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國立
共找到
572
筆 文章
-
-
2023-08-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為何來自食物的Omega-3對健康有益 但魚油補充劑的Omega-3則有爭議?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今天(2023-8-23)發表Health Claims and Doses of Fish Oil Supplements in the US(魚油補充劑在美國的健康聲稱和劑量)。我把文摘翻譯如下:重要性:儘管多項隨機臨床試驗顯示,沒有關於魚油補充劑對心血管有益的數據,但五分之一的 60 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經常服用魚油補充劑來維持心臟健康。補充劑標籤上的聲稱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對健康益處的看法。目的:評估在美國魚油補充劑標籤上的健康聲稱,並檢查常用配方中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的劑量。實驗設計:這項橫斷面研究使用了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膳食補充劑標籤數據庫獲的得的市售魚油(和非魚 ω-3 脂肪酸)補充劑標籤的數據。本研究於 2022 年 2 月至 6 月期間進行並分析數據。結果:在 2819 款魚油補充劑中,有2082 (73.9%) 至少提出了 1 項健康聲稱。其中,只有 399 款(19.2%) 使用了 FDA 批准的合格健康聲稱;其餘的【1683 [80.8%]】僅提出結構/功能聲稱(例如,“促進心臟健康”)。心血管健康是最常見的聲稱【1747 [62.0%]】。在 16 家領先品牌/製造商中,確定了 255 款魚油補充劑。其中,每日劑量存在很大的變異性:EPA 每日劑量從135到647毫克,DHA每日劑量從140到500毫克,EPA+DHA每日劑量從300到1100毫克。在評估的 255 款補充劑中,只有 24 款(9.4%) 含有每日劑量 2 克或更多的 EPA+DHA。(註:這些劑量是標籤上顯示的,真正劑量可能更低)結論:這項橫斷面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多數魚油補充劑都做出了健康聲稱,通常以結構/功能聲稱的形式,暗示對各種器官系統的健康益處,儘管缺乏顯示功效的試驗數據。現有補充劑中 EPA+DHA 的每日劑量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導致補充劑之間的安全性和功效存在潛在差異。可能需要加強對膳食補充劑標籤的監管,以防止消費者錯誤信息。註: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但來自藥罐的Omega-3則是一直具有爭議。請看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及魚油對抗憂鬱症,再度受挫。後記:讀者Elliot留言:「來自食物的Omega-3是對健康有益的」是毫無疑問。題外話,也提倡民眾選用食用海鮮時,參考中研院「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紅燈「避免食用」、黃燈「斟酌食用」、綠燈「建議食用」,以及整體選購大原則,環境健康也是人類健康的一環,食用海鮮時,也能為永續海洋、生態保育、氣候變遷等盡一份心力,才能年年有魚。台灣的指南是中研院制定,世界國家也基於相同準則下發表指南,請參照各地的指南。註:綠燈區已經有不少平價且高脂/魚油的海鮮水產。原文:魚油補充劑護心:吹噓是常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日本核廢水排入海,還能安心吃海鮮嗎?看懂氚的輻射劑量影響
我在前天(2023-8-23)發表魚油補充劑護心:吹噓是常態,指出魚油補充劑的健康聲稱是缺乏科學證據。然後我在註解裡引用我以前發表的兩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從海水魚攝取omega-3。之後讀者Deerhsu回應:「日本核廢水分期排入海中,(約1年左右抵達台灣海域),氚氫半衰期約12年,北半球國家都在哇々叫,太平洋整體水產甚至連鹽產都陷入危機,養殖魚貝也因導入海水同樣受污染~已經沒有心情考慮DHA了」。事實上我在一個半月前(2023-7-5)就已經看到一篇關於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的文章,標題是Fukushima’s Tritiated Water(福島的氚水)。作者是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ACSH,美國科學與健康委員會)的集體成員。(註:我曾多次引用ACSH的文章。ACSH並非美國官方機構)。我把這篇文章的重點翻譯如下:如果這些水排入太平洋會發生什麼?我們需要從要釋放的放射性量開始。放射性通過其衰變速率來測量。一貝克勒爾或 Bq 是每秒發生一次放射性衰變的任何放射性物質的數量。根據 2016 年專門研究福島氚水的一份報告,大約 820,000 立方米的水(328 個奧運會規模的游泳池)含有約 760 萬億貝克勒爾(760 TBq)的氚。太平洋相當大——這次排放所在地的北太平洋擁有3.31億立方公里的水量。這是福島蓄水量的 4000 億倍。如果我們將 760 TBq 的氚混合到 3.31 億立方米 [1] 的水中,最終得到的氚濃度為每立方米水中 0.0023 Bq 的氚。這不足以傷害任何人或任何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人們很自然地想知道我怎麼能如此自信地陳述這一點。首先,我們的星球上的氚含量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多得多,而且絕大多數是天然的,是宇宙射線撞擊大氣中的原子時形成的。有時,宇宙射線會分裂成碎片(或者它們可以將空氣中原子上的質子和中子擊落),而其中一些碎片恰好有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其他時候,宇宙射線碰撞會形成中子,中子被氫原子捕獲形成氚。然而,自然形成的氚含量是福島儲罐中氚含量的 1000 倍。地球水域中天然氚的濃度約為每立方米水 185-925 Bq。每立方米的氚含量是我們上面計算的每立方米 0.0023 Bq 的數千倍。換句話說,將福島的水排入海洋就像在我小時候喝的含糖水果潘趣酒中添加幾粒糖。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遠不止氚——鈾、鉀和銣也溶解在海水中,其中一些還含有天然放射性。鉀和鈾發出的輻射比氚發出的低能β粒子更具破壞性。當我們把所有這些放在一起時:.海洋已經含有天然放射性.天然放射性比福島儲罐中的氚還要多.氚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最無害的放射性核素之一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將這些水排入太平洋不會對海洋生物或我們這些喜歡享用這些海洋生物的人構成有意義的(significant)風險。更深入地了解氚與您的健康 – 計算氚的輻射劑量在確定輻射對健康的影響時,一切都取決於輻射劑量——每單位質量的電離輻射所沉積的能量。首先,我們測量輻射產生的能量,單位為數千 keV 或數百萬 MeV 電子伏特。釋放的能量是通過放射性“計數”來測量的。無論大小,每秒經歷一次放射性衰變的放射性物質的活度為 1 Bq;每秒 1000 次衰減代表 1 kBq,每秒 100 萬次衰減代表 1 MBq。然後我們需要測量每克或每公斤材料吸收的能量,即輻射劑量。 1 Gray 或 Gy 代表每克材料沉積 6.242×109 MeV – 該材料可以是空氣、水或我。 1 mGy 為 0.001 Gy從氚發出的輻射能量開始。假設我們有一升(1 千克)水中含有 1 MBq 的氚。這意味著每秒會有一百萬個氚原子發射β粒子,每個粒子的平均能量約為6 keV。 [2]6 keV x 1,000,000 次衰變/秒 x 3600 秒/小時 = 21,600,000 Mev = 3.46 mGy。 這就是那升水中所含的輻射劑量將這些相同的原理和計算應用於我們計算出的福島水排放產生的 0.0023 Bq/m3 氚,水(以及水中生物)每年將受到略低於 0.0000007 mGy 的輻射照射。用另一種方式來看,當我打開布魯克林公寓的輻射探測器時,它的讀數約為0.0000050 – 0.000010 mGy/hr – 我坐在客廳一小時內所受到的輻射量是我在太平洋海域漂浮一整年的十倍。這是不值得擔心的——擔心這種程度的輻射所帶來的壓力比輻射對健康的損害更大。[1] 一立方公里包含十億立方米。[2] 氚β粒子的平均能量為5.7 keV,最大能量約為18 keV。後記1:有兩位讀者回應,核廢水分佈並非均勻,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吃海水魚。有關這一點,請看前天(2023-8-23)發表在Science Media Centre的expert comment on release of waste water from Fukushima into the Pacific(專家對福島廢水排入太平洋的評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段:David Krofcheck 博士(奧克蘭大學物理學高級講師):「福島核電站當前過濾的含有氚原子的冷卻水的釋放不會造成身體上的有害影響。氚是我們正常環境背景輻射的一部分自然產生的,它通過雨水或河流進入世界海洋。所釋放的水每升中的氚含量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飲用水要少七倍。自從中國、韓國和台灣的核電站首次建在沿海地區以來,正常運行的核電站已向北太平洋釋放了更多的氚。」Nigel Marks博士(科廷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副教授):「福島水中的放射性幾乎全部是氚,一種氫。按規模計算,太平洋含有8400克純氚,而日本每年會釋放0.06克氚。極少量的額外輻射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在距離出海口幾公里處捕獲的一生價值的海鮮所含的氚輻射相當於咬一口香蕉。」Tony Irwin博士(澳洲國立大學名譽副教授):「大氣中產生的氚比核反應堆產生的氚還要多,然後它就會以雨的形式落下。日本每年以降雨形式降落的氚數量是排放量的十倍。福島放射性水的排放限值是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的1/7。此釋放是極端保守的。」後記2:讀者Kevin HT寄來這張圖片:原文:海水魚有輻射危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8 醫聲.Podcast
🎧|麻醉後粉領族噁心嘔吐、老男人譫妄?北榮醫透露精準麻醉3武器緩解副作用
「麻醉術後,粉領族容易噁心嘔吐,老男人容易發生譫妄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丁乾坤指出,每個人對麻醉的反應不同,需仰賴醫師的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量身打造精準麻醉,減少術後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甚至是死亡的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丁乾坤引用研究表示,50歲以下、沒有抽菸、容易暈車的女性對鴉片類、吸入性麻醉藥特別敏感,是術後噁心、嘔吐的好發族群,老男人麻醉後則容易產生譫妄,出現幻覺、專注力不集中,所以醫師會事先與病患溝通,設計個人化的精準麻醉,達到病患所期望的術後成果。他舉例,曾有位30餘歲的罹癌女星不喜歡麻醉術後噁心、嘔吐,因此減少導致這些副作用的鴉片類藥物劑量,改用神經阻斷術、超音波導引神經止痛術等多模式止痛代替,最終對方反應良好;另一名105歲高齡長者的大腦退化嚴重,對麻醉十分敏感,經由精準麻醉控制後,手術一完成立即甦醒,減少躺床復原時間及譫妄症狀發生。精準麻醉3目標?不動、不知、不痛過去醫師憑藉自身經驗,觀察血壓、心跳等,或按照大規模實驗得出的建議施行麻醉,可能忽略病患本身的疾病,影響麻醉品質,出現許多術後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譫妄及認知障礙等;然而,丁乾坤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為病患量身打造的精準麻醉,能讓麻醉的深度、肌肉放鬆及止痛效果都「剛剛好」,就能降低麻醉副作用發生的機率,縮短術後復原的時間。丁乾坤說明,精準麻醉的目的依照重要程度有「三不」,分為不動、不知、不痛,若劑量過多或不足,會造成不同後果:1.不動:強調讓病患肌肉鬆弛,醫師透過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了解肌肉鬆弛程度和病患狀況。👉劑量超過:病患術後需花較長時間恢復自主呼吸,容易延遲拔管時間,若是過度抑制呼吸,將造成大腦缺氧受損,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死亡。👉劑量不足:病患在手術中移動,影響手術進行及安全2.不知:強調鎮靜,醫師透過腦電波監測儀監控病患腦波型態,確認病患睡著與否、沒有記憶。👉劑量超過:病患睡很久,甚至醒不過來而死亡,或產生術後譫妄、認知功能降低等症狀,弄混人事時地物或不配合醫囑。👉劑量不足:病患會在術中甦醒,因發現自己身體不能動而有鬼壓床感,導致術後產生創傷後症候群,需要做心理諮商。3.不痛:強調止痛,醫師透過疼痛監控儀,確認止痛效果。👉劑量超過:鴉片類止痛藥物容易引起病患術後噁心、嘔吐、頭痛、頭暈、皮膚搔癢,嚴重時也會抑制呼吸。👉劑量不足:術後傷口劇痛、發炎,影響復原進度。精準麻醉3武器?麻醉醫師、監測儀器、麻醉藥物丁乾坤也表示,精準麻醉的重點在於醫師專業、監測儀器及麻醉藥物3項武器:1.麻醉醫師在做精準麻醉術前訪視時,病患和家屬與醫師好好溝通,充分了解過程與副作用。確認麻醉施行者是否為麻醉醫師或麻醉護理師,「如果自稱是麻醉師,就得提高警覺。」2.麻醉監測儀器傳統生命監測儀器可隨時量測血壓、心跳、體溫、呼吸狀態、血氧濃度等,保證生命狀態。最新的電刺激、腦電波監測儀、疼痛監測儀,著重精確辨識病患狀態,改善麻醉品質。3.麻醉藥物依不動、不知、不痛目標,分為肌肉鬆弛劑、鎮靜藥物、止痛藥物3種。大部分藥物在上世紀就有,因此全球已近20年沒有新的麻醉藥物上市,直到近期才研發出新的鎮靜藥物。過去最常被使用的鎮靜藥物是俗稱牛奶針的丙泊酚,但若不當使用,會像流行天王麥克・傑克森一樣因呼吸抑制送命。新鎮靜藥物屬於超短效苯二氮平(BZD)一類,術中一分鐘內發揮作用,且不造成呼吸抑制,較有安全性,也可在血液中快速水解、代謝掉,不殘留在身體裡,不造成肝、腎負擔,減少譫妄發生機會,有助於醫師進行精準麻醉。不論手術、健檢大小 麻醉仍有風險不可輕忽 不論是動手術,或一般人健檢時所做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或孕婦的無痛分娩,都會牽涉到麻醉。美國麻醉醫學會根據病人狀態,將麻醉風險分為五級,第一級健康民眾的死亡率不超過0.08%,麻醉風險隨全身性疾病嚴重程度而提高,第五級的病患則已瀕危,死亡率可高達51%。丁乾坤提醒,只要有做麻醉,民眾和醫療團隊都須嚴陣以待,除了確保生命,也提升麻醉品質。丁乾坤小檔案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活體肝臟移植麻醉進修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胸腔心臟麻醉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部定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學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周佩怡音訊剪輯:特約錄音室腳本撰寫:黃琬淑、周佩怡音訊錄製:特約錄音室特別感謝:臺北榮民總醫院、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相較日韓歐美台灣人命不值錢?健保署推癌新藥暫時許可解急/年輕癌友3
