身子,才能維持重心,緩慢地坐下。也忘了我們是怎樣聊開的,只記得我們倆的交談聲和笑聲,一點都不輸給旁邊的吵雜。就這樣,我們好像兩個女生好朋友,她跟我分享跟先生婚後的甘苦。他們家在台北市郊山腰,房子比市中心的房子大多了,是個空氣好、景致佳的好地方。如玉抱怨,唯一不好的是這個家如風一樣的男子。男主人經常不在家,是個不受控的大男孩。她歪著頭思忖著:「我們好像也不是不相愛,但我們一輩子都在拗脾氣。唉,想來是我們個性太不一樣了。他像風一般愛好自由,我像土一般固執戀家。我們本質上相互依戀著,但是總無法一起好好待著。」我靜靜地繼續聽她說:「他不在家的時候,我想著他。有什麼不開心的,我便一直忍耐著,幫他照顧這個家和兒子。他難得回到家,平時情緒控制得很好的我,卻忍不住在他回家的時候找他吵架。他的脾氣也不遑多讓啊,吵架沒有半句好話。他對我是好,只是總是自顧自的做,給我的,卻都不是我需要的。「妳有看到病房裡那些食物嗎?」「嗯……」「他會幫我準備一堆食物,但都不是前一次我們見面我交代他的,然後又都不在吃飯時間帶來。我在用餐時間苦等不到他,我已經吃飽的時候,卻看著他拎食物來,我已經沒有半點食慾,吃不了幾口。他覺得我是在氣他,他又會轉而生我的氣。妳說我怎麼沒有氣? 「剛結婚的時候,我會跟他吵,但後來我累了,決心不再跟他吵,但心裡的氣就這麼憋著,所以外人常常以為我們很好。我們確實是相愛的,但見面時常常因為小事在賭氣,兩個人都不跟彼此說話,直到我們需要說再見的時候,都還沒和好,可是我心底卻是想要被安慰的啊,卻總是得不到他的半句安慰。」「你們總是沒給對方機會和時間好好相處,哪來談得上相愛。」我有感而發地說。她低下頭來,眼淚也跟著滴落,滴到她的病人服上。她憋住的情緒和那股氣,好像跟著眼淚一起在她的衣服上暈開了……腫瘤寶寶想要對我說的話深深吸了口氣、吐氣,她主動開口說到她的腫瘤,帶有點揶揄的口氣,指著隆起的病人服說:「妳看我,像不像孕婦?」剛剛的交談已經讓我們的關係拉近到可以開一點小玩笑的距離。我眨著一隻眼睛,開玩笑地說:「是有那麼一點~」我們兩個都笑了。「妳知道嗎?我覺得我的腫瘤會這麼脹大,就是我過去所有向內憋的氣都從這裡冒出來了。」「以往沒有被自己聽見的情緒,用這樣的方式吸引妳的注意呢!」我說。「是啊,我有時候真覺得我像是個孕婦,重新懷了一個腫瘤寶寶。我並不恨她,因為她好像在提醒我,要好好照顧她,不能再忽視她,所以我會摸著我的腫瘤,聽她跟我說的話,也在心裡跟她說話。」「腫瘤寶寶雖然不可愛,但是她好像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提醒妳一些重要的事。」我不說破,繼續讓她自己回應自己。「她真的是我的禮物。大家都覺得我很難搞,呵呵,我不是不知道,但我真的拗著脾氣太久了,沒有學會和先生溝通、沒有學會和自己相處、滿滿的情緒又一直壓抑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難搞,其實是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應該怎麼做。「如今我的腫瘤好像在提醒我,時間不多了,我不能再這麼和自己和先生僵持著……」真是一段令我驚豔的自我對話。把惱人的腫瘤轉化成一個生命的禮物,透過身體和自己重新連結,看見了自己慣性憋藏已久的情緒,從逃避的心理狀態,到現在想要試著轉身回頭,面對自己和先生存在了大半輩子的關係問題。用眼淚哀悼那懷著愛,卻被情緒蹉跎的歲月她終於可以好好哭了。我輕輕抱著她,讓她靠在我肩上好好哭。如玉哭得像個孩子,她的眼淚這回浸濕了我的衣領,不斷啜泣抖動著。這一刻,她只專注在自己身上,為自己好好地哭一回,哀悼那些懷著愛卻被情緒蹉跎的歲月。一會兒,如玉左邊肩膀上的抖動漸漸緩和下來。她用手擦了擦眼淚,抬起頭說:「明天下午他說他會過來,妳可不可以過來陪我?我有一些話想對他說,但我好像還沒有自信可以獨自完成,但我想要拿出我的勇氣,在我生命結束以前,可以來得及對他說。」「好呀,我會陪著你們。這回,妳需要說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要再只是賭著那口氣抱怨了。」我真希望,這回是兩個人能夠有機會好好聽,也好好對彼此說話。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如玉的先生,是一個跟如玉完全不同調子的人。他留著一頭藝術家的飄逸長髮,稍有蓄鬍,一身黑衣黑褲。不用多說,就可以嗅到他愛好自由的靈魂。如玉半坐臥在床,先生幾乎平躺在靠窗的陪病椅上。我則是搬了張椅子,坐在床和椅中間的空間,好像是楚河漢界的界址。在我為彼此簡單介紹今天談話的目的後,如玉選擇了先開口,她正在展現她想要跟先生溝通的勇氣。她說:「你應該知道,我們中間一直都有些問題。我想,我都到這個坎了,需要跟你好好聊一聊。」「要聊什麼?我們都已經這樣相處多久了……」先生有那麼點的防備,我猜也是種不習慣溝通的心理狀態吧。如玉的情緒應該已經累積到一個頂點。她放棄了迂迴,單刀直入地說:「這麼多年,你經常不在家,工作永遠都很忙,每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我一個人顧家、一個人帶孩子、一個人吃飯……」先生沒答腔,托著腮幫子。外表堅強執拗的如玉,內心是一個渴望先生了解她的辛苦,給她一點安慰的小女人。我提醒她:「可以說說這樣的生活帶給妳的感受嗎?這個感受,應該憋在妳心裡好久了。」我們太常抱怨事件,而忘了讓對方有機會聽見我們的心。真正需要被撫慰的心,卻被自己用抱怨堵成了一道牆。對方只聽見抱怨的情緒,但常常沒辦法聽懂自己真正想要被了解的感受和需要。如玉停頓了一下,說:「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太孤單,也太寂寞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要一個人處理,還要面對你家人不諒解的指責,我常常因為這樣覺得孤立無援,所以,最需要你的時候就成了我最無助的時候。所以我會氣你,氣你不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跟我一起面對。我怨你,怨當初我要跟你談離婚,你不肯。我就像被你圈禁在這個家,像是失去自由的籠中鳥。最苦的是,每每你回家,我滿心期待,但是你的壞口氣也讓我沒有辦法好好跟你說話。我們吵架、生彼此的氣,最後只能失望地看著你離開的背影,一次又一次……這就是你說的這麼多年還要溝通什麼,因為我們總是沒有溝,也沒有通,到最後凡事只能忍,我也不願意再說些什麼。當我咬著牙一件又一件事情處理過來,當我變得堅強,不需要你的同時,我們也變得更生疏,我也變得更固執難搞了。」如玉一口氣把心裡的話說了出來。她的先生應該也不容易,我看見他的眼神裡有悲傷與無奈。終於可以在真誠的表達中,聽見溫柔好像把一些重要的心路歷程說完,如玉終於可以說出她心裡真正的需要。「老公,你知道嗎?或許說了那麼多,我真正需要的是你。我們當了這麼多年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我臨走前,我想要重新跟你在一起,需要跟你有連結。我不想要那麼堅強、那麼勇敢,甚至不想要繼續把這些話忍在心裡。這是昨天我在跟心理師聊天中發現的,這也是不斷長大的腫瘤教我的,我要幫助我自己,就是要表達自己的需要。我聽我心裡的聲音,我真正需要的只有你。」如玉這時候的聲音,好溫柔,好溫柔,這就像她的外表給人的感覺一樣了。如玉先生的表情也在如玉的敘說中不斷地變化,彷彿在腦海裡回到那些不經意就流過的歲月中走了一遭。這次倒敘般地回放,從夫妻間的僵局回到親密的從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是夫妻間的間隙是何時存在褪了色的青春。他深深地吸了幾口氣,欲言又止的話,嘴邊吞吐了幾次。終於,他直接來到了道歉的這一段:「是我對不起妳……」如玉的大眼睛一眨,又抖落了幾滴淚珠。哽咽中,他好像說出了從沒對太太說過的內心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跟妳說,但我很想妳能懂。從小,我就面對著貧窮和爸媽不斷爭吵的家,我只想逃離開家,但我渴望我有一個完整的家。當我擁有了自己的家,我卻不知道怎麼待在家,我只會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賺錢來確保我的家無虞。我也知道我脾氣不好,說話沒半句能聽,所以……我以為,只要我離開,我們就不會吵架,這樣,至少,我們會好好的,妳也會好好的;我以為我離開家,就是對妳最好的保護……因為我也需要妳。」這是一個男人想給卻給錯方法的溫柔。正如我之前所想,我在他們當中並沒有真正需要做什麼。真正幫助他們的,是他們給了彼此一個機會說自己。當人真正可以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心就能夠漸漸地放鬆、柔軟下來了。不需要劍拔弩張,一樣可以把話說到心坎裡。當然,本來就深愛著彼此的兩人,終於可以聽見彼此了。老天爺對他們似乎是憐惜的,從那之後,如玉還在病房裡待了好些陣子。我們經常可以在上午十點的病房裡看見如玉和先生並肩散步的身影,也可以看見如玉臉上比以往多了一些開朗的笑容;說也奇怪,如玉的蕈狀傷口流淌的滲液竟沒那麼臭了。該來的終點,依然到達了。那天,剛巧也在上午十點,如玉剛剛離開,還在原來的病房,我敲了敲門,把門推開走進去。那是一個跟原先陰暗惡臭完全不同氛圍的病房了。十點的陽光明亮,卻不刺眼。全然敞開的窗簾,陽光正巧斜照在如玉的臉龐,化了一點淡妝的如玉,像是甜甜睡著那般,非常安詳。如玉的先生跟往常一樣,坐在旁邊的陪病椅上,跟我打聲招呼,同樣不多話,但我可以感受到他這回認真地當起了「如玉的先生」,盡責地待在太太身旁,招呼著來跟如玉道別的親友們。