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 醫聲.高齡社會
搜尋
國立
共找到
570
筆 文章
-
-
2023-06-14 醫療.泌尿腎臟
營養師示警,這些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不利腎健康!愛吃麵、愛吃湯竟也中
慢性腎臟病友常因疾病困擾而鬱鬱寡歡,全身提不起勁,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營養師曹長安提供「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愛喝水不喝湯」及「多吃米食少吃麵食」等三大護腎口訣,幫助病友「健康飲食逆轉腎」;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 腎臟病需早期治療 腎臟病友走入人群 腎臟內科主任蔡任弼醫師表示,腎臟病沒有那麼恐怖,全臺有約10分之1的民眾、約2百多萬人患有腎臟病,而透過門診可以幫助病人控制腎臟病,不要演變到需要洗腎的情況。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盧鴻毅教授則分享「逆齡人生,老不休」的社區推動經驗,鼓勵腎臟病友要走入人群,透過社會參與,找尋自我價值;而家屬也要適時捉住「喘息」機會,照顧家中的腎臟病人,也要善待自己。有快樂的照顧者,才有快樂的被照顧者。 健康飲食顧腎 護腎飲食三訣竅 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曹長安分享「健康飲食逆轉腎」,針對腎友們關切的飲食問題給予建議。曹長安營養師指出,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的健康,是保護腎臟、逆轉慢性腎病的不二法門,並提供病友三大護腎飲食口訣︰1.「天然的尚好加工的不好」:加工食品相比天然食材,不僅營養價值較低,且會吃進過多的鹽分、食品添加物,長期下來對腎臟的負擔很大。2.「愛喝水不喝湯」:腎臟是身體水溶性廢物的代謝器官,有足量的水分補充,就像輪子加了潤滑油,才能更有效率的運作、代謝;而湯品融進了食物中過多的調味料、尿酸、鈉、磷、鉀離子,喝湯加重腎臟的負擔,越喝腎臟越壞。3. 「多吃米食少吃麵食」:天然米飯、低加工米食,是最簡單的低蛋白飲食,也可以減少麵食加工品對腎臟的負擔,一舉兩得。【延伸閱讀】冬季吃鍋別沾生蛋 沙門氏菌比膽固醇更危險!香腸、火腿致癌?罪魁禍首不是亞硝酸鹽,而是「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921】(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台灣肥胖率比日本高10倍,醫揭真正5原因!忽視「這問題」,不但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在其臉書指出,台灣的肥胖率是日本的十倍,不是因為運動不夠,她指出5個問題,包括外食比例高、攤販文化、西化飲食、沒有天天吃早餐及從小開始的肥胖問題,才是真正造成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比日本人愛運動,卻比日本人胖日前有媒體報導指台灣肥胖率超過日本10倍,不愛運動是主因。肥胖醫學專科醫師王姿允日前則在其臉書駁斥。她援引醫學期刊《The Lancet》之前做過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調查,發現日本有超過60%的人不愛運動,排名全球第11名。美國則是40%不愛運動,排名第46名,那麼愛運動的美國肥胖率42%也是遠高於日本,因此「不愛運動非肥胖原因」。教育部體育署公布111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在疫情後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1.8%,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4%」。而疫後日本的調查,不運動的比例則又增加了3.9個百分點。因此台灣有達到規律運動比例的人口其實遠高於日本,要將台灣人的肥胖歸咎於不運動是完全錯誤的。王姿允認為,所以他們之所以瘦,「還是跟飲食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她歸納出幾個台灣人肥胖的原因:台灣人肥胖的5原因1.外食比例高,不似日本自煮早餐和自備便當的多,而且日本餐廳都是以「定食」為主,份量易控制。2.臺灣的攤販文化:臺灣的路邊攤美味又便宜,可以快速輕鬆的吃飯,更容易有過量還有肥胖風險,而路邊攤的食物大部分高油高糖高鹽份,而且食品添加物居多(成本便宜)。3.日本人就算融合了歐美飲食,都是以在大量蔬菜、大豆類食品、海藻類跟高脂肪魚類偏多,肉類跟鹽分攝取還是比歐美少,但是有更多的優格、乳製品跟咖啡。但台灣人的西化飲食,卻是以高油脂肉類跟高鹽份輾壓。(資料from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15年8萬日本人飲食研究)4.台灣人不良的早餐習慣:根據一份針對亞太11地區健康早餐的最新調查發現,近四分之一台灣受訪者沒有天天吃早餐習慣,即便有吃早餐,其中也高達7成早餐沒攝取含蛋白質食物、8成沒吃蔬果,然而脂肪攝取比例卻是亞太之最!例如:燒餅油條水煎包。5.從兒童開始的肥胖問題,造就成年人居高不下甚至竄升的高肥胖率。台灣5-19歲男女童肥胖率比日本多了3倍以上,是亞洲四小龍之最!美國退休將領認為兒童肥胖是國安問題。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從小胖長大還是胖,還累積一堆慢性病王姿允所提到的5個問題,有4項都是飲食因素,個人如果願意改變習慣,肥胖問題還有機會扭轉。其中第5項的從小肥胖的問題,更值得大家關注。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經達50.3%;在109、110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分別為29.9%及31.2%。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曾受訪表示,研究發現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小兒科醫師陳錦江曾受訪指出,兒童肥胖容易引發的併發症,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易有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在生長發育方面,女生容易有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的症狀,男生則容易有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的症狀。另外還容易引發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肺臟系統疾病、神經相關疾病等,且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也曾引《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童年時期肥胖即可導致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與正常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左心室增厚、左心室重量增加和收縮功能損傷。兒童肥胖容易產生7大類疾病1.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前期、代謝症候群2.生長發育疾病:.女生:多囊性卵巢症、男性素過多症、月經過早症狀。.男生:性徵較晚發育、假性陰莖短小(隱藏性陰莖)、雄激素減低症狀。3.心臟血管相關疾病4.甲狀腺功能異常5.肺臟系統疾病6.神經相關疾病7.易有社會心理相關問題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從小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參考資料】.近半成人肥胖 長者應維持BMI24最長壽.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師說:假的.「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臉書粉絲專頁《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
2023-05-30 醫聲.醫聲要聞
陽交大醫工程師及科學家組學生選課太滿 楊智傑建議玩社團交朋友
浩大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牌樓,對考生來說,今年醫學系是17%的窄門,而醫師工程師與科學家組更只有5%的門縫。新奇的課程,總讓大一新生們卯起來選填,塞滿一整天,以為樂見學子勤奮向學,想不到陽明交大同時也是醫學系副主任楊智傑各個勸退,「你難道不想參加社團?不交男女朋友嗎?」他說,「當醫師不能不跟人講話。」陽明交大的醫師工程師組及科學家組首度出現錄取率比醫學系更為競爭的情況。楊智傑說,兩個組別無法跨考,可見學生們抱有熱忱且思考清楚,「我們不期待所有人都往工程醫學方向,但至少看到有興趣的人願意選填,這是好事。」這股衝勁反映在密密麻麻的課表,他知道學生們盡可能想在大二之前修完電機工程、化學等課程,但他會直接勸退學生,「千萬別這麼做!」「社團、人際社交同樣是大學生活重要一部分!」滿是書卷氣息的楊智傑說完,不禁令人好奇醫學生時期自己又參加了什麼社團?他笑說,「我明明不會跳舞,卻強迫自己去國標舞社,也加入服務性質的學生會,還當上學生會副會長,都是很好嘗試。」Trial and Error或許不僅止於用在研究,生活體驗也一併適用。楊智傑從學生時期就知道,要當一位好醫師必需跟人好好溝通,強迫自己學習與人的互動。如今他也正引領著這群擁有不同思維的醫師工程師們,希望他們當個不一樣的醫師。當年也曾在電機與醫學有過掙扎的他,如今再帶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滿足。楊智傑本人就是醫師工程師的最佳代表,他還是陽明交大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所長及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專長於精神醫學、腦科學及數位智慧醫療,是斜槓中的斜槓。窺探腦袋運作,撕下思覺失調的標籤楊智傑一直對於醫學尚待開發領域充滿好奇,「大學接觸過急重症、心臟相關研究,發現心臟醫學已日趨成熟,相較之下大腦科學及精神醫學領域落後許多,自弗洛伊德之後,精神科一直以心理分析為主流,直到近50年才有藥物發明,發現大腦運作機制又是近20年的事。」他解析了當年埋首的原因。「我們對於精神疾病只能夠透過症狀觀察來做歸納,其實是不太正確的。」楊智傑舉例,疾病與器官之間的連動性,像是左心室肥大可能對應到心臟衰竭,因此,思覺失調經推敲應該是大腦某一區塊病變。十年磨刀,楊智傑與台北榮總團隊開發出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以客觀影像及生理指標等診斷,使思覺失調確診率達到9成,更因此榮獲「國家新創獎」。他說,疾病發作的腦區定位相當精準,對於日後藥物研發、病因治療會是一大助力,「重點在於科學證據能除標籤化。」特別是社會案件所需的精神鑑定,經常遭人詬病為患者故意演戲,批評醫療人員或恐龍法官的聲浪不絕於耳,因此用數據撕下標籤。接觸精神病患者發想新研究,告訴醫學生們要「務實」長期研究精神醫學,如何與患者相處,楊智傑說,蠻喜歡和他們講講話、聊天「有些人可能害怕他們圍著你,但我想應該是需要幫忙才會過來看診。」也因為近身觀察得以發現即便改善了憂鬱症,失眠卻無法好轉,「失眠和憂鬱不是一起發生、一起消失。」因此楊智傑又想透過一套監測自律神經、腦波、呼吸等生理量測檢查睡眠狀況,新的研究計畫儼然而生。但起草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錢,他說得實在,「手邊沒有檢測儀器當然沒有辦法做任何計畫,也需要人力協助操作機器、數據管理和分析…」各項精打細算,不說還以為是公司執行長,但他仍一五一十的告訴醫學生們,「學習工程師的務實精神很重要。」產學合作是一條找資源的路,楊智傑與中華電信簽署合作備忘錄,發展「智慧居家睡眠照護方案」,讓民眾在家就能以心電訊號或血氧濃度蒐集等生理資訊進行分析。這項技術已用於台北榮總的臨床實驗,也讓團隊再度摘下「國家新創獎」。智慧醫療也是楊智傑團隊的強項,在疫情期間聞風喪膽的「快樂缺氧」,以居家監測為概念,病患於家中透過網路隨時監測血氧的變化。種種主題扣緊的是居家照護主題,這也是團隊最有興趣開發的產品。居家監測還能利用簡單生命跡象量測及數據分析,進行風險警告,「例如敗血症往往到了醫院都已來不及,但在家裡早已經出現狀況,我們以生理數據的工程手段,來解決醫學問題。」這就真正落實科技的發展,始終來自於人性。技轉?新創公司?楊智傑用理工腦認真思考楊智傑的團隊在智慧醫療發展有三到四年時間,且有了開發產品的規劃,十字路口又走到了技轉或新創公司的機會與命運。他坦言,確實在認真思考新創公司這件事情,畢竟資訊積累下來才是礦山,技轉金對學校或醫院來說都只是一時,「技轉之後,等於只能把東西給別人。」不過,產業界要的是技術能帶來利潤,但技術對學校而言是要解決某個問題,解方能否轉化成商業模式,一直是最大挑戰。做事始終脫離不了務實,楊智傑用的是理科腦袋思考,他從小就喜歡「思考」及「找不同答案」。小學時期自己學習程式設計,國高中階段則和一群好友不斷解題,從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他認真地說,「你想的方法不見得是標準答案,但整個程會非常快樂,記得高中時自己推導了化學課有關衡量化學物質吸收特定波長光線的莫爾吸光度公式,這份成就感很踏實重要。」進了陽明大學醫學系,原以為得暫別熱衷的工程數理科目,遇見了當時的教授、前校長郭旭崧及教授郭博昭,在兩人的帶領之下,接觸生理訊號分析,正好是楊智傑喜愛的資訊工程相關領域,啟蒙了他日後的專長與研究,2019年獲得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殊榮,便是以創新研究的訊號分析,量化神經生理訊號特性。「不要怕就對了!」醫師工程師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在訪問的過程中,楊智傑化身為一名老師,不斷鼓勵學生們不要怕失敗,做就對了。他也直言,現在學生做研究有點被動,不能光靠書本文獻或老師解答,應該動腦想一下,「如果只是參考文獻,那只是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和別人做不一樣的事,目前醫師工程師組已設立三年,首屆學生已大三學生,再過幾年也要面臨國考,楊智傑期許這群未來的斜槓怪材們,「國考要好好考,不只是考上,還要考好,同時也要取得專科醫師執照,沒有執照,很難從臨床角度說服其他醫師。」和醫學系畢業生ㄧ出校門就是當醫師,醫師工程師組的學生們對未來有不一樣的想法嗎?楊智傑說,「很多人勵志要研究大腦或新創公司,確實和傳統的醫學生們想法不同。」他收起了嚴師的態度,談起學生盡是驕傲。
-
2023-05-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朱光恩曾胖到110公斤,靠168斷食瘦25公斤!養生靠固定重訓,出國旅遊調劑生活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5年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有年輕化趨勢。專精於大腸鏡檢查的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政府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尤其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養生祕訣/斷食減肥 固定重訓 常出國旅遊近年許多人瘋168斷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是其中一員,目前他回到85公斤左右。朱光恩是易胖體質,最胖曾到110公斤,不過,他並非刻意執行168斷食,而是工作型態讓他自然執行,也發現短暫的斷食可減少胰島素分泌,對身體有益。朱光恩每天早上8點上班,早餐會喝杯黑咖啡及水,直到中午12點才用午餐,晚上8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並於晚間11點就寢。不喜歡外食的他,大多自行料理,常使用小電鍋、蒸鍋、烤箱及微波爐做菜,像蒸蔬菜、蒸魚肉,撒點鹽巴作調味,煮個白飯就完成一餐;他愛吃義大利麵,也會自製義大利麵醬。朱光恩每周上2次健身房重訓,維持骨骼、肌肉量,也會用跑步機維持心肺功能。飲食、運動是重要養生方法。對朱光恩來說,旅遊更是最棒的生活調劑,過去只要有3天以上休假,常一人飛出國旅遊,他曾走訪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等,因為曾赴日求學,最喜歡到日本旅遊。除了是大腸鏡專家,朱光恩也喜歡設計塗鴉,今年兔年診所的「昕新向榮」紅包袋,上頭的小兔子由他親自操刀設計,500個特製紅包袋廣受喜愛。朱光恩自揭有潔癖,要求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像放筷子的方向、微波爐不能歪等,就是喜歡整體整齊感。他也將這習慣帶到工作中,像一天要洗數次手,做檢查前工作盤中的超音波探頭針頭、紗布或藥物,必須朝向同一方向,長短粗細也要按順序排整齊,工作起來才順手,也增加病人安全。累積經驗 病人是最好老師前來健檢的民眾多半是消費者心態,認為花了高額費用健檢,要求自然會比較多。不過,對朱光恩來說,無論是受檢者還是病人,「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師」,病人願意信任醫師,將自己的大腸交給醫師檢查,醫師在檢查中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實屬珍貴。朱光恩9歲移民阿根廷,念完醫學院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1994年返回台灣行醫至今,曾赴日進修,跟著工藤進英教授學大腸鏡一人操作法,並將技術傳回台灣廣受推崇。喜歡聊天 醫病關係良好大腸形狀九彎十八拐,執行大腸鏡檢查,對醫師來說具有十足挑戰,也是讓朱光恩如此著迷的原因。每個人的腸子形狀都不同,且同一個病人每一年的腸子也可能不同,如果飲食、排便習慣改變,或有開腹腔手術導致腸沾黏,都會增加大腸鏡檢查難度。從小在國外長大,造就朱光恩洋派性格,個性活潑、喜歡聊天,常與病人成為好友,不少醫師憂心的醫病糾紛,他幾乎沒遇過。以大腸鏡檢查來說,病人的責任是把大腸清乾淨,醫師責任是做好檢查,他事前會花時間跟病人衛教、溝通,病人了解後配合度都很高,藉此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就能避免糾紛。朱光恩在新光醫院任職29年,一路從住院醫師當到主任,也擔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10年,3年前接下昕新診所院長一職,讓他深感壓力。民眾健檢是「候鳥型」,大多是3年回來檢查一次,因此診所要上軌道,至少要3年時間,正巧診所成立時,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當時幾乎沒有受檢者,有1年時間是「硬撐下去」,所幸解封後漸露曙光,健檢人數也回流。定期開會 凝聚員工向心力診所與醫院規模不同,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朱光恩表示,醫院有許多部門可協助分派工作,診所得院長親自管理,診所內50名員工平均35歲,是年輕的團隊,他會透過定期開會凝聚向心力,也樂於向年輕人學習,打造優質環境,才能讓受檢者安心。朱光恩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內科學、消化系醫學、消化系超音波及相關治療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現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學歷:南美洲阿根廷國立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合格‧經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內視鏡檢查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大腸癌發生率台灣居世界第一,發生年齡層下滑中,提醒年輕族群、有家族史者,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檢、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養生.抗老養生
