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920
筆 文章
-
-
2019-11-2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功效接二連三遭否定 2019對維他命D來說不是個好年
加拿大McGill大學的健康網站2019-11-15發表一篇文章,標題是It Hasn’t Been a Good Year for Vitamin D(維他命D不好的一年)。我把它翻譯如下:曾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在服用維他命D以預防從心臟病到癌症的所有疾病。但是正如一位編輯最近所說:「然後進行了隨機試驗」。實際上,2019年對於維他命D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年頭。今年發表的許多臨床試驗都是負面的。 首先,對來自21個隨機試驗的83,000人進行的JAMA心臟病學薈萃分析發現,維他命D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風險。 就癌症風險而言,一項大型的VITAL研究今年一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該研究表明維他命D不能預防乳腺癌,攝護腺癌或結腸癌,也不能預防癌症死亡。在4月份,AMATERASU隨機試驗對417例胃腸道癌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給他們服用維他命D並不能提高五年生存率。到了夏天,D2d研究的發表顯示,維他命D並不能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此外,一篇研究論文還提供了丹麥一項研究的六年隨訪數據,證明孕婦服用維他命D並不會降低其子女患哮喘的風險。最後,最近發表的VITAL-DKD研究發現維他命D不能幫助維持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功能。因此,儘管維他命D在促進骨骼健康方面起著一定作用,它在許多非骨骼方面的益處卻令人懷疑。您可能會問,為什麼許多研究在一開始會如此具有啟發性,但後來卻如此消極。這是因為許多研究只是相關性的研究,也就是,它們發現血液中維他命D水平低的人罹患癌症,心臟病等的機率比較高。因此,認為維他命D缺乏是這些疾病的誘因是很合理。但是,現在似乎已經很明顯,其實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患有癌症或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的人可能飲食不健康,因此維他命D的血液水平較低。他們也可能因為生病而太少出門。在通常被稱為「反向因果關係」的情況下,並不是維他命D缺乏使人生病,而是因為生病的人較容易出現維他命D缺乏。維他命D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為什麼有必要進行隨機試驗以證明某些事情在我們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用於特定治療之前確實有效。(附註:只不過很不幸,每年數十億美元是白花了)對於年終審查可能還為時過早,而我也不認為大多數人會記得2019年是維他命D熱潮結束的一年。但是對於那些非出於確切醫療原因而服用維他命D的人,也許這是您在2020年不再需要服用的一種藥。原文:2019對維他命D來說不是一個好年
-
2019-11-20 科別.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治不好 10年才知是心臟病
一位78歲老翁的腿部靜脈曲張超過十年,小腿及足部因色素沉積而變成暗褐色。起初被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多次手術仍不見起色。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罹患嚴重的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併發右心衰竭和黃疸。所幸經過治療,病情好轉。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郭姿廷表示,三尖瓣是右心房到右心室的瓣膜,這個瓣膜就像一扇門的門板,阻擋右心房打到右心室的血液回流。但是當心臟因為功能不好而擴大後,就像門框擴大,但門卻關不緊,而出現血液逆流的狀況,也就是三尖瓣閉鎖不全。郭姿廷說,三尖瓣閉鎖不全因症狀較為隱性,容易被忽略。一開始只是腳水腫,吃東西容易肚子脹,或下肢靜脈曲張。但是病程越久,心臟漸漸擴大,等到會喘時,往往心臟功能已經衰退。甚至可能導致鬱血性肝病變、心腎症候群使肝腎功能變差,增加治療的複雜性。三尖瓣閉鎖不全好發於曾動過左心瓣膜手術的病患以及心臟功能原先就不好者。少數患者可用藥物控制,但大部分僅能以手術治療,傳統心臟瓣膜手術必須切開胸骨,醫師在可以看到整顆心臟狀況下進行手術,現在則有胸腔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完成心臟瓣膜修補或心臟瓣膜置換,可減少疼痛及出血量,大幅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郭姿廷建議,若是動過心臟手術,一定要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以預防心臟擴大,引起三尖瓣閉鎖不全。另外,生活中也必須限水,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20 科別.感染科
台灣首例SFTS確診!爬山疑遭蜱蟲咬 老翁器官衰竭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國內首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確定病例,北部一名70多歲男性疑遭蜱蟲叮咬,導致器官衰竭,仍在加護病房搶救。專家會議確認病毒序列與日韓流行株相近,疑為跨境感染,籲戶外活動者近期提高警覺,在草地、樹林時避免皮膚裸露。疾管署北區管制中心防疫醫師陳孟妤表示,個案近期未出國,但常到北部山區,上月出現發燒、嘔吐,甚至意識改變,送醫驚覺已器官衰竭,立即收治住院,本月13日確定感染SFTS。疾管署助理研究員李泱說,個案住家附近無採獲蜱蟲,因發病前有山區活動史,將進一步調查可能野外活動地,釐清感染源。其同住接觸者及就醫接觸者共68人目前無不適症狀,將持續監測至11月27日。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我國過去無SFTS確定病例,也無主要病媒「長角血蜱」發現紀錄發表,但因國內仍有次要病媒如「微小扇頭蜱」,且鄰近中國大陸、日本、南韓等流行國家。此外,國外也有蜱蟲隨候鳥遷徙跨境傳播疾病案例,預計將於一個月內把該病公告為法定傳染病。SFTS於2009年首度在中國大陸發現,日本及南韓也有確定病例,目前全球染感人數破萬例,致死率約5%至15%,羅一鈞表示,遭帶病毒蜱叮咬者多數有發燒、噁心、嘔吐及食欲不振,少數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雖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但支持性療法可降低致死率。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王錫杰說,蜱蟲以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為主,從事戶外活動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防蚊蟲藥劑。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盡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風險。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2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芬蘭FINGER新模式 陳亮恭:只要做對一件事 有效預防失智
失智專家都建議要透過運動、調整飲食、玩遊戲、多和朋友互動等來遠離失智症,但最新的失智症研究報告指出,光做其中一項還不夠,必須同時運動、顧營養並且做好慢性病控制。簡單的說,想要更有效地延後失智症報到的時間,必須「調整生活習慣」。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日本已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失智症研究領先世界,一直以來日本所提出有效預防失智症的模式是「要做夠複雜的運動」,例如跳格子遊戲要混合數字變化,運動同時也要動到腦。調整生活習慣 策略奏效但最近芬蘭主張這樣還不夠,應該透過多元活動的介入,也就是FINGER模式。陳亮恭表示,歐美近年新增失智症的人數下降,顯示「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延緩的策略奏效。根據芬蘭一項長達二年、追蹤身體相較健康的民眾研究發現,同時透過有重量的運動、認知訓練、營養以及好好控制三高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前後對照後發現,參與研究的民眾體力與認知功能均有顯著進步。芬蘭所提出的FINGER多元活動介入新模式受到全球關注,日本今年也計畫引進。北榮團隊 曾有類似發現而國內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曾在二○一三年與國健署合作,進行社區多元整合式健康促進活動,也得到類似研究發現。雖說預防失智只要做對一件事,即生活調整,卻考驗許多人。例如要揪長者出門不容易、持續維持健康好習慣也不容易,陳亮恭表示,因此思考科技可以帶來什麼改變?讓宅在家、社區的長者也能參與多樣的活動,預防失智。