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20
筆 文章
-
-
2019-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護理專業終於被看見時
【編者按】這星期是希望能邀請勞苦功高的護理同仁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心聲,以喚醒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我們最先邀請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寫出她對這方面的呼籲,接著我們想聆聽兩位年輕護理師說出他們的看法。想不到這兩位目前已離開臨床職場,轉入學術殿堂追求更高學位的護理菁英,透過追憶當年在國內從事護理工作的感受,使我們聽到到目前護理界所面臨的困境:「台灣的護理職場環境差強人意眾所皆知,不論是在薪資、護病比、工時、分級及進階制度上均有很大的改革空間,護理人員要在這麼險竣的職場環境中充分展現護理專業真是極為困難的任務。」 「這樣的護病比對於護理人員、對於病人來說,是兩敗俱傷,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善盡我的專業、幫助我的病人,遑論什麼『讓社會大眾看見護理專業,進而尊重之』」 「如果有一天,這一切都能發生,那麼我們便不需再刻意思索護理如何才能獲得尊重與感激,因為,當台灣的護理人員終於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真正發揮他們的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專業的尊重』不過就是這個良性循環的附加價值罷了。」我們衷心地希望不久能在「醫病平台」,邀請國內醫療政策的先進就這方面繼續更深入的探討。其實是一連串惡性循環,當我們談到「尊重護理專業」時。這是一間腫瘤內科病房平凡的一天:早上七點半夜班和來接班的白班夥伴們全員集合在護理站,夜班leader向大家報告了夜間病人的概況,便各自交班。交班的,鉅細靡遺把病人的種種串成一條阿嬤的裹腳布,從過去治療歷程、此次住院過程、過去幾天重要事件,必要時需說明家族成員關係、有什麼衝突、要注意什麼,小至「病人覺得晚餐給兩碗飯太多我已經幫他改成一碗了」也要交代一下,免得病人又跑來抱怨時護理師狀況外。而接班的呢?深埋著頭,振筆疾書。轉眼,一組六個病人全到了你手上,今天,你要在第一線為他們負責。於是你輕輕打開一扇扇半掩的門,掀開圍簾,輕聲或朝氣地向還在熟睡或已坐起在吃早餐的病人自我介紹:「伯伯你好!我是子珩,今天白天是我照顧你喔!」然後流暢且不著痕跡地一面掃視一面動手檢查病人身上、床上、房內,管路、點滴、藥物、速度對不對?還有,床有沒有降到最低?(註:一組六個已是全台灣最好的護病比,請試想某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一位護理師白班顧九個病人,大夜班顧十九個,我個人是不敢想啦,更不想躺在床上的是自己。)八點半開始,你推著沉重的工作車,穿梭在病房之間測量生命徵象、身體評估、各種治療,還有最大宗的藥物給予,病人、藥名、劑量、途徑、時間對不對?請你不同時機點確實核對三次,所謂三讀五對,避免給藥錯誤。抗生素打下去了,滴速多少?你應該要幾分鐘後再準時折回來檢查?沒規劃好的就會手頭上事情做到一半被索命的「護士鈴」呼來喚去,而疲於奔命的後果就是延遲給藥、延遲治療。從你把工作車拽出護理站,到現在十一點了,你給完六床的藥,有的要飯前吃、有的飯後,有的阿嬤不想吃,有的本該吃的藥不在藥單裡,需要再額外聯繫處理;除了給藥,你還洗了兩床尿管、擦了一床澡、做了一床出院衛教、換了兩床藥,一個是長期臥床在臀部深及見骨的壓瘡,一個是左胸瀰漫到右胸的乳癌蕈狀傷口,因為病人特別敏感,換藥用的生理食鹽水,但務必微波三十秒再使用。「啊!」你思忖著,今天早上好像都還沒去上廁所,也還沒喝水!但是檢查室說大概十一點會叫某某床下去檢查,我還是等等再去好了,水也不要喝了。時間邁入中午,你今天的新病人來了,入院衛教、身體評估、打針、準備管路、給予一連串化療藥物的工作來了,給了藥,記得要隨時注意病人的反應,也務必針對他的副作用給予相關衛教。啊!這位病人是第一次打化療嗎?好,那我今天午餐便當就當晚餐吃好了。所以現在是要一路講到十二小時後的下班嗎?那可能會剛好寫破這篇稿子的字數要求。然而,護理師的一天,就是這樣繁瑣、這樣緊湊、這樣為病人著想,這是我過去三年,作為一位護理人員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日復一日裡,我有時會一面工作、一面出戲地想,病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呢?他們是不是覺得:子珩明明只在我這邊花了十五分鐘拿藥給我吃、替我量個血壓,怎麼人就跑個不見蹤影啦?下次看到她已經是中午了,該不會都在護理站偷休息吧?然而,病人不會知道的是,其實剛剛有一床病人突然休克,是一陣緊急處置、轉送病人、安撫家屬,讓他的護理師分身乏術了。事實上,我也知道我有更多可以為他做的,我知道今天上午只花十五分鐘光顧的伯伯,疾病其實在進展,因為腫瘤變大,所以食慾不好、會噁會吐、心情也不好,他有向昨天的護理師詢問安寧緩和,我知道我可以和他談談,可以給他飲食上的建議、舒緩噁心嘔吐的小撇步,但是我做不到,因為六個病人對我來說還是太多了,這樣的護病比對於護理人員、對於病人來說,是兩敗俱傷,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善盡我的專業、幫助我的病人,遑論什麼「讓社會大眾看見護理專業,進而尊重之」?從今年(2019)5月起,台灣現行關於「護病比」的法規本來只放在醫院評鑑裡規範,這下也放進了「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就是所謂的「護病比入法」。然而,這樣的入法帶給護理人員和病人什麼改變了嗎?結果是,你隨便走去一間醫院、隨便問一個護理師,一定跟你說:「蛤?那是什麼?有立法規範?」為什麼第一線會這麼無感?為什麼臨床實務毫無改善的跡象?原因是,從2015年的醫院評鑑就是這麼規定「全月平均全日平均護病比」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1:9/1:12/1:15」,四年過去了、還入了法,規範的實質內容還是一樣。試想,當你入住某醫學中心,接受你心中認為最高品質的照護時,照顧你的白班護理師手頭有九個病人,小夜班的有十三個,大夜十九個,而你只是那1/19而已。上述六個病人已經兵荒馬亂了,遑論九個,甚至十九個?著名護理學者Linda Aiken所做研究:一個護理師若照顧多於四個病人,每多一個病人,三十天內死亡風險平均多7%,多兩個就是14%;更不用講那些給藥錯誤的風險、missing care的比例;如果這些恰好沒有發生在你身上,著實要好好感謝你的護理師犧牲了他的早餐、午餐、晚餐,和腎臟。欸,等等等,9+13+19除以3又不是9,那這樣違法不會被抓到嗎?然而,一切都要歸功於現行所謂「全月全日平均」的概念,不同科別的病房也沒有被分開規範,照顧需求低的病房自然會稀釋掉那個數字;也別忘了院方會把各種功能小組、個案管理師、共照護理師等等非屬病房直接照護人力加進算式呢!順帶一提,這樣大家搶著邀功的「護病比入法」甚至還沒規範到最為水深火熱的急診護病比。回到溫馨的部分,高中時筆者因一位加拿大護理師撰寫的《加護病房》,深受感動而決定學習護理專業、執行護理專業,即便我現在已不再執業、是在公共衛生與健康政策的領域學習,我仍然時時刻刻驕傲著,我是一名護理人員。護理這門專業,有種令人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它來自某次你為初次住院的病人悉心介紹環境與流程,她的眼神從瀰漫著不安變成透露著感激;來自某天你蹲在臨終的太太床前,握著她的手,引導她和先生進行道謝、道歉、道別、道愛等四道,原本緊繃的先生隨後走出病房和你要了點精油,想為太太再做些什麼,再誠懇和你道一聲謝謝,是那種舒心、那種互相信任;來自某天病人家屬突然拿了塊生日蛋糕來,和你說:「子珩,很開心、很幸運今天是你照顧XX,這可能是她最後一次生日,希望你能和我們一起分享。」也或許來自任何一個,在病人最脆弱無助時,你第一個出現在他身旁、陪伴著他的時刻。然而,這每一個彌足珍貴的時刻,不能只是倚靠一個個還在台灣、還在崗位上苦撐苦守的護理師,不能只是犧牲他們炙熱的心,更不能只是浪費他們無處發揮的專業。我們需要政府機關更有魄力、更又洞見地改革體制,建立完善、合理的護病比監督機制,創造合宜的護理執業環境;也需要社會大眾開始關注,不只是為護理人員的勞動權益把關,更是為自己的生命安全、就醫品質監督。如果有一天,這一切都能發生,那麼我們便不需再刻意思索護理如何才能獲得尊重與感激,因為,當台灣的護理人員終於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真正發揮他們的護理專業時,「對護理專業的尊重」不過就是這個良性循環的附加價值罷了。