他的溫和穩定地反而安慰了親友的悲傷。風和土的苦戀,在坎坷的情路上顛簸了這輩子,然而最美的道別,是兩人在道別前可以在一段對話中,解開了心結,用愛說出不一樣的故事。那天談話到了最後,如玉的先生主動地走到病床邊,輕輕地把太太的頭摟進自己胸口,小小聲地說:「我們錯過了好多……我想用接下來的日子,讓妳感受我的溫柔……」我們都知道即便時間不多,但先生一個深情的擁抱已經在如玉的記憶裡刻畫永恆的溫柔,而如玉的笑容,也將溫暖先生餘生的夢吧。●心理師的呢喃●用愛說出不一樣的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去的如玉和先生,雖然都深愛著彼此,但是在過去長期溝通失效的挫折裡,他們雙雙關閉了溝通的管道,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單方面的堵塞在自己的內心。夫妻(關係)間的修補,心理師像是在斷裂的關係中的一條棧道,讓兩個人能夠走出自我的象牙塔,開始跟對方有真實的接觸。開啟的對話,要能夠修補關係,要讓彼此有機會聽見對方的為難、聽懂對方重視的價值、把平時的不滿或是沒有機會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若能聽見對方在乎自己、在乎這份關係,就是一個修復的契機。讓彼此在愛人與被愛的狀態裡,重新說出不一樣的故事。(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無憾的道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8 養生.家庭婚姻
請長輩幫忙帶孫傷感情?5心理調適+3招應對方法 拿回孩子管教權不必犧牲婆媳關係
現代雙薪家庭多,請祖父母幫忙帶孫的爸媽不在少數,但每一個家庭、世代的教養方法與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掌握與長輩的溝通訣竅,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更顯重要。父母與祖父母間的教養衝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權力與責任失衡,讓兩代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後逼得孩子面臨「選邊站」的心理壓力,對孩子,以及家族關係都是傷害。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爸媽與祖父母的溝通方式,並以此為依據,發展出自己與祖父母間的關係,因此健康的家庭關係也能成為一種良好的教養。請祖父母協助照顧的前置準備.關係比管教更重要諮商心理師鄭翔好提到,請長輩幫忙顧小孩前,爸媽可先建構以下基本認知,當問題發生,便可依循這些原則回應及處理。1.將教養的權力及責任拉回自己身上也許祖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自己多,但爸媽要記得,管教的權責及執行仍應掌握在自己手上,鄭翔好心理師補充,管教的本質在於「陪伴與引導」,而非處罰。舉凡孩子發生狀況後的討論與處理、看待每一件事的角度及想法,以及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些處理的過程,都需要爸媽花費心力及時間,從日常小事的分享、溝通一點一滴累積,讓孩子明確知道管教的執行對象,並且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合作,才是有效管教。2.教養可以有差異但關係不宜對立因為兩代間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教養不一致是常有的情況,比起教養不一致,父母與祖父母間的關係不和睦,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具影響。當孩子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感到混淆,可嘗試和孩子說明:「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但愛你的方式不同,這些方法沒有誰對誰錯、好或不好,只是有不同的考量和看重的。」帶孩子討論、思考與分辨,亦有助孩子未來進入學校,面對不同老師的個性與要求的適應能力。3.不將祖父母的功勞抹滅教導孩子要尊重祖父母,同時祖父母也應教孩子尊重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或抱怨另一方、逼孩子選邊站、要聽誰的,否則孩子可能面臨忠誠及背叛的心理壓力,最後適得其反,甚至誰的話都不聽。(延伸閱讀:讓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到底好不好?遇到教養衝突時,爸媽們可以選擇這樣溝通!)4.帶著感恩的心請長輩幫忙帶孩子,爸媽就需要先調整心態,每個長輩都有自己的主觀經驗,如果自己沒辦法全時間照顧,就必須信任家人及長輩,因為關係與情緒糾結對親子、祖孫的關係都沒有幫助,也許長輩的方式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但長輩和爸媽一樣,都是以疼愛孩子為出發點,再者祖父母也不是付錢請的保母,應該先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願意幫忙帶孫」的心意。5.夫妻是決策的核心在婆媳關係中,老公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兒子最了解自己的父母親,若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有任何疑慮,就需要老公挺身而出,明確表達:「我的決定是……、我們的決定是……」面對長輩的提議,第一時間也能用:「我再想一下、我回去討論一下」來回應,一方面保留討論的空間及時間,另一方面也塑造「夫妻是決策主體」的印象,任何決定都是夫妻一致的共識。反過來說,若是外公外婆幫忙帶孫的情況,就由女兒做為主要發言人,和自己的父母親溝通。爸媽的應對方法我們難以限制祖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無法強求長輩執行自己訂下的規範,但對於零食或網路,或許可採取較彈性的做法,不強制禁止,而是有限度使用,減少長輩與較勁的張力!(延伸閱讀:請長輩帶孩子前,父母要知道的事)1.預設為祖孫的精心時光第一種方法著重在自我的調適,若孩子並非每天都長時間與長輩相處,不妨將拜訪阿公阿嬤家的時間,視為孩子的「Happy hour」,在不涉及危險的範圍內,不再糾結於祖父母帶孩子一起吃什麼、做什麼。有時也能適時提醒孩子,像是吃甜食別忘多喝水、可以吃但也別吃太多。2.準備替代品.減少零食攝取如果要祖父母完全不給孩子糖吃有困難,爸媽可嘗試自行準備替代的食品及飲品,例如,以果汁、保久乳替代可樂,或以健康的零食、天然果乾取代糖果,至少這些飲料、點心都是經家長篩選過的,一方面滿足孩子吃零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降低孩子攝取不健康飲食的負面影響。3.區隔網路及電視的使用空間網路使用也是教養時的一大課題,長輩無法時時跟在孩子身邊,IPAD就成為讓孩子安靜坐好的絕佳工具,有時連家長都難以管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及觀看內容,更別說是對3C用品不那麼熟悉的祖父母。鄭翔好心理師建議,可將網路及電視時間做區隔,在祖父母家看電視,回家才能用網路,因電視與網路相比,節目的內容及型態都較單一,祖父母也便於檢視孩子觀看的內容,但網路則需要更密切注意,因此由父母統一管理網路的使用與限制,是較為妥當的做法。延伸閱讀:.媳婦最想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別見面,幹嘛製造婆媳問題.天使婆婆!日本媳婦顧孩崩潰傳line給婆婆,她秒回:很開心妳找我幫忙.「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10相處攻略※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17 醫療.精神.身心