「比起日、韓,或歐美高所得國家,難道我們的人命比較不值錢?生命價值比較低?」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病得起的未來」活動中,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發出上述沉痛質疑。周穎政以日、韓、新加玻與歐美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高所得國家為例,他說,一個國家的醫療支出成長,反映的是這國家對「生命價值」的重視,像歐美等高所得國家把較高比重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用在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成長幅度也比較大,雖然醫療費用較昂貴、支出經費也較多,卻創造出合理價值,他們國家經濟也沒有因此垮掉。反觀我國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除了在人均GDP的比重偏低,僅佔3.9%,相較日本9.2%、南韓5.0%來得低,醫療費用也非常低廉,這種作法不僅沒創造合理價值,也代表國家對生命價值的輕忽與不重視。延長國民平均餘命 醫療支出、醫療照護是關鍵「先不要說歐美OECD先進國家,我們連日、韓等亞洲競爭國家,在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的成長、所佔人均GDP比重上,都比不上人家,我們的平均餘命,一樣也是輸人家…」周穎政解釋,平均餘命是常見健康指標,像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也都是一種健康指標,曾有OECD跨國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國家透過醫療支出,可改善國民平均餘命,以改善國民平均餘命的貢獻度來說,醫療支出、醫療照護的貢獻度最大。在新冠疫情之後,歐美OECD國家對於醫療照護價值開始進行反思,許多學者認為,若要建構具韌性的醫療體系,與2019年的醫療支出相比,各國應增加1.4%GDP於醫療投資,其中一大半需用於醫療人力。周穎政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要提升健康指標,政府勢必要投入資源,強化對健康的投資,並推動醫療支出的合理成長,才能真正延長民眾平均餘命,對民眾的醫療、健康照護,才能真正產生益處。各方攜手努力 期待健保永續運作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認為,要把健保總額資源做最大的運用,具有很大的挑戰,現在每個新藥都很貴,在總額預算的狀況下,餅就那麼大,期待未來可以在健保資源外成立過渡型機制,像成立癌症藥品基金等,讓病患可以縮短等待藥時間,提前用藥,及早獲得治療。事實上,對於提升青壯癌友用藥、治療權益,以及增加新藥、新科技可近性方面、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近年來做了許多努力。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在健保藥品政策改革上,未來會朝「藥價調整檢討」、「指示用藥給付政策優化」、「加速收載健保新藥」與「鼓勵學名藥發展與生物相似性藥使用」等四大方向努力。以「加速收載健保新藥」為例,目前主要目標在爭取增加新藥/暫時性健保支付預算、核價流程的管控與加速、推動暫時性健保支付、善用多元風險分攤模式與優化HTR(醫療科技再評估)制度。推動暫時性許可 病患更有機會及時用藥蔡淑鈴解釋,以推動暫時性健保支付許可來說,未來將針對有臨床迫切需求,但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尚有不確定性的新藥,將與藥商協議進行多元風險分攤,暫時支付兩年,期間蒐集臨床使用經驗,兩年後再以真實世界資料決定是否繼續給付新藥。蔡淑鈴也期待健保制度朝全人照護、科學實證給付、數位健康服務、健保法規完備等目標前進。希望未來健保可以永續經營,藥價可以更合理,且有實證證據佐證,病患的也可以獲得更有療效的治療選項。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
-
2023-08-12 養生.聰明飲食
喝鹼性離子水能改變體質?專家曝殘酷真相 想抗癌養生需做好「這些事」
許多廣告宣稱喝鹼性水,可以抗氧化、改善酸鹼體質,甚至抗癌、排毒,而且更好吸收,真的那麼神奇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為大家說明鹼性水的正確知識。鹼性水怎麼做出來的?莊培梃表示,鹼性水顧名思義就是酸鹼值偏向鹼性的水,市售鹼性水pH值約在7.5~9.5之間。鹼性水多以電解方式製作,在電解過程中,水分子會在陰極得到電子,形成氫氣(H2)與氫氧根離子(OH-);水中微量的鈣、鎂等金屬離子也會因為帶有正電往陰極聚集,這些氫氧根離子與金屬離子使得陰極附近的水偏向鹼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鹼性水。而電解時氫氣也同時生成,因此又有人更進一步稱呼為鹼性氫水,然而氫氣在水中溶解度低,且不易保存,沒有特別強調的必要性。鹼性水有功能嗎?別花錢買個錯誤期待莊培梃表示,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鹼性水有調整酸鹼體質、抗氧化、排毒抗癌的效果,喝鹼性水和一般飲用水對身體健康的效果是一樣的。部分業者標榜鹼性水分子更小、更好吸收,事實上也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而人體裡血液、胃部等各部位的酸鹼值,都有保持酸鹼恆定的機制,單靠喝鹼性水並不足以影響酸鹼恆定。如果真的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值,那將使得體內的細胞代謝、酵素作用無法正常運作,反而會造成疾病,因此喝鹼性水調整酸鹼體質的論點並不足以採信。莊培梃特別提醒,「水」是維持人體機能的重要物質,但五花八門的包裝水產品、水處理設備,所宣稱的療效、機能,大多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因此,不要嘗試以特殊的水產品取代正規醫療,試圖達到抗癌、治病、抗氧化目的。疾病治療仍需要透過正確醫療支持、均衡營養飲食輔助,才能真正達到效果。至於日常補充水分的功能,任何水產品的效果都相同,自來水公司提供的自來水、市售包裝水皆合乎飲用水水質標準規範。因此,喝煮沸過的自來水就是很好的補水選擇,也可以依個人對產品的喜好來挑選。但是,如果是地下水,則需留意可能含有其他污染物質的風險。食藥署也提醒,喝足量的水有益健康,但鹼性水並沒有改善體質、治療疾病的功能,民眾勿聽信傳言、購買來路不明或宣稱具有療效的高價水產品,以免受騙上當。延伸閱讀:.紅茶、綠茶、烏龍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喝水該喝冰水還是熱水好?好處壞處和「最佳飲水溫度」一次看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8 養生.運動健身
常游泳為什麼還瘦不下來?專家指點游泳前後「吃這些」才容易瘦
夏天不少人都會跑去海邊、溪邊玩水,或是到泳池游泳;其中,游泳既能達到運動的目的,又不用流得滿身大汗,也成了不少人運動的選擇。這次《優活建康網》整理游泳相關QA,包括游泳好處、游泳前吃什麼、游泳後吃什麼,讓你夏日游泳也能安全又健康!游泳好處有哪些? 提到夏天適合的運動,除了在健身房跑步外,大多數人的優先想到的就是「游泳」,而游泳也是一項四季皆宜、老少咸宜的有氧運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提及,研究發現,水的浮力可以抵消身體90%的重量。因此,對於某些不適合從事負重運動的人,游泳成為運動首選。 游泳好處有哪些?林頌凱表示,持續性的在水中運動,還可以改善柔軟度,增強心肺功能,不僅可以提供與陸地上運動同樣的效果,更由於水中運動多屬緩慢重覆性的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如果能夠在溫水游泳池中做運動,較高的水溫能有效地增加柔軟度、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放鬆並減輕疼痛。 此外,很多復健專家認為,游泳可以幫助復健,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是一種不錯的運動。另指出游泳可以讓骨頭組織對抗外力的能力增加,使骨頭不容易斷裂。總體而言,游泳的好處很多,想知道更多可參考「游泳不只增強心肺功能 還能預防骨折」。明明常去游泳,為什麼瘦不下來? 游泳屬於有氧運動之一,因此許多人都會將游泳當成減肥的運動之一,但是想要靠游泳減肥沒有那麼容易。舉例來說,必須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時間;而且想要游得久,就需要依靠強大的心肺耐力和正確姿勢。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游泳對健康有好處,但是研究也發現,由於長期浸泡在相對低溫的水裡,導致食慾大增,因此游完泳容易感到肚子很餓,進而大吃大喝,反而讓體重不減反增。蕭捷健表示,想要邊游泳邊減重,必須認真計算熱量才行。 那麼游泳會消耗多少熱量?若以50公斤的運動者作為參考,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蛙式游泳消耗297大卡、自由式游泳消耗435大卡;相對慢跑消耗234大卡、跳繩消耗225大卡來說,游泳消耗的熱量相對較高。為什麼游泳後會餓? 你是否也有過游完泳肚子很餓的經驗,明明跑步、重訓完都熱到吃不下,為什麼游泳卻容易肚子餓呢 ?營養師蘇妍臣指出,研究表明,在同樣的游泳運動量下,冷水(20度)及溫水(30度)游泳池相比,發現在冷水(20度)裡頭游泳比較容易餓。 除此之外,實驗也發現,在冷水(20度)及溫水(29度)游泳池相比,在冷水(20度)裡游泳後的攝取熱量,比在溫水(29度)游泳池裡的高出40%。因此,若是想以游泳當成減重的一種方式,建議民眾換個溫水游泳池。游泳前吃什麼? 運動前到底要不要吃東西呢?運動前吃東西,主要是為了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避免低血糖及空腹飢餓感造成運動時的不適,例如暈眩、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因此,建議避免在完全空腹的情況下運動,若於餐間進行輕度運動,則不需要額外補充食物。 但如果要進行長時間或強度較強的運動,如持續的有氧運動,像是跑步、游泳、球類運動等,且運動時間離前一餐進食時間比較久,建議民眾,可以在運動前1~2小時補充100~200大卡的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半個小地瓜或1根香蕉,來儲備運動時能量需求。游泳前的飲食補充:.運動前1~2小時補充100~200大卡的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半個小地瓜或1根香蕉,來儲備運動時能量需求。 其他要注意的事項: .運動前避免攝取高油及高纖的食物,以防消化不良及脹氣引起腸胃不適。 .運動前30分鐘,補充300~500毫升的水,避免脫水情況。游泳後吃什麼? 游泳會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游泳後必須正確補充能量,才能讓身體恢復。常理來說,運動後30分鐘~1小時是補充能量最好的時段,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應為3:1或4:1,不僅可以增加肌肉量,還能提升基礎代謝率。 營養師沈宛徵指出,在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提供合成及修補肌肉組織的胺基酸,因此需要增肌的朋友們,可以在運動後補充適當的高優質蛋白質。游泳後的飲食補充:.杯乳清蛋白 .無糖豆漿+1個拳頭大的水果 .優格1杯+1份水果 夏日游泳很清涼消暑,不過也要注意游泳前後的飲食補充,民眾也可依照自身身體健康調整。《優活建康網》呼籲民眾,在認真的運動後,都不應該選擇高油、高鹽、高糖、低營養的食物,才不會讓身體吃不消。 【資料來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游泳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消耗卡洛里、【運動前該吃東西嗎?】-運動前篇【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08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1 焦點.元氣新聞