至於已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方法?哪些產業有衍生商機?由桃園市政府衛生局主辦、攜手聯合報於12月8日舉辦名醫專家雲集的「銀光友善城市-桃園失智友善照護論壇」將有精彩呈現。聽外國經驗 了解台政策除了陳亮恭將主講「國際失智預防經驗:以日本、芬蘭為例」之外,衛福部還將帶來失智症照護政策、桃園四大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症名醫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彰基彰基體系神經醫學部主任王文甫等帶來失智預防照護模式、中化銀髮副總經理陳佳雯分享非藥物輔「聊」經驗、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主任陳俊佑從慢病管理談失智預防與延緩、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談智慧科技應用以及家總理事長郭慈安從照顧者觀點談失智友善照護網路等,現場還有20家失智資源單位展示最新成果與資源,歡迎民眾免費報名參加,全程參與者將可獲贈限量精美帆布袋及健康拍打按摩梳宣導品乙份。「失智友善照護論壇」udn售票網:https://reurl.cc/qDKNqR時間:12月8日(日)10:00-16:50(09:30-10:00報到,逾時取消資格)地點:桃園市晶悅國際飯店(桃園市桃園區大興路269號)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1-19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多粗糧也不行!4個習慣讓腸胃越來越受傷
胃癌,多發於中老年人,但現如今,由於飲食不當、生活習慣差等原因,胃癌已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據數據顯示,近5年期間,19~36歲的胃癌患者佔所有胃癌患者的6%~11%,比30年前的數據高出一倍!案例:時間回到2014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手術室裡躺著一名24歲的青年小馬,他與妻子結婚才3個月,卻被查出胃中下部患有進展期胃癌,醫生建議進行胃癌根治手術,最終切除了2/3的胃。因沒有了幽門括約肌對食物進行阻擋,食物會很快進入腸道。因此,手術後的小馬飲食只能以流食及半流食為主。但時至今日,小馬的狀態保持得很好,前不久的複查也顯示一切正常,胃癌並沒有復發,已經算是臨床治癒了。而這與小馬改變飲食習慣,注重養胃密切相關。“十人九胃病”,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是慢性胃炎,但若任其發展,不管不顧,也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發胃癌。那麼,生活中有哪些“傷胃元兇”,術後的小馬又是如何養胃的,有什麼“秘訣”嗎?一起看一下吧~ 一、4個習慣,讓胃越來越受傷1、吃太亂吃太亂,一方面是指飲食不規律,包括有些人三餐不定時,或是不吃早餐,一些獨居的老年人,也會隨意用餐,甚至肚子不餓就不吃。長期如此,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甚至誘發胃潰瘍,而胃潰瘍是胃癌病變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是指飲食過於雜亂。現在生活條件變好,家家戶戶都有各種菜餚、零食、水果等,如果什麼都吃,特別是飲食量比較大的時候,很容易刺激腸胃,干擾其運化能力,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常見症狀。2、吃太撐現代人很喜歡“打卡”美食店,難免吃太撐;也有些人為了釋放工作壓力,常常暴飲暴食。不僅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胃功能受損等。隨著進食量的增加,胃會自動擴容,胃壁就會逐漸變薄,嚴重時可能發生胃穿孔,甚至引發腹腔感染,特別是一些有胃潰瘍等疾病的患者。3、吃太晚晚上20-24點被稱為“胃癌時間”,因為很多人都在這個時間進食後,吃完就馬上睡覺,易增加胃病危機。一方面,胃腸道的蠕動會減緩,食物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容易產生有害物質;另一方面,有些人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出現反酸,更是會進一步加重病情。4、吃太糙“吃粗糧養生”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些人就習慣天天吃玉米糝、野菜、韭菜等,甚至有些老人直接用粗糧代替大米。殊不知這樣的飲食習慣並不正確,粗纖維食用太多,消化不了時就會原形排出,其大部分營養成分都吸收不了,還會加大胃腸道負擔。而且一些太粗的食物,經胃消化後無法通過幽門進入小腸,反而會返回胃裡反覆消化,容易把胃磨壞。這些習慣,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細細回想,自己的胃是不是也時不時出現問題,甚至隱隱作痛?二、一日三餐的養胃秘訣護胃,重在日常,看到現在的小馬逐漸恢復了正常,能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除了手術的成功,與其注重養胃也密切相關。1、常吃蒸製食物,均衡營養其中蒸製的食物對養胃頗有好處。比如蒸紫薯,紫薯中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胃腸蠕動、緩解便秘,有利於養胃。 2、黃金搭配:南瓜+紫薯紫薯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的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道環境,以及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但有些人容易出現腹部翻滾、放屁、腹脹等症狀,甚至產生大量胃酸導致燒心。此時搭配南瓜,其富含果膠,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可以防止紫薯造成的胃酸過多問題。3、選對植物油,輔助養胃脂肪是人體七大營養素之一,雖然要清淡飲食,但也不能不攝入。專家建議選擇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對人體更有好處。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牡丹籽油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是不錯的選擇。但多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亞麻酸和亞油酸,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用油中亞麻酸與亞油酸的比例為1:4以內。所以,相對來說,牡丹籽油更好。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佔比92%,煙點高達220℃,既適合涼拌,也適合炒菜。它還含有100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其中的牡丹酚、角鯊烯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有利於保護胃黏膜。不飽和脂肪酸還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環,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
2019-11-19 養生.聰明飲食
柑橘健康也不能多吃!可能招來4個小麻煩
在柑橘收穫的季節,這些黃燦燦的水果難免會入侵我們的飲食生活。酸酸甜甜的汁水浸潤了我們敏感的味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歡愉感。吃貨的貪吃理由總是很多,橘子皮好剝,太方便吃,一吃就是一大把……柚子太大,好不容易掰開,不吃完太可惜了……吃橙子原來還能有點節制,但自從有了剝皮神器,吃起來就停不住了…… 再加上一些健康說法,比如「吃維生素C豐富的柑橘有利於美白」,「吃柑橘水果有利預防腎結石」,「吃柑橘水果有利於預防肺癌」……就更讓人們貪吃柑橘水果找到理由了。但是,您知道嗎?柑橘水果吃多了,也是會給健康帶來一些小麻煩的! 小麻煩1 :皮膚變黃「柑橘水果吃多了,自己也變成了小橘子的顏色」,不知道您有沒有過這種經歷?這是由於柑橘水果的顏色主要來源於類胡蘿蔔素這一類物質,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在人體的脂肪儲存沉積下來。我們每個人的皮膚下面,都多多少少有一層皮下脂肪。如果短時間內大量吃柑橘類的水果,其中豐富的類胡蘿蔔素會迅速在體內富集,便會源源不斷的被運到我們的皮下脂肪儲存起來,把原本偏白的脂肪染成了濃郁的金黃色,皮膚自然看起來就變黃了。(少量吃點不妨礙哦…… 畢竟國人膳食中維生素A和胡蘿蔔素往往不足,如果您日常南瓜胡蘿蔔等吃得不多的話,經常少量吃柑橘獲取胡蘿蔔素是有好處的。)不過即使出現這種現象,您也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這黃色只是看上去有些怪異,其實對我們的健康沒有什麼影響。只要停止攝入高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膚色。 小麻煩2:影響某些藥物代謝在這麼多種柑橘水果中,葡萄柚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一種水果。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特別警告:葡萄柚汁會抑制CYP3A4酶的活性,從而導致藥物過多或過少的被人體吸收。