研究曝快速衰老的關鍵是它!改變7個生活習慣讓你更長壽
根據《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項新研究指出,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可能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改變7個生活方式維持健康長壽。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愈來愈高。而要了解人體衰老、死亡的演變,則要先知道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關係。什麼是端粒?人體的每個細胞內都有23對染色體。端粒存在於每條染色體的末端區域,不含基因。每次細胞分裂時,染色體都會複製,端粒縮短。這允許細胞分裂而不會失去重要基因。最終,端粒太短,細胞無法再次分裂,細胞變得衰老、死亡。理論上,較短的端粒可能與較短的壽命和較快的生物衰老有關。更長的端粒讓細胞在進入衰老或死亡之前可以更頻繁地分裂,從而延長壽命。但更長的端粒就意味著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嗎?端粒由端粒酶維持,防止它們迅速縮短,從而使細胞存活更長時間。這看似是一件好事,直到科學家瞭解到癌細胞的端粒酶含量增加,也使得它們能夠繼續分裂。快速衰老的可能危險因子根據《今日醫學新聞》訪問英國倫敦再生研究所基因工程師兼首席長壽官Sebnem Unluisler指出,一般來說,年齡增加、高齡疾病、身體炎症都可能使端粒縮短,也讓人更快速衰老。以下這些生活方式都是使端粒縮短的可能因子:1.缺乏身體活動:一項研究指出,久坐不動的女性,其端粒表明她們在生物學上比同年齡有在鍛煉的女性大8歲。2.抽菸3.睡眠不足4.壓力、抑鬱。5.遺傳變異:基因突變,例如導致早衰的基因突變,這會讓兒童衰老得非常快,很少能活過十幾歲。改變7個生活習慣可能讓人更長壽IV Boost UK醫學主任Joshua Berkowitz博士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長度本身可能不是壽命或衰老的可靠預測指標。已經發現一些端粒較短的個體比端粒較長的個體壽命更長。而生活方式、環境、遺傳和壓力,也在衰老和疾病中發揮作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建議採取以下措施維持健康長壽:1.地中海飲食:多吃富含豆類、全麥和新鮮蔬菜水果,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能抗氧化和抗發炎。2.身體多活動:根據研究指出,與採取 4000 步相比,每天走大約 8000 步可將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降低 51%。3.保持健康的體重4.充足的睡眠5.不要吸菸、限制酒精飲用量。6.避免壓力、抑鬱,透過社交維持心理健康。7.定期健康檢查醫學界一直在尋求人們更健康長壽的方式,2018年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也透過科學研究找出長壽基因密碼,發現人類長壽密碼可能在第四號染色體「CISD2」,發現小鼠體內CISD2表現量低,會產生脂肪肝並有肝癌,此基因影響哺乳類壽命。而讓小鼠餓肚子,卻發現其長壽基因CISD2增加!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指出,該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CISD2長壽基因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參考資料】.《Medical News Today》Are telomeres really the key to living longer, youthful lives?.天天動 七分飽 長壽基因更活躍
-
2023-05-21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
多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可以防止脫水、保持正常體溫、緩解便祕等。一項最新研究更指出,喝水也與衰老速度和慢性病風險相關。飲水充足的成年人比水分不足者更健康,更不易出現衰老跡象,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較低,且壽命更長。飲水充足者,更不容易出現衰老跡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研究,調查美國11000多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長達25年,研究員取得參與者在50多歲和70-90歲間的數據。研究小組測量他們血液中的鈉濃度,以得知他們體中的水分含量。該研究作者、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 (NHLBI) 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員Natalia Dmitrieva博士說,體內水分下降是血液中鈉水平升高的最常見因素。雖然多數參與者的血鈉水平都在正常範圍內(135-146mmol/L),但研究人員發現,與水分較充足的人相比,血鈉水平高於144mmol/L的人,早逝的風險增加21%。由於鈉水平可以代表身體的水合狀態,研究人員因此推論充足的水分可以減緩衰老,預防或延緩慢性病發展,進而延長壽命。但部分專家認為,該研究結果並未顯示出因果關係,「有很多不確定性,除了測量血鈉,該研究無法控制參與者可能喝了哪些液體以及當時的水合狀態。」需限水的腎臟病、心臟衰竭患者,請諮詢醫師。但無論如何,充足飲水對人體健康無庸置疑。充足的水分可以刺激血液流動,幫助身體排除毒素。每個人對水分的需求不同,年齡、性別、懷孕狀況、體型、活動量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氣候和環境溫度等因素,每天的水需求量也會有所不同。出汗或運動越多,脫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需要的水也就越多。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有些病人喝水必須限量,包括腎臟病、心臟衰竭及肝硬化疾病患者,喝水量需諮詢醫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3 醫聲.Podcast
🎧|孕產婦3成剖腹、7成剪會陰 媽媽生子難「助產」
這個周末就是母親節了,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昨(11)日公布「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發現高達7成的媽媽在生產過程中,會陰被「剪」一刀,懷孕生子本應是喜悅的事,卻讓不少人留下陰影。近年越來越多台灣孕產婦採取「溫柔生產」,選擇由助產人員協助接生,連藝人孟耿如、S.H.E中的Ella、知名主持人Janet謝怡芬可能也不例外;許多科學證據亦證明,助產人員主導的產程,能減少施打減痛針、剖腹產、剪會陰的機率,經由助產師及醫師共照,未來更有機會彌補婦產科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以孕產婦為中心 助產接生比率逐年攀升根據國健署出生通報年報統計表,近年出生通報活產接生者為助產師(士)的比例整體呈上升趨勢,從民國93年僅0.05%,到最新110年成長至歷史新高的0.14%,從98人增加到229人,顯示越來越多產婦選擇由助產師(士)接生的「溫柔生產」。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高千惠表示,溫柔生產強調生產是正常、自然、健康的歷程,應以孕產婦為中心,除了有產前教育、產後照護,與一般生產在生產姿勢、醫療介入程度也有所不同。以人體解剖動力學而言,生產最重要的是上半身直立所產生的重力,引導嬰兒下降,但傳統醫院生產要求孕產婦臥床、腳抬高,「你假想一隻大象躺著、四腳朝天,這要怎麼生?」故助產人員多鼓勵孕產婦採取自己舒服的姿勢生產。施打催生素及減痛針 反不利生產恐危及母嬰「除非是醫療上的原因,否則我們不認為醫療的介入是合適的。」高千惠透露,為加快產程,部分醫師會施打催產素,不同於天然催產素間歇刺激子宮收縮,讓孕產婦慢慢適應,化學合成的催產素會使宮縮漸強,孕產婦常難以承受,臨床上更出現過子宮破裂的情形。生產時不少媽媽會選擇減痛分娩,但孕產婦會因下身麻醉而無法出力,需要旁人幫忙推肚子,甚至剪會陰或者真空吸引嬰兒協助生產,不過,其實這種行為可能適得其反。「如果先剪會陰,會陰很容易下裂,術後復原時間較久,若產婦痛到受不了,就可能選擇剖腹產,這都不是最好的方式。」高千惠補充說明,高齡並非剖腹產的指標,只是孕產婦自認年紀大,無法出力而提議剖腹產。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會陰切開率及剖腹產率應控制在10至15%,但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日前調查台灣婦女生產經驗,發現醫院會陰切開施行率高達73.4%,國健署出生通報年報統計表也指出,我國剖腹產率長年高於30%,110年更高達37.9%,平均每3名約有1名活產嬰兒是透過剖腹產出生,可能提高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死亡率。9年助產教育空白期 助產師接生短期難回歸即使有研究顯示助產師的加入能有效降低會陰切開率、剖腹產率,卻因過去將近10年的教育空白期,導致現在助產師難以回歸醫院體系。高千惠提及,台灣助產師起源自日治時期,戰後政府設置五專護理助產合訓科,建立基本課程護理、進階課程助產的教育架構。待西醫進駐,61年婦產科醫師接生率首度超越助產人員,且差距逐漸擴大,80年起陸續全面停辦助產教育、公立醫院取消助產師編制,助產師退居制度外,直到89年才恢復助產教育。「不要小看這9年。」高千惠解釋,當時因為沒有助產教育,醫院的助產編制遇缺不補,或以護理師人員補缺額,縱使恢復教育,在修法的過程中,原本要求醫院「應設」助產師,但婦產科醫師以助產師人力不足為由,改為「得設」;法律又規定助產師如果要自行開業,需有2年的助產經驗,這對剛復甦的助產教育非常不公平,助產師不被納入醫院編制員額,缺乏執業經驗,開業也被卡關。英助產比例達7成 紐國助產復甦靠婦女團體實際上,在台灣領有助產師執照的5萬多人中,真正執行接生業務者不到百位。對比108年OECD國家的資料,台灣每千名活產嬰兒,平均只分到1名助產師,遠少於第一名比利時的70名,也少於鄰近國家日本35名、韓國2名。為讓婦產科醫師、助產師實施「兩師共照」,103年衛福部開辦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民眾滿意度高達9成。高千惠認為,理想的共照模式應像助產接生比例高達7成的英國,主要由助產師提供照護服務,高風險或想接受減痛分娩的孕產婦,就轉給婦產科醫師處理。高醫療化的美國雖不採取英國的公醫制度,她分享,美國助產師依舊可與醫師合作,按照孕產婦狀況安排適合的人力,再另外拆算費用。原先助產師式微的紐西蘭,經過婦女團體向政府倡議後,得以蓬勃發展。籲重啟試辦計畫2.0 讓助產師回歸醫療體系高千惠建議,助產師重返醫療體系不單滿足漸多的溫柔生產需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介入,也彌補「五大皆空」之一的婦產科醫師,故應再實施試辦計畫,以成果說服醫界與民眾。「生產影響著家庭與社會,最重要的是讓婦女在產程裡,覺得自己是主角,可以掌控事情。」高千惠表示,助產知識逐漸普及、疫情減少入院、其他小孩可陪產,提升助產接生比例,但助產師如何充分發揮專業,還須制度支持。高千惠小檔案學歷:英國歐斯特大學護理哲學博士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班產科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現職:台灣助產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副教授台灣護理學會婦幼護理委員會委員經歷:台灣護理教育TNAC評鑑委員台灣助產學會秘書長台北市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助產學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
-
2023-05-12 癌症.攝護腺癌
85歲李家同自曝罹癌!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教2生活習慣+7食物預防
【2023/5/11編註 】知名作家李家同教授在臉書發文告知大家自己近期檢查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但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知名作家、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靜宜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暨大資訊工程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李家同,今(11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前些日子做了一次攝護腺切片檢查,被醫生告知攝護腺癌。至於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要看以後的檢查才知道。很多好友知道後對他表達關懷,這讓他感到有一些罪惡感,「因為我實在沒有資格受到如此關懷的。」他表示自己畢竟已經是85歲的老翁,且攝護腺癌也不是什麼非常可怕的癌症,他目前沒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一向關心教育的李家同希望大家不妨多多關心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讓他們有更好的競爭力。PSA指數超標,一定是攝護腺癌?醫師教你2種生活習慣+7種食物助預防【 聯合報/楊雅棠、吳貞瑩、宋凌蘭/報導】攝護腺癌高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6位,台灣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其中30%發現時已是晚期、轉移性攝護腺癌,有80%至90%病人轉移的部位是到骨頭。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醫師表示,因攝護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有症狀也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容易被忽略,導致確診攝護腺癌時,已為晚期且合併骨轉移的機率偏高。但與其它癌症相比,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攝護腺癌第一期到第三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後,10年存活率可達95%,但如果到了第四期已轉移後才發現,10年存活率就下降到48%。攝護腺癌有什麼症狀?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如頻尿或尿液難以排空,由於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因此常被忽略。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情況發生。攝護腺癌成因與高危險群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周固表示,攝護腺癌的直接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下列因素相關:1.性荷爾蒙:與男性荷爾蒙(雄激素)有關。2.基因遺傳:如果父親或兄弟患有攝護腺癌,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即會加倍,目前醫界認為遺傳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3.種族: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中最常見的癌症,美裔黑人佔所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六成,亞洲人的發生率則較低,但台灣患者近年有上升趨勢。