關心三明治老爸,硬漢不一定要硬「ㄍㄧㄥ」工作突然力不從心!?小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今健康/洪素卿熟悉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每天要上班都得「強迫自己」?其實,你也可能是陷入憂鬱而不自知!一名五十多歲男性在公司打拚了二十多年,去年開始漸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表現大不如前,經兩度調職不見改善,決定自請退休。但離開職場後卻沒有因此變得輕鬆,短短一個月內,焦慮、憂鬱症狀明顯加劇,甚至成天浮現想死的念頭,就醫才知道原來他是罹患了憂鬱症,經治療,症狀才好轉許多。 心裡有苦別硬ㄍ一ㄥ…… 熟悉的工作突然力不從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男女憂鬱表現不盡相同。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朱哲生指出,大部分的男生會先因身體症狀表現而就醫,包括頭暈、頭痛以及腸胃道症狀等。雖然也有部分患者一開始症狀表現就是明顯憂鬱,但往往會因為怕同事、長官知道,不見得願意看病。 也有些患者一開始是以「焦慮」來表現,平常工作上需要與客戶或是上司接觸時,出現胸悶、心悸、手抖等症狀,一開始以為是身體問題,甚至到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就診。直到幾個月後,問題沒有解決,焦慮症沒有治療好,出現憂鬱共病的機會因而提高! 「通常真的會踏入診間求助者,多是已經影響到工作,自覺工作表現變差,例如連本來可以駕輕就熟主持的會議,都會感到焦慮、力不從心。即便下屬不敢明說,但同儕漸漸感覺到異狀,患者也自覺工作效率變差,甚至遭到上司責備。」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憂鬱症患者常常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甚至自我心戰喊話「要自己放鬆一點、要自己再加油一點」,但這些舉措往往效果不大。 煩躁、易怒、失眠……別以為只是男性中年危機 男性憂鬱症狀大不同 該如何協助爸爸們早期發現異狀?朱哲生醫師指出,男性憂鬱比較常見的情緒反而是「煩躁」,家人可能感覺「他變得易怒、難相處」,與同事間摩擦開始增多,覺得他「跟往日形象不大一樣。」另外,絕大多數患者因為「失眠」而求醫,「因為失眠久了、工作表現不佳」,憂鬱症就越來越嚴重。 其他症狀像是社交活動變少、幾乎都在待在家不外出,幾乎都在睡覺、活力明顯變差。或是工作沒有成就感,以前拿到案子會開心,現在卻快樂不起來,只是「為工作而工作」。 若是依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憂鬱症的九個症狀包括憂鬱情緒、喪失興趣、失眠、精神遲鈍、體重變化、罪惡感、失去活力、無法專注、自殺想法……等,若前兩症狀中至少出現一個,搭配其他症狀,總共至少五個症狀以上,症狀幾乎持續整天,時間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到功能,就可能是憂鬱症,必須就醫。 朱哲生醫師指出,如果憂鬱症狀是伴隨壓力事件而出現,事件過了情緒就好了,可能不需用藥治療,可考慮接受心理諮商。但若壓力過了之後、症狀仍反覆出現,甚至自覺有困擾,或是「自我功能(照顧自己的功能)」、「人際功能(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社會功能(工作)」等三大功能任一受到影響,便鼓勵積極就醫。 「尤其是本來就不願意或是不敢就醫的男性族群,就醫門檻可以降得更低,只要自我察覺有功能下降或是相關困擾,就該就醫、尋求自我心理健康。」 憂鬱症輕重治療選項不同,急慢用藥亦有別 目前憂鬱症常見的用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類別,大約十種常見抗憂鬱劑。有時候抗憂鬱劑還會合併使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憂鬱症。 除了口服用藥之外,還有電刺激治療,早年是電痙攣治療(ECT),現在則是非侵入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另外還有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正念減壓療法。 朱哲生醫師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 主要理論是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左腦背側前額葉活性下降,因此利用高頻率rTMS刺激,透過磁場在腦下約兩到三公分腦皮質處誘發出微電流刺激,使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液上升、活性上升,進而改善憂鬱程度。目前衛福部通過適應症用於「難治型憂鬱症」,但健保並未給付。 此外,針對有急性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因為一般藥物以及rTMS要發揮作用可能需要兩到三週,但是病人沒法等這麼久,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鼻噴劑藥物治療,用藥後一個星期內、甚至二十四小時內自殺意念就會快速下降。 一起來健腦 腦彈性影響壓力防禦力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覺得「明明壓力沒差太多,為什麼同樣的壓力事件以前沒事,現在卻感到無力掌握?」朱哲生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腦部面對壓力的能力,會隨著身體的退化像是腦血管退化,或是由於三高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而下降,也就是「腦彈性」下降,使得過去能夠承擔的壓力,現在變成難以負荷之重! 朱哲生醫師指出,像是四十多歲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不只有孝親費、子女支出費,還有房貸要繳,工作上還可能剛升任主管初擔責任,這時候健康和體力雖然不差,但也差不多要迎接「三高」,而使腦彈性變差。因此,不管男女,中年時期都是憂鬱相對高的風險期! 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透過健腦抗發炎的飲食、運動、生活型態來「健腦」,讓發炎濃度下降!例如,假日不要一直在家睡覺,症狀輕微者,可到戶外快走、跑步,甚至到公園走走路、曬曬太陽。規律作息、睡眠、定期運動也很重要。另外,練習「正念」呼吸,簡單地說是「心在當下」,只要關注呼吸就好。把念頭定在呼吸,關注呼吸的一進、一出之間,一天三次、每次三到五分鐘,有效提升副交感能力,不要讓交感神經太強!腦就會定在當下,心情也就能平靜下來。 《延伸閱讀》 .身邊看不出悲傷的「微笑憂鬱症」。心理師教觀察&傾聽技巧,適時伸出援手 .我的笑容是真的開心嗎?4徵兆留意「微笑憂鬱症」和自己站一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7 癌症.癌友故事
爸爸癌逝幾年後,媽媽也病逝!碧姐照顧好大弟獨子至長大結婚,完成媽臨終遺願
七○年代的後山,是什麼模樣呢?相傳那時候許多人懷抱黃金夢,蜂擁來到台東淘金,也有人相偕開墾荒地,一時,人潮聚集,盛況空前。後山尋夢,就此落戶生根碧姐的父母也跟著人群,從苗栗苑裡來到後山尋夢。他們搭建幾處茅屋遮風避雨,雖然淘金夢碎,倒是在後山開墾荒地,慢慢種植許多稻米蔬果,孩子呱呱落地後,食指浩繁,屋前屋後又畜養雞鴨牛羊,好不熱鬧!回憶兒時,永遠有忙不完的家務與農事。放學後養雞鴨剁豬食,揀乾材煮飯等等,假日則到田裡除草打雜做零工。秋收時,金黃色的稻穀,飄散的稻芒,更是刺得全身奇癢無比!看著其他同學結伴出去遊玩、烤肉,內心只能偷偷羨慕。孩子眾多,養活一家大小已經不容易,遑論讀書!而且,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也不許可。除了碧姐,其餘兄弟姊妹小學畢業或國中畢業,就必須賺錢幫忙養家。說來也是幸運,喜歡讀書的她才能順利升學。聽說,當年她是整個村莊極少數考上高中的女生,那時候鞭炮應該放了好長一串吧!雖然努力節衣縮食,可是每次到繳學費時總是湊不足。碧姐懇求爸爸讓她繼續讀書,並保證以後一定會努力工作,賺錢回報。那年代,窮苦人家的孩子想繼續升學,真是不容易。每到開學日,晚飯後,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走了約兩公里長長的石子路到村長家借錢。小路沒有路燈,夜色迷茫,蟲聲唧唧,不遠處還會傳來陣陣狗吠聲。牽著媽媽的手,走過漫漫石子路,是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村長是當地首富,仁厚慷慨,聽說有良田數十甲,村民任何急難都會跟他借貸。「畢業後來當我家媳婦好了。」碧姐乖巧可愛又優秀,甚得村長喜愛,村長夫人甚至對她說。想起當年這件事,她說:「那時候實在太害怕務農,農事永遠做不完,想到村長家良田數十甲,嚇得腿都軟了!只好託辭年紀還小――。」誰知道,後來村長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發展,兩位媳婦根本不需下田農務。一個是董事長夫人,一個當了官夫人,真是始料未及啊!從填寫志願書,到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碧姐笑笑說,這都是命吧!碧姐婚後在北部定居,利用閒暇進修,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也在學校授課。後來,有一陣子爸爸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醫師說是肝癌,需住院開刀治療。家人一下子亂了陣腳,大家都說碧姐書讀得多,一切交由她決定。所以住院開刀時,所有治療與填寫志願書,都是碧姐包辦簽名。那時候整個村莊很多人陸續得癌症,爸爸平日也會一一探望親友。