免費心理諮商、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七項與荷包相關新制八月上路
近一年來民眾應該對物價飆漲很有感。明天就是8月1日了,《元氣網》為網友整理8月上路的新制,有些可以省荷包,有些則可能讓你荷包失血,也有幾項攸關醫療權益的政策,請大家務必清楚了解。一、青安貸款精進方案上路為擴大減輕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負擔,財政部「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青安貸款精進方案)」自112年8月1日起放寬各項條件,從提高貸款額度、利息補貼加碼、延長貸款年限及寬限期四個面向著手,務實減輕購屋負擔。「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方案也補貼1碼,利率最低下修至0.812%。》「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懶人包二、自購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申請協助僅擁有1戶老舊住宅的家庭改善住宅環境,以獲得較佳的居住品質,政府對於想修繕住宅的家庭,提供「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8月1日上午9時至8月31日下午5時受理申請,可和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同時申請。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年限最長20年,優惠貸款額度最高250萬元;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最長15年,貸款額度最高80萬元。》112年度住宅補貼專區三、8類場所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環保署於2002年7月開始規範八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8月1日起全國將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8類場所不得提供PLA材質的杯、碗、盤、碟、餐盒等免洗餐具,違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八大類場所: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相關新聞四、北市違規亂丟垃圾包重罰3倍台北市環保局將從8月15日起重處罰包括違規棄置垃圾包等6類行為,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並依環保署訂定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由地方環保局依汙染程度及危害程度裁量6000元以下罰鍰金額。破壞市容6類行為:.拋棄菸蒂.於路旁屋外曝晒堆置有礙衛生整潔之物.違規廣告物.家畜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所便溺未清.亂吐檳榔汁渣.汙染地面、水溝、牆壁其他土地定著物》相關新聞五、肝癌患者免疫加標靶合併療法納入健保衛福部健保署積極導入創新免疫合併療法,今年6月於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將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納入健保給付,8月1日生效。》相關新聞六、年輕族群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年逐年上升,而青少年自殺與憂鬱傾向息息相關,為提早接住「藍色」少年們,衛福部八月起補助十五歲到卅歲年輕族群,每人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預計六千人受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名單》相關新聞七、各級學校及教育部屬場館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教育部自今年8月1日起,在全國各級學校及10處部屬場館實施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針對不利處境學生及有緊急需求使用的學生,可於校內健康中心、系所辦公室、宿舍等地定點取用,也可至定點販售機或超商選購多元生理用品。除校園外,教育部10處所屬場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也於服務臺、醫護站、廁所等設置定點因應入館民眾急需取用生理用品,館所內也有搭配定點販售機或超商販售。》相關新聞
-
2023-07-31 養生.聰明飲食
冰粉原料是什麼?冰粉跟愛玉一樣嗎?一次看懂大本炮仔草、愛玉及薜荔差別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台灣販售的冰粉,其原料多半進口自中國、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雖然台灣有名稱同為「假酸漿」的植物,還有可製作出類似口感的愛玉和薜荔,但其實三者全是不同植物,你知道如何辨別嗎?源自中國的小吃「冰粉」,近期有不少餐飲業者引進販售,成為一種新興街頭美食,但礙於台灣並沒有合適且足量的原物料,因此製作冰粉的「冰粉籽」皆需仰賴國外進口,不免讓人擔心,原物料一旦無法順利通過海關,是不是就吃不到冰粉了?台灣還有其他可替代的食材嗎?「大本炮仔草」又稱假酸漿,台灣假酸漿可以做冰粉嗎?用來製作冰粉的冰粉籽來自一種中文名為「大本炮仔草」的植物,又有人稱其為「假酸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王秋美解釋,這種植物原本生長於南美洲,適合存活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屬於一年生植物,葉片呈鋸齒狀、互生,一顆果實內就有大量細小種子,很容易擴散繁殖,若遇上夏、秋季的花期則會開出紫白相間的小花,模樣相當可愛討喜。無獨有偶,台灣也有一種中文名為假酸漿的原生植物,但卻無法用來製作冰粉,王秋美指出,台灣的假酸漿是紫草科碧果草屬,除了台灣也生長於其他熱帶亞洲地區,葉子為雙生,外型較為圓弧,花朵呈淡黃色不比大本炮仔草鮮豔,台灣原住民經常用其葉子作為包裹原住民小米粽「阿粨」、「吉拿富」的外葉,種子則不作食材使用,也無法用來製作冰粉。台灣野外也有外來植物大本炮仔草,生態會受衝擊嗎?雖然大本炮仔草並非台灣原生植物,但在台灣野外也可見到零星植株,王秋美指出,不只台灣,其他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也有大本炮仔草的蹤影,推斷可能是隨著鳥類遷徙被帶到世界各地,或是因為花的外型招人喜愛,具觀賞價值,因此被引進作為觀賞植物。至於這種「外來種」會不會對台灣的自然環境帶來影響?王秋美認為,目前大本炮仔草的數量並不多,擴散能力有限,尚沒有觀察到因入侵造成的生態危機,就算冰粉真的在台灣成為熱門小吃,以目前情況來看,由於冰粉籽的購買價格低廉,因此業者應不會在生產成本相對高的台灣進行大量的經濟種植。冰粉有替代原料嗎?小心別買成愛玉!不過台灣冰粉業者「四川冰粉」創辦人劉小林透露,隨著冰粉在中國與東南亞掀起流行,確實感受到冰粉籽的價格逐年上漲,有時還會遇上從中國進口受阻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進口來源除了中國外,還有東南亞與南美洲國家,且進口的乾燥冰粉籽可儲放兩年,可儲放足量庫存,因此暫時沒有原料短缺的問題。若真的不幸碰上原物料問題,劉小林也分享,台灣原生植物「薜荔」的種子,其實具有類似效果,可作為替代使用。有趣的是,雖然這些植物種子搓洗後都會出漿,可做成凍狀點心,但在生物分類上卻是天差地遠。王秋美說明,大本炮仔草屬於茄科假酸漿屬,種子具有果膠,在水中搓洗後須加入熟石灰水(氫氧化鈣)澄清液幫助結成凍狀,而薜荔與愛玉皆屬於桑科榕屬,其瘦果外層含有果膠及果膠酯酶,不需額外添加石灰水即可用來製作類似愛玉凍的果凍狀食品。或許正因冰粉與愛玉都屬於凍狀食品,製作過程也極為相似,因此網路商城上經常可見賣家將冰粉籽的商品名稱加上「愛玉」,容易讓民眾產生混淆,民眾購買時可進一步確認商品照上的種子形狀,究竟是細長的愛玉籽,亦或是扁圓的冰粉籽,避免買錯無法製作成正宗冰粉!延伸閱讀▶做冰粉竟然要加石灰?石灰的用途究竟是什麼?▶新興食材進口停看聽!餐飲業者不能只追潮流 進口冰粉原料需要注意這3點!▶從夜市賣進百貨美食街 抖音美食「冰粉」紅什麼?原料從哪裡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9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84歲彭淮南長壽秘訣大公開!規律運動、多吃素、保持好心情
84歲的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身體健康仍如一條活龍,讓許多人好奇他是怎樣照顧身體的。對此,他憶起二十幾年前一度體重過胖,也讓他注意到健康的重要,開始謹慎飲食,再加上適當的運動,減重將近20公斤,才回到現在的標準體態。重視養生他,每天都會早起在公園晨走運動,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自1998年2月25日起擔任央行總裁,其任期經歷過四位總統、15個內閣,長達20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央行總裁。在退休交接典禮上說:「我在銀行業服務長達51年5個月之久,第一個工作是銀行員,最後一個工作也是銀行員。」美國《全球金融雜誌》從2000年第一次給予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A級評等,再加上從2005年至2017年,共累積14度蟬聯A級的成績,為全球唯一的「14A總裁」。 「退而不休 心繫國事」 彭淮南獲頒清大經濟學博士2018年2月退休後許久未見的中彭淮南近期終於公開露面,去年2021年4月29日彭淮南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名譽經濟學博士,在致詞時說出多年來驅動他一往直前的動力,是「使命感與國人的鼓勵」。即使卸下央行總裁大任,仍然不斷求知,關心國事與各種經濟問題,包括曾積極投入非本業的離岸風電售價議題。想將最好的政策分析及時呈現,供政府參考,彭淮南認為這是他一生的志業。默默行善,關心同仁健康 柔情讓人感念根據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報導,彭淮南雖外表嚴肅、工作上是財金鐵漢,但私底下卻是充滿愛心、關懷弱勢的長者。2006年5月,彭淮南看到媒體報導,約有12萬名小學生没有營養午餐可吃,他即找了四家文教基金會,總共捐了400萬元給教育部專款専用於學生午餐。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向媒體表示:「彭淮南對國家的貢獻很大,但大家都不知道!」不只如此,他非常關心同仁的健康;在他任內開始,央行每年定期安排醫療機構來行為同仁做超音波等檢查。如果同仁生病情況較為嚴重,他也會主動為同仁尋求醫療機構的協助。曾聽一位直屬長官提及,十多年前他因視網膜剝離在台大醫院治療,據說每天早上一定會接到彭前總裁託夫人代打電話詢問病情,多年來一想到這件事就讓他熱淚盈眶。退休生活:秉持終身學習精神,保持運動習慣每日晨走退休後的彭淮南轉擔任央行無給職的榮譽顧問,每天8點半到央行、5點半離開。秉持終身學習精神,退休後每天總要找出時間閱讀,從閱讀中經常會獲得滿足感;他曾說,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所知有限,正好印證「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重視養生他,退休後仍維持每天早起運動在公園晨走的習慣;以快走、體操為主要運動,跑步容易傷膝蓋要盡量避免。過去的他習慣在清晨赴大安森林公園快走,如今搬了新家,好天氣時仍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適逢雨天就會選擇中正紀念堂、在有屋頂的迴廊裡伸展筋骨,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高齡84歲的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飲食控制 多色蔬果健康吃出身一貫道家庭,彭淮南自幼憑藉一貫道觀念為人處事,不畏批評謹守目標,贏得人民信任。也因為信奉一貫道,彭總裁除了每天快走運動之外,平時多為素食。根據聯合報記者吳雯雯報導,彭淮南強調「健康是最重要的」,平日他的飲食及運動都以健康為前提,而且已經達到「專業級」的水準。他說,每天應該要吃5~6種蔬果,強調多吃多色蔬果比較健康,因為營養素不同,然後再喝上一大杯綠茶。美國前總統布希最不愛吃的綠花椰菜,更獲得彭淮南大力推薦,因為具有「抗癌」功效,對健康很好。而不僅是花椰菜,彭淮南對其他蔬果也有所研究,例如紅葡萄比白葡萄好,且要連皮一起吃下去,才不會浪費營養素,而紅酒也比白酒還得好;蕃茄的茄紅素對健康也很好,但「煮過的蕃茄比生吃來得更營養」,其中以色列品種蕃茄的茄紅素高出一般蕃茄兩倍以上,台大醫院福利社買得到。不過,彭淮南也非完全吃素,喜歡吃牛排的他,偶爾還是會找時間到台北某老字號飯店大快朵頤一番,但絕不過量。他對於自身的飲食也有所控制,早餐是每日最為豐盛的一餐,半顆酪梨、蔬菜沙拉加兩片鮭魚、少許納豆、純度100%的黑巧克力,再加上9粒堅果。他透露持盈保泰的祕訣,強調人的身體狀況好壞,一半是天生,另一半則是靠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以及平靜的心態,尤其像他這樣的公務員,「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你,總會面對很多的批評,心態調整很重要」。參考資料:彭淮南養生術 每天至少5種蔬果一大杯綠茶標竿人物/彭淮南 財金鐵漢 關懷弱勢彭淮南換屋 新屋坪價近150萬(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07-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朱慧芳/免費維修!真的假的?