-
2019-11-08 科別.一般外科
孩童燙傷熱茶湯是元凶 沖脫泡蓋送實作有眉角
天氣轉涼,家有幼童的父母喝熱飲、熱湯得提高警覺。醫師表示,每年燒燙傷孩童多達80%是被滾燙茶水燙傷,且父母情急之下常把「沖脫泡蓋送」忘個精光或做不確實,恐加重傷勢。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預防兒童燒燙傷重要性,傳遞燒燙傷預防、急救正確觀念。兒童燙傷基金會日前針對500多名18歲以下孩子家長進行調查,發現多達99.2%受訪者都聽過「沖脫泡蓋送」的處理燙傷5步驟口訣。但77.3%家長不知道原來沖水時間要長達15至30分鐘,另有超過30%家長不知道燒燙傷傷口應用乾淨的布巾蓋住。馬偕醫院外科部部長董光義表示,30年前孩童燒燙傷的原因以洗澡水居多,如今則以熱茶、熱水等高溫的湯水居多,約占80%。根據觀察,燒燙傷孩童多達80%年齡集中在1到2歲,受傷地點是家中且多數是燙傷,由此可知,孩子燙傷原因大多是父母或照顧者進食沒有注意,不慎將熱湯、茶飲潑灑出來或打翻,導致孩子受傷。別小看一杯熱咖啡、熱茶,一旦潑灑在孩童身上,很可能就是全身10%面積燙傷,尤其很多父母平時對「沖脫泡蓋送」琅琅上口,但在情急之下經常忘得精光,一心只想把孩子往醫院送,恐使孩子傷勢更嚴重。董光義強調,孩子燙傷後務必立即以室溫、約攝氏20度的自來水沖洗患部,目的是帶走傷口餘溫,沖洗時間至少15分鐘,期間慢慢脫去衣物,再泡15分鐘,並以乾淨的布巾蓋住傷口後送醫。他呼籲,完整急救能有效減緩傷口深度,「燙傷後第一時間急救的30分鐘千萬不能省」。孩子燙傷後,有部分父母忘記急救就急忙送醫,另有一部分是用錯誤的方式處理傷口。董光義說,很多父母以為在孩子傷口上塗抹牙膏、酒精、糨糊等涼涼的東西就能降溫,實際上完全沒效,還會刺激傷口。此外,也不建議用冰塊替傷口降溫,過度冷卻可能使血管收縮,同樣會讓傷口深度變深,以室溫冷水沖洗還是最佳的辦法。董光義指出,家裡有幼童的父母若要喝熱飲、吃火鍋,必須隨時提高警覺,把熱湯、熱水或火源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以他個人為例,以前孩子還小時,他們家好幾年都不吃火鍋,就是為了避免任何燒燙傷風險,呼籲父母提高警覺。
-
2019-11-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胃痛先來一粒胃藥?7種情況別自己亂吃藥
據說,10個人裡就有9個胃不好的,誰都難免會胃痛、胃酸、胃脹氣。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來一粒胃藥,電視裡也常說「胃痛、胃酸、胃脹氣,就來一粒」……但這些胃藥,真的能拯救我們於胃部不適的水深火熱之中嗎?或許真的可以,不過胃部不適並非那麼簡單。你的胃痛,可能並不是「胃」痛當皮膚上出現疼痛時,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是哪裡,但內臟上的痛覺等感受器,要比皮膚上的少得多。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只能模糊地感覺到痛了,但沒有辦法準確地定位到具體部位,甚至會產生痛覺偏移。也就是說,我們感覺到的「胃痛」,不一定就是胃痛,也有可能是胰腺、膽囊、肝臟、腸道、心臟等等的問題。追根溯源治胃痛,或許不用再吃藥胃痛、胃酸、胃脹氣……很多人抱怨自己有老胃病,動不動就被胃部不適所困擾,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其實,只要沒什麼大毛病,真正困擾我們的,是可以去根的兩個問題:一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儘管治療並不是太容易,但幽門螺桿菌可以被成功清除,而且複發率很低。既能解決當下之痛,也能降低將來的胃癌風險,對有慢性胃部症狀的人來說是不二之選。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這是一種常跟精神心理因素有關,由內臟高敏感等繼發的痛感異常。追根溯源,如果精神心理問題能得到控制,相關的胃部不適也就能得到緩解。胃痛遇到7種情況,不要自己亂吃藥遇到胃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吃胃藥,但對於有些胃痛,如果我們只是吃藥,就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檢查治療時機、延誤真實病情。如果出現以下7種情況,我們首先應該去看醫生:●胃痛雖不嚴重,但多年來反覆出現,影響生活質量;●胃痛雖不嚴重,但反覆出現,伴隨腹瀉、體重下降、皮膚或眼球發黃的情況;●胃痛突然出現並且比較劇烈;●胃痛伴有胸部、肩部、頸部或背部的疼痛;●腹部緊張,不能碰,一碰就痛得厲害;●不能排便,尤其伴有嘔吐的情況;●嘔吐血液,或便血、大便發黑。胃痛的原因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就算沒有上面說的這幾種情況,但由於胃跟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刺激,平時有些短暫、不那麼嚴重的胃痛,也是常有的事。導致這些胃痛的主要因素有胃酸過多、胃動力不足、消化道痙攣等,各因素也有可能同時存在。1.對於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更像是灼熱感的疼痛,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胃酸中和劑或抑制胃酸的藥物。這類藥物是家庭藥箱中應對胃痛的主要藥物,比如中和胃酸的鋁碳酸鎂、抑制胃酸的雷貝拉唑等。一般建議從效果稍弱、安全係數更高的胃酸中和劑開始用起。 2.對於胃動力不足引起的胃部不適真正胃動力不足引起的胃部不適,一般比較少見,主要發生在消化道被病毒感染後的短期,或者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不過,考慮到胃腸動力劑有難以忽視的不良反應,不建議作為家庭常規備藥。只有在確診之後,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藥。3.對於消化道痙攣引起的胃部不適對於消化道痙攣,痛的位置通常比「胃」更低,一般發生在臍周或者接近臍部。對於這種「胃部不適」,沒有OTC藥物可以選擇,不過可以嘗試熱敷緩解。如果熱敷還不見緩解,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解痙止痛藥物。本文摘自搜狐網《丁香醫生》
-
2019-11-07 新聞.健康知識+
堅果吃太少 竟也名列心血管疾病12大元兇之一
世界頂級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將堅果和種子類食物吃得過少列為心血管疾病的十二大元兇之一,危害甚至高於高膽固醇血症。可是,經常有人問:“堅果不是含油多嗎?不健康吧!怎麼保護心臟了?”堅果泛指各種具有硬殼的乾種子。包括腰果、榛子、核桃、松子、開心果、花生等。營養價值:堅果中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含有維生素(維生素B、E等)、微量元素(磷、鈣、鋅、鐵)、膳食纖維等。另外,還包括單、多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亞油酸等人體必需脂肪酸,其中的ω-3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臟特別有益。功效:在控制了已知的心臟危險因素並做到合理飲食後,吃堅果與降低心源性猝死明顯相關。與很少或從不吃堅果的人相比,每週吃≥2次堅果者,發生心源性猝死和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均較低。此外,堅果還有清除體內自由基、補腦益智、促進大腦發育、提高視力、降低糖尿病風險等益處。堅果會讓我變成胖子嗎?堅果熱量高,吃多了當然會變胖子了!但研究顯示,在嚴格限制總熱量的基礎上,添加堅果不會導致體重增加,反而有助於減肥哦!堅果會讓我得糖尿病嗎?目前多數研究結果支持,適量吃堅果不但不會引起糖尿病,反而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堅果會升高我的膽固醇嗎?不不不,適量吃堅果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核桃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呢!吃堅果真的能預防心臟病嗎?對的,多項研究和權威機構都證實了適量吃堅果可以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降低死亡風險,延長壽命。堅果雖好也不可貪多長期堅持並適量吃最好!每天早餐時加一小把(約28克)未經加工,不含糖鹽、不油炸的原味堅果。堅果代替紅肉,如炒菜或涼拌菜的時候加點堅果,如腰果西芹。選擇有充分證據的堅果:巴坦木、核桃、花生等以下族群堅果宜慎食腹瀉時別吃堅果因為堅果富含油脂和膳食纖維,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會加重腹瀉症狀。愛上火的人,不宜多吃堅果多通過烘焙、翻炒等方法製作,有咽喉炎、口腔潰瘍等的人不宜多吃。對堅果過敏者慎食過敏者,一旦誤食,會產生皮膚瘙癢、咽喉水腫等反應,這類人應遠離堅果。本文摘自復旦中山結構性心臟病公眾號
