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國立
共找到
570
筆 文章
-
-
2022-09-30 焦點.杏林.診間
「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神經外科崔源生站著看診,做一運動強化核心肌群
因為是外科醫師,常常開刀一站七、八個小時,又身著鉛衣,我五、六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後來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這兩年來,我只能站著看診,很多病人好奇詢問原因,但自從站著看診以來,感覺我的腰背疼痛的病況改善許多。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當時,我的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X光和核磁共振都照了,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有輕中度的椎間盤突出。通常下背疼痛必須做復健、注意調整姿勢,所以我開始不彎腰搬重物,工作時還穿上護腰,利用護腰後面的四根鋼條來增加支撐力,減少外力負荷。有幾次因為症狀比較嚴重,就到復健科門診做腰椎牽引的拉腰治療。我的門診得從早上八點半看到晚上八點半,如果這段時間都坐著看診,回家後就會感覺腰背不舒服。身為神經外科醫師,我知道坐著的時候,腰椎受力最大的,站著反而受力較小,後來有看到一個置物平台,拿出來在診間試了一下,覺得可以運用,從此我就站著看診,感覺還不錯。坊間也有可以升降的書桌,就是利用這個概念。腳踏台階隨時換姿勢通常我站著的時候並不是立正站好,而是腳會踏在前面一個小台階,隨時變換姿勢,可以減少腰部受力,實在腳痠時,就靠著後面的高腳椅坐著。所以,我的站姿大部分時間是左右腳一前一後交替,算起來站著看診的時間應該有七、八個小時,感覺比一直坐著看診要來得輕鬆,腰部疼痛也減少了。游泳可強化核心肌群雖然站著看診感覺情況好了一些,但腰部退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就像中古車就是中古車了,不會變成新的車子。只是站著看診可減少長期坐著第四、五節的受力,腰部的痠痛也較少了。另外,我還常做拉筋運動,緩解不少腰痛的症狀。因為疼痛就是身體產生了警訊,告訴我們也許身體過度使用了,建議民眾此時要注意姿勢是否正確,並應該做一些調整。包括坐姿要正確、減少彎腰搬重物,以及做一些像是棒式運動或游泳強化核心肌群,都可以預防脊椎進一步老化。身體老化前就要保養如果腰背出現疼痛,建議第一步應採保守治療做復健,讓肌肉放鬆、減少發炎。至於腰椎手術,一般滿意度並不是很好,因為疼痛並非單一個地方,就像車子的輪胎,四個裡面壞了一個,只修了一個,另三個也會退化,沒有辦法解決整個問題。重要的是,應在身體老化之前就要著重保養,減少單一點的受力,不要等到壞了再來手術。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的退化性疾病,過程間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到神經,就會產生腳和小腿肚不適,這就產生了坐骨神經痛,但源頭仍是椎間盤突出。崔源生小檔案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年齡:52歲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專長:●腦外傷手術●腦血管手術●頸動脈支架●腦血管瘤栓塞手術●腦中風取栓手術●頸椎骨刺手術●坐骨神經痛手術●水腦症分流管手術興趣:運動、旅遊經歷: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專家:多吃5種天然食物助抗老
伊莉莎白.布萊盆博士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系教授,心理學家伊莉莎.埃佩爾(Elissa Epel)博士研究發現:熱狗、冷凍食品、含糖飲料這類加工食品會傷害端粒,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則對端粒有益。因為新鮮、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食物,都經過太陽光的長期曝曬。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常吃這些加工食品,恐加速死亡!二○二○年六月,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營養、食品科學與生理學系的瑪麗亞.貝斯-拉斯特羅洛(Maria Bes-Rastrollo)教授和阿梅莉亞.馬蒂(Amelia Mart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食用高度加工的垃圾食品與端粒長度縮短之間的潛在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八百八十六名參與者(六百四十五名男性和二百四十一名女性),研究對象僅限於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年齡在五十七~九十一歲之間,歷時十九年。根據對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攝入量,參與者被平均分為四組(低、中、中高和高)。研究結果顯示,高攝入量組的人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他們的飲食習慣中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較少,如高纖維食物、橄欖油、水果、蔬菜和堅果。與最低攝入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另外三組人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增加了二九%、四○%和八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早期研究指出,端粒縮短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類、其他富含飽和脂肪和糖的食物存在因果關係。這些超加工食品是一種工業生產的食物,由油、脂肪、糖、澱粉和蛋白質的混合物組成,它們幾乎不含全天然食物。而且,通常添加大量人工調味劑、色素、乳化劑、防腐劑和其他為增加保質期和利潤的添加劑。近年來,許多營養專家將肥胖的流行與超加工食品的氾濫聯結在一起,這些食品經加工之後,具有很長的保存期限,並且不可避免地含有鹽,糖,脂肪和其他添加劑。營養專家說,這些食物容易使人吃得過飽,因為它們富含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添加的糖和脂肪,對消費者具有吸引力。然而,這些食物往往缺乏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一項嚴謹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權威雜誌《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研究發現,當人們飲食中富含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的穀物、鬆餅、白麵包、含糖優酪乳、低脂食品)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明顯增加,導致體重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人物,美國國立糖尿病研究院肥胖症專家凱文.鄧尼斯.霍爾(Kevin Dennis Hall)博士表示:超加工食品含有大量的卡路里,並且確實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肥胖、消化系統疾病和腎臟疾病。事實上,被譽為「營養學界達爾文」的加拿大醫師溫斯頓.A.普萊斯(Weston A. Price)博士,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調查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紐西蘭、南美洲叢林、阿拉斯加以及南太平洋小島上,與世隔絕的那些原始部落的飲食文化和營養。結果發現,原始的飲食文化只吃經過太陽光長期曝曬的新鮮食材,肉類、魚類甚至生吃,缺乏蔬菜水果和穀物,不吃加工類的食物,並不會營養不良,也極少生病。然而,一旦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飲食文化,尤其是精製的麵粉,含糖的飲料、植物性油脂和現代加工食品之後,卻導致營養不良,以及一連串的疾病叢生。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防曬讓維生素D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攝取量成吉思汗的軍糧-牛肉乾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太陽的熱,日曬脫水,降低微生物與細菌的數量,延長食物的時效,增加人們的便利性。像是八百年前的成吉思汗,輕騎兵之王,草原上的霸主。他的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亞的伊斯蘭教世界,全部心驚膽寒,創建人類有史以來領土最龐大的帝國。世人稱他為「世界的征服者」,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世界千年偉大人物。成吉思汗以區區十萬人的蒙古大軍,打下比古羅馬帝國還大的疆域,主要就是依靠特有的補給食物「牛肉乾」。自古草原民族就有曬肉乾的習性,吃不完的肉放在盛陽下風吹日曬,自然風乾晾製成牛肉乾,需要食用時就用滾水燙成肉湯。牛肉乾被譽為「成吉思汗的軍糧」,蒙古騎兵餓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食用,在馬背上就能補充體力。這種方式既不會耽誤行軍,還能快速充飢,正是靠這些牛肉乾成就了成吉思汗迅如閃電的鐵騎,一日千里,馳騁歐亞,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大帝國。5種太陽光曝曬的天然食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之一李時珍(一五一八年~一五九三年),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被後人譽為「藥王」,他花了三十多年的心血,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文(英、德、法、拉丁、義、俄、日、韓、越等等)風行全球。《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天然食物的養生作用,特別舉出幾樣,與「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一起分享讀者:1. 香菇 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質香菇多醣(Lentinan,LNT)、β-1,3 葡萄糖苷酶(β-1,3 Glucosidases)和β-1,3 葡聚糖(β-1,3 glucan),能提高機體抑制腫瘤的能力,間接殺滅癌細胞,阻止癌細胞擴散,對癌症有治療作用。因此,香菇在國際上被譽為防治癌症的「核子武器」。日本科學家把鮮香菇浸出液,餵食長了腫瘤的小白鼠,一個月之後,小白鼠身上的癌細胞竟然全部消失。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香菇可以幫助人體殺滅感冒病毒,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導劑(interferon inducer),能誘導體內干擾素的產生,而干擾素可以干擾病毒的蛋白質合成,使病毒無法繁殖,從而使人體產生免疫作用。香菇中含有三十多種酶、十八種胺基酸,人體所必須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就含有七種,如果人體缺乏酶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引發疾病。香菇中的核酸類物質,包括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環磷酸胞苷(cCMP)。環磷酸腺苷(cAMP)是一種調節代謝的活性物質,具有抑制細胞生長和促進細胞分化的作用,可用於抗腫瘤、治療牛皮癬、防止血液中膽固醇增加、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等。人類自古就利用乾燥方式來長期保存食物,除了穀物,還有魚乾、牛肉乾、白蘿蔔乾、芋頭乾等許多乾燥食物。太陽光的紅外線具有熱能,食物中的水分會吸收紅外線的熱能,促進水分子運動,脫離食物。換言之,食物可藉由日曬乾燥脫水。紫外線含有高能量,能夠直接殺死細菌,也就是具有殺菌作用。此外,紫外線具有破壞分子的能量,破壞有色成分,產生漂白的效果。多虧如此,寒天、乾瓢(瓢瓜乾)才能如此純白。乾香菇因歷經日曬乾燥,除了脫水、不易腐敗,還能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乾香菇除了營養增加,曬乾脫水後的粗纖維,也比脫水前的纖維量還多,帶來更多的健康成分。乾香菇與新鮮香菇最大的差異就是風味不同,由於香菇中存有罕見的「香菇香精」(Lenthionine),經過太陽曝曬乾燥,可提升酵素活性,產生出更濃鬱的香氣。李時珍形容香菇「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於百步」,意思就是說,掀開鍋蓋老遠就能聞到香氣。香菇對身體虛弱的人、老年人幫助很大,可提升身體的陽氣,尚可治療小便失禁。香菇經過日曬後,其中所含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同時也是合成維生素D的前軀物質(precursor),會轉變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2。亦有研究發現,乾香菇維生素D的含量,比一般新鮮香菇多了二~三倍。只能說老一輩的人真有智慧呢!2. 蘿蔔蘿蔔是人類的健康之友,價廉物美,深受人們的青睞,古代民間讚美蘿蔔的諺語不勝枚舉:「蘿蔔上場,醫者還鄉。」、「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上床蘿蔔下床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常吃蘿蔔常喝茶,氣得大夫滿地爬。」、「家財萬貫,不如蘿蔔就飯。」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乃蔬中最有利益者」。金、元時代名醫李東垣(一一八二年~一二五一年)在《用藥法象》中說:「上床蘿蔔下床薑,薑能開胃,蘿蔔消食也。」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上床前吃點蘿蔔可幫助消化,促使「胃和」,從而夜間「臥安」,一覺睡到天亮,有利於增進身心健康。每晚睡覺前吃蘿蔔,能消食(幫助消化)化積(消除食物積滯),延年益壽。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上床時吃蘿蔔呢?因為經過一天勞動,身體疲勞,吃點蘿蔔退火消食,有利於休息。而早起人體陽氣還未充盈,吃涼性的蘿蔔,容易使脾胃功能受損。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等,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和梨高八~十倍,能誘導人體產生干擾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感冒。有近十種天然食物中含干擾素,其中最為理想的首推蘿蔔。蘿蔔含有一種名叫雙鏈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的活性成分,能誘發出干擾素,對胃癌、食道癌、鼻咽癌和子宮頸癌等的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蘿蔔還含有一種木質素(lignin),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活力,可以把癌細胞吞噬掉。不過,要發揮蘿蔔的上述功效,最好生吃,因為這種活性成分不耐熱,口腔內的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對這種活性成分耐受性較好,可以讓活性成分充分地發揮其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作用。唐代藥學著作《四聲本草》中說:「凡人飲食過度,生嚼咽之便消。」其中的「生嚼」十分合乎科學,因為蘿蔔中的澱粉酶(Amylase)不耐熱,遇到攝氏七十度的高溫便被破壞,維生素C也怕熱,所以蘿蔔最好生吃。除此之外,蘿蔔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預防大腸癌、結腸癌。近年來,臨床醫學證實蘿蔔汁外敷,可以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效率高達九○%以上。在老一輩的智慧裡,會透過太陽曝曬的方式延長食物的保存,同時經過陽光乾燥後風味變得更濃郁,甚至增加營養價值!原本瑩白的蘿蔔,經過鹽巴醃製與石頭的重壓後,蘿蔔內的鐵跟鈣比例增加,因此開始轉變成褐色。蘿蔔含有微量鞣酸(tannin)成分,鞣酸的特性是有微微的特殊氣味,就是我們所知的一股「陳年」味道,接下來日復一日的太陽照射,顏色就會逐漸變黑。蘿蔔變成老菜脯後,具有一些食療功用,民間流傳對於治療咳嗽尤其有效,因此又被稱為「窮人的人參」!3. 大蒜 埃及人是尼羅河的兒女,伊姆荷太普(Imhotep)是古埃及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憑藉其建築師、工程師、藝術家的才華以及他對醫學的瞭解,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薩卡拉(Saqqara)金字塔,建造時間約西元前二六六八年~前二六四九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建築學家。如今,伊姆荷太普設計建造的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襲後,依然佇立於世,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這座階梯式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方三十公里的薩卡拉,是人類建造的第一座完全用石頭構成的建築物。伊姆荷太普認為,人類全部都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子民,人死後靈魂只有走上一條通向太陽的階梯,才能與太陽神接觸,從而得到永生。 伊姆荷太普讓建築金字塔的工人,在每天的飯菜中吃大蒜,增強抵抗力跟體力,也建議國王讓古埃及的將領跟士兵吃大蒜,增強戰鬥力。一九○八年,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一八四九年~一九一九年)表示,伊姆荷太普是「真正的醫學之父」,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奧斯勒強調,伊姆荷太普是「第一個從古代迷霧遮掩中,清晰脫穎而出的醫生」。