4.年齡: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風險隨著年齡而增加,一般而言,男性50歲前較少發生攝護腺癌,但過了60歲後,發生率便急劇升高,以六、七十歲發病最多,且年齡愈大,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愈高。研究發現,80歲以上男性約八成有攝護腺癌。做什麼檢查可以發現攝護腺癌?國防醫學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說,通常攝護腺癌可透過肛門指診和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最後加上切片來確診。1.藉肛門指診檢查有否硬塊攝護腺位於膀胱尿道交界處,以手指伸入肛門約4公分處即可觸及,正常攝護腺組織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如果摸到有如結節般的硬塊,甚至堅硬如石頭,則可能是罹患攝護腺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但是肛門指診無法摸到太小的病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彌補了這項缺點。2.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是一種攝護腺產生的水解酶,功用是液化精液讓精蟲易於游動。PSA存在於腺體上皮細胞中,當發生癌病變時,會增加滲漏進血中的量而使血中濃度上升。通常PSA正常值在0至4毫微克/毫升(ng/ml),如果PSA超過正常值,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加。以60歲男性為例,PSA通常在4毫微克/毫升( ng/ml)以內,若數值高於4,在4到10毫微克/毫升間,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則增高20%至24%。3.切片確診攝護腺癌最終的確定診斷,須要靠病理切片,透過針刺切片檢查是否有癌細胞。但即使病理切片結果是良性組織,病患仍須提高警覺,在門診繼續追蹤。PSA指數升高代表一定有攝護腺癌?查岱龍強調,PSA的值異常並不代表就是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良性肥大或尿道發炎,也可能讓數值上升。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師治療。周固提醒,影響PSA的因素多且PSA代謝慢,一般民眾檢查數值若偏高,可隔3至4個月檢查,若數值仍高,需定期追蹤。期間需控制影響數值的其他因素,如不要去騎腳踏車、馬拉松比賽等摩擦攝護腺的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攝護腺癌各期治療策略 攝護腺癌手術有哪些方式,如何選擇?1.傳統手術:出血多恢復慢 已少使用傳統攝護腺手術,健保雖有給付,但因耗時較久(需四小時以上),傷口大(至少12公分)且恢復期長,甚至還有可能有三成以上機率會漏尿、七成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所以部分患者不願治療。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指出,在臨床上,傳統攝護腺手術出血量高,加上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陸續問世,明顯優於傳統手術,大部分醫學中心醫師不會選擇傳統攝護腺手術。 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也持相同看法,攝護腺傳統手術時,在病患肚臍下方開一道約12公分傷口,然後分離攝護腺上的性神經,進而完整將攝護腺與膀胱、陰莖、血管等組織分離,進行單獨摘除處理後,才能縫合。 傳統手術術中易大量出血,且開完刀後,患者因傷口劇痛,至少需住院一周外,且會尿失禁至少三到六個月,所以和信醫院幾乎不開傳統手術,他近年來僅開了四例。2.腹腔鏡手術:傷口小 需純熟技術與經驗張樹人表示,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較為二度空間(2D),透過內視鏡讓視野放大約三、四倍,醫師只需在患者腹部上開四、五個約一公分的小孔,以人工方式操作器械,有著失血較少、傷口小、復原時間較快的優點,雖需自費,但耗材等費用比達文西手術低。但張樹人也說,從技術門檻來看,腹腔鏡比達文西手術還要複雜困難,器具無法像手腕一樣旋轉,醫師必須有純熟經驗及技術,才能勝任。3.達文西機械手臂:出血少,但耗材費用高昂與腹腔鏡不同的是,達文西機械手臂為3D空間,相較簡易,張樹人解釋,達文西由醫師操作機器人手臂輔助來執行外科手術,透過高放大倍率鏡頭,放大病灶組織,有助減少對組織造成的傷害,且出血量更少、降低感染機率及尿失禁。張樹人以自己執行手術經驗為例,執行達文西手術時,手術時間都在兩小時內,失血量可以控制在100cc,大幅降低術後疼痛感,復原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術後三至四天就能出院。 不過,張樹人強調,依國外研究顯示,腹腔鏡與達文西手術在攝護腺癌的治療效果上,並無明顯差別。值得一提的是,健保目前以「未列項方式」給付達文西切除攝護腺癌,給付5萬966點值,患者必須自付耗材費用,約在20至30萬之間,台大醫院約25萬元,和信醫院約23萬元,如果多使用一隻機械手臂,就多收一至二萬。放射線療法-可用於不適合手術的高齡患者 查岱龍指出,早期攝護腺癌通常侷限於器官裡,建議手術切除,但有時病人身體狀況不好、年齡太大,或本身不願意接受手術,即便是早期患者,也可選擇放射線療法。查岱龍說,「有些病人會選擇兩種以上治療方式。」早期攝護腺癌可做根除性治療,用外在的力量將攝護腺、儲精囊、以及骨盆腔淋巴結切除。除了開刀手術外,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也是另一種常見的根除方式。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主治醫師馮思中指出,手術切除的範圍較大,儘管現在已有達文西手臂微創手術,但由於攝護腺癌的病人年齡層較高,手術仍有一定風險。因此,使用放射線治療便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非早期攝護腺癌,或再發風險高的個案,也會選擇使用放射線治療。每次15分鐘 無傷口無疼痛攝護腺癌放射治療是將高劑量輻射線集中於攝護腺腫瘤和儲精囊、骨盆腔淋巴結等高風險區域,破壞分裂繁殖的癌細胞,屬於根除性治療。放射線治療不用住院,但需要每天到醫院照射一次,每次約15分鐘,持續約七到八周。治療過程中,病人只要在治療室床上靜躺不動,機器自動旋轉定位,並在每個方位進行照射,因此治療中不會流血,不會痛,也沒有傷口。可能傷及直腸和膀胱攝護腺位於骨盆腔裡,放射線可能會造成直腸和膀胱的傷害,並可能影響神經組織的功能。少數人可能會發生出血性膀胱炎或出血性直腸炎、血尿或大便有血等。馮思中表示,雖然放射線治療並非照射全身,而是針對局部,但傳統光子輻射照射範圍較大,可能傷及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現在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健保給付包括傳統的強度調控(IMRT)或3D順型(3DCRT)治療模式,以三至七個角度照射治療。許多醫院也有自費項目,如質子治療,可以將劑量集中在某一深度,讓周圍的組織維持在極低的劑量;或是搭配導航式影像放射,讓定位更加精準,以減低副作用。荷爾蒙療法-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荷爾蒙療法也是常見的治療手段。馮思中說,荷爾蒙療法不是常規的根除治療,只是輔助性療法,僅能暫時壓抑癌細胞,主要用於晚期攝護腺癌,或透過輔助放射治療,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男性荷爾蒙是攝護腺癌細胞的「營養」,若要讓癌細胞縮小,就是「把營養拿掉,讓它沒有養分」。給藥簡單 八成晚期患者有效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說,荷爾蒙治療的優點是給藥方式較簡單,可隨時停止,且能延緩癌細胞生長,三期以上患者八成有效,病情約可延緩兩年。荷爾蒙治療為也是所謂的「去勢療法」,目的就是盡量消除男性荷爾蒙的產生,主要有切除睪丸和藥物使用兩種方式,前者常讓病人產生閹割的恐懼,造成挫折感,因此現在較常使用化學去勢,意即藥物的方式進行。研究顯示,化學去勢和手術去勢對於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差不多。常有副作用 影響骨質、肝功能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荷爾蒙療法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控制中樞神經的腦下垂體,進而抑制全身性荷爾蒙產生;另一類是阻斷男性荷爾蒙和其受器結合,達到去除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作用。兩大類藥物有口服或針劑,選擇性多,只要符合適應症,大部分健保都有給付。荷爾蒙療法常有副作用,例如,男性女乳化、熱潮紅、骨質變差、心血管疾病等,也要注意肝功能的狀況。化學治療-最後手段 減輕癌症疼痛一般在癌症治療中常見的化學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較不常聽到。馮思中解釋,並非沒有使用化療,只是因為攝護腺癌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太好了,多半等到荷爾蒙療法失效,且開始有其他部位的轉移,才開始化療。合併骨轉移的晚期患者如何治療?張延驊醫師指出,即使是晚期合併骨轉移的攝護腺癌,仍有不同治療方式可提升生存率。一位72歲的林老先生,出現頻尿、尿流細小等症狀,以為是老化現象而忽略就醫,後來因骨頭開始劇烈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才到醫院檢查,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並已發生骨轉移。起初林老先生採用荷爾蒙療法,以藥物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細胞的刺激,但約一年後產生抗藥性,骨頭又開始劇烈疼痛,攝護腺癌復發。後來採用近年較新的「同位素療法」,在完成鐳-223的療程後,林老先生已能自由行走,恢復生活品質。張延驊醫師分析,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時,會產生生骨性病灶,癌細胞破壞骨骼結構,骨頭變得脆弱、疼痛,易發生病態性骨折、脊椎塌陷嚴重,不少晚期病患即因骨折離世。同位素療法是將二氯化鐳Ra-223經靜脈注射至體內,因鐳223與骨骼合成重要成分「鈣」化學結構相似,所以會跑到有骨骼轉移的病灶,鎖定癌細胞,釋放強大的放射線,引發高頻率的能量讓雙鏈DNA斷裂,殺死癌細胞。同位素療法便利性高、無痛,副作用多為腹瀉,適合發生骨轉移且骨頭疼痛的病人,但不適合轉移到其它內臟器官的患者。如何預防攝護腺癌?1.避免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western diet)為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應該盡量避免。至於坊間相傳茄紅素、南瓜子和石榴,只能做為飲食上的參考,對單一病人來說並沒有真正的療效。2.減少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少吃油炸物。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說,減少攝取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尤其高溫油炸物,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另外,近期有研究發現,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是攝護腺癌高危險群,男性須留意。張樹人表示,近三年門診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一成多為50歲以下,且多數一來就是末期,扣除年齡因素,主要與致癌環境、飲食西化有關。他舉例,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火鍋,吃牛肉時,偏好雪花牛、和牛等油花漂亮肉類,富含油脂,口感較佳,但長遠下來對身體的影響難以估計,因此,他自己專點全瘦、沒有油花的肉片。7種食物 預防攝護腺癌好幫手美國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普遍程度,僅次於皮膚癌,七分之一男性將在有生之年得此癌。但是飲食有助預防,這些食物可保護攝護腺:1.番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顯示,一周吃10份番茄,可把得攝護腺癌的風險降18%。該研究不止包括番茄,也納入番茄汁和加入番茄同煮的豆子2.綠茶綠茶含豐富的抗氧化物多酚,被證明是抗癌好幫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的研究發現,綠茶不僅防範細胞氧化,也可阻止癌細胞擴散,因為促成細胞自然死亡。3.咖啡「腫瘤科年報」系統性審查發現,含有抗氧化物的咖啡,喝得愈多,致命形式的攝護腺癌就愈少。不過,審查未能確定咖啡是否預防攝護腺癌。4.地瓜葉含有豐富多酚的另一種食物是地瓜葉。研究顯示,地瓜葉精的多酚含量,比菠菜多42%。此外,地瓜葉還有豐富的維他命B、β-胡蘿蔔素、鐵、鈣和鋅。5.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綠花菜、孢子甘藍、白花菜,都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和有抗癌效用的植物化學成份。實驗發現,攝取較多十字花科蔬菜,攝護腺癌大幅減少。6.魚類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奧美加-3脂肪酸提升大腦健康,也降低攝護腺發炎。每月吃1到3份,男性風險大降36%。但是這並不表示所有含奧美加-3脂肪酸的魚都有用,瑞典研究顯示,鹽漬的魚或燻魚反而提高得攝護腺癌的風險。7.核桃s對老鼠的實驗發現,含有多量整粒核桃或核桃油的飲食,放慢攝護腺癌的生長。核桃含奧美加-3脂肪酸,但它其他成分似乎也有抗癌作用。【參考資料】李家同臉書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肝癌危險因子 脂肪肝恐取代B、C肝
長久以來,肝癌防治均鎖定B、C肝炎患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表示,脂肪肝為我國下階段關注重點,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已成國人肝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年逾五十五歲者、合併脂肪肝,且肝功能異常者,務必定期接受肝炎篩檢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臨床顯示,每年新增肝癌患者中,約有四成多於確診前從未接受過肝炎篩檢,進一步分析,這群人以肝炎病毒帶原者居多,第二大危險因子即為脂肪肝,其次為年齡,如超過五十五歲,就應提高警覺。吳俊穎指出,從歐美各國臨床變化及數據看來,隨著飲食西化,肥胖率高居不下,台灣未來代謝性肝炎(脂肪肝)患者勢必愈來愈多,屆時將取代B、C肝炎,成為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小時候胖,長大後可能還是胖。」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國人應該重視肥胖對於健康上的危害,除了提高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風險外,脂肪肝還可能引發肝硬化、肝癌。除了肥胖,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提出刺青感染肝炎疑慮,他表示,年輕人刺青文化盛行,街頭刺青店林立,但缺乏制度性管理,如果未能確實消毒針具或使用拋棄式針具,可能提高肝炎感染風險,衛生單位務必正視。吳俊穎認為,妥善運用人工智慧(AI)、大數據分析,精準找出從未接受肝炎篩檢民眾的特徵,再針對這群高風險族群,發送手機簡訊,提醒篩檢的重要性;確診後,提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即可降低死亡率。吳俊穎指出,不管公費肝炎篩檢或民間團體發起社區篩檢,似乎都集中在某一族群,如能有效運用AI,相信可以用最節省的資源,讓更多高風險族群接受篩檢。
-
2023-05-06 醫療.自體免疫
「明明有洗澡,為什麼媽媽還是嫌我髒?」醫師曝:「這疾病」易釀親子衝突