藥物過多進入血液,可能達到常規劑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很容易引起不良的副作用;而藥物過少的進入體內,達不到起效劑量,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容易延誤治療,造成疾病加重。在常見的藥物中,降脂藥、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鎮靜催眠藥、抗焦慮藥、免疫抑製劑都會和葡萄柚汁發生反應。而更有研究表明,葡萄柚汁可以和上百種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在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參照說明書,更不要用葡萄柚汁去服藥。(其他柚子比如蜜柚之類,也要小心點哦…… 雖然沒有葡萄柚那麼嚴重,但服用藥物時,也要暫時避免為好。) 小麻煩3:潛在增加過敏的風險吃太多柑橘類水果會增加過敏風險,感覺是個很新鮮的說法。不過也有一篇對2641名2歲兒童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在媽媽臨產前最後4週的飲食中,如果柑橘類水果攝入量較大,可能會增加孩子食物過敏的風險。這個結果聽著很新鮮?其實也不是完全難以理解。因為此前已經有研究發現,在柑橘類水果(特別是橙子)、芹菜、甜椒等蔬菜水果中,確實都含有可能與食物過敏相關聯的微量化學成分。所以,為了減少未來寶寶過敏的風險,在懷孕最後幾週的時候,不要貪吃柑橘類水果(特別是橙子)、芹菜、甜椒這些蔬果。少量一點當然是沒事的啦,不要因為好吃就放開了吃。 小麻煩4:可能讓人長胖其實這個小麻煩應該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柑橘類水果那麼甜,必然含有相當多的糖分。比如橙子的糖含量約為11.8%,葡萄柚的糖含量在10.7%左右,而最厲害的橘子,糖含量高達13.3%。以前的柑橘水果酸度比較大,現在經過多年的育種培養,很多品種所含的酸越來越少,含糖量越來越高。什麼「冰糖橙」、「砂糖橘」、「蜜柚」,意思都是和其他品種相比,它們的味道特別特別甜……說起來,10%左右的糖含量似乎還不算特別高,但味道好吃就停不下來,一不小心可能吃一兩斤,糖的總量可不是小數目。比如說砂糖橘,吃一斤就是約66克糖,接近一碗米飯的碳水化合物了(100克大米的一碗飯,約含碳水化合物75克),相當於一個輕體力活動女性一日15%的能量。在三餐之外額外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得運動一小時才能消耗掉。又比如說,一個蜜柚的重量大多在800克左右。就算去了皮,如果把全部果肉吃掉,那總熱量也相當可觀了……一天吃兩瓣就好了。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鉀、類黃酮、膳食纖維等多種保健成分,漂亮的顏色和悅人的香氣更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如果放肆的吃小柑橘,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煩。所以面對這些亮麗的小圓臉,我們還是要稍稍控制一下,一天吃1-2個中等大小的橙子就足夠了。那麼,對水果沒有抵抗力的吃貨該怎樣控制數量呢?給大家幾個小建議:(1)反正水果天天都有賣的,一次不要買太多。買多了就會因為怕放壞而多吃。(2)食用前,先拿出一個固定的量,吃完了就停下來。不要總是考驗自己在美食面前的意志力。(3)如果水果太多,或者柚子太大,不如和親友同學一起分享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再說還能避免發胖呢!本文摘自營養師陳然微博
-
2019-11-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百名產婦有一人 生完雙胞胎4周後才大出血
生產有風險,即使產後母子均安,後續仍可能有「未爆彈」。近日一名孕婦順利誕下雙胞胎,孰料一個月後突然發生大出血。醫師表示,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會延遲出血,因此產後如果傷口或出血量異常,甚至合併發燒、心悸、面色蒼白或異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37歲的王小姐在產後四周某天如廁時,無預警地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滴下,甚至流出半個手掌大的血塊,併有頭暈、站不穩的情況。她被緊急送醫,抽血發現血紅素嚴重不足,輸血2000毫升才保住性命。醫師多次藥物治療與檢查,終於揪出源頭是子宮內右側的一顆血管瘤釀禍,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才保住子宮。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整體而言,每百名孕婦約有一人可能發生產後出血,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等,都是產後出血的危險因子。產後大出血多發生在生產完24小時內,但其中約有兩成的人可能因為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等而延遲出血,病發期間在產後24小時以上,甚至長達產後12周,出血量往往超過1000毫升。王小姐過去做過試管嬰兒、子宮鏡以及歷經剖腹產,這些都是造成子宮內血管瘤、導致產後出血的可能原因。蔡明松表示,孕婦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需多注意傷口及出血量,若發現惡露持續排不乾淨、且顏色呈紅色、或突然流出大量鮮血或血塊,併有發燒、臉色蒼白、心悸、頭暈、出汗、焦躁不安、意識混亂或不正常腹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回診就醫。
-
2019-11-19 癌症.抗癌新知
抗癌最後手段 培養殺手細胞滅癌
今年是台灣細胞治療元年,身為全台第三家、東部第一家審核通過細胞治療計畫的花蓮慈濟醫院,陸續收治二名大腸直腸癌末期患者,皆為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且放化療幾乎失效,經評估後,利用細胞治療再搭配標靶藥物,祈求一線生機。衛福部去年開放細胞治療後,引發廣大癌友關注,成為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皆無效後的第五項癌症治療新選擇。細胞治療分兩大類細胞治療是什麼?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將免疫細胞改造基因,另一類則無。前者例如CAR-T療法,適用於少數的血癌治療。但李啟誠說,CAR-T牽涉基因改造,雖療效優異,但不少臨床試驗患者發生顯著副作用,嚴重者甚至送加護病房插管,因屬高風險治療方式,且還需更多臨床試驗,衛福部並未開放。利用自身免疫細胞衛福部開放的細胞治療為不可基因變造,方法是萃取病人的免疫細胞並於體外刺激、培養、活化,再輸回患者體內,以增強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國內外文獻證實該方法溫和有效,僅少數人出現發燒或是輸血過敏反應。花蓮慈濟醫院今年8月獲得核可,可培養殺手細胞(CIK)至數億顆,再圍剿癌細胞,而適應症為第四期的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結腸癌、乳癌、肝癌、腦瘤與腎臟癌等8項實體癌。近期也剛提出一到三期實體癌的適應症申請。治療條件門檻偏高李啟誠提醒,細胞治療的納入條件除了標準治療無效,病人存活期至少要逾3個月,才能看到療效;體能活動也不能太差,至少可起來走動,以免細胞功能太弱。另心肺和肝腎功能不能太差,血球數不能太少,也不能有太多感染等。為何這麼嚴苛?李啟誠說,目前健保不給付細胞治療,自費價約100至200萬元不等,況且細胞培養需2到3周,完整療程也需耗時約4個月,若讓太衰弱的末期病人花大錢治療卻看不到效果,有違醫學倫理,也枉費實驗室的努力。不過,李啟誠認為,若病友經濟許可,而且也跟原主治醫師充分討論,確認標準治療的效果已經有限,例如腫瘤再復發且具抗藥性等,歡迎病友向衛福部核可的細胞治療團隊進行諮詢,了解合併細胞治療的可能性,以換取活命機會。
-
2019-11-19 科別.精神.身心
「疲勞債」別亂還 假日補眠恐傷身
不少民眾工作忙碌、睡眠不足,常利用假日償還「睡眠債」,但研究顯示,補眠危及健康,長期恐增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專家說,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很難用補眠的方式補回來。偶爾熬夜,可透過午休,以及提早入睡、延後起床,補回睡眠,至於補眠原則是不要睡超過中午。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煜軒醫師表示,長期處於「平日睡得少、假日睡得多」,就是所謂的社交時差,也就是例假日的補眠,近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補眠等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平日與假日睡眠時間每落差一小時,就提高一成一罹病風險;國際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今年刊登一篇研究指,睡眠不足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容易導致血糖過高,罹患糖尿病,而周六周日補眠風險更大,會使胰島素敏感性更差,血糖更不易控制。前一天熬夜,該怎麼補回來?林煜軒建議,隔日最好午休小睡,但不超過卅分鐘,如果仍舊精神不濟,就必須拉長夜間睡眠時間,建議以正常睡眠時段的中間點為基準,提早入睡、延後起床。例如,平常十二點睡覺,早上七點起床,就可提早至十一點入睡,早上則是延後至七點半或八點起床。平日熬夜而利用假日補眠,這是許多上班族例常生活型態,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可以偶爾少睡一點,但至少要達到正常睡眠時間的三分之二。短期熬夜像是拚期末考,只要回歸正常睡眠,還有可能「補回來」。若是長期熬夜、延後睡眠,繼而造成睡眠不足,很難用補眠方式補回來。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短期熬夜,確實可以「補回來」,但補眠原則是不要睡超過中午。中午過後若是覺得疲累,可以小睡片刻,但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以免身體產生錯覺,日夜顛倒。
