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20
筆 文章
-
-
2019-11-25 癌症.乳癌
避免乳癌復發 每周走路3至5小時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且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呼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建議每周至少走路3至5小時。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日前在乳癌防治基金會舉辦的病友活動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廿年前,乳癌新發人數攀升,但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零至二期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常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幾乎無法避免。在美國,骨轉移占乳癌轉移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侵蝕骨頭,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了當心骨轉移,還必須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在乳癌存活時期的醫療照顧目標中,葉顯堂特別強調,應該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注意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5 科別.婦科
健康@news/3成中年婦女尿失禁 治療方式多元
年近60的陳太太最愛包車出遊的里民活動,最近卻婉拒邀約不出門,朋友都很擔心。其實是因為她本來大笑咳嗽就漏尿,最近愈漏愈多,墊衛生棉還是會弄濕褲子。於是陳太太水也愈喝愈少,卻反覆泌尿道感染,她隨時都擔心旁人聞到尿味,開朗的個性也漸漸變得陰鬱。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45歲以上婦女,十個人就有三個尿失禁,因為難以啟齒,真正就醫的婦女只有兩成,嚴重漏尿才願意治療,絕大多數輕中度尿失禁都在忍耐。吳文毅說,目前尿失禁治療有很多選擇,都有一定療效,鼓勵婦女積極就醫,重新擁抱自由自在的生活。應力性尿失禁 最常見吳文毅指出,尿失禁最常見的類型為「應力性尿失禁」,咳嗽、大笑、提重物引起腹部用力、腹壓上升,就會不自主漏尿。應力性尿失禁的主因是懷孕生產後,支撐膀胱頸及尿道的韌帶失去彈性,生產次數愈多,風險愈高。此外,停經後荷爾蒙改變也導致泌尿道粘膜萎縮,使泌尿道對管腔內水壓乘載能力變差,愈來愈鎖不住尿液。肥胖者因腹腔內脂肪及器官組織重量較重,也會加重應力性尿失禁症狀。非手術療法 也有幫助目前應力性尿失禁的非手術療法包括藥物治療、凱格爾運動、生理回饋控療法、電刺激、雷射。藥物治療採取三環抗憂鬱劑,屬於適應症外使用,此藥對於膀胱頸部受體有促進效果,可幫助膀胱頸這個守門員鎖住尿液,藥價不高且有健保給付。至於凱格爾運動和生理回饋療法、電刺激,經常併用,患者學會正確的收縮動作後,每天執行三次,每次包括收縮10秒的耐力訓練、快速收縮放鬆的動作,各15次。吳文毅表示,國內外研究報告顯示,持續三到六個月的運動訓練後,半數患者症狀顯著改善,但臨床觀察,持之以恆完成三到六個月療程的患者並不多。至於雷射治療,吳文毅表示,透過陰道放入探頭,將雷射往上照射於尿道下方組織,可刺激組織新生,讓尿道和膀胱更容易鎖住小便,每月需進行一次治療,共需治療二到三次,研究顯示一到兩年內都能維持七成效果。雷射劑量低,不需麻醉也不用住院,但目前沒有健保,每次需自費約一萬元。以雷射治療尿失禁需經相關訓練,應要找婦產科或泌尿科醫師施作。重度尿失禁 建議手術上述保守療法適合輕度尿失禁患者,如果是護墊漏尿測試顯示,一小時漏尿超過十公克,屬重度尿失禁,建議接受尿道中段懸吊手術,研究分析一萬兩千名接受治療的婦女,長達5年,維持八成療效;另有研究追蹤17年,八成以上患者認為療效還在。不過,如果還有生育需求,不建議接受這項手術。如何預防尿失禁1.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過重或肥胖2.少喝刺激性或利尿飲料,如酒精、咖啡3.好好治療慢性咳嗽4.練習凱格爾運動5.避免提重物及閉氣用力的動作6.勿憋尿7.避免便祕(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
2019-11-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攝護腺癌轉移 觀察多項指標
攝護腺癌常被稱為老男人癌症,隨著人口老化,從歐美公衛流行病學趨勢看來,台灣攝護腺癌患者勢必逐年增加,由於大部分攝護腺癌發展緩慢,加上患者年紀較大,通常不建議積極治療。如何區分高風險、低風險?不過,並非所有攝護腺癌風險都一樣,小範圍、低風險的局部性攝護腺癌,可定期回診追蹤。但若是多處轉移,又被歸成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情進展快、藥物效果差,致死率較高,治療棘手。如何區分攝護腺癌屬高風險、低風險?必須觀察多項指標。目前醫界判定低風險攝護腺癌的指標相對單純,包含PSA指數分數小於十,格里森分數為六分且癌症期別限於第二期。至於最凶悍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指標就複雜許多,三個要素有兩項就符合: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骨轉移多於三處、及內臟轉移,通常是肝臟、肺臟。如果符合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除了標準的荷爾蒙治療外,建議及早加上其他適當治療。格里森分數愈高 有惡性傾向格里森分數根據組織切片腺體排列凌亂程度評分,排列愈亂,分數愈高,分數愈高就表示有高惡性傾向、治療效果較差、預後也較差。簡單來說,同時有好幾顆腫瘤,將比例面積最大與第二大者的切片分數相加,即為格里森分數總和。總和的每一邊最低分為三分,最高是五分,兩邊如果均為三分,加起來六分,這就是格里森分數最低的數值。但如果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相對於六分和七分的癌病是比較不利的。一般來說,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為荷爾蒙療法。平均兩年會出現類似抗藥性情形,稱為「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這是病情轉壞、加速惡化的轉捩點,這時建議加上紫杉醇化療或新一代荷爾蒙療法。新一代荷爾蒙療法 副作用低傳統荷爾蒙療法從內分泌腺體系統,如下視丘、腦下垂體、睪丸等下手,抑制睪丸、使其不製造男性荷爾蒙。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則在細胞直接阻斷男性荷爾蒙,使血清中男性荷爾蒙濃度低到幾乎測不到。而新一代荷爾蒙療法藥物的副作用較化療藥物低,目前健保給付兩種藥物。已轉移的攝護腺癌,仍需區分是否為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如已轉移至內臟、或骨轉移三至四處、或格里森分數大於等於八分,就必須更積極治療。國外臨床試驗顯示,這種病人提早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時併用紫杉醇化療或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可減緩病情惡化、生命延長及提升生活品質。是否治療 年齡也是重要依據而局部性(無轉移跡象)的攝護腺癌,由於腫瘤大小,和惡性度並非正相關,因此一般建議,每年接受切片,利用格里森分數來研判風險。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治療攝護腺癌時,年齡也是擬定策略的重要依據,例如,80歲以上患者,考量預測存活期內是否因癌病造成生命、生活品質損失等。所以要一併考量病人是否有其他重大疾病。
-
2019-11-24 科別.心臟血管
新型抗凝血劑 可防意外大出血
75歲的林伯伯是退休族,平日身體硬朗,偶爾覺得一陣陣心悸,因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病史,固定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沒想到有一天突然跌倒,引發大出血,緊急送醫後連外科醫師都不敢輕易開刀。幸好他的主治醫師發現林伯伯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反轉劑可以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立刻施打減緩出血,在醫師開刀後,林伯伯順利保住性命。心房顫動易中風 抗凝血劑防血栓收治該名案例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俊偉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因快速不規律的跳動,而無法有效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凝結成血栓。從心臟產生的血栓如同散彈槍,一旦血栓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處,會導致不同器官中風,例如血栓塞到腦部,就會阻塞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導致失能,「比起一般缺血性中風,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死亡率高出兩倍。」由於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是中風,以往靠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病患會先在心臟科門診,由醫師透過各項年齡、性別等危險因子,評估病人中風風險後,再採取口服抗凝血劑,降低中風機率。新型藥劑 可反轉凝血功能為了預防血栓,抗凝血劑相對容易導致流血,若病患有拔牙、手術等需求,最好先告知醫師。李俊偉也提醒,病患要注意防撞、防跌倒、防受傷,也不要做太粗重工作和太激烈運動,降低因碰撞造成出血不止。李俊偉說,目前有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當病患忽然發生意外大出血或需要開刀時,可透過施打反轉劑,抑制抗凝血劑的藥效,讓病患恢復凝血功能。但他特別提醒,當意外發生時,保命關鍵就是搶時間,盡快送醫治療才能爭取更多續命機會。誰是心房顫動高危險群?李俊偉說,年齡愈高、罹病率愈高,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都需要留意。不過,心房顫動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偏偏無法預期何時發作,感到心悸、胸悶和喘,應提高警覺。李俊偉說,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是最可以預防的,除了透過藥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外,建議有心房顫動家族史或心悸的患者,健康檢查時安排做心電圖檢查,早期發現,適度預防,避免引發中風!