「你洗澡怎麼洗的?怎麼脖子還是髒髒的,一定是你沒用心洗…」「媽,我有很認真在洗澡,這皮膚,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哼!藉口!」「媽,妳怎麼不相信我…」在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皮膚學科/皮膚部副教授暨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的門診中,常遇到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青少年、青少女與家人產生上述爭執,此時,她就仔細向孩子的父母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病程、病灶,讓父母了解孩子皮膚灰灰的、常脫屑並非洗澡沒洗乾淨,而是異膚症狀造成,孩子也終於洗刷冤屈。面對青春期病友 家長的理解、同理很重要趙曉秋本身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她說,她在青少女時期住北部,有時天氣微冷,她母親就會要求她穿上毛衣,可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常讓皮膚非常敏感,穿毛衣就會很不舒服,在這時刻,母女就很容易發生激烈衝突,最後往往有一方甩門而出,因此當12歲以上的青少年、青少女異膚病友遇到這些狀況,她總是特別感同身受,也能適時成為病友親子溝通的橋梁。趙曉秋也觀察到,親子到了診間,父母與青少年、青少女病友常對治療有不同期待,許多父母一進診間,就希望「不要吃藥、不要擦藥,異膚自己就會好。」但實際又知道這種想法不切實際,孩子還是需要西醫藥物的治療,所以內心有很多矛盾。孩子自己願意用藥 治療效果才會好至於青少年、青少女異膚病友,則多半希望快速止癢,疾病、症狀可以有效控制,皮膚外觀可以明顯改善,生活可盡快恢復正常,因此說服父母尊重、支持孩子想法,鼓勵孩子自己願意用藥,也是治療重要一環,在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所發佈醫病共享決策手冊中,病人、病人家人可以更瞭解自己與各自的治療目標,以及不同治療策略的特點、在尋求共識上,就會更有效率。談到青少年、青少女異膚病友常遇到的治療困境,趙曉秋坦言,若使用傳統藥膏,再加乳液,一天要擦三、四次,而青少年、青少女多需要上學,常有許多社交、社團活動,塗藥需要三、四次都塗好、塗滿,很不容易執行,健保自今(2023)年4月起將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給付,可用於治療12歲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青少年、青少女或學生病友只要每天用藥一次便能快速止癢,醫囑遵從性應該可以提升許多。醫師、父母、異膚病友 都須溝通、攜手合作醫界觀察夜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病,主要特色在於「皮膚屏障異常」、「免疫系統失調」。過去20年來,傳統治療對中、重度病患的效果很有限,只能改善3至4成的皮膚症狀,如果病患的醫囑順從性很低落,治療效果更是不理想。趙曉秋認為,目前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青少女或學生、成人異膚病友,已有更多治療選項可供選擇,目前也需要更多異膚衛教師投入衛教行列,才能讓父母理解異膚病灶、病程與治療策略,孩子也才比較願意自己用藥,醫囑順從性才會提升,當醫囑順從性提升,治療效果才能延續,病患的生活才不會一再受干擾,校園學習、社交生活也才能步上軌道、維持正常步調。
-
2023-05-06 焦點.元氣新聞
臺大開辦「高階經理人醫療器材創新設計專班」,優惠中
全球人口高齡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爆發,人們更加重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醫療器材市場也隨之蓬勃發展。國立臺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將於112年7月1日起,每週六、日開辦「Executive Biodesign高階經理人醫療器材創新設計專班」課程。本培訓課程以臺大醫院作為臨床觀察場域,由具醫材開發豐富經驗之臨床導師帶領學員從零到有地完成醫材原型開發。國立臺灣大學曾透過國研院之「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遴選種子教師至史丹佛大學接受為期一年之醫療產品設計及商業化運用的實務訓練,學有所成後將課程全盤移植回「臺大醫療器材創新設計課程」,期能對有創業興趣者能有機會接受史丹佛規格的教育內容。臺大進修推廣學院開辦的「Executive Biodesign高階經理人醫療器材創新設計專班」課程師資陣容堅強,醫材創新設計著重於跨領域的團隊合作,課程透過跨領域的腦力激盪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臨床、專利、商業規劃等層面為學員挹注更多醫材研發專業知識。班程共計六次課程,旨在培育高階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及產業化實務的「跨領域種子人才」、 建立國內生醫與工程的創新與創業平臺,並強化國內對於醫療器材產品設計、法規和專利佈局等科技產品國際化之經驗與智識。期透過教育培訓紮根Stanford Biodesign之訓練精神,促進臺灣醫材發展,並健全臺灣創業生態系之連結。本課程以修課學員正在開發的產品為中心,在Stanford Biodesign架構下檢驗產品的合理性,邀請各領域業師教導擬定商業模型與營運計畫、醫材法規驗證與專利佈局,終至銜接加速器、創投資金。透過結構化的流程,在短期時間內槓桿出最大效益。歡迎主治醫師、醫療科技產業經理人、醫療科技工程師、醫療科技專利法務領域專業人士報名參加,於111年5月31日前完成報名繳費者,還可享有早鳥優惠。更多課程資訊請上網捜尋【臺大推廣教育網】或來電洽詢(02) 2362-0502。「Executive Biodesign 高階經理人醫療器材創新設計專班」課程介紹網址
-
2023-04-25 焦點.元氣新聞
點亮醫界新星!陽交大與百靈佳殷格翰產學合作藥學課 以實證科學交流
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國內藥品的鋪貨路徑以及臨床使用方式與其他國家不同,過去甫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都是踏入社會才開始摸索台灣特殊的藥業輪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從今年春天起,將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展開為期三年的產學合作計畫。藥品從新藥研發到上市、行銷、臨床使用等,每一段路程都是一塊專業領域。陽明交大今年起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產學合作,包含三大項目,藥業概論暨行銷學分課程、公費生偏鄉醫療計畫、優秀學子獎學金。其中藥業概論暨行銷學分課程長達18小時,分六堂課,由百靈佳在公共事務、公共政策、藥物研發領域、客戶管理、藥品行銷等20位專家分享藥廠生存戰,也讓學子在尚未進入職場前,能了解藥界與醫事人員的互動,建立在科學與實證醫學的角度上。近10年,全球醫療水平突飛猛進成長,不光是台灣,全球的醫藥法規也劇烈改變,如細胞療法短短幾年就從原先實驗性治療走進臨床,新冠疫情也讓疫苗研發速度大幅縮短,將影響未來10年的醫藥界生態。陽明交大藥理所所長嚴錦城表示,陽明交大學生在專業培養與素質都已有非常高的成就,但隨著資訊傳播方式轉變快速,以及世代轉變等,學子對於知識的需求更多元,與百靈佳殷格翰的產學合作,期待能強化學子在未來職場上的戰鬥力。德國百靈佳殷格翰已經在全球市場經營近140年,結合台灣累積近50年的公司治理視野與角度。台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醫療產業是高度學術知識集中的產業,對疾病與藥理認識愈多,產業才能實質發展,進而嘉惠患者。百靈佳的同仁將平時基於實證醫學之下與醫界互動的工作實境,轉化為學子的養分,期待能創造更多價值。
-
2023-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蘑菇可以降低大腦退化!營養師特別推薦1種香菇也有一樣功效
台灣人最愛吃的香菇,可能就是改善大腦記憶力最好的秘方!根據新加坡大學的研究發現,蘑菇具有降低大腦退化的作用,研究刊登在《阿茲海默氏症期刊》。 蘑菇含有獨特的抗氧化劑由於蘑菇含有獨特的抗氧化劑,對大腦可以產生保護作用,新加坡國立大學針對663位年齡超過60歲的成年人進行6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吃蘑菇可降低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 在每週吃2次以上蘑菇的人中,約有9%的人有認知障礙,每週吃蘑菇數量少於1次的人則是19%。常吃蘑菇的人,尤其是每週吃蘑菇份量超過2份或300克的人,在大腦測試中表現更好、處理速度更快。研究人員表示,主要是蘑菇中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抗氧化劑麥角硫因,它的抗發炎效用對大腦會產生保護作用。 聽聽專家怎麼說營養師劉純君指出,因為我們的大腦組織,基本上就是一團油組合成的組織,而油有很多碳鏈,碳鏈越多越容易氧化,但如果蘑菇的抗氧化成分可以讓大腦的油脂不氧化,會對大腦產生保護作用,這個研究結果民眾可以多參考選用。 台灣中部產各種菇,種類很多,所謂的蘑菇類指的是子實體,也就是菇頭大大的,可以曬乾的,劉純君特別推薦可以選擇乾香菇,除了抗氧化的麥角硫因,乾香菇的麥角固醇經過日曬後,植物性的維生素D2可以轉為活性的維生素D,能讓鈣質吸收更好,台灣老人的奶鈣攝取不足,多攝取乾香菇有助骨鈣吸收。延伸閱讀。國際期刊:每天吃「1食物」18克,癌症風險驟降45%,金針菇、杏鮑菇、香菇都可以 。減肥吃它也OK! 菇蕈降膽固醇、防癌、防便祕,但2種狀況要忌口(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4 醫聲.領袖開講
🎧|差點踏上物理之路的免疫學家 新科院士司徒惠康曝抉擇心境
信手捻來一首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說,詩中描繪從「少年聽雨歌樓中」、「壯年聽雨客舟中」,到「老年聽雨僧廬下」的境界,需要時間的醞釀、不同思考的衝擊,以及人生境遇的雕琢。他的一生,正如詩中情境充滿轉折,但他對研究的熱忱,對人的關懷卻不曾改變。司徒惠康是國內著名免疫學家、第33屆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新科院士,並於去年底就任國衛院院長。擁有醫藥領域「雙桂冠」的他,還曾擔任國防醫學院校長,是位少將軍醫。外人也許很難想像,司徒惠康自幼的夢想,竟不是行醫救人,而是成為一位物理學家。🎧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來自花蓮的退伍老兵之子來自花蓮的司徒惠康,從小生活在單純的環境,家中鄰近太平洋,就讀花蓮高中時,更是每天在拍岸的浪淘聲中度過。父親年輕時就投筆從戎,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受國家呼召投入八年對日抗戰。隨後國共內戰爆發,司徒惠康的父親繼續跟著國家進行作戰任務,1949年國軍撤退台灣後,更是滯留滇緬金三角擔任游擊部隊數年,才輾轉來到台灣花蓮,並在黨國要求下退伍。「離開軍隊對父親來講是很大的衝擊。」司徒惠康說,當時台灣跟中國大陸幾乎斷了音訊往來,祖父母是否健在、妻子是生是死父親都一無所知。受儒家傳統的孝道理念影響,在花蓮再婚,司徒惠康也在此後出生。司徒惠康說,出生在苗栗的母親自幼被送到花蓮當養女,並未接受正規教育,父親又是退伍老兵,靠著開卡車的一技之長維生,是相對弱勢的組合。對於困苦的出身,他沒有一絲怨懟,父母親的身教、言教,司徒惠康仍堅守至今,也默默引領他踏上研究之路,貢獻社會:「父親教會我做人一定要正直,可以放下一切去追求你的理念;母親則讓我學會待人處事應有的厚道,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幫助別人。」受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激勵因為家貧,司徒惠康從小沒有太多機會從事娛樂,唯一接觸外界的管道是父親訂閱的「中央日報」。他回憶,自己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報上登載楊振寧、李政道兩位傑出物理學家,年紀尚輕就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事蹟,「原來華裔族群也能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司徒惠康心中燃起一絲火苗。國中時,另一位物理學家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獎,更堅定了他要成為物理學家的嚮往。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物理學知識,高中時期也在數理學科取得優異成績,司徒惠康原以為,自己將會進入台大物理系,繼續實踐物理學家的夢想。然而,因爲聯考失常,加上考量家中經濟因素和父母期待,他最終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成為物理學家的夢想,仍在司徒惠康心底發酵。當年,國防醫學院院址在水源路上,另一端就是台大校園,司徒惠康常望其興嘆。「在醫學院前幾年,總覺得理想還沒實現,心中滿是挫折、困擾。」他趁著課餘時間到圖書館翻閱物理學書籍,在醫學教育的本科上也無心投入,只求過關。追隨未竟物理夢的時間,一晃就是三年。面對診間病人,曾決心從醫進入國防醫學院四年級,司徒惠康到醫院實習。當他真正面對病人、面對家屬,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司徒惠康才發現,身為醫師的他,有責任、義務把自己準備好。於是他加倍認真的面對實習過程,在三軍總醫院實習的兩年,司徒惠康都拿下第一名成績。他更曾經為了找出國際案例,救治吞入異物的患者,不分日夜翻遍圖書館的期刊論文,最終找出合適的個案參考,讓指導前輩刮目相看,患者也因此安然度過險境。「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喜歡外科,因為對病人的幫助是立即的。」順應境遇,準備就此擔任外科醫師、行醫救人的司徒惠康,在國防醫學院的離校抽籤時,竟抽到籤王,必須留校擔任助教。大學時受到免疫學老師韓韶華的大師典範感染,他選擇進入國防醫學院的微生物免疫研究所任職,就此開啟免疫學研究之路。赴史丹佛大學,四年獲免疫學博士學位1992年,司徒惠康赴史丹佛求學,出國前一年,他還主動申請至中研院的生物醫學研究所,師承外國學者羅傅倫博士,充實自身的免疫學知識。當時史丹佛共有十位免疫學教授,為了擠進知名免疫學家休・麥克德維特博士(Dr. Hugh McDevitt)的實驗室,司徒惠康光是要和麥克德維特見上一面就花了好些功夫。好不容易見了面,麥克德維特卻又質疑司徒惠康有妻女,加上要在國防醫學院劃定的四年之內完成學業,認為他無法全心投入研究。司徒惠康鍥而不捨,說什麼也要跟著這位1980年就被提名諾貝爾奬,在T淋巴細胞基因調控領域非常重要的科學家做研究。最終,在徵詢實驗室三位同儕的意見,且三人一面倒的支持司徒惠康之後,麥克德維特終於點頭讓他留在實驗室。司徒惠康所在的史丹佛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同屆的四位博士班學生中,僅兩位通過博士班資格考,司徒惠康是其中一位。四年的期限之內,司徒惠康不但順利畢業,還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其中一篇與麥克德維特共同發表的文章,更是登上了頂尖醫學期刊《免疫》。任國醫校長,婉拒其他職位邀約回到台灣以後,司徒惠康繼續從事他熱愛的基因轉殖小鼠研究,研究領域專注在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不同,第一型糖尿病是自體免疫導致的糖尿病,患者多是孩童,司徒惠康開發了多種治療模式,希望救治這群弱勢病童。在國防醫學院任教的期間,他一路從基層做到校長,期間時任陽明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梁賡義,數度邀他出任醫學院、生科院要職,甚至曾經「三顧茅廬」,司徒惠康都予以婉拒。不願丟下校園裡的學生而去,加上對國防醫學院的忠心、對研究的狂熱,讓他決定留任。在國防醫學院做了五年校長,司徒惠康離開國防醫學院校長職位。他表示,國防醫學院校長對軍醫來講意義重大,是成軍醫局中將局長的重要過程,「我自己沒有太大興趣,但很多學弟等著這個位置,我不能把路堵住。」2018年正式卸任國防醫學院校長職務後,司徒惠康赴國衛院就任副院長。如今四年過去,去年底開始,他接掌國衛院長一職。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堅實後盾國衛院任務導向醫研機構的特性,恰好符合司徒惠康人生軌跡中的核心理念:行醫助人、從事研究。司徒惠康說,國衛院擁有優質、多元的研究人才,且能夠匯整國內的臨床試驗資源,也具有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糞便微菌叢等各式體學分析的能量,透過以人體為對象的研究,獲得更貼近真實世界的研究結果,運用在醫學、公共衛生領域,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帶來正面助益。司徒惠康為自己訂下目標,要在國衛院院長任內整合國內上中下游生醫研發能量,系統性的落實疾病預防與治療,並在癌症精準治療、高齡醫學與兒童醫療網等5大領域著力,讓國衛院成為國人健康的堅實後盾。「要在病人的痛苦中,看到身為研究人員應有的責任。」一場論壇中,司徒惠康以此鼓勵在場的數百位病友。源自德蕾莎修女名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的這句話,也是司徒惠康的人生寫照。不論是年少時那位意氣風發的實習醫師,壯年時與醫學生亦師亦友的校長,還是如今以研究支持病人的免疫學大家,境遇與職位雖然不同,不變的是司徒惠康對理念的堅持,對弱勢的關照。司徒惠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免疫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經歷:國防醫學院校長軍醫局醫務計畫處處長三軍總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獎項:史丹福大學校友傑出學術獎第59屆教育部學術獎科技部未來科技獎(2度獲獎)Podcast 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缺蛋聲量越滾越大、限購字眼引人恐慌!當心落入缺蛋下的心理陷阱!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受禽流感影響,雞蛋產銷供不應求之下導致蛋價上漲、民眾搶購,同時也因產銷調度出現蛋商待價而沽,造成暫時缺貨,缺蛋聲量不斷傳播、放大蛋荒現象,讓消費者陷入不理性的「交易效用偏誤」現象,導致搶購與囤貨,市場資源將更加不均。全球缺蛋警示不斷,台灣專案進口的澳洲雞蛋也在2023年2月下旬公告3月底將進口更多雞蛋每週接力送抵台灣,補足國內雞蛋供不應求的市場缺口。然而超市賣場貨架上的雞蛋,仍然經常提前售罄,都會區域消費者不易買到生鮮雞蛋;即使餐飲業者有配合的蛋商固定配送,仍對3月蛋價每台斤調漲5至10元也大喊吃不消。缺蛋話題愈滾愈大 搶購囤蛋造成市場資源不均市場缺蛋反映出消費者因害怕買不到蛋的集體恐慌。美國喬治亞大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博士、清邁⼤學兼任教授黃萬傳形容賣場缺蛋情形,就像新冠疫情初期口罩缺貨,「但是雞蛋是生鮮食品,運送到超市之前,已由大運輸商或中小盤商集中存放1至2週以上,若消費者搶購囤貨,不只影響風味,也容易放到壞掉,也造成部份消費者一直買不到蛋。」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工商組教授高登第受訪表示,蛋荒情形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為經濟學供給需求理論。由於禽流感、飼料成本高,再加上近期農委會提出禽舍重建升級計畫,蛋農面對外部因素導致成本不斷升高情況下,一時難以處理,使之降低生產意願、甚至棄養,供給量就會下降,而即使是需求穩定情況下,價格也會上升。