-
2019-11-19 科別.腦部.神經
蘇貞昌顏面神經失調 這些知名藝人也碰過
行政院長蘇貞昌疑因過度操勞導致顏面神經失調,18日起請假休養。醫師表示,顏面神經失調好發於高齡及糖尿病患,通常在季節交替或身體免疫力差時找上門,過去不少藝人如白冰冰、蔡康永都曾罹患。症狀雖不難治,但最好還是找醫師做鑑別診斷,排除腦幹或橋腦出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蔡英文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時被發現手勢誇張,臉部卻僵硬,嘴巴甚至歪向一邊,事後行政院證實,他因公務繁忙,遭病毒感染造成顏面神經失調。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醫師林祖功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原因不完全明朗,臨床上常見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傷害,半邊臉會肌肉乏力,眼皮無法閉合,嘴角無法上揚,若牽扯到唾液腺及淚腺,還會造成眼睛及喉部不舒服。若合併帶狀疱疹,除顏面神經麻痺外,耳後也會疼痛。林祖功說,急性期病患會施用類固醇治料,若是帶狀泡疹合併神經問題,除類固醇外,還會也抗疱疹病毒的藥物,百分之八、九十預後非常好,神經長得比較快的約二、三周就好,有人則會拖到半年。過去不少藝人如白冰冰、蔡康永,都曾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白冰冰就曾自述,當時左眼闔不起來,左右眉毛也一高一低,最嚴重的是連「爸爸」兩個字都說不來。蔡康永曾在接下金馬獎頒獎典禮主持棒後發現自己的臉歪了,戴面具錄影。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淵韓表示,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大多是因為身體勞累、免疫力下滑或罹患糖尿病,有人會在感冒後一周併發。8成的患者能完全恢復,約2成會有一邊眼睛或嘴巴閉不起來情況,須透過復健或接受眼皮拉提手術及注射肉毒桿菌素改善。楊淵韓說,臨床上30、40歲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的年輕人不少,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有抽菸習慣的也是高風險一族,曾有10幾歲學生為準備升學考試連續熬夜幾天,也臉歪嘴斜就醫。值得注意的是,顏面神經麻痺分為周邊神經性及中樞神經性兩種,多數患者屬於前者,患者臉部會有眉毛不對等情況。如果是後者,則有兩邊瞳孔大小不一或一邊流汗、一邊不流汗等特殊情形,甚至還會吞嚥困難,看不清楚,須進一步做核磁造影,確定是否可能中風。林祖功更提醒,遇到顏面神經麻痺不用太擔心,但建議最好讓醫生做鑑別診斷,排除腦腦幹中風或是橋腦腫瘤壓迫等情形。
-
2019-11-18 新聞.健康知識+
近50萬人研究顯示 失眠可能增罹患中風和心臟病風險
1項新的研究表示,睡眠問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研究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上。研究對象為中國487,200人,平均年齡為51歲且無中風或心臟病史。主要調查他們是否有每周3次(含)以上的入睡困難,導致睡眠不足而白天無法集中精神。研究發現,入睡困難的比例占其中11%,有10%的人表示起床時間提早;也有2%的人白天難以集中精神。約10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130,000起中風、心臟病發作等案例。和沒有失眠症的人比起來,有睡眠問題的人罹病風險高出18%。更進一步說明,有睡眠困擾的人當中,出現中風或心臟問題的人占32%;沒有睡眠問題的人則占26%。提早醒來而無法再入睡的人罹病風險多出7%,白天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則高出13%。研究的作者、北京大學博士Liming Li表示,失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在年輕人和研究初期的受試者身上尤為明顯,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這些人進行早期發現。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能改善難以入睡的問題,未來可望減少中風、心臟病發作和罹患其他疾病的機率。不過,由於這個研究沒有直接證實失眠會導致心臟病和中風,只是認為存有因果關係,因此仍須進一步進行調查。★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18 科別.泌尿腎臟
腰痛就是有腎臟疾病?醫:大部份無關,除了這二種
腰痛與腎病變有關?如何察覺腎結石與腎盂腎炎如果長時間腰痛發作,是否要注意腎結石與腎臟病變風險?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受訪指出,大部份的腰痛與腎臟無關,可能是腎臟外包膜處的肌肉、筋膜、皮膚的局部疼痛。如果是腎結石引起腰部疼痛通常相對強烈與明顯,病人甚至會描述「像殺豬一樣痛」,且會合併有血尿現象,當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比較可能是腎結石造成。另一種會引發腰痛的腎臟疾病是「腎盂腎炎」,當泌尿道細菌感染後一路往上走,就會引發腎臟發炎。郭克林說明,腎盂腎炎除了腰痛外也會有發燒現象,而且輕敲腎臟部位就有疼痛感。醫師指出,下肢疼痛或腰痛的原因很多,如筋膜疼痛、坐骨神經疼痛,甚至帶狀疱疹在水痘出現前,都可能引起腰痛症狀,應經由醫師判斷或X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病因。 先天尿酸高易腎結石 兩大生活習慣要改郭克林表示,腎結石患者部份與遺傳有關。如果天生屬於不易代謝尿酸的體質,加上平日水份喝太少,就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另一項結石風險則是飲食習慣,嗜吃動物性蛋白和肉類者,也會有較高的腎結石風險。若有這類體質,平日應注意水份攝取,並多吃含鹼性的清淡食物包括蔬食,或含有檸檬酸的柑橘等。民眾多將高尿酸與痛風連結,郭克林解釋,尿酸會結晶在身體各部位,典型的痛風是尿酸結晶在大姆指,而當結晶在腎臟就可能成為腎結石。這類患者一方面應遵照醫囑使用降尿酸藥物,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郭克林指出,腎結石再發率高「有一就有二」,曾經發生結石的患者應半年到一年驗尿或照音波追蹤檢查。 腎臟積水也會腰痛?高齡患者要警覺泌尿道腫瘤有民眾也因腰痛就診,最後發現有腎臟積水問題。郭克林表示,腎臟功能如同下水道,如果有結石堵塞,確實有機會讓腎臟膨脹,但還須考量年齡與其他風險因素,如果是高齡腎臟積水患者,甚至需要警覺是否為泌尿道癌症,才有腫瘤堵住腎臟造成積水。因此,醫師會視情形給靜脈腎盂腎或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釐清腎臟積水與周邊組織器官狀況。郭克林說明,腎臟積水原因眾多,如先天輸尿道狹窄也會影響,如果真的是腎結石造成腎臟積水,應由醫師評估是否採取膀胱鏡或與手術開刀處理,避免放任腎臟長期發炎。【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
-
2019-11-18 科別.呼吸胸腔
久咳多痰只是小感冒?有這3跡象可能是肺出問題
 蕭先生是種植草莓的農民,大部分時間都是1人在田裡工作,工作時間長又無聊,在19歲時學會了抽菸,家人常勸戒菸,但他只當耳邊風;直到40歲那年,因對嗩吶及唱歌有興趣加入北管團,但卻換氣不足高音吹不上去,實在是不堪負荷,這才驚覺抽菸影響了自己的肺活量,便決定要把菸給戒了。 肺阻塞(COPD)高居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發布之全球十大死因第3名,每年奪走約300萬人生命1,約每10秒殺死1人2,是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台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每年就超過5,000人3,即每天有14人死於肺阻塞。 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4,且菸齡越長風險越高;若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會影響肺部的生長及發育,爾後增加成年罹患肺阻塞的風險5。 菸煙中有超過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約93種為致癌及有毒成分,長期吸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慢性發炎,使痰液堆積不易排出,導致呼吸道與肺泡變形,導致肺阻塞,通常發生在40或50歲後變得明顯,隨著病情逐漸惡化,日常生活也會變的非常困難。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慶雄理事說明,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痰、喘,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而延遲就醫,因此有半數的病患在確診時已發展為中度8,且出現呼吸困難、行動困難等症狀,使得病患索性「少動」,甚至「不動」來應對,導致疾病惡化風險大為提升;此外,有一半的肺阻塞病患在急性惡化後,五年內會死亡。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戒菸可以減緩吸菸者疾病進程,並降低呼吸性疾病的死亡風險6.7;所以,戒菸及遠離二手菸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同時能提升生活品質。一旦發現走路會喘、咳痰量增加、持續久咳的症狀持續3週以上,誤將肺阻塞當感冒,應提高警覺,儘早至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4原因都會讓肺變菜瓜布 你中標了嗎? 肺炎不只專挑老人下手 「這群人」死亡率不減反增