三、四十年前的癌症疼痛,並沒有適合止痛藥物控制,所以病人回家後疼痛不已時,哀號哭泣,輾轉病側,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悽悽慘慘。每回爸爸探視親友返家後,心情低落,想想,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如果我得了癌症,我就切腹自殺比較快!不要拖得那麼可憐。」他曾這麼說。或許眾人一一發病,大家懷疑可能是農忙時噴灑農藥造成。由於當時資訊不普及,天氣又悶熱,灑農藥時很少戴口罩。碧姐嘆口氣:「其實曠野無邊,風向亂飄,戴一層口罩也沒有足夠保護作用。」或許,每個行業,都有潛藏的辛酸與無奈!碧姐擔心病情,常常回台東看爸爸。有次,她發現爸爸床底下藏了一把武士刀,想起爸爸曾經說過的話,內心就難掩憂傷。每次回家,總是特別留意,那把武士刀是否安然存在?幸好後來醫療進步,病情控制得宜,一直沒有派上用場。只是,不知何時,武士刀旁邊,又多放一罐農藥!她內心驚懼不已!爸爸在世最後兩年,那把武士刀,及一罐農藥,是碧姐心頭最大的噩夢。想到當時癌症病人處境艱難,床底下竟然藏著武士刀和農藥,就覺得非常不忍。隨著病情進展,一年後,爸爸的病情已經進入末期。醫師向大家解釋何謂不做侵入性急救措施,讓病人善終最好的方式。家族討論後,一致決定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讓爸爸順利好走,並公推最會念書的碧姐執筆簽名。碧姊回想當時看著意願書,心如刀割,幾度簽不下去。彷彿,自己是那個殘忍的劊子手!一筆簽下去,爸爸將永遠沒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眼睜睜看著爸爸從氣喘不過來,到陷入昏迷,與死神拔河。「爸爸會不會責怪她呢?」「這麼做,到底是對,還是錯?」幾度泣不成聲,內心糾結不已!最後,伴著溫熱的淚水,才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薄薄的一張紙,淚痕未乾。這件事,一直在她心中落下很深刻的印象。爸爸安詳平靜走了。午夜夢迴,想到當時簽意願書的情景,與思念心情,就熱淚盈眶,彷彿,自己是劊子手一般!這份煎熬,一直到就讀生死學研究所,在老師循循善誘下,才釐清概念,慢慢釋懷。不過,那已經是許多年以後的事了!幾年後,媽媽住進加護病房。戴著氧氣鼻導管虛弱地喘息著。碧姐再次面臨生離死別,心痛不已。她永遠記得,為了支持女兒讀書的夢想,每學期,媽媽都會牽著她的手,摸黑走一個多小時石子路,卑微地跟村長借錢的往事!「我還不想死啊!」那日,在病房裡,媽媽流著淚,訴說內心的害怕與不捨。「如果我走了,以後,阿賢要怎麼辦?」「阿母,您放心,我會照顧。」碧姐痛心疾首,淚流滿面,緊緊握著媽媽的手,哽咽說著。延續思念,光陰不滅阿賢是大弟的獨子。大弟國中畢業後在家幫忙農務,有時候打打零工、學開怪手,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阿賢小時候,弟媳婦就走了。沒有媽的孩子,阿嬤特別心疼。爸爸癌症去世後,大弟也得了癌症,身體不適。阿賢不愛讀書,交了一群朋友,下課後經常吃喝玩樂,偶爾還會翹課,自由自在無人管束。媽媽走後,碧姐徵得大弟同意,將阿賢接到北部就讀高職,過起規律的生活。只是,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過慣自由自在的日子,面對正常的新生活,孩子也很不適應。有時接到老師電話,阿賢與同學爭吵糾紛,或課業跟不上。有時翹課一整天,有次甚至不告而別,跑回台東找朋友玩。真是狀況百出。為了訓練阿賢獨立,就讀高職時。托人幫他安排打工的機會,希望他能夠珍惜擁有。只是阿賢有時候覺得太辛苦,不想上班,有時睡過頭,甚至躲在網咖打電動,學校和公司打來的電話,令人疲於奔命,心力交瘁。為了這孩子,碧姐可真是操碎了心。但是,一想到媽媽臨終的淚水,就不忍心放棄這孩子。雖然經常接到學校或工廠電話通知,她只能耐住性子,始終秉著初心,一路行去。反倒是她的兩個兒子,自律獨立,沒讓她操心。回想那些年,真不知道怎麼過的。因著對媽媽的思念與承諾,費盡心思栽培阿賢。雖然積習難改,有時溝通不易,但是混著混著,也終於高職畢業。離開學校,剛開始工作不穩定,薪水太少,工作太累,老闆會罵人,沒有前途等等,理由五花八門,換了好幾個地方。有時,碧姐甚至要出面協助處理。只是,現實是會磨人的。換了幾份工作,也換了幾任女朋友。幾年下來,個性才慢慢趨於穩定,有不錯的對象。這兩年,終於開花結果。阿賢結婚那天,賓客盈門,喜氣洋洋。碧姐穿著大紅禮服,坐在主桌席,看著一對新人,內心真是感慨萬千。終於能走到這一步,總算圓滿。真是不容易啊!「阿母,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您做的。」她在心中默默告訴媽媽。「阿賢今天結婚,也有穩定的工作,您看到了嗎?」碧姐用十幾年時間,完成媽媽臨終心願,也實現對媽媽的承諾。您,看到了嗎?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9旬爸8旬歲媽都還在趴趴走!湯志偉從父母身上學樂活:「2方面」保持獨立不給晚輩留負擔
「老」或「年輕」是個相對的詞,或許出於私人的偏見,有些人在記憶中不曾老去,彷彿自己也能永遠年輕。好比演員湯志偉,時間的戳印還停留在《TV新秀爭霸戰》、《京城四少》,怎麼一眨眼,他竟也到了花甲之年?對此,湯志偉促狹指著訪綱上「出道40年」這句說道:「其實我9歲開始當童星,已經出道53年了!」眼前的他,才從溽夏的豔陽中走來,草帽短褲花襯衫,一身打扮倒也看不出年紀的分野,「年齡對現在的人來說不會有這麼大的障礙,一定非要哪個年紀就要長什麼樣子。」他說,演員演什麼角色,就在狀況裡,「我不會有角色限制的困擾,沒什麼偶包。」他大笑。 湯志偉9歲入行,12歲以《天倫樂》奪下金馬獎最佳童星獎,但來到國高中時期青熟不接,「演哥哥不是,演弟弟好像也不是。」當時圈內男一是劉德凱、寇世勳這樣的熟男,他想等到相同年紀,就會站那個位置,「可是當我到他們那個年齡的時候,我已經變(演)別人的爸爸了!」 「時代改變了,只能順勢而為,我沒有推遲,有什麼戲來,時間上搭配得來就沒有太大問題。」多年來他嘗試各種角色,2013年更以電視電影《權力過程》拿下48屆金鐘獎男配角獎;不只跨足電視、電影、廣播,觸角更擴及舞台劇,光是今年夏天,就有《仁愛路六號》與《丞相,起風了》兩齣戲。 養雞、上課、練書法,為生命尋渴望 演藝圈打滾逾半世紀,問湯志偉可有退休念頭?他卻笑道:「失業就是退休,我隨時退休!」他坦言,這個圈子只有兩個狀態,一個是失業,一個是就業,可是待業/失業這個狀態會比就業時間長,每每戲還沒殺青,心裡就開始慌亂:「下一檔戲在哪裡?下一個角色在哪裡?」 他27歲主持張小燕製作的《TV新秀爭霸戰》,有次跟小燕姐聊天,詢及人生規劃,想不到小燕姐的答案令人詫異。她說:「我的人生沒有規劃,唯一的就是把手上的事做好,它才有可能。」 這句話對他終身受用,「你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去想什麼,就是把自己做好,人家放心把角色託付給你,你的工作狀態也很穩定…這在任何行業可能都是必備;至於才華,是可以被學習和調教出來的。」 是以,「退休」不是人生的一個斷點,而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也未必是消極停滯,反倒是能自由運用的寶貴時間。「我常常習慣了要這種狀況下去尋找——不是出路,而是讓自己對生命這件事有渴望。」 就像疫情這3年,他當起城市農夫養雞、練書法、看線上教學,「台大有開放課程,我就一科一科的學;圖書館有千千萬萬的書,當你有時間,就可以去看想看的,又不用花錢。」 沒戲拍的日子,也讓他特能揣摩退休族的心情,「上班族退休後不知道幹什麼,很可怕!連在家都很怪,去到哪裡都沒有朋友,因為朋友都在公司…所以要想辦法讓你的生活有一些養分進入,不要空等,這不管什麼年齡都會遇到。」 84歲媽活躍職場,不受限年齡仍樂活 而他的不憂不懼,還有高齡卻依然樂活的爸媽當範例。湯志偉笑說,94歲老爸已輕微失智,卻仍天天騎著單車在社區裡繞,像個「管區」般雞婆管東管西。84歲媽媽則依然活躍職場,每天起早趕晚,有時周末還加班,竟比家裡小朋友都忙,「他們兩個人,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福氣與恩典!」 他也從媽媽的姊妹淘身上,看到老後的精彩可能,「她們那群婆婆媽媽,有些是先生已經走了,但她們都願意走出來,打麻將、到處吃喝,把我家大丹狗Double當孫子疼,她們的愛不分的…在她們身上有好多學習,人生還是有很多開心喜悅的事情。」 湯志偉說,自己理想的老後典範,是實業家兼演員「陶爸」陶傳正,「他很照顧人,同時讓人從他身上得到穩定和溫暖。」還有已故孫叔叔(孫越),「只要他在那個地方,很多事情好像就不是問題了,而且很多事只要他幾句話,就覺得可以一笑待之,不會有那麼多困難,可以輕舟已過萬重山。」 心靈、財務獨立,不給晚輩留負擔 「人生一定要有一些看透與歷練,生命到了一定的成熟,才會體會人生哪有什麼大不了。」他欣喜看待時間沉澱的價值,期許自己老的時候,不管在物質或心靈上,千萬別給晚輩或朋友帶來負擔。 湯志偉笑說,財務上要保持一定的自由,像他勞保年資早已超過25年,已開始領月退金。精神上則別給孩子負擔,「不要去抱怨、批評、論斷,他們就不想聽你嘮嘮叨叨,而且我們的建議也不一定是對的,也許他需要去經歷,那我們何必去阻擋?」 也別為已然消逝的感傷,「雖然歲月有些增添,但大家一起變老,不要每個人都愁眉苦臉,這世界還是很美好!」 就像金馬獎50周年紀錄片《那時.此刻》,請來昔日在加工廠上班的女工回顧瓊瑤電影,當《煙雨濛濛》、《彩雲飛》、《我是一片雲》的片段出現,這些60~70歲的阿姨臉上瞬間閃現17、18歲的少女神情。 湯志偉有感而發:「那個時候的她們沒走、也沒死,都還留在心裡。」說到底,年齡只是個數字,一旦放下對時間流逝的焦躁與不安,在永恆的時空中,「每個人都還是很年輕!」●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婆婆人前裝和藹,她怒揭「雙面人」老公卻不挺!心理師教「這樣反擊」:拉出情緒距離,善待自己 .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