-
2019-11-07 新聞.健康知識+
肺部也會累積脂肪?研究顯示體重過重也會傷害肺部
維持適宜的體態身形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健康!肥胖會對心臟造成負擔是眾所周知的,然而1項最新研究顯示,體重過重也會傷害肺部,甚至可能提高罹患氣喘的風險或是加重氣喘疾病的症狀。這項研究刊登在《歐洲呼吸雜誌》(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針對52名捐贈者的肺部樣本進行分析,其中有16人死於氣喘,有21人雖患有氣喘但死於其他原因,另外15人則沒有罹患氣喘。該研究結果首次發現,聚集在氣管壁的脂肪量會隨著身高體重指數(BMI)增加,進而改變呼吸道的正常結構,導致肺炎的發生。研究合著者Peter Noble是澳洲西澳大學的副教授,針對結果說明,研究證實超重或肥胖與罹患氣喘及症狀加重有關,體重超重會對肺部直接施加壓力與增加肺炎機率;而脂肪太多導致呼吸道增厚,限制了空氣進出肺部的量,這就可以解釋肥胖會讓氣喘加劇的原因。歐洲呼吸學會主席Thierry Troosters則表示,這是1項重要發現,顯示過重或肥胖會使氣喘症狀惡化,未來需要透過更詳細的研究,探討是否能透過減肥減緩氣喘症狀,同時呼籲要支持並協助氣喘患者達到或維持健康的體重。★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07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只練上半身 當心血管硬化
近年流行練肌肉,許多人追求胸肌、腹肌、手臂線條,猛做上半身重量訓練,卻忽略下半身。專家提醒,只練上半身恐增加心臟負荷,使潛在血管硬化風險增加兩倍,建議上肢、下肢均衡訓練。台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與王詹樣公益信託合作,針對百名該校大學生進行運動習慣調查,發現百分之五十一點四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是男女偏愛訓練部位不同,男大生著重上肢訓練,高達百分之四十七點一更只練上半身。台灣科技大學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說,年輕學子猛練上半身,忽略下半身肌肉量是預防疾病關鍵。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邱弘毅表示,日本研究指出,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不練下肢,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不僅增加心臟負荷,恐造成潛在血管硬化風險。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也指出,根據長庚大學十年3D人體資料庫追蹤研究發現,腰圍除以大腿圍的「腰腿比」大於一點八,罹患慢性疾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點三九倍、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一點三八倍。慈濟科技大學醫務暨健康管理系教授王錠堯說,重訓時,上肢及下肢訓練都不能偏廢,最好上半身練多久、下肢就練多久,並選擇全身性阻力運動,如深蹲,每周三次,每次至少卅分鐘以上,可以提升心血管健康,並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
2019-11-07 癌症.肺癌
多吃這二樣食物 不但有助腸道也降肺癌罹患風險
一般多知道,多吃優格、膳食纖維,有利腸道健康,不過最近有研究指出,這二樣食物也有助於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30%以上。根據上個月刊登於《JAMA Oncology》期刊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攝取優格和纖維的多寡,與肺癌風險降低有關。研究團隊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針對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等超過144 萬人做研究,結果顯示,吃纖維最高的一組人和最少的人相比,罹患肺癌的風險降低17%;吃優格最多的一組人與不吃優格的人相比,患肺癌的風險降低19%;而攝取優格和纖維都最高的一組人與纖維吃少、又不吃優格的人相比,患肺癌的風險降低30%以上。研究人員認為,益生菌可以維持腸道穩定,健康腸道裡的微生物群可以調節炎症,部分腸道細菌的代謝物能抑制肺臟的發炎反應。除了吃對食物之外,對抗肺癌,最重要的仍是要遠離菸品、PM2.5、汽機車廢氣、拜拜燃香等空污危害,及定期做肺部健檢,才是保健之道。
-
2019-11-07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反而讓血管硬化?專家提醒重訓不能只練上半身
近年健身風氣盛行,教育部統計,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有運動習慣。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提醒,如果只注重胸肌、手臂線條,而忽略下半身,恐怕只「硬」了血管,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越練越傷身。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台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百名該校大學生進行的運動習慣調查發現,雖然51.4%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男女偏愛的訓練部位不同,尤其男大生著重上肢訓練,其中更高達47.1%更是只練上半身。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日本研究指出,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不練下肢,恐造成潛在血管硬化風險增加2倍。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也提到,根據長庚大學十年3D人體資料庫追蹤研究發現,腿太細,腰腿比大於1.8,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比一般增2倍,罹患癌症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增高。他表示,腿部肌肉量越多,可分泌更多脂聯素,具有抗發炎、胰島素阻抗等功能。慈濟科技大學醫務暨健康管理系教授王錠堯說,重訓時上肢以及下肢訓練不能偏廢。選擇全身性阻力運動,如深蹲,可以提升心血管健康和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風險。他表示最好是上下肢至少各做四個動作,運動時間至少30分鐘以上,最能達到效果。
-
2019-11-06 癌症.淋巴癌
會「跑」的腫瘤!淋巴瘤易全身流竄、常光顧5個器官