-
2019-11-18 科別.心臟血管
利尿劑用法對 降血壓效果一樣好
全台至少150萬人吃降血壓藥,其中大約一成多服用利尿劑,多數患者對利尿劑有迷思,使用藥配合度不佳,醫師愈來愈少開立。不過,在高血壓治療專家的眼中,利尿劑過去被病人誤解並低估其療效,其實只要經評估確認適合使用,它和其他血壓藥一樣好。以為會傷腎 其實沒關聯北榮臨床研究科主任陳肇文表示,台灣僅一成多高血壓患者服用利尿劑或含有利尿劑的複方降血壓藥,主要是國人對利尿劑有迷思,以為會傷腎,其實兩者並沒有關聯。陳肇文說,利尿劑是問世超過50、60年的老藥,藥價相對較低而不被重視,效果也逐漸被低估。利尿劑確實有血糖、血脂上升、頻尿等副作用,但高血壓治療所用的利尿劑大多為複方,劑量較低,副作用已不那麼嚴重,白天吃藥也不會帶來夜間頻尿的困擾。服利尿劑 中風風險較低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十月刊出囊括美國、日本、南韓、德國健保資料庫的大型研究,分析490萬名高血壓患者健保資料,結果發現第一線使用利尿劑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住院、中風的相對風險較低,顯示對心血管疾病有較佳預防效果。陳肇文指出,早在2000年美國國衛院的研究,就已證實利尿劑有上述效果。陳肇文強調,利尿劑原本就是高血壓第一線用藥之一,這篇研究提醒,利尿劑和其他血壓藥一樣,只要用法對,一樣有好的效果。陳肇文發現,大約有三成具特定基因的高血壓患者,對其他降血壓藥反應不好,但對利尿劑有反應。血壓降不了 利尿劑奏效有一至兩成高血壓患者會逐漸變成同時吃三種藥,血壓還降不了,這時若加入抗腎上腺素利尿劑,通常就能奏效,血壓仍頑固不降者幾乎只剩不到5%。此外,早上服用一次複方的利尿劑,對於改善夜間的高血壓也會有幫助。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高血壓用藥目的是希望穩定地降低全天血壓。目前台灣最常用的藥品是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阻斷劑,經臨床試驗證實,可保護腎臟和心臟,也能預防中風。王宗道分析,利尿劑適合無心腎問題的輕症高血壓。陳肇文表示,利尿劑特別適合飲食重口味者,目前全世界吃鹽分攝取量最高的國家就是美國和日本,這篇研究看到效果,或許和個別國家飲食文化有關。血糖、血脂控制差不適用王宗道提醒,利尿劑目前常用於複方或頑固型高血壓的第二線治療,因其藥理作用會影響糖類代謝而導致血糖血脂上升,不適合血糖或血脂控制不佳的病人,如果劑量控制不好,鈉鉀離子太低,則會造成意識改變、心律不整等副作用,病人切莫擅自用藥,務必經醫師評估並遵照處方。 編輯推薦 每天刷牙兩次仍得牙周病?名醫:「雙手」刷才能去除牙菌斑 減少掉髮、促進頭髮生長 皮膚科醫師建議常吃4種食物
-
2019-11-18 新聞.健康知識+
長得高要當心 研究顯示高個兒心房顫動容易找上門
高個兒較易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會導致心跳不規則、過快或過慢,甚至可能造成中風。不過當人們知道自己有得到心房顫動的風險,便能提前預防,因此了解其危險因子相當重要。除了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外,近期研究顯示,由於基因的關係,身高較高的人較易得到心房顫動。根據《每日醫學新聞》與《Medical Xpress》報導,每當身高高於平均身高(約170公分)2.54公分,得到心房顫動的機率就多3%。為了解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人體試驗基因研究、心房顫動遺傳學聯盟兩大數據庫的基因資料。研究人員從兩大數據庫中,截取大量樣本做對比,了解心房顫動患者的基因特性。將數據對照後發現,造成身高較高的遺傳基因,同時是易導致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加入其他危險因子進行評估後,結果仍不變,因此證實了身高較高者較易患心房顫動。研究人員表示,未來或許將開始把身高視為心臟疾病的影響因子之一。【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1-17 新聞.健康知識+
及早使用助聽器 有助降低失智、憂鬱風險
「美國老年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公布研究報告稱,年齡在66歲以上、確診聽力受損後旋即開始使用助聽器的民眾,若無既有病史,則在使用助聽器三年內,確診失智症、憂鬱症或跌倒受傷的機率都降低。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檢視近11萬5000名當地居民的保險資料,其計畫都包含給付部分助聽器費用。研究人員稱,聽力損失會讓病患減少社會互動、喪失平衡能力、減少腦部刺激,因此患病風險較高。研究發現,在確診聽損後三年內使用助聽器的民眾,確診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的機率降低18%;憂鬱症確診機率降低11%,而跌倒受傷風險則能降低13%。領導研究的密西根大學健康經濟學家馬穆迪(Elham Mahmoudi)說:「雖然不能說助聽器能幫助預防這些疾患,但延後失智症、憂鬱症、焦慮症、還有跌倒受傷的風險,對於病患以及醫療保險體系的開銷來說都非常重要。」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指出,民眾平均等10年才去解決聽力問題,有時是因為不喜歡助聽器的外觀,或是不想感到「衰老」。
-
2019-11-17 科別.消化系統
胃痛的人可以靠吃粥緩解嗎?這幾種情況可能越吃越慘
Q:胃痛的人,適合吃粥嗎?A:胃部不適影響食慾,喝點熱粥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中醫師表示,胃痛有很多可能原因,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患者就不適合喝粥;若不確定胃痛原因,建議先不要進食。一般腸胃炎可少量喝點熱粥,藉由清淡、軟爛的食物舒緩腸胃蠕動;消化不良的人宜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熱粥是其中一種好選擇,小米、薏米、粳米煮成的粥有養胃之效,加入山藥更能補腎健脾。不過,由於流質的粥會稀釋胃酸,進而刺激胃分泌更多的胃酸來消化食物,因此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症狀可能因著胃酸增加而惡化,胃食道逆流患者若喝進過多湯水也可能使症狀加劇,因此臨床上不建議這兩種患者喝粥。胃潰瘍患者不僅不適合喝粥,過了急性期之後還要注意恢復成一日三餐、不建議少量多餐,這是因為吃越多餐、胃酸就分泌越多次,不利於傷口癒合。要保養胃部,飲食方面應避免接觸刺激性食物,像是咖啡、濃茶、辣椒等,同時避免吃過硬、過粗糙、過冰涼、過滾燙的食物,以降低胃黏膜損傷風險;餐間不宜大量喝湯、喝飲料,以避免稀釋消化液、增加胃酸分泌而使腸胃症狀更甚;餐後至少二至三小時才適合躺下睡覺,以免胃部食物尚未排空、躺下後發生胃食道逆流。諮詢專家/開業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
-
2019-11-17 養生.聰明飲食
碳水化合物及糖份都比其他水果高 吃香蕉真的健康嗎?
雖然香蕉深受歡迎,但有人仍然不吃,因為它的碳水化合物及糖分高於其他許多水果。那麼,香蕉健康嗎?1.香蕉富含鉀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資料,一根中等香蕉含有422毫克鉀,約佔人體每日所需的12%。人的身體需要大量的鉀才能正常運作,這種電解質可幫助肌肉收縮,加強神經功能,將營養物質轉移到細胞裡,還可調節心跳及體內的鈉。當鉀攝入不足時,會增加血壓和腎結石的風險,也會讓人感到虛弱和疲勞,甚至出現肌肉痙攣。2.有助於保持水分運動後,鉀有助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特別是流失的電解質,例如鈉、鎂、鈣和鉀。國際運動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指出,在中等到劇烈運動過後,細胞內的鉀會出現變化,因此建議運動員運動後食用富含鉀的食物,可抵消這些失衡。3.對腸胃有益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3克纖維(約佔每日所需的10%),它還含有益生元,可幫助腸道中的益生菌蓬勃發展。這些有益的細菌會改善消化,縮短感冒的時間,甚至有助減肥。4.對心臟有好處研究表明,大量攝入鉀與大幅降低血壓水平及降低中風風險都有關係,因為鉀有助從尿液排走多餘的鈉,減少對心臟的潛在傷害。5.有助腎臟健康研究還發現,每天攝入超過4099毫克鉀的女性,較攝取低於2407毫克者,患腎結石的風險低35%,那是因為鉀有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鈣,而鈣正是腎結石的主要成份。
-
2019-11-16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營養師不推薦水果榨汁,蔬菜卻可以?