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被德國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軍隊封鎖,醫藥物資缺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購買了幾千噸的大蒜,用來治療英國士兵的槍傷、刀傷,成效良好。科學實驗顯示,大蒜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殺滅病菌的有效成分,科學家發現,大蒜能在三分鐘之內殺死細菌。嘴巴裡嚼幾瓣大蒜,可以把口腔中的細菌全部消滅,因此醫生推崇大蒜是天然的青黴素(Penicillin)。全球著名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曾經報導大蒜能夠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東漢時期的名醫華陀,用大蒜泡醋治療腸道寄生蟲,這個方法一直流傳至後世。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裡就曾提到:「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症積肉食此其功也。」除此之外,大蒜內含豐富的硒,能加速體內過氧化物(peroxide)的分解,減少惡性腫瘤所需的氧氣供給,從而抑制癌細胞。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成分,可以啟動巨噬細胞的功能,加強免疫力、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還能夠加速血液流向皮脂腺和毛囊的速度,從而促進毛髮生長。台灣的大蒜香氣十足,很難被其他外國蒜替代,建議讀者要買一定要買乾蒜球,因為在曬乾的同時,蒜膜與蒜梗中的養分,還會持續被蒜瓣吸收,因此等到完全曬乾時,吸飽精華的蒜瓣會變得更辣更香唷!4. 薑 薑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經常會用到的食材,除了可以當調味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材。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夏天多吃薑,那吃什麼薑呢?在不同的時期採摘的薑,口感不同,功效也不一樣,生長了四個月的薑叫「生薑」,也叫嫩薑;而生長了十個月的薑就叫「老薑」。那生薑和老薑的功效有什麼不同呢?兩種薑區別大,生薑(嫩薑)大約生長四個月就能採收,其外皮乾淨偏淡黃色,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因其纖維較少,口感脆,所以經常用於涼拌、醃漬等開胃小菜。老薑的生長時間長,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足,秋收的時候,辛味越重。老薑的顏色比較暗黃,表皮發皺。生薑比較鮮嫩,表皮很薄,含水量高,纖維很細,口感爽脆,味道不是很辣。因薑齡較小,薑辣素(Gingerol)、薑油酮(Zingeron)、薑烯酚(Shogaol)、薑油醇(Zingeberol)等等這些植化素的含量低,效果不如老薑。而老薑皮糙肉厚,纖維比生薑粗很多,有嚼不爛的感覺,味道也很辣。做菜時最好用老薑,味道更香,很多人搞錯,用了生薑,難怪做菜不香,因此坊間才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說法。吃薑必須講究時間,晚上不可以吃,一年之中秋天不可以多吃,民間諺語:「上床蘿蔔下床薑,不用醫生開藥方。」為什麼早上起床要吃薑,因為薑辛溫可以暖胃。而夜間人身體的陽氣本應收斂,如果吃薑就違反生理的晝夜節律了。一般女性月經來潮、生產後,氣血多虛,經冷瘀血多,需要靠老薑來溫經、散寒、製造新血,往往吃掉三台斤以上的老薑,因為煮麻油雞、魚湯、炒腰花通通加老薑。老薑之所以能夠發汗驅風寒,是因為薑中含有豐富的薑辣素,味辛辣,而辛主散,所以能夠驅風散寒。薑辣素對心臟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夠使心臟跳動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全身產生溫暖熱呼呼的感覺,並且促使全身的毛孔張開,流出的汗帶走體內的毒素。所以,人一旦受了風寒,民間通常以薑湯讓身體出汗來加以治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除此之外,坐飛機、坐車、坐船會暈眩嘔吐的人,只要細嚼幾片老薑就有療效。5. 綠色花椰菜(青花菜) 「超級食物」綠色花椰菜大約在一九四○年左右由美國傳入台灣,綠色花椰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蔬菜,以冬、春季最為盛產,彰化、雲嘉南及高雄都是產區。美國生產的綠色花椰菜(Broccoli)有百分之九十是產自加州,其餘來自亞利桑納州。其中,美國出產的綠色花椰菜有一五~二○%供外銷,前三名的輸出對象分別是加拿大、日本和台灣。加州的綠色花椰菜主要產區在薩林納斯(Salinas Valley),薩林納斯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出生的地方,當年斯坦貝克是以作品《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國際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家保羅.塔拉萊(Paul Talalay)教授,領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藥理學實驗室,於一九九二年發現綠色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抗癌特性(包括但不限於乳腺癌,皮膚癌,肺癌,胃癌、口腔癌、直腸癌和攝護腺癌)。這項發現被刊載在《紐約時報》的頭版,導致美國各地的綠色花椰菜銷售數量增加了一倍。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這種富含硫的植物化合物(抗癌化學物質),在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和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被發現,具有抗腫瘤特性。然而,蘿蔔硫素僅在與一種稱為黑芥子酶(myrosinase)的特定酶接觸時,才會轉化為活性蘿蔔硫素形式,該酶在植物細胞壁受損時釋放。未加工的綠色蔬菜中蘿蔔硫素含量最高,其中綠色花椰菜的菜芽中(三~五天大的綠色花椰菜的菜芽),含有的蘿蔔硫素是普通綠色花椰菜的五十倍以上。因此,必須將綠色花椰菜切過之後再靜置一段時間,黑芥子酶才會合成出蘿蔔硫素,也才具有抗癌效果。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曾經做過研究,如果將綠色花椰菜之類的十字花科蔬菜水煮五分鐘,其中的抗癌成分蘿蔔硫素就會流失二○%~三○%,時間增加到半小時,蘿蔔硫素更會流失七成。此外,黑芥子酶不耐熱,即使是稍微用水煮或是微波,都會讓這種酵素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農業和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公布了綠色花椰菜的研究結果,切碎、靜置三十分鐘以上的花椰菜,比起直接調理,攝取到的蘿蔔硫素多二.八倍!讀者請記住,要吃進最多綠色花椰菜的抗癌成分,務必將綠色花椰菜清洗乾淨後,莖部切成小段,剝下頭部的花蕾,放置三十分鐘再生吃或者是以攝氏七十五度的熱水川燙一下。二○一三年七月九日,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推動反肥胖運動,在白宮舉行午宴,款待全國各地贏得「健康料理競賽」的五十四位小朋友,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也來作陪。一位小朋友問歐巴馬總統最喜愛吃甚麼食物,歐巴馬回答:綠色花椰菜。這答案令人想起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總統在一九九○年惹出的綠色花椰菜風波。他當年表示,從小就不喜歡綠色花椰菜,無奈母親總是逼他吃,「我現在已經是美國總統,我再也不要吃那難吃的綠色花椰菜。」此話一出,全美輿論一片譁然,不僅種植綠色花椰菜的農民抗議,家庭主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多吃綠色花椰菜。眼看風暴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逼得老布希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我只是誠實地說出個人小時候的心理感受,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難道你們也想讓自己的小孩吃煮的糊糊爛爛的綠色花椰菜,像我一樣痛苦嗎?還是你們要我當個說謊的總統?」老布希的美式幽默,逗得美國民眾會心一笑,瞬間化解了這場綠色花椰菜風暴。在美國,其實很多人不愛吃青菜,因為歐美習慣水煮青菜,把綠色花椰菜之類的青菜,煮得軟軟糊糊的,大人小孩都不愛。不過,這麼多年以來,美國民眾已經改變烹調的方式,習慣生吃綠色花椰菜沾沙拉醬。肥胖是美國最大的健康危機,就連第一家庭也躲不掉。二○一○年蜜雪兒透露,家庭醫生曾說第一千金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讓她驚覺兒童肥胖的嚴重性。「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肥胖問題,總覺得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而讓我們的孩子暴露於肥胖的危險中。」蜜雪兒在白宮八年期間,從自己本身做起,將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到全美國,帶領美國兒童脫離肥胖。有一次,蜜雪兒訪問校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現任總統的名字嗎?」「巴拉克.歐巴馬。」「他最喜歡吃的食物是什麼?」「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們,就是巴拉克。」引起小朋友一陣大笑!因為歐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跟綠色花椰菜(Broccoli)的英文發音十分相近。蜜雪兒接受媒體訪問時,形容第一家庭是「綠色花椰菜之家」,「唯一不會讓我家小孩大吵大鬧的青菜,就是綠色花椰菜。」
-
2022-09-22 性愛.性福教戰
第一次看色情影片是幾歲?國際研究:逾半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看色情影片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匈牙利籍Beáta Bőthe(貝雅)博士發起全球45個國家問卷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性行為不活躍,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匈牙利籍貝雅博士發起、且與全球45個國家研究者共同執行人口學及性生活特徵解構分析的線上調查研究,參與調查者逾8萬2000人,資料蒐集自公元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其中,台灣方面有2685人參與調查,時間是2021年10月至12月,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宗瑩、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芷婷及小兒科醫師蔡孟哲共同主持。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資訊指出,此調查在台灣端參與研究者中,75%是異性戀,5%是男女同志,9%是雙性戀但以異性戀為主,2%雙性戀但以同性戀為主。新聞資訊中,林宗瑩表示,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台灣人性行為不活躍。多數有固定性關係受訪者答覆,過去12個月中發生性關係頻率是1個月2次至3次,甚至1年只有2次至6次,自慰頻率也比其他國家平均少了約10%,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調查指出,逾半受訪者觀看色情影片或刊物頻率是每個月2次至3次,甚至是每週4次至5次,但從14歲開始接觸色情影片。對性與關係仍處於懵懂探索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可能受到影片內容影響而產生偏差性觀念。林宗瑩表示,國外調查研究曾發現,部分青少年因觀看色情影片而產生錯誤觀念,1名青少年只因覺得自己性器官長得與色情影片中主角不一樣,就自行切割性器官而進了醫院。面對當今資訊隨處可得,青少年可輕易使用網路獲得未經篩選的性相關影片,這些資訊未必合宜,甚至可能涉及暴力與偏差行為,即使學校已開始重視性教育,相關影音內容及刊物製作,但可能不會受到青少年歡迎。林宗瑩說,這項調查結果仍無法推及至整個台灣人口,但此調查問卷經過國際性研究調查方法認可,且由台灣端進行轉譯後完成,可開始建立台灣性調查的專業度及資料基礎;受訪者回覆問題的開放直率態度,更增加調查可信度,未來有許多研究面向值得推進。
-
2022-09-21 焦點.元氣新聞
心臟權威姜必寧享耆壽93歲! 擔任三任總統御醫最為人知
專攻心臟科的台北榮總前副院長姜必寧今天逝世,享耆壽93歲。姜必寧最為人知的事,為曾任蔣介石、嚴家淦及蔣經國前後三任總統御醫。姜必寧42歲時,以心臟專家加入前總統蔣介石的醫療小組,幾年後,蔣介石過世,他升任前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說,姜必寧對北榮心臟內科建立功勞甚巨,更是敬重、敬仰的老師及前輩,其栽培許多年輕學子,讓無數醫師在台灣各領域發光、發熱,於國內心臟科領域貢獻卓越。姜必寧於1978年至1988年間,擔任前總統蔣經國的醫療小組召集人,當時蔣經國患有糖尿病、視網膜出血、腿部神經性變化、心臟等多重併發症,他為了守護元首健康須24小時待命,深怕蔣經國健康臨時惡化。身為姜必寧於台北榮總擔任內科部主任的第一屆總醫師,現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及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說,姜必寧可說是「大宗師」、「大國手」,他以此來紀念老師。大國手是因為因為姜必寧不只看了許多病人,更曾經擔任三任總統御醫;大宗師是他不僅在北榮心臟科開宗立戶,更領導了北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還創辦了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於30、40年前即開始提倡培養醫師科學家,讓北榮從服務導向的醫院,轉向重視教學及醫學研究的訓練及風氣,可說是反轉了北榮當時發展的軸線。蔡世澤說,姜必寧在擔任御醫期間已有豐富經驗,對於整合醫療十分關注,並讓年輕醫師共同參與醫療小組,同時也十分傾聽年輕醫師的意見,透過互相學習,年輕醫師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做事的態度,是名副其實的經師人師。蔡世澤跟隨姜必寧學習整合醫療,從中引發對糖尿病重症照護、營養支持領域的興趣。蔡世澤說,姜必寧文采很好、學識淵博,老年更是不中斷學習,還請老師到家中教電腦、編輯及攝影,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楷模醫師。回顧姜必寧一生,33歲時考取公費赴英國倫敦大學心臟研究院及英國國立心臟醫院專攻心臟學,留英返台後,在三軍總醫院發展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心導管手術,並於196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姜必寧於1969年在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關於「心室早期收縮與冠狀動脈關係」的論文、1970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權威雜誌「循環學」的「猝死的原因,1975年前,這兩篇論文都被列為醫學索引中,十大最常被引用的論文,奠定他在心臟科領域的權威地位。姜必寧也曾在美國前總統布希1992年前往新加坡、南韓、日本等國家訪問時,因台灣位於飛行航區,姜必寧還被指定為台灣地區的待命醫師。
-
2022-09-16 醫聲.Podcast
🎧|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