廚房裡有一大一小的電鍋,兩個都曾經故障過。送原廠修理後,把小的送給比我更需要小電鍋的朋友,大的修復後使用至今還算順利。先後發生故障的送修經驗,讓我不禁多心地想,故障率達100%的電鍋,是否在研發產品時就已經把「計畫性汰換」列為設計的一環,就像電燈泡壽命被設定不能超過一千小時一樣。(紀錄片: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送廠維修要付檢查費,門市收件後再電話通知是否可以修復、報價等等,整個過程要好幾天,代價也常令人在換新與修舊之間猶豫不決,難怪拋棄舊物再買新品會成為主流。如果那時免費又方便的「維修聊天室Fix and Chat」已經成立,就算再大的鍋我也一定會扛去,就像這次把轉轉停停的電扇、不會走的小鬧鐘,和一只發不出聲音的古董收音機搬去一樣。「維修聊天室Fix and Chat」是一個純粹服務性的志工社團,主要成員來自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生,成立一年多以來,已經募集了三十多位的維修志工,其中有學生、有工程師、上班族,也有退休的熱心人士。免費維修的運作方式簡單又有效率,全程完全沒有金錢對價,人和人回到單純的互助對待,而不是有條件的交易關係。在維修的過程,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輕輕鬆鬆的邊聊邊修。一年多來,志工們累計修復了上百件物品。廚房小家電不外乎電鍋、烤箱、快煮壺、烤箱之類,生活小家電則是以電風扇居多,還有吸塵器、吹風機、除濕機等等,另外還有不少的3C產品,像是筆電、滑鼠、手機、電子錶……以及五花八門的兒童玩具。琳瑯滿目的待修品,修復率大約在六、七成之間。如果民眾事先告知需要維修的品項,他們會盡量媒合有能力維修的志工到場幫忙,這樣修復機率會更高些。很幸運我送修的三樣東西,當天全都被修好,現在,每次使用被修好的東西,心裡就會有滿滿的感激和喜悅。發起人之一的張守豐說,每一場活動,大約會有六到八名的志工到場支援。修理次序是以先來先服務為原則。志工們會帶著自己的工具,需要用到較為特殊的工具時,大家會彼此支援,互相討論可能的修理方式。修理故障,第一個步驟是檢查,需要物品主人在場說明故障狀況,如果拆開檢查發現需要更換零件,志工會開出零件清單,由物主自行去購買。取得零件之後,再由志工協助更換。以我這次的維修經驗為例,小鬧鐘到了志工手上神奇的乖乖復原。走走停停的電扇,經研判可能是馬達內的小零件接觸不良,重新歸位後便恢復正常。問題比較複雜的古董收音機,經過拆開分解,發現其中的可變電阻電位器壞掉,志工指點我去附近的電子材料行買一顆規格一樣的電阻,結果我只找到規格一樣但樣式不同的電阻,志工還是想方設法的把收音機修好。當收音機發出聲音的那一刻,我只想大聲歡呼,你們真是太棒了!當天和我同樣開心的物主將近30位。而沒法修復的東西,大多是因為原廠使用了專屬規格,市面找不到替代零件。志工在修復東西的同時,也順便教育我們怎麼選購和正確使用方式。我則是建議他們公布經常壞掉的品牌,避免消費者踩雷。免費維修是真的免費,如果您也希望以維修替代購買,可以查看維修聊天室的臉書,了解下一次的維修日期和地點,並且準備好需要維修的東西。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的慢性代謝異常的慢性疾病。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而糖尿病人要飲食控制,總免不了「這不能吃,那又不能吃」,甚至連茶都不敢喝。其實,糖尿病飲食需要做到的是「有效控制」,而非草木皆兵,吃/喝對食物不會讓你的血糖失控。那糖尿病患者能喝飲料嗎?可以喝的飲料有哪些?茶跟咖啡對控制血糖有幫助?元氣網整理《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告訴你哪些飲料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全飲用,喝了之後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可以喝什麼飲料?最近天氣炎熱,出門在外難免會想來杯冰冰涼涼的飲料,喝含糖飲料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早逝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但糖尿病患因要控制血糖,就真的什麼都不能喝嗎?其實,還是除了高糖類的飲料,還是有一些飲料是糖尿病患可以喝的,一起來看看有那些吧。1.咖啡英國研究發現,攝取咖啡中的咖啡因有助於減重和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芬蘭國立衛生所的調查指出,每天喝3-4杯咖啡的人比起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而言,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將近3成。2.牛奶牛奶是最佳的鈣質補充來源,為人體容易吸收之乳鈣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天適宜喝奶300克或等量的奶製品。但牛奶屬於含醣食物的一種,需適量攝取以免影響血糖波動,建議一天不超過240c.c/杯。3.豆漿豆漿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大豆皂苷、異黃酮,且有大量纖維素,能有效阻止人體對糖分的過量吸收,進而防止糖尿病。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研究資料,豆漿可以降低伴有腎臟病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 D-二聚體(D-dimer)值。D-二聚體的水平愈高,代表血液中血塊愈多,發生靜脈血栓症、肺栓塞的風險就愈高。研究也指出,大豆蛋白可能會調節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炎反應。4.綠茶綠茶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喝的飲料,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綠茶有助於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死亡風險。綠茶中含的一種成分兒茶素,又稱作茶單寧或兒茶酚,這種物質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抑制轉換酶的活性能力,防止肝臟合成葡萄糖。5.紅茶英國科學家一項研究證明,紅茶能夠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降低餐後血糖。此外,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能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6.玉米鬚茶常吃玉米粗糧有益處,但玉米鬚須可別扔掉,不過最好曬乾後再煮茶。研究指出,玉米鬚含有皂苷、苦味糖苷、黃酮類、有機酸等物質,可利尿消腫,清肝利膽,還能降壓、降糖、降脂、抗癌、增強免疫力等。《嶺南采藥錄》更指出,玉米鬚和豬肉煎湯,可治糖尿病,大部分糖友都適合飲用。7.西洋蔘茶西洋蔘最出名的物質莫過於皂苷。西洋蔘皂苷是西洋蔘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對血糖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可以降低過高的血糖水準,又可以升高低血糖,對治療糖尿病有一定輔助作用。此外,西洋蔘還可以保護心血管系統,增強免疫力,抗動脈硬化,對合併高血脂、動脈硬化的糖友尤其適合。不過,中醫認為西洋蔘性涼,脾胃寒濕的糖友不適合飲用西洋蔘茶。8.白開水白開水可以協助體內代謝,並補充流失之水分,因此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每杯240毫升),國小學童建議至少飲用1500毫升的水,並且分次喝,飲用時小口慢飲,而在運動時,於運動前、中、後皆補充水分,避免因脫水造成身體的不適,另外也可以嘗試自製無添加糖的風味飲品,如水果茶、花草茶等。看完以上糖尿病患可以喝的飲料,是不是很心動!原來不是只有水,還有咖啡、牛奶、豆漿、綠茶、紅茶、玉米鬚茶、西洋蔘茶、白開水可以喝。不過以上飲品都建議喝「無糖」,以免影響血糖的數值。而茶跟咖啡等含有咖啡因,飲用過度會導致失眠、亢奮、缺鐵性貧血,建議適量飲用,避免過量攝取對身體造成危害。延伸閱讀:.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控糖.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參考資料:.臺大醫院-糖尿病飲食原則有哪些?可以喝牛奶嗎?.元氣網咖啡和茶可影響糖尿病患者早逝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飲消暑? 越喝越渴且熱量趁機上身.新北市藥師公會-糖友勿錯過!這3款茶降低餐後血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台北榮總宣布新任副院長 頭痛守護者的「他」實至名歸
台北榮總19日宣布,原副院長高壽延任期屆滿,由神經內科名醫、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正式接任。對此,院長陳威明也予以勉勵。王署君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1996年至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附設頭痛中心進修,醫學專長為頭痛、失智症、疼痛、不寧腿、三叉神經痛,目前同時擔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於本周一上午佈達上任。陳威明說,期盼王署君在臨床服務、教學、研究方面,繼續協助醫院成長,特別是教學、研究方面,加深與陽交大等學術或產業的相互合作,且王署君專長為頭痛,他是「頭痛的守護者」,在國內頭痛領域及獲得的殊榮可說是無人能及,「我一定全力支持」。任重道遠-來自院長對新任主管的勉勵:正直、清廉、能幹、圓融及和諧是威明用人的原則,主管只是科部的園丁和工頭,我們是來奉獻的,既然有了職位,就要全力投入,放大同仁、縮小自己,把同仁放在最優先的考量來幫助他們,當成寶貝來照顧,給同仁最好的環境,給同仁最大的資源,台北榮總只要團結一心,醫院一定會更好,成為名符其實全民的就醫首選醫院,期勉主管要展現團結、圓融,且大量的培育新人,臺北榮總的下一代一定會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比我們更強、更有能力。同時要鼓勵你們繼續創新研發,只有不斷的創新研發,才可以繼續居領導地位。威明循往例親自種了小植物要送給你們,期勉你們在心中永遠保有一顆良善的小樹,這些仙人掌植物上面都有很多的小刺,就如同你們未來即將面對的環境和人員管理,請用圓融和諧的態度、尊重不同意見的同仁、察納雅言、化解阻力成為助力,帶動部科的發展!
-
2023-07-20 養生.聰明飲食
泰式奶茶為什麼是橘色?專家解秘泰奶成分,曝1喝法避免影響人體健康
鮮豔橘紅、口感香甜的泰式奶茶,是泰國的特色茶飲,也是許多人愛喝的飲料,但是,為什麼泰式奶茶的風味與顏色和我們平常喝到的奶茶不同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莊培梃助理教授,為大家解開泰式奶茶的秘密!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市售泰式奶茶的成分並不複雜,其基本原料為茶葉、煉乳或奶水、糖,特殊的橘紅色則是額外添加色素在其中,也會添加香料來調整味道。有色素的飲料安全嗎?合法添加適量使用不擔心喝下添加色素、香料的奶茶,會不會對身體不好?莊培梃助理教授表示,食藥署會對食品添加物進行完整的風險評估,確認安全無虞後才允許使用。因此,只要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而且在法規規定的限量內使用,並不至於影響人體健康。莊培梃助理教授也特別分享控管飲食風險的好方法,就是儘量不要因為喜好而只吃同一種食品、飲料,而是多方面選擇不同的食品,就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他也提醒,購買食品時,要仔細閱讀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示,了解自己吃下的食品究竟是什麼,才能達到飲食均衡且健康的目的。茶葉不能加色素!購買產品時可多留意資訊 食藥署表示,茶葉不得添加色素,但是在調製茶飲時,必須依現行「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著色劑。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物應以必要添加為原則,民眾在購買相關產品時,亦可留意產品是否有不自然的顏色呈現。食藥署建議,在購買泰式奶茶茶葉、進口茶包時,應挑選可信賴的商家。此外,食品進口至臺灣時,邊境查驗人員也會對產品進行抽驗,加以檢測如農藥殘留、食品添加物(著色劑)等項目,確認產品符合臺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若不符合規定者則不得進口與販售。延伸閱讀:.手搖飲料和罐裝飲料哪個含糖量高?營養師一張圖揭驚人真相.早餐搭配最夯飲料不是奶茶!8大早餐飲料聲量排行榜大公開.奶茶的3種成分很傷「心」,喝多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死亡率近20年蟬聯首位,過去在肺癌防治上,多以菸害防制為主,國內外肺癌篩檢政策,也以重度抽菸者、有肺癌病史、家族史族群為主要對象。2023年3月1日起,桃園市政府首開先例,除了「菸品暴露」、「相關疾病史及家族史」,也將清潔隊員、警消外勤人員等肺癌高風險職業族群與常接觸空汙、油煙的民眾納入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肺癌篩檢計畫,這項創舉引起國內外學界高度重視。在桃園市政府主辦的「2023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國際論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等國內公衛專家、臨床權威醫師,與國外學者韓國國家癌症中心金烈博士(Kim Yeol),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Anil Chaturvedi、Hormuzd A. Katki、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John Field等,皆參與討論、交流,並針對肺癌篩檢策略的推動、執行經驗,進行分享。桃園肺癌擴大篩檢計畫,預計發揮更大效益。「我們把錢花在肺癌擴大篩檢計畫,絕對是值得的!」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以前傳統觀念認為,抽菸抽很多年才容易得肺癌,不見得正確,現在大環境充斥工業汙染、交通汽機車廢氣等汙染源。「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肺癌。」張善政說,為了全方位照顧桃園鄉親的健康,擴大肺癌篩檢計畫,並鼓勵高風險族群盡早接受LDCT篩檢以早期發現腫瘤病灶,是必要政策,而這樣的投資、付出,對於節省晚期治療成本、挽救人命,更可發揮極大效益。談到肺癌篩檢,張善政說,過去這類計畫都是零星進行,相關數據太少,而桃園市境內有許多工業區,沿海地區也設有發電廠,加上馬路上常出現大卡車、大貨車等重型汽機車,導致空汙隨處可見,空汙與肺腺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目前在肺癌風險分布資訊上,公衛界所知有限,同時也期待藉由肺癌篩檢計畫的擴大施行,收集更多大數據資料,並進行更多分析,如此才能深入了解肺癌風險分布情形,資源也才能真正用在刀口上。發生率在亞洲排名第二,女性肺癌94%為非吸菸族群。陳秀熙指出,在全球肺癌發生率的排名上,台灣排名為世界第15名,在亞洲排名第2,一年新增病患人數破萬人,其中,近一半病患初次確診已是晚期。目前只有靠LDCT篩檢找出早期肺癌腫瘤,病患與家屬的受苦情況才會大為減輕。在論壇活動現場,楊泮池以「非抽菸者肺癌篩檢-台灣經驗」為題進行演講,他分析,台灣肺癌病患當中,非吸菸族群占66.2%,以女性肺癌病患來說,高達94%為非吸菸族群,多數以肺腺癌為主。台灣常見EGFR基因突變,環境致癌物刺激導致癌變。根據肺癌基因體學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病患常出現「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而問題的關鍵,多在7p染色體,當7p染色體出現異常變化,代表肺部較敏感、脆弱,一受到空汙、懸浮粒子PM2.5、烹飪油煙、二手煙與食物防腐劑等環境致癌物刺激,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快產生EGFR突變,身體就容易發炎,腫瘤也常擴散出去,有些職業族群很可能深受其害。由於上述原因,如何為非抽菸、高風險族群研擬有效且兼顧成本效益的肺癌防治、肺癌篩檢策略,便成為當務之急。楊泮池援引2023年TALENT(台灣非吸菸者肺癌篩檢試驗計畫)研究指出,對於非抽菸卻帶有風險因子的肺癌潛在族群,運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進行肺癌篩檢,似乎是一項可行策略,從綜合分析研究、成本效益評估角度來看,這項篩檢策略,也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持。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罕病SMA藥物一劑4900萬 精準醫療協會籲健保給付篩檢
精準健康是趨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推動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說,精準醫療可以更全面分析個別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舉例來說,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病友;若以SMA發病率預估,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SMA,如能普及先行檢測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而目前僅彰化縣補助篩檢費用。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說,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個資,同時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健康發展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有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應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台大醫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希望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水準。台灣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表示,中榮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可近性非常有限,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長陳鋕雄說,許多檢測涉及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政府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
