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09:18:46 精華區
胡朝榮/失智症普篩 提早醫療介入有助預防
人口老化,全球失智症病人數正快速增加,而失智症除認知功能下降,自我照顧能力逐漸喪失,常伴隨許多行為心理症狀,如睡眠障礙、...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1-06-07 09:18:46 精華區
人口老化,全球失智症病人數正快速增加,而失智症除認知功能下降,自我照顧能力逐漸喪失,常伴隨許多行為心理症狀,如睡眠障礙、...
2021-06-05 09:51:02 許金川
婆婆開白內障回來,看到媳婦:「我不曉得妳那麼老了,皺紋好多!」
2021-06-04 16:41:52 張金堅
在亞洲地區除了英國變種最多約佔44%, 就新冠肺炎病毒株的演化分佈,目前是印度變種病毒株已佔24%,迄今已蔓延全世界55個國家也包括美國高達46州,而在印度已是最普遍的病毒株,加上最近越南又有同時具有
2021-06-03 09:53:44 黃軒
緊急替COVID-19病患插管,「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看到急診醫師替患者插管染疫的新聞,頓時想起了,台灣之前在抗SARS期間,有1名醫師在2003年4月28日晚上值班時,為救治林姓婦人,因不知林
2021-06-02 18:02:06 黃軒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 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
2021-05-31 20:06:07 黃軒
傳統菜市場,是COVID-19的窩 我們日常民生用品都在傳統市場裡,那些COVID-19病毒也是會聚集在那裡等著人類來接觸。 香港研究人員早在2006年針對傳統菜市場(wet market)做了一
2021-05-31 17:28:53 張金堅
早在去年12月30日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在12月23日華航自倫敦返台班機其中一位少年入境發燒確認為台灣首例英國變種病毒感染者;其實在英國於去年九月,研究人員已發現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
2021-05-31 10:01:42 黃達夫
超過30年,癌症是台灣死因之首位。雖然,癌症醫療的成效愈來愈好,但是,也愈來愈昂貴,如今,已占健保支出的六分之一,健保實...
2021-05-30 13:56:46 林思偕
「你還好嗎?」這是我看診例行的開場白。
2021-05-29 11:49:02 許金川
好友心臟手術。
2021-05-27 10:25:17 黃軒
為什麼社區大爆炸開始,重症那麼多,死亡那麼高? 台灣社區感染大爆發,從4月15日算起3850例患者,重症率比去年(2020)高了不少。去年的確診個案中,60歲以上長者和重症比例則是都低於10%,
2021-05-26 12:18:11 黃軒
你如何偵測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在家或在檢疫中心病情突然變差了? 近日來,台灣一直關心那些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在家或在檢疫中心突然病情變差了怎麼辦? 由於大量的社區傳播,使得醫療體系崩潰邊緣,在國外
2021-05-25 17:54:49 張璽
最近COVID-19的變異株引起新一波的疫情,在美國有感染率以及重症率上升的狀況被觀察到,但由於人種上與我們亞洲地區有差異,因此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小兒科醫學會的報告怎麼說。 1.最近變異株感染的情況,
2021-05-25 10:41:37 黃軒
社區傳播大爆發時,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政策……就是這些了! 根據去年2020年的慘痛經驗,美國、加拿大和波蘭研究人員,針對198個國家的【圍堵和滅災】兩大政策方向,想要知道哪些政策,是可以有效使得
2021-05-25 08:19:50 余儀呈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頻增,逐漸傳出死亡案例,醫師提醒,老人是高風險族群,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以日本疫情期間為例,提醒...
2021-05-24 09:24:02 精華區
台灣疫情大爆發之後,快篩、普篩、廣篩這幾個關鍵字又滿天飛。
2021-05-23 10:03:40 黃軒
為什麼COVID-19容易猝死在家中? 台灣,連續3天報導多例死在家中的COVID-19 確診病例 : 1.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佈時間 2021-05-21 21:31 2.
2021-05-22 09:46:01 許金川
疫情嚴峻,老公沒上班,在家一直被老婆念,老公按捺不住。
2021-05-21 05:33:00 陳旺全
新冠疫情升溫,防疫壓力大增,導致許多人的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品質,老年人容易引發失智風險。中醫權威、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名譽理...
2021-05-20 11:57:06 黃軒
大賣場中的COVID-19 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場。 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台灣而已,因為那是【海潮效應】的現象。 看看我另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下民眾心理效應:為什麼瘋狂去
2021-05-18 16:51:24 余儀呈
因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公共活動停止,就醫受限,但民眾在健康照護仍有許多擔憂和疑問,為讓更多民眾抗疫從保護自己、了解疫情衛教開始,因此由聯合報、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自19日起至27日
2021-05-18 10:43:30 潘懷宗
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但每項檢查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這中間牽扯到的因素很多,像是價格高低、輻射線多寡、靈敏度大小、侵入性深淺和耗時長短等等。因此,科學家們從未停下腳步
2021-05-17 17:38:56 黃軒
台灣,正在恐懼的J線(J Curve)上 台灣,今年的母親節,和去年的母親節不一樣了。 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宛如火箭瞬間炸開了…… 台灣現在的本土的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將會
2021-05-17 08:54:49 陳旺全
看到郵差叫不出名稱,一直對家人說「那個送信的人」;或是走到客廳忘記要拿什麼東西?這些現象究竟是健忘還是失智症警訊?中醫師...
2021-05-16 13:16:12 鄒頡龍
筆者在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曾支援外科急診。有一天救護車送來一位七歲小女孩,頭髮和臉上都是血,頭部受到撞擊,意識不清。家屬...
2021-05-16 13:13:14 楊定一
人活在世上,幾乎沒有一刻不是為「我」而活。
2021-05-16 10:17:17 黃軒
社區傳染大爆發,如何避免自己在家中被傳播? 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家庭成員接觸史了」。 美國的一個研究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
2021-05-15 09:57:00 許金川
老爸突然腦中風,不醒人事,兒女忙成一團。
2021-05-12 11:39:42 黃軒
社區傳播期間,這個動作會救了你 台灣疫情現在又進入社區感染了,很多集會活動也開始受到了限制。 我常常被人問KTV唱歌為什麼要戴上口罩?看電影為什麼也要戴上口罩? 其實這一切是有研究根據的。我把看
2021-05-10 16:47:32 相性幸福
男人容易慾火升起,偏偏女人不會挑起 最近諮詢幾對夫妻,他們的問題都是性生活不協調。其主要原因多數是兩人對於性的觀念、態度差異很大。例如:老公想看A片做愛,老婆卻對A片反感、老公喜歡開燈愛愛,老婆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