「我在推動的,是一場革命!」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日前於臉書上連載一系列針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建言,在看似平靜的健保討論聲量中,激起波瀾。他呼籲政治人物、醫界和國人,重新正視健保財源不足的現況,導致重症患者一旦生病,就有可能陷入「明知有藥、卻用不了」的窘境。讓早已離開公職、投入生技產業的張鴻仁再度發聲的,是一篇報導:聯合報於七月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合作針對癌症病患付費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五癌症病友有自費情形;若是晚期癌症患者,自費超過百萬者也時有所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限縮給付」 重症患者首當其衝或許很難想像,在擁有九成以上的滿意度,新聞報導中總以「享譽國際」形容的全民健保制度之下,竟有國人必須自己出錢,才能獲得治療,甚至因為經濟貧困而無藥可用。張鴻仁老友、健保局首任總經理葉金川日前確診罹患淋巴癌。他曾對外透露,不少治療費用是由商業保險支應。張鴻仁當時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個案、特例,「直到今年看到報導,才知道這已是通例。」當自費成為癌症患者常態,那經濟弱勢者,該怎麼辦?一位不具名的血液腫瘤科醫師曾透露,面對晚期癌症患者時,即使知道有最新的癌症治療藥物可以一試,也會考量其經濟狀況,決定是否告知。若是低收入者,就選擇不予揭露,以免患者產生一絲希望,卻又發現自己無力負擔每月可能高達數十萬的治療費用。張鴻仁直言,健保的「保護力」正逐漸下降,「快變得比全民健保開辦前還要不足,只剩下最基本的保護,當國人生了嚴重的病,健保可以給予的支持很有限。」他指出,若針對癌症等重症用藥及治療的給付不到八成,便可說是保護力不足。原因是重症的治療費用往往相當高昂,單靠民眾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支撐,亟須健保保護傘協助。張鴻仁指出,廿年前健保開辦初期,多數治療都能納入保障。近年國際新藥、新治療進展飛快,然而,因為藥價昂貴,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針對新藥多採限縮給付,或不納入給付範圍,須要患者自費使用。張鴻仁說,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癌症患者,一般民眾因無切身經歷,看不見發生在檯面下,卻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癌症病友與其家庭的故事,因此難以理解健保財源不足造成的醫療困境,這也是他堅持發聲的原因。新藥取得藥證卻不予給付 張鴻仁:應給病人最好療法「全世界只有在台灣,健保不給付食藥署核准的適應症。」張鴻仁說,既然是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經過審核,並核發藥證的藥物,代表已有科學證據、真實世界數據或實證等支持其治療效果,應予給付。張鴻仁指出,若在美國,只要是食藥署(FDA)通過的癌症治療藥物,老人保險(Medicare)必然會給予給付;若以德國為例,該國的醫療保險給付制度採取「暫行給付」,針對有成本效益疑慮的藥物,先行給付一年,再進行後續評估,決定是否納入常規給付。張鴻仁說,這些作法,為的都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療法。」健保創辦為分擔風險 節約浪費非重點有關健保財務困境的討論中,「如何節約浪費」一直是其中重點。中央健保署長李伯璋日前亦投書媒體,指出「若國人平均減少一次就診,一年即可為健保省下逾三百六十億元。」張鴻仁認同這次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新制部分負擔」計畫,讓支持使用者付費的民意,可以有一次試驗的機會,但是他強調,節約並不能解決健保財務問題。「節約浪費」更不該是健保政策重點。他解釋,若真要節約浪費,從經濟學的角度,讓患者各自付費、自食其力,才可以完全避免浪費的問題。然而,若是患者罹患了癌症、罕見疾病等治療費用動輒百萬的疾病,就必須散盡家產,這就是全民健保開辦前的場景。「節約浪費到了極端的時候,就代表保護力的喪失。」張鴻仁說,全民健保屬社會保險制度,創辦原意就是希望「分擔風險」,在發生個人難以承擔的疾病風險的時候,透過「團結力量大」,讓個別患者不至於被疾病擊垮。星國醫療儲蓄帳戶:並不保障大額醫療費用20世紀初,新加坡創立「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此制度類似國內勞工保險的強迫儲蓄,要求國民定期定額存入款項,且僅能用於醫療。國內部分學者認為,此制度可以減少醫療浪費、提高效率。張鴻仁指出,星國模式與台灣全民健保並無孰優孰劣,而是理念的不同:星國是「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全民健保強調風險共同分擔,其本質屬「社會主義」,兩者可說是背道而馳。醫療儲蓄帳戶的重要精神是「自己的健康自己顧」,把醫療視為個人責任,也因此並無法涵蓋、保障人民的大額醫療費用。新任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今年底調升部分負擔,有政府官員期待藉此減少醫療浪費。張鴻仁說,部分負擔的概念是使用者付費,理念上與醫療儲蓄帳戶相近。意即在社會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光譜上,更往功利主義靠近一些。至於是否真能節約浪費?他笑稱,等到新制推行之後,便可見分曉。事實上,在醫療儲蓄帳戶推出後,星國民眾在面對高額醫療費用時仍無法負擔,故該國政府又推出了由政府辦理的醫療保險(Medishield)以及當患者面臨巨額藥費,又因經濟弱勢,連醫療保險保障也無法提供支持時,可以申請使用的醫療基金(Medifund)。張鴻仁指出,星國醫療政策完善,人民獲得保障,是因為其政府「夠靈活」。在發現醫療儲蓄帳戶不足後,立刻推出兩項政策,結合成「3M」,構成三道防線,避免國民面臨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狀況。除了「3M」,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還設有「差別定價制」。醫院的病床分為不同等級,費用最低的八人房「保險床」,與單人房的「頭等床」的定價差別可達數倍。除了住院舒適度不同,用藥也會不同,很類似航空公司的頭等艙與經濟艙差別。張鴻仁說,星國藉由差別定價的設計,達到劫富濟貧的效果,同時還能讓經濟狀況不佳的患者,保有基本的保障,可為台灣借鏡。商保補位有限制 無法保障經濟弱勢、先天疾病在台灣,一項新藥除通過食藥署審核,取得藥證,還須經由健保署專家會議、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即共擬會,PBRS)等討論,才決定是否納入健保,平均等待時間將近一年;費用較高的癌症新藥、罕病藥物等,耗時更長。然而,患者的生命卻未必熬得過漫長等待,故有病友團體主張,在新藥納保前,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張鴻仁也說,商保補位健保是必然趨勢,在世界各國皆是如此,多數國家無法靠單一保險制度給予國民足夠的保障。他建議,衛福部與金管會協調,訂定醫療保險規範,且保險內容應該透明化,在維持商業競爭的前提下,保障國民權利,也能讓急需用藥的患者及早取得藥物。張鴻仁也強調,商保保單必須由政府介入把關。他建議,衛福部可列出「政府認證」的保單,供民眾投保時安心選擇。不過,張鴻仁直言,商保仍有其限制。首先,能夠負擔商保的民眾,表示其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如果連房子都買不起,哪裏有錢買保單?」此外,商保不接受帶病投保的原則,也讓天生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被排除於保障之外。張鴻仁說,應有其他配套措施「保護這群生下來就不一樣的孩子。」付一元得三元 調漲保費最公平究竟如何才能讓健保回歸避免人民因病而貧的創辦初衷?張鴻仁說,除了透過商保補位健保,以及部分負擔等策略,最重要的,還是「餅要做大」:調整保費、提高醫療費用GDP佔比。台灣醫療費用的GDP佔比約百分之6.7,在OECD國家中偏低。而醫療費用來源主要可分為政府直接編列預算支出、健保總額,以及商保給付和民眾就醫時支付的金額等。張鴻仁說,在所有財源中,調漲健保費是「最公平」的方式。張鴻仁解釋,若調漲健保費率,雖然民眾需要多支出,可是當民眾每多花一元,政府、雇主也會多支付一元,可以挹注三倍的金額到「健保大餅」。此外,台灣健保每人支付的費用,在與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相當的國家中,已相對便宜。然而,在台灣,要調整保費相當困難,除了政治問題牽涉其中,還須考量社會氛圍等。張鴻仁說,這是因為政治人物「預設」調整保費會遇到民意反彈,故他建議,「我們要告訴我們的民意代表、雇主、政治人物,說人民希望調高保費,多付一點!」「沒人希望健保倒」應正視財源不足病根「大家都希望保有健保、希望健保好,但是大家都去講它的缺點,不去重視它的根本。」張鴻仁說,沒有人希望健保倒,可是當社會不斷檢討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浪費,政治人物揣測民意對於調漲保費的不滿,就越無法解決健保財源不足的根本,導致健保「越走越沒路」。全民健保的基本理念是透過集體風險承擔,在國人面對疾病威脅的時候,成為及時雨,保障國人生命與健康。張鴻仁指出,透過調高費率,每個月多付幾百元,卻可以幫助重症患者、經濟不富裕的家庭。在健保「大缺血」的現況下,須要「全民覺醒」,共同為健保永續經營「多付一點」,才是有效解方。張鴻仁小檔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剪輯協力: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照護不孤單!3個管道成為照護者的一大助力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二○二一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六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七十一所心衛中心,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認為,心衛中心加上PAC,是對出院病人照護的延伸,而且病患出院後的第三至六個月是再住院、出現自傷和暴力行為風險最高的時期,若能從社區端加強照護,對臨床醫療是很大助力。社區資源投入照護,也能讓家屬獲得喘息。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觀察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普遍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羞恥,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想把生病的家人藏起來,還有人會自我孤立,斷絕與外界的社交,身心俱疲,非常需要社區支持系統就近幫家屬一把。【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諶立中也說,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責任多半在家屬身上,非常沈重,政府資源的協助格外重要,必須布建社區的長期支援系統,給家屬強大的支持,更衍伸到未來的長照。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另外,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呂淑貞說,精神病人和家屬都會老去,從長遠來看,應讓70%的患者回歸社區,而非長期隔離在醫護機構,現在有了長照和精神醫療的跨部門合作平台,就能對精障個案提供長照服務,也可提供家屬輔導諮商和照顧課程。【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不可怕!掌握治療與照護重點翻轉生活
邁入中年的林女士年輕時盡心照顧家人,曾是家中備受尊敬的大姊,多年前卻因罹患思覺失調症,不斷出現狀況而成了弟妹最頭痛的大姊,所幸後來她的病情獲得控制,還進入醫院擔任檔案管理的工作,表現很不錯,讓她重回社會也重建信心,還有收入請家人吃飯聚餐,弟妹們更開心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大姊。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也是精神科醫師,林女士正是他的病人。他說,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的生活重建也很重要,若患者能重新就業,與家人的關係、在家庭的地位都會翻轉,就像林女士和弟妹重回溫暖的手足關係。同時,家人的正向回饋,也會給患者力量支持他們重新適應社會與新生活,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諶立中特別呼籲,期盼社會要能接納病情已獲穩定控制的患者,都要他們機會重回職場與社區。【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民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健保會委員、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就是要為患者找回人的尊嚴與權利,重建生活能力與勇氣,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整體負擔。自立生活的觀念在台灣剛起步,滕西華表示,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設置的自立生活中心在北中南已各有一處,民間也陸續設立社區家園,幫助精障者自立生活。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於今年3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用一對一的方式,做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夥伴,對個案empowerment(賦權),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找回生活自主性。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自立生活的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外界鼓勵與支持的力量。【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例如有一位女性個案,二十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但她因為天天在家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還想賺錢在韓國買紀念品給弟弟,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著她一步步自立,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找工作和就業,後來也學會規畫旅行,現在她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能自行在國內旅遊,去韓國的夢想指日可待。她的故事也印證心健司長諶立中提及翻轉患者地位的意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精障者因為長期的污名化,外界不信任他們的工作能力,再加上病友的長期自我孤立或與社會隔離,也對就業卻步,但其實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與協助,包括職前的工作技能、社交能力與適應性重建等,再通過工作能力、工作態度、人際關係與藥物副作用等評量,配合職務設計,精障者絕對可以進入職場重回社會。【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
-
2022-09-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輔酶Q10是什麼?業者宣稱的功效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我在2020-8-24發表面膜,添加維他命D和Q10,有用嗎。讀者chen在2022-7-26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請問能否寫一篇關於輔酶Q10的文章,介紹一下它的被證實的功效和一些誤區,以及保健品和藥用的不同之處。Q10,跟其他很多保健品一樣,被業者吹捧為萬靈丹,但事實上支持此類聲稱的科學證據卻相當薄弱。更重要的是,有研究顯示,輔酶 Q合成途徑中具有特定缺陷的動物模型反而更長壽【請看2019年發表的論文The Paradox of Coenzyme Q 10 in Aging(輔酶 Q 10 在老化的悖論)】。這與我之前討論過的「抗氧化悖論」是異曲同工。請看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上集。不管如何,有關Q10補充劑的功效,比較全面性,也比較中肯的綜述論文是去年發表的Coenzyme Q 10 supplementation – In ageing and disease(輔酶 Q 10 補充劑 – 在老化和疾病中)。它的摘要是這麼說:「有跡象顯示,Q10補充劑對線粒體缺乏綜合徵和一些老化症狀有積極影響。 Q10的抗氧化作用似乎可以緩解心血管疾病和炎症。 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精心設計的臨床試驗,將 Q10 納入經證實的生物利用度配方,讓更多的參與者接受更長時間的治療,以評估 Q10 在治療神經退化疾病以及代謝綜合徵及其並發症的益處。」較有信譽的健康諮詢網站也對Q10的功效持保留態度:WebMD:雖然輔酶Q10在體內起著關鍵作用,但大多數健康人自然擁有足夠的輔酶Q10。有一些證據表明,以輔酶 Q10 補充劑的形式添加更多可能是有益的。年齡增長和某些醫療狀況與 CoQ10 水平下降有關。但在這些情況下,添加輔酶Q10是否會產生影響是不確定的。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有一些證據表明,補充輔酶 Q10 可能是充血性心衰竭和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患者的常規藥物治療的有用輔助手段。目前還沒有證實補充輔酶 Q10 對糖尿病、神經退化疾病、遺傳性共濟失調或乳腺癌的治療益處。輔酶 Q10 補充劑似乎不會改善運動表現。雖然輔酶 Q10 補充劑相對安全,但它們可能會降低華法林的抗凝血功效。Mayo Clinic(梅約診所):有研究顯示輔酶Q10可以改善充血性心衰竭的症狀。 儘管研究結果喜憂參半,但 CoQ10 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雖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一些研究表明,輔酶 Q10 可能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水平,從而降低他們患心臟病的風險。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高劑量的 CoQ10 似乎也不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一些研究表明,輔酶 Q10 可能會降低頭痛的頻率。由於 CoQ10 參與能量生產,因此相信這種補充劑可能會改善您的身體機能。 然而,這方面的研究產生了好壞參半的結果。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輔酶Q10尚未被證明對治療癌症有價值,但它可以降低由一種癌症化療藥物引起的心臟損傷風險。只有少數研究關注了 CoQ10 是否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其結果尚無定論。關於 CoQ10 對心衰竭影響的研究也沒有定論。然而,有證據表明 CoQ10 可能會降低某些心臟手術並發症的風險。儘管個別研究的結果各不相同,但總體科學證據並不支持 CoQ10 可以減輕由被稱為他汀類藥物的降膽固醇藥物引起的肌肉疼痛的觀點。目前可獲得的少量證據表明,輔酶 Q10 可能對血壓沒有有意義的影響。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一項主要研究表明,即使在高於正常劑量的情況下,輔酶 Q10 也不能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2017 年對這項研究和其他幾項小型研究的評估得出的結論是,輔酶 Q10 對帕金森的症狀沒有幫助。輔酶 Q10 也已針對多種其他疾病進行了研究,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Lou Gehrig 病)、唐氏綜合症、亨廷頓氏病和男性不育症,但研究太有限,無法得出任何結論。原文:Q10的功效
-