2023-07-13 醫療.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率會隨年齡下降?你能增加新陳代謝速度嗎?如何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
【本文重點】新陳代謝通常與基礎代謝率有關,且與體型、細胞組織類型等因素有關。提高新陳代謝並不會對減肥產生明顯影響,即使鍛煉並限制熱量攝取也只會產生微小效果。新陳代謝率在60歲左右才會開始下降,睡眠品質和保持水分也與新陳代謝有關。保持肌肉量、控制熱量攝取、良好睡眠是促進新陳代謝的重要方法。--by ChatGPT無論是在健身房、醫療和健康網站以及社交媒體上,「促進新陳代謝」這組詞彙經常被提及,有一流傳的說法是過了三十歲之後,新陳代謝的效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這是真的嗎?以下為幾個關於新陳代謝常見問題的解答。提高新陳代謝有助減肥?新陳代謝通常和基礎代謝率有關,是指我們不做任何事情時細胞所做的工作。這是細胞保持血液循環和肺部功能時活著所需的能量。換句話說,它是用於這些職責的每分鐘卡路里。美國貝勒大學的人類學家和人類進化生物學家Samuel Urlacher告訴《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這相當於你每天燃燒總量的50%到70%,具體數字取決於年齡。人們普遍認為,提高新陳代謝意味著你可以吃得更多、做得更少,而不會增加體重,甚至可以減肥。然而,美國杜克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人類學家Herman Pontzer告訴《科學人》,基礎代謝和體重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你的體型越大,構成你的細胞就越多,你燃燒的能量也就越多,因為你的新陳代謝是所有細胞全天都在工作的。但他解釋,每個單獨的細胞並不會因為細胞數量增多而更加活躍或每分鐘燃燒更多卡路里。另外,每個細胞使用多少能量取決於它在體內的作用,而形成肌肉、神經或肝組織的細胞比形成脂肪的細胞消耗更多的能量。儘管如此,美國塔夫茨大學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營養研究員Susan Roberts告訴《科學人》,如果我們去健身房,成功地減少一些脂肪並增加一些肌肉,這將對增加代謝率的效果非常微小。她指出,改變身體組成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不會太大。【延伸閱讀: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加強鍛煉可促進新陳代謝?Urlacher表示,一個大的誤解可能是人們認為長期改變我們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數量很容易。相反地,有研究表明每日能量消耗是有界限的。如果你試圖突破這個界限,身體會調整其他活動中的代謝消耗,以回到界限內。Urlacher指出,體內的每項代謝活動或系統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你開始更多地鍛煉,經過數周和數月的時間,你的身體會進行調整,開始在整體任務上消耗更少的卡路里,並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種能量補償可以解釋為什麼只需每週增加更多里程就可以帶來健康和其他收益,但對體重影響不大。鍛煉的人也傾向於增加熱量攝取量,以補償額外的能量消耗。假如你鍛煉並限制熱量攝取,新陳代謝會如何變化?一些專家認為攝取量太少會「減緩新陳代謝」。Roberts表示,這種看法的部分原因可能源於對NBC電視真人秀節目《超級減肥王》中一些參與者的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針對14名參賽者參加該系列賽期間以及之後的六年中對他們進行追蹤,發現大多數參賽者都恢復了大部分失去的體重。此外,他們的基礎代謝率在比賽結束時已經下降,六年後仍然低於最一開始測量的基線。新陳代謝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我們的新陳代謝率在30多歲或40多歲時開始下降。不過有研究表明,直到接近退休年齡時,基礎代謝率才會真正開始下降。Urlacher指出,新陳代謝率在60歲左右開始平均每年下降約0.7%,一些人在此之前所經歷的情況可能更多與隨著衰老而減少的肌肉質量比例有關。事實上,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維持健康新陳代謝的基本建議似乎是一致的,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Jennifer Rood告訴《科學人》,一些研究表明睡眠障礙和新陳代謝減緩之間存在關聯。此外,她指出身體需要水來處理卡路里,因此避免脫水很重要。Roberts建議,專注於保持肌肉量、管理攝取的熱量類型以及注意基本事項,例如獲得良好的睡眠,可能是保持良好新陳代謝的最佳方式,但不要期待奇蹟。這些影響可能會累積起來,但即使如此也無法產生巨大的影響。【資料來源】.Can You Change Your Metabolism?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雲端有醫療 給付標準有望翻轉
醫療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需考慮安全、有效、相對療效、品質、倫理及法律等因素。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指出,以透析為例,年輕慢性腎臟病人若自我照顧能力好,為避免生活、工作受洗腎影響,多鼓勵腹膜透析,若納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重點是考量疾病照護品質是否提升。李丞華指出,健保若要納入串聯居家透析(APD)的RPM遠端服務,台灣腎臟醫學會可向健保署提案說明,系統如何促進洗腎病人資料收集、回饋、警示,及對病人的幫助,甚至增加選擇居家透析的誘因,並於透析協商會議討論。李丞華指出,腎臟病盛行率增加,目前腎臟捐贈數不多,患者常需進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療,健保給付透析治療一年約五百億元,照顧約十萬名洗腎病友,對於洗腎方面的新醫療科技發展,可以擬定相關試辦計畫,採取多元、彈性方式,貼近病人與醫護人員需求。延伸閱讀:遠距智慧醫療新科技 這項科技台灣全球第一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基於病人安全基礎,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應持續精進,投入新科技介入的未來趨勢,健保考量以醫事服務費增加誘因,提升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延伸閱讀:及早揪異常 智慧醫療助醫護心血不間斷「隨著新醫療科技發展,除輔助醫護團隊進行治療外,可將時間、人力、物力、醫療資源等做最有效利用,這些都是有價值的。」宋俊明指出,高齡社會,年長者愈來愈多,病情也會愈來愈複雜,如果醫護人員可藉由新醫療科技減輕照顧壓力,或有更多時間專注其他醫療重點項目。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認為,RPM可收集數據並分析,對個管確實有助益,但並非他定義的新醫療科技。他指出新醫療科技應具備創新醫療環境的特質,並有營運模式,健保投資也應思考如何翻轉現況,提升整體醫療價值,把腎病照顧導到國家希望的方向,彰顯新科技價值。醫策會「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透過醫院認證提升醫療品質,為了讓病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健保財務應提供誘因,提升洗腎照顧品質。王拔群強調,現在的健保給付思維以疾病治療為主軸,醫療保健的給付邏輯應以「投入研發、創造價值」為重點,將資源放在可創造更大效益之處,並盡量增加財務誘因,才能讓新科技的運用朝更正向、永續的目標前進。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及早揪異常 助醫護心血不間斷
「居家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監測病友透析狀況,可及早發現生理數值異常,同時提升病友生活品質、降低家人照護、接送等隱形社會成本,但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在醫療價值、醫療品質提升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所付出的努力、智慧與心血,常受到忽視。「以APD進行居家透析,再串聯至RPM遠端服務,是醫療新科技臨床使用的成功案例。」宋俊明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如此可讓病友與醫療人員關係更緊密,也有助病友生活品質、人際關係,更減輕對腹膜透析的擔憂,小問題及早發現及早處理,降低必須到急診就醫的機會,進而減少住院的風險,減少醫療費用的同時,也增加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安心感。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長蒲若芳表示,新醫療科技的確對提升病人安全、優化醫護人員工作流程帶來多面向價值,不能只聚焦於成本考量。蒲若芳表示,新科技發展迅速,若評估健保給付時採用過去藥物評估流程,需等待兩、三年,等待時間較久,英國針對新科技運用、給付評估,採用「早期價值評估系統」,先評估哪些證據重要,就優先證據進行給付評估,同時蒐集證據,後續擬定正式新醫療科技給付、評估標準,這套思維值得台灣積極學習。延伸閱讀:用Apple Watch 在家監控健康傳給醫院 健保能負擔嗎? 健保署這樣回覆台中榮總腎臟病科護理師蕭菁菁說,以往APD進行居家透析時,醫護人員僅能被動的獲取過去一個月洗腎資訊,但串聯至RPM遠端服務後,醫護人員可知道病人每天透析數據,如體重、脫水量等,即可早一步評估病人透析有無異常。延伸閱讀:雲端智慧科技走入生活 病人不出門在家洗腎 醫護遠距即時照護吳麥斯指出,APD結合RPM是末期腎病人治療的一部分,末期腎病人占全國人口數約千分之三至四,但包括健康民眾、早期慢性腎臟病病人,都應該要獲得好的照顧及治療,此為「全光譜照顧」,應把有限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醫療永續。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腎友真心話:更能自我健康管理
「我之前做腹膜透析,就深深了解,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曾接受十三年腹膜透析的腎臟病友游建勳有感而發。游建勳在「遠距智慧醫療圓桌對談會議」中表示,透過遠距科技輔助與醫護團隊殷切叮嚀,他才了解到「飲食、生活控制」、「監控重要指數」與「切實記錄、回報透析資訊」的重要性,如今他不會因為今天或數天後要透析,便放縱自己吃美食或讓生活失控。游建勳回想剛進行居家腹膜透析時,腹膜透析結合遠距輔助療程尚未引進台灣,對於身體各項數據變化,只仰賴腎友自己記錄。事實上,醫療團隊很難客觀、即時追蹤腎友腹膜透析時實際使用藥水狀況、重要指數等資訊,因此醫護人員若無法及時掌握,隨著疾病惡化,後續衍伸之醫護資源將大為增加。延伸閱讀:在家裡自己洗腎方便嗎? 會不會很容易感染?遠距輔助科技引進台灣後,腎友居家腹膜透析時,只要簽署相關使用同意書,按下儀器按鍵,各項重要指數便傳至雲端資料庫,遠端醫護團隊便能判讀、追蹤,一發現不對勁,便立刻聯絡腎友回診或盡快關心、詢問,找出原因。他感受到改善病友在家單打獨鬥情境,對增強醫病關係信賴度及緊密性,有很大幫助。經數據及時回傳與醫護人員監測,游建勳更了解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各項數值控制對身體影響深遠,他也常思考著:「當時如果多留意腎臟健康變化,不曉得能不能將透析時間延後?」他認為,健保制度開辦已近卅年,期間新醫療技術已有大幅提升,希望政府能適度支持,也可幫助民眾導入新的觀念。延伸閱讀: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健保全力支持對病人友好的治療與醫護的付出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認為,實證證據顯示,新科技運用,確實有助提升腎友健康識能、促進腎友遵從醫師指示,並喚醒腎友「對自己健康負責」,但同時,除了新科技,醫護團隊、個管師的付出更功不可沒。延伸閱讀:洗腎一年狂燒健保500億 權威:「全光譜照顧」把資源放需要的地方
-
2023-07-11 醫療.泌尿腎臟
居家透析圓桌對談/APD+RPM 數位醫療科技 創新健保給付思維
智慧、遠距醫療運用日漸普及,國內發展居家透析管理系統,患者在家裡腹膜透析,相關數據資訊上傳雲端,由醫護人員遠端判讀,及時監測。病患因此受惠,醫護人員的專業付出是否可獲得健保給付肯定?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強調,健保全力支持對病人友好的治療與選項,待腎臟醫學會提出報告即舉行協商會議,支持醫護付出。延伸閱讀:用Apple Watch 在家監控健康傳給醫院 健保能負擔嗎? 健保署這樣回覆遠距透析治療 我使用率冠全球 腎友游建勳指出,腎臟健康很重要,他從小腎功能不好,尿蛋白數值異常,四十三歲病情惡化,開始洗腎,當時為了繼續工作,選擇居家腹膜透析,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APD),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由個管師遠端監控各項數據,適時提供協助。個管師、醫護團隊投注許多心力、智慧,但這些付出,外人往往很難以理解、看見。台灣腎臟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於六月廿九日舉辦「遠距智慧醫療圓桌會議」,多位專家與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上述居家腹膜透析遠距、治療模式,台灣進展極快,二○一八年引進後,二○二○年兩者搭配使用率達六成,至今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占率全球第一,共三千多名腹膜透析病友受益遠距照護。腹膜炎風險降 遠端照護盼給付吳麥斯表示,對比歐美國家腹膜透析病友平均廿個月就可能面臨一次腹膜炎風險,台灣患者延長至每六十個月,足足降低三倍。但目前相關設備包括資訊上傳至雲端資料庫、醫護人員所付出的心力卻不在給付範圍,希望有具體解方,同時提升治療品質;若能納入健保,將是台灣數位科技給付的開端。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長蒲若芳表示,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將數位醫療運用在醫療實務,成效顯著,讓病友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西班牙則以數位系統監控「自動腹膜透析」水質,並將醫護人員工作流程標準化,有效降低腹膜炎發生率。延伸閱讀:智慧科技輔助 醫護更輕鬆? 護理師: 跟傳統相比每天至少多花一小時病友生活品質提升 智慧醫療價值高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在維持透析品質,提升病友生活品質上,個管師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後端平台的嚴格管控,提前預警,讓腹膜透析病友繼續工作,貢獻所長,凸顯醫療價值。成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指出,許多醫療新科技落實到病人使用,有其難處,但臨床證實,全自動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病患管理系統」模式卻是成功的,拉近病友與護理師的距離,提高病患自我照顧能力,也能提升病患安全感。延伸閱讀:「身體是自己的,自我管理很重要」聽聽已經洗腎16年的資深病友怎麼說從抄寫到雲端 助個管師即時回報台中榮總腎臟科護理師蕭菁菁指出,傳統腹膜透析療程,護理人員只能透過病患所抄寫紀錄,來了解透析的脫水量、體重等資訊。引進遠距智慧醫療後,腎友居家腹膜透析資料立即上傳,如有異常數據,後端個管師即時回報,降低腹膜炎及其他併發症風險。會議主持人、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如何透過智慧醫療提高治療成效及病友生活品質,並減少健保財務負擔,是當前重要課題。李丞華強調,「對於病友是好的治療、好的選項,健保都會全力支持。」小檔案/RPM與APDRPM(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Management)/遠距病患管理系統RPM是透過數位設備實踐遠距監測與追蹤介入的目的,已經有多項醫療設備具備此功能,例如:腹膜透析雲端資訊監測系統、血壓袖帶和通過被動方式收集生理數據後,回傳至醫療服務提供者。APD((Automatic Peritoneal Dialysis)/全自動腹膜透析PD腹膜透析是腎臟病患透過腹膜清除排除體內水分及毒素的方式,而APD使用全自動透析機進行的腹膜透析,能協助透析液的自動輸入和引流,病人只需進行機器設定及接駁。(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宋俊明)【延伸看更多】>>>雲端結合醫護即時監測 在家洗腎也能安心【延伸看更多】>>>什麼時候需要洗腎?洗腎多久會死?一次了解腎功能的大小事【延伸看更多】>>>洗腎其實沒那麼恐怖!一次了解洗腎照護最常問的四個疑問【延伸看更多】>>>器官移植成功率高不高?健保大數據揭密:腎臟移植技術純熟、肺臟移植存活率最低【延伸看更多】>>>健保署長石崇良:腎臟移植取代透析可減少醫療費用、提升生活品質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癌症存活者在治療完成後的人生該怎麼過?