在惡性腫瘤中,「淋巴瘤」算是知名度不高的一位,但它卻能以極快的速度搶占各個器官和組織,讓全身淪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淋巴瘤發病率年增長率為5%~7%,年死亡人數超過20萬。《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告訴你淋巴瘤的危險特徵和流竄部位,並教你做到科學預防。淋巴瘤的4張危險畫像淋巴系統是人體的“護衛隊”,淋巴結的功能主要有3方面:●生成淋巴細胞。●過濾淋巴液。●發揮免疫作用。淋巴結通常以組群形式分佈全身,分為淺表淋巴結和深部淋巴結。淺表淋巴結可以摸到,深部淋巴結需借助影像檢查才能看到。正常淋巴結一般不超過1公分,呈橢圓形,質軟,活動,無壓痛,在頜下和腹股溝可以摸到。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炎症,急性期常伴有疼痛,病因去除後可完全恢復。●腫瘤,包括原發於淋巴結的惡性腫瘤(如淋巴瘤、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及其他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會持續性、進行性腫大。一旦出現炎症反應,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結核等,或是淋巴結出現反應性增生,都會導致淋巴結腫大。這種炎性淋巴結腫大多無大礙。但如果是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或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就要特別當心了,以下是淋巴瘤的4個危險特徵:悄悄長大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則要引起重視。不到三分之一的淋巴瘤患者也會有發燒症狀,但常是38攝氏度左右,並且多在下午及晚上出現,伴有盜汗、乏力、近期體重下降等全身表現。摸起來質地較韌淋巴瘤的質地不會太硬或太軟,摸起來和鼻尖的韌度差不多,早期無粘連,可活動。炎性淋巴結質地偏軟,質地偏硬的淋巴結則可能是腫瘤的轉移,並且位置比較固定,不能活動。體積等大等圓如果超音波檢查提示腫大的淋巴結偏圓,比如2.8公分×2.5公分,則要當心是淋巴瘤。炎性淋巴結腫大多為長條形,比如2.8公分×0.5公分。活檢出的惡性淋巴結如果懷疑淋巴結腫大性質不好,會建議患者做活檢病理,這是診斷淋巴瘤的最關鍵指徵。如果不幸被診斷為淋巴瘤,患者也不必過分擔憂和悲觀。淋巴瘤是為數不多的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而得到治癒的惡性腫瘤之一,以最常見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早期患者的治癒率已經達到50%以上。淋巴瘤愛“逛”到5個器官淋巴瘤是一組原發於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結造血組織的惡性腫瘤,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通常以實體瘤形式生長,屬於常見腫瘤之一,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的3%。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都可能被侵犯,常常伴有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症狀。相比其他腫瘤,淋巴瘤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同時,它可以分佈在人體各個部位,有人甚至稱之為會“跑”的腫瘤。1 “逛”到脾臟上脾臟是人體淋巴器官,也是淋巴瘤最常“光顧”的器官,有些淋巴瘤會誤診為脾臟腫大。有些淋巴瘤起病隱秘,表現為內臟器官如脾臟腫大,同時血小板下降,容易誤診為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減少,這類病人往往需切除脾臟行病理檢查才能明確診斷。有時病情進展較快時,會出現脾臟迅速增大,血小板、白細胞明顯下降,甚至引起發熱,而手術切脾明確診斷的手術風險較高。2 “逛”到肺上淋巴瘤可連累結外器官如肺臟,影像學很難區分。很多患者出現咳嗽、低熱、盜汗,以為是肺病,反覆治療卻無進展。其實,這可能是肺部長了淋巴瘤,有惰性的,如肺黏膜相關淋巴瘤,也有侵襲性的,如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需要結合病理及影像學評估確定病理類型和分期制定不同方案。3 “逛”到腹腔上胸悶、呼吸困難有可能是淋巴瘤作祟。淋巴瘤起病症狀多種多樣,有的患者起初以反复低熱、皮疹就診,但後來病情進展迅速,出現淋巴結腫大,造成呼吸困難,甚至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拍CT後顯示為淋巴結腫大。4 “逛”到睾丸上淋巴瘤常常有深部淋巴結腫大或腹腔腫塊,壓迫會導致輸尿管阻塞以及阻塞性腎病,引發腎功能損傷,累及睾丸。但病人常常以睾丸腫脹就診男科,沒有效果,這時應考慮到淋巴瘤的可能,進行胸水抽液流式細胞儀檢查和淋巴結活檢,明確診斷。若治療及時,腎功能可完全恢復。5 “逛”到甲狀腺上患者常在檢查中發現甲狀腺、頸部有腫塊,且腫塊明顯增大,並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若為甲狀腺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臨床過程發展較快的淋巴瘤類型,短短數天壓迫症狀就非常明顯。壓迫氣管可導致氣管移位、聲帶受壓,出現聲音嘶啞,甚至呼吸困難。若及時進行明確診斷後給予免疫化療,患者腫塊可完全消退。預防淋巴瘤要做好5點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瘤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所以要做好疾病預防。醫生建議做到以下幾方面:1 學會緩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精神緊張,從而引起身心疲憊,還容易造成代謝紊亂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學會緩解和釋放壓力,懂得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這是預防淋巴瘤最重要的一個方法。2 飲食要合理飲食不合理的人容易得淋巴癌,如過度吃垃圾食品、長期吸煙喝酒、經常吃鹹而辣的食物、吃過熱過冷以及過期和變質的食物。3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現代人愛過夜生活,經常熬夜、吃宵夜,甚至整夜不睡覺,身體過度疲勞,從而引起身體免疫功能下降,患上淋巴癌的機率也就大大增加了。4 加強運動適當的運動可增強免疫力、加快新陳代謝。5 避免輻射若人體長時間接觸輻射物體,容易誘發淋巴瘤。生活中,盡量避免輻射源。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06 新聞.生命智慧
單身數十年不怕老後「一代女皇」潘迎紫:人生傷口如皮膚,都會好的