-
2019-11-24 科別.骨科.復健
強健骨質也護心 醫師推薦跑走運動
在資訊、知識普及下,現代人對於常見的三高疾病雖有較多認識,但骨質疏鬆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之一。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鬆症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名,全台近700萬人有骨鬆問題,且近半數民眾有骨質密度不足而不自知。一旦骨折,後續的照護成本及併發症更可怕。由聯合報元氣周報主辦的元氣健康講座,邀請林口長庚骨科部醫師葉文凌講述「保密防跌,骨力人生」骨質疏鬆照護新觀念,並與與民眾分享「保骨本」的祕訣。骨質疏鬆 與退化性關節炎也有關葉文凌表示,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骨頭及關節形成,骨骼隨著年齡增長過程中也會不斷成長。骨骼中的「噬骨細胞」將老舊的骨質移去,而「造骨細胞」製造新鮮的骨質予以取代,藉由不斷更新而維持強韌品質。年輕時「造骨」速度高於「噬骨」速度,但一過40歲,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使骨質密度逐漸下降,連帶的造成骨骼變脆、容易碎裂,骨折風險自然增加。葉文凌說,過去醫師會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只是軟骨變薄,而據國外2010年研究文獻顯示,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是同一個來源的疾病,亦即退化性關節炎是牽涉整個關節的疾病。而骨質疏鬆最容易影響脊椎、髖關節、手腕三部位,影響最嚴重的是脊椎,如老年人一滑倒,就可能導致腰椎體壓迫性骨折。症狀不明顯 骨折後才發現造成骨鬆原因眾多,包含先天、後天與其他因素。如遺傳、運動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長期臥床、抽菸、喝酒、婦女停經、藥物及疾病等。骨鬆常被忽視,主要是症狀不明顯。葉文凌說,民眾直到骨頭受外力碰撞,或咳嗽、搬重物時造成骨折,才發現骨鬆問題。只是一旦骨折,後續照護成本與併發症也多。據統計,髖部骨折的醫療費用平均就要20萬,而骨鬆導致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更高達20%以上,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因此骨鬆雖看似慢性疾病,但也不可輕忽。蛋白質與鈣 護骨基本需求在骨質疏鬆症治療與預防上,葉文凌說,除簡單自我檢查,也可至醫院檢測骨質密度,由醫師判定並給予建議。除了運動,每日均衡飲食攝取,如蛋白質與鈣質補充是改善的最佳良方,再加上骨鬆藥物輔助才有效。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葉文凌說,一般人來說,一公斤體重約攝取0.8至1.2公克左右,但中年人以上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約攝取1.5克的蛋白質。像100公克的牛肉、豬肉,約含18克的蛋白質,但油脂比例也高。以一個70公斤成人來說,一天需要攝取105克蛋白質,若吃肉類,就得乘以五倍,但不太可能一天吃一斤的肉,因此也可吃水煮蛋、魚類或豆類製品來補充,且油脂相對少。十分鐘為單位 跑、走輪替而在運動上,葉文凌教在場民眾伸展、擺手、大步走等方式外,他也建議「跑走運動」,即以十分鐘為一個單位運動。民眾可以先快走,若覺得心跳速度掉下來,那就以跑兩分鐘、走八分鐘等方式調整,讓心臟能夠負荷,也達到運動強度。在場有女性民眾問到,她73歲的母親高160公分,體重僅54公斤,除脊椎骨折外,也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走不太動,後續如何防範、是否該換人工關節?葉文凌建議,應先做骨質測試確認骨鬆程度,同時骨鬆一定要有足夠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與鈣後,再搭配骨質疏鬆藥物才會有效。想換關節 最好65歲以後葉文凌也說,不建議民眾太年輕就換人工關節,最底限是55歲,最好是65歲後才換。因為患者一旦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後,也會因磨損、鬆脫而面臨再換的一天。據健保統計,人工關節使用10年後必須更換的機率高達九成,所以他建議越晚換越好。若須額外攝取鈣質,透過「非晶鈣」也是方式之一。葉文凌說,非晶鈣具備好吸收、利用兩特質,能促進幹細胞分化成骨細胞,進而增加鈣質在骨中沉積、幫助骨骼成長。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也因此榮獲美國NASA合作,簽訂改善太空人骨質流失研究計畫,民眾也可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後再補充。
-
2019-11-24 科別.兒科
兒童怕看牙 舒眠麻醉解夢魘
鑽牙聲響個不停,看牙連大人都害怕,更遑論小孩。四歲的小凱,平常愛吃糖,從小又有夜奶習慣,導致小小年紀就一口爛牙,但小凱每次看牙聽到鑽牙聲就哭鬧不休、躁動不安,看牙變成夢魘,後經舒眠麻醉下進行兒童牙科治療,一覺醒來完成治療,揮別小孩看牙的夢魘。收治小凱的國泰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謝宗慈表示,不少小孩害怕看牙,且嘴小又無法配合治療,會加重治療的困難與危險性;因此若小孩需進行全口或根管治療等較複雜療程時,建議考慮接受兒童牙科舒眠麻醉治療,以降低小孩看牙時的恐懼及治療過程的危險性。謝宗慈說,舒眠麻醉治療在國外為常見、國泰則引進約六年,是透過兒童牙科、麻醉醫護團隊構成,她與另名馮醫師都各自前往國外進修,因此有一定的默契。小患者治療前多會進行兩次會診,包含照X光、確認狀況、術前評估並擬定治療計畫。而後在家長的配合下,由麻醉師先誘導小孩喝下含有麻醉成分的果汁,待藥物作用15至20分鐘,小孩開始出現嗜睡、反應遲緩狀態後,再幫小孩血管注射點滴、給予持續性的靜脈麻醉藥物,並於舒眠麻醉全程使用進階生理與呼吸監測儀器,以準確觀察小孩的生理狀況是否穩定再行治療。曾為兒童牙科麻醉,專赴日本進修的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馮育斌表示,麻醉過程中,他與兒童牙科醫師間會隨時討論治療進度,並依治療刺激強度做麻醉藥物劑量調整,最長可至兩小時。待療程結束,停用靜脈麻醉藥物後,小孩約半小時內就會清醒,且護理師會持續監測小孩的生理狀況,直到恢復情況達到標準才可返家,來避免突發狀況及降低鎮靜麻醉風險。說起麻醉風險,馮育斌說,孩童使用的麻醉藥物過敏風險相當低,只是恢復後當下偶有嗜睡情形;但若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顱顏異常等小患者則不建議,仍採插管方式治療為佳。
-
2019-11-24 科別.眼部
低濃度長效散瞳 有助學童預防近視
眼科醫師在做眼底檢查前、手術放鬆睫狀肌用來止痛、檢查有否假性近視,以及治療近視時,會視情況使用散瞳劑,對兒童而言,主要是為了治療近視。但在動漫「名偵探柯南」中卻曾演到,直升機駕駛因點了被犯人將維他命掉包成散瞳劑的眼藥水,而造成瞳孔放大、眼睛畏光導致駕駛差點失事。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表示,散瞳劑可分短效型及長效型兩種。短效型散瞳劑藥效約6至8小時,藥效過後瞳孔即會恢復正常,常用於眼底檢查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黃斑部的變化,確認是否有飛蚊症、黃斑部病變或視網膜剝離等。至於長效型的散瞳劑阿托品(Atropin)藥效則長達一周,常用於控制兒童近視度數加深。文章內容指出,阿托品有預防近視的功效,根據研究指出,點散瞳劑有助於對抗眼軸增長,使用的阿托品濃度越高,延緩眼球增長的效果越好。因此學齡前孩童若仍有保留50度到100度的遠視,可以點阿托品來預防近視。文章內容指出,但因為散瞳劑會造成瞳孔散大,繼而造成畏光、近距離視力困難等現象,因此為了避免散瞳劑對孩童造成畏光,而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濃度由1%降至0.01%,除了能相對有效的治療近視,也大幅降低孩童畏光的困擾。但食藥署也說,散瞳劑雖然對預防近視有效果,但點散瞳劑時應做好防曬,避免太多光線進入眼睛而造成傷害。另外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多從事戶外運動、注重營養均衡,才能有效預防近視。
-
2019-11-24 科別.牙科
小小年紀一口爛牙 醫籲父母改掉幼童夜奶壞習慣
許多孩子小小年紀一口爛牙,讓看牙成了家長最大惡夢。醫師表示,幼童蛀牙大多是愛吃甜食又清潔不當,建議戒掉夜奶習慣並讓孩子一吃完飯就刷牙,降低蛀牙風險。國泰醫院一般牙科醫師謝宗慈今天表示,一般孩子若到了幼稚園中、大班,而且過去沒有不好的看牙經驗,都能在醫師引導之下,了解看牙相關工具、降低未知的恐懼感,願意乖乖配合醫師看牙,但年紀更小的孩子難度則較高,尤其飲食、清潔習慣不好,看過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一口爛牙。謝宗慈表示,這種小小孩或是極度害怕看牙的孩子,一坐上診療椅就會開始扭動、哭鬧,無法配合治療,但孩子嘴巴小,要以高速轉動器械治療已有一定的困難度,若小孩又因為緊張亂動,尖銳器械很容易刮傷口腔,甚至割傷舌頭。因此若小孩需進行全口或根管治療等較複雜療程時,經常會建議父母考慮讓孩子接受兒童牙科舒眠麻醉,降低小孩看牙時的恐懼及治療過程的危險性。國泰醫院麻醉科醫師馮育斌指出,由於孩子懼怕看牙,從坐上診療椅到開始治療期間,前後至少得多花10到20分鐘安撫,也得盡量將實際治療時間壓在20至30分鐘內完成,同樣一個療程可能被切成2、3次來做。馮育斌說,兒童牙科舒眠麻醉會誘導孩子喝下含有麻醉成分的果汁,15到20分鐘後孩子會出現嗜睡、反應遲鈍的狀態,這時再替孩子注射靜脈麻醉藥物,麻醉全程都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在旁以生理與呼吸監測儀器監測孩子狀況,可將治療延長至2小時,讓治療更完整。說起麻醉,麻醉藥的過敏風險是家長最大擔憂。馮育斌說,孩童使用的麻醉藥物過敏風險都相當低,但因其中含有蛋白質成分,若原本就對雞蛋嚴重過敏,甚至會出現休克反應的孩子則不太適用。謝宗慈強調,幼童之所以會蛀牙,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飲食和清潔習慣。她解釋,含糖、澱粉類的食物都容易增加蛀牙風險,若又有夜奶、含奶瓶睡覺習慣,牙齒長時間泡在食物裡,蛀牙風險更高,若是再沒有好好清潔,小小年紀一口爛牙的案例並不少見。謝宗慈說,孩子吃完東西、喝完奶,最好立刻刷牙,不給牙齒蛀牙的機會;此外,也建議孩子一長牙就應到兒童牙科診所看牙、塗氟,由牙醫師教導家長正確的牙齒保健觀念,唯有及早預防才能避免未來看牙機會。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上了年紀身高「倒勼」正常?醫師:比年輕時矮3公分要警覺