第二層面為消費心理學。任何產業、產品出現限購狀況,只有特價和數量不夠的時候,而消費者原本不需要這麼多的雞蛋,在各種新聞資訊不斷播送、討論,再加上賣場中開始張貼「限購」雞蛋公告,都會強化消費者對於缺蛋的認知,造成搶購,也哄抬出需求量,價格就會不斷攀升。限購產生「交易效用偏誤」心理陷阱 形成「非常不理性」的囤貨行為「當雞蛋數量不夠,出現像搶購衛生紙、口罩等民生必須品情況,就會反映出『從眾效應』與『交易效用偏誤』的現象。」高登第以消費決策常見的心理陷阱,說明當消費者不管有沒有需要,就買來囤著,生鮮雞蛋囤貨太多太久也會腐壞,限購數量更無法避免民眾集結親友同時採購、囤貨的狀況,陷入非常不理性的行為決策。業者也可能會囤蛋、待價而沽「雞蛋和其他農產必需品一樣,需求價格彈性低。當供給量只要減少1%,價格就會開始上漲,此時消費者對價格的需求彈性就下降為-0.1。」黃萬傳解釋雞蛋產業的淺碟經濟狀況,因基礎薄弱,導致需求稍有變化,也容易引起價格的暴跌暴漲。「當產量有短缺,台灣雞蛋產業獨有的『包銷制度』就會失靈。」黃萬傳說,由於負責運送、調度各地雞蛋的盤商們集中雞蛋分配,當市場需求高、價格就會上漲,因此也會出現蛋商待價而沽,市場中的雞蛋就會出現暫時缺貨。蛋農、消費者各自找解方 改善生產方式、自產自銷收益更好黃萬傳說,雖然超市貨架上缺蛋,但也有出現消費者或小型零售商直接到產地向蛋農買蛋,因此出現有些據點仍然能供蛋、民眾反應無缺蛋的消息。鼎巨畜產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張守忠則表示,由於傳統包銷制度,在早期能即時協助各地蛋農運銷問題,後續卻出現因蛋價掌握在蛋價委員會手上,蛋農只好密集出貨,蛋商好壞全收。張守忠建議,當消費者開始找上蛋農,農民可以考慮自產自銷,價格有保障、獲益毛利較高,也會願意投入環境改良、增加生產效益。重視創造多元生態環境的養殖動植物的社會學博士、青農李法憲受訪表示,消費者能直接認識農民,不僅能提高農民信心,也有監督效果,「農民就會更加細心出產,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他們也會願意回購支持。」由於台灣已受禽流感影響多年,過年前後缺蛋話題輪番上陣,當市場出現民眾搶購、中間商集貨狀況與定價參考難以追溯的情況,也反映雞蛋產業經年未解的產銷結構失衡問題。當消費者難以在市場找到雞蛋、直接找上產地蛋農,較有機會吸引蛋農提升生產管理技術意願,也能以自產自銷方式創造較好收益。延伸閱讀▶英國也缺蛋?溫室養殖能源成本上升、禽流感夾擊 雞蛋產量近9年來最低!▶【投書】蛋荒為何遲遲未解?短期補助僅能救急 改善長年失衡的農政制度才是解方▶雞蛋價格每台斤42元創新高、頻頻鬧蛋荒 農委會打算怎麼做?(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醫學院教授的難題——沈默的槍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對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影響」。一位資深內科教授由多年的臨床經驗發表他對ChatGPT應用於醫療的隱憂,如果醫病雙方沒有互信的基礎,這種科技產物是否反而會更增加猜忌而破壞醫病關係。一位兼具多重身份的學者(醫師、醫學院基礎醫學教授、電腦工程師)與具有護理背景的腦科學研究生共同從科技面、人性面、產業面探討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臨床醫學教授由淺入深地發表ChatGPT對醫學教育與醫學研究可能造成的困擾。讓我們不得不警惕,這樣發展下去,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評估(作業、報告)以及學者的研究(論文內容及其原創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ChatGPT會改變醫病關係嗎?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ChatGPT對醫病關係的影響序曲我在ChatGPT上鍵入:「GPT的出現對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會產生什麼影響?」不到三秒,出現以下的一篇文章:「GPT的出現對醫學教育和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在書面作業方面,GPT可以幫助醫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作業,並提高作業質量,但也有可能使醫學生過分依賴機器人的智能生成功能,減少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在醫學研究方面,GPT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較短時間內對大量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和統整,從而提高研究效率。然而,GPT的生成內容並非全部真實可靠,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對GPT生成的結果進行嚴格的驗證和比對,避免因GPT所生成內容的不正確性而導致研究結果的不準確性,進而對執行醫療產生不良影響。此外,GPT還存在著對隱私保護和倫理風險的威脅。由於GPT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學習大量的個人數據和行為模式,因此存在著潛在的隱私泄露風險。同時,在使用GPT生成的內容時,也需要考慮到是否會觸犯倫理和道德準則,尤其是在醫學領域中。總之,GPT的出現對醫學教育和研究帶來了諸多的機會和挑戰,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合理運用和管理。在醫學教育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對GPT的引導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在醫學研究方面,我們需要對GPT生成的內容進行嚴格的驗證和比對,並加強對隱私保護和倫理風險的關注和管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GPT的優勢,促進醫學教育和研究的進步。」第一樂章故事要推回到去年(2022年)12月,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參與投資的OpenAI發布了ChatGPT聊天機器人,它的驚人效果立即引爆所有人的關注。GPT是指「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它是一種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使用一種稱為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的機器學習技術進行訓練,運作原理基於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技術,它使用大量的文本數據作為訓練資料,並透過學習這些數據中的模式和結構,來學習人類語言的規則和模式,模擬人類的語言能力,以生成新的文本。ChatGPT實務上能夠理解人類語言,並且回答問題,就像對話聊天。無論是隨性聊天、或是交付任務,甚至協助畫圖,創作小說,修改論文或是寫電腦程式、解決各式難題等,都能像專家一樣,做得出色到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ChatGPT很可能會廣泛地用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每一方面, Google搜尋引擎的角色恐怕會被取代。第二樂章就在今年(2023年) 一月中,我參加陽明交通大學教師會的尾牙時,一時興起,就問ChatGPT:「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有什麼好處?」不假思索,機器人立馬回應:「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可以帶來多方面的好處,以下列舉幾個可能的優點:1.提高學術水平:陽明大學和交通大學的學科領域有所重疊,合併後可以整合人力和物資資源,進一步加強學科研究能力,提高學術水平。2.擴大研究領域:合併後,兩校可以進一步整合研究領域,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加強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提高研究成果和學術影響力。3.優化師資隊伍:兩校合併後可以整合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並優化師資結構,引進更多優秀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4.提供更多學術資源:合併後,學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學術資源,包括圖書館、實驗室、研究中心等,這將有助於學生的學術成長和發展。5.提升校園文化:合併後,學校可以整合資源,提高校園設施水平,並整合兩校的校園文化,促進交流和融合,建立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聲譽。」我接著又問:「還有呢?」機器人隨即又答覆:6.建立更強大的跨領域研究平台:合併後,可以整合兩校的優勢學科,建立更強大的跨領域研究平台,促進學科間的合作和交流,推動新興學科的發展。7.提供更多學生交流機會:兩校合併後,可以提供更多學生交流的機會,包括學生交換計劃、跨校聯合課程等,這有助於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交流經驗。8.提高學校的整體品質:合併後,可以整合資源,提高學校的整體品質和實力,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和社會影響力。」我繼續又問了兩次「還有呢?」機器人洋洋灑灑地共給了我14個答案。剛好陽明交大的林奇宏校長就坐我對面,我就將這些答案給他看,林校長說:「哇!寫得真好!麻煩轉寄給我參考!」第三樂章最近,科學月刊陳亭瑋編譯在2023-3-15的文章指出:「要ChatGPT寫作業、交報告,甚至產出學術論文應該都難不倒它。」當然,這樣的發展,讓從事教育的有識之士十分擔憂。事實上,現在已經出現正式的發表文章將ChatGPT列為文章作者之一。據陳亭瑋所轉述:「《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等重要學術出版社,均於今(2023)年針對大型語言模型制定相關的使用規則,並且已經正式列入現有的投稿指南。」重點是:這些AI工具都不可被列入論文作者的行列,因為AI無法為作品負責。陳亭瑋寫道:「《科學》期刊的主編索普(Holden Thorp)也發表社論,認為根據《科學》系列期刊要求作者投稿時聲明「作品為原創」,投稿的文章原本就不可使用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的成品進行寫作,作者應全權為投稿文章中的文字負責。」現階段, ChatGPT依然存在有一些破綻。常常這類AI技術會寫出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完全不正確、甚至非常荒謬的答案。教師會那天,我故意用我的名字但是搭配上錯誤的醫院名稱,請ChatGPT評價一下對這位醫師。結果它給的答案卻讓我哭笑不得。ChatGPT正經八百地把我描述成那家醫院的名醫,不但專長領域寫錯,連進修過的學校也是瞎掰的,簡直可說是胡說八道。我不信邪又再測試了幾位當天在場的醫師,結果也都出現錯得離譜的內容。根據一些最近的報導,「此種AI技術是有可能在事實方面犯下許多錯誤,例如引用一些(甚至是捏造)不存在的參考資料。」終曲最近大學學測結束,又來到了申請入學的階段。學子和家長們都在費神準備相關的申請文件與備審資料。這時不少人擔心有人會使用ChatGPT等AI工具當槍手代筆。我就索性將這個難題還給ChatGPT。我問它:「如何鑑別學生所繳交的資料是透過GPT的機器人所撰寫?」以下就是它的回覆:「要鑑別學生所繳交的資料是否透過GPT的機器人所撰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對:•資料的一致性:GPT生成的內容通常會呈現出一定的模式和風格,如果資料內容在風格、用語和結構上呈現出過於一致的特徵,就有可能是由GPT所生成的內容。•資料的內容和主題:GPT的生成內容通常是基於大量訓練數據和預設主題進行生成的,因此如果資料內容和主題與所申請的醫學專業無關或不符合常理,就可能是由GPT所生成的內容。•資料的知識深度:GPT的生成內容通常只是從已有的資料中綜合、生成,因此資料的知識深度和創新性相對較低,而人類創作的資料通常具有更高的知識深度和創新性。•資料的真實性:GPT生成的內容可能存在著虛構或不真實的情況,而人類創作的資料則更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綜合考慮以上幾點,可以對考生所繳交的資料進行綜合評估和鑑別,從而確定其是否為GPT所生成的內容。」這部分,我覺得ChatGPT答的還算蠻好的。
-
2023-03-29 養生.聰明飲食
用進口雞蛋救蛋荒,補貼差額由全民買單!蛋價凍漲趕得上愈滾愈大的需求缺口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行政院農委會啟動進口雞蛋專案計畫,於2023年3月10日開始陸續以每週進口500萬顆雞蛋、每盒10顆65元的凍漲政策,以平抑市場缺蛋及蛋價問題。然而目前因雞蛋產量每日有200萬缺口,進口量不只無法有效解決,農委會為補貼因進口與國產蛋價差額,仍是由全民買單。為讓人人儘早有蛋吃、不再受到缺蛋影響,同時平穩蛋價,行政院農委會宣布於2023年3月10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實施蛋品專案進口,預計將進口共8個國家雞蛋,以滿足市場需求。而台灣也是首次批准進口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雞蛋。進口雞蛋欲補足缺口、穩定蛋價 補貼凍漲仍是全民買單台灣專案進口澳洲首批36萬顆雞蛋先於2023年2月下旬開始每週接力送抵台灣,農委會聲明3月1日先調度分配給加工業者使用,而原本供給加工業者的國產雞蛋,會釋出到超市銷售,4月初則將生鮮進口雞蛋提供給蛋商直接進入超市販售,一盒10顆預計售價65元,進口後的各項處理費用由農委會吸收。鼎巨畜產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張守忠表示,原本國內1斤雞蛋定價約4.5元,若加上運輸、洗選和分級等後約為7元左右,而首波進口的澳洲雞蛋先行提供給加工業者做為調理食品或甜點食材使用,1顆進價約台幣11元,而目前專案進口計畫以產地價格補貼給業者,等同全民補貼每顆雞蛋4元。追趕不上愈滾愈大的需求缺口 進口雞蛋無法有效解決台灣人愛吃蛋,在2020年雞蛋需求量已突破80億顆,平均年人均吃下350顆蛋;而透過農委會雞蛋產銷數據平台顯示,2023年3月平均日產蛋量約11.1萬箱、2200萬顆蛋,而高峰產蛋時期為2022年12月,平均日產蛋量約12.2萬箱、約2400萬顆蛋,產能下降約200萬顆蛋。國立清華大學心理系工商組教授高登第表示,因國內近期缺蛋,導致供給減少,消費者恐慌消費導致需求量上升情況下,即使未來平均每週進口500萬顆蛋,每日200萬顆蛋的缺口,仍無法有效處理實際問題。「不只台灣受到禽流感和極端氣候的影響,歐美國家也因禽流感而鬧蛋荒,國際市場都在協調與調度雞蛋,迫不得已才會買最遠國家。」張守忠認為,若因雞蛋讓出口額增加,導致他國國內蛋價上漲,恐有國際物價飆升的隱憂,進口雞蛋雖能短期救急、暫時安定民心,卻非長久之計。干預市場價格於事無補 缺蛋、漲價樣樣來20世紀知名經濟史學家卡爾.博蘭尼( Karl Polanyi)曾提出,當政府展現家長式的慈愛干涉市場運作,則可能會阻礙商業進取的精神。因此當政府一手進口雞蛋減少缺蛋現象,另一手又必須填補進口費用差額,試圖保全蛋荒同時抑制物價上漲,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難止脫序的產銷情況。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表示,2023年3月初便不斷接到消費者打電話表示蛋價高得離譜,一斤高達150元,甚至連跑5、6處都買不到一顆雞蛋,也提醒政府切勿為進口雞蛋而放寬檢疫標準,影響食安。大廠與政府必須放手箝制與抑價心態 才有機會解除蛋荒交易公平委員會於3月中也公告,為掌握雞蛋產銷市況,防止業者藉機從事聯合哄抬價格,已進行稽查包括盤商、通路商及相關公協會等,瞭解雞蛋產銷上、中、下游供應鏈蛋價波動原因。雞蛋產銷價格是由「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台灣蛋雞事業產銷督導委員會」共同研討而訂定全台蛋價,雖然日後也訂定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優化產銷,美國喬治亞大學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博士、清邁⼤學兼任教授黃萬傳說明,在2017年左右出現的合議制定價模式,很容易出現寡占市場,「台灣的稻米價格受到政府干預,而雞蛋價格則是受到定價委員會控制。唯有先鬆綁寡占心態,才有機會進一步處理產銷層層難題,缺蛋問題才有解。」改變包裝與微調價格調節產銷 資源分散提高民眾買到蛋機率張守忠也認為,應該讓雞蛋產業進入自由經濟市場。雖然價格上漲,需求就會下降,暫時先緩和因搶購而缺蛋的現象後,生產端同時也改進生產狀況,供給慢慢恢復,仍需要消費市場,價格不會無限上綱地飆漲。「而現在通路不斷缺貨,在保持雞蛋良好品質前提下,可將原本10顆裝的雞蛋改為6顆裝,從10粒120元微調到6粒99元,減少40%的包裝蛋量,每顆蛋雖然調漲4.5元,能提供另外40%的消費者能買到雞蛋的機會。」張守忠則以市場資源分配觀點提出暫時緩解的方案,原本100人購買,因為包裝改變,價格貴一點,因此可能讓140人能買到蛋,美國和以往墨西哥也因蛋荒以價制量,平緩在缺蛋期間過度購買的窘境。選擇替代性蛋白質食品 善用蛋製調理食品的應用高登第也說明因為價格上漲,消費行為就會有所影響,原本一天吃1顆蛋,可能改為2天左右才吃一顆,同時攝取其他蛋白質來源,其他蛋類、蔬菜、豆類或魚肉類等替代。除了日常家庭用蛋,黃萬傳舉例店鋪數多的速食餐飲業者、調理食品業者有龐大用蛋需求,就能使用蛋白粉及蛋黃粉調製,也是缺蛋之下可思索的食品應用。為緩解市場缺蛋情況,政府進口雞蛋提供加工業者、蛋商,立意良善卻僅能短暫救急,當雞蛋因生產、調度之間周轉不易,以及價格紊亂、品質未知情況下,除了選擇其他蛋白質來源或改變包裝、增加人均購買機率,讓雞蛋產業從抑價者手中鬆脫,進入自由經濟市場,才有機會直搗產業核心議題與發展。延伸閱讀▶缺蛋聲量越滾越大、限購字眼引人恐慌!當心落入缺蛋下的心理陷阱!▶進口雞蛋救蛋荒更要嚴謹把關!消基會呼籲政府應公開進口雞蛋檢驗資訊▶蛋荒缺蛋不驚慌!想補充蛋白質還有這些食材可替代(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7 養生.家庭婚姻