好久不見的潘迎紫回來了!曾以《神鵰俠侶》、《一代女皇》、《浴火鳳凰》等連續劇創造50%以上收視率女王,淡出螢幕居住國外多年,難得重新回台演出。感動她的,是全民大劇團的舞台劇《最後一封情書》的劇本:若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哩路,你的欲望會是什麼?一名單身女性的心情,是一層又一層的。只不過,很少有女明星如潘迎紫,已經年過70,大家仍熱衷聚焦她的容貌身材。Google搜尋潘迎紫,出現的形容詞總是很像:「不老妖姬」、「防腐劑美貌」「宛如少女」……關於潘迎紫,大家樂意談她的「不老」,卻很少觸及她怎麼「面對老」;多談她的「外貌」,更甚於她的「心靈」。然而,真正與潘迎紫談天,進入更深層的內心,會發現「仙女化」是眾人的想像。真正的她務實理性,完全有充足應對人生的能耐;一週上5天健身房、連續超過20年以上,手臂一彎,可鼓起結實肌肉。心理上的鍛鍊,不亞於身體。她聊起生活重心,「我是股票市場操盤的,你要知道川普又說了什麼,掉了800點是為什麼。如果這樣,做好Plan A;如果那樣,做好Plan B。這樣你自然就不會慌亂。」面對人生或老後,潘迎紫亦如是! 離婚體悟:人只能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潘迎紫的外號叫「娃娃」,她說是小時候長得像「洋娃娃」而來。從小喜歡粉紅色,還問過爸爸「我為什麼要叫潘迎『紫』,而不叫潘迎『粉紅』呢?」14歲就進入演員訓練班,20幾歲就與訓練班的師兄演員陳鴻烈結婚,但雙方婚姻維持了8年就宣告離婚。前夫是她第一個男朋友,也幾乎是當時人生的全部。她首度分享當年離婚慘況:「我只帶著2個箱子離開,甚至連過馬路都不會,覺得自己碎了一地。」這段感情經歷讓她從少女娃娃,首度體驗了滄桑。當時的潘迎紫在敦化南路租了一個小房間、沒錢買家具,只在通化街買了個小小塑膠茶几,朋友來都是坐在地上聊天,便宜床墊直接放地板睡,借酒澆愁抒解離婚的痛苦。「我每天睜開眼,都想到那一瓶酒。當時一天沒喝酒,真不知道一天10幾個鐘應該怎麼過。」她說。由於吃不下飯,又過度飲酒,潘迎紫時常吐黃膽水,臉頰都凹了下去。當時電影片場的攝影師、燈光師看著,每次放飯就默默把一顆滷蛋或一塊排骨夾進她的便當裡。直到有一天,攝影師終於忍不住開口:「妳再不好好吃飯,就很醜了,連我都沒辦法把妳拍得美美的。」這句話,讓潘迎紫頓時醒了。「那時候我明白一件事,沒有人可以幫到你,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我一定要靠自己站起來!」當時,她為了讓自己從依賴別人到能自立,還去香港的知名餅店「超群」學做蛋糕,除了拍戲外再學門手藝,避免未來失業,風險概念十足。 一代女皇老妝犧牲:人生傷口如皮膚,破皮都會好的心態獨立後,命運也跟著強壯起來。之後潘迎紫在製作人楊佩佩的連續劇〈一加一不等於二》中與寇世勳搭檔,一演即中。隨之《神鵰俠侶》、《一代女皇》、《一代公主》、《一代皇后大玉兒》、《浴火鳳凰》、《媽媽吉利小叮噹》風靡全台,一路從80年代紅到90年代,台灣8點檔正式進入潘迎紫時代。但收視率的背後,是她幾乎敬業賣命拚來的。演一代女皇時,因為身材太小隻,被導演認為坐龍椅缺乏老年武則天的架勢,得短期增胖。「增胖比減肥痛苦多了!每天塞食物到想吐!」短期內她增胖了30幾磅(約10幾公斤),每天都在片場,「我連自己家的床都看不見」。更痛苦的是,為了要製造皺紋老妝效果,臉上每天都要塗厚厚的膠水,讓皮膚繃緊產生皺紋,還要再上厚厚的妝。卸妝撕下膠水時,臉都是破皮的。女明星最珍貴的皮膚,如此傷害,不會心疼嗎?她說:「不會啊,反正傷口都是會好的啊,慢慢等它就好了,不用太在意。」這即是潘迎紫的務實面,面對人生的傷口,就如皮膚傷口——只要「給時間一點時間」,她說:「都會好的。」單身的快樂與自由 想好就不怕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明星,生命中可有什麼失去?她說:「私生活吧。」說起淡出螢光幕最享受的事,她的眼睛發亮,聲音也嗨了起來,但答案平凡得讓人驚訝:「去超級市場買東西!」她向我們熱切介紹,「美國的超級市場購物車超大的,然後它還有位置讓你放一杯咖啡,我就買了一杯咖啡在裡頭晃啊晃很久,是最享受的事!」現在,她的快樂已經慢慢地從過去他人的關係、或外界的肯定裡,回到「一個人」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單身已然數十年。「單身好處可多了!我看我結婚的女朋友想在外吃晚飯,還要擔心自己在外面,家裡老公沒飯吃怎麼辦,會內疚;我不用顧慮這些,想去旅遊,揹一個包就走了!」潘迎紫說。 這當中沒有過不安嗎?她承認,自己曾想過萬一全身痠痛、感冒發燒都沒有人來倒杯水,好像有點傷感。不過,她後來的理性機制又啟動了。「我後來就不怕了,因為會慢慢地想,單身是事實,不能夠改變的事實。這時應該想要怎麼去適應這生活?」對潘迎紫來說,一切是解決問題的導向。「可是一個人住院也還是會滿淒涼的啊。」我們問,潘迎紫淡定秒答,「有醫生和護士在啊!醫院難道會讓我一個人躺著不理嗎?總會有人的,不用擔心,不用擔心。」人生有冬天也有春天 要有Plan A與Plan B她特別想告訴單身的讀者,像股票評估風險一樣,Plan A:「單身的女士男士不要擔心,在你們不注意時,春天往往就會降臨了。」Plan B:「就算沒有春天的話,單身也可以過得很充足,培養一些嗜好,安排好解決方案,自然就不會怕了。」現在的她,和朋友聚會和運動就身心滿足。照顧年長的媽媽則是情感上的動力,「爸爸過世後,我更想把握每一分鐘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在新戲《最後一封情書》中,她飾演的女強人必須面臨愛情與生死的功課。問她這些年來也有過愛情春天到來的時刻嗎?「有是有……」但她噘著嘴,幽自己一默:「但是春天後來變成秋天,然後又變成冬天了……」面對傷害,她一樣看得很開,「我們慢慢成熟,知道不用死去活來,不適合的就要放手啊。看到有些女朋友不甘心、緊抓不放的,反而更痛苦。」所謂成熟,也在於不把很多事視為理所當然,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換。「你對別人好是應該的,別人不一定、不回報你也是應該的,如果人家真的回報給你對你很好,那是紅利,是意外的收穫!這樣想,就開心了。」70歲像50歲的保養秘訣:喝蜂蜜水、試驗保養品、跑步重訓無論如何,潘迎紫現在的狀態是所有見到她本人的都嘖嘖稱奇的。她拍照時特愛挑白色衣服,採訪這天穿著貼身全背蕾絲鏤空上衣不見任何贅肉,端正挺拔,皮膚也極好。長年的自律與健身,潘迎紫年過70依然身形挺拔、手臂結實,再次證明運動是最佳保養品。潘迎紫的保養祕方,究竟為何?她曾在節目受訪時說,剛到美國時買了一大本厚厚的保養品的英文字典,一一查詢保養品的成分,有時把臉分成一半,右邊用A保養品,左邊用B保養品,試驗哪個效果好。(仍然是Plan A與Plan B的科學精神!)擦保養品也有個一般人沒注意的細心講究。「切記,上好保養品1個小時內不能去睡覺,免得被枕頭床單抹掉,可以去追劇、看電視,等皮膚好好吸收了,才去睡。」除了堅持每週上健身房5天運動,跑步與重訓各1小時外,她也和50+讀者透露一個私家秘方,是每天早上起來一杯蜂蜜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水分,早上慢慢一口一口喝下,對腸胃各方面都很好。」面對老病死的必經:用最好的態度面對,最好的方法解決怎麼面對老化?因有「不老女神」的封號,大家似乎都不敢問她這個問題。但她在50+面前很豪爽地回答:「老化是必然的過程啊,不接受就會自己很痛苦。但我認為,到了這個年齡,也有這個年齡值得精彩的事情。」去旅行、學才藝、談戀愛……都不要設限。像她就喜歡做菜、做蛋糕、自己手縫設計衣服,拍了漂亮的照片就很開心,重點是「行動」:「快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自己去找啊!」她說,50歲開始正是長長一段黃金年華,如果現在就一直唸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那再過一段時間更老,不就更後悔沒有好好珍惜前面的時光?」這幾年看過許多朋友的突然驟逝,她認為人生是各種「必經」組成,不須意外。她說自己遇到心情不好時,做的第一件事是「分析」,「人生有些傷害是必然會造成的,但重點是傷害要怎麼降到最低?」如此,對潘迎紫來說,人生的最後一封情書,應該是自己寫給自己的——那是一切看開的總和。無論是情感的磨練或老病死的挑戰,她只有一句話:「用最好的心態去接受,用最好的方法去解決。」一代女皇的真實人生,亦是氣魄十足!原文:一個人的老後不煩惱!潘迎紫:人生傷口如皮膚,破皮都會好的
-
2019-11-06 科別.消化系統
腹瀉跑急診 創3年同期新高
季節轉換,會引起腹瀉的諾羅病毒開始發威,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最新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逾12萬,創近三年同期新高,且有55起的腹瀉群聚事件經檢驗禍首為諾羅病毒。疾管署分析認為,恐與入秋後台灣民眾普遍偏愛燒烤、海鮮、火鍋等易接觸未充分煮熟食物的飲食習慣有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為12萬6558人次,略高於2017及18年同期,近四周共接獲55起腹瀉群聚通報,也比九月增加;其中36起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建議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提醒,通常感染諾羅病毒後一至三天會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惡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痠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一至十天;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正確洗手;烹製菜餚注意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至於受到病患汙染的衣物、床單必須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汙染,疾管署建議,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一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