2022-09-1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飲食沒禁忌 每天一杯微糖冰拿鐵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清冠一號」暴紅,中醫效用被看見。馬光中醫深耕南台灣,也前進海外,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說,善待患者是馬光人守則第一項,期勉院內90名中醫師「先做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與信賴。父親在澎湖 創首家中醫黃福祥父親早年投資中醫診所,31年前跨海到澎湖馬公義診,被當時澎湖縣長稱許為「馬公之光」,於是以「馬光」之名在澎湖創立第一家中醫,之後陸續在高雄、屏東、台南等地開設診所,現有16家中醫診所,員工逾450人。除了台灣,馬光中醫在新加坡有30家、天津有16家,頗具規模。黃福祥是集團靈魂人物,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後再攻讀學士後中醫系,另一半也是中醫師,他在第一線看診已17年,近年則專注在經營管理。員工笑容 對他激勵很大「有好的員工,才有好的服務。」黃福祥說,善待患者及員工同樣重要,他重視員工在職訓練,鼓勵參加讀書會,甚至補助員工進修,獎勵員工持續學習;將盈餘25%每季分紅給員工,並訂下加薪目標。他不應酬,聚餐對象除了家人就是同仁,很珍惜共事的緣分。「看到員工笑容,對我是很大激勵。」黃福祥說,老闆和員工是生命共同體,要做到同心同步不容易,用心善待同仁,員工自然會回應這份交心。採預約制 診所有遊戲間為縮短患者及陪病家屬候診漫長感,黃福祥推診所全預約制,善用診所空間打造樹屋、兒童遊戲間、書櫃等,還有生態池、咖啡時間等,改變民眾對中醫診所光線暗、瀰漫藥味的刻板印象。從第一線看診醫師轉換為管理者,黃福祥說,醫師、管理者、患者各有不同思考,馬光一年平均有20名新進中醫師,他常提醒同仁,「先做好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養生祕訣/飲食不忌 早上下棋 晚上運動黃福祥是圍棋六段高手,下圍棋是每天生活一部分。他認為,下圍棋能學習沉著冷靜應戰,「捨小就大」等布局戰術,應用在管理上也走得通。59歲的黃福祥和妻子都是中醫師,坦言他是自由自在一派,不會「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力行均衡之道,「不必設限太多苦了自己」,因此對飲食沒太多禁忌,每天下午喝一杯微糖冰拿鐵是他的小確幸。生活作息規律,每晚12點左右就寢,他是「秒睡型」,一躺上床,很快就熟睡。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是黃福祥的圍棋時光,他上網找高手對戰,享受下圍棋的樂趣和成就感。團隊幹部都知道,除非有緊急要事,否則那2個小時盡量不要打擾老闆下棋。運動也是黃福祥的生活一部分,他每晚會到高雄住家附近的公園走路40分鐘,大學曾是桌球、籃球校隊,運動細胞不錯,但近年已較少接觸球類運動,偶爾會上健身房練「皮拉提斯」,著重核心及肌力訓練。黃福祥育有2個女兒,孩子沒踏進中醫領域,而是在美術方面展現天賦,他鼓勵孩子做自己,也認為錢財留太多給兒女是災難,看到富豪人家手足對簿公堂,讓他感觸特別深,他希望馬光中醫未來能成立一筆基金,用來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黃福祥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中醫內科、兒科、針灸科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校友會副會長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博士、國立中山大學EMBA、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經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22、23屆理事長、馬光中醫診所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是養生最重要的事情。
-
2022-09-07 癌症.血癌
兒癌最常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有8大症狀應就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名兒童確診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25%最多。醫師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淋巴結有觸壓無痛感腫塊、瘀青與流血不止等8大症狀,應就醫檢查。每年約有500例新發病癌症兒童,為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成立40週年的兒童癌症基金會今天起至9月18日,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支持表示,他看到女兒健康報告數值有點異常都會緊張不已了,更何況孩子罹癌的家長,鼓勵闔家一起觀展,家長有警覺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陳博文致詞指出,所有兒童癌症中,又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陳博文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機率較低,且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陳博文提醒,當出現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等8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就醫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說,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4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卻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新時代,已有成功首例,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8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6 癌症.血癌
最常見兒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8大症狀家長必須記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每4個1個就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pALL)。成立40年的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今起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圖文展,提醒家長注意8大症狀,若能及早就診,現在平均治癒率達8成,今年4月起台灣也核准細胞免疫治療,可治癒1、2成病情復發難治的孩子。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表示支持,鼓勵闔家來看展,他說「家長對各種狀況都有警戒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相較之下沒睡飽都算小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表示,pALL好發於1到5歲幼兒,發病高峰在2到3歲,「我自己就有兩個孫子在這年齡,可想見若孩子罹癌,對家庭衝擊有多大。」pALL的孩子骨髓不正常,製造出生長快速的異常細胞,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也會侵犯淋巴組織,導致孩子出現常見的8大症狀。陳博文指出,紅血球減少會導致「蒼白疲勞虛弱」,癌細胞侵犯淋巴組織會導致「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白血球及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莫名發燒」,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容易「瘀青和血流不止」。陳博文提醒,平常感冒時腋下和鼠蹊部可能會有一、兩公分的小腫塊,壓了會痛,但pALL的淋巴結腫塊不同,不但明顯比較大顆,壓了也不會痛。此外,疾病可能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紅疹」,可能侵犯肝臟、脾臟、腸胃道淋巴結,所以孩子可能會「腹漲腹痛」、「食慾不佳」。骨髓中有不正常的淋巴細胞,也會導致「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觸診可能會壓小腿脛骨、胸骨,病童可能一壓就會痛。上述8大症狀出現時,陳博文建議家長可帶孩子找小兒科或血液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和檢查。現在家長警覺性高,如果醫師夠細心,通常發病後3、4個月內就能診斷出來,治癒率也已經從40年前的30%提高到80%以上。但要是遲遲沒有就醫接受治療,pALL病情惡化很快,孩子可能只是用力排便就會造成腦出血,發病6到9個月就可能會不幸逝世。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表示,pALL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四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但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說,移植關關難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治療期間病童和家長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從移植前找到配對者就不容易,移植中要打高劑量化療、接受放射治療殺滅癌細胞,可能導致少數孩子痊癒後出現次發性的癌症。移植後也要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避免感染,生活受到限制,這些都是目前異體幹細胞移植所面臨的瓶頸。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pALL病童的新時代,也已有成功首例。此治療費用高達數百萬以上,對病人負擔不小,目前藥廠已經向健保提出申請,希望健保能給付於成人及兒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陳博文表示,依循pALL治療指引,台灣各地治癒率都已經與歐美並駕齊驅,超過8成,但現行各種療法都有部分藥物尚無健保給付,讓家長不僅要煩惱孩子的生活照顧、學業,也常面臨經濟壓力。基金會持續透過小額捐款來幫助台灣癌症兒童家庭,有相關補助方案可申請,每人每年最多補助100萬元,有需要的家長可上網查詢或來電諮詢。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八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後醫療1/醫療院所愈開愈多 專家抨擊將衝擊健保財務
隨著國內人口移動、新創業園區發展等因素,全國各縣市醫療資源配置正悄悄發生變化。台北市新光醫院昨宣布將興建新醫療大樓,桃園市也將設立清華大學附設醫院、桃園亞東醫院,屏東則有屏東義大醫院、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正在興建中,而成大醫院將在台南籌設沙崙分院及老人分院。專家表示,各縣市政府為民眾爭取醫療資源,不能予以苛責,建議衛福部應著手解決各縣市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並及早因應新設醫院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及挑戰。近年來,各縣市政府均希望可以新設醫院,增進民眾就醫可近性。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依「醫療法」規定,每兩百萬人設置一家醫學中心,就醫療網計畫分為六大醫療區,目前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所屬的台北區已有八家醫學中心屬於超載情形,而北區的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總人口數已逾兩百萬人,但僅一家醫學中心,因此還有一家醫學中心餘額。石崇良說,目前全國新籌設醫院縣市多以南部為主,如屏東正在興建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義大醫院屏東分院,以往屏東人要看病多到高雄看病,但屏東人願意接受嗎?因此,新設兩家醫院可以讓屏東人在屏東看病,而隨著人口老化應提倡在地老化,在地就能獲得醫療服務。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新冠肺炎疫情後,患者對單人房需求增加,該院新建醫療大樓在確保衛福部要求的健保床數下,將單人病房數量極大化,滿足民眾需求,另會擴增心臟內科、泌尿科、骨科等科別,符合人口老化的就醫需求。新設醫院不斷增加,恐影響健保財務。石崇良說,新醫院會帶動醫療需求,並結合人口老化、新醫療科技等因素,健保支出一定會增加,但希望增加速度不要太快,增幅不要太高,過程中不會降低健保支出、減少醫療服務,而是從降低醫療需求著手,鼓勵民眾應重視預防保健、癌症防治,減少失能、生病機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說,當都市持續發展造成人口聚集,該地區就有醫療需求,地方政府期望新設醫院「不能予以責怪」,這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是對的,如大台北地區整體醫療資源足夠,大型醫院多集中在台北市,但現在新北市人口已超過台北市,還要求新北民眾過河看病「這樣公平嗎?」而在新醫院增加時,呼籲政府應著手解決病床數不均問題,增加醫療高品質病床,淘汰品質不佳病床,如此才能提升整體醫療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建醫院不困難,但醫院為了營運賺錢,一定會收治更多病人,而健保總額有限,當整體健保點數上升,點值就會下降,且部分負擔新制預計今年底前上路,使用者付費概念也可能影響民眾就醫意願,新醫院要多方思考如何在營運與收治病人數間達到平衡。洪子仁表示,新醫院設置後增加醫療可近性,誘發民眾醫療需求,醫院申請健保點數勢必上升、點值下降,若健保總額不持續增加,醫院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影響醫療服務,衛福部應對健保財務及早研議及因應,思考國內醫療區域發展的需求及醫療網計畫。
-
2022-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些人寧願當黑數!醫: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 4方法自我警覺
國內昨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新北市確診個案數達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連續多日破3萬,病例數明顯上升,「正式進入下一波流行」。急診醫師指出,近期1周病例增加速度相當快,到年底有可能再增600萬人確診,政府應開始教育民眾認知疫情流感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日前表示,若每日平均增加2.5萬例本土病例,至年底有可能再增加300萬人確診,依照往例確診比例約占總體2成,黑數約為報告病例數1.5倍,估算後增加確診數可能500至600萬人。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從高、中、低推估數字來看,應該不會那麼多。但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保守估計每日增加2至3萬人,加上黑數,到年底應該會有500至600萬人確診。「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了!」洪芳明指出,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今日正在住院就有53名病人,且還在急診等待一般病床就有60名病人,急診量整個大幅提升,專責病房需求量提升,門診量調降,都有明顯感受。指揮中心8月30日宣布全台醫院調整專責病床開設比例,雙北應變醫院需開設至25至30%,其他縣市應變醫院開設15至20%;而500床以上非應變醫院,專責病房比例需分別提升到10至15%,東區則維持5%。洪子仁說,長者、嬰幼兒疫苗保護力尚未建立,可能引發重症,增加醫療量能負擔,以新光醫院為例,先前病床數降載到5%、33床專責病床,隨著疫情升溫,幾乎7、8成滿床率,近期隨指揮中心規定,醫院快速應變,升載專責病床到15%。不過洪子仁說,希望指揮中心能更貼近臨床需求,像是疫情升溫短時間升載專責病床,疫情趨緩時也能有效率、快速降載專責病床,如此才能讓新冠及非新冠病人床位使用最佳化。洪芳明表示,近期也有不少醫療人員確診,因新冠肺炎仍被歸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因此無論有無症狀,確診者得進行7天居家隔離及7天自主管理,自主性大大被侷限,或許政府應思考,是否應教育民眾「疫情流感化」認知,病情嚴重者醫院專責照顧、無症狀輕症者自我管理。「有些無法請假的人,寧願選擇當黑數。」洪芳明表示,周邊確診的人數增加,但很多人礙於工作無法請假、沒有保防疫險等,即便快篩陽性、或有症狀,寧願當黑數也不通報確診,雖可以理解民眾行為,但仍呼籲黑數們「要保護周邊的人,不要隨意在外脫口罩」。洪子仁說,我國經歷BA.1、BA.2疫情後,從4月至9月,已經經歷5個月輕症適應期,政府防疫作為、醫院防疫任性、民眾防疫認知已調整最適化程度,但疫情再起,民眾需自我健康檢測、也要提高警覺自我評估風險,「每個人風險程度不一樣」。洪子仁表示,相較20到50歲打滿3劑民眾,感染風險程度較低,但65歲以上長者第4劑施打率僅33.8%,仍然偏低,感染後仍然有可能重症、住院,若沒有完整接種,應該避免頻繁社交活動,「明知道颱風要來,就應該做好防颱準備」,防範疫情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洪芳明也提醒4方法自我警覺,包括:一、若感覺到呼吸困難,二、感覺到持續性胸痛或胸悶不適,三、感覺到自己無法保持清醒,或家人注意到你有時有意識不清的狀況,四、看起來臉色蒼白或發青,與平時不同,且感覺不舒服,需要盡速就醫。去年亞東醫院協助新北市政府運營板橋集中檢疫所,共照顧679個新冠病人,其中47個病人直接被轉送醫院,有74個病人住檢疫所後被轉送醫院,洪芳明與陽明交大醫管所學者陳翎、丁俊恩及亞東醫院醫師許志豪等人合作,以深度學習為基礎,設計一套轉住院風險評分系統,該研究已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洪芳明表示,上述系統以真實病例數據學習,連續2天輸入血氧、體溫、心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5數據,即可快速分辨新冠病人屬於低、中、高風險。