Q該陪同長輩就醫嗎?詹醫師說:病況複雜 家屬陪同較好如果長輩身體還算健康,行動無礙,只是一般小病要看醫師,或者只是慢性病要回診拿藥,讓他自己去就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若老人家病況比較複雜、病況控制得不好;或是長輩認知功能退化,每次去看完醫師,回來都交代得不清不楚,聽不懂或記不住醫囑。像這些情況,就需要有人陪同,而且最好是同住者或比較瞭解長輩生活的照顧者陪同比較好。陪同就醫的目的在於:把老人家目前生活與身體狀況跟醫師回報,同時也能瞭解目前的治療目標、用藥以及治療效果。在醫院陪伴長輩就醫的人,很多都是外籍看護,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每一位外籍看護的語言溝通能力不同,細心程度也不同。有些外籍看護溝通能力很強,會很詳細聽取醫師意見並記下醫囑,同時也會細心回報病人狀況;但也有些外籍看護只是單純送長輩來醫院就診,無法這麼周到細緻。我建議,若長輩狀況不穩定,外籍看護又無法妥善傳達雙方資訊的情況下,做子女的最好還是能請假抽空陪同長輩就醫。有住在一起自然是最好,但就算平常沒有一起住,起碼溝通上會比較順利。陪同就醫可不是人到就好,而是要扮演好「橋梁」的角色。有些資訊應該要事先準備好,包括:瞭解長輩病史、記下長輩最近不舒服的症狀、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清單(由於許多長輩有多項慢性病,為避免重複用藥,這項工作務必充分落實)、各項檢查報告的結果等,這樣在看醫師時,才能夠讓醫師迅速掌握病人的問題。對於醫師的解說,也應該細心記下,並詢問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倘若無法做到經常陪病,也沒有合適的親友可以幫忙,或許可以考慮花點錢,申請居家服務,陪伴長輩就醫。但因居家服務員不可能瞭解長輩平常的狀況,上面我提醒的那些前置準備工作,一樣不可省,在合作時將資訊轉達移交給居家服務員,如此才能夠達到陪同就醫的最佳效果。Q「老倒勼」是正常的嗎?詹醫師說:比年輕時矮3公分 要提高警覺很多老人家上了年紀以後,身高就會縮水,或是「ㄎㄧㄠ ㄍㄨ」(駝背),有些長輩覺得反正人老了就是這樣,不以為意,就這樣擺著不管。但人之所以會「老倒勼」,可能是因為骨質變差。若骨質流失得很厲害,脊椎體的空洞很多、結構變差,就會被體重愈壓愈扁,變形到一個程度時,稱之為壓迫性骨折,就會產生駝背、身高變矮的問題。雖說人的身高隨年紀增加而略有縮水的狀況並不罕見,但很明顯的「老倒勼」,絕不是一個「必然」該有的正常現象。要變矮多少才叫作「矮很多」呢?從理學檢查的角度來看,老人家身高如果低於年輕時三公分,就算是變矮頗多,必須提高警覺。此外,也可以讓老人家背部貼著牆站立,測量頭枕部(就是後腦杓)跟牆壁的距離,正常來說,後腦杓應該可以貼著牆,但是如果有駝背現象,就會產生距離,無法貼著牆壁,如果牆壁跟頭枕部的間距超過三公分,就要懷疑是否有異常。還有一種在家也可以簡單測試的方法是:測量肋骨下緣跟骨盆的間距。把手放在老人家肋骨最下緣,用指寬來測量從肋骨下緣到骨盆之間的間距,正常人應該要有二、三指寬,或是大於五公分這麼寬,但有骨質疏鬆的老人家,由於脊椎椎體被壓得愈來愈扁,這個間距就會變小,如果小於一指幅寬(約二公分),恐怕就有脊椎異常。有「老倒勼」問題的老人家,應該到醫院做脊X光及骨密度檢測,如果確診,應接受骨質疏鬆的治療,以控制惡化的情況。Q 血壓、血糖飆高,要馬上就醫嗎?詹醫師說:低血糖、低血壓 危險性反而高如果長輩本來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時的血壓飆高或血糖升高,我們倒不那麼擔心,比起血糖或血壓太高,比較擔心的反而是低血糖或低血壓。血壓太低有可能會暈眩甚至休克,如果平常血壓都是一百多,突然有一天變成七、八十,一定要趕快去看醫師。血糖也是一樣,高血糖固然不好,但低血糖「立即的」風險更大,血糖太低時,人是會昏迷的,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性命。當血糖低到60毫克/分升以下,就要趕緊吃顆糖把血糖拉上去,要是拉不上去或病人意識模糊,就要趕緊送醫。有人會問:送醫到底應該要等候看門診,還是直接掛急診?如果只是自己在家裡量到血壓飆到180毫米汞柱(mmHg),或血糖飆到200毫克/分升,通常並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可以按一般程序掛門診看醫師就好了。但如果長輩有低血糖、低血壓、發高燒、神智改變、使不上力、話講不出來等症狀,則千萬不要傻傻等門診,而要掛急診。因為老人家的病況瞬息萬變,很有可能會突然急轉直下,拖不得。十年前,我阿嬤還在世時,有一天下午二點,我媽媽打電話給我,說阿嬤覺得會冷,到下午四點,量體溫時已經到39度,等到晚上七點,申請到病床送到醫院,阿嬤血壓只剩下70,而她平常可是有高血壓的,卻在短短幾個鐘頭內病情驟變,弄到休克的地步。我們老人科很多醫師都遇過這樣的情形:病人掛了號,還沒等到看醫師,就已經走了。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一位阿嬤病患坐在候診區上等著要看診,等著等著就不動了,周圍的人還以為她是不耐久候睡著了,直到護理師出來叫號時,才發現她已經過世了。所以,老人家身體若突然有異樣,真的寧可慎重一點,也不要掉以輕心。
-
2019-11-2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準媽咪夜半腳抽筋 可多吃小魚乾、黑芝麻和紅棗核桃
孕婦腸胃機能不好,也容易抽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指出,不少孕媽咪夜半容易腳抽筋,這可能是因為鈣質不足,也可能與腸胃機能不佳影響鈣質吸收有關。中醫師注重體質調整,建議孕媽咪注重飲食均衡、避免寒涼食物、規律運動與日曬、睡前泡腳等,並可適量補充補腎潤筋的食療。母胎中寶寶成長需要大量的鈣質,特別在懷孕12周後有更明顯的需求,因此一般建議孕媽咪每日攝取足800至1000毫克的鈣質。周宗翰指出,倘若孕媽咪攝取的鈣質不足應付自己與寶寶的需求,寶寶便會轉往母體吸收,導致孕婦體內發生鈣磷不平衡,夜半就容易抽筋。不過,鈣質充足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抽筋。周宗翰舉例,腸胃機能不佳、身體無法完整吸收食物中的鈣質,也會增加抽筋風險。這種時候,過量攝取鈣劑可能反倒會與體內其他營養元素競爭、使其他營養不足,也加重腸胃負擔。因此,中醫同時注重體質調整,周宗翰指出,飲食除了建議營養均衡、避免寒涼與甜的食物,還建議適量使用補腎潤筋的食療,像是將補腎氣的黑豆、潤腸的胡麻仁、治療血虛的芍藥和甘草等熬煮成粥;可添加小魚乾、黑芝麻、紅棗、核桃等配料。適度運動、接受日曬、睡前以熱水泡腳、注意避免風寒等,均能促進經絡順暢、降低痠麻與抽筋風險。
-
2019-11-24 性愛.性福教戰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總怨嘆自己總是戀情短暫,難脫單嗎?根據調查,在亞太區有67%的民眾認為,性生活的和諧度在感情的成功與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若遇上有早洩問題的伴侶,每5位女性當中,就有1位曾為此放生另一半!然而,許多男性因誤以為早洩會隨時間緩解,或不知該如何啟齒等因素不願前往醫院就診,會選擇透過上網搜尋偏方等方式試圖自行解決,但卻可能搞錯重點,不但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還有傷身的風險。臺大醫院泌尿科主任暨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醫師表示,網路上充斥各種治療早洩以及壯陽的偏方,根據調查,亞太區約有八成的早洩男會先嘗試非醫師處方的療法,且自行治療的時間甚至長達2至3.5年;即便前往醫院諮詢治療,仍有7成早洩男性,是用其他名目如不舉或性冷感等理由,跟醫師諮詢性功能狀況,而非直接說明早洩情況。根據此現象,張宏江指出,約三位男性就有一位有早洩的問題,是男性最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其發生率與年齡無關,主要成因是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濃度出了問題,導致患者射精控制差,從插入到射精的時間短於3分鐘、無法控制延遲射精,或造成個人負面困擾皆屬早洩症狀;而俗稱不舉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紀增長而增加,多是器質性病變造成的勃起困難,或者勃起後難以維持。早洩及勃起功能障礙,兩者常會並存,根據國內最新研究,早洩男性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會較一般男性多12.7倍。雖然多數患者可能知道自己有性功能障礙,但當兩症狀夾雜時恐會難以精準辨別自己的問題,仍需要醫師鑑別診斷才能及時對症下藥。不少人也誤以為早洩只是一時表現不好,會隨著時間自然改善,便不積極就醫治療,但早洩的狀況持續越久,對伴侶關係的不滿情緒便會跟著延續。張宏江說明,目前已有許多具臨床實證的早洩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行為療法、麻醉型藥物及心理治療外,也有針對大腦血清素不足的治療藥物。根據統計,74.6%的早洩男經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有效改善,在陰道內射精的前驅時間增加3.4分鐘,較治療前增加2.8倍,更有近8成患者表示,經治療後性生活滿意度提升,並且改善兩性關係,使性福不洩氣!延伸閱讀: 中年人不舉好洩氣 末梢血循障礙? 常用壯陽藥,可能會得皮膚癌
