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失智怕遭羞辱 六成人不敢說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如果餵他吃石頭,他會吃嗎?」「他失智,那夫妻性生活怎麼進行?」失智症家屬邱淑明想起外界對失智症患者經常口出輕佻污衊的語言,情緒仍難掩激動。今天,她以親身經驗站出來呼籲國人,別用輕佻性的方式汙名化、羞辱失智症患者與家屬,他們需要被平等對待,也期待國人用愛與包容接納失智症患者。921是國際失智症日,反失智症污名化是今年全球的重點工作。失智症協會今天公佈「201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調查全球54國家、2500位失智患者、家屬與照顧者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民眾對失智症不了解,也有高達75%的失智患者和64%的照顧者認為,在他們的國家中,民眾對失智患者有負面印象。40%患者認為受歧視,多達24%的病友因此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得了失智症。失智症協會針對協會內部患者與家屬進行的調查也顯示,七成人不願意談失智問題、六成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三成患者認為自己受到歧視,甚至影響就醫。邱淑明說,爸爸與哥哥都是失智症患者,等於有失智症家族病史,86歲老爸兩年前發病,帶出門時因動作比較緩慢,常常重複做同一件事,外人看到了,就指指點點說他是「癡呆」、「瘋子」、「老番顛」。她說,帶爸爸搭公車時動作太慢或刷卡位置不對,也曾被司機痛罵,她委婉向司機解釋父親生病了,竟換來司機抱怨「我怎麼這麼倒楣?載到這種…」;甚至連在外租房子,當房東知道家中有失智老人時,竟不願意出租,「苦都往肚裡吞」。但她知道不能把爸爸藏在家裡,鼓勵他走出來,現在父親有合適的社交活動,精神狀態好多了,病情也有改善。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患者其實「不癡」也「不呆」,希望外界別再用「癡呆」形容失智症患者,他們經過治療同樣可以外出、做家事、打麻將、活動與唱歌,外界要幫助患者重返社會,即使生了病,生命也能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