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患者No.1高雄長庚醫院/40%的失智症 可透過多種方式預防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排名,高雄長庚醫院就醫人數達1萬143人,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副主任、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洪琪發表示,該院是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透過神經內科與精神科超過40名專科醫師密切合作,給病人最佳照護。洪琪發觀察,去年台灣失智人口近30萬,占全台人口1.31%,依據台灣人口老化推估,30年後恐增加到80多萬,占總人口4%。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40%的失智症可透過多種方式及早預防,主要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及感官接觸,甚至改變生活習慣及治療相關慢性疾病,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洪琪發表示,高雄長庚在失智症治療上,無論治療、臨床研究在高雄具先驅地位,更透過與社區合作、演講、出版書籍等方式,在推廣認識失智症及照護方面皆獲得肯定。洪琪發還說,面對患者時,會與對方平視,說話語速放慢,降低語調讓字句清楚,並在談話中耐心傾聽、適度給予鼓勵,引導並釋出善意,就能讓病患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診療,並建立良好醫病關係,這也是長庚醫師讓人信賴的原因。區域醫院No.2嘉義基督教醫院/記憶門診服務長者 一次門診完整評估根據健保署資料,嘉義基督教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4,951人,位居區域醫院第二名。嘉基精神科暨失智症整合中心副主任醫師趙星豪表示,共照中心組成治療團隊,以記憶門診服務行動不便長者,主動走入社區關懷。嘉義縣市是全台灣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趙星豪表示,嘉基在衛福部及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結合神經科與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復健師、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組成治療團隊,設立記憶門診,讓有記憶困擾卻行動較不方便或不願意出門看診的高齡長者,可以在一次門診的時間裡,完成醫師問診、心理師評估、身體、血液及腦部影像學檢查,減少舟車勞頓。個案管理師會與確診個案的主要照顧者會談,確實了解個案家庭狀況與可運用的社會資源,並衛教家屬照顧失智個案的技巧,並追蹤及關懷後續。他表示,共照中心主動進入社區,成立日間照護據點,讓輕度至中度失智的確診個案接受非藥物的活動治療。中心也與社區的便利商店、大賣場、警察單位合作,訓練其所屬工作人員認識失智症並能適切的與個案互動,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以期達到高齡失智友善社會之目標。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照顧失智從愛出發 親人憶起找回笑容健保署統計,桃園長庚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門診患者達3,417人,居區域醫院第一,主因在於醫院很早就成立專科門診,主任醫師徐文俊民國90年投入失智症照護擘劃,開設「記憶門診」,同時規畫「失智症中心」和建立「失智症科」團隊。徐文俊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現任理事長,過去協助政府草擬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後來據此啟動長照2.0計畫,加速增加全國共照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108年起,徐文俊率長庚團隊和勞動部合作,辦理年輕失智者(65歲以下)就業服務計畫,開發個案管理模式,建立共享醫療決策的工具,現在都在勞動部網頁公告,開放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和就業服務人員使用,同時教育失智者和一般民眾,了解失智症者一樣可以就業,長庚門診也提供個案管理與轉介服務。「不少失智症的家人在照護方面都是素人,從零開始,來到門診鼓勵他們從愛出發。」徐文俊說,過去有一位中年男子帶著父親到門診,初診時在個管師面前潸然落淚訴說照護上的苦楚,團隊花3個月治療,同時教導家人如何照顧失智症親人,讓父親有好的醫治,兒子跳脫無助,父子「憶」起找回笑容。基層診所No.1開蘭安心診所/垂直整合區域醫院 提供便捷快速診斷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宜蘭開蘭安心診所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達804人,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該診所佇立於蘭陽平原二十年,以「高齡長者」為服務對象,提供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藥事服務、社區服務、教學研究、長照服務等六大區塊。以疾病管理為理論基礎,以個案管理模式提供服務,給患者整體周全的照護。因應高齡化社會到來,開蘭診所也把照護延伸至失智症的篩檢、診斷及治療,於109年增聘神經內科蔡秉晃醫師,透過整合性照顧,連結各種資源,建構完善支持網絡,滿足病患的醫療需求。蔡秉晃說,以國民健康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訂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COPE)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一旦發現民眾的認知功能惡化,立即轉介至開蘭診所神經內科進行一站式的檢查,包含問診、血液檢查、神經心理評估檢查,並借重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所建立的雙向轉診制度,完成腦部影像檢查。透過診所垂直整合區域教學醫院,為患者提供便捷、快速的診斷,免除病患的來回奔波,並結合長照失智據點、共照中心,以提供失智症家庭可近性、連續且完整性的照護。
-
2022-08-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威明對待病人將心比心!養生享受爬山及攝影樂趣,帶著「斑比」上山下海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年1月16日接任院長,上任後不僅要管理醫院,還要對抗新冠疫情,如今不僅醫院管理妥當,更完成國家交付防疫任務,分別在中正紀念堂設立「車來速」篩檢站與兒童疫苗接種站,共服務超過3萬名民眾及兒童。陳威明說,上任後每一天努力落實與人共好、把病人及同仁照顧好、把學生教好、把醫院環境及軟硬體做好,以及把防疫做好的「五好」理念。創立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 把病患照顧好陳威明從年輕到現在,心中理念就是把病患照顧好,從沒有改變過,未擔任院長前,曾擔任北榮身障重建中心主任,他創立了3D列印中心及輔具租賃服務,時時刻刻站在病患角度思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但他從不居功,抱持與人共好的理念,隨時做好自己。陳威明說,「每隻公雞都認為太陽是自己叫起來的,其實不是」,因此要保持謙虛,努力去做。陳威明上任前,曾有某媒體報導,他都幫有錢的患者穿脫鞋子。陳威明笑說,「他是幫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穿鞋」,因身為骨科醫師檢查患者雙腳,一定要脫鞋子檢查才能檢查清楚,同時可以摸下肢的脈搏,排除腳痛是血液循環不好所造成,檢查後當然要將鞋子穿回,通常經濟情況較好的患者身邊常有人會協助穿鞋,但行動不便、單身前來的長輩患者,他總不能請護理人員或跟診的年輕醫師幫他們穿,他只好親自幫忙穿鞋,這是基於對患者及同仁的尊重。陳威明回想,有名70多歲阿伯從南部北上看病,返家後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說他的腳很臭,醫生沒有露出任何不悅表情幫他穿脫鞋子,孩子寄信給他述說在北榮受到的照顧,讓他十分感動。對待病人「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陳威明說,他要求院內醫師對待病人就是「將心比心、以病人為中心」,如開任何一顆藥、執行任何檢查或手術,選擇醫材時,雖然視病猶親十分困難,但仍應把病人想作是家人,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果自費醫材功能差異性不大,鼓勵讓病患使用健保醫材即可,更有了「陳健保」的稱號。陳威明於民國77年從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身為公費生的他,原希望下鄉結束後回北榮血液腫瘤科擔任住院醫師,但下鄉至花蓮服務時,內科沒有缺額而走向外科,常常跟隨泌尿外科的主任醫師為跌倒骨折的老榮民進行手術,但他深感應該可以把手術更精進及幫助病患早日恢復功能,他主動提出申請回北榮骨科訓練,經4個月受訓後再回到花蓮,全力投入骨科手術幫助高齡榮民及花東民眾,想不到因此改變他的一生。公費下鄉結束後,當時北榮骨科主任、也是陳威明的恩師羅惠熙醫師,讓他回到北榮接受骨科住院醫師訓練,隨後升主治醫師時,正好有位骨腫瘤的主治醫師轉換跑道,讓他順利接下骨腫瘤主治醫師的任務,並在國內外骨腫瘤領域做出口碑,成為病童口中的「陳爸爸」,更當選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的主席。陳威明說,他的理念是「把眼前的事做好」順著命運安排,之後擔任副院長及院長也是一個意外。陳威明擔任院長公務繁忙,但還是會利用公務空擋幫病人手術,他說,這是對病人的承諾,「病人已經等那麼久,如果不幫忙,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陳威明從擔任主治醫師開始為北榮培育新人,個性要求完美的他,無法容忍患者手術結果不好,所以細節都盯的非常緊,現在已培養第四代人才,不怕沒有年輕人可以接棒,只要學生手術火侯達到一定的水準,就讓醫師自行執刀,獨當一面,目前許多學生已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同時也幫許多國家培養了人才。秉持母親家訓「有量才有福」全力協助北榮發展陳威明家訓是「有量才有福」,他說,這是從媽媽傳承下來,做什麼事都是採取包容的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容納別人、與人共好,他最討厭不團結、內鬥、吵架,還記得今年農曆初三祭拜母親時,吿訴母親他會努力秉持家訓,全力協助台北榮總的發展。他回想這輩子只打過一次小孩,就是因為兩個小孩打架,可見家庭及團隊和諧十分重要,擔任院長後,就是凝聚北榮員工的向心力,讓大家充滿熱忱團結工作。陳威明接任院長後任命科部主任、分院院長,行政主管是以「正直、清廉、能幹」並能讓單位團結為遴選原則,和幾位副院長投票得到共識後,懇請同仁承擔重任。他說身為院長要為醫院負責,「他選的人,他負責」,如果選擇的人不認真,3年後任期到了就換掉,這樣醫院才能向上提升,雖然不能讓百分之百的人滿意,但應能讓九成以上的同仁支持。現在院內員工團結一心,士氣非常高昂,相信可以共創台北榮總的榮景。對北榮採走動式管理 一步步進行改革對於北榮的未來,陳威明將採走動式管理,一步一步進行改革。陳威明說,上任後已將創新及教學列入主治醫師、主任升遷的必要項目,這是對醫院品質有幫助的事情,資源要用在照顧病人、同仁及醫院發展等刀口上,而不是從營運業績考量。另如過去北榮拍照時,員工常喊「院長讚」,但他禁止同仁這麼喊,現在請大家改說「北榮讚」,希望每位員工都以身為「北榮人」為榮。北榮目前已規劃在院內興建18層樓、1200床套房員工宿舍、53戶眷舍及九戶學人宿舍,預計下半年動工。陳威明語重心長說,與同仁一起在醫院並肩作戰是他的緣分,一定會信守承諾利用在北榮最後幾年的公職時間,用最大的力量、用心奉獻,好好照顧可敬又可愛的同仁。陳威明養生祕訣/享受爬山的樂趣 帶著寵物狗「斑比」上山下海「北榮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擔任院長前,最大的興趣就是攝影及爬山,但出門爬大山往往需要2、3天的時間,山上手機收訊不好,如果院內有緊急事情聯絡不上,他會對不起醫院和同仁,因此就任院長後,先打消了爬大山的念頭,他說,如果要登大山,就是等待退休後,再好好享受爬山的樂趣。在攝影上,令陳威明最感動的其中一張照片,是「斑比」在海邊玩耍,一個海浪打上來,「斑比」全身被海水淋濕的照片。陳威明回想,當時完全沉浸在拍攝的過程,完全不在意浪花打了上來,拍完後全身濕透,也留下了最珍貴的照片。陳威明說,「斑比」是家中養的「非純種」米克斯的狗,現在已經14歲了,名字叫「斑比」,主要是牠的身形很像小鹿,名字由來就是「小鹿斑比」,但原先他要領養的不是「斑比」,但約2009年時,那時牠才3個月大,楚楚可憐,但牠已被之前的多位領養人接續退回,每次認養都不超過5天,原來是台灣民間習俗「養白腳蹄的狗,會帶來不吉利」。此時,陳威明對太太林佩玉開玩笑說,「我們八字比較重,就帶回家養了。」往後就帶著「斑比」上山下海,就像家人一樣。曾有路人看到斑比的「白腳蹄」問,為何要養這隻狗?陳威明回說,不然要讓牠死掉嗎?就如同他無微不至照顧患者的心情。陳威明公務繁忙之餘,對於維持健康有他的一套哲學,就是每天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以前沒有擔任行政職的時候,開刀拿鐵槌可以訓練上肢,查房快速走路可以訓練下肢,他笑說,他吃東西不講究,能不餓就好,但生活很滿足,不希望浪費太多時間在吃飯上面,平時在醫院上班,就是吃醫院便當,而醫院便當菜色都是由專業營養師配置,營養均衡,如果回家時間晚了,太太就會煮一碗麵,麵裡有蛋、青菜、豆腐,「這是最大的幸福。」現在防疫期間,陳威明每天工作回家,常已接近深夜了,但回家後看到可愛的8個月小孫女,即便是看一眼已經入睡的她,一天的疲憊也都消失了。說到這裡,陳威明頓時化身成慈祥的爺爺說,「我的孫女可愛到不行。」前一陣子,眼尖的民眾也發現,北榮推出新的口罩款式,盒子背後有一行字「不具名旅居瑞典設計師無償設計」。其實這是陳威明愛女設計的,她現為瑞典知名設計公司的部門首席設計師。陳威明說,女兒是北榮永遠的義工,設計口罩圖樣及建物指標等提升北榮形象的作品,無償提供給北榮使用,家人對北榮只有奉獻,不會有利益的糾葛,這是他心中擔任公務人員基本的信念。陳威明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台北榮總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專長: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複雜關節重建手術及微創人工關節手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研究給病人的一句話我以病人為中心,將心比心的態度來診治病人,並以同樣的原則要求全院員工
-
2022-08-16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從事休閒活動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不過體能或運動方面卻減少,專家提醒,遇到重大事件時,如工作挫折、考試、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建議可以透過「找伴」或「重新建立」2方式維持休閒活動參與,也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於2021年2月進行,研究對象共503名,平均年齡46.6歲。並以問卷方式評估,要求列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及此項活動的頻率,同時詢問疫情後活動參與度的變化及目前參與狀況與理想的活動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最受歡迎的是「以在家為主的非網路活動」、「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體能或戶外活動」。此外,閱讀、電腦或電玩遊戲等家題活動普遍增加,大多數體能和戶外活動則呈現減少情況;心理健康上,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呈現重度憂鬱症狀,與疫情前比較,無論是參與度或理想參與度都有差距,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如果增加、抱持該活動參與度,其憂鬱症狀則不會惡化。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改為閱讀或戶外活動,像是登山、露營比例大幅提升,但整體身體活動量卻下降,可能會影響自身情緒,因為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運動需要專注,能暫時拋開負向情緒;也因改變生活型態,而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徐錦興說,休閒活動是指扣掉工作、生理所需的時間,可以自己掌握、從事喜愛的活動,如身體活動、閱讀或網路相關等,建議可安排「有目的」的休閒活動,除了獲得滿足、也能自我強化,進而累積經驗自我肯定。青少年階段的休閒活動更具正向意義,家長有義務引導孩子規劃休閒活動的設計。他提醒,許多人喜好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但需要學習控制使用時間,避免時間過長,造成網路成癮。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緩解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提升幸福感,但面臨如考試、工作挫折、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新冠疫情等重大壓力事件,可能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平常心,心常平」讓心保持在平靜的狀態,能以不變應萬變。面臨不確定的未知與變化,越需保持休閒活動的參與,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戴怡君建議,要重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找伴」:找能激勵自己或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請對方分享經驗,聊聊感受,或是約定一起做;二、「Reset縮小或換目標」:重新建立維持休閒的活動習慣,例如失去寫日記的動機,可改用幾句話或圖像紀錄,董氏基金會研製「憂鬱檢測APP」,亦可應用做心情紀錄。
-
2022-08-14 養生.聰明飲食
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為什麼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其實可防心血管疾病?