-
2019-11-24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復發心驚驚 醫:每周走路3至5小時可增存活率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據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會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切除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今於乳癌大型病友會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20年前乳癌新發人數不僅攀升,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第0至2期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棘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而言,其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的發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在美國這樣的情形約占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因為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會把骨頭吃光,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當心骨轉移,必須包含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葉顯堂在乳癌存活時期醫療照顧目標中,特別強調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提及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3 養生.健康瘦身
熱量比米飯低!菱角當主食助減重 但2種人慎食
近年來,減肥防癌的養生觀念風行,過去中醫所推崇具有補五臟、輕身效能的菱角,因為天然、零脂肪,含有豐富營養素,原本台灣民間秋冬常見的季節零嘴搖身一變,成為減肥、防癌的養生聖品。然而,營養師提醒,吃15顆菱角,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對於想減肥的民眾,一定要節制,注意攝取量。 臺安醫院營養師蔡曉蓉指出,一顆菱角約9~10公克重,100公克有10~11顆菱角,熱量約110大卡。分析菱角的營養價值,每100公克的菱角中,醣類約占86%,食材歸類屬於全穀根莖類食物,可以取代米飯做為主食。其實藉由不同全穀根莖類食物,經常進行不同主食的替換,得以增加營養素的攝取種類,像菱角就是很好的選擇之一。 隨著飲食精緻化,在烹調及製備過程皆有改變,市售處理過的菱角仁大多去除掉外層薄膜,將大部分的纖維質去除。然而,蔡曉蓉指出,菱角含鉀、磷、鐵、鈣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因此吃菱角時,最好是自己剝殼吃,味道最原始,也保留較多營養素 近年來,大陸及日本學者研究發現,菱角可防癌,蔡曉蓉對此則表示,研究的數目及規模有限,是否具防癌效果,仍需更多論文發表佐證。市售菱角多為蒸煮後的菱角,但也有人會生食,且台灣人生食菱角習慣挑選嫩菱,煮食則為老菱,但若要生食一定要刷洗乾淨,否則會不小心吃進菱殼上的小蟲。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菱角富含較多磷及鉀,腎臟疾病患不宜多吃,而其含大量的醣類,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則須以食物代換原則,與每餐之主食類做替換,例如每餐要吃半碗飯的糖尿病患,可將主食部分改為菱角11顆,以菱角取米飯的部分。不過,對於癌症病患,大多須增加熱量的攝取,一般認為容易取得的食材如麵包、餅乾類等加工製品,與其增加人工添加物的風險,不如選擇新鮮自然的食材為增加熱量攝取的部分,例如菱角及各種全穀根莖類。延伸閱讀:生吃蔬菜更營養? 6種人恐吃出病外食族注定只能當胖子? 三餐這樣點讓你吃飽不吃胖
-
2019-11-23 養生.聰明飲食
低油飲食就能消除脂肪肝?當務之急是這件事
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高壯的體格更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但也因此常被同學戲稱為「胖虎」,讓他頗為自卑;直到校內健檢意外發現其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父母才驚覺大事不妙。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 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 陳德慶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19-11-23 橘世代.好野橘
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
想要申辦「以房養老」嗎?銀行鼓吹用手中不動產,打造更好的退休生活,聽起來是個多贏方案,但並非人人適合。台北市前副市長、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可說是推「以房養老」的元老級人物。他善意提醒民眾,根據他多年經驗發現,有4件事銀行不會告知借款人,想要申辦的民眾要留意。1.貸款金額對屋主無優勢,不適合短時間內需要高現金者張金鶚說,比起售屋拿到一整筆錢養老,以房養老每個月可以支用的金額會少很多。主因是「以房養老」方案,銀行要承擔利率的變動、房價的浮動、屋主壽命延長的風險等等,往往在估價及核貸時會趨於保守,最高7成,很多只核5成。也就是說,當房屋價值2千萬,可能只能核貸1000萬到1400萬的價值。提醒:以房養老最適合的對象是,想要在宅安老,身邊也有些退休金,銀行核貸後的每月撥款,只能當補貼退休族的零用錢。2.每月領到的費用會逐月減少,記得把未來30年生活費納入評估以房養老從第2個月起,就必須支付利息,領到的錢是「貸款金額扣掉利息」,因貸款採月付,金額每月累計,應還利息每月都會增加,所以你領到錢會一個月比一個月少。提醒:各銀行產品差異化愈來愈大,為了不要讓30年後的生活費,被貸款利息及通貨膨脹吃掉,在一開始詢問銀行時,就請他列出未來30年每個月的貸款金額、利息、實領金額,方便評估。3.你可以為房子提高價值張金鶚表示,以房養老每月領到多少錢,有3個決定因素,1.房子估價價值;2.銀行貸款成數;3.利率。利率是固定的,但是房屋估價的價值與貸款成數並非不可變。提醒:申辦前,請粉刷你的房子,就像一般人要租屋或售屋前,都會把房子稍加整理,以求租賣好價錢。4.貨比三家,開辦年數久的經驗也相對多目前政府並無提供諮詢的平台及服務,所以想要申辦的民眾必須自己到各家銀行詢問、比較後做決定。提醒:在政府還未提供第三方的諮詢服務前,多方比較絕對是必需功課,但是若方案看起來不相上下呢?張金鶚說,辦理方案愈久的銀行經驗愈豐富,也會相對可靠。【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1-23 橘世代.好野橘
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
以房養老雖然開辦多年,但仍有許多民眾不甚了解,記者訪談金融機構及自認將來恐有此需求、會考慮申辦的民眾,整理出12大疑惑的懶人包,方便讀者能快速對以房養老有粗略了解。Q1.申辦有無房子大小及屋齡限制?A:房子大小及屋齡並無特別限制,但這2個條件銀行在審核借貸額度時,都會納入考量,主要是看房屋價值。Q2.是否需要找保證人?A:各家銀行規定不同,視個案風險考量,會請借款人主動提供。但以房養老另有項特別的要求,設定通知義務人,若貸款人在貸款期間身故等特殊狀況,義務人要通知銀行。Q3.申辦人有無最低年齡限制?A:因為是「養老」, 多數銀行規定年齡為60至65歲。Q4.我單身身體狀況不佳,想提早申辦,年齡門檻可否再降低,例如50歲?A:不行。Q5.申辦要繳手續費嗎?A:要,相關費用包括開辦費、徵信調查費等等,各家銀行收費不同,約5000元左右。Q6.還未核准前,中途不想辦了,手續費會退嗎?A:開辦費核准後才會收取,徵信調查費每筆300元已支出,不會退費。Q7.之前有房貸還沒清償,可以申辦嗎?以房養老採浮動利率有上限嗎?A:可以,但銀行會評估房產總值,並會把尚未還款金額納入考慮。利率雖然無上限,但回歸民法規定,年息超過20%部分無請求權。Q8.申辦聽說很複雜,坊間有代書承攬,一定要找代書嗎?申辦到撥款要多久?A:不用,銀行會有專人處理。申辦到撥款通常2至3周。Q9.以前有信用瑕疪,如卡債、退票,但申辦時已無,可以申辦嗎?A:銀行會個案考量。Q10.如果借貸30年期已滿,會把我掃地出門嗎?A.到期應還款,但可個案審核延長到期日。Q11.若因生病長期住院醫療,貸款會中止嗎?A:不會,但貸款期間銀行會定期確認當事人是否確實領取月付金,半年或定期探視借款人,如無法聯繫,才會暫停撥款。Q12.貸款期間失智了怎麼辦?A:借款人若因失智等因素喪失行為能力接受監護,經監護人同意,銀行仍會繼續撥款,若監護人不同意,可能衍生契約無效問題,銀行就無法撥款。-*-【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1-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吃海鮮能提高孩子智商嗎?美最新研究證實了
