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5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一定要跪著擦地板?別再讓媽媽當「台灣阿信」
張媽媽是門診老病號,在假日過後或年終大掃除之際,經常來門診報到,原因不外乎假日和年終總有忙不完的家事,從煮飯、洗碗、打掃、擦地、洗衣、到抱孫子等統統一手包辦,結果隔天總是手痛到不能動,尤其是拇指近手腕處更是痛到連扭毛巾、拿杯子都痛。我常常跟她開玩笑說,別再當「台灣阿信」了,不然「媽媽手」好不了。 台灣媽媽總是非常勤勞,家中大小事都要親力親為,地板要用手擦才算數、拖把抹布一定用手徹底擰乾、碗盤子女洗過後還要再洗一次、甚至部分衣物堅持手洗,累積一些時日就勞損了拇指肌腱而造成發炎。俗稱「媽媽手」在醫學上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病灶位置靠近拇指根部的手腕,肇因於拇指及手腕過度使用或用力不當,使得腕部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的腱鞘滑膜發炎而腫脹積水,影響肌腱自由滑動且引發疼痛。其中,約有17-50%的患者不只感到拇指肌腱發炎,就連支配病灶附近手腕感覺的淺層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也跟著受壓迫,此時在拇指附近產生麻痛感,甚至導致抓握無力。研究顯示30至50歲的女性易患此症,發生率較男性高出5-6倍之多。所以被稱為媽媽手,因常見於媽媽們過度操勞家事如洗碗、拖地、扭毛巾、擠奶、用手腕托住小孩。事實上,常使手腕和拇指的族群如廚師、電腦族、攀岩愛好者及餐廳端盤子服務生也都是好發族群。治療上,急性期可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NSAID),並配合使用物理治療如:電療、超音波、低能量雷射等局部治療,或配戴手部護具(splint)來保護手腕。目前利用高解析超音波可定位受傷肌腱和腕關韌帶的位置,並準確注入增生劑(如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以刺激受傷的軟組織進行修復,增加手腕及拇指關節的穩定度;此外,針對淺層橈神經則須注射低濃度葡萄糖來降低其敏感度,減輕疼痛。大拇指占整個手部功能高達百分之六十,因此,想要遠離媽媽手,適當休息才是不二法門。為了減少拇指和手腕動作,家事務必分批做、或請家人分工代勞,年終除舊布新千萬不要集中在一天內完成;若是工作上無可避免使用拇指及手腕,應該每小時休息一下並伸展拇指肌腱。此外,當疼痛發生,就必須停止工作,立即休息、冰敷,必要時及早就醫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