今天(2022-8-11)一早看到兩個電郵,真是心有淒淒焉。讀者alex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可以請教一下這個新聞嗎?亞硝酸鹽致癌?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可防心血管疾病真的是大逆轉嗎?」讀者Joe在我昨天發表的 Elliot留言集錦4:吐血「陽光是春藥」的回應欄裡留言:「老師好,偶然看到這篇報導提到『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而且效益『遠大於造成的健康風險』,其中的研究是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不知道老師怎麼看這篇研究呢?因為近十年受到媒體影響,我已經很少會主動選擇吃香腸或培根這類東西(當然偶爾還是會吃一下;或是便當裡面有基本上我就是會以不浪費食物原則將其吃掉)好奇老師您的看法,感謝您撥冗回應。」這兩位讀者詢問的報導是今天發表在聯合新聞網的《亞硝酸鹽致癌?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可防心血管疾病》。它的第一段是:「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中多含有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普遍被認為可能致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來源根本不是加工肉品,反而是蔬菜與米飯;調查亦指出,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遠大於造成的健康風險。」我總共發表了10篇關於亞硝酸鹽的文章。在2017-2-13發表的華視:年菜回鍋恐致癌,有這兩段:【有關「青菜重新加熱,產生亞硝酸鹽」一事,早在1981年,紐約時報就已經有報導,而其結論是毋庸大驚小怪。近幾年來,陸陸續續也有幾篇破解此一錯誤資訊的文章。譬如,去年就有這麼一篇文章。】在2019-6-28發表的亞硝酸鹽致癌?誤會大了,有這兩段:【還有另外三個有趣的事實是,(1)我們的口水裡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而這對我們的健康是至關重要,(2)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請看Food source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the physiologic context f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以及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3)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請看Harnessing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 for Therapy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總之,不論是隔夜菜,或是加工肉品,有關它們因為含有「亞硝酸鹽」而會致癌的說法,都是源自於錯誤認知而造成的以訛傳訛。】請注意這兩段話裡的【來自食物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以及【有研究顯示,「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以被用來治療心衰竭。也就是說,傳言中的毒藥卻可能是良藥。】在我2019-7-20發表的新書餐桌上的偽科學2裡,第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亞硝酸鹽的惡名與真相」。壹電視在2019年11月採訪我的主題之一就是「亞硝酸鹽會致癌?」。請看我的電視訪談影片。台北醫學大學的學生在2019年12月採訪我,而之後我就在2019-12-23發表醃製食物好壞,北醫學生採訪。我提供三篇論文以及四篇有科學證據的網路文章,顯示硝酸及亞硝酸對健康是有益的:Dietary Nitrate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port From a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WorkshopVascular effects of dietary nitrate (as found in green leafy vegetables and beetroot) via the nitrate-nitrite-nitric oxide pathway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The effects of nitrates and nitrite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The truth about the nitrates in your foodAre Nitrates and Nitrites in Foods Harmful?Nitrate-rich leafy greens 'good for the heart'也就是說,我早在五年多前,而之後又一而再再二三地想要逆轉大家對亞硝酸鹽的誤解。如今看到聯合報的這篇逆轉文章,怎能不有所感慨。原文:亞硝酸鹽, 可防心血管疾病, 陽明交大逆轉性發現?
-
2022-08-14 失智.大腦健康
追蹤10年研究揭超加工食品加速失智發生 究竟吃什麼能避免失智症?
一項重大研究發現,每天吃一個漢堡和薯條,或兩條香腸,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衰退,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科學家發現,與攝入較少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人相較,從超加工食品中獲取每日所需卡路里四分之一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快28%、執行功能下降速度快25%。8月在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從2008年到2019年追蹤了10000名巴西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項長達10年的研究,讓每位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填寫一份關於飲食的問卷,也完成關於延遲單詞回憶、單詞識別和語言流暢性的測試,以觀察其認知能力變化。領導這項研究的聖保羅大學病理學家Natalia Goncalves博士說,研究證實高鹽、高糖、高脂肪的超加工食品,可能引發大腦發炎或病變,對認知能力危害甚大。超加工食品被定義為幾乎不含天然食物(whole foods),且通常添加調味劑、色素、乳化劑和其他食品添加物。包含漢堡、薯條、冰淇淋、糖果、碳酸飲料都是。要達到每日四分之一的熱量來自加工食品,大約是500大卡的熱量,美國農業部表示,這相當於一個漢堡加薯條(約700大卡),或兩根4磅重的香腸(約800大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食用最多超加工食品的人,多是年輕人、女性、白人、受過高等教育且從未吸菸者。吃什麼能避免失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表示,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多吃特定食物,可以避免罹患阿茲海默症,但許多研究探查了某些食物,例如藍莓、草莓和綠葉蔬菜,可能對此疾病提供保護。選擇這些食物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們具有抗發炎特性,被認為有助降低危險蛋白質堆積的風險。最近一篇論文建議每天吃一份菠菜或羽衣甘藍,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另一份論文則指出,經常吃魚的人,晚年的認知功能高於不吃魚者。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則指出,富含水果、蔬菜和魚類的地中海飲食,是降低失智風險的關鍵飲食。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8-14 醫聲.肝病清除
跨域整合 彰化超前3年消除C肝
因早年醫療資源稀缺,彰化縣沿海鄉鎮如大城、芳苑、二林、竹塘等鄉鎮,是C肝的高盛行區,在C肝潛勢風險地圖上,呈現高危險的紅色。而這一切,在一系列公共衛生策略推動之下,已經得到改變。在縣長王惠美的支持下,彰化縣C肝根除計畫於2019年啟動。「各界開始呼籲C肝消除的時候,我們在2005年起便已提早15年進行全面C肝篩檢。」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彰化縣C肝篩檢人數截至今日超過43萬,在今年已完成治療逾1萬3千位C肝陽性病患,以鄉鎮別來看,逾5成鄉鎮治療達成率已達80%以上,其餘高齡化之鄉鎮治療達成率也有60-75%,顯示彰化縣C肝根除的普及性及全面性。利用既有的溝通管道及架構進行C肝篩檢,簡化行政流程、破除科室藩籬,是彰化縣成功的關鍵,「重點就是不要疊床架屋。」衛生局長葉彥伯補充說,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是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每年逾30場 萬人健檢打下C肝消除基礎彰化縣「萬人健檢」自2005年起持續至今,實施超過16年,每年舉辦逾30場,是彰化縣最為人熟知的公衛政策,曾吸引多國公衛專家來台取經。萬人健檢是彰化引以為傲的施政策略,也是讓彰化縣C肝防治效率超人的獨門祕技。「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萬人健檢已經具前瞻性,是以個案為中心進行服務整合。」保健科長姚玉津說,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項目琳瑯滿目,從癌症、結核病、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憂鬱篩檢,每一種篩檢項目還各有不同的篩檢條件。讓彰化縣衛生局引以為傲的是,「民眾只要來一趟就可篩檢所有項目。」萬人健檢涉及多複雜的科室協作:檢驗科長施麗貞說,健檢的品質管控、檢驗資料的處理,歸屬檢驗科;中央推行的癌症篩檢,在地方政府是保健科權責範圍;結核病篩檢屬疾病管制科;慢性病篩檢是企劃資訊科;長者憂鬱症篩檢,則是醫政科。釐清、整合了科室權責,再來就需要處理民眾的健康資料。企劃資訊科長張純如說,不同的疾病,在中央各有不同的資料庫,「我們做服務的時候,就是合作把資料庫整合,然後變成『歸人』。」所謂「歸人」,指的是以戶政資料為基礎,讓民眾在健檢現場,只需插入健保卡,就可以得知自己符合哪些健檢項目的篩檢資格。而為了持續更新民眾健康資料,篩檢後資料還需回傳,留作紀錄。為了應付複雜的資料整合流程,衛生局新進人員報到第一天都要考Excel的「樞紐分析」。此外,也鼓勵衛生局員工及衛生所主任醫師持續進修,養成資料搜集處理及應用的能力,總計有17位同仁,到國立臺灣大學進修並陸續取得公衛碩士學位。打破科室藩籬 橫向整合投入C肝消除早在開辦萬人健檢之初,C肝篩檢就是項目之一。二十年前,肝病還是台灣的國病,患者很多,肝癌也是台灣的重要死因,衛生局於是把肝病納入防治計畫重點之中,除了萬人健檢,也深入社區,進行C肝篩檢。不過,當年C肝的主要治療選項干擾素,因治療副作用難受,患者接受度不高。故即便篩出陽性患者,完成治療人數僅2成多。2019年衛生局正式宣佈投入C肝消除計畫的時候,衛生局各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當年的篩檢資料,告訴患者,C肝口服新藥已上路,鼓勵患者盡快接受治療。衛生局也針對不同C肝高風險族群,如愛滋病患者、受刑人、洗腎室以及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醫療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等,計算出抗體陽性率,並訂定消除策略。疾病管制科長王曉琪說,以彰化監獄為例,商請原先就與該單位有業務往來的資深同仁出馬,與獄方協調,針對新入監受刑人抽血時衛教,經同意後原管血清檢體直接加驗C肝,大幅簡化繁複的溝通流程。此外,彰化縣也針對全縣的照顧服務員進行了C肝篩檢,而這項業務,當然是由長期照顧科負責。除了橫向整合,衛生局也沒有忽略衛生單位的垂直合作。每年年初,衛生局會將境內26個鄉鎮民眾的健康資料進行彙整,並交付衛生所,再由衛生所執行每年約4、500場的小型健檢,「衛生所也很需要這樣的名冊,如果晚一點給,還會問說,資料怎麼還沒來。」和美鎮衛生所護理長鄭桂芬說,建立溝通流暢的組織文化有助於公衛政策的推動。C肝消除奠定科室合作基礎 有利未來公衛計畫彰化縣C型肝炎根除計畫召集人胡琮輝教授說,WHO的C肝防治方針強調「Task Shifting(業務移轉)」以及「Task Sharing(業務共享)」,其實就是「任務共同承擔的共同照護」。在王惠美縣長的帶領下,彰化縣衛生局「全局啟動」,所有科室都是彰化縣C肝消除的「主辦科」。C肝消除不是技術問題,重要的是「要下功夫、要有積極的心態」。(廣告)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馬漢忠、馬漢敬兄妹攜手抗癌路 堅強迎生命挑戰
抗癌勇士「微笑小太陽」馬漢忠的妹妹馬漢敬,去年6月被診斷罹患淋巴腺癌第3期,兄妹倆人攜手抗癌,鼓勵癌友不要每天算日子,要堅強地完成生命挑戰。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公布2022年周大觀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共計有台東縣抗癌福音歌手馬漢敬等301名抗癌鬥士榮獲,今天在台東縣舉辦抗癌圓夢助學金捐贈活動,由馬漢敬代表所有鬥士們接受,每人獲新台幣2萬元。國立台東大學學生馬漢敬去年6月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確定罹患「淋巴癌」第3期,馬漢敬已挺過3次手術、8次化療、20次放射線治療,以及正子、斷層造影檢查等。抗癌期間堅持不休學,希望一邊對抗癌症,一邊完成最後1年大學學業。馬漢敬接受助學金後表示,她哥哥馬漢忠從小罹癌,原本以為神給家裡的狀況就到哥哥為止,但很奇妙神又突然給了他們家一份禮物。她說,聽到醫生宣布時,她愣住「我很健康啊,怎麼會得癌症」,接著大哭一場,這是這輩子首次大哭,但哭過後就必須接受,經過很長的拉扯,才調適心理狀況,不調適就無法度過每一階段的療程。她表示,當她知道罹癌時才感覺生命如此重要,希望治療好後能鼓勵其他癌症鬥士,努力對抗病魔,「不要每天去算能活多久,而是要在意當下時刻」,努力完成生命挑戰,也希望父母們在孩子得癌症時能更堅強,讓孩子能更堅強地抗癌。今年26歲的馬漢敬,國立台東女中傑出校友、國立台東大學高齡健康與照護管理原住民專班應屆畢業生,大學3年期間,課業成績優異,孝順的她總是努力求學,希望透過申請獎學金幫忙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她的爸爸孫昶吾是韓國牧師、媽媽馬秋琴是台灣布農族原住民,哥哥馬漢忠是抗癌29年的畫家詩人–先後榮獲總統教育獎、全球熱生命獎章,從小被譽為「微笑小太陽」。會中,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致詞表示,受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衝擊,小額捐款驟減6成,周大觀抗癌圓夢、熱愛生命等2基金面臨斷炊危機。周進華指出,希望各界捐贈發票與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一起拉拔生命鬥士,幫助弱勢的罹癌學生一臂之力,確保沒有任何1名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
2022-08-07 養生.人生智慧
「我只是活在這世界上的時間比較長」 世界最高齡舞者Eileen Kramer分享如何保持活力的秘訣