研究指男喪偶者6年內死亡率高於女,原因曝!朱全斌示範男性如何獨自過好生活
【本文重點】根據丹麥一項研究,喪偶者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比沒有喪偶的人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明顯。喪偶對老年男性的影響尤其大,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專家建議,對於老年早期喪偶和男性喪偶者需要及時提供支援,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by ChatGPT根據丹麥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喪偶男性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高於女性「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心理上,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日前(3/23)發表一篇有關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的研究」〈Bereavement affects older people differently with younger males being most frail with limited recovery potential〉。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兩位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此份研究結果。男性喪偶需協助心理面 女性需注意自身健康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陳儀龍指出,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針對老年喪偶後健康衰退提出預防策略,特別是老年早期喪偶與男性喪偶需要及時提供支持,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而女性面臨配偶生病時,也需注意自身健康照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也補充,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年輕人若遭遇喪偶 情況可能更糟糕李仰慈解釋,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陳儀龍也提醒,由於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而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為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朱全斌活出男性喪偶典範不過,男性喪偶也有精采第二人生的典範。去年聯合報退休力專題,訪問作家韓良露的先生朱全斌。朱全斌和妻子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9年前韓良露去世,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卻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從此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參考資料】.「研究: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專家意見.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
2023-03-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灣首批腫瘤科醫師張俊彥 不捨病患化療神經痛動念鑽研,10年開花結果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投入癌症領域完全陰錯陽差,卻在臨床工作中找到從醫的目標:「找出化療引起神經痛的解方」,一頭栽下去就是十多年,研究也在今年開花結果,找到具潛力的藥物。張俊彥去年十月底接任院長後,盼能助北醫體系完成更多癌症研究,拓展實力。張俊彥曾任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成大醫學院院長及成大副校長等,其經歷都與「癌症」相關。台灣腫瘤科醫師 他是首批當初張俊彥投入腫瘤科完全是誤打誤撞。在醫療專科化剛起步的年代,腫瘤科的前身是血液科,是當年的冷門科系,他不想投入競爭極強的外科領域,選擇了血液科,後來又分出腫瘤科,成為現代的顯學。他是三總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也是台灣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三總看診期間,癌症患者一年比一年多,看到患者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令他相當苦惱,特別是化療後的神經痛,用盡各種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的不適感。病患化療神經痛 動念研究十多年前,一位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化療後出現嚴重的手部神經痛,每次門診都說:「醫師,我的手好麻、好痛!」他只能開藥給她使用,但藥物完全沒效,卻還是要給藥,後來這位患者手的麻痛感更嚴重,幾乎已經影響生活。那時他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為這些患者做一些事。在醫院內做研究不容易,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時,第二次嘗試還是失敗,到成大擔任醫學院院長,終於蒐集到各種資源,加上原本國衛院資源,持續進行研究。經過十年,終於有結果。張俊彥說,某些患者化療後,因為體內特殊基因,才會出現化療後的神經痛。再經過六、七年找尋可以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在今年找到具有潛力的合成藥物,並申請專利,將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藥物化學」 (Journal of Medical Chemistry) 中。後續開始臨床試驗,希望能看到最終的結果。張俊彥接任台北癌症中心最重要任務,結合北醫大體系三家附設醫院的臨床研究,目標走向醫學中心,臨床研究是基礎,同時得加強教育。因疫情而備受討論的mRNA疫苗,原本研究目標是作為癌症疫苗,但因疫情嘗試做新冠疫苗,未來癌症疫苗的研發將是癌症研究領域的重頭戲。養生祕訣/不把工作帶回家 減量飲食早睡早起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說,工作如果做到沒辦法再突破,就會想換一份工作。接受新挑戰,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壓力,他調整壓力的方法,就是「提前把工作做完」,不把工作帶回家;休假時,摸個兩圈麻將,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他的紓壓養生法。無論是工作、生活,都要符合「人性」,才能在壓力中找到快樂的方式。工作減壓是很重要的事,能幫助工作效率提高。張俊彥的工作減壓原則是「絕對會把事情提前做完」,拖延只會讓自己很焦躁,按部就班完成,不僅能讓同事好做事,自己內心也舒服,回家也不必再想著還有工作沒做完而焦慮。不過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找到快樂的養生法之前,得先認識自己。過去他曾著迷打高爾夫球,但每一次開球都是凌晨五點,不喜歡遲到的他,隔天如果要五點開球,他會擔心睡過頭,焦慮到整晚睡不著,加上左手因為打球姿勢不對,出現五十肩,最後索性不打了。現在則是下班散散步,偶爾跟太太外出走步道,加減運動。為了維持體態,現在會吃得比較少,以前吃一碗飯,現在改吃半碗,餐盒也從一盒改吃一半。張俊彥說,現在少吃一些,目的不是減肥,「我是要維持體重」,他很滿意現在微胖的身材,他笑稱,「微胖」才有本錢消耗,如果沒有熱量就沒有長肌肉的空間。飲食上沒有特別忌口,好吃的東西照吃,肥肉這麼好吃一定要吃,只是以前吃一盤,現在吃一、兩塊,採取「減量飲食」。其餘甜食、飲料,他本來就不愛,並沒有特別調整。而他最堅持的則是「早睡早起」,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他有意識地刻意練習來的,讓自己有辦法可以順利工作,好好生活。張俊彥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癌症療法及抗癌藥物研發、各式惡性腫瘤、腫瘤急症、癌症計畫書設計和血液疾病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經歷: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國衛院生技與製藥研究所所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雨過天晴,人生仍是充滿希望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4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公布!台灣有哪些醫院上榜、評比標準和專家意見一次看
【本文重點】「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已宣布《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台灣首度入榜35家醫院名單,共有35家醫院上榜。希望透過此次調查,幫助尋求最佳護理的患者和家庭,通過比較全球醫院的聲譽和表現來做出選擇。該榜單包括來自28個國家/地區的醫院,共有超過80,000名專家受邀參與網上調查。--by Notion AI「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連續第五次公布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3」首度納入台灣醫院,國內共35家醫院上榜,其中台大醫院排名第一,台北榮總以些微差距位居全台第二。台大更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全球前250強。台灣有那些醫院上榜?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名單:1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2 .台北榮民總醫院 3 .高雄長庚醫院 4 .台南成大附設醫院 5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6.林口長庚醫院7.台北長庚醫院8.台中榮民總醫院9.國泰醫院10.高雄榮民總醫院11.馬偕醫院12.三總松山分院13.桃園長庚醫院14.台北慈濟醫院15.奇美醫院16.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7.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8.萬芳醫院19.花蓮慈濟醫院20.嘉義長庚醫院 21.新竹國泰分院22.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23.奇美柳營分院24.雙和醫院25.大林慈濟醫院26.台大雲林分院27.汐止國泰醫院28.嘉義基督教醫院29.北醫附設醫院30.亞東醫院31.彰化基督教醫院32.義大醫院33.馬偕新竹分院34.高雄市大同醫院35.秀傳紀念醫院●台灣醫院排名:https://reurl.cc/NqRNVQ 全球排行前五名的醫院有那些?1.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 4.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5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全球排名:https://reurl.cc/klE8D3全球最佳醫院評比的執行單位與目的?根據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合作的世界最佳醫院排行榜,在全球28 個國家/地區的 2300 多家醫院中,列出前 250名最佳醫院;同時也依各個國家/地區列出當地排名,國內共有35家醫院上榜。Newsweek表示,公布這項調查,希望經由對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的比較,讓為自己和親人尋求最佳照顧的患者與家庭,能夠有所幫助。接受評比的國家有那些?根據「Newsweek」公布,2023 年世界最佳醫院排名列出 28 個國家/地區的最佳醫院,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荷蘭、奧地利、泰國、瑞士、瑞典、比利時、芬蘭、挪威、丹麥、以色列、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哥倫比亞和台灣。評比的指標與占比:1、 同儕推薦:來自28個國家,超過8萬名專家(醫師、醫院管理人員、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受邀參加在線調查,參與者可推薦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醫院,但不包括自己的雇主和醫院。(國內49%,國際 5%)2、 患者體驗:包括對醫院的總體滿意度、對醫院的推薦和醫療服務滿意度。(14.5%)3、 醫院品質指標:例如治療成效與衛生措施和患者安全數據、醫護人力等。(29%)4、PROMs :首次採用,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可說是「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被定義為由患者完成的標準化、經驗證的問卷,以評量他們對自我功能健康和生活品質的看法。(2.5%)各醫院得分依上述4項分數進行加權,醫院的分數僅限在同一國家比較,各國之間不能比較。國內專家怎麼看?衛福部部長薛瑞元:通常國際醫療院所評比時,一個重點是對於國際病人的服務和感受,這部分會有文化差異。台灣醫院病人通常比較多,病人進門的感受就會很熱鬧,某些國際人士不適應,若指標與此有關,就會排名就會比較後面。台大醫院長吳明賢:台灣不應只有台大醫院名列全球前250名,應有更多醫院入榜,名次也應提前,甚至進入百名都沒有問題。台灣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怎麼可能比日本、南韓還差」。依台灣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不應該只有台大進入前250名。由於醫院同儕評比占比達54%,台大名列全球前250名,很可能是受到國內醫療同僚的肯定。台大醫院的核心價值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醫院,著重在「服務」,「教學」、「研究」,服務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教學是要教出可以解決病人問題的醫師,而研究為研究病人疾病問題,在醫療不斷創新的當下,台大醫院會繼續做好「健康守護、醫界典範」的領頭羊角色。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台北榮總一直努力做好照顧病人的工作,在醫療服務與創新獲國人肯定,建築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改善醫療品質,促進病人安全,讓就醫環境更溫暖、更有溫度。他表示,照顧好病人才是醫院重要使用與本質,且依台灣醫療水準,他不認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在全球排只在300名內,應該表現更好才是。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品質注重全人照護與 「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也就是病人自己的就醫經驗、成果,而非只仰賴醫院、醫師評估。這樣的思維與美國推動價值醫療( Value-baded Health Care)一致,重視病患就醫體驗、自覺治療成效、恢復過程、對生活的影響等,治療品質與成果都不是醫院或醫師單方面決定。由於評比方法,台灣的醫療品質表現可能被低估,但重視病人感受已是國際潮流,建議國內建置醫療品質指標,如醫院評鑑、應參考納入「PROMs」。健保應該要利用支付導引醫療院所追求治療的長期成效,用美國價值醫療的架構去購買疾病治療和慢病管理的長期成效,重視病人體驗並與國際接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不同醫院所在的地理位置,病患疾病型態差異、社經地位不同,醫院宗旨在於提供病患優質的醫療服務,難有客觀資料進行評比。醫院經營者毋須過度在意排名,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強項,建議平常心看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醫院評比牽涉範圍廣泛,有的亞洲國家評比列入疾病治癒率、併發症比率及治療結果等,大致分為醫院組織架構「結構面」、病患體驗的「流程面」,以及各種癌症治療存活率等「結果面」,若以綜合評比,台灣當數台大醫院成為最佳醫院,但先前智慧醫院排名則由台中榮總獨占鰲頭,要視評比的切入角度為何。衛福部在疫情前每年都會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進行台灣醫院評鑑。台灣醫院評鑑歷經廿年,並隨著時代不斷修正方向,這幾年就針對「資訊化」、「智慧化」多所著墨。每年評鑑項目由醫療專科專家決定後,再交由各領域專家、訂定條文,進行共識會議後選拔委員,並培訓委員,最後才能到醫院進行評鑑;結果公布時也不進行排名,僅公布通過與未通過,以及入選的九家醫學中心,整體來講是台灣最嚴謹、可信賴度最高的評鑑。一位資深醫師表示:台灣醫院感覺比較差的是像菜市場很吵鬧,內部的空間都是以石材為主加上塑膠椅子,很冰冷;衛生條件可以改善提升。例如,台大醫院入口處的照片,一大堆的告示牌,顯得雜亂無章。台灣醫師的個人醫術是非常好的,可是在醫院管理上呈現出來的失分很多,希望全球評比可以讓台灣的醫療系統走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辜子桓