蔬菜和水果的區別我們一般不建議的是用水果榨汁,原因有三點: (1) 榨汁過程破壞了植物細胞壁,這會讓水果汁中的游離糖大大增加,從而增加血糖反應。但蔬菜本身就沒啥糖,榨汁自然沒事。(2) 榨汁容易讓人吃得過快、過多。喝一杯不摻水的鮮榨橙汁,相當於一口氣吃了兩三個橙子,會增加代謝負擔。但我在家吃飯的訴求就是在省時間的前提下多吃點蔬菜,榨汁喝相對炒菜吃便捷很多。(3) 水果生吃可以直接消化,不需要進一步加工,榨汁反而費事。而蔬菜往往莖厚葉長需要切散,且含有草酸做熟會比較好消化,需要進一步加工。榨汁是眾多加工選擇中比較省事的一種。攪拌和榨汁的區別普通榨汁機設計的時候會考慮到食用口感,濾去很多渣滓。 而這些影響口感的物質其實富含膳食纖維、多酚等抗氧化成分,營養價值很高,還是都吃下去為好。 沒有過濾裝置的攪拌機就可以幫你做到這一點。哪些人可以考慮榨汁機對沒有很多時間做飯、吃飯的人來說,把蔬菜榨汁喝掉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對腸胃不好的人,像是老人和小孩,蔬菜榨成汁也會更好消化,但一定記得把菜提前焯熟去掉水溶性的草酸成分。 另外,我有顳下頜關節紊亂,費力的咀嚼會加重病情,這種情況也要及時使用工具。 蔬菜榨汁的缺點其實從營養破壞的角度,水煮以及打碎都容易使其中熱敏感性維生素破壞,相比之下生吃、微波、急火快炒、蒸保留的營養更多。但是,水焯一下可以大大的降低蔬菜上微生物以及農藥殘留的風險,也不會額外攝入油和鹽。煮熟可以稀釋草酸,讓礦物質更好吸收,同時降低腎結石的風險,還能讓蔬菜榨汁的口味更好接受。如果是草酸非常多的蔬菜(比如菠菜、莧菜),還可以在攪拌時建議加一些牛奶,讓牛奶中的鈣質去結合蔬菜中的草酸。本文摘自顧中一微博,作者為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
2019-11-16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煮多久最安全?營養最不易流失?營養師分析
雞蛋的烹調方式,有水煮,有蒸食,有炸食,還有炒燉;當然,從健康和安全角度來看,”煮雞蛋“是最建議大家選擇的雞蛋烹食;然而雞蛋煮幾分鐘可以熟?煮幾分鐘的雞蛋更加安全健康?雞蛋,煮幾分鐘之後可以全熟?記住一個數字:對於全部成熟的雞蛋而言,一般需要煮至10分鐘以上;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將雞蛋煮製10分鐘以上會更加靠譜。雞蛋,本是一種很容易受到細菌等有害物質污染的食物,如果雞蛋並沒有完全熟透,出現溏心蛋、溫泉蛋等情況,再如果此時正好碰上了被細菌污染的雞蛋,很可能增加食物中毒的發生風險,弊大於利。煮雞蛋的時間對雞蛋的營養價值影響不大其實而言,加熱時間對於雞蛋的營養價值影響不大。雞蛋當中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物質並不會由於多煮了幾分鐘就會變得無法吸收,對於“熱敏型維生素”的影響雖有,但並不會很大。雞蛋煮時間較長蛋黃就容易發青色,是有毒了嗎?雞蛋煮製時間較長,的確會發生蛋黃變青色的情況,然而這和雞蛋有毒並無關係。蛋黃變色主要是由於雞蛋當中所含的硫化氫物質與礦物質鐵在高溫環境下反應生成了硫化亞鐵,並無毒性。如果不喜歡這樣的顏色,建議大家可以減少煮製時間,然後及時涼水降溫。吃雞蛋,請吃“全蛋”,蛋清、蛋白皆應該吃很多人在生活中存在“只吃蛋清、不吃蛋黃”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蛋黃的營養並不優秀,其實來看這是一個需要所有人關注的誤區。值得注意得是,蛋黃中所含的營養物質要比蛋白高很多,大部分礦物質鈣磷鐵元素、維生素ADEK等物質都含有在蛋黃中,另外玉米黃素、葉黃素、甜菜鹼等有益身體健康的物質也都較多存在於蛋黃中。兩種人群,不適合吃(多)雞蛋雞蛋“過敏”人群對於雞蛋過敏的人群來說,應該盡可能避免食用雞蛋以及各種含有雞蛋成分的食物;雞蛋過敏一般多見於3—5歲以下的嬰幼兒。膽囊炎患者,應該少吃雞蛋對於存在膽囊炎的人群,生活中應該刻意限制攝入膽固醇物質,對於蛋黃需盡量少吃,對於動物性脂肪物質同樣要少吃。雞蛋,一種純潔、美味且營養的食物,生活中建議您各位每日皆食;關注健康,攝入營養;希望一枚雞蛋帶給您完全營養健康。本文摘自搜狐網
-
2019-11-16 橘世代.健康橘
銀行存滿積蓄卻忘記「存骨本」4大警訊別輕忽
小美的母親60歲,最近洗澡時不小心跌倒,竟然就骨折,經醫生說明,才知道媽媽為了將銀行存滿積蓄,長年努力打拚、忽略自身健康,忘了「存骨本、顧老本」。骨本沒存夠,大多沒有明顯前兆,很容易被忽略。高雄大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高田提醒,出現「駝背」、「無法仰睡」、「身高變矮」、「向前彎腰會感到疼痛」,這些都是警訊。許多民眾卻不以為意,把它當成老化現象,但只要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就可能造成骨折。除定期檢測骨密度,預防骨折應從「存骨本」開始,依國際研究證實,及早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發生延緩13年。均衡飲食 多攝取鈣質蛋白質國民健康署提供3妙招,協助民眾「存骨本、顧老本」。每餐都應攝取6大類食物。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長陳妙心建議,多食用鮮奶、優格、起司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等食物。戶外活動、負荷運動都不能少陳妙心建議,民眾可於清晨或黃昏時曬太陽,身體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並搭配荷重運動,如慢跑、跳舞、舉啞鈴操等,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強度,並避免吸菸、酗酒、熬夜。瞭解自己是否有「風險因子」若父母曾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個人骨質疏鬆風險也會提高。服用類固醇或停經後、卵巢切除或不到45歲已更年期女性,應注意骨骼健康,避免骨骼變脆弱。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19-11-16 橘世代.健康橘
維持大腦健康防失智 名醫們這樣做
疑心病重、口不擇言;把衣服放到冰箱裡找不到;過馬路不看紅綠燈…,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動作,其實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如何顧大腦健康,名醫們都怎麼做?林口長庚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是健身界網紅,強調運動「先求有再求好」,舉凡願意出門遛狗、走路10分鐘等,都是很好的開始,接著才是找到有興趣的運動項目,持之以恆。王思恒強調「運動也可以存本,有效延緩失智」,他舉2006年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運動3天、長達半年,每次50分鐘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即便老了運動減少,年輕時所存的身體本可以繼續花,推遲失智症發生時間。除了運動之外,手腦並用「玩電玩」是預防失智的最新研究。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挑選「3D介面、可以進行視覺空間訓練」的遊戲,例如玩「瑪利歐360」約半年,使用者的腦部磁振造影顯示,大腦海馬迴和小腦體積都變大。可趁家人聚會時玩電玩,達到腦動又互動的好處。肝病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則是運動和飲食實踐者,他表示,運動可以顧腦,促進血液循環,多開口和朋友說話、談天,到社區走動走動、參加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提醒預防跌倒,避免傷害腦部。至於怎麼吃喝?可採「地中海式飲食」。地中海花式食材有助於營養均衡,每種顏色的蔬菜都吃到、愈多顏色愈好。另外,吃堅果不要怕胖;輪流替換家中的食用油,不要固定用同種油。例如植物性油脂的葵花子油就是屬於不飽和油脂的好油;多吃魚攝取Omega3、補充蛋白質;最後是不要怕吃澱粉,不過量、什麼都吃、七分飽才好,唯一就是不要抽菸。想要獲得最新預防失智方法,請報名參加「失智友善照護開講」巡迴講座,本月23、24、30日及最終場12月1日共有9場場次;12月8日還有名醫雲集的「失智友善照護論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19-11-16 橘世代.好野橘
以房養老可靠嗎?會不會債留子孫?專家解惑
工作近30年,陳大姐實在不想再過著時常得搬家的租屋日子,咬牙在新北近郊買了一間房,與年邁的父母同住。幾年前母親過世,近90歲的父親身體狀況也不甚佳,未婚的陳大姐原本盤算,等自己老去,房子就給侄兒侄女。但看到兩個哥哥及侄兒女們,對臥病父親的冷淡,她開始質疑,當她需要照護時,哥哥、侄兒會理她嗎?房產還要留給迄今仍是無殼族的哥哥們嗎?還是申請以房養老,讓自己晚年不用擔心仰賴他人,但這樣會不會傷了手足情,陳大姐陷於掙扎。銀髮族接受度逐漸上升許多以房養老的申辦者也都有類似陳大姐的疑惑,要不要遺留房產成了最大的心理障礙。金管會統計,今年截至6月底,全國以房養老核貸件數共3598件,比起去年同期增加921件,顯示以房養老的觀念,銀髮族的接受度逐漸上升。合庫銀行高層指出,辛苦了一輩子,老年生活不應太辛苦,又不想讓收入有限子女承受太大壓力,透過以房養老,提供生活必需的花費在家養老,是合庫104年首創以房養老貸款的主因。滿60歲名下有屋可申請不過,開辦後發現,不少長輩其實並不缺生活費,但希望透過以房養老讓自己手頭更寬裕,以提升生活品質。很多人會擔心,以房養老真的可靠嗎?會不會「債留子孫」?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60歲以後平均餘命為22年,也就是82歲,以房養老貸款期限最高上限為95歲,較平均餘命多出13年,貸款養老期限足夠安享天年。以合庫為例,只要年滿60歲名下有房子的年長者,都可提出申請,年齡加借款期間要大於或等於95,依據房產的價值、貸款成數及借款期間的不同,月領金額也會不一樣。活過95歲上限房子照住如果以房養老已活超過95歲,合庫高層表示,以房養老是長照的一環,基於社會公益,銀行不會收回房子,還會每月繼續撥款照顧。由於辦理以房養老要留下繼承人的聯絡資料,做為緊急聯絡人,通常是子女或配偶,他們有義務告知銀行貸款人的狀況,銀行也會定期查核。