癌症時鐘年年快轉,衛福部公布2022年十大死因,平均每10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不過,醫療不斷進步,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從過往的五成,到現在超過六成,癌症已成「慢性病」,如何與癌症共存成了癌友一大課題。美國多年前即推出「癌症存活者指南(NCCN)」,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展開倡議,台灣應教導癌友面對癌症治療後的身心議題,推動台版「癌症存活者指南」。癌症存活者身心潛藏各種問題,需要指引協助。國人對於「癌症存活者」這五個字並不熟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所副教授邱秀渝說,癌症存活者是指完成癌症治療後存活的對象。罹病後,多數癌友關注在「該怎麼治療?」「如何活命?」,無法思考治療後的生活,該怎麼活得久也活得好。邱秀渝說,罹癌後面對五花八門的課題,她自己也是癌友,治療結束後,身體與過去相比較容易疲憊,精神狀態也比較差。許多癌友面對的更是罹癌後「關係的變化」,如何向伴侶說出自己身體的改變、期待對方怎麼配合?又或是如何向新認識的朋友、對象,提及過去生病的經驗,都需要一套指引協助。生病後的身體、關係變化,常不知向誰求助。美國推出的「癌症存活者指南」,是由27個專業性團體,每年依照癌友提出的身體變化狀況,訂出的照顧指引指南。例如,婦癌治療後,有些女性會提早面對更年期,或因手術、化療等副作用,影響日常生活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櫻說,20多年前,她曾接觸過一位40多歲罹患子宮頸癌的癌友,因癌細胞擴散,醫師切除她的子宮頸,同時也切除子宮、卵巢。術後她時常感覺到不適,後續回診發現,當時手術切除卵巢時,不慎傷及神經,導致療程結束後,陸續出現「漏尿」症狀。當時她以為是年紀大才漏尿,當她與先生的性生活受到漏尿影響時,她羞愧到害怕親密關係,但她既不敢詢問醫師,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最後嘗試詢問基金會,才輔導她找出解方。蘇連櫻說,癌友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通常很慌、很害怕,從沒想過,生病後代謝會變差、身體需要調養、親密關係可能出現變化。邱秀渝說,國健署針對癌症治療品質一直有提升方案,只是癌友也要認知,與醫療團隊一起協力工作,提出需求。如果醫療團隊能力有限,基金會則提出相對應的資源,協助癌友生活品質提升。出院後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怎麼料理三餐。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有十大建議,包括:需維持體重、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習慣、少喝酒、維持蔬菜水果或全穀類較高比率的飲食模式、限制紅肉或加工品攝取量、注意防曬、足夠睡眠時間、禁菸、盡量從原型食物獲取營養而非仰賴營養補充品、定期回診與癌篩。邱秀渝說,許多癌症患者都不太知道癌症治療計畫結束後,生活會遇到什麼變化。曾有癌友告訴她,下個月她就要出院了,離開個管師的生活,才發現不知道怎麼料理自己的三餐,甚至自己的照顧計畫也不曉得怎麼擬定,出院本來應該是開心的事,卻讓她覺得壓力倍增。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邱秀渝說,癌友大多擔心「癌症復發」,但如何養成好習慣,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需要足夠的知識,也需要團體的協助。美國癌症存活者指南中的照顧計畫,特別強調運動、營養以及親密關係。許多癌友治療結束後,因為治療期間疏於運動,以及飲食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沒辦法吃太多,未能即時接受到飲食營養概念。治療結束後,又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高油、高鹽、高糖,也因為治療過程中,家人不捨得癌友多動,反而距離運動愈來愈遠。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運動、營養、親密關係,甚至是罹癌女性的生育計畫都提供協助,可供癌友參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曲徑通幽:醫學哲學課的師生同行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想看本文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2019.4.11你在走廊外面哭,沒有進教室,說好今天要回來旁聽學弟妹的課。我記得你曾經告訴我:「只有在這堂課才感覺自己活著。」是這個原因嗎?你討厭現在的自己。我知道你好累,你不是故意的,醫院是個可怕的地方,你需要休息。2020.11.26記得嗎?我剛開始教書不久,你們好愛討論那些道德兩難的經典案例,針鋒相對的辯論激烈又精采。不過最近我的課似乎更哲學,也更入世了。聽起來矛盾,不是嗎?是嗎?雖然許多虛擬架空的思想實驗看似很好的頭腦訓練,但醫療現場面臨的艱難、脆弱與苦痛曲折複雜,無法僅僅被擺置在對立兩端所構成的難題,而是關涉個人對自身存在的思考,以及與他者、社會和世界的互動,勾連著我們寓居於世的多元處境與具身體驗。是啊,倫理的真正難處並不在於從兩個選擇當中做出正確決定,而是無論做哪個決定,都會有人受苦。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明白為何受苦,以及如何在苦難中仍能找到意義,保持信念。面對活生生的人,理性推論的分析能力其實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對迂迴糾葛與朦朧不清的生命倫理有更多的領會與體貼。不只,我們還要看見使人承受苦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脈絡,以哲學之眼穿透邊界,穿透症狀,穿透障礙,看見你是某個獨特的人。看見那個活生生的人。2023.5.30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一路讀到羅爾斯,偶爾還加點沙特、海德格、西蒙波娃與梅洛龐蒂,上台報告範圍是一整本書,這是什麼醫學人文課?有人質疑是否應該讓醫學生閱讀哲學經典,理由不外乎是擔心沒有用、沒興趣、讀不懂。但你說他一定是不明白,在課堂上、在研究室、在活動現場,我們總是一同閱讀、辯論,一起笑、一起哭,無關身分、不舍晝夜。我們互相信任,願意傾訴。透過理論,傷感的紋路得以言說,使我們勇敢面對自己的脆弱,溫柔理解他人的無助。是啊,我一直相信,真正富有哲學生命的教學,是邀請所有參與者將自己收到最小,走向他者,在非我(unselfing)之中學習善待彼此的歷程。我們走得很慢,但會走得很遠。2022.3.3醫學教育往往強調「解決問題」,追求實效,但你我在課堂上走了這麼遠的曲途,逐漸懂得避免二元對立與簡化答案。事實上,生命問題沒有答案,難以明確回應。我們應該跳脫框架、拆解框架、學習重新提問,導向不同價值設定,探詢是非之外的可能,在隙縫中翻找曲折細節。多讀書,不要死讀書。如果哲學是在挑戰那些理所當然的預設,釐清我們使用的概念與理論架構,以此深化對現象的理解,那麼醫學哲學就是反思在醫療領域當中行之不著、習矣不察的事物:「正常、異常與病態如何劃界?」「生命價值由誰定奪?」「健康是個人選擇嗎?什麼是結構性脆弱?」「聆聽受苦,醫病如何在各自的位置與理解中共構照護?」「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死亡嗎?我們可以真正選擇自己如何死亡嗎?」「如果我們終將一死,那活著的意義會是什麼?」念著這股在意,當你成為醫者,離開冷靜冰冷的算計,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這不就是哲學的終始?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about who you are. (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痛經驗看見療癒
編者按:本週又輪到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師生談他們在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心得。五位一年級醫學系學生敘述他們學到如何帶入「現象學」的方法思考,藉由這樣的反覆練習、摸索,不只學到了概念,更能夠將這融入生活的實際應用,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經驗,而能發揮同理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身心的需求。→想看本文一位旁聽的研究生以她本身歷經重症的診斷與治療,飽受身體與心靈的考驗,在這「現象學」的上課學會了接受自己的病,並且親眼看到年輕的醫學生的熱烈討論而深受感動。教授這堂課的老師如詩如畫地描繪出她上課的用心,以及期待學生應用所學,增加對病人與家屬的了解,與病者同行,走過生命的曲折,回頭照見自己的靈魂。並說出,「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樣的知識,而是你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課程助教申請表單中,我看到了一門醫學系的選修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進一步搜尋授課大綱,我看到了吸引我目光的一段話:「使學生瞭解『存在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與『醫療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medicine)的理論特色、主題與方法,並藉此理解與考量不同受苦者的存在處境、生命經驗、主體性以及社會文化脈絡,進而為照顧與療癒的樣貌開創豐富多元的可能性,發展更為貼近病痛與苦難的人性化照顧。」因此,我決定詢問雅萍老師能否接受旁聽,看看這門課究竟可以帶給醫學生什麼,又可以帶給我什麼呢?感動開啟了療癒的大門我是一個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在大學畢業前兩個月確診,有別於相同疾病的病人,我有著不一般且崎嶇的病程,在短短兩年內除了化療,我更經歷了放射線治療、二線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雖然治療過程中,我是一個讓醫護人員印象深刻的樂觀病患,但我自己知道,我始終不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生病這件事。因為罹病與治療讓我原本的人生計劃亂了套,我在短時間內胖了20公斤,記憶力與體力明顯下降。除了接受自己被打亂的生活,更要在鏡子面前熟悉這個變醜變胖的我,此外最讓我感到心累的是:我身體的不適與心中的疲憊沒有任何人可以體會。即使在樂觀的外表下,醫護人員總說我很正向、積極,但心中總有一股說不上的疲憊。一直以來,真正能給我安慰的是我的主治醫師,她總是用溫柔且堅定的語氣,要我不要放棄原先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規劃。面臨病情的各種發展,醫師及其醫療團隊總是跟著我一起哭、一起笑,過程中,我可以清楚感受到醫師是真的在「理解」及「參與」我的人生。他們不只是醫事人員,而是跟我一起面對人生難題的夥伴。在踏進「聆聽受苦:病痛經驗與存在現象學」這門課後,無論是我原先無法解釋的無力感或是醫師在我心中的意義,彷彿一切都有了解答。我內心那一直無法敘說的無力感,其實沒有什麼太過深奧的理論或解釋,而是立基於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脆弱的」。一直以來倔強的我,即便生病了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脆弱的或感性的,但從雅萍老師嘴裡說出,我似乎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因為在疾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而不是因為我太過不堪一擊或是內心不夠堅強。對我而言,我似乎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脆弱,才能開始對疾病中的自己有多一些了解;而醫師在我心中的分量,奠基於醫師願意聆聽我的分享,以及願意「肯定」疾病帶給我的人生衝擊是存在且是重要的,亦即醫生知道生病對我而言,不僅僅只是個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多的是隨之而來對於未來的不安及不確定性。課堂中雅萍老師說明現象學著重於個人主觀的第一視角及其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而醫療現象學即是從病人的主觀視角探討其病痛經驗。那節課我內心澎湃,全身起雞皮疙瘩,眼眶時不時泛紅,原來有一門醫學系的課程,是在認真探究「我」身為病人的感受,讓這群未來可能成為醫生的孩子們更理解病人的主觀感受,以及意識到疾病對於病人而言不僅僅是個「疾病」這麼簡單的問題。最讓我驚訝的是,這群醫學生用滿滿的熱情跟專注參與這一門醫學人文課程,並透過課程互動,嘗試將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用在某些人生經驗或是故事當中,我彷彿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的醫生,他們正在學習一門除了醫學科學以外的內容,而這一門人文課程對於醫病之間的意義,並不亞於自然科學所要探究的致病因子及病理。我身為一個病人,在這門課可以貢獻什麼呢?我是不是能把上課的內容跟我個人的醫療經驗相對應,呈現給學弟妹們知道呢?這似乎是我同時身為病人及旁聽生,可以回饋給大家的。因此,我用約莫10分鐘的時間,把疾病帶給我的衝擊,以及當初我的醫生是如何鼓勵我的情境與對話,分享給這群眼神專注並充滿熱情的孩子們。我想告訴大家,課堂上學習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或是故事而已,而是醫療現場真的需要應用的內容,最重要的是,這如何影響病患對於醫師的信任與感動。雅萍老師上課的內容,以各種理論支撐並說明過去我難以闡述的心境,一切似乎都有了解答,充斥在我心頭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而這些感動讓我感受到了某種層面的「療癒」(healing),原來當自己的病痛(illness)與受苦(suffering)可以被解釋及敘說時,通往療癒的大門才被開啟,我甚至開始期望透過這些療癒的過程,能進一步學習與疾病和解,讓自己的就醫經驗「真正的」變成我人生的一部分。參考文獻林雅萍(2020),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7 醫聲.健保改革