-
2023-03-03 醫聲.Podcast
🎧|國內頭痛權威也患偏頭痛 一次了解偏頭痛如何舒緩、藥該怎麼吃
偏頭痛雖然不危及生命,卻會讓患者感到相當嚴重的不適。動輒數小時、數日的痛楚,不但讓患者日常生活難以維持,更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偏頭痛列為20大失能疾病之一,台灣則有近兩百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高達近10%。偏頭痛患者真的比較有藝術天份嗎?偏頭痛出現之前有哪些預兆?痛起來就吃藥會不會導致藥效越來越弱?本身也是偏頭痛患者的偏頭痛權威、台灣頭痛學會創會理事長王署君教授,將在本集「元氣醫聲」節目中,為大家解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本集重點02:42偏頭痛致病原因竟是它!04:43偏頭痛預兆有哪些,如何辨別?07:12傳授偏頭痛預防小撇步:作息、運動是關鍵,睡太多也不行。11:36國際治療趨勢朝向專一化,除了通用的止痛藥、預防用藥,還有單株抗體藥物。17:41止痛用的使用時機,藥物成分怎麼選?最好一小時內就吃,不必擔心藥效遞減。21:35溫差是偏頭痛剋星?致病機轉與冷熱感受基因有關。23:56頭痛日記幫助診斷,北榮開發專門APP方便記錄。28:11偏頭痛跟藝術的關聯是什麼?畢卡索靈感可能來自偏頭痛光影預兆。👤 本集來賓:王署君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講座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附設頭痛中心進修 (1996)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1988)獎項:第32屆台灣醫療奉獻獎第19屆國家新創獎臨床創新獎美國頭痛學會 Seymour Solomon Presidential Lecture 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榮總神經內科
-
2023-03-02 養生.心理學解密
每日書寫3件美好的小事,知恩、感恩、報恩!4步驟建立發現美好事物的習慣
我曾經在國立臺灣圖書館「終結句點王」線上讀書會活動中,邀請社交平臺人氣王謝文憲憲哥來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憲哥提到疫情時間,大家的生活驟變,他自己也是,而與其抱怨生氣,不如努力爭氣,所以他進行了每日三件美好小事的書寫,為期一百天。這段真誠的談話讓大家深受啟迪,旋即有所體悟:世界不缺抱怨,缺的是願意做事的人。因此,我們在臉書進行串聯,把每日生活中出現的三個小確幸,藉由社交平臺以文字分享出去,影響更多人,希望大家一起透過書寫善意,讓世界更美好,人情升溫。在發現每日美好三件事習慣養成的二十一天旅程中,你要角色互換:別人對你的付出,要珍惜;面對生活的恩澤,要感謝。這都是知恩的簡單舉措。沒人有義務對我們投注善意,若能把別人付出的點滴當成生命的禮物,放在心底惦記著,這就是感恩的行為;同時,你會記得把善意傳遞出去,矢誓讓當事人或其他人備覺溫暖,這也是報恩的積極動作。因為每日書寫三件美好的小事,我找到知恩的智慧,尋到感恩的力量,覓到報恩的幸福。臺灣不缺乏善意的故事,只是我們較少用心去發掘,當你真正捲起袖子做事,就開始在累積善意的存款了。善意像複利效應,善意銀行不斷存進幸福和快樂的存款,當我們遇到不如意、想要爆發負能量的時候,就能從銀行領取快樂能量、幸福支票,即時兌換美好人生,因而平日的累積就能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四步驟建立發現美好事物的習慣幸運的是,《原子習慣》的法則恰能用來建立發現美好事物的習慣,我的做法如下:第一個步驟是「提示」「我就是○○人」,先建立身分認同,相信「我就是這種人」。「○○人」填入的形容詞很重要。當「#美好的三件小事」標籤出現在社交平臺,你會變成書寫美好三件事的人。同時,你也會讀到「#美好的三件小事」同伴如何敘寫自己的靜美歲月,而你在這個提示標籤的鼓舞下,也就自然地「開寫」了。「我就是『寫下美好的三件小事』的人」,這個標籤明確告訴別人,也提醒自己「我是誰,接下來我要做什麼」。貼上標籤具有類似宣誓的效果,它讓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受其影響。例如開始書寫美好的三件小事,我就會刻意留意平時比較容易忽略的小事,還有倏忽即逝的人際互動,因為文字書寫的力量提醒了自己改變思考迴路—正向思維。第二個步驟是「渴望」那麼,如何讓這件事變得有誘因、變得更有意義呢?趁著「終結句點王」線上讀書會的進行,我點名了姊妹淘彩鳳、又瑄、淑綿、碩珊、麗文、心怡、莉玫、人文,還有偉瑜、茂松、逸翔、照恩、永慶校長、琇鳳校長。利用群體效應,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襄盛舉,一起參與美好的書寫運動,畢竟人的心理與行為決定於所處的環境和身邊的人。這些熱愛閱讀的朋友都是緘默做事、極少抱怨的夥伴,因為長期在線上讀書會相互激勵鼓舞,每雙週的晚上七點四十分的線上聚會,讓大家建立吃飽飯就一起聊書的習慣,甚至在茂松的帶領下,大家都願意透過筆談分享論點、看法、經驗,平臺熱鬧,提供做法毫不藏私。線上讀書會是大家趨向善意世界的起點,透過每兩週的知識輸入與心靈充電,在正向思考的討論氣圍裡,我們都認同:抱怨久了,你會忘記善良;認真觀察,你會發現人生有光。此外,我會進行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執行新的習慣),在晨起冥想之後記錄美好的三件小事,或是在睡前冥想之後書寫美好的三件小事,讓自己習慣開啟今日工作的儀式,或是進入今日工作的反思。第三個步驟是「簡單」《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利用簡單法則,協助自己對抗拖延,保持好習慣,例如兩分鐘法則,也就是一件事情兩分鐘內可以搞定,我們拒絕的機率就會變低。所以,我們要把一件事的執行門檻降低,該重視的是願意去做的行動力,而非短暫絢麗的成果。書寫美好的三件小事時可以先條列事件,先記錄就好,不一定要成篇成文。我拋掉自己出過書的作家身分,回歸寫作的初衷,每日記錄美好的人事物。偶爾忙碌不堪、疲憊萬分時,先求有,再求好;先求持續,再求精益求精。因此,只要先記錄下來就好,不追求美文形式的詞藻鑽研,只想簡單地向世界傳遞:「我很好,我發現世界很可愛。」從寫了再說的態度出發,不要有書寫包袱或壓力,久而久之,書寫的範疇擴大了,思考的面向廣袤了,生活的感悟觸角也細膩了。同時,除了文字,還會添加一些自拍的照片,讓三件美好小事的書寫越來越像個圖文並茂的小品文系列,大家也相互倣效,越寫越精彩,故事越寫越動人。而在書寫的時光中,大家也進行自省的內在對話,這種每日和內心說話的習慣,真是書寫之餘意外的收穫。第四個步驟是「獎賞」社會心理學家溫蒂.伍德(Wendy Wood)曾說,在某個行為之後,於記憶留下美好的回憶,會如同正向回饋,讓行為產生正增強的效果,同時分泌多巴胺,讓你在做完這件事後,感覺滿足或快樂。每天記錄美好的小事,等於每天都在累積「快樂」存摺,每天存一點幸福感,久而久之,會如同滾雪球般,讓你的人生豐盛盈美,遇到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就能領出支應。例如連續二十一天在臉書分享美好的三件小事,無形中,按讚的比例變高了,標註你的人也變多了,感覺好像一群人都在從事美好的正能量運動,甚至還有許多人留言鼓勵你。善意如磁吸效應,越來越多夥伴投入,你激勵別人,別人也激勵你。記錄美好的三件小事,讓大腦好像也會在晨起和睡前啟動獎賞模式,不斷想起今日發生的閃亮又美好的時光,果真是歲月靜美、現世安穩。利用《原子習慣》提到的「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這個概念,我在建立正向思維這件事情上開始輕鬆達標。習慣的養成的確取決於頻率,透過不斷重複,讓行為漸漸自動化,就能更有效率地執行新行為。自從建立記錄美好事物的習慣之後,我發現一天不只三件美好的小事可以分享。有天我察覺,一天可能有六件、十件好事不斷湧進心海,於是我猛然發現,心態決定我們的幸福程度,無論是積極向前,或是緩步前進,都是人生的累積;無論是安靜沉思,或是歡笑高歌,都是生活的豐富多元情韻。美好無所不在,戴著「發現善意」的濾鏡,你就能把美好拓印在日常的扉頁裡。(本文摘錄自方智出版《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
-
2023-02-22 焦點.健康知識+
4個跡象顯示你的大腦比你實際年齡還老!8招逆轉大腦老化
人的年齡有明確的依據,但你知道「大腦」其實也有年齡,而且跟「外貌」一樣,會因為健康狀況或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跟你的實際年齡不太一樣,可能比較年輕、也可能比較老。那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大腦是幾歲?美國《預防》雜誌根據各國相關研究,提出以下幾個觀察的跡象,《元氣網》也整理各專家建議,提供8個逆轉大腦老化的方法。大腦年輕的3個跡象1.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根據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延世大學的研究發現,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大腦衰退的速度比較慢。研究人員表示,認為自己越年輕,身心就越活躍,這已被證明對你的大腦健康非常有益。所以,盡可能做一些讓你感覺年輕的事情!2.會說不止一種語言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研究人指出,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可以讓你的大腦更有效地選擇信息,從而節省大腦能量,有助於保持大腦年輕,也較不會出現認知障礙及失智。因此,學習雙語有助於活化你的大腦。或在空閒時讓耳朵聽聽不同語言的內容,也是個好方法!3.活在當下專注此刻,活在當下,不要糾結於過去不好的事物,讓大腦擺脫憂鬱。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幫助你活在當下的「冥想」、「正念練習」,可抑制雜念、提升注意力及記憶力、控制情緒,透過減輕壓力保護大腦。大腦老化的4個跡象1.憤世嫉俗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憤世嫉俗的老年人不僅認知能力快速下降,而且往往死得更早。這可歸究於「負面壓力」,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大腦有非常不健康的影響,它會阻止你清晰地思考。如果你的世界觀傾向於憤世嫉俗——定義為認為其他人通常是自私或不誠實的——開始注意這種態度何時出現在某事或某人身上,在那些時刻,嘗試積極改變你的心態:做一些深呼吸,並選擇想一些積極的話。2.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南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容易分心是認知老化的標誌。這種特徵早在 30 歲時就會出現在大腦中,並且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一個徵兆。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如果你在壓力下經常難以集中注意力,做「認知測試」看看是否有任何認知衰退的傾向。【改善】一些小遊戲有助大腦專注力訓練,如拼圖遊戲。3.家人朋友的抱怨許多人都有忘東忘西的毛病,但如果你的健忘行為,已經到了身邊的人經常抱怨、覺得有問題,你就該警覺自己的記憶問題,執業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院士、醫學博士Thomas R. Vidic並說,許多患者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有記憶問題,這時身邊人的回應是很好的觀察依據。4.白天也覺得累許多研究都點出,睡眠是大腦非常重要的保護,盡可能維持每晚7~8個小時的良好睡眠。如果你白天覺得很累,表示你的大腦沒有在夜晚得到充分休息,導致大腦衰老。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更要注意睡眠呼吸暫停會導致缺氧,直接損害大腦。逆轉大腦老化的8個方法1.健康飲食:多吃健腦食物,如鮭魚或鯖魚等油性魚類、蛋、優格、新鮮果汁、深綠色葉菜、莓果、堅果、全穀物等。麥得飲食、地中海飲食,都是專家極推薦對大腦有益的飲食法。2.維持運動:如每天每爬一段樓梯、經常快走…。3.讓生活有目標:生活有目標,可激發你的大腦努力去達成。如果已經退休,擴大你的社交圈,經常與他人互動,有助於提升記憶表現,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4.適時傾訴壓力:遇到壓力記得多向家人朋友傾訴,適時釋放壓力,有助減緩大腦衰老。5.保持樂觀:如上述,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對大腦有非常不健康的影響,遇到不合理的事,試著改變自己心態,樂觀看待。6.起床後「冥想」:起床後嘗試冥想至少十分鐘,讓大腦平靜、高效地開始一天的生活。德國基納大學醫院也曾做過研究,冥想對大腦有益,可放慢大腦老化的速度。7.經常鍛鍊大腦:經常使用大腦並讓它保持忙碌,就能讓大腦維持在健康狀態。如玩數獨、讀書、或上述多學一種不同語言,都是好方法。8.改變刷牙方式:同時使用慣用手與非慣用手,也就是左右手交替刷牙,不僅可以刷到不同的角度、讓牙齒的污垢能更徹底地被清除,同時也可以為大腦帶來適量的負荷,達到訓練大腦的效果。【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減緩大腦老化5方法,改變刷牙方式很關鍵!.生活有目標很重要!神經科醫師分享「護腦」5件事.研究:長期冥想 大腦年輕7歲半
-
2023-02-22 醫療.消化系統
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
「安靜的致命殺手」大腸癌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癌,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專家表示,腸癌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腸癌是可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癌症。他呼籲要多觀察大便症狀,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腸癌初期。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前陣子網路熱議「是什麼因素導致台灣大腸癌發生機率這麼高?」對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益生菌專家蔡英傑教授在臉書粉團發文表示,多數人認為跟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高油高鹽、高纖食物吃太少、少運動、內臟脂肪、排便不規律」,觀念非常正確,這些習慣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蔡英傑表示,大腸癌常被稱為「安靜的致命殺手」,沒有明顯症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轉移,導致其五年存活率降到10%以下。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改善生活習慣 可有效預防腸癌蔡英傑指出,多數的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很多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經過長達5-10年的時間,慢慢癌化而形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即可降低癌化的機率。另一方面,腸癌是少數可以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等,只要恆心執行這些非常基本的養生之道,絕對可以有效預防腸癌。4種大便型態要提高警覺 懷疑是腸癌初期蔡英傑表示,自己二十年前在推廣腸道健康運動時,強調要「多觀察自己的大便」,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觀察大便的顏色、型態、味道,還有排便的感覺,這樣可以了解自己腸道健康狀況!觀察大便要注意以下4種症狀:1.便中有血或黏液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型狀改變4.長期腹部不適若大便有以上症狀,都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腸癌初期。腸癌年輕化 定期做腸道健檢蔡英傑強調,和天天觀察大便同樣重要的是定期做腸道健檢。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做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陽性,當然二話不說,立刻去做大腸鏡檢查。一般人50歲以上就應該去做第一次大腸鏡檢,如果是有家族病史,應該提前到40歲就去做。一般是說每五年做一次鏡檢,但我自己是儘量每三年做一次。蔡英傑提醒,腸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上面提到40歲、50歲檢查都只是參考,我女兒剛過30,就去做了第一次鏡檢,竟發現居然已經長好幾個息肉,不要以為還年輕不會罹腸癌。延伸閱讀:解出綠色大便是健康出狀況嗎?2張圖看懂糞便顏色及型態密碼益生菌能預防腸癌 但非立即見效靈丹妙藥針對有人詢問,補充益生菌對預防腸癌有幫助嗎?蔡英傑表示,別懷疑當然有幫助!益生菌可幫助預防、預後復發,甚至近年有更多論文開始討論益生菌可以提升傳統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不過,蔡英傑再強調,益生菌重視長久交情也並非立即見效的靈丹妙藥,是長期照護腸道的保健品,可不能臨時抱佛腳。延伸閱讀:癌王「大腸癌」如何預防? 招名威:每天一杯優格,改善腸道降26%罹患大腸癌風險!