若貸款人因無法自理需要入住長照機構,可結合安養信託,將以房養老的月領金額直接撥付給機構。活化資產每月「領薪水」資產活化的方式很多,有人認為將房子抵押貸款拿出來投資,可能獲利更高,但投資有風險,還要小心被騙。以房養老是月月支付,銀行只負責代管及撥用,但房子所有權和使用權都還是自己的,讓年長者有如領薪水一樣安穩過日。各家銀行申辦流程、貸款成數、利率、期限、借款人申辦門檻、相關費用及權利義務等不盡相同,需了解清楚。誰適合以房養老?1.名下有不動產但無足夠現金維持退休生活之需2.想活化不動產在宅安養又不願造成子女負擔3.希望獲得充足資金過更優質養老生活4.想預先規畫退休資金來源的人貼心提醒●以房養老貸款利率隨市場變動,若利率上升,月領金額會下降,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多數人有將資產留給子女的想法,若以房養老,要考慮子女未來的清償能力。【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3】。唯一非銀行提供的「以房養老」換照顧又可做公益。陳家父女間的牽掛 促成伊甸以房養老最後一哩路。房屋價值低能申請嗎?「公益型以房養老」14QA解惑【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2】。以房養老划算嗎? 留意銀行不會說的4件事。嬰兒潮世代「窮得只剩下房」張金鶚最想捐房換照護。貸款期間失智怎麼辦?破解以房養老12個大哉問【以房養老解惑全攻略系列1】。以房養老可靠嗎?像長照照顧一輩子。65歲擁1800萬元房 至少月領2.4萬。申辦前搞清2誤解、4疑問 房子才不會變銀行的
-
2019-11-16 科別.心臟血管
妙用立體定位放射線 為嚴重心律不整病人找活路
嚴重性心律不整是心因性猝死主因,若無即時電擊,10秒鐘內昏迷、10分鐘內腦死。傳統可用心導管電燒治療,但失敗率不低,台大醫院以治療腫瘤的放射線處理,為病人指引生路。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心臟受傷、心肌細胞受損導致放電異常,心臟跳動就會不規律。但一般心律不整多只要藥物控制或電燒手術處理,患者也能與疾病共處。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亮宇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有一部分嚴重性心室性心律不整病人病情難以用藥物控制,且傳統用心導管電燒方式治療,成功率也僅5到8成,且有併發症風險。林亮宇說,嚴重的心室心律不整也是心因猝死的主因,此為心血管疾病者常見的死亡方式,患者往往在數秒鐘內倒地失去意識,若沒有即時給予心肺復甦並視情況給予電擊治療,往往無法挽回生命。台大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心律不整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植入去顫器,但僅能偵測嚴重心律不整的發生並給予治療,無法抑制嚴重心律不整發生。患者如果頻繁發生嚴重心室心律不整,可能在短時間內被去顫器數次甚至數十次的電擊,在醫學上被稱為「電風暴」,必須立刻介入處理。賀立婷說,雖然去顫器的電擊可以立即救病人一命,但病人因為電擊的痛苦,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有病人形容被突然電擊的感覺像是「被火車撞到」「像被揍了一拳」。根據研究,頻繁的電擊也會造成病人預後不佳,餘命縮短。林亮宇表示,傳統心導管電燒失敗的主因在心室肌肉有一定厚度,若心室病灶位於心肌深處,電燒熱能無法穿透去除病灶。有些嚴重的病人就算接受過電燒手術,仍會持續發作。台大團隊參考國外經驗,整合心臟內科、影像醫學部、放射腫瘤科資源,將傳統癌症治療的放射線用在無法接受傳統手術、藥物治療不佳的心律不整病人身上。治療流程先由心臟內科醫師檢查確定心律不整發生所在,再由影像醫學科醫師透過心臟影像檢查找出心肌病灶,最後由放射腫瘤科接手,標定治療範圍與劑量並投予放射治療。賀立婷表示,目前台大醫院已經完成5例以此術式治療的病患,追蹤狀況都沒有不良反應,且生活品質都有提高。全球目前已知的成功個案數也不多,是相當新的治療方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醫師陳苓諭表示,放射治療術仍可能有輻射傷害風險,如心臟、肺臟可能發炎;但因術中搭配精準定位、呼吸調控及影像導航,預期發生輻射晚期傷害的機率不高。但目前此術式非標準治療,必須收案到臨床試驗且經醫師評估適合才能執行。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公費疫苗升為四價 新北擴大族群明年1/1施打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首度升級為四價,全國今天第一批開打,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早前往江翠國小關心接種狀況,他表示,預計12月底前,新北市校園多達40萬學生就可施打完畢,呼籲市民配合分批打疫苗時程,盡速接種。新北市自編預算擴大免費接種的族群則在明年1月1日開始施打。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台中市上周流感就診率為8.91%,接近台中的流感流行門檻11.5%,顯示疫情蠢蠢欲動,今年至今,台中市流感併發重症163例,33人併發重症死亡,其中28人未接種流感疫苗,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提醒市民,台中市共準備73萬1050劑疫苗,今年從三價改為四價,提供更廣泛保護力,分三階段施打,民眾請依時程完成疫苗接種,於農曆春節前後的流感高峰期前獲得足夠保護力。以往公費流感疫苗是三價,今年首度升級為四價,三價包含2A1B,四價包含2A2B,多一種B型疫苗株,等於可較全面抵禦A型及B型流感。依自費價來看,三價費用約500元,四價費用1000元,價格翻倍。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市共準備73萬1050劑公費流感疫苗,為本市人口涵蓋率26.1%,每4人就有1人接種得到,公費流感疫苗今起分三階段接種,第一階段為國高中、小學學生,以及校園及醫事人員,其中學生部份採校園集中接種;12月8日起為老人及6個月至入學前幼兒;明年一月一日起則為50至64歲成人、孕婦及6個月以內嬰兒之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等其他公費對象。台中市提供流感疫苗接種合約院所計593家。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根據過往接種經驗,台中市符合第一波施打資格的學生約33.8萬人,接種率約74%到76%,推估有25萬人接種,學生接種前會先量體溫,並且由醫師判定是否能接種疫苗,若當天無法在校園接種,學生會拿到單子,請家長依單子到合約院所接種。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學生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注意重點看這裡
公費流感疫苗今天正式開打,第一階段施打對象為學生及醫護人員。疾管署再次提醒,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流感疫苗,學生在校園集中接種不需支付任何費用,家長於收到接種通知後可詳讀接種須知,鼓勵學生在校園接種。●學生打疫苗 間接保護家中長輩、幼兒不中鏢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學生群體活動密集,傳染機率高,染病後再將流感帶回家、傳染給家人,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重症高危險群中鏢。從傳染源頭開始阻斷,就能有效保護重症高風險族群。2009年H1N1大流行時,也是採優先接種高傳播族群。對長者等免疫力較差者而言,接種疫苗約半年至一年保護力就會完全消退,但李秉穎說,若是一般健康的年輕人接種,如果流感病毒相符,未出現變異,甚至在接種後的第二年或第三年,都還能擁有保護力。●國小至國高中學生非強制接種 詳閱通知書最重要學生接種流感疫苗,屬自願性質,並非強制接種。除了本人須自願,也需家長在「流感疫苗接種通知說明及意願書」上勾選同意且簽名,才能接種流感疫苗,未經家長同意就不能接種。為充分揭露流感疫苗相關資訊以保障學生及家長「知」的權利,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均在校園接種網頁提供疾管署製作的「學生流感疫苗校園集中接種」相關常見問答,包括流感疫苗的成分、品質、安全性及副作用等共56題Q&A。籲請家長詳細閱讀,對流感疫苗有更完整的認識。●暈針是出心理壓力與恐懼 與疫苗安全性無關李秉穎說,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疫苗時,可能會出現暈眩、噁心感等暈針反應,暈針通常是出自於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轉化成生理症狀,與疫苗安全性無關,請家長無須過度擔心。校方安排接種疫苗時,可先向學生說明流程並提醒接種前避免空腹;等待時可藉由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放鬆學生心情,並採取坐姿接種;接種疫苗後一旦發生暈針,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等不適症狀改善後再離開。●打完針別趴趴走 原地觀察30分鐘沒事再離開接種疫苗後有相當小的機率會發生立即型過敏反應,並導致過敏性休克。為了能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醫療處置,接種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做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後再離開。接種後應注意有無超過48小時的持續發燒、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長者要等到12月8日