2023-08-1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細胞能存活多久?不死的海拉細胞 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
癌細胞到底能存活多久?根據《BBC News 中文》粉絲頁最近的報導:1951年,一位名叫亨麗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非裔美國婦女的宮頸細胞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採集,此後被無限複製。直到幾十年後,她的家人發現亨麗埃塔‧拉克斯當初細胞被採集時,並沒有同意後續的使用,於是她的家人跟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科技公司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進行訴訟,爭取相關賠償,直到2023年7月31日正式達成和解。《BBC News 中文》提到:代表拉克斯家人的律師本‧克蘭普(Ben Crump)表示,醫師的手術讓拉克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感到痛苦,他認為:「美國醫學實驗的歷史往往是醫學種族主義的歷史。」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頒發了特別獎項給拉克斯的兒子,表彰她改變世界的遺產。不死的海拉細胞,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從1951 年到2023 年,從採集到現在已經過了72 年。這72 年間,這個子宮頸癌細胞被以海拉(Hela cell)之名,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癌症相關的研究中,除了癌症外,還有推動了小兒痲痺疫苗的研發,並在愛滋病毒和不孕症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為什麼癌細胞可以存活這麼久?話說重頭,從「細胞分裂」開始說起。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的存在,細胞核中最重要的就是DNA,所以當細胞需要進行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的DNA 也需要進行複製,在DNA 複製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複製機制,而出現短少一小段的狀況。科學家發現,細胞為了對抗這種缺陷,所以在DNA 的末端會出現一連串沒有意義的DNA,他們對基因表現沒有任何影響,可以避免正常的基因被DNA 複製缺陷所破壞,科學家們幫這段沒有意義的DNA 取名為端粒(telomere)。簡單來說,只要端粒夠長,DNA 複製時就不會損傷到正常基因,但總有一天端粒會消耗完畢,這時候就容易出現原本正常基因被破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一種老化現象。癌細胞活化了端粒酶,開啟了永生之路中研院《研之有物》中的一篇名為《解密兒童癌症:ALT 癌細胞如何延長端粒、逃避免疫系統?》提到:隨著端粒縮短,體細胞持續老化,直到端粒無法使用,細胞生命就走到盡頭。在體細胞裡,端粒縮短是不可逆的過程,細胞衰老無法停止。然而,在生殖細胞跟胚胎幹細胞中,有種酵素叫作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把「TTAGGG」序列添加回到端粒,所以端粒可以補充、維持,甚至變得更長!因此相較於體細胞,生殖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可以有更多的分裂次數。癌細胞之所以不會走向細胞凋亡的結局,關鍵就在於擁有延長端粒的能力。癌細胞跟生殖細胞一樣,擁有充份的端粒酶活性。所以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消耗了的端粒還是能持續補充回來,癌細胞因此擁有無限分裂次數的能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生理狀態。簡而言之,癌細胞透過活化端粒酶,讓癌細胞開啟了永生的可能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希望透過抑制端粒酶的活化,讓癌細胞可以被殺死。癌症不治療就能自己消亡?!透過這些對癌細胞的了解,可以清楚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癌細胞是不會自我死亡。所以身體就會透過免疫系統,抓出這些已經背叛身體的細胞,予以消滅。但是,百密也有一疏,當癌細胞逃過免疫系統的捕捉後,就會開始分裂,並且成為威脅自身的存在,這時候癌細胞會自己找資源,把血管拉進癌細胞生長的區域,成為身體中的一方霸主。這就是為什麼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手術切除、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甚至是標靶藥物、細胞免疫治療方式,才能消除癌細胞。透過手術,可以大範圍地清除癌細胞,而透過其他的治療方式,清除腫瘤周圍的零星癌細胞,以及逃逸到淋巴、血液的癌細胞。一旦發現罹患癌症,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醫師討論,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出現了身心狀況時,也要適時地跟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合作,才能順利地度過抗癌的時期。參考資料:端粒酶、永生與癌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193292/中研院、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elomere-cgas-sting-pathway-liuh-yow-chen/Targeting telomerase for cancer therap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0-014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0 活動.活動
【最新活動】#METOO 系列講座:跨越專業的對談
本次座談以「性侵害案件在司法程序中的專業角色分工與面臨之困境」為主題,旨在探討性侵害案件在司法程序中,涉及到的不同專業角色之間的合作、分工和挑戰,並尋求未來政策改革的方向與建議。性侵害案件是一個嚴重且敏感的社會議題,不僅影響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也涉及到法律正義和社會公平。在這些案件中,法官、律師、專家證人、精神科醫師、社工、司法詢問員和心理諮商師等各種專業角色共同參與,並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希望通過這次座談,可以為性侵害案件在司法程序中專業角色的分工和面臨的困境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洞察,並為未來政策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指引,以確保受害人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對待,並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名額有限,點擊報名去👈🏻時 間: 2023年08月22日(二) 13:30-17:00(13:00開始報到)地 點: 北醫雙和校區 生醫大樓7樓9701 教室 地 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01號生醫科技大樓7樓(本會議以實體方式進行) 主辦單位: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活動議程:13:30~13:35 歡迎詞 吳麥斯 校長 (臺北醫學大學)13:35~13:45 主持人 李伯璋 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中心)13:45~14:05 與談人 陳亮妤 司長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14:05~14:25 與談人 劉懿 組長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性侵害保護組)14:25~14:45 與談人 林鈺珍 法官 (臺北地方法院)14:45~15:00 休息時間15:00~15:10 主持人 李崇僖 副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中心)15:10~15:30 與談人 許嘉文 諮商心理師 (雨止晴拾心理諮商所)15:30~15:50 與談人 黃懷瑩 律師 (黃懷瑩律師事務所)15:50~16:10 與談人 王佩茹 社工 (社團法人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16:10~17:00 綜合討論 Q&A
