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失智不要失志 早就醫可延緩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台大神經內科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表示,外界對於失智症的了解大多透過媒體,但媒體顯現的失智症患者大多是死亡、暴力、大小便失禁等失智症後期、極度負面的形象,不僅外界觀感不佳,病人也因此拒絕承認自己罹患失智症而延誤治療。邱銘章說,失智不僅只是老化而已,它是一種疾病。因為體內代謝類澱粉蛋白功能異常,造成腦細胞受損,造成記憶和行為退化。根據統計,台灣失智症患者約15至20萬人,65歲以上民眾,每多5歲失智症盛行率多一倍,而台灣失智症患者大約50、60歲發病,也有年輕如40多歲的患者,若有失智症家族病史,子女得失智症的機率高達五成。邱銘章表示,失智症可以透過藥物與行為治療,失智患者大小便失禁、失能,其實與所有疾病末期的狀態一般,這類重度失能者僅占一成,多達九成中度、輕度的失智者只要提早就醫治療,可將病況延緩一至兩年,維持身體、精神、行為的良好狀態,一樣可獲得良好生活品質。邱銘章說,曾有患者不願承認自己失智、拒絕就醫,家屬勉強帶他來就診一次後就不來了,剛開始患者僅是記憶力不好、常忘東忘西,延誤兩三年後再來就醫,已經出現精神妄想症、整個家庭雞犬不寧,幾乎無法生活。臨床也有患者一有症狀立刻就醫,不僅可自己安排退休生活,仍常常外出運動、買菜、做家事、打太極拳,生活一樣很精彩。他也建議家屬,家中若有失智患者,無須避諱讓親友、鄰居知道,把失智患者關在家裡,照顧起來會很辛苦。不妨多帶患者尋求社會支援,有些中南部的社區很友善,當失智患者走失時會適時協助他們回家,甚至半夜敲鄰居的門,也能獲得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