孕期和兒童青少年時期(18歲以下)的營養對孩子的神經認知發育起著關鍵作用,在這個時期內,如果沒有足夠的關鍵營養素攝入,可能會導致終生神經認知發育和心理健康受損,並且在隨後的時間裡無法通過關鍵營養素的補充予以糾正。由美國13位營養學家發表在一份營養學期刊(PLEFA)上的新研究顯示,食用海鮮有益於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的神經認知發育;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海鮮的孩子,比母親在懷孕期間未食用海鮮的孩子,平均智商高出7.7分。 研究人員對44項科學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回顧,以分析孕婦和兒童時期食用海鮮與神經認知發育之間的關係,其中29項研究涉及102944對母子,15項研究涉及25031名兒童。研究表明,在懷孕期進食海鮮有助於孩子神經認知發育,在出生後的第三天和17歲測試時,均有顯示;與母親懷孕期沒有進食海鮮的孩子相比,母親懷孕期進食海鮮的孩子智商要高出5.6-9.5分,平均高出7.7分,罹患多動症的風險僅為其三分之一。此外,研究還發現,攝食足量(超過100盎司/週,約2835克/週)海鮮並不會對神經系統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在懷孕期每週食用4盎司(約113.4克),就可有助於孩子神經認知功能的發育。該研究的作者之一、《2015—2020美國居民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的成員J. Thomas Brenna博士說:“孕期進食海鮮對孩子的的大腦、眼睛和整個神經系統的發育有很大好處,其綜合功效不是任何一種單一營養元素所能達到的,但風險在於吃的海鮮不夠,而非攝入過量。” 根據2010年和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海鮮的定義,海鮮是指生活在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中的一大類海洋動物,包括鮭魚、金槍魚、鱒魚和羅非魚等魚類,以及蝦,蟹和牡蠣等貝類。在這個定義中,海洋哺乳動物(如鯨魚)和海洋植物(如海藻)均不被視為海鮮。由於海鮮富含嬰幼兒和兒童青少年神經認知發育的關鍵營養素,包括碘、維生素B12、鐵、維生素D、鋅、錳、高度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與omega-6,《2015-2020美國膳食指南》建議居民每週應食用8盎司(約226.8克)海鮮產品,每天能為機體提供250mg EPA和DHA,兒童應減量;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應每週食用8-10盎司(約226.8- 283.5克),以為孩子提供足夠的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由於海鮮中含有重金屬汞,因此在食用時應選擇EPA和DHA含量豐富而汞含量很低的海鮮,如鮭魚、鳳尾魚、鯡魚、西鯡魚、沙丁魚、太平洋牡蠣、鱒魚、大西洋和太平洋鯖魚。經常性食用海鮮以至於超過推薦量的人群更應該注意,要選擇含汞少的海鮮。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1-22 科別.感染科
3型全現蹤!中國鼠疫累積4例 去這7個省要小心
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確診4例鼠疫病例,從腺鼠疫到致死率高達六成的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都現蹤,目前主要個案集中在內蒙古地區,衛福部疾管署主動通知各大旅行社赴陸留意鼠疫,若未來中國爆出社區或院內群聚疫情,將發布旅遊疫情警示,近期赴內蒙古等地區者要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中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省酒泉市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3例病例都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其中2例肺鼠疫個案為當地牧民夫婦,已轉至北京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個案病情危重。另1例為11月17日通報腺鼠疫個案,有採石場剝食野兔史,與前述2例無流病關聯,目前隔離治療中。鼠疫在中古世紀被稱作為黑死病,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最初症狀為遭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稱為腺鼠疫,若未及時治療,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細菌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皮膚與肢體末端可能發黑壞死。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吸入肺鼠疫病人帶菌的飛沫可進一步造成傳染流行,因其可爆發人傳人疫情,被視為最嚴重的一種鼠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鼠疫如未經治療其致死率為30%至60%,但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致死率。羅一鈞指出,國內自1953年後未再出現鼠疫病例,疾管署檢疫人員持續於國際港埠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另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並請港埠經營管理單位加強港區環境整理整頓,要求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中國大陸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歷年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都有疫情。羅一鈞說,已通知國內旅行業者,如規劃中國大陸上述地區行程時,應安排乾淨衛生的住宿場所等,避免感染鼠疫。羅一鈞也提醒,計畫前往這些地區自由行民眾應避免接觸鼠類或其他野生動物,尤其囓齒類動物,勿生食肉類或接觸動物死屍,減少鼠蚤叮咬及感染鼠疫風險。近期赴中國大陸的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通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19-11-22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世界抗生素週 奇美醫學中心呼籲重視抗藥性威脅
這星期是世界衛生組織一年一度的「世界抗生素周」,奇美醫學中心響應,今天專案副院長陳綉琴帶領醫療團隊振臂疾呼,希望喚起大家時時警惕:抗生素抗藥性對全球衛生和人類發展所構成的威脅。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在第一醫療大樓門診大廳,宣導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並邀請民眾響應,宣示『我承諾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日常做好手部衛生、按時施打疫苗,以達到全面「預防感染 健康未來」。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湯宏仁表示,每年秋冬交替時,正是流感的流行期,預防流感最好的辦法是依循衛生政策施打流感疫苗。倘若不幸得到流行性感冒,政府也有提供公費流感抗病毒製劑,也就是所謂的克流感、瑞樂沙等藥物給必要使用的高風險族群。感染管制中心組長陳盈伶呼籲民眾,依照醫師的指示,感冒用抗病毒製劑,感染症則依感染的細菌種類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不濫用抗生素做無謂的治療,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如此才能暨避免抗生素的濫用,也遏止了抗藥性細菌的產生。為推廣正確使用抗生素,醫護共同拍攝「合理使用抗生素宣導影片」,不定時於門診時段播放。影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d8n4_TceWEpQWKWUR73hJCEy3QtkZL9P藥劑部藥師指出,抗生素是醫師針對個人不同的細菌感染和病症所開立,不可以和他人共用,抗生素的濫用會導致具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的產生,這將使更多人生病難以痊癒,甚至喪失性命,而且必須注意抗生素的服用,一定要把整個療程吃好吃滿,才不會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請記得服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先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護理部強調,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燥熱、心悸、搔癢、皮膚紅疹、發熱、頭暈、嘔吐等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記錄下來,並且立刻向醫師反應,儘早評估是否進行藥物調整,如此才有最好的治療成效。湯宏仁表示,抗生素發明以來真的好好用,但是隨著抗藥性產生讓治療失敗,應該反思抗生素真的要好好使用,以發揮藥物的最大功效,所以奇美今年5月引進「微生物檢驗自動化設備以及影像掃描系統」,11月上線後以智能化檢驗提高檢驗準確性更快得到檢驗結果,也能更快讓病人接受適當的治療,提升效率、精準擬定治療策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遵從醫師與醫療團隊指示使用抗生素。湯宏仁呼籲,自己的健康自己顧,全民一起守護珍貴的抗生素,並於日常生活中做好手部衛生、按照時程施打疫苗,以達到更全面的「預防感染 健康未來」。
-
2019-11-22 新聞.健康知識+
睡不好不只讓人變胖 肝臟也會跟著一起肥!