公費流感疫苗今天開放施打,首波接種對象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要等到下月8日才能施打。今年國內公費流感疫苗是史上最晚開始施打,也是首度由三價升級為四價。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因全球疫苗供貨延遲,從今天起採三階段分批開打。今天起首批施打對象為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12月8日起為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明年1月1日起開放其他公費對象施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數量約600萬劑,首批95萬劑已在本周陸續配送至各縣市衛生局,由衛生局再依序分配至醫療院所、校園,讓醫事人員與學生集中接種。因第一波施打非一般民眾,他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民眾先別衝到醫院以免撲空,要依衛生單位安排的時程完成疫苗接種。羅一鈞說,疾管署已向各縣市衛生局要求每周回報接種情形統計,包含缺額等,最快一周後會知道各縣市施打狀況,以便後續調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校園是容易出現流感群聚疫情的場所,病毒易透過學生帶回家中,進而感染家中抵抗力低的幼兒或老年人。透過校園集中接種可間接保護其他高風險族群。李秉穎說,醫事人員為面對病患的第一線,生病可能造成醫事人員短缺,也易傳給抵抗力較弱的患者,因此今年將校園與醫事人員列為分批接種的第一順序。李秉穎指出,校方安排接種疫苗時,可先向學生說明流程並提醒接種前避免空腹,並可透過播放音樂、聊天等方式放鬆學生心情。學生接種疫苗若發生「暈針」,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緩解情緒獲告知相關人員,等不適症狀改善後再離開。暈針通常是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轉化成生理症狀,與疫苗安全性無關,家長無須過度擔心。
-
2019-11-15 科別.感染科
95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到貨 一張圖看今年開打時程
史上最晚接種公費流感疫苗終於在今天正式開打,第一階段施打對象為學生及醫護人員。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疫苗首度從三價升級至四價,共採購600萬劑,雖其他民眾還要等到12月及明年元旦才能接種,但預期明年一月才會進入流行期,按時程接種,仍可在高峰期前獲得足夠保護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上午舉行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儀式,現場在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衛福部次長何啟功、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藝人嚴立婷及其一歲九個月的女兒見證下,由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護理長林佩宜等醫護人員率先挽袖接種流感疫苗。超過50歲的陳其邁笑稱,今年早早被身為婦產科醫師的妻子提醒,記得是第三梯次接種者。流感對幼兒、長輩及免疫力不好的民眾是很大的挑戰,我國從87年提供民眾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自105年起採購量由300萬劑增至600萬劑,今年更是首度將三價升級至四價,預算也從6億元增加至14億元。何啟功說,因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流感疫苗選株公告時間延後一個月,導致全球流感疫苗製造生產及供應時程因此延後,並連帶影響我國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期程延後。公費疫苗採分批施打更是一大挑戰,分為三階段接種是衛福部與專家規劃訂定,籲民眾按開打時程後儘速接種、獲得足夠保護力。目前95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配送至各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我國公費流感疫苗第一批接種對象,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今起開始接種,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還需等到12月8日起才開打,12月初預估會再有第二批22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釋出供其接種,其他公費對象則須等到109年元旦。許多民眾不解為何分批接種的第一順序是校園與醫事人員,李秉穎解釋,校園是容易出現群聚疫情的場所,學童帶病毒回家,恐感染家中抵抗力低的幼兒或老年人,因此校園集中接種也可間接保護其他高風險族群;而醫事人員若生病容易傳給抵抗力較弱的病人,且可能造成醫療人力短缺。家有7歲兒子及1歲9個月小女兒的藝人媽媽代表嚴立婷說,兒子上小學後常聽聞班上同學得流感缺席,為避免家裡寶貝受到流感威脅,在懷小女兒時,她就開始帶著在肚子中的寶貝打流感疫苗,今年公費疫苗升級四價,終於不用再自掏腰包自費接種更有保護力的疫苗,籲媽媽們如期帶寶貝接種。
-
2019-1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61歲老人吃保健品降血脂險失明 醫生點出關鍵問題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養生意識也越來越強。除了日常的飲食外,越來越多人都開始補充各種保健品和營養補充劑來進一步增加體內營養。但過多的補充營養劑和保健品並不是一件好事。10月29日《玻璃體視網膜疾病雜誌》的一份病理報告闡述,一名老人因過量使用菸酸(維生素B3)而損傷了眼睛中的特定細胞,喪失視力,接近失明。好好端端的補充營養劑,為何會導致失明呢?菸酸,又稱維生素B3,在臨床上用於輔助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有處方和非處方兩種形式。醫生經常開具菸酸和緩效型菸酸,用來幫助降低膽固醇和治療心臟病。因為菸酸有助於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以及減少甘油三酯。但是如果過量服用菸酸就可能發生罕見的毒性反應,導致患者視網膜腫脹,喪失視力,成為鹽酸誘導性囊性黃斑病。而前文案例子出現的這位老人今年已有61歲,因為有嚴重的高血壓和高血脂,為了改善血脂,他在藥店自行購買菸酸並服用。連續幾個月來,幾乎每天服用3-6克的菸酸。結果,這位患者出現了雙眼模糊、視力惡化的症狀。醫生採用螢光素血管造影術、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和多焦視網膜電圖等各種臨床先進技術對其視網膜進行了檢查,最後確診其是菸酸誘發的囊性黃斑病變,導致黃斑區腫脹,使其大部分視覺功能喪失。在醫生的建議下,患者立即停止了服用這種非處方菸酸。經過一周時間,患者的視力很快得到了改善,兩個月後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眼內的細胞也得到了修復。不可盲目服用大劑量維生素由於過量服用菸酸導致的失明是持續性無痛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者的視力漸漸受到損傷,所以服用菸酸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應當正確服用菸酸。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想要通過服用菸酸來改善的話,一定要在醫囑下服用處方菸酸。如果想要服用其他營養補充劑和非處方菸酸,最好提前向醫生諮詢,切不可擅自服用。所以,一定要對這種維生素提高警惕,過量攝入很可能會對視力帶來不良影響。由此案例,我們也應該能夠從中學到不可盲目去補充各種營養補充劑,如果超劑量,很可能會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給身體帶來危害。只有在合適的情況下,補充正確劑量的維生素,才能帶來好的效果。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維生素主要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是可以溶於水的,最典型的就是維生素C和維生素B,如果過量服用可隨尿液排出體外,只要按照說明服用,一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是脂溶性維生素就不同了,一般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會溶於油脂中,服用過量會在體內堆積引起中毒。所以在服用這類維生素前一定要諮詢醫師,且不可長時間服用,否則容易引起中毒。哪些人群適合補充維生素?1.脫髮人群:可以服用促進頭髮生長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2.素食者:可以適當補充植物中很少含有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以及鈣、鐵、鋅等微量元素;3.口腔潰瘍: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2;4.備孕女性:適當補充葉酸(維生素M)可以降低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的風險;5.新視力不佳者:缺乏維生素A易得夜盲症,適當補充維生素A對保持視力有好處;6.抵抗力差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以便促進紅細胞成熟、增強抵抗力。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合理膳食,就能過從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補充維生素和營養補充劑的。如果個人有特殊情況,可以在醫生的囑咐下,適當補充維生素。科學補充,嚴格控量,才是正確服用維生素或營養補充劑的方法。本文摘自《漫說健康》