-
2023-08-10 醫聲.醫聲要聞
安寧醫療3/讓他不再蓬頭垢面 妻:先生離開時的微笑鼓舞我向前
「他離開時臉上的微笑,至今仍是支持我的力量。」林先生42歲罹患肝癌,病程迅速進展到末期,在台大醫院六樓緩和安寧病房離世。遺孀李小姐今表示,進入安寧緩和醫療絕非容易的選擇、心中會很掙扎,擔心是否還有一線生機,但先生和家人在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協助下,一起做好臨終準備,先生離開時沒有遺憾,臉上還掛著淺淺微笑。李小姐說,因肝癌的疾病特性,先生在世時常突發肝臟腫脹、流血不止,最後一次送醫時甚至吐血。罹病過程中8次進出醫院,都是送到急診,轉到一般病房後病情穩定、出院,回家後若出現急性症狀又送至急診,不斷輪迴。與家人討論後,林先生決定進入安寧病房,李小姐心想此次送醫再也無法回家,內心非常掙扎。時任台大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的蔡兆勳告訴她,要做好心理準備,依林先生病情,臨終過程可能非常快。李小姐說,只希望先生能在最後的時間裡,把心裡話說出來,沒有遺憾地離開。剛進入緩和醫療病房時,李小姐心中仍有猶豫,先生急性出血時,還是會想是否應進行治療。但蔡兆勳告訴她,要改變思維模式,緩和醫療不是治療,「但第一周仍很糾結,思維、心情調適。」直到有次志工幫忙先生理髮、剃鬍子、洗澡,她才體認到安寧緩和的意義,「病人通常都是蓬頭垢面,能好好洗澡很難得,也讓先生舒緩疼痛。」李小姐說,在緩和醫療病房20多天,雖然對摯愛離開非常不捨,但有緩和醫療團隊的志工、護理師等,協助翻身、換尿布及餵食,並減緩先生身體症狀;兩位當時分別9歲、10歲的兒子也會抽空到病房團聚,家人一起走過最後一段路,牧師也從旁提供靈性支持。李小姐回憶,先生離開前一天已無法進食,但緩和醫療團隊在旁陪伴,透過滴管餵食舒緩先生不適。先生離開時臉上帶著微笑,這個畫面不斷鼓勵她一直向前。先生走後,李小姐獨自扶養兩個孩子,如今都已上高中,「很感謝先生願意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先生也說還好有我的提議,讓他沒有遺憾。」蔡兆勳表示,安寧緩和是尊重患者自然死亡,是改善病人痛苦目前認為最佳的照護模式,也是一種「預防醫學」,能減少病人、家屬遺憾。以台大來說,安寧緩和療護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臨床宗教師、音樂及藝術治療師、志工等,積極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身心靈的整體性照顧,絕非放棄治療,也不是負面消極的照護。
-
2023-08-10 醫聲.醫聲要聞
安寧醫療2/無指引易生糾紛 台大跨國研究尋醫療實證
安寧緩和醫療能減輕末期病患生理、心理痛苦,幫助病患善終。但安寧緩和醫療行為並無明確的醫療指引,若醫師與家屬照護意見不同,容易造成糾紛。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邵儀表示,台大醫院近年與日本、韓國進行臨終病人跨國研究,目標是找出臨床證據、訂定指引。「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照自己的想法,醫師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臨床依據。」程邵儀說,過去安寧緩和醫療並未訂有相關指引,透過跨國研究,了解亞洲末期病人的症狀表現、死亡品質,是希望能有更可靠的臨床證據,據以訂定指引,提升安寧緩和醫療品質。台大醫院與國際合作 研究華人文化特色程邵儀表示,台大醫院與國際合作,台日韓三國共同發表針對超過2000位臨終病人的前瞻性資料庫追蹤,這也是亞洲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里程碑,已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她舉例,華人文化使然,家屬很在意病人「能不能吃」,若病人無法進食,看在家屬眼裡相當痛苦,醫師也會被要求給予點滴,「但到底給點滴有沒有好處,過去沒有做過研究。」台大醫院發表在國際期刊「Cancer」的論文就發現,每天給予適量點滴,能改善病人死亡品質。安寧醫療愈早介入 死亡品質愈好此外,程邵儀說,安寧緩和醫療未必要到疾病末期才介入,應將其視為「預防醫學」,愈早介入愈好,能避免憾事發生,對病人來說愈早介入,死亡品質愈好,且應隨病程演進加重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強度。自己從業初期,見過不少病患「搞不清楚狀況就走了」,安寧緩和醫療可幫助患者把握所剩時間、完成心願。以公共衛生觀點來說,安寧緩和醫療是人性化、無法被人工智慧(AI)取代的服務。她表示,癌症病人在診斷初期常會驚慌失措,尤其愈年輕的患者壓力愈大,此時緩和醫療、心理師的介入,能幫助緩者減緩焦慮;治療期間,因施打化療藥物副作用多,此時醫師可開要紓緩、復健師給予建議;若患者不幸進入第四期,則緩和醫療全面介入,幫助患者改善症狀,提供心理治療資源,幫助患者臨終交代。
-
2023-08-10 癌症.癌友故事
30歲男陪父抗癌卻罹癌!化療到一半父病逝... 重獲新生後任安寧志工,陪癌友創暖心記憶
三十歲,是怎樣的流水年華?阿嘉說,三十歲那年,他的朋友大都在追逐愛情,結婚生子,喜獲麟兒。不然,就是工作穩定或積極創業,努力打拚美好的未來。只有他,永遠記得三十歲那年,是他人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日子,準確來說,應該說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悲傷歲月」。父親罹患大腸癌,家中陷入危機阿嘉個性溫和善良,甚得父母疼愛。退伍後找了份穩定工作,也有位不錯的女友,就這樣過了幾年平凡快樂的日子。二十七歲那年,爸爸覺得食慾不振、血便、腹部疼痛、腹瀉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得了大腸癌,簡直是晴天霹靂!爸爸個性木訥、心地寬厚、孝順、具責任感,一肩挑起全家經濟,還義務擔任柔道老師,免費輔導民眾學習武術,不僅是全家支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那時聽從醫師建議,開刀切除腫瘤,回家休養,他曾帶女友回家探視,爸爸還催著他們趕快完成終身大事,好讓他抱抱孫子。阿嘉想想,畢竟還年輕,隔幾年再看看吧!三十歲那年,爸爸慢慢感覺全身骨頭痠痛,身體虛弱。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已經癌症末期並轉移到全身骨頭了。他簡直不敢相信!原本以為自己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讓爸爸享受含飴弄孫的日子,沒想到病情惡化這麼快。剛開始醫療人員為了避免病人與家屬舟車勞頓,會帶著志工到家裡探視病情,更換藥物或管路。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志工Mommy常來看看爸爸,她的幽默風趣、善良體貼,陪伴爸爸度過許多疼痛煩悶的日子,後來兩人成為好朋友,還會一起唱歌解憂!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最後,爸爸決定住進安寧病房接受專業照顧。選擇安寧,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安寧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嗎?」「住進安寧病房,是否表示放棄一切治療呢?」「親朋好友是否會責怪兒女不孝?」儘管阿嘉心中充滿不捨與懷疑,仍是跟爸爸說:「是否再拚一拚?看看還有沒有機會?」他多麼希望爸爸能長命百歲,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爸爸卻豁達表示:「這輩子有你們,兒女孝順,夫妻感情不錯,朋友很多,我已經很滿足。手術和化療,都努力過了,不要再折騰我啦。人生最後能順心順意,有尊嚴的走,就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就這樣,爸爸生命最後那段日子,是在安寧病房平安度過的。安寧病房裡有卡拉OK中心、精油服務及高級按摩浴缸等設備。