「睡不好」問題真的很多,跟大城市一樣,夜間的睡眠時間是身體垃圾處理時間,所有累積的廢物都在這時候要進行代謝,大腦甚至需要進行沖洗,睡不好,自然廢物就累積得多。除此之外,相信有些五十肩肩友也在治療前感覺自己一直變胖,當心,睡眠不足不只是只有外在變胖,身體裡的肝臟也一起堆脂肪喔!睡眠障礙與脂肪肝正相關今年(2019)有一篇論文探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患者睡眠障礙與肝臟狀況的關係,總共找了94名超重或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以下稱NAFLD,BMI≥25kg/ m 2)受試者,與40名健康人(體重正常、無NAFLD)做對照,看看兩者的睡眠模式有無差異。先說研究結果:睡眠障礙與脂肪肝呈正相關研究方法是先找出BMI≥25kg/ m 2的人,再用腹部超音波先確定有脂肪肝,排除其它肝病、喝酒、內分泌失調等會影響脂肪變性等原因,單純留下因為肥胖造成的脂肪肝受試者,讓他們做匹茲堡睡眠量表進行評估,再與健康的人做統計分析比較差異。●NAFLD睡眠時間較短(51%vs 25%; p = 0.005)●NAFLD睡眠不良的發生率高(54%vs 35 %; p= 0.041)●肝越硬睡越糟(65%vs 43%; p = 0.036)不過啊,科學研究需要的很精良的控制與邏輯也許再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們就可以把睡眠、肥胖、肝硬化這幾個因素的相關性弄得再清楚一點。正如同這文章作者在限制裡也寫到:「無法確認睡眠障礙僅歸因於NAFLD而不是過度體重」因為「該研究包括一個沒有NAFLD的瘦對照組和一個NAFLD肥胖組。」但這也不能怪研究單位不夠嚴謹,因為肥胖型的脂肪肝是好發在肥胖的人身上,瘦下來脂肪肝也會跟著減輕,所以一般體態的往往也沒有脂肪肝的問題,其因果關係,還有待後續的研究。脂肪肝,會增加肝癌風險!雖然睡不好到底會不會造成脂肪肝,亦或是脂肪肝會不會造成睡眠不好仍有待釐清,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睡不好真的好難受,長期的影響待科學家研究,但短期造成的生活障礙、情緒困擾以及身體不適,不用等科學家,五十肩肩友就會集體點頭證明了!
-
2019-11-22 橘世代.健康橘
凱格爾運動緊實骨盆底肌 改善漏尿煩惱
小佳年過50,雖然看似美魔女,但她有個困擾難以啟齒,原來是她一咳嗽就漏尿,有時擔心面臨褲子濕掉的窘境,連出門的興緻都沒有了。 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後,應力型尿失禁風險大幅提升,頻尿經常讓人感到相當困窘。建議及早練習「凱格爾運動」,增強骨盆底肌肉、強化尿道括約肌彈性,預防尿失禁。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女性生產後,骨盆腔底肌肉鬆弛,生產多胎的人更容易發生;年紀漸長鬆弛情形更甚,就容易在腹腔壓力增加,像咳嗽、打噴嚏時,擠壓膀胱溢出小便,這就是所謂的應力型尿失禁。更年期婦女更會因為雌激素分泌減少,導致尿道黏膜萎縮、尿道阻力下降,使應力型尿失禁的情況更嚴重。要預防應力型尿失禁,建議及早練習「凱格爾運動」。周固表示,可立正收臀、感受尿道括約肌收緊(有點像小便停止的感覺),此時數到10,再完全放鬆。這個動作重複20下,早、午、晚照3餐做,約莫3個月到半年,骨盆底肌肉與尿道括約肌彈性就會明顯增加。「凱格爾運動」究竟有沒有做對,有時不好理解。衛福部國健署說明,民眾可選在排尿順暢時,刻意中斷尿流2至3秒,再把尿液全解乾淨;或是在洗澡時,將洗淨的手指放入陰道內,如果感覺陰道肌肉夾緊手指, 就代表學會收縮部分骨盆底肌肉了。尿失禁還有其他類型,周固表示,20歲至50歲的女性容易因著尿路感染發生尿失禁,這是因為女性有月經,不少人在月經來潮時頻頻錯誤地「由後往前」擦拭,將細菌擦向尿道,加上吸滿經血的衛生棉經常一放數小時,均會提升尿路感染風險。因此,建議月經前後多喝水、多如廁;清潔陰部時稍稍衛生紙「印」上,吸走經血即可;月經後隔3天以上再發生性行為,以避免摩擦增加感染風險;平時性行為前後也要多喝水、多如廁。不少人聽說蔓越莓可預防女性尿路感染,但周固表示,對一般健康的人而言,並沒有足夠的實證指出多吃蔓越莓可預防感染;只有半年內發生4次以上或是1年內發生7、8次急性膀胱炎的人,早晚各吃1顆萃取過的蔓越莓保健品、連吃2個月,能有助康復。● 凱格爾運動怎麼作?1. 確認學會收縮骨盆底肌肉:排尿時刻意中斷2-3秒,再全解淨;或洗澡時將乾淨手指放入陰道、感受陰道肌肉夾緊手指即是。2. 平日練習:立正收臀、感受尿道括約肌收緊,數到10,再完全放鬆。這個動作重複20下,早、午、晚照3餐做。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21 科別.感染科
流感併發肺炎會要命! 感染科醫師:要做到這件事才能自保
每年秋冬之際,是國內流感的發病高峰期,而流感也常引發肺炎,根據萬芳醫院統計顯示,最近連續兩年流感或肺炎是住院原因的第一名,平均每十位住院的病人其中有一位是因流感或肺炎住院;雖然目前流感尚未進入高峰期,但是流感併發重症案例預期會增加,接著跨年連假才是關鍵,隨著人群聚集接觸機會增加,感染流感和肺炎的風險大增。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醫師指出,約有10%流感會有併發症,最常見的是肺炎,另外,還有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的續發性感染,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功能較差及心肺功能有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洗腎等慢性疾病,較容易因流感而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不得不慎。因此,65歲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人及醫護人員,這些容易罹患流感的高危險群,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一旦發生流感,危害自身健康,若再同時併發肺炎,病情會更加嚴重,也容易傳染他人。今年冬季流感疫情預估在明年初進入流行高峰期,公費流感疫苗在11月15日起開始施打,符合條件的民眾可按時前往各地醫療院所免費接種流感疫苗;至於一般民眾也可自費接種,且今年流感疫苗為四價,與以往三價不同,效果會更佳。李文生強調,接種流感疫苗,不是就完全免除流感上身,只是降低罹患流感的機率,如果一旦罹患流感,也能降低症狀嚴重程度,避免併發症產生,還是利多於弊;建議除政府補助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之外,年紀在50歲以上的民眾如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腎臟疾病或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也可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減少肺炎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流感疫苗開打! 3情形應評估後再接種 咳嗽、鼻水、喉嚨痛, 是流感還是感冒?
-
2019-11-21 新聞.食安拉警報
含植物油食品藏致癌風險 台擬率亞洲之先納管
近年國際間在含植物油的抹醬、餅乾、巧克力等食品中驗出「縮水甘油」,是人體可能致癌物,引發各國關注。食藥署擬率亞洲之先訂定限量標準,新制最快明年上半年實施。整起事件起源於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巧克力正名措施,要求成分夠純才可稱巧克力,但規範的僅有純巧克力,市占率高達90%以上的含餡、以大量植物油製作的「棕色巧克力」卻不在管理範圍,監察委員認為衛福部法規過於寬鬆,展開調查。監察委員田秋堇、蔡崇義表示,歐洲食品安全局2018年5月公告,各類經高溫處理的植物油加工食品經動物實驗發現,可能含有具致癌性的物質「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該物質具基因及致癌性也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可能為人類致癌物」,更針對植物油中縮水甘油訂定1000微克/千克限量標準,卻不見衛福部訂定任何相關規定。值得注意的是,縮水甘油的致癌疑慮不只發生在巧克力產品,凡是以植物油製作的產品都藏有風險。近年義大利知名巧克力抹醬爆發含縮水甘油疑慮,日本食用油品業者也在一款機能性食用油中發現縮水甘油含量比一般植物油高出18倍,緊急回收所有產品;香港近期檢驗市售人造奶油、抹醬、蛋捲、餅乾等以植物油製作的食品時,也發現縮水甘油蹤跡,顯示國際間逐漸重視此致癌物。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縮水甘油是近幾年才發現新興加工污染物,主要是植物油經過高溫、脫臭、脫酸、脫色的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以棕櫚油含量較高,食用後雖然不會造成立即危害,但長期下來仍會增加致癌風險。廖家鼎說,目前美國、日本都還未訂定相關規範,香港雖檢驗許多產品,但也未訂出相關規範,僅有一向規定較嚴格的歐盟率先訂出規定。為確保民眾食安,食藥署正研擬相關草案並多次邀集業者開會,廖家鼎指出,草案內容主要比照歐盟規定,將一般食品原料用油的縮水甘油限量訂在1000微克/千克,嬰幼兒奶粉、副食品的原料油則訂在500微克/千克。此外,考量嬰幼兒屬於敏感族群,另針對1歲前嬰幼兒食用的「嬰兒配方食品」以及「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的成品訂定更嚴格的標準,粉類食品50微克/千克、液體類食品6微克/千克。廖家鼎說,草案預計明年初展開預告,若順利可望在上半年開始實施,台灣可望成為亞洲首個訂定縮水甘油規定的國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相關資料顯示,植物油從「毛油」到「精煉油」的處理過程中,只要處理溫度超過攝氏200度就可能形成縮水甘油,且致癌性為2A級,也就是動物實驗致癌、人體致癌證據有限,風險仍偏高,盼藉由訂定標準強化食品業者把關,減少致癌污染物生成。不過,民眾也無須因害怕而完全不攝取油脂。顏宗海說,油脂是人類吸收脂溶性維他命不可或缺的物質,每個人一天的飲食中應有4到6成為碳水化合物、2至3成油脂、1至3成蛋白質,建議均衡飲食、多吃天然的蔬菜水果,對維持健康更有助益。
-
2019-11-21 科別.婦科
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肌瘤 婦人如願生下第二胎