編按:澳洲有位高齡107歲的職業舞蹈家Eileen Kramer,她在100歲之後仍然持續創作和演出,更被稱為是澳洲的人間國寶。當被問到有何保持活力的秘訣?她回答:「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就會讓人忘記年齡。」如何看待「老」,可能決定了你如何度過老後歲月!對於今(2022)年107歲的澳洲舞者Eileen Kramer來說,她不只作為職業舞者和編舞家,一輩子在全球各地巡迴演出,更在100歲生日之後,迎來她人生中的創作巔峰期,並且仍然持續活躍於舞台上。人們經常問她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她為何總有這樣充沛的活力?還有,為什麼能在這樣的年紀繼續跳舞,有何秘訣?Eileen的回答是:她拒絕使用「老」和「年齡」這類名詞。「我只是活在這世界上的時間比較長,並且在這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東西而已。」百歲後仍然持續演出 創造令人保持年輕心態出生於1914年的Eileen Kramer,是澳洲第一個現代舞團「波登維瑟芭蕾舞團」的創始成員之一。在她超過百年的人生歷程中,她有大半時間在海外生活與演出,她曾旅居印度作為舞者演出、畫壁畫,也在巴黎和倫敦做過藝術裸體模特兒。在旅居巴黎期間,她認識了許多音樂與藝文界的知名人物,也曾在一家賭場裡和美國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壯學跳扭扭舞。直到99歲,她才因為「想念尤加利樹和笑翠鳥的聲音」,而決定回到澳洲。回到家鄉之後,她在澳洲國立舞蹈藝術學院(NIDA)和獨立劇院參與了3部大型舞蹈作品、電影和短片的拍攝,還寫了3本書。目前她住在雪梨市的安養機構,並且習慣每天給自己寫一篇故事。Eileen Kramer在2020年所拍攝的短片〈Our Lady of the Horizon〉。「我喜歡專注於眼前想做的事,如果有更多人能做自己真心喜愛的工作,那麼年齡就不會那麼讓人介意。我從未擁有過汽車、冰箱或是房子,這讓我可以自由地保持年輕,並做我的工作。」她說。住在安養院也能繼續跳舞 激勵年輕舞者持續舞蹈生命由於她作為舞者的魅力,許多在舞蹈界的後輩和朋友會定期探訪她,並且在她獨居於安養機構時,負責協助安排她的日常所需,讓她可以繼續維持跳舞等工作。協助她進行肢體訓練的物理治療師說,雖然她不能快速地移動或站立,這並不妨礙她作為一個舞者的表現。她的上半身很有表現力、雙手仍然靈活自如。曾和她合作的舞蹈家Sue Healey則表示,雖然她不能像許多舞者一樣在空間中跳躍或是彎折肢體,但她是以舞蹈的真正本質跳舞,並且保持著令人驚訝的創造力,「或許這就是讓她保持活力、年輕和精力充沛的原因」。因為舞蹈演出而劇烈消耗肢體,許多職業舞者在30多歲便會考慮退休,對他們來說,Eileen Kramer無疑是一個令人感到鼓舞的例子。她在103歲生日時製作並演出了一齣名為《佛陀的妻子》的舞蹈劇,除了編舞和製作服裝,她甚至演出了劇中的女主角——一位17歲的印度公主。最美好的歲月 是從100歲後開始「即便此刻的我外表老了,我現在的心態,和年輕時想嘗試、創造新鮮事物的那股衝勁依然相同,我堅持這點,也不會改變。」Eileen Kramer說,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正是從她100歲時開始。「如果真的說要為年齡做什麼準備,那就是保持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並且盡可能忽略在這之外的事。我永遠喜歡自己看上去狀態絕佳:化妝、穿好看的衣服,對外界感到歡喜或憂傷,或是被某件事深深打動。」最後,當記者問到,若要總結她長壽、富足的秘訣,究竟是什麼?「當然很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得有個健康的身體。而身體健康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像是吃了什麼,如何思考事情,如何面對痛苦並修復自己、並獲得了什麼。」Eileen Kramer笑說。資料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BBC、ABC News原文:107歲住安養院仍在跳舞!世界最高齡舞者 Eileen Kramer:專注做喜歡的事,活到100歲還是狀態絕佳
-
2022-08-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部立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做別人需要的醫者,體悟當醫師是一種福氣!改造部基軟硬兼施,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做一個別人需要的醫者、成為一個有溫度的醫院。」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認為,行醫應以病人優先,醫院管理重視團隊合作。兩年來,醫院收治2400多名確診者,醫護超過三成染疫,他以身作則,防疫採檢排班他排首位,在第一線守護民眾健康。體悟當醫師 是一種福氣60歲的林慶豐,曾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他是外科醫師、也是台大公衛所博士,進入衛生署(衛福部前身)服務至今,因推動建立偏鄉山地離島空中緊急救護體系、醫療網,以及部立醫院院長任期制、關懷弱勢族群社福照顧,於92、102年度獲頒模範公務員。林慶豐引述2020年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陳志成的話:「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得多少獎,而是有多少人需要你。」讓他對醫者角色有了新的體悟。「這輩子能當醫師是一種福氣,而醫師本來就要以病人為第一優先。」醫院想贏 就得做好管理「醫院成功是靠累積,不是靠奇蹟,想贏就得做好管理。」林慶豐說,醫院管理「贏」的策略,若將贏字拆成「亡、口、月、貝、凡」就是答案,亡是風險管理,口是人力管理,月是時間管理,貝是財務管理,凡是品質管理。5年多前林慶豐接任部基院長,「軟硬兼施」改造部基,暖色系外牆讓醫院看起來猶如歐洲大學城,病房區Tiffany藍、鵝黃和青蘋果色系,感覺不像是醫院,讓患者能更安心接受治療。延攬醫師 加強醫院軟實力基隆醫院近幾年延攬20多名醫師,背後有林慶豐多次走訪醫學中心拜託「成全」的辛勞。離職醫護人員想再回來工作,他也張開雙手歡迎,不斷加強醫院軟實力。也正因為有這麼多神隊友,才能度過抗疫難關。數位時代資訊流通快,醫病關係出現變化。身為院長,林慶豐提醒同仁面對患者「挑戰」,千萬不能有「你是醫師,還是我是醫師」的念頭,不妨換位思考,或許就有不同應對方式。三鐵玩家愛泡湯 和教友組樂團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溫文儒雅的身影,讓人很難想像他是鐵人三項玩家。除了靠運動養生,他也愛泡湯,熱湯、冷湯輪流泡幾趟,身心舒暢,思慮清明,職場遇到的難題就有解了。住在北市文山區的林慶豐,常在晚餐後和妻子騎自行車到河濱吹風,他再獨自騎上貓空。到了山上看夜景時,曾有名被追過的年輕車友跟他說「少年仔,很能騎哦」,得知他快60歲了,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很多人不知道他脫下白袍,其實是個鐵人,曾經騎自行車環島,也參加鐵人三項運動泳渡日月潭。林慶豐很愛泡湯,最愛在陽明山面山的湯池泡湯,看著遠方的山,身心都療癒了。尤其愛泡大眾池,輪流泡熱泉、冷泉時,可思考人生苦難及醫院遭遇的難題,或許因為身心放鬆,解決方案會在腦中浮現。音樂是林慶豐的快樂泉源,他和妻子也因為音樂結緣。國中時期學彈吉他,大學時擔任吉他社長,基督徒的他,現在還和教會友人組樂團,每月相約練習2、3次及演出。林慶豐也參加教會敬拜團詩歌和聲,讓他有所啟發。他說,第一部主音當然最重要,但二、三、四部合音襯托也很重要,醫療團隊也是如此。四部合音跟東方太極一樣講求圓融,也如靜坐、冥想、禱告、沉思一樣,可以帶來身心靈平衡,帶來恢復的力量。林慶豐小檔案●年齡:60歲● 專長:公共衛生、醫院管理、消化外科、急診醫學、職業醫學●現職: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福會健保事務小組召集人●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美國柏克萊大學管理博士後研究、芬蘭公共管理學院(HAUS)結業●經歷: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外科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誰擁有樂觀,就擁有透視人生的眼睛,擁有希望的渡船。只要活著,就有力量建造自己輝煌的明天。
-
2022-08-05 醫聲.Podcast
🎧|獨家專訪張上淳:公費後醫系真能成為偏鄉醫療人力、跨域人才的雙重解方?|理事長講堂EP3
「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並無不可,只要招收學生是為了培育他們將來到偏鄉服務;如果是為了跨域培育智慧醫療人才,這跟偏鄉服務的精神,不是背道而馳嗎?」今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4年制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後簡稱公費後醫系)開始招生。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張上淳,同時擔任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向來給人溫文儒雅印象的他,面對三所大學藉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成立後醫系,卻打著跨域人才、發展智慧醫療的旗幟招攬學生,在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專訪時,忍不住說了重話。🎧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難得的慍色,反映了張上淳對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環境的深切關心。事實上,擔任臺大教授期間,張上淳曾獲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獎、優良教學獎等,更曾在擔任醫學系主任期間,推動國內醫學院制度改革,將原本7年制的醫學系,藉由調整原先不連貫的教學內容精實課程,成為現行6年制醫學系,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三所學校成立的是『新設公費後醫系』,有三個重點:新設、公費、後醫系。」張上淳認為,三者應明確區分。他說明,問題其實不在後醫系,而是「新設」及「公費」兩件事,背後各有隱憂:新設醫學系需要投入大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公費制度則有學生畢業後須至偏鄉服務的規定,與部分學校強調跨域人才、投入智慧醫療研發的主張,存在矛盾。40年前曾設後醫系 竟成大學生求職備案在美國,要成為醫師的唯一管道,就是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學士後醫學系就讀。張上淳指出,除了因為美國教育風氣強調通識教育,也為避免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還未確立志向就一頭栽進需要付出極大心力及時間的醫學教育。為接軌國際,1982年起臺大、1982年,國立陽明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曾陸續開設5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結果除了碩果僅存的高醫,其餘三所皆已停招。至於停招的原因為何?張上淳說,當年各校未如預期,找到比一般醫學系更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反而有不少人把後醫系當作失業或追求更高薪資的「求職備案」;此外,進入後醫系就讀的學生多已成家,需要兼顧家庭及孩子教育,無法專心上學,故學習成效不佳。無大體老師可用 新設後醫系教學資源面臨挑戰時隔40餘年,學士後醫學系在今年「復活」。然而,日前卻傳出某校公費後醫系因為無大體老師可用,學生須遠赴花蓮慈濟大學,才能上解剖課程。張上淳說,這三所大學皆屬「新設」後醫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資源的挑戰。張上淳解釋,一般醫學系前2年是通識課程,第3年進入「基礎醫學」課程,後醫系則是一入學就開始基礎醫學課程。也就是說,三校沒有緩衝時間,本就稀缺的大體老師及解剖學師資,只好與他校共用,或與醫學機構簽訂合約以補足缺口,遑論需要特別設計打造的解剖學教室,「我們在審查評估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軟、硬體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張上淳感嘆。跨域人才卻下鄉? 張上淳:不應以公費後醫培養智慧醫療人才這次三校設立公費後醫系的重點訴求之一,是培育「跨領域」醫學人才,發展智慧醫療,以清大為例,該校後醫系特別設有「智慧資訊科技組」,在入學考試時須加考資訊科學科目。然而,因採取衛福部公費醫學生一途,有「綁約」規定,學生畢業後需到偏鄉衛生所任職滿6年。然而,把跨域研發人才安排到偏鄉,是否真能讓其發揮所長?張上淳直言,如果設立後醫系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畢業後到偏鄉服務,「就不該利用衛福部的公費醫學生名額。」他擔任召集人的「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日前也發表聲明,表示「發展智慧醫療不應以設立公費後醫系解決」。張上淳指出,公費醫學生的本質應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及熱忱,投入偏鄉醫療服務。為達此目的,衛福部除了設有偏鄉醫師留任獎勵,也特別規劃輔導計畫,讓後醫系學生在學期間,親自下鄉了解偏鄉醫療現況,增加偏鄉服務意願;同時,在學生畢業下鄉任職後,也設有回校進修及出國深造的機制。在協助三校規劃招生事宜時,張上淳也提醒,應讓學生清楚明白,公費後醫系的義務與使命,就是要投入偏鄉服務。然而張上淳認為,這三所大學設系目標並不明確,「一方面用公費醫學生名額,一方面又說要招收跨域人才,還特別設立相關組別。」產業界期望資通訊、生技產業與醫學強強聯手,擴大台灣醫療產業、發展智慧醫療,甚至創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因而產生跨域人才需求。張上淳說,透過醫學系學生在校內修讀雙主修、輔系,是培育跨域醫學人才較好的途徑,同樣可以結合醫療專業,與資通訊等跨域專長。他指出,以臺大醫學系為例,因為是綜合大學,學生利用既有機制申請雙主修、輔系的比例很高。衛福部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 三所後醫系期滿後恐收攤衛福部設有每年培育1300名醫學生的總額限制,分別配給現有的13所醫學系,若要新成立醫學系招收自費學生,就必須透過繁複的流程,修改現行制度、放寬限額。三所大學透過「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取得醫學生員額,被質疑是為了突破醫學生總額天花板「偷吃步」。「利用公費醫學系的名額,設系的目標就應該是為了幫國家培育去偏鄉服務的畢業生,如果要培育其他的,就不該用公費醫學生。」張上淳直言,除了偏鄉、跨域的矛盾,另一大問題,是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存在,該計畫共分兩期,本次三校設系適用第二期,根據衛福部資料,計畫期間為民國110年到114年,共計招收750位醫學生。張上淳說,到114年期滿後,若沒有新一期計畫通過,三校的公費後醫系就只能被迫收場。他認為,在此前提下,大學不太可能大量投注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恐將犧牲學生受教權益。設後醫系或為追求國際排名 張上淳盼公費醫回歸服務人群本質針對三校積極爭取成立後醫系的原因,張上淳說,三校都是國立大學,理應不必擔心招生不利,較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爭取大學排名,「因為台灣的醫學研究人才很優秀,研究質量高、發表的數量也多。」大學可以藉此提升國際排名。「台灣的醫師人力,大家常說,不是患寡,是患不均。」張上淳說,要長久留在偏鄉服務,需要有很大的愛心,除了生活不便,也因為偏鄉人口少、醫療服務量少連帶導致醫師收入偏低。他希望公費醫學生回歸服務人群的本質,「期待日後有更多醫師,抱持服務的心態,可以幫國家多做一點事情的時候,就去做。」張上淳小檔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召集人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室
-
2022-08-02 養生.聰明飲食
熱泡茶和冷泡茶哪個咖啡因多?營養師揭喝茶養生6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3期文∕陳大樂你喜歡喝茶嗎?有些人把茶當開水喝,無時無刻都在喝茶;有些人則是一滴茶都不敢喝,就是怕茶中的咖啡因影響睡眠。但其實喝茶的好處還不少,茶葉中所含的一些成分,不但對養生有幫助,還能排除身體毒素,來看看該怎麼喝茶,才能喝出健康。茶多酚好處多多茶中的多酚可以防癌、提升抗氧化能力、降血壓、降膽固醇、降血糖、提升注意力等;雖然喝茶好處多,但容易心悸,腸胃不佳、失眠等族群不宜多喝。從早年的茶道文化,再到現在的手搖飲世代,都顯示茶與台灣人密不可分,不論是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台灣茶都舉世聞名,更是各國觀光客的最佳伴手禮。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喝茶有助養生,如綠茶,本身是未發酵茶,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與單寧酸,具有對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防癌等好處;但也因為其未發酵,性質偏涼,所以消炎、解毒的功效較好。發酵過的紅茶,雖然兒茶素與單寧酸較少,不過茶黃素類(Theaflavins,TFs,為茶多酚,即兒茶素發酵所生成的物質)含量卻很豐富,具有抗氧化、延緩老化之效,也正因為發酵過了,紅茶性質較溫潤,具有止瀉、幫助消化等功能;而烏龍茶則是半發酵茶,口感與功效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喝茶的6大好處❶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茶葉含有豐富兒茶素、多酚類等抗氧化營養素,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指出,每天喝5杯紅茶,3週可降低膽固醇7%,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11%;台灣對於烏龍茶的人體實驗也發現,連續飲用6週,可以降低血脂肪濃度,並有助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的膽固醇」)的提升。陳詩婷還說,茶裡頭的兒茶素這種抗氧化物質,能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因此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整體而言,適量喝茶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❷控制體重與調節脂肪茶類含有單寧酸、咖啡因等物質,可以促進脂肪氧化與熱量消耗,因而能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就有一份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喝一次茶的人,體脂肪比不喝茶的人還要少,腹部脂肪也較少;尤其是紅茶,因為單寧酸(一種會產生苦味的多酚類)含量特別多,分解脂肪、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功效也較佳。