2019-11-0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重症 1歲童一個月才痊癒
腸病毒疫情連六周下降,預估最快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但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不排除是被同住家人及同班同發病者感染,其中一名一歲女童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家屬忽略就醫,病程罕見地拖延了一個月才痊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兩名重症個案為東部一歲女童及北部五歲男童,其中東部一歲女童於八月十二日發燒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病,但九月十二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不靈活等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並採檢,因為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研判,女童八月發病時可能就有步態不穩的重症跡象,但由於年紀太小,本就不太會走路,家長難以判斷,並未積極就醫,所幸女童症狀輕微,目前恢復良好。一般而言,腸病毒病程約一至兩周痊癒,拖延至一個月,確實少見。另外,北部五歲男童於十月四日至六日因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八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即收治住院並通報,症狀逐漸嚴重,影響語言及吞嚥能力,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目前個案已出院返家,但仍需接受復健治療。疾管署監測顯示,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1499人次,較前一周下降;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多,共44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依疫情趨勢,最快下周可脫離流行期,目前社區疫情趨緩,但家中或校園傳染風險仍不容小覷。五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民眾一旦發現感染腸病毒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送大醫院治療。
-
2019-11-06 癌症.頭頸癌
檳友揪團檢查…半數有口腔癌
門診突然來了四位來做口腔癌篩檢的壯年人。心想,平常三催四請都不見得有人來檢查,這會兒有揪團來的,愛健康,很不錯。仔細問診才知,原來他們都是市場賣魚郎,因為第七攤賣魚的阿順(化名)好幾天沒來,才知他罹患第三期口腔癌,目前治療中。由於大家平常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差不多,一票賣魚郎心有忐忑,相約收攤後一起到醫院檢查。55歲的阿耀(化名)說,退伍後就在市場賣魚,每天天未亮就要到魚市批貨,為了提神,檳榔從不離口,收攤後和市場友人三五成群小賭一下,抽菸、嚼檳榔、喝酒可以說是每天的日常。52歲的志偉(化名)也說,雖然牙齦偶會腫痛及嘴裡破皮,但不多久就好了,應該是火氣大引起的吧?因為被阿順得口腔癌嚇到,趕緊來檢查。經檢查,阿耀和另一位賣魚郎有口腔頰黏膜病變,疑早期口腔癌,轉介口腔外科作進一步治療。這次篩檢,四人中二人,機率很高,還好及早來篩檢,早期口腔癌僅需將病灶處部分切除,都有不錯的預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證實,檳榔即使不含紅灰、白灰、荖花、荖葉,檳榔中的「檳榔素」和「檳榔次鹼」即是致癌物質,易導致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膽癌及肺癌等;也會造成全身性的損害,婦女若嚼檳榔則會有不孕、新生兒低體重及短小、早產、死胎等風險。此外,檳榔成分中的多酚類會抑制膠原蛋白,使膠原蛋白更易於在黏膜下堆積而硬化,即纖維化;這就是為什麼嚼檳榔久了嘴巴會張不開的原因。研究顯示,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機會是一般人28倍,若同時嚼檳榔加上吸菸,罹患口腔癌機會是一般人89倍,若同時嚼檳榔、吸菸與喝酒,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123倍,呼籲卅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每兩年可至醫療院所檢查口腔黏膜。
-
2019-11-06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常吃速食、手搖飲 小四生有脂肪肝
1名國小四年級學生又高又胖,但近日校內健檢,意外發現肝指數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與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醫師指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與運動,才改善肝臟發炎,指數也恢復正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陳德慶說,這名小四生身高160公分,體重75公斤,家長以為「現在胖一點,長高自然會瘦下來」不在意,小朋友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健康檢查肝指數(GPT)高達185,才驚覺不妙。陳德慶說,脂肪肝是因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因酒精造成,後者則是攝入過多熱量,轉換為脂肪存積肝臟,可能會引起肝臟發炎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危險因子;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為此建議9歲以上的過重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目前無藥物可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控制體重,就能改善甚至完全消失。陳德慶說,許多家長以為少吃油膩食物就可減少體內脂肪,但攝取過多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其中手搖飲使用果糖,比砂糖和葡萄糖等更容易造成脂肪肝。醫師提醒,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過長,就可能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並養成每周運動150∼300分鐘習慣,可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
2019-11-05 養生.聰明飲食