爸爸常到卡拉OK中心與志工一起歡唱,那在音樂聲中陶醉的模樣,彷彿盛年在商場上叱吒風雲、朋友雲集時般開心快樂!記得有次安寧病房舉辦聖誕節活動,父子倆人偕同參加。主辦單位除了邀請專人表演節目,還有志工準備各式點心與水果,溫馨感人。有位護理人員幫他們拍照,父子倆同時開心比出「勝利」手勢。只是沒想到,這張珍貴的相片,卻是父子倆這輩子最後的紀念。泛黃的相片,擺放在案頭上,好似追憶難忘時光!自己意外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那陣子,在醫院陪爸爸住院時,阿嘉覺得聽力莫名減弱。「是不是太累了?」趁著爸爸午休空檔,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一檢查,疑是鼻咽癌第四期。怎麼會這樣呢?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突然的噩耗,自己也嚇呆了,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對父母啟口?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女友,訴說內心的驚恐與徬徨無依。女友聽完,竟說:「那我們結婚吧!我們一起面對。」女友的情深實在感人,可是女友的媽媽卻執意反對。天下父母心,這也不能怪她父母。他說,誰願意將女兒送入這麼艱難的未來?阿嘉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無法想像,倘若結婚後有了孩子,萬一日後病情惡化,留下孤兒寡母,沒有依靠,怎麼辦?思前想後,茫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最後乾脆心一橫,含淚斬斷情絲。無緣啊――他只能在心中默默祝福那女孩,找到幸福的歸宿!待醫師確診後,幫他安排四十次電療,一切,聽天由命。內心的衝擊,無望的未來,與電療造成的疼痛、飲食困難及各種副作用,那真是一段痛苦、孤單又無奈的日子!死神永遠帶走了爸爸!阿嘉永遠記得那一天是他接受第三十六次電療的日子,還有四次就可以完成整個療程。可是爸爸卻等不及他完成電療。當他做完第三十六次電療,回到家裡抱著爸爸冰冷的身體,忍不住嚎啕大哭、痛哭流涕,無法自己!爸爸已經永遠離去,而自己罹癌茫茫然不知未來。只是,他記得答應過爸爸,要好好照顧逐漸失智的媽媽,這是他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支持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他按時回診追蹤檢查,但是日子卻過得渾渾噩噩,好似孤魂野鬼一般。有時候開車到山上亂逛,有時到海邊望著滾滾大海發呆。想找人傾訴內心的痛苦鬱悶,卻不知該說給誰聽!如今回想起來,也不知道那幾年是怎麼過去的。直到五年後醫師提醒他,體內已經完全沒有癌細胞,他才豁然驚醒――原來,還活著!彷彿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重獲新生,走入志工行列想起以前陪伴爸爸住院的日子,以及爸爸在卡拉OK中心唱歌時開心陶醉的模樣。就這樣,他走入安寧病房擔任志工,參與各項臨床服務,並每週邀請病人與家屬到卡拉OK中心歡唱解憂。算起來,在安寧病房默默當志工,也已經十幾個年頭了。我記得有位八十五歲的阿嬤,到卡拉OK中心來散散心,我們為她演唱好幾首閩南語老歌,如〈雨夜花〉、〈望春風〉等。後來我問阿嬤:「有沒有特別想聽什麼歌?」她偏著頭,想了很久很久。「有一首布袋戲老歌,好像叫什麼、什麼玫瑰?」「是〈黑玫瑰〉嗎?」當年的我,也是小小布袋戲迷,每當布袋戲電視演出時間一到,我們幾個蘿蔔頭就會搬張板凳,靜靜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金光閃閃的偶像出現。那時候,真是緊張刺激,盛況空前啊!「對!對!對!」她高興地猛點頭。我記得看過方瑞娥小姐在電視上演唱〈黑玫瑰〉時痛苦的表情,傷心欲絕,令人動容。所以我努力模仿她唱歌的樣子,一副深情痛苦,悲傷得支撐不住快要倒地的模樣。不知道是我唱得太難聽,還是模仿得太好笑,只記得那位阿嬤咧著大嘴,露出閃亮亮的金牙,開心地從頭笑到尾。雖然我唱得不好聽,可是她卻熱情十足,從頭到尾一直大力鼓掌,那快樂的容貌,感染了大家的心情,全場歡笑連連。阿嬤笑著對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幾年沒有聽過這首歌了!阿嘉則在一旁癡癡楞楞地望著阿嬤,那神情彷彿看著久違的故人一般,孺慕之思溢於言表!陪伴病人和家屬,創造溫暖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幾歲的乳癌末期病人。當我看著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鼻導管,呼吸費力的她,以及陪病床上酣睡的獨生女兒時,內心實在非常捨不得。因病人虛弱怕吵,也不喜午時強烈的陽光,看護遂將落地窗的窗簾拉起來,整個病房顯得幽靜昏暗,只聽得氧氣「嘶嘶」的流聲。或許病房內的氣氛太沉悶。午後,外公牽起小孫女的手,到卡拉OK中心來逛逛。可愛的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剛開始面對許多陌生的大人,有些害羞。我們鼓勵她,不妨試試看。後來她拿起麥克風唱了好幾首歌,如五月天、張惠妹及蔡依林的歌,甚至還唱起英文歌,越唱越起勁。我們都好驚訝,小小年紀,潛力十足!她說在學校裡和補習班下課時,同學們都會一起大聲唱著許多流行歌曲。這原是屬於她的無憂歲月!「小女孩的媽媽病情如何?」阿嘉悄悄問我。我默默搖搖頭。「這女孩怎麼辦?」只記得阿嘉憂心忡忡地說。我看了他一眼,在他憂心難過的臉龐上,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即將失去父親的男孩,內心的擔憂與茫然。卡拉OK中心開放時間即將結束時,病人與家屬陸陸續續離開,回病房休息。「妳繼續點歌,想唱多久就繼續唱,沒有關係喔!」阿嘉對著小女孩說。小女孩不知道我們有休息時間,開心的點點頭,繼續一首又一首不停唱著。外面的街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黑夜漸漸籠罩黃昏!我永遠記得那個下午,寬敞的卡拉OK中心,彷彿是小女孩個人演唱會,觀眾席上除了親愛的外公,還有志工Mommy、真姐、阿嘉與我。小女孩又唱個半小時,外公才牽著她的小手回病房去。目送他們倆一大一小牽手的背影,依稀聽到小女孩甜甜撒嬌聲:「阿公,我今天好開心喔!」陪伴癌末媽媽的日子,小女孩已經許久不曾如此開心歡笑!真希望,她能一直開心歡笑、快樂無憂。當天阿嘉徵得阿公同意,錄下小女孩唱歌跳舞的影像,拿到病房讓她的媽媽看。媽媽看見女兒手執麥克風高歌快樂的模樣,一面點頭微笑,也一面流淚。「沒想到這孩子這麼會唱歌啦!」「下次我也要陪她一起去唱歌。」只是,這微小的心願,卻永遠無法完成……。天公疼憨人,療癒內在心事記得初識阿嘉,沉默寡言且不善言語,也不善歌唱(持續進步中),始終納悶他為何堅持卡拉OK服務組組長一職?某天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建立卡拉OK服務組,每週定時服務嗎?」我默默看著他,不說話。他說:「因為我爸爸住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最喜歡唱歌!」當年,阿嘉爸爸走得匆忙,來不及看到兒子完成終身大事,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是心頭的遺憾。至於那個無緣的女友,則是阿嘉埋藏在心底,永遠難以訴說的最大遺憾吧。無奈,佳人早已綠葉成蔭子滿枝。只能說,造化弄人啊!阿嘉相信,爸爸在天之靈的守護,他才能陪著九十歲失智的媽媽,平安度過晚年。本文節錄:《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老爹頻跌倒、骨折 多專科客製巴金森照護
巴金森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動作障礙疾病,據110年健保署資料,在527萬老年人口中,有7萬740名被診斷為巴金森病,約每一萬名老人中,就有134人罹病。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分享,一名老父親罹患巴金森病,長期接受治療用藥,但因病程已進入中晚期,跌倒、骨折竟成為他的日常,簡直操碎一家人的心。將其轉介進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巴金森及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後,透過個管師媒合藥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及院內社工等共同照顧,在未調整服用的藥物的狀況下,老父親病情便獲好轉。治療武器多 巴金森病只吃藥還不夠「巴金森病症狀複雜,有些症狀單靠藥物治療沒有辦法確實解決到病人的問題。」陳凱翔表示,症狀包含動作障礙如手抖、動作遲緩、小碎步等,及非動作障礙如憂鬱、淡漠、睡眠困擾、便秘、夜間頻尿等,並依嚴重程度,病程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陳凱翔表示,求診的病人多為第二期以上,且出現動作障礙是就醫的主因,病人較不會特別意識到非動作障礙,須醫師另外詢問才知曉。