❸讓血糖趨於穩定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加強胰島素(有助降低血糖的荷爾蒙)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抑制腸道澱粉分解酶的酵素,因此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有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❹抗毒滅菌、抗口臭蛀牙自古以來,就有把茶水拿來解毒滅菌的事蹟,近幾年的科學也發現,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活性的作用,當葡萄糖無法聚合,病菌就不能在牙上著床,使齲齒形成的過程中斷,因而達到預防蛀牙的功效。也有研究發現,時常喝茶、用茶漱口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另外,茶葉中特有的多酚類,如綠茶的兒茶素,具有吸收口腔異味,達到預防口臭、改善口氣的作用;而紅茶裡的多酚發酵氧化後成了茶黃素類,同樣有消除口臭的效果。❺提神、養神之效  茶跟咖啡都含有咖啡因,本身具有提神的功能;不過茶在提神的同時,還具有安神的作用。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含有L-茶胺酸(L-theanine),這是茶葉特有的游離胺基酸;研究證實,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多胺酸,還有降低焦慮、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等功效。❻預防老年失智與改善記憶力研究顯示,兒茶素可以抑制沉積在大腦的斑塊(斑塊是造成老年失智、認知退化的原因之一),同時可以與有毒物質結合,藉此預防老年失智症。如何減少茶的咖啡因?研究發現,冷泡茶的咖啡因,會比熱泡茶少了20%,如果對咖啡因敏感,但又想要喝茶的人,可以選擇冷泡方式,且減少浸泡時間,就可以降低咖啡因的攝取。5族群不適合多飲茶❶腸胃功能不好的人茶中的咖啡因會刺激胃酸的分泌,所以胃潰瘍的人,不建議多喝茶;當然本身腸胃功能不佳的人,更要避免空腹喝茶,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進而引起不適。❷缺鐵的人茶裡頭的單寧酸會與鐵離子結合,本身若有缺鐵性貧血的人,若長期過量喝茶,會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單寧酸本身也會降低腸道的蠕動,降低小腸酵素的分泌,影響鐵的吸收。❸便秘的人茶會引起便秘有兩種原因。陳詩婷說,第一是因為茶的咖啡因會利尿,如果把茶當水喝,會加速身體排水,腸道的糞便缺水,自然就不容易蠕動;第二,茶中的單寧酸會導致腸道蠕動變慢,長期下來,容易有便秘困擾。❹有心臟疾病毛病的人茶中的咖啡因,會使心跳加快、基礎代謝率增加,所以本身有心悸、高血壓等人,不建議長期大量喝濃茶,否則容易增加心臟負擔,產生胸悶、心悸等問題。❺腎功能不好的人腎臟是人體的透析儀,負擔過濾、排毒、排水的功能,太濃的茶,會增加腎臟負擔,特別是腎功能本身就不是太好的人,更不應該喝太濃的茶,淺嚐即可。熱水泡茶,兒茶素含量較高2008年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指出,綠茶以90℃的水溫浸泡20分鐘,茶:水為1:50的泡法,其溶出的兒茶素,比4℃冷泡茶浸泡24小時,還要高20%;換言之,若想喝到較豐富的兒茶素,建議喝熱泡茶較佳。早晨9~11點為最佳喝茶時間喝茶最佳時間落在早晨9~11點,其餘時間淺嚐即可。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的咖啡因及茶鹼具有興奮的作用,若下午3點後喝,容易影響睡眠,而且茶鹼跟咖啡因本身有利尿的作用,晚上喝茶,容易夜尿過多,影響睡眠。不建議飯後喝茶,這是因為茶的兒茶素結合後會成為單寧,單寧是植物澀味的來源,其一遇到熱水或與空氣接觸,就會氧化成單寧酸,進到體內會使蛋白質凝固,因此飯後喝茶,容易會有消化不良的狀況。空腹也不建議喝茶,因為茶中的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或是有胃潰瘍病史的人,都不建議空腹喝茶。一天喝茶勿超過6杯陳詩婷表示,目前並沒有對茶飲訂出飲用上限,不過就以咖啡因含量來看,衛生福利部建議健康成人一天不要喝超過300毫克,約是2~3杯的美式咖啡,或約5~6杯的綠茶;倘若對茶之咖啡因或茶鹼敏感的人,則要減少攝取量,且以早上9點到11點為最好的喝茶時間。延伸閱讀: 。喝水消水腫、減重!每天喝多少才夠? 減重醫解答「關鍵時機」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
2022-07-28 醫聲.醫聲要聞
跨域學習正夯!台灣輝瑞與陽明交大簽人才培育MOU,全方位激發新世代潛能
目前,跨領域學習的風潮正夯,當藥學生張同學(化名)進入國際藥廠實習,馬上深有所感,對罕病藥物研發很有興趣的他一跨入國際藥廠,才發現原來醫界產業不只藥物研發,也需要仰賴病人衛教溝通、行銷、公關等專業知識,且張同學也發現,實習時間只有短短一個暑假,實在有所不足。為了激發新世代潛能,也為了讓實習生感受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台灣輝瑞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下簡稱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日前簽訂人才培育備忘錄(MOU),除了增進學術交流、促進產學共創及人才培育等各項交流發展,雙方對於跨界、跨領域學習上的重視,也為這項人才培育計畫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備忘錄當中,台灣輝瑞提供一年的學生實習機會,讓陽明交大的藥物科學院學生有更多機會深耕學習,並探索未來研究、職涯走向。對於此次雙方簽訂人才培育MOU,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表示,輝瑞向來致力產官學合作,期待可以進一步提升國內醫療產業水準,該團隊更深信,要達成這項目標,須與各界有更密切的合作;其中,好的人才絕對不可或缺。葉總裁也強調,面對世界局勢快速變遷,如何跳出框架,更是重要課題,現在非常需要充滿潛能的年輕世代加入,因此,提供舞台培育下一代,甚至讓台灣新世代人才可在國際舞台發光發亮,該團隊責無旁貸。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博士指出,這次的合作,有助打破過去短期實習的限制,讓同學們可以有更深度的學習。他也分享了該系所常以《藥學科學家》理念啟發學生思維,使其更有研究(Research)的經驗;透過這樣的訓練,也有助於學生邏輯思考,而這項能力,在未來在各行各業都能運用,進而實踐「前瞻智慧藥學、服務社會」的目標。康照洲認為,學生擁有更多樣化、跨領域的實習體驗,是好的開始,也是促使雙方合作的起始點,期許未來在醫藥領域的不同層面,能夠有機會展開更進一步的合作。
-
2022-07-27 焦點.長期照護
銀髮健身俱樂部 長者練肌力:步伐穩了、夜尿少了
長者多運動,可有效延緩失能。90歲老先生熱愛寫書法,但因老化手部力量退化,寫書法時會顫抖而減少書寫次數,近日他參與「銀髮健身俱樂部」課程,透過握力、肌耐力訓練,他的精神恢復,愈寫愈起勁,每天寫上一整張書法都沒問題。91歲輕微失智奶奶,平常行走時需拄著拐杖,也要看護在旁攙扶,因認不得健身教練,隨身會攜帶小本子記錄,上銀髮健身俱樂部課程後,不僅步伐愈來愈穩,現在進教室也會主動與教練、同學打招呼。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大衛生福利所教授吳肖琪表示,國發會推估2020到2044年間,台灣人口將減少200萬人,但老年人將增加300萬人、年輕人減少400多萬人。吳肖琪說,新增300萬老年人需要近1200萬人協助照顧,但未來沒有那麼多年輕人,為維持老年人健康,避免跌倒骨折或中風太快進入醫療、長照體系,應及早從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有為老化、成功老化4面向預防。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國健署推行以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評估長輩身體狀況,若評估為衰弱等級,須盡早量身定做個人照顧計畫,包括運動指導、觀察進步狀況及監測長輩體況,運用社區資源做串連。吳肖琪說,ICOPE測試坐下起立5次時間超過12至14秒,就需要運動。「有長輩本來需要2手抓握才能拿起鍋子,現在只需要單手就可以拿起來。」「容易夜尿的長輩,經由運動練習大腿內側肌肉,現在夜尿次數減少。」羅素英表示,俱樂部是長輩第二個家,長者在這找回歡笑與健康,成就不老健康人生。
-
2022-07-26 焦點.元氣新聞
淨空老法師96歲今凌晨圓寂 一代高僧信眾緬懷
淨宗導師淨空老和尚今天凌晨2點圓寂,享壽96歲,台南極樂寺通知海內外信眾線上助念,念佛迴向阿彌陀佛。去年也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透過弟子預言即將要走,曾表示,「你們要是想我,念佛就可以了」。台南市淨宗學會極樂寺創辦人淨空老法師今天凌晨捨報,民政局長姜淋煌證實,將代表市長前往祭拜。法師以專弘淨土為主,長年在電視弘法,信眾滿天下,曾受邀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推動宗教團結與世界和平,2005年榮獲澳大利亞最高榮譽騎士勳章。根據華藏淨宗弘化網所述,淨空老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1927年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俗名徐業鴻。幼居福建建甌。少年時適逢中國對日抗戰,顛沛流離之間,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及南京市立第一中學。生平愛好博覽群書,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各宗教教義均有涉獵。1949年旅居台灣。1952年起,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學習哲學、佛法與傳統文化13年。1959年於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隔日即開始於十普寺三藏學院講經,隨後便在台灣各地弘揚經教。老法師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亦即「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開示佛陀教育的真實義。
-
2022-07-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退休部桃醫院院長徐永年 行醫40年推動醫病共享,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
「醫師是天命,感謝老天給我當醫師幫助人的機會。」甫自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退休的徐永年,行醫40年,對於台灣醫療制度和醫院行政管理也相當了解。為減少醫病糾紛問題,他還推動現在醫界流行的「醫病共享」制度。徐永年從省立桃園醫院當住院醫師開始行醫,最後擔任部桃醫院院長,但「桃園醫院升格醫學中心評鑑延後2年,無法在手中完成醫學中心的夢」,成為他心中最大的遺憾。感受當醫師的天命徐永年說,當醫師是可以幫助人的行業,在行醫生涯裡,印象最深刻是在雲林沿海地區當醫師,因為偏鄉醫師少,每每對病人多一點關心,病人的回報是10倍,常有病人看診時,帶上特產、在地海產表達感謝,讓他感受當醫師的天命,也感謝珍惜老天讓他有幫助病人的機會。在行醫之外,徐永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做醫院行政工作,不同於醫師為病人看診治療,尤其面對影響醫病關係重大的醫療糾紛,處理的感想很多,他認為,醫療糾紛大都是醫病溝通不良所致,「醫病如果能多花一些時間溝通,很多醫療糾紛就不會發生。」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徐永年說,很多病人對醫療期待很高,但醫療有其局限性,很多醫師能診斷卻難治療,甚至無法治療,很多病況要一直觀察到最後才知道診斷結果,相信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是用心照顧病人,有時是時間不夠、有時是醫師在沒有確定前不會講,他因此推動「醫病共享」制度。現在醫療體制讓醫師變很忙碌,醫師在忙碌過程中,如何給病人最好的說明和服務,必須透過體制上去檢討,現行醫療體制下,醫師是團隊的領導者,要用好的方法、態度把團隊變成最大助力,讓病人得到最好幫助,醫院發展「醫病共享」,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方法,讓醫師告訴病人所有的可能。複雜的病要說清楚「醫師不是神」,面對病人複雜、千變萬化的病情,桃園醫院每一科會挑一到三個困難、複雜的病情與病人說明,讓病人了解複雜的病情演化,有些病人能了解,有些病人不能接受,即便最好的準確率百分之九十幾,還是有百分之幾是不準確率,醫病共享就是醫師說明讓病人清楚。現今醫療一直改變,需要與時俱進,但醫師對病人的關心和熱情,仍是醫者最重要的初衷。徐永年養生祕訣/愛爬山攝影 一周三次慢跑7月16日屆齡退休的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常勸病人、朋友維持運動及健康飲食的重要。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即是飲食少油、少鹽、多運動,尤其喜愛攝影、爬山、旅遊活動。65歲的徐永年出身桃園市客家村,他從就讀醫學院、負笈英國,行醫到醫院行政管理、擔任衛福部立醫院院長,長期在外飄泊,最後回到家鄉的衛福部桃園醫院當院長,他雖愛吃客家料理,但晚上盡量少吃較油膩的客家菜。徐永年的養生沒有非常特別,就是維持少油、少鹽、多運動,早上要吃得好、中午吃得一般,晚上吃得少,要多吃有飽足感、熱量低、高維生素C水果,像土芭樂。運動是健康的必要,他持續慢跑10幾年了,家裡備有跑步機,維持一周三次慢跑。喜愛攝影、爬山的他,喜歡走在山野林道,拍攝自然生態動植物,常與妻子野外旅遊、攝影,拍下很多景點少見的蘭花、雉鳥類照片,他還收藏一幅加拿大樹攝影師在宜蘭明池拍攝合成的台灣杉「姊妹樹」,筆直呈現台灣杉的樹型,十分特別。徐永年也愛爬山,有空與妻子走訪各地林道、山區,爬山欣賞大自然,也是可以強健體力的運動,從爬山體會促進醫護團隊凝聚力的好方法,因此,他喜歡帶同仁爬山,擔任台中醫院院長時帶同仁爬過玉山、雪山各兩次,在桃園醫院院長任內也帶領同仁爬玉山一次。爬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爬山的精神是會走的人走後面,不希望團隊落單,走在前面的人,希望後面跟上,拉著團隊往前走,過程很多互動、互相照顧的精神特別明顯,團隊合作在醫療工作上很重要,每次爬山回來,看到醫護團隊同仁互動關係變好,凝聚了醫護團隊的向心力。徐永年小檔案●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英國里茲大學碩士●經歷: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衛生署豐原醫院院長、台中醫院院長、台中市衛生局局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專業、好好照顧自己
-
2022-07-21 醫療.心臟血管
陽明交大估算腦血管年齡 有效預測心血管病變風險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總組成研究團隊,以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體積估算腦血管生理年齡,該方法可估算腦神經健康程度,也可作為預測心血管病變基礎。陽明交大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黃楚中、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組成的研究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千餘名中老年人的腦部MRI影像,建立數理模型並利用腦白質的體積估算腦血管的生理年齡。林慶波說,腦白質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或退化、病變,導致高齡族群出現認知障礙、失智等疾病。如果能衡量腦神經的老化程度,就可以有效辨識潛在的腦血管病變及風險。林慶波表示,每個人由於基因、飲食、教育、生活習慣不同,導致大腦老化歷程不完全一樣,歲數相同的兩個人,大腦老化程度可能相差慎大。由於腦神經病變多半與腦血管病變息息相關,而腦血管的老化大於實際年齡的人,通常高齡疾病風險也較高。該項研究也透過「佛萊明罕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系統」,分析10年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慶波指出,研究發現腦白質老化程度大於實際年齡的長者,未來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提升5%,但研究是以健康族群為推論基礎,原本已經有心血管病變或三高族群,可能還需要進一步修正模型與評估。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鍾芷萍表示,腦白質病變是腦部小血管疾病常見的表徵,腦部小血管疾病也多是高齡族群中風、失智原因,該項研究有助於瞭解腦血管生理年齡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除了可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腦血管老化有關的心智能力退化外,也提供腦血管生理年齡預測的臨床價值。此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eing),為高齡老化研究領域中的最具影響力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