-
2023-02-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沒有一種食物能永保青春!新竹國泰院長曾英智 靠2件事擊敗老化
「保持善意,透過醫療傳遞照護溫度。」是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的座右銘,例如員工餐廳一碗20元的牛肉麵,就是他對醫護人員的善意。曾英智認為,一個善意能推動另外一個善意,若社會上充滿著溫暖,每個人的心裡絕對會有陽光,希望新竹國泰醫院每個角落都充滿著善,讓善無限大。曾英智是新竹國泰醫院第四任院長,專精婦產科,平均一年接生270名新生兒,他的戰場在產房,固然接生處處有危機及糾紛,但看見孩子從無到有,與每一位媽媽一起開心擁抱新生兒,濃濃的成就感就成為他持續行醫的動力。很特別的是,曾英智目前還保存著他所領的第一個月員工薪津明細,紙張雖已泛黃,他仍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保存不是因為念舊,而是為了提醒自己在醫療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不要忘記當初心裡的那份熱忱。」走入社區 貼近基層需求「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是新竹國泰醫院的核心宗旨,曾英智指出,新竹國泰是地區醫院,腹地不大,醫護人員工作緊密,擊退距離帶來的冷冰感,遭遇突發狀況支援快速,因此,醫院不以船堅砲利的醫療競備取勝,而是貼近需求,走入社區服務基層民眾,以品質搶下灘頭堡。曾英智說,新竹國泰尤其注重新竹地區的高齡及特殊族群友善服務,定期派員訪視社區對象,掌握其健康狀況與基本醫療需求,以「接地氣」的方式,改變以往醫護人員給人的忙碌冰冷印象,也替個案節省就醫通勤等待時間,這與他的座右銘相互輝映。20元午餐 助醫護善循環曾英智對醫護同仁的善,是從最基本的「午餐」開始改變。醫院僅收員工每人20元餐費,以院內的中央廚房烹調出美味料理,光是一碗20元牛肉麵,就受到員工的肯定。中午吃飽了,下午就有力氣繼續細心呵護病患,這是從日常生活推動善,讓一人牽動一人,醫院逐漸產生善循環,院內的氛圍更好更溫暖,員工自然有共同向上的動力。智慧醫療 打造醫院永續曾英智認為,醫院必須重視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綠能推動,去年10月舉辦全院主管共識營新增「數位轉型智能醫院」目標,希望邁向智慧醫療的世代,逐步展開全院節能減碳措施,除了照顧民眾健康,更重視地球的健康,面對醫療環境的變化與競爭,以資訊化統整打造醫院永續,轉型數位智慧醫院。養生祕訣/自己買食材下廚 新鮮又營養「簡單生活,找方式紓壓就是養生祕訣。」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曾英智認為,養生重點在「人」這個個體,每個人的身心靈狀態皆有差異,必須先認識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紓壓方式,像他酷愛健身運動,就是他的心靈調節劑,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能達到養生功效。喜歡健身運動的曾英智說,他下班會前往健身房,在專業運動教練指導下做有氧、重訓等活動,每次都有不同的課表,針對全身各部位訓練,揮灑汗水的同時,也能夠釋放壓力,還可強身健體。曾英智表示,在壓力來臨時,難免令人喘不過氣,雖然心情會沮喪低落,但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在低谷後找到反彈的紓壓方法,將壓力化為養分,就會有所成長。靠健身與均衡飲食擊敗老化健身時,曾英智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每一項單循環訓練中,此時彷彿與外界隔絕,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與發力點,隨著身材的變化與運動表現的提升,每次都能獲得無比成就感,一練就上癮。也藉由訓練肌耐力與體力,避免肌肉流失太快,才不會輕易被「老」擊敗。談到飲食養生,曾英智說,「定時定量、均衡、不偏食」永遠是養生的基本,所以他酷愛下廚,且在施作食譜前自行購買食材,就可兼顧到食材的品質與營養的攝取,沒有一種食物吃下肚能永保青春,關鍵還是在於運動與飲食間的互相搭配。曾英智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婦產科專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子宮頸抹片採檢品質專家醫師證書現職:新竹國泰醫院院長、新竹市政府醫事審議委員會委員、新竹市醫師公會健保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合聘副教授、台灣健康管理學會理事學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加拿大溫哥華UBC hospital研修、美國三藩市CPMC婦癌研習經歷:新竹國泰醫院醫療副院長、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性病防治小組委員、中華大學資訊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以不安心情來就醫,卻能在過程中感受到「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8 醫聲.肝病清除
台監獄受刑人也加入消除C肝行列 國際公衛深感不可思議
監獄受刑人也是有健康人權!在2月15日至19日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肝臟研究協會年會(APASL2023)「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中,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肝膽胰內科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報告醫療團隊深入澎湖監獄,並說服、幫助監獄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治療成效,而這項成果引起在場國際學者興趣,對於監獄受刑人也願意加入消除C肝行列,深感不可思議。余明隆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三軍總醫院本院、澎湖分院團隊共同執行上述計畫,研究成果也已登上〈世界腸胃病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監獄受刑人罹患C肝 多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余明隆教授指出,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監獄中,受刑人是靜脈毒癮者的話,出現C肝的風險比較高。而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C肝篩檢、治療,較能事半功倍,研究人員先執行C肝篩檢計畫,其中有212名確診C肝的受刑人自願參與這次C肝消除計畫,另有91人早先已確診患有C肝,並已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的治療,這91人為控制組。結果顯示,212名患者中,很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晚期肝纖維化與慢性腎臟病等疾病,不過他們的C肝病毒RNA指數卻是偏高,這些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之後,達95.8%的人在用藥12週後抽血即驗不到C肝病毒,控制組用藥12週後抽血驗不到C肝病毒的比率則是94.5%,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患者治療失敗、治療中斷或有任何嚴重副作用。研究認為,如果醫療團隊外展進入監獄,並進行大規模C肝篩檢,只要受刑人一確診就馬上現場給予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並讓療程持續下去,這樣就有機會成功消除監獄C肝威脅。消除C肝計畫延伸監獄 每個環節都重要余明隆教授表示,在亞太地區,要將消除C肝的觸角延伸至監獄,相對較困難,若要進入監獄,醫療團隊事先要和獄政管理單位大量溝通,像他們就花了三個月時間溝通,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無虞,並將出意外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他們也事先錄製衛教宣傳影片,讓受刑人了解接受C肝篩檢、治療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受刑人多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受刑人接受篩檢、治療的意願就大幅提升。今年二月起,健保署放寬規定,讓過去沒接受過治療的C肝病患在第一次使用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新藥時,可以不用檢測病毒基因型,這代表診斷時間可以縮減,病患也可以更快速接受治療。彰化縣衛生局成績 表現亮眼此外,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也在「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分享彰化縣消除C肝經驗,他分析,根據2022年彰化縣衛生局一項計劃顯示,在彰化縣8232名HIV陽性、靜脈毒癮者與監獄受刑人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達92.89%,其中,確診C肝且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率則是93.61%。在提升監獄受刑人C肝篩檢率方面,葉彥伯局長未來希望將C肝檢測納入新監獄受刑人常規檢查,監獄受刑人每年健康檢查也希望納入C肝檢測。在提升治療率上,當監獄受刑人確診C肝,希望這類病患未來也可以按時程轉介醫療團隊,且用藥流程要簡化,病患才比較樂意接受治療。消除C肝計畫導入監獄模式 值得各國學習、思考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主任約翰‧沃德(John W. Ward)受訪時表示,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台灣將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是一項很重要的成就,而這種模式很值得世界各國學習、思考,不過台灣未來想徹底消除C肝威脅,還是面臨一些挑戰,像社區服務的擴展、支持政策者是否可以以永續角度持續支持、響應等,都是挑戰,期待所有人、各界通力合作,共同為消除C肝努力、打拼,讓C肝病毒不再輕易傷害人體健康。
-
2023-02-17 醫聲.Podcast
🎧|大便沉水底正常嗎?哪些形狀、顏色有大腸癌風險?台大權威解答
今年二月初,台大政治學系教授、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離世,這又讓這項連續十多年霸佔台灣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行榜的大腸直腸癌再度成為焦點,其實,觀察身體出現警訊的第一步就是在廁所的馬桶裡!但大便的形狀、顏色,又該怎麼辨別出問題?本集邀請到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分享大腸直腸癌從早期徵兆、篩檢到治療,由專家傳遞正確觀念,不用自己胡亂緊張。🎧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 📣本集重點 🔍0:26:大腸直腸癌一年有1.5萬名病人,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3:54:活得夠久才有機會得大腸直腸癌?幾歲開始要做相關檢查?🔍10:59:大便沾有血,是不是就得了大腸直腸癌?大便噗通沉到水底,其實不太健康?快來了解大便給的暗號!🔍18:35:110年國健署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三名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萬一確診,是不是就沒救了?🔍21:25:給醫事人員、病患家屬的攻略手冊——《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23:03:定期做好「這件事」,一起成為人生勝利組👤 本集來賓:梁金銅現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癌臨床診療的全方位指引》作者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日本東京國立癌中心研修・美國Cleveland Clinics Florida研修經歷:・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外科 教授・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15 醫療.泌尿腎臟
糖腎共照 找出慢性腎臟病患
統計顯示,近半數末期腎臟病人合併糖尿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以每年新增一萬名洗腎患者推估,其中4500人罹患了糖尿病,逾半數是65歲以上長者,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糖腎共照網,將糖尿病及腎臟病列入共同照護圈,由於很多慢性病也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共業,最新觀念是「心肝腦腎糖」等慢性病的風險共同照護,替患者提早抓漏,找出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新陳代謝科及腎臟科雙專科醫師黃尚志表示,高血糖會引起身體發炎、傷害細胞結構,進而損害器官,如果腎臟受損就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毒素,長期下來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除非出現泡泡尿、血尿,否則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尚志說,這就是為何有些糖尿病患者腎病變發現時已是末期的原因之一,但是要早期發現也是有方法。糖尿病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黃尚志說,只要在常規檢查中,加驗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液,再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有無蛋白尿,就能知道腎臟功能狀況,在勞工健檢、老人健檢,甚至學生健檢就能檢驗,即使自費檢測只需一百到兩百元。黃尚志指出,政府已布下天羅地網希望找出潛在的病人,若民眾檢查出現紅字,可先到健檢的單位回診,由基層醫師解讀健檢結果並進行衛教,只要民眾及醫療人員的健康識能提高,就能及早避免腎臟惡化。糖尿病的控制不是只有血糖,主要是防止併發症的發生,黃尚志表示,國健署正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若民眾進入整合方案,就可以接受定期監控。由於很多慢性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共病,黃尚志指出,最新治療觀念推出「心、肝、腦、腎、糖」的共同照護,腎臟科也主動與其他科別合作,希望醫師們可以共同觀察病人腎臟功能的狀況,將疾病風險降低。「慢性腎臟病 沙龍講座」——高血糖困擾你? 掌握飲食原則 成功逆轉腎!▪活動時間:2023年02月23日 (四) 14:00-15:10 (13:30報到)▪活動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S103教室(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報名方式:-電話報名:(02)8692-5588 轉5616及2698(名額有限,額滿為止)-網路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vZkRX▪主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 黃尚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師 黃泰傑▪議程:
-
2023-02-04 癌症.抗癌新知
腰痠、血尿需注意!可能是泌尿道上皮癌警訊 醫曝治療選項
國際抗癌聯盟將每年2月4日訂定為「世界癌症日」,並希望在這天號召民眾及政府關注癌症研究及防癌行動。台灣癌症時鐘顯示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9年新增的泌尿道上皮癌個案近四千人,膀胱癌更高居男性癌症死亡率第11名(註1)。一名年過60的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發現時已是晚期,癌細胞發生轉移。歷經2度化療,並2次參與臨床試驗取得治療新藥,該患者病情獲得控制,治療至今超過5年,癌細胞未見復發。成大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蘇文彬醫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表示,泌尿道上皮癌又可分為上泌尿道癌、腎盂癌、輸尿管癌、膀胱癌等類別,早期症狀包括無痛性血尿、疼痛性血尿、異常腰痠、排尿不順。蘇文彬教授說明,因其症狀特異性不高,民眾容易忽略,不少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晚期症狀包括骨頭痠痛、疲倦、體重下降等,多為癌細胞轉移所致。此外,他指出,由於腫瘤阻塞尿道,患者容易出現水腎,導致腎功能不佳,需多加注意飲食、藥物服用情況,否則將造成腎功能惡化,甚至必須洗腎。蘇教授也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好發於超過70歲的年長者;根據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早期的研究,台南市、嘉義縣交界處的學甲、布袋由於自來水設施開發較晚,民眾多有飲用地下水的情況,因地下水含有砷等重金屬成分,造成該地區許多民眾罹患泌尿道上皮癌(註2)。近期研究顯示,服用中藥係台灣泌尿道上皮癌的致病危險因子之一,不明來路的中藥可能含有馬兜鈴酸,容易導致細胞癌化,且可能導致腎傷害(註3),衛福部食藥署於是在2003年起禁止含有相關成分的藥品引進、販售(註4)。此外,長期暴露於染劑等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也是導致泌尿道上皮癌的原因。在治療方面,蘇教授表示,早期膀胱癌患者可以透過膀胱鏡局部切除腫瘤,並輔以化學治療;上泌尿道癌患者則因為泌尿道狹窄,多須開刀切除腫瘤,若發生位置靠近腎臟,亦可能切除部分或整顆腎臟。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治療目前以健保給付的免疫治療為主。然而蘇教授指出,患者在使用前須進行PD-1、PD-L1生物標記檢測。他根據自身臨床觀察表示,僅有約百分之20的患者屬於預期治療成效較佳的高表現,除了免疫治療,臨床上也會使用歐洲紫杉醇治療晚期泌尿道上皮癌患者,不過目前未納入健保,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此外,以順鉑為主搭配健擇等的化療藥物組合亦為轉移性泌尿道上皮癌第一線治療武器,然因白金類化療有傷腎的副作用,腎功能問題的晚期患者使用上需特別注意。蘇教授更鼓勵泌尿道上皮癌晚期患者積極接受常規治療,或參與臨床試驗,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都有機會延長存活並改善生活品質。 有關日常照護,蘇教授也特別強調,泌尿道上皮癌治療過程中,必須經歷化療過程,患者會出現嚴重不適,可依醫囑服用止吐藥;由於泌尿道上皮癌患者腎功能會受到影響,服用補品、保健食品可能傷腎,務必先與醫師討論。【資料來源】 ·註1.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 ·註2.科學人 2004年 9月號 ·註3.中藥中毒—探尋台灣泌尿上皮癌之特殊危險因子/陳忠信,2012 NTU ·註4.102年衛福部中醫藥司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 MAT-TW-PAD-202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