若無即時給予協助,病人將因疾病症狀及生活需要輔助而陷入負面情緒,降低後續治療意願,加快退化速度。「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疾病裡,治療武器最多、臨床研究最多的疾病。」他強調,雖然巴金森病不可治癒,但配合用藥治療已有研究證實接受物理治療、語言及吞嚥治療等復健,有望延緩病程至10-15年以上,降低失能的可能。問題百百種 個人化治療對症下藥陳凱翔指出,當門診醫師判斷病人需要復健,或有非動作障礙方面的困擾,會安排加入整合中心,由個管師額外約診聯繫,讓各專業人員一個接一個到診間對病人進行訪視,提供相對應的治療與輔助,如病人瘦弱、吃很少可能是因為會嗆咳、難以吞嚥,所以應請語言治療師訓練吞嚥,而非單純調整營養;或憂鬱症量表高的病人則交由心理師協助;經濟狀況不佳的病人就由社工介入。值得注意的是新竹台大的整合治療全人照護範圍亦會納入照顧家屬的心理照護,陳凱翔說,「讓家屬知道隨時有團隊支持,幫助紓解壓力,他們才有照顧動力,與醫師、個管師討論病人病況。」陳凱翔分享的老父親個案,因病程發展至中後期,已有凍僵步態、與身體呈歪斜,重心易偏移的比薩症候群等症狀,常常跌倒、骨折,而考慮到年事已高,再加藥恐有副作用,原先的治療策略只能且戰且走,不僅拉長復健時間,還須家人不定時請假陪同看診。整合治療模式介入後,除持續用藥外,復健師協助老父親重建步態,訓練核心肌群,教導走路技巧,營養師則建議增加水果量及飲食內容調整,解決便祕問題,最終可在不調整藥物的情況下,症狀有所改善,家人才放下心中大石頭。醫病共同緩退化 就近治療是關鍵陳凱翔表示,藉由醫療資源整合,能讓巴金森病病人得到更全面的照護,省去在醫院裡奔波的辛勞,病人更能遵從醫囑,規律回診。他也說,為安排最適合的治療方針,醫師須先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通常會花費數十分鐘詳細詢問病況,與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並共同訂立治療目標,如青壯年病人會希望維持工作能力,而年長病人則著重於不要跌倒,避免腦出血、骨折。陳凱翔強調,治療過程中,病人與家屬須與醫師保持密切聯繫,尤其在調整藥物後的一、兩個月內,或症狀惡化、出現副作用、「斷電」時間變長時,就應要詳細記錄每日症狀並按時回診,仔細與醫師討論病情變化狀況。故不宜捨近求遠,選擇舟車勞頓到都會區大型醫院就醫,而時間久了就請親友回診取藥,或未與醫師討論自行調整藥量,一旦看診中斷或未定期追蹤都可能加速退化速度,不利病情控制。📌看更多>>>你一定要看的巴金森病完整攻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8-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你是總替別人想、老是付出太多的「好人」?專家拋6問題自測是否有「好人症候群」
2023年初香港發生震驚華人圈的名媛分屍案,據媒體報導,該名媛(死者)離婚後還照顧前夫全家、買豪宅登記在前公公名下、聘請前大伯擔任司機⋯等,親友對死者生前的性格描繪則是善良、為人客氣有禮、樂於付出。而韓劇《今生是第一次》也寫女主角婚後與婆家相處的生活,女主角是溫和、善良、不善於拒絕別人的人,卻一直被婆婆拗去做許多勞力活,雖面有難色但聽到親戚輪番誇讚時,又顯得得意的複雜情緒⋯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黎姿嫻表示,在台灣,職場上或人際團體喜歡強調「我們是一體的」、「大家庭」,薪資福利差就別提了,常見當員工試圖討論權益或工作劃分時,公司就強調「不要計較」、「能者多勞」,若員工承擔過多不屬於份內之事,常只換來一點口頭誇讚,甚至有時連口頭誇讚都沒有。 在家庭中,晚輩快畢業時,親戚長輩就忙著替晚輩留意工作,一旦介紹工作好像就要對他感恩戴德一般;未婚者則常遇到一堆人作媒,就連已婚的也不放過,頻頻催促生小孩;生完小孩後還希望晚輩遵照許多教養指示;在都已成年的狀況下,家人也可隨意進出各自房間,隨意使用/翻閱/檢查對方物品。什麼是「心理界限」? 以上事例,每天都在你我身邊以不同程度、方式上演,到底該如何避免持續「超負荷」的勞心勞力?黎姿嫻說明,首先,要瞭解何謂「心理界限」(Boundary),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 她比喻,心理界限就好比一棟房子的圍牆,在自己房子裡的東西,別人不能夠亂拿,反之亦然;如果圍牆是鋼筋水泥,那外界的變動就不容易影響到房子裡,但若圍牆是低矮木欄,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有所干擾。6問題自測是否有「好人症候群」 到底怎樣的人,需要去檢視自己的心理界限,是否不夠完整呢?黎姿嫻列出以下「6大特質」,幫助民眾自我檢視,是不是在無意間陷入了「好人症候群」的陷阱:1. 你是好好先生/小姐嗎?在多重的人際角色裡,你總想當好人嗎? 2. 你為他人的付出,與身旁其他人也遇到類似情境時,顯得太超過、太多嗎? 3. 你總覺得要對身旁的人交代或為他們的事負責嗎? 4. 你心裡常會閃過「這是我應該做的」念頭嗎?或是無論被指派什麼工作時,第一時間都會答應下來? 5. 你常覺得疲憊不堪,事情永遠做不完嗎? 6. 你覺得你人很好,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感謝或回報嗎?「惡有惡霸,善也有善霸。」黎姿嫻指出,心理界限不明確的人,較無法正確拿捏人與人之間的分際,常侵犯他人而不自知,反之也容許自己被他人侵犯,當他們侵犯他人時,會揮舞著「為你好、幫你、替你擔心⋯」等大旗,實則卻是在侵犯、不尊重他人;若對方試圖拉開距離,他們就會用「愛計較、態度不行、拒絕人家的好意、不知感恩⋯」等話語來指責別人,這就是「善霸」。 善霸的人其實也很無奈,總想著自己都已經承擔過多、盡心盡力、做牛做馬,「為什麼別人還是這樣對我?」、「我對人那麼好,竟還要被稱為『善霸』?」黎姿嫻說明,多數人對界限的誤解,在於認為「一旦我設立界限,就是切斷人際關係」,實則不然,我們都被教導付出與善良是美德,但也請記住要做有界限的善良。設定「心理界限」4大做法 黎姿嫻表示,自我設定心理界限,有如先對外界訂好遊戲規則,更能區辨人我,哪些事與自己 有關,判斷該付出到什麼程度,才能互敬互愛,關係才能長久。那麼到底該如何設定心理界限,讓自己不要變成善霸,也不要被善霸侵犯呢?她提供下面「4個實際做法」:1. 不要為誰犧牲,不要為誰擔憂,也不要討好誰,而是做自己真心、願意、能力範圍內的事: 所謂的「真心、願意」就是「我想做才做,一切先問自己想不想」,行為不是為了別人或社會評價,亞洲的文化是群體導向的,為了保有心理界線守護自己,黎姿嫻建議,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把「我」放大。 這個世上要妥協、犧牲、要退讓的事很多,既然要取捨,就更需要明確的界限來守護自己,不管我們選擇犧牲什麼,依然要時刻記得好好愛自己。黎姿嫻指出,曾遇過一些人,會習慣去為他人擔憂,甚至在聊天中就會直接對對方說「我真為你擔心耶」,更基於這樣的擔憂進而去做很多幫助他人的事。 但黎姿嫻提醒,其實在某些時候,擔憂就是越界、侵犯他人而不自知,因為「擔憂」本身就隱含著一種我高你低、我會你不會的優越感,當自身基於某種主觀判斷,而認為對方是弱者、無法做到這些事,所以擔憂他人、幫他人做,這通常就是造成人際衝突的開端。建議以關懷取代擔憂,如果認為對方需要協助,請先問他是否需要幫忙、要幫到何程度⋯等等,再決定你該採取的應對方式。相信這樣做,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溫暖。2. 試著去區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人際的親疏遠近: 黎姿嫻指出,可以將人際關係想像成一個同心圓,從圓心開始,最中間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越往外延伸,表示對自己的重要性越低,愛己而後愛人,把自己照顧好後,才有能力去照顧好別人;同時要學習分配時間、精力、金錢⋯等等資源,優先顧好包含自己在內、排序前幾名的對象與事物。認清自己的限制,沒有人可以全盤的掌握所有事情。 3. 標記自己的情緒或身體狀態: 跟某人相處或遇到某事時,總會覺得哪裡怪怪的卻說不上來?黎姿嫻建議,這時可以試著問自己:「我正在不爽嗎?我感受很差嗎?」、「對方做了某事,讓我感受到什麼嗎?」在當下抓住立即出現的情緒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立即的感受正在告訴自己,這件事有問題,該要有警覺心。 4. 瞭解法律: 法律的存在,就是在界定人的最基本行為規範,法律也是一個界限,略知法律可以讓我們評估當前情境,會更知道拿捏界限。有時善霸會強調自己在做對的事,殊不知所謂對的事,根本有違法的疑慮,是在侵犯他人;若能略知法律,可以幫助我們用新的角度看待眼前的鬧劇,心情跟著海闊天空。 黎姿嫻提醒民眾,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一定要好好愛自己,先建立並劃出輕重緩急、親疏遠近的心理界限,有優先照顧好自己的觀念,才能更有餘力去照顧其他重要的人和事。【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167.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