39歲的羅姓女患者,5年前生下兒子,想再生第二胎,但努力多年無法如願,去年初到童綜合醫院婦產科求診,張永玲醫師進行檢查,發現羅女子宮內長出2顆約6公分的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腔,導致雙側輸卵管塞住,造成無法懷孕的情況;羅女想再懷孕,希望手術過程能降低對子宮組織的傷害,張永玲醫師建議進行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精準將2顆肌瘤摘除,手術順利,術後住院5天即回家休養。半年後患者順利自然受孕,最近終於如願生下了第二個寶貝。童綜合醫院婦產科張永玲醫師表示,台灣30歲以上婦女約20%的育齡婦女罹患子宮肌瘤,40歲至50歲罹患比率更高達30%,子宮肌瘤為女性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99%以上的子宮肌瘤都屬良性,為子宮的肌肉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生所致,只要進行超音波檢查即可被發現診斷。多數患者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除非有下列症狀造成不適,才需進行手術治療。例如當子宮肌瘤過大壓迫到其他器官,出現頻尿、便秘、腹脹、殘尿感、腰痠背痛等現象時;經血過量或不正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時;嚴重腹痛,影響生活品質時;肌瘤成長速度過快,可能轉為惡性的風險時;造成不孕或流產。張永玲醫師表示,不孕症病人中有10%-15%是因為子宮內膜的病變,常見的疾病有子宮肌瘤、子宮沾黏、子宮瘜肉、子宮畸形等,子宮內膜為胚胎著床的地方,所以子宮內膜出現病變時就會影響懷孕。不孕的病人除了做精液分析、卵巢功能及輸卵管檢查外,也不可忽略了子宮內膜檢查。目前切除子宮肌瘤手術會因部位、種類不同,採取不同術式進行,不一定採全子宮切除術,會評估患者的症狀、年齡、生育計畫等而做最適宜的手術方式,尤其是還想生育女性,醫師多會盡力保全子宮為優先;這次個案採取達文西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就是為了減少對子宮組織的傷害,乾淨清除肌瘤促使輸卵管暢通,以達再度受孕的可能。
-
2019-11-21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全球唯一減緩且逆轉阿茲海默症新藥 最快後年上市
全球失智症人口(目前約五千萬人)正快速增加中,2050年將到達一億五千萬人。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失智症的6成,但近20年來各大藥廠前仆後繼、燒錢無數,新藥開發的失敗率竟然高達99.6%,相比於已經極低的癌症新藥開發成功率(20%)來說,阿茲海默症新藥成功率更加慘淡。舉例來說,2012年8月美國輝瑞(Pfizer)與嬌生(Johnson & Johnson)共同研發的巴匹單抗(Bapineuzumab),在臨床試驗第三階段中未顯現治療效益,宣布失敗。2016年11月美國禮來(Eli Lilly)公司研發的索拉珠單抗(Solanezumab),同樣也是在臨床第三階段,患者服用藥物超過一年後,認知測驗的分數上並沒有和服用安慰劑者有顯著差異,宣告失敗。2019年1月羅氏藥廠(Roche)的克雷珠單抗(Crenezumab),也是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時,由於該藥物無法減緩或逆轉阿茲海默症造成之損害,宣布終止大型人體臨床試驗。接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阿巨肯努單抗(aducanumab),2016年9月由美國渤健(Biogen)及瑞士Neurimmune公司共同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臨床研究報告指出,透過採集沒有認知、記憶功能障礙的健康高齡受試者的血液樣本,幸運分離出一株對β -類澱粉蛋白(Aβ)有極高專一性結合力的單株抗體(簡稱單抗,註1)--- 阿巨肯努單抗,且阿巨肯努單抗能有效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此研究共招募165位具有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並且隨機分配到投藥組與對照組中。投藥組的患者,再依據給予不同劑量的阿巨肯努單抗,分為四組,受試者共接受為期一年多,每個星期一次的靜脈注射給藥。結果發現,阿巨肯努單抗不僅可以安全有效清除受試者大腦內的β -類澱粉蛋白斑塊,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令研究者相當雀躍。美國渤健公司於是根據合作開發許可協議,從瑞士Neurimmune引進阿巨肯努單抗,自2017年10月起,再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合作開發阿巨肯努單抗作為新藥與上市的研發工作。當一切都那麼美好的時候,卻出現了事與願違的打擊,阿巨肯努單抗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第三期臨床試驗(EMERGE及 ENGAGE),其預估結果出現了無法達標的情形。EMERGE(1,638 名患者)和 ENGAGE(1,647 名患者)旨在評估阿巨肯努單抗給藥之有效性。截至2018年12月26日止,來自1,748名可能完成18個月試驗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之數據,經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independent 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對此兩項研究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後,認為阿巨肯努單抗對於阿茲海默症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傷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改善功效,因此在2019年3月21日,美國渤健和衛采只好忍痛宣布終止阿巨肯努單抗的全球三期研究,宣布新藥開發失敗,股價重挫。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宣布終止臨床試驗後,又出現了峰迴路轉,美國渤健公司針對包含更多(共3,285名)患者的數據庫再次進行分析,進一步發現,在所有的臨床試驗中(給與患者3mg/kg、6mg/kg、10 mg/kg三種劑量),其中最高劑量(10mg/kg)的阿巨肯努單抗在統計學上,確實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說,阿巨肯努單抗可以減緩患者在記憶力、定向和語言能力方面的衰退,同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可以恢復,包括個人理財、打掃衛生、購物、洗衣服以及獨立外出旅行等等。因此在宣布失敗七個月後,2019年10月22日美國渤健與日本衛采(Eisai)聯合向世界宣布,經與美國FDA溝通後,將在2020年初提交阿巨肯努單抗上市許可申請(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BLA ),同時也將繼續與歐洲、日本等地區的監管機構進行協商,預計1~2年內投入市場,股價應聲大漲。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持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其主要特徵是由於腦內出現β-類澱粉斑塊(β-amyloid plaques)及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β-類澱粉斑塊是因為大腦對β-類澱粉蛋白的「產出」與「清除」失去平衡, β-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後形成斑塊。而神經纖維糾結則是因為澱粉斑塊堆積後,引發免疫發炎反應,使得神經細胞內構成微小管(microtubule)的一種Tau蛋白過度磷酸化,使得微小管扭曲變形,最後造成纖維糾結。這些受到影響的神經細胞與神經突觸會逐漸失去功能並死亡,於是患者功能退化的症狀也會越來越嚴重,最初發生在記憶區,但逐漸也會擴展到情緒區和語言區等等其他區域,目前醫界只有減緩症狀的藥(憶必佳、愛憶欣、憶思能、利憶能等等),完全沒有停止病程或逆轉的藥物,阿巨肯努單抗將是全球第一個。除了許多已知造成失智的危險因子外,如: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抽菸、頭部外傷、憂鬱症等,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吃進含有反式脂肪的飲食,也會大幅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根據2019年10月23日日本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 )流行病學暨公共衛生學教授二宮俊治(Toshiharu Ninomiya)教授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研究發現,如果血液中反式脂肪濃度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的風險,較正常人要高出50%~75%。這也告訴大家,飲食中的反式脂肪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此研究共招募1,628名60歲以上沒有失智症狀的社區銀髮族,進行為期10年(2002~2012)年的追蹤,每位受試者都要採集血液樣本並分析反式脂肪在血中的濃度,同時記錄所吃進去的食物,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0年隨訪期間,共有377人發展為失智症,其中247人為阿茲海默症。在407位血液中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受試者中,有104位罹患失智症,其每千人發病率為29.8。在反式脂肪含量次高的族群中,該比例則為每千人年27.6。在血液中反式脂肪含量最低的組別中,每千人發病率為21.3。 研究人員排除受試者其他引發失智症的因子,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有菸癮後發現,血液中反式脂肪濃度高的人,就會比較容易罹患失智症,且具統計意義。而這篇研究特別值得參考之處,在於其直接檢測受試者血中反式脂肪的濃度,而非像之前的研究,只用傳統問卷詢問受試者日常飲食內容的方式,相較起來,更加準確。全球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失智症患者,根據衛福部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中就有一名失智患者,而80歲以上銀髮族每5名就有一名失智,估計台灣目前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7萬人,預估未來平均每年將增加 1 萬人。失智症對國家社會層面影響甚鉅,因此世衛組織WHO早在 2012 年就已經要求世界各國,將失智症列為優先的公共衛生議題。想要遠離失智症,唯有多動腦、積極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維持健康BMI,採行健康的地中海飲食,方為上上之策!註1: 近年來,針對阿茲海默症而發展出的抗體免疫療法,特別受到世界級藥廠的青睞,也是目前表現最具潛力的治療方法之一。單株抗體是僅由一種類型的免疫細胞所製作出來的抗體。
-
2019-11-21 科別.泌尿腎臟
不只小男生才會得! 便秘咳嗽大笑 都得小心這個病