比白砂糖更傷身!這種食品添加劑可能天天都在吃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速食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各類短影片、短新聞、短消息等等,已成為大多數人們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同時,這種速食文化也體現在了飲食上。為了節省時間,很多人都喜歡吃快餐和加工類食品。其中加工類食品廣受人們歡迎,不僅因為它們快捷方便,而且外形、顏色和味道十分吸引人。為了保持這些加工類食品色、香、味俱全,商家都會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劑。當然,這些食品添加劑如果在規定範圍合理使用,對人體的健康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危害的。但是有這麼一種食品添加劑,幾乎用在所有的加工類食品中,它卻能給人體帶來不小的危害。高果糖漿提到高果糖漿,大家可能不是特別了解。它存在於世上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已被運用在各個食品中。高果糖漿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被日本工業技術院的高崎義幸博士發明的,主要時從玉米種提取澱粉製作的果糖。因為當時美國蔗糖的主要來自古巴,由於古巴革命成功,雙方關係惡化,貿易中斷,美國的蔗糖成本突然大漲,所以就用高果糖漿來代替。由於其好用又便宜,僅僅一年時間,就完全代替了蔗糖,成為了各種食品飲料中常見的甜味劑。高果糖漿的甜度可由製作過程進展程度來調節,可分為四種:HFCS 42(含42%果糖)、HFCS 55(含55%果糖)、 HFCS 60(含60%)、HFCS 90(含90%果糖)。數字越大甜度越高,這些可以分別用於早餐穀物、軟飲料、可口可樂軟飲料等食品飲料中。也正是它可滿足多種甜味需要,而且具有成本低、好上色、保質期長的特點,短短幾十年時間,高果糖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食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可口可樂公司,為了節省成本,用HFCS55代替了可口可樂中的白砂糖,節省了三分之一的成本。商家是節省成本賺到了錢,但是卻對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威脅。第一,肥胖有數據顯示:自高果糖漿問世以來,美國人的果糖攝入量大幅增加,1972年每人每年不到0.45公斤,到1992年竟增長到每人每年28.35公斤。也就是說,美國人每天光吃果糖就77g,遠遠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糖攝入量。正是因為過量的糖攝入量,美國人肥胖率從13%直線上升到40%以上。第二,脂肪肝果糖和葡萄糖還不一樣,當人體攝入葡萄糖後會被身體各個器官和細胞吸收,給身體提供能量,多餘的就會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但當人體攝入果糖後,大部分會進入到肝臟,肝臟則會直接將果糖轉化為脂肪。如此一來,如果持續攝入大量含有高果糖漿的食物,肝臟周邊的脂肪就會越積越多,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第三,糖尿病果糖在肝臟代謝中還會產生其他分子,這些分子會影響胰島素信號傳遞。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發現,果糖比白砂糖更容易引發胰島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全球公共衛生》雜誌上也發表了這項研究,上面標明比起沒有使用高果糖漿的國家,使用高果糖漿的國家,患2型糖尿病風險高了20%。第四,痛風痛風不是和吃高嘌呤食物有關嗎?怎麼還和高果糖漿有聯繫了呢?最新研究表明,海鮮等食物中的嘌呤對身體影響很小,是身體內部合成的嘌呤才導致了痛風。高果糖漿在肝臟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嘌呤基產物,引發尿酸升高,甚至阻止其排出體外,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痛風了。2011年,經過長達12年的比對試驗,美國波士頓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博士發現:每天喝2次以上含有高果糖漿飲料的人,痛風機率高達85%。改變飲食習慣,保持身體健康現在的商家為了降低成本,迎合大眾口味,在大量的加工類食品中都添加了高果糖漿。如果長期食用這些食品,勢必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為了身體健康,大家應當盡量追求天然原味食品,少攝入加工類食品,尤其是減少奶茶這種含有大量高果糖漿飲料的攝入。珍愛生命,從減少高果糖漿的攝入開始。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咖啡好處又多一項!日喝2杯讓腸道微生物更健康
在清晨的咖啡香氣中喚醒新的一天,或者在午後暖陽中來一杯提神……對愛好者來說,咖啡中有愜意。而在科學家眼裡,咖啡成分裡或許還有健康奧秘。近年有大量研究表明,喝咖啡與多種健康好處有關,包括減肥、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風險,甚至延年益壽 ……美國胃腸病學年會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為這些潛在健康益處帶來了解釋。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相比較於很少或不喝咖啡的人,咖啡愛好者們的腸道微生物組要健康得多。而我們知道,腸道微生物組的構成會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檢測了34名受試者共97份樣本的腸道微生物組構成。通常,大多研究僅通過糞便樣本來進行相關測序分析,但根據研究團隊介紹,“ 這是首次通過結腸鏡檢查直接採集腸道各個部位微生物組樣本。 ”同時,受試者通過調查表反饋了每日咖啡因攝入量。總體而言,每天咖啡因攝入量較高(≥82.9 mg,約相當於喝兩杯以上)的受試者,在腸道微生物組的特徵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腸道細菌多樣性更好,在腸道中分佈也更均勻。細菌構成具有更好的抗炎性。比如有利於抗炎的糞桿菌(Faecalibacterium)和羅斯氏菌(Roseburia)的豐度較高。而Erysipelatoclostridium等與代謝異常、肥胖有關的細菌則相對較少。無論受試者的年齡和飲食質量如何,都可以觀察到以上關聯。雖然觀察到咖啡對腸道微生物組產生瞭如此積極的影響,但研究團隊目前對背後的機制還不甚了解,一種推測是,咖啡中的咖啡因或其他營養物質可能會影響細菌的代謝,而細菌的代謝終產物可能會進而影響我們的身體。 目前這還是一項初步研究,尚未經同行評審發表在醫學期刊,研究作者之一,貝勒醫學院胃腸病學教授Li Jiao博士也指出:“我們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腸道細菌和我們的身體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影響我們的健康。”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體整體健康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突顯。美國責任醫療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臨床研究主任Hana Kahleova博士表示,“ 腸道微生物組似乎正是飲食與慢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所在。比如,多吃典型西方飲食中的高脂肪和加工食品,腸道中一般會有更多'有害'細菌,這些細菌與肥胖、胰島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而咖啡中的多酚和其他抗氧化成分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組更健康的原因。 ”但這項研究並不意味著咖啡是改善腸道健康的必需選擇。畢竟,咖啡因代謝因人而異,對於部分不習慣喝咖啡的人群,咖啡也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加劇失眠等問題。Kahleova博士補充提醒,“很多天然植物都富含膳食纖維、多酚和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我們抵抗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你如果恰好喜歡咖啡,Li Jiao博士建議,“那就繼續隨心享用吧。”原文:咖啡的健康好處有解了?愛喝咖啡,腸道微生物組倍兒棒!