血汗醫護怒:最討厭共體時艱! 缺工未來恐致居家住院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台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台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床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癌友至少得等兩周才有機會住院治療,掛號婦產科、兒科醫師也不一定搶到號,偏鄉更為重災區。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床、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床時間恐拉更長「即使有病房,病床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外科系如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為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床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為病人數多,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畫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床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床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床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台大調查急診滯留率 超過24小時逾4成六月上旬北部大醫院急診壅塞成為熱門話題,當時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外稱「醫事司有監測,沒看到急診量升高」、「已致電各大醫院院長,都說一切正常。」衛福部此番回應,卻惹惱第一線急診醫師。近期醫院間流傳一張衛福部調查各大醫學中心1到4月急診滯留率的表單,雖然多數醫院還沒填完,但台大醫院自填數據顯示1到4月無論24小時或48小時,等待住院的病人在急診滯留比率節節上升,增幅已高達3成。以4月為例,台大急診等待住院的病人有44.8%等超過24小時才有床,其中有25%更是等待超過48小時才能離開急診、住進病房。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表示,衛福部根本沒有任何有效方法可掌握各大醫院急診是否壅塞,只會信口開河,或是讓各院院長說了算,講出來的話跟基層感受落差極大,基層聽了只是覺得憤怒。他質疑,哪個院長會在評鑑前後講真話、承認醫院人力緊繃、一床難求?如果衛福部一直都能有效監測,何必要私下發表單調查?調查還叫醫院自填,誰知上報的數據是真的假的?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黃建華澄清,這不是衛福部調查,是醫學中心協會內部調查的資料。不過衛福部也有在關注一床難求問題,20日下午就臨時召開一個線上會議,了解各醫療體系的現況,確實有些醫院都回報護理人力不足造成病床減少,再加上全國疫情上升,醫院多少會有內部確診,這也為醫院人力調度增添不少難度。至於台大醫院,黃建華表示,台大沒有護理力不足或因此減少病床,急診看到等住院病人滯留較久,主因是一月春節後從門診回來等待住院的病人漸漸都回來了,門診等住院的病人,不見得比較不緊急, 像是癌症要化療,不做也不行。就算台大醫院的急診沒有明明該從門診等床卻故意要從急診來的病人,但病床就是這麼多,門診等床的人多了,急診也會受到影響,要等比較久。黃建華分析,往年過年後急診人數都會逐月上升,大約到四月底結束爬升,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不但看到上升幅度高於往年,更特別是的五月持續上升到五月底,這也可能與五月氣溫酷熱有關,媒體六月初也有關注報導。進入六月至今,急診人潮有在減少,可能與連日雨天降溫有關,也可能是比較急著需要住院的都已經收住院了。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期急診壅塞仍與疫情相關,據監測,急診就診人數平日約為2萬人次、假日為2.5萬人次,近期因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急診就診人數有稍微增加,加上民眾大多習慣,當遇到滿床時,寧可繼續在急診等候,不願轉至他院,也讓滯留率增加。「滯留急診的新冠確診病人也變多了。」黃建華提醒,新冠改成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之後,等床的順位也沒有那高,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花時間調度床位,會在急診滯留比較久。他呼籲,如果確診症狀不嚴重,請不要來醫學中心的急診,這邊很壅塞了。建議可以前往地區醫院或區域醫院,疫情過了這麼久時間,大家都有經驗、會處理,希望不會有些醫院不想再收確診的人,一直把病人轉出來。護理師出走1700人 最討厭聽共體時艱資料顯示,臨床護理人力需求愈來愈高,但護理人員執業率低,加上疫後一波離職潮,讓醫院空缺率從以往約5%,今年達6.5%。近日幼兒園餵藥疑雲,新北市府喊話幫全台幼童採檢巴比妥,中央要新北「注意醫療量能、急診人力不足」,然而中央這番話,看在眾護理師眼裡很不是滋味。工會批評,護理勞動環境長期辛苦、薪資條件差,自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多位護理師離職,且護理師最討厭聽到就是「共體時艱」。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床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床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畫、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某醫學中心不具名急診醫師說,七月部分負擔要漲價,有感覺到某些人想趁漲價前,趕快來急診排住院處理。也有感受到,一個人來待床、住院,身邊完全沒有看護或家屬的病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人多半是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照護資源也是他們弱勢的一環,結果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增,除了醫療照護,還要把屎把尿。急診滯留率提升,燒出護理人力不足問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今年醫院空缺率比以往高,確實近2年受疫情影響,護理師離職的人數比往年多,再加上去年護理人員考照人數大幅下降,與往年相比足足少了1000多人考照,「離開的人多、投入的人變少」,才讓人力缺口變大。「愈來愈多護理人員發現,這個工作真的好爛啊。」一名與護理師結婚的醫師表示,院方把人力充足當作「做功德」,人力不足就要大家共體時艱,但工作量這麼大,出了事還要扛責任,隨便跟其他工作一比,就知道當護理師有多難賺,有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其他工作,收入更好也不會這麼累。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為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有別以往大專院校護理科系幾乎滿招,近年護理系招不滿、醫院招不到護理師、護理師持續離職,因為醫療環境對護理師不友善,無法吸引新鮮人加入,其實醫院大可以透過加薪,改善護理師薪資水平,但高層稱沒賺錢,要大家「共體時艱」,卻頻蓋新大樓。據勞基法規定,勞工每天工時不超過8小時,每周不超過40小時,多餘須給加班費。陳玉鳳說,部分醫療機構無視法規,用「負時數」等結算制度,例如今天少上4小時,就登記「負4」負時數,若加班6小時則登記「加6」,來回抵銷後時數變「加2」,醫院此做法除無視護理師勞權,且因為制度模糊,不斷有工會會員發生勞資爭議,醫院不願如實給加班費,且拿不出打卡紀錄單,嚴重侵害護理師勞動權益。陳玉鳳說,一般護理師月薪大約3.6萬元至4.5萬元,若加上夜班費、加班費,頂多到5、6萬元。而居家服務員月薪有四萬初,且幾乎都是上白天班8小時,換算每小時工資約200至25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費,月薪可達6萬。她表示,每個人薪資本就有高低差,但考績、獎勵金機制若未透明化,在惡劣的護理環境,最後淪為主管喜好,甚至職場霸凌,醫院給這樣的薪資與待遇很難留住護理人才,最後倒霉的就是病人。2人顧百張床 護理師疫後轉當按摩師疫後全球都掀起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調查從去年底至今已超過1700百多名護理師離職,於東部擔任護理師超過10年的陳傳翔也是其中一人,他說離職原因是「與醫院經營理念不合」。新冠疫情爆發,陳傳翔堅守第一線,他說,自己不想對不起台灣民眾。未知的病毒,從上到下都驚慌失措,衛福部下令,但衛生局無法同步,使第一線只有「亂」可以形容。當患者到院就醫沒辦法如預期獲得醫療服務,他們永遠是被罵的那一群人。疫情期間,兔寶寶裝(即防疫隔離衣)光穿脫就得花10幾分鐘,他也說未喊過累。在偏鄉服務,人不多,都住在同個鎮上,團隊凝聚力高,心心念念都是居民的健康,雖然院內感染曾讓他與另一名同事顧全院100多床患者,他仍堅守崗位,只是疫後,醫院經營的方針開始改變,第一線的醫事人員也得開始承擔「經營壓力」,與醫院理念愈來愈不合,近期選擇離開努力10多年的職場,轉任當按摩師。陳傳翔說,願意留在第一線護理師都是對照顧患者有熱忱的人,他也是,即使過勞且高壓,都能維持繼續工作的動力,只是醫院對待員工的方式愈來愈差,像是政府發放的1天1萬的防疫津貼,院方設下「20年內分期給付」的規定,3年來,他約累積破百萬的金額,醫院寧願投資醫材設備也不願給護理師更好待遇,如今他離職,離職前僅領近20萬防疫津貼,剩餘的津貼一毛都拿不到,對於院方的對待方式,他絕對不會再回頭擔任護理師。蔡淑鳳表示,現階段希望可以增加應屆護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職場的意願,或排除投入障礙,畢竟應屆畢業生是護理人力的重要來源。目前護理人員領照通過率約7到8成,但領到執照後僅有4成願意投入職場。因此無論是考照率或是就業率都得排除困難,協助提升機率。癌症病友掛不到號 重金請代排仍苦等「沒想到疫情之後,等床的時間更長。」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游懿群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畫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周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床,原本以為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周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著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護理師離職潮,除發生關床問題,同時重症患者仰賴的個管師也受影響,多數個管師是由護理師轉任,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重症患者現在不只面臨等床問題,少了個管師也讓病友面對疾病時無所適從,她說,不提未來,就現在光是掛號,就讓患者耗費心力,不少人得花錢找人「代排」才有辦法爭取到更好的醫療資源。「一般患者遇到重大疾病,心中有太多問題,除了醫師以外能仰賴的就是個管師。」潘怡伶指出,根據自身經驗,大醫院的個管師時常人力不足,能在每位病患身上花的時間相當有限;一旦醫護人力吃緊,個管師更忙不過來,包含癌症在內的重症病患,恐深陷無所適從的焦慮中。潘怡伶表示,床位爆滿的現象以醫學中心較常見,且過去就已存在,門診也是人滿為患,她自己曾為幫母親排隊掛號,天還未亮就在台大醫院門口守候,且因現場掛號名額只有一位,有些患者家屬還須一一詢問隊伍中民眾要掛的科別,以免白跑一趟。潘怡伶說,曾有癌友反應,自己因掛不進某醫師門診,選擇上網購平台花錢請人「代排」。未來如果醫護人力持續不足,擠門診、擠床位情境會更常發生。潘怡伶指出,若醫療人力減少,在護病比、醫病比的規範下,醫院床數可能減少,擔心影響重症患者接受治療的機會,應從制度面反思,醫護人員在高壓、高危險的工作環境中,是否獲得相應的報酬,各界共同尋求解方,讓醫護人員願意留任。也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重症患者獲得必要的治療資源。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洪子仁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眾配合,健保上路後,民眾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床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也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床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床、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兒科婦產醫萎縮 掛號也不一定搶到號 醫護人力缺乏程度,也有科別之分。