門診中常有成年男女驚呼:「疝氣不是只發生在小男孩身上嗎?」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吳子翔說明,其實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腹股溝疝氣,但許多成年人即使發現鼠蹊鼓了一包,也可能因為不痛,選擇觀察一陣子再決定是否就醫。吳子翔特別提醒女性,女性好發的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在早期就有壞死的風險,發現疑似疝氣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腹股溝疝氣是疝氣中最常見的一種,吳子翔說,成人疝氣有九成都是腹股溝疝氣,男性占大多數。一般而言,高風險群多是年長者,還有長期腹壓較大者,如經常搬運重物者、慢性肺病造成長期咳嗽、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因便秘、攝護腺肥大需用力排便及排尿者,懷孕也會增加腹股溝疝氣風險。民眾發現自己有腹股溝疝氣,通常都是洗澡時摸到,在鼠蹊部摸到有個圓形凸起物,隨著逐漸成形,漸漸開始感受到疼痛,尤其搬重物、咳嗽或大笑時,疼痛感特別明顯。女生或肥胖者的症狀相對不明顯,常被忽略。腹股溝疝氣可以不就醫嗎?吳子翔說,回答這個問題前,需先了解腹股溝疝氣成因,當腹壁肌肉組織鬆弛、腹腔內壓力增加,腹內器官就會經由疝氣囊跑到腹腔外,一開始腹部肌肉的洞還很小時,掉出去的腸子能推回腹內,但隨著病程進展,腹部肌肉的洞會愈變愈大,一旦掉入的器官卡住,就會壞死,嚴重時造成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有生命危險。臨床上遇到腹股溝疝氣患者,通常都建議盡快手術治療,依病灶位置和執刀醫師經驗,手術後腹股溝疝氣復發率約3至8%,因此術後,建議避免搬重物、解決攝護腺肥大用力解小便、便秘等問題,也建議立即戒菸,降低慢性咳嗽風險,避免增加腹壓,降低復發機率。
-
2019-11-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會遺傳嗎?醫:會!但這因素比遺傳更重要
從還在當醫學生的時候,就常在新聞媒體報導裡面聽到某14歲少年每天一根烤香腸,得到大腸癌的遺憾的事情,那大腸癌到底是什麼?這個疾病和我有何相關?怎麼樣的人會得到大腸癌?要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呢?我想這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常見疑問吧!大腸癌又稱作大腸直腸癌。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2015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3.0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6人,超越國病肝癌。有哪些人容易得到大腸癌?現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瘜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此外,比遺傳更重要的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國人飲食西化,飲食中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率暴增的主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直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的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不過常見的症狀(要是出現的話),主要為排便習慣改變,短期之間無刻意減重下體重減輕,糞便混血,大便黏液增加等等之不具有指標性的症狀,因此大腸直腸癌之糞便篩檢顯得格外重要!政府補助哪些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歡迎各位至本院之家庭醫學科掛號,安排篩檢服務。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深綠色蔬菜水果,少吃肉類(豬牛)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超過30分鐘)。●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 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
2019-11-21 科別.精神.身心
上班族大吼大叫「卡到陰」? 就醫確診是這個症狀
40歲的阿財在國一時跟著媽媽遠赴南半球生活。30歲那年,阿財發覺無法控制自己想法,甚至覺得有祕密組織企圖傷害他,他忍不住大吼大叫,家人以為他「卡到陰」,驚動鄰居報警將他送醫;回台檢查後,醫院確診為「思覺失調症」。阿財和家人也曾求神問卜,宮廟裡的師姐一見阿財便說「神明指示這個孩子要去看醫師,趕快去,不能拖。」阿財因此趕往醫院接受治療。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是思考扭曲與知覺異常,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表示,像阿財及家人一樣認為思覺失調症是「卡到陰」、對藥物治療有擔心與疑慮的病友及家屬並不少,臨床上可以從解決病友生活上的困境著手,依需求打造「個別化治療目標」,建立病友對治療的正向態度,進而穩定治療。每位病友症狀及困境不同,亞東醫院精神科病房主任陳秉彥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藥物已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選擇,新一代長效針劑可維持對腦部功能的保護,提升個人與社會功能表現,幫助病友自立生活、重返社會。思覺失調症是大腦多巴胺分泌失調所造成的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及早用藥能有效維持大腦運作功能,降低復發風險。每次復發,不僅對病友腦部造成不可逆損傷,導致認知功能退化;隨著病友失業或失學的時間延長,更增加病友回歸社會的壓力。潘怡如強調,思覺失調症在確診後就應該立即治療,並依醫囑規律用藥,避免反覆發作造成腦部退化。潘怡如表示,影響病友穩定治療意願的主要因素,在於病友是否對用藥抱持正向態度、相信藥物能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要讓病友和家屬信任用藥並非一蹴可及。近年亞東精神科以病友為中心,建立醫師跟病友的互信關係,幫助每位病友規劃「個別化治療目標」,在了解多元藥物選擇後,建立對治療的信心。潘怡如指出,不少人對於精神疾病常有誤解和迷思,認為停止用藥才是「痊癒」,臨床上常見到病友症狀緩解後,親友就熱心勸說停藥,擔心藥物傷肝傷腎,或建議病友改以運動或其他非正規方式治療。事實上,未諮詢專業的醫師意見便隨意停藥,反而提高復發風險,潘怡如呼籲,如果對病友用藥狀況有疑慮,應該陪伴病友就醫諮詢專業意見,切勿自行調整用藥。陳秉彥分享,現在思覺失調症藥物已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不同選擇,口服藥物需每天服用,而長效針劑則依施打頻率有2周、1個月及3個月不同類型。長效針劑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延長藥效,維持對腦部功能的保護。研究顯示,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的病友,有半數以上病友在個人與社會功能表現有顯著成長,若及早使用,例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5年內,更為有效。阿財開始接受治療、重新回到職場後,因為一天需要口服4次藥,擔心被同事詢問為何用藥頻繁,因而逐漸疏於治療,導致再度復發。了解阿財困擾後,陳秉彥建議使用長效針劑,穩定治療,也減輕財媽每天叮囑的壓力。改用長效針劑後,阿財覺得自己的思緒變得比較清楚,能分辨幻覺與真實之間的差異,重回職場,現在從事電話客服的他,為了維持英文程度,每隔一個月就會跟一群英文同好聚會,夢想在未來從事翻譯工作,寫作英文文法書幫助更多學生學習。●「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 一窺病友生活樣貌提升各界對思覺失調症病友的認識,亞東醫院聯合台灣精神醫學會、康復之友聯盟共同主辦「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即日起至11月29日在亞東醫院一樓展出,將病友故事繪製成展版,輔以衛教訊息,期望將溫暖和理解散播給民眾。
-
2019-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偏食不吃青菜純粹是壞習慣?美研究:可能是先天影響
很多小孩不愛吃青菜,即使是成人也有不少偏食者。不吃蔬菜被視為不利健康的壞習慣,但這可能也與基因有點關係,有些人吃到花椰菜、高麗菜、孢子甘藍等蔬菜時會覺得特別苦,導致他們對蔬菜敬而遠之。 這項研究將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的科學會議上發表,研究參與者共175人,平均年齡為52歲,這些參與者共同點是有兩個或者更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他們在問卷中回答每天吃了哪些蔬菜,還被繪製了基因圖譜。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體內一種名為TAS2R38的味覺基因,其中含有AVI亞型的人在吃到蔬菜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時(比如苯硫脲)不會嚐到苦味,而含有一個AVI亞型和一個PAV變異的人會感到苦味,有兩個PAV的人則反應說特別苦。在人類的主要味覺類別中,苦味常常是拒絕一種食物的關鍵因素,因此苦味常常會影響飲食攝入和營養狀況。問卷調查證實,與其他人相比,攜帶PAV變異的人吃蔬菜的量比愛吃蔬菜的人低2.6倍。美國列剋星敦肯塔基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科學研究員Jennifer L. Smith表示,過去有研究表明,這種基因亞型讓巧克力、咖啡和啤酒嘗起來更苦,可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辛辣的食物和啤酒花味很重的啤酒。本項研究中,當人們直接嚐到這種化合物體驗到苦味時,會反映一天的快樂都被毀掉了。這一點很值得擔心,因為蔬菜是一類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若是因為先天性的基因造成一個人蔬菜攝入量低,可導致心臟病風險增加。本項研究證實,一種常見食物可以為某些人群中帶來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會受到基因型的影響,不喜歡吃某些菜是他們先天性的生理反應。因此研究者試圖根據一個人獨特的基因型對他們的飲食進行調整,選擇其它蔬菜起到改善心臟健康的效果,而不是強迫他們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