-
2019-11-05 該看哪科.兒科
國內增2腸病毒重症 1歲女娃拖一個月才確診重症
我國腸病毒疫情連6周下降,預估最快有望在11月中旬宣布脫離流行期。但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不排除是被同住家人及同班同發病者感染,其中一名1歲女童更是少見地發病拖延一個月未痊癒,又出現行動不便情形,就醫確定是演變成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2名重症個案為東部1歲女童及北部5歲男童,其中東部1歲女童8月12日發燒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病,9月12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活動不靈活等情形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並採檢,因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研判,女童可能8月發病時就有步態不穩的重症跡象,但由於女童年紀太小,本就還不太會走路,家長難以判斷,所幸女童症狀輕微,個案於門診追蹤未住院,目前恢復良好。但一般而言,腸病毒病程約1至2周就會痊癒,拖延至一個月確實較少見。另外,北部5歲男童10月4日至10月6日間因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三度就醫,10月8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即收治住院並通報,症狀逐漸嚴重,影響語言及吞嚥能力,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但仍需接受復健治療。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1499人次,較前一周下降;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44例為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依疫情趨勢最快可能下周門急診就診人次就會低於流行閾值,只要連續低於流行閾值兩周即可宣布脫離流行期,雖社區疫情已趨緩,但家中或校園傳染風險仍不容小覷。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民眾一旦發現家中感染腸病毒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
2019-11-05 該看哪科.兒科
腹瀉創三年新高 腸病毒增兩個案
季節轉換,民眾除須留意家中小孩腸病毒併重症外,也得留意腹瀉感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逾12萬人次,高於2017及18年同期外,全國近四周就有36起腹瀉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呼籲民眾應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此外,疾管署今也公布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台東與苗栗男女童,雖都已出院,但其中苗栗五歲男童病情較嚴重曾三度就醫,因行動力較差,後續還得再回診復健,並預估腸病毒下周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為12萬6558人次,略高於2017及18年同期,近四週共接獲55起腹瀉群聚通報,也比9月份上升;其中36起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建議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外,兩名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台東一歲女童及苗栗五歲男童,其中一歲女童8月曾發燒就醫,9月12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活動不靈活等情形而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採檢,因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目前恢復良好。而苗栗男童則在10月4日至6日間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呼吸急促等症狀而三度就醫,10月8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經檢驗而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並於10月9日至19日住進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但後續需再復健。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而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1499人次,已連續多周下降,預計下周就會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脫離流行期。
-
2019-11-0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DAISO中國製砧板雜質超標 近4百公斤遭退運銷毀
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本周邊境查驗違規名單,其中包括貼有知名品牌DAISO商標的砧板,由昇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從中國大陸進口的372.24公斤產品,經溶出檢驗發現雜質超標,全數遭退運或銷毀。衛福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依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聚丙烯(PP)塑膠類經由4 %的醋酸在溫度95℃、歷時30分鐘的溶出試驗中,蒸發殘渣合格標準是30 ppm以下。不過,昇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8月5日報驗的DAISO砧板,蒸發殘渣為70 ppm,是我國標準的2.33倍。中原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副主任招名威表示,聚丙烯(PP)其實是一種安全的塑膠,不會有塑化劑、耐高溫(最高到160度左右才會溶掉),有可能是製造業者製程有瑕疵,才造成雜質懸浮、游離、經溶出殘渣。衛福部食藥署公布的違規名單另見知名香料品牌小磨坊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從印度進口1萬2000公斤胡荽粉農藥賽果培殘留違規,經檢出殘留0.48 ppm,是我國標準0.05ppm的9.6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農藥賽果培屬新尼古丁類殺蟲劑,具有神經毒性、急性毒性分級屬於中等毒性,美國環保署曾有動物實驗發現,可能增加甲狀腺、子宮或卵巢腫瘤風險,但在人體尚無致癌證據。每日容許攝取量(ADI)是0.01毫克/公斤,以5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攝取上限為0.5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