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從五年來減少64人、婦產科少43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110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10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105年至110年,人數從1737人降至1673人,婦產科從1015人降至972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110年與100年相比,少了141家、婦產科少了100家。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隨便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都已經愈來愈少,隨便舉個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2%的比例增加,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3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就醫可近性重中之重 「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當地民眾更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全國約有5萬名醫師,換算平均約每500位國人就有一名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在台北市可能是300市民就有一名醫師,但在偏鄉地區如高雄市內門區1.4萬人僅3名醫師,平均每4000多人才有一名醫師,偏鄉民眾真的是不能生病的一群人。王宏育說,號稱「內門媽祖婆」的吳惠芳醫師已70多歲,現在還定期自行開車從高雄市區到內門區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每看一次健保給付1553點,但這在都會區也是一樣金額,反觀美國愈是偏遠地區,醫師待遇愈高,都會區醫師的待遇反而較低,原因是偏鄉地區病人分佈很廣,平時病人又不多,必須提升醫師收入,讓醫師願意留在偏鄉服務。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徐超群說,受限偏鄉病人少,醫療處置給付又與都會區相同,許多醫師不願到偏鄉服務,即便有愛心、醫德的醫師,可能也不願意到偏鄉服務。雖然衛福部已針對偏鄉地區進行「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計畫),或針對較不偏遠的「不山不市」(諧音不三不四)地區則採巡迴醫療計畫,或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給予獎勵金,但這些獎勵計畫仍顯不足。王宏育指出,現在在偏鄉地區服務的醫師常換來換去,讓偏鄉地區民眾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尤其偏鄉地區最需要的是家醫科醫師,以進行全方面醫療,建議政府要從制度上幫助偏鄉,如提升偏鄉醫療給付,並呼籲大型醫院擴大認養偏鄉,並與偏鄉醫療診所建立醫療群,並協助偏鄉醫師進修,以在偏鄉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否則真的沒有醫師願意前往。徐超群說,偏鄉地區執業醫師多為內科、家醫科、耳鼻喉科,即便是小兒科、婦產科醫師為求生存,也必須看慢性病、感冒,因此,偏鄉地區缺的是醫師,什麼科別可能不是太重要。因此,衛福部應依都會、偏鄉不同地區也採分級醫療概念,給予差別性健保給付,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服務。另今年5月30日立法院通過「護理人員法」修正草案,明定未取得護理師資格或雇用未取得護理師資格者,當執行護理業務時均依法懲處。徐超群說,如此一來,將使偏鄉醫療護理師更顯不足、雪上加霜,同時增加醫師打針、換藥等醫療負擔,這對偏鄉醫療是一大衝擊,恐讓偏鄉醫療品質下降。爲解決偏鄉醫師、護理師不足,衛福部應提高醫師、護理師薪資,爲偏鄉地區留住醫療人才,不讓偏鄉民眾健康權益受損。(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2 焦點.記者真心話
側記/創新與人 台灣與日本的高齡醫學對話
亞太老年學暨高齡醫學大會六月在日本橫濱落幕,這場四年才舉辦一次的盛會,今年主張「以創新與眾智打造高齡社會美好生活」,超過1700位專家代表在濃厚的跨域氛圍中完成國際經驗交流。在千人團當中,今年台灣專家團占逾200位,包括來自榮陽交、台大、國衛院等,是規模第二大團。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方耀輝與臺北榮民總醫院鐘芷萍均獲得「優秀論文獎」,陽明交通大學愽士後研究員黃世宗也獲得「傑出口頭論文報告獎」,成果豐碩。大會主席鳥羽研二閉幕致詞哽咽落淚,步下舞台身影,引來全場熱烈鼓掌。72歲的鳥羽研二是日本東京都立健康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執行長,也是台日高齡醫學研究合作的靈魂人物。“一場高齡醫學盛會的背後,有著台日超過15年的情誼。”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說,37歲那年,他透過現任日本國立高齡長壽研究中心理事長荒井秀典,前往杏林大學拜訪鳥羽研二,當時老年醫學無論在日本、台灣,仍以一般醫學看待,「傳統思維看到的是老化的『器官』,真正的高齡醫學則是看到老化的『人』。」陳亮恭告訴當時已是高齡權威鳥羽研二,希望學習到真正的高齡醫學,這也奠定他從接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砥礪團隊保持與國際頂尖專業並肩同行。從這次的亞太老年學暨高齡醫學大會上,荒井秀典以及現任東京大學高齡醫學部秋下雅弘教授(兼任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以及陳亮恭團隊,儼然已是黃金三角團隊,也可見台日高齡醫學的緊密結合。舉例來說,全球重磅期刊「自然」(Nature),其子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 副主編從倫敦赴日聆聽陳亮恭兩場主題演講,還專程安排時間,與陳亮恭討論高齡科技發展的未來,邀請將其團隊研究投稿至「自然.老化」期刊。陳亮恭立即將此重要訊息與日方分享,規畫後續的論文撰寫與投稿,陳亮恭說:「無私分享完全是向鳥羽研二學習來的」。鳥羽研二曾任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理事長,他任內積極推動台日交流,排除政治壓力,促使陳亮恭以台灣身份參與七大工業國(G7)失智高峰論壇,更分享日本研究經費與陳亮恭團隊合作研究。在這次年會舉辦前夕還曾發生插曲,原本國名註記為台灣的文件資料,一度被迫改名,為避免使用中國台灣名稱,日方曾考慮讓台灣代表以城市名稱與會。在陳亮恭表達立場,與日方協調後,最終由鳥羽研二決定,國家名稱確認為台灣政府公告參與國際活動所使用的中華台北,而與會者的名牌均註記台灣,主講者研討會簡報、論文資料等處,均由作者自行註記國名。是主辦單位在既有國際規則之下,所能給予的最大空間,鳥羽研二一句「日本是民主國家。」拍板,為此難題定調。陳亮恭說,鳥羽研二於私如兄長,於日本高齡醫學領域,他為日本擘畫研究方向,讓高齡醫學在日本更被更重視,例如最近便成功與東京都達成一項高齡研究推動計畫,由東京都政府五年投入30億日幣發展創新高齡照護。陳亮恭說,鳥羽研二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創新,同時不忘創造舞台給後進。鳥羽研二曾提醒陳亮恭「隨時練好一分鐘說帖」的能力,當有機會在電梯內與政府高層同處,一分鐘之內就能提出完整訴求,並且成功說服官員推動政策。一場深夜對話,台日齊創亞洲高齡亮點陳亮恭:「沒想當官,只希望能改變社會。」鳥羽研二:「非常好,就是這樣,千萬不要改變!」在今年橫濱的深夜聚會中,幾位日本教授異口同聲地對陳亮恭說:「站在亞洲的立場,我們對你的投入與成就感到驕傲」,鳥羽研二進一步對陳亮恭說道:「你今日已然超越東京大學,希望未來能夠更擴大團隊,超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以及東京都立健康長壽研究中心,更期待台日攜手在國際高齡醫學界展現亞洲亮點。」鳥羽研二也告訴身為醫院管理階層的陳亮恭,要為團隊創造被看見的機會,他向陳亮恭預約說,四年後,希望看見團隊新生代站上大會發表主題演講,樂見高齡研究成果有後進接棒。今年,鳥羽研二再見陳亮恭,他問:「你做這麼多,你想要什麼?當衛福部長?」陳亮恭的答案是,「希望改變社會。」鳥羽研二盛讚之餘,更要他往後要堅守信念,千萬別改變。陳亮恭說,就是這種不藏私、求創新、為團隊創造好的環境、爭取資源、鼓勵後進的精神,讓他深受影響,也毫不保留地與日方合作,共同推進亞洲高齡醫學界在國際能見度。延伸閱讀:台灣題材為何在高齡圈大熱? 四品牌、陳亮恭聯手 AI科技助攻健康醫療 推送個人精準健康
-
2023-06-14 醫聲.高齡社會
台灣題材為何在高齡圈大熱? 四品牌、陳亮恭聯手 AI科技助攻健康醫療 推送個人精準健康
在高齡腳步超前全球的日本,一場如世界足球盃,每四年才登場的亞太區老年醫學(IAGG-AOR)研討會上,擠入百人會議室空間的202位國際專業人士焦點卻投射在「台灣」身上。北榮經營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以健康長壽智慧科技「Smart Technology for Healthy Longevity: intelligent Healthy Aging and Rejuvenation Platform (iHARP)」為主題,向國際展示關渡醫院、華碩iHARP、台灣桂冠食品以及udn元氣網在「個人精準健康」共同合作成果。一家是由北榮經營的地區醫院、華碩是知名科技公司、桂冠是擁有近53年歷史的老牌食品品牌,udn元氣網則是台灣最大新聞媒體聯合報系成立的健康網站,再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支持。「每個人老化的樣貌、風險都不同,因此預防也應該要客製化」,陳亮恭用「高齡精準健康」來描繪未來的超高齡世界。而這場會議首次向國際端出具體的落實作法:台灣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科技元素,將健康促進解決方案,精準推播至個人、社區民眾,甚或未來希望串連到醫療院所HIS系統。這一題材猶如吸磁機,吸引台港、東南亞,乃至來自歐美的國際專業人士參加。就連亞太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主席、中國附醫前院長林正介也趁其大會演講前空檔,趕來當聽眾。會後他強調,疫情期間台灣民眾已經充分感受遠距照護、視訊診療的便利,應用IOT科技在高齡領域是相當有遠見的做法。中國附醫也在積極部署中。 特地赴日參展的華碩電腦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桂冠副總經理王振宇忍不住臉上喜色,感受台灣之光的威力。「為何台灣題材獲得高度注目?」他們同時也在問。陳亮恭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全球的高齡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是社區整合照護的趨勢,但整合何其困難?還包括要克服資訊安全、法令等挑戰。且透過人工智慧分析發現,每個人老化都有不同的路徑,必須走到「個人精準化」的高齡精準健康。這些背後從研發到服務都涉及到跨域以及整合。「創新科技領國的以色列,看到台灣正在落實社區導入醫療科技的作法,大嘆可能要十年才能趕上台灣腳步。」一位以色列衛生單位代表的會後詢問時說道。陳亮恭說,台灣預計明年可以將這套解決方案落實到民眾身上,屆時從醫療端希望以價值醫療(Value Based)支付模式來爭取給付,民眾若願意透過穿戴手表、量測裝置,上傳數據,管理並拿出行動,例如有效運動、攝取多元飲食等,「賺健康」就不再是空談。但要擴大影響,不能只靠醫院。陳亮恭在疫情期間著手與跨域夥伴合作,他堅持「有學術研究支持是必要的發展基礎」,與研究團隊討論多元飲食為主題,用大數據分析出四種人設,再交由華碩用AI演算產出量測工具,用戶回答問題後,可以立即獲得精準推播的健康預防資訊及專屬飲食建議,未來還會結合地理位置,推播符合個人條件的餐飲店、超商食物。此外,用戶只要看圖「說話」,系統會根據聲音特徵、語速、流暢度,為早期預防認知障礙提供重要提醒。陳亮恭說,要突破高齡者對科技的隔閡,必須同步提升民眾的識能,扭轉大眾對高齡的思維。聯合報系是台灣最大的新聞媒體集團,旗下的udn元氣網,提供民眾正確的健康資訊、影音課程服務、各式量測問卷、百科以及與超過百位專家合作。此次也加入台灣團隊,串接iHARP服務,將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推播給不同需求的民眾,協助其及早預防疾病,善盡SDGs責任。「要實現高齡精準健康還需要有生態圈」,陳亮恭的高齡願景需要從醫院端、社區端、個人端都有系統,且要網網串連至「雲」。他透露還有已有大型超商企業正討論加入台灣高齡科技隊伍,未來服務、產品採取分潤、訂閱制都是可能的商業發展模式,「讓加入聯盟的成員互利,服務才有機會永續。」台灣再一年多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與韓國幾乎相當,鄰近的日本早已近三成是老人人口,但台灣無論是人口老化速度、高齡科技創新都有「後發先至」之勢。從罕見的會議室大爆滿、工作人員急忙四處增設座椅,仍有大批各國人士站著聽講、做筆記,會後各國研究單位、學生想來台灣參訪、進修學習,這一堂台灣學看來還要當紅很久。了解更多的高齡議題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2022高齡論壇/國衛院高齡中心初登場 4大主題打造幸福老後讓